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经济发展

仪器信息网经济发展专题为您整合经济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经济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经济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经济发展话题讨论。

经济发展相关的资讯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仪器仪表行业
    仪器仪表行业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总计3996.5亿元,近40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7%;利润总额达391.2%亿元,同比增长25.1%。只因以下4点原因可以说仪器仪表行业将由此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从宏观源泉来看,仪器仪表是质量检测的基础,仪器仪表行业是各行业作业结果的呈现,同时它不但是化学实验、工程试验的必备设施,也是各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而仪器仪表行业总收入的快速增加,直接说明了各领域对作业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对作业结果质量的重视。在此之下,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工程施工、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品制造,其质量都会越来越好,这样的直接结果不但能使我们逐渐摆脱对发达国家高端技术的依赖,也有助于民族优势工程的诞生和竞争力产品品牌的崛起,而这些都将作为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不断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二、从宏观背景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而稳定环境的来源更是依赖于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比如面对疫情的肆虐,我国的经济之所以依旧能保持较好的增长,和我国疫情相关的检测仪器是离不开的,新冠病毒检测出来环境问题,快速消杀和对应处理,对应的危机自然解除,慢慢的也就不再有疫情的威胁,我们就能正常的办公、工作,这样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机器就转动起来了,经济也就能增长了,可以说检测仪器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仪器仪表行业总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反扑到仪器仪表行业本身的发展中来,有了更多的收入,也就有了更高的发展经费,有了更高的经费,自然也就会有仪器仪表行业更好的发展,而仪器仪表行业的大力发展,定然又会给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稳定的发展环境。三、从微观角度来看,仪器仪表行业收入的快速提高,最先受益的是仪器仪表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一方面能推动他们的消费,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研发更优质仪器仪表的热情,还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从而推动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再次发展,进而影响其他行业。四、目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对发达国家进口依赖很大,尤其是在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领域,世界上能排上名的厂家,我国几乎没有,而这些仪器进口的价格又非常昂贵,对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并带动整个行业大发展之后,我国仪器仪表设备最起码能减少在此的巨额支出,而且还能成长为仪器设备出口大国,从而塑造对外出口贸易中新的增长极,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 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产经观察)生物经济是什么?小到一颗种子、一剂疫苗,大到一家电厂、一片产业园区,都可能属于生物经济的范畴。陕西杨凌,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一排排自动化温室整齐排列,正在研发的玉米长势良好。在这里,科研团队采用生物育种技术,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玉米近400个世代间的转化。上海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有关T细胞免疫治疗(简称CAR—T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将病人体内抗癌卫士T细胞采出,加上“北斗导航”CAR,变成更有战斗力的CAR—T细胞,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抗癌新希望。山东菏泽,国能单县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一台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合一台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以秸秆为燃料,一年可发绿电2.29亿千瓦时。生物发电,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每年还净减排二氧化碳逾10万吨、二氧化硫约1500吨。日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将给生物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企业有哪些期盼?记者进行了采访。生物经济为何重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划》明确,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已经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在促进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说。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看“点”,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看“面”,我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全国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只有成功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生物经济加快实现由大转强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规划》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重点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规划》对生物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不过,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要实现目标,需突出重点。为此,《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健康产业领域最受关注。《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接下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说。农业产业关系百姓饭碗。《规划》提出,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其中,《规划》明确,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当前,生物农业的优势已开始显现。在山东济宁市,玉米种植用上生物复合肥“菌越丰”,不仅比传统化肥增产7.31%,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在广东河源市,鹰嘴桃施用中化生物有机肥,与普通肥料相比坐果率提升15%,成熟采摘期果实平均增重14%,作物抗旱耐涝能力也同步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潜力巨大。《规划》明确,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例如,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生物信息产业前景广阔。《规划》要求,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生物经济,“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例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调度效能,完善各类疫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另一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构建生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我国生物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共享。守好安全底线,也要积极创新监管,才能为生物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此,《规划》提出,建设若干生物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准入与监管等生物经济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上海浦东新区已有相应探索。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部分生产原料和制剂需要进口,且储存温度需维持在零下196摄氏度。如何既确保安全,又提高通关速度?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创新推出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入选“白名单”的企业,可提前预估生物制品用量需求,一次提交进口申请,一次审批,不用再逐批申请。前端放开了,后续监管也得跟上。在浦东新区,通过联合监管平台,多部门参与控制风险。企业提出用量申请后,由商务委、海关等部门联合进行集中评估,给出通关证明。随后海关给予口岸放行,由建交委和公安部门实时做好途中监管,卫健委对企业实地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生态环境局则负责入境特殊物品在实验室消耗后的用量和医疗废弃物管理。试点开展以来,“白名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研发速度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发展生物经济,资金支持少不了。《规划》明确,为支持生物经济发展,我国将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加大对生物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王翔说。
  • “双碳”路上如何兼顾经济发展? 听听院士们怎么说
    10月20日举行的第九届上海院士专家峰会上,迈向碳达峰如何兼顾经济发展成为众多院士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双碳”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传统能源转型调整、清洁能源“换道”超车、拥抱数字经济成为与会院士专家的共识。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要生产,要盈利,就要有强碳约束的全产业链协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这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来支撑整个制造过程数字化转型的智能调控。  “中国已迈向数字化经济时代,未来如何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用以实现制造业与流程制造的转型,进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是我们亟须研究的课题。”钱锋指出双碳目标下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即将制造流程/资源/能源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形成物质转化制造中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自主智能协同调控机制,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的变革。  “化石能源总是越来越少,只有太阳能是无限的。”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热衷于太阳能低碳技术推广研发。褚君浩介绍,低碳技术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其中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减排、LED照明、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 无碳技术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资源技术 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  目前全世界正掀起探索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技术热潮,我国硅基太阳能电池产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助力我国光伏行业进入高速扩张期。据悉,全球光伏TOP10的企业中,排名前五的隆基、协鑫、晶科、天合、阿斯特都为中国企业。2020年全国光伏装机容量达253GW以上,光伏发电量将达3000亿度以上,相当于近3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据了解,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达到25%。目前光伏+制氢、光伏+5G通信、光+新能源汽车、光伏+绿色建筑都是光伏行业目前的前瞻技术。  “实现碳中和一靠减排,研发、开发新能源 二靠增汇,也就是主动增加碳汇,实施负排放。”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看来,增汇就是不减产的减排,是一个两全其美之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研发碳汇,包括海洋碳汇,这样就给排放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保障经济发展。”  微型生物碳泵、生物泵、碳酸盐泵是海洋主要的储碳机制,其中微型生物泵被视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焦念志提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世界第一,为海洋负排放提供了场所。养殖区综合负排放,变“污染区”为“增汇场”,既增加碳汇,又修复环境,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加强海洋仪器技术研发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相关部委获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征求完有关部门的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据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在《规划》中,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6到8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受益的产业包括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九大涉海产业。   此外,《规划》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拟对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其所得税减半征收或免征的优惠。   增加值占比翻番   3月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   这大大超出了十年前制定目标的预期。根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2010年达到5%以上。   “新的《规划》把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会更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   该知情人士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5年,国家会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近年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形成。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已经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试点中来。”该人士称。   也是在4月1日,刘赐贵在上海调研期间会见了上海市市长韩正。韩正说,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制定的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定为不低于15%,高于其GDP增速。   4月6日,刘赐贵在天津调研时亦表示,支持天津市尽快完善《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   辽宁、河北等传统工业大省也不甘寂寞,借打造海洋经济带之际,探索着“蓝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而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则主打海洋旅游业,力争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央和地方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本地区海洋发展的专项规划。为了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从总体上进行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大概有6到8个板块。   惠及九大涉海产业   《规划》还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以及扶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等政策建议。   在3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向本报记者介绍,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若干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其中就包括海洋工程装备。   而在早些时候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刘赐贵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   本报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海洋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拟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港口码头、跨海大桥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或免征。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主要海洋仪器仍然依赖进口,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规划》还将会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必征的税赋可以采取优惠措施,而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上述人士称。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28条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五个重要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以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其中,在促进公平准入方面提出,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推出平台企业“绿灯”投资案例。在强化要素支持方面明确,持续确保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在6个工作日内,将办理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的平均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扩大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将民营企业债券央地合作增信新模式扩大至全部符合发行条件的各类民营企业,尽快形成更多示范案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发改体改〔2023〕1054号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能源局、全国工商联: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现提出以下措施。一、促进公平准入1. 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通过举办重大项目推介会、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开辟专栏等方式,向民营企业集中发布项目信息,积极引导项目落地实施。各地区对照上述举措,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清单并加强推介。(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2. 扩大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3.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责任单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4. 提升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供应能力,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5. 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推出平台企业“绿灯”投资案例。(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6. 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地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行备案,开展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责任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7. 开展民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提升民营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牵头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提升民营企业先进测量能力。(责任单位: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8. 按照《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工信部企业函〔2023〕4号)要求,延长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期限至2023年底。加快合同款支付进度、运用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提供便利。(责任单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9. 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分类采取行政处罚、督促整改、通报案例等措施,集中解决一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地方保护、所有制歧视等问题。支持各地区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招投标平台登录、签名、在线签订合同等业务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务院国资委)10. 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二、强化要素支持11. 在当年10月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期和次年1—5月汇算清缴期两个时点基础上,增加当年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可享受政策的时点,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可按规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责任单位:税务总局、财政部)12. 持续确保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在6个工作日内,将办理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的平均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更新发布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帮助民营企业更好防范跨境投资税收风险。(责任单位:税务总局)13. 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接入“信易贷”、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强化跨部门信用信息联通。扩大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有效落实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制度。(责任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监管总局)14. 将民营企业债券央地合作增信新模式扩大至全部符合发行条件的各类民营企业,尽快形成更多示范案例。(责任单位: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5. 适应民营中小微企业用地需求,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对产业链关联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责任单位:自然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16. 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外,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供水供气供电企业的投资界面免费延伸至企业建筑区划红线。(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17. 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权,允许技术实力较强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单独或联合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自主评审。(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加强法治保障18. 清理废除有违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原则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保护和支持。(责任单位:司法部)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在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分别明确不予处罚具体情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监督行政罚款设定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开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罚款事项专项清理,清理结果对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四、优化涉企服务20. 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各地区探索以不同方式服务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惠企政策和服务效能,多措并举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问题困难。(责任单位:全国工商联、国家发展改革委)21. 建立涉企行政许可相关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未纳入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今后确需新设的,依照法定程序设定并纳入清单管理。将中介服务事项纳入各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机构选择、费用支付、报告上传、服务评价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22. 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23. 全面落实简易注销、普通注销制度,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完善歇业制度配套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场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24. 除依法需要保密外,涉企政策制定和修订应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涉企政策调整应设置合理过渡期。(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五、营造良好氛围25. 分级畅通涉企投诉渠道,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开设涉企问题征集专题公告,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投诉建议系统上开设涉企问题征集专栏,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将涉企投诉事项纳入“12345”热线等政务服务平台,建立转办整改跟踪机制。持续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单位:国务院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26. 开展“打假治敲”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网络黑嘴”和“黑色产业链”。(责任单位:公安部、中国证监会、全国工商联)27. 将各地区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国务院年度综合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督促整改,对好的经验做法予以宣传推广。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奖励支持专项,每年向一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市县提供奖励支持。(责任单位: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28.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先进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全国工商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7月28日
  • 牛津仪器宣布加入量子经济发展联盟
    牛津仪器公司宣布加入量子经济发展联盟(QED-C),并立即生效。牛津仪器纳米科学董事总经理Stuart Woods评论称,“QED-C所做的工作对于推进量子的应用和使用,特别是在促进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方面至关重要。我们非常自豪能够成为QED-C的首批国际成员之一。我们有很多机会进行行业合作以及盟友之间的共享教育,我们很高兴能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做出贡献。”该联盟的使命是支持和发展一个强大的基于量子的商业产业和相关供应链。QED-C由SRI International管理,在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是美国推进量子信息科学的联邦战略的一部分。如今,它拥有200多名成员,其中包括150多家公司。“我很高兴并欢迎牛津仪器成为国际QED-C成员。我们正在寻求扩大我们所做的全球量子社区和跨行业协作工作,而今天的公告证明了这一点。”QED-C执行董事Celia Merzbacher表示。作为QED-C与其成员共同工作的一部分,该联盟举行全体会议,并设有多个委员会,专注于包括量子技术的用例、支持技术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路线图、标准和基准以及劳动力发展在内的主题。
  • 安恒助航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济钢集团内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完成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作为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合作伙伴,安恒公司组织了人员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报道,我们通过与济钢的合作,亲身体会了济钢的“每天从求新开始”的企业宗旨和“可尊、可信、共创、共赢”经营管理理念,不仅是济钢的燃气电厂创造了循环经济的典范,而且济钢还有非常多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和综合资源利用项目。以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例,钢铁行业是高耗水企业,水资源的缺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更为严重,如何提高供水工艺、保障供水安全、保障安全生产、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济钢就创新地提出了钢铁企业“分区域、小半径、分质供水、闭路循环”的先进治水理念并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我们为济钢精神所鼓舞,我们为济钢发展而欢呼,并将通过我们在水质分析监测方面与济钢的项目合作,为实现济钢2005年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的目标,为济钢继续完成吨钢新水从4.5吨向3.8吨的更高目标跨越和持续实现污水“零”排放的做出安恒公司的努力。
  • 山东出台10条措施 推动涉海企业复工复产和海洋经济发展
    p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进而走向强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p p   山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海洋强国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发布多项政策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 /p p   受疫情影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近日,山东省海洋局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印发全省海洋主管部门执行落实,推动涉海企业复工复产和海洋经济发展。 /p p   十条措施具体如下: /p p   一、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每月调度,加强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p p   二、加强疫情期间对人员密集型涉海企业复工复产的防疫工作指导,严防死守,坚决杜绝失管失控现象。 /p p   三、继续动员协调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企业对抗疫一线的捐助,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海洋食品、海水淡化水和防护口罩等物资。 /p p   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用海手续审批等服务工作,省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专班坚持每天一会商,千方百计帮助涉海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p p   五、下放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权限,由沿海设区的市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p p   六、对因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缴纳海域使用金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推迟到疫情结束后首月缴纳。 /p p   七、从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和各市储备的现代海洋产业支撑项目中,筛选10个示范性、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逐月进行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合力助推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p p   八、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涉海企业。2月底前启动“山东省智慧海洋培训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复工复产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山东省海洋科企大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科企对接活动。 /p p   九、对2019年12月以来出台的支持海洋战略性产业的财税政策等6大海洋制度创新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 /p p   十、及时总结交流涉海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统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在“海上山东”网站及公号平台上进行推广。 /p
  • 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支持基因测序、分子诊断、医学成像等技术发展(附全文)
    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通知全文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生物经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生物经济发展形势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以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征,正在勾勒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安全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生物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风险,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持续加强,为加快培育发展生物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已处于第一梯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生物资源和显著制度优势,生物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同时,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生物产业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完备,生物经济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等。需科学分析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形势,把握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二、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充分发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二) 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技术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坚持系统推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科学施策,统筹谋划,加快生物技术向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加强生物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合作共赢。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集聚全球生物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物经济效益互利共赢。——坚持造福人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规律,实现生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促,确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造福人民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风险可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强化底线思维,按照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生物经济领域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创新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命学科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生物经济区域性创新高地、生物产业集群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创新产品和服务对生物产业增长贡献率显著提高。生物产业体系更加发达,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协调稳定。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物药物和医疗服务社会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基因检测技术覆盖率持续提高,生物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稳步增长。生物能源稳步发展,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学原料、生物工艺替代传统化学工艺等进展明显。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加快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基础保障、事后恢复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平战结合的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生物安全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大幅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疫情防控相关科研攻关、基础保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促进先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持续增加。展望 2035 年,按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四)重点发展领域。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变革趋势,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领域更高层次需求和大力发展生物经济的目标,充分考虑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优先发展四大重点领域。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着眼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检验检测及生物康养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有力支撑疾病防控救治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待。着眼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适应日益多元的营养健康食物等消费需求,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建立生物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方式更可持续的新期待。着眼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推动生物资源严格保护、高效开发、永续利用,加快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菌种与蛋白元件库,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轻纺、食品等行业推广应用,构建生物质能生产和消费体系,推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的新趋势,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物安全更好保障的新期待。着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重点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加强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风险评估、应急响应、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交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三、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坚持发挥创新在生物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生物经济新动能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五) 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快打造生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凝聚大团队、集聚大资源、实施大项目、取得大突破。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作用,聚焦“四个面向”超前部署引领性设施,加快转化医学研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建设,鼓励依托设施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强设施运行开放和数据共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开展生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加强供需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测序成本。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部署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作用机制及针灸作用原理研究。鼓励发展生物计算、脱氧核糖核(DNA)存储等新技术。(六) 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生物领域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引导大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等资源,推动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规模大、影响广的重点领域,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以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创新力量。在高端科研仪器、医疗设备、新药创制、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等前沿领域,支持有影响力的用户单位牵头建立产用联合体,与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开展生物产品技术创新和示范验证,构建“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加强医工、医校结合,试点开展临床研究制度创新,提升医药卫生成果转化和功能验证能力。鼓励建设行业研究院和创新发展联盟,健全完善生物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七) 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提升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立足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有减有增控制发展规模,促进重点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引导生物产业园区聚焦优势领域和产业链重点环节深耕细作,促进相关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中,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八) 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鼓励国内生物领域科研机构主动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动参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医药卫生、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互联网诊疗等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生物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对外合作生物产业园。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国际合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探索开展先进生物治疗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专栏1 生物经济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蛋白质科学、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转化医学、国家种质资源库、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探索生命奥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农业现代化等需要,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生物领域极限研究能力。2.关键共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紧扣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以推动应用和产业转化为目标,在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新型生物药、新型生物材料、精准医学、医学影像和治疗设备、核酸和重组疫苗、生物制造菌种、林源医药、中医药、主粮等重要农产品种源、生物基环保材料、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物医药检验检测及技术标准研究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支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围绕加快创新药上市审批、强化上市后监管,建设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抗体药物、融合蛋白药物、生物仿制药、干细胞和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基因治疗产品、外泌体治疗产品、中药等质量及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四、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九) 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助力疾病早期预防。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开展遗传病、出生缺陷、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大力开发分子诊断、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即时即地检验等先进诊断技术和产品,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诊断装备,促进装备向智能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功能集成化发展。强化中医疗效判定与机制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的传承创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发展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推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多肽、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药发展,鼓励推进慢性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原创药物研发。拓展智能手术机器人、数字疗法、粒子放疗等先进治疗技术临床应用。对开展临床应用的干细胞治疗、细胞免疫治疗、医疗新技术制定完善技术规范,科学开展临床评价。把优秀传统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协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专栏2 生物医药技术惠民工程1.早筛与精准用药。以高通量基因测序、质谱、医学影像、生物信息诊断等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继续推动耳聋、唐氏综合症、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突破。2.先进医疗装备。加强医疗装备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依托基地持续跟踪产品技术迭代应用示范,进一步降低诊疗费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装备需求,推动先进医疗装备惠及世界人民。3.中医药质量提升。选育一批中药材良种,从源头加强中药质量保障,推动传统中药材种植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药材生态种植体系。开发一批优质中药,支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建设中医药标准物质库、质控标准体系、信息数据平台。(十) 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化应用,保障粮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绿色农业,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制剂、天然农业生物药物、精准多靶标生物农药、土壤改良生物制品等农业制品。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推动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木本饲料、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兽药、植物免疫调节剂、高效检测试剂、高效固碳和固氮产品等技术的创制与产业化,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饲用氨基酸等生物饲料,解决饲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环境污染等养殖领域重大问题。专栏3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1.保护种质资源。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和中期库(资源圃)、畜禽基因库和保护场(区)、水产种质资源库和资源场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为科研育种提供优质资源材料。2.推动育种创新。以农作物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和鉴定平台、畜禽育种创新平台、水产联合育种平台等为重点,发展原创育种技术,支持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性科研和商业化育种体系,改善科研创新条件,推动产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3.开展测试评价。以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中心(站)、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和品种测定站、水产品种测试站为重点,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设施装备条件和品种测试(测定)能力。4.促进良种繁育。以农作物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种公畜站、水产繁种基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良种生产基地,有效保障良种供应,全面提升良种覆盖率。(十一) 推动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发展。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运用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等生物技术,推动实现水体脱氮除磷、重金属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污染物生物环境响应监测、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生物资源回收利用等生物环保产业链,助力打赢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融合发展,建立生物质燃烧掺混标准。优选和改良中高温厌氧发酵菌种,提高生物质厌氧处理工艺及厌氧发酵成套装备研制水平,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专栏4 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工程1.生物能源领域。定向选育、推广和应用高产、高抗、速生的油料和能源林新品种,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加强热化学技术创新,推动高效低成本生物能源应用。在城乡有机废弃物集中地区开展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打通生物质原料收集、有机肥生产使用等重要环节,提高生物燃料生产专栏7 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行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先导区重点是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集中建设凝聚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突破的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合作园区、离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八、保障措施(二十六) 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发展生物经济的全过程。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强化对生物经济发展的统筹,健全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林草、药监等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二十七)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生物技术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认知接受程度,建设一批生物技术科普平台,营造有利于公众客观、科学理解生物技术的人文社会环境。支持举办国际性生物经济高端论坛,提高我国生物经济影响力。鼓励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牵头,联合有关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媒体等各方力量,加强生物经济发展智力支撑,推动开展生物经济立法、监管、政策、统计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对生物经济政策的解读。推动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加强生物经济重大问题争端协商。(二十八) 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物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地方规划、有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切实抓好本规划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推动本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落实,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把生物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本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要按程序报批。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附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pdf
  •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在白水洋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现如今,生态观光农业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成长起来,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悉,临海白水洋依山傍水,其生态属性和环境作用十分突出,将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应用到白水洋生态经济发展中,可以对该地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进行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有利于全力打造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 目前,在白水洋镇前塘村,可以看到首期20多亩的土地已经平整完毕,几名工人正在抓紧种植百合,大家各司其职,刨土、下种、覆土各个流程各司其职,忙的是不亦乐乎。基地首期从广西引进了3500多公斤的百合种球,半个月后还有一批纯观赏的百合种球到货。大面积的百合栽培如果仅凭人工管理,不仅耗时耗力,更重要的是种植产量和品质也会大打折扣,而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的应用,可以以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段对种植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因子进行监测和调控,让生态观光农业的农作物有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所以,在白水洋农业发展进程中,利用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好新型生态农业产业,那么这将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目前,不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通过生态观光农业监测系统打造了科技感更强的智能型园区,一方面保证了园区一年四季的生态、绿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丰富多彩的花卉和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同时也想游客们展示了农业科技的厉害之处,为园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和有吸引力的服务。
  • 超5000亿元!建设P3实验室/打造IVD产业基地等,河南发布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用生物经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满足群众“医”“食”“美”“安”的新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点击查看原文件,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的目标,并明确了:  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四大主要任务,确定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产业提质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四大重点工程。“网订店取” 非处方药有望送到家  打造郑州新乡生物联动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一核、五基地”的主体产业布局、5000亿元的生物经济增加值、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高校建设P3实验室… …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我省发布《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详细阐明我省生物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四大体系与四大工程。  “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5000亿元  依据河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方案》明确,我省着力构建以“一核、五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布局,“一核”即郑州和新乡联动发展的生物经济核心区,“五基地”即洛阳、濮阳、南阳、商丘、周口等5个生物经济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生物经济,形成核心带动、基地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左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材料和生物制造等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此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  明确生物经济领域四大重点工程  《方案》还明确了我省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四大重点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转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现原料药绿色制造、儿童用药制剂、新型疫苗和新型抗体药物制备等技术突破。  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方面,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提质工程方面,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配套的生物经济产业生态。  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方面,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加大对生物经济领域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等。  明确四大体系重点任务——发展生物经济,河南下一步怎么干?  《方案》从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4个方面,明确了我省下一步发展生物经济的重点任务。  强化生物应用研究,支持企业打造生物创新领域“单项冠军”。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合成生物学、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生物育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全国最大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案》明确,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农业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生物育种安全追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药品追溯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卫生健康”,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  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方案》提出,我省将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其中,要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普查、系统收集保存河南农业种质资源,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统筹布局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P3实验室,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方案》提出,我省要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支持郑州、新乡等适度超前部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统筹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推动省内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建设P3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构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完善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端口发现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建立健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能力保障,健全流行病学及疫情溯源调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2024华中科仪展助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2023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背后,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万家以上。全省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77家。以“市场需求+产业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科技创新成为湖北驱动发展的强引擎。湖北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比重已超60%。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40%。另据了解,湖北高新技术企业以不到1%的全省企业法人数,贡献了全省近20%的企业营业利润、30%以上的专利申请量和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时代已经到来。2024第12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简称:华中科仪展)将于3月26-28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启幕。构建科研装备商贸平台,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目前,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一层三个展厅科学仪器装备招展已经售罄。共有国内外十几个地区数百家科研装备企业将在2024华中科仪展精彩展出:上海和泰仪器有限公司武汉连华永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森塔实验室科技服务(武汉)有限公司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朗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湖北踏石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平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优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优尚和越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沃特澳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梅宇仪器有限公司武汉鑫星星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嘉晨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飞越机电有限公司华创智造(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白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山王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昆山洁力美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贤德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洛阳卓声检测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安君研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天普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武汉三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武汉博纳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上海巨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蓝恒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必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菲斯福仪器(河北)有限公司施都凯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湖北特尔诺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莱普特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艾德姆衡器(武汉)有限公司南京南大仪器有限公司长沙安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金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龙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瑞戈威(武汉)仪器有限公司湖南赫西仪器装备有限公司山东金斯勒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湖北泰禾医用仪器有限公司湖北鑫合欣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鼎博医疗实验设备有限公司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无锡市瑞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深圳华尔升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立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森涛科技有限公司博菲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润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胜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库祖(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吉艾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创想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亚楠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葵花玻璃仪器厂宁波艾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安特仪器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东仪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安徽中科都菱商用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耀客明道物联网(武汉)有限公司莱特(南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武汉海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上海泰特睿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基因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天津市宏诺仪器有限公司苏州英飞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长沙英泰仪器有限公司武汉亨泰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博赛斯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武汉集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武汉泰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仪硕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凯正仪器有限公司成都渗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台雄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长沙微谱科技有限公司海宁市郭店桃园医疗化工仪器厂骇思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湖北云骁洁净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新艺超声设备有限公司临海市永昊真空设备有限公司凯百斯纳米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优莱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贺默(上海)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百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格丹纳仪器有限公司楚天科仪技术(长沙)有限公司上海析钛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伟亦辰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思科铭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佰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飞域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无锡德凡仪器有限公司湖南恒诺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国睿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君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彼爱姆光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旭鑫盛科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中科彼特(杭州)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图理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耀阳科技有限公司中仪国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纯洁科技有限公司朗灏孚纳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世平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般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优米仪器有限公司德强净化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上海沪析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埃松气流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赛默菲尔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幸运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霍尔斯特德(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永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闪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赛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普兰德(上海)贸易有限公司郑州博汇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高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武汉一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迈瑞达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飞羿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晟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莫纳(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迈致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豫康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北斗仪器仪表重庆有限公司东莞市科众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江苏天翎仪器有限公司天氏欧森测试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南京金泰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优尚实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光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艾飞思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武汉欧贝拉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美析(中国)仪器有限公司天津科器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全浦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东莞市众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惠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科尔帕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东莞市正工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凯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杰迈科技有限公司艾利特克(苏州)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锦珀锦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勤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苏州明纬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上海苏盈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品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钢研纳克江苏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德安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迈博瑞生物膜技术(南通)有限公司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中科亿迪科技有限公司国辉(武汉)智慧能源有限公司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慧瑞兴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马弗炉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山东冶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罗丹尼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质朋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欧凯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武汉国量仪器有限公司浙江华感科技/大华股份无锡华卫德朗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2024华中科仪展同期将举办系列配套学术论坛,包括“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论坛”、“第三方检测技术发展论坛”、“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发展论坛”、“高校产教融合教育论坛”等,论坛主题各异,旨在探讨和交流行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光谷正在打造世界光谷正酣时期,2024华中科仪展的召开正当其时。“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摘自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向未来,湖北已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6个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算力与大数据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详情请咨询:张玉 15972141556
  • 江苏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督查检查领导小组来天瑞考察
    11月23日,江苏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督查检查领导小组,在省纪委驻省科技厅纪检组组长陶静带领下,来到天瑞仪器考察。总经理应刚、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肖廷良接待了来宾。 江苏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督查检查领导小组是由江苏省纪委、科技厅、环保厅等相关部门组成。此次来访,主要为了听取天瑞仪器&ldquo 省成果转化科技项目&rdquo 进度及公司环保状况报告。 总经理应刚、副总经理肖廷良陪同来宾参加了天瑞产品展厅、化学实验室等区域,并仔细介绍公司近年来的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展情况。 &ldquo 江苏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汇报会&rdquo 在二楼会议室召开。总经理应刚作会议汇报,他重点介绍了天瑞仪器省成果转化科技项目&mdash &mdash &ldquo 手持式智能化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产业化&rdquo 的进展情况。&ldquo 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已更新至第四代,实现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检测速度更快、稳定性更好、软件设计更人性化等目标。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rdquo 天瑞仪器近年来大幅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科学仪器的便携化及专用化,并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领域倾注更多的关注,不断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及完整的解决方案。 总经理应刚为来宾现场演示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的测试效果 总经理应刚为来宾介绍EDX 1800B X荧光光谱仪工作原理 来宾在天瑞照片墙前驻足观看 汇报会现场 副总经理肖廷良为来宾介绍手持式XRF系列的更新进程 了解天瑞仪器:www.skyray-instrument.com
  • 热烈欢迎宝山区政协主席丁大恒莅临北裕仪器 调研营商环境和实体经济发展
    热烈欢迎宝山区政协主席丁大恒莅临北裕仪器调研营商环境和实体经济发展 2018年2月27号下午,宝山区政协主席丁大恒等领导一行莅临上海北裕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本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实体经济发展。北裕仪器董事长陈凡陪同丁主席参观了公司的行政中心和研发中心。公司董事长陈凡向丁主席介绍公司的行政中心和研发中心 在公司行政中心,董事长陈凡向丁主席等领导介绍了北裕仪器近几年来在群团建设方面以及公司经营发展等所取得的成绩。北裕仪器2015年成为智慧园首家设立党支部的民营企业,2017年公司成立了工会,党支部和工会的建立进一步凝聚了人心,让广大员工又多了几个参与公司建设的切入口。在公司经营方面,每年都得以快速增长,自成立以来,每年的销售同比都是增加的,这得益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北裕行政中心北裕研发中心 在研发中心,董事长陈凡向丁主席详细介绍了公司研发中心设立的原因以及取得成绩。研发产品两大任务分别为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陈总重点介绍了主营产品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全自动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研制。董事长陈凡向丁主席介绍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升级换代产品董事长陈凡向丁主席介绍全自动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新产品 参观结束后,丁主席等领导在北裕仪器召开长约2个小时的座谈会。丁主席围绕"优化实体经济的营商环境"这一主题和公司领导陈凡等进行面对面的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经营情况,认真听取并记录我公司对于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的建议和意见。主席强调,实体企业是一个地区之根本,是推动城市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政府各部门要优化相关流程、简化相关手续,全面提升办事效率和水平,加大政策落地和宣传。 北裕仪器在区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始终如一坚持走实体经济路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通过做大做强仪器产业以汇报地方政府的关心和帮助。
  • 聊城大学赵金生:用国产仪器做出成果,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秉承“以人为本,全员育人”办学理念聊城大学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74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化学化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聊城大学办学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化学学科自2011年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1%,现为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8亿元,为全校师生的教研工作及社会科研需求提供了良好保障。依托优势学科、科研成果和师资人才,聊城大学赵金生研究团队于2022年引进一台国仪量子自主研制的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并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没买EPR之前外部测试价格高、时间长、不稳定“我们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有光催化、电催化、电化学储能与电池变色等,目前有专任教师15人左右,这些方向都不同程度的需要EPR做基础支撑。以光催化为例,它在太阳能利用、可持续清洁能源开发,环境污染物处理、有机物转化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光催化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自由基的参与,而了解催化机理必须从自由基产生及转移途径入手,从这个意义上讲EPR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赵金生教授介绍。赵金生团队在使用国仪量子的EPR200-Plus“在购买自己的EPR设备之前,我们一般是把样品邮寄到外单位做分析,但测试价格高、时间长,并且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果。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与仪器调研下,我们购置了国仪量子的EPR设备。”引入仪器之后大大方便了校内师生的科研工作“最开始计划购买EPR时,我们调研的更多是国外厂商,当时认为国内这块应该是0,后来接触到国仪量子才知道原来国内已经有厂商做出了EPR。”赵金生老师笑道。“一开始确实也比较存疑,所以前期我们反复沟通、反复对谈,做了不少样品的测试。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我还特意去参加了国仪量子的培训,也是第七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高级研讨班,也是在一次次的测试和亲身考察、交流后,最终确认了合作。”目前,实验室内的国仪量子EPR-200plus,主要用于光催化产氢,二氧化碳还原、有机物降解等光催化领域的机理研究。同时也应用于氧空位,硫空位、未成对电子等方面的测试,深层次探究光催化机理,另外课题组成员也用于电催化有机物转化中自由基中间体的检测。“可以说这台仪器完全满足了化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科研人员对EPR测试的需求。仪器使用方便,界面友好,灵敏度和精度能够满足需要,我们很多时候都让学生自己去用,并且实验数据和国外同类仪器结果相当。对于我们课题组而言,在我们的研究中帮助了我们分析光催化反应的一些机理,特别是推测异质结光催化剂中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流动方向,异质结的类型等。与合作者一道,近年来课题组使用该仪器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ChemsusChem, Nano Research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赵金生教授说。除了服务课题组,实验室同步对外开放了EPR仪器测试,课题组的董云芸老师向我们展示着预约签到表说道:“除了我们自己学院之外,还会有其他学院的师生甚至是校外的一些测试需求。现在我们的EPR预约群里边,师生数量有48人,使用频率和使用人数还在不断增多。”EPR200-PLUS测样预约登记表“我们很高兴看到实验室内的仪器能够服务到更多人的科研工作。”赵金生老师感慨道:“近十年来,我们课题组也购买了好几百万的设备吧,但是引进这台EPR是我这十几年科研设备选择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从性价比、从应用,从服务广大的师生来讲,从它的社会服务和校内利用率来讲都是比较成功的。”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也希望在科研上继续贡献聊城大学的力量“近年来,我们感受到国产仪器发展的突飞猛进,像国仪量子就在EPR方面取得了成功,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全面生产这些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的国家,解决了这方面的卡脖子问题。除此之外,国产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光催化反应装置等都有了不俗表现。2018年以来,我们课题组购买的仪器全部是国产仪器,期待国产仪器和民族品牌能够逐步取代国外的产品,实现在所有卡脖子技术方面的突围。”“我们课题组未来依然将是在光催化、电催化、电化学储能等方向开展基础和理论研究。我们将更加依靠EPR技术特别是原位EPR技术帮助我们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途径问题,更加深入地揭示反应的机理。我们希望在光热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二氧化碳转化等方向取得一些应用突破,为实现太阳能的利用,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清洁、高效生产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智力支持,更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我们聊城大学的力量。”赵金生教授与课题组师生
  • 确保生物安全与发展生物经济的多维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对人类社会科技进步欢呼之余,也为技术使人类形成的绑架性依赖隐隐担忧,尤其是当前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进行精准调控、任意编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担心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物种安全风险与生态灾难。因此,在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物经济发展效率、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2年5月10日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指出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的探索精神,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人类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后代的生活更幸福,不断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而前进。从地球到太空,人类不断拓展生产疆域,在彰显科技进步能力的同时,也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与生物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获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进一步洞察自身的生命内涵,也在不断提升着对自我的发展与改造能力。20世纪末,学术界提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命题,主要是由于20世纪人类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21世纪生物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药方面加速发展,从基因组计划、转录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代谢组计划、互作组计划等到精准医学,为生物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持久动力。通过优化遗传育种策略和发展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地球上以DNA和RNA为代码的碳基生命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理论上已逐渐具备定向改造现有物种、甚至创造新物种的能力,因此,目前也已经有这样的说法,“21世纪不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合成生物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对遗传代码从“读”到“写”能力的增强,在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好奇心驱动下,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更加高级的生命体,这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的课题,例如由我国科学家新近实现的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由此可见,生物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仍然处于高峰阶段,这是由人类的创新创造能力所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生物经济发展对生物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样,基于质能公式(E=mc2)的质量和能量转换原理,既能够用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也能够用于研发原子弹。随着生物经济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大量涉及针对DNA和RNA等遗传物质的直接或间接操作,既能够成就人类,也有可能毁灭人类。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暴露在人类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和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和挑战,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出一个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怪胎”,因此必须第一时间确保生物安全的核心理念。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能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技术是否能够被掌握在可确保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手中,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问题一开始是技术问题,但随着技术问题的解决,就逐渐演化为一个伦理安全问题,从而与生物安全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在生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的趋利性很容易带来生物技术被误用、滥用甚至于被恶意利用的问题,这就要求将科技伦理、医学伦理、生物医学伦理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描述的场景为例,白血病患者因为特效药而看到生存机会,但高昂的药价又让希望变成绝望,价格相对低廉的仿制药让患者、警察、药贩子、医药公司等陷入巨大冲突。化解这些冲突的理想方法,当然是通过科技发展降低治疗成本,甚至消除此种病症。类似问题还有“罕见病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同样呼唤通过生物医药科技发展研发出相应药物以惠及民众,这是社会公众对“科技向善”的现实期盼。以器官移植为例,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解决器官移植的痛点是刚性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显著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例如如何解决不同个体之间器官移植之后的免疫排斥问题。此外,在人源性器官移植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科学界将视线拓展到异种器官移植方面,例如,一名57岁的心脏病患者,面临“要么死亡,要么手术”的选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例移植基因编辑猪心病例。他于2022年3月8日去世,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该次手术中的供体猪,在出生前曾接受过10处特异性基因改造,去除猪体内会引起急性排异反应的基因等,以便人体更好地接纳猪器官。相关案例说明需求驱动创新发展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从反向角度来思考,一旦有的人或者有的机构能够掌握将部分重要基因进一步优化、修饰的技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有可能形成生物技术滥用的安全风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推动技术发展,更何况在生物经济领域,有的技术本身也会被作为引导(消费)需求而被设计出来。在需要技术的地方,就会有专利、产品,就必然会被赋予资本属性,并很容易被资本自我增殖的天性所放大,进而很容易越过生物安全的底线。如果这种能力被个别超级大国所掌控甚至垄断,例如掌握和操控基因,就很可能带来对他国的技术歧视,更可能导致全球性生物安全风险的显著增加。此类研究在早期阶段,往往会与减少疾病、抵抗衰老以及解决学习障碍等患者的现实需求有关,但如果生物医药技术研究获得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将技术用于正常人的能力提升,从而形成新的生物经济技术壁垒,引发生物安全危机。基因编辑技术尤其具有形成此类风险的可能性。曾经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贺建奎事件,就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两个人类胚胎进行了基因修改,触动了禁区,违背了科学伦理,触犯了法律。2021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管治框架》和《人类基因组编辑建议》,从技术、道德、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治理和监管提出建议。涉及生物经济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典型案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涉及医学伦理学的问题,很容易引发道德危机和伦理挑战,例如,在技术上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进行表达纯化并用于提高人造肉的品质(如成分、口感、外观),但是,如果其中表达的是和人类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或一致的成分,将其用于人造肉并作为食物使用,那么,当这些人造肉被用户消费的时候,是否具有伦理风险,即摄入的是否为“人体成分”?这虽然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都需要通过医学伦理甚至道德法律来进行规范。如果遇到医学伦理的挑战,很容易引发严重舆情,导致社会和公众担忧,从而影响该领域健康发展。就国际领域而言,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在生物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个别国家对生物技术霸权的控制意图所导致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风险问题,为全球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果说20世纪之前引发人类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天灾的话,那么,21世纪以来的传染性疾病起因,则很有可能从天灾变成人祸,而其中生物经济推动下的基因编辑和遗传操控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就有可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更加凸显出必须同步甚至优先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生物技术推动下的生物经济发展,为生物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亟需在发展、安全与健康之间把握好理想的平衡点。发展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治理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物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否则就会由于威胁人类安全而导致整体失控。一是需要确保人类安全。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发展经济的第一原则,即在发展生物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禁止发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导致人类灭绝的生物技术,例如基因武器、生化武器、人种武器等。在个别国家单边主义思潮主导下,在资本逐利思想的驱动下,很容易在发展生物经济的外衣下将生物技术的能力无限放大、精心包装甚至伪装,假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物经济的名义,开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活动,将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等非常隐秘地进行转移和控制,导致发展中国家形成潜在的人种危机。发展中国家应提高警惕,避免成为个别大国以技术霸权掠夺资源,并通过掠夺资源巩固技术霸权的牺牲品。二是需要确保自然环境生物安全。这里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安全,不仅包括工作场所、家居环境等,而且也包括人类生活环境的全部。应该避免通过生物技术的过度发展繁荣生物经济,却带来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结果,例如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此方面教训深刻。农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生物技术成功应用的典范。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微生态系统失衡,甚至一度在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杀虫剂(DDT),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态灾难。近年来,国内外对农药的使用作出了很多规定,既让农药发挥更好效果,也能够更好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大量使用化肥固然能够提高产量,但是伴随的问题,例如土壤结块、肥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很容易导致生物安全问题,例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态失衡失控,最终反过来影响人类安全。因此,通过研发新技术,例如使用土壤微生态制剂,既能显著提高土壤活力,更好地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够实现生物经济发展、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的目标。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受青霉素成功的启发,制药领域研发了更多的抗生素,为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不论是人用抗生素、还是兽用抗生素,都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兽用抗生素也会随着食物链的传播而走向餐桌,反过来影响人体健康。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超级耐药菌增加,反过来增加了新的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各国陆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之间平衡发展的典型例子,即以资本受益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却不能以付出生物安全为代价。三是需要确保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人类生活在地球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失衡必然会从外向内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也会自内而外地影响身心健康。在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已经将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即体内生物安全,简称为“内生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即由于人体不仅生活在充满微生物的自然环境中(即体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安全,简称为“外生安全”),而且人体本身就在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含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健康的人体含有健康的共生微生物群体,罹患疾病的人体则含有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共生微生物群体。以容易导致胃炎和胃癌的细菌病原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为例,60%~70%的正常人都带有该细菌,但并非所有人都发病。Hp诱发胃炎和胃癌主要与胃肠道菌群微生态体系是否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目前主要使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或四环素等)进行根治性治疗,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看到抗生素对胃肠道其他正常菌群的副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内生安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在婴幼儿发育早期阶段,过度使用多种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也会导致婴幼儿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失调,从而诱发严重的人体“内生安全”问题,与自闭症、多动症、精神心理异常等密切相关,甚至还是导致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确保人体内的生物安全(尤指微生态安全)是保持健康、减少慢病的关键。前述导致生物安全问题的抗生素,不仅会影响体外的微生物,而且会影响体内的共生微生物,从而构成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来源因素。尤其是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学术界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慢病可能与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更是将人体内的生物安全问题推进到生物经济的最前沿、甚至可能会成为发展生物经济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后文将详细讨论。由此可见,必须在生物安全和生物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重要的平衡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充分说明在将生物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做好生物安全,不仅需要确保体外(环境中)的生物安全,而且更要把控好体内的生物安全,否则很容易导致生物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从人体与微生物的进化共存角度分析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矛盾关系通常意义上来说,发展与安全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安全,也需要发展。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意义。没有发展,安全也就没有价值。《规划》中指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对正确把握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科学阐释。考虑到当前国内外仍处于与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生物安全的高风险状态,以及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大量存在的现实情况,需要结合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此问题进行科学研判,迫切需要从进化角度对人的存在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只有从生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身心安全关系问题。纵观国内外针对人的研究,无论是来自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都是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的,通常不考虑人在结构上与功能上是否存在可分割性(此处指的并非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可分割性,而是指遗传角度上的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的研究指出,从生命科学和生物学角度而言,人体不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人的存在,而是由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即“人微共生体”。其中的微生物可以被分为两类,最重要的一类是在卵细胞中就已经存在、并被受精过程激活、从受精卵到胚胎发育乃至从出生到死亡、并伴随肉体一起消失的微生物即线粒体(mitochondria)。该类微生物以细胞器的方式终生生活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除过成熟的红细胞之外),由16,569个DNA碱基对组成,仅编码37个基因。另一类微生物则是在婴儿出生后,从环境中向人体传递过来、并与人体共生共存直至人体消亡的微生物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共生于人体的内外表面,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不进入人体细胞中(否则会导致人体感染而出现病理状态)。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构成了庞大的微生态体系,以肠道菌群数量为最多,可编码超过400万个微生物基因,是人类基因组所编码的2.5万个基因的150倍以上。这些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为人体提供促进营养物质分解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激活免疫等功能,人体则为其提供共生环境。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大量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自闭症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等都与肠道菌群异常密切相关,从而促使学术界对于人的研究不再只是局限于人本身,而是扩展到人作为由人体与共生微生物联合组成的“超级共生体”的新角度。在笔者实验室的研究中则发现,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了摄食所必须的信号源,即“饥饿源于菌群”,结合前述线粒体是人体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来源的动力工厂而形成“呼吸源于线粒体”的认识,尤其是在中医经典理论阴阳学说的启发下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菌粒阴阳学说”,从肠道菌群在人体相对主“阴”(简称为“菌脑主阴”)、线粒体相对主“阳”(简称为“粒脑主阳”)以及“人体主和”(即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阐释,不仅为理解“全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讨论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众所周知,生物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体是否接触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微生物。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隔离,避免新冠病毒与人体接触而致病,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考虑到人体本身就含有大量共生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真菌,而且还包括大量病毒(例如2021年2月有研究认为正常人肠道中有14万种病毒),说明人体与微生物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可以与人体共生共存,否则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衡紊乱而引发慢病风险。因此,在讨论生物安全这一主题时,一定不能抛开人体共生微生物这个核心的角度而单纯讨论人体疾病的问题,否则就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实上,种种迹象提示,在破解人体慢病难题的关键点方面,需要对“人微共生体”进行深入诠释与科学解读。只有当能够实现人体与共生微生物的共同健康即“人微同康”时,人类才有可能从慢病高发的困局中走出来,走向身心健康的新阶段。相反,如果仍像当前一样,只是局限于关注人体本身的健康,而忽视甚至破坏了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健康,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规划》中所指出的“身心健康”的目标。之所以从“人微同康”角度讨论生物安全问题,是源于从生命起源与进化角度对“人”在地球上出现的重要思考,即自然界在形成“人”之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过程,首先在36亿年前出现细菌,于24亿年前进化出线粒体,逐步进化出植物、动物乃至人类。在此漫长的地球生命发展过程中,分别通过将线粒体内置于人体细胞向人体赋予有氧代谢的能力(即“呼吸源于线粒体”)、通过将肠道菌群在婴儿出生后接种于肠道向人体赋予因饥饿而摄食的能力(即“饥饿源于菌群”),从而形成以人体为依托、人体细胞与线粒体的“细胞内共生”、肠道与肠道菌群的“肠道内共生”的联合共生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人就是人、人只是人”的朴素认识。当然,除了这两种“内共生”形式之外,人类所在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动植物体系,可被认为属于与人体“外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由此可见,在讨论生物安全即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方面,必须结合近年来的科学发现,认识并接纳人本身就是自然界使用作为宿主的人体和作为共生的微生物的联合进化的结果。只有确保人体内部的两套“内共生”微生物体系,人体外部即所在自然环境的一套“外共生”微生物体系和动植物生态体系的共同安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通过实现人与共生微生物的联合安全与共生安全,即同时满足体内生物安全和体外生物安全的条件,突破以往只是以人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研究和应用的局限性,扩展到以人微共生体的协同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广域认识,在发展生物经济的时候,就能够有新的科学遵循,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这同时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和合思想为生物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实现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思想同样也适合于本文讨论的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主题,这是因为就社会发展的主体要素与对象即“人”而言,也必须把握好“和合”的客观逻辑——“人”的出现、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界在地球碳基生命方面以“和合”方式而运行的特殊产物。就“和合”而言,“和”演化出和谐、和睦、和平等意,“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联合、融合、合作等意。这两个要素,在前述基于“人微共生体”理念对“什么是‘人’”的科学解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作为细胞器、共生于细胞质、本质上属于微生物的线粒体,需要与人体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为线粒体提供氧气,线粒体则通过生化反应将碳源中的能量以氧化磷酸化的方式释放。如果线粒体出现DNA突变和损伤,将引发人体细胞出现自噬、细胞凋亡、持续性炎症反应甚至诱发癌症,表现为线粒体与人体之间“和合”关系的破坏而导致“两败俱伤”。在高原缺氧、人体组织缺血缺氧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下,线粒体将无法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获得充足氧气完成有氧代谢,无法为人体提供能量,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严重损伤甚至死亡,表现为人体与共生线粒体(简称为“人粒”)的双双消亡,共生关系消失,肉体不复存在。由于线粒体只能通过母系遗传给子代,因此,一旦一个人自身的“人粒”共生关系结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肉体死亡、与其肉体共生的线粒体也同步死亡。新的线粒体则伴随着新的卵细胞被精子激活后,形成并启动另外一个新的个体的发育过程,从胚胎到出生,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开始一个新的“人粒”和合共生周期。除了上述“人粒”之间存在从受精卵到肉体死亡而终生“(胞质)内共生”的典型“和合”关系之外,“人菌”之间所存在的“(肠道)内共生”显然也符合“和合”思想的客观逻辑,只不过区别在于“人粒”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是从卵细胞受精后启动个体生命的发育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但“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则是从婴儿出生后,自然界将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微生物向肠道主动接种后启动个体生命的饥饿与摄食过程开始的、并持续人体终生。如果以肠道菌群为主的共生微生物群体处于正常、健康状态,就能够表现为“人菌”之间的“和合共生”关系的健康存在,两者之间也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状态。相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例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出现失调、紊乱,就会导致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持续从肠道进入人体而导致出现慢病,与古人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以及西方医学开创者希波克拉底所说“慢病源于肠道”是一致的,这也是慢病的重要根源。随着作为肠道菌群承载者的肉体逐渐出现慢病,免疫力逐渐下降,人体自愈能力降低,对肠道菌群紊乱失调的纠正能力也会持续下降,最终会导致“人菌”关系的破裂,即“人菌”之间“和合共生”关系遭破坏。当人体走向死亡之后,肠道菌群则从肠道内部开始分解肉体,并回归到自然界,为寻找下一个宿主、建立与新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成新的和合生命周期做准备。由此可见,在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自然界本身就使用了“共生”与“和合”的内在科学逻辑,而不是直接通过一步登天的方式来形成人这样的个体。事实上,笔者在2021年年底发表的论文《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数学模型构想》中,从数学角度(超复数、四元数)进行了表述,指出对于完整的人的表述,可能必须从“肉体的人(标量)、线粒体的人(矢量)、肠道菌群的人(矢量)以及大脑和思想的人(矢量)”的角度,以联合存在和联立共生的方式进行解读,方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的完整理解。这一点也是确保在生物安全前提下实现生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生物经济做大做强,而且同时也要将生物安全做好做稳,表现在人体这个层面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与医学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第16期。【作者简介】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库专家、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与肠道菌群、菌心说与双脑论、心理认知与精神障碍。主要著作有《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等。
  • 双碳“指挥棒”引领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上海有了具体可行的“计划表”——《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昨天出台,碳达峰“十大行动”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确保上海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沪上多位专家认为,这根力量非凡的“指挥棒”,所指挥的不仅仅是重点行业的节能减碳,更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向世界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的“上海案例”。  从上海资源禀赋出发制定的行动方案  《方案》在主要目标中提出,2025年上海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2030年这一比重将力争达到25%。“能源转型是社会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支柱。”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经理齐康说,目前,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上海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超过四成。因此,《方案》中的“十大行动”就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放在了首位。  那么,上海的资源禀赋适合大力发展哪种可再生能源?齐康告诉记者,一方面,上海的海上风电资源较为丰富的,奉贤、南汇和金山三大海域都在进行风电开发,探索建设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预计到202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60万千瓦,2030年力争达到500万千瓦。  “而这些电能还远远不够。”齐康说,为保障超大城市的电力供应,上海的能源转型除了有优势的海上风电之外,还要发展光伏以及加大市外可再生能源的引进力度,“例如,《方案》中提到,上海将加强与非化石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新增和扩建市外清洁能源通道,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也表示,在节能降碳的重要领域中,能源领域是作“正贡献”的,且其贡献将随着非化石能源越来越多应用而变得更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有很多是市民生活的刚需,这时就需要通过能源的减量和使用可再生新能源来平衡掉,这样才能实现达峰”。  杜欢政还表示,上海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在于产业,“比如,石化产业就是上海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它占工业产值的一半,排放量占比却接近四分之三。因此,《方案》就对石油化工领域提出了加快节能降碳增效、建立零碳园区等要求”。  碳达峰目标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强说:“低碳与经济发展绝不是相悖的,‘双碳’目标是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创新,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脱钩’,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在齐康看来,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是“先立后破”的关系,“节能减排目标下,企业不是不发展了,而是要追求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相应的,在新的技术完善之前,也不能把有碳排放的企业都关掉,不能让经济失速”。他补充道,上海也在进行战略性的前瞻技术布局和孵化,例如《方案》中提到在张江、临港新片区等地发展氢能产业,提前布局未来5到10年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记者注意到,《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10个碳中和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和5个绿色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深远海风电、储能、绿氢储制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碳达峰,根本的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李亮说,无论是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还是增加碳汇、储能手段,都离不开持续提升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方面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了创新技术,才能为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李亮表示,上海“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其实很好地结合了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功能。他解释道,除了以低碳零碳技术助力建设科创中心外,上海还将以绿色转型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助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碳金融助力打造金融中心建设;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落户上海,今后碳配额将与其他大宗商品一样参与全球贸易;未来的航运中心将以可再生新能源为主要动力,2025年,全市港口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实现全覆盖,集装箱码头岸电使用率达到30%,邮轮码头岸电设施使用率和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将达到100%。更深层次上说,上海实现“双碳”目标是要为全国甚至是“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双碳”贡献力量,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等。
  • 万亿美业经济高速发展 推动高质量需求
    随着消费升级,美业已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化妆品市场正向万亿体量迸发。化妆品全产业链条的成熟伴随着化妆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美妆产业蓬勃的发展大势,将中国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带入“下半场”。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沪市监浦处〔2022〕152021002636号)。上海蝶翠诗商业有限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行为:生产经营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或者不符合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的化妆品。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其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14.66万元,没收违法产品。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提高及民众对生活高品质的需求,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海关技术中心、化妆品生产企业等相关单位,策划组织“化妆品质量安全分析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旨在有效提升化妆品检测及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等相关行业人员的检测能力及仪器应用水平,会议将围绕化妆品安全及功效评价、微生物及禁限用物质检测、样品前处理、原料分析及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组织有代表性的专家报告,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在线技术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化妆品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会议时间:2022年8月31日 9:00—18:00主要参会目标对象:政府检测部门海关检测中心、各地/级食药监、市场监管局等相关实验室技术人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化妆品生产/加工企业研发、质检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院所等分析检测人员。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专家日程9:00—9:30化妆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马强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副所长9:30—10:00新条例下,应对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方案申玲玲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经理10:00—10:30新规下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与方法陈云霞中检科(北京)化妆品技术有限公司 经理 / 高级工程师10:30--11:00沃特世化妆品化学安全性评价解决方案钟丹丹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1:00—11:30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法规要求和人体功效评价方法汪凤毅苏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 工程师13:30—14:00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检测方法孙姗姗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4:00—14:30微波消解在化妆品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于学雷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产品部经理14:30—15:00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吴卫玲苏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 工程师15:00—15:30待定PE15:30—16:00化妆品中香精香料现代分析技术朱建设朱德之馨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负责人16:00—16:30待定SICEX16:30—17:00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的开发思路及质量安全郑立波植然天成(北京)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会议链接:“化妆品质量安全分析技术”主题研讨会扫码报名:会议赞助:刘老师15718850776(微信同号)
  • 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大成果榜单:浙江乡村大脑入选
    7月10日,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十大标志性成果和重大成果名单。其中,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设、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规划设计的“浙江乡村大脑”被列入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大改革名单。2017年,浙江省确立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21年,浙江省已实现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五年翻番。自2022年起,开始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13日上午,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不断创造数字经济新辉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基于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发展沃土,农业农村领域也迎来数字化改革,“浙江乡村大脑”是浙江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中心,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运用数字技术,综合集成算力、数据、算法、模型、智能模块等数字资源,搭建11153(即:1仓1图1码5库3能力)核心构架,持续迭代完善“浙江乡村大脑”体系构架,加快推进大脑能力中心建设。截至目前,“浙江乡村大脑”已覆盖省、市、县三级,注册用户27.9万个,日访问量60万次以上,梳理知识19114条、规则423条、算法78条、模型20个、组件268个,数据归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技术研发能力全面提升,有力助推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决策科学化、治理精 准化、服务高效化。今年,“浙江乡村大脑”被列入全省首批大脑一本账。此次上榜,是托普云农深度实践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政体系数字化改革的有力证明。作为国内领 先的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商,托普云农及其子公司(浙江森特)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还深度规划建设了“低收入农户帮促”、“浙农田”、“浙农机”、“浙农种业”、“浙农优品”(产销对接模块)等多项多跨应用场景,宁波古林、杭州永安等数字大田,兰溪杨梅、浦江葡萄等产业大脑,“亲农在线”、“田保姆”、“生猪精密智管”等社会化服务应用,有力支撑了浙江三农全领域、全主体、全周期数字化改革。数字经济是新经济革 命,是经济竞争、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的主战场。托普云农将继续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把丰富的数字农业实践经验复制、推广、应用至全国,让更多三农主体享受数字经济红利。
  • 朗诚参加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
    抓住海洋产业发展新机遇 开创蓝色经济一片天 &mdash &mdash 朗诚参加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 深圳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海洋产业作为市重点发展培育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并研究制定了《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及方向。为加快推进深圳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有关工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及有关精神,在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导下,以市科创委、各区经促局以及各涉海重点企业为核心的&ldquo 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期高级研修班&rdquo 于11月6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研讨培训活动。作为深圳市涉海重点企业之一的朗诚公司,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 市经信委组织的&ldquo 高级研修班&rdquo 培训重点内容是海洋经济产业与结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等。上海海洋大学根据深圳市对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邀请了一批国家海洋战略政策参与者、海洋科技发展的知深专家并结合实地考察形式制定了本次研讨和培训课程。 通过这次研讨和培训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学习了先进城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经验,也使我们看到了不足,在交流和碰撞中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模式。深圳未来的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海洋电子、海洋(海工)装备、海洋游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几大方向,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将加大产业的扶持力度,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涉海企业,在未来数年内带动相关海洋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深圳的海洋经济发展。 朗诚公司在海洋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中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在海洋监测的业务化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深圳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大背景下,努力拼搏,不断创新技术和应用,把握好机会,一定可以稳步发展成为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设备领域的主流供应商。
  • 安徽财经大学组织“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11月20日,安徽财经大学在龙湖东校区艺术楼报告厅组织“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操龙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吴晓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林,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魏先文,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蒋德勤,蚌埠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安徽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红军, 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加来,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焕明、学术副校长何贤杰出席开幕式。朱红军主持开幕式。操龙灿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发展、目标建设、实施路径及重点任务等各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蚌埠市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相关技术的深刻变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操龙灿指出,安徽财经大学扎根蚌埠六十余年来,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为蚌埠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次活动围绕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探索“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主题开展高层次交流研讨,对推动地方、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彭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安徽财经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安徽财经大学始终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新文科、改革新工科、探索新经管,成为国家和地方高质量人才输送的摇篮,书写了新时代服务安徽的创新答卷。本次论坛紧紧围绕“双碳”背景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安徽财经大学不断深化新文科、探索新经管的重要表现。彭寿希望中国建材集团继续与安徽财经大学等省内高校聚焦“双碳”发展,深化产学研协作,做优创新链,打造一流原创技术策源地;做强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做实人才链,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央企和高校的力量。虞宝桃代表学校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情况,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双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本次论坛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为推动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应有之义。虞宝桃表示,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沿着“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发展路径,坚持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育人为本、科研兴校与开放办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安财智慧”与“安财力量”。虞宝桃希望学校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蚌埠市委、市政府及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对绿色金融、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把低碳发展纳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吴晓求教授作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金融的作用”的报告。他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三个层面分别论述,他认为中国经济要进入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李建刚院士作了主题为“对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他从能源创新发展、聚变发展现状、聚变技术转化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聚变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杨善林院士作了主题为“人工智能与管理变革”的报告。他从节约优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再电气化战略、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固碳战略、数字化战略、国际合作战略等八个方面阐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举措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相关安排。他用“智能网联汽车变革与管理创新”的案例,提出了“管理将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在智能经济时代,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必将对管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管理必将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袁亮院士作了主题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的报告。他从“双碳”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双碳”战略思考与战略路径、“双碳”对策建议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高校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要部署精神,强化“双碳”目标顶层设计,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创新“双碳”人才培养机制,继续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袁亮、李建刚、操龙灿、虞宝桃、丁忠明共同为安徽财经大学“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 空气质量状况和经济运行状况两份年度报告同日发布 环保影响发展说法不攻自破
    p   1月18日,两份年度成绩单同日发布。一个是有关环境的,2017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一个是有关经济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p p   根据这两份报告,环境和经济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由此,“治污影响经济发展”、“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等说法再次不攻自破。 /p p    strong 增速快、就业好、税收增,环保没有冲击经济 /strong /p p   2017年,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再覆盖15省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和巡查强力推进等,环境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关停整顿,环保影响经济说法再起。 /p p   事实上,类似观点屡屡被证明逻辑不通,却仍然一直都存在,尤其是当环保力度加大影响到一定群体的利益时,这种观点往往再次被炒作。在两份年度报告面前,这一说法不攻自破。 /p p   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在前期因气象条件极端不利导致污染浓度大幅反弹的情况下,全国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基本持平,PM2.5浓度同比下降6.5%,PM10浓度同比下降5.1%。 /p p   从重点时段看,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明显。2017年10月~12月,石家庄、北京、廊坊、保定、鹤壁和安阳市,PM2.5浓度同比削减幅度均在40%以上。 /p p   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34.1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51.3%,PM10浓度同比下降43.9%。 /p p   空气质量好了,与环境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关系密切。有评论称环保不仅长出了牙齿,而且是獠牙。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陡然升级的环境执法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p p   有人质疑环保影响发展,且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GDP同比增长6.9%,高于2016年6.7%的增速,整体形势好于预期。 /p p   有人质疑环保影响就业,且看数据: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而2016年底两数据分别为77603万人、41428万人。 /p p   有人质疑环保影响税收,且看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6%,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其中,工业税收增长19.9%,改变了近年低速增长态势,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向好。 /p p    strong 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环保优化作用渐显 /strong /p p   2017年,全国环保部门打了一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坚战,同时也是一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p p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对“散乱污”企业的治理。这些“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涉及利益主体非常多 不仅违法生产、超标排污,而且影响市场秩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经过整治,很多治污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表示,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加大了,市场环境更有秩序了。 /p p   从这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伴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动能明显提升了。 /p p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1月~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亿元,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 /p p   报告公布的另一数据也极具说服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比上年增长23.9%,快于全部投资16.7个百分点。 /p p   一年来的污染治理实践再次证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环境保护大有可为。 /p p   strong  谋长远、看大局、算大账,推动高质量发展 /strong /p p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p p   会议还明确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 /p p   也就是说,强化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绝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恰恰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p p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政策目标体系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更具政策次序上的优先性。对此,各界越来越形成了共识。 /p p   2017年10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环保“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还会有利于改善市场经济的环境”。 /p p   在党的十九大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回应,治理大气污染对一些高污染企业的收益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会很大。 /p p   由此可见,环境和经济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负相关,而是正相关。加强环境保护,对部分企业局部的、微观的影响肯定会有,但是从长远看、从宏观上看、从大局上看,是没有影响的。 /p p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只要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就能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p
  • 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正在申报!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征集 “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总结交流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决定开展“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范围案例征集涵盖检验检测助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各主要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海关技术中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所)、纤维检验局(院、所、中心)、第三方检验检测公司(国营、民营或外资)、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实验室等。二、征集内容案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具体方向由申报单位自行确定):(一)检验检测在服务复工复产,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检验检测在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检验检测在服务小微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检验检测在服务公共安全、满足民生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五)检验检测在服务外交外贸、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检验检测在服务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征集要求(一)注重差别化。应当选取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检验检测促进相关行业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案例。(二)突出实效性。报送经济推动作用的案例以数据、成效为主;报送服务社会发展的案例以具体事例为主;报送检验检测领域技术创新案例以成果为主。(三)围绕典型性。案例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检验检测行业的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备推广复制实操性。(四)确保真实性。各单位报送的案例,严禁抄袭、造假。如因此发生法律纠纷,由报送单位自行承担。四、征集和评选安排(一)征集时间征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10日。(二)征集方式请将优秀案例电子材料报送至rkjcszhc@samr. gov. cn。 邮件主题标注“××(各省、区、市,兵团)检验检测优秀案例申报”或“××(机构名称)检验检测优秀案例申报”。纸质材料寄送至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以及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高度重视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切实做好筛选审核和推荐工作。各省份报送案例不少于3个,国家质检中心较多的省(区、市)可适当增加优秀案例数量。(三)专家审核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四)政策支持对优秀案例将向社会公布,发挥典型带头示范作用,并积极向各级政府、行业主管单位推介先进经验做法。五、联系方式联系人:孙小萌 010-82261357 15801606658 曹 健 010-82262721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6号院邮 编:100011附件: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模板)(此件公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2022年7月1日附件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模板)一、案例内容简介(不超过500字)案例标题、总体情况介绍等。二、案例创新点(不超过1500字)总结案例创新亮点和案例经验的推广复制价值。每条经验单列一项,突出创新性经验做法、主要工作亮点和特色等(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三、工作成效(不超过1000字)着重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注重数据分析和相关方的评价反馈,充分体现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案例附录
  • 凝聚力量 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 深圳市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
    12月28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主办了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海洋科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与发言。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的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做了《创新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并重点提出了&ldquo 在开发前端硬件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海洋数据整合与业务化应用&rdquo 和&ldquo 提供完善的系统运营服务&rdquo 等新的海洋自动监测浮标系统发展理念。公司的技术实力与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赞赏与认可。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梁俊乾副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梁俊乾副主任对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对已投入使用的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和深圳市的高校、研究机构、海洋科技企业对深圳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充分肯定。
  • 凝聚力量 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 深圳市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
    12月28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主办了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海洋科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与发言。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的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做了《创新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并重点提出了&ldquo 在开发前端硬件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海洋数据整合与业务化应用&rdquo 和&ldquo 提供完善的系统运营服务&rdquo 等新的海洋自动监测浮标系统发展理念。公司的技术实力与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赞赏与认可。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梁俊乾副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梁俊乾副主任对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对已投入使用的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和深圳市的高校、研究机构、海洋科技企业对深圳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充分肯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国务院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四节 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原则,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带动西部有色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近期启动,该规划的实施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在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有色矿产资源、冶炼能力、加工能力最为集中的一个经济区,该规划不但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极大地促进西部有色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   关中大地区域辽阔,有色金属储藏量极为丰富,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很多,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产能大、技术能力强。该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区(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和柞水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沿着关中道呈带形分布,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域内已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今后国家还将在交通、能源项目投资等领域对其进行一定倾斜,特别是优先考虑在西安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道路的通畅必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将西北的有色资源和冶加优势发挥得更加显著。   此次被划入开发区域的西安,不仅是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所在地,还是有色金属科技研发高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院部所在地。其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拥有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北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不仅仅是一家科研机构,同时依靠研究院多年积累的科技研发实力进行产业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家实体企业(含一家上市公司),经过数年的发展,西北院基本已经实现了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在钛工业领域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一体化生产线。最近,陕西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共同支持西北院发展合作签约,使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的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这使得西北院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支持。   陕西有色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   陕西有色集团旗下的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陕西华县,拥有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钼采矿,是一家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于一体化的上市企业。同为集团下属的上市企业宝钛集团位于宝鸡,地处西安和天水中间,是我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其技术装备水平和钛材产量及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渭南的金和钼、铜川的铝、宝鸡的钛连成一线之外,此次也划归到经济区的陕南商洛部分县区更是有色资源富集的地方。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位于商洛市 铅硐山矿业有限公司、四方金矿有限公司、银母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宝鸡凤县,但已在秦岭以南。以上企业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有色资源,结合陕西有色集团的资金支持,得到了充分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最西端的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工业基础在全省位居前列,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是我们国家五大电器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天水南部的陇南市是甘肃最重要的有色资源产地,金属储量达到2000万吨,特别是铅、锌、锑、汞、铜、金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很大。天水到陇南之间正在修建兰渝铁路,建成之后不但能直接将兰州和重庆的运输距离缩短,还便于将陇南的有色矿产资源运抵天水,从天水走向关中。   此外,天水向西146公里的陇西县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铝加工分公司,西北铝是国内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拥有完整的铝加工品种类,共14大类,近百种合金,上万种规格 该企业是中国铝业四大铝加工基地之一,还有铁路专线,便于运输。天水向西350公里处的省会城市兰州,有中铝旗下的兰州铝业、连城铝业,占据了甘肃主要的电解铝产能。而且天水到陇西、兰州之间均有高速公路连接,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介绍说,“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翻两番”。在这“翻两番”的数据中,陕甘两地的有色企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 “双碳”目标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了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双碳”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形成了“双碳”工作管长远、管根本的顶层设计。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双碳”工作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我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通过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新认识减排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以下六个方面中,“双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变革。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其底色必然是绿色。一方面,绿色低碳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合,在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诸多细分领域,我国已经建立起后发优势,其在经济中的比重必然进一步扩大,成为支持中国打造低碳经济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减排降碳的约束性目标,必然要求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持续开展深度变革,在巩固去产能成果的同时,实现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进程中,要将碳排放控制作为强制标准纳入转移企业引进标准之中,促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在实现空间重组的同时,稳步降低碳排放。  第二,加速能源低碳转型。“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的基本国情,必须先立后破,持续推进能源革命。一方面,要稳步减少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在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发电、工业用煤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推动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同新能源的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新能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要促进存储消纳,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促进就近消纳和外送消纳,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要积极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步形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低碳绿色的能源利用体系。  第三,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关键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实现自主绿色技术创新突破。要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系、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断释放绿色技术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效能。  第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要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把“双碳”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之中,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耕地保护与利用,提升耕地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倡导集约紧凑的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用好存量建设用地,探索低碳的街区形态和建筑形态,促进国土空间利用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五,重塑人民生活方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通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引导民众形成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第六,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通过开展“双碳”工作,跳出传统工业文明视角,从生态文明视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减排和发展就可以做到相互促进,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起飞的可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解决之道。中国将秉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 张义珍在苏州走访调研: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更好落地落实,4月12日至14日,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一行来苏州就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度走访调研。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江苏省政协秘书长诸纪录,苏州市政协主席朱民参加调研。在苏州期间,张义珍先后赴昆山市、吴江区走访调研,走进杰士德精密、萨驰智能装备、中科可控、吴江变压器、江苏凯伦建材等企业实地察看生产经营情况,与江苏网进科技、卫圣康医学、江苏亿友慧云软件、绿控传动科技等企业开展一对一访谈,并分别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政府和部门座谈会,深入探讨、把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江苏汇先医药、迈胜医疗设备、苏州清越光电、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昆山书豪仪器、昆山松田电子科技等企业,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其中昆山书豪仪器作为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表演讲。在调研中,张义珍充分肯定了苏州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展望新征程,对标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要求,苏州民营经济要发挥更大作用。苏州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学思悟深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多的努力,加强规范引领和政策支持,树牢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生态,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激发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艰苦创业的热情和再创辉煌的信心,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的民营企业力量。张义珍强调,政协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作用,紧扣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增强信心,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轻装上阵、大胆发展。要突出“深实细准效”,聚焦重点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务实管用、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做好成果转化落实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彰显政协作为、贡献智慧力量。在苏州期间,张义珍一行还调研了费孝通纪念馆、开弦弓村、震泽镇齐心村等。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潘国强参加调研。苏州市副市长张桥在座谈会上作情况汇报。苏州市政协秘书长吴炜参加调研。
  •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服务湾区经济建设---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巡视员胡嘉晖、科技与交流合作处处长陈文一行考察调研朗诚科技
    2018年5月3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胡嘉晖副巡视员、科技与交流合作处陈文处长等一行,和深圳市海洋局科技信息与经济发展处赵永生副处长一起,到朗诚科技进行考察、调研。朗诚科技总裁朱伟胜、副总裁陈总威携公司主要负责人热情接待了胡嘉晖副巡视员一行并进行了交流座谈。朱伟胜总裁在座谈会上致辞,对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一直以来对朗诚科技工作的指导、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详细汇报了朗诚科技近年来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和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胡嘉晖副巡视员对朗诚科技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工作成绩和发展方向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指出,省海洋与渔业厅十分关心涉海企业,尤其是海洋科技企业的成长,希望朗诚科技进一步聚焦海洋,突出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为海洋经济强省和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朱总表示,朗诚科技全体员工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朗诚科技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分析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海洋在线监测业务化运营模式,清晰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充满活力与激情的高管与技术团队,这些都是朗诚科技不断前进的源动力。作为中国民营海洋科技企业,朗诚近二十年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艰难困苦,着实不易,真诚希望大家对民营科技企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支持。朗诚科技将继续全力打造朗诚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的运营模式,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开发出更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新产品、新技术,为更多客户提供创新的在线监测/观测服务,为民族产业的振兴,实现美丽中国作出贡献。随后,胡副巡视员、陈文处长一行在朱总、陈总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朗诚在线监测运营中心维护保障部以及海洋数据应用中心。双方合影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