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监测预警

仪器信息网监测预警专题为您整合监测预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监测预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监测预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监测预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监测预警话题讨论。

监测预警相关的资讯

  • 环境预警及应急监测检测技术
    “环境预警及应急监测检测技术”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它具有事发突然、难以预测、危害严重等特点。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工作。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需要构建好环境安全预警系统,而先进的应急监测设备则是完善当前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为帮助相关领域用户了解、学习环境预警及应急监测检测的最新技术、方法及相关标准等内容,哈希应用技术专家为您解读“环境预警及应急监测检测技术”。话题一:1、 鉴于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中。目前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现在的检测技术能否满足目前环境预警与应急的需求?还有哪些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环境预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压力逐渐增大。在环境实时监测的基础上,环境预警也逐渐引起各个相关部门的重视,环境预警是科学判定环境风险变化、提升环境应急响应水平和规避环境风险的有力手段。现阶段环境预警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环境监测点的数据联动以及相关的预警指标、预警模型和平台的建设多数还处于理论和试验阶段,环保相关部门正在关注环境预警的效果和各种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部分发达地区开始尝试通过试点的模式探索环境预警的具体方式,但是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环境预警需要实时在线监测设备的支撑,而环境预警多以预警模型的形式呈现,各种不同的模型需要的检测参数不一致。因此现在的检测技术可以部分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对于某些地区的特质性参数可能存在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对于水质环境中经常测量的氨氮、COD、总氮、总磷等参数一般可以满足环境预警要求。但是对于例如,BOD、微生物等参数指标,现阶段仍然只能使用实验室方法,尚无在线监测手段能满足。应急监测:正是鉴于环境污染事故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对应急监测技术提出了快速、高效的需求。现在应急监测技术已经具有时间短,出数快,时效强等特点,对迅速查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甚至发展趋势尽可能多地提供参考数据。但在污染物地排查筛选,微生物地快速监测方面还是有待改进和完善。话题二:2、 目前用于环境预警与应急的仪器设备能否满足环境预警与应急需求?未来仪器设备开发中,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和完善?环境预警:由于环境预警目前尚用于发展阶段,环境预警设备也处于发展中,部分重要参数监测仪器可以满足应用需求。因为环境预警设备要求在短时间、高浓度、不确定性条件下采集信息及发出警报,其硬件设备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监测仪器、模型算法模块等,需要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特点。因此未来仪器开发中,针对现今主流的化学法传感器,实现测量时间缩短、试剂无害化、维护更加便捷等功能会有助于环境预警的监测。而能够快速、准确测量水质环境的传感器成为另一发展方向,例如光谱法传感器,生物行为学传感器等针对生态监测的在线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应急监测:目前用于应急监测地仪器主要是便携仪器,小巧,出数快,易操作是便携仪器的特点,满足应急检测需求。未来的开发方向,还是会往操作简便,可区别出不同的污染物的广谱性检测改进。话题三:3、 哈希在环境预警和应急方面有哪些仪器产品或产品组合?环境预警:随着环保监测要求的日益加强,环境预警领域也成为关注点之一。针对环境预警领域,哈希公司推出了水质监测及预警数字化解决方案,哈希(中国)水质监测 & 预警整体解决方案的组成包括以下产品:① 方案基石 - 哈希仪表:稳定、可靠的哈希在线仪表及传感器带来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我们始终相信:“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数据,才能带来更准确的预警系统。” 这些仪表包括常规五参数传感器(PH/温度/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水杨酸法氨氮测量仪NA8000,高锰酸盐指数测量仪CDO203A,总氮总磷测量仪NPW160H和各种特征性参数蓝绿藻、叶绿素、水中油、重金属等。 NA8000 CDO-203A NPW-160H ② 核心能力 - 自主研发预警模型:基于哈希70余年水质分析行业经验和业内成熟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外部环境(天气、风速)、重大环境事件以及WQI水质指数等因素,并依靠大量脱敏数据不断训练并优化。o 该模型计算得出水质或特定参数的预测值(P值),实现对河道断面水质情况和特定参数的预警、预测,并可与监测获得的实际值(A值)进行比较。o 模型同时内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补充的“机器自学习”功能,无需人为修改即可通过不断学习已有数据,自动使预警预报日趋完善、准确。③ 串联全局 - 规模化集成配套:哈希旗下公司拥有可靠的在仪表、系统的集成能力,可以满足并高质量完成主要工况下一系列集成配套工作。集成系统可形成完整的闭环测量系统,包括固定式监测站、微型监测站、浮标监测站、原位监测站、岸边式监测站等各种形式。④ 形成闭环 - 数字展示平台:通过与内外部伙伴的合作与开发,哈希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数据展示大屏,手机APP,以及(数据)上云等需求。同时包括哈希公司自主研发的Prognosys预诊断系统,可以直观的提供给用户相关仪表的状态信息功能,显示仪表的状态和维护需求:哈希(中国)水质监测 & 预警整体解决方案 能够提供实时水质数据与仪表状态、提前(≥72小时)预警水质情况,给予决策部门充足时间准备解决方案,形成“实时监控 – 提前预警 – 及时决策”的良性闭环,符合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 Prognosys仪表智能预诊断与维护系统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方面哈希有多款仪器可供您选择:TX1315型便携式水质毒性分析仪、Hydrolab多参数水质监测仪、DREL1900系列便携式水质分析实验室、SL1000便携式多参数分析仪、HQ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以及便携式浊度计等。哈希产品灵活方便,可测多种不同的参数,适用于多种测量场合,高的防护等级,适用于较恶劣的环境,仪器坚固耐用,便于操作,结果准确。 TX1315 Hydrolab SL1000 HQ 话题四:4、 哈希在环境预警和应急方面可以提供哪些解决方案?环境预警:除以上的水质监测及预警数字化解决方案,哈希公司还可提供与环境预警相关的水质综合监测解决方案。包括地表水环境应用解决方案、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排水管网监测应用解决方案、流域治理水质监测应用解决方案、黑臭水体与海绵城市应用解决方案、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近海水质监测解决方案等。从全方位、多角度为客户提供与水环境预警相关的水质监测方法和方式,为中国水环境监测贡献自己的力量。应急监测:哈希有针对饮用水的预警类应用方案,主要包括便携的毒性仪,实时监督类应急方案,主要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Hydrolab),针对污水的应急解决方案等(DREL1900)。
  • 北京科技周新型监测技术:水质生物预警系统
    安全预警,科技护航。在本届北京科技周上,一大批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用”的监测检测预警技术和系统集体亮相。   “快看,这里还有几条小鱼呢!”“这鱼真小呀!”……在2011年北京科技周上,记者循着声音来到了一个立柜式的装置前。装置中部透明,只见8个管道里各有数条身长仅数厘米的小鱼在游动。   这并非观赏鱼水箱,而是一台水质生物预警系统。“通过对水质变化敏感的鱼的三维影像或生物电波信号数据来判断水质是否发生变化,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水质发生变化,设备会及时留存水样,发出对应级别的预警信号,从而及时检测出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达到监测水质、保护用水安全的目的。   目前主要应用的水质监测方法为定量检验,即对一个或多个水质指标进行取样监测。高精度的化学分析仪器可以获得某些指标准确的测定值,但在短时间内很难检测出有毒的化学物质,也难以实现连续监测。   为什么选择鱼作为监测对象?据介绍,鱼是与人类最接近的脊椎类动物,具有丰富的生态毒性数据。监测所用的鱼体积小、长不大,可以实现装置小型化 体色为淡橙色,摄影机辨识度好 对水质温度、盐浓度等适应范围广,容易饲养。   对于监测鱼可能会出现的异常行为,现场工作人员举例说:比如急速游动,水中有害物质对鱼的脑或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观测鱼急剧加速游动 浮头行为,有害物质对鱼的吸引系统带来的损害,致使鱼呼吸困难,鱼身体开始倾斜,靠近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死亡,有害物质对鱼产生致命影响,导致鱼死亡。   与水质预警不同,噪声的污染更容易被人忽视。在另一个展台,一个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的声学照相机能够迅速定位声源,如有观众大声喧哗,屏幕中此人即刻显示出红色区域。在仪器旁边,有一个覆盖了北京北二环和北三环12.7平方公里示范区域的噪声地图。   何谓噪声地图?据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刘磊介绍,就是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噪声等高线、网格和色带来表示北京市城区各个地理位置的噪声值分布,使北京市民可以轻松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噪声情况。   “如果等噪声污染产生之后再去治理,成本很高。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城市规划者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噪声因素,这涉及交通、工业产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等。”刘磊说,目前广泛采用声级计定点测量噪声,而他们在制作噪声地图时也考虑了人口分布、交通情况所产生的影响,如把车流量等交通属性与噪声建立关系,构建了交通噪声绿色模型,从而更能反映城市噪声的细节。   安全预警,科技护航。在本届北京科技周上,一大批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用”的监测检测预警技术和系统集体亮相,如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追溯等科技成果,让老百姓了解“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监控过程 全自动全天候火灾智能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前端红外热像仪器感知所监控区域内的物体温度,对烟头、打火机等低温小火源实现适时高温预警。
  • 水纹预警溯源技术助力地表水水质监测
    p   地表水的保护一直是各地环保工作的重点,而我国南方地区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再加上复杂的水网地形,保护难度更大。近年来,地表水保护有了长足进步。以江苏省为例,在饮用水源地、国控点等地表水重点监控断面已实现自动监测的全覆盖,可实时监测pH、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蓝绿藻等常规指标。地表水应急预警监测实现了常态化。但常规有机物监测指标(如高锰酸盐指数等)只反映总量,不反映有机物毒性和来源。,所以当前水体管理存在着入侵污染物的性质说不清、变化原因说不透,污染源头更难抓的突出问题。由于地表水污染事件频发,监控污水偷排以及诊断污染来源已成为当前预警监测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在线监测技术。 /p p   三维荧光光谱检测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新兴的一项技术,但目前多数研究还只用于监测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未发现被用来识别污染来源的报道。清华大学研发了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可用于水体水质异常的快速预警以及污染类型的快速诊断。苏州环境监测中心基于该项技术对南方某水体开展在线监测应用,研究了水体的荧光水纹特征、强度规律及荧光强度与常规监测指标的关系,并针对研究期间检测到的水质异常现象进行了污染溯源分析。 /p p   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如腐殖质、蛋白质以及叶绿素等)都有特征荧光。污水也含有很多FOM,如油脂、蛋白质、表面活性剂、腐殖质、维生素、酚类等芳香族化合物、药品残余及其代谢产物等。由于每种FOM都有特定发光位置,大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水纹也各不相同,可作为污染类型的判断依据。目前,清华大学已将该技术仪器化。该仪器能在15—30 min识别污染类型并发出警报。目前可识别长三角地区的10种主要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印染废水、电子废水、石化废水、焦化废水、造纸废水和金属制造废水等。通常情况下,仪器判定的与已知污染的相似度大于0.9,就可以认定水样受到该种污水的污染。 /p p   水纹预警溯源技术及其在线仪器的应用,增强了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预警监测能力。预警溯源仪已具备了良好的预警和溯源功能,成功地捕捉了水质异常并确定了污染类型,为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p
  • 发布气体监测成像预警系统新品
    一、产品介绍我国首产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体远距离监测红外光谱仪系统,该红外监测系统可对气体远距定性、定量识别分析;可成像预警直观溯源;可在线监测、巡航、便携使用;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环保、安监、消防、科研等领域有毒有害气体遥测预警成像系统利用气体红外指纹光谱对气体云团进行遥感探测,通过识别软件实现对危险气体的快速定性识别和半定量反演,配合扫描云台和同轴可见-红外相机实现检测区域的扫描成像,依据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和深浅与可见图像或视频进行伪彩叠加,可以直观快速的核定危险气体源头、给出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扩散趋势。产品由集成了同轴相机的可见-红外相机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云台及配套的识别反演软件组成,如图 1所示。产品可以固定架设,也可采用车载方式。该检测方法与常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对现场气体远距离进行探测;(2) 不需采样,无需繁琐和危险的取样手续;(3) 检测种类多(涵盖了绝大多数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种类);(4) 自动识别气体种类、反演浓度、自动报警;(5) 快速进行危险气体源头的定点定位、核定污染范围及其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扩散趋势;(6) 快速分析多组分混合物;(7)监测范围广、速度快、灵敏度高。灵敏度高,可达到ppm.m级别,检测速度快,3秒钟内给出检测结果。二、测量成分:◆ 化学毒剂:沙林(GB)、芥子气(HD)、维埃克斯(VX)、索曼(GD)、环沙林(GF)、塔崩(GA)、路易斯气(Lewisite)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苯、甲苯、二甲苯、 苯系物、多氯联苯、砷化氢 、磷化氢、光气、氯化氰、氰化氢等200多种气体;◆挥发有机物(VOCs);三、应 用:◆港口、海事局应用方式:高处架设或船载流动检测目的:针对进港船舶是否更换清油及排放超标的监测◆环保执法大队应用方式:高处架设或车载流动检测目的:提高环保部门针对排污企业超标排放的监测及执法技术手段◆化工园区管委会、安监局应用方式:高塔或高处架设,针对园区整体24小时监测目的:拓展政府部门对于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手段,监控偷排,防止爆燃类生产事故◆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应用方式:高塔或高处架设,无人车载巡检目的:防止爆燃类、中毒等生产事故◆消防大队、安监局应用方式:车载流动检测目的:火灾现场、危化品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支援,协助定性污染物种类、空气中分布及扩散趋势 创新点:用途:远距离360° 无死角扫描化工区气体泄露,覆盖从地到空的排放;可同时识别几十种气体,定性物种和定量数据可视化的输出。助力园区安全预警、泄露点快速溯源。 1、进入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管理部“卡脖子”重大工程之一,公安部“十三五”反恐专项入选装备,军转民高科技产品,几十项专利支撑。 2、测量距离覆盖几十米到5km,无需采样,原位秒级快速测定几十种VOCs和无机有毒有害气体。 3、360度无死角大范围扫描:可实现水平360° 、仰俯 -30° ~ 45° ,1~ 5公里范围监测,空间覆盖度高。 4、可视化输出模式,助力溯源:将肉眼看不到的气体可视化,颜色表示浓度高低;自带可见光相机和红外相机,气体的图像叠加于相机图片上,使用人一眼就能看到污染排放的位置、具体物种和大致浓度,并了解扩散趋势和范围。。 5、应用场景多样:可便携、车载、船载,可连续自动和无人值守,提高工作效率。 气体监测成像预警系统
  • 利用水质在线预警技术监测水质变化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25-2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ldquo 第七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简称 CIOAE 2014)&rdquo 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翟家骥在会上做题为&ldquo 利用水质在线预警技术监测水质变化&rdquo 的报告。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 翟家骥   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及时有效的发现污染物的泄漏或排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污水处理厂,及时有效的发现进水的异常状态,对于构筑物和活性污泥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这其中水质在线监测预警技术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质在线预警系统一般包括样品采集设备、水质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通讯设备和终端接收设备等。其中,对采集的各种监测数据传输至环保系统,目前有多种传输方式,如:电话线方式、GPRS方式、GSM短消息方式、局域网方式、无线电台方式等。 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示意图   在线预警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   COD是水质监测分析中最常测定的项目,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验室测定COD的方法主要有:GB11914-89《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ISO 15705《水质&mdash &mdash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ST-COD)&mdash &mdash 小型密封试管法》,HJ/T399-2007《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GB11914-89是测定CODCr经典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天然水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测定。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好,可信度高,广泛用于各方面的检测和仲裁等。但存在水电等能耗高,氧化性、腐蚀性药品用量大,检测人员工作强度大,分析时间长等缺陷。   ISO 15705是国际化标准组织水质技术委员会颁布的一种测定水中CODCr的便捷的方法。与HJT 399-2007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消解温度为150℃,二是消解时间为120min。这一方法在国外的一些CODCr测定仪生产公司中被采用,如HACH公司。但这种方法测定较低浓度的CODCr时,结果往往偏高,更适合测定200mg/L以上的样品。   2007年,HJ/T399-2007颁布,这种方法在各方面的检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方法的消解时间仅为15分钟,可谓非常快捷,很适合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和应急监测中。但由于其采用的温度较高,对于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和再生水的检测会因原污水的性质不同而受到影响。有些样品中会因为含有一定量的高沸点有机物,采用HJ/T399-2007法测定,结果会偏高。   在线监测COD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重铬酸盐法)、光谱法(UV254 双波长法)、相关系数法(通过TOC间接求出COD)、连续流动分析法(重铬酸钾法演化)、分光光度法(重铬酸钾法演化)等。   在线监测COD技术的干扰因素主要有:氯化物(加硫酸汞)、加药管路堵塞和污染(清理管路)、催化剂投加(加硫酸银)、本底校正(空白实验)等。 COD自动在线监测仪流程图   TOC在线监测技术比较 方法性能 燃烧氧化法 湿式氧化法 氧化能力 氧化能力强 氧化能力弱,难氧化颗粒物、烷基苯磺酸、腐植酸、咖啡因等。 检测限 常用情况为几毫克每升,特殊用途可达约10&mu g/L。 常用情况为几毫克每升,特殊用途可达约几微克每升。 前处理 不需前处理,直接由TC-IC求出TOC,无挥发性有机物损失 必须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有损失 可操作性 容易、快速、使用高温炉和催化剂 较复杂,使用氧化剂、UV灯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ldquo 氨氮&rdquo 成为硬性指标   氨氮在水中会以铵盐离子形态和游离态溶解氨存在,铵盐离子一般认为没有毒性,游离态溶解氨毒性大小与氢离子浓度有关   氨氮的实验室测定方法:HJ 535-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是以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于波长420nm处测量吸光度。   HJ 536-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6-2009在碱性介质(pH=11.7)和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水中氨、铵离子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氯化物,在697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   在线监测主要方法是氨气敏电极法。氨气敏电极法氨氮在线监测仪的测量原理是将水样中的NH4+转为气态的NH3(NH4++OH-D NH3+H2O),氨气通过渗透膜进入到电极内,使得电极内部的平衡反应NH4+D NH3+H+发生变化,引起电极内部[H+]变化,由pH玻璃电极测得其变化,并产生与样品中铵离子浓度有关的输出电压,得出相应的氨氮浓度。   在线监测正在从单一参数的检测向对水体安全进行全面评估的生物毒性预警发展   目前对水质的考核指标多为对某几类污染物的限值要求,但是,即使考核的污染物含量都达到要求,对水质的实际安全性依然存疑。目前尤为关注的包括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等存在较大生物毒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无法简单用COD、BOD或TOC来表征,存在于水体中对环境和生态都有一定的威胁。所以,对生物毒性进行综合的评价,能够有效的对水体的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估。   生物毒性实验室测定方法主要有SOS/umu生物检测生物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发光菌)、大型蚤暴露生物急性毒性(大型蚤)、斑马鱼活体暴露风险评价慢性毒性(斑马鱼)、胚胎暴露生物早期发育影响(斑马鱼卵)等。   而在线监测生物毒性方法主要有发光菌监测系统、双壳软体动物监测系统、鱼类监测系统、水溞监测系统等。   其中,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判断毒物毒性的大小。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会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其ATP含量高,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水平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降低。基于鱼类毒性的在线测定技术,鱼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水体中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成立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日前正式成立。中心已联合中科院建立了京津冀预报预警业务化测试系统,将先行开展区域AQI预报预警服务。
  • 208万!黄陵县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站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
    4月14日,黄陵县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站在中国财政部发布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项目编号:SXZXZB2022-013)采购公告,采购预算208万元。潜在投标人应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心广场工商银行大楼三楼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5月06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项目基本情况如下:项目编号:SXZXZB2022-013项目名称: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08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2,080,000.00元合同包最高限价:2,08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黄陵县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站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一标段)9(个点)详见采购文件720,000.00720,000.001-2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黄陵县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站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二标段)10(个点)详见采购文件800,000.00800,000.001-3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黄陵县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站2022年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三标段)7(个点)详见采购文件560,000.00560,000.00相关附件:黄陵县2022年地质灾害普适型检测预警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定稿).doc
  • 总投4210万 苏州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
    昨天记者从苏州市卫生局了解到,作为2012年的实事项目之一的“建设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已建设完成,总投入4210万元。据统计,按每年每人4批次的抽检水平,全年各相关部门已100%完成了4.15万批的抽检总量。   据了解,苏州市卫生局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是面向全市所有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该体系通过实现监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提高监管的效能,同时向市民公开,从而实现监管信息的公开化。   记者获悉,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网络互通平台,汇集了各监管部门的数据,实现了监测数据的互通共享,保障了各职能部门可以及时的掌握关键信息。同时,该体系统一安排了食品安全重点品种的监测,截至目前动态合格率达到了97.8%。此外,该体系还会统一发布视频安全日常监督抽检信息,今年来相关部门发布市级公告6期,通过媒体发布不合格食品抽检信息702批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今年以来,苏州市食药局联合苏州市教育局建设了一套学校食堂远程监控系统,并纳入了“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中。学校食堂远程监控系统是由苏州市卫生监督所对苏州市教育局直属的29所学校食堂实行的远程视频监控,对学校食堂餐饮加工场所的操作情况进行实时动态察看,一旦发现问题,苏州市卫生监督所就会即时通知学校负责人进行整改,从而降低学校食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   据介绍,“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建成提高了全市食品安全监测资源的使用效率,各级职能部门协同监管的工作效能,以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该体系还提升了市民对食品安全监察工作的参与程度。
  • 安光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及水华预警系统助力环境监测
    在实验室里打开电脑,就可实时监测几十公里外巢湖水质的变化情况。 7月6日下午,记者在位于科学岛的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看到,由安光所研发的“浮标式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及水华预警系统”让以往繁重的水质监测工作变得轻松起来。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连续监测及蓝藻水华预警的需求,安光所研制了浮标式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及水华预警系统,实现了水体藻类浓度及相关水质参数的连续自动监测和蓝藻水华的短期预测。负责这项研发工作的张玉钧研究员告诉记者,传统的水质监测要靠人工定时到湖面指定区域取水样至实验室化验,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现在只需将水质多参数分析仪、藻类原位荧光监测仪等多种精度很高的仪器安放在浮标里,投放到巢湖指定位置,仪器就可自动、不间断地获取湖水水质变化数据和蓝藻生长情况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通讯网络可迅速传输到实验室的计算机里。   浮标式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自2009年8月开始在巢湖进行示范运行,成功实现了巢湖夏秋水质参数及藻类连续在线监测和水华预警。据悉,该成果在国内为首创,对增强水华灾害预测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 科学预测预警,守住生命红线--大连市有限空间气体监测系统项目
    项目概况  大连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排水处(以下简称“排水处”)现主要负责市内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水泵站、雨水泵站、排水构筑物的运行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应急管理部第59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要求,进一步保障市政污水排放处理设施的有效安全运行,排水处希望通过建设一套监测预警系统,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2018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承担了污水排放设施有限空间气体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对排水处管辖范围内的污水排放设施加装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监测预警,其中在星海三、银沙滩两个点位多次报警,平台第一时间通知责任人进行处理,改善了以往事故频发的情况,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同时提高了排水处安全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本质安全管理。项目内容  排水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污水排放设施(17座污水排水泵站、1座雨水泵站、6个排水构筑物、1个污水处理厂)中容易造成人员中毒、窒息的受限空间作业场所气体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预警,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和氧含量浓度。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一旦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氧含量浓度不足的情况,能够立即实现报警,并第一时间提醒安全监管人员、作业人员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出现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  大连市污水排放设施有限空间气体安全监测系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  气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气体环境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含移动端APP);  监控中心建设。系统解决方案   聚光科技着重建设气体在线监控预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气体环境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并开发手持移动APP。本着“零事故、零伤亡”的总体目标,对全部污水排放设施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充分保证市政污水排放处理设施的有效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排水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监控中心三维立体展示GIS地理信息项目实施现场系统特色  1、通过计算机、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搭建现场气体浓度数据采集与监控网络,实时监测气体浓度预警参数,实现不同区域浓度监控和视频设备的信息融合,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为作业人员提供可视化、图形化的实时监控平台。  2、对现场采集的监控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完成故障诊断和事故预警,及时发现异常,为作业人员进行现场故障排查和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3、GIS地图上展示每个监测点位的分布和实时状态,并能快速、智能定位某一个监控点位,查看此监控点气体浓度参数监测值和实时视频信息。  4、移动办公APP实现气体浓度监测、视频信息展示等功能,能够通过报警提醒作业人员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降低中毒、窒息事故发生风险。  5、指挥调度中心通过LED大屏、智能中央控制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集成,提升调度管理水平。
  • 环保部印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
    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我部组织编制了《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环保 监测 预警 纲要 通知   抄送:机关各部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各环保督查中心。   附件: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   (2010-2020年)   环境保护部   二○○九年十二月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指为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大局,组织实施环境监测活动,建立的一套先进、完整和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业务管理、基础能力、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综合体系。核心任务是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未来十年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组织实施,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制定本建设纲要。   一、形势与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近10年来,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监测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目前依托各类环境监测网的分级业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常规指标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44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230多种国家环境标准样品,以及数百种部门和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每年发布多种环境监测报告,环保系统已建成2399个环境监测站,拥有近5万人的环境监测队伍。环境监测事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基础。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环境监测长期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环境监测管理相对薄弱,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还不牢固,环境监测本身仍存在网络体系不完善、技术装备能力不足、技术与方法不完备、质量管理体系亟待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以及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尚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既是环境监测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环境监测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监督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如果常规环境监测工作滞后,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就无法准确判断和科学预测环境形势,无法准确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科学判断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如果预警监测工作滞后,不清楚环境安全隐患所在,就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如果应急监测工作滞后,就可能丧失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好时机,应急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总之,如果环境监测工作滞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工作就难以实现“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的目标,环保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并陷于被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历史性转变。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就是总结松花江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经验教训,立足我国环境监管和环境监测面临的严峻形势,审时度势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进一步明确了环保工作目标,为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事业定位与转型指明了方向。   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环境监测工作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中发挥先锋作用,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必须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按照环保部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大局,以法规制度为基石,以规划计划为先导,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数据质量为生命,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化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科学监测,促进科学管理,形成面向长远、联动响应、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二)建设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满足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区的环境管理需求,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两个资源,坚持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在现有监测软件、硬件基础能力整合、集成、改造和提高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国家引导和地方负责相结合,促进形成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积极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等先进的科技成果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与重大科技突破相互促进,全面支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到2020年,在国家环境宏观战略规划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全面改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装备、人才队伍等方面薄弱的状况,重点区域流域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监测预警评价能力,支撑环境监测发展的基础得到有效巩固,环境质量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实现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体系的定位、转型和发展。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物排放情况,对突发环境事件和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预警与响应,形成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监测队伍上下一条龙和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格局,建成满足环境管理需求、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公共服务能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三、加强环境质量监督管理   (一)强化环境质量监督考核机制   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环境监测事权,落实地方政府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制 强化国家对地方环境质量监督职能,评估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绩效。   明确环境质量考核目标,加快建立各级地方政府环境质量监督机制,将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进一步加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力度,定期发布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监督考核结果。   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负责的资源监测活动中涉及的环境质量监测活动,促进各部门环境监测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和谐统一的环境监测格局。   (三)优化环境监测网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区域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背景和重点流域、重要水体等相关环境要素监测点位,保障监测网络高效运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地方环境监测网。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地方环境监测网承担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生态、生物、噪声、振动、光、热、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污染源等监测任务,网络间信息共享,逐步开展履行国际公约的相关环境监测。   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环境要素、覆盖主要城镇和农村地区、覆盖重点流域和水体、覆盖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污染物指标的监测网络架构,重点敏感区域流域考虑增加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物监测,力争“十二五”末开展生态和土壤例行监测。   加快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充分依托基础性、前沿性应用领域的创新技术,推进环境卫星后续星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卫星影像和数据的综合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卫星在水体富营养化、秸杆焚烧、沙尘暴、灰霾、赤潮等遥感监测中的应用。及时跟踪航空、雷达、传感和网络通讯等行业新技术成果,形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   四、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一)加快环境监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开展和管理环境监测工作。加快环境监测法制化进程,制定并贯彻《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加快出台与其配套的职业资格、机构资格、监测专用设备监管等方面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推进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   (二)完善环境监测相关制度   建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实行环境监测月报、季报和年报。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编制相关环境监测报告,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科学、规范、全面、准确,及时报告环境监测结果和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   依法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依托环保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分发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报告,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环境监测数据分级存贮、部门和地方共享、依法统一发布的信息网络平台。   ¬ 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长效运行保障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活动的统一标识管理制度,¬ ¬ 建立监测点位(断面)管理等相关办法,保证各级环境监测工作正常稳定运行。   建立健全污染源稳定运行达标保障制度。建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审核和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制度,逐步探索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市场退出制度,建立监督性监测数据信息发布制度。   五、深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体系建设   (一)深化环境质量监测   国家环境空气监测基本覆盖东、中部地区的建制县,西部地区的建制市,国家地表水监测基本覆盖全国重点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湖库、近海海域和跨国界河流。进一步加强省界断面、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重点做好反映城市、区域和环境背景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逐步在县级城市推进空气质量监测,进一步扩大酸沉降监测覆盖范围。力争“十二五”末,环境质量监测业务领域和监测指标实现“两个全覆盖”。   推动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联动监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   角等区域为重点,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周边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区域加快推进开展空气质量的联合监测。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监测指标率先全部覆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逐步开展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汞等项指标例行监测。   强化重点流域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监测。继续做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合流域污染特征,选择重要断面补充生物毒性、重金属、POPS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监测。“十二五”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范围和监测指标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跨国界水体例行监测。   统筹城乡环境监测。继续探索农村环境监测特点和规律,对已经列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以奖促治”的村庄(乡、镇) 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十二五”期间,启动农村环境质量调查,开展农村环境试点监测,为农村环境保护积累经验。   (二)强化污染源监测   加强污染源监测。以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逐步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引导和鼓励使用新技术提高污染源监测水平,推动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科学应用监测数据。   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切入点,监测指标要逐步覆盖各类污染源排放标准要求,强化监测系统的运营与质量管理,推动污染源排放稳定达标。   (三)加强环境应急监测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跨国界河流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监测管理,形成顺畅的应急监测响应、数据报送、信息通报、协调联动等环保系统内部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   (四)建立环境预警监测体系   构建先进的环境预警监测体系。统筹先进的科研、技术、仪器和设备优势,充分利用全天候、多区域、多门类、多层次的监测手段,依托先进的网络通讯资源,及时调动包括高频的数据采集系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支撑系统、快捷安全的数据传输系统、充足的数据库存储系统、功能完备的业务处理系统和及时的监测信息分发系统,科学预警监测和报告,实施联动的预警响应对策。   建立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规范环境质量评价。开发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工具和预警表征发布平台,实现预测预警模拟分析的可视化表达,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水平,促进监测数据在规划计划、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监察等方面的有效应用。   六、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环境监测业务用房保障建设工程。切实加大监测业务用房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各级监测站的办公用房和实验用房,使各级监测站的业务用房逐步满足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实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全面加强省级监测站、重点加强地市级监测站、逐步完善重点县级监测站的建设思路,加大向中西部及边境地区倾斜力度,开展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到“十二五”末,按照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要求,所有省级监测站、90%地市级监测站实现全面达标,县环境监测站达标率比“十一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等发达地区要力争提前并超额完成。   (二)实施环境监测专项能力建设   实施环境监测专项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推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和重点环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指标监测示范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生态/生物监测、有机物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提高承担跨国界水体监测任务监测站的采样能力。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省级监测站、地市级监测站具备按照排放标准开展监督性监测能力,县级监测站具备常规项目的监督性监测能力。   实施环境监测重点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环境保护监测质量管理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监测样品库的建设,加强移动监测能力和高效适用的新技术监测能力建设。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工程。统筹优势监测资源,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心、重点流域水质监测中心、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质量控制中心。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能力建设,形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监测技术评估、数据综合分析、环境潜在风险预测、预警的能力,不断强化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管理。   七、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一)健全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   结合国家环境标准制(修)订规划,加快推动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逐步建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技术条件与实用性检测技术规范、监测信息标准和监测标准样品等方面体系建设。   (二)推动环境监测科技创新   开展环境监测基础理论、测试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表征技术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总量核算和应急监测等为重点,重点加大应用技术领域的新成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和转化力度,促进环境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   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形成统筹城乡的环境监测体系 研究区域性生态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和流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级别划分与评价标准 加强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程序规范和技术体系 建立污染源监测评价体系,研究环境质量与污染减排之间的关系。   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突出重点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逐步实现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   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进程,重点加大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和设备的创新性研发与转化,基本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化、业务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   八、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逐步完善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和保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内、外部监督。“十二五”末,出具监测数据所用的仪器合格率达100%,具有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通过率达100%。   (二)健全环境标准样品   制定环境监测标准样品发展规划。重点加强有机标准物质、气体标准物质、混合标准物质、固体标准样品、生物标准样品、海水标准样品等方面的研制,制定环境监测标准样品名录,继续拓展实物型环境标准样品。   九、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一)建立环境监测人才教育基地   拓展人才教育和培训途径,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环境监测人才教育、培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遴选一批典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环境监测系统的教育基地 强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技术优势,建设环境监测系统的培训基地 结合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特色业务,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实习基地,形成基础培训全面覆盖、特色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主要技术骨干人员轮训率达到100%,新上岗的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二)推进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促进人才建设的专业化。加快培养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尖端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注重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加快培养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力量,努力打造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充分利用社会科技、仪器设备等监测资源,鼓励和引导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积极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环境监测事业力量的重要补充。“十二五”末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强化协调配合   发挥全国环境监测的整体合力。协调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监测机构与监测管理部门、各级监测站3个关系,加强对监测机构的管理和技术指导,理顺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监测机构和企业的监测行为。   (三)拓展投入渠道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的投入,将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把环境监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环境监测事业。   (四)严格监督检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要积极开展自查,环境保护部对本建设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建设任务的组织实施。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如何加强监测预警?
    “22日下午,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全省进入紧急状态。” 传染病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针对这种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国早在2007年就通过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该法案涉及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流程应对。法规中要求国家要建立建全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未雨绸缪,需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这是人类长期在生存和发展中经验的总结。对于突发事件情报的收集、预测、分析、判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同时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性质、特征的不同建立专项监测预警体系。根据专业性要求,配备监测仪器、专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及其技术手段等,对可能将要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评估预测分析。 从环境出发,加强疫情防控监测能力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健委早在2020年就公布,新冠病毒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封闭环境长时间暴露高浓度气溶胶传播。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2020年3月17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冠状病毒(COVID-19)在气溶胶中可存活3小时。因此,加强生物气溶胶监测与消杀迫在眉睫! 目前针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我们在对人员的监测方法做到了国际领先,但在对环境的监测还需加强,若能利用科技力量降低环境风险,将大大降低传染发生的概率,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严重社会危害。应用不同场景的生物气溶胶智能监测设备 环境空气大数据平台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领先的光学技术,蛙鸣自主研发了生物气溶胶监测系统,可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同时做到“监测-通风-取样-消杀”全流程管理,系统包括软件平台、硬件设备以及移动客户端,对环境空气中的生物粒子总数和荧光粒子数进行实时监测和粒径分级,并实时评估,对超标情况进行秒级响应及报警。 科学防疫,监测先行,多措并举、众志成城,面对不确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同时采用科技手段,加大监测力度,完善预警机制,为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筑起有力的防御堡垒。
  • 【安捷伦】快速、自动、无人值守的环境水质预警与应急监测方案
    水质安全是环境安全的重要一环,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与身体健康。近些年来水质有机污染物对于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日益显著,这也引起了环境监测部门、供水企业、水环境研究部门的重视。如何针对水质安全进行提前预警、风险防控以及快速监测,成为了众多环境安全检测实验室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提高相应的检测能力也成为了大家的关注重点。环境水质检测依据标准概述水质检测的对象主要涵盖地表水(含水源地水)、地下水、饮用水(含管网水)等,对应有相应的水质质量标准,如《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CJ/T206-2005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等。与上述相关的质量标准配套对应的还有众多的检测方法标准,针对某一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参考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使用规定或推荐的仪器及方法进行检测,这对于很多需要按照法规检测的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政府实验室、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然而,对于有快速预警和应急监测需求的实验室来说,可能就不适用了,原因在于: 相关质量标准里需要检测的有机污染物众多; 对应不同的有机污染物所需要采用的方法众多; 前处理方法、仪器方法等可能各不相同; 耗时较长,报告时效性不高。以上这些挑战很难满足风险预警,应急监测的时效性要求,急需能够对水质中多目标有机污染物进行覆盖的快速、高效的检测大方法。安捷伦凭借多年来在水质相关法规的解读和相关分析方法经验的积累,依托先进、可靠、稳定的 GC/MS 及LC/MS/MS 系统,开发了水质中有机物 GC/MS 及 LC/MS/MS 分析解决方案,推出了《环境水质快速预警与应急监测方案推荐书》(文末附获取方式)。同时,基于安捷伦在市场上领先的自动化样品处理及阀自动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多方法的自动化运行,从而大幅提高法规监测实验室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无人值守实验室。水质有机物 LC/MS/MS 分析解决方案全流程的 LC/MS/MS 分析解决方案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具体包括:针对 25 种常检水质指标分析的 LC/MS/MS 大方法 :对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相关标准的 25 种有机物指标进行快速检测;针对 82 种水质有机物分析的 LC/MS/MS 大方法:针对 4 种水质标准和 20 种水质相关标准分析方法,包含 82 种有机化合物,可用于水质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和定量分析;10 种 HJ 和 CJ 水质 LC/MS/MS 标准分析方法 :不仅对这 10 种 HJ 和 CJ 水质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参数优化,而且应用安捷伦多方法解决方案,可进一步提高分析效率。VOC 预警和应急全流程自动顶空 GC/MS 或吹扫分析解决方案安捷伦 5977B GC/MS 仪器与顶空进样器、吹扫捕集器是检测水中 VOCs 的久经考验的“金标准”组合。凭借性能可靠、质量过硬、服务到位的优势,成为了各实验室的首选。本 VOC 解决方案参考了 HJ 639 和 HJ 810 的方法,只需要把采集的水样加入样品瓶中,放入顶空进样器和吹扫捕集器中,就能一次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或生活饮用水中的诸多VOC 指标。其可覆盖《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VOC 预警和应急全流程自动 GC/MS 分析解决方案所有自动化的样品处理环节被逻辑严谨的软件脚本串联起来,环环相连,丝丝入扣。本 SVOC 解决方案的“自动液液萃取”方案采用了 CTC PAL3 多功能自动进样器的自动换针模块 (RTC),搭载 3 种不同规格的进样针以替代人工加萃取液、人工加内标及手动进样的环节。不同规格取样针间自动切换的同时,高效混合模块替代人工振摇液液萃取环节,萃取过程的机械化高速混合模块使水样和溶剂混合更充分,萃取效率更高。SVOCs 自动大方法:SPME ARROW 和液液萃取按需所取Agilent 8890 GC 上独有的多模式进样口(MMI)的大体积冷不分流模式,替代离线的大体积氮吹环节,实现10 μL 进样量的相当于 10 倍浓缩。结合前端的萃取时萃取液和水样 1 :10 的比例,同样可以实现浓缩倍数与常规方法一致的 100 倍,保证整体方法的响应能力(68 种SVOCs 全部达到 0.1 ppb 的筛出能力)。自动液液萃取方案与传统方法效率比较自动液液萃取(最大 2000 rpm)和自动移取 200 μL 上层有机相本 SVOC 解决方案的 SPME Arrow 方案应用液体自动化处理技术,大体积冷不分流进样技术和自动 SPME Arrow 技术实现一套系统分析应急分析需要的高浓度(1 ppm)到预警分析需要的非常低的浓度(对有些化合物可以达到 1 ppt)。水中致嗅物预警和应急全流程分析解决方案现有的法规已涉及的仅有对 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两种致嗅物的限值和检测方法,但现实中饮用水中致嗅物的问题较为复杂,来源广泛。当引起民众投诉的环境敏感问题发生时,往往需要对异味成分进行快速预警筛查和甄别,为进一步溯源找到原因并妥善处理提供线索和依据。而这种快速筛查和甄别的能力是需要超越法规而提前储备的。安捷伦解决方案中心即已推出一套自动多异味化合物分析解决方案。该方案结合安捷伦7000D GC/MS/MS 的高灵敏,以及 CTC PAL3 多功能自动进样器上的SPME ARROW 模块,可以实现全部多种水中异味化合物 100 ppt 水平的筛查预警能力。超过 240 种异味物质库,助您成为预警先锋!该方案结合安捷伦 7000D GC/MS/MS高灵敏度的特性,以及 CTC PAL3 多功能自动进样器上的 SPMEARROW 模块,可以实现多种水中异味化合物 100 ppt 水平的筛查预警能力。二维码有效期截止到 2020 年 9 月 18 日。安捷伦《环境水质快速预警与应急监测方案推荐书》现在已经开放获取,在注册选择感兴趣的产品时,勾选“自动化水质分析方案”和“环境水质快速预警与应急监测解决方案”,安捷伦将安排销售人员为您详细介绍推荐书内容。关注安捷伦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市场资讯
  • 生态环境部原则通过《长江水环境监测预警办法》
    p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9月28日主持召开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p p   会议认为,根据长江流域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监测评估结果,及时向地方政府通报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长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p p   会议强调,要以全面实现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为目标,加快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进度,不断完善自动监测管理和技术体系,切实提高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科学确定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预警分级标准,突出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推动长江流域地市级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p p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p p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赵英民、刘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吴海英,副部长庄国泰出席会议。 /p p   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部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部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p
  • 天津将投3亿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记者7日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获悉,滨海新区计划投资约3亿元,建立一套先进的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以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天津滨海新区东侧面临渤海湾,过去辖区内多以盐碱滩地为主。在滨海新区加快了开发开放的布局后,包括原油储备库、大乙烯、大炼油等在内的众多石化项目在区内聚集,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势在必行。   据悉,根据滨海新区环保规划,该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建设将包括环境监测站,污染源、环境质量、行政管理等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污染源监测能力三项建设工程。   其中,环境监测站将着力完善标准化基本仪器设备、应急仪器等设备配置 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力争实现滨海新区环境信息一体化管理 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则将构建覆盖全区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网络。   正在筹建中的滨海新区环境预警中心目前选址已确定,预计未来2至3年内将投入使用。环境监测及预警体系建设三项工程将在2015年前全部建成。   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开放区域。
  • 我国自主研发出商用团雾监测预警雷达
    p   近年来,大雾及团雾成为秋冬季交通事故、特别是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的重要元凶。由于团雾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监测预警难度极大。日前,由国内自主研发的一款商用团雾监测预警雷达在安徽合肥面世,对团雾的定位精度可达7.5米。 /p p   安徽中凯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周剑介绍说,这一团雾监测预警雷达由该企业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共同合作,历时2年研发成功,其核心探测单元为团雾监测预警与能见度测量合成光学雷达。 /p p   “团雾”往往出现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雾气更浓,能见度极低,且不断变化。 /p p   “团雾监测预警雷达是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开发而来,内部有一个激光光源,在工作时,发射出来的激光照射到大气里,会使颗粒物产生后向散射,而雷达内部的光学望远镜系统会将散射光信号转为电信号,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分析,从而对团雾进行定位,目前定位精度可达7.5米。”周剑说。 /p p   据介绍,这一雷达具有两项特点使其能够满足商用需要:一是能够探测出团雾区与非团雾区的界线以及雾区可见度 二是光源发射和工作原理的改进,大幅降低了成本。目前,该系统的激光雷达自动采集和防护的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预计2018年将实现量产。 /p p /p
  • 全国首个工程安全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发中心在渝成立
    8月23日下午,全国首个工程安全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发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成立,同时确定南川区水江镇作为该机构的试验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远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共同为研发中心和试验区揭牌。   据介绍,该项目属于国家973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的组成部分。该项目主要依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该领域的优势研究单位。此次成立的中心,将主要承担预警系统、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目前,已确定的参与方包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重庆梧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8月23日,三方正式签订了《联合组建重庆工程安全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在监测系统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相关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网络建设的重要依托。   南川区水江镇成为研发中心惟一的试验区。据了解,水江镇是我市综合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中科院专家认为在这里进行各项研究试验和成果验证具有很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它将在研发中心整个工作体系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发挥研究成果“孵化器”的功能。
  • 复盘 | 赛莱默水质仪在水环境监测和水环境预警中的应用
    复盘|赛莱默水质仪在水环境监测和水环境预警中的应用赛莱默旗下品牌YSI创新的多参数水质仪,满足地表水环境监测和水环境预警的广泛需求,如原位监测地表水的水质参数:温度,电导率,盐度,溶解氧,pH,ORP,浊度,藻类和叶绿素,NitraLEDTM 硝酸盐等综合指标。本视频将介绍地表水环境水质监测和预警参数以及赛莱默水质仪系列应用案例。
  • 300万元!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购水质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概况白洋淀周边重点区域排污口水质监测预警系统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自主网上报名,下载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并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和修改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09月23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Z1300002120132001、HBCT-211073-001项目名称:白洋淀周边重点区域排污口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一期)预算金额:30000000最高限价(如有):30000000采购需求:白洋淀周边重点区域排污口水质监测预警系统采购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完成站房及设备的备货,并按照招标人指定时间、地点发货;站房内仪器到达指定地点后,1个月内完成安装、调试、集成和联网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如果投标人提供的以下货物(五参数在线监测仪、氨氮水质在线监测仪、化学需氧量水质在线监测仪、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总磷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为进口产品的,投标人为所投产品的一级代理商的,须提供一级代理证书或代理合同;或投标人取得货物制造商直接出具的同意其在本次投标中提供该货物的正式授权书。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1年09月02日至2021年09月09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自主网上报名,下载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并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和修改方式:其它售价:0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2021年09月23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412网上开标室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本次招标为电子招投标,供应商无须到开标现场。投标文件采用数据电子文件,投标人可通过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网上开标大厅在线参与开标。 投标人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在完成电子投标文件的递交,在线递交电子投标文件前,投标人应当使用投标客户端及CA为投标文件加密。(编制投标文件需使用河北CA,未办理CA的供应商/投标人,需进行企业CA注册。具体事宜可联系 0311-66635531) 招标文件发售地点:投标人在河北公共资源交易平台(.cn)进行“市场主体”注册通过后(咨询电话:0311-66635531),在河北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自主报名,下载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并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和修改。报名不成功或未获取到完整资料的,责任自负。2、本公告发布媒体:本公告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河北省政府采购网、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信息平台上公开发布。因轻信其他组织、个人或媒体提供信息而造成损失的,采购人及采购代理机构概不负责。3、评标方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4、质疑电话:0311-83086906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雅清街30号联系方式:0311-89253323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河北省成套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石家庄市工农路486号联系方式:0311-83086995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周璇电 话:15612182909
  • 哈希水质监测及预警数字化解决方案
    哈希水质监测及预警数字化解决方案哈希公司哈希倾听大家的声音分享您对智慧水务的观点、看法、思考、建议等内容,让我们一起畅谈水业未来,在不断改善中国水环境,提升公共健康、安全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水质守护者的作用。每位在讨论区发言的用户都有机会获得哈希送出的精美礼品(天堂晴雨伞或同等价值其他礼品)点击【阅读原文】,说出你的想法!END
  • 2014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应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近期,&ldquo 2014年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应用学术研讨会&rdquo 在无锡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联合主办,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多地省市环境监测站及气象局业务部门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当前雾霾立体监测与预警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新机遇;交流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进展。围绕雾霾监测与预警的发展需求及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现状与进展,厘清了我国雾霾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在技术路线、重点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和产业发展。   会议由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刘建国所长主持,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魏复盛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国刚副站长致开幕词,与会专家汇报了各自研究的成果与进展。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刘文清院士报告了&ldquo 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案例&rdquo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报告了&ldquo 大气复合污染防控中的VOCs研究需求&rdquo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中心张晓春主任报告了&ldquo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观测业务及其发展需求&rdquo ;中科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研究员报告了&ldquo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自主研制与应用&rdquo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新教授报告了&ldquo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对污染过程的动态分析&rdquo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良富研究员报告了&ldquo 空气质量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进展&rdquo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总工报告了&ldquo 基于系留气球的大气环境垂直观测研究&rdquo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潘本锋高工(代)报告了&ldquo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大气复合污染(灰霾)中的应用&rdquo 等。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领导参观了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陈列于会场展示区的偏振气溶胶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雾霾立体监测系统核心设备,对该类国产设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及好评,殷切期望中科光电等国内企业,以气象、环保业务需求为导向,不断进取,推动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产业的蓬勃发展。
  • 环保部:省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全部建成
    p   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是治污的基础。近日记者从环保部获悉:2015年,我国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环境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果。 /p p   去年元旦起,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6项指标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省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32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全部完成市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p p   在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9个重点城市源解析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又有26个重点城市开展源解析工作,已分3批次完成了22个重点城市源解析结果论证。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试点开展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p p   在水环境监测方面,除组织对国控断面和规划考核断面每月进行水质监测、每天6次实时公布国家水质自动站监测结果外,环保部开展了国控地表水点位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调整工作,将“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断面由972个调整到2700多个,全面覆盖地级以上城市水域。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由301个扩展到419个。 /p p /p p /p p /p p /p p br/ /p
  • 京津冀空气监测预报预警中心一期投资4519万元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保部近日印发《2013年第二批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建设方案》要求,2013-2014 年,初步搭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平台,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内蒙古东部区域6个省级单位约150 万km2的区域,实现未来3天空气质量预报和7天污染趋势预测。   《方案》明确,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立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六省市区范围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建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开展区域污染形势预报,开发区域分级业务预报产品,指导各城市AQI 预报业务工作。建立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会商制度、重污染预警专家会商制度、重污染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区域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联合会商、预报预警产品分级互动业务工作的常态化。   2013-2014 年,初步搭建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平台,开展计算中心、机房改造、预报核心系统和支持环境建设。   《方案》指出,目前已建成包括&ldquo 三区&rdquo 城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 城市496 个点位在内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实时汇集大量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但现阶段不能对空气质量的变化进行前瞻性的趋势预判,同时还存在缺乏区域层面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现有计算环境不满足区域空气质量预报要求,污染源清单数据陈旧,部分排放清单资源匮乏,缺少会商、信息发布系统,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问题。   《方案》明确,该项目通过建设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内蒙古东部区域6个省级单位约150 万km2 的区域,实现未来3 天空气质量预报和7天污染趋势预测。   该项目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基础,对当前国内外主流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进行筛选、优化和集成,针对京津冀区域排放特征和气候特点,对区域的污染源排放清单进行更新和完善率先在京津冀重点区域建立区域预报预警业务示范。   《方案》明确该项目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2013 年4 月至9 月,编制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可研,并组织申报。   第二阶段:2013 年至2014 年,第一期建设与试运行阶段建设,利用相关科研应用经验,初步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的内部试运行。   第三阶段:2014 年,第一期业务化运行,经验证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内部试运行稳定可行后,初步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的业务化运行,整合各区域现有多污染物大气排放源清单,进行排放清单系统的初步搭建,完成污染源清单更新的需求分析,建立数值分析预报系统。   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一期)项目总投资4519 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项目预算明细详见附1。
  • 陕西建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技术中心
    新年伊始,省农业厅开始整合农业质检机构,以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要。   今天上午,陕西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技术中心在西安市北郊开工奠基,这标志着我省农业质检机构大整合启动。目前我省在农药、兽药、饲料、种子等领域,有6个部级、3个省级检验测试机构。由于机构分散、仪器设备交叉配备、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难以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综合性的农业检验检测力量。经省政府批准,省农业厅将国家已经批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等3个项目与现有的省级质检机构统一整合,计划用2年时间、预计投资1.49亿元,建成陕西省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技术中心。   省农业厅副厅长 郭志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投入品(监控)、动植物疫病防控、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陕西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标志(性项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 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 (二)体系布局。 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 (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 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 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 (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 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 (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 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 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 (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 (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 (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 (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 (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自然资源部: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进行了部署。谁来监测?《通知要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也就是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将以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为主要承担单位。监测什么?《通知》要求: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还获得了专门的称号,“蓝碳”。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是未来碳中和重要的工作之一。微塑料是近日备受关注的污染物之一,此次《通知》要求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怎么监测?在能力建设方面,《通知》要求,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建设要求覆盖的仪器既包括实验室仪器、便携式仪器、在线式仪器等传统类型的仪器,也包括无人机、卫星等更加机动化的仪器设备。对各大仪器厂商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全文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二)体系布局。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2017年全国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p & nbsp & nbsp & nbsp 2017年6月1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等主办,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年全国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cf655a9-f9ed-4803-b82d-473ab08147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领导致辞 /p p & nbsp & nbsp & nbsp 会议由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会长主持,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领导的致辞下拉开帷幕,为期两天。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特邀主旨报告和专题研讨会以及优秀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来自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环境监管部门管理者、企业单位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788ee80-3ed7-4fb5-9101-14641f32a4c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叶华俊董事长汇报发言 br/ /p p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董事长叶华俊先生受邀出席了会议并报告发言,系统阐述了聚光科技环境监测领域的成就,从聚光科技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出发,重点介绍了大气环境网格化监测,颗粒物监测及源解析,以及光化学污染监测等各类解决方案。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提供了新的技术解读和思路。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cb97b20-c046-4039-b24c-ed85ceded7e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叶华俊董事长汇报发言 br/ /p p   参与领导及代表们对聚光科技自主研发的大气监测技术和产品给予高度评价。叶华俊先生指出,聚光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绿色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在大气环境监测以及其他智慧环境监测及治理领域不断探索研究,始终致力于以自主研发技术、高精尖设备和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助力绿水青山梦。 /p
  • 谱育科技“水华监测预警防控综合解决方案”,高效应对“水华暴发"
    7月流金铄石,气温高日照强,在水体流动性较差的水域,藻类得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往往暴发增长,导致水华爆发。为防范季节性水体污染,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国各重点湖泊与水库已拉响水华监管警报,集中力量攻坚水华污染。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工作机制(试行)》、《“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等指导文件,将预警监测这一环节标为重点,强调要重视并做好各重点流域及湖泊的水华预警防控工作。水华爆发规模大、成因多、生态链复杂传统监测可能面临的问题:- 检测因子不全:无法进行藻分类及营养盐多维度分析,难以快速预测- 监测点位较少:缺少全面的网格化数据,无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水华爆发成因和机制未明:影响水华爆发的营养物质来源形式多样,无法确定是内因还是外源- 应急监测体系不完善:无法有效开展水华应急监管- 预警平台技术欠缺:大多只从单因子进行分析,无法通过大数据及机理模型进行预警预测攻坚克难 对症下药,实现水华监测精准化、全局化、智能化为满足湖库、河流等水华预警监测和安全保障应用需求,高效助力水污染攻坚,谱育科技推出水华监测预警防控综合解决方案,通过三大体系(监测预警、应急防控、预警平台)实现实时监测水华状态、精准预警水华趋势和高效防控水华暴发,更大程度减少水华暴发危害,促进水质达标和水质安全。水华监测预警体系,全流域精准监测在水华暴发重灾区、水源地取水口或供水重要区域布设固定站,水华易发区域、重要支流布设小型站、微型站,固定点位间加密布点浮船站、浮标站,可构成水华全域精准监测网络。突出亮点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指标全覆盖、环保认证齐全,可监测常规五参数、COD、氨氮、总磷、总氮、藻密度、叶绿素a、藻分类、重金属、特征因子、水中异味物质等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系统集成度高、集成形式多样化、参数扩展性强,满足湖泊、水库、河流断面等多场景业务需求。水华应急防控监管体系“空天地”全局监管卫星遥感获取影像→无人机俯瞰巡测→无人船水域巡航→移动监测车应急响应。通过“空-天-地”全方位应急防控手段,助力水华监测预警-应急防控监管体系建设,实现水华监管精细化。水华预警信息化应用平台“一体化”智能预警构建水华“监测-分析-呈现-预警-建议”一体化智能应用平台,实现水质水华实时监测、多源模型预测报警、水华成因综合分析、因子动态达标管控等目标。核心功能1)监测分析:识别目标水体中水质指标、叶绿素a以及藻分类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按照用户要求,输出分析报告;2)预测预警:通过多源模型动态模拟和立体剖析,预测藻类和叶绿素a浓度变化并进行预警,为水华防控预留准备时间;3)管控建议:通过多源模型实时进行水华预警预测,给出重点管控因子及浓度,为水华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 2023年我国对1614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监测《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2023 年,对 15 条近海标准断面、1614 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对150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开展调查监测,对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态问题开展预警监测。《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广阔的滨海湿地提供了潜力巨大的碳汇资源。2021年起,自然资源部聚焦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完成40余个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工作,为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提供了一手的调查数据,逐步开展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同时,健全完善蓝碳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印发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碳汇监测、增汇成效评估、碳汇项目开发等9项系列技术规程。
  • 托普云农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助力天津植保信息化工作
    近年来,天津市致力于加快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全市建立“市-区(县)-基层点”三级病虫害监测网络,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预警。2020年,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批复了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中心天津分中心的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并提出建设完善的天津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在天津市宝坻区、蓟州区、武清区,托普云农本地化部署了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托普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包含了物联网平台、智能虫情测报灯、气象监测系统、害虫性诱测报系统、害虫远程实时监测设备、农作物病害实时监测预警仪等。其中,各监测点的气象监测系统更是在田间的首次亮相。气象监测系统可以精准的监测田间环境数据,通过实时拍照并上传至云平台,及时了解田间作物情况。除此之外,气象监测系统的配色和外观设计都经过精心打磨,颜值颇高,与其他设备组成了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自动完成虫情信息、农田气象信息的图像及数据采集,实现“虫脸识别”和自动标记分类,根据上传至云平台的数据分析结果可对病虫灾情进行及时监测预警。植保工作人员足不出户,通过web端或手机端即可实现对田间作物的远程监测,及时获取虫情预警信息,有效开展防治工作。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机器换人”,可代替植保工作人员在田间24小时工作,不仅可以解放人力,缓解基层植保工作的压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助力植保工作高效开展。  天津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建成,可以帮助天津植保工作人员实现远程监控,降低测报工作强度,为当地植保工作者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解决方案。同时,系统的应用也为提升天津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为当地病虫害测报工作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