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手段

仪器信息网科技手段专题为您整合科技手段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手段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手段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手段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手段话题讨论。

科技手段相关的资讯

  • 科技抗疫新手段 一种新型消杀技术问世
    近日,记者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简称中国电科)获悉,为发挥科技对抗击疫情的强大支撑作用,中国电科会同有关单位联合攻克了一项新型活性复合粒子发生技术。该技术利用MEMS硅针芯片设计,捕获并消灭空气和物体表面病毒等有害物质,可实现环境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病毒消杀。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重要场合得到实际应用。  在1月底由中国电科举行的“基于活性复合粒子的空气消毒技术”成果评估会议上,电子信息、医疗卫生等领域多位院士专家评估认为,该成果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对病毒具有消杀效果,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消杀和防疫抗疫手段。  据悉,基于该成果的空气消毒机系列产品以水和空气为原料,通过电离产生包含羟基自由基、负氧离子、超氧自由基等关键活性物质的复合粒子,主动释放消杀因子,对封闭空间内空气和物表的新冠、葡萄球菌等病毒/细菌具有高效的消杀效果。
  • 北京市科委运用科技手段确保奥运会食品安全
    为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确保奥运会食品安全,北京市科委开展了“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均已运用于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科技支撑作用。   (1)常见化学毒物的现场快速检测装备已经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的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这些快速检测箱已经装备到北京和青岛运动员村、运动员签约宾馆、机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部门。   (2)症状查询的毒物数据库和常见化学毒物毒理学质谱库已经推广应用于北京和青岛各级公共卫生保障部门全军毒物中心及公安部法医鉴定中心,并将为应对奥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3)建立了一系列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和预警系统,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预警起到了重要作用。
  • 吴学梯:科学仪器已成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必备手段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政府竞相采取措施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而科学仪器设备已成抢占这一制高点的必备手段。”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吴学梯在日前举行的仪器仪表与绿色经济高峰论坛上作如是表示,该论坛与第21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同期举行。   在题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吴学梯说,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往往会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带来崭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哈勃望远镜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对星系研究的序幕 生物质谱的诞生,催生了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革命 2010年2月,离子阱质谱技术精确地测量了第117号元素锘的质量,使获得长寿命的超重元素成为可能 科学仪器不断创新,还促进了基因测序研究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吴学梯提出,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水平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有重大影响的商品化科学仪器设备方面,我国对世界的贡献基本为零 我国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特别是自主创新第一线科研人员手中的“利器”,基本上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商品”。故此,要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其难度可想而知。   吴学梯强调,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科学仪器设备是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各种高新技术的集成和结晶,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战略性产业 而涉及重大科技前沿、国防等敏感领域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其核心技术买不来,这便决定了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吴学梯说,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需求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上万亿元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研发投入25%以上(上千亿元)用于购置科学仪器设备 其他行业如质检、环保、卫生、农业等领域,对科学仪器设备的需求亦逐渐增加,我国市场已成跨国仪器公司竞相争夺的重地。   “在后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产业大调整、大革新的重要历史时期,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超前部署,对增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引领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吴学梯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引领和支撑科技发展的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第一,前沿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将依据我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部署,研发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有效支撑我国开展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有特色科学研究,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我国需求量大、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的科学仪器设备,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带动重要领域科学仪器设备整体水平提升,打破国外垄断。   第三,常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将强化科技部门统筹作用,从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自由资金开发的科学仪器设备中择优,采取应用示范、实施后补助等方式,以使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壮大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
  • 光谱技术检测颜料——用科技手段让考古材料“说话”
    就在全国两会前夕,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通报,在位于河北的下马碑遗址,考古科研人员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此次发现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遗存。专家指出,研究团队要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用科技手段让考古材料“说话”。科技考古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科技考古就是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引,聚焦考古学研究的问题,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介绍到,科技考古包括数字考古、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考古等12个领域,已成为提升中国考古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不过,科技考古的普及率还不高,研究程度参差不齐,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在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1702处考古发掘项目中,有1300余项为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这些项目中,由于要配合工期、时间紧、任务重、科技考古人员数量有限等因素,大部分未开展科技考古工作,通常采集人工遗迹和遗物信息就了事。科技考古的缺席,不仅造成考古发掘现场信息采集的不完整,还影响了后续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考古队伍建设 培养高层次人才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发展文物修复、考古技术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注重加强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袁靖表示,国内科技考古的队伍还在建设之中。各个研究领域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有些省属考古机构里,科技考古方面的人才还是空白。袁靖说:“中国科技考古队伍建设亟需大大加强,以适应当前考古学发展的需要。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包括科技考古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小编说: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小编认为,科技考古需要“人才”和“科学仪器”的双重进步!高层次人才需要不断引进、培养,相关学科也需要不断建设,这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导向,无论是从考古本身意义的推广和考古人才的待遇提升,都应有所作为。其实不光是考古人才,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应对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知,对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有所提升,可以心无旁骛地在研究领域“开疆拓土”。提升考古学研究水平,除了专业的人才外,科技考古不可或缺的就是科学仪器,是更加精密、准确的仪器,是更加方便、便携的仪器。考古工作中有一些是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的,但也有另外一些是需要实地完成的,还有一些是未出土前就需要进行检测的,这些工作无法凭借经验或者肉眼观察得出结果,是一定需要到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来辅助完成的,科学仪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发现科学仪器的可用性,研发出适用于考古领域的科学仪器,都是考古学未来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对于国家愿意发展考古事业,即将扩大招生规模、新建相关职业教育专业等举措,仪器厂商应紧密关注,无论是现有考古科研单位对仪器的需求还是未来新建实验室的需求都将是不可估量的,不断研发适合考古领域的仪器应该是大有前景的。
  • 防灾减灾: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挑大梁
    5月12日,我们将迎来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投入实战。地震预测、火灾救援、台风预报……在灾害来临的紧要关头,一批“黑科技”冲在最前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减轻了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卫星监测地震降低震灾损失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同时我国也是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7次,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从过去的“震时救灾”到当前的“综合减灾”,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筑了我国综合减灾三大体系,正在尽可能将震灾损失降到最低。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其中一大困难在于现有技术手段很难探知从震源到地表的全过程。虽然人类目前仍然无法深入地球的“内心”,但当我们从太空望向地球时,观察、研究其磁场的变化情况或许将为地震预测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在近期举办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张衡一号”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介绍了2018年发射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首颗卫星“张衡一号”在轨运行5年取得的进展。5年时间里,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已经观测到全球约60次7级以上地震、近600次6级以上地震、数万次5级地震。“我们发现,高达80%的6级以上地震在发生前半个月有明显前兆信号,较多出现在震前一周左右。通常卫星探测到的前兆信号不会出现在震中的正上方,往往偏离震中几百公里。”申旭辉介绍道。卫星监测突破了传统地震科学研究的限制,电磁波可以从地下到太空跨圈层传播。统计数据表明,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科学家通过卫星可以将电磁观测范围拓宽至全球尺度。从震例观测、收集的角度来讲,“天上一年等于地面二三十年”。卫星监测可以让科学家开展大样本统计研究,为检验各种方法和模型提供了基础。“张衡一号”能够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优势,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开辟了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不过,申旭辉也坦言,目前大量前兆信号都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数据回溯找出来的,只有少量数据是提前发现的,这是因为数据处理非常复杂,在有限的人力和计算能力条件下无法对全球数据做到实时跟踪。申旭辉表示,现有空间卫星技术手段还无法实现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具备的精确地震预报,要想真正实现地震预报不能单靠一颗卫星,还要依赖地震学、电磁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探测仪“能摸会闻”搜救废墟被困人员在2022年4月发生的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中,一款由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和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的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和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大显身手。救援人员利用MIMO雷达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成功探测到3名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为后续精准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救援人员借助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通过视频系统深入到废墟缝隙中,确定了2名幸存者的被困位置及周围环境,帮助救援人员科学决策、精准施救。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两款新型生命探测装备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杂灾害条件下生命搜救装备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最新成果。基于MIMO雷达的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具有探测距离远、定位精度高、识别数量多的功能特点,可以准确搜索定位废墟下被困人员位置,实现多个目标的三维定位,降低误报率,提高探测结果的置信概率,使灾害救援现场搜救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则能够综合利用多种传感器对废墟内被困人员进行探测,并将雷达回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无线传输到手持终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其可有效克服单一传感器探测的技术缺陷,提高生命搜救效率。不只“耳聪目明”,有的新型生命探测设备还“能摸会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受星鼻鼹鼠“触嗅融合”感知启发,将嗅觉、触觉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融合,研发出了“触嗅一体仿生智能机械手”(以下简称智能机械手)。该装置可以在人体被瓦砾石堆覆盖的场景下,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在模拟救援中,智能机械手对包括人体在内的11种典型物体进行了识别,准确率达96.9%。智能机械手内部的触觉传感器通过接触抚摸感知压力的变化,采集物体的硬度、轮廓和局部的样貌信息。智能机械手的嗅觉传感器中装有特定的气敏材料,它们在接触特定气体后会产生电阻变化。特定的气体组合又代表特定的物质,例如硫化氢、氨气等就是人体的特有气味。救援人员只需让智能机械手进行触摸,结合传感器采集信息,智能机械手就能够快速判断出被救人员的位置。该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刘孟玮表示,模拟环境的测试已证明智能机械手具备实战能力。一旦出现紧急灾害,智能机械手即可投入救援。目前智能机械手已经具备基础的仿生和传感器功能,相关研究团队还将深化研究,通过进一步提升传感器性能和精进算法,智能机械手未来还能够敏锐地捕捉人体的脉搏,进而判断其生命体征。给台风“做CT”提升气象预报能力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台风活动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大多数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作为一个多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我国沿海省份的群众都会紧张地关注着台风动向,相关部门也严阵以待。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莲头半岛东南方6.5公里外的海上,矗立着一座铁塔,这是我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平台——博贺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海上综合观测平台。这里是我国观测台风的最佳地点之一。近年来,该试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灾害性天气研究最重要的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为认识和理解台风、海雾和冬春季海上大风等天气过程的边界层过程和致灾机理,积累了一批宝贵的实测数据,在台风预测、海洋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观测研究组首席黄健介绍,台风本质上是在海上生成的超大涡旋,当台风快要登陆时,利用观测平台上先进的海洋气象观测设备,可以给台风“做一个综合CT扫描”,从而得到关于台风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优化现有台风预报模型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为防治台风带来的次生灾害提供参考。目前,依托该平台,相关研究团队已经进行登陆台风观测试验研究29项,包括威马逊、天鸽、暹芭等。不仅如此,基地还首次对华南沿海海雾开展综合观测试验,迄今共观测到30多个典型华南海雾。无人机“天降神兵”迅速控制森林火情5月5日,四川攀枝花东区弄弄坪街道高峰社区后山发生森林火灾。经过救援人员两天两夜的扑救,明火已于5月7日凌晨被扑灭。每年我国都会发生多起森林火灾,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仅今年4月,全国已发生森林火灾56起,而森林火灾的消防救援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且具有火势大、扩散快、点多面广的特点。而且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极大增加了灭火的危险性。”中国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孙永生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无人机可以帮助解决森林消防中“盲区多、危险性强”等问题。此前在北京延庆区的一场森林防火实战演练中,无人机应急救援团队率先用无人机飞达消防员无法到达之地,化作“天降神兵”,展开全面无死角侦察。其搭载的多种摄像头实时对灾害现场进行画面直播,观察灾害现场情况。无人机一旦发现燃点,迅速报出准确坐标,并绘出火场3D态势图,辅助决策者进行指挥调度,快速执行精准救援计划。森林消防对无人机的基本要求是发现早、反应快、决策准、效果实。森林火灾的起因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的火情需要针对性的灭火方案和灭火设备。无人机可以装载多种类型的灭火剂,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使用。航天科工仿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人机灭火系统设计师杨兴光表示,对于森林消防来说,单一的无人机由于载重、处理能力等限制,难以直接有效扑灭火灾。为了消除隐患,将火灾尽量遏制在初生阶段,通过采用无人机蜂群战术,将智能算法注入无人机群,形成层次化布局、协同作战,能够大大提升森林火灾的灭火效能。
  • 大气污染治理的“辛集路径”——辛集市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精准治霾、铁腕治霾、合力治霾
    精准溯源 强力执法 靶向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辛集路径”——辛集市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精准治霾、铁腕治霾、合力治霾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刘晓星对于河北省辛集市的百姓来说,地处京津冀这一特殊的扩散区域内,“蓝天常在,繁星闪烁”曾几何时是如此奢侈;而现如今,他们更加期许的是碧蓝如洗的天空能够常驻,飘逸灵动的云彩可以长留。这一改变缘于以下一组数据:2017年8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的数据显示,辛集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20%;来自辛集市环保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至6月份,辛集市PM2.5为78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期下降25%,下降率在河北全省168个县中排名第18位。自2017年以来,为坚决打赢大气治理攻坚战,辛集依托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领先的博士专家团队和设备生产基地,成立了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严格落实精准治霾、科学治霾、铁腕治霾、协同治霾,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1.6%,下降幅度位居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条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辛集路径”。关注一:监测监控突出“全”,确保无缝隙全覆盖辛集市属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污染形势严峻,特别是冬季采暖期间,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对生产生活秩序、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辛集治霾的历程中,也曾一度受到PM2.5数值爆表却无法精准找到污染源的困惑。如何通过对大气环境全方位、立体化、全时段的实时监测,最终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及精准化?辛集市委书记邸义给出的答案是: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核心技术问题的突破和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来实现精准治霾。在实施蓝天保卫战的征程中,辛集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难题、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国内一流的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商——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引设备、引技术、引人才、引服务,并在辛集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环保设备生产基地,走在了国内大气污染治理的最前沿。2017年11月,由河北思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正式建成,由市委督查室牵头,从环保局、交通局、住建局、城管局、公安交警大队、辛集镇各抽调一名骨干成员组成专门队伍,全面调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有关工作。走进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屏上显示着一个个监测点位及分布情况,且每个监测点颜色不一,实时反映着监测点位的污染程度变化情况。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管祖光博士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将物联网大数据的功能融合在环境监测领域,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监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这个平台融合了一个辛集市网格化空气环境全覆盖监测网络、一个空气质量传感监测设备的管理平台、一个空气环境监测大数据展示和分析平台及对散煤、秸秆和典型排放源智能监控与解析。图为高新区高桥科技公司微站站点。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主任刘理宪指着显示屏介绍说,生态环境部将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按照3km×3km划分网格,共计约3.6万个。在这个基础上,辛集结合自身企业分布和污染源分布情况进一步优化,在全市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典型村街、主要道路等关键部位加密安装150个微型大气环境监测仪,并预留10个流动监测仪,根据监测情况,随时对重点区域、异常区域加密布置,确保做到监测无缝隙、全覆盖;在全市所有乡(镇、区)设置34个蓝天卫士高清视频探头,采用红外捕捉功能,对其周边2至3公里范围内发生的焚烧秸秆、垃圾等污染行为进行实时报警,并抓拍锁定证据;三是用好“无人机”。指挥中心两台无人机,与各乡镇40余台无人机集团作战,实现市域全覆盖,彻底消灭监控死角死面;组织人员每天开展日常巡查,特别是对异常点位进行重点巡查。从“雷达站”“千里眼”再到“无人机”,辛集在全市960平方公里上建起了一张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网。自指挥中心成立以来,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已经有效制止焚烧秸秆垃圾的行为360余起,各乡镇区、公安派出所共对31名故意焚烧的行为人采取了行政拘留措施,收到良好社会效果。2018年麦收期间,全市彻底实现了“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目标。截至目前,指挥中心两台无人机已经查处取缔散乱污企业20余家,拆除沿街商店燃煤锅炉30余台,查扣非法超载超限、拉运蓝湿皮车辆12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周边异味、偷拍偷放问题10余起,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关注二:污染成因突出“准”,确保科学分析研判在建立完善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辛集市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研判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措施。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王立国向记者介绍说,该公司拥有一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技术服务”的完整技术体系。在数据分析和技术运维服务方面,汇集了一支包括环境科学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的强大科学家团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自主研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FDATA)和空气质量大数据监管与解析平台(AQmap)。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融合了地理、空气、气象和溯源等多源数据,不仅可对指定地区空气质量多维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更多是对环境全方位分析,助力环保部门的日常管理。比如从时间维度上实现历史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从空间维度上实现区域污染事件发现和报警,支持具体污染情况深入分析。空气质量大数据监管与解析平台,配合数据服务功能可实现每日污染排放监管和特定事件来源分析,从而为环境管理者提供高精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保证实时反馈到位。采用泛测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高集成、高性价比全参数空气质量传感器,对PM2.5、PM10、SO2、NO2、CO、O3以及温湿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所有采集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传输到中心平台,为及时掌握分析空气质量情况提供大数据支撑。保证精准分析到位。以泛测公司博士团队为依托,对辛集市空气质量大数据及时进行研判,既分析辛集内生因素,又分析周边环境影响;既分析短期数据异常,又分析长期波动变化;既分析自然天气因素,又分析人为影响因素,科学研判全市空气污染成因。保证分类施策到位。2017年,辛集市出台了《中共辛集市委辛集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1+27”方案)、《辛集市2017-2018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每项治理任务逐一分解到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同时各牵头单位分别制定了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实施方案,将任务逐步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及具体责任人,并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图为辛集市委书记邸义现场分析污染状况。关注三:反应处置突出“快”,确保第一时间查处2017年12月1日16时到12月2日15时辛集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为222,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平台通过对辛集市及周边区域的污染过程研究发现,在重度污染天气的大环境前提下,辛集市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周边县市,说明辛集市的本地污染排放控制初见成效,但是辛集市的污染主要受到不利的气象地理条件以及周边城市的污染传输的影响比较明显。依据排污活动分析结果,建议落实预警期间工业源停产状况;城区及周边减少劣质煤燃烧及杜绝秸秆等生物质类燃烧。辛集市在第一时间发布橙色预警,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橙色)应急响应。辛集市委书记邸义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从监测平台上研判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恶劣天气形成原因,要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开展精准治霾、协同治霾。预警启动后,各乡镇、各部门迅速落实红色预警应对机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辛集市环保局派出6个督导组61人,对全市重点企业、施工工地进行检查。各督导组严格按照市新版预案要求,认真检查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在线设备监测数据,设备停限产、厂区环境现场管理等情况,现场督促指导企业将停限产措施落实到方案、落实到设备、落实到操作人员,切实实现削峰降速、科学减排、精准治霾效果。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主任刘理宪介绍说,辛集市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设置预警专员,实时监测各类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并实现了随时发现、随时交办、随时处置的目标。设置巡察专员,利用两台无人机、手持式VOCS检测仪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建筑工地等不断进行巡察监测,及时解决发现的各类问题。设置分析专员,随时对空气质量检测仪、蓝天卫士视频探头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一日一报告、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核,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精准数据。那么,这么多的任务又是怎样实现及时交办、快速处置的呢?——织牢三级责任网。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辛集市19个市直部门、16个乡(镇、区)、344个村街网格长、网格员的监管范围、工作职责、考核奖惩,做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担当。——建立互动微信群。组建500人的“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微信群”,市级领导、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区)主要领导和主管副职、各派出所所长、重点企业负责人、各村街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全部加入。指挥中心交办任务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跟进督导。截至目前,指挥中心交办的焚烧柴草垃圾、监测点数据不正常等400余件问题,全部得到快速有效解决。——联合打好保卫战。指挥中心牵头,协调公安、环保、市场监管、法院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管重罚、顶格处理,对7家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对31名焚烧秸秆垃圾的行为人实行了行政拘留,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同时,积极发动人民群众举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共奖励举报人员7人,奖励金额48.5万元,打了一场保卫蓝天的人民战争。图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关注四:压力传导突出“严”,确保治理效果长效大气污染治理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务,辛集市站在与京津共享一片蓝天的高度,辛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科学布置监控点位,亲自到基层一线夜查空气污染源,亲自跟专家一起研判污染成因,亲自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严实举措,确保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在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中,辛集市委书记邸义是一位多面手,是领导,是专家,更是司令员!从技术选择到监测点位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领导下,辛集市善于利用高科技秘密武器来解决环保问题。除了引进泛测公司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监管方案,辛集市还将申科公司的环保设备精准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污染企业的生产过程监控中,通过物联网通信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来预防企业“偷排漏排”;在水环境治理方面,辛集市率先引进光纤传感技术,实现了对长距离流域的高密度监测监管。“环境监测点位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可比性及科学性。”他解释说,监测点位的设计要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客观表征污染源排放特征或评价区域环境空气状况;又要考虑地理、气象、工业布局、人口分布特点,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压力在层层传导中更严,更实。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辛集市探索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确保治理效果稳定化、常态化,持续改善辛集空气质量。——用好通报“利剑”。每天对污染排放活动频繁排名前10的点位,通过《空气质量日报告》进行通报,责成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排查问题原因并反馈现场照片,对排查后仍然排名靠前的点位,指挥中心会同思蓝泛测公司专家利用无人机、热感摄像头等手段进行现场排查,真正查找污染源头。同时,每月对各乡镇常规空气污染6参数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切实增强了乡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用好督查“利剑”。建立空气质量监测反应指挥中心发现问题交办反馈情况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乡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责任到人,及时解决。同时,对交办事项进行跟踪督查问效,确保问题真正解决到位。对敷衍推诿、瞒报谎报的严肃问责,并在全市通报。——用好考核“利剑”。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大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与乡科级领导班子年终考核挂钩。制定了农村干部基础职务补贴发放办法,明确了环境治理、违法占地、信访稳定、软弱涣散、场所建设五个绩效补贴一票否决项,以此倒逼村级组织这第一道防线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确保从源头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应该说,辛集充分利用网络化监测与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空气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支撑。总结辛集大气治理的路径,对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了诸多启示。2017年,为提高重点区域环境监管效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3km×3km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3600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现已在“2+26”城市全面开展,取得较好成效。据了解,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扩大“千里眼计划”实施范围。2018年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41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研究通过地面监测微站和移动式监测设备(车载式或便携式)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理念,探索构建“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工作模式,不断深入实施“千里眼计划”,细化执法监管区域,精密监控PM2.5等污染物质的浓度变化和异常时段,进一步提升热点网格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提高大气污染监管水平。辛集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中,为探索“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工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大气污染治理的“辛集路径”。
  • 用好新技术这一科研手段
    谁能率先掌握、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谁就更有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占得先机。在各类新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将基础科学研究与新技术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同期刊发该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研重大突破, CT、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功不可没。团队科研人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其中部分鱼化石进行了精准分析,在颌起源、有颌类最早期分化、人类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早在十几年前,朱敏团队就开始将CT技术应用于古鱼类化石的研究,并和其他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自主研发专用的CT设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的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还自主研发了专业软件。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遗迹、遗物的总称,里面保存着大量的珍贵信息,是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传统的化石资料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人工查找资料,科研人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查找资料和化石属种鉴定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生物研究工作的精度、广度和深度。近些年来,CT、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学科应用,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浩瀚复杂的古生物化石资料提供了高效的手段。比如,化石标本数字化就是化石标本物理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采集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才更有利于对化石标本进行整理和保存。与传统的橡胶或硅模具的方法相比,利用非接触式的三维扫描技术采集化石标本信息,不仅不会对化石标本造成损伤,而且还能将真实场景快速、完整、精准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永久存储,避免了纸质记载导致的数据丢失、破损,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用共享,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与效果。此外,借助CT技术可以对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标本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图像重建和处理,研究人员可以不用破坏化石,就得到脑腔、骨组织等化石内部生物立体结构的高精度三维图像;利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信息处理手段,可实现化石资料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 在线监测数据造假七大手段
    手段一:堵塞采样头代表人物:临汾市环保局官员2018年3月底,环保部组织检查发现,临汾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部分监测数据异常,采样系统受到人为干扰。临汾市环保局局长张文清,授意办公室主任张烨和监测站聘用人员张永鹏,组织指使许冬等人故意实施破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张永鹏组织人员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对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干扰近百次,导致监测数据严重失真达53次。2018年5月30日,对涉案16人作出判决,张文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判有期徒刑两年。6月24日,临汾市政府发布公告,5月27日,已对市环保局原局长张文清作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理。手段二:监测仪放在矿泉水瓶里代表人物:株洲市醴陵王坊水质自动监测站2018年8月2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务院第十八督查组在湖南株洲核查污水直排时,发现株洲市醴陵王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水质监测探头插入矿泉水瓶,涉嫌数据造假。手段三: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代表企业:湖北雄陶陶瓷有限公司2017年5月15日,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通过省级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发现黄冈市湖北雄陶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陶公司),涉嫌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造假。调查发现雄陶公司与自动监测设施运维公司联手,篡改伪造二氧化硫排放量自动监测数据,长期超标排放。2017年9月25日,浠水县环保局对雄陶公司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金额100万元。2017年 11月,浠水县人民法院作出判决,雄陶公司安环部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负责该公司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维的武汉华特安泰科技有限公司运维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同时浠水县环保局将涉案单位录入湖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对其实施联合惩戒。这是湖北省首起因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造假入刑的案件。手段四:假装运行治理设施代表企业:濮阳市范县城区垃圾填埋场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突击检查了濮阳市范县城区垃圾填埋场。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看到的是洒水的路面、苫盖的垃圾堆场、工整齐全的运行记录,污染防治设施正在运转,显得正常有序,然正常表面下却掩盖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督察发现,渗滤液处理设施中的高效一体化氨氮处理设施氨氮吹脱池空置;生物处理系统A/O池无污泥,MBR池也无污泥且已产生大量浮游生物,特别是深度处理系统早已锈迹斑斑;最后在控制设备间发现,虽然机器在不停运转,但流量计始终显示为0,既没有出水也没有进水;而且该垃圾填埋场也未按要求建设污泥浓缩脱水机。至此,督察人员基本认定了企业虚假运转、应对督察的事实。腐臭且满是浮游生物的处理池一本本造假的运行台账记录 手段五:人为设置程序代表企业:杭州云会印染整理有限公司据环保部通报,2016年3月1日,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对杭州云会印染整理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污染物自动监控系统程序被运营管理单位篡改。运营单位帮助企业将数据采集仪软件设定为:超过400mg/L浓度的监测数据自动用以前不超过400mg/L的监测数据代替。手段六:远程操控监测设备参数代表企业:新岩水泥有限公司三明市、大田县环保部门多次接到举报,称新岩水泥有限公司存在污染问题。环保人员决定对该公司在线监控设施进行突击检查。到达该企业在线监控站房,执法人员发现站房已上锁,遂与企业管理人员联系,要求其立即到站房配合检查。然而,管理人员久久不肯露面,令人心生疑惑。苦等半小时后,执法人员依法采取措施强行进入站房。经过调查,执法人员发现上传的数据已被远程控制,而且有人正在修改。整个远程控制过程大概持续90分钟,执法人员依法全程拍摄取证。在一系列铁证面前,该公司人员承认了修改数据的事实。手段七:加装过滤、吸收装置代表企业: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重庆市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第三方运营维护单位在对其废气自动监控设施维护保养时发现采样管线被破坏,企业还私自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于是将这一情况举报到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经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调查询问,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因排放污染物浓度较高,担心数据超标受到行政处罚,对自动监控设施采样管线进行了破坏,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小结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法排污手段花样繁多。
  • 全球首创:更早更灵敏 肝癌检测有了新手段
    灵敏度92.6%!肝癌检测有了新手段,比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了近30%。 日前,由武汉企业自主研发的肝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艾馨甘)完成第三方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正式进入注册审批阶段。据了解,该产品为全球首个肝癌基因甲基化荧光PCR检测产品,核心检测靶点已申请全球专利。 目前全球有多个已知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靶点,多数企业倾向于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做加法,针对已发现的靶点研发产品,很少有人愿意从零开始,真正去实现标志物的源头性发现。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禄介绍,此项工作投入产出比很低,甚至有可能空手而归,但总要有人沉下心去做基础研究,不惧啃“硬骨头”,才能向“新”而行。 ■ 肝癌检测新产品 最快今年七八月份上市 我国是肝癌高负担国家。根据2020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中国肝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死亡率排名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12.1%,显著低于所有恶性肿瘤合计五年相对生存率40.5%。 “早发现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筛查手段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不高。”张良禄介绍,目前广泛采用的肝癌筛查方法是超声检查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甲胎蛋白是肿瘤标志物的一种,可检出约60%的肝癌患者,而超声对早期肝癌诊断灵敏度仅47%,即使两种检测手段联合应用,也只能识别63%的早期肝癌。 “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全力研发一款可以与现有技术手段有效互补,甚至能够替代现有筛查手段的检测产品。”张良禄透露,目前,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肝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艾馨甘)已完成临床试验,进入注册审批阶段,最快今年7月、8月份即可上市。 他介绍,这款检测试剂可通过分析血液中循环肿瘤DNA的特异性基因甲基化改变,更早、更灵敏、更准确地识别肝癌,在上千例样本中进行的注册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肝癌检测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95.5%,意味着该产品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早期肝癌患者,同时减少误报的可能性。 作为临床医生出身的创业者,张良禄坚持“医者情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患者的痛点,从患者角度出发,提供更贴心、更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 45万条探针“投石问路” 精化出两个优秀“靶点”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产生的有别于正常细胞的物质,存在于患者血液、尿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中。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具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标志物,是确保肝癌早期检测准确性的关键。 张良禄介绍,人的基因组由大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但只有2万多个能被有效识别。艾米森采用甲基化芯片技术,利用45万条探针来覆盖整个人类基因组上与癌症相关的甲基化位点,通过比较肿瘤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数百个“种子选手”。接着,团队对这些“种子选手”进行临床验证,将入围对象从几百个缩小到几十个,再从几十个缩小到几个,最终锁定为两个! 找到了最理想的两个“靶点”,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有效检出它。张良禄介绍,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3500—5000毫升,体检只能抽取约10毫升血样,循环肿瘤DNA在其中的含量极低,“好比一撮盐撒进了一缸水,我们要通过取一勺水识别出盐的存在”。 “我们尝试了很多技术革新,通过扩增放大循环肿瘤DNA信号,同时提高提取回收率。有了这些技术铺垫,才能将优秀的靶点转化为优秀的产品。”张良禄说,公司成功研发出循环肿瘤DNA高效提取转化一体化试剂盒,并配套全自动化的设备,不仅确保了检测的稳定,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试剂成本和检测成本。 谈及研发初衷,张良禄坦言,当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链,但研发源头创新仍存在短板,制约着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在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解读|用现代分析手段为中药创新发展破局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并持续贡献至今。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市考察时表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对未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其中,借助现代科学手段为传统经典赋能是重中之重。《规划》指出,加快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健康中国、提升科技对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与事业产业发展驱动作用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基地建设。包括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中,支持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要领域方向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重大慢病、中医优势病种和针灸等特色疗法,建设一批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突破,在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研发、中医智慧诊疗等方向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在中医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优化整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形成相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链,为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大平台储备力量。除此之外,《规划》还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加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加强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支持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推动设立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项目。政策东风不断,如果用现代分析手段为中药创新发展破局?6月7日-9日,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与仪器信息网将联手举办“第三届中药分析与质控控制网络会议”,结合目前中药领域国家战略重点,邀请三十余位域内权威大咖,分享当下中药创新热点,解读中药发展战略。点击上方图片 免费报名参会大咖专家,权威解读大会由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多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中药相关顶尖学府,科研机构专的药典委委员、学科带头人等业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献上精彩学术饕餮盛宴。高度聚焦,紧追热点内容设置上,基于领域最新前沿热点,三天会议,分设中药分析新技术、新方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创新药物、中药风险物质分析及控制以及青年论坛6大专场,既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分享,也有行业最新国家战略重点解读。更多详细会议日程,点击下方会议官网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cm2022/
  • “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项目用高科技手段开展碳源碳汇调控
    2022年,山东省被国家定位为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而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发展时机的“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正为山东沿黄地区提供技术应用服务。在山东应用空天遥感技术,无疑会对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副总设计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新。中国环境报:“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为什么会选择落地山东省?张新:随着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航空遥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建成,以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化融合为特征的空天信息应用广泛,可以为绿色低碳精准监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2021年,“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省启动,主要包括“基于北斗智能精准定位的现代服务技术集成与区域服务业创新示范”和“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等建设内容。其中,“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是科技部“十四五”“地球观测与导航”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也是科技部和山东省省部合作示范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黄河生态,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要求山东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沿黄地区作为山东省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实际上,山东省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是人口和产业密集的碳源区域,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包括陆地固碳和海洋固碳。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需要针对碳源和碳汇两个系统开展调控。此外,山东沿黄地区涵盖了流域、湿地、河口、农田、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同时却面临着污染物排放、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干扰,既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存在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在此区域将技术应用落地,有利于向全国推广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模式。中国环境报:“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方面会展开哪些具体工作?张新:针对山东沿黄地区生态保护需求,“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构建调控技术和调控平台。一是开发生态—生产—生活与碳源碳汇调控系统。生态—生产—生活调控模型是为了明确主要的可调控的生态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实施特定目标下的调控模拟;而碳源碳汇调控模型则是着重人为碳排放、海洋固碳、陆地固碳等过程的模拟。根据定量结果,可以进一步确定面向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调控思路;其中,产业调控主要包括以水定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低碳发展等具体措施,生态调控主要包括生态增汇、生态用水保障、水污染治理、“三退三还”、盐渍化防止等具体措施。二是开发国土空间开发预警与调控系统。这一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三区三线”推进生态要素、产业要素等在空间上优化布局。具体包括“三区三线”的突破预警、优化调控以及生态系统和产业系统的空间管治。在地方实际空间利用时会进一步确定“三区三线”内部的空间布局,面向地方实际需求构建针对性空间管治调控方案。三是开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控尺度转换系统,主要是满足不同空间管理尺度的调控对接。我们针对山东沿黄地区不同尺度的调控目标和技术的差异,提出了“多目标规划+系统动力学”的综合调控方案,能够在宏观尺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陆海统筹”不同维度,确定不同地市/区县的调控重点内容,以此来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应用。中国环境报:您目前从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有哪些特色,对山东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张新:面向山东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陆海统筹、新旧动能转换等关键需求,“北斗精准导航与高分辨率遥感集成技术及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监测、诊断、评估与调控技术,应用高分遥感产品的精度优势,对沿黄地区实际发展问题的“定量化”调控决策支持。总体上看,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调控能力,推动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空天信息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工作,能够科学预测未来山东沿黄地区城市生态安全情势并及时给予调控,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单一生态要素调控、城市生态安全保障调控。具体来说,通过搭建调控平台实时收集环境数据,跟踪监测环境状态,帮助地方更好进行生态调控、产业调控和空间调控,制定适合山东沿黄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科技路线图。下一步,项目将会构建具备“精准、可信、高效”特征的北斗和遥感集成技术体系,研发海陆一体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以精准导航与控制、目标场景立体监测为抓手,加长研究和应用链条,带动研制一批无人农场、精细农业、海洋牧场、生态监测等方面的无人化装备和空天信息应用系统。
  • 税率调节手段不断增强 环境检测领域或率先受益
    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税额起步标准接轨排污费:环保税的征税对象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4类,规定的税额标准与现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基本一致。   各地调控空间大,超标排放税率加倍。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在规定的税额标准上适当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并报国务院备案。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环保税。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征收环保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种类数。   上调空间大,期待税率调节手段不断增强:尽管2014年排污费征收标准已经翻番,但相比较每污染当量治理成本,仍有较大差距。以废物污染物为例,排污费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2元,而治理成本为每污染当量3元以上。一方面,环境税出台较排污费更具强制性,另一方面,环境税出台后,可以通过税率手段,依据不同的污染排放量来调节排污企业的支出成本,为后续监管力度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监测率先受益:完善、高效、精准的监测网络是环境税有效征收、发挥税收对污染物排放调节作用的前提,环境税的征收、排污权交易的推行都将促进环境监管领域的系统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诞生,关注雪迪龙、聚光科技。   环保行业正在出现的重要变化有四点:   一是社会共治诉求、质量改善目标导向将使得基于互联网框架下的环境监测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第三方检测的兴起成为必然。   二是行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快,企业、地方政府将更注重治理结果而非投资成本,具备技术、运营经验的企业将更有优势。   三是未来的治理需求将从点源转向面源,从一次污染防治走向二次污染防治,从单个污染物控制走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环保的需求将是全方位的,催生出市政、工业、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景观建设等一体化打包解决能力的环境服务商。   四是面向保护人体健康的环境保护产业将逐渐兴起。   细分行业上,建议关注重金属、VOCs监测、污泥、黑臭水体治理、危废、土壤修复。在环境压力长期存在的情况下,2C领域的环境服务产品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空间巨大。重点关注南方泵业、高能环境、雪迪龙。
  • 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10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ldquo 恶性问题&rdquo 连说两个&ldquo 愤怒&rdquo ,并表示&ldquo 痛心&rdquo 和&ldquo 错愕&rdquo 。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   &ldquo 新华视点&rdquo 记者梳理了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ldquo 问题科研经费&rdquo 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   梳理这些报告,看看纳税人的钱都去了哪里,人们或许能理解科技部长的怒气从何而来。   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ldquo 扩大用途&rdquo &ldquo 挤占挪用&rdquo 已成普遍现象:   &mdash &mdash 工资福利。   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   2012年,国家旅游局所属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课题研究经费中违规提取院基金83.84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   发钱过千万元的并不少见。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   有的单位甚至发了上亿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   &mdash &mdash 吃。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13.48万元。   &mdash &mdash 会议、考察、出国。   2011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碳专项项目中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等69.18万元。   2012年9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公司承担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时,在课题任务合同书中没有出国费预算的情况下,列支出国费32.96万元。   &mdash &mdash 买车、交通、零花钱。   2007年至2009年,陕西两所高校分别用项目经费41.9万元和29.36万元购买小轿车和旅行车各1辆。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报销与课题无关的职工个人交通费用30.15万元,其中2012年10.8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在其承担的专项课题经费中,报销火车票费用20.7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报告特别注明,这些火车票是&ldquo 自行搜集的&rdquo ,与课题无关。   陕西15所省属高校2007年至2009年29个&ldquo 科技创新&rdquo 项目中,列支家庭和个人电话费、私家车保险费和汽车油料费等38.38万元。   &mdash &mdash 盖房、装修、买家具。   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   2011年,中科院城科会从&ldquo 绿色低碳生态规划指南&rdquo 等课题经费中列支与课题研究无直接关系的购买办公家具等款项26.4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专项课题经费中列支99.57万元,用于与课题内容无关的办公用房装修改造、杂志印刷和网络服务费等支出。   甚至有的经费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   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紧随其后的是,据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卫生部及课题承担单位实施的209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会计核算及资产采购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29540.49万元。   科研经费成&ldquo 唐僧肉&rdquo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ldquo 花钱&rdquo 的前提是&ldquo 要钱&rdquo 。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另类用途背后,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mdash &mdash 套。   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金额51.54万元 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金额103.05万元 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套取资金114.78万元。   其中一所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49.75%。   而2012年11月至12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部在列支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劳务费时,利用虚假发票套取实际未发生的劳务费33.07万元。   &mdash &mdash 骗。   广东省针对2008年至2009年重大科技资金审计发现,有1个县级市的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资金108万元 部分项目单位将不属于项目范围的支出941万元和项目立项之前的支出1392万元列入项目成本 有1个市的项目单位违反合同规定自行调减建设规模多获资金191万元。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4个项目单位以不实材料申报获取省级资金250万元。   &mdash &mdash 贪。   在广东省2008年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执行运用中,除存在扩大使用范围、挪用专项资金外,还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   &mdash &mdash 吞。   2008年8月,民航局机场司自行同意将委托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代管的课题经费结余37.03万元,转作公司收入。   &mdash &mdash 假。   山东省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   2008年至2012年,中科院所属软件所在课题资金中以支付会费、物业费等名义虚列支出36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中科院4家所属单位以技术服务费、采购礼品和食品等名义在科研项目经费和管理费用中虚列支出195.25万元,用于职工福利等支出。   为了吃到&ldquo 唐僧肉&rdquo ,一些人总能想出各种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陕西审计厅发现,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属高校自行规定,项目经费到账后,项目负责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现金,名目包括开题费、劳务费、特支费、立题奖、奖酬金、项目津贴&hellip &hellip   三年间,共提取发放特支费等1887.79万元。   乱象之下,好钢怎能用到刀刃上?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   建设&ldquo 创新型国家&rdquo 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令人担忧。   39份审计报告中披露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案例:   &mdash &mdash 造假也能过审批。   广东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2个缺乏实施能力和条件的项目、1个提供虚假材料的项目通过了审批。   &mdash &mdash 不论证也可立项。   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在未进行可行性论证、未经专家评审、立项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安排了11个科技项目资金815万元。   &mdash &mdash 没条件也得资金。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1个企业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不符合申报条件,仍获取省级资金60万元。   &mdash &mdash 未完成也过验收。   还是广东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审计发现,有1个县2个项目共获得资金56万元,至审计时,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却于2010年底通过了验收。   而这个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个别项目验收材料不真实,却仍然结题验收。   在麻木不仁的心态下,一些地方只管拨钱,对于实际效果不闻不问。   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个荒唐案例&mdash &mdash   有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联系不上。项目实施情况如何?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   纳税人的&ldquo 好钢&rdquo 怎样才能用在刀刃上?&ldquo 部长之怒&rdquo 发人深思。
  • 蓝绿藻的危害、监测手段及应对措施
    泽铭科技当夏季逐渐步入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时,在自然河流/湖泊等地游泳也成为了市民们防暑降温、健身娱乐的重要一环。而水质问题,也和游泳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河流、湖泊等地域频发的蓝绿藻问题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删)泽铭科技1什么是蓝绿藻?蓝绿藻,也称为蓝藻,是一类原核生物,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之一,出现时间大约在35至33亿年前。蓝绿藻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没有细胞核,而是含有核物质,这些物质虽然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它们含有叶绿素a和藻胆素等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不包含叶绿素b。蓝绿藻的细胞壁由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包括高温、冰冻、缺氧、干涸、高盐度和强辐射等极端条件。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泽铭科技2蓝绿藻的实际作用蓝绿藻的种类繁多,已知有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数(约75%)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或温泉中。某些蓝绿藻还能与其他生物共生,如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甚至能够穿入钙质岩石或土壤深层中。蓝绿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水体的氧气平衡。此外,某些蓝绿藻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在食品工业中,一些蓝绿藻如发菜和螺旋藻等被用作食用资源。然而,当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剩时,蓝绿藻可能也会大量繁殖,对水源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对蓝绿藻的双重性有清晰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有益的一面,也要积极防范其潜在的危害。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3蓝绿藻的危害1、水华现象:蓝绿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营养盐浓度)会迅速繁殖,形成可见的水华。这些水华不仅影响水体的景观价值,还可能导致水体缺氧,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窒息死亡。 2、毒素产生:某些蓝绿藻种类能够产生毒素,如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和神经毒素(如BMAA)。这些毒素可以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进入人体,对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有致癌风险。 3、水质恶化:蓝绿藻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同时它们的代谢产物也可能使水体发臭,影响水质和水的可用性。 4、生态系统破坏:蓝绿藻水华会改变水体的生态平衡,排挤其他有益的藻类和植物,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5、经济损失:蓝绿藻的爆发会影响渔业、旅游业和饮用水源,给当地经济带来重大损失。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4蓝绿藻的监测手段蓝绿藻在科学上的监测手段有许多种,这里列举一些常规的监测手法、原理及应用场景:1、显微镜观察法:通过采集水样,使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水样中的蓝绿藻细胞,可以获得关于细胞数量、形态和种类的直接信息。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效率较低。 2、光学密度测量法:利用蓝绿藻在不同波长下对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光密度变化来推算出水体中的蓝绿藻浓度。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DNA测量法):通过提取水体样品中的蓝绿藻DNA,利用PCR、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析和测量。这种方法适合高通量测量和研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成本较高。4、流式细胞仪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水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计数。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和高通量检测,但设备昂贵,需要专业维护。 5、光学传感器监测法:利用光学传感器监测水体中叶绿素的含量,间接检测蓝绿藻的存在。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在线实时监测,通过光谱分析或压滤法测定叶绿素浓度,评估藻类生长状态。叶绿素是蓝绿藻的主要色素,其含量与藻类生物量密切相关。 6、水中营养盐测定:测试水样中的氮和磷浓度,了解蓝绿藻生长的潜在原因。氮和磷是蓝绿藻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其浓度过高可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7、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传感器,通过测量水体反射光谱的变化,推断出水体中的蓝绿藻浓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水域的监测,但需要复杂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5关于泽铭泽铭科技也有相关系列产品,可通过测定水中原位营养盐、氨氮、叶绿素等形式,以应用于应用于水源地、湖泊、水库、河流等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过去在太湖,阳澄湖等湖泊和海区得到大量地应用,为蓝绿藻预警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赛莱默EXO2泽铭科技水质监测浮标泽铭科技HQ-FC 600浮船式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泽铭科技HQ-9000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泽铭科技泽铭科技泽铭科技帮助管理者建立实时监测网络,以便及时发现藻类生长趋势和水华爆发的风险,从而帮助水体管理者能有效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蓝绿藻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保护水资源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参考资料:蓝绿藻的多样性和分布:出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海洋数据库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调查报告。蓝绿藻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出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教科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以及食品工业领域的相关文献。蓝绿藻的潜在风险:出处:环境保护署(EP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关于水体富营养化和蓝绿藻毒素的研究报告,以及国际水生生物安全研讨会的会议论文。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
  • 鼎昊源筹划多种手段以实现2014年完美收官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4-26日,北京鼎昊源科技有限公司再次亮相analytica China 2014,期待借助此平台向国内外同行充分展现自身在生命科学仪器领域日益上升的研发实力,同时也期待在此交流盛会上寻求各式各样的合作机会。   借助本次展会,鼎昊源重点展示了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全自动凝胶染色仪、细胞工厂、96孔板热封机等近两年来热销的仪器产品。其中,TL2020组织研磨仪是鼎昊源目前的最新型号,&ldquo TL2020集合了过去几年来用户的反馈,并在上一代组织研磨仪基础上进行了10余处升级&rdquo ,拥有更大的转速、更灵活的通量、更智能的研磨模式、更方便的冷冻研磨操作以及更亲民的价位。同时亮相的GS-Smart凝胶染色仪也是鼎昊源的最新型号,GS-Smart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机身小巧,结构紧凑,功能齐全且操作灵活,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便利。最为值得关注的是鼎昊源专为生物制药领域研发的细胞工厂产品,&ldquo 它优秀的细胞贴壁表现、安全稳定的产品质量、多样化的配套设备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赢得了众多生物制药企业的认可&rdquo 。   2014年上半年,鼎昊源市场表现总体平稳,已完成预期的营业目标。其中销售业绩增长比较明显的产品是新型组织研磨仪、新型凝胶染色仪、细胞工厂、96孔板热封机和96孔板离心机等,销售额贡献较大的领域是科学研究、检验检疫和生物制药。   2014年下半年,鼎昊源将继续对上半年销售增长趋势明显的几款产品加大推广力度,同时将在科学研究、检验检疫和生物制药等市场挖掘更多的销售机会。   据了解,从2014年4月起,鼎昊源已陆续向南京、广州、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地区派驻专业销售代表,以便在全国各地区更深入、更灵活地开展销售工作。其中,鼎昊源南京分公司已于今年7月份正式成立,以后将成为鼎昊源在&ldquo 江浙沪&rdquo 地区的业务根据地。此外,鼎昊源还计划尝试借助更多样的网络营销手段(如复合型搜索引擎优化、手机营销和微信营销等)来继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并带来更多的直接询盘。   借助上述一系列动作,鼎昊源希望能够实现2014年的完美收官! 展会现场
  • 生态环境部:未来5年推进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
    央视网消息:生态环境部于3月15日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标NO.1 数智化转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技术充分应用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实现监测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NO.2 数据质量“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新拓展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步建立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有效保障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得到有效遏制NO.3 基础能力实施四大工程:网络建设、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人才培养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100个左右的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一遍监测技术人员轮训主要任务NO.1 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布局提高一体化水平促进体质增效推进联网共享NO.2 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NO.3 强化高水平监测业务支撑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质量监督检测开展美丽中国监测评价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监测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NO.4 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质控技术水平严厉打击数据造假引导市场有序发展NO.5 推进高效能监测管理完善国家监测格局强化省域统筹协调理顺市域运行机制 兰友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型企业,引领了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智能化样品存取技术的发展,填补了国内自动化、智能化土壤制样保存的空白,为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注入 “新”“智”力量。新—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技术 全球首创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提供自动化土壤样品制备解决方案,实现了土壤样品从采集、制备、流转到检测的全链条流程化、自动化,为样品制备提出全流程可溯源的质量控制方法,避免人为干预,有效保障土壤样品监测数据真、准、全。智—智能化样存储管理系统 原创性的蜂窝结构高密度智能化样品保存、展示及存取管理系统。首次实现每一个土壤样品-编码-储存位置一一对应。由智能化超薄机械臂自动存取样品,可追溯性样品智能化管理。
  • 哪些检测手段可以让爆炸物无所遁形?
    29日,一架埃及航空公司的客机被劫持,劫持者宣称身上系了一条爆炸物腰带,事件再次触发大众敏感的神经:爆炸物腰带如何能通过安检?尽管事后“爆炸物腰带”被证实为虚假,但在日益增多的国际恐袭中,非常规的简易爆炸装置早已成为恐怖分子倚重的武器。相应的,反恐爆炸物探测技术研发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到底有哪些检测手段可以让爆炸物无所遁形?  【仪器检测】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强对重要场所如要害部门、机场、铁路、地铁的防爆安检。按照技术原理不同,探测技术可分为x射线探测技术、电化学探测技术、电磁探测技术、中子探测技术等4类,实际应用则有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离子迁移谱探测设备等。  防爆技术研发不断进步  X射线安全检测和离子迁移谱探测设备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爆炸物探测设备。  X射线技术  目前,X射线技术较先进的双能CT探测已被应用于防爆安检。相比传统X射线,后者能围绕被检物断面作旋转扫描探测,计算机根据采集到的360° 投影信号重构图像,有效识别隐藏物体,提高对爆炸物的探测率。  离子迁移谱探测仪  面对防不胜防、非常规的自制炸药,全球对防爆技术研发一直不断努力。经典离子迁移谱(IMS)一般通过图谱上不同位置的尖峰区分不同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测定痕量的化学武器、毒品、爆炸物、空气污染等。而面对自杀式炸弹中的新材料——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非放射源离子迁移谱探测仪被认为更有效。去年,巴黎系列恐袭自杀式炸弹所用材料就是TATP,这种自制爆炸物同样是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主角”。由于不含硝基,这种炸药不能被硝基炸药(如DNT,二硝基甲苯 TNT,三硝基甲苯)探测器检出。新型离子迁移谱探测仪既可检测出常规硝基炸药,也能实现对自制炸药TATP的快速检测。  目前,常用防爆设备都是近距离使用,有些还是接触式的,会对周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发一种安全、有效、隐蔽的远距离防爆探测技术极为必要。远距离探测,一般设备与人员距目标物几米到100米,潜在危险小,隐蔽性高。从技术研发上看,主要有激光光谱检测、太赫兹与毫米波等技术。  等离子体激光传感器  从未来看,携带便捷的等离子体激光传感器,会是研发应用的新趋势。据悉,加州伯克利分校开发出一种超高灵敏度的等离子体激光传感器,可以检测出极其微小浓度的爆炸物,能有效探测那些被恐袭广泛使用前难探测出来的爆炸物,被认为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乳房炸弹可防  此外,亚利桑那大学则利用光、声和微波热声成像的混合技术探测液体炸药,这项技术原本用于乳腺癌的研究。研究人员指出,超声图像能显现出物体的清晰形状,但不能描绘其性质,微波热声成像对比度明显,但形状不清晰,综合二者优势,可望探测出注入人体的一种含水量高的炸药,这对检测类似“乳房炸弹”——通过隆胸手术将炸药植入女性乳房——将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探测】  应用尚需时日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去年发布一项很酷的研究成果:他们发明出一种接触到空气微量TNT成分后会变色的植物。  据报道,这种植物探测到爆炸物后会从叶子中排出叶绿素,变为白色。让研究人员兴奋的是,当用于检测TNT(最常用爆炸物)时,他们所能检测出最低浓度比排爆犬低得多。但现阶段,植物探测的缺点很明显:反应时间慢——目前植物的反应时间大约是几小时,与实际中争分夺秒的探测爆炸物的需求差距很大 变化过于细微——植物从绿色变成白色,两者差别可能很微小,很易受其他因素干扰。研究者认为,要攻克上述两个技术难题,最短仍需3年,最长要5到7年。  【生物探测】  动物比科技更有效?  除了技术探测,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探测地雷和生物探测技术也是防爆的重要研究方向。有时,动物探测可能比技术探测更高效。  狗,探雷先锋  说到动物探雷,人们最熟悉的功臣非狗莫属,狗也是出现在探雷和反恐行动中最多的动物。狗口鼻部的嗅觉能力是人类鼻子的23倍,与电子辅助器材比,狗在寻找炸药方面既快又安全。一只训练有素的狗每天可搜寻9000平方米的面积,能够发现埋藏在地下1米深的反坦克地雷。  鼠,比人类探测速度快百倍  与狗相比,老鼠并不是一种人类喜欢的动物,但它们探测爆炸物的优势可能比狗还多:它们的嗅觉是犬类嗅觉的8倍 体重轻,在作业中不会引爆装有触发引信的地雷或爆炸物 它们很少生病,不像狗那样在工作中容易分心,也不像狗那样对训练员有强烈的依赖。  为此,研究人员推出“吸尘器方法”对老鼠进行爆炸物探测培训,让老鼠嗅探吸尘器吸入的灰尘,一旦发现炸药气味,老鼠就按一下键 美国科学家还把极小电子装置植入老鼠大脑,通过无线电操控,使老鼠在500米内通过前进或侧向运动寻找目标,这种方法训练周期只要3个月,可靠性达100%,比人类探测速度快100倍。  蜂,觉察10千米内TNT气味  美国国防部曾训练蜜蜂查找和定位爆炸物,蜜蜂仅用2天时间就能掌握探测地雷和爆炸物技能。据报道,经过训练的蜜蜂会在可疑的地域上空盘旋,可通过嗅觉器官觉察到10千米以内的TNT等炸药气味以及微量化学成分。为了确定雷区范围,研究人员还发明了一种可固定在工蜂背上的迷你天线,以便跟踪它们,实现空中大面积探雷。
  • 交通气象移动观测新手段
    交通气象移动观测新手段背景 道路交通安全与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而变化多端的天气对道路交通运行安全与畅通具有极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公路运输体系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和安全理念的提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道路行车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交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体现在强风、路面积水、降雪、降温结冰、夏季高温(爆胎)、团雾等等。 为了缓解天气对于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生命损失,我们必须密切监测道路交通气象的变化。目前常规的监测手段是布设固定交通气象监测站,固定站点可以全天候24小时在线监测,但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覆盖面小,仅监测一个点,整个路段的代表性不足;二,高密度固定点 安装造成成本增加。Lufft作为交通气象行业的引领者,在道路交通气象安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解决方案,重点开发的移动路面传感器MARWIS-UMB为交通气象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移动监测方案 Lufft MARWIS-UMB移动式路面传感器能同时测量:路面状况、路面温度、环境温度、水膜高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雪厚、含冰比例和摩擦系数等环境参数。通过磁力吸盘方便地安装于不同款的车上,实时高频率采集道路和环境参数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决策支撑。由于开放的接口协议,MARWIS很容易地集成到各种监测系统中。 MARWIS的集成方式分两种:一,通过无线蓝牙接口连接到终端(手机、平板),经终端的网络传输数据到中心平台,如图1所示;二,通过有线RS485接口连接到本地数据采集器,经数据采集器的网络传输到中心平台,如图2所示。 图1 无线蓝牙模式 图2 有线RS485模式 产品特点- 动态实时监测路面和大气环境参数;-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精准测量水膜厚度;- 内部100Hz的采集频率,高密度采点;- 用于校准、数据查看和数据传输的APP;- 磁力吸盘,易于安装到各种车型;- 支持蓝牙、RS-485或CAN-BUS多种接口并行传输;应用场景- 构建移动气象站,弥补固定站点的不足;- 特种车辆限速预警;- 助力热谱地图技术采集关键指标数据;- 自动控制喷洒水或融雪剂;- 与机场跑道新规范无缝衔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为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护航;应用案例移动巡逻车机场跑道表面状况评估美国马里兰州道路实时监测(52台MARWIS)
  • 高精密3D打印:未来微型机器人研制的重要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ics)是指集成了微型作业工具、各种微小型传感器,具有通用编程能力的小型移动机构,而微机电系统和微驱动器的出现和发展为微型机器人的诞生提供基础。诞生背景 微型机器人出现是和微机电系统(MEMS)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微型机器人就是可编程通用的微型机电系统工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机电系统一样,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和微驱动器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一项轰动世界的突破性成就,首次研制出了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微型静电动机,随后MIT也研制出了100μm的静电动机。发展现状近年来, 采用MEMS 技术的微型卫星、微型飞行器和进入狭窄空间的微机器人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和军民两用的战略意义。以日本(三菱电子公司、松下东京研究所和Sumitomo电子公司等)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发展进入工业狭窄空间微机器人、进入人体狭窄空间医疗微系统和微型工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针对微型机器人和微操作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分别研制了原理样机。目前国内对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面向煤气、化工、发电设备细小管道探测的微型机器人;针对人体、进入肠道的无创诊疗微型机器人;面向复杂机械系统非拆卸检修的微型机器人。发展瓶颈微型机器人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操作,具有小惯性、快速响应、高谐振频率、高附加值等特点。然而微型机器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普通机器人的微小化,而是集成有传感、控制、执行和能量的单元,是机械、电子、材料、控制、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而且建立微型机器人需要更为微小的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处理器等,由此展开的对微型机器人微部件的加工和研制,将有利于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微系统集成。然而,传统的加工工艺远远满足不了这些微小部件加工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逐步转移到近些年来非常火热的增材制造工艺。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技术,它摒弃了传统加工工艺过程复杂、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能够快速、灵活设计各种复杂结构。而高精密微纳3D打印技术又成为微型机器人不可或缺的手段。3D打印技术在微型机器人的应用2019年4月,多伦多大学微型机器人实验室在《Science Robotics》刊登了一篇关于3D打印微型机器人的文章。研究人员将磁性元素钕的颗粒嵌入到柔性材料中,并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二十多种不同形状的磁性机器人结构。研究人员使用一对强力的磁铁来翻转机器人特定部位钕的极性,使它们在磁场中发生排斥和吸引作用,并通过紫外线照射将这些磁性粒子锁定在相应的位置。通过特定的编程程序,控制微型机器人不同部位的极性,使其达到爬行、蠕动、翻滚、收缩等运动效果。文章链接: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4/29/eaav4494现阶段,微型机器人大多还处于实验室或原型开发阶段,因此,现在所见到的微型机器人较为简单,但同时也能执行一些基本的操作指令,离实用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复杂三维的微型机器人,并且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作业。这同时亟需一种更为精密微细的加工工艺。下图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陶瓷3D打印机加工的微型齿轮,最小细节0.092mm。( BMF microArch S240陶瓷3D打印机加工的微型齿轮,最小细节可达0.092mm )一般而言,微型机器人整体尺寸不超过100mm,细节尺寸可以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这就对加工精度和自由度提出极高要求。传统的CNC加工工艺成本昂贵,灵活度低,一般适合大零部件的加工。而MEMS加工工艺过程复杂,垂直方向加工受限,适合二维加工。而3D打印技术,作为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制造工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加工成型的特点。虽然一直以来材料是3D打印技术难点之一,研究人员逐步开发一些功能性材料,比如掺杂磁性粉末颗粒增强磁性。并且也可以通过后期表面处理来弥补材料方面的不足,比如表面金属化、溅射镀膜、翻模等工艺。目前,能够实现高精度3D打印的工艺屈指可数,其中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工艺是其中之一。该工艺以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已经研发出多款型号机型,并且实现商业化生产,为国内外多个大型公司提供高精密加工方案。下图是该公司10um精度设备nanoArch S140通过在高强度韧性树脂中掺杂磁性粉末颗粒(质量比20%)加工的磁性抓手以及磁性弹簧阵列结构。( 磁性抓手,最小壁厚可达0.070mm )( 磁性弹簧阵列,最小线径可达0.099mm )
  • 高精密3D打印:未来微型机器人研制的重要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ics)是指集成了微型作业工具、各种微小型传感器,具有通用编程能力的小型移动机构,而微机电系统和微驱动器的出现和发展为微型机器人的诞生提供基础。诞生背景 微型机器人出现是和微机电系统(MEMS)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微型机器人就是可编程通用的微型机电系统工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微机电系统一样,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和微驱动器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一项轰动世界的突破性成就,首次研制出了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微型静电动机,随后MIT也研制出了100μm的静电动机。发展现状近年来, 采用MEMS 技术的微型卫星、微型飞行器和进入狭窄空间的微机器人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和军民两用的战略意义。以日本(三菱电子公司、松下东京研究所和Sumitomo电子公司等)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发展进入工业狭窄空间微机器人、进入人体狭窄空间医疗微系统和微型工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针对微型机器人和微操作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分别研制了原理样机。目前国内对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面向煤气、化工、发电设备细小管道探测的微型机器人;针对人体、进入肠道的无创诊疗微型机器人;面向复杂机械系统非拆卸检修的微型机器人。发展瓶颈微型机器人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操作,具有小惯性、快速响应、高谐振频率、高附加值等特点。然而微型机器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普通机器人的微小化,而是集成有传感、控制、执行和能量的单元,是机械、电子、材料、控制、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而且建立微型机器人需要更为微小的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处理器等,由此展开的对微型机器人微部件的加工和研制,将有利于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微系统集成。然而,传统的加工工艺远远满足不了这些微小部件加工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逐步转移到近些年来非常火热的增材制造工艺。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技术,它摒弃了传统加工工艺过程复杂、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能够快速、灵活设计各种复杂结构。而高精密微纳3D打印技术又成为微型机器人不可或缺的手段。3D打印技术在微型机器人的应用2019年4月,多伦多大学微型机器人实验室在《Science Robotics》刊登了一篇关于3D打印微型机器人的文章。研究人员将磁性元素钕的颗粒嵌入到柔性材料中,并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二十多种不同形状的磁性机器人结构。研究人员使用一对强力的磁铁来翻转机器人特定部位钕的极性,使它们在磁场中发生排斥和吸引作用,并通过紫外线照射将这些磁性粒子锁定在相应的位置。通过特定的编程程序,控制微型机器人不同部位的极性,使其达到爬行、蠕动、翻滚、收缩等运动效果。现阶段,微型机器人大多还处于实验室或原型开发阶段,因此,现在所见到的微型机器人较为简单,但同时也能执行一些基本的操作指令,离实用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复杂三维的微型机器人,并且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作业。这同时亟需一种更为精密微细的加工工艺。下图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陶瓷3D打印机加工的微型齿轮,最小细节0.092mm。( BMF microArch S240陶瓷3D打印机加工的微型齿轮,最小细节可达0.092mm )一般而言,微型机器人整体尺寸不超过100mm,细节尺寸可以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这就对加工精度和自由度提出极高要求。传统的CNC加工工艺成本昂贵,灵活度低,一般适合大零部件的加工。而MEMS加工工艺过程复杂,垂直方向加工受限,适合二维加工。而3D打印技术,作为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制造工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加工成型的特点。虽然一直以来材料是3D打印技术难点之一,研究人员逐步开发一些功能性材料,比如掺杂磁性粉末颗粒增强磁性。并且也可以通过后期表面处理来弥补材料方面的不足,比如表面金属化、溅射镀膜、翻模等工艺。目前,能够实现高精度3D打印的工艺屈指可数,其中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工艺是其中之一。该工艺以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已经研发出多款型号机型,并且实现商业化生产,为国内外多个大型公司提供高精密加工方案。下图是该公司10um精度设备nanoArch S140通过在高强度韧性树脂中掺杂磁性粉末颗粒(质量比20%)加工的磁性抓手以及磁性弹簧阵列结构。( 磁性抓手,最小壁厚可达0.070mm )( 磁性弹簧阵列,最小线径可达0.099mm )—— END ——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遥感技术成为环境保护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p   近些年,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遥感技术被有效地利用监测环境污染。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地面污染、 固体废物堆场污染和热污染,进行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遥感技术由于具有时间、空间和光谱的广域覆盖能力,是获取环境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环境保护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p p & nbsp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主要应用于:   /p p 1.大气环境监测   /p p & nbsp 利用陆地卫星图像可分析工厂的烟尘污染,如在陆地卫星相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炭黑厂的黑烟尘。卫星遥感可在瞬间获取区域地表的大气信息,用于大气污染调查,可避免大气污染时空易变性所产生的误差,并便于动态监测。 /p p /p center img alt=" 遥感技术成为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src=" http://www.3snews.net/uploadfile/2017/0824/20170824101420947.jpg" width=" 567" height=" 395" / /center center style=" text-align: left " 2.水环境监测   /center cente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遥感水环境监测从一次性监测发展到了连续动态监测,从个别指标的定性研究扩展到了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研究和定量分析,从单一卫星数据源的应用发展到了多数据源、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应用遥感手段,可以快速监测出水体污染源的类型、位置分布以及水体污染的分布范围等。 /center p /p center img alt=" 遥感技术成为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src=" http://www.3snews.net/uploadfile/2017/0824/20170824101451810.jpg" width=" 390" height=" 387"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泊污染监测   /p p 3.海洋环境监测   /p p & nbsp 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分析、仿真和模拟,可以获得影响海洋理化和生物过程,如海冰运动、海流循环模式、海表面等温线分布、叶绿素浓度等相关参数。在现代海洋渔业中,遥感已成为渔情分析和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海洋污染监测方面,卫星遥感可实现对海洋大范围、全天候的污染监测,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利用海洋遥感产品制作中国近海等温线分布,分布如下。 /p center img alt=" 遥感技术成为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src=" http://www.3snews.net/uploadfile/2017/0824/20170824101622930.jpg" width=" 466" height=" 363"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海洋等温线分布   /p p 4.土壤环境监测   /p p & nbsp 土壤污染物包括:1无机物(重金属、酸、盐、碱等) 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 3有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 4化学肥料 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 6放射性物质 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城市周边、工矿区、交通线附近的As、Cd、Pb、Hg等重金属污染,已使土地不堪重负。  通过对不同时段的土壤侵蚀遥感监测,从而了解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对敏感地区、沙化扩展地区、沙尘暴多发地区和重点治理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和跟踪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为建立本区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p
  • “两院士一总工”环保物联网高峰对话:研发水质检测设备是手段
    10月30日,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我们每天都在呼吸,每天都要喝水,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想要喝到一瓶干净的水,想要呼吸到一口干净的空气,似乎不太容易了”沈杰是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总体组组长,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30日下午的“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上,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物联网专家及众多顶级机构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形式,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探讨,提出要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以促进和深化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为宗旨,实现环保物联网加速发展。  研发快速、低成本重金属检测装备是水质安全重要保障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尔康演讲中提及:国内987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水质监测情况,三四五劣五类水达到了60%多,“近年来,地表水环境质量虽有一定改善,但仍面临巨大问题,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说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依托的自动分析仪器绝大多数为进口仪器”。汪尔康院士强调,尽管我国辖设14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断面涵盖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长江流域等15个流域(主要监测参数为溶解氧(Dissolve Oxygen, DO)、pH、高锰酸盐指数( permanganate index ,CODMn)和氨氮( Ammonia Nitrogen ,NH3-N)),但是国外产品的弊端不仅不适应中国水质环境,而且价格昂贵,监测成本高 售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监测数据缺失。因此急需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研发快速、准确、低成本重金属检测装备是保障我国水质安全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透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南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保部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流域,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流域水污染控制,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示范,选择重点地区,突破饮用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水质在线监测、遥感遥测和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开展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和综合管理示范,“相信,到2020年,各不同流域示范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并为推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流域整治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汪尔康介绍,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大致有三种,一是重金属污染物质可通过水源或食物危害人的健康,导致人体器官、骨骼病变、血液、神经类癌症,典型事件就是1956年爆发的日本水俣病。第二种就是大气中的颗粒物,有毒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引起尘肺病,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典型事件为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第三种是水的营养化导致藻类丛生,水体通气不良,深解氧下降,形成“死潮”、“死河”,比如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  对此,孟伟提到了物联网与水环境监测技术,他说:“我们要构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突破自动监测数据远程质控制、流量校核、工况核查技术。”他认为,大数据在生态应用保护空间潜力是巨大的。如何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在孟伟看来,应该以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进一步促进物联感知与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效率。必须把生态环境的管理跟现代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不同要素、不同类型信息的规范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体系研发与模型模拟等压力,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水平。  孟伟说,“大数据”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新“石油”,因为其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吸引了产业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透露,目前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由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的3037个监测站构成,共有监测人员近59477人。  应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同样看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还有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魏斌。  他说,为了用数据决策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用数据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用数据服务实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就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加强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统筹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地方大数据试点应用。  魏斌指出,要开展数据整合集成工作,必须初步建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建立排污许可制,实行企业排污“一证式”管理,更好的实施《国家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项目,强化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还要组织编制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促进环保数据开放共享,开展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平台来进行空气质量预报,应对重污染天气问题。  据了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发复杂,而大数据应用则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今年,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中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应用,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研究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应用方案,开展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水污染控制与预警、林业资源监测、地理国情监测、生态安全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容量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依托大数据模型开展生态保护、环境监管、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等创新与应用工作。  “如何系统地利用大数据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正确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其中仍需要顾及很多因素。”不过,魏斌认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动态分析数据的采集将变得更为实时准确,这也使得有关部门的治理工作变得更为有效,“相信在对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将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 试论晶圆关键尺寸量测手段和设备的“三体”混动时代
    电子束光刻(EBL)手段,自从其超级高手MAPPER和EUV光刻PK完败之后,一直怀才不遇地降维转战至量测领域,凭借其高贵的光刻血统,完成量测可以说是“手拿把掐”;晶圆Fab发展到65nm技术节点阶段,对以栅极宽度为典型对象的量测技术上,电子束手段以其独树一帜的分辨率、自动化、稳定性和高通量的特征,是无可争议,不能替代的独门武艺;电子束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量测设备厂家的竞争也到了白热化阶段;异军突起的中国人技术和设备-汉民微测HMI,凭借扎实的技术创新和对用户痛点的逐一攻克,借助一次Intel晶圆厂验证试机的良机,大秀肌肉,赢得了接下来多家IDM大厂的八成以上设备采购,竟将KLA这样的量测设备巨兽挤出了电子束市场,迫使他们暂时关闭了电子束量测部门。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行业步伐的加快,由于今天的量测要求比历史上的关键尺寸测量要全面得多,所以半导体晶圆制造行业已经采用了具有各种尺寸量测能力的手段:非电子束光源的量测技术从物理规律的前后两端夹击,不断缩短靠近电子束的分辨率领地:从下方而来的光学量测OCD设备,凭借激光器技术的突破和晶圆光刻光源EUV的降维下放量测(日本公司技术),还有在不需要真空和对环境干扰比起电子束不敏感的先天优势,已经在28nm节点量测稳定发挥(以色列公司技术),并利用和飞秒等离子光刻技术(FPL)一个思维路线的脑洞,突破至14nm量测(新加坡公司技术30mW-1340nm/1320nm/1064nm),逐步挑衅逼近,最终和电子束量测领地短兵相接;而从上方而至的物理探针量测AFM等工具,借助其天然的分辨特长,和来自隧道探针显微术(STM)量子力学的底气,借助其与纳米压痕光刻技术(NIL)一样的思维角度,轻松完成了已经成为电子束瓶颈的极限尺寸量测任务。明眼人不难看出,只用一类量测手段和工具无法在线量测工艺规范所要求的所有关键尺寸。为了规避这种情况,工艺开发通常使用破坏性量测手段 - 横截面电子显微术(X-SEM),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等进行尺寸表征(Thermo Fisher主要供货)。这些离线工具速度慢、成本高昂,并且采样和量测的整体通量低下,是不得已的选择。先进的工艺需要精确量测复杂结构上的多个复杂细节,随着FinFET、3D-NAND、Multi-Pattern、DRAM等令人乍舌的复杂沟槽结构的出现,以及IBM骤然发布的GAA 2nm变态制程节点,例如侧壁角度(Side Wall Angle),轮廓(Profile),垫片宽度(Sapcer Widths),垫片下拉(Spacer Pull-Down),外延接近(Epitaxial Proximity),基础/底切(footing /undercut),溢出/底部填充(overfill /underfill )等,而且所有这些特征的尺寸都需要控制在单微束埃的精度水平。为了应对这些不断增长的量测挑战,晶圆厂没有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通过引入混合量测技术(Hybrid Metrology),合体使用来自多种设备类型的量测手段,以实现或改进一个或多个关键参数的测量,来彻底改变这一怪兽级别行业的尺寸量测功能的需求。图中描述了量测对象及虚拟混合量测生态系统设想。现在是时候电子束量测低下高贵的头颅了,因为只有合体混动式量测技术和设备,才能把从不同工具获得的数据集合在一起,拿到量测对象的关键的优质的信息,更好地全面细致地了解晶圆的光刻及整体制造过程。以OCD,SEM和AFM这“三体”集成的横跨光源分辨率限制的混合式量测手段和设备,可以毫不夸张地成为晶圆量测的“革命性”方法,通过焊接三类工具的强项,从而可以分离每个单项工具中严重耦合的参数。混合量测技术对晶圆关键尺寸这朵小花实施了几种不同技术维度的交叉施肥。特别需要承认的是:一个量测手段可以提供另两个无法拿出的样品信息,反之亦然。这样的“三体”手段既可以从所有工具上获得相对独立的通用信息,也可将这“三体”相互交叉、引用以提高最终数据的准确性。换句话说就是:参数之间的干扰相关性降低,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准确性。让我们把这个脑洞接着开大,就是发挥“三体”量测技术和设备工具的平衡术:由于混动量测技术结合了来自不同手段的信息,因此通常有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可以将每个手段按其所长分配给样品,来自一类工具和手段的数据可以与另一类交换,并以互补或协同的方式使用,在速度和测量精度方面提高其整体性能。图中的仿真模拟算法为我们显示了混合量测技术的引入是如何解耦两个几何参数的(SWA和TCD),对比这两个参数在没有混合量测技术的情况下是如何以非物理方式耦合的。综上所述,混合量测技术和设备使晶圆厂能够成功量测目前难以使用单个工具可靠量测的复杂结构;通过执行混合量测技术,可以获得增强的量测性能,重拾晶圆量测顶到技术天花板而逐渐失去的信心,是晶圆量测手段和设备的未来。
  • 中药分析需要现代分析手段
    仪器信息网讯 第五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年会(CPSA Shanghai 2014)于2014年4月17-1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会议以“个性化药物新时代:药物研发的创新方法”主题,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相关仪器厂商参加。   本届会议上几个分会场都涉及中药生物分析的研究,借本届会议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编就就中药生物分析及中药材研究等话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主任钟大放。 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主任 钟大放   生物分析是指体内的药物分析,特别是在包括全血、血浆、血清在内的血液中,通常使用的研究对象是血浆。钟大放研究员首先解释了中药研究需要生物分析的主要原因:“像化学药的药动学研究一样,药物进入血液之后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把生物分析引入中药研究中也是因为中药的药效也是由最终进入体内的成分来决定的。在药学研究中,基本公认的理念是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都是由进入血液中的组分来决定。对中药材来说,配方或者组方中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具有决定性,由于药物进入血液中有类似胃肠道、小肠粘膜等生物屏障的存在,使得最终进入血液中产生药效和毒副作用的成分有限。从某个角度讲,体外处方中含量特别高的组分有可能完全不被血液吸收。中药生物分析研究的是药物从吸收到消除、生物转化等一个系统的过程,得出的是直观有效的体内数据,因此,引入中药研究中引入生物分析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评价中药的药效,进一步被国际认可。”   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生物分析的概念很早就引入到中药研究中,因其本身存在组分不明确,具有药效的组分含量微少的等因素,中药的生物分析研究相对化学药和生物制药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对中药进行生物分析的研究可以证明哪些组分的吸收程度,对完全无吸收的组分选择放弃,不在进行研究,进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以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上。   钟大放研究员表示,运用现代的分析工具是进行中药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以生物分析为例,其研究中所用的分析仪器、分析手段和其他药品的研究几乎相同,但中药材有其本身天然物质结构的特性,在药动学研究上需要考虑是否被肠菌群代谢等特殊问题。   钟大放研究员认为中药研究向现代科学靠拢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新发布的中国药典2015版的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就是将中药植物药、化学药的标准尽可能合并,某种意义上是强迫中药向现代科学看齐,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中药被科学界承认的途径之一。
  • 以数字化手段改造“隐形车衣”贴膜方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隐形车衣”,即透明漆面保护膜,在汽车、游艇美容市场十分普遍。随着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其也改变了“隐形车衣”贴膜的操作流程:从“边裁边贴”变成“先裁再贴”。“边裁边贴”模式传统方式下,粘贴透明漆面保护膜一般是一边贴膜,一边裁剪,需要一点点贴、一点点裁,整个过程缓慢;且另一个问题在于:在操作中,被碰撞,或者不小心,刀片容易划伤漆面。痛点效率慢、不安全、对人员要求高。“先裁再贴”模式通过FreeScan UE 扫描完整的车身、游艇,获取完整的三维数据。通过这些三维数据,将需要的保护膜先裁剪好,然后将其一一对应粘贴至车上、游艇上,效率大幅提升。优势高效:通过流水线工作的思路进行,将贴膜工作进行拆解,特别是在同时进行多个贴膜任务时,可以加快流程。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建立起全球3D贴膜数据库,在碰到相同型号的豪车、游艇时,可以快速调出数据、裁切、贴膜,大大提高整体效率。安全:将裁膜与贴膜工作进行分开,避免了利器接触豪车与游艇,降低了损害风险,提高美容服务的安全性。降低成本:由于高档的透明漆面保护膜成本较高,通过这种方式裁膜,能够提高保护膜的利用率,减少保护膜浪费,降低成本。“FreeScan UE,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豪车、游艇的完整数据获取,通过这一数字手段的支持,革新了透明漆面保护膜粘贴的操作流程。虽然这个步骤看似很简单,但是这后面隐藏了众多的技术要点。这个模式能够成功,离不开两个关键要素:准、快。准如果数据不准,会直接影响裁膜的质量,若裁剪的保护膜,大小和实际不符,将直接返工。FreeScan UE拥有0.02mm的计量级精度和稳定的重复精度,保证数据的质量,为这个模式的成功奠定基础。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数据获取慢,新方法的推进将会受到不小的阻力。FreeScan UE拥有最高可达135万点/秒的扫描速度,10分钟即可完成一辆车的数据获取;且通过软件算法的优化,数据处理效率也大幅提升,为新模式的推行增加一份助力。通过FreeScan UE ,高效、准确、安全地获取豪车、游艇的完整三维数据,为豪车、游艇后市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美容服务手段,革新操作流程,降本增效。
  • 以百特仪器为实验手段发表文章的统计分析报告
    1、前言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著名的粒度测试技术研发基地和专业的粒度仪器制造商,是辽宁省软件企业、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守合同重信誉企业。同时还是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颗粒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非金属矿协会加工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单位。本报告统计并分析了近十五年(2001–2016年)采用百特仪器进行科学研究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420余篇文献(搜索日期为2017年2月25日,2017年已经发表的十多篇文章不在本次统计分析范围内)。通过对发表的文章的数量、质量(以影响因子为指标)、用户单位、测试的材料、应用领域或行业等方面的分析,使用户对百特公司生产的仪器的性能及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2、文献统计分析结果2.1 总体情况经过搜索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共查到以百特仪器为试验手段发表的文章共计423篇,其中中文文献142篇,英文文献281篇,详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2001–2008年的八年间,以百特仪器为试验手段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少,共计40篇,其中英文文章仅有9篇,中文文章也只有31篇。2009-2016年的八年间,以百特仪器为试验手段发表的文章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中英文文章达到272篇,同比增长29.2倍;中文文章111篇,同比增长2.6倍。尤其是英文文章数量增加明显,2016年英文文章数竟量达到69篇,中英文文章总数竟达到86篇。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快速增加,表明科研单位对丹东百特公司仪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界认可度在显著提高,进而表明百特仪器在测量精度、适用范围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1. 2001~2016年每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的数量统计表.年份文献数量中文英文合计2001101200210120031012004101200531420064042007707200813821200911617201012719201116173320121128392013145165201414445820151650662016176986总计142281423通过图1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使用百特仪器为实验手段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在快速上升。其中英语文章增幅较大,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英文文章数量保持了快速稳定增加。由于英文文章在国际上有更广阔的读者和更严格的评审体系,说明使用百特仪器为实验手段所得到的测试结果越来越得到国际研究人员和机构的认可,国际科研人员也将百特仪器应用到更重要的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显著地提升了百特仪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图1. 2001~2016年每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的数量柱状图.2.2百特仪器型号分析表2统计了各种型号仪器对应的中英文文章数量。由表2对应的柱状图(图2)可以看出所用的百特仪器的型号有20余种,其中以BT-9300H,BT-9300S,BT-1000,BT-1600和Bettersize2000等型号仪器为实验手段发表的文章数量较高,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文章使用了两种甚至三种型号的百特仪器。使用频率最高的仪器型号为BT-9300H,采用该粒度测试仪器发表的文章总数高达129篇。BT-9300H激光粒度仪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粒度分布仪,据统计这种仪器已经生产并销售了2000多台,是国内乃至世界产销量最多的一种型号的激光粒度仪。它采用进口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长、单色性好;采用专门设计的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造的大尺寸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阵列;采用蠕动循环泵和微量样品池两种进样方式;采用全程米氏理论和高灵敏度的数据反演处理方式;采用高精度的数据传输与处理电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使该仪器具有准确可靠、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突出特点,是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性价比的粒度测试仪器。统计结果充分证明这种粒度仪不但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2. 各种型号仪器对应的中英文文章数量.仪器型号文献数量中文英文合计BT-9300H4287129BT-9300S103747BT-1000152439Bettersize2000101828BT-1600101727BT-930061723BT-200351015BT-20015813BT-15008412BT-9300HT5712BT-9300Z11112BT-20024610BT-9300ST358BT-90415BT-2000044BT-300/301246Bettersize2000B011BT-1001011BT-600101BT-800101BT-101011BT-50101BT-303011未指明型号121729图2. 各种型号仪器对应的中英文文章数量柱状图在中文文献中,各种型号的仪器使用情况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型号依次为BT-9300H BT-1000 BT-1600 = Bettersize2000。BT-9300H之前已有详细介绍,而BT-1000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是一种主要用于评价粉体流动性的仪器,该仪器测试项目包括休止角、崩溃角、平板角、分散度、松装密度、振实密度等参数,通过上述测试数据得到差角、压缩度、空隙率、均齐度等指标,还能通过卡尔指数得到流动性指数、喷流性指数等参数。其特点是一机多用、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测定条件灵活多样、适合多种标准等。这种仪器在研究和设计粉体包装、贮存、输送以及宏观性能评价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科研生产中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与评价的普遍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定量的分析手段。BT-1600图像颗粒分析系统是一种通过显微图像进行颗粒粒度及形貌分析的多功能颗粒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光学显微镜、数字摄像头、颗粒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电脑、打印机等部分组成,是传统的显微测量方法与现代的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的产物。它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通过专用数字摄像机将显微镜的图像拍摄下来并传输到电脑中,通过专门的颗粒图像分析软件对颗粒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每一个颗粒的粒度、长径比、圆形度等参数,在通过显示器和打印机输出分析结果。BT-1600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具有直观、形象、准确、测试范围宽以及自动识别、自动统计、自动标定等特点,是科研、生产领域中的一种操作简单、适应领域广泛的粒度粒形分析手段。 Bettersize2000激光粒度仪是世界首创的双镜头光路系统的的智能型的激光粒度仪,因为有前向和后向探测器,散射光探测角度大,因而增加了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由于具有多达90个探测器,使系统的分辨力很高。同时具有自动测试、自动对中、自动进水、自动排水、自动消除气泡、自动清洗等特殊功能。与国内外激光粒度仪采用胶合富氏透镜不同的是,Bettersize2000采用独特设计的高精度透镜组,成像清晰,畸变很小,保证了微弱的、各种角度的散射光信号无一漏网。这些独特技术使该仪器具有测试范围宽(0.02-2000μm)、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分辨力高、操作简便、测试速度快等突出特点,是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粒度测试仪器,特别适合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实验室选用。图3. 中文文献中各型号仪器使用情况分布图.在英文文献当中,各种型号的仪器使用情况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型号依次为BT-9300H BT-9300S BT-1000 Bettersize2000。BT-9300S激光粒度仪由于引入双镜头技术,使这种经济型激光粒度仪具有了高精度和广泛的适应性,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激光粒度仪。这种仪器采用分体式金属外壳设计,对外界干扰信号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保证了仪器极其稳定。同时具有自动对中、自动进水、自动水位测量、循环流量可调等功能。使该仪器具有准确可靠、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突出特点,特别适合中小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实验室选用。图4. 英文文献中各型号仪器使用情况分布图2.3 发表英文文章的期刊水平分析使用百特仪器为实验手段发表的文章涉及中文期刊100余种,英文期刊180余种共计281篇文章。其中包括国际知名杂志如: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Source Technology等。在281篇英文文献当中,对应期刊的影响因子(IF)大于2.0的有152篇,占54.1%,其中发表在影响因子5.0以上的期刊中(部分文章的详细信息列于表3),占5.3%,共计15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在4.0~5.0的文章占8.8%,共计25篇;发表于2.0~3.0和3.0~4.0之间文章占的比例均在20%左右,共计112篇。统计过程还发现,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的文章,大都是近几年发表的,说明近年来采用百特仪器发表的文章的水平在逐渐提升。不同影响因子期刊中发表英文文章数量见表3、图5。表3、图5充分说明了用百特仪器为试验手段发表的高水平英文文章逐年增加,说明了国内外科研人员对百特激光粒度仪、百特图像颗粒分析仪和百特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的认可和信赖。表3. 采用百特仪器进行科学研究发表的IF 5.0的高水平文章信息列举.用户单位通讯作者期刊名称年份, 期, 页码IF(2016)所用仪器型号测试材料名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Fabing Su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2, 241, 1369.4BT-9300ZCu4O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Kaibin Tang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2, 22, 112978.2BT-1000CuO北京大学Jitao Che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3, 1, 24118.2BT-301LiFe0.6Mn0.4PO4/C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Fabing Su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 3, 58598.2BT-9300ZC-Si复合材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Yitai Qian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4, 261, 936.3BT-1000LiNi0.5Mn1.5O4 microspheres湖南大学Wei ZhangCaiTing Li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 45, 44155.2BT-9300H炭黑微粒天津工业大学Jianxin Li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4, 451, 2265.5BT-9300H酵母 图5. 不同影响因子期刊中发表英文文章数量的柱状图2.4 仪器用户情况分析在统计到的使用百特仪器为实验手段所有发表的423篇文章中,第一作者单位涵盖了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共计170余个(由于一些文章涉及多个研究单位合作,无法得知仪器归属于哪一个单位,以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其中国内高校110多所,国内研究院所27所,国内公司12家;国外高校及研究所14所。它们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图6说明百特仪器用户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国内,涵盖了不少一流的研究院所和高校,详见表4。图6. 发表文章的用户单位分布图表4. 使用丹东百特粒度分析仪发表文章的国内10所一流高校及院所序号用户单位名称所用仪器型号1清华大学BT-9300H2北京大学BT-3013南京大学BT-9300H4复旦大学BT-3005同济大学Bettersize200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T-10007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BT-9300H8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BT-9300H9武汉大学BT-9300H10四川大学BT-2002在发表的文章当中,第一作者单位为国外的科研单位的,这些单位的分布情况见图7。百特公司的仪器出口已经出口到韩国、美国、加拿大、土耳其、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四十多个国家,说明百特公司的仪器已经具备国际一流水平,在国外科研单位已经逐步得到认可。图7. 使用百特仪器发表文章的国外用户单位分布图2.5 应用行业分析在所有发表的文章中,仪器应用的领域和行业非常广泛,涉及80多个领域或行业。图10列出了文章出现频率较高的36个领域或行业,其中使用百特仪器发表文章最多的10个领域或行业有食品、医药、锂离子电池、聚合物合成、环保、生物技术、陶瓷加工、复合材料、粉体加工和无机粉体等领域或行业。 使用百特仪器为测试手段发表文章所涉及的领域或行业的比例分布图见图9。图9列举了百特分析仪器在几十个行业和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充分说明百特仪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6 仪器测试材料分析在用百特仪器为测试手段发表的文章当中,涉及的具体材料达到数百种,其中较多的有食品、复合材料、金属化合物、聚合物、淀粉、药物、氢氧化物、锂电材料、非金属粉体和涂饰材料等。图10. 百特仪器所测试材料发表文章数量柱状图图11. 百特仪器所测试不同材料发表文章比例分布图3、结论与展望据了解,近年来百特仪器在技术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激光粒度仪的双镜头光学技术、正反傅里叶光学技术、激光/图像二合一颗粒分析技术、动态图像颗粒快速识别技术、粉体材料折射率测量技术以及自动测试技术等均为世界首创。这些新技术使百特仪器不仅在产业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学术界的科研活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百特仪器不仅在国内有8000多家用户,在国外也已经有600多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用户。从统计数据看,近三年利用百特仪器为试验手段的文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正好说明百特仪器在技术性能提升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可以预见,作为粉体材料粒度、粒形和其它物理特性的重要分析手段,百特仪器将在生产、科研等领域将起到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作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高加俭,苏发兵
  • 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
    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症之一,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而无法精准识别微小转移病灶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近红外荧光(NIRF)探针虽然能辅助识别肿瘤边界、检测转移病灶,但单一的靶向探针却难以覆盖大部分食管癌病灶。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大五院)单鸿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双靶向近红外荧光探针,可有效提高肿瘤靶向性,为食管癌精准手术提供新型可视化手段。相关研究成果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EGFR&c-Met bispecific near infrared probe for visualization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metastatic lymph nodes,发表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上。其中单鸿教授、李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梁明柱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图1:EGFR与c-Met对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联合检测率显著高于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图2: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既能识别EGFR阳性食管癌又能识别c-Met阳性食管癌该研究针对食管癌特异性表达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聚焦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靶点蛋白表达特征,发现EGFR和c-Met在食管癌和转移淋巴结互补表达,EGFR或c-Met单独检测率仅为50%-60%,而联合检测率提高至80%以上(图1),基于临床验证安全性的EGFR&c-Met双特异抗体构建NIRF探针,在动物肿瘤模型中证实该探针能提高食管癌的识别能力(图2),并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图3),对食管癌精准手术导航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图3:EGFR&c&Met双靶向NIRF探针准确鉴别食管癌转移淋巴洁和炎性淋巴结单鸿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开发针对食管癌的系列新型探针并牵头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制定了食管癌分子影像专家共识,有力推动了我国食管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据介绍,单鸿系中大五院院长、介入医学中心主任、影像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南粤百杰(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名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珠海市荣誉市民。现任中国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中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总编辑。长期从事肿瘤、血管及肝脏疾病的多组学融合与创新研究,致力于实现疾病的独创性可视化探索,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N Engl J Med、National Science Review、Gastroenterology、Gut、Hepatology、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Radiology、Cancer Res、J Nucl Med等高水平论文。主编《临床介入诊疗学》、《临床血管解剖学—介入放射学动脉图谱》、《肝脏移植影像学》等专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牵头申报的《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分子影像学在肿瘤诊疗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2020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的“珠海实践”》获2021年珠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李丹系中大五院核医学科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技术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课题等项目,在相关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Acta Pharm Sin B、J Control Release、Pharmacol Re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学术期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梁明柱系中大五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珠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珠海市医师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长期从事胸部肿瘤影像诊断及分子探针研究,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3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发表包括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J Control Release等高水平论文多篇。
  • 重罚100万!伪造检验报告手段恶劣
    开展药品检验检测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但是有这么一家检验检测机构却因为伪造大量药品检验报告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未给云南白药分公司药品检测 伪造上百份虚假报告  曲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曲市监处字〔2021〕5号披露,2021年4月8日,曲靖市市场监管局接到曲靖市纪委监委第十三审查室《问题线索移送函》,通报曲靖市纪委监委在审查调查中发现涉及云南健测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事人”)涉嫌伪造药品检验报告等问题。经曲靖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初步核查,当事人涉嫌出具虚假药品检验报告情况基本属实,于2021年4月12日经批准立案调查。图片  经查,当事人是取得药品等相关检验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从事药品检验检测和医学检验服务。当事人在为检测服务协议方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以下简称“云白药中药饮片分公司”)开展药品检验检测活动中,按协议约定收取对方相关药品检验检测费用,但未全部真实开展检验检测并出具相关药品检验报告。 为达到检验检测相关材料与已收取的检验检测费用一致目的,2020年12月,当事人总经理袁建平安排相关人员梳理2020年已收取合作方“云白药中药饮片分公司”检测费用未实际开展检验检测明细清单,要求按照明细清单伪造出具相应药品检验报告。相关人员根据清单找出以前检验的相同名称药品样品检验报告,在电脑中找到该相应检验报告转换为word文档更改样品接收时间、签发时间、检品编号、检验开始、结束时间等内容做出一份新的检验报告,后将更改好的检验报告打印出来交相关人员按以前相同名称的药品检验报告数据补写原始记录,从而形成一份新的完整的虚假药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当事人共实际出具虚假药品检验报告119份(其中 34份依据国家标准,判定了结论,加盖检测专用章和CMA印章,涉及金额69998.00元;85份加盖检测专用章,未盖CMA印章,涉及金额156711元。),出具的虚假药品检验报告涉及金额 226709元。  市场监管部门:出具虚假报告手段恶劣、影响较坏  曲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当事人出具虚假药品检验报告虽未发出未造成实际损害的发生,但当事人出具虚假药品检验的行为手段恶劣,出具的虚假检验报告数量较大,影响较坏,属从重处罚情形。开展药品检验检测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不合格药品给人民群众身体造成损害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事人为取得批准的第三方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本应严格落实国家设立药品检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为保证药品质量发挥积极作用,但当事人无视国家药品检验检测的法规要求和检验检测机构必须具备的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伪造出具虚假药品、检验报告119份,该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药品管理相关要求,极易对群众健康权益造成损害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当事人出具虚假药品检验报告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第一百三十八条之规定,参照《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第十一条相关规定,曲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给予当事人警告,并处罚款10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罗心悦、袁建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公开资料显示,云南健测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罗心悦。经营范围包括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医学检验。
  • 我国农兽药残留检测有了新手段
    “小分子有害物质的微流控芯片免疫传感检测技术研究”课题日前在京通过专家委员会鉴定,标志着我国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小分子有害物质的残留检测有了新手段。 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深圳检验检疫局联合承担的该项课题研究,分别以兽药盐酸克伦特罗和农药甲基对硫磷为小分子有害物质代表,根据表面等离子体谐振分析原理,在微流控芯片上成功实现了免疫传感技术检测。检测方法不需标记物,试剂消耗少,检测周期短,具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和灵敏度高等优点,是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此外,课题组研制成功的便携式微流控芯片免疫传感检测仪,非常适用于对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各类小分子有害物质的现场快速筛查,填补了我国检验检疫等相关领域此类检测设备的空白。研究成果总体为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课题负责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博士董益阳介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持续增加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各类小分子有害物质检测对象,不断降低此类物质的检出限量,并广泛扩大对我国出口农畜产品的检测种类,已成为国际发达国家/地区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每年给我国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已逾百亿美元。另外,我国是农畜产品消费大国,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小分子有害物质的正确检出,也是我国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事业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及时开展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等小分子有害物质高端检测方法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拉曼光谱是流体包裹体领域非破坏性研究重要手段——访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倪培教授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即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分析是矿床学和地质流体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包裹体中的物质成分是解读相关地质信息的密码,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如P、T、pH、X等)。研究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包裹体中的古流体的定性或定量分析,获得各种数据、信息来解释所研究的地壳及地幔中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甚至是获得古环境(如古海水、古气候)信息。流体包裹体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地质研究领域,同时也被应用于古环境研究和宝玉石鉴定。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那么,流体包裹体领域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工作具体内容有哪些?都用到哪些仪器?对分析手段有哪些具体的要求?有哪些新兴的、适合的分析手段?为深入了解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科学意义,仪器信息网编辑带着以上问题采访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倪培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895be8f-73cf-404b-8016-f58fe6b66d5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倪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流体包裹体研究可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古流体物理化学信息 /strong /span /p p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建立的,全国第一家矿床地球化学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93年开始建设,95年通过评估。“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矿床学和地质流体研究工作,课题方向以金属矿产的研究为主,比如金矿、铜矿的研究。”倪培说,“我们主要通过研究成矿模式和成因类型来指导找矿勘察。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很多,比如东北、华南的金矿,江西、福建的铜、金矿。现在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闽浙赣这一带。” /p p   对于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倪培介绍,“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热液流体矿床的研究,这类矿产一般温度比较高,最高能达到四五百度。研究热液流体矿的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型,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而研究成矿流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因为金属矿物都是在某种流体中沉淀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把流体包裹体的情况搞明白。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密度等物理化学条件和成分的研究。除此以外,我们还开展了人工合成包裹体及地质流体相关模拟实验等研究工作。” /p p   流体包裹体成分在许多情况下代表了包裹体形成时流体的原始组成,可以反映当时地质过程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方法和仪器设备用于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但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技术,都可以归结为群体包裹体分析或者单个包裹体测定。由于同一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通常是由不止一个世代的包裹体所组成,而不同世代的包裹体性质有很大差别,因此群体包裹体分析不仅复杂而且分析结果的代表性相对较差。单个包裹体测试可以准确的分析感兴趣的特定包裹体,其所代表的地质信息是确定的或是唯一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是流体包裹体非破坏性分析的重要手段 /span /strong /p p   “检测不同相态的包裹体里面的成分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倪培说,“如果能对单个包裹体来做成分分析将会解决很多问题。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拉曼光谱法,一种是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p p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破坏性的分析技术。近年来在国际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虽然已经被成功的应用于单个包裹体元素组成的定量分析,但是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的LA-ICP-MS分析技术,仅西方少数单位掌握,我国目前尚没有成功建立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LA-ICP-MS分析实验室。而显微镜(包括可见光、荧光和红外显微系统)、冷热台、高温台、激光拉曼光谱仪等是目前国内外单个流体包裹体非破坏性测试的重要且被广泛采用的测试手段。 /p p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作为一项新兴的微区分析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渗入地学领域,其在微区分析上所显示的高精度、原位、无损和快速的特点,使之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基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分析手段。目前,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宝玉石学等各个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可用于矿物鉴别(尤其是微细矿物和矿物包裹体)、矿物结构和应力分析、流体(熔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度测定、油气成藏信息获取、宝玉石鉴定等方面研究。此外,拉曼光谱与特定温度-压力仪器相结合,可以为地质领域矿物相转变、流体相变等原位分析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 /p p   “拉曼光谱在地质领域应用得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矿物领域和包裹体领域应用得最多。”倪培说,“拉曼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研究必不可少的仪器。”如今,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已经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接纳并采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地质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现在来讲,能稳定测定包裹体里挥发分的非破坏性方法,除拉曼光谱外,没有其他非破坏性的方法可以代替。”倪培如是说。 /p p   随着科研的深入,国内地学工作者发现技术设备的更新是推进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它地质研究的关键,且由于与国际研究接轨的迫切需求,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经过多方数据收集、文献调研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于2001年引进了一台雷尼绍(Renishaw)RM2000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用于开展流体包裹体及相关地质领域的研究,该台设备是国内地学领域最早引进的拉曼光谱仪之一。 /p p   基于Renishaw RM2000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倪培课题组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流体包裹体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并将拉曼光谱与特定温度-压力仪器相结合,进行地质领域矿物相转变、流体相变等原位分析,以及将拉曼测试应用于矿床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甚至是古环境研究和宝玉石鉴定,都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工作在国内很多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p p   “中国流体包裹体及相关地质领域最早的一台拉曼光谱是西安地化所在80年代引进的,我们不是最早的,但目前在地质学界,我们的拉曼光谱实验室是将拉曼光谱应用于流体包裹体及相关地质研究的最好的实验室之一。”倪培解释到,“第一,在国内我们是最先用拉曼光谱来开展包裹体的低温相平衡研究的团队。我们在国内率先发表了一些论文,把它介绍给国内的一些学者 第二,利用拉曼定量计算挥发分的组成,在国内我们是最早的之一。在95-96年,我在英国金士顿大学做博后,当时我的导师Andrew H. Rankin是英国矿学会主席, 是英国流体包裹体、矿产研究领域的权威,当时实验室就有一台Renishaw的拉曼光谱,这个方法就是从那儿学的。之后,我们自己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工作者对拉曼光谱的自动化程度、灵敏度、稳定性、仪器精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 /span /strong /p p   对于仪器的选择,倪培介绍说“我看中了Renishaw的两点:首先,他们最早开发建立了一个矿物谱库,可以做谱图比对。像我们做地质研究的人,有的不是专门做谱学的,有这样一个谱库可以作比对非常方便,在这方面Renishaw做的很好。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英国用的就是Renishaw,比较熟悉他们的产品,用起来方便。” /p p   这样一台使用了十几年的老仪器,还能满足如今的实验需求吗?倪培回答说,“目前还是完全能够满足实验需求的,自2002年投入使用以来,除了常规耗材更换外并没有大的维修,期间还承受了一次由老校区至新校区的搬运,至今一直运行良好。我认为,仪器的良好运行需要有专业人才来使用和维护。在国外很多大型的质谱仪,用了二十多年的有很多,关键在于仪器操作者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售后服务也很重要。在这十几年的使用过程中,我的感受是,Renishaw售后服务非常好,响应非常快,我认为这对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fc0dc57-76b2-418c-89a7-efd52e913ce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丁俊英正在使用Renishaw RM2000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 /strong /span /p p   拉曼光谱有其局限性,这导致了应用限制,如:并非所有物质都具有拉曼效应,有些物质具有强荧光效应且无法规避导致干扰测试结果。此外对流体包裹体测试而言,针对不透明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因在可见光下观察不到故无法测试,以及对烃类包裹体而言存在的荧光干扰也是致命的。 /p p   倪培提出,希望拉曼光谱技术今后在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如果能用同一个光路,既能做拉曼也能做红外,可以统一调节的,这我觉得是重要的。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能否将拉曼和红外显微镜结合,比如现在很多不透明金属矿物没办法检测,那么在红外下面能不能做拉曼呢?这我觉得也很重要。第三,我们发现当矿物的粒度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荧光干扰会非常强,这个缺点是很致命的,就是矿物小到一定粒度时,很多信号就测不出来了。此外,数据库可以进一步扩充,需要不断地完善。” /p p    strong 后记 /strong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在测试过程中具有微区、无损、快速、原位的优点,而且易与一些其它的小型设备结合使用,获得更丰富的测试结果。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或事物是绝对完美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除了自身固有的非拉曼效应物质、荧光干扰等问题外,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科研工作者对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灵敏度、稳定性、仪器精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 /p p   针对流体包裹体研究而言,全国配备流体包裹体实验室的科研单位本就不多,配备拉曼光谱仪的实验室也在少数,以台式拉曼光谱仪为主,便携/手持拉曼光谱仪极少见。但是,综观整个地质行业,已经有众多科研单位意识到拉曼光谱仪的重要性,并加以引进。 随着拉曼光谱仪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成为常规测试手段,相信拉曼光谱仪在地质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李博 /p p    strong 倪培简历 /strong /p p   倪培教授,男,1963年12月生,安徽淮南人,分别于1980、1984、1987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留校工作,1995~1996年在英国金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质流体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矿物协会矿物包裹体工作组主席,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矿床地质》、《矿物岩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高校地质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学术期刊编委。 /p p   倪培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矿床成矿机理和成岩、成矿过程的流体作用,包括:①金、铜、钼、铅、锌、钨、稀土等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研究 ②沉积盆地、油气盆地和现代盐湖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③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低温相平衡和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④成岩成矿过程的流体包裹体面(FIP)研究。他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项目、老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项目、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他已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Lithos》、《Precambrian Research》、《Ore Geology Reviews》、《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Geofluid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Palaeoworld》、《Carbonates and Evapotites》、《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岩石学报》、《矿床地质》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参与编著出版《流体包裹体》专著和《环境地质学》教材。 /p p   倪培教授曾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等。他曾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环境地质学》、《矿相学》、《包裹体地质学》等课程,已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33人。他于2006年发起召开ACROFI(Asi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s)国际会议,该会议目前已经成为与PACROFI(Pan-Americ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s)和ECROFI(European Current Research on Fluid Inclusions)并列的三大国际流体包裹体会议之一。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