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课题验收

仪器信息网课题验收专题为您整合课题验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课题验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课题验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课题验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课题验收话题讨论。

课题验收相关的资讯

  • 国家质检总局医学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认监委在北京召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建立医学实验室安全、质量、溯源性和关键控制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验收/鉴定会,来自卫生部认证认可与实验室管理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环保部标样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对课题进行了验收。   通过听取课题汇报和审查课题资料,课题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立题准确,抓住了我国医学检验领域急需解决和推进的重点问题,围绕着评价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体系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体系,丰富完善了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体系、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体系,在医用标准物质生产者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 推动了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网络的建立,研制了3种常规检验项目用标准物质,培训了100余名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的评审员,对20余家医学实验室的近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同时,该课题在研究中,还开展了大量示范工作,完成了27家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认可、两家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PTP)的认可、1家医学实验室安全试点认可、1家参考测量实验室试点认可,这些成果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检验技术保障,并在2007年8月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国际互认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为我国认可机构顺利签署APLAC医学实验室互认协议提供了技术支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专家组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相关内容,巩固和加大参与国际活动力度,大力推广课题研发成果,进一步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技术依据。   该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医学实验室认可相关各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医学实验室评价工作的系统框架已经形成。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在促进我国检验医学从经验管理走上科学管理的发展道路,确保为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撑,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中科院深部探测专项启动课题结题验收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以下简称&ldquo 专项&rdquo )课题结题验收工作近日正式拉开序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ldquo 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研制&rdquo 成为第一个通过结题验收的课题。   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组经过3年多的艰苦攻关,自主研制了整套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包括大功率发射机、多通道采集站、系列磁传感器和三维电磁数据处理软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室内及野外测试结果表明,整套仪器性能稳定,硬件、软件系统均达到了研制目标和考核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仪器的水平。MT感应式传感器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技术研究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完成了5个实验场地的对比测试。   此外,课题组还发表论文52篇,申请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9项,培养研究生49名。   会后,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董树文研究员总结道:此次验收课题的准备工作充分,资料记录细致完整、验收程序规范,尽管不同类型的课题验收还会有不同的附加要求,但其基本程序相似。此次结题验收是其他48个即将陆续启动的深部专项课题的良好示范。   据悉,本次课题结题验收的流程包括网上预审、收集检测数据、课题负责人做成果报告以及专家组集中审阅。鉴于仪器研制课题的特点,专家组在验收会议召开之前,还特意对地面电磁探测系统进行了野外仪器检测。
  • 普析通用公司承担的“十五”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
    我公司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学仪器的研制与开发”中“分析仪器产业化应用示范”课题(课题编号:2004BA210A06)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07年4月2至4日,由来自北京瑞利集团、清华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光学仪器厂等单位的10人组成的专家组对课题进行了验收审查。专家组进行了仪器的现场测试、审查了财务数据以及仪器产业化基地现场考察,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审阅了有关验收文件,经质询和讨论后认为,课题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目标和攻关任务,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并部分超过任务要求,课题通过了验收。验收组对课题顺利完成给与了“为国内分析仪器制造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的高度评价。   本课题的顺利完成,使企业在责任感向使命感的转化、R向D的转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知识产权向品牌的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公司承担的“十一五”项目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 “车载气质联用仪研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3月14日,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东西分析公司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ldquo 车载气质联用仪研制&rdquo (课题编号:D121100005112001)课题进行了验收。 本次结题验收会邀请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课题承担单位的专题汇报,审查了相关的文件资料,并对课题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会后,专家们又上车考察车载仪器,详细质询实际操作等情况。 验收专家组及相关领导对东西分析公司承担的&ldquo 车载气质联用仪研制&rdquo 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建议加强市场推广力度。验收现场苏经理向专家介绍车载质谱设备
  • “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主题项目各课题通过验收
    p   利用真核生物作为蛋白表达的工厂来生产蛋白药物、疫苗等重组蛋白产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该领域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设置了“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主题项目对该领域进行持续支持。2017年3月17日,农村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对该项目到期课题进行了验收。陈焕春院士和陈晓亚院士带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执行情况的汇报,审查了相关材料。经质询和讨论,验收专家组认为所有课题完成了规定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p p   “十二五”期间,“动植物生物反应器”项目各课题组建立了高表达且稳定遗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及水稻胚乳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平台和体系,研制了蚕蛹高效表达口服蛋白药物,建立了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平台、鹿茸生物反应器及多基因协同高效表达等植物代谢工程技术体系,开发了植物油体生物反应器外源药物蛋白表达体系、高效表达目的基因的水牛生物反应器、高表达花色素苷及胡萝卜素的甘薯生物反应器等相关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相关课题组还建设了设施先进的重组蛋白类药物与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基地,这些成果为现代生物技术向产业化过渡迈出了夯实的一步,为我国创新技术领域的升级与指导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撑。 /p p br/ /p
  •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两项课题在长沙通过验收   7月24日,由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牵头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与“残留标示物高通量表征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在长沙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评审。   受卫生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委托,本次课题验收评审会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召开。来自食品安全、疾病预防与控制、分析检测、财务审计等领域的11位专家,组成了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课题进行了验收评审。国家科技部社发司闫金副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贾丰副主任以及卫生部科教司、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农业部科教司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湖南省科技厅罗亚军副厅长及社发处、湖南省科技奖励办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 胜利油田国家863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
    日前,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课题“随钻测井核心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随钻测井技术是测井、钻井、录井和油藏描述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测井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钻测井核心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隶属于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先进测井技术与装备”,项目设立五年来,经过科研人员刻苦攻关,成功研制了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随钻可控氘-氘中子测井仪、随钻补偿密度测井仪及配套刻度装置,开发了随钻测井解释软件系统,课题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通过听取课题汇报、审阅课题资料及到中石化随钻测控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后,认为该课题在随钻可控氘—氘中子测井仪、大功率井下泥浆发电机、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及随钻自适应井深测量方法四个方面有重大创新,取得的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致同意通过该课题验收。
  •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获得国拨经费180万元资助,已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以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与国家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重点在添加剂管理所需的各项基础性研究内容上,在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新品种审批和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管理工作中逐步探讨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和模式,编制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指南,并建立了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资料数据库。   课题就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效果评价、使用管理、质量规格、检测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该课题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被转化为政府开展添加剂管理的程序、法规、标准,为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国家正在制定《食品安全法》,也发生三鹿奶粉事件,随后国家9部委联合开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以上内容都与研究密切相关。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提出很高的要求。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已将课题成果“食品添加剂毒性数据库”挂在网站上,供当前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 同时课题组已将课题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调查情况报卫生部供“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技术依据。营养强化剂指南也在部分地区和产品开始应用,特别是成本-效益分析技术引入使营养强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该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熟悉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管理知识、掌握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原则和方法,具备实际进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能力的人才,为我国进入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的核心地位奠定基础。
  •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两课题通过验收
    2009年7月24日,由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牵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等单位参与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与“残留标示物高通量表征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现场评审验收。   通过课题实施,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PFOA和PFOS等动物毒理学试验,对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和改性包装材料进行了安全性评价 建立了食品包装材料中酞酸酯、烷基酚、氟化有机物、氯化有机物、脂肪酸酰胺类、有机锡等有害物质的色谱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 提出了食品包装材料中20种重要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值建议。 “残留标示物高通量表征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集成多柱、多模式分离与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代谢组学高通量表征技术平台,实现了从依赖生物NMR谱图表征技术向色-质高通量表征技术的过渡,弥补NMR 的动态范围有限、难以同时测定生物体系中共存的浓度相差较大的代谢产物等缺陷 开发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色谱峰匹配软件和全二维谱图对比软件 阐明模式毒物-镰刀菌毒素与植物交互作用的代谢产物通路,筛选、分离对小麦赤霉病菌和镰刀菌具有高度特异性及亲和力的抗体-抗真菌蛋白融合蛋白基因3个,获得转基因小麦株系9个,筛选获得抗镰刀菌株系4个 发现玉米赤霉烯醇在动物体内代谢的残留标示物1个。课题共获得发明专利1项,申报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提出国家标准草案9项,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9篇。课题获得的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将为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本次课题验收评审会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召开,来自食品安全、疾病预防与控制、分析检测、财务审计等领域的11位专家,组成了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课题进行了现场评审验收。国家科技部社发司闫金副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贾丰副主任以及卫生部科教司、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和农业部科教司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湖南省科技厅罗亚军副厅长及社发处、奖励办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 “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东南大学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根据第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按12个省获得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的膳食暴露的点评估国家数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向联合国提交了我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成效评估的基础数据。   该课题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用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和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库,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编码系统与代码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食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补充完善了CAC编码系统中加工食品编码的不足使之适合于中国的食品分类,在中国食品编码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首次构建了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消费习惯的膳食暴露评估概率模型和食品编码,编制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模型软件(DEEMS),应用此软件,利用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数据库,对我国食品中的一些重点化学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研究,对我国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物以及当前国际上新的热点污染物进行了较系统的暴露评估,填补了我国膳食暴露定量评估的空白。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2008年9月婴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估,为政府制定临时限量标准和开展风险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的食品风险管理者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课题首次报道了我国1-10岁儿童铅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和控制谷物铅最大残留限量对我国儿童膳食铅暴露的影响,进行了新的热点污染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类化合物暴露边界比研究等。这些工作为参与CAC国际标准起草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使中国行使话语权保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课题组参与起草CAC国际标准7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并获得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 “十一五”863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部分课题已验收
    11月8日至12日,“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部分课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8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受邀作为验收专家出席会议,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验收会议是根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及《“十一五”863计划课题验收内部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组织的。参加此次验收课题共计575个。其中,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数字农业技术、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产品生境控制与质量安全分子检测等四个专题共470个课题,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农业生物药物创制、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和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等四个重大项目共45个课题,植物分子与细胞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海水设施养殖与病害控制、动植物反应器、农业蛋白质工程技术与产品、农业生物制造与食品精细加工技术及产品和生物质转化技术及产品等七个重点项目共60个课题。   验收会分成信息组、食品组、生物质与生境组、主要作物组、特色植物组、动物组、海洋组、节水组、药物与蛋白质组9个组分别进行。会议期间,验收专家组审议了经费100万元以内课题验收材料,听取了经费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课题有关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的汇报,并对汇报进行质疑和讨论。根据课题汇报、质疑情况和课题验收材料的审议情况,专家组每个专家分别填写《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独立出具技术验收意见。   验收专家组还对“十一五”期间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取得的亮点成果进行了认真总结梳理。专家认为,经过5年不懈努力,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在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动植物分子育种、数字农业、农业智能化装备、现代食品生物工程、农业生物药物、海水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业资源高效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一大批农业先进技术成果和新产品,培养和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农业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初步形成引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农业高技术由“跟踪”到“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 中国农大“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通过验收
    8月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小松教授负责的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组验收。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了课题验收会并讲话,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出席课题验收会并致辞。 会议现场   柯炳生说,曹部长能出席这次课题验收会,说明科技部对食品非热加工领域的重视。科技部计划司副司长刘敏说,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筹划“十二五”的一年,今后国家863计划将更加重视创新和研究的精度、精确和精细。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的“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该项目负责人、食品学院教授胡小松向专家验收组进行了课题汇报。在汇报中胡小松介绍说,食品“非热加工”比传统“热加工”具有保持食物色泽、味道、质够等多方面优势,在我国“食品非热加工”产业的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生产应用距离国际发达水平仍有一定距离。胡小松说,这一课题的实施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特别是打破了国外对超高压技术垄断,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超高压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在现场参观完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和演示后,专家们就超高压设备的结构、超高压食品的安全等问题向课题组提出质疑,胡小松一一进行答辩。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现场参观   曹健林在最后总结讲话中说,这个课题选准了一个好方向,“非热加工”食品及其设备生产是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这一课题有一个很好地组织形式,多所院校进行合作,还有企业的加入,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相结合,出了不错的成果。同时,曹健林希望对于“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能够继续深入下去,并进一步加强创新研究。   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担任课题验收专家组组长。
  •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牵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摩迪英联认证有限公司、青岛蔬菜示范园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单位参加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6BAK02A27)课题,于2009年5月26日在北京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项目验收,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课题验收会议上,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和用户报告,严格审查了相关验收资料,经过现场示范、现场参观、并对有关事项进行质询与评议后,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目的明确,紧密结合实际,提供的鉴定资料完整,数据准确,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指标要求,研究方法先进,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课题针对2008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的需要,在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监管体系以及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成果显著:建立了一系列食物中毒查询数据库;筛选并开发了30种化学性和微生物性可引起食物中毒的现场快检试剂并组装成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建立了用于食物中毒菌株鉴定的400余株细菌MALDI-TOF数据库和800余种适用于3种主流液相色谱-四极杆质谱仪的质谱库以及包括1000多种药物的中文质谱库 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中100余种激素、药物的多残留监测方法;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食物中毒采样程序和微生物、化学、有毒动植物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建立了包括筛选检测、确证分析的异尖线虫检测体系,形成了海产鱼片中异尖线虫的检测操作规程;开发了首都食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和进口食品安全电子预警系统,形成了奥运场馆和签约饭店等各类餐饮企业的HACCP实施方案,针对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提出了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了卫生监测、快速检测、远程再现监控等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监管手段,形成良性、合理、有序、科学的四方参与、四位一体的餐饮业北京重大活动监管模式和“一一五八”四措合一的青岛奥帆赛水上餐饮保障模式(一个链条、一套体系、五个五工程、八措并举)。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汶川地震灾区、政府常态食品安全监管、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青岛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作为课题主要要承担单位之一,2003年就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中“青岛市餐饮食品安全综合示范”(2001BA804A51)课题,在此基础上,2007年又申请承接本课题。课题以食物中毒高风险餐饮业实施HACCP管理、制定餐饮业科学监管模式为主线,选择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赛等重大活动保障中的高风险行为的关键点为突破口,全面完成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开展重大活动中实施以HACCP体系为主建立餐饮业食品供应链中全程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并为奥运会后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经验及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检验、监控等技术手段。在2008年奥运会整个赛事期间未发生一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食品安全零投诉率,零食物中毒率。课题选择的16家试点餐饮企业均通过HACCP认证,所有奥帆赛餐饮接待单位全部实行“双A”管理。   根据青岛市餐饮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制定的10个地方标准,以及自主研发的海产品过敏原、寄生虫现场监测手段、食物中毒质谱库和快速检测方法在青岛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国家标准监测方法已在全国海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的监测方法中使用;重大活动食品链可追溯体系和现场控制已在青岛建立了产业化程度高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和以质量追溯为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一个;建立并完善了原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和保鲜库、加工、配送车间等产、供、销完整链条中的2条试线,新建基地2个,辐射基地5个,面积达到3万余亩,2008年生产、加工、配送优质蔬菜2万吨。以上课题成果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两方面均具有推广价值,对于推进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规范化具有积极作用。
  • 河北先河水质自动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课题通过验收
    2010年3月19日,由河北先河公司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监测检测专用仪器产业化示范—水质自动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项目验收会在公司隆重召开。   项目验收会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侯玲林副司长主持,科技部条件与财务司马晋并处长、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科研管理处姚泽华副处长及项目管理办公室、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石家庄市科技局、石家庄市高新区经科局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验收专家组由中国分析仪器学会闫成德理事长、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张渝英研究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齐文启研究员/博导等11位专家组成。先河公司董事长、总裁李玉国、技术副总裁范朝、课题参加单位代表及有关项目负责人、主要成员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评估报告、技术研究报告、财务验收评估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技术测试报告,并进行了质疑,实际考察了生产线,审阅了有关验收资料。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符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验收要求,达到了预期的考核指标,针对我国地表水质情况快速检测监测的需求,进行了多项创新,并已形成了相关仪器的产业化,产品在多个水源地和河流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良好,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本课题主要采用“光电催化法COD在线检测技术”、“微生物膜法BOD在线检测技术”、“紫外吸收法微型水质在线检测技术”和“紫外荧光法微型水质在线检测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并结合光纤传输技术、GSM、GPRS通讯技术、水质数据专家分析系统,研制成功了多参数的一体化投入式水质在线快速监测仪器及系统并实现了产业化,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城市污水、自来水供水管网等多种水体,可实现各种水体水质的布点快速自动监测或长距离、大面积巡航快速监测。
  • “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   6月26日,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验收。   经过审阅资料、听取汇报、提问质询和充分讨论等验收环节后,由来自中国检科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验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部分内容已超额完成,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涵盖进口旧机电设备检验、进出口玩具安全、医学蚊媒生物和植物病害风险管理等领域,并首次确立了进口旧机电设备检验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组成框架,制定了风险评价指南和检验规程,研发了首个旧机电设备安全环境隐患数据库。在进出口玩具安全应用方面,该课题将风险分析理论运用到玩具生产过程的分析,收集整理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及案例,建立了风险分析评价系统,研发了进出口玩具安全信息数据库。此外,该课题还建立了科学的医学蚊媒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以及亚洲枯枝疫病菌、李痘病毒等植物病害的风险分析理论模型。   该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课题之一。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 课题通过验收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 课题已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建立的食品中溴代二噁英(PBDD/Fs)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以及海产品中砷元素形态和汞元素形态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方法,在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指标方面满足国内外该领域分析技术要求。   课题研发的AF-610D原子荧光光谱仪、AF-610D2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具备元素形态和总量测定的功能,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将为我国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砷、汞、硒等金属元素形态及砷、汞、硒、铅、镉等11种元素总量测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目前该设备已进行产业化转化,形成了商业仪器。   该课题参加二噁英、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的国际分析质量保证考核和总砷及无机砷、总汞及甲基汞的国际食品分析水平测试,均取得满意结果。研发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的高效专用接口技术、高效紫外消解系统、专用气液分离器及实现整机一体化控制的工作站软件等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该课题研发成功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望带动产业的进步。(2009年11月4日发布)
  • 福建两项农残检测课题验收
    日前,由福建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承担的两个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课题顺利通过验收鉴定,为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监测及检测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其中,菊酯类农药酶免疫快速检测研究课题建立了菊酯类农药多残留快速分析方法,自制抗原建立了检测试剂盒及免疫层析试纸条 鳗鱼中多类抗生素药物的残留检测研究课题通过研究优化提取溶剂、提取条件、净化条件等前处理过程,建立了6类58种抗生素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并运用相关仪器设备线性离子阱的特殊扫描功能,提高了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 863课题优控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系统通过验收
    2012年7月20日,863重点项目课题“优控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系统”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评审,验收专家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课题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指标,成果丰富,具有很好的科学实用价值。   2007年12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申报、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课题“优控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课题组建立了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成效评估空气监测方法,提出成效评估技术导则,为履约提供全新、及时、科学的技术支撑 同时,在国内首次针对环境管理关注的优控污染物,建立完善的多介质监测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技术空白点。研究成果转化成行业标准13项,出版专著2部。   课题组将继续开展环境监测的相关研究,努力解决环境监测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 光辐射量子计量基准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承担完成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光辐射量子计量基准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的完成将大幅提高我国光辐射计量的准确度,提升我国光学计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光学计量整体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课题负责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所副所长林延东介绍,该项目历时4年,开展了基于相关光子测量的光辐射计量量子基准研究,建立了基于相关光子测量法的光电探测器量子效率绝对定标装置,测量不确定度为0.7% 在基于低温辐射计的探测器量子效率测量研究中,建立了外量子效率数学模型,合成不确定度达1.8×10-4 在复现坎德拉技术研究中,实现了514nm和633nm两个波长点的发光强度量值的高一致性复现。这些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飞秒脉冲参数测量方法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将小波变换方法应用于飞秒脉冲光谱相位的测量技术,降低了传统方法的不确定度和色散测量方法的误差,提高了光谱相位测量的准确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 四联集团气体分析仪课题通过科技部中期验收
    近期,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率专家组对四联集团承担的国家&ldquo 863计划&rdquo 课题&ldquo 气体成分在线分析仪&rdquo 的研发进行中期检查验收。   课题中期检查汇报在北部新区川仪工业园三号会议室进行,国家高技术中心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处长陈智立主持汇报会。课题组组长、四联集团副总工程师刘进从课题概况、课题实施、课题执行、课题组织管理、课题经费管理及使用和后期工作打算等六个方面作了专题汇报。随后,专家组一行现场查看了成果应用演示,并就课题研究过程、成果技术参数、产品稳定性等情况进行了专业质询。     通过听、查、看、询,专家组一致认为,四联集团承担的&ldquo 气体成分在线分析仪&rdquo 课题实施以来,按任务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已初步完成了除火焰离子传感器外的四种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技术,基本完成过程气体自动在线分析系统,高精度智能分布式在线气体分析仪、智能防爆在线分析仪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已试产试销,研发了多组分油品在线调和智能检测系统样机,相关的知识产权等指标完成阶段性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部分课题产品已开始工程应用并取得一定效益,课题总体进展顺利。
  • 同方威视“动植食产品快速通关查验设备”通过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组验收
    p & nbsp & nbsp 2018年6月28日,北京海关(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方威视、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动植食产品快速通关查验设备——‘电子鼻’研制与应用”验收会议顺利召开。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处领导出席会议,课题验收专家有温俊宝教授、刘丰茂教授、林祥梅研究员、谢亮研究员、郑阳高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4aeb136-1959-4497-888d-f374e0e95ddd.jpg" title=" 201807.jpg" / /p p & nbsp & nbsp 同方威视李广勤博士汇报了课题研制成果,包括课题研制的动植食产品快速通关查验设备——便携式MCC-IMS“电子鼻”样机,以及一整套动植食产品特征气味的识别方法。“电子鼻”采用非接触式采样结合快速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通过嗅探气味实现对入境旅客携带的箱包、行李进行“非侵入、非干扰式”快速查验,准确检出水果、肉类、鱼类、花卉、种苗等,以及活体小动物和昆虫,检测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成员现场演示了样机的运行过程及验查效果。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课题验收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课题组完成任务目标,技术指标达到任务要求,一致同意课题通过验收。 /p p & nbsp & nbsp “动植食产品快速通关查验设备——‘电子鼻’研制与应用”课题2015年9月正式立项,经过2年多的研制,圆满完成任务目标,研制的样机在国内多个口岸开展了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该课题的实施为提高“关检合一”的海关检验检疫口岸查验能力和通关效率提供了新技术和新产品。 /p p br/ /p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开发”成功验收
    2010年8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科技部条财司、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在长春对吉林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科创海光仪器公司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开发”课题进行了验收。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领导、科技部条财司领导、教育部科技司科技处领导、吉林省科技厅领导出席并全程参加了验收会议,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沈阳军区司令部等部门的验收专家组成员、吉林大学领导、课题组成员和有关媒体记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验收工作以王浩院士为组长的验收技术专家组、以吴波尔副主任为组长验收财务专家组、以金能强为组长的测试专家组认真审阅了课题验收有关材料,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总体执行情况报告、技术研究报告、财务验收申请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技术测试报告,审阅了课题验收材料,实地进行了考察,经过质询及认真讨论,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自主研制成功的核磁共振找水仪填补了国内空白,经在内蒙、西南抗旱和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地下找水实际应用中检验,其技术指标超过了国际唯一商品化仪器NUMISPLUS的性能指标,在相同叠加次数时的信噪比、探测灵敏度、大于150m的探测深度、抗干扰能力及其与瞬变电磁波场联合成像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课题围绕大功率交流脉冲激励技术、地下水弱信号检测与鉴别技术、适用多个含水层的反演技术及解释技术、野外找水对比试验与应用示范、核磁共振(MRS)与瞬变电磁(TEM)联用仪的样机研制与开发、野外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及可产业化样机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自主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JLMRS-I型核磁共振找水仪,采用同一线圈进行发射与接收,实现了470安培的强电流发射系统、快速开关切换高Q值电路和极微弱地下水核磁共振信号的工频谐波干扰抑制电路,提出了极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与标定装置,研制出IGBT桥路及驱动保护电路的检测装置。   2、研发了将核磁共振测试数据与水文地质参数联合解释的数据处理方法,研制出核磁共振找水仪反演算法及软件,根据核磁共振信号的初始振幅、弛豫时间、初始相位以及电流脉冲矩等参数计算出地下含水层的深度、含水量、孔隙度等水文地质信息。   3、首次提出了一种核磁共振与瞬变电磁双波场联合成像探测的方法,突破性地解决了MRS探测地下水最大深度为150m的技术瓶颈和基岩裂隙水准确定井位的难题,在内蒙二连浩特市的引水工程深层地下水探测评价和西南特大旱灾的红层下基岩裂隙找水等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3月29日焦点访谈栏目“寻找生命之水”、云南电视台(新闻)、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新华网、中国军网、中国台湾网等多家媒体曾给予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4、在吉林省农安县烧锅镇化东屯、扶余县五家站乡、长春市新立城镇腰高家窝铺、内蒙古四子王旗泉掌水库和供济堂等地与法国生产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找水仪器进行了对比探测,测试结果与打井验证结果吻合较好,并在内蒙、吉林、云南、贵州、广西和蒙古国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地下水探测应用与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项目组进一步致力于研究核磁共振找水技术在隧道、堤坝渗漏等地质工程中的应用,这对于预测由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具有重大的意义,以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 大连化物所“十一五”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子课题通过验收
    2009年12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相关专家,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然物质分离、纯化和制备的实验室设备研制与开发”课题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课题验收。 与会的13位专家及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北京市科技厅的管理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相关报告,同意通过课题验收。其中,由关亚风研究员课题组承担的锥形柱的研制部分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在其验收意见中写道: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锥形制备色谱柱的柱效、分离度、载样量和样品出口浓度等指标均高于直管制备色谱柱。可将单位重量色谱填料的上样量提高60% - 80%,分离后目标组分浓度提高65% - 115%,同时分离效率提高约20%。”   目前,中科院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已经向105组订购大型制备级锥型色谱柱,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下图为课题验收会的照片。
  • “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课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
    2月23-24日,“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课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对2007-2008年立项的“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四个专题的全部课题进行技术验收。科技部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安道昌副主任以及社发司、计划司的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本次课题验收工作共邀请包括领域专家、同行技术专家在内的约60位专家,按照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和目标、课题进展及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成果及应用、课题经费使用、固定资产购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检查。检查共分为7个小组,22个省(或直辖市)的近130家单位参加此次课题验收。
  • 湖南省站重金属废水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审核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环保部监测司组织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对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固定污染源排放重金属废水在线有效性审核技术规程》课题进行验收,胡克梅副司长到会指导。   该课题于2013年4月立项,旨在研究重金属废水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加强重金属废水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的监管和数据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站接受课题任务后,高度重视,组织湖南慧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共同开展现场调研、实验室分析、试验等工作,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形成《固定污染源排放重金属废水在线有效性审核技术规程研究报告》。   验收会上,课题组就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和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评审后一致认为,该课题从重金属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验收、日常运维、现场核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技术路线合理,提出的操作规程科学、合理 送审的基础资料齐全,内容翔实,较好的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符合结题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据课题组介绍,该项目的完成为确保重金属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质量和考核奠定了基础。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凝炼成果,形成技术指南,为保证在线监测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规范排放企业运行,提供实用、有效的技术工具。
  • 北京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由北京检验检疫局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之“进境有害生物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此课题研制出的33种检测产品,申请的19项国家专利,在动植物进境检测方面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   此课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建立了一套植物新发病毒属级芯片筛查技术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检测方法的缺陷 建立了第一个全植原体16SrDNA基因指纹图谱数据库及自主开发的指纹图谱比对分析软件,可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一未知的植原体序列进行分析比对,不需要进行PCR反应后的酶切分析实验就可快速确立其分类地位 自主研发的“有害生物远程鉴定系统”框架中引入了数码图像超景深合成技术,实现了昆虫、杂草等实物标本的全景深数字化,使检疫性害虫鉴定更方便准确 利用纳米技术开发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比普通试纸条高10倍)、可定量的快速检测荧光试剂,填补目前市场上荧光标记试纸条的空白 构建的基于COI基因的天牛科基因条码系统,为天牛种类的鉴定和遗传学、系统学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基础。   据悉,该课题是由北京检验检疫局主持,并联合包括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检验检疫局在内的8个检验检疫局历时3年共同承担完成的。
  • “农药与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农药与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技术研究”课题已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课题在“十五”食品安全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的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水平。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在大量农兽药及其代谢物残留分析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先进设备处理样品和精准的检测手段,达到痕量级和超痕量级农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水准 该课题还在样品净化处理、检测质量控制、残留设备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进展,首次成功研制了一台集食品样品均质、过滤、氮吹浓缩、定容、凝胶渗透和固相萃取、浓缩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高通量样品前处理设备,该系统能够一次性连续处理样品16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课题将农兽药及其代谢物残留分析方法中各步程序标准化为各功能模块,建立模块化的农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每个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探索组成智能方法库,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提高了我国的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水平。(本文为 2009年11月05日发布)
  • “干涉式毫米波成像辐射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2009年12月29日,“十一五”863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专题课题验收会在北京举行,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承担的“干涉式毫米波成像辐射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该课题为“十一五”本领域首批立项的专题课题之一,主要目标是针对当前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对微波/毫米波有效载荷的迫切需求,开展以分时采样综合孔径技术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以解决真实孔径系统天线口面过大以及传统综合孔径系统单元天线数目过多的问题。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灾害性天气现象频发的大背景下,开展此项研究具有特别意义。   在课题执行过程中,以吴季研究员为首的空间中心研究团队提出了圆环阵列自旋扫描的方案,在简化系统复杂度、提高运动机构稳定性以及定标可行性上具备明显的优势,并最终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成功进行了外场成像实验。   在课题验收会上,与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组在50~56GHz的氧气吸收峰频段成功验证了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体制的可行性,达到了目前国内干涉式辐射计技术的最高频率,并突破了多项具备国际水平的关键技术,包括:分时采样体制下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关键性能指标的分析方法 稀疏天线阵列与分时采样方式的联合优化设计方法 毫米波接收机前端噪声互耦抑制方法 多时延数字相关技术 分时采样干涉式综合孔径系统的整体定标技术等。研究成果有力支持了未来在我国下一代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实施综合孔径大气温度探测仪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地球静止轨道(GEO)具有大覆盖以及实时性等特点,而微波/毫米波段观测则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优势,两者的结合能够实现对整个天气变化动态过程的连续有效观测,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满足短期预报甚至即时预报的要求。   本课题成果已获“十一五”863重点项目的后续支持,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一台全尺度地面样机,为本成果最终进入工程型号应用奠定基础。
  • “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子课题通过验收
    2月21至22日,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委托组成的测试专家组,对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研究与开发”中的子课题“角反射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进行了现场考核与测试。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北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学博研究员担任,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于科岐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赵墨田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丁洪斌教授以及辽宁师范大学李梦轲教授。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李海洋研究员的项目完成情况汇报,专家组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和考核指标要求,参考课题组提交的测试方案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查看了有关技术资料,并对测试大纲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审核及现场测试内容。通过现场核实与实际测试,测试专家组认为,该子课题采用角反射补偿了离子能量分散,提高质量分析器的分辨率,且能保证大的接收角和较高的稳定精度,分辨率8700,稳定精度为10ppm,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达到并优于考核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   该项目的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化物所在二次离子质谱仪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研发方面的综合水平。   附录:国产快速在线质谱仪、离子迁移谱仪产业化进程——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青年科学家李海洋研究员
  • 上海检验检疫局两项科技部世博科技专项课题通过验收
    上海检验检疫局两项科技部世博科技专项课题通过验收   世博监管难题迎刃而解   《上海世博会进出境物资、动物与人员检验检疫综合保障体系的研究》及《2010年世博期间快速筛检输入性传染病及危害因子的研究和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立》,专项研究建立的三大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世博物资情况特殊、种类繁多、处置复杂所带来的监管难题。  上海检验检疫局所承担世博科技专项成果参加上海工博会展览   科技攻关   3月16日至17日,上海检验检疫局承担的两项科技部世博科技专项课题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项验收,分别是《上海世博会进出境物资、动物与人员检验检疫综合保障体系的研究》及《2010年世博期间快速筛检输入性传染病及危害因子的研究和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立》,专项研究建立的检验检疫通关保障、进出境物资和展品检验检疫监管三大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世博物资情况特殊、种类繁多、处置复杂所带来的监管难题,确保了3576批次,共计78亿元人民币的世博进口物资安全,检验不合格货品16批次,确保了世博场馆建设的质量安全及进口展品的及时布展。   实现重点跨越   在为期两天的验收会期间,以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湖南检验检疫局王利兵副局长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验收材料、观看了部分专项成果的实物,经质询和充分评议后,一致认为课题组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原定的任务目标,多项成果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空白,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高度肯定了专项成果在世博检验检疫保障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就专项成果在后世博时期继续发挥有效作用提出了深层次要求。   新时期,通过专项研究为检验检疫科技的科学发展储备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自主创新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展会保障工作经验,将实实在在地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检测技术能力、科技情报能力的重点跨越,提升执法把关和科学监管水平,为促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成果丰硕   这次参加验收的两项世博科技专项课题,是上海检验检疫局为了解决在世博会期间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难题,切实履行世博会期间的检验检疫执法把关职责,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的组织和协调下于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得到立项。   两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世博保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由局领导牵头成立世博科技专项项目组,在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强化对世博科技专项的服务和管理作用,充分利用前期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已有技术条件同时,加大“检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质检系统和上海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对世博会进出境物资检验检疫综合保障体系、世博园区动物和动物源性产品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监管体系以及国境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和危害因子的快速筛检等领域开展了综合研究。   2010年5月世博开幕前夕,项目组基本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共申请国家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 研制了18项技术标准,其中国家标准2项 研发形成了试剂盒18种,新设备4种,新产品2种 发表学术论文28篇,专著5部 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 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6名、对全局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多项成果在世博检验检疫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社会成效显著   世博科技专项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和保障工作的切实发挥,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检验检疫科技工作的水平,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2010年5月14日,专项研发的大田软海绵酸OA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盒在一批挪威馆进口冰鲜蓝口贝筛选阳性,及时追回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专项课题组研制的“新型灭蟑烟剂”和“灭蚊蝇”微乳剂在世博期间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其安全、环保、高效的灭蚊蝇效果受到上海浦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高度评价 结核分枝杆菌、人季节性流感H1N1病毒、霍乱弧菌O1及炭疽杆菌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原体快速检测等得到用户一致肯定,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研发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辅助系统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和上海火车站得到全面应用,为世博会期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有效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2009和2010年,部分世博科技成果两度受邀在国际工业博览会参展,“十通道检测UPT免疫层析系统”、“新型低能耗环保型检疫物及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装置”等多项世博科技成果在《国门时报》得到广泛宣传。在2011年初世博科级领导小组召开的世博科技总结表彰大会上,“上海世博会进出境物资、动物与人员检验检疫综合保障体系的研究”课题组获得世博科技先进集体、2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大大增强了检验检疫科技的公众影响力。   科技大事记   1.“十一五”期间,上海检验检疫局科技处紧紧抓住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契机,获得世博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使上海局“十一五”期间牵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达6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世博科技专项研究共研制了仪器设备5套、制订国标及行标(含报批稿)超过40项、申请专利27项、完成软件系统9套、出版著作4部 并在中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7篇。   2.“十一五”期间,该局拥有23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其中“一次规划”20个,“二次规划”3个,专业门类齐全,分布于该局四个技术中心。2008年8月,首批7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一次性通过总局核查验收。2010年10月,该局“一次规划”还未验收的13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又一次性通过总局专家组核查验收。   3.应对重大突发事件。2007年,针对“大白兔”甲醛事件,上海局及时开展食品中甲醛快速测定与确证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派出技术人员参加总局组成的相关调查组,参与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总局领导的高度肯定。   2008年,上海五丰公司徐行猪场普遍发病,该局对送检的疫苗和组织样品利用PCR、细胞分离培养等综合技术手段进行了检测,确定为疫苗污染,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   2008年11月外籍豪华邮轮“钻石公主”号和2009年2月“精钻探索”号,停靠上海港的2艘国际邮轮上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疫情事件,该局利用历年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最短时间内作出了明确的实验室诊断。该事件的成功处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肯定,并得到香港卫生署的认可。   4.2010年上海局在开展“实验室开放”集中展示月活动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共促质量提升和产品安全,共接待参观人员五百余人。组织实验室大比武与知识竞赛,掀起知识学习和技术练兵的热潮,在精心组织下,该局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及个人优胜奖。  世博科技成果展示-有机废物无害化处理装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