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临床评价

仪器信息网临床评价专题为您整合临床评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临床评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临床评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临床评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临床评价话题讨论。

临床评价相关的资讯

  • 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总局关于发布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4号) /strong /span br/ /p p   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注册审查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见附件),现予发布。 /p p   特此通告。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d0843598-3dd6-4622-bd70-0514bdb230b2.doc" 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4日 /p p br/ /p
  • 基因测序深入临床第一步!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测序仪临床评价注册意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公开征求基因测序仪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为对基因测序仪的一般要求,意见稿规定临床申报产品需明确基本原理、产品类型、核心部件等结构组成、性能参数要求及软件核心功能算法、适用范围及预期用途、安全性评价等产品评价方面。以下是通知详情: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度医疗器械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制修订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中心组织起草了《基因测序仪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经文献汇集、企业调研、专题研讨和专家讨论,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为使该指导原则更具有科学合理性及实际可操作性,即日起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衷心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提出意见或建议,推动指导原则的丰富和完善。  请将意见或建议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于2021年10月27日前反馈我中心。  联系人:郑生伟、方丽  电话: 010-86452541;010-86452538  电子邮箱:zhengsw@cmde.org.cn;       fangli@cmde.org.cn  附件:1.基因测序仪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下载)     2.《基因测序仪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表(下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2021年10月13日
  • 全国人大代表方同华:构建中药临床评价体系,加速研发落地
    2021年全国两会正在举行,全国人大代表、珍宝岛董事长方同华建议,依据《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构建符合中医药理论要求、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特点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建立中药研究对照品目录。近年来,促进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系列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与制定。与此同时,我国在中药评价体系、质量控制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是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中药治疗的多靶点、多维度、整体调节等特点,在临床试验的动物模型上很难体现,这也是新药审评通过率低的重要原因;中药“仿制药”的对照药品不明确,缺少“对照药品”目录和经典名方的基础信息,使得中药研发创新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中药材资源评估工作基础薄弱,缺少国家层面的权威性研究评估平台和成果等。方同华建议,应构建符合中医药理论要求,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特点的中医药临床评价体系,为中医药创新提供政策性、法规性、制度性支持和保障;充分利用中药经典名方和中医药企业的药品生产实践,进一步完善中药研发指导原则,在国家层面制定中药的“对照药品”目录,促进中药研发能够真正落地实施。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宝贵资源。方同华建议全面开展中药经典名方专题研究,为中药产品系列开发提供理论、剂量、质量等工作指导和支持,并继续深入推进细化中药注册审评审批指导原则,国家层面加大中药基础研发投入,构建国家药材资源评估平台,加强公共平台信息建设,持续创建中药研发的“绿色通道”,让中药研发机构有章可循,少走研发弯路,为中药研发创新注入活力。
  • “建立符合RCT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2020年,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位于北京良乡大学城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老四校”之一,自1956年建校以来,为我国的中医行业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日,仪器信息网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并采访了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仪器管理人王铁山。王铁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负责人公共实验平台管理方式多为“通管通用” 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级科研平台,设立初衷是举全校之力为经费不足的老师们提供专业科研仪器,最初该平台大部分仪器均是大型高值类设备,甚至很多设备在全校是唯一性的。后来为了让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将其“升级”为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目前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主要有两个职能,一是仍作为校级科研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科研测试服务,二是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新药研发高地研发和创制中药新药。王铁山负责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是北京中医药研究院5大科研平台之一,位于良乡校区科研综合楼四层,包括流式细胞室、细胞间等多个特定功能实验室。走进平台,各实验室均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用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实验的仪器。谈到仪器设备的统筹管理,王铁山颇具心得。他介绍了大型实验平台主要的几种管理方式,包括专管专用,专管通用,通管通用。专管专用适用于独立课题组实验室,仪器供组内使用,通常是独立团队有特别擅长的领域,从事某一细分领域的研究,使用和管理其擅长领域的相关仪器,更容易发挥出这些专业仪器的价值;专管通用是指仪器由某一课题组专人负责,共多方使用;通管通用,通常由学校或者学校成立公共实验平台,由隶属于公共实验平台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测试服务,服务于全校或者全院,通常高值型仪器,包括高值通用和高值专用类设备,大多时候以高值通用为主。高值专用的设备主要是一些重要但相对冷门的仪器和技术,需要整个学校的需求来让其充分运转,避免因长期不用而造成的损坏。对于实验平台的分级管理,王铁山认为将仪器按高值、低值、专用和通用分成四类,将平台分成校级、院级和团队三级。校级平台应以高值通用为主,高值专用为辅,适当购买必须的低值设备。院级平台则应以具有学院特色的专用类设备为主,根据学院需求适当购买通用设备。这两类平台都更适合于专管通用或者通管通用。团队平台则以自己团队优势的专用的高低值仪器为主,适当购买团队使用率高的通用设备。团队平台都是专管专用,这样管理方便且高效。北京中医药研究院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的管理方式属于通管通用,王铁山介绍了该平台具体仪器使用原则:“我们这边的仪器分成4类,第一类是实验室常规设备,经培训后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使用的,会开放晚上和周末的使用权限,负责人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用,出现问题由仪器负责人解决,如电泳仪、全波长酶标仪等;第二类仪器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设备,只有负责人在时学生可以使用,周末和晚上不开放权限,如高压蒸汽灭菌锅、超速离心机等;第三类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较长时间和经验的仪器设备,这类设备以助研操作为主,负责人操作为辅,基本不让学生使用,如常规流式细胞仪,高内涵显微镜等;第四类仪器设备的价值较高,操作较为复杂,主要平台负责人使用,如流式细胞分选仪,多色流式细胞分析仪等。”酶标仪等多种检测仪器的基础均为光学检测手段与西药研究过程相反,中药的研究通常先进行小动物实验,之后是切片组织形态、机能研究,再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王铁山介绍道,“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研发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从更基础、更清楚的层次阐明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二是在明确物质基础和作用的前提下,争取获得一类新药,即化药。相对于成分单一稳定的化药,中成药品间控制是个很大的问题。细胞生物学在中药品控过程中作用是验明药效,但由于成本问题,主要用于科研过程中,很难商业化。”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酶标仪、流式细胞仪、显微成像系统等仪器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铁山按照自己的体系阐述了他对这些仪器应用上的理解:“其实80%以上仪器的基础都是光学检测手段,包括吸光、荧光和化学发光。以酶标仪为例,按照功能分类,酶标仪包括光吸收酶标仪、荧光酶标仪、化学发光酶标仪和多功能酶标仪等多个种类,包括了所有的光学检测手段。检测前,首先要明确所需结果是分子平均值水平的,还是细胞独立水平的。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两者基本原理一样,都是以荧光为背景的,但流式细胞仪是把每一个细胞当成单独的个体来检测,而酶标仪检测结果是孔的平均值,所有以孔为单位检测需要样本平均值的实验,都可用酶标仪来做;分光光度计是光学检测仪器的‘祖先’,酶标仪和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也相同,但酶标仪可以满足高通量的检测需求。此外,它们还有一个‘近亲’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可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样本,用酶标仪也都能做,只是酶标仪需要手动加样制样,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自动完成。”对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的酶标仪,王铁山也谈到了个人的使用感受。“这些年酶标仪行业的发展很快,有很多新的品牌的诞生,并且在吸光酶标仪这个领域做的很好,但是在多功能酶标仪这个领域,还是几个老品牌独领风骚,比如美谷生物。尤其是在多模块的多功能酶标仪方面,美谷生物基本上是独占鳌头”。MD SpectraMax ® i3x 多功能酶标仪(点击查看产品详情)中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评价体系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投入和支持。虽然不是所谓“科研口”人员,但长期进行中药研究相关的工作,王铁山对于中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对于中医和中药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明确疗效的机制,而是发展完善中医的临床评价体系。目前评价药物有效与否的临床实验的金标准是RCT(临床对照实验)体系,但中医药在这一方面一直做的不好。一方面,有些中药确实比较难用现有的RCT体系完成,另一方面,实践中经常出现懂RCT的不懂中医,懂中医的不懂RCT的“单盲”,所以现在急需懂临床设计又懂中医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三方三药’在新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缺少RCT实验的证据,其全球推广使用时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建立符合RCT的中医的临床评价体系,培养中医临床实验人才,才真正有助于中医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医药的论文评价中。由于成分不明,药效评价难以通过等问题,中药的新药研发过程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王铁山认为:“应该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论文评价体系,像SCI一样严格的、但不完全依赖于西方的评价标准,这点对于中医药更好的发展十分重要。”后记:王铁山是一位90后科研平台管理人员,对于仪器管理使用和中药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谈到所负责的仪器,他可以滔滔不绝,甚至对于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显微成像的发展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谈到中医药发展,他也津津乐道,虽然一再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观点不够专业,仍能看出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始终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受访人简介:王铁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现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负责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平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平台,直接负责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分选仪,高内涵显微镜,SPR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等设备。对流式和显微镜类设备的原理和应用有自己的见解,熟悉二代测序及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测序的原理及应用,有着较为丰富的相关实验方案设计的经验。擅长十色以上流式的实验方案设计,包括颜色搭配、组别设置、电压补偿调节和结果分析;擅长高活性无菌流式分选如稳定转染株单细胞克隆筛选和基于96孔板的单细胞测序;擅长高活性多色原代细胞分选如10X和BD单细胞测序的流式前处理;擅长SPR的分析和对相互作用分子的垂钓;擅长超长时程活细胞成像系统的实验及相关方案设计。
  • 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临床检验实验室通过美国CAP认证
    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临床检验实验室在通过了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专家的现场检查后,通过了CAP认证。   CAP认证是美国病理学家学会创建的一种国际认证,目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级实验室标准,是美国FDA药品审评时参考的重要依据。通过CAP认证则意味实验室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并获得国际间各相关机构认可。   通过CAP认证的实验室大部分在美国。截至到2010年11月份,亚洲通过CAP认证的实验室在日本有33家、新加坡有17家、中国内地有15家、香港地区有2家,台湾地区有17家。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是内地通过CAP认证中唯一从事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实验室。   此次安评中心通过CAP认证将为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研发和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提供了国际认可的检验平台,帮助企业获得去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图为CAP专家派遣的认证检查专家C.Robert Baisden 博士正在对安评中心进行现场检查
  • CDE|公开征求《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意见
    2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意见的通知,全文如下:为更好引导和促进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开发,药品审评中心通过对行业调研、文献收集和专家咨询讨论会等工作,在已有《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科学认知,经中心内部讨论形成《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我们诚挚地期待社会各界对征求意见稿提出宝贵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我们。征求意见时限为自发布之日起1个月。 您的反馈意见请发到以下联系人的邮箱: 联系人:戴学栋 联系方式:daixuedong@cde.org.cn 联系人:张旻 联系方式:zhangmin@cde.org.cn 感谢您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2月23日《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一、前言 ................................................................................... 1 二、适用范围 ........................................................................... 1 三、总体考虑 ........................................................................... 1 四、受试物 ............................................................................... 2 五、动物种属/模型选择 .......................................................... 3 六、概念验证 ........................................................................... 4 七、药代动力学 ....................................................................... 5 八、非临床安全性 ................................................................... 6 (一)总体安全性考虑 ...................................................... 6 (二)基因表达产物的风险评估 ...................................... 6 (三)插入突变风险评估 .................................................. 7 (四)载体动员(Vector mobilisation)和重组风险评估 8 九、对特定类型基因修饰细胞产品的特殊考虑 .................... 8 (一)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CAR或TCR修饰的T细胞 /NK细胞) .......................................................................... 8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来源的细胞产品 ............ 10 (三)基因编辑的细胞产品 ............................................ 10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基因修饰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修饰细胞 治疗产品已成为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基因修饰细胞治 疗产品物质组成和作用方式与一般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有明显不同,传统的标准非临床研究策略和方法通常并不适 用于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为规范和指导基因修饰细胞治 疗产品非临床研究和评价,在《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 导原则》基础上,根据目前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科学 认识,制定了本指导原则,提出了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 非临床研究和评价的特殊考虑和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认 知程度的深入和相关研究数据的积累,本指导原则将不断完 善和适时更新。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基因修饰细 胞治疗产品是指经过基因修饰(如调节、修复、替换、添加 或删除等)以改变其生物学特性、拟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活 细胞产品,如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和基因修饰的干细胞(如造血干 细胞、多能诱导干细胞等)等。 三、总体考虑 非临床研究是药物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基因修饰 细胞治疗产品,充分的非临床研究是为了:1)阐明基因修饰 的目的、功能以及产品的作用机制,明确其在拟定患者人群 中使用的生物学合理性;2)为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给药程 序、给药剂量的选择提供支持性依据;3)根据潜在风险因素, 阐明毒性反应特征,预测人体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定不 良反应的临床监测指标,为制定临床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依据。因此,应充分开展非临床研究,收集用于风险获益评 估的信息,以确立拟开发产品在目标患者人群中预期具有合 理的、可接受的风险获益比,同时为临床试验的设计和风险 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性依据。 由于不同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细胞的来源、类型、 生物学特性、基因修饰方式/技术、生物学功能/作用方式、生 产工艺、非细胞组分等各不相同。在制定非临床研究计划时, 除参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的对细胞制 品的一般要求外,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产品特点和 目前已有的科学认知,结合拟定适应症、患者人群、给药途 径和给药方案等方面的考虑,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非临床 试验,充分表征产品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在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时,还应重点关注由非临床向临床过渡 时非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和风险预测的不确定性。 四、受试物 非临床试验所用受试物应可充分代表临床拟用样品的 质量和安全性,确证性非临床试验应尽可能采用临床拟用 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作为受试物。体外、体内非临床试 验所使用的样品均应符合相应开发阶段的质量标准要求。 应阐明非临床使用样品与临床拟用样品的异同及其对人体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可能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受种属特异性的限制,可考虑采用替 代产品(表达动物同源基因的人源细胞产品或动物源替代 细胞产品)。替代产品应与临床拟用产品采用相似的生产工艺,并对可能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质量参数进行对 比研究,以评估替代产品与临床拟用产品的质量相似性及 其对非临床数据预测性的影响。 五、动物种属/模型选择 进行非临床体内试验时,应选择相关的动物种属/模型。理想状态下,基因修饰细胞应能以其预期的作用方式在所选 择的动物中表现出在拟用患者人群中所期望的功能活性。因 此,选择相关动物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特性以及临床拟用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1)动物病理生理学特征与拟用患者 人群的相似性;2)动物对基因修饰细胞及导入基因表达产物 (若有)的生物学反应与预期的人体反应的相似性;3)动物 对异种来源的基因修饰细胞的免疫耐受性;4)临床拟用递送 /给药方式的可行性。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细胞和/或导入基因的种属特异性,常规标准实验动物很可能并不适用,而免疫缺陷动物、 转基因动物或采用同源替代产品作为受试物可能会更合适。 对于某些作用机制涉及与疾病环境相互作用的基因修饰细 胞(例如CAR-T细胞),可能需要采用疾病模型动物。采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的非临床研究可提供活性和毒性的剂量 关系信息,可更好的评估基因修饰细胞产品的风险获益比。每一种动物种属/模型均有其优点和不足,没有一种模型可完美预测基因修饰细胞在患者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应评估并阐明非临床研究所采用的动物种属/模型与人体的 相关性和局限性,建议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开展研究。当缺少 相关动物模型时,可采用基于细胞和组织的模型(如2D和 3D组织模型、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这些模拟人体内环境 的模型也可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有用的补充信息。 六、概念验证 对于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除应参照《细胞制品研究 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药效学研究外,还应进行 概念验证试验,阐明对细胞进行基因修饰的理由和可行性。通常,对细胞进行基因修饰的理由可能包括但不限于:1)引 入突变基因的功能拷贝以纠正遗传性疾病;2)改变/增强细 胞的生物学功能;3)引入一个安全开关,以在必要时能够清除细胞。应根据基因修饰的目的,进行相应的体外和体内验 证试验,证明可达到基因修饰的目的。 概念验证试验评估终点可能包括:1)对细胞基因组修饰的特异性;2)引入的外源调控序列对内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或转基因的表达及功能活性;3)基因修饰对细胞正常行为和 生理功能的影响(如对扩增、分化能力的影响,对T细胞激活 和杀伤活性的影响等)。设计概念验证试验时,应考虑设置合 适的平行对照(如未修饰的细胞)。 虽然体外试验可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基因修饰细胞的设 计理念和拟定作用方式,但对于功能复杂的活细胞,仅依靠 体外试验并不足以预测基因修饰细胞的体内行为和功能。因 此,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均应尽可能考虑进行体内概念验证 试验。在设计体内概念验证试验时,建议采用疾病模型动物。对于预期在人体内会长期存续或长期发挥功能的基因修饰 细胞,如果缺乏相关的动物模型,建议采用替代产品进行体 内概念验证试验,在足够的、可行的时间窗内评估基因修饰 细胞的长期效应。 七、药代动力学 参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的对细胞 制品药代动力学的一般要求,采用相关动物模型开展药代动 力学试验以阐明基因修饰细胞在体内的命运和行为(包括生 物分布、归巢、定植、增殖、分化和持续性)。这些试验可以 单独开展,也可以整合到概念验证试验和/或毒理学试验中。若基因修饰细胞表达的转基因产物可分泌到细胞外,应 阐明其在局部和/或全身的暴露特征。 八、非临床安全性(一)总体安全性考虑 在评估产品的整体风险时,除参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 价技术指导原则》中对细胞制品的一般要求外,还应重点关 注基因修饰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表达转基因的风险、基因 编辑脱靶风险、载体插入突变风险、载体重组风险等。在制 定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策略时,应基于每个产品的特点,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临床拟用适应症、 目标患者人群和临床给药方案;2)细胞的来源、类型及其在 体内的细胞命运;3)基因修饰目的、方式及技术;4)作用 方式/机制或预期的功能活性;5)激起免疫应答能力/免疫耐 受能力;6)产品的质量因素;7)已有的非临床/临床数据;8)类似产品的已知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 (二)基因表达产物的风险评估 通常,导入基因会随基因修饰细胞的存在而持续表达, 对于有复制能力的细胞,导入基因还可能会随细胞的增殖而 过度表达,导致基因表达产物的蓄积,进而导致毒性。因此, 若基因修饰细胞编码导入基因,应在体内试验中评估导入基 因表达产物的毒性风险。在设计试验时,应根据导入基因的 表达情况和功能活性设计试验期限和必要的终点指标,考虑 因素包括:1)基因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2)基因表达产物 的分布部位;3)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活性。一些转基因(如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免疫调节物等)若长期持续表达, 可能会导致长期安全性风险担忧,如导致细胞非受控的生长、 恶性转化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长期持续表达或具有长期 效应的转基因修饰细胞,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期限应足以评 估其长期安全性风险。为确定基因表达产物的量效关系,解 释预期和非预期的试验结果,建议在试验中伴随对导入基因 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如采用Q-PCR或ELISA法)以及免疫 原性(ADA)检测。 (三)插入突变风险评估 一些整合性载体(如逆转录病毒、慢病毒、转座子)可 将外源基因插入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这可能会导致关键基 因突变或激活原癌基因,从而导致恶性肿瘤风险增加。 影响插入突变的关键风险因素包括:1)载体的整合特征, 即插入位点的偏好性;2)载体的设计,如增强子、启动子等构建元件的活性,反式激活邻近基因的潜力;产生剪接突变 体的潜在剪接位点或多聚腺苷酸信号等;3)载体剂量;4)导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活性(如与细胞生长调控相关)和 表达水平;5)靶细胞群的转化可能性,这可能与细胞的分化 状态、增殖潜力、体外培养条件和体内植入环境等有关。 基于已有科学经验和既往非临床/临床研究结果,如果认为基因修饰细胞所采用的载体系统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细 胞基因组中并可在体内长期存续,需综合分析以上风险因素, 评估潜在的插入突变风险和致癌性风险。非临床方面,应采 用具有代表性的基因转导细胞进行基因整合位点分析,分析 细胞的克隆组成以及在关注基因(如肿瘤相关调控基因)附 近有无优先整合迹象,含有关注整合位点的细胞有无优先异 常增殖。此外,还应在临床试验中频繁检测转导细胞的基因 插入位点和克隆性来监测和减轻与基因插入突变相关的致 癌性风险。 (四)载体动员(Vector mobilisation)和重组风险评估 应基于载体的选择、载体的设计、目标转导细胞群以及 目标患者人群评估载体与内源性病毒重组和动员的风险。如 果有证据显示此类风险增加,应开展相应的非临床试验评估 载体动员和重组的风险。 九、对特定类型基因修饰细胞产品的特殊考虑 (一)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CAR或TCR修饰的T细胞/NK细胞) 对于CAR或TCR修饰的免疫细胞,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评估其靶点相关毒性和脱靶毒性风险,如采用合适的动物 模型或体外方法、计算机预测等。 应采用体外方法深入分析靶抗原在人体器官、组织和细 胞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基因表达分析库和文献调研也可能会 有助于阐明靶抗原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是否存在 差异。应采用表达和不表达靶抗原的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体 外试验,确认CAR或TCR修饰的免疫细胞可特异性的识别和 杀伤靶细胞。 对于CAR修饰的免疫细胞,应采用体外方法(如人质膜蛋白阵列技术等)评估其胞外抗原识别区(一般为抗体的单 链可变区片段)与人体膜蛋白的脱靶结合风险。 TCR修饰免疫细胞的脱靶毒性可通过评估TCR与人体自身抗原肽的交叉识别能力来评估。首先,应采用体外试验测 定TCR修饰的免疫细胞与人自身抗原肽-HLA(与递呈靶抗原 肽的HLA等位基因相同)复合物的亲和力,并说明抗原肽的 选择依据及选择范围。此外,还应研究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 蛋白中是否含有靶抗原肽序列。如果TCR与人自身抗原肽有 交叉反应可能,应确定靶抗原肽的最小识别基序(motif),并 采用计算机预测分析评估交叉反应性。如果计算机预测可识 别出具有潜在交叉反应性的抗原肽,应在体外测定TCR修饰 免疫细胞对表达相应蛋白或递呈相应抗原肽的的细胞的识 别能力。如果不能排除交叉反应性,应基于含有潜在交叉反 应性抗原肽的蛋白的表达模式以及TCR与潜在交叉反应性抗 原肽的亲和力来进行风险评估。为获得TCR与其他等位HLA 潜在交叉反应性的信息,应进行足够的HLA交叉反应性筛选。对于TCR修饰的T细胞,还应关注引入TCR链和内源性 TCR之间的错配可能性,应描述和说明旨在降低错配可能性 的TCR设计策略。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来源的细胞产品 iPS细胞自身具有致瘤性风险,在体内可形成畸胎瘤。因此,非临床试验中应考虑进行致瘤性试验。体内致瘤性试验 建议采用掺入未分化iPS细胞的细胞产品作为阳性对照,以确 认实验系统的灵敏度。如果iPS细胞设计了自杀机制,应在体 内试验中确认/验证这种自杀机制的功能。 重编程可能会诱导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其后果尚不 完全清楚。为评估iPS细胞衍生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所引起 的潜在异常特征,应采用体外和/或体内非临床试验来阐明细胞具有适当的行为和生理功能,毒理学试验还应评估细胞异 常行为引起的不良反应。应结合质量表征数据、非临床安全 性数据以及文献数据进行深入的风险评估,并就旨在保护患 者安全的风险减轻措施进行讨论。如果发现遗传学和/或表观 遗传学改变,应解决相应的安全性问题。 (三)基因编辑的细胞产品 对于基因编辑的细胞产品,应采用相关细胞进行体外在 靶和脱靶活性评估,以确认修饰酶或向导RNA对靶基因序列的特异性。虽然计算机分析可用于预测基因编辑的脱靶风险, 但选择的评价策略仍应包含体外全基因组测序比对,以证明 潜在脱靶位点未出现脱靶。应说明所选择的评价策略的合理 性和敏感性。此外,在评估脱靶活性时,还应评估种属特异 性的差异、细胞(病理)生理状态的差异或细胞类型的差异 对非临床数据预测性的影响。必要时,还应分析基因编辑对 细胞表型和生理功能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NMPA, 2017年. 2. Quality, non-clin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medicinal produc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modified cells. EMA, 2020. 3. 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Investigational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 FDA, 2013. 4. Guideline on Quality, Non-clinical and Cli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vestigational 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in Clinical Trials. EMA, 2019. 5. Long Term Follow-Up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Human Gene Therapy Products. FDA, 2020. 6. Guideline on the Non-Clinical Studies Required Before First Clinical Use of Gene Therapy Medical Products, EMA, 2008. 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pdf征求意见反馈表.docx
  • 卫健委公布2021年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 涉及17项质谱检测项目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行政部门委托负责组织全国临床检验质量评价和管理活动,开展 strong 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strong 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室间质量评价 /strong ,又称 strong 能力验证 /strong ,是国际公认的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室间质量评价的主要作用包括:a)评定实验室开展特定检验的能力及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的保持情况;b)识别实验室质量问题,促进启动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水平;c)判断不同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d)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e)增强医生、病人等对检验结果的信任。室间质量评价是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临床实验室行政管理和实验室认可的基本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自1982年始开展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30多年来,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广大临床实验室的帮助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取得了长足发展,检验项目范围不断扩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目前室间质量评价 strong 计划涵盖临床生物化学 /strong 、 strong 免疫学 /strong 、 strong 血液体液学 /strong 、 strong 微生物学 /strong 、 strong 分子生物学 /strong 、 strong 临床输血 /strong 、 strong 临床药理学 /strong 等主要检验专业的 strong 370& nbsp 余项重要常规检验项目。 /strong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近年运行能力验证提供者国际标准(ISO/IEC 17043)质量体系,376项检验项目室间质评计划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中明确标注可应用 strong 临床质谱检测 /strong 的项目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化项目类(14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4e7d678-082c-47fe-b5e9-aa5259beb4a3.jpg"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600" height=" 3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中,NCCL-C-03心肌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MB (CK-MB质量)、肌酸激酶-MB(CK-MB活性)、肌红蛋白(Myoglobin)、肌钙蛋白I (Troponin I)(包括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肌钙蛋白T(Troponin T)(包括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超敏CRP(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NCCL-C-07内分泌包括总T3(T3)、游离T3(FT3)、总T4(T4)、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皮质醇(Cortisol)、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催乳素(PRL)、睾酮(T)、雌二醇(E2)、C-肽(C-P)、叶酸(FA)、胰岛素(INS)、维生素B12 (VB12) 、25-羟维生素D3(25-OH-VD3)、总维生素D(T-VD)、甲状腺球蛋白(TG)、生长激素(GH)、甲状旁腺激素(P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醛固酮(ALD)、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17-ɑ-羟孕酮(17OHP)、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NCCL-C-09全血治疗药物监测包括环孢霉素(Cyclosporine (CsA))、他克莫司(Tarcrolimus (FK506))、西罗莫司(雷帕霉素 (Sirolimus));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NCCL-C-10血清治疗药物监测包括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地高辛(Digoxin)、苯妥英(Phenytoin)、茶碱(Theophylline)、丙戊酸(Valproic Acid);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NCCL-C-19 电解质正确度验证包括钠(Na)、钾(K)、总钙(Ca)、镁(Mg)、氯(Cl)。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新生儿筛查类(2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55f84ff-f3a9-4544-92ad-01f9822d27f0.jpg" title=" 8.png" alt=" 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216afa6-6bc9-47a2-b4b3-967f7ffb5bd4.jpg" title=" 9.png" alt=" 9.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021年新增室间质评项目(1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2021年共新增了一项室间质评项目,为醛固酮和肾素,此项标注可用质谱法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5473a754-37e1-4afa-b80d-e8f872449264.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br/ /p
  • 抗体药物分会场预告:电荷异质性表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CMC效率...
    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3月29日-2023年3月31日举办第四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 网络大会,内容覆盖抗体/蛋白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多肽药物、核酸药物/mRNA疫苗,涉及生物药开发、质量控制、制剂的分析表征以及自动化等创新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抗体药物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力军,是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我国抗体药物产业起步晚,抗体药发展水平相较于国际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国内抗体药物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抗体结构设计、新药临床前研究与安全评价、工艺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次生物制药大会特别设置抗体/蛋白药物会场,邀请到14位来自生物制药企业和仪器技术企业的行业专家,报告内容涉及抗体和蛋白药电荷异质性的分析表征、分子模拟和人工智能研究抗体/蛋白药物研发的应用、高分辨质谱在ADC及抗体药研发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生物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高生物药CMC效率,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报名。点击图片免费报名报告嘉宾(部分)详情如下:潘利强 院长助理/研究员 浙江大学药学院报告:定向进化西妥昔单抗克服EGFR胞外区耐药点突变 报名占位潘利强博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助理、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2020-2021,双专计划)、兼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浙江省钱江人才等;入选 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Asia Pacific)榜单。 现为浙江省药学会理事、生物制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以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编委、专刊副主编等。十多年来专注于抗肿瘤生物药物研究,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创新生物药中国发明专利9项、国际专利8项,其中10项专利已转让。谢红伟 产品开发部副总裁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报告题目:抗体和蛋白药电荷异质性的分析表征 报名占位 谢红伟,现为信达生物产品开发部副总裁。都柏林大学博士,生物药分析表征和抗体产品开发专家,在美国和中国从事药物分析和蛋白药开发表征20多年。对QbD生物药研发和单抗、双抗、ADC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分析和质量控制有一定造诣。参加过多个单抗产品的上市(NDA/BLA/MAA)申报和超过30个抗体产品的临床(IND/IMPD)申报,在mAbs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应邀在国内外行业会议口头报告50多次.刘翠华 SVP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报告:如何提高生物技术药物CMC的效率? 报名占位刘翠华博士现任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负责产品管线CMC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刘博士有20余年的美中生物制药工业经验,先后在美国的Pfizer和前Momenta现J&J,和中国的百迈博、华海、康宁杰瑞、海普瑞任职,作用从技术带领的首席科学家到高级执行管理。她富有国际环境下的研发体系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为多家生物医药业务和管理做了国际化战略策划。她带领管理了50余个复杂生化混合物和生物制品的CMC从早期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开发,其中多个产品成功获得在欧美/中国上市许可。共发表30余篇国际论文和15余项专利。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生物物理化学博士和美国麻州大学Amherst分校遗传结构生物学博士后。马步勇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报告:分子模拟和人工智能研究抗体/蛋白药物研发的应用 报名占位国家二级教授,分子生物学博士、药理学博士后,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头雁计划”成员、日本新瀉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遗传改变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动物制药中心主任。l 师从2009年诺贝尔奖候选人山本雅之教授;近30年分子生物学、遗传改变模式动物及生物制药研发经验;l 15年打造基因编辑、转染色体及抗体研发技术平台与团队,开发30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小鼠;l 国内首例微小RNA转基因小鼠、国际首例微小RNA敲减小鼠模型;l 国内首批成果利用CRISPR技术在体基因编辑;l 利用“转染色体全人源抗体小鼠”进行创新型抗体研发,已建立多条产品研发管线,成药性数据获业内广泛认可。高旭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报告:基于转染色体小鼠平台的全人源抗体研发 报名占位国家二级教授,分子生物学博士、药理学博士后,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头雁计划”成员、日本新瀉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遗传改变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动物制药中心主任。l 师从2009年诺贝尔奖候选人山本雅之教授;近30年分子生物学、遗传改变模式动物及生物制药研发经验;l 15年打造基因编辑、转染色体及抗体研发技术平台与团队,开发30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小鼠;l 国内首例微小RNA转基因小鼠、国际首例微小RNA敲减小鼠模型;l 国内首批成果利用CRISPR技术在体基因编辑;l 利用“转染色体全人源抗体小鼠”进行创新型抗体研发,已建立多条产品研发管线,成药性数据获业内广泛认可。胡怀忠 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高级副总裁 成都维瑾柏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报告:免疫毒素蛋白开发和临床研究 报名占位胡怀忠教授在医药领域拥有26年药物发现、早期开发和临床转化经验,完成了120名项毒理学GLP研究,3个项目获得FDA批准上市:创建了多种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动物模型,结合临床前药理学和生物标志物结果制定药物临床开发策略,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开发和剂量扩展设计。历任科文斯毒理学家和临床前开发总监,在北京康辰药业研究院院长,荷兰Utrecht大学免疫学博士,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NIH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认证毒理学家。贺全仁 高级副总裁/药理学与毒理学 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告:生物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报名占位贺全仁 博士在多家安评中心和国内外新药研发企业负责非临床新药研发工作,是美国毒理学理事会认证的毒理学家(Diplomate, 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y, DABT)。加入艾博生物之前任复宏汉霖研发项目管理与毒理学部副总经理,负责支持新药临床试验和新药上市申请的非临床研究和项目管理。曾任天境生物临床前研究副总裁;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机构副主任和国际毒理部主任;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毒理学高级主任和项目负责人。在美国曾任Biothera公司药理学和毒理学主任,CyDex毒理学和医学事务主任。贺博士有丰富的包括小分子、大分子的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以及与美国FDA、欧盟、韩国和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沟通经验。为其所服务的公司和客户成功申报了数十个IND/NDA项目。王云鹏 GPC&光散射高级专家、产品经理 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告:东曹多角度光散射检测器LenS3在生物大分子表征中的应用 报名占位 王云鹏,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学位。现为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PC&光散射高级专家、产品经理,专注于聚合物的分析与表征。薄涛 市场总监 艾易尔斯 (AES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告: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点聚焦技术 (icIEF)表征蛋白电荷异质性的最近进展:质谱联用、馏分制备和高分辨分离 报名占位薄涛于2003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2003-2007年在芬兰、加拿大和比利时做色谱与质谱的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后长期致力于仪器分析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现任艾易尔斯 (AES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达潍 自动化应用专家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报告:自动化时代下的抗体药物研发方案 报名占位就职于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市场部,主要从事于自动化整合系统以及移液工作站等产品线的应用以及市场工作。在多家头部生命科学仪器公司工作期间,曾参与搭建国内多套千万级生命科学自动化整合项目,覆盖生物药,IVD以及NGS等多个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高通量设备整合经验。致力于为制药,医疗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闫凌 大分子应用团队高级应用工程师 赛默飞生命科学质谱应用团队报告:高分辨质谱在ADC及抗体药研发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报名占位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期间主要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博士毕业后开始进行生物制药行业的技术支持,在生物分析领域有近十四年的科研及应用与技术支持经验。陈凌声 应用工程师 SCIEX报告:多重碎裂质谱ZenoTOF ™ 7600系统在生物药表征中的应用 报名占位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广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目前担任SCIEX中国应用支持中心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蛋白质组学及生物制药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支持工作。点击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3/扫码进入会议交流群
  • 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公开征求《建议新增和修订的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2022年征求意见稿)》意见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官网发布通知,公开征求《建议新增和修订的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2022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原文如下: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扩大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和免于临床试验体外诊断试剂目录(以下合称豁免目录)范围,我中心启动了2022年度豁免目录的制修订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我中心形成了《建议新增和修订的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2022年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即日起在中心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同时,也请各有关单位对2021年发布的豁免目录提出建议新增和修订的意见。相关意见或建议,请填写意见反馈表(见附件2、3),并于2022年8月8日前发送至邮箱:huangyl@cmde.org.cn。发送邮件时,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2022年豁免目录意见反馈”。附件:1.建议新增和修订的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2022年征求意见稿).xlsx(下载) 2.豁免目录意见反馈表-MD.xlsx(下载) 3.豁免目录意见反馈表-IVD.xlsx(下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2022年7月5日
  • 许国旺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项目“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通过绩效评价验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关于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部分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公示的通知。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经过课题绩效评价和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等程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已完成2020年度部分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其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负责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项目“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验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精准医学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精准医学研究”被科技部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该项目对应的指南方向是“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旨在针对临床样本检测需求,发展代谢组分析的新理论与新策略,创建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精密测量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技术体系,并实现原位无创定量,建立超灵敏代谢物探针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在项目绩效评价中,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立足于研发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项目总体进展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和成效;项目管理规范,注重沟通协作与一体化实施,按照规定要求,较好地完成科技报告、数据汇总及档案归档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项目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清华大学参与共同完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 南开团队创新化药获临床试验许可
    3月25日,由南开大学药学院团队自主研发的化药1类新药CP0119片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获准用于治疗结肠慢传输的临床试验。该项目是南开大学作为申报单位的第二项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项目,团队曾在2017年获批了南开大学首个新药临床批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肠慢传输发病率达7.3%~20.39%,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损害患者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认知治疗,经过4-8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选用药物治疗。但目前现有的治疗手段与治疗效果存在局限性,可选用的治疗方法常常不能令人满意,结肠慢传输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研发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CP0119靶向Transgelin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作用机制基于此,南开大学药学院院长领衔成立了CP0119创新药物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为周红刚、孙涛和杨光教授。据项目负责人介绍,CP0119是一种新型小分子胶转蛋白(Transgelin)激动剂,Transgelin是钙调蛋白家族中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2 kDa,主要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中。同时,CP0119能够激动肠道平滑肌细胞上的Transgelin,促进G激动蛋白(G-actin)向F激动蛋白(F-actin)的聚集,增加肠平滑肌细胞中应力纤维束的形成,进而增强细胞收缩能力,促进肠道蠕动,最终达到改善结肠慢传输的效果。目前没有以Transgelin为靶点治疗便秘的同类药物上市,CP0119的成功开发属于全新靶点的化药1类创新药物。项目骨干艾笑羽副教授和谷小婷老师主要负责推动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工作。该项目历时4年完成了原料药的中试放大、制剂开发、系统化药理和药代研究以及标准化临床前GLP安全性评价,充分证明了CP0119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因此,CP0119的开发有望成为结肠慢传输患者的新治疗选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还得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王邦茂主任等临床专家的高度评价。CP0119项目的研发由南开大学药学院和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重)的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承担,也是与华润医药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合作的重要成果,是践行产学研和全重共建单位之间合作的实例。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CP0119片临床试验的成功获批,不仅进一步助力南开大学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同时也对培养我校创新药学人才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数据“打假”戳破药品泡沫
    p   山雨欲来。 br/ /p p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开始对药品质量的源头——药物临床数据动起真格,药企们的日子将愈发艰难。 /p p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要求,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和报告工作于2015年8月25日24时结束。 /p p   由于食药监总局对于未提交自查报告而检查出数据造假的企业发出了3年内不受理其申请的警告,此次药企们不得不对这次监管部门的举措异常重视,业内人士甚至把这次检查视为医药圈的“查配资”行动。 /p p   新药临床数据自查不过是食药监总局数据“打假”的一部分,针对已经上市的药品,食药监总局更是对仿制药品的一致性评价提出了改革目标。 /p p   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此前我国制定的药品生产国家标准相对宽松,很多药企的生产规范均是按照国家标准来实施的。此次针对仿制药品的一致性评价是比照原研药的标准,如果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国内或将有1/3仿制药企会死掉。 /p p   风暴 /p p   新药评审进度缓慢,一直是近年来业界指责食药监总局最多的话题。近两年的两会上,各大药企的两会代表都纷纷上书要求加快新药评审进度。 /p p   大量旧品种的申请材料积压,造成了审评缓慢。全国政协委员,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曾表示:“新药临床审批、新药临床申请、新药上市,每个环节资料的积压量都巨大,完成当前积压的审评任务最多的项目需要50个月。” /p p   去年两会期间,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曾表示,贝达药业作为国内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企业,研发能力非常突出。然而让丁列明最头疼的不是开发不出新药,而是审批流程过长。“从实验室到动物实验再到人体试验,相比于国外同类产品审批流程要多出六七年。” /p p   不过,食药监总局显然有自己的难处,中国的药审中心只有120人的编制,远低于美国的2000人和欧盟的4000人,这使得大量新药无法快速审批。 /p p   显然,在药审中心短期无法扩大人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新药注册申请的提前筛选,把有限的药审中心人力用在对自己更为自信的药企的药品身上,能提高药物评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或许是此次食药监总局开展自查风暴的初衷。 /p p   从国家总局公布的自查结果公告看,本次药物临床试验自查涉及1622个品种。其中,申请人提交自查资料的注册申请为1094个,占67% 主动撤回的注册申请317个,占20% 申请减免临床试验等不需要提交的注册申请193个,占12%。同时,申请人既未提交自查资料也未主动撤回的注册申请10个。 /p p   上述结果意味着需要药审中心评审的品种直接减少了30%左右,将会极大提高药审中心的审批资源。 /p p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次进行自查的1662个品种只是目前堆积的两万多个注册批文中的一部分,其中有很多注册申请的药品,其数据不合规,有抄袭而来的,也有自己瞎编的,如果不把这些数据不真实的注册申请打回去,将会极大地浪费药审中心的评审效率。通过此次自查风暴,可以看出那些提交自查报告的企业是真正用心在做新药研发的企业,而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肯定存在临床数据造假。 /p p   于明德向记者透露,目前积压在食药监总局的注册申请超过两万件,未来不排除食药监总局会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吓退”一部分数据造假的企业。如果提交了自查报告还检出有数据造假的企业,将会按照三年内不予受理其注册申请的方式,来取消这些企业的其他药品注册申请,这必然要求药企老老实实做研发,不要在临床数据上弄虚作假。 /p p   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此次新药注册申请的临床数据核查对企业影响并不大。事实上很多仿制药企在数年前就已经囤积好了大量的药品批文,即便近几年来没有新的药品批文,他们还是可以继续原有的批文进行生产。 /p p   史立臣认为,药物临床数据自查,是为那些真正做新药研发的企业扫清障碍,好让药审中心有限的评审人员能尽快完成新药的注册申请。而食药监总局另一个更为重大的任务是要将国内此前大量批准的无效批文进行注销,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也是食药监总局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p p   泡沫 /p p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近5000家药企,但仿制药企业占90%以上。重仿制轻研发,导致我国仿制药企的制药水平始终无法与跨国原研药企业相抗衡,即便是很多新药注册申请,也仍是在申请仿制药批文。 /p p   史立臣告诉记者,发达国家专利药企业在专利到期后,对于其专利的公开部分本身就隐瞒了很多关键的信息,原研药和仿制药在研发、制药、临床应用、疗效等各个层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p p   在研发层面,原研药往往经历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拥有专利的核心技术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 在制药层面,原研药的制作需要复杂精准的工艺,仿制药无法完全复制,往往通过逆向工程,得出的仅是近似产品 在临床应用中,原研药得到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p p   “即便存在上述巨大的差距,我国仿制药企在生产工艺流程上仍然按照国内设定的标准实施。问题在于,国内标准不仅宽松,有的企业的仿制药批文还是在郑筱萸时代获批的,其生产流程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因此我国一些仿制药的质量与原研药的差距难以想象。”史立臣说。 /p p   据业内人士透露,“郑筱萸时代”留给药监总局的阴影到现在也未消散。 /p p   2005年1~5月,也就是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在任的最后半年,中国共批准仿制药4237个,而2002年全年只有1400多个,涉案的企业一年竟拿到100多个批文。 /p p   如今,郑筱萸时代距今虽然已过去了七八年时间,但是郑滥批药品批文留下的烂摊子却给当今用药安全以及医保支付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 /p p   史立臣告诉记者,国内医生之所以习惯了给患者开原研药,就是因为国内很多仿制药药效不达标,患者无论贫富也希望医生给开最好的药。因此尽管原研药价格居高不下,但是比原研药价格低好几倍的仿制药仍然使用有限。 /p p   所以大量的仿制药充斥着市场,不仅不能与原研药进行有效竞争,反而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因此药品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尽快开展,要把一大部分不合格的仿制药企挤出市场。 /p p   然而,挤泡沫却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据记者了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早在几年前就在不断被讨论着,然而迄今还未正式开始实施。 /p p   于明德告诉记者,一致性评价工作是准备在全国开展的新工作,旨在提高过去由于评审标准过松导致的药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但目前的办法不是很完整,其评价办法只对化学药有用,对于生物制药,以及中成药则一筹莫展。 /p p   “此外,一致性评价目前主要采用体外评价,即使用化学的方法验证仿制药品与原研药的药效是否一致。然而,体外评价的实验结果能否与体内相符还是未知数。一般来说一款仿制药体外评价通常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而用体内评价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做临床试验,这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 “此外,一致性评价目前主要采用体外评价,即使用化学的方法验证仿制药品与原研药的药效是否一致。然而,体外评价的实验结果能否与体内相符还是未知数。一般来说一款仿制药体外评价通常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而用体内评价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做临床试验,这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成本都是难以接受的。”于明德告诉记者。 /p p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政府相关部门显然已经等不及了。 /p p   8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显示,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意见》明确了改革的12项任务,包括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严肃查处注册申请弄虚作假行为等。 /p p   史立臣分析称,尽管一致性评价困难重重,但是比起我国当前巨额的医保亏空负担,一致性评价的困难还仅仅是技术上的,可以通过不断地改进来实现。当前国家一方面通过药品招标打压仿制药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用一致性评价来提升国产仿制药的质量,进而缩小与原研药的差距,为逼迫原研药企降价提高筹码,因此一致性评价是一个必须进行攻坚的任务。 /p p   “一致性评价不像招标降药价那样有弹性空间,其评价过程是完全摒弃了药企申报时所采取的国家标准,而直接与原研药的标准对接,其评价结果会直接导致药企的药品批文存活与否。”史立臣说。 /p p   业界普遍预计,未来一致性评价工作结束,我国至少要有1/3的药企被淘汰掉,而这还仅是一个保守的数字。 /p p br/ /p
  • 如何破解新药临床试验低成功率?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自2022年的研究报告,新药从发现、研发、临床试验再到上市,呈现漏斗状的发展趋势。而最终能够顺利成功获批上市的药物,从整个流程来看不到10%。通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临床前测试及临床试验研究评估是筛除失败的候选药物的关键环节,而且在临床试验阶段表现更为显著。因此充分把握这两个关键环节的技术细节,包括优化前期药物筛选方案,以及通过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把控临床试验入组标准和疗效评估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图片来自:doi: 10.1016/j.apsb.2022.02.002) ///// 临床前药效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等方法评估候选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和安全性。临床前药效评价,常用的技术设计思路包括基于细胞反应分析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以及药效分析中的细胞学实验。此类评价通过监测药物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影响,能够初步筛选出具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从而避免在后续动物实验中浪费资源。该技术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高效性和可重复性,使研究人员能够快速获取候选药物的安全性数据。此外,药效分析中的细胞学实验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前药效评价方法。此类实验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能够为药物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在临床试验阶段,药效评价的研究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主要目的是在人体内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药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ADME)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评估药物行为的重要技术。此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从而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微小残留病灶检测(MRD)是另一种在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主要用于评估治疗后残留的癌细胞数量。该技术的高灵敏度使其能够检测到极少量的残留病灶,为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患者的长期预后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利用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也能够更加精确地为病人入组研究以及疗效评估提供价值。 丹纳赫生命科学重视市场需求,基于这一现状于2024年5月24日举办了上海-广州两地联动临床前与临床试验药效评价现场培训交流会。活动在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位于上海和广州的应用研发中心同步联动举行,通过实时网络连线互动,来自两地的医药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药效评价的最新技术与应用。通过一天的理论介绍及实践操作,结合专家的讲解和互动讨论,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药效评价的技术设计思路、主要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应用研发中心 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 广州应用研发中心 此次培训我们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担任讲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药效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成功的药物研发 欧陆生物 钟孟麟博士 来自Eurofins Discovery欧陆生物的亚太科学项目负责人钟孟麟博士首先介绍了药效评价解决方案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涵盖了从药物靶点识别到临床前优化的全过程。钟老师强调了药效评价在加速药物研发中的关键作用,他详细讲解了药物筛选、靶点验证、候选药物的优化和毒性评估等多个环节,特别是如何通过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此外,他还分享了欧陆生物在药效评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展示了先进技术在新药研发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药效分析中的细胞学实验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 贺姮 来自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的流式技术专家贺姮分享了药效分析中的流式细胞术实践经验。她详细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增殖、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细胞迁移等多种细胞学实验中的检测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细胞治疗案例,包括标志物检测、MRD检测等展示了这些方法在药效评价中的应用。她强调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包括选择合适的细胞标志物、优化实验条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等。贺姮还分享了她在细胞学实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在场的学员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建议。 基于细胞效应分析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美谷分子仪器 朱晖 美谷分子仪器的应用科学家朱晖探讨了基于细胞反应分析的药物安全性评价。朱晖详细讲解了细胞反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优势,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利用酶标仪和FLIPR在药物筛选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他强调了细胞反应分析在早期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并降低成本。他还介绍了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通过高内涵成像技术结合类器官技术,构建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展示了前沿的技术视野。临床试验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ADME)检测 SCIEX中国 雷敏 SCIEX中国药物领域的应用工程师雷敏详细介绍了临床试验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ADME)检测。雷敏阐述了ADME检测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她介绍了在ADME检测中使用到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并分享了SCIEX在ADME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 微小残留病灶检测(MRD)对临床试验的关键价值 IDT 王艳霞(线上讲课) 对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应用,来自IDT的应用科学家王艳霞分享了微小残留病灶(MRD)在临床试验中的检测价值。王艳霞详细介绍了MRD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基于PCR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及NGS测序技术。她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了MRD检测在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应用,同时探讨了MRD检测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最后,她展示了通过NGS技术检测MRD的技术路线,为学员提供了深入的技术指导和研究思路。 临床试验研究中的多色免疫荧光生物标记物检测 Abcam 苏倩博士 最后,来自Abcam的大客户经理苏倩博士讨论了多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药效评价中的特点。她对比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价对于新药研发和上市的影响,强调了临床试验评价在新药获批的关键价值,从而提出检测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随后她具体介绍了多色免疫荧光检测中抗体的选择对于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了如何利用Abcam网站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抗体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为现场的学员提供了多色免疫荧光实验方面的宝贵技术指导。 活动当天,丹纳赫生命科学为学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广州的培训现场,我们都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通过理论结合现场实操的方式,让学员们进一步深入接触和了解当下在药效评估方面的先进技术。 现场实操演示讲解 基于徕卡显微系统的Cell DIVE超多标组织 成像分析系统讲解多色免疫荧光技术 药筛过程中用到的活细胞成像技术及类器官成像展示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前沿的药效评价技术,还通过与专家和同行的交流,拓展了视野,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未来,丹纳赫生命科学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培训交流活动,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加速科研工作者的发现步伐。药效评价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为新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药效评价将在提升药物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药物安全性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共同推动医药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徕卡显微咨询电话:400-630-7761 关于徕卡显微系统 徕卡显微系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作为德国著名的光学制造企业,徕卡显微成像系统拥有170余年显微镜生产历史,逐步发展成为显微成像系统行业的领先的厂商之一。徕卡显微成像系统一贯注重产品研发和最新技术应用,并保证产品质量一直走在显微镜制造行业的前列。 徕卡显微系统始终与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推出为客户度身定制的显微解决方案。徕卡显微成像系统主要分为三个业务部门:生命科学与研究显微、工业显微与手术显微部门。徕卡在欧洲、亚洲与北美有7大产品研发中心与6大生产基地,在二十多个国家设有销售及服务分支机构,总部位于德国维兹拉(Wetzlar)。
  • 首个三价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在智利获批
    科兴公司获悉,智利公共卫生研究院已批准了一项评价科兴三价新冠(原型株、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和单价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的临床研究。  “此次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设计,将对三价新冠疫苗和单价奥密克戎株灭活疫苗在成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科兴生物新闻发言人刘沛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将评估三价新冠疫苗所激发的抗体针对不同毒株的中和能力。  资料显示,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多价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临床研究,将在已完成4剂新冠疫苗接种的18岁及以上人群中进行。研究计划招募826名已完成4剂新冠疫苗接种的志愿者,根据接种史分为异源组(已接种2剂科兴原型株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后,又加强接种2剂mRNA或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同源组(已接种4剂克尔来福)。其中异源组576名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接种1剂三价新冠病毒灭活疫苗、1剂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或1剂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同源组的250名志愿者分为两组,分别接种1剂三价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或1剂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  据介绍,已经完成的临床前研究显示,两款疫苗均安全、有效。该研究将为科兴新冠变异株疫苗的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指导后续针对新冠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工作。此前,专门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灭活疫苗已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科兴方面表示,预计9月将获得单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数据,并向有关国家药物监管机构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 临床应用丨数字PCR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出生前对胚胎或胎儿的发育状态、是否患有疾病等方面进行检测诊断,对可治性疾病可选择适当时机行宫内治疗;不可治疗的疾病做到知情选择。而产前诊断中胎儿组织取材,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时不可避免混入母体成分,容易影响胎儿遗传物质诊断的准确性;无创产前诊断虽可避免流产风险,但孕早期胎儿游离DNA(cfDNA)含量低,大量母体DNA的存在,对核酸提取技术及检验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普通荧光定量PCR及其他分子诊断技术,数字PCR 以其超高灵敏度、不受背景信号干扰、绝对定量等特点在产前诊断技术中占有一定优势。 数字PCR在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数字PCR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 新羿团队开发了一种实用的基于数字PCR的 NIPT 方法,选择 chr21 上的 20 个基因座和 chr18 上的 20 个基因座并设计了相应的引物对和探针,通过chr21 总拷贝数与chr18 总拷贝数的比值测定胎儿是否为非整倍体[1]。为了验证基于多重数字PCR的 NIPT 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测试来自 30 名孕妇的血浆 DNA 样本,其中包括 16 名男性胎儿和 14 名女性胎儿。使用 NGS 对所有样本进行三体风险状态分类,数字PCR检测结果与NGS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图 使用数字PCR检测30例临床样本结果 ┃基于重复片段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新方法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庆阁教授团队与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苏州市立医院合作,基于新羿生物的微滴式数字PCR,提出了创新NIPT方案[2]。文章围绕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生物标记物——重复片段(segmental duplication,SD)开发了计算程序ChAPDes筛选靶点,使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数字PCR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及临床队列研究,其中,新羿生物数字PCR技术平台在评估SD片段和验证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学中起到关键作用。 图A 数字PCR方法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 图B 数字PCR方法用于NIPT的理论模型分析与临床评价 收集孕周为 14-20 周的 NIPT 样本进行临床评价,使用基于数字PCR方法进行21三体综合征的无创检测和双盲分析,检测结果与 NGS 完全一致。本研究证实SD片段可作为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首选生物标记物,为大规模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数字PCR技术,类似的检测策略也可用于诊断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和遗传疾病。 数字PCR在单基因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目前用于SMA相关基因检测和拷贝数确定的方法复杂、耗时或无法同时检测多个靶标。新羿生物基于其自主知识产权的5色荧光流式数字PCR技术,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够在单管检测,同时提供 SMN1 与 SMN2 拷贝数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样本用量少和适用于多种类型样本的优势[3]。与现有的检测方法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相比,本方法能精准检测更多靶标,且本方法对模板量要求低(≥ 1.5 ng);与金标准方法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相比,本方法检测周期更短(首次出结果由24 h缩短为2.5 h)、操作更简单、对模板量的要求低和适用于更多种类型样本(羊水、绒毛膜、外周血、口腔拭子、干血斑)。为SMA的分子诊断、大规模筛查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1] Tan, C. et al. (2019). A multiplex droplet digital PCR assay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fetal aneuploidies. Analyst, 144(7):2239-2247.[2] Chen, X. et al. (2021). Segmental duplication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aneuploidies. Ebiomedicine, 70, 103535.[3] Tan, C. et al. (2022). Single-tube multiplex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alytical Chemistry, 94(8), 3517-3525.新羿生物生殖遗传相关检测试剂盒目录
  • 临床检验增加三项目
    卫生部近日发出通知,增补三项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分别为:在血液一般检查项目中增加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 体液与分泌物检查中增加白细胞酯酶测定和过氧化氢测定。   据悉,现行《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于2007年发布。   据了解,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是细胞遗传学方法之一,可对放射工作者所受辐射损伤进行评价。白细胞酯酶可用于辅助判断阴道炎和尿路感染。过氧化氢是一种活动氧代谢的副产物,其数值可能与哮喘、炎症性关节炎、动脉硬化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 谱聚医疗与海枫生物战略合作,聚焦临床药物研发创新
    近日,“以创新,谋未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举行。生物医药领域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天府国际生物城,共同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由海枫生物打造的成都天府生物城新药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宣布投用。谱聚医疗董事长赵蕾代表谱聚医疗出席签约仪式,在各位与会领导与专家的见证下签订合作协议。  谱聚医疗董事长赵蕾表示,谱聚医疗作为国产高端临床质谱的引领者,很高兴成为海枫生物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围绕临床药物研发创新所需要的样本定性定量分析、代谢鉴定等工作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提升药物发现能力,加速药物研究进程。  海枫生物打造的成都天府生物城新药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与新药靶点验证、先导化合物优化、成药性筛选与评价、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试工艺研究、临床试验等共同形成成都天府生物城覆盖新药研发全链条全周期的公共服务平台。  关于海枫生物  随着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基于新机制、新靶点的创新药物研发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目前的药物有效性评价已不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求 近年来,全球新药研发因有效性未达预期终点而导致的失败比例越来越高,给制药企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海枫生物致力于探索和设计最有效的创新药物评价方法 公司拥有一支具备30年药效研究经验的科学家团队和按GLP要求提供服务的技术管理团队,确保试验规范、可靠地执行以及符合全球监管机构的要求。
  • 聚焦新技术解读新应用 助推临床生化检验发展
    p   临床生化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临床生化检验技术的发展,新的检验项目不断涌现,来更好地满足临床的需求。近日,在“2017罗氏生化技术培训会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生化应用培训班”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及多名医学检验专家探讨了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非空腹血脂检测、胱抑素C检测、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等热门话题,并分享和交流了实践工作经验。 /p p    strong 常规血脂检测,空腹还是非空腹? /strong /p p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血脂异常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血脂检测是防治CVD的有效手段。 /p p   临床检验血脂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饮食被认为是多项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饮食后血脂结果尤其是TG变异的风险增加,绝大部分临床研究、指南均采用空腹血脂标本。大部分实验室检测要求禁食至少12小时,血脂检测前禁酒至少24 小时,不正确的空腹状态可能成为检测误差的来源。 /p p   2007年,两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发表对传统理念提出了挑战:妇女健康研究对26509名女性随访11.4年发现,空腹和非空腹TG升高都增加CVD风险,餐后2-4小时的TG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示能力最佳,对于多项心血管疾病终点风险的预示能力明显优于空腹血脂(JAMA, 2007, 298: 309-316)。基于13981名受试者的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显示,非空腹TG对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总死亡率均有良好预示作用(JAMA, 2007, 298: 299-308),同时,非空腹TG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JAMA, 2008, 300: 2142-2152)。 /p p   2016 年,《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与欧洲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EFLM)发表的《非空腹血脂检测共识》,推荐常规血脂检测使用非空腹血,检验科不再规定必须空腹采血检测血脂。 /p p   “由于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非空腹状态,非空腹检测的血脂结果可能更真实地反映机体血脂代谢情况。”潘柏申教授指出,“非空腹和空腹检测血脂互补而非相互取代,两者在CVD风险评估、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等方面联合使用,可对临床发挥更大价值。虽然非空腹检测血脂有很好的前景,但能否在中国应用,还需要看临床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希望国内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p p   罗氏诊断LDL-C试剂支持非空腹检测,直接测定法操作性非常简便,相比同类产品抗干扰性能优、检测效率佳,且已实现对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参考方法的溯源。 /p p    strong 胱抑素C: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最佳指标 /strong /p p   胱抑素C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产生率恒定。循环中的胱抑素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 /p p   在临床应用方面,胱抑素C可用于糖尿病肾病肾脏滤过功能早期损伤的评价、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肾移植患者肾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改变监测、老年人肾功能评价、儿科肾病的诊断、肿瘤化疗中肾脏的监测等。 /p p   “胱抑素C的最大价值在于对早期亚临床期肾病有非常好的预判作用,较血清尿素氮、肌酐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胱抑素C对于评价肾小球滤过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邵文琦教授指出,“胱抑素C还可预测CVD及其它疾病的死亡率,以及CVD、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总体来说,胱抑素C浓度升高强烈预示预后不良。” /p p   罗氏诊断Tina-quant 胱抑素C第二代试剂采用乳胶增强技术,检测结果更准确,仅需2ml样本量,具有高分析灵敏度和低检测下限,能在低浓度下得到高精密度,并可追溯至ERM-DA471/IFCC校准品。 /p p    strong 治疗药物监测,助推个体化医疗 /strong /p p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公式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间隔,对药效过程和治疗过程进行监测,确保用药更安全,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 /p p   血清药物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且药物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比较明确的药物,应进行TDM。此外,有效药物治疗浓度范围较窄的药物、药物代谢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中毒症状和疾病本身症状不宜区分的药物,以及需要长期服用而短期内不易判断疗效的药物都应进行TDM。 /p p   血液(血浆、血清、全血)、尿液、唾液等均可作为检测标本。采血时间应参考用药方式、时间和剂量等。治疗药物监测时需选取服药后药物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以及下一次服药前的最低浓度(谷浓度)。如怀疑有药物中毒症状应立即进行检测。TDM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酶免放大试验、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免疫比浊测定和免疫化学发光测定。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不一样,适用的治疗药物种类也不同。 /p p   潘柏申教授指出:“TDM在国外已作为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规项目广泛开展,但目前国内开展得并不多,检验科需要增加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积极开展TDM。” /p p   罗氏诊断TDM采用独有的溶液动态微粒子技术(KIMS),运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吸光度变化检测药物浓度,检测菜单全、自动化程度高,且机上稳定期长达平均90天以上,结果稳定可靠。 /p p /p
  • 临床检验 分析仪器的潜在机遇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BCEIA2015的同期学术交流活动之一,“2015生物样品分析测试研讨会”今天上午9:0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E232B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组织单位为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整个研讨会共一天时间,10个会议报告,组织紧凑,内容精彩。既有综述性的报告;也有相关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此外,还有几个带有科普性质的报告以及地方分析测试中心在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的成果交流;当然,也少不了相关仪器厂商带来的产品应用技术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title=" 无标题.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23a91dd5-fc35-4875-b02b-d111b898c90f.jpg" border=" 0" height=" 333" hspace=" 0" width=" 5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研讨会现场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当前,生物医学分析测试在医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不仅仅是针对西医,中医同样需要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其中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并将它们引入到临床的实际应用当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像神经性疾病(帕金森综合征)、肿瘤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微创检测方法的开发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科学家们都在尝试采用液体活检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检测手段(像手术活检),从而达到实现早期诊断,并且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降低检测费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液体活检对于快速评价治疗效果,个性化用药、以及疾病预后评判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液体活检,这其中的关键,笔者的理解是要能够在患者的体液(譬如:血)中找到针对某种疾病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并且能够将它准确可靠地检测出来。本次研讨会的报告者中,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江苏大学许文荣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琛博士在这一领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p p & nbsp & nbsp & nbsp 尽管是学术研讨会,不过从代表们的学术报告中依然能够解读出临床检验(具体单位自然是医院)未来是或现在可能已经是分析仪器的一大增长点。 /p p & nbsp & nbsp & nbsp 高通量基因测序(NGS)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已经有很多评论性的文章谈及,本次会议上它也依然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尽管要实现NGS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还有不少瓶颈(譬如:如何去解读那些海量的测序数据),不过2014年12月,卫计委已经公布了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单位和试点医院,这也许表明我国政府在推动精准医疗发展方面的决心。对于Illumina和ThermoFisher这两家测序仪器的巨头公司而言,自然是利好消息。 /p p & nbsp & nbsp 另一款在临床检验上已经展开应用的则是质谱仪器。本次会议上有不少代表是在医院从事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罗燕萍主任的报告也集中在微生物检测方面。从她们那里笔者了解到,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所需时间长、鉴定范围较窄等缺点。而质谱技术在这方面的成功应用则大大改善了相关的工作流程、缩短了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并且拓展了鉴定范围。据悉,仅在北京地区,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三甲医院的检验科已购置了质谱仪器。只是由于进口仪器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还是以微生物检测为例,已获得CFDA批文的质谱仪器目前为止主要是两对进口组合,生物梅里埃+岛津和BD+布鲁克,产品价格平均大约在200万元左右。不过,现在已有通过CFDA认证的相应国产仪器(毅新博创的CLIN-TOF)推出,有望打破进口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态势。而随着临床检验市场的不断成熟,相信其他那些目前也在“鼓捣”质谱的国产厂商,像天瑞、博晖、聚光等,对其自然也不会没有想法。总之,这一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是颇值得关注。 /p p & nbsp & nbsp & nbsp 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成彬教授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透露,有关单位目前正在筹划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下成立生物医学分析测试分会,以加强该领域相关单位及个人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 /p p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研讨会的其他报告人还包括:中南大学徐克前教授、赛默飞世尔李龙经理、华大基因王春政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国宾教授、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张经华研究员等。(主编当班) /p
  • CDE发布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原则!
    为规范和指导人源干细胞产品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特此通告。附件: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2024年1月12日
  • 专家共议《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p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确定抗感染疗程与连续监测方面都有较大帮助,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 /p p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公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p p    strong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strong /p p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作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于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 具有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 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p p   传统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内毒素水平等,其或因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不高,或因操作相对烦琐,目前临床价值有限且已不再广泛应用。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p p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 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 p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p p   一项包含 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实验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 1.1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 p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检测结果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以及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从而显著减少抗生素暴露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p p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释放入血,可作为感染程度的指标。《共识》指出,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2小时即达峰值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p p   《共识》强调,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施毅教授指出:“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p p    strong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 /strong /p p   “好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 /p p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R BRAHMS PCT是国内外最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就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ng/ml的检测范围。同时,其拥有优秀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高度一致性的检测结果。联合ElecsysR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改善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p
  • 金域医学临床色谱质谱学术盛会圆满收官
    精准诊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质谱技术的发展正是精准诊疗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深度剖析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给检验科带来的机会与挑战,金域医学专门承办了第六届临床色谱质谱发展研讨会、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新进展学习班线上线下举行,并邀请了国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员进行报告分享。  金域医学集团医学大数据管理中心、数字化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领域应用的发展概况,并分享了金域医学利用人工智能与质谱技术融合助力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精准诊断的探索经验。企业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促使企业降本增效、驱动创新;而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加快出报告的速度,从而弥补中心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的经验差距。  质谱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已逐渐成为继化学发光和免疫学方法后的第三大检测方法,并在疾病精准诊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准诊断进展的环节中,与会专家分别对淀粉样变性疾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内分泌疾病及营养素监测等各领域的诊疗经验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并在病例研讨环节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目前质谱技术在临床精准诊疗中的价值愈加凸显,而质谱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决定了相关临床科研工作的方向及价值。在临床科研工作中,要注意挖掘日常工作如细致的方法评价等的科研价值,并充分利用质谱技术的“金标准”价值及质谱数据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强调,临床需求是质谱平台科研发展的原动力,要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以临床的需求和热爱驱动科研发展。  质谱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已逐渐成为继化学发光和免疫学方法后的第三大检测方法,并在疾病精准诊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准诊断进展的环节中,与会专家分别对淀粉样变性疾病、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内分泌疾病及营养素监测等各领域的诊疗经验与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并在病例研讨环节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金域医学集团质谱技术主任、广州金域临床质谱检测中心主任从数字化时代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角度为大家分享了金域临床质谱检测中心在前处理、数据处理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所做的数字化探索案例。  临床质谱实验室智慧化建设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诸多挑战,可积极借助自动化、数字化技术进行产业化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未来可积极借助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以更有效助力医学决策并以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为导向,深入临床质谱领域探索。
  • FDA对质谱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相关问题讨论
    p   质谱技术是19世纪末发现的一项划时代技术,它通过测定物质的分子量而为探索物质的结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技术结合则是分离科学的一项突破性进步。比如采用质谱法作为气相色谱(GC)的检测器早已成为一项标准化的GC技术,但由于GC-MS不能分离不稳定和不挥发的物质,所以又逐渐发展出了液相色谱(LC)与质谱连用的技术。到现在,无论是GC-MS,CE-MS(毛细管电泳),还是LC-MS都已经成为了分析化学领域的常规技术。 /p p   与传统的分析化学领域不同,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领域的技术不仅要能够满足对物质检测特异性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临床检验对于准确性、重复性和线性度等要求。因此,任何一项能够被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临床检测,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而更是一整套具有完备技术说明、工作流程和数据规范的工作系统。 /p p   在我国,截止到2016年4月30日,CFDA总共批准了与质谱技术相关的进口器械12项,国产器械8项。这一数量与诸如生化、免疫、化学发光等技术的大量批件相比实在比例甚微,说明在这一方面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p p   在目前获批的质谱技术相关批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于小分子代谢物的检测,比如应用于新生儿代谢病筛查的丙氨酸、甘氨酸、25-羟基维生素D,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的LC-MS、LC-MS/MS方法 另一类是采用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于大分子(蛋白质)进行检测的质谱技术,这一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对微生物的鉴定。 /p p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是针对于基因水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于蛋白的研究也正在不断的与临床检测具有越来越多的结合。除了现有的ELISA,免疫和化学发光技术,基于质谱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蛋白质、蛋白组学、代谢组学领域成为对蛋白进行定量和监测的最重要技术,而将其应用于临床检测领域也将是下一个十年的检验领域的大事件。为此,美国FDA于5月初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政府-高校-厂家的多方会谈,旨在从监管-学术-生产等多个角度对LC-MS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管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下文将对此会议内容进行简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以及政府监管机构提供最新进展。 /p p   即使在美国,LC-MS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也仅处于起始阶段。根据华盛顿大学教授Andy Hoofnagle提供的数据,在全美7700家获得CAP认证的实验室中,采用LC-MS技术的实验室大约只有不超过200家,比例不超过总实验室数量的2.6%。具体开展项目可参见下表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1& nbsp 采用LC-MS技术进行检测的CAP实验室数量一览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7c23756-b545-4ae3-82a1-57ae323d7b28.jpg" / /p p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美国能够采用LC-MS进行检测的蛋白/多肽临床项目有14项,如下表2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2 & nbsp 美国采用LC-MS技术进行检测的蛋白/多肽项目一览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5902a8bc-ff10-4f09-bc64-0f06c6537212.jpg" / /p p   LC-MS技术是否能够与其他技术一样,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认可,我们可以从某一项具体的检测项目中稍作了解。以25-羟基维生素D为例,可进行此项检测的方法和仪器都有很多种,所以可以从CAP的能力验证测试结果对LC-MS的检测能力进行了解,如下表3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3& nbsp 25-羟基维生素D检测能力验证结果 /strong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42379a9-39b0-49e4-865d-347513581119.jpg" / /p p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LC-MS技术可以满足能力验证的要求,是可以应用于临床检验领域的。 /p p   作为全球最先进的药物监管单位,FDA在此次会谈中也派出了多名官员,从产品分类、注册流程、技术参数等方面对LC-MS的临床注册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p p   在美国,早在1976年的医疗器械修正案就要求所有医疗器械必须合法进入市场,因此1976年之后的所有医疗器械必须全部经过FDA审批,才能进入市场。 /p p   至于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产品(In Vitro Diagnostics,IVD),根据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809.3条款,可理解为是医疗器械的一个亚类,其是旨在用于诊断疾病或其他不适的试剂,仪器和系统,包括对于健康状态的判读,从而用来治愈、缓解、治疗或预防疾病或其后遗症。FDA根据风险,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低风险,一般性控制就可以 第二类为中度风险,一般性控制通常还不足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控制 第三类为高风险,可对患者或使用者造成过度的伤害或疾病风险,以及对生命维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损伤。目前要通过FDA批准才能进入市场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上市前通告,也就是常说的510(k),另一种是重新审批De novo,还有一种是上市前申请PMA(Pre-Market Application)。 /p p   510(k)包括部分I类产品(绝大多数还可以豁免)以及大部分的II类产品(极少数能豁免),FDA根据其是否与之前的上市产品具有“实质性等同”来进行许可,目前,进行此类申请需要先找到一个与申请标的类似的产品(包括计算参数)并有类似的预期使用范围(即,前置产品Predicate)。FDA需要90天来给出答复。最终的决定书概要会公布在官网上。 /p p   De novo类别是针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前置产品的低风险到中等风险设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I类或II类的划分,需要120天给出答复,De novo产品会成为以后具有相同预期用途产品类型的前置产品。 /p p   PMA类别是针对于III类产品的,其不需要前置产品,需要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要求在进行批准前征求顾问委员会的决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SSED)会在官网上公开,需要180天给出答复。 /p p   从FDA的角度出发,其职能在于要确保医疗器械、包括IVD产品,能够合理地安全且有效地实现其预期使用目的。所以,对其进行分析性验证是实现注册审批的第一步。具体到LC-MS相关设备及IVD产品时,则主要包括以下关键内容:(1)需要明确阐述何种被检物是通过IVD进行度量或检测的,(2)需要进行IVD检测的样品或样本类型,(3)所申报IVD产品的底层技术,(4)所实施检测的类型(定量检测、定型检测、半定量检测等),(5)适用于所申报测试的患者人群,(6)检测结果的临床目的,包括所提供设备能够检测的疾病/不适(比如,可辅助于(某种疾病/不适)的诊断),(7)所实施检测的参数设置,以及(8)最有可能获得检测结果的参数设置。 /p p   分管医疗器械审批的具体部门CDRH(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及其下属分支中最重要的两个办公室ODE(Office of Device Evaluation)和OIR(Office of In Vitro Diagnostic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在本次会谈中特别指出,建议各申报单位在进行涉及基于蛋白和多肽的LC-MS相关产品申报之前,最好先提交一份预申报申请,从而能够与FDA进行关于充分交流,以免在开始审批程序之后再对相关申报方案进行修改。这些建议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1.准确度和重复性 /strong /span /p p   就LC-MS相关产品而言,因为其涉及的工作流程通常比较复杂,所以必须特别加以重视。需要考虑到的步骤包括了从样品收集直到最终的数据输出和分析,以及其中的某些特殊环节。 /p p   考虑到质谱技术可以一次对多种物质进行检测,因此,从一次质谱测量得到的针对于多个被检物的分析结果,可以被用作多重分析或可将其组合成为一个可接受的结果。但是,如果是多重分析,则要求所有被检物都需要在一个测试中被全部检测出来,而且每一种被检物都要被单独进行评价和报告。例如,来自于患者样本中的一种或多种蛋白,即若干的不同被检物,可作为单独因素合并于某一算法中,从而提供一个最终的、可接受的结果,例如预测某种疾病风险的分数。而FDA通常会需要申请人提供证据,说明每一种被检物对于最终分数的贡献,以及每一种组分在各种浓度组合中对于最终分数的贡献。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2.线形度和回收率 /strong /span /p p   对于测量多种被检物LC-MS相关产品而言,无论是单独(通过多种不同的样板,每次测量一个)或者组合(以IVDMIA方式)进行测量,申请人都需要对每一种被检物(独立于其它被检物)进行线形度和回收率的评估。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3.样本的结转 /span /strong /p p   根据某项分析的工作流程不同,有可能存在前序样本中含有新的样本,而对申请人而言,则需要对所述工作流程中有可能产生结转的每一步骤都进行鉴定和评价。在FDA之前的受理过程中,的确接到过这样的结转研究,即在包括所述设备的一系列全部工作流程中,在阴性或弱阳性样本中出现了强阳性的情况。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4.检测限/分析灵敏度:空白限、检测限和定量限 /span /strong /p p   LC-MS相关产品依赖于质谱仪对于峰值的检测与定量,或液相色谱中随洗脱时间对离子流的测量。这两种测量都离不开对高于系统中化学与电子噪声的峰的检测。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空白样本,以及LC-MS技术的较低背景噪声,要想确定空白限(LoB,limit of blank)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然而,如果某些临床检测的判定点接近于一起的灵敏度极限时,LoB就显得至关重要了。LC-MS产品的检测限(LoD,limit of detection)是采用信噪比的低值计算出来的。在不同的设备中,信噪比往往是不一样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5.分析特异性与干扰 /strong /span /p p   对LC-MS产品而言,主要有两类干扰物会影响对被检物的测量与定量。一类是存在于样本中的同重离子或近同重离子(isobaric or near isobaric ions),此类离子能够在质谱仪中被同时检测到,从 /p p   而对正确离子的检测和定量造成干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干扰物的存在与否进行评估,从而阐明是否这些干扰物的存在会影响到所述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考虑到在标准操作条件下质谱仪的分子量分辨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6.样品制备 /strong /span /p p   对于LC-MS相关设备而言,其样品制备、尤其是涉及到蛋白和多肽的样品制备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在相关分析检测中产生不精确和不可重复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操作人员、仪器、地点等各种变量进行控制的能力,都会对LC-MS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挑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7.内标 /strong /span /p p   对那些需要进行大量样品制备的LC-MS相关产品而言,内标的加入可以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对不同步骤进行监控,从而了解被检物的鉴定和定量信息。一般而言,内标的加入时间在整个分析流程中越早越好。内标的加入还可以实现在不同样本、校准品和对照品中对被检物值进行规范化。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8.校准品和对照品 /span /strong /p p   校准品是用来将设备的原始输出值转化成被检物浓度的参考,这样的浓度可用于形成具有临床判断价值的数据。除了已知浓度的被检物之外,对照品通常需要含有固定数量的内标,从而能够在校准品和患者样本之间提供相对定量。在本文中,对照品是指对整个体系表现进行验证的材料,即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这样的对照品并非是用于LC-MS相关产品流程控制中的标准品或内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9.对比方法 /strong /span /p p   通常,FDA都会以WHO和/或NIBSC的方法作为某一具体被检物的“金标准”。标准参考方法也通常是指为了获知目标条件有无二采用的最易获得的方法。很多时候,在针对同一种被检物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当某一方法具有与提交申请具有相同的预期使用目的时,通常被称为前置方法(Predicate)。考虑到LC-MS设备的输出结果与大多数仪器,例如免疫分析的输出结果不同,因此要想直接对两种仪器进行比较是很困难的。要解决这一难题,且目前还没有金标准或者参考方法的情况下,FDA也可以考虑接受经由与临床“真实”(即,根据目前的各项标准,对某一患者状态的临床全面评估)的仪器性能进行过对比和证实的申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10.蛋白/多肽的选择 /span /strong /p p   除了少数不需要经过蛋白裂解就能够被轻易检测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之外,绝大多数的多肽都是作为完整蛋白的代表。申请人可自行选择最适合于其申报检测项目的多肽,当然这些多肽的生物物理性质会影响其检测项目的表现,包括体内或在工作流程中对于翻译后修饰的敏感性,胰酶水解的速率和效率,多肽在样本和工作流程中的稳定性等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11.峰选择 /strong /span /p p   峰的选择与评价对LC-MS产品的表现而言至关重要。影响液相色谱洗脱峰分辨率和重复性的因素包括色谱柱的选择,缓冲液,流速和温度等等。FDA之前就曾要求过申请人提交相关数据,证明在临床实验室可能碰到的各种操作条件下,色谱峰的分辨率和重复性可以满足审批要求。即使目前缺乏某些内标,FDA也可要求申请人提供数据,确保正确的峰和离子可以被检测和定量。 /p p   对挑选色谱峰的软件进行选择和评价也十分关键,尤其是在那些被检物接近于最低定量限的样本中,申请人需要对选峰软件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并理解其重要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12.核心IVD组件 /strong /span /p p   对LC-MS相关的产品而言,有很多耗材和组件都是必须的,例如色谱柱,胰酶的来源和类型,免疫亲和抗体,免疫耗竭柱等。根据FDA之前的经验,对核心组件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更换,都会导致分析过程中某种成分的改变,甚至需要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重新验证。 /p p   申报文件需要参考的相关标准文件如下表4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4 FDA申报过程中的CLIA和CLSI指导性文件一览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02f63d0-7ae3-412a-99f9-b0266684a45e.jpg" /    /p p   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Mark Lowerthal也就在临床质谱实验室中实施标准化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需要建立一个参考检测体系,第二是需要使用科学的标准体系,第三是需要建立可追溯的数据链,如下图1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8d955ab-9251-4c34-93c4-cfbc5a78ad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从标准物质到临床实验室检测的可追溯数据链 /strong p   Mark博士也就蛋白/多肽标准品的制备与分析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比如最适合于作为氨基酸分析标准品的氨基酸可选自,但不限于,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等,以及如何采用LC-UV,即NMR方法进行纯度分析。 /p p   利用LC-MS技术对蛋白/多肽进行检测,最大的难题是来自于对样本的预处理,即对蛋白/多肽进行消化、分离和提取的步骤。来自美国实验室集团(LabCorp)的Christopher Shuford博士通过计算机分析与计算,提出了根据对蛋白序列进行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碘化、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位点分析等方法,进而能够在胰酶水解之前对目的蛋白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目的蛋白的富集,进而提高最后的质谱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p p   无论是在LC层析的过程,还是MS检测过程中,每一个峰的产生都是根据检测器对光电信号的响应而得到的,而当样本中的物质较多时,相邻的峰往往会出现叠加或者干扰的情况,这一直都是仪器分析中的难题。来自Indigo BioAutomation的科学家特别就这一问题提供了最新的专业建议。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处理了超过10亿张色谱图,针对于LC-MS在临床中的应用,该公司建议首先要避免对原始数据进行修饰,从而能够降低验证的风险,即提供稳定的基线以及采集完整的峰 其次要避免对数据进行调整,从而能进行校正,即能够对某个模型进行验证,并可在有效线性范围之外进行稀释 第三对校正过程进行设计,从而获得最好的统计学效果,即如果所得曲线是线性的,则可采用随机的、可重复的水平来测量变异,并据此来表征仪器的状态,或者使用间隔的区间来测量非线性的情况。 /p p   质谱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测量技术,能够提供相关仪器的厂家主要有赛默飞世尔(Thermofisher)、安捷伦(Agilent)、沃特世(Waters)、布鲁克(Brucker)、爱博才思(Sciex)和岛津(Shimadzu)公司。但每家制造商对于其设备都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就导致在信号采集,数据格式、结果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不尽相同,很难将其进行比较,更不用说能够进行标准化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华盛顿大学的Jarrett Egertson教授带领其团队与上述六家公司进行了长期的沟通、谈判,最终与所有公司都达成了共识,并在NIH的资助下,经过8年时间,开发出了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够将各种不同质谱数据进行比对的软件-skyline,使得不同类型质谱之间的数据可以相互比对和验证,大大方便了LC-MS的使用者。该软件现在已包括了400,000开发源代码的峰,还有60,000峰在检测过程中,全球已有超过7000个注册用户。 /p p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LC-MS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样本中的内源和外源干扰物。除了诸如血红蛋白的内源干扰物,来自于患者服用的药物,采血管内的化学成分,以及从干血片上洗脱下来的物质等外源干扰物也都能产生峰,从而在分析和解读过程中对目标被检物峰造成干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自然界中的同位素,C-13( 1 Da),Cl-37( 2 Da),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容易区别开的 有些同(等)重分子,C19H28O2(m/z=288.21)和C18H24O3(m/z=288.17),大多数四级杆质谱仪也不能对他们进行区分 还有一些多电荷的状态,如CHARGESTATE 3(m/z=387.84)和PEPTIDC 2(m/z=387.67)等,也很难通过常规的LC-MS方法得以有效区分。 /p p   而且,相对于现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化、免疫和化学发光等方法,LC-MS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对操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我国的开展还需要循序渐进。 /p p   但从技术的进步来看,质谱技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准确的对蛋白/多肽进行检测和定量,而蛋白/多肽相关生物标志物必将成为未来的临床检测新增长点,所以LC-MS技术将会很快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也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持续关注。 /p /p
  • 我国拟试点建设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以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疾病防治技术发展,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拟试点建设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和疾病防治协同研究网络。现就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要求   1、在恶性肿瘤(以肺癌、肠癌、乳腺癌、肝癌为主)、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代谢性疾病等6个重点疾病防治领域进行试点。每个领域试点建设1-3个国家中心。   2、国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本领域重点疾病防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提出本领域国家重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搭建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临床研究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探索并优化临床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搭建协同研究网络,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诊疗规范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评价研究和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拟订诊疗技术规范,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优化服务模式,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指导和提升基层卫生人员诊疗服务能力。   二、申报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   2、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能力突出,“十一五”期间在申报领域牵头主持过不少于2项国家科技计划临床研究项目/课题,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势明显。   3、申报单位应为法人单位并能够对拟申报的中心建设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三、申报事项   1、每个医院原则上只能申报其中一个疾病领域。   2、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卫生主管部门推荐,向科技部报送。   3、申报单位须提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书》(格式见附件)纸质材料一式10份及申报材料电子版的光盘。   4、申报材料请于2012年9月15日前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逾期不予受理。   5、科技部会同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联 系 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范玲   联系电话:88225158 电子邮箱:fanling@cncbd.org.cn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4号楼(100039)   联 系 人: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张兆丰   联系电话:58881468 电子邮箱:zhangzf@most.cn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100862)   附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书.doc   科技部   2012年7月5日
  • 滴血验癌是否有临床价值?专家:不能作为诊断指标
    p   “只需要50微升的血液,一键式可完成对12种常见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包括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至10分钟,费用不到100元。”这是东南大学90后团队在“滴血验癌”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是否具有临床价值? /p p   “滴血验癌”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难点。据媒体报道,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常宁率领的科研团队运用光子晶体微球技术,设计出一款自动化检测仪,通过一滴血就可完成12项癌症的早期筛检,摘得大赛“银奖”,引起了业界关注。 /p p   记者今天试图联系该科研团队,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团队不接受采访,网上现有报道并不完全准确,在进一步整理相关资料并经院校研究后再决定接下来是否接受媒体采访。 /p p   根据报道,这款自动化检测仪器只需要50微升的血液,就可以一键式完成对12种常见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包括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10分钟,费用不到100元。据团队技术领头人常宁介绍,传统的癌症检测往往采用单一指标,针对的是某种癌症的一种标志物,而该研究团队的自动化检测仪则采用多指标联合进行检测,通过多种肿瘤的标志物大数据关系建立和分析,从而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p p   记者就此请教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陈教授表示,自动化检测仪是一个技术手段,但是对于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并不具备太大的实际意义,“它只是检测技术的一个方法,但从标志物的角度来说没有新的。现在很多的研究在做,争取能够在生物检测方面,在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发挥作用,但目前没有太大进展。它不是单一或多种检测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这样的(血液)检测可以作为早期筛查方法。这个人抽了血,查了几十个标志物,通过这些结果试图早期发现癌症现在还达不到。” /p p   之前有报道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有肿瘤专家表示,这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束永前教授介绍:“一滴血就可以检查出肿瘤患者,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一滴血不可能提供很多的遗传信息或者肿瘤性信息,这个指标是不用于诊断早期肿瘤或者诊断病人生不生肿瘤。90α热休克蛋白在正常人体里面也有,它是一个疗效的评价指标和愈后指标,而不能作为一个诊断指标。” /p p   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肿瘤实验中心吴建中教授说,江苏肿瘤医院开展有十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但无论什么指标,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学诊断,“现在我们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靠病理,包括影像学当中看到的一些早期肺癌,或者其他的看到的一些肿瘤。” /p p   近年来,关于“滴血验癌”的报道不断,所谓的一滴血检测癌症是查血中的“肿瘤标志物”。所谓“肿瘤标志物”,简单说就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肿瘤刺激人体产生的物质。这种方法在肿瘤临床上十分常见。陈万青教授表示,对现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很难取得早期肿瘤筛查和诊断的突破,“我觉得下一步的重点是试图发现一些新的标志物能够对早期癌症的诊断有帮助,着眼于现有的生物检测的指标的意义可能将来临床意义不大。” /p
  • 一线资深人员说法:临床生物样品分析要不要选GLP?
    2015年07月22日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简称7.22公告),就此启动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目标是通过“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7.22公告中公布的1622个待审药品中需要自查核查的有1429个,截止至2016年1月12日,撤回和不通过的品种合计1151个,占自查核查总数的80%。其中企业主动撤回占到77%,剩余待核查项目273个。针对没有主动撤回的产品,CFDA已相继公布了两轮审查结果,对多家企业的多个品种不予注册批准。   2016年03月28日和2016年03月30日CFDA又先后公布了《核查工作程序(暂行)》和《核查计划公告(第1号)》,涉及的16个品种均是临床自查中未主动撤回的品种,拉开了2016年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大幕。  笔者在临床试验机构从事I期临床试验工作20多年,对这次由CFDA发动的临床试验大核查(以下简称大核查)持完全拥护、坚决支持的态度,认为这是CFDA为我国制药工业今后健康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功德无量。敬请各位读者记住这个大前提,如果您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同意笔者关于临床生物样品分析数据质量评判策略的观点时,千万不要以为笔者对大核查持否定态度。  笔者希望在本文中仅就在大核查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如此空前力度、极具威慑力的核查方法和争议颇多的临床生物样品分析数据质量的评判标准,从管理和社会经济层面的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发表一点个人管见。  首先从目前国际上的监管现状看,FDA对涉及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以下简称BE试验)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要求最高。这是因为BE试验结果的重要性非常高,单独的BE试验结果即可作为支持产品注册的临床数据。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对BE试验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通过人为干扰质控样品或者临床生物样品浓度测定,如修改积分参数、有意删除电脑文件等方式,使定量分析结果有利于得出生物等效的结果。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FDA通过现场核查发现在BE试验中,仿制药企业即存在造假动机,也有造假的事实。为此FDA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指南规范BE试验,而且开始对BE试验及生物样品定量分析采取了最严格的现场核查标准,从而基本遏制住了美国国内的企业恶意造假行为。在FDA等监管部门对BE试验的严格监管下,目前国外的仿制药企业均将BE试验的生物样品送到GLP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以降低数据质量不合规方面的风险。FDA对BE试验严格监管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的仿制药在产品质量及疗效等方面均可被临床接受,在原研药专利到期之后已基本可以取代原研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疗成本和社会健康保险负担。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印度制药工业在制剂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仿制药的最大供应国。FDA认识到,尽管BE试验相关法规和指南已经较为完备,但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如果监管不到位,企业投机违规仍可能发生。在新形势下,FDA加强了对境外企业的监管,对违规企业不断发出警告信和罚单。针对BE试验,新近查处并开出巨额罚单的违规企业多为印度公司。我国仿制药企业,无论是以出口原料药和制剂为目标的企业,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仿制药生产商都要引以为戒。因为从长远看,CFDA对国内上市仿制药的要求是绝不会低于FDA的要求的。  如前所述,FDA等监管部门之所以对BE试验数据完整性的检查特别严格是因为BE试验中药物浓度的测定结果对能否支持产品上市来说太重要了。与这种“严格”相比,FDA等监管部门对那些BE试验以外的临床试验生物样品定量分析,如临床药代动力学(PK)和临床药效学(PD)样品并未要求在GLP实验室进行分析,专门承担临床生物样品分析的实验室在欧美也未被列入GLP实验室管理范畴内。笔者认为,这些制药工业发达地区的监管当局之所以区别对待临床试验生物样品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这是由于临床PK、PD研究的结果往往只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进行剂量选择或给药方案选择的参考依据,而根据这些研究选出的剂量或给药方案是否合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为了使得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得以顺利进行,新药研发企业完全没有任何动机在这类PK、PD研究中造假,反而希望研究结果尽可能真实。这就从动机方面排除了企业投机违规的风险。其次监管部门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因素。企业是否选择GLP实验室进行这类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往往取决于产品处于哪一个研发阶段,同时也取决于企业研发资金的充裕程度。众所周知,GLP实验室的管理成本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质量是有价格的。以临床安全性样品分析为例,如血生化、血常规等的分析测定,在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以下简称CAP)认证实验室进行测定的价格是我国三甲医院临检实验室分析价格的10倍。一般来说同样的药物浓度等生物样品定量分析,在GLP实验室分析的价格也是非GLP实验室的5-10倍。因此,如果新药临床研发仍处于早期的PK、PK/PD 研究阶段时,大多数企业会选择非GLP实验室进行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这是因为在研发早期阶段,临床开发前景尚不明朗,一旦临床PK结果显示药物不具有开发前景,决定终止开发,会使前期投入成为沉默成本。如果在这个阶段就采用最高标准进行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一方面过高的投入可能使企业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一旦开发失败,大量前期投入成本沉没最终会增加社会整体健康成本。因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未对临床样品分析实验室进行GLP实验室认证管理。  那么如何鉴别临床样品分析的数据质量呢?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只要其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能满足管理部门的指南要求、满足非GLP实验室自身SOP要求,可以排除故意人为影响待测临床样品药物浓度测定等条件,就应当认为试验结果是可以被接受的。从造假动机、药物浓度数据的注册重要性、临床小样本PK研究个体间变异与测定误差相比相当大等多种因素考虑,这种策略是合理的并可被执行的。而且,在早期临床研发阶段,受试者往往处于研究者对其临床安全性的严密观察监测之下,受试者所承担的研究风险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临床生物样品分析是否出自GLP实验室。正如在临床试验中,临床安全性检测也未必因为不是在GAP认证实验室进行的测定就使受试者有更高的风险一样。  总而言之,要求非GLP实验室达到GLP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是不现实的。在非BE试验的情况下,有时要求临床生物样品分析的达到GLP标准也不是必要的。希望我国监管部门在临床试验核查过程中能认识到这一点。由于中国创新药研发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研发资金与欧美日等制药强国的大企业相比相对不足,如果监管部门能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临床试验数据,对中国创新药研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会更有利于我国制药工业向创新药研发强国的转型。  根据临床重要性区别对待不同临床试验的生物样品分析,对CFDA的现场核查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临床研发的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获得哪些试验结果,以及在不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品种注册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现场收集数据,对不同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同问题,针对问题的临床重要程度和问题的性质判断其对研究结果、以及对该品种注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核查员应该在现场与研究者充分交流,而不是仅仅收集数据,之后送到未出现场的核查专家手中。由未出现场的核查专家仅根据收集问题的字面描述,在事后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性质判断并依此做出对申报品种批准或不批准的结论。比较容易造成误判。  此外,由于在史上最严的大核查中,现场核查员的权利很大,可以说对申报品种握有生杀大权,因此他们就更应该明了,1 不是数据质量越高越好 2 也不是只有符合GLP实验室出具的研究报告才能接受 3 不同性质的临床研究数据对品种注册的重要性不同 4 以GLP标准要求非GLP实验室并不合理。以新药非临床试验为例,各国监管部门对非临床试验中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如要求安全药理试验、毒理学试验就必须在有GLP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而对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动物药效学试验就未强制要求在GLP实验室进行。这同样是制药工业成熟国家出于投入产出比确定的策略。因为如果对所有非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生物样品分析都要求在GLP实验室进行的话,研发成本将飙升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而且也没有必要。在社会生活中,这种提高社会投入产出比,使效益最大化策略的应用俯首可拾。例如人们不会要求汽车结构件的精度达到航天飞机结构件的质量精度。这并不是因为汽车的结构精度对公众安全不重要,而是当合适的质量和精度能满足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时,完全没有必要花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造价去盲目提高汽车结构件的质量和精度使其与航天飞机的结构件精度一样。  结束语  作为临床研究者,本人在这次大核查中,通过对临床试验的自查、企业稽查、地方局和国家局现场核查,充分认识到了临床试验数据规范性的重要。研究者自身将通过自查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监管部门的新法规、新指南、新要求完善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并升级相应的SOP,使之更严谨、更科学、更规范,以满足当今监管部门对临床试验质量的各项要求,从源头上保障上市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为造福广大患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机构认真地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自查)  (夜已深,检查组还在认真核查数据)  (现场数据溯源)
  • 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死亡率已达80%
    p & nbsp & nbsp 记者14日从在京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全年完成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药品 /strong /span /a 审评9394件,比上年增加90%,解决注册积压初见成效。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会上介绍,为提升中国药品质量和疗效,2015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出了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等10项政策。并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仿制药的研发上市,按“特别审评程序”批准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新药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世界首个手足口病预防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生产上市,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的临床试验申请审批、醋酸阿比特龙片等肿瘤用药的上市审评。 /p p   “同时,我们也在整肃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潜规则’,着力净化药品研发生态环境,确保百姓在用得起药的基础上用得放心。”毕井泉说。2015年7月,国家启动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对待批生产的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据真实性、规范性进行核查,并分3批派出20个检查组开展现场核查。截至2016年1月12日,撤回和不通过合计1151个,占自查核查总数的80%,其中企业主动撤回占到77%,剩余待核查项目273个。 /p p   毕井泉指出,当前,药品行业面临着生产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研发费用等上升,招标竞价压力加大,企业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个别企业掺杂使假、制假售假、擅自改变工艺、非法交易等问题时有发生,监管队伍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够等依然是药品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在安全质量标准、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法规规章制度、监管信息化、检验检测体系、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重点加大监督检查、产品抽检和案件查处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p p   “强大的监管才能造就强大的产业。”毕井泉说,我们要以有效的监管制度创新服务于产业的发展创新,使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的目标逐步实现。 /p p   据悉,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促进制药工业提升高科技产品的含金量 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有效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并减少药品生产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评制度,确保上市药品发挥名副其实的疗效 推进医疗器械分类改革,鼓励医疗器械创新研发。 /p p br/ /p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将用两年的时间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09年4月25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十一站: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以下简称“临床药理室”)建立于1980年,是全军首家成立的临床药理学科;1986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通过国家第一批GCP认证,并具备开展Ⅰ期临床试验的能力;1989年被指定为“全军新老药物临床评价中心”;2008年被确定为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之“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平台”。 刘泽源主任介绍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学部刘泽源主任及临床药理室郝光涛药师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据刘泽源主任介绍,临床药理室现有工作人员14名,分为药代、药理两个研究组。目前,药代组每年开展20余项新药临床研究;药理组负责开展新药研制工作、承接合作单位的药理实验、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工作、承担国家或军队级别课题研究。此外,临床药理室还带教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厦门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多所医科院校的实习生,接收来自全国及全军多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此进修学习。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   在刘泽源主任的引领下,笔者参观了临床药理室的实验设施,包括:药代动力学室、分子生物学室、细胞室、档案室、药品管理室、质量保证室等,以及总价值800多万元的相关仪器:3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4套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紫外扫描分光光度计、血药浓度分析仪、低温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DNA扩增仪、基因芯片仪、细胞离心淘洗仪、多频道细胞计数仪、分析天平等,飞行时间质谱仪已列入购置计划。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之质谱室一角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部分仪器照片 (第一排从左至右:Agilent 1200-Agilent 6410液质联用仪、Waters Alliance 2690液相色谱仪) (第二排从左至右:Sigma 2K15冷冻离心机、美国雅培TDxFLx血药浓度分析仪)   据郝光涛药师介绍,临床药理室的检测样本以临床生物样本为主,由于液质联用技术具备高效的定性定量分析等特点,已基本取代液相色谱仪,成为该室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室郝光涛药师(右)接受访问   临床药理室从2003年开始着手SOP(标准操作规程)建设,目前共有SOP 200多个,涵盖药物临床实验的各个环节与操作。“我们每个月都会接受1-2次国家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核查;我们有自己的QA人员,负责起草SOP、管理实验资料、进行内部审查等,实验人员会遵照SOP的要求来工作,如所有药物均严格按照温湿度要求存储、药品的接受/分发/返回等操作都被规范的记录。”目前,临床药理室正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发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实验数据电子化管理,整体实验水平可望更上层楼。   刘泽源主任说:“从2003年到现在,我们一共做了80多项Ⅰ期临床试验,基本都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我们有独立的Ⅰ期试验病区,每年进行2-3项Ⅰ类新药的Ⅰ期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指首次在人体上进行试验,评估某个新药的给药方式(口服、注射入血或肌肉注射)、给药间隔和安全剂量。   据了解,开展Ⅰ期临床试验需要一定的实力,目前全国通过GCP认证的实验室只有100余家,其中30多家实验室能真正开展相关试验。同时参观临床药理室的专业人士——第二炮兵总医院李鹏飞先生及朝阳医院张征先生评价道:“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临床药理室的GLP、GCP建设居于前端地位,软硬件设施条件十分过硬。”
  • 国内首个《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共识》正式发布!
    近期,国内首个《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共识》出炉,从临床质谱实验室通用要求、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耗材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导。该共识最大的优点在于给出了非常多细节和明确的建议,解决了很多临床医院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家对质谱实验室并不存在硬性的建设要求和审查批准,但质谱平台涉及到的易燃易爆、毒性、挥发性等硬性风险,和高专业性、低自动化带来的人员、管理上的软性高需求都使之在实际建设开展中远远复杂于其他临床常见实验室。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检验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领域内专家制定此篇共识。  下为共识核心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检验领域,配置质谱仪器、建设临床质谱实验室已成为众多医疗机构及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选择。与常规生化免疫系统相比,质谱分析检测系统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需配备的辅助设备、耗材、试剂种类更为繁多,手工操作环节更加繁琐,同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  如何建设安全高效、工作流程顺畅且符合质量规范要求的临床质谱实验室仍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严峻考验。为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生化检验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领域内专家从临床质谱实验室通用要求、人员、环境、仪器、试剂及耗材要求等方面制定共识。  该共识覆盖了临床检验目前使用较多的多个质谱平台(不包括应用于微生物领域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平台):主要应用于代谢物和药物监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平台、应用于微量元素检测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技术平台,和目前初步应用于在淀粉样变分型、M蛋白血症分型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高分辨率质谱平台。  一、通用要求  (一)管理要求  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应满足《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10]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临床质谱实验室可开展很多常规生化免疫方法无法检测的特殊项目,部分项目目前仍无注册的商品化试剂,使用实验室自建方法开展检测时应参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年6月1日实施)第53条的规定[11], 临床质谱实验室开展诊疗项目也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  质谱方法是许多重要检验项目检测的首选方法,然而临床质谱实验室的运行相对常规检测平台更加复杂,因此,应加强临床质谱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和日常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实验室可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GB/T 22576.1)[12]、《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医发[2016]37号[13, 14]、《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15]、《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 20469-2006)[16]、《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T 20470-2006)[17]、《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18]等建立质量体系和管理要求,同时可参考美国病理家学会实验室认可检查清单中质谱相关条款完善相关程序。  (二)临床质谱实验室平台设置  基于满足临床需求、保障医疗安全质量及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同一医疗机构内应集中设置临床质谱实验室。  推荐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内设立单独的临床质谱专业组,或者在检验科生化及免疫专业的组织架构下设置临床质谱实验室。根据实验室规模和不同质谱技术的技术特点和临床预期用途差异,可进一步根据临床需求分为定量检测组(LC-MS/MS、ICP-MS等)和定性检测组(高分辨质谱、质谱成像等) 或者基于待测物的临床应用可分为药物浓度组、激素检测组等。  (三)检验项目设置  开展临床质谱检验项目应综合考虑技术可及性和临床需求迫切性,优先考虑开展权威指南推荐的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的项目。另外,虽然色谱质谱技术对多种项目检测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自动化程度低、仪器昂贵,故应充分考虑依托质谱技术开展检验项目的前沿性及实用性 检验项目开展后的质量保证,如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或实验室间比对等因素也应被充分考量。基于质谱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本共识推荐开展的检验项目有:内分泌相关指标(类固醇激素、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肾素活性等)、遗传代谢病相关指标(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酰基肉碱等)、治疗药物监测(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精神类药物等)、营养素系列指标(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部分多肽类标志物(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胃泌素等),以及化学品中毒(重金属、农药等)的定性定量检测。  二、人员资格及岗位职责  (一)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应具有2年以上质谱实验室工作经验,充分了解质谱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发展趋势及临床应用的适宜场景 具有较强的色谱质谱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 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管理实验室的各项检测工作,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完善,确保实验室环境及日常行为符合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和消防安全要求,确保使用的检测系统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制定实验室检测项目清单及相应的分析性能质量目标,负责检测报告的签审和解释等。实验室主任或技术主管应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和考核[19]。  (二)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应具备临床检验、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或质谱相关教育背景,需熟练掌握色谱及质谱技术理论、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质量控制方法,完成相关岗前培训及实操考核。  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培训考核的项目种类和仪器类型授权上岗,人员轮岗后应重新进行培训及考核。质谱检测项目前处理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高。人员岗位相对固定有利于及时处理各类故障问题,保证检测质量,保障报告按时发出,结果报告审核人员应经过系统的临床检验或药学专业培训,具备质谱分析相关知识,并通过国家规定的检验人员技能考试。  建议1 临床质谱实验室主任和/或技术主管应具备质谱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组织协调能力,应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建立和制定临床质谱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管理规范、实验室各类制度等,以保障临床质谱实验室有序运行并高效服务临床。  建议2 临床质谱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经过色谱质谱原理、仪器使用及维护、检测项目SOP、结果分析处理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离岗半年需再次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 离岗超过2年,需经过再次理论培训、操作培训及考核。  建议3 临床质谱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应相对固定,如需轮岗,建议同一岗位在岗时间不短于1年。  三、实验室设计、建设要求  (一)实验室布局  应根据开展的项目种类、仪器型号及配套设备的数量等测算临床质谱实验室所需的总面积,以及不同分区的面积分配。因质谱实验室涉及复杂的暖通装修及各种供电、供水等管路设计,故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空间的高度、外排系统等,需符合环境要求。  实验室应合理分配开展工作的空间,其设计应确保用户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以及实验室员工、患者和来访者的健康和安全,实验室应评估和确定工作空间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如有条件,无机类前处理操作区域与有机类前处理操作区域应分隔。此外,由于色谱-质谱仪易受环境洁净度、温/湿度、空气流、射频辐射及电磁场的影响,前处理和色谱分离环节使用的强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对人体损害较大,质谱仪真空泵噪音较强等原因,质谱室应设置在空间充足,通风良好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区域内,不宜设置在患者诊疗区域内 如设置在检验科内,应与检验科其他功能空间有效分隔。在布局中应充分考量色谱-质谱检测系统对于通风、温湿度、供电系统的要求及其与周边实验室的兼容性,同时应远离震动源、远离大于10高斯的磁场(如核磁共振仪和扇形磁场质谱仪),避免日光直射,尽可能减少周围环境的射频辐射。  临床质谱实验室应基于工作流程、不同实验活动的不相容性及仪器运行期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分区。ICP-MS产热量大,建议单独分区放置。为降低噪声及有害气体对实验人员的影响,还应充分考虑通过电脑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人机分离。氮气发生器及空气压缩机等会散发大量热量及产生噪声,推荐将其放置于独立房间。此外,应有充足的标本、耗材、试剂存储空间,应设置专门区域安置冲淋装置、洗眼装置、急救箱及消防器材等。若为独立的实验室还应设置天平称量区及更衣室等。  建议4 质谱实验室应设置于相对独立的区域,不与常规生化、免疫等检测区混设,不与患者诊疗区域混设 ICP-MS建议设置于独立空间或在同一空间距离其他质谱设备较远的位置。  1.样本制备区:应在样本制备区配备足够的通风设施。质谱前处理过程中涉及有机试剂、挥发性酸、碱的操作应在通风橱中完成 自动移液工作站应该配备万向排气罩 应充分评估临床工作量、预处理操作时长及检测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要求,配备足够的通风橱、试验台,建议双侧操作试验台间距应1.6 m,单侧操作试验台距墙面或其他实体间距1.2 m,以保证同时操作不受干扰。可根据配置的通风橱、通风试剂柜及试验台的数量等测算样本制备区所需面积。初建实验室临床业务尚未确定时,可根据医院规模和业务类型估算样本制备区面积。  2.仪器区:应充分整合不同仪器制造商的安装条件及使用要求,对于直接影响检测质量的环境温湿度等应至少遵从制造商建议。通常,每台仪器(液相和质谱)长度在2.0 m左右,宽度在1.0 m左右。应根据设备型号、重量、体积选配合适规格的色谱质谱仪器专用工作台或根据色谱质谱设备规格设计通用实验台。工作台应结实稳定,可承受质谱、色谱、电脑等设备的重量。工作台后应预留出一定的维护空间,以方便工作人员对质谱仪器的维护保养。由于色谱、质谱设备及气体制备装置重量偏大,故工作台承重应不低于500 kg/m2, 如无法达到,应采用钢板分散压力。当实验室内无法实现人机分离时,应为机械泵加装减噪罩,建议装载于工作台下方并高于地面,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散热和维修保养。另外由于需要在吊顶内部铺设气体管路、电路等,建议吊顶内高度(即吊顶距天花板的高度)不低于0.8 m,用于铺设各类气体管路、通风管路、空调、除湿机、消防管路等设备安装及维护空间 吊顶至地面高度应满足质谱仪器放置需要,建议不低于2.8 m。  建议5 仪器区面积应根据仪器数量进行规划。实验台后应预留宽度不少于0.5 m的空间,实验台设计参考建议9,建议为每台仪器配置不少于7.5 m2的空间。  建议6 仪器区吊顶内高度不低于0.8 m,吊顶至地面间高度不低于2.8 m。  3.结果分析及报告区:应配备计算机及相应工作软件远程连接仪器区电脑,方便结果分析及报告发送。该区应该实现“人机分离”,尽可能地降低仪器噪音和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所有仪器设备的计算机及远程控制的计算机不可接入广域网。  4. 气源区:由于质谱仪正常运转会使用各种气体(如氮气、氩气等),实验室需要预留出存储或制备气体的空间 如实验室空间充足,建议设置集中供气房间(气源区)。气源区不宜距离仪器区及标本处理区过远,以免影响气压,同时该区域应便于运输及更换气瓶。  5. 耗材区:应在常温库房固定位置放置耗材,定期增补,保证供给充足,可同检验科其他耗材空间共用。  6.样本及检测试剂储存区:应配备冷藏、冷冻、低温冷冻冰箱,保证检测试剂和临床样本放置于合适的储存条件,临床样本与检测试剂应分开放置。  7.废液处置区:应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1]等法规,结合各实验室及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排废标准。质谱分析及样本制备后所产生的污水大部分含有有机溶剂、酸、碱、盐等,均应进行必要的处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或者收集后(收集过程中应存放于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空间)由有资质的废水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建议7 质谱实验室宜设立独立的样本制备区、仪器区、结果分析及报告区、气源区,以上区域间应有明确的物理分隔以达到相应的环境要求。  建议8 对于拟配置设备及预期检测项目用途尚不明确的待建实验室,建议质谱实验室总面积不低于50 m2,按照样本制备区∶仪器区∶结果分析区∶其他=3∶5∶1∶2进行区域划分。  建议9 对预期用途及设备配置相对明确的实验室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评估:样本制备区面积=(通风橱底面积×数量+实验台面积+大型设备底面积+其他)×2.0 m2 仪器区面积=质谱仪数量×6.0 m2。气源区面积可按照配置的氮气发生器、空气压缩机等的实际面积测算,通常1台质谱仪配套气体供应空间不少于1.0 m2,气源区面积不少于5.0 m2,该房间与质谱仪安装地点距离不宜超过10.0 m。  (二)环境及设施要求  1.洁净度:灰尘吸潮后质谱仪内部芯片或焊点处易产生锈斑,导致开机瞬间发生放电,进而导致电源或电路板故障。另外,散热过滤网上的灰尘会阻碍仪器内部热量向外散发,可导致仪器重要部件如电路板、涡轮泵等过热损坏。ICP-MS测定的微量元素在样本中的含量很低,易受环境中灰尘等影响。  建议10 仪器区应保持环境洁净无尘,推荐配备空气净化器、窗户防尘网、空调出风口的空气过滤器等。通风设施良好的实验室不建议开窗。  2.通风:甲醇、乙腈、正己烷、挥发性酸、碱等试剂是质谱实验室常用的流动相及提取试剂,存在潜在肝肾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因此,质谱实验室除满足一般检验科实验室6~8次/h全新风换气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操作步骤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气体损害风险,配置通风橱、万向排风罩等通风设备,以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通风橱、万向排风罩一般风速达0.5 m/s即可满足要求,但对于挥发性较强、气味较大的操作,可适当增加风速,以便及时将废气排出室内。LC-MS/MS废气排放口距离排风口大于3.0 m以上的需加装排废管路,且仪器端的排废口风速应达0.5 m/s以上。对于无机质谱ICP-MS需安装专用排风系统,根据不同厂家要求风速一般需达8.0~15.0 m/s,且仪器端应有防冷凝水回流设计。各类排风系统的排放口都应有防雨水倒灌回流设计。通风橱、万向排风罩、排废管路等应为独立控制系统,建议有“一备一用”功能设计,最好有故障触发报警功能,以便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建议11 样本制备区涉及有机溶剂或挥发性酸、碱的使用均需在通风橱中完成,故应充分评估项目数、标本量及TAT要求,设置充足的通风橱,建议不少于2台1.5 m通风橱。  建议12 仪器区需根据实验室拟安装的质谱设备的位置和台数配备足够数量的万向排风罩,或按照每3.0~4.0 m2均匀排布万向排风罩,风速应大于0.5 m/s 废液瓶管路接口应尽可能密封。  建议13 统筹估算所有通风设备的风量及风口,合理设计风道及室外风机系统,建议单独配置风机系统电源(配电箱)。  建议14 ICP-MS应根据仪器要求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风量应不小于8.0 m/s。  3.温湿度:为保证仪器状态的稳定,仪器区应保持恒温恒湿,应配置温湿度计进行监测,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配备24 h智能监控系统,灵活设置不同区域的温湿度警戒值,失控时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质谱仪通常可耐受的温度范围为15~30 ℃,温度过高会使电路板长期高温工作,降低仪器寿命 湿度过高会降低电子元件的绝缘强度,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的表面,使电子元件的绝缘电阻降低,设备的泄漏电流大大增加,造成绝缘击穿,产生电气故障,所以应根据不同质谱仪的制造商手册要求设置允许温湿度范围。另外,由于质谱仪散热量大,应计算每台质谱仪的散热量后,统一评估集中空调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如不满足应加装独立的空调。),空气压缩机及氮气发生器等设备散热量大,其所在空间需配备空调,保持室温不超过30 ℃。  建议15 仪器区最佳温度宜控制在20 ℃,温度波动小于2 ℃/h,最佳湿度宜控制在35%~50%,空气湿度过高推荐配备除湿器,空气干燥地区推荐配备加湿器。  4.噪音:质谱仪器、机械泵、氮气发生器、超声清洗仪等均会产生较大噪音,应尽量实行“人机分离”操作,另外采取必要的隔音或降噪措施,如将机械泵放入降噪箱中,优先选择不用泵油、噪音更小的干泵。  建议16 仪器区采用穿孔吸音板等材料进行装修,机械泵放入降噪箱中。进入仪器区宜佩戴降噪耳机。  5.供电设施:不同型号质谱的用电需求不同,应依照厂家提供的仪器用电需求进行供电,另外需配备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PS)以防止突然断电导致的仪器损坏。每套色谱质谱仪或质谱仪应根据不同厂家的仪器配置情况配备足够的电源插座。氮气发生器及空气压缩机等仪器因通、断电时的瞬时电流大,比正常工作时高,较易熔断保险,压缩机的启动和停止会对电网电压造成干扰,所以建议将质谱仪和氮气发生器的电路分开。冰箱、自动化前处理工作站、超高速离心机及其他重要辅助设备同样应配备UPS。电源电压波动应小于5%。电源应具有良好的接地措施,接地电阻应小于4 Ω。电源插座有接地线、零线和火线,安装方法应符合电工规范(左零右相)。地线与零线的电压要求小于3 V。  建议17 每台色谱质谱仪器应设有独立开关,电源应有断电保护功能(断电之后重新输入电压不能自动上电,仪器有说明不允许使用漏电保护功能的除外)。  建议18 临床质谱实验室可根据未来5年质谱仪配置规划,参照不同种类质谱仪用电一般标准,统一评估用电量,设立独立配电箱并设置集中UPS。  6.供水设施:分析用水包括样本制备过程用水和流动相配制用水。样本制备及流动相配制应使用超纯水(电阻18.2 MΩ/cm),超纯水纯度要求可参照行业标准《临床实验室试剂用纯化水》[22]。可使用超纯水机制备超纯水,应监控水质并定期更换滤膜 另外也可使用商品化超纯水。  7.供气设施:质谱实验室应配备供气设施,用于质谱仪以及样本前处理的正压固相萃取装置、氮吹仪等。质谱仪通常用氮气作为辅助气,根据仪器要求配制氮气,一般要求氮气的纯度在99.99%以上,且需保证气源供气充足且稳定,推荐采用氮气发生器为质谱仪提供氮气。质谱仪还会使用清洁空气、氩气、氦气等作为辅助气,可采用空气压缩机、液氩钢瓶、氦气钢瓶等供气。  所有的气体管路应避免泄漏,气体传输推荐使用医用级不锈钢管道,气路接口应定期进行泄漏检测,压力阀应定期进行性能评估。气源区应有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对于氮气、氦气、氩气没有专门的泄漏报警装置,可采用氧气报警装置,保证气体室内氧气含量充足,以防实验人员在气体室内窒息)。  建议19 根据拟采购的质谱仪种类、品牌等,评估用气种类和最大负荷流量,统一配置相关供气设备。配置设备建议根据实验室诊疗项目发展规划及医疗应急需求按不少于评估量的150%配置。  8.危化品存储设施:质谱实验室常用的溶剂如甲醇、乙腈、正己烷等均为易燃溶剂,应配备易燃试剂专用柜,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并有准确的出入库登记、使用记录。若实验室用到易腐蚀性化学品(如盐酸等)及易制爆化学品(如硝酸等),则应配备专用的易腐蚀化学品柜和易制爆化学品柜,均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有出入库记录,并且设有监控。定期盘点所有的化学品。以上物品管理需满足医院及当地公安机关相关规定和要求。  建议20 应配备防腐蚀、防火及防爆专用试剂柜。在密闭空间内存放挥发性有机溶剂的试剂柜,应连接排风系统,排风量不小于0.5 m/s。  四、分析仪器及设备  (一)分析仪器  1.分析仪器的选择:出具临床检测报告的质谱分析仪器应该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出厂日期在注册证有效期内。需根据临床检测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质谱仪器。(1)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QQQ-MS):实验室开展内源性代谢物检测如维生素、氨基酸、胆汁酸、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神经递质、β-淀粉样蛋白,以及药物浓度监测等项目应配备LC-QQQ-MS仪器。(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验室开展无机元素检测项目(如碘、锌、硒等)应配备ICP-MS仪器。(3)气相色谱-质谱:实验室开展有机酸检测等项目应配置气相色谱-质谱仪器。(4)高分辨质谱:实验室开展毒物与药物筛查、蛋白鉴定分型等检测项目,在LC-QQQ-MS基础上可以增配高分辨质谱仪器。  分析仪器必须经过检定校准合格、性能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并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制定验证周期。仪器应有明显的运行状态标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具有使用、维护及维修的记录。  建议21 建议充分调研临床需求,确定所需要的合适的质谱仪类型。对小分子代谢物定量检测,建议配备LC-QQQ-MS 对无机元素定量,建议配备ICP-MS 对具有有机酸及相关代谢物检测需求的实验室,建议配备气相色谱-质谱仪器 有毒物、药物筛查及蛋白质组学等需求的可在LC-QQQ-MS基础上配备高分辨质谱仪器。  2.分析仪器的使用:使用仪器前,技术人员必须熟知仪器使用说明及项目操作SOP,通过相关考核,方可进行独立操作 使用前需要确保仪器用试剂、电、气均正常。  使用仪器时,技术人员需对质谱离子源等部件进行日常维护 开始进样前,应对以下要点进行核查:确认离子源的类型并保证安装正确 核对色谱柱型号及安装方向正确 检查流动相配制正确、体积足够、并且在效期内,配制流动相需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等信息 检查废液桶未满且适用(液面达90%需更换) 检查样品室并对已测样本进行清理 启动系统,排出液相系统管路中的气泡,检查质谱仪器状态、参数是否正常 调用项目方法对仪器进行平衡,并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来进行仪器状态考察,观察系统压力、仪器状态、分析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以及质谱的响应值,正确设置进样板类型,并确保样本盘中样本位置与序列表中一致,满足要求后正式进样。  使用仪器后,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检测物质及流动相对仪器进行冲洗。定期对仪器系统适应性结果进行分析,回顾仪器状态,若存在信号异常应及时进行维护或维修。定期进行仪器表面及部分部件的擦拭清洗,去除污物或灰尘。  建议22 建立完整的仪器使用前、中、后操作及维护保养SOP,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保留完整记录。  建议23 每年至少对质谱仪进行一次预防性维护。  3.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措施:根据《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19]可将分析仪器的质量控制措施分为系统适用性测试和周期性质量监控。系统适用性测试:推荐至少在每个分析批次之前、预防性维护之后、仪器卸真空后或者是当系统平衡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以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周期性质量监控:仪器设备重大维修、维护保养、移动后,需评估仪器的性能指标与维修、维护保养、移动前保持一致,还需评估前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偏移程度。  建议24 系统适应性测试既可以选择厂家提供的校准溶液,也可以选择检测项目的低浓度标准品溶液,测试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保证满足临床检测要求。  建议25 仪器设备校准合格、性能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在用仪器设备应实行周期校准,并保存校准报告。  (二)前处理及其他设备的配置及使用  根据实验室检测项目需要,配备以下样本前处理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  1.正/负压装置:检测项目的样本前处理若用到固相萃取,则应配备正压或者负压装置。负压装置还需配备真空泵,正压装置则需配备氮气源。  2.氮吹装置:根据检测项目的前处理需求,配备多孔氮吹仪(连接氮气源或空气源),加速样本前处理环节中的溶剂挥发,推荐将氮吹装置放于通风橱中或连接排风装置,避免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气体的损害风险。  建议26 质谱实验室前处理应根据需要配备氮吹仪、正/负压装置、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氮吹仪和正压装置应配备独立的气源,防止前处理操作影响质谱仪器供气的稳定性。  3.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根据检测项目前处理方法学需求,可配备自动化前处理设备,以方便样本的处理。  4.其他辅助设备的配置及相关管理要求: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仪器设备(包括计量器具、辅助设备等)要定期检定、校准、验证。分析天平、移液器、容量瓶、pH计等器具设备应制定计量周期,定期参加法定计量部门或有资质的计量服务机构检验,并保存计量检验证书。另外,根据实验需要可配制真空浓缩仪、离心机等 前处理中可能需要对流动相容器、玻璃器皿等进行清洗,应配置自来水池、水池旁应配备洗眼器。  五、试剂及耗材  (一)试剂的选择和制备  1.商品化试剂盒:开展检测项目应优先选择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商品化试剂盒 按照常规试剂盒管理,建立购买、验收入库、贮存和使用的SOP,并有准确的入库、保存、使用和有效期记录 应该在预开展本项目的仪器上论证试剂盒的系统适用性,方法学评价的数据需符合临床指南的要求。  2.自制试剂:目前尚没有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项目,可根据《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临床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推荐[19, 23],建立实验室自建方法。实验室自建方法可购买和使用商品化的校准品,当无法获得商品化校准品时,可考虑自行配制,自制校准品的基质尽可能同临床样本相似或经过基质效应验证不受基质影响[23]。购买的校准品通常是粉末状或高浓度溶液,不能直接使用,应通过称量、混合、稀释等手段进一步制备校准溶液[24]。校准品优先推荐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若此物质不可获得,应尽量选择满足权威计量和标准物质研制机构研制的物质或具有明确定值信息的物质,确认分析证书内容的完整性并留存。分析过程涉及的标准品和试剂的纯度、级别、规格和来源应符合实验要求 自制校准品的批次更换应建立相应的接受标准,以免引入系统误差。内标的使用可校正基质效应以及样本萃取、色谱分离和离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内标应选择样本中不存在的非内源性物质,可采用结构类似物或稳定同位素内标,推荐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氘标、13C标记)的内标,质荷比差异应大于3,且纯度应满足分析要求,建议在98%以上。其他试剂应满足色谱、质谱仪器使用的纯度要求。应科学论证自制试剂的性能,方法学评价的数据需符合临床指南的要求或满足预期用途。  3.质控品的选择和制备:优先选择商品化的质控品,无法获得商品化质控时,可考虑自行配制。一般需配制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根据待测物的浓度分布选择合适的质控水平。质控品的基质应与待测样本相同或尽可能同待测样本接近,自制质控品可使用患者混合样本或进行预期浓度待测物添加的混合样本。  建议27 对于无商品化试剂的项目,可采用自建方法,并进行完整的方法学评价。对于已有注册商品化试剂的项目,应首选商品化试剂,并在该实验室系统上进行性能验证。推荐采用第三方质控品,自制质控品应评估均匀性、稳定性等。  (二)耗材的选择和使用  样本采集、前处理过程以及样本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耗材(如离心管、固相萃取板以及色谱柱等),都应建立购买、验收入库、贮存和使用的SOP,并有准确的出/入库登记、使用、维护及性能记录。耗材的厂家和批次不同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若有耗材发生变更,则需要开展相关验证实验。  六、检验样本及程序要求  质谱检测样本类型可为尿液、全血、血清、血浆、脑脊液、干血片等,应根据临床检测项目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并关注影响样本的可能因素如溶血、脂血等。检验样本及程序要求同临床生化免疫其他项目,针对质谱实验室特殊项目的检测及程序要求可参考《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19]、《CLSI C62A》[25]等质谱相关文件。  质谱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本共识重点对医疗机构临床质谱实验室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阐述,本共识将适时修订,以满足临床规范化应用的需求。  执笔人:禹松林(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马晓丽(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杜鲁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邱玲(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 基因大数据如何走向临床应用?需克服哪些问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b7003af33a87e950c420af4214385343fbf2b4ed.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9d9bf8ea-d40a-4f9a-a2e2-7a2e655ed314.jpg" / /p p   为了推动基因组研究在临床中的应用,多个国家层面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已经开启。2014年英国发起了10万人基因组计划,美国和中国也宣布了百万人基因组数据相关计划。许多区域性的大数据计划也在进行中。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盖辛格健康系统(GeisingerHealth System)和纽约的再生元制药公司合作,计划获取25万人的基因组测序数据。与此同时,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服务供应商也开始对那些癌症或罕见遗传病患者进行基因组测序。 /p p   海量的数据会给计算分析和存储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有分析估计,基因组学很快就能超过YouTube的数据量。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如今的大数据还不够丰富,不具有临床价值。盖辛格基因组医学研究院院长MarcWilliams说,“我不知道100万是否足够,但显然我们需要更多。” /p p    strong 变异数据应用到临床的挑战与实践 /strong /p p   单核苷酸层面的突变 /p p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主要采用外显子组测序,其相对于全基因组而言,可以减少近100倍的数据分析工作量。然而,仍有超过约1.3万个单核苷酸突变被鉴定。这其中大约有2%影响蛋白质的翻译,寻找其中的致病突变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p p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将他们发现的单核苷酸突变信息放入公共资源数据库中,如dbSNP数据库。然而,这些突变信息往往来源于细胞层面、动物模型甚至是理论预测,还不足以用于临床诊断。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突变与疾病相关性的证据等级很低。 /p p   结构变异 /p p   基因组序列的重复或缺失,这类结构变异使临床应用情况更为复杂。现有的测序技术很难检测到结构变异。在全基因组范围内,个体之间存在数百万个变异。其中许多变异位于非编码区,这一区域不编码蛋白但有调节基因活性的作用,仍然是可以致病的。由于非编码区的范围和功能难以界定,即使能够获得其中的变异信息,短期内也无法进行临床解读。 /p p   针对这些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地去解决。例如,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建立了临床基因组资源库,这是一个与疾病相关的突变数据库,里面有可以指导医疗的突变信息和支持证据。GenomicsEngland公司通过建立“临床解读的合作伙伴关系”来推动这方面的进展,即:医生和研究人员合作,建立强大的疾病-基因型关联模型。 /p p   大队列的需求明显 /p p   一些“恶性”突变通常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往往十分罕见,需要大样本量来进行检测。因此,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突变与疾病弱相关性模型也需要大量的患者。 /p p   冰岛的deCODE Genetics公司将15万人的基因组数据(包括1.5万全基因组序列),与家谱和病史相结合,推断已知的遗传危险因素在全民中的分布情况,包括与乳腺癌、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正如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Ká riStefá nsson所说,“我们建立了1万个有功能缺失突变的冰岛人数据库。我们正投入巨大的精力来弄清楚这些基因缺失对个体有什么影响。” /p p   对于deCODE Genetics公司开展这项工作的成功得益于冰岛人口的基因型同质性,然而,对于其他项目需要更广泛的基因谱。例如,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已经编目了一些遗传多样性数据,但大多数数据严重偏向高加索人,使这些数据对临床研究用处减弱。 /p p   此外,部分问题也源于参考基因组。第一个参考基因组版本是由几个不同种族的随机捐赠者基因拼凑而成的,但最新的版本GRCh38,整合了更多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信息。 /p p    strong 基因大数据的人才和计算能力 /strong /p p   对大规模人群进行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每年产生高达40PB(4千万GB)的数据。相比之下,原始数据存储并不是首要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巨量突变数据的分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基因组学研究员Marylyn Ritchie 说,“计算量与人的数量呈线性关系,当变量和组合增多时,计算量就呈指数倍地增加。”如果增加的数据与临床症状或基因表达相关,那么分析会变得更加棘手。来自数千人的巨量数据的处理可能会使目前很多统计分析的工具瘫痪。Ritchie说,“像气象、金融和天文学领域,都在整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上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和谷歌及Facebook的人都交流过,尽管我们的大数据和他们的不同,但我们应该多交流,将他们的经验用于我们的领域中。” /p p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有大数据挖掘经验的优秀程序员都被硅谷吸引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科学副主任Philip Bourne认为,科学界的论文评价体系不适合于这些人才。尽管这其中一些人真心想成为基因大数据领域的学者,但却得不到学者的职位。 /p p   除了人才,数据处理能力是另一个限制因素。基因大数据通常需要使用成百上千个大内存的CPU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为此,许多团队都开始转向“云端”来存放和分析大量数据。Genomics England公司生物信息学主管TimHubbard说,“人们逐渐有了这种想法:将算法应用到数据中去。” GenomicsEngland的云计算依靠政府的设施,其外部访问被严格控制。对于其他研究机构而言,基因大数据的分析渐渐转向了商业云系统,例如Amazon、Google以及阿里的云服务。 /p p    strong 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协作 /strong /p p   原则上,基于云计算的托管鼓励数据库间的共享和协作。但高度敏感的临床信息及患者同意权和隐私权牵扯到棘手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p p   在欧盟,会员国间不同的数据处理规则阻碍了合作。与非欧盟国家共享数据需依赖繁琐的机制建立数据保护,与私人组织共享数据需签定限制性的双边协议。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全球基因组学与健康联盟(GlobalAlliance for Genomics and Health)制定了《基因组学与健康相关数据责任共享框架》(《Frameworkfor Responsible Sharing of Genomic and Health-Related Data》)。该框架包括隐私和知情同意指南,以及违反规则的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法律后果。 /p p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伦理学家、该联盟的监管和伦理工作组主席Bartha Knoppers说,“在签署数据传输协议时,如果签署方都同意遵守该框架,他们就省了很多工作。”该框架允许研究组织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分析共享的基因组数据。Knoppers解释,“我们希望在掩盖患者身份的情况下,能将这些数据与临床数据和医疗档案联系起来,否则我们无法实现精准医疗。” /p p   此外,在许多欧洲国家,将基因组学信息纳入电子医疗档案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Hubbard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其整合到标准的全民医保制度中。”英国的“10万人基因组计划”在这方面走在最前端,但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例如,比利时最近宣布了一项探索医学基因组学的计划。 /p p   所有这些国家都受益于这种政府主导的公共医保制度。在美国,情况较为复杂,除了公共医保制度老年和残障健康保险(Medicare)和医疗援助(Medicaid)等外,美国的私人医保制度非常发达,不同的医保公司使用不同的医疗档案系统,这使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变得困难。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建立了电子化病历与基因组学网络系统(eMERGE),以进行大数据整合与系统管理分析。 /p p    strong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从数据到诊治 /strong /p p   在医疗档案中整合基因组数据主要是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其中一个应用是药物基因组学。临床药物基因组学实施联盟(CPIC)分析了药物和基因的关系,将相关信息存储在 PharmGKB数据库中,并可供临床使用。例如,带有某些突变的人对某种抗凝药响应很差,导致心脏发作风险增加。 /p p   如何将基因研究成果用于临床是个耗时耗力的工作。然而, 把基因型和表型信息结合起来可以产生较大的价值。大多数临床相关的基因突变都是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定出来的。研究人员现在可以从医疗档案反向寻找,以确定什么样的临床表现与某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p p   当然,基因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组学也可能成为反映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p p    strong 最终,需要患者的参与 /strong /p p   在研究人员努力整合数据的同时,患者所发挥的作用也开始显现。例如,我们在进行行为、营养、运动、吸烟和饮酒相关的研究时,需要依赖于患者报告的数据。一些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FitBits,正在收集运动和心率数据。因为它的收集很容易,这种数据量在不断攀升。 /p p   因此,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生产者。普通人产生的数据将远远地超过临床中积累的数据。我们需要将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用于患者的管理。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挖掘利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患者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