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经费投入

仪器信息网经费投入专题为您整合经费投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经费投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经费投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经费投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经费投入话题讨论。

经费投入相关的论坛

  • 再谈中国科研高投入低产出之困局

    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增长18.5%,首破万亿元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三……一系列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隐患。在本届政府定位靠创新、靠科技力量推动高质量的GDP增长之际,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矛盾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科技投入再高但转化力不强,科技创新将是一句空话~

  • 中国科研经费三成以上支出不明不白 将建巡视制度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0/16/862212066_small.jpg“在法国科研实验室工作了两年,才明白国内研究机构有多么‘捣糨糊’。”10月13日,在上海社科院攻读博士的宁小燕(化名)不断地向记者“鼓吹”国外科研机构的“纯粹”和“安静”。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开支不明不白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腐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馍馍”,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今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监督层层加码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 中国科研经费60%流失 项目组贪污挪用中饱私

    科研经费缺不缺?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报告会上披露: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科研经费利用率怎么样?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北京市海淀区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堪称学术重镇。海淀区检察院近日调查发现:2003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等是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边走出了“短缺的时代”,一边却走进了“硕鼠的围城”?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科研经费往往又直接与课题项目挂钩,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经费更是源源不断。  科研经费花不完怎么办?北京某高校电气专业的许博士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科研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学校每天需要报销的费用庞大,审核人员难以全面审核所有的单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核人员看也不看就“大笔一挥”批准了事,有时,为了尽快结项,还会告诉他怎么报才能通过。  海淀检察院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几乎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制定严格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但许多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经费不缺,管理不严,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在发票上大做文章,反正钱是剩不下的什么都能报,大到房与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也都要拿回单位报销。  “每次课题结项都是我最忙的时候,到处收集发票。”许博士告诉记者,实在找不到发票时,就说自己为国家、学校节省多少资金,给自己贴金,当然,节省多少,是要在“老板”(导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  今年2月,北京某名牌大学化学学院教师谢昌响、徐佳浩贪污一案被海淀检察院诉至法院。两人以考察为名义,使用化学学院仪器开发制作经费报销自己的旅游花销。如果不是在海淀检察院的一次例行侦查中露出马脚,“两人还不知道这是犯罪”。  不乏“学术权威”的身影  “项目老板”是科研圈流行的叫法。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利用个人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  课题项目“跑”下来,“圈钱”接续。项目越多,科研经费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自行车换宝马,工薪阶层变百万富翁。不少“项目老板”开名车、吃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风光无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番风景呢?  2003年,“汉芯”发布之后,项目组组长陈进立刻“鸟枪换炮”之前骑的是一辆普通自行车,升级为一辆价值30万元的别克轿车。又过了不到一年,这辆别克又换成了宝马。知情人都知道,买“马”的钱正是陈进骗取的科研经费。  除了“骗”,还有“蒙”。2009年,海淀检察院审查起诉了某科研机构古千秋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案。课题组负责人古千秋手握10余项国家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这一领域的“学术权威”。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为了使节余的经费不被收回,古千秋等人十余次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将科研经费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变现后返还80余万元。去年5月17日,海淀法院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古千秋等4人一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些人在科研领域非常成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法律素养和职业修养方面却有待提高。”该案主诉检察官叶衍艳对记者说。  小会计如何撬动大资金  时至今日,海淀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磊对当年办理的一起贪污案依然感慨:“卞中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上级查账,没有旁人监督。”  张磊提到的案子,发生在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2.2亿元的数额,成为当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金额最大的一起贪污、挪用公款案。  1986年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起初,科研经费规模只有8000万元,到2007年,已增长到43.3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向全国上万所科研单位和高校拨款的机构,出现了一名“小吏巨贪”。1995年8月至2003年2月,卞中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虚假的银行对账单等手段,逃避审计检查,贪污、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2.2亿元。  “查到最后,感觉偌大的一个机构,拨款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个会计手中。”张磊告诉记者,“卞中的作案手法并无特别之处,只要有一个环节有所监控,就会暴露。”  如果说,科研经费使用环节的职务犯罪令人“痛心”,那么出现在经费管理环节的职务犯罪不免让人“担心”。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来源实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个人捐助和单位自行出资为重要补充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在许多环节上有被滥用的风险,也同时导致课题数量过多,降低资金投入效率。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亟须提上日程。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为此写下注脚: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涉及资金数以亿计。

  • 有多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论行业潜规则,科研经费去了哪!!!!!(27楼有精彩回复!)

    2012年我国社会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增速超过20%,这让中国科技界摆脱了研究经费不足的时代,而如何分配经费成为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这其中各个环节又有多少行业潜规则,比如仪器的采购环节,欢迎曝光内幕!何时才能真正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科研更透明?欢迎大家踊跃讨论!~~~—————————————————————————————————————科技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7%。纵观近几年,这一数据一直以年均高于23%的速度增长。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与日俱增,中国科技界走出了“粮草”短缺的时代。 钱袋鼓了,投入多了,“分蛋糕”成为摆在决策者与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c8/201309091458191962.jpg  科研经费分配问题  “不患贫而患不均”。近年来,“富教授”与“穷教授”的争论,数次引发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的讨论与反思。与此同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也在上演。不容否认的是,科研经费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界的创新步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但投入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10%,有的甚至高于20%。科研经费使用中“见物不见人”,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齐让曾表示,过多的经费分配口袋,使从项目的申报、评审到验收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基础研究为例,就有科技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地方等多个“口袋”。科研经费口袋过多,导致重复立项、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频发。  跑项目不应比研究更重要  有学者直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大量的项目经费,认为“与有权势的官员以及他们钟爱的少数强势科学家拉关系,比做好研究更重要”。这种靠“跑关系”、“主抓人脉”争取项目的现象,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科研立项的初衷,致使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过程呈现“优不胜,劣不汰”的坏局面。  虽然说,没有钱搞不了科研,但如果掉进钱眼里也搞不好科研。曾经,段振豪事件打开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漏洞至今难以闭合;曾经,浙大教授被控侵吞千万元科研经费的消息,让一位在美华人科学家感慨国内的科学家“真是好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表示,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分配机制,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同等重要。因此,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真正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必须完善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体系,避免万亿元科研经费沦为“硕鼠的围城”。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逐步弥补历史欠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将国家发展引入到拥有核心科学技术、拥有核心原创能力层面上来;制定每年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目标,逐步实现到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达到10%;继续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研究项目,结合基础研究的长期性、积累性和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优化投入结构。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建立“以人为本”模式,扭转“重物轻人”误区。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固然需要科研经费来锦上添花,但初入科学殿堂的科学新兵更需要“及时雨”的滋润。应将人才建设置于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结合,增加项目资助中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支出,同时尊重科技工作者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完善竞争体制机制,让项目申请回归科研本位。科技管理体系要从国家需求、科学规律出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避免少数人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彻底移除“大项目不审,中项目小审,小项目大审”的恶象。科学的“颜色”是诚信。美国很多大学开设科研职业道德课程,芬兰、挪威等国也特别注重科研项目批准时对团队诚信程度的考量。一个团队或者个人一经发现以科研经费自肥,便在同行中身败名裂,吃不上“科学饭”。这值得我们借鉴。  数以万亿元计的科研经费,汇集了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梦想,而经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外加科学人伦的自我约束,科研经费就很难沦为“唐僧肉”。只有让这些宝贵的经费经过科学的决策、透明的分配、合理的使用和严格的监管,使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创新驱动战略才能扎实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才会美丽绽放。

  • 明年广州食品检测砸5倍经费 4000万检测乳制品

    “食品安全支出比重太低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经费太少了!”昨日,市人大财经工委到市工商局视察工作,针对2011年预算执行与2012年预算编制情况,财经工委主任欧阳知连用两个“太”字,直指市工商局在食品、商品质量安全领域预算太少,批评预算支出比例失衡。在听取市工商局党委书记杨杰锋的汇报之后,人大代表纷纷建议做好食品安全事前监督,建立公共检测平台。 “个别工商分局质检预算仅5万元” 预算支出比例问题成市人大财经工作专业小组关注焦点。欧阳知指出,市工商局的预算支出主要有食品安全、服务维权等四大板块,目前食品、商品安全是最受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但是这两部分的支出却严重偏低,“个别(工商)分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预算仅有5万元”,而服务维权很多是工商自身的工作,投入却很大,这样的支出比例并不平衡,很不合理。 对此,欧阳知表示,这可能是因为食品、商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不止工商局一家,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是这方面的主管部门,不过,工商局的预算支出结构优化还有文章可做,应该在食品、商品安全领域多投入一些资金。 对此,市工商局副局长梁凌峰表示,2012年食品安全经费将比2011年增加172%,其中专项检测经费为5586万元,约为2011年的5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经费将增至714万元,同比增长97%。这一努力得到了欧阳知的肯定,不过他仍然认为经费并不足以保障食品、商品安全,建议市工商局与财政局协商,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争取更多的投入。 与会的专家也指出2012年预算支出的不平衡。市人大代表、市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院长周伦彬说,广州工商局2012年用上述经费来做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保障整个广州的食品安全;而在检测经费分配方面也不太合理,服务维权的经费远远高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经费,其中专业分局服务维权的经费为290多万元,而食品安全的经费却只有10万元,约为前者的1/30;机场分局这两者的经费比例也约为10:1。 市工商局副局长庄振东对此做出了解释,由于专业分局、机场分局不同于辖区分局,他们分别只负责地铁沿线、机场候机楼的食品检测,而广州食品检测的重点还是在于各个区的分局,所以这两个分局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也不高。庄振东还表示,市工商局将压缩修缮费用支出,加大对食品、商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投入。 全 面检测乳制品经营企业 对于2012年将增加4倍的食品专项检测经费,市人大代表、番禺节能科技园总经理杨锦链提出了疑问,预算的增长意味着工作的增加,这些经费将主要做哪些工作呢? 市工商局食品处处长曾庆鹏解释,明年预计投入的5500多万元专项检测经费,其中4000万元将用于乳制品安全检测,另外1500多万元用于检测乳制品以外的食品。 近年来,婴幼儿奶粉的事故频频发生,像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更是给婴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为此,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曾庆鹏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将对乳制品进行专项抽检,其中销售婴幼儿奶粉的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每周抽检一次,对乳制品的其他经营企业实行全面检测。 检测一块肉要3600元,工商局力不从心 不过,食品、商品检测成本并不低,这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困扰。庄振东介绍说,在监管食品、商品质量监管部门中,工商局是唯一一个自己没有检测机构或实验室的部门,只能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每次都要提供检测费,像瘦肉精就有16种,广州目前能够检测出12种,每种的检测费就为300多元,所以检测一块猪肉就要花费3600多元,工商局也力不从心。另外,购样费也不菲,检测一种商品并不是买1份样品就可以的,比如,检测1种奶粉就要买6份样品;由于购买不起样本,在上次炒得火热的“达芬奇家具”事件中,广州工商局也无法对那些家具进行检测,因此平时检测的对象也多为手机电池、充电器等小件商品。 对此,杨锦链建议,工商局可以和有关部门联合设立实验室,节约成本。 欧阳知表示,广州的公共实验室建设过于滞后。同时,他呼吁,广州应该设立公共检测平台,供所有部门使用,有效利用公共资源。 然而,目前的食品、商品质量检测还只是事后的监督。杨锦链指出,事后监督固然重要,同时也应加强事前监督。由于广州太大,单靠人力很难全部覆盖。因此他建议,可以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形成信息化监督手段,做好这一块的监督,这样的监督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欧阳知也指出,对产品的监管要贯穿产品的整个周期,末端检测是不够的。 曾庆鹏对此建议表示认同。他说,目前食品种类繁多,监管难度大,但是食品添加剂就有十几万种,不可能完全靠事后监督,工商局也正在探索事前监管机制,包括事前预警、信息化管理,与大中型超市、企业联网,第一时间监控食品、商品质量情况;还有溯源系统,从源头抓起,给产品植入芯片,从产品生产直到消费者手中,全程跟踪监管。 【声音】 市工商局的2011年预算执行率整体不错,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五六个百分点;但还要同时兼顾到执行效果,不能有所偏废,要防止为了执行率而在年底突击花钱。 ——市人大财经工委主任欧阳知 食品监管涉及农业、卫生、食药、工商等多个部门,增加了监管难度,这种体制不改变,食品的安全还是不会有保障。 ——市人大代表、市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院长周伦彬 希望工商局能够为基层的工作站提供稳定的经费,使工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服务企业。 ——市人大代表、番禺节能科技园总经理杨锦链

  • GEN: 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前22强

    GEN: 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前22强作者: 来源:中商情报网 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前22强公司 全球知名网站GEN近来公布了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前22强公司,其中15家公司2012年的研发投入比2011年的有所增加,6家公司有所降低,仅有GE Healthcare一家持平。 Roche - Diagnostics Division凭借10.78亿美元(2012年)的研发金额占据首位,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GE Healthcare 和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它们在2012年的研发金额分别是10亿和6.68亿,从数据上看,前三位的公司在2012年的研发经费都不低于2011年,且前两位的公司在2012年都超过10亿美元。 从榜单中看出,Roche、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 和Sequenome四家公司涉足基因组测序领域,这反映出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物科学的热门领域,前三家有著名的测序仪和平台(罗氏454、 HiSeq Systems和Ion Torrent),而Sequenome公司提供基因组分析系统MassArray。 榜单中的经费数额来自于各大公司的公开文件,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公司报告,公司年度报告和媒体公布的季度业绩等。为了统一金额单位,其它的货币已转换成美元。

  • 国家13亿财政经费力挺仪器仪表研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布局对建议入选项目的考察及评审工作。此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而在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即首年总投入达13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起程。    “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真是赶上了,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殷纯永说。    尽管已退休,但殷纯永仍受邀在中科院一项关于飞秒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研发的项目中担任顾问。他参与的这项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今年作为中科院推荐的10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之一,目前已通过初审作为A类项目上报科技部。    “这对搞科研仪器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赶上这个机会,再做点事,我很高兴。”殷纯永说,“我搞了一辈子仪器研究,从第一个科学基金项目的两万元算起,几十年来所有经费加起来不过300万元。现在一个项目四五千万元,这也会培养出一些科研仪器研制方面的帅才。”    过去经费少时,他也曾勒紧裤带作出不错的成绩,但搞仪器研制,缺乏经费终究不行。虽然只是作为顾问参与项目申请,殷纯永也很振奋:“感到空间大了,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从400万到1.5亿元    10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加速科学仪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但我国在科学仪器研制上相对薄弱,关键的高端精密仪器主要依赖进口。    “我承担过基金委的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也参与了基金委和中科院2009年设立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今年又在德国汉堡DESY进行合作研究,充分认识到科学仪器研制对于科研创新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在经费、专门人才、硬件、软件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蒋世春说。    1998年,为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基金委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从当年资助5个项目、总经费400万元开始,14年间,这一专项已支持数百个项目,有很多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打破了技术封锁,有的在产业化上取得初步成绩,还有些在自行研制仪器的基础上作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009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经费增加到5000万元,2010年资助经费增至1亿元。    “今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将达1.5亿元。”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它和今年启动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5亿元是两回事,国家在仪器研制上投入是很可观的。”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陈洪渊院士认为:科学仪器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基金委设立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是有长远目光的,最重要的是,它为仪器研制培养了一批人才。    重大专项起程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先在推荐单位内部选拔,报上来后我们再请相关专家论证,经过综合评估方可立项。目前推荐单位的项目已报上来了,很快就会立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孙增奇说。    此前,基金委4月份率先启动该专项。9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主持召开该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该专委会由科学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    “今年的立项建议已遴选完毕。”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下一步该专项会在10月份进行现场考察,11月份召开评审会。”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专项为期5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建立查重和协调机制,并与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及其他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等进行衔接。    许多从事或关注仪器研究的人对启动这一专项表示兴奋和认同。    暨南大学教授尹良红表达了愿望:“经费增加是好事,同时也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者权益,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学术地位和权重。”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仪器研制的重要性,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少,这对从事仪器研制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尽管还没有最后立项,但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做了。”殷纯永表示。

  • 【转帖】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

    [size=6][b]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b][/size]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面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优势与增长趋势,分析对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和发展。  瓶颈,有助于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重点跨越的突破。  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效果图。  1月10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首批设备在天津投入运行。  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2月26日,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出坞。[b]  创新增速——论文、专利翻番 研究触角延展[/b]  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0年新年伊始,英国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汤姆森路透集团乔纳森亚当斯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十年来中国在新闻头条中出现的频次非常多,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的主导。中国作为科学强国的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  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收录的全世界10500份期刊的科学论文索引,1998年,中国的研究论文产出为每年2万篇 2006年达到了8.3万篇,超过了传统的科学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color=#d40a00]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产出超过了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美国在过去10年中科学论文产出仅增长了30%左右,而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增长了数倍。[/color]  中国的研究基础也日益多样化,正在迅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出来,转向新兴的领域。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包括矿物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10%。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20%,特别是在复合材料、陶瓷和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结晶学、冶金工程领域也有非凡表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高质量论文产出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以本国机构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些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于中国未来工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8年12月,汤姆森路透集团发表题为《中国专利:中国创新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创新大国,中国的专利总量有望在2011年超过日本,于2012年超过美国。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发生转变,它正逐渐走出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重点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中国专利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b]  投入增加——研发经费第三 人才数量第二[/b]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十分迅速,1981—2007年间的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24.021%,位居OECD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从研发支出的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1023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71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研发支出国。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OECD所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增长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b]  [/b]

  • 13亿大投入,中国仪器展翼启程?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布局对建议入选项目的考察及评审工作。此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而在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即首年总投入达13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起程。(详情参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1008/068589.shtml)中国仪器注入大笔资金,仪器行业的“中国制造”是不是也该展翼启程了?你怎么看待?

  • 检察官曝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 过程触目惊心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示。  本报近日推出“穷教授VS富教授”系列报道与讨论后,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响应,不少读者提出,问题不在于教授的穷富,而是穷富的原因,富教授致富路径值得深究。  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以高校集中而闻名。一些检察官告诉记者,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办案检察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监管亟待加强,频频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给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  “跑冒滴漏,触目惊心”  长达九年时间,学院会计贪污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对于3年前侦办的一起小会计“乾坤大挪移”的故事记忆犹新。  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派驻化学学院的会计,所在学院老教授较多,课题资源丰富。由于常年接触,大家对赵静比较信任,只要账户内还有钱不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度,教授们往往不太关注账户金额的变化,一笔钱有时从一个课题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报销,也常委托赵静调整办理。  这给赵静带来了可乘之机。最开始,赵静在教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别人报销1万元,赵静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头两年赵静还有所顾忌,每年贪污大约在一两万元。第三年开始,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将近20万元。  最为疯狂的是,有的教授出国了,名下还有课题经费没用完的,竟然变成了她自己的小金库,为了方便报销,她甚至还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  赵静案发后,法院审理查明,在长达9年时间里,赵静贪污了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赵静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其处心积虑所贪污款项也被悉数发还原单位,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小兵说,从这起典型案件可以看出,“高校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手法多样,触目惊心。”  在涉及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调查中,检察官们发现,部分经费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财务报销过程中,先报销后签字、假冒他人签名、代替他人签名的现象不在少数,而利用发票冲账也时有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荒谬的现象:由于当前以一些知名教授名义申报课题更容易,同事或学生在申报课题时往往“拉大旗作虎皮”,可能实际工作这位教授完全没有参与,直到经费使用出了问题找到他们时,这些教授才恍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课题申请表上签过名。  据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介绍,2006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都是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其中发生在高校里的案件占了相当比例”。

  • 科研经费怎样被乱花的

    项目到手后,怎么花是关键,还要花得没有痕迹。  有几种惯用方式:首先是吃回扣,只需 500万价格的仪器设备,以800万或者1000万购买,多余的钱辗转进入个人卡号;其次,以科研需要的名义购置汽车房产,项目结束后就据为己有;再次,自己成立公司,拿科研经费当股份;或者就是以考察的名义出国或到各地旅游消费。  社会科学领域引进课题制后,设备仪器的费用在预算中是小部分支出,交通费、差旅费、资料费和餐费等项开支才是主要开支,常用的借口就是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学术交流;在人文学科领域,查阅文本文献是主要研究形式,重要资料都有图书馆藏,自行购置说不通。为使经费达到一定规模,便将电脑、摄像机、扫描仪等反复填报,而一旦立项,经费包干,这些费用便可以被其他开支替代。考察、学术交流是科研圈最惯用的伎俩,且专门挑没有去过的地方考察。在国外随便找个学会,以考察名义或学术交流方式发个邀请函,太简单了。

  • 学校“科研经费”被我黑了28万

    科研经费你黑了没有,想方设法搞科研项目,最终的目的就是能黑一笔科研经费,发家致富就靠科研经费刚刚公布的山东省2011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对省内4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多个科研项目利用假发票和虚假签字单据,套取科研资金。其中有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的名义分37次报销到佳木斯的单程车票1505张,金额高达28.36万元,占整个项目经费的近一半。很不客气的说我曾经也参与过这种非常“奢侈”的科研项目,名义上是去谈项目,其实是度假,吃住玩绝对是超五星级标准,回去之后就是想各种办法搜集各种发票,钱就是这么来的,看着不得不让人动心。行业现状已如此,你知道的到底有多少?现在谁还是真正一心只为科研,不黑个几十万都不好意思出门。你黑了多少,敢拿出来和大家比一比吗?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731/080811.shtml

  • 工资低能成为挪用科研经费的理由吗?

    10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科技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专项报告。在反腐败风掀起的当前,科研领域的经费使用也不免成为焦点之一。近期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连用两个“愤怒”,直指当前科研和教育领域经费问题上的屡屡违规问题,触发科技教育界的大讨论。  去年,中科院候补院士段振豪贪污百万科研经费的消息还未消散,今年3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被控贪污千万科研经费的案子又已开庭审理。  追溯科研经费屡屡被挪用的原因,申请立项需“跑关系”、经费使用的管理过于僵化、科研人员薪水低等等是主要因素。种种乱象,让科研体制的改革,比以往更加迫切。===========================================如此心理该不该?

  • 【建设课堂】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color=#fe2419][size=4]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color=#000000]第一章 总则 [/color][/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第二条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不包括依托单位为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一)稳定支持,长效机制。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为其正常运转提供保障,推动建立有利于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二)分类管理,追踪问效。按照专项经费用途分类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三)动态调整,择优委托。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被撤销的重点实验室不纳入专项经费支持范围。国家级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基金等应当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应当纳入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管理。[/size][/color]

  • 年底了,经费用完了吗?

    年关将至,2011年您的经费用完了吗?用不完可是会被收回去的哦!如果还有结余,您会考虑买极限柱子吗?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2.gif

  • 防止科研经费贪腐,国外有何高招?

    美国  监管机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  弄虚作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去年1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造假申请研究经费的罪名起诉西北大学前癌症研究教授查尔斯·贝内特,指控其曾在2003年至2010年间,用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癌症研究经费来支付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旅行费用,还聘请“不合格”的朋友和亲戚担任研究顾问。最近,贝内特同意向联邦地区法院缴纳47.5万美元的个人罚款来达成和解,而西北大学则向联邦政府赔偿了293万美元。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官方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2015财年的支出总预算约为3.9万亿美元,其中科学研发预算为1394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竞争方式择优支持科研经费发放对象。科研人员一方面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严格、具有说服力的申请报告,另一方面还要经过同行评议,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行评议的好处是,不管申请者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助理教授,只要课题令人信服就可得到经费,而研究水平与成果到底什么样,评议小组成员也都十分清楚,这样就保证资金流向最有创造力或社会最需要的课题。严格的同行评议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造假或质量较次的科研项目蒙混过关。  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美国设计了相应的监督机制。美国联邦法律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则,美国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通过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即第A—11号和第A—21号通告,对联邦研究经费使用提供指导。第A—11号通告提供总体经费管理指南,第A—21号通告提供研究直接花费和器材、管理花费的支出指南,对专利申请、会议、人力、器材维护、利息、发表和印刷、保险、住宿、货物等与科研相关的方方面面支出进行了详细规定。管理费、工资、福利以及其他各种费用都要求在经费预算中说得清清楚楚,每年各种实际支出允许有上下浮动,但浮动范围不得超过15%。另外,联邦政府还通过多种审计方式来监控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规定的遵循情况。  不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仍未能完全避免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与漏洞。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被检举故意提交错误的艾滋病研究项目人员名单和项目进展信息,拨出经费花在与项目无关的事务上。哥伦比亚大学承认错误。日前,曼哈顿地区法院根据《联邦虚假申报法案》对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处罚,要求其向政府赔偿900多万美元。  此外,美国一些机构还出现将经费大肆挥霍在古怪项目上的情况。最近,拥有30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指责联邦政府削减其财政预算,导致其没能及时开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然而,有媒体回顾了该所近10年的经费记录,发现很多宝贵的经费花在了一些听起来并不重要的研究上,比如,花费240万美元用日本折纸开发出了折纸避孕套,花费93万美元研究雄性果蝇是否更喜欢追求年轻的雌性果蝇,甚至花费10万美元发现了绝大多数黑猩猩是右撇子等

  • 我国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年初预拨25%

    2012-04-06 22: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 磊 针对科技界强烈反映的年初预算到位率低等“老大难”问题,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出台全面“提速”新举措——“一开年经费就到位,这还是头一遭!”今年年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收到了他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年度的第一笔经费。比起往年,收到这笔经费的时间提前了将近一个季度。“有了经费,心里踏实了,正常开展科研工作有保障了。项目经费到位晚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李建生欣喜地说。有如此反映的科研人员不止一个。“截至目前,所有科技计划(专项)已按要求开展了在研课题经费预拨工作,完成了全年预算25%的经费拨付,在研课题在年初就能用到经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戴国庆介绍。在人大批复预算前,可以预拨25%的科研项目经费。这正是针对科技界期待和诉求,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一直以来,年初预算到位率低、年度预算执行慢,是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戴国庆解释说,由于中央财政预算必须经过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方可执行,所以等到预算下达就已经到4月中旬了。这意味着,科研经费到位整整延迟了一个季度,就可能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年初拿不到经费,而科研工作不能停止,课题组混用其他项目经费,或拿其他自有资金先行垫付;二是项目支出上半年进度放慢,到下半年加快,经费集中后期下达,人为地造成结余,一些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经费年初不够用,年底赶紧用。“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统筹科学安排全年工作。”戴国庆说,针对年初项目经费使用问题,财政部积极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努力,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委员长会议同意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之前,预拨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按照新的规定,部门预算批复前,列入新年度部门预算的项目,根据项目进度,可以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一下”预算控制数的1/4左右编报用款计划,办理拨款手续。戴国庆特别强调,预拨的是已经批准立项的项目,也就是财政部前一年已经审查通过的具有延续性的科技计划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经费。即便预算遇到特殊情况有所增减,也不会影响预算调整。“其实,预拨经费是一种正常的机制,例如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就是年初预拨。预算批复前预拨项目经费也是财政预拨范围的一种拓展。”他认为,这项改革将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行,有利于科技计划平稳执行,还将提高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财政支出进度均衡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科研经费预拨制度已经建立,并全面实施。”戴国庆说,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是配套衔接的。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建立了备选项目库,全面调整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预算管理制度,对科技计划实现提前一个年度细化编制预算,储备项目,为实施经费年初预拨,加快预算执行奠定了基础。建立项目库,就是通过面向全社会和科技界公开征集需求和项目建议,围绕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凝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一批,储备一批,实现预算执行和任务安排相互协调的良好机制。这种制度将预算提前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课题和承担单位。彻底改变了先有预算盘子再去安排项目的传统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如此一来,年初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后,就可以立即启动相关计划拨款程序,减少了财政资金在中间环节的停留,大幅提高科技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执行预算的主动性。目前,这已成为科技计划预算管理的基本做法。“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衔接,把推进预算执行进度做得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如加快项目的立项批复、任务书签订,并与预算同步下达等,让钱到位的速度更快。”戴国庆表示,2012年度科技计划预算执行将全面“提速”——2月15日前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25%,4月30日前争取完成90%,11月30日前达到100%。其实,这只是目前进行的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诸多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使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更加适应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更加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戴国庆说。

  • 科研经费的15%用于项目负责人消费,你怎么看?

    新文化:崔永元说他们小组讨论时多次提到科研经费被浪费的现象,您怎么看?  张杰庭:我也关注过这类现象。按照有关规定,科研经费中的15%用于项目负责人的消费。从国家科委来说,里面400亿的科研经费,15%意味着60亿用于个人消费了,他们买东西全能报销。科研经费这么设立不合理。  现在是有钱的大学太有钱,穷困的学校操场都没有。我去青海玉树,政府投的四所学校没有操场,因为没钱,一个县的财政收入才600多万。教育这块还是要均衡化,包括科研经费也应该均衡化,可以设立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但你不能说谁有关系,谁跑路子多谁就去拿钱。  我到南方一个大学城参观,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国家拨30亿、银行贷30亿,60亿元的投资,算下来是每个学生人均55平方米,毕业后住地下室,怎么适应社会?我看那里全是中央空调,就业之后怎么办?这是对国家经费的严重浪费。公办大学管理是难题,没有人去管。我当时问那个校长,你贷的款怎么还?他说还款不是我的事儿,我是为国家办教育,还款应该是国家的事。这种观点就不对,公办大学就该受到监督,应该公开透明,而不是完全封闭一所高校里,外界都不清楚。否则也不会出现大学一个招办主任严重受贿这种事儿。  我跟国内一所著名大学有合作,这所大学的人跟我讲,他们买一个六千万的设备,放了五年都没动,没拆过包。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说白了,这些实验室应该开放,就你这几个人用,别人不能用,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哪怕你让他有偿使用,没有必要重复购置。所以我觉得中国最主要的还是缺少顶层设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张凤阳:很多高校存在这类情况。我是一个文科的学院,文科科研经费有限,当时拿一个国家的项目也就十几万块钱,重大项目也就60万、80万。可能理工科有些项目很大。这种浪费现象,文科不是很严重,但也不是没有。  葛剑雄:包括科研经费在内的高校经费运行中,出现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存在体制上的因素。这些年国家新增加的教育经费,大多不是合理分配到基层,而是通过行政部门一级级分下去的。  以我自身举个例子,我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前几年复旦大学新校区建了图书馆,我办公室的桌子是大理石的,有人就批评我建设得太奢侈浪费。我就很委屈,因为图书馆的建设跟我没有关系,我做不了主。我也跑去问副校长,结果副校长也说做不了主,因为经费不是由学校出的。我作为馆长,如果我有决定权,我用的桌子肯定是木头的,既温馨又舒服,酒店才喜欢用大理石。要改变大学经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得职责明确,权责清晰。

  • 科技部:剩余科研经费可自主支配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前几日谈到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情况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要让大学和研究所有自主权,经费只要用得合理、规范,课题验收了、合格了,剩余的科研经费可以留在本单位继续从事科研活动,自主支配。 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已陷入恶性博弈,一方面是钱花不动,另一方面是乱花钱,对此,王志刚表示,科研经费管理,过去有一个发票的问题,大家拿发票报销等等,这个事情确实是存在的。 王志刚举例说明,报销发票,到年底这个钱不报销不行,课题一结束,剩下的钱给转走了,这次也变了,经费只要用得合理、规范,课题也验收了、合格了,剩余的科研经费可以留在本单位继续从事科研活动,自主支配。这样就不急于赶紧拿着发票和各种东西去套现,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在这里面要防止个别人套现装口袋,私下套取现金装到口袋,任何政策、任何规定都是不允许的。 对此,版友SH102848评论:没看懂,钱留不留在单位和科研人员套不套现有必然关系吗,自觉地人就算科研经费不留在自己的实验室也无所谓,那些想法设法损公肥私的人当然还是要想法设法套现。详情请查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519/191432.shtml 针对科技部的新政策:剩余科研经费可自由支配,你怎么看?能够减少设法损公肥私的行为吗?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这种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政策管理?

  • 【求助】有没有给实验室申请经费的申请报告?

    有没有给实验室申请经费的申请报告?实验室有个机会申请经费,但是不知道该怎样申请,实验室可以做生化、农残、微生物等方面的实验内容,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共享一下,或者给点格式化的参考资料?多谢了先。

  • 找到一个管理经费本的工具,推荐给大家可以试试看

    之前我一直都在用Excel管理经费本,说起来方便,但是难免会遗漏些数据信息,尤其是当领导们要我做季度的经费统计时,一大堆的表格要不停地复制粘贴,眼睛都看花了,谁做谁知道痛苦啊!!!前两天,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管理经费本的小工具,个人觉得还不错,如果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试试看。不过首先要注册账号,在采购栏目下找到“经费管理”的这个小工具。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7/iu/20151023/14455668587196.png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工具来记录经费项目,管理预算支出,以及报销发票,后面就能清楚地知道每笔经费的去向以及报销的情况了。个人觉得,还是挺方便的。这个工具的功能还挺多,简要罗列一下。1. 管理经费本这个记录经费本的功能主要是可以帮助我们去添加一些新的项目经费,还可以通过这个提前做好花费预算计划。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c/bj/20151023/14455712289083.png2. 经费支出管理这个工具可以帮我们记录每个项目花了多少钱,每笔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方便做到有据可查。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u/p5/20151023/14455714433878.png3. 发票报销这个工具还有一个发票报销的功能,我自己还是很喜欢的。主要是通过它我就知道还有哪几批货的发票没到,还有那几个发票没有报销。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o/ha/20151023/14455715048561.png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头痛经费本管理这方面的管理,不妨可以来试试这个工具。

  • 2017年的环保经费预算为何暴涨?

    3月28日,财政部公布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2017年中央财政预算》,2017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29595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1813.96亿元,增长6.5%。其中,节能环保支出预算数为297.07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1.58亿元,增长0.5%。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的污染防治预算数为3.67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0.97亿元,增长35.9%,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增加;污染减排预算数为15.61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5.27亿元,增长51%,主要是环境监测及能力建设支出增加。那今年的环保经费预算为何暴涨?开支在那些方面?

  • 相关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经费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回复

    领导好!请问,社会组织制修订团体标准过程中的工作经费有相关的收费依据、标准吗?还有相关的监管法规条文等吗?盼复,感谢![align=center][img]https://xgzlyhd.samr.gov.cn/gjjly/img/fd-a-avator.png[/img][/align][b]回复部门: 标准创新管理司[/b][color=#999999][back=transparent]时间:2024-07-19[/back][/color]编制团体标准的所需经费,应由团体标准组织承担。参编企事业单位自愿交费的,团体标准组织应当明示收费测算标准和经费使用情况,所收经费应专款用于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且总额不得高于标准编制实际使用经费。不得以参编、署名、排名等名义收取费用,不得以给予标准号为名收取管理费。

  • 【求助】建设核磁共振实验室要多少经费?

    最近实验室准备购建核磁分析室,没有什么经验,请问各位大侠哪个牌子的NMR性能好?300MHz,400MHz,500MHz的仪器都得多少钱?如果配备制备液氮、液氦装置等配套设备得多少钱?一个月正常维护运营需要多少经费?先谢谢大家了!请各位多给出些主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