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论文撤稿

仪器信息网论文撤稿专题为您整合论文撤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论文撤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论文撤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论文撤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论文撤稿话题讨论。

论文撤稿相关的资讯

  • 科技部:对国际期刊集中撤稿论文逐一彻查
    p   6月14日,在科技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社会关注的一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p p   2017年4月20日,媒体披露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将107篇中国作者论文集中撤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撤稿事件发生以来,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处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p p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大力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p p   科技部通报表示,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科技部等部门将以此次撤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p p   会上通报了对高校和高校附属医院涉事论文作者、对医院系统涉事论文作者、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调查处理的情况。 /p
  • 117篇SCI论文被集中撤稿背后:论文审核存灰色地带
    资料图  “论文造假”的舆论风暴又起。  12月12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的2016年“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曝出2015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撤销论文的重磅消息。  据通报,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约25万篇,仅次于美国,是英国的两倍,与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值得关注的是,经基金委调查,第三方中介机构在这些学术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销的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买卖请人代写代投 会上通报的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等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本次被曝光的第三方机构——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核公司”)有“前科”,代写及买卖论文已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当前,相关中介机构业务分类较多,提供服务的“红线”模糊,国际论文的审核也存在着灰色地带。  涉事第三方中介机构已非第一次被点名  这批论文为何被撤稿?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指出,问题在于“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代人投稿的过程中,虚构了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通过“幽灵”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审稿平台提供编造的评审意见。  基金委进一步调查发现,28篇被撤销的论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上海丰核公司的官网称,公司总部在上海,在济南有一家分公司,北京、沈阳等6地设有办事处。  基金委通报的第一个案例,对这家公司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因同行评议涉嫌造假,撤销了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该论文是王立山读博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之一。  王立山称,自己迫于博士毕业压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写完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的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同学臧卫东投稿。臧卫东表示,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并因此掌控了此邮箱,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臧卫东。2015年1月23日之前,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立山。 2015年7月9日,上海丰核公司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2014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年7月29日,在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并公示后其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这并不是上海丰核公司第一次作为第三方机构被点名。2015年3月,BMC(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曾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据《科技日报》披露,中国科协对涉及的31名作者逐一调研,结果显示,有5家第三方机构与15名被撤稿作者合作。  除上海丰核公司及其分公司济南丰核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外,另外3家机构包括: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上海丰核公司、济南丰核公司、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都出自同一个集团。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桑运霞 济南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王立山 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为臧卫东,监事备案为桑运霞,2015年12月24日,该公司注销。  论文买卖“一条龙”服务  能够提供SCI论文代投甚至代写的公司并不少见。记者找到一家名为“LetPub”的网站,其明确称,会对论文构思、主题确定、内容组织、全文完善、发表支持等进行全程“一条龙式”的专业指导服务。有类似业务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提供“SCI论文发表‘全程服务’”,包含论文编写、选刊投稿、审稿人回复、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发表等业务。  记者看到,上海丰核公司网站上标有“提供课题整体外包‘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广告,但并未找到直接与论文代投相关的业务。记者随即拔打了该网站的联系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提供SCI论文代写。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代写到代投,还可以确保论文的发表”。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论文代写中,公司使用的数据是真实的,来自于其他人提交的数据和原始数据,可以整体下载后做整合分析。而实验性的论文,则需要客户提供实验样本,加收实验部分的费用。  “SCI论文代写是按照投稿影响因子来收费的。”这名工作人员称,“包写包发”1.0的价格是3.5万元 2.0的价格是7万元,以此类推。从论文的数据、成文到发表,最快需要18个月。“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该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忙注册邮箱。“邮箱的注册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第三方评议。”  现年29岁、微生物学博士毕业的“SCI论文职业写手” 陈立明(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外包”包括根据客户的研究方向设计课题、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后是写文章和发文章。  他还进一步对这些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这些公司分为“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论文买卖公司”。  陈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医学SCI领域,“学术辅助和单纯的代写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理解的“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业务覆盖面广,有着良好的实验条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固定实验仪器,负责实验外包和试剂生产。  陈立明说,“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业务的开展,则是建立在客户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好一点”的公司虽然没有实验,但数据分析、科研培训的业务也有不少。但在“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和“论文买卖公司”这里,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评审造假就出现了。  是否违规的“红线”难界定?  陈立明告诉记者,事实上,“代写”业务在国际上“挺普遍”。  “国外确实没有代投,但代写会有。其实翻译就是代写的一种,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写的业务都是翻译,所以问题在于你怎么界定。”他表示,学术文章很难直译,从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写手把原来的内容打散重组的过程,严格来讲不能称为翻译。  “如果叫翻译和润色没问题,但一说代写就是学术不端。可实际这两种业务在操作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陈立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指出,所谓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也是一种“擦边球”,“很难讲清楚”。  他表示,国外很多承接这类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名义上称自己为翻译公司,替人将论文润色,但“这个中间没什么明确的界限”。  “从替人翻译论文到替人造一个论文,论文造假还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帮你修改或者干脆连实验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过渡。这些公司也会打通审稿的路子,保证你发出SCI论文。”江晓原说。  江晓原说,这些所谓的“规范的第三方机构”既不透明,在操作时又有着很多可以平滑过渡的空间,因此很难简单判定其业务是否真正规范。“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润色,基本不可能告诉杂志社。你没办法掌握这个事实,所以根本谈不清尺度。”  在江晓原看来,SCI中收录的期刊,实际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他表示,根据最新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种期刊收录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因子不高,发表较为容易。本次涉及的论文大多是发在这些期刊上,相关的论文买卖公司一般最终刊发的,也都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期刊。  “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刊物,比如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有许多根本不实行所谓的同行评议。”江晓原说,“他们的办刊机制和我们这里的科普杂志一样,没有编委会,也不实行我们这里所想象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比如《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2014年接受果壳网专访时,又一次特别声明《自然》‘从不设编委会’,而且‘自然集团的所有期刊都这样’ 坎贝尔以此为荣,他觉得没有编委会才能有独立的思想,不会被学术界的人左右。”  江晓原指出,相对来讲,同行评议是目前最为公正的方式,“那些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的第三方机构,其实都背离了同行评议的初衷”。  论文审核存在灰色地带 监管真空从何而来  江晓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杂志没有纸质版,都是所谓的在线发表,如此一来,每期杂志里论文数量基本没有限制,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审稿的负担。审稿“外包”,弊端就出现了——“这些公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成员,一旦外包出去其实就不再是同行评议了。”  他解释,外包的商业公司衍生了新的审稿模式,让投稿人自行推荐几位审稿人,外包公司会从中找人审稿。投稿者需要提供审稿人的邮箱,于是便有人自己注册了另外的邮箱,编造出子虚乌有的审稿人。外包公司的审稿人将要审的稿子发到邮箱里,实际上是发到了作者本人那里,或是发到代笔的公司去。顺理成章地,会收到正面的审稿意见反馈。而同行评议演变成弄虚作假的行为。  “这些杂志在线发表后,造假现象成批量地出现,规模越来越大后会让某些杂志警觉起来,发现了自己的审稿有问题,进而进行调查。”江晓原告诉记者,最近很多杂志都进行了核查,随之而来的是几十篇论文被撤稿。  他说,这些撤稿的文章也不全来自中国,但由于我国考核能力、职称的时候对论文很看重,所以被撤稿的论文也较多。  被撤稿的论文中,甚至有部分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江晓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依照作者发表的刊物及成果。“只要刊物本身没问题,他们基本就会信任。造假若要被揭露,往往也是由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进行。”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相关规定,基金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最严重的为7年内禁止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情形特别恶劣的,监督委员会其实希望能终身禁止申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曾对媒体表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写论文最根本的目的,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促进同行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这也是学术论文本来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畴。”江晓原说,当越来越多的投稿人背离初衷,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空间便不断扩大。
  • 中国2021上半年SCI论文撤稿722篇,占到全球48%
    1、中国SCI论文总撤稿量占到所有撤稿的45.7%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世界范围内共有30,450篇SCI撤稿,其中中国有13,919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4,683篇。中国论文撤稿占全球所有撤稿的45.7%。2、近十年来,中国SCI撤稿数量和比例持续增长中国SCI论文曾在2010-2011年出现可怕的撤稿风暴。其中2010年为4,200篇,2011年为2,306篇。2012年撤稿达低谷的156篇之后,中国撤稿数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2021年上半年撤稿数量更是达722篇。由于中国SCI论文发文量大,仅次于美国。所以我们可以把中国与美国的撤稿数量进行比较。美国的撤稿数量在2012年-2015年亦有增长,从186篇达到414篇;不过2015年之后,美国的年度撤稿数量保持大致稳定,在420篇左右波动。在2012年至2018年,中美两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差别不大,但2019年之后,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均远超美国,并且差距越拉越大,2021上半年中国的撤稿数量已经是美国的3.7倍。相对应,中国SCI论文撤稿占全球所有撤稿的比例也持续增高,在2021年上半年竟然达到48%。3、2020年中国SCI撤稿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2020年,中国有828篇SCI论文撤稿,而美国有473篇SCI论文撤稿,英国撤稿168篇。4、剽窃仍然是中国SCI论文撤稿的首要原因。中国2021上半年撤稿的SCI论文中,涉嫌剽窃所致的撤稿有353篇,另外涉嫌论文工厂所致撤稿有304篇,错误所致的撤稿有112篇。特别是因为涉嫌论文工厂(Paper mill)造假论文的撤稿,在2021年受到特别的重视;相对比2020年的同一时间段,仅有24篇。当然,并不是说2021年之前没有论文工厂造假的事件,而是2021年论文工厂已经为全球学术界所知晓和警惕,故在撤稿时做了对应的标记。总结1、中国SCI撤稿总量占所有撤稿的45.7%;2、近十年来,中国SCI撤稿数量和比例均持续增长,2021上半年中国的撤稿数量已达722篇,是美国的3.7倍;3、2021年上半年,中国SCI论文撤稿比例占全球总量的48%;4、涉嫌剽窃、论文工厂造假和错误是2021上半年中国SCI论文撤稿的三个最主要原因。本研究的意义期望这个报告,对于主要研究者(PI)和科研管理者降低论文撤稿事件有点参考意义。49%的撤稿论文涉嫌剽窃。对于PI来说,课题组涉嫌抄袭造假而撤稿可能会造成前功尽弃,毁掉其之前的所有努力。但其解决其实最简单。投稿前要求第一作者提供SCI论文查重报告,基本上可以控制抄袭/剽窃的的发生;通过周会汇报结果和定期审查研究者的实验记录本,则可以有效控制造假及错误的发生。42%的论文涉嫌论文工厂造假。论文工厂造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学者诚信力的特殊"标签”。Nature, Science等最知名自然科学期刊多次发文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科研管理者来说,要求科研人员定期递交实验记录本和年度科研报告备份,在作者投稿前做一审查,是控制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16%的论文涉嫌错误。对于错误/误用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建议。尤其是图片误用,伤害力为零,侮辱性极强。本文数据原始来源: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本文报告机构:美国Healsan Consulting LLC
  • 论文撤稿数量攀升表明学术界自律加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球最大的论文撤稿数据库& nbs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retractiondatabase.or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一数据库是由名为“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博客的工作人员所创建,截至目前有超过18000条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其撤稿论文和会议摘要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甚至有一篇1756年的),涵盖了许多学科,并按照论文分类法来记录撤稿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的这组新闻特写采用了该数据库截至2018年8月30日所有数据,并按照论文发表时间而非撤稿时间,排除了将近7500篇撤稿的会议论文摘要(conferencepaper abstracts),约占数据库中所有撤稿的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论文撤稿数量大幅攀升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统计表明,过去10年中期刊撤稿论文数量增长了10倍,其中约60%的论文涉及学术欺诈,包括编造数据、伪造同行评审以及其他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撤稿数量的激增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出版界、编辑和其他方面加大监督力度,以更大的努力来根除不良科学行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也促使纽约的两位资深医学记者伊凡?奥兰斯基和亚当?马库斯创建了“撤稿观察”博客。他们收集整理撤稿论文清单,分析撤稿原因,建立数据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这一目前最大、最全面的撤稿数据库向公众开放提供搜索查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少数人犯错严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撤稿数据库的30000名作者中(包括合著者),500个作者所撤稿的论文就占了所分析的10500篇撤稿论文的大约四分之一。其中有100人撤稿论文数量达到13篇或更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撤稿原因基本上是故意不当行为,而不是研究错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例如,德国麻醉师Joachim Boldt累计撤稿近90篇论文,调查人员认定他存在编造数据和其他违反学术道德行为。更有甚者,他还让他的病人接受未被证实的外科治疗,直接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相关报道,德国当局正考虑对Joachim Boldt提起刑事指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合著者躺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一个科学家因为科学不端行为而撤回论文时,其合作者的职业生涯可能也会受到损害。合作者面临着一个令人无奈的努力来清除他们在撤回论文名单上的名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会计学教授托马斯?霍尔(Thomas Hall)与他合著的2002年一篇论文被撤回,仅仅是因为该论文的另一位作者James Hunton被判犯有严重的不当行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马斯?霍尔教授不得不多次恳求出版商重新考虑2015年撤销该论文的决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马尼亚和伊朗表现“突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和中国论文撤稿绝对数量世界领先。但从相对指标看,撤稿排名最靠前的国家是伊朗和罗马尼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撤稿率因国家而异,目前采用两种指标进行国家间撤稿比较:一是2003年到2016年每美元国家科研经费的撤稿数,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规模的指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是篇均发表论文的撤稿数。从经费指标看,罗马尼亚位居榜首(美国34位,中国14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马尼亚长期以来存在十分活跃而且执着的监督志愿者,导致罗马尼亚有很高的撤稿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第二个指标篇均发表论文的撤稿数来看,在2003到2016年发表了至少10万篇论文的国家中,伊朗位居榜首,罗马尼亚排名第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伊朗撤稿论文中虚假同行评议现象严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撤稿并不完全等同科研不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约10500撤稿期刊论文分析显示,撤稿论文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至今仍在持续,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许多出版商在撤稿时并不清楚地说明原因,导致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完整性还存在问题。此外,确定那位作者直接对撤稿负责也有一定难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撤稿观察”数据库包括了从撤稿通知中提取的撤稿原因详细分类(尽管少数通知没有说明撤稿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的来看,近40%的撤稿通知书并未提及舞弊或其他不当行为。相反,论文撤稿是因为错误、可重复性问题以及其他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然,要准确地确定一篇论文被撤稿的原因极具挑战性,大约2%的撤稿通知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目前已发布指南,明确不管论文是要修正还是被撤稿,都应在通知中详细说明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些专家认为,撤稿通知应指明论文问题的性质,以及是由作者还是期刊负责。总之,撤稿报告的透明性将帮助科学变得更强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学术界自律加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初步统计表明,撤稿数量的增长似乎并不代表学术欺诈增多,而是反映了学术界加强自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年度撤稿的绝对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却放缓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过去几十年中,撤稿论文绝对数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到100篇上升到2014年的近1000篇。但是相对撤稿还是较少的,目前每10000篇论文中只有4篇被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尽管这一比率从2003到2009大约翻了一倍,但自2012以来保持在稳定水平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是越来越多的期刊加强了监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报告撤稿的期刊数量有所增长,例如1997年只有44种期刊报告撤稿1篇论文,但到了2016年,报告撤稿的期刊达到了488种,增长了10倍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医学图书馆协会杂志(JMLA)报道,2004年,在采样生物医学期刊中只有四分之一报告有撤稿政策,到2009年有超过12000期刊发布了处理撤稿问题的政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期刊加强了论文监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公众监督也在加强,许多科学家们通过揭发公共论文网站上的论文的学术不端,也增加了期刊的压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是高质量期刊更重视建立撤稿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JMLA报道,截至2015年,在147种高影响因子期刊中有三分之二的已制定了处理撤稿问题的具体政策。 /p
  • 科技部:大规模撤稿不负责,打击论文造假产业链
    p   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调查结果,通报中称: /p p   6月5日,万钢部长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科枝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了彻查处理工作方案,在现行法律法规等的框架内提出了统一的处理规则,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处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p p   同时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强调,撤稿是学术期刊自我净化、自我纠错的机制,正常的撤稿应当是期刊针对已发表的论文,发现问题的,随时发现,随时撤稿。但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的撤稿则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守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不能因为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违背科学精神,就否定我们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否定广大科研人员做出的杰出贡献。 /p p   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以此次撒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p
  •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在《科学》上论文被撤稿
    p   据日本媒体6日报道,东京大学教授渡边嘉典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撤稿。今年8月,东京大学认定渡边嘉典等人发表在《科学》和《自然》等刊物上的5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p p   据日本时事社6日报道,这是在东京大学认定该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渡边嘉典等人发表在上述刊物上的5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后,首次有其中论文被撤稿。 /p p   《科学》杂志网站上登出了撤稿声明,说这篇于2015年发表的论文多处图像有误。 /p p   渡边嘉典说将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另外一篇论文进行订正,另外2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是否撤稿还未确定。 /p p   今年56岁的渡边嘉典一度被看作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的领军人物,曾因在细胞减数分裂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的朝日奖。 /p p   去年8月,有人匿名告发东京大学包括渡边嘉典的研究室在内的6个研究室共计22篇论文存在捏造和杜撰问题。东京大学专门设置的调查委员会认定渡边嘉典的论文存在学术不端,但其他5个研究室的论文没有问题。 /p p /p
  • 涉嫌学术不端 多篇中国学术论文再遭撤稿
    p   继撤销107篇医学论文后,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再撤销若干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 /p p   近期,施普林格旗下期刊《细胞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连续刊登多篇论文撤稿声明。据撤稿声明,来自中国的数个科研团队,不同程度存在涉嫌窃用他人学术科研成果或关键资料、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p p   其中一篇涉及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撤稿声明链接是: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13-017-0802-9。侵权论文题目是“乌龙茶饮料有助于预防绝经后汉族妇女的骨质疏松”(Oolong Tea Drinking Could Help Prevent Bone Loss in Postmenopausal Han Chinese Women)。该侵权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赵焕利副主任医师,第一作者是该院放射科王贵宾主任医师。其撤稿声明内容是:根据作者团队的请求,期刊总编辑撤回了本文及其勘误,作者团队确认他们使用了未获得所需授权和许可的资料。 /p p   另一篇涉及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撤稿声明链接是: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13-017-0803-8。侵权论文题目是“中国北京市温湿度相互作用对呼吸科疾病急诊就医的影响”(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Emergency Room Visits for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Beijing, China )。该侵权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赵晓东主任,第一作者是该院急救部苏琴主任医师。其撤稿声明内容是:期刊总编辑和出版社根据论著出版道德委员会的指导原则调查后将本文撤稿。调查确认该文章的作者署名权和论文数据存在问题。调查结论认定该论文作者在未获得所需授权和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并发表了另一科研团队的论文手稿。 /p p   第三篇涉及陕西省西安市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撤稿声明链接是: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013-017-0794-5。论文题目是“VEGF沉默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VEGF Silencing Inhibits Human Osteosarcoma Angiogenesis and Promotes Cell Apoptosis via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该一稿多投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范清宇教授,第一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赵健主治医师。该论文于2015年重复发表于《国际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p p   今年4月份施普林格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共牵涉国内524名医生、125家医院,这也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p p   区别于107篇论文撤稿事件中科研团队使用虚假审稿人身份,此次论文撤稿事件中的部分科研团队是在未经原作者允许或相关资料所有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或使用了他人的论文手稿或关键资料。 /p p   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在谈及“施普林格撤稿107篇论文事件”时也明确表达了科技界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尚勇表示,这次撤稿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声誉,甚至对国家声誉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查实结果之后,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绝不护短,结果会向社会再进行公布。 /p
  • 基金委回应论文撤稿事件:涉基金项目将追回
    p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操秀英 刘莉)近一段时期,百余篇中国论文被国际学术出版集团轮番撤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透露,虽困难重重,但基金委还是对标注基金支持的22篇被撤论文全部进行了细致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涉嫌造假基本属实,相关基金将陆续追回。 /p p   被撤论文中,BMC撤稿中标注基金资助的有6篇,一共得到8项基金资助 Springer撤稿中14篇标注基金支持 爱思维尔撤稿中2篇标注基金支持。 /p p   基金委监审局局长陈越透露,当事人在调查之初往往极力逃避责任,否认一些事实。此次被撤论文涉及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情形各不相同,有当事人自己完成由第三方机构润色的,有当事人提供部分数据第三方机构加工的,还有完全代写的,要分别核实这些情况十分困难。 /p p   “比如有个人一开始坚称是自己写的,我们就问他去过几个数据库,他只说得出一个,可他的文章里说到七八个,然后他就说自己只写了一部分。”陈越说。有些合作从合同里无法看到真相,只能从补充合同里看到是否是代写的。 /p p   基金追回的大致原则是,如果申请基金时依据的前期工作与被撤论文有关,那么基金项目要撤销,经费要追回。如果是在基金执行过程中发表的被撤论文,那么要看发表时间,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就从什么时候停止执行基金,追回论文。对于已经结题的项目,如果是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实行之后的,涉及到被撤销论文,经费也必须追回。陈越说,撤稿事件发生后,基金委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取消了2015年以被撤论文为依据的基金申请,共13项。 /p p   杨卫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BMC查出的虚假评审信息通过出版物道德准则委员会共享给其他出版社,因此有了后续的施普林格和爱思维尔的撤稿。“因为BMC发现的这批虚假评审主要是中国人,所以后面引发的两个全球大出版集团的撤稿大部分是中国的,但还不能因此判断中国的这类现象更为严重。BMC是隶属于施普林格的一个医学类杂志,因此后续被撤论文大部分是生物医学类的,也不能因此判断其他领域就没有发生此类现象。”杨卫说。 br/ /p
  • 117篇撤稿论文,61份学术不端通报:“无赖性论文造假”太荒唐
    要点速读  “无赖性论文造假”是一道奇观,手段无赖、方式无赖、处罚结果无赖,没有下限。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明明自己是科研人员,却找造假中介代笔、评议,这是无赖之一  科研论文的发表是需要“同行评议”的,也就是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审稿平台提供评审意见。然而,117篇科研论文,统统都找了“幽灵”评审——第三方机构虚构出来的评委。不仅找,还扎堆找,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系的28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虚拟“同行评议”只是小菜一碟,更不要脸的行为是自己不写,找人来写。结果就很可笑了。造假的公司是批量操作,同样的图片与数据能够在多篇论文里出现。今年9月,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Watch发表报告《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报告发现,多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同样的图表,你用我也用  为了申请资格,在材料中篡改和伪造论文信息,甚至凭空生造,这是无赖之二  找第三方中介来帮忙造假,好歹还要花钱,花时间,有人干脆自己动手,在申请资助的时候,虚构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61份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细细读来,有些行为大胆地令人瞠目结舌。来看安徽某大学一位叫郭传友的申请者的问题(【】内为编者的总结,引号内是通报原文):  1.【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1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SCI影响因子5.694)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2.【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2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3.【篡改作者顺序+篡改发表年限】 “第3篇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王正加,黄有军,郭传友,黄坚钦,王华芳’,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且将论文发表年度由2006年篡改为2011年。”  4.【伪造并不存在的论文】“ 第4篇论文根本就没有发表,属于伪造。”  5.【篡改作者顺序】 “第5篇论文通讯作者为张兴旺,郭传友排名第4,郭传友将通讯作者篡改为自己,且删除了论文的第三作者。”  在申请书中,五篇基础论文做了这样的造假,然而却顺利地得到80万元的资助经费。通过查询,可以发现,论文造假的申请人拿到了80万元的经费  本以为上面这个案例已经算是多种形态、超乎想象了,然而必须承认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四川某大学吴国玉在申请书中报了13篇基础论文,一查竟然发现有12篇署名都不是他,也就是说把别人的论文说是自己的。  以上种种行为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实在是显示出没有下限。  造假人明目张胆,却能够突破防线,论文验收、查证机制形同虚设,这是无赖之三  这里所指的论文验收、查证不是指接收论文的国际期刊,而是说以论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评奖、评职称、评项目。  客观而言,正是因为这些深度捆绑的存在,才会出现大量的论文造假。例如医学论文是一个造假的重灾区,因为临床、教学、科研这三个纬度是晋升职称的考察对象。但是,一边有大量的病人要看,一边又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中间就矛盾了。到底论文被运用到一个什么疯狂的程度,来看《人民日报》的报道:“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在论文导向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单位内部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津贴奖金,国家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和结题、奖励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学科评估,以及五花八门的单位排序中,论文都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要求这么多的论文数量,一方面验收者和考评者可能根本就看不过来,另一方面,也许还存在默许造假的情况。“丁香园”针对三甲医院医生的调查问卷,论文真是职称的敲门砖  最无赖的是,处罚轻描淡写、丝毫不重,行为不端不断重复  论文造假,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中公开的秘密,亦或者流行的“潜规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一篇访谈中提及,2013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总共发出36000份调查问卷,收回33000余份。从中可以发现,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存在,分别有50.1%、43.7%、42.3%和36.7%的被调查者认为,虚假署名(没有参与研究却在科研论文署名的行为)、论文剽窃、研究结果报告过程中捏造和弄虚作假,以及一稿多投等现象较为普遍。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经通报过一次造假问题,抄袭他人成果、谎报个人信息、冒名侵占他人成果等也都列在其中。例如,北京某研究所刘志华(男)2011年度获得一项青年基金项目,在其研究背景中列了1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刘志华,标注的单位为哈佛医学院,但此刘志华为女性,非彼刘志华(男)。实际上,在这期间,两位刘志华都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刘志华(男)正好利用了这一点。然而,处罚是,撤销刘志华相关项目,追回已拨经费 取消刘志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 给予刘志华通报批评。这个案例也可以放在今天。3年间,智能手机都从3G变成4G了,可造假及其处罚依然如故,还是通报通报再通报,批评批评再批评。  这些通报批评能有什么用呢?反正被发现处罚也不严重。算一算,造假的得失利弊,冒个险还是划算的。曾经被认为是超级学术新星的德国人肖恩,因为论文造假名誉扫地,不仅失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其博士学位也被吊销  结语:论文造假,不管是在中国科研界还是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都深恶痛绝。然而,却一直这么无赖,没有下限,这道“奇观”实在是有辱中国学术界斯文,也浪费纳税人的钱。
  • 中国学者集体欺骗国际医疗期刊 107篇论文被撤稿
    p   据《撤稿观察》消息,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治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将撤稿107篇论文,原因是这些论文作者编造同行评审人及评审意见。记者查询论文作者所属院校发现,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等。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7ef0d634-799f-4ea5-b737-6a61b7cfdcf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da6dbea-5f64-423b-a8d1-2612f53b846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b1862cac-aeb5-40e1-bce0-97462c1a18f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d70270d-6b2d-4822-8c20-36f8077f18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44c65df-af5f-4424-8273-798bc8568de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a80ff1b4-d233-4cba-9780-5011b546a3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7.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8eb5fbab-e6de-4117-b1c1-7babae9882bf.jpg" /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br/ /p
  • 基金委通报不端 国际论文撤稿事件细节披露 现灰色产业链
    “对研究人员而言,科学道德设有红线,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原因很简单,失信的学术氛围会像重度雾霾一样,让整个学术界集体窒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院士在12日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  会上,基金委通报了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案例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通过第三方在网络上买卖论文等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诚信建设的路可能比较难走,但我们坚信结果是好的。”杨卫说。  “第三方机构”法人也造假  通报的第一个案例与2015年轰动一时的国际论文撤稿事件有关。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销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原因是该论文同行评议意见被伪造。调查过程中,王立山称迫于博士毕业需要论文的压力,在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其同学臧卫东投稿。根据臧卫东自述,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从而掌控此邮箱并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此外,王立山还在论文中擅自标注基金项目批准号。进一步核查王立山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王立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共计4篇,其中1篇就是被撤销论文,还有2篇在发表过程中也存在伪造通讯作者电子邮箱问题。  杨卫介绍道,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4批集中撤稿,涉及到中国作者论文117篇。在这批论文被撤稿的原因中都提到了“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由此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的“产业链”——第三方中介机构。  基金委重点调查28篇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论文时发现,其中有近一半论文投稿与一个名为“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深入调查发现,王立山和臧卫东是该公司的前后任法定代表人。  科研不端行为更隐蔽  “近几年科研诚信不端案例中,常识性错误减少,伪造、篡改、抄袭等典型的不端行为在减少,明知故犯的案例在增加。”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分析。  通报的8个案例中,有6个涉及申请书造假、抄袭或信息不实。例如,新疆某大学教师王帅假冒一位同名同姓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的科研成果,骗取了学校昆仑学者特聘教授、新疆“千人计划”人才项目、新疆天山英才第二层次培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高校副教授任职资格等荣誉。经进一步调查,王帅在2013年度在申请并获得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确实盗用他人相关研究成果,严重造假。  主观的不端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调查。“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英文不好,请语言服务公司给润色,这种情况虽然也不太合适,但不属于学术不端。”杨卫说。  “刚开始调查时,28个人的说法一样,都是2012年开始选题,2013年收集资料,”陈宜瑜说,基金委在撤稿事件调查中遇到很大困难,“后来我们只好请做数据分析的小同行去跟他们谈,才发现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一窍不通。”  治理学术“雾霾”需各方共同发力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相关规定,基金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最严重的为7年内禁止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情形特别恶劣的,我们监督委员会其实希望终身禁止申报。”陈宜瑜说,“科研诚信建设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杨卫强调,针对当前科研诚信问题所呈现的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挑战,基金委将继续推进科学基金监督工作的常态化: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戒并重的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工作体系,实行科学严谨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 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在项目申请、评审与绩效考核等过程中,加大科研不端行为和相似度检查力度,实行科研诚信问题“一票否决” 加强驻会监督,提高公正性监督效能 加强依托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监督责任,共同推进诚信教育,防范不端行为。
  • 最新回应来了!曹雪涛团队回应12篇撤稿论文:结果可靠、可重复
    5 月 13 日至 22 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旗下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陆续撤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家曹雪涛名下的 12 篇论文。这 12 篇论文发表于 2004 至 2014 年,均是曹雪涛作为通讯作者署名的研究成果。约一年前(2020 年 6 月),JBC 曾在首页醒目位置刊登公告,针对这 12 篇论文的部分数据和结论表示“高度关注”。当时的 JBC 网页截图根据 JBC 的撤稿声明,这 12 篇论文均由作者发起撤回,绝大多数被期刊认为存在一图多用或图像操纵问题,但上述论文作者均不认可期刊的调查结果,提出替换图片的请求但是被期刊拒绝。一些被撤论文的作者表示,上述图片问题不影响研究本身的结论,并且该发现已经被其他独立研究证实。还有一些被撤论文的作者表示,在撤回文章并修正图片问题后,他们将寻求其他途径重新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论文的撤稿声明。来源:JBC网页截图曹雪涛团队回应感谢对曹雪涛团队工作的关注。团队和合作者高度重视和慎重对待每一篇受质疑论文:1)对于所有受质疑论文图像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不管其论文发表在哪一个期刊,我们都全部重复过实验。很多实验在过往的研究过程中也已经被团队的不同课题组独立重复过。这些重复实验的结果都与原文的结果一致,证明所有实验都是可以重复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实验结论是可验证的。2)这些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BC )论文很多是关于本团队90年代末从免疫细胞测序中独立发现和克隆的全新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研究, 论文首次报道的新分子及其功能和机制等结果后来陆续被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独立研究证实,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与可靠性。这些来自中国的有助于疾病防控的原创发现是抹杀不了的,团队独立发现的分子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3)在受质疑的JBC 论文中,70%以上发表于10多年前,最早的发表于2004-2005年,研究开始的时间则更早,当时科研条件比较简陋。由于研究和发表的时间久远、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实验室人员的流动离职等原因,虽然团队尽了所有努力,有些实验还是无法找到当时的原始数据。我们向JBC 编辑部多次提交了独立重复实验的原始数据以及国际其他实验团队验证我们实验可重复性的证据并提交了能找到的部分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和记录。遗憾的是JBC 编辑部并没有按照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学术出版规范(COPE)同意用正确的原始图片或者更新的图片进行论文勘误。此外,对比分析发现一些JBC 已经同意勘误(而不是撤回)的来自欧美实验室论文的错误甚至更多,Pubpeer网站上也存在大量被质疑的JBC 论文,例如2020年5月-12月半年多时间内有460多篇JBC 论文受到质疑,而编辑部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作任何处理,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决定主动撤回这些论文,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新的实验结果后以更高的标准重新整理发表。4)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涉及实验数据与图片较多。对于受质疑论文所涉及的比如免疫印迹、凝胶电泳等图片呈现方式,在10-20年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国际上认可和推广的规范是近十多年来学术共同体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至于有报道提到有些论文质疑尚未看到团队在Pubpeer上回应,我们对于所有质疑都已逐一仔细核对,并已重复所有相关实验。团队对于需要更正或澄清的地方均已与相关编辑部联系处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Pubpeer上的质疑属于发问者对论文的误读或误解,论文本身没有问题。对于过去的一些论文受到质疑,团队一直在深刻反省,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学术规范管理,精简团队规模,坚持遵守学术规范和维护科研诚信,以更加严谨态度继续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为国家生物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曹雪涛团队 2021年6月事件详情此次大范围撤稿可被看作是 2019 年 11 月职业学术打假人 Elisabeth Bik 公开指出曹雪涛名下多篇论文存在“图像不当复制”问题的余波。在 Bik 和伙伴于 PubPeer 公开了上述图像问题后,事件涉及的多家期刊均开始审核有关论文。目前,部分论文作者已联系期刊进行了图片更正。例如,2014 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 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 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已于 2019 年 12 月发表勘误公告,其附属材料中的图 S12A 被修正,作者表示“该研究的解释和结论不受此错误影响”。2007 年发表于《分子医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的论文于 2020 年 2 月勘误,2008 年发表于《欧洲免疫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的论文于 2020 年6 月更正,2010 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的论文于 2020 年 2 月勘误… … 根据 PubPeer 最新检索结果,目前仍有一些被质疑的论文未能得到作者回应,或者仍处于被期刊标记为“关注”的状态。2019 年 Bik 提出质疑后,曹雪涛在 PubPeer 上回应称,高度重视 Bik 提出的问题,并已将 Bik 质疑的问题论文列为了“最高优先级”,会与团队和合作者仔细复盘论文稿件、原始数据与实验室记录,如发现严重危及论文准确性的问题,会立即与相关期刊的编辑联系并处置。同时,他仍对受质疑论文的科学有效性、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但如若作为研究团队领导和管理者出现疏忽,他也责无旁贷。对于此次事件引起的不便,曹雪涛在信中还对他目前及从前的学生、实验室工作人员、同事、同行,以及科学社群致歉。中国工程院也在事件发生后表示会启动调查。2021 年 1 月,科技部发布通报,针对此次事件给出了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表示曹雪涛院士的 63 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科技部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曹雪涛院士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1 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 1 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 1 年,责成其对被质疑的论文回应质疑并进行勘误,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在工程院相应学部通报批评。
  • 中国学者论文再遭大批撤回谁之过
    p   被学术界视为衡量论文质量重要标准的同行评议机制近来却成为学术造假一个“痛点”。继数月前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后,其母公司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于8月18日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两次论文撤回事件都由于同行评议过程造假,且大多数涉事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 /p p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提供给新华社记者的声明中说,该集团的期刊编辑最先发现一些论文的评议人电子邮件地址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随后展开的内部调查发现了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64篇论文的同行评议过程受到不正当影响。” /p p   声明没有明确指出这64篇涉事论文来自哪个国家。但新华社记者在该集团网站搜索到的被撤回论文目录显示,大部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包括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研究人员。 /p p   施普林格集团执行副总裁威廉· 柯蒂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撤回的论文多数是去年提交的,其数量还不到该集团去年收到来自中国的论文总数的0.05%。“这些遭撤回的论文并不能代表中国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整体水平,他们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自领域都具有非常大的学术突破性。” /p p   他说,通过各种方式伪造同行评议的现象影响着全球学术界,“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专门追踪学术论文质量的“撤稿观察”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年里,因同行评议造假行为遭撤的论文数量占到该网站记录的全部遭撤论文总数的15%。 /p p   所谓同行评议是学术刊物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一般由刊物编辑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学者,评价论文质量,主编参考评议结果决定是否刊发。这一制度本意在于确保论文“开诚布公”,保证研究足够真实、有分量。 /p p   这两次论文撤回事件的焦点都聚集在同行评议方面。一直以来,许多出版社都允许论文作者在递交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向期刊编辑推荐同行评议的人选。 /p p   但此前BMC出版社展开的调查就显示,这给作者或第三方机构操纵同行评议过程提供了机会。他们一个常用的做法就是提供知名专家的名字,但捏造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期刊将审稿邀请发送到上述伪造邮箱,往往很快就会收到对论文持正面评价的评审意见,以便论文获得期刊采用。 /p p   出版物道德准则委员会主席弗吉尼亚· 巴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显示一些期刊的编辑流程出现漏洞,以至于让这类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被提交上去。但她也认为,期刊发现这些漏洞后都已作出及时补救,不会对同行评议机制产生太大的影响。 /p p   包括BMC在内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许论文作者推荐参与同行评议的人选。对于这次论文撤回事件,施普林格集团表示,将加强对那些参与同行评议专家资质的审查,让编辑更仔细核对这些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电子邮箱。 /p p   在BMC等机构对同行评议造假的调查过程中,还出现了第三方机构的身影,这类机构本身合法,他们在作者、尤其是第一语言非英语的作者提交论文前,提供论文格式优化、语言润色等服务。但他们是否协助甚至主导了同行评议的造假行为存在很大疑问。 /p p   柯蒂斯说,目前掌握的“有限证据”显示,这类机构或许在论文材料提交过程中参与了相关的造假活动,但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这就是实际情况”。 /p p   巴伯也认为,尽管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大部分按规则办事,但一些第三方机构或许参与了同行评议造假活动。中国研究人员与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相比,会更普遍使用这些第三方服务,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这两次论文撤回事件主要涉及中国研究人员。 /p p   不过,巴伯说,许多研究人员为了在事业上更进一步,都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种激励机制也导致他们中许多人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发表论文。伪造同行评议仅是学术界众多造假问题之一,涉及学术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便能堵住同行评议漏洞,造假者仍会通过其他办法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p
  • 清华11篇被撤论文真相大白? 原来又是学生坑导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有风险,署名要谨慎,不是捡到篮子就是菜。有时候就是一个靶子,永远立在那里,让人打的。这不,10月19日,国际知名的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继报道哈佛撤稿31篇之后,又扔出猛料,报道清华大学论文因重复使用图片、伪造作者等学术不端行为,撤稿11篇。近日,经科学网报道,该事件在国内发酵,引起广泛传播和热烈讨论,成为舆情事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涉案论文作者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不愧是深圳速度,昨天,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官网即刊发声明,对该事件作出说明。原来,这已经是老新闻了。让我们先看声明全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对叶肖鑫学术不端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说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互联网上出现关于我院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为第一作者的多篇论文被撤稿的信息。2017年4月,我院已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对叶肖鑫涉及严重学术不端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撤销其博士学位,同时对其导师追责问责。现将有关调查和处理情况说明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叶肖鑫于2010年进入我院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毕业并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我院新材料研究所唐国翌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3月,唐国翌教授收到对叶肖鑫为第一作者所发表论文可能存在学术问题的举报后,立即组织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随即与相关出版机构多次沟通,提出全部撤稿的要求。通过对叶肖鑫博士学位论文的核查,发现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经我院进一步核查,初步判断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17年1月,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调查并经学术道德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导师唐国翌对此负有指导管理方面的责任。2017年4月28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叶肖鑫博士学位,该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了公告。2017年6月,我院停止唐国翌教授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其已办理退休手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9月,我院以此事为典型警示案例,从研究生入学教育开始,强化培养良好学风和端正学术行为的教育环节,并组织面向全体研究生导师的专项学习教育活动,同时针对新上岗导师就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进行重点培训,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绝不姑息、严肃处理。我们将深刻汲取此次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严格相关管理措施,营造良好学术风气,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工作予以监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0月21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愧是清华作风,反应迅速,雷厉风行,值得点赞。原来是学生学术不端,自我抄袭、编造数据、重复使用图片,而导师则指导监管不力,均在去年就已经做了严肃处理:学生撤销博士学位,导师停止招生资格,撤销职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生博士期间16篇论文全部存在问题,声明称已经全部提出撤稿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相信不少读者和吃瓜群众会恍然大悟又早知如此的样子,原来又是学生坑导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大致可以理一理两个基本的事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次涉及的11篇论文,通讯作者均为导师,而第一作者均为涉事的叶姓学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6篇被撤稿论文都有一位神秘的共同作者,佐治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副教授Zion T.H. Tse。据称此君完全不知情,属于被挂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对此没有异议,从撤稿声明可以看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the first author wish to mention that the co-author Zion T.H. Tse was& nbsp not involvedin the preparation and handling of this article. He was& nbsp not informedabout the publication and he& nbsp did not grantthe use of his name and affiliation in the publicatio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意思的是,涉及Zion T.H. Tse论文的撤稿声明,都提到了伪造作者这一条,而清华深研院的声明,对此没有提及。更有意思的是,从这段撤稿声明可以推测,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均不否认自己参与文章准备,对文章发表知情,并同意署名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坊间有一种说法,称学生用导师名字申请邮箱投稿,在最后校稿的时候再改回来,但有一次忘记修改了。撤稿声明也确实提到了邮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Journ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confirmation of the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was sent to the first author’s email address, in addition to an email that used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s name (guoyitangforwork@163.co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是,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不存在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投稿的情形。导师是完全知情,参与文章准备,并同意署名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大家难免还有其他几个疑问,引发各方群众热烈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断强势要求他人引用自己论文、导致事件曝光的审稿人,究竟是谁?物理所曹则贤犀利评论揭开了冰山一角。国内这些年突飞猛进,涌现不少高被引论文和高H因子作者,到底有多少水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过度强调文章的大环境和土壤,怎么可能根除这些现象的萌芽?各种人才计划和评价指标,是不是需要反省?君不见,叶生不是就差点入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学生背着导师灌水,导师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导师怎么可能不知情呢? 为什么都是学生背锅?通讯作者难道不负责任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有风险,署名需谨慎,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啊,有时候就是一个靶子,永远立在那里,让人打的。 /p
  • 2018年十大论文撤回事件事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ba5f1f3-1eb1-40b2-a583-c7f0d93c5a92.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图片来自Pixabay, Openclipart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排行榜包括一些非常狡猾的角色。这个排行版的头号位置仍然(也许总是)属于Yoshitaka Fujii,共有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183篇 /span /strong 文章被撤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今, 需要至少有20篇文章撤回才能刚好进入这个排行榜的前三十名。对那些想要进入前十名的人来说,41篇文章撤回是最低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秋天,《科学家》杂志正式启动了它的论文撤回数据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它为科学家、记者以及任何对论文发表问题和学术不端行为感兴趣的人以及任何想知道自己是否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引用被撤回论文的人提供资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以下是今年的一些最热门的论文撤回事件,排名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1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他们不是活力四射的二人组。印度的两名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因图片造假和他们的数据存在问题,如今每人至少遭遇20多篇论文撤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论文撤回让Rashmi Madhuri(共24篇论文撤回)和Prashant Sharma(共26篇论文撤回)一起登上了《科学家》杂志今年列出的论文撤回排行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2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是CRISPR年。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一名研究人员声称使用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来编辑一对双胞胎女孩的基因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家》杂志还观察到2017年发表的一篇有争议的论文被撤回,该论文据称发现CRISPR可能给细胞带来附带损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证明这篇论文的研究人员无法确定他们观察到的DNA损伤是由基因编辑引起的,还是一直都存在着的,这种模糊性导致这篇论文的一些作者对这篇论文撤回提出异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3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故意替换血液。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承认使用自己的血液代替将近100名患者的样品。这名名叫Maria Cristina Miron Elqutub的研究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她通过更换样品获取数据,申请了两份资金资助,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论文已被撤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Elqutub也因其不端行为而受到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的制裁,包括如果她从事任何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则需要接受为期三年的监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4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果不涉及一篇关于疫苗和自闭症之间存在虚假关联的论文,那么今年的论文撤回就不会完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的入选名单:16年前发表在Lab Medicine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依赖于1998年Andrew Wakefield在Lancet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臭名昭著的(且已被撤回的)首次提出儿童疫苗接种可能导致自闭症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后,这篇于2002年发表在Lab Medicine期刊上的论文经常被希望让这种不可信的观点继续存在的其他人引用。它的撤回可能有利于公共健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5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多年来,Piero Anversa一直是心脏干细胞领域的世界领先人物之一。不过这种情形不再出现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他之前所在的研究机构哈佛医学院因对他报道的数据的有效性感到担忧,要求期刊撤回Anversa实验室发表的31篇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迄今为止,已有14篇论文被撤回。在Anversa的研究工作逐步瓦解的过程中,这些论文撤回仅是最新的,而且无疑也不会止步于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名传奇人物在5年前就已开始出现问题,包括哈佛大学教学医院和美国司法部就欺诈指控达成了1000万美元的和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6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Kim Kardashian是真人秀明星、网络达人(internet meme machine)和想出名的人,如今也是发表论文的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Kardashian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出现在2018年发表在Drug Designing & amp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期刊上的标题为“Wanion: Refinement of Rpcs”的一篇论文(后来被撤回)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她的共同作者包括比特币(Bitcoin)的神秘发明者Satoshi Nakamoto和Tomá ? Pluskal(如今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这篇论文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的论文写作算法SciGen的帮助下完成的,是Pluskal凭借想象力虚构的,旨在是讽刺这个期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期刊的编辑们欣然接受了这份恶作剧的手稿,并要求零修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7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如果写成一本书的话,《论文撤回现场指南(The Field Guide to Retractions)》描述了一组中国材料科学家的“杰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因存在着大量的论文发表不端行为,他们的11篇论文被撤回。这些人存在着研究发现雷同、篡改作者身份、篡改图片、过度自我引用和其他不端行为。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把所有的研究工作都省了下来,仅是适当地编造了他们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8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印度工程师Rupali Bhardwaj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等待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来处理她提交的论文手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因此当这个期刊拒绝她的文章时,她很沮丧。几天后,她由沮丧变成愤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原因在于这个期刊发表了Bhardwaj撰写的这篇文章的抄袭版本。碰巧的是,这种情形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期刊如今撤回了三篇论文(涉及大致相同的参与者),撤回的理由在于它们窃取了未发表的文章中的信息,而且这种窃取可能是在论文同行评审过程中进行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9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撤回通知通常就像鸭子那样(你会明白这一点!):它们呈现出一个整齐的场景,却掩盖了表面下的混乱和搅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嗯,下面的这个例子让人很鄙视。当瑞士科学家们指责其他的研究人员剽窃他们在2018年发表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时,受指责方立即还击,并在领英(LinkedIn)网站上发表了一系列帖子用于揭露这些指控,并对当时的情况做出了更为复杂的解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最终,瑞士科学家们胜出,这篇存在剽窃行为的文章被撤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10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ian Wansink可能非常想要忘记2018年。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名食品营销研究人员,他曾经因在份量大小(portion size)如何影响食物摄入量、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其他华而不实的主题上的研究而成为媒体的宠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但是,近年来因他的数据有效性存在问题,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受到质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在他的17篇论文被撤回后,他的大量论文发表成果被一笔勾销。他的一篇论文甚至经历发表、撤回、再次发表和再次撤回的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 参考资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   Top Retractions of 2018 /span /p
  • 英学术出版商撤销43篇科学论文 41篇为中国作者
    北京时间3月27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学论文剑指大面积&ldquo 同行评审&rdquo 造假丑闻》的文章中称,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单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附属医院,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多家部队所属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在对部分被撤销文章的作者单位进行核实过程中,一位暂时不愿透露信息来源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么大规模公开拒绝中国学术界论文还是第一次遇到,&ldquo 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rdquo 。他强调说,涉及其单位的文章第一作者都是导师级通讯作者,属于业内&ldquo 大腕&rdquo ,声誉明显受损。   &ldquo 同行评审&rdquo 出大事了   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在撤回每篇文章时,附带了一小段解释:&ldquo 我们很遗憾地撤回了这篇论文,因为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当影响和危害。因此,这篇论文的科学诚信无法保证。系统而详细的调查表明,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为大量论文提供潜在同行评审人的造假细节。&rdquo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重要一环,出版方通过让同领域专家阅读论文,从而判断是否录取投送的稿件,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   &ldquo 同行评审造假的问题正在影响整个学术期刊出版,我们也深受其害。&rdquo 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科研诚信部副主任吉基莎· 帕特尔(Jigisha Patel)去年11月写道,&ldquo 这种造假行为的方式多样化,包括论文作者提前让朋友们提供正面评价,精心设计同行评审圈,圈子里的评审人相互评价各自的论文,以及模仿真实的评审人,甚至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评审人。&rdquo   匿名业内人士称,&ldquo 目前,我们正处在自查自纠阶段,尚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具体有了明确消息,会主动跟媒体沟通并披露详情&rdquo 。   &ldquo 第三方机构&rdquo 若隐若现   去年学术出版界就曾发生一件大丑闻。声学领域杂志《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一次性撤回了60篇论文,因为这些论文的多数同行评审人来自中国台湾,而其中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   多年来,&ldquo 撤稿观察&rdquo 博客一直跟踪论文的诚信问题,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的此次撤稿事件就是由该博客曝光的。博客两位编辑伊凡· 欧兰斯基(Ivan Oransky)和亚当· 马库斯(Adam Marcus)统计,近年来他们发现了170起论文撤回事件,全部是因为同行评审造假。   去年12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意识到当下&ldquo 同行评审造假&rdquo 已自成体系,这一不当行为似乎是由大量第三方机构主导而成。   帕特尔表示,&ldquo 从我们期刊上被发现的论文来看,造假的水平比想象更复杂。作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推荐评审人很相似,这表明复杂的造假机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操纵一切&rdquo 。   接受本报采访的匿名业内人士也推测,&ldquo 杂志会由为投稿文章委托第三方机构的评审专家进行公开评审,但如果因为安全漏洞名单被泄露,一些作者可能有机会与评审专家私下取得联系&rdquo 。他说,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学术伦理和道德问题,&ldquo 公开被拒&rdquo 说明&ldquo 我们自身一定是有问题的&rdquo ,但具体细节还需要调查清楚后公布。   目前重点是&ldquo 挽回损失&rdquo   帕特尔表示,此次事件&ldquo 不能代表中国普遍的问题,我们发表过很多有公信力的中国科研论文&rdquo 。   匿名业内人士表示,他们已经核实本单位被撤回的文章自身并不涉及数据造假问题。&ldquo 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尽快挽回损失&rdquo 。   他认为,首先是挽回论文本身的损失,如果问题只出现在第三方评审程序上,单位应出面帮助作者与该出版集团沟通协调,由杂志选择一家有良好信誉记录的另一家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ldquo 重审&rdquo 其次是国家&ldquo 一定要有相关部门出面协调此次大规模论文被撤事件造成的中国学术界声誉受损影响&rdquo 。   当记者追问是否有过先例时,该人士表示并不知晓具体应该由谁来协调,&ldquo 因为这种事情实属罕见&rdquo 。   当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东方医院采访事宜时,被明确告知&ldquo 我们医院不接受采访了&rdquo 。本报联系的另一当事机构宣传部门主管表示&ldquo 要上报领导后再回复&rdquo ,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尚未获得任何消息。(原标题:&ldquo 同行评审&rdquo 造假再曝学术丑闻)
  • "论文集中被撤"事件486人存在过错 含院士候选人
    p   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集中撤回107篇中国论文一事有了最新进展。据昨日科技部官网消息,521个涉事作者的所在单位将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 /p p   今年4月底,世界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的一则声明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声明称曾经隶属于该集团的《肿瘤生物学》杂志撤回107篇涉及“同行评价”造假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p p strong   12篇论文系向第三方购买 /strong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在通报中称,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 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 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 /p p   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 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 /p p   贺德方表示,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 /p p strong   21人暂停科技项目立项程序 /strong /p p   贺德方还介绍了已完成事实材料和处理意见与各责任人“两见面”程序、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的有关情况。 /p p   这76篇论文涉及376人,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正在抓紧履行相关程序,对各责任人作出取消一定期限承担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晋升职务职称等资格,追回所承担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经费,撤销获得的科技奖励、学术奖励、荣誉称号等处理决定。 /p p   此外,还将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和其他相应处理。对其他被撤稿论文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也要抓紧完成处理意见与责任人见面程序,尽快作出处理决定。 /p p   同时,依据有关单位对撤稿论文的调查情况,科技部已暂停了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 /p p   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将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 /p p   贺德方强调,联合工作组将组织开展督查,督促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严格按照程序作出具体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在本单位网站公布,确保调查处理落实到位。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有包庇袒护行为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p p /p p /p
  • 中国学者Science论文首次被撤:距发表仅3个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9日,中国学者在燃料电池领域的一篇重磅文章——《电场诱导异质界面金属态构建超质子传输》(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图片错误问题被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距该论文发表仅3个月,并且是中国学者Science论文首次被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吴艳,共同通讯作者分别是东南大学教授朱斌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研究员宋怀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撤稿声明中,作者解释这是一个“意外错误”,原因与实验室搬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据交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接不畅有关。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作者“坚持低温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的实验设计、理论计算、主要数据和分析”。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这些图片的“意外错误”并不影响实验方法和结论,但仍选择了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撤稿事件回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7月10日,Science刊发了学术论文《电场诱导异质界面金属态构建超质子传输》。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能源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时,该成果在国内被广泛报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6c6f8bd-2b54-451c-af00-401589473fca.jpg" title=" 20201092024506020.jpg" alt=" 2020109202450602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开发是解决目前燃料电池应用的关键挑战。不过,科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成熟的提高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述研究研发了一种新的高电导率电解质材料(NaxCoO2 / CeO2复合材料),并利用半导体异质界面场诱导金属态,把电解质材料电导率提升了3个数量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报道称,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优良质子传输材料和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为质子限域传输提供了科学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然而,8月10日,论文刊发仅一个月后,学术打假专家 Elisabeth Bik就在Pubpeer上对该论文图片发出质疑。紧接着,有不少网友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质疑焦点集中在两张附件图片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79px height: 2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e33aabf-f825-4ff0-8e96-20eef9ab59f6.jpg" title=" 20201092024506341.jpg" alt=" 20201092024506341.jpg" width=" 479" height=" 227"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 S9b 与 2018年发表的论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中图8高度相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3px height: 28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ebf9c3b-05ab-4c69-ad29-c0bece1834b1.jpg" title=" 20201092024506652.jpg" alt=" 20201092024506652.jpg" width=" 493" height=" 284"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 S10,与2017年发表的论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图8b十分相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0px height: 22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05a92bb-5de8-41cb-8720-8d360f49e62a.jpg" title=" 20201092024506963.jpg" alt=" 20201092024506963.jpg" width=" 490" height=" 22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而3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都有朱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还有网友指出,这3篇文章虽主题相同,但实验中使用了3种不同的物质材料,之间并没有关联,因此对这3种不同材料的实验曲线重合表示质疑。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77px height: 19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65a2935-7142-4db1-8813-e7cff344060a.jpg" title=" 20201092024507274.jpg" alt=" 20201092024507274.jpg" width=" 477" height=" 195"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9 月 4 日,Science刊登了一则“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其公开表明,有两个独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该论文 S9B 和 S10 两张图与此前朱斌担任通讯作者的另外两篇论文中的数据相似,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Science编辑部将等待作者单位的调查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21px height: 32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a306c1d-0d51-45e8-aa7a-2ee0cfa8fdeb.jpg" title=" 20201092024507435.jpg" alt=" 20201092024507435.jpg" width=" 421" height=" 324"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收到已发表论文的投诉或质疑后,编辑部首先会启动内部审查,得出初步结论,确定指控证据是否合理,然后将指控内容和内审结果通知通讯作者团队。在这份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公布的同时,意味着作者单位已经启动了内部调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般来说,调查复核限期为3个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9日,该论文正式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87px height: 5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7624310-53cc-458a-80af-f45b402228d4.jpg" title=" 20201092024507906.jpg" alt=" 20201092024507906.jpg" width=" 487" height=" 557"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在撤稿声明中承认,两张图片均存在“意外错误”。图S10是学生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发生错误;图S9b,则是因为两组数据在同一时间段测得,数据具有相似性,且误存在同一文件夹中,所以画图时错误地包含了2018年论文的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进一步表示,这些错误与实验室搬迁、人员变动以及疫情期间数据交接不畅有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点疑问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内某学术期刊编辑叶晴(化名)对这一撤稿事件提出了一些疑问。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撤稿声明看出,作者承认了这两张图片存在重复使用数据的事实。同样的数据表示不同的实验条件显然是不对的。”但叶晴认为,如果按照作者的字面解释,似乎并不存在主观故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叶晴说,有的期刊编辑部会将图像学术不端行为分成三个等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一等,图片存在修饰或错误,但作者能提供源数据的支持,并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二等,数据“美化”和未明确说明的修改,导致结论的改变,但能提供源数据或新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三等,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操纵处理(拼接、拷贝、插入和选择性删除),且无法解释,没有源数据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审稿阶段,如果编辑发现第一种情况,是允许修订的。上升到第二甚至第三种情况,性质比较恶劣,是要拒稿的。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于被Science撤稿的上述文章,叶晴认为,声明解释的错误行为更接近第一种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尤其是作者提到,“我们重复实验以复制数据,发现两个NaxCoO2/ CeO2(x& lt 0.6)电池,其在520℃时的输出高于550 mW /cm2,与图S9中的数据一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而且,他们“坚持低温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的实验设计、理论计算、主要数据和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也意味着,作者认为这些图片的“意外错误”并不影响实验设计和结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叶晴还提到,这两张问题图片出在附件,通常有些附件信息并不是核心信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补充阅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鉴于这种情况,杂志和作者并没有选择勘误,而是直接撤稿,这一做法看上去是有些严厉的。”叶晴说道,在图片问题上,编辑部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大刊的标准也许更为严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撤稿也意味着这一调查就此结束。而这份声明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外界不得而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9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的宋怀兵在给《中国科学报》的回复中表示,具体工作请联系朱斌。不过,截至发稿时,朱斌并未就记者的询问作出回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次Science论文被撤,距中国学者被另一顶刊Nature撤稿尚不足3个月。这也再次提醒科研人员,论文(图片)错误无小事,做科研要时时如履薄冰。 /p p br/ /p
  • 比南大梁莹更狠!一场会议撤下1258篇论文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南京大学的梁莹为了给自己的学术历史洗白,“默默地”撤掉了所有曾经发表的中文论文。但是,这并不算是最“狠”的,因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我们最近发现,有一场学术会议的主办方曾经同样“默默地”撤下1258篇稿!对,你没有看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场会议,撤了1258篇稿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这是一个2011年由IEEE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很多人都对IEEE很熟悉,它的中文名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不过,我们打算等会儿再说上面那个学术会议的事。因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IEEE悄无声息撤回的,远远不只这次会议的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过去十年里,IEEE作为会议主办方一共撤回了7000多篇自己主办的会议的论文及摘要,而这些被撤稿件的作者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小编从撤稿观察数据库里挖出了从2008年到2017年IEEE对于会议论文的撤稿情况,结果吓skr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a766bff-ab62-4af7-9f0b-a1216c20a77f.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总共撤回7263篇论文,其中6866篇来自中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Emmmm……谁能告诉我,2010年和201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于是,八卦而又认真的小编在海量的数据库信息中挖出了2010年和2011年被撤稿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情况,并吐血整理出以下图表: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eee76d9f-a843-40c5-a7fc-b067fc0ebce4.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0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问题来了,2010年9月的这个高峰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继续检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9月1日到9月6日,一切风平浪静,没有撤一篇稿。但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这不,9月7日当天,IEEE撤下了455篇会议论文及摘要,其中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348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之后的几天里又撤回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的129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0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的289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请注意这三个会议,因为它们的名字之后还会出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再看看2011年的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1b2f098-9fdf-4a1d-a274-48c7b81dee5d.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1年IEEE撤下的会议论文/摘要中来自中国的数量(数据来源: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问题又来了,2011年6月份的这个高峰又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小编接着检索,于是发现了本文开头说的那个会议——“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国际会议),6月份的峰值完全“仰仗”这场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根据十年的数据检索分析,小编整理出了撤稿量超过100篇的会议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7e49813-6118-41f2-902f-1760dd35363a.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看见没有,之前让大家留意的三个会议都榜上有名了,排名在第5、9、11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通过这个表格和之前检索的情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10年来IEEE撤回的7000多篇会议稿件中,这12场会议占了“半壁江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撤稿现象严重的会议集中在2010和2011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12场国际会议的举办地都在中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当然,到这里还不算完,我们还“深扒”了一下这些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比方说,排名第一的,也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会议,它在“百度词条”中有这样的简介。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47f7a66-4486-4bf1-9c8d-74753f5cc5cd.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注意红框框里的字,“在会议结束后两个月时间即完成EI全文核心检索,速度之快,震惊学术界,深得广大作者的赞扬与好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排名第二的会议,似乎不像排名第一的会议那样“深得广大作者的赞扬与好评”: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3d180d1-e73e-4c0a-b4a8-32b704882653.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排名第五的会议,在官方会议博客上作了自我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24e2d55-dc60-4017-8950-cad042f40b02.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截图来源:ESIAT 2010会议官方博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看来,能不能被EI收录,检索率有多高,是投稿人和会议主办方都很关心的事情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当然,我们也关注到了表格中反复的一个会议主办方的名字——国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会: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4e026b9-144d-4509-b79b-6a2fc185b506.jpg" title=" 8.png" alt=" 8.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截图来源:国际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协会(IACSIT)官方网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对于不少中国投稿人来说,简介中的最后一句——“我们会议接收的论文将被发表在知名期刊上,并将被提交至主要的索引服务平台上用于检索”,可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在震惊和感叹之后,我们继续秉承了理性传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为什么撤回的全是中国人的论文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专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采访过程中,大多数专家要求匿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位专家在拒绝接受采访后,说了一堆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0437c88-2870-469c-b5b4-f826cb1b3c8e.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人的声音,其中也包括很多敢于直面问题、实名答疑的专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问题一、为什么会议论文/摘要很容易出问题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匿名专家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和期刊相比的话,会议论文的发表时间会更快,审稿和修改没有那么严谨,会议论文通常只有一审,有些好的会议会有两审,但是期刊一般都是有两审甚至三审,而且期刊上的论文会更严谨一点,数量也少一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期刊评审过程中有专门的编辑负责,所以质量一般来讲还是比较可控的,而且很多期刊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比较成熟。而会议一般是针对有些热点问题,有些人一提议,就会开办一个会议,然后会议会成立组织程序委员会,通过程序委员会来审稿。如果程序委员不是那么严谨的话,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问题二、被撤会议论文为什么大多来自中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国际型会议的问题:现在会议有不好的趋势,办的越来越大,大指的是规模大、宣传的力度大、想起到的效果大,会议越大价值越低,我称它为‘合法的学术腐败’,耗资巨大却几乎无高价值的学术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有些所谓的刊物在糊弄中国人,除了证明中国人是傻瓜外,没有其他用处。能大量发文的都是烂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匿名专家B: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这个现象说明了:急功近利(行政)+评审评估太多(行政)+高学术鉴赏力群体不足=数数评估=追求数量=科研失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匿名专家C: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发文章应是科学研究的自然描述,而不是利益所求,当变为利益后,出什么幺蛾子都不奇怪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问题三、IEEE对媒体表示,已成立了一个由员工和志愿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作为会议材料的“守门人”,并提供额外的质量控制,那么,接下来中国该怎么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冯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如果国家在谈科研诚信,就该将那些喜欢造假的人清出科研队伍,因为造假的人不适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生活,造假的行为违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最理所当然的原则——实事求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匿名专家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以检索论文数为目的的会议,在前十年比较多。近年来,随着大家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规范的加强,这样的会议已经少了很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般来说,评判会议的影响力大小,看论文的引用率、录取率、引用情况。论文的引用情况越好,录取率越低,说明这个会议的质量就比较高。但是,论文的录取数并不是这个会议的重要指标,反倒是很多质量高、影响力大的会议,论文数很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只是没有严格同行评议审稿过程而造成的撤稿,这和涉及抄袭、造假这些恶劣学术行为性质是不一样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李大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根据IEEE的回应,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论文不符合国际期刊的规范要求。这个可能跟期刊论文的剽窃抄袭还不是很一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人在参加国际会议或发表国外期刊的时候,不太懂他们的规范和要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对国外会议论文期刊,了解的不是很多。第二,学生或研究人员受到的相关训练比较少。第三,论文中掺杂文化、政策的内容,典型的中国式表达会不符合国际会议投稿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谈到抄袭剽窃,其实大部分时候研究人员是无意的,他们以为自己在引用别人的内容,但由于不了解相关引用规范而犯了错,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需要加强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规范的训练,接受国际语境下的论文表述方式训练,可以由学术刊物的老编辑、科学家,或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的科学传播工作者来培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实行终身追究,一经发现,随时调查处理。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c22172c-651b-4cb6-b7db-a710fb17c864.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另外,10月23日,科技部等五部门还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cc54d47-d694-4452-8e9a-f78874ef6066.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 /p
  • 涉论文抄袭、一稿多投,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多篇论文“消失”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p
  • 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中国科学家70篇论文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近日发布社论通告,通过检测程序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或E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已被撤销,但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   社论透露,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T. Liu教授,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文章合作者包括井冈山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作者。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已经签字同意,将Zhong博士所发的41篇文章与Liu教授所发的29篇文章撤销。撤稿细节在新一期期刊上有详尽解释。而且,由于发现的问题文章来自于井冈山大学,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
  • 十余篇论文被撤却仍获学术大奖,如何评价一个“毁誉参半”的科学家?
    p   上个月末,卡洛· 克罗斯(Carlo Croce),这位肿瘤遗传学领域内的著名科学家收获了一项奖金超过 300,000 美元的科学界大奖,以表彰他在个性医疗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然而,他身后十数次的撤稿记录和学术不端指控却带来了一片笼罩在颁奖台上空的乌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595a065f-9455-4188-ae9e-19d20fd1a1b0.jpg" title=" NewsDataAction.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卡洛?克罗斯(Carlo Croce) /p p strong   1巨额奖金的获得者 /strong /p p   今年 2 月,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肿瘤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主任卡洛?克罗斯(Carlo Croce),与另两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 丹?戴维基金会的总值100万美元的丹?戴维奖(Dan David Prize),以表彰他们在个性医疗领域中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科学贡献。 /p p   丹?戴维基金会创立于 2000 年,首届丹?戴维奖于 2002 年 5 月颁发。该奖项旨在奖励在科学、技术、文化或社会福利领域的杰出贡献,鼓励创新与跨学科的研究。 /p p   另外两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分别为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遗传学和医学教授玛丽?克莱尔?金(Mary-Claire King)——乳腺癌基因 BRCA1 的发现者,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肿瘤学教授伯特?沃格尔斯坦(Bert Vogelstein)——著名的癌症遗传学家,他发表的 500 多篇研究论文迄今已经被引用了近 30 万次。 /p p   奖项委员会这样评价克洛斯:他“为提升人们对特定癌症的特定遗传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位成绩斐然的癌症遗传学家却有多次撤稿并被学术审查的经历。 /p p strong   2争议:撤稿事件的中心人物 /strong /p p   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的学术不端指控让克罗斯避之不及,他的研究成果也一直被笼罩着学术审查的阴影。Retraction Watch Base 的数据库显示,从 2007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提出了第一起撤稿以来,克罗斯参与的学术论文共有 7 篇遭遇期刊撤稿,约 15 篇论文由于篡改图片、抄袭文字等问题被遣回更正。近两年来,撤稿或遣回更正的就有 10 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e27345e-62e7-489b-9824-19c201e28a74.jpg" title=" NewsDataAction-3.jpeg" / /p p strong   3连撤稿都不能阻止的奖项 /strong /p p   难道丹?戴维奖的颁奖委员会对于克罗斯学术真实性的争论一无所知吗?奥利?柴雪诺夫斯基(Ori Cheshnovsky),丹?戴维奖的科学顾问表示,参与评奖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克罗斯博士的撤稿事件以及对他的指控”: /p p   “国际个性化医疗专门委员会由世界顶尖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组成。委员会推荐将此奖颁发给克罗斯教授,是出于对他在个性化医疗领域无可厚非的杰出贡献的尊重。丹?戴维奖董事会也会接受了委员会的推荐。” /p p   克罗斯对于癌症遗传学的贡献之一是他对 c-myc 基因的研究。c-myc 基因能够编码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转录因子,在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分化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自身的持续性表达,这被普遍认为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卡洛斯还发现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中,c-myc 的基因座会发生位移——生理状态下人类 c-myc 基因位于 8 号染色体上,而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则转移到了 2 号、14 号或 22 号染色体上。这篇发表在 PNAS 上的论文被引用了 1700 多次,为癌症领域研究 myc 基因奠定了基础。另外,克罗斯还证明了 mLL1 (Mixed-lineageleukemia 1) 基因与急性白血病具有医学相关性。mLL1 编码的组蛋白转甲基酶,对细胞的基因转录有正向的全局性调控作用,并能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上维持细胞的转录记忆,确保细胞正常分裂增殖。 /p p   克罗斯教授的研究不仅于此,他还报道了 TCL1A (T-cell leukemia/lymphoma protein 1A)与 T 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并且成功克隆并命名了大名鼎鼎的滤泡性淋巴瘤相关基因 BCL2 (B-cell lymphoma 2),为研究滤泡性淋巴瘤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还描述了癌症病理发展过程的早期症状,涵盖范围包括肺癌、鼻咽癌、头颈癌、食管癌、肠胃癌以及乳腺癌。他可以被称作癌症未知领域研究的领头羊,而且还在癌症干预、诊断、监控和治疗手段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 /p p   在克罗斯的学术生涯中,他获得过近 60 项学术奖项和荣誉,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颁发的杰出研究员奖(Outstanding Investigator Award),GM 癌症研究基金会(the GM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莫特奖(Mott Award),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戈特利布奖(the Gottlieb Award)以及美国血液学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的亨利?M?斯特拉顿奖章(the Henry M. Stratton Medal)。他拥有超过 950 篇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在人类癌症的基因和遗传机制研究中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p p   不仅如此,丹?戴维奖也不是在撤稿风波后克罗斯获得的第一项重要奖项了。去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授予了克罗斯业界闻名的玛格丽特?夫泰癌症研究领导力和杰出成就奖(Margaret Foti Award for Leadership an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Cancer Research),让他成为癌症研究中名副其实的领先者。 /p p   值得注意的的是,推荐克罗斯教授作为候选人的委员会主席是他的一位长期合作伙伴,彼得?沃格(Peter Vogt),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拉荷亚校区的一位 PI(沃格和克罗斯作为共同作者在 2017 年发表了一篇 PNAS 论文)。卡洛斯还曾与委员会的另外两名成员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过多篇文章——韦伯斯特?K?卡芙尼(Webster K. Cavenee)以及南希?詹金斯(Nancy Jenkins)。 /p p   从丹?戴维奖为获奖者发布的简介来看,委员会成员与卡洛斯的合作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撇开撤稿事件的影响,看到嘈杂声音背后克罗斯曾在癌症研究领域中作出的建树: /p p   “克罗斯是癌症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尤其在揭开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白血病病理机制上的突破为他赢得了 2006 年度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颁发的克劳斯纪念奖(Clowes Memorial Award)。他熟练掌握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揭示了重要癌症基因作为癌症发生发展以及抵抗治疗的驱动因子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他有着如此成就,正是获得该奖项的不二人选。” /p p   面对这样一位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如今却在数年之内撤稿十余篇的资深科学家,丹?戴维基金会和评审委员会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在科学家的成就与污点共存时,究竟应该如何对他们做出正确评价,恐怕是个仍然需要思考与探讨的复杂话题。 /p
  • 比SCI拒稿更让人心寒:无底线审稿人抄袭论文
    如果你辛辛苦苦写完的论文,被拒了,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你的论文被拒之后又发表了,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柳暗花明疑无路,山重水复又一村 如果你的发现自己的文章发表了,然而作者却不是你,我想你的心情一定是快磨三尺剑,预斩奸人头,这绝对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反正我是不能忍。  2016年12月12号(这个双十二和购物无关),在美国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刊出了文章《Retraction watch: Dear peer reviewer,you stole my paper: An author’s nightmare》直指论文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下面是关于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审稿人窃取论文成果事件的部分节选,为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在译文后面附有原文供大家参考。  令人不安的审稿人的剽窃报告  虽然我们只记录了审稿人恶性窃取稿件并擅自发表的少数案例,但这些案例确实发生了,这让许多作者心生恐惧。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这种信,这种被抄袭了的作者给偷他工作的审稿人给的信。但是在塔夫茨医学中心的Michael Dansinger意识到他提交给《内科学年鉴》的被拒稿了的论文被再次发表后,该杂志意识到竟然是一位审稿人发表了Dansinger的论文,随之发表了评论文章解释整个事情的经过。  Althoughwe’ve only documented a few cases where peer reviewers steal material from manuscriptsand pass them off as their own, it does happen, and it’s a fear of manyauthors. What we’ve never seen is a plagiarized author publishes a letter tothe reviewer who stole his work. But after Michael Dansinger of Tufts MedicalCenter realized a paper he’d submitted to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that hadbeen rejected was republished, and the journal recognized one of the rsviewersamong the list of co-authors, it published a letter from Dansinger to thereviewer, along with an editorial explaining what happened.  这封信和评论文章证明该审稿人发表的论文包含有原作者提供的数据-现论文已经被撤稿-但还没有追究审稿人的责任。Dansinger写道:“亲爱的剽窃者:一封致恶意窃取稿件并擅自发表我们原稿的同行审稿人”,这个盗窃者偷窃的不仅仅是一个论文稿件。  The letterand editorial identify the paper containing the stolen material — now retracted— but don’t name the reviewer responsible. As Dansinger writes in “DearPlagiarist: A Letter to a Peer Reviewer Who Stole and Published Our Manuscriptas His Own,” the reviewer took much more than just a manuscript:  完成一篇高水平论文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最初的概念化研究到最终的发表经过了5年的时间。我的这项研究项目需要大量的工作,需要努力找到合适的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筹集研究资金,获得批准,为研究人员准备材料,进行饮食规律的研究,学习访问,分析处理研究数据,并撰写初步研究报告。这项工作是由美国政府和我所属的学术机构资助的。“您”在《内科年鉴》上看到的第二个分析结果所使用的特别方法,是我的同事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开发和验证的。总之,这项研究至少花费了4000个小时的工作。  It took 5years from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study to publication of the primaryanalysis (1). This study was my fellowship project and required a lot of work.It took effort to find the right research team, design the study, raise thefunds, get approvals, recruit and create materials for study participants, runthe diet classes, conduct the study visits, compile and analyze thestudy data, and write the initial report. The work was funded by the U.S.government and my academic institution. The secondary analysis that youreviewed for Annals used specialized methods that took my colleagues many yearsto develop and validate. In all, this body of research represents at least 4000hours of work.  学术不端行为分为四种不同的行为  对于”学术不当行为伤害“,《内科医学年鉴》的主编Christine Laine确认存在多个不同程度上的不当行为。  In“Scientific Misconduct Hur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Editor-in-ChiefChristine Laine identifies the “several layers of bold misconduct” that tookplace:  一、审稿人应该保持论文的机密性  首先,同行评议人员应当保持他们评议论文的机密性。他们应该克制住为个人目的使用他们从论文中学到东西的冲动,直到别人论文成果被发表出来后,才可以作为他们的信息来源被引用。  First, peerreviewers should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apers they review. Theyshould refrain from using for their own purposes what they learn during peerreview until the work is published and can be cited as the source of thatinformation.  二、审稿人直接抄袭他人成果  第二,审稿人直接抄袭Dansinger和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几乎是逐字重复了了论文的文本、表格和数据。  Second, thereviewer blatantly plagiarized Dansinger and colleagues’ work, reproducingalmost verbatim the text, tables, and figures.  三、审稿人编造假案例  第三,审稿人捏造了一群并不存在的欧洲病例——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有可能导致临床医师基于伪造的数据对病人护理做出错误决定。  Third, thereviewer fabricated a cohort of European patients that did not exist—aparticularly egregious act that could have resulted in clinicians (unknowingly)basing decisions about patient care on fraudulent data.  四、剽窃论文的共同作者同样也难辞其咎  第四,这篇剽窃的论文有许多共同者,他们都难辞其咎。他们显然没有贡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没有证实是否参与这样的研究,但竟然允许自己的名字被使用。  Fourth, theplagiarized article had many coauthors. These coauthors are also culpable. Theyallowed their names to be used, apparently without contributing anything ofvalue—not even verification of the study’s existence.  审稿人剽窃论文,国内也曾出现,涉事教授被开除  2011年6月10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的一则爆炸性的新闻“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某高校教授在作为审稿人评审他人论文时,先以“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为由退回,随后却把原作者论文稍加修改,再另投他刊。审稿人将别人的文章改个题目而其他内容几乎不变的行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事情还真是需要点“想象力”才能做的出来。难道真的是“抄不如剽,剽不如偷”?  付炜涉嫌剽窃事件时间表(来自百度百科)  (涉嫌剽窃文章用A-,B-表示)  (A—《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B—《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A- —《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B- —《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作者将A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4月10日,魏勍颋等作者将B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A文章。  2009年10月21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B文章。  2009年11月3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B稿件退稿。  2009年12月22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A文章退稿。  2010年1月6日,付炜将B-文章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年1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请关佶红(B文章原作者之一)审稿B-文章,关佶红发现剽窃,向《电子学报》反映。《电子学报》数次联系付炜。  2010年1月27日,付炜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称审稿、冒名顶替系学生所为,自己不知情。  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A-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2010年5月17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件获知B-文章涉嫌剽窃。  2010年7月1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对B-文章作出退稿处理。  2010年11月19日,《自动化学报》录用付炜A-文章。  2011年3月,《自动化学报》发表A-文章。  2011年4月21日,《电子学报》收到举报。经编委会鉴定,A-文章为剽窃。  2011年5月20日,《电子学报》向《自动化学报》通报A-文章涉嫌剽窃。  2011年6月10日,《电子学报》将谴责付炜剽窃的公告发布在官方首页上。  2011年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发表公告。燕山大学关于付炜事件的处理情况说明  《科学时报》社:  我校认为,付炜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形象。根据《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2008]80号)文件和学校有关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解聘付炜的教授职务。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纯洁学术环境,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结合下发的《关于付炜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燕大校字[2011]95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1年7月7日下午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警示教育活动。此次教育活动内容为集中学习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冀教科[2010]4号)和《燕山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燕大校字[2008]80号)等文件,要求全校教职工要以警示教育活动为契机,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师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从源头上建立起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  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1年7月12日  《科学时报》记者对付炜事件的调查(来自科学网)  6月15日。河北秦皇岛市,燕山大学。  接到记者要求采访的电话后,不到10分钟,付炜便匆匆赶到了记者所在的燕大宾馆。  一件碎格水洗衬衫,一个普通黑色公文包,在记者面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师神情略显紧张。  “我不承认剽窃”  采访地点选在了校园中,一处静谧的场所,阳光时隐时现,偶尔在阴霾中露个头。  “我不承认剽窃。这件事情将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只有申诉权和说明权。”付炜的辩白为这次面对面的采访确定了基调。  但是,对于涉嫌剽窃的事件经过,付炜此次回忆的细节,与几天前在电话中所说略有不同。  据付炜回忆,在应《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审阅陈荣元的文章之前,他曾在网上和某位未曾谋面的研究生有过接触。这位研究生请求付炜为其修改论文。  “是2008年的事情,(该研究生)说是给我一笔钱,我没有同意。”  按照付炜的说法,此前就有很多学生为了评奖等事由找他修改文章,他也多次答应过这样的请求。  而这次,按照约定协议,付炜将可以分享该研究生的部分成果。“可以挂名,或者直接拿来发表”。  “时间有些久,加之是在网上联系的,所以该研究生姓名、是硕士还是博士我记不清了。现在人也找不到了。”  付炜表示,当拿到《电子学报》发过来的陈荣元文章时,发现与其曾修改过的文章雷同,于是就把陈的稿子退了。之后,才把这篇研究生文章的某章节修改后投往了《自动化学报》。  “我已经按要求向《自动化学报》提供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付炜强调。在记者提醒其所提供证据被《自动化学报》认为并不充分,且陈荣元称保存着所有原始数据时,付炜表示自己也有,“可以向《自动化学报》提供”。  而对于那篇拒稿后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文章,付炜则表示自己对于这一切并不知情,“也许有学生冒名”。但被问及“冒名”的学生为何不署名,反而署了本院教师廖某(已离开)和其他院系老师邢某之名时,付炜则除了“不好说、不知道”外,便不肯多说半句。  对于两起涉嫌剽窃事件中其他共同署名的作者,付炜表示,高某等四位研究生作者只参与了后期的Latax排版工作。而共同署名的两位青年教师也未曾参与实质性实验和写作工作。  付炜的解释与此前记者对两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者的采访基本吻合。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研究生高某告诉记者,“《自动化学报》要求作者要Latax排版。因为付老师年纪大了,就找我们四个帮忙。当付老师给我们挂名时,我们还挺感激的,虽然对毕业并没什么帮助。”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影响我们的毕业。”这几位研究生非常担忧。  学术不端是硬伤。此类现象还有  对《牙病学杂志》(Journal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JCD)这次抄袭,科学网高山老师曾撰写博文进行报道。  在对“付炜事件”持续跟踪报道期间,《科学时报》编辑部收到的两封来自燕山大学的邮件,直指付炜所处环境。  在邮件中,一位知情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出了这种事情也是一个老实人的无奈之举。因为付老师不会钻营,也是在大环境下走上这条路的”。  更有网友则将批评指向了学术体制:“不是付教授的错,是我国的体制弄人,科研评价系统不变,类似的事件将继续发生,只不过换个人而已。”而对类似看法,各界也有不同意见。  部分网友评论就认为,即便是现在的考核制度怎么怎么的不合理,也不能成为剽窃的理由。毕竟,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Bruel & Kjaer 2018年用户论文征稿通知
    尊敬的用户:为促进广大用户对声学与振动测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我们将举办2018年用户论文征稿活动。希望您能够将日常工作中的收获、总结和对声学与振动测量的看法与我们分享。所有投稿论文将由Bruel & Kjaer外请的专家团队进行认真审阅,审阅通过的论文将被收录于Bruel & Kjaer 2018年用户论文集中,该论文集将被印刷,并在Bruel & Kjaer 2018年用户大会上发放。凡被录用的投稿,Bruel & Kjaer将提供稿费作为奖励。相关详情如下:投稿截止日期2018年3月16日 投稿方式1、请将您的论文电子版(word版本)通过电邮以附件形式发送到市场部邮箱cnmarketing@bksv.com.cn2、邮件标题命名为:2018用户论文征稿投稿奖励1、录用论文奖励:投稿一经审阅录用,Bruel & Kjaer将提供RMB 500元作为稿费2、优秀论文奖励:(1)行业知名杂志推荐:被录用的优秀投稿,除获得稿费之外,在获得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论文择优推荐给知名行业杂志审阅,审稿费由Bruel & Kjaer承担;如经杂志社审阅后发表,相关版面费将由Bruel & Kjaer承担(2)2018用户大会演讲嘉宾:被录用的优秀投稿,作者还将被邀请作为Bruel & Kjaer 2018用户大会的演讲嘉宾到现场进行论文宣讲。如接受邀请,Bruel & Kjaer将承担相关食宿及交通费,并提供演讲服务费RMB 1000元 征文细则征文内容主题范围(可涵盖但不局限于)1、汽车、高速列车、船舶、飞机等运载工具的振动与噪声控制2、环境振动与环境噪声3、振动、噪声及冲击测量4、工程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5、工作变形分析、试验模态分析、运行模态分析等结构动力学分析理论及应用6、噪声源识别技术理论及应用7、传递路径分析技术及其应用8、振动工程、声学工程9、减振降噪的工程实践10、电声、水声测量技术及应用11、声学与振动的校准技术12、标准规范与评价13、其它声学与振动相关的主题论文格式要求 (Word 格式下)1、点击下载:https://pan.baidu.com/s/1hsENP5a 2、为确保论文集的美观,请务必严格遵照附件格式要求进行提交特别注意事项1、论文中所使用的声学与振动测量仪器须为Bruel & Kjaer产品,并明确指出产品型号2、对于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学术真实性等问题,由作者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Bruel & Kjaer中国市场部1、电邮:cnmarketing@bksv.com.cn2、电话:021-611336783、手机:13761769113
  • 201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论文撤销事件盘点
    近期刊登在《医学伦理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至少有788篇学术文章遭遇撤销。撤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文章是因为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有的只是因为数据分析过于草率而被撤。不论如何,论文撤销给文章作者的研究造成打击,有的甚至给整个学术界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鉴于此,《科学家》网站于近日公布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名单,该名单分别按照被撤销文章的引用率和被撤文章作者的知名度进行排名。   按文章引用率排名:   第五名:惠氏制药前雇员雌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章(引用次数(累计,下同):232次)   惠氏制药公司曾经的研究人员Boris Cheskis撰写的有关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两篇文章被认为数据“不可靠”而先后被撤。   第四名: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发表的文章(引用次数:268次)   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免疫学实验室的一名高级研究人员Suresh Radhakrishnan被发现数据造假而导致至少10篇论文遭到撤销。   第三名:美国杜克大学肿瘤学家有关乳腺癌的文章(引用次数:约300次)   杜克大学肿瘤学家Anil Potti发明的肿瘤分析方法被同行质疑而接受调查,最终被认定论文造假而被校方辞退。此外,该名科学家还被指控曾伪造简历。   第二名:干细胞自发转变成癌细胞的文章(引用次数:317次)   发表在2005年《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认为成体干细胞能自发转变为癌细胞,并暗示成体干细胞研究存在风险。该文章于今年8月被撤销。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其他研究也得出了与该论文类似的结论,因而该论文结论被认为可能依然有效。   第一名:《柳叶刀》有关麻风腮疫苗的文章(引用次数:640)   今年2月,《柳叶刀》正式撤销了一篇发表于1998年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Andrew Wakefield指出,疫苗接种可能会导致孤独症。   按文章作者知名度排名:   第五名:获得诺奖得主支持的“反应组芯片”文章   这篇发表在《科学》上的涉及“反应组芯片”的文章被指缺乏合适的实验对照而引发争议。文章作者所在单位为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包括诺奖得主理查德• 罗伯茨(Richard Roberts)在内的科学家表示支持该文章。《科学》杂志主编Bruce Alberts也为此发表了“主编关注”。   第四名:知名基因治疗学家撤销文章   因数据存在错误且图表存在复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基因与细胞医学系创始人、主任胡流清(Savio Woo)撤销了6篇论文。   第三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文章   哈佛大学认定该校心理学教授、知名心理学家Marc Hauser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其离职一年,同时,其发表在《认知》(Cognition)期刊上的文章也被撤销。   第二名:哈佛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的文章   这篇今年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被发现数据和图片存在问题而遭撤销,文章作者之一Amy Wagers也在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组组长。   第一名:诺奖得主琳达• 巴克的文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琳达• 巴克(Linda Buck)再次撤销了两篇文章,因为“关键结论无法重现”。
  • 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八所院校11篇论文
    继2009年国际期刊《晶体学报》撤销井冈山大学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被曝光后,近日《晶体学报E》(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再次撤销包括井冈山大学在内的中国8所院校的论文共11篇。   在这11篇文章中,4篇来自聊城大学,2篇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井冈山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各1篇。   据《晶体学报E》发表的声明称,这次撤销是《晶体学报E》在井冈山大学论文撤销事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后作出的决定,这11篇文章或因“数据问题”,或因“不正确的原子派定(incorrect atom assignments)”而各自被期刊或作者撤销。
  • 盘点:国内外十大著名撤稿事件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撤稿,或许是很多学者和专家不愿意面对的,撤稿的原因有很多,最近撤稿事件在国内也发生了,因此,我们盘点了一些比较出名的撤稿事件: /p p   一 小保方晴子事件 /p p   说到撤稿事件,就不得不提到去年在国内外闹得沸沸扬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从Nature杂志撤稿的两篇STAP干细胞论文。一些读者发现了这一研究存在某些显著的问题,两项研究的领导者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最终无法重复出研究结果。虽然science曾以存在大多缺陷为由拒绝发表其中的一篇论文稿,Nature仍坚持出版了这两篇论文,编辑们称未发现这些错误。其导师也因为此事而跳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25px" title=" 01.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61147071-5d9f-4703-87dd-1ee3db4663b9.jpg" width=" 500" height=" 325" / /p p   二 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稿64篇 /p p   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它有着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出版学术性出版物而闻名于世,它也是最早将纸本期刊做成电子版发行的出版商。今年5月,Springer宣布与Nature杂志的出版商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Macmillan Science and Education)进行多数业务的合并,成立了命名为Springer Nature的新公司,媒体评论这次合并无疑将造就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强的科学出版商。 /p p   然而,这一占据领先地位的科学出版商却在8月18日发布了一份震动科学界的声明,在这一声明中Springer宣布在经过内部调查发现存在伪造的同行评审报告后,决定撤回发表在十大期刊上的64篇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5px" title=" 02.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9a42f590-0bdf-4b6f-af29-223aeca94f6d.jpg" width=" 600" height=" 435" / /p p   三 美“黄金大米”论文被撤稿 /p p   2012年底,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调查认为,“黄金大米”米饭是由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于2008年5月29日携带入境。 /p p   6月2日午餐时,汤光文等人将加热的“黄金大米”米饭与白米饭混合搅拌后,分发给受试儿童食用。最终,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论文的主要相关人员都接受了处分。 /p p   美国塔夫茨大学也启动调查,并于2013年9月18日就学校研究人员以中国儿童为对象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实验致歉。美国营养协会两次要求汤光文和6名共同作者主动撤回论文都遭到拒绝。 /p p   2015年7月29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在其网站发布公告撤回有关“黄金大米”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72px HEIGHT: 262px" title=" 03.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118dc3b7-6414-466f-a641-7af333abb20e.jpg" width=" 472" height=" 262" / /p p   四 BioMed Central撤刊了43篇文章 /p p   《华盛顿邮报》披露了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撤刊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论文来自中国作者。据BioMed Central网站发布的公告,撤刊这批论文的主要原因是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 /p p   其中,43家医院高校被点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64px" title=" 0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6dd23d0f-96c9-4b6b-8f7c-552004f42044.jpg" width=" 500" height=" 164" / /p p   五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JVC)撤回了60篇论文 /p p   说到论文造假,也不得不提到这位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的陈震远(Peter Chen )。 /p p   经过14个月的调查,SAGE出版公司最近确定了这个学术造假大案。将一个作者在过去4年发表在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JVC)上的60篇学术论文一次性撤回。根据调查,SAGE确定这是由一个物理学家独立制造的一起恶意学术诈骗,骗局主角来自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的物理学家Peter Che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774a33a1-f1e4-4935-b7d0-63e925a026bc.jpg" / /p p   六 Springer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撤稿计算机生成论文 /p p   在已经发布了由随机文本生成器SCIgen生成的120多篇造假论文之后,两大出版社Springer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才发现错误。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Cyril Labbé 搜集了2008年到2013年期间30多次会议论文集中的计算机生成论文,发现这种论文在德国Springer出版社有16篇,而IEEE则有100多篇。Labbé 通过私人通讯方式告诉了两家出版社,出版社说现在已经删除了这些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title=" 06.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da723a46-59fb-4eef-862e-0a37eb28e6f7.jpg" width=" 500" height=" 376" / /p p   七 癌症研究泰斗Cell等三篇论文被撤稿 /p p   Robert A.Weinberg曾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他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Weinberg是是世界上论文被引用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他至少有20篇论文引用次数达上千次。 /p p   近日,Weinberg和同事们宣布撤回了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发表在《Genes & amp Development》杂志上的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与Weinberg发表在2009年《细胞》(Cell)杂志上的另一篇论文有着直接的渊源。 /p p   三篇论文均探讨了一种叫做miR-31的microRNA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2011年的这篇Genes & amp Development论文已被引用78次,发表在同一期刊的那篇2009年论文已被引用96次。 /p p   而根据最新的消息,Cell杂志的发言人已证实已引用达480次的这篇Cell研究论文也将被撤回:“此刻,我只能证实被《Genes & amp Development》引用的这篇论文正在撤稿,Cell即将发布官方的通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6px" title=" 07.pn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95f0b736-58d5-476b-8e69-56b642f99813.jpg" width=" 600" height=" 286" / /p p   八 韩国科学家因推荐虚假审稿人致使多篇论文撤稿 /p p   Retraction Watch网站最近披露了韩国科学家Hyung-In Moon为了逃避同行评审而耍的一个“小聪明”。他在向Informa Healthcare旗下期刊投稿时,利用假邮箱或伪造的个人信息向编辑推荐自己以及自己的同事作为审稿人。 /p p   由于所有的评审意见回复都异乎寻常的迅速和正面,这引起了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期刊编辑Claudiu Supuran的怀疑,并最终发现了这一舞弊行为。Hyung-In Moon也在其后承认了为自己论文审稿的事实。这一事件导致多达11篇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被撤稿。 /p p   九《自然》高引干细胞论文遭撤稿 /p p   2008年,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 bingen)的Thomas Skutella 和同事们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的结果,称他们成功利用成人睾丸精原细胞生成了成体生殖干细胞(haGSCs)。 /p p   在对论文进行过一次校正后,由于随后的一项研究对这些细胞的多能性提出了质疑,现在作者们撤回了他们的这篇文章。根据 Thomson Scientific 的 Web of Knowledge 数据显示,该研究已被引用281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title=" 09.pn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noimg/5bffd3f0-abd7-4b29-98da-54facdd990f6.jpg" width=" 600" height=" 441" / /p p   十 卢森堡大学研究人员因数据造假被撤稿 /p p   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消息,由于论文的第一作者被调查出有学术不端的行为,《致癌基因》(Oncogene)准备撤销卢森堡大学一研究小组的的一篇论文。 /p p   该论文主要研究某基因在乳腺癌细胞入侵时发挥的作用。该论文于2010年发表,2012年就经调查确认论文第一作者Guillaume Vetter博士学术不端,但直到现在该稿件还未被撤销。对此,卢森堡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Iris Behrmann称,发现Guillaume Vetter伪造数据后,外部调查委员会确认其他人没有参与伪造数据,因此建议该论文撤稿或修订数据。由于Guillaume Vetter在2012年就离开了卢森堡大学,通讯作者Evelyne Friederich便依据委员会的建议并和Oncogene沟通后,撤销伪造的数据并添加新数据,但在提交修订版本的论文时,Evelyne Friederich生病并在2014年离开了卢森堡大学。目前,卢森堡大学正式要求撤销该论文并对此引起的不便表示歉意。 /p p   结语:对于论文撤稿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考虑: /p p   首先,论文审稿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p p   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很多撤稿作者使用伪造学者或者推荐熟人审稿,这样,对于论文的通过率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缩短了自己发稿的时间,对于自己的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提供了便利。 /p p   其次,对于一些文章的错误,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态度。 /p p   对于一些小的错误,或者一些偏差都是在我们的容忍范围之内的,大家往往关注点都在一些学术影响力比较高的杂志上,特别是《Nature》、《Cell》、《Science》和《PNAS》,这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杂志,对于在这上面发表的文章,都是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懈奋斗得来的,对于在这样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如果出现造假,不仅仅是个人是耻辱,更是人类的耻辱,我们的态度是坚决的,毫无条件的选择零容忍。 /p p   再次,科研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p p   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特别是边远地区,对于科研基金的渴求是十分强烈,而且工资待遇上也对比一线城市要低很多,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人的畸形心理,通过发表高水平杂志文章,来谋求利益。因此,我们需要让资源共享,改革科研制度,缩小各个地方的差距,改变专家学者的生活条件,来鼓励不仅仅可以通过科研和论文定高低,也可以通过教学来提升自己。 /p p   最后,面对这么多的学术造假事件,我们应该清醒,更应该反思。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作者:栾晓东 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 /p
  • 韩春雨事件:撤稿验证科学界“自净”机制
    p   备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论文争议事件近日有了结果,韩春雨团队在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站上发表撤稿声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告诉新华社记者:“此次撤稿展现并证明了科研群体对于维护科学发现过程基本规律的承诺。” /p p   确实,这次撤稿首先证明了科学界的“自净”机制,也说明了媒体舆论监督的价值,以及学术研究的复杂性。 /p p   科学能够“自净” /p p   “国际科学界有‘自净’机制”,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对新华社记者表达了与安诺杰相似的观点。 /p p   一项研究有了数据、形成论文并通过同行评议发表,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初步承认。但这并不是终点,论文发表后,各国同行会根据论文中的描述来重复实验,如果不能经受这一检验,研究成果就会受到质疑。 /p p   韩春雨团队2016年5月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的关于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论文就是如此。这篇论文因其所宣称成果的重要性而引发巨大关注,各国同行纷纷跟进。但一两个月后就出现质疑,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因此“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 /p p   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就此发表“编辑部关注”。今年初又有消息说韩春雨团队提供了新的数据,但杂志最终认定:“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p p   “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正是科学界的“自净”机制。论文等科研记录是科学交流的基础,它们必须真实可靠。为了维护这一点,许多科研人员跟在“先行者”后进行没有名利的重复验证。正如《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所说:“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但正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让科学不断前进。 /p p   媒体可以监督 /p p   “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提到了这一事件中媒体的重要性。社论说,“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开始时媒体大量报道原论文所宣称的重要成果,而质疑声出现后也很快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显然,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p p   饶毅也是网络科学媒体“知识分子”的主编,在韩春雨论文发表后,“知识分子”率先报道了论文中所宣称成果的重要性。在质疑声出现后,“知识分子”又刊登了多篇质疑的文章,保持了客观公正。 /p p   “新闻的常规是很快报道事情的重要进展,科学新闻的国际标准是请多个专家读论文后发表评论。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判断其中的问题。好在对科学研究的判断还有时间的考验——同行的重复和验证。”饶毅说。 /p p   的确,新闻的时效性和科学验证的长期性之间存在矛盾,这就要求媒体报道时理解科学验证的特点。《自然?生物技术》社论认为:“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p p   定性不应仓促 /p p   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刊登的撤稿声明是英文,《自然》方面提供的译文是:“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不过韩春雨团队也表示:“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p p   韩春雨工作的河北科技大学也声明说,韩春雨团队一直在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p p   可见,虽然论文的关键成果不能被重复导致撤稿,但各当事方还是在以学术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并没有仓促定性。 /p p   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说,许多科研人员都有过学术失误,“我个人有过多次体会,自己认为百分之百对的事,实际是错的。我没有因为学术错误被捧上天,或被批得身败名裂,都是一种幸运。” /p p   当然,如果最终调查证实这不是学术失误而是学术不端,也必然会受到相应处理。就在7月27日,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协等机构联合公布《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处理结果,其中有的研究人员被认定无过错,一些研究人员被认定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并追究责任。 /p p   这正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学术问题的最好体现。 /p
  • 华人科学家卷入《科学》撤稿敲诈案
    论文因结果无法重复被撤销 匿名邮件向其敲诈4000美元   12月初,科学网报道了《科学》和《美国化学会志》(JACS)分别撤稿的消息(《科学》2004年一篇论文被撤销),这两篇论文涉及新型蛋白质糖基化方法研究,因结果无法重复被撤销,均来自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Peter Schultz的实验室。   近日,该事件曝出新消息,这2篇撤稿文章竟与2007年的一宗敲诈案有关。   2007年3月1日,被撤稿的《科学》文章的第一作者和JACS文章的第三作者Zhiwen Zhang收到一封匿名电子邮件,里面说:“你在至少3篇文章上造假,而且你偷了图书馆的材料,我发现了证据”。邮件要求Zhang向圣地亚哥的一个邮箱邮寄4000美元,并威胁如Zhang不照办,邮件将会被转发给Schultz、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所长Richard Lerner以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其他科学家和管理者。Zhang曾在Schultz实验室做博后,2004年离开,之后加入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邮件还说,Schultz“将会撤销你所有的博后工作”,包括现已撤销的2篇论文,并保证“你丢掉工作”。   Zhang则表示,他没有任何造假行为。他说:“我没有过错,没有科学不端和造假行为。我是这一敲诈案的受害者,遭受了很多痛苦。”   这一邮件随后被转寄给圣地亚哥相关执法人员,通过搜寻因特网记录,有关官员告知Zhang,他在Schultz实验室时的博士后同事Eric Tippmann是发送该邮件的嫌疑人。Zhang表示,他随后与Schultz和Lerner进行了协商,然后决定放弃起诉。   现供职于威尔士加的夫大学的Tippmann则否认曾发送这一敲诈电子邮件,并称在Zhang离开Schultz实验室后,他未与Zhang联系过。   今年8月,Tippmann和同事在《生物化学期刊》(JBC)上发表论文,称Schultz实验室的现已被撤销2篇论文里的实验无法按照所描述的进行。并且,Tippmann还表示,他早在2006年就注意到现已被撤销的JACS论文存在一些问题——该论文中包含的质谱与Schultz实验室早先的一篇JACS论文中的质谱存在相似之处。   针对Tippmann的疑问,Schultz表示,他已经重复了Tippmann质疑的所有结果,不过他并不确定为什么这两篇JACS文章中的质谱存在相似之处。至于被撤销的那篇《科学》文章,他认为,有可能Zhang将未附着糖的肌球素(myoglobin)认作了糖基化肌球素(glycomyoglobin)。他说:“不幸的是,没有了原初的实验室笔记,我无法准确复制所有的原始实验,来查看哪些操作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据悉,Zhang目前正在努力争取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终身职位。有知情人表示,这2篇文章的撤稿正赶在这一敏感的时期,令Zhang很不好过。
  •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数量翻番 化学高被引论文居榜首
    p   与2007年~2011年相比,中国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62.2万篇增加至124.5万篇,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近5年中国科研发展迅猛,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见证了中国科研规模的成倍增长。 /p p   同期,中国在基于SCI数据库设计的含金量更高的统计指标数据库——ESI(基础科学指标库)评价体系中前进更快:近5年入围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约为上个5年的2.5倍,此外,在最近一期ESI热点论文榜(2015年~2016年)中,中国的占比为26.7%。 /p p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是我国最早接触ESI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向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感慨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ESI纸本报告时,中国大陆只有3位科学家入围‘高被引作者’,2006年也仅有7位,而这个数字到2016年变成了170多位!” /p p    strong 化学、工程、材料成中国科研布局重点 /strong /p p   ESI收录了22个主要学科的科研成果,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首席计量科学家杨立英研究员的团队发现,在过去5年中,中国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学科依次是化学、工程和材料。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分别都超过了美国。 /p p   这些研究领域与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电话线网速只能达到512K/秒,但现在光纤网速以TB计算,这就是材料技术带来的变革。未来,如果人类想用上高效又安全的抗癌药物,至少有赖于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如果想给电动汽车装上更可靠的电池,就需要深耕化学和物理等学科。 /p p   杨立英认为,科技发展是分阶段的,“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自然界的基本物质规律,再力求运用这些规律去改善人们的生活”。 /p p   现阶段中国重点布局化学、工程和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在为下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打基础。同时,她也建议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结构的均衡程度,这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知识交流,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p p    strong 中国ESI重要成果产出效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strong /p p   作为世界科技领域的后发国家,中国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成绩。杨立英说:“此时此刻,中国科研界更需要冷静分析前进中的问题,对科研的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把握和明确定位。” /p p   学界认为,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重要成果占一国全部论文的份额,可以大体揭示出该国重要成果产出的效率。 /p p   2012年~2016年,在中国科研领域产出的所有论文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库的成果占比为1.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而中国入选2015年~2016年度的最新一期热点论文榜的数量占该年度我国产出论文总量的0.1%,与世界均值齐平。 /p p   杨立英认为,尽管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率仍与一些跑在科技前沿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因我国科研人员的奋起直追而缩小。 /p p    strong 为科技竞技场上的中国队加油 /strong /p p   “科技增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杨立英相信,一串串令人骄傲的数据背后有许多人在付出努力。 /p p   毋庸置疑,科研单元在推进中国基础研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每年的论文总数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贡献比例约为43:13:1,其中有部分论文由不同的科研单元共同完成。因此,高校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最主要力量。 /p p   “高校的科研成果突出,是整个社会积累了30多年的结果。”李志民和《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总编辑马海泉都提出了这个观点。 /p p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马海泉认为,改革开放让中国意识到对科技创新的渴求,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都是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铺路。 /p p   从政策层面看,李志民相信中国国力的增强是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为科技发展带来利好。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至2015年的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3710.2亿元上升至14169.9亿元。 /p p   “国力增强了,更多的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同时实验室建设的条件也得到改善,这也为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李志民说。 /p p   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各类科研单元都在寻求自己的科技创新之道。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在ESI论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此外,根据2017年9月ESI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和材料学、清华大学的工程学和材料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还入围了ESI数据库中“排名前万分之一”的论文。 /p p   事实上,在高校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在过去5年中,仅中科院一家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就占到中国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2.9%。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