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经营评述

仪器信息网经营评述专题为您整合经营评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经营评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经营评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经营评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经营评述话题讨论。

经营评述相关的资讯

  • 雪迪龙发布2017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p   3月28日消息,雪迪龙(002658)2017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p p    strong 一、概述 /strong /p p   (一)公司总体经营情况 /p p   (1)营业收入:完成10.84亿元,与去年同期9.98亿元相比,增长8.63%。 /p p   (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完成2.15亿元,与去年同期1.94亿元相比,增长10.77%。 /p p   (3)总资产:至2017年末21.99为亿元,与去年年末19.78亿元相比,增长11.15%。 /p p   (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至2017年末为18.91亿元,比去年年末17.16亿元相比,增长10.20%。 /p p   (二)2017年度各项财务指标 /p p   报告期内公司偿债能力方面,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6.72、5.46,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动幅度分别为-0.34、-0.36 在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和存货周转率(次)分别是2.22、1.88 在盈利能力方面,基本每股收益为0.36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95%。 /p p   (三)经营情况分析 /p p   公司2017年度利润增长10.77%,增长幅度稍低于公司业绩预期,主要原因是环保产品销售收入略低于销售预期,而公司研发投入增加1,241万元,投资收益同期减少1,429.6万元。公司各业务板块经营情况如下:环境监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1%。 /p p   2017年度,国家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力度空前,实施环保限产和淘汰落后产能,导致部分中小锅炉领域的CEMS监测业务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电力行业CEMS监测市场需求趋于稳定,电力行业对传统CEMS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但电力行业超低排放业务及非电领域CEMS监测业务的需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上升。 2018年度,随着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及开工生产,以及国家振兴实体经济措施的推进,非电领域的CEMS监测及超低排放业务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p p   2017 年度,公司对大气、智慧环保、水质监测产品的投入初见成效,2017年度虽然其业务未达预期,但实现了培养队伍、奠定基础的目的,由于这些业务的客户群体以政府部门为主,单个项目金额较大、项目跟踪落地周期较长、公司业务基础稍弱等因素导致业绩增速较慢 随着公司近几年在上述业务领域做的积极布局和投入,预计2018年度会有较好的业绩兑现。 /p p   VOCs监测业务较去年同期业绩增长显著,主要客户群集中于厂界监测、石化化工等领域,随着大气治理的进一步推进,VOCs作为& quot 十三五& quot 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其监测市场将得到陆续释放。 /p p   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营业收入8,15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9.09%。主要是公司积极拓展水泥、钢铁、化工、石化等领域的工业过程分析业务。 /p p   气体分析仪及备品备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34%,主要是面向客户开展的二次销售。 /p p   运营维护改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5%。 /p p   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 quot 北京雪迪龙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quot ,自2016年组建专业的团队开展环境工程业务,2017年度环境工程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956.4万元,为公司在环境工程业务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 p   (四)对外投资概况 /p p   2017年,公司未开展重大对外投资。 /p p   (五)员工持股计划 /p p   员工持股计划是中长期的激励政策,计划连续推出五年,目前已实施三期,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额约为2,512万元,购买完成日期为 2015年4月22日,购买均价为27.43元/股,购买数量为915,80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15%,锁定期自2015年4月22日至 2016年4月22日,存续期为2015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2日。经2017年1月17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延长一年,即存续期至2018年4月22日止。经2018年1月22日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再次延长一年,即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延长至2019年4月22日。 /p p   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额约为3,662万元,购买完成日期为2016年7 月22日,购买均价为16.804元/股,购买数量为2,180,32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6%,锁定期为2016年7月22日至2017年 7月22日,存续期为2016年7月22日至2018年7月22日。 /p p   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总额约为1,002万元,购买完成日期为2017年7 月11日,购买均价为16.502元/股,购买数量为607,3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1004%,锁定期为2017年7月12日至2018年 7月12日,存续期为2017年7月12日至2019年7月12日。 /p p   2017年度的考核增长率Rn低于20%,故第四期员工持股计划不从公司2017年净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经员工持股计划委员会征求第四期持有人建议后,提请董事会终止实施第四期员工持股计划。 /p p   (六)公开发行可转债 /p p   2017 年5月,公司筹划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并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相关申报材料。2017年12月5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关于核准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批复》(证监许可[2017]2206号)。2017年12月27日,公司公开发行52,000万元可转债,2018年 1月3日完成发行,募集资金到账。2018年1月29日,公司可转债上市流通,债券代码为& quot 128033& quot ,债券简称为& quot 迪龙转债& quot 。 /p p   (七)募集资金情况 /p p   2012年3月9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总额为7.05亿元,净额6.49亿元(以下简称& quot 前次募集资金& quot ),截至2017年末,前次募集资金余额为5,235.78万元,募投项目& quot 运营维护网络建设项目& quot 尚需继续投入。 /p p   2017年12月27日,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5.2亿元,净额为5.07亿元。本次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将应用于VOCs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 /p p   (八)风险分析政策风险 /p p   环境监测设备行业是政策驱动型行业。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将产生较大影响,但市场的实际释放程度依赖政府的实际执行进度。请投资者关注政策执行进度落后于预期的风险。 /p p   市场竞争风险随着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项目的落地实施,更多的市场竞争者进入本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公司业务扩张及智慧环保项目推广过程中,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开发不力,或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连续不能成功中标,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p p   技术和人才流失风险公司所处的仪器仪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同时需要专业化的销售、运维团队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销售骨干及服务工程师。如果公司的管理、技术、销售、运维方面的骨干人员流失,或发生技术秘密泄露,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募投项目的建设、效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p p   业务整合风险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行业及相关政策发展的研判,先后收购了英国的KORE公司、比利时的ORTHODYNE公司,同时也参股了多家境内公司,设立了多家子公司,补充完善环境监测产品体系。由于公司设立至今,主要人员、组织机构及业务均在国内,且公司在海外经营、管理的经验不够丰富,对技术的吸收和与境外子公司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境内子公司尤其是新设成立的子公司,需要从头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管理运作,能否及时的开发成功的产品并推向市场,获得市场的认可,存在一定的风险。 /p p    strong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strong /p p   (一)行业经验与品牌优势公司是我国从事环境监测和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市场先入者之一,成立十多年来,公司不遗余力的为国内外多行业多领域的 /p p   客户提供着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在国内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销售业绩位居前列。多年来通过产品的应用、维护与反复改进提高,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和现场实践经验,雪迪龙的品牌也覆盖了多个行业及领域,公司能够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从方案设计、部件加工、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到后续运维服务的全方位定制化专业服务。随着公司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客户结构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quot 雪迪龙& quot 品牌在多个行业及领域深入人心,稳定的产品品质和及时的综合服务造就了公司良好的口碑与信誉。 /p p   (二)人才和研发创新优势 /p p   人才和研发创新是公司处于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公司一直将研发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培养了一支拥有20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公司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吸引并留住人才,调动其积极、主动、创造性,为公司研发创新贡献力量。 /p p   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2014年,公司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在线环境监测技术及系统应用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015年公司获批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 与国内著名大学共同成立研究院,集结了国内环境领域的专家资源,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拥有200余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公司致力于通过收购并购、技术合作等多种手段寻求和引进海外高端产品和技术,壮大公司的技术发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p p   (三)运维服务优势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式已经从产品层面逐步扩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作为仪器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运营服务 /p p   是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又提升了单位客户资源的产值,在存量市场空间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公司在行业内已率先开展了运营服务的业务,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技术服务中心,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场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客户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公司设立专门子公司,致力于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 /p p   (四)平台优势 /p p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由单一监测设备供应商逐渐发展为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并由设备运营商逐渐发展为数据运营商。长期以来,公司在监测技术、污染源解析、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及升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条成熟产品线,并拥有上万套多领域监测设备的成功应用经验 公司业务范围已涵盖环境监测的废气、大气、废水、水质、环境信息化、环境大数据及工业过程分析等诸多领域,监测要素已覆盖SO2、NOx、VOCs、PM2.5、COD、TN/TP/DO/pH、噪声、扬尘等诸多监管指标,监测类别已涵盖在线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及第三方检测。2015年起公司引进的国外高端技术与先进产品,如飞行时间质谱仪、XRF荧光光谱仪及气溶胶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仪等,正在逐步向环境、食品、工业分析等领域推广,公司将持续从横向上丰富完善监测产品,致力于打造综合物联网感知、传感体系 纵向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综合型的环境服务平台。利用上市公司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给予公司资金、技术、产品、销售、人才等全方位的稳定投入,公司完全可以以多种模式为城市和工业园区提供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从而提供整体的& quot 一站式& quot 服务。 /p p    strong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strong /p p   (一)宏观政策持续驱动行业发展. /p p   2017 年12月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会议要求,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p p   2018年1月31日,环保部举行的2018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将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研究推进钢铁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在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狠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数据真、准、全。 /p p   2018 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具体内容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2018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 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2018年COD、按单排放量要下降2%。 /p p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环境执法。 /p p   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和环保税的推进落实,环境监测行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和市场空间。 /p p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以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为主,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是十三五的发展趋势。而环保税法要求监测的参数除污染源监测等常规参数外,还有VOCs、重金属、有毒有害气体等多种特征污染物监测参数,监测指标进一步增加,由环保税法的实施引发的环境在线监测设备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p p   近年来,环保产业也逐渐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由单一的终端设备监测向智慧环保综合方案迈进,在“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驱动下,预计2018年,以提供科学决策、智慧管理的智慧环保业务将快速发展,包含环境咨询、规划设计、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设施运营等多个方面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p p   (二)机构改革激发污染防治新格局. /p p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原有环境保护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以及水利等部门环境管理职责予以整合,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p p   “生态管理”成为新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环境管理也将由单一的污染要素约束上升为系统化的调控,环境政策也从污染物排放控制发展为改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控制并重。此次大部制落定,将把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有效结合,真正形成大环保、实现大协同,从而促使环保行业健康发展。 /p p   (三)公司的经营管理计划. /p p   公司主营业务始终立足环保领域,围绕水、气、土三大战役展开,以环境监测业务为核心领域,着力拓展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环境服务、环境治理四大领域。 2018年,公司着重巩固拓展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环境信息化业务领域,以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各类监测终端设备为基础,结合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实现监控、质控、运维的智能化升级,完善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坚定推进城市与园区智慧环保业务的开展落实,坚定不移地保持环境监测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引领行业发展。 /p p   公司将加大子公司与各业务部门的融合力度,关注品质与服务,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品牌价值 建设完善政府项目营销网络,积极拓展政府业务 持续开展营销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业务拓展质量和效率 实施信息化管理,简化业务流程,注重用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 /p p   公司针对下属子公司及各业务板块,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统筹管理 完善薪酬考核体系,以能力定级定薪,让不断提升能力创造业绩的员工有更大的成就感 加强团队凝聚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塑造优秀上市企业品牌。 /p p   (四)可转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p p   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52,000万元已于1月3日到帐,2018年起全面开展募投项目建设。 /p p   VOCs监测系统生产线建设项目由生产工厂主导实施,计划半年内投产,一年内全部投产,实现预计新增产能。 /p p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网络综合应用平台研发、环境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建设。2018年起,公司全体员工将共同努力,推广“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为手段,通过采用BOT、BOO、PPP等模式,构建城市、工业园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帮助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帮助环境管理者实现科学决策、智慧管理,顺利完成募投项目建设 /p
  • 烟台海岸带所发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专题评述
    近期,国际权威化学评述期刊——美国化学会Chemical Reviews发表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陈令新研究员为核心的“环境微分析与监测”创新团队,关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技术的评述文章——SERS Tags: Novel Optical Nanoprobes for Bioanalysis(Y.Q. Wang, B. Yan, L.X. Chen*, Chem. Rev., 2013, 113 (3), 1391–1428)。Chemical Reviews是国际化学一级学科顶级期刊,影响因子40.197(2011年)。   文章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标签”(SERS tags)这一纳米光学生物分析探针的最新进展。近年来,SERS分析探针和相关光谱分析技术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并以其能够解决广泛的生物化学问题成为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SERS分析探针是一类由贵金属材料、拉曼报告分子共同组成的新型纳米光学探针,具有灵敏度高、光谱指纹特性强和高通量标记的优点。文中总结了基于多种形貌的金、银纳米材料SERS探针的制备方法和光学特性,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在分子检测、细菌和细胞成像、组织诊断以及活体动物成像等多层次的化学和生物学应用 同时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前景,如提高单颗粒信号的重现性、发展多功能复合检测平台以及探针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等。该文对从事SERS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烟台海岸带所“环境微分析与监测”创新团队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监测方面的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致力于以典型污染物(无机离子、有机分子、病原体和生物体内活性物质等)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纳米材料和光、电、磁、声等分析探测技术,研发分析监测新原理、方法与仪器,特别注重发展基于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相关光谱分析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在基于新型分子印迹材料“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色谱分离分析”、“纳米生物分析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为解决复杂基质样品分析的技术难题,为发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简单快速的新型纳米光学传感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烟台海岸带所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专题评述
  • 近三年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技术综述文献的评述(一)
    近三年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技术综述文献的评述(一)Commentary on the review articles of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摘要:近些年,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该技术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尽可能多地获得有用信息,并且,该技术可直接对不同形态的复杂混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检测速度、成本、效率、通用性、自动化和便携性等方面表现出优于多数传统方法的特殊优势,在农业、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烟草、环保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现代光谱分析技术也日益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对近三年(2020-2022年)发表的涉及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为主题的综述论文进行评述,主要论述了这类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引用文献351篇。1引言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中红外(MIR)、近红外(NIR)、拉曼光谱(Raman)、三维荧光光谱(EEM)、太赫兹(THz)光谱、核磁共振(NMR)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可直接对不同形态的复杂混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可无损和在线分析等优势,在农业、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烟草、环保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1)。该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从光谱数据中尽可能多的提取详细的有价值的化学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显著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和准确性,使传统光谱技术不可实现的应用成为现实。图1 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分析技术框架图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化学计量学注入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用于光谱分析的新型化学计量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国内外本领域专家学者的重点和热点研究方向。借助材料学、MEMS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进步,光谱类仪器及其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近三年(2020-2022年),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综述论文也如井喷式般的出现,涉及到光谱学、光谱仪器、化学计量学(机器学习)方法、以及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等方方面面。本文以“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 或“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光谱(spectroscopy)”或“光谱技术(spectroscopic technology)”或“光谱仪(spectrometer)”,以及“综述(review或overview)”为关键词,以2020年至今为时间段,在Science Direct、Scopus、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351篇综述类论文进行了整理、归纳和评述。2 光谱学与光谱技术2.1近/中红外光谱Beć等综述了量子计算化学在近红外光谱解析方面的进展,指出振动光谱学与计算化学形成的显著的协同作用,随着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将大大提高振动光谱,特别是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潜力[1]。在另一篇综述中,他们论述了明确且详细的谱带归属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近红外光谱的重要意义,解释了不同微型光谱仪所提供的化学信息贡献的差异的原因[2]。水光谱组学是一门研究水和水系统分子间氢键组成形态的新兴科学,它通过观察近红外光对水的作用所表征特征峰的变化来分析水系统中溶剂与溶质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非侵入性、分析速度快和定性定量等特点。孙岩等总结了用于温控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利用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小分子的结构和蛋白质、温敏聚合物结构转变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随温度变化的水光谱信息,可实现对含水混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3]。陈定芳等梳理了水光谱组学的历史沿革、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现状,阐明了水光谱组学用于测定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结构特征的可行性[4]。褚小立等从振动光谱基础理论、光谱仪器硬件和化学计量学3个方面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以近红外光谱为核心的商业产品将在不同应用领域进一步提供深化和细化的服务,近红外光谱有望成为与时代发展特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最相关的一项分析技术[5]。王家俊等探讨了在网络化应用环境中,近红外光谱仪器设备存在的硬件差异以及传统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建模、数据处理存在的不足对近红外光谱的深度应用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云计算应用的解决思路,并对大数据时代近红外光谱分析网络化模式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6]。Fakayode等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和拉曼光谱的最新技术创新进展,对2015-2018年期间近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器和拉曼光谱在药品、食品等质量控制和保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7]。霍学松等综述了近些年新型的商品化微小型(便携式、手持式和袖珍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其应用进展,指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智能工厂、智能医疗和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的兴起,成为推动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向着微型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力量[8]。Zhu等综述了商品化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主要类型,总结并比较了它们的性能指标,还介绍了促进小型化的新技术,对仪器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9]。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是一种超灵敏的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亚单层膜水平的表面选择性探测。Zhou等对SEIRA传感机制和理论模型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等方面讨论了优化SEIRA性能的方法[10]。2.2拉曼光谱Pan等综述了人工智能方法结合拉曼光谱用于分析复杂混合物的进展,包括化学品、食品、药品和医学诊断等,指出拉曼光谱如SERS可以与红外光谱相结合,以增强物质识别能力[11]。Orlando等综述了拉曼光谱在先进材料科学表征中的应用进展,认为随着现场拉曼分析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在未来有望成为材料表征的常规分析技术[12]。Löbenberg等系统比较了不同拉曼分析技术的特点,介绍了拉曼光谱作为过程分析技术(PAT)工具在医药产品和工艺开发中的应用进展[13]。图2 用于体内上皮组织诊断的快速光纤共焦拉曼光谱系统Heng等综述了现代拉曼仪器、微型光纤拉曼探针设计和制造的最新进展(图2),论述了实时光纤拉曼光谱在临床内窥镜检查期间改善体内癌前病变和癌症早期诊断等方面具备的潜力[14]。Barik等概述了用于体内测量的不同光纤探针,重点介绍了用于生物医学的拉曼光谱探头,并对影响探针提取最佳光谱特征的各种方面,如光纤探头、辐射源、探测器和光谱仪等进行了探究[15]。 图3 基于SERS的传感器在农业应用示意图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高度灵敏的技术,可增强由某些纳米结构材料支撑的分子的拉曼散射。Han等概述了SERS设备、SERS活性材料制备和SERS测量的详细信息,重点介绍了SERS与化学计量学结合在多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应用,包括探测表面反应和界面电荷转移、结构表征和化学/生物传感。此外,还讨论了SERS光谱再现性、技术局限性和可能的优化方法[16]。Liu等对目前SERS农业传感器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总结,较全面地阐述了SERS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对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检测的发展和应用(图3),介绍了SERS 传感器/基底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势和价值[17]。空间偏移拉曼光谱(SORS)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通过包装对材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问题。Arroyo-Cerezo等综述了SOR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食品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比较了商业和工业分析仪以及实验室规模的食品和饮料SORS实施情况,讨论了未来在农业食品供应链中的部署途径[18]。低频拉曼光谱(LFR)探测与长程有序(即结晶度)相关的振动模式,该模式可提供固态结构特征和其他特性的独特信息。Bērziņš等详细讨论了LFR的基础理论、仪器和数据分析(包括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的各个方面,并总结了LFR在药物分析中的新应用[19]。2.3太赫兹光谱随着光源和探测器组件的迅猛发展,太赫兹(THz)谱技术最近在医学、材料、生物传感和制药工业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Feng综述了太赫兹光谱与化学计量学结合的最新进展,以及太赫兹谱在评估食品质量和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太赫兹谱的优势和一些固有的局限性[20]。Rawson等讨论了太赫兹光谱的原理和仪器,重点介绍了太赫兹技术在水分监测、土壤传感、种子分类、品种来源鉴别、残留检测、微生物、毒素和食品腐败检测、食品掺假鉴定、食品或农产品中的异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21]。2.4 LIBS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LIBS)是一种简单、直观、多用途的原子发射光谱法,它将快速脉冲激光束聚焦到样品上,形成含有其组成元素的等离子体,然后使用发射光的光谱分析检测存在的元素。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结构简单、检测速度快、不受样品形态影响等特点,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Andrade等综述了近些年LIBS样品制备、定性分析、校正策略以及提高LIBS分析灵敏度方法的进展,指出现场应用、在线应用、以及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深度融合是未来LIBS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22]。李祥友等综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机理、装置类型、基础研究进展(信号增强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在深空探测、地质勘探、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业冶金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指出为了实现海量材料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在线 LIBS 装置的研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3]。Harmon等论述了实验室和现场LIBS分析技术,综述了LIBS在大气、天然水、矿物、岩石、沉积物和土壤等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4]。Wang等总结了LIBS定量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不确定性和误差产生机制、硬件改进和定量校正方法(包括基于物理原理的校正模型、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正模型和混合模型),解释了信号不确定性和矩阵效应对LIB定量分析性能的影响,提出了LIBS定量分析的改进策略框架[25]。Chen等综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在地球化学和环境资源勘探中的最新进展,提出了LIBS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包括现场快速筛选和极端环境下的远程探测等。由于LIBS可同时分析轻元素和重元素含量,在工业中,特别是在钢铁、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中变得非常流行[26]。Velásquez-Ferrín 论述了LIBS在分析食品微量营养素、基本成分和有毒物质的应用进展,包括谷物、蔬菜、盐、酒精饮料、烟草、糖、肉、鱼、咖啡、茶和水等[27]。Legnaioli等综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在工业应用中的进展,包括能源工业、制药业、金属工业、建筑业、食品和饲料工业、资源回收工业等[28]。图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示意图曾庆栋等综述了便携式LIBS的发展历程,对各种激光光源(小型 Nd:YAG固体激光器、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微片激光器、光纤激光器以及光纤传能的方案)应用于便携式LIBS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类讨论,提出在应用领域应当从“专机专用”的角度着手,即一个样机只针对某个领域的某几种元素,甚至是某几个谱线来设计[29]。Limbeck等综述了LIBS成像仪器和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最近进展,总结了LIBS成像在生命科学、地质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图4),展示了LIBS在空间分辨分析中的优势,还讨论了该技术的未来前景和潜在应用[30]。2.6微型光谱仪光学、半导体、智能手机和许多其他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了光谱仪器的小型化和微型化。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这些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性能改进将导致广泛的传感网络与物联网相结合,提供前所未有的现场诊断,从而为医疗保健和环境监测等许多其他应用提供实时分析。Yang等对光谱仪微型化的技术路线、技术突破及其后续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了过去三十年中所发展的四种微型光谱仪(图5),即色散型(dispersive optics)、窄带滤光型(narrowband filters)、傅里叶变换型(Fourier transform)和计算光谱(reconstructive)。论文指出了微型光谱仪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技术突破,认为微型光谱仪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加工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升[31]。图5 超小型微型光谱仪的四种策略示意图Biswas等概述了智能手机光谱仪的最新发展,重点是光收集、色散、检测和光谱校准,这些光谱仪可以利用实时物联网将边缘数据传输到云端,在未来,该仪器或将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现场诊断[32]。Zhi等总结了国内外微型光谱仪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微型光谱仪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随着新原理、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发展,微型光谱仪在提高特异性的同时,正朝着高性能、高集成度和单芯片方向发展[33]。荧光传感器有着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Shin等论述了便携式不同类型荧光传感器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在水质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进展[34]。Zhang等从理论、实现和性能指标方面系统地回顾了芯片傅里叶变换光谱仪(FTS)的进展,尤其是芯片静态FTS,包括空间调制、时间调制和空时共调制FTS,指出芯片FTS的应用将会逐渐扩展到食品安全、健康分析和大气探测等领域[35]。Ravindran评述了用于微光谱仪的光栅技术的新研究趋势,探究了评估光栅性能的主要参数,发现光栅效率、凹槽密度、自由光谱范围和分辨率对光栅性能有重要影响[36]。王飞等论述了片上光谱成像系统的分光原理、集成方式,展望了片上光谱成像系统在生物医疗、环境监测、军事装备和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未来基于片上光谱成像系统的各种光谱成像设备将真正进入掌上时代,深度融入个人日常生活,在食品安全、移动健康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37]。3 化学计量学算法与策略3.1概述Wang等从实用性的角度综述了近十年来在现代光谱分析中应用的各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光谱预处理、波长(变量)选择、数据降维、定量校正、模式识别、模型传递、模型维护和多光谱数据融合等[38]。Houhou等重点介绍了化学计量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用于光谱和成像分析的最新研究和趋势,包括核磁共振、质谱、振动光谱、X射线、原子力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二维色谱等,他们认为深度学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数据融合方法,是未来研究的主题之一[39]。Zhang等汇总了用于LIBS多元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机器学习方法(图6),讨论了模型可解释性、数据集大小、过拟合以及噪声、干扰等问题和挑战[40]。Costa等也综述了用于LIBS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了多种定量校正方法的优缺点[41]。图6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7 用于电化学、光谱学和联用质谱学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框架图Peris-Díaz等引用300多篇文献回顾了2018~2020期间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电化学、光谱学和联用质谱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趋势(图7),并论述了使用这些方法时要避免的潜在陷阱[42]。图8 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工具箱Meza Ramirez等介绍了应用于光谱分析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背景、概念和方法,及其在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给出了光谱分析中常用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工具箱(图8)[43]。Oliveira等综述了各种分析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用于石油泄漏研究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一些概念性和不当使用等问题[44]。Aleixandre-Tudo等对化学计量学在食品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文献计量学评估,结果表明,化学计量学是一个内容丰富且发展快速的领域,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45]。Rocha等综述了2008-2018年期间非线性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自组织映射等)在食品(蔬菜、水果、食用油和奶制品等)分类和预测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非线性方法相对于传统多元分析方法的优缺点[46]。Carolien等用实例对用于食品质量评估的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指出食品科学家和统计学家之间需要跨学科合作,以便正确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并合理解释结果[47]。Ma等全面综述了神经网络在食品分析(如食品识别、食品供应链安全和组学分析等)中的应用进展,提出友好界面软件包的空白、难以解释的模型行为、多源异质数据等是阻碍神经网络广泛推广应用的主要挑战[48]。3.2光谱预处理与波长选择由于测量模式、样品状态和其他外部物理、化学和环境因素,光谱仪等分析仪器产生的数据可能包含不必要的变化。数据预处理的总体目标是从信号中去除不必要的变化或影响,以便与感兴趣属性相关的有用信息可用于有效建模。基线漂移是拉曼、中红外、近红外以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光谱仪器测量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会对光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产生不利影响。王海朋等系统评述了光谱基线校正的基本算法、改进算法和新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认为目前的基线校正算法大都没有从机理或光谱本质方面对基线漂移做出解释,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的对象加以选择和改进[49]。Mishra等系统介绍了用于光谱预处理的方法,重点论述了新出现的集成融合预处理方法,并归纳出了三种基于集成融合的预处理策略[50]。波长(变量)选择是近红外光谱(NIR)多元校准的重要步骤,也是近红外光谱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如今,已经开发了大量的变量选择方法,由于其原理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Fu等归纳了基于联合策略开发的变量选择方法,联合方法的目的是应用两种或多种变量选择算法,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从高维NIR数据集中更有效地选择特征波长[51]。de Araújo Gomes等则概述了用于食品光谱数据分析中的波长变量筛选方法,并通过定量校正和分类识别实例论述了变量选择的重要性[52]。3.2多维高阶算法化学多维校正方法具有突出的“二阶或更高阶优势”,被视为借助绿色智能的“数学分离”来替代或增强传统的“物理/化学分离”,这避免或显著简化了样品预处理过程,减少了分析时间。此外,可以消除背景基体和干扰信号的影响,即使在存在未知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对感兴趣的多个分量的同时、快速和准确的定量分析。Wu等综述了基于各种高阶分析数据的多维校正的理论和分析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多线性模型及其扩展、具有二阶或高阶优势的多维校正算法以及其他基本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它们对绿色分析化学的贡献,例如在环境样品定量分析中的应用[53, 54]。在另一篇综述中,吴海龙等则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二阶、三阶、四阶校正方法与不同高阶分析仪器相结合的代表性应用,强调了多维校正方法对绿色分析化学的贡献[55]。图10 近红外光谱成像与高阶化学计量学算法用于药物杂质测定和有效期估计的分析流程图Sun对用于化学和生物制造过程中张量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张量数据分析是一种有前景的过程理解和优化工具,为提取有用的过程信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56]。Vignaduzzo等讨论了高阶化学计量学与多种仪器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荧光、色谱、电化学等)相结合解决药学定性和定量问题的研究进展,是解决包括降解研究、杂质和原料药测定(溶解试验、均匀性试验等)等问题的有力工具(图10),还讨论了该策略在药物鉴定、PAT和QbD中的应用潜力[57]。Yu等综述了多维校正算法与近红外光谱结合在食品工业过程控制、质量评价、欺诈识别和分类、以及图像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作者认为,多维算法与光谱数据的结合可以将食品加工数据信息转化为操作知识,能进一步提高对食品系统和食品过程的理解[58]。Mazivila等论述了如何利用多维分辨方法从基于分析物触发的半导体量子点(QD)荧光调制(猝灭/增强)的传感平台中体现激发发射荧光矩阵(EEFM)的二阶优势,包括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CR-ALS)和基于残差双线性的未展开偏最小二乘(U-PLS/RBL)[59]。de Juan等系统论述了多元曲线分辨(MCR)方法50年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MCR在组学、成像或多维色谱等领域的新应用[60]。Mazivila 等则重点论述了MCR-ALS结合光谱和色谱技术在过程分析化学(PAC)和过程分析技术(PAT)中用于实时过程监测和控制的进展[61]。Park等系统综述了二维相关光谱在概念、实验方法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强调了二维相关光谱与多元分辨和多元校正方法的结合[62]。Yang等重点综述了二维相关光谱结合多维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乳制品、酒精饮料、食用油等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63]。Liu等综述了二维相关光谱在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检测和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研究环境中有机物的分子特性以及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进展[64]。Rutherford等讨论了应用于生物流体红外光谱分析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强调了二维红外光谱的多维性及其具有的丰富信息,其与分类算法结合具有令人鼓舞的潜力[65]。本文为评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查看请点击此处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上)
    p   在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之际,该刊邀请多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a 技术领域的专家评论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p p   尽管近红外光谱不属于特别灵敏的分析技术,但由于该技术具有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特点,其非常适合于过程监测、材料科学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该刊邀请了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近红外使用者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论。 /p p   本文是该刊组织的6种光谱技术最新进展评述论文之一,其他6种光谱技术为中红外光谱、拉曼光谱、ICP-MS、LIBS和XRF。 /p p    strong 过去十年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 /strong /p p   专家们认为近红外光谱技术最新进展主要是新成像系统和仪器的小型化。 /p p   Pierre Dardenne是比利时瓦隆农业研究中心的部门主任,他认为近红外技术的两大进展是高光谱成像和便携式仪器。Gary McGeorge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高级首席科学家,他赞同Dardenne关于高光谱成像重要性的观点。“成像光谱仪和高光谱成像仪的商品化和应用是近红外领域过去十年的显著性变革”,他说,“成像技术可以给出药物中成分的微观分布信息,为进一步了解该药物的功效提供帮助。” /p p   McGeorge指出,这些成像仪器除了用于药品分析外,还可与机器视觉系统结合用于农业和食品加工领域。他说:“如果分析时只需要几个波长,这些成像系统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得到实时的图像,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p p   Benoit Igne是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是近红外光谱学会(Council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主席当选人,他认为主要的进展是近红外系统的小型化。他说:“过去5–10年,近红外最重要的进展是市场上存在的低成本、小型、专用仪器,它们可以替代大型仪器用于研发、现场和生产等场合。”Benoit Igne认为微型FT-NIR、MEMS-NIR、LVF-NIR可用于先前研究级仪器所应用的领域,例如实时分析、在线监测和过程控制。他补充说:“这类仪器的低成本特点,甚至允许仪器在出现故障时换一台新仪器,而不是维修,具备完全颠覆传统仪器生命周期的能力。” /p p    strong 局限与挑战 /strong /p p   下面专家们将讨论当前光谱学家在研发和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该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使用该技术的困难性。 /p p   Benoit Igne说:“使近红外光谱这么令人关注,同时也是使其难以应用的原因是近红外光谱对样品的基体非常敏感。”他指出,除非建立的模型经过认真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否则所建立的模型极易受样品基体的影响,例如样品的颗粒度、密度、湿度和温度,而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Benoit Igne接着说:“我们需要继续做工作,以深入了解漫反射和透射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算法来消除基体对光谱的影响,从而提高模型的稳健性。” /p p   McGeorge认同上述观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大挑战是建立稳健的模型。他说:“建立定量方法,必须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且在多种变化的物理干扰物存在的情况下模型依旧稳健。在建立药物模型时,要设计并实现模型的稳健性非常昂贵。光谱学家需要掌握如何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减少这些干扰物的影响。”他补充说到,如果模型没有能力适应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很难让企业的领导者相信近红外技术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p p   McGeorge认为药物分析对近红外模型有额外的稳健性要求,这是因为药片和其他口服制剂所用的辅料存在固有的易变性。他说:“辅料经常来源于天然产物,因此季节、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会使这些材料在物化组成上的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常常会对近红外光谱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模型建立和商务采购谈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动因素。” /p p   Igne认为,仪器设计缺少一致性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另一个重要问题。他解释说:“由于仪器之间不一致,不能将一台仪器上建立的模型直接应用到另一台仪器上,所以模型传递往往需要不小的投入并且可能会用到复杂的算法。”他认为,对于传统分析化学框架体系而言,这些建模和传递算法是主要的障碍。他补充说:“许多近红外使用者为了避免处理模型传递问题,在推广应用时不得不采用建模时使用的那款仪器。” /p p   Dardenne谈及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模型到处可见,许多论文只给出了随机交互验证结果,却没有给出独立的验证结果。”他认为,对于农产品应用,近红外光谱的检测限也是一个挑战,对于小于0.1%含量的分析物,近红外光谱通常无能为力。他说:“由于内部相关性,有些模型看上去很好,但待测组分的信息实际上被噪声掩盖了。” /p p   Igne补充道,在分析实验室近红外方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他说:“即使近红外光谱方法被证明是成功的,但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湿化学分析方法。” Igne认为,只有在线和实时信息成为企业的必需时,近红外光谱技术才能得到迅速应用。 /p p    strong 人才的缺乏 /strong /p p   近红外光谱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是,面对宽广的应用领域,严重缺乏具备充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因此,当企业想采用近红外技术时,很难找到可以胜任的人员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McGeorge说:“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简单通过招聘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得到具有这方面技能的技术人员。” /p p   McGeorge认为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在药厂,PAT倡议计划引起了学术上的广泛兴趣,探索使用光谱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制药配方和制药过程。”但是,很多学校只是使用现成的工具,而没有掌握和理解建模背后的光谱仪器和数学算法。McGeorge说:“而且,我认为许多用户被近红外仪器销售商的宣传所左右,他们将该技术宣传得非常容易,以打消用户有关建立稳健模型所使用复杂算法的顾虑。”因此,这些学校培养出的是缺乏光谱知识背景的药剂师或工程师,McGeorge说,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对光谱没有足够的理解。 /p p   Dardenne赞同在大学和高中阶段进行更多的关于近红外光谱知识的教育,他介绍说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Ana Garrido-Varo主席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事情。Dardenne说,他们正在建一个用于近红外光谱教学的虚拟平台,不久就可以使用并且给学生提供学分。 /p p    strong 如何应对挑战 /strong /p p   Igne认为:“所有仪器制造商都在千方百计提高模型在不同仪器上的可传递性,我期待进一步减少仪器制造时的差异,那时上述传递的方法会更有效。”但是,他预计模型传递问题将持续到下一个十年。 /p p   对于样品基体的影响,据Igne介绍,现在有不少团队正在深入研究散射和吸收现象,并着手开发更好提取相关信息的算法。他说:“我认为在学术圈,这方面的研究将持续一段时间。” /p p   对解决这一问题,McGeorge看到了一些进展。“随着问题的明确,化学计量学家正在研究一些绝妙的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McGeorge说,“外部参数正交化(EPO)就是一个例子,该方法可以消除已知的系统干扰物的影响,保证所建模型对这类变动是稳健的。”他补充说,该方法可以校正消除光谱仪或原材料的系统性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已知因素引起的。 /p p   McGeorge还介绍了另一种提高模型稳健性的可能解决方法,“一种新的商品化技术,这种空间位移分析技术在一个区域照射样品在另一个区域检测信号。”他说,“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成熟,有可能成为实施近红外技术的一种完整解决方案,用于消除光谱中的物理扰动信号,从而更容易建立更稳健的模型。” /p p   Igne认为,让更多实验室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依赖于两件事:让使用者弄懂验证统计学和简化建模步骤。他说:“近红外迈向更广泛成功应用的重要一步是让非化学计量学专家更容易掌握该技术。”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11/172249.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下) /span /strong /a /p p br/ /p
  • 仪器表征,科学家评述超薄手性二维材料的最新进展!
    【科学背景】二维材料具有超薄形态和极高长宽比,与块体材料相比,它们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在光电子学、自旋电子学、二氧化碳转化、能源存储和气体分离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尽管二维材料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色,直到最近,全局手性这一特性在二维材料中仍然缺失。手性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现象,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手性材料因其在对映选择性识别和催化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全局手性,即发生在分子水平以上的手性构象和排列,在二维材料中的实现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手性二维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超薄纳米片的分离、稳定性问题以及在二维平面中有效传递和放大手性信号的难度。有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董金桥刘燕以及崔勇合作发表了二维材料的最新评述论文。他们发现,研究者们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手性二维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化学合成和精确设计,几种不同类型的超薄手性二维晶体得以实现。这些新型手性二维材料在实验上展示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如何在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显著传递和放大,从而形成独特的全局手性。【科学亮点】1. 本研究发现超薄手性二维晶体材料表现出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应用,填补了二维材料中长期缺失的全局手性这一重要特性。2. 论文指出,科学家成功地传递并放大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从而在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实现了显著的全局手性。【科学图文】图1:手性二维2D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的局部结构表征。图2: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组装的手性二维2D纳米片合成和结构表征。图3:手性二维2D 有机-无机混合钙钛矿hybrid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s,HOIP的晶体结构。图 4: 手性二维2D蛋白质的合成和HR-TEM表征。【科学启迪】本文揭示了二维材料领域中的全局手性这一未被充分探索的潜力。尽管二维材料因其超薄形态和极高的长宽比展现出众多独特性能,但全球手性特性长期以来在这些材料中却鲜有踪迹。近期的研究突破通过实现多种超薄手性二维晶体,揭示了全局手性在二维材料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文章强调了如何通过精确设计和合成策略,将分子尺度的局部手性有效地传递并放大至整个超薄单晶二维结构中,从而形成显著的全局手性。这种全局手性不仅提升了材料的功能复杂性,还为开发新型手性材料和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的讨论引导我们认识到,在二维材料中探索和应用全局手性,能够拓展现有材料的功能范围,并激发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的新兴应用机会。参考文献:Dong, J., Liu, Y. & Cui, Y. Emerging chiral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Nat. Chem.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4-01595-w
  • 2022年环境监测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迟颖 范蕴非 唐帅 韩香玉 王强为及时总结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2年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一、2022年行业评述1.主要政策标准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规划》在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的基础上,增加了“快”和“新”的要求,强调在深化推进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的同时,还要加强监测的时效性、便捷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3月1日,生态环境部编制并印发了《“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15号)。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强化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并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同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黑臭水体主战场从“十三五”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延伸到县级城市。6月7日,生态环境部等17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适应战略2035》明确了新形势和新阶段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为下一步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6月15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行动纲要》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是对“十二五”“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5部委联合制定《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移动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空气和废气 吡啶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219-2021)、《环境空气 6种挥发性羧酸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0-2021)、《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1-2021)、《固体废物 水分和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HJ 1222-2021)、《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3-2021)、《环境空气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 1224-2021)、《环境空气 臭氧的自动测定 化学发光法》(HJ 1225-2021)、《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HJ 1226-2021)、《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7-202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21)、《土壤和沉积物 13种苯胺类和2种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210-2021)、《固体废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 1211-2021)、《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 微库仑法》(HJ 1214-2021)、《水质 浮游植物的测定 滤膜-显微镜计数法》(HJ 1215-2021)、《水质 浮游植物的测定 0.1 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HJ 1216-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21)、《水质 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242-2022)、《土壤和沉积物 20种多溴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 1243-202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固定污染源废气 苯系物的测定 气袋采样/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 1261-2022)、 《环境空气和废气 臭气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HJ 1262-202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HJ 1263-2022)、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2022)等23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其中,10项标准为首次发布。2. 行业发展(1)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动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推进传统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化改造,稳妥有序推进散煤治理,基本完成重点区域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继续加强VOCs综合治理。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持续深入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聚焦煤炭、焦炭、矿石运输通道以及铁矿石疏港通道,积极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2022年,作为臭氧前体物的VOCs组分监测、颗粒物组分监测、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均得到了明显增长。紧密围绕双碳目标。联合气象局、高研院等单位已有的监测站点,试点开展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结合无人机、走航、遥感和传感器技术的近地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立体监测,初步建立基于“固定站点+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的多源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体系,跟踪评估大气中二氧化碳长期变化趋势。同时兼顾碳中和技术支撑能力基础设计,分阶段开展碳监测网络与核算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同步建立健全方法标准、仪器规范、质控体系、卫星反演、碳源汇数值模拟等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在相关政策指引下,2022年,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监测项目明显增多。坚决打好扬尘、异味、噪声等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战。加强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面源扬尘管控,加强氨排放控制,强化重点工业源氨排放治理和氨逃逸防控,制定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源头减噪、过程降噪。2022年,环境空气恶臭监测及功能区环境噪声类监测项目呈现增多势头。(2)水环境监测方面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全域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持续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持续打好入海河流水质提升攻坚战。实施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提升行动,强化沿海污染整治,加强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加强岸海河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随着我国水质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对水质监测仪器型式更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技术、新类型在2022年水质监测项目中均有出现,监测产品多样化趋势明显,如黑臭水体监测、水中VOCs监测、小型化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高光谱水质监测、长江干流生态环境无人机遥感调查等,但尚未大规模市场应用。(3)土壤和地下水方面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强防渗及地下水环境监测。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地方配套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陆续跟进,我国对土壤和地下水检测领域重视度不断提升。作为政策驱动型产业,土壤和地下水检测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4)环境监测仪器方面在大气监测仪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高精度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监测主要依赖进口;2)颗粒物现场质控难;3)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方法标准需要健全。在水质监测仪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多采用传统的湿化学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在监测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药剂,存在废液等二次污染;2)测量周期长,监测频率低,不具备水质应急实时监测能力;3)程序繁杂且监测仪器以单指标浓度监测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生态系统的综合情况。3. 关键核心技术(1)大气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城市站点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相对于常规污染物监测,温室气体监测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对监测数据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在温室气体高灵敏探测技术方面,以美国Picarro、ABB为代表的气体分析仪器公司,开发了高性能的CRDS、OA-ICOS气体检测仪器,在国内大气背景站、高原科考及其他温室气体高精度测量需求领域占据了绝对市场。国内在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在温室气体高端分析仪器性能上,尤其是测量精度、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方面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这类仪器仍以进口为主。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建立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以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区域碳汇反演数值模拟研究:加强由温室气体监测浓度到排放量的同化反演模型等研究,厘清碳源碳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贡献,科学预估碳源碳汇的未来趋势,推进监测数据的业务化应用,尽早助力碳达峰行动。(2)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免/少试剂监测技术:可以将繁冗复杂的前处理程序简化或省略掉,极大限度地减少监测所需时间,提升监测效率,提高时间分辨率,同时降低使用化学试剂造成的二次污染,免/少试剂监测技术将会是未来水质监测的一大方向。高颗粒度快速检测技术:传统水质在线监测多采用固定站点式的连续监测,需进行消解等预处理,费时费力,且分析结果远远滞后于实际水质变动情况,自动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摸查水域的全面水质数据,从而难以对水环境做出整体有效的评价与分析,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水环境治理的决策难度,急需高颗粒度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多污染源全要素实时检测。水污染物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水污染物通量监测能够获得水环境中营养盐和污染物流入或流出的量,用于厘清行政区之间的污染责任,精准支撑生态区域补偿;为水生态健康与风险评估、水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4.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022年,我国经济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企业缺乏活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环境监测行业作为环保风向标,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机会。(1)面临挑战: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防治技术水平尚无法支撑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求。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2)发展机遇:“双碳”背景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强化在线监管作用。“双碳”战略下的温室气体监测将成为热点。多污染物全要素监测需求推动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应用,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水生态生物毒性监测将会是未来增长点之一。二、2023年发展展望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颁布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强调了监测网络与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双碳”目标下碳监测成为热点。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13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并划分了任务阶段,开启碳监测新阶段。针对不同行业、城市高中低精度和背景点碳监测活动,构建覆盖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便携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天地空”全覆盖的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通过立体监测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分析,提升温室气体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靶向治理能力,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中长期的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开展碳监测业务的企业并不多,相关政策标准也不完善,整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碳中和的压力在,至少在2060年以前,碳监测都会是环境监测的热门细分领域。组分站需求提升,大气监测设备业务增长潜力大。组分站又名大气污染物在线源解析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成因及动态,通过明晰一个城市主要污染构成、来源、形成成因、空间分布等要素信息,帮助管理者精准施策,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的提升。组分站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常规六参数(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颗粒物组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13项、有机碳/元素碳、地壳元素29项)和有机物组分(甲烷/非甲烷总烃、含氧有机物12项、挥发性有机组分57项)等。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市场规模将扩大。2022年6月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正式施行,“新噪声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噪声污染内涵,完善噪声标准体系,强化噪声源头防控,明确目标考核评价,分类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生活环境,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是维护社会安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法律保障。环境噪声防治标准更加严格,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必将带来噪声治理市场的扩大。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开展水生生物监测、水生态毒性、生态流量及污染通量监测,为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环保工作越是深入,对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覆盖范围等要求越高。“十四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将逐步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从单一污染物防控转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得力助手,伴随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迈进,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企业乘着政策的东风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业务领域可进一步拓宽,市场也将释放更多的监测项目。
  • 2022年VOCs减排控制行业发展评述和展望
    一、2022年行业评述1、主要政策标准202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聚焦“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在石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原料药、粘胶带等涉及VOCs排放的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微气泡深度氧化法、安全型蓄热式热力氧化、催化燃烧、生物净化等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装备;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推广基于陶瓷滤筒(袋)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协同处理等先进环保技术装备。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提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VOCs等大气污染物治理优先采用源头替代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发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环大气〔2022〕68号),强调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制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加强VOCs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治理;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出台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开展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2022年国家、地方和团体发布实施的与VOCs污染治理相关标准规范,见表1。表1 2022年VOCs污染治理相关标准规范2、行业发展近年来我国VOCs治理行业发展迅速,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治理设备制造、核心材料制造、治理工程服务、涉VOCs检测仪器生产制造、检/监测服务、第三方运营服务和环境咨询(培训)服务等。从事治理设备制造与治理工程服务的企业是行业的主体,已产生了几十家龙头骨干企业。从事核心材料制造的企业主要包括制造吸附材料(活性炭、活性碳纤维、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催化材料、陶瓷蓄热体等材料生产企业,该类企业数量众多,除部分活性炭材料供应商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涉VOCs检测仪器生产制造企业,主要是综合型环境检测仪器设备生产和服务企业。部分检测仪器生产制造企业同时从事检/监测服务业务,专门从事检测业务的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第三方服务企业包括大气和固定源VOCs项目检测服务、治理设施的运营服务、环境咨询与培训服务(包括园区/区域/企业VOCs综合治理诊断/咨询/规划、“一厂一策”“一园一策”“一市一策”治理服务、政府与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服务等)。由于VOCs污染源具有小而分散的特点,单一治理工程/项目规模小,单一VOCs治理企业的规模扩张受到限制,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困难,产值难以做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目前全国从事与VOCs治理相关的企业在3000家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VOCs治理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普遍有所下降。头部企业发展相对较好,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发展到上百家,成为目前我国VOCs治理行业的主体;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过3亿元的工程公司,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最大的企业接近10亿元。此外,还有大量的产值在3千万~1亿元的中等规模企业以及3千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具备“专精特新”特点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以低端简易技术为主的大量小型企业生存困难。3、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对VOCs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已从“十三五”期间的粗放型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深度治理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污染源的深度净化,末端治理技术是关键。VOCs末端治理技术体系复杂,关键核心技术包括吸附技术、焚烧技术、催化技术、冷凝技术、吸收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等。吸附技术着重在活性炭类、沸石类、树脂类等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以及吸附回收工艺和吸附浓缩工艺的优化。高温焚烧技术(TO/RTO)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以及高性能陶瓷蓄热体的研发。催化燃烧技术(CO/RCO)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以及广谱/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发。冷凝技术重点发展深度冷凝、多级冷凝技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冷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能优化设计。吸收技术重点在强化吸收剂的研发和吸收/高级氧化协同治理技术。生物净化技术重点在于高性能生物菌剂驯化、三维骨架填料和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在减污降碳背景下,VOCs治理的同时必须兼顾碳减排,溶剂回收利用、生物净化等绿色低碳治理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VOCs种类繁多、一般多污染物并存,且废气排放浓度、温度、湿度、颗粒物含量等条件多变,为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进行治理。针对高浓度的废气,通常需要进行溶剂回收利用,可采用冷凝、膜分离、吸附、吸收等两种或多种技术的组合治理工艺,如吸附+热解吸+冷凝回收工艺;无回收价值的污染物可采用高温氧化/催化氧化技术进行治理并对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针对低浓度的废气,通常需要吸附浓缩、高温氧化、催化氧化、冷凝等多种技术组合治理,如吸附浓缩+氧化/冷凝回收工艺。针对以恶臭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浓度含VOCs的污染源,除了吸附浓缩+焚烧/催化组合技术外,强化吸收/高级氧化技术、生物净化技术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减污降碳的背景下,溶剂回收技术特别是吸附回收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移动床颗粒活性炭吸附+高温氮气脱附+冷凝溶剂回收工艺实现了突破,用于PVC手套生产行业溶剂油的吸附回收,单套吸附装置的处理风量达到20万m3/h,日回收溶剂油达到5吨以上,并在合成橡胶等行业中得到了应用;以大孔树脂为吸附剂的固定床吸附+蒸汽脱附+冷凝溶剂回收工艺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制药、农药、精细化工等行业的含氯溶剂回收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二、2023年发展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是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需要大幅度削减VOCs和NOx的排放总量,集中打赢蓝天保卫战和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实现“十四五”期间VOCs总量减排10%的目标,今后几年VOCs治理市场依然巨大。VOCs污染减排工作方向与国家双碳目标和装备高质量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从含溶剂产品的使用等源头着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源头减排方面,减少有害物质的源头使用,强化强制性标准的约束作用,大力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产品。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减少生产过程VOCs无组织逸散与排放。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专业化深度治理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范。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治理装备,优化完善溶剂回收、吸附浓缩、蓄热焚烧(RTO)、催化燃烧(RCO)、冷凝、吸收、生物技术等主流治理工艺和低耗高效组合净化工艺。
  • 2022年VOCs减排控制行业发展评述和展望
    一、2022年行业评述1、主要政策标准202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聚焦“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在石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原料药、粘胶带等涉及VOCs排放的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微气泡深度氧化法、安全型蓄热式热力氧化、催化燃烧、生物净化等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装备;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推广基于陶瓷滤筒(袋)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协同处理等先进环保技术装备。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提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VOCs等大气污染物治理优先采用源头替代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发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环大气〔2022〕68号),强调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制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加强VOCs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治理;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出台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开展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2022年国家、地方和团体发布实施的与VOCs污染治理相关标准规范,见表1。表1 2022年VOCs污染治理相关标准规范2、行业发展近年来我国VOCs治理行业发展迅速,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治理设备制造、核心材料制造、治理工程服务、涉VOCs检测仪器生产制造、检/监测服务、第三方运营服务和环境咨询(培训)服务等。从事治理设备制造与治理工程服务的企业是行业的主体,已产生了几十家龙头骨干企业。从事核心材料制造的企业主要包括制造吸附材料(活性炭、活性碳纤维、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催化材料、陶瓷蓄热体等材料生产企业,该类企业数量众多,除部分活性炭材料供应商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涉VOCs检测仪器生产制造企业,主要是综合型环境检测仪器设备生产和服务企业。部分检测仪器生产制造企业同时从事检/监测服务业务,专门从事检测业务的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第三方服务企业包括大气和固定源VOCs项目检测服务、治理设施的运营服务、环境咨询与培训服务(包括园区/区域/企业VOCs综合治理诊断/咨询/规划、“一厂一策”“一园一策”“一市一策”治理服务、政府与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服务等)。由于VOCs污染源具有小而分散的特点,单一治理工程/项目规模小,单一VOCs治理企业的规模扩张受到限制,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困难,产值难以做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目前全国从事与VOCs治理相关的企业在3000家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VOCs治理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普遍有所下降。头部企业发展相对较好,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发展到上百家,成为目前我国VOCs治理行业的主体;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过3亿元的工程公司,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最大的企业接近10亿元。此外,还有大量的产值在3千万~1亿元的中等规模企业以及3千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具备“专精特新”特点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以低端简易技术为主的大量小型企业生存困难。3、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对VOCs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已从“十三五”期间的粗放型治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深度治理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污染源的深度净化,末端治理技术是关键。VOCs末端治理技术体系复杂,关键核心技术包括吸附技术、焚烧技术、催化技术、冷凝技术、吸收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等。吸附技术着重在活性炭类、沸石类、树脂类等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以及吸附回收工艺和吸附浓缩工艺的优化。高温焚烧技术(TO/RTO)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以及高性能陶瓷蓄热体的研发。催化燃烧技术(CO/RCO)重点在于高效节能结构设计以及广谱/高选择性催化剂的研发。冷凝技术重点发展深度冷凝、多级冷凝技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冷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节能优化设计。吸收技术重点在强化吸收剂的研发和吸收/高级氧化协同治理技术。生物净化技术重点在于高性能生物菌剂驯化、三维骨架填料和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在减污降碳背景下,VOCs治理的同时必须兼顾碳减排,溶剂回收利用、生物净化等绿色低碳治理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VOCs种类繁多、一般多污染物并存,且废气排放浓度、温度、湿度、颗粒物含量等条件多变,为提高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进行治理。针对高浓度的废气,通常需要进行溶剂回收利用,可采用冷凝、膜分离、吸附、吸收等两种或多种技术的组合治理工艺,如吸附+热解吸+冷凝回收工艺;无回收价值的污染物可采用高温氧化/催化氧化技术进行治理并对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针对低浓度的废气,通常需要吸附浓缩、高温氧化、催化氧化、冷凝等多种技术组合治理,如吸附浓缩+氧化/冷凝回收工艺。针对以恶臭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浓度含VOCs的污染源,除了吸附浓缩+焚烧/催化组合技术外,强化吸收/高级氧化技术、生物净化技术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减污降碳的背景下,溶剂回收技术特别是吸附回收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移动床颗粒活性炭吸附+高温氮气脱附+冷凝溶剂回收工艺实现了突破,用于PVC手套生产行业溶剂油的吸附回收,单套吸附装置的处理风量达到20万m3/h,日回收溶剂油达到5吨以上,并在合成橡胶等行业中得到了应用;以大孔树脂为吸附剂的固定床吸附+蒸汽脱附+冷凝溶剂回收工艺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制药、农药、精细化工等行业的含氯溶剂回收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二、2023年发展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是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需要大幅度削减VOCs和NOx的排放总量,集中打赢蓝天保卫战和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实现“十四五”期间VOCs总量减排10%的目标,今后几年VOCs治理市场依然巨大。VOCs污染减排工作方向与国家双碳目标和装备高质量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从含溶剂产品的使用等源头着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源头减排方面,减少有害物质的源头使用,强化强制性标准的约束作用,大力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产品。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减少生产过程VOCs无组织逸散与排放。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专业化深度治理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范。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治理装备,优化完善溶剂回收、吸附浓缩、蓄热焚烧(RTO)、催化燃烧(RCO)、冷凝、吸收、生物技术等主流治理工艺和低耗高效组合净化工艺。
  • 2021年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评述和2022年发展展望
    一、2021年发展评述1.主要政策标准 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结合现有污染源监测体系,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工作,建立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提供支撑保障。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行顶层设计,并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理念,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提供政策基础。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水质 色度的测定 稀释倍数法》(HJ 1182-2021)、《水质 氧化乐果、甲胺磷、乙酰甲胺磷、辛硫磷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183-2021)、《土壤和沉积物 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184-2021)、《水质 28种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189-2021)、《水质 灭菌生物指示物(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的鉴定 生物学检测法》(HJ 1190-2021)、《水质 叠氮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HJ 1191-2021)、《水质 9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的测定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J 1192-2021)、《水质 铟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1193-2021)9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9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主要涉及产业园区、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微生物实验室废水灭菌效果的生物学监测领域,为蓝天、碧水保卫战提供技术支撑。2.行业发展(1)大气环境监测方面 随着近年来超低排放的推广,企业减排、管控的落实,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得以明显改善。PM2.5及主要一次污染物浓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颗粒物浓度仍处于高位,臭氧超标问题逐渐显现,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因此,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仍是2022年重要的市场动向。在政策指引下,作为臭氧前体物的VOCs组分监测及一般地市的光化学污染监测等,在今年的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的,既排放大气污染物,也排放碳,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难度越来越大,将二氧化碳减排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源源头治理,通过碳减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控制。“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随着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市场对污染物监测种类、组分监测的精确度要求都有所提高,环境监测总站、地方环保机构也陆续根据市场需求起草修订设备检测规范,加快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如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检测规范、环境空气温室气体检测规范、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检测规范、环境空气硫化氢和氨检测规范等。(2)水环境监测方面 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N”方式进行监测(9,即水温、浊度、电导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N,即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阴阳离子、重金属、有机物、水生态综合毒性等特征指标),进一步拓展自动监测指标和覆盖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国家在主要断面的监测考核持续加强,按照“科学评价、厘清责任、三水统筹”的总体原则,统筹优化地表水国控断面,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全覆盖,增加更多监测点位。户外小型化水站由于监测方法与国标站一致,不受站房征地建设的影响而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水环境管理的加强,对水质设备的精确度、数据的可靠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有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新指标体系的验证。(3)环境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 在大气监测仪器方面,还存在需要攻克的难题:1)颗粒物监测现场质控装置的研制;2)光化学监测智能化不足,质谱类尚存衰减、内标不稳、残留等共性问题;3)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方法标准需要健全。在水质监测仪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多采用化学+光电检测技术,废液等二次污染依然存在;2)监测仪器以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为主,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生态系统的综合情况;3)非真正意义上的在线监测。3.关键技术(1)大气环境监测关键技术 1)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热点和重点。环境及污染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直接测量是核算和评估等工作的基础和数据支撑。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非分散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傅里叶红外、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等。 2)氨气监测技术:氨气是大气中唯一的高浓度碱性气体,逃逸到大气中的氨与硝酸或硫酸等酸性气体发生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是大气环境中气态污染物转变成固态污染物的重要推手。环境空气中的氨气浓度低、易溶于水、易吸附,监测技术和准确性上有一定难度。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等。 3)大气VOCs监测技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广泛,组成复杂,可与氮氧化物(NOX)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准确、持续开展大气VOCs监测是落实国家VOCs污染防治规划和计划的必要前提。大气VOCs目标物种多、不同物种浓度差异大、对监测方法灵敏度要求高,在监测灵敏度、准确度、数据有效性及可比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法(GC-FID)、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 4)区域碳汇反演数值模拟研究:加强由温室气体监测浓度到排放量的同化反演模型等研究,说清碳源碳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贡献,科学预估碳源碳汇的未来趋势,推进监测数据的业务化应用,尽早助力碳达峰行动。(2)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 1)高频通量、微型光谱传感器监测技术:是指开发、推广和应用高频次(秒级以下)测量的微型光谱法检测技术,实现对水环境特征物的高频次监测、水断面的通量监测。识别水中的悬浮泥沙、叶绿素、污染物等不同物质成分的含量,监测水中各项光学性质的分布、变化规律,为环境监测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赤潮等灾害监测提供快速应急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水资源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高精度、大尺度和实时的技术要求。 2)基于环境 DNA 技术的水体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环境DNA技术可通过检测水样中是否含有特定的DNA序列来判断某一物种是否存在,这使得原本复杂且耗时的工作变得高效省力。环境 DNA技术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具有如下的优势:(1)灵敏度高:可用于密度很低的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的定性监测 (2)高效省时: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更少 (3)降低了对人员的要求:只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就可以进行物种鉴定,操作更为便捷 (4)采样受限小:只需采集一定量的水样,受外界影响较小 (5)对生态系统干扰较小。 3)微量和痕量有害物质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痕量有害物质具有高毒性、生物蓄积性以及长期残留性,存在于水环境中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色谱方法在水环境有机有害物质监测中具有重要地位,毛细柱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4)高通量生物毒性综合监测技术:生物法监测已经成为各种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环境监测行业整体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面临挑战 1、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幅降低、既定招标项目的延期、市场营销被迫减缓、市场销量大幅下滑、已推进或开展项目实施延迟、原材料上涨、经营成本增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加,疫情对环境监测的冲击短期内将持续存在; 2、环境监测仪器的监测深度、广度以及设备维护、现场质控等传统运维方式受到挑战,新晋的监测指标和智能化的运维方式将为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带来巨大商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加速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2)发展机遇 1、持续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重视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业务应用,多方布局。疫情下,设备的传统生产和运维方式受到制约。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进展,对智能生产设备的投入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近场通讯、远程交互等提出新要求,推动仪器向“自主运行、自主/远程质控、自主/远程维护”发展; 2、高效产销协同,紧密跟踪需求端变化,推动环境监测产能恢复。疫情的出现,引导生态环境监测从理化指标的常规监测,进入生命健康安全的生态安全监测及应急快速监测领域,新的应用场景带来新的监测需求。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将进一步加强。二、2022年发展展望 2022年,深刻认识新阶段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特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广度,坚持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全面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在大气环境方面 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联治,臭氧(O3)与细颗粒物协同控制,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VOCs高排放城市、臭氧超标城市开展光化学组分监测;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开展颗粒物组分、氨气、气溶胶垂直分布等监测;在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城市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在石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涉VOCs、氮氧化物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涉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氢氟碳化物HFCs的密集区开展相关物质的试点监测。 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于高速道路、港口、机场、铁路货路场等交通枢纽移动排放源,开展必要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建立道路交通监测网络。污染源企业、城市、区域全域覆盖,地面、近地面立体遥感,为实现精准治污提供有效污染物分布、通道传输等数据,助力实现有效溯源,精准治污。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实现温室气体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生态环境部积极部署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目前已着手在电力、钢铁等十大行业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工作,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在线监测有可能覆盖重点行业数十万家重点企业,包括排放源监测、城市环境监测、背景监测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监测城市站的仪器逐步进入更新期,各地结合实际优化辖区内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综合标准站、微型站、单指标站、移动站等多种模式,实现县城和污染较重乡镇全覆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导向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设置,逐步开展铅、汞、苯并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对监测设备的量程、检出限、精密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因此,改进常规参数监测设备性能指标,甚至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突破,将会是监测设备生产商竞争的主要方向。 在水环境方面 以水生态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环境监测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跨越。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向纵深方向发展,首先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由水环境监测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方向发展;其次监测手段不断更新,由传统手工地面监测向智能化和天地一体化方向发展;再次监测深度也将不断延伸,由断面水质现状监测向污染溯源监测和监控预警监测方向发展。 加大自动采样、全自动前处理、痕量超痕量检测分析、在线监控、仪器检定校准等监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监测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的研发,推进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引入无人船无人机进行采样作业、全自动分析仪器进行实验室分析,使监测更高效;引入环境DNA技术、水声技术,使监测更全面。其次,需要开展高效率的数据挖掘和应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物联网的应用,实现实时监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的应用,实现科学分析。最后,构建高标准的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多维度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使环境评价更合理;构建基于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评价体系,使环境决策更精准。 基本实现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水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构建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由常规理化指标评价向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的转变。 在土壤和地下水方面 以生态监测为契合点,推动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由质量监测向生态生物监测发展,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指标,以更好的满足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评估、考核、预警需求,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精细化支撑。 在土壤污染执法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过程中,能模拟手工土壤样品制备的全自动制备设备和小型化便携式气相色谱等能精准分析特定污染物的监测设备,能够实现自动识别并剔除非土物质,且能逐级研磨,保障土壤制备的粒径需求和均匀性。 地下水监测网络遍及全国,部分污染地块修复或管控过程中,需要长期不间断监测,现有在线监测设备在监测指标和准确性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挑战;同时为确保地下水例行监测的时效性,实现快速监测,移动式地下水监测系统或将成为新的市场需求。
  • 张新荣教授评述:基于碳纳米材料的PM2.5多组分生物组织质谱成像研究进展
    近期,中科院化学所聂宗秀研究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的“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s In Situ Behaviors of Multiple Components in Aerosol Particles”一文被选为“hot paper”,下面为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为该篇文章撰写的评述。张新荣:清华大学教授。一直从事分析测试的方法与技术研究,最近的研究聚焦在单细胞质谱分析。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执行主编、Luminescence (Wiley)主编、国内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质谱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质谱技术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通量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蛋白质、糖类、代谢小分子等的检测。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广泛应用到包括疾病诊断、癌症治疗、生物传感、能量储存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由此产生的潜在生物暴露影响和生物安全性的担忧和讨论始终存在。开发实用有效的用于研究纳米材料的亚器管分布及其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至关重要。质谱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用于研究生物组织中分子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MALDI-MS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技术。但MALDI成像通常需要基质辅助解吸电离,适用于大分子质量蛋白的检测。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聂宗秀研究组发展了一种免标记的纳米材料表面分子成像方法,将质量信号窗口转移到了小分子区域,研究了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亚器官水平的分布的质谱成像。2018年,该研究组进一步利用纳米材料的基质效应,即可有效吸收紫外光并促进小分子的解吸电离,同时获得了纳米载体及负载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的质谱成像,并实现了药物原位释放的定量分析。大气颗粒物,特别PM2.5的环境污染以及引起的健康效应是目前公众关注的问题。生物质或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黑碳和柴油发动机颗粒等碳质气溶胶是PM2.5等复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大气颗粒物通常由无机碳(EC)内核和多环芳烃的有机碳(OC)包覆而成,追踪真实的气溶胶粒子多种成分的体内行为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其复杂性,现有方法难以同时实现质谱成像。最近,该研究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碳质气溶胶的多组分质谱成像研究,获得了碳质气溶胶中EC和OC的分布差异。定量结果显示,OC在肺实质中释放更多,且能够比EC更快地被肺部清除,原位肺癌模型的结果显示OC比EC能够更加深入地进入到癌组织区域。此外,他们还对肺外器官中EC和OC的特异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原位肝癌模型中也观察到了与肺部相似的结果。可以预见,基于这一技术原理,我们可利用质谱成像对更多纳米体系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从而解答纳米颗粒在体内行为与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
  • 前沿评述│厦门大学杭纬课题组——单细胞质谱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近期,厦门大学杭纬教授在JACS上发表了题为“Nanoscal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drug distributions in single cells via laser desorption post-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的高水平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对该课题组近些年的工作进行了评述。中央民族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再帕尔• 阿不力孜: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现任药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分析学系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药学与中医药学部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APSB、RCM、JANPR以及《分析化学》、《药学学报》、《化学进展》、《质谱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和《分析仪器》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基于质谱技术的分析方法、新技术及其生物医药的应用研究。曾担任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约120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等。随着1997年R. Caprioli教授等首次将MALDI-TOF MS技术用于生物组织中多肽和蛋白质成像分析后,极大地推动了质谱成像技术(MSI)的发展。这20多年来,因不同原理及多种类型MSI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其成为质谱领域乃至分析化学、分子影像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与热点方向之一而备受关注。此外,单细胞水平的研究可以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病机制、药物靶向治疗等重大科学问题,是当前生命科学中最热点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从分析化学与技术角度来看,荧光显微镜技术在单细胞分析领域的应用最为普遍,但该技术因需引入能发荧光的探针分子,这为单细胞内源物质、小分子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发现与表征带来了严重的限制。与之相比,质谱成像技术以其免标记、多元素/分子同时检测等优点,为单细胞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其中,SIMS技术因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应用面更广的MALDI-MSI等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常常受限于空间分辨率等关键问题,遇到巨大挑战。为解决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单细胞成像技术面临的空间分辨率等瓶颈问题,近年来,厦门大学杭纬课题组相继研发出3个新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1)针尖增强解吸质谱仪的研制。创新性地将激光照射贵金属针尖所产生等离激元共振增强效应作为解吸机制,并采用自制的TOF MS质量分析器,展现了纳米尺度弹坑并采集相应质谱信号的能力和重现性,实现了多种无机盐残留物的多元素分析,获得了50 nm横向分辨率的钾盐残留物质谱成像。该方法为化学组成在纳米尺度的分析与成像提供了新的途径。2)近场解吸成像质谱仪的研制。采用有孔光纤传导激光、光纤尖端开孔仅200 nm以及尖端的瞬逝光进行解吸等手段,通过原子力自动控制光纤尖端到样品表面的距离,无需使用探针,获得空间分辨率为250 nm的多种药物在单细胞内的分布成像结果。该质谱仪将近场解吸的分子通过深紫外激光后电离,具有离子效率高、传输性好等特点,达到amol级绝对检出限;克服了样品表面起伏产生误信号的问题,精准实现形貌和化学成分清晰的共成像图。3)微透镜光纤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仪的研制与单细胞质谱成像分析新进展。首先,该课题组研制了微透镜光纤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仪(MLF-LDPI-TOF MS),即借助物理研磨手段,在单模光纤的一端加工得到曲率半径极小的微球面(R=4.5 μm),以此微球作为微型平凸透镜,将激光聚焦在样品表面,实现对样品的解吸与离子化,并通过自主研制的飞行时间型质量分析器进行检测。因采用极短的焦距,在样品表面获得采样弹坑直径约为350 nm的结果。通过将抗癌药物柔红霉素(DRB)负载在叶酸修饰的Fe3O4颗粒表面并与癌细胞共同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癌细胞进行质谱成像分析,同时获得细胞内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表面的叶酸修饰基团和所负载药物在细胞器水平上的分布,直观地揭示出药物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从纳米颗粒表面释放、进入细胞核,并最终诱导癌细胞凋亡这一动态过程的结果。该课题组进一步采用MLF-LDPI-TOF MS技术,成功实现单细胞3D成像分析,在纳米尺度实现了2种抗肿瘤药物在单个细胞内三维空间分布成像,获得500 nm×500 nm×500 nm的空间分辨率。通过采用微透镜光纤实现在细胞表面纳米尺度的采样,并引入157 nm后电离激光提高了离子化效率、检测灵敏度及电离源的信号稳定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均匀圆形聚苯乙烯微球的三维定位方法,可用于准确重构还原药物在单细胞内的三维分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具有三通结构的样品剥蚀池,将微透镜光纤激光采样技术与ICP-MS相结合,构建微透镜光纤激光溅射-ICP-MS的单细胞质谱成像技术平台,实现低至400 nm空间分辨率的生物组织和单细胞内多种化合物的质谱成像分析。该装置还可实现可调分辨率的成像模式,如对同一小鼠小肠剖面组织切片进行从500 nm至10 μm空间分辨率的药物成像分析,高分辨模式的成像能够更直观、更精准地描绘出小肠组织内微小细节和药物的分布,获得小肠对药物的吸收和作用机理相关的关键信息。此外,将HeLa细胞与金纳米棒、卡铂等药物同时培养后进行成像分析,结果发现金纳米棒主要位于细胞的溶酶体内;而卡铂药物被癌细胞摄取后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通过与核内DNA的相互作用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杭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激光溅射/解吸质谱技术与装置的研制,其中在基于激光解吸电离的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技术中,微透镜光纤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尤为出色。该技术首次提出了一种经济可靠、操作简单、普适性强、具有纳米空间分辨率的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手段,其空间分辨率远超目前商品化的激光采样质谱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对细胞内多种元素和分子在细胞器水平上的可视化分析与定位,有望在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多个领域拓展应用。doi: 10.7538/zpxb.2022.2000杭纬: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析仪器的研究和发展,包括质谱仪器的研制、信号检测新技术的开发、离子源及其接口技术的研究、其他分析仪器与质谱分析法的联用新技术;分析仪器的应用,包括以质谱为核心的各种分析仪器在生物、医药、环境、材料、冶金、矿产、安检和商检等领域的应用。在Sci. Adv., J. Am. Soc. Chem.,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面上项目和国家863计划等课题以及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疾病防治与预防中心资助课题。
  •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下)
    p   在庆祝《 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之际,该刊邀请多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55.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近红外光谱 /strong /span /a 技术领域的专家评论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p p   尽管近红外光谱不属于特别灵敏的分析技术,但由于该技术具有不需要样品预处理的特点,其非常适合于过程监测、材料科学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该刊邀请了多位本领域的专家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近红外使用者面临的挑战、应用领域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论。 /p p    a style=" COLOR: rgb(192,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11/172248.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0,0)"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现状评述(上) /span /strong /a /p p    strong 应用领域 /strong br/ /p p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很多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下面将进一步介绍当前的一些重要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应用领域。 /p p   Dardenne说:“近红外光谱始于上世纪60年代Karl Norris在农业领域的工作,我相信,农业依旧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尤其是动物饲用价值的测定。” Igne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农业包括农作物、动物、林业和土壤是近红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p p   三位专家都同意制药工业是当前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在制药领域,制药企业和监管者已经从连续生产解决方案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McGeorge说,“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对连续生产过程进行验证,以保证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McGeorge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像近红外光谱这样的无损测量技术用于每一个生产单元来确保药物配方的一致性,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会得到快速实施。 /p p   但是,Igne对近红外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略持悲观态度。“与已建立的传统方法相比,监管限制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使用。”他说,“随着监管负担的减轻,近红外将会更容易地用于生产过程的常规控制中,类似于温度和压力传感器。” /p p   McGeorge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正在尽力设计的全球监管体系下的光谱解决方案,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要求。“目前,这些需求尚不明确,每位应用者都需要与各自的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反复又艰难的协商。”他说:“这些应用的监管路线图尚不清晰。”但是,McGeorge还是看到了已经取得的进展。他说:“情况正在发生改变,EMA发布了在制药工业应用近红外光谱的最终指南,FDA制定的指南草案正在审查中。”而且,ASTM E55委员会正在积极制订用于药厂多个环节的光谱在线和旁线分析的标准方法。McGeorge说:“通过这些努力,与早期的实施者相比,近红外的实施蓝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p p   专家们认为生物医学是近红外光谱重要的新兴应用领域。 “近红外光谱用于生物医学分析的大部分理论(吸收信号与散射信号的分离)工作已经完成,有望可以用来提高监测肿瘤和控制血糖的能力。”Igne说,“近红外光谱仪可以用在病人床边,对患者来说是重大的福音。” Dardenne指出近红外光谱用于生物医学,必需进行缜密的验证工作,一个小的错误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p p   Igne说,在传统的近红外应用领域,取样和光谱采集方式的改进使得该技术更高效,并在拓展新的应用对象。他认为,尽管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基础认知方面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依旧存在挑战。Igne说:“如何确保从过程分析界面获取高品质光谱以及如何从样品中采集到最相关的信息,仍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p p    strong 近红外在生物制药中的作用 /strong /p p   近期制药企业迅速转向蛋白质产品,这为近红外光谱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p p   “对生物制药企业,将近红外光谱用于过程分析,在上游监测细胞的生长,在纯化过程表征蛋白质,这可带来很大的效益。”Igne说,“许多研究团队和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生物反应器的监控,并取得了成功。” /p p   “发酵对于近红外来讲是一个棘手的应用”Dardenne提醒说,“近红外检测的是NH键而不是大分子上NH的构型。”他补充说,近红外光谱可用来测定一种确定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近红外结果必须与真实值进行比较,不能表达为绝对值,而是要表达为相对于总氮含量的数值。 /p p   Igne和McGeorge指出,近红外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根本问题是水的存在。McGeorge说:“水在近红外光谱区吸收很强且谱带宽,在发酵过程中,水会降低近红外光谱提供有效信息的能力。” /p p    strong 近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strong /p p   分析化学中,联用技术通常是指将几种独立的分析技术组合到一起的检测方法,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或液相色谱-红外联用等。下面是专家们对近红外联用技术的观点。 /p p   “我们课题组已将将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融合,也把草料的近红外光谱与粪便的近红外光谱组合以更好地预测消化率。”Dardenne说,“我们期望着NIR–Raman便携式联用仪器,甚至NIR–Raman–XRF便携式联用仪器。” /p p   Igne认为近红外成像的出现就是这类技术的实例。他说:“尽管传统的遥感技术已经应用,但是随着无人机的发展,低成本的近红外化学成像数据将会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业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他补充说,近红外化学成像也可用于食品工业(例如禽类和新鲜水果)和制药工业的连续生产单元,实时监测产品的品质。 /p p   strong  未来的发展 /strong /p p   专家们对近红外光谱及其仪器的未来发展意见不一,但成本问题却是共同关注的。 /p p   “我期望低成本微型近红外光谱系统能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系统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连接,能够像当前生产过程中pH值探针或压力传感器一样以常规方式得到应用。”McGeorge说,“近期基于LVF的超小型光谱仪的商品化,就是一个证明实例。随着这类仪器的不断应用,其局限性就会不断暴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完善,从而进一步应用于更苛刻要求的场合。”他认为随着这类仪器成本的降低,近红外光谱仪会在主流商店得到应用,甚至有可能集成到手机上。 /p p   Dardenne提到了高光谱成像系统成本降低来带影响,“就仪器而言,高光谱相机的价格将下降,使其可应用于更多领域。” Dardenne预测,高光谱成像系统将会像经典仪器一样得到实际应用,但是它能够检测到更低含量水平的污染物 同时,高光谱成像系统将会与无人机集于一体。Dardenne 说:“我们将会看到携带高光谱成像系统的无人机,用于提升精准农业水平,更有效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p p   Igne认为,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于工业现场,除了成本问题,还要将仪器的分辨率、信噪比与仪器的稳定性和耐用性综合起来考虑。他认为仪器公司将会沿着两条路发展,“原有仪器公司将会继续提升现有仪器系统的性能,而新仪器公司将会致力于设计针对特定应用的专用型仪器,不像研发实验室所用的仪器包罗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些专用仪器的功能专一。”他说:“这将显著降低仪器的成本,促进近红外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因为成本和维护一直是制约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p p   Igne预计会研发出更多的多技术联用仪器,以将数据融合并能更全面地获取样品的信息。(全文完) /p p br/ /p
  • 环保产业启航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7环保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展望
    p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环保产业有效支撑了年度污染防治和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以创新为引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了及时反映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分享2018年产业趋势观点,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17年环保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年展望》及各分领域发展情况快报,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p p   2017年,是“十三五”期间我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的关键期,环境管理制度加速完善,环保产业战略高度节节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码。 /p p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环保督察成为年度热点。完成第三批和第四批对15个省份督察,全国26个省份开展省级环保督察。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先后实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p p   2017年,政策对节能环保,特别是产业的推动释放出明确信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p p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 /p p   2017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保产业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工程和服务保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p p   展望2018,1月1日起,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环境保护税正式开征,标志着我国环保政策和制度逐步健全,环保事业正在迈入新时代。 /p p    strong 水污染防治全面深化,三大市场全面启动 /strong /p p   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水污染治理也是我国最早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领域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对水污染治理对重视不断加强,治理工作进入全面开展、深化落实阶段。无论工业、城镇还是农村污水治理,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充分重视。 /p p   在工业水领域,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其中对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排放限期改造,并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p p   2017年4月10日,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贯彻落实《水十条》要求,其中对工业废水处理更加重视。要求主要围绕十大重点行业,完善工业源水污染物控制指标和要求。并增加制订煤化工、页岩气开采等新兴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p p   随着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水领域对技术工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新型煤化工作为高耗水产业,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再生水利用工艺乃至零排放技术 不断增长的造纸印刷、化工、纺织和医药等行业使得对成分复杂,污染严重的工业水处理需求不断提高。 /p p   而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服务模式的创新,水环境服务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的“管家式”综合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得到政策大力推动。 /p p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及《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明确鼓励发展环境服务业,鼓励工业污染源治理第三方运营,有效拉动了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有效促进了水污染治理企业由单一的产品和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向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转变。 /p p   “十三五”期间,不仅工业废水治理在标准加严的推动下,得到了从技术到服务模式的快速提升 城镇污水处理也迎来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p p   2016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县城不低于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 建制镇达到70%,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50%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p p   根据以上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水处理的行业将突破万亿的市场规模,市场容量巨大,投资机会众多。其中,城镇污水的新增和提标改造市场容量高达1938亿元,城镇再生水市场容量达158亿元,海绵城市建设空间达4000亿元。 /p p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下,2017年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实现销售总收入约3950亿元,较前一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50%。 /p p   市场的爆发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从事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单位已超过15000家。 /p p   目前,整合、兼并、上市融资成为行业市场主流,一些拥有水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的环保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兼并的热点,更多的拥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提高,水污染治理企业向两极化发展的现象也开始发生,“良币驱除劣币”的良性发展规律正在形成。 /p p   城镇水污染治理市场向好,空间巨大,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趋势已经显现,项目规模一再扩大。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加大对水污染治理行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近年来,在PPP模式的带动下,外来资本开始涌入这一领域。虽然这给原本专注水处理的中小环保企业带来一定冲击,但更多社会资本和力量的加入,也推动了整个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建设。 /p p   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水污染治理攻坚阶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跃”的国家。在不断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形势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大规模污水处理从无到有,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仅用10年~15年就建成了约50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已和美国相当。 /p p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扩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农村水污染治理也得到了重视,市场正在兴起。 /p p   2017年2月21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p p   作为新兴领域,村镇污水治理也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完成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13万个,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测算,市场空间超1400亿元。 /p p   纵观2017年水污染治理进展,工业、市政和农村三大市场得到了全面开花,突显蓬勃之势。2017年6月27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作出55处重大修改,更加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环境质量责任,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p p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需依靠法治,建立起长效、可持续的机制。2018年,水污染治理工作仍在深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第一年,在水污染物指标上,延续《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类、二类共61项污染物进行考核。 /p p   随着环保税推进和水环境断面考核监察监管力度的增大,水务行业整体上将开始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优化进行演替。企业也将更加注重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自身能力的建设,从盲目扩张转为修炼内功、内外兼修。 /p p   随着政府及公众整体上对水质安全关注度的提升,水质标准和治水技术也将进行革新。其中,河流湖泊等生态修复和水源地保护、工业废水和园区的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小型化自动化设备系统研发、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等细分领域,仍是行业企业应该聚焦的重点领域。 /p p    strong 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引重视,市场潜力大 /strong /p p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首次将固废处置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这意味着决策层对固废处置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p p   总览固废处置各细分领域,工业固废处置趋于成熟,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正在实现。 /p p   2017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指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达到2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p p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统计,2016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9亿吨,同比减少5%。综合利用量为18.4亿吨,正在向着固废循环利用的更高水平迈进。 /p p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预计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到2020年,将国内固体废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亿吨提高到3.5亿吨。 /p p   未来更要加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协同增效,首先应当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突出废物的源头治理,和注重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p p   去年,值得关注的还有生活垃圾处置领域,“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p p   2017年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20年底,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46座重点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 /p p   从城市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7]390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 /p p   伴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整个垃圾收运、处置产业链也逐渐建立起来,环卫服务业市场化增长迅速。环卫市场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期,环卫产业主体快速形成。从政府购买服务到PPP,多种商业模式活跃在环卫市场中。 /p p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环卫正处于从政府采购服务向PPP转变期,环卫PPP项目不断涌现 环卫服务业由城市向村镇延伸 从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向废品回收延伸。 /p p   受益于此,环卫产业链下游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内地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17年新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50座,与2016年相比,有大幅度增加,也是历年来建成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最多的一年。 /p p   为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保护部2017年4月20日印发《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厂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和联网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垃圾焚烧企业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装、树、联”三项任务,即依法依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厂区门口树立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 /p p   截至2017年年底,内地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约303座、总处理能力为30.4万吨/日,总装机约为6280MW。其中采用炉排炉的焚烧发电厂有220座,合计处理能力达到22.8万吨/日,装机达到4380MW。 /p p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分析,2018年生活垃圾收运市场仍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将继续,行业维持竞争激烈和快速发展的特点。 /p p   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同样受到业界关注、并在摸索中前进的还有危废处置行业。我国近年来危险废物的产生量逐渐增长,引发政府、业界和公众的讨论。据了解,2016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347.3万吨,同比增长34%。2017年,这一数字再次增加。 /p p   可喜的是,全国各地从事危废的企业也在增加。2016年各地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2195份,相比2015年多增加161份。 /p p   目前,危废处置行业不断迎来行业上下游、跨行业的合作,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在分一杯羹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p p   土壤修复是环保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更是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从2016年“土十条”发布,就有预测其市场空间达到数千亿甚至上万亿。 /p p   去年施行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首次为污染地块管理建章立制。其中明确各方责任,清晰管理程序,为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支撑。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发挥,明确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等问题,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p p   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除了国家资金投入之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也带动了地方和企业增加投入。尽管如此,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土壤修复行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基础薄弱 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化 规模化、产业化研究滞后、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修复资金缺口很大等。 /p p   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正式出台,这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内“基本法”的出台将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配合一系列法规的实施,2018年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网络、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三大基柱”确立,可以预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将步入正轨,产业技术水平、服务模式也将迎来变革。 /p p    strong “大气十条”收官,产业做出巨大贡献 /strong /p p   2017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目标全面实现。回想2013年6月,三大污染防治战役的第一枪响起,“大气十条”率先发布。5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大气污染防治新模式基本形成。 /p p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 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 /p p   在这其中,工业烟气颗粒物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功不可没。 /p p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是目前我国最严格的行业之一。近3年以来,国家地方和各发电企业共同掀起了大规模燃煤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快速推进。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17年年底,超低排放改造将突破6亿千瓦,加上前一年的工作成果,带来的脱硫脱硝产业直接社会增加值约438亿元。 /p p   产业界所提供的污染治理技术也做出了贡献,除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比如,袋式除尘技术方面,预荷电袋滤技术、聚四氟乙烯基过滤材料关键技术、高硅氧覆膜滤料及其应用等取得重大进展。电除尘技术方面,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脉冲电源技术、消白烟技术均取得突破,有些已经开始被行业广泛应用。 /p p   然而,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基本完成,新上机组也非常有限,也预示着电力除尘市场有所下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瞄准海外市场,也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p p   相比之下,非电行业市场有所回暖,冶金、建材等行业经济形势复苏。但是,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收官之时,非电行业将是治理重点。过去一年,各地陆续出台非电行业环保政策,非电行业的主旋律即各种燃煤烟气基本按标准治理完成,各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p p   其中,在非电行业脱硫脱硝领域,相比电力行业的排放标准仍较为宽松,污染治理的基数、管理的能力与电力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既是短板,也是业内企业可以关注的市场机遇。 /p p   未来,非电行业执行更严格排放标准,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非电行业氮氧化物减排领域。 /p p   2014年,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工作开始开展。目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与控制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中心工作之一。特别是去年9月环保部和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推进VOCs与NOx协同减排,建立VOCs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并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VOCs的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p p   目前,这一工作不仅有政策要求,还有制度和体系建设。2017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继续贯彻落实,共有21个省市发布了VOCs排污收费办法和实施细则,北京、上海等地相继颁布了各行业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体系。 /p p   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型的产业,在对VOCs排放提出要求之后,行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量大面广,去年多个省市公布了涉VOCs排污企业治理名单,VOCs净化市场潜力巨大。 /p p   2017年,VOCs末端治理和检测市场在2017年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比2016年提升约40%。但VOCs的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末端治理设施建设和检测、监测、监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2018年,这一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强力度,产业水平也许继续提升。 /p p   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更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p p   2017年,机动车污染防治摆在环境保护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及各地区正从新车达标监管、在用车环保管理、黄标车和老旧车加速淘汰、车用燃料改善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管控机动车污染排放。 /p p   随着机动车排放防治工作加强,一方面新车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新生产车的污染排放通过采用更先进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在用车黄标车和非道路机械等成为机动车污染物控制的重点,其排放必将通过尾气治理治理得到有效的大幅削减。这些都将为国内的机动车后处理装置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p p   据统计,2017年机动车环保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依然保持在150多家。2018年,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油品质量,提升发动机燃烧技术和尾气催化转化技术,以促进车辆升级等工作还将持续,也是相关业内企业可以重点发展的方向。 /p p   strong  细分行业兴起,环境健康获关注 /strong /p p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的基础,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p p   2017年,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一方面,省以下环保机构垂改试点、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河长制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地 另一方面,包括排污许可、环保税、环保督察、按日计罚在内的环境管理机制加速完善。 /p p   随着各项新政策、新办法、新方案落地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一年,政策频出带来发展机遇,全国各地水质、大气、土壤、植被及污染源等领域监测站点激增,在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p p   在大气方面,环境监测为“大气十条”顺利收官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因其精准、科学,能有效提升治理雾霾的工作效率,能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等优势,成为精准治霾的新主流 VOCs在线监测工作,为获得准确和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提供保障 环境空气监测臭氧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推动完善我国臭氧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p p   水质监测仪器一直以来占据了环境监测市场45%以上的份额,近几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水质监测仪器领域的不断扩张,为我国水环境治理带来了生机。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水质监测设备从以进口设备为主,逐渐转向更多的考虑使用国产设备。 /p p   当前,中国土壤监测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土壤流动性较差且污染物成分复杂,土壤监测网点较大概率将依赖给予实验室的取样检测为主,而非连续在线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需求庞大。 /p p   目前,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正在迎来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里程碑发展机遇。 /p p   治理手段的提升和监测系统的建立,使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这一公众一直以来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有所成效后,公众关注的焦点转向室内环境健康领域。然而,室内环境污染超标依然严峻。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从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全方位对室内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 /p p   室内环境健康产业成为环保产业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领域,受到追求品质和健康生活消费者的青睐。新风、净化产品逐渐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产品,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p p   相较于2016年新风行业的高增速,2017年空气净化器市场销售呈现前高后低,全年增长依靠上半年的拉动。进入11月来是雾霾治理取得良好的改善,空气进化器告别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进入理性消费的阶段。 /p p   行业竞争也因此加剧,企业洗牌加速。这一市场从野蛮生长,到增速放缓、此消彼长的竞争模式,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势品牌快速崛起,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缺乏竞争力的小品牌逐渐退出市场。根据线上线下市场统计,2017年品牌数量651个,进入193,退出255。 /p p   新风市场若要保持稳健增长,关键在于技术产品、营销模式创新。未来,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将成为趋势,不少品牌开始向健康环境转型,从单品空气净化器供应商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消费者提供“设计+产品+服务”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p p   如今,环境健康的理念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水、气、声、渣一个都不能少。继大气、水、土壤、固废得到全面治理,噪声污染也在去年得到推动。 /p p   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今年实行的环保税法,也将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列入环境保护税税目。 /p p   随之发展起来的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在2017年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其中噪声控制工程与装备约80亿元,技术服务收入约22亿元。2017年全国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的企业总数约700家,从业总人数略有上升约为2.2万人 专业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专业企业已有3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10余家。 /p p   目前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仍然以传统降噪产品为主。2018年,这一产业的技术和市场热点将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控制,电力行业发电厂与输变电噪声控制,冶金、石油化工与建材行业等大型建设项目噪声振动控制等方面。尤其是轨道交通领域的噪声振动控制,将延续可持续增长态势。企业经营将更多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并重的方向发展。预计2018年,行业总产值将升至150亿以上。 /p p   展望2018年,水、气、土、固废治理等传统行业向纵深发展,显现出新亮点 环境监测、室内环境健康和噪声污染防治等新兴行业横向扩展,迅速崛起,形成了环保产业全面铺开、气势恢宏的产业地图。 /p
  • 天融科技公司2017年度子公司第一经营负责人述职 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12月26日,天融科技公司于嘉华大厦办公区第一会议室召开了2017年度子公司第一经营负责人的述职考核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总结2017年监测板块各子公司经营成果,确定新时期各子公司的发展规划及工作方向,保证监测板块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场总监王海新任会议主持,公司高管、相关部门/子公司负责人及部分员工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各子公司第一经营负责人分别从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作成果、偏差不足及问题分析等方面对2017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2018年分管公司的战略、目标、人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并对整个监测板块的发展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述职内容,并就相关经营问题与述职人员展开良好有序的沟通及经验分享。最后,天融科技公司总经理张栩肯定了各子公司取得的经营成果,指出了各子公司经营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环节,并期望各子公司对当前行业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与板块内其他公司实现资源协同合作,共同将环境监测与大数据板块业务推到新的战略高度。至此,天融科技公司2017年度子公司第一经营负责人述职考核工作会议顺利结束。
  • 魏开华:质谱进展评述专题之【离子源】
    p   这里所指离子源包括离子发生和导入两部分,这是质谱技术领域最活跃的部分,国内外都开发了许多实用技术,最值得关注的是“离子漏斗技术(Ion Funnel)”,它大幅度提高了离子聚焦效率从而提高了灵敏度。离轴导入技术在质谱仪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是降低信号噪音的第一道关键技术,目前早已不是简单的“Z-Spray”一种技术了,各种角度、各种喷头均已成功融入到离子源中。 /p p   各种基于“解吸喷雾离子化(DESI)”思路的离子源技术非常活跃,国内外均开发了多种技术和产品,其中部分技术国内还具有知识产权,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值得进一步大力进行产业化开发。 /p p   “可调气氛离子源”是个非常出色的创意,它把大气压下的电喷雾离子源封闭起来且通入不同类型的反应性气体,然后设计合理的气路进行“气聚焦”,可实现特殊目标,该技术是华人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推出,经实验验证,技术确实可行。在某些情况下可改善信噪比,对于需要“源内裂解”的应用,该技术非常有优势。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包括既要反应性又要避免高反应性给图谱带来复杂性等。 /p p   离子产生方面,涵盖了“电场电离法“、“光电离法”以及“热电离法”,是否还会出现更多形式的电离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p p   高效化、灵活化、专用化、简便化,是离子源重点考虑的性能,还有许许多多技术需要攻克。离子化效率一直是提高质谱灵敏度的瓶颈,如果能把正离子模式下可能产生的负离子或中性粒子尽可能“原位(in situ)”转化成正离子,可以预期灵敏度将极大提高。质谱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项目提示,离子源是最代表质谱核心技术的领域,也是最可能出现原始创新的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作者为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魏开华研究员 /p
  • 我国九成以上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属“无证经营”
    “截至今年12月16日,全国近千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3家。”我国环境化学专家董金狮27日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我国的仿瓷餐具生产隐患较大,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工业原料脲醛树脂代替密胺树脂,而且九成以上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属“无证经营”。   三鹿奶粉事件让人们知道了一个化学名词“三聚氰胺”,而很多家长给孩子吃饭喝水用的仿瓷小勺、小碗和小杯子的主要原料密胺树脂的主要成分就是三聚氰胺。董金狮介绍说,按照用途,三聚氰胺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两种,食品级的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仿瓷餐具,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高温定型,冷却后就不会轻易变形,即使直接放在炉子上烧成灰,也不会分解有害物质。但实际上,市场上销售的一些仿瓷餐具的原料并不是密胺树脂,而是尿素和甲醛合成的脲醛树脂,脲醛树脂主料是甲醛、尿素、木浆。用这种原料生产的餐具有一种刺鼻的气味,很像有害物质甲醛的味道,而且不耐高温,不到100摄氏度就容易变形、起泡。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日前在北京5家超市和8家批发市场购买了15家企业生产的仿瓷餐具,送往有关检测机构,检测发现部分儿童仿瓷餐具安全性指标不合格。董金狮告诉记者,这些不合格的仿瓷餐具甲醛溶出量超标、颜料脱色等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从今年1月1日开始,包括仿瓷餐具在内的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委派机构的验收,取得由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QS)才能生产。可是,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截至今年12月16日,全国近千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3家。   记者了解到,生产一件仿瓷餐具,如果使用密胺树脂,成本约为10元钱,而用脲醛树脂加工,只要4元钱,在仿瓷餐具生产企业,一般把原料分为A1、A3、A5三种型号,其中,A1的主要成分是脲醛树脂,A3是一半脲醛树脂代替密胺树脂,A5是指纯的密胺树脂。脲醛树脂的成本是每吨4000元左右,而密胺树脂的成本每吨在14000元左右。   按照国家标准,仿瓷餐具是用密胺树脂生产的。那么脲醛树脂是否可以做餐具呢?记者查阅了国家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原料目录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目录,发现两个目录都没有把脲醛树脂收录其中。这意味着,国家禁止用脲醛树脂生产餐具。   记者电话采访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新标准起草人之一、上海食品药品监督所彭少杰。他说,该标准从去年就开始修改,目前送审稿已成型,处于正在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报批阶段。新标准对甲醛含量有了严格的限制,此外,增加了三聚氰胺迁移量的指标,明确规定在仿瓷餐具的生产中不能使用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做原料。
  • 魏开华:质谱进展评述专题之【质谱软件】
    p   从用户来讲,质谱软件是评价质谱系统性能指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质谱公司的质谱软件差异非常大,而且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规范。相比而言,国外质谱软件比国内质谱的软件专业性更强、可靠性更高、投入技术和资金也更大。 /p p   灵敏度是任何一台质谱仪器的必须指标之一,但信噪比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每个公司都对软件算法进行保密而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即使是第三方质谱软件公司的算法也不一样,因此,用户实际上很难通过信噪比参数来横向比较同类质谱仪器的优劣。 /p p   对于蛋白质来说,多电荷峰的去卷积算法最为关键,否则,分子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评估。对目前主流质谱公司的去卷积软件进行比较后发现,只有个别质谱公司的去卷积计算结果有质量控制(QC),有些公司的去卷积软件甚至不是实测质谱图。质谱采集软件由于涉及较多的商业利益,鲜有人进行深层介绍和评价。 /p p   由于质谱采集卡等硬件速度和带宽的大幅度提高,实时信号的实时处理技术方案就很重要了。有些公司采用内置独立处理电脑,有的是独立采集卡,它们对实时信号的预处理技术和深度差异很大,但是无论如何,简单平滑去噪的方案是不推荐的,而应该是根据质谱硬件情况开发更先进的算法来降低点噪音和化学噪音,从而提高质谱定量分析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p p   质谱数据库方面,NIST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近些年增加了许多蛋白质ms/ms数据。通过质谱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微生物质谱数据库和代谢物数据库规模正不断扩大,预期将对质谱应用的进一步拓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提高未知物鉴定效率和可靠性的软件和数据库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进展。没有强大的数据库,就没有智能质谱。数据库的构建是个工作量巨大、成本巨大的事情,首先需要建立标准体系,然后需要大量人工去伪,还需要良好的算法。欧洲生物信息研究院(EBI)应该成为质谱数据库建设的范例。 /p p   当质谱硬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平台期,软件和应用支持则是质谱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质谱软件技术人员和应用支持人员,是国内外质谱公司研发投入的着眼点,这对于国内质谱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作者为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魏开华研究员 /p
  • 魏开华:质谱进展评述专题之【质量分析器何去何从】
    p   质量分析器的进展主要来自国外科研院所,由其合作质谱厂家协同大力开发完成,是目前质谱仪器竞争力的最热点。各种技术名称很多,但技术背后的根本离不开偏转与聚焦之类的离子轨迹控制。 /p p   “轨道阱(Orbitrap)”无疑是突破性质谱分析器技术,该类质谱仪器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它的原理在数10年前就已经被发明,但真正成为商品化产品,还是近些年才完成的,主要得益于与之相配套的离子传输系统(尤其是C-Trap)、电源稳定性、超高真空系统的研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p p   多次反射、曲线型或螺旋型分析器显著提高了分辨率,但与多次反射线型分析器一样(如W模式),灵敏度损失也比较明显,通过延长离子路径来提高分辨率,并非一个理想化方案,或许聚焦才是根本,因此,分析器改进的方向是分辨率和灵敏度同步提高,许多宣传实现了这项要求的质谱仪器其实并未在应用中得到良好验证。 /p p   多种分析器的杂交技术是分析器重要进展,QQQ、Q-TOF、TOF/TOF、IT-TOF、Q-LIT已被证明是质谱最关键的技术进展,市场获益巨大。近期“分析器三重杂交(TriHybrid)”广受关注,在鉴定结果可靠性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在功能蛋白质组学、修饰蛋白质组学、复合物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目前,TriHybrid系统的三个主机布局还有改进的地方(本人亲自跟发明人进行过讨论),这个观点得到了仪器发明人的认可,具体方案和措施有待深入研究。 /p p   移动式小型IT-IT质谱已速度快、体积小、高可靠鉴定小分子和肽等方面超过了其它同类质谱产品,结合专利化的样品导入系统,预期在临床标志物快速筛查、食品安全、国防与军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当国产QQQ质谱艰难推进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进攻IT-IT体系呢? /p p   离子回旋共振(ICR)分析器的重要进展是在磁场和液氦循环方面,调制系统有些局部改进。 /p p   离子淌度技术应用于质谱有了近30年历史,离子淌度部件由早期的单一型分析器转变为辅助型分析器,具体部位几经改变:“离子源内”--& gt “四极杆前”--& gt “离子源与四极杆间相对独立”,最近几年在技术缺陷改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由于真空变低导致的灵敏度降低等,当然离子淌度技术最重要进展还是在软件和应用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大分子体系,也可以用于复杂混合物小分子体系了,增加了新的分离维度,检出容量比非离子淌度分离体系提高非常大,而且与质谱成像技术结合,很好的拓展了质谱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的范围。 /p p   总体上来说,质量分析器虽然没有离子源那么花样繁多,但人们依然在不断努力和创新,企图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这些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些还是重大惊人的进展。从商业角度看,质谱分析器的价格占整机的比例与技术程度密切相关,但一般比离子源的价格比例大不少。可以预测,谁拥有核心技术的质量分析器,谁就拥有质谱发言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62710403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fe1a4e2-5900-428e-9fd1-345b3f5e4dc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本文作者为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魏开华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微信公众号:药网堂) /p
  • 2023年度“创和亿杯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活动评述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的全国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竞赛已经经历了三年,由于大量建模爱好者或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已成为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活动。在前两次的次活动中,分别对实际复杂样品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和定性问题进行了建模方法的探讨。第一次活动的数据质量较高,采用常规的方法即可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第二次活动的数据应该是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数据,但目标值(类别)可能是人工指定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今年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样品数量不是很大且分布不均匀,光谱的构成也较为复杂,对选手的建模经验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从整体结果看,参赛的116位选手,评价结果(MAE和SEP的平均值)小于0.4的有56位,小于0.3的有35位,这些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可用性。但是,也有20位选手的模型评价结果大于1,也说明我们的建模技术还需要继续推广和普及,以避免在实际工作出现问题。从建模方法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看,应该是各显神通,很难看出方法之间的优劣。在前8名获奖者的模型中,建模方法就包括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回归(SVR)、高斯回归、神经网络等。但是,深度学习方法仍没有崭露头角,此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努力。可能是我们对深度学习的本质还没有理解,如何在近红外光谱建模中发挥作用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另外,参赛模型的建立基本都是自编程序,matlab和python为主,很少采用商业或开放软件。说明近红外光谱建模仍具有灵活性或不确定性,还很难采用固定的程式进行建模,建模流程和方法的规范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建模策略在今年的比赛中显得十分重要,前8位的选手中有5位选手对数据进行了考察并将数据分为两组进行建模,一位选手根据目标值进行了分段建模,一位选手采用了多模型集成建模(PCR+PLS+岭回归),只有一位选手采用了“常规”的建模策略(SNV+一阶导数+MCUVE变量选择+PLS)。充分地显示了数据考察在建模过程中的作用,针对数据的特点进行建模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也说明,近红外光谱建模仍需要经验,无法按照“模板”式的统一程序建立较好的模型。因此,加强建模技术的培训和训练仍是我们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强烈建议按照“数据考察、建模方法选择和优化、模型验证”三个步骤进行建模。同时重申我此前的观点:数据质量最重要;建模方法不重要;不要过度优化模型(模型验证很重要)。此外,今年我们课题组的四位参赛选手都得到了很好的成绩。他们的体会是要注重数据的考察和模型的验证。在数据考察阶段,除发现了光谱的分组现象外,还仔细考察了校正集和预测集光谱的奇异样本,仔细分析了奇异样本对模型和预测结果的影响。同时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甚至采用了预测集光谱与校正集光谱之间的差异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同时,他们还体会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在建模过程中,尽管采用了不同的建模方法,但在建模策略和结果评价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充分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建议将三年的数据集公开,包括样品的构成、光谱与目标值的测试方法等,以便活动结束后大家可以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甚至作为建模方法比较的公共数据集。(南开大学化学院 邵学广教授)
  • 仪器仪表行业总股本超过42亿股
    一、本行业中上市公司财务经营综合力评述总结   本行业共有上市公司12家,其中上市公司财务综合分在“2级很好”(大于1800分)以上的公司有1家,占行业公司数量的8.3%,占行业总股本的42.5%,占行业总流通市值的69.0%,这批公司占全行业的总体比重较高,它们比行业中其它公司的财务经营综合能力要强些,是行业中较好的公司。   上市公司财务综合分在“6级较差”(小于600分)以下的公司有9家,占行业公司数量的75.0%,占行业总股本的44.2%,占行业总流通市值的26.6%。这批公司占全行业的总体比重很高,它们是造成本行业财务经营能力低下的主要公司。   另外上市公司财务综合分在“3~5级正常”(600分~1800分)的公司有2家,占行业公司数量的16.7%,占行业总股本的13.2%,占行业总流通市值的4.5%,这批公司占全行业的总体比重极低。   二、本行业以股本规模为代表上市公司评述总结   本行业现有主要上市公司1家,公司分别是特变电工、,它们占行业总数的8.3%。占行业总股本的42.5%,这批公司算术平均每家财务经营综合分为2497分/家,为2级很好,总体加权平均每股财务经营综合分为2497分/股,为2级很好。
  • 国控租赁与检测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经营性租赁带来双赢
    11月1日,国控租赁旗下国药控股医融实业(上海)有限公司与杭州携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控租赁副总经理周晓燕、携测董事长毕春晖代表双方进行签约,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表达战略合作的信心。希望通过深化合作,依托彼此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促进,加速科学仪器租赁市场创新成果落地,大力推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携测精心打造的“检测家”仪器租赁平台为中国知名科学检测行业一站式售后服务平台。“检测家”自创立之初,致力于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新业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产品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医药、材料、生命科学、石油化工、能源等众多领域,始终依托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目前,检测家已成为全国仪器租赁头部平台,拥有一批长期合作的租赁客户,且具备成熟的仪器租赁业务运营管理能力。基于对国控租赁雄厚资源背景及深耕医疗行业的支持与信任,检测家与国控租赁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合作,双方积极探索“产业+金融”新模式,打造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科学仪器租赁市场发展。作为国药控股下属子公司,国控租赁在医疗大健康领域拥有深厚的行业资源与专业禀赋,在科学仪器经营性租赁市场开发中,国控租赁凭借自身行业影响力及资金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基于共同的行业目标与经营理念,国控租赁希望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和协同拓展服务,利用检测家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国控租赁的专业优势,将科学仪器租赁业务推向新的高度,共同推进科学仪器租赁市场的创新发展。未来,国控租赁与检测家将紧密合作,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和服务优势,协同创造价值,共同打造“产业+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为科学仪器租赁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方案和资金支持,赋能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健康发展。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 刘庆华研究组应邀发表原位同步辐射谱学综述论文
    能量存储和转换过程的表界面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固-液界面的反应动力学探测极具挑战性。同步辐射具有亮度高、准直性好、频谱连续等诸多优异的特性,能够有效探测材料表界面的局域原子和电子结构,非常适合原位追踪反应过程中固-液界面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实时在线探测固-液界面活性中心结构和反应中间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演变规律。近日,我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刘庆华研究组应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化学研究评述)发表了题为 “Tracking the oxygen dynamics of solid–liquid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by correlativein situsynchrotron spectroscopies”的综述论文。该综述基于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以氧关联电化学固-液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为例,从同步辐射谱学原位探测的基本原理出发并结合多个应用实例,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如何通过联合原位同步辐射红外谱学和X射线吸收谱学有效地获取氧关联能量转换过程中固-液界面的动态“电影”(图1),同时也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联合原位同步辐射谱学研究固-液界面动力学过程示意图近年来,刘庆华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原位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通过发展原子级精度的原位同步辐射红外谱学和X射线吸收谱学实验技术,在氧关联/碳关联/氮关联能量转换过程的固-液界面反应动力学原位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Nat. Energy2019,4, 115-122;J. Am. Chem. Soc.2020,142, 12306-12313;Nat. Chem.2020,12, 717-724 Nat. Energy2021,6, 904-912 Nat. Commun.2021,12, 6118)。《化学研究评述》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三大化学化工综述性期刊之一,它具有鲜明的“自我综述”的特色,主要是描述通讯作者团队自己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次受邀在《化学研究评述》撰写综述论文,体现了我校科研团队在原位同步辐射谱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已形成系统性和国际影响力。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刘庆华是论文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程位任和苏徽。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也得到了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上海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2c00239(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科研部)
  • 雄鹰换羽,振翅苍穹|“欧波同集团阿米巴经营哲学落地训练营”圆满结束
    经营哲学,即用什么理念经营企业。经营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一种魅力,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也有企业的品格。为了让欧波同更具“人格魅力”,欧波同全体中高管一起走进了阿米巴经营哲学的世界......2019年12月,六十多位欧波同中、高层管理人员齐聚鞍山,共同参加了为期5天的阿米巴经营哲学落地训练营,来自和英集团的阿米巴咨询师担任全程指导。12月26日下午,训练营在隆重的开营仪式中正式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5天培训活动中,学员们先后参与了为期3天的阿米巴哲学训练营和为期2天的阿米巴落地咨询培训两个环节。通过游戏、分享、小组讨论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全体学员在热情洋溢的培训氛围中敞开心扉、真诚交流,调动了全员内在能动性,激发出了全员潜力。思想的转变带动行为的改变阿米巴经营是一套基于东方经营哲学的经营管理系统,是哲学与实学的统一,是心法和干法的完美结合。阿米巴经营的原点所在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经历了阿米巴哲学训练营3天的培训,全体参与者最大的收获是每个人都发生了改变,变的更积极、更热情、更主动,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家的思想发生了改变,阿米巴的经营哲学影响并深入到了学员的内心,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家的行为。学会沟通、有效沟通在前期的阿米巴哲学训练营中,学员们在历经了反复进行面对面微笑、拥抱、互相夸赞、互动游戏等环节后,快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阿米巴哲学告诉我们,沟通其实很简单,当你敞开心扉并用利他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切沟通都不是问题。人人成为经营者接下来,在为期2天的阿米巴经营咨询落地培训环节,全体学员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经营会计报表学习、组织架构图设计等环节均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人人成为经营者”的氛围初见呈现。
  • 先河环保2013年经营情况及行业解析
    一、2013年先河环保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受益于《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能力建设方案》的逐步落实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推进,先河环保大气监测产品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779,249.7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11% 实现营业利润46,654,479.1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4% 实现净利润60,119,264.9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24%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105,295,305.46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资产967,697,025.57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488,306.19元。公司经营规模进一步增长,夯实了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1)市场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59.11%,实现净利润6012万元,增长29.24%。河北区域业绩再创先河新高,包括运营业务在内年签订合同额1.6亿元,回款近1.7亿元。其中,河北省中标64个县级空气站建设项目,合同金额8361.8万元,为该区域再次斩获的大单。河南市场2013年累计完成合同额4200多万元,完成回款2400余万元。先河面对国内外对手的激烈竞争,最终突出重围,一举从竞争对手手中夺回8个地市级城市、10个直管县的市场,为下一步开拓运营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川区域2013年全年实现销售合同额超2900万元,较2012年增长68% 回款超2300万元,较2012年增长105%,实现了泸州、眉山、内江等地的市场突破,压制了竞争对手,抢占了市场份额,为进一步深耕四川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环保领域之外,内蒙区域为公司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中标的&ldquo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程在线监测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项目&rdquo ,合同额达493.5万元,是公司首次承接交通行业环境监测项目,为后续全面介入交通运输环境监测领域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区域开拓新业务、新领域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3年公司以PM2.5监测仪为代表的空气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环境大气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2)战略项目落地   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劲后力重金属污染是下一步国家环境治理的重点,潜在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公司提前谋划,提早布局,最终与全球重金属监测领域中唯一一家被美国环保署(EPA)认可并通过美国环保技术认证(ETV)的厂家&mdash &mdash 美国CES公司签署收购协议,在美国设立了先河美国控股有限公司,并以623.3万美元收购了CES公司60.515%的股权,目前已完成了51%股权的收购。此举不仅有助于快速补充公司产品线,同时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四川先河项目已完成餐厅及员工活动中心、检测中心的主体施工,并完成了装饰项目施工(内外墙抹灰、内墙保温、屋面保温刚性层、地面垫层等) 1#车间钢结构厂房主体完工,并完成部分地面浇筑。四川先河的设立,不仅对进一步开拓四川市场乃至西南、西北市场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而且也是公司营销辐射华中、进军华南高端市场的关键性举措。作为战略支点,其将成为公司集团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公司品牌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3年,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环境监测仪器技术领域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mdash &mdash &ldquo 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rdquo 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落户先河。&ldquo 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河环保分站&rdquo 正式挂牌成立,将成为公司招揽高端技术人才的一块金字招牌。公司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ldquo 守合同重信用&rdquo 企业,连续第四次被评为&ldquo 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rdquo ,被省科技厅认定为&ldquo 河北省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dquo 、被省工信厅评为&ldquo 河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rdquo 。6月1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会议,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受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公司参与国家层面的立法讨论,这在先河历史上尚属首次。   (4)管理改革初见成效,整体面貌显着提升   1)技术服务实施承包经营,经营效果显着2013年是技术服务实现承包经营的第一年。为摆脱应收账款过大的压力,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回款策略等措施,为每个承包责任区域分配收入和回款指标,并签订责任状,使公司技术服务部门应收账款降至近几年来最低水平,提升了公司经营质量,规避了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另外,实施承包经营后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区域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2013年在人员没有明显增加且工作量激增的情况下,各区域出色完成了河南空气系统增项、广州空气系统安装、四川泸州空气系统安装、东北能见度安装、山东TO模式运营等一批重大项目售后服务及运营工作。   2)运营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提高运营服务质量,有效规避运营工作风险,运营服务细化管理措施,建立了七项&ldquo 运营管理精细化&rdquo ,并利用服务事件统管、销售任务分管的方法,确保售后经济指标和质量指标双达标。为保证服务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采用了&ldquo 首问责任制&rdquo 、&ldquo 日报制&rdquo 和&ldquo 集中派工制&rdquo ,促使服务事件当日反馈、服务任务当日下达、服务质量及时跟踪。   3)研发深度改革成绩斐然,创新能力和管理面貌极大提升   ①新产品开发能力显着增强2013年度共完成8个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中试,新开发产品性能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相当水平。其中水质常规五参数、UV、硝氮、叶绿素等水质探头式产品均已完成试点运行工作,性能可靠稳定,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浮标系统已成功在东湖、梁子湖等多个地区应用,形成销售600多万,为明年的水质产品销售增强助力。新空气系统已进入样机验收阶段,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后即可转入中试并量产。这些新产品的开发定型为明年市场推广及形成销售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产品基础。同时,颗粒物项目组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前后完成4版手持式颗粒物监测仪样机的改进、10台样机的开发制作工作,目前已正在进行自测试阶段,是公司产品向小型化、微型化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中石油环境应急监测管理软件项目是开发中心承接的首个合同额近千万的大型软件项目,该项目在2013年顺利通过客户方验收,为公司&ldquo 全防全控智慧环保软件平台&rdquo 的市场推广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②国家项目申报成果丰硕2013年度,开发中心新申请国家项目3项,申请政府资助共计1333万元,到账1184.3万元。其中新申请并由我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mdash &mdash "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仪器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为&ldquo 十二五&rdquo 国家大气污染领域仪器研发重点攻关项目。   公司竞争能力重大变化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   1)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果丰硕,蓄势待发先河自主研发的双通道PM2.5自动监测仪、常规水质五参数等分析仪器,在多个试点运行稳定、数据准确,与国外同类仪器进行比较,数据有较高的一致性,且易于维护。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并进行预警预报,为建立区域空气污染综合防治调控及其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在兰州和呼和浩特灰霾站项目建设中应用,效果良好。通过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先河环保完成了在水质监测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经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针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监测,自主开发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完备的&ldquo 地表水、地下水在线自动预警水质监测系统&rdquo 。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武汉东湖、岗南水库、河南焦作、梁子湖等多个监测站点,实现了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在线实时监测 为科学评价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必要手段,为科学制定地表水、地下水保护、治理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石油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平台是为中国石油量身定做的一套环境应急管理系统,集数据采集系统(应急监测车)、预警预报系统和三维监测专家会商平台于一体,该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并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在实际应用得到用户高度评价。   公司立足高端环境监测,通过整合环境监测仪器和系统平台,形成了&ldquo 全防全控,联防联控&rdquo 环境监管系统。其是一个集监测系统、数据传输采集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与会商系统等软硬件的信息管理系统 从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汇总、统计分析、模型预警模拟、决策支持、再到共享发布的一个层次分明的全方位立体环境监管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ldquo 感、传、析、控&rdquo 的环保物联网解决方案。此系统将为解决大尺度环境污染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进大气重金属监测及源解析技术,建设超级源解析站、区域边界站等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大气污染源解析及决策支持平台,应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实现重点污染源贡献的动态追踪、应急预案的效果评估,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提供支撑。此系统将在中山市和成都市进行部署安装。先河公司环境监测仪器、系统平台产品为环境污染预警预报和污染源动态追踪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管理成效显着,平台建设又上新台阶通过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使得产品开发流程、专业设计和工作任务分解更加规范,并且实现与ERP、Solidworks等软件的高效集成,为企业建立起集成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2013年10月,&ldquo 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rdquo 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落户先河环保,这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环境监测仪器技术领域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ldquo 环境监测仪器系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rdquo 将依托先河环保强大的产业技术实力,紧紧围绕环境污染的快速监测、自动监测、在线监测等重大技术问题,建设以水环境、大气环境为主的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创新研发平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标准体系、质控体系的创新研究,引领行业研发趋势,满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提高我国环境污染监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   3)技术优势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发展,先河环保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产品,并且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预警预报模型和化学质量受体模型开发出了大气、水环境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平台。目前,先河环保可以为环保、气象、水利、交通等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提供全面而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拥有软件着作权19项,专利34项,其中新取得专利8项,其中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的专利11项。公司拥有的非专利技术(即公司已鉴定的技术成果)有21项,新增加非专利技术2项。报告期内,公司本年度成功中标国家项目3项,组织项目开题1项。   4)优异的人才优势公司拥有一批高素质研发和技术人员,其中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河北省&ldquo 百人计划&rdquo 1名,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石家庄市管青年拔尖人才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工程师10名。同时,通过多年来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技术项目的承接研制,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员,特别是拥有了一批学术带头人。2013年公司被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增设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通过此平台,公司将逐步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先河环保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1、总体情况 与2013年相比较,2014年环境在线监测市场容量总体将保持发展的态势。空气产品:仍是市场的主角。2014年国家新空气能力建设进入第三阶段,剩余的点位将在本年度完成建设。其次,为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ldquo 2014年环境监测计划&rdquo 提出了三项新的要求,给空气站建设带来了又一轮机会,主要是:   1)大力推动国家直管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区域站建设。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加快第二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位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国家将建设65个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其次是对全国现有31个区域(农村站)的按照新空气能力建设要求进行填平补齐,其他地区的区域站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要求进入选点准备阶段。直管站是从由国家统一运行管理的地级以上城市国控站中选出的质量控制监测站点。率先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环境空气质量直管站建设。   2)抓好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环保部门要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2014年,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要启动源解析研究工作。   2、2014年水质自动监测站站市场增长幅度较大,市场容量超过25亿,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从整体市场而言,水质在线监测市场已经处在&ldquo 十二五&rdquo 后阶段建设期。根据谷腾环保网发布的《中国水质自动监测行业研究报告》的市场预测。我国2014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运维的市场容量可能超过25亿元。监测项目和监测范围的增加带来了地表水监测市场的持续增长。根据《全国2014年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要求,149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断面(点位),其中34个点位增加总氮和总磷,24个点位增加叶绿素a,11个断面(点位)增加VOC,13个断面(点位)增加生物毒性等指标。同时各项水质监测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地下水监测市场也将成为环境水质在线监测市场增长的亮点。   3、运营市场作为发展趋势,市场容量进一步增加。运营市场逐年增长,5年来已经翻了两番。预计在未来几年,运营市场将保持增长强劲的势头。   4、VOC(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迎来发展良机。根据《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2015年,VOC相关防治工作将全面展开,VOC治理将接力脱硫脱硝除尘,预计市场将在千亿规模,公司VOC治理业务将迎来机遇。   (二)竞争格局   从现阶段发展趋势看,空气自动监测站市场,先河环保逐年增加,先河环保、赛默飞世尔、国内各占三分之一市场。赛默飞世尔公司的优势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区域。2014年,随着市场向二、三线下沉,国内企业的优势得到加强,市场份额会出现新的变化。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预计会得到提升,但竞争将会加剧。目前水质自动监测市场多以采购进口仪器为主而变化不大,国产仪器仍处于劣势。由于集成商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在线监测仪器市场格局分散。但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在仪器采购上对国内生产企业多有倾斜,这对国内企业的产品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市场的应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污染源在线监控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污染源运维持证企业多数量多,地方割据,具有很强的地方保护性。但随着&ldquo 十二五&rdquo 后期的污染减排要求的提高,将会带来新一轮的市场整合。技术实力强、运维经验丰富的公司将获得新的竞争机会。   (三)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   1、未来发展战略 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生产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未来公司发展的立足点和相当长时期内赖以生存的基础。公司将通过细分业务板块、细分产品实现环境监测仪器领域的高度专业化经营,依靠高技术的差异化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做专业的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供应商以及运营服务提供商。在环境监测业务夯实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领域,使公司业务领域逐步过渡到环境监测业务+工业有机废气治理业务领域。   2、公司2014年度经营计划   (1)扎实推进战略布局,促进战略项目尽快落地 在2013年成功收购美国CES公司的基础上,利用设立的美国先河公司,打造其成为高端对外合作平台,作为公司进军全球市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阵地。2014年,公司谋划的大气VOC治理项目将全面落地,这是公司在战略并购和产业链扩张方面再次迈出的巨大实质性步伐。为此,公司将予以专项人员、资源匹配,以争取尽快产生效益。除此之外,公司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遵照补充产品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广泛而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寻求优质项目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拓宽利润增长渠道。通过战略项目的实施,进而发现和凝聚一批人才,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深入推进组织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组织运转效率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细分,分支机构不断增多,进一步提升组织运转效率,降低内耗已经势在必行。通过组织结构调整,要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要在调整中打通各个环节,彻底打破部门墙,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转机制,不能让人才因为工作不畅而流失。   (3)健全制度体系,优化核心业务和管理流程 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虽然不断在优化、完善,但是在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仍然缺乏更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制约流程运转的根本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对于流程重组、优化要引进外智、外脑,提高流程设计的科学性。通过流程的优化,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4)大力招揽选拔人才,提高队伍水平   1)是要广开渠道,大力招揽人才。对于特殊、急需人才的引进,要特事特办,在提供优厚薪资待遇的基础上,要尽快帮助人才解决落户、子女入学入托及社保办理等问题,要配备合适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要加强和人才的交流、关注人才的成长。同时,对于积极推荐人才的,要切实执行好公司&ldquo 伯乐奖&rdquo 有关制度。   2)是要加强考核,完善考核及培训体系。通过考核,选拔一批合适而优秀的人才到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并进行重点培养和辅导,制定出一对一的培训提升计划,及时解决选拔到岗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时疏导、及时反馈。对于不适岗、不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的,要在考核中淘汰、优化。   3)健全薪酬福利和晋升体系,识别人才关注的关键因素,从而因势利导,促进人才成长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薪酬福利和晋升体系设计时,要明确标准、拉开距离,切实起到激励作用。而且我们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及时兑现我们的承诺。   3、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分析   (1)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变动的风险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公司主导产品空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酸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数字应急监测车大多为政府采购,因此相关政府采购预算金额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以上系列产品的盈利状况 其次,国家加大了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间接地促进了企业对于污染源监测领域的投入,公司的烟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污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多由污染源企业采购,因此,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变动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   (2)行政许可的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环境监测仪器属于计量器具,应符合《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规范》的考核要求,生产厂家按照法律规定须向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并经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对生产厂家组织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ldquo 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rdquo 。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建设自动监控系统必须符合下列要求:&ldquo 自动监控设备中的相关仪器应当选用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定的环境监测仪器检测机构适用性检测合格的产品 数据采集和传输符合国家有关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和接口标准的技术规范&rdquo 。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ldquo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是指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处置的社会化有偿服务或者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承担他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活动。&rdquo &ldquo 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实行运营资质许可制度&rdquo ,&ldquo 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并按照资质证书的规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活动&rdquo 。   以上法规对于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经营资质进行了规定,其中《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规范》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是强制性规定,环保主管部门对技术标准的规定属于规范性要求。公司虽然已经取得以上全部运营许可资质,并且采取了积极的资质展期申请准备措施,但是如果以上资质管理办法与技术规范性要求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公司产生一定影响。
  • 北京暂停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
    针对天津爆炸事故,北京市副市长张延昆主持召开视频会议,通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情况,并对北京市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工业企业安全监管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15年8月17日至9月6日,本市剧毒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暂停生产经营活动,对化学品实行封库储存。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暂停施工改造工作,停止动火和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做好现场安全防护。
  • 重磅!CFDA修改《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八部规章
    p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涉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有关规章进行了清理。11月21日,总局网站公布总局局长毕井泉签署的第37号总局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对《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进出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和《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8部管理办法进行修改。 /p p   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4年2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6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一)将第八条第四项中“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修改为“2.企业营业执照”。 /p p   (二)将第九条第四项中“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修改为“2.企业营业执照”。 /p p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四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药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药品经营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7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9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将第十三条第一项“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新办企业提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及相关材料)”修改为“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04年8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4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一)将第五条第三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生产地址及注册地址、企业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修改为“企业营业执照,生产地址及注册地址、企业类型、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 /p p   (二)将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注射剂、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制品、血液制品)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委托生产申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受理和审批”修改为“药品委托生产申请,由委托双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和审批”。 /p p   (三)删去第二十九条。 /p p   (四)将第三十条改为第二十九条,并将其中“由委托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修改为“由委托方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p p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药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14年7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一)将第八条第一项“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修改为“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二)将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委托方和受托方企业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修改为“委托方和受托方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三)将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委托方和受托方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修改为“委托方和受托方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七十二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五、《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2014年7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一)将第八条第一项“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修改为“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六、《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进出口管理办法》(2014年9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海关总署 国家体育总局令第9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一)将第四条第四项“进口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组织代码证书》复印件 药品生产企业进口本企业所需原料药和制剂中间体(包括境内分包装用制剂),应当报送《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书》复印件”修改为“进口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药品生产企业进口本企业所需原料药和制剂中间体(包括境内分包装用制剂),应当报送《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二)将第五条第五项“接受使用单位委托代理进口的,还需提供委托代理协议复印件和进口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组织代码证书》复印件”修改为“接受使用单位委托代理进口的,还需提供委托代理协议复印件和进口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p p   (三)将第十五条第六项“出口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组织代码证书》复印件”修改为“出口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或者《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七、《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015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二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八、《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5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公布) /span /strong /p p   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与印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p p   此外,将《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表述统一修改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改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省级药品检验所”修改为“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修改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p p br/ /p
  • 天瑞仪器变更经营范围 增加“技术服务”
    日前,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就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并修订《公司章程》相应条款发布公告。该公告称,因生产经营需要,天瑞仪器需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了&ldquo 技术服务&rdquo 一项。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天瑞仪器对问鼎环保的并购,借助该交易,天瑞仪器意欲摆脱环保领域监测与检测仪器设备供应商的单一身份,更为深入环保监测领域,并迅速切入环保治理和环保营运领域,拓展公司在环保领域的经营范围,延伸公司的产业链。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并修订《公司章程》相应条款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公司&rdquo )于 2015 年3 月11 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并修订相应条款的议案》,该议案尚需提交公司201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具体   情况公告如下:   一、公司经营范围变更情况   因生产经营需要,公司需变更经营范围,具体情况如下:   变更前:   公司经营范围   许可经营项目:制造: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般经营项目: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化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生命科学仪器、测量与控制仪器 研究、开发、制作软件产品,销售自产产品 从事国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自有房屋租赁。   变更后:   公司经营范围   许可经营项目:制造: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般经营项目: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化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生命科学仪器、测量与控制仪器 研究、开发、制作软件产品,销售自产产品 从事国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自有房屋租赁。   二、《公司章程》修订情况   由于上述经营范围变更事项,公司拟对《公司章程》第十三条作如下修订:   原条款   第十三条   原条款内容   经依法登记,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制造: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经营项目: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化学分析仪器、环境检测仪器、生命科学仪器、测量与控制仪器 研究、开发、制作软件产品,销售自产产品 从事国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自有房屋租赁。   修订后条款   第十三条   修订后条款内容   经依法登记,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制造: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经营项目: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化学分析仪器、环境检测仪器、生命科学仪器、测量与控制仪器 研究、开发、制作软件产品,销售自产产品 从事国际贸易、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自有房屋租赁。   三、授权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相关事宜   因公司变更经营范围和修改《公司章程》需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职能部门根据规定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事宜。   公司经营范围变更及《公司章程》修订情况以工商登记部门核准为准。   特此公告。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一日
  • 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p   1月31日~2月1日,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布置2018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食品经营监管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食品安全是重大政治任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党政同责,遵循“四个最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要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必须坚持”工作新思路,推进食品经营监管做到“七个强化”的新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为主、强化风险管理、强化处罚到人、强化监管者职责定位、强化阳光监管、强化创新监管,高质量完成各项新任务。 /p p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凝聚着食品经营监管战线同志们的无私奉献。2017年,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面启动,示范超市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网络食品经营监管取得突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又有新成效。全国有28个省份印发了《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具体实施办法和行动计划 有67个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629家超市参与“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 对2181家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了规范治理 检查食品经营主体2168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8.4万件,有力保证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p p   会议要求,2018年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要重点抓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程、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程三大工程,以及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狠抓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加大网络食品经营监管力度、加强规范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加强食品经营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升社会共治共享水平八项重点工作。 /p p   会议强调,食品经营监管战线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努力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把好关。要锤炼扎实作风,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廉政建设,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负人民期待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p p   会议还对加强春节期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相关协会负责人,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p p /p
  • 物联网技术力促农资经营网络建设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举办的农资物联网技术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   目前,农资质量安全问题严峻、物流成本过高、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缺乏农资使用技术指导等是农资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2011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与供销总社共同签订《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进先进技术与传统行业的优势融合步伐。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微电子所、声学所、合肥智能所等研究机构参与了农资物联网的研发。   据悉,根据供销总社与中科院去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农资物联网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农资商品质量追溯技术标准、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云数据平台、农资供应链商务智能系统、农资科技一体化服务系统、农资溯源智能化终端、化肥商业淡储监管系统等7个应用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中科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甜春介绍说:“隐形二维码防伪技术、农资防伪溯源移动式终端、无源温湿度RFID标签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整个服务体系‘傻瓜化’。”   当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占有我国农资市场67%的市场份额,但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认为,“质量的可靠性和服务的先进性还不够”。他提出,技术专家应与农资行业专家精诚合作。   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召开了技术专家与行业专家的对接会,建立了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支撑农资核心业务的智能信息平台研究与示范项目”也正在实施。
  • 各地方针对非法经营疫苗案开展调查
    p   2016年3月22日下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听取了涉案药品的生产企业关于产品流向自查情况的汇报,未发现涉案药品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流入非法渠道。根据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确认了一些线索,具体情况如下: /p p   一、初步确认了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告中部分人员的身份:牛自信(通告上线第82号,手机号15029232131)为陕西医维达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员 李留柱(上线第25号,手机号18838125355)为南阳致远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王忠林(上线第15号,手机号18585817630)为贵州城海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张磊(上线第4号,手机号15155100335)为安徽省鹭燕大华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张勇(上线第78号,手机号15982823829)为成都市仁邦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郑健(上线第2号,手机号13305510918)为安徽颐华药业有限公司业务员 毛晓琴(上线第10号,手机号13659412910)为兰州华卫药品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员 单二联(上线第81号,手机号13909181370、13689256913)为陕西益康众生医药生物有限公司业务员 张昱(上线第27号,手机号13623904626)为河南中联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上线编号92号(手机号13853767315)为济宁福泰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高英祥(上线第16号,手机号15130417547)为保定市保北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员 王康友(下线第131号,手机号13772090285)为陕西邦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业务员。 /p p   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多条线索还指向山东鲁越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河北省卫防生物制品供应中心、陕西益康众生医药生物有限公司、吉林尚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保定市保北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济宁福泰医药有限公司、陕西医维达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南阳致远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四川恒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药品经营企业,表明上述企业可能是造成涉案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主要责任单位。 /p p   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立即对上述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彻底查清产品的真实流向,查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严肃惩处。调查结果于3月26日前上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一向社会公开。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