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乱象

仪器信息网科研乱象专题为您整合科研乱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乱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乱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乱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乱象话题讨论。

科研乱象相关的资讯

  • 科研经费乱象:课题怎成“有钱可提”?
    (新华视点)科研课题怎成&ldquo 有钱可提&rdquo ? &mdash &mdash 一些知名教授频陷&ldquo 问题科研经费&rdquo 透视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姜刚、李放)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ldquo 劳务费&rdquo &hellip &hellip 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很难与知名教授、研究员等联系上。然而,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公告却显示,两所大学部分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违规使用课题经费,引发广泛关注。   新华社&ldquo 新华视点&rdquo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时有曝出,一些学术权威也因&ldquo 问题科研经费&rdquo 不断牵涉其中。那么,科研课题如何变成了&ldquo 有钱可提&rdquo ?经费监管存在哪些漏洞?   课题&ldquo 寻租&rdquo 煞费苦心   日前,审计署发布2014年第8号公告称,厦门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因负责的课题组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遭处分,其中一人退回违规报销资金12万元。   该公告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按道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规定,给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戴上&ldquo 紧箍咒&rdquo 。严规之下,这些学术权威如何从课题中&ldquo 寻租&rdquo ?   &ldquo 拿到一个科研课题基本就等于拿到了一笔&lsquo 零花钱&rsquo 。&rdquo 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教师表示,申报课题时,知名教授往往更具&ldquo 资质&rdquo 优势,然而拿下课题后,有的项目根本用不完那么多经费,到结题时为了凑够金额,只能东拼西凑&ldquo 过关&rdquo 。   由于对课题经费有严格的开支范围,只有相关规定内的发票才能报账,一些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为了&ldquo 合法&rdquo 报账煞费苦心,有时甚至&ldquo 迂&rdquo 气十足。   山东某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为套取课题经费,竟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涉及金额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一半左右。不少网友质疑道:这个课题组是在做科研还是坐火车?   虚报、冒领课题经费,也是一些学术权威&ldquo 寻租&rdquo 的手段。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在负责科研课题期间,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ldquo 劳务费&rdquo 。   记者调查了解到,与一些官员成百上千万元的贪腐相比,部分学术权威违规使用的科研经费数额大都略显&ldquo 清水&rdquo ,甚至一些教授还认为,&ldquo 科研经费拨下来,自己分配用一点无伤大雅,这些小钱值得计较吗?&rdquo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指出,近年来查处的科研经费腐败案中,不少涉及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或带头人。正是这种&ldquo 蚂蚁搬家&rdquo 式的小贪心态铸成了当今科研乱象,一些教授、专家觉得挪用一点、挤占一点问题不大,然而积少成多最终犯下大错。   粗放管理 报销流程存漏洞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20%以上,然而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随着一系列科研腐败案件的曝光,引发了公众对经费管理的担忧。   &ldquo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在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lsquo 一言堂&rsquo 。&rdquo 北京某市属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管理存在&ldquo 重立项、轻监管&rdquo 问题,课题申请下来后,很多事情都是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容易导致私用、挪用经费情况的发生。   经费粗放式管理使一些学术权威违规操作成为&ldquo 潜规则&rdquo 。记者调查了解到,教授等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大都希望含金量高的课题能带来更多经费,然而一旦批下来,就必须把钱花完,否则就会影响下一年课题申报。   财务报销流程存在&ldquo 漏洞&rdquo 。一位教授坦承,到财务部门报账时,若遇到麻烦,一般通过技术处理有票大多可以&ldquo 通融&rdquo 。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助长问题经费的发生。记者咨询多家高校教师获悉,这些高校虽然对经费管理制定了操作办法,但不少在执行中容易大而化之。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的惩处,有的是进行&ldquo 内部通报&rdquo ,有的要求课题负责人把违规资金退回了事。   &ldquo 好钢&rdquo 用在刀刃上更需全程监管   去年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ldquo 恶性问题&rdquo 连说两个&ldquo 愤怒&rdquo ,并表示&ldquo 痛心&rdquo 和&ldquo 错愕&rdquo 。这表明惩治科研领域腐败任重道远。   记者梳理多起案例发现,对当事人处理轻重不一,有的因贪污、挤占课题经费被判刑,而有的仅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并责令将违规资金一退了事。   &ldquo 惩处力度不足、弹性空间大使得违法成本低,是问题科研经费屡有发生的原因之一。&rdquo 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潘昌新认为,课题经费乱象备受社会诟病,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也使得科研成果质量缩水。   针对课题管理&ldquo 重立项、轻监管&rdquo 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表示,要遏制&ldquo 只管拨钱,而对效果不闻不问&rdquo 的做法,整合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力量,确保经费公开、透明、高效使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建立全程监管机制。   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研究的周华认为,为避免变相逼学术权威&ldquo 造假&rdquo ,可根据贡献程度,对科研人员实行公开奖励,让科研资金释放出更大效应,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力。   专家还认为,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评价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全程对科研过程和成果进行考评,并根据结果对课题经费适当调整。
  • 从“双一流”看科研人才之乱象
    p   “我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已经有两位‘杰青’去了北京的高校。”电话中传来老院士的无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说,他理解他们离开厦大的理由,“在北京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机会更大”。 /p p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能坦然接受。 /p p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除高楼、设备等硬件条件外最关键的“软实力”,也成为各大高校竞争的资源。“挖来挖去”的人才乱象,让很多高校不堪其扰。现在,更有部分代表委员担心,当下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会让人才竞争的池水越搅越浑。 /p p strong   遍地开花 何处留香 /strong /p p   在去年两会期间,郑兰荪就十分关注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他在会上表达了人才流动有可能会像“足球队员转会”的观点,引起当时在场委员的一致认同。 /p p   一年过去,郑兰荪从自身观察和与科教界同仁的沟通来看,上述情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他还担心,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愈演愈烈。 /p p   “‘双一流’建设过几年是要考核的。如果引进的优秀人才多一些,考核结果自然更有保障。”郑兰荪说。 /p p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厦门大学入选,该校化学学科也入选一流学科。不过,郑兰荪目前还没看到国内其他高校的高端人才流入。他坦言,同样是“双一流”高校,厦大的魅力目前还很难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一些高校相媲美。 /p p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如今高校竞相引进人才导致待遇不断提高。这种待遇不仅指收入,还包括住房、子女就学等条件,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各地区高校的均衡发展。”郑兰荪认为。 /p p   事实上,此类现象已非个案。过去一年间,高校吸引人才的办法花样翻新:上海某高校给领军人才开出百万元年薪,并配套800万元购房补贴;杭州某高校和天津某高校为吸引院士开出了500万元年薪的价码;河北某高校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p p   然而,无论是收入待遇、周边配套,乃至科研环境,欠发达地区高校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都是缺乏竞争力的。这也导致在这一轮人才大战中,更需要人才支撑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了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p p strong   一所高校 两种光景 /strong /p p   身处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未进入教育部的一流高校名单。然而,其在人才流入与流出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均衡现象,同样值得思考。 /p p   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在校内形成了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的鲜明对比。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入相对较多,而未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失却有些严重。甚至,有未进入一流学科的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经过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离开。 /p p   人才流动“不平衡、不协调”,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郝跃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 /p p   “双一流”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而为了应对“一流”几年后的考查,进入一流学科名单的,学校在资源投入上也会有所倾斜。“国家、学校等资源的多重叠加,带来的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不均衡。”郝跃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对那些未进入一流学科的院系打击较大,恐怕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p p   如今,“双一流”这根指挥棒,正在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其中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功利因素,又有多少是现行规则下人才的自然选择,估计很难一一甄别。 /p p   然而,“双一流”建设有可能加剧人才恶性竞争的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p p strong   追溯本源 教育回归 /strong /p p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经费、工作环境、子女教育等配套的欠缺,中西部高校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海外高端人才比较困难。这种唯“待遇”论的人才引进模式,让当下的人才流动陷入“越有钱越集聚人才,越没钱越留不住人才”的死循环。 /p p   “我们不应当把高校分成两极,而应当强调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使命。”高岭建议,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不妨探讨柔性引进,也就是人才共享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此缓解当下的人才窘局。 /p p   事实上,为防止高校人才两极分化,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p p   但这样的行政举措,不仅实施起来存在困难,也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才健康流动的作用。 /p p   郝跃提醒,该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行政手段对高校发展干预过多,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将发展权交回高校自身,让高校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当下人才流动的乱象,助力中国高校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p
  • 高校科研经费乱象:部分单位立项靠拼关系 6成被套现
    调查动机  最近几年,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应该说,高校科研领域的问题正在一一改正过程中。然而,在高校科研环境日趋向好的背景下,个别高校的教师却出现了不敢做科研的现象。这背后是何原因?  年底是每个单位、每个人盘点过去一年工作的时候,对于上海复旦大学的很多老师来讲,过去一年该校科研领域的两个贪污案被定罪给他们留下了巨大阴影。“现在一般都不做科研,不知道哪天轮到自己。”近日,该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据悉,不久前复旦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部原主任杨萍、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原正、副主任敖红和黄爱民均以贪污罪分别被判刑。从今年年初至今,《法制日报》记者一直关注这两起案件的走向,并对沪浙两地多所高校科研领域的管理现状,展开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存漏洞  杨萍在看守所待了3年4个月,她被释放后找到记者“喊冤”:“自始至终,我没有承认犯罪,所有科研项目从审批到完成都是按照学校规定办理,科研经费的分配和取得也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办法实施,要有罪也是学校制度有罪。”  杨萍一审被判有期徒刑10年,二审改判为3年4个月。二审判决后的第三天,她刑满释放。然而,她的两名下属却没有如此幸运,一审分别被判10年和12年有期徒刑,二审虽改判,但至今仍在狱中服刑。  法院给两案定罪的理由是,利用职务便利,将应由所在部门承接相关实验服务项目的所得收益予以侵吞,而敖红和黄爱民一案又暴露出借用别人名义承接科研项目、用假发票报销套现的科研经费管理乱象。  “这两个案子代表了目前高校科研领域管理中的两大方面,大部分老师都像杨萍这样以学校或者部门的名义承接科研项目,然后以酬金的方式获利 小部分没有科研资质的人会像敖红、黄爱民这样借用别人名义或者其他不正当渠道找项目赚钱。但不论是哪种,在科研经费支取的实际操作中乱象丛生。”上述不愿具名的复旦大学老师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2010年,复旦大学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亿元。另据资料显示,浙江大学2011年到款科研经费28.17亿元,总量居高校第二,其中千万级项目达到102项。从这两组数据可窥高校科研领域的经费之巨。  “科研项目一般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前者是拨款类项目,由上级部门或各类基金下达和资助的研究项目 后者为非拨款类项目,即向社会承接的研究项目。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纵向课题比横向课题多得多。”这位老师透露,如果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科研经费都得以千亿元计算。  “从我们审理来看,复旦大学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上的确存在漏洞。”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周法官告诉记者。诚如他所言,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在对复旦大学专项巡视后指出,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具体而言,从2008年至2013年,该校有25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属于重复申报课题 有2个项目涉及4个专利授权属于用旧专利充抵新课题成果。巡视组还要求学校对配套资金不到位、违规报销经费、未按规定退还结余经费等问题进行排查。  在调查中,有多名高校领导和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案子只是高校关于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冰山一角,复旦大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依法严格规范管理,关系到我国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任重而道远。  立项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  记者从杨萍处获悉,复旦大学科研老师手上都有两个本子,一个酬金本,一个经费本,这是每个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必备的两个记账本。按照学校和动物实验部多年来的规定和惯例,有科研资质的老师,谁承接,就由谁申报、完成和最终对经费的管理分配。杨萍承接和完成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经费使用均记录在记账本上,然而,这最终也没能成为她洗罪的证据。  记者手头有一份《复旦大学理科与医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记者注意到,在该“规定”中,科研经费到学校账户后,学校收取5%的管理费和3%的科技活动费,项目负责人可提取纵向课题最高8%的酬金、横向课题40%的酬金,其余的用于实验开支。如果项目结束后经费仍有结余,项目负责人还可以提取不超过40%的劳务酬金̷̷  此外,记者还取得了浙江大学和上海其他三所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发现分配方案大同小异,但浙江大学规定的经费列支项目要比复旦大学的更为详细,具体为三大类13项,另外,浙江大学在今年3月又专门对横向课题经费管理作出新的规定,补充了对业务招待费用的限制。  “之所以酬金的比例如此之高,就是要激发老师科研的积极性,但问题就出在经费管理环节中,由于管理过于粗放,可操作空间太大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就容易滋生乱象。”复旦大学刘老师做科研多年,对业内操作了如指掌:“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那么,多年来高校科研领域的乱象又有哪些呢?刘老师给记者做了分析。首先是立项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一个原本科研实力不强的人,只要当了校领导,课题马上就来,于是很多人就削尖脑袋,往上钻营。另外一些老师也纷纷利用学校的资源“跑部钱进”,拿了课题费后,甩手就给了年轻教师或学生去做。  其次是经费花不完,报销靠造假。每年那么多的科研经费,学校在收取了管理费后基本不控制。复旦大学更是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于是,为了套现,开具假发票、编造假合同、编制假账目等手段应有尽有、防不胜防。  “老师变老板,项目变金库,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把装修发票、购车发票统统入账。中国科协曾有过调查,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刘老师说。  其三就是验收走过场,成果没人管。“有关系拿到项目的就有本事结题,花点经费,请几个专家说说好话,即便课题不怎么样,照样有机会拿优秀。”刘老师透露。  滕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没有科研资质,前几年就把接来的项目放在导师名下做。“高校工资低,要赚钱就得做科研,所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告诉记者,“现在普遍不敢了,这不是闹着玩的,要坐牢的。”  学校制度有缺陷亟待完善  在杨萍案中,记者注意到,其定罪最重要的一组证据就是复旦大学出具的两份“情况说明”。这两份说明后来被该校老师广为诟病。  “这两个案子中,到底是个人故意犯罪,还是学校制度缺陷所致,这是学校需要面对和检讨的,但现实中学校却是一推了之,撇清自己。”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从案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快四年了,但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的建章立制上并没有太大改善,这让我们感到后怕。”  那么,在科研经费贪污案发生后,尤其在中央巡视组对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提出整改意见后,复旦大学又有哪些作为呢?  记者从今年2月开始,一直在和复旦大学宣传部联系,希望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但一直得不到正面回应,其间曾致电该校纪委书记,也被直接回绝。  刘老师以前每年都要负责三到四个科研项目,但近两三年来他几乎不做了。“同事中,除了职称晋升需要,一般都不做科研,这虽是块肥肉,但风险太大了。”他说,学校虽然在建章立制方面没有进展,但财务规定明显严格了,以前那些可以报销的项目现在几乎被砍光了,科研真的不好做。因此,现在学校科研发展呈断崖式下滑。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关政策。  华东政法大学童老师告诉记者,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收入分配政策固然重要,但合法依规地获取报酬是前提。要杜绝科研领域的乱象,还得从依法治校做起,尤其在立法层面,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  同时,他还认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应建立诚信和惩戒体系,追加相应责任条款,在验收评估中,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记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并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并以此培养一支积极性高、创新力强、风清气正的高校科研队伍。  (为保护受访老师隐私,文中受访老师除案件被告人外均为化名)
  • 评论:1505张火车票报销折射科研经费乱象
    据《济南时报》 3月31日报道, 3月29日闭会的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书面印发了山东省政府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 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 49.75%。目前,课题组责任人已受行政严重警告处分。   作为大学教师,笔者深知为数不少的大学教师申请科研课题(项目)是奔着经费去的,而不是为了科研本身。课题(项目)的级别越高,经费越多,那么就越有吸引力,竞争就越激烈。为了成功地申请下来某个课题(项目),申请者往往要动用各种关系和资源,甚至性贿赂。在结题(结项)前,负责人需要做好相关公关工作,以便让参加结题(结项)的专家们“不为难”课题(项目)负责人,顺利通过结题(结项),然后负责人就能拿着各种票据将剩余的经费全部报销出来。   由于是为了经费而搞科研课题(项目)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当然就不会全心全意于课题(项目),也就是说,不会真的去差旅调研、考察、开会。那么在报销的时候,按照经费管理的规定,需要课题(项目)负责人提供相关票据,比如会议邀请函、火车票、飞机票、办公用品发票、设备购置发票等。如果本身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到报销的时候,就只能提前搜集准备好。一般而言,火车票、打的票、通信发票好凑且总额容易累高,办公用品发票、设备购置发票则比较难凑,因为一般人不会涉及买书、打印、复印、装订,所以这些发票极其稀少,很难凑。   如此一来,上述新闻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这两个课题没有经费,或者经费很少,那么显然就几乎没有人愿意忙活着申请了。既然好不容易申请下来了,那么对于课题组负责人来说,就应该使劲拿票据去报销,能报销多少是多少。火车票相对而言很容易一下子就凑齐很多,甚至专门有人专门贩卖使用过的火车票的,因此火车票就成为最大热门的报销票据。   科研课题(项目)负责人用虚假支出票据报销早就众所周知。大家都这么做,只有少数人才不很走运地被查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被舆论称为“捐精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因主要用虚假票据以各种名义从科研经费中非法报销(名目包括差旅费、复印装订费、劳务费、租车费、网站开发费等)而于2012年12月18日被一审判处13年有期徒刑。虽然教育部一再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报销审核监督制度”,但由于存在巨大的利益,往往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认真执行和贯彻落实。所以说, 1505张单程火车票报销折射出的科研经费乱象,有关部门是时候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治了,不然科研课题(项目)泛滥成灾,大把大把的经费被用虚假票据报销了,却出不了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在制造科研繁荣泡沫和假象的同时,还让一些人肥了私囊。
  • “两会”热议压缩科研经费 回看高校科研环境乱象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金”,“课题”,“发文章”等等字眼是高校教师离不开的话题。每年的五月都是收获国自然基金中标果实的时间。“ strong 没有经费就不能有高质量的实验和科研 /strong ”,这似乎已经成为科研界的共识。那么,高校经费面临削减的今天,科研经费应该压缩吗?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科研的一池清水被搅浑了呢?笔者探寻知乎热搜“南邮”桂冠老师事件,看一看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是否需要削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北大校党委书记提出异议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邱水平在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建议不要压缩重点高校科研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邱水平对重点高校科研经费削减提出异议。他认为疫情原因使得国家经济遇到困难,但科技攻关的正值关键时期。高校是国家的科研主力,还是不要因为要过“紧日子”就压缩重点高校必要的科研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总理“不安”,政策应该走向何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月23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谈到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和待遇的时候,竟然用到了“不安”这个描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总理指出:“现在依然有些旧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让更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既赢得社会尊重,又获得应有报酬 /strong /span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好多遍,有关方面发过文件,科研人员也为此鼓了许多次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让我感到不安。 /strong /span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总理还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客观上会捆绑住科研人员的手脚”。这种“不安”深刻反映出我国科研环境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他既担心科研经费的减少会影响我们重大专项的研究进度,同时也关注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在科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总是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矛盾。如何使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的手脚脱离捆绑?如何统筹兼顾发展科研事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光靠削减经费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直面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论文至上——南京邮电大学“水牛”老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就在5月25日,一件令学术圈关注的的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和其学生黄同学登上“知乎”热搜。起因是黄同学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5px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1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af4f6fe-e348-476a-91b9-84e76956466e.jpg" title=" 知乎热搜桂冠.png" alt=" 知乎热搜桂冠.png"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17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图为知乎网站搜索“桂冠”截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Caltech”,1891年创立,是全球科技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在校生仅千人左右,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学府。平均每千名毕业生就有一人获诺奖(共74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黄同学是“南邮”本科生,曾冒充北大学生,后来保研资格被清华取消。如今,靠着“海外导师推荐”和一堆论文以及不算出色的外语成绩申请到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资格,成为该校2020年唯一一个中国大陆学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网友披露,“黄同学”导师桂冠,3年半时间发表了300多篇IEEE论文,有200多篇期刊文章,以及70多篇会议论文。其中在OA期刊IEEE Access上发表的论文多达50篇。以平均每4天一篇的速度,被冠上了学术圈“水牛”的称号。38岁的桂老师,2015年为南京邮电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压缩感知,超分辨雷达,无线通信,宽带信号传输技术以及自适应稀疏信号处理。他还担任了论坛以及各种杂志期刊的审稿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笔者了解:OA(Open Access)期刊在国外的收费一般都在万元水平。比如IEEE旗下IEEE Access的APC高达1,750 USD,约合人民币12,481元;而MDPI旗下OA期刊Information、Sensors以及Electronics等刊物APC在1,200–2,000 CHF(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8,815–14,691元。相比传统期刊由学校图书馆订阅(读者付费)的模式,这种“OA模式”常常被人诟病“给钱就发的水论文专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按每篇文章的价格平均1万元人民币。按照“南邮”桂冠老师的惊人“产量”,300多篇文章的版面费至少300万元以上。其经济实力“可窥一斑”。根据官方资料:黄同学和其导师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共申请198个面上项目,资助项目33个(资助率16.67%),获得直接经费1968万元;申请的青年基金149个,资助项目47个(资助率31.54%),获得直接经费1151万元。而作为青年教师的桂老师,其学校拿到的国家自然基金平均为24.4万元/项。3年时间内,至少需要10个以上这样的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这不由得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大比例的经费和论文产出。确实令人质疑科研经费应用的合理性。但问题不在发不发文章,令人产生疑问的是其文章数量和文章的质量。该学校的经费数目尚且没有进入全国前100(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可以大胆推测,这个现象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也许仍有许多没有被“顺藤”摸出的高产作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行业“潜规则”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5px " 生物、化学、环境以及材料四大领域是历来论文灌水的重灾区。如今,灌水现象已经在向各个领域渗透。那么,科研领域完整的“运营模式”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呢?以笔者的角度做了以下简单的梳理: /p table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word-break: break-all " width=" 644" valign=" to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1篇高质量论文——& gt 拿几篇这样的论文申请经费/招收硕士——& gt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color: rgb(0, 112, 192) " 拿项目经费发更多的高IF论文——& gt 拿更多的论文获得更多的经费/招收博士——& gt /span /strong /span 建立PI团队:购置仪器设备/雇佣实验技术人员/财务人员——& gt 学生发高分文章毕业(留校)——& gt 拥有年轻教师队伍——& gt 扩大知名度——& gt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并轨进行——& gt 建立更多的学科/行业标准——& gt 成为科学或者技术上的先进& #8230 & #8230 /strong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良性发展的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生存之路 /strong /span ,一个研究人员通过合适的渠道发表他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依据价值的高低发表在不同水平的刊物上。刊物的水平也会随着引用的数量而发生变化。出版物或者专利客观反应了研究人员的职业水平。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比较客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但是,如果这其中增多了很多的“人为因素”,就会带来太多的不正当竞争。如果科研工作者的进阶之路止步于“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更多的钱换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文章换更多的钱 /strong /span ”这样的死循环,加上OA期刊“交钱灌水即发表”的可能性存在,科研的乱象则难以治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人社部、中科院联合发文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早在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就联合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高分”(IF影响因子)论文不是考核的唯一要求,职称评定应建立科研人员代表作等制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意见》提出了代表作制度:“将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建立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同时严格代表作审核制度,保障代表作评价的公信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与此同时,强调坚持科学评价:聚焦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尊重和体现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价值的职称评价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仪器设施闲置浪费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造成科研经费浪费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仪器设备的盲目采购。2018年底科技部点名批评了三家单位,在其网站公开发布了《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简称《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参加该次评价考核的共有21个部门373家单位,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3.4万台(套),其中原值500万元以上的1173台(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76个,涵盖天文、高能物理及科考船等多个领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6个单位的考核结果较差,不仅是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力、通用仪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个别单位还存在闲置浪费严重、提交数据严重不实等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评价考核,发现部分单位仪器分散化、个人化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单位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考核中有不少近三年新购置的通用仪器,全年使用机时少于200小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任重道远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实,“水论文”本来不是科研工作者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仪器购买的初衷也一定是为了服务科研而考虑的。一个大学老师的初衷本应该是教好书,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但是,这种畸形的产业模式必然会导致的本末倒置的,科技发展的未来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正如总理强调的那样:“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得是充分调动亿万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科学家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把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活力。”因此,“一刀切”的削减科研经费并不能改变科研乱象。在减少科研经费的同时,需要调整政策,使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真正找到做科研的初心。让纳税人的赋予的科研经费做出合理的使用。 /p p br/ /p
  • 科研经费报销呈乱象 高校发票贩子生意好
    在一些高校周边,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有人一手抱婴儿,一手往外递送名片,嘴里小声说着:&ldquo 发票,发票&rdquo 。   为什么发票贩子聚在高校周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科研经费&ldquo 供养&rdquo 这个市场。   发票贩子:发票生意好   在武汉市广埠屯电脑资讯广场,&ldquo 发票发票,办证刻章&rdquo 的声音不绝于耳。街边的墙上贴满了写着各类代办业务的广告。这些叫卖&ldquo 发票&rdquo 的人很容易被识别,他们一般手持&ldquo 办证刻章&rdquo 字牌,怀抱小孩。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一位中年妇女主动上来攀谈。她说:&ldquo 绝对是真的,可以报销&rdquo ,不仅如此,发票的种类可以随意定,&ldquo 要什么类别都行,你们学生就文化用品、办公用品的都可以&rdquo 。   记者提出担心不能报销,她拿出一张发票,指着上面的发票代码说可以到网上查询。这位发票贩子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他们是按照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的发票面值收取费用,30元可以买到9000元面值的发票。   其他几位发票贩子也围过来。一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们发票生意现在相当好,老师学生都来买,尤其是周边高校的学生。一名年轻女票贩开口要价就是100元一张,并坚称她手头的发票都可以用于报销。&ldquo 发票码都可以查到的,是真的。&rdquo 但被问到哪里去查时,她却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高校科研经费报销乱象   据发票贩子说,到他们这里买发票的高校师生大多是手里有项目需要报销兑现的。   一位高校学生告诉记者,他是导师课题组的&ldquo 办事员&rdquo ,除了做实验之类的活儿,还有个任务就是搜集各种发票,搜不够,常常需要去买假发票。   历史学家章开沅曾向媒体分析发票造假的成因,&ldquo 大学仅仅鼓励创收、拉项目、搞评比,那大学就像政府、企业一样,有些人水平不高,靠油嘴子拉来一百万、二百万的项目,项目经费人人都要报销,发票市场也就兴起。&rdquo   &ldquo 媒体报道有学校课题组,报了一千多张火车票,这就是个典型。&rdquo 章开沅说,&ldquo 需要通过发票来报销经费,你不用,别人不说你节约,别人说你没本事,以后经费就拿不上这么多。这样的制度设计,就让风气越来越歪。&rdquo   某高校一名研究生透露,虽然学校对经费报销有严格规定,但&ldquo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dquo ,何况一般人并不会露马脚,多数时候只是较少的金额。   &ldquo 大学老师的工资太少了,必须多拿经费,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可能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rdquo 他说,&ldquo 这其实在高校较普遍,社会环境如此&rdquo 。他举例说,为了占小便宜,报账时在能报的类别多开一点发票,这样不能报销的项目就可以算在能报的项目里了,例如可以多开些原材料、书籍的发票。购买发票就是直接将项目资金兑现。   记者在高校调研了解到,当前的科研经费机制存在漏洞,同时项目经费泛滥和贫富不均,饱受诟病。   整治需从源头开始   记者在某高校关于科研经费申报的规定上看到,该校校外委托经费和学校科研基金两类科研经费中,后者申报流程较为简单,仅需校领导批示与科发院发放经费通知单,科研人员凭此到财务处办理划拨、转账业务,即可领取经费 校外委托经费的申报相对复杂:科研人员填写立项表向院系科研秘书申请拨款,院系科研秘书向科发院先装院申请拨款,科发院向财务处查询到款,再立项审核、下发拨款通知等。   一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说,目前高校大致报销流程如此,这种先垫付资金,再报销经费的模式,一定程度上&ldquo 刺激&rdquo 了科研人员搜集发票、买发票兑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科研经费有&ldquo 泡沫&rdquo 。   华中师范大学的梅正罡教授表示,在一般高校的流程中,难以见到对于经费使用控制及监管的硬性措施,这导致了科研经费报销&ldquo 有空子可钻&rdquo 。   对于高校内存在的利用假发票侵占科研经费现象,梅教授表现出担忧。他认为,要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发票流通,力求&ldquo 不买假发票也能把事做好&rdquo 。他举例说,对科研人员进行有限制、小额的项目补贴,经费包干使用等能有效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减少因经费不足迫使负责人购买假发票的不良现象。对恶意侵吞公共资产的人,要&ldquo 及时发现、严惩不贷&rdquo 。
  • 张艳代表:如何整治“种业乱象”
    p    strong 两会声音 /strong /p p   “我国种业乱象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现在仍在继续,甚至有所加剧,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艳对此很担忧。 /p p   张艳分析,当前,各地市场上种子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种子“套牌”“套包”原种繁殖生产、无证生产经营、非法转基因横行、合法“次品”涌入市场等乱象丛生,出现“假种子不劣,劣种子不假”的尴尬现状。 /p p   她具体说道,“套牌”“套包”已经成为中国种业的一大痼疾。“一个好品种进入市场很快就被窃取亲本进行扩繁,‘套包’紧跟其后,价格越高的种子,被‘套包’的概率也越高,超高的造假利润驱动造假行为屡禁不止。” /p p   此外,近年来,非法转基因种子成为“套包”的香饽饽,“抗虫玉米”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千家万户,几乎一籽难求。“市场上哪个品种热销,就有人‘套包’哪个。”张艳说。 /p p   “劣币驱逐良币”的弊端显而易见。张艳认为,与利益损失相比,种子侵权造假对创新的积极性影响更大。“科研水平高的育种者普遍担心育种科研成果被剽窃,千辛万苦培育的种子被盗,谁还会耗巨资研发新品种?从长远来看,最终受害的还是种业和农民。”同时,非法转基因种子充斥市场,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p p   基于此,张艳建议,为保护育种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应加强基层种子市场的执法和监管能力;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制裁各种侵权行为,执法处罚覆盖各个环节;严控制种源头,加强种子入市前真实性检测;打破利益联盟与地方保护,严禁严法“软”执行;畅通维权通道,重视县一级打假维权主战场,注重源头打假,降低维权成本。 /p
  • 核酸快检乱象的“刹车”是对技术迭代的促进
    最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有关新冠核酸快检技术的通知中提出:核酸快速检测结果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一时间,行业哗然,转发者有之,解读者有之,彷佛一夜间核酸快速检测技术成为了“烫手山芋”。  “谈快检而色变”?专家表示实在没有必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通知,更像是在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从核酸快检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敲了个警钟,让整个行业能够更科学、更严谨地沉淀下来,与传统的PCR技术形成互补方案,共同解决疫情防控中各场景下的问题。  “核酸快速检测技术”标准到底是什么?今天小编也把整理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01核酸快检——落实“四早”应运而生  自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实现既快速又精准的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加快提升快速检测能力,尤其是推进检测时间短且无需实验室的核酸快速检测设备生产扩能。  7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产品研发上市。“这是疫情防控‘早发现’的重要支撑,也有助于让科学防疫更有效率。”  2020年7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提高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通知》,要求发热门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在6小时内报告结果,争取缩短至4小时。  因此,临床检验急需精密度高、操作简单安全、时间快速的产品,不仅能满足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需求,也能缓解院内检验人员压力,降低院感风险。  核酸快速检测正是基于这种“检测时间短、无需高级别实验室、不依赖专业人员”的类POCT方法。  再看本次广东省疫情暴发后,2021年6月12日广东省卫健委发布的另一个文件:  该文件指出,现阶段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为“相对常规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样本检测全过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且仪器便携式(部分检测系统实现便携式),具有或不具有核酸提取、扩增检测一体化的特点。”  所以,核酸快速检测的关键点不仅是时间快,更要结果准确、操作便捷,绝不能以牺牲产品性能,降低产品准确率为代价。  然而,想做到又快、又准、又便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电子工程设计、自动化集成、智能化应用、生物酶改造、反应体系调试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创新,这也是世界各国争相攀登的科技高峰。期间,众多科技产品应运而生,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全人类抗击新冠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部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产品进入了市场,给核酸快检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深圳市卫健委的通知是针对核酸快检产品“鱼龙混杂”的现状做出的规范之举,既未否认快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塑造技术规范标准,杜绝不良产品进一步影响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通知发布后,产品质量、性能过关的产品有机会推动标准更快建立,而已经被证明产品质量差、性能不过关的品牌,则恐怕将被清理出局。  02鉴别核酸快检质量的4个方法  那么,如何去伪存真,鉴别真正的核酸快检产品呢?大体可以从4个方面判断。  一、取得国家认证资质  关注该快检平台的资质是否合规。通常新冠核酸快检产品为一个系统,包含仪器和试剂两种产品,均需取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均需经过一定数量的正式临床试验的验证。  简单说,就是核酸快速检测仅仪器或者试剂具有资质是不够的,必须要确认两种产品都具备证书,并且相互匹配才行。目前市场上还存在仪器有证书,但配套试剂未取得注册证,或存在使用未经临床样本验证的监管注册级别最低的一类备案证的情况。  二、临床充分的性能验证  其实,核酸快检行业需要从严管理,在开展检测前,都需要进行性能验证,包括验证检测下限、抗干扰能力、准确度、特异性等关键指标,产品性能是否好,需事实数据来佐证。  而实验室参加国家或省级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也是常规操作项,不按要求参加室间质评的,或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或检测质量问题突出的,则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核酸快检产品。  三、满足“5个刚需”  ◇ 快:样本随来随检,无需攒样,样本进结果出,整体时间少于60分钟   ◇ 准: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 易:操作简单、步骤少,标准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依赖程度低   ◇ 安:一次开盖,全封闭上机,最大化降低污染风险   ◇ 小:体积小、质量轻、方便移动。  很多“假阳性”出现,是因为操作系统的设计存在技术缺陷,没有实现全封闭上机,或手工操作复杂,样本处理操作多达5-6步,使得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污染。而能经过市场检验的核酸快速检测设备,通常都是一次开盖,全封闭上机,最大化降低了污染的风险。  四、随来随检  是否能真正做到随来随检,也是检验快检产品是否把“快”充分发挥出来的关键。  在国际主流核酸快检产品上,大多为单独样本上机,并可实现随来随检。如果同时有多个样本上机,会采用独立控制的矩阵模块化设计,避免攒样,实现对于每个样本的现场快速出报告。  目前市场有一些核酸快检仪器需要攒样上机,此时通量就会成为短板,通量越大攒样时间越长,反而影响检测时间,无法做到随到随检,早发现、早诊断。  03写在最后  从“通知”整体内容来看,深圳市卫健委明确了核酸快速检测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确了核酸快速检测应用场景,这既是出于规范标准的必要,也为种种乱象“踩下了刹车”。通知的发布,短期对于行业来说看上去是一种“打击”,但长期来看,是对技术迭代的无形助力。  所以,我们也不必“谈快检色变”,好的产品可以用事实说话,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实际数据和结果获得专业机构和管理单位的认可。目前,在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利好政策下,技术突破难免会有“鱼龙混杂”的乱象,但只要我们“擦亮双眼”,按照小编的鉴别宝典,孰真孰假,一辨即知。  乱者已乱,无需多言,智者见智,才能让谣言止于智者!
  • 北京:空气检测乱象或将被遏制
    空气检测市场存在诸多乱象,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从多方面了解。 如果检测过程过于简单,检测仪器过于简陋,要警惕有猫腻。   随着人们对家庭装修环保性的重视,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逐渐成为新兴行业。近日,北京市工商局联合环保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对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不具环保资质、虚假宣传、打价格战的现象浮出水面。据悉,市工商局将制定规范的室内环境检测承揽合同,行业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空气检测市场繁荣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随着装修旺季的到来,很多消费者开始请专业机构检测室内空气质量。   记者在百度中搜索“室内空气检测”,共显示约5180000个结果,不乏公司广告、推广等信息。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表示,除了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专业检测机构,专门从事空气检测、空气治理的公司越来越多,家装公司也通过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提供空气检测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择服务,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   东易日盛装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吴小双介绍:“现在消费者很重视家装环保,不仅选购环保性能达标的主材,还注重家装公司对整体装修效果的环保承诺。针对此类情况,我们与第三方室内环境监测机构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五检测所有限公司合作,由其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消费者在公司消费就可得到免费检测服务,消费者对此很欢迎。”据业之峰装饰北京分公司客服经理隋福娟介绍,消费者如果有空气检测需求,公司会为其提供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服务。   检测市场乱象丛生   然而,空气检测市场也存在诸多乱象。近日,据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信息公布,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市环保局等部门整治行业,发现虚假宣传、超范围经营、价格混乱等是室内环境检测行业的主要问题。   宋广生介绍说,无检测资质的企业以提供免费检测诱饵,吸引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 检测机构虚假宣传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违法检测 有的企业采用简易的仪器进行低价和不规范的检测,造成市场上检测的价格悬殊,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据了解,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须持有省级或以上的质监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才可以提供检测服务,即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没有CMA标志的报告无效也是不合法的。据悉,目前国家并无空气治理资质认证,对空气治理效果并无标准,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益做出违法行为。   据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市工商局表示将制定类似与购买家具、装修装潢服务的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明确检测机构的资质,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规范企业的行为。   揭秘   权威头衔当幌子   招数一:以“北京权威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市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等名义进行宣传。   破解:有些机构使用的名称往往冠以“北京”、“国家”、“中心”表示权威,实际并不存在。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和北京市质监局网站、北京市工商局网站、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和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中国室内环境网等网站,查询环境检测、治理企业的资质信息。   虚假宣传要谨慎   招数二:虚假宣传。谎称经过住建委、环保等政府部门认证授权,谎称某学会或行业协会会员,取得国家专利等荣誉 二是虚报合作关系。谎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其他权威研究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夸大业绩。谎称为知名写字楼等场所做过环境检测等。   破解: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须持有质监部门颁发的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才可以提供检测服务,没有CMA标志的报告是无效也是不合法的 同时,机构应该提供认证的资质范围,即哪些项目可以检测,哪些并未通过认证。其他荣誉证明并不能作为资质证明。   额外加钱需斟酌   招数三:出现“如需有认证的检测报告须另加钱,否则只能出示普通检测凭条或证明”的说法。   破解:有的企业并不具备检测资质或某项检测资质,具备不同资质的企业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甚至利用非法网站和业务员转包形式共同完成检测项目,这样容易给消费者带来误解,且出现纠纷时难以划分责任主体。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应仔细询问其所具资质和资质范围。   免费优惠有猫腻   招数四:出现“免费检测、检测优惠”等宣传。   破解:目前检测机构一般采取按点(空间)收费的计费方式,每个空间的检测项目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消费者遇到过于低廉的价格应当心。正规的检测方式为在空间中抽样,在化验室出检测结果,如果检测过程过于简单、检测仪器过于简陋,也可能有猫腻。   提醒   事先协商避免纠纷   室内空气受多种建材、家具多种物体影响,消费者在检测室内环境之前,应与家装公司协商好检测时间、检测机构、检测范围,避免出现对方不认可结果的情况。   选择检测机构要多方面了解   法律并未禁止空气检测机构提供治理服务,但如果检测机构以推销治理服务为主,消费者应当心其有无资质,在选择时应通过行业资质认证、口碑、业务介绍等多方面了解。   轻微污染可通过绿植治理   如果检测结果有轻微污染,可以通过通风换气、用竹炭和活性炭吸附、摆放常青藤、吊兰、虎尾兰等植物来治理。   检测流程   接受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委托   消费者须明确检测目的、检测项目与数量 检测机构根据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   检测准备   检测机构对检测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湿度、天气较为适宜的时间检测,并检查仪器设备   检测过程   根据检测机构提示,检测前室内应进行密闭,时间1-12小时不等,检测人员持证携带仪器上门采样,带回实验室检测,编制《检测报告》至少需要三个工作日时间   后续工作   样品将登记入库,消费者可对检测结果申诉和投诉,检测单位将调研处理,一旦成立,将重新检测。
  • 乱象丛生的室内空气检测
    刚装修好的新房,一般都需要空置一段时间,业主才敢入住。就算是这样,业主入住时也是提心吊胆,怕装修时产生的有害气体还没有挥发干净,住进去会影响身体健康。室内空气检测和室内环境治理行业因此应运而生。   然而,一边是高昂的室内空气检测费用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一边是打着“免费检测”旗号招揽业务的室内环境治理公司让消费者摸不着底。混乱的室内空气检测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我家刚刚装修完,家里放了几盆花,已经晒过一周多时间了,但是我一进屋总是感觉有味,觉得空气有点辣眼睛。这样的装修是不是不合格呀?”近日,刚刚装修好新房的赵女士觉得自家装修的质量不太好,想找个机构检测一下室内空气。可是打听一圈之后,她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有的地方要价太高,我怕被宰。有的地方说可以免费检测,我又觉得不靠谱……屋子放一段时间再说吧。”   “目前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鱼龙混杂。开展室内空气检测这项业务的机构有些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检测结果并不准确。”从事多年室内装修工作的蔡女士告诉记者,室内空气检测是一个针对新装修房屋开展业务的新生事物。目前,这个行业只能用混乱来形容……   【业主遭遇】   糊涂的室内空气检测   赵女士的遭遇,还不能充分说明室内空气检测行业提供的服务存在哪些问题。“我家的房子装修之后做过室内健康检查,结果不怎么样……”消费者李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也是咨询了很多家室内空气检测和室内空气管理公司。可是多种多样的回答把他绕迷糊了。有的公司收费几百元,有的公司收费上千元,还有的公司告诉他不需要花钱,可以提供免费检测。   关于如何检测,这些公司的说法也不一样。有的说需要工作人员带仪器上门采集检测物,一周时间能出结果。有的说当天就能给出报告。最后,李先生选择了一家收费中低等水平的室内空气检测公司。公司很快派人带着仪器来到他家,选了两个点测量之后,第二天就给李先生打来电话,请他来取检测报告。李先生打开报告一看,上面标了一堆数据,最后的结论是室内甲醛超标,此时入住对身体危害极大,需要尽快做室内空气净化。   这时,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始向李先生推荐一款室内空气净化服务套餐,说是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让李先生家室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清除掉。在工作人员的游说之下,李先生花八千元订购了这个空气净化服务套餐。回家之后,他才发觉不对劲。“那家公司只是做室内空气检测的,怎么还做起空气净化生意来了?再说,八千元可以买多少空气净化产品?我何必花这么大价钱做仪器净化?”但是,当李先生向公司提出要退订这款服务时,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最终,李先生不情不愿地接受了“高昂”室内空气净化服务。   “现在就有一些公司打着做‘室内空气检测’的旗号,向业主推销室内空气净化产品或服务。”多年从事室内装修工作的蔡女士对这类公司非常气愤,“本来业主有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的意识,是件好事。都是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行业乱象】   “正规的市内空气检测,应该是针对室内装饰装修、家具添置引起的环境污染超标情况进行分析和化验,然后出具国家权威认可,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检测报告,业主可以判断室内各项污染物质的浓度,并进行有针对的防控措施。”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道。   然而,现实却是,室内空气检测不是收费过高,令消费者接受不了,就是推行“捆绑销售”模式,用低价甚至免费来吸引消费者,然后在“室内空气净化”环节赚大钱。如此强烈的反差,令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信任度不断下降。为什么室内空气检测这个行业,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当记者对这个行业展开调查时,行业乱象陆续浮出水面。   乱象一:收费标准差距大   “一般一套房间可选择两三个不同的检测点,如卧室、客厅、厨房等,380元钱可以检测甲醛、苯、二甲苯等五项指标。”近日,当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给一家室内空气检测公司打电话咨询时,得到了对方这样的回答。根据这样的收费标准,1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检测费用加起来大概要一千多元钱。   当记者与一家自称具有专业资质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取得联系后,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收费标准是每个点800元左右。如果同样取3个点进行检测,那么这两家的检测费用将相差一千多元钱。   “我们的收费确实是要高一点,不过我们的检测服务是有品质保证的。”工作人员解释道,他们是具备专业资质,在质监部门登记的检测机构。他们出具的检测报告是CMA报告,具备法律效力。而目前市场上大多的检测公司提供的都不是CMA报告,所以收费也特别低。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高收费检测的另一个原因,是检测成本。“我们的检测仪器总价在几百万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室内空气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记者与一个在业主群里发送“免费室内空气检测”广告的徐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后,他大方地表示,“可以免费给你家做空气检测,当场就可以出检测结果。”不过,当记者询问他真的所有服务都免费时,他坦承,免费检测之后,他会为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业主提供空气治理服务。这项服务是要收费的。   一面是正规机构的高价门槛,把消费者挡在门外,一面是非正规机构“杂牌军”廉价的市场冲击。室内空气检测行业的这一乱象,令人对这一行业失去信任感。   乱象二:检测仪器不靠谱   收费相差悬殊的检测,究竟差在哪里?吴女士的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的新房装修好之后,她觉得房间味道太重,怀疑是装修公司使用了劣等的装修材料,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于是,她找到一家室内空气检测公司。很快,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为她提供了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先是在房间中选择了几个点,然后拿出一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还拿出几张试纸进行了比色鉴定。没过多久,他们就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和打印机,打印出了一张检测报告单,并盖上了公司的公章。   看着检测报告单上写着的“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的结论,吴女士满意地将500元检测费用付给了对方。然而,当她拿着这张检测报告单去找装修公司索要赔偿时,却遭到了拒绝。装修公司在看了报告单之后就说,这个根本不权威,因为上面不是CMA报告单。无奈之下,吴女士只得又再次找能够出CMA报告的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重新做检测。在花费了好几千元,等待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后,吴女士终于拿到了权威的报到单。可是没想到,这次的检测又完全合格。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确实有一些公司是使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做室内空气检测的。那样的检测收费确实便宜。但是,这种简易设备做出的检测数据不能保证准确,也无法保证检测的权威性。因为有些检测,只有专业的实验室才能进行。   乱象三:检测、治理“二合一”   据记者了解,越是低价的检测,越是显示“室内空气有问题”。这是因为,在低价甚至免费检测的背后,往往还有收费的“室内空气治理”服务紧跟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那种所谓的“六合一”检测仪器,号称可以同时检测6种室内污染气体。事实上,“这种检测结果都不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理。”   “具有专业资质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一般是不会同时经营室内空气治理业务的。因为这样很难保证检测报告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业内人士表示,《计量法》明确规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的机构必须通过计量认证,也即CMA认证(“中国计量认证”的英文缩写)。这个认证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发,而且在附表中还要详细列明可检项目。“检测结果不是随便给的,需要负法律责任。绝对不能为了招揽业务,就随意给出不准确的检测结果。”   记者在我国《计量法》中也看到这样的规定,“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所有向社会出具公证性检测报告的质量检测机构必须获得‘计量认证’资质,否则构成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消费者一定要警惕检测与治理一条龙服务”,业内人士表示,真正权威的CMA检测机构是不会向用户销售任何污染治理产品和服务的,最多告诉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否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么检测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这样说来,那些打着“现场出结果”和“低价”甚至“免费”旗号,吸引消费者做室内空气检测的机构,检测结果确实不靠谱,检测目的也令人怀疑。   【律师说法】   装修信任危机催生检测热潮   “近年来,装修纠纷越来越多。消费者无论与装修公司交涉,还是到法院起诉,都想要一份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室内空气检测报告书。”辽宁隆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乃龙告诉记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装修后的房屋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果房屋在装修后没有达到标准,消费者可以追究装饰装修公司的违约责任。   正是这种对装修的信任危机,催生了越来越壮大的室内空气检测市场。然而,一些机构未经资质认证就四处招揽业务,违规出具检测报告。这样的检测报告,不仅缺乏准确性,更无法作为证据使用。消费者平白无故花了冤枉钱。   “具有专业资质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王乃龙表示,检测单位应当具备质量技监部门颁发的“CMA”计量合格证书,出具的检测报告必须盖有“CMA”计量合格专用章。与此同时,采用国家标准的正规检测机构的检测方式通常是严格取样送检,一般说来,仅仅采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测定的检测并不可靠。   “室内空气检测行业”有待法律规范   目前,妨碍室内空气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的,是检测费用的差异过大以及检测机构的良莠不齐。虽然检测的收费标准由市场调节决定,不过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指导性的定价标准,让行业早日结束这种无序不良竞争。   “引导一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还应该是法律的力量。”王乃龙表示,目前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行业的混乱,与法律规范的缺失有关。目前,国家对这一行业尚未出台专业法规,只有一个《资质管理办法》。因此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公司是否专业的惟一硬指标就是检测报告单上的“CMA”计量合格专用章,以及治理后的住宅室内空气是否达到了国家相关指标。很多业内人士都呼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行业进行规范。   “这部法律规范除了要对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公司的成立条件作出规定外,还应当明确规定两项业务不能同时开展,一定要分开独立经营。”王乃龙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室内空气检测的结果公正、准确。
  • 空气检测乱象或将被遏制
    空气检测市场存在诸多乱象,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从多方面了解。    如果检测过程过于简单,检测仪器过于简陋,要警惕有猫腻。   随着人们对家庭装修环保性的重视,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逐渐成为新兴行业。近日,北京市工商局联合环保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对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不具环保资质、虚假宣传、打价格战的现象浮出水面。据悉,市工商局将制定规范的室内环境检测承揽合同,行业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空气检测市场繁荣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ldquo 健康&rdquo 越来越重视,随着装修旺季的到来,很多消费者开始请专业机构检测室内空气质量。   记者在百度中搜索&ldquo 室内空气检测&rdquo ,共显示约5180000个结果,不乏公司广告、推广等信息。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表示,除了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专业检测机构,专门从事空气检测、空气治理的公司越来越多,家装公司也通过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提供空气检测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择服务,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   东易日盛装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吴小双介绍:&ldquo 现在消费者很重视家装环保,不仅选购环保性能达标的主材,还注重家装公司对整体装修效果的环保承诺。针对此类情况,我们与第三方室内环境监测机构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五检测所有限公司合作,由其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消费者在公司消费就可得到免费检测服务,消费者对此很欢迎。&rdquo 据业之峰装饰北京分公司客服经理隋福娟介绍,消费者如果有空气检测需求,公司会为其提供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服务。   检测市场乱象丛生   然而,空气检测市场也存在诸多乱象。近日,据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信息公布,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市环保局等部门整治行业,发现虚假宣传、超范围经营、价格混乱等是室内环境检测行业的主要问题。   宋广生介绍说,无检测资质的企业以提供免费检测诱饵,吸引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 检测机构虚假宣传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违法检测 有的企业采用简易的仪器进行低价和不规范的检测,造成市场上检测的价格悬殊,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据了解,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须持有省级或以上的质监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才可以提供检测服务,即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没有CMA标志的报告无效也是不合法的。据悉,目前国家并无空气治理资质认证,对空气治理效果并无标准,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益做出违法行为。   据业内人士介绍,北京市工商局表示将制定类似与购买家具、装修装潢服务的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明确检测机构的资质,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规范企业的行为。   揭秘   权威头衔当幌子   招数一:以&ldquo 北京权威室内环境监测中心&rdquo 、&ldquo 北京市室内环境监测中心&rdquo 等名义进行宣传。   破解:有些机构使用的名称往往冠以&ldquo 北京&rdquo 、&ldquo 国家&rdquo 、&ldquo 中心&rdquo 表示权威,实际并不存在。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和北京市质监局网站、北京市工商局网站、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和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中国室内环境网等网站,查询环境检测、治理企业的资质信息。   虚假宣传要谨慎   招数二:虚假宣传。谎称经过住建委、环保等政府部门认证授权,谎称某学会或行业协会会员,取得国家专利等荣誉 二是虚报合作关系。谎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其他权威研究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夸大业绩。谎称为知名写字楼等场所做过环境检测等。   破解:室内空气检测机构须持有质监部门颁发的CMA中国计量认证证书才可以提供检测服务,没有CMA标志的报告是无效也是不合法的 同时,机构应该提供认证的资质范围,即哪些项目可以检测,哪些并未通过认证。其他荣誉证明并不能作为资质证明。   额外加钱需斟酌   招数三:出现&ldquo 如需有认证的检测报告须另加钱,否则只能出示普通检测凭条或证明&rdquo 的说法。   破解:有的企业并不具备检测资质或某项检测资质,具备不同资质的企业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甚至利用非法网站和业务员转包形式共同完成检测项目,这样容易给消费者带来误解,且出现纠纷时难以划分责任主体。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应仔细询问其所具资质和资质范围。   免费优惠有猫腻   招数四:出现&ldquo 免费检测、检测优惠&rdquo 等宣传。   破解:目前检测机构一般采取按点(空间)收费的计费方式,每个空间的检测项目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消费者遇到过于低廉的价格应当心。正规的检测方式为在空间中抽样,在化验室出检测结果,如果检测过程过于简单、检测仪器过于简陋,也可能有猫腻。   提醒   事先协商避免纠纷   室内空气受多种建材、家具多种物体影响,消费者在检测室内环境之前,应与家装公司协商好检测时间、检测机构、检测范围,避免出现对方不认可结果的情况。   选择检测机构要多方面了解   法律并未禁止空气检测机构提供治理服务,但如果检测机构以推销治理服务为主,消费者应当心其有无资质,在选择时应通过行业资质认证、口碑、业务介绍等多方面了解。   轻微污染可通过绿植治理   如果检测结果有轻微污染,可以通过通风换气、用竹炭和活性炭吸附、摆放常青藤、吊兰、虎尾兰等植物来治理。   检测流程   接受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委托   消费者须明确检测目的、检测项目与数量 检测机构根据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   检测准备   检测机构对检测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湿度、天气较为适宜的时间检测,并检查仪器设备   检测过程   根据检测机构提示,检测前室内应进行密闭,时间1-12小时不等,检测人员持证携带仪器上门采样,带回实验室检测,编制《检测报告》至少需要三个工作日时间   后续工作   样品将登记入库,消费者可对检测结果申诉和投诉,检测单位将调研处理,一旦成立,将重新检测
  • "砒霜门"事件暴露食品安全检测乱象
    一场食品安全风波,引来两大检测结构"打架"。最近发生的农夫山泉"砒霜门"引人深思,为什么两家同样权威的检测机构会出具两份结果截然相反的检测报告?"砒霜门"迷雾背后,消费者究竟该相信谁?   前不久,海南海口市工商局发布消费警示,国内饮品行业知名企业农夫山泉生产的两个批次饮料总砷含量超标,砷的氧化物是人们常说的砒霜,农夫山泉迅速卷入"砒霜门"事件。11月30日,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市工商局送检样品总砷含量超标的检测符合程序,并表示"对送检样品检测结果负责"。同日下午,农夫山泉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出示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同一批次的这两款饮料总砷含量是合格的。海口市工商局负责人随即表示,对农夫山泉的检测结果不予评价,他们最终会用抽检产品备份复检结果澄清事实。   两份同属权威的检测报告互相"打架",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也较上了劲。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在扑溯迷离的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中究竟该相信谁?食品安全检测究竟哪个部门说了算?撇开农夫山泉和工商、检疫部门的纷争,"砒霜门"事件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检测存在多部门检测的乱象!一个部门一种说法,让消费者和企业都无所适从。   浙江三门县最近对该县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进行了排查,发现这个县的农、林、渔业、粮贸、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居然都设置了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这些部门购买的检测设备也雷同,重复建设造成了政府财力的极大浪费,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花在提升检测水平的刀刃上。一个县都如此,何况一个市、一个省!   多部门检测乱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利益。各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大部分从属于一个行政部门,主要为部门执法提供技术保障,这会导致各个检测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不多,工作协调不够,监测数据不能共享,不同部门在同一媒体上发布的同一企业的产品质量结果完全不同的事例,就会屡屡发生,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也就无从辨别。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有关部门在监管食品安全过程中,要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对于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我们期待通过这个事件,尽快治一治食品安全检测乱象!
  • 政府采购乱象:出厂价200万的设备花1200万采购
    一台核磁设备,出厂价仅200万元,医院采购价却高达1200万元&mdash 近日在武汉第五届全球公共采购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披露的这一&ldquo 内幕&rdquo ,让与会者震惊。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和测算,我国公共采购市场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近年来,公共采购领域屡曝&ldquo 天价采购&rdquo &ldquo 黑心采购&rdquo 事件,其背后总离不开乱伸的&ldquo 权力之手&rdquo 。   公共采购乱象&ldquo 刺眼&rdquo   &ldquo 政府采购中一些现象太不像样,比如采购的电脑,价格很高,拿到手以后却发现配置不好,售后服务也不好。&rdquo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近日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梳理近些年见诸报端的案例,发现以政府采购为代表的公共采购,主要有三大典型&ldquo 乱象&rdquo 。   &ldquo 天价&rdquo 采购,腐败奢侈。一台售价16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云南省某医院采购价却达220多万元,包括医院院长在内多人因从采购中&ldquo 吃回扣&rdquo 被判受贿罪。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2013)》中的数据显示,部分地方政府采购办公用品中,有近80%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   一方面是腐败等原因导致的采购价格畸高,另一方面则是彻头彻尾的奢侈消费,如采购的U盘&ldquo 变身&rdquo 苹果iTouch4、价值近3000元的&ldquo 工作服&rdquo 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公共采购很多都是&ldquo 高级货&rdquo ,&ldquo 想不贵都难&rdquo 。   &ldquo 黑心&rdquo 采购,次品频出。今年1月,湖南省邵阳县斥资150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生采购10万套课桌椅,中标企业送来的全是&ldquo 次品&rdquo 。9月,湖北省宜昌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统一采购的军训服成&ldquo 开裆裤&rdquo 。南京市某民政局给两家养老院采购的棉被,其竟是不能用的劣质纤维。   &ldquo 虚假&rdquo 采购,变相福利。一些单位为了发放福利、冲抵开销等,假借采购之名报账。湖北省纪检部门今年通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潘家湾镇计生办分别以购电脑设备及电脑耗材发票报账1.7万元、印刷宣传资料等发票报账1.8万元,报销出来的款项全部用于发放端午节、中秋节福利。   各种采购乱象&ldquo 你方唱罢我登场&rdquo ,公众&ldquo 很受伤&rdquo 。在一些涉及公共采购乱象的报道网络跟帖中,&ldquo 太黑了&rdquo 已成为频率最高的评价用语。   损国家、伤百姓、肥个人 采购中乱伸&ldquo 权力之手&rdquo   记者调查发现,公共采购乱象背后,总离不开&ldquo 权力之手&rdquo 。少数干部在采购项目中缔造&ldquo 官商联盟&rdquo ,违法乱纪,手法繁多、花样百出。   长官意志取代规章程序。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无视采购招投标程序,恣意干预政府采购项目,或是直接指定企业,或是为输送利益企业量身定制采购标准。   在湖北省今年以来接受组织调查的官员中,至少有6名&ldquo 一把手&rdquo 涉及采购方面的问题。如武汉市新洲区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不经招投标程序,由个别区领导直接指定给某家企业。   &ldquo 为了排除竞争对手让内定企业中标,在标书中设置特殊条件甚至量身打造标书是惯常做法。&rdquo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彭新良说。   充当内线审查走样,&ldquo 把关人&rdquo 成&ldquo 放水人&rdquo 。一些掌握招投标核心信息的官员被腐蚀拉拢后,充当内线,向投标人通风报信、泄露内情,甚至帮助其逃避审查,蒙混过关。本应负采购把关责任的一些干部,却让不具备资质、但给了&ldquo 好处&rdquo 的企业过关,在审查时&ldquo 走过场&rdquo 、验收时&ldquo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dquo 。   如广西藤县涉及近8万名小学生的营养餐项目招标中,6家中标单位竟有3家无资质 南京&ldquo 黑心棉事件&rdquo 中的供货单位并没有经营棉被项目。   有关专家指出,采购黑幕与官员贪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背后是官员&ldquo 不把公家的钱当钱&rdquo 的心态以及失职渎职,也与采购、财政制度的缺陷不无关系。   促进公共采购电商化 切好20万亿元&ldquo 大蛋糕&rdquo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说,据不完全统计和测算,我国公共采购市场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ldquo 蛋糕&rdquo 巨大,风险漏洞也很大。如何遏制公共采购乱象、用好纳税人的钱?专家建议&ldquo 多管齐下&rdquo 加强创新,做好公共采购工作。   一是完善监督机制。贾康建议构建&ldquo 全流程监督机制&rdquo ,对公共采购的每一个环节实施监督,并严肃追责问责。在当前的采购制度下,对于政府采购而言,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十分关键,预算编制应该更加精细化,公开的力度必须更大。&ldquo 公共采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不透明。&rdquo   二是促进公共采购电商化。中国电子商会会长曲维枝表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公共采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支撑,可以实现更加便利、安全、节约、公开、透明的公共采购业务,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建议破除观念和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公共采购电商化。   三是建立采购人制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共采购分会秘书长胡大剑建议建立采购人制度,并实行终身追责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公共采购的专业化水准,又可以有效遏制腐败。
  • 315剑指食品乱象 皖仪科技助力安全检测
    导读 食品安全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也是食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和保障。昨晚,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变味粉条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及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另外,农产品农兽药残留、农资乱象、儿童化妆品安全......315曝光的,不仅仅是这些事件,而是这背后隐藏在百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安全隐患。PART 01热点回顾Hot spot review“土坑”酸菜,酸菜清洗、腌制、加工过程各种乱象,仅其恶劣的卫生环境就让人不忍直视,更何况在其背后人们所肉眼看不见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护色剂及重金属、真菌毒素等等,每一项都让人惊恐不已。变味红薯粉,不仅仅是因为原材料的造假让其变味,其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漂白剂二氧化硫,以及木薯粉中的剧毒氢氰酸都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晚会最后,还提到的农产品农兽药残留,农资产品的造假乱象以及儿童化妆品安全等问题,同样给我们在身边生活安全上敲响了警钟。PART 02解决方案Solutio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及生活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真实有效的检测手段。现阶段,检测仪器分析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已经逐渐代替化学检验成为主要检测手段。面对当今的情况和需求,皖仪科技分析仪器专注实验室分析十余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相关检测方案链接1.食品中亚硝酸盐测定Lily,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离子色谱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米饼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的测定2.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婷婷,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离子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3.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测定Penny,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皖仪液相色谱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液相色谱法)4.农药鉴别Penny,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是真是假?逃不过离子色谱的法眼!皖仪离子色谱在农药行业应用专题---农药真假鉴别5.植物生长调节素Lily,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离子色谱法丨甲哌鎓中甲哌鎓、N-甲基哌啶盐酸盐、氯化钠含量测定6.化妆品Kevin,公众号:皖仪科技应用开发中心行业应用丨皖仪原子吸收助力化妆品中铅的测定PART 03科技助手Technology assistant离子色谱仪 IC6600系列多功能离子色谱仪是皖仪科技最新推出的高端离子色谱系统,全新的模块化设计,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功能更全面,操作更简便。可通过配置电导检测器、安培检测器、紫外检测器,实现对常规阴、阳离子及氰根、碘离子、糖、小分子有机酸、六价铬(铬酸雾)、过渡金属等所有与离子色谱相关项目的检测。安培和电导检测器的插拔式设计可实现其自由切换。一机多能,满足客户常规检测的同时,可升级柱后衍生、在线富集、在线基体消除等功能,其完美卓越的性能将色谱分析带入一个新的更高境界。 高灵活系统,能应对潜在的挑战以及高级应用场景,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展了工作能力、提升了色谱性能。液相色谱仪皖仪科技在液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推出一系列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代表性的产品。采用主流分体式设计,配置丰富齐全,搭配灵活,拥有自主研发适应公司所有色谱产品的色谱工作站,满足用户对高效液相色谱的所有配置要求,泵、检测器种类齐全,可任意搭配组合,单一检测器或联用均可满足要求,随心搭配,无缝联接,实现拥有所有检测器的梦想。系统易于使用,可大幅减少培训需求,同时提供高质量、可靠的性能,让您对结果充满信心。我们的 LC 系统具有多种配置,因此总有一种配置可以满足您的需求。 气相色谱仪传承经典,持续创新。皖仪科技GC6000系列气相色谱仪在采用经典气相色谱技术上,结合皖仪科技持续创新的色谱技术,配有FID检测器,搭配自动进样器,开发出皖仪科技气相色谱仪,让经典再现;可增配FPD、ECD检测器,选配皖仪自产空气净化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皖仪科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公司成立以来,潜心开发,一直跟随世界无机分析技术的前沿,持续更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技术,持续提升光谱仪产品性能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系统,简洁而高性价比的原子光谱仪器。易用,高性能,以及优异的可靠性是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选择皖仪科技原子光谱将显著增强您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分析数据的可靠度,更多方位满足您的需求。PART 04社会使命Social mission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将为我国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专业、高效的现代分析仪器的普及与应用是建设食品、生活类产品质量安全屏障的基石。皖仪科技为您提供国内先进的食品安全分析仪器、相关耗材配件及行业内最新的应用解决方案。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储备,助力企业客户实现价值提升,致力保障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 ●公众号 : 皖仪分析仪器云平台 ● 联系电话:0551-62521516
  • 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交5100元可贴新西兰商标
    央视调查贴牌洋奶粉乱象 5100元即可变出洋奶粉   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昨天,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记者关于贴牌洋奶粉的调查。调查中,记者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   暗访   原产新西兰只需1万元   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新西兰商标注册”,立即出现了近300万的搜索结果。按照其中的一个电话,记者联系到了一个在北京市西三环某小区的商标代理公司,其工作人员王先生表示,只要交5100元就可以贴新西兰的商标。   王先生说:“一般情况下(奶粉品牌)做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还有丹麦、瑞士这样的品牌,一是环境优美,二是品牌口碑好。实际上是中国人在运作。”记者了解到,现在申请新西兰的商标有三种包装方式:一,直接以中国公司的名义申请一个新西兰商标,但产地不能写新西兰 二,就是在新西兰成立一家公司,以该公司名义申请商标,那么这个产品就是源自新西兰的新西兰品牌,这也是多数贴牌奶粉的选择 三,在当地建工厂,在当地生产,但是成本过大,很少有人选择。   根据王先生的报价,注册一个新西兰商标的费用是5100元,“但不能写源自新西兰” 在当地成立一家公司的做法总计一万多元,“聪明人或者文化素养高的人会看产地是不是正宗、正源。所以高级一点的包装就是在那个地方成立一个新西兰的公司。这个有可能只是个皮包公司,但是你在新西兰是能查到的,包括记者也查不出来。这种高级包装在后期可谓滴水不漏”。王先生称,这种在国外成立皮包公司的包装方式较快,全办下来大概一个月时间。   当记者问及当地的公司会不会受新西兰政府监管时,王先生说:“你不在那卖,政府管不着你。”   解读   代工奶粉有极大安全隐患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专家组专家丁宗一说:“婴幼儿配方粉的安全属于国家安全的层级。代加工可以在一个操作过程中达到订货人的需求,但并不负责安全问题。有些人钻了中国市场这种巨大需求的空子。”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就制定了婴幼儿配方粉的国际标准。其中不仅对奶制品含量统一要求,还对整个奶粉的生产过程严格规范。“第一是生产准入 第二才是质量控制 第三是产品出来以后市场准入 第四是标签和召回。国外很遵守、也懂这个规矩。”丁宗一说。   丁宗一认为,把婴儿食品当做普通日用品代工生产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国外,企业注册虽然准入门槛低,但一旦出现问题惩罚相当严苛。而这种国外代工,进口回国销售的做法无疑是在打擦边球。一方面利用消费者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牟利 另一方面逃避国外监管,很容易出问题。
  • 金索坤原子荧光产品助力解决保健品乱象现象
    2017年3月24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关于《2017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的公告,在公告中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北京市食药监在抽检的400批次保健食品中检出不合格样品6批次,其中检出北京康泰诚信医药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北京佰益堂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丰堂牌清润茶砷、铅重金属超标,经检测实测值为砷1.4mg/kg、铅1.4mg/kg,而根据标准,砷不得超过0.3mg/kg、铅不得超过0.5mg/kg。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也就越来越重视,水涨船高,保健食品行业也是悄然兴起。一时间各色的保健品纷纷涌入消费者的眼球,令消费者眼花缭乱无从选择。而这个时候,各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则不仅成了消费者的指路牌,更是规范保健品行业的行为准则。就比如北京市药检所出具的北京康泰诚信医药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北京佰益堂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同丰堂牌清润茶砷、铅超标报告,依据的就是《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以及《GB 5009.1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两项国家标准。在GB 5009.11-2014和GB 5009.12-2010两项国家标准中详细介绍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检测方法。从其中我们注意到这两项标准中都提到可以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为什么要特意提到原子荧光光谱仪呢?一方面它确实在重金属检测领域有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是不多的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品的光谱仪器,是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骄傲。而作为原子荧光技术的发源地以及原子荧光行业的领跑者,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出的新一代原子荧光光谱仪除了检出限低、灵敏度高、仪器性价比高等优势之外还有着索坤技术所特有的检测元素种类多、检测速度快、技术指标好、安装省事维护省心等特点。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市面上唯一一家只专注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以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处处显示索坤技术的独特与专业。在新一代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电路系统中,金索坤的研发团队采用的是占空比可调式双路脉冲供电,与其他供电方式相比,占空比可调式双路脉冲供电可以根据测试不同元素可选择不同占空比,此举既提高了高性能空心阴极灯的强度,又延长了灯的使用寿命。同时新一代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具有金索坤专利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道间干扰。而且,新一代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的是具有金索坤特色的短焦不等距无色散光路系统,它比使用短焦等距光路系统接收的荧光信号强度提高了2.8 倍。为整台仪器高技术指标奠定了基础。解决保健品乱象的方法是加强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力度,而加大监管力度就需要适宜的相关标准和值得信赖的检测仪器。面对屡禁不止的保健食品中重金属超标现象,金索坤公司会继续努力,用更好的仪器为保健食品乱象的治理贡献力量。 金索坤SK-乐析原子荧光光度计
  • 剑指产业乱象 无锡干细胞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3月14日,在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会议上,无锡市干细胞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联盟的目标就是制定标准,规范市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无锡博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俊峰说。   据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干细胞移植疗法目前还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这一疗法在国内却被滥用,未经批准的干细胞治疗项目广泛存在。“干细胞产业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无锡市生物产业推进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行业内缺乏相关规范和操作标准,缺乏伦理指导原则和临床准入标准。此次,无锡干细胞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将剑指干细胞产业乱象,从制定相关标准着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联盟在促进产业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上的作用,培育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据介绍,近两年无锡共引进10家以“530”企业为主的干细胞研发领域的生物公司,目前有6家企业已经与医院合作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工作。接下来,位于马山的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将制定我国第一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制备、检测、储存、临床治疗一系列标准和操作规程,并在硬件设备、技术水平、质控标准、数据管理等方面与世界接轨,提高干细胞研究和产业化产品、医疗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此次会议上还明确了今年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提出到年底全市生物产业产值要超过325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副市长方伟出席会议。
  • 现榨饮料行业乱象丛生 国家规范意见稿出台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在现榨饮料行业乱象丛生的背景下,此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可谓“正当其时”,这或将是现榨饮料行业摆脱现有乱象、走向规范化之路的开始。   行业乱象:香精+糖精+果精=“人精”   地处亚热带的南宁,现榨果蔬饮料在夏秋季节广受市民欢迎,街头随处可见各种提供现榨饮料的店面,餐馆里也经常有各类现榨饮品供顾客选择。但从事现榨饮料行业长达6年的陆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提供的“现榨饮料”,除了少数确实是由果蔬榨汁而成外,大多数都是用水和添加剂勾兑而成,增稠剂、柠檬黄、着色剂、二氧化钛、酸度调节剂等都是这些“现榨饮料”中的常见成分。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标明提供现榨饮料的饮料店和餐馆并没有水果和蔬菜等原料,且在并不透明的操作间“暗箱操作”。提供的“现榨饮料”大多香味浓郁,口感甚至好于纯正果蔬饮料。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饮品中添加香精所致。   每当记者求证所提供的饮料是否为果蔬现榨时,店主、店员要么含糊其词,要么信誓旦旦地保证“绝对现榨”,但以各种理由拒绝记者提出观看操作过程的要求。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勾兑饮料利润惊人。一般来说,一杯500毫升的纯现榨饮料成本在10元上下,而勾兑饮料成本不过1元左右。在南宁,一杯这样的现榨饮料在小店一般卖12元至15元,即使在一些奶茶小店、流动摊点也能卖到3元至6元,而在一些餐馆,甚至卖到20元至30元。   暴利驱使下,餐馆和饮料店使用各种添加剂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业内甚至有现榨饮料行业是“香精+糖精+果精=‘人精’”的说法。   同时,“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坚持采用果蔬原料榨汁的店主往往竞争不过勾兑饮料,导致能坚持用新鲜果蔬为原料的店面越来越少。   现榨饮料乱象不仅南宁一地。网上搜索发现,近到玉林、桂林等广西区内城市,远到黑龙江、四川、江苏,现榨饮料乱象时常见诸报端,网友对此也是怨言颇多。有业内人士指出,现榨饮料行业“已经到了不得不整顿的时候”。   征求意见稿或是行业规范之始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起草《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现榨果汁的食材新鲜程度、种类、质量以及操作人员的卫生防护都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现榨饮料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   相关人士认为,这一征求意见稿的起草,或将是现榨饮料行业摆脱现有乱象、走向规范化之路的开始。   南宁女孩杨璟一直是“现榨饮料”的忠实拥趸。直到在媒体上看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征求意见稿,她才明白,原以为安全健康的现榨饮料,“也有这么多门道”。   杨璟的反应代表了不少消费者。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者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保护消费者权利、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正规经营现榨果汁的饮料店店主、餐馆经营者对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表示欢迎。有店主告诉记者,一旦《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现榨饮料行业将重新洗牌,那些长期以来通过勾兑“现榨饮料”牟取暴利的经营者将“无处遁形”,有助于坚持“质量至上”经营理念的经营者脱颖而出。   而另一些店主和餐馆则态度暧昧。采访中,不少店主表示“并不知情”,并一再重申自己是“现榨果汁”,但当记者提出要现场查看时,均以各种借口拒绝。   广西同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溪蔓认为,这次起草的《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性质上属于国家部门管理规章,是今年3月份发布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延续性要求。一旦正式发布,现榨饮料行业便能实现有法可依,消费者将可依据这一办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王溪蔓说,《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现榨饮料的原料、生产过程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规程的性质,对于加强现榨饮料行业自律也具有现实意义。   各方呼吁:进一步细化规则   记者采访发现,大家在对现榨饮料管理办法的发布和实施寄予厚望的同时,对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也不无担心。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赵雷说,在现榨果汁的供需双方中,供给方和消费者信息并不对称,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辨别果汁真伪的专业知识,这给企业违规操作留下了空间。   对这一问题,陆女士建议,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正式稿中增加关于现榨果汁操作场所的规定,如规定操作场所必须在消费者可观察的空间内,确保消费者能看到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加工过程,以避免店主“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管理办法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监管。不少人认为,虽然征求意见稿第十六条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进行查处”,但查处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证据采集也比较困难,实际操作或将遭遇难题。   对此,王溪曼建议,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现榨饮料经营者向监管部门备案。备案过程中对现榨饮料经营者生产条件和生产资质的检查,将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王溪曼同时提出,由于大多数现榨饮料经营者都是小本经营,为了不增加经营者负担,提倡免费备案。   还有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现榨饮料经营者有义务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消费者告知饮料的真实成分。
  •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能否终结?国务院食安办成立联合调查组!
    2024年7月9日晚,半月谈公众号刊出:针对媒体反映的“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开展食用油风险隐患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公布。字少并不代表事情小。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媒体报道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了。2015年,湖南省的一家电视台在其节目中揭露了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指出,有违规的化学品运输车被用于运输和装载食用油,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图片来源:oilcn油讯公众号本次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被新京报报道以后,有视频博主还公开了在开源数据中查询到的涉事车辆“冀E5476W”的行车轨迹,这辆罐车在被报道之前的一个月去过很多行业的工厂,涉及金龙鱼、中纺粮油等油脂工厂 煤制油生产企业、饲料厂等。7月9日晚,金龙鱼回应:“我们已经关注到相关信息,待核查后反馈。”鲁花集团7月9日在微博发布声明称,公司对包括运输环节在内的全链条进行严苛地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使用公司自有食用油专用罐车用于食用油运输业务。装油前对食用油专用罐车油罐内外壁进行彻底清洁干燥。装油后,对入厂食用油专用罐车进行逐车验车、查验铅封,油品取样检测,不合格的拒收处理。第一财经邀请到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律师解析法律责任,许浩表示,使用留有煤制油残留物的油罐车运输食用油的司机(承运人)、装货方、接收方、销售方,涉嫌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许浩表示,关于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显然是有相关规范标准的,在这一领域长期经营的出售方和购买方(包括运输方),都是应当知晓相关食品安全保障义务的,应当知道运输食用油要保障罐体的清洁。如果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就构成了司法解释所述的“明知”,那显然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除了刑事责任,也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应进行行政处罚。目前,可以预见的是,必然有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而消费者的信心恢复,也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及时公开公布信息。罐车运输食用油的乱象能否终结?很多人感到悲观: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从业人员,谁能保证任何人不犯任何错误?但是,从这次事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1.事件得以被报道,还是得益于处于最基层罐车司机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线索,说明并不是所有罐车司机良心泯灭。假如你我是罐车司机,你能想法设法联系专业媒体提供线索吗?有一所中学的校长将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胆地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并悬挂于学校墙上。你认可这种说法吗?2.新京报记者调研详实,长达一个多月,取得的证据确凿,新京报也并没有将不普通的涉事公司打上马赛克,而是全程实名,就像自媒体调侃的:”新京报这次把5位大佬得罪了。“因此,更多人发出敬佩新京报的声音,甚至呼吁要保护记者,说明时代以及人民群众需要专业的媒体记者以及敢于披露社会现实的专业媒体。3.中储粮等食品企业回应及时,并不回避或者否认,并及时下架了产品,态度良好。4.重量级媒体(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并没有对这一事件视而不见,回应积极。希望这次食品安全事件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终结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仪器信息网曾就这次事件邀请了油脂检测领域专家提出参考检测方案: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703/727309.shtml。也仔细盘点了目前已有的食用油检测相关标准以及解决方案: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709/728450.shtml。(点击链接可直达)对于普通消费者,笔者也尝试提供几个参考解决方案:1.有家用榨油机可选择,只是要注意自压榨油的保存期和保存方法,每次加工少量,吃新鲜的压榨油。2.也可以选择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范围内的小型榨油作坊,这样的油并不需要油罐车运输。3.减少烹调油的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推荐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为25克。而我国居民烹调油的人均摄入量为每天42克,8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超标。实际上,很多食物中也富含油脂,比如花生、大豆、芝麻等,吃全食物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仪器信息网已经多次举办粮油质量安全与检测主题的网络会议,今年8月将继续举办,欢迎读者免费报名,参与交流。点击图片可进入网页报名参考资料:1.国务院食安办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半月谈,2024年7月9日2.湖南记者踢爆有毒化学品运输车违规运装食用油内幕.oilcn,2015年3月30日3.金龙鱼回应混装罐车曾到过工厂.界面新闻,2024年7月9日4.鲁花和金龙鱼回应油罐车风波!律师解析法律责任.第一财经资讯,2024年7月9日5.贵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2年贵港市小油坊智慧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广西贵港市人民政府官网,2022年5月7日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4月
  • 室内空气检测市场乱象丛生 揭秘四大虚假招数
    如果检测过程过于简单,检测仪器过于简陋,要警惕有猫腻。   随着人们对家庭装修环保性的重视,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逐渐成为新兴行业。近日,北京市工商局联合环保部、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对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不具环保资质、虚假宣传、打价格战的现象浮出水面。据悉,市工商局将制定规范的室内环境检测承揽合同,行业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空气检测市场繁荣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随着装修旺季的到来,很多消费者开始请专业机构检测室内空气质量。   记者在百度中搜索“室内空气检测”,共显示约5180000个结果,不乏公司广告、推广等信息。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表示,除了一些成立时间较长的专业检测机构,专门从事空气检测、空气治理的公司越来越多,家装公司也通过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提供空气检测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择服务,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   东易日盛装饰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吴小双介绍:“现在消费者很重视家装环保,不仅选购环保性能达标的主材,还注重家装公司对整体装修效果的环保承诺。针对此类情况,我们与第三方室内环境监测机构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五检测所有限公司合作,由其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消费者在公司消费就可得到免费检测服务,消费者对此很欢迎。”据业之峰装饰北京分公司客服经理隋福娟介绍,消费者如果有空气检测需求,公司会为其提供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服务。   检测市场乱象丛生   然而,空气检测市场也存在诸多乱象。近日,据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信息公布,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市环保局等部门整治行业,发现虚假宣传、超范围经营、价格混乱等是室内环境检测行业的主要问题。   宋广生介绍说,无检测资质的企业以提供免费检测诱饵,吸引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 检测机构虚假宣传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违法检测 有的企业采用简易的仪器进行低价和不规范的检测,造成市场上检测的价格悬殊,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 | 这交叉污染,要靠全民吸收?还是靠色谱确证清洗有效性?
    近期,媒体曝光油罐车食用油煤制油混装乱象,涉及多家知名企业,引发大众关注,国务院食安办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该乱象问题。煤制油是一种由煤炭加工而来的化工液体,如液蜡、白油等,主要由碳和氢组成,但也有氮、硫等元素。它其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对人体有健康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其中多环芳香烃(PAHs)的毒性尤为强烈,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鉴于此,仪器信息网特此发起“油罐车混装事件:仪器检测如何护航食用油安全?”主题征稿活动。本文特别邀请到了福立仪器分享食用油检测整体应用解决方案。食用油主要检测项目食用油是日常饮食烹饪的必需品,在国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公司创始以来,福立仪器本着“用科技创新,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不断研发高性能科学仪器产品,建立更多行业解决方案,以满足人们在各领域的需求。因此,福立仪器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丰富的应用,能够为食用油行业在污染物、营养成分指标检测等方面提供整体应用解决方案,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食用油检测分析设备福立仪器食用油行业检测分析产品包括福立未来系列F80、F70、F60气相色谱仪,LC5190、LC5090液相色谱仪,以及S900 GC-MSD气质联用仪和前处理产品HS930/HS950全自动顶空进样器,能为该行业提供高效准确的分析。食用油整体应用解决方案苯并(a)芘的测定苯并(a)芘标准溶液谱图苯并(a)芘,是一种多环芳烃,作为一种已知的强致癌物质,可通过呼吸、摄入和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油脂及其制品中苯并(a)芘限量值为10μg/kg。福立仪器根据此标准使用LC5090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食用油中苯并(a)芘进行相关测定,该方法准确可靠,仪器响应灵敏。六号溶剂残留的测定六号溶剂标准溶液谱图1—2-甲基戊烷,2—3-甲基戊烷,3—正己烷,4—甲基环戊烷,5—环己烷,6—2,3-二甲基戊烷,7—正庚烷(内标)化学浸出法炼油被大多数油脂生产企业所选择,化学浸出法炼油原理为植物油提取溶剂提取(六号溶剂),所用的这类溶剂为石油直馏馏分、 重整抽余油或凝析油馏分经精制而成,其中所含的少量芳烃及硫化物杂质有较大毒性,长期接触会麻醉呼吸中枢,损害周围神经和造血功能。福立仪器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GB 5009.262-2016)标准,使用HS950顶空进样器+F80气相色谱仪建立了浸出植物油中六号溶剂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植物油的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64 种半挥发性有机物在 SCAN 模式下的总离子流图64 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 SIM 图根据样品基体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法(凝胶渗透色谱或柱净化)对提取液净化、浓缩、 定容,通过S900 GC-MS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该方法稳定可靠,具有很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仪器配置也具有优异的检测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方法需要。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黄曲霉毒素来自于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急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其中黄曲霉毒素 B1 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列为一级致癌物。福立仪器参考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 族和 G 族的测定(GB5009.22-2016),使用LC5090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采用光化学衍生,无需衍生试剂,无腐蚀性液体流经检测器,方案操作简单,成本低,设备通用性佳。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标准溶液谱图含硫化合物的测定样品含硫化合物典型分离谱图福立仪器使用F80气相色谱仪测定食用油中的含硫化合物,能够以高分离、高灵敏度对其复杂组分进行有效分析检测,为食用油行业快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仪器智能高效,具有精准的控制系统,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使用体验。福立仪器将一直践行着“用科技创新,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继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仪器产品和整体应用解决方案,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屏障,守护好国民的健康。————————————————————————————————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本次粮油会议特别设立了“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题,其中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 干细胞治疗行业乱象:多数项目未经审批
    不仅医疗机构,连一些美容机构也打着“干细胞”的旗号进行宣传和治疗。   宣称能治疗几十种疾病,实际仍处临床试验阶段   当前,大量的医疗机构打着“干细胞治疗”的招牌,宣称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干细胞治疗真有这么灵吗?有没有风险?干细胞治疗行业的乱象应如何规范?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近日,有读者反映,有五花八门的医疗机构都宣称,用“干细胞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肾病、小儿脑瘫、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非常严重的疾病。   众多医疗机构宣称,“干细胞疗法”可治几十种疾病   5月4日,记者登录了一家名为“山东省红十字会介入医院”的网站。该网站宣称他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干细胞移植专科医院,可治多种疾病。   记者以治疗小儿自闭症的名义,电话咨询了该医院的刘医生。刘医生说,神经系统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先进的治疗方法,可以保证安全,但并不能保证治好。   她介绍说,对于自闭症的干细胞移植共有五种,按一个疗程4次计算大约3—5万元不等,通常需要1—2个疗程 使用的细胞可以从自身取,也可以由医院提供。   记者以“干细胞”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检索,发现有大量的网站和医疗机构以“干细胞治疗”的名义宣称治疗各种疾病。记者粗略统计,他们宣称能够治疗的疾病达到几十种。网站上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治疗案例,以佐证其治疗效果。   干细胞治疗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记者来到北京一家医院的细胞渗透修复中心进行实地探访。在现场,记者看见几名脑瘫患儿正在等待接受检查。一名从河南带孩子来看病的女士说,她听说这里可以用干细胞治病,但效果如何不是很清楚。   记者以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的身份进行咨询,一位冷大夫告诉记者,用注射干细胞的方法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但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恢复,尤其可控制病情发展。但他并未告知该技术是否处于试验阶段。   记者又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名义,来到北京市大兴区的同安骨科医院进行调查了解。一位姓孙的医生说,治疗时需要注射两次干细胞,费用不会超过两万元。至于已经在该院通过注射干细胞的方法治疗过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有多少,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孙医生表示没有统计过。   对于干细胞的来源,孙医生表示,可能来自人类胚胎细胞,也可能是羊的胚胎细胞,但自己并不清楚具体来源,会由医院向有关机构购买。   除用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病外,实际上其它治疗仍处临床试验阶段   干细胞究竟是什么细胞,真的能治疗那么多疾病吗?   据专家介绍,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治疗技术,是将已通过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干细胞,以不同给药方式移植到病人体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的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兼天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邱录贵教授介绍说,干细胞主要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组织干细胞)两大类。目前,造血干细胞是研究最深入、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   他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造血功能衰竭等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是所有干细胞治疗中最成熟的技术。但是,就目前而言,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其它类型的干细胞治疗目前仍处于早期(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比如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心肌梗塞、脑瘫、肝硬化等都仅限于严格设计的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验证,尚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对于干细胞治疗成本,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教授韩忠朝说,如果用脐带血提取的干细胞,每一针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左右,如果用已经制备成的干细胞注射液,则成本要提高好几倍。   他还说,很多医疗机构会向一些生物技术公司购买干细胞,也有的大医院会自己制备,但是这些机构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都是按自己的技术标准来进行制备。   干细胞治疗有滥用嫌疑,采取实验性疗法应让患者知情同意   据了解,今年1月,卫生部发出《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停止未经卫生部和国家食药局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活动。而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卫生部并未批准过除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病以外的干细胞临床治疗。   而目前大量医疗机构宣称可以用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邱录贵对此认为,大多是利用这一时髦概念和干细胞广泛应用前景进行牟利的一种炒作。而且,很多医疗机构开展的细胞免疫治疗,也有滥用的趋势。   此外,还有很多美容机构也宣称,可为顾客提供干细胞美容服务。记者打电话咨询了一家北京的美容医疗机构,客服人员说,干细胞美容收费为39.2万元,将为顾客注射从德国黑山羊胚胎中提取的鲜活细胞来美容,“其实就是打羊胎素”。   对此,韩忠朝认为,“打羊胎素”美容根本不属于干细胞治疗,甚至“注射从德国黑山羊胚胎中提取的鲜活细胞”都是被欧盟禁止的,因为欧盟从未批准过将羊胎素应用于人体。   韩忠朝认为,虽然以干细胞疗法治疗一些疾病,从临床上来讲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临床实验的支撑。而且,并非所有类型的干细胞用于治疗时都比较安全,比如胚胎干细胞就可能会在体内形成肿瘤。   那么记者实地探访的同安骨科医院等是否具干细胞治疗资格?北京大兴区(微博)卫生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同安骨科医院是正规注册的医院,但是区县卫生局没有审批干细胞治疗资质的资格,建议去公立的三甲以上医院治疗,不要随便在这种小医院治疗。   北京市公共卫生咨询电话12320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根据卫生部的规定,干细胞治疗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认为其“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要求此技术若用于临床治疗须经卫生部审批。   但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卫生部没有批准,但不代表医院完全不能采用干细胞疗法。   根据《执业医师法》,当医生认为现有的医疗技术很难有效治疗时,可以采用有科学依据的新技术,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但专家同时强调,这种实验性临床医疗的临床方案要通过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且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新技术发展呼唤监管和保护,专家建议规范细胞来源和质量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干细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研究应用前景相当可观,患者需求也很旺盛。”韩忠朝说,但目前国内出现的大量干细胞治病宣传,显然有悖于技术发展实际,应加强规范。   他还认为,对于新技术发展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就是统一和规范管理。为此,他建议,干细胞技术的相关临床实验,应由卫生部门或药监部门牵头组织,并在该领域颁布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   邱录贵也认为,监管部门责权不明是干细胞治疗失控的原因之一。目前美国干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管理,而我国则没有相关的规定。   另外,规范干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干细胞的来源和制备标准。韩忠朝建议,国家应成立一个细胞产品审批中心,对全国的细胞产品进行统一审批,确保细胞产品的安全与质量。   专家还提醒说,要认识到干细胞技术仍处于试验和临床研究阶段,要接受干细胞治疗,应先向有公信力的权威医疗科研机构咨询。
  • 阿胶市场乱象祸起身份多变 检测方法有待统一
    近日曝光的“同仁堂阿胶”事件不但没有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过去而降温,反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北京同仁堂相关公司,并没有得到事件后续的进展情况。毋庸置疑的是,该事件将会为我国的阿胶产业带来整体性的打击。  药食同源为掺假行便利  阿胶是一种滋补品,又称驴皮胶,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国人眼中,著名中药阿胶是传统补血药材,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功能。讲述同仁堂历史的电视剧《大宅门》播出时,人们对同仁堂阿胶的记忆更加深入。  作为上品,自古以来,都是用于药用,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均有相关质量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  然而,在我国《药典》中理应驴皮熬的阿胶,一直以药示人的阿胶,却因为“药食同源”的身份让消费者难辨真假。北京商报记者查阅资料显示,2002年2月28日,阿胶的“药用”定位开始改变。当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规定,阿胶被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由此,在国家食药监总局进行注册的药品使用的阿胶类药品有10种,而大大小小的阿胶类食品和保健品,也应运而生。“阿胶作为药品使用,在《药典》中是有相关标准规定的,但是作为食品以及保健品,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现行的食品类标准都是企业各自制定的标准,食品里面含有多少阿胶,也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来自阿胶行业龙头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按中国市场阿胶销售量估算,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  药食同源造成阿胶的定位出现尴尬。作为药食两用物品,既可以按照用途申请药品批准文号,依据药品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及药品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要求生产 也可以申请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GMP要求生产 还可以申请作为普通食品生产,依据普通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要求生产的规定执行。也正是这样的模棱两可,让药用阿胶有了多重身份。而作为食品阿胶的标准,则由企业自行制定,这给阿胶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  行业乱象呼唤市场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阿胶分为药品类、保健类、食品类三种。品牌以山东东阿阿胶、北京同仁堂阿胶为主。种类除了基本的阿胶块,还有阿胶膏、阿胶浆、阿胶片等,不同种类之间的价格也有很大差距。  那么,药类阿胶、食品阿胶、保健品阿胶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它们的滋补效果是否相同呢?消费者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阿胶呢?  医生介绍说,阿胶能够补血滋阴毋庸置疑。药类阿胶、保健类阿胶和食品阿胶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其中阿胶的含量和成分。经过国家认证的药类阿胶价格贵,味道不太好,但质量和纯度都要高于其他两类阿胶,补血的效果更好。  保健类阿胶和食品类阿胶也是阿胶加工制成,口感和价位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使用的原材料和阿胶含量都无法保证,能起到多少滋补效果很难说。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售价较贵的药用阿胶,拥有OTC标识。OTC是非处方药的意思,即指“可以在柜台上销售的药品”。一般的定义是“普通人能自行购买并控制用法和用量的药物”,它们在药店甚至商场的超市中都能买到,也就是指消费者不需要持有医生处方就可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  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将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为椭圆形背景下的OTC三个英文字母。我国公布的非处方药标识,甲类为红色椭圆形底阴文,色标为M100Y100(红底白字) 乙类为绿色椭圆形底阴文,色标为C100M50Y70(绿底白字)。第一批公布的非处方药品全部按甲类非处方药管理。经营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有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  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看到,即使都是同仁堂阿胶,但其地位归属也不尽相同。在其网站有如下说明:“长期以来,因产能所限,同仁堂阿胶一直仅供出口。现在随着生产系统的改造升级,同仁堂阿胶产量得以扩大,终使‘昔日宫廷御药,今日万民同享’。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于服用,北京同仁堂开发出了阿胶系列食品:即食阿胶糕、阿胶酥糖、阿胶蜂蜜系列、阿胶粉、食用阿胶等,以适用不同人群服用,是补血、益气、安神、健脑、养颜的首选佳品。”  这也从侧面印证,即使是知名厂家的同样商标,也不一定是同种质量。正如某药店售货员所说:“经过国药认证,带有OTC标识的阿胶块价格较高,而保健类和食品类的阿胶产品价格相对便宜。”然而,究竟贵到何种价位才是药用阿胶,药用和食用阿胶的成分标准如何却没有权威的界定。  检测方法有待统一  同仁堂阿胶被曝检出猪和牛DNA之后,北京同仁堂发布落款为“北京同仁堂通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同仁堂食用阿胶检测标准的声明》的公告,对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出具的检验报告予以驳斥,并表示,标准起草单位认为阿胶是经过深度热加工后的产品,DNA已被深度破坏,上述三个标准不适用于阿胶产品的DNA提取,因此不建议作为阿胶产品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标准。相关检测机构采用检测特征蛋白或特征肽链的方法进行鉴别是合格的。然而,去年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山东已通过DNA技术检测阿胶成分。这样看来,阿胶官司的背后还带出了检测技术的说不清。  根据《药典》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牛皮熬制的胶为黄明胶。但是如何鉴别正品阿胶,消费者并不一定知情。  一位从事阿胶研究的人员表示,目前国家检测标准是针对阿胶成分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驴皮制成阿胶的氨基酸含量比较高,而其他皮类次之,动物皮的下脚料或皮革下脚料中可以检测出金属铬,具有毒性。但氨基酸的检测对于阿胶来讲并不具备特异性,目前已研制出新的检测方法,可以使用DNA检测手段,区别驴、马、牛等不同的皮,不同类动物的DNA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申报国家标准。  北京商报记者查阅发现,此前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首申曾在首届中国(北京)食品追溯技术全产业链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演讲中表示,他们通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已经把阿胶DNA深加工后的检测问题解决了,而且很成熟。另外,媒体报道称,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通过DNA分子鉴定的方法来检测阿胶原料动物源性的技术取得了成功。在和阿胶生产厂家进行合作以后,就可以对阿胶的生产从源头到产品进行全生产链的科学测定。然而,对于此次同仁堂阿胶检测事件,以上人员均表示不便答复。
  • 专家观点:农业部是否开始整治转基因食品乱象?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日前,农业部制定了《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并予以印发。方案一出,网上的一些文章就热议,这是农业部代表国家开始出手整治转基因食品乱象;更有议论认为方案出台是因为我国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事实是否如此?6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市场基本没有非法转基因食品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我国并没有出现转基因食品乱象,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基本没有农业部定义的非法转基因食品。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实际上,农业部并非首次出台相关规定。农业部其他部门,比如兽药、农药化肥、种子等,也会发布工作方案并进行信息公开。或许此次正是因为与转基因相关,才会成为新闻热点。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该方案的通知就明确:为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经营、进口和加工等活动规范有序,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农业部制定了该方案。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我国农业部是代表国家管理转基因,这与美国不同,美国是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环境保护署(EPA)三家协同管理,他们被统称为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部门。往年我国农业部也都有过专项整治甚至打击违规转基因制种种植等行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6年夏季,农业部就部署过打击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专项工作。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姜韬认为,此次出台该方案,表明近两年来,农业部对于转基因违规种植情况的分析、查处的针对性和工作的系统性更加明确和全面。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此外,对于监管,王大元建议,已被农业部批准作为“加工产品”的转基因作物中的“加工产品”具体是指什么,应有明确的定义。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与此同时,有些转基因成分并没有被列入农业部以前的监管目录,应如何监管?此次方案是否包括检测饭店或者菜市场出售的食品的转基因成分,应予以明确?而对于过去已经取得了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如果被种植,或被国外认可可做食品、可用来做加工食品,是否违反了哪一条法规,都应有明确的说法。”王大元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农民喜欢种是无法杜绝的原因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于更多人关心的转基因品种私自偷种现象,此次方案明确:春耕备耕前开展专项检查,对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种子抽检力度和苗期检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至于我国是否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目前尚未得知。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姜韬表示:“应坚决反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行为,这不尊重原创性研发,也会损害科学家的创新努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时,姜韬解释,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平民化产品,其目标就是改良农艺性状,降低作物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因此深受农民欢迎,也降低了作物市场价格,这已在转基因种植发达的国家得到了证实。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而农民喜欢种,也是转基因种植无法杜绝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国际粮食生产成本高、我国农民种植收入不高的宏观形势下,愿意务农种粮正成为农村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姜韬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此,姜韬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在确保种植活动合规有序的同时,爱护和鼓励农民种地积极性,加快推广转基因品种,让农民获利,让消费者获益,打破跨国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上的垄断优势。 /p p br/ /p
  • “功能类”饮料乱象丛生,企业家专家应急铺轨
    ——2012中国特殊用途饮料发展研讨会即将在粤召开   近日,“功能类”饮料频频爆出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危害消费者权益,引起媒体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所谓的“功能类”饮料行业,也不乏企业跟风效仿,利益至上,导致“功能类”饮料行业乱象丛生。近日,记者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官方网站获悉,为了规范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2012中国特殊用途饮料发展研讨会”将于2012年12月12-13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召开。   记者调查1:“功能类”饮料即“特殊用途饮料”   何谓“功能类”饮料,据记者调查,“功能类”饮料在我国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均无明确的分类和定义,是一个不被国标及行标承认的名称,相关专业人士透露,我国现行标准GB 10789-2007 《饮料通则》中的“特殊用途饮料”即涵盖此类产品,定义为“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个亚类。   另外,记者也注意到在最新修订的《饮料通则》(征求意见稿)中(特殊用途饮料的亚类中又新增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两类国际上通用的产品类别。面对“特殊用途饮料”市场乱象丛生的局面,相关标准法规将如何发展?   记者调查2:行业投资“特殊用途饮料”热度不减   中国的特殊用途饮料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但有待开发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特殊用途饮料的人均消费量每年仅为0.5公斤,距离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尚有较大空间,因此中国的特殊用途饮料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外资企业快马加鞭,本土企业卷土重来,欲在中国特殊用途饮料市场分得一杯羹。年产30万吨的红牛饮料投资项目落户宜兴经济开发区、美国维他命能量饮料“Mr. Pink”5月12日登陆中国市场、迪拉莫食品集团迪拉莫食品饮料(香港)有限公司借助欧洲杯热潮携手足球巨星C罗将烁可力Soccerade引入中国市场、bHIP公司总裁泰瑞 拉克先生透露其主打的能量饮品bHIP Energy Blend(中文名“草本洁净能量”)将在不久进军中国市场。脉动扩建、娃哈哈重磅推出牛磺酸维生素饮品“启力”等,甚至一些药企也纷纷进军特殊用途饮料行业。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发展?   中国特殊用途饮料行业何去何从?国内外专家、中外企业精英会聚广东三水,即将召开的2012中国特殊用途饮料发展研讨会能带来哪些科学信息,行业规范和自律如何开展,记者将继续关注特殊用途饮料、继续关注 2012中国特殊用途饮料发展研讨会。
  • LED检测江湖:检测报告乱象丛生
    LED技术发展较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较快,企业对市场反应慢将会错失商机。因此有的企业无法承受检测所带来的9个月的时间成本,大部分没有事前做好产品认证的制造企业往往在获得订单后才考虑需要检测认证,才发现认证周期过长,无法赶上订单交付的时间。有的企业选择放弃市场机会,有的则在检测的过程中进行舞弊。而助长舞弊风气的,往往就是少数有违规操作、出具虚假报告的测试机构。检测认证市场因此被指乱象丛生。   那么检测机构是否能够通过技术缩短检测周期而达到与常规检测相同的检测结果?陶玖祥给出了否定的说法:&ldquo LED是新型照明光源,新事物有许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现有的科学技术及知识还无法掌握LED寿命与光衰的规律,还没有在学术上被论证、实际中被验证,可以被各方广泛认可的加速寿命测试方法。标准的制订是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低于6000小时的加速寿命的测试,在目前科技研究现状下,还没有解决。因此自从2008年美国的能效标准,以及延伸到最近2013年欧洲的LED性能标准,都是检测6000小时的寿命性能测试 不过,以目前LED技术的飞速发展,寿命和光效提升已达到和超过照明的实际需求,LED照明取代传统照明已逐步被消费者认可 未来LED光效和寿命,或许不再有必要去检验了,更不必检测6000小时那么久 从过往的标准制订的经验来看,仅仅做3000小时以内寿命性能测试,甚至只要1000小时的寿命性能测试,在修订新标准时,这种提议将会逐步变得可以接受了。&rdquo   同时,对于目前少数生产企业欲寻求缩短寿命检测时间,取得虚假出货合格报告,陶玖祥的态度坚决地认为: &ldquo 一时的欺骗可以带来短期的利润,但生产企业和失去公信力的不法检测机构,将不可能存续下去, 正如林肯所言,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你可以欺骗某些人于永远,但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远!&rdquo   &ldquo 人要有做人的品格,检测机构也好,生产企业也好,也得有品格,才能取得客户信任,监督机构的信任,才能走得远,做到永续经营。&rdquo   与时俱进,紧跟市场步伐   在LED照明改善环境、提升照明品质的时代,紧密跟踪国际标准组织的各类最新标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市场,检测机构如何及时作出反应?   陶玖祥通过企业自身的规划来为行业提供参考:&ldquo LED照明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智能化控制,或许你喊一喊,灯光就会随音变化,未来检测标准将会与程序、软件、网络信息技术交汇,为此,贝尔南方在2014年、将开始着手LED智能控制的检测技术的跟踪与研究。   同时,注意到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能源之星的LED照明标准,已制订了光频闪指数与眩光检测的要求 陶玖祥介绍说:&ldquo 贝尔南方从2013年就已开展该项目的测试,并将进一步扩大设备投入及加大研究力度 LED照明低压与低能耗,为离电使用光伏电池提供了极大方便 深圳贝尔南方的下一个延伸方向将优先是有关照明用光伏电池的的安全与性能检测。&rdquo   同时,陶玖祥也很兴奋地告知记者:&ldquo 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质检系统将在2015年前完成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国内检测市场将逐步释放,质检系统的众多人才将转向检测市场,第三方检测行业将迎来新的一轮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在做好既有的服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好更多相应的调整与布局。&rdquo
  • 检验检测行业乱象要走到尽头了吗?
    没错,从1978年到2021年,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历经了43个年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从开始的“舶来品”一路走到今天的“重点领域”,用时间验证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今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检验检测行业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4.9万家,从业人员超140万人,当年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67亿份,年度营业收入3586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78%;出具的检测报告增长72.3%,年均复合增长率11.5%。中国成为了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伴随着快速发展和扩大,行业的薄弱环节也一点点的暴露。总局成立后,联合相关部门共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机构4.3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6000多起,撤销、注销检验检测机构876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21起。市场秩序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持,一些行业乱象也是屡禁不止。为了进一步整顿检验检测行业并促进行业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今年9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1.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2.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行业;3.完善市场要素资源供给;4.强化法治保障;5.加大监管力度等多项重要举措。该项文件的发布,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转发。紧接着总局针对发布的指导意见做出了深刻解读。解读文件表示:1、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及高风险领域的抽查比例,强化线上线下渠道监管,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违法行为。二是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行业监管及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三是积极利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云监管”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技术措施,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2、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一是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际技术前沿,推进检验检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从提供单一检测服务向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体化”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三是加强国家质检中心规范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和程序规定,完善退出机制,优化国家质检中心布局。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解读文件中清晰的指出了未来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措施,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每一个检测人似乎都看到了“曙光”。但是,检验检测行业的“春天”究竟何时能来呢?
  • 工业硫化物加工处理 枸杞市场乱象如何规避?
    今年8月,新京报记者经过在宁夏中卫市的调查,披露了长期以来中卫枸杞市场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工业产品的乱象。报道称,当地部分枸杞商户为了更好地存储、运输、售卖枸杞,在枸杞生产过程中对枸杞进行工业硫磺熏制和焦亚硫酸钠浸泡等处理,使其变得易于保存且卖相更好,这些“特殊处理”后的枸杞更容易受批发商的青睐。近些年来朋友圈和微博上开始流行起谈养生,保温杯里面泡着的枸杞成了养生的标志,枸杞仿佛已经被奉为养生圣品。但这并非空穴来风,枸杞作为茄科植物的一种,它具有很高的营养及医用价值。《本草纲目》将其记载为益肾、润肺、生津的良药。我国宁夏中宁枸杞还被编入美国权威机构出版的美国草药典《枸杞子》分册,可见其医药及营养价值之高。尤其是宁夏枸杞,更是有着“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但是近几年,“中宁枸杞”品牌在市场上走红后,“硫磺枸杞”以及假冒伪劣枸杞的事件时有发生。去年中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当地枸杞市场进行检查时,就查扣了2850.8公斤被硫磺熏蒸过的枸杞,5016.3公斤二氧化硫超标枸杞,并对此进行了集中销毁。没想到,今年的枸杞市场却又“旧戏重演”。我国枸杞行业的供需结构影响了其市场监管的力度。根据《中国报告网》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枸杞产量为26.35万吨,销量约为23.53万吨;2017年枸杞产量达到34.48万吨。销量为30.80万吨。虽然供求量都在逐年上涨,但是连接五年都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枸杞干果滞销、价格不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涉事商贩们的违法加工行为的间发性。事实上,食品加工过程中常采用熏磺及亚硫酸盐溶液浸渍法进行漂白来帮助食品提高亮度。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也批准其作为护色剂、抗氧化剂用于食品,来改善产品品质,抑制产品在保质期内的褐变现象。但对于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食品安全部门有着严格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二氧化硫,其实是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不法商贩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的二氧化硫,长期食用会诱发人体病变。不止是枸杞,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二氧化硫来提高蔬果的亮泽度、保证食品的颜色不容易发生改变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干果、果脯、干菜、新鲜蘑菇等很多食品都存在二氧化硫过量的情况。二氧化硫检测仪可以通过检测分析从而预防二氧化硫超标的食品流入到市场中。通过对检测样品进行酸化、加热蒸馏,使其释放出其中的二氧化硫,然后用乙酸铅溶液吸收,吸收后酸化,再以碘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所消耗的碘标准溶液量计算出试样中的二氧化硫含量,从而判断是否超过标准。硫分析仪(YL6500 GC)最hou还是要提醒一句,大家在购买枸杞的时候,应当从健康和安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避免因为产品外观或者盲目追逐潮流而买到危害自身健康的产品。------ 责任编辑:瑞利祥合--分析仪器采购顾问版权所有(瑞利祥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这条堪比母婴的赛道乱象频出,呼唤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
    “养宠物就是养孩子”,经常有人调侃,这里催生了一门庞大的生意。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5928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20%。预计到2025年,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到8114亿元(艾媒咨询数据)。到2030年,中国的宠物数量将接近幼儿数量的两倍(高盛预测)。宠物经济产业包含宠物食品、医疗、洗护、美容等,其中,宠物食品市场是最大且最成熟的细分市场。在宠物食品经济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宠物食品原料造假、非法添加物、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泛滥有宠物食品从业者曝光:“用最烂的东西做最贵的粮,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2024年3月15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被曝生产劣质宠物食品。狗粮包装上写的是鸡肉含量为52%。但是,记者在厂房里并没有见到肉类冷藏区域,连鸡肉的影子都没看到,配料表中所谓的鲜鸡肉其实就是鸡肉粉。在邢台市,还有厂商使用劣质原料羽毛粉提高蛋白质含量(推荐性标准检测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使用掺石粉增重。而邢台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宠物粮生产基地,占全国60%市场份额。据宠物食品产业调查的主笔记者谭朕介绍:“调查走访一共去了5家企业,3家存在问题,2家存在严重的问题。只是通过走访的形式找到了劣质粮生产企业,没有通过卧底,只是说想经销宠物食品,通过这样的沟通就能找到这样的企业,相对来说没有费太大的劲,说明违规生产这个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2024年8月20日,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公布了通过知名电商平台购买的宠物零食的测试结果(参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宠物饲料标签规定》《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等规范性文件及宠物主粮的标准要求),发现32款中有4款样品粗蛋白质未达到明示值,而且,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宠物食品标准缺位、维权困难对于这种宠物食品乱象,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会长刘朗博士表示:“随着中国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宠物行业,现阶段行业还缺乏很多标准;另外当地政府过多宣传产业基地的发展,而忽略了这方面的监管,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辽宁瀛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照代理过多起和宠物食品安全有关的案件。在他看来,宠物食品市场乱象背后,主要是宠物食品领域法律依据不足、执法不严,市场无序发展所致。“例如,在法律层面,我国没有将宠物食品安全纳入立法,虽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部门规章,但不足以使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导致出现一定的监管真空,宠物粮市场野蛮生长,宠物主维权无法可依。”刘国照说,宠物主在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时,相关部门经常回复称,未将宠物食品列入相关监管抽查范围,无法约束相关生产者及销售者。 在宠物食品的维权路上,宠物主们可谓历经坎坷。他们通常会向消费者协会倾诉自己的不满,希望协会能帮忙解决问题。如果这条路走不通,他们还会尝试向监管部门寻求帮助,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出面解决。不过,即便监管部门对那些生产劣质宠物食品的商家进行了处罚,宠物主们往往还是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因为监管部门似乎也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来强制商家赔偿。当前面的路都走不通时,宠物主们不得不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这条路同样不好走。因为要证明宠物因为吃了问题食品而生病,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用证据来说明,这让宠物主们在维权的路上陷入了困境。简单来说,宠物主们在维权的道路上,就像是在玩一场没有规则的捉迷藏,既找不到出路,也难以捉到那个应该负责的“躲藏者”。此外,刘国照还认为,在宠物食品检测数据方面,因为没有科学翔实的宠物营养数据系统和专业研究机构,导致我国宠物食品的检测数据无法得到扩充,致使宠物食品的标准过少过低。目前,我国宠物食品的相关标准仅20多项,一些问题没有标准可依;宠物饲料添加剂的内容过于宽泛,导致有毒有害添加剂未被完全禁止。而且,目前也缺乏宠物零食的标准。呼吁出台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为规范宠物食品市场,让“毛孩子”吃得放心、宠物主安心,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出,相关部门有必要把宠物食品纳入日常监管,考虑到我国目前发布的宠物食品标准主要是推荐性标准,所以有必要从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形成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既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也为企业划定生产经营红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晓娟则认为,鉴于宠物具有财产与精神双重意义,因宠物食品不安全给宠物造成的伤害也会间接侵害宠物主的财产和精神利益。她认为,加强宠物食品安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宠物食品安全的立法位阶,依法对宠物食品安全进行调整与规范,以保证其权威性与强制执行力;相关行政机关引导行业协会出台宠物食品安全标准,考量不同种类与科属宠物的特点及宠物食品的不同功能制定针对性的标准,且注意根据宠物食用情况进行更新,及时向社会公示;宠物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承担法律义务与社会责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生产宠物食品。为了提高宠物食品生产企业、研究机构、仪器行业对宠物食品行业研究的重视,推动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标准的开发,并为宠物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促进宠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仪器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宠物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计划在2024年10月24日联合举办"宠物食品检测技术与应用网络研讨会"。会议将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讨论关键议题,并开放免费注册参加。会议地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food240903.html注:点击图片亦可报名参考资料:宠物粮市场乱象调查:配料表随心写、肆意掺石粉羽毛粉…… 宠物食品之乡为何充斥劣质粮?央广网,2024年3月15日河北宠物粮安全问题调查:从业者、专家、消费者谈“宠物经济”.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2024年3月26日五花八门的宠物零食到底怎么选?你需要学会看这些指标……上海市消保委,2024年8月20日宠物粮配料里面有啥说不清,“毛孩子”食品安全调查.法治日报,2023年3月4日
  • 中央将出台新规整治科研经费乱象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rdquo   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大的科技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   &ldquo 碎片化&rdquo &ldquo 聚焦难&rdquo 令科研资源利用效率低   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探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超级水稻&hellip &hellip 改革开放以来,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等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   &ldquo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方面。&rdquo 科技部科研条件和财务司司长张晓原说。   张晓原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科研计划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协调,由于计划的多头管理,各部门通气不够,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项目多头申报。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在对复旦大学的专项巡视中发现,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现象突出:经核查,2008年至2013年,复旦大学有25个项目在同一时间多渠道申请获得资助,属于重复申报课题。而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情况在各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内均不同程度存在。   资源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科研项目目标聚焦不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介绍,以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气污染科研项目为例,就存在重复交叉问题:自身部门已经立项的和即将立项的重复,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重复立项的问题。原先至少有8个部委参与、193个立项,其中很多是重复立项,经过整合后去掉了18个项目。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并不尽如人意。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我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不用说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等国际重要科研奖项屡屡失之交臂,即便是写出了数量不少论文的科研成果,其质量也不容乐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6.92次,而这一数据的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   科研经费监管失控,&ldquo 跑冒滴漏&rdquo 流失严重   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经费当做&ldquo 唐僧肉&rdquo ,&ldquo 跑冒滴漏&rdquo 严重,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最终锒铛入狱。   那么,巨额的科研经费是如何通过层层审计监管,最终被人贪腐流失的呢?记者对近期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   虚列劳务费用&mdash &mdash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曾任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的宋茂强在担任北京邮电大学&ldquo 面向新型网络应用模式的网络化操作系统&rdquo 子课题的团队负责人期间,利用审批和分配科研资金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以虚列劳务人员名单的方式,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资金68万元被私吞,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收集发票冲账&mdash &mdash 原山东财政学院&ldquo 微山旅游规划&rdquo 和&ldquo 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rdquo 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   借壳套现&mdash &mdash 原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ldquo 苕溪课题&rdquo 总负责人的职务便利,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国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划拨到自己实际控制的&ldquo 壳公司&rdquo 账户上。   面对触目惊心的科研经费贪腐案例,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认为,一方面是科研经费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则是体制滞后迫使科研人员不得不违规操作。   浙江大学一名教授说,学校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学校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科研项目负责人说了算。   至于科研资金怎么花,虽然也有规定,但这些规定基本形同虚设。比如,这位教授说,他曾做试验需要用到一种压缩机,因为一些特殊的要求,只能找厂家进行特殊改造,费用4万多元,比普通的价格高4倍。去报账不能过关,最后只好另外找一些发票才解决。   山东省科学院一名材料学专家说:&ldquo 发达国家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更注重结果管理,也就是说提出一个科研目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具体怎么花钱,科学家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我们国家对科研资金的管理属于过程管理,在申请项目的时候,就定下来钱怎么花。只要花钱过程中不出问题就行,至于出没出成果,反而没人真正关心。&rdquo   政府放手具体项目管理,杜绝&ldquo 跑部钱进&rdquo   &ldquo 科研经费腐败频发,跟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有关。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行政权力直接控制了科研操作,缺少专业的评估机制。在课题来源上,存在着严重错位,没有权力的科研人员拿不到经费,为了拿到经费只好采取贿赂等方式,整个行业完全被扭曲。   储朝晖说,香港科技大学实现了经费和科研人员不见面的机制。行政人员为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研究人员不会与供货方接触,只需要向行政人员提出要求,经过评估后,行政人员实现其要求,行政人员对此还要留据备查,这种经费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需要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转变对研究人员的行政性考核,一改当前的量化评价指标。同时,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员的待遇不与申请课题经费挂钩,而是实行年薪制,&ldquo 在国外,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学术自治,是保障学术自由,激发学者科研创造活力的最基本制度&rdquo 。   张晓原表示,此次改革将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对其他量大面广的、企业自主的项目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   政府将在顶层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实现&ldquo 放手&rdquo 。张晓原表示,将组建一批专业化项目管理机构,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   &ldquo 不是科技部集中管理,也不是原来各管各的,整个资源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管理。&rdquo 张晓原说,通过建立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共同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布局与设置、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设立、专业机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在科技计划的管理上,往高站一层,往后退一步,干政府该干的事。往高站一层,将来政府部门科技管理重点管宏观、管规划、管政策、管布局、管监督、要效率。往后退一步,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分配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杜绝&ldquo 跑部钱进&rdquo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表示,现在一些科技、课题带头人掌握着大量资金,他们自主支配,因此称谓也在变化,不叫科学家,而改称老板。对此,应该结合即将出台的新规,解决部门空间内存在权力寻租、高校教师话语权相对较弱等问题,使得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让纳税人的钱能够在国家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上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