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开发建设

仪器信息网开发建设专题为您整合开发建设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开发建设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开发建设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开发建设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开发建设话题讨论。

开发建设相关的论坛

  • 【我们不一YOUNG】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的通知

    [b]关于印发《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的通知[/b]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7/W020240702599506391759.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url],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4年6月28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中国海警局,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关于公开征求《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明确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界定依据,我部组织编制了《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在“意见征集”栏目中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1月20日。  联系人:海洋生态环境司 王策  电话:(010)65645526  传真:(010)65645500  邮箱:hysjgyc@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编:100006)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郭森  电话:(010)84757153  传真:(010)84757120  邮箱: guosen@acee.org.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兴大街15号院(邮编:100041)  附件:1.[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68768009.pdf]征求意见单位名单[/url]     2.[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69532449.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url]     3.[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70073675.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11月5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关于同意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家园区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商务厅(委、局)、科技厅(委、局):  根据《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和《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的通告》的有关规定,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以下简称三部门)组织对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等8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展了验收。经三部门研究,决定同意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家园区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  请地方有关部门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力度,积极支持园区创新发展。请各有关园区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展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持续完善园区生态工业链网,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模式,深化交流与宣传,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align=right]生态环境部[/align][align=right]商务部[/align][align=right]科技部[/align][align=right]2022年11月25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2年11月25日印发

  • 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修订答记者问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url=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other/pjjsdz/202308/t20230823_1039154.shtml]《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 349-2023,以下简称油气导则)[/url]。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就油气导则修订的背景、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b]问:开展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b]陆上油气开发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合法开工的前提,是关系陆上油气开发重大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的油气导则,结合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规定了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在助力陆上油气开发的同时,有力推进了相关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油气导则面临着与法律政策文件及导则体系的新要求不一致、对非常规油气开发项目指导不够等问题,亟需修订。为此,我部在对2007版导则跟踪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导则修订工作,在多次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版油气导则,经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并发布。  [b]问: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b]本次修订主要是为了提高油气建设项目环评的有效性,聚焦行业生态环境影响重点,强化源头预防的作用;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910号)行业环境管理要求,助力提高行业项目生态环保水平,加快推动油气开发重大项目落地,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统筹保障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  一是衔接相关法规政策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910号),创新提出了“区块整体评价,切实提高环评效能”等管理思路,并进一步细化了生态环保措施要求。上述新的生态环境管理要求需要在技术标准中落实。  二是聚焦行业快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保新问题。以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异军突起、产能迅猛增加,但其环境影响与常规油气开采显著不同。随着油气产能的提升,固废大量产生、油气采出水回注、生态扰动等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在环评中重点关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三是增强导则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兼具污染影响、生态影响两类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在环评实践中存在对评价范围划定和评价深度理解不统一、环评文件图件种类和制图精度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和细化相关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行业环评工作规范性。  [b]问: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b]本次修订过程中强调整体性评价原则,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扩大适用范围。考虑油气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和特征,将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纳入。同时明确石油天然气勘探、滩海陆采油气田、海上油气田的陆岸终端、地面钻井开发煤层气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是新增总则内容。结合油气开发行业滚动开发的环境影响特征和多年实践,在总则中进一步规范了环评基本任务,并按照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分别明确环评工作重点。  三是明确工作程序要求。结合近年来环评导则新变化和工作实际,将环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细化各阶段的环评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  四是分类细化工程分析。按照油气开采流程,分类细化建设项目工程分析要求。根据区块整体开发特征,按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分别提出井场、油气处理厂、内部集输管线等工程内容的分析要求。根据非常规油气开发特点,增加油气资源特征、工程内容、压裂液组分等分析内容。对于滚动开发区块项目,细化现有工程回顾性评价技术要求。  五是完善环境要素评价内容。结合行业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和相关要素导则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环境要素评价的相关内容。明确区块环评按照场站和内部集输管线分别判断评价范围和等级,细化评价因子,明确预测与评价情景。补充并细化地下水评价要求,明确回注井的地下水评价等级、评价重点。细化生态评价重点,增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分析内容。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要求,助力行业减污降碳。  六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求。根据油气开发行业环境影响特征,有针对性地增加土壤、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细化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要求。根据退役期的环境影响特征,明确退役期环境保护措施要求。从规模、工艺、实施效果、责任主体、环境管理等方面,强化了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要求。  七是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监测等要求。根据环境风险导则,结合行业特点,细化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要求。特别是强化了事故水池的设计要求。与排污许可相衔接,细化各环境要素的监测因子、监测位置等环境监测要求。  八是规范环评图件和评价因子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环评文件质量,规范环评管理,在附录中根据环评工作实际情况,按要素细化各类图件的内容和精度要求;根据行业环境影响特征和各类工程组成,在附录中明确各环境要素评价因子,规范评价内容。  [b]问:在下一步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答:[/b]油气导则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在执行上留有缓冲期。考虑到执行时间节点,近期拟开展环评的一些项目,应考虑按照新导则开展工作。同时,我部会在缓冲期加强导则的宣贯工作,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点对点服务,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做好陆上油气开发重点项目环评保障,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也可以与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或评估中心联系,我们将做好解答和指导。

  • 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体系,我部组织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于2019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准编制单位在前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二次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30日。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唐亚平  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院  邮政编码:100006  电话:(010)65646220  传真:(010)65646186  电子邮箱: tang.yaping@mee.gov.cn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郭森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28号院2号楼迪蒙综合楼  邮政编码:100012  电话:(010)84757153  传真:(010)84757120  电子邮箱:guosen@acee.org.cn  附件:[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07/W020220722547193735604.pdf]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url]     [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07/W020220722547193915308.pdf]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二次征求意见稿)[/url]     [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07/W020220722547194491391.pdf]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二次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2年7月20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软件开发,统筹保险系统

    软件开发,统筹保险系统,以“数据赋能科技,科技保障安全”为使命,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道路,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AI分析等先进技术与交通安全统筹实际工作流程相结合,重点发展报价管理、统筹单、单证管理、统筹单补偿、组织管理、补偿单审核、报表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全集成融合,致力于成为交通安全统筹系统领域专业品牌服务商,为交通运输企业及营运车辆提供新、高效、全面的服务型智慧解决方案,助力政府交通安全统筹体系建设。

  • 【建设新闻】南京江宁开发区中创科技创建一周年

    中新江苏网南京5月18日电 (王静)18日,南京江宁开发区中创科技创建一周年,南京归国博士创业园正式启用,以中国脑库、大唐科技园等为代表的总投资近30亿元的9个创新大项目成功签约,江宁开发区智能电网公共技术平台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技术市场代办点、创新人才服务中心等2个服务平台成功揭牌。  在当天项目签约环节,中国脑库、集成电路检测中心、大唐科技园等4大类共9个大项目成功签约,涵盖了产学研、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归国领军人才创业等产业领域。

  • 【转帖】蓬莱经济开发区开展区域环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10:00 中国环境报   孙雪芳 张爱谊  本报讯 为推动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保障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山东省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日前投资近60万元,对全区25平方公里进行区域环评,对企业污染源和环境影响进行整体评价。  此次环评工作将着力于对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环境风险、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从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优化开发区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分区,对重点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以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在环评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重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建言献策。  根据省政府规定,2008年3月1日前未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区,环保部门将一律不审批这一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蓬莱市对此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和推动。此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旨在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并将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蓬莱市经济开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转帖】山西:“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实验室”建成运行

    根据国家环境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作要求,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经过两年多筹备,在先后进行了襄汾多氯联苯场地修复、重金属植物吸收试验的基础上,先期投入200万元建设的山西省首个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实验室”于5月底建成运行。 该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及应用,典型地区和行业污染土壤调查及风险评估技术,并对突发性土壤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及预警体系进行研究。

  • 【建设新闻】浙江省科技厅召开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专家论证会

    [color=#fd1289]浙江省科技厅召开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专家论证会[/color]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推荐上报的依托于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组建的“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功申报,标志着浙江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2月8日,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建设计划论证会,中国风能协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风能及国家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参加了论证会。与会专家对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建设目标、运行管理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具有30多年研发经验的优秀团队,有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以及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公司通过风力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检测与试验设备,建立完整的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使之成为我国风电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产业技术服务基地,为我国从风力发电技术应用大国转变为风力发电技术创新强国提供支撑。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土地一级开发应纳入政府采购

    土地一级开发应纳入政府采购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时间表,今年3月底前,土地储备机构必须与其下属和挂靠的从事土地开发相关业务的机构彻底脱钩。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都不得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  由此,“脱钩”之后的土地一级开发应遵循何种模式等问题引发业界关注。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土地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穆耸律师建议,应将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混乱  在土地市场上,一级开发较为通俗和简单的理解,就是让“生地”变成“熟地”的过程。  不过,穆耸说,目前对于土地一级开发的概念应该如何界定存在不少的争议。他认为,土地一级开发应该包括土地整理工作(地上建筑拆除、地下障碍清除、土地平整等)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土地进行“七通一平”等)工作,但不应该包括取得土地(收购、收回、征收等)和纳入储备的工作。  不仅如此,穆耸认为,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是土地一级开发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各地已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但在土地一级开发由谁完成、如何完成和投资收益等问题的认识上并没有形成一致。  穆耸说,因缺乏统一的规范,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由于国家层面关于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的法律规定缺位,导致了各地对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规定不统一,进而引发各地就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的方式以及投资收益等问题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入当地市、县土地供应计划,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而“土地储备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但是,该《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并没有对企业是否可以参与土地前期开发、参与模式以及投资收益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是将相关的具体实施事宜的权限授权给了地方。  比如,《北京市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暂行办法》就规定,“土地储备开发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可以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或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招标底价包括土地储备开发的预计总成本和利润,利润率不高于预计成本的8%”。  穆耸还提醒说,目前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的公开性、透明性也不高。  地方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对选择何种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有很大的自主权,许多地方的土地一级开发并未完全施行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而是通过政府直接授权,或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合同的方式引进投资方。然而,目前我国土地一级开发的立法层级较低,导致动辄投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土地投资领域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进而增加了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活动的法律风险。  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在穆耸看来,土地一级开发完全符合政府采购的特征,因而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通常认为,政府采购一般具有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采购过程的公开性等特征。而穆耸认为,土地一级开发完全符合政府采购的各项特征,因此可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通过政府采购法进行规范和管理。  例如,在主体的特定性上,土地一级开发活动的主体和政府采购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团体组织。而从实践上看,土地一级开发的委托主体一般是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其下属的土地储备机构。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政府机关;政府下属的土地储备机构除个别地区比较特殊外,均属于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  如此看来,土地一级开发的委托主体一般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机关)或土地储备机构(事业单位),二者均可以作为政府采购主体,因此土地一级开发的委托主体是完全有资格作为政府采购主体的。  穆耸认为,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可行性还表现在,土地一级开发和政府采购在资金使用方式上均需通过预算执行、政府采购工程和土地一级开发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等方面。  现在,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法进行规范和管理。穆耸将其总结为三种情形:将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中的某一具体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将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中的拆迁工作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以及将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虽然这些案例还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已从事实上证明,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进行采购,是完全可行的。”  适时修订《政府采购法》  穆耸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将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将土地一级开发整体作为政府采购的对象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总结地方实践经验,适时修订《政府采购法》,扩大对“工程采购”的定义,使得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具有更明确也更稳定的法律基础。  他进一步表示,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除符合政府财政管理的要求外,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土地一级开发,弥补现阶段我国土地一级开发实务中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开发模式混乱和开发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等缺点。  穆耸解释说,《政府采购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如果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法进行调整,则将使土地一级开发在法律适用上有较高层级的法律基础,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土地一级开发法律及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政府采购法》还对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如果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法进行调整,将有利于实现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统一,有利于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混乱的局面。  此外,《政府采购法》还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如果将土地一级开发纳入政府采购法进行调整,将有效的规范土地一级开发行为,使土地一级开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有效竞争,从制度保障土地一级开发活动的健康发展。”

  • 成都乐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单片机程序开发工程师-成都市职位,坐标成都市,速来围观!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92405.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单片机程序开发工程师-成都市[b]职位描述/要求:[/b]1.负责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研发,承担代码编写、代码调试和测试等;2.按照计划完成符合功能性能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软件产品;3.根据产品详细设计报告,完成符合功能和性能要求的逻辑设计;4.编写调试程序,测试或协助测试开发的软件设备,确保其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5.维护管理或协助管理所开发的软件;6. 熟悉传感器与通讯模块,例如温湿度传感器、亚当模块;7. 熟悉modbus-RTU、国标212通讯协议;8. 熟悉C/C++语言;有良好的编程习惯,逻辑分析能力;9. 熟悉产品的使用场景、要求;10. 需有2年以上单片机软件开发经验;10. 有环保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开发经验优先。[b]公司介绍:[/b] 成都乐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坐落于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是国内环保在线监测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提供商,业务范围涉及污染源、河流断面、饮用水源保护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营;CEMS烟气、超低浓度烟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营;环保平台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装备制造;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服务等。 公司本着“严谨高效、客户至上”的...[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92405.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新能源开发利用思路探讨

    (一)由于新能源具有能量密度低、带有随机性和间歇性、尚不能商业化储存的特性,根据技术经济约束条件,宜采用分散式、分布式开发方式,将其就地、就近利用。  许多发达国家开发利用新能源比我国早,在发展思路、模式和方法上积累了丰厚经验。归纳起来,他们实际上遵循了一个哲学道理:将分散的资源分散利用。欧洲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采用了分散开发、就地供电模式。例如大家熟悉的北欧诸国,风电机组星罗棋布、三三两两,还有许多是单台接入20千伏-10千伏以及电压等级更低的电网,大都直接接到供电系统。德国光伏发电容量为1732万千瓦,2011年底将达2300万千瓦,超过我国三峡水电站装机规模,基本都分散地建在用电户屋顶,分布式接入系统。用电户可以投资风电光电,自建自发自用,调度机构优先调度、系统整体平衡调节,富余电量可向电力市场出售,供电不足则由大系统补给。如此开发模式,优点显而易见:一是电力就地消纳,基本不弃风不弃光,电量得到充分利用;二是不用远距离送电,故不用配套新建大量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施,节省大量投资并减少大量输电损耗;三是电源分散,故接入系统电压等级很低,好比在“毛细血管系统”里运行,出力不稳定的新能源电力对涉及主系统安全和电能质量的电压和频率等重要参数指标影响甚微。  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西班牙风电开发较为集中,但单个风电项目规模仍很小。据西班牙官方网站资料,至2011年6月底,该国风电装机共2115万千瓦,其中规模在1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个数占21%;1-2万千瓦的占24%;2-4万千瓦的占37%;4-5万千瓦的占15%。而5万千瓦以上规模项目个数仅占3%。  除我国外,美国风电集中程度最高。全美现有风电装机4000万千瓦,其中10万千瓦以下规模风电场个数占总数的80%;10-20万千瓦规模风电场项目个数占到15%左右;大于20万千瓦的仅占4-5%。  (二)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离不开政府补贴,但政府补贴政策需要贯彻效率原则,政策实施要依靠竞争和比较机制,并应体现阶段性变化,不断降低补贴幅度,尽可能减轻因发展新能源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担。中国经济实力尚排在世界百位之后,用不起昂价能源。  政府补贴资金全部取自于民,是国民经济为使用新能源付出的额外成本。那种认为只要是“新能源”,天经地义要由国家补贴的观点是片面的。所以,补贴政策一是要体现阶段性,仅在新能源技术、产业尚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的特定阶段实行。今天补贴是为了明天减少补贴和后天不再补贴。如同培养未成年人走入社会。二是要考虑成长性,对商业化新能源项目补贴的对象应是已经具有成长性的技术且能够通过自身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规模扩大,不断降低成本的企业;而更为低廉的成本又成为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的条件,由此形成以政府阶段性适度补贴为始基的良性循环,目的是使新能源能尽快在经济上提高竞争力。至于新能源领域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类新技术,则应由科技管理系统制订扶持政策。新能源技术研发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亟需科技口努力突破,而不应当用国家的科技资金大规模补贴以获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建设项目。三是要紧扣实际业绩。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要的是电量!实践证明,度电补贴模式可靠性相对较高,政府补贴看的是实际发电业绩,“先发电后结算”。而那种先行拨付一定比例项目建设资金的直接补贴模式,发电效果不易掌控,管理难度较大。多年来新能源领域存在五花八门的“骗补”现象,不乏名人、学者参与其中,应时刻警惕。四是要建立竞争和比较机制。毫无疑问,政府补贴属于行政范畴,官员主导责无旁贷。然而,国内外实践都证明,政府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实施,应当也能够通过竞争和比较机制实现。例如,对同一个项目,通过竞争性招标比选,以选择开发商。在效益相同的条件下,哪家企业要求的补贴资金较少,就授予哪家投资开发。近年来,竞争机制明显有效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风电的度电价外补贴额度已从几年前的0.4-0.5元,下降到目前的0.2元左右,使有限的补贴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电网企业应得收入需予以保障。分散、分布式就近接入交流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小、接入电压等级低、电力直接在配电网中消纳,能源利用效率高,有效替代用户使用来自大电网的化石能源发电量。根据国外经验,应当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形成千家万户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局面。企业、机关、商场等公共场所、住宅建筑物、个人用户,都可以根据各自条件,投资自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包括燃气热电冷多联产等各类发电装置,“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力上网、电网平衡调节”,工业和商业企业用电实际支付的电价水平越高,“自发自用”的经济性就越好,对政府补贴依赖就越少。各类企业都可以积极介入,既可作为分布式电源投资方,又可以专业服务公司身份作为微电网小区或用户个体投资新能源发电或成为供电经营承包方。为此,电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规定需要根据国际上和我国新能源发展新形势尽快修订。  然而,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的收入仍然是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价差”。新能源“自发自用”一度电,则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减少一度电的价差收入。因此,在电网企业应得收入总量及其保障机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不愿接受千家万户自建的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量,不同意实行这种全世界都已经普及的“自发自用”模式,也在情理之中。那么问题症结在哪里?  经营输电网的企业属于自然垄断企业,其任务是为所有发电商和用电户提供公共服务,不以多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政府对电网企业的管理和定价方式应与其他从事竞争性业务的发电企业有原则区别,这是“厂网分开”基本原理所在。具体讲,政府对经营自然垄断业务的电网企业定价,要执行“成本加成”模式,还要在各电网企业之间引入经营效率横向比较,根据电网企业经营的资产量、输电量、运营成本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普遍服务的需要,单独核定其准许收入总量,然后摊入年度输电量,通过向用电户收取度电过网费形式来实现。在此机制下,电网企业“只负责传输电力,不参与买卖电力”,其应得收入与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交易和收支隔离开来,这样一来电网企业年收入总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用电户与发电企业之间才有可能建立起电力市场,才有可能形成千家万户建设、使用新能源,大规模、高效替代化石能源的局面。这个体制设计正是中央和国务院十年前下发的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方案核心内容,在国务院2003年批准的电价改革方案中都有表达。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随后的电价市场化改革停滞。  当前越来越多的屋顶光伏项目陷入困境,本可用380伏电压直接使用的分布式光电装置,却因“供电专营”的规定,被要求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这就如同一个人去邻居家串门儿,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再绕回来,显然是不合理的。  前些年在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供需形成价格”的现代电力市场体制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于世界“一大步”。而面对当今全球范围分布式新能源和与之相互依存的智能微电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的电价机制又历史性地落后了“第二大步”。文章来源: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

  •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每年我都会去中科院研究所进行考察和调研,也确实感受到,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探索方面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动物所在IPS研究上的突破和化学所在绿色纳米打印等领域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方向是不会变的。”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科院动物所和化学所调研时表示。    据了解,2010年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规划为30亿元,后追加10亿元,财政拨款共4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拨款在2010年也已超过100亿元;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入将近30亿元。    “去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300亿元左右。”万钢说,站在“十二五”起始阶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我国正在从基础研究的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国家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这两个角度说,应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更高效的科研管理思路和体系,以及如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是需要管理部门多加考虑的问题。    “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起始阶段的‘一块木炭’可以燃起熊熊篝火。应该让需要经费的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条件来完成他们的想法,让经费有最好的环境能够花到刀刃上。过去这些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比较好的典范。”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说。    对此,万钢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探索一些规律性问题。基础研究本身就是探索规律,但在部署基础研究方向的时候也需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不同,这三者之间要尊重它们自身的规律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套用,更不能错用。例如,不能拿技术创新的规律去解决基础研究问题。科技管理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能够遵从各自规律去办好事情。现在,基础研究的面越来越广,需要更多的创造,需要多学科交叉,从多方面认识规律。    在产业化方面,技术要通过装备或设备才能成为产品,但这一段过程并不是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特长,就需要学科交叉以及管理部门来考虑如何加强技术转移。其实,一项技术可以用在很多产品上,并不是1∶1的转化关系,认识这个规律很重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让成果被社会所知。今后的科研项目到最后都要形成一篇大众能看懂的科普文章,促进其向产业化转化。    第二,建设科研基地,特别是试验平台和一些重大装备,还包括科研条件等。建设科研基地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建设科研基地会起到一个扩散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创新。科研基地要多组织科普活动,专家们除了参加专业性会议外,还要做好科普。做好科学传播,会提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还是薄弱关节。未来将建立一支专业性队伍在科研基地中从事这方面工作。    第三,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一定是多层次和来源广泛的。千万不能以出成果论人才,不能认为有学历的就是人才。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然会有各种技术性人才,但现在很多人才计划还不能顾及到这批人,需要各个研究所拿出精力来做,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空间,鼓励科研人员自己开发仪器设备。如果某个设备自己研制的价钱低于购买的价钱就可以自己研制,这有利于科研方法的进步,有利于科研仪器的发展。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要倡导自由、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科学家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诚于自律的创新文化。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其中明确的一条就是要宽容失败,国家支持的各领域研究项目,如果通过努力仍没有达到目标,会照样给予肯定,其基础是确实做了工作,并至少告诉人们这样的条件下是达不到目标的。科研就是如此,其中一些一定会达不到目标,或是部分达到目标。因此,宽容失败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认真考虑。此外,对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要严厉惩治,在科研诚信方面绝不让步。    “我国的科技事业对于民族复兴、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过去从来没有得到现在这样的重视,今后会比今天得到更多的重视。”万钢强调。    万钢表示,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使基础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加强,使知识对技术创造能够起到更多的引领作用,使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关于举办“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通知各有关单位: 2017年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为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开发应用带来新的高度。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产业健康顺利发展,交流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有关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和应用新领域,搭建“产学研”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单位定于2017年 4月 25日-27日在北京市举办“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参会者答疑解惑,同时进行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展示推介。热忱欢迎全国行业界新老朋友莅临本次论坛。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征集中..........二、时间地点:时间:2017年 4月 25日-27日(25日全天报到)地点:北京市(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三、会议主要内容及拟邀专家:(采取专场会议形式)* 大会报告1.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十三五”相关政策解读2.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3.蛋白质组学与质谱分析* 健康食品行业专场1.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配方食品领域研发项目的立项、申报2.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新产品工艺与工程研发3.我国蛋白和生物活性肽食品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分4.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与疾病、保健及免疫作用研究5.蛋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6.活性肽功能蛋白营养作用及营养支持7.生物活性肽和蛋白质配方食品安全性研究及评价8.生物活性肽的消化吸收及分布 9.功能性研究、功能性成分分离鉴定10.天然蛋白质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利用11.食源功能肽产业化技术转化与营养保健开发 12.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13.功能蛋白肽食品生产工艺及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建设14.新产品加工工艺开发中的选择及过程控制中关键点15.工艺确认和评价及生产工艺开发的关键步骤* 药品行业专场1.《生物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蛋白质和肽药物发展思路2.“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解读3.我国蛋白和多肽药物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4.肽及蛋白质类药物传输系统研究5.蛋白和小分子药物设计研究 6.肽和蛋白类药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7.肽和蛋白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及评价 8.蛋白质药物构象及生物学活性检测技术9.结构改造的化学策略及生物活性功用、肽合成策略及肽药剂型的应用10.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11.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2.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与PEG化学修饰技术 13.蛋白质药物生产工艺 14.多肽、蛋白质药物的大规模生产与制备、成套工艺技术用拟邀嘉宾:  谷瑞增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蛋白功能肽产业研发部 主任 刘新旗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工商大学 博士 何 梅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乐国伟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殷腊生 时代(中国)生物活性多肽研究所所长 罗永章 清华大学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梁 伟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与多肽实验室任副主任 屈 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相关专家报告继续预约中,敬请持续关注! 最终专家日程安排将在会前一周发给报名参会者!四、参会对象:1、健康食品及保健特医食品企业从事开发研究、质量管理的人员、注册专员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2、新药及仿制药企业从事开发研究、质量管理的人员,负责药品注册文件的编写、审评和注册申报的管理人员;联系人: 马超 电话/传真:010-52706606 手 机:13240487419 电子邮箱:1683101345@qq.com

  • 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建设、发展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率先开展运载火箭产业调研和计量测试需求分析,提出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构想。历经一年多建设,于2015年1月8日获得国家批准,全国第一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诞生,标志着国家产业计量工作取得新突破。[color=#ff0000][/color]  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全国首家获得批准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产业计量发展之路,在产业计量领域发挥着先导和示范作用。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心在深入研究产业特点,聚焦产业需求,加大计量测试技术攻关,不断服务运载火箭产业质量提升和航天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同时,也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计量如何服务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启发思考[b]一、[b]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b]  (一)定位和任务研究[/b]  深入研究国家产业计量定位和任务,明确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向,是发展产业计量的前提。中心在建设之初,围绕“三全一前”的要求,研究提出发展定位和任务。  中心定位是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引领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发展,创新计量技术服务理念与模式,支撑国家运载火箭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推动国家计量体系完善。主要任务是动态了解和掌握产业计量测试技术需求;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针对运载火箭产业发展需要,开发运载火箭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研制;研究服务产业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技术;发挥中心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关键计量技术联合攻关和计量资源整合利用;为产业通用测量仪器设备和专用测试设备提供量值传递服务;为产业关键参数提供测量和校准技术服务;统一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和服务标准;为产业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服务。[b]  (二)产业需求研究[/b]  研究产业特点和分析产业计量需求是产业计量深入产业服务的基础,更是产业计量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开展产业调研和需求分析,研究调研和分析方法,形成计量与产业有效互动机制,是发展产业计量的一项重要工作。[color=#ff0000]  1.调研方法[/color]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产业研究和分析,与产业建立有效互动机制,通过参与产业计量服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参与产业型号工程论证、走访调研企业、主导和参与产业相关委员会等多种方式与产业建立联系,深入产业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各个环节,系统了解和掌握产业计量测试问题,加强对产业链、溯源链的研究和构建,逐步形成一套产业调研方法,如图1所示,为服务产业和开展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创造更多机会。[color=#ff0000]  2.产业分析[/color]  运载火箭是确保人类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工具,是进入空间、利用空间和控制空间的基础,是实现航天器快速部署、重构、扩充和维护的保障,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载体,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运载火箭产业是航天科技领域的重要代表,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的基础,涉及技术领域多、分布地域广、产业链企业多,其发展呈现出先导性、高度综合性、高度自主创新和技术先进性以及高质量、高可靠性要求等特点,可带动计算机、微电子、高能燃料、新型材料、遥感、通信等多个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的发展。  当今世界运载火箭产业发展表现为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占据航天运输系统绝对主导地位。小型运载火箭是实现空间系统快速部署主要运载工具,上面级、空间转移飞行器等空间运输系统的应用极大增强有效载荷部署的响应能力与灵活性。重型运载火箭和空间组装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重复使用运载器是进一步提升运输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我国航天经过60年发展,当前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形成4个系列,12个在役型号群体,图谱如图2所示。各型号火箭可用于发射不同轨道的多种卫星,开展载人航天任务,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工具。  为进一步占领航天领域制高点,实现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也呈现出大型化、机动快速、重复使用等新特点,陆续启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计划。  运载火箭产业是以产业研制生产单位为主体,配套相关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产业链,完成运载火箭产品的方案论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发射等全寿命周期的活动,产业链如图3所示。  运载火箭产业链中游是产业核心,也是计量活动集中分布带。按照整个运载火箭产品的构成和任务分工划分不同系统单位,主要包括总体设计、箭体结构与总装、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发射支持系统等,这些系统构成运载火箭研制主要环节,形成较为成熟和相对稳固的产业链条和格局。[color=#ff0000]  3.计量需求分析[/color]  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产问世,产业对计量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如何将产业中重大技术需求以及工程中一些测不到、测不准难题转化成计量问题,并能通过技术攻关来形成能力,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成为产业计量研究重点。  中心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研究二维需求分析法,将按照产品各单机系统分析计量问题,并与相关计量专业进行对应,明确计量技术方向和内容,如表1所示。  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紧密跟踪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一方面针对产业中新型发动机技术、大型箭体结构技术、低温增压输送技术、大功率伺服技术等新技术,提前跟踪和开展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来确保计量技术先行。另一方面,在实际工程中,利用现有计量测试技术加强成果转化,服务产业,来解决一些大尺寸测量、柔性装配对接测量、分离姿态测量等工程测量问题,支撑对产品优化设计。[img]data:image/gif 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img][b]  (三)科技创新研究[/b]  加强产业计量科技创新是落实产业计量“前瞻性”要求的重要工作,是保持产业计量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推动产业计量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要做好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组织保障等多方面工作,掌握创新源泉,开辟创新渠道,组建创新团队,完善创新机制,转化创新成果,如图4所示。  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工作,在分析产业计量测试需求的基础上,与产业单位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工作,及时将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计量服务。  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开辟项目申请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撑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大幅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心计量科技创新的发展。例如,中心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请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大尺寸非合作目标三维形貌测量仪开发与应用”。参与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大直径宇航结构承载性能稳健性评估技术”研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高精度惯性器件多参数测试仪器开发与应用”。  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与产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项目牵引打造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产业计量科技创新发展。例如,组建航天数字化制造过程测量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参与企业金属材料与结构应用技术中心、复合材料先进制造与结构应用技术中心等,打造了三维形貌测量开发与应用项目研究团队的多支技术创新团队。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保障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创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创新机制,明确了创新管理的要求和奖励办法,激发创新活力。[b]  (四)能力发展研究[/b]  产业计量能力提升是服务产业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引领和带头作用,集合优势资源,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深入产业开展计量服务,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紧密围绕产业需求,通过计量科研、固定资产投资、联合优势资源等投入,将成果转化成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拓展计量测试项目,编制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不断提升产业量值传递能力。[b]  (五)运行管理研究[/b]  产业计量运行管理要从组织架构、保障模式、运行体系、技术发展、信息化发展等方面体现产业计量管理的特殊要求。  中心任命主任、副主任,设立技术委员会和相关管理职能部门,根据产业计量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通过中心组织机构有效保障中心运行和发展,组织机构如图5所示。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独立有效的运行体系,发布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体系文件,明确了中心运行职责、管理流程、质量要求等内容。改变传统计量保障模式,开辟计量测试服务“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模式,确保产业单位计量器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溯源。此外,中心还开展了客户管理、知识管理等工作,保障中心高质量运行。  中心注重加强产业计量信息化建设,构建运载火箭产业计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产业主要单位计量器具溯源全流程统一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此外,为进一步拓展产业计量信息化服务,探索“互联网+计量”发展和运营新模式,启动建设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计量信息平台。[b]二、[b] 发展展望[/b] [/b] 随着国家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推进,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以解决产业计量测试技术难题,引领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发展为己任,勇做产业计量领头羊,始终以前瞻视野审视自身发展,将优质技术和资源在运载火箭“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中渗透,支撑运载火箭产业升级发展。  中心坚持“创新、开放、融合”的发展思路,按照“中心-平台-联盟”三步走的设想,积极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更好为产业升级发展发挥保障作用。同时,中心将服务产业的优势技术和资源对外辐射,实现产业计量之间联合,服务国民经济其他高端产业,如图6所示。  中心是起步阶段,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深化融入产业,理清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为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服务,在产业内形成标准规范,影响产业发展。平台是发展阶段,在中心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中心的影响力,能够依托中心,吸收优势资源单位,建立平台和协会,利用资源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打造可运营发展的计量测试平台。联盟是壮大阶段,通过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平台形成的技术、标准、服务等能力,去影响其他计量测试平台,实现跨平台间合作,将产业计量领域和范围拓展更广,实现国家计量测试面向产业的转型发展。

  • 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开发和应用项目通过科技部综合验收

    最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2011YQ060100)”项目在杭州顺利通过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组织的综合验收。 本项目总经费54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国拨经费3049万元,自筹经费2400万元。项目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等12家单位共同完成。 [color=#333333]项目研究突破了多项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仪器关键技术,申请专利4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成功研制开发了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高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仪器和相关配套设备;分别在环境监测、地质地矿、食品检测、环境安全(军队特种污染监测)等四大领域进行应用示范,形成各领域应用仪器分析方法、技术规范(草案)40余项,发表论文70多篇。在仪器研发和应用示范的基础上,项目开展了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建设;研发产品已经成功实现销售使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color][color=#333333] [color=#333333]项目的完成将有效带动国产高端分析仪器的技术进步和关键部件加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有效支撑国内重金属等元素监测分析的应用需求、重大项目建设和突发事件应用处置;将有效拉低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节约外汇储备;同时也将有效突破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国防、核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封锁,服务国防工业等尖端领域。[/color][/color]

  •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寻找C#软件开发工程师(谱育科技)职位,坐标,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C#软件开发工程师(谱育科技)[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分析仪器产品上位机软件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等工作;2、负责公司分析仪器产品上位机软件的业务发展规划;3、负责部门技术平台开发建设。任职要求1、本科及以上学历;2、精通Winform开发/GDI+控件开发/ADO.NET/多线程编程;3、熟练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相关知识及工具;4、理解常用设计模式,熟练使用UML建模工具;5、有分析仪器/医疗仪器上位机软件开发经验者优先;6、精通数据库设计和优化技术者优先;7、精通DevExpress控件库者优先。[b]公司介绍:[/b] 聚光科技是由归国留学人员于2002年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环境和安全监测领域,提供全面的分析技术和信息管理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冶金、石化、化工、能源、交通、水利、建筑、制药、食品、酿造、农业、航空及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并出口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聚光科技已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和环保监测仪器行业龙头企业,已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3770]查看全部[/url]

  • 【转帖】后GMP时代,药企如何开发市场?

    “通过GMP认证,对药企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更为激烈的竞争的开始。”江门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科余卫洁科长在接受江门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江门将有一部分药企进入尴尬的境况:虽通过GMP认证,但因成本增加、无新产品等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只好停产。因此,通过GMP之后,药企如何开发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截至7月1日,在江门需要通过GMP认证的13家药厂中,已有9家全厂或者部分剂型通过认证;此外,还有2家企业在9、10月份将通过认证,而剩余的年底之前也有望通过。正如余科长所言,江门药企新一轮的竞争也拉开序幕。 ▲药企竞争更激烈 “我们的老厂占地50亩,而新厂占地已达到108亩,厂房也由原来的1万多平方米增加到3万多平方米。”市恒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锡昌告诉记者。事实上,和恒健公司一样,江门大部分药企在申请GMP认证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有的甚至比原来扩大二、三倍;而全省情况也基本如此。 GMP之后,药企之间竞争的激烈,还在于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据了解,江门有些药企通过GMP认证之后,生产成本比原来增加了30%以上。生产成本的提高,将使一些原来依靠销量赚取利润的品种缩小利润空间。余科长介绍说,江门某制药厂有200多个品种,过去主要依靠品种多、生产面广吸引客户;但是,生产成本上升以后,这些原有品种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过去靠销售量来赚取利润将可能会行不通。 业内人士分析,江门药企除了同市行业之间的竞争之外,还将面对更加强大的外市药企竞争。我省药企大部分依靠本省市场。“虽然全省目前只有200多家药企通过GMP认证,但是这200多家药厂规模相当于原来的500家生产能力。”胡锡昌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可想而知。”而从全省角度来看,目前,江门药企在产品结构上没有优势;发展步伐不快,在经营规模上,超过亿元产值的企业不多。GMP之后,在外市药企的竞争中,一些药企可能会陷入新的危机。 面对后GMP时代的市场,江门药企何处借东风来应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记者采访了解到,加快新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内地市场,成为药监部门、药企的共识。 ▲加快新品开发 开平市一家药企去年已通过GMP认证,但是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无市场竞争力,一生产就亏本,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最近决定开发新产品,以新代旧。“将来会有不少厂遇到这个问题,”余科长说。据了解,江门药企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步伐过慢的问题。“一个厂新品不用多,只要选得准,有市场,如果市场经营得好,企业还是有发展前途。”余科长认为。 事实上,江门不少药企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开发新品。但是,也许如胡锡昌所言,“前几年,我们并不是没有考虑开发新产品。而是因为没有通过GMP认证时,即使新药拿到证书也不能生产。而新药都有一个保护期,一旦过来保护期,而企业因为没有通过GMP仍未投产,就是很大的浪费。所以,前两年,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筹建新厂、搞基础设施建设。”“通过GMP认证,给我们开发新药创造了平台。”胡锡昌说,“现在,我们具备了生产新药的基础条件,我们将加快新药开发的步伐,积极开拓市场。从通过认证到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已经签新品种开发合同100多万元,还有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我国西药生产的90%以上是仿制国外药品,生产能力提高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品种方面的竞争。开发新药品,其实就是要调整产品结构,通过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副厂长何文彬这样看新品开发。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GMP之后,药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也成为药企经营者考虑的重点。 “GMP就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是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采用的强制性技术规范。”何文彬解释道,“因此,通过GMP认证之后,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其中一点就是要利用这种规范标准,合理调整生产结构,作好各项配套工作等,提高管理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以便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何文彬还认为增加产品附加值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途径。“我们在加快新品种开发的同时,非常注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他说。 ▲开拓内地市场 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省内市场,一些药企开始考虑开拓内地市场这条路。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药企没有强制通过GMP认证之前,由于硬件设施、人工等因素,广东药企生产成本要高于内地的一些省份。“过去,我们不是不想开拓内地市场,而是因为广东药企生产成本一般比较高,价格也比较高,与内地药企相比,没有价格竞争的优势。”胡锡昌说,“不过,下一步我们会考虑开拓内地市场的。” 据了解,强制实施GMP认证之后,内地很多药企因通不过而停产,使原来的广东与外省药企间的不公平竞争变得公平一些,药企经营成本与内地企业的经营成本也缩小了距离,在竞争中的优势也越来越多。因此,借此机会,开拓内地市场,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应当是药企应当考虑的出路之一。

  •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大胆开发、勇于创新,取得了优异成果,为我国纺织产品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带动了全行业的产品开发工作。为加大对基地企业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权威,扩大基地企业的影响,2008年起,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及有关专业协会共同命名、授予证书和授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工作秘书处常设在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日常工作由秘书处组织安排。基地企业总名单 基地企业总名单,截止2011年4月:106家基地企业安徽省 国家棉休闲印染产品开发基地淮北维科印染有限公司北京市 国家粗毛纺产品开发基地中美联合(北京)制呢有限公司河北省 国家棉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保定中纺依棉纺织有限公司国家新型纤维纱线产品开发基地河北天纶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灯芯绒产品开发基地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天竹纤维产品开发基地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特宽幅功能性棉纺织产品开发基地邯郸圣绵纺织有限公司湖南省 国家黄麻产品开发基地郴州湘南麻业有限公司国家苎麻面料开发基地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国家苎麻产品开发基地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公司福建省 国家功能性差别化聚酰胺纤维开发基地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差别化锦纶6开发基地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防寒服及休闲装面料开发基地石狮市联盛纺织贸易有限公司国家男装休闲面料开发基地[col

  • 【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文件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近日,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全面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保障,能够推动建设项目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先进低碳技术措施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对提升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协同减污降碳与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明确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工作要求。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火力发电 4411”和“热电联产 4412”类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新建、改建、扩建火电行业建设项目(含异地迁建项目),聚焦二氧化碳排放,明确评价工作内容和程序,体现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管控“互动融合”,将相关内容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相应章节。  《指南》规范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技术方法。考虑到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可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配额总量目标的设置及分配提供数据支撑和增量预警作用,《指南》兼顾统筹碳减排与衔接碳市场,将核算边界分为主要边界与其他边界两类。其中,主要边界核算方法与碳市场管控核算边界(发电设施)保持一致,其他边界包括脱硫脱硝工业过程、外购热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算方法依据相关技术文件确定。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程若纳入碳市场,可直接引用相关数据。  《指南》明确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评价要求。结合行业生产工艺与产品特点,《指南》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指标为单位产品(电力、热力)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强调以国家或地方公开发布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基准(标准)分析评价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没有相关基准或标准时,参考国内外同行业或同类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或碳市场碳排放基准值。此外,为提升《指南》指导作用,依据近年审批的火电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分类给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参考值。  《指南》细化建设项目减污降碳协同措施比选原则。规定从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减排措施和管理方案,并基于协同减排开展措施方案与比选分析。区分环境质量达标与不达标因子,统筹考虑碳排放量,提出基于污染治理达标可行技术与最佳可行技术的减污降碳措施比选要求,促进先进技术落地实施,确保协同减排效果不打折扣。鼓励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在减污降碳技术装备与工艺、清洁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捕集回收利用等方面开展工程示范与实践。  《指南》明确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管理要求。提出编制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明确拟配备能源与排放计量/检测设备的数量、位置、技术要求等。鼓励火电行业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试点与实践。强调要结合碳市场相关要求,明确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记录信息、保存年限等,相关减污降碳技术措施、跟踪监测计划等内容纳入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

  • 关于实验室建设的问题。

    [color=#444444]大家好,本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公司现在在开发项目净水器,现为水质检测建设了一个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除了基本的工作台以及实验室区域划分,其他的仪器设备药品药剂什么都还在购置当中。我想往后在这份工作上有很好的造诣,但是现在什么都还不懂。请各位有经验人士指点一下,我该从哪方面入手,一步一步来,把实验室建设好,同时提高自身的水质化验分析能力以及各方面能力。[/color]

  •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嵌入式开发工程师职位,坐标,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嵌入式开发工程师[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 负责对公司相关产品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和调试;2. 负责对公司相关产品的测试、评审,以及相关设计文档的编制;3. 参与新产品测试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并提供解决方案;4. 参与系统架构、设计、开发以及测试全过程。任职要求:1.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1-5年相关工作经验;2. 熟悉ARM体系结构,熟悉cortex-M系列内核;3.了解ARM处理器外围接口和协议,如USB、CAN、COM、SPI、IIC等;4.具备ARMcortex-M系列外设的驱动软件编写调试能力;5.具备嵌入式电路设计能力,具有altium designer PCB设计经验;6.了解嵌入式系统,具有μC/OS、FreeRTOS 、RT-Thread 任意一款相关开发经验者优先考虑;所在部门:技术中心(我公司技术中心是青岛市技术中心、青岛市工业设计中心、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工作时间:秋冬 8:00-17:00,春夏 8:00-17:30(中午有午休,提供午休床);薪资福利:除基本工资外还有绩效工资、年底奖金、各种补贴;公司年轻化,以技术能力说话,不论资排辈,研发氛围浓厚,欢迎热爱研发、有研究精神的技术人才加入![b]公司介绍:[/b] 公司简介: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智能生物安全检测仪器及环境监测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重视研发队伍建设,广纳贤才,现拥有各领域的专业研发人员28人,人员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在成立的短短三年中,公司已申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取得软件著作权5项。  公司主要专注领域包括生物检测仪器、生物采样仪器、流量校准仪器、工业配套...[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5031]查看全部[/url]

  • 抗体开发的技术路线:抗体开发技术平台的综合指南

    [font=宋体]什么是抗体开发?抗体开发包含了抗体生成和表征的全过程。首先,将目的抗原注射入实验动物体内,使其免疫系统生成大量抗体。[/font][font=宋体][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antibody-development][b]抗体开发[/b][/url]的方法各有不同。例如,多克隆抗体可直接从血清中纯化,而单克隆抗体则需要先培养杂交瘤或先构建噬菌体展示抗体库。[/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义翘神州作为行业领先的抗体研发公司,提供从抗原合成、研发和生产的一站式[/font][font=Calibri]CRO[/font][font=宋体]服务。通过我们的抗体制备平台,我们随时准备帮助您应对研究中遇到的严峻挑战。[/font][/font][b][font=宋体]义翘神州提供抗体定制开发服务:[/font][/b][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快速单克隆抗体开发、[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services/fast-antibody-service][b]快速多克隆抗体开发[/b][/url]、磷酸化抗体定制服务、[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services/anti-idiotype-antibody-service][b]抗独特型抗体服务[/b][/url][/font][b][font=宋体]抗体开发技术平台:[/font][/b][font=宋体][font=宋体]义翘神州提供一站式的定制抗体开发服务,包括多克隆抗体开发、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特定应用的抗体开发,例如[/font][font=Calibri]ELISA[/font][font=宋体]、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多年来,从抗原设计到抗体纯化和鉴定,我们花费了多年时间优化和调整抗体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我们以自主研发的技术和极具竞争力的效率为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由我们开发的高成功率和更高质量的抗体将使我们的客户受益其中。[/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①抗原制备[/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义翘神州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和设计机制,开发出应用在多肽抗原设计中的自主研发技术。这种经过优化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抗体的质量和成功的概率。义翘神州还成功制备出[/font][font=Calibri]6000[/font][font=宋体]多种重组蛋白质,可线上购买,作为抗原用于免疫反应和筛选。[/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②优化小鼠杂交瘤技术[/font][font=宋体]义翘神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优化小鼠杂交瘤技术,极大程度提高抗体质量和成功率。因此,义翘神州已经开发出适用多种应用的优质抗体。[/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③自主研发二代兔单克隆技术[/font][font=宋体]义翘神州花费多年时间优化其自主研发的兔单克隆抗体开发平台,该平台能以合理的成本制备出高亲和力的抗体。义翘神州曾利用该平台制备出优质兔单克隆抗体产品作为目录产品,还为定制客户开发过治疗性抗体候选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义翘神州利用这一先进平台助力于全球客户开发兔单克隆抗体,作为试剂或治疗性候选产品。[/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④重组抗体生产[/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经过多年的工艺开发,义翘神州已建立四种抗体生产平台,可用于快速高通量抗体生产和大规模抗体批量生产。从基因序列到纯化抗体([/font][font=Calibri]10[/font][font=宋体]克),只需几周时间,即可将成品送至您手中。义翘神州拥有先进的技术,极大节省了抗体生产的时间和成本。很多大型医药公司都利用我们的平台来支撑他们的抗体研究和开发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实现了几乎[/font][font=Calibri]100%[/font][font=宋体]的成功率,生产了成千上万的高质量单克隆抗体产品。为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客户带来了好的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⑤抗体应用验证平台[/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义翘神州建立了多个抗体应用验证平台,包括[/font][font=Calibri]WB[/font][font=宋体]检测平台、免疫组化([/font][font=Calibri]IHC[/font][font=宋体])检测平台、流式([/font][font=Calibri]FACS[/font][font=宋体])检测平台、免疫荧光([/font][font=Calibri]IF[/font][font=宋体])检测平台以及免疫沉淀([/font][font=Calibri]IP[/font][font=宋体])检测平台。[/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详情可以关注义翘神州抗体开发页面。[/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文章来源:抗体开发[/font][font=Calibri]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antibody-development[/font][/font][font=Calibri] [/font]

  • 北京帕莫瑞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正在招聘,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坐标,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Web前端开发工程师[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完成前端基本页面编写,并能良好适配各种分辨率;2.完成特效页面的编写,包括地图页面呈现,时间轴3D特效;3.制定交互设计方案,确保产品交互流畅,用户体验良好;4.根据工作安排高效、高质地完成代码编写,确保符合规范的前端代码规范;5.负责公司现有项目和新项目的前端修改调试和开发工作;6.与产品、后端开发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快速理解各方面的需求;7.与后端开发人员紧密配合,确保代码有效对接,优化前端性能;8.前端的体系化建设,标准规范维护和修订。任职要求:1.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1-3年实际开发经验; 2.熟悉Ajax、DOM、XML、JSON等相关技术;至少了解一门后端开发语言 (Java);3.有HTML、CSS、JavaScript、Jquery、Ajax开发经验;4.有简单的UI设计能力;前后端分离和不分离的项目经验都具备者优先考虑;5.在组件化、用户体验等方向有深入研究者优先;6.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顺畅,追求极致,乐于创新,敢于尝试。[b]公司介绍:[/b] 帕莫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作为自动化和环境领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致力于在科学与创新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精确和快速的自动化测试和控制系统,以及前沿的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实施,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更稳定、更可靠、更节能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应用于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优化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同时降低直至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我们的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已经广泛的服务于...[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2305]查看全部[/url]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等相关要求,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质量,推动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提速增效,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形及要求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严格按照鲁环发〔2020〕49号文件要求,及时将评审会议通知、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专家评审结论(含复核意见)等有关文件上传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并根据国家要求将有关材料上传至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用地申请依据,及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依据。(一)经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监测、现场检查等方式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应当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二)以下重点建设用地应当由土地使用权人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依据《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以下简称“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地类代码07、08〕的地块,包括用途变更为含“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的多用途混合地块。其中,对于多用途混合地块应当整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 “一住两公”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变更的,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调查,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除外。3.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拟用途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的地块,应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拟变更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或者其土地使用权拟收回、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四)拟(已)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地块(以下简称“6+1”行业地块),应当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二、完善建设用地管理机制(五)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或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查询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并征求同级生态环境部门意见,落实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时序。合理规划污染地块用途,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六)严格用地准入管理。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用途变更、使用权转让、土地供应等环节加强监管,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办理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及土地供应、改变用途等手续;在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及土地供应、改变用途等环节前,应当查询地块在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状态,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未开展的,以及在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内未移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名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不得办理征收、收回、收购及土地供应、改变用途等手续。(七)共享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及时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优先监管地块清单、“6+1”行业地块清单及用地详细位置等相关信息,共享给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各市、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与同级生态环境部门共享土地收储计划、土地供应计划以及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等重点建设用地的地块信息。地块信息包括地块名称、位置、矢量范围、面积、原用地类型、拟规划用途、土地使用权人、必要的图件等,实时关注相关地块调查及修复动态,统筹谋划考虑,保障用地安全。三、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八)优化土壤调查启动时序。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等重点建设用地的工业用地地块,原则上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活动、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清理遗留固体废物及废水之后,且遗留建(构)筑物不影响布点采样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防止因二次污染再次开展调查,减轻企业负担,缩短调查周期。(九)从严监管拆分地块调查。原则上,同一地块不得拆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确需进行拆分的风险管控或修复地块,要将拆分方案纳入风险评估报告,拆分方案要充分考虑地块规划用途、地块原空间布局、污染情况以及开发时序等,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并且每个拆分后的区域应当满足最低风险管控或修复效果评估基础数据要求。(十)强化污染地块调查边界管理。地块边界附近土壤可能受到本地块污染的,需确定地块地下水污染范围的,地块周边存在环境敏感目标的(如学校、居民区等)等情形,调查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到地块边界以外。(十一)规范调查报告评审。各市要督促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单位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的规定,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上传采样方案,应当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作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附件或者在调查报告中编制专门篇章。调查报告评审由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委托直属单位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调查报告评审的,应当与被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协议或出具委托文件,将委托情况或文件函告或抄送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并监督受委托方依法行使被委托的事权。组织评审单位应当在调查报告评审会前下发正式评审通知,组织相关单位参会,各单位应切实履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职责。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指定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审或者组织评审的,专家评审意见中应当注明委托单位。(十二)加强调查质量监督检查。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试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等相关要求,监督检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关键环节和调查报告。监督检查范围原则上应当涵盖全部“6+1”行业地块,总数不低于当年评审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数量的10%。四、优化建设用地管理服务(十三)主动靠前服务。根据《“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考核节点调整为供地环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主动对接重点项目,提前告知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壤环境管理要求,引导其适当提前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十四)简化农用地调查流程。应当依法依规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中,涉及农用地变更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等重点建设用地的,通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经调查确认地块内及周边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地块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其调查报告评审可以由专家集中评审简化为函审,或由组织评审单位直接出具审核意见,无需专家评审。(十五)优化报告评审程序。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全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山东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完成报告提交、评审申请、查询、报备“一网通办”。各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实现报告评审受理、审核全过程网上办理,提高评审效率,压缩评审时间,服务高质量发展。组织评审部门应当于每年1月汇总上年度调查报告评审通过情况,并向社会公示。五、严格组织实施(十六)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行业监管。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等重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计划。建立问题通报报告制度,重大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防范“一住两公”建设用地等重点建设用地污染地块违法开发利用。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第三方调查机构涉嫌出具虚假调查报告等行为。(十七)做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核算。各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要求和职责分工,定期组织核算本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情况,并于每年7月5日、1月5日前,分别将上半年、上一年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考核基础信息台账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本意见自2023年10月19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0月18日。[align=right]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 ? ? ?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align][align=right]2023年9月18日?[/align]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  [b]一、形势背景[/b]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b]二、总体要求[/b]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  ——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b]三、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b]  (三)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四)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五)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b]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b]  (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七)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八)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九)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2228347920.jpg[/img][/align]  [b]五、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b]  (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十一)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十二)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655014.jpg[/img][/align]  [b]六、提升建设工程品质[/b]  (十三)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  (十五)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790909.jpg[/img][/align]  [b]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b]  (十六)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提高现代物流、生产控制、信息数据等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  (十七)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外旅游等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推动航空公司和机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积极培育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等服务项目,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品质。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十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904055.jpg[/img][/align]  [b]八、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b]  (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  (二十一)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004015.jpg[/img][/align]  [b]九、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b]  (二十二)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规范和引导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  (二十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突破量子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构建协同服务网络,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102704.jpg[/img][/align] [b] 十、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b]  (二十五)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推动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二十六)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按有关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健全符合采购需求特点、质量标准、市场交易习惯的交易规则,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质量政策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  (二十七)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以及重点服务领域,依法实施严格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业品和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推动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对重点产品实施全国企业抽查全覆盖,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开展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健全产品召回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召回技术支撑,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制度,为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二十八)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地区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十九)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参与建立跨国(境)消费争议处理和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开展质量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双多边合作。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性质量会议。[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259970.jpg[/img][/align]  [b]十一、组织保障[/b]  (三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  (三十一)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二)开展督察评估。加强中央质量督察工作,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 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销售总监职位,坐标北京市,速来围观!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0241.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销售总监[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销售团队的建设及管理,并辅导团队成员完成销售任务指标。2、执行公司的决策及制度、监督管理团队工作指标并贯彻执行。任职要求:1、具有10年以上分析仪器行业销售工作经验,5年以上销售团队管理经验优先。2、熟悉分析仪器类产品和市场,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部门管理能力。3、认同公司企业文化,接受长期出差,抗压能力强。4、对销售工作充满激情及热爱,目标感强。5、本科或以上学历,市场营销、分析化学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b]公司介绍:[/b] 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金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由国家有色地质总局控股,西北地勘局、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参股组建的西安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原子荧光光谱仪器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拥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独特的火焰法AFS、连续流动氢化物发生AFS、火焰法—氢化法AFS成...[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0241.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市、省沈抚示范区生态环境局:现将《辽宁省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管理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于3月31日前将首批申请纳入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名单报送省厅。联系人:行政审批处陈晨,电话:024-62788545[align=center][b]辽宁省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管理规定(试行)[/b][/align]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0〕65号)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3〕52号),规范纳入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申请、跟踪评估、退出等程序,深化试点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评改革,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依法设立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包括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产业园区。设区市依法设立的产业园区可参照执行。第三条 申请纳入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应依法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且满足以下条件:(一)取得规划环评审查意见;(二)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被采纳落实;(三)产业园区规划通过规划审批机关审批;(四)产业园区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及本省相关考核要求,未被生态环境部门列入区域限批范围,上一年度未被生态环境部或省政府因生态环境问题通报;(五)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稳定运行;(六)产业园区近5年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七)产业园区规划在有效期内且未发生重大调整。第四条 省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本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有关要求,组织协调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产业园区的管理工作。各市和省沈抚示范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试点产业园区的申报和日常监管工作。第五条 各市和省沈抚示范区生态环境部门对符合试点条件的产业园区,按自愿原则组织申报。原则上每季度可集中申报一次。申报材料包括:试点产业园区申请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文件及审查意见、园区规划及规划的批复。第六条 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试点产业园区的申报认定工作,并及时反馈认定结果,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经认定符合联动试点条件的产业园区,省生态环境部门汇总后形成全省试点园区名录报生态环境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第七条 试点产业园区名录发布后,各市和省沈抚示范区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组织试点产业园区依法依规推进以下环评改革试点:(一)应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城市道路,城市管网及管廊,分布式光伏发电,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城镇排涝河流水闸、排涝泵站等五类建设项目免于环评备案管理;(二)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等九类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集中搬迁入园报告表项目,开展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并明确相应企业的环保责任;(三)简化一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内容;(四)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不变,仅原辅料和产品发生变化的CDMO和中试建设项目,若未突破原有环评文件所列要求及产排污总量,不增加环境风险,且经专家论证能满足调整后项目环保要求的,无需另行报批环评;(五)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单项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1吨,氨氮小于0.01吨的,项目环评审批中,建设单位免予提交主要污染物总量来源说明,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统筹总量指标替代来源,并纳入管理台账。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涉新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不纳入试点,不得简化管理。第八条 各市和省沈抚示范区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对纳入试点的产业园区开展年度跟踪评估工作,每年12月底前向省生态环境部门报送跟踪评估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一)与第三条七个方面条件的符合情况;(二)环评改革试点开展情况;(三)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四)其他需要评估的情形。省生态环境部门结合跟踪评估情况,组织对纳入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开展现场评估。第九条 跟踪评估不合格或者具有以下情形的,取消试点产业园区资格,并报生态环境部备案。(一)未采取改进措施、未落实试点工作要求并导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二)规划超出有效期未及时编制新规划的;(三)规划发生重大调整或修订,未依法重新或补充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但未开展的;(四)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被生态环境部门列入区域限批范围的。第十条 本规定由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doc.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403/25/142012951514921.doc]试点产业园区申请表[/url]抄送: 鞍山、营口市行政审批局。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2024年3月8日印发

  • 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应用开发工程师职位,坐标成都市,敢不敢来试试?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0999.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应用开发工程师[b]职位描述/要求:[/b]1)核心职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二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联用[/color][/url]系统的分析方法开发;2)前处理方案开发与优化、流动相与色谱柱方案开发与优化;3)分析方法的验证;4)分析方法相关耗材(试剂盒)的批量制造指导;5)对测试/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分析数据,编写测试报告;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岗位要求1)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以及上;2)专业要求:化学、医药、分析仪器相关专业,非相关专业毕业需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3)计算机能力要求:熟练使用word、excel软件,能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进行基本的分析,并严格按照标准编写测试报告;4)英语要求:借助工具时能够无障碍阅读专业英文文献;5)工作经验:在药厂、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所等单位有工作经验优先;6)团队精神要求:有团队协作意识,态度端正,能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7)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 有良好的方法开发和实验习惯。作息时间:8:30/9:00——17:30/18:00,双休,国家法定节假日福利:五险一金、带薪年休、带薪病假、扣薪病假、全勤奖、年终奖、绩效奖、项目奖、老板Nice、期权、国家法定节假日礼品(礼金)等其它:良好的发展平台、Nice的老板和领导、融洽的工作氛围、积极逗逼的小伙伴……[b]公司介绍:[/b] 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分析仪器公司。我们视基础科学研究为生命力,奉行于源头科学与技术出发的研发理念,重视理性、客观、建设性的方法论。从基础研发到产品定型,再到批量化、定制化制造,珂睿科技不走捷径,对产品细节追求完美,对生产工艺决不妥协。从工程角度反复改良关键部件和材料,改进现有机械加工水平,甚至创新发明新的生产工艺。珂睿科技研发团队为达到极致目标,竭尽...[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0999.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