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监管缺失

仪器信息网监管缺失专题为您整合监管缺失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监管缺失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监管缺失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监管缺失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监管缺失话题讨论。

监管缺失相关的资讯

  • 胶原蛋白乱象折射标准缺失 监管缺失
    胶原蛋白行业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国内,这个行业也正在兴起,其中不乏众多上市公司的身影。然而,一些非专门研究胶原蛋白的人士却对其功效提出质疑。近日,针对胶原蛋白而起的一系列风波,不仅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或通过投资者关系平台解答,中国保健协会更是高度重视,他们组织多名对胶原蛋白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专门研讨会,从胶原蛋白概念、分子结构、来源以及用途等多个方面,对胶原蛋白到底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有没有实验支持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探讨胶原蛋白。记者整理专家发言录音,为读者揭开胶原蛋白&ldquo 神秘面纱&rdquo 。   某些正规产品俗称的胶原蛋白实为胶原蛋白肽   专家们提出,其实,市面上一些上市公司出售的正规胶原蛋白产品,实质上应该叫做胶原蛋白肽。之所以被俗称为胶原蛋白,缘于一般老百姓对&ldquo 肽&rdquo 是什么很陌生,所以许多厂家为了便于产品被理解,笼统地称作胶原蛋白。这才使得一些对胶原蛋白行业没有研究的外界人士发出了&ldquo 蛋白质到消化过程中都要变为氨基酸,所以胶原蛋白无用&rdquo 的说法。   为了便于老百姓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八方对胶原蛋白和胶原蛋白肽做了详细的阐述。   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胶原蛋白(collagen)是一种生物性高分子物质,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无支链的纤维性蛋白质。它是动物结缔组织重要的蛋白质,主要是在于皮肤、肌肉、骨骼、牙齿、内脏、血管和眼球等部位。因为有了胶原蛋白的存在,结缔组织才具有了一定的结构与机械力学性质,如张力、拉力、弹力等,以达到支撑、保护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胶原蛋白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生成的胶原蛋白接近于IV型,呈螺旋型,具有可溶性,后来逐渐转变成互相交织的不溶胶原蛋白。与此同时,纤维细胞进行性的合成能力下降,再加上环境污染,紫外线照射,精神紧张等各种原因,结果使皮肤变得干燥,变薄,失去弹性,脸上的皱纹也逐渐增多,这就是为什么皮肤老化会失去青春光彩的主要原因。在骨骼中的胶原蛋白也会发生流失,降低骨骼的韧性。骨质疏松的不仅仅是缺少钙的问题,胶原蛋白流失更是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29种胶原蛋白,其中数量最大的是一型胶原,主要存在于人的皮肤和骨骼当中,胶原二型主要存在于软骨组织之中,胶原三型主要存在于婴幼儿皮肤或者血管内膜等等这些内脏器官当中,胶原四型主要各种器官的(基底膜)、胎盘、(经脏器)等等这些部位。   什么叫肽?它跟蛋白质有什么区别?李八方教授介绍说:肽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氨基酸以肽键相连构成的化合物。一种肽含有的氨基酸少于10个称为寡肽,超过10个的就称为多肽 50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蛋白质,在人体当中自然存在的胶原蛋白是由三条肽链形成的螺旋形纤维状蛋白质。因此多肽、寡肽、蛋白质在物质构成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只是它们的分子量不同,构成肽的氨基酸的数量有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就造成了蛋白质多肽寡肽在生理上很多的不同。   胶原蛋白可以以多肽或寡肽的形式存在并起作用。就产品而言,胶原蛋白多肽指那些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以上,胶原蛋白寡肽则是指1000道尔顿以下。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可以被吸收 且比氨基酸吸收快   肽相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来讲,它有什么样的优势?李八方教授进一步解释:肽在许多活性方面它首先是优于蛋白质,两者在功能上有很大区别,首先肽是许多生命信息的携带者,能够调节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和生化反应,其次生物活性高,在微量和低浓度的情况下,肽都能发挥其独特的生理作用。第三分子太小,更容易人体吸收利用。   肽相对于氨基酸来讲,也有一些优势。第一它较氨基酸吸收快,氨基酸分子小于肽,但是在吸收方面肽要快于氨基酸,第二肽的吸收以完整的形式被集体利用,也就是说一串一串氨基酸被吸收,第三肽是主动吸收,很多氨基酸是被动吸收,肽通过十二指肠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加以利用,第四个方面是耗能低,与氨基酸相比肽吸收具有低能耗和不消耗能量的特点,因此吸收比较快,第五个方面,肽吸收较氨基酸具有不饱和的特点,不会造成返回的这种现象,第六个方面是各种肽之间的运转没有竞争性,不存在抑制性。   与李八方教授的观点相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材《肽营养学》明确提出, 小分子胶原蛋白无需分解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在口服吸收及外用护肤方面效果明显。书中表示:大分子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需要降解为小分子的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真正有效吸收的成分并不多。因此,口服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比如多喝富含胶原蛋白的骨肉汤、口服胶原蛋白补品等。但由于会被人的消化系统过滤掉很大一部分,且真正能到达肌肤并起作用的量非常有限。所以,最好是口服是纯天然无添加的小分子胶原蛋白肽,才能真正进入真皮层帮助修护肌肤,重建胶原蛋白层。   在整理专家发言的过程中,记者也搜寻了相关资料,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李勇曾指出,小分子肽在吸收上有以下特点:(1)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其表面有一层保护膜,不会受到人体的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消化酶及酸碱物质二次水解,它以完整的形式直接进入小肠,被小肠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发挥其功能 (2)吸收特别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时间,如同静脉针剂注射一样,快速发挥作用 (3)具有100%吸收的特点:吸收时,没有任何废物及排泄物,能被人体全部利用 (4)主动吸收 (5)零负担:吸收时,不需耗费人体能量或消耗能量很少,不增加胃肠道负担 (6)起载体的作用:它可将人所食的各种营养物质运载送到人体的各细胞、组织、器官。因此,分子量越小,越容易为人体吸收。   现有的资料表明:国内外学术界已拿到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证明小分子胶原蛋白在口服吸收及外用护肤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北京军区总医院、西苑中医院等权威医院都专门的临床研究表明,小分子的胶原蛋白吸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   据李八方教授介绍:目前胶原蛋白胶原肽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主要是应用在食品,特别是保健食品,应用比较多,而且胶原蛋白可以作为我们保健食品的基料来使用。当初日本研究胶原蛋白比较多,正是由于日本渔业较发达。我国是水产来料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大国,水产品的加工当中很多都是优良的胶原蛋白的,它们都是生产胶原蛋白和胶原肽很好的原料,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资源,开发优质的胶原蛋白产品。   所有的蛋白质进入体内都变成氨基酸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胶原蛋白肽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中国食品方向研究院院长、教授蔡木易进一步通过大量的实证例子提供了支持的根据。   据了解,胶原蛋白行业在国外兴起了数十年,最初以欧美国家研究为多,后来日本更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蔡木易教授介绍:在日本曾用大狗做实验,他们用小肽和游离氨基肽给大狗吃,做出来的效果小肽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游离氨基肽,这是个经典的实验,而且在医学上是可信的。另外关于胶原肽能不能吸收在日本找到有些文献,他们把低聚肽用同类素速成方法,进入体内之后,它在各个器官的表现,同肝脏、肾脏、脾脏,软骨,大脑,肌肉,皮肤芥蒂组织都找到同类适中的结果。而且对于皮肤来讲,14天之后,仍然发现了百分之七十。在国内外都有对低聚肽的研究,低聚肽可以直接吸收。国内做了下用整蛋白和肽的对照实验,发现实验结果跟国外相同,而且蛋白质吸收率非常有帮助,比整蛋白高很多。   蔡木易教授明确说:&ldquo 实际上,在药上用的胰岛素本来就是一种肽。 如果按照有些说法,所有的蛋白质进入体内都变成氨基酸的话,那么所有的多肽药物在体内都是没用的,所以我觉得这是站不住脚的。&rdquo   骨关节病与胶原蛋白密切相关 国内缺少用于治疗的胶原蛋白制剂   &ldquo 胶原蛋白对关节软骨的保护和恢复非常重要。&rdquo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航天731医院首席骨科医师、医学博士曲龙教授表示,骨关节病应该是骨科和胶原蛋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疾病,骨关节病跟骨质疏松都是一种因老化而引起的疾病,其中骨关节病主要发生在关节部位,主要是软骨。而胶原蛋白是关节软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占近60%,软骨中胶原蛋白的缺乏就会产生关节软骨组织变形、变薄,不能负重并引发病痛。   据了解,中国人口普查刚完,大概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75亿人,其中老年人口中有1亿人患骨关节病,骨质疏松有8000万。曲龙博士比喻说:在骨头里面主要是钙和胶原蛋白,比例大约是2:1,但胶原蛋白是骨骼中的骨,它在骨骼中起的作用,就好比是要进行水土保持一定要先植树造林,有了树根才能保证水土不流失,同样,如果胶原蛋白少的话,就起不到保护钙的作用,钙就会流失。在治疗过程中,骨关节病大概像一个做一个生态工程,主要是植树,补充胶原蛋白,防止水土流失。 &ldquo 现在很多患者都在服用含胶原蛋白的药或保健品来治疗骨关节病。&rdquo 据曲教授介绍,由于胶原蛋白对关节软骨的保护和恢复非常重要,现在不少患者在服用日本的一种保健品,它里面的成分有二级胶原蛋白,而目前国内临床并没有胶原蛋白制剂。正因如此,曲教授他们一直在关注胶原蛋白的研究。   胶原蛋白乱象折射标准缺失 监管缺失   根据现有可以查到的中研普华出具的《2010-2015年胶原蛋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从2001年到2009年,世界胶原蛋白的市场需求量增长了近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7.25%,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胶原蛋白市场较为成熟,在全球胶原蛋白市场中所占份额较高,欧洲和美国的胶原蛋白市场最大,分别占全球市场总量的31.20%和28.00%, 亚洲市场仅次于美国,占14.60%,亚洲市场主要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地。   蔡木易教授介绍:其实,就胶原蛋白的安全性来说,大家应该不用质疑。目前卫生部门规定胶原蛋白是来源于食用蛋白质,用安全的食用酶制剂制成的物质,是普通食品,这一规定对行业规范是非常有帮助的。原料是用的鱼皮、猪皮,能多有毒?对此,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曾告诉过媒体记者,没有政府部门在胶原蛋白类产品抽检中发现激素,也没有人举报类似问题。他欢迎相关质疑的人拿出证据去相关部门举报,如果能够查证,还有高额资金呢。   蔡木易教授说,胶原蛋白如果作为食品,根据法规要求,食品是不允许宣传的。但是客观来讲,老百姓吃食品是有选择的,食品应该是有功能的,但是不能进行宣传。   国内之所以对胶原蛋白提出质疑,本质上在于市场上胶原蛋白类产品混杂,标准缺失。虽然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公布了《水解胶原蛋白》的国家行业标准,但该标准规定胶原蛋白分子量的分布范围是500-20,000道尔顿,过于宽松(根据行业的公认,平均分子量为2000-5000道尔顿的胶原蛋白方易为人体吸收,目前在售的进口胶原蛋白其平均分子量基本在这一水平)。大多数企业利用国家行业标准中分子量范围过大的情况,将不易为人体吸收的大分子量胶原蛋白也宣称为易于人体吸收的胶原蛋白产品对外进行销售。   蔡木易教授表示,造成行业混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在于:由于行业内不企业不愿透露胶原蛋白的来源,产品没有明确标识,造成企业想申报标准却没有依据。这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指标,肽作为一种蛋白质,首先蛋白质是应该有纯度的,我们国家的分离蛋白的标准就很宽泛,而且没有规定蛋白纯度。另外,作为肽必须要标明准确的分子量。
  • 个别重要标准或指标缺失难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围绕生乳安全标准是否降低的热议,速冻食品安全标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担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每每牵动各界视线,成为关注焦点。   食品安全标准直接关系老百姓健康权益,关系产业行业发展和贸易利益。担负标准制定任务的卫生部近年来开展了哪些工作?标准的制定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公开透明?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卫生部部长陈竺。   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仍面临挑战   问: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答:尽管标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受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和食品标准研制条件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清理完善,《食品安全法》实施前,我国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多类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同时并存,总计超过5000余项,标准数量多,标准间既有交叉重复、又有脱节和矛盾的问题 二是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例如有的缺乏配套检测方法、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等 三是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部分标准标龄较长,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通用性不强,一些标准指标风险评估依据不足 四是标准宣传培训和贯彻执行有待加强,食品安全标准指标多、技术性强、强制执行要求高,公众、媒体、行业均高度关注,但相关标准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有待改进完善,比如,健全广泛征求意见的机制和有效解读标准方式、方法。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力争公开透明   问:作为强制性技术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答:首先,健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和管理要求。正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对完善标准工作程序,提高标准工作公开透明,健全公众参与标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在标准立项阶段,广泛征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意见,注重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衔接,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体现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第三,在标准起草过程中,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向社会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鼓励公民、法人、专家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标准正式公布前,还将在卫生部网站上再次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   第四,严格标准的审查、发布程序。
  • 分析检测防辐射服国标缺失 监管更要科普常识
    事件:专家、央视联手“打假”   近日,国内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将矛头直指孕妇防辐射服:“这是中国特有的商业骗局!日常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即便有影响,所谓防辐射服也起不到屏蔽作用,要穿包裹全身的专业防辐射服才行。”方舟子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央视调查对被宣传可防99.9%辐射的防辐射服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一个辐射源情况下防辐射服能够阻隔90%的辐射,但有多个辐射源的情况下,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反而变大。因为,现实中的辐射源从来不会如实验室中那么单一,多辐射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位专业人员表示,防辐射服的效果在实验室里几分钟就完成的检测,无奈没有权威的数据标准对照判断产品的合格性。   又是标准!此前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让人们对落后的国家标准忧心忡忡。由于防辐射产品是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还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   有关机构:检测国标还在制定中   获悉,我国仅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一个《微波屏蔽防护服》的推荐性标准,没有针对整个防辐射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产品的标准都是生产企业自己定的,每个企业制定的标准都不一样。   由于缺乏相关的衡量标准,因此没有相关部门对其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市场上出售的防辐射成品的屏蔽效能进行抽样检测,这使得外界对于目前防辐射服有了质疑的声音。   国家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顾红烽表示,目前,关于防辐射服的检测国标还在制定中,有关部门尚没有对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量化。   科学专家:制定防辐射服质量标准“不靠谱”   科学家早已明示,现实中的辐射,不足以对孕妇造成危害,而此次再次言明,所谓防辐射服,并未能诞生理想效果。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为电离辐射,如医院X光照射、核辐射等。“阻挡对人体有害的电离辐射需要通过专业铅衣,市场上的防辐射孕妇装根本不能实现阻挡电离辐射的作用。”并且,电磁辐射可以绕过障碍物,要利用防辐射服来阻挡电磁辐射,也需要“全封闭”才能达到效果,否则,“电离辐射还是会通过袖口、后背、脖颈等处的空隙‘乘虚而入’。”   据著名科普专家方舟子介绍,他一直关注此事的发展,并在网上了解到,有企业正在呼吁制定防辐射孕妇装的国家标准,他对此事非常地反对。“如果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就会误导消费者,让人们以为这是有用的,之所以没有起作用,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但事实却是,日常防辐射服根本没有效果与质量问题无关。”   分析检测 要监管更要科普常识   新兴产业,并不是失管的理由。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如果因其新而不管,因其无标准而不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必须随时处在风险中?每一个行业,一个良性的市场秩序,是多么迫切。就整个分析检测行业而言,我们需要一个权威解释与合理的监管秩序,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叫“科普常识”的普及。
  • 袁宝:牙膏含漂白剂,缺失的监管何时上位
    据中广网报道我们每天都要用的牙膏,却可能潜藏着危害?近日,中华、高露洁、黑妹、佳洁士、黑人、立白等6个品牌美白牙膏被曝含有漂白剂,长期使用有健康隐患。此消息不仅使美白牙膏开始受到质疑,其他功能牙膏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5月13日人民网)   现在打着各种新潮美白概念的牙膏越来越多,各种功效让人眼花缭乱。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品牌的美白牙膏都比普通牙膏卖得贵。笔者也不禁要问,一口洁白的牙齿,真的可以通过美白牙膏刷出来吗?   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牙膏相继问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现在牙膏品种已由单一的清洁型牙膏,发展成为品种齐全,功能多样,上百个品牌的多功能型牙膏,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需要。而美白牙膏,相信更是受到很多人的格外青睐。如果能用美白牙膏给自己带来一口闪亮如钻石般的牙齿,何乐不买呢?如今电视上的牙膏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每一种牙膏的美白效果都可用“神奇”“神速”来形容。如此快速、神效的美白效果,真的能够相信吗?当“吃的安全”成为一种奢侈后,“用的安全”同样也遭遇信任危机。   据笔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牙膏按功效分主要可分为清口气、美白、抗敏护龈三大类,而其中的美白产品则一直是外资药膏牙膏的主要市场所在。新闻中多款美白牙膏被曝含有漂白剂,这其中就包括耳熟能详的中华、高露洁、佳洁士、黑人。据悉,长期使用这些含有漂白成分的牙膏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此事一经曝出,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就立刻站出来辟谣,称这些“增白”成分仅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量,远不至于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在一个充满“信任危机”的时代,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相信吗?且不论该事件的结果如何,但是一口洁白的牙齿,真的可以通过美白牙膏刷出来吗?其实牙齿的洁白程度和牙釉质、牙本质都有关系,而且由中国人的牙齿结构看,已经决定了我们牙齿颜色白偏黄,所以不论自称有多么“神奇美白效果”和多么昂贵的美白牙膏,都是“心有余力不足”的。   笔者认为,之所以美白牙膏产品被爆含有漂白剂,其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疏忽”和“宽容”造成的。对于日用品的审批、生产、质检、销售等过程,国家常常有一套严密完善的监管程序,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牙膏上面,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的“疏忽”和“宽容”:没有统一的“国标”,监管的缺位,从而为功效牙膏的泛滥成灾提供了“便利”。   牙膏生产才是源头,实际上到今天,这次“牙膏漂白剂”事件最缺的就是一个权威的检测结果。针对美白牙膏的乱象,笔者建议牙膏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这样既有利于口腔保健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嫩肉粉滥用 国家标准缺失、面临监管困局
    腐烂肉一洗,加入嫩肉粉、猪肉香精又变成了新鲜肉。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不法商贩过量使用嫩肉粉来美化腐败变质的肉类,牟取暴利。但目前国家标准并没有对嫩肉粉添加的剂量作出规定,面临监管困局。   业内曝光   无标嫩肉粉在南京下关卖得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被俗称作嫩肉粉之外,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松肉粉。在南京下关区的一家调味品批发店记者看到,只有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店里,就有六七个品牌的嫩肉粉和松肉粉在销售,价格多在每250克装,4元—15元左右。   “老板有没有嫩肉粉买呀?”记者向老板询问。看见记者对嫩肉粉感兴趣,老板热情地推荐一款价格为4元的嫩肉粉,她介绍说,这种嫩肉粉性价比高,很多小饭店都用这个。老板信誓旦旦地给记者拿出一叠收据,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订户,她说,这些都是回头客了,有些还是大饭店呢。   虽然都是嫩肉粉,但是价格却有悬殊,最多的差距达4倍。一瓶250克装的颜记果云嫩肉粉只需4元,320克装的安多夫松肉粉则需要16元一瓶。店主告诉记者,安多夫的松肉粉比颜记果云的好,但不如对方畅销,因为颜记果云的便宜,多放不心疼。好点的店会用安多夫的松肉粉,包括某台湾连锁咖啡厅用的也是这种嫩肉粉。但记者发现这两种嫩肉粉瓶身上都没有生产许可证号。   烧烤店老板称加多加少凭良心   这么多的嫩肉粉,到底去了哪里?记者为此多方采访,在和一个曾经经营过烧烤店的老板联系后,他确认了记者的猜测,“绝大部分烧烤店多多少少都会用到嫩肉粉,因为南京不是羊肉的原产地,羊肉从外地运到南京肯定是冷冻的,不可能保持新鲜嫩滑,只有加入嫩肉粉才能保持其口感。”这位老板承认,“加多加少,加哪个牌子的,各家都不一样,这个完全看老板的良心了。”   专业大厨在家做饭从不用   对于嫩肉粉,从事烹饪工作30多年,去年刚刚退休的烹饪技师郑幼华坦言,他一直不敢用,在自家做饭更是从来不沾。据郑幼华说,许多餐饮企业使用嫩肉粉,主要出于追求菜肴的口感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使用嫩肉粉较多的,一般是炒牛柳和牛肉丝,有时鱼香肉丝、京酱肉丝、宫保鸡丁等也用。   比如,过去炒牛柳只用牛身上比较嫩的牛腩部分,即使这样,也还需要提前用清水浸泡,让牛肉吸足水,然后再用水淀粉勾芡,勾芡的水淀粉还要浓淡适宜,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这样牛柳下锅过油时牛肉中的水分遇高温时被凝固的淀粉锁住,牛柳才会嫩。而使用嫩肉粉,则什么部位的牛肉都能用,也不花太多的时间提前浸泡,而且也不需要掌握火候的技术,可谓“经济实惠”。   专家释疑   亚硝酸盐是嫩肉粉的致命伤   江苏省一质检人士提醒记者,我国已经专门制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GB2760-2007,其中有相关规定,限定了化学合成类的嫩肉粉的添加剂量。据他介绍,在检测中发现,如今有的生产厂家,为了提高 嫩肉粉的“效果”,嫩肉粉的成分已经进行了改革,更新换代。为了提高保水性,其中加入了磷酸盐类,加入了碳酸钠等碱性物质。为了帮助发色、防腐和制造风味,还要加入亚硝酸盐。   “ 亚硝酸盐是如今嫩肉粉的致命伤。”该人士介绍说,去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曾经测定了10种 嫩肉粉和腌肉料,发现全部含有亚硝酸盐,而其中只有2种在包装上标注,但没有任何有关其毒性的提示,没有警告厨师不要过量使用的标志。另外8种根本没有提到亚硝酸盐。   尚无标准规定嫩肉粉用量   在当年的检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的符合使用限量的国家标准,有的则大大超标,如某 嫩肉粉产品中,以亚硝酸盐计的含量高达159g/kg,按其推荐用量来计算,肉制品中的 亚硝酸盐用量高达3180mg/kg,而国家对熟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的要求是不超过500mg/kg。亚硝酸盐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如果过量使用,易引起食物中毒,根据统计,食入0.3~0.5 克的 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滥加嫩肉粉确实会对人身体产生危害,一方面,不法商贩过量使用 嫩肉粉来美化腐败变质的肉类,牟取暴利,另一方面,就算肉质本身没有问题,过量使用嫩肉粉或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无标 嫩肉粉也容易导致其中的 亚硝酸盐过量。但由于目前并没有标准对嫩肉粉添加的剂量做出规定,就连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坦言,在目前的法规之下,不管是嫩肉粉还是香精都是国家允许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具体的操作剂量还没有严格限定也不好规定。在这样的困局面前,嫩肉粉加多加少只能靠厨师的个人经验和良心,而这些显然无法避免出现使用过量的情况。
  • 肉毒杆菌标准缺失 并非必检项目
    一场肉毒杆菌风波,卷入数家企业。肉毒杆菌为何物?国际以及国内是否有相关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国内国外,奶粉生产中,肉毒杆菌都不作为必检项目,但是不少企业都有一定的相关自检。&ldquo 根据乳品和奶粉的相关工艺和食用人群,相对来讲本次涉及的乳品应该是安全的,但是给6~12月份婴幼儿食用的奶粉需要警惕。&rdquo   肉毒杆菌尚无相关标准   资料显示,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   &ldquo 由于肉毒杆菌并不是全部有毒,并且企业都有一定的内控标准,而含乳饮料、奶粉等生产又有一定的高温生产工艺,基本上肉毒杆菌芽孢都给消灭掉了。&rdquo 朱毅表示,在临床上,这种感染非常罕见,因此也就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   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表示,肉毒梭状杆菌其致病性在于它所产生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系蛋白质类毒素,对热敏感,不耐高温不耐高酸。酸度pH4.5以下或者温度在45℃就可以抑制它,100℃的高温几分钟可以杀死。   &ldquo 但对奶粉还需要一定的警惕,虽然基本毒素不存在,就怕如果奶粉中有芽孢,因为芽孢耐热能力比较强,在加工工艺中没有消灭的话可能有一定的风险。食用2段奶粉的婴幼儿都是6~12月的婴幼儿,婴幼儿的肠道不是很强,如果繁殖分泌毒素,就会有肉毒毒素中毒。&rdquo 朱毅说。   监管须打通全产业链   有人士指出,洋奶粉问题频出,暴露出我国相关国家标准缺失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才能提升监管力度。   但一名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专家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现有多项标准已经出台的情况下,新标准的制定须经过严格论证,而且需要一定的成本,增加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目前可行的办法并不是倒逼更多的标准出台,而是在贯彻好既有标准的前提下,打通全产业链的有力监管,这一点在乳制品产业链中显得尤为重要。   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针对经营企业的标准规范仍在制定过程中,为实现全程追溯,卫计委正在就规范的制定紧密协商,未来将出台的新规将就批批检验以及流通环节检验等多方面提出要求。   上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专家认为,乳制品产业链在饲料、加工、存储、包装、运输等环节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从原料采购,到生产企业生产,再到经营企业销售等,监管部门的监管须建立起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拓展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 宠物饲料问题多 标准缺失是关键
    “到今年底,我国至少有宠物1.5亿只,需要的宠物食品数量确实很庞大,制定宠物食品国家标准已迫在眉睫”,针对近期媒体报道成都一只半岁大的白色吉娃娃吃了不干净的狗粮后得了急性细菌性肠炎,把主人张女士急得团团转一事,国内最大的宠物食品企业——通威集团旗下成都好主人宠物食品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覃科表示,要想彻底扭转宠物食品行业的混乱局面,保障宠物食品的质量安全,制定宠物食品国家标准是关键。据覃科介绍,虽然我国对饲料有具体的标准要求,但宠物食品(饲料)行业却尚属空白,“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许多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难免要偷工减料,产品质量肯定无法保障。”   近年来,宠物食品发生的质量事件层出不穷,从2004年的“伟嘉拒喂门事件”,再到2007年的输美宠物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无一不是在向这个行业敲响安全警钟。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主管部门和协会,竞争始终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给宠物食品行业,乃至整个饲料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混乱的现状不但殃及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更阻止了中国宠物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很恶劣。”覃科告诉本网记者,为改变这一现状,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好主人公司呼吁国家相关部委尽快制定宠物饲料国家标准,并愿意承担起制定起草重任。   据记者了解,这已不是好主人公司为行业发展第一次奔走呼吁了。早在2006年,好主人公司的母公司通威集团,就曾上书国家相关部委,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更是利用私人名义直接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写信,呼吁尽快成立中国宠物饲料行业协会,规范和引导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但遗憾的是,记者经多方采访了解到,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主管宠物食品生产的部门,也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宠物食品的质量标准,管理只能参照现有的相关标准。   我国宠物食品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最初的市场几乎被国外的洋品牌所垄断,直到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养宠文化的逐渐普及,国内宠物食品品牌才逐渐有所发展,并与众多国外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态势,这其中好主人宠物食品是国产宠物食品的代表品牌。但由于行业起步晚、发展滞后,直到现在也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尤其是针对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始终是该行业的空白,日渐成为中国宠物食品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面对食品行业频频出现的质量安全事件,人们对宠物食品的安全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覃科介绍到,有的消费者过分迷信´ 洋品牌´ ,但目前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稳定有保障的´ 洋品牌´ 有限,消费者花费高昂成本却不一定满意,常常带来失落感 另一方面,虽然本土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品质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但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部分作坊式的小厂凭借低廉价格充斥市场,使得消费者对´ 鱼龙混杂´ 的本土市场也缺乏安全感,因此,出台一部统一的宠物食品生产标准势在必行。“这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更有利于保护像好主人这样的优质本土品牌,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采访中,国内另一宠物食品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由于缺乏相关标准,企业只能借鉴饲料或食品方面的有关标准,或是国外宠物食品的相关标准参照执行,这给企业带来了极大不便,不但导致价格上的极大差异,更是无法保证整个行业质量水平的稳定,降低行业的竞争力。   该人士表示,但凡一个行业要取得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标准和行业自身的自我规范和制度。
  • 关键控制因素的缺失—讨论现行中国质量安全体系
    培安公司 1. 现行质量安全评估体系面对信用危机 去年冬季,浓雾锁城,空气质量数据与群众感受的严重差异引起了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PM2.5因此成为全民关注的热词。民意的热潮推动了政府的举措,PM2.5被纳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长期以来,我们的体系缺乏宏观系统风险管理和关键控制因素管理的意识,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事故频繁,受到了社会民意的质疑,影响国家和中央政府的声誉,加深了社会对立情绪。我们各个行业的专家系统难辞其咎,应深刻反省,如何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以冲破目前的困境。培安公司希望通过对中国现行食品安全评估体系提出善意批评,提出关键控制因素理念,以引起国家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领导们的注意。关键控制因素理念的中心思想是治标先治本,找到事物的根本,即找到关键控制因素,从理论方法论的本源和过程链条的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让我们子孙万代受益,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培安公司在仪器界有悠久的历史,包括CEM公司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司。培安公司是唯一不断对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体系提出建议的仪器公司。培安公司早在2008年的10月,就正式提出了关注三聚氰胺的问题,当时未引起重视,一年以后,三聚氰胺事件全面爆发,全社会受到震动。所以我们用这个机会再次提出这个关键控制因素问题。我们有很多专为中国很新的想法,希望得到政府的领导、所有读者和网友的重视,我们将不再忌讳和回避我们的社会责任,很愿意也准备开始与大家公开交流。培安公司和CEM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市场上的难题,希望产品既有经济效益,又对社会有帮助。 2. 增加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现行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围绕结果项目检测而不是全产业链的控制,原材料、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消费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机制、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同时也没有找到合理的监管预警方法。因此,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出了类似&ldquo 三聚氰胺&rdquo 、&ldquo 皮革奶&rdquo 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的问题,被推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安公司认为,整个食品行业全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行之有效地方法应该是抓住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找到一套有效的建立在关键控制因素基础上的检测、预警以及风险控制体系,方能纲举目张,这也就是我们要倡导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理念初衷。 作为仪器厂家,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如今中国面临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国家和中央政府不重视,并不是国家不想做好,国家财政为此花了很多的钱,很多的冤枉钱,买了很多仪器装备实验室,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依然问题百出。究其原因,核心就在于治标不治本,中国现行的专家决策系统是有问题的,中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风险管理和可靠性管理的思路,没有找到在原材料采收、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消费、以及质量监督检测上的关键控制因素,走了非常大的弯路。 讲到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我想讲一个大房子的故事,这是我们公司内部培训必讲的一个故事,每次都哄堂大笑,但我们希望笑后大家能够深思,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国家投资建一个检测中心,必须先起一个多层的大楼,人员建制除了分析业务部门之外,还要包括其中什么食堂、采购,行政、人事、财务室等等,各种部门都缺一不可,雇很多人,国家还要设备预算投资,再买一大堆的仪器,做什么呢,做分析化学,从采样、收样、管理、分析及做报告,然后AA、ICP、ICP-MS等等这仪器那仪器的,从大楼和人源的基础启动投资,请问国家得花多少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国家一投资都是上亿,上亿的投资都是很平常,加上后面分析仪器的投资。我们国家公务员每天都穿着制服上班啊,国家给予很高的待遇,亲戚朋友为你自豪,家人为你骄傲,因为你们身上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责任。比如,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我们可能从没想到,也不希望想到,我们目前做的分析数据是否可能存在错误,理论上,每一次分析都存在错误的风险,只是概率多少的问题,没有风险管理意识,可能你的分析数据都是错的,不仅现在错,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错了。因为为了几千块钱的便宜,当时买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的时候,买了有元素泄漏的仪器,造成痕量元素一直在损失,而且没有被发现,不为你所知觉,结果是,国家财政上亿的投资都泡汤,这不是一个笑话,可能是一个正在你身边发生的事实。意味着每天监测发布的报告都是错的,意味着大楼里边大的分析设备投资成了摆设,意味着我们赖以生活的这10年的工作,都是虚幻的,想象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对国家负责,为人民服务,结果对国家对人民都没什么利益,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故事大家听了都笑,但我笑不起来,因为这太残酷了,对于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都不能接受的。这不是一个花钱没办事的问题,而是花钱办坏事,早知道还不如不花的问题。希望这仅仅是一个笑话,关于一个大楼或一个大房子的笑话。但如果我们分析部门继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关键控制因素管理意识,这就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般的事实。 美国EPA为了保证分析化学的正确结果,非常重视对微波样品前处理设备的评估和投资,长期与CEM合作,开发样品前处理的方法标准和技术,只买最可靠的一家世界名牌产品,是一个具备风险管理意识的成熟实验室的标志。而在中国分析化学界,是一个鱼龙混杂,五花八门,一个巨大的可以投机的市场,没有道德制约和行业管理,已经成了伪科学的天堂,普通人真是很难去分辨,事实上,无论实验室装备了多么昂贵的AA、ICP、ICP-MS,如果在不起眼的微波消解上出现了问题,不能保证分析元素的完整性,所有几千万上亿的设备投资的结果都会白费。而相比较而言,微波消解和样品前处理的投资,只占了分析化学实验室全部投资的0.1%不到。因此,从风险控制的投入产出比分析,许多用户过分计较厂家之间微小的价格区别,非常不明智。 我们现行的政府采购招标系统经常是三家围标,文字指标说话,最低价中标,最终用户说不上话,经常买到的可能不是价格最便宜,但质量是最差的。仪器界同质化、平庸化,捏造和篡改文字指标横行,许多厂家的指标随时改,国家没有人去管,也没有人去深究,最好别告,告了也是白告。这造成名牌产品即使参与低价竞争,也不见得卖得过假冒伪劣产品。往往名牌产品的技术规格,反而因为不愿也不习惯作假,普遍比伪劣产品指标还要低的笑话。只能期待有正义感,有良心的用户或专家自己去发现,已经到了逼良为娼的境地,否则都难以生存。而很多用户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很少去花精力去研究,有时为了几千美金,增加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析失败风险,更不用说高价买伪劣产品了。长此以往,行业缺乏正气,造成更多的分析监测设备成为摆设,造成政府财政投资巨大浪费。 3. 复杂系统中寻找关键控制因素的方法 1) 宏观复杂系统中关键控制因素分析的模糊数学方法 美国控制专家查德于1965年发表《模糊集合论》,模糊数学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城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模糊数学的观点出发,针对复杂宏观系统中大量的影响因素,了解各种不同因素对复杂宏观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找到关键控制因素的问题,因素分析是分析宏观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 宏观复杂系统是由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许多大的因素又由许多小的因素组成。分析关键控制因素,有利于针对原因解决复杂宏观系统问题。如何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找到对复杂宏观系统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宏观复杂系统出现的问题,是因素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者大多采用主次因素分析法,也有采用主次因素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进行分析的。举例说明,产品的质量是宏观复杂系统,由强度、硬度、性能,寿命等理化成份、外观形状、色彩、手感、光泽、气味、音响等各种因素共同组成的。这些因素对产品质量都有影响,有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特性的影响大,有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特性的影响小。因此,存在某个因素对整个质量特性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本质、更原始、更具备预先性。在全面综合系统评价方面,模糊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从模糊集合的观点出发,利用模糊相关分析,对复杂宏观系统中诸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各因素对各个质量特征影响的综合评判,在宏观复杂系统中,从各个方面充分分析不同因素对复杂宏观系统的影响,对不同因素做出整体性评价,从而找出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两个因素,作为关键控制因素,以此为中心点进行控制。对复杂宏观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关键控制因素特点是成本低,影响大,风险小。 2)关键控制因素(Critical Control Factor)的理念 宏观复杂系统,由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许多大的因素又由许多小的因素组成。分析宏观复杂系统时,如何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到对于宏观复杂系统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关键控制因素,找到对其他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的关键控制因素,即去粗存精,找出问题的本质和真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宏观复杂系统的各种因素 食品行业里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安全评估体系,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购置大量的设备和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找到复杂体系里的关键控制因素,从工艺加工过程控制中追溯源头,从各种方法中找到最根本的基础核心方法,抓住最重要的问题,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基于关键控制因素建立宏观控制系统,指导生产和工作,这样,将事半功倍,大大降低风险。从原理和统计上降低犯错误机会和概率,让行业里的人即使万一犯错,将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那么社会就安全了。这是国家的当务之急,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最终社会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在一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及食品企业实验室以及第三方实验室的简介中,首当其冲的要介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多少、有多先进、人才队伍有多专业,但殊不知安全控制理念已缺失。成功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理念之上。不管分析化学实验室里有多少设备,有多少人才,关键在于安全理念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如何在宏观复杂控制体系里面,找到关键控制因素,关键控制因素的理念要清晰,必要性也在里面。以实现对整个过程纲领性的指导,包括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宏观上形成上下一致的控制体系是培安公司最新倡导的理念。 4. 安全评估体系的关键控制因素理念的缺失 目前,国家和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评估体系非常重视,有强烈的美好意愿,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资金,但国家现行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的中心指导思想是围绕检测而不是控制,即没有从找到关键控制因素,以此为中心入手,进行宏观系统控制。国家普遍没有建立关键控制因素的理念,大家都喜欢在治标检测的表面层上工作,导致国家层面上治标不治本,实验室成了事故应急检测中心,而且很多检测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可操作性不高。这样做就造成资金、资源、时间等各方面的浪费,劳民伤财。所有的教训都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安全控制评估理念和思路,即使买再多仪器设备,也不能减少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的事故。 例如,中国一直没有形成成熟的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体系,长期以来,把目标定在各种微生物治标要求上。微生物生长是一个复杂因素构成的动态体系,如卫生条件、温度、酸度等,国家忽视了具有关键控制影响因素&mdash 水活度。通过控制水活度指标,可以从根本上阻断微生物的生长。正是因为这个缺失,造成目前国内防腐剂滥用的现象,普遍用防腐剂阻断微生物的生长,一直无法根治,防腐剂可引起儿童智商的发育障碍,其潜在危害极大;又例如,中国引用国际通行的凯式定氮法测试蛋白质,是根据氮元素来得出蛋白含量,而国内牛奶蛋白含量本来就略低于国际水平,分析方法的缺失和先天蛋白不足是引起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如果中国能够另辟蹊径,把蛋白质的测试标准溯源到基本氨基酸组成上,也就是如果检测标准是以氨基酸标识为关键控制因素得出真蛋白的含量,就不会造成三聚氰胺丑闻,但是,由于中国的现行标准在事故后,依然采用传统的凯式定氮法,而国家依然需要花大价钱买一些设备,用于测试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或其他添加剂,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完全是本末倒置,真不知我们的技术专家官僚们是如何给中央政府建议的。 5. 对国家食品安全评估的期待 在各方面呼吁下,不久前,北京新成立了食品安全评估中心。这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评估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了,标志着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么多年投入很大,问题不是买了多少仪器,关键在于明确使用仪器的思路。希望国家安全评估中心能够建立集思广益的开放性咨询系统,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而非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专家关门决策,回顾目前所造成的问题,既有体系的问题,也有专家的问题,把科学问题当成权利利益,科技官僚体系本位思想太严重。 在食品安全评估复杂体系过程中,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评估体系没有建立关键控制因素的思想,我们根本没有找到引发问题的关键控制因素,更没有在强制标准层面上进行指导性的控制,没有找到治标先治本的方法。在检测领域没有从众多检测项目中,找到相关产品最合理的检测指标,例如水分活度这一反应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状况和趋势的指标,明明在许多国家多年前就是强制性标准,但至今并未被列入中国国家标准强制要求。同时某些国家或者行业检测标准,也并未找到精确、高效、便捷检测方法,许多国标检测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可操作性不高,这样做就造成资金、资源、时间等各方面的浪费,劳民伤财。 必须指出的一个事实是,分析结果的失败,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如果没有马上出现重大事故,如食品安全事故,方法或思路的错误往往并不能马上被察觉和发现,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发现。例如,一台不起眼的微波消解仪,竟然造成一家实验室10年的痕量元素的错误分析结果,而且一直没有被发现,其原因是痕量元素的丢失引起的。不当的样品前处理,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悲剧。例如,三聚氰胺的添加从使用到事故的最后发现,其中至少有5到10年的时间,中国台湾地区,连续30年使用塑化剂作为食品均化剂,一个错误需要花30年的时间才能发现,其所引起的隐性危害,其后果不仅触目惊心,令人不堪也不敢回首,如男性发育缺陷,身体整体素质下降等,影响整整一代人,而且一切都将无法弥补。所以,我们不得不深思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分析化学风险控制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因为它关切到人类的福祉。 国家工作人员的使命是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责任,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社会的职能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的人民因为我们的失职,身心遭到残害,难到我们会于心可忍吗、无动于衷吗?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无意之中容易造成很多隐患,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关键控制因素缺失所引起的后果的严重性。 中国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落实源头监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使关键控制因素理念贯通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方法论的基础研究,走中国自己的食品安全道路,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希望国家回到以关键控制因素为控制方向,指导生产和社会安全,将会事半功倍、省钱、省力。 培安公司在仪器界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公司。培安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市场上棘手的难题,本文通过讨论国家现行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呼吁建立关键控制因素因素的理念,以引起国家的重视。 培安公司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标准缺失下的牛黄"乱象":成分检测无依据
    长期困扰中药界的“一药两方”,甚至“一药多方”的含牛黄品种问题,将随着含牛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16号(医药卫体238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正在编撰的2010版《中国药典》,对禁止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将增加猪去氧胆酸和游离胆红素的检查。   加上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答复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对含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的意见,届时,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生产中“李代桃僵”的使用人工牛黄的行为将得到彻底杜绝。   标准缺失下的牛黄“乱象”:成分检测无依据   我国现有4500种中成药,其中约有650种含有牛黄,每年牛黄的需要量约500吨左右,但是,由于牛黄一直靠农户宰杀取得,我国每年自产的天然牛黄还不足1吨。牛黄的需求一直依赖进口,2002年,为防止疯牛病通过用药途径传入,国家决定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使得天然牛黄资源更为匮乏,导致天然牛黄价格不断攀升。   在市场竞争激烈和利益驱使的双重挤压下,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时,铤而走险,将牛黄以人工牛黄进行代替。   企业之所以敢于这样胆大妄为,关键在于牛黄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   据了解,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含牛黄中成药品种共45个。在45个品种中:有1个品种对胆酸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 有29个品种对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对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1个品种同时对鹅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4个品种同时对猪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 有1个品种采用糠醛法对牛黄进行检测 有14个品种无任何牛黄检测方法。《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97年)收载的250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新药转正标准》收载的22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2002年)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收载的56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合计328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其中,有胆酸或胆红素含量测定的有11个(其中同时有薄层鉴别的品种有7个)品种 有胆酸类薄层鉴别的有94个品种 糠醛等理化鉴别反应的有35个品种 无任何牛黄鉴别检测项目的有188个品种。   2004年,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关于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21号)明确规定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42个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和国家批准的含牛黄的新药,可以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2005年,根据实际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进行调整,将原名单中的42个品种调整为38个。   “但是,相关的标准却没有进行明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所列品种的法定质量标准中,对牛黄功效性成分胆红素的含量测定却一个也没有 对天然牛黄及三个代用品中均有的胆酸成分要求含量测定的,只有一个品种(灵宝护心丹) 对胆酸(或去氧胆酸)要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有16个品种。另外,有3个品种要求采用糠醛法等理化方法检测处方中的牛黄成分,有24个品种没有任何牛黄检测项目。”河北省某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这样解释道。   这无疑为不法企业的制假售劣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研究机构曾对7个厂家的安宫牛黄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这些产品中胆红素含量最高为37.9mg/丸,最低为0.72mg/丸,两者相差52倍。对3个厂家的牛黄清心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发现最高为0.1634mg/丸,最低为0.0273mg/丸,两者相差近6倍。   政策冲突中的市场尴尬:标准打架欠统一   业内人士反映,困扰含牛黄品种中成药质量的除标准欠缺外,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仅仅规定了品种名称,对剂型却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同一产品在剂型不一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牛黄的局面。例如:大活络丸、安宫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梅花点舌丸、回春丹等必须使用天然牛黄、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但大活络胶囊(部颁新药转正52册)、安宫牛黄片(部颁中药14册)、安宫牛黄栓(部颁新药转正51册)、万氏牛黄清心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胶囊(部颁新药转正41册)、回春散(地标升国标)等产品标准“处方”项下为“人工牛黄”,大大降低了含牛黄名方名药的治疗功效。   为规范药品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07年在《关于对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中,明确指出,“对于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改剂型或改变用药途径的新药,可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投料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也就是说上述大活络胶囊、安宫牛黄片、安宫牛黄栓、万氏牛黄清心片等品种必须依规定使用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养牛黄。   但是,市场上含牛黄成分的中成药依然“鱼龙混杂”:不同厂家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价格差别极大,有的2.5元/粒,有的8.8元/粒,高的甚至230元/粒。那些低价格的安宫牛黄丸绝对使用的是人工牛黄。湖北某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说,自2002年我国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以来,使用天然牛黄或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投料,按目前生产企业的工厂成本、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等计算,安宫牛黄丸成本不低于60元。   “企业敢于造假主要在于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为完善中成药尤其是含名贵中药材品种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在会议期间提出建议、提案,要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完善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同时,加强对含贵重药材的中成药品种的监管,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肖红等六名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完善含牛黄类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提出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含牛黄中成药中相关成分的测定,杜绝药品生产中的造假行为。   安全名义下的法律行动:剑锋犀利指向偷工减料   据了解,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药害事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采取一系列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的新措施、新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派驻监督员制度和质量授权人制度,对规范药品生产行为,加强药品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部分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地区实际,在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吉林、青海、湖北等省制定了对细贵中药材投料的有关规定,较好地遏制了药品生产中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   “但这些都是治标,杜绝中成药生产贵重中药材投料‘李代桃僵’的行为,关键还是完善贵重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位业内人士这样强调。   来自国家药典委的消息,随着药品标准提高行动的开展,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对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正在编撰中的2010版《中国药典》将对含名贵中药材的中成药作出针对性较强的含量控制和测定指标。在2010版《中国药典》编撰工作和国家标准提高行动中,国家药典委对含牛黄品种安排了标准提高任务,对禁止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将增加猪去氧胆酸和游离胆红素的检查,同时进一步缩减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   在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保障也加大了对制售假劣药品的严厉打击。2009年5月2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文规定,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急救药品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对含牛黄类品种,‘两高解释’剑锋直指38个品种中以人工牛黄替代牛黄、体外培育牛黄、配置牛黄的违法行为。牛黄市场‘李代桃僵’现象匿迹将指日可待。”该业内人士强调。   8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布,为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制定严格的监管办法,监督目录品种的生产。在含牛黄类的中成药,只有安宫牛黄丸位列《国家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即安宫牛黄丸中必须使用牛黄或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这意味着安宫牛黄丸的生产、流通将将接受全面的“体检”。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快立法进程等这些措施,无疑为药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关链接:   牛黄具有清热、解毒、镇惊、止咳、平喘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特效药物,还具有抑制和拮抗抗癌药毒副作用等功效。目前市场上共有牛黄及其代用品四种,即天然牛黄、体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   1 天然牛黄   本品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和管黄。天然牛黄的一般成分及含量为:胆红素72%~76.5%,胆汁酸4.3%~6.1%,胆酸0.8%~1.8%,去氧胆酸3.33%~4.3%,胆汁酸盐3.3%~3.96%,胆固醇2.5%~4.3%,脂肪酸1%~2.1%,卵磷脂0.17%~0.2%,钙2.3%~2.6%。此外尚含有3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类肽的平滑肌收缩成分。   2体内培植牛黄   本品是利用活牛体,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牛的胆囊内插入致黄因子,使之生成牛黄。由于人工培植牛黄是在与天然牛黄相同的特定生态因素条件下形成的,故经测定其理化特性、性味、色泽、药效成分含量等与天然牛黄无明显差异。   3体外培育牛黄   本品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体外培育牛黄”是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牛体外模拟牛体内胆结石形成的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经细菌培养,在多种酶作用下,从而培育出的一种生物优质牛黄。   检测结果表明:其技术参数、质量指标、功能及主治与天然牛黄一致。经对其进行药检及采用双盲法对其在7家医院进行的1850多例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育牛黄其疗效和性能非常接近甚至超过天然牛黄,且主要药理成分比天然牛黄稳定,是天然牛黄的理想代用品。   4人工牛黄   本品是以牛胆汁酸、胆红素、胆固醇与无机盐(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磷酸三钙)为原料,与淀粉混合而成,临床疗效与天然品大体相似。人工牛黄多数为土黄色疏松粉末,也有制成不规则球形或方形的产品。由于人工牛黄胆红素、去氧胆酸等含量较低,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其不得用于含牛黄类临床急重症中成药品种的生产。
  •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洋快餐钻"中国标准"空子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洋快餐钻"中国标准"空子      口号为“我就喜欢”的麦当劳最近有点让人喜欢不起来了。从最近的“橡胶”麦乐鸡,联想到此前的苏丹红、滤油粉,到含镉玻璃杯,洋快餐的安全着实让人担忧。   7月16日晚,国家药监局通报针对麦乐鸡的检测结果,“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未超国标,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由于国内现行食品安全检测环节还存在不少漏洞,“橡胶”麦乐鸡之争,洋快餐再次以“符合中国现行标准”完胜。   添加剂检测标准缺失   虽然一种添加剂未超标,但另一种的检测标准缺失,凸显出快餐食品的部分添加剂目前还处在监管盲区。   根据国家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肉制品、油及油炸食品等。而通报称,通过对4省份22家麦当劳餐厅抽取的35份样品检测,未发现麦乐鸡及其煎炸用油中“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超过国家最大允许使用量200mg/kg。而另一种食品添加剂“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国家法定检测方法标准尚未颁布,有关部门正研究建立相关检测方法。   此前,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郭子侠也曾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和北京食品安全的部署,麦当劳属于餐厅,其内现场制售的一切食品包括麦乐鸡都属于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范围。目前对麦乐鸡等油炸快餐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方式,主要是对半成品、食用油和成品的抽检,包括检查油的卫生状况、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超量,从目前了解的有限信息看,一些橡胶类化学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   不标添加剂践踏知情权   不仅是部分添加剂检测标准的缺失,快餐中的食品添加剂甚至都不在外包装上标明,消费者可谓吃得“不明不白”。   今年6月初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要求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并在标签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字样,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要保障使用者知情权,要求成分全标注。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快餐食品包装上未标注食品添加剂。   7月16日,记者通过麦乐送订购了麦当劳的麦辣鸡腿堡、麦香鸡、双层板烧鸡腿堡、麦辣鸡翅、麦乐鸡、薯条、可乐等食物。在记者拿到的食物包装上,并未看到任何食品成分或添加剂成分的标注,甚至没有食品成分组成的标示,只是在一些汉堡和薯条的外包装上出现了营养成分表。在肯德基的汉堡、薯条、鸡翅和必胜客的比萨、鸡翅等洋快餐食品包装上,记者同样也没有找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成分的标注。   对此,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目前《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工厂生产的食品,由于有标签法的约束,其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必须一一标明,监督机构通过标注名目对产品添加剂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快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剂使用,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强制性标注规定,目前国家只是建议和鼓励快餐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标注成分与添加剂的使用,但是由于实施存在难度,很多快餐企业并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标注添加剂及成分的使用。   洋快餐仍是“三高”重灾区   频发安全事件的洋快餐,“不健康”一直是其饱受诟病的致命缺陷。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很多洋快餐企业也在努力改进食物品种及搭配,但是洋快餐仍是“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重灾区。   以麦当劳的食品为例,麦辣鸡腿堡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显示,一份麦辣鸡腿堡的能量是570卡路里,占一个成人每日摄入热量(2000卡)的29% 脂肪的含量为31g,占52%。一份中薯条的能量为330卡,占17% 脂肪为16g,占27%。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王玉梅指出,洋快餐的共同特点是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高。通常一个套餐最高占了全日需要热量的113%~212%,最低能占30%以上。   此外,洋快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钠量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们每日钠的摄取量不超过2000mg。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份中薯条的含钠量为360mg,一份麦辣鸡腿堡的含钠量为990mg,如果一个人一日吃两个汉堡加一份中薯条,就可能会钠超标。此前因为含盐量超标的问题,麦当劳还上了英国《泰晤士报》的“黑名单”。   洋快餐安全事件主角大揭秘   丙毒(丙烯酰胺)   事件回放:2005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对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等9家著名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他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WHO网站也发布简要报告警告某些食品中非故意性生成的丙烯酰胺污染物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隐患。肯德基和麦当劳首当其冲,因为它们的炸薯条等几种“当红”食品都被点名。   名词解释:丙烯酰胺(俗称“丙毒”)是一种透明、晶状的固体,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国际癌病研究会的资料显示,丙烯酰胺会导致基因突变,并曾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其会促进形成良性或恶性肿瘤,也会导致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受损。炸薯条、炸土豆片、某些种类早餐谷类(谷类食品)食物和黑麦面包干,以及在高温下煎炸烹烤的某些食品中,含有较高水平的丙烯酰胺。   苏丹红   事件回放:2005年,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1号)”,此后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出售这两种产品。   名词解释:“苏丹红”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氢化脂肪(反式脂肪)   事件回放:2006年2月8日,麦当劳公开承认,每份麦当劳炸薯条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式脂肪的含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2006年6月,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起诉肯德基,称肯德基应当避免使用反式脂肪含量较高的烹饪油,或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中含有过量的反式脂肪。   名词解释:氢化植物油也叫反式脂肪,俗称奶精、乳马林或是人造奶油,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加氢催化的产物。它不但能延长保质期,还能让糕点更酥脆,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氢化植物油比真正的奶油要毒上好几百倍,食用后会对肝脏产生伤害,进而破坏人体细胞膜,造成细胞的缺陷,影响细胞未来的复制与再生,长期大量使用,可以使人产生身体过早衰老的症状。   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   事件回放: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   名词解释:聚二甲基硅氧烷又称二甲基硅油,被用于皮革柔软剂、染色工业消泡剂、橡胶或塑料制品脱模剂、化妆品添加剂、医药食品酿造发酵时的消泡剂和添加剂等。特丁基对苯二酚对大多数油脂有防腐作用。按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特丁基对苯二酚可作为食用油脂、油炸食品、干鱼制品、饼干、方便面、速煮米、干果罐头、腌制肉等制品的添加剂。
  • 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 两三成液态奶没有标示
    卫生部重申《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业界指出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   新国标难治复原乳“用而不标”   7月13日下午,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关情况,再次重申我国已批准公布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与国际标准的要求完全一致。其中卫生部官方网站挂出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再次重申,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而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不过日前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复原乳相关检测标准缺失,近一两年政府抽检乳品并没有涉及该指标。目前市面上可能仍有两到三成的液态乳使用了复原乳但是又没有明确标示出来。   政策-卫生部明确“用了复原乳要标示”   记者在《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的第七点“液体乳安全标准有何特点”看到,液体乳标准明确了复原乳的使用,并要求在标签中予以标识。其第十七点则明确:按照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为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   其实,国家监管部门重申规范复原乳的标示的必要性此次并非首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以及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农业部联合发步《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以及检总局去年公布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都重申了该项规定。当初出台这些规定的初衷就是用奶粉加工还原成液态奶出售已经存在多年。   市场-或有两三成液态奶“用而不标”   据一资深的业内人士透露,生产厂家使用复原乳制作鲜奶,一方面是由于奶源稀缺与市场需求大之间有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利益的驱动。如果用还原奶来做酸牛奶,奶粉细菌总数监控容易,可以一批次地来检,而用鲜牛奶来做,则每天收购的鲜牛奶都要检。此外,以奶粉来还原,奶粉便于储藏,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但是鲜牛奶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必须得天天清理。此外,用奶粉还原,奶价比鲜奶便宜。   而一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目前国产奶粉的价格约在3万元/吨左右,以一吨奶粉可还原8.5吨液态奶来算,每吨复原乳的价格也就3500多元。但是广东目前的鲜奶价格高达4200元/吨。如果用复原乳生产液态奶利润空间巨大。”   7月14日,记者在市面上走访乳制品市场时发现,目前在包装上明确标明使用了复原乳的仅有旺仔牛奶以及娃哈哈的营养快线,而明确标注了复原乳使用含量的仅有旺仔牛奶。而在酸奶方面,光明畅优两款原味酸奶和e+100酸奶的配料表上也有标注复原乳。其他众多酸奶产品的配料表均表示用鲜牛奶制作。这是否说明市面上大部分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均很少使用复原乳为原料,而且标注得相当规范呢?实际上并非如此,面对记者的这个疑问,上述资深乳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市面上可能有两三成的液态奶有使用还原乳,但是就没有在包装中如实标示出来的。   而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也透露,酸奶是比较容易使用复原乳的品类之一,因为酸牛奶用还原奶发酵可以增加产品的凝固度。而受酸奶发酵工艺的影响,企业在酸奶中添加复原乳,即便是加入比例高达50%,一般的消费者也吃不出与用鲜牛奶为原料的酸奶做出来的口感有何区别,而且用复原乳做出来的酸奶香味往往更浓,这或许更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2008年曾出现过一波杀牛热,促使2009年全国牛的存栏比2008年减少了9%,今年牛奶市场已经恢复,奶源的缺口开始显现。上游奶源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企业用奶粉还原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目前这种隐瞒标注使用了复原乳的行为,众多乳业人士都认为,国家有规定乳企可以生产用奶粉勾兑的复原乳,但必须在外包装上注明“复原乳”字样。   业界-复原乳统一检测标准有待制定   据了解,针对液态奶中是否有用到复原乳,我国曾经探讨过一套鉴别标准,即根据糠氨酸和乳果糖两种物质在液态乳中的含量判定。不过据透露,目前这种检测手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误差,因为糠铵酸含量的高低不仅仅受是否加入了复原乳的影响,液态奶在加工过程中加热时间过长、过高都有可能影响其数值。   据上述资深乳业人士透露,近一两年政府对企业的抽检并没有检还原奶项目。如果没有检验的标准,新国标此项规定等于形同虚设。   而一乳制品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新标准要求巴氏杀菌乳不允许使用复原乳,其他使用了复原乳的液体乳需要在标签上明确标识,这个规定是对的。但问题是现在缺乏相关实施细则的指引,比如还原奶的检测标准、检测的范围、哪个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实施、是否应该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抽检此项目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细的说明。   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其实要检测企业是否有将复原乳用于液态奶中而不标注出来,只要对企业收购鲜奶的数量、使用鲜奶的情况等数据进行备案就能知道企业收购鲜奶数量与最终产品的数量是否匹配。也可通过给企业发放鲜奶标示来监控。台湾地区的做法是行业协会和政府联手给乳制品企业发放鲜奶标示,收购多少鲜奶生产多少鲜奶,发放多少标示。   链接-什么叫复原乳?   复原乳又称“还原乳”或“还原奶”,是指以乳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水制成与原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乳液。   按照我国现行标准,以鲜奶和复原乳为原料制成的液态奶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确是一样的,但这并不等于其营养价值是一样的。一资深乳业人士告诉记者,由液态奶制成奶粉的过程需要经过两三次的提温脱水、而由奶粉制成复原乳还得再消毒、加温,数次的提温必定会造成其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流失。
  • 广药毒药门风波: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按计划,2013年,广药集团要完成重要转型——重组上市。重组后,广药集团将横跨沪、深、港三地交易所,成为全国首例。   重组方案已酝酿近三年,但无奈广药集团一直官司缠身,新闻不断,重组方案被迫一拖再拖。   2012年年底,广药集团重组方案终于获得证监会批准,得以启动。按照方案,广药集团将以白云山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南药” 以王老吉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健康”。   但现实是,“大”字之下,隐忧重重。   3月26日,广药集团“涉毒山银花”事件令公众震惊,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成为含砷、汞的毒药。   “涉毒山银花”暴露出广药集团的“外包”存在重重隐患:广药集团拥有近30家成员企业,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外包和代工环节复杂,为广药集团提供原材料、生产、加工和服务的企业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大的摊子,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管控?   “大”字战略之下,过长的产业链和良莠不齐的代工厂都成为隐患滋生的温床。   与此同时,外界的另一个担心是,外包会否成为企业规避责任的避风港。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   “涉毒山银花”有多毒?   替代物的成本低6~7倍 药效几乎全无 但有巨毒。   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爆出惊人消息:广药集团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西盈康”)生产的维C银翘片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用山银花的枝梗替代山银花花冠,且山银花经过工业硫磺熏蒸,含剧毒砷汞残留。   作为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的“安全隐患”引发轰动。3月28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因药材原料存疑,广西盈康已全厂停产配合检查,仓库中的维C银翘片已被就地封存,暂停销售。   但令外界不解和吃惊的是,当事方对此事的回应态度和处理对策:广西盈康和广药集团不仅没有迅速做出道歉、追责和产品召回的反应,而且还先后公开表态,表示制造银翘片半成品银翘干膏的供货商——广东宝山堂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宝山堂”)未按合同履行供货要求,如有问题应追责宝山堂的责任。   “我们在合同中跟它约定,用山银花的花冠。”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宝山堂不仅有供应制药企业的渠道,本身也有供应食品的渠道,山银花枝梗是可以用来做食品的,它到底有没有混淆提取物,我们现在正在调查。”   作为中药原材料,山银花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痈肿疗疮。“但山银花的枝叶几乎是没有药效的。”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山银花枝梗的价格不到10元/千克。”   “在调查期间不应该下太多的结论,如果结果是对方没有按合同履行,那么责任应该在对方。”倪依东表示,宝山堂是否按合同履约,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广东省揭阳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在核查。   随后媒体又报道称,被查出“涉毒山银花”的宝山堂不仅提供中药提取物,还是专业生产各种凉茶冲剂的厂家。因此,有消息称,广药集团生产的王老吉有可能使用“涉毒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对此,广药集团表示,“不作任何回应。”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曾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以山银花来代替金银花的情况。   “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可以降低成本,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金银花在120元/千克以上。”贾海彬介绍两者之间的成本相差近一倍。   此外,山银花种植范围大,产量高。“山银花亩产量达200~300千克,是金银花亩产的两倍。”贾海彬介绍说,“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   王老吉凉茶的金银花从何采购?能否保质保量呢?倪依东表示,“王老吉凉茶的原材料采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金银花是山东、河北比较多,鸡蛋花以进口为主,在泰国、马来西亚比较多,凉粉草、仙草在两广比较多”。具体的原料采购指标“不太清楚,需要问具体的人员”。   截至记者发稿前(4月3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未公布此次“涉毒山银花”检测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证明产品确实有质量问题,广药集团是否会考虑产品召回呢?倪依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表示,“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对待,而且会对所有的消费者负责”。“负责”将以何种方式体现,他没有作进一步说明。   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中药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专家观察、品尝等人工方法”   来自宝山堂的“涉毒山银花”卖给了广西盈康,用来制成维C银翘片,据广西盈康公布的信息显示,“一天生产可能6万多到7万多瓶”。这样大量的产品,如何检测它的成分?   “干花也好,桔梗也好,在加工时要磨制成粉,再蒸馏提取,最后交出的产品是银翘干膏,肉眼是看不出来具体成分的。” 贾海彬分析说。   事发之后,广西盈康的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震惊”。他称,广西盈康对宝山堂供应的相关材料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一直是符合要求的,没有发现过问题。   如果药品原材料以次充好,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说法是否成立呢?中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专家魏德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有可能成立。”   一直以来,《中国药典》是我国中药标准体系的唯一法律依据,但《中国药典》主要在原材料使用和饮片标准上有所限定,在中药加工环节,仍存在很多盲点和灰色地带,中药产品的监测主要还是依赖企业自查和药监管理部门的监查通报。   中药标准体系的缺失一直是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魏德云分析说,尤其在半成品加工环节,广西盈康无法通过准确的检验指标来确定有效成分的含量。“目前,中药的主要检测方法还是依赖人工检测,就是有经验的专家通过观察、品尝等办法判断原材料的好坏,至于有毒添加物,更是没有相关标准和成熟的检测办法。”   那么,维C银翘片在出厂时能否发现问题?“中成药的出厂检验指标也只能检查主要成分。”魏德云认为,作为知名药企,广药集团应该不会因为成本控制而恶意造假,更多可能是中间商违规供药,广药集团因监管不严而遭受牵连。   比以次充好更严重的是工业硫磺熏蒸。为防止药材腐烂和虫蛀,药材种植户会通过“土办法”、“传统工艺”进行药材保存初加工,多年来,花类药材熏硫磺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现象,同样被硫磺熏蒸的还有菊花、藏红花、三七花等。   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征求意见版),要求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限度值不得超过400 mg/kg。这一规定明确了硫磺熏蒸属于非法加工手段。   但现实是,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替代技术,如果严控硫磺熏蒸,药品产量会大大降低,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限量标准要求过高,不现实。因此,限量标准于2011年6月和2012年4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都引起了较多争议,中药材唯一的标准始终难以实施。   “硫磺本身也是一种药材,它属于矿物药材。”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表示,“中药加工中采用硫磺熏蒸是普遍存在的,我不能说它一定合理,但是我相信它是一个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有它的原因,应该慎重对待,哪些是可以规避的,哪些是应该禁止的,应该做出原则规定,无论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是各个省市的药监部门,都应该慎重地去了解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要求。”   倪依东认为,国家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有时限性,制定标准的时间和行业通行的处理办法之间有时间差。“标准能否执行得了,应该客观看待。”   硫磺熏蒸也有等级之分,“硫磺分食品级和工业级,食品级可以防腐漂白,主要用于干果加工,工业级主要用于制造,二者含量不同、精细要求也不同。”魏德云介绍说,二者价格差距较大,食品级的粉末状硫磺2000元~3000元/吨,工业级的颗粒硫磺1300元/吨左右。   “工业硫磺中常含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食用是有危害的。”魏德云表示,药材经过硫磺熏蒸后,二氧化硫和砷、汞的含量会非常高,而砷、汞都是剧毒,是砒霜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硫会造成呼吸道系统损伤,砷中毒会导致肠胃道血管损伤,汞中毒会导致口腔发炎、肌肉震颤和精神失常等。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很难排出,会造成沉积。”   外包隐忧   “杂牌军”带来管理失控和质量隐患   广药集团官方网站的“公司简介”显示,作为广州市政府授权的国有独资公司,广药集团主要从事中成药及植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医药制剂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业务,现有医药产品有1000多种,是国内药企的领军者,拥有“广州药业”(600332.SH,00874.HK)和“白云山”(000522.SZ)两家上市公司和成员企业近30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7位。   近年来,随着广药集团的发展壮大,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被逐渐细化分包。但对分包企业管控不力,导致广药集团产品质量安全备受质疑。“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有风险的,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倪依东表示。   “外包”,作为资源配置的新模式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中药领域,由于中药行业的特殊性,如标准体系的缺失等,再加上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小企业多,所以“外包”模式并不普遍。但广药集团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排头兵,规模大、领域宽、产业链长,成为“外包”问题较为突出的样本。   在这次“毒药门”事件之前,广药集团就曾因其王老吉的“外包”隐患引发过媒体的质疑和消费者的爆料。   2012年7月,历时一年半的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广药集团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了在销售旺季抢占市场,延续品牌效应,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和准备的情况下,广药集团利用代工厂仓促上马,意图完成产量目标。   代工厂团队的庞大和纷杂令人咂舌。据不完全统计,除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饮料分公司以外,王老吉凉茶还在佛山、深圳、厦门、珠海、广西等地有8家代工厂,包括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广西宏邦食品有限公司、珠海市西部天元食品公司、深圳市深晖企业有限公司等。   其中,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曾因生产山寨“王老世家”凉茶饮料而被查处,此番被广药集团重用,引发业内质疑和担忧。   除此之外,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还与统一、银鹭等全国30多家大型食品生产、供应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其渠道资源。广药集团也曾表态,“不排除代工的可能性。”   “杂牌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渠道管理失控和产品质量隐患。2013年3月,有网友曝出,在宁波三江地区的一些超市,王老吉凉茶以2.99元/罐的价格进行低价销售,价格混乱。更有网友拍照为证,买到“倒装罐”王老吉,引得网友纷纷“吐槽”其产品质量问题。而广药集团方面则表示:“这是为了做活动宣传。”   “大”字战略:管理跟不上?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2011年,广药集团就制定了“大南药”、“大健康”战略。但无疑,这次的“涉毒山银花”事件给广药集团的“大”字战略敲响了警钟,管控“外包”业务成为广药集团的一大挑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分析说,药企采购环节长期存在灰色地带,导致采购不合格原材料等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减少中间环节,企业应该直接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以确保药材质量,并与权威的检测检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广药集团绝对是动手早的。1998—2012年,广药集团先后在广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地积极布局,建立了32个符合国际规范的GAP(良好农业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作为稀缺资源,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量有限,尤其在各家跑马圈地的争夺之下,广药集团的上游产业链整合逐渐遭遇瓶颈。近年来,广药集团快速完成了全国各地多家医药公司的并购项目,在陕西、河南、海南及粤东地区扩大了商业流通板块的规模。   然而,上游的积累远远赶不上下游的扩张,加之广药集团下属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其中包括全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仅从企业规模和组织架构来看,全部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不现实。因此,广药集团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建立统一的采购体系,以控制原料质量。   广药集团旗下流通公司——广州采芝林药业成为最后的选择。按照广药集团的规划,广州采芝林药业将成为中药材、饮片的集中采购中心,承担统一采购职能,并供应给各子公司。   但现实是,至今,广药集团和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完成重组,对广州采芝林药业等其他资产的整合也仍待时日。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从2010年开始,广药集团就开始全球招商,意图将“王老吉”品牌向药酒、药妆、保健品、食品、运动器械等多个领域扩张,并一度推出“王老吉固元粥”和“王老吉莲子绿豆爽”等新产品,但至今仍未批量生产。   广药集团做大“王老吉”的计划引发了业内热议,许多专家认为,在没有延续“王老吉凉茶”品牌效应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品牌领域和种类,会削减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对话   倪依东:管控需要多方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涉毒山银花”事件是否暴露了广药集团在外包管理上的问题?   倪依东:只能说更进一步地净化行业标准,或者是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然后使制药企业或者是生产企业能够更好地去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为了打消一个行业的存在、一个产品的生存。   《中国经济周刊》:广药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供应商和代工厂,如果管控不严是否会影响广药集团的发展?   倪依东:管控问题需要多方面规范:一是通过合法的人去约束 二是通过双方互信互利来实现 三是通过合同约定来支持合法行为,避免非法行为 四是通过消费者和相应的机构去监督,包括我国的很多准入机构和惩罚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周刊》:王老吉凉茶的生产使用了多家代工厂,广药集团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进行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   倪依东:中药材是有规范的供应售出地的,哪个地方生产的最地道、最优质,我们就优先采购,现在是由王老吉药业和王老吉大健康两个公司分别采购,每一个凉茶的组成里面都已经约定了成分,但具体的成分比例是需要保密的,如果有人认为它有问题,那么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具检测报告以后才能够予以证实。我们有很多代工厂,华南地区比较多,王老吉的生产加工一部分是代工厂在做,一部分是广药的人直接在做。   药品安全事件“黑名单”   四川蜀中   2012年3月8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黄连素、川贝枇杷糖浆两个品种药物在生产工艺上存在不规范问题,对企业做出了罚没共计600多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召回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生产销售的上述两个品种。   白云山、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   201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了铬超标胶囊药品的抽检结果,全国有254家企业上榜,占到总抽检企业的12.7%,包括白云山、联邦制药、通化金马等十余家上市公司亦赫然在列。5月2日,修正药业发出声明,称该公司已经将召回所有不合格胶囊产品,集中焚烧销毁,并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吉林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按规定将对不合格产品组织召回和销毁,产品涉及金额 36.08万元,损失难以估量。   康美药业   2012年7月17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康美药业的诺氟沙星胶囊药物溶出度检验结果不合格。康美药业表示,此事主要与储存条件有关,2011年该批次产品全部价值11.55万元,占公司营收比例极小,该产品已全部召回并按规定处理。   太极集团   2012年7月18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披露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PH值测定不合格。7月20日,太极集团称,PH值变化可能与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中的温差大有关,公司已启动该产品的召回工作。   仁和药业   2013年1月,江西仁和药业有限公司明星产品“优卡丹”遭遇“毒害肝肾”的质疑。随后,国家药监局下发通知,修订“优卡丹”说明书,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要求在此类群体中禁用有关药品。   云南白药   2013年2月5日,云南白药7款产品因未标注有毒物质乌头碱,被港澳召回。随后,云南白药紧急发布公告致歉,承认其独家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但同时表示,公司已通过炮制,使毒性大大降低。
  • 氨基酸国标缺失之痛:出口150亿进口翻番
    以前用于药品、近年又大量用于食品的氨基酸产品,由于没有食品添加剂国标而得不到食品级“证书”,不得不以饲料级低价出口,而国内企业再用翻倍的价格把它从国外买回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我们现在按饲料级出口到国外,国外再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口到中国。”   “他们经常连内包装都不换,但价格翻了一番还多。”   说起因国内法律标准滞后使企业产品面临的这一尴尬,宁波海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广东传达给人的感觉,有点儿近乎黑色幽默。   但事实上,郭广东可没心思玩儿什么幽默。1月22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就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管召开立法听证会。由于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品种多但标准少,一些企业担心的是,那些没有国家安全标准的产品,政府监管部门很难发给生产许可证。而对于郭广东的企业及其所在的氨基酸行业来说,这个问题已不仅仅停留在“担心”的层面,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和正在流失的“真金白银”。   “这不仅造成国家的损失,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郭广东说。   宁波海硕是国内氨基酸行业中较大的企业,系列产品之一L-半胱氨酸无论质还是量均居全国第一。其所受的上述困扰,在该行业中颇为典型。听证会后,郭广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想以自己企业的实力,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   出口150亿进口就要花300多亿   据郭广东介绍,人类本身靠食物不能获得氨基酸,必须靠补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再等到人有病了再去输补氨基酸,而是着手从日常的食品中补充。普通人希望依照摄入量补充氨基酸以增强抵抗力 发育中的青少年用氨基酸强化食品来促进发育。这使以前少量用于药品的氨基酸,近年被广泛添加到面包、可乐、咖啡、巧克力、高档拉面等食品中,用量日益增长。   但国内由于相关法律标准的滞后,在这里造成了尴尬的管理后果:   记者被告知,在欧美日等国家,氨基酸都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往食品里添加。而在我国,目前氨基酸十几个系列产品中,只有食品上的使用标准,但没有食品上的国家标准(一种产品除外)。换句话说,作为食品添加剂,它没有产品国家标准,但食品生产企业使用这个东西有标准。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没有食品国家标准,就不能获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产品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只能按工业品去卖,用于药品、化妆品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产品出口到美国后,美国再以食品添加剂卖回到中国,被国内广泛用于食品中。而这“一出一进”之间,它的价格就整整翻了一番还多。   “这个行业十几家的产品出口到美国约150亿元人民币,但再进口回来就要花上300多个亿。因为他们是有食品添加剂证的,允许加到食品中去。他们有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我们进口,也认同它的标准。我们进来后,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使用。”郭广东说。   具体到宁波海硕的L-半胱氨酸,是以饲料级出口到美国,每公斤只能卖到100多元人民币。但如果卖给食品生产企业,每公斤可卖到500元。   郭广东还说,他们和美国企业已有多年合作,双方都比较清楚,“我们卖给他,他再卖给咱们中国。有时连内包装都不变,只是卖的时候变一下外包装”。   咱们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翻番地去赚,卖给咱们的企业。而我们自己却不能以食品添加剂卖给自己的企业。这就好比同一个菜,分别上在东来顺饭店和一般的小饭馆,卖的价钱差别很大。就因为没有那个证。这岂不是“傻大头”?   郭广东如此解释做这一“傻大头”的原因:是咱们国家法律的滞后,严重的滞后!   据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我国目前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700种,但实际上有标准的不到500种。   标准缺失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管上的尴尬。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食品企业采购添加剂,必须从有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购买。但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明知某一产品食品中都在用,但就是没“证”,买卖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事情就难免。有企业把无证产品买去,打着别的企业比如进口企业的旗号,或者进口100公斤,实际上使用的远不止这个数量,剩下的从国内无证企业购买。“就像在做一种躲猫猫的游戏。”这位业界人士形容说。   制定国标已有基础   作为国内该行业比较大的企业,宁波海硕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国家标准制定出来。这也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前某鸡精企业要做鸡精标准,就参与并做成了国家标准。郭广东表示,他们可以出时间、人力甚至财力,可以帮助请专家评估、论证、召集会议等等。   据介绍,事实上,我国国家药典上有相关标准,在药品上该类产品已做了几十年的生产和使用。有标准,就必然经过了安全和风险评估。在郭广东看来,“药品上都可以使用,食品上更应该没问题”。   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宁波海硕的企业标准,正是参照国家药典标准制定的。“这是关系到生命的事情,不是闹着玩儿的。看到药典上在用,才比较有把握。我们的检测指标都是按照药典上的标准来的。”他说。   郭广东表示,应该说目前我国制定国家标准已经有了基础。可以参照国家药典标准、美国标准、欧洲标准、日本味之素标准等,而且检验方法标准也有。“这都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标准,而且都经过了十几年以上的使用。”   但眼下此事还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无奈。郭广东告诉记者,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这块工作以前归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现在归卫生部门。从该法实施之前到现在,相关手续的办理似乎都处于真空当中。没人办,好像也不知道怎么办。郭广东来开这个听证会之前还去找过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他们主管领导也很迷茫,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管,没有国家标准,我们也不能给你发证,不能准许你生产’。”   此前曾有另外相关协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过类似意见。称有已经快要出台或正在制定中的标准由于部门交接被搁浅。原因是卫生部门没有这些标准的立项,而原来的部门不好再插手。记者曾试图进一步就此问题作些了解,但没有得到确切答案。   郭广东告诉记者,随着该类产品在食品中用量的不断加大,这个问题越来越急迫。宁波海硕自2004年建厂以来,产值每年翻一番。2008年产值达1.2亿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还达1亿元,被评为宁波“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   但就在他们欲“更上层楼”的时候,却不得不受困于相关国家标准的缺失。应了当年作家张洁的那句话:“不是高山挡路,是鞋子夹脚!”
  • 三氯氰胺问题溯源—关键控制因素真蛋白检测的缺失
    培安公司 1. 三聚氰胺-中国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综合缺陷的爆发点 中国食品安全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最大的事故,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轰动,就是三鹿公司的三聚氰胺事件。回溯起因,三聚氰胺问题在中国至少存在了10年以上,从奶农开始到各地的收购站,再到中国政府部门以及所有的乳制品公司都逃不了干系。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及涂料工业,也可作纺织物防摺、防缩处理剂,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一种主要用于工业,并且具有毒性的物资为何会出现在奶粉食品中呢?因它的性状是白色无臭无味粉末,与蛋白粉极为相似,且又价格低廉、易于生产购买。不法商贩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将三聚氰胺改名&ldquo 蛋白精&rdquo ,误导奶农向饲料和原料奶中添加。缺乏科学知识的奶农,并不懂得此事的后果,为了奶好卖而添加。多年来,由于三聚氰胺对成人肾脏的伤害没有明显广泛的临床症状,使之在乳品行业潜伏,成为一个乳品和饲料企业公开的行业秘密,一直得不到政府部门和厂家的重视。直到大规模的爆发婴幼儿肾结石病例,才东窗事发。此事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恶劣且巨大的,造成的后果是人民付出巨大的健康代价,企业信用遭质疑,国家声誉损失惨重。一味把责任推给农民道德水准低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而作为化学材料的三聚氰胺,一直都在各领域内使用。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此类现象在中国再次发生,如何在复杂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宏观系统内,找到造成严重后果的关键控制因素,是我们企业、学术、科技届和政府都必须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追究出现三聚氰胺现象的原因,既是经济问题,更是体系问题。一方面,在于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散失了最起码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于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法规存在三大直接先天性的重大缺陷: 1、中国牛奶里蛋白质含量标准脱离中国实际情况,一味迎合国外标准,规定得太高,高到比中国平均真正牛奶里蛋白质水平还高。这是因为,中国土地经过五千年的耕种养分缺失,导致草地营养含量和奶牛品质下降。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和西方牛奶本身蛋白质含量就足够,企业不需要额外添加蛋白质来迎合标准。 2、蛋白质检测方法和相关法规存在缺陷,传统蛋白质检测方法是凯式定氮法,这种方法检测蛋白质是间接法,先测总氮含量,根据总氮含量再计算出蛋白质含量,而非直接测定蛋白含量。在奶源紧张遭抢购、原料奶粉暴涨近一倍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厂商就利用这个检测漏洞,加入高含氮量的三聚氰胺,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含量,造成蛋白质检测值虚高,来蒙混过关。只要三聚氰胺含量添加到限量范围内,既不违背国家技术标准,又能节约成本。 3、牛奶生产涉及环节和监管机构复杂繁多,生产奶粉涉及奶牛饲养、中间商收购、乳品厂加工、中间商批发、终端商销售等环节,由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监管,这导致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对整个生产、销售链条全程监督。直到2009年3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近半年后,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对中国来说,一切犯错误的理由都具备的时候,就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是中国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的综合缺陷的爆发点。问题是,为什么西方用凯式定氮法检测蛋白质多年也没有出问题,而在中国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当然,我们会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如蒙牛的牛根生等,在早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往往通过恶劣竞争胜出,道德素质普遍偏低,思想上不能马上转型,与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匹配。加之奶农的科学知识水平低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缺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这场恶劣事件的发生。而由于西方健全的商业法制系统和个人的法律意识,企业不敢冒这个风险添加三聚氰胺。 蛋白质检测方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在三鹿事件后经过反思,2008年9月14日起,检测项目中增加了三聚氰胺,成为乳制品必检项目。这种利用排他法来确保蛋白质含量的措施,虽然堵住了三聚氰胺添加到牛奶中的渠道,却并不能保证其他含氮量高的添加剂被加入。无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我们目的是为了检测蛋白质,而不是为了测三聚氰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无奈之举,如果有未为列入检测范围的高含氮量添加剂出现,依然能骗过凯氏定氮法。 必须指出,从中央层面国家来看,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每次事故后都进行搞运动式的大量投资,而食品安全体系不完善的客观原因造成收效甚微,造成这些投资大量浪费,很多地方上连耗材都用不起。反问我们的专家系统,有没有责任帮国家和社会找到并建立更有效管理宏观经济的方法和勇气? 我们认为,许多事故原因的专家分析都拘泥表层现象,用行政政策取代科学和法制精神,结果治标不治本。目前,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需要反省传统方法和思路,并从思想上转变的创新时刻。食品安全评估应该从宏观控制系统中找到关键控制因素,利用巧实力进行安全质量管理。改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思路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体系,如何建立更开放的专家体系,如何引进更深刻的全新思想概念。否则,中国的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就会形成安全事故越多,投资越大,成本越高,成效越微这样的劳民伤财的恶性循环。 2. 非蛋白氮&mdash 传统蛋白质表征方法的本质缺陷 检测蛋白质含量的传统和现行标准方法依然是凯式定氮法和杜马斯燃烧定氮法,即还原无机氮或单质氮,用还原后无机氮或单质氮元素含量表征氨基酸,并反推蛋白质含量。在没有人往被测物里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等无机氮的前提下,传统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有人就把无机氮加到系统中去,干扰反推法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因为含氮量的提高有助于蛋白质含量反推结果的提高,会导致蛋白质含量的虚高。 1.凯氏定氮仪:这种方法是Mr. Johan Kjeldahl在1883年发明的。凯氏定氮法,即采用化学方法,样品消解后含氮化合物转化成氨气,被吸收后经滴定后,测定出总氮元素含量,后经换算转化成蛋白质含量,由于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凯氏定氮法需要许多不同的校正因子。并且需要使用浓硫酸和较长时间的加热。所以造成了凯氏定氮法只能粗略的测量总蛋白质含量。更致命的缺陷是,测总氮指标后再换算成蛋白指标,造成非蛋白氮会干扰测定的漏洞和机会。 2.杜马斯燃烧定氮法:样品经完全燃烧后转变为氮气,后经测定出的总氮含量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步骤是:燃烧&rarr 还原&rarr 净化&rarr 检测,问题依然在于只测总氮指标后再换算成蛋白指标,非蛋白氮会干扰测定,造成蛋白含量值虚高。 无机氮或单质氮在蛋白质里面是不存在的。只有把他烧完以后,有机物质经氧化还原后才会出现无机氮或单质氮。检测蛋白质这些传统方法如凯氏定氮、杜马斯定氮、都是需将蛋白质里面的有机氮经过还原转化为无机氮或单质氮元素来定量,造成不法商贩只要把无机氮或单质氮加进去以次充好,反正用反推法算出来就变成蛋白质含量了。都是以无机氮或单质氮含量来反推蛋白质含量,并不能分辨氮的来源。 无机氮或单质氮&ne 蛋白质 蛋白质中含有氮,不等价于测出的氮都是蛋白质中的氮。所以,用无机氮或单质氮来表征蛋白质含量是有问题的。只要无机氮或单质氮反推法依然是现行的蛋白质测试标准,就会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系统,利用反推原理,在这个动态系统中,在利益驱使下,不断有人往里面加各种含氮化合物,提高总氮含量,没完没了,防不胜防。 传统蛋白质测定一直采用凯氏定氮法。该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低价氮为氨盐,通过标定氨盐中总氮元素的量进而换算成蛋白质的含量。凯氏定氮主要针对有机氮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核酸、尿素等N3-化合物。检测过程中非蛋白氮同样被消化成氨盐,不能反应真实的蛋白质含量,使检测结果虚高,造成严重的国家食品安全的信用危机。只有真正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真蛋白检测方法才能这个解决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再次出现三聚氰胺或其他非蛋白氮事件。寻找一个真蛋白的测定方法迫在眉睫。 3.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事实上,蛋白质的基本组成结构是多肽,而多肽的基本组成是氨基酸分子,当然组成氨基酸的主要元素为碳、氢、氧、氮等元素。所以,从根本上说,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不是由无机氮或单质氮组成,无机氮或单质氮在蛋白质里面是不存在的。 蛋白质的组成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长链。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20种。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C、H、O、N、S。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凯氏定氮和杜马斯燃烧法都是基于蛋白质的含氮量来计算的。目前,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缺陷,并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0种常见的氨基酸 天冬氨酸 Asparagine 丙氨酸 Alanine 精氨酸 Arginine 天冬酰胺 Aspartate 胱氨酸 Cystine 酪氨酸 Tyrosine 谷氨酰胺 Glutamate 甘氨酸 Glycine 组氨酸 Histidine 异亮氨酸 Isoleucine 亮氨酸 Leucine 赖氨酸 Lysine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蛋氨酸 Methionine 脯氨酸 Proline 丝氨酸 Serine 苏氨酸 Threonine 缬氨酸 Valine 色氨酸 Tryptophan 谷氨酸 Glutamine 4. 回到氨基酸的蛋白质表征方法&mdash 关键控制因素事实证明,凯氏定氮的总氮(无机氮或单质氮),不能作为蛋白质表征的关键因素,继续下去,后患无穷,如果能找到以通过氨基酸为表征的原理测试蛋白质,以这个点为中心,进行宏观控制,这样就从本质上,杜绝了加三聚氰胺的风险。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找到特征氨基酸标示,进行分子级别的身份证明,根据氨基酸的含量反推蛋白质的含量,从源头上,使加任何东西都没有用,包括添加皮革边角料,也都没有用。所以,如果找到一个以氨基酸为基础的方法,以氨基酸标示蛋白质。国家蛋白质检测标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就不会有厂家再去加不需要加的东西,因为以特征氨基酸为表征蛋白质含量的时候,即使添加类似三聚氰胺的无机氮,也起不到提高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这是利国利民的、很有意义的事情。找到这个关键因素进行控制,今后没有人往食品里添加三聚氰胺,因为加了对检测结果也毫无影响。 解决检测漏洞最根本的办法是,检测牛奶中蛋白质的真正含量。为了解决以上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并研发了以特殊氨基酸作为蛋白质表征的iTAGTM的标签技术,iTAGTM的标签技术的核心,是基于用特殊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表征的原理。 iTAGTM的标签技术,直接检测真蛋白质含量,而非总氮含量传统的蛋白测定方法,通过iTAGTM标签技术实现了对真蛋白含量的测定,避免了非蛋白氮添加物、残留物对于测试结果的影响。使得蛋白测定结果更为科学可信。例如三聚氰胺、尿素、皮革水解蛋白等非法添加物不会造成测定结果虚高。 这和国家整体的思路有关系,如果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整体思路,回归到从复杂宏观系统找到并建立关键控制因素,如果以氨基酸为标示蛋白质的方法得到推广普及,从而今后没人有必要向牛奶中加非蛋白氮的物质,中国人民今后就不会受到三聚氰胺的困扰。用特殊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表征,这是我们研发iTAGTM的标签技术的理念。 5. 真蛋白质测定技术从根本解决三聚氰胺皮革奶的问题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不是由无机氮或单质氮组成的。iTAGTM标签技术是直接测量法,用氨基酸表征蛋白质,根据氨基酸含量反推蛋白质含量,非常精确。目前,iTAGTM标签技术非常成熟,与传统方法有本质的区别。目前凯氏定氮法和杜马斯燃烧定氮法都无法排除非蛋白氮的干扰,无法直接测定真实蛋白质含量。iTAGTM标签技术彻底超越了用无机氮或单质氮表征蛋白质含量,即凯式定氮法所出现的问题。 如果在中国采用这种欧美非常流行的方法检测真蛋白质,就不会出现以前企业为提高总氮含量,而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或皮革奶的问题,因为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只是提高假蛋白的含量,不会提高真蛋白质数据值。如果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中检测蛋白质时,以氨基酸为标示的方法得到推广普及,中国人民就不会受到三聚氰胺皮革奶等的困扰。 CEM特殊配方的蛋白质标签技术iTAGTM标签技术,基于传统AOAC、AACC方法 Method 46-14B的技术突破,试剂经改性优化后具备更高的目标性和抗干扰能力,可直接区分及测量蛋白质含量(而非总氮元素),不受样品中过量含氮物质添加或被含氮物质污染所造成的结果失真的影响。iTAGTM 标签技术,直接标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该技术优化了目标性和针对性,几乎没有干扰物质,因此结果更精确,重复性和再现性更好,优于并超越了传统标准的结果。绿色iTAGTM标签技术,直接准确检测真实蛋白质含量,不受非蛋白氮干扰,安全性更高、目标性更强、所以准确性更好。iTAGTM标签技术快速、安全、环保! iTAGTM 标签技术结合生物与食品技术,进行快速精确的蛋白质测定,可在2min得到准确的结果,精确度达到0.01%。当添加小麦面筋蛋白时不会产生蛋白质测量错误结果,加入三聚氰胺时也不会产生错误结果; iTAGTM标签技术解决了凯氏定氮检测缺陷,即非蛋白氮干扰,区别蛋白质与非蛋白氮的意义在于可以获得精确的蛋白质含量。这对需要进行准确蛋白质检测的行业如食品、饲料和蛋白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iTAGTM 标签技术覆盖AOAC 967.12 ,适合分析:乳品(成品或半成品)蛋白、巧克力饮料、脱脂奶及冰激淋等。 另外,iTAGTM 标签技术也符合美国联邦法规(CFR)Title 47。iTAGTM 标签技术可用于所有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如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种子、坚果等。适合分析:谷粒、油籽、豆类、饲料(包括草料)、动物制品、乳制品等。 iTAGTM技术与凯氏法结果平行性对比 iTAGTM技术与凯氏法测试结果对比 Milk Run Sprint Kjeldahl 1 3.13 3.15 2 3.12 3.16 3 3.12 3.13 4 3.12 3.17 5 3.12 3.12 6 3.13 3.18 7 3.12 3.138 3.12 3.16 Average3.12 3.12 Std dev 0.005 0.017 % RSD 0.1% 0.5% Milk (Sample spiked with 0.3g melamine/100 g) RunSprint Kjeldahl 1 3.12 4.53 2 3.13 4.44 3 3.12 4.37 4 3.12 4.40 5 3.14 4.44 6 3.12 4.32 7 3.12 4.41 8 3.13 4.35 Average 3.14
  • 小脑缺失也能健康活到24岁?
    小脑缺失也能健康活到24岁?早在2014年,几个中国医生就发现了一名24岁的年轻女性,居然没有小脑。在脑部CT显影下,发现大脑的一部分区域完全空白,没有任何神经组织。更令这些医生惊奇的是,这个年轻女性居然活到了24岁,似乎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个女子则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从小到大她都没有觉得有任何异样。这样再次说明了,我们对于大脑的可塑性的认识还非常浅陋。这个案例发表在《Brain》上面。在2014年的时候,这个女子常常抱怨她觉得恶心,有时候还犯困。她母亲她带到了山东省的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们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按照惯例,医生们进行了全身的CAT扫描检查。让医生们惊讶的是,该女子的小脑区域完全空白。小脑本应该是控制身体的运动平衡,以及动作学习以及一部分的语言学习功能,小脑占到整个大脑约10%的质量。据该女子的母亲回忆,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女儿的状况,也没有体会到女儿成长中遭受的苦难。该女子直到七岁大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行走,而且说话也不如同龄的孩子。除此之外,其他都正常。该女子现在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女,女儿健康,而且她的父母都没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研究人员们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全球发现的案例非常少,一只手都数的过来。而且同样状况的案例中,患者大多数都死掉了。他们将这种情况命名为“原发性小脑发育不全”,患者大多数没有挺过青少年期。即便是成年期发现该病例的,往往都是在尸检时候才发现的。该女子可以说是幸运的,当然也是不幸的。现在她虽然并没有什么大的健康问题,只是语言不很流利,走路不很稳,但是显然她的大脑适应了没有小脑的日子。她的大脑的其他区域可能部分弥补了本来应该由小脑承担的任务。在2007年甚至发现还有个人大脑缺失了90%,但是过着还算正常的生活。医生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人类的大脑,了解这些大脑是如何适应这些本应该是致命的脑部发育不全状况。
  • 保健酒行业标准缺失
    1月30日讯 近日,五粮液黄金酒公司对外高调发布消息宣称,将斥资2亿元在宜宾扩建巨型的酒窖,预计黄金酒的产能将扩大到1.2万吨/年,规模创全球之最。消息甫出,保健酒再次聚焦业界眼球。而在稍早些时候,正忙于在全国范围内招商铺市场的茅台白金酒亦砸出3亿元做市场推广。   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保健酒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新秀来势凶猛,另一方面劲酒、椰岛鹿龟酒等老牌保健酒亦稳步前行。保健酒行业似已呈现群雄逐鹿之势,但是,这个正在兴起的行业仍难以摆脱“成长的烦恼”。   规模瓶颈   近几年,从传统的白酒品牌下衍生的黄金酒、白金酒,到专业的劲酒、椰岛鹿龟酒等,保健酒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在采访中,企业不约而同地与记者谈起了保健酒行业的规模问题。   “从白酒巨头先后挺进保健酒领域,到一些有实力的中药厂纷纷宣布加盟保健酒市场,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保健酒市场前景可期。遗憾的是,保健酒发展至今,市场容量仅有100多亿元,仅仅是白酒市场的1/50,规模有限、身份尴尬。”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保健酒老牌企业劲牌有限公司的市场部总经理李清安亦向记者坦陈,与白酒5000亿元左右的市场来说,保健酒整体规模依然相对偏小。   国内保健酒市场研究人士、利剑营销机构总裁李延龙亦认为,在中国的酒文化和注重滋补的条件下,茅台、五粮液先后推出了多款保健酒,但真正能够做到全国市场的几乎没有,而椰岛鹿龟酒、张裕三鞭酒等老牌保健酒亦颓势不改,同样令人堪忧。   目前保健酒品牌小、多、杂的现状严重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力度。产业规模要做大、做强,考验着企业品牌的能力和智慧。“其实,保健酒规模难以做大,关键是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李清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个产业要想良性发展,一家独大的格局恐难胜任,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将保健酒业推入快车道。   模式之争   对于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保健酒营销模式,业内一直声音不断。   “未来保健酒业将是以模式论英雄的时代。”李延龙一针见血地指出,保健酒的营销模式没有先例可循,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广告推广策略,短期来讲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长远看,不利于培育消费者,品牌也难以建立。最令人忧心的是,它很容易陷入把“文化背景”与酒捆绑在一起,产品诉求千篇一律、促销软弱无力的误区。   记者发现,黄金酒主打礼品市场,“送长辈,黄金酒”,希望通过广告轰炸来攻城略地。令人玩味的是,白金酒推出“送礼升级,今年流行白金酒”,可结果战绩都不理想。而反观以餐饮模式取胜的劲酒,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8亿元。   对此,在保健酒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李清安谦虚地对记者说,其实劲酒的餐饮模式也还在探索。保健酒营销,不同的品牌,市场定位不同,所选取的营销模式也不一样。劲酒采取的是线下植根于社区和终端,从保健常识培训到引导消费者接受保健酒,再到形成饮保健酒的习惯 线上则是在央视和各地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形成消费文化。“总之,无论什么模式,培育消费者、树立品牌,始终是获取市场的不二法则。”   “对于白酒巨头的高歌猛进,我们充满期待。”李清安认为,这正说明了我国保健酒市场前景可期,黄金酒借助五粮液的品牌分羹保健酒市场,不过,这种礼品消费模式是否会走得远,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近几年,黄金酒、白金酒一直变着花样进行贴身肉搏,劲酒、古岭神酒等老牌保健酒也是推陈出新,营销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会议营销值得关注。”李延龙说,它比广告更直接地接触消费者,体验感更强。尽管椰岛鹿龟酒用会议营销推广保健酒的尝试最终失败,但问题不在模式上,而是体制的原因。   对此,他开出了“四味药”。一是要破局。即纵向做营销,横向做策划,根据企业的实际,量体裁衣。其次要乘势。乘文化大势,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潜心研究消费者心理。三是要转邪。从产品入手做策划,聚焦产品特性,去除跟风从众的陋习。四是要立正。做行业的正气表率,实事求是。   标准缺失   “制约我国保健酒行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是保健酒行业标准的缺失。”专家认为,当前市场上的保健酒琳琅满目,稍加入一些药材就成了保健酒,甚至有的产品连正式的批号都没有就上了柜台,而在标准管理上,国家参照的是白酒的标准,保健酒没有自己的标准。   近年来,在经历了生产工艺变革之后,保健酒标准再次被提上桌面。李清安认为,提高行业标准,企业责无旁贷。“以消费者为中心,按做药的标准生产保健酒。劲酒一直这么说,也一直在这么做。”   “做产品,更是做标准。”李清安解释说,劲酒首倡中药现代化在保健酒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与多家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工业微生物等技术领域开展了持续的研究。保健酒生产基地按照国际食品安全认证的HACCP硬件要求,全面贯彻实施GMP管理规范,实现产品自动化无菌灌装。通过从源头到成品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严格管控,保证了产品的专业品质。   实际上,从培育消费者群、做强做大品牌的角度来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很多保健酒企业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销量,而忽视了标准化建设。   “如今,保健酒行业鱼龙混杂,规范行业标准迫在眉睫。”李延龙分析指出,业内的领军企业应主动和有关部门沟通,协助制定行业标准保护自身利益,规范行业。
  • 汽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专家热议 标准缺失是主因
    标准缺失,车内空气何时澄清?   国内多个知名品牌的汽车中强致癌物多环芳烃超标。近日媒体曝光的这一新闻,让多环芳烃这一专业名词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多环芳烃具有高污染性,是煤、石油、木材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碳氢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   “它本身具有高致癌性。”张金良介绍说,大气中的多环芳烃一般通过呼吸和身体接触两种方式进入人体,一旦进入有可能破坏体内的一些遗传物质,损坏细胞结构,受损的细胞因无法修复或可引发癌症。   那么,车内多环芳烃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年新成立的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主任宋广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车内多环芳烃的来源比较复杂,“比如汽车的配件(坐垫、座椅套)、车内饰(门内护板)以及生产车时使用的油漆、稀释剂、粘合用的胶水,甚至一些劣质的香水、空气净化剂等,都可能含有(多环芳烃)”。   但在此前,人们对于车内环境质量的污染问题关注并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台限制车内多环芳烃标准的相关法律法规。   2012年3月1日,历时8年,《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终于从草案正式走向执行程序,这是我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相关标准,但高致癌物多环芳烃并未涉及其中。   《指南》编制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葛蕴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消费者检测车内空气质量主要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但事实上,室内空气情况与车内有很大的不同,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直接照搬室内,肯定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没有相关标准,车内空气质量的好坏无从说起,遇到纠纷时,没有判断依据。《指南》的推出,可使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更符合实际情况。”   葛蕴珊表示,当初制定标准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污染物必须是在车内空气中检测到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体是有害的 在车辆的内饰材料、粘结剂和密封材料等中存在的物质。《指南》规定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乙醛等8种高度污染物的浓度限制标准。高致癌物多环芳烃并未涉及是因为“它本身的来源很难测定,对检测环境也有严格要求”。   “在我们前期的测试中,并未检测到多环芳烃,而内饰材料中即使存在多环芳烃,由于自身高沸点的特性,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可能挥发到空气中去。”葛蕴珊说,只有当材料变成了碎末分散在空气中,才可能会吸附一些多环芳烃,这种空气被人吸入后会产生危害,但“在正常的驾驶环境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状况”。   《指南》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汽车厂商的车内装饰质量、加工制造工艺等。但随着执行的深入,很多业内人士指出,《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缺乏强制性和监管性,导致很多厂家在执行上很难落实。   “大型的品牌车厂下面都有很多供货商,而且越是下游变动性越大,很难监管。”某4S店工作人员说,下游供货商完全以成本预算为主,对于产品质量并不是很关注。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他强烈建议应尽快将《指南》中的标准从“推荐性”上升成“强制性”。   对此,葛蕴珊指出,推荐性还是强制性是根据标准的性质制定的,而且现在《指南》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斟酌的地方,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当是努力的方向,但不可操之过急。   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强制性实施标准,将有90%的车无法出厂。但葛蕴珊说,目前国内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出厂质量检测,一般都是厂家自行检查、自我送检,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判断。“《指南》制定时,很多厂家也参与其中,只要有所重视,进行技术升级达到这个(标准)并不难,成本我们也做过预算,并不是很高。”   但一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很多汽车厂家在技术上很难同时满足8项标准。“车内很多材料中本身就带有污染物,比如多环芳烃,但就目前市场来看,环保型可替代的材料太少。”   “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目前最关键的是细化相关汽车内饰件和内饰材料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宋广生建议,有关部门应参考国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汽车内饰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同时对于严重污染车内环境、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汽车内饰材料制定淘汰和限制使用名录,供汽车整车厂和汽车内饰件生产厂家参考。   宋广生认为,从源头上解决材料问题应是汽车生产企业将来重点考虑的方向。检测中心已发布举措,在全国征集安全环保汽车内饰材料,重点征集可以代替传统汽车内饰材料的新型材料,征集来的样品将由检测中心免费进行测试。
  • 标准缺失 儿童玩具涂层安全需警惕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最近宣布了一项暂行政策,关于部件测试和证书在儿童产品及其它消费品中涂层的铅含量限值为0.009% (90ppm)和儿童产品非涂层的铅含量限值为0.03% (300ppm)。   此前,因涂层铅含量超标,中国产玩具、服装、饰品等被美国CPSC多次召回,2010年1月26日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Blip玩具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Nature Wonders HD花马玩偶实施自愿性召回。召回原因为,该花马表面油漆的铅含量超标,违反了美国联邦含铅涂料标准。2009年10月6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与Daiso(加利福尼亚)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对中国产木制玩具、中国产儿童玩具、钱包和笔袋实施自愿性召回。召回原因为,笔袋或钱包上的拉链和平衡玩具表面涂料的铅含量超标,违反了美国联邦含铅涂料标准 充气棒球棒的DEH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含量超标,违反了美国联邦邻苯二甲酸酯限量标准。7、8月份中国产玩具产品也曾多次遭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召回,9月份召回次数有所减少,但10月份目前已有两宗,这也继续给出口企业的质量管控敲响警钟。   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对产品质量特别是儿童用品的标准十分严格,除了CPSC,加拿大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儿童玩具表面涂层含有特定重金属的通知规定,如果儿童玩具、装备及供儿童学习玩乐的其它产品的表面涂料中含有总铅、特定可迁移的重金属及汞化合物,则禁止在加拿大宣传、进口或销售。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国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国内市场儿童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来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呢?   临近春节,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走亲拜友,如果家中有小朋友的,可能会收到很多玩具、儿童用品等。细心的家长不妨留意一下,这些产品上可有质量标准认证、完整的警示标签、追踪标签等?恐怕大多数产品都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排除某些无良商家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即使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也很少将这些消费者本应知晓的信息标注在产品上。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内对于儿童产品没有像CPSC的规定一样严格的标准,或者即使有标准,其限制也不够严格。因此造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儿童玩具质量安全性良莠不齐,家长选购玩具时对其安全性不能完全信任的现状。   含重金属的涂料做涂层以提高部件的亮度和美观度,但高浓度的重金属铬对人体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易引起皮炎、湿疹、气管炎和鼻炎,并有致癌作用。尤其是儿童玩具产品,对自我保护不强,器官幼嫩的儿童伤害更加严重。笔者在搜集国内市场儿童玩具涂层检测结果时发现,这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只有2009年7月,北京3种儿童玩具涂层涂料不合格下架,其中,广东飞轮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商经销的乐豹爵士鼓,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下架等寥寥几条报道。与外销玩具频频被召回相比,国内市场玩具涂层不合格的报道如此之少,是因为国内市场的儿童玩具比欧美国家更加安全吗?笔者认为,恐怕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检测标准不够严格,检测力度不够大所致。这样的对比,不仅不能让人放心,反而使家长们更为担忧。   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新的一年,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儿童玩具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明确产品标识,让孩子们每天相伴的玩具不仅是新奇有趣的,更是安全的,希望食品、玩具损害儿童健康的新闻不在见诸报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事实上,随着涂料技术的进步,制品表面涂层正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在涂料企业和国家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儿童产品消费环境!
  • 家用净水设备标准严重缺失 市场须净化
    你听过DIY水设备吗?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自己动手”。因此,DIY水设备就是“自制纯净水设备”。   大年三十,北京市和平西街天丰利商场门口,冷风中,已经在这里10天的小王还在演示这种设备:用两个玻璃烧杯分别从两个塑料桶中取出半杯水,然后在水中插入一个导电的仪器,一分钟后,一个烧杯中的水出现了浑浊,水面还漂浮着一层绿色异物。   “有铁锈的就是我们平常饮用的自来水,没有变化的就是经过我们设备净化过的水。”小王吆喝着:“只要你把这些外观像冰箱一样的设备买回家,足不出户,即可DIY出自己期待的矿泉水。”   “给自来水‘设局’,煞有介事地通过所谓的现场实验,得出‘自来水本身就是不干净的饮用水’结论,这是目前一些家用净水设备生产商促销惯用的手段。”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董毅这样批评道。他介绍,受航天工业水循环利用启发诞生的家用净水设备行业,近几年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产生了像美的、浙江沁园等一些规模化企业。它的核心技术不外乎活性炭吸附和膜分离两种。2008年浙江沁园还有一项这方面的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如今应用最多的膜分离技术又分为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像技术水平较高的反渗透设备,家庭用的价格应该在3000元~6000元之间。   但对于这样的专业技术,一般的消费者并不知情。比如反渗透技术就像筛子一样,能把水中所有的杂质和矿物质,不管好坏全部除去。还有,对于一些厂家宣传的木鱼石保健、麦饭石矿化功能矿泉水设备,董毅说,其实就是在水处理机中事先加入一些矿物质。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家利用人们日益追求健康生活的心理, 通过夸大自来水二次污染物危害程度,来达到促销家用净水设备的目的。而真实的情况是,自来水是有标准的,是安全的。”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一位专家介绍,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饮用水卫生与安全的4大类指标,即微生物学指标、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放射性指标。对饮用水中的病原体、致病微生物数及消毒用水中余氯含量,对包括砷、硒、汞在内的15项化学物质指标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甚至对影响水的外观、色、味的一些元素都规定了最高允许限值。如对硫酸盐的限值,规定每升不超过250毫克。   但由于管道陈旧生锈、蓄水池常年不消毒、工业废水中的化学污染等客观因素,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存过程中确实又容易受到二次污染,于是,一些商家就宣称开发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家庭用净化水质设备,并利用健康讲座、现场演示、免费试用等手段,销售这些设备,并推销“DIY”概念。   因为健康讲座的诱惑,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的程大妈购买了某品牌家用净水设备。商家介绍,打开这种设备的不同开关,代表了不同水质的净化水,有的适合洗脸,有的适合饮用。但还没使用半年,产品就出现了质量问题,再去找商家已杳无音信,1000元的设备成了一堆垃圾。   据了解,有些厂商生产的净水设备却没有净化装置,只相当于一个加热器 还有些厂商生产的滤芯原料劣质,设备外壳使用的塑料很不环保,在水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更有甚者,一些厂家的产品本身就是三无产品。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一位专家认为,造成目前市场上这些产品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个产业起步时间较短,规模以上的品牌企业较少,加之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设备“加工的自来水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不容易出事,因此,多元的消费市场还是给予了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   “但不容易出事并不意味着没事。”这位专家坦言,如果任凭营销员“忽悠”, 干扰市场,混淆消费者“视听”,不及时规范这个产业,给自来水“正名”,那么,家用净水设备市场就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其实,辨别这些设备的多功能真实性并不难,只需要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就足够了。” 董毅建议,净化家用净水设备市场,一要靠政府有效监管,二要靠行业规范,三要靠消费者自身明鉴,比如,三方形成合力,加大对饮用水标准的宣传 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制定相关的标准等来真正提高家用净水设备。
  • 常州毒地事件续:标准缺失明显 检测设备落后
    常州外国语学校以及马路对面的化工污染地。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连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疑似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常外周边“毒地”在修复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和监管不力,发生了“二次污染”。  据了解,常外周边“毒地”原是化工厂,因工厂有污染气味太大,遭到周围居民投诉,政府下令搬迁。2011年6月前,位于该地的原常隆化工等企业已完成搬迁。  不过,污染企业搬离,“毒”却留了下来。2011年3月至5月,受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委托,原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常隆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较重,用于商业开发的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2012年3月批复的《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新北校区新建工程》环评报告,也提到了相邻地块是“毒地”,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常州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修复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没有如期完工。据了解,常州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而作为相关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常州市环科院原本预设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复,但由于接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水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修复没有明确时间,相关部门并未就这一变化做相应预案。  第二,没有按方案操作。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黑牡丹公司项目负责人李飞承认,他们并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  浙江大学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尧一骏分析,在常外周边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中,无论是原计划将污染土壤挖出移走的异位修复技术,还是后来直接在污染场地进行土壤覆盖的原位修复技术,只要操作规范,并且经过专业的评估和验收,技术层面都是可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  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该地块在修复中,没有使用大棚全覆盖来隔绝翻出污染土壤释放出的污染物,这是非常不规范的。同时,污染修复没有完成,常州外国语学校就已搬过来,显然不合程序。未加封闭的土壤修复现场,显然会对学校人员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在常州“毒地”事件中,“二次污染”检测标准缺失问题表现尤为明显。“老百姓反映有异味,去现场检测结果却是达标的。”新北区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表示,如果把老百姓的人体感知度比作“民标”,他认为国标与“民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该局长称,目前国内的检测手段与国际先进检测手段有差距,基层的检测力量更是跟不上,检测设备落后。化工企业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太多,很多的确都不在国家标准检测范围之内。  常州市新北区环境监测站站长王淑媛也表达了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无奈”。她说,发现问题只能依靠现有标准来评价,没有标准的问题或现象则无法给出评价。  全国多地存化工污染地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城区规划调整,不少城市老化工厂搬迁新址,留下不少废弃“毒地”。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披露,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化工、矿业、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弃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块之一。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发生曾参与主笔《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称,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类型来划分,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土地大致可以分为:来自钢铁冶炼企业、尾矿的重金属污染场地 来自农药等化工企业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 以有机污染为主的石油、化工、焦化等污染场地 电子废弃物污染场地。总体上化工企业有毒有害的物质要多一些。  浙江大学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尧一骏表示,来自毒地的气态污染物,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产生急性健康风险。而在更多情况下,会由于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污染中产生慢性健康影响,这意味着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恶性疾病。  据悉,目前,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还没有一部法律,相关的工作也很分散。专家们建议,应尽快出台避免对周边环境“二次污染”的相关措施,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应尽快实施。  李发生表示,修复一吨污染的土比处理一吨污染的水,价格可能要高出上千倍。受地方财力的影响,有些地方只能量入为出地控制污染土地的环境风险。建立费用合理分担的多方筹资机制,解决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问题,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政策机制。
  • 药用原料金银花普遍农残超标 产销链检测缺失
    “谁家种金银花不打农药?”   6月29日正午,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的田间,65岁的村民王得贵一边向田里的金银花喷洒农药,一边反问记者。强烈的阳光迅速将农药蒸腾出刺激的气味,王得贵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揉揉被熏的通红的双眼。   位于沂蒙山区的平邑县是我国著名的金银花产地,种植金银花的历史已超过200年。2007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中国金银花之乡”。目前,平邑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65万亩,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   像王得贵这样的金银花种植散户在平邑可谓比比皆是,他们站在整个平邑金银花经济链条的源头,从他们手中收获的金银花再通过多级中间商转手之后,然后供给几乎全国的中药材企业,其中更是包括广药集团、哈药集团、同仁堂、南京金陵药业、三精制药、加多宝等大型企业。   时代周报记者近日深入平邑田间调查发现,平邑县金银花种植中存在普遍滥用化学农药的现象,而且,在金银花生产、收购、转销、加工、制成成品的整个链条中根本不存在农残检测。   常年违规使用高效化学农药   王得贵喷洒的农药是一种叫做金丝冠的百草枯除草剂,记者查阅玻璃瓶上的标示,发现并没有成分说明,瓶体上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注着“高毒,没有特效解毒药,误用后病症漫长痛苦,危及生命”。   虽然药瓶的标签上明令要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但像其他花农一样,王得贵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中午打除草的,阳光越强烈越好,下午4点钟之后,还要打除虫的。”王得贵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着自己当天的安排。   王得贵的花田一共有1.2亩,可以产近200斤干金银花。根据花开的时间不同,金银花采摘分为几轮,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中秋节之前,现在,金银花已经采摘过一次。“这段时间是虫最多的时候,种和采期间,都要不停地喷药。”王得贵对记者介绍。   王得贵接下来要打的农药叫做氧乐果,“主要用于消灭吃金银花蕊的青虫”。氧乐果又称氧化乐果,是一种危险的高毒农药,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令对其限制使用。   记者走访流峪镇多个花田发现,使用化学农药在当地是一个普遍现象,农户主要在流峪镇上几个种子站购买农药。   “农民一般不知道用什么药,他来说有什么虫,我们就给他推荐药。”种子站老板刘彩霞站在摆满了各种农药瓶的柜台前对记者说道。根据刘彩霞的介绍,金银花的虫害种类繁多,有吃叶子的、有吃花的、有吃根的,不同的虫要用不同的药来消灭。   记者采访期间,正好有一位花农前来购买农药,刘彩霞推荐了几种毒性不高的农药,但由于价钱较贵,遭到花农的拒绝。于是,刘彩霞从柜台底下拿出一瓶价格较低的农药,记者发现这瓶名为异硫磷的农药,是一种高毒农药,国家规定只能用于拌种,而不能用于果树、中药材种植。   “现在虫子都有耐药性了,中毒的药效果不好,价格贵,花农一般会选高毒的药。”刘彩霞对记者解释道。   就算国家有硬性的用药规范,但实际情况下,成本和效果是花农选择的农药的首要指标,“由于长期用药,虫子越来越难打死,打一次药,最多只能管四五天,在采摘期间要不停的打。”刘彩霞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记者随后走访了平邑主要几个种植金银花的田地发现,常年违规使用高效化学农药绝非流峪镇一地,包括郑城镇、铜石镇等几个金银花主要产区滥用化学农药的现在十分普遍。   在郑城镇,记者发现村民在种植金银花的田地里兼种花生,给花生的农药和给金银花打的农药往往交叉来打,由于间距很小,农药之间很容易产生混合,“农药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中毒变高毒、高毒变剧毒。”一位农药专家对记者说道。   对此乱象,平邑县金银花果茶管理办公室主任付晓却表示乐观,据他介绍,现在花农很少使用高毒农药,而且已经在推广采用烟熏或者驱赶等物理方式治虫,但记者在走访了几乎平邑所有金银花主产地之后,没有发现任何一块金银花田使用杀虫灯和熏烟法,大多数花农甚至对物理治虫“听都没听说过。”   GAP种植基地形同虚设   GAP是指“良好农业规范”,旨在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产品的绿色和质量,设立金银花GAP种植基地,一直被平邑县政府视为管理金银花质量的重要措施。   沿着平邑县金银花种植带探访,记者发现竖立着GAP标牌的基地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基地却大多达不到GAP的标准。   记者在流峪镇流峪村阿曼达GAP金银花基地发现,所谓的基地根本是形同虚设。阿曼达是平邑本土的药材企业,主要给大型药企提供金银花原料。“我们这一片都是阿曼达的基地,”流峪村村民陈顺才向记者比划着说。   但是记者深入询问却发现,流峪村在种植金银花是完全没有按照GAP的标准,滥用农药的情况屡见不鲜。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平时根本没有阿曼达的人员到村里来,也没有人过来检查是否使用违规的农药,而且农户在卖金银花时,也是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并不一定卖给阿曼达。“阿曼达只是立了块牌子在村口。”陈顺才笑着说。   据了解,平邑县通过GAP认证的金银花基地只有3处,而绝大多数挂着 GAP牌子都是“滥竽充数”。而就算是真的GAP认证的基地也是“名大于实”。   三精制药早在2007年就在平邑郑城镇建立了1.2万亩的GAP基地,作为平邑第一个被认证的GAP基地,当年让三精药业在股市上火了一把,但记者在当地寻找三精药业的基地时却陷入了迷失。   记者在询问了多名当地人,对方却均表示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而包括平邑县农业局的相关人员也对三精制药基地具体位置语嫣不详。   “很多药企直接建立的GAP基地只是一个幌子,宣传很大,实际可能很小,甚至不存在,”加多宝金银花种基地的工作人员陶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据记者了解,加多宝的基地分别位于郑城镇和铜石镇,两者加起来只有2000多亩,而据陶伟介绍,像加多宝这样规模的基地在平邑已经算大的了。   “像哈药、广药、同仁堂都说在平邑有GAP基地,但实际上这些药企主要还是在收购商中采购原料。”一位谙熟金银花采购环节的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产购销从未进行农残检测   记者在深入调查逐渐理清金银花的整个经济链条之后发现,在金银花种植、加工、采购、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作为原料最后使用方的药企根本没有进行过农残检测。   金银花从收获到最后作为制成品进入市场要经过以下多次转手。   首先,由小的收购商贩到各个乡镇收购农民手中的金银花,这一环节,主要是看品相。“主要是看颜色,有经验的商贩一看颜色就知道好不好。”从事金银花收购多年的商贩刘长河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小商贩再将收购的金银花放到交易市场上卖给大的收购商。在流峪镇、郑城镇、铜石镇等金银花主产地,均建有大型的金银花交易市场,市场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按照古老的传统分时开放。“在交易时,会有工商局的人来查是否掺杂山银花和外地金银花,但一般用眼睛观察,不会进行检测。”刘长河介绍道。   然后,大的收购商将货物供给各种药企。“药企的人根本不会去田间收货,我们收了货之后再发给药企,药企再做检测。”作为大收购商的代表,45岁的林淮义一直给广药集团供货,每年供货量有2000多吨,据他介绍,广药每年在平邑收购1万多吨的金银花,主要用于生产王老吉凉茶和相关药材。   除了给广药集团供货,他还给太极药业、湖北的午时药业供货,规模也是上千吨。据他介绍,这些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熟悉的供货商,供货商之间竞争激烈,相互提防,新的供货商如果没有经济实力很难打进渠道。   而据记者多方了解,加多宝每年在平邑收购近4000吨的金银花用于生产凉茶,主要的供货商有6家,其中铜石镇的奥东药业为主要供货商。而哈药、三精制药、南京药业等大型药企均采用这种方式收购金银花。   药企对于货物的检测只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检测是否掺杂山银花,二是检测药性,也就是金银花种木犀草苷和绿原酸的含量,而为了杜绝花农使用硫磺熏干金银花,现在还会检测重金属含量。   “企业很难在链条的末尾检测农残,”陶伟对时代周报说道,“事实上,农残最好的监控点是在种植环节,光靠企业检测难于有控制效果。”   根据平邑县政府规划的资料显示,政府方面力图建立的金银花模式是“企业—基地—花农”的模式,而现在的模式却是“企业—大供应商—小商贩—花农”。   据了解,这些大型药企多数不会到田间去,驻扎在这边的大部分是采购人员,有些药企甚至连采购人员都没有,供货商和药企在网上进行投标,然后由供货商发货给药企,药企对货物进行检测,合格即要,不合格就退货。   “光靠企业监管并不现实,”王婧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从来没有检测过农残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对于金银花来说,我国根本就没一个农残超标的标准。”   金银花农残标准缺失   据了解,金银花按照卫生部之前一个条例的分类方法,属于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产品,农药残留理应符合食品和药品的双重标准。目前食品上的农残标准是2012年11月16日GB2763-2012,但是这个食品农残标准上没有涉及任何中药材的农残问题。   目前,在药材领域,我国中药材都是以中国药典为准。但中国药典就只是对黄芪、甘草两种中药材上三种农药,滴滴涕、六六六、五氯硝基苯有最大残留量的规定,而且这些药材标准还是整合了之前几个食品上农残标准制定的。   “最近农残问题比较敏感。”平邑县宣传部长宋继先对记者说道,而宣传部和农业局相关人员对记者承认目前平邑县并没有可以提供农残检测的机构,但是“正在进行筹建,相关金银花标准也在制定当中。”   而化学农药的双刃剑已经开始危害种植源头,王得贵在采访时一再抱怨身体变差,“村子里好几个老花农得癌症死去了,是不是农药惹的祸?”他问道。   (文中部分采访人名为化名)
  • 十四家知名服装品牌深陷污染门暴露我国排污标准缺失
    记者近日在由搜狐绿色举办的研讨会上了解到,包括阿迪达斯、耐克、美特斯邦威、李宁等14家中外服装名品,被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一份《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推至涉嫌污染的漩涡百口难辩。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服装生产过程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缺乏明确规定。标准的缺失,使我国企业在自己认为无责的情况下,被绿色和平组织认定已构成严重污染。   绿色和平称14家服装品牌涉污   绿色和平在经过实地调查取样,并将样本分别送至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绿色和平研究实验室、荷兰一家独立环境分析实验室进行检测后,于7月13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称14家全球服装品牌目前都未能有效解决其供应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两家供应商分别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报告称,这两家供应商分别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水体排放了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他们在两家工厂废水样本中均发现有烷基酚,包括壬基酚(NP),从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废水样本中还发现全氟化合物,尤其是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胺(PFOA)。   成立于1979年的雅戈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垂直产业链综合纺织公司,具有世界级的纺织品生产、服装制造和零售能力。该公司地处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宁波市,与上海毗邻。而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国泰染整公司,也是一家业内知名的公司。两家公司为包括14家知名服装品牌在内的服装企业提供原材料,也是目前最大的两大供应商。   因此,绿色和平的报告,对于整个中国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据了解,在全球生产的化合物中,约有25%是用于纺织行业。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湿法处理"工艺,包括染色、清洗、印花和织物整理,会产生大量包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只要废水中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即使含量较小,也不可能通过污水处理厂完全清除。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影响人体内荷尔蒙的含量 或直接刺激、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标准不一致使各有道理   据记者调查,报告出来后,两家肇事供应商均否认排污。国泰染整称绿色和平样本选取有漏洞。中山市环保局三角镇分局有关负责人称,今年6月底,广东省环保厅联合中山市环保局对国泰染整的环保处理设施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未发现该公司污水处理出现异常情况。他们称,经过处理后,该公司排出的废水水质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能够满足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李宁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小岩表示,国泰染整只是李宁针织面料供应商之一,它们由当地环保检测站出具了检测报告,排放合格。   雅戈尔称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雅戈尔聘请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排污做过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正常"。根据雅戈尔纺织城的官方声明,他们对上游染化料的标准参照欧洲Oeko-Tex 100,同时还用到美国的AAFA RSL限制物质清单以及欧洲REACH法规。阿迪达斯则辩解称:其在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做的只是服装的剪裁和缝纫环节。耐克公司也回应称:它在雅戈尔纺织城的供应商工厂只做剪裁、缝制工序,并不包括化学品使用。Bauer Hockey,Converse,Cortefiel,H&M和Puma等品牌也表示其服装没有在雅戈尔纺织工业城进行湿法处理。   对这些说法,绿色和平李一方却说,雅戈尔虽聘请另一家检测机构即通标公司(SGS)做检测。但SGS检测报告显示,其测出的污染物PFOA值每升0.36毫克,这一数字还要大于绿色和平报告中的每升0.13至0.14毫克,雅戈尔对此没有明确说明。重要的是,该检测机构没有检测出PFOS和NP。未检出的原因,以NP值为例,SGS检测的最低极限值为每升0.5毫克,即在此数量之上才会检测出水中NP浓度 而绿色和平的最低极限值是每升14微克。   有专家分析说,“国泰染整排污合格”用的是广东省的标准。而雅戈尔虽聘请SGS做检测,其检测NP、PFOS的标准,比绿色和平的标准低很多。雅戈尔虽参照欧洲Oeko-Tex 100标准。但是,Oeko-Tex 100是针对产品的认证,而并非针对生产过程和排放标准。纺织品生产的过程中会使用到洗水工序,它会将有毒有害物质从纺织品上清洗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则有可能会进入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水。并且,Oeko-Tex 100并非会对纺织品做全部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此次绿色和平发现的PFOS和PFOA是在去年刚刚被列入Oeko-Tex 100的检测项目,目前Oeko-Tex 100仅会针对有防水和防油图层的纺织品进行检测。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正是因为标准的不一,使得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之所以符合广东省标准,被称为合格,污染因素最严重的PFOS和NP未被检测出,说明我们的标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事实上,我国至今对于服装生产过程的排污没有制定比较严格的统一的标准。   专家认为应尽快制订我国排污标准   在搜狐绿色研讨会上,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的丁琼介绍说,我国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绿色和平报告中提到的PFOS,是2010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的9种新增污染物之一。他们的检测标准已符合公约的要求,我国现在正加紧研究制订法规措施,逐步限制、减少、淘汰对PFOS的使用。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采购项目专员蔺梓馨则对于绿色和平的监测给予高度评价。她说,纵观整个纺织染整业,普遍存在着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等问题,这两家供应商只是冰山一角。绿色和平的朋友,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调查。他们更多的是想呼吁大家关注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这对于这个产业的整体绿化是有贡献的。   中国印染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张镁分析称,绿色和平报告中提到的三种化学品,都是纺织印染工业中所使用的助剂中的成分,目前都没有进入我国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03),因此没有受到严格限制,其中PFOS在进出口时有限制,需要检测含量。对于印染工业协会而言,一旦国家将NP、PFOS、PFOA列入行业强制标准,将监督引导企业改进技术流程,选择不含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助剂。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染整工厂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如果要求优化染化料助剂的管理,就牵扯很多实际问题:首先是技术团队必须配合很多部门来循序渐进地做工业上的改进,其次,既然国家没有更严格的要求,工厂也很难单方面立刻做出改进。作为工厂来说,也没有能力能够检测每种染化料里含有哪些化学物质。   有专家建议称,我国只是从今年起刚刚将NP列入《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名录,尚无其他监管措施,而欧盟等发达国家则已经对这些物质进行了管制,从源头淘汰。因此,我们亟需出台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公约要求、与国际标准比较按近的行业标准,需要一份明确的化学品物质限制清单和相关的法律监管 染化料生产厂家必须规范声明和标明相关物质 对采购商也应提出相应要求。这虽然对于服装生产企业来说,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但从长远角度讲,从对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值得的。
  • 食品标准缺失至名酒上黑榜
    酒企建厂没几年就推出5年、10年乃至30年、50年陈酿的情况在业内已很普遍,甚至如何勾兑年份酒在行业内都已有不好的“惯例”。这种乱象背后,是年份酒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的尴尬现实。   “心有多高,年份就有多久。”在白酒业内,这句话正从一句玩笑变为现实。   记者从全国多家酒水销售商处了解到,目前国内白酒业中年份酒盛行,但门店内的中低端年份酒,多数都存在无底线宣传的情况。   比如在一家酒水经销商处,记者看到一个名为百年老窖的原浆30年窖藏酒。   但通过对其厂家调查发现,该酒由四川泸州老酒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而该厂1997年才成立,且这家酒厂跟我们所熟悉的泸州老窖并无直接关系。   有类似情况者不胜枚举。   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分会会长马勇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酒企建厂没几年就推出5年、10年乃至30年、50年陈酿的情况在业内已成惯例。   “一些不规范的酒厂从外面购买少量年份稍长的原浆酒做引子,和大量存放一两年的新酒勾兑在一起,然而产品外包装的标签标注的酒的年份,却是时间最长的原浆酒的年份。”马勇说。   大企业也买原浆酒   白酒行业营销专家罗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事实上市面上的年份酒基本都是用少量的多年原浆酒进行勾兑而成。   那么这些原浆酒从何而来?   “所谓‘川酒调天下’。原浆酒产地的首选无疑是四川。”泸州巴蜀液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蒲遥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据蒲遥透露,以巴蜀液酒业为例,其生产的原浆酒的10%左右用以自有品牌的生产,90%的原浆酒供应给山东、江苏等多地的白酒生产企业。   而这还仅仅是四川原浆酒外售的“冰山一角”。   记者从泸州市酒类产业管理局酒管科了解到,泸州每年的原浆酒产量过百万千升,其中近半数以原浆酒的方式供应给外省的其他白酒企业。   “其中包括口子窖、北京二锅头等众多品牌都从泸州收购原浆酒。”泸州市酒类产业管理局酒管科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对于这种外购原浆酒的行为,白酒专家曾祖训认为,这是四川企业与川外企业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正常商业行为。   但对于这种在业界看来“正常的商业行为”,却鲜有白酒企业愿意承认,甚至四川当地原浆酒生产厂家都尽量保持低调。   “我们做原浆酒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之所以低调,主要是酒企担心原浆酒外购现象过于张扬,消费者会对其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性价比产生质疑。所以不得不低调行事。”四川邛崃一家原浆酒企业负责人陈琦对记者透露。   作为“中国最大白酒原浆酒基地”,邛崃原浆酒早已名声在外,近两年来,更是有诸多外地白酒企业或在川内建厂,或寻求与四川泸州、邛崃等地原浆酒企业合作,这让陈琦的酒厂一度忙碌不堪。   “原浆酒生产企业一般可以提供几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只提供原浆酒,客户购买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勾调 第二种是贴牌生产,直接帮客户调好并做成品牌酒,客户购买后只需加上外包装 第三种是提供勾调、包装一条龙服务,只是收费会相对高一点。”陈琦对记者透露。   但火爆的生意并没有“冲昏”陈琦的头脑。当记者问及其具体与哪些大型酒企合作时,他显得有些支支吾吾,只是表示来当地收购原浆酒的大型酒企很多。   利润驱使白酒“年份化”   那么,年份酒究竟是如何从原浆酒“蜕变”而来的呢?   从事多年酿造和研究的白酒专家傅国城告诉记者,目前,使用“固液法”生产年份酒现象猖獗。   “市面上的企业主要是用固态发酵的原浆酒添加食用酒精进行勾兑,再添加食用香精调味,就成了年份酒。原浆酒的使用比例不固定,有的企业是用50%以上的原浆酒勾兑,有的企业是用30%以上的原浆酒勾兑。”傅国城说。   对此,江南大学白酒研究专家范文来教授表示,如果只是基酒添加食用酒精勾兑年份酒,专业人员一喝就能判断出来,但如果添加了香精香料就不好分辨了。   为此,记者搜索相关香精香料厂家信息发现,相关厂家不在少数。   河南省尉氏县一家大型香精香料厂区域经理告诉记者,国内很多酒厂从他们公司购买香精香料,主要包括四大酸四大酯(白酒勾兑主要使用的添加剂,即己酸、乙酸、乳酸、丁酸、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   当记者以酒厂采购人员的身份询问有哪些酒厂从该企业采购香精香料时,该经理却表示:“每次采购都会跟酒厂签署保密协议,无法透露具体名称。”   当记者以没有具体案例、对其商家信誉没有信心为由表示拒绝继续谈判时,该经理最终辩解道:“有些大酒厂成立不到50年却能推出50年陈酿,你说是为什么?大酒厂要想有年份酒卖,当然是靠我们这种原料厂家。浏阳河酒业1998年才成立,还不是推出过50年陈酿?但行里人都清楚,浏阳河一共也就几坛50年的老酒,现在还放在他们厂的博物馆里。”   前述香精香料的区域经理所说的现象并非个例。白酒分析师李晓冬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能力做年份酒的只能是有大量好的原浆酒的大企业,算下来也不超过10家,其他的中小企业根本不具有生产年份酒的能力,但市场上却有超过6成的白酒品牌推出了年份酒,大部分都是勾兑生产的。   为何会有那么多酒企涉足年份酒市场?   陈琦告诉记者,目前四川原浆酒的生产成本约在1.8万元/吨。其中前段酒的价格最贵,可高达10万元/吨,中段酒的价格次之,约8万元/吨,后段酒的价格从3万至5万元不等。   陈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窖龄等不同,原浆酒的生产成本也有差异,原浆酒生产成本平均在15元/斤,加上税收,成本也不过每斤几十元。将此原浆酒勾成成品酒之后,与市面上动辄百元甚至数百元一瓶的年份酒产品相比,毛利润在50%以上。这恐怕才是白酒行业年份酒爆发的主要原因。   年份酒标准缺失   事实上,年份酒在白酒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笑话。   “按照包装上标注的时间和每年的产量销量来推算,一些历史悠久的白酒品牌即使有如此陈酿,也应该所剩无几。更不用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是有指标的,储存量根本支撑不了如今的年份酒盛况。”对于年份酒的火爆,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哭笑不得。   记者也发现,绝大多数年份酒的包装上,除了醒目的“××年陈酿”或“××××年××酒”之外,其他基本信息和没有标注年份的白酒没有什么区别。   当记者对多家酒厂导购人员问起“20年陈酿是20年酒窖生产的,还是20年前就已经生产的”时,酒厂导购员往往含糊其词。其中部分自身成立还不到20年的酒企人员更显尴尬,只是表示酒里一定有一部分是陈酿,但具体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甚者,有些酒企不仅仅是勾兑年份酒,更在宣传手段上下足了功夫。酒鬼酒副总范震告诉记者,由于年份酒的走红,洞藏酒也一度水涨船高,这让湖南曾掀起了一股挖洞风,不论是防空洞还是炸的洞都被使用起来。酒企纷纷把酒搬进洞里储存,不论是老酒还是新酒,都被酒厂贴上二十年、三十年的洞藏包装以年份酒销售。   那么,究竟年份酒中含有多少原浆酒才能称得上多年陈酿?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刘员表示,目前各大酒类企业有自身的年份酒标准,且标准并没有取得统一,“原浆酒的含量为多少才合适没法说,因为酒是要凭勾兑师来感觉的”。   吴向东所经营的华致酒行是五粮液年份酒的独家代理商。由于时常遇到消费者对五粮液年份酒产生的质疑,吴向东特意请教过(五粮液)唐桥董事长和五粮液的勾兑师。其得到的答复是:“为了保证酒的品质,五粮液的年份酒和世界其他烈性名酒一样,是勾调而成的。以15年五粮液为例,可能不全是15年酒龄的原浆酒,但所用原浆酒的年份绝不会少于15年。”   国家目前对于年份酒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对此,酒洲网总经理赵寅告诉记者,2012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就曾联手中国酒业协会制定年份酒行业规范,要求用原浆酒勾兑年份酒时,原浆酒所占比例不少于80%,但是该规范只具有指导意义,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对于年份酒市场的乱象,马勇也并没有回避。   “年份酒在白酒市场上已经风行了近10年,然而至今仍未出台相关标准加以规范,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胆子大的酒厂干脆把当年生产的酒打上年份酒的标牌,想标哪年就标哪年,使一些相对优质的‘年份酒’反而受到不利影响。”马勇说。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专家赖登辉认为,我国在年份酒领域缺乏法律规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根本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消费者不具备鉴别知识,这些因素的叠加就给年份酒领域留下一条灰色地带。只有在企业加强管理,行业自律的同时,推行强制性规定,才能改善目前“年份酒放卫星”的现状。   【原标题】标准缺失勾兑年份酒成惯例 口子窖二锅头等上榜
  • 紫砂国家标准缺失引关注 质检部门称只保障无害
    广州日报5月27日报道,已经有千年历史的紫砂至今却没有一个界定标准?昨日,有关紫砂国标的报道引起了市民和网友的讨论,有市民提出,现在标准多如牛毛,但该有的却没有,标准是不是也出现了“结构性缺失”的问题?   检测人员:质检部门最关心的是保证产品无害   市民黄女士提出疑问,“紫砂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为何至今都没有一个成分界定标准?”   网友jacklylee007也直言,国家应该对某些产品缺乏标准就不能生产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会闹馒头方圆有标准而紫砂多少无所谓的笑话。”   负责陶瓷检测的一位高工也表示,国家标准《紫砂陶瓷》竟然也没有对紫砂的特征作出定义,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上,又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和检测方法》的要求相差不多(只是对铅溶出量要求有不同要求),“这个标准似乎是多余的。”   “目前的标准与消费者的要求的确仍有距离”,国家陶瓷及水暖卫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佛山)高级工程师梁以流表示,目前的确有很多标准都有其局限性,现在科技发达,要从成分上制定标准区分真假紫砂难以做到,“现在科技已经可以做到,仿古陶瓷比真的古陶瓷还真。你确定了铁的含量多少,他们也可以通过添加氧化铁来达到要求”,“质检部门最关心的是保证产品无害”。   收藏专家:单纯从成分检测上鉴定紫砂不可能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小平也指出,紫砂是蕴藏在甲泥矿中,要单纯从成分检测上鉴定紫砂是不可能的,“如果要用科学方法分析,甲泥与紫砂的成分是很相像的,就像翡翠的白色和绿色部分的成分一样。”甲泥就是用来做花盆、大水缸的泥。   不过周小平强调,紫砂不能人工合成,因为即使成分一样,经过烧结后,天然紫砂有呈“云片状”的空隙,在显微镜底下可以看出“双气孔”结构,如果是人工合成的“紫砂”,只能是“半陶瓷”。   梁以流和周小平都认为,可以通过“地理标志”判断真假紫砂。据记者了解,“宜兴紫砂”早已注册为地理标志产品。   “如果紫砂没有一个判定标准,那就是标准的缺失”,中国标准化理事赵祖明指出,其实目前国家很多行业,都存在缺失的问题,但国家也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美的”认错市民肯定   从前天开始,佛山各大商场超市陆续迎来美的紫砂锅的退货热潮。不少退货者表示,美的能及时认错,并承诺退货,表明企业敢于担当,对美的的这种做法表示认可。   部分卖场仅下架了被央视曝光的美的、九阳等品牌紫砂煲,但其他牌子的紫砂煲则仍摆放在货架上,未停止销售。不过,受到美的“紫砂门”的影响,这些牌子的紫砂煲销量也陷入冰点。东方广场一家电卖场售货员表示,自从美的紫砂煲事件曝光后,就没有卖出去过一件紫砂煲。“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是假的。”   紫砂煲退货量 昨日激增   未被曝光紫砂煲品牌坚称产品“没事” 但多数商场暂停销售   紫砂煲问题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昨日了解到,广州大部分电器商场已停止销售或者下架所有标有“天然”字样的紫砂煲产品,而紫砂煲的退货量也从昨日开始呈现激增的态势。尽管三源等品牌的紫砂煲坚持自己“没事”,但有业内人士称紫砂煲产品存在问题“各个品牌都差不多”。   大卖场紫砂煲产品“停售”   虽然被曝光的问题紫砂煲只牵涉到美的和九阳等品牌,但未被曝光的紫砂煲品牌在一些商场也被下架。万佳、家乐福、广州友谊等商场均不见紫砂煲的踪影。万佳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场销售的紫砂煲品牌包括爱庭、美的等牌子,不管是否被曝光,一律暂时下架,并要求供应商提供最新的权威检测报告再考虑上架。”   在另外一些卖场,虽仍有紫砂煲产品摆在货架上,但也基本处于“停售”状态。在苏宁电器滨江店,记者看到美的、九阳的紫砂煲已经不见踪影,而三源的紫砂煲仍在货架上,不过,苏宁电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暂停一切“天然紫砂”的宣传和销售,包括货架上的产品,“因为还要跟厂商沟通,不会立即下架的,但也绝对不对外销售。”   部分商家所有紫砂煲均可退货   不过未被点名的厂家则坚称自己的产品“没事”,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采访某紫砂煲龙头企业时,该公司相关人员却表示,自己的紫砂煲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没有问题,“不撤架,也不退货”。但当问及国家标准是什么时,该品牌的相关人员却抛出一句:“你自己查。”据了解,该品牌有自己的专卖店渠道,虽然被电器卖场下架,不过在自己的渠道依然在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还采取了所有紫砂煲均可退货的措施。广州国美广宣经理董利辉昨日透露,有从国美销售出去的紫砂煲均可前来退货。从国美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广州市场的退货量从26日开始呈现激增,“前两天都只有几十台,但昨日仅国美广州市区内的门店就已接受退货200多台”,董利辉说。
  • 食品微生物控制和防腐剂超标溯源—关键控制因素水活度的缺失
    培安公司 食品里微生物的生长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发展过程。食品出厂时,即使微生物检测指标完全合格,在运输、储存和零售等过程中,因为食品贮存环境湿度、运输温度和防腐剂等条件的改变,微生物最终有可能超标,因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只要生长条件如水活度、温度、时间等具备,微生物就会开始持续生长。例如,2005年左右,中国某食品公司从广州向日本出口花生,由于到港后海关检测花生中黄菌霉素超标,连续三次被退回。厂家感到费解的是,明明出港检测产品每项微生物指标都是合格的,在海运路上微生物就长出来了,厂家的解决方案就是多加防腐剂,事后究其原因,一是水活度超标,二是广州到日本海运耽搁了时间,三是运输公司为了节省海运耗油,多赚钱,放宽了对花生运输温度的控制。种种因素造成三次花生出厂时微生物没超标,而到了日本后却总是超标。其问题的深刻和蹊跷,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国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现行相关标准只关注于对微生物生长的现象指标控制,即强制性检测肉毒杆菌、黄菌霉素、大肠杆菌等指标生长的结果,而不监测微生物生长的过程控制因素,如果这些微生物超标,就判断不合格。往往国家和社会对现象结果的过分关注,疏忽了本质原因的关注,达不到微生物生长整个动态过程的监控目标,这是现行国标的一大缺陷。比如,2011年11月,思念三鲜水饺被检出含金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和媒体纷纷控诉产品不合格,而厂家回应宣称&ldquo 被检出的微生物含量符合新国家标准,产品是合格的&rdquo 。消费者和厂家存在争议,谁对谁错,专家也道不明白。实际上是因为微生物的生长是动态的,生长条件没控制好,一旦开始生长就是持续呈指数倍的生长。产品出场检验合格,到消费者手中就可能不合格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标未对微生物生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强制监控。区别于中国国标,欧美日国家对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水活度进行监控,如果发生此类事件,就可溯源是否是厂家没控制好微生物生长条件的责任。不基于水活度控制的微生物含量检测,只能代表当时样品是否有问题,并不能保证食品长时间的安全性。中国国标把食品安全控制仅仅放在结果表征的层面上,意义不大,治标不治本,最后,把企业界引向了普遍存在的通过添加过量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的控制误区。 1. 微生物生长特点及复杂控制因素 食品里面微生物生长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微生物会不断的以指数倍数增长。微生物的生长,如肉毒杆菌、黄菌霉、沙门氏菌等,其生长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温度、湿度、渗透压、水活度、氧化还原电位、氧气等因素。为了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企业通常采用热杀菌、冷藏、控制酸度、密封等物理方法杀死产品中的微生物,即使这样也不能将微生物赶尽杀绝,同时采用这些方法还会提高生产成本、恶化口感、并不易于监管和执行。 为了解各种微生物生长过程,需要分析各类影响因素,治标必先治本,我们分别来分析抑制和刺激微生物生长的一些因素,以及一些常用的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的合理性。 第一、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孢子。孢子是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微生物靠孢子生长,是微生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孢子繁殖迅速,数量庞大,无法采用杀死孢子的方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二、高温消毒。采用热杀菌的方式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例如,将食品高温消毒,如果杀菌温度足够高,病原微生物会被杀死了,但食品本身营养成分活性物质也很可能被破坏,同时也将不复存在,严重影响产品的营养性;同时再冷链运输过程中也会遇到温度失控的问题。即采用高温消毒的方式抑制微生物生长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低温方法常常受到不可控的贮运及零售条件制约,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第三、控制酸度,采用控制酸度的方式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的目的。会受到口味等因素的制约例如,改变食品如橙汁的酸度,来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同时橙汁口感性状也变了,那么在微生物生长得到控制的同时,消费者不一定会认同太强的酸味。酸度控制,影响食品的最终口味,从而影响产品的市场。 第四、采用控制渗透压的方式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必然要添加较多的糖类、以及盐类物质,这样在增加产品储藏性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的健康风险,高糖会增加糖尿病风险,高盐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同时部分高渗透压的芽孢杆菌在如此环境中也会长期存在且会分泌大量的内毒素,如不慎食用也会危及生命健康。 第五、控制水活度。水是生命之源,各种微生物生长在生长过程中,唯一无法替代物质就是水,确切的来讲是自由水。因此通过控制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由水这一因子,可以广泛并且方便地控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通过对水活度的控制我们可以实现对加工工艺的精确控制,防止过度干燥同时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我国传统工艺和生产标准中强调的是水分含量,殊不知真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是水活度而不是水分含量。水活度监控,早就是欧美日强制标准,最无风险的方案。在本文中我们会对水活度的重要性和应用做细致介绍。 第六、采用添加防腐剂的方式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由于上述控制方式的缺失,于是防腐剂具有廉价方便的特点被广泛使用,但是防腐剂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已出现食品工业界普遍大量添加防腐剂的现象,以目前广泛使用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为例,国际上对其使用一直存有争议。比如,因为已经有苯甲酸及其钠盐蕴积中毒的报道,欧共体儿童保护集团认为它不宜用于儿童食品中,日本也对它的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但因苯甲酸及其钠盐价格低廉,在我国仍普遍使用。即使是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之一山梨酸和山梨酸钾,过量摄入也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并且,防腐剂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尚没有表现出来,如果等危害儿童的大脑发育,降低国民的智力等这种恶劣影响在我们子孙后代身上表现出来时,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因此防腐剂不值得提倡。 各种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 杀灭温度 酸度 水活度 渗透压 防腐剂 肉毒杆菌 100℃ 5hour pH&le 4.8 0.97 19.1%食盐 7ppm亚硝酸钠 荧光极毛杆菌 50℃ 10min PH&le 3.0 0.97 5%食盐 2ppm次氯酸钙 大肠杆菌 60℃ 15min pH&le 5.3 0.95 8%食盐 15ppm二氧化氯 5min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100℃瞬时 pH&le 4.5 0.95 5%食盐 200pp乳链球菌素 沙门氏菌 55℃ 30min pH&le 3.7 0.95 8%食盐 丙酸 0.2%--0.4% 霍乱弧菌 56℃ 30min pH&le 4.5 0.95 5%蔗糖 0.5ppm氯15min 李斯特氏菌 70℃ 2min pH&le 4.0 0.92 25%食盐 0.2%双乙酸钠 金黄色葡萄杆菌 70.4℃瞬时 pH&le 4.8 0.90 20%食盐 5%石炭酸 10~15min 2. 水活度和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1)水活度的概念 人们发现水分含量评价的缺陷,一些具有相同水分含量的食品,相同时间内腐败变质的情况明显不同,水分含量相同但保质期却不同。这是因为食品中水的状态,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而微生物或生化反应只能利用其自由水能。因此常规的水分含量测定不足以预报食品质量安全。 水活度,简称aw,指食品水分达到平衡状态下,自由水的含量,即系统中水的能量状态标志,近似地可以认为是自由水所占总水分含量的百分比,表示平衡状态下食品中的水与其他物质结合的自由和紧密程度。虽然水含量和水活度都是用来描述水分存在的状态,只有水活度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和微生物繁殖的可能性。水是生命之源,自由水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微生物生长的趋势。水活度与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生化反应速率、结晶性、溶解性等安全以及功能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于温度、pH等因素,水活度是控制食品腐败和确保质量安全最相关的因素。 2)水活度和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水活度检测的目的,是解决微生物生长的问题,通过对水活度的检测可以实现对产品安全性的鉴定,也可实现对产品食用安全性做出预警。美国和日本的法规规定,微生物生长受制于最低水活度,高于该aw微生物便开始大量生长。水活度检测70年代就已纳入美国预防性微生物监控,FDA强制规定,库存食品水活度超过0.85就不能上市销售,在日本规定,库存食品水活度超过0.90就不能上市销售。 水活度-稳定性图示 水活度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值 水活度对致病菌生长的限制 自由水是微生物生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研究证明,反映自由水含量的水活度与黄曲霉菌和沙门氏菌生长呈重要因果关系。如上图所示,当水活度高于0.65时,霉菌开始生长,高于0.91时大多数微生物便开始繁殖。当水活度超过0.70(25℃)时,食品易受黄菌霉素侵染,水活度越高,黄菌霉素的生长也越快,食品的污染程度也越高。水活度还对控制美拉德反应、延缓酶反应和维生素活度产生影响,并且对食品颜色、口味和香味也起决定性作用。 3. 中美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的区别 水活度概念已成为食品安全预防性控制的关键控制因素,美、日、欧发达国家均已将水活度检测纳入FDA、USDA 法规和GMP、HACCP 体系。 美国在HACCP关键控制点监测系统中明确定义:&ldquo 可通过限制水活度来控制病原体的生长。&rdquo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潜在性危险食品是指达到平衡的食品pH大于4.6,水活度大于0.85,此标准可监测预处理是否完全杀死肉毒杆菌。 我们看到,基于水活度体系微生物控制的法规,在美国和日本都是强制性法规,在中国却没有任何强制法规,而是企业自愿引入控制项目。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没有找到关键控制因素,没有找到基于控制水活度体系真正实现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因果方法。在美国和日本食品中水活度控制都是强制性法规,在中国既很少见到相关学术研究和讨论,也没有相关水活度控制法规标准,基本上处于被疏忽的状态,主要是企业自愿检测。政府只关心最终结果的现象指标,中国只是强制性检测黄菌霉素、肉毒杆菌不能超过。但如果水活度超标,什么时候微生物长出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我国政府经常通过抽查来监控,造成食品中不是防腐剂超标,就是微生物超标的两难境地。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出现严重缺失,我们的专家需要重新的思考对国家的食品安全的责任。 4. 微生物生长的关键控制因素是水活度 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在于,现行微生物指标控制标准受微生物动态发展过程的制约,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以治标为基础上的。我们规定,黄菌霉素不能超过多少、肉毒杆菌不能超过多少,这其实都是长出来以后的数值,关键在于,微生物的生长是持续性的,今天的数值和明天的数值不一样,这样就导致今天检测出来是合格的,明天测出来也许就是不合格的。因为微生物在生长,并且条件不一样生长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很难控制。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并不能通过检测结果来控制,只要条件存在,微生物的生长就是持续的动态过程。人为可控的关键因素是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微生物的含量不超出安全范围。 在一个模糊控制系统内,有很多关键控制因素相互影响,并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分析这些控制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一定要找到最关键控制因素,就找到了主要矛盾,以此为基本控制点,纲举则目张,为全面影响和改善系统控制的结果,所以我们怎么在一个动态微生物生长系统里,找到在系统里治本的方法。水活度在食品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控制中,是最直接、最基础,最容易的。水活度是微生物生长的关键控制因素,它是问题的关键,是主要矛盾。要从根部把微生物掐死,那就只能是控制水活度。 微生物生长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水活度起基础作用,没有水活度,其他如温度、酸度超标将不产生作用。采用控制水活度的方式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相比控制其他因素的优点是更全面、更节省、更经济,防范于未然。 食品温度、酸度和水分等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自由控制,既不能改变食品的口味,又不能消毒过分。寻求食品中微生物生长最佳控制方法控制水活度可控制微生物生长,通过加防腐剂的方法来阻断微生物生长的潜在危害非常巨大,要追踪微生物生长的动态,找到微生物生长的源头,即水活度(活性水),进行水的能量控制,通过控制水活度的方法切断微生物生长的源头,才能真正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如果中国建立以水活度为强制控制因素,未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防腐剂超标和微生物超标的问题。 5. 防腐剂普遍超标是关键控制因素缺失的必然结果 1)防腐剂和防腐剂过量的危害 防腐剂(preservative),是指天然的或化学合成的物质,加入食品、药品、颜料、生物标本等,可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防腐剂会给接触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或健康损害。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防腐剂有亚硝酸盐、苯甲酸钠、三梨酸钾、二氧化硫等,防腐剂超标准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防腐性能越强的防腐剂对于健康的损害也就越大。 中国食品行业面临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是防腐剂的过量添加。防腐剂严重超标的问题,刻不容缓,状态非常紧急,如果防腐剂持续超标,儿童智商会收到影响,解决防腐剂超标问题,利国利民。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找不到微生物生长的原因,不得不在食品中大量添加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企业通过添加大量防腐剂解决微生物生长,本身就说明中国现行管理体系是失败的。 较三聚氰胺来讲,中国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存在比三聚氰胺还可怕的问题,即大规模防腐剂超标的问题。三聚氰胺已经引起重视,其作为一种非法添加剂已经被取缔,毕竟乳制品只是菜单中很少的部分,相比牛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了更多的含防腐剂的各种固体食品。因为防腐剂不会立即让你出现问题,防腐剂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渐进的,不会在某个时间集中爆发出来。已经有研究证明的是长期食用大量防腐剂,会扰乱人体代谢平衡,而防腐剂的慢性伤害问题,还在研究。可能你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低能儿,大脑反应迟钝,身体也不好,发育也不健全,因为防腐剂问题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对防腐剂的警惕程度大大降低,更使得部分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防腐剂,作为合法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解决防腐剂超标的问题,利国利民,刻不容缓。 2)使用防腐剂的原因 现行食品卫生标准中关于微生物控制指标,是强制性标准并且详细给出了限值,并未就控制微生物生长影响因素等条件作出任何指导性的意见和规定,这是中国食品安全评估体系的根本缺陷。中国食品安全质量体系中,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只测标不测本,即只测肉毒杆菌、黄菌霉素、大肠杆菌等指标,如果微生物超标,就判断不合格,即只把食品安全控制放在显性的表征上来。这种标准建立的基础是不可靠的,也是非常搞笑的。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企业为了产品合格,把具体的品质控制目标就变成了单一的迎合这些标准的要求。食品里面微生物生长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发展过程,食品出厂的时候,微生物没有长出来,企业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因此为了保险,不得不大量添加防腐剂,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保质期。于是,防腐剂便作为杀灭细菌微生物的有效制剂而大行其道。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严格规定了防腐剂的种类、质量标准和添加剂量,但令人感到十分遗憾和极为担心的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违规、违法乱用、滥用食品防腐剂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微生物超标的危害是即时性、致命性的,如可能爆发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而防腐剂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渐进的,不会在某个时间集中爆发出来。这样使得防腐剂的问题更加隐秘,使得人们对防腐剂的警惕程度大大降低。更使得部分对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防腐剂作为合法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生产者在经过利益权衡后,往往会选择增加防腐剂的用量来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这样便可以将致病微生物超标的风险降到最低。而微生物如果超标那么对于食品生产者来说是致命的。如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致病微生物造成。 3)防腐剂普遍超标是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通过控制温度、酸度等传统手段来解决微生物生长的问题都不现实,存在着种种弊端。而水活度作为微生物生长控制的关键因素,在中国食品安全体系里没有得到体现,使得企业缺乏水活度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指导方法,而防腐剂能很好的平衡生产工艺、流通控制、产品口感等各方面的问题,于是在中国食品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微生物不超标,防腐剂大量超标。 中国食品中微生物不超标而防腐剂超标的原因是,中国没有水活度的强制标准,食品行业不控制水活度,只单纯依赖防腐剂来控制微生物,不但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因食用过量防腐剂带来更大更长久的身体伤害。区别于中国食品安全体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对水活度控制食品生产有指导意见,并实行强制标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食品生产过程良好操作规范(GMP)中明确地把水分活度定义为反应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监测系统中明确定义:&ldquo 可通过限制水分活度来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的生长。&rdquo 例如,在美国规定火腿肠水活度不能超过0.85,而我国火腿肠水活度都是一般都在0.9以上,如果套用发达国家的标准的话,水活度全部超标。可是,食品微生物却没有超标,吃起来味道还行,原因是防腐剂早就过量了。 对于一个食品中诸多微生物控制指标来说,如果只有其中一项防腐剂的含量超出规定,相对这不是一个大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许多生产控制成本可以降低,对于食品生产者来讲这也许仅仅是从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决策,造成防腐剂在国内食品工业中大量滥用。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不合法也不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制度的缺失。这是由于国家未将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关键控制因素即水活度,引入到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中,指导食品企业应用到生产过程,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6. 水活度控制是解决微生物和防腐剂超标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控制因素 食品安全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生物含量的控制。在微生物宏观控制体系里,涉及一个保质期的问题,牵涉到运输、温度、防腐剂等条件。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微生物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还没长出来时,测这些指标是意义不大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一旦形成就会迅速长出来的。中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建立在测试各项微生物含量上,如黄菌霉素、肉毒杆菌、大肠杆菌等,国家指标规定是这项不能超,那项不得检出,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动态问题,我们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可能是合格的,明天可能就是不合格的。所以,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只把食品安全控制放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显性的表征上来,就给防腐剂添加创造了客观条件。对于厂家来说,微生物今天测达标,明天又长出来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造成的,为了保险起见所以就大量添加防腐剂。 如何在宏观控制体系里面,找到关键控制因素,找到阻断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围绕这个中心,指导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运输、保管和零售,必须从链条的源头上即开始置入水活度的理念。国家没有指导性的标准方法,企业为了对微生物进行控制,简单的将添加防腐剂作为主要控制方法,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指导思想缺失是造成企业过量添加防腐剂现象的更深层次原因,而不能简单地只从企业上找问题,体系的失败才造成企业大量通过防腐剂解决微生物超标问题,如果我们建立以水活度为控制微生物生长关键控制方法,厂家就不需要加很多防腐剂。防腐剂最多只会作为一个次要的辅助手段,滥用现象将会大大降低。 微生物生长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对它进行全程监控,就要找到提供微生物生存条件的源头,也就是活性水,即控制水活度。也就是说,食品安全性不能仅依靠于产品问题的检测, 而是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被控制。控制食品生产的水活度,就等于切断了微生物生长的源头。追本溯源,才能防范于未然,才是最根本,最可靠,最经济的关键控制因素的思路。 中国安全质量体系需要重新思考,需要从根本上找到微生物关键控制因素,即控制水活度。而不是花多少钱,买多贵多好的仪器,重点是买正确的仪器,这个正确的仪器,即在一个复杂动态宏观系统里,能起到关键控制因素的仪器。要注重和完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微生物控制方面,应当建立水活度的强制标准。如果中国建立以水活度为强制控制因素,未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防腐剂超标和微生物超标的问题。提出关键控制因素的理念,通过水活度的合理控制,我们可以实现加工工艺上的突破,并有效补充传统工艺的不足;可以降低防腐剂的使用,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可以节约成本、便于检测,让得水活度检测成为一种最方便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手段。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意愿,这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微生物吃坏你的肚子,防腐剂吃坏你的大脑,请爱护我们的儿童! 监控水活度、杜绝防腐剂 降低微生物风险! 培安公司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金浩茶油“致癌门”暴露调和油标准缺失
    金浩茶油“致癌门”东窗事发令中国食用油安全问题再起波澜。9月2日,金浩茶油在北京各大超市全面下架。业内专家认为,金浩茶油的问题暴露出食用油市场的混乱,标准缺失也让正规合法经营的食用油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被曝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并实施秘密召回的国内知名山茶油品牌“金浩茶油”,9月1日晚间在其网站挂出《致广大消费者的致歉信》。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在信中承认曾有9个批次纯茶油产品存在苯并(a)芘超标,并已在今年3月和4月进行过两次全面排查和召回。而在此之前的几天,金浩茶油方面还在公开“辟谣”否认含有致癌物。尽管金浩公司解释称,当时发表辟谣声明也是因为怕在市场上影响到金浩的品牌名声,以及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国内市场已陷入愈演愈烈的食用油危机。   东方艾格粮油分析师陈丽娜则认为,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虽然属于小众市场,但食用油一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此次金浩品牌的问题油事件,已反映出调和油标准缺失以及约束力不强的产业弊端。   资料显示,中国人食用油消费量在28年中增长了4倍多,经过修订后的国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也已于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同时已经实施的还有《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等配套的国家标准。但对于很多消费者比较熟悉的调和油,目前则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   陈丽娜表示,我国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至今也未出台。而消费者在选择调和油时,很难依据每种物质的具体含量和所占比例来选择产品。   一位曾经参与标准化制定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调和油一直采用的是企业自家的标准,而此次苯并(a)芘被首次检测出超标,以及企业召回存在时间差,也与产品标准缺失不无关系。上述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标准化的制定效率,推动食用油市场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 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污染企业躲猫猫暴监管缺陷
    环保部督查重金属污染   环境保护部刚刚公布了《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全国污染减排好于预期,首次达到了“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实施进度要求,但关系民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仍然很突出,今年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综合整治。和我们熟悉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相比,重金属污染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肖平,是山东肥城市肖家店村的村民,拥有一个其乐融融的五口之家,然而短短3年过后,这个五口之家却只剩下了孤儿寡母——肖平和她的孩子。   肖平:晚上想起都出汗,太可怕了。   1997年4月,肖平的丈夫突然去世,年龄只有29岁。肖平的丈夫得的是食道癌,丈夫怎么会染上这种绝症呢?在悲痛中,肖平时常感到疑惑,但噩梦才刚刚开始。不久,肖平的公公婆婆也先后去世,死因同样是食道癌。   肖平:开始疼,开始的情况一样。   短短几年时间,三位亲人都死于癌症,让肖平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忧虑当中。   肖平:晚上一想到死去的亲人心里就哆嗦,特别是过节时,人家全家团聚,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在肖家店村,遭遇不幸的,并不是肖平一家。在肖家店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肖家店村历年的死亡名单:2000年,死亡人数17人,其中11人死于癌症 2001年,死亡人数16人,其中9人是因为癌症死亡 2002年,死亡人数17人,其中10人死于癌症 2003年,死亡人数19人,其中12人是因为癌症死亡。2004年,死亡人数21人,其中14人是因为癌症死亡。整个村子的癌症患病率高达12.5%,超过正常值10万分之200,近60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肖家店村的老百姓遭受着癌症的劫难呢?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来到这里寻找原因。   林景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我想了解最重要的问题是发病有没有时间界限。   村医生(山东肥城市安驾庄镇肖家店村卫生所):1989年以前少,从1987年 1989年以后,年年增多。   癌症并没有传染性,可却像瘟疫一样在肖家店村蔓延,村民们说,罪魁祸首正是这些流淌在大汶河里的污水。记者拍摄时,河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黄褐色的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油腻腻的泡沫。就是这样的水,环绕在肖家店村周围。尽管又臭又脏,但却是村里唯一的灌溉水源。   记者:85年以后为什么污染严重了呢?   村支书:从1985年以后污染加重,造纸厂、农药厂都往大汶河里排污水。   林景星教授曾经多次对环境污染和癌症的关系进行实地调研。他发现,肖家店村癌症的高发期与水质受到污染的时间基本吻合。在排除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等因素之后,林教授进一步对村里的土壤、农作物进行了分类取样。检测证实,该村的土壤、蔬菜以及人的毛发均不同程度受到剧毒元素的污染。其中,小麦中的铬含量超标1.7倍,白菜中的铅超标2倍 菠菜的镉含量超标达到9倍,铬含量超标12倍 莴笋叶中的镉含量超标2倍,铬含量超标4倍。   林景星教授:其中超标比较厉害的就是镉,镉是一个剧毒元素,超标会引起各种各样癌症,比如说肠胃癌、食道癌、还有肝癌。   污染给肖家店村带来的创伤不能愈合,然而在更多的地方,悲剧不断上演:2004年4月,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长沙湘和化工厂未经审批建设了一条炼铟生产线,2009年6月,湖南省浏阳市对湘和化工厂周边1200米范围内的1600余名村民进行体检,结果镉超标者达350多人。截至目前,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已造成了两人死亡、500余人尿镉超标,厂区周边土壤、农田、林地等被污染   贵州东部万山特区万山镇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汞矿产地,但由于常年未经处理排放,直接导致环境中金属汞总量居高不下,至少达到350吨,几乎相当于全球目前每年汞排放量的1/10。据当地卫生部门估算,当地6万总人口中,目前至少有200余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汞中毒症状。   最近两年,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贵州独柳江砷污染事件、山东邳州砷污染事件、河南大沙河、陕西凤翔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等等,因为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   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主任 熊跃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一些地方工业企业一蜂而上,而且起点低,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使这些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日积月累的,瘀积到附寄到一定程度以后,出于一个重金属中毒的这些高发期,很多地方铅中毒的,铬中毒的汞中毒的,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很多致命的问题依然会层出不穷。   记者: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目前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现状,您会怎么形容呢?   熊跃辉:堪忧。   我们所面对的重金属污染确实不容乐观,2009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12起,共造成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为了防患于未然,避免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环保部最近部署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南五个督查中心,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一次仔细摸底排查。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河北排查的情况。   河北威县小营村   陈国旗(国家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督查三处处长):村里像这样的作坊有多少?   俆树杰(威县环保局局长):这几年都取缔了,原来12家后来取缔6家,现在都取缔了。   皮毛行业是河北威县的一大产业,当督察组来到当地皮毛加工摊点密集的小营村时,当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将督查人员带到了一个被拆除的皮毛加工作坊。   陈国旗:我判断停的时间不长,你看这东西。这不会是停了两三年的,肯定是没几天的事。   在这个被拆除的作坊对面,是小营村唯一的一个水塘,水塘里的水已经发红,并且不断发出阵阵恶臭,水塘边的这两棵小树也已经快要枯死,水塘边的这些皮毛明显是刚刚倒过来的。   记者:刚刚陈处长说,这可能是刚刚停产,不是说停了好几年。   徐树杰:这个啊,是说没再洗。   事实上,小营村的皮毛加工摊点,并没有完全被取缔,就在距离水塘不到100米的地方,记者看到,这个加工摊点的主人虽然不见踪影,但清洗皮毛的机器、还有这件工作服都还在滴水,在作坊前的开阔地带,晾晒皮毛用得木板也还没来得及收起来。从现场迹象来看,是刚刚停止生产,而这里清洗皮毛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向村子的水塘。   陈国旗:绝对不能用了,这水污染厉害,水这都没法拯救。   河北威县的皮毛加工产业,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加工摊点规模小、工艺简单、技术落后,大多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没有任何治污措施,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一大隐患。   徐树杰:他这个反弹特厉害,你给他全部给他砸了,他马上垒起来,垒起来他正常能生产就这个。断电,他自个儿接了线。   在督查中,威县一些规模稍大的企业也存在问题。威县洲达皮业有限公司由于环保手续不全,没有排污许可,被威县的相关部门要求停产,但是督察组在现场发现,厂子的晾晒场依旧晾晒着刚刚处理完的皮毛,机器也明显是刚刚才停产的。   针对威县皮毛行业污染现状,威县曾经发动过数次集中整治活动,环保、工商、电力、水利、税务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形成高压态势。   徐树杰:执法可以说投入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太多。   徐树杰:效果有。   徐树杰:责任大,压力也大,环保局长不好干,确实责任大。   河北 广宗县 现场执法   陈国旗(国家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督查三处处长):你们平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对这个水对这个废渣,国家一块规定,你清楚不清楚?   河北广宗县金属表面处理厂老板:我也没文化,小学毕业,我也不清楚。   河北广宗县金属表面处理厂建于1993年,主要生产工艺是镀铬、镀镍,督察人员经过现场勘查和询问得知,这个厂没有排污许可、没有运行台账、没有对污水处理的监测记录,十几年来产生的含铬污泥去向不明、并且没有相应的危废处理协议和联单,更令督查人员震惊的是,这个企业有5个排污口可以向外排水,而其中四个排污口,直接将污水排到这个叫合义渠的河里。   监察员:你这个水达标排放,能不能达标排放。有没有数?   工厂老板:能。   陈国旗:咱们市局监测过没有?   工作人员:市局监测,监测。   陈国旗:他这个情况怎么样?   工作人员:监测完了应该是不达标,要不然市政府下过停产。   2005年,邢台市环保局经过监测,广宗县金属表面处理厂的污水排放不能达标,因而责令停产,检查这天,这家企业虽然处于停产状态,但停产时间却并不是2005年。   陈国旗:大概是什么时候停产的?   河北广宗县金属表面处理厂老板:大概我也记不清。就是6月份,那5月份了。   2005年被邢台市政府叫停的企业,一直到今年5月份还在生产,在恢复生产前,厂子的治污设置并没有进行过任何改进。而企业生产一天就会产生危废、并且会向紧邻的合义渠排放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水。现在合义渠的水已经变成了黑色,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督察组在广宗县共检查了六家电镀企业,都没有排污许可,含铬污泥也都去向不明,甚至有的企业,含铬废水没有经过深度处理便进入了市政管网。   广宗县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电镀小区,好让这些电镀企业集中生产、集中治理、集中排放,以便于监督管理。   广宗县县长:我们没这个能力现在就说找客商,招商引资也得做,甭管想什么法。那天我们那书记也说,这个事要花多少力气也得办这个事。   采访当中,督察组专家告诉我们,重金属一旦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传统化学方法修复一亩农田,要花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植物修复法,又得要三五年时间才能见到效果。看来只有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才是环境资金代价最小的办法。可是,一道道监管难题又接踵而至。   记者跟随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拍摄了他们在河北省排查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这一路下来,看到一些地方重金属污染污染依然令人担忧。而除了不法企业违规生产,环保督察人员在排查中还发现了别的隐患。   石家庄鹿泉县的这家电镀企业,当督查组来到工厂的废水池边时,工厂负责人突然俯下身子,用手撩起了水池中的废水。   石家庄鹿泉县的这家电镀企业老板:处理以后水是清的。   陈国旗:含重金属水都是清的,没有一个不是清的,小伙子我跟你看,重金属污染那个水,看时候比较清的,那含量比较高了。   在石家庄鹿泉县的这家电镀企业老板:种田没事。   事实上,这家企业电镀产生的含铬废水并没有经过深度处理。   石家庄鹿泉县的这家电镀企业老板:环评的时候说是没事,可以浇花。   记者:那你都经过什么处理,那个水?   石家庄鹿泉县的这家电镀企业老板:经过就是那个处理池。   这就是工厂负责人所说的处理池,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沉淀池,池底淤积了厚厚一层含铬污泥,就在这个沉淀池旁边,正是这个厂负责人的菜地,在他看来,用这样清亮的水浇菜并没有什么问题。   石家庄市赵县的一家化工厂,黄色粉尘中的六价铬,含有剧毒。而工厂已经完全被这些剧毒粉尘覆盖,工厂目前已经停产,但是根据督察组了解,厂长本人已经深度中毒。厂区及周围地区被严重污染,无法恢复。在河北平乡县,这家电镀厂虽然被关停了多年,但检查检查完后,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副主任王赣江显忧心忡忡。   王主任:你们看,这个企业的旁边不到10米的地方就是农田蔬菜,如果这个下了大雨这个水一冲去,老百姓一浇到菜里边,菜就污染,吃到人的肚子里面,致突变致畸形致癌。   一些企业告诉督察人员,自己的危险废物,已经和有处理资质的机构签定了协议,并且会定期转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监察员:一问说是去,都是送给砖厂处理,但实际上也没有协议,也没有转运的联单,到底有没有处理去哪了?   记者:说不清楚。   监察员:很可能自己比如说找个地方随便倾倒这些都有可能。   龙腾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是河北省唯一一家有资质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的公司,按照规定,涉重金属污染企业都应该将危废送到这里处理。   龙腾环保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有些企业在进行投产前他不有个环评,环评的话,他是这个范围内的经营资质,我们可以给他进行签这样协议,但真正投产以后有些企业没有达到真正的危废转移,就是像产值比较小的100万以下的注册企业,最终发生转移的不是特别多。   实际上,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环保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了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那么,怎么才能把监管真正落实到位,防止污染企业死灰复燃呢?我们也采访了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和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主任熊跃辉。   实际上针对目前河北省,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存在的问题,问题多多,但是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 以及华环保部北督察中心主任熊跃辉。   记者:这次的督查中主要有哪些突出的问题呢?   熊跃辉:环首都圈的共282家涉重金属企业逐家严查,不同程度存在问题的占65.9%。这个重金属含量高,有的有三四种重金属,要素齐全,这个危害很大的。   河北省涉重金属污染企业有将近430家,这些企业以制革、铅冶炼、电镀、蓄电池加工居多,排放的重金属主要是铬、铅、镍、铜。  熊跃辉:这些重金属污染企业确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很小的这些企业,工艺很简单,设备很简单,你管得严了,打得严了他就停了,一旦放松他又死灰复燃、。   从5月中下旬开始,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对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石家庄7地市,环首都圈的共282家涉重金属企业逐家严查,发现186家不同程度存在环境违法问题,违法率占65.9%。其中:北京查39家,14家有问题 天津查124家,101家有问题 河北查119家,71家有问题。   记者: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熊跃辉:我觉得很多问题是由于忽视监管,放松监管,不会监管造成的。同时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哪三个方面问题呢?你不查我不改,你不处罚我不整治,人民群众没有要求我不尽责任。   记者: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您认为可行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   熊跃辉:我觉得并不难,首先是我们国家对威胁废物的处置、储存、运输、处理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也就是说有法可依,关键是要做到有法必依。只要我们加强监管,加大查处力度,工艺技术,关键是有法必依的问题。   记者:下一步河北省对于涉重金属污染企业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姬振海:从环保部门来说我们本身来讲我们是提倡执法叫三严,叫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的实质责任,用铁的手腕来治污。现在就想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和地方的这个政绩,地方领导的政绩,地方的这些考核要挂起钩来。如果长期你得不到整治,考核当中可能就分数低,或者考核当中就不过关,那么你不过关就和你的官帽子就有联系了,所以摘不掉黑帽子, 我们省委书记讲了,摘不掉黑帽子就摘官帽子,最终还得是社会一起行动来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形成一种合力让这种现象不能再死灰复燃。   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山东临沂砷污染,重金属污染事件在2009年接连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我们也看到,面对数量众多的小皮革小冶炼厂,环保督察人员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十个手指头恐怕也难以按下不断浮出来的葫芦。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污染事件频频现身,暴露出了环境监管中的一些制度性矛盾。不少污染企业所以能苟延残喘,不是因为它们狡猾,而是因为它们能给地方带来经济收入。在利益驱动下,这些企业总能想办法和环保部门玩起躲猫猫,绕开各种监管。我们要改变这场猫捉老鼠,疲于奔命的游戏,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紧努力,也需要建立一个更合理的规则,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希望放到绿色产业上去。
  • 标准缺位导致信任缺失
    无论是中药注射剂在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过程中遭受排斥,还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举步维艰,都反映出市场的一个共同心理:对中药安全性的不信任。而标准缺失所导致的药物质量控制缺憾是产生这种不信任的主要根源。   中医药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拥有临床疗效、用药安全等多方面的优势。中医药目前的处境表明,推进中药标准化的研究,建立体现中药特色优势的现代化标准体系是当务之急。   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中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中药生产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制定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并通过强制性手段促进实施,才能保证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说,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促使中药企业管理良好、效率提高且产品质量稳定的最有力的保证。另外,标准化还能有效促进中药企业合理布局产品品种,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   标准化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有效保证。标准化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制定用药标准,并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但中药不同于西药,无论是其理论依据、架构、思维模式还是研究方法,都有其独特性。所以,中医药的标准化不能照搬西药的模式,在建立现代中医药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特点。比如在生产环节,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制剂,是很难用其中一个或几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来控制中药产品的质量的,也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揭开传统方剂的神秘面纱,揭示药效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   而在建立中药生产标准化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中药应用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如疾病诊断的标准化,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尤其是中医药对外翻译的规范统一,中药应用时的量化标准,等等。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专家认为,国外屡屡发生的中药中毒事件实际上属于药物滥用,其根源在于不懂中医。但这也折射出中药因缺乏量化标准,难以在西方国家安全使用的一面。   中医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数千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突出中医药特点的标准化无疑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我们有责任让她发扬光大,让她真正走向世界。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科技部门已经立项研究中医药的标准化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标准、卓有疗效的现代中医药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人类。
  • 中药"硫磺门"波及出口市场 根在检测标准缺失
    近几天来,硫磺熏蒸中药材使治病药变身致命药的消息在消费者中引起极大反响,而中药材出口也因此受到影响。昨日,记者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获悉,硫磺熏中药对出口影响不小,究其根源还是检测标准的缺失。   根据此前的消息,在中药材的主产地甘肃省陇西县,发现很多中药材是经硫磺熏过的。“熏过的中药材,虫子就不会进去了,真进去也就被熏死了。”一药材经销商称。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用微量硫磺熏蒸、烘干药材是国内部分中药材加工的传统工序之一,被认为有利于中药材的存储以及保持药效的稳定,也有一部分药材是为了保证产品色泽美观,但一些药农和经销商用工业硫磺过量、反复熏蒸中药材,严重影响到了药材的质量。长期低剂量接触二氧化硫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尤其是呼吸道系统损伤。   记者从医保商会获悉,硫磺熏蒸中药材不仅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对出口也颇为不利。此前,在出口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许多中药出口企业也都遇到了越来越严格的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制。   医保商会中药部霍卫认为,虽然早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下文,禁止采用硫磺熏制中药材,但是始终没有对中药材的硫含量制定具体、统一的检测标准。“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中药材检测标准,才能解决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最终加工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尽管目前的低温烘干技术和标准化仓储条件完全可以做到中药材的无硫磺保存,但建设成本较高,仅靠企业完成较为困难,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霍卫表示。
  • 沃特世: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去年下半年,国标委发布了《质谱仪通用规范》国家标准。今年2月1日,该标准将正式开始实施。作为我国质谱行业首个通用规范,该国家标准的出台能否改善行业秩序,起到引领质谱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在该标准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仪器信息网约稿沃特世,了解厂商作为该规范的约束对象,对该行业标准、规范有何看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Instrument:贵公司认为目前国内质谱行业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现象? /strong /span /p p    strong 沃特世: /strong 我们发现目前质谱行业的招标环节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应标方。在我们参加的众多招标中,我们发现问题主要包括: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1.部分应标的销售人员或企业无视应标产品是否能够达到投标条件,无底线应标。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2.部分企业刻意隐瞒本应公开的官方指标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3.部分企业为应付招标要求,捏造指标数据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4.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招标方无法通过招标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质谱设备,甚至产生商业纠纷。究其原因,我们觉得正是由于行业缺乏法规、标准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管。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Instrument:贵公司认为该国标对中国质谱行业发展是否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strong /span /p p    strong 沃特世: /strong 一个法规或者标准,对于行业是否起到其实际性作用,除了内容本身是否符合行业现实发展情况,监督的执行和实施情况也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新国标要产生实质性效果,除了企业主动遵守法规、标准的社会责任以外,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也不可或缺。只有高效的监管体系、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新国标才能发挥其该发挥的作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Instrument:未来贵公司的产品是否会接受该国标的规范?为什么? /strong /span /p p    strong 沃特世: /strong 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沃特世始终将遵守中国的法规、标准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此外,沃特世还一直致力于主动帮助国标、相关法规的制定、修订,希望利用沃特世在全球市场的丰富经验,帮助中国质谱行业实现规范化的发展。此次新国标的推出,我们将主动响应,并积极配合。相信通过此次新国标的出台,能够进一步规范质谱市场,为各个厂商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