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基础

仪器信息网科技基础专题为您整合科技基础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基础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基础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基础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基础话题讨论。

科技基础相关的资讯

  • 科技部对48个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进行验收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关于开展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   根据工作计划安排,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将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年度重点项目、2008年度所有项目、2009年度一般项目进行验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验收范围   包括2007年立项的11个重点项目、2008年立项的27个项目、2009年立项的10个一般项目,共计48个项目(项目清单见附件1)。   二、有关要求   (一)项目验收程序   项目验收工作包括: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科学数据汇交、项目结题验收四个环节。须先进行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同步进行项目科学数据汇交工作。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项目结题验收。   (二)项目财务审计   1. 一般项目的财务审计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开展,应在科技部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选择一家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独立项目审计报告,并及时反馈项目承担单位,同时将审计报告上传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审计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须将审计报告、整改报告(如果有)、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等相关材料(10份)报项目依托部门进行财务验收。   2. 重点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由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组织开展。请各项目依托部门于6月20日之前将财务验收申请函(1份)、财务验收申请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10份)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具体财务审计要求及格式请参照附件2。   (三)项目财务验收   1. 一般项目的财务验收工作由项目依托部门组织开展,可与结题验收合并进行。合并验收的应指定财务专家(不少于2人)参加项目验收专家组,研究提出独立的财务验收意见 独立验收的财务验收专家组由5-7人组成,应包括财务专家、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由财务专家担任验收组组长,形成独立财务验收意见。   2. 重点项目的财务验收工作由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组织开展。   3. 请于7月底前完成项目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一般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材料(2份)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备案。具体财务验收要求及格式请参照附件2。   (四)项目科学数据汇交   1. 项目数据汇交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开展。汇交内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元数据表(格式见附件4)、《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科学数据汇交方案》(格式见附件5)、具体的科学数据及其辅助的数据说明文档、软件工具等(详见附件3)。   2.请登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网络在线汇交,系统将于6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   3. 涉密数据不进行汇交,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国家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保管。不得以此为理由拒绝汇交非涉密数据。   4. 请于7月底前完成所有数据汇交工作。对于不汇交的样本、样品、标准物质等实物,具备保存条件的单位请妥善保管,基础研究司将随时进行抽查 不具备保存条件的单位,请向基础研究司提出保存申请,基础研究司将协调有关单位予以保存。   (五)项目结题验收   1. 一般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由项目依托部门组织开展 重点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开展。   2. 请各项目承担单位提前做好验收材料的准备和审核工作,登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进行在线填报,并在线打印申请表1份、结题报告及相关附件15份,加盖公章后于8月20日前统一报送项目结题验收组织部门(项目依托部门或科技部)。   3. 验收工作须在2014年11月底前完成。对逾期不能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执行期内提出延期验收的理由,并提出明确的调整验收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项目依托部门同意后,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审批。   4. 各项目依托部门及项目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验收工作,按要求准备验收材料,确保验收工作顺利进行。验收时要注重对样本、标本、样品的现场考察与核查,数据库的测试等验收,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5. 项目结题验收材料(2份)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备案。具体结题验收要求及格式参照附件6。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 项目结题验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祝学衍,陈文君(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综合计划处)   电 话:010-58881556,58881559(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   邮 编:100862。   2. 项目财务审计及财务验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杨 娟(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   电 话:010-88301007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院二层   邮 编:100044。   3. 科技部网络技术支持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咨询邮箱:program@most.cn   附件:   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财务验收规范.doc   2.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基本信息和元数据表(格式).doc   3.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结题验收规范.doc   4.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科学数据汇交方案(格式).doc   5.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办法(试行).doc   6.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验收清单.doc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2014年5月
  • 科技部开展2011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11〕211号,详见科技部网站),为做好此项工作,有关事项如下: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2008年以来已参加科技资源调查的中央部门与地方所属科研院所和高校。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可根据实际,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和范围,在全面摸清科研院所和高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所属其它相关单位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试验基地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各单位仪器设备概况以及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基本信息及利用情况 中央有关部门及省级地方政府批准建立的研究实验基地基本情况 生物种质保藏机构及其保藏的种质资源基本情况 各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总体财务情况(重点是科技活动财务情况)。   调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0年度。   二、工作分工   科技部、财政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以下简称“平台中心”)承担科技资源调查的具体组织工作。   中央各部门属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通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http://www.nstic.gov.cn/res_inv.jsp或http://www.escience.gov.cn)进行调查数据的填报、审核和汇交。已参加调查的单位继续沿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并按照流程进行数据更新 新纳入调查范围的单位登录用户名和口令另发。   地方属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按照本地资源调查组织机构规定的时间安排和工作程序,通过本地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审核和汇交。   三、工作时间安排和要求   (一)数据填报与审核阶段(6月10日-8月30日):各单位组织人员开展数据采集与填报,各部门、地方对所属单位调查数据进行审查。   (二)调查数据汇总阶段(9月1日-9月30日):各部门、各地方对所属单位填报数据审查完毕后,向平台中心汇交数据。   (三)数据核查与整理分析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平台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所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校正、分析、总结,并通过一定方式共享调查成果。
  • 科技部公布科技基础专项2013年度立项项目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各有关单位: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年度立项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以及专家评审结果,经研究,决定批准“农产品中高风险农药助剂残留调查、危害分析及助剂分类”等48个项目立项(项目清单见附件)。   请按照《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0〕176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   附件: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年度立项项目清单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部门 2013FY110100 农产品中高风险农药助剂残留调查、危害分析及助剂分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王 静 农业部 2013FY110200 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邱月明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FY110300 阿勒泰中俄哈蒙边境地区特有动物与生物地理区系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蒋志刚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0400 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庄文颖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0500 中国男性和女性生殖生理常数及基础数据的补充调查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张树成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FY110600 传统中兽医药资源抢救和整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杨志强 农业部 2013FY110700 我国重要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采集及其数据库构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庄志猛 农业部 2013FY110800 南方丘陵山区矿山生态环境科学考察 中南大学 柳建新 教育部 2013FY110900 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诸云强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000 中国古生代区域综合地层及标准化石图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王向东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100 黄渤海滨海带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状况综合调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吕永龙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200 热带岛屿和海岸带特有生物资源调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张奠湘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300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水文气象综合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尹宝树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400 中国西部主要冰川作用中心冰量变化调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刘时银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500 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中山大学 廖文波 教育部 2013FY111600 中国森林植被调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陈永富 国家林业局 2013FY111700 华北山区经济树种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裴 东 国家林业局 2013FY111800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姜 明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1900 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 中山大学 彭 华 教育部 2013FY112000 中国典型河口动力沉积地貌本底数据调查 华东师范大学 张卫国 教育部 2013FY112100 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综合考察与植物志编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洪德元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2200 典型中小入海河流河口动力沉积地貌与环境本底数据调查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印 萍 国土资源部 2013FY112300 中国水生植物标本采集、生物多样性编目和植被资源普查 武汉大学 于 丹 教育部 2013FY112400 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高影响气象参数设计规范研制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宋丽莉 中国气象局 2013FY112500 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与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编制 西安交通大学 周 典 教育部 2013FY112600 《中国植物志》的数字化和DNA条形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宪春,王红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2700 我国PM2.5主要排放源谱的编研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2800 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研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刘 毅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3FY112900 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编研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吴自银 国家海洋局2013FY113000 古生物《志书》编研及门类系统总结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邓 涛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3100 动物源性食品中全氟烷基物质的残留水平调查 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岳振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FY113200 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其天敌资源调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朝贤 农业部 2013FY113300 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物质研制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传彬 农业部 2013FY113400 全国农产品加工原料真菌毒素及其产毒菌污染调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王凤忠 农业部 2013FY113500 我国重要自然宿主及媒介昆虫的病毒病原调查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袁志明 中国科学院 2013FY113600 东北地区重要自然宿主及媒介昆虫携带病毒病原本底调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涂长春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3FY113700 中国医学真菌标准菌株的研建及保藏管理中心平台建设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刘维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FY113800 临床检验重要和常用项目标准物质研制 卫生部北京医院 彭明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FY113900 我国丙型肝炎系列参比品的研制 北京大学 魏 来 教育部 2013FY114000 17-23岁中国健康男性外周血压和中心动脉血压常数调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王新宴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3FY114100 中国国民健康状况和基本生理参数本底调查(二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王 恒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FY114200 母婴健康与生理常数调查 华中科技大学 杨年红 教育部 2013FY114300 藏彝走廊世居群体遗传多样性调查 西安交通大学 李生斌 教育部 2013FY114400 不同体质人群中医正常脉诊生理参数系统调查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于友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FY114500 中药资源及相关基础数据的空间网格化融合及共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黄璐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FY114600 中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图集编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曹务春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3FY114700 中国人运动能量消耗标准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洪 平 国家体育总局 2013FY114800 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及频谱分析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李 松 文化部
  • 我国拟出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30日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了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其建造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性高,具有领先的科学技术目标、广泛的应用领域、较长的科学寿命和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拟出台这一办法,是为加强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更大程度地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管理部门,与财政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协同负责设施的建设、运行和退役以及依托设施开展的科研工作。
  • 开展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的通知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关于开展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计[2009]1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支撑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部、财政部于2008年3月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以下简称“资源调查”)工作,并率先在中央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了试点调查。经过一年努力,基本上摸清了有关中央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资源情况,取得了积极成效。   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国家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总体部署、分步实施、试点带动、长远发展”的原则,科技部、财政部决定在2008年工作基础上,启动地方资源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主要目的   基本摸清地方所属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建立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数据库,形成中央和地方资源调查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地方科技资源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促进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   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副省级城市所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涉密单位及相关信息除外)。调查内容是:   (一)单台(件、套)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各地可根据需要适当下调设备原值下限)基本信息及利用情况。   (二)研究实验基地及其科技基础条件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所涉及研究实验基地专指经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批准或认定并依托法人单位建立或设立的从事各类科技活动的机构,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大型科研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野外台站等)。   (三)植物、动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及其保存机构(设施)的基本信息和利用情况。   地市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否纳入调查范围由各地自主确定。   调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   三、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资源调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各地区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各地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各地科技厅(委、局)和财政厅(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保障工作经费,将资源调查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予以扎实推进,确保在今年调查的基础上,以后逐年实现数据更新。   为了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本次调查通过“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资源调查系统”)进行网上填报、审核和数据汇交。资源调查系统由各地区资源调查工作机构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自行部署。   科技部、财政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以下简称“平台中心”)承担业务联络、技术支持和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等任务,向各地统一提供资源调查系统。平台中心将于4月下旬就数据采集、填报和审核等事项对各省级技术支撑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培训安排另行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请于2009年8月15日前将调查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汇交至平台中心。   联系单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联 系 人:鞠维刚 高鲁鹏   联系电话:010-58881161 58881465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   邮政编码:100862   电子邮箱:juwg@most.cn,gaolp@most.cn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二〇〇九年四月八日 相关链接: 上海市科委、财政局:将于近期开展上海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 根据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于2009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09]151号),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掌握我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状况,为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市科委、市财政局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本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以下简称“资源调查”)工作,本次工作的调查范围、内容、方式以及组织分工、实施进度等书面通知将于近日正式发送至有关单位。 联系单位: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联 系 人:刘慧伟 王小林 联系电话:021-54065073 54065250 通讯地址:上海市钦州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5 电子邮箱:hwliu@sgst.cn;xlwang@sgst.cn 相关附件: 附件1:上海市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人员及工作单位名单 附件2:上海市重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表 附件3:上海市生物种质资源调查表
  • 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意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重大使命,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贡献高校力量。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和范式变革,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就意味着新的可能性。高校既要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立足科学前沿、发现新的重大问题,也要鼓励支持他们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从重大应用研究中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二是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石,是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的基础载体。既要给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更多支持,深耕细作、倾心浇灌,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孵化新兴前沿学科,也要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构筑学科发展新优势。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对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建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聚焦科研范式变革超前部署,大力推进工具软件迭代、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标准建构和高端仪器装备研制等基础性研究,加大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检测分析平台等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创新生态的孕育滋养。要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和制度环境,打通创新链条、集聚创新要素,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大胆创新攻难关。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我们要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大力宣传新涌现的先进典型,引导科技工作者涵养卓越自主的胆气、寂寞深究的静气、团结协作的大气,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弘扬优良学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科研活动。要着力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摒弃简单量化的评价模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完善长周期评价制度,加强对长期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研究基地的稳定支持,形成鼓励潜心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基础研究往往面临着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的问题,营造宽容宽松的研究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基础研究的多元投入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通过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打通人才旋转门、成立科创母基金等,实现难题共答、平台共建、资源共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培养造就基础研究拔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拔尖人才是基础研究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最核心的基础支撑、最强劲的驱动力量。高校在培育人才、集聚英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拔尖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竞相涌现。一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周期长,须花大气力完善招生培养联动、本硕博贯通的全周期全链条培养体系。近年来,复旦大学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沃土,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等,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有效提升了自主培养拔尖人才的能力。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超常规、长链条的基础研究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对有潜质学生早发现早培育,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努力汇聚天下英才。坚持引育并举,广泛延揽战略人才和青年英才,围绕顶尖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团队。抓住国际人才转移“窗口期”,提高精准荐才引才能力,千方百计引进全球优秀人才。同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根据人才发展不同阶段需要和个性化需要,全周期、全方位培育人才,落实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项目开始申报
    科技部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年度项目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2】748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训局: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部署,科技部将在2013年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现将201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有关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采取网络申报和文本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申请需要进行网络申报并寄送纸质项目申请书。具体网络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6月底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http://program.most.gov.cn)另行通知。   2. 请各部门按照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定位和2013年度指南方向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具体项目申报要求见附件2。   3. 中国科学院报送不超过15项,教育部、农业部分别不超过10项,其他部门分别不超过5项。所有项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统一报送科技部,不受理个人申报。   4. 要科学合理地做好项目经费预算工作,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和把关。严格按照项目实际经费需求如实编制预算,且申报经费不得超过项目支持额度 按照预算科目逐一编制详细的预算说明,测算依据和标准要科学合理、详实充分,符合相关规定。   科技部将组织财务专家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专项评审,对预算经费额度不符合实际需求、测算标准不合理或预算说明不详细导致无法进行经费评审的项目将不予以资助。   5. 纸质申请材料一式15份,须加盖牵头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并进行无线胶订。请于2012年7月20日前寄送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同时以光盘形式报送电子版),逾期不予受理。   6. 联 系 人:张鹏,张军,陈文君   联系电话:010-58881462,58881556,58881517   传 真:010-58881109。   附件: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方向 2.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3.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请书(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年度项目开始申报
    2013年5月9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年度项目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部署,科技部将在2014年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现将201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方向(附件1)印发你们,请根据有关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请按照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定位和2014年度指南方向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要求见附件2。   2. 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报送分别不超过15项,农业部不超过5项,其他部门分别不超过3项。所有项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统一报送科技部,不受理个人申报。   3. 要科学合理地做好项目经费预算工作,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和把关。严格按照项目实际经费需求如实编制预算,且申报经费不得超过各类项目的最高资助额度 按照预算科目逐一编制详细的预算说明,测算依据和标准要科学合理、详实充分,符合相关规定。   科技部将组织财务专家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专项评审,预算经费额度不符合实际需求、测算标准不合理或预算说明不详细导致无法进行经费评审的项目将不予以资助。   4.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采取网络申报和文本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申请需要进行网络申报并寄送纸质项目申请书。具体网络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5月中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http://program.most.gov.cn)另行通知。   5. 纸质申请材料一式15份,须加盖项目牵头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并进行无线胶订。请于2013年6月10日前寄送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同时以光盘形式报送电子版),逾期不予受理。   6. 联 系 人:张鹏,杨旭东,陈文君   联系电话:010-58881462,58881541   传 真:010-58881109。   附件: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方向     2.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3.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请书(格式)   科 技 部   2013年5月9日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项目开始申报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测绘局、中医药局科技司(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科训局: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部署,科技部将在2012年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现将201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采取网络申报和文本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申请需要进行网络申报(网络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9月下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并寄送纸质项目申请书。   2. 纸质申请材料一式15份,须加盖牵头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并进行无线胶订。请于2011年10月10日前寄送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逾期不予受理。   3. 请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查询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申报指南、申报要求和项目申请书(格式)。   网址:http://program.most.gov.cn   4. 联 系 人:张鹏、卢凡、陈文君   联系电话:010-58881462,58881460,58881556   传 真:010-58881109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申报指南.doc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报要求.doc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申请书(格式).doc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 “从0到1”“从1到多”广东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7月22日,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子源路,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不久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与英国散裂中子源续签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先进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高功率靶站技术、中子散射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意义特殊,它实现了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以此为起点,广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从0到1”“从1到多”的跨越,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后落地建设。按“十四五”规划,广东将布局建设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设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①中国散裂中子源(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②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中国散裂中子源供图)③中国散裂中子源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供图)“安营扎寨”建设一批“国之重器”6月24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最后一个拼装单元吊装合拢,标志着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江门中微子实验核心探测设备——中心探测器位于地下实验大厅内44米深的水池中央,其不锈钢主结构设计采用直径约41米的球形网壳结构形式。不锈钢主结构的合拢,意味着有机玻璃球现场安装即将开始。中心探测器结构中的有机玻璃球直径35.4米、壁厚120毫米、重600多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结构。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计划于2023年建成运行,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为主要科学目标,还将进行其他多项科学前沿研究。如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广东多点开花。除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外,一批“国之重器”也正在谋划、推进中。在广东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在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配套科研综合楼等正在有序建设中;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旁,由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承建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进入工程最后阶段,项目将围绕南方光源项目及相关技术,开展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工作… …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开工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人类细胞谱系,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沿途下蛋”涌现优秀科技成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引领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技术研究装置或系统。“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自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共完成了来自国内外约700项用户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布文章百余篇,研究成果涵盖航空航天、磁性、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前沿领域。“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了广东省引进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和成就,吸引了国内许多一流的科研机构落户广东,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陈和生说。此外,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试验装置,为我国医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整机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1月25日上午,位于广东惠州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总部园区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正国介绍,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项目将成为国际上脉冲束流强度最高的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项目将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研究装置。依托这两个项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惠州市将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研制生产、重离子肿瘤治疗、重离子微孔膜应用、辐照育种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赖茂华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广东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在前沿领域基础物理、信息、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优秀科技成果。“搭桥铺路”联动湾区科技创新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长期从事材料研究,其研究需要散裂中子源的支撑。以前,黄明欣需向国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请机时,设计好实验步骤,然后把材料寄到国外。国外做好实验之后,再把数据传给黄明欣团队。2018年,广东东莞有了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对黄明欣来说是个好消息。“在自家门口做实验,太方便了。”黄明欣说。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粉末衍射仪,黄明欣团队发现了强度高而且韧性好的“超级钢”微观机制,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桥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王生介绍,该装置自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以来,注册用户超过3800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占1/4以上,吸引了许多创新研究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此外,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记者梳理发现,在广东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纷纷将目光瞄准了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惠州将有望形成国际领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建设,将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配置和科技布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长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汇聚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集聚了国内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正是这些平台的支撑作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不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迈上更高台阶。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开展验收工作
    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计[2009]267号   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于2005年底启动了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经过3年实施,首批平台项目基本完成了预期建设任务,初步实现了开放共享,有效支撑了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   为全面掌握平台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平台建设的成效、经验和问题,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要求,定于近期组织开展首批平台项目的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验收对象   验收对象为2005年以来启动的有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及子项目(附件1)。   二、验收依据   验收依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项目(年度)任务书(包括相关补充协议)以及项目经费批复文件。   三、验收内容   验收内容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考核指标实现情况,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情况、部门和单位间的协作情况、资源整合的数量和质量、资源信息化及汇交情况、标准规范制定和落实情况、人才队伍培养情况、平台开放共享和运行服务情况、平台对创新活动的实际支撑服务效果、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   四、验收程序   本次验收工作由我部具体签订项目任务书的有关司组织开展。依据子项目设立情况,采取分层验收。   1. 对于不设子项目的平台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汇总验收所需材料后,通过牵头部门向我部有关司提交项目验收申请函及相关材料,由我部有关司直接组织开展验收。   2. 对于下设子项目的平台项目,先由总项目牵头部门会同子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子项目的验收工作。3/4以上的子项目验收通过后,总项目牵头部门方可向我部有关司提交项目验收申请函及相关材料,由我部有关司组织开展总项目验收。   项目(子项目)验收前,承担单位须先行选择经科技部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五、验收方式   验收工作原则上采取会议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验收专家组由我部相关司聘请熟悉平台建设工作和具体平台项目的科技、经济、管理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一般为9—11人,其中平台专家顾问组成员和财务专家均不得少于3人。专家组组长原则上由平台专家顾问组成员担任。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现场质询、实地考查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经充分讨论后形成专家组验收意见。验收意见中应包括独立的财务验收意见以及经认定的净结余情况。   子项目验收可参照总项目验收方式进行。   六、验收材料   牵头部门向我部有关司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的同时,须提供如下书面材料及相应电子版光盘:   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验收申请表(附件2)。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验收总结报告(附件3)。   3.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审计报告。   除以上材料外,验收会现场还应适量提供以下材料以方便专家查阅: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年度)任务书(包括相关补充协议)以及项目经费批复文件。   2.已制定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章程等文本。   3.已制定的平台资源信息化标准规范文本。   4.能够证明平台开放共享活动及成效的相关资料(如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书面承诺、服务原始记录、用户使用报告、用户反馈意见等)。   5.已取得的相关成果的证明材料。   6.其他相关材料。   子项目验收所需材料及格式可参照项目验收要求。   七、验收结果的确定   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项目(年度)任务书以及相关补充协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按期保质完成、经费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为通过验收。   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为不通过验收。   1. 未达到规定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的。   2. 所提供的验收文件材料不齐全或不真实的。   3. 对项目和子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目标和经费等进行较大调整且未经批准的。   4. 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中出现重大问题或重大纠纷尚未解决的。   5. 项目和子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   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平台项目,项目牵头部门和承担单位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在半年之内向我部有关司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八、验收时间安排   子项目验收工作应于2009年7月30日前完成,项目验收工作应于2009年9月20日前完成。   附件: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表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验收申请表 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参考格式)   科学技术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项目启动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做好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项目启动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训局: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项目立项和任务书签订工作已顺利完成。为做好项目的启动工作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 认真做好项目启动和管理工作。   各主管部门和承担单位要充分认识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对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要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项目的工作进度、重大事项调整变更、经费使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项目的规范化实施。   同时,要督促2012年度新立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各项目组要按照相关规定成立专家组,并及时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暨专家组会议,按照工作进度安排抓紧实施。   2. 实行项目专家组制度。   重点项目须按照要求(附件1)成立专家组。各承担单位和项目组要高度重视专家组的学术咨询指导作用,充分听取同行专家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关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调整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会议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   3. 实行项目年度汇报和中期检查制度。   为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督促并掌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各项目要在每年1月底前向科技部和主管部门提交项目上年度的工作进展总结报告。   同时,我司将对实施周期为5年的重点项目采取3+2的资助和管理模式,在项目执行的第3年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执行任务、中止执行或者调整任务。各承担单位和项目组要认真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如期开展工作。   4. 项目任务重大事项调整要依程序报批。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或参与人员变更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变更、项目延期验收等重大事项,项目承担单位会同项目负责人须在征求专家组及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报主管部门同意,并由主管部门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批准。未经批准自行调整的,须在事项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按程序如实汇报并报批。在项目执行期结束后,不再受理上述重大事项调整的申请,项目负责人自行承担有关责任。   5. 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各承担单位和项目组要严格按照《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0〕176号)(见附件2)等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参照《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在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按照项目预算书确定的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确需调整的,应当严格依据434号文件中规定的预算调整程序,在发生调整事项时,及时办理预算调整申请 项目执行期结束后,不再受理有关申请。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调整项目经费支出预算,特别是违规增加不得调增的科目支出或违规向非项目合作单位(以项目预算书中“承担单位研究经费支出预算明细表”中明确的合作单位为准)拨付项目经费。对于违反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等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6. 加强宣传和科普工作。   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成果的宣传和科普工作,认真总结项目阶段性成果并进行广泛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请各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所有新立项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上述要求进行项目执行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监督,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联 系 人:张 军 陈文君   联系电话:010-58881556   附件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成立专家组有关要求  2: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基础研究司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 湖北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湖北省科技厅按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功能定位和深化科技改革要求,进一步聚焦重点、择优择需、创新机制,部署新建和优化整合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等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体系化保障。一是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找准国家和湖北省重大需求战略结合点,分类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重大设施提升功能、开放运行;稳妥推进新建武汉光源、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设施;聚焦优势领域,加快推进光谷实验室、珞伽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等6个湖北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二是优化提升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求,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一体化布局。推进自然科技资源库和野外观测研究站等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实验动物管理,优化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科研条件保障机制。三是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建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麻醉、血液、呼吸、泌尿等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凝练储备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对象。四是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组建3-5家平台型、网络型、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带动,构建跨领域、跨区域、多主体协作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协同,促进在事高校与县(市、区)科技合作全覆盖。
  • 科技部公布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专家顾问组名单
    2013年7月30日,科技部网站上发布了&ldquo 科技部关于成立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第一届专家顾问组的通知&rdquo ,详情如下: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专家的学术指导作用,经研究,科技部决定成立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第一届专家顾问组。   专家顾问组由18位专家组成(详见附件1),由陈宜瑜同志担任组长,孙九林同志、刘旭同志任副组长。专家顾问组职责及工作机制见附件2。   请有关单位积极支持专家顾问组工作,为专家顾问组的相关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特此通知。   附件: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第一届专家顾问组名单   组 长: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   副组长:孙九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刘 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成 员:许志琴,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蒋有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 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方精云,北京大学,教授   孟 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 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鼎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尹 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黄大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胡志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刘碧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黄铁青,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2.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专家顾问组职责及工作机制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立项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以及专家评审结果,经研究,决定批准“我国优势产区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等40个项目立项(项目清单见附件)。   请有关单位按照《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0〕176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   附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年度立项项目清单
  • 首个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沪揭牌
    近日,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和国际转化医学论坛举行。当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在沪揭牌,标志着首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落户上海,并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据介绍,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分别由中科院院士陈竺、诺贝尔奖获得者J. Michael Bishop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等30多位知名科学家组成。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对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和科研体制机制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审议,并组织了首次面向全球的转化医学高端人才招聘面试会。   在国际转化医学论坛上,活跃在国内外医学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纷纷介绍各自在转化医学领域的最新工作进展及先进科学理念。论坛报告议题覆盖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感染与免疫性疾病等四大类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内容精彩纷呈。   据悉,此次由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与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活动,标志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建设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一个国际一流的系统性、规模化、集成化、开放共享的转化医学公共技术平台将正式落户上海。
  • 200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科技政策
    1 基础研究    美国:基础研究颇有建树,发现新的三夸克粒子,建造超大原子与混合型态分子、产生数十亿反物质粒子,研制超强激光、完成黑洞撞击合并模拟实验,发现许多重大天文现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2008年1月,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宣称,古代火成岩证据显示,板块漂移曾至少停顿过一次,而且这种停顿今后可能还会再次发生。该发现对板块漂移不会停止的传统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挑战。该所还在恒星HR4796A周围的宇宙尘埃中,首次发现太阳系外复杂有机分子Tholins(它是构建生命的有机生物分子的前身)存在的痕迹。研究此类恒星系统能为理解行星形成以及生命演化提供新思路。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宣布,新一轮为期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到来,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加剧,太阳风暴将在未来数年逐年增加,届时全球的电力系统,军用、民用航空通信,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甚至手机和银行自动取款机都可能受到干扰。   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打造出超强激光束,瞬间能量相当于用一面巨型放大镜将太阳射向地球的所有光束集中到一个沙砾上。该成果将为医疗和前沿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新武器。   3月,美国宾州大学科学家在距地球约75亿光年的牧夫星座,捕捉到迄今最为强烈的恒星伽马射线爆发,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在宇宙中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最明亮物质,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和宇宙大爆炸媲美。   美国科学家利用红外天文望远镜在太阳系发现最古老小行星。这3颗小行星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是未来太空探测任务的首选目标,通过收集和返回其样本,可深入了解太阳系在最初几百万年间的情况。   4月,美俄克拉荷马大学提出一种M维超立方体结构,有可能成为搭建纳米计算机的结构框架。M维超立方体是每个结点有M条连线的超立方体变量,M随计算需要的状态量的个数而定,它能像积木一样,搭建任意大小和复杂度的逻辑门。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探测到一个距地球114亿光年,尚处于婴儿期的星系团,这是迄今所知的最远星系团。这个名为LBG-2377的星系团由三个星系融合而成。该发现为研究最亮星系团祖先的属性和组成个体提供了难得机会,也为验证大星系由小星系互相作用融合而成的星系形成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   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首次按照广义相对论,成功完成世界首次三个黑洞撞击合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个黑洞在彼此撞击之后可以合并为一个黑洞,而且将会辐射出独特的重力波。黑洞撞击现象在宇宙恒星丛中时有发生,所带来的能量冲击是宇宙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现象。   5月,近30年来的主导理论“后增薄层假说”遭到挑战。美科学家通过重新构建地球构造模型,发现地幔中分布有钯和其他亲铁元素,证明地球在形成的阶段,除了陨石轰击外尚有其他方式。   6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证明存在一种称为激子的粒子,因其在衰变时可发出闪光,有可能被应用于一种新形态的运算,从而加快通信速度。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给予2006年8月被“逐出”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以正式身份。今后凡是位于冥王星外侧,又不满足行星标准的类似冥王星的天体都将被称为“冥王星型天体”(plutoid)。其定义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星体。   7月,美国普渡大学创造出一种混合形态分子,其量子态可人为操纵。以此创造量子比特,将使半导体领域量子计算机的大门自此敞开。   继丹麦物理学家波尔1913年首次创立氢原子模型后,美国莱斯大学利用高激发态里德伯原子和一系列脉冲电磁场,成功获得直径接近1毫米、与波尔的经典力学原子模型极其相似的超大原子。该成果对未来计算机开发,经典和量子混沌学的研究,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古老的NGC6791星团中存在不同年龄的恒星群,这一结果可能从根本上挑战估算星团年龄的传统方法,意味着白矮星的演变机制还存在未知之谜。   美国钱德拉X射线中心7月宣称,美天文学家找到一种给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称重”   的新方法,并在计算NGC4649星系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中得到验证。该法借助钱德拉X射线观测数据,利用“质量—温度峰值”效应计算出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其推算结果与传统称重方法一致,确认了称重的准确性,在天文学上意义重大。   美国能源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第一次探测并测量出底偶素(由正反底夸克构成的束缚态)家族能量最低的粒子ηb。这是首次在底夸克系统中观测到Υ(1S)与ηb之间的超精细分离,将对理解基本粒子的强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8月,“哈勃”太空望远镜完成环绕地球的第10万圈飞行。“哈勃”于1990年4月24日升空,   向地球传送了无数珍贵照片,被认为是改写天文学教科书的最重要太空观测器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通过对围绕银河系旋转的黯淡小星系发出的光线进行观察,成功找到迄今质量最小的星系。这些星系属于矮星系,尽管其亮度和外形迥异,但质量却惊人一致,约为太阳的1000万倍。这些星系可能是最小单元的暗物质组合,该研究对揭密暗物质很有帮助。   9月,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发现一个新的三夸克粒子,名叫Omega-sub-b(Ωb)。该粒子由两个奇异夸克和一个底夸克(s-s-b)组成,是质子的“远亲”。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夸克如何形成物质,也使“重子周期表”更为完善。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宇宙最“暗”星系———银河系中名为Segue1的伴星系,其中包含的可见恒星数量少得可怜,亮度极低,是银河系的十亿分之一,但因暗物质在其质量构成中占统治地位,质量却大得出奇,是迄今发现的暗物质所占比例最大的星系。发现类似Segue1这样的超暗星系,将为研究宇宙间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线索。   10月,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并非完美球体,体形有点扁,其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大,而且太阳表面比较粗糙,存在称作“瓜皮纹”的褶皱。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利用短脉冲、高强度激光照射1毫米大小的黄金,产生数十亿反物质粒子样本,使反物质研究到达一个新领域,今后可以借助短脉冲激光得到比其他实验方式多得多的反物质粒子。   两个天文学家小组2008年11月13日宣称,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到太阳系以外的4颗行星照片。过去已发现3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但都依靠间接手段。这次发现是哈勃望远镜最新的一次重大发现,是在探寻类地行星以及查清其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德国:基础研究收获颇丰,测出移动单个原子所需的力,物质第五态研究获突破性进展,从粒子学角度证明爱因斯坦质能公式,发现超导材料存在能量空隙,制出世界最快阿秒级光脉冲,参与绘制世界最大宇宙3D图。   2008年3月,美国IBM公司专家和德国科学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测出移动单个原子所需的力:拿起一枚3克重的铜制硬币大约需要0.03   牛顿的力,这大约是在金属铜表面移动单个钴原子所需之力的20亿倍。这是世界上首次获得移动单个原子所需力的相关数据。   10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措尔豪森因在研究子宫癌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和另外两位法国科学家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这是德国科学家阔别9年后再次获得该奖项。他在1983年和1984年期间发现lPapillomaviren病毒,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在粘膜和皮肤上形成肿瘤,如子宫癌。根据这项发现,2006年医学界已研制出一种针对这种病毒的有效免疫药。   物质除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四态外,还存在“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德国美因茨大学对物质第五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成功观察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中单个原子的空间分布。这一成果将加深对物质第五态的了解,并可应用于对超新星爆发与黑洞的模拟研究。   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最快的阿秒级光脉冲,其闪光时间仅为80阿秒(1阿秒为10-18秒),可被用于捕捉激光脉冲的影像及观察较大原子周围的电子运动。以此为基础,仄秒光脉冲也终将实现,届时可捕捉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影像,原子单位将不再神秘。   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在对铅和铌的超导性能测试中发现一些新细节:电子在超导体费米表面运动时会构成能量空隙,大小与费米表面的形态有关。发现超导材料存在能量空隙是对超导理论的完善,有助于对超导材料加深研究。   多国天文学家正在绘制迄今世界最大的宇宙3D图,称之为“斯隆3计划”,是最新的太空探测项目,目标是绘制距地球80亿光年之遥的上百万个发光星系的位置,也   是第一次试图探测星系间气体丛。结合超新星的观测资料和其他天文学数据,“斯隆3计划”将对宇宙谜团提供解释,揭示暗能量之谜。   凭借“蓝基因”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法国、德国和匈牙利物理学家发现:95%的质子质量由夸克和胶子的能量转化而来,以此确认了描述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有效性,并从粒子学角度证明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完全合理。标志着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的研究已具备一定成熟度,允许在超越当前模型的情况下,进行基础物理的新探索。   英国:基础研究可圈可点,构建标准粒子物理学模型,在保形映射数学领域取得突破,天文学研究收获甚多,协同他国绘出首张暗物质路线图。   英国科学家协同日美合作伙伴,利用超级计算机构建了标准粒子物理学模型。该模型比以往更为精确,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最成功的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使标准模型理论离基础物理的完全理论越来越近。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保形映射数学领域取得突破,改善了“施瓦茨-克里斯托费尔”公式,使这一公式能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保形映射是复变函数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也是重要的数学理论工具,可用于许多领域,如复杂机翼气流模型构造,神经系统研究等。   英国卡迪夫大学天文学家归纳出宇宙星系之间的共同特征,意图打造关于星系形成的通用规则。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这200个星系的亮度、形状、大小以及含气量等所有特点都各不相同,但这些特点都受到质量控制,只要测定某星系的大小,就可推导出该星系亮度、含气量等值。以此规则为契机,应重新审视宇宙的演化行为。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众多红色漩涡星系,推翻了红色星系多为椭圆星系的理论,填补了对宇宙认知中“迷失的一环”。   英国杜伦大学成功观测到一个距地球5亿光年,名为REJ1034+396星系中的巨大黑洞正向外放射强烈的X射线脉冲。小型黑洞放射X射线脉冲十分常见,但这是首次在超大型黑洞中确认同种脉冲放射现象,将有助于理解更多超大黑洞的成长活动,并为未来破解少数超大黑洞放射X射线脉冲的真正原因奠定基础。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发现迄今温度最高和运行速度最快的一颗行星———WASP-12b,其表面温度高达2250℃,已和某些恒星的温度相当。其体积约为木星的1.5倍,与自己恒星的距离约为地球距离太阳的1/40,围绕自己恒星运转一周只需一天。这一发现将挑战目前行星距离自己围绕的恒星最近距离的有关认识。WASP-12b的体积也不容易解释,其最大直径是木星的1.8倍,数值超过了理论能够解释的范围,令人惊愕不已。   一个有英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科学团队用计算机模拟了银河系的形成和进化过程,输入了各种对暗物质的预测结果,结果产生出首张暗物质藏身何处以及如何探寻它们的宇宙图。研究小组已向费尔米天文望远镜提供了这张探寻暗物质的详细路线图,供其按图索骥。   日本:天文学研究获较大进展,绘出全月球地形图和月球背面重力场图,发现最遥远的活跃“造星”星系,提出海底是地球的“第三生物圈”,成功产生μ介子束,2008年诺贝尔奖出现丰收年。   美日科学家2008年1月2日宣布发现白矮星AEAquarii自转时会放出高能量X射线,挑战了以往认为白矮星是一种晚期恒星,会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的共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008年1月10日宣布,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对月面下的地层进行成功探测,声呐捕捉到月表地下500米、密度和性质不同地层重叠的多个反射面,有助于了解月球演变过程。进而绘制出了全月球地形图和月球背面重力场图。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和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利用放射性离子加速器,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加速两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铟123和钡143,有助于探究超新星爆发时的元素合成。   美日科学家2008年7月表示,在距地球约123亿光年的区域发现一个新的罕见“怪物星系”,以比银河系快数百倍的速度产生星球,是迄今发现的最遥远的活跃“造星”星系。这个在宇宙诞生14亿年之后出现的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宇宙形成初期暗黑物质和气体的密度在宇宙的各区域中分布不均所致,这对研究星系形成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星系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自我逐渐成长。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证实,在海床350米以下缺乏氧气与养分的海底淤泥中,生存有大量古生菌。据推算,这些微生物的数量相当于地面所有植物的1/6。海底的地下实际上是一个堪与陆地和海洋相媲美的“第三生物圈”。这对解开生命进化与生物适应环境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及益川敏英,以其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共同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则因对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研究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科学家靠原子力显微镜,在室温下用12个直径0.7纳米的硅原子排列出了迄今世界最小的字母符号———硅元素的符号“Si”。这项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半导体性能,或设计精密程度达到原子级的集成电路。   从仙女座星系中心开始,大量恒星汇聚成带状,绵延40万光年,酷似星系中心涌出的一滴眼泪。日美联合研究小组提出推测:“眼泪”是10亿年前撞击仙女座星系的小星系的残骸,大概在距今约5亿年前成形,在未来数亿年后将会变成圆形。   日本大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的核心设备2008年12月23日启用,首次成功产生μ介子束。利用该装置可探究物质的细微构造,帮助开发新药、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燃料电池新材料等。有关科研机构已获准利用J—PARC开展61项课题研究。   法国: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就,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获取黑洞深处观测信息,位于法国、瑞士边境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   2008年4月,一国际研究小组成功获取迄今关于黑洞深处最清楚的观测信息,确定出自黑洞的粒子束的形状与理论推测的完全相符,证明特大质量的黑洞喷射出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状,提出扭曲的磁场推动和限定了从黑洞喷出的粒子束。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共同发现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一道,荣膺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欧洲空间局进行的太空实验表明,暴露在极端脱水和强烈宇宙辐射的太空真空中的缓步动物(俗称水熊虫,一类极微小动物,属于多细胞无脊椎动物)仍能顽强存活,这是第一种经实验证明可在太空条件下存活的动物。水熊虫生命力极强,几乎存在于地球所有的生态系统,可经受反复脱水而顽强存活。科研人员希望弄清水熊虫拥有超强生命力的秘密,有关其遗传物质修复的知识,对医药研究将有重要价值。   9月10日,第一束质子束流被注入位于法国、瑞士交界的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标志着LHC正式启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项目被称为近年来世界规模最庞大的科学工程,LHC利用高速粒子束相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重建“大爆炸”后的宇宙形态,是世界目前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该研究项目,总投入约80亿美元。   加拿大:打造出世界最强大电子显微镜,超固体现象研究取得突破,发现一颗正常脉冲星经过剧烈变化变成磁星。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发现,一颗正常的脉冲星经过剧烈变化后,变成一颗磁星。这种磁星是恒星的一个变型,之前从未被观测到。脉冲星和磁星同属中子星,是超新星死亡和爆炸后的形成物。银河系内已知的脉冲星超过1800颗,但磁星的数量要低很多。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通过实验发现,温度条件越低,冷却固态氦表现得越硬。在研究可能存在的新物态———超固体现象上取得新突破。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打造出目前世界最强大电子显微镜———提坦80—300立方体,其威力相当于哈勃太空望远镜,具有空前的清晰度,能轻易识别原子,测量其化学状态。有助于在基础生物学和物理学领域导致许多新发现,更好地了解疾病特性,探索医治疾病的新线索。探测固体材料的原子水平结构,用于帮助制造更加有效的照明设备和更好的太阳能电池,研究蛋白质和针对癌症治疗的送药材料。将评估大气微粒,帮助制造更轻和更结实的汽车材料、更有效的化妆品和更高密度的存储器。   俄罗斯:保持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12家俄罗斯研究所约700位物理学家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联手他国制成由硅28构成的完美球体。   2008年,俄罗斯政府继续保持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2008年是俄政府制定的2008—2012基础科学研究五年计划的第一年。2008年初,俄制定了2008年至2012年的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其中规定,俄政府将在2008年至2012年间投入2500亿卢布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9月1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俄罗斯科学家对该项目的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共有12家俄罗斯研究所约700位物理学家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被认为是目前世界基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由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阿伏伽德罗计划”获得重要进展,制成由硅28构成的完美球体。其诞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科学家希望借其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极有可能取代已经沿用近120年的重量标准。   南非:开展一系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启动古人类学国际合作研究。   南非拥有巨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正在开展一系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当地居民,大多围绕如HIV和结核病等易感性疾病,以及药物的新陈代谢进行。   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西部山区的一系列考古遗址被称为“人类摇篮”遗址,这里发现的人类先祖化石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斯泰克方丹岩洞是全球南方古猿化石最丰富、年代最古老的遗址,迄今已发掘出600余件人科化石、9000余件石器和丰富的动物化石。2008年,南非金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式启动古人类学国际合作研究。 2 科技政策   美国:加强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航天和海洋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美国竞争力法案》的实施。   2008年,美国联邦预算加强了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航天和海洋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对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保持稳定,但同时对研究重点有所调整。还组织了关于未来国家科技政策的讨论,更加关注《美国竞争力法案》的实施、科技外交以及科技决策等问题。   2008年,美国出台了《美国海洋大气局2009—2014战略计划》,确定了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统、气候变化、天气和水文、海洋和空中交通等4个重点领域,提出加强卫星建设、增强船队和飞行服务能力、整合对地观察系统、提高自身素质等措施。   2008年间,美国各方对未来国家科技政策进行了探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举办了题为“科技与美国竞争力:进展和展望”的国家科技峰会,提出全面实施《美国竞争力法案》及其经费投入目标。伍兹威尔逊中心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2.0版》报告中,建议美下届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的职能,建立以国家科技委员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创新和竞争力委员会、国家科学院系统、联邦—州科技委员会为架构的总统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   当前美国正着力加强科技外交的统筹协调、重视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以保持科技的全面领先优势,以能源、环境、健康等为优先目标开展全球合作。其对外科技合作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保持并继续提高美国的科研水平 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帮助美科学家超越国界进入世界前沿科学 用好科技人才:支持美国科学家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合作,提高美国的科学生产力 增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通过访问、交换、移民的方式,使其他国家的优秀科学家为美国的强大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支持来提升国家安全: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科技能力来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和经济持续繁荣 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美国科技发展: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放,结合自身资源寻求科技发展机会,从而加速提升美国科技发展进程。   作为国家战略的延续,美外交政策也做出相应调整,认为应该放宽外国学生和学者赴美签证。在签证申请中,有40.5%是工程、物理、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专业,这些学生学成后可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还可带来不同的文化和经验,有利于科技创新。美国两院正酝酿新的法案,放宽外国专业人士赴美签证。   2008年,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系统的科技政策,认为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变革性力量,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改善卫生与健康、提高教育质量、确保美国保持世界创新中心地位,以带动经济增长、增加高质量就业、创造财富。他承诺新一届政府将是拥护科学技术的政府,将致力于投资科学,促进自主创新,鼓励美国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独创性和企业家精神,确保美国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并承诺增加政府对科技的直接投资,重点是基础科学、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卫生健康、农业先进技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劳动力培训、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等。   俄罗斯: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民用科学拨款逐年递增,科技人才外流现象大幅减少。   2008年,俄罗斯政府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民用科学的拨款逐年递增,2008年约为1250亿卢布。由于资金投入保持上升趋势,科研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提升,俄罗斯科技人才外流现象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海外俄罗斯科学家回流祖国。   6月,俄政府审议通过“俄罗斯创新产业科学与科学教育人才”2009—2013年联邦专项计划,准备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吸引青年专家从事科研创造,包括保障科研项目的拨款、恢复支持青年人从事科研创造的机制等。   11月,并支持各人类科学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而制定《天文地理优势法案》是为了保留和保护南非境内那些适合光学天文学和射电天文学研究的独特的地理区域,并就南非重要的天文学研究优势区域所涉及到的事项提供政府间合作和公众咨询。包括为南非天文学及其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培养技能、能力和专家人才 勘查并保护那些适合天文学研究的地理区域 为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天文学优势地理系统提供框架,以恰当地保护、保留和管理那些因为条件独特(如高大气透明度、低水平光污染、低人口密度以及极小的无线电频率干扰等)而特别适于开展天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地理区域 授权南非科技部参与天文学优势区域的保护工作,并协调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天文学研究。   另外一部议会审议已通过,正在等待总统签署的法案是《南非航天局法案》。根据该法案,南非将成立国家航天局,推动太空的和平利用以及与太空活动相关的国际合作,支持建立在政府政策框架内有益于太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培育和开展太空科学、通讯、导航和空间物理研究,通过人力资本发展超越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南非的科学、工程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008年4月,《先进制造技术战略(AMTS)》旗舰项目展在比勒陀利亚举行。通过实施AMTS,南非在轻型材料、先进电子、先进生产技术(如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数字和微型制造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众多最新成果,使汽车和航空零部件产业、电子产业、核产业以及下游矿业部门受益。南非政府今后还将设立生物复合材料、传感器技术、钛金属和核技术等能力中心,使AMTS成为培育未来竞争力,为制造业提供机会的有力杠杆。
  • 盘点“国之重器”!“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名单出炉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提出,未来20年,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例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进入“十四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战略导向、应用支撑、前瞻引领、民生改善方面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名单1 战略导向型建设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型低速风洞、海底科学观测网、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2 应用支撑型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3 前瞻引领型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4 民生改善型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等。此外,仪器信息网注意到,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省已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方向。如浙江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广东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聚集”和“谋划一批、建设 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河南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建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在省内布局实现零的突破。各省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名单省份相关描述北京突破怀柔科学城。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科学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面对战略必争和补短板领域,预研和规划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设施建设,推动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重庆加快推进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推动超瞬态实验装置建设,加快研究论证、启动培育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长江模拟器、积声科学装置、无线能量传输与环境影响科学工程、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科学装置、低重力科学研究基地、极端环境生命实验装置、强动载生物致伤模拟系统、多维态分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等后备项目。河北支持涿州国家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筹划布局氢冶金、先进材料、合成生物研究等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材料和新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山西逐步推进12-14km的试验线建设,争取将高速飞行列车工程试验线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辽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基于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设施、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设施群、特殊钢全生命周期研发测试平台。江苏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水平,推进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建设,重点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极地环境与动荷载模拟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重大平台。浙江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安徽全面提升拓展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性能。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谋划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BEST)、G60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江西重点推进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发酵工程基础设施、超高温材料基础设施、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磁约束聚变与材料改性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河南新建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交变高速加载足尺试验系统、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智能医疗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灌溉技术创新平台。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湖北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作物表型组学、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或加快建设。统筹谋划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武汉光源、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沼山长基线原子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预制。加快超算中心、科技创新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湖南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国家IPv6应用创新研究院、中国南方区域域名解析研究中心。构建工程化基地、数据共用库、检测评价中心等基础设施。广东信息科学领域: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装置(深圳)、鹏城云脑智能超级算力平台、珠海智能超算平台等。生命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谋划建设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等。材料科学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装置等。海洋科学领域:加快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谋划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备、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等。能源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基础物理领域: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航空航天领域:推进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四川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生物医学、深地科学、天文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转化医学、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云南推进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科学设施建设,为医药研发、动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设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构建我国自主脉冲星时间体系核心装置;建设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磁场测量精度达到国际4米太阳望远镜标准;建设云南省超算中心,支撑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陕西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超大规模复杂电磁特性模拟与表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结构服役安全试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青海推进建设国家盐湖技术创新中心、天文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西加快建设“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海基一号),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初评专家名单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初评专家名单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初评会将于2014年8月21日在北京召开,现将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2014年8月18日   附件: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初评专家名单 序号 姓 名 职称 单 位 备注 1 陈宜瑜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顾问组成员 2 许志琴 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 顾问组成员 3 蒋有绪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保护研究所 顾问组成员 4 王 浩 研究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顾问组成员 5 孙九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顾问组成员 6 尹 岭 研究员 解放军总医院 顾问组成员 7 黄大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顾问组成员 8 孙 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顾问组成员 9 宫辉力 教 授首都师范大学 顾问组成员 10 黄铁青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顾问组成员 11 薛建辉 教 授 南京林业大学 12 孙 航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3 王英典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 14 王纪华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5 白林泉 教 授 上海交通大学 16 程远平 教 授 中国矿业大学 17 琚宜文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18 张奠湘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 张英鸽 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20 刘金华 教 授 中国农业大学 21 张 建 教 授 山东大学 22 曹务春 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23 李 勇 教 授 北京大学 24 金征宇 教 授 江南大学 25 李 忠 教 授 华东理工大学 26 袁增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7 蒋跃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8 杨桂山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9 范欣生 教 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30 王新宴 研究员 空军总医院 31 蔡庆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32 柴团耀 教 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33 李跃华 主任医师 西苑医院 34 黎 健 研究员 北京医院 35 万必文 研究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 36 李增元 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37 罗志福 研究员级高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38 过常宝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 39 毕少兰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 40 付碧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41 肖 杭 教 授 南京医科大学 42 张 勤 教 授 长安大学 43 江大勇 教 授 北京大学
  • 科技工作今年聚焦重大基础和前沿科学任务
    1月12日讯 科技部网站今天发布了《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2015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发现新增长点。   《意见》提出,今年将着重部署若干重大基础和前沿科学任务,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将重点加强脑科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战略部署以及纳米、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全球气候变化、&ldquo 深空&rdquo &ldquo 深海&rdquo &ldquo 深地&rdquo &ldquo 深蓝&rdquo 等重大科学研究前瞻性布局。《意见》强调,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面,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方面,加强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络、遥感与导航、生物等领域的部署和研发,实现关键部件技术突破,提高系统集成能力。   围绕现代制造企业管控、智能车间、高端成套工艺装备、制造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内容进行重点部署,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部署生物育种、农机装备、信息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实施粮食丰产、渤海粮仓等科技示范工程。   为了促进上述目标的完成,《意见》强调了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的市场导向实施机制,优化整合基地和人才专项,加强区域创新分类指导,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同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创新发展国际空间。
  • 科技部: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联合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p   科技部官网近期发布《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提出将 strong 探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在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围绕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科研攻关的重大任务需求,加快部署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形成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安排,围绕媒体融合、超声医学、组分中药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方向,新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同时, strong 完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对接机制,共同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资助论文发表,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打击论文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开展清理学术“黑中介”的清网工作。 /strong /p p   具体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strong /p p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19年9月11日至11月25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对科技部党组开展了常规巡视。2020年1月3日,中央巡视组向科技部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p p    strong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 /strong /p p   科技部党组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最坚决的政治态度、最过硬的政治作风,坚决扛起巡视整改政治责任,把巡视整改的成效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作为检验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的标尺,扎实做好整改部署,加强工作调度推进,强化整改督促检查,立行立改、持续整改,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p p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p p   1月3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向科技部党组反馈意见的当天,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立即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部署落实巡视反馈意见和整改要求。1月9日,科技部党组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研究整改措施。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召开后,科技部党组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赵乐际同志在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整改措施。5月15日,科技部党组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结合巡视反馈意见认真对照检查,主动认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把巡视反馈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强化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党组成员自身责任。通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技部党组进一步深化了对巡视反馈意见的认识,强化了巡视整改的紧迫感责任感,夯实了抓好巡视整改任务落实的思想基础。 /p p   (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加强巡视整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部署。 /p p   科技部党组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巡视整改工作,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整改负首责,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按照分工承担分管领域的整改责任,带领分管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任务,确保整改成效。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对照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指出的4个方面58项具体问题表现,研究制定了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任务台账,确保“全覆盖、无遗漏”,逐条提出整改“硬措施”,逐项明确时间进度、牵头部领导和主责司局,形成165项具体整改措施的成果形式。把巡视整改与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有机结合,与上轮巡视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有机结合,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完善制度有机结合,靶向治疗与固本强基相结合,坚决克服整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又形成“长久立”的机制,全面、系统推进整改。对照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反馈的问题、巡视工作专项检查反馈的问题,分别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统筹实施、一体落实。 /p p   (三)压实整改主体责任,扎实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巡视整改摆在当前科技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党组会、专题办公会、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书面报告等多种方式每周调度整改进展,对整改思路进行深入研讨、明确方向,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策,对重点任务进行督促提醒、强化责任。在整改过程中,部党组及时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巡视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汇报整改思路和工作进展,自觉接受监督,主动争取指导。 /p p   党组书记发挥表率作用、以上率下,重大任务带头抓,难点堵点直接抓,进度时效具体抓,从部署到协调再到督办全链条各环节不留死角,并要求党组成员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牵头抓好分管领域的巡视整改任务。党组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以推进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听取分管单位整改任务落实情况汇报,指导各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推进整改工作,对需要跨部门协调的整改任务主动带队上门沟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科技部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发送督办单、电话催办、实地调研、现场核查等方式,强化对巡视整改的督查督办,每周报送整改台账,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 /p p   (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切实履行监督责任,督促科技部党组抓好巡视整改。 /p p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督促巡视整改部署要求,坚决履行巡视整改监督职责,在抓好自身整改的同时,督促科技部党组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加强对巡视整改的靠前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着力推动在抓整改落实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实现了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有机结合、同向发力。及时向科技部党组传达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纪委关于巡视整改的最新部署要求,提高巡视整改思想认识。督促科技部党组制定巡视整改工作方案,逐条核对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促科技部党组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与科技部每位党组成员谈话谈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就推进落实巡视整改与科技部党组开展专题会商,审慎研究专题会商意见,指出23个具体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并向科技部党组发出监督建议函,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巡视整改监督机制,定期听取巡视整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就巡视整改重点问题专门调研约谈科技部党组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先后4次召开巡视整改督促会、调研会,现场点评进展,指出差距和不足,提出明确要求,督促责任落实。指导科技部党组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的要求等制度,深化巡视整改成果运用。 /p p   (五)以巡视整改促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科研攻关进展检验巡视整改成效。 /p 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调整组织领导方式、转入“战时”工作状态。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科技部牵头会同12个部门成立科研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目标,瞄准一线防控救治的紧迫需求,成立疫苗研发、药物研发、检测试剂等10个重点工作专班,明确5大主攻方向,形成有效的应急攻关机制。启动实施100多个科研攻关应急项目,取得一批务实管用的科研成果,成为巡视整改阶段性成果的一大亮点。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满足国内大量检测需要,同时为世界各国抗疫提供支持。通过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研发进展走在世界前列。迅速筛选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并组织开展病毒溯源。召开16次主题新闻发布会,积极向社会发布权威、专业、科学的防疫信息。 /p p   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科技部党组研究建立了统筹推进疫情期间工作的组织机制,党组书记负总责,设立3个工作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巡视整改和日常业务、监督检查,确保巡视整改等各项重大任务有序推进。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实施九项行动,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p p   通过巡视整改,科技部党组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强化了“两个维护”的责任,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领会,增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导谋划科技工作、制定政策举措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履行职责使命、担当作为的水平,强化了大局意识,主动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工作,更好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勇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重任,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机关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重要批示上,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部党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凝聚力,坚决贯彻落实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淬炼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在组织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中,有的同志从除夕就开始连续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彰显了巡视整改激发的责任担当。 /p p    strong 二、坚持刀刃向内,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strong /p p   截至目前,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工作方案确定的165项具体整改任务的成果形式,应完成的104项,已基本完成 年底前应完成的33项,均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需要持续推进的28项,都在按计划进行。 /p p   (一)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履行职责使命的能力。 /p p   1.针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够系统扎实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从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制度保障着手,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调度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组集体学习研究,党组成员会前认真准备,会上充分研讨、凝聚共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今年已专题集体学习30余次。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办理责任、要求、流程,突出党组主责和党组书记首责,实化细化落实举措,加强督办和过程管理,把办理过程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落实重大任务的过程。 /p p   2.针对科技工作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围绕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理顺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持续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制度体系,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新机制。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紧扣关键科学问题,凝练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2020年度项目。按照新的项目形成机制和管理要求,研究制定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对项目的总体共性要求、组织实施各方职责以及主要管理程序进行制度安排。按照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要求,组织开展“十三五”首批结题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p p   3.针对全局意识不够强、协调不够有力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强化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提高政治站位、视野格局,站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发挥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作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积极研判和谋划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主动向党中央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设计、基地平台布局等方面,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履行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管科技日报社职责,推动形成协同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4月23日,召开党组会专题听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日报社关于中央巡视整改工作进展的汇报。完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对接机制,共同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科技部党组代管科技日报社的职责,重点加强科技日报社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贯穿科技日报社发展布局的全过程,结合巡视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制约科技日报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p p   4.针对统筹规划基础研究不够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4月29日,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从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项目管理改革等5个方面提出重点举措。探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在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围绕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科研攻关的重大任务需求,加快部署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形成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安排,围绕媒体融合、超声医学、组分中药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方向,新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5.针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学风建设不够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重要契机,采取正向宣传引导与严肃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作风学风建设力度。2月14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以科技部等六部门名义向社会发布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五倡导”,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勇立新功,引导科技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2月17日,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规范财政资金资助论文发表,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2月18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打出高校破除“唯论文”的“组合拳”。以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为重点,查处并公开了一批违背科研诚信的案件处理结果。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打击论文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开展清理学术“黑中介”的清网工作。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系列丛书,包括“爱国”“创新”“求实”等6册,现已出版《科学家精神· 爱国篇》,详尽记述了32位科学家生动感人的爱国事迹。在《科技日报》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对40余位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进行了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良好环境。 /p p   6.针对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着力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优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组织开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试点,努力消除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组织开展科研人员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科研人员对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政策的诉求,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关政策落实举措。持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在权力下放的同时,着力解决政策不衔接、不便利等难题。 /p p   (二)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狠抓战略部署落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p p   1.针对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强化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一岗双责”意识,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部署、落实责任等方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党组书记亲自抓党建,主持召开专题党组会研究党建工作,审议党建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系统部署。制定《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2020年度科学技术部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任务分工》,对党组书记、党组成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作出制度规定和具体安排。制定《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谈心谈话工作的规定(试行)》,建立党组书记与下级党组织“一把手”谈话机制。将科技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调整为科技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突出部党组主体责任,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强化对下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p p   2.针对防范廉政风险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强化对直属机关纪委的领导,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组书记定期听取直属机关纪委关于问题线索处置的汇报,对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坚决查处各类腐败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对项目评审、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等权力集中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廉政监督。以“严守纪律规矩,创建模范机关”为主题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召开科技部2020年警示教育大会,党组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明确要求,以案为鉴、以案示警。 /p p   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先后2次主持召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全体委员会议,4次召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会,研究解决直属机关纪委监督执纪弱化问题。统筹使用部系统各党委、党支部纪检干部,增强监督执纪力量。制定直属机关纪委加强对基层纪委领导的办法、直属机关纪委执纪审查工作流程等,持续健全纪检工作制度。多次组织召开纪检干部学习会议,抽调纪检干部参与执纪审查和内部巡视,为纪检干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创造更多机会。 /p p   以政治监督为导向大力提升内部巡视质量,着力完善巡视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科技部巡视队伍建设,为科技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调整科技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建立巡视工作人员库,作为组建巡视组的人员“蓄水池”。修订印发《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巡视工作办法》,完善政治巡视的工作规范和任务内容,对照“四个落实”,结合“三定”职能,加强对科技部所属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的检查。 /p p   3.针对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制定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的工作举措,明确提出在疫情防控、科技扶贫、重大调研、监督检查等方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求。持续巩固完善部系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措施,把为科研人员减负作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力争取得让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满意的整改成效。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全面梳理与科研一线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定向清理和专项整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2.0”)。制定科技工作重大专题调研工作方案,对党组成员多到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地区调研实践形成机制性安排。将政策制定过程中征求和吸纳一线意见作为规范性文件审查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障政策制定和落实有效反映科研一线声音。 /p p   (三)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p p   1.针对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党组坚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集体领导制度,严格执行党组工作规则,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进一步提高党组民主决策的效率,以上率下、形成合力。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高质量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开门见山讲不足,实事求是点问题,真正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p p   2.针对选人用人工作不够规范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干部管理和队伍建设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细化整改措施。调整优化副局级领导职位综合评价指标,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事谋发展”导向,进一步突出对担当作为情况的评价。印发《关于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总体思路、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及抓好落实的工作要求。面向长远对部系统干部队伍梯队结构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优秀青年干部表现,形成部系统优秀青年干部储备库。加强干部人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今年已召开人事工作通气会及印发书面通报材料20余次,推动人事工作公开透明,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p p   3.针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抓好个人事项报告工作。严肃处理个别领导干部瞒报个人有关事项的问题。深入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2020年个人有关事项集中填报工作通知部署,分级组织开展39场集中培训,600多名报告对象参加,层层压实责任,认真学习相关法规,要求按规定做好填报工作和审核工作。全面梳理近三年科技部系统各单位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结果如实报告率情况并进行通报,要求如实报告率较低的单位认真反思、查找原因、切实整改。结合人事通气会等方式,通报科技部个别干部因瞒报或漏报影响提拔任用、职级晋升的案例,切实加大警示力度。 /p p   (四)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坚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大力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p p   1.针对落实党建责任意识不够强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党建抓不好、业务上不去”的理念,增强做好机关党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到“一个带头”,践行“三个表率”。修订《科技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更好发挥党建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党组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于7月1日以“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为主题向全体党员、干部讲党课。强化对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党组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党组加强对直属机关党委的领导,带领机关党委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研究党建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落实党建责任工作部署、任务细化、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全流程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党建责任落实。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机关党务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轮训。 /p p   2.针对机关党建存在薄弱环节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自觉对标对表,着力解决机关党建“淡化、弱化、虚化、软化”问题,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活动,部领导带头为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组织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文件选编》,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领会政治机关的深刻内涵。制定关于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做好巡视整改任务中党建突出问题整改等工作的通知》,对基层党组织“过筛子”,将查找出的“灯下黑”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台账进行集中整治。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一支部一策”的方式大力建设“四强”支部。组织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和评比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强化对青年党员的理论武装,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专题学习,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引导青年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 /p p   3.针对事业单位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着力从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入手,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领导。指导5家设党委的事业单位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三重一大”经党委会决策规范化。指导设党支部的事业单位制定加强党的领导工作方案,突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 /p p   4.针对有的学会协会党建工作存在盲区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立行立改,对所属各学会协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及时补足短板。疫情防控期间,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先后2次为学会协会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决策部署。直属机关党委、学会协会所在党委分别派人全程参加学会协会党支部学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会协会主题教育。在统筹巡视整改和疫情防控工作中,重点加强对学会协会党建工作的领导,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提高学会协会党支部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加强对学会协会的管理,强化学会协会党建在科技部系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纳入科技部党建工作整体布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党建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指导督促相关社团、基金会开展章程修订工作,完善党建相关内容。 /p p   (五)统筹推进巡视、审计指出的问题整改,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后半篇文章”。 /p p   1.针对借用人员较上次巡视整改后不减反增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在深入摸底、分析成因基础上,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借用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全面暂停机关和事业单位新借用人员审批,清理期间原则上到期人员一律不得续借,确保借用人员只出不进、数量只减不增。印发《科技部机关和事业单位借用人员管理办法》,从严要求统筹管理部系统各单位借用人员,构建加强借用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p p   2.针对审计指出的行业协会违规收费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已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研究形成处理意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要求各社团、基金会提高认识,引以为戒,强化自身管理。督促委托管理单位加强监管指导,做好对重要事项的审核把关。 /p p    strong 三、强化成果运用,持续推进整改,以巡视整改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strong /p p   目前,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些整改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制定出台的制度文件还需要在落地见效上下更大功夫,整改成效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下一步,科技部党组将推动巡视整改不断向纵深发展,把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把巡视整改期间形成的优良作风保持好、把巡视整改的工作方法运用好、把持续整改的任务完成好,扎实推动科技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p p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p p   继续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学习主线,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理论学习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进一步落实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深入研讨上下更大功夫,加强融会贯通。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思想内涵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工作,开展系统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意图,为科技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精准到位落实落地。 /p p   (二)把政治机关的旗帜高高举起,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又快又好落实。 /p p   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调度工作进展,研究推进举措,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和办理机制,形成办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标准流程,实现贯彻落实工作又快又好。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完善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p p   (三)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带动科技工作全面提升。 /p p   推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举措落实,加快形成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快制定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能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投入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引进机制和有效载体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制度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民生领域的科技攻关,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 /p p   (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加强党组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部党组民主决策的效率,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部党组带头贯彻执行党章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层层压实基层党组织书记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领导,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加强学会协会党建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大格局,与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检查。自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政治监督和业务指导,强化直属机关纪委执纪审查能力建设,严肃惩治科技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聚焦科研管理体制弊端和问题,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机制。坚持政治监督定位,用好巡视“利剑”,推动内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p p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方式:010-58881800 邮政信箱: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科技部机关党委 电子邮箱:jgdw_dw@most.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5日 /p p br/ /p
  • 白春礼:要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12月4日,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求是论坛”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为主题,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了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在报告中,白春礼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及中科院实际,谈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白春礼指出,基础前沿研究是创新之源泉,支撑引领是创新之责任,改善民生是创新之根本,超前部署是创新之必然,造就人才是创新之关键,开放合作是创新之智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进一步推进中科院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中科院应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既抓好理论学习,又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把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既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从根本上、长远上为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白春礼指出,世界科学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半个世纪的沉寂后,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生发展,世界科学中心集中在美国一国的局面可能转变为科学中心的多元化,为我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根据经济长波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波,很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加快促成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潮来临;三是当前中国政府大规模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中科院来说,当前的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将成为中科院能否真正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 白春礼最后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从科学院来讲,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虽然这几年全院及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和大学、部委的行业院所等在经费增长速度上还有差距。“面对这种竞争态势,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中科院京区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党办主任参加了报告会。 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求是论坛上,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专题辅导报告。 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大会现场
  • 科技部基础司调研广西重点实验室工作
    7月14日至15日,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一行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重点实验室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陈大克厅长等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   张先恩司长一行考察了广西大学的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的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广西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共建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实验室情况汇报会上,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张先恩司长对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实验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在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希望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要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特色产业突出。广西位于岭南有色金属带,拥有丰富的铝、铟、锡、锌、锑等有色金属资源。广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蔗糖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木薯淀粉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水牛,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近几年,广西加强了重点实验室工作,2009年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对19个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并设立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经费,集中支持和培育高层次的实验室。
  • 王贻芳院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分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时也称大科学装置,是指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能力,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按照不同的用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般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专用设施,这是为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国天眼”、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专用设施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第二类是公共实验平台,这类设施主要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性平台,例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这类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第三类是公益基础设施,主要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 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追求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设项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其设计、研制及相关技术和工艺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先进性,有时具有唯一性,知识创新和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往往成为国家创新高地的核心要素。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仪器中心或者平台,是需要自行设计研制专用的设备,体量大、投资大、能力强、技术复杂先进、生命周期长,具有明确的科学目标,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需求,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筹运行与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乃至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969年,美国费米实验室申请建造质子主环加速器,实验室主任罗伯特威尔逊在国会被询问建设该加速器对国防的作用。他回答说,“做这件事,不仅对基础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使这个国家更值得被保卫”。二、国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态势国际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其视作本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设施建设和战略布局,保持、培育和发展领先优势。美国在高能物理、核物理、天文、能源、纳米科技、生态环境、信息科技等领域布局了一批性能领先的大型设施,主要由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进行资助和管理,据统计目前有60个左右,如先进光子源及其升级(APS,1996年运行,2022年完成升级)、激光引力波天文台及其多次升级(LIGO,2002年运行,2015年完成升级)、先进地震学设施(SAGE,2014年运行)、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2021年发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计划2022年运行)、深地中微子实验(DUNE,计划2026年建成)等,取得了发现引力波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突破,在美国科技创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其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欧洲以英国、法国、德国等为代表,在能源、生命、资源环境、材料、空间、天文、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工程技术等领域也布局建设了数量众多的研究设施。据不完全统计,英国约有40多个,德国约有60多个,法国有将近60个。除此之外,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欧盟国家还联合建设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大型研究设施,如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1994年运行,2015年完成升级,新升级今年完成)、大型强子对撞机(LHC,2008年运行,正在升级)、甚大巡天望远镜(VST,2011年运行)、欧洲自由电子激光(EXFEL,2017年运行)、欧洲散裂中子源(ESS,计划2025年运行)等,取得了发现希格斯粒子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发明了WWW网页技术,催生了互联网经济。这些设施不仅保持了欧洲在相关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而且促进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提高了技术市场的占有率,为欧洲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占据高位赢得了主动。三、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历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六十多年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目前,设施技术水平和性能不断提升,学科领域和地域布局不断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下面从四个发展时期进行介绍。(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6年12月颁布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这一规划指导下,围绕“两弹一星”的研制,国家布局建设了一些研究设施,如点火中子源、实验性重水反应堆、材料试验堆、粒子加速器等。这些虽然还不能算作“大科学装置”,但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萌芽。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学界开始酝酿基础研究设施,在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部署并启动了高能加速器、短波授时、2.16米天文望远镜等装置的预先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六十年代建设的长短波授时台,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长期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急剧增加。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我国进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1月,小平同志访美与卡特总统在华盛顿签订了《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并据此签订了高能物理等领域的34项合作议定书或备忘录。1983年12月,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央书记处决定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1984年10月7日,该项目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土动工,小平同志亲临现场为工程奠基。1988年10月24日,小平同志又亲自出席了对撞机建成典礼。两次出席一个项目的奠基与建成,足见小平同志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正是在这次建成典礼上,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串列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等设施相继建成,设施建设开始向多学科领域扩展。(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国家计委支持下,郭守敬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新一批设施项目启动建设。“十一五”之后,国家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按五年规划推进建设的制度。“十一五”期间,散裂中子源开工建设,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使用。这是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的空白。更为大家熟知的“中国天眼”,也在“十一五”开工建设。通过多项自主创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也是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这一阶段,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强磁场实验装置、结冰风洞等设施也相继开工建设,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科研产出能力不断提高。上海光源的高水平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辐射光源俱乐部。(四)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许多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他作为总书记视察科教单位,第一站就选择了我们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是在这次视察时,他对中科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2016年9月,总书记为“天眼”落成启用发来贺信,要求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这不仅是对“天眼”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出的要求。2021年2月,总书记还在贵阳亲切会见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视频连线装置现场,亲切慰问科研人员,听取建设历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指出“天眼”是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这一阶段,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组织和投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启动建设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15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在基础科学、能源、地球系统与环境、空间和天文以及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启动建设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9项设施。这两个五年计划,累计项目数接近此前建设总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拟新建20个左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跃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在建和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达57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中科院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早发起者,也是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做出了许多重大卓越的贡献。目前,共承担建设和运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0余项,超过全国的一半。中科院与国内科教界广泛合作,开展规划和建设,已建成运行的设施更面向国内外开放,吸引广大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在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面,在财政部、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中科院长期在全国科教单位中排名第一。当然,高校和其他有关科研单位也承担了很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成效几十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运行更加高效、产出更加丰硕,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为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技术溢出也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依托设施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主要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我国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天文、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11年以来,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的成果就有22项入选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总计29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占上榜成果的13.2%。一些成果更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力。例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该结果是对自然界最基本物理参数的测量,对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最高1.4拍电子伏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的时代,为破解“宇宙线起源和加速”这一世纪之谜奠定了基础。快速射电暴起源是当今天体物理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精准定位了快速射电暴对应的x射线天体,利用“中国天眼”第一次捕捉到了快速射电暴多样化的偏振信息,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来源和辐射机制之谜。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前沿。(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主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解决重点领域和战略产品“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叶片的服役寿命,一直是制约我国航空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过去一直缺乏合适的检测手段,因中子不带电、穿透性强,可以在叶片等大型部件的内部结构和应力探测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单晶叶片、3D打印叶片在不同工艺、不同服役状况下的内部应力数据,填补了国内深层高精度应力测试与评价的空白,支撑解决国产叶片的材料设计、制备和加工工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武汉P4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首次分离出病毒毒株,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该实验室在新冠病毒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制等重要工作中也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抗击新冠肺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推动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新引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溢出效应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比如,我国第二代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部件叫做光电倍增管,之前几乎全部由日本公司垄断,对中国科学家来说自主生产这一核心器件,在十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2008年,中科院高能所提出全新设计方案,2011年联合北方夜视等国内企业组成产学研合作组,成功研制出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2020年,15000只国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生产完成,将使用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仅这一项,就比采购国外设备节省数亿元。该产品也成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核心部件,让观测设备更加“耳聪目明”。再比如,癌症是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依托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于2021年实现我国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治疗系统的成功应用,使人类向攻克癌症又迈进了一步。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实现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研制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强内核近年来,有关部门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是依托设施集群,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和粤港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显著提升了这些国家创新高地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规划布局的24个装置中有15个项目整体或部分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涉及总投资300多亿元。同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很强的外部辐射效应,不仅能显著提升所在区域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所在区域的人才环境和形象,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企业,持续支撑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东莞,显著改善了当地的人才环境,促进了高端产业落户,对东莞及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争取设施落户,对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有关地方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五)引才聚才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领军人才,建成后还依托设施吸引大批高水平国内外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以落户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当地集聚和培养了一支400多人的高水平工程和科研团队及大批青年学生,包括有着丰富设施建设与开放运行经验的战略科学家,以及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科领军人才和蓬勃奋进的青年科学家。散裂中子源的高度开放共享,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用户,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据统计,2018年以来,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包括国外用户40余人),共完成600余项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中子散射应用和关键技术的重大发展。五、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和不足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的设施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尚有不足,科技水平和产出效率还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对更高水平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产出的支撑作用亟待提升,整体水平与建设科技强国和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独有的设施还不多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世界科技强国经过长期积累,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起步相对较晚、财力相对有限、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大多以跟踪模仿和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近年来,我国陆续建设了“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设施。但总的来说,具备原创科学思想和科学设计、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独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还很少;关键技术的源头主要来源于国外,性能指标还常常有差距。面对科学前沿研究不断向超微观、超宏观、超复杂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尤其需要加强战略研究,瞄准世界一流,高水平、高起点、有重点地选择建造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从“占有一席之地”、到重点突破、再到引领创新的战略目标。(二)依托设施的建制化研究有待加强建设高水平、引领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运行好、使用好这些设施,发挥最大效益也很重要。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推进开放共享,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用户开展科研工作,但我们也发现在公共实验平台类的设施上,科研用户自发申请使用设施,围绕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开展定向性科学问题牵引的建制化研究不多,从而制约了依托设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三)依托设施的国际合作程度不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际合作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主持的本土项目国际合作比重较低,且大部分停留在一般性的交流合作上,缺少实质性的外方经费投入和人员、技术贡献,导致我国专用研究设施国际领先性、国际影响和重大成果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也较少实质性地、有显示度地参加别国的项目,国际影响不足,不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影响我们吸引国外投入参与本土项目。当前,美西方少数国家对我国的科技遏制和封锁持续升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严峻挑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突破封锁、吸引合作,特别是开展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互通有无、进行深度科技交流合作上,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从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来看。现阶段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正好与知识经济演进中正在产生并日渐加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相伴。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进军,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日益频繁,重大创新突破需要依赖科学仪器来拓展人类的感知能力,必须依靠精度更高、功能更强的仪器设备,直至大科学装置。这就对装置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深刻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来看。设施建设集科学技术、工业制造、材料加工、人才队伍优势于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因此,各国都将设施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强部署并大力实施。国家发展的激烈竞争也使设施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既要合作,也有竞争,各种困难交织,对我国设施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确立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要加速,只有加速才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才能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更强力的支撑。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内外因素叠加,对我国的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要尽快建成布局完备、技术领先、运行高效、创新有力、综合效应显著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设施建设水平、运行服务能力和重大成果产出要实现国际引领,以全面支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战略高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七、几点思考和建议(三)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直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世界上很多设施本身就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产物。我国的设施建设也是如此,一些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或国内外合作研发,不少关键器件从国外进口,一些本土项目获得国际参与与贡献。2021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征集观测申请,共收到15个国家31份申请,14个国家的27份申请获得批准,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这为世界注入了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携手合作的理念。江门中微子实验获得国际实物贡献约3000万欧元,占比15%左右,共有境外16个国家和地区约300多位科学家参加。我们要坚定开放合作,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努力拓展合作范围、方式和渠道。要在项目遴选、评估、建设上有更多的国际参与和贡献,同时积极参加国际项目,广交朋友,培养人才,扩大影响,争取国际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也希望国家围绕建设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选取有重大影响的“硬科技”项目,尽快发起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肩负着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我国将形成布局完备、技术领先、运行高效、创新有力、成果产出显著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据介绍,我国设施建设总体处于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但同时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不够,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今天就《规划》答记者问时指出,在兼顾传统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发展需求、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基础、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规划》明确,未来20年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 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   该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时期的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在提升我国重大科技设施总体水平、提高我国科技前沿研发能力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促使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将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相同能区稳定核束流脉冲流强最高、脉冲功率最高、短寿命原子核质量测量精度最高的实验装置。二是将为我国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部分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风洞将使流场品质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飞机实物,综合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这些设施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建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云计算等大量新兴技术的集成,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看,其从概念提出到付诸建设再到投入运行,往往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美国每4年左右对科学装置规划进行修订,欧盟每两年对设施路线图进行一次更新。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未来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我国今后拟以5年为期对《规划》进行修订。   通知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3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2030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启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项,验收设施10项,目前在建和运行设施总量达到32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托设施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施建设带动了大型超导、精密制造和测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设施还在深化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前瞻性不够,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现代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性等方面不断深入,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研究目标日益综合。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需要大型研究设施的支撑,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强化相互协作,形成大型综合性设施群。进一步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强大动力。当前,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互依托、协同突破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变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科技竞争合作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引和依托。近年来,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领域,主要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由于建造设施资金投入、技术难度等超出单个国家的能力,联合共建与合作研究越来越成为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水平,适时在重要优势领域发起合作建设计划,有利于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中赢得主动,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强化支撑服务功能 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布局新建与整合提升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既要瞄准探索未知世界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又要结合国情,聚焦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题,衔接好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强化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机衔接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学科领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全面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   三是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分清轻重缓急,优先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科技发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经显现的科学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目标。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 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部署   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 在2016—2030年期间适时启动建设一批科研意义重大、条件基本成熟的设施,强化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科研急需、条件成熟的设施,强化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已经启动但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建设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对已经投入运行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效益。   (一)能源科学领域。   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面向我国中长期核能源开发与安全运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方向,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步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性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 建设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安全处置实验装置,攻克核裂变能安全洁净发展的技术瓶颈 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换关键科技问题 探索预研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研究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方面。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波动等问题,探索预研能量捕获、储能、转换、并网研究设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生命科学领域。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面向综合解析复杂生命系统运动规律、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现代化育种等方向,重点建设以大型装置为核心、多种仪器设备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完善规模数据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撑生命科学向复杂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并实现有机统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现代医学方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方面系统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促进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   农业科学方面。建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支撑农业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变异性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建设模式动物研究设施,支撑表型及基因型关系、遗传信息高通量获取与工程转化、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发与应用等研究 适时启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支撑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支撑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 探索预研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满足从复杂系统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行为和控制机理的需要,综合解析生物系统运动规律,破解改造和设计生命的科学问题。   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支撑方面。适时启动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设施建设,满足生物学实时、原位研究和多维检测、分析、合成技术开发的需求 探索预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设,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和材料等基础支撑。   (三)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   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球结构演化与变化过程、地壳物质组成和精细结构、地球系统各圈层间复杂作用及其耦合过程、太阳及其活动控制下各圈层的响应与耦合、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过程和机理等方向,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现场探测与观测方面。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满足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需求 建成航空遥感系统,提高我国遥感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能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实时、精确的遥感数据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为国家海洋安全、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适时启动地球系统科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监测、深海探测与调查、固体地球深部探测与动态监测、陆海地球环境观测等研究设施建设,实现多时空尺度全面长期连续监测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对地球系统的立体、动态监测分析能力。   基准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支撑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动力学、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规律等研究,满足国家安全、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适时启动包括地基基准、环境基准、深空基准等方面的基准系统建设。   数值和实验模拟方面。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气候变化、地球系统及各层圈过程模拟研究,认识地球环境过程基本规律,提高预测环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能力。适时启动环境污染机理与变化研究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支撑空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预测模型开发和气候变化模式研究,提高空气质量、流域水污染等预报预警能力。   (四)材料科学领域。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 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 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五)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   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建设相关大型研究设施,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粒子物理方面。建设高能宇宙线研究设施,探索高能空间粒子起源和相关新物理前沿 适时启动用于中微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非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探索预研新型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   核物理方面。建设高性能重离子束研究装置,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探索预研强流放射性束实验设施建设。   (六)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   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按宇宙、星系、太阳系等不同空间尺度布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宇宙和天体物理方面。建成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及物理规律研究提供支撑 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支撑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等前沿研究 探索预研先进多波段天文观测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应用系统。   太阳及日地空间观测方面。建成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揭示近地空间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逐步形成覆盖更多重要区域的空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适时启动大型太阳观测研究设施建设,支撑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深化太阳变化及其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认识。   空间环境物质研究方面。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模拟装置,支撑近地空间环境与材料、元器件、结构、系统及生物体作用规律研究 探索预研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施、南极气球站和引力波研究设施的建设,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运动规律,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空间基础物理、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七)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产生变革性技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岩土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解决未来网络和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提供试验验证支撑 适时启动新一代授时系统建设,支撑超精密时间频率技术开发,逐步形成高精度卫星授时系统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共同发展的格局。   岩土工程方面。适时启动超重力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揭示复杂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 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 探索预研深部岩土工程研究设施建设,揭示深部岩体的力学特征。   空气动力学方面。建成多功能结冰风洞,支撑不同冰型和冰积累过程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等研究 建设大型低速风洞,支撑气动噪声、流动分离与涡旋运动、流动控制、流固耦合、电磁空气动力学等研究 适时启动大型跨声速风洞、低温高雷诺数风洞、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设施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手段。   四、“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人才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底科学观测网。   海洋科学研究正经历着由海面短暂考察到内部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主要包括:基于光电缆的陆架
  • 教育部征集2015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
    科技基础性工作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国家科学研究和宏观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科技部基础司关于征集2015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的函》(国科基函〔2014〕3号)要求,为做好直属高校2015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征集推荐工作,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征集2015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的通知。   通知内容如下:   1.符合定位。所推荐的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要紧密结合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符合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定位和特点,不与具体单位挂钩。   2.落实规划。请根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专项规划》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ldquo 十二五&rdquo 专项规划》总体要求和任务部署,结合已立项资助情况,重点推荐对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规划部署任务相关的重大需求。   3.主要内容。重大需求主要包括科学考察与调查、科技资料整编与科学典籍志书图集编研、标准物质与科学规范研制,以及对公益性行业部门重要工作、有关重点领域和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技基础性工作。已经立项支持的和已有其他支持渠道的工作不在此次征集之列。   4.具体要求。每个需求方向须包括现状分析(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经费需求和预期成果等。其中对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进行高度凝炼。   5.限项推荐。此次需求征集工作仍采用部门限项推荐模式,教育部推荐名额为15项。请各校结合本校科技基础性工作的优势和基础,认真做好需求策划、队伍整合等组织遴选工作,择优推荐符合基础性专项定位、条件成熟的重大需求建议,减少各方无谓劳动。每校限推1项。   请于2014年2月16日前将重大需求建议正式报送到我司基础处,同时提交电子版。我司将在各校推荐基础上按名额择优予以推荐。   联系人:王人可,邰忠智   联系电话:66096301,66096532   电子邮件:kjsjcc@moe.edu.cn ,zhongzhi@moe.edu.cn   教育部科技司   2014年1月27日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需求建议书   需求名称:(20字以内)   需求类别:□科学考察与调查   □科技资料整编与科学典籍志书图集编研   □标准物质与科学规范研制   □对公益性行业部门重要工作、有关重点领域和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技基础性工作   经费需求:       万元   推荐部门:教育部   申报单位:   负责人: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与绩效考核工作启动
    2005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目前这些国家科技平台已进入运行服务阶段。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深化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其中,“认定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资源整合”、“组织管理”、“运行服务”、“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认定指标”从科技平台“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理念出发,重点考察科技平台资源整合状况以及运行、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能力。 “绩效考核指标”共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运行管理”、“资源整合”四个方面。“绩效考核指标”以“认定指标”为基础,突出科技平台的共享作用,重点考察科技平台的服务数量与服务成效,重视用户评价的反馈。   科技部、财政部决定近期对经国家科技平台建设专项支持并通过开放共享评议的科技平台试点开展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对于部门、地方科技平台,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也将陆续开展相关工作。经过认定评价后,部门、地方科技平台也可以纳入国家科技平台体系。对于通过认定的国家科技平台,两部门将定期组织进行绩效考核,并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对平台运行服务进行补贴,以推动全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国家科技平台服务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是规范平台运行管理,深化平台共享服务的有力抓手,是引导科技平台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今后,将进一步健全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国家科技平台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附录:   关于召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的通知 各有关科技平台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各有关专家: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科技平台建设的指导,深化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日前,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公开发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并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根据《通知》精神的有关要求,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财政部教科文司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8月11日至14日在中国职工之家饭店召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面向经国家科技平台建设专项支持并通过开放共享评议的科技平台(具体名单与日程安排见附件1),开展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   二、会议地点   中国职工之家饭店C座六层十三会议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真武庙路1号   电话:010-68576699(总机)   三、会议议程   此次国家科技平台认定与绩效考核评审同时进行, 采取“会议集中评审、平台汇报答辩、专家评议”的方式,每个科技平台汇报45分钟,专家质询评议15分钟,汇报内容包括建设运行总结和绩效报告的有关内容。   四、其他有关事项   (一)会务工作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负责。   (二)请各科技平台主管部门组织各科技平台充分做好总结材料和答辩准备工作。   (三)请各科技平台牵头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指标的有关要求,认真准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总结》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报告》,并于2011年8月9日前将纸质版材料(一式25份,报告封面加盖平台牵头单位公章)与电子版材料报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四)请各科技平台按照会议日程安排,依次到场汇报答辩,会议室备有投影仪,笔记本电脑请自备。   (五)会议期间评审专家的食宿、交通费用由会议统一报销 会议代表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评审专家请于2011年8月10日报到。   五、联系方式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联 系 人:黄珍东 袁伟   联系电话:010-58881120 58881115   传 真:010-58881116   电子邮箱: huangzd@most.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运行监督处   邮政编码:100862   附件: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评审会日程 时间 内容 2011年8月11日(星期四) 一、专家预备会 13:30—14:00 1.科技部计划司领导讲话 2.财政部教科文司领导讲话 3.平台中心领导讲话 4.解读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指标 二、平台评审会(专家组长主持) 14:00—15:00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15:00—16:00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16:00—16:10 茶歇 16:10—17:10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17:10—18:10 国家计量基标准(化学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8:30—9:30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9:30—10:30 中国应急分析测试平台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中国检测资源平台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14:30—15:30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 16:40—17:40 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 2011年8月13日(星期六) 8:30—9:30 水产种质资源平台 9:30—10:30 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 14:30—15:30 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6:40—17:40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8:30—9:30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9:30—10:30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10:30—10:40 茶歇 10:40—11:40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11:4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30 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14:30—15:30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15:30—15:40 茶歇 15:40—16:40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16:40—17:40 中国数字科技馆
  • 关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计〔2008〕722号 各平台建设项目牵头部门、主管部门,各承担单位:   2005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启动实施了一批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几年来,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以下简称“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初显成效,公共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对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的作用,充分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现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按照“整合为主线,共享为核心,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充分整合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开展运行服务,全面实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宗旨。   二、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快向社会公布科技资源状况、开放运行模式、共享使用制度等相关信息,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拓展开放共享服务功能。   三、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科技资源运行服务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科技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提高科技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科技资源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平台的物质基础。   四、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科技资源信息汇交机制,尽快将相关科技资源信息统一汇交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系统(以下简称“平台门户”),并接受平台门户对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共享服务的监控和评估。   五、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牵头部门和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应加强统筹协调、分工负责,明确平台建设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专业化的技术支撑队伍,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以确保平台长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上述要求先进行自查,逐条对照落实后,对前3年项目建设和运行服务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项目/子项目牵头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核后,报送科技部、财政部。已经具备条件并按上述要求开放共享的平台,进入运行服务阶段。不具备条件的,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牵头部门和主管部门组织承担单位按照上述要求,尽快整改落实。   科技部、财政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以下简称“平台中心”)具体负责受理《报告》、组织审查、开展平台门户监控和评估等工作。   请各有关单位于2009年1月16日前将纸质版《报告》一式5份报送平台中心,同时报送电子版光盘。本通知及附件电子版可登陆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通知通告”栏下载。   联 系 人:黄珍东 胡永健   联系电话:010-58881120,58881115   传 真:010-58881116   E-mail: huangzd@most.cn   地 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邮 编:100862   附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工作总结报告(参考格式)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二OO八年十二月十日
  • 教育部征集201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
    关于征集201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的通知   教技司便[2011]155号   各有关直属高校:   为做好201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培育与组织工作,按照科技部《关于征集201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的函》(国科基函[2011]14号)要求,现向各有关高校征集2012年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战略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1.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主要集中在科学考察调查、科技文献典籍的编研、标准物质和科学规范研究等三个方面   2.每个需求方向须包括现状分析(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科技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经费需求和预期成果等(不超过1500字)   3.已经立项支持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已有支持渠道的工作不在此次征集之列。   请你校认真做好遴选和组织工作,结合本校科技基础性工作的优势和基础提出重大需求建议,每校限报1项。请于2011年7月10日前将需求建议电子版发送至jcc413@126.com。   联系人:赵倩 邹晖   电 话:010-66096301   教育部科技司   2011年6月24日
  • 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6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分别代表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签署了相关项目合作协议。   会议宣布,在前期相关具体项目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共同推进在广东省落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听取了相关项目关于建设和筹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协调。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在广东建设大科学装置,既是中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战略布局,也是通过院省合作支持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举措。他强调,院省联合成立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中科院在粤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组织管理体制,强化双方统一领导决策、统筹相关资源、整体部署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对广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他希望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统筹资源,密切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筹建项目的指导和支持,有力推动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支持广东逐步成为国家重要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和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发展。   朱小丹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中科院长期以来对广东科技创新特别是在粤科研平台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朱小丹说,中科院与广东的合作是近年来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广东省与中科院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既是广东应该承担的一份带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责任,也是广东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朱小丹表示,广东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会议决定和协议内容,建立紧密高效、反应迅速的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严格按照质量要求、时间进度完成相关项目建设任务。希望院省合作进一步聚焦重点,共同推动院省合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由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主持。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阴和俊、张亚平和秘书长邓麦村、副秘书长吴建国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又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此间会见了白春礼一行,并就中科院与广东省加强科技合作工作进行了会谈。在广东期间,白春礼还会见了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就开展科技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