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体制

仪器信息网科技体制专题为您整合科技体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体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体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体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体制话题讨论。

科技体制相关的论坛

  • 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理论问题就是变革的弹性:即集中与自由是以二元形式存在,还是集中为主,自由为辅?或者反之,自由为主,集中为辅。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国际科学界长期以来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个人和组织常常会陷入某种既有的观念框架中,以至于无法想象出其他的选择模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路径依赖现象”。人是自己所拥有的观念的奴隶,作任何决策时我们都不应该忽略认知模式所施加的影响。  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一些关键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例如,在今年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方案提出的“科技计划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个方面”。这5方面的科技计划都要纳入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这则信息内涵丰富:一方面,其界定了未来研究类型的划分;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资源的重新集中化。这实在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少见的大动作。  资源的集中管理解决了前期宏观管理上的“九龙治水”局面,在微观实践层面则解决了个体重复申报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未来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那么资源集中后将由谁来管理?按照2013年的科技统计公报数据,这笔中央财政拨款达2728亿元之巨,即便5个平台均分也各有约540多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平台。就目前口碑最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来说,它的资源总量也就200亿元左右。很难想象500多亿元的平台要拥有怎样的气概?如果仍用原班人马、原有管理模式,那些曾经的“973”“863”换个名义重新出现在新的机构里,那么这些平台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完全有可能演变为霍布斯意义上的新的“利维坦”。如果这种可能性不能得到有效防止的话,那么只能说此次改革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如果试验失败的话,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举国科研被SCI牵引的局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终结一项有问题的政策的成本将是巨大的。  其实,资源配置方式从分散到集中,只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未触及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质,即“状态——结构——绩效”的根本性改变。集中是我们所熟悉的管理模式,并且凸显了权力的自信,而分权恰恰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对于以往的“集中型分散”模式带来的问题,国家作为委托人的极度不满是可以被体会到的:投入与期望的产出严重不对称,同时各种不端行为发生,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改变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时,恰恰意味着谁都不知道该怎么改。但是“变”又成为双方可化解尴尬局面的唯一出路。改革的潜在陷阱在于,我们所解决的问题远远不及我们所带来的新问题多。那么,如何预防这些潜在的风险?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改革的弹性问题,即收与放的问题。  在决定放与收的边界时,要考虑到科技事业的固有特点:科学与自由探索有关,而技术与目标导向与关。前者的产出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适合国家支持,而后者的产出具有商业价值,因此与市场机制匹配。如果完全被市场模式主导,就会出现遏制科学发展的情形。另外,两者的研究属性也不同,前者崇尚自由,后者则是集中约束下的目标定向行为。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弹性问题,而改革弹性约束了改革的潜在边界。基于此,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好实践层面的资源分配与激励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带来国人期盼的“状态——结构——绩效”的根本性改变,否则片面追求绩效与状态只能是缘木求鱼。  在具体措施方面,我们不妨把资源的竞争性分配与保障性分配区分出来。以往的项目申报都属于竞争性的分配模式,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不再多谈。这里只谈保障性供给模式的建设。科技界不能搞平均主义,保障性供给如何避免吃大锅饭并实现激励机制?笔者曾建议,中国科技界应向国际体育界学习,对各领域的科研人员实行排名制,而排名是定期动态调整的。该项工作可由行业协会与第三方独立机构完成。只有进入排名的才可以申请保障性供给,这样就解决了吃大锅饭与激励机制的问题。  客观地说,如果完全采用竞争模式,其危害主要有两点:其一,带来整个科技界的急功近利与浮躁气息;其二,落后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只能靠简单地增加资助额度来化解新增资源带来的日益增大的评审成本,从而导致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实行各学科人才排名制,其优点有二:其一,管理部门能时刻掌握人才家底的库存,便于关键时刻解决国家之需;其二,排名制提供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集聚了当下的智力资源,并能永续地成为国家储备人才的蓄水池。  中国科技已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阶段,如何提升质恰恰是当下破题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知识产品的生产是有周期的,让科技工作者安静下来,有时间打磨自己的知识产品,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塑造群体的质量偏好。美国政治学家盖伊·彼得斯曾说:市场模式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市场取向的解决方法已经取得了合法性。问题在于大科学时代,科技内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单一模式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胶囊,我们必须在集中(举国体制)与分散(市场体制)之间寻找一种建设性的均衡。(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新闻】专家称分封制将毁掉中国科技赶超世界的希望

    在日前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近两年来,尽管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几个相当重要的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科技水平也是一个民族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科技能力不强,则无论其GDP数字怎样耀眼,人民多么富足,也无非是像一个虚胖却患了软骨症的病人一样,不堪一击。  几十年来,中国对科技发展不可谓不重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像白院士所指出的那样严峻的局面呢?原因应该说有很多,比如,我们一度对“市场换技术”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似乎我们的国际竞争者会善良到(或愚蠢到)把他们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独门秘籍传授给我们;一度又陷入了“比较优势”的迷思,安于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产业链的末端,失去了积极参与竞争的意志,等等。  从科技体制的角度来看,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现行的科技体制具有很强的封建性。正是这种封建性,使我们虽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技队伍,但却拿不出与之相称的科技成果,体制的封建性窒息了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什么是封建性?简单点说就是按照等级来分配资源,地位决定一切,你的能力、学识、品格等,都是无关紧要的。  以此来对照中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院士以“最高科学技术水平称号”的名义高居科技体制金字塔的顶端,其下则是博导、教授以及各种不同等级的职称,还有科研系统中的各级行政官员。中国科技资源的分配,主要是按照这个等级体系分配的,那些最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人员,由于往往处于这座金字塔的底部,甚至被排除在这座金字塔之外,而无法获得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须的资源。  封建性必然导致剥削和腐败。已有媒体揭露,个别院士堕落成了“科研包工头”,他们凭借自己的院士身份,垄断了大部分重要的科研项目,但他们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便把项目分解发包出去给那些有真才实学但籍籍无名的科研人员去做,自己坐享利润和荣誉。请想想看,这和封建领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坐收租金又有什么两样呢?  中国的科技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轰毁这种封建性的体制是没有希望的。而要轰毁这种封建性,现行科技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就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来源:中国青年报

  • 【转帖】我们现在不缺高端仪器设备

    ——转自《人民日报》我们现在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采访对象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饶 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梅永红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体制改革寄予的厚望,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现行的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当如何破解?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哪些“深水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四位长期关注此话题的知名人士,请他们为科技体制改革建言献策。 科技体制改革仍然有“深水区”,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突破  王志珍:作为在中科院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深切体验到,现在的科技环境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但是,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发生重大改善的同时,我们也不应盲目乐观。据我了解的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但是引用率却排在第十位左右。反观瑞士、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论文数量不多,但是引用率却排名在前几位。此外,科技界目前存在的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现象,也让许多人深感忧虑。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现行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国正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在于科技体制的改革,所以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  梅永红:应该说,20多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局面基本形成,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活力得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微观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得到空前增强。但是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然有一些“深水区”,制约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意志实现新的突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更表现在体制机制上。如果说技术突破更多的是关注局部和当前,科技体制则更加事关全局和长远。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远比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施一公:我认为,科技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科技发展最大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现在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科技体制、着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以及理性的浓厚学术氛围等。  饶毅:国家和科技界应该认识到,目前进行改革相对容易。这些年我们的科研经费增长很快,但科研体制变化不大。在经费多的时候,如果能在体制上做一点改进,就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国家经济状况好、科技经费多,改革可以少触动既得利益,以创造新的机制,渐进地、稳步地把体制改过来。如果现在不改革,那么万一等到经费困难的时候被迫改革,矛盾就会很大,难度更大。所以在目前的态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一是很值得,第二是很必须。 缺乏协调的多头管理,会导致政策相互打架、项目低水平重复,使科技资源严重浪费  王志珍:前一段时间我们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做了一个调查,对象是中科院院士、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和普通科研人员,结果有50% 以上的人认为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部委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象严重。  我曾注意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一个研究组(或课题组)包括学生通常在10到20人之间,手里大都有10个左右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由于一个项目有许多人分享,分到每个人的数目就不大了,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去争,而每个项目都需要走完全套的程序,所以,浪费在因多头管理、部门分割而造成的资源重复配置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  多头管理也是导致浮躁、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各个部委都在抓科技项目、搞创新工程,而且数量很大、经费很多、低水平重复严重。因为有项目就有权力,有权力就有利益,难免就会出问题,会有腐败现象发生。现在就有这样的“潜规则”:给你一个项目,你返给我几个点。如果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  梅永红:在国家层次上,目前掌握和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相关科技政策的部门和单位众多。如果单从部门和行业自身发展来看,这些安排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如何界定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边界上,在如何避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的问题上,在如何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部门利益导向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科技管理格局。这种局面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特别是人力和科技投入的效率受到很大制约。   解决多头管理、协调不力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必须自上而下,通过对各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管理职能与方式的改革,形成协调一致的科技工作格局,为科技进步和创新营造更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要重提“举国体制”。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体制安排,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相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尖端和领军人才匮乏,更需要在重点领域形成协调统一、又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举国体制”。  饶毅:基础研究有很强的探索性,需要国家将经费渠道减少,而额度增加,使科学工作者,特别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能真正安心、积极探索科学前沿。对于国家需求型的研究,必须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打着“满足国家需求”的旗号,做一般基础研究,结果基础和应用都没做好。  采用“举国体制”的“两弹一星”之所以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实现既定目标,最重要的原因,是参与的人员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现在所谓做应用研究、“国家需求”的科研人员拿到经费后,有多少在全心全意地做申请的项目研究?不能扛着“举国体制”的大旗,挂羊头卖狗肉。 既管项目、经费,又管评审、验收,这不仅影响科技创新质量,也易导致权力寻租  施一公: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参加某个项目的评审,周六下午刚接到通知,结果周日上午手机里就收到6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请多关照”,“欢迎来我校做学术报告、考察交流”,等等。我当时很纳闷:这些人是怎么知道我当评委的,我的手机号码是谁透露给他们的? [color=#0000

  • 【听到这句话您作何感想】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政府造不出来乔布斯

    摘录该访谈一段如下: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  新京报:你经常提到中国要增强创新能力。去年宁波政府提出计划:斥资五千万,花五年时间,打造10个乔布斯出来。你怎么看?  徐冠华:政府打造乔布斯这本身就不科学。乔布斯怎么能打造出来呢?政府造不出来的。他是市场环境创造出来的。搞科技政府不要拔苗助长。我强调要遵循“蘑菇理论”。就是政府创造一个环境,有了一定的空气,有了一定的水分,有了一定的湿度,蘑菇会自己长起来,政府不要去种蘑菇,也不要想选蘑菇,而是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一个生态。 个人调侃:政府的左倾大跃进思想到今天还这么厉害!!!!我真服了,不过还没有无语!先听大家讲!

  • 求:影响我国居民体制状况的生活方式研究

    【序号】:1【作者】:符明秋;陈永进;赵玉芳;于志涛;纪建敏;张锡萍;欧胜虎;韩玲;郭纯;龚高昌;张力为;姚家新【题名】:影响我国居民体制状况的生活方式研究【出处】: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知网版)【全文链接】: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dbCode=&index=&QueryID=8&CurRec=1如此链接无法打开,请访问www.cnki.net ,按“主题”检索,检索词“公务员生活方式”,命中结果只有4篇,即包括此文。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除了知网版之外,估计一定也有其他的版本,也应该有此文。多谢!注意: 是要全文。不是全文不给分。

  • 仪器仪表行业体制存在薄弱的问题

    仪器仪表行业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它的发展也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它都没有形成好的行业规范,总得来说,还是行业体制方面有待改革。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大的、形成一定规模的仪器仪表供应商不多。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选择说明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是无锡冠亚针对半导体行业推出的新型设备,用户在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的性能,设计以及其他,才能更好的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选用应当依照冷负荷以及准备用于哪方面来思忖。对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间较长的制冷系统,适合选择多机头活塞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组,便于调理和节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机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可随着负荷的变化,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自动确定开机的数量,保证开启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有效节约电能。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优先考虑性能系数值较高的机组。依照以往资料统计,正常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整年下运行时间约占分运行时间的1/4以下。因此,在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时应优先考虑效率曲线比较平坦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型号。同时,在设计选用时应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负荷的调节范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部分负荷性能优良,可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应当留意该型号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范畴,主要是电机的电流限值是表面工况下的轴功率的电流值。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在选择上无非就是性能、品牌以及价格,在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尽量选择高性能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这样运行更加稳定。

  • 【分享】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体制“理不顺”的原因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首先,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  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 半导体制冷装置中压缩机常见故障说明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是无锡冠亚针对半导体行业推出的新型设备,用户在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的性能,设计以及其他,才能更好的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选用应当依照冷负荷以及准备用于哪方面来思忖。对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间较长的制冷系统,适合选择多机头活塞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组,便于调理和节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机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可随着负荷的变化,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自动确定开机的数量,保证开启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有效节约电能。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优先考虑性能系数值较高的机组。依照以往资料统计,正常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整年下运行时间约占分运行时间的1/4以下。因此,在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时应优先考虑效率曲线比较平坦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型号。同时,在设计选用时应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负荷的调节范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部分负荷性能优良,可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应当留意该型号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范畴,主要是电机的电流限值是表面工况下的轴功率的电流值。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在选择上无非就是性能、品牌以及价格,在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尽量选择高性能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这样运行更加稳定。

  • 人才短缺是仪器仪表行业的体制薄弱的重要因素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从仪器仪表行业的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由于我国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我国科研机构涉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还有就是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来自 维库仪器仪表网hi1718.com

  • 【分享】液体制剂知识完全版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制成的内服或外用制剂。对于由浸出法或经灭菌法制备的液体制剂将分别在浸出制剂和注射剂或其它章节中论述。 液体制剂的分散相,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颗粒、液滴、胶粒、分子、离子或其混合形式存在于分散介质中。药物在这样的分散系统中,分散介质的种类、性质和药物分散粒子的大小对药物的作用、疗效和毒性等有很大影响。 (一).特点 液体制剂与固体制剂(散剂、片剂等)相比有以下特点: (1)药物的分散度大,接触面积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 (2)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粘膜和腔道给药。 (3)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4)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一些易溶性固体药物如溴化物、碘化物、水合氯醛等口服后,因局部浓度过高,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若制成液体制剂则易控制浓度而减少刺激。 但液体制剂尚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化学稳定性差,药物之间容易发生作用而致减弱或失去原有的效能;以水为溶剂者易发生水解或霉败;非水溶剂的生理作用大、成本高,且有携带、运输、贮存不便等缺点。 (二).质量要求 (1)溶液型液体制剂应澄明,乳浊液型或混悬液型制剂应保证其分散相粒子小而均匀,振摇时可均匀分散。 (2)浓度准确、稳定、久贮不变。 (3)分散介质最好用水,其次是乙醇、甘油和植物油等。 (4)制剂应适口、无刺激性。 (5)制剂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6)包装容器大小适宜,便于病人服用。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液体制剂尚没有较理想的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按分散系统分类和按给药途径及应用方法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分成均相(单相)与非均相 (多相)液体制剂。在均相液体制剂中,药物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没有相界面的存在,称为溶液(真溶液)。非均相液体 制剂中,药物是以微粒(多分子聚集体)或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 表2—1分散体系的分类 类型 分散相粒子大小 特征 举例 分子分散系 lOOnm 有界面,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形成混悬剂或乳剂,扩散很慢或不扩散,显徽镜下可见 无眯氯霉素混悬剂,鱼肝油乳剂等 (二)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部分溶液剂、滴剂等。 2.外用液体制剂,包括有: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三、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优良的溶剂应该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主药的作用和含量测定、毒性小、成本低、无臭味且具有防腐性等。 (一)极性溶剂 1.水(water)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本身无任何药理及毒理作用,价廉易得。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极性溶剂任意混合。但水性液体制剂不稳定,易长霉,不宜久贮。配制水性液体制剂宜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因饮用水杂质较多,故不宜用作溶剂。 2.乙醇(alcohol) 乙醇是除水以外最常用的有机极性溶剂。可与水、甘油、丙二醇等任意混合。乙醇的溶解范围也很广,能溶解大部分有机物质和植物中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挥发油、树脂、鞣质及某些有机酸和色素等。其毒性比其它有机溶剂小,20%以上的乙醇即具有防腐作用。但与水相比有成本高,本身有药理作用,易挥发及易燃烧等缺点,其制剂应密闭贮存。 3.甘油(glycerin) 甘油为粘稠性液体,味甜(为蔗糖甜度的60%)、毒性小,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任意混合。可内服,也可外用。甘油多作为粘膜用药的溶剂,如酚甘油、硼酸甘油、碘甘油等。在外用液体制剂中,甘油还有防止干燥(作保湿剂)、滋润皮肤、延长药物局部疗效等作用。此外,甘油有防腐性,但成本高。 4.丙二醇(propyleneglycol) 药用品是1,2—丙二醇,性质与甘油相似,但粘度较甘油小,可作为内服及肌内注射用药的溶剂,毒性及刺激性小。 5.聚乙二醇类(polyethyleneglycol,PEG) 低聚合度的聚乙二醇,如PEG300~400,为透明液体,能与水任意混合,并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有机物。 6.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 本品具有较大的极性,其结构为(CH3)2SO,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相混合,一般用其40%一60%的水溶液为溶剂。本品溶解范围很广,许多难溶于水、甘油、乙醇、丙二醇的药物,在本品中往往可以溶解,故有“万能溶剂”之称。但本品高浓度可引起皮肤灼烧感、瘙痒及发红。 (二)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fattyoils) 脂肪油为常用的一类非极性溶剂,能溶解油溶性药物如激素、挥发油、游离生物碱及许多芳香族化合物等。常用的有麻油、豆油和花生油等植物油,多用于外用制剂,如洗剂、搽剂、滴鼻剂等。本品不能与水、乙醇、甘油等混合。 2.液状石蜡(1iquidparaffin)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从石油矿中所得的液状烃的混合物。 3.油酸乙酯(ethyloleate) 本品为淡黄色或几乎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酸值≤0.5,碘值75~85,皂化值177~188。 4.肉豆蔻酸异丙酯(isopropylmyristate) 本品常用作外用药物的溶剂,特别当药物需要与患部直接接触或渗透时更为理想。本品刺激性极低,无过敏性,可忍受性优于麻油和橄榄油。 第二节 溶解度、溶解速度及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及溶解速度 (一) 溶解度 药物的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要求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溶质量。《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用以下名词表示药物的溶解度: 极易溶解: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不到lml中溶解。 易溶,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指溶质18(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30~不到lOOml中溶解。 微溶;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lOO~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溶解;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指溶质1g(m1)• 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 【原创大赛】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研究与探讨摘要  针对目前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布局和现状,提出了建立区域性检验检疫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有效资源的利用率和竞争力、打破实验室所属界限、实行实验室重组等建议,以满足加入WTO后的管理和市场需要。关键词  检验检疫,实验室,体制,WTO,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其所附属的实验室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已经挤身于世界强林,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但总体来讲,我们的许多实验室及其管理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筹建历史比较短、规模相对比较小、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也有很大差别。在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中,体制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成为我们参与世界范围管理与服务竞争的拦路虎,是我们加入WTO所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2005年是加入WTO后允许外资检验机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年,与我们进行名正言顺的检验市场争夺,且来势汹汹。领导人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加剧,技术壁垒层出不穷…,我们的各级领导在管理理念、领导方式、驾驭全局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今后,我们的资金投入、基本建设、仪器和人才布局,应该实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区域的特点,二是突出产业的特点,三是突出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企事业在在国内市场上如何发挥优势、开拓市场,为检验检疫相关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作者尝试着在系统的角度上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方面,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希望对我们的检验检疫事业有益。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体制与WTO的要求存在着相异之处WTO要求其成员国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必须按照国民待遇的要求进行,不得有歧视行为。而以前,我国的商品质量管理机关的体制恰恰为国内由“标准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标准局”)负责,对出入国境的商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检验局”)负责。虽然现在二者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总局”),但无论从名称上还是实际运行体制上,二者只是同戴了一顶帽子而已。标准局和检验局各自下属的分支局和其附属的实验室至今少有相互交换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实质性政策和行动,未体现出相互交融的一体化趋向。2、日益扩大的技术与服务市场化需求与旧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检验局管理体制使检验局系统的实验室依附于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方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地方局),目前各地方检验检疫局的实验室活动是围绕它所依附的地方检验局开展的、为它所依附的地方检验局服务的。而地方检验局管理的范围是上一级检验局划定的,实验室的业务也基本是在这一范围内的,不许、也不可能到其它局的管辖范围开展工作。在这一范围内没有外界竞争,有的只是作好范围内的事,超出行政范围外的就是其它局的事,因为跨区检验是被国家局明令禁止的。3、闭关自守、缺乏竞争和资源共享的现状不符和改革的要求  对实验室目前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闭关自守、缺乏竞争和资源不共享的现状不符合改革的要求,这种现状下实验室不能也无法参与外界的平等竞争。各实验室在所属局的行政管理领导下,人员、物质、财力都靠地方检验局来解决,实验室的建设必然以地方检验局的意图为准。地方检验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站在上级或全系统的角度去配置实验室建设,其结果必然造成检验检疫机构整体上实验室的点多、面广、重点不突出现象,遍地是芝麻,少有大西瓜。4、资源浪费严重,存在潜在的危机  在一个技术全面的实验室附近建立同类型实验室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现象会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投入的钱是上级局的、是国家的,只要把自己局的实验室作好,就是成绩。在目前这种体制管理下,这种现象不会少见,也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即不能责怪地方检验局,也不能由上级局承担责任,谁都是为了我们的事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体制,是体制问题造成了我们的资金投入回报率低、人力资源分散、实验室重复建设水平不高、技术力量分散等等潜在的危机。二、区域性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资源共享1、区域性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定义本文所指的所谓的区域性的直属实验室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在业务集散地或者进出口量大的区域建立检验业务实验室(或者叫实验室联合体、中心等)。可以是以某一项或者某些商品的业务为主的专业实验室(如秦皇岛煤炭检验中心),也可以依地缘范围(如各地方局的卫生保健中心)或者业务资源为中心的综合实验室,研究型实验室或者是跨系统、行业、跨国的联合实验室,等等,容许多种形式存在。实验室的建立以出入境业务总量和大宗商品为要点,兼顾进出口稳定性,兼顾技术储备和为地方经济服务。2、区域性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优势实行区域性实验室体制的实验室,应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管理方式,可避免了各地方局都有、都建同类型实验室,避免实验室建设中低水平重复、人力资源分散技术力量薄弱、检测项目雷同等一盘散沙的局面;资金投入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进行投入,避免了各地方管理局盲目要投入的干扰,集中了资金优势资源;经费单独列入省局的预算,保证实验业务正常开展,同时避免了各实验室人员的收入差

  • 如何在体制内的实验室“混”日子?

    说句实话,要是在企业实验室,你混日子,早就会被开除的,然鹅,在体制内的实验室,如果你不学会混日子,你可能就被认为是异类了。。。。。。因此,要想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学会“混”或许是一门学问了。。。。。。那么,如何在体制内的实验室“混”日子?

  • 【讨论】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探讨

    在网上看到的。作者好像是部标准司的副司长,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胥树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 100035)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研究探讨了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施步骤。  关键词:环境监测;体制;改革1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环境监督执法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监测不能适应环境监督执法的需求。而环境监测不适应环境监督执法又表现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机制体制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在技术手段方面,基层环保部门监测仪器设备配置不足,满足不了环境监督执法的需要;2)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及还没有作为法定的环境监测方法而受到制约;3)由于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其不能在环境监测中被广泛应用;4)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及企业的责任混淆,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未能区别对待,社会性的监测资源未能充分运用发挥作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环保部门监测能力有限,减少了污染源的监测覆盖面和监测频次,面对量大面广的被监测对象,处于疲于奔命的被动境地,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影响了环境监督执法的效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国从环境监测的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努力,并在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环境监测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少,受到旧的环境监测体制的制约,环境监测硬件建设方面的努力又被体制方面的缺陷所消化,使其作用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虽然环境监测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环境监测受体制的制约不适应环境监督执法需要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日趋突出。  为了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家把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作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如何建立先进的环境监体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应该从环境监测机制体制的改革人手,因为体制障碍对环境监测造成的影响远比技术障碍的影响大得多。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体制不顺,技术设备再好,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本文将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研究。2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按照分清各方职责、准确选择定位、利用社会力量、强化监测职能、实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清监督性监测与服务性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测的地位和性质。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把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这种体制把环保部门直接推到了环境监测的第一线,大包大揽。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把环境质量监测和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化的环境监测专业公司承担,由排污企业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污染源监测服务,由政府的环保部门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将原来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转变为对那些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环境监测专业化公司的监督,主要是监督他们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2)明确企业和环保部门各自在污染源环境监测方面的职责。通过环境监测条例立法,明确向政府环保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及监测数据是排污企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这样就把污染源监测的责任落实给了排污企业,从而也就确定了污染源监测设备、运行费用的责任主体,也解脱了环保部门在这一方面的沉重负担。  企业在履行提供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状况和环境监测数据时,可以是直接操作,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污染源监测服务,或将与环境保护设施配套的自动连续监测设备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运行管理。这样,污染源的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管理、向环保部门传输监测数据等具体事务都由环境监测专业化公司来完成。可以避免排污企业直接提供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同时也应实行职能转变,一是将对污染源的直接监测转变为对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质量控制,如设备的验收、标定、数据准确性的对比、方法的可靠性验证等技术管理工作;二是转变为各种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发布、信息服务的技术管理中心,作为环保管理部门公布企业排污情况、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采取环境对策措施、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处罚违法排污企业的技术支持单位。  通过上述的职能调整,排污企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环境监测站、政府环保部门,都可以明确在污染源环境监测方面各自的职责,相互间还可形成一定的制约关系,从而能够保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3)环境质量监测是环保部门掌握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作好这项工作应该是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责。环保部门履行环境质量监测的职责并不意味着直接由环保部门去操作,而是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去做,政府环保部门负责买单即可。具体操作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国家负责建设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地方负责建设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然后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化服务公司运行管理,环保部门购买他们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二是由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按环保部门的要求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并运行管理,环保部门购买他们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当然,这两种服务方式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现行体制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受行政干预的问题。  (4)环保部门在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职能应由过去的直接操作转变为监督管理,主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办法;进行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资质认定;制定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验收、运行管理、监测数据报告和传输的技术规范;处罚违规的排污企业和环境监测的专业服务公司等管理职能。3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必然会对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形成较大的冲击,并且在新老体制的过渡期里,也将会对环境监测工作本身产生暂时性的不利影响。但这是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为了缓冲改革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不利影响,可以按照总体设计、试点先行、立法跟进、分段推进的原则进行。  (1)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就是要按照上述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框架的总体设计,制定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方案必须体现排污企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环境监测站、政府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中不同的地位、职能、作用和义务;必须把环境监测由环保部门直接操作转变成间接的监督管理;把环境监测由政府职能转变成社会服务职能;把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职能转变为对环境监测的技术管理职能;把环境监测由依靠环保部门独家做转变为依靠多家社会化专业服务公司来做。由此形成排污企业承担责任,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服务,环境监测站提供技术支撑和质量控制,环保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环境监测总体格局。  (2)试点先行  试点先行就是要按照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设计,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试点,通过试点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方案进行验证、改进和完善,使环境监测的体制框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更加柔性化,使各个要素相互之间协调和谐,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全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3)立法跟进  立法跟进就是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环境监测方面的有关法律,如环境监测条例、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以及检测数据采集处理传递发布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和技术法规的形式确认下来,使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同时为改革的成功提供法律保障,也使我国今后的环境监测在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下进行。  (4)分段推进  分段推进就是要根据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地域、分进度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待条件具备时,逐步在全国全面推广,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环境监测体制,实现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4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转帖】仪器仪表行业基础薄弱体制尚未理顺

    造成我国仪器仪表产品与国外差距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我国企业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国家投资的骨干企业面临产品老化、技术人员流失的严峻局面,经改制,虽在生产与经营上有所改善,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 一批机制创新、运行灵活的民营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亮点,但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小,且多半尚未能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少,还不能与外国大公司抗衡。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   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 固体制剂稳定性

    (一)固体制剂稳定性特点  1、复杂性  固体制剂为一多相系统,有固相、液相(吸附的水和溶剂)、气相(空气与水气),三相的组成与状态常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其中水分的影响最大,有时温度升高,反应速度下降,原因是水分减少;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成分分解,如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酰水杨酸之间的乙酰基转移反应,使乙酰水杨酸分解。  2、系统不均匀性  每片主药含量与水分含量不相同,分析结果重现性差;氧化作用局限于固体表面,而将内部分子保护起来,使表里不一。  3、反应速度缓慢  固体药物降解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和精确的分析方法;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仍可用阿仑尼乌斯定律描述,但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则不宜再使用。  4、反应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也有晶型转换等物理变化。  (二)影响固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药物的晶型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其溶解度、稳定性、熔点、密度、蒸气压等也不同。如醋酸可的松使用不合要求的晶型制成的混悬液可导致结块;利福平的无定型在70℃/15天,含量下降15%,而晶型A、B只下降1-4%.  2、含水量  对于在水中发生水解而水量又不足以溶解所有的药物时,每单位时间药物降解的量与含水量成正比。如氨苄青霉素钠的水分应控制在1%以下,否则水分增加则稳定性显著下降。  3、温度  温度升高,一般反应速度增加;但由于含水量下降,有时反而有利于稳定稳定。故实验过程应控制含水量不变。  4、湿度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压(PA)大于药物表面的饱和溶液蒸气压(P)时,固体开始吸湿。吸湿速度与(PA-P)、表面积成正比。故应控制湿度在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  5、光线  光线影响易光解和氧化的药物,应注意避光操作、避光贮存。  (三)稳定性试验方法  1、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固体制剂的特殊性,试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每个样品必须测定水分,加速试验过程中也要测定;(2)样品必须用密封容器;(3)测定含量和水分的样品,要分别单次包装;(4)固体制剂含量应均匀;(5)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分布应一致;(6)实验温度不宜过高,以60℃以下为宜。  2、试验方法  固体制剂的稳定性试验方法基本与液体制剂相同,常用的也是留样观察法和加速实验法,而经加速试验后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可用热分析法和温反射法来判断。  (1)热分析法  通过观察热分析曲线形状的改变,判断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稳定性情况,包括差示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漫反射光谱法  药物间反应后,有时会变色;当光线照射在样品表面时,部分光线被样品吸收,部分光线从样品表面向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测定反射率,判断药物-辅料或药物-药物有无相互反应、有否化学吸着作用。本法常用于片剂赋形剂筛选的常规试验。

  • 【分享】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分享】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3/200903310729_141383_1626679_3.jpg[/img][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41384]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url]

  • 习近平: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指出: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

    成果简介 半导体制冷片是利用特殊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产生Peltier效应制成,具有无噪声、体积小、结构简单、加热制冷切换方便、冷热转换具有可逆性等优点。化工安全组对基于半导体制冷片温控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和实验研究,设计完成了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制冷片驱动电路,并积累了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切换双向温控算法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半导体制冷片整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手段。目前,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已应用在产品中。系统组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459_600117_3112929_3.jpg图1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度控制单元结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18_3112929_3.png图2 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技术指标(1)温度范围:0~120℃;(2)控温精度:±0.05℃;(3)半导体制冷片驱动电路能够最大支持20V 15A输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19_3112929_3.jpg图3 0℃和120℃温度控制曲线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20_3112929_3.jpg图4 37.8℃温度控制过程曲线图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21_3112929_3.jpg图5 37.8℃稳态控制精度曲线图技术特点(1)高精度温度采集电路:创新性采用比率法和激励换向技术,系统温度分辨力达到0.001℃,检测精度达到±0.01℃。(2)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制冷驱动:采用H桥电路形式实现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方式的切换,解决了该类驱动电路无死区防护、功率小等问题;设计引入滤波和保护电路,大大增强了半导体制冷片的寿命及驱动电路的可靠性。(3)双向多模式温控:温控策略充分考虑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输出功率差异、功率随温度变化以及系统加热制冷方式切换的随机性等因素,综合采用了单点与扫描结合、高低温分段处理、随环境温度变化动态调节等多重温控调节方式。获得研发资助情况浙江省公益项目前期应用示范情况已用于微量蒸气压测定仪产品中的温度控制,温度范围为0~120℃,控温精度为±0.05℃,驱动电路输出12V/10A。相关产品已通过批量试产,温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复制性强,实现成本低,适合于批量生产。转化应用前景半导体制冷片因加热制冷切换方便、结构简单、系统噪音小、控温精确度高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有望在科学仪器温度控制、温度发生和电气设备散热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仪器仪表尤其是生命科学仪器、化学分析仪器等逐渐向高精度、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高精度的小型温度控制系统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半导体制冷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合作方式(1)技术转让;(2)委托开发;(3)双方联合开发。应用领域分析仪器、医疗仪器、生命科学测试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中高精度的恒温、匀速升降温等多模式的温度控制,以及电气装置散热等。联系人:杨遂军;联系电话:0571-86872415、0571-87676266;Email:yangsuijun1@sina.com;工贸所网址:http://itmt.cjlu.edu.cn;工贸所微信公众号:中国计量大学工贸所。中国计量大学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计量大学是以“计量、测试、标准”为特色的院校,主要培养测试技术、仪器开发方向的专属人才。 中国计量大学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是学校为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建设而在2014年设立的两个学科特区之一,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与贸易往来中关乎国计民生的计量测试问题,以新方法、技术、设备及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产品及工艺安全测试技术与仪器、零部件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光栅信号处理与齿轮精密测量,涉及的单元技术有高精度温度检测技术、快速热电传感技术、高稳态温度场发生技术、低热惰性高压容器制备工艺、激光和电磁加热、非稳态传热反演、基于幅值分割原理的光栅信号数字细分、光栅信号短周期误差补偿、机器视觉高精度尺寸测量。研究所同时是化工产品安全测试技术及仪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973等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超千万。现有专职科研人员9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在读研究生30余人、行政与科研管理人员3人。 “应用驱动、产研融合”是研究所的标签,以应用驱动为前提,通过方法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将科研成果落脚于实际应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为研究所提供持续发展所需资金、影响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支撑,目前研究所已拥有2家产业化公司。 更多研究所介绍请登录研究所网站itmt.cjlu.edu.cn或微信公众号。

  • 环保体制改革 考验基层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保专家表示,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将有效避免地方不当干预,破除旧有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最严格环保制度落地。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环保部适度上收国控点的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以更准确掌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这意味着今后国控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部直接管理,省控站的监测工作则上收到省或直辖市的环保部门负责。监测事权上收,将有助于较大程度地防止地方行政干预,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便于上级环保部门判断地方环境质量的变化。   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意味着监察与督查“一竿子插到底”,上级环保执法主管直接对下级监察行为进行督查,对排污企业进行直接检查,对排污行为实行“空降”式监察与查处。环保部直接到地方监察,省环保厅到下一级地市监察,加大约谈、追责的力度。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并行不悖,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执法的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一个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监管、上级部门监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新模式,既保障了环境执法效果,又遏制了地方保护主义。环保体制机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环保部日前举行的创新工作大讨论中,地方生态环保创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不仅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及环境监察执法的权威,对基层环保改革提出了要求,从根本上看,这也是地方环保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提高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今后一个时期,基层环保部门需担负起应尽之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出本地区环境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强化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推进形成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为最严环保制度落地生根提供切实保障。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不仅仅涉及行政体制和管辖权的变化,还关系到未来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工作范围和职能的变化,这是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累改革经验。根据各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围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各地可设计适应当地情况并行之有效的体制安排。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中,提升环境管理效率,优化环境治理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我现在才发现体制内的所谓能力真心不咋地

    前几天和华测的监测的小伙子聊天才知道,第三方做的多么的规范1、测烟尘和烟气,用两台设备同时采集平行样。2、每次测一个样之前都预测工况。再来看我们自己,采集平行样,做了么?预测工况,测一个下面就不测了...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第三方真规范~我都不知道我体制内的出去,水平能力估计真心比不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体制内的基础,基本上是全能,体系、监测、分析都懂,但是都不精通,反观第三方,体系、质控、监测、分析,各做各的事,一个部门的人,只懂或者只精通这一样,其他部门的根本就不明白是什么~现在想问,到底哪种好?

  • 【原创】中国生产的半导体制冷CCD

    【原创】中国生产的半导体制冷CCD

    图森的半导体制冷CCD又添新成员, TCC-3.3ICE-N是一款能拍摄330万像素的半导体制冷CCD相机,有了它,你可以轻松的拍摄各种荧光、微弱发光照片。一如图森的其它科学级数字相机,TCC-3.3ICE-N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专业、美观、时尚,代表了图森产品由内到外精益求精的一贯品质。TCC-3.3ICE-N采用Peltier半导体制冷,将CCD芯片的工作温度控制在零下30摄氏度,从而获得高品质的信噪比。 1/1.8英寸的CCD芯片满足科研级用户对图像色彩还原最苛刻的出版级要求, USB2.0保证了在2048X1536像素分辨率下5帧每秒的高速传输。忘了那些昂贵的进口冷CCD数字相机吧!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1/200811281805_120892_1604632_3.jpg[/img]

  • 【分享】访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看看成就

    “过去的5年,质检科技在自主创新、履职把关、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基础建设明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质检科技工作大会召开前夕,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质检科技在“十一五”期间的表现给予了这样的总结。 “质检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质检部门是一个与科技结合紧密、依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因此,科技的发展对于质检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津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质检是树,那么科技就是根,质检科技不仅是质检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更是引领质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十一五”,武津生倍感自豪: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两项成果于2006年、2007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年来,全系统共有422项成果获科技兴检奖,130余项成果获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负责主导起草制定国际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 更令武津生骄傲的是,这些成果已经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科技兴检”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顿”、“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等重大活动中,在保障食品安全与消费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执法打假、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等诸多方面,质检科技都为质检履职把关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应对汶川地震、婴幼儿奶粉、甲型H1N1流感等应急事件中,我们质检科技同样功不可没。”武津生饶有兴趣地回忆起“科技奥运”系列专项课题。“我们在奥运食品安全、疫病疫情防控、特种设备检测、奥运器械检测、体育场馆检测、机构查询、辐射检测、防伪安保等多个领域研究开发了多种检测技术,为‘科技奥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color=#ff7a73] 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质检系统快速建立了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并迅速运用到全国的乳制品检测中;在甲型H1N1等突发疫情发生后,质检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甲型H1N1防控与检测技术方法及标准,把住了国民安全的大门……[/color] “这些年,质检科技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不管是技术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是技术装备、环境设施的建设,都有了显著的加强,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武津生特别强调了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目前,全国质检系统已有专业技术人才达9.3万人,高技能人才1.9万人,各类人才趋年轻化,45岁以下中青年人才占6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我们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取得的切实成果。” 最后,武津生谈到了质检科技的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是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动力所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朝着管理更加规范,体制更加优化,机制更加富有活力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为质检部门履职把关提供技术保障。” 回顾5年来的发展历程,武津生坦言“走得并不轻松”。他说:“未来5年,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总局中心工作,高举‘科技兴检’旗帜,进一步巩固质检科技工作基础,不断提高质检科技水平,使质检科技在质检事业中能够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

  • 【转帖】半导体制冷的相关知识

    半导体制冷片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它是一种产生负热阻的制冷技术,其特点是无运动部件, 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制冷的方式来解决LED照明系统的散热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进样器也用到半导体制冷。在原理上,半导体的制冷片只能算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虽然制冷片会主动为芯片散热,但依然要将热端的高于芯片的发热量散发掉。在制冷片工作期间,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不断地通过晶格的传递,将热量移动到热端并通过散热设备散发出去。因此,制冷片对于芯片来说是主动制冷的装置,而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只能算是主动的导热装置,   风扇以及散热片的作用主要是为制冷片的热端散热,通常热端的温度在没有散热装置的时候会达到100度左右,极易超过制冷片的承受极限,而且半导体制冷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尽快降低热端温度以增大两端温差,提高制冷效果,因此在热端采用大型的散热片以及主动的散热风扇将有助于散热系统的优良工作。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冷热端的温差将保持在40~65度之间。

  • 【新闻】七大模式促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综述

    我国科研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应用与开发研究始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坚持走与企业结合的道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科研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实现了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在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探索出多渠道、多模式、多层次的发展方式,使企业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科研人员看到了企业对科技的需求。 广交朋友,接受企业委托任务 科技体制改革和拨款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广泛交往与合作。近几年来,大连化物所与企业广交朋友,以其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和坚实的科研基础赢得了企业委托的研发任务。 大连化物所在催化和化工领域与大型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有着传统合作关系:1994年~1996年大连化物所承担抚顺石化公司委托课题19项,总经费210万元;1996年大连化物所与大庆油田助剂厂签定了“裂解汽油选择加氢”的委托研究合同,厂方提供55万元研究经费。 依托企业,联合承担国家任务 大连化物所对于有望实现工业化的项目,从开始列项就积极寻求企业参与合作,改变了过去那种获得成果后再去开发市场寻找企业的做法。 大化所承担的“天然气(合成气)经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和“天然气(合成气)制取乙醇”项目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两个项目都选择了有一定条件和积极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实验室完成小试工作基础上,在工厂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现场试验。在企业通力合作下完成攻关合同指标,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天然气(合成气)经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项目,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获得199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