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跨国企业

仪器信息网跨国企业专题为您整合跨国企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跨国企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跨国企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跨国企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跨国企业话题讨论。

跨国企业相关的资讯

  • 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李蕾:供应链本土化,跨国企业如何生存?
    生物医药企业依赖全球供应链生产药物,涉及多个国家的繁复流程极大的增加了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潜在痛点,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医药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的进步,尤其是创新药的不断推出,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满足了大量的临床需求。供应链的本土化成为了关乎跨国企业生存的战略课题,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李蕾先生近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分享。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 李蕾李蕾先生目前担任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平台总裁,于2018年加入丹纳赫,担任丹纳赫总部北亚区业务增长副总裁;2019年11月起负责管理隶属于生命科学平台的颇尔公司中国业务,担任颇尔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自1998年到2018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李蕾先生从跨国公司一线业务人员成长为中国区、亚太区总经理。历任米其林公司、GE公司和伊顿公司的多个业务管理岗位。李蕾先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拥有材料工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丹纳赫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主要经营的业务版块有哪些?李蕾:丹纳赫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跨国公司。首先,丹纳赫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公司,1984年成立,跟大部分的跨国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年轻的。第二个,丹纳赫是以科技创新、并购整合、赋能管理来驱动创新的高资产企业,现在市值达到2000亿美金以上,主要通过旗下二十几个运营公司在全球开展业务,特点是以运营公司为核心的管理方式,相较于丹纳赫本身,每个运营公司的品牌在相应的领域里更加耳熟能详,丹纳赫则作为一个在"企业背后的企业"为旗下运营公司赋能,产生更多的业务能量,推动整体向前发展。我们现在的业务板块包括医学诊断、生命科学、水质管理、产品标识。这四个板块大家都是按照平台去运营。每一个板块代表着一个平台。其中,生命科学占据去年全球接近三百亿美金营业额的一半,旗下有7家企业主要是为生命科学研究,以及转化提供优质的设备、耗材和原料。去年我们完成了美国公司Aldevron的并购,这是继丹纳赫2020年在全球范围完成对原GE医疗旗下生物医药业务板块并购以来的最大也最具战略性的一个并购。目前生命科学旗下有九个公司,其中七家在中国已经有业务运营的公司在我所负责的生命科学工具平台管理,去年我们在中国取得非常不错的增长。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包括新冠,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迫使我们寻求新的定位,原来在中国主要通过销售商务服务团队运营的方式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一波的全球化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跟过去15年的全球化一定是不同的,这个全球化代表着优秀的跨国公司要实现在地运营,才能够有一个可持续的业务发展的基础,丹纳赫在这个方面对于中国市场还是有非常高的信心,非常高的投入,希望能够实现在地运营,帮助中国的生命科学行业提升,更快速度的推动从生物制药到整体制药行业的发展。丹纳赫在"供应链本土化"需求趋势下是如何布局的?李蕾:我是这么理解生命科学的几个基本元素的,商务能力、创新能力、生产制造以及供应链运营能力,三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可以当作是一个三角形去规划我们的本土化。在这个三角形的正中间是我们的人才梯队的建设。在过去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里跨国公司基本上都实现了商务能力的泛化,我们在国内的销售服务人员基本上都能够匹敌国外同行能力,这个部分是已经完成了。供应链的本土化,以及创新的本土化,是我们接下来着重要推动的。目前跨国公司在这两个部分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市场响应速度也较本地企业缓慢,所以我们接下来首先会从工厂生产跟企业交付的层面去推动国内的本土化。刚才我们谈到的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工具平台运营的7家公司里边,有4家在中国拥有工厂,这四个工厂是我们全资拥有的,我们计划在中国筹建更多的生产制造能力,以工厂为代表的生产制造能力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搭建生命科学自动化的一个研发中心,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加适合本土需求的自动化系统。第二个从支持客户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从科学家需求的领域,我们不断地在研究基于我们旗下多个公司产品的串联,以及应用的组合和工作流的方案。丹纳赫生命科学工具平台的7个公司,每一个在自己的产品领域里面都是佼佼者,但是他们之间的联动其实做的并不多。公司在成立平台运营之后会继续推动各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去服务我们的客户,基于客户实际的需求去满足。在中国本土化投资方面,先有上海中国区总部,后有广州生物岛粤港澳大湾区总部,通过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应用研发中心的投资使得我们的客户可以在现场看到我们的设备,在体验的同时能够做更多的实验。然后在企业合作层面,我们也在加速本土化,与本土伙伴公司尝试从硬件软件到流程这样一个合作程序。相信接下来公司之间的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基于客户的需要,每个公司协调调动资源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会做更多的开放式创新,与更多的行业机构、地方政府一起合作,希望能打造到一个合作共赢、可持续的生命科学行业。从您的角度谈一谈中国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挑战或难点?李蕾:我们这个行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不可避免的当中会有一些转折,应对这个转折期短暂的困难,我觉得这是一个行业里面的人都会去思考的问题。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医患的需求、人口老龄化以及大家对于生活品质健康的需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第一个值得思考的。第二个思考就是,研发是生物制药的核心,所以说从学术药物向产业药物的转化是研发很关键的一个步骤,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选择什么样的工具,选择什么样的原材料,对于研发效率,研发的成功率是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要在品质跟成本当中选择一个平衡,这是这个行业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现在的大环境下,原材料好的厂商在国内的可及性会给客户带来一些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够跟客户保持简易的连接,使得我们的客户可以把好的东西用好,这是我们最着重的要去推动的一个事情,给客户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去完成产品的上市,抵达终端患者。随着中国生物制药实力的不断增强,很多中国药企逐渐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考虑质控标准的程序,我们设定的质控标准是不是能够满足比如说中美双报的需求,现在使用的设备在满足国内监管体系合规要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满足全球市场的要求。新冠疫情为上游制造产业国产替代创造了黄金发展机遇,您觉得如何才能抓住抓好这样的机遇?李蕾:作为跨国企业需要迅速行动起来,而不能只停留在思考的层面。首先,就是要建立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第二个是做一个更开放的公司,做一个跟市场紧密连接的企业。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都非常快,有很多公司的药品都走在了国际的前端,要与这样的公司保持紧密的连接,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去开发适合于中国使用的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实现从研发、生产、质控平台的快速落地,让这个平台搭建能够符合中国的速度。跨国公司在本土化供应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丹纳赫目前把中国市场提升到跟美国、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2022年初启动的"创升"中国战略,赋予中国管理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是一个组织架构层面的保障。
  • 机遇:跨国企业纷纷转战分子诊断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内国外的医疗器械行业纷纷致力于开发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进军分子诊断领域。 据悉,中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从引进之初由进口品牌垄断市场的局面逐步发展到当前国内外品牌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 在扩大产品线、产地本土化、降低成本等各方面同时努力,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国内医疗器械设备的生产企业也相继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可以分为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两大阵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设备150万元以上的市场主要被进口品牌占据。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激活了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新农合的全面覆盖将提高低端医疗器械的使用率。同时,我国现有医疗器械进入集中更新时期。 分子诊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珀金埃尔默、LifeTechnologies等跨国体外诊断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的方式深度开发国内分子诊断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分子诊断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预计后续将有更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市场对分子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子诊断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正在崛起,不少外资企业已经看准了国内这块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合力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外资企业也能赢取先发优势,营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市场竞争环境。 据了解,医疗器械被纳入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新型战略性产业,在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资本市场的热潮将会持续,龙头企业有望借此机遇走出国门。不少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甚至确定更有针对性的中低端为主要目标市场。 专家称,新农合政策给国内医疗器械一次翻身的机会,由于外资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处于劣势,而我国中低端产品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成本相对较低,基层医疗器械的采购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质,从而使本土医疗器械更具有优势。国内企业可以借新农合机遇提升企业实力,再考虑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端领域。 此外,业内人士称,分子诊断领域是一个非常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内分子诊断产业,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和支持。
  • 小自兄弟的新家@企业 ——岛津EDX自动化系统助力全球知名跨国企业迈入检测自动化时代
    引 言时间过得飞快,继BCEIA 2019北京之旅后,小自在上海分析中心每天忙忙碌碌,日子平淡而充实。直到主人换上了2020年新台历,他才意识到自己又长了一岁。如今的小自越来越受欢迎,也更加“成熟稳重”,随着自动化的普及,小自的兄弟们陆续进入知名企业的实验室。下面,小编就带您了解驻扎在苏州一家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小自兄弟,是如何助力该企业迈入实验室检测自动化时代的。图1 迈入2020鼠年的小自 小自兄弟驻扎在苏州这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近一年了,在这儿,因为品质管理严格、规范,抽样率为行业内最高,小自兄弟每天有源源不断的“待测品”要上给他的两位EDX兄弟品鉴把关,忙得都停不下来。称得上是刚扎上营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小自兄弟的“勤劳踏实”和“全年无休”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图2. 客户处的EDX自动化系统作业中 来到小自兄弟的房间,迎面看到的就是小自兄弟的“菜盘”,一盘90个样品位,整整九大盘可容纳810个样品,分成三批,每批三盘,一批“配菜中”,一批“配菜完毕”在一边待命,最后一批已经上到系统中正在挨个儿给两位EDX“上菜“。这儿的EDX都是方正的”二兄弟“——EDX-LE Plus. 这就是小自的优点,不管是哪位EDX兄弟,他都能兼容。 客户声音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导入岛津2in1 EDX自动化系统后,主要使用者缩减为2~3位,就能完成以前需要五套EDX-720才能完成的工作。使用者们得以从仪器测试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为集中到拆解和数据分析上。测试效率提升后,与现在的产线入料节奏相匹配,能轻松完成每天的测试任务,保证了生产效率且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目前这套EDX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集团内多地的分公司都来参观这套系统,在公司宣传片中也有出镜,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科技感。 谈话的间隙,小自兄弟一直在稳稳地取样、上样,节奏虽快却一丝不乱。几位使用者坐在一旁的工作台上制样,动作娴熟而自然,样品摆放规范而整齐。整个检测室俨然一条小型生产线,与房间外的大产线浑然一体。小自兄弟已经完全融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企业共同开启智能检测新时代。 图3. 客户处待检的批量样品 告别忙碌的小自兄弟,走在园区整洁的路面上,这里各大企业鳞次栉比,高端制造业密集,却仍是草木青秀、鸟语花香。最优化的工艺设计、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在保证高效的生产同时,也能够对人员和环境更友好,这也是岛津研发EDX自动化系统的初衷,期待小自兄弟在这里一切顺利,岛津与各行各业的合作碰撞出更多彩的火花。 撰稿人:张敏
  • 龙头换人?增速领跑?2021 跨国科学仪器企业在华业绩盘点
    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对整个科学仪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在逐年攀升,在华营收已成为众多跨国仪器企业全球业绩最重要的一环。2021年财报季,众多企业纷纷亮出上一年度业绩表现,其中也有不少企业披露了过去一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仪器信息网特别对10家跨国上市仪器巨头的2021年在华业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看谁在引领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增长?此前,我们也曾对企业的在华业绩进行盘点,详情可见:10家跨国仪器公司2018-2020在华业绩盘点 。受新冠疫情及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以来众多科学仪器企业在华业绩增长乏力,特别是2020年,珀金埃尔默、沃特世、因美纳、思百吉等多家企业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业绩增速放缓也不在少数,赛默飞、丹纳赫、珀金埃尔默、沃特世等企业在华业绩增长低于全球,中国市场呈现低迷态势。注:1、单位为亿美元,岛津、赛多利斯、思百吉数据根据5月17日实时汇率换算而来2、因部分企业未单独披露在华营收情况,故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而到了2021年,众仪器企业业绩集体爆发,在华业绩增速均呈现双位数增长,“创纪录”成了诸多企业今年的主旋律,也体现了2021年整个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蓬勃。2021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从表中可见,各大仪器公司在华增长率大多高于其全球增长率,国内科学仪器市场领跑全球。注:1、单位为亿美元,岛津、赛多利斯、思百吉数据根据5月17日实时汇率换算而来2、因部分企业未单独披露在华营收情况,故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其中,在华业绩超过10亿美元的共有3家企业。2021年,丹纳赫在华业绩增长47.88%,不仅增速领跑,更以39.75亿美元营收超越赛默飞成为榜单No.1。在年报中,丹纳赫也表示,2021年,其生命科学特别是过滤、分离纯化、质谱等核心业务在中国都实现了增长。 赛默飞2021年在华营收34.44亿美元,增长23.13%。近年来赛默飞加大了在华投资,特别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在年报中,赛默飞也表示,通过在中国开设新的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支持当地和全球的生物制药客户需求。 安捷伦2021在华营收12.1亿美元,增长11.32%。中国一直是安捷伦最大海外市场,其在华营收占比超过公司总业绩的20%。2021财年,安捷伦在中国市场的生物制药业务增长近55%,安捷伦表示其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的能力。 而以增长率看,在华业绩增长超过30%的共有丹纳赫、因美纳、赛多利斯、珀金埃尔默、梅特勒-托利多共5家,其中赛多利斯连续两年增长超过30%,表现抢眼。而丹纳赫、梅特勒-托利多、安捷伦增长率连年增长,也表现不俗。 值得注意的是,受今年日元大幅贬值影响,换算为美元之后,岛津业绩相较于以往排名有所下降。同时我们也对选取的10家企业的中国区营收占总体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企业在华营收占比上升,体现出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强势地位。纵观被分析的10家仪器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华业绩占总体业绩比例超过10%,其中梅特勒-托利多最高,占比20.28%。而赛默飞中国区业绩相对占比较低,2021年为8.78%。而综合对比2019-2021数据显示,梅特勒-托利多、岛津、因美纳、以及赛多利斯在华营收占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岛津增长最为显著。岛津在年报中表示,中国市场是岛津海外收入最高的地区,在中国市场,2020版中国药典促进了液相色谱的需求增长,同时制药领域的液相色谱仪销售也得到增长。从2021年跨国企业在华业绩表现可以明显看出,2021年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蓬勃态势。而随着进入2022,年初的新一轮奥密克戎疫情席卷全国,1-4月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这一态势是否能够延续?仪器信息网将持续关注。  仪器信息网未来将持续关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变化。点击下面的系列文章去了解世界仪器市场格局。  1. 揭秘全球仪器公司2021年报:业绩爆发 但危机重重  2.重磅!2022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TOP20排行榜  3.最新!2021年全球科学仪器CEO薪酬榜  声明:本文未经过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多家仪器及诊断企业和临床共建,跨国本土强强联手
    2月份,实验医学和体外诊断领域重磅合作消息不断传来。既有企业和临床共建,也有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强强联手。  推动肿瘤精准诊疗行业发展:华大智造联手臻和科技  2月22日,华大智造与臻和科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就推动国产测序平台建设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肿瘤精准诊疗行业发展,使得肿瘤IVD产品拓展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PCR技术国产化数字化:奥丞生物&小海龟达成战略合作  2月22日,奥丞生物与小海龟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互补优势,在遗传生殖健康等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本次合作双方基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PCR和二代测序技术为核心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  智慧数字化转型:金域和腾讯共创智慧医检  2月23日,金域医学与腾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数字化升级、医检服务智能化,以及医检AI临床应用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创智慧医检。本次强强联合,也意味着金域医学数字化转型进入升级提速阶段,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跨国联手本土企业:罗氏诊断与北京迪安达成战略合作  2月23日,罗氏诊断与北京迪安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在妇女健康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合作涵盖了包括贫血、甲状腺功能、生殖健康、妇科肿瘤、骨质疏松等贯穿整个女性生命全周期相关疾病的各项检测。同时,双方将共同建立“罗氏卓越示范中心”,罗氏诊断将助力北京迪安持续推动实验室精益化和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整体检验能力。  智慧实验室管理建设:中元汇吉联合北大深圳医院  2月23日,在第四届中国(深圳)智慧医院高峰论坛上,中元汇吉联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合作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智慧实验室转型。该项目旨在通过检验医学信息化管理工具解决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场景下所经历的工作量大、出错率高、低效、资料保存不易、资料查找不易等影响科室管理的问题,促进科室满足了ISO15189管理体系的人、机、料、法、环等管理要素,提升科室管理质量和运行效率,并对科室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的决策支撑。  组建精准基因组学检测中心:圣湘生物牵手上海十院  2月25日,圣湘生物联合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组建精准基因组学检测中心。根据协议,双方将打造基于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各类相关标志物检测与分析的服务平台,共同开展临床实验室自建(LDT)项目、学术研究、技术攻关与转化、产品临床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等,建立开放的技术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和平台产业化的成果。
  • 10家跨国仪器公司2018-2020在华业绩盘点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众多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科学仪器行业也不例外,我们观察到,近年来,跨国仪器厂商不断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争在在这个偌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那么,仪器巨头在华业务发展情况究竟如何?中国市场在其整体业务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根据公开披露的财报数据,仪器信息网在全球市值Top20上市仪器企业中,选取了10家单独披露中国市场业绩的公司近三年来在华业绩情况,从中一探究竟。注:1、单位为亿美元,岛津、赛多利斯、思百吉数据根据5月27日实时汇率换算而来2、因部分企业未单独披露在华营收情况,故本表排行与实际排名存在出入,仅做数据参考根据公开财报显示,在我们整理的10家跨国仪器巨头中,共有三家在华收入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赛默飞2020年以27.97亿美元的营收占据首位,丹纳赫以26.88亿美元紧随其后,除此之外,安捷伦也以10.87亿美元排名第三。在饱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被统计的10家仪器公司中,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岛津、梅特勒-托利多以及赛多利斯等6家企业逆势而上,与2019年相比,取得了业绩增长。其中,赛多利斯在中国市场业绩暴增约81%,达到2.73亿美元。综合对比2018-2020数据显示,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梅特勒-托利多以及赛多利斯5家企业在华营收持续增长,其中赛多利斯增长最为显著,在2年间,实现业绩翻番,增长近115%;其次增长较为迅速的是丹纳赫、赛默飞及岛津,2年间增长超过10%。10家企业中,思百吉和沃特世2家在华营收持续下降,其中思百吉下降明显,2年间下降约30%。根据数据,我们也对选取的10家企业的中国区营收占总体的比例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侧面来看中国区市场对各企业的重要程度。根据图表显示,针对被分析的10家仪器企业,2020年绝大多数企业中国区业绩占总体业绩比例超过10%,其中安捷伦最高,占比近20%。而赛默飞虽然在华营收绝对值最高,但因为总体体量大,中国区业绩相对占比较低,2020年仅为8.6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多家产品涉及新冠病毒检测及相关疫苗、药物研发等领域的企业全球收入大涨,而相对中国区业务占比则呈现下降态势,如赛默飞、丹纳赫以及珀金埃尔默。综合对比2018-2020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分析企业在华营收占比相对稳定,其中梅特勒-托利多及赛多利斯2家企业在华营收占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其中赛多利斯增长最为显著。这显示了这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拓展明显,业绩增速领跑全球。沃特世在华营收则持续下降。
  • Cytek CEO蒋文斌博士:专注推动流式技术的深远发展,本土化是跨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一直是Cytek全球长期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土策略,和我们的用户一起,推动流式技术和应用的深远发展。”——Cytek Biosciences CEO兼董事会主席 蒋文斌博士Cytek Biosciences CEO兼董事会主席 蒋文斌博士Cytek Biosciences是一家专注在细胞分析领域的生命科学技术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流式细胞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基于公司受专利保护的全光谱分析(Full Spectrum Profiling™ ,FSP)技术,提供高分辨率、高参数和高灵敏度的新一代细胞分析工具。核心产品包括—Aurora和Northern Lights分析系统、Aurora CS分选系统、试剂、软件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并在中国、日本、欧洲都设有分部。中国是Cytek全球战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很注重中国市场的发展,公司成立初期,也就是2015年,我们就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分公司即上海厦泰,上海厦泰是Cytek除美国总部之外,最重要的研发基地。2017年,考虑公司全球业务增长迅猛,我们又在中国无锡设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将在美国工厂的部分生产任务转移到无锡生产基地-无锡厦泰,在缓解美国工厂生产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日益增长的全球销售需求带来可靠的保障。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得益于中国疫情控制迅速,我们中国无锡工厂是最先恢复生产的,充分保证了全球业务的及时供应,在当时同行业许多公司业绩都在放缓或下滑的情况下,Cytek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19 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20年初,为了更好的拓展中国市场,并服务于本土客户,我们成立了中国商务团队,包括可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以及商务运营人员,以确保更及时更有效的响应本土客户的需求。Cytek公司全球布局目前,Cytek中国有近200名员工,其中上海厦泰以研发和商务为主,无锡厦泰以生产和质量管理为主。上海厦泰和无锡厦泰也都是经当地政府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厦泰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Cytek在中国的研发和商务中心。公司拥有优秀的研发、商务及售后服务团队,专门致力于更好的服务中国的流式客户。 成立以来,上海厦泰不断创新和突破,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Cytek上海厦泰分公司2019年8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光谱流式细胞仪NL-CLC系列获得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准用于临床的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Cytek® NL-CLC全光谱流式细胞仪(点击查看参数信息)无锡厦泰位于无锡厦泰坐落于太湖之滨新吴区微纳园,厂房面积达4000m2。工厂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运行,采用严格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获得了ISO9001、ISO13485相关认证。无锡工厂承担中国与欧洲临床型流式细胞仪及试剂的生产工作,及海外研发用流式细胞仪的配件生产和出口等工作。2018年,无锡工厂承担的流式细胞仪研发生产项目,被无锡高新区评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2019年,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Cytek 无锡厦泰生产基地当前,流式细胞仪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肿瘤、感染、免疫细胞研究等领域。根据相关机构预测 ,2024年全球流式细胞仪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中国的规模也将超过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1.6%,而欧美市场的增长率约为7%,尽管从市场份额看欧美仍占比较大,但从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市场无疑将是推动未来全球流式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大。2019年研发费用排名前七的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07亿,占医药行业整体研发费用的25%,2020年上升到147亿,占比29%。 研发投入靠前的企业研发增长更快。医药行业整体的研发费用从2019年的429亿增长到2020年的513亿,同比增长19.7%;相比而言,研发费用排名前七的行业龙头的研发投入总额从2019年的107亿增长到2020年 的147亿,同比增长37%。这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将来,谁拥有突破性的技术,谁的产品更贴合终端应用,谁能迅速响应本土研发客户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点,Cytek有充分的信心!我们的创新技术,突破了传统流式的技术瓶颈,为广大科学家、研究人员、实验室技术与临床专家等提供了能够深入研究和诊断生物细胞样本的新型工具。我们的技术,满足了肿瘤生物学、免疫学、基因组学、新型疫苗开发等研究领域中的长期渴求,目前,我们的产品,正被全球知名制药、CRO公司、癌症研究机构和新冠疫苗开发公司使用着。特别在COVID-19细胞免疫学方面,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进入了欧美众多前沿临床研究机构和新冠抗体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厂。我们也在中国积极寻求这些领域相关的合作,希望我们领导全球的先进技术,也能很好的服务于中国的客户。Cytek全光谱流式在新冠中的应用举例中国一直是Cytek全球长期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土策略,我们中国的商务、研发和生产团队还将不断壮大,无锡厦泰也将承担更多重要的生产任务,并完成更多产品的本土研发与生产转化。作为新一代流式技术的领跑者,Cytek将不断创新和开发,推出更多更符合用户应用需求和使用习惯的产品,和我们的用户一起,推动流式技术和应用的深远发展。
  •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中国变脸
    当跨国企业纷纷把自己最大的研发中心从国外搬到中国时,国内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近日,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宣布在未来的五年中,将投资1亿美元扩建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其中的3000到4000万美元将用于建立新的实验室。到2015年该中心的规模将扩大一倍,成为除位于丹麦总部的全球研发中心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同时也是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研发中心。   诺和诺德扩建在华研发中心是为了顺应全球制药产业变局的大潮。目前全球制药行业正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跨国药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开始加剧。跨国药企受困于专利到期、研发效率低下、价格竞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在发达国家市场的业务增长面临瓶颈。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全球化竞争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跨国药企向新兴市场布局加速。   中国医药市场正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是吸引跨国药企在华加大研发力度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正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包括国家加大卫生投入、扩大医保覆盖面等积极的改革措施,将加大未来中国市场对医药的需求。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增至8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200亿美元,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增长近9倍。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研发成本大幅上升迫使跨国药企纷纷将研发中心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医药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与跨国药企在华研发机构展开合作。当前,新药研发越来越困难,研发成本大幅上升,如何控制研发费用成为跨国药企新产品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国际单个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通常高达10亿美元以上。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开始实施战略性研发外包与合作来降低成本。   美国礼来公司在中国已经建立了3个外包式研发中心,承担了其全球20%的化学分析业务和早期临床研究任务。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跨国的制药研发活动,将帮助积累自身新药研发的经验,为将来实现自身原创药物研发打下基础。浙江海正药业与西班牙Cinfa共同研制开发的他克莫司胶囊获得欧盟上市批准,其采用的合作开发模式是中国药企在产业升级过渡时期的优选模式。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新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态势相对良好,许多跨国公司的在华业务成为他们全球业务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丰厚的经济回报增强了跨国公司在华投入研发的信心。再加上中国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并没有因危机而减少,而是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在华研发战略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第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战略地位开始明显升级。以前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主要以技术支持型和产品本土化型居多。前者主要负责为本地生产或销售提供技术指导、维修服务和产品测试等,后者主要是在母国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应用开发。   而近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角色开始向技术跟踪型和全球研发中心型转换。前者主要关注中国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尽可能参与其中,后者不仅针对中国市场研发,还将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同时还进行一些基础研究。如2010年初,微软将位于北京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升级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统领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的分支机构,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并从事计算机领域最前沿的基础研究。   第二,开始独立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以前的做法大多是将母国产品进行简单的本地化改动。而随着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跨国公司业务重点不断向新兴市场转移,开始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产品,以满足其需求。2010年年中,美赞臣营养品公司投资1.4亿元,在中国广州成立中国婴幼儿营养科研中心,该中心将汇集中外婴幼儿营养专家开展临床研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婴幼儿独特的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并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创新优质的产品。   第三,以空前的大手笔扩建在华研发中心,将本土化创新的战果扩大。以前很多跨国公司只是象征性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实际投入很少。而如今,开始真正投入大量资本和人力拓展研发机构。欧莱雅从2004年开始设立在华研发中心,经过数年发展,成功研发出多种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其中包括独创性地将天然灵芝的萃取精华加入羽西的生机之水灵芝调理液中,产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四,特别加强利用中国本地研发资源,以实现中国研发成果最大化。以前的许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通常是人数稀少,闭门造车。而如今,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加强与本地研发资源的紧密联系。这些举措包括积极网罗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 与本土产学研单位进行合作 跟踪当地新技术,从而加强对中国强势技术的应用 利用其在中国取得的创新成果影响和推动中国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从而获取战略收益等等。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积极跟踪并研发在中国发展较快的TD-LTE等尖端4G通信技术。最近,其上海研发中心与中国运营商共同开发设计光传输网络交换机,将顺利渗透中国市场。同时,为了充分发掘本地人才的潜力,该公司已雇用超过1000名中国研发人员,并计划继续大举扩充本地研发力量,力图以用中国的成本研发世界级的产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国内企业的研发中心无论是在规模上、研发水平上,还是对人才的吸引方面都与外资研发中心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急需国内企业加倍努力,以避免国内研发资源受外资研发中心吸引,从而导致自身在创新上受到新一轮的抑制。
  • 跨国公司成都行-大批外资合作项目花落蓉城
    在5月17日举行的“跨国公司成都行——成都市投资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又一批重大的外资合作项目现场签订,温德姆酒店、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新光三越百货等世界500强企业或业内领军企业花落蓉城。   友达光电是全球领先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设计、研发及制造公司,纽约证交所上市企业。此次集团下属的达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与高新区达成协议,拟在蓉建立背光模组生产基地 温德姆酒店集团作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旗下拥有11个品牌,在全球管理超过7000家酒店,客房超过55万间,业务跨越5大洲,是美国上市的最大酒店管理公司,此次在其集团中占据最大份额的华美达品牌与深业西御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将合作管理华美达成都浣境大酒店 摩根大通作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拟在成都设立基础设施投资总部项目,并以此为平台,投资中西部基础设施项目 全球物流地产运营专家,全世界第二大工业房地产运营商AMB公司拟在蓉投资设立空港物流中心项目,占地约100亩。   安捷伦大中华区总裁霍丰:安捷伦成都公司将进一步扩容   “成都已经成为安捷伦科技在全国‘3+1’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我们在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研发中心!”在昨天的“跨国企业成都行”活动上,今年3月才履新的安捷伦大中华区总裁霍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成都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此前霍丰本人就在成都安捷伦工作了长达5年时间,见证了安捷伦这家全球最大测试与测量公司在成都的成长。“可以说我们对成都的投入是持续的,即使在地震之后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霍丰回忆到,2007年底,安捷伦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在高新区建设安捷伦成都园区 随后发生的地震并没有改变公司推进这一项目的进度,项目基本按照原定的计划有序进行。2009年9月29日,安捷伦科技公司宣布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安捷伦科技成都基地正式落成启用,标志着安捷伦科技成都基地全面整合安捷伦在成都的各项资源,成为安捷伦在中国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用户培训的重要基地,也继续完善了安捷伦在中国通过北京、上海、成都三大基地与深圳分公司所搭建的“3+1”战略布局。   霍丰透露,目前安捷伦成都80%的产品面向全球、特别是欧美发达市场,产品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都是由成都本地人才全程研发,面向全球销售,这是在本地很少有公司能做到的!”据悉,目前安捷伦成都90%的员工都是成都本地的人才。   “现在我们2万多平方米的新园区只有1/3的入驻率,我们希望在成都筑巢引凤,吸引公司内部更多的业务部门进入成都园区、扩大团队!”霍丰表示,成都作为安捷伦在全中国投资的重点,今年计划设立在化学分析、电子测量分析领域面向全国中国用户的服务中心 同时,还将设立卓越客户中心,该中心将是一个具有国内最顶尖水平的专业实验室,专注为环保、食品安全、制药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服务。霍丰透露,今年安捷伦在成都的团队将在目前200多人的基础上继续扩充,预计还将增加100人左右 同时,公司计划在成都筹划举办安捷伦科技节,这一在国内测量业顶尖的活动此前三届都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也将是首次在成都举行。   科特勒咨询集团总裁米尔顿科特勒:快速的经济发展让人印象深刻   “我第一次到成都来是在9年前,当时的成都已经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而这次成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快速的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既是田园城市,又是高科技城市的快速变化令人非常吃惊。”科特勒咨询集团总裁米尔顿科特勒深情地说,“我现在75岁了,我希望能再次回来这里,当我85岁的时候,希望可以看到各位今天在座的嘉宾和朋友,可以看到成都本地的企业发展成全球化的企业,成都成为一个高科技的平台,拥有应用型、研究型的大学和科技园,并且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   毕马威亚太及中国区主席唐家成:业务上台阶发展超预期   作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早在2006年就在成都设立了其中西部的首个分支机构,在昨天的活动上,毕马威亚太及中国区主席唐家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成都是毕马威在中国地区很重要的市场,公司不仅在本地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由于成都有着高校和人才的储备,毕马威每年也在这里招聘大量的金融人才。他同时对灾区重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走进灾后重建的民居感觉太漂亮了!”据悉,在此行中,唐家成还专程前往彭州市磁峰镇,为毕马威在当地资助建设的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启动揭幕。  据了解,毕马威主要提供审计、税务、财务和风险咨询服务,其成员机构遍及全球146个国家的718个地区,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税务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名列世界四大会计公司之首。在毕马威进入成都后,公司以成都为中心,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企业提供税务咨询、财务咨询等业务,成都已经成为毕马威辐射西部发展的中心。“我们的员工已经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160多人,可以说在本地的发展超出了预期!”毕马威成都首席合伙人高智纬表示,毕马威在成都已经不仅仅为外资企业服务,更多的是为国内的民营企业以及政府项目提供财务咨询等一系列解决方案,3年多以来,成都的业务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他表示,公司未来还会考虑扩大在成都的投资规模,帮助本地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接轨,同时把国际上有兴趣在中国发展的企业推介到四川成都。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农克强:全球唯一多语言IT运营中心在蓉启用   “西门子在成都的IT运营中心已经在上月21日正式开始运行!”在去年9月的西博会期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农克强代表公司与成都高新区签署投资协议,宣布西门子全球唯一的多语言IT运营中心将在2010年于成都投入运营,在昨天的“跨国企业成都行”,农克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欣喜地介绍了这一项目最新的进展。据他透露,西门子成都的IT运营中心在启用后目前已经有近百名员工入驻办公司,这些员工采用包括中文、英文、韩语和日语多种语言,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呼叫中心、软件及系统工程等IT支持,“这个中心整合了我们在中国地区所有的客服资源,将与全球的20多个呼叫中心一起,为全球的客户服务!”据悉,落户于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该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到2011年,运营中心将有100多名员工从事面向全球的服务,包括接听全世界的多种语言的呼叫,提供软件、系统工程等解决方案。   “我今天去了灾区看到重建的情景感觉很震撼,这也坚定了我们在成都扩大投资的信心!”农克强表示,除了运营中心将成为西门子全球IT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集团业务在中国的增长之外,西门子也计划在绿色能源、节能环保、交通、楼宇住宅等众多领域与成都展开合作,成都具有良好的人才储备,人才资源丰富,人才素质高,这些都是吸引西门子来这里投资的重要元素。   英特尔中国区执行董事戈峻: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基地就是成都   “我每一次来成都都有一次全新的认识和感受。”英特尔中国区执行董事戈峻表示,如果说去年的西博会让人看到了成都和四川人民在震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震后两年的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成都向世人展示的一幅同样让人震撼的美丽画卷——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愿景。“我相信这一目标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成都市在投资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密不可分。”从目前情况来看,成都已经聚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拥有基于广阔视角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承接大规模国际产业的能力和基础条件,成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同时成都在能源、运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还有深厚独特的人文资源,成都的身后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广阔市场,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位居中西部首位,而且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把投资的目光投向成都。   在投资结构方面,高端的研发和创意投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英特尔在成都的巨大成功和飞速发展是成都优越投资环境的最佳例证。他说,公司自2003年入户成都以来,目前投资已达6亿多美元,拥有3000多名员工,今天成都基地已经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5亿多颗成都制造的芯片走向世界,英特尔与成都共同创造了中国速度。今年下半年成都还将建设成为英特尔全球集中进行晶元预处理的中心之一。
  • 中国企业扎堆迪拜仪器展 走出国门冲动?
    仪器信息网讯 如此众多的中国企业扎堆出现于国外展会,这可能是头一遭。   3月10日,第21届中东实验仪器、分析检测设备博览会(ARABLAB 2013)在迪拜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据仪器信息网统计,本次展会中,在中国内地注册的科学仪器参展商达86家,国内参展商数量自2008年以来增长了近1.5倍。上海仪电、普源精电、北京吉天、君意东方、上海新仪、大龙仪器、华科仪等内地仪器公司纷纷参展。   &ldquo 我认为,当前中国仪器企业的发展出路,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向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出口。&rdquo 一位科学仪器领域资深人士说,这些区域的科学仪器采购需求正在增长,购买能力又有限,正适合国产仪器向这些区域销售。   仪器信息网也发现,参展商中,有不少注册地为中国内地的企业,实际上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由此判断,中国内地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作为亚洲市场的控制高点。   据ARABLAB 2013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其是中东地区及北非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实验仪器及检测设备展览会。ARABLAB为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生命科学等相关行业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技术与贸易平台,是众多国际企业高层和终端买家寻找全球采购源的绝佳场所,被视为中东及非洲、印度次大陆、中国及亚洲等增长市场买家的采购&ldquo 橱窗&rdquo 。   但显然,在中国国内仪器采购已经相对方便的情况下,国内生产企业前往迪拜的目的是为了开发中东等市场。   该展会为期4天。据ARABLAB官网显示,ARABLAB 2013有750余家分仪器设备公司参展,分别来自德国(151家)、美国(116家)、英国(101)、中国内地(86家)、印度(39家)、意大利(34家)等40个国家,还吸引了全球95个国家逾万名参观者。 迪拜国际会展中心(效果图)   不止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在盯着这一市场,赛默飞世尔科技、AB Sciex等欧美仪器企业也纷涌而至,甚至连多次缺席Pittcon的安捷伦、珀金埃尔默也积极参展(ARABLAB 2013参展商名单)。作为亚太地区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试想中国国内的国产与进口之争,在未来几年或将成为中东的&ldquo 中国造&rdquo 与&ldquo 欧美造&rdquo 之争。(撰稿编辑:刘玉兰)   附:在中国内地注册的科学仪器参展商部分名单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海能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 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 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北京桑翌实验技术研究所 北京鸿达新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 山东博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巴罗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肯堡博美(北京)玻璃有限公司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 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重庆格纳迪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黄骅菲斯福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仪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鸿琪光学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 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科学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智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制品有限公司 湖南湘仪实验仪器开发有限公司 昆山依拉勃无管过滤系统有限公司 南京埃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正基仪器有限公司 济南木南进出口有限公司 金坛市医疗仪器厂 科艺普企业集团 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雷柏特(上海)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台州润兰实验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盛恒光电有限公司 保定圣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蓝海基业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科锐创信贸易有限公司 青岛富勒姆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盐城汇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无锡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精学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金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谱元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卢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泛球瑞明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三信仪表厂 深圳市奥德赛创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台雄工程配套设备有限公司 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科恩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南京特搏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硕华医用塑料有限公司 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施都凯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太仓市实验设备厂 天津市津腾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拱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优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 深圳市旭佳实业有限公司 盐城市恒欣对外贸易有限公司 XIAN SIWAY SCIENTIFIC INSTRUMENT CO., LTD Accumed WINCOM COMPANY LTD UNITED LABORATORIES,INC. ShangYu Yite Plastic Co.,ltd SHANGHAI TOTAL INDUSTRIAL CO., LTD. shanghai huizi L&W OPTICS ELECTRONIC CO.,LTD. Huailai Lomax Glass Co., Ltd. Guangzhou Chemtop Laboratory Material Co., Ltd Guangzhou Chuangz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Dynamica GmbH
  • 在华四十年,30家跨国仪器巨头的本土进化史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在苏州盛大召开。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4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围绕政、产、学、研、用、资等不同角度设置了超过150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跨国仪器公司的本土化,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为此,ACCSI主办方特别邀请到丹纳赫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韦春艳进行了相关主题的精彩分享。从她的报告出发,我们开启了对于外企本土化的深度思考......  本土化是外企在华发展的重要命题。自上世纪80年代前后奥林巴斯、珀金埃尔默、岛津、惠普(安捷伦前身)、赛默飞、沃特世等一批跨国仪器巨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科学仪器外企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已超过40年。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供应链出现紊乱,很多单位将外资供应商是否在本地设厂、甚至整个上游供应链都要在国内作为考虑合作的先决条件,促使科学仪器外企的本土化战略在2021年之后达到顶峰。仪器信息网曾设置外资本土化专题约稿,得到了外资企业前所未有的积极响应,畅谈各自的本土化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多家跨国仪器高管提到了本土化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在世界为中国,到后来的在中国为中国,目前进展到在中国为世界。本文统计了30家仪器外企在华的发展进程,看看它们的本土化都到什么程度了。需要强调的是,三个阶段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是各家在评估中国市场后做出的符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第一阶段:在世界,为中国  中国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随后的十年中大量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当时选择在中国设立合资工厂的仅为少数,大多数在中国的外企选择专注于销售,将其制造环节留在中国境外。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科学仪器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市场深耕销售和服务,但将其全品类或重点品类的制造放在境外,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头部企业布鲁克等。日立科学仪器电镜事业本部负责人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电镜市场,或考虑“本土化”生产。  韩国企业Park(帕克原子力显微镜)也认可中国市场的增长力,自2017年开始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建立了仓库和亚太区代表处,虽然已有计划,但生产制造基地仍在中国境外。  第二阶段:在中国,为中国  自2001年末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成本大幅降低。中国也在1999年开始扩大大学招生规模,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几乎较2002年翻倍。随着人才库的扩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贸易成本的降低,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增大在中国的投资,在中国建造生产线,逐渐扩大在中国的生产种类和规模,并开始将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  在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提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帮助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迅速扩张的中国市场和逐步崛起的本土竞争对手,促使许多跨国公司开始重视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本地化,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高级管理团队等。一些跨国公司明确采取了“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实现本土生产并供给中国用户的跨国仪器公司  EVIDENT(原奥林巴斯科学事业部):1973年奥林巴斯科学事业部随同奥林巴斯集团进入中国。1990年奥林巴斯集团在中国广州建立起了中国的首家工厂。该工厂主要涵盖了17种显微镜本体制造(年出货量达7万台)、45种显微镜组件制造(年出货量达6万件)、58种物镜制造(年出货量达9.5万件)、并涵盖了1300种的零部件销售、5种光谱仪的维修(年维修能力400台以上)等业务。2022年10月EVIDENT首批国产研究级显微镜正式出货。  塞塔拉姆: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法科技交流活动进入到国内。2019年在华投资设立了法国本土外第一家精密仪器海外分厂: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国内热分析行业首批引进国外技术、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合资企业。  思百吉: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收购国产粒度仪企业珠海欧美克,有能力为国内客户提供覆盖仪器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近两年在上海成立亚太卓越应用中心,为客户提供技能培训、合作研究、方法开发等多元化服务。  沃特世: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设有运营中心,拥有700多名本地员工,并在上海、北京、广州设立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2022年7月沃特世大中华区总部正式落户上海。2022年12月交付首批“中国制造”的色谱产品。  日立科学仪器:于1985年正式开展中国业务,最早以“日立光学维修站”为用户所熟知,经营范围涉及原子吸收、紫外、荧光等业务,后又拓展至电镜产品。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深入,日立科学仪器于2003年5月在大连投资设立了日立仪器(大连)有限公司,主营“分析装置的生产组装以及设计开发,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医用组件的生产”,重点布局分析仪器的本土化制造。据官网信息显示,日立仪器(大连)有限公司在总经理一职之下,设立了制造部、生产管理部、品质保证部、调达部、管理部、开发部等部门。  赛莱默:1994年赛莱默进入中国,2007年将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在11个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员工超过1000人。在北京、沈阳、南京开设工厂,在上海、南京、深圳拥有研发团队,在南京设有智能决策支持中心。2023年赛莱默中国研发中心投入运营。  赛多利斯: 1995年赛多利斯北京公司成立。2020年赛多利斯位于北京的工厂正式投产,2021年投资1000万欧元进行扩建。2021年9月,赛多利斯启用了位于上海的展示和应用实验室,这是赛多利斯全球除哥廷根之外最大的应用中心。2022年,赛多利斯首次设立了中国总经理职位。  牛津仪器:1997年北京代表处成立,在上海设有销售、研发和全国售后服务中心 ,在北京、广州设有办事处。被出售的工业分析部在中国设有生产团队。  蔡司:1998年在华的首家工厂于广州投入运营。蔡司已在上海、苏州和广州等地建立了五家工厂,并于2012年在上海成立了蔡司中国创新中心。投资逾10亿元在苏州建造一个全新的生产研发基地。2022年在苏州启动首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研究级别光学显微镜的国产化项目,于2023年实现出货和量产。2023年与觅可罗、厦门超新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本土化发展新篇章。  IKA:2000年成立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IKA中国)。在中国拥有研发团队,在中国有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组装的公司。  耶拿:2001年成立中国区分支机构。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公司整体业绩中占比已超过30%,先后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分公司及技术服务及实验中心,其营销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2021年12月 德国耶拿上海研发生产基地扩建竣工。  HORIBA:2002年在上海成立堀场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此前科学仪器业务部由于仪器相对复杂,本地没有研发和生产,产品完全依赖进口。2022年,HORIBA集团在上海嘉定投资超过5亿人民币,建成了 C-CUBE(厚立方)并投入运营,集研发、生产、培训、应用开发、售后服务、交流合作等各类职能于一体。2023年,HORIBA中国区前沿应用开发中心(ASP)迎来开幕,意味着HORIBA集团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开启新篇章。  艾本德:2003年Eppendorf中国在上海成立。2020年推出中国全新子品牌 LAVIBE (乐斐)。202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和团队、升级仓储以及物流系统等。2023年,在上海的仓库完成扩容搬迁工作,在浙江省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离心机新生产基地,并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投产。  依拉勃:2004年进入中国。此后研发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持续壮大中国区团队,购买土地新建工厂,在北京、广州、成都、青岛等地设立办事处。  Illumina: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2022年在沪正式启用在华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并计划未来五年逐步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2023年在中国本土生产制造基地的首批系列产品已成功完成交付,致力于打造和完善一个立足中国的本土化产业生态圈。  普发真空:2009年,该公司将维修车间由上海迁至无锡,建成无锡1厂。2019年10月,普发真空又在无锡1厂对面建成了无锡2厂,亦即产品组装中心,从而缩短交货周期,更灵活地服务中国用户。  毕克:2010年成立全资子公司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目前上海工厂生产的产品只针对中国市场。  美墨尔特:自2010年9月海外第一家分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美墨尔特已经扎根中国市场十余年。2023年10月,德国美墨尔特首家海外制造工厂在中国常熟正式开业,并在年底完成了首批环境测试箱HPP系列和培养箱IPP系列国产机型的生产与测试。2024年甲辰龙年伊始,美墨尔特国产机正式向市场供应。  Cytek:2017年在无锡设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2020年成立中国商务团队。Cytek中国有近200名员工,其中上海厦泰以研发和商务为主,无锡厦泰以生产和质量管理为主。  日立分析仪器:两个“前身”——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和精工电子纳米科技公司,加入日立高新之前,分别在中国有自己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团队。日立分析仪器于2021年5月在上海迁址了新的生产基地,把原牛津仪器工业分析业务部和精工电子纳米科技公司的中国办公地址合并在了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生产。  第三阶段:在中国,为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中国开始关注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很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业务成为其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服务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客户。在这个阶段,多家头部仪器公司开始提出“在中国,为世界”的策略,将中国作为部分产品线的生产基地,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出口商品。实现本土生产并供给全球用户的跨国仪器公司  注:资料显示丹纳赫为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其收购的贝克曼、福禄克等公司在改革开放初期已进入中国市场  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仪器跨国公司不同的本土化特色:  最早供向全球——梅特勒-托利多  早在1987年,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就开始涉足中国,先后投资建立了两块生产及研究开发基地: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工业、商用衡器及称重系统产品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电子天平、实验室分析仪器、过程检测系统及包装检测系统。在2008年之前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向梅特勒-托利多全球的销售机构供货,其酸度计的全球研发、生产基地都已经全部在中国。可以说,梅特勒-托利多在一众仪器外企中最早践行了“在中国,为世界”策略。  本土化研发与制造——岛津、哈希  岛津为用户所熟知的除了产品,还有其在中国的工厂。在20世纪90年代,岛津制作所涉及的各种事业领域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分析计测事业部自1998年成立岛津仪器 (苏州) 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进行本地生产。目前岛津在苏州拥有两家工厂,生产气相、液相、分光光度计、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万能试验机等的广泛的产品线。2022年岛津质谱产品线落户苏州工厂。2023年投资1.5亿元的岛津苏州工厂四期项目开建,用于扩大生产高端质谱仪在内的通用精密分析仪器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类产品。另外,岛津在上海拥有产品开发和质谱仪基础研究两处研发中心,在北京拥有中国创新中心,在中国拥有7个分析中心。  哈希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始于工厂。2002年哈希进入中国并投资建立上海世禄工厂,早年以承接丹纳赫集团各在华子公司的本土产线转移业务为主。随着2007年哈希中国研发中心成立,工厂逐渐专注于水质分析仪器的生产制造,如2012年核心产品COD Max II 产线落户中国,至2018年又完成了六条产线的迁移,2021年前后中国研发生产销往全球的实验室TOC分析仪上市累计供货超百万台。2022年哈希本土工厂上海世禄仪器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哈希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2023年迎来在华发展新跃升全新本土品牌——希华创诞生。目标是力争未来70%中国市场的需求都在本土得到响应。  首台国产——赛默飞  自1982年在中国设立第一个销售办事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赛默飞在中国多地设立了17个商业办公室,员工人数超过7000名。现有9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在全国还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位于上海和苏州的中国创新中心,拥有10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及100多项专利。如下图所示,2020-2022是赛默飞推出首台国产的高峰期,此外赛默飞首台国产化电子显微镜AxiaChemiSEM、首款国产梯度PCR仪、国产版QuantStudio 5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中国苏州生产的Forma Steri-Cycle CO2 培养箱等均已问世。  投资并购——珀金埃尔默  珀金埃尔默伴随改革开放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资医疗企业,在上海、广州、北京、成都办公大楼设立了客户体验中心(简称CKC)、全球软件研发团队和全球应用开发中心,并在太仓设立了生产研发基地(2023年太仓工厂更名为瑞孚迪)。珀金埃尔默最具特色的本土化策略,是近年来低调并购或投资了多家本土企业。珀金埃尔默投资并购的本土企业  最具系统性——丹纳赫  跨国仪器公司中本土化最为系统的是丹纳赫。丹纳赫集团在2022年初启动的本土化战略,旨在立足双循环,加速本地创新、本地制造和本地商业化,未来其在华销售产品中的80%将由中国本土生产。目前,丹纳赫在中国拥有15家本土制造基地,近20支研发团队。贝克曼库尔特已成功转移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多条产品线到中国苏州,实现本土生产。SCIEX在中国生产的首台本土化质谱产品交付。Cytiva增资6000万元升级的中国科创中心开幕,助力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徕卡生物系统发布其为中国市场度身打造的全新本土品牌——易华徕,同时其首款本土化试剂——易华徕一抗也正式发布。2023年11月的进博会上,丹纳赫宣布“创升中国”2.0战略,进一步升级政、产、学、研、医、投等多领域。ACCSI2024大会报告:面对中国本土化发展趋势,丹纳赫的战略规划与决策  除上述企业,实现本土生产并将仪器供给全球市场的外企还有:  安捷伦: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金,在49个城市拥有部署,雇佣超过2000名员工,拥有四个卓越客户体验中心,拥有两个制造中心,拥有一个物流中心。2022年扩大了上海制造中心的多条产品线。扩充液相色谱、光谱及质谱等产品的生产规模。  瑞士万通:在国内设有5个办事处、4个应用实验室、4个联合实验室、5个维修站。瑞士万通在上海浦东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整个浦东工厂大约有80人,负责生产光谱和IC领域的产品,其生产的拉曼产品供应全球。  福斯:2008年成立了福斯分析仪器(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工厂是福斯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现代化的工厂,也是福斯除丹麦工厂以外的唯一的一家工厂。  默克生命科学:默克仅生命科学业务就在中国有超过1500名员工。2021年默克无锡一次性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新产线启动,2022年默克续投资约1亿欧元以加强扩大其位于无锡的亚太地区首个Mobius®一次性技术产品制造基地。  跨国仪器公司本土化挑战与应对  从最初的浅尝辄止到如今的加码布局,跨国仪器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逐渐迈入了“深水区”。眼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随着中美贸易局势变化、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上升,全球化的未来似乎比以前更不确定,中国市场的未来也有着不确定性。躬身入局的跨国仪器公司面临挑战:  崛起的本地竞争对手:本地的对手正在迅速崛起,他们更接近当地客户,具有成本优势,并且也在变得越来越创新。  理解并对中国的政策变化做出响应:自2018年以来,国内的政策变化更加频繁并且幅度更大。  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和新冠疫情等制约因素对跨国公司通常遍布全球的供应链构成了威胁。  技术与数据主权:美国的实体清单和中国加强的数据监管使跨国公司更难将技术和数据传入和传出中国。  金融脱钩风险:中美金融脱钩的风险目前虽仍较低,但仍在上升。  挑战也促使跨国仪器公司必须做出改变,或许在未来5-10年,我们将看到跨国仪器企业正在逐渐向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供应链本地化  为了管理供 应链冲击风险,跨国公司需要增加其供应链的本地化,将一些容易受到供应链中断影响的全球供应商替换为可提供相同层次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本地供应商。  研发本地化  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跨国公司一直在扩大其在中国的研发。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原因,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将核心研发投入中国时仍然犹豫不决。未来5-10年,对技术和数据主权的日益关注将使跨国公司必须在中国开发核心技术,这不仅是为了赢得当地市场,也是为了控制风险。  金融本地化  传统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运营依赖于总部的投资和留存利润,这种方式在投资规模和投资速度方面都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快速增长的行业,本地公司正在积极投资自己的研发以及投资(收购)创新企业,为了抓住增长的势头,跨国公司需要转向当地金融市场,为其在中国的运营提供资金,例如债务或股票市场等。  写在最后  本土化于企业而言是重要命题,也是长期挑战。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到新冠疫情大流行,再到中国宣布双循环战略旨在减少依赖,外企的本土化环境始终在变化。近两年,我们一方面见证着跨国公司高举本土化大旗,另一方面也听闻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或东南亚等其他市场,提出“中国+1”战略。跨国仪器公司的本土化眼下正火热,但未来的故事会怎么讲?  还是要回归到做生意的本质: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好客户,照顾好员工,在一个增长不那么好的市场里,寻找真正的业务机会。中国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市场,还有成熟的供应链和优秀的人才梯队,中国本地的研发能力在某些领域也无与伦比。如何把中国的优势利用起来,讲好企业的发展故事,相信每家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脚本。  参考文献:德勤.跨国企业本土化2.0  更多精彩观点,请点击: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509.html
  • 中国成跨国研发转移热土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成趋势。北京、天津以及刚刚发起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行动的重庆,都成为承接跨国研发转移的热土。 同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金融危机让全球制造业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但是相比而下,企业对R&D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在吸引跨国研发投资方面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7%上升至2008年的27.2%(年均增长21.2%),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9%,新产品的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1%、41%和60%。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在华研发投资规模,提高在华研发投资层次,许多跨国公司全球级研发中心先后成立。这一趋势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开始了量与质的双重突破,跨国R&D机构已经成为中国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更好地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是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的一个重要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从生产、销售领域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目前的跨国公司为了及时按照当地情况的需要,在东道国顺利的将产品售出,采取了与以往将研发活动保留给跨国公司本国的不同作法,开始在发达国家之外设立研发机构,并与跨国公司的核心创新结合为一体。中国具有强大的市场购买能力,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成为外商投资研发领域力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外商更看重的是中国低成本的研发人力资源,大大节省了R&D成本。春节之后的用工荒让这样的说法甚嚣尘上——中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意味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尤其是低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振兴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依靠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最大出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只不过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为继,而面向研发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竞争愈演愈烈。换言之中国制造低成本的突出特征已经减弱,以高技术人才增加为基础而带来的研发低成本优势越发凸显。   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多设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仅北京和上海两地研发机构数量就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北京、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这些地区集结了中国相当比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十分密集。同时,不足欧洲和美国1/5,甚至1/10的人力成本更是大大降低了研发机构的成本。“高质素的人才+经济的运作成本”让美、德、英、法、日等国家外商趋之若鹜,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IBM、甲骨文、INTEL、联合利华、通用汽车等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飞利浦、丰益国际、默克集团等甚至将全球研发中心设置在中国。   中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布局的核心区域。跨国公司奉行的是全球化战略和一体化经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与其全球网络接轨作为自己的目标。高新区是我国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政策区域,2001年科技部提出国家高新区要更进一步强调内涵式发展模式: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注重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集中优势、加强集成、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此后,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并持续的增长,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拉动区域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高新区成为研发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在这里,实现生产、销售和研发的一体化。   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不谋而合。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外来技术,也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从头研究,在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外商在中国布局研发环节,增加了中国参与世界最前沿竞争的机会和R&D管理水平的上升,充裕资本与丰厚的人力、技术“知本”相结合的方式,使伴随外商直接投资而来的技术能够快速溢出和转移,迅速、持续地拉动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为了增强公司的亲和力,为了使公司的产品在国内也有市场,研发中心必须实行本土化,这为东道国训练了一支庞大的技术管理人才,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自主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另外,对年轻的技术人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可以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研发工作,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增加,不仅能抑制人才外流倾向,还能大批吸纳人才归国,对中国的自主创新的意义重大。   跨国公司的研发环节入驻中国,有些确实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这实际涉及到全球协调与当地适应之间平衡的问题。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一体化经营,因此力图采用整齐划一或标准化的经营模式,以实现有效的全球协调。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跨国公司经营还必须考虑“当地适应”,需要针对每个地域目标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设计、改进产品,设计和调整投资经营和营销方式,使之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要,达到全球协调和当地适应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这种平衡,跨国公司必须在设置研发机构之前考虑到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和税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公司的运营,从而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研发中心的内部有一定比例的外籍员工和本土员工,为了实现跨国沟通和经营,他们不得不往返于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这些穿梭于两地的研发人员和管理者,随着全球化的深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群形式——跨区域社群。跨区域社群已经成为促进全球产业链细分的桥梁,但也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夫妻两地分居、子女教育、社群管理等。这是跨国公司研发环节转移带来的新问题。我认为跨区域社群管理将是未来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重点考虑的环节。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中国逆市而上实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亮点。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我相信愈来愈多的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的剧情即将上演,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带来新的源泉和活力。中国也将在其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 跨国仪器公司裁员潮中,CEO们拿多少年薪?
    Hello,各位读者大家好!  又到一年一度的“年报季”,  欢迎收看仪器信息网“2023年度上市仪器公司财报盘点”系列。  众所周知,2023年行业整体环境不太乐观,多家上市仪器公司宣布了降薪裁员等举措。  外企“打工人”生存不易,但跨国仪器CEO们的薪酬是否受影响?  带着这个疑问,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2023年跨国仪器公司薪酬榜”,与广大读者共飨。  注:★表示第一年进入榜单  部分跨国仪器公司数据未披露,所以不在榜单中  数据来源为上市仪器公司财报,仪器信息网整理  表中CEO薪酬包含:薪资(salary)、股票奖励(stock awards)、期权奖励(option awards)、非股权激励(Non-Equity Incentive Plan Compensation)、其他补偿(other compensation)等  还是说几组数据,大家直观感受下:  1、按照2024年5月16日美元兑人民币7.22的汇率计算,表中仍有4位CEO年薪过亿(元),分别是丹纳赫、赛默飞、安捷伦、阿美特克,“亿元CEO”数量与去年持平。  2、但细看之下,业绩的影响显然存在:2021年表中11位CEO薪酬显著增长,2022年疫情红利散去后仍有8位增长,但2023年已降至4位(排除空降)。2023年,CEO薪酬大幅增长的前提是企业营收和净利双双增长。例如,阿美特克CEO薪酬增长140万美元,一举跨过亿元大关,就与企业营收增长6%、净利增长13.2%密不可分。  3、赛默飞 Marc N. Casper曾连续九年蝉联薪酬榜首,但在2023年因业绩波动,其薪酬大幅减少9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损失6600万元。尽管基础工资略有上涨,但股票、期权及非股权激励均显著下滑。  4、看完高管的薪酬数据,再来关注员工的薪酬中位数。不得不感慨,当Ilumina的员工真是一件惬意的事,不管公司如何动荡、开了多少高管、专利战打成什么样,员工平均薪酬连年稳步上升,在科学仪器行业遥遥领先。  5、再看梅特勒-托利多,CEO薪酬有显著增长,员工薪酬呈现大幅下降。对此,梅特勒-托利多表示:“公司约40%的员工位于中国、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和东欧等低成本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和墨西哥,大量员工参与装配和制造任务。”是否可以理解为,梅特勒-托利多在制造基地和员工分布上进行了优化布局?  6、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榜单中还悄然揭示了两届CEO的更迭。特别是Ilumina公司,随着代理权之争尘埃落定,继董事长出局和原CEO请辞后,Ilumina从安捷伦引进了执掌生命科学集团的Jacob Thaysen。于新上任的Jacob Thaysen而言,薪酬当即上涨了16%,如果以Ilumina原CEO巅峰时期2675万美元的薪酬为基准,Jacob未来的收入有望超越他的前东家,甚至可能超越现任“榜一大哥”丹纳赫或赛默飞。  7、有趣的是,安捷伦也于2024年也宣布了CEO更替计划:在安捷伦工作了近40年的Michael R. McMullen将在10月份正式退休,继任者是安捷伦CrossLab集团(ACG)总裁Padraig McDonnell。McDonnell先生当前年薪为327.3万美元。  8、除了新增的CEO,榜单中还新晋了两家上市仪器公司,分别是从珀金埃尔默拆分出来独立上市的Revvity,以及由丹纳赫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拆分上市的Veralto。作为拆分的一部分,丹纳赫薪酬委员会同意将Veralto首席执行官Jennifer L. Honeycutt女士的基本工资提高到100万美元,使其与集团内其他CEO的薪酬水平相当。  2023年对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特别是跨国企业而言,充满了变革与考验。不少仪器公司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纷纷调整组织架构或管理层变动。随着众多新面孔的加入,我们也看到科学仪器市场的无限可能。未来仪器市场如何变化,反映到仪器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数字上将如何跳跃,仪器信息网将持续报道。  上市仪器公司2023年报系列解读:  1、大洗牌!2023年全球仪器公司营收TOP排行榜揭晓  2、2023年国内仪器公司营收排行榜揭晓:谁在逆势中突围?  3、国产品牌冲进前三,2024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榜出炉  4、全球上市仪器公司TOP20盈利能力大比拼  5、国产仪器厂商盈亏“两重天”:最高破百亿,最低跌5000%  6、2023年财报盘点:国产红外热成像企业业绩强势增长 直面美国制裁挑战
  • 孙建一、牟一萍、陈晴等跨国仪器公司华人高管获荣升
    2010年度,多位跨国仪器公司的华人高管在获得晋升。其中,2010年1月15日,默飞世尔科技任命孙建一为卓越客户服务中国区副总裁;2010年4月28日,安捷伦科技任命牟一萍为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兼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两大业务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2010年7月1日,珀金埃尔默公司任命陈晴先生担任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总裁。相比以前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建厂等本土化策略,仪器行业这些跨国巨头现在更加注重中国管理团队本土化的建设,表明他们越来越重视注重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也正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赛默飞世尔科技任命孙建一为卓越客户服务中国区副总裁、裴立文接任科学仪器事业部中国商务运营总监   2010年1月15日,中国上海――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近日宣布任命孙建一为卓越客户服务中国区副总裁,兼任科学仪器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孙建一先生   孙建一先生作为卓越客户服务中国区副总裁兼科学仪器事业部总经理将负责全面提升中国区客户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为科学仪器事业部的快速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和支持。   孙建一先生之前担任赛默飞世尔科技科学仪器事业部中国商务运营副总裁,负责科学仪器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发、营销及客户服务, 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从事分析仪器工作已近三十年,曾在国企和跨国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孙建一先生对赛默飞世尔今后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的上任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新的中国策略发展计划的动力,确保我们快速向前。”中国区总经理迈世福表示。   赛默飞世尔科技同时宣布裴立文先生担任赛默飞世尔科技科学仪器事业部中国商务运营总监并成为中国领导团队成员,负责中国科学仪器事业部的全面运营工作。 裴立文先生   裴立文先生此前担任科学仪器事业部质谱、色谱和痕量元素部业务总监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有在中科院和跨国企业服务多年丰富的经验。他表示他将会领导科学仪器事业部在中国创造新的辉煌。   关于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5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万4千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万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所遇到的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研发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或www.thermo.com.cn 牟一萍荣任安捷伦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 2010年4月28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今天宣布,任命牟一萍为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兼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两大业务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这是安捷伦科技在中国培养的第二位本土化全球副总裁。 安捷伦科技公司副总裁、化学分析集团总经理Lon Justice表示,“随着近年来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安捷伦全球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化学分析集团和生命科学集团的领导团队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安捷伦中国在牟一萍的带领下,化学分析业务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安捷伦全球第一大市场,生命科学业务也高速增长,跃居全球第二大市场。此次任命,将使牟一萍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到更大发挥,带领安捷伦中国的业务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牟一萍作为中国分析仪器界唯一的女性高层管理者,精彩完成了从“金牌销售”到“卓越管理者”的职业转换。自从2004年负责安捷伦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业务以来,带领安捷伦中国团队不断壮大,一路凯歌,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领跑者,同时数年来持续保持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持续被评为“用户满意度第一”和“全国售后服务十佳”单位。2009年大中华区的业务已发展为占安捷伦全球20%的份额。作为领军人物,牟一萍不仅带领团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成为业界传奇,更全力打造了一支100%本土化的优秀职业管理团队。在牟一萍任职期间,大中华区连续7年获得亚太地区"最佳国家成就奖",2009年荣获“全球最佳地区成就奖”和“全球最佳用户服务奖”。而在2009年,共有8名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员工获得安捷伦最高荣誉“总裁奖President Club”,这在安捷伦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牟一萍10次荣获惠普/安捷伦“杰出成就奖-High Achiever”,两次荣获安捷伦全球最高荣誉奖“总裁奖-President Club”。 2010年2月, 安捷伦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ill Sullivan先生特别邀请牟一萍为2009年度总裁奖的颁奖嘉宾,她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经理。 展望未来,安捷伦公司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用户的需求,以安捷伦领先的国际化资源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NYSE: 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17,000名员工在110多个国家为客户服务。在2009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45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陈晴先生荣任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总裁   2010年7月1日,珀金埃尔默公司任命陈晴先生担任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总裁,同时继续主管分析科学和实验室服务部门的领导工作。   陈晴先生于2002年10月加入珀金埃尔默,历任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销售总监及大中国区业务总监之职。 近年来陈晴先生带领大中华区团队不断壮大, 业务高速增长。大中华区业绩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   此次任命,将使陈晴先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到更大的发挥,带领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借此机会,向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支持珀金埃尔默公司的广大用户致以真诚的问候,珀金埃尔默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做出贡献!     关于珀金埃尔默   PerkinElmer, Inc. 是一家专注于提高人类及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据报道,该公司在 2009 年的收入约 18 亿美元,拥有约 8,500 名员工,为超过 150 个国家/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时该公司也是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成员。
  • 2020年仪器经理人活动第一期:“走出国门——跨国领导力”公益讲座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有人把国内市场比作游泳池,把发展中国家市场比作大河,发达国家市场则是汪洋大海。“到中流击水”,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挺进竞争最剧烈的发达国家市场,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也国家经济实力壮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出国门,这是全球化背景必将出现的一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对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企业领导力的提升是跨国公司经营成功的关键。由于业务的拓展已经远达海外市场,海外客户数量大增,外籍员工也不断加入,越来越多有着异国情调的面孔进入到公司。海外团队的稳定和管理,海外客户的拓展和维护,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些都是企业高层面临的管理能力的挑战。随着中国公司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经理人迎接这样的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此,2020年仪器信息网& quot strong 仪器经理人& quot /strong 第一期活动,将为各位仪器经理人送上一趟公益讲座: strong “走出国门—跨国领导力” /strong 。讲座主讲人: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张鹏总经理。 /p p & nbsp /p p strong 一、& nbsp & nbsp 主讲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主讲人: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e10dc088-c65d-45d7-8b44-45ee9197aca9.jpg" title=" 张鹏.jpg" alt=" 张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 nbsp 鹏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英国牛津仪器集团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接手兼管牛津仪器印度分公司。三年时间,在张鹏总经理带领下,牛津仪器印度分公司取得丰硕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主讲内容: /strong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更多的中国公司走向海外,中国人管理外国公司、外国员工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个管理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要克服语言、民族、文化、宗教、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课程中,张鹏总经理将和大家分享跨国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原则、观念和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和原理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跨国管理,也能运用于对中国公司和中国员工的管理。 /p p & nbsp /p p strong 二、讲座时间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2020年4月20日 13:30-15:00 /span /strong /p p & nbsp /p p strong 二、参与对象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仪器厂商(尤其跨国企业)老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品类先锋及创新一百企业优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名额有限,先报先得。 /strong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p p & nbsp /p p strong 三、报名链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名二维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79px height: 1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6d40b17-a4ef-49ec-bcee-5d233203c433.jpg" title=" 报名二维码.png" alt=" 报名二维码.png" width=" 179" height=" 179"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联系人: /strong 李女士 15611023645 limc@instrument.com.cn /p p br/ /p
  • 葛兰素史克事件为在华跨国公司敲响警钟
    9月19日的湖南长沙,暑热渐退,凉意怡人。   16时许,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之下,审判长公开宣读一审判决结果:   &ldquo 以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判处被告单位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GSKCI)罚金人民币30亿元;判处被告人马克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驱逐出境&hellip &hellip &rdquo   对于上述判决,被告单位诉讼代表人及各被告人均当庭表示认罪服判,不提出上诉。这意味着社会高度关注的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业贿赂犯罪案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法槌已定,余音未落。   有人指出,世界500强企业的在华子公司中,因触犯中国法律而站上中国法庭被告席的,GSKCI是第一家。同时,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开出的最大罚单。   有人期待,沉疴已久的中国医药行业或将迎来新的改革拐点,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和服务将惠及中国患者。   还有人感言,开放的中国不是法外之地。此案为医药行业营销行为确立了标准,进一步透射出中国司法机关以法治促开放的坚定决心,表明了中国厉行法治、为创造更加规范、公平、稳定、可预期市场环境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为求销量无视法律 大肆行贿中国医务人员   9月4日,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检察院以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GSKCI和原GSKCI法定代表人、董事会主席马克锐等人提起公诉,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案件。   因涉及商业秘密,被告单位GSKCI向法院申请不公开审理。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决定于9月19日不公开开庭审理。   办案人员介绍,历时一天的庭审先后进行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法定程序,公诉人出示了多组证据,辩护人发表了充分的质证意见;控辩双方展开了法庭辩论;GSKCI诉讼代表人以及马克锐、张国维、梁宏、黄红、赵虹燕5名被告人均作出了最后陈述。   由此,GSKCI以行贿方式扩大药品销量、谋取巨大非法利益的犯罪事实,得以清晰、完整、准确呈现于法庭之上。   &mdash &mdash 销售为王 无视法律大肆行贿   2009年2月,马克锐相继担任GSKCI处方药事业部总经理、董事会主席、法定代表人。为扩大药品销量,马克锐提出了&ldquo 以销售产品为导向 (selling-led)&rdquo 的口号,并通过全体员工年会、领导力峰会、销售精英俱乐部等公司内部各种会议和活动进行宣传鼓动。该经营理念得到张国维、梁宏、黄红、赵虹燕等公司高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逐渐形成了无视中国药品管理等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只追求扩大销量、以费用促进销售的贿赂销售模式。   &mdash &mdash 全方位支持 贿金披上&ldquo 学术外衣&rdquo   为提高销量,GSKCI大量招聘销售人员,改组扩建业务部门。处方药事业部、疫苗部、抗生素及创新品牌事业部等各业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向全国各 地医疗机构的从事医务工作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人力资源部制定以销售业绩为核心的工资、奖金等薪酬福利制度及政策,将人力和财力向业务部门倾斜;财务部、合规部、IT部等其他部门也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并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法务部则为行贿提供帮助和掩护。   其中,GSKCI大客户团队、各事业部的市场部等部门,邀请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从事医务工作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参加由其赞助和组织的境内外各类会议,通过支付差旅费、讲课费、安排旅游等方式贿赂与会医务人员,然后将相关费用分别以&ldquo 研讨会费用&rdquo 等科目在财务系统中报账。在参会医务人员的支持 下,GSKCI的各类药品得以进入各地医疗机构。   同时,各业务部门通过医药代表等,以支付业务招待费、讲课费以及现金回扣等方式贿赂全国多地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并将相关费用以&ldquo 招待费&rdquo &ldquo 其他推广费用&rdquo 的科目报账,换得GSKCI的药品得到使用或扩大使用。   依法办案保障权利 展现中国司法机关法治精神和专业素养   法庭的庄严判决,再一次彰显中国法律的公正和威严。回首本案,从初露端倪进入警方视线进而展开侦办,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再到法院依法审理,各个环节无不展现出中国司法机关的法治精神和专业水准。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3年3月&mdash &mdash   公安部经侦局在工作中发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上海旅行社存在大量违规套现行为。该旅行社在不做旅游业务的情况下,营业额却高达数亿元,而收入来源就是为GSKCI等跨国药企在华子公司提供会务服务。   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线索,可能潜藏着重大案件。同年6月,经公安部指定,具有侦办商业贿赂案件丰富经验的长沙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对GSKCI涉嫌经济犯罪一案立案侦查。   &ldquo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的战斗。&rdquo 长沙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陈耀松说,在国内暂无办理跨国企业涉嫌经济犯罪案件先例的情况下,长沙市公安局勇挑重担。   300多个日夜里,专案组民警先后辗转北京、上海、山东、辽宁、新疆等10余省区市,行程数十万公里,收集各类证据材料10万余份,成功地将大量分散的犯罪事实、人员、证据串联成体系,指证了GSKCI单位犯罪这一核心。   由于涉案财务数据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境外,并采取英文记账,成了办案中的又一&ldquo 拦路虎&rdquo 。   &ldquo 我们分工恶补各类信息技术、财务会计、基础英语等知识,首创并规范地完成了调取境外电子数据、统合财务考核应用系统、翻译英文邮件,以及审讯外国人等特殊侦查工作。&rdquo 陈耀松介绍。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8月起,检察机关派出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的10余名干警提前介入本案,指导侦查取证,并对侦查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确保侦查工作合法规范。   长沙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李峰磊说,审查起诉期间,检察机关对1000余本案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提审了所有犯罪嫌疑人,并询问了40余名证人。   2014年6月和8月,检察机关两次以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期间,公安机关又为本案收集了上千份证据。   李峰磊介绍,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为保障被告人和辩护人正当诉讼权利,检察机关对10余万份证据进行扫描,形成电子卷宗,刻录成光盘免费提供给 律师,切实保障了律师的阅卷权。因本案诉讼代表人和被告人中均有外国公民,检察机关又将起诉书、举证提纲、公诉意见等文书全部翻译成英文,依法保障了被告 人的诉讼权利。   &ldquo 公正司法、依法审判是各界人士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rdquo 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黎军说,法院受理案件后,严格按照 法律规定向被告单位、各被告人和辩护律师送达了起诉书副本,并依法告知被告单位和被告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还充分听取了被告单位、被告人与辩护律师的意 见。   黎军介绍,因被告人马克锐是外国公民,法院及时将相关事项通知英国驻华使馆,并在庭审中为其提供全程翻译。   在定罪量刑过程中,法院认为,马克锐主动从英国返回中国接受调查并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系单位自首,其他被告人亦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且各被告人均自愿认罪,依法可以减轻处罚。   另据介绍,与此案相关的受贿案,将陆续依法起诉、审判。   郑重道歉终至 中国市场向守法者敞开怀抱   &ldquo 当前的中国医药市场存在种种乱象,相信本案的判决将给有关各方带来深刻警示。&rdquo 旁听了公开宣判的长沙市民卢奕雯说,从本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 到中国司法机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也希望这能够成为打破医药行业贿赂销售&ldquo 潜规则&rdquo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契机,推动破除&ldquo 以药补医&rdquo 机制 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这一民生焦点问题。   同样旁听了宣判的长沙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陈静向记者表示,本案树立了中国打击商业贿赂的标杆,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样本。   &ldquo 有一些观点认为,GSKCI案是中国在搞所谓&lsquo 选择性执法&rsquo ,这完全站不住脚。&rdquo 陈静进一步反问,&ldquo GSKCI用大肆贿赂开道,损害公众利益,破坏市场秩序&hellip &hellip 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哪种司法制度能够容忍这种行为?&rdquo   &ldquo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一些外来资本、跨国企业不适应中国司法制度对商业腐败的正常监管。&rdquo 陈静说,&ldquo 如今,以往的路子再也走不通了。本案的判决结果绝不是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表现,而是中国惩治商业腐败、优化市场环境所展现出的新气象。&rdquo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飞跃表示,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力量来创造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维护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阶 段。法治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的保障。只有法律制度行之有效的市场,才是值得信赖、可以长远预期的市场。&ldquo 从这个意义来说,GSKCI 案的判决将对中国市场的大环境产生深远影响。&rdquo   &ldquo 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扩大,欢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落户中国,推动中国市场的健康成长,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造福广大中国人民, 也共享繁荣发展的成果。&rdquo 王飞跃说,中国的市场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开放,但只有诚信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才能在中国迎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记者注意到,就在中国法院公开宣判后,葛兰素史克总部官网第一时间登出了一份致中国人民的道歉信。   &ldquo 葛兰素史克总公司完全认同中国司法机关依法认定的事实和证据,服从中国司法机关的依法判决,并向中国患者、医生、医院和中国政府、全体中国人民深刻道歉。&rdquo   &ldquo 葛兰素史克总公司已经深刻反省,并从中吸取教训,采取了具体措施,全面整改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尽一切努力,重新赢得中国人民的信任。&rdquo   据悉,葛兰素史克在中国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并将继续在此为中国人民贡献力量。&ldquo 今天,葛兰素史克总公司进一步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承诺,葛兰素 史克中国公司将以实际行动在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改革的样板&rdquo ,全力支持中国改革政策,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而努力。同时,葛兰素史克总公司也做出了更多具体 承诺:将坚持在中国持续投资,并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的科技发展;针对流行于中国的疾病,进一步推进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通过扩大生产、扩大药品价格下浮空 间,让中国农村地区和城市一样,提高对葛兰素史克药品的可及性。   &ldquo 葛兰素史克总公司将以践行这一系列长远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促进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rdquo 在道歉信结尾,葛兰素史克如是表述。   中国有一句古话: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王飞跃表示,只要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吸取了深刻教训,守法经 营,就一定会重新赢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会像支持其他守法经营的企业一样,支持葛兰素史克中国 公司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 七国集团达成最低企业税率协议,国产仪器需要“走出去”
    当地时间6月5日,七国集团(G7)财长会在伦敦举行。据了解,七国集团财长会通过了全球税收改革方案,方案要求跨国科技公司在其运营的业务所在国家合理纳税,G7成员国支持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设为15%。七国集团,是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6月11日至13日,G7国家领导人峰会将在英国康沃尔召开,将进一步落实此次七国集团财长会议达成的共识。协议还将于今年7月提交20国集团(G20)威尼斯峰会,并在经合组织牵头下进行全球税改谈判。经合组织的目标,是希望在今年10月初步达成一项全球协议。为吸引跨国企业,各国数十年来争相降低企业税,也由此出现了众多的“避税天堂”,如开曼群岛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各国之间的「逐底竞争」会引起税基侵蚀及利润移转的问题。未来这项最低企业税率协议很可能推广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中国银行研究院曹鸿宇在其研报中表示,总的来看,中国落实全球最低企业税率所面临的内部障碍较小。中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较高,一般标准为25%,既高于OECD包容性框架下12.5%的税率目标,也高于美国15%的最低税率底线。面对未来很可能达成的这项协议,国产仪器厂商将迎来出海机遇。相比于国际仪器企业巨头,我国仪器厂商海外竞争力薄弱。一直以来,跨国巨头企业依靠全球部署战略和强大的税务部门将企业注册在税率“洼地”避税效果显著,以此降低企业运营和研发成本,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了相对于我国本土仪器厂商的竞争优势。一旦达成这项全球性的最低企业税率协议,跨国企业的避税优势将极大衰减。此消彼长,国内企业将获得更强的海外竞争力。一般来说,跨国企业注册公司所在主要考虑税率、生产成本和客户分布(运输成本)。很多发展中国家招商引资就是通过税率优势吸引跨国企业设厂。这项协议要求的最低企业税率达成后,未来跨国企业设厂将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客户分布。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方面投入。随着我国在高科技研发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仪器市场不断扩大,将吸引更多仪器巨头在国内设厂,国内的竞争态势也必将愈发激烈。面对海外竞争机遇和国内市场竞争激化,国产仪器厂商需要“走出去”。
  • 赛默飞世尔再获“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
    ——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   2010年1月20日,上海 由中国企业报社和中国企业CSR研究中心主办的“与中国共成长第二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上周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09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排行榜”,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因为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和09年的杰出表现,连续第二年进入榜单获得“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   赛默飞世尔科技作为分析科学领域的唯一代表,和包括沃尔玛、大众、戴尔、可口可乐、阿斯利康等100家行业领头企业,获颁“09年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会上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在内的九家在华跨国公司发起成立“跨国公司优秀公民俱乐部”, 并向在华跨国公司发出倡议: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号召跨国公司做低碳企业,自觉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引领企业、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2009年刚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中国和跨国公司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中国区市场总监毛君玲在领奖时表示:“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是对赛默飞世尔科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肯定。赛默飞世尔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扩大投资稳定发展,帮助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做中国优秀企业公民。”   赛默飞世尔科技因在全球分析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而闻名业界,专注于提供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方案,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赛默飞世尔自进入中国起,就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入了中国,中国员工也积极参与研发,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迄今为止,赛默飞世尔科技在中国已拥有1000余名员工和5家工厂,成为中国分析科学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公司十分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今年成立的赛默飞世尔科技大学旨在对员工的培训和长期职业发展指导。赛默飞世尔把中国列为重要的全球发展战略之一,不断增加在华投资。   分析科学是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服务的领域极其广阔,涉及食品、医药、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方面。赛默飞世尔立足中国,协助北京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及食品检测,快速响应三聚氰氨、H1N1突发事件,支持环境部门对大气、水质、辐射的监测,和国内检测人员分享全球的技术和经验,建立起了与中国政府部门的长期合作,帮助中国政府部门开发或者研究新的检测标准。赛默飞世尔不仅致力于协助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同时也帮助行业企业提高和增强检测方法,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履行着作为一个行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社会民生,利用技术优势为人类安全、健康保驾护航,是赛默飞世尔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说,“赛默飞世尔的目标是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业绩增长和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是成正比的”。   “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是由中国企业报社联合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和媒体共同举办的年度评选活动,自2008年创办以来凭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9月1日起在新浪网、新华网、中国企业报、和讯网、东方财富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公布1500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名单,广泛接受公众投票。组委会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良好的公众形象等十个方面,最终评选出100家对中国贡献最大的跨国公司入围榜单。 图一: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监毛君玲女士(右)代表公司领奖 图二: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内的9家跨国公司代表获颁优秀企业公民俱乐部奖项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5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万4千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万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所遇到的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研发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英文)或www.thermo.com.cn(中文)。
  • 赛默飞世尔再获“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
    ——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   2010年1月20日,上海 由中国企业报社和中国企业CSR研究中心主办的“与中国共成长第二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上周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09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排行榜”,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因为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和09年的杰出表现,连续第二年进入榜单获得“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   赛默飞世尔科技作为分析科学领域的唯一代表,和包括沃尔玛、大众、戴尔、可口可乐、阿斯利康等100家行业领头企业,获颁“09年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会上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在内的九家在华跨国公司发起成立“跨国公司优秀公民俱乐部”, 并向在华跨国公司发出倡议: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号召跨国公司做低碳企业,自觉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引领企业、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2009年刚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中国和跨国公司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中国区市场总监毛君玲在领奖时表示:“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是对赛默飞世尔科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肯定。赛默飞世尔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扩大投资稳定发展,帮助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做中国优秀企业公民。”   赛默飞世尔科技因在全球分析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而闻名业界,专注于提供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方案,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赛默飞世尔自进入中国起,就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入了中国,中国员工也积极参与研发,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迄今为止,赛默飞世尔科技在中国已拥有1000余名员工和5家工厂,成为中国分析科学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公司十分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今年成立的赛默飞世尔科技大学旨在对员工的培训和长期职业发展指导。赛默飞世尔把中国列为重要的全球发展战略之一,不断增加在华投资。   分析科学是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服务的领域极其广阔,涉及食品、医药、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方面。赛默飞世尔立足中国,协助北京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及食品检测,快速响应三聚氰氨、H1N1突发事件,支持环境部门对大气、水质、辐射的监测,和国内检测人员分享全球的技术和经验,建立起了与中国政府部门的长期合作,帮助中国政府部门开发或者研究新的检测标准。赛默飞世尔不仅致力于协助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同时也帮助行业企业提高和增强检测方法,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履行着作为一个行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社会民生,利用技术优势为人类安全、健康保驾护航,是赛默飞世尔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说,“赛默飞世尔的目标是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业绩增长和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是成正比的”。   “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是由中国企业报社联合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和媒体共同举办的年度评选活动,自2008年创办以来凭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9月1日起在新浪网、新华网、中国企业报、和讯网、东方财富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公布1500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名单,广泛接受公众投票。组委会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良好的公众形象等十个方面,最终评选出100家对中国贡献最大的跨国公司入围榜单。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监毛君玲女士(右)代表公司领奖 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内的9家跨国公司代表获颁优秀企业公民俱乐部奖项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5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万4千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万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所遇到的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研发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英文)或www.thermo.com.cn(中文)。
  • 多家海外仪器公司上榜“跨国公司中国贡献奖”候选名单
    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创新——与中国共成长2010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发布暨第3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将于2011年1月13至15日在北京召开,实质工作于2010年11月12日全面启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跨国公司企业公民实践的成就和问题,会议不仅发布“2010跨国公司发展报告”,还将隆重推出“2010(第三届)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榜单,同时继续评出“2010跨国公司贡献中国优秀案例”20例、“2010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缺失案例”10例。   以下是备选名单(最终获奖名单将在2011年1月13日-15日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上发布):   ABB ADI 阿迪达斯 阿尔斯通 阿法拉伐   阿科凌 阿克苏诺贝尔 阿斯利康 阿文美驰 埃克森美孚   埃森哲 艾康尼斯 艾利丹尼森 艾默生电气 艾欧史密斯   爱可视 爱克发 爱立信 爱马仕 爱普生   爱色丽 爱生雅 AMD  安捷伦科技 安利   安赛乐米塔尔 安斯泰来制药 安永 奥迪 奥地利安东帕   奥林巴斯 澳大利亚电讯 澳华黄金 澳新银行 APP   Barco巴可 巴斯夫 百安居 拜耳 百胜肯德基   百胜医疗 百事可乐 百时美施贵宝 百思买 百特   百威英博 宝健 宝洁 宝马 保乐力加   毕马威 毕玛时 标致雪铁龙 宾利 滨特尔集团   勃林格殷格翰 博格华纳 博士伦 博世 BP   采埃孚 达美航空 达信 大陆集团 大众汽车   戴安 戴尔 道达尔 岛津 道康宁   德尔福 德国劳氏 德国耶拿 德勤 德意志银行   德州仪器 DHL 迪卡侬 蒂森克虏伯 帝斯曼   帝亚吉欧 电装 DNV(挪威船级社) 东亚银行 东芝   斗山 杜邦 多美滋 EF英孚教育 恩智浦半导体   法国巴黎银行 法国伯纳德 法国电信 法国兴业银行 法拉利   飞思卡尔 福瑞博德 福特汽车 富士施乐 富士通   GE 高露洁 高丝 高通 葛兰素史克   固铂轮胎 固特异 哈雷戴维森 海德堡 海力士半导体   汉高 翰威特咨询 豪迈国际 恒天然 横滨橡胶   花旗银行 花王 华彬 华硕 华特迪斯尼   华夏邓白氏 皇家飞利浦 汇丰银行 辉瑞 霍尼韦尔   IAC IBM IDC ING ITT   吉凯恩 佳能 家乐福 嘉吉 甲骨文   简柏特 健赞 江森自控 捷迈 金佰利   锦湖轮胎 京瓷 卡夫食品 卡斯特集团 卡特彼勒   卡西欧 凯捷 凯莱英 康宝莱 康明斯   康耐视 康宁 柯达 柯惠医疗 科莱恩   柯马 柯尼卡美能达 可口可乐 可耐福 克罗诺思   克缇国际 坤帝科 拉法基 莱茵集团 朗盛化学   乐购 雷诺 LG电子 礼来 李锦记   理光 立邦 利乐 联邦快递 联合技术   联合利华 林德 罗地亚 罗尔斯*罗伊斯 罗门哈斯   罗氏 马勒集团 马士基 马自达 麦德龙   麦格纳 麦肯锡 麦太保 曼恩 曼罗兰   美标 美敦力 美国戴斯酒店 美国泛达 美联航   美林 玫琳凯 美铝 美世 梅塞尔集团   梅赛德斯-奔驰 梅特勒-托利多 美赞臣 米其林 明基   摩根大通 摩根士丹利 摩立特集团 摩托罗拉 默克雪兰诺   穆格 耐克 耐克森 南德意志集团 NCR   NEC 尼康 Nordex 挪威腾博视通 诺和诺德   诺华制药 诺基亚 诺维信 欧莱雅 欧姆龙   欧瑞莲 欧尚 欧特克 欧文斯科宁 苹果   PPG工业公司 普华永道 普莱克斯 普立万普利司通   普洛斯 PUMA 壳牌 强生 趋势科技   雀巢 日产 日立 如新 锐珂医疗   瑞信 瑞银 塞拉尼斯 赛捷软件 赛灵思   赛门铁克 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诺菲-安万特 SAP SGS   三菱汽车 3M 三星 舍弗勒 圣戈班   施乐辉 施耐德电气 施维雅 史丹利 史赛克   史泰博 思捷系统 思科 斯巴鲁汽车 斯道拉恩索   斯堪尼亚 SIG康美包 SK 松下电器 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黎世保险 苏威集团 索迪斯 索尼 索尼爱立信   台积电 太阳联合保险 泰科电子 陶氏化学 TDK   腾飞集团 天祥集团 添柏岚 铁姆肯 TNT   通力电梯 通用汽车 统一企业 UPM UPS   瓦克化学 完美 万宝盛华 万事达卡 威立雅水务   威盛电子 微软 维斯塔斯 维特根 沃尔玛   沃尔沃集团 沃特世 西格里 西门子 西蒙电气   喜来健 西铁城 夏普 现代汽车 现代重工   先正达 香格里拉酒店 肖特 辛迪思 新加坡航空   星巴克 兄弟 旭硝子 宣伟涂料 迅达   雅芳 雅高 雅培 雅诗兰黛 亚什兰   液化空气 伊顿 伊莱克斯 伊奈 伊士曼化工   宜家 易腾迈 意法半导体 溢达集团 英飞凌   英格索兰 英国劳氏 英迈 英美资源集团 英糖   英特尔 英威达 英伟达 赢创德固赛 优派   源讯 约翰迪尔 悦榕控股 渣打银行 正大   仲量联行 中美大都会 洲际酒店集团 资生堂 佐丹奴   (以上按公司首字母排序,共360家。) 附录:2010(第3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简介   一、论坛主题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创新。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正在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而全力以赴。在这个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经济的举旗者,跨国公司应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智慧,立足中国、把握机会,在研发、管理、服务和投资等方面都要以更高瞻的创新精神,开创新的蓝海,在为商业和人类社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二、论坛议题   1、本土化创新的致胜之道。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中共十七届五次会议的重要精神。跨国公司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立足中国,在研发、管理、服务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本土化创新。   2、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之道   中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勿容置疑,但若想赢得中国市场,必须感动中国,赢得中国公众和消费者的认可。跨国公司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关注、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要求,才能与中国共成长的过程中赢得未来。   3、创造蓝海的领军之道   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都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研发、管理及全球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性地开辟新的商业蓝海,在全球逐鹿中占领制高点。   4、本土公司的出海之道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些中国公司正在成长为跨国公司。但出海之路漫长而曲折,跟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公司无论在人才、管理、并购、规模和文化上都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公司的出海之道需要认真研讨。   三、时间地点   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下午,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二号)   京外参会代表报道注册、领取资料、欢迎晚宴。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全国人大会议中心   主体会议 “2010(第三届)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发布。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全国人大会议中心   部分跨国公司高层专访及专场新闻发布会。   四、组织机构   主办机构   中国企业报社   中国企业CSR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   北京市投资促进局   特别支持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支持单位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欧盟商会、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环保部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文化办公设备制造行业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保健协会   智慧援助   智若愚(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   门户网站   新浪财经   支持媒体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北京卫视、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日报、中国质量报、公益时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经济观察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   境外媒体   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法新社、美联社、凤凰卫视、德意志新闻社、安莎通讯社、韩国东亚日报、纽约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欧洲时报、日本产经新闻、香港大公报、南华早报   承办机构   中国企业报社   中国跨国公司优秀公民俱乐部   智若愚(北京)国际咨询有限公司   五、参会嘉宾构成   1、跨国公司全球、亚太及中国区总裁、副总裁等高管代表,约250人   2、中央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约60人   3、境内外媒体记者,60人   4、其他约30人。   合计约400人。
  • 赛默飞、安捷伦等仪器企业获第五届全球商业领袖论坛“鼎新奖”
    2月23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五届全球商业领袖论坛在上海落幕,论坛期间颁发了“鼎新奖”系列,致敬过去一年在医疗、IT、消费、制造业等领域做出成绩的跨国企业和商业领袖代表,多家科学仪器和试剂企业获得相关奖项。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获得“年度卓越创新企业”奖,获此奖项的企业还有奥的斯中国、波士顿科学、高通(Qualcomm)、强生中国、骊住水科技集团、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获得“年度绿色创新企业”,另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为3M中国有限公司;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获得“年度可持续发展杰出贡献企业”,AMD、慧与(中国)有限公司也获得了此奖项。赛莱默中国及北亚区总裁吕淑萍、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荣获“年度杰出跨国公司中国掌门人”奖项。图片来自于网络安捷伦全球助理副总裁康瑜容表示,作为科学仪器平台的提供者,安捷伦希望把科学带进生活中。借助完整的分析测试解决方案,服务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比如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测试,比如能源研究勘探和新能源的研究,再比如前沿的生物制药开发,等等。通过自身平台,安捷伦以技术赋能各大领域客户,帮助各个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今天,安捷伦在中国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5亿美金,有2000多位员工,包含6个物流中心、2个制造中心,业务覆盖国内52个城市。未来,安捷伦将致力于以客户分析流程为目标,打通数据和生产链路,联通全球实验室,助力更多本土化的实验室现代化方案。“创新,是赛默飞的DNA。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是赛默飞业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赛默飞中国区总裁冯时瀚(Hann Pang)表示:“感谢社会各界对于赛默飞多年来以创新之力不懈推动本土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认可与支持。未来,我们将持续赋能创新,进一步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打造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的未来中国。自2018 年论坛首次举办以来,全球商业领袖论坛已发展成为跨国企业、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政策沟通的重要桥梁。本次“鼎新奖”的评选,旨在致敬与表彰注重长期创新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协同,为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的保障与改善增创价值。《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总结到,“中国市场在变,产业格局在变。当跨国公司本土化和中国本土企业全球化交织在一起,是否意味着一些新的可能性?期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信心,把握机会,与合作伙伴共享未来,拥抱复苏,实现稳健成长。”附其他奖项获得者:“年度杰出跨国公司中国掌门人”的获奖者包括百时美施贵宝副总裁、中国及亚洲区域市场总经理、中国区总裁陈思渊,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丁泓禹,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SAP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AMD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潘晓明,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昕诺飞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东北亚区总裁王昀,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天成,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执行董事张文翊,奥的斯中国区总裁、全球首席客户与产品战略官郑培明,HP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朱海翔,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年度杰出商界女性领导者”的获奖者为骊住水科技集团大中华区领导陶江。
  • 跨国医药巨头在华扩产抢市
    在欧美医药市场不振之时,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眼里的香饽饽。继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后,多家跨国医药巨头在生产方面也不断加码。随着外资药企的强势进军,国内企业如何迎战是一大关键问题。   诺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诺华制药(中国)昌平工厂二期扩建项目投资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预计扩建区域的设备全面安装并投产后,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亿片,成为全国单位面积生产效率最高的制药生产厂之一。   “中国是瑞士诺华集团全球高度重视的市场”,这是诺华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定位,也反映出其对这一市场野心勃勃。   事实上,除了诺华之外,其余多家跨国制药巨头在华市场均动作频频。在过去几年,阿斯利康为实现其在中国的长期增长战略,在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最引人瞩目的是斥资2亿美元在江苏泰州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是阿斯利康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去年,赛诺菲北京工厂第二阶段项目也已启动。   不仅加码生产,国外制药企业还将被誉为“大脑”部门的研发中心在华抢驻。不久前诺和诺德宣布其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在中国落成,这座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的新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其中约4000万美元用于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实验室及引进研发设备。   此外,为提高在中国的地位,默克公司承诺未来几年将在华研发投入15亿美元。这笔资金将投入到位于北京的在华研发中心。而辉瑞则选择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其与海正药业(600267,股吧)签订的合作生产协议曾在业内引发关注。毫无疑问,在国际医药大鳄中间正刮起中国风。   “很快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所以国外企业不断加大在华投入表示其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另外,医药行业是典型的创新产业,谁有新的药品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而国外企业显然在技术、药品创新方面占有优势。如果国外企业将新的研发技术向中国转移,对促进中国整体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绝对是一件好事。”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向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专家就指出,从2007年开始,欧美市场增速放缓,中国成了国际制药企业的避风港。但中国的医药市场就这么大,被跨国药企抢占了,中国药企的市场竞争压力将变得异常沉重。另外,虽然中国药企也在加大出口力度,但与拿专利药敲开国门的医药巨头相比,以原料药为主的出口方式让中国药企始终处于下风。所以要对抗国外巨头,中国企业必须尽快练好内功。
  • 默克等跨国制药巨头在华扩产抢市
    在欧美医药市场不振之时,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眼里的香饽饽。继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后,多家跨国医药巨头在生产方面也不断加码。随着外资药企的强势进军,国内企业如何迎战是一大关键问题。    10大外资制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排名   诺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诺华制药(中国)昌平工厂二期扩建项目投资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预计扩建区域的设备全面安装并投产后,工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亿片,成为全国单位面积生产效率最高的制药生产厂之一。     “中国是瑞士诺华集团全球高度重视的市场”,这是诺华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定位,也反映出其对这一市场野心勃勃。   事实上,除了诺华之外,其余多家跨国制药巨头在华市场均动作频频。在过去几年,阿斯利康为实现其在中国的长期增长战略,在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最引人瞩目的是斥资2亿美元在江苏泰州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这是阿斯利康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去年,赛诺菲北京工厂第二阶段项目也已启动。   不仅加码生产,国外制药企业还将被誉为“大脑”部门的研发中心在华抢驻。不久前诺和诺德宣布其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在中国落成,这座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的新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其中约4000万美元用于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实验室及引进研发设备。   此外,为提高在中国的地位,默克公司承诺未来几年将在华研发投入15亿美元。这笔资金将投入到位于北京的在华研发中心。而辉瑞则选择在华成立合资公司,其与海正药业签订的合作生产协议曾在业内引发关注。毫无疑问,在国际医药大鳄中间正刮起中国风。   “很快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所以国外企业不断加大在华投入表示其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另外,医药行业是典型的创新产业,谁有新的药品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而国外企业显然在技术、药品创新方面占有优势。如果国外企业将新的研发技术向中国转移,对促进中国整体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绝对是一件好事。”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向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专家就指出,从2007年开始,欧美市场增速放缓,中国成了国际制药企业的避风港。但中国的医药市场就这么大,被跨国药企抢占了,中国药企的市场竞争压力将变得异常沉重。另外,虽然中国药企也在加大出口力度,但与拿专利药敲开国门的医药巨头相比,以原料药为主的出口方式让中国药企始终处于下风。所以要对抗国外巨头,中国企业必须尽快练好内功。
  • 中国分析仪器企业究竟能从境外收购中获得什么?
    近年来,海外并购主体趋于多元化,私营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一些实力雄厚的私企成为海外并购的先锋。 而对于中国分析仪器行业而言,私企更是走在了国企的前头。继东西分析收购GBC,天美收购布鲁克GC产品线这两次赚足业内眼球的收购后,日前又传出了博晖创新收购美国质谱公司Advion的消息。 相较于前两次收购,本次收购透露出了一些更详细的信息。据Advion网站的消息显示,此次收购,1)Advion将继续保留其现有名称和品牌;2)Advion所有员工和管理人员全部留用;3)Advion位于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也在此地)的所有三个分部及其相关运营未来将不会改变。 一般而言,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其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多是运营出现了问题(譬如:连续几年亏损),而从博晖创新CEO卢信群先生在评论这次收购的只言片语中,对此也可略见端倪。 &ldquo 博晖创新打算充分投资Advion研发项目以加强其市场地位,同时在中国市场推广Advion的产品&rdquo 。 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Advion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独力难支,同时产品在市场中的认知度或认可度(至少在中国市场)目前也不是很理想。 从已透露出的收购细节猜测,收购完成后,博晖创新可能暂时还无法对Advion的运营产生太多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点大概也不是什么特例,前面提到的另外两次收购估计也差不多)。博晖创新追求的目标(现阶段)应该是Advion的品牌,技术和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的口碑和渠道。而Advion则需要博晖创新的&ldquo 输血&rdquo 。 而中国企业完成海外企业的并购后,最终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这一点也是并购成功的最终标志)?至少对于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笔者暂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企业少有海外经营经验,对于企业文化、营销渠道、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等的整合都需要自己探索;其次,海外被并购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低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媒体、投资者甚至是工会仍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和偏见。笔者对上述观点颇以为然。 在所有整合工作中,企业文化方面的整合相对来说又是其他各项整合工作的根本。通常,文化冲突是跨国企业并购后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跨文化管理将是收购后博晖创新和Advion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主编当班)
  • 国内企业争夺低端市场 国外巨头独享高端市场
    日前,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了《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首次发布的蓝皮书。该书预计中国医疗器械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0亿美元,并且指出,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   医疗器械落后国际15年   部分进口设备采购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了财政负担。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此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业内认为,在全球医疗科技和生物医药版图里,中国颇具竞争力的不是产值最大的药品,而是国家主推的中医以及自发形成一定优势的医疗器械。然而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跨国企业竞争的焦点是设计理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而高质量的产品正是国内大型医院所青睐的,因此国外产品多销往国内的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   35%的产品出口转内销   上半年,我国共从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医疗器械。在进出口数据中有35%左右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国外、然后再进口到中国的销售。从进口区域看,欧洲是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区,北美洲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区,亚洲排在第三位,三大洲进口额所占比重合计达97.57%.从具体进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韩国、爱尔兰、英国、法国、荷兰和新加坡,相关进口额合计达57.1亿美元,合计占比达83.86%.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是由国外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价值链,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仅占据低端价值链的一部分。国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往往不能很好地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已经达到177788家,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而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且收入规模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   中国企业缺乏战略创新   《蓝皮书》指出,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天下汇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锐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企业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他讲了一个案例。几乎每家药店都卖一个医疗器械,叫拔罐器,几百块钱一套到几十块一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几十年过去,没有企业做改进和创新。&ldquo 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性的医疗器械展上去参展,发现国外同行人把这个国内做得最普遍的产品进行小小的改进,它的利润就是成百上千倍增长。这个改进就是把中国的塑胶拔罐器做两个电子片,做成电子拔罐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名字叫做拔火罐,功效不仅活血化淤,还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界深思。&rdquo
  • 国常会: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
    面对外商投资下降的挑战,我国再对稳外资出招。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利用外资工作。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会议明确,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告诉第一财经,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吸引外资最主要的两大领域,此次会议强调了要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的全面放开,也明确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在2007年开放9大类100个分部门,而实际开放接近120个分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RCEP区域内各国也作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服务部门开放领域大大拓展,贸易壁垒也大范围消除。接下来,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还会持续加大,特别是随着金融业、健康养老业和医疗业的开放,这些领域将会给外资带来更大的机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初步估计设备更新将催生出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这些政策被视为中国循环经济加速发展的信号,设备更新的万亿级市场,也被大量外资视为重要的中国机遇。此次会议明确提出的“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无疑将为跨国企业加码投资中国注入更大的信心。在白明看来,“一视同仁”的说法强调了要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公平参与中国的市场化竞争。此次会议还提出,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外资政策,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机制。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白明表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服务和越来越简化的手续,并给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交通、人才、支付等多方面的便利化服务和保障。这些工作也会在今年作为重要任务持续推进。近年来,全球跨境投资波动有所加大,2021年全球数据上升到较高规模以后出现持续回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扣除跨国企业投资中转地因素后,2023年全球跨境投资下降了18%。随着各国招商引资竞争趋于激烈,中国吸引外资挑战加剧。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5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家,同比增长1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12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71.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8.4%,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04.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2%,较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32.9%、103.1%。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认为,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从原来的要素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变成了后来的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再到如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优势。对于外资而言,如今的在华发展会面临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强烈压力,但也正是如此,为了跟上行业发展潮流、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来到中国。
  • 跨国公司挤压下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食品安全等领域经费投入快速增加,使得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已成为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地区。面对与跨国公司参与其中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就如何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进行探讨,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一方面,其在华销售额大幅增长。例如,我国已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和安捷伦科技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另一方面,他们纷纷在华建立独资企业,实现了大部分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产品除了供应本地,还面向全球市场。   同时,跨国公司已开始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赚钱。通过每年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若干个项目,了解大学的科研前沿和科学发现,收购大学教授的研发创意。而在科学仪器设备生产制造中,只有10%的技术属于高端核心技术,具有垄断性,这些技术的研发均在其本土进行。   另外,跨国公司已针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监控、药物开发和药品质量监控、电力、水泥、冶金、石化行业全流程监控提供各自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与医学方面的需求,跨国公司不仅提供从取样、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分析等一系列仪器、设备和配套的试剂,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外部采购解决方案、实验室设计与启动等服务,这些均构成了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对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影响   一是垄断高端产品市场,向中低端产品渗透。跨国公司在我国销售的高端仪器均在其本土生产,在我国生产的均为量大面广的中低端科学仪器,其主要特点是直接针对我国市场的需求和高性价比。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我国生产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将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价格下降而功能不受影响,性能稳定、精度高,因此影响到国内企业的产品销售。   二是难以产生直接的技术溢出。科学仪器研发涉及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缺少任何一个学科,研发都不可能成功。跨国公司的科学仪器研发采用分散式结构,因此,单个技术人员的流动难以带走关键技术。   三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人才流动和全球化视野方面可产生间接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建立了全球研发生产体系和全球供应链,其质量管理体系会对我国科学仪器产业产生促进作用。其次是流入跨国公司的人才回流,可将其管理理念带入我国企业。三是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提供了一个与全球连通的渠道,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影响着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基础和技术研发特点   一是发明专利集中在监测检测专用仪器、光谱仪器和色谱仪器等领域。&ldquo 九五&rdquo 至&ldquo 十一五&rdquo 时期,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69项、87项和77项科学仪器研发课题,分别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件、45件和20件,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分别为9件、32件和38件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课题分别占课题总数的23.19%、29.89%和12.99%,申请发明专利的课题数分别占课题总数的10%、19%和29%。获得发明专利位于前三位的是环境污染和工业生产专用监测检测专用仪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关键部件,分别为15件、12件和7件,合计占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68%。   二是半数科学仪器研发成果实现了批量或小批量生产。&ldquo 九五&rdquo 至&ldquo 十一五&rdquo 时期,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中分别有47.83%、60.92%和49.35%的课题研发成果实现了商品化 分别有21.74%、29.89%和36.36%的研发成果为实验室样机。实现商品化的课题共计124个,其中最多的是监测检测专用仪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进出口检疫、毒物和爆炸物、药物、工业生产用分析仪器等 其次是色谱仪以及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发,第三是光谱仪器的研发,第四是科学仪器制成装置和系统的研制,第五是电化学仪器研制与改进,第六是样品前处理装置,分别占商品化课题总数的31.45%、25.81%、10.48%、7.26%、5.65%和5.65%。实现商品化的主要是中档科学仪器设备。   三是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针对我国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自主研制的水污染监测仪、空气污染检测仪等较之跨国公司的产品,更适合我国环境检测的需求,已应用于环境监测和工业企业。在工业领域,自主研发的分析测试仪器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测试技术。在色谱仪、光谱仪和质谱仪的关键部件的研制也取得一些突破,产品投产后减少了对国外同类产品的依赖。   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策略   一是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专用领域分析仪器及其系统。我国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用的科学仪器有一定研发基础,而且工业企业生产用科学仪器,需要提供现场服务。目前,提供现场服务者大多是中国的代理公司,因此,跨国公司难以得到价值链的全部利润,这些给我国仪器生产企业提供了机遇。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可重点发展上述领域的专用分析仪器。   二是发展有一定研发基础的高档科学仪器产品。&ldquo 十五&rdquo &ldquo 十一五&rdquo 期间,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一批高档科学仪器的研发,有些项目已经开始产业化。建议在&ldquo 十三五&rdquo 期间将这些项目作为产业化支持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工业基础虽然还难以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端质谱仪,但可生产对于在线、快速、专属性的要求胜过对其他指标要求的专用质谱仪。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还可以避免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   三是加强通用分析仪器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增强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国内中档以上科学仪器的许多关键部件和配套设备,国外公司仍然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关键部件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可加强这两类通用分析仪器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并建立仪器应用评价的数据库。   四是研发高档科学仪器的关键零部件。多数高档科学仪器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很少,比如大型串级高精度高灵敏度质谱仪、高倍数电子显微镜、高频率核磁等,目前依靠进口就可以满足需求。在整机技术攻关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建议投入经费研制高档科学仪器产品所必须的关键部件,等待时机再研发整机。   五是加强专用科学仪器应用标准的研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涌入分析仪器产品设计应用之中,一些专用仪器和民生仪器也从传统仪器中脱颖而出,如食品检测仪器、石油产品检测仪器、环保检测仪器、节能减排检测仪器等。这些科学仪器的标准均需要补充和立项研究。   六是加快发展科学仪器制造服务业,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应用实验室建设,加快应用技术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市场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增强科学仪器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靠买碳汇实现碳中和?企业疑似“漂绿”引争议
    “我计算过,按照中国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对外公布的实现碳中和的体量,他们对碳汇的需求远远超过中国碳汇的实际拥有量。”一位生态环境部下属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当部分中国企业宣布设定或实现“碳中和”目标之时,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比掌声更早到来的还有质疑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来,国内超过10家互联网、金融、制造等领域的龙头公司纷纷披露其碳中和行动报告。其中,“运营碳中和”与“供应链碳中和”是较多出现的两个概念。前者的目标往往设定在2030年之前,甚至有多家企业宣布去年已经“首次”达成了“运营碳中和”目标,而后者的时间跨度则更久远。让这些企业陷入争议的正是他们所公布的报告。行业人士发现,这些企业能实现“运营碳中和”,并非以节能减排或者可再生能源替代为主要途径,而是大量购买碳汇进行碳抵消。具体到碳汇具体的抵消比例,有的企业未予以公开,有的企业接近半数及以上。对于这种现状,支持者认为,目前全社会仍处于培养减碳共识的初期阶段,上游能源电力行业尚未完成碳达峰,因此企业购买碳汇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便购买碳汇也为减碳事业作出了贡献,应予以鼓励;反对者则认为,企业没有将减碳的重心放在节能和清洁能源替代上,而是花费寥寥购买碳汇以博得率先减碳的好名声,因此这些企业存在“漂绿”的嫌疑。如果这种行为扩大化,既损害了部分锐意减碳企业的信心,也极易让社会低估减碳的压力。但上述不同意见仍存共识,就是这种做法不可持续。“我计算过,按照中国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对外公布的实现碳中和的体量,他们对碳汇的需求远远超过中国碳汇的实际拥有量。所以,未来这种方案一定是不可行的。”一位生态环境部下属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被质疑购买碳权过多近期因碳中和报告引发争议的案例不在少数。以某金融科技企业为例,其在报告中称,2022年通过节能减排、优化效率等绿色运营减排6326.86吨,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排放18764.27吨。在落实这些措施以后,该公司自身运营(范围一、二)碳排放量为21087.93吨,通过购买足量核证碳标准(VCS)的核证碳指标(VCU)抵消,实现运营排放碳中和。新经济学家智库研究员樊博曾研究过多个类似案例。他认为,购买碳权过多是其中一个典型问题。在上述案例中,该公司共减少碳排放25091.13吨,而购买的碳抵消就达到了21087.93吨,这表明其抵消了超过45%的碳排放。结合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成交价格约53元/吨,而国内的VCU价格通常低于该价格,这意味着其抵消碳排放付出的成本或不到200万元。当然,这个数字计算的仅是碳抵消部分,刨去了该公司已实现的减排绩效成本。樊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企业通过购买碳权来抵消碳排放量,在国际和国内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促使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减少范围一、二、三的净排放,避免因大量依赖碳抵消而陷入“漂绿”争议。他举例称,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国际上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在2020年曾提出一个转型金融框架《为可信的绿色转型融资》白皮书,对于可信赖的转型金融活动界定了五个原则,其中的第三个原则是“不计入碳抵消”。当然,这些规定并不完全适用目前的案例。友绿智库创始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俊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生态环境部规定的CCER抵消比例不超过碳配额的5%,针对的是强制控排行业和企业。对于没有控排要求、企业自发减排的情况,并没有限制抵消比例。“现阶段我认为更应该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励企业通过更优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毕竟,现在能够真正把碳中和放在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仍然是少数,要充分尊重这种率先垂范的精神,鼓励这种付出真金白银做事的态度。其次,相关单位应该先做好责任和界限的认定工作,明确隐含碳、运营碳等碳排放权责所属,给企业划定范围才好算账。”黄俊鹏称。以建设领域为例,黄俊鹏表示,隐含碳不同于运营碳,运营碳排放来自建筑建成后运营中的化石能源消耗,例如建筑物的加热、冷却、通风、照明和电源插头负载所需的电力和天然气等。运营碳排放可以随着建筑节能改造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减少,而隐含碳伴随建筑的建造完成,就已经锁定了。目前,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应该由谁负责尚不清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责任主体仍有待明确。这也在客观上影响到了建设领域企业参与减碳的积极性。企业还能做什么除了购买碳汇抵消,节能减排优化效率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这两种减碳方式也经常出现在企业的碳中和报告中。但是,这两点也经常为业界诟病企业没有完全落实,而是寄希望采用相对低廉的购买碳汇的方式实现减碳。黄俊鹏对此并不认同。“企业通常不会优先考虑利用购买碳汇进行减碳。单纯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碳中和目标购买碳汇,反而是一件性价比不高的事情,因为在现阶段他们做这件事能得到的只有名誉,没有其他的物质激励或者效益提升。而且,每年为了碳中和都要重新购买,相当于一笔反复的额外支出。如果企业下定决心要实现碳中和,就会把这笔钱优先用于改造自身,如果剩余还有碳量无法减掉,那很可能说明它暂时已经没有可减的地方了,这时社会不应对企业(无奈购买碳汇的行为)吹毛求疵。”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中诚信集团首席执行官马险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企业有条件通过新能源建设、优化生产、节能降耗以及负碳技术等方式来实现减碳降碳,这应该是首选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式。“但是,如果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愿意通过购买绿色电力以及外部的碳减排额度来抵消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实现降低碳排放水平甚至碳中和,我认为这种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实现降低碳排放水平甚至实现碳中和的做法,特别是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应该受到鼓励的。”马险峰表示,目前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碳中和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办公面积不大的企业来说,即使想铺屋顶光伏都没有足够地方,有些企业想植树也不一定有荒山荒地。因此,对于率先提出领先咸碳降碳目标的企业而言,应该尽快制定落实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时间图,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掌握好减碳节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如果操之过急,那么在落实减碳目标方面的成本可能会相对较高,对于全社会而言也不是最优解。但同时,如果行动不力、动作过缓,则有可能在这一历史性的、全球化的低碳绿色发展的全新赛道上,企业发展很有可能会错失良机、丧失竞争优势。也有人士提出了更多的期待。“类似互联网、金融、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它们恰恰是贯通很多产业上下游的连接点,涉及到很多消费部门、制造部分。他们能够作出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而在减排方面,如果只是购买非常便宜的碳汇来减碳,也不需要这些高科技企业来做。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应该实实在在地为社会的低碳转型做好技术赋能、采取实质的行动,而不只是喊个口号做个秀。”上述研究人士称。
  • 专精特新|臻准生物入选“2023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企业”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臻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通过评审,成功入选“2023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企业”。“专精特新”是国家助力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品而实施的重大工程。获得此次荣誉,代表了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臻准生物公司专业能力的认可和鼓励。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用户第一,质量为本;潜力而为,主动开拓;高效执行,负责到底”的价值观,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关于臻准臻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环普云创国际科技园。公司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生命科学及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团队成员来自知名跨国企业和科研院所,专业涵盖微纳加工、精密仪器、软件及算法、生物试剂研发等众多领域。目前,公司推出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腔芯片式数字PCR产品,基于该平台系统,已研发出覆盖肿瘤液体活检、病原感染、遗传检测、核酸药物质控等领域的多种检测试剂盒产品,并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研究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南京海关等知名院校及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2019年和2022年,臻准生物先后完成数千万元和超亿元融资。
  • 2020仪器经理人活动第一期: “走出国门——跨国领导力”公益讲座成功举办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40年以来,中国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因此能够向世界输出大量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这是全球化背景必将出现的一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对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企业领导力的提升是跨国公司经营成功的关键。由于业务的拓展已经远达海外市场,海外客户数量大增,外籍员工也不断加入,越来越多有着异国情调的面孔进入到公司。海外团队的稳定和管理,海外客户的拓展和维护,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些都是企业高层面临的管理能力的挑战。随着中国公司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经理人迎接这样的挑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月20日,仪器信息网2020年仪器经理人活动第一期,我们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邀请牛津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鹏作为主讲人,给大家分享 strong “走出国门——跨国领导力” /strong ,百余位仪器公司老总、负责人在线聆听与交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鹏总经理2017年接手兼管牛津仪器印度分公司。三年时间,在张鹏总经理带领下,牛津仪器印度分公司取得丰硕成果。本次课程中,张鹏总经理与大家分享了跨国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 nbsp & nbsp 为什么说有种管理叫“无为而治”?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总为我们介绍仪器公司两种管理方式的区别,以及契约管理的所得、所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二、& nbsp & nbsp 诊断治疗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总介绍了对印度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方面,张总从财务、人员、流程分析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了流程的制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三、& nbsp & nbsp 提升员工价值的措施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这一部分,张总分别从金钱价值、环境价值、未来价值三个方面讲解了自己是如何提升员工价值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张总的管理下,印度公司不仅完成了业绩指标,利润率更是由亏损变为全球最高,销售收入增长67%,员工的满意度、能力等也有明显的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总分享的这些方法和原理具有普适性,不仅适合跨国管理,也能运用于对中国公司和中国员工的管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讲座之后,参会听众与张总针对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本次讲座听众反响较好,感谢张总的精彩分享,获益匪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讲座详情请观看视频回放: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331.html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2020年将组织更多的同类活动,欢迎相关仪器企业参与!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