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跨国企业

仪器信息网跨国企业专题为您整合跨国企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跨国企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跨国企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跨国企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跨国企业话题讨论。

跨国企业相关的论坛

  • 跨国药企在华新药审批酝酿变革 或影响国内研发

    跨国药企在华新药审批酝酿变革 或影响国内研发中国针对跨国药企新药研发的审批程序正在酝酿变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下称“外资委员会”)近日正在与监管部门沟通针对跨国药企审批程序方面的事宜。按委员会说法,由于一项针对跨国药企的审批程序的变动,当中国患者想在中国买到一些跨国企业的新药要迟两三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药监局”)并未对此做出相关的公开通知,但外资委员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变动内容是增加了一轮跨国药企新药研发的审批手续,他们是从会员公司处得到的消息。一位中国药企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自己的业务圈子里最近也在讨论这一消息,如果变动实施,对跨国药企确实会造成影响。但至今,他并未见过有相关文件出台,还是应以政府文件为准。一位跨国药企的政府事务工作人员透露,这一审批新方式的提出,也许是政府部门基于用药安全作出的考虑。中外差异是改革缘由外资委员会是若干个外资制药企业组成的团体,近日,他们称正在与监管部门沟通针对跨国药企审批程序方面的事宜。按外资委员会的说法,跨国药企在我国的审批环节也许将被拉长,国家药监局将对其增加一轮新的包括注册和申报等环节在内的审批程序。这一审批新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三报三批”,即在现有的跨国企业两轮审批程序基础上再加一轮、一共三轮的意思。目前,这一名词正在医药专业社交平台以及医药圈内讨论着。该负责人称,在实行“三报三批”之前,不算临床试验时间,审评审批通常需要5——6年。在实行“三报三批”之后,依据之前的调研数据,国际多中心的申请需要11——15个月,验证性临床试验审评审批需要32——40个月,上市申请审评审批需要25——33个月。该外资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三报三批”要求企业在已取得满足中国注册要求的中国患者数据的前提下,重复按临床申报流程申请批准临床批件,临床批件获得后再按上市申报流程申报上市。在跨国企业眼中,这种改变导致企业重新递交已被审评过的资料,额外多走一轮2年或更久的临床试验审批程序,“相当于重新排一次队。”“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对用药安全负责,其实是个中西方思维差异的问题。”一位大型跨国药企子公司的政府事务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匿名表示,此前,我国想与国际在新药上市上接轨,政府做了不少努力,并认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鉴定结果。但这期间,遇到了一些中外差异的问题。上述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在国外,某款新药在上报时说是“片剂”,但在临床试验中会不断调整,最后出来的成品也许是胶囊等。但在我国,为了药物安全,有相关法规规定不允许在临床试验中做出更改。“并不是委员会故意刁难政府,也不是政府故意拖慢跨国企业的新药上市速度。”该工作人员称,由于国外一直使用的研发方式跟我国法律相冲,为了把住药物安全的关卡,“三报三批”的提法就这样出现了,“双方还需要进一步沟通。”跨国企业计划或将大幅调整“三报三批”的实施影响到的不只是外资新药的上市时期,还将影响普通患者面对的药物技术环境,以及我国的新药研发。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是由药企找全球各地的医院合作,由这些医院里的医学专家与药企共同设计一款药品的临床试验方案,最终结果将上报给参与这一临床试验的所有国家的药监部门。由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是在全球范围选取样本,往往比在某一国家内选取样本要更全面,所以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药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被认为是有保障的,很多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国家,便允许药企将这一结果用于在本国申报时的数据,无需再重新做一遍试验。如果“三报三批”实施,在我国进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在用于我国药品上市注册时,对企业不再有很大作用,在中国开展多年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外资委员会的负责人说,这一新方式会削弱跨国药企在中国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在中国开展国际多种临床试验的信心。“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都特别着急。”该负责人说,现在正是年底各个企业制定下一年计划和做年度总结的时候,如果“三报三批”继续下去,一些企业的运营计划必须进行大幅度调整,尤其是调整负责新产品业务的团队。调,还是不调,外资委员会负责人说,多家外企正在抉择中。专家称将影响国内研发“凡是这个领域的都知道,不同渠道都会传。”一位中国药企的业内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虽然听说“三报三批”的审批新办法,但不知道现在这一变动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是已经有了定局。“虽然从表面上看,对国内企业包括制造业和研发机构是好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对中国整个新药创新、新药与国际接轨,都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该业内人士说。“对外企来说,影响主要在专利保护期上。”他解释,大部分药企都是在正式研发前就申报专利,专利申报后,一般会经历十几年的研发期,审批结束后就剩下宝贵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市场上垄断销售,这段时间需要回收此前的巨额研发资金,压力一般比较大。而倘若中国实行“三报三批”,意味着这些药再晚几年才能进入中国市场,等真正进来后,本就所剩不多的专利期又被缩短了。目前,是跨国药企专利药到期的集中阶段。专利到期后,企业的该款药品一般会受到大量药厂的仿制药冲击,而此时企业的应对方式之一就是再推出其他新药上市。“从中长期来看,对中国整个新药创新、新药与国际接轨,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他说,客观来说,国内的临床试验一直都不够规范,自从中国也开始认可国际临床多中心试验后,大量的国际项目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开展,我国的新药研发技术和审评体系都得到了训练。“三报三批”的实施将意味着很多外企会放弃在中国做国际临床多中心试验。该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在药物创新上跟国际的差距还很大,不应该放弃这样一个学习国际先进水平的机会。当被问及是否听说过“三报三批”的审批新方式时,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外资企业审批政策变动事项政策的制定部门为国家药监局,目前北京局未接到相应文件。by浮米网

  • 【转帖】跨国药企研发锁定东方疾病谱

    跨国药企研发锁定东方疾病谱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张莉 发表日期:2006-09-05 今年5月阿斯利康传出1亿美元的在华投资被誉为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最大的一笔投资计划,而今看来,1亿美元不是封顶线而是一个下限。8月25日,阿斯利康宣布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将在2年时间内为其提供15万个化合物,而后者可获得1400万美元的回报。了解新药开发过程的人都知道,化合物合成只是漫长新药研制路上的一个环节,且所需要的费用远远低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支出。阿斯利康的目标是在华实现研发“一条龙”,并与多家机构进入了合作谈判阶段,那么1亿美元够不够用就成了记者心中的一个疑惑。阿斯利康中国区研发副总裁蔡学钧如是回答:“阿斯利康的计划是在未来3年至少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但并不代表投资只有这么多。”同时他还表示,阿斯利康在华的研发工作将以中国的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为其他研发中心提供服务或者联合研究而存在的。研究方向东方化阿斯利康的“易瑞莎”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上市9个月以来该产品销售已超过千万元人民币。从临床结果看,该药物对于中国女性尤其是不吸烟的女性治疗效果比西方人群更为显著。近年来相同药物在东西方人群中治疗效果产生差异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中国作为东方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之一,既有丰富的研究病例也蕴涵着无限的市场商机,自然引起了制药企业的浓厚兴趣。他们期望能够建立当地的研发中心,以研究东方人的疾病为主要方向,将寻找东方人的生物标记物和制造更加适合东方人的药物作为目标。除以东方疾病谱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研究机构还十分关注中药提取物中的有效化学成分。精神类疾病药物研发生产企业丹麦灵北公司在今年初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建立合作,就是要在后者的中药化合物库这堆“金矿”中寻找有潜力的“金沙”。与此同时,一些制药企业也在华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如以提供药物包衣为主的上海卡乐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其中一个显著功能就是提供中药现代包衣技术。目前,礼来、罗氏、诺和诺德、辉瑞、阿斯利康均在中国开展了新药研发工作,诺华也是万事具备只欠最后地点的选定。这些跨国企业在华的投资很多时候被认为是看中了中国的低成本。“相对低的成本是我们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获得阿斯利康1亿美元投资中首笔对外合作订单的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李革博士特别强调。而在美国留学并且工作了十多年的中国创新中心的执行总裁张小林博士对于中国的研发能力也非常有信心。他向记者表示:“我们更加注重中国目前从上而下的整体创新政策和氛围。如果只谈成本,印度也会是不错的选择。1400万美元,这即使在美国或者欧洲也都是重量级的订单了。”早在1996年,阿斯利康就已经在华开展合作,目前已同139家医院有临床试验方面的项目。在药物开发方面,阿斯利康准备同上海交通大学就精神疾病的基因研究开展合作,并且在药物发现和研究方面各环节全线有外包合作。“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在世界上都非常靠前,令我们欣喜的是像药明康德这样的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在中国不仅仅只有一家,我们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蔡学钧透露他们在安全性、毒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伙伴也正在洽谈中,不日将公布最后的合作对象。据上海浦东新区科委的朱旭东主任介绍,目前张江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聚集了超过1000家的药物研发机构,既有国家级的大型研发机构,也有自主创业的发展型小企业,群聚效益已逐渐显现,并且贯穿新药研发的上下游。这些企业一面自主创新,一面争取与世界领先的跨国企业合作了解最新趋势,掌握管理经验,并且通过实力获得项目资金推动自身发展。在北京和广州,类似的产业园效益都已出现,朱旭东认为这是众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并且主动外包项目的先决条件之一。辉瑞前首席执行官马金龙在卸任前到华的最后一次公众见面会上说:“2010年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学家。”蔡学钧对此持同样观点:“每年中国的化学本科毕业生有6万人之多。这是非常重要的。”阿斯利康计划未来3年创新中心的科学家要达到80名,并且主要是本土人才。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目前科学家团队为56人,绝大多数为本土科学家,还有一部分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可以说是东方人才东方文化。“其实在海外,中国科学家在各个药物研发中心团队中的勤奋和智慧是有口皆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跨国公司对于中国研发投资非常有信心。除在研究上的卓越外,中国科学家也有担任研发管理工作的成功案例,因此让中国科学家回归建立西方管理模式而又带有东方文化的研发中心是完全可行的。”一位海外归来的研发人员分析 。

  • 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并购专贴及以往相关信息整理

    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并购专贴及以往相关信息整理整理中...........毕马威:医药行业并购兴起http://xdrug.dxy.cn/bbs/thread/20755666?keywords=企业并购生物技术并购继续高温http://xdrug.dxy.cn/bbs/thread/18038882?keywords=企业并购#18038882日本近年最大的药业并购案写真http://news.dxy.cn/bbs/thread/1665335?keywords=企业并购#1665335跨国药企敌意并购仍频http://xdrug.dxy.cn/bbs/thread/18259071?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18259071跨国药企并购搅动中国普药市场http://xdrug.dxy.cn/bbs/thread/18944950?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18944950跨国CRO在中国的布局,扩张和并购 http://news.dxy.cn/bbs/thread/21434995?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跨国药企中国市场并购浪潮涌动 盛宴已然开席http://xdrug.dxy.cn/bbs/thread/18865403?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18865403中国医药并购热度持续升温 外资显露扩张野心http://xdrug.dxy.cn/bbs/thread/21906447?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219064472007年国际著名医药企业并购行为一览http://news.dxy.cn/bbs/thread/11388192?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11388192跨国制药巨头为何集体“面向基层” http://xdrug.dxy.cn/bbs/thread/21262607?keywords=跨国医药企业并购

  • [转贴]:一个跨国企业的实验室管理SOP

    I. 目的:Purpose综述实验室运作管理各方面的规范。The purpose of this SOP is to summarize Lab Operation management.II. 范围:Scope该SOP的范围是XXXXXQC实验室的管理。This SOP is applicable for ShangHai XXXXXQC laboratory operation management.III. 职责:ResponsibilityQC经理负责建立该SOP和维护它的适用性和执行有效性, QC各主管及各组组长负责本SOP的具体实施。QC manager i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this SOP and maintaining its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ll QC supervisors and group leaders shall implement this SOP.IV. 程序:ProcedureA. 实验室运作SOPs的架构 Lab Operation SOPs main structure overview1. 实验室人员, 设施管理: 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人员资格确认、健康安全卫生管理,设施管理,其主要内容见本SOP。 Lab personnel, facility managem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Lab Personnel Qualification, healthy/safety/environment management, facility management. These items content are in this SOP.2. 质量规格和测试方法管理SOP主要包括: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Methods management SOPs include: QC-2 原料/中间体/成品的质量规格的管理Quality Specification Management of Raw Material/Intermediate/Finished Product .3.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SOP主要包括: QC-3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确认 Laboratory Instruments/Equipment Qualification, SLQC-4 实验室仪器的校准和维护 Laboratory Instruments Calibration and Maintenance以及每个仪器的操作程序 and all Lab Instruments/Equipment Operation Procedures.3. 实验室样品的管理SOP:包括样品的接受,保存,监控,使用,处理以及留样 : QC-5 实验室样品管理 Laboratory Sample management, including Reserve Samples management.4.标准品及试剂的管理Reference Standard and Reagents management: QC-6 实验室试剂管理 Lab Reagents Management, SLQC-7 实验室标准品管理 Lab Reference Standard Management.4. 实验室记录和文件管理Lab Records and Documentation Management: QC-8 实验室记录和文件管理规范Lab Records and Documentation Practice.5. 实验室调查Lab Investigation: QC-9实验室调查程序Lab Investigation.B. 实验室人员管理Lab personnel management实验室人员的确认Lab Personnel Qualification每一位实验室上岗人员必须按照公司员工岗位培训课程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并经评估合格后才能上岗。培训包括三方面: Each lab personnel shall be trained according to site position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they shall get evaluation and qualification. Training includes:1. 公司安排的GMP培训 site GMP training2. 内部培训(SOP的培训,检验基础知识的培训,实际检验操作技术的培训)SOPs training, Internal lab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ique training3. 外部培训(仪器培训)External trainingC. 实验室安全规则Lab Safety Rules1. 安全通则: Safety General Rulesa. 在实验室内实验室人员必须穿工作衣、工作鞋、戴安全防护眼镜,根据试验的特殊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具: 面罩、帽子、围单、绝缘橡胶或特殊处理的手套,禁止在实验室穿宽松的衣服及披散长发。b. 不允许在实验室吃东西,嚼口香糖,冰箱内不得存放食品和饮料。c.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了解工作场所中所有可能发生紧急事情处所。d. 不要堵住通道和应急出口的门,近灭火设备处及附近永远不能堆放物体或堵塞。e. 了解消防器材的位置和洗眼器的位置及使用方法。f. 丢弃盛酸或碱的容器时用自来水稀释并冲洗容器至少三遍,最初的两遍冲洗液要收集于酸碱废液容器内 丢弃盛剧毒品的容器时,须用自来水稀释并冲洗容器至少三遍,最初的两遍冲洗液要收集于第三类废液容器内。g. 在进行消化、蒸馏、回流、加热等凡有火源的操作时,试验人员不容许离开岗位。h. 实验做完或离开实验室时,应全部关闭水、电、气,并由指定的安全负责人负责进行安全检查,若必须在晚上无人时运行的仪器和设备要挂上”正在运行” 的标牌。i. 不能用嘴吸取任何液体,要使用吸球或液体分配器。j. 实验室人员必须随时保持设备和工作区整洁,工作完毕,应清理好工作台面。k. 易燃液体必须贮存在安全柜内,并且不能在电炉等明火附近使用。酸碱等有腐蚀性的试剂应存放在耐腐蚀柜中,并分开存放。l.1 凡发生事故,不论大小,都应及时报告主管,并报告QC经理,由QC经理报告工厂管理和总经理。l.2若事故发生,应根据事故情况,迅速处理,若事故为化学品的伤害,应按照MSDS的指导处理,若事故为外伤则应立即送医疗室。并经受过训练的人处理治疗,以防感染。主管应对事故进行调查,要有调查报告,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m.经批准的参观者需由负责参观的职员陪同,并遵循公司的有关规则,进入实验室须佩戴眼镜。n.当突然发生停电时,正在运行的仪器设备操作者应迅速切断电源开关,待通知来电,并电源稳定后,再接上这些仪器设备的电源,检查仪器是否有问题,如无问题,可以继续使用,如有问题应立即通知工程部维修。必要时,有些设备可以先由工程部检查后再接上电源。

  • 【分享】欧洲跨国医药企业在华专利状况及发展趋势

    [center]欧洲跨国医药企业在华专利状况及发展趋势[/center]欧盟为了扭转医药工业与美国、日本的竞争劣势地位,提升其战略地位,日益加紧"医药产业政策"的制订,直接针对生物医药的主要有《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DIRECTIVE98/44/EC)和《欧洲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战略》。与此同时,欧盟各成员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以促进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德国注重医药的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产业经济,主要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优化专利技术转让环境等手段以实现其目标。从1996年起,德国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了"创业年代",这拉开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在2001年,德国通过的预算案将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列为未来三大科研重点,加大了对生物医药技术的投入力度,投入总额多达30亿马克,同比2000年预算增长5%。同时,德国政府专门提供了1.5亿马克的风险基金以加强硬件方面建设。 法国政府提供种子资金。为了推动法国医药技术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法国联合有关公司制定了一项生物技术工业的5年联合规划,其中医药保健和化学制剂成为重点开发的领域。根据这项五年计划,私营和政府部门的机构都可申请有关生物技术项目的经费,政府在10年用于生物技术的资金增加了10倍,到2001年,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总投入达2.5亿法郎。2001年法国政府正式公布《2002年生物技术发展计划》,决定由国家直接拨款1亿欧元进行开发、研究和创办新企业,并通过信用担保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使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得到至少5亿欧元的资助。法国则政部2001年10月18日宣布,2002年的则政预算将包括1.33亿美元的生物技术启动资金,其5300万美元作为种子资金,另外的8000万美元作为贷款,使法国生物技术产业从2002年开始崛起。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8068]欧洲跨国医药企业在华专利状况及发展趋势[/url]

  • 什么是跨国采购 !

    [b][color=#cc0000]这[/color][color=#cc0000]是[/color][color=#cc0000]两个概念个大小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国际贸易的概念里面包括跨国采购。还有要是将跨国采购的意思说了,跨国采购就是某些机构(政府或者企业)或者个人直接去国外采购商品,也就是没有中间商在里面。[/color][/b]

  • 【分享】我国医药外贸出口企业应对寒流之策

    [center]我国医药外贸出口企业应对寒流之策[/center]在世界金融危机横扫国际主流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医药外贸企业已感受到阵阵寒流的侵袭,而更冷的冬天还在向我们逼近。此时此刻,医药行业何去何从?笔者仅就医药外贸行业特别是企业的应对之策,谈几点个人拙见,供批评、斧正。 第一,保持传统产品出口优势的信心不动摇。 信心的坚定从何而来?首先,我国在许多大宗商品上的国际优势地位已经确立。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我国医药企业在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比较优势,性价比高成为中国医药产品的统一特质。以原料药为例,我国的原料药产量已占到全球原料药产品的1/4,居全球第一,维C、扑热息痛、青霉素工业盐等的产量一直雄居全球首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医药产品原料供应地的既定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其次,医药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其他产品较弱。再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欧美国家削减医疗费用支出的决心更加坚决,质量上乘但价格较低的仿制药使用量将会大幅上升,而我国作为世界仿制药原料主要供应方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制剂产能,有条件成为欧美国家新一轮医改政策调整的受益者。另外,我国医药产业出口依存度约为24%,按国际通行的30%安全标准仍处于受冲击较小的范围,医药产品大部分用于内需,而即将启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延续行业景气预期。 第二,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截至2007年底,我国医药贸易伙伴有21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医药贸易伙伴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这三个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医药外贸总额的92%,其中对美贸易比重占整个医药外贸比重的18%,对整个欧洲的贸易比重则占35%。在主要目标市场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应调整出口方向,开辟新的渠道,扩大对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出口。以巴西、阿根廷为主的南美市场为例,2007年南美医药市场容量增长率达到11.6%,是全球医药市场增速的2倍,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潜力巨大。在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目标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适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对非洲地区的出口可侧重抗艾、抗虐和抗生素等产品,以及质优价廉的中型医院诊断设备等。 第三,“走出去”壮大企业实力。 截至2007年底,我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但医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在全行业中处于很低的水平,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较大。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持续走低,不少上市医药公司股价已回落到最低值甚至被摘牌。如在最近美国股市被摘牌的企业当中有相当数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许多生产和经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为我国医药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并购或绿地投资提供了难得商机。 第四,抓住外资对华技术外溢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医药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将成为跨国企业创造新财富的重要目的地,世界制药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从年初以来,跨国企业明显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如辉瑞已大幅增加在华的销售团队力量,将把业务从当前的110个城市扩张到650个城市以上;阿斯利康、葛兰素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启动了对中国的长期市场发展战略;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为降低研发成本,也效仿其他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从近年来外资对华医药研发转移的情况来看,呈现出较过去鲜明的特点,即从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项目合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向。这一转变为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加快自主研发,更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而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 第五,大力开展企业风险控制。 医药制造业亟需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机制上寻找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但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尚没有实质性的迈步。一般而言,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来自企业内部、行业竞争环境和全球市场三方面的风险。就医药企业而言,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生产风险、责任风险、研发风险、信誉风险、行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行业竞争环境风险包括质量风险、市场投入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等;全球市场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之可行的系列举措,可以转危为安,变危为机。哲学先知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即是这个道理。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 【转帖】中国医药企业亟待跨越欧美GMP门槛

    [center]中国医药企业亟待跨越欧美GMP门槛[/center]诺华集团子公司、世界第二大非专利药公司山德士(Sandoz)的全球首席执行官乔杰夫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非专利药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最佳的发展机遇。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有二:一是世界范围内大量的专利药到期给非专利药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据统计,仅2007年全球就有35种重量级药品专利到期,吐出价值高达80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目前,全球非专利药市场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制药业整体发展速度。二是医药保健环境正在发展变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比率增大、人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等因素导致医疗保健需求迅速扩大,而恰在此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政府都感受到医药保健支出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非专利药。   拜耳医药保健北京工厂厂长康本德博士告诉记者,拜耳耗资2.2亿元人民币的北京工厂扩建工程刚刚完成。新北京工厂的整体面积比扩建前增加了一倍,产量则为扩建前的四倍。根据计划,扩建后的工厂将满足到2010年时的产能要求,届时,北京工厂将成为拜耳全球生产基地中最大的医药包装工厂。   不仅是跨国企业更加重视在中国的生产,对于以生产仿制药见长的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来说,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将自己产品拓展到全球市场的重大机遇,但确保药品质量,跨越欧美GMP认证门槛,成为中国企业能否把握住这次机遇的关键。   知己知彼:我们差在认知   想要跨越欧美GMP认证门槛,首先要对欧美的GMP有充分的了解。   据东北某药厂厂长白育林介绍,比较中国GMP与美国cGMP的相关规定后人们不难发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要素——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人员上,美国cGMP要比中国GMP简单,章节少;而对这三个要素的内在要求上的差别则较大。我国GMP对硬件要求多,美国cGMP对软件和人员的要求多。这是因为,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看来,从根本上来说,药品的生产质量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因此人员在cGMP管理中的角色比厂房设备更为重要。通读中国和美国的GMP具体内容后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GMP对人员的任职资格(学历水平)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对任职人员的职责却很少约束;美国的GMP对人员的资格(受培训水平)规定简洁明了,对人员的职责规定严格细致,这样的责任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生产质量。从中、美GMP比较可以发现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样品的收集和检验,特别是检验,中国GMP只规定必要检验的程序,而美国GMP则对所有的检验步骤和方法都规定得非常详尽,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药品在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原料药阶段的混淆和污染,从源头上为提高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业内资深人士邓先生告诉记者,相比美国、日本的GMP,欧盟的GMP更是有两条独特的规定:其一是企业要设置受权放行人员,这些人员经政府资格认定,并负有法律责任,其职责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不但要检查产品是否经检验合格,还要监督生产过程是否符合GMP条件,如果放行人员没有履行职责,放行了违规产品,政府可能对放行人员依法进行处罚;其二是,企业在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在生产中不但要符合GMP的要求,还须遵守生产许可的相关规定。事实上,在我国生产许可证制度早已有之,而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则正在大力推行。   那么,中国本土企业如何申请国外GMP认证呢?   据专门提供GMP咨询服务的Gemro Services Ltd公司的张小姐介绍,以申请欧洲GMP认证为例,首先中国生产企业需要有一个欧洲的合作伙伴,即代理人,能够向欧洲相关部门递交(药品)上市许可(Marketing Authorization)的申请。代理人既可以是单纯的贸易商,也可以是药品生产企业。上市许可的申请是一个正式的程序,审批机构将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查。根据产品的类别、危急程度和重要性,现场审查可以在规定时限内进行,也可能推后较长时间才进行。此外,所申请的产品种类,以及在哪一个欧盟成员国递交申请,将影响现场检查后是否会颁发正式的GMP证书,或者仅仅是出具列明检查发现和缺陷的报告,所以,并不是每一家接受现场审查的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都有机会获得GMP证书。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进军欧洲市场,最大的问题仍是对于GMP的理解与欧洲不同。中国GMP特别注重最后的工艺步骤以及洁净区技术;而西方GMP关注更多的则是对于整个生产工艺的全面理解、风险评估和管理、CAPA(整改措施及预防措施)、变更控制系统和工艺验证。中国企业在各个技术细节,以及对所有工艺细节的理解上,通常都与欧盟的要求有差距。   中国企业由于与欧美在GMP的认识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申请国外GMP认证时,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寻求帮助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公司能找出中国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能充分地理解因这些基本问题而产生的与西方GMP要求的差距,最终帮助其通过改进而符合欧美GMP标准。在了解了国外对于GMP认证的要求后,企业还须更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质量控制流程。乔杰夫介绍说,作为产品遍及全球的世界第二大非专利药生产企业,山德士的经验是,“药品质量和安全任何时候都是最硬的指标”。无论山德士进入哪个市场,都永远执行诺华的标准。该标准结合了欧盟、FDA、ICH(国际协调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各家之长,是硬要对自己“狠”一点的高标准,拿乔杰夫的话说,“质量零妥协”。据其介绍,在山德士,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质量保证部直接向CEO汇报工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可靠。一直以来,基于严格的质量管理,山德士的至高质量标准享有国际声誉。

  • 企业文化:变潜规则为显规则——转

    我觉得,阿里巴巴最值得借鉴的是其能够做到内外统一,首先外在的雇主品牌形象很好,树立的企业精神领袖马云,能够明确地传达出阿里巴巴的企业精神,同时对外定位与对内员工的管理思路是高度统一的,并根据外在形象建立了自己的内在制度。这也是大多数好雇主都具备的特质,即内外精神是一致的,比如谷歌、大众汽车、招商银行等,相反表里不一则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企业文化:变潜规则为显规则这实际上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如何在内部管理中落地,很多企业都有一个创始人团队,在常年的摸爬滚打中形成了很多的潜规则,不论好坏,都是后来加入团队、没有经历过这一过程的成员所无法理解的,如何把这些潜规则变成行为规范,这一点非常困难。很多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即便是很多跨国企业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文化规则没有落地,执行的更多是流程规则。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效力?这里面三个要素很重要,第一有赖于核心管理人员的意识,第二在于行业发展阶段影响,第三取决于业务模式影响,这三点决定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构架。因此,企业文化能否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多重hr369.com因素的组合作用,并非单一强化所能完成的,以阿里巴巴为例,首先是身处一个很好的行业,互联网的精神就是不保守,勇于创新;然后还具备出色的领导人,其中不乏具备成熟跨国企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这些都与企业的DNA相契合。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上述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因素已经确立下来就难以改变,因此只能是从管理层意识层面来进行转变。此外,需要认清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也是企业在构建文化管理上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前者需要相对固化,因为这是企业的核心和DNA,需要稳定下来一些一脉相承的东西;但外界变化很快,员工需求、社会认知都在不断变化,这样就会产生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要保留下来的?哪些是要与时俱进的?这就需要企业做出权衡。比如一些传统企业强调的文化是勤奋刻苦,但是现在员工更关注的是尊重和发展,如果再以勤奋刻苦作为企业的灵魂就会出问题——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变化,企业如何应对将决定管理效果。以阿里巴巴的薪酬福利方面为例,在企业发展早期,大家对期权方面会有相当的期待,但是随着企业渐入成熟期,这样的激励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阿里巴巴就会针对新的形势做出应对,比如内部鼓励创业,做一些新型期权的安排,让员工不单在集团,还可以参与到分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创新中来提升自我价值。因此,要实现文化管理,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想法很好地灌输下去,首先要自下而上地去体察员工需求,理解员工需求,满足员工需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要与员工沟通他的需求,否则员工只能是为钱打工。这几年我们做调研会发现,员工对工作的诉求正在发生变化,从简单的物质满足开始关注更多的精神回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能够覆盖到需求金字塔更多的层级,那么员工流失率就会更低。

  • 跨国药企蜂拥到华研发

    文章来源:公司 发布日期 :2006-12-08 文章作者:余德  跨国药企巨头正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11月6日,诺华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中心初期投资达1亿美元,将在2007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是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初期投资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之后又一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据悉,这批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总投资额已超过5亿美元。 诺华公司董事长兼CEO魏思乐博士表示,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初期将专注于传染性疾病引发的癌症研究,其中包括由肝炎病毒引发的肝癌。 国内医药行业的一位资深专家指出,全球性缩减医疗开支的相关政策与专利药近年专利保护期的大规模到期等原因让国际药企巨头不得不加大新药研发并展开错位竞争,而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享受“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它们的研发费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研发专利药已成为企业获利的必由之路。跨国药企急需寻找降低研发成本、迅速发现新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中国开始向世界展现出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名誉所长周海钧研究员表示,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能够使新药临床试验中的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统计数据完善,从而极大地加速试验的进程。 “跨国药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对国内的药企并无冲击性的影响,相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国家药监局一位专家说。 他表示,跨国药企的研发更多的形式是合作研发,诺华用于科研外包业务的费用就占总科研费用20%左右。国内同行在与跨国药企越来越多的合作中,通过承揽一些外包研发业务,可以获得收益并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诺华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将专注于癌症的研究,主要针对由传染性疾病引发的肝和胃肠道的癌症。上述国家药监局专家表示,从这个方面来说,跨国药企研发中心的进入,对于国内药业开发而言,还能够填补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

  • 【原创】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中国企业素质和企业文化

    三聚氰胺事件出来这么长时间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企业基本上都在回避自己内部的问题,从外部找原因,最后变成潜规则和奶农负责,呵呵,可笑之极。做食品行业,加违禁之物,最后演变成潜规则,竟然没有自己的责任,让人不寒而栗!由此可以折射出中国企业的素质、文化,中国企业的素质是挣钱,文化是想方设法去挣钱,即使犯法也没关系,反正没人管。心黑的可以做石墨了! 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的生存靠得是一种诚信,一种激情,一种精神,或者说良好的企业素质和文化,公平的市场竞争造就了无数大企业,没有一个靠欺骗能长久立足的企业,即使曾经辉煌也注定会倒闭,因为它丧失了企业的灵魂,精神没有了剩下行尸走肉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好。 不知中国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是怎么定位的,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自食其果,天做孽犹可恕,自做孽不可活!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素质和文化的落后,缺少监督只是外部原因,一个企业在诞生之初的宗旨和目标定位失误就决定企业素质和文化的偏离,这是企业管理的问题,和别人没有关系,我不相信这些企业的老总没有看过跨国公司的成长史,别人的企业文化可能长挂嘴边,可是一做事又恢复原形。还是人心和人性的问题,缺少战略眼光和一种认真做事的精神。 中国的企业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钱是好东西,但不能是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果看重了,心想歪了,企业很快就到头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大的企业,奉劝这些企业好好学习国外大企业的素质和文化,看看别人的定位、想想自己的出路,不能再瞎折腾了。 从做人看做事, 从做事看做人,中国企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想认真做事的企业家们好好定位自己,做大事需要一种素质和精神。造就一种霸气和境界。

  • 【分享】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善水公益行动4月22日启动

    “善水”公益倡议项目介绍  一、活动背景  为什么要发起“善水”公益倡议?  1、全球的水危机迫在眉睫  “如果说20世纪人类争夺是石油,那么本世纪的拼抢就在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的两倍;到2030年,全球47%的人口将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受全球变暖趋势影响,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日渐消融,中国、南亚和中亚等地12亿人将面临缺水风险。  2、水污染隐患频繁引起健康危机  全世界现在有8亿8400万人不能享有安全饮水,26亿多人不能享受基本卫生设施,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与饮水和卫生设施相关的疾病,每年有约1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亿多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2005年松花江流域大范围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突发镉污染事件, 2007年太湖北部湖区大规模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供水危机……  3、善水行动,有远见的企业亟需转危为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但是,企业在日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人们在日常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中,消耗着大量看不见的水,而“水足迹”、“水中和”等水资源概念目前在中国环保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企业仍缺乏善待水资源的可行性系统解决方案。  企业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秉承着企业社会责任,更需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做出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报告称: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有可能会“比石油还昂贵”。目前20家跨国企业正在筹建商界范围内的“水危机全球行动框架”,共同采取行动应对水危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07年7月也正式开启了“CEO水资源管理使命”计划。   大型外资企业已走在前面。2010年9月大自然保护协会和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产品水足迹评估:公司进行水资源监管的实践》,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可口可乐公司在水资源管理上的战略:管控工厂用水,协助供应商节水和实现对社会的“水中和”。  “善水”公益倡议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联合主办,将通过科学分析水资源现状,基于“善待水,就是善待生命”的价值理念,以“水中和”的概念为核心,积极向企业界及公众发起“善水”公益倡议,并向企业及公众提供与传播善水价值理念与解决方案

  • 【讨论】跨国药企眼里的中国市场

    在中国,赛诺菲-安万特正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目前赛诺菲-安万特已经开始削减在美国和欧洲的职员,相反,其在中国每年要增加五分之一的职员,并且要与其他跨国制药公司竞争,招聘数千新销售人员。这些新增销售人员将为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最新的心血管、糖尿病药物服务,目的是将其范围扩张至该公司尚未触及的领域。“大家都在努力扩张,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增长率为28%。”赛诺菲-安万特中国区负责人Tom Kelly说。去年,赛诺菲-安万特在中国的收入为6.86亿美元,该公司希望至2015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新医改带来市场变量中国制药行业就像其他行业一样,正在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据IMS统计,接下来的5年内,跨国制药公司将有1400亿美元的产品失去专利保护。诸如赛诺菲-安万特、辉瑞和葛兰素史克这样的跨国巨头已经开始拼命弥补这一裂隙,开展多元化经营、裁减人员和开展超级并购,但是仍将面对千疮百孔的资产负债表。跨国制药巨头相信,中国制药市场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据IMS的预测,中国制药市场目前已经跻身全球前五位,2013年将上升至探花的位置。在接下来的5年内,中国制药市场将增长40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增幅的三分之一强。这一增长由人口变化,诸如中产阶级越来越多、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所致。而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政府最近宣布了一项庞大的增加医疗开支的项目,目前医疗保健支出占中国GDP的4.5%,美国为16%。这中间有一个经济因素在内:为了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中国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网络。中国政府到2020年将投入1250亿美元,以实现全民医保。而这对于大型制药公司来说则是喜忧参半。很大一部分中国居民将能享受到免费的基本治疗用药,而且中国政府将在很大的程度上考虑他们所能支付的能力。“目前中国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定,由于一些变化将要发生,企业还不确定将走向何方。”致盛管理咨询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人Chris Arzt如是说。“如果你一年前问我,我可以说人们是信心满满的,”他说,“目前仍是这样,但是也有一些让人担心的因素存在。”价格更低,市场容量更高中国药品市场非常分散。目前有数以万计的医药商业和生产企业,但是并没有谁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药品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中,绝大多数消费者以现金购买药物,而且所购买的主体是非处方仿制药和传统中药。当下,跨国处方药生产企业的销售主体为稍微富裕的城市居民。且销售的大部分药品即将失去专利保护,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产品的销售额正在受到仿制药的侵蚀,但在中国仍然能获得高价。“伴随跨国制药公司带来的优良信誉而来的,是强劲的品牌价值和高价格,”IMS中国区主管Sati Sian说:“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存有一定的信任,正如你在汽车产品中所看到的一样。”大型跨国制药公司还没有断定,随着政府的干预,他们的高价产品是否会受到影响。且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药物目录,该目录中的产品将由政府定价和配送,但是这一目录中的药品受到的销售影响尚不明晰,Arzt说:“好事还是坏事?我是否能够通过容量的扩张来弥补已经失去的由定价而导致的利润损失?大部分公司都在表示怀疑,而且对这一交易更加谨慎。”

  • 【分享】跨国药企上书 外资药企争议基本药物制度

    [center]跨国药企上书 外资药企争议基本药物制度[/center]虽然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已过,但来自各方的建议仍源源不断汇入相关部门。3日,记者获得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RDPAC)对于医改征求意见稿的一份建议书,RDPAC的执行总裁萧滋杰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详述对于新医改方案的认同和不认同,特别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外资药企,是中国医药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占据了处方药市场30%的市场份额。这个群体对于新医改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而RDPAC,正是跨国药企在华的代言人。争议基本药物社区全覆盖在新医改方案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基本药物,是国家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并参照国际经验,确定的药物通用名目录。事实上,基本药物目录在我国一直存在,但一直以来形同虚设,未起到实际作用。为此,新医改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基本药物目录的运行。 征求意见稿对基本药物制度做出如下阐述: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这也正是被外界诟病的“统购统销”。——此前,代表民族药企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已经上书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此似乎违背市场经济运行的做法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同样的看法。”萧滋杰说,按照招标定点生产,有悖国家反垄断的原则,会让少数垄断企业获益,但危及大部分企业的生存。他认为,对基本药物的生产和流通企业不宜作单一的定点或招标限定,可以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鼓励企业合理竞争,通过竞争性议价或团购方式来遴选药品供销企业。 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的新政,更让跨国药企坐立不安。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这让一直试图拓展基层医疗市场的跨国药企发现,自己生产的中高价药物可能无法拿到进入这一市场的敲门砖。值得一提的是,新医改下,社区医疗等基层医疗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这一背景下,众多跨国药企一改往日只重视三甲医院的营销,转而向社区拓展,但如果社区只准使用基本药物,大部分跨国药企可能都将和这一未来扩容最大的市场无缘。对此,萧滋杰表示,此种做法并不合理。对社区医院用药的限制与拓展社区医疗的初衷背道而驰。“国家拓展社区医疗,是为了从大医院分流病患。但如果患者和医生在社区医院没有了用药的选择权,很多患者可能会再次回流到三级医院。

  • 变平的跨国公司

    文章来源:观察家 发布日期 :2006-12-08 文章作者:李晶 “从来没有人这样在高尔夫球场上给我指示方向:‘对准微软或IBM。’”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如此开场。在这部让全世界沸腾的商业著作里,这位纽约专栏作家把IBM这样的跨国大佬的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在全球化1.0版本时代,跨国的经济活动主要为贸易;在2.0版本时代,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各个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公司;而在全球化3.0版本时代,跨国公司则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配到各个国家,那些能够整合全球供应链的组织或者个人将从中获益。 2006年11月14日下午2点,出席IBM中国区员工大会的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世界是平的》, 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个精神的小个子正站在主席台上演讲,“过去我的父母告诉我,快把餐桌上的饭吃完,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还饿着肚子,现在我对我的女儿说,快把功课做完,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抢你们的饭碗。” 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跨国公司正在通过全球范围内亲密无间的合作,平坦化了我们的竞争场地,并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微型。 “我们的整合在IBM已进行两三年了。”IBM中国和印度业务发展副总裁Michael J Cannon-Brookes称,“一家公司,它的设计可能在米兰,研发在美国,采购和制造在中国,产品销往全世界。”这与弗里德曼的关于世界正在变平的理念不谋而合。 “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业务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地方迁移,并着手压缩内部运营成本。他们变得没有国籍。”易凯资本的分析师张朋说,“所谓‘全球化公司’,就是利用全球的资源,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去。” “没有什么母公司,我们开展业务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IBM的CEO彭明盛说。出售与整合 “IBM近年来的重大举措是:用35亿美元买来普华永道、21亿美元收购Rational,并把长期亏损的硬盘和PC业务分别出售给日立和联想。”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周伟焜说,经过这几个重要步骤,现在IBM已经完全退出低利润的商品化领域,转向了高价值的领域。 2006年10月初,IBM全球首席采购官John Paterson 从纽约飞到中国深圳,他即将在新的办公室管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采购人员。IBM的全球采购总部从纽约搬到了深圳,就像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描述的那样,蓝色巨人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优化供应链。 事实上,跨国大佬们都在进行全球化的整合之旅。日前,刚刚出售了半导体部门的飞利浦又把手机业务卖掉了,这家全面转型的百年老店从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制造商变成生产外包的“科技巨人”。  一年前,英特尔公司刚刚将全球“渠道平台事业部”搬到上海。对于全球总部的地域设置,英特尔解释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而收购了IBM个人电脑部门的联想将全球总部迁往了美国罗利,而罗利、日本东京、中国北京被其整合为全球创新的大三角。 剥离低利润业务,整合全球的业务和销售、研发以及供应链系统,这些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大搬家。“一个全球整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人才,可以基于经济、专业技能和开放环境的要求,被灵活配置于全球的各个角落,这将带来最敏锐的市场意识。” John Paterson 称。“随需应变”地搬家 “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公司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似乎都已经过时,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全球化。”分析师张朋认为,“在这个全球商业公司大搬家的浪潮中,‘将合适的工作以合适的成本放在合适地方去做’被奉为准则,这显然是一个国际重新分工的时代,要把某一个环节放在最具竞争优势的地方。” 由于中国充足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一掷千金建立研发中心和新的总部。11月2日,北电中国公司在北京启用其中国新总部和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中心也将成为北电的全球研发核心之一,而投资建设中国新总部,是北电在两年前宣布向中国在3年内增资约16亿人民币,以加大其在华研发力量和市场份额的一部分。 此前,爱立信和西门子已经分别宣布,在5年内计划再向中国增加10亿美元投资。西门子也透露,总投资10亿人民币的西门子中国新总部正在修建中。 但是整合并非坦途,正如IBM中国与印度地区业务发展副总裁Michael所言,“全球整合企业”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即人才、新业务模式和文化方面的挑战,比如全球整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和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要求非常高。中国机会 不过,对于那些渴望全球化的中国公司来说,首要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在新的全球供应链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目前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国际化的趋势,是研发投入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把中国纳入它的全球研发系统,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称。 而分析师张朋认为,每家中国公司都希望能在这个全球化的供应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竞争首先来自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事实上,一如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韩国,现在也到中国本土企业打造真正的跨国公司的时候了。

  • 国内企业争夺低端市场 国外巨头独享高端市场

    部分进口设备采购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了财政负担。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此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业内认为,在全球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版图里,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不是产值最大的药品,而是国家主推的中医以及自发形成一定优势的医疗器械。然而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跨国企业竞争的焦点是设计理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高质量的产品正是国内大型医院所青睐的,因此国外产品多销往国内的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为什么国产仪器都是小玩意?而大件只能靠进口呢?

  • 【转帖】中国制药企业落后印度10年 低水平仿制成为通病

    【来源:国际在线】   中印制药龙象之争  经过几年努力,印度制药企业已经在仿制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将中国药企远远甩在后头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  本报记者郭艾琳发自上海  全球制药老大辉瑞被印度人撞了一下腰。 其拳头产品———全球首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的药品“立普妥”,遭遇了印度仿制药企业“南新(Ranbaxy)”的专利挑战。虽然去年10月,南新在首场法院审判中失利,但南新继续上诉,要挑战到底。  敢于向辉瑞宣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南新自有南新的底气———它已经具备先进的仿制、创新和进一步研发的能力。而无论是勇气还是技术,都是我国制药企业所欠缺的。  两个同样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制药领域,曾经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走着以仿制为主的路线,而如今,印度已经超越了中国。  到印度考察回国后,海正制药董事长白骅感叹,中国医药企业平均落后印度10~15年,印度药企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殊途不同归  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性质,中国医药产业和企业都与印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印度制药行业分布着2万多家注册企业,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我国目前拥有6000多家医药企业,医药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86.8%,水平基本相当。而生产成本低、行业集中度低等,都是两国医药行业的相似之处。  由于研发水平有限,两国医药企业都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然而,一条几乎相同的道路,却走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零碎的小规模医药企业,印度通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了类似于南新、瑞迪(D r .R e d d y ’s)、西普拉(C i p l a)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已不局限于简单的仿制,也已经开始有了创新药物。而这些制药企业,正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的非专利业务、建造海外工厂的形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而相比之下,中国医药企业却几乎找不出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更缺少向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发起并购的勇气和资质。  中国和印度生产的药品都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出口额也基本相近。但是,印度药物制剂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以上;而中国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出口,西药制剂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不到总额的4%。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6月,印度制药市场的销售额比上一月增长12.9%,其中南新和西普拉的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6.6%。而南新以5.13%的份额成为当月市场霸主。然而在我国医药市场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多是跨国医药企业。  仿中有创和一味仿制  并不完全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部分中国药企的仿制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印度制药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其比中国企业更早地意识到,简单的仿制是完全不够的,仿制的同时必须有进一步的创新。这一点不同的思考方式带动了印度制药企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制药企业的通病就是低水平重复仿制。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药品专利过期后,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对其进行简单的、完全相同的仿制。如“安乃近”这样低价格药品,生产厂家已经超过了100家,而为了赢得销路,各企业之间只能纷纷压价竞标,最终的价格低到企业自己无法承受。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药品,却很少有企业敢于去尝试仿制。  而印度制药企业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仿中有创,而且如果同样时间开拓生产仿制药,印度往往比中国早1~2年上市。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南新挑战辉瑞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而事实上,此前南新已经通过成功诉讼葛兰素史克的“头孢呋辛酯”,在不需要付出任何赔偿的前提下,对该药品进行低价仿制。  同样,印度大型制药企业更愿意在仿制药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创新,从而创立自己的品牌药品。目前,印度的制药企业已经从最开始的原料药生产,逐步过渡到对创新药物的开发,且这一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研发型制药企业,每年将销售额的15%左右投入研发,而印度企业是研发支出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左右,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已达到10%左右。但我国制药企业的平均投入只有不到1%,而像华北制药、山东新华等老牌医药企业,也很少有研发的项目。《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制药企业根本拿不出这笔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设立研发部门。第一财经日报

  • 跨国仪器公司裁员潮中,CEO们拿多少年薪?

    [font=none][color=#333333][back=#fcfcfd]外企“打工人”生存不易,但跨国仪器CEO们的薪酬是否受影响?带着这个疑问,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2023年跨国仪器公司薪酬榜”,与广大读者共飨。[/back][/color][/font]Hello,各位读者大家好!  又到一年一度的“年报季”,  欢迎收看仪器信息网[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514.html][b]“2023年度上市仪器公司财报盘点”[/b][/url]系列。  众所周知,2023年行业整体环境不太乐观,多家上市仪器公司宣布了[color=#0070c0][b]降薪裁员[/b][/color]等举措。  外企“打工人”生存不易,但[color=#0070c0][b]跨国仪器CEO们的薪酬是否受影响[/b][/color]?  带着这个疑问,[color=#0070c0][b]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b][/color][color=#ff0000][b]“2023年跨国仪器公司薪酬榜”[/b][/color],与广大读者共飨。[align=center][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5/202405201415107408_8528_5874949_3.jpg!w690x460.jpg[/img][/align] [i][size=14px] 注:[color=#ff0000]★[/color]表示第一年进入榜单[/size][size=14px]  部分跨国仪器公司数据未披露,所以不在榜单中[/size][size=14px]  数据来源为上市仪器公司财报,仪器信息网整理[/size][size=14px][/size][/i]  表中CEO薪酬包含:[color=#0070c0][b]薪资[/b][/color](salary)、[b][color=#0070c0]股票奖励[/color][/b](stock awards)、[b][color=#0070c0]期权奖励[/color][/b](option awards)、[color=#0070c0][b]非股权激励[/b][/color](Non-Equity Incentive Plan Compensation)、[color=#0070c0][b]其他补偿[/b][/color](other compensation)等  [size=18px][color=#ff0000][b]还是说几组数据,大家直观感受下:[/b][/color][/size]  1、按照2024年5月16日美元兑人民币7.22的汇率计算,表中仍有[color=#0070c0][b]4位CEO年薪过亿(元)[/b][/color],分别是丹纳赫、赛默飞、安捷伦、阿美特克,[b][color=#0070c0]“亿元CEO”数量与去年持平[/color][/b]。  2、但细看之下,[b][color=#0070c0]业绩的影响显然存在[/color][/b]:2021年表中11位CEO薪酬显著增长,2022年疫情红利散去后仍有8位增长,但2023年已降至4位(排除空降)。[color=#0070c0][b]2023年,CEO薪酬大幅增长的前提是企业营收和净利双双增长[/b][/color]。例如,阿美特克CEO薪酬增长140万美元,一举跨过亿元大关,就与企业营收增长6%、净利增长13.2%密不可分。  3、赛默飞 Marc N. Casper曾连续九年蝉联薪酬榜首,但在2023年因业绩波动,[color=#0070c0][b]其薪酬大幅减少9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损失6600万元[/b][/color]。尽管基础工资略有上涨,但股票、期权及非股权激励均显著下滑。  4、看完高管的薪酬数据,再来关注员工的薪酬中位数。不得不感慨,[color=#0070c0][b]当Ilumina的员工真是一件惬意的事[/b][/color],不管公司如何动荡、开了多少高管、专利战打成什么样,[color=#0070c0][b]员工平均薪酬连年稳步上升[/b][/color],在科学仪器行业遥遥领先。  5、再看梅特勒-托利多,CEO薪酬有显著增长,员工薪酬呈现大幅下降。对此,梅特勒-托利多表示:“公司约40%的员工位于中国、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和东欧等低成本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和墨西哥,大量员工参与装配和制造任务。”[color=#0070c0][b]是否可以理解为,梅特勒-托利多在制造基地和员工分布上进行了优化布局?[/b][/color]  6、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榜单中还悄然揭示了两届CEO的更迭。[b][color=#0070c0]特别是Ilumina公司[/color][/b],随着代理权之争尘埃落定,继董事长出局和原CEO请辞后,Ilumina从安捷伦引进了执掌生命科学集团的Jacob Thaysen。[color=#0070c0][b]于新上任的Jacob Thaysen而言,薪酬当即上涨了16%[/b][/color],如果以Ilumina原CEO巅峰时期2675万美元的薪酬为基准,Jacob未来的收入有望超越他的前东家,甚至可能超越现任“榜一大哥”丹纳赫或赛默飞。  7、有趣的是,[b][color=#0070c0]安捷伦也于2024年也宣布了CEO更替计划[/color][/b]:在安捷伦工作了近40年的Michael R. McMullen将在10月份正式退休,[color=#0070c0][b]继任者是安捷伦CrossLab集团(ACG)总裁Padraig McDonnell[/b][/color]。McDonnell先生当前年薪为327.3万美元。  8、除了新增的CEO,榜单中还新晋了两家上市仪器公司,分别是[color=#0070c0][b]从珀金埃尔默拆分出来独立上市的Revvity,以及由丹纳赫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拆分上市的Veralto[/b][/color]。作为拆分的一部分,丹纳赫薪酬委员会同意将Veralto首席执行官Jennifer L. Honeycutt女士的基本工资提高到100万美元,使其与集团内其他CEO的薪酬水平相当。  2023年对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特别是跨国企业而言,充满了变革与考验。[b][color=#0070c0]不少仪器公司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纷纷调整组织架构或管理层变动。[/color][/b]随着众多新面孔的加入,我们也看到科学仪器市场的无限可能。未来仪器市场如何变化,反映到仪器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数字上将如何跳跃,仪器信息网将持续报道。

  • 【转帖】你也可以成功:写给应聘跨国药企职位者和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们

    [B][color=#DC143C]这是转帖!转发的目的一是让大家了解一下现在的行情;二是学习一下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现在网上的很多简历模板栏目太多太杂,跟档案似的,害人不浅。);三是参考一下作者本人的经历,建立信心。[/color][/B]自2001年毕业近6年以来,我经历了像很多刚毕业的同学那样踌躇满志心比天高却没有职业规划到成长为公司经理的职业经历,遍尝其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但这也使我积累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尤其是对跨国药企相关职位的理解。[B][color=#00008B]我为什么比较认同在跨国药企的工作呢?主要因为这类公司一般研发实力较强,注重学术对市场的影响;市场运作和销售行为规范、专业、成熟;公司文化氛围积极向上,职业性强而且注重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待遇好,福利好,培训多,有出国机会,能够培养一些全球感和大局观;公司越大,人才越多,相同时间内积累的经验和学到的知识更多,积累人脉资源的机会更大;而且在这类企业积累的工作年限对跳槽到其他药企也是互相可的。一般认为这类企业按吸引力排名,第一类为美国大药厂如礼来、辉瑞、默沙东、施贵宝和美国味很重的英国药企GSK,很少见到从这些公司跳槽出去的人;欧洲企业次之如罗氏、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拜耳、诺和诺德、施维雅;第三为合资大药厂如杨森、诺华;第四为中小型外企如先灵葆雅、德国默克、德国博林格;最后为日韩台湾企业包括三共、武田、安斯泰来、卫材、大冢等。对想在研发领域长期发展的人来说,也可以考虑知名的CRO公司:全球性的如昆泰、科文斯、PPD、ICON、MDS、Accelovance等;亚洲地区性的如EPS、APEX、EAGLES;本土领先的如凯维斯、依格斯、泰格、迪美斯等。[/color][/B]早就想写这样的东西以便给后来的师弟师妹和希望寻求相关职位的朋友们以参考。这一次有Harry97的热心策划,我借此机会将我在外企研发部门进行人员招聘和在这个行业作一个职业人的亲身体验作一个总结,希望能为希望进入跨国药企的后来者的职业道路有所借鉴,能少走弯路,更快取得成功,我便有所欣慰。因为主要在跨国药企研发部门工作,故我的意见仅代表进行这类工作者的一些经验体会;同时因为我也仅仅进入职场6年,也仅仅是做到中层经理人,所以我的体会也仅代表毕业前5年初入职场者的体验,或者说短线体验。我给短线的职业成功定义为在毕业5年内,在比较稳定的企业做到经理以上,处在职业稳定或上升期,月净收入在1万元以上,对工作的兴趣较大并能够承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压力,工作与生活协调较好,个人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注:入行期:毕业后的1-2年 中期:毕业后2-8年 长期:毕业后8年以上)

  • 南通食品企业招聘检测方法开发工程师2名

    南通励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上海(上海公司于1999年成立),是中国食品添加剂百强企业之一,专注于为食品、保健医药领域提供营养强化、补充和治疗解决方案的专业供应商,拥有达到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在中国及海外市场拥有超过1000个包括国外著名跨国企业、中国知名企业在内的众多客户,发改委国家公众营养中心指定生产单位。我们目前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管理体系认证以及Halal清真食品认证。同时,我们还取得由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授予的营养强化食品定点生产单位证书。2015年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共36人,通过CNAS17025管理体系。[*][b]职位性质[/b]: 全职 [*][b]工作经验[/b]:至少半年以上检测工作经验[*][b]学历要求[/b]: 本科/硕士[*][b]工资待遇[/b]:4500-6500[*][b]外语要求[/b]: 英语 [*][b]年 龄[/b]:无特殊要求[*][b]性 别[/b]: 不限 [*][b]招聘人数[/b]: 2[*]补充要求:1、聪明,喜欢检测,爱好钻研,关注细节。[*][*][*]本岗位优势:企业环境好,无污染;白班双休8小时;学习机会多,有机会接触实验室各种检测项目。

  • 【跨国并购】PE收购一中国生物公司,收购狂潮到来!?下一个是谁?

    [em09501][em09501][em09501][B]最近全球掀起了收购狂潮:[/B][color=#00008B]7月27日 瓦里安(varian)被安捷伦(angilent)收购9月3日 AB被收购丹纳赫(Danaher)9月3日 诊断测试公司(B.R.A.H.M.S. AG,B.R.A.H.M.S.)被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收购9月8日 上海新波生物被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color][color=#DC143C][size=4][B]面对如此的并购,我们又如何看待其中的缘由?珀金埃尔默为何跨国并购中国企业?下一个并购的对象是谁?[/B][/size][/color]

  • 入围跨国采购“8大攻略”。

    入围跨国采购“8大攻略”要进入跨国采购商供应链,必须符合其评估标准。对此,相关人士给国内企业支几招,下面以食品行业为例: 一、编写完整的质量手册。跨国采购商对企业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司的文件,文件的科学性、缜密性、说服性、可考究性显得极其重要。 二、做到“言行一致”。即文件中规定要执行的必须执行,而且必须做好准确、完整的原始记录。 三、安全性是国外客户评价一种产品可否食用的最重要标准。必须让产品有可追溯性,即产品必须有准确的序号,任何产品都能溯源到哪天在哪条生产线上,由谁加工的,原料是哪家的。 四、所有记录必须有条理性和易检索性,每个部门都要将自己所负责的文件归档,并在客户需要时能在3—5分钟内将其全部摆在他面前。 五、谁都不希望产品会出现质量问题,但是,万一出现质量问题,要有一套科学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六、员工培训不可忽视。新员工的厂级培训、车间培训、岗前培训,都不可或缺,在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上都必须保证,而且有详实的记录。对老员工,最好每年能进行一次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等内容的培训,并做好记录。 七、因为您面对的国外客户,其决策人大多是其国外的负责人,因此,如果您的所有文件是中英文对照的,一定会少费很多口舌来现场翻译,而且会让老外觉得您已经与国际完全接轨了。 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防虫、防蝇、防鼠设施是否已安置,安置的位置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完全能够预防性;原料、半成品、成品是否完全隔离没混放?员工在进入车间及在工作岗位上是否形成了严格按卫生管理制度操作的习惯?

  • 【分享】中国制药企业需向印度同行学习的四件事

    中国制药企业需向印度同行学习的四件事在亚洲,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人口、发展水平很像。曾几何时,两国的制药产业规模、数量和性质,差距不大。印度有2万多家企业,超过90%是作坊式小企业;我国有6000家企业,中小企业占比85%。都以生产仿制药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少。而近十年,中国龙潜龙在渊,印度象却猛象狂奔,通过高速度创新仿制,采用专利挑战策略,来叫板国际巨头。现在已经诞生如南新、瑞迪、西普拉等大型制药企业,合同委托研究、生产仿制药和新产品研发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原料药开疆拓土,非专利药攻城略地,品牌药物渐显锋芒。在国际市场,或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的非专利业务、建造海外工厂,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中国龙要想飞龙在天,御风而行,不妨以象为师,对我们自身的完善大有启示。借鉴一、战略重视:企业主体意识强,研发战略目标清晰印度一些实力药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树立了新药研发的坚定信念和战略。如印度南新公司,1993年尚是小型企业,以生产原料药为主,但CEOPavinder先生当时就提出,将公司建成“研发导向型公司”的宏伟目标。他说:“南新虽然不可能改变整个印度的状况,但是我们却能通过努力,把企业变为印度最优秀的创新者”。在研发策略上,印度制药企业采用两大策略,都可获得高于一般通用名药品的市场定价和市场独占权,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其一、专利挑战策略: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其二、药品加速申请策略:在专利药到期之前,利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药物分子。当化合物专利一到期就马上上市自己的非专利药品。战略重视,促使印度医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策略得当,使印度在新药研发的主要领域上取得突破,并逐步实现了向国外企业输出技术和专利。启示:国内企业必须扭转仿制惯性和仿制依赖,尽早投入新药研发,及早在企业内部确立新药研发的战略地位,在资源调配、人员安置和奖惩制度等诸多环节予以倾斜。而这要依靠企业领导层的坚定信念,特别是有魄力、重战略的企业家,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并在全公司树立和倡导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借鉴二、借船出海:开展广泛合作研发,积极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许多印度医药企业善于“借”,整合外部资源和智慧,开展国内合作研发和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通过研发全球化,提升研发能力。在国内,印度医药企业凭借自身在化学合成技术、商业信誉及与本土医院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与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借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实力,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同时能快速吸收其技术经验,提升自身实力。如南新与罗氏等公司合作介入艾滋病和心血管等疾病药物的研发。在国外,凭借原料药和非专利药出口建立的国际网络,一些印度药企在海外组建研发机构,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及时观察吸收最新技术动态。据统计,印度药企在欧美等70个国家建立了新药研发机构。启示: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就是价值链的竞争。我国制药企业自己搞研发,底子薄,效率低,风险大。故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的整合。一方面,守住家门口,在国内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从价值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向技术含量最高的研发环节升级;一方面,走出国门,引入风险投资或实施跨国并购,充分利用国外市场、金融和智力资源,获取国外先进的、稀缺的新药研制技术资源。借鉴三、筑巢引凤:引进海外有研发经验的科技人才为弥补研发人才的不足,不少印度医药企业大力吸引在国外从事新药研发工作的印度科学家和学者。在报酬、研究条件、组织内部环境和氛围的建设等方面不懈努力。如,许多医药企业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明晰了新药研发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并采取矩阵、项目小组等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增强内部交流;再如,许多企业设立内部技术评审会议制度,定期将生产、营销、财务等其它部门人员召集在一起,与研发部门共同评估各个新药项目,促进部门间的交流等。启示:韩国汽车工业、印度医药和软件产业崛起,积极吸引海外专家的回归,是重要举措。企业应该在内部营建一个有利于发挥专家能力的平台:报酬激励、权限设置、资金和设备支持、文化塑造、沟通机制等。同时,注重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刺激、引导创新积极性,增强研发实力。以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创业。借鉴四、跟踪市场:鼓励研发人员对外交流学习许多印度制药企业鼓励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与外部交流。如,一些企业鼓励和资助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团体;鼓励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将该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通过鼓励研究人员对外交流和内部知识与信息共享,印度医药企业很好地保证了自身对市场、技术的及时跟踪,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好的思路与方向。启示:新药研发,必须有统一管理,包括研发部门、市场营销、财务、制造、采购等部门。在企业内部,部门间必须建立、健全通畅、高效、融洽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讨论市场环境的变化,追踪热点产品的进展,探讨新品开发的方向,在企业外部,就是要发现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如学术界有很高声望的专家人才,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与国内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还应积极投入信息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及时通畅,从而形成灵活弹性的新药研发能力,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摘自http://www.bioon.com/生物谷

  • 品牌形象如何炼成的?--奢侈品牌在华企业被指污染

    环保组织披露跨国纺织企业在华污染劣迹   阿玛尼等19家奢侈品牌无视质询  阿玛尼是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然而其在中国的纺织原料供应商却被环保组织发现存在污染问题。面对环保组织的质询,阿玛尼却不作任何回应。和阿玛尼一样无视质询的纺织企业,还有18家。  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和南京绿石等五家环保组织10月8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49家纺织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在中国的环境表现。  据透露,49家企业中,有47家的在华供应商被环保组织查出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问题。面对质询,有19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19家企业中,不乏阿玛尼、梅西百货、Calvin Klein、家乐福、迪士尼等超级品牌和世界一级的百货公司。  环保组织认为,跨国纺织企业之所以无视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其中一个原因是执法不严。  19家企业无视环保组织质询  上述五家环保组织于2012年4月开始与49家中外服装品牌展开对话,询问其是否了解包括染整(印染、整理)供应商在内的供应链在中国的环境表现。此后,30家企业与环保组织进行了沟通。  为了具体了解各个品牌对染整供应商的环境管理,9月25日,环保组织再次致信49家纺织品牌企业,希望他们就材料供应商环境管理问题进行说明。  “截至2012年10月7日,17家企业对此进行了回复。其中,H&M、NIKE、溢达、沃尔玛、李维斯、阿迪达斯、巴宝莉、Gap等17家品牌总体表现积极;Lafuma、Target、乐购、Zara、优衣库、彪马等10家表现一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有22家表现负面,其中19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3家则仅做出了敷衍回应。  据环保组织透露,19家不予回应的企业中,包括迪士尼、Polo Ralph Lauren、361度、Kappa、安踏、梅西百货、阿玛尼、Calvin Klein、家乐福等商家和品牌。  环保组织认为,这些供应商管理上的缺失,客观上促使污染企业降低环境成本去赢得订单,最终损害的是中国的环境和社区百姓的健康。  玛莎百货供应商违法严重  玛莎百货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创立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的128年里,玛莎百货从一家小商铺发展成为一家多渠道零售的国际品牌,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了1100家分店,拥有超过了81000名雇员。  然而,中国环保组织在调查中发现,其在中国的材料供应商存在严重环境违法问题。  环保组织透露,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工业区的浙江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庆茂)是玛莎百货一个重要的供应商。自2003年10月投产以来,浙江庆茂的废水池废气处理问题就频频遭到当地居民的投诉。2010年3月,由于浙江庆茂误操作造成污水池菌种大量死亡,再加上污水处理站废气收集焚烧装置仍在建设中,造成恶臭气体大量外泄,对塘头村民造成严重影响。当月,绍兴市环保局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浙江庆茂在3月20日前必须恢复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废水池废气收集处理工作,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但是,直至2010年5月,企业污水池废气收集装置仍未建成,废气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严重污染环境,造成多次群众上访。  此外,浙江航民股份有限公司、德科(苏州)纺织有限公司、惠州新惠通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江苏玮骏纺织染整有限公司、无锡技立印染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均为玛莎百货的疑似供应商,而这些企业都被环保组织查出存在环境违法问题。  面对环保组织的质疑,玛莎百货一再回避和敷衍。“玛莎百货一面用所谓‘零废弃’和‘碳中和’等概念去装点自己的表现,一面任由供应链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滚滚排放,造成对环境和社区的损害。”环保组织说。  呼吁跨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五家环保组织称,根据他们的调查,在以印染、整理为主的纺织原材料加工环节,中国仍占据世界最主要地位。而预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是纺织材料加工生产的世界工厂。环保组织认为,纺织材料业的无序发展,将导致水和能源消耗的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加大。  “执法不严,环境监管弱,环境诉讼难,加之水等资源的价格偏低,导致染整企业普遍缺乏减排动力,大量染整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甚至难以做到稳定的环境守法。”马军表示。  环保组织称,中国当前正面临严重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随着纺织业新的产业分工,大量就业岗位随成衣加工转移出去,而污染却伴随染整环节留在中国,势必给中国环境带来更大影响。  对此,环保组织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强化监管,中国社会需要加强监督;同时,向这些染整企业大量采购产品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品牌也有责任加强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避免其外包生产给中国的环境和社区造成损害。

  • 2006中国企业500强

    2006中国企业500强名单 入围门槛继续攀升 大企业成长不断加快 2006中国企业500强日前排出。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企联系统和有关企业的支持下,按国际惯例第五次向社会公布中国企业500强年度排行榜。与2005年一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仍然稳居排行榜前三位。本年度的最新亮点是首次发布了2005年度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中国企业纳税200佳及其分析报告。从而更加丰富地反映了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 五年来500强企业的门槛不断提高。在2002—2004年中,每年的提高幅度是5亿元人民币,而从2004年至2005年,门槛一下提升15亿元人民币,2006年与2005年相比,门槛增加幅度也约为15亿元人民币,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60.70亿元名列2006年排行榜的第500名。 从整体上看,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14.14万亿元、资产总额达41.17万亿元。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相比,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大幅增长131.60%,平均增幅为23.36%。这一数值超过同期GDP增幅的一倍还多,充分说明我国大企业近年来良好的成长性。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122亿元,跃增为2006年的283亿元,增幅为131.96%,平均增幅为23.41%。从资产总额来看,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大幅攀升58.16%,平均增幅为12.14%。 2006年有2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有23家企业达到了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标准,其中有19家企业申报并入围2005世界企业500强。而1995年我国仅有3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列2006中国企业500强第1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跻身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第23位(2005年为第31位),这是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历史最好名次。 虽然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的比例仍然不高,但这一比例在逐年提升。该比例从2002年的5.26%,提高到2006年的9.32%,上升4.06%,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表明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在缩小。另外,在一些成长性指标上,中国企业500强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例如,从总量增长率指标方面看,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05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12.7%;资产总额增长了7.4%。而在这一年中,中国企业500强更是增长迅猛,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20.41%;资产总额增长了22.67%。 虽然就数目而言,中国企业500强只占国内企业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国民经济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攀升。这一数字2002年为63.64%,2006年则达到了77.60%,五年间提高了13.9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49%。虽然从统计口径上看,企业营业收入与GDP有所差别,但这两者在会计学意义上是同方向变化的。该数值的上升充分反映出我国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加大。

  • 【转帖】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 如何应对?

    [size=6][b]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 如何应对?[/b][/size]来源:中国医药报   [b]师夷长技以自强——承接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业务的分析及建议[/b]  国际制药企业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或将其研究业务外包给中国的研发外包企业。本文在分析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模式、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其转移研发业务的实质,并为我国政府、制药企业、投资和研发机构等提出了积极营造适宜的发展政策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充分利用CRO战略合作模式,加速创新药物技术的本土化产业实施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版将分两期刊登此文,望能给相关人士以启示。  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将新药研发业务外包到中国,推动了我国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人才、技术的集中地,也成为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首选地之一。  [b]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b]  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模式多种多样,或是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是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企业等进行合作。但即使是自建研发中心,其定位、目标也都各不相同。  1.自研与合作研发并存  自建研发中心是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近10年来,国际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将其部分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研发中心开展。由于各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同,这些研发中心也各具特色。  化合物及中药提取物活性物质的筛选 进行化合物筛选,是多数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工作,然而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活性化合物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天然药物资源,中国的中药有着几千年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这对世界的新药研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外企开始从中筛选活性物质,这成为近年来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研发业务的新途径。如诺华与上海药物所合作,从中药中筛选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的开发。按照阿斯利康一位负责人的说法就是“把东方的有效成分、化合物挖掘出来,供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他们的药物 从西方把成熟的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移植到中国,开发中国人、亚洲人需要的药物”。  创新药物的开发 将创新药物的前期筛选转移到中国,是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重点。创新药物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科学研究。目前较为先进的药物筛选技术是高通量药物筛选,但其研究周期长、耗费大。这对于人力成本逐渐高涨的西方国家来说,长期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企业负担沉重。以往,国际制药企业对于中国制药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持怀疑态度。现在,随着各大国际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留学的中国人归国创业,国际制药企业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研发能力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中国的人力、原料等资源成本比西方国家廉价很多。因此,国际制药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建研发中心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代表性企业有罗氏、拜耳、强生等。  基础性研究 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差异,疾病相同但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对国际制药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揭示东西方人种的差异以及对于其开发新药或者药品进入亚洲市场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因此,部分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如阿斯利康、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等。  随着各国GLP、GCP的颁布和实施,药物安全性评价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机构超过84家,其中1/3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LP认证。2007年度上述机构对701种药物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2216项,其中在GLP条件下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1156项。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实验动物房、北京大学动物中心、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已通过AAALAC认证,药明康德、上海药物所等单位也正在建设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为国际制药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因此,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也逐渐将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转移到中国开展。  临床研究 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因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其生产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需进行注册管理,为验证其药效与药物安全性,必须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  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因此要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此外,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能够快速招募到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缩短临床研究时间,推进新药产品上市。如我国乙肝、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于开发治疗这些疾病的国际制药公司来说,选择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可以很轻松地征集到合适的病例,而这在美国、欧洲却很难办到。  2.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2007年8月,和黄医药与美国礼来就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签署了合作协议,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的癌症药物靶点。礼来将向和黄医药支付比前一次合同更高的签约金、潜力候选药物定金以及每个重要研发阶段的里程金。和黄医药还将获得由双方合作产生的产品全球销售收入的提成。随后,和黄医药与美国强生、德国默克、宝洁等公司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3.技术、资源共享  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合作期的研究计划已于2004年7月顺利完成,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上述合作的特点是:以中草药中的天然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注重技术转移 提升天然化合物分离速度和质量,知识产权共享 通过国际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双方的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信,合作的深度日益得到加强。

  • 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缺位透视 医疗设备多被进口垄断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900亿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45%;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增长率高达23%。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多被国外品牌垄断。近日,记者对我国医疗器械设备现状作了调查,透析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缺位”的原因。  李女士的父亲最近不小心摔了一跤,医生说必须置换人工关节,美国产的,需要十多万元。李女士觉得太贵了,咨询医生是否有价格便宜些的国产关节,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李女士不禁发出疑问,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能造卫星,能载人航天,怎么就不能生产人造关节呢?  医疗设备多被进口产品垄断  在各大医院,患者需要做骨科内固定手术时,医生首先想到和应用的,都是进口品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很感慨:“在我们中国的医院里做个常规骨科手术,大小器材全是‘洋货’,本土的医疗器械仅为输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这多少有点悲哀!”  邱贵兴介绍说,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逾八成被外国跨国企业垄断,外国医疗器械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70%,与此同时,高端医疗器械跨国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低端产品研发,纷纷布局中低端产品的产销。如此强势的“跑马圈地”,使得医疗器械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老百姓的“看病贵”。

  • 【转帖】18家中外大企无视国内环保规定 隐瞒排污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10月14日讯 自2008年5月1日起,《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其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的18家名列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的企业中,均存在隐瞒污染物信息的违规行为。“绿色和平”昨日发布调查报告,批评包括壳牌、雀巢、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东风汽车和湖南有色在内的18家中外企业无视试行办法,存在隐瞒污染物信息的违规行为。同时,该组织也指出,试行办法本身存在三大缺陷和不明确之处。18家知名企业被点名“绿色和平”通报称,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即试行办法实行一年期间,在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中,有18家企业下属的25家工厂因为存在向水体中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情况而被环保部门在网上公开,其中包括8家跨国公司的9家工厂和10家中国公司的16家工厂。这8家跨国公司分别是壳牌、三星电子、雀巢、乐金、卡夫、摩托罗拉、电装、普利司通。10家中国公司则有中国石油(行情 股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神华(行情 股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铝业(行情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等。试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三项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名单上的企业应当在名单公布后的30日内,在所在地的主要媒体上公布其包含污染物排放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但“绿色和平”通过查找公司网站、地方环保局网站和其他公开渠道,向公司发放问卷咨询和向地方环保部门申请信息公开等三种方式进行的调查发现,上述18家企业的25家工厂没有一家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的30日内,向公众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跨国企业信披“中外有别”“到本次调查截止时,仅三家公司(涉及四家工厂)公开了其污染物排放信息。”“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张凯表示。据介绍,调查的截止日期是今年7月20日,在这之前,三星电子(涉及两家工厂)、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 潍柴动力(行情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当地环保局网站和“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公开了污染物排放信息。“但是,他们都没有公开全部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张凯说,这4家工厂中,最多的一家公开了6种污染物信息,最少的两家仅公布了两种。“绿色和平”认为,一些跨国企业还存在信息公开“中外有别”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8家跨国企业在海外工厂公开的污染物排放信息更加详细全面,最多的一家工厂公开了49种污染物的排放信息,“尤其是与公众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的有毒污染物方面的排放信息。”环保部门或监管不严壳牌公司的公共事务部门工作人员昨日回避了记者关于调查结果的提问。摩托罗拉传播与公共事务部陈雷昨日对记者表示,公司对被环保部门公开的排放超标情况进行了整改,并投入大量设备和人力。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对“绿色和平”调查的回复中称,大柳塔煤矿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已整改合格。此外,地方环保局的回馈也不尽如人意。“18家环保局中,仅有6家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申请进行了书面答复。甚至有地方环保局表示,大型国企的污染物信息的公开要慎重,需要咨询地方的保密部门;或表示目前还尚未执行试行办法,并且对试行办法中要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部分表示异议。”张凯表示,许多企业认为他们仅需向环保部门提供排放信息,不少地方环保局认为他们在得到企业的信息之后不需向公众公布。“绿色和平”称,大量行业领先的公司隐瞒污染物信息,除了企业自身有法不依,地方环保局的执法不严也是原因之一。试行办法有三大缺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和长效化,公众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周边的企业排污信息,这成功地推动了企业的污染物减排。案例显示美国的TRI(有毒物质排放清单)系统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在20年间成功地帮助减少了61%的污染物排放。“事实上,试行办法本身也不足以满足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知情权。”“绿色和平”指出,试行办法存有三大不明确之处:首先是判定“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标准不明确,“目前主要基于地方政府的主观判断”;其次,企业应公开的污染物的种类不明确;第三,办法规定在主要媒体上公开的方式和时间不明确。“我国也需尽快建立统一的企业污染物信息在线查询系统,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鼓励他们的参与,主动方便地获取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张凯说。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朱小雯)

  • 德天跨国瀑布

    德天跨国大瀑布,壮观,气势磅礴,震撼了。[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071459168789_3222_3301437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071459170051_3698_3301437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071459167888_6170_3301437_3.png[/im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