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论文

仪器信息网科研论文专题为您整合科研论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论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论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论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论文话题讨论。

科研论文相关的资讯

  • 捅破科研论文泡沫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期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去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与庞大的论文数量相比,我国距离科技论文强国乃至科技强国还有多少距离,更值得我们探究。在当前科技投入大大增强、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的背后,其成色究竟几何?   科技论文多而不强现状尚待改观   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总数排在世界第2位。   与此同时,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仍有不小差距。更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同期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我国科技论文质、量发展不同步现状从中可见一斑。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引用论文。   如此之多含金量较低的科技论文势必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很快,然而,囿于科技论文质量不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ldquo 两低&rdquo 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   数量全球居第二,科研论文泡沫多   目前,我国科研资源高度集中,科研经费主要掌握在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手中,而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相对单一,成为引导科研人员和机构的&ldquo 指挥棒&rdquo ,论文数量,尤其是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论文数量,成为极为重要的标准。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SCI论文的崇拜程度,丝毫不亚于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科技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它不仅与科研机构所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挂钩,还与个人的学位、职称、经费、评奖、晋升密切相关。   一些弄虚作假、浮躁现象由此催生,科学研究染上了极强的功利色彩,职称、项目、奖金催生了大量的论文泡沫。这不仅使得我国科技效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还大大损害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恶化了科研圈子的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ldquo 科技领域原本是沉得住气的,现在也沉不住气了。&rdquo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曾多次表达对我国科技论文现状的不满。他表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至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   饶毅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反映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   科技评估体系亟待改革   业内专家反映,我国科研论文泡沫泛滥与唯论文倾向的人才选拔模式有着密切关系。搞研究需要&ldquo 十年磨一剑&rdquo ,但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   当前我国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也过分强调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有专家认为,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SCI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任何评价机制都有缺陷,在目前缺乏有效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应改进SCI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各学科的不同性质,不搞一刀切,也可以增加论文影响因素考核,突出引用率等衡量论文质量的因素。   相关学者建议,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转化、重实践等方向发展,改变目前不能完全体现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尤其要破除论文泡沫背后的利益链条,使论文回归科技正途。
  • 我国国际科研合作论文数量升至世界第三
    p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中国的科研创新国际化趋势如何?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达7.1万篇,跃升为全球第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3日发布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依托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科研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10多年间中国的国际科研合作发生了“质”与“量”的双重转变。 /p p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技国际化已经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有关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通过制定与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机制,加大国际合作经费投入力度,调动科技和社会力量等举措,不断推动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中国的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2%,增长到2016年的2.1%。国际合作论文中受中国国内经费资助的论文比例,从“十一五”的31.6%,上升到“十二五”的65.2%。 /p p   报告负责人、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介绍说,当前创新要素开放性、流动性显著增强,我国国际科研合作“走出去”道路不断拓展。国际科研合作10年来不仅是合作规模创造了新高,还发生了“质”的飞跃,高被引论文中,中国科研工作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p p   我国的“科研朋友圈”也在不断深化扩大,中国逐步成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各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报告显示,我国同科技发达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得到全面巩固。我国与经合组织国家的科研合作论文由“十一五”时期的10万多篇,增至“十二五”时期的23万多篇,增长约1.2倍。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我国与美国科研合作的规模最大。“十二五”时期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整体的科研合作规模显著提升,总数约为“十一五”时期的2.7倍,金砖国家之间构建起了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 /p p   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如何?2015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1.5,显著高于全球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1.0。同时,在与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开展的高质量国际科研合作中,我国科研人员占通讯作者的比例大于40%,发挥了较高的主导作用 全球多作者论文中超过一半的论文有中国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发表多作者论文最多的国内科研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表的多作者论文引文影响力最高。 /p p   据了解,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是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级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 /p p br/ /p
  • 基金委声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
    公共资金资助科学研究,是社会创造知识、支持创新、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受资助项目所发表的科研论文是全社会的知识资源,其在全社会的开放获取,将促进知识传播利用,推进科学事业的全球化进程,并能将公共投资所产生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能力,让知识普惠社会发展。   为此,特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的开放获取政策:   自本政策发布之日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研项目投稿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的作者应在论文发表时,将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知识库,不晚于发表后12个月开放获取。如果出版社允许提前开放获取,应予提前 如果论文是开放出版的,或出版社允许存储最终出版PDF版的,应存储论文出版PDF版,并立即开放获取。   授权我委相关部门制定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细则,建立开放获取知识库,按照国际通用规范,支持公众通过网络检索开放获取内容。   要求我委相关部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和公共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和公共机构资助项目已发表论文的开放获取 要求我委相关部门积极与国际科技界合作,共同促进公共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在全球的开放共享。
  • 慎用论文作指标:英国科研评估经验的启示
    科研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已经变得日臻重要。然而,对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研评估而言,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7月25日,来自英国Technopolis科技与创新咨询评估机构的专家Erik Arnold,为中国的科研评估人员上了一课。 一次适时的合作 科研评估的重要动因就是独立地考察、衡量一个研发项目或计划的进展情况,提出工作的缺陷所在,并由此积累经验、教训,学到知识,为今后的项目实施以及制定新政策、新计划提供反馈意见。科研评估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15年前,中国科技部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率先将评估机制引入部门管理,中国科技评估的第一个实践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也应运而生。现在,它仍是中国政府机构中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团体。科技评估中心主任张晓原说:“尽管15年来,中国科技评估事业和科技评估中心的业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科技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 终于,经多方协调,科技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机构正式开展了“中英科技评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宗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双方各自的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和科技计划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日后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今年6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已经派出5人专家组,先后访问了英国议会特选委员会、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和Technopolis评估机构等9个单位,了解了英国科技评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以及R&D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 7月21日,英方派出高级科技评估专家Erik Arnold来华一周,回访了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并于25日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科研评估案例、经验介绍和讨论。 听课的科研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副研究员杨云说:“收获太大了。”这也是记者当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慎用论文作指标 Arnold当天的授课内容主要是Technopolis曾经进行的两个评估案例,一个是瑞典的KTS计划评估,另一个是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的机构评估。前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后者则更多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启发。 比如,与国内动辄就用专利数、论文数等所谓的客观数据来说明计划的成效相比,KTS计划评估中二者都没有用。Arnold表示:“这涉及到指标选取的问题。指标要能够真正反映状况。如果你要考察知识向产业的转移,它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如果选择论文作为指标,那就不能说明问题。而如果是要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那么发表了多少篇博士论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Arnold说:“关于如何选取指标,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都会抱怨评估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但实际上,评估人员要找到恰当的指标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考察一个研究机构或个体的绩效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问题是什么,要看论文能否反映你想说明的东西。” 对于论文数量在大学中被普遍用于职称评定、教授晋升,Arnold表示,这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会有人抱怨。他说:“德国的大学教授很多在博士毕业后搞三五年研究,然后进入产业界打拼一二十年,这时候大学如果光用论文数量来决定是否聘用他们,这群人就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在产业界工作多年,并没有精力去发表足够多的论文。事实上,这对大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些人可以带来实际的业界情况和经验,能够让大学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大学在选取聘用员工的指标时,不要只考虑论文数量,尽可能避免我提到的问题。” 评估界带来的创新信号 实际上,除了身为科研评估专家,Arnold还是一位科技创新政策专家。他认为,由于计划是机构制订的,对一个机构的评估会改变和引导它整个做项目的方式,所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评估并不仅仅是展示评估技能、评估技术,我们希望能由此更多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产生知识来指导政府利用该体系推动创新、管理创新”。 据Arnold介绍,他印象最深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计划设计之初就让所有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他说,如果只是让科研人员进行计划设计,他们往往会关注基础性研究,而不考虑如何与产业界结合;反之,产业界单方设计出的计划往往更关注短期产出。而成功的R&D计划应该结合研究和产业优势,即业界告诉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告诉业界有哪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在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机构评估中,Arnold等人发现,虽然理事会的成立将此前分裂的科研和创新放到了一起,但其下的16个部委并没有改变其行事方式。它们仍然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科研机构应该作什么样的研究。这种条块化的资金提供和开展研究的做法,阻碍了科研创新进一步自由开展的权利。因此,他们建议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下,各部门不应再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事无巨细地告诉下面的研究机构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科研机构自己解决问题。 Arnold表示,知识创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要让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不光创新体系内部的各个部分要良好运作,各部分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好的关联。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形成、创造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依赖学术的背景下,以保守的组织形式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个学科之间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学科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现如今,知识的创造渐渐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知识形成以应用为背景,打破了单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并拥有动态化的组织管理形式。 与此相对应,科研评估也需要新的方式。Arnold说:“尽管人们要尊重作为专业领域科学发展推动力的同行评审制度,但单以创新本身蕴涵的技术含量来评估研发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切合社会需要。过去几十年中,以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创新评估方式发展迅速。在评估实践中,如果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 科研院所设备闲置与论文生产世界第一
    作者:刘效仁   一些科研单位对于仪器设备的态度是:只要拥有,别无他求。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都快到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有人总结,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与此相关的一个消息是,中国早就成了论文第一生产大国。科研仪器设备闲置浪费,正是中国创新力下降的表征。论文抄袭成风,何需劳之科研设备。(2009-8-22中国青年报)   美国的一位著名教授访问过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似乎,不无羡慕之情。正因为在“硬件”上的“崛起”,科研人员在向外国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用这些仪器设备都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而闻名于世(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rbert Gleiter教授却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呢?或将设备“供”起来,以备参观。一工科研究生曾在网上发帖:“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的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的时候,才被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说:‘现在还没调试好,还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尤其重要的是,你用坏了怎么办?’” 或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使用设备的人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使其在为废铁一堆 或“我们的××设备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只有三台,另外两台在美国、日本。”却只求拥有,别无它求 或“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导致报废。   私以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并不需要它们。既不需要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确证,更不需要对仪备设备的使用效率考绩考核。不需要它们,依然可以制造和生产世界上最多的科研论文。《人民日报》所载“我工程论文发表数跃居世界第一”新闻称,按《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12-11中青报)。只可惜对此盛誉,我们自己反倒愧祚。由于缺乏原创性,大量的重复,大规模的抄袭,导致学术论文泡沫化,垃圾化。   此前不久,就有外藉学者抨击中国学者是废纸生产者。很少有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把自己拘囿在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在国内取得名誉与影响力。剽窃这一国际学界公认的滔天罪行,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惯。很多学者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废纸再生”,做拼贴、改写,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些学者未经许可就去搜集国外的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7月9日环球时报)   对此洞若观火的讥刺和剖析,我们几乎无话而说,也无言以对。不断曝出的丑闻正在大量的提供着确凿的证据。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广州体育学院现任院长许永刚、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等都被指学术造假,均身陷抄袭门。且有的是屡犯,黄庆如此,许永刚亦是如此。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情况极其严重”。全书共354页40万字中,竟然有202页约19万字为抄袭而来。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抄袭的对象既有体育总局副局长,甚至连自己2006年“抄袭门”事件中被曝光的论文再次收录,诚可谓变本加厉。(7-7成都商报)既然我们连自己都不用劳烦,何需惊扰那些仪器设备呢?它们也乐得闲置逍遥了。
  • 那些参加“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的科研精英们(一)
    从第一届到第二届三名科研汉子再聚首 “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中国科学精英励志计划,从第一届到第二届越来越多的科研精英们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来,鼓励创新,给科研精英更多的展示机会,促进跨学科交流互助,这也是我们坚持活动的初衷。 那么从今天开始,每周一期的科研精英展示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他们是怎样一路走上科研这条路的?他们的擅长领域是哪些?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希望在哪些领域进行合作交流呢? 1. 爽朗的西北汉子人物档案:姓名:李学香导师:邵向锋教授学校:兰州大学实验室: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有机材料化学 李学香,初听起来以为会是一位温婉的女生,在第一届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颁奖典礼上,才得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兰州大学学子,因为从本科到博士,他均是在兰州大学度过的。师从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向锋教授。在第一届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上,他的一篇《Non-Pyrolytic,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Trichalcogenasumanene: ATwo-Step Approach》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1.336)上,获得了卓越奖(一等奖);而在第二届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上,他再次发表一篇文章《Ring Reconstruction on a TrichalcogenasumaneneBuckybowl: A Facile Approach to Donor-Acceptor-Type [5-6-7] Fused Planar Polyheterocycles》于《Angew. Chem. Int. Ed.》上,虽然此次仅获得创新奖(二等奖)(画外音:竞争实在是太激烈啦~~~)但是能够连续两年在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学术成绩着实令人惊艳。 在不到一年后,李学香将博士毕业,他选择了在国内高校任教继续科研生涯,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他培养的学生、带领的团队结出更多硕果。 主导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名称:环境诱导下构型自调的四硫富瓦烯衍生物:设计合成及可控超分子组装研究 期望合作领域:有机化学,材料化学 2. 学霸情侣人物档案:姓名:孙殿明导师:闫寿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校: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调控实验室研究领域:有机硅电致发光材料 孙殿明是一位地道的北化人,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今年也是他第二次参加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为什么说是学霸情侣?因为在第一届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颁奖典礼上,我们意外的看到孙殿明和女朋友都参加了申请,并且双双获得了创新奖的好成绩。今年,女朋友留学德国,没能参加,孙殿明再次带上自己的三篇论文进行了申请,依然以一篇影响因子6点多的文章获得了优秀奖的不俗成绩。我们联系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德国游学,软磨硬缠,向他要来了他与女朋友的合影,(看到这里不懂为啥非要找他要合影?是为后面的奖品展示做准备吧,但是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我们联系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德国游学(同时陪伴女票),这对幸福的学霸情侣,我们衷心祝福他们。 以下是孙殿明目前为止发表的文章列表: 主持的科研项目名称:碳纤维在海洋上的应用期望合作领域:光电器件制备及表征 3. 浙大才子人物档案:姓名:张琪导师:史炳锋教授学校:浙江大学实验室: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化学 和前面两位学术精英一样,张琪从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在浙江大学度过的,且在他2011年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直攻博士学位,如今博士攻读第四年的他,已经在SCI上发表了4篇文章,有两篇分别来自化学顶级期刊JACS(影响因子12.113)以及《Angew. Chem. Int. Ed.》(影响因子11.336),其中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的文章,已被引用60多次。张琪也连续参加了两次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在第一届,他获得了卓越奖(一等奖),第二届中他凭借一篇《Chem. Commun.》(影响因子6.834)获得了优秀奖。科研需要专注与坚持不懈,也许这就是张琪给到我们的证明。 以下是张琪目前为止发表的文章列表 期望合作领域:金属有机,催化,药物合成
  • 千人王志国因论文造假被免去科研权利
    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昨天(9月4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记者昨晚从该研究所网站获悉,王志国确因学术不端被免去科研权利,其实验室也被关闭。   调查结果论文中图片被篡改   王志国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我国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   方舟子表示,此消息引自加拿大媒体,是经官方调查后最新公布的处理结果。   记者登录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网站看到,8月10日的报道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7月底已对王志国教授的学术研究展开调查,重审所有数据。   报道称,王志国本人曾承认,被撤销的论文中用以说明数据的图片在合成中出现错误,论文其余部分包括结论准确无误,实验结果也可重现。但对于图片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所关心的问题是所用的图片“是如何被人为篡改”的。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博士在9月2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介绍,工作人员今年6月发现,王志国两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相关期刊撤销,经严密调查,专家委员会认定王志国违背研究所的科研伦理标准及其自身作为研究者的职责。   记者登录国际著名生物期刊《生物化学期刊》网站发现,两篇问题论文的查询结果显示“已被作者撤销”。   方舟子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已公布的调查结论有力证明,王志国相关论文确系造假。   当前处罚已被剥夺科研权利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表示,调查报告和参与调查的专家委员名单将予以保密,以继续对此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所决定,立即免去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及其研究者身份,并关闭其实验室,并要求其同时撤销另外3篇已发表的论文。   据CBC 9月2日报道,王志国此前已获加拿大联邦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及协会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调查结果公布后,相关机构已冻结经费,并永久取消其资助资格。   “这是很严厉的处罚”,方舟子说,国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最严厉的处罚是开除,王志国目前虽未被蒙特利尔大学开除,依然保留教授身份,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没了实验室,事实上“与开除也差不多了”。   截至昨晚,王志国本人对此处理未予表态。记者联系其所供职的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未能得到回复。   ■王志国其人   哈医大重点引进海外人才   据国内媒体此前报道,去年8月20日,黑龙江省向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9名特聘专家发放资助资金,除中央资助的每人100万元外,黑龙江省再资助每人50万元,其中就包括中组部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   黑龙江日报集团下属的《家庭保健报》去年9月14日报道称,王志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个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类的“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显示,王志国为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其多年从事离子通道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资深科学家。   介绍称,王志国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百余篇,是5种国际期刊杂志编委,曾先后获20余项科研奖励,1996年被授予加拿大蒙特利尔伟大公民及青年科学家称号。   ■说法   应当取消其引进资格   学术打假莫不了了之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认为,王志国不应入选“千人计划”。方舟子也认为,当取消其入选资格。   “‘千人计划’评选时,要求在国外有一定职务,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方舟子说,“既然现在已调查认定他的学术研究有问题,等于之前那些条件已不符合,无论从评选程序角度,还是从学术道德角度,都应取消资格。”   有网友认为,应学习加拿大对于科研造假的惩罚力度。   对此,方舟子表示,对资历较高的科研人员,我国基本不做调查,即使有问题被曝光也大都不了了之。他提到两个相关部门,一是教育部下属的学术建设委员会,二是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虽建立都已有时日,但“从没听说他们做过什么调查,处理过什么学术问题”。   “这件事可看出,国外学术界同样存在学术问题,但一经发现他们会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才不致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方舟子说。   “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我国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2000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 夫妻放弃美国高薪回国科研 论文登上《自然》
    陈崇、刘玉夫妇在四川大学的实验室里。  3月24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教授和陈崇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染色体缺失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为攻克很多有类似特点的“凶猛”癌症提供了治疗方向。能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绝对是学术大腕,更让人钦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刘玉和陈崇还是夫妻。  2014年年底,本已受聘美国俄亥俄州一家著名的肿瘤研究中心教授职位的陈崇博士,毅然回国,他的理由看似很简单:“爸爸希望我离家近一点。”这对夫妇有三个孩子,他们在美国的时候,不仅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还独自抚养孩子,以至于他们的时间是按照分钟精确计算的。  夫妇挨桌而坐研究同一课题  走进刘玉和陈崇工作的实验室,桌子上密密麻麻的仪器,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刘玉夫妇两人的办公桌挨在一起,真是朝夕相处的典范。  刘玉和陈崇很健谈,为了让记者明白他们的科研成果,陈崇拿起笔在黑板上做讲解。他说:“如果你没有听明白,只能说明我讲得不好。”  刘玉和陈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介绍染色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刘玉打了一个比喻,正常人本身是一架天平,当一部分染色体丢失了之后,天平失衡,细胞便不受控制地生长,因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  据他们介绍,100多年前,德国的科学家就观察到了肿瘤细胞中被改变的染色体,提出了这种改变可能是肿瘤形成的驱动力。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很多科学家一直认为染色体缺失是因为其中某一个基因改变而导致的。刘玉和陈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不仅阐明了染色体缺失在肿瘤中的作用,而且可以进一步针对染色体缺失的肿瘤寻找标靶攻克,这样将对癌症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收到用稿通知两人喜极而泣  2014年,刘玉开始向《自然》杂志投稿。很快,杂志主办方回复邮件,对这篇论文表示了足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份邮件如同给刘玉陈崇夫妇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他们开始反复打磨论文。经过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交流和修改,今年1月21日凌晨,来自英国的一封邮件让陈崇夫妇欣喜若狂,《自然》接受了他们的论文,将于3月24日正式发表。尽管在反复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基本确定论文会被使用,但是收到邮件的那一瞬间,两人还是喜极而泣,这是对他们五年科研成果的一种肯定。  论文发表之后,业内很快沸腾,大家纷纷向夫妇两人发来祝贺短信。要知道,能够在《自然》上刊发论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其含金量之高在科学领域内众人皆知。  爸爸的一句话促成他们回国  陈崇是巴中人,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毕业后不久他到美国著名的密歇根大学、冷泉港实验室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学习和工作。  2014年年底,刘玉和陈崇相继回到国内,陈崇以国家“千人计划”的身份加盟四川大学,进入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刘玉也一同加盟该实验室。据他们透露,当初学校给了他们接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为他们下一步研究癌症提供了启动经费。  说起两人选择回国发展,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2014年,当他们选择回国时,陈崇拿到了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职位。凯斯西储大学是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给出的待遇很高,足够他们在当地买一套带花园的大洋房。陈崇给在巴中的爸爸打电话说了这件事情,爸爸当时的回答是“还是离家近一点好”,这个理由成为触动陈崇回国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陈崇提出回国的想法时,两个年龄稍大的孩子不太愿意,他们已经习惯了在美国的生活,刘玉也担忧孩子们能否适应国内的学习。为了打消家人的念头,陈崇还专程回国做了考察。  学者夫妻的生活——每天时间精确到分钟看孩子搞科研两不误  作为女性,刘玉完成了太多其他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首先,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他们的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刘玉每次都是工作到生产的当天才进医院,在家里休息两个多星期就回到实验室。她从没体会过“坐月子”的滋味。  夫妻俩在美国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做研究的同时独立照顾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刚刚9个月就被送进了托儿所。为了保证彼此有充分的科研时间,两人以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陈崇负责孩子的早餐和送他们上学,刘玉则是早上5点起床,6点之前赶到实验室。每天下午5点,刘玉从实验室赶到学校接孩子们回家,陈崇则往往工作到晚上9点多。  周末时间,他们两人也是错峰工作,有一个人负责陪伴孩子。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没有觉得辛苦,每周末的晚上是一家人固定的聚会日,最受全家欢迎的节目就是“中国好声音”。  刘玉说话声音轻轻的,但她在实验室里绝对是“女汉子”。她说这么多年她至少解剖了五六千只老鼠,做完解剖,并不会影响她下班后美餐一顿的食欲。夫妻俩出国以前,几乎不下厨,但是现在,两人都能做一桌好菜。  刘玉和陈崇很恩爱,刘玉口中的“崇”是一个有担当的人。2001年,刘玉先到美国学习,两人相隔万里,当时的联系基本靠电话。每天刘玉睡觉之前,陈崇会雷打不动地打来电话,“简直跟闹铃一样准时”。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吴柳峰摄影张磊(原标题:三个孩子的教授夫妻癌症研究论文登上《自然》杂志 川大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陈崇夫妇,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做科研)
  • 2016年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发表SCI论文排名出炉
    2016年,中国哪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多?在国际上,科技水平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而科技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科技论文的发表直接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随着科技经费的增加,中国科研学者发表SCI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仅2016年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其中2526篇被选作ESI高水平论文。  日前,LetPub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6年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整理了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Top50 、2016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增长较大的科研机构排名Top20和2016年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Top20。下面一起来看看: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Top 50 2016年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增长较大的科研机构排名Top20 2016年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ESI高水平论文数量排名Top20   (数据来源: LetPub编辑,以上结果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至少1位中国学者发表的SCI论文情况。)
  • 国家卫健委:医学科研论文无贡献不可挂名!不与绩效、奖金挂钩
    近日,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研诚信管理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科研诚信体制建设,规范医学科研诚信行为,强化医学科研机构科研诚信监管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规范》适用于所有从事医学科研活动的人员和所有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不限于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直属的医学科研机构及其科研人员。早在2019年10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20部门制定《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修订后的《规范》则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科研诚信及相关行为的准则,界定了“是与非”的边界,两文件将协同发挥作用。医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无实质贡献者不得“挂名”《规范》规定,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利益《规范》明确,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当前医学科研诚信面临的新挑战,《规范》明确提出,同意署名的导师、项目负责人对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在承担管理、指导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同等责任。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人员奖励奖金、临床医生考核等挂钩《规范》要求,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内医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人员奖励奖金、临床工作考核等挂钩,对在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医学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学术期刊预警黑名单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医学科研机构对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当将处理决定及时报送科研诚信主管部门,并作为其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成果奖励、评审表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原始资料上交至所在机构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结束后,对于人体或动物样本、毒害物质、数据或资料的储存、分享和销毁要遵循相应的生物安全和科研管理规定。论文相关资料和数据应当确保齐全、完整、真实和准确,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生物信息、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留存备查。引用他人尚未公开的设计思路等时,要公开致谢或说明同时医学科研人员在引用他人已发表的研究观点、数据、图像、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时,要保证真实准确并诚实注明出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标注要符合学术规范。在使用他人尚未公开发表的设计思路、学术观点、实验数据、生物信息、图表、研究结果和结论时,应当获得其本人的书面知情同意,同时要公开致谢或说明。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建设,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预防科研不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的医学科研行为,是指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及其人员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开展的涉及科研项目申请、预实验研究、研究实施、结果报告、项目检查、执行过程管理、成果总结发表、评估审议、验收等环节中的行为活动。第三条 所有从事医学科研活动的人员(以下简称医学科研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本规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遵循科研伦理准则和学术规范,尊重同行及其劳动,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坚守诚信底线,自觉抵制科研不端行为。第四条 所有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机构均应当遵守本规范,开展常态化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培育科研诚信的机构环境。第二章 医学科研人员诚信行为规范第五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遵循科研伦理准则,主动申请伦理审查,接受伦理监督,切实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第六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进行项目申请等科研与学术活动时,必须保证所提供的学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奖证明、引用论文、专利证明等相关信息真实、准确。第七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采集科研样本、数据和资料时要客观、全面、准确;要树立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对涉及生物安全、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第八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应当诚实记录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规范书写病历,包括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信息。第九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涉及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已知病原改造等研究中,要树立公共卫生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研究,病原采集、运输和处理等均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报告传染病、新发或疑似新发的传染病例,留存相关凭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第十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研究结束后,对于人体或动物样本、毒害物质、数据或资料的储存、分享和销毁要遵循相应的生物安全和科研管理规定。论文相关资料和数据应当确保齐全、完整、真实和准确,相关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1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原始图片、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生物信息、记录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机构统一管理、留存备查。第十一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应当自觉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严格选用符合要求的合格动物进行实验,科学合理使用、保护和善待动物。第十二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开展学术交流、审阅他人的学术论文或项目申报书时,应当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遵守科技保密规则。第十三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引用他人已发表的研究观点、数据、图像、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时,要保证真实准确并诚实注明出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标注要符合学术规范。在使用他人尚未公开发表的设计思路、学术观点、实验数据、生物信息、图表、研究结果和结论时,应当获得其本人的书面知情同意,同时要公开致谢或说明。第十四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第十五条 医学科研人员作为导师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在指导学生或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课题)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管理。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须对使用自己邮箱投递的稿件、需要署名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科研成果署名、研究数据真实性、实验可重复性等负责,并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学生、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同意参与署名的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除承担相应的领导、指导责任外,还要与科研不端行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同等责任。第十六条 医学科研人员应当认真审核拟公开发表成果,避免出现错误和失误。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当以适当的方式公开承认并予以更正或撤回。第十七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项目验收、成果登记及申报奖励时,须提供真实、完整的材料,包括发表论文、文献引用、第三方评价证明等。第十八条 医学科研人员作为评审专家、咨询专家、评估人员、经费审计人员参加科技评审等活动时,要忠于职守,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以及保密、回避规定和职业道德,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和办法,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开展工作,提供负责任、高质量的咨询评审意见,不得违规谋取私利,不参加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咨询评审活动,不在情况不掌握、内容不了解的意见建议上署名签字。第十九条 医学科研人员与他人进行科研合作时应当认真履行诚信义务和合同约定,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奖项等时应当根据合作各方的贡献合理署名。第二十条 医学科研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不得虚报、冒领、挪用科研资金。第二十一条 医学科研人员在成果推广和科普宣传中应当秉持科学精神、坚守社会责任,避免不实表述和新闻炒作,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不得向公众传播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医学科研人员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所在机构同意,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得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得隐瞒技术风险,要经得起同行评、用户用、市场认可。医学科研人员发布与疫情相关的研究结果时,应当牢固树立公共卫生、科研诚信和伦理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第二十二条 医学科研人员学术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兼职和挂名。第三章 医学科研机构诚信规范第二十三条 医学科研机构应当根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制定完善本机构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并认真组织相关调查处理。对有关部门调查本机构科研不端行为应当积极配合、协助。第二十四条 医学科研机构要主动对本机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同时应当严格保护举报人个人信息。调查应当包括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保障相关责任主体申诉权等合法权利,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应当与涉事人员当面确认后予以公布。第二十五条 医学科研机构要通过机构章程或学术委员会章程,对科研诚信工作任务、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要认真履行科研诚信建设职责,切实发挥审议、评定、受理、调查、监督、咨询等作用。学术委员会要定期组织或委托学术组织、第三方机构对本机构医学科研人员的重要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进行核查。第二十六条 医学科研机构要加强科研成果管理,建立学术论文发表诚信承诺制度、科研过程可追溯制度、科研成果检查和报告制度等成果管理制度。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存在科研不端情形的,应当依法依规对相应责任人严肃处理并要求其采取撤回论文等措施,消除不良影响。第二十七条 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科研论文和成果发表的署名管理,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无实质性贡献挂名的责任;要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记录、科研档案保存等各项制度,明晰责任主体,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要妥善管理本机构医学科研相关原始数据、生物信息、图片、记录等,以备核查。第二十八条 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内医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人员奖励奖金、临床工作考核等挂钩,对在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医学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学术期刊预警黑名单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第二十九条 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医学科研人员职业培训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及手段,营造崇尚科研诚信的良好风气与文化。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项目、人才项目等重要节点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对在科研诚信方面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人员,所在机构应当及时开展科研诚信谈话提醒,加强教育。第三十条 医学科研机构在组织申请科研项目和推荐申报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时,应当责成申报人奉守科研诚信,可以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并公示有关信息。第三十一条 医学科研机构对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当将处理决定及时报送科研诚信主管部门,并作为其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成果奖励、评审表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第三十二条 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对涉及传染病、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及论文、成果进行审查,评估其对社会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影响,并承担相应责任。第三十三条 医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及科研管理人员等应当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有关科研诚信管理规定,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和谋取不当利益。第四章 附则第三十四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中国科学精英励志计划---“阿达玛斯”学术论文奖 万元奖金助力科研
    助力科研,有我探索!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致力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学研究人才脱颖而出,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推出“阿达玛斯(Adamas-beta)”学术论文奖评选活动,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科研成果在研究方面取得荣誉、勇于探索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给予奖励! 目前,该学术论文奖第一期评选细则及候选名单已经公布,接下来,是我们的专家评审环节,最终结果将在5月公布,敬请登录www.adamas-beta.com持续关注评奖进展。评选方法1. 论文奖项总评分为论文级别评分与专家评审评分的总和。2. 论文级别评分由SCI(影响因子),EI,CSCD等论文级别进行评定。3. 专家评审评分根据论文所涉及内容的发展前景、科研深度进行评定。评分标准1. 论文评分由两部分组成:论文级别SCI(影响因子)、EI、CSCD一部分,以及专家评审评分 一部分。2. 论文级别:(1) SCI期刊(不分境内外),以评选当年期刊官方网站公布影响因子为准,分数为影响因 子数,无上限。(2) EI期刊(不分境内外),统一计为0.3分。(3) 其它期刊,统一计为0.1分。3. 专家评审:总分2分(1) 选题(0.3分)选题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 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向明确。(2) 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0.8分)论文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分析方法科学,论文研究难度大,研究深入,工作量饱满。(3) 论文成果(0.8分)探索了有价值的现象、新规律,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纠正了前人在重要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错误,从而对该领域科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解决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4) 写作与总结提炼能力(0.1分)论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备注:专家按照以上四点要求评审,并根据论文的相应符合度进行减分,此处给出的分,均为该项最高分。关注“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享更多精彩信息!微博:探索平台 微信:tansoole
  •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正式上线,科研成果首发权将得到肯定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如果A在科学上有了重大发现,形成论文向某期刊投稿,但编辑部审稿时间很长。而B在A之后也有了相同的发现,他把论文投到一家审稿时间不长的期刊,并且先发表了。到底谁是这一科学现象的首发者?以前是按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确认,但这对A明显不公平。现在国外往往以预发布平台上的论文发布时间为准,科学家可以将完成的论文首先在这一平台上发布,记录在案。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3日,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营的预发布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正式上线。该平台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学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台。中科院副秘书长、发展规划局局长汪克强指出,这一平台主动适应传统媒体向数字出版和新媒体转型的趋势,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模式有所突破。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科研人员来说,预发布平台能让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得到认定。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胜说,在大亚湾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上,我国科学家就充分利用了国外的预发布平台。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科学家把一篇关键论文于3月7日晚向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杂志投稿,并于3月8日将论文的预印本提交给全球最大的论文预印本系统ArXiv平台开放发布。论文直至4月1日才被《物理评论快报》接收,4月23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在线发表,4月27日正式发表。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正式发表时滞达51天。据该论文的执笔者和通讯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透露,从3月7日投稿到4月1日被接收的这24天中,这篇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就被引用了22次。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预发布平台的诞生,对传统科技期刊形成了冲击。张智胜提到了数学界破解庞加莱猜想的故事。证明庞加莱猜想的3篇关键论文是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间发表于ArXiv上,作者是格里戈里· 佩雷尔曼。后来科学家们确认他的论证是正确的。2006年8月22日,佩雷尔曼被授予了菲尔兹奖。令人惊讶的是,佩雷尔曼根本就没把论文发表在任何正式的刊物上,而仅仅是提交给了ArXiv。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如今,中国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了。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汪克强认为,ChinaXiv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营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共享空间,有助于科研人员公平竞争,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二是保障优秀科研成果首发权的认定,有助于扩大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原创成果的不断涌现;三是缩短了科技成果发布周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流转和开放获取,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对ChinaXiv上线的评价是:它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流程进行了全链条再造,是中国数字出版领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与变革。 /p
  • 福立仪器2022科研论文奖励计划正式启动
    科研事业作为强化我国战略科技的中坚力量,也是福立仪器大力支持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福立的产品不断被科研工作者们用于光催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并相继进行期刊发表,为回馈科研工作者对福立仪器的支持与信任,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福立仪器现正式启动【科研论文奖励计划】,为各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丰厚的现金奖励,活动具体内容如下:执行标准(1)文章中必须写清产品名称及型号,并包含公司名称“ZHE JIANG FULI ANALYTICAL INSTRUMENTS INC”或“FULI INSTRUMENTS”。请务必写清产品型号和正确的公司名称;(2)参与者需为参与奖励文章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每篇文章只能参与一次,同一篇文章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同时参与时,以通讯作者的申请为准;(3)所有参与申请合格的文章均需授权福立仪器引用撰写推广文章于“福立仪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程序等其他媒体平台;(4)务必无任何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相关产品信息,奖励列表中同类型产品均包含在内;(5)所含图片要求:可明确看出是福立仪器产品的图片,示意图和无法明确看出的图片无法通过审核;(6)申请文章需为见刊日期2022年1月1日后的文章奖励标准奖励产品及型号列表产品名称型号气相色谱仪GC9720Plus气相色谱仪GC9790Plu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900 GC-MSD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5090全自动顶空进样器HS 950全自动顶空进样器HS 930申请方式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申请,在审核时间(提交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等待复审邮件通知,注意扫码时信息填写的准确性,以所填写的信息为初审条件。扫描二维码,参与奖励申请*本计划最终解释权,归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付出皆有收获,欢迎各位科研工作者参加此次计划,带走您的专属科研奖励!也期待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通过福立的仪器产品,发表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 《自然》杂志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近三年中国论文发表数全球第二
    英国《自然》杂志23日推出中国特辑,用大量的数字、图表、评论和分析文章为读者描绘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轨迹。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该特辑题为《加强中国基础研究》的评论中表示,中国必须提高基础研究质量,正确看待科研诚信问题。  杨卫称,中国科学进步巨大,但是影响力依然不高。相比法国24%,美国18%,日本12%的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中国的投入仅占研发总预算的5%。他表示,除加大投入外,还需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标准,采用更适当的指标追踪进度,评估成果。除论文发表数量外,还要注重引用量,推动重大科学问题上的突破。  杨卫坦言,中国依然存在不少科研不端行为。对此,必须在态度上做出改变,要从掩盖转变为揭露。同时,还要推动科研机构改革,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开来,避免产生腐败。  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干细胞政策研究员道格拉斯赛普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表示,与普遍的看法不同,中国在伦理敏感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管理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随着中国逐渐在全球创新中获得领先地位,许多国家开始看重中国的科研力量。《自然》杂志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增加了一倍,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科学院在世界优秀科研机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上月英国广播公司在进入多个中国顶尖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大批一线科研人员后,推出了一篇名为《中国的科学革命》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在天文观测、生命科学、中微子探测、深海科考和航天五大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末尾写道:“世界拭目以待,中国的科学革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中国是否能够完成向世界科学强国的转型。”
  • 东曹独家赞助生物医药色谱会“论文奖”,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
    2018年4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该学术会议两年一届,为广大生物医药色谱行业内人士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吸引了来自生物医药色谱领域的近500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食品及环境等相关领域中的色谱理论与技术应用进行广泛研讨。 东曹作为银牌赞助商,在会议中展台展示了生物制药分离与纯化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东曹技术中心应用开发部的张琳博士还发表了《TSKgel 色谱柱在抗体药物分析与表征中的最新应用》技术报告。在报告中张博士通过具体实例数据,介绍了最新的高分辨率UHPLC色谱柱TSKgel UP-SW3000在抗体多聚体、片段高通量分析上的优异性能,且在SEC/MS连用中可用于抗体精确质量数的测定。 此外,张博士还举例了其他分离模式的色谱柱在抗体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例如,阳离子交换色谱柱TSKgel CM-STAT、TSKgel SP-STAT可以对抗体电荷异构体进行高分辨率分析;疏水作用色谱色谱柱TSKgel Butyl-NPR具有杰出的分辨率和的回收率,在ADC药物分析中,可进行药物抗体结合比率(DAR)的测定;亲水作用色谱柱TSKgel Amide-80可以对抗体聚糖进行高分辨率分析,配合HILIC/MS连用,可用于抗体聚糖谱的表征;亲和色谱柱TSKgel Protein A-5PW可用于细胞培养上清中抗体滴度的高通量、宽线性范围定量分析,TSKgel FcR-IIIA-NPR可用于抗体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作用(ADCC)活性表征与细胞系筛选。 东曹公司还连续五年独家赞助大会的“优秀青年论文奖”奖项,今年也不例外。在18号下午的大会闭幕式上,组委会公布了“青年论坛优秀奖”、“青年论坛鼓励奖”以及“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二木研辅先生为24位获奖青年学者进行了颁奖并致辞,二木先生表示:“东曹希望通过赞助大会论文奖以支持生物医药色谱领域的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为整个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东曹展台张琳博士做《TSKgel 色谱柱在抗体药物分析与表征中的最新应用》技术报告东曹奖颁奖仪式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二木先生颁奖并致辞
  • 科技部:改变片面将论文、经费与科研者晋升挂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相关重大举措,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速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13亿多人的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对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ldquo 四化同步&rdquo 的&ldquo 并联式&rdquo 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到了跨越&ldquo 中等收入陷阱&rdquo 的关键时期,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必须加紧落实。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就是要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问题 关键就是要释放出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健全体制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发展的通道,让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出价值。因此,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关系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落到实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措施。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举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新科学理论突破、新生产工具、新就业岗位、新投资热点、新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加快成熟和积累中,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一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关键。创新要素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二是市场成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金融资本、商业模式等市场要素助推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和配置。产业竞争前移到对创新能力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争夺。三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全球配置研发链、生产链和供应链,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此大背景下,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全球竞争有了新赛场、新规则,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出市场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竞争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对各国而言是同样的,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同时,迅猛发展的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的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可能在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攀升。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更加自觉地驾驭全球化新趋势,加快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产业变革。   (三)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作出了积极探索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格局。   一是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产业技术进步全面加快。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家高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工作,科技创新支持企业、产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晰,机制逐步完善,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加快了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4.2万亿元提高到目前的近10万亿元。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迅速成长,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30余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数千家科技&ldquo 小巨人&rdquo 企业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良好创新局面。大量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一批新型研发组织茁壮成长。创新投入的主体和配置规律更加清晰。2012年,全社会超过万亿元的研发支出中,企业投入超过74%。在市场配置下,企业研发投入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则更加注重基础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   三是政策与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初步形成。科技进步法、成果转化法等形成了支持创新的基础法律环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力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创新驱动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战略,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加强,技术市场交易持续升温,2012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超过6400亿元,是2002年的7.3倍。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逐步完善,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大国。但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与把握好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的需求相比,我国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还只是初具雏形,仍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关键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价值要通过市场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必须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工作的引导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大幅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大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身要成为本行业的创新骨干,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型企业能牵头带领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干,做好领头羊,形成良好的创新集群。   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基础前沿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多变的重要力量。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活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工研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鼓励引导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转,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提高转制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考评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开展双向交流。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企业是联系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在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上,多听企业意见,在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上,以企业投入为主。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渠道,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在成果评价上,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 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政策的试点力度,深化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改革试点,总结完善后逐步推广。   (三)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推进创新的根本制度。要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体制环境,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重点领域形成重大专利和标准。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对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类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协调整合现有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庭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知识运用和保护的法治环境。   加强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合理确定不同主体在成果转化中的定位,深化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加大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不断提高技术交易质量。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探索开展商业模式专利审查、授权等试点示范,完善商业模式专利的审查标准、工作规则。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发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天使投资等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积极投资创投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   三、加强宏观统筹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提供良好保障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市场关系,完善科技基础制度,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打破部门分割,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要加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分割,加强科技部门、经济部门、综合部门互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整合各部门的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各相关部门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我国原始创新水平。财政科技投入要持续稳定支持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安全的重大基础和前沿研究。各部门在规划制定、项目决策、基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采购等方面,要加强沟通,避免重复。要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二)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要通过科技管理的基础制度建设,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科研成果全社会共享。   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国家科研项目共享系统。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同时提高公开共享水平,应公开的科技报告都要在共享系统中公开,以避免重复申请和重复研究,接受全社会监督。   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尽快出台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应按标准提交科技报告。加大科技报告制度的试点和宣传工作,尽早让广大科研人员熟悉、提交和使用科技报告。加紧实施创新调查制度,科技部门要会同统计部门,合理设计统计指标,组织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调查,客观评价和度量国家、重点区域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   提高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水平。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办法,健全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三)深化科研评价奖励改革,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良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形成正确评价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要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评价和奖励改革,统筹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与科研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形成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二是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优化奖励结构、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三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重视发挥中青年作用。四是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出和退休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团体的领军和参谋作用。五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鼓励独立思考,提倡百家争鸣,着力打造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同向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科研成果 | 谱育科技ICP-OES助力纳米纤维方向高水平科研论文
    近日,嘉兴大学张彩丹与德州学院张赛、青岛大学吴韶华合作,在期刊《Materials and Design》(IF=8.4)上发表了题为《原位合成纳米银/聚天冬酰肼纳米纤维水凝胶敷料在全皮层缺损伤口愈合中的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des.2024.112818研究团队将硝酸银(AgNO3)与聚琥珀酰亚胺(PSI)的混合溶液经过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膜,通过交联和水合肼开环反应,将银离子原位还原为纳米银(AgNPs),同时聚琥珀酰亚胺开环生成聚天冬酰肼(PAHy),制备得到载有纳米银的聚天冬酰肼纳米纤维水凝胶敷料。所得敷料兼具纳米纤维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水凝胶性能,同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并能够显著促进伤口部位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从而加速伤口愈合过程,在感染伤口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ICP-OES 助力测定AgNPs释放量负载纳米银的聚天冬酰肼纳米纤维水凝胶敷料中银的释放行为对其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团队采用谱育科技EXPEC 65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了银的释放量。为银释放行为对水凝胶敷料的抗菌性和细胞毒性影响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采用ICP-OES测定AgNPs释放量The release behavior of silver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PAHy/AgNPs nanofiber hydrogel mats. (A) The silver release concentration(B) The cumulative silver release rateEXPEC 65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是谱育科技推出的一款高灵敏型全谱直读ICP-OES产品。此次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研究团队所用EXPEC 6500 ICP-OES
  • 如何治疗不想写论文症?论文奖励!安排!
    你是不是正在家里被导师催写论文?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求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陈薇院士说:“中国太需要坐得起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也太需要我们国家为那些愿意埋头科研、踏实钻研的科研人员们提供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各项保障。”一场全球范围内蔓延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的计划。作为生物技术行业的从业者,在这场疫情里感受到的更多。远在美国的科学家李开复含泪乘机回到祖国,同国家和人民共同战斗。德国最不愿放走的顶尖中国科学家庄晓莹博士也直奔武汉一线。“哈佛八剑客”:王俊峰,刘青松,刘静,王文超,张欣,张钠,林文楚,任涛集体回国,抗击疫情。... ...科学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用来处理各种事件的绝佳武器。科学也是我们用来拨开迷雾的最佳方式。为鼓励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新芝生物第一届创新技术论文节”正式启动。新芝论文节特针对疫情研究工作推出翻倍奖励政策。01活动介绍2020年首年度奖金总额50,000元人民币,后续年度奖励金额以年度白皮书为准。奖金按照a、b、c、d四大类排序分发,期刊等级高者优先,同一等级的期刊按过去三年平均if排序。b类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分析过去三年平均if时,分别按各区进行排序。若当年度无a、b类期刊投稿时,奖励c类期刊和d类期刊最高总篇数35篇(c类优先发放;d类的双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同等级期刊按收录时间顺序发放奖励)。个人所得税由奖金获得者承担,需提供当地税务部门发票。02奖励对象使用新芝生物产品的广大师生、科研工作人员,一线防疫工作者(奖励翻倍)。03活动奖励a类: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0,000元/篇。b类:sci/scie收录学术论文,不同区奖励如下:一区 3,000元/篇;二区 2,000元/篇;三区 1,000元/篇;四区 800元/篇;c类:ei收录期刊600元/篇。d类:中文核心期刊300元/篇。所有以上投稿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领域的,奖励翻倍,对疫情控制有重大贡献,可申请特殊奖励。04奖励范围在2018年01月01日~2020年09月15日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论文正式发表时间截止到2020年09月15日),且产品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一线防疫工作者或参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且奖励金额翻倍。05认定标准独撰或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被转载、收录的学术论文,按奖励等级最高的1项予以奖励,不重复计算。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与同名(或实质同名)的中文期刊等同对待。作者、篇名、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不重复计算。中文核心期刊的增刊、专刊及网络版,不予计算。若网络出版为该期刊的唯一出版形式,不受此限制。奖励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专业学术论文,学术会议报道及书评类文章不在奖励之列;在同一杂志连载的论文按1篇论文对待。各奖项适用于使用本公司产品发表的论文且对仪器注明“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标明“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论文,不享受相应的奖励。被sci/scie和ei等收录的学术论文,以当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提供的信息为准;sci/scie分区及过去三年平均if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发布的最新年度分区表为准。投稿人自投稿之日起即视为授权公司使用所投文章用于评选、公示及其他合法用途,公司有权使用投稿人文章刊印非公开发行的论文集并上传至公司相关媒体平台。06活动仪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np-2032)药物溶出实验仪(rc、rq全系列)超声波dna打断仪(scientz-18a)高压气体基因枪(gj-1000)手提式基因枪(gj-500)基因导入仪(scientz-2c)细胞融合仪(cry-3b)分子杂交仪(lf-i、lf-iii、lf-iiia)超声细菌分散计数仪(scientz-cf)紫外交联仪(scientz03-ii)中试型硅油原位冻干机(scientz-f全系列)07罚则1. 弄虚作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或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证,公司有权撤销并追回其所有该项成果的奖励,5年内整个课题组均不可再次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2. 对发表论文过程中所属权等一系列问题,给公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司有权追回其所获奖励,并视情节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起第三方纠纷的,由当事人自负责任。08统计申报与评选8月1日-9月15日期间可投稿申请,公司年会前公布结果。1. 每年年底,申报者填写《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 1583996490668547.docx,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送至公司战略市场部(申请资料请附带本公司仪器在文章出现位置的截图及对应实验内容的截图;邮箱号:scb@scientz.com)。2. 由战略市场部初审和统计科研成果后报学术评审会。3. 学术评审会鉴定成果真实性及准确性。4. 战略市场部汇总全年科研成果和学术评审会评审意见,经公示后由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 破除“唯论文”就是要避免以论文为前提
    近两年,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出台了不少与破除“唯论文”有关的文件,旨在修正功利性的科研评价导向,树立学术工作的质量和贡献导向,鼓励学者基于学术本真从事学术研究,激励求真务实、着眼长远的学术创造。高校普遍能理解破除“唯论文”政策的出发点,但又担心一旦迈出破除“唯论文”这一步,会导致学校学术竞争力的下降。笔者认为,破除“唯论文”并非不要论文,而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评价的前置条件。首先,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算绩效”。高校年终绩效分配是最基础性的激励制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绩效分配以学术业绩点为依据。不少高校规定只有SCI、A&HCI、SSCI和CSSCI论文才能纳入学术业绩点的评定,其他论文一概不纳入业绩点计算。这种量化计算工分式的业绩计算方式本就不符合学术管理的基本规律,会误导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都以短平快的方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再叠加排斥性的业绩计算方法,必然会对部分学科和学者产生不公平的影响。短期内这种绩效分配方式很难改变,部分高校优化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拓宽成果的采纳口径上。第二,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聘任”。高校教师职务聘任中,经常会对候选人提出具体的论文要求,例如将3篇CSSCI、5篇SCI论文作为新晋教师的底线要求。如果未能达标,即便学科层面向学校提交了评审材料,也会被学校层面否决送外审的申请。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坚持若干年,有些院系和学科始终进不了人,不利于院系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已经尝试通过提交学术获奖作品或代表作等方式进行替代。这样一来,材料送外审的通道得以拓宽,只要材料在外部独立匿名评审专家这里获得高度评价,候选人仍然有机会获得聘任。这就有效避免了部分院系和学科连续多年招不到人、导致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第三,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认资格”。以论文为主要依据的各种资格认定也普遍存在。例如,部分高校为了激励教师的学术生产,规定每年都必须对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认定,如果导师当年没有特定索引期刊论文发表,就只能被迫停止招生。这种管理方式的内在逻辑是,只有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导师,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研究生指导。这很可能会引导导师们进行短期功利性的学术创作。在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弱化此类前置条件,改为使用当年的教师学术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第四,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申报”。我国很多项目和奖项的申报都是竞争性的,而且会对高校限制申报数量。很多高校内部也习惯性地将论文作为筛选的主要依据,10篇一区SCI论文会比9篇一区SCI论文更容易获得上报。相关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贡献却很难获得有效的评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在初步资格遴选基础上,邀请内外部同行专家参与评审认定外报。第五,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给奖励”。高校一般都会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早期,凡是发表SCI论文都会获得奖励,后来水涨船高,部分高校调整奖励政策,只奖励SCI高区的论文,甚至只奖励一区的论文。文科一般会奖励A&HCI和SSCI论文,以及权威学术期刊论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了更加多元化的成果奖励办法,将多样化的成果纳入奖励。重要成果转化、重要批示、重要政策采纳、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等也纳入科研成果奖励体系。部分高校已经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与奖励奖金挂钩,更多地考量论文所产生的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第六,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毕业”。不少高校将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硕士生、博士生获得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现实中,即便所有科研人员停止发表论文,核心期刊版面也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授予学位的需求。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有的高校率先探索让研究生提交代表性学术成果,经由内外部盲评的制度,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则可免于学术评议。这种探索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破除了“唯论文”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控制机制。论文作为前置条件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科研管理当中,也存在于绩效管理、师资聘任、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当中。笔者认为,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始终是学术生产的一个“重头戏”。破除“唯论文”不意味着在学术评价中刻意排斥高水平的论文发表,高水平论文仍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也会将高水平的学术生产作为自己内在的重要使命。破除“唯论文”的核心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前置条件,其内在指向是多管齐下拒绝将“科研泡沫”越吹越大,不断降低学术生产活动的短期性和功利性,将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创新性和原创性放到优先位置。
  •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数量翻番 化学高被引论文居榜首
    p   与2007年~2011年相比,中国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62.2万篇增加至124.5万篇,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悉,近5年中国科研发展迅猛,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见证了中国科研规模的成倍增长。 /p p   同期,中国在基于SCI数据库设计的含金量更高的统计指标数据库——ESI(基础科学指标库)评价体系中前进更快:近5年入围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约为上个5年的2.5倍,此外,在最近一期ESI热点论文榜(2015年~2016年)中,中国的占比为26.7%。 /p p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是我国最早接触ESI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向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感慨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ESI纸本报告时,中国大陆只有3位科学家入围‘高被引作者’,2006年也仅有7位,而这个数字到2016年变成了170多位!” /p p    strong 化学、工程、材料成中国科研布局重点 /strong /p p   ESI收录了22个主要学科的科研成果,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首席计量科学家杨立英研究员的团队发现,在过去5年中,中国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学科依次是化学、工程和材料。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分别都超过了美国。 /p p   这些研究领域与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电话线网速只能达到512K/秒,但现在光纤网速以TB计算,这就是材料技术带来的变革。未来,如果人类想用上高效又安全的抗癌药物,至少有赖于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如果想给电动汽车装上更可靠的电池,就需要深耕化学和物理等学科。 /p p   杨立英认为,科技发展是分阶段的,“我们需要先搞清楚自然界的基本物质规律,再力求运用这些规律去改善人们的生活”。 /p p   现阶段中国重点布局化学、工程和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是在为下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打基础。同时,她也建议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结构的均衡程度,这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知识交流,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p p    strong 中国ESI重要成果产出效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strong /p p   作为世界科技领域的后发国家,中国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成绩。杨立英说:“此时此刻,中国科研界更需要冷静分析前进中的问题,对科研的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把握和明确定位。” /p p   学界认为,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重要成果占一国全部论文的份额,可以大体揭示出该国重要成果产出的效率。 /p p   2012年~2016年,在中国科研领域产出的所有论文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库的成果占比为1.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而中国入选2015年~2016年度的最新一期热点论文榜的数量占该年度我国产出论文总量的0.1%,与世界均值齐平。 /p p   杨立英认为,尽管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率仍与一些跑在科技前沿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因我国科研人员的奋起直追而缩小。 /p p    strong 为科技竞技场上的中国队加油 /strong /p p   “科技增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杨立英相信,一串串令人骄傲的数据背后有许多人在付出努力。 /p p   毋庸置疑,科研单元在推进中国基础研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每年的论文总数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贡献比例约为43:13:1,其中有部分论文由不同的科研单元共同完成。因此,高校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最主要力量。 /p p   “高校的科研成果突出,是整个社会积累了30多年的结果。”李志民和《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总编辑马海泉都提出了这个观点。 /p p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马海泉认为,改革开放让中国意识到对科技创新的渴求,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都是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铺路。 /p p   从政策层面看,李志民相信中国国力的增强是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为科技发展带来利好。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至2015年的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3710.2亿元上升至14169.9亿元。 /p p   “国力增强了,更多的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同时实验室建设的条件也得到改善,这也为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李志民说。 /p p   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各类科研单元都在寻求自己的科技创新之道。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在ESI论文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此外,根据2017年9月ESI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和材料学、清华大学的工程学和材料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还入围了ESI数据库中“排名前万分之一”的论文。 /p p   事实上,在高校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在过去5年中,仅中科院一家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就占到中国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2.9%。 /p
  • 117篇撤稿论文,61份学术不端通报:“无赖性论文造假”太荒唐
    要点速读  “无赖性论文造假”是一道奇观,手段无赖、方式无赖、处罚结果无赖,没有下限。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明明自己是科研人员,却找造假中介代笔、评议,这是无赖之一  科研论文的发表是需要“同行评议”的,也就是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审稿平台提供评审意见。然而,117篇科研论文,统统都找了“幽灵”评审——第三方机构虚构出来的评委。不仅找,还扎堆找,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系的28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虚拟“同行评议”只是小菜一碟,更不要脸的行为是自己不写,找人来写。结果就很可笑了。造假的公司是批量操作,同样的图片与数据能够在多篇论文里出现。今年9月,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Watch发表报告《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报告发现,多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同样的图表,你用我也用  为了申请资格,在材料中篡改和伪造论文信息,甚至凭空生造,这是无赖之二  找第三方中介来帮忙造假,好歹还要花钱,花时间,有人干脆自己动手,在申请资助的时候,虚构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61份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细细读来,有些行为大胆地令人瞠目结舌。来看安徽某大学一位叫郭传友的申请者的问题(【】内为编者的总结,引号内是通报原文):  1.【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1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SCI影响因子5.694)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2.【篡改期刊名+篡改作者顺序+篡改论文语言】“第2篇论文实际发表刊物为《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郭传友将期刊名称篡改为《Journa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张兴旺,张小平,郭传友,丁建华’,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 论文是中文论文,但是在申请书中以英文形式列出。”  3.【篡改作者顺序+篡改发表年限】 “第3篇论文作者顺序实际为‘王正加,黄有军,郭传友,黄坚钦,王华芳’,郭传友将自己篡改为第一作者,且将论文发表年度由2006年篡改为2011年。”  4.【伪造并不存在的论文】“ 第4篇论文根本就没有发表,属于伪造。”  5.【篡改作者顺序】 “第5篇论文通讯作者为张兴旺,郭传友排名第4,郭传友将通讯作者篡改为自己,且删除了论文的第三作者。”  在申请书中,五篇基础论文做了这样的造假,然而却顺利地得到80万元的资助经费。通过查询,可以发现,论文造假的申请人拿到了80万元的经费  本以为上面这个案例已经算是多种形态、超乎想象了,然而必须承认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四川某大学吴国玉在申请书中报了13篇基础论文,一查竟然发现有12篇署名都不是他,也就是说把别人的论文说是自己的。  以上种种行为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实在是显示出没有下限。  造假人明目张胆,却能够突破防线,论文验收、查证机制形同虚设,这是无赖之三  这里所指的论文验收、查证不是指接收论文的国际期刊,而是说以论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评奖、评职称、评项目。  客观而言,正是因为这些深度捆绑的存在,才会出现大量的论文造假。例如医学论文是一个造假的重灾区,因为临床、教学、科研这三个纬度是晋升职称的考察对象。但是,一边有大量的病人要看,一边又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中间就矛盾了。到底论文被运用到一个什么疯狂的程度,来看《人民日报》的报道:“多位受访者表示,现在论文导向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单位内部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津贴奖金,国家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和结题、奖励评审、人才评价、院士评选、学科评估,以及五花八门的单位排序中,论文都成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要求这么多的论文数量,一方面验收者和考评者可能根本就看不过来,另一方面,也许还存在默许造假的情况。“丁香园”针对三甲医院医生的调查问卷,论文真是职称的敲门砖  最无赖的是,处罚轻描淡写、丝毫不重,行为不端不断重复  论文造假,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中公开的秘密,亦或者流行的“潜规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在一篇访谈中提及,2013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总共发出36000份调查问卷,收回33000余份。从中可以发现,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一直存在,分别有50.1%、43.7%、42.3%和36.7%的被调查者认为,虚假署名(没有参与研究却在科研论文署名的行为)、论文剽窃、研究结果报告过程中捏造和弄虚作假,以及一稿多投等现象较为普遍。  大家都知道现象存在,大家也都痛恨论文造假。然而,却缺乏严惩手段。别说什么单位的名誉受损,就算造假者自身也得不到什么教训。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经通报过一次造假问题,抄袭他人成果、谎报个人信息、冒名侵占他人成果等也都列在其中。例如,北京某研究所刘志华(男)2011年度获得一项青年基金项目,在其研究背景中列了1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论文。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刘志华,标注的单位为哈佛医学院,但此刘志华为女性,非彼刘志华(男)。实际上,在这期间,两位刘志华都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刘志华(男)正好利用了这一点。然而,处罚是,撤销刘志华相关项目,追回已拨经费 取消刘志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 给予刘志华通报批评。这个案例也可以放在今天。3年间,智能手机都从3G变成4G了,可造假及其处罚依然如故,还是通报通报再通报,批评批评再批评。  这些通报批评能有什么用呢?反正被发现处罚也不严重。算一算,造假的得失利弊,冒个险还是划算的。曾经被认为是超级学术新星的德国人肖恩,因为论文造假名誉扫地,不仅失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其博士学位也被吊销  结语:论文造假,不管是在中国科研界还是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都深恶痛绝。然而,却一直这么无赖,没有下限,这道“奇观”实在是有辱中国学术界斯文,也浪费纳税人的钱。
  • 解析2013中国科技论文含金量 化学领域论文最多
    ■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在2013年度世界&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2013年表现不俗论文产出较多的学科 2013年国际论文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比较   &ldquo 中国和巴西的科研与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赶上欧盟,这主要表现在专利注册数量、公共科研支出和尖端科技的学术研究。&rdquo 这是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2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科技发展的评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基于《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等5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度,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6.9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3.8%,这一比例较2012年度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份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最新趋势?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当前怎样的学术研究力量,变化轨迹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看待这份&ldquo 成绩单&rdquo ?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提升幅度加快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一直被国际学术界视作评价一篇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比上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中国&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rdquo 增速显著快于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这意味着,从纵向比较,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从横向来看,本统计年度世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达到11.05次/篇,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69次提高了3.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有所增加,但与世界平均值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果扩大横向比较的范围,中外之间的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以2004至2014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16个国家(地区)为参照,若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平均值(11.05次)的国家达到12个,其中瑞士、荷兰、美国、英国和瑞典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而中国排在第15位,远远落后于西方传统的科技强国。   差距并不意味没有进步。若把统计年度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将高于均线的论文作为&ldquo 表现不俗&rdquo 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依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如果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科技论文水平的话,我们不妨将时间拉长到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段进行国内外比较。根据此次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虽然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62226篇、15614篇和14108篇仍有较大差距,但与自身相比,在入选数量上较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增加了28.9%,进步幅度明显。   能反映世界科学界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的热点论文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些热点论文往往是在发表后两年间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permil ,在一定程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并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世界学术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国际热点论文产量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这个国家对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贡献度。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统计年度中,中国国际热点论文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较2013年统计时提高了1.4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4位,虽然位次与2013年统计时持平,但热点论文数增长了10%。同期,美国热点论文1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6.5%,其次为英国和德国。   若以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观测点,也能清晰反映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的提升轨迹。2013年度,在世界176个学科领域153种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57113篇论文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有5119篇,占世界的8.9%,排在世界第2位 美国有23331篇,占40.8%。   对于中国来说,发表于国际名刊的论文数排名变化,是在本年度纳入统计测度的多项评价指标中进步最为显著的。《Cell》、《Nature》和《Science》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度,上述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虽然总刊载量比2012年度减少183篇,但刊发中国论文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较2012年度上升3位。从横向来看,美国仍排在首位,刊发论文2535篇。英国和德国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法国和加拿大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此外,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进入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3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89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1.69万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23,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4%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180次,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4%。   从国际知名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种类的角度来看,2013年度,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9种,比2012年增加4种 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6种 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6种 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 Scopus收录中国期刊776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3年度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21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20种。这些数据既说明中国科技期刊知名度正在提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趋势明显加快   据瑞典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宣布,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10月8日揭晓,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的埃里克· 白兹格和威廉姆· 艾斯科· 莫尔纳尔以及来自德国的斯特凡· W· 赫尔3位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教授。在此前两天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由一名英国科学家和两名挪威科学家共同摘得。这表明,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合作。   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尖端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印证了这种规律。英国皇家学会200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知识、网络与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研合作》的报告显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目前正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   该报告称,目前,所有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中,有超过35%是国际间合作的产物,这个数字在过去15年里增加了10%,其中以含有美国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合作的增长率为最高:以美国科学家为主要作者的合作论文的发表数量,从1996年的约5万篇上升到2008年的约9.5万篇&mdash &mdash 但这只占美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中,有几乎一半是来自国际合作研究。而同期,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虽然也在增加,但并未跟上中国论文总量的增长步伐。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在本国论文年产总量中的占比,却由1996年的18%下降至2008年的15%。   &ldquo 这是一种逆国际潮流的趋势。&rdquo 北京一所重点高校学者陈教授透露:&ldquo 近几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中国国内学术评价制度所致。按照国内大多数学术机构的评价标准,如果一篇国际科技论文,中国学者不是第一作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该作者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种评价导向不改变,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占比可能还会继续走低。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的大背景下,这种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不利于中国科学研究的。&rdquo   近年来,&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复杂、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因此&ldquo 大科学&rdquo 工程既成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综合体现,又成为显示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际间合作的&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已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先后与美、欧、日、俄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并陆续建立了5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2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些既成为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合作的能力。   就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论文产出而言,虽然我国国际合作的论文在科技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不高,但依然能看出国际合作的趋势正在明显加快。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度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56076篇,比2012年度增加9330篇,增长了19.0%,至此国际合著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3%。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有37082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6.1%,合作伙伴涉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138个国家(地区) 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我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18994篇,合作伙伴涉及105个国家(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度世界&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根据SCI的统计数据,2013年度我国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大于1000、合作机构数大于150个的论文仅有167篇,且中国作者都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30个的论文有427篇,涉及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仪器仪表、气象和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等学科。其中,中国牵头的仅27篇。在这27篇论文上署名的中国机构有38个,绝大多数是高校,其中,除著名大学外,还有7所师范大学,另有一家公司企业(中广核)及两个研究所。这说明,虽然&ldquo 大科学&rdquo 研究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依然存在明显&ldquo 短板&rdquo 。   部分学科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虽然论文数量、影响力&ldquo 涨落&rdquo 对比是每年国际科技论文统计的重点,但各学科论文的产出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研究机构及学者在某些学科领域研究的优势和劣势。那么,过去一年,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在哪些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根据SCI对国际科技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度发表SCI论文较多的10个学科中,化学有37310篇,临床医学有25640篇,物理学有24636篇,生物学有22394篇,材料科学有16348篇,基础医学有10244篇,数学有9007篇,地学有6784篇,计算技术有6761篇,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有6655篇。这意味着化学、临床医学等10个学科是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各学科产出论文数量及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又增加1个。其中,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 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 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环境与生态学、地学、药学与毒物学。与2013年统计时相比,有7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3位的是临床医学。这说明,我国学者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学术研究的第一方阵,具有较明显的学术优势。   依据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该数据库涵盖由5000多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卫生保健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2.1万多种科技文献)2013年度收录中国论文的领域分布统计数据,Scopus2013年收录的中国期刊论文数量较多的学科是工程,共超过15万篇论文 论文数量超过5万篇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和天文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医学等3个学科。这些数据表明工程、物理、天文、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和医学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兴奋点。   从CPCI-S数据库(《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2013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2013年共收录全世界的36.88万篇论文中,中国作者论文5.08万篇,比2012年减少了34.4%,占世界的13.8%,排在世界第2位。2013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在67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1298个国际会议,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最多的主要集中在10大学科领域: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材料科学、计算技术、机械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土木建筑、物理、临床医学、环境科学和化学。   通过对上述三大数据库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工程、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和医学、计算科学是中国学者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基本吻合。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学者除了在几个&ldquo 单项&rdquo 领域的研究突破较快外,像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仍然力量不足。这与2011年、2012年统计时的总体状况基本相似,说明中国科学研究的&ldquo 偏科&rdquo 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仍是国际科技论文产出&ldquo 大户&rdquo   与2011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表现不俗的国际科技论文超过80%由高校贡献这一比例相似,2013年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高校依然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产出&ldquo 大户&rdquo 。   根据本年度发布的统计结果,在2013年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20.41万篇国际论文中,82.77%产自高校,略低于2012统计年度83.3%的占比 在本年度产出的69064篇表现不俗的论文中,82.7%出自高校,略高于2012统计年度81.8%的占比。这说明,过去一年,我国高校虽然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的创新能力。尽管高校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量的贡献大户,但是,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经合组织2014年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人拥有的三方专利数为998项,仅占世界的2.3%,与上年度统计时一样,仍排在第7位。而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名下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共21.91万件,其中中国机构(不含国外驻华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9897件,约占68.4%,比2012年增加5.9%。   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机构类型看,2000年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共获得15.87万件授权发明专利,仅占中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21.65% 研究机构共获得6.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8.46% 公司共获得19.2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6.23%。2000年度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平均每年获得1.13万件授权发明专利,研究机构平均每年获得0.44万件,公司企业平均每年获得5.24万件授权发明专利。这说明,在中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所存在的&ldquo 短板&rdquo 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搭建平台促进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将是今后中国高校推进教育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 117篇SCI论文被集中撤稿背后:论文审核存灰色地带
    资料图  “论文造假”的舆论风暴又起。  12月12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的2016年“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曝出2015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撤销论文的重磅消息。  据通报,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约25万篇,仅次于美国,是英国的两倍,与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值得关注的是,经基金委调查,第三方中介机构在这些学术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销的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买卖请人代写代投 会上通报的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等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本次被曝光的第三方机构——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核公司”)有“前科”,代写及买卖论文已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当前,相关中介机构业务分类较多,提供服务的“红线”模糊,国际论文的审核也存在着灰色地带。  涉事第三方中介机构已非第一次被点名  这批论文为何被撤稿?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指出,问题在于“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代人投稿的过程中,虚构了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通过“幽灵”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审稿平台提供编造的评审意见。  基金委进一步调查发现,28篇被撤销的论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上海丰核公司的官网称,公司总部在上海,在济南有一家分公司,北京、沈阳等6地设有办事处。  基金委通报的第一个案例,对这家公司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因同行评议涉嫌造假,撤销了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该论文是王立山读博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之一。  王立山称,自己迫于博士毕业压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写完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的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同学臧卫东投稿。臧卫东表示,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并因此掌控了此邮箱,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臧卫东。2015年1月23日之前,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立山。 2015年7月9日,上海丰核公司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2014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年7月29日,在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并公示后其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这并不是上海丰核公司第一次作为第三方机构被点名。2015年3月,BMC(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曾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据《科技日报》披露,中国科协对涉及的31名作者逐一调研,结果显示,有5家第三方机构与15名被撤稿作者合作。  除上海丰核公司及其分公司济南丰核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外,另外3家机构包括: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上海丰核公司、济南丰核公司、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都出自同一个集团。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桑运霞 济南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王立山 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为臧卫东,监事备案为桑运霞,2015年12月24日,该公司注销。  论文买卖“一条龙”服务  能够提供SCI论文代投甚至代写的公司并不少见。记者找到一家名为“LetPub”的网站,其明确称,会对论文构思、主题确定、内容组织、全文完善、发表支持等进行全程“一条龙式”的专业指导服务。有类似业务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提供“SCI论文发表‘全程服务’”,包含论文编写、选刊投稿、审稿人回复、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发表等业务。  记者看到,上海丰核公司网站上标有“提供课题整体外包‘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广告,但并未找到直接与论文代投相关的业务。记者随即拔打了该网站的联系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提供SCI论文代写。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代写到代投,还可以确保论文的发表”。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论文代写中,公司使用的数据是真实的,来自于其他人提交的数据和原始数据,可以整体下载后做整合分析。而实验性的论文,则需要客户提供实验样本,加收实验部分的费用。  “SCI论文代写是按照投稿影响因子来收费的。”这名工作人员称,“包写包发”1.0的价格是3.5万元 2.0的价格是7万元,以此类推。从论文的数据、成文到发表,最快需要18个月。“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该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忙注册邮箱。“邮箱的注册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第三方评议。”  现年29岁、微生物学博士毕业的“SCI论文职业写手” 陈立明(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外包”包括根据客户的研究方向设计课题、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后是写文章和发文章。  他还进一步对这些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这些公司分为“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论文买卖公司”。  陈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医学SCI领域,“学术辅助和单纯的代写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理解的“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业务覆盖面广,有着良好的实验条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固定实验仪器,负责实验外包和试剂生产。  陈立明说,“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业务的开展,则是建立在客户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好一点”的公司虽然没有实验,但数据分析、科研培训的业务也有不少。但在“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和“论文买卖公司”这里,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评审造假就出现了。  是否违规的“红线”难界定?  陈立明告诉记者,事实上,“代写”业务在国际上“挺普遍”。  “国外确实没有代投,但代写会有。其实翻译就是代写的一种,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写的业务都是翻译,所以问题在于你怎么界定。”他表示,学术文章很难直译,从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写手把原来的内容打散重组的过程,严格来讲不能称为翻译。  “如果叫翻译和润色没问题,但一说代写就是学术不端。可实际这两种业务在操作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陈立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指出,所谓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也是一种“擦边球”,“很难讲清楚”。  他表示,国外很多承接这类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名义上称自己为翻译公司,替人将论文润色,但“这个中间没什么明确的界限”。  “从替人翻译论文到替人造一个论文,论文造假还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帮你修改或者干脆连实验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过渡。这些公司也会打通审稿的路子,保证你发出SCI论文。”江晓原说。  江晓原说,这些所谓的“规范的第三方机构”既不透明,在操作时又有着很多可以平滑过渡的空间,因此很难简单判定其业务是否真正规范。“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润色,基本不可能告诉杂志社。你没办法掌握这个事实,所以根本谈不清尺度。”  在江晓原看来,SCI中收录的期刊,实际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他表示,根据最新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种期刊收录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因子不高,发表较为容易。本次涉及的论文大多是发在这些期刊上,相关的论文买卖公司一般最终刊发的,也都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期刊。  “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刊物,比如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有许多根本不实行所谓的同行评议。”江晓原说,“他们的办刊机制和我们这里的科普杂志一样,没有编委会,也不实行我们这里所想象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比如《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2014年接受果壳网专访时,又一次特别声明《自然》‘从不设编委会’,而且‘自然集团的所有期刊都这样’ 坎贝尔以此为荣,他觉得没有编委会才能有独立的思想,不会被学术界的人左右。”  江晓原指出,相对来讲,同行评议是目前最为公正的方式,“那些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的第三方机构,其实都背离了同行评议的初衷”。  论文审核存在灰色地带 监管真空从何而来  江晓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杂志没有纸质版,都是所谓的在线发表,如此一来,每期杂志里论文数量基本没有限制,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审稿的负担。审稿“外包”,弊端就出现了——“这些公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成员,一旦外包出去其实就不再是同行评议了。”  他解释,外包的商业公司衍生了新的审稿模式,让投稿人自行推荐几位审稿人,外包公司会从中找人审稿。投稿者需要提供审稿人的邮箱,于是便有人自己注册了另外的邮箱,编造出子虚乌有的审稿人。外包公司的审稿人将要审的稿子发到邮箱里,实际上是发到了作者本人那里,或是发到代笔的公司去。顺理成章地,会收到正面的审稿意见反馈。而同行评议演变成弄虚作假的行为。  “这些杂志在线发表后,造假现象成批量地出现,规模越来越大后会让某些杂志警觉起来,发现了自己的审稿有问题,进而进行调查。”江晓原告诉记者,最近很多杂志都进行了核查,随之而来的是几十篇论文被撤稿。  他说,这些撤稿的文章也不全来自中国,但由于我国考核能力、职称的时候对论文很看重,所以被撤稿的论文也较多。  被撤稿的论文中,甚至有部分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江晓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依照作者发表的刊物及成果。“只要刊物本身没问题,他们基本就会信任。造假若要被揭露,往往也是由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进行。”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相关规定,基金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最严重的为7年内禁止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情形特别恶劣的,监督委员会其实希望能终身禁止申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曾对媒体表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写论文最根本的目的,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促进同行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这也是学术论文本来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畴。”江晓原说,当越来越多的投稿人背离初衷,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空间便不断扩大。
  • 科学家,为啥,忙写论文
    不久前,网上出现一个有趣的征婚启事:一个自称是在某医大附属医院工作的大龄女博士,发帖说自带嫁妆——10篇已被接受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并且“可让夫君成为第一作者”。帖子一出,马上有网友回复:硬资产啊,比容貌保值多了! 虽然后来证明帖子玩笑成分比较多,但侧面折射出当下发表论文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多么重要。论文数量和项目经费,是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挥棒,其中论文的压力尤其大̷̷ 论文和项目已成为科研考评的最重要参数,如果不去迎合,对职称评定、收入会有严重影响 王林曾在北京某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他向记者描述自己当时做助理研究员的状态:“太累了,每天压力都很大。我做的是基础类研究,绩效考核主要看论文数量,论文发得多钱就拿得多。” 有些基础学科需要沉好多年才能出成果发论文。为了多发文章,逼得不少科研人员做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比如,用甲材料做一遍,换乙材料再做一遍,过程其实几乎一样。 “如果能把甲材料从上游做到下游,做得很仔细,从基础一直做到开发,做透了,最后出一个大成果或一篇系统的大论文,这样最好了,但得花好几年的时间。其间,科研人员可能因为出不了成果而一直拿很低的收入,甚至坚持不下去而走人。”王林说,有人会因此去做一些技术含量低但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 某著名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在科学网上发帖说起自己做研究的无奈:还是做“短平快”的研究吃香,能申请到基金,通过考核。尽管这种项目水准低,但不这样做,考核经常会在中下水平̷̷ 某著名高校数学专业的副教授高柏告诉记者,他在美国拿了博士回来,和学校签了协议,3年要发表3—4篇论文。如果数量不够,不仅没机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会被调到教学岗位。 针对科研考核指标情况,记者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对象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某理工大学的4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调查的人员都表示,目前科研考核的指标主要是拿到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两项指标在评职称中很关键。如果不迎合目前这种考核指标的话,对职称评定和收入都有严重影响。在这些压力下,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论文指标而写论文。 这种科研考评是否合理?有人表示“比较合理,基本上处于努力干活能够完成的范围内”,有人表示“还算合理,毕竟发表的文章数和申请的基金数是最显而易见的可比较因素”;还有人认为不合理:科研指标只局限在论文和项目上,而在这些工作之外的劳动不被认可。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些研究人员对科研考核指标的建议。他们认为,论文质量和数量应该综合考虑,不应只看数量或只看质量。不同专业千差万别,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应当在考虑文章数和申请基金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作量和学科方向的差异,比如发表文章的周期、发表的难易程度等。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 此外,目前的考核周期太短,建议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要有多方面的考核,不仅仅看重项目和论文。尤其是高校,授课、指导学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考核中应有更多体现。 “一刀切”的考评方式,催生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 按理说,发表论文是一个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和分内之事,但科研人员诟病的是,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等容易定量化为“一刀切”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与奖学金申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挂钩。 有研究者分析,倚重论文导致了对论文的过热“崇拜”,有些人会钻营如何更快捷地发表论文,甚至出现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等现象。 去年,我国百余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官方启动的调查发现,背后是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我们有时候迷信《自然》《科学》这些杂志,甚至被这几个杂志牵着鼻子走。973项目明确要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才意味着重大突破。但事实一定是这样吗?”南方某高校研究人工智能的副教授陈小东说,这种标准太绝对化,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计算机顶级会议的文章,不见得比这几个杂志差。 高质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引用数量,被一些人认为是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陈小东认为,一些发表在引用率高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一定程度上只说明文章难发,不一定就是质量好。“一刀切”肯定是有问题的。一篇化学的SCI论文和一篇数学的SCI文章,不仅水平无法比较,甚至花费的时间和科研资源都不可比较,但最后却被作为统一的考核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的贡献。高柏说,拿引用数量来说,生物、化学的论文肯定多一点,数学就差一点。即便是在数学领域里,数学应用领域的论文引用数量往往多一些,纯数学理论的相对少。 “做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自觉的行为,而不是用一些指标去强迫。我如果学术做得差,长期发不出论文,在同行面前就会觉得没有脸面,根本不需要这些约束性的指标。”高柏说,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这样设置科研考核指标,可能是行政管理部门偷懒。他们不愿意做具体详细的调查,搞清楚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所以就把一些指标当做“一刀切”的管理工具,拿指标说话。而且科研指标数字,比较被相关主管部门的司长、处长看重,能写到报告里去。“在国内,学术领域的行政干预要比国外多。” 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科研人员特别是在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认为,在一些高水平的高校院所,论文崇拜现象在慢慢弱化。 浙江大学去年教师晋升教授提交的评审材料有了变化。校方建议教师在对个人学术成果的阐述中,把对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技术问题的解决连贯起来,在价值导向上引导教师既要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又要考虑对接社会需求,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形成一条线。既不能做完基础研究后发篇文章就完了,又不能只做纯粹的技术开发。 “我们进行学术评价时,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连成一条线。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一样要穿出品位,一个教授也必须有自己的学术品位和追求。”浙大工学部主任陈云敏说,有一段时间评职称,主要看申报材料中的论文,发了多少文章,有多少个发明专利,得过几个奖等。论文体现的是基础研究,专利体现的是技术研发,获奖情况则能反映出工程应用的情况。但是,这三个要素有可能错位。 “一个人发表一篇文章,如果文章中提到的现象最先是他本人发现的,那还不错。但如果是其他人先发现,你只是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理论上也没有太大突破,然后你又不去做技术研发,这个文章的作用就非常小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评价这三个东西连成一条线的事你做了几件。事实上,不需要几件,只要做成一件就已经很好了。” 陈云敏说,浙江大学的做法是,在递交教授评审材料时,除了这些指标性的素材之外,还建议老师把3000字以内的“主要学术成绩、贡献、创新点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写成一个“科学故事”,用文字描述成果。要能表述出你做的这件事既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又以这些科学原理为基础,做了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然后又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这样,评委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的研究状态,是不是形成了一条线。 “要在全球范围内和国际同行竞争,我觉得现在的科研考核压力不够高、不合理。”陈小东说,问题在于,即便是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在做非研究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没有好的科研条件来配套支持科学研究。“我们实验室算是资源不错的,但跟国外那些经过几代科学家积累的实验室相比还差得远。许多项目资金支持也存在着大量重复投资,我们经常要去别的实验室借设备用,而这些实验室里的设备往往是在‘睡大觉’。” “我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跟我一样,都希望能够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科研活动肯定需要有一定的客观评价,但希望这种考核标准是真正公平公正的,真正能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和细节。”陈小东说。 (文中王林、高柏、陈小东均为化名)
  • 从论文数据看“985工程”成就
    1998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典上,向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这一行动计划简称“985工程”。首批进入“985工程”的高校有34所,第二批高校有5所,一共有39所。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从近20年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的80%。所以高校的科研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科研水平现状。   通过分析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科技论文,在实施“985工程”以来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可以大致看出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在这11年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用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产品“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中的数据,对“985工程”中的21所高校在这11年中,无论是被收录的SCI论文数量,还是SCI论文的篇均论文引用数(指质量)的变化,来探讨“985工程”11年的成绩。   表一 21所大学SCI论文数11年变化   表一列出了1998年(“985工程”开始实施年)ESI所收录的中国21所高校的SCI论文数(从1989年1月到1998年12月底,10年间),和ESI公布的(从1999年1月到2009年6月底,即10年半时间)中国21所高校的SCI论文数。从表一可以看到,所有高校的SCI论文数,均有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增加。如上海交通大学,10年前,被SCI收录的论文只有638篇,而最近的10年半中,SCI论文达18246篇,增长了近30倍。又如浙江大学,1998年底之前的10年,SCI论文为1273篇,而到2009年6月30日之前的10年6个月,SCI论文上升到25516篇,增加到原来的20倍。当然,这同两所高校在1998年后,合并了一些高校,扩大了原来的学科有关系。   实际上,自实施“985工程”以来,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除了在数量上大幅上升外,论文的创新力和学术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从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篇均引用数不断上升中也可以看到,表二则列出了这一变化。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判断一篇科技论文的内在价值及其创新力,科技论文发表后被他人引用的频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被他人引用的次数越多,表明该论文的原始创新力和影响力越大。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就是用这一指标,成功地预测了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从2002年至今,在他们统计的各学科的引文桂冠者中,就预测到了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表二 21所大学SCI论文篇均引用数变化   表二列出了“985工程”21所高校在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11年间),每所高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和两年后,即1999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30日,每所高校发表的SCI论文篇均引用数。从表二可以看到,所有高校在这两年中,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都在上升,只是上升的速度不同而已。像清华大学是21所高校中篇均引用数上升得最快的高校,从两年前的3.84上升到今年的5.79,说明该校近年发表的SCI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均提高较快。在所统计的21所高校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的科学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创新力最高,该校发表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为7.13,在所统计的21所高校中最高,不愧为中国科学院办的高校,有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的传统。   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60年中,尤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科学和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已有4000多万,数量居世界第一。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均越来越多。按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统计,200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发表的高质量科技论文较少,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少。我们只能算是个科技大国,还不是科技强国。表三列出了国际上某些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和篇均引用数,可以看到这一差距。   表三 国际某些大学SCI论文数和篇均引用数   从表三可知,世界顶级大学不但发表的SCI论文数多,而且学术质量高。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论文篇均引用数分别达到27.78和19.31。另外从表三还可以看到,科技强国大学的论文篇均引用数都超过了10,而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著名高校的SCI论文的篇均引用数都不到10。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科技创新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实施“985工程”的11年,我国发表的SCI科技论文数在大幅上升,其学术质量和创新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和科技强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急起直追,只有当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力很强的国家时,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复兴有更加牢固和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 2021 论文征集
    2021 论文征集PAPER SUBMISSION 2011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 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一线防疫工作者或参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且奖励金额翻倍。活动奖励A类:Cell. 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0,000元/篇。B类:SCI/SCIE收录学术论文一区5,000元/篇 二区4,000元/篇 三区2,000元/篇 四区100元/篇 C类:EI收录期刊1000元/篇。D类:中文核心期刊500元/篇。 征稿须知 活动仪器:所有公司仪器,且仪器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申报评选:申报者填写《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送至公司营销部(申请资料请附带本公司仪器在文章出现位置的截图及对 应实验内容的截图 邮箱号:wpp@shjpkj.com)投稿邮箱:wpp@shjpkj.com 公司官网:www.shjpkj.com 年度总奖池:100000元,往年已领奖论文不参与本年度活动。
  • 中国论文再度出丑:都是谁的错?
    p  & nbsp & nbsp 4月20日,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 /p p   此次大规模撤稿调查源于2015年、2016年连续曝出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表示,论文的发表者伪造莫须有的同行评审,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 /p p   4月21日,中国科协认证的微信公众号“科协改革进行时”发表文章——“施普林格撤稿,中国科协喊话:出版集团也有责任”——该文透露, 4月18日,中国科协就撤稿事件与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进行了会谈。两天后,施普林格方面发布了撤稿消息。 /p p    strong 撤稿规模破纪录 /strong /p p strong   “Yes,107”。 /strong /p p   著名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在报道中感叹道,这次事件撤稿数量创了该网站创立以来论文同时撤稿的纪录。 /p p   据称,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会进一步调查这类文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论文因伪造同行评审而撤稿。 /p p   此次被撤论文,以高校附属医院的为主,一些普通高校也榜上有名,共计77家单位。许多中国名校或附属医院“中枪”,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 /p p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此次论文集中曝光的重灾区。在科室分布上,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为主。 /p p   值得注意的是,被撤稿的论文发表时间从2012年至2016年,相当一部分文章有被引记录,引用次数从0到十几不等。 /p p   据中国科协官网的报道,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在与中国科协方面会谈时透露,此次撤稿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Tumor Biology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年—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被撤论文。 /p p   目前施普林格方面已经停止与Tumor Biology杂志的所有者“国际肿瘤学与生物标志学会”的合同,2016年底停止了该杂志的出版。新出版商SAGE在今年1月接手了这份“问题”杂志。 /p p   strong  “第三方中介”是罪魁? /strong /p p   有关方面称, 论文因虚假同行评审问题被撤,应该以适当方式让公众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体的责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理应对此承担责任。同时希望出版集团能够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同时高度警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与“第三方”机构有勾结的“掠夺性期刊”。 /p p   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代表安诺杰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团确实存在期刊编辑对评审专家信息及其评审意见审核不严等问题,正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内控机制,出版集团已经解除与涉事期刊的合作。安诺杰称,出版集团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p p   第三方中介为何能够假手其间?这与期刊采取的同行评议制度不无关系。一位期刊出版人士表示,传统上期刊是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编辑部参考选用。此次事件中,稿件处理过程确有问题。 /p p   显然,正是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导致同行评议漏洞,被中介公司利用,伪造虚假审稿人信息,进而批量犯案。 /p p   但是,上述期刊出版人士强调,这种推荐审稿人的做法是“基于诚信基础的”,“说到底还是学术诚信问题”。 /p p    strong 中国学者为何频频被撤稿? /strong /p p   事实上,几十年来,国际论文被撤稿也在逐年增加,大有随论文发表数量“水涨船高”之势。其中,伪造、剽窃以及不可重复是论文撤稿的主要原因。 /p p   中国学者被大规模撤稿并非首次。2015年和2016年,中国学者先后遭遇BioMed Central出版集团和Springer集体撤稿,共计105篇论文。 /p p   去年5月5日,基金委对论文造假者进行集体通报,不仅要追回他们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也勒令取消他们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尽管如此,也没有阻止他们继续顶风冒险,伪造同行评审。 /p p   2016年6月,基金委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基础科研的不足之处做出如下判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 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 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 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p p   strong  医学论文为何成撤稿重灾区? /strong /p p   在官方文件中,除了频频出现的“第三方”问题之外,值得关注的是,被撤稿的重灾区往往是医学论文领域。 /p p   近年来,中国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论文发表总数位列全球第二,高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居世界第4位。这被视为中国科学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医学领域恰恰是论文产出大户,有研究者表示,医学论文占据着全球论文的一半左右。不难理解,在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价中,论文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一些大学忙不迭地要建设医学院。 /p p   同时,上述研究者强调,中国的医生评价体系也有问题,中国大学的附属医院也要按照大学的科研评价进行评估,“逼拿手术刀的去拿移液器”。出现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p p   另有学者认为,对待此次事件,现行的科研管理与资助机构也有一定责任。医生一边要忙着诊治患者,一边又要为论文操心,于是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论文撤稿事件发生。科研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现行的评价体系。 /p p   一位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就此评价道:那些杂志、论文公司都只是为了赚钱,而中国医院的科研大跃进正好是他们的“金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合伙制造垃圾。 /p p    strong 中国科学国际形象遭重创 /strong /p p   接受《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访谈的不少科学家认为,中国学者论文集体被撤,给那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工作者不小的打击,亦让他们的国际形象受损。当下很多学者大谈如何弯道超车,认为中国科研应把握大好时机,努力追赶。有人表示“弯道超车,用英文表述为‘Cut Corner’,它也有‘投机取巧’的意思。”此次事件“投机不成”,反让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影响。 /p p   上海药物所俞强研究员表示:“这和商业社会竞争的大环境,国内的评级晋升制度,甚至大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关。商业社会,一切向钱看。假文章不过是各种假产品中的一种。”他还表示:“惩罚应是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正反面教育都缺乏。” /p p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表示:“中国科研在前进的过程中两级分化,有很多实验室其实不行,走捷径,走歪了。”他同时表示,此次事件“不知道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还不能跟抄袭一样对待。其实很多杂志都有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 如果试验结果基本没有问题,英语不行的话,应该找那些正规的服务机构。” /p p /p
  • 2013年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
    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82.77%产自高校 2013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第一作者来自高校。高校依然是科技论文发表的&ldquo 主力军&rdquo 。这是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的。   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论文出自高校   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结果显示,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13年度,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其中,82.77%的论文产自高校。而在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ldquo 表现不俗&rdquo )的69064篇论文中,仍然有82.7%出自高校,在&ldquo 表现不俗&rdquo 的论文占本校全部论文比例统计中,苏州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摘揽前三甲,比例超过45%。   在2013年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高校,其中,北京大学6篇、浙江大学6篇、复旦大学3篇、哈尔滨工业大学3篇、东南大学3篇。高校依然是科技论文发表的&ldquo 主力军&rdquo 。   高校R&D经费所占份额仍然较低,但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较高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013年,高校R&D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9%,R&D经费占全国7.6% 然而,高校牵头承担&ldquo 973&rdquo 项目占全国68%,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占67%,牵头仪器开发专项或承担子任务占90%,获得三大奖占全国60% 发表SCI论文占全国82.77%。也就是说,高校用全国9%的人力和7.6%的经费,实现了发表SCI论文数超过全国80%,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据半壁江山,有效地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国际科技激烈竞争下,高校的R&D经费尽管逐年增长,但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可在论文等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却非常高,高校科技的指标比例仍在稳中有进,数量份额仍在不断提升,显示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始终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独特。   教育部正指导高校创造性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建有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已成为我国组织实施各类科研任务的主阵地之一,有信心有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正着力指导高校创造性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调整思路和部署,充分挖掘制度红利,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谋划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实现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由要素分散向资源汇聚三个转变,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教育、服务发展三种能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催生重大成果产出、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科技强、人才强带动经济强、国家强,肩负起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崇高使命。(原标题:基础研究贡献突出 创新效率持续提高 2013年SCI收录论文82%来自高校)
  • 前1%论文排名,中国首超美国!
    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后,一项新的评价标准显示,中国在衡量国家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超过了美国。这项日前发表于《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在被引排名前1%的科学研究中,中国研究的排名甚至略微高于美国研究的排名。这项新研究由美国、欧洲和中国的3名研究人员完成。他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同于传统测量方法,更适合相关研究。“在比较国家间的产出时,我们认为这个新方法能更好地衡量科学研究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合著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政策和研发投资专家Caroline Wagner说,“根据我们的衡量,中国现在在科学影响力方面略高于美国。”由于没有客观的方法可以衡量科研质量,传统上科学家使用“被引量”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一篇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在随后的论文中提及或引用的次数越多,该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就越大,质量就越高。但是某些科学领域论文的引用频率会比其他领域的论文高得多。例如,病毒学领域的顶级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就高于社会学领域的顶级论文。因此,研究人员传统上采用“领域标准化”弥补上述缺陷,即以一种方式平均引文数据,从而允许两个领域并排比较,同时考虑到每个领域中引文使用的统计差异。当使用这种测量方法时,在被引前1%的论文中,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Wagner等人认为,在比较各国的研究产出时,按科学领域衡量论文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对两个科学领域进行比较时,按领域加权是有意义的。但当你衡量两个国家间科学的总体影响时,这便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这种加权会导致错误的结果。”Wagner说。Wagner等人没有对不同领域的论文进行不同的加权,而是简单地将所有领域的论文合并,然后用原始引用数据计算比较各国的情况。研究人员使用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各种科学学科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引用数据。使用新的测量方法后,Wagner等人发现,中国继2015年超过欧盟后,在2019年超越了美国。2019年,中国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中有1.67%的文章处于论文高被引排名前1%,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62%。而2018年则是美国略微领先。即便使用传统的“领域标准化”方法测量也显示,尽管未领先美国,但中国论文的质量也在迅速提高。例如,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1.77%的论文在被引排名的前1%中,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0.37%。但到2016年,该领域的标准化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差距已经大大缩小——那一年,1.88%的美国论文排名前1%,而中国则以1.12%的比例紧随其后。Wagner说,总体而言,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的总研究产出在过去10年或更长时间里一直在快速增长。“但许多专家一直在说,中国论文在质量上仍然落后。我们认为这种差距已经不存在了。”Wagner说。
  • 我国科技论文被引次数居世界第四
    9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名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 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名世界第4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与此同时,中国&ldquo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rdquo 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我国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增加了1个。   据悉,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前1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共被引用38042篇,被引用次数达714546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中位列第8,论文被引用达到13141篇,被引用次数为190591次。   另外,截至2014年9月,中国热点论文(论文发表后两年间得到大量引用,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permil 的论文)达到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3年统计相比位次不变。   《自然》《科学》《细胞》是国际公认的3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其中,中国论文为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3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