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伦理

仪器信息网科研伦理专题为您整合科研伦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伦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伦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伦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伦理话题讨论。

科研伦理相关的论坛

  • 天然中药材能否跨过“伦理关”

    著名中药材“熊胆”近来被推上风口浪尖:活熊取胆,将传统中医药推入伦理争议中。自古至今,传统中药材大多取自大自然,这些集“天地之灵气”的药材,对多种疑难杂症的诊疗具有奇效。步入现代社会,不少中医中药却遭遇伦理尴尬。面对声声质疑,传统中药能否跨过现代医学“伦理关”?  中医药取材濒临匮乏  中药向来以取材天然、选择大胆而著称。从动物、植物到矿物,皆可“入药”。但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天然中药材濒临匮乏。上海中医大附属龙华普外科主任张静教授举例,“以往读书时,老师常会提及经典药方"犀骨地黄汤",此方清热解毒功效甚好。犀牛列入保护动物清单之后,犀骨无从获取。我从医至今,正宗的"犀骨地黄汤"几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水牛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植物药材亦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许多野生草药,如今已绝种。那些曾在历史上盛传的药方,就此成为"传说"。”专家不无惋惜  天然中药材为何日渐匮乏?专家分析原因:首先,随着人口增长,患者人数大幅增加,资源消耗“水涨船高”,数量有限的天然中药材供不应求;其次,现代工业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一些物种濒临绝境,中药无从取材;再者,现代伦理意识大大增强,以往看来理所应当的取材方式被质疑、甚至被摒弃,中药取材受到严格限制。中药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发展带来阻碍  伦理先要划清“边界”  像活熊取胆这样沿袭成百上千年的取材方法,而今因伦理问题遭遇尴尬。一边是“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一边却是“保护大自然”的环保呼声:人类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其他物种的繁衍发展。传统取材方式与现代伦理之间,该怎样实现平衡才有利于持续发展?上海大学社会学者胡申生认为,分清伦理的边界,或可有助于提高社会认知。他形象地说,“活熊取胆”与吃鱼翅之类的做法,根本属性并不一样。其一,熊胆的用途是急救人命,吃鱼翅纯粹出于养生考虑;其二,取熊胆并非就此夺取熊的性命,吃鱼翅则可能导致鲨鱼彻底灭绝。就目前而言,暂且不论获取方式如何,活熊取胆尚不到伦理无法容忍的境界。  专家同时补充,社会看待伦理的态度应更加辩证、科学。人与动物的生命价值并非此高彼低,或彼高此低。人类不应为自身利益,无视动物生命;相反,亦不应因一味保护动物,无视人类生命。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无疑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物种。在必须时,人类获取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来延续生命,无可厚非。不过活熊取胆之类的事宜,能否通过“伦理关”,攸关中医能否与时俱进的大计。  运用伦理手段找出路  中医如何在传统取材与现代伦理中找到出路?张静喆认为,以动物取材为例,界定动物种类与范围是关键。针对犀牛、老虎等濒危保护动物,为繁衍物种,中药取材只能找寻其替代品;但针对一些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的动物,为确保疗效,中药取材不应设定过于严苛的限制。在界定选择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用科学手段减少动物的痛苦。实验室的小白鼠曾经也引起伦理讨论。如今,科学家们用无痛、麻醉等伦理手段,减轻小白鼠的痛苦;有的甚至给为科学而“牺牲”的小白鼠造墓、立碑,这便体现了伦理意识。在中药取材时,类似的伦理手段可被借鉴。这样,针对天然中药材的伦理质疑声也会有所减少。  胡申生还表示,传统中医中药跨入现代社会势必会“水土不服”。接轨现代医学,“伦理关”无法轻松逾越;但中医药更不可因遭受伦理质疑而裹足不前。应对传统中医药的伦理问题,不妨医学、伦理、社会学家携起手来,集纳各方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提出宝贵建议,让中医药更加适应现代医学体系。

  • 【资料】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436号 2010年11月02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和受试者的保护,规范和指导伦理委员会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提高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质量,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国家局组织制定了《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现予印发。请你局指导本辖区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学习,参照执行。  附件: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日

  • 【讨论】食品安全立法重在塑造底线伦理

    [size=4] [font=黑体]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近日向社会全文公布了食品安全法草案,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修改、完善这部法律草案。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继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和食品卫生法之后又一部专门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立法质量?怎样才能让这部法律在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与危害,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期评论版专门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析。 以人的生命为本,在食品安全领域首先需要确立伦理底线,超越人类底线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font][/size]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真实世界研究现状及伦理审查要点分析

    【序号】:2【作者】:张雷郝纯毅李洁【题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真实世界研究现状及伦理审查要点分析【期刊】:中国研究型医院.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3,10(03)【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xO_K65PufC5unjo06NdhQUnipF9gHud_3GjH0-dPqRApWSciG8hGC&uniplatform=NZKPT

  • 学位论文再发表的版权与伦理冲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出版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学位论文上网入库已成趋势,先前不被关注的学位论文再发表问题却骤然间使期刊出版者左右为难、将作者置于风险之中、让管理者束手无策。学位论文再发表究竟是否侵权? 是否涉嫌学术不端? 只有明晰其可能引发的法律与道德风险,方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除困扰的思路与方法,并促进新规则的制定。为此,本文拟从学位论文再发表引发的困扰入手,探讨学位论文上网入库是否属于出版以及与已发表论文的版权或伦理冲突等相关问题。一、问题的提出( 一) 学位论文的功能属性学位论文是检验申请者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根据我国相关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表明申请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要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表明申请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从这一功能属性上看,学位论文带有一定的法定性,它是学位申请者完成学业获得学位必不可少的考核环节; 同时与一般学术作品相比,它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在完成过程中,往往利用了学位授予单位的师资、科研、设备、资料等软硬件支持平台,并且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因此,在学位论文的保存利用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规定: “已经通过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交存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一份,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应当交存北京图书馆和有关的专业图书馆各一份。”由此可见,学位授予单位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二) 学位论文再发表问题的引爆学位论文再发表,是指将基于学位论文而撰写的一篇或多篇学术论文投向期刊发表。博士生或硕士生为申请取得学位而完成的论文,在答辩通过后将其核心内容或有价值的部分,整理或扩展后在期刊发表或作为学术专著出版,这是出版界和学术界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在先前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由于出版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人们普遍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只有在公开发行的纸质出版物上的发表才算是公开发表的认识,学位论文的再发表行为没有引起出版单位的注意,也没有引发什么异议。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出版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已逐步成为重要的传播交流与发展竞争的平台。在此背景下,学位论文纷纷被收录进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再发表引发的多种困扰却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投入使用,加剧了人们对学位论文再发表正当性的质疑。张小强等发表《学位论文再次发表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分析》一文后,将这一问题引入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期刊从业者和学位论文作者都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作者对期刊拒稿感到委屈,编者对录用学位论文析出稿件没有标准。学位论文的再发表牵涉到学术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并且涉及复杂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三) 学位论文再发表带来的困扰通过对读者反馈问题的归纳和进一步分析,编者、作者、数据库出版商和管理者均为学位论文再发表所困扰。对于编者而言,作者将基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撰写的学术论文投稿到期刊,期刊以传播创新性成果为要旨,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又无规则可依,因此在审稿、录用、发表等多个环节的抉择上都可能面临困扰。( 1)如果学位论文上网入库的时间在作者投稿或审稿之前,学术不端检测的结果显示与作者本人学位论文的重复率较高,期刊将面临退稿与继续审稿的选择。( 2)如果学位论文上网入库的时间在期刊审稿之后录用之前,此时发现不端文献检测的重复率较高,期刊将面临退稿与录用的选择。( 3) 如果学位论文上网入库的时间在稿件录用之后发表之前,此时发现不端文献检测的重复率较高,期刊将面临退稿与发表的选择。最为棘手的状况便是期刊已向作者寄发录用通知,而作者可能也已缴纳有关费用,不发表则极易产生纠纷。上述三种情况,在稿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期刊( 尤其是稿源不足的期刊) 将难以取舍。( 4) 如果学位论文上网入库的时间在稿件发表之后,不仅期刊发稿的效果会打折扣,期刊还可能被拖入版权纠纷之中。对于作者而言,有以下困扰: 首先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分拆发表的惯例被改变,很是不理解; 其次是学位论文不能以学术期刊发表的形式体现其科研成就,十分委屈; 更重要的困扰是来自于期刊对待学位论文再发表的尺度不统一。撇去稿件质量的因素,仅从再发表的角度看,一些纯粹截取了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再发表,有的获得了期刊的认可,而有的却遭到了期刊的拒绝,作者为此产生不公平感,并陷入究竟可不可以这样再发表的困惑之中。此外,一些学位论文选题的后续研究,与学位论文有重复内容,也有新的补充内容,但期刊审查的尺度不统一,也使作者为之困惑。对于数据库出版商而言,若期刊不接受或对来自学位论文的稿件区别对待,必然因学位论文作者不愿将学位论文上网入库而引起纠纷,甚至会影响整个学位论文的网络出版。对于管理者而言,网络时代下的学位论文再发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制定有关学位论文再发表的规则,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交流,兼顾相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制度漏洞与规则矛盾,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二、学位论文出版的界定出版的法律意义是指合法出版单位的出版行为。从形式上可分为: 纸质出版、电子出版( 封装型) 和互联网出版。目前,世界各国对学位论文出版行为的界定不尽相同。首先看英国,可以肯定的是,英国并不特别鼓励学位论文的公开,认定学位论文的图书馆收藏不是发表行为,而且英国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根据特定需求提供的学位论文利用服务也未构成出版,其中的特定需求服务是指图书馆同意出借或保存目的的申请后制作与提供单份学位论文复制品。英国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向图书馆提供学位论文数据、签署授权协议允许图书馆为出借或出售目的制作学位论文的复制件是学位申请的标准程序之一,由于协议中明确了此授权为非独占性授权,所以作者之后还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公开发表。2008年9 月,图书馆的电子论文在线系统EThOS 投入使用,但它只是“可以通过从机构知识库中收割数字论文和在非盈利基础上对纸版论文数字化而实现对英国所有学位论文提供一个单一的获取点”,并不意味着英国在学位论文的利用服务方面从此可以公开让公众自由获取,它仍然需要提出申请获得同意。因此,需要注意,英国认定学位论文未出版是限定在特定需求与数量为单份的严格前提下,并未明确学位论文的大规模复制或公开让公众自由获取是否等同于出版。再看美国,美国素来鼓励学位论文公开,并视论文的公开为出版,其在学位论文开发利用上的理念明显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博士论文一旦提交“UMI 学位论文出版”后就成为发表作品,有的大学甚至规定,当学位论文提交到图书馆可以供公共利用或学位论文能够在非限定范围的用户群体中获取到时就构成了论文的出版,即版权法意义上的出版物,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规定便是如此。最后看德国,其要求更为明确且统一,即学位申请人必须在学位论文获得通过后将其公开发表,之后才能被授予学位,公开发表的形式包括印刷出版,也包括存储于图书馆以供公共利用。综上所述可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学位论文的公开超出一定范围后即认定构成出版的判断原则大多是一致的,因而学位论文的上网入库在国外也大多被认定是一种出版行为。

  • 【求助】谁有安捷伦理1200简单的使用手册?

    我们刚买了一台安捷伦1200的液相,主要想做食品检验,我用了几次,是个新手,对这个工作站软件不太熟悉,什么方法文件啊,数据分析啊,积分事件啊等等的不太理解,特别是做完后数据的存贮与调用还不是太清楚,也看了说明书,一知半解。向做的很熟的老师请教:有很好很简单易懂的方法手册吗?你们一般是怎么定量未知样品的?一全套的方法?

  • 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10月28日下午,由福建省食安办和福州大学联合成立的“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正式揭牌。  据介绍,该基地设在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负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培训,另外负责一些食品安全的检测和难题的攻关。培训基地的师资教学和科研力量将由食安系统干部、大学教师以及聘请的相关专家、学者、其他执法部门专业人士等共同组成。该基地将成为我省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和食品安全科研的一个重要基地。  据悉,根据《国务院食安办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督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食品安全培训基地非常必要。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的成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为福建省食品安全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技术服务,必将对我省食品安全作出贡献。(福州大学)

  • 我国首次发布《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征求意见稿

    [align=center]  [b]《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编制说明[/b][/align]  科研实验室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技术保障,出具的数据是科学成果的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科学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但科研实验室存在科研数据难以重复、可靠性难以评估的问题。如何对科研实验室进行规范管理,实现科研数据的可靠和可重复,是科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更好的规范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研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项目,CNAS组织各方科研实验室相关专家编制了《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  文件起草过程:在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之间,文件编制组组织召开了多次文件讨论会议,最终完成了文件草案的编制工作。同时为切合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的实际,更为了赢得科研人员的认可,工作组在文件编制的同时,深入科研实验室现场和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和研究。自2017年3月起,文件已经在各类科研实验室中试点运行,其中包括涉及纳米材料、试验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的实验室。这些调研和试点充分验证了本规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2018年1月31日[align=center] [b] 《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征求意见稿[/b][/align][align=center][b]  CNAS-CLXX:201X[/b][/align]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GoodResearchLaboratoryPractices,本文件中以下用简称GRLP),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是有关科研实验室运行、运行条件以及研究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记录、存档和报告的一套规范体系。  本文件适用于科研实验室。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IEC Guide 99 :1998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3.1  科研实验室(研究实验室)research laboratories  以科学研究活动为目的设立和运行的实验室。  3.2  研究场所study site(s)  研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的执行场所。 注:场所可以是屏障设备内、室内场所、露天场所等。  3.3  实验室管理者laboratorymanagement  对实验室的组织和运行具有管理权并正式负责的人员。  3.4  研究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简称PI) 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注1:本文件中以下用简称PI。实验室管理者、PI的职责可以由同一人承担   注2: PI可以有不同的称谓,研究项目也可能是一个项目的子项目,也可能包括 多个子项目。  3.5  质量保证方案quality assurancescheme(简称QAS)  以保证研究活动、记录、报告客观真实的方案。 注:本文件中以下用简称QAS。  3.6  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ng procedure(简称SOP)  描述如何执行在研究计划或试验指南中没有详细说明的试验或活动的书面程序。 注:本文件中以下用简称SOP。  3.7  研究方案study protocol  详细说明研究目标及研究设计、技术路线、材料、方法、程序、团队、计划等的文 件,并包括对这些内容的任何修改。  3.8  修改amendment  有意的更改。  3.9  偏离deviation 对操作程序、研究方案、计划等的偏离。  3.10  试验系统test system  一项研究中使用的任何生物、化学、物理性系统或其组合。  3.11  原始数据rawdata  研究或实验室活动中观察、记录到的原始信息。  注:观察或记录者也可以是机器,信息包括各种性质和来源的信息。原始数据的载 体可以是任何介质,原始数据应可以在介质中安全保存一段时期并可以复现。  3.12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由PI负责并组成的团队,以实施PI负责的研究,不限于实验室内部人员。  3.13  试验样品test specimen 采自试验系统的用于检查、分析或留存的材料。  3.14  研究对象study item  研究的对象。  3.15  研究样本study sample  研究对象的部分或全部,用于研究的样本。  注 1:研究样本可以利用试验系统研究,如实验动物或细胞可作为研究药物的试验 系统,动物的组织或细胞的部分可作为试验样品。  注2: 研究样本也可以直接用于研究而不需借助试验系统,如通过观察、探测、分 析研究样本等而进行研究。  3.16  参照物(对照物)referenceitem(control item)  提供与试验样品对比依据的物质。  3.17  参考物质(标准物质) referencematerial(简称RM)  参考物质/ 标准物质是指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 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  注1:标称特性的检查提供一个标称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该不确定度不是测量不 确定度 赋值或未赋值的标准物质都可用于测量精密度控制,只有赋值的标准物质才可 用于校准或测量正确度控制。“标准物质”既包括具有量的物质,也包括具有标称特性的 物质。  注2:有证标准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material,CRM)[JJF1001-2011 8.15]是指附有 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  特性量值的标准物质。 [JJF1001-2011 8.14]  3.18  测量系统measuring system  一套组合的并适用于特定类型量在规定区间内给出测得值信息的一台或多台测量 仪器,通常还包括其他装置,诸如试剂和电源。一个测量系统可以仅包括一台测量仪器。  [JJF1001-2011 6.2]  3.19  研究数据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research data  研究获得数据的分散性。  3.20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不确定度 uncertainty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注1: 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 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进行评定,并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而另一些分量 则可根据经验或其他信息所获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进行评 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JJF1001— 2011 5.18]  3.21  结果比对result comparison  与另一个结果进行比对。 注:比对的目的通常是证明结果之间的统计学差异。  3.22  能力验证 proficiency testing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预先建立的规则评价参与者的表现。  3.23  计量溯源性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结果的特 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注: 定义中的“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非序量测量 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对于在测量模型中 具有一个以上输入量的测量,每个输入量值本身应该是经过计量溯源的。  [JJF1001-2011 4.14]  3.24  测量模型measurementmodel  测量中涉及的所有已知量间的数学关系。 [JJF1001-2011 5.31]  3.25  确认valid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GB/T19000-2008/ISO9000:2005 3.8.5]  3.26  验证verification 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GB/T19000-2008/ISO9000 :2005 3.8.4]  3.27  测量重复性measurement repeatability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一组重复性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JJF1001 ,5.13]  3.28  重复性测量条件repeatability condition ofmeasurement  相同测量程序、相同操作者、相同测量系统、相同操作条件和相同地点,并在短时 间内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  注:在化学中,术语“序列内精密度测量条件”有时用于指“重复性测量条件”。  3.29  测量复现性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  复现性reproducibility  在复现性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JJF1001,5.16]  3.30  复现性测量条件reproducibility condition ofmeasurement  复现性条件reproducibility condition  不同地点、不同操作者、不同测量系统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 量条件。  注1:不同的测量系统可采用不同的测量程序。  注2:在给出复现性时应说明改变和未变的条件及实际改变到什么程度。 [JJF1001,5.15]  3.31  期间测量精密度intermediate measurement precision 期间精密度intermediateprecision 在一组期间精密度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注1:相关的统计学术语见ISO 5725-3:1994。【VIM 2.23】  3.32  期间精密度测量条件intermediateprecision condition ofmeasurement  期间精密度条件intermediateprecision condition  除了相同测量程序、相同地点、以及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 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外,还可包括涉及改变的其他条件。  注1:改变可包括新的校准,测量标准器,操作者和测量系统。  注2:对条件的说明应包括改变和未变的条件以及实际改变到什么程度。  注3:在化学中,术语“序列间精密度测量条件”有时用于“期间精密度测量条件”。 [JJF1001,5.11]  3.33  室内复现性 within-laboratoryreproducibility 室内复现性条件下,本实验室内的复现性精密度。 注:实验室可能包含多个房间。  3.34  室内复现性条件 within-laboratory reproducibility condition  同一实验室内的不同地点、不同操作者、不同测量系统、不同时间对同一或相类似 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  注1:由于不同实验室的差异较大,难定义统一的室内复现性条件,可能导致室内  复现性缺乏可比性。  注2:室内复现性条件和期间精密度条件没有严格的定义,对条件的说明应包括改 变和未变的条件以及实际改变到什么程度。  4 人员职责  4.1实验室管理者的职责 实验室管理者至少应做到:  a) 保证实验室的运行和研究活动符合国家相关的法规要求 b) 建立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文化   c) 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条件、警示标示和应急装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和 适合于所从事的研究活动   d) 建立并维护实验室管理制度,并组织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禁止考核 不合格或未经批准的人员进入实验室   e) 制止不符合管理要求、不安全的行为或活动   f) 建立并维护应急预案,保证应急器材的性能正常,并定期组织所有相关的人员进 行应急演练   g) 保证与实验室人员和其他所有相关人员之间有明确的沟通渠道。  4.2 PI的职责  PI应是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对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执行和研究报告负责,职责至 少应包括:  a) 保证研究团队熟悉并遵守实验室的管理规定 当实验室的管理规定不适用所从 事的研究活动时,应与实验室负责人及时沟通并补充、修改、完善相关的制度   b) 保证研究活动符合国家法规、国际公约、科学伦理、保密规定的要求 需要时, 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审查,并保证提供真实客观的材料   c) 保证遵守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文化   d) 负责评估研究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告知研究团队等所有相关的人员 需要 时,为其提供防护资源和防护指导 不得从事风险不可控的研究活动   e) 明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政策,并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保证职业健康安 全和环境安全绩效符合管理部门的要求   f) 建立事件、事故报告制度和报告程序   g) 适用时,以签署姓名和日期的方式或通过授权来批准发布研究方案及其任何修改   h) 保证研究团队理解了研究方案的要求和各自的职责,并可及时得到相关的文件(包括修改的文件)、指导   i) 如果适用,应制定适宜的SOP(包括安全作业指导书等)以规范相应的活动   j) 保证所有研究场所的活动都在监管之下,定期检查 需要时,可指定分场所或活动的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k) 建立、维持和实施原始数据管理程序,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保证原始数据的 质量(包括各种设备输出的数据) 保证客观、真实、可追溯   l) 建立和维持QAS,并保证其按计划实施   m) 应定期与进入研究场所,与研究团队沟通,建立研究日志 及时处理偏离,需要时,修改研究方案、程序等。  4.3研究人员的职责 研究人员的职责至少包括:  a) 遵守科研诚信和伦理原则   b) 参与研究执行的所有人员应掌握与其研究相关的QAS 要求   c) 应了解和掌握安全工作方式和防护措施,遵守实验室管理要求和研究计划的规 定   d) 应将自己已知的健康或体检状况告知相关人员   e) 对偏离或需要修改的计划、程序等应适时与PI沟通,并客观记录   f) 应及时准确地记录、采集原始数据,并对数据的质量负责   g) 应主动观察、识别、报告研究活动中的新问题、异常现象等,客观记录 应建 立工作日志   h) 应及时报告安全隐患、事件或事故。  5 研究方案和计划  5.1每项研究应形成书面的研究方案,适用时包括(但不限于)研究目的、设计、 技术路线、材料、方法、程序、团队、计划等。  5.2除评估研究方案的科学内容外,还应评估研究活动所涉及的安全、伦理、合法 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保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3对研究方案的修改、偏离均应记录。  5.4适用时,研究方案应经过相关安全、伦理、动物福利、保密等委员会的审查。  6 质量保证方案  6.1应针对研究活动的特点,依据GRLP原则,制定书面的QAS。  6.2QAS 应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真实、可追溯和正确为宗旨。  6.3应建立研究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数据报告、数据安全、数据归档、 数据存储等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实施监控。  6.4可行时,应设置可量化、可核查、可评价的质量指标。  6.5应建立项目管理机制,PI或其指定人员应定期检查研究过程和研究数据的质量, 并评估质量保证方案的适宜性,需要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6.6质量保证技术包括(不限于):  a) 与常数比对   b) 与参考标准或参照物比对   c)与公认方法比对 d)室内复现性评价 e)比对或能力验证 f) 协同试验   g) 回收试验   h) 与数学模型或经验模型比对   i) 不同实验方案比对   j) 与公认数据库的信息比对   k) 过程控制   l) 不确定性评估   m)非标准方法确认。  6.7 应识别、控制和记录所有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6.8 应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建议设立学术委员会。  6.9 适用时,应建立外部评价机制。  6.10适用时,应制定分包/合作研究的质量保证方案。  7 研究设施和环境  7.1研究设施包括环境控制系统、试验活动的场所、研究物料储存处、研究仪器室、 辅助工作间、试验系统设施(如动物房等)、准备间、隔离间、档案室等,功能区及工 作流程安排应满足所从事的研究活动。  7.2研究设施或场所的安全性包括对周围环境和社区的安全性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标 准的要求。  7.3研究设施或场所应具有适当的面积、结构以满足研究需求,并将影响研究有效 性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  7.4如果涉及多项研究、不相容物或活动,设施或场所的设计应为其提供适当的隔离, 以保证每项研究可按规定的条件执行,不相容物或活动互不干扰。  7.5需要时,研究设施或场所的环境参数应可以控制,可以监视和记录,并满足研究项 目对其变化范围和控制精度的要求。  7.6研究物料储存间或区域应能保持物料的特性、浓度、纯度和稳定性等,并保证 符合存储危险物品的安全要求和安保要求。  7.7需要时,应分别单独设置研究对象或试验样品的留样和样本保藏室,存放条件 应符合研究工作要求、安全要求和安保要求。  7.8需要时,档案室的设计应保证安全地存取研究文件、原始数据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存放条件可以防止其过早损坏。  7.9需要时,应提供适当的废物收集、存储和处理设施,包括考虑废物的无害化和 运输机制。  8 研究设备、材料和方法  8.1 设备  8.1.1用于研究及控制与研究相关环境因素的设备(包括计算系统),应合理并妥善 安置,性能满足需要。  8.1.2适用时,所有设备均应定期校准(可以进行内部校准)、检定或核查,周期 的设定应以保证设备的性能满足要求为原则。内部校准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规定的程 序进行。只要可行,校准应可溯源到现有最高计量学水平。  8.1.3应在使用前对设备核查,保证其标称的性能符合研究活动的要求。  8.1.4 对不具备条件进行校准、检定或检验的设备,应建立可行的机制,证明其标 称的性能符合研究活动的要求。  8.1.5 应定期检查、清洁、保养设备,建立设备档案,包括安装、改动、故障、维 护、校准(检定或检验)、核查、证明等记录,以了解设备的性能状态。  8.1.6适用时,对设备存在的危险,应有标识标明具体的危险部位和警示事项。  8.1.7 对退役或不再使用的设备应安全处置,避免辐射、化学、生物等危险因素危 害环境和社会。  8.2 材料  8.2.1应适当标记用于研究的材料,以保证正确识别。  8.2.2对使用特性有规定的材料(如检测试剂等)应有标签或其它标识,注明身份 信息、规定的参数(如浓度、纯度、理化特性等)、储存说明、有效期、有关来源、安 全信息等。  8.2.3 实验室应有最新的所用材料的安全数据单(MSDS)或基本的安全信息,并 随时可供使用。  8.2.4 应正确存放所有材料,保证其不相互影响。  8.2.5 应有序、合理、安全地存放材料,不影响工作,不对人员构成不可接受的风 险,不妨碍应急疏散。  8.2.6 应建立材料库存管理系统或登记制度,对危险材料的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的 规定。  8.2.7应建立材料、合格供应商的评价政策和程序。  8.2.8应建立机制,保证每个研究过程所用的材料符合要求。  8.2.9 所有实验材料的获得、使用、转移、处置等应符合国家的管理规定和标准要 求。  8.3 方法  8.3.1 适用时,应按书面的程序从事研究活动 对程序的修改或偏离均应记录,并  及时将需要修改的内容形成文件。  8.3.2如果可行,应明确测量模型或输出-输入模型,并制定书面的程序。  8.3.3 应尽量识别影响研究活动输出结果的所有因素,根据需求,对其进行说明、 控制或评定。应意识到,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等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8.3.4 所有过程的输出结果均应适当溯源,只要可行,应溯源到现有的最高计量学 水平。  8.3.5 如果使用标准化的测量程序或引用的研究程序,应对其应用要求和规定的性 能进行评价。  8.3.6科研实验室的测量活动应参考GB/T27025、ISO15189等标准的要求。  8.3.7适用时,应及时对研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9 研究记录和档案  9.1应明确原始记录的内容和管理要求,建立研究记录和档案保存(包括期限)、取 用、查阅、保密、销毁的政策和程序,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和满足相关方(如委托方) 的要求。  9.2宜建立具有出入控制、满足存放要求的档案室。  9.3 任何人不得更改原始记录,对于记录错误的更改,应保证原记录可辨识,更改 人应签署身份识别和日期。  9.4 应使用专用的原始记录本,纸张的发放页数应编号,领用者应登记,不得损毁 原始记录。  9.5采用影像、录音等方式记录时,应使用专用的设备并保存录制格式等信息,原 始的记录介质应妥善保存。如果需要以导出、复制的方式保存电子等形式记录时,应有 明确的书面规定和权限安排。  9.6 应规定原始记录归档的周期和研究者保存原始记录的方式、时间、地点、使用 权限等。根据研究项目的性质,确定研究者是否可以长期保存复写记录。  9.7 适用时,应保存以下研究资料(不限于):  a) 每项研究的研究方案、原始数据、关键研究材料、质量保证相关的数据、最终 报告等   b) 依照质量保证计划而执行的所有检查的记录   c) 仪器维护和校准的记录和报告   d) 计算机化的系统的确认文件   e) 环境监测记录。  9.8 研究资料不限于在本实验室或机构保存,应根据合同、相关方的规定、国家政 策等确定保存地点。对重要资料应考虑采取异地备份措施。  9.9 应保证存储介质或载体可满足研究资料或数据保存期限的要求。  9.10 对任何研究资料和数据的最终处置均应记录,并长久保存处置记录。  9.11 对涉及国家利益、保密或有特定要求的资料,应按国家的规定分级管理。  9.12 应全面测试电子记录系统,确保其功能按预期要求运作,可保证记录准确、 数据安全、任何访问和修改可被记录。  9.13 当涉及网络传送数据时,应有可靠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和修改,以及被植入恶意软件。  9.14 应考虑研究数据国际或国内的共享需求,尽可能使用通用的代码、传输协议 和文件格式,方便相关方的访问和查阅。  9.15 对无保密要求的研究数据,适当时,应尽量公开以更大发挥研究数据的作用。  9.16 应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有效管理和利用研究数据。  10 研究报告  10.1 研究报告应以原始记录/数据为依据撰写。  10.2 应说明获得原始数据的实验条件。  10.3 应说明对原始数据的取舍规则,说明是否有原始数据未被采用。  10.4 应利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原始数据的特性和实验假设。  10.5 适用时,量值应使用科学计数法和国际单位制表示。

  • 【方法论】科研故事:常被轻视的方法研究

    科研故事:常被轻视的方法研究2012-04-22 22:14 来源:科学网 作者:徐 耀 科研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只重视实验结果(或者数据),而对获得这些结果(或者数据)的方法重视不够,所以经常对别人发表的好结果望洋兴叹,而不去下辛苦掌握些方法论。举个例子,给定一层厚度在100-200纳米的有支撑透明光学薄膜,如何准确测量其厚度和光学参数(比如最根本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猛一看,这似乎根本不是个问题,甚至相关的商用仪器都有很多,但深入分析一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原则上,厚度和折射率、消光系数等参数均可通过椭圆偏振仪(椭偏仪)一次性获得,如果是光谱扫描型椭偏仪,则薄膜的色散曲线都可以获得。但是椭偏仪测量基于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因物质而不同,对于实际工作中千变万化的薄膜材料和结构,要么物质特殊,要么结构特殊,只要不符合仪器的模型库,测量就无法进行,当然也可以自己建立物理模型,但这个就不是购买仪器的初衷了。所以,不能指望商用仪器解决一切,还是要自己掌握其中的方法论。还是这个光学薄膜,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首先,通过X射线反射谱准确测量薄膜的绝对物理厚度,这是不依赖于任何物理模型的,是由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光干涉引起的,只要量出反射率曲线中相邻震荡峰的间隔就可以获得薄膜厚度。然后,以这个厚度为初始参数,对薄膜的透射谱进行拟合,以获得薄膜的光学参数。基于分光法的透射谱很准确,而透明基底会给椭偏仪测量带来额外误差,因此我认为对透射谱进行拟合要比依靠椭偏仪靠谱。利用透射谱拟合也要涉及几种色散模型,但这些模型是通用模型,与薄膜结构无关,经过对比研究后应该可以确定最适合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薄膜区别对待,建立各自的测量方法。我们以前认为只要有了椭偏仪,薄膜测量就没问题了,没想到有了仪器,问题更多更让人烦恼,因为得到的数据常常超出正常。我们做的这些工作,不具备太多创新性,按理说不符合现在对科研的期待,但是我们掌握了方法,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一旦方法建立,就像给火车铺设了轨道。因此,仪器重要,方法论是发挥仪器作用的保障。回过头来,我们为什么经常轻视甚至忽视方法论的研究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科研考核注重结果的显示度,科研管理偏于目标管理,而非过程管理,科研人员只盯着最终数据。第二,科研人员眼界狭窄,方法论研究往往要深入理论,而理论是很多实验研究人员不愿意碰的。第三,谁都不是哪吒三头六臂,但科研合作不足使方法论研究难以开展。我国目前花大量外汇购买的高精尖仪器很多了,但用得足、用得好的并不多,以至于功能闲置,造成极大浪费,其中对方法论的掌握不足大概是主要原因。因此,科研人员应该多关注方法论研究。

  • 警惕!外商正用中国农民狂试新药--转帖

    警惕!外商正用中国农民狂试新药(东北新闻网 2005-04-10)在美国进行试药风险极高,赔偿甚至可以达到数千万美元。北京地坛医院来自河南的艾滋病试药者的“要求”只是:10元人民币一天的误工补助,一只母鸡或一斤鸡蛋。   让人震惊的是,一些国外医药企业与国内机构相互勾结,有的医院以药物治疗的名义对患者进行试药,患者并不知情,得不到任何补偿与保障。   而有人却在这隐秘的活动中获得大把的黑钱。这个环节非常复杂,组织严密,充满违规非法的利益勾结。  ■每年有800多种新药在中国进行人体试验  ■每种药需要30名左右的健壮人员试药,基本是国外新药为主   ■在北京的这个试药群体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约有1万多人,临床基地有几十个   ■一些有名的大医院如地坛医院等等都参与其中   在世界各国对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中国却似乎正在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新药试验场。究竟有多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队伍在中国进行多少猎取人类遗传基因和药物临床试验的项目,谁也说不清。   有人认为,中国成为国际基因研究基地和新药试验场,有什么不好?参与这些研究的,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家,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财力雄厚的跨国制药公司。与这样的强势资源携手,难道不是一直渴望走向世界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获得国际认可的捷径?   问题是,在这样的国际合作中,谁获利?谁受益?我们的付出与我们的收益是否都成比例?我们的科研人员,充当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大多数新闻媒体和广大公众,把这样的国际合作看成是单纯的科学问题,想不到去问这些问题。直到国外一些学者和媒体开始质疑这些合作中的伦理问题,我们才惊愕地得知,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有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知情同意原则。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很多地方的广大老百姓,特别是那些提供人类遗传基因样本和新药临床试验的老百姓,对“知情同意”仍然非常隔膜。   这种隔膜,使我们很多地方几乎成了不设防的现场,为西方国家猎取中国人的基因样本、为各种药物的临床人体试验,大开方便之门。   一些发达国家何以青睐在中国做这些研究和试验?   违规在中国进行多项基因研究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人士是这样说的:“生物医学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就是寻求疾病的基因或内在风险与环境或外部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这样研究,重要的是仔细地研究大量的人,来检测正常人群中有意义的风险。中国是进行这样研究的理想场所……”   这样的“理想”,是以参加项目的中国农民的知情权受到侵害为基础的。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对研究项目参加者的知情权,国际上有很详尽的规定。那些拿着美元来猎取我们的基因、做各种新药临床试验的西方人,是不会在意那些伦理准则的。   迄今为止,尚未听说任何出资拿走我们遗传基因样本、做人体临床试验的外国机构,拿出专门资金向中国农民普及知情权和生命伦理知识,就是明证。

  • 黄金大米研究未提交审批 中疾控研究员被停职

    昨日,中疾控表示,针对今年8月1日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黄金大米试验涉及的问题,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审查委员会,核查相关科研档案,并与论文涉及到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收集有关资料,对论文中提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逐一核查。中疾控调查称,经审查科研档案,中疾控营养食品所和其他直属单位均没有批准和参与有关“黄金大米”的研究。论文所述的研究内容也没有按规定提交卫生部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和卫生部审批。按照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规定,人体试验的先决条件是在完成大量临床前研究,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经食品或药品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临床试验的批准证书,然后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再经受试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后,才可以开始人体试验。此前,也就是9月5日发表的调查结果中称,卷入此事的中疾控研究员荫士安称该项目是美国与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合作项目,且已经过了浙江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浙江医学科学院有关负责人曾表示,确实审查过,但该项目并未在审查期限内实施。进展:中疾控涉案研究员停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论文第三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我国的主要合作者研究员荫士安前后说法不一致,目前,中疾控已停止其工作,责令接受调查。此前调查中,荫士安曾表示,在美国的论文发表前,他收到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论文发表通知,签字同意发表。但同时,他又表示,关于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负责的项目研究中,是否使用了“黄金大米”,并不知情。这两个说法显然矛盾。中疾控表示,中心科学审查委员会已联系论文责任作者汤光文,要求提供论文所述研究的相关材料和详细实施过程说明;同时要求美国塔夫茨大学对该项目开展调查,并提供详情报告。中疾控还称会对该论文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 【讨论】北大清华教授联合在《科学》炮轰科研基金黑幕

    北大清华教授联合在《科学》炮轰科研基金黑幕科研, 基金, 施一公, 饶毅人民网9月4日电 据《科学时报》报道,清华北大的两位教授施一公和饶毅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文章的英文版在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http://upfile1.kdnet.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9/201094192854299.jpg 饶 毅http://upfile1.kdnet.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9/201094192859797.jpg施一公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 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 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 【转帖】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全民道德的沦丧!

    有学者认为当今是中国五千年的盛世,如果单纯以物质财富来说,似乎可以称得上,但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渐渐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经济催生道德的堕落。现在国民经济逐年上升,道德逐年下降,正好成反比,到处都是拜金主义。我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与便捷、自由与进步等“市场红利”的同时,也越来越严重地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在逐渐增多。其中,赚钱方面,什么钱都敢赚、都要赚,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不择手段;另一个是花钱方面,想尽办法逃税避税,尽量压低甚至克扣个人工资,环保项目不肯投入,公益事业难觅身影,奢侈品消费却异常红火。 中国社会现在是道德沦丧。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国,不是台湾,更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全民道德的沦丧!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已荡然无存,造成现在的种种社会生活混乱无序。目前是中国有史以来道德最败坏的时期。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发生过像现在这么道德沦丧、道德败坏的时期,而且道德还要进一步恶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牺牲自己以利他人,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比任何国家都响亮。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下的中国正在讨论的却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根本谈不上去建设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从表面上看,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的。如果道德沦丧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特征,我们宁愿不选择市场经济。但事实上,为什么西方任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出现如此道德沦丧的情况呢,显然,认为市场经济是根源的论点站不住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几千年来,中国从没有进入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的道德传统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之上的,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阶段,要么祭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法宝,但这些道德教育都解释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和矛盾的道德教育显然不能再作为支撑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几百年,而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亚当斯密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富论》)。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看不见的手”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被我国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却长期未被我国思想理论界所关注,而这两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 据说,19世纪末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局面,派人向英国取经,发现了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并将这两本书带回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明治天皇借鉴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并结合日本国情治理国家,日本逐渐强大了;而中国呢,辛亥革命前,严复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国富论》,却把《道德情操论》留在了英国。“五四运动”期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种理论学派和著作大量涌入中国,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没有市场经济社会的伦理学基础著作《道德情操论》,由于思想理论界对《道德情操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直到今天,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观。中国最早《道德情操论》的中译本是在1997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被整整耽误了96年,这实在是中华民族之不幸。 为什么说《道德情操论》建立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呢?因为亚当斯密在这部伦理学巨著中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说明了商业产生自由和文明的基本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对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不了解,则不可能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的进程。 在亚当斯密所处的18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西方传统的道德学家们仍坚信“贫则德高、富则腐化”,赞美古代社会为有德的社会,近代商业社会则是“奢侈、堕落”的社会。当时的学术界及社会舆论,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是否会堕落。当时大多数的“有识之士”皆认为:商业化的发展必将使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衰败,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衰退。 亚当斯密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与传统道德学家们完全不同的看法。亚当斯密首先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主体皆基于“利己心”而行动,它还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心理驱动力。然后指出:“美德就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的追逐之中,而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 亚当斯密将其伦理学研究建筑在激发利己心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都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驱动力。面向普通的人们,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树立圣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谓的先进事迹教育大众的方式无济于事,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过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无需道德说教,市场化过程本身就是培育并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 亚当斯密还提出,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是自然产生美德的两大条件。随着商业的发达,市场社会的国民在经济上自立为生的过程中自然会具备道德涵养,勤勉、谨慎等美德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相反,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下,家丁、佣人因其人格不独立,必然会道德败坏。 1831 年,一位年仅25岁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对美国进行了几个月的考察后,在《论美国的民主》这本经典著作中无限感慨地谈起美国的民主。在那里,几乎没有人作一心为公、自我牺牲的说教,但是人们相信牺牲精神对牺牲者本人和受益者的价值,而且决不乏牺牲精神的表现;人们也绝口不谈德行是美好的,但是人们坚信德行是必要的,而且每天都按此信念行事。所以,尽管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拼命追求财富,但却很少乱来;他们的理性虽然不能抑制他们的热情,但却能指导他们的热情。这就是亚当斯密道德理论实践的最佳例证,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亚当斯密理论的典型实践者,因此其国民道德水准、伦理意识普遍较高。

  • 韩启德:对学术不端举报抓紧调查及时处理

    6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韩启德认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一是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定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不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很容易犯错误。去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实现了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属高校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全覆盖,今年将争取拓展到所有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的188个科研院所、中心。二是要把严格自律作为终身要求。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自觉遵守科学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要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必须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韩启德表示,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需要作出严肃处理时却失之于软、失之于轻。必须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通过合理渠道递交的举报材料要抓紧调查,坚决处理,并及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

  • 有多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论行业潜规则,科研经费去了哪!!!!!(27楼有精彩回复!)

    2012年我国社会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增速超过20%,这让中国科技界摆脱了研究经费不足的时代,而如何分配经费成为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这其中各个环节又有多少行业潜规则,比如仪器的采购环节,欢迎曝光内幕!何时才能真正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科研更透明?欢迎大家踊跃讨论!~~~—————————————————————————————————————科技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7%。纵观近几年,这一数据一直以年均高于23%的速度增长。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与日俱增,中国科技界走出了“粮草”短缺的时代。 钱袋鼓了,投入多了,“分蛋糕”成为摆在决策者与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c8/201309091458191962.jpg  科研经费分配问题  “不患贫而患不均”。近年来,“富教授”与“穷教授”的争论,数次引发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的讨论与反思。与此同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也在上演。不容否认的是,科研经费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界的创新步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但投入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10%,有的甚至高于20%。科研经费使用中“见物不见人”,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齐让曾表示,过多的经费分配口袋,使从项目的申报、评审到验收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基础研究为例,就有科技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地方等多个“口袋”。科研经费口袋过多,导致重复立项、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频发。  跑项目不应比研究更重要  有学者直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大量的项目经费,认为“与有权势的官员以及他们钟爱的少数强势科学家拉关系,比做好研究更重要”。这种靠“跑关系”、“主抓人脉”争取项目的现象,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科研立项的初衷,致使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过程呈现“优不胜,劣不汰”的坏局面。  虽然说,没有钱搞不了科研,但如果掉进钱眼里也搞不好科研。曾经,段振豪事件打开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漏洞至今难以闭合;曾经,浙大教授被控侵吞千万元科研经费的消息,让一位在美华人科学家感慨国内的科学家“真是好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表示,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分配机制,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同等重要。因此,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真正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必须完善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体系,避免万亿元科研经费沦为“硕鼠的围城”。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逐步弥补历史欠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将国家发展引入到拥有核心科学技术、拥有核心原创能力层面上来;制定每年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目标,逐步实现到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达到10%;继续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研究项目,结合基础研究的长期性、积累性和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优化投入结构。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建立“以人为本”模式,扭转“重物轻人”误区。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固然需要科研经费来锦上添花,但初入科学殿堂的科学新兵更需要“及时雨”的滋润。应将人才建设置于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结合,增加项目资助中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支出,同时尊重科技工作者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完善竞争体制机制,让项目申请回归科研本位。科技管理体系要从国家需求、科学规律出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避免少数人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彻底移除“大项目不审,中项目小审,小项目大审”的恶象。科学的“颜色”是诚信。美国很多大学开设科研职业道德课程,芬兰、挪威等国也特别注重科研项目批准时对团队诚信程度的考量。一个团队或者个人一经发现以科研经费自肥,便在同行中身败名裂,吃不上“科学饭”。这值得我们借鉴。  数以万亿元计的科研经费,汇集了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梦想,而经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外加科学人伦的自我约束,科研经费就很难沦为“唐僧肉”。只有让这些宝贵的经费经过科学的决策、透明的分配、合理的使用和严格的监管,使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创新驱动战略才能扎实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才会美丽绽放。

  • 王佐良翻译的培根《论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每年我都会去中科院研究所进行考察和调研,也确实感受到,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探索方面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动物所在IPS研究上的突破和化学所在绿色纳米打印等领域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方向是不会变的。”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科院动物所和化学所调研时表示。    据了解,2010年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规划为30亿元,后追加10亿元,财政拨款共4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拨款在2010年也已超过100亿元;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入将近30亿元。    “去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300亿元左右。”万钢说,站在“十二五”起始阶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我国正在从基础研究的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国家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这两个角度说,应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更高效的科研管理思路和体系,以及如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是需要管理部门多加考虑的问题。    “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起始阶段的‘一块木炭’可以燃起熊熊篝火。应该让需要经费的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条件来完成他们的想法,让经费有最好的环境能够花到刀刃上。过去这些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比较好的典范。”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说。    对此,万钢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探索一些规律性问题。基础研究本身就是探索规律,但在部署基础研究方向的时候也需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不同,这三者之间要尊重它们自身的规律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套用,更不能错用。例如,不能拿技术创新的规律去解决基础研究问题。科技管理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能够遵从各自规律去办好事情。现在,基础研究的面越来越广,需要更多的创造,需要多学科交叉,从多方面认识规律。    在产业化方面,技术要通过装备或设备才能成为产品,但这一段过程并不是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特长,就需要学科交叉以及管理部门来考虑如何加强技术转移。其实,一项技术可以用在很多产品上,并不是1∶1的转化关系,认识这个规律很重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让成果被社会所知。今后的科研项目到最后都要形成一篇大众能看懂的科普文章,促进其向产业化转化。    第二,建设科研基地,特别是试验平台和一些重大装备,还包括科研条件等。建设科研基地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建设科研基地会起到一个扩散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创新。科研基地要多组织科普活动,专家们除了参加专业性会议外,还要做好科普。做好科学传播,会提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还是薄弱关节。未来将建立一支专业性队伍在科研基地中从事这方面工作。    第三,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一定是多层次和来源广泛的。千万不能以出成果论人才,不能认为有学历的就是人才。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然会有各种技术性人才,但现在很多人才计划还不能顾及到这批人,需要各个研究所拿出精力来做,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空间,鼓励科研人员自己开发仪器设备。如果某个设备自己研制的价钱低于购买的价钱就可以自己研制,这有利于科研方法的进步,有利于科研仪器的发展。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要倡导自由、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科学家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诚于自律的创新文化。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其中明确的一条就是要宽容失败,国家支持的各领域研究项目,如果通过努力仍没有达到目标,会照样给予肯定,其基础是确实做了工作,并至少告诉人们这样的条件下是达不到目标的。科研就是如此,其中一些一定会达不到目标,或是部分达到目标。因此,宽容失败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认真考虑。此外,对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要严厉惩治,在科研诚信方面绝不让步。    “我国的科技事业对于民族复兴、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过去从来没有得到现在这样的重视,今后会比今天得到更多的重视。”万钢强调。    万钢表示,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使基础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加强,使知识对技术创造能够起到更多的引领作用,使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 【转帖】综述:国际干细胞研究竞争加剧

    11月下旬,美日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宣布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iPS细胞”,它也被通俗地称为“皮肤干细胞” 。它的诞生仿佛给沉寂一时的国际干细胞研究打入了一剂强心剂。 诞生仅一月有余,“iPS细胞”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就屡见报端,一些国家及科学界对这种细胞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纷纷制订相关的研究计划。 “iPS细胞”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使国际干细胞研究出现了如此热闹的景象? 科学家让普通体细胞“初始化”,使其具备干细胞功能,这就是“iPS细胞”。“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这一新技术也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科学》分别评为今年第一大和第二大科学进展。

  • 人体试验:不以规矩 何成方圆

    “韩国体育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为了发论文,非法提取人体肌肉和脂肪组织做活体实验长达10年之久。”9月中旬,韩国体育大学这件科研丑闻一经曝光,举国为之震惊。自1946年在德国纽伦堡军事法庭上诞生的世界上第一部规范人体试验的法典《纽伦堡法典》颁布以来,生命伦理一直被视为是临床试验的一根道德准绳。尽管人类也不时地在科学进步和保护受试者之间徘徊,最终的选择必定且必须是不在人体身上进行可能会有任何伤害的实验,无论实验的意义如何重大。违反知情同意原则据韩国媒体报道,从2000年开始至今,韩国体育大学6名教授和34名研究生共实施了21次非法活体实验活动,共有218人被动员参加实验,其中一半以上是韩国体育大学的学生。他们为了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等课题,活体提取人体肌肉和脂肪组织来进行实验活动。Newstapa网站还公开了其中一位教授领导“活体组织穿刺针”在2名实验者身上抽取脂肪的视频。报道还披露,该名教授是以成绩为诱饵引诱学生们参加自己的研究实验。其中1名学生在接受肌肉活检试验后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并因此不得不放弃进入国家队的梦想。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康复系主任、运动医学教授王安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程序合法,人体肌肉活检试验是允许的。他解释,肌肉活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辨别肌纤维类型进行运动员选材,同时指导训练,使肌纤维向更适合运动的方向转变。不过,他也指出,脂肪活检在当下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脂肪评估已有许多非侵入性的手段,比如生物电阻抗、空气置换法甚至是核磁共振等。在王安利看来,韩国体育大学的非法行为主要违背了人体试验“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其中,实验对象应该在没有被强迫和不正当影响的情况下,自由自愿地作出实验与否的决定,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至于试验中出现的负作用,应该是实验本身的方法设计出了问题。动物实验的局限性众所周知,人体试验的核心焦点之一是安全性,然而,安全性终究是相对的。为了减少人体试验的风险,在早期探索性研究中,动物实验成为必经途径。模式动物的代谢类型、生理病理也能尽量与人类接近。动物实验从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类受试大大降低了风险,但不得不承认,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无法通过自身去弥补。小白鼠是迄今最成功、运用最广泛的模式动物之一。然而,小白鼠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作为实验动物的小白鼠毕竟不是灵长类而是啮齿目动物,代谢类型和生理病理在很多方面与人类差异甚大。比如,小鼠自己可以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不行;小鼠的糖尿病就与人类的非常不同,因此,以糖尿病小白鼠作为研究对象,用于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就不奏效;此外,小白鼠是每胎多子,用于研究人类的生殖生物学就很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在遗传上小鼠与人类的基因组差别太大。当然,假如使用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其与人类的相似度则是大大提升了的。例如,日本科学家培育成功的南美绒猴就克服了小鼠的不足,代谢类型、生理病理以及基因组,甚至细胞相似性非常接近人类了。即便如此,其他灵长类动物实验依然无法替代人体试验。有资料显示,由于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差距认识不足,曾发生过严重地危害受试者安全的案例。2006年3月13日,8名健康志愿者在一家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安排下在伦敦Northwick Park医院接受一种拟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白血病治疗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受试在接受药物注射24小时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耗竭。经抢救,反应最严重的病例在ICU住院治疗3个多月后,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脚趾和手指缺血坏死而接受全部足趾切除术和3个手指部分切除术。经调查发现,造成该后果的原因就在于,一直被置于无菌环境下饲养的猕猴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差异。试想,如果直接将此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移植到人类身上,后果将不堪设想。人体试验的伦理考验有人说,没有人体试验,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然而,人体试验是以最为宝贵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它所导致的生命伦理问题也比动物实验复杂得多。就研究而言,需要在发展科学与不伤害受试者之间作出最佳的平衡,但实际问题中,这样的平衡并不容易取得,人体试验也常常面临伦理矛盾。有一个案例曾被伦理学家广泛提到。“氧立得”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一位70岁的患者在药物治疗20分钟后,发生了休克,经及时抢救才脱离了危险。患者所用的其他药物都是安全性已经被证实的传统药物,只有氧立得是个新药。如今,新药四期临床试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扩大样本量来发现一些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医生们非常希望知道,患者的休克反应是否是由氧立得引起。于是,他们决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停止使用其他药物,再次给他单独使用了氧立得,结果患者又发生休克。医生们由此得出结论:氧立得确实可能引发休克反应。这项研究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论文也得以发表。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新庆指出,该案例中存在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如果医生要在该患者身上进行二次用药试验,就必须制定完整的有关实验的目的、方法、预期风险及效益的报告,经由伦理委员会对实验的对象、实验者的动机、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结果的综合评价,审批通过,才可能付诸实施。明知患者很可能再次面临休克的风险,仍然使用该药物进行试验,在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关卡时就可能直接被拒绝。即便方案可能提供了针对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办法,表示风险可控,且试验带来的益处可能远远大于受试的风险,并因此获得伦理委员会的允许,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还必须遵循伦理操作基本原则,即尊重个人、受益、公正。医生必须在该病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告知试验的“来龙去脉”。除非病人在得知前一次休克很可能是由该药物引起的情况下,也依然自愿再次试用,否则,再重大的医学作用也不可能让试验得以实施。“程序合乎规范,操作公开、公正、透明,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受试。”张新庆认为,尤其是在受试对象为脆弱群体,比如儿童、孕妇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可替代性和代理同意。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一些热门的、前沿的研究领域,要想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也面临着更为严苛的伦理考验。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大脑,而大脑是人体中最为复杂的器官。“干预脑神经不仅仅是改变器官这么简单,与它相关的生理机能可能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它还涉及人类的思维层面,可能改变的是人类的自我认知。如果‘我’不再是‘我’,受试所面临的伤害是完全无法弥补的。”张新庆指出。此外,由于受试可能是神经受损的患者,并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因此,在知情同意方面,非自愿的因素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华东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受试者为人体的比例较少,而且人体试验也主要采取非侵入性的手段,比如脑电、核磁,而最新的经颅磁刺激方法也被要求只允许在成年人身上使用。即便如此,试验过程的监控也非常严格,只要受试觉得有任何不适,试验必须立即停止。但她也坦言,正因如此,许多在实验动物大脑中发现的各种机制要想印证到人类身上也就变得极其困难。同样艰难的是治疗性神经药物的应用。在完成药效、药动、毒理实验后,确实可行,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该阶段的伦理审查异常严格。王惠敏提到,首先是受试的筛选,需要监护人的代理同意,同时要保证绝对公正,不能基于任何便利和关系而成为受试。而在保证安全性上,不仅要明确各种可能的风险,还必须详细说明相应的解决措施。伦理委员会在审核这些临床试验时会特别注意有可能超过最低风险方面的问题。让创新的风险纳入规范尤其在医学研究中,涉及人体试验的设计要有最好的质量保证和最严格的控制,包括严格的伦理学标准,否则会导致大规模无序而有风险的临床试验。为此,花费再多的时间也不为过。与神经科学一样,干细胞也是科学界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与其相关的市场乱象却始终受到舆论的质疑。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7月,卫生部干细胞整顿工作办公室的调查结果是——干细胞治疗已经在我国300家左右的医院、机构开展。而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忠朝认为,300家医疗机构是个保守的数字,“这是卫生部开展的一个自查,自己报上的有300家,还有没有报上去的呢?实际肯定不止300家做”。事实上,除了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疾病以外,卫生部没有批准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用干细胞临床治疗任何一种疾病,全球的绝大多数干细胞研究都在动物实验或临床阶段,只有加拿大在2012年5月份批准了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干细胞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日本iPS细胞实验自去年来得到政府支持。韩忠朝认为,干细胞治疗的其他领域还尚未彻底证明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尚未有主导部门明确规范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这也导致目前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医院各自为政,没有太好的共识性的成果。他表示,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只能按照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作为一种探索性治疗手段,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医院同意(伦理委员会或者专家会诊后同意)的情况下,开展相应治疗尝试。张新庆也表示,干细胞的临床研究有别于新药、疫苗的临床试验,它更接近于革新性疗法,受试

  • 【转帖】人造生命现阶段无严重影响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随着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娅的诞生,合成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之争不断升温。近日,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紧急就此举行听证会,与会的“人造生命”缔造者克雷格文特尔及其他人造生命科学家、生物伦理学家和众议员们经过激烈探讨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合成生物技术现阶段还不会立竿见影地引起环境、安全及伦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但还需要密切关注其未来发展情况  人造生命引发强震:众议院首度就此召开听证会  5月27日,在华盛顿国会山,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HouseEnergyandCommerceCommittee)紧急就引发伦理担忧的人造生命研究举行了一场题为“合成生物学发展及其对医疗卫生和能源意义”的听证会。[/font][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 5月20日,基因研究急先锋、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syntheticlife)诞生,并为它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他表示:“"辛西娅"其实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也是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的可以自我复制的生物。”[/font]

  • 防止科研经费贪腐,国外有何高招?

    美国  监管机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  弄虚作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去年1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造假申请研究经费的罪名起诉西北大学前癌症研究教授查尔斯·贝内特,指控其曾在2003年至2010年间,用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癌症研究经费来支付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旅行费用,还聘请“不合格”的朋友和亲戚担任研究顾问。最近,贝内特同意向联邦地区法院缴纳47.5万美元的个人罚款来达成和解,而西北大学则向联邦政府赔偿了293万美元。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官方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2015财年的支出总预算约为3.9万亿美元,其中科学研发预算为1394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竞争方式择优支持科研经费发放对象。科研人员一方面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严格、具有说服力的申请报告,另一方面还要经过同行评议,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行评议的好处是,不管申请者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助理教授,只要课题令人信服就可得到经费,而研究水平与成果到底什么样,评议小组成员也都十分清楚,这样就保证资金流向最有创造力或社会最需要的课题。严格的同行评议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造假或质量较次的科研项目蒙混过关。  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美国设计了相应的监督机制。美国联邦法律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则,美国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通过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即第A—11号和第A—21号通告,对联邦研究经费使用提供指导。第A—11号通告提供总体经费管理指南,第A—21号通告提供研究直接花费和器材、管理花费的支出指南,对专利申请、会议、人力、器材维护、利息、发表和印刷、保险、住宿、货物等与科研相关的方方面面支出进行了详细规定。管理费、工资、福利以及其他各种费用都要求在经费预算中说得清清楚楚,每年各种实际支出允许有上下浮动,但浮动范围不得超过15%。另外,联邦政府还通过多种审计方式来监控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规定的遵循情况。  不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仍未能完全避免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与漏洞。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被检举故意提交错误的艾滋病研究项目人员名单和项目进展信息,拨出经费花在与项目无关的事务上。哥伦比亚大学承认错误。日前,曼哈顿地区法院根据《联邦虚假申报法案》对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处罚,要求其向政府赔偿900多万美元。  此外,美国一些机构还出现将经费大肆挥霍在古怪项目上的情况。最近,拥有30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指责联邦政府削减其财政预算,导致其没能及时开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然而,有媒体回顾了该所近10年的经费记录,发现很多宝贵的经费花在了一些听起来并不重要的研究上,比如,花费240万美元用日本折纸开发出了折纸避孕套,花费93万美元研究雄性果蝇是否更喜欢追求年轻的雌性果蝇,甚至花费10万美元发现了绝大多数黑猩猩是右撇子等

  • 用皮肤细胞“造”精子初获成功

    美国研究人员说,已经在利用皮肤细胞“制造”精子的研究中取得初步成功,完成关键步骤。受不育问题困扰的男士有望在几年内通过这种新型人工干预手段实现为人父的梦想。相关研究报告由《细胞—报告》月刊发表。 击破关键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詹姆斯·伊斯利博士带领研究小组,用多种化学品混合物“回拨”皮肤细胞的生物钟,把它们变成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细胞,接着使用营养物质培养成圆形细胞。 伊斯利说,这是用皮肤细胞“制造”精子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先前,已经有研究人员成功地用胚胎干细胞“造”出精子。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伊斯利博士团队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也就是说,他们距成功可能只有几步之遥。伊斯利博士团队使用的皮肤细胞全部来自男性。他们也曾经尝试使用女性皮肤细胞,但没有成功。 伦理之争今年早些时候,以色列与德国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老鼠生殖细胞“造”出精子。与用老鼠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相比,用男性皮肤细胞制造精子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老鼠生殖细胞来自老鼠,胚胎干细胞通常来自胚胎,与之相比,利用皮肤细胞培养精子在伦理上更容易为人接受。因为这种细胞可以从想圆“父亲梦”的成年男性身上采集,由它“制造”的精子里含有这名男性的基因。不过,受到相关法律限制,即使伊斯利博士团队的研究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也不可能随后在欧美等地投入临床。一直以来,关于通过人工手段干预生殖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的争论从未停止。 英国《每日邮报》28日援引从事相关医学研究的菲莉帕·泰勒的话报道:“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工作‘充满生物伦理学挑战’。” 带来希望伊斯利博士团队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不管存在何种争论,至少在短期内,这一成果可能帮助人们开发新型治疗不孕症的药物和避孕用具。不孕已经成为困扰不少育龄夫妇的难题。统计数字显示,在英国,六分之一的夫妇有生育困难问题,其中,40%的“责任”在男方。三分之一的不孕夫妇经过一系列复杂检查后仍然无法确定不孕的原因。因此,伊斯利博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对不少不孕夫妇而言意义重大。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男性生殖专家艾伦·佩西谈到这项研究结果时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好成果。”

  • 高校科研院所刚刚发布了博后、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伦正言实验室-北京市职位,坐标北京市,敢不敢来试试?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437.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博后、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伦正言实验室-北京市[b]职位描述/要求:[/b]一、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如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及固态电解质等。(2)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及其应用 ,如同步辐射,固体核磁ssNMR,干涉散射光学成像iSCAT等(3)固体材料合成科学(4)其他你个人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详述见个人主页:https://zhengyanlun.github.io/Research/二、招聘内容:(1)本科生实习及毕设(2022年9月及以后)(2)硕士/博士(每年各1-2名, 2022年9月及以后)(3)研究助理(2022年9月及以后),一般需要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4)博士后 (名额充足,待遇优厚,入职时间灵活可议),具体说明如下:(a)申请人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或其他相关领域博士学位,或入职前即将获得相应博士学位;具有锂、钠离子电池正极及固态电解质材料合成及电化学表征,同步辐射、电子衍射或核磁共振材料表征等研究经历及具备一定编程能力(python、C program等)的申请人尤其鼓励申请。(b)申请人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英文水平,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科研态度端正。(c)优秀应聘者会大力支持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并可提供海外顶尖科研单位交流深造推荐与支持。详细申请及待遇细节参见学院公告:https://chem.ucas.ac.cn/index.php/zh-cn/rczp/2016-03-28-08-12-1/2016-03-28-08-12-2/6324-2020-06-15-07-16-11三、导师简介:伦正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课题组组长(2022年9月入职)。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导师Gerbrand Ceder教授;现为英国剑桥大学博后,合作导师化学系Clare P. Grey教授和物理系Akshay Rao教授。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Chem,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国际材料研究学会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优秀研究生奖牌,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奖学金等学术奖励。课题组主要从事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等相关方向研究。PI与国内外诸多顶尖高校及国家实验室(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橡树岭及阿贡国家实验室、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及钻石光源、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均有密切联系。课题组经费充足,自由度高,鼓励且支持申请人依据个人研究兴趣自主选择部分研究课题,诚邀对储能材料及材料表征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加入。PI个人主页:https://zhengyanlun.github.io/[b]公司介绍:[/b]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437.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谈谈对中国科研论文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科研论文的看法最近我看见有些文章嘲笑中国的科研论文影响因子低,水平差,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SCI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每年会发布一次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很简单,SCI源期刊引用该期刊的总次数除以当年发表的文章数,如果某一杂志一年发表了10篇文章,他被引用了60次,影响因子就是6;如果一个杂志发表了600篇文章,被引用60次,他的影响因子就是0.1。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数量也是没有质量的,一个杂志发10篇文章,这种杂志也不行啊!话说中国的杂志,因为唯影响因子论,所以好文章都投到国外了,国内的好文章很少。其实以前我和我师兄讨论过,国内核心的水平,并不比国外低影响因子的杂志差。而是国内的评价体系使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语言因素,中国发表的杂志,大都用汉语,这样外国人就是想引用都引用不成。其实语言是导致影响因子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杂志的审稿周期长,而且要交版面费和审稿费,也是好多人逃离中国的原因。一味埋怨中国科研水平低是不对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第二,还是能够讲得通的。如果某一天中国不以SCI为评价标准的时候,陈景润发在科学通报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才能够得到认同。其实按照今天的标准,陈景润发个science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吧!

  • 中国科研实力:论文与人才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由此可见,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们实际的科研水平也达到了世界第二,在我们前面,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学强国仍然是我们要奋力追赶的目标,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高低,仅看论文数量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不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道理。要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学人才的持续积累与科研评价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人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的年龄正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已由过去的平均60岁以上,不断降低到去年的52岁左右;反过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却在不断走高,从过去的平均50来岁不断提高到60来岁甚至接近70岁左右。近1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科学研究由简单走向复杂,杰出科学成果从完成到获得最高认可的时间都在延长的基本趋势。一方面,职业科学家要更多的时间训练才能渐入佳境,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终身持续不断地研究,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的不断年轻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征兆,也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如果七八十岁才当选中国院士,那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希望就几乎不存在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对这些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以保障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到此止步。根据研究,一个国家,在行将上升为科学中心的赶超年代,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一般都不超过50岁。世界范围看,杰出科学家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峰年龄段也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因此,从科技政策的角度看,继续保持对年轻杰出科学家的支持和及时认可,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家认可的年龄;继续鼓励支持年轻院士潜心研究,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在制度上为其研究创造条件,并对其非科学活动适度予以制约,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看,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而且在战略上也非常必要。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令人颇感不安。据相关研究,从统计上看,中国科学家恰好在创造力的高峰年龄段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大幅下降。如果个别科学家由于工作需要,当选院士后必须要去当校长还情有可原,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科学家都在当选院士后不久就转岗从政,那对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保证大多数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不断形成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国家科学能力,就成为当今科技体制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家学术荣誉追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科学家追求的学术荣誉除了举国上下对SCI指标的关注之外,大多涉及科学奖励的层面,而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命名几乎被忘却。实际上,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是靠学术荣誉的分层递进来推动的。对科学家而言,最高荣誉既不是所发论文数量也不是引用率,甚至也不一定是诺贝尔奖,而是对其开创的一门科学的冠名。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达尔文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普朗克常数、哈雷彗星等等,在这方面,中国科学界甚至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状况是,对论文发表数量的关注太多,对引用率的关注不够,大量年轻杰出科学家盛年转岗离开了科研第一线。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实力,调整完善现行的科学评价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毋庸讳言,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论英雄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一开始先从重视数量上起步较为容易获得一致的评价标准,20多年前,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写篇文章,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现在20来岁的学生,可能几个晚上就能写篇SCI论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科学发展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在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从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术业有专攻、学仕皆精进、科学高追求”的策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质量,摈弃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模式,把握历史机遇,倡导社会观念变革,尽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数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持续奋进,是中国科学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专业教授)

  • 【分享】国务院食品安委会要求,食品监管人员年专业集训不少于40小时

    国务院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将集训行业道德伦理国务院食品安委会要求,食品监管人员年专业集训不少于40小时食品从业人员将集训行业道德伦理  据新华社电 (记者周婷玉)记者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宣传教育食品安全,该办近日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下称《纲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  公众食安基本知识知晓率5年超80%  《纲要》明确,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  《纲要》要求,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2015年年底前将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到80%以上,将中小学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  食品安全要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  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强调:  1.要抓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  2.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在有关媒体刊播食品安全公益广告,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办好相关网站,抓好监督执法信息公开;  3.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动员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发挥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 《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

    药品注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中,药品注册管理是从源头上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科学评价,保证上市药品安全有效,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  1 2010年药品注册管理的重要举措  2010年,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继续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率”这个中心,以风险效益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坚持“规范审批、公开透明、鼓励创新”的原则,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强化学药品物研究全程监管,进一步推进审评审批公开公平,提高审评审批效率,较好地履行了《药品管理法》赋予的职责。  1.1 完善药品注册管理法规体系  一是发布了《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规范和指导伦理委员会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和对受试者的保护,提高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质量。继续开展《药用原辅材料登记备案管理规定》、《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管理规定》、《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药物临床试验中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与监测管理规定》及天然药物注册技术要求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

  • 【讨论】最多不过30年,生命可由自己设定?

    “生命就是数据。人类就是编码。不出20年,顶多30年,每个人都将有机会免费得到自己的遗传密码,届时生命将按照自我设定而改写。”基因学发展迅速,会不会有人借此创造克隆人?对于学生的提问,杨焕明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基因是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也在拷问着我们的道德和伦理,但科学本身就是伦理,科学家理应对自己的研究和人类的命运承担责任,希望科学家不要站在被告席上,面对自己所造下的后果接受审判。”杨焕明是参与“国际基因组计划”的中国科学家,长期从事基因方面的研究,曾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 安捷伦荣获可持续发展科学家选择奖

    2024年4月17日,安捷伦宣布荣获两项 “2023 年可持续发展科学家选择奖”,分别为“年度可持续供应商”与“年度可持续产品“。两大奖项表明安捷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已跻身前列。“年度可持续供应商奖”旨在表彰安捷伦持续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亦认可安捷伦通过精良产品减少环境影响、推广环境友好实践和积极促进更可持续未来所做的贡献。安捷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项目负责人Neil Rees表示:“能获此殊荣,安捷伦倍感荣幸。过去二十年来,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我们都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也将继续与客户携手前行,共创更美好的地球。”凭借在减少所用消耗品和试剂类别中的优势,Agilent Cary 3500 多功能紫外 - 可 见 分光光度计 荣获年度可持续产品。Cary 3500多功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款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其光度测量性能极为出色,只需极少的样品前处理,即可实现具挑战性的测量,适合部署在受监管的环境中。该系统提供了独特的大样品室,适用于分析需要长光程比色皿的液体样品,也适用于表征固体样品。安捷伦副总裁兼分子光谱事业部总经理Geoff Winkett表示:“设计注重环保的产品,是安捷伦业务的核心特征。安捷伦的仪器设计力图全面提高可持续性,涵盖从产品设计和制造到使用和处置。Agilent Cary 35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获得ACT标签认证,展现出安捷伦始终遵守可持续发展标准,并积极采取对环境负责的切实行动。My Green Lab(MGL)颁发的ACT标签认证可帮助客户了解其购买产品的环境足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这一奖项表彰了安捷伦为帮助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的卓越贡献。”安捷伦的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此,安捷伦专门制定与《科学碳目标倡议》一致且定义明确的中期目标。安捷伦正积极通过各种能源项目来抵消碳排放,同时启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以期持续减少碳足迹。此外,安捷伦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亦兼顾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安捷伦正是借由诸如此类的努力来履行自身的伦理责任,并致力于打造更加绿色环保的地球。“科学家选择奖”由科学家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进行评选,在行业内具有独特地位。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该奖项现也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类别,专门表彰为减少科学研究对环境影响做出积极贡献的公司、实验室产品或服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会通过提名、评审和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对其工作影响最大的实验室产品和公司。[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