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攻关

仪器信息网科研攻关专题为您整合科研攻关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攻关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攻关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攻关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攻关话题讨论。

科研攻关相关的论坛

  • 【讨论】论“攻关”与“公关”

    [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10.gif[/img][color=#9b014f][size=3][font=KaiTi_GB2312][b]刚刚开到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攻关与公关”的新闻,其实在其他的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具体的潜规则看来只有行业类的人员掌握啦。作为我们普通的检测人员,您又是如何看待行业类的“攻关”与“公关”呢?[/b][/font][/size][/color]

  • 【原创大赛】便TELEDYNE公司MODELL311携式微量氧分析仪电源电池改造攻关。

    【原创大赛】便TELEDYNE公司MODELL311携式微量氧分析仪电源电池改造攻关。

    项目名称:便携式微量氧分析仪电池改造攻关。现 状:TELEDYNE公司MODELL311便携式微量氧分析仪驱动电池(以下简称电池),是用来驱动微量氧传感器产生的微电流,从而产生信号对微量氧含量进行测量。该电池属仪器专用备件,市面上无法购买。上次购买两节就花费2700元(人民币,2011年4月),现如今该电池已使用近两年。充电效果较差(充电两天,仅能使用一星期左右且使用时间在进一步缩短),必须更换。攻关目标:使用市面上可方便购买的原装手机电板来更换该种电池。(手机厂家原装大容量电板,市价约200—300元)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购买、更换起来方便、快捷,并可大为节约成本。估计至少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071948_475820_1727477_3.jpg

  • 【新闻】 海军计量测试中心“自发组合模式”为科研提速 !

    不申请立项不追求获奖不设立组长 海军计量测试中心“自发组合模式”为科研提速 这种被称为“QCC”小组的科研组织5年来研发近20项部队急需成果全部推广应用 编者按:努力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军事科研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海军计量测试中心科技干部从实效出发,直接瞄准部队急需课题,采取灵活组合的形式攻关,取得优质、高效、低耗的显著成果。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打赢是国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把握这个根本,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创新的步子才能走得更好更快。 新年伊始,海军计量测试中心4名科技干部临时组合的攻关小组,成功研制了一种舰船机电电工仪表现场检测试验样机。经试用,舰艇不需进厂维修,舰员就能随时检查机电电工仪表性能,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效率。笔者在该中心获悉,近5年来,中心有近20项课题是由这种临时组合的科研小组自发承担的,所有成果全部推广应用。 这种科研组合模式,被中心科研人员称为“QCC”小组,是一种群众性科研组织。凡是部队急需的课题,不用申请立项,立即由对此课题有专长、感兴趣的科研人员临时组成攻关小组,先行组织攻关,再申请立项。以往,一项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程序,部队急需的课题常常难以在短期突破。这一科研组合形式出现后,情况大为改观。一年前,中心承担了海军下达的某项任务,电工计量室的3名科技干部发现,舰艇发电机温度不能现场检定,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需要研制一种便携式检定装置。经研究讨论,他们按照各自专长分工协作,仅仅几天后就形成了研制方案。 这种群众性的科研攻关组合模式,课题全部来自部队最紧迫的需求,成果不追求获奖而注重实用。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课题组长,小组成员不分职务和技术等级高低,全部以平等身份参与科研。5年来,这个中心的科研人员自发组织了数十个“QCC”小组,研制的一批新装置效益显著。10安培直流标准电流源,解决了某新型导弹没有高指标检测设备的难题;某脉冲设备自动检定装置,使单台设备检定周期由16小时缩短为2小时。 笔者了解到,“QCC”小组研制的产品有很多新亮点:由于没有立项和上级专拨经费,因此科研人员在研发中精打细算,产品效益高、成本低;由于课题直接来自一线,因此推广非常顺利,由于不追求获奖、没有课题组长,没有署名的顾虑,因此攻关小组民主气氛浓厚,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毛敬雄)

  • 抗击新冠疫情征稿函——致科研人员

    [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font](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前,疫情正在向全国各省市迅速蔓延。全国以广大医护工作者为代表的各行各业[/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纷纷行动[/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义无反顾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为充分展示广大科研单位在防控疫情中做出的突出贡献,[/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仪器信息网特此向[/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广大[/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科研人员[/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约稿。[/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征稿内容】[/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稿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1、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应对本次新冠疫情,您所在单位开展了哪些紧急科研攻关?[/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000pt]2、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上述攻关能够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技术难点是什么,已取得哪些成果?[/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000pt]3、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抗[/font]“疫”战中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000pt]4、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您有哪些感想或防控建议?[/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稿件要求】[/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稿件[/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必须与[/font]“抗击新[/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冠疫情[/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主题相关,真实客观[/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投稿作者可以署真名,也可以署笔名;[/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稿件文体不限,要求必须是原创[/font](未在任何公开期刊或者网络发表过),内容完整[font=宋体],字数[/font]1000字以上[/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稿件一经录用,文章作者将获得[/font]500~1000元的稿费;[/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稿件将在仪器信息网发布,并通过其他相关渠道向公众推送。[/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投稿渠道】[/size][/font][/b][font=宋体][size=10.5pt]韦编辑[/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电话:18810576400,邮箱:weidy@instrument.com.cn)[/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font=宋体]征稿截止时间:[/font]2020年3月31日[/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本次征稿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仪器信息网所有。[/size][/font]

  • 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10月28日下午,由福建省食安办和福州大学联合成立的“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正式揭牌。  据介绍,该基地设在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负责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培训,另外负责一些食品安全的检测和难题的攻关。培训基地的师资教学和科研力量将由食安系统干部、大学教师以及聘请的相关专家、学者、其他执法部门专业人士等共同组成。该基地将成为我省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和食品安全科研的一个重要基地。  据悉,根据《国务院食安办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督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食品安全培训基地非常必要。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的成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为福建省食品安全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技术服务,必将对我省食品安全作出贡献。(福州大学)

  • 【视野】日本调整输日蜂蜜重点监测药物残留项目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快速攻关建立检测方法

    3月31日, 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7年进口蜂产品抽样检测计划”,对输日蜂蜜增加了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三唑醇和双氢链霉素残留项目的检测要求,并定于自2007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商务部所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立即发文要求蜂蜜企业暂缓对日出口,同时委托秦皇岛局紧急实施新项目的检验。该局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展甲氧苄氨嘧啶、双氢链霉素项目的开发工作。经过对不同蜜种、不同含量样品的反复实验,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合力攻关,十天后,终于成功建立了该两项药物残留项目的检测方法,加上先前建立的磺胺甲基异噁唑和三唑醇检测方法,该局成功解决了蜂蜜出口的燃眉之急。 目前,蜂蜜出口已恢复正常。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规定对出口到日本的蜂蜜要实行批批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出口。秦皇岛局已于4月15日起正式对外开展蜂蜜中新增4项药物残留监测项目的检测(其中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和三唑醇的检测已于4月1日起正式开展)。截至4月25日,该局已检验蜂蜜中磺胺甲基异噁唑124批,甲氧苄氨嘧啶76批,三唑醇59批,双氢链霉素27 批,创收近10万元。 相关链接: 日本于去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输日蜂蜜中包括上述4项药物的数百种药物残留提出了明确的限量标准要求,但由于涉及药物品种多,范围广,无论是进口方还是出口方都无法做到对所有的残留项目全部进行检测。于是,日本厚生省针对不同的商品每年公布抽样检测计划,规定重点监测项目的检测要求。在今年输日蜂产品的抽样检测计划中,取消了去年以来未有检出的3项药物残留项目,同时新增了4项。该4项残留检测项目除了双氢链霉素外,其余3项的确定是鉴于今年1月欧盟公布的德国某港口在进口中国蜂蜜中检查出的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和三唑醇超标情况的预警通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广东云天抗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职位,坐标广东,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广东云天抗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职位描述/要求:[/b]工资:6000-10000 岗位职责: 1.独立承接公司对外服务项目,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数据报告整理 2.参与公司对于蛋白芯片、elisa等实验等工艺条件摸索. 3.参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技术审核及试产工作. 4.参与技术攻关,解决项目技术问题. 岗位要求: 1.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或本科学历但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2.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相关学术背景,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 3、精通免疫或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能独立完成相关实验设计 4、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 责. 5、有生物芯片或高通量蛋白纯化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3929]查看全部[/url]

  • 我认证认可领域科研项目首获国家科技奖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记者林莉君)在今天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认证认可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奖项,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和P4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评价能力,在生物安全技术领域加入了国际“P4 俱乐部”。 据介绍,P3和P4实验室系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烈性传染病防治和生物反恐领域起关键作用,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尤其是P4实验室,俗称“魔鬼实验室”,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有P4实验室。 我国在P3和P4实验室方面一直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实验室评价机制很不健全。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承担疫情防控工作的专业实验室发生了感染事件,暴露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的短板。国家认监委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的立项支持下,紧急启动“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牵头组织国内权威机构,针对制约我国P3和P4实验室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进行科研攻关。 经过10年攻关,该项目在P3和P4实验室关键安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首次建立了基于真实微生物气溶胶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安全标准。 依托项目成果,制定了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认可制度。获得认可的P3实验室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海玉树地震救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 【观点交锋】为何不见原创国产科研仪器?【转帖】

    仪器是科研所必需的工具,它们不仅仅是把操作程序自动化,有些实验更是非仪器不可的。国内科研经费的一大部分都用来买国外高档仪器了。比如,一台454高通量测序仪就五十万美金。类似昂贵的仪器遍地都是。可是为什么中国很少有独创的生物技术仪器?做仪器首先要有需求。比如很简单的电泳仪,如果没有人想到用电泳方法分离带电大分子,就不会有这个仪器的诞生。研发工具的需求来源于科学家想把感兴趣的东西 (核酸,蛋白,多糖,乃至细胞,染色体,组织等)看得更仔细,分类得更详细,或者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得更快,重复性更好,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难道中国的科学家就看不到这样的需求?我看未必。那缺少原创仪器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下来大概有三个原因:(1)缺乏对原创实验方法的探求;(2)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沟通和组成合适的团队机遇;(3)缺乏奖励机制。中国科学家比较善于综合归纳,而对更详细的区分就比较弱。这种求全求大的习惯很可能就使得对新仪器的需求变得迟钝了。其实,中国科学家的原创精神很强,比如东南大学陆祖宏实验室就有很多非常巧妙的实验设计和仪器原型(比如管盖芯片等)。可是为什么后劲不足,不能最终把仪器研发出来呢?在仪器研发方面,我很佩服日本的科学家。 比如日立公司的Kambara教授,因为发明了自动测序仪毛细管电泳的一个关键技术被日立公司立为少有的四个终身研究员之一,给已大量的基金。加上日本政府给的钱,他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大多数是工程师),专门攻关单细胞研究所用的仪器。这样,五年,十年后,当这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全世界就都要从日本买仪器了。能有这样的战略眼光,能组织起这样的团队联合攻关,很值得我们借鉴。有需求的科学家是否能与有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团队也是仪器研发的关键之一。中国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单位”概念十分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少有横向合作的快捷同道。结果“中国制造”的奇迹并不能转化成原创仪器的研发上。复制别人的仪器很快,原创研发就力不从心了。在美国,横向合作的机会很多,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双方都主动地去寻找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就经常被邀请去给完全不相关的工程方面的会议做讲座,工程师们也经常找上门来和我交谈,看看他们的一技之长是否能在生物领域派上用场。研发iCubate技术平台的主管工程师Jeff就是这样“找”到我的。想要研发仪器,首先要“想”,然后要主动去寻找合作机会,寻找合适的人材。当然,在这以前,先要创找机会,让合作能成功。合作成功需要钱。就象美国职业篮球队的“梦之队”一样,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组合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钱是用来买时间,买市场机遇。可是到那里去找钱?是先找钱还是先找人?如果没有大笔的前期投入,一旦仪器研发出来能从市场上得到可观的回报也是激励大家合作的一个有效方式。不管是先拿钱还是后给钱,总要有一个合理的奖励方式。这个奖励方式在中国多靠政府,而在美国则多靠市场。没有原创的欲望,没有组成最佳团队的机制,没有经济支撑,就很难开发出原创仪器。而研发仪器,首先需要能把科学家和工程师牵到一起的领头人,需要熟悉市场的能人,需要有经验,有良好的机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值得为之开发仪器,看科学上的重要性,还要看市场需求。也要容许失败,给失败者再次尝试的机会。而最最重要的,最先要实现的,就是要去“想”。心不想,事难成。[I]转载于科学网[/I]

  • 业界称:中国疫苗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有效

    [font=&][size=16px][color=#191919]中新社博鳌4月20日电“目前,我们的疫苗对变异株影响还是能够控制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说。[/color][/size][/font]

  • 光谱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

    光谱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

    现在,在报刊上有很多“自测法”的介绍,例如:“健康自测法”、“家庭幸福自测法”等,颇为读者关注。能不能有个“科研能力自测法”?本文介绍“光谱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供读者参考。“自测法”的好处是有了一个对众多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进行自我衡量及横向比较的近似尺子,虽然不能像田径比赛那样精确,但可比出分析化学科研基本功大致的高低。对于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来说,至少能在知己知彼中能“知己”,从而增强提高科研能力的动力。1、 对象 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是指40岁以下,获学位后工作满5年,并从事无机青年分析化学科研、教育或检测的学士、硕士和博士。2 、自测标准2.1 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 科研能力自测法见表1。即对学士来说,若能对所介绍的13个疑难分析化学问题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述,即达到合格标准,仅有字数要求,其优秀标准为解决13个疑难问题中的一个。科研能力自测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281347_319857_0_3.jpg2.2自测法说明 (1)分析化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解决实际的分析问题,建立有创新性具有竞争力的分析方法。本文所列疑难分析化学课题(除太平淡淤泥外)均为笔者研究过的且来自实际的真实课题,绝大多数均已公开发表。另外,这些课题绝大多数是常见课题。 (2)写500~1500字的评述,内容可以是对所列的13个疑难分析化学课题进行讨论。例如:对难度进行排序,或对自测法的科学性进行探讨,以及其他“读后感”。3 、疑难分析化学课题3.1 光谱分析 (1)高纯铀(6g)中0.1μg级钆、钐、铕和镝的光谱测定。 难点:6g铀中0.1μg级钆、钐、铕和镝的最佳分离,是原核工业部1号分析化学难题。 (2)铝及铝合金中μg级钆、钐、铕和镝的光谱测定。 难点:2g铝或铝合金中0.1μg级钆、钐、铕和镝的最佳分离,是原核工业部等工业部攻关难题。 (3)矿石中14种稀土元素的光谱分析。 难点:选择最佳淋洗剂使稀土与非稀土元素分离。这是分析化学经典课题。 (4)独居石(含钍较高)中14种稀土元素的光谱分析。 难点:同时要分离多谱线的钍和铀。 (5)纯度为99.999%氧化铁(化妆品、药品、食品用)中微量铅、镍、钴和砷的光谱分析。 难点:如何将g级的铁中μg级铅、镍、钴和砷的分离。 (6)纯度为99.999%氧化铁(化妆品、药品、食品用)中微量镉的光谱分析。 (7)钢中14种稀土元素的光谱分析。 (8)太平洋海沉淤泥中14中稀土元素的光谱分析。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0g试剂级钴盐中微量钴和铜的分离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难点:大量钴中微量镍的分离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公认难题,只有合成对镍有比钴选择性更高的螯合树脂才有可能分离。 (2)铜精矿中少量金的阴离子交换分离—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难点:用最少量的树脂快速分离金,难度较小。 (3)金湿法冶金工艺氰化物溶液中微量金和银的测定。 难点:选用一种螯合树脂,能从碱性氰化物溶液中选择性地分离金和银(氰化络合物)。 (4)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电子电气产品或废水中Cr(Ⅲ)和Cr(Ⅵ)。 难点:快速分离Cr(Ⅲ)和Cr(Ⅵ)。 (5)食盐和酱油中铅和镉的原子吸收分析。 (6)取样10g大米,测定无污染大米中超低含量镉。 (7)精盐中微量钙的原子吸收分析4 、这博客是抛砖引玉,敬请网友提宝贵意见及完善。

  • 组建团队攻关新实验室有没有搞头?

    因为做咨询做了很久,新建实验室也实实在在全程参与搞了七八个,各个领域的也都有,各种资源也都有,比如实验室仪器耗材试剂,比如实验室设计装修,实验室废液处理,仪器检定校准,lims系统等想着如果建立一个团队,然后前期跟仪器厂商合作,租赁或者购买设备,专门进行新建实验室的资质评审会不会有搞头。扩完资质培训人员,3个月/+1个月/6个月+0.5个月完成交接。转卖实验室,60-100万不包设备,有没有老板有想法?

  • 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困境正待破解

    科学时报 6月15日 作者:王静 国家发改委不久前批复了科学仪器和工业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专项21项,科技部条件财务司目前正组织专家进一步完善修改《“十一五”科研仪器设备研究开发规划》。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对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给予强力支持。 这些举措缘于令人焦虑的现实——目前,我国高精度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此外,国内低端检测仪器仪表市场占有率也不超过30%。而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正是相关部门期望通过国家支持扭转这一市场局面。 专家告诉记者,科研仪器可谓核心的核心。我国政府反复强调自主创新,中国人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振兴中华,而高精度科研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显然与愿望背道而驰,核心的核心目前仍掌握在他人手中。 科研仪器的研制属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却似乎被忽略。有关专家说,“'文革’期间,我国仪器工业遭到破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一批大型科学仪器装置,为提高我国基础前沿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和高新技术研究能力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科学仪器需求量急速增加,进口科学仪器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不过,由于计划体制的束缚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科学仪器研究与生产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间被有所忽略。现在,面临着激烈的挑战,我国的科学仪器行业仍没有建立起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道路的决心。” 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司长吴波儿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科研仪器的特殊地位,世界各国和大型跨国公司竞相加大对科学仪器研发的投入。美国《分析仪器工业报告》统计,位于世界分析仪器销售额之首的PE.Bioystems公司和Thermo Electron公司每年对分析仪器研发投入均超过其销售额的10%,年均超过1亿美元,而我国“九五”期间,用于科研仪器攻关项目的研发总投入只有7500万元人民币,不足一个大型跨国公司一年研发经费的10%。 科研仪器市场发展速度惊人。吴波儿说,自1995年至今,世界分析仪器市场平均每年增长近9.4%,平均每年销售228.6亿美元。在国内,随着国家对科技重视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科学仪器的支出占科研项目经费的25%。“十五”期间,科研仪器国内需求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测算,未来5年,中国科学仪器的需求量巨大。其中,仅通用和专用自动测试系统,包括由科学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信息技术电测仪器分别构成或各类仪器仪表混合构成的自动测试系统,每年需要10000台套;各类微机化、智能化谱仪每年需要10000台套;在线式分析仪器系统年需1000台;大型成套自动化探伤仪器年需1000台;机电一体化大地测量仪器年需10万台;生物工程测试仪器年需2000台…… 为此,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认为,必须扭转对外来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据悉,日本在这方面的比例不足5%,美国不足10%,而我国则是50%,且其中技术引进费还不包括专利使用费。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40%是用于设备的投入,而设备当中又有60%是国外进口的,特别是在高端设备领域,光纤制造设备100%进口,集成电路85%进口;纺织品是我国的强项,设备进口达到70%;石化设备80%进口;高端的医疗设备差不多有90%到100%需要进口。 [ 2006年6月16日 ]

  • 【讨论】(转帖)中国已丧失了科研能力

    科研经费再高也不可能进入科研大国的行列,因为科研经费可以不用在科学研究,而用在投资和消费方面,中国的科研经费其实早已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福利待遇。我们应把国家的基础科研和国家的技术攻关项目,企业的技术研发,专利技术,某些企业的基础研发,以及个人和个体的技术成果区分开。往往人们把这些混为一谈,科研能力指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是技术研发和创新技术,这些都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不管我们的基础科研人员是200万,还是110万;也不管我们大学生数量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世界第一,如果没有一个人全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中国怎么会有科研能力? 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能力。因为现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论文都是形式化的,数学形式的论文,所有的论文都是主观形式化意识化的产物。科学论文已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说明和论述,已是数学发现,数学演绎的论文。科学已发展成用数学发现世界,创造世界的学问了。专利技术并不能表示任何中国基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也不能表明有自己的自主的科学理论和体系。每天浩如烟海的科学论文有一项是中国人的科学发现吗?有一项是中国人原创理论吗和理论创新吗?在那个科学领域形成中国人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派了吗?老一辈数学家创立的中国数论学派,今天也只是形式,吃老本。 中国有3200万科研人员,直接接受科研任务和经费的有约200万人,剩下的是企业科研队伍,这里还没有算上不在职的业余科研人员。这么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却排在世界中下游,排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跟中国男足的世界排位差不多。加拿大的人口不足3200万,科研能力和成果排在世界前6位和7位。我不知道加拿大有多少在职科研人员,不会多于100万吧。中国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队伍,它是经济活动队伍。1每个人花在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少的,2出成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3不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科学家,而是没有人去追求它。一个跨国公司的科研能力就敢和我们整个的科研队伍叫板,一个小小的韩国到现在还把我们“中国”当成落后的代名词。把中国制造都看成是垃圾产品。现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研能力比20世纪50年代少了很多,弱了很多。3200万科研人员几乎没有几个是全心的投入科研工作,可以用空白来形容中国的科研工作,没有人搞科研当然就没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了。 一个三星公司在中国牛的了不得:“我一个公司的自主技术你一个国家都比不了”。在天津的三星公司给中国工人的工资很低,而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是最长的,并无视当地政府和法律。人家有技术和研发能力,你中国离不开我。现在人都争公务员,争官位,把精力和时间全放在人际关系和经济活动上。科研经费绝大部分也用于消费和进贡。科研人员吃经费的现象是普遍的,不吃经费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可研项目没了经费怎样向项目交代呢?编造假数据,假材料,假工时,假机器设备,假厂房和假地点。甚至一开始,科研人员就申请报批假的科研项目。为了加大科研经费申请和报批,除编造一些假的报表外,还要向批准部门和人员进贡一定比列的经费回扣,有时会达到50%。这就是科学界和科研界最主要的活动和工作。这样的科研队伍能出成果才是怪事,不出成果才是正常。一些所谓的大家,专家,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几乎是80年代捞文凭的那一帮人。这些人你说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很高的文凭,你说他们有文化,而他们又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党的作风就不正,中央党校4个月就可以给这些人(一天课也不用上)大专文凭,一年本科文凭。一些大学只要交一两万块钱就可以给研究生,博士文凭和学位。也不怪外国宁可承认中国的高自考和成人职大也不承认正牌大学。现在的中国大学几乎成了职业训练场,大学毕业生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没有学到科学文化,更没有学会做学问。90年后分配到我们单位的大学生,工作5,6年都还要师傅带,自己不能单独工作。一个天大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的,师傅带了快5年了,该独立工作了。独立出图就出现差错和事故,使得施工单位无法照图施工。他们不但专业拿不起来,往往还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我们的大学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现在不是呼唤科学大师出现的时候,而是要呼唤思想大师,思想家出现的时候,让他们来拯救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科研队伍。一个顶得上日本人口数的中国大学学历以上的群体,一个超过加拿大人口数的中国科研队伍,这么多庞大的高学历人群,这么庞大的科研力量,却没有一项科学发现,没有一个原创科学理论和学说。中国不是没有科学研究科学发现能力,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是没有人去做科研工作。因为,科学新发现是一个长期探索,实验,测试,观察的积累。不是拿来几个物理概念通过数学方程和数学理论的扩展就能得到的。中国科研人员是耐不住长期科学探索的积累工作,他们急功近利,用数学就可以快速得到“新科学发现”,就可以短时间内爬到专家权威位置,名誉地位待遇三丰收。他们是专门玩理论的专家,他们的“科学发现”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回到理论中。他们从主观意识中探索真理,从数学中发现真理。论文和专著是他们的身份的标志,是通往权利和地位的桥梁。从日本等国家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项目来看,每个项目都是在30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积累,是两到三代人科研工作传承的结果。中国和韩国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没有一项科研能在30年以上的,也就没有科学发现和自己成功科学理论。在经济利益下,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高,特别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是能带来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些都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而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见到任何成果,他需要几代人的科学接力传承,是一个艰苦劳动和长期不停探索的结果。在全民经商,全民下海,在全社会都向钱看的形式下,中国科学界已没有人能抵得住钱的诱惑,没有人耐得住长期的寂寞和长期的没有经济回报,都纷纷投入急功近利的项目和行业。

  • 人民日报:怎样把国产科研仪器用起来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栏目科研仪器重点新闻,高端[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的自主研制水平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除了注重研制,也要注重推广和使用[align=center][img=,400,57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8-05/28/18/rmrb2018052818_b.jpg[/img][/align]  日前,由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条纹相机顺利通过验收。条纹相机是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唯一高端科学测量与诊断仪器。项目团队经过5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条纹相机。  高端[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的研制往往是我国的短板,研发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次高性能条纹相机能够研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高性能条纹相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持续研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正是凭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高性能条纹相机才最终得以研制成功。  另一方面,高性能条纹相机能研制成功,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国从1998年起就开始支持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相继设立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相关计划和专项。“高性能条纹相机研制”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和财政部支持下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不少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提高仪器性能或研制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发现的。我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先生曾经说过,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年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成功研制了一批高端科研仪器,为国家科研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基础仍较为薄弱,高端科研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要尽快补上这块短板,除了在研发上给予稳定支持之外,还应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给予有力扶持。  目前国产[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还是会面临一些难题,往往较难得到用户信任。跟已经使用多年的国外成熟仪器相比,新研制的国产仪器也许会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不多加使用,就得不到反馈意见,也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国际上那些先进的科研仪器也都是在多年应用中一代一代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当前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往往意味着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相信在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之路会越走越宽。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正在寻找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有机合成高级研究员职位,坐标北京,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有机合成高级研究员[b]职位描述/要求:[/b]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国内建立的唯一一家专注于产业技术开发转化的研究院,是由北京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常熟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新型产、学、研、用研发孵化机构。研究院在常熟、北京都拥有规模较大的新药开发产业化研究研发实验室,目前有数个候选新药分子正在往临床方向推动。由于业务需要,现在北京区域实验室面向全社会招聘有梦想能坚持的新药开发研究人员。岗位职责:1、根据项目组的工作安排,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并仔细实施; 2、独立承担高难度课题任务,保证按时完成课题任务; 3、科学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或得出合理的结论;4、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5、及时准确地书写实验记录、周报和结题报告; 6、根据研究院(公司)要求,及时地总结工作,上交实验数据资料;有机合成高级研究员应聘条件:1、有机化学或药物化学相关专业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有机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药物化学合成和应用化学等;经验丰富者可以放宽至硕士学历; 2、丰富的有机合成经验和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具备合成线路设计能力,毫克、克级至百克级合成反应经验丰富,能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能独立解决合成问题者为佳; 3、较强抗压力,易沟通,责任心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带领一至多名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4、优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5、打算在北京长期发展或未来几年能长期在北京工作的人士优先考虑。[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3624]查看全部[/url]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今日正在招聘,浙能技术研究院-总工艺师,坐标杭州市,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浙能技术研究院-总工艺师[b]职位描述/要求:[/b]♦ 岗位职责: 1、负责水系储能电池中试项目产品工艺开发和优化; 2、负责水系储能电池中试产品试制所需的工装设计; 3、负责审核中试产品的工艺文件,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工艺管理工作; ♦ 任职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5年以上电池制造行业机械、装配、模具、工艺设计相关工作经验;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专业; 3、年龄45周岁及以下,身体健康; 4、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 工作内容: 1、带领工程师团队,开展水系储能电池中试阶段电池制造工艺攻关工作,包括中试设备调试与改造、电池制造工艺设计与优化,满足中试生产的要求; 2、协助中试项目负责人开展与中试项目相关的设备的调研、采购和管理工作; 3、指导工艺团队编写中试工艺文件,协助中试项目负责人进行工艺管理; 4、指导工艺团队结合工作内容进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撰写和申请; 5、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8086]查看全部[/url]

  • 中国科研经费60%流失 项目组贪污挪用中饱私

    科研经费缺不缺?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报告会上披露: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科研经费利用率怎么样?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北京市海淀区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堪称学术重镇。海淀区检察院近日调查发现:2003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等是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边走出了“短缺的时代”,一边却走进了“硕鼠的围城”?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科研经费往往又直接与课题项目挂钩,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经费更是源源不断。  科研经费花不完怎么办?北京某高校电气专业的许博士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科研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学校每天需要报销的费用庞大,审核人员难以全面审核所有的单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核人员看也不看就“大笔一挥”批准了事,有时,为了尽快结项,还会告诉他怎么报才能通过。  海淀检察院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几乎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制定严格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但许多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经费不缺,管理不严,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在发票上大做文章,反正钱是剩不下的什么都能报,大到房与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也都要拿回单位报销。  “每次课题结项都是我最忙的时候,到处收集发票。”许博士告诉记者,实在找不到发票时,就说自己为国家、学校节省多少资金,给自己贴金,当然,节省多少,是要在“老板”(导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  今年2月,北京某名牌大学化学学院教师谢昌响、徐佳浩贪污一案被海淀检察院诉至法院。两人以考察为名义,使用化学学院仪器开发制作经费报销自己的旅游花销。如果不是在海淀检察院的一次例行侦查中露出马脚,“两人还不知道这是犯罪”。  不乏“学术权威”的身影  “项目老板”是科研圈流行的叫法。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利用个人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  课题项目“跑”下来,“圈钱”接续。项目越多,科研经费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自行车换宝马,工薪阶层变百万富翁。不少“项目老板”开名车、吃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风光无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番风景呢?  2003年,“汉芯”发布之后,项目组组长陈进立刻“鸟枪换炮”之前骑的是一辆普通自行车,升级为一辆价值30万元的别克轿车。又过了不到一年,这辆别克又换成了宝马。知情人都知道,买“马”的钱正是陈进骗取的科研经费。  除了“骗”,还有“蒙”。2009年,海淀检察院审查起诉了某科研机构古千秋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案。课题组负责人古千秋手握10余项国家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这一领域的“学术权威”。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为了使节余的经费不被收回,古千秋等人十余次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将科研经费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变现后返还80余万元。去年5月17日,海淀法院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古千秋等4人一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些人在科研领域非常成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法律素养和职业修养方面却有待提高。”该案主诉检察官叶衍艳对记者说。  小会计如何撬动大资金  时至今日,海淀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磊对当年办理的一起贪污案依然感慨:“卞中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上级查账,没有旁人监督。”  张磊提到的案子,发生在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2.2亿元的数额,成为当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金额最大的一起贪污、挪用公款案。  1986年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起初,科研经费规模只有8000万元,到2007年,已增长到43.3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向全国上万所科研单位和高校拨款的机构,出现了一名“小吏巨贪”。1995年8月至2003年2月,卞中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虚假的银行对账单等手段,逃避审计检查,贪污、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2.2亿元。  “查到最后,感觉偌大的一个机构,拨款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个会计手中。”张磊告诉记者,“卞中的作案手法并无特别之处,只要有一个环节有所监控,就会暴露。”  如果说,科研经费使用环节的职务犯罪令人“痛心”,那么出现在经费管理环节的职务犯罪不免让人“担心”。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来源实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个人捐助和单位自行出资为重要补充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在许多环节上有被滥用的风险,也同时导致课题数量过多,降低资金投入效率。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亟须提上日程。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为此写下注脚: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涉及资金数以亿计。

  • 探究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提升科研实验效率

    探究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提升科研实验效率

    金凤液氮罐作为现代科研实验中常用的冷冻设备,具有许多创新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科研实验效率。本文将探讨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并分析其在提升科研实验效率方面的作用。首先将介绍液氮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然后重点剖析金凤液氮罐相对于传统液氮罐的改进之处,包括温度控制精度、安全性、便携性和智能化程度,并分析这些改进对科研实验的意义。最后,将就金凤液氮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液氮罐是一种用于存储和运输液氮的设备,通常用于生物样品的冷冻保存和实验操作中。液氮的温度极低,约为-196摄氏度,在科研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传统的液氮罐结构简单,主要由双层不锈钢容器、绝热材料和压力释放装置组成,具有低温保持时间长、运输便利等优点。然而,传统液氮罐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温度控制精度不高、存在安全隐患、操作复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金凤液氮罐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使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适用性。[img=细胞冻存,677,48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8123004_918_3312634_3.jpg!w677x489.jpg[/img]  首先,金凤液氮罐在温度控制精度方面进行了改进。传统液氮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度变化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内部温度波动较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金凤液氮罐采用了先进的温度控制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罐内温度在所需范围内波动,保证样品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从而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其次,金凤液氮罐(www.mvecryoge.com)在安全性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液氮具有极低的温度和挥发性,一旦泄漏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传统液氮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意外压力释放、样品破损等情况可能引发事故。而金凤液氮罐配置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温度报警系统、自动压力释放阀等,有效预防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实验人员和实验样品的安全。  此外,金凤液氮罐还在便携性和智能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改进。传统液氮罐通常较大且重量较重,使用不便于携带,限制了实验的灵活性。而金凤液氮罐采用轻量化设计,使得它更易携带和操作,满足了移动实验室和野外调查的需求。同时,金凤液氮罐还配备了智能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罐内温度并进行自动调节,提高了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和效率。[img=液氮罐,690,5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8467451_3172_3312634_3.jpg!w690x540.jpg[/img]  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实验的效率。其高精度的温度控制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则保障了实验人员和实验样品的安全,轻便的设计和智能化系统则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可以预见,金凤液氮罐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科研实验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支持。  综上所述,金凤液氮罐作为一种新型冷冻设备,具有诸多创新特性,能够显著提升科研实验的效率和可靠性。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相信金凤液氮罐将在未来的科研实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 北化院成立基础研究所,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

    [color=#000000]3月20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正式成立。[b]该研究所将聚焦化工材料领域前沿基础科学和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发展模拟计算和AI机器学习技术方法[/b],加快解决催化科学和高分子材料共性问题,着力提升原创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助力化工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color][color=#000000]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所的成立,是落实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提出的“直属研究院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探索设立基础研究中心”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北化院承担起提升基础研究效能,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集团公司化工新材料领域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重要一步。[/color][color=#000000]据了解,北化院作为中石化集团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持续[b]关注培育新领域、发展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b],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课题攻关,培养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上百人。[/color][color=#000000]北化院表示,将积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研领域布局和学科建设,加速高质量科研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专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打造化工新材料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锚定把基础研究所打造成为全国化工材料领域“排头兵”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基石作用,为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color][来源:中国化工报][align=right][/align]

  • 河南省印发重大技术装备攻坚方案,将高端仪器仪表列为主攻方向

    [color=#000000]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坚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color][color=#000000]《方案》明确,到2025年,力争重大技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20%,打造6个千亿级装备产业链,争创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和先进农机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重大技术装备176项,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00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服务支撑重点产业链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color=#c00000][b]高端仪器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实现部分领域国产化替代等。[/b][/color][/color][color=#000000]《方案》同时明确,[/color][color=#000000]到2035年,力争重大技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0%,累计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0项,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500项,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重点行业研发创新、集成应用水平等进一步提升,有效赋能制造业强省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color][color=#000000]为抢占装备制造产业链高端,《方案》提出了河南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坚的四大主攻方向:成套矿山装备、智能掘进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国际领先装备,先进农机装备、高端起重机械、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国内领先装备,[color=#c00000][b]氢能装备、储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前沿装备,[/b][/color]轴承、齿轮及传动装置、液压元器件及密封装置等关键核心部件。[/color][color=#000000]其中,为打好高端仪器仪表攻坚战,《方案》提出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应用场景,加强本地配套,实现部分领域国产化替代。[color=#c00000][b]突破发展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创新发展免疫、微生物、生化、分子、凝血等医疗检测设备,增强全面产品解决方案和整体服务提供能力。突破发展超广角血流成像设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设备、电生理标测仪器、三维心脏功能成像仪器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仪[/color][/url]、燃气安监系统、矿用多光谱AI(人工智能)视频监测系统。[/b][/color][/color][color=#000000]在氢能装备方面,《方案》提出聚焦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关键环节,提升高端氢能装备供给能力。突破发展高效制氢装备,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储氢、加氢装备。研发高端制氢电源关键设备,加快燃料电池系统、车载供氢系统技术攻关,突破发展高效可靠的氢能与燃料电池装备。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郑州城市群为载体,创新发展氢燃料电池控制与集成装备。[/color][color=#000000]在储能装备方面,《方案》提出推动先进储能技术攻关,加快突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装备。夯实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锰酸锂材料、三元系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等优势,创新发展长寿命、高效锂离子电池,攻坚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大容量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发展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储能调控装备和稳定可靠的风光储能电源。开展电堆、电解液、电极材料、系统集成等技术攻坚,突破发展百兆瓦级及以上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做优动力电池,做强退役动力电池储能梯级利用装备,[b][color=#c00000]突破发展储能电池及系统在线检测、状态预测和预警技术及装备。[/color][/b][/color][color=#000000]为加快河南省重大技术装备攻坚,《方案》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着力创新突破、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人才引育、融合发展。[/color][color=#000000]其中,《方案》提出建强研发创新平台。[color=#c00000][b]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参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b][/color],引领带动省、市级研发创新平台发展。鼓励产学研用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中心等行业创新平台,强化联合攻坚,提升装备制造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能力、行业服务能力和研发创新整体水平。[/color][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中国民航大学-高薪诚聘海内外优秀学者职位,坐标天津,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中国民航大学-高薪诚聘海内外优秀学者[b]职位描述/要求:[/b]一、 招聘学科方向(含研究方向)1.1 电子机械设计(偏仪器类)1.2 光学工程(偏光谱仪器设计)1.3 高光谱成像技术与装备研制1.4 纳米材料(偏传感方向)1.5 图像处理与高维数据建模1.6 分析化学(质谱方向)以上招聘方向均要求博士学位,对特别优秀者,可以放宽学科方向要求。二、招聘人才岗位2.1 蓝天优秀人才n 岗位要求:各省市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各省市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年龄不超过40周岁;n 基本待遇:年薪40-45万(税前);安家费15万,享受住房补贴(40万-50万);协助解决子女上学问题。n 科研启动费:150万;n 招聘人数:1-2人。 2.2 蓝天青年人才n 岗位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2项,至少发表SCI一区或二区论文5篇以上;n 基本待遇:年薪16-23万(税前);安家费10-12万,提供过渡房;协助解决子女上学问题。n 科研启动费:30-50万;n 招聘人数:1-2人。 2.3 副教授n 岗位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38周岁;n 基本待遇:年薪20-38万(税前);安家费6-12万,提供过渡房;协助解决子女上学问题。n 科研启动费:5-10万;n 招聘人数:3-5人。 2.4 讲师n 岗位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n 基本待遇:年薪16-20万(税前);安家费5-12万,提供过渡房。n 科研启动费:3-50万;n 招聘人数:3-5人。 三、补充待遇3.1 天津市政策给予毕业两年内来(留)津工作的博士(非在职),连续3年,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给予出站后一年内来(留)津的博士后(非在职),一次性每人20万元安家费补贴。3.2 学校政策丰厚的住房公积金补助、科研绩效提成。SCI一区论文1.2万;二区0.8万;三区0.65万。3.3 团队奖励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贡献,团队每年额外奖励科研转化成果费高至35万。 四、工作地点和环境天津市东丽区津北公路2898号中国民航大学,团队拥有一栋独立科研小楼,面积超过3000平米,为安心学术攻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五、特别说明想在这里说的是,团队招聘的是一生的合作伙伴,在保持团队大方向的生命线前提下,尽量尊重和支持每个队员的发展兴趣,合作共赢!也真心希望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国家民用航空领域响当当的专家、高层次人才![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2772]查看全部[/url]

  • 地沟油10个样品8个检验合格 现行国标漏洞很大

    本报讯记者从卫生部获悉,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卫生部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7个部门合力攻关 按照国务院食安办的统一部署,卫生部组织科技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粮食局,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等有关方面共同研究制定了“地沟油”检验方法论证方案,并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在内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检验方法进行科学论证。据了解,“地沟油”检验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国内外尚未建立科学可行的“地沟油”检验方法,检验方法论证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 【分享】袁隆平:实现高产必须要用化肥

    针对单纯施用有机肥养分不足,作物难以高产稳产的难题,3月16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明确表示,实现高产必须要用化肥。依据协议,今后5年,双方将围绕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和“种三产四”工程等科技项目协作攻关。  据介绍,我国超级杂交稻已先后实现了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眼下正在进行到2015年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攻关。袁隆平院士坦言,亩产从800公斤到900公斤的难度越来越大。也正因为如此,袁隆平很看重这次与中化化肥之间的合作,希望通过使用优质肥,加速我国超级水稻科研目标的实现。  袁隆平在签约仪式上说:“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化肥施多了对土壤有破坏作用,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国际水稻所做了45年的实验,种了134季水稻,年年种,年年施化肥,没有施一点有机肥,结果土壤地力不但没有下降,而且略有提高。我个人认为,单纯的有机肥由于营养不足不能实现高产,必须要用化肥。”  根据协议,双方将密切合作,合力攻关,携手探索企业与科研深度结合、效益倍增的新途径。首先,通过中化化肥营销网络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网络的衔接和整合,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发挥资源和产品优势,使农用钾肥等优质肥料在超级水稻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超级水稻科研和肥料在应用推广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同时,做好合作区域肥料示范推广的配套服务工作,帮助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其次,中化化肥将全力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节氮栽培、抗倒伏栽培等科研攻关项目及相关课题研究,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中化化肥表示,今后5年,公司将发挥企业在化肥生产、资源配置和分销服务领域的一体化综合优势,在企业与科研结合、良种与良肥结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杂交水稻高产高效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全力支持。  近年来,中化化肥的化肥年销售量达16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增产粮食500亿公斤以上。当前正值春耕备肥用肥旺季,专家认为,正确认识化肥的增产作用、科学施肥将对农业增产丰收起到积极作用。

  • 渔业健康实验室知多少????

    围绕水产动物病害防控和预警、养殖技术和高效配合饲料研发、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品安全三大领域及之间关系开展科研攻关,首个落户湖州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揭牌。============大家就其名称及性质猜下该实验室会开设什么项目???设计到那些仪器,有积分奖励哦==============

  • 【转帖】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来源:食品添加剂市场网 ★缘由 1999年6月9日,比利时120人(其中有40人是学生)在饮用可口可乐之后发生中毒,呕吐、头昏眼花及头痛,法国也有80人出现同样症状。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危机。 ★对策 可口可乐公司立即着手调查中毒原因、中毒人数,同时部分收回某些品牌的可口可乐产品,包括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 一周后,中毒原因基本查清:比利时的中毒事件是在安特卫普的工厂发现包装瓶内有二氧化碳,法国的中毒事件是因为敦克尔克工厂的杀真菌剂洒在了储藏室的木托盘上而造成的污染。 但问题是,从一开始,这一事件就由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司总部来负责对外沟通。近一个星期,亚特兰大公司总部得到的消息都是因为气味不好而引起的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公司认为这对公众健康没有任何危险,因而并没有启动危机管理方案,只是在公司网站上粘贴了一份相关报道,报道中充斥着没人看得懂的专业词汇。 此举触怒了公众,结果,消费者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没有人情味。很快,消费者不再购买可口可乐软饮料,而且比利时和法国政府还坚持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收回所有产品。公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发后第10天,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伊维斯特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记者招待会,并随后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 在记者招待会当天,会场的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伊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摆放在面前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表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便出现了由伊维斯特亲笔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信中详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并作出种种保证,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 检察官曝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 过程触目惊心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示。  本报近日推出“穷教授VS富教授”系列报道与讨论后,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响应,不少读者提出,问题不在于教授的穷富,而是穷富的原因,富教授致富路径值得深究。  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以高校集中而闻名。一些检察官告诉记者,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办案检察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监管亟待加强,频频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给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  “跑冒滴漏,触目惊心”  长达九年时间,学院会计贪污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对于3年前侦办的一起小会计“乾坤大挪移”的故事记忆犹新。  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派驻化学学院的会计,所在学院老教授较多,课题资源丰富。由于常年接触,大家对赵静比较信任,只要账户内还有钱不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度,教授们往往不太关注账户金额的变化,一笔钱有时从一个课题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报销,也常委托赵静调整办理。  这给赵静带来了可乘之机。最开始,赵静在教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别人报销1万元,赵静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头两年赵静还有所顾忌,每年贪污大约在一两万元。第三年开始,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将近20万元。  最为疯狂的是,有的教授出国了,名下还有课题经费没用完的,竟然变成了她自己的小金库,为了方便报销,她甚至还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  赵静案发后,法院审理查明,在长达9年时间里,赵静贪污了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赵静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其处心积虑所贪污款项也被悉数发还原单位,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小兵说,从这起典型案件可以看出,“高校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手法多样,触目惊心。”  在涉及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调查中,检察官们发现,部分经费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财务报销过程中,先报销后签字、假冒他人签名、代替他人签名的现象不在少数,而利用发票冲账也时有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荒谬的现象:由于当前以一些知名教授名义申报课题更容易,同事或学生在申报课题时往往“拉大旗作虎皮”,可能实际工作这位教授完全没有参与,直到经费使用出了问题找到他们时,这些教授才恍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课题申请表上签过名。  据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介绍,2006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都是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其中发生在高校里的案件占了相当比例”。

  • 【转帖】施一公谈提高英文科研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四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 年近九旬,陈星旦院士却创办了一家仪器公司,您怎么看?

    2014年,时近90岁高龄的陈星旦院士却在广州创办了一家仪器公司。陈星旦院士可能是国内最早开展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的人了。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致力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过去主持了“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以及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近红外技术产业化是老人家一直以来的心愿。近红外研究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人才投身其中,最终却没有产业化,陈院士的心中很不是滋味。以下是陈老所讲:“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对国家、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失”“我一定要把近红外技术产业化”“10-20年以后,近红外在我国一定有更大的市场”“在我国,近红外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关于科学研究技术的产业化您有什么看法,陈老为近红外技术的产业化而创办企业您怎么看?详情请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410/216622.shtm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