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快速制造

仪器信息网快速制造专题为您整合快速制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快速制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快速制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快速制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快速制造话题讨论。

快速制造相关的资讯

  • 快速成型制造的新生力量
    雷尼绍的激光熔融快速成型技术是使用高能光纤激光直接根据三维CAD生产高密度金属零件的创新型制造工艺。零件由各种微细金属粉末在严格控制的空气环境中经过完全熔化后制成,熔化制造时金属层厚度从20微米到100微米不等。 AM250和AM125 当前的机器系列属于第三代设计,是根据主要开发合作伙伴和客户多年详细的市场反馈加以改进和完善后推出的,现已成为最先进的制造系统。机器的主要功能较之前的型号有了重大改进,比如可输送不同规格的粉末、制造环境含氧量超低,而且无与伦比的安全更换过滤系统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用户接触材料。 该系列包括AM250和AM125,这两个型号都采用了真空技术,具有气体消耗量低的特点。机器在设计时注重制造环境下的易用性,采用触摸屏界面,并且设置各种菜单选项方便机器准备和清洁。坚固耐用也是设计机器时的优先考虑因素,因此采用&ldquo 机床&rdquo 的方式来使用和维护。凭借精心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耗品成本,比如刀刃的低硬度可再次涂层,刀片可转动多次使用后才予以更换,采用低成本过滤元件,直接降低气体消耗量等等 &mdash 这些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拥有成本。 雷尼绍的激光熔融系统素来以处理的材料广泛多样而著称,新的系列也不例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优点:AM125采用盒式材料输送系统,而AM250采用可拆卸式送粉器,这些都能够加快材料更换的速度,因此在材料开发或者多种材料应用方面非常实用。安全处理钛和铝等活性材料是雷尼绍AM机器的标准功能。具体而言,清除活性煤烟排放物的气刀和加热构造板都是有效处理这两种材料的必备工具。 两款新机器都采用全焊接式真空室,排空后形成低压,然后再充入高纯度氩气。真空室首次充满气体后,气体消耗量非常少,氧气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五十 (50 ppm) 时仍可工作 &mdash 这是处理钛和铝等活性材料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对物料完整性和机器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所有的文件准备工作均通过任意界面离线完成,既可选择Marcam Autofab软件,也可以选择Materialise Magics。一旦完成,生成的文件将经由安全网络或直接连接上传到机器。增加标准的过程数据和事件记录功能,以及根据要求增加各种过程控制选项,这些提高了产品可溯源性。 如需了解激光熔融系统的更多技术信息,请致电+86 21 6180 6416,或发送电子邮件至shanghai@renishaw.com,联系雷尼绍团队。 完 关于雷尼绍 雷尼绍于1994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个办事处,并于2000年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在中国拥有近百名员工,共设三个分公司和七个办事处。雷尼绍集团目前在32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逾2900人。 雷尼绍是一家跨国公司,主要提供测量、运动控制、光谱仪和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该公司开发的创新产品显著提高了客户的经营业绩 &mdash 从在制造领域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研发能力到在医疗领域改进医疗过程的功效。 -完-
  • 无损、简便、快速——Vanta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上大放异彩!
    您是否需要确保您所生产的成品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保持上乘的质量呢?对于那些任务关键型应用,在供应链从进货到制造,再到最终装配的所有环节中,保持高水平的质量标准至关重要。手持式X射线荧光(XRF)是一种可以改进质量控制过程的技术。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中发挥的优势,并提供了一些将XRF技术有效应用于制造业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实用小窍门。使用手持式XRF分析仪完成制造业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的优势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采用一种可验证金属组成成分的技术,进行准确的元素分析和牌号辨别。您可以使用手持式XRF分析仪检测各种材料,包括:板材、棒材、管材、线材、粉末和成品。这种分析仪因而成为一种用于验证材料的便捷工具。分析仪的其他优势特性如下:少量的样品制备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合金的检测无需或只需很少的样品制备工作。无损检测:手持式XRF分析仪不会在被测金属合金上留下痕迹。使用简便:只需定位分析仪,扣动扳机,普通合金牌号的检测结果就会在几秒钟内出现在屏幕上。快速分析:对于普通合金牌号,只需检测1到2秒,就可以即时获得结果。轻盈便携:手持式XRF分析仪重量很轻、轻盈便携,可被携带到厂房的各个区域完成检测工作。既然您已经了解了手持式XRF分析仪应用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和材料验证方面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助于充分利用分析仪的几个实用的小窍门。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用XRF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的9种方法下面我们讲述使用Vanta XRF分析仪在制造过程中保证高水平质量控制的一些方法。在工厂里全天使用分析仪对材料进行验证Vanta手持式XRF分析仪通过了坠落测试,符合IP评级标准,在制造环境中具有很高的耐用性,可以正常运行很长时间,因此您的团队可以在全天中借助Vanta分析仪快速判断材料的质量,并保持很高的生产效率。用户友好型软件减少了培训操作人员的时间Vanta分析仪的用户界面简洁,便于操控,操控方式类似于智能手机。可自行定制的操作说明和明确的通过/失败结果,使分析仪易于学习,便于操作,而且还可降低出现人为错误的风险。Vanta分析仪的用户界面类似于智能手机,有助于减少培训用户的时间,并提高检测效率。为您的应用自行定制牌号库在可编辑的牌号库中有600多个独特的牌号,因此可以轻松完成牌号的匹配。残量杂质库基于工业标准而创建,简化了牌号的匹配操作。SmartSort(智能分拣)功能可确保高检测通量SmartSort(智能分拣)功能不仅在必要时可将检测自动扩展到轻元素(例如:镁、铝和硅),还消除了不必要的长时检测。使用SmartSort(智能分拣)功能,节省了检测时间。拍摄快照保存并归档被测材料的照片记录,以便更好地显示结果和制作报告。使用Vanta分析仪的摄像头快速拍摄一张照片,以获得被测材料的视觉记录。准直器可将特定区域分隔出来分析仪的可选准直器有助于将需要检测的小区域从背景材料中分隔出来。这个功能在检测微小部件和焊缝时非常有用。将全景摄像头作为条形码扫描仪使用可以将Vanta分析仪的可选全景摄像头作为条形码扫描仪使用,然后再将嵌入的信息自动填充到检测注释中。无线连通性能可以简化数据管理利用可选的无线连通功能,可以将XRF数据无缝整合到您的ERP系统中,从而有助于确保您的产品符合采购规范。您还可以连接到奥林巴斯科学云(OSC),访问那些旨在简化数据共享过程的免费和付费应用程序。机载报告功能简化了检测的记录和追溯过程使用机载PDF报告制作功能,可以将GPS数据、图像和XRF检测信息综合到一个整洁的总结报告中。您可以轻松地参考这个报告,以找到日期/时间戳、操作员注释等信息。Vanta分析仪方便的机载PDF报告制作功能有助于简化检测的记录和追溯过程。保证各个环节质量的重要性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可以生成出更好的产品、降低成本,并使客户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充分利用这些强大的XRF分析仪功能,有助于用户在制造过程的所有环节中保持高水平的质量标准。
  • 华中科大开发出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
    经过十几年努力,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成功开发成形空间为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快速制造装备。   专家表示,这一装备与工艺的开发表明,我国快速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也是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技术也叫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技术,是一种广泛工业化应用的快速制造技术。其原理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复杂零部件分解成若干层平面数据,然后用激光把金属、陶瓷、塑料、砂等粉末材料按平面数据烧结,形成一个平面形状,再通过层层累积叠加,像植物生长般一次性整体成形。   由于这项技术将多维制造变为简单的由下至上的二维叠加,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甚至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加工的奇异结构,如封闭内部空腔、多层嵌套等,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快速制造技术之一。   据了解,从1991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始快速制造技术研发工作,2002年开发出工作面为0.5米×0.5米的装备,超过了当时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美国3D系统公司 2005年研制出了工作面达1米×1米的装备,远远超过国外同类装备。随后,史玉升研究团队在“大工作面粉床预热温度场均匀控制装置及方法”和“高强度大型激光烧结制件的粉末材料制备及成形工艺”等影响大型复杂制件整体成形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EOS公司最大成形空间0.73米×0.38米和美国3D系统公司0.55米×0.55米的同类产品,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项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解决了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市场响应慢、柔性化差等问题,尤其适合动力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如空心涡轮叶片、涡轮盘、发动机排气管、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企业一旦拥有此技术,其产品更新换代能力明显改善,竞争力可以显著提高。   据悉,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为我国关键行业核心产品的快速自主开发提供了有力手段。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我国发动机制造商将大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的缸盖砂芯研制周期由传统方法的5个月左右缩短至一周左右。2010年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Airbus)等单位选中,联合承担了欧盟框架七项目,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史玉升教授表示,开发大成形空间的激光快速制造技术与装备是国际先进制造领域的一个竞争方向,也是决定快速制造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的难点之一。他说,快速制造技术最大优势是可以扩大人类的创意空间,加速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步伐,但目前国内工业界对其了解不够,其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 雷尼绍快速成型制造系统提高了Directed Manufacturing Inc
    Directed Manufacturing Inc. (DMI) 是一家领先的快速成型制造服务供应商,最近投资引进了雷尼绍AM250激光熔融金属快速成型系统。该系统将补充并增强DMI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现有工程设施内的设备范围,主要为医疗、工业、航空和国防工业提供生产级金属零件和复杂结构产品。DMI添置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设计工程师减少加时间和降低成本的需求。 AM250激光熔融金属快速成型机 DMI选择雷尼绍AM250的主要优势因素是成型尺寸大,可满足250 x 250 x 360 mm的范围;同时也因为可直接用于生产制造的金属粉末的选材多样。这些都保证了DMI可直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金属原料产品,如铝Al-Si-12、钴铭合金 (ASTM75)、H13模具钢、铬镍铁合金718、铬镍铁合金625、不锈钢316L、不锈钢17-4PH、钛CP、Ti-6Al-4V和Ti-6Al-7Nb。 Directed Manufacturing Inc首席执行官Alex Fima解释道:&ldquo 很高兴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购进这款机器,来增强我们直接提供金属零件制造服务的能力。经过对市场上的可选设备进行全面调研后,我们选择了以制造精密钛金属原型和零件著称的AM250。&rdquo 雷尼绍快速成型系统具有独特的成型系统,采用创新型添加式制造技术。机器的成型舱是一个真空室,内部充有惰性氩气,空气环境受到严格控制。这样就能够使用钛等超高活性材料制造零件,并避免金属粉末与氧气发生反应。同时,还可以在氮气环境中使用非活性材料制造零件。 雷尼绍集团快速成型产品部总监Simon Scott说:&ldquo 作为快速成型制造市场信誉良好的供应商,此次合作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雷尼绍在快速成型领域的影响力。Directed Manufacturing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方面经验丰富,因此在与其他知名供应商的产品进行比较后,欣然选择了我们的系统与方案。&rdquo MTT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Simon Scott 如需了解雷尼绍激光熔融金属快速成型系统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renishaw.com.cn/additive -完- 关于雷尼绍 雷尼绍于1994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个办事处,并于2000年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在中国拥有近百名员工,共设三个分公司和七个办事处。雷尼绍集团目前在32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逾2900人。 雷尼绍是一家跨国公司,主要提供测量、运动控制、光谱仪和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该公司开发的创新产品显著提高了客户的经营业绩 &mdash 从在制造领域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研发能力到在医疗领域改进医疗过程的功效。 -完-
  • 雷尼绍员工被评选为快速成型(添加式制造)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雷尼绍快速成型产品部经理Jeremy Pullin被知名工业杂志TCT的读者评选为快速成型(添加式制造/工业三维打印)领域全球2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Pullin在攻读并取得机械工程学位之前,曾在雷尼绍工厂做学徒,在传统数控金属切削(削减式)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后来他在位于格洛斯特郡的雷尼绍总部建立了雷尼绍快速制造中心 (RMC)。RMC集成了各种添加式和削减式技术,公司的设计人员和制造工程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开发原型并生产小批量零件。 在欧洲,Pullin出席并主持了与快速成型制造 (AM) 相关的一系列会议,包括快速成型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和数控加工技术等。他目前担任英国多个AM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同时还是美国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ers Group的董事会成员(该集团致力于培训和推广AM技术的应用)。 谈及此次殊荣,Pullin说:能通过此种方式获得快速成型工业领域内同业专家的认可,我深感荣幸。&ldquo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将会成为主要制造方式之一,虽然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我坚信它势必会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制造力量,能在令人兴奋的发展阶段加入其中,我感到非常幸运。三维打印和AM专家们组成的世界性社区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激情(有时过于激情)的团队,很幸运能和他们并肩工作。&rdquo 该领域世界前2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还包括3D Systems首席执行官 Abe Reichental 、Wohlers Associates的Terry Wohlers、EOS首席执行官Hans Langer、&lsquo RepRap' project发起人Adrian Bowyer以及BloodhoundSSC的Dan Johns。 2011年3月,雷尼绍收购MTT技术有限公司(快速成型机制造商)后正式进入AM市场。 如需了解雷尼绍快速成型产品,请访问www.renishaw.com.cn/additive
  • 国际知名快速纯化制备色谱仪制造商ANALOGX公司总裁来我公司参观访问
    2007年7月,国际知名快速纯化制备色谱仪制造商ANALOGX公司总裁Mr. Demarco 先生来我公司参观访问,双方对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交谈。 Analogix公司是世界上最专业的快速纯化色谱设备及色谱柱的生产厂商,总部位于美国东北部高科技走廊地区的伯灵顿市。其快速色谱产品的分离能力从0.5mg到5Kg,覆盖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到小规模生产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物的纯化、天然产物的分离等。 Intelliflash 280是Analogix公司的主打产品。它的自动控制程度高,可实现无人照看工作或工作过程中修改实验参数;外观设计紧凑:占有空间为62 x 49 x 39cm (H x W x D),可以放入实验操作箱进行操作; 高精度:双元泵的精度为± 1%; 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 纯化柱品种丰富,连接简单; 单波长或多波长检测器,除以上优点外,还可以实现样品的自动收集。 详情请浏览 http://www.pynnco.com , 或咨询:电话:010-65528800,传真:010-65519722,邮件sales@pynnco.com
  • 中国制造一次性使用技术为中国生物制药快速前进助力
    p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挑战。生物制药行业要求不断改进生物工艺,以降低成本 同时加速药品上市时间。为了应对以上挑战,越来越多的生物制造商通过使用一次性系统将商品推向商业化生产。一次性系统需求仍在增长,一次性系统的销售将进一步增加,有望在未来10年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发展。 /p p   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国制造的产业背景下,中国首家从事生物技术及制药行业新型一次性使用产品及检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乐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培养基和一次性使用解决方案(SUS)以有效帮助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加速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同时有效协助降低生产成本。 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品质的代表和行业标杆企业。在由上海创世拓元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即将于2017年10月26日-27日上海召开的“中国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发展论坛”邀请到了乐纯公司的秦孙星总经理为您详细阐述其解决方案和发展思路。另外来自中美合资华星生物科技的李国荣副总裁,将结合其在美国30多年生物制药和生产利润评估经验为您阐述如何基於过程分析工艺配合一次性技术去优化生产效率和提高利润。目前针对生物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完善发展成为行业主要关注点之一。来自PM集团的亚洲生命科学总监John Duggan 和来自北京科兴生物的资深验证与GMP咨询师智晓日先生将为您介绍一次性技术在生物制药环保工作中的经济考量。主要包括:相关法规简介 标准的发展,一次性技术的成本优劣势分析 一次性技术实施过程的风险管理等宝贵内容。 /p p   “中国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发展论坛”以“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 通过一次性技术的创新优化提高生产力 加速药品上市时间”为主旨,通过权威的演讲嘉宾,专业的议题设置,以及充分的社交时间安排为您提供掌握行业发展最新信息,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开拓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宝贵平台。 /p p   关于论坛详细细腻及注册请联系: /p p   钱先生:+86 21 52710299*8002 klaus.qian@grccinc.com /p p   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biomanufacturingsingleuseconference.com/ /p p br/ /p
  • 广电计量入选工信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 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公布拟入选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广电计量一站式计量检测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入选示范平台名单。该平台能够快速响应战略性行业企业的需求,配置新的技术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2020年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新遴选培育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示范平台(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100个示范项目、20个示范城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决策部署,今年3月,工信部下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的通知》。经过严谨的遴选评定,最终评选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8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48个。广电计量一站式计量检测综合服务平台入选示范平台名单,成为广东省本批入选的三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之一。广电计量由一家老牌国企内部实验室发展而来,2002年成立并开始市场化运作,于2019年登陆A股市场。广电计量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改进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打造出涵盖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失效分析与元器件筛选、电磁兼容检测、化学分析、食品农产品检测、生态环境检测等在内的“一站式”计量检测技术服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并建有技术研究院,是“广东省院士工作站”,集结培养了一支以院士专家和硕博人才为引领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聚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5G通信、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软件工程等战略性高端产业进行能力布局和技术攻关,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广电计量先后参与了动车组空气质量管控的相关标准、汽车电瞬态传导骚扰模拟器校准规范等50多项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承接了国家工信部“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面向高端工程机械的数字液压技术”以及“面向典型行业的生产网络IPv6互通及融合技术”等多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了国产大飞机试验平台打造、为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提供相关试验服务等,助力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战略性行业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广电计量将持续提升平台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拓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为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 吴澄院士:智能制造可在制造业各个层面有所作为
    p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物流、智能装配、智能检测、智能维护故障诊断、新制造模式等等。 /p p   应该说,和人工智能一样,智能制造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那一次的高潮阶段,智能制造也随之走热。但由于当时的带宽、通讯网络等方面的限制,加上制造业本身也更关注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等方面,当时的欧洲、日本等地区的智能制造项目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p p   人工智能内涵非常广,智能全命周期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人工智能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如今,制造业本身已经扩展了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到管理营销、售后服务、报废处理等环节,智能制造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前景,大众对它寄予厚望。 /p p   可以说,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如今,神经网络已经发展到152层以上的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翻译等方面也接近了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向着“计算机+人”的混合智能发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和大量的无人系统都在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带来机遇。 /p p   未来,知识型工作自动化的应用将非常有前景。比如,智能感知和认知将在制造业广泛深入应用。通过安装在装配上的各种新型传感器,我们就能够远程监控设备的健康状况和运行状况,实现感知。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在早期发现设备的异常,以尽早进行保养和维修,甚至“自愈”,实现认知。目前传感器、服务器、客户端组成的设备监控系统,已经在我国的高铁和一些城市基础设施中落地应用。 /p p   当然,智能制造不只是“高、大、上”,制造业的各个层面,智能制造都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智能制造也能‘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们身边。 /p p   此外,智能制造最终要落到产业化上,根本还是看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能不能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成果。因此,我建议实施智能制造的方针应该是:企业引领、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创新发展。 /p p /p
  •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近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使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成为主流制造技术之一,总体达到世界一流,基本实现全球领先,在战略新兴产业、新基建、大国重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同时,基本实现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全产业链主体自主可控,形成系列长板技术和一批颠覆性技术,并汇集为行业整体优势,为一批领军企业奠基强大的国际技术竞争力,高端装备/ 产品大批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核心作用。2022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技术与装备、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部署任务。拟启动 28 项指南任务, 拟安排国拨经费 3.58 亿元。其中,围绕难熔金属材料增材制造、 超快激光制造中光子—电子—晶格相互作用观测与调控等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 400 万元,每个项目 200 万元。围绕个性化医疗器械制造、医疗植入物表面微功能结构制造等技术方向,拟部署 5 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 1000 万元,每个项目 200 万元。 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1.5:1。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 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2: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研究方向申报。除特殊 说明外,每个方向拟支持项目数为 1—2 项,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 4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共性关键技术类和应用示范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 1 名课题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 男性应为 1984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2 年 1 月 1 日 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 男性应为 1984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2 年 1 月 1 日 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要求由科研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牵头申报。项目下不设课题,项目参加单位(含牵头单位)原则 上不超过 2 家,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在验收时将对技术指 标完成和成果应用情况进行同步考核。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参照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 号)。1. 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 1.1 跨尺度自润滑复合结构增材制造(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对高度集成、精准按需润滑以及润滑异形件的设计与制造需求,开展复合润滑功能组件整体化增材制造研究,研究增材制造专用自润滑功能材料设计制备、跨尺度润滑功能结构、尺寸突变异形构件一体化精密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增材制造的自润滑复合材料体系,探索精准按需润滑结构增材制造新原理、新工艺,研究面向增材制造的可控自润滑表界面材料精准设计与构筑新方法,建立跨尺度增材 制造平台,发展润滑功能准确定制化系统设计与一体化制造技术。1.2 飞秒激光—电化学复合微纳增材制造(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三维复杂金属微纳结构的飞秒激光辅助定域电化学增材制造,探索微结构无掩膜激光—电化学双耦作用定向诱导粒子原位增材制造机理,研究飞秒激光诱导下定域电化学沉积组织—结构—功能一体化微纳制造新方法,研究激光—电化学复合能场亚微米复杂构型和微米功能结构阵列制造、纳米体元与微米构型精准调控等技术。1.3 材料组分三维精确可控的粉末床熔融金属增材制造(基 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发面向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的在线多组分材料精确添加技术,研究材料组分三维可控的非均质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工艺特性、材料原位冶金行为、材料梯度/界面行为和组织性能演化规律,明晰非均质材料构件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形变演化规律,建立非均质材料梯度/界面行为、组织与性能协同调控方法,研发材料成分过渡区间精确调控和后续热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材料组分三维精确可控构件的创新设计、制造及评价。1.4 柔性光电器件的激光光场调控微纳制造(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柔性光电器件中的关键微纳结构,研究激光时域/空域/频域光场调控方法,探索激光调控光场与柔性光子器件材料相互作用的新现象与新效应,研究激光远场与微腔等近场光学效应结合的宏微纳跨尺度无掩膜加工新技术,研制远场—近场复合光场的无掩膜高效激光微纳制造装备。1.5 异质仿生结构设计及一体化增材制造(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探索仿生结构中材料/结构的多重耦合行为与机制,研究与高效减振、智能变形、损伤自修复等功能需求匹配的仿生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揭示基于异质材料增材制造的仿生功能模块化调控规律,发展功能模块化构件的多维度、多尺度和异质材料的仿生设计技术;研究异质材料体系下模块化仿生构件的一体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增材制造的宏微构型—异质材料仿生结构设计、仿真与工艺规划平台,发展多场复杂应用环 境下增材制造宏微构型—异质材料仿生构件的性能评价技术。1.6 功能化活性心肌组织增材制造(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针对心肌组织损伤治疗,开展活性心肌组织高精度增材制造及其功能再生方法研究。研究功能化活性心肌组织复 杂微结构系统的仿生设计方法;研究具有电传导能力的活性心肌组织增材制造新原理与新工艺;研究增材制造活性心肌组织的体外三维定向排布生长与高频同步跳动方法,以及体外活性心肌组织电信号特征与其生物功能的作用关系;研究大型动物大面积心肌病变缺损修复的考核评价方法。1.7 面向前沿探索制造新原理(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重大需求, 重点开展难熔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超快激光制造中光子—电子— 晶格相互作用观测与调控、喷墨共形打印、复合制造等前沿制造新原理新方法研究。2. 核心功能部件 2.1 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在线监控与质量评价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合金成分、跨尺度微观组织/缺陷、应力/形变状态与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过程特征信息的相互关系;研究增材制造熔池动态行为、非均质宏/微观组织特征的多物理场在线监测方法和在线质量评价技术体系,研发铺粉状态快速准确识别与分类、熔池特征分析及质量预判、逐层熔凝区域组织/缺陷识别和轮廓变形分析、质量预警及多参量复合调控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在线监测数据的多信息融合及高效率深度学习模型,明晰 工艺参数—特征信息—制造质量关联关系,研发基于过程特征的高效在线质量评价和多参量交互质量控制方法。2.2 大型复杂构件制造过程在线检测与智能调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重大装备的高性能焊接与增材制造,研究大型复杂结构制造过程中的在线三维形貌及变形的跨尺度光学测量技术、制件与制造加工头的多自由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制造过程中熔池特征尺寸和温度场表征、制造缺陷非接触式在线检测技术;研发从微观位错演化到宏观结构件变形失效的跨尺度增材制造热力模拟预测技术和方法;揭示制造工艺与位错—晶界多级微 结构、结构变形和制造缺陷的关联关系;研究面向大型结构的表面形貌、结构变形、构件温度和制造缺陷等成形质量自适应闭环 控制系统与装备。2.3 增材制造构件长寿命服役行为表征与调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增材制造构件在高温环境与复杂应力条件下的长寿命服役性能表征方法,典型增材制造构件/材料长寿命试验标准与疲劳数据库;研究增材制造构件微结构/缺陷与长寿命服役行为的关联机制,制造工艺—微结构/缺陷—服役性能的映射关系;研究提高服役寿命的增材制造缺陷/微结构在线调控技术,发展高服役性能构件增材制造工艺的优化方法;研究增材制造构件长寿命疲劳的评估技术。2.4 制造用高性能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探索飞秒激光产生、放大、线性和非线性调控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以及高功率大能量飞秒激光放大时由于增益导致的脉冲宽度劣化机制;攻克高单脉冲能量飞秒激光热管理、模式控制、高效率长寿命飞秒频率转换等关键技术,研究倍频产生高功率紫外飞秒激光参量的稳定控制及优化技术,开展高功率大能量飞秒激光器模块化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2.5 制造用高性能高功率皮秒激光器(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皮秒激光增益分布优化、模式控制机制和有效热管理等技术研究,攻克均匀泵浦、长寿命皮秒锁模及非线性抑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倍频转化效率提升、紫外皮秒激光光束质量控制及延寿等技术,研制高稳定性高功率红外、紫外皮秒激光器产品。3. 关键技术与装备 3.1 非均质材料飞秒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复杂构件涉及的复合、多层膜、多孔等非均质材料的高性能加工共性需求,建立飞秒激光加工过程中光子能量吸收、电子状态变化、等离子体喷发、成形成性等多尺度连续观测系 统;从电子层面研究飞秒激光时/空/频域协同整形的非均质材料加 工新方法,突破损伤控制、选择性加工等关键工艺技术,研发飞秒激光跨尺度柔性加工装备和三维复杂构件微细加工装备。3.2 陶瓷多材料连续成形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高固含量/低粘度陶瓷打印浆料流变机理与稳定性优化方法,攻克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精度光散射调控技术。 研发陶瓷多材料连续成形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展高效加工策略与成形效能评估研究,开发材料—工艺—装备全链条性能评价方法。3.3 大能量高重频脉冲激光智能清洗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纳秒脉冲能量输出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开展大能量高重频脉冲激光光束控制、模式调控、高功率关断和多级放大等技术研究;揭示大能量纳秒脉冲激光高效高质清洗机制, 攻克基于机器视觉的精确定位、智能选区、残留物快速识别、复杂曲面路径智能规划、双光束联动无缝无重叠拼接等关键技术, 研制具备复杂曲面结构高效循环作业的激光智能化清洗成套工艺与装备。3.4 薄壁弱刚性构件激光电解复合高效铣削加工技术与装备 (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薄壁弱刚性整体复杂构件制造瓶颈,研究气液环境下激光束流作用过程、超高电流密度电化学加工材料去除机制及成形规律;研究激光—电解复合铣削制造新方法,攻克复 合能量场形性调控、束流流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大型构件激 光—电解复合铣削加工装备。3.5 结构功能部件飞秒激光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精密制造的需求,揭示飞秒激光光束运动参量调控的微结构控形控性制造机制,研究制造结构的几何特征、质量对部件功能和服役性能的映射关系;发展“压敏、密封、润滑”等功能部件飞秒激光制造方法,攻克激光脉冲三维整形、内腔光束运动姿态参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飞秒激光制造成套工艺与装备。3.6 海洋装备水下原位高效增材修复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装备在服役过程中的修复需求,研究适用于水下原位增材修复的专用材料;研发复杂水下环境空间重构、 姿态感知和损伤区域快速三维测量技术与装备;研发水下空间约束环境下的增材修复过程规划、组织性能调控、修复部位服役性 能预测等技术;研究应急响应条件下的水下结构可修复性评价和修复方案智能决策方法;研发水下现场环境修复工艺和装备。3.7 大型点阵结构无支撑高效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增材制造的多功能大型点阵结构设计技术;研究点阵结构的无支撑高效增材制造、高性能连接、多层点阵夹芯结构制造、结构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型点阵夹芯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研发规模化低成本高效增材制造装备。3.8 大幅面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大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的多丝束挤出增材制造成形机理及翘曲变形行为,发展大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设计方法,攻克大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路径优化、多材料性能匹配、多工艺参数匹配、界面结合优化、成形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增材制造复合材料构件非降级回收再制造技术和构件的性能评价方法;研制大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增材制造装备。3.9 超强韧中熵合金构件增材/强化/减材复合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增材制造的超低温超高强韧中熵合金高通量设计与性能验证方法;研究中熵合金在复合制造过程中形性调控机制与方法,以及表面损伤动态演变机制及抑制理论,研发激光增材/强化/减材复合制造工艺与装备,研究复合制造中熵合金在室温、液氧和液氮超低温环境下的强韧化机制,以及疲劳断裂等性能评价方法;研究面向服役环境的复合制造中熵合金构件重复使用评估体系。3.10 大型高性能结构件增等减材复合绿色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增材/等材/减材复合制造形性协同控制机理 和增材/等材/减材一体化复合制造技术;研究复合制造工艺—组 织—缺陷—性能的一体化映射关系,研发大型结构件综合力学性 能、疲劳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发展全过程智能化在线质量监控系统,研发大型复合绿色智能化制造装备。4. 典型应用示范 4.1 无人机十米级机身承力结构整体化增材制造示范应用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高性能大型无人机研制需求,研究基于增材制造的大尺寸机身关键构件一体化设计方法;突破大尺寸精密复杂构件增材制造跨尺度形性主动调控及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增材制造大尺寸机身整体构件无损检测评价关键技术;建立基于增材制造的大尺寸机身整体构件“材料—设计—工艺—检测—评价” 全流程技术体系。4.2 多材料功能梯度结构增材制造在无人潜航器领域应用示 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万米深海无人潜航器应用需求,研究面向增材制造的无人潜航器多材料轻型耐压壳体的仿生优化设计方法, 包括无人潜航器壳体仿生结构、多材料梯度耐压结构、壳体外表面防生物附着结构等设计方法;研究高分子、陶瓷、金属等多材 料增材制造工艺及形性控制方法;研发无人潜航器多材料一体化智能增材制造装备,包括金属及高分子材料增减材一体化装备, 陶瓷材料高效增材制造装备;研究高分子、陶瓷、金属等多材料一体化增材制造构件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4.3 大型关重结构件激光高效高稳定增材制造工程应用示范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规模化生产的大型关重结构件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材料、工艺稳定性控制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质量性能一致性控制、检测和评价方法;研究激光增材制造典型材料关键力学性能许用值和数据库;研发面向规模化生产的高效高精度成套装备。4.4 内部精细流道增材制造在空间推进领域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增材制造的空间推进系统集成化、轻量化和模块化设计研究,研发基于增材制造空间推进系统的流—固 —力—热多物理场耦合一体化设计方法及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小尺寸复杂内流道成形、内表面加工及质量控制、薄壁耐压结构成形质量控制及后续加工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增材制造空间推进系统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4.5 高品质激光剥离与解键合在电子制造领域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针对 Micro-LED 显示、超薄晶圆封装中的激光剥离、解键合等制造技术瓶颈,研究紫外和深紫外光束传输与空间整形、光斑形貌与能量监控以及焦点跟随等关键技术;研究可减少器件损伤的激光剥离、解键合方法与加工工艺;研发光束整形器、焦点跟随等核心功能模块;开发 Micro-LED 显示激光剥离装备、超薄晶圆紫外激光解键合装备,研究成套工艺。4.6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 研究内容:面向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领域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增长点,开展个性化医疗器械制造、医疗植入物表面微功能结构制造、光纤微纳传感器制造、光子/电子器件制造、印制电路板 (PCB)增材制造等新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发展新兴技术商业化装备,实现创新型构件或器件的小批量或个性化定制生产;开展具有产业新增长潜力的前沿新技术产业化研究,实现颠覆性创新新技术产业化应用。
  • 3D打印——高端制造的利器
    3D打印是制造业热门技术,应用范围极广。它既可以打印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也可以打印钢铁、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甚至是生命材料,成形尺寸从微纳米元器件到10米以上大型航空结构件,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巨大契机。相较传统制造方法,3D打印在理念上大为不同。我们经常使用的产品都是三维的,传统制造方法是模具成形或者切削加工,也被称作是等材制造及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就是人们熟知的铸锻焊,已经有数千年历史。无论是四川的三星堆,还是陕西的兵马俑,都能看到用等材制造方法制成的精美铜器。电动机问世后,以其为动力,可以对材料进行切削加工。因为在车铣刨磨的加工过程中材料逐渐被切掉,所以被称为减材制造。与上述两种传统制造方法相比,我们俗称的3D打印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新制造方法,类似燕子衔泥造窝,材料一点一点累加,造出三维物体来,因此又称增材制造。虽然从理念上说,燕子衔泥、万里长城都可以视作增材制造,但是只有在计算机控制下,把需要的材料按照设计累加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控形控性,才是真正的增材制造。赋能产品设计制造,推动高端制造业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研究与发展,人们发明了光固化、粉末烧结、丝材累加等3D打印技术。这3种技术分别利用激光扫描液态光敏树脂表面,使之固化,或者高能束扫描材料粉末,使之烧结,或者采用热/电弧/高能束熔融丝材按照图形剖面铺设等方法,在剖面上一层层累加,制成三维实体零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控制下,可以打印出多种材料、任意形状,因此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正带来许多重大变化。不同的制造技术有不同的技术特点。比如等材制造的铸锻焊过程,需要模具、砂型,如果我们只做一件样品,成本上就划不来,它更适合于批量制造。当然,也可以用减材制造进行切削加工,但加工过程会造成材料浪费。比如航空航天制造中,为实现轻量化,一些零件很大却很轻,形状复杂,要把材料尽可能地分布在边沿,这就需要切掉很多材料。对一些像铝合金、钛合金这样贵重的金属来说,付出的成本高昂。3D打印技术摆脱了模具、工装夹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在新产品开发、首件制造等方面,极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成本。而且通过计算机控制,完全实现数字化,哪里需要材料,就可以把材料堆积到哪里,做到节材制造。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制造能力强,但产品开发能力相对不足,制约了制造业向价值链顶端的发展。3D打印可以帮助我们补足这一短板,缩短设计迭代、样机制作、评价、分析、改进、量产等流程。如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快速开发和迭代升级方面,3D打印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有力工具。3D打印还为创新设计拓展出巨大空间。过去设计师虽然有很好的构想,但由于模具制造的复杂性、切削加工空间的可达性,不能按照原构想来设计,只能把大的零件拆成几十、上百个小零件,设计与制造的成本随之增加。对于传统制造难以实现的零件形状或结构,3D打印可以胜任,通过结构一体化制造,实现最优设计构想。这就为设计创新、产品创新、装备创新提供巨大空间,由此为制造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比如,一家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大型公司,原来在制造发动机燃油喷嘴过程中,由于制造技术的局限,需要把喷嘴分成20多个零件去制造。这20多个零件中的每一个都要达到微米级,装配在一起时需要焊接,然而一焊接,就达不到微米级的精度了。结果,燃油喷嘴的制造缺乏一致性,燃油效率很难优化。而现在,可以把20多个零件一体化地3D打印出来,化繁为简,提高了零件的燃油效率,大大增强产品竞争力。除了擅长复杂零件的设计制造,3D打印还可以在个性化制造上大显身手。伴随信息化进程,个性化制造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流水线式大批量制造。家电、可穿戴电子设备乃至汽车等消费品越来越呈现个性化趋势,而3D打印尤为擅长个性化制造。比如为运动员3D打印一双最适合其脚型的鞋子,将有助于改善穿着体验,提高运动成绩。在精准医疗领域,如骨科手术辅具、牙科正畸、手术模型等方面,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3D打印的应用。3D打印医疗器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已从最初用于制造生物假体,扩展至细胞、组织和器官打印研究,未来或将用于人体器官再创,为人类带来福祉。产业链不断扩展,“3D打印+”迈上新台阶全球增材制造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航空航天、航海、能源动力、汽车和轨道交通、电子工业、模具制造、医疗健康、数字创意、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和服务厂商不断涌入增材制造产业。汽车行业超越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成为3D打印技术的第一大应用行业,包括原型设计、模具制造和批量化3D打印零件等。3D打印在前沿科学研究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D打印技术能在可控条件下,快速将不同材料混合在一起,打印试件或零件,因此可以按照材料基因组方法,实验与发明新合金、新复合材料,为工业应用快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新材料,满足高端装备、新产品的多方面需求。近年来,功能梯度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多种不同材料打印零件,将材料分层,不同材料打印在不同层,零件就可以实现表面是耐磨、耐腐蚀的,里面是高强度、韧性好的,再里面就像人体的骨头一样,是疏松的蜂窝状结构。如此一来,产品在增强刚性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当前,人们正致力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与产业化。3D打印已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开发和小批量制造、汽车快速开发及轻量化、精准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在材料制备、3D打印主流工艺与装备、关键零部件、控制软件及各领域工程应用等方面,初步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去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增速高于全球同期增速。我国已将3D打印应用于飞机起落架这类高负荷承力件;中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运载火箭发动机上,安装了许多3D打印零件。作为一种短流程的制造技术,3D打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发挥了作用,如3D打印医疗方舱、护目镜、呼吸阀等。经过近40年发展,增材制造已经迈向“3D打印+”阶段。从开始的原型制造逐渐发展为直接制造、批量制造;从以形状控制为主要目标的模型模具制造,到形性兼具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部件组件制造;从微纳米尺度的功能元器件制造到数十米大小的民用建筑物打印… … 增材制造作为一项变革性技术,是先进制造的有力工具,是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3D打印+”的深入开展,增材制造、减材制造与等材制造将走向互融互通。不同制造技术各显其长,发挥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 三德科技制造基地顺利封顶
    2021年12月22日10时08分,鞭炮齐鸣,三德科技董事长朱先德、总经理胡鹏飞、副总经理朱青、副总经理周智勇、制造二部经理赵全艳及施工单位负责人一同挥动铁锹,为制造基地培上最后一方混凝土,与公司中高层、项目部全体人员共同见证制造基地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这一喜庆时刻。2021年12月22日10时08分,鞭炮齐鸣,三德科技董事长朱先德、总经理胡鹏飞、副总经理朱青、副总经理周智勇、制造二部经理赵全艳及施工单位负责人一同挥动铁锹,为制造基地培上最后一方混凝土,与公司中高层、项目部全体人员共同见证制造基地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这一喜庆时刻。封顶大吉准备培土现场合影三德科技制造基地占地面积58.46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4栋,分别为生产车间一、生产车间二、检测车间、倒班楼。自开工以来,全体项目部人员重质量、保安全、抓进度,仅9个月左右时间,圆满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外墙体砌筑、外围护安装及室内装修设计,各项工作正快速有序推进,预计2022年6月将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制造基地俯瞰 作为三德科技在仪器/智能化产品领域纵深发展、实现业务增长的新引擎,制造基地承载着三德人的美好希冀与期盼,它的建成将成为三德科技快速发展的最好见证,三德亦将依托优质的基础设施及平台,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 大咖站台,中国制造业有打败全世界的核心武器,尼通手持光谱仪助力中国制造业
    大咖站台,中国制造业有打败全世界的核心武器尼通手持光谱仪助力中国制造业一壶真知佐酒,二两故事下菜好友相见,推杯换盏间一个问得犀利,一个答得真诚当代制造业,对金属合金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 / QC)的验证对于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从金属生产到最终产品组装,材料混杂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材料混淆可能导致产品故障。随着所有类型的金属制造和制造业务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安全法规,当今的最佳实践包括对100%的关键材料进行测试。质量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应该是使用最新的XRF和LIBS技术对从原材料到最终装运的整个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手持式LIBS分析仪是进行材料识别和确认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使用最新的XRF和LIBS技术的行业示例。汽车行业正在开发新的轻钢牌号和铝合金,以使汽车更省油。每种等级或合金均由指定百分比的不同元素组成,经过精炼过程为特定的汽车部件创造适当的性能。配方中即使有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零件损坏。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对以下各项至关重要:• 满足汽车制造业的特定PMI要求• 进行特种合金的元素分析• 测试成品材料以确保其满足精确的工程规格航空航天如果航空航天零件不是用指定用途的精确合金制造的,则这些零件可能无法承受其设计承受的重量和应力。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需要:• 验证高温镍,钛,铝合金和高温合金• 分析铝和钛合金中的轻元素• 启动前检测高纯度锡并防止锡晶须• 测量镉和锌镍涂层的厚度铸造行业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分析仪是筛查大量传入金属废料的理想工具,并且可以提供快速,无损的化学成分以及冷铸件和最终产品的等级验证。可以通过XRF分析诸如不锈钢,铝,铜合金,高温合金,钛等材料,以进行分类。当由于碳含量需要对低合金和不锈钢进行更具体的分类时,可以使用手持式LIBS分析仪。两种技术都可以完成以下关键任务:• 现场分析熔料• 通过无损分析获得实验室质量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出厂前测试成品钢铁制造钢铁制造商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痕量元素和合金元素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可为以下方面提供准确的金属分析:• 准确的废金属分类成为钢铁生产的原材料• 外发产品分析以进行材料验证
  • 新高度: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  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那么对于中国制造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马爱文秘书长认为,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一、中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 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一)计量测试技术是科技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排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而我国的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也在这些发达国家之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计量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讲: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计量测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来的。计量对科技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大会上讲:计量测试技术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计量测试提供准确、可靠、一致、有效的计量测试数据,就很难提出创新的思路,也很难验证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来看,每一次计量测试精度的提高或者新的测试方法的提出,都会带来一些科技新发现,带来一些科技新发明,也会带来一些新技术上革命与进步。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融合”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大数据”将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智能”,就必须以计量测试为前提,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例:一个智能产品(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尺寸、基本成份含量,都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得到 这个智能产品(原材料)要与智能装备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加工,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相互感知,才能对智能产品(原材料)进行定制(按提前计量测试好的要求)化加工 加工后的基本信息只有通过计量测试才能重新写入新的智能产品中,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提供新的更加完备的基本信息。德国一家玻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3000多个传感器,正是这3000多个计量测试用的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有关信息,并经传输、分析、再感知、再分析,才能保证制造出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再进入“智能”物流或其他“智能”制造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更加“智能”的产品。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计量测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计量测试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智能”产品最后的质量和效益。  (三)计量测试技术是“四基”的基础。  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基础检测技术)构成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直接把基础检测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基础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计量测试技术也是其他“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基础。以基础零部件为例:齿轮是机械加工、高精密仪器制造等各类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零部件,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是齿轮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制造的齿轮可以和德国的齿轮精度相一致。他多年来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常务理事。2013年,我拜访他时,曾经问他:齿轮制造与计量测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我讲:要制造出高精度的齿轮,就必须要有更高精度的计量测试手段。同时他还讲到:我国精密加工机床精度不高,机器噪音大,寿命短等,造成的原因表现上是齿轮之间或轴承之间的有效啮合不好,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计量测试精度不够。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中,计量测试是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样,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计量测试不准确,精度不够高,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四)计量测试技术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工业企业,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计量是企业的“眼睛”。的确,从原材料进厂,到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企业的产品检测,再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计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眼睛”作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计量测试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中枢”,甚至是大脑。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使用微型传感器进行计量检测,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再将指令传达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操作。这时,计量测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而变成一个系统,包括传输、分析甚至执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一整套过程都会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计量测试已完全构成了一套系统,成为一个“智能人”。未来要实现定制化智能制造,一条生产线已不再只生产一种规格的产品,要随时检测、随时调节、随时制造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产品。这时更需要不断进行计量测试。计量测试水平以及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中国“智造”的关键。早在上世纪初,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就把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计量测试技术做为现代化企业的三大支柱。计量测试已成为现代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欧盟2002年一项统计表明,计量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对欧盟GNP的贡献达0.77%,数额达610亿欧元。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这个数字肯定还要高。  三、加快推进计量测试技术进步,引领中国制造快速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必须先行。  (一)加强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计量测试精度。  计量研究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精度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精确计量还将不断催生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伴随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也会相继涌现,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精度,也不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计量测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极大、极小,极高、极低等领域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基本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在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技术革命的同时,建立一批新一代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为中国制造服务。要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要加强高精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技术服务。  同时,要加强计量测试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计量测试产业发展。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中国制造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要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  (二)加强先进实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测试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微型传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传感器计量检定、校准特别是自校准、自适应过程中的量传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传感器量值的准确可靠。要加强远程传输、远传校准、扁平校准等新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以适应“系统计量”或“整体计量”的需要。要加快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要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本原材料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四基”战略打好计量测试技术基础。要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整体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在柔性制造中,加强“柔性计量”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体(机)加工(制造)精度。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三)加强中国制造过程中智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提出了“聪明加工系统(smart machining system,SMS)”研究计划。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工业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益生产、在线检测、质量诊断、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提供计量测试技术保障。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全产业链、全产品寿命周期、全量传溯源链提供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加强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中相关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智能化生产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确保计量测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保准、一致、可靠。要加强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过程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要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计量测试是中国制造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制造精度的提高以及制造功能的扩大,计量测试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将更加突显。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
  • 中国制造2025添百亿资金 25项任务入围
    p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权威部门获悉,我国将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继续以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发展。近期工信部已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4个方面共25项重点任务,并正在协同相关部委和组织进行项目遴选工作。 /p p   近期,工信部发布了《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项目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未来一阶段对中国制造2025的资金支持方向。《通知》首先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四大重点任务,同时还根据目前中国制造2025整体进展,制定了包括 strong 物联网、新材料、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25个具体的重点任务 /strong 。此外,《通知》还对每个重点任务作出了细致的实施目标。例如,“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这一任务就包括了智能电冰箱、变频空调、智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服务机器人、汽车电子产品等多个具体实施项目。 /p p   据相关专家透露,此次给予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的资金支持力度非常大,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水平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部分共性技术项目或关键技术项目则将获得超过亿元的资金支持。相关专家推算,《通知》中涉及的细分项目超过100个,按照上述资金支持力度,总的资金支持金额将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p p   《经济参考报》还从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多地工信部门了解到,除了中央级别的资金支持,各地也根据各自的产业禀赋和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广东从去年开始就对机器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项目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核心项目累积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总额将超过100亿元。 /p p   此外,《经济参考报》还获悉,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还在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提供包括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工信部已与国开行达成协议,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操作,选取试点示范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据悉,“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为中国制造2025实施专项提供不低于3000亿元融资,并提供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 /p p   以专项资金等形式对重点技术和产业项目进行支持,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这不但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快速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资金支持除了能够切实推进相关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外,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具有强烈的政策指导意义:一方面,明确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使企业和整个产业少走弯路 另一方面,增强了整个社会对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p p   多家企业还向《经济参考报》介绍,目前已根据《通知》要求展开项目申请工作。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还向《经济参考报》表示,集成电路等一些高技术领域要取得突破,在前期研发阶段需要大量投入 在技术取得突破后,产业化同样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支持,将帮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将有效确保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并能促进快速产业化,这将在整体上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推进,并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p
  • 谭天伟院士: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
    当前,生物技术不断从医药、农业、食品向工业领域(如化工、材料及能源)转移。汽油、柴油、塑料、橡胶、纤维及许多大宗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正不断被来自可再生原料的工业生物制造产品替代。高温、高压、高污染的化学工业过程,也正不断向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手段,通过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原料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实现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的新模式。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是生物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也是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创新在具体过程中的应用。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生物制造将从原料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现代生物制造产业的加速形成与扩展,一个大规模的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变革化工制造模式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生物制造则是变革我国化工制造模式、破解石化原料瓶颈的重大方向。受限于资源匮乏,我国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2018年,石油、天然橡胶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0%与76%,尼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这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化工领域产品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与知识产权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在新的绿色原料和技术路线方面取得突破。使用生物质等绿色资源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可为我国未来化工原料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突破口。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由生物制造获得。建立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路线,实现化工产品生产原料向可再生原料转移,不仅可节约数千万吨轻质石脑油原料,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创造一个全新的化工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对实现我国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物燃料乙醇、重大化工产品1,3—丙二醇、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聚羟基烷酸酯等生物基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制造,聚酯材料、橡胶、合成纤维等传统石化基高聚物单体的生物合成技术不断创新。全球生物基产品占石化产品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不到1%增长到现在的10%,并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展现出生物基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生物制造还是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可再生原料,例如玉米、农业和林业残留物、能源作物甚至二氧化碳生产液体生物燃料和有机化学品。不断涌现的新型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将工业排放中的废碳(如钢铁行业工业尾气,甚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作化学品的原料,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工业排放量,还减少了化工过程的总碳足迹。产业核心层面仍存短板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生物发酵产业领域,我国正在加速由发酵工业大国向发酵强国转变,产业发展平稳,产品产量于2018年达到2961.6万吨,总产值2472亿元,新型发酵产品品种和衍生新产品持续增多。在生物基材料单体与聚合物产业领域,我国已形成以生物材料单体制备、生物基树脂合成与改性、生物基材料应用为主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目前已建成产能约2万吨生物基1,3—丙二醇、生物基丁二酸生产线。聚乳酸(PLA)年产能1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年总产能超过2万吨,产品类型和产量国际领先。在生物能源方面,自2017年《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公布以来,我国燃料乙醇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我国目前已建成产能500万吨,在建产能合计超过300万吨。然而,当前生物制造产业核心层面仍然存在短板,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储备不足、核心装备研发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当前,美国、丹麦、荷兰、日本等国的企业在酶制剂等现代发酵行业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我国在大宗发酵产品(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等具备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工业生产催化剂知识产权侵权的隐患。丙二醇、尼龙等重大化学品也遭遇全方位的专利封锁,尚未打破杜邦等国外大型化工集团的垄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战略架构、底层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还存在差距,产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未来,生物制造将向原料利用多元化、生物转化体系高效化、产品高值化等方向发展,构建从可再生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原料方面,以淀粉和油脂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制造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处于成熟的商业化阶段。以木质纤维素(如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将逐步进入中试和产业化示范阶段。通过酶制剂的高效水解将纤维素制备成葡萄糖、木糖等可发酵糖,对于未来超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绿色制造的重要支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生物转化是第三代的生物制造路线,可有效降低生物工业制造的原料成本,降低对化石资源的过分依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均制定了将二氧化碳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型替代原料的相关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二氧化碳生物利用为契机,建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生物转化新路线,加速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原料路线转移,将有助于我国在生物经济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还包括:开发二氧化碳、甲烷有机碳原料的利用途径,突破其生物转化的物质与能量利用瓶颈;设计能够将二氧化碳和电子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微生物;开发新型工具,实现二氧化碳固定器中碳浓度/固定途径的工程设计,打造由碳原料出发,生产各种燃料和化学品的生物制造路线。未来还应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生物制造的技术价值核心在于高效优质的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和菌种)及围绕酶和菌种的一系列生产装备、技术与体系。革命性的新一代酶和菌种、技术往往能完全改变整个产业的发展走势,快速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甚至开发出全新的市场。所以,自主的核心酶和菌种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随着工业生物研究逐渐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前沿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技术的结合将为工业酶创制、菌种合成与筛选等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重点发展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酶和工业菌种的工程生物学创制,突破工业酶筛选与快速定向进化、过程大数据指导的生物合成快速工程化、生物制造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系列关键技术;建立利用不同生物质原料,实现高产率、高浓度生产可再生材料及高价值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关键阶段,一旦众多产品的生物路线商业化,将会极大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抓住生物制造战略发展和机遇期,加快生物制造战略性布局和前瞻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基因组到工业合成技术、装备的突破,支撑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的绿色生产,带动数万亿元规模的新兴生物产业,以生物制造推动“农业工业化、工业绿色化、产业国际化”,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财富绿色增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报》 (2021-11-15 第3版 能源化工)
  • 萧山区装备制造业协会数字化制造交流会在先临三维顺利举行
    2020年7月8日下午,杭州市萧山区装备制造业协会第二季度会长会议和先临三维学习经验交流会在先临三维3D打印产业园一楼报告厅顺利召开。会议重点交流3D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装备制造行业的应用。济济一堂谋发展萧山区副区长倪世英、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建涌、萧山区经信局副局长陈东、萧山区区府办副主任倪琰青、萧山区装备制造业协会会长单晓农等一行,大成律师事务所以及36家协会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上,萧山区政府领导倪世英副区长到会做重要指示。技术分享促创新围绕装备制造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李涛、3D数字化技术经理李秀磊、智能设计软件技术经理黄奇铭,分享了CAD设计、3D数字化及3D打印的技术特点和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应用。三菱电机自动化公司代表倔田正人部长、高级项目经理马波原博士做了“智能化信息化工厂建设与改造”的专题演讲。会后,各协会企业参观了先临三维3D数字化和3D打印创新展示中心,详细了解3D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在高端制造、齿科医疗、消费&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近距离感受3D数字技术对生产制造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革和影响。萧山区装备制造业协会为萧山制造企业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会员企业进行了积极热情的交流和探讨,大家为积极推进建设萧山新制造中心而努力!Solid Edge SHINING 3D Edition将直接建模的快速和简易性与参数化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控性相结合,具有逆向工程、收敛建模、同步建模、仿真模拟、创成式设计、轻量化3D制造格式导出等功能。
  • 摩友说|精密增材制造的现在与未来
    由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摩方精密”)主办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研讨会”,于近期在上海成功举办。聚焦精密增材制造,洞察创新应用趋势。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与会分享了各自最新实践成果,为更多从业者提供了行业发展新思路。本次会议设置了圆桌论坛环节,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担任圆桌论坛主持人,摩方精密副总裁周建林、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元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张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蕾以及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以精密增材制造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共话行业趋势动态,探讨未来机遇与挑战,为精密增材制造的发展新局面建言献计。“本次大会,我们力邀各界重量级高校和企业嘉宾,共同交流精密增材制造的行业现状、技术难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向发展。我们也欢迎其他关注者、实践者、创新者们参与这场探讨,共探行业思潮和发展道路。“ ——马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01、回顾过去,定位现在:现阶段,精密增材制造技术在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及成果?”7年间,我看到行业的生态链在不断的完善,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发展较快的行业是消费电子或者说通讯领域,还有生物医疗领域。“周建林分享了摩方精密7年来探索和突破的方向,从装备技术模式延伸终端应用模式的必要性。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成熟,摩方精密从最早的研究材料,应用到下游场景的方向,到后来自研设备、材料、工艺等,企业始终积极布局行业生态。近年来,消费电子和通讯领域逐渐受到加工的挑战,而微纳3D打印技术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帮助企业快速达成目标。此外,生物医疗领域也成为摩方精密另一重要应用方向,微纳3D打印技术可加速开发周期并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逐步了解各行业需求,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我比竞争对手能够早推出产品,能够获得我的客户的认可,订单基本上就十拿九稳!”江斌浅谈"快速"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华兴源创从液晶平板检检测半导体、新能源车、智能穿戴,到生物医疗领域都有涉足。但由于如今的智能消费品周期很短,快速迭代就变得尤为重要,核心的检测设备技术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在半导体连接器领域,华兴源创面临体积越来越小的产品挑战,因此开发了特殊的检测设备,使用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缩短研发周期,解决前期研发问题。只有达到“快速”迭代,才能真正地快人一步抢占市场。“在生物微流控领域,微纳3D打印主要可以应用在芯片和连接件接口,有助于快速迭代产品。”吴蕾分享了微纳3D打印技术对生物微流控带来的新机遇,利用超高精密的打印特点,可支持研发微流控芯片和连接件接口等,且凭借快速迭代和低成本的优势,帮助应对研发长周期的挑战。她认为摩方精密的技术在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医疗领域的开发周期长、个性化要求高,这也正是3D打印技术在这一领域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增材加工技术,一个很好的特点是赋能。”张旺表示与摩方精密结缘于2020年,经团队调研了当时国内市面上精度高且高公差控制能力的3D打印设备,最后选择了摩方。张旺用薄、轻、宽、强和准五个字总结了摩方精密打印设备的优点,且可通过拓展或增幅的方式,实现大幅面的打印面积。另外,他强调指出微纳3D打印在材料增强和性能提升方面有着优势,如网络化设计、界面连接和内部联通的构型等。此外,通过高能外场方案赋能,如激光增材方法,可以使增强项打入机体,实现与传统结构材料不同的增强机制,从而提升性能。02、反思难点,展望未来:各个应用场景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精密增材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能不能实现在一个部件上有两种双材料的应用?”李元超表示目前仍有许多材料领域的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种类受限性。虽然树脂和陶瓷材料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微纳 3D 打印的应用场景,但为实现更多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仍需开发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可植入材料来实现双材料折叠结构。“除了材料的多样化,生物相容性和透明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吴蕾站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挑战和发展方向的角度,指出除了材料的多样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明度也非常重要。当前对显微成像依赖性较强,而打印件的清晰成像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常常需要使用透明材料进行组装。同时,光敏树脂材料在荧光成像方面存在荧光背景干扰问题。长期来看,在细胞学和器官芯片的研究中,微纳3D打印技术还需继续不断优化打印工艺和材料。”有了摩方精密这把好枪没弹药不行,弹药是什么?就是材料!“江斌围绕微纳3D打印技术在半导体和平板显示领域中的应用挑战及发展前景分享观点。尽管微纳3D打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但当前材料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例如所需的材料特性如刚性、强度、防静电特性、防吸水性等,对于行业应用场景具有关键意义。其中微纳3D打印线路板依旧存在技术挑战。目前,尽管常规制造方法已能实现多层电路板,但周期较长且精细度不足。发言者认为,若能借鉴微纳3D打印的精细能力,实现多材料混合和高层次电路板制造,有望实现更高层次的电路板制造,推动我国电子产业的进步。“3D打印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是融合和合作,如果说很多事情都是一家企业去做,或者说你自己去做,那一定做不好。”周建林阐述了多年来在行业的经历和观察,增材制造行业最需要的是融合和合作,单一企业难以应对所有的挑战。此外,材料研发要面向市场需求,特别是体外医疗器械材料等领域。他提到虽然多材料解决方案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需明确市场具体需求和技术实现难度。另外,在摩方精密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不仅在设备和技术端加紧研发创新,在布局终端应用方面,也加大投入及科研力度,例如牙齿贴面、生物芯片等。最后,他表示微纳3D打印行业的生态链正在壮大,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优秀团队加入,未来挑战还将面临终端应用的爆发。而摩方精密在设备、材料和应用方面都积极投身布局,期待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精密增材制造行业的发展。圆桌论坛环节在意犹未尽中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次论坛将作为一个开始,期待与更多精密增材制造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们交流技术难题,携手攻克精密增材制造领域的瓶颈。让我们一起探索,共同开创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p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 /p p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p p   联合国两位高级官员近日撰文称赞,《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福布斯》杂志认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得益于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p p   “中国制造2025”如何深入推进?总理作过这些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40620154HK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78b671f-18b3-49a8-b388-910ed0b875ee.jpg" / /p p   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我愿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 /p p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中国经济要持久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p p   ——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p p   现在,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9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并座谈交流 /p p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p p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p p   “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亿万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它型号大、精度高、工艺先进,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 /p p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时,为一个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测量精度 /p p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p p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紧密合作,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p p   ——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13c588c-f33f-426f-be69-0ff075e7c4a1.jpg" / /p p   我不仅是为东风加油,也是为“中国制造”加油。我们需要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 /p p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湖北十堰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p p   我愿为中国自行车做广告,更愿为“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站台”。 /p p   ——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 /p p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p p   ——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 /p p   《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有人误解“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将来不买国外装备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只会给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关起门来提高自己装备质量和水平等于闭门造车。 /p p   ——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 /p p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 /p p   ——2017年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p
  • 制造业新荣耀——钢研纳克火花直读光谱仪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制造业新荣耀——钢研纳克火花直读光谱仪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4年3月4日,各省市工信厅(局)陆续披露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通过复核的第二批、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钢研纳克分析仪器—火花直读光谱仪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市场表现,成功荣获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成为行业内佼佼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倏忽又是新的一年。站在时间的拐角回首历史,来路并不平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钢研纳克火花直读光谱仪仍抗住了压力,坚持创新,为中国仪器市场添了一抹亮色。奖项荣誉:2010年以高精度PMT作为检测器的Labspark 750获得自主创新奖;2015年Labspark 750的升级款Labspark 1000荣获“国产好仪器”;2017年与2021年采用高分辨率线阵CCD作为检测器的仪器SparkCCD 6000与SparkCCD 7000分别获得BCEIA金奖;2021年SparkCCD 7000获得铸造装备创新奖以及自主创新奖;2021年SparkCCD 7000荣获华中数控杯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银奖;2021年钢研纳克项目“用于金属材料质量控制和冶金临线快速分析系统的光谱仪研制与应用”获得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23年火花直读光谱仪获得《仪器使役性能合格评定证书》,在稳定性、重复性、定量限及分辨率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专利标准:火花直读光谱仪相关技术获发明专利25项,制定国际领先水平的GB/T4336等多项火花光谱分析国家及团体标准,首次给出十次独立测量标准偏差不大于1/2重复性限的光谱仪精密度临界准则,和光谱仪长期稳定性时间上限的系统表征方法。2024年3月,钢研纳克火花直读光谱仪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钢研纳克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品质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将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推动我国分析仪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征文通知】第八届亚太光学制造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先进光学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
    大会背景航天航空、空间观测、纳米光刻、同步辐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等诸多领域,对先进光学制造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先进光学制造技术正朝着“一大一小”、“两特殊”的方向发展,并向光学智能制造迈进,呈现超精密制造、精密测量、智能传感与控制、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态势。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于2023年8月在深圳召开“第八届亚太光学制造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先进光学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从应用端和技术端牵引,结合国防和工业应用,搭建产学研平台。重点探讨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最新发展动态。会议邀请相关领域全球资深专家以及中青年一线专家作报告。为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研究生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使先进光学制造领域产学研紧密结合。 录用论文收录在美国SPIE国际会议文集序列暨其数字图书馆中,EI核心检索,全球出版发行,同时也有众多国内优质光学期刊参与本次会议全文收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产业论坛、培训、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活动内容国际会议交流会议旨在解决工业,学术和有关组织对如何克服现有制造限制,设计,制造,测量中的相关问题。专家报告采用申请+邀请制,会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主旨报告交流、专家报告交流、口头报告交流、Poster海报展示、优秀学生论文评选(颁发证书)、论文发表等。光学制造产业展包括产品展示、人才招聘、校企对接会、院企对接会等活动。技术及技能培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例分析、概念讲解和技能实训等方面技术及技能培训。产业化论坛以光学领域中的重大应用与关键技术入手,邀请代表性企业与院校,探讨产品需求及技术攻关等热点话题。参观访问由当地企业和高校提出申请,参会人员自愿报名参观。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承办单位: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联办单位:(更新中)广东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单位:(更新中)霖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大会名誉主席范滇元院士,深圳大学庄松林院士,上海理工大学蒋庄德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大会主席郭东明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谭久彬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毛军发院士,深圳大学Paul Shore, 剑桥大学大会执行主席张学记,深圳大学姚英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张学军,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小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戴一帆,国防科技大学组织委员会Benny Chi Fai Cheung,香港理工大学吴宗泽,深圳大学委员Huang Ha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Kim Seung-woo,韩国科学技术院ChenLiang-Chia,台湾大学ChenShih Chi,香港中文大学Fengzhou Fang,爱尔兰都柏林大学Lei We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hen,Wei-Jun,德国蔡司Xichun Luo,英国思克莱德大学Kazuya Yamamura,日本大阪大学YSAOM2023会议主席团主席孔令豹,复旦大学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龚 峰 ,深圳大学李莉华,深圳技术大学共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高 平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郭 江,大连理工大学冀世军,吉林大学刘华松,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彭小强,国防科技大学彭云峰,厦门大学任明俊,上海交通大学王素娟,广东工业大学王永刚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魏朝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薛栋林,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继友,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张效栋,天津大学宗文俊,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主题(分专题组织机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专题1:大尺寸光学反射镜与望远镜技术】本专题拟反映大尺寸光学反射镜与望远镜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目标观测与光学工程技术、大型轻量化光学反射镜优化设计、先进光学与结构材料、高精度高稳定性反射镜及结构支撑技术、拼接式合成孔径光学系统测量与调控技术、大型光电仪器一体化设计、主动光学与自适应光学技术、巨型跟踪结构及其高精度稳定控制技术、空间望远镜天地一致性技术、大型光电仪器精密装配技术、复杂光学元件及系统试验/测试与计量技术,大尺寸光学反射镜高性能及智能制造技术。主席:薛栋林(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共主席:Chen,Wei-Jun(Zeiss Group)范 斌(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王永刚(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程序委员会:王 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 伟(复旦大学)王 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袁 群(南京理工大学)张军平(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专题秘书:李龙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专题2:微纳结构光学器件及制造方法】 本专题拟反映微纳结构光学器件及制造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微纳结构光子及微电子集成器件的光学制造新方法,亚波长结构及器件的高效率制造方法,超分辨/超衍射制造新机理与新方法,短/超短激光脉冲制造技术,超分辨光学增材/减材制造技术及应用,光学微纳制造的性能评测方法及配套精密光学检测技术等。主 席:高 平(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共主席:陈岐岱(吉林大学)徐 挺(南京大学)专题秘书:李泰北(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专题3:光学复杂曲面及功能结构超精密加工技术】 本专题拟反映光学复杂曲面及功能结构的超精密加工工艺及技术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超精密车、铣、磨、抛等工艺,激光加工,新型微纳加工,模压及注塑成型,微纳压印,增减材复合工艺,多能场辅助加工,刀具设计及制造,加工路径规划及优化,工艺链过程建模与仿真、材料去除机理,表面全频段误差分析及控制,加工检测一体化等。主 席:孔令豹(复旦大学)共主席:关朝亮(国防科技大学)Xichun Luo(英国思克莱德大学)魏朝阳(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程序委员会:曹中臣(天津大学)胡 皓(国防科技大学)李 铎(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加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肖华攀(香港理工大学)姚永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云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赵泽佳(深圳大学)周 平(大连理工大学)专题秘书:王施相(复旦大学)【专题4:超精密光学测量技术及装备】 本专题拟反映超精密光学测量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光学测试和测量基标准、计量与在线数字校准、先进光学制造过程中的测量问题、光学元件几何参数和物理特性测量方法、光学测量系统中关键光学器件研制、基于光栅、光纤等光学器件的测试测量技术、微纳制造中的先进测量方法、宏微观测量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测量、精密和超精密测量的现代光学技术和仪器、光学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新型光学测试测量原理、新型光学测量仪器与设备、新型仪器理论与设计方法、微纳米测试与计量方法、极大极小尺寸光学测量方法、视觉测量技术等。主 席:杨树明(西安交通大学)共主席:陈善勇(国防科技大学)李文昊(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陆振刚(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晨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程序委员会:陈修国(华中科技大学)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胡 摇(北京理工大学)沈 华(南京理工大学)谈宜东(清华大学)王 允(北京理工大学)吴冠豪(清华大学)虞益挺(西北工业大学)张效栋(天津大学)专题秘书:张国锋(西安交通大学)【专题5:短波长光学元件高性能制造技术】 本专题反映高性能光学系统制造技术发展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紫外、X射线等短波长光学元件制造、轻量化光学系统制造、高能激光元件抗损伤制造、掠入射光学元件加工检测技术、超精密光学元件检测评价技术等。主 席:彭小强(国防科技大学)共主席:李 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康城玮(西安交通大学)Kazuya Yamamura(日本大阪大学)专题秘书:薛 帅(国防科技大学)【专题6:高效光学精密加工技术及新方法】 本专题拟反映高效精密加工技术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光学超精密加工技术中单点金刚石超精密加工技术、磁流变抛光技术、离子束加工技术、数控研磨抛光技术、玻璃模造成型技术,注塑成型技术的高效实现途径、方法和工艺优化,以及光学设计过程中光学制造工艺可行性,提出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概念,实现复杂曲面、金属光学、难加工材料光学等创新性高效精密光学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精密制造技术高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工艺技术途径优化,促进光学精密加工技术的高效和工艺优化。主 席:王孝坤(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共主席:吴仍茂(浙江大学)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专题秘书:杨 超(长春理工大学)【专题7:高性能光学微细结构制造工艺及装备】 本专题拟反映高性能光学微细结构制造与工艺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尺寸特征为几十-几百微米的光学微阵列结构的高性能光学微细结构超精密加工技术,高性能光学微细结构保形抛光技术,光学微细结构高效、超低损伤加工技术,光学微细结构快速、高精度一体化原位检测技术,微细结构光学元件使役性能评价技术,大规模微细结构高精度快速制造技术等。主 席:郭 江(大连理工大学)共主席:王春锦(香港理工大学)许金凯(长春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侯 溪(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童 振(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忠(厦门大学)于 楠(英国爱丁堡大学)朱吴乐(浙江大学)专题秘书:李琳光(大连理工大学)【专题8:前沿光学薄膜技术及设备】 本专题涵盖光学薄膜材料、设计方法、制备表征技术及设备的最新进展和重大项目领域的应用成效,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从X射线到远红外谱段的新型光学薄膜材料、微纳功能薄膜材料研究的新进展;以X射线、激光和红外典型光学谱段为代表的高性能光学薄膜设计与制造技术、多功能跨维度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光、热、力、电);面向应用需求的薄膜性能测试技术,如超宽谱段光学常数表征技术、低损耗光学薄膜性能测试技术、特种环境下光学薄膜性能的评估与测试方法等;光学薄膜制造设备与检测仪器的最新进展等。主 席:刘华松(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共主席:程鑫彬(同济大学)Sven Schroder(德国弗劳恩霍夫IOF研究所)程序委员会:付秀华(长春理工大学)何文彦(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邵宇川(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伟东(浙江大学)王笑夷(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汪 洋(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卫耀伟(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专题秘书:王利栓(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专题9:光学设计、装调与系统建模技术】 本专题拟反映光学设计、光学装调与系统集成测试、光学领域数字化和系统化工程仿真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光学系统,新型光谱类成像仪,新型精密计量和激光测量类仪器,航空/航天光学遥感系统、激光探测及激光雷达类产品等等光学设计与仿真、光学杂散光仿真与抑制设计、光学系统装调与性能评价技术、复杂光学系统装调与测试技术、空间复杂焦面拼接与配准测试技术、内方位元素与畸变测试技术、无应力胶合及无应力装配技术;模型驱动的光学系统工程、工程基础数据库、核心理论与算法模型、虚拟制造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光学建模及精确度分析、光学软件系统工程、复杂光学系统算法优化方案、光学制造装备测试与控制系统、光学系统性能分析及应用评价等。主 席:张继友(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共主席:冀世军(吉林大学)马 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题10:光流控与液晶光学技术及应用】 本专题拟反映光流控与液晶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探讨利用微流控技术、液晶技术制造各种光学元器件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不同光学制造技术制备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分析光流控元器件及液晶器件的特点和优势,展示光流控与液晶技术在光学检测、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即时检测中的应用。旨在利用这些新技术为下一代光学系统、生化分析、医学检测、环境监测等精密光学系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主 席: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共主席:Francis Lin(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杨 奕(武汉大学)张需明(香港理工大学)郑致刚(华东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龚 元(电子科技大学)胡 伟(南京大学)刘言军(南方科技大学)穆全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水玲玲(华南师范大学)王光辉(南京大学)巫建东(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题秘书:王 琦(上海理工大学)【专题X:柔性光电材料与智能传感】 本专题拟反映柔性光电传感器件在制造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激光加工柔性表面器件;激光诱导石墨烯(LIG)传感器;柔性传感器件的制造与集成;柔性光电、压力等传感器件的测试与开发;面向主动健康监测的柔性传感应用;基于柔性传感器的泛在感知健康监测无人系统。主席:臧剑锋(华中科技大学)共主席:郭传飞(南方科技大学)魏 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 希(深圳大学)程序委员会:李 辉(深圳大学)林启敬(西安交通大学)谢颖熙(华南理工大学)徐凯臣(浙江大学)张晓慧(西安交通大学)专题秘书:温 博(深圳大学)【专题Y:智能工业视觉检测及装备】本专题拟反映智能工业视觉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成像技术,光学检测技术,多模式视觉传感器和高维视觉传感器;面向工业应用的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云-边-端协同的智能检测系统,人机协同的智能检测系统和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检测系统;半导体晶圆检测设备,自由光学曲面检测设备,微纳光学器件检测设备和锂电池检测设备等。主 席:田宜彬(深圳大学)共主席:刘 东(浙江大学)刘 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Zhimin Shi(美国Meta Reality Labs)王 谦(华为先进制造实验室)专题秘书:于 赛(华为先进制造实验室)投稿须知1 支持期刊PhotoniX(SCI)、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SCI)、Optical Engineering(SCI)、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MEMS、and MOEMS(SCI)、Photonic Sensors (SCI)、Opto-Electronic Advances(OEA)(SCI)、《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FITEE)(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ESCI、Ei)、《红外与激光工程》(Ei)、《液晶与显示》(ESCI)、《中国光学》(ESCI、Ei)、《光子学报》(ESCI、Ei)、《发光学报》(Ei)、《光学精密工程》(Ei)、SPIE Proceedings(Ei)、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DOAJ)、eLight、《光电工程》、《航天返回与遥感》etc.2 SPIE文集,EI核心收录 投稿请登陆投稿网站先提交英文摘要(不少于500字),组委会请学术委员会审查后发邮件通知作者录用情况。按照论文质量推荐发表在不同期刊和大会文集上,录用通知根据提交摘要的前后顺序发放。 会议支持不发表文章,只做会议交流。 会议支持凭摘要参会。3 投稿链接: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YSAOM2023.html 4 截稿时间摘要截稿时间:2023年5月6日(第一轮)报名须知1 报名方式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参会者请务必到以下网址进行会议注册: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YSAOM2023.html会议费:3050元/人,2023年7月25日前缴费优惠为2650元/人。学生优惠为2250元/人(不含在职学生),2023年7月25日前缴费优惠为2050元/人。会议费包括资料袋、报告文集、会议指南文件、会议杂支、税等,不含论文版面费和住宿费。论文版面费2500元,相同第一作者不超过两篇。2 付款方式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汇款转账: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YS+姓名”,以便核对。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发票。3 会议注册费退款注册费会前2周(14天)可退全款,超过2周时间因产生会议成本将不再支持退款。4 会议注册费发票会议注册费发票将在会前两周和会后一周集中处理。展览展示范围精密光学制造光学材料(玻璃、光纤、陶瓷、晶体等)光学辅料(抛光液、抛光胶、抛光皮、磨头、砂轮等)光学元件(平面、球面-非球面、自由曲面、棱镜、柱面镜、微透镜、注塑和模压元件等)光学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快速抛光机、铣磨机、古典抛光机、数控抛光机、机器人抛光、精密车床、半导体晶圆加工设备;三坐标、轮廓仪、干涉检测仪、球径仪、疵病仪、应力仪等)极端制造技术(微纳加工、超表面-超结构、特种加工等)其他光学元器件光源 (激光器、LED等)镀膜材料(膜料、镀膜辅料等)光学镀膜元件(反射元件、窗口、偏振片、滤光片、衰减片等)光栅(镀膜、曝光、刻蚀、机械刻划等)CCD、CMOS、光学芯片等其他光学整机、镜头及光学模组精密镜头(手机、车载、红外夜视等)望远镜、显微镜、光学分析仪器等光学平台、调整架、电动位移台等精密装配技术光学设计、光机电一体化其他光学仪器设备光学检测设备(分光光度计、光谱仪、台阶仪、测厚仪)镀膜机(电子束、离子束、溅射等)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设备无损检测仪器、分析测试仪器、计量仪器及设备软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环境监测仪器仪器配件及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技术及产品其他同期活动短课程培训:(23年培训主题包括:超精密加工、玻璃模压、自由曲面加工、成像衍射光学等)主席: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产业化论坛:主 席:任明俊(霖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共主席:徐学科(上海恒益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熊 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罗少卿(湖南天创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石 峰(国防科技大学)沈正祥(同济大学)戴 博(上海理工大学)鲁艳军(深圳大学)大会秘书处负责人:王海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wanghaiming@csoe.org.cn022-59013420会议咨询(报名/投稿):宁家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ningjiaming@csoe.org.cn010-83326359张国庆(深圳大学)zhanggq@szu.edu.cn0755-26536306李迎春(长春工业大学)liyingchun@ccut.edu.cn产业化论坛:吕子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lvzichen@csoe.org.cn13810226340鲁艳军(深圳大学)luyanjun@szu.edu.cn15919878348企业赞助:吕子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lvzichen@csoe.org.cn13810226340培训咨询:宁家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ningjiaming@csoe.org.cn010-83326359赵泽佳(深圳大学)zhaozejia@szu.edu.cn15019476845
  • 案例盘点|看仪器企业如何发力智能制造
    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80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 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大国战略博弈进一步聚焦制造业,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与机器设备、系统或生产、管理过程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重复性的复现和执行预期的目标的过程的自动化不同,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智能制造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并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而在实现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各种检测仪器设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一些仪器厂商为制造业提供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仪器企业也在推进自身生产线的智能制造。对此,小编特收集整理了一些仪器厂商参与的智能制造案例。中粮油脂携手迅杰光远探索粮油加工行业智能制造可行性粮油加工工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其具备传统工业大批量生产的特质,传统品质控制及管理方式主要依靠人员实现,近年来随着智能传感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粮油加工行业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产生了明显的交集,使粮油工业由传统制造走向智能制造拥有了巨大的潜力和想象空间。中粮旗下某油脂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油脂)携手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杰光远),以膨化大豆粉在线品质监控项目为起点,探索了粮油加工行业智能制造的可行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有“内含物传感器”之称,具有无损、非接触、实时快速、多个指标同时出结果的特点,是实现在线质量控制的最高效手段之一。中粮油脂选择在“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引入近红外在线分析技术,对已有产线进行改造和升级,初步实现了制造过程数字化和可视化。迅杰光远基于中粮油脂的生产需求,设计了配套的膨化大豆粉在线近红外分析解决方案。项目所涉及的膨化大豆粉是由大豆粉经过加热、加湿、高温熟化以及膨化处理得到的产品,其物理状态为粉末态,含油较高具有一定粘性,易结块,容易粘连光学窗口,安装点的样品状态和环境较为复杂。为此,迅杰光远针对近红外主机结构、光谱仪、光学窗口、吹扫模块、光源入射角度等都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仪器内置了温湿度传感器、自动参比和波长校正模块,设备开机后即可全自动工作,设备内部引入了环境状态监控机制,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控制仪器的参数,实现了光谱的横纵坐标自动修正、样品温度特性打点记录等功能,避免各种复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干扰,保证检查数据的稳定可靠,设备长久稳定运行。如今,信息化技术为粮食行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现实是,粮油加工行业还普遍存在加工资源浪费、产线设备不先进、工艺配方靠经验、产品质量有隐患等问题。在助力粮油加工进行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利用在线近红外测量技术不但实现了物料品质的分析测定,重要的是还可以结合专家系统(智能算法),实现工艺参数的智能、实时、闭环调控,可有效防止效率降低、能耗提高、投入增加、人为损失等问题出现,可极大地提升粮油行业的经营效益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机器视觉技术让机器拥有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明亮的“眼睛”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和闭环可以帮助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机器视觉实现的是从物料追溯、生产加工、部件装配、品质检测的全流程管理,通过“科学数字化” 和“大数据” 手段,完成可度量、可控制、可管理的自动化产线升级,最终打造出全面替代人工操作的智能工厂。2021年,凌云光发布了服务于3C智能终端的屏幕模组外观全自动质量检测设备、中框外观检测设备、螺孔测量设备、螺孔缺陷检测设备等多款新产品。这些设备相当于之前生产线上的检测工人,弥补了行业空白,可以帮助产线工艺制程解决全人工检测、质量管理量化不足、P&Q无法高效闭环等痛点。以屏幕模组外观全自动质量检测设备为例,它采用凌云光专利的准直光源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微弱点类缺陷精准成像,区分灰尘和真实脏污缺陷干扰,替代手机屏幕IQC、OQC人工外观检测,实现50μm点状缺陷、10μm线状缺陷的有效检出,可检测正面、反面、孔区、侧边区域的50余种外观不良,提升效率和良率,一台设备可以替代模组外观质量检测线上数十名工人。智能设备和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工厂”的落地,不仅让机器拥有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明亮的“眼睛”,也将进一步完善工业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产品、技术及生态,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上海仪电:液晶显示面板彩色滤光片智能制造集成创新与应用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洁净室,室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洁净度要求空气中每立方英尺的微粒小于或者等于0.3微米,温度保持在23度,相对湿度55%。通过智能化生产装备与制造过程数字化建设,已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为在上海仪电集团乃至国内相关行业开展智能制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与样板。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车间建设。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智能车间采用的是精益生产U型的单元细胞设计;通过对工厂总体设计、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智能定位识别自动生产线、车间智能化仓储运输、统一管道供给能源、自动排产与执行管控、以及自动在线检测和数字化工艺品质管控等智能化生产装备与手段,实现业内领先的智能化制造的模式。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工艺质量先进控制应用。针对彩色滤光片7*24连续自动化生产,满足顾客定制化按单生产,生产线每小时可产生的数据就约20万个,生产过程数据采集率大于90%,生产节拍小于44S的工作情况,对人员异常对应和质量管理在线管理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开发了面向快速生产节拍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工艺质量先进控制异常预防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挖掘、警报管理和知识管理。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在不增加投资增添抽检设备的前提下,通过工艺质量先进控制系统的实施,产品良率提升10%,直接减少120~200/H的产品损失。面向智能制造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以精益方法为指导规划和实施包含MES的CIMS系统,主要关注生产自动排产、自动传送和搬运的车间物流、自动在线检测的质量管理及与现场设备的互联互通集成与管理,以CIMS系统为生产指挥中心形成标准工作流程。经过在应用中反复验证和二次开发,目前已打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CIMS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执行系统、自动化控制物流系统、品质管控系统、在线实时生产任务调度系统等。智能车间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是高洁净度的生产车间,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彩色滤光片生产设备、动力设备及配套设施、化学药液供应设施、测试分析设备等。主要工艺设备237台(套),含清洗设备、涂布设备、传送运输设备、可靠性试验设备、QC/QA检测设备、包装设备和生产辅助设备等组成;拥有大量的传感器、自动识别智能和工业机器人设备。具备了智能制造的实践基础。智能车间互联互通的异构网络。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存在大量的异构设备(AGV小车、机器人、加工过程监控装置、机床、物流信息采集系统、零件质量测量机、立体仓库以及跟外面的生产管理和物流系统等),实现异构设备的可靠通讯传输,是实现车间智能化的关键。为此,在智能车间的自动化设备集成网络建设方面,充分考虑了异构设备的接口、数据传输速度以及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智能车间(洁净室)涉及到大量的自动化设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并集成车间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生产,同时还要兼顾到能源管理,因此,智能车间(洁净室)的网络以异构方式连接,主要包括:光纤网、无线物联网、以太网、互联网。在智能车间的自动化设备集成网络建设方面,形成了智能车间加工过程实时监控网络;通过车间总线保证了异构设备的可靠通讯传输,实现了数据高速、可靠、实时传输以及其可靠性,为实现车间智能化奠定了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定位、自动识别、自动反馈、自动搬运、自动传输、自动解包、自动包装、自动加工的生产模式;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各种策略文档、程序文件,并配置了较为完善的技术防范手段,有效保证了公司商业秘密的安全。安捷伦打造全新绿色的数字化智慧工厂作为安捷伦气相色谱重要的战略制造中心,安捷伦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沿,致力于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智慧工厂。随着工业4.0的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安捷伦上海组建了专人团队负责开展智慧工厂建设。安捷伦上海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其中产线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进入到生产车间,立刻会看到悬挂于头顶的电视,上面用不同的颜色标示着每个生产线、每个房间进行的状态。而在旁边的触摸展示屏上,则是通过数据联动,利用Microsoft PowerBI软件平台,搭建的可视化大数据Dashboard。通过该方式,可实时掌握全球GPSD工厂的生产线状态、发货情况并及时了解客户反馈。工程师的工位上也有这样的屏幕,让他可以实时了解工厂目前生产的情况。再往里面走,除了忙碌的员工以外,还可以看到正在忙碌的机械手臂和协作机器人。例如在8860 GC 和8890 GC气相色谱系统上,其关键流路控制模块就是全自动焊接和测试。这一关键流程自动化,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而在产品发货前的“最终检查”站点,操作人员只需要将产品推到指定位置,扫码机器序列号后,自动启动数字视觉检测结合AI智能识别,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结果检测。这一举措,大大简化了以前人工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可大幅增加检测项目,更重要的是显著改进了产品质量追踪和可追溯性。重庆川仪掀起“智能化”变革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曾面临物料配给环节慢等问题,因缺乏信息直达的渠道,检验环节也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一环扣一环,常常到最后交付时才发现许多产品没有按时完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客户体验感影响着竞争力。后来,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大力投入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加快推进精益生产,从订单、设计、生产到售后,全流程推动数字化。车间零件全部附上了二维码,实现了全过程跟踪追溯,生产现场变得井然有序。在智能化的助力下,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在几年内便成为了子公司中的“排头兵”。在工业自动化仪表中,执行器是驱动阀门控制管道流量的部件。很多仪表是在高温、大湿度、腐蚀性的恶劣环境中运行。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况和要求,需要给每一台产品配置了不同的零部件。然而,标准化才能实现快速生产,这曾是阻碍重庆川仪智能化生产的最大难题。针对于此,川仪车间通过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线自动检测系统,确保了作业指令有序执行。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后,产品生产的节奏从原来的18分钟左右缩短至6分钟。赛默飞+艾默生助力君实生物数字化工厂君实生物是最早决定入驻临港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实际上其生产环节还是非常传统和保守的。已经在其他行业广泛应用的智能制造,却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巨大痛点。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君实生物在决定落地临港的那一刻起,就决心要将厂房从设计到建设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君实生物希望能将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信息点都捕捉下来,所有的生产流程都要可溯源,所有数据都实现实时追踪和自动保存,将人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零。君实生物的数字化工厂由艾默生的DeltaV系统整体串联,赛默飞则在其中提供了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生产用培养基、一次性使用反应袋等生物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全套解决方案。对于君实生物来说,选择赛默飞的重要原因在于,赛默飞的全套解决方案原生适配DeltaV系统。因此君实生物数字化工厂可以在DeltaV系统的整体管控下,真正实现生产管理上的无缝衔接。赛默飞的产品搭建在Trubio开放式的平台上,可以轻松的与其他工厂设备集成,甚至与第三方的设备以及其他生产系统进行连接。正因如此,通过赛默飞 Trubio软件解决方案,赛默飞的客户能够实现从工艺开发到商业制造的快速转化,这种策略将大大简化技术转移,并且加速产品上市。在与君实生物的合作中,赛默飞将为君实生物提供多条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及配套的试剂、耗材和智能系统,以支持君实生物未来在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及其他产品的生产。而与艾默生的合作则聚焦于已经在君实生物工厂中应用的DeltaV系统。赛默飞将与艾默生共同销售和管理DeltaV产品及系统,而艾默生则承诺,将携手赛默飞共同推动生物医药行业产业升级。医药产业的数字化结构转型,可以被分为五个阶段。从基础的纯人工,到第二阶段引入各类不同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再到第三阶段打通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流,第四阶段根据数据实现预测,到最终的第五阶段,完成自适应性的数字化体系。目前医药产业大多还处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位置。自动检测设备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应用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501厂)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65年,专业从事液压泵/液压马达科研生产,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产品五大领域”的产业格局,成为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工业机械五大主机领域的重点配套单位,同时产品覆盖船舶、兵器等军工行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初,501厂被列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单位,结合公司战略,提出了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通过采取机器代人工程,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产品的产能、质量、成本、效益及效率问题,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创新公司体制机制,最终实现管理的转型升级。公司以批量较大的航天产品为实施智能制造的入手点策划实施了智能制造生产线,其中明确提出了测量自动化的要求。根据智能制造线产品零件加工检测全过程无人工操作的要求,以及所加工零件的特性,501厂在智能制造线上配置了英国雷尼绍公司的高精度比较仪。该仪器具备检测准确度高、测量速度快、环境适应力强、数据接口支持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零件现场自动化检测。通过检测工装的设计制造、零件自动检测程序的编制、比较仪与机器人联机对话、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总控系统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了检测过程全自动,为智能制造生产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检测数据记录了产品的加工质量信息,同时还应用于刀具补偿计算中,精确计算刀具的补偿值并记录于数据库中,同时反馈于CNC,提高了加工的准确度。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还成为了首批46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经过实际生产验证,该生产线比原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提升55%,能源利用率提升15%,运营成本降低43%,产品不良率降低17%,检验效率提升100%,检测方式和手段为各项指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该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新检验方式的变革,通过自动化检测的策划,将事后检验变为过程控制并对加工系统进行实时补偿,实现了对加工过程的闭环控制。这样加工过程能力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加工一致性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对产品实物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自动化检测的应用,消除了很多人为因素带来的质量风险。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 ICH Q13指南解读:制药未来在于连续制造
    年初,国际人用药技术要求协调委员会(ICH)发布ICH指南,以确保高质量的药物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得到开发。通过的ICH Q13指南,描述了针对持续制造(CM)过程实施的监管考虑和科学方法,以及CM在制药行业中的运营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建议。这些信息适用于新药品的CM和将现有药品的批量生产转换为CM。 图1:ICH Q13 原料药与制剂的连续生产;指南发布日期:2023.01.06ICH guideline Q13的颁布意味着连续制造药品的方法已经被正式纳入到国际药品监管的指南之中。这项法规为制药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指导,以确保他们在实施连续制造药品时遵守最高标准和规定,并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这项指南的颁布具有以下意义: 1. 推动制药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如连续制造,以提高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 2. 为制药企业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指导方针,以确保他们在实施连续制造药品时符合国际标准和规定。 3. 加强了药品监管机构对于连续制造药品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制药企业的生产过程符合最高标准和规定,并能够快速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4. 鼓励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灵活、可控、安全和可持续的制造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因此,ICH guideline Q13的颁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推动制药企业采用更现代化、高效和可持续的制造技术,从而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可及性。控制策略的考虑因素任何制造过程都需要一个强大的控制策略,以确保一致的性能和质量,并确保参数漂移时应采取的措施。持续制造提供了更好的反应控制、一致的产品质量和实时分析,避免了批次之间的质量差异。控制策略是确保工艺安全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一个连续混合过程,它考虑了以下因素:01 停留时间分布,混合和扩散 它们决定了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这对确保工艺稳定和产品质量一致至关重要。02 实时分析 对于及时监测温度、压力甚至*分析(如紫外、红外、拉曼或高效液相色谱或核磁共振)至关重要。03 如何增加生产“批次”的大小 这在批处理中是一个困难的挑战,因为它涉及反应器尺寸、混合和加热性能。在连续流中,有几个方式可以增加:a.将现有的工艺流程运行更长时间b.线性扩大:通过保持关键反应参数(如混合、停留时间和温度)不变,通过增加反应器容积和流量来增加处理量。c.横向扩展:并行运行多个反应器。Vapourtec合成方案Vapourtec R系列的软件可以用于程序反应和收集稳态数据,同时提供实时数据,可用于评估反应效率。例如,使用R-Series软件,用户可以在一个屏幕上查看泵性能、在线分析、温度等更多信息,如电化学中的电流和电压或肽合成中的反应器体积变化等。 新的合成方案和策略使得化学家们越来越需要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工艺。因此,制药行业也在不断寻求一种能够减少工艺占地面积、缩短前期研发时间并加速放大生产的技术。随着医疗技术和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流动合成仪已成为当今制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关于Vapourtec 我们的流动化学系统经常出现在高影响力期刊中,这表明了Vapourtec产品的卓越质量和应用。这些系统的多功能性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聚合物化学、固相肽合成、电化学和光化学反应等等。我们致力于与全球流动化学家密切合作,并将客户反馈纳入我们的创新中。Vapourtec尖端的流动合成系统、各种精巧的反应器和技术正用于解决制药世界中的更多挑战!
  • 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
    p br/ /p p   《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创新的讨论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在这场远远超越制造业领域的讨论中,中国制造业本身的看法和观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和重视。日前,由中国管理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与IBM(中国)公司联合发布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调研报告填补了这一空白。 /p p   《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调研报告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不行领域356位制造业高管的调研,全面准确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制造业高管们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真实看法。调研报告结合制造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行业知名人士的洞见,为中国制造型企业转型创新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结合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行业实际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p p   调研报告发现,中国制造业高管们对于中国制造业现状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制造业产能过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制造业本身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都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制造业高管们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依然充满信心。 /p p   中国制造业高管们认为,制造业转型创新的主要挑战集中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两项,在新一轮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大调整大变动的背景下,他们正在努力通过企业的内部调整优化,竭力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上面实现突破。 /p p   调研报告表明,中国制造业把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以品牌建设为主导的全球化列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手段,为保证这一手段落到实处,中国制造来高管们把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流程优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p p   调研报告在综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高管的看法和观点后,为制造业转型创新提出了建议,即“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调研报告认为,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而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 同时,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将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当然,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是机械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p p   当然,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杰出的创新能力、领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作为中国企业35年的合作伙伴,IBM已经与中国政府、客户和市场建立了深厚的互信,IBM有能力、有价值、有意愿,也有措施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的“合伙人”。 br/ /p
  • 使用案例 | 日立OES和XRF光谱仪用于确保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的每个制造环节质量
    01汽车行业一直具有最严格的测试程序,以在工程、安全和舒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使最终用户满意。无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汽车行业的整个供应链都致力于在整个制造周期内实现零缺陷,以提高产量,同时确保无需为最终产品承担任何责任。我们一直在与一家全球一级日本汽车行业动力系统、移动和电子系统制造商合作。这家全球性公司已在超过35个国家开发和制造70多年的汽车零部件。作为一家享有盛誉的品牌公司,其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该公司主要使用ADC(铝合金压铸)系列。ADC12(日本铝合金铸造材料)或A383(美国铝合金编号)是许多压铸件的首选金属合金,因为其具有以下特性:较高的强度、优异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切削性能、成本效益以及抗裂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为确保制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该客户耗资购买了日立互补的元素分析技术:直读光谱法(OES)和X射线荧光技术(XRF)相关仪器,仅在一年内便提高了产量并减少材料浪费。下文是他们所选择的仪器和选择原因。02 1 FOUNDRY-MASTER Smart用于确保进厂原材料的高质量由于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大多数制造商都致力于通过采购可回收的原材料实现循环经济,同时注重减量、再利用和回收,以提高经济和环保意识。该客户利用废金属资源来生产二级铝锭。他们将日立的固定式火花OES光谱仪FOUNDRY-MASTER Smart用于确保铸锭的化学成分符合所需的熔体配方。原材料还需要符合当地和国际行业标准。质量控制是该公司内部的一项关键要求,可确保零部件在投入汽车行业之前的安全性。紧凑型FOUNDRY-MASTER Smart在工作台上仅占据很小的空间,其强大的获专利光学系统可提供高分析性能。其具有启动速度快和测量时间短的优点,非常易于使用,并支持大批量生产。该客户对这种验证新进原材料的高分析性能感到满意。操作员只需接受简单培训即可使用该仪器,并能理解易读的结果,如此可保证只有高质量的铝锭才能进入生产流程,避免了昂贵的返工。2OE750用于提高产量随着该客户的产品进入生产线,其需要一台多基体结合的仪器来分析他们的压铸材料。日立开创性的OES金属分析仪OE750是市场上众多可选仪器中的首选。OE750采用现代设计、CMOS技术和最新SpArcfire软件,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和检出限。该金属分析仪可执行更严格的测试类型,尤其是针对痕量元素和杂质元素的测试。为实现更加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制造商们越来越意识到样品中不应该出现某些有害元素。使用OE750即可轻松控制杂质和痕量元素(如铁和锌),保持硅含量的稳定性,并满足严格的客户规范。日立的直读光谱仪预装了市面上规模最大的金属牌号数据库,可提供超过74个国家中350,000多种材料的1,500多万条记录。由于该客户为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生产汽车零部件,因此其需要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牌号,以避免耗费大量时间来研究国际标准和牌号。 该客户的操作员对性能稳定的OE750感到满意,因其能够快速测量,且运行成本低,能够用于日常分析和全面质量控制,以维持该客户现场的高测试效率。3X-MET8000 Expert用于进行多功能且灵活的PMI分析在购买并体验过FOUNDRY-MASTER Smart之后,当该客户需要一台用于材料可靠性鉴定(PMI)的手持式XRF光谱仪时,其首先想到的品牌是日立。从检查进厂废料和验证采购物到最终成品检测,便携式X-MET8000能够提供无损分析和实验室级优质结果,包括牌号鉴定和化学分析。由于X-MET8000重量轻、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且易于使用,该客户的采购部门甚至在审核新供应商时会随身携带它。我们的仪器易于使用且坚固耐用,加上在评估期间为客户提供的完善的技术和应用建议以及购买后的专属服务支持,让该客户放心地在一年内不止一次而是三次选择了日立。所有仪器还配有日立独有的数据管理和存储服务软件ExTOPE Connect,其允许从一个集中位置管理一系列仪器,并实时访问所有分析结果。说到金属生产、加工和产品制造,我们知道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控制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利用日立的各种金属分析仪可以确保在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简单准确地测试几乎任何金属的元素成分,以追求100%的质量的原因。了解更多若想了解更多日立关于汽车行业的材料分析解决方案,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汽车领域的基本指南、网络讲堂等,以帮助您解决当今和未来的挑战。阅读原文
  • 快讯:多家科学仪器公司投身生物制造产业
    近日,在“生物经济50人(青岛)论坛暨青岛企业家新质绘(生物经济绘)”上,经深圳华谷生物经济研究院倡议,华大集团、凯赛生物、华恒生物、华熙生物、招商创科、青岛啤酒、大北农、利安隆、海尔生物、微康益生菌、博日科技等含科学仪器厂商在内的多家生物领域知名企业共同成立了生物制造产业联盟。该联盟旨在为我国构建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链条,打造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机制,塑造以市场化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将为我国生物制造的发展汇聚强大的力量,推动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创新突破。科学仪器厂商的加入将为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将与生物企业一起共同探索生物制造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创新,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会议通知!生物制造产业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有望在本世纪末占全球制造业1/3以上的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发酵工程作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已有134个现代微生物制造的工业化案例,其主要发酵产品产值约为140多亿美元,预计2029年全球微生物发酵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8354.2亿美元,在药物、食品、化工等行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发酵工程的前沿学术、技术进展,及在生物制造产业中的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6月28日举办“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前沿技术及应用”网络主题研讨会,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报告。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bialfermentation240628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
  • 与粉体流动测试相约2019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探究如何优化增材制造的工艺及应用
    粉体流动的专家—富瑞曼科技,将于2019年2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加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欢迎莅临展台:W5-M14。作为麦克仪器大家族的一员,公司将展示材料特性解决方案,旨在优化增材制造(AM)等多行业的工艺性能,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及质量。作为粉体表征领域的专家,富瑞曼科技在超过17年的时间里提供粉体测试仪。参展者将有机会看到旗舰产品FT4粉体流变仪® 的现场演示,并了解这个通用的粉体测试仪将如何优化粉体工艺。FT4在众多行业均有应用,包括快速扩大的增材制造业。该仪器可提供敏感、可靠且可重复的数据,提供影响AM工艺的全面特性表征。传统的粉体表征技术通常无法量化粉体之间的细微差别,正是这些差别使得粉体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各异。同样,单独分析颗粒特性不足以评估所有影响粉体行为的特性。研究已证明依赖于单一参数存在局限,以及使用多元流变特性能更好地理解工艺性能。例如,已证实低渗气性是造成层均匀性差的原因,而动态流动特性可用于量化供应商或粉体生产方法变更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也强调了应用粉体流变学研究粉体的再利用,这也是优化AM工艺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参展者同时也能获得应用案例,显示这些研究的结果,同时讨论粉体流变学在增材制造中的重要性。参展者还有机会与富瑞曼科技的专家,就各自在粉体处理方面的挑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粉体行为的复杂性。Fu Rui Man(富瑞曼)是富瑞曼科技公司注册商标。Powder Rheometer(粉体流变仪)是富瑞曼科技公司商标。 届时您将看到: FT4粉体流变仪® 公司简介 英国富瑞曼® 科技,隶属于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注于粉体流动性测量系统并具有超过15年的粉体及粉体流动性表征经验。其专家团队为公司的所有产品提供广泛而有效的支持。 富瑞曼仪器系统已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行业。仪器所提供的数据提升了产品工艺和对产品的理解,加速了研发和配方向成功的方向前进,支持粉体工艺的长期优化。 富瑞曼科技,隶属于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总部位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并在全球与众多的代理商合作。 2007年富瑞曼科技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企业创新奖,并于2012年再次获得企业国际贸易奖。
  • 专业仪器+先进信息技术,携手实现“中国制造2025”!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的。 奥林巴斯的产品不仅体现了专业性和高效性,更是体现了很强的信息化水平。它们不仅在各专业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奥林巴斯近期发布的奥林巴斯科学云(Olympus Scientific Cloud,简称 OSC)3.0 版本,带来了更加简洁易用的UI、全新应用商城、仪器集、个人管理工具以及云数据存储功能,这些全新的强大工具,将使工业检测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易如反掌,让用户在检测和分析应用中,从容施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 的威力。 奥林巴斯OSC3.0,是面向所有互联奥林巴斯工业设备的单源平台,可为用户提供持续增强的全面解决方案。奥林巴斯无线设备用户(包括 Vanta™ XRF 分析仪、EPOCH™ 6LT 探伤仪以及配有 38-Link™ 适配器的 38DL PLUS™ 测厚仪)均可免费注册OSC帐户,并可获得扩展10GB存储(每租户)、无线软件更新、手册和检验证书云访问、用户注册、角色管理等免费仪器功能。 同时,在OSC 3.0平台,用户还可以浏览免费和付费应用,全新应用软件让以往一些特别令人头疼的问题得到轻松解决。首款全新应用 Inspection Project Manager (简称IPM) 伴随OSC 3.0一起发布,该应用有助于简化测厚仪腐蚀检测流程,让数据管理工作变得快速和高效。配有38-Link™ 适配器的 38DL PLUS™ 测厚仪 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是全世界的科技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关键的一环。奥林巴斯OSC 3.0可为管理员提供一个中心位置,远程控制与其云租户相关的用户和设备。比如控制用户的权限和角色,添加或删除成员,并管理和订阅相关数据,做到随时随地掌控全局。在设备方面,用户可在其租户中添加新设备,查看之前注册的仪器,还可以查看和下载与每个仪器相关的关键文档,例如检验证书和用户手册等等。 光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没有专业高效的产品肯定是不行的!只有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奥林巴斯EPOCH™ 6LT 探伤仪 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EPOCH 6LT探伤仪是一款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坚固耐用的仪器,不仅可使操作人员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还可以正常运行更长的时间。 仪器仅重890克,其重量的分配根据抓握方向决定,单手操作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腕的疲劳。飞梭旋钮和简单的按钮设计,使得仪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即使操作人员带着手套。设计符合IP65/IP67评级标准,且通过了坠落测试。清晰明亮的屏幕使用户在多数光线条件下都可以清楚地观看A扫描。 38DL PLUS超声测厚仪 未来,奥林巴斯将继续秉承“实现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心和幸福生活”的企业使命,为现代工业生产、运行筑起安全堡垒,为中国工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企业力量。
  • 苗圩: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p   12月27-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总结2018年工作,分析形势变化,部署2019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信心决心 奋力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肇雄主持。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辛国斌、罗文,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 /p p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业通信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p p   一是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 /p p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4家国家级中心。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再创佳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评选出10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p p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降本减负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积极推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 /p p   四是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典型。 /p p   五是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IPv6规模部署快速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 /p p   六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p p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p p   会议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p p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重点,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比重下滑趋势,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p p   会议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定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p p    strong 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strong /p p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工业强基工程要强化协同攻关,扩大应用规模。继续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接续布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建设用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深化高端材料上下游企业对接。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优化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 /p p   二是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确保完成定点帮扶、网络扶贫“硬”任务。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全国98%贫困村通宽带。 /p p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 /p p   四是培育国内市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乘用车“第五阶段”油耗标准。支持邮轮游艇、旅居车、通用航空、文化装备、冰雪装备等大众化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技术改造,加快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已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协调。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做好中美经贸磋商有关工作。 /p p   五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担保机构扩大小型微型企业低收费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反垄断审查机制。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构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 /p p   六是提升支撑能力,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推进网间带宽扩容以及存量网站与APP的IPv6升级改造。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加快5G商用部署,扎实做好标准、研发、试验和安全配套工作,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强化网络实名、IPv6地址和ICP备案管理。出台鼓励和规范新型电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 /p p   七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推动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立法。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转型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电信行业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p p   八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和扎实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进和规范督查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p p   会议强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p p   会议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 /p p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及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央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p p /p
  • 3D打印在金属制造业的兴起
    据最*新新闻发布报道,大规模人工智能(AI)驱动的机器人目前正使用全球最*大的金属打印机,以3D打印方式打印整枚火箭。另外还有一座3D打印的金属桥梁,2018年,我们向世界展示了这一座完工的桥梁——我们正等待将其安装至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最终地点。金属3D打印颠覆了传统方法,被誉为新兴制造技术。这一发展非常振奋人心;在金属行业从业多年的我们对行业技术的进步感到兴奋不已,且这种进步十分明显。 3D打印的兴起虽然我们认为现有技术已经具有快速、安全和节约成本等优点,但事实证明,与之前的技术相比,3D打印过程更快、更安全、更便宜。实际上,金属3D打印的成本仅为现有技术成本的十分之一,其产品在材料上与传统技术生产的产品相当,且在许多方面的性能更好。金属3D打印是一场即将席卷传统金属制造行业的制造业海啸。采用3D打印金属时,可添加原材料,形成薄层,而非从金属实体中减少或切除原材料。因此,此技术可大幅节约原材料的使用,几乎不产生任何浪费,同时能显著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 与所加原材料的优质特征相差无几虽然引入添加剂制造会增加成本,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机器将变得更实惠,即使是对小型制造商而言,情况亦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3D打印机打印出的物品与所加原材料的优质特征相差无几——与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一样。所用材料包括铝、钴、铬、铜、不锈钢、钛和钨。但如若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材料作为原材料,则其必须首先以纯元素或合金粉末的形式存在。可使用XRF(X射线荧光)金属分析仪测试这种“粉末”,确保其达到所需的质量规格后方可被转变成重要成分。首先,在计算机上创建待使用3D金属打印机打印的物品的详细图像。该图像可用于控制金属粉末的沉积和融合技术。然后,在轮廓顶部打印多层(通常每层的厚度仅为0.1 mm),据此可创造极其复杂的形状。这不仅创造了更多设计可能性,还使制造商有机会制造那些可能无法以其他方式制造或者需要花费极高成本使用机械加工、锻造或铸造等传统方法来制造的零件。打印机能够处理这些薄层,其能够极其便利地将超薄或中空设计转化为实物,并减轻物品重量。这对航空航天这类正积极寻找轻质产品以改善空气动力学、减少燃料消耗的行业而言特别有用。 确保质量控制3D打印金属技术采用逐步添加材料(而非减少材料)的方式进行打印,因此,在该过程中,可随时重复使用所有废弃物,从而大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考虑传统制造中所需的再加工过程之时,很容易发觉增材制造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法。最终产品是致密的烧结金属。实际上,金属打印零件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比采用传统方法制造的零件更柔韧。此外,采用传统方式制造的零件更容易疲劳。金属打印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理解和控制制造组件的确切成分。日立手持式XRF光谱仪系列可对处于整个过程中的粉末和成品组件进行详细、即时的分析。此外,日立设备还能在云服务器中记录大量相关数据,以便立即访问和评估。我们迫不及待想看到行业内的第*一座3D打印的金属桥梁在阿姆斯特丹安装。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