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评估

仪器信息网科研评估专题为您整合科研评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评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评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评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评估话题讨论。

科研评估相关的资讯

  • 慎用论文作指标:英国科研评估经验的启示
    科研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已经变得日臻重要。然而,对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研评估而言,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7月25日,来自英国Technopolis科技与创新咨询评估机构的专家Erik Arnold,为中国的科研评估人员上了一课。 一次适时的合作 科研评估的重要动因就是独立地考察、衡量一个研发项目或计划的进展情况,提出工作的缺陷所在,并由此积累经验、教训,学到知识,为今后的项目实施以及制定新政策、新计划提供反馈意见。科研评估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15年前,中国科技部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率先将评估机制引入部门管理,中国科技评估的第一个实践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也应运而生。现在,它仍是中国政府机构中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团体。科技评估中心主任张晓原说:“尽管15年来,中国科技评估事业和科技评估中心的业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科技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 终于,经多方协调,科技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机构正式开展了“中英科技评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宗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双方各自的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和科技计划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日后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今年6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已经派出5人专家组,先后访问了英国议会特选委员会、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和Technopolis评估机构等9个单位,了解了英国科技评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以及R&D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 7月21日,英方派出高级科技评估专家Erik Arnold来华一周,回访了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并于25日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科研评估案例、经验介绍和讨论。 听课的科研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副研究员杨云说:“收获太大了。”这也是记者当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慎用论文作指标 Arnold当天的授课内容主要是Technopolis曾经进行的两个评估案例,一个是瑞典的KTS计划评估,另一个是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的机构评估。前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后者则更多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启发。 比如,与国内动辄就用专利数、论文数等所谓的客观数据来说明计划的成效相比,KTS计划评估中二者都没有用。Arnold表示:“这涉及到指标选取的问题。指标要能够真正反映状况。如果你要考察知识向产业的转移,它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如果选择论文作为指标,那就不能说明问题。而如果是要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那么发表了多少篇博士论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Arnold说:“关于如何选取指标,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都会抱怨评估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但实际上,评估人员要找到恰当的指标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考察一个研究机构或个体的绩效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问题是什么,要看论文能否反映你想说明的东西。” 对于论文数量在大学中被普遍用于职称评定、教授晋升,Arnold表示,这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会有人抱怨。他说:“德国的大学教授很多在博士毕业后搞三五年研究,然后进入产业界打拼一二十年,这时候大学如果光用论文数量来决定是否聘用他们,这群人就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在产业界工作多年,并没有精力去发表足够多的论文。事实上,这对大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些人可以带来实际的业界情况和经验,能够让大学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大学在选取聘用员工的指标时,不要只考虑论文数量,尽可能避免我提到的问题。” 评估界带来的创新信号 实际上,除了身为科研评估专家,Arnold还是一位科技创新政策专家。他认为,由于计划是机构制订的,对一个机构的评估会改变和引导它整个做项目的方式,所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评估并不仅仅是展示评估技能、评估技术,我们希望能由此更多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产生知识来指导政府利用该体系推动创新、管理创新”。 据Arnold介绍,他印象最深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计划设计之初就让所有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他说,如果只是让科研人员进行计划设计,他们往往会关注基础性研究,而不考虑如何与产业界结合;反之,产业界单方设计出的计划往往更关注短期产出。而成功的R&D计划应该结合研究和产业优势,即业界告诉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告诉业界有哪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在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机构评估中,Arnold等人发现,虽然理事会的成立将此前分裂的科研和创新放到了一起,但其下的16个部委并没有改变其行事方式。它们仍然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科研机构应该作什么样的研究。这种条块化的资金提供和开展研究的做法,阻碍了科研创新进一步自由开展的权利。因此,他们建议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下,各部门不应再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事无巨细地告诉下面的研究机构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科研机构自己解决问题。 Arnold表示,知识创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要让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不光创新体系内部的各个部分要良好运作,各部分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好的关联。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形成、创造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依赖学术的背景下,以保守的组织形式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个学科之间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学科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现如今,知识的创造渐渐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知识形成以应用为背景,打破了单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并拥有动态化的组织管理形式。 与此相对应,科研评估也需要新的方式。Arnold说:“尽管人们要尊重作为专业领域科学发展推动力的同行评审制度,但单以创新本身蕴涵的技术含量来评估研发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切合社会需要。过去几十年中,以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创新评估方式发展迅速。在评估实践中,如果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 多国科学家共同把脉:科研评估要给年轻人好土壤
    李晓轩(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国最大的&ldquo 特点&rdquo 就是科研人员特别忙碌。   库尔特· 维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对已有的结果强调太多,这使很多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研究的大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从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   戴维· 斯维尼(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   赵东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   汪小京(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高影响力的论文标准已经不再适合   科研评价,不应只着眼于&ldquo 眼前的成功&rdquo ,更应注重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而在中国,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更显迫切--对刹住中国科学界的歪风,提高创新效率,成就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在上海市科协最近主办的&ldquo 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rdquo 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共同为中国科研评估体系和投入体系把脉。   科研价值观&ldquo 偏离&rdquo   一个好的科研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成长,还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能称之为&ldquo 好&rdquo 。   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往往与论文发表情况、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科研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易导致科研人员偏离原本的研究目标。而且,科研人员很难从一个项目上获得足够的经费来完成一个课题,所以他们需要多头申请项目,来&ldquo 养活&rdquo 课题。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说:&ldquo 这造成了科研人员太过忙碌。&rdquo --忙着发论文、找项目,甚至托关系。   太看重&ldquo 大人物&rdquo 、&ldquo 大项目&rdquo ,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 维特里希为中国科研体系指出的弊病。&ldquo 这使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大量研究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rdquo 他用自身经历说明,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他获得诺奖的成果,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室里做的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ldquo 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rdquo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在研讨会上的话引起了共鸣。   &ldquo 我们现在享有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发展,来源于过去对科研的投入,而我们当下的投资,也会在未来得到收获。&rdquo 李晓轩说。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设立了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为初出茅庐的年轻科学家提供更多机会,但这还远远不够。   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汪小京称,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这一标准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他认为,应该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以及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ldquo 要选择那些原创性的人,但如何建立科学的标准去发现他们,还需深入探讨&rdquo 。   求解&ldquo 世界性难题&rdquo   虽然,与成果、论文挂钩,导致了科研评估的功利化倾向,但离开这些&ldquo 功利的指标&rdquo ,又如何衡量一个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评价一个科学家是否优秀?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 斯维尼说,科研评估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带来的压力等弊端并非中国特有,而且这种压力可能会造成部分科研人员行为不端,但管理者必须努力去堵住这些漏洞。   英国的科研评估和投资体系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相对科学的,这一体系使英国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在论文的引用频次上达到世界第6名。但英国仍于今年对他们的科研评估和投入体系进行了改进,因为&ldquo 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rdquo 。戴维· 斯维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体系,英国与中国一样,也在探索。
  • SCI易主 是否会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汤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业务,最近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这个消息旋即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学引用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SCI易主是否会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此次汤森路透被卖的信息科技业务中的大多数,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旗下的两个产品:SCI数据库和期刊影响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证报告)却在学术界人尽皆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最初主要为科研机构和图书馆选购期刊提供参考,到现在,这一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评价科研成果乃至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授予时,SCI论文的发表都被作为参考因素,而且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则被认为是研究质量越高。  “这可说是成本最低、并且也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因为一直以来,汤森路透对于被收入SCI的期刊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有“灌水文”太多的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包括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对于操纵影响因子的期刊,会公布名单。  因此,被纳入SCI的期刊几乎都可以“身价大涨”。据汤森路透中国科技业务负责人宁笔介绍,汤森路透之所以发布JCR,是因为SCI选刊过程中需要比较大刊和小刊,单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并不足以反映期刊的质量,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这成为JCR的数据基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介绍,SCI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当时选择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就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入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确实使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并且成为中国科研界的重要评价标准。  SCI相关的业务被看好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称,影响因子可说是商业机构用来赚大钱的,发起这个游戏的西方人和少数西方杂志,已经在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中大获其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及SCI和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此次接手的两家企业看到未来的业务增长预期,而愿意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  根据统计,SCI自从1964年推向市场一直到1971年的短短7年中,就给SCI所属的商业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带来了年均27.5%的利润增长率。  IS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也是后来提出“影响因子”的学者,他在1955年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影响因子是评估一个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他创建的ISI每年都发布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SCI数据库和JCR数据库每年都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也正是因为SCI强大的盈利能力,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将SCI收入囊中。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转手这一业务。但汤森路透是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次接手的两家公司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都是在IT、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投资企业。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而且,自2014年起,该业务77%的收入都是循环或可预测的,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对中国科研评价影响很难评估  “SCI易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的科研评价发生影响,至少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目前的运行流程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适合替代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科研的发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说了。”程莹说。  事实上,近年来,对SCI和JCR的过分重视,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这些量化指标,不少高校会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给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即便在国外,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也开始受到学术界批评。欧洲和美国的不少研究机构负责人都多次表示,过于重视SCI和期刊影响因子,会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学术界近年来多次提及要改变“以刊评文”的传统。就在此次SCI被卖的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即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早在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也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不论是公开宣布放弃影响因子或SCI数据库,还是过于看重这两者,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很多时候,这可能是某些数据库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宣布放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在以谷歌学术等其他的数据库作为参考。  程莹说,SCI从诞生开始就是商业机构的一门生意,从统计学上来说,SCI和JCR的数据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做到对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或每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成本太高,因此学术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并且如何更科学地使用这些科研评价标准。
  • 心声:科研评价体系“吃了”创新,促生“短平快”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工作,难以发扬工匠精神。虽然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总体而言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在评价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时,过于强调数量,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经费体量、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等,这种不合理的导向成为科研人员心态浮躁的要因。由于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跟科研单位的考评和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以及带研究生资格等直接挂钩,很多科研单位为了应付考评,不惜重奖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写论文、多申请专利、多申请项目。对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开出高额奖金,一篇SCI论文或授权专利,动辄奖金上万元,有的论文奖金甚至高达数万元。为了拿奖金,为了评职称、带研究生,很多科研人员为写论文而做研究,为写专利而搞发明创造,一些人甚至冒着风险造假、抄袭。  人员考核周期短。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过于频繁,考核周期短,制约了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的发挥。为了应对频繁的考核,很多科研单位不得不逐级定指标、摊任务,将压力分解给科研人员,对科研人员往往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评估,有些单位甚至每半年考核一次。为便于操作,普遍将考核指标量化,如一年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专利,到位多少科研经费等。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也过分强调近期工作,每提一级都要以任现职级期间产出的科研成果为依据。这逼迫很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有点结果就急于发表,自然很难做出有深度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在规划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不得不以短短的三四年为一个周期,否则很可能在提职称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成果而失去资格。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不得不去做一些“短平快”、能够在短期内出成果的科研项目。而很多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付出,很难短期内出成果,不适合用短期的结果进行评价。采用这种违背科研规律、频繁、量化的考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质。  人才计划碎片化。我国当前的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政出多门,呈碎片化态势,加剧了科研浮躁。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各省市,甚至各单位,纷纷推出了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目前仅国家层面的人才资助计划就超过20个,省部级学者计划也至少20多个。这些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使得人才计划碎片化,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碎片化的人才计划把青年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为了能够登上这些人才计划的阶梯,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倾向于做一些能够很快出论文、出专利等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而从事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出成果的研究动力不足。  科研管理行政化。我国科研管理行政化问题仍然很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政绩,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制定的很多科研计划急功近利,不符合科学规律,重数量、重速度,却很少强调成果质量。在科技管理中搞一刀切,很多政策和规定便于管理者管理,却不便于被管理者的科学研究,最终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研究。  科研工作不是简单重复劳动,需要高度专注、需要深度思考、需要长期积淀。做好科研工作,需要发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需要一个可以发扬工匠精神的科研环境。创造这个环境必须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原标题: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④))【原标题:人民日报: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
  • “破五唯”如何“立新标”?科研评价不妨多几把“尺子”
    近几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力,“破五唯”(“五唯”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政策陆续出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反响。然而,在“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标”,又成为新的挑战。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对此,科研人员有何心声?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真正落地?科技评价方面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棍子打死”“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告诉《中国科学报》。方复全谈到,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要把论文、帽子这些指标“一棍子打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是代表委员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蓝闽波在刚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不同,但面对的评价体系是一样的,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但实际上清华大学很多工科专业未必需要写论文。”蓝闽波说,“如今《指导意见》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期待能真正落地。”期待改革政策细化、落地改革措施真正细化、落地,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是科研人员的期待和呼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告诉《中国科学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变化不够显著。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为共识,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有困惑的。结果就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何建华说。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蓝闽波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应该多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而不必只盯着《自然》《科学》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蓝闽波说,“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专家自有定论,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成果。”“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进行了弱化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但也要制定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40余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完全可以走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改变“太着急”的心态“破五唯”也好,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也好,在何建华看来,最重要的是改变“太着急”的心态。“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只争朝夕、多出成果、尽快走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氛围。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也带来了困惑。”何建华说,“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理应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这是相对长期的效果;评价一个科研机构,关键要看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情况,这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清楚。当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评出个高低来,就不得不细化中间过程的各种指标,比如一所大学有多少长江学者、杰青,一个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论文影响因子是多少,等等,因为这些指标用起来很快。”对此,蓝闽波也有同感,“最根本的是培育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耐心、不急躁。你科研做得怎么样,大家自有公论”。方复全也建议,基础研究成果要以国际视野、用较长时间尺度来评判。比如他所从事的数学领域,评估周期可以放宽至三年、五年一次,让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解决一些大问题。虽然科技评价改革过程有曲折,但方复全对此很有信心。他看到,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很多项目是相对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实行代表作制度,相比于论文数量,更看重论文的质量,以及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
  •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访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
    近日,就科研项目评审实践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孟教授结合她6年来在慕尼黑工大副校长任上的工作经验和个人的思考,深入剖析了相关案例,让人深受启发。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二是谁来评。评估标准不能仅看文章,或是专利。以前的一些作为评价的最基础的东西现在被过度的商业化和媒体炒作歪曲了,急需建立一套更加综合和符合时代特点的评估体系。至于做评审的人,一定要找那种品德高尚、敢说良心话的科学家。应该通过评审人才库的不断筛选,把那些没有科学操守的人淘汰出去。   不能简单地套用评估指数   科技日报:孟教授,作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您一定参加过很多评审?   孟立秋:的确参加了德国境内不少类型的评审工作,它们既包括不定期评人、评项目或者评整个科研机构的任务,也包括作为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员定期参与的评审活动。人才评选比如作为洪堡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成员,来面试和评选每一年的洪堡学者。项目评审比如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DFG)的重大战略项目(SFB),它类似于中国的&ldquo 973&rdquo 项目。机构评审是指某个联邦政府下属研究所或某所大学的学院的整体调查和评估。另外,我也作为成员参与一些决策顾问委员会的常务活动,每个任期通常为三年,比如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的评议会,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的监事会,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评议会,还有两个马普研究所的监事会。   科技日报:您认为科研项目应该如何来评估?   孟立秋:科研项目的评估是一个难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二是谁来评。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评估标准不能仅看文章数量、专利数量和获奖数量。以前一些并不完全量化却行之有效的评价基础现在被歪曲了不少。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加综合的评估体系。   科技日报:为什么不能仅看文章和专利,这些不就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吗?   孟立秋:抛开那些本来就不能用文章和专利来衡量水平的专业不说,相对于定性指标,量化指标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容易比较,平时工作十分繁忙的评审专家只要根据量值的高低就能不费时不费力地作出结论,即使有失公平,也因为有了这些量化指标作为依据,不用担心被追究责任。然而,凡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两个量化指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科研道德及其成果的好坏。但很多人认为,量化指标总比完全没有指标强,在一个经济主宰一切的当今社会,这就导致了不少科研单位为了图省事把量化指标作为方向标的现象。在国内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评审制度被公式化了,变成了生产线。   就发表文章而言,有专门的翻译机构可以帮助你把文章翻译成非常标准的英文文章。其结果是,有的人即使英文不过关,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发表大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文章数量越多的研究者可以拿到更多更大的项目,然后继续用课题费请人翻译发文章。固然,利用翻译服务传播科技思想的作用应当得到肯定,但这样的研究者却很难直面国际评审的提问,更不用说代表所在国参与国际评审工作了。   关于专利,众所周知,专利有国别的影响,各国的审核尺度不一样。有些研究者把专利当成了和企业进行交易的筹码。某些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利应付行业测评,质量论证或者进入地方百强企业的名单,因此肯出钱购买和企业并无直接关系的专利。而大学的科研人员则把卖专利获得的创收用来改善自己和员工的生活。评完奖,升完职,专利就完成使命,锁进抽屉里,跟知识的商品化和造福社会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一种&ldquo 互利&rdquo 合作完全违背了专利和创新的宗旨。   科技日报:某一篇文章的实际价值,与他发表在什么杂志上面是否有关系?影响指数高的杂志读者多,被引用的可能性也会高一些,不是这样吗?   孟立秋:国际学术界面临的尴尬是,评审者往往用刊登文章的杂志影响力而不是文章本身的科学价值来判断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固然,一份杂志的影响力是靠已发表的高质量文章积累换来的,有时候一期杂志里出现一篇轰动性的文章就很可能把杂志的整体影响力提高一大截。新的文章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被收录这点无可非议,这和考入名校是一个道理,但也并不说明完全没有&ldquo 挂羊头卖狗肉&rdquo 的误区。在已经成为品牌的杂志上发表新的文章既需要自己的实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借着前人或他人的光。在我看来这就像以一个人一身的名牌来判断这个人很富有一样。有可能是这个人自己辛苦赚了钱,但也有可能是他家里有钱,还有可能是他借了钱或甚至偷了钱。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问钱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名牌本身。   文章的价值可能指某种对社会有益的正价值,也可能指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从而引发的争议。科技文章的引用次数高和文章的价值会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不同领域的读者群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所对应的文章的索引指数并不可比。如果硬要比,势必会伤害那些冷门专业的科学家的热情,迫使大家放弃自己的追求,跟着大众一起赶潮流。另外,文章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它的原创价值上。能够识别和理解原创性成果的专家数量必然是极少数。因此,原创性的成果往往在其开始阶段反而是被冷落的或者因为保密的缘故不可以随意公布。像《自然》《科学》这样的杂志,它的不少内容是综述性文章,介绍某个学科或成果前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由于综述面很广,语言必须尽量大众化,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特别是在读博士生。综述性文章写起来很苦,它们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高屋建瓴的顶级科学家。名家的作品被传播的可能性大,加之杂志的读者面广,被引用数也会高很多。但这只能说明综述性文章是原创性成果的宣传推手,它本身不一定就是原创的。   此外,我们必须警惕很多制造出来的引用数,比如自引用,就是在自己的后续文章里过度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有的科研团队要求队员们尽量互相引用,不管内容是否相关。同理,有的出版社明目张胆地要求投稿人尽量引用本出版社的刊物,从而提高来稿的录用率。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科学的亵渎。照这样发展下去,科研体系不崩盘才怪。现在其实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付出代价也要维护科学的纯洁性   科技日报:除了评价标准要更加公正客观,由谁来评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孟立秋:决定由谁来评的确很难。这其中一定要坚持一些硬性的规定,例如不能有偏袒,就是要由没有连带关系的人来评。但这不是说为了要把利益关系切割清楚而去找一个不懂行的人来做评审,那样就真成了盲审。理想的评估人必须既公道,又懂行。事实上这样的人有的是,问题是如何把这些人找出来。这应该是人才管理团队主要任务之一。   你和一个人相处时间长了,或者你经历他所组织的事情多了以后,你就会对他有一个判断。很多人的判断加起来就可能是一个很中肯的综合判断。比如,当大家平时在餐桌上吃饭时说到某一个科学家时都竖起大拇指,那说明他是个无争议人物。但无争议人物有两种,一种是老好人,另一种是品德高尚又思想独立的人。假如就连那些经常挑剔的人都说某个人无可争议的话,那这个人无疑是评审任务的最佳人选。我在德国遇到的评审人员绝大多数无论是文化、专业背景,还是品格都非常过硬。   科技日报:直言不讳的人以后还会被请去做评审吗?会不会出现逆向的淘汰?一般来说讲好话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孟立秋:搞评审就是要找那种品德高尚、敢说良心话的人,否则评审就会变成形式主义。但良心话可以以不同方式讲出来,最好是以理服人的方式。性格过于孤僻又不善言辞的学者在业务上可能是一把好手,但难以胜任评审工作。而那种和稀泥、以相互利益为主的行为只会带来良心上的折磨,使我们走向堕落和腐败。如果评审中掺杂了利益、关系和交易,那就会变成一件使所有的参与者都很痛苦的事情。评者不光明磊落,赢者就不理直气壮。对于科学家来说,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应该以科学质量为重。因为昧一次良心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把自己的人品给弄坏了。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从维护科学尊严的角度是没有一点商量余地的,但他们在做人方面却并不一定是咄咄逼人的。我见过不少大科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情商也极高,很关心爱护学生和下属,低调谦虚,肯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否则他们怎么会赢得公信力,连那些经常挑衅的人都没有异议呢?   科技日报:您的意思是关键看一个人的人格和道德。   孟立秋:对。但如果我们言行不一致,空谈人格和道德便很容易让人觉得虚伪,还不如老百姓说&ldquo 我爱名利,我就是俗人一个&rdquo 来得质朴和直率。每个国家其实可以不断完善一个专家库,其中包括对科学家的个人品行的评价,一旦发现违规就把他永久剔除出这个专家库,使其丧失在国家重大项目上做评审的资格。另外,这种专家库还应该有轮岗制度,避免某些人长期把持某个领域,从而产生惯性。   我们也要避免缺乏监督机制的自评自估。就中国的科研评审现状而言,形成让国际专家参与评审的机制很重要,旅居海外的优秀中国学者也不少,信息的透明和保密规则执行得当的话,他们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没有利益的关联,要优先选择那些无法被收买的人。有些海外学者与国内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难免包括某些直接的利益诉求,比如打算回国参与各种计划,获得项目资助或者奖励等等,只要稍微把持不住就有可能丧失公正心。怎样避免&ldquo 入套&rdquo 其实是对人品的一个考验。国家的科研体制也要通过完善和执行法规为海外学者营造一个良性的学术评审环境。   德国如何评审重大战略项目   科技日报:孟教授,您能否介绍一下德国是如何评审重大战略项目的。   孟立秋: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有一类被称作SFB的项目,可以翻译成特别研究领域,它主要面向基础学科,类似于中国的&ldquo 973&rdquo 项目。这类项目由一个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所根据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学科优势协同申请, 获得资助的话,整个项目可以分期进行,每期为7年左右,若通过中期评审,项目可以持续十几年。一个SFB项目大概会有20多个子项目,每一期的资助额度通常是几千万欧元。资助费用全部用来按工资标准雇佣研究人员和购买项目必需的特殊设备。没有一分钱可以作为申请人的外快。由于慕尼黑工大申请SFB项目很活跃,我获得一些机会以学校管理者的身份见证最后一轮的里程碑后评审。   具体来说,从立项到申请,涉及到的人很多,所以需要一个项目负责人。首先这人会与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有一个大致的专题讨论会。基金会负责SFB的业务部门要预估一下这个项目够不够分量,经费申请合不合适等等。SFB项目还有一些硬性的标准,比如考察这些申请者曾经做过的工作。如果觉得够分量,那接下来就好好写申请。然后有一个评审和答辩的过程。项目负责人要介绍各个子项目的主要内容、期望的成果、子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子项目对整个核心研究主题有什么样的贡献。评审时每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参与子项目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并回答有关的提问。   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本身有一个几千人的评审人员库,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每年新毕业的博士会自动进入这个评审人员的候选库,作为第三梯队成为一个可能的评审人员。此外,人员库里还包括各个专业的著名教授、海外的德裔优秀科学家、人品高尚的顶级科学家以及这些顶级科学家推荐的科学家等等。对于某一个SFB项目,基金会会从这个库里选大约10个人进行评审。一般来说SFB项目的评审者大部分都是那些经验比较丰富,有开阔专业视野的人。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大多只在自己的专业上钻研过,还达不到见多识广的程度。   评审一般进行两个整天。先是逐个子题目的答辩,然后评审者集中到一个地方去打分。打分时要注明理由,为什么这么打分。比如根据这个人目前的业绩,他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算顶级的呢,还是仅比一般情况好一些,或者是在上升阶段。这个理由必须让外人听着都能信服,而且要有很多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要派人监督,把这些理由全部记录下来。   科技日报:为动辄数千万欧元的项目作评审,基金会得给这些评委们多少报酬?   孟立秋:没有任何报酬。而且很多著名科学家还必须放下手头的各种工作,从外地或外国赶来。当然,评审时间通常会提前一年左右就跟他们约好。只要没有特殊理由(比如身体原因),基金会只报销经济舱的机票,不管飞行路程多远,评审成员的住宿标准也按普通教授的待遇计算,超过部分自理。比如汉堡那样的大城市的住宿标准是一晚不超过90欧元。有一次我自己因为忘了在指定的旅馆预订房间,结果住宿超标10欧元,只好自理。我也遇到过在同一个城市有连续两次但不同项目的评审活动,中间有一天轮空。那一天的费用我也得自理。   科技日报:没有报酬!让这么多顶级的科学家花两个整天的时间,他们还有积极性吗?   孟立秋:说实话,没有劳务费这个规定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积极性。倘若一个科学家同时得到两项评审任务,一项是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任务,另一项是来自工业界的任务,前者可能需要他花一周的时间却分文不收,后者可能只需要他花三天的时间,报酬相当于他的月薪。一般人肯定会仔细掂量一番。专家们何尝不希望他们负的责任以及付出的劳动能够得到某种象征性的认可。但大家也承认,报酬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如果给了,大家又会为给多少而争论,所谓不患寡,患不均。争来争去人就不知不觉地变俗了。   德国的科学家们不论名望多高毕竟仍是工薪阶层,如果为了致富的话,他们恐怕不会选择在学术界工作。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早就论述过,&ldquo 如果把科学当作职业,人们一定会很失望。但如果把科学当作人生的目标,那么还是有大量的人无怨无悔地作这种选择&rdquo 。德国的学术专家们生活不算很富裕,但也不缺钱,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在乎的是生命的意义,因此没有无休止的贪欲,对几乎洁癖的科研管理体制并没有什么抱怨。如果他们所从事的这个领域获得好几个SFB项目,他们就有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弟子们和学术圈里的同行们都在热火朝天地搞研究,就很知足。   科技日报: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怎么来选择这些国际评审委员?   孟立秋:针对具体的项目,基金会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名。国际评审委员有的是从以前的洪堡学者中选,有的学者本身可能就参与过基金会的一些研究活动,还有大量的海外德裔科学家。基金会自己还有一个&ldquo 猎人计划&rdquo ,经常通过搜索来收录最新的科学家的信息。比如近期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轰动性文章的作者。基金会一般会先向认识这个科学家的德国教授咨询,准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才联系并发出评审邀请。连续多年了,德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是最大的外国学者学生群体,不少人在读期间或离校回国之后科研成绩显著,但遗憾的是,应邀来做评审的中国学者还太少,和留学生群体的基数完全不成比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 要“首发权”还是要“影响力”——中国科研评价机制困境如何破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林磊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等在《科技中国》上发表《充分利用国内期刊获取“首发权”》一文(以下简称“林文”),讨论了“首发权”这一科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科学共同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目前科研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科研机构之间都存在很多相同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进展也是你追我赶。“正如周光召、丁肇中多次引用的说法‘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刘立认为,这关系到科学家的学术声望,也关系到对科学发现的实际贡献,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和软实力。“所以大家往往要挤破脑袋争得首发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小龙看来,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都存在着学术成果发表的两种策略。“如果科学家将‘首发权’作为发表科研成果首要考虑的问题的话,科学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都要先把文章发出来。而如果要追求文章的影响力的话,首选是将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这两种策略在国内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矛盾。“林文”举例说,中科院科学家将关于外尔费米子的研究成果投稿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科学》,遭拒,而普林斯顿科学家的论文则在《科学》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外尔费米子发现的优先权。“退稿有种种理由,不一定是国别歧视,但是,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是有优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既然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可以获得在研究成果发表方面的时间优势,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首选的投稿期刊依然以期刊的影响力作为排序呢?刘立和樊小龙都认为,导致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家不但要考虑首发权,还要考虑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学家面临着‘数文章’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职称晋升、申请经费还是科研和成果评价,看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都是其中重要的标准。”樊小龙认为,正因如此,除了学术声誉的考虑外,国内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争取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破解目前我国“首发权”和“数文章”的科研评价方式所展现出的矛盾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立提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提出了改进科研评价的方案:“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这种评价标准对于我们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首发权是有帮助的。”刘立认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樊小龙看来,大力发展和建设国内科学期刊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期刊水平在公正性和学术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国际顶级期刊有很强大和高级别的审稿团队和专家团队,这些专家来自于各个国家的优秀科学家,我国要想建设好国内科学期刊,这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樊小龙建议道。 /p p br/ /p
  •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开始评估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工作的通知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和服务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全面调查采集农业科研机构相关信息,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科研资源的布局、结构和质量,科学评估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宏观决策、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队伍的发展情况,决定开展“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全面调查了解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结构,深入分析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准确反映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活动及成果产出情况,科学评估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个体和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服务农业能力,系统总结宣传各地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   二、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这次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相互协调配合,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评估工作由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组织,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科技教育司和科技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综合评估工作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评估指标的制订、调查表设计、人员培训及数据分析等事宜。各省(区、市)的农业科研机构评估组织工作和报送数据审核工作原则上由省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牵头负责,各参与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部属“三院”的评估组织工作和报送数据的审核工作由院科技局(处)负责。   为便于工作联系,请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科技局(处)于6月10日前将联系人名单(见附表)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办公室。   (二)开展人员培训   评估工作组将组织对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联系人以及各省农科院科技处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培训结束后,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和部属“三院”科技局(处)要迅速开展对本省、本院各参评单位填报评估调查表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评估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三)做好数据填报   这次农业科研机构评估范围为全国地(市)以上独立运行的科研实体(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包括种植、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兽医、信息情报、测试标准等专业领域的科研单位。数据采集以研究所(中心、院)为单位进行,由专人负责填报(纸质和电子稿同时报送)。统计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准确、及时地填好《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调查表》(可在农业科教信息网下载,网址:www.stee.agri.gov.cn)。   (四)确保时间进度   这次评估工作于2011年5月启动。具体时间进度为:   1.筹备启动阶段。时间为5月初至6月上旬,设计评估调查表、制定评估指标、印发评估工作通知,报送各地、部属“三院”联系人。   2.人员培训阶段。时间为6月中旬,对各省、部属院联系人和各省农科院科技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   3.数据采集与上报阶段。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各科研机构填报、审核数据 7月上旬各省、部属“三院”上报数据。   4.数据汇总和分析阶段。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底,汇总、分析和处理数据,8月底前完成评估结果报告。   5.工作总结和结果发布阶段。时间为9月上旬,总结评估工作,公布评估结果。   联 系 人:蔡彦虹 李仕宝   联系电话:010-59199399,59199373   传真:010-59199374   E-mail: caiyanhong@agri.gov.cn或lishibao@agri.gov.cn   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联系人名单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联系人名单 姓名 单位 职务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E-Mail   填报人:   注:本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科技局(处)通过传真或E-Mail报送。
  • 国家卫计委公布重点科研基地“十二五”评估结果,5家需要整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b8541ee-280d-41eb-ad4d-60e68ac95818.jpg" title=" 000.jpg" / /p p   近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了重点科研基地“十二五”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如下: /p p   依托中国医科大学建设的“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19家科研基地评估结果为优秀,依托中南大学建设的“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等65家科研基地评估结果为良好,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耳鼻喉科学重点实验室”等5家科研基地评估结果为待整改,其他科研基地未通过评估。 /p p   附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科研基地“十二五”评估结果 /p p   一、优秀类科研基地(按基地名称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82f2d59-aa14-4dd2-8c59-b78a037f3fa4.jpg" title=" 001.jpg" / /p p   二、良好类科研基地(按基地名称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e1f5320-8c51-4f46-9711-f3c36cacd382.jpg" title=" 002.jpg" width=" 600" height=" 206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069px " / /p p   三、待整改类科研基地(按基地名称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5c9e094-27f0-42d3-86bd-2289b673fcd8.jpg" title=" 003.jpg" / /p
  • 中国林科院开展2022年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自评估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全力做好2022年度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推动各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估考核再创佳绩,2022年6月10日,中国林科院组织全院具备原值高于50万元大型科研仪器的独立法人单位召开2022年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自评估会议。 会上,林业所等11个法人单位的负责同志就本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在组织管理、运行使用及共享服务成效等方面的情况分别做汇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瑞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的五位专家分别就各单位大型仪器共享情况提出质询并给出建设性建议。 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林科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从服务机时、对外成效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进步,服务内容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充分体现出中国林科院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对社会及行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会议指出,未来各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要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明确开放共享平台的定位目标,突出共享服务平台的特色,提高全单位统筹设计能力,进一步凝练共享仪器在聚焦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前沿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社会影响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系统化,努力提升实验队伍的技术创新水平。 各所、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线上参加会议。
  • 环境部牵头开展长江水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估
    p   生态环境部与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计划中要求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strong 开展天地一体化长江水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估,完善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试点,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方法。 /strong 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排污口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落实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对水环境质量达标滞后地区开展预警工作。完成长江干流岸线生态环境无人机遥感调查,摸清长江干流岸线排污口、固体废物堆放、岸线开发利用、生态本底、企业空间分布等情况。 /p p   我国水质监测目前以理化监测为主,水质评价也基于理化监测结果,但是单纯的理化指标很难准确反映复杂的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生态环境部要求在长江地区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 /p p   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监测并不完善,具体检测哪些指标,如何检测,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水质评价等都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的《中国环境监测》杂志针对这一需求,于2018年底发布了“水生生物监测和生物完整性评价”专刊,共收录文章18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8655da5-ee3f-4520-8d79-d387ca6f26b7.jpg" title="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jpg" alt="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jpg" width=" 600" height=" 815"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81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15d05a2-a9a3-4b32-aabc-8cb771c85107.jpg" title=" 中国环境监测1.jpg" alt=" 中国环境监测1.jpg" width=" 600" height=" 575"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575px " / /p p    strong 从技术和政策多角度的频频动作,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部对水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视,此次在长江开展的水生态环境监测调研评估很可能是我国水环境监测的风向标,未来很有可能向全国水流域推广。 /strong /p
  • 国产仪器验评:从播种到“花”开
    1 播种:联合发起  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是由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提出,旨在通过甄选优秀仪器、联合权威机构、发布真实数据、促进市场认可的一项以科学研究为依托的技术服务工作。  2013年,北京市科委立项了《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试点(Z1311110000613059)》项目,由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持、北京市科委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共同承担。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之路。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项目组初步建立了科学权威的仪器验评体系,并对两家国产企业的流动注射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了验评,为流动注射分析仪建立了三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项目承担单位也率先购买使用了这两套仪器设备,极大的推进了设备的市场认可度和销售额。  2 发芽:持续支持  2015年,前期的验证试点工作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认可和好评,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再次承担了市科委的第二期验评项目《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研究与应用(Z151100002415013)》,北京市科委加强了经费支持,本项目共对来自北京、上海、河北的7台国产仪器开展了验证评价工作。验评项目第二年即为国产LC-AFS仪器带来同比3倍以上的销售额 为国产微波消解打开了走入政府检测机构的大门,得到了北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和多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采购订单。  3 繁茂:扩大范围  自2016年起,在前两期“试点”和“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在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研究团队的带动下,北京市科委对国产仪器验评的立项支持工作从原有的分析仪器,拓展到了分析仪器、仪器计量、电子测量、医疗检测、市场监管、建筑建材等多个领域,每年投入经费超过1000万元。  4 花开:广泛认可  自2013年起,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连续8年承担北京市科委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在1230万元的经费支持下,仪器验评项目组对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等地的26家企业的38类国产仪器开展了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累计验评仪器价值超过3000万元。通过验评,仪器验评项目组发现了一批优秀国产仪器,促进了国产仪器的升级,推进了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14年,《科技日报》以《国产仪器何时突出重围?》为题,对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国产仪器验证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时任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在《科技日报》发文《营造服务于仪器企业的创新环境》,并提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必须扎实推进”的建议。  时任北京市科委条财处处长陈云波,为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牵头开展的国产仪器验评提出“选尖子、选权威、验指标、评性能、出报告、出订单”的十二字方针。  2015年,在北京市科博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程红鉴证《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框架协议》的签订,支持国产仪器验评工作持续开展。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来信致谢,感谢国产仪器验评项目组为推动国产仪器发展做出的贡献,并称这项工作是“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多年以来想做但未能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6年,《科技日报》连发两文:《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之路》、《权威的验证评价,助力国产检测仪器强势崛起》,对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仪器验评工作持续追踪报道。  2020年,国产仪器验评工作内容写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冬奥会口岸快速通关智能监管技术及装备(2019YFF0302500)》,开展科技冬奥产出设备的验证评价。  5 行远: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 历经9年,从播种到花开,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开创的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工作秉承“甄选优秀仪器、联合权威机构、发布真实数据、促进市场认可”的初心,为推广国产仪器和完善国产仪器验评服务体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带动了整个国产仪器验评工作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仪器企业的好评和广泛关注。  • 接下来,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促进国家科学仪器技术发展、提升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让我们用自己的仪器、建自己的标准、守自己的国门。
  •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和《科研机构评估指南》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的《科研机构评估指南》(GB/T 43803—2024)和《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GB/T 43836—2024)两项国家标准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两项标准研制得到了科技部监督司和基础司的大力支持。《科研机构评估指南》国家标准明确了科研机构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类型、评估依据与基准、评估程序与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提出了科研机构组建期立项评估、验收评估和运行期状态评估、绩效评估的评价内容与重点。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和规范我国科研机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三评”改革落实,优化科研机构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机构创新绩效,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国家标准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提出了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市场竞争、经营体系支撑、数字化提升、外部资源整合等六个能力评价维度。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 “Pick me up!” ICP-MS国产仪器验评
    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北京海关)牵头的 “国产分析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市场化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京市第五届国产仪器验评项目正式启动。  仪器验评小组公布了2018-2019年的验评名单,其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的Expec 7000型ICP-MS将参加验评,Expec 7000将在一年的时间内经过专家老师的各项考核和验证。卸下“美颜”和“滤镜”,Expec 7000在这次专家验评中,将展现给大家最真实的“面貌”。  此次ICP-MS仪器验评主要由北京海关技术中心、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四家单位开展,对水质、土壤、脱脂奶粉、纯铜等不同基质的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并通过仪器性能检定、方法学评价、标物定值,对仪器的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等做出验评。  千里马需伯乐识,好仪器需专家鉴。Expec 7000 ICP-MS作为国产仪器的代表,凝集聚光科技多年研发心血,技术指标和可靠性达到国际主流ICP-MS商品仪器的较高水平。但是,自我的成绩毫无意义,专家和用户的肯定才是我们荣誉的奖章,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国产仪器验评,Expec7000会在你心中C位出道。Expec 7000 ICP-MS  提手式换锥设计能够极大的简化用户操作,保证用户在2分钟内更换双锥,换锥前后无需调整等离子体位置。 提手式换锥  高精度四级杆及其驱动电路,能够实现高低分辨同时扫描;专利的双路射频电源闭环自适应调整技术提高电源的稳定度。 抗温湿交变的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系统软件支持HPLC联用,创造性的实现了在同一界面下的仪器反控、连锁保护、自动寻峰和自动/手动积分等功能;可视化的运行监控;关键运行参数实时显示;等离子体工作采用连锁保护(氩气、冷却水、排风、炬室、废液、湿度)。 智能化工作站
  • 如何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质量?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工具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算法不断发展,大量物种基因组被陆续测序和组装,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因此,如何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质量高低、避免组装错误等非常关键,也备受关注。  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焦远年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不依赖参考基因组的组装质量评估新工具CRAQ(Clipping information for Revealing Assembly Quality),可以在单碱基水平检测和评估基因组序列的精准度,并提供相关纠错方案。这一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线发表。CRAQ工具的整体流程示意图。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焦远年研究员指出,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对于基因注释和相关功能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大规模比较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重要前提。不过,目前多数基因组序列中仍然存在一些组装错误,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程度影响。而精准区分和鉴定高质量与低质量的基因组序列,不仅可以为基因组组装质量提供评估依据和进一步改进提供靶点,也可以为后期比较基因组和功能研究位点提供基因组序列质量认证。当前,虽然已有一些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但其大多仅提供一个总体的评估值,没有针对特定区域或碱基的评估信息。  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团队研发的CRAQ通过将原始测序序列比对到组装的基因组上,基于序列比对产生的有效“剪切对齐”信息,可精准地检测基因组中存在的组装错误。结合长读长测序片段和短读长测序片段与基因组比对的特征,CRAQ可以识别基因组内小规模的区域组装错误和大范围的结构组装错误,不同类别的错误数量经过统计和标准化处理后被转化为两个组装质量评估指标,以反映不同层面的基因组组装质量。CRAQ检测并纠正组装嵌合片段示例。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供图  同时,CRAQ能够将组装错误与基因组内的高杂合区域或单倍型差异区分开来,并在单碱基分辨率下指示低质量组装区域和潜在错误断点的位置。在此基础上,CRAQ能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基因组中存在的嵌合片段,并将这些片段准确地拆分,以利于结合光学图谱或构象捕获技术进一步构建结构更加准确的参考基因组。  据研究团队介绍,为对CRAQ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他们以人类参考基因组组装为基础构建一个模拟数据集并利用CRAQ和目前广泛使用的基因组质量评估工具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当缺乏完美参考基因组时,CRAQ表现最佳,并在检测杂合区域方面也表现出超过95%的召回率和精确度。研究团队还通过对一个真实的果蝇杂交的基因组数据集进行分析,发现CRAQ可以准确地将组装错误和杂合区域区分开来,而其他工具则无法检测出杂合区域。
  • “验评服务”推动国产科学仪器打破进口垄断
    3月28日,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媒体推介会。通过开展验评工作,不少优秀国产科学仪器得到社会认可,有力提升了国产仪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据了解,验评服务是北京市科委开展的一项瞄准仪器仪表行业最尖端的科学仪器领域,填补仪器权威验评领域空白、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重要工作。2012年起,北京市科委开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促进仪器设备和装备等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国产仪器壮大。自2013年起,共支持了四期合计34家国产仪器厂商的35个产品参与验评工作,调动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内68个实验室开展服务。截止到2016年底,政府共投入财政经费1000万元,仪器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1500余万元,检测机构调动价值1亿元的仪器设备,累计工时18000小时。  北京市科委条财处处长陈云波表示,验评项目选择有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前景好的国产仪器进行验评,优先在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4个领域在基础性能指标、特征性指标、仪器操作特点、软件控制系统、后期服务等方面进行验证和评价,其中部分仪器与进口仪器做功能和性能比对评价,力争先在基础好的领域中推出一批可替代进口打破垄断的优秀的国产科学仪器。  长期以来,国产仪器相比进口产品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与会仪器仪表企业纷纷表示,近十年来,国产仪器取得质的飞跃,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设备,但很多用户还停留在老观念,导致国产仪器推广困难。而此次验评工作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的平台,验评报告客观、公正、权威、全面,充分证明了国产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评价活动为企业制定标准、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扭转对国产仪器的偏见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虽然政府投入只有1000余万元,但带来的市场回报却实现大突破。例如,2013年验评项目中,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流动注射仪在2015年的销售额是前四年的总和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液相原子荧光光谱仪在2016年的销量比2015年提升300%。  据验评服务承担单位介绍,验评工作以标准化方式规范国产科学仪器验评服务,建立RB标准《国产检测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该标准是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每次验评工作都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对各类国产仪器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促使仪器验证由企业找个别用户的作坊式测试,向利用第三方验证综合评价服务平台的标准化测试转变,创新了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模式。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顾问闫增序表示,仪器仪表是中国制造的一份子,去年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超过万亿元,市场需求旺盛,验评工作为推动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和国产仪器质量提升发挥了促进作用。未来,应加强市场培育,让验评成为市场行为,成为补充制造的一个环节,同时验评也是仪器仪表制造和应用相结合的良好契机。  作为验评专家之一,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海文表示,验证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用高标准的验证评价,用高品质引领市场消费,向社会推出中高端、拔尖的产品,满足需求供给。未来这项工作要通过示范逐步完善验证评价体系,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验评体系,加快推广应用,服务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 国产仪器验评,专家访谈
    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经7年,共动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0余家,仪器研发生产企业机构等300余家参与到培育项目中。该项目旨在利用首都科学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势,探索国产仪器技术服务和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国产仪器产品,助力国家科学仪器能力的提升,打破进口技术的垄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此次是第三次参加“国产仪器验评专项”,此前参加验评的FIA-6000型流动注射分析仪和APLE-3000型快速溶剂萃取仪都得到了专家高度认可,之后在市场推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此次国产仪器验评项目,吉天仪器EXPEC 7000型ICP-MS参与验评,对于此次仪器验评项目,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无机分析室主任 邢志 谈到近几年国产仪器与技术发展,邢志老师指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率低。邢老师说,“科研技术方面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有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成果转化效率太低,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转化利用,最终难以促进国产仪器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强调科研技术与企业应用结合,但是成果甚微。要想改变现状,需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下功夫,让大家都意识到我们是有利用价值的高新技术的。”再回到对国产仪器的评价上,邢志老师首先肯定了聚光科技和吉天仪器在这方面做出的成果,吉天仪器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流动注射产品在国内已经具有很好的口碑,随后推出的ICP-OES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国内的高端仪器稀缺,吉天仪器的EXPEC 7000型ICP-MS的出现,对进口产品来讲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影响,邢老师对此次验评也充满了期待。 另外,对于现在大多消费者对国产高端仪器不信任的问题,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ICP-MS这类的高端仪器,应用领域广,各行各业对其都有需求,以国产仪器现有的水平,肯定不能说是每个行业都能做的十分完美,有些地方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这个我们要客观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市场,我们要给仪器找好定位,在仪器能够胜任的领域大力推广,在有问题的地方继续改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仪器到底能不能帮忙完成工作,当仪器真的成为客户的帮手时,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进口还是国产。 借用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研发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错是难免的,但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刘丽萍 刘丽萍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分析事业,主持和参加包括卫计委、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研制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原子光谱及质谱的分析技术进行与健康相关的营养和有害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访谈中,刘主任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她对国产仪器的看法,并给国产厂家提出一些建议,也表达了对我们国产仪器未来发展的希冀。 刘主任说,国产仪器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原子荧光、流动注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产品都已经比较成熟,在市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这些国产仪器有的我们自己也在使用。ICP-MS作为国产仪器近几年新发展的代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客户去接受,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我们也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给市场这个时间。等待市场认可的过程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尽可能的缩短这个时间。这需要厂家打造好仪器,做好宣传,用真正的实力告诉客户“我能行”。刘主任指出,吉天仪器的ICP-MS产品我们许多专家也是通过这次验评项目才有所了解,所以其实现在许多客户仍是不了解吉天仪器这个产品的,吉天仪器应该选择一些有效的宣传手段,把ICP-MS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ICP-MS产品。另一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国产厂家能多研发出一些低成本、耐用且好用的仪器。EXPEC 7000 ICP-MS
  • 深耕厚植 | 潜心打造国产仪器验评平台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科中心)是国产仪器设备验评领域的先行者。自2013年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海科中心持续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科学、权威的验证评价体系。2021年海科中心以此科研成果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验评与认证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的成立既是一项“破冰之旅”,也为海科中心开展市场化仪器验评提供了“水滴石穿”的动力。平台集优秀验评团队、科学验评体系、真实验评数据、丰富验评经验于一体,旨在甄选优秀仪器、发布真实数据、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用户认可,为海关系统筛选优秀国产设备,努力实现“用自己的设备、建自己的标准、守自己的国门”。持续发展、多方认可9年来,平台对来自39家仪器企业的51台套国产仪器设备进行了验证评价,并与北京市科委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在国内顶级仪器展会上共同举办了7期“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推介会”,建立的验评体系和累积的验证数据得到了来自北京市政府、市科委、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各国产仪器企业的认可、好评和支持。平台同时与多个部委、多家知名高校的权威实验室建立了涵盖食品、药品、环境、疾控、科研等多领域的50多家高水平实验室的验评合作机制,可满足前处理设备、实验室检测设备、现场便携设备、快检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试剂耗材等领域的权威验评与科学认证。验评筛选、保障通关平台自2021年10月起承担卫生司《新冠病毒口岸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通过召开线上专家会和线下实际验证的方式,对14家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和3家采样设备研制企业的方案进行了评价和验证。筛选推荐包括卡尤迪、中科生仪、优思达和江苏奇天在内的4套快检技术。平台将继续努力推进仪器验评技术在海关系统内的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建立科学、权威的海关仪器验评体系和技术平台,服务“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理念,为海关系统筛选和研发性能优秀、自主可控的国产高端仪器设备。不畏困难、探真求实平台对中国工程院《紧急启动将臭氧消毒列入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目录的建议》来函中提到的高浓度臭氧消毒技术,启动了实地验证试验工作。为了测试海关口岸真实环境下的消毒效果,海科中心验评团队于2022年1月严冬季节,远赴新疆,在高海拔、昼夜温差极大的喀什综保区开展现场消毒效果实地调研和现场验评,并形成《喀什综合保税区验证消杀线项目消毒试验报告》。此次验评工作,为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陆路口岸集装箱入境消毒技术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科技转化、服务市场平台自成立以来,与十余家国产仪器企业签订了验评技术合同,为参评仪器 “量身定做”了个性化验评方案,通过科学设计、精准试验、高效验证,提高了国产仪器的研发能力、促进了国产仪器的质量升级、推动了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带动了整个国产仪器行业的良性发展。验评成果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检测机构采购国产仪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势如破竹、全面启动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验评与认证服务平台实现了从“试点项目”到“培育项目”的发展壮大,从“研究实践”到“市场推广”的稳步推进。从“水滴石穿”到“势如破竹”,海科中心的仪器验评与认证平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重要指示。海科人信念不改、初心如磐,必将实现“用自己的设备、建自己的标准、守自己的国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召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2018年及以前基础科学领域准予结题的8个项目进行了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谢心澄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研究员出席会议。评估专家组由来自数理、化学、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18位专家组成。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谢心澄副主任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即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强调了本次后评估会议要重点考察项目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情况。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根据本次评估结果,针对相关人员再次申请仪器类项目、推进重大科研仪器工程化以及开展后续支持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基础科学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工作背景、工作流程、前期会议准备及项目后评估现场考察等相关情况,并说明了本次后评估会议的安排和要求。  专家组认真查阅了会议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报告和现场考察专家组仪器运行状况的现场考察报告,并进行了提问和讨论。通过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评议,确定了评估等级,并给出了评估意见,顺利完成后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听取了专家组对仪器项目后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主办,是首次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开展后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 走访国产仪器验评的“排头兵”——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为填补仪器权威验评领域空白、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13年设立了首届“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验评项目)。历经5年的摸索实践,为来自北京、上海、大连的42家企业的49台国产仪器开展了验证评价,成功举办6届推介会,筛选和扶持了一批质量过硬的科学仪器产品及企业。 /p p   2018年9月11日,由原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刘萤、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王欣然、仪器信息网编辑组成的调研组一行,专程到访了国产仪器验评的代表企业——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仪器)。海光仪器总经理刘海涛、副总经理李明章、市场部经理赵慷、测汞仪项目经理孙鹏接待了来访人员,就验评项目取得成果、最新进展及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50f9a6d-8e0c-49c1-8c5f-37e22b697af8.jpg" title=" DSC05822_副本.jpg" alt=" DSC0582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调研组参观海光,了解验评仪器生产及销售情况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机缘巧合,与验评项目的首次“触电” /strong /span /p p   海光仪器与验评项目的首次“触电”,可以追溯至2013年,用刘海涛的话说完全是“机缘巧合”。 /p p   为宣传验评服务的示范效果,扩大验评项目的社会影响,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联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仪器信息网,于2013年5月在京共同举办了首次“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海光仪器作为受邀企业出席并展出最新产品。 /p p   聆听了首期两家参评企业的介绍,了解到有这样一个从产品和市场角度给予国产仪器帮助的公益项目后,海光当即表达了想要参与验评的意愿。 /p p   当然,想要参与验评远非如此简单。刘萤介绍说:“验评项目所甄选的产品需是可靠、稳定且值得信赖的,要找国产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即挑选排头兵。” /p p   为摸清企业的真正实力,当时的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处长刘来福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还专程到访海光。确定项目仍将继续后,海光仪器于2014年正式加入,成为参与第二期验评项目的6家企业之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形态分析:销量增长300% /strong /span /p p   得到来之不易的参评机会,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海光究竟该选哪款产品参与验评?刘海涛表示:“经过一番考量,我们最终决定选择形态分析,也就是LC-AFS6500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这款仪器参与验评。”负责验评的核心实验室是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应用实验室为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 /p p   负责形态分析产品线的正是海光仪器副总经理李明章,据他回顾,为应对食品中无机砷和甲基汞的分析需求,海光仪器自2007年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合作,开发了第一代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产品最初面向科研领域,用户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的销量不会超过20台,仪器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 /p p   2014年,借助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海光仪器研发出第二代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LC-AFS6500,随着验评项目的启动以及LC-AFS方法写入食品安全新国标,海光的形态分析产品销量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度,我们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销量高达200多台,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累计销售额超5000万元人民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c9eeefc-5225-4dd4-a1e5-b863850dde31.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929100736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092910073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LC-AFS6500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测汞仪:参与多项标准制定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0月,海光仪器在京发布自主研发的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产品获得当年的“BCEIA金奖”,经专家鉴定填补国内空白,性能指标完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p p   刘海涛表示:“验评项目选择的仪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普遍有,但得不到权威实验室认可或存在偏见的,如气相、液相、原子吸收等 另一种则是国外有,国内企业较少涉猎的。海光参与验评的第二款仪器,就是填补国内空白的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 /p p   测汞仪的验评由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两家核心实验室主导,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三家协同实验室共同参与,按照组织方和专家组拟定的个性化方案实施验证实验,最终汇总验评数据并出具报告。 /p p   据海光测汞仪产品线负责人孙鹏介绍,测汞仪的验评中试报告已经就绪。依托科委培育项目和验评项目成果,海光已参与《JJG 548-2018 测汞仪检定规程》、《再生水水质 汞的测定 测汞仪法》、《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3项国标及行标的制修订。 /p p   孙鹏补充说:“权威实验室的验证评价起到了带头作用,土壤沉积物、食品等几项标准的推出,对测汞仪的销售有极大的促进。截至目前,测汞仪的销售台数已达数十台,随着标准和检测样品的不断丰富,销售仍有进一步增长空间。”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fb46afa-7c8e-482f-85b1-1a391590b525.jpg" title=" DSC05855_副本.jpg" alt=" DSC0585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出具报告远非终点 /strong /span /p p   在海光的待客室内,我们见到了LC-AFS6500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的验评报告。厚度达151页的报告中,涵盖了企业及仪器基本情况、审定专家意见、验评方案、各家验评的原始数据等关键信息,对企业和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p p   售前,当用户想要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获悉仪器的分析能力时,报告中有大量质控样、标准样分析案例,仿若一颗“定心丸” 售后,当用户买了仪器之后不会用怎么办?报告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刘海涛表示:“这不纯粹是一份宣传资料,而是实实在在用数据说话的报告,它增强了用户对国产仪器的认可度,也增长了与企业研发推广产品的信心。” /p p   通过验评,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还分别购置了一台海光仪器的形态分析仪和测汞仪,做到了“真验证、真推广、真下单”。在验评的基础上,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北京海光仪器公司还共同起草了RB标准《分析化学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双方合作进一步升华。 /p p   连续两次参与验评,足见海光仪器对于验评工作的充分认可。刘海涛表示,希望验评项目能够持续下去,通过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媒体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国产仪器企业参与其中。刘萤补充到:“站在公益性的背景下,如何调动实验室和企业的积极性,也是验评组织方正积极探索的关键问题。” /p
  • 专访|国产仪器验评,专家访谈
    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经7年,共动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0余家,仪器研发生产企业机构等300余家参与到培育项目中。该项目旨在利用首都科学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势,探索国产仪器技术服务和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国产仪器产品,助力国家科学仪器能力的提升,打破进口技术的垄断。北京吉天仪器公司此次是第三次参加“国产仪器验评专项”,此前参加验评的FIA-6000型流动注射分析仪和APLE-3000型快速溶剂萃取仪都得到了专家高度认可,之后在市场推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此次国产仪器验评项目,吉天仪器EXPEC 7000型ICP-MS参与验评,对于此次仪器验评项目,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无机分析室主任 邢志 谈到近几年国产仪器与技术发展,邢志老师指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率低。邢老师说,“科研技术方面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有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成果转化效率太低,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转化利用,最终难以促进国产仪器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强调科研技术与企业应用结合,但是成果甚微。要想改变现状,需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下功夫,让大家都意识到我们是有具有利用价值的高新技术的。”再回到对国产仪器的评价上,邢志老师首先肯定了聚光科技和吉天仪器在这方面做出的成果,吉天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流动注射产品在国内已经具有很好的口碑,随后推出的ICP-OES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国内的高端仪器稀缺,吉天的EXPEC 7000型ICP-MS的出现,对进口产品来讲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影响,邢老师对此次验评也充满了期待。另外,对于现在大多消费者对国产高端仪器不信任的问题,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ICP-MS这类的高端仪器,应用领域广,各行各业对其都有需求,以国产仪器现有的水平,肯定不能说是每个行业都能做的十分完美,有些地方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这个我们要客观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市场,我们要给仪器找好定位,在仪器能够胜任的领域大力推广,在有问题的地方继续改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仪器到底能不能帮忙完成工作,当仪器真的成为客户的帮手时,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进口还是国产。借用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研发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错是难免的,但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刘丽萍 刘丽萍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分析事业,主持和参加包括卫计委、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研制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原子光谱及质谱的分析技术进行与健康相关的营养和有害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访谈中,刘主任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她对国产仪器的看法,并给国产厂家提出一些建议,也表达了对我们国产仪器未来发展的希冀。刘主任说,国产仪器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原子荧光、流动注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产品都已经比较成熟,在市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这些国产仪器有的我们自己也在使用。ICP-MS作为国产仪器近几年新发展的代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客户去接受,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我们也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给市场这个时间。等待市场认可的过程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尽可能的缩短这个时间。这需要厂家打造好仪器,做好宣传,用真正的实力告诉客户“我能行”。刘主任指出,吉天的ICP-MS产品我们许多专家也是通过这次验评项目才有所了解,所以其实现在许多客户仍是不了解吉天这个产品的,吉天应该选择一些有效的宣传手段,把ICP-MS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ICP-MS产品。另一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国产厂家能多研发出一些低成本、耐用且好用的仪器。Expec 7000为国产高端仪器代言
  • 天美公司携新品参加2017国产仪器验评推介会
    6月8日,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7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推介会向广大国产检测仪器厂商、实验室及仪器代理商展示了国产仪器验评项目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效。     天美公司有幸参加此次推介会,并携新品赛里安456C气相色谱仪亮相参展,作为参加第四期国产仪器验评的唯一气相色谱仪赛里安456C引起广泛关注。  天美公司市场工程师李学伟在会议上对产品功能特点、主要参数指标做了详细介绍。赛里安456C气相色谱仪整体性能指标与世界同步,引领中国制造最高标准。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 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顺利验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进行了验收。 /p p   验收专家组现场考核了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认真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设备同时实现了晶片级器件辐照试验、器件特性参数在线提取功能,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晶片级器件加电偏置辐照技术,为器件辐射效应精确建模、商用代工线的抗辐射性能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 研制的设备可适用不同种类器件的辐照,具有结构一体化、操作自动化的特点,全部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预期目标。之前国内由于不具备适用于器件辐射效应提参建模的试验平台,无法在器件设计、流片阶段给出加固建议,评估抗辐射性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该设备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为晶片级器件辐照、提参提供试验条件,形成面向抗辐射器件研制全过程的辐射效应试验评估、提参建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元器件设计加固工艺的发展提供试验技术支撑。 /p p   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电集团44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长光辰芯光电公司等单位的微纳MOS器件、CCD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半导体射频电路的辐射效应评估验证,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为国产抗辐射器件的研制与试验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 /p p br/ /p
  • 白春礼: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时间不少于4/5
    白春礼: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中科院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   3月17日, 中科院人才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座谈会请来了16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层次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代表,他们没有任何行政职务。   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逐一听取了与会代表对中科院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和与会代表就中科院和全国科技界人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是他在设立院长信箱,“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后,就人才专项工作“问情于一线科研人员”。   座谈会的代表中,既有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和计算所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代表,也有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和动物所等单位的“百人计划”入选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代表,还有来自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代表。他们的研究领域、职级甚至序列都各不相同,但在座谈中,他们都以“中科院优秀文化、科研环境以及‘走在前列’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受益者”的角度,畅谈了对中科院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科研环境   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凝聚培养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截至2010年,7位在中科院各研究院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84名(次)中科院科学家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或主要带头人 726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更率先启动了“百人计划”、“西部之光”人才计划、“东北之春”人才计划等。中科院还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人才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面临国际同行的人才竞争、面临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竞争,更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对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所思、所需、所忧,作为我们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继续创造条件,培养、引进、凝聚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外,更要重点关注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   “我们应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白春礼强调,中科院的人才工作必须以人为本,要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发展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努力为“良种”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中科院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好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必要时可以设专人负责,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调,着力解决科技工作者的“3H”需求,即在住房(Housing)、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Home)、就医(Health)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安心致研。   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活动时间不少于4/5   出席座谈会的代表集纳了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等各个级别和序列的科学技术人才。在座谈中,白春礼详细询问了每位代表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   他强调,“创新2020”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和培养顶尖科研人才,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就是保障科研工作者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   目前,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时间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在对全国4个领域11家科研院所的374位科学家调查后发现:44.1%的调查对象作研究的时间只占正常工作时间的1/2 16.5%的调查对象的科研时间只占工作时间的1/3甚至更少。另外,90.6%的调查对象认为,除科研外的其他工作时间主要用在争取项目上。   白春礼指出,申请科研经费花费时间较多,这需要在国家层面统一协调,不是中科院一家可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我们除了向国家有关部委、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沟通协调外,更要从中科院自身实际出发,改革科研评价和项目管理办法。让广大科技人员从不必要的考评等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深入学术交流,腾出时间来少说多做,争取使一线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不少于4/5。   研究生教育要“育人为先”   在座谈会上,白春礼还就研究生培养工作和与会人员、研究生代表进行了交流。   中科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双博士 全国首批18位博士生,12位出自中科院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奖结果表明:中科院用不到10%的博士招生名额培养了18%的优秀博士。   白春礼从1996年开始分管中科院教育工作,他坦陈,中科院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既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等优势,也有培养模式不健全、缺少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劣势。   白春礼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要以“育人为先”。他强调,让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中科院的优势所在。但我们不能把研究生仅仅当做“科研劳动力”,参加座谈会的研究生代表对这方面的反映比较强烈。导师的责任是认真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支撑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建设者。作为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导师,要将育人工作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质量。   在座谈中,白春礼还和与会工程技术人员就科技支撑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进行了专门交流。   他指出,作为国立科研院所,中科院还有一项任务是为构建国家科技软实力服务,其中包括为国家培养科技管理、支撑人才。为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科研评价评估体系。他鼓励全院各级单位,向国际同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学习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打造科技支撑系统人才吸引、凝聚、培养新模式。他强调,中科院要开辟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支撑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和评价体系,重视科技管理支撑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荣誉和待遇。   面向国家需求 培养领军人才   最后,白春礼指出,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的“火车头”,中科院要面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向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面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益性创新领域,调整科研项目布局,“抓大育小”,以重大原始性创新项目和解决国家急需的科技瓶颈问题、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重大创新等工作来进一步凝练目标。   白春礼强调,中科院各级领导要做好后勤工作,打造适合创新人才凝聚、培养的新环境,力争在未来10年,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善于攻坚的科技尖子人才和在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领先的学术带头人。不仅如此,中科院还要建立一批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一批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关键技术支撑人才 同时也要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科技产业化人才,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自然基金委将对资助与管理绩效展开国际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将于近期启动对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的国际评估。这是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在基金委六届三次全体会议上透露的消息。   据悉,国际评估将从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展开。目前,基金委与财政部共同协商组建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正式成立,预计于5月份正式召开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启动会——这是我国参照国际经验,首次对公共财政支出科研经费资助与管理活动进行的大规模整体绩效国际评估,也是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实施25年来首次进行总体绩效评估。   陈宜瑜指出,开展国际绩效评估,是加强财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的内在要求。他同时指出,做好评估工作,一要确保科学性。要遵循基础研究发展特点和规律,从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社会影响等方面,科学评估整体绩效。聘请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组成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提供科学可信的评估意见。   二是突出战略性。要着眼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全局,全面总结资助与管理的经验与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为科学基金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协调性。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实施评估方案,加强与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好评估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预计国际评估工作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
  • 国土资源部启动重点实验室评估
    6月20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国土资源部等科研机构和单位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据介绍,自2003年国土资源部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已先后分三批对60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建设。为系统总结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研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分类指导的措施,近期,部科技司启动了对第一、二批13家重点实验室进行5年以上动态评估。按规定,评估工作包括现场评估和综合评议两部分。各实验室要经过现场评估及复评环节,最终形成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为&ldquo 较差&rdquo 的实验室,将不再列入&ldquo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rdquo 序列。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是我部土地科学领域第一家重点实验室。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五年来以第一单位主持承担了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ldquo 863&rdquo 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组织承担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土地利用宏观监测、国产资源卫星应用等国家土地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实验室在全国不同类型区建设了6个野外观测研究基地,重点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评价与预警、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保障等研究。   该实验室负责人表示,今后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树立国际理念,立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搭建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系统土地科技创新大平台。
  • 国家重点实验室遭遇评估尴尬
    两会观察  3月7日下午政协科技界别联组会结束后,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德兴委员赶紧将他的书面发言稿送到相关领导手里,希望把意见带上去。  让他如此关切的是如何更好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历经3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肯定成绩后,他话锋一转,“但是,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评估机制也明显存在一些缺陷,亟须有关领导重视。”  首先,他认为,5年一次的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在原则上出现了问题。“本轮评估采用‘大组、大同行’的模式,摒弃了此前形成的基于‘分类评价’‘同行评议’原则的评估体系。”张德兴说,这很令人不解并引起广泛争议。  他举了一个例子。归属于基础生物学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神经科学、植物科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微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共安排了30位评估专家,熟悉上述任一学科的专家只占极少数,可能只有四五位。  “很难设想一位评估专家有足够宽泛的专业背景对多数实验室进行科学评价,对于任一实验室显然都无法做到同行评议,因此,SCI、影响因子等在不同学科间差异显著的定量指标,势必在评估中产生巨大影响。”张德兴说。  结果是,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的非热门学科、特别是经典学科会处于弱势地位,从而进一步压缩我国经典学科以及非热门学科本已狭小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学科常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评价体系实行的末位淘汰加剧了这一负面效应。“国家实验室评估的‘末位淘汰制’造成的问题很严重。”在前一天的小组讨论上,张德兴更为直接地指出问题。  在那次的讨论中,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长黄力委员回忆了一位从事地学研究的科学家朋友的“惨痛经历”:有一个实验室主任,因为评估排在末位,就跑到主管部门去问“为什么要把我的实验室摘牌”,结果管理部门说“因为你排在最后一位”,没有别的理由。就在那次评估的前一年,这个实验室还被评为“优”。  科技日报记者7日联系黄力委员所说的这一实验室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这件事对实验室造成巨大打击,她本人及另外一位院士均已离开,“眼看着一个有20多年历史,在国内外都知名的、中国大陆钻探做得最好的实验室就这么衰败,大家都很心痛。”电话里,她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给予专项经费资助,被末位淘汰掉的当然就没有这些资助了,很多项目做不了,人也留不住”。张德兴说,长期下去,负面影响很大。  正因如此,尽管他所在实验室评估结果较好,但他还是代表科技界同仁来急切呼吁解决这一问题。  张德兴建议,在国家实验室评估中回归分类评价和同行评议的国际学术评价基本原则,舍弃简单粗糙的末位淘汰机制,采用差别支持的手段。  此外,就具体运行细节,张德兴还提到,应尽快修改200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专项经费中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必须平均分配给每位学术带头人,以保证科学家能够实实在在地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放开对科研仪器设备费的原有限制,赋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支配权 允许有条件地列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职仪器管理人员的工资。
  • 科技部:释放最大科研潜能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接受媒体采访 牟宇摄 / 瞭望周刊社青促会给了年轻人很大的试错空间和成长机会,能够为之后参与重大研究“打前站”“揭榜挂帅”制度打破了传统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分配方式,允许更多的科研团队和个人参与竞争,这种方式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真正让能者上、庸者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青年人才发展制定了特殊政策,包括允许优秀副研究员独立开题、建立副研究员博导遴选制度等,给副研究员成立团队扫清障碍我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员,其中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力军。年轻科研人员要成长为高水平科研工作者,需要知识积累和铺垫,但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科研人员没有能力独立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又需要在项目历练中成长,如何解决这一科研起步期的矛盾?科研过程中,什么样的科技项目实施方式、评价方式才能够加速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持续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的环境?“十四五”开局以来,相关科技主管部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研人员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破除阻碍科研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帮助青年人才起好步、开好头,一些新出台重大科技政策规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人才项目支持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开展自由探索。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相关政策规定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等。深化评价体系试点,让科技人才评价“指挥棒”真正符合科研规律,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正视科研工作中的“小问题”,对青年人才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进行改革,促进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在位于西安的中科微精总部实验室,中科微精创始人杨小君(右)在调整实验设备(2024年1月17日摄)金立旺摄 / 瞭望周刊社经费支持帮助青年人才起好步在青藏高原上空,偶尔会有“大白鲸”飞越层层雪山,那是“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的身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杨燕初是“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研发负责人。在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下称“青促会”)的支持下,杨燕初带领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高空投放新方向。2022年5月21日,“极目一号”Ⅲ型的升空高度达到9050米,打破同类型浮空器的升空观测高度世界纪录,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关键科学数据。资助杨燕初的青促会,是中国科学院于2011年成立的,入会者为35周岁以下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青年科研人员经过答辩评选成功入会后,利用青促会的“人才项目支持+科研交流平台”等综合支持措施,可以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从人才项目支持看,会员执行期为4年,给予8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与会员相关的学术交流、培训和人员费用。执行期结束后,各单位对会员组织评估,对表现突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具有良好组织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评审后成为优秀会员,优秀会员的会员执行期顺延3年,并继续支持200万~4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自主选题的科研项目经费、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访问交流和人员费用。截至2022年底,青促会会员已达5503人,是中国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的骨干力量,其中已评选优秀会员758人。杨燕初介绍,青促会的人才项目支持政策给了青年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机会,结题时也没有硬性条件,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出研究报告,这给了年轻人很大的试错空间和成长机会,能够为之后参与重大研究“打前站”。从科研交流平台看,青促会按照学科专业构建了一个年轻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其设有数理科学、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6个学科分会,涉及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等八个重大创新领域和重点方向。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邀请小同行做特邀报告,促使科研人员专注本身研究领域,达到学术深耕的效果。另一方面还通过不定期组织多学科学术调研、跨学科交叉互动,弥补了科研人员的学术短板、启发了跨域思维,有助于科研人员在信息爆炸中有效获取适合于自己学术研究的新知识,甚至新方法和新理论,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思维局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乔增莹向记者介绍,在青促会的支持下,她围绕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多肽材料自组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了20余篇高水平论文,并逐步向临床应用推进。日前她还作为通讯作者之一首次报道了本征应变介导的超薄氧化铈纳米抗氧化剂,该策略不仅在原子水平上为指导高性能抗氧化纳米酶的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且为高效低毒的氧化铈纳米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临床转化提供了巨大潜力。此外,作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青促会小组长,乔增莹组织举行了一系列青年学者的论坛会议,提升了自身学术组织力和号召力,为成为学术带头人奠定了基础。为了帮助更多像杨燕初、乔增莹一样的青年科研人才茁壮成长,各基层科研单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为了吸引和留住青年才俊,杨燕初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对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设立了“未来之星人才计划”,制定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还设立了各类人才专项补贴。国家层面,2023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亮出实招,提出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力度。例如逐步扩大中央高校、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鼓励各地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让能者上、庸者下某智能算法研究的榜题已进入攻关深水区,某微小型计算控制模块榜题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样机投产……2023年底,一场“揭榜挂帅”交榜展示活动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举办。二院二部聚焦“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定榜、放榜、揭榜,发布5项攻关榜题,榜题的设定既“难干”又“可干”,同时符合青年创新特色,针对二院二部当前及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硬骨头”问题,实现从需求到创新、再到应用的全链路打通。“揭榜挂帅”制度打破了传统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分配方式,允许更多的科研团队和个人参与竞争,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让能者上、庸者下,从而促进科研创新。不仅如此,通过“揭榜挂帅”制度,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和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解决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高科研的整体效益。“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申报制度改革正徐徐展开,例如科技部2021年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揭榜挂帅”榜单模板作为单独附件随指南发布。“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数学领域设立重点研究专项,并且发布了‘揭榜挂帅’榜单,榜单围绕卫星机电系统性能预测等重大应用场景,力争在解决制约技术发展的深层次数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揭榜挂帅’的实施,将推动数学界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数学家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促进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表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魏明英表示,实行“揭榜挂帅”是当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也是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二院二部发布的榜单中,有些题目是原工程研究内容的超前一步探索,主要针对青年人才进行揭榜,这符合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更强的特点;有的题目是多项目的共性难题,“揭榜挂帅”机制可打破原有团队建制,联合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去突破难题。深化评价体系试点打好科研“辅助”科技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促使科研“指挥棒”更好服务于我国科技进步是高校院所科研评价工作的主要改革方向。2022年,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在6省市和21家科研机构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破解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评价改革不到位、用人单位评价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试点单位的主管部门,在2023年制定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指导规范和试点方案,将科研活动分为四类:原创和前沿导向的基础科学研究、需求和应用导向的技术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战略和系统工程导向的建制化工程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支撑保障。分类管理明确了评价导向,改进了评价标准、方式、机制,为探索符合中国科学院实际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为试点单位,于2023年5月制定了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基础科学研究类人才,推行不多于3篇高质量代表作评价制度;对技术科学研究类人才,推行1项关键技术或1项高质量专利等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对工程技术研究类人才,重点评价国家重大任务完成及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对科技支撑保障类人才,重点评价考核工作绩效、不可替代性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此外,在提升科研单位人才自主评价能力的探索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推出了能落地、可操作性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破解科研评价落地难。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研究所评价的主导思想是不数论文、不看经费,而是看研究成果是否“顶天立地”。所里采用统一的评价平台,核心是学术委员会,成员从研究所200多个研究员中选出30余人,45岁以下青年要占一定比例,涵盖不同年龄阶层和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评价时更多是定性的,看研究是否更具前瞻性和潜力,比如基础研究是否代表世界最前沿方向,有没有产出创新性成果;应用研究则看是否进行了产业化,是不是切实解决企业需求等。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探索构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打破陈规旧章净化科研环境“当前科技工作者仍会被一些繁文缛节影响,在许多评估、评比上仍然要花费很多精力,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等现象依然存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袁亚湘说。例如,一些单位在科研人员招聘、晋升职称时,通常将有无海外留学“镀金”经历作为硬杠杠,人为降低了“本土”科研人才的“含金量”。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下称“脑智卓越中心”)出台了畅通青年人才成长的一系列政策,打破了有海外任职经历这一限制。参与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和体细胞克隆猴这两个“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项目后,30岁的刘真以“本土博士后”身份被脑智卓越中心破格聘为研究员,成为当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组组长,并多次抢占国际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科技制高点。与刘真经历类似,脑智卓越中心灵长类社会认知研究组组长龚能研究员、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研究员,都因科研出色,以“本土”身份顺利晋升为研究员,成长为科研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青年人才发展制定了特殊政策,包括允许优秀副研究员独立开题、建立副研究员博导遴选制度等,给副研究员成立团队扫清障碍。即使只是副研究员,也可以自己选方向、当课题组长。对于一些高校院所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非升即走”问题,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打造有利于潜心科研的生态,新入职的研究员6年内无需接受任何考核,工资为年薪制,并为其配备充足的启动经费和团队支持。那么6年之后考核不通过是否“非升即走”?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程金光介绍,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淘汰的往往是方向,如果所在的研究组被关停,还可以加入其他研究组。当然无组接收的情况也曾发生,每3年一次的评估至今已进行了7次,其中国际评估专家占60%,排名靠后的研究组可能被关停。“这种评估逼着大家把工作往前赶,也让我们真正站在国际舞台上审视自身优劣,认识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
  • 日立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
    活动通知  首先感谢日立原子吸收用户多年来对天美公司和日立分析产品的信任和支持。为了更好的促进原子吸收领域的蓬勃发展,加强行业内技术交流,特别是日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应用体验和交流,北京天美高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将举办“日立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诚邀日立原子吸收的使用者、爱好者、研究工作者、老师以及在校学生参加此次活动。一、 活动主题:交流合作,共话发展二、 主办单位:北京天美高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三、 参赛资格:国内所有日立原子吸收的使用者四、 参赛要求:    1、实验内容包含完整的实验目的,条件,样品处理过程,数据结果,分析结论(图文并茂尤佳)   2、主题不限,环境,食品,地矿,医药等领域均可参加(稿件必须为投稿者原创,未经任何媒介发表且版权属于投稿者本人。天美公司不承担任何与该产品版权相关的纠纷和责任)征集时间:即日起-2019年11月10日评审时间:2019年11月10日-2019年11下旬获奖名单将于2019年12月公布五、 参赛方式:您可以发送稿件至邮箱:gaoxuedong@techcomp.cn六、 联系方式:联系人:高雪冬 手机:13001135833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红军营南路天畅园7号楼1、3层北京天美高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七、 奖品设置:本次活动获奖奖品为京东E卡,并颁发天美公司授予的证书。一等奖(1名,1500元京东E卡)二等奖(1名,1000元京东E卡)三等奖(1名,500元京东E卡)八、 本次大赛规则解释权归北京天美高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附:日立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投稿函日立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投稿函尊敬的用户:  您好!欢迎您参加此次由北京天美高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举办的“日立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请您完成以下内容:  请将参赛稿件于2019年11月10日之前,发送至邮箱:gaoxuedong@techcomp.cn,邮件主题格式为:原子吸收使用经验评比大赛+用户单位,邮件内容请标明所属行业和日立原子吸收机型。  征集活动联系人:高雪冬,联系电话:13001135833 关于天美:  天美集团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天美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以及上海精科公司天平产品线, 三科等国内制造企业、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仪器科学与技术
    1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本次共有28个科研院所(含党校)的69个学科也申请参加了评估。   此次学科评估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客观信息 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 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状况。   其中,就“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而言,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7所,本次有19所参评 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 参评高校共计33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1 10003 清华大学 89 10056 天津大学 8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85 10286 东南大学 80 10611 重庆大学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78 10110 中北大学 75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74 10183 吉林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90035 军械工程学院 71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70 10216 燕山大学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69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68 10705 西安石油大学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0356 中国计量学院 67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65 10299 江苏大学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63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