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普基地

仪器信息网科普基地专题为您整合科普基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普基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普基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普基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普基地话题讨论。

科普基地相关的资讯

  •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中国科技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这是中国海洋大学继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科普科技教育基地。本次认定工作从2009年6月开始,全国共有600多家单位进行申报,最终406家单位获得批准。这是继1999年和2005年以来开展的第3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命名工作。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实验室紧密围绕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学科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在近海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海典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控制、海岸带工程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据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命名期限为5年。
  • 中国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教育悦都幼儿园科普基地启动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科学教育。5月20日,开封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教育悦都幼儿园科普显微镜基地正式启动,同时拉开了2021年全国科技周暨开封市第21届科技活动周的序幕。活动现场,高朋满座,与会领导为开封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教育悦都幼儿园科普显微镜基地剪彩、揭牌。中国电子显微镜博物馆副馆长郭新勇在致辞时表示:幼儿园拥有电子显微镜,在国内乃至世界仅此一家,是全国首创电镜微观宏观实体教学,为小朋友们点亮一盏科学的明灯。我们有信心将电子显微镜科普教育植入在我市幼儿园、小学、中学,让这颗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长大!与会领导与师生、学生家长一起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电子显微镜设备这种精密仪器,聆听专业人士讲解,通过科普教育课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展示了神奇的微观世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开封教育悦都幼儿园园长孙梦雅表示,将以引进电镜为契机,更加积极地去开展丰富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将成为全体师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良好开端。
  • 湖北省新增科普基地和实验室,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30日,中国生物材料科普基地、医疗器械与信息技术质量测评联合实验室在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医疗器械院”)揭牌,助力我省加快抢占新赛道,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湖北省药监局、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经信厅、省卫健委指导,东湖高新管委会、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支持,湖北器械院、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武大和华科)主办。全省120多家重点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生物材料企业、人工智能企业、软件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贡勇斌在揭牌仪式上提出,湖北医疗器械院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要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个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强化科技创新原始策源,支持开展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和医疗资源优势,瞄准医疗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示范应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用好“链长十链主十链创”机制,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打通创新产品上市的难点堵点问题,为高端医疗装备突破性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贡勇斌表示,随着科技进步,数字医疗将推动医疗行业朝着更加智能、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希望湖北医疗器械院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个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科普基地建设为契机,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优化服务,面向科技制高点大力创新,面向百姓新期待搞好保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技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服务型机构、研究型机构、创新型机构。要持续关注与日俱增的“新”需求、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善破重立的“新”理念,坚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资源互通对接、科研创新相互促进、成果转化高效便捷,大力推进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短板,加速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为促进全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服务人类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揭牌仪式后,省医疗器械院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个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举办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座谈会、生物材料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医疗器械适配测评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据悉,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暨医疗器械及信息技术质量测评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湖北省“先行区”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在进一步推动湖北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将在珲春设工作站建科普基地
    p & nbsp & nbsp 近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服务珲春“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暨合作签约仪式在珲春举行。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13de2de-347a-432a-9a77-398190f87cab.jpg" title=" 6.jpg" / /p p & nbsp & nbsp 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介绍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工作情况。随后,珲春市委副书记彭树海与学会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贸易项目、科普等项目进行座谈。同时,珲春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签署了服务“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合作协议 市科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签署了共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珲春工作站、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珲春科普基地协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2b93ffc-dfad-49c0-9649-655fea604d38.jpg" title=" 7.jpg" / /p p /p p & nbsp & nbsp 此次合作是学会根据是地方需求,联合地方科协,积极谋划,借助全国学会雄厚的会员单位实力和院士专家技术资源,结合边境地区开发开放资源和产业特色,促进地方科技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接下来学会进一步开展服务地方的相关活动。 /p p br/ /p
  • 喜获国家级资质!国仪量子获批《第一批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教育创新基地》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第一批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的通知》,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共同申报)“上榜”。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国仪量子成立近6年来,除了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外,还为了更好地传播量子技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科普服务,组建了专业从事量子计量文化和科普教育的科普事业部。公司现有科普教育基地面积1500余平米,设有量子计量文化和科普实验室、展厅以及报告厅,拥有原子力显微镜、激光测距仪、量子波干涉教学演示机等形式多样的展品、教具、音视频、动画等千余件(套),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与量子计量文化、量子科普相关课程,用于开展量子计量文化和科普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基地已先后举办了“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展览”“无限可能量子科技科普”“红领巾科普讲堂”“科技袁人”科普量子精密测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累计接待量已达15000人次,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合肥市首批科普游基地等荣誉称号,也是安徽省科技馆展教服务合作伙伴。国仪量子举办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更好地进行量子计量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国仪量子正联合蜀山区人民政府新建3000 m2的以量子计量为特色的科普基地,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预计2023年9月投入使用。新基地集量子计量、科普教育、科技体验、科创教育、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线上线下联动于一体,是青少年、社会大众接受量子计量文化、量子计量科普和科创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国仪量子计划建设的量子计量科普馆(效果图)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是开展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搜集、整理、保护、开发、数字化和推广传播等工作,面向社会和公众宣传计量文化、普及计量知识的示范性场所或机构。未来,国仪量子将以建设全国量子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为契机,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量子计量科普馆。基地场馆设计上以“量子度量衡”为落脚点,以体验式和沉浸式相结合、科技创新和量子计量相结合、计量体验和趣味场景相结合的科普创新形式为显著特色;积极响应《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建立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提供量子计量文化和科普支撑。
  • 科技部:科普法拟修改,国家设立科普奖项,科普人员可评职称
    4月14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于11年前、2002年颁布实施,共6章34条。目前修改草案共9章66条,现行法内容全部保留;并明确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而现行《科普法》仅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相关修改说明称,此次法律修改以补充为主。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安排,科技部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改工作,组成由科技部、中国科协、社科院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研究专班,结合落实全国人大《科普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前述公告称,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部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5月14日。修改草案明确指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为进一步促进科普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加强和规范科普活动,提升科普产品、基础设施以及资源供给水平,修改草案增加了“科普活动”一章;明确提出,国家支持科普产品和服务研究开发,鼓励新颖、独创、科学性强的高质量科普产品创作,提升科普原创能力,依法保护科普成果知识产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国家加强对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监测与评估,对于传播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的虚假和错误信息,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追究相关主体责任。为进一步强调建设科普人员队伍,加强科普人员激励和约束,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修改草案新增“科普人员”一章。国家加强科普工作人员能力培训和交流,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为充分体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修改草案新增“公民科学素质”一章。国家统筹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引导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提升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家鼓励在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和高素质农民,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此外,修改草案提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完善科普工作评价标准,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机构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向社会公开年度科普工作情况。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称科普),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科普对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等各类工作和活动。第三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普事业的全面领导。开展科普,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采取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形成崇尚科学和鼓励创新的风尚,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应当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普工作,建立完善区域科普合作和帮扶机制。第五条 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统筹部署。第六条 科普活动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价值引领。科普活动应当坚持科学精神,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损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活动。第七条 国家机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和城镇基层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第八条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人员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全社会应当尊重科普活动中的智力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第九条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第十条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国家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引导公民培育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第十一条 国家支持和促进科普对外合作与交流。第二章 组织管理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十三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强化统筹组织,发挥科普工作协调制度作用,推动科普工作发展。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第十四条 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广播电视、应急管理、粮食和储备、体育、水利、气象、地震、文物、文化和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职能组织开展相关科普活动。第十五条 国家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研究、协调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第十六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牵头职责,强化科普工作职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加强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开展咨询服务。第十七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第三章 社会责任第十八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责任。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第十九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师生科学素质,加强科学教育,支持和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将追求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把科普工作纳入社会服务职能,为科普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中小学校应当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科学启蒙教育,培育、保护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促进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方面协调发展。第二十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应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人员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职科普岗位和专门的科普场所,使科普成为机构运行的重要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普紧密结合。第二十一条 国家各类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当结合技术领域组织开展经常性、专业化科普活动,在遵守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实验室和设施,提升科普功能,普及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结合科技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履行科普社会责任;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国有企业应当主动承担科普责任,将科普工作纳入企业科技创新总体部署,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第二十三条 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组织等应当组织开展专业领域科普,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第二十四条 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文化、网络平台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科普宣传内容的审核。综合类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应当开展公益科普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电影、广播电视生产、发行和播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播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平台应当开设科普网页或科普专区。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第二十五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健康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等作用,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学)会、科技特派员等,应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第二十六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开展科普活动,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科普功能,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第二十七条 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商场、机场、车站、码头等各类公共场所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所辖范围内加强科普宣传。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第四章 科普活动第二十八条 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提高科普设施覆盖面,促进城乡科普设施均衡发展。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组织建设综合型科普场馆和专业型科普场馆,发展数字科普场馆,建设科普信息公共平台,加强与社区建设、文化设施融合发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升级。第二十九条 国家支持科普产品和服务研究开发,鼓励新颖、独创、科学性强的高质量科普产品创作,提升科普原创能力,依法保护科普成果知识产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科普创作中心。第三十条 国家培育科普公共服务市场,鼓励兴办科普企业,发展科普产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第三十一条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应当与科普紧密结合,鼓励在科普中应用新技术,把科普作为推广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等自主开展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科普活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应当围绕新技术研发应用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科普。第三十二条 国家部署实施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增进社会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第三十三条 国家加强对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监测与评估,对于传播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的虚假和错误信息,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第三十四条 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科普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对科普内容的科学性负责。各类互联网传播平台应当建立健全发布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审核机制,不得发布伪科学、反科学信息。第三十五条 国家优化科普资源布局,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普资源库和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应当向公众开放,为公民了解、认识、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便利。第三十六条 国家加强自然灾害、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应急避难等领域的科普工作,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搭建国家应急科普平台,完善应急性科普响应机制和公众信息公开机制,提升公众依靠科学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十七条 有条件的科普组织与科学技术人员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织或者参与国际科普活动,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拓展国际科普合作渠道,促进优秀科普成果共通共享。国家支持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第五章 科普人员第三十八条 国家加强科普工作人员能力培训和交流,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科普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升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三十九条 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承担科普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国家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第四十条 国家鼓励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第四十一条 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支持志愿者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加强培训与监督。第四十二条 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第四十三条 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活动,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第六章 公民科学素质第四十四条 国家统筹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引导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提升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十五条 国家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将提升科学素质融入终身学习全过程。国家鼓励在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内容,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和高素质农民,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能力。第四十六条 国家加强基层科普工作,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提高组织和个人理解、认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能力和素质。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教育培训组织应当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应急安全等知识技能,提升老年人等各类人群科学知识获取、识别和应用能力。第四十七条 国家推动新技术、新知识在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传播与扩散,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前沿科学和技术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公民及时更新知识技能,促进区域、城乡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技能的均等化,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第四十八条 国家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和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将科学素质培养纳入科技创新规划及相关任务,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第七章 保障措施第四十九条 国家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总体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第五十条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社会科普事业良性发展。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第五十一条 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依法资助和捐赠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第五十二条 国家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进口科普用品,科普场馆、基地等开展科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第五十三条 各级政府应当对符合规划的科普场馆建设给予支持,开展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普场馆运营绩效评估,保障科普场馆的有效运行。科技馆相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常年向公众开放,对青少年实行优惠,并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予以补贴,使其正常运行。尚无条件建立科普场馆的地方,应当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设施开展科普,并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第五十四条 除涉密、敏感项目外,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第五十五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完善科普工作评价标准,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机构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向社会公开年度科普工作情况。第五十六条 国家完善科普统计调查制度,监测和评价科普事业发展成效。第五十七条 科普经费和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五十八条 履行公职的单位和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以科普为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或制作、发布、散播伪科学、反科学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并可吊销许可证件。第六十条 未依法开展科普活动、履行科普工作责任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禁止一定期限内获得支持科普活动的财政性资金,对负有责任的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科普组织和科普人员的合法权益,阻碍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骗取、侵占、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社会捐赠款物,或者骗取科普优惠政策支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追回或者补缴有关财政性资金,责令退还捐赠款物,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可以暂停拨款,终止或者撤销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情节严重的,依法处以罚款,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者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普活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罚和处分。第六十三条 擅自将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改为他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四条 骗取科普奖励、表彰的,由授予奖励、表彰的部门或单位撤销其所获荣誉,收回奖章、证书,追缴其所获奖金等物质奖励,并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本法未作行政处罚规定,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六十六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科技部:科普正当时!双碳/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包括在内
    原文标题: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情况发布会举行——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这是党中央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9月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提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强调全社会都有科普责任;突出科普能力建设,打造与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科普内容、科普队伍、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和工作范式,这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科学普及要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出台的《意见》将怎样助力“两翼”同频共振?  李萌说,《意见》提出了落实“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特别强调加强制度保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同时,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完善科普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短板和不足。”李萌以科普场馆覆盖不足的问题为例说,目前,全国共有1500多个科技类场馆,场馆数量远低于公众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场馆多为综合性场馆,且内容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意见》提出,要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场馆服务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的前沿科普是通过热点问题来促进的,比如新冠疫情带来了病毒学的大普及。”李萌坦言,从病毒传播等科技知识通过热点问题在公众中广泛普及的现象可以看出,广大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前沿的最新知识。  对此,《意见》要求,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成果,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多措并举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意见》提到,要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那么,科技部将通过什么举措推动落实?  “(科技部)依托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强化关键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设置央地、部门科普合作项目,构建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李萌指出,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比如聚焦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关注度较高的前沿科技,采取项目式定制、特约创作的方式推出一批优质科普作品。  此外,科技部还支持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普场馆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场馆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在与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打造国家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将推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公众深度参与互动的场景基地,用场景驱动科普工作。此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论坛。  “新时代赋予我们一个重大历史责任”  谈及科协组织如何落实强化科普工作职能要求,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说,《意见》明确提出各级科协组织要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首次提出要强化科普工作职能。“作为科协组织,我认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历史责任。”  针对落实好《意见》,孟庆海表示,将从4个方面做好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构建“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完善四级联动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科协组织做科普工作,最大的优势是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孟庆海表示,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群团改革的要求,中国科协通过推动各级科协工作重心下移,构建起了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科协已在全国500个文明新时代实践中心实现科技志愿全覆盖,有实名注册的科技志愿服务者345万名,1200万“科普中国”信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孟庆海透露,近期,中国科协将联合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共同实施“科普中国”平台建设工程和“科普中国”创作联合行动,以求打通科普创作的内容供给、评价认证、渠道传播、体系联动、社会协同的全链条发展路径,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资源。
  • 国务院印发重要文件!科技奖项等评定将纳入科普工作!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内容摘录如下:(1)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3)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全文如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2021年6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战略规划,特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二)原则。——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扩大开放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目标。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普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四、重点工程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 “2019黄埔科普日”——主场活动精彩不断
    香蕉通上电流为什么会放出美妙的音乐?灯为什么可以悬浮在空中?无人机是怎么飞上天的?3D技术打印的产品跟普通打印有什么不同......您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吗?一起走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19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吧!食安科技旗下专业食品安全公益科普机构——每周一检受邀参与,为同学们带来有趣的食品安全科普和食品快速检测体验。活动启幕—区少年宫机器人编队表演  9月17日上午,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在黄埔区九龙第二小学拉开帷幕。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巡视员程志鹏,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黄增豪、新龙镇镇长李贵清、副镇长何良新、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张景铭、广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埔区分局局长李应生、黄埔区教育局副调研员黄方亮、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李雪光、黄埔区九龙第二小学校长周俊勇、广州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邢宝伟、黄埔区公安分局、黄埔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黄埔区中医药学会等单位以及粤嵌通信、博冠光电、香雪制药、白云山中一药、威凯检测、享学教育、直通教育、每周一检等36家科技企业代表、区各街道代表、九龙第二小学师生共1000余人参加。  今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由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开发区科协)联合黄埔区教育局、黄埔区新龙镇政府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广州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承办。活动旨在通过对我区科普资源、科技成果的展览展示,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以及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高水平体验式的科普盛宴;另一方面,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提升广大市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人才培养。领导共同为活动启幕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巡视员程志鹏为活动致辞。程副巡视员指出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大力支持。科普活动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普有组织、有活动、有考核,切实把科普工作做好。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程志鹏副巡视员致辞  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张景铭在发言中讲到,黄埔区作为有农村地带的一个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任务艰巨,黄埔区科协将从完善科学素质长效工作机制、大力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方面着手推进科学素质工作,确保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目标如期实现。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张景铭发言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活动在区科协的大力指导和黄埔区各部门的有力配合下,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共有36家区内科技企业带来了包括无人机、3D打印、北斗卫星模型、机器人、生命健康和医药产品在内的60多个科普项目走进校园。充分展示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科技成果。  活动现场展示了食安科技灵灵狗家庭智能农残检测仪、香蕉电子琴、磁悬浮灯、空气炮、编程小车、智能捕鼠器、智慧纸笔等大量“黑科技”,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孩子们带着疑惑,在操作中互相交流,充满热情进行探秘,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为给学生们送上一场精彩生动的“科普知识大讲堂”,活动特邀多位专业科研人员对各科技产品的操作使用及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回答孩子们的提问。  生动幽默的讲解,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真正的科学知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热爱。这也是开展校园科普的意义:激发出孩子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  主场活动在孩子们的恋恋不舍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的启动仪式只是开始!接下来,区科协将联合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与更多的科技企业继续开展校园科普系列活动,为更多的黄埔区学校的学生们送去更加精彩、更具科技含量的科普盛宴!
  • 开封市妇儿协会携手中镜科仪开展第11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元宵佳节寻宝藏,走进电镜科技新时代”活动
    2024年2月24日上午,由开封市妇儿协会主办、中镜科仪集团和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协办的妇儿协会第11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元宵佳节寻宝藏,走进电镜科技新时代”活动在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成功举行。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开封市妇儿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河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保杰,开封市妇儿协会副会长张丽、黄志刚,秘书长李惠平,监事樊民玲,法律顾问陈宝玲以及协会60多名会员和孩子们参加了这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第二阶段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参观感想。中镜科仪集团郭芳铭、赵胜蓝现场讲解第一阶段,协会会员在中镜科仪集团两位讲解员的讲解引导下,系统参观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是由中镜科仪集团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合作共建,始建于2014年10月,是一座经河南省文物局备案的科技类行业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电镜科技博物馆。藏品主要以电子显微镜及其周边仪器设备和史料为主,于2016年10月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馆藏有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捐赠的电子显微镜等展品3000余件,不仅记录了电镜的近百年发展史,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电子显微科研领域从无到有的风雨历程。博物馆先后荣获了开封市青少年科普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等荣誉。大家兴致勃勃在显微镜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每个人都收获颇丰。座谈会现场小朋友们制作元宵节龙年大吉灯笼第二阶段,座谈会和制作灯笼环节。一边是充满激情的,热情洋溢的发言,一边是小朋友们专心致志的,在制作元宵节龙年大吉的灯笼。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李励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杨红珊讲话协会会员代表陈宝玲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樊民玲讲话张芫嘉分享体会黄翌彭博分享体会马炳权分享体会张议心分享体会座谈会由赵芸主持。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为大家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协会会员代表李励、杨红珊、陈宝玲、樊民玲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他们说,参观显微镜博物馆学习了解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科技知识,非常震撼。参加沙龙的孩子张芫嘉、黄翌彭博、马炳权、张议心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们表示,参加妇儿协会这样的科普活动真的是太好了,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很多原来没有接触到的显微镜知识,说以后还要继续参加协会举办的科普阅读沙龙活动。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讲话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祝贺妇儿协会沙龙的成功举办,肯定了妇儿协会举办多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这样的活动对于家庭、对于孩子们和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总结讲话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作了总结讲话,她说,感谢市委宣传部、中镜科仪集团长期以来对协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开封市妇儿协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向大家表示感谢,通过大家参观以及参观后谈的感想,感受到科技要深入人心,要从娃娃抓起,协会将尽我们所能,把科学的种子从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面,融化在脑海里,能够成为孩子们不断前进的翅膀。在今后的道路上展翅高飞,能够有所成就。今后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中镜科仪的帮助下,在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开展更多的科普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兴旺。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封市妇儿协会一定会不负众望,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她衷心地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授牌仪式赠送书法作品“遨游电镜”开封市妇儿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向电子显微镜博物馆递交“开封市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协会科普基地”匾牌,并向中镜科仪赠送了开封市著名书法家韩伟业题写的书法作品“遨游电镜”。合影留念最后,合影留念时,孩子们一个个,十分高兴的举着自己制作的红彤彤的灯笼,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中镜科仪集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始终贯彻“从商育人”的经营理念,发挥科普基地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方位宣传展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生动实践,投身电镜产业、电镜教育和电镜科普主战场,致力将开封打造成中国“电镜之都”,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 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首次破百亿
    12月24日,记者从科技部今天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获悉,2011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05.30亿元,自统计以来首次突破百亿元,比2010年增长5.81% 2011年我国科普专项经费38.23亿元,由此计算得出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84元,比2010年增加了0.23元。   2011年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政府拨款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比例从2010年的68.42%增长到68.94%,共计72.59亿元。   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4.28万人,比2010年增加10.93% 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42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2.42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1.87万人。全国共有科普创作人员11191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0.58%,数量比2010年增加210人。   在科普场馆建设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681个,比2010年增加170个。在这些场馆中,科技馆357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19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05个,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22个、64个和84个。全国科技馆共有3374.37万参观人次,比2010年增长10.85% 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共有7318.1万参观人次,比2010年增长14.49%。另外,一批科普场馆正在建设中,2011年全国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共计21.97亿元。   2011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57亿册,占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0.74% 共出版科普期刊1.57亿册,占全国期刊出版总量的4.79%。科技类报纸总印数4.11亿份,占全国报纸总印数的0.88%。在各类科普活动中,共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8.71亿份。2011年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6.37万个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8.76万个小时,科普(技)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制作部门的重视。   统计还显示,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2011年全国共举办科普(技)讲座超过83万次,听众达1.79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6.02% 举办科普(技)专题展览超过13万次,参观人数超过2.2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11.66% 共举办科普(技)竞赛5.34万次,参加人次近1.4亿。举办科普国际交流活动2842次,参加人数42.09万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93.54万次,培训人数达到1.24亿次。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共投入经费4.36亿元,比2010年增长19.66%。科技活动周期间,共举办科普专题活动11.25万次,吸引1.11亿人次参与,比2010年增长3.10%。   此项统计工作由科技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具体承担,统计范围包括24个中央国务院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回收有效调查表49163份。统计时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统计内容涉及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场地、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五大类86个指标。
  • 近200亿!2022年全国科普经费增长1.02%
    科技部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全国科普经费稳中有升,2022年全国共筹集科普工作经费191.00亿元,比2021年增长1.02%。其中,各级政府部门拨款154.30亿元,占当年经费筹集额的80.79%。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5.30元,比2021年增加0.59元。2022年,我国科普活动支出79.83亿元,占当年科普经费使用额的42.00%;科普场馆基建支出27.67亿元;科普展品、设施支出19.65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2022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个。其中,科技馆694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989个。全国范围内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4.87万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16.69万个。  结构较为均衡的科普人员队伍持续壮大。2022年,全国科普专职、兼职人员达199.67万人,比2021年增长9.26%;全国注册科普志愿者达到686.71万人,较2021年增长41.96%。  2022年,我国科普图书发行1.04亿册,科技类报纸发行8384.24万份,科普网站建设1788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建设8127个。  随着线下线上科普传播统筹推进,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科普活动直达各类人群。2022年,全国各部门共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技)讲座110.10万次,吸引23.19亿人次参加;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技)专题展览9.70万次,共有2.30亿人次参观。  据悉,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共举办线下线上各类科普专题活动11.91万次,参加人次达5.38亿。  全国科普统计工作由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负责、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是目前国内统计范围最广、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最为权威的政府科普工作基础数据。
  • 2010年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61元
    科技部今天发布201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科普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99.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4.22%。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61元,比2009年的2.10元增加0.51元,超过24%。   此次科技部发布的科普统计数据还显示,2010年全国科技场馆建设也明显加速,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511个,比2009年增加107个。   据介绍,在科普建设投入资金中,政府拨款68亿元,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68.42%,社会捐赠科普经费1.37亿元,比2009年增长40.23%。   在科普场馆建设中,有科技馆335个,科学技术博物馆555个,青少年科技馆(站)621个,分别比2009年增加了26个、50个和31个。目前,全国共有科普画廊23.73万个,比2009年增长11.67% 城市社区科普(技)活动专用室7.32万个,比2009年增长7.70% 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41.46万个,比2009年增长12.05% 科普宣传专用车1919辆,比2009年增加350辆,增长22.31%。   2010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65亿册,占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0.91% 共出版科普期刊1.55亿册,占全国期刊出版总量的4.82% 科技类报纸总印数3.40亿份,占全国报纸总印数的1.10%。   目前,我国科普人员共有175.1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2.34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52.80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06人。科普创作人员10981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0.63%。全国注册科普志愿者238.85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54.69%。   此次统计工作由科技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
  • 科技人员为什么不愿做科普
    p   “我要当网红!”郑永春的开场白引众人大笑。自称“春哥”的他喊出口号:“信春哥,不挂科 信春哥,得永生。” /p p   中科院物理所9楼的科学咖啡馆里人头攒动。每个月都有一个周一的晚上,一群爱好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聚集在这里,品咖啡谈科学。这一天的主讲人是前不久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 萨根奖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 /p p   近一两年,郑永春频繁出现在公众和媒体面前,似乎已习惯当一个明星科学家。然而,在中国,想当科普“网红”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p p   但事实上,在记者随机采访的科学家里,大多认为“科研是科学家的本职,科普是不务正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搞科普有哪些困难?怎样让更多科研人员参与科普?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p p   “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热衷于科普,是后来慢慢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才开始认真做。”郑永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p p   “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老师都不喜欢科学,高考出题从来没有科学家参与,青少年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见过科学家,他们怎么能对科学感兴趣?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我国科技创新的希望又在哪里?”郑永春说,虽然近几年国家领导一直强调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但要将这一理念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 p   据郑永春了解,科研人员不大愿意做科普原因有两个,一是保密性需要,二是认为科普活动会干扰日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这其实都不是理由。” /p p   “美国的核潜艇、航空母舰都可以让公众去参观,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眼睛就能偷走的东西一定不是什么秘密。”郑永春说。至于干扰日常科研工作,他认为,也可以借鉴国外做法,比如采取预约制、限时限流、建参观通道,等等。 /p p   郑永春认为,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科研机构天然地认为科普就是责任,而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意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科普?因为他们的经费需要国会批准,批准的前提是你要陈述你都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么重要。”他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科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事实上,美国的各科研机构、学会、科研人员积极科普的主要原因,均是为了向公众解释他们所做的事情,获得高关注度,从而获取更多经费。 /p p   除了科普意识不够强,记者此前采访中也不止一次听到科研机构表达科普的实际难处:“不是我们不愿意做科普,但是经费从哪里来?现在的经费都是以课题形式发放的,哪来科普的钱?” /p p   “这确实是个问题。”郑永春说,“既然规定了科普的义务,就要配备专门的经费和人员。美国基本上大的课题里都会列支科普费用。我国重大专项等一些项目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 /p p   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建议:“应该从‘973’‘863’等项目里拿出1%、2%的经费来做科普工作,拍几个光盘,把整个过程都讲清楚,比如‘嫦娥一号’等。但如果这个项目费用不包括科普,科普还要另外找钱,那就难上加难。” /p p   有了钱,还得有人去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认为,我国科普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家的缺席。他认为,现行科学家成就评估体系中没有“科普成就”这个部分,科学家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p p   国外的科学家乐于从事科普写作,与科普著作发行量大、可以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入有关。有些写出科普名著的科学家,其版税收入甚至高于其正式职位的工资。除了版税外,做科普演讲也有相当丰厚的回报。而在国内,情况并非如此。 /p p   对此,中国科普研究所谢小军博士深表赞同。“要求每个科研人员都去搞科普是不现实的,有些人可能并不擅长,但对于科学家群体而言,这是责任。如何让更多有热情、有能力的科学家投身科普,是我们要考虑的。”他认为,将科普工作作为申请课题、评定职称的考核内容,也许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p
  • 江苏36家高校实验室科普日期间免费开放
    今年江苏省科普日将于9月14日~20日举行。昨天,记者从江苏省科协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科普日开幕式定在14日,主会场设在南京农业大学。开幕式上,南农大的广场上,将有80多个展台,展现时下的新科技发明,同时科普实验、科普剧表演也将一一端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19家与科普相关的企业将现场秀出互动趣味的科普产品,36家高校重点实验室也将免费供市民参观。   14日开幕式上,国际科普连线活动将借助视频系统,邀请万里之遥的美国科技馆老师为大家演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现场表演《环保卫士看青奥》等四个科普剧,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及理念 科普知识被巧妙地包含进一个个谜语中,猜中的市民可以获得小礼品 10条科普旅游线路也将现场启动,带市民游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全省的科普场馆。   14日,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内的江苏36所高校将同时敞开部分重点实验室的大门,请市民免费参观。今年的科普日还把全省19家跟科普相关的企业&ldquo 拉&rdquo 进来,有原创的科普动画片,也有神奇的科普数码产品等等。
  • 时评:中国科学家为何不以科普为荣
    卡尔· 萨根不以科普为耻,反而以科普事业为荣。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科学家需要学术研究来支撑门面,如果被视为科普专家或作家,是有失门面的事,甚至评不上职称,难以获得饭碗,更不用说评上院士以及获得其他名誉和声望了。   5月23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致辞时,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多次提及《星际穿越》中中国科学家的科普缺位。这部电影涉及黑洞、虫洞、五维空间等大量物理学的前沿理论。紧随其后的科普文章有些是美国人为配合电影发行制作的,有些是国内记者改写或采写的。&ldquo 但我没有看到一篇文章是由我国某位科学家或者某个学会发表的。作为中国科协主席,我多少有点失望。&rdquo   现实的情况是,不只是中国科协主席,公众和社会也为中国科学家在科普中的缺位感到失望。比较起来,国外科学家在科普中的&ldquo 在其位谋其政&rdquo 就不仅彰显了科普的意义,而且指明了科学家应当如何在科普中扬名立万。   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学会主席卡尔· 萨根就是一位身体力行投身于科普事业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写了诸如《魔鬼出没的世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蓝点&mdash &mdash 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等多部著作,而且参与了一些科学电视剧的拍摄,如《宇宙》、《接触》。《宇宙》电视片制作历时两年、共13集,萨根不仅担任编剧,还作为贯穿始终的解说人出镜,带领观众体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卡尔· 萨根并不以科普为耻,反而以科普事业为荣。正如其所供职的大学&mdash &mdash 康奈尔大学所宣称的那样,&ldquo 萨根是天文学家、教育家和作家,而且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普及家。&rdquo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科学家需要学术研究来支撑门面,如果被视为科普专家或作家,是有失门面的事,甚至评不上职称,难以获得饭碗,更不用说评上院士以及获得其他名誉和声望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从事科普为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中外科学家都不一样。在卡尔· 萨根那里,这两方面都能得到承认,并能成功地生存。例如,仅以市场机制衡量,卡尔· 萨根就不仅能毫无牵挂地投身于科普创作中,而且显然要比他作为天文学家、教育家从体制内(大学教职)获得的报酬多。反观中国,如果有哪位科学家敢于涉足科普并以此为生,如果没有体制内职业,如教职或研究职位的支撑,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当然,科学家投身于科普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需要做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也就是要阐明科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敢于指明科学将把人类社会引领到何方。在这一点上,科学家的作用极为重要。萨根曾说,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真正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正是对科学的这种理解使得他担当起了科普作家的角色。   从以上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并明白,为何中国科学家会在科普中缺位。
  • 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北京1月16日讯 今天,由中国科协等单位评选的“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日本核事故引发公众强烈科普需求、国际化学年、中国科协八大成功召开等榜上有名。   据介绍,“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分别是:“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的强烈需求,科学家与媒体积极响应” “国际化学年活动精彩纷呈,社会公众热心参与” “中国科协八大成功召开,为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首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食品安全科普引起广泛关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发布,明确未来五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作” “中国流动科技馆全国巡展启动,科普资源公平普惠迈出新步伐”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首次深入社区,受到社会公众广泛欢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各界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相继发射升空并成功对接,掀起新一轮航天科普热潮” “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科普是中国科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大科普事件每年都评。今年的评选工作延续了科学性、科普相关性和普惠性的标准,强调事件对科普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说。
  • 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揭牌成立
    6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会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孙和平研究员领衔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据了解,这是精密测量领域内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精密测量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息息相关,例如医学影像、北斗定位导航、珠峰高程测量、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站交会对接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展精密测量科学传播,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将围绕精密测量领域、公众关注的焦点、行业应用等热点话题,通过各种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精密测量科技知识及科学思想。结合科普“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及媒体平台等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中科院精密测量院承办,中科院武汉分院为支持单位,并首次联合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力量,已吸纳院士、行业高级专家和科技志愿者等近80人加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武汉市副市长陈红辉共同为工作室揭牌。市科协副主席郑华、武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飞签署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共建协议。武昌区区委书记余松、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光勇见签。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刘买利、精密测量院党委书记冯灿为工作室专家代表郝晓光、雷皓、闫昊明、李发泉、庄艳华、崔小明等颁发聘书。精密测量院院长罗志强介绍,近年来,该院组织5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超过40所高校和中小学校进行了200多场科普活动,超万人参加,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精密测量院将全力支持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开展科普创作开发、热点问题解析等工作,为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表示,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的建立,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科技资源的有效举措,是铸造“科普之翼”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家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发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武汉分院将把科普工作室的建设,作为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切实履行好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定位。活动现场,孙和平院士以“我的精密测量重力与科研之路”为题,进行科普工作室“精密测量大讲堂”第一讲报告。报告以有趣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精密测量重力相关知识,结合自身求学和科研经历,讲述了大众关心的重力知识和重要科技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带来了一场精密测量重力知识的科普盛宴。
  • “双碳”科普怎么做?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双碳”迅速成为广为人知的新词、热词。如何促进大众对“双碳”的认知和践行、推动“双碳”科普?9月5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日报社、中国气象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承办的“双碳”大众科学表达与传播策略高端沙龙围绕“双碳”议题,邀请科研专家、媒体记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双碳”前沿创新成果科普传播及成果与传播效果的深度融合转化,助推讲好中国“双碳”与气候变化故事,促进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大众认知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是中国气候报道开创者之一,他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主题活动等方面,对国内“双碳”传播现状做了梳理,并介绍了苏州大学团队就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的调研。 苏州大学团队的这项全国性网络调研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在1500份受访者代表性样本中,有近70%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出。调研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济社会等结构性背景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在气候行动意愿方面,民众“越爱国,越愿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付出行动”;同时,中国受众对气候行动经济层面的关注度高于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度,联系以往内容分析和媒体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 对此,贾鹤鹏表示,中国媒体普遍积极报道气候变化,但内容上多以应对气候活动为主,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策略方面,应当从具体事例、数据出发,体现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关系,发挥爱国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将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本地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事件相结合,提升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认知,为个人赋能,以促进个人的行动意愿。 与公众深层连接,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从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受众细分准确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报道促进公众生活习惯改变。 如何打破国家政策积极推行气候行动与公众参与度明显不足的现实困境,曾繁旭在发言中提出一种新的路径,即通过气候叙事与公众进行深层连接。 他表示,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建构的,创建符合受众驱动力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基于公众价值观的分类进行受众细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提出不同的传播建议。 科普创作传播心得心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 在沙龙中,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老汪聊碳中和”主理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和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张周项分别分享了科普实践、自媒体创作和图文结合创作的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 陈迎表示,在做科普宣传时,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再谈趣味性、可读性和符合传播规律。“双碳”科普宣传内容涉及面广、多学科交叉、更新速度快,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正确的科普还是错误的谣言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她表示深感“科普工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并且呼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双碳”科普宣传教育体系,为不同的受众提供自身所需要的教育。 在讨论环节,沙龙嘉宾畅所欲言,对如何改进“双碳”传播策略、评估“双碳”传播成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记者从中国科协今天召开的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2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黄金大米”事件讨论等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强烈需求的十大科普事件上榜。   根据投票数从多到少,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分别为: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 “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 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 “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指标,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与中国”活动十年辉煌,科学家勇担科学传播重任 “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启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受追捧,航天科普掀起新一轮热潮 “黄金大米”事件引发科研伦理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   据悉,此次中国科协公布的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经全国征集,并在初评和终评等环节下,由专家委员会客观、公正地遴选后得出。
  • 2013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12日从中国科协召开的2014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评选出了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这十大事件终评结果分别是:   1、神舟十号太空科普课,激发全社会的科学热情   2、中国科学家首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普大奖,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   3、《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面世,院士与30家媒体共话科普创作   4、PX项目公众争议不断,科普促进危机化解   5、我国第一个科学家群体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展示&ldquo 科技梦-中国梦&rdquo   6、嫦娥三号落月,引发新一轮的航天热   7、&ldquo 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基金&rdquo 成立,鼓励科普创作   8、百余院士签名&ldquo 抵制迷信&rdquo 公开信,备受社会关注   9、&ldquo 共和国的脊梁&mdash &mdash 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rdquo 汇演活动,引起强烈反响   10、3D打印走进公众,影响未来。   据悉,3月8日,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指导的&ldquo 中国梦?科技梦&mdash &mdash 中国互联网20年&rdquo 主题展览在中国科技馆临时展厅正式启幕。届时,中国科协将联合有关部委共同举办&ldquo 科技梦?中国梦&mdash 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rdquo 全国巡展活动。
  •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正式落户珠峰
    2010年9月28日,中国海拔第一的多媒体实验室——“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正式落成。实验室由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和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站(简称“中科院珠峰站”)联手打造,以惠普创新电子产品为核心平台,协助中科院珠峰站进行数据观测、科普教育推广、登山信息资讯查询以及环保理念宣传。这一实验室的落成不仅代表着惠普第七次将顶尖的科技产品带到了珠峰之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座珠峰第一个环境科普实验室将为珠峰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学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为珠峰地区的科研创新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鼎力支持。   作为“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连续七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及唯一IT设备提供商,惠普今年又一次参与到以环保和教育为主题的“珠峰大行动”中。惠普对此活动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源于惠普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长期承诺,源于惠普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贯彻,也源于惠普坚持以科技创新来回馈社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在过去的七年里,惠普坚定不移地为珠峰科研和环保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从“清扫珠峰”和“惠普电脑无线教师工作站”,到“惠普无线新闻中心”和“惠普国际巅峰创新体验中心”,处处都有惠普支持环保的身影。在全球对环境关注不断提升,号召“绿色低碳”的潮流之下,惠普积极倡导“让科技创新成为节能环保的原动力”,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以用户需求为本,努力为用户寻找高价值的产品创新中,再一次用行动树立“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企业公民形象。      2009年珠峰大行动“巅峰论坛”   2010年,惠普倾力支持中国国家气象气候科研工作,于珠峰搭建海拔最高的“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助力科研创新,更为珠峰探险、科普教育等提供更多支持,开拓全新的巅峰视野。此次落成的“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将用于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监测和数据收集,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等现象的分析提供参考资料。观测到的数据还将用于建立登山气象服务数据库,为登山者提供气候资讯,协助其制定登山计划,为其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这些气温和降水资料将进一步提供给旅游者,帮助其分析适宜旅游季节。此外,实验室也将组织当地学生前来参观,展示气候数据和实验室尖端设备,对其进行科普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幻境科普实验室正式建成   在此次的“珠峰大行动”当中,惠普不仅参与了实验室的筹备和搭建工作,还为实验室配备了极具创新意义的尖端科技产品。在珠峰极限环境的影响之下,惠普旗舰级HP EliteBook系列商务笔记本的军用标准得到了实地印证,抗震、跌落、防尘、湿度、高温、低温等性能经受住了极大挑战。作为科学家户外勘探的必要工具,惠普的创新科技得以在世界之巅完美展现。珠峰站副站长王忠彦博士强调说:“在户外科研作业时,使用的笔记本必须是便携的,并且必须是获得‘能源之星5.0’认证的,而惠普的笔记本电脑能够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此外,惠普旗舰级商务笔记本HP EliteBook配备了惠普长效电池,长达三年的电池使用寿命已是大多数锂离子笔记本电池寿命的两倍,而且惠普对该长寿命电池提供三年保修,能够扫除一切有关电池而产生的后顾之忧。相信此次中科院团队与惠普的紧密配合,足以证明惠普产品作为顶级商业利器的性能水平。”   此外,DSD数字标牌显示屏将全力保证珠穆朗玛峰特殊光线下数据的清晰显示 HP SkyRoom 桌面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将方便科学家们随时随地召开高品质的视频会议,进行多达四个人的音频及视频会话,为珠峰站科学家与北京等站之间进行数据交流节省了超过81%的宝贵时间。此外,Windows 7在惠普笔记本上的应用,优化了基础性能,提升了电脑在启动、待机恢复、搜索和索引、文件复制等诸多方面的响应速度,同时又节约了电能,延长了电池的续航时间。      中科院王博士在新落成的“惠普科普实验室”为记者们展示监测数据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的落成,再一次彰显了作为科技先锋的惠普以科技创新助力科研创新,大力支持珠峰探险和科普教育,勇于挑战和突破自我,并充分彰显其锐意开拓新视野的激情。惠普全球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亚太及日本地区市场部总经理萧振义先生指出:“科技的进步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创新实力的支持,就如同精英的征战需要视野。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惠普以深刻洞察客户需求为本,努力寻求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创新产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助其永葆IT竞争力,将创新的激情感染到每位用户。创新是惠普的DNA,而环保则是惠普的责任。”萧振义先生还表示,惠普将一直延续对“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的支持,并不断为实验室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为珠峰站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珠峰环境独特性和工作数据的特殊性、大量性提供可靠、安全的双重保障。
  •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启动
    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出席了启动仪式。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殷皓主持。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为响应联合国决议,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展示我国化学化工研究成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主导下,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会、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团体,联合全国各地方科技团体、高等学校化学院系、化学领域科研院所、化学化工企事业单位将共同开展“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科普活动。   化学科普是国际化学年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国际化学年期间,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将推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化学实验设计大赛”、“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介绍说,作为国际化学年专题,从本月开始,“科学讲坛”将每月安排一场化学领域的科普讲座。随后,中国科技馆将举办化学科普展览等一系列国际化学年科普活动。   化学的趣味和魅力在于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会18位院士的提议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触摸化学 感受魅力”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也在当天正式启动,大赛将面向全国征集趣味化学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趣味实验向全社会更广泛、更形象地展示化学的作用和魅力。   为了推动“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扩大“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中国数字科技馆专门制作了“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官方网站(www.iyc2011.cn),有关“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各项活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国际化学年官方网站查询。“触摸化学 感受魅力”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的报名和文案提交也通过网站进行。   启动仪式之后,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懿应邀作了题为《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科学讲坛”国际化学年首场讲座。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为什么化学是当代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支柱?化学的前景怎样?在报告中,陈懿院士通过全面讲述化学的发展历程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化肥、农药、各种合成药物、燃料以及琳琅满目的合成材料。通过这些不胜枚举的事例,他总结道,化学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一门富有创新性的,中心的,实用的,既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学科,它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 双碳科普促进可持续发展,专家共话“双碳”目标
    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支持,中国物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科学思想汇”系列活动第六期《双碳科普促进可持续发展:问题、路径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会议结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政策文件,以“双碳科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从“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视角阐释可持续发展科普知识,共同探讨面向公众的双碳科普必要性及推进策略,通过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广大民众提升观念、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会专家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双碳科普工作,促进环境保护新技术的公众理解,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会议认为,应系统梳理北京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双碳科普典型案例,在实践、宣传和政府多个层面提升工作,让双碳科普发挥更大作用。会议邀请了郑永和、钱庆利、何广利、陈征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从双碳产业发展为科普工作带来新目标、新机遇、新思路以及双碳技术在当下如何深入结合科普赋能北京市科技创新、科普工作的两个角度展开。郑永和在《生态环境科普赋能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内涵》报告中认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略。绿色发展要从理念、经济、制度、技术、文化等多重维度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他提出应推进“三生一体科普赋能”行动方案,即绿色生态、绿色生命、绿色生产的科普行动。一方面从生产、生活、生态情境出发设计科普内容,研制中小学生双碳科普学习内容,同时以此反哺生态文明建设。钱庆利在《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认为双碳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从碳资源分类、碳中和意义以及绿色化学在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讲起,对碳资源利用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化石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二氧化碳的直接循环利用、生物质资源转化为能源产品和化学品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发展绿色化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创新是它的关键,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发展绿色化学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喜欢化学,为绿色低碳和双碳科普做更多贡献。何广利从企业角度出发,在《发展氢能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报告中对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优势做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氢能汽车产业、氢能车上应用、加氢站以及储运氢的发展现状。他指出在氢能科普领域,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认知和应用的差距,建议以氢能全工业流程为蓝本,深入开发氢能科普课程。陈征在《“碳中和”主题公园的设计与实践》中对中国第一个有完整的科普体系的碳中和主题公园做了介绍,积极通过“科学思想汇”平台,与北师大附中的未来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主题馆为依托,展开学校教育的具体合作,让空间真正活起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文化科技处主管工程师祖宏迪出席会议,并就“科学思想汇”的设立背景和主旨目标做简要介绍,会后针对科普主体和双碳科普关键节点问题,对科普工作提出更明确需求,号召更多杰出企业做科普,积极参与科普公共服务采购,为北京市科普能力提升做贡献。与会专家积极建言,建议在北京城乡融合大主题下,积极探索与农业农村相结合的双碳科普工作 倡导以“科学思想汇”为平台,积极推介在主流媒体做典型案例推广,进一步扩大科普工作影响力 强调要关注学校教师、社会志愿者的双碳科普工作,让科普理念深入人心。专家高度认可本次研讨主题,认为对双碳科普相关概念的解析和梳理,有利于在绿色生态文明理念下,进一步发挥科普的作用。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赵洪涛,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主任赵军,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能源技术中心副主任何广利,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庆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彬,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国际交流处、全球环境基金国际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全辉,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园科普开放部副部长李青为,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陈征,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成蒙等专家和工作组参加会议,北京市科委文科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执笔: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石贤奎)
  • 中科院全国科普日将开放六个重点实验室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将于本月18至24日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举办。除主题展览、现场体验等活动外,中科院将开放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科普展厅。   市民可持有效证件在门口免费领票入场,第一天的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   据介绍,主题展览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展示能源、环保领域的科技前沿技术,如海洋能利用低碳技术、绿色电网技术、“非接触供电电动车”等。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的科学家们还特别挑选了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展品。   届时,中央气象台的气象预报主持人还将以“气象与生活”为主题与公众互动,气象直播车向公众开放,展示天气变化与百姓的吃、住、行及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世博会气象主持人专场秀的精彩节目也会在北京主场现场表演。
  • 多种仪器亮相2011全国科技周科普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5月14-20日,由国家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本届科技周上,北京市科委组织以“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服务民生”为主题的“科技北京在行动”科普展区,该展区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核心展出内容,让百姓充分体会到科技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彰显科技改变生活的重要意义。   科普展区特设“食”展区,展出了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涵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便携式光谱快速测定仪、农药残留检测试纸、农药残毒检测仪等相关的检测仪器与设备。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 便携式光谱快速测定仪 农药残留检测试纸 农药残毒检测仪   此外,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北京水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展出了药品检测车、水质生物预警系统、水质应急监测车等仪器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在现场为参观群众热情讲解,并征询群众们的意见与建议。参观群众对此反应热烈。 药品检测车 水质生物预警系统 水质应急监测车 水质应急监测车内部
  • 阿特拉斯科普柯收购安徽诺益,强化氦泄漏检测技术
    7月10日,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Copco)宣布与真空氦泄漏检测仪制造商安徽诺益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收购协议,安徽诺伊科技将成为阿特拉斯科普柯真空技术业务领域科学真空部门的一部分。此次收购预计将于2024 年下半年完成,收购价格尚未披露。阿特拉斯科普柯真空技术业务领域总裁 Geert Follen 表示,此次收购将加强阿特拉斯科普柯的核心内部氦泄漏检测仪技术。关于阿特拉斯科普柯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创立于1873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全球性工业集团公司。集团专注于提供创新空气压缩和真空解决方案、能源解决方案、排水和工业泵、工业工具和装配及视觉解决方案。业务涵盖压缩机技术、真空技术、工业技术和动力技术四大领域,服务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截至2023年底,阿特拉斯科普柯全球员工人数达到53,000人。2023年,订单量同比增长8%至1706.27亿瑞典克朗,收入增长22%至1726.64亿瑞典克朗,实现了14%的利润增长。自2013年起,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17家公司。自上世纪20年代起,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开始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截至2023年底,阿特拉斯科普柯在大中华区共设有超过45家公司,拥有约8,300名员工。关于安徽诺益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诺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氦质谱检漏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体分析仪、氦检漏真空箱及回收系统、气密性检漏仪、气密性检漏非标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型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拥有78 名员工,2023 年的收入约为 1680 万美元。公司已和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代理授权书,检漏仪已出口到俄罗斯、韩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制冷及相关配套、汽车制造、动力电池、核工业、真空系统、生物化学、环境保护、食品发酵、石油加工、有机化学、中西药物、科学研究等领域。
  • “科普万里行”-第三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站成功举办
    15周年庆|第一届 为迎接纽迈公司成立15周年,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向,纽迈推出的核磁共振技术交流会暨第一届“科普万里行”活动第三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站,于5月2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核磁探秘、你我同行!”为主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教授、郑教授、长安大学崔老师、西京学院刘老师、袁老师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等近30人参加了本次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混凝土及岩土体细观损伤力学”的科普交流活动。纽迈核磁共振技术交流会暨第一届“科普万里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场 交流会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教授作欢迎致辞。随后,纽迈产品专家吴飞博士向与会老师详细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岩土领域的应用,并针对各位老师的研究课题展示了纽迈的新的应用研发案例。本次活动中,纽迈的技术应用引起了与会老师及学生的关注,宣讲过程中针对核磁应用多次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师学生还携带实验样品去到西京学院实验室上机操作,产品专家对参数设置及核磁成像等给予了亲切指导。至此,纽迈核磁共振技术交流会暨第一届“科普万里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站圆满结束!下一站暂定六月上旬举办,相关工作正在紧张的筹划准备中,具体信息将于近期公布,敬请关注!为迎接公司成立15周年,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向,纽迈特推出第一届“科普万里行”活动。 此次活动,您不仅可以聆听到核磁共振的技术应用,还可以与核磁专家一起交流核磁的新技术进展,为核磁技术所推动的新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核磁探秘,你我同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纽迈将走遍全国4-5座城市,带来定制化、针对性的低场核磁共振新应用解决方案! 如果您对本次活动感兴趣,想让“科普万里行”来到您的城市或学校,请“留言”告诉我们。科普万里行小分队期待在你的城市一起探秘核磁,助力科研! ——纽迈《科普万里行》致谢本次活动成功举办离不开与会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领导及老师学生对我们活动的大力支持!纽迈在此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纽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推广、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备的生产、服务和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自主开发多款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并已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和资质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 国内首家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2019年建成
    p   2年后,广东将建成国内首家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15日下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广东省科技厅举行了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出席签约仪式。 /p p   会上,双方签署了《关于共建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决定采取厅局合作、多方共建的方式,汇聚多方之力,在广东科学中心创建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 /p p   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将以科学理念规划建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食品药品科学知识,以食品药品科普为主题,将安全体验、知识传播、思维启迪、趣味游览等融为一体,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人类、人类健康与食品药品的关系,展示食品药品作为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产品的源起和发展历史,展示和体验食品药品研发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科学成果,展示食品药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 /p p   该馆将建于广东科学中心主楼三楼C馆,面积约3500平方米,拟于2019年建成开馆。 /p p & nbsp /p
  • 创新“质”少年,科技“谱”未来——清谱科技质谱科普校园行
    1月29日,清谱科技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陪着学生们嗨玩了一场难忘的科技节,带学生们体验了一场质谱的科技盛宴。清谱科技精心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科普讲座和玩转质谱两个环节。科普讲座清谱科技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卜杰洵博士带来了主题为《如何称量分子?——神奇的质谱技术》的讲座。卜杰洵博士从称量质量出发,穿插有趣的科学故事,引入相关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向同学们介绍了质谱仪的由来,是如何精准的测量分子、原子的质量。同时也向同学们介绍了质谱仪的发展历史、应用场景以及质谱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状况。最后,向同学们展示了清谱科技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质谱技术——便携式质谱仪。玩转质谱在趣味实验环节,清谱科技设计了两项趣味实验:“醇香咖啡猜猜看”&“快乐肥宅水大PK”,利用质谱的神奇技术探索低因咖啡和无糖可乐的隐藏小秘密。同学们不但看到了便携式质谱仪的真容,更在专业互动讲解团成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下,知道了检测原理,亲身体验了仪器的使用,动手测一测,了解低因咖啡与正常咖啡的区别、无糖可乐与经典可乐的不同,深刻感受到质谱检测的魅力,体验到创新质谱技术赋能于高端精密仪器无与伦比的亲和力与易用性。此次质谱校园行之旅不仅让同学们拓宽了眼界,还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和兴趣,相信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和帮助。同时,此次活动也展现了清谱科技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