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教育

仪器信息网科学教育专题为您整合科学教育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学教育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学教育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学教育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学教育话题讨论。

科学教育相关的资讯

  • 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要求配齐仪器设备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要求,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决定分三批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对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通知》提出要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聚焦课程、教学、师资、考评、资源等方面重点难点问题,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探索破解师资难题,通过落实岗位编制、激励机制、教研培训等建强教师队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导师,形成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支撑。推进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中心)和科技高中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指依托专门建设的科技展厅与相关展品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服务的公共场所)、科技企业类(指企业依托自身科技成果、研发资源、生产设施、产品等建设的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的场所)、“三农”类场所(指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农业教育科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服务的场所)、自然资源类场所(指利用动植物、生态、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的园区和场所)及特色产业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或科学教育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等),在课后、节假日、寒暑假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探索建设科技高中和科技校园,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加强大学和高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形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实施科学教育提质计划。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强化实验能力考查,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学校+科学教育场馆(基地)共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城乡科学教育联盟”等创新模式,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率先落实“少年科学院”“‘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对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通知》提出建立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成立学校科学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具有特色的校本实施方案,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和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类课程教师,持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科学活动园等,配齐配好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源等,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软硬件支撑。加强科学类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立足学校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学校科学类课程与资源体系,加强综合课程开发,形成内容丰富、领域宽泛、学段衔接、分层分类的科学类课程群。强化实验探究教学。将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纳入教学基本规范,制作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手册,强化实践性教学要求,增加实验课比例,规范实验安全管理。实施学生多元评价。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国家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探索改革评价方法,形成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评价办法,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 上海精科参加2008年中国秋季高等教育科学仪器及教育设备交易会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10月2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技术物资中心主办的“2008年中国秋季高等教育科学仪器及教育设备交易会”(简称秋季高教会)在古都西安的曲江国际会展隆重举行。我公司在秋季高教会上展出了近两年开发的气相/液相色谱仪、4530原子吸收仪器、数字及自动旋光仪、数字熔点仪、2204B(2008年开发)电子天平、708多参数分析仪、3C酸度计(2008年开发)等新产品,在“飞乐股份上海精科”72平方米的展区闪亮登场,受到中外教育系统参观者及用户的关注、重视。 我公司展区位于“上海展区”内,在200多家来自上海的参展商中,上海精科展出的产品品种最多,显示出上海精科致力于发展国产科学仪器的企业形象。来自国际一流的不少教学仪器制造商与教育、工业企业领域的专业客户或采购商参加了此次秋季高教会。 期间,我公司接待了不少中外专业客户,并与一些专业客户在现场签订了合同,收获较大。飞乐公司董事长樊志强在我公司总经理汤志东的陪同下,视察了“上海精科”展区,并亲切慰问了上海精科参展人员。
  • 中国教育科学院职称评定遭质疑
    教科院举报人的质疑意见包括:评正高职称没有任何个人学术成果,仅有一些监测报告,但却获得通过 在研究岗位工作却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而且成果未见公示 评上的全是中层领导,评职称也要“官本位” 部分评审导向缺乏文件依据,不符合院里公布的职称评审办法。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反映,2011年11月,在该院高级职称评定过程当中,刘芳、杨九诠二人的申请资格、评审程序均存在纰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承担着繁荣教育科学,为国家重大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服务的使命。那么此次职称评定中究竟存不存在问题?到底孰是孰非?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科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2011年8月4日,经教育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但就在研究所升级为研究院的半年后,两名科研人员的正高职称评定问题在院内掀起轩然大波。   “在无破格机制的前提下,刘芳缺少相当于个人专著的作品 杨九诠占用研究系列指标评定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但始终未在院里公示。”举报人称。   事件当事人刘芳、杨九诠则认为,自己经过所有程序的把关,资格、程序上都没有问题。   据教科院网站显示,刘芳现为该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杨九诠仅注了“编审”的字样,其他信息空缺。   职称评审被指“有问题”   根据该院2011年执行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规定,申报研究系列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连同代表作在内的7件成果中,必须有一本专著和任现职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6篇论文或者有两本专著,符合其一,才有参评资格。   “刘芳和杨九诠的资格不够,不能参评正高职称,但他们还是被评上了。”多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报人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介绍。   据他们介绍,刘芳参评研究系列的职称,报名、评审等全程都在教科院进行 杨九诠参评的是出版系列的编审职称(正高级别),因院内仅评定研究系列职称,他在参加完教科院的报名、基层组评审、学科组评审后,转由教育部所属的另一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代评。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刘芳、杨九诠两人通过评审,进入公示阶段,他们的资格、程序问题才被周围同事发现。   “刘芳拿出的是研究团队集体撰写的调研报告,只在有教育部采纳证明的前提下才能视作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但是不能代替专著。杨九诠公示的展示台干脆就是空的,他占用院内研究系列指标,不在院内公示于理不合。”教科院一名举报人说。   既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为什么刘芳、杨九诠能够通过一道道程序?   《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中国教科院职称评审要经过报名、基层组评审、学科组评审、公示、高评委评定等一系列程序。人事处报名、基层组评定主要是审查资格问题,学科组、高评委主要把握学术质量。   “但不知什么原因,刘芳、杨九诠顺利通过了第一道把关的人事处。”该所举报人介绍,进入基层组评审,两人被分在两个不同的基层组。杨九诠所在的基层组,评审组组长建议其补齐材料后再参加学科组评审。   该举报人称,本次职称评定中教科院有4~5个正高指标,共有11人进入第二阶段的学科组评审。学科组评委有13人,首轮投票后包括刘芳在内的2人票数过半通过,另有杨九诠在内的3人各得6票,进入第二轮投票。   “院长提议要优先考虑做组织领导工作的同志,言外之意是照顾现任中层领导。”一名举报人如此表示。据他介绍,第二轮投票结束,3人中唯一不是中层领导的一人落选,杨九诠和另一人顺利晋级。而落选的科研人员拥有个人专著20余本,为教育部和地方编写了30余本书法教育教材,累计著书50余册,“个人条件远远超出正高职称的评定标准”。   当事人坚称符合评审标准   《中国科学报》记者查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官网,发现有关刘芳的介绍为“近年来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主要执笔人撰写了近30余份决策报告,其中有6份决策报告被采纳,转化为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记者发现,虽然其个人介绍中罗列了她作为总主编、主编、执行主编的49本图书,但未见个人专著及个人独立发表的论文。   一名举报人向记者介绍,刘芳参评研究系列的正高职称时,所提交的申请材料主要是多年为教育部撰写的决策报告,即为教育部提供建议的报告。“按当时的规定,决策报告是不能等同于专著的,只可以视作核心期刊论文。刘芳在成果公示中展示的决策报告,有教育部采纳证明的只有4份,另有2份还是委托工作证明,即表明教育部委托其所做的事情,而非教育部采纳了其研究成果。”举报者说。   7月4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和刘芳取得联系。面对其有关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的质疑,她坚称:“我申报的材料完全符合评职称的要求。决策报告视同于专著,我们评职称,这个规定多年前就有。”刘芳向记者解释,当时教育部跟其单位有协议,决策报告不能公开发表,不能署个人名字。个人专著也许没人看,但被教育部采纳的决策报告是把科研成果变成了政策文件,而后指导全国。   刘芳同时强调:“个人专著与决策报告不是一个分量。我有专著,但是没有拿来申报。”   记者仔细查看了《实施办法》,发现该文件相关表述为“对制定教育政策、法规等有一定作用的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也可作为代表作申报,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有一定作用,被决策部门采纳的各类研究、咨询、调研报告也视同论文”。记者并未发现提及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可视作专著的字眼。   也就是说,政策规定决策报告可视同于论文而非专著,即使刘芳提交的6篇决策报告均被视同论文,在职称评定的硬指标上,她仍缺一本专著。   7月4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和另外一名当事人杨九诠取得联系。他向记者介绍,自己参评的是出版系列的编审职称,原来打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职称评定,但赶去人教社时对方职称评定已经结束。于是,他换到高教社评定。“整个过程履行了高教社的学科组答辩、高评委审查及公示三项程序。”   记者向杨九诠询问高教社职称评定时间,杨九诠告知参加学科组答辩大概是在2011年11月下旬。之后的高评委审查、公示,他因为出差原因没有再过问。   “高教社何日张榜公示?为什么教科院内没有公示杨九诠的材料?我们多次询问,都没有合理的答复。”此外,举报人质疑:“虽说院里认可出版系列的职称,但参评人都是在编辑岗位上申请的。一个科研岗位上的人员,为何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   对此,杨九诠解释说:“我现在仍未正式定岗,从事的工作有多方面涉及编辑出版。”   但举报人随即质疑称,杨九诠于2010年已到教科院上班,因此“仍未定岗”的说法令人难以信服。   杨九诠还向记者提供了高教社正高职称的申报标准。按《高等教育出版社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材料要求》第五项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已完成科研项目证书1~2份或著作1本(必须是已经正式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杨九诠认为,自己的资格符合规定的要求。   但根据记者的查询,在杨九诠提交的申请材料目录中,共有14篇文章(包括1篇记者采访),2本署名责任编辑的图书,1项教科所2010年度决策服务二等奖获奖证书等材料。其中,杨九诠指出的核心期刊论文12篇,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参考》、《中国编辑》、《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   多名工作人员申诉未果   评正高职称没有任何个人学术成果,仅有一些监测报告,但却获得通过 在研究岗位工作却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而且成果未见公示 评上的全是中层领导,评职称也要“官本位” 部分评审导向缺乏文件依据,不符合院里公布的职称评审办法……   该院多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上述质疑,并表示,事发之后,他们多次向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一直未果。   2011年12月9日,教科院多名科研人员向该院院长袁振国实名申诉,质疑二人的参评资格以及评审中的不公平、不透明现象。   袁振国作出的书面答复称:“杨九诠参评编审系列,成果在高教社评审组展示,不在我院展示。”并指出刘芳的采纳证明是一系列报告,其成果丰富,并列举了《中国60个项目县初中学生辍学情况监测报告2003》、《中国60个项目县初中学生变动情况监测报告2004》等10余项具体成果。然而,对于杨九诠在高教社的公示问题、评审中的导向、质疑的“官本位”等问题没有作出回答。   “对申报材料不实、群众意见强烈的须进行复议。但就在提出实名申诉期间,院评审委员会并没有对此进行复议,仍如期进行评审。”一名举报人说。   7月4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和袁振国取得联系。袁振国向记者表示,这两个人所有的条件都是符合的,所有的程序都是规范的,“有些同志自己没评上,所以就提意见”。他还表示,自己前后找申诉人谈话不下10次,甚至连教育部人事司也出面调停。但这一说法遭到申诉人的否认,称他们和袁振国仅有过两次正式谈话。   当记者询问杨九诠是否有在中国教科院及高教社公示材料时,袁振国回答:“一切按照程序走,程序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细节问题不好随便回答。”   对于决策报告能否视作个人专著的问题,袁振国表示:“我们评审规定当中有非常明确的条文,而且这项规定由来已久。”   但根据一位曾多年担任教科院高评委的人士反映,科研岗位评编辑职称,之前未有先例 把决策报告视作个人专著,说法也很勉强,一来它并非发表作品,二来它并非个人完成。“不排除项目主持人在组织、设计、构想上的作用,但毕竟不是专著,相当于是主编性质的作品。”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向院长袁振国反映情况,教科院的多名科研人员还于2011年12月底向教育部人事司反映了这一问题,并提交了书面材料要求彻查。教育部人事司一名负责人员回复他们,将约请包括教育部相关部门、申诉人、教科院负责人进行三方会谈,截止日期是2012年5月31日。“可是时至今日,三方会谈仍未进行。”举报人说。   7月5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短信联系到教育部人事司负责此事的有关人员,希望了解三方会谈的最新进展,但对方称目前在外培训,未正面回应记者的问题。   代评职称藏玄机   针对出版系统如何进行职称评定、职称代评等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张其友。   要求在所在单位公示是合理的   《中国科学报》:外单位委托出版社代评正高职称的条件要求及流程是怎样的?   张其友:所在单位没有评审出版系列资格,当事人本人符合正高评审条件,一般会委托有资质评审的外单位帮忙评审。这种情况比较多。   流程首先是单位批准正高指标。之后,当事人向委托单位申报材料,参加委托单位的答辩,专家根据答辩情况进行投票表决。一般来说,委托单位只进行一次学科组答辩,除非有异议,委托单位高评委一般不另设答辩。最后是公示,一般委托单位没有公示的义务,通常在所在单位进行公示。   《中国科学报》:参评人所在单位有人提出质疑,要求看公示材料,这一要求是否合理?   张其友:国家对此没有统一说法。所在单位一般都会公示,因为它占用了单位的指标。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要看公示材料,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如果有异议,要重点看当事人的报名资格和硬件条件。   核心期刊不能随意定   《中国科学报》:被举报人称,高等教育出版社申报正高职称的要求是发表学术论文2~3篇,已完成的科研项目证书1~2份或著作1本。   张其友:2~3篇学术论文的要求很一般,通常是中级职称的要求,正高职称会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中国科学报》:出版系列的核心期刊有哪些?《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能否算作出版系列的核心期刊?   张其友: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2)公布的出版类核心期刊有:《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出版广角》、《读书》、《现代出版》共12个刊物,在此基础上各单位有所增删。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不应该被算作核心期刊,不然报社的编辑、记者就成为职称评定中的最大受益人。   其他领域的核心期刊,通常不能视作出版系列的核心期刊。除非单位另有规定。   代评职称暗藏玄机   《中国科学报》:从出版社调到科研单位,能否参加出版系列的正高职称评审?   张其友:对于单位而言,首先该单位要有出版社、杂志社等与编辑出版相关的部门。对于个人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新单位必须从事编辑出版的岗位。另外,要看他是否取得副高资格。如果取得副高资格,需要满足5年的基本年限以及单位规定的基本硬件条件 如果未取得副编审资格,还要先转到编辑系列才能参评。   《中国科学报》:从事科研岗位的人,能否用研究系列的指标去评出版系列的正高职称?   张其友:这种情况不太正常。如果当事人在科研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岗位工作,使用一个正高指标参评,这属于正常情况 如果当事人从事科研岗位,即使之前有副编审职称,去别的单位代评出版系列正高职称,也属于不正常的情况。   另外,还要看当事人的副编审是什么时候评的,是否达到5年的要求,如果只是在很短时间去评编审,这也是不正常的。   《中国科学报》:如果已经评为出版系列的正高职称,能否转为研究系列的正高岗位?能否享受与研究员系列同等的正高待遇?   张其友:如果转系列,当事人需要3~5年时间,结合实际工作、科研成果,还要参加相关学术评价部门评审。   如果不转系列享受正高级待遇,主要是看单位聘不聘用,如果单位聘用,当事人就可以享受正高职称待遇。有些单位较为严格,在其他系列取得正高职称资格,如果单位不聘用,光有资格也是没用的。   “循规蹈矩”才成方圆   有人说,教育界有两大问题最易产生争议:第一是职称评定问题,第二是经费问题。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此次职称评定遭质疑为例,则说明在现实操作中对于政策及规则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公正与透明。   教科院职称评定事件,其实原本可以很简单。既然有2011年执行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为依据,那么所有候选人按照规定一条一条查过去,符合条件的则上,不合条件的,哪怕身居高位,照样也上不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规定的意义,才能保证评选的公正。如果有规定不遵循,有程序不遵守,那么必然会让人对规矩的存在表示质疑。   采访过程中,尽管举报人和被举报人都坚称自己没有错,但很明显的是,举报人遵循的是有章可循的《实施办法》,提出的质疑也掷地有声:“核心期刊的论文和专著,你既然没有,就不能评职称。”相反,被举报人尽管列出了自己发表的很多文章以及对教育部所作的贡献,但无法证明自己完全符合《实施办法》的规定。孰是孰非虽然仍未有定论,但需要提醒的是,评选是一件严肃的事,特别是在法制社会中,“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种想法往往会造成违规甚至违法的情况出现。作为国家级的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国教科院更应该在职称评定这件事上做出表率。   一个进步的社会是需要规则的,人们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伤害别人的利益,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和公平。曾有学者说,一个进步的社会,依靠的是规矩的完善,而不单纯靠道德的教化。兹以为,再不完美的规矩,如果照章履行,也会产生正面作用 再完美的规矩,如果不履行,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带来各种混乱。不管当事人是否认为《实施办法》一定科学,但既然是在2011年参选,既然2011年这个规定还在实施并未被废除,那么参评职称的人就应该严格履行。否则,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中国教科院来说,可能会是难以承受的痛。(彭科峰)
  • 2013教育部科学技术项目拟立项名单公示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预立项公示公告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审工作已结束。现已确定拟资助项目名单。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规定,现对拟资助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10天。如有异议,请于2013年8月21日17:00前,将异议材料书面报送至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异议材料需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详细联系方式,对未署名或署名不真实的异议材料将视为无效。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邮政编码:100816   电子邮件:jihuachu@moe.edu.cn   附件:1.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科学技术类)拟立项名单   2.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战略研究类)拟立项名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13年8月12日
  • 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预立项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专家评议、评审,并通过公示,拟同意部分学校申报的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名单详见教育部科技司主页公示名单)。现将通知如下:   1. 请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有关规定,组织认真填写《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任务合同书(最新)》。(《合同书》电子文档可在教育部科技司主页&ldquo 下载中心&rdquo 的&ldquo 项目格式下载&rdquo 栏目中下载)   2. 《合同书》一式三份、加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公章(直属高校只需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版本于9月5日前报送我司计划处,逾期报送者视为自动放弃。   3. 《合同书》电子版本可通过科技管理平台以PDF格式提交。(凡签字、盖章的部分必须扫描原件,文件大小不得超过10M)   4. 项目拟资助总经费:面向部属高校的项目50万元,其中第一年度30万元,第二年度20万元,承担单位不低于1:1配套(优秀实验室项目不要求经费配套) 面向地方高校的项目20万元,其中第一年度12万元,第二年度8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经费不低于30万元,学校另配套经费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决定。   我司将对上报的《合同书》进行签定,合格后拟下达正式立项通知书。   《合同书》中提供的银行帐号必须核实准确无误后加盖学校财务印章。   教育部科技司主页:http://www.dost.moe.edu.cn   科技管理平台网站:http://stmp.moe.edu.cn/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南楼421室。   邮编:100816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 任晶 李渝红   联系电话:010-66096298(FAX),18221825912   教育部科技司   2013年8月23日
  • 天美生命科学实验室设备 | 助力教育科研设备换新
    2024年3月1日,李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目标,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 其中“实施设备更新行动”中指出“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天美生命科学与实验室设备,致力于为教育、科研行业提供可靠的支持,旗下品牌有Dynamica、Froilabo和Precisa,及众多国际一线合作品牌。助力教育领域实验室设备换新项目,提供细胞、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药学研究/食品研究/化学化工研究全面设备换新解决方案。
  • 工程和材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2年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包括35个工程领域和22个材料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部关于发布2012年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函[2012]77号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2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35个工程领域和22个材料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结果   1.工程领域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等6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6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材料领域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4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16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教育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实验室限期整改。较差类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抓紧组织实验室就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于2013年2月底前将整改方案报送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将在2年后对该类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四、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附件:2012年度工程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2012年度工程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1.工程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精密与特种加工 大连理工大学 2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清华大学 3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4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东南大学 5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6 轨道交通安全 中南大学 良好类 7 水沙科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8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9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道路与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11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12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13 承压系统与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 14智能电网 天津大学 15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 清华大学 16 煤气化及能源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17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18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长安大学 19 先进成形制造 清华大学 20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21 岩土及地下工程 同济大学 22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华北电力大学 23 工程仿生 吉林大学 24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西南交通大学 25 生态纺织 东华大学、江南大学 26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重庆大学 27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28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29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长安大学 30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北京科技大学 32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东北大学   2.材料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北京大学 2 先进材料 清华大学 3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清华大学 4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良好类 5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6 三束材料改性 大连理工大学 7 磁学与磁性材料 兰州大学 8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 山东大学 9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0 汽车材料 吉林大学 11 环境断裂 北京科技大学 12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13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14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 东北大学 15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同济大学 16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17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18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中山大学 19 材料先进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20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注:各类实验室排名不分先后)
  • 北大4个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2021年9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评估了各实验室2016—2020年的运行情况,全国共有201个实验室参加本次评估,北大6个实验室参评。近日,教育部公布了评估结果,共有31个实验室获得“优秀”。北大细胞增殖与分化、分子心血管学、慢性肾脏病防治、辅助生殖4个实验室获得“优秀”,评优数位列第一。北京大学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教育部对各实验室定期开展5年周期评估工作,每年评估1—2个领域,主要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与贡献、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北大将不断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培养国家战略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1、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围绕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的前沿科学问题,在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首次在人和小鼠中建立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的多能干细胞EPS,证明体外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的可行性;2)建立了哺乳动物肝脏、胰腺分化谱系;3)利用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技术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4)发现DNA甲基化在维持特定细胞谱系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获评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5)发现多种蛋白酶(Caspases)调节天然免疫及锰离子的重要免疫学功能,为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抵抗感染及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系列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细胞增殖分化、机体发育、器官再生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国人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诊疗方法等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建立了以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最大的人群研究队列,发现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风险;2)针对冠心病的残余风险,发现非降脂依赖的潜在干预靶点金属蛋白酶ADAMTS7;3)发现了国人特有的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并对此成果开发2个国家I类新药。实验室已成为国内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引领机构,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优化,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日出现“拐点”提供科技支撑。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围绕肾脏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流行病学、发生发展机制、循证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揭示糖尿病相关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CKD)首位病因;2)连续发布“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为CKD防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自身抗原、免疫反应、补体系统成分等研究成果拓展了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靶点;4)急性肾损伤(AKI)预警系统和早诊平台有效降低漏误诊率,AKI诊断、狼疮肾炎病理分型等成果纳入国际指南/共识;5)创立腹膜透析管理新模式及国际首个腹膜透析互联网平台。实验室已成为我国CKD防治的研究、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肾脏病防治及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鉴于我国当前育龄人群生育力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等严峻形势,实验室面向国家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生殖健康”为核心,开展辅助生殖相关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系统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2)阐明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途径;3)开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并临床推广;4)自主研发生育力评估、保存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5)明确新冠肺炎对孕产妇母婴安全及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的影响。实验室推动了我国辅助生殖领域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为提高国民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提供科技支撑。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继承针刺研究特色,聚焦“神经遗传发育损伤修复与退行性疾病、物质成瘾及疼痛”机制,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系列成果:1)发现慢性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神经发育调控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新机制;2)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物质成瘾数据库,筛选出多种相关遗传风险位点;3)建立国际最大规模单中心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注册队列,首次揭示中国ALS患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4)创立了孤独症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一体化平台;5)代表中国在国际上领导制定电针仪ISO国际标准。实验室成为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学教育及国际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面向肿瘤病因预防、发病机制、智能诊断、疗效评价、转移预测等临床转化难点开展研究,以期实现肿瘤的预防、早诊和精准治疗。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首次揭示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特征图谱;2)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3)证实微创D2手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4)构建CT诊断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双标影像组学模型;5)将首个靶向HER2单抗药物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试验;6)牵头“泽布替尼”项目,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7)针对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CAR-T疗法。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恶性肿瘤研究的临床转化。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13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近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8个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3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13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详细内容如下: 教育部关于发布2013年度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函[2013]62号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3年我部组织专家对18个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结果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3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13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实验室限期整改。较差类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抓紧组织实验室就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于2014年2月底前将整改方案报送我部科技司。我部将在2年后对该类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四、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4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附件:2013年度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教育部   2013年12月4日
  •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预立项公示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评审工作现已结束。经过形式审查、网络函审和答辩评审三轮评审,以及形审后一轮公示,现已确定拟资助项目名单。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规定,现对拟资助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10天。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8月13日17:00前,将异议材料书面报送至以下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计划处   邮政编码:100816   电子邮件:jihuachu@moe.edu.cn   异议材料需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详细联系方式,对未署名或署名不真实的异议材料将视为异议无效。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拟资助项目名单   附件: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拟资助项目名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11年8月3日
  • 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开始申请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称“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拟于近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 重点项目鼓励高校的年轻教师在理、工、农、医等领域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项目申报人可自由选题。   2. 重点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分配名额见附件1)。申报名额的分配除参照所在地区的高校数量外,主要依据历年承担项目执行情况确定,项目执行较好的省市(部门)增加申报名额予以鼓励。   3. 申报条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修订)》的相关规定执行。重点项目申请书为2008最新格式。《管理办法(修订)》和《申请书格式》分别通过教育部科技司主页的“政策法规”栏目和“下载中心”(http://www.dost.moe.edu.cn)中查阅或下载。   4. 为保证项目质量和效益,省市(部门)的高校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各高校要切实加强项目执行管理,并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随时了解本单位的项目执行状态,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结题和验收。   二、申报方式与时间   项目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http://stmp.moe.edu.cn)”实行网上申报。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查看“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通知公告”栏中“项目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由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项目网上申报时间为:2009年9月25日至2009年10月20日。   网上申报成功后,各申报组织单位须在项目网上申报截止日前(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将申报项目公函、一式4份纸质申请书及申报项目清单(格式见附件2)报送科技司计划处,公函须加盖申报组织单位公章,同时提交申报项目清单电子版本至科技司计划处邮箱(jihuachu@moe.edu.cn)。逾期提交不予受理。   三、注意事项   1.重点项目只支持民口项目,凡研究内容涉密的不得申报。   2.已获得支持且研究内容雷同的项目,教育部不重复立项资助 项目申请人尚有在研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各类项目,不得参加本次项目的申报。请各单位严格把关,一经发现瞒报者,即取消该单位申报的所有项目资格。   3.项目申请书中所填项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项目预算与项目研究内容为依据,实事求是,并具可考核性。杜绝项目申报高起点,立项后自行降低要求的不良倾向。   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的经费强度一般为10万元左右。教育部资助2万元作为地方及部门高校项目研究的引导资金,所需研究经费的不足部分由高校主管部门及项目申报高校按不低于1:2:2的比例配套支持,无经费配套承诺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5.“科技管理平台”网上项目申报系统将按规定时间开放,项目申报在系统限定的开放时间内进行。各申报单位请妥善安排项目申报时间,尽量提前上传申报材料。   6.各项目申报组织单位应切实负起组织申报的责任,认真进行形式审查,严格按照申报流程操作,凡未能通过管理平台成功提交申请书的单位视为弃权。相关信息在科技司网站予以公告。   联 系 人:侯晓辉   联系电话:(010)66096298(FAX),66097841   附件:1、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报名额分配表.xls 下载 2、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报清单汇总表.xls 下载
  • 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关于发布2010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函[2010]92号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今年我部组织对生命科学领域的5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等11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心血管功能与重构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等42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教育部重点室(北京协和医学院)等4个实验室评估结果待定(名单详见附件)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限期整改。较差类实验室将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3.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近期组织实验室就其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我部将在2年后对该类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4.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1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件:2010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蛋白质科学 清华大学 2 微生物代谢 上海交通大学 3 现代人类学 复旦大学 4 分子心血管学 北京大学 5 园艺植物生物学 华中农业大学 6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 北京协和医学院 7 热带病防治研究 中山大学 8 植物发育生物学 武汉大学 9 工业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10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 厦门大学 11 干旱与草地生态 兰州大学 良好类 12 心血管功能与重构研究 山东大学 13 海洋药物 中国海洋大学 14 医学分子病毒学 复旦大学 15 生物信息学 清华大学 16 生物活性材料 南开大学 17 生物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 18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19 人兽共患病研究 吉林大学 20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四川大学 21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22 细胞分化与凋亡 上海交通大学 23 分子酶学工程 吉林大学 24 癌变与侵袭原理 复旦大学、中南大学 25 分子医学 复旦大学 26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 北京林业大学 27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28 森林植物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 29 植被生态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 30 口腔生物医学 武汉大学 31 病理生物学 吉林大学 32 实验畸形学 山东大学 33 器官移植 华中科技大学 34 海水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35 功能乳品 中国农业大学 36 动物分子营养学 浙江大学 37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 38 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 浙江大学 39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40 森林培育与保护 北京林业大学 41 基因工程 中山大学 42 神经科学 北京大学 43 脑功能基因组学 华东师范大学 44 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 四川大学 45 现代中药 中国药科大学 46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47 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 陕西师范大学 48 环境与健康 华中科技大学 49 公共卫生安全 复旦大学 50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 西安交通大学 51 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 南京大学 52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 东南大学 53 生物医学光子学 华中科技大学 待定 54 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 55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6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 57 人格与认知 西南大学   注:各类实验室排名不分先后。
  • 多名高校院所化学系师生获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奖项
    近日,2010年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举行,本次共评出10名“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22名“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名单如下:   2010年度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卜显和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李景虹 清华大学化学系 郝郑平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钱声帮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于吉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王会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于树燕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 陈道炼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毛江高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谢兆雄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0年度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陶友田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张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鲁倬 清华大学物理系 李剑锋 厦门大学化学系 许令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刘燕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柏浩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刘传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朱航天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朋鑫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赵炯鹏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徐耀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王颖 清华大学化学系 邢宏珠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王躲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冯苗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秀芳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王建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张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焰金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李宗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刘永升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创立于2003年,原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2006年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该项基金是根据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嘉锡先生的遗愿,以其生前所获百余万元科技奖金为起点创设,用以奖励在化学及其他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热爱祖国、立志献身科学的优秀学子,以此鼓励科学创新,支持人才培养。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设立了“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以及“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 2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信息科学领域)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今年我部组织对信息科学领域的2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4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等21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较差类实验室将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3.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2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附件:2011年度信息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高可信软件技术 北京大学 2 机器感知与智能 北京大学 3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 泛网无线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 良好类 5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武汉理工大学 6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 南开大学 7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同济大学 8 光电信息技术 天津大学 9 光学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10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吉林大学 11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12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13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 光纤传感与通信 电子科技大学 15 信息存储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16 电子物理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17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 北京交通大学 18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 东南大学 19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西安交通大学 20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山东大学 21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 22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23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24 极化材料与器件 华东师范大学 25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部科技司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报结果公示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现已结束,今年我司共受理项目65项。为确保项目申报工作的公正,避免不实申报及与国家各类项目计划已资助项目重复等情况,现将项目申报基本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6月15日17:00前,将异议材料书面报送至以下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计划处   邮政编码:100816   电子邮件:jihuachu@moe.edu.cn   异议材料需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详细联系方式,对未署名或署名不真实的异议材料将视为异议无效。有效异议涉及的项目,经我司核实确认后,将取消申报资格并予以通报。   附件: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报基本信息表.pdf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11年6月9日
  • 2011年度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评估
    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信息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   教技司[2011]299号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经研究,我司定于9月21日至26日开展信息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现场评估工作。请各有关高校接到通知后,尽快组织相关实验室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总体要求和《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1]154号)的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现场评估分五个组进行,详见附件1。每个实验室现场评估一般8:30分开始,会期一天。内容包括:实验室工作报告(报告50分钟、答辩15分钟)、3至5个学术报告(报告时间共50分钟、答辩时间共30分钟)、现场考察(30分钟)、实验室人员访谈(40分钟,5人左右,其中科研骨干2人、青年教师2人、学生1人)、专家组讨论评议(60分钟)、专家组意见反馈(30分钟)。其中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报告、现场考察三个环节半天,实验室人员访谈、专家组讨论评议、专家组意见反馈三个环节半天。   2.请各参评实验室在评估前,按要求填报相关材料(见附件2、3、4)。现场评估时,将对实验室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   3.请相关高校做好实验室评估的后勤保障工作,提早落实专家食宿交通等事宜。并请各高校先期垫付相关评估经费,评估结束后根据有关要求统一报送经费决算。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附件:相关附件下载.doc   1. 2011年信息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分组 组别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地点 时间 第一组 计算机 1 高可信软件技术 北京大学 北京 21日 2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22日 3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吉林大学 长春 23日 4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同济大学 上海 24日 5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25日 第二组 光学及光学工程 1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21日 2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22日 3 光学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天津 23日 4 光电信息技术 天津大学 天津 24日 5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重庆 25日 第三组 材料与器件 1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 南开大学 天津 21日 2 极化材料与器件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2日 3 信息存储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23日 4 电子物理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24日 5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 25日 第四组 通讯及网络 1 泛网无线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21日 2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22日 3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 东南大学 南京 23日 4 光纤传感与通信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24日 5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25日 6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 26日 第五组 信号处理及控制 1 机器感知与智能 北京大学 北京 21日 2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山东大学 济南 22日 3 波散射与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上海 23日 4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4日 5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25日 6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26日   2. 2011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资料审核表   3. 2011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基本情况表   4. 实验室基本情况审核表   教育部科技司   2011年8月15日
  • 教育部公示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
    1月10日,教育部公示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共有92项项目拟提名。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23〕21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拟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通用项目公示以网络形式进行,专用项目按照保密要求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名单如下:来源:教育部。
  • 教育部科技司改名了?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日前,经中央编办批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对照前后名称的变化,显然加强了其信息化的职能。  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介绍  规划、指导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 协调、指导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高等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工作 组织、指导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 承担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司领导  雷朝滋 司 长  张国辉 副司长  李 楠 副司长(援疆)  舒 华 副司长  高润生 一级巡视员  内设处室  规划与综合处(科技委秘书处)   基础研究与社会发展处   重大项目与高新技术处(军工处)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
  • 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部分)
    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8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我“中心”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标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中心”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电话:010-62514679、62510157 传真:010-6251469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100080)  附件: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30日  说明:教育部推荐的项目中有6项代表性的推荐自然科学奖的项目,部分内容截图如下:  自然科学奖:  蛋白质分子体系和生物网络的物理特性(南京大学:王炜、王骏、刘锋、李文飞和张小鹏)  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策略与高效分析新方法研究(南京大学:鞠熀先、丁霖和雷建平 北京科技大学,董海峰 东南大学,刘松琴)  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蛋白TE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复旦大学:徐彦辉、胡璐璐、李泽、程净东和陈飞)  被子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武汉大学:孙蒙祥、彭雄波、张丽瑶和赵鹏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辛海平)  基于放射性示踪小分子核酸的肿瘤靶向显像研究(北京大学:王荣福、刘萌、康磊、张春丽和闫平)  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兰州大学:刘建全和王玉金 四川大学:毛康珊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陈生云和陈世龙)  附教育部网站公示完整名单: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序号项目名称(人选姓名)推荐奖种1唐有祺最高科学奖2退化型偏微分方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自然奖3蛋白质分子体系和生物网络的物理特性自然奖4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自然奖5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自然奖6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富集及低背景发光分析研究自然奖7基于卡宾及自由基过程的有机合成方法学自然奖8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策略与高效分析新方法研究自然奖9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蛋白TE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自然奖10被子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自然奖11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自然奖12大陆俯冲带流体体制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自然奖13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自然奖14粘弹性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研究自然奖15钙钛矿化合物负热膨胀调控与机理研究自然奖16功能纳米材料和微生物修复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湿地新方法自然奖17高效有机蓝光材料及其介观结构发光器件研究自然奖18薄板结构微细特征制造的介观尺度效应自然奖19CO2控制一体化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自然奖20程序验证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1计算智能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2智能学习与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奖23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高效降解典型污染物的机理自然奖2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与原位生物合成探针的肿瘤检测与多模态成像研究自然奖25基于放射性示踪小分子核酸的肿瘤靶向显像研究自然奖26创新合成策略的发展与系列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自然奖27复杂煤层水力网络化防突技术及装备发明奖28多基站高精度大型三维测量场构建方法、技术及应用发明奖29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发明奖30航天器着陆缓冲装置与对接机构关键技术发明奖31高效水平轴海流发电系列装备与应用系统发明奖32分布式协同的区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奖33新型催化法硫酸尾气二氧化硫深度净化及资源化发明奖34基于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发明奖3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效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发明奖36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发明奖37陆相岩性油气藏地震信号特征识别的相空间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38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步奖39水利水电开发河流的连续性保护关键技术进步奖40软土地下工程稳定性理论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41沿海核电工程泥沙、核素及温排水模拟与水工排放口优化实践进步奖42离岸养殖新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进步奖43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进步奖44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发电关键技术进步奖45电力负荷建模关键技术与应用进步奖46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进步奖47高可靠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关键技术进步奖48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进步奖49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步奖50乙烯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进步奖51大数据驱动的洪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决策关键技术进步奖52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进步奖53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4成网条件下高铁列控系统检测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5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系统调查、评价与开发应用进步奖56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进步奖57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升级示范进步奖58海涂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研究及其产业链构建进步奖59膳食多酚类活性物质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进步奖60中国儿童残疾监测和干预及其示范应用进步奖61适宜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研究进步奖62晚期胰腺癌及并发症的介入新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3微创椎体后凸成形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4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进步奖65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步奖66西安交通大学数值传热及应用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67中国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  注:另有4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为专用项目,内部公示。
  • 8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理/地球科学)将接受评估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开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评估工作的通知。 /p p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开展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的要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评估1-2个领域,每个实验室的评估周期为5年。2020年将组织对数理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评估,初评拟于9月中旬进行,现场考察拟安排在10月下旬,综合评议拟安排在11月下旬。 /p p   根据通知内容安排,数理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开放运行满3年的实验室均应参加定期评估。参加本年度评估的实验室84个,参评实验室名单和初步分组情况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03abd077-6593-41c0-b3c5-35e530b21063.jpg" title=" 01.png" alt=" 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b79fa1de-7349-45f6-a264-0734dbc6e3a7.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1c00c86-abdb-4a3d-9f48-fc706e28b9f9.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25faa41b-a52c-493a-95c0-76f5de9b76ad.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br/ /p
  • 教育部: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为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其中,在粮食安全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土地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生态文明领域,设置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生态修复学、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在智慧农业领域,设置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在营养与健康领域,设置食品营养与健康、兽医公共卫生专业;在乡村发展领域,设置乡村治理、全球农业发展治理专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组织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制定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现印发给你们,供涉农高校在增设新农科专业中参考。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8月31日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新农科建设,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制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设置原则(一)对接重大需求。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对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二)发挥引导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把握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发展大趋势,聚焦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和未来农业人才培养,引领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新农科专业。(三)实施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及时响应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审慎论证,适时调整优化《指南》。三、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一)粮食安全领域1.生物育种科学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着力解决优异品种创制的关键科学与“卡脖子”技术问题,全面推进生物育种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引领中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发展。通过“个性化、强基础、重创新”全方位育人,着力夯实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生物进化与驯化、遗传与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育种信息化等现代育种理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够深入开展现代育种科学研究,在现代育种及相关领域富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核心课程:植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植物生理学、植物田间技术、植物育种原理、种子学、智能育种原理;动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动物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动物智能育种原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理学修业年限:四年2.生物育种技术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生物育种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着力夯实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单倍体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全基因组选择等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现代育种技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服务于现代种业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核心课程:植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生物统计、植物生理学、植物田间技术、植物育种技术、种子学、智能育种技术;动物生物育种方向,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动物育种学、动物遗传资源、动物智能育种技术。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修业年限:四年3.土地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围绕耕地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设,以培养自然资源管理迫切需求的土地科学与技术人才为宗旨,以德才兼备、基础扎实、面向需求、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拥有宽厚的地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具备从国家到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及管理科学理论、土地信息及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监测技术、土地信息建模与智能分析、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地整治工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程序设计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实验,测量与地图学实习、地质与地貌学课程实习,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综合实习及相关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修业年限:四年(二)生态文明领域4.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向双碳目标重大战略决策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生物质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相关基础理论和生物质工程专门技能,能够从事生物质降解与转化、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质资源管理和生物质工程技术,能在政府部门、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企业、工程咨询和设计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教育、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作物学、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生物质工程、生物质催化转化、生物质能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生物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质化学品与功能材料制备原理、新能源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生物质资源和产品认知实习、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生物质工程专业工厂实习与产品设计、生物质工程专业企业实习以及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综合实习等相关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修业年限:四年5.生态修复学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求,融合工、农、理、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和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专业科学领域发展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精神与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农业、林草、湿地、环境、生态等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从事研究、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理学核心课程:生态修复工程原理、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植被与大气环境治理、自然资源管理学、流域管理学。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实习、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植被与大气环境治理实习、流域管理学实习、地质地貌学实习等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以及综合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或工学修业年限:四年6.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新农科建设“四新”理念,适应生态文明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科学人文素养、较强创新实践能力、广阔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国家公园领域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系统掌握林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瓶颈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能力,能够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林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核心课程: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保护经济学、国家公园法治建设、国家公园前沿专题。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保护生物学、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实习,国家公园监测实习、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实验实习、国家公园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管理学或农学修业年限:四年(三)智慧农业领域7.智慧农业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注重农业智慧生产、作物信息学、智能装备、农业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等知识能力的训练,培养具有“三农”情怀、良好的理学基础和人文素养、能够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农业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能胜任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作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作物生产学、作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智慧农业综合实习、智慧农业数据分析综合实践、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及相关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修业年限:四年8.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战略,聚焦农业工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融合学科交叉及科技创新理念,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农业装备行业发展需要,融合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农学与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知识体系,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善于从农业装备工程专业角度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拥有系统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农业装备工程科学研究与应用,具有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带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工程技术与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主干学科: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农学核心课程: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农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与物联网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动力机械与农机智能装备、农业机器人与作业系统。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农业装备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传感与物联网设计等课程设计,机械工程实训、农业装备综合生产实习、收获机械田间作业实习、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实践、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设计与实践等工程训练及实习环节,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工学修业年限:四年(四)营养与健康领域9.食品营养与健康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和健康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健康管理、功能食品开发、营养科普宣传、营养健康大数据分析利用、政策咨询等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主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基础医学、化学核心课程:食品分析、营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营养与代谢、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营养与健康大数据管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设计、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调研、营养设计类实验、营养安全社区服务、食品工厂生产实习、食品生产认知实践、食品生产综合实习、食品营养综合实习、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工学修业年限:四年10.兽医公共卫生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健康中国建设和公共卫生治理等重要战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操守,具有较好人文素养和理学基础,具有较强审辨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全球化视野,积极为新农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够胜任解决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食品安全监测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管理等兽医公共卫生领域复杂问题的卓越人才。主干学科:兽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核心课程:兽医公共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兽医信息学、兽医流行病学、动物福利与伦理、环境兽医学、人兽共患病学、动物疫病生态学、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兽医生物安全。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动物解剖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兽医药理学试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实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实习、流行病学实验设计与调研、海关出入境动物检疫实习、动物医院实习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农学修业年限:五年(五)乡村发展领域11.乡村治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固、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服务各层级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层次乡村治理人才为目标,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乡村规划、乡村组织、社会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乡土文化,拥有良好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宽阔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乡村治理解决方案、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政治学、社会调查方法、乡村规划学、非营利组织管理、涉农法学、“三农”政策理论与实践、管理心理学、智慧乡村技术与应用。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美丽乡村认知实习、涉农产业链经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农村社会调查实习、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治理专业综合实训、乡村治理专业实习等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管理学修业年限:四年12.全球农业发展治理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尤其为提升我国在全球粮农治理与国际发展治理领域的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跨国交流合作能力而设,以培养该领域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为宗旨,以德才兼备、基础扎实、面向需求、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拥有宽厚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发展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发展管理和全球粮农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关知识技能,具备从区域、国家、全球不同层面的战略政策制定、全球粮农治理、国际贸易、价值链管理、全球科技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普通发展学、全球治理、全球农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项目管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全球农业问题认知、全球农业实践认知、国际发展合作项目实习、国内外国际发展机构志愿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学位授予门类:管理学修业年限:四年
  • 逾2000万/项 2012年度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资助-教育部
    各有关直属高校:   根据《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国科财函[2012]1号)的要求,今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专项)项目的组织工作已经启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该专项的具体支持范围和立项要求请参考国科财函[2012]1号文(附件1)。   二、该专项作为较长时期的科技计划,各高校在遴选推荐时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的推荐名额,不得重复推荐。   三、该专项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申报项目要突出重大的特点,集成度高,投入较大,经费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产性设备、重大研究和中试平台的升级改造、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不在支持范围。   四、该专项以项目方式分年度实施,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十二五期间,我司将采取开放原则,随时接受学校项目推荐,原则上每校每年1-2项。条件成熟的可在当年推荐,尚不成熟的作为项目备选,我司将会同高校共同进行培育和完善。   五、2012年度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一)采取限项推荐,每校限报不超过2项。请各高校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推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项目。我司将组织评审论证后择优推荐至科技部。   (二)项目推荐材料包括学校推荐公函、项目实施方案(格式见附件2)一式6份,项目建议书(附件3)一式6份,并于2月22日前报送我司基础处。不接受邮寄,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邹晖 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地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413房间   附件:1、2、3(点此下载)   1. 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国科财函〔2012〕1号)   2.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实施方案(格式)   3.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1月18日   相关新闻: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启动
  • 我国材料科学家获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
    p   记者从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获悉,因对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大力推动了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我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5月12日在越南河内获得2017年度亚太经合组织(APEC)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ASPIR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efaba16-005e-4e35-a416-814e91c956e9.jpg" title=" u=445486531,3218896178& amp fm=23& amp gp=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 /p p   据介绍,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创新研究与教育奖由美方出资于2011年成立,目的是加强APEC通过政策、创新性研发、技术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发展国际科技网络,鼓励研究与创新的结合。ASPIRE每年颁发一次,奖金额度2.5万美元。 /p p   评奖程序由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机制参与各方在APEC秘书处协助下完成,遴选获奖人的领域由当年APEC相关会议东道主确定。作为今年APEC会议东道主,越南确定2017年度ASPIRE主题为“新材料技术”。越南科技部副部长陈国庆为朱彦武颁奖。 /p p   据介绍,此前经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推荐朱彦武参与评奖,并从来自17个经济体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p
  • 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3]60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2014年1月15日-1月21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我&ldquo 中心&rdquo 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ldquo 中心&rdquo 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电话:010-62514679、62510157 传真:010-6251469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100080)   附件:教育部推荐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4年1月15日 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奖种 第一完成单位 第一完成人 1 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器件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自然奖 北京大学裴坚 2 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自然奖 北京大学 张强 3 分数傅里叶分析理论与方法 自然奖 北京理工大学 陶然 4 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 自然奖 北京理工大学 陈杰 5 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自然奖 北京师范大学 张大勇 6 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 自然奖 北京协和医学院 张学 7 不确定性参数与载荷下的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 自然奖 大连理工大学 亢战 8 最优化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 自然奖 电子科技大学 彭怡9 定子励磁型无刷电机及控制系统基础理论 自然奖 东南大学 程明 10 非线性波动方程解的适定性 自然奖 复旦大学 周忆 11 极端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热致损伤机理和失效行为 自然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韩杰才 12 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传感方法学研究自然奖 湖南大学 谭蔚泓 13 荧光传感及生物性能色素的基础研究 自然奖 华东理工大学 钱旭红 14 可信软件的模型理论与精化方法 自然奖 华东师范大学 何积丰 15 无机复合体系的化学构筑与功效 自然奖 吉林大学 陈接胜 16 植物适应逆境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自然奖 兰州大学 安黎哲 17 生物分子与细胞高效检测新原理与分析新方法研究 自然奖 南京大学 鞠熀先 18 高灵敏宽禁带半导体杂质缺陷行为研究 自然奖 南京大学 张荣 19 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与岩石圈演化研究 自然奖 南京大学 周新民 20 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机理研究 自然奖 清华大学 姜培学 21 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 自然奖 清华大学 张尧学 22 抑郁症脑机制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 自然奖 四川大学 龚启勇 23 复杂条件下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自然奖 武汉大学 夏军 24 基于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自然奖 西安交通大学 任晓兵 25 中国对流层大气臭氧时空分布、前体物特征及相关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自然奖 香港理工大学 王韬 26 双生病毒种类鉴定、分子变异及致病机理研究 自然奖 浙江大学 周雪平 27 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 自然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俞汉青 28 个体化医学的药物基因组学基础研究 自然奖 中南大学 周宏灏 29 图像模式分析的理论与计算研究 自然奖 重庆大学 唐远炎 30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的创新性技术及其应用 发明奖 北京大学 姜保国 31 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明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房建成 32 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发明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小武 33 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 发明奖北京科技大学 谢建新34 无线网络融合的协同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明奖 北京邮电大学 王文博 35 关联面形约束的大型复杂曲面加工技术与装备 发明奖 大连理工大学 贾振元 36 喜树碱类原料药的不对称化学全合成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发明奖 复旦大学 陈芬儿 37 高增益玻璃光纤与单频光纤激光器商品化制备成套技术及其应用 发明奖 华南理工大学 杨中民 38 塑料注射成形智能化技术及其装备 发明奖 华中科技大学 李德群 39 地、空协同时频电磁探地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明奖 吉林大学 林君 40 内部公示 发明奖 清华大学巩马理 41 内部公示 发明奖 清华大学 陆建华 42 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 发明奖 山东建筑大学 张鑫 43 高效热电材料与器件制备新技术及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 发明奖 武汉理工大学 张清杰 44 锅炉全生命周期安全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发明奖 西安交通大学 赵钦新 4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膨胀增韧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发明奖 浙江大学 徐世烺 4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与应用 进步奖 北京大学 黄晓军 47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生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 进步奖 北京大学 俞孔坚 48 关节运动损伤与微创治疗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进步奖 北京大学 敖英芳 49 传统热拌沥青路面技术升级与工程应用 进步奖 北京建筑大学 季节 50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 进步奖 北京师范大学 史培军 5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进步奖北京协和医学院 朱兰 52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微创腔内治疗 进步奖 第二军医大学 景在平 53 内部公示 进步奖 电子科技大学 李斌 54 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进步奖 电子科技大学 张怀武 5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创新与工程应用 进步奖 东南大学 吕志涛 56 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 进步奖 复旦大学 朱剑虹 57 现代电力系统建模理论、技术与应用 进步奖 河海大学 鞠平 58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证结合研究的示范和应用 进步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吴效科59 大型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进步奖 华北电力大学 刘吉臻 60 兽药残留监控技术研究应用 进步奖 华中农业大学 袁宗辉 61 高效离心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进步奖 江苏大学 袁寿其 62 大型专用工程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及应用 进步奖 江苏科技大学 俞孟蕻 63 中国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体系创建、抗性基因挖掘和抗病品种选育 进步奖 南京农业大学 智海剑 64 移动电子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进步奖 清华大学 覃征 65 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进步奖 上海交通大学 彭颖红 66 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 进步奖 上海交通大学 管海兵 67 胃肠癌发生、早期预警和预防中表观遗传修饰和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进步奖 上海交通大学 房静远 68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 进步奖 同济大学 朱合华 69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 进步奖 武汉大学 施闯 70 奶牛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进步奖 中国农业大学 李胜利 71 油气钻井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进步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蒋官澄 72 铝电解槽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 进步奖 中南大学 李劼
  • 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8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我“中心”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标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中心”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电话:010-62514679、62510157 传真:010-6251469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100080)  附件: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序号项目名称(人选姓名)推荐奖种1唐有祺最高科学奖2退化型偏微分方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自然奖3蛋白质分子体系和生物网络的物理特性自然奖4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自然奖5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自然奖6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富集与低背景发光检测研究自然奖7基于金属卡宾的交叉偶联自然奖8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策略与高效分析新方法研究自然奖9表观遗传调控关键蛋白的结构功能研究自然奖10被子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自然奖11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自然奖12大陆俯冲带流体体制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自然奖13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自然奖14粘弹性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研究自然奖15钙钛矿化合物负热膨胀调控与机理研究自然奖16功能纳米材料和微生物修复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湿地新方法自然奖17高效有机蓝光材料及其介观结构发光器件研究自然奖18薄板结构微细特征制造的介观尺度效应自然奖19基于CO2控制的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自然奖20程序验证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1神经网络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2神经网络与复杂数据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奖23环境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净化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机理自然奖2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与原位生物合成探针的肿瘤检测与多模态成像研究自然奖25基于放射性示踪小分子核酸的肿瘤靶向显像研究自然奖26创新合成策略的发展与系列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自然奖27复杂煤层水力网络化防突技术及装备发明奖28多基站高精度大型三维测量场构建方法、技术及应用发明奖29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发明奖30航天器着陆缓冲装置与对接机构关键技术发明奖31高效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技术及其系列装备的岛礁应用发明奖32分布式协同的区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奖33新型催化法硫酸尾气二氧化硫深度净化及资源化发明奖34基于高能效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发明奖35高速公路路面材料高效循环利用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发明奖36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发明奖37陆相岩性油气藏地震信号特征识别的相空间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38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精密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进步奖39水利水电开发河流的水生生境维护关键技术进步奖40软土地下工程稳定性理论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41泥沙、核素、温排水耦合输移关键技术及在沿海核电工程中应用进步奖42海洋养殖新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进步奖43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进步奖44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发电关键技术进步奖45支撑大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的负荷建模关键技术与应用进步奖46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进步奖47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关键技术进步奖48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进步奖49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步奖50乙烯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进步奖51高度城市化地区洪涝预警与灾害风险多主体防控关键技术进步奖52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进步奖53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4成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检测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5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系统调查、评价与开发应用进步奖56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进步奖57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升级示范进步奖58海涂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研究及其产业链构建进步奖59营养膳食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步奖60中国儿童残疾监测和干预及其示范应用进步奖61滋病抗病毒治疗及免疫重建&ldquo 中国方案&rdquo 的建立和推广进步奖62晚期胰腺癌及并发症的介入新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3微创椎体后凸成形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4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进步奖65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步奖66西安交通大学数值传热及应用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67中国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注:另有4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为专用项目,内部公示。 另注:一维储能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及原位作用机制项目公示期至1月13日
  • 2014华中科学仪器及教育装备展下月底武汉论剑
    &ldquo 2014第七届华中武汉科学仪器及教育装备展览会&rdquo 将于11月27日-29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300家中外企业将来汉掘金科教市场,想在分析测试、生化技术、实验室装备、教学仪器等方面寻找商机的市民,包括欲了解食品药品、环境检测的市民也可前往观展。   本届展览会上,共有来自国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家企业参展,包括安捷伦、岛津、资生堂、天煌教仪、天誉创高电子、约克仪器、霍尼韦尔、德国莱驰、鼎泰生化、捷锐企业、丹麦福斯、德祥科技、武汉递热爱(DNA)等一批中外仪器名企将亮相江城,京沪鄂&ldquo 展团&rdquo 与境外仪器同台竞技。&ldquo 第十一届湖北色谱学术报告会、教育装备发展趋势及协同创新应用研讨会、湖北省大型生物(医药)科研检测仪器共享平台技术服务与学术交流会、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学术交流会&rdquo 等系列活动同期举办,中外专家、研发企业以及用户单位荟萃一堂江城&ldquo 论剑&rdquo 。   展览会由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湖北省质量监督与检验协会、武汉质量协会、湖北省色谱学会、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进步促进会等主办,本届主题&ldquo 助力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推动华中科教行业技术全面提升&rdquo ,也是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企业,政府疾控、质检、检验检疫等单位最佳交流采购平台。(热线电话:张凯 13971153732 QQ:272265529)
  • 7部委发布140个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被命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26家位于北京,数量居全国之首。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140个单位类别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包括航天、物理、医学、农业、核工业等各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深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7部委共同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3月16日,7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启动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工作。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单位积极申报,各有关部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等单位切实履行推荐单位职责,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指导和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的认可和重视。截至5月13日,共接收495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材料,在全社会掀起了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热潮。经排重,20家申报单位为双渠道或多渠道推荐,实际申报单位473家。申报地域分布广泛,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计146个城市。申报单位类型多样,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等8个类别。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决定命名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见附件),建设期至2026年。名单如下: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序号推荐单位基地名称所在地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北京市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4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市5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市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第九研究所所史馆北京市7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大学周培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8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市9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纪念馆北京市10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11中国铁道学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北京市12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史馆北京市13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史陈列馆北京市14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5中国自动化学会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6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北京市1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北京市18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北京市19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闵恩泽院士纪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馆北京市20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阳早寒春故居及生平事迹展厅北京市2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展厅北京市2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兵器党校)北京市2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历史文化馆北京市24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北京市2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北京市26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铸魂强基工程中心北京市27中国核学会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王承书纪念馆天津市28天津市科协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展馆天津市29天津市科协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河北省科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天博物馆河北省31河北省科协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河北省3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33山西省科协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山西省3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35中国航空学会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6辽宁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秉承矢志化物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7辽宁省科协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辽宁省38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辽宁省39辽宁省科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顾诵芬图书馆辽宁省40鞍钢集团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机厂史馆辽宁省41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大船之魂企业文化展示馆辽宁省4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43吉林省科协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展览馆吉林省44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吉林省45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黑龙江省46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于维汉纪念馆黑龙江省47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黑龙江省48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三超”文化展厅黑龙江省49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上海市5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1上海市科协上海科学会堂上海市52上海市科协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上海市53上海市科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54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综合展厅上海市55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6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光同行志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7上海市科协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上海市5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603基地上海市59中国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江苏省60中国兵工学会、江苏省科协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1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江苏省62江苏省科协王淦昌故居江苏省63江苏省科协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江苏省64江苏省科协周培源故居江苏省65江苏省科协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江苏省66江苏省科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7江苏省科协灌云县院士风采馆江苏省6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江苏省69浙江省科协竺可桢故居浙江省70浙江省科协严济慈陈列馆浙江省71浙江省科协苏步青励志教育馆浙江省72浙江省科协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浙江省73浙江省科协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浙江省74浙江省科协钱学森故居浙江省75中国气象学会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安徽省76安徽省科协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安徽省77安徽省科协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院士中心安徽省78安徽省科协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安徽省79福建省科协鼓楼区博物馆高士其故居福建省80福建省科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福建省81福建省科协台江区侯德榜故居福建省82福建省科协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馆福建省83福建省科协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福建省84江西省科协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85中国微生物学会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86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87中国航空学会、山东省科协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山东省88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山东省科协日照市科技馆山东省89山东省科协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山东省90山东省科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毛主席视察省农科院纪念地、院展览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展览室山东省91中国石油学会、河南省科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榜样的力量——时代楷模陈俊武陈列室”河南省92河南省科协孙健初故居纪念馆河南省93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河南省94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95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李俊贤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96湖北省科协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湖北省97湖北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98湖北省科协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湖北省99湖北省科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省100湖南省科协隆平稻作公园湖南省101湖南省科协陈能宽故居湖南省102广东省科协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广东省103广东省科协郁南县连滩中学傅廷栋院士成就展览馆广东省104广东省科协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广东省105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隧道博物馆澳门科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docx
  • 教育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到期项目验收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strong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尽快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到期项目验收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各项目承担单位: /p p   根据《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关于尽快组织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到期项目验收的通知》(国科资函〔2018〕1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管理,做好到期项目的验收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p p   1. 请组织项目承担人员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照项目任务书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和考核指标,抓紧完成有关工作 并做好相关技术文件、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质量评价等项目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p p   2. 执行期截止于2017年6月30日的项目,应于2018年4月底前完成初步验收,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执行期截止于2017年12月31日的项目,应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初步验收,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执行期截止于2018年6月30日的项目,应于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初步验收。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初步验收并报送相关材料的项目,科技部将按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验收不通过处理。 /p p   3. 请项目承担单位切实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按要求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做好项目验收的有关工作。请于2月14日前,将项目验收计划节点和工作联系人、联系方式报送我司基础处,材料发送kjsjcc@126.com。 /p p   特此通知。 /p p   联系人及电话:周敏 010-6609630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到期应验收项目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958bfbc9-2f08-42b5-b1f3-20cb25a892e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科技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18日 /p p & nbsp /p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有望拉动百亿科学仪器采购需求
    2023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 :1)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50个左右,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2)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约3000多万名在校生,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仪器采购与使用的需求,并且伴随着新增的200所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院校的设立,还会进一步促进科学仪器市场相应需求的释放。按《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工、农、林院校4000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进行测算,一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约为8000-20000人,新设立的200所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或有望拉动64-160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需求,再考虑万家产教融合企业的购置投入,实际的市场空间更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2018-202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8万亿元,年均增长6.2%,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转移支付资金1263亿元,年均增长12.7%。2018-2022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比普通教育高1个百分点,落实了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国家一直对职业教育的建设高度重视,本次《方案》也从多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支撑。(1)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扩容产教融合储备项目。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重点支持。(2)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大任务。(3)“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政策激励。金融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投资政策: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8000万元,中职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财税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 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信用政策: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例行检查、专项抽查中减少检查频次。在上市融资、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政策、评优表彰、政务事项办理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便利。高职院校数量占比超50%,部分职校预算经费超10亿结合产教融合发布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不难看出国家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去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也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近日,教育部今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截至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高职院校占比超50%。相比2022年5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新增61所,其中本科高校减少5所,高职(专科)院校新增66所。日前,多所高校已经陆续公布了2023年部门预算,我们也重点关注了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预算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预算经费已经超10亿,位列第一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预算经费已经突破30亿,甚至比部分双一流高校的预算经费还要高,同时,2023年超过一半的职业院校预算经费实现了增长,小部分职校的增长甚至超过100%。(数据来源于各高职院校公开发布的2023年部门预算报告,数据量大且为纯人工统计,如有错漏,请以各高职院校官方公布的预算报告为准。)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现状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对高校整体建设的重视。因此,高校作为科学仪器产业链下游的主要需求市场之一,与之相关的政策发布实施会拉动一系列仪器设备的需求。从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发布的《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2版)》里可以了解到,以高职院校为大多数的普通高校采购科学仪器具备以下特点:1)从采购数量上看,普通高校相较于双一流高校会更倾向于采购国产仪器,普通高校采购国产仪器的台次占比为 53%,而双一流高校国产仪器采购台次占比仅为32%。普通高校采购仪器台次排名前十的品牌中近7成为国产品牌,并且采购仪器的平均单价也会更低。2)从采购金额上看,普通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的仪器采购实力并无明显差异,双一流与普通高校采购仪器中排名前三的品牌一致,同时在总金额上也无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了解高校仪器采购市场,把握市场机会,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即将更新最新一版的《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报告》,想了解更多关于高校科学仪器行业的信息欢迎订阅《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3版)》。【服务热线】: 400-637-7886【电子信箱】: survey@instrument.com.cn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2版)》报告目录:第一章 高校科学仪器概述................................ 61.1 高校科学仪器概念............................... 61.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方式与采购特征................. 61.2.1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方式...................... 61.2.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特征...................... 81.3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流程与问题分析................. 91.3.1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流程...................... 91.3.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2第二章 采购相关政策概述............................... 142.1 高校采购科学仪器的政策........................ 142.2 减税相关政策的分析............................. 172.3 贷款相关政策的分析............................. 172.3.1 政策详情................................. 182.3.2 政策间差异分析........................... 192.3.3 政策实施现状............................. 202.3.4 科学仪器企业采取的相关举措............... 22第三章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需求分析....................... 243.1 采购月份分布.................................. 243.2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253.3 采购区域分布.................................. 273.4 采购省份分布.................................. 293.5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323.6 采购品牌分布.................................. 333.7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36第四章 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对比分析.................... 384.1 采购金额与台次................................. 384.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394.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424.4 采购品牌分布.................................. 444.5 典型高校分析................................... 474.5.1 厦门大学................................. 484.5.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49第五章 色谱、质谱、光谱采购情况分析................... 515.1 色谱仪器....................................... 515.1.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515.1.2 采购省份分布............................. 525.1.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545.1.4 采购品牌分布............................. 555.2 光谱仪器....................................... 575.2.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575.2.2 采购省份分布............................. 585.2.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595.2.4 采购品牌分布............................. 605.3 质谱仪器....................................... 615.3.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15.3.2 采购省份分布............................. 625.3.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635.3.4 采购品牌分布............................. 64第六章 典型厂商分析................................... 666.1 赛默飞........................................666.1.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66.1.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676.2 安捷伦........................................ 686.2.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86.2.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696.3 岛津.......................................... 706.3.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716.3.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72第七章 总结........................................... 74法律声明.............................................. 77
  • 教育部:科学事业重大项目验收专家组至少要有一名财务专家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办法》,规范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管理,明确提出:重大项目验收专家组至少要有一名财务专家。  《办法》明确,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重大项目实行预算制。每年9月前完成下一年度指南编制和发布,12月底前完成申报和立项。项目执行周期一般不超过两年,可择优滚动支持。  《办法》指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需按“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编制预算。教育部科技司按年度拨付项目经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批复预算使用经费,专款专用。  《办法》同时对项目结题材料审核做出改革:验收专家组由不少于13名相关专家组成,其中财务专家至少1名。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和触犯法律行为的项目组,将视情况给予通报或终止项目等处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教育部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将预算管理调整为结果管理和监督,这更符合国际惯例。熊丙奇指出,把这个权力放分到学校,学校可以就是不再按照以前比较细的预算来进行机会的匹配,但是究竟这个机会要用在什么地方,还是需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