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计量发展

仪器信息网计量发展专题为您整合计量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计量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计量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计量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计量发展话题讨论。

计量发展相关的资讯

  • 开展计量交流 助力声学计量深层次发展
    声学是研究弹性媒质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效应及其应用的科学。声学计量是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声学基本参量、主要评价参量和工程实用参量的测量及保证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的技术科学。它包括声学计量基准和标准的建立及保持、量值传递、测量方法等。可分为空气声计量、水声计量和超声计量。国防和军事用途的需求是声学计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视频安防行业企业,面向全球提供安防产品、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   浙江省计量院成立于1960年,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并经国家总局授权的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浙江省科技厅重点扶植科研院所之一。   近日,海康威视硬件技术测试中心一行赴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声学振动重点室开展声学技术交流,同心共力推动声学测试发展。   会上,浙江省计量院声学重点室姚磊博士围绕“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声学计量能力和科研团队等内容做详细介绍,并组织带领海康威视一行参观了声学重点室的实验室、声学仪器设备等。双方就智能声学产品、声学测试方法、相关计量标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交流互助”共识。   下一步,浙江省计量院将对准“共同富裕”“科技创新”跑道,夯实专业技能,专注新方法、新技术、新装置的科学研究,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国的声学与振动精密测量分析公共服务平台,为人体健康水平、高端装备制造能力、重大工程与公共安全提供测量分析技术支撑。
  • 计量现状与展望:夯实计量科技基础 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发展,《“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对于“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有序、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下面我着重对《规划》中计量领域的内容谈一下现状与展望。   一、计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   计量是测量的科学及其应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计量是创造质量和控制质量的重要物质手段,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公平贸易的基础。计量准确度的每一次提升,对科技进步、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毫无疑问,计量支撑发展,质量成就未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计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将在市场监督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规划》充分体现了市场监管总局对计量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从计量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和挑战出发,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推动计量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提升经济全球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三五”计量科技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国家计量基准185项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2万余项。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从“十三五”开始时的1266项,增长到目前的1805项,增幅43%,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成为全球有能力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八个国家之一。拥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建成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下设12个技术委员会中,担任主席和候任主席数量居首位。“温度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键技术与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测量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支撑了高铁、大飞机和海洋装备等重点产业的研发与生产,促进了电子、生物和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十四五”计量科技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计量科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5月20日,新的国际单位制(SI)正式生效。这是计量史上的重要变革和里程碑式事件,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比尔菲利普斯所说:“这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测量科学最伟大的革命”。计量迈入量子化新时代,国际计量格局面临历史性重构。我们应该迎头赶上,抓住机遇成为世界多极计量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前期,我国在计量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满足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计量支撑能力缺失、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与发达国家计量技术机构相比,在发挥计量作用、提升计量地位、优化科技发展布局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前沿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跟跑阶段、重点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有待突破、新型量传技术和计量仪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应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进一步推进计量科技发展的自立自强,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重大变革,跻身世界计量科技前沿。   四、“十四五”计量科技重要攻关方向   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国际形势,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变”字。为此,应当主动求变,积极应变。《规划》准确分析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生态,明确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要求,提出“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研究,助力提升质量竞争优势”,部署“量子计量基标准和新型量传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芯片尺度计量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新材料、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   这里我主要选两个方面展开说一下:第一个是绿色低碳领域研究。2020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将开展碳计量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建立覆盖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溯源体系,提升碳排放计量监测能力,加速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支撑相关行业的 绿色低碳发展。第二个是生命健康领域研究。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与民生幸福、社会和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强化了提升生命健康计量能力的迫切性。“十四五”时期,将加快特征生物分子多维度智能识别与表征精密计量技术,新兴生物功能性物质结构、分子诊断与细胞诊疗等的质量控制技术,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性能评价量值溯源技术,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技术等研究,持续提升生命健康领域的计量支撑能力。
  • “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计量科技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在“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玉宽     在这金秋时节,以“计量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计量科学发展论坛”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院区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国内外计量界精英,是中国计量工作者了解国际计量科技最新发展动态,探讨计量如何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国际计量组织和世界计量技术机构代表交流计量工作经验和开展技术合作的一次难得机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来自世界各地及国内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昨天,各位来宾参观了我院和平里和昌平的两个院区,对我院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印象。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近年的发展与工作情况。   基本概况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起国家计量基准、标准体系,形成了我国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源头和确立了计量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主要职责是:研究、建立、保存和维护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国际比对保证计量量值的国际一致性 进行计量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以保证国家量值统一、准确 开展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计量科学研究。   计量院现有两个院区,昌平院区定位是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平里院区定位是计量量传检测服务基地。   计量院下设10个研究所,从事长度、热工、力学、光学、电磁、声学、信息与电子、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化学计量以及医学、生物、能源、环境、材料和工程计量等多领域的计量科学技术研究。   我院现有职工757人,科技人员644人,含:1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1名研究员,186名副研究员。97人具有博士学位,160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以上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39.9%。离退休人员1075人。   回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5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我们处于最蓬勃的发展时期之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持,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经费支持,我国计量科技经费大幅增加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计量科技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的建设落成和国家在运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我院计量科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院科研项目数量逐年递增,科研领域不断拓宽。2009年在研课题数量为339项,约为“十五”期间科研课题数量的总和,涉及经费5.53亿元。   创新发展   (一)科研领域明显拓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瞄准国际前沿,实现重点突破。把握国际计量前沿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标准建立”等重点项目,包括能量天平质量量子基准研究、可编程约瑟夫森量子电压基准研究、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研究、精细结构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冷原子纳米尺度计量基准关键技术研究、锶原子光钟等。这些项目是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所开展的前沿研究,项目的设立和开展,体现了国家对计量基础研究的重视,体现了我院加强前沿储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科学研究,实现创新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2)瞄准国家目标,服务社会需求。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民生安全等领域对计量科技的迫切需求,在不断提升传统计量专业领域科技水平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我院专业设置结构的优化,启动了生物安全计量、能源计量国家支撑项目,以及医学计量、新材料计量(纳米计量)、环境计量等新领域的预研。在服务航天工程、科技奥运、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节能减排、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紧急研制50台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投入各地使用,为各口岸温度计的现场校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持 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在服务四川汶川地震和灾后重建中“五种生物多胺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首个国家技术标准批准发布 在服务北京奥运的“食品中违禁药物(兴奋剂)标准物质研究”形成技术标准并应用于供奥运食品检测 “城市能源计量体系研究”课题,直接服务于国家西气东输重大工程,为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中,按照“快速、准确、便捷、经济”的要求,研制出“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形成技术标准,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3)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测量能力不断提高。30年来,我院共有7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2006年和2007年《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课题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鉴定验收的项目189项,同比增长105%。2008年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97篇,比2006年增加113篇,提高40%。2009年计划鉴定验收课题为149项。   计量院保存国家计量基准125项、国家计量标准230项,获得制造许可的有证标准物质757项,形成了涵盖七个国际基本单位的国家基、标准体系的主体,发挥了基础支撑保障作用。开展经总局授权的检定项目587项,确保法定量值传递的准确统一 开展经认可的校准服务508项、检测服务338项。2008年为全国提供量值传递服务所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达13万台(套),提供标准物质30万单元,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累计参加了227项国际关键和辅助比对,有690项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发布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KCDB)中。   我们正在加快计量基标准技术改造和经济建设需求的新的基标准科研步伐,提高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和量值溯源体系建设 加大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工作力度,提高校准测量能力的国际认可度 加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新的需求领域和测量校准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二)科研环境明显改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1)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量科技发展对实验室环境条件要求不断提高,和平里院区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远不能满足计量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计量科研实验基地。今天上午的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启用仪式标志着实验基地全面投入运行。   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资7.48亿元,共建成占地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25座办公、科研、辅助用房,其中有12座具有超净、隔震、恒温恒湿、防电磁干扰等功能的精密科研用楼,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装备。从环境条件、实验室功能以及实验装备等方面得到跨越的改善。为开展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拓展新的计量科技领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正在以积极向国家申请实验基地二期建设为重点,建设和发展精密测量实验室和新领域计量实验室,努力实现计量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   (2)加快检测校准平台发展。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努力将和平里院区打造成为先进的量传检测基地,形成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院区实验楼得到修缮,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实验环境得到改善,添置了大批仪器设备,技术条件得到提高。   (三)科技交流加大力度,合作质量显著增强   (1)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交流领域。我院长期保持与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计量委员会咨询委员会(CIPM/CCs)、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REMCO)等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的紧密联系,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与各国国家计量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08年11月与美国NI.T(0.78,0.00,0.00%)签署了两院科技合作意向书,2009年4月与德国PTB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两国卫星双向法时间频率比对正式运行传输数据。我院与澳大利亚、韩国、越南、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正在协商双方科技合作的领域及项目。目前,已在电学、温度、时间频率、化学计量等多个领域与国外计量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了与国外先进计量技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   (2)加强国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加强计量前沿技术研究和培养领军人才,启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力度。为提高计量科技服务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我院在公益行业专项、条件平台专项等课题中,联合部分省计量院(所)共同参与,加强了与地方计量院(所)的科技合作工作力度。我院积极安排地方计量院(所)选派优秀科技骨干来院进修学习工作,三年来陆续安排了16个地方计量院(所)选送的41名人员,为时半年以上的进修培训,为他们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2009年在质检总局统一部署下,有30多名省级计量院(所)的科研骨干来院学习进修。   (四)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队伍素质显著增强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研和检测任务的日益增加,我院注重加强科研、检测和管理三支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有新的突破,人才结构逐步改善。   (1)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制定《新时期计量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有步骤分层次的引进急需的专门人才,在科研经费和生活工作条件上给予政策保证。   (2)加大计量领军人才培养力度。设立计量院“科技创新奖”奖励制度,表彰“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个人”。制订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对从事具有创新性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新的重点发展领域计量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政策支持。2009年初与清华大学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作为科研领军骨干发挥聪明才智。温度、化学、信息等专业领域有计划地选送科研骨干到国外发达国家计量院中长期合作研究,努力培养领军人才。2008年成立由11位院士和若干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计量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计量科技发展战略,重大项目立项和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   (3)完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建立独立招收硕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对博士后考核做了细化规定。制定《博士(博士后)阶段性工作考核办法》,组织专家对他们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加快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   我院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服务国家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院所为主线,以加强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建设、检测校准技术能力及服务能力建设和计量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建设“三大战略任务”为重点,以建设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平台(昌平)和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和平里)为目标,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加快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和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不断提高计量科技水平,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在未来十年,我希望在各方面关心支持下,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   一是探索计量前沿的研究机构。   开展新一代量子基准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的测量和用于计量基准的量子器件的研制工作,在量的基准由实物基准向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演变、国际单位制中若干基本单位面临着以对基本物理常数准确测量为基础的定义上的更新过程中,研究探索使用最新的物理原理和科技成果,实现计量科技前沿的创新发展,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在量子物理基准研究领域取得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二是服务国家需求的创新机构。   服务国家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前沿科技发展,提高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开展生物、新材料与纳米、新能源、信息、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   服务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的需求,开展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开展终端用能产品能源利用率评价及测量方法研究   服务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我国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对计量科技的需求,开展对装备制造、纺织、机械、电力等行业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在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知名的计量专家团队。   三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保障机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2008年奥运成果“蓝天白云碧水”成为我们的环境常态。我们将致力于提升环境监测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支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开展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领域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建设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责任。   四是促进科技交流的开放机构。   积极参加国际计量组织的各项活动,有一批活跃在CC和APMP TC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专家   在测量能力建设、技术文件制定、国际单位制改革和单位重新定义复现研究等方面肩负起我国作为米制公约成员国的责任与义务   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科技的合作研究,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院工作和派出专家到国外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水平的计量国际学术会议,促进计量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   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办成国际化的计量科学合作研究基地。希望在未来的昌平实验基地有一批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科学家在一起开展科学研究,英语成为昌平实验基地实验室的第二工作语言   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采用多种形式联合攻关,并在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建设中肩负起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机构。   要以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和新的计量科技领域发展为重点,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新的突破。要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培养若干个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科研团队 大力培养新的工程院或科学院院士、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 大多数青年科技骨干应有曾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的经历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科技人才队伍的30%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作为发展中的中国计量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先进国家计量院的差距,我们愿加强与国际计量组织、世界计量技术机构、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努力提升计量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发展不仅将支撑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将为世界计量的合作与进步作出贡献。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提升计量科技水平,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明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左三)正在与中外同行交流      与会代表在签到簿上留言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 计量测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精神,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积极指导、服务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主动培育、建设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逐步与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现技术互补、分工协作和信息对接。这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对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给予高度重视,说明计量测试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左右,对支撑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M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概念,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其中: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 标准是依据,用以引领质量提升 合格评定是手段,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信任。三者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生产力和质量、保护环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可从之前的合格评定中单独列出,与计量、标准共同承担公共机构的角色,合格评定(认证、检验检测)则以第三方的姿态服务于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依赖于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政府治理表现除市场监督之外,还体现为五大技术要素(计量、标准、认可、认证和检验检测)。我国《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为NQI的体系化建设和高效率运行提供了周全的法制保障。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动力。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应满足高端计量测试服务需求,具备产业关键领域测量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单位制(SI)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反映了计量发展水平。国际单位制自建立以来就随着计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回顾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古典阶段,在农牧业和手工业社会背景下,特点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极少有科学依据。作为最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多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滴水计时”等计量方法。在公元221年,秦朝“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自此,我国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经典阶段,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特点是计量标准已开始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标志性时间是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约》在法国签署,米制被认定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规定了米、千克、秒的定义。  现代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特点是参量之间的互相渗透,检测方法与设备的光、机、电结合,标志是由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量子基准,以期保持基本单位的长期稳定性。1954年至1971年,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坎德拉(cd)、摩尔(mol)被确定为SI的基本单位。1967年,时间单位“秒”率先从“天文时”变更为“原子时”,测量精度提高了1 000万倍上。1979年,发光强度“坎德拉”完成量子化定义,以“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 W/sr时的发光强度”。1983年,长度单位“米”完成量子化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秒所经过的距离”。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将SI基本单位中的其他4个:千克、安倍、开尔文和摩尔分别改由自然常数(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玻尔兹曼常数k,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定义,至此实现7个基本单位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数定义。  新量子化定义已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人类也随之迎来全新的国际单位制量子化新时代。计量科学及其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并最终促进了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发展。国际单位制的统一反过来又促进了计量科学向着更高准确度更精尖方向前进。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卫星应用和位置服务等)、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精密加工装备、增材制造、高端仪器仪表等)、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核电装备、气电装备、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等)、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卡脖子计量测试技术难题。例如,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在该领域,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涉及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三大子领域,包含了智能制造系统最核心的五官、神经和手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主要方面之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制造离不开超精密的计量测量技术、相关标准和合格评定的支撑。在核电领域,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商运核电机组达到47台,约占全国发电量4.88%,比2018年同期上升了18.09%。为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三门和海阳核电站每年需要向国外公司购买测试服务,解决IE级传感器响应时间的在线测试难题。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当下,攻克保障安全的关键测试卡脖子技术尤为必要。  因此,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计量的任务是保证全国计量量值的准确一致,计量体系是工业测量体系的基础,工业测量体系支撑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对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庞大需求,只有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好才能造得出、造得精,而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完善工业测量体系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明确将围绕海洋动力、智能测控装置、商用飞机发动机、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火电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维保等产业建设一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10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20家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辐射力的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形成不少于30项自主核心测量技术或能力,研制不少于40套专用计量测试设备,申请不少于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定不少于60项国家、行业或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或标准,打造若干个“计量测试服务”品牌,全面提升计量服务本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精神主动出击,积极申报筹建国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结合多年国家工控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的运行经验,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方面技术积淀,围绕以下6项主要任务,支撑智能测控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一是开展产业计量测试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任务,研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关键计量参数量值传递与溯源和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关键参数,持续跟踪产业计量测试技术需求。  二是梳理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参数量值溯源情况,编制产业参数量值溯源表,建立健全产业参数量值溯源体系。  三是结合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实际情况,开展环境可靠性试验评估、功能安全检测认证、防爆安全检测认证能力、软件测评、网络信息安全测评等高端能力作为计量测试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进行完善与建设。  四是开展具有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研制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  五是开展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设,为产业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校准、测量、测试等技术服务。  六是承担产业计量测试平台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的牵头共建任务,汇聚行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检测技术的供给,突破产业“卡脖子”计量测试和标准以及产业溯源难题。  计量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2019年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这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千克”等国际单位制的所有计量单位正式迎来物理常数新定义,用实物基准定义计量单位的方法成为历史,计量迈入量子化新时代。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以及正式生效,对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工业强国是一个绝好的良机。  首先,计量单位的量子化必将带来计量测试技术的新革命。未来,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将使计量基准可随时随地复现,量值传递溯源链路实现扁平化,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通过嵌入式芯片级量子计量基准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产品制造全过程,有力支撑流程再造、节能减排和质量提升等。传统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将全面创新,集多参量、高精度为一体的芯片级综合测量使不受环境干扰、无须校准的实时测量成为可能。  其次,我国测量体系中的计量基础技术和设施比较薄弱,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和布局不够,很多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量子化计量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又重新回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让中国有了赶超其他国家的机会。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制定量子化时代计量发展战略并研究编制新一轮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加强量子测量技术产业创新和布局发展。  以国际单位制的量子化为标志的计量测试技术变革,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走向工业制造强国带来新的机遇。  宋延勇,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检测、校准方法研究工作。  郭爱华,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计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化工作。
  • 国家铁路局印发《铁路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日前,国家铁路局印发《铁路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中长期铁路计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加强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包含铁路计量标准研究、铁路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铁路计量数据应用研究、铁路计量科技国际交流合作等4方面内容。以专栏形式提出量子化计量技术研究,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研究,检测、监测系统量值溯源技术研究等6类重点任务。强化铁路计量能力建设。包含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服务能力、铁路计量设备设施建设、产业化计量服务等7方面内容。以专栏形式提出提升计量标准能力、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开展区域计量等5类重点任务。推进铁路计量体系建设。包含铁路计量制度体系、铁路计量技术规范体系、铁路计量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内容。以专栏形式从计量技术规范、计量技术委员会、计量技术机构等方面提出4类重点任务。《规划》全文:《铁路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铁路计量在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夯实铁路计量基础,全面提升铁路计量整体能力和水平,结合铁路行业实际,适应铁路发展需要,推动新时代铁路计量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计量事业和铁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铁路计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发布实施《铁路计量管理办法》,成立铁路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建立铁路专用计量标准1400余项(包含国家计量标准5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8项)、铁路通用计量标准3000余项,制定铁路计量技术规范75部。铁路计量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量值传递溯源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不断加强,铁路计量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定义的变化,计量在铁路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铁路计量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检测监测设备量值传递溯源手段尚需完善,现有铁路计量技术机构的发展滞后于铁路整体发展,铁路计量投入相对不足,计量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等。加强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和铁路计量能力建设,完善铁路计量体系,提升铁路计量整体水平已成为促进铁路高质量发展、支撑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交通强国为引领,以让人民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为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铁路计量科技基础应用、计量标准、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等研究,突出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加强铁路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基础设施等能力建设,完善铁路计量制度体系,夯实铁路计量基础,增强计量对铁路质量、安全、效率的保障作用,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适应需求,服务发展。明确计量测试服务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全面提升铁路计量工作的量值传递溯源服务能力。适应铁路行业计量技术需求,加快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制,进一步加强铁路计量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加强铁路计量应用技术研究,推动铁路领域计量标准建设,解决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计量问题。加快适应计量科技发展,大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完善体系,明晰责任。完善铁路行业计量体系建设,强化计量法治理念,提升铁路计量检测监测质量和能力。完善计量工作监督机制,提高计量监管能力。加强政府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布局谋划,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协同融合,开放共享。坚持大计量工作理念,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铁路计量体系建设,共享铁路计量发展成果。推动铁路计量服务体系的科研平台、人才队伍、新体制机制建设的协同融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强化计量服务资源统筹协调。(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计量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铁路计量得到广泛应用,铁路计量测试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的铁路计量标准逐步建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持续完善。计量在铁路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铁路计量测试技术关键问题逐步解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扁平化、量值保证方式多元化、综合性和在线检测监测设备及系统的量值传递溯源基本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及在线校准逐步应用。铁路计量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计量溯源性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探索构建新型铁路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铁路计量人员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培养一批铁路计量方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铁路计量人才梯队。铁路计量投入基本满足需求。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铁路计量的应用更加广泛,铁路计量测试技术能力显著提高,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突破一批铁路关键计量测试技术,量子化计量技术在铁路计量的应用取得进展,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扁平化、量值保证方式多元化、综合性和在线检测监测设备及系统的量值传递溯源全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及在线校准广泛应用。三、加强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四)加强铁路计量标准研究。紧跟国际国内计量科技基础研究发展方向,适应铁路新技术发展。加强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输工程等专业关键量值溯源技术和铁路计量标准研究,进一步提升铁路计量标准技术能力,促进计量技术发展,提高铁路量值保证综合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一批铁路技术发展急需的铁路计量标准。加快铁路计量标准的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研制以量子传感为基础的计量标准,优化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高测量能力和自动化水平。(五)加强铁路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提升铁路计量科技创新研发水平,突破一批铁路计量测试关键技术。加强铁路专用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面向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计量需求,开展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智慧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对铁路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智能交通建设。加强智能化、自动化、远程及在线测量等技术在铁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铁路计量数字化转型。(六)加强铁路计量数据应用研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铁路计量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及应用,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安全性。开展测量设备量值状态实时监控研究,对计量器具全寿命周期的性能状态分析及预测,提高检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升测量设备智能化应用水平,保障铁路计量器具测量结果的准确。将计量数据纳入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全过程,实现计量数据与产品数据的关联和追溯。(七)加强铁路计量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同先进国家和新兴国家铁路计量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互检、国际铁路项目合作,实现铁路计量“能力互认”“证书互认”,促进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发展,提升铁路计量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铁路计量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及国际同行评审,提升我国在国际铁路计量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四、强化铁路计量能力建设(八)提升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服务能力。科学规划铁路行业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开放、灵活的铁路行业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发挥国家、行业、企业三级计量管理体制的作用,根据计量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统筹铁路计量标准建设。加强计量技术机构量值保证能力建设,提高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测试能力,提升计量标准的运用维护水平,为现场提供满足设备保障要求的多样化量值保证方案。调动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性,加强计量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铁路计量信息化管理,建立质量风险应对机制,全面提升铁路行业计量技术机构量值传递溯源服务能力。(九)加强铁路计量设备设施建设。加强重要铁路计量设备设施共享,营造开放、共享的铁路计量研究实验环境。加强铁路科技文献数据、铁路计量科研数据和铁路科研成果数据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强化铁路计量标准资源信息化建设,促进铁路计量标准、计量测试能力、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信息的流通。(十)提升铁路行业计量测试产业化服务能力。有效发挥计量测试在铁路产品全寿命周期保障中的作用,通过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及科技创新,满足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全产业链的计量测试需求,为铁路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组建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铁路计量技术联盟,强化交流合作、优势互补,研究铁路行业关键参数的计量测试技术和装备,研究建立计量测试设备、检测监测系统等的评价制度。围绕一流科研团队落地、科研成果转化、优质企业培育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带动铁路计量测试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布局铁路行业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列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工作。(十一)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按照“覆盖全面、合理有效”的原则,发挥计量专业综合能力较强的现有铁路计量技术机构的带动作用。结合铁路网各区域主体功能的规划定位,建立铁路行业区域计量中心(网点)。集中规划量小面广的重要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能力建设,为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服务。建立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铁路计量标准,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提升铁路现代计量测试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为地区交通行业发展提供铁路计量支撑。(十二)提升铁路行业能源计量服务能力。完善铁路行业能源计量体系,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机车车辆油、电等能源计量的量值保障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环保计量、用能设备监测数据采集,加强环保监测能力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铁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开展铁路能源专用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增效,提升铁路行业能源计量技术能力,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十三)构建铁路行业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强计量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生产技术对接,将计量测试嵌入到铁路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计量对生产各阶段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面向铁路行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综合参量相关测量设备的研究和应用。加快铁路产业专用测量设备的研制,力争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仪器仪表品牌。(十四)提升铁路计量对铁路行业一体化服务能力。协调铁路行业各单位计量技术、计量资源,坚持优势互补,凝聚合力,提高政策协同。紧密结合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技术需求,加强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各单位计量技术协同和共享。合理配置计量资源,在计量标准建立、计量测试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各单位计量优势,集中力量解决铁路行业重大、共性计量问题。积极发挥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协同作用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铁路计量对铁路行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促进铁路计量高质量发展。五、推进铁路计量体系建设(十五)健全铁路计量制度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持续推进铁路计量领域规章制度制修订。完善计量器具技术确认、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配套规章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铁路计量制度体系。(十六)完善铁路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对铁路计量技术规范进行分类梳理,不断完善铁路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架构。建立特殊、急需测量设备计量技术规范快速响应协调机制,加大铁路计量重点领域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力度。根据铁路技术发展,及时制修订智能化、数字化等计量新技术方向铁路计量技术规范,满足量值传递溯源及铁路行业计量需要。加强铁路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管理,提高铁路计量技术规范技术水平。鼓励并支持铁路行业各单位积极参与国际计量规范的制修订等活动。(十七)优化铁路计量管理体系。完善铁路计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铁路计量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保障铁路行业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建立更加开放共享的计量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测量标准规范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和管理,推动先进测量技术要素和管理手段在企业的应用。(十八)强化铁路计量监督管理。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加强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管理。加强对铁路计量技术机构监督,使其规范、有序开展铁路计量工作。加强涉及铁路运输安全相关计量器具监督检查,完善计量监督检查手段,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和完善铁路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进一步健全测量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六、保障措施(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铁路行业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要及时研究制定支持铁路计量发展的重点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的铁路计量服务与保障体系。根据铁路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特点,制定细化措施,分解细化目标的分工,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完成。(二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并支持铁路行业各单位对铁路计量技术机构的投入,推进铁路计量技术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进行科技创新。完善铁路计量科技创新体系,保障铁路计量技术机构组织架构完善、资源配置合理、安全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铁路计量科技创新、关键科研项目的支持,促进计量科技研发和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大计量投入,提升铁路计量能力和水平。(二十一)注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铁路计量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建立铁路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形成合理的铁路计量技术人才梯队,打造一流的铁路计量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铁路行业各单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依托铁路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加大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铁路计量技术人员能力评价制度,加强计量人员培训,提升计量队伍的整体水平。(二十二)强化评估考核。 加强对规划实施评估,定期分析进展情况。实施规划中期评估,评估后需调整的规划内容,由规划编制部门制定具体方案。规划编制部门要对规划最终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铁路行业各单位要建立落实规划的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考核,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在评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
  • 计量技术规范助推标准物质高质量发展
    标准物质是指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性的物质,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其研制和生产均离不开可靠的质量管理与保证措施。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通用要求》《标准物质的定值及均匀性、稳定性评估》《标准物质计量比对计量技术规范》《纯度标准物质定值计量技术规范 高纯金属纯度标准物质》等4项标准物质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是我国在标准物质共性技术和高纯物质等计量技术规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规范的正式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标准物质高质量发展,促进标准物质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升级。国际接轨的研发和生产管理体系是取得国际互认、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JJF 1342-2022《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通用要求》(替代JJF 1342-2012)实现与现行ISO 17034:2016《标准物质研制(生产)者能力的通用要求》的接轨,涵盖了该国际标准在结构、资源、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全部要求。其发布与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运行,确保标准物质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质量。标准物质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估、定值及不确定度评估是标准物质研制和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一级、二级标准物质定级鉴定评审的重点内容。JJF 1343-2022《标准物质的定值及均匀性、稳定性评估》(替代JJF 1343-2012)修改采用ISO指南35:2017《标准物质—定值及均匀性、稳定性评估指南》,针对标准物质研制方案策划、均匀性与稳定性实验方案设计、不同定值模式下的技术要求、新型统计学方法与不确定度评估等方面,给出更为详细和完善的规定。该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指导意义,有利于规范标准物质的研制和生产过程,确保标准物质量值的溯源性、准确性与可靠性。随着标准物质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多,不同标准物质量值之间的一致性日益受到关注。计量比对作为保障量值准确一致、支撑计量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在标准物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首次制定发布的《标准物质计量比对计量技术规范》将为标准物质领域开展计量比对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也可为标准物质量值核查等活动提供技术参考。纯物质是各领域成分量测量结果实现向SI单位摩尔溯源的基础物质,涉及冶金、材料、食品、环境、生物、卫生等关键领域。首次制定发布的《纯度标准物质定值计量技术规范 高纯金属纯度标准物质》,对有关纯度定值技术、不确定度评估、溯源性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将更好指导我国高纯金属纯度标准物质的规范化研制,推动以纯物质为基础的国家化学测量量值溯源体系加快构建。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标准物质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7项,被广泛应用到标准物质的研制生产、技术评审、监督管理和国际互认等领域。计量技术规范在指导标准物质高质量发展,支撑标准物质定级鉴定评审与量值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计量赋能“双碳”——浙江省计量院全力支撑“双碳”战略发展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部署,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省计量院强化履职保障发挥技术专长,在双碳领域积极建立健全相关计量能力,着力发展相关计量科学技术。   深刻领会加快双碳计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计量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是计量工作的使命所依、责任所在。在双碳领域,计量是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技术保障,是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标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研发和精准计量器具的使用,影响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有效监管。   强化履职保障,落实“双碳”监管   浙江省计量院全力开展双碳领域量值溯源活动,针对固定污染源排放开展检定校准工作,包括烟气分析仪、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烟尘采样器、检定校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环境空气采样器、气相色谱分析仪、气体红外光谱分析仪、长光程吸收光谱分析仪;针对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开展检定校准工作,包括二氧化碳测量仪、臭氧监测仪、氮氧化物监测仪;针对油品测试设备开展计量校准工作,包括运动粘度测定仪、油品水溶性酸测定仪的检定校准工作。   浙江省计量院依据计量需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双碳相关计量能力。积极筹建硬质金属容器校准装置、六氟化硫检测仪校准装置等计量标准,预期在2023年获得计量标准资质。为煤炭、油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使用涉及的容量仪器、碳排放监测仪器提供全面可靠的量值传递溯源链。   强化标准引领,护航“双碳”工作   浙江省计量院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护航双碳工作。制定硬质金属容器地方计量校准规范,在编水溶性酸测定仪校准规范,积极参与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的方法测试工作。申请制定环境空气温室气体监测仪地方计量校准规范,开展固定污染源氨逃逸连续监测系统校准方法的研究和测试。   强化技术创新,助力“双碳”进程   浙江省计量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聚焦前沿创新着力攻坚关键共性测量难题。开展温室气体计量技术研究,拟通过对本底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计量技术和排放源温室气体计量技术研究,支撑碳含量在线监测和碳排放精准计量。研究光腔衰荡、腔增强激光光谱技术,以期实现气体测量核心仪器国产化,实现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主要温室气体的计量监测。
  • 我国计量仪器发展迅速但仍存制约因素
    我国计量仪器、设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如今国内计量仪器已经超过6000家。我国已经成为亚洲除日本之外的第二大计量仪器仪表生产国。国内计量仪器仪表产业总的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产品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总线化等发展方向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但是不同因素还制约着计量仪器表行业发展。我国计量仪器仪表发展滞后,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其主要因素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展滞缓   现代计量是光、机、电、计算机和许多种基础学科高度综合的产物,对新技术非常敏感,是现代产业产品中更新换代频率新技术应用和发展极迅速的门类之一,每年都有一批新产品推出,特别是当今信息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稍微放慢发展速度,就会被远远抛在后面。在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计量仪器仪表的普遍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水平上,大型和高档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许多急需的专用仪器设备还是空白,中低档产品保证质量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滞缓,是制约我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制约我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滞缓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是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第二是人才匮乏 第三是缺乏官、产、学、研、全、用的有效结合。   二、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我国计量产品,包括产业自动化仪表系统,通信仪器设备等,虽然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算很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计量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可信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长期忽视了基础技术的研究的开发。   (2)国产通用件和基础件质量不过关。   (3)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力,产品质量不过关。   三、旧体制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旧体制是制约我国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一个共性问题。仪器行业也不例外。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在旧体制的束缚下,不能从学生的历史包袱中挣脱出来,在市场竞争中丧失活力,生产和经营严重滑坡,一大批骨干企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所以,加快体制的改革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计量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   (1)赋税过重。计量用产品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生产批量不多,产值和经济效益总量不高,但是现代计量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产生难以估量的倍增效益。对具有如此特殊属性的产业,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征收17%增值税,33%所得税以及相同比例的关税则赋税过重。   (2)各级政府包括产业的主管部门以及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对发展计量产品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   (3)缺少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的采购政策。   (4)我国基础产业能力差。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和信誉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
  • 质检总局正式启动“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用于指导“十二五”期间全国的计量工作。   “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是质检领域“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既要体现计量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体现计量为全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的重要理念 既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本单位发展的实际,又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正确分析社会改革的大环境,准确把握社会进步的大方向 规划要把加强基础建设和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作为工作中心,把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作为工作重点,把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训作为技术保障,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主攻关键点。   据悉,各地的计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于5月初结束,并汇总到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
  • 开创新SI发展的新篇章——国际计量研讨会完美谢幕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星指向西南方,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即将到来。2019年8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新SI、新计量、新合作”国际计量研讨会完美谢幕。国际计量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国际计量发展趋势、计量促进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新SI(国际单位制)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交流和分享先进计量测试技术和法制计量管理经验。行业大咖携手共话发展共赢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会上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计量行业专家做了精彩的演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先生致欢迎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先生做了主题为“携手,发展,共赢”的报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院长 Joachim Ullrich 博士做了主题为“新SI、新计量、新合作”的演讲。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中国区PO总裁唐良先生在“新的国际单位制如何改变世界”的专题讨论上表示,新SI的诞生将对MT集团及德国工厂在未来的研发及产品创新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及意义。唐总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国际计量研讨会计量专家的专业讲解,我们了解到国际单位制变革的最新进展,更加明确这一变革会对梅特勒托利多集团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更加坚定了顺应并推动这一变革的信念。纵观世界计量发展史,梅特勒托利多一直是计量技术发展和革新的推动者1901年,亨利托巴德博士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具备全自动重量和价格显示的店铺秤。1945年,欧莱德梅特勒博士发明了令世界瞩目的首台单秤盘替代法天平,并在1973年,又隆重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精密天平——PT1200,引发了全球天平的技术革命。直到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一直走在计量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前端。我们的衡器设备及精密仪器始终帮助全球用户提高安全、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此次研讨会上,梅特勒托利多也展示了先进的计量产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国际单位制的变革是科技进步的缩影。本次国际计量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新SI发展方向的讲解也进一步表明科技创新和质量发展的基础将变得更加牢固,梅特勒托利多将结合自身优势和研讨会的收获,帮助客户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
  • 关注丨一计量检测认证发展促进联盟成立!
    粤港澳大湾区(深港)计量检测认证发展促进联盟由香港品质保证局、香港测检认证协会、深圳市质量检验协会、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地市相关协会共36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夏昆山致辞表示,近年来,深圳计量检测认证工作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大力推进计量检测认证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深圳已成为全国计量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目前,深圳市共有3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及省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21家,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近800家,其中包括3家上市公司。2020年,在非常不利的形势下,深圳检测认证行业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营业收入达到130亿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现有认证机构121家,约占全省的56%、全国的10%,深圳市累计获证企业3.6万家,各类认证证书13万张,认证证书数量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一。据了解,联盟的运作设想,首先是梳理问题清单,推动湾区计量检测认证行业的融合互认,成为该行业内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其次,创新协调机制,最终实现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协调统一、计量检测认证的方法与程序的协调统一、能力验证计划及其实施的协调统一、认证及标识体系的协调统一;第三,锚定合作方向。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共建计量检测认证产业园,在质量技术服务领域内打造双城衔接枢纽,实现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以及解决方案的融合;第四,发力重点领域数字经济、大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与会领导为联盟常任理事颁发了牌匾,举行了隆重简朴的启动仪式。
  • 气质联用仪计量测试评价 助力高端分析仪器产业发展
    近日,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气质联用仪,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计量测试评价,获得国家最高计量技术机构颁发“NIM-CS计量评价证书”。气质联用仪是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通过接口耦合到一起的分析仪器,可用于复杂组分的快速分离与定性定量。通过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使混合物分离后按时间顺序依次进入质谱仪,经离子化作用和质量分析器筛选实现复杂组分的定性、定量。气质联用仪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化学化工、药品质控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分析仪器设备,其性能是否可靠则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次计量评价参考JJF 1164-201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制定的计量评价实施规则,针对质量分辨率、灵峰面积重复性、仪器检出限、质量准确性、谱库检索匹配度、扫描速度等主要指标对岛津苏州工厂生产的气质联用仪进行了计量评价测试,最终测试结果均符合气质联用仪计量评价实施规则的要求,充分验证了岛津苏州工厂生产的气质联用仪的产品性能。“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基准的构建,不仅可以提高制造水平、引领科技创新、提高社会供给质量,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水准计量是现代科学和贸易的根基,能够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基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NIM & NIM-CS简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计量基本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在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1999年授权签署了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 MRA),2022年NIM和CNAS就认可领域的技术评价活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承认NIM的计量支撑作用和出具的校准/检测结果的溯源能力。截止目前,NIM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达到1864项,位列国际前列,展示了我国计量科技的实力。计量评价证书体系(NIM-CS)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国际建议、国家标准和国家规范等,对测量仪器、测量装置、测量系统进行全方位计量测试评价,为计量器具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质量控制“体检证”、品牌提升和市场推广的“信用证”和“通行证”。NIM-CS计量评价证书体系,发挥计量技术引领作用,增加质量信任传递,提升质量品牌形象,助力高质量发展。
  • 积极推动绿色方式转型,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
    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目前我国碳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工作也比较粗放,计量部门并未能接入碳市场和国家清单工作中,造成了计量对国家碳数据支撑脱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呼吁,要充分发挥计量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度量衡”作用。计量是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民生、工业、能源和科技等方面,计量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林鸿说:“要加强国家级计量科研机构在碳测量方面的带头作用,通过碳数据核验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碳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测量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已经领先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此为抓手促进国家高端仪器仪表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长远获得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CCUS技术涉及捕集、储运、地质封存与利用,具有技术链条长,直接减排量大的特点,CCUS量化与核查是量化评估CCUS减排效果的直接保证,是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包括涉及大气、污染源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碳汇监测的通量检测方法等。基于现有资料调查显示,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监测有多种原理与方法,部分已经发布相关标准。通过打造空基、天基、地基、移动走航等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可以实现点、面、垂直柱浓度的监测。来自两会的更多呼吁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风向标已经清晰,人人减排、人人减碳的二手循环经济,将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重塑我们的生活。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其更名为《循环经济法》,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再生资源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定位,优化再生资源行业在增税、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推进碳普惠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出台,建立标准化碳足迹核算机制和统一的碳普惠系统平台,促进碳普惠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公益性高、普及性强的碳普惠场景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的三份提案,其中两份全都与“双碳”目标相关。李书福指出: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表示:在“双碳”问题上,环保要从源头减量做起,这是环保的最基本原则;延长商品的使用寿命、推进二手商品再利用是源头减量的最简单易行方式之一。我们一直在生产新的产品,就如同动脉给全身输血,但相应的我们也需要从事拆解、回收等能够给身体“循环净化”的“静脉产业”,而二手商品的回收、流通就是静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强调:二手商品交易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其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著减少新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以及二手商品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向减碳作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指出:闲置物品交易行为具有减碳效应,是大众参与门槛最低的环保行为之一。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将自家闲置物品变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发展——2022中国国际计量展成功举办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2022年9月7日-9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上海高登商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简称“CMTE CHINA”)在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会议受到国内计量专业研究单位、计量技术应用单位、政府计量主管部门以及国际法制计量组织、部分国家计量管理部门、国外计量技术机构以及全球知名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众多国内外组织、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发挥计量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家计量测试行业高质量发展。博览会期间,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爱文、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钟新明、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副主任于连超、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陈熙源、中国计量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学功以及各地计量主管单位领导亲临现场,相关领导还出席国际计量测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博览会还得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协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协会智能传感专委及相关计量机构的大力支持。吴方迪作《数字时代的计量》主题报告。当前,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未来发展如履薄冰。21世纪以来,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量子技术为典型代表性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迭代,并将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量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及国际组织、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所做的科学谋划和战略布局;并结合计量发展规划,分享数字时代计量发展的新应对策略。马爱文作《量子时代的计量测试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报告。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报告详细介绍了国际计量单位变革的主要内容,即7个基本计量单位的新定义都与量子的基本特性相关联,这一变革为测量带来一系列有利影响与挑战。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促使人类社会与科技进入量子时代,而量子测量是量子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报告系统介绍了量子测量基本情况、发展简史、物理实现方式、重要技术领域、各国技术战略、产业链、未来发展趋势等。参展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展阵容强大,博览会总展出面积为12000平米,共吸引来自国内外282家计量测试企业与16000余名专业观众亲临现场参会。展品范围涉及计量基准标准、质量检测、精密测量仪器、测量试验设备与装置、数字化测量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等测量器件、工业智能网联系统、测量控制软件、工业4.0计量测试解决方案、量子化计量技术与应用以及用于贸易结算、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安全防护和行政监管的先进计量器具产品和数字化实验室系统其他众多类别。该博览会会为计量企业提供了形象展示和产品推介的平台,经调查,参展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意向订单多达1200余项,展现了国际计量博览会强大的号召力。同期活动精彩纷呈本届计量博览会以“数字时代的计量”为主题,以“展览+论坛+培训及系列活动”的形式展开。除展会活动外,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智慧监管与计量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国际计量测试发展论坛”、“智能传感产业技术交流会”、“产业计量专题培训(线上)”、“数字时代的计量——计量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论坛。同时还评选出2022中国计量器具最新产品奖。参展与参会嘉宾一致认为,本届博览会引领了计量测试领域创新的未来之路。线下参展+线上直播融合为了丰富展会宣传方式,博览会主办方还开启了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展会期间,图片直播浏览量超过57000人次,线上展览小程序浏览人数达36000余人次。博览会的组织方表示: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了计量作为国之大器必定会受到业内外各方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计量测试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极大的行业探讨价值,从侧面也肯定了本次盛会能够给予这样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苏州市计量院:聚焦产业需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23日,2022年长三角产业计量技术创新挑战赛现场赛在上海嘉定举行。此次挑战赛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历时5个月圆满结束。苏州市计量院李长武副院长作为现场赛评审专家出席活动。   本次挑战赛共分为需求征集、需求对接、现场赛事3个阶段,苏州市计量院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参与,精准对接两家企业的计量检测需求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线上答辩和现场挑战赛两个环节,最终“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传感器检测解决方案”获得企业认可,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苏州市计量院还获得了2022年长三角产业计量技术创新挑战赛“最佳对接服务机构”荣誉称号。   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依托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建设,是国内首个洁净产品和气体检测领域的国家级质检中心。目前针对空气净化产品、气体检测仪器、气体传感器等相关产品提供全产业链的产品检测、技术咨询、标准研究、人员培训等全方面技术服务。未来,国家质检中心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聚焦相关产业需求,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发展侧记
    2011年,是深圳的大运之年,也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开篇之年。作为中国一流的综合型检测机构,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在为政府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同时,大胆创新,倾力打造“测试、认证、培训、咨询”四大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推行“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通行”检测认证模式。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深圳制造”的竞争力,给力“深圳质量”。   加强技术支撑,服务民生工程   作为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法定计量鉴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市检测院是深圳市最重要和最具规模的公共检测平台之一,承担了深圳法定计量和质量检测重任,其服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市检测院承担的政府检测项目不仅涵盖电子产品、食品、材料、纺织服装、五金建材、石油化工、玩具、轻工机械、木材家具等领域,还包括长度、力学、热学、光学等十大计量专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大局,市检测院牢固树立“政府业务第一时间”的服务理念,建立政府业务督办制、专员制和“绿色通道”,并坚持“三个主动”和“三个优先”,即主动提供监督前决策支撑、主动承担监督后处理工作、主动提供相关培训,受理优先、检验优先、报告发放优先,以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该院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先进单位”。   近几年,面对较为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市检测院不断加强食品检测能力的研究,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解决奠定了基础。如该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检出“苏丹红”的质检机构 在全国质检系统范围内建立起唯一测出阪崎肠杆菌的实验室,并成为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承接全国样品检测的实验室。在可乐“杀虫剂”、啤酒“甲醛”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市检测院以专业权威的技术服务,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食品质量检测攻坚战。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进行大部制改革后,市检测院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通过人才引进、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方式,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已经完全承担起全市食品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检测工作任务。   搭建公共检测平台,助力自主创新   作为公共检测平台,市检测院为满足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品质提升和破解技术壁垒的需求,建立了“测试、认证、培训、咨询”四大技术服务平台。   在测试方面,市检测院根据深圳产业特点,先后建立了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能、安全、环境测试、理化分析实验,以及三坐标精密空间、声学振动等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测试平台。其中即将投入使用的国家数字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成为与中国数字电子信息产业高度融合的国家中心以及国家质量监督体系中重要的技术机构。   通过提供产品检测、仪器鉴定和校准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例子,在市检测院的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例如,该院与康佳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康佳系列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此外还与华为、中兴、创维、西门子、三洋、天虹、安琪、宜家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产品质量把关,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据统计,市检测院年均完成计量器具鉴定/校准超过52万台件,完成产品检验超过18万批次,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为深圳产业自主创新、品质提升、低碳发展、国内外市场准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认证和咨询方面,市检测院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数据库,为“深圳制造”乃至“广东制造”打造国际市场准入服务平台和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本地化测试平台。此外,该院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FCC、欧洲CE、加拿大IC、德国TüV莱茵、TüV PS、日本VCCI、波兰认证局、新加坡PSB、韩国KETI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国际权威机构互认资质,构建了“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检测认证体系,年均助推超过5000余家珠三角企业成功进入全球市场。正如深圳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所言,这样的国际认证不仅让企业手里握有打开海外市场的“敲门砖”,还大大降低了到国外检测机构认证的成本。   采访中,市检测院院长李翔表示:“我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已涵盖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供应商筛选、生产制造、国内外市场准入、循环再利用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布局新兴检测领域,促进经济转型   处在而立之年的深圳,又开始了经济转型、创建“深圳质量”的新探索。作为技术支持机构,市检测院将为打造“深圳质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高品质的检测技术服务,成为创造“深圳质量”的助推器。说到下一步的计划,李翔表示,市检测院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工作部署,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在政府业务、市场布局、重大项目和基础建设、科研和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和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了解到,市检测院正在申报国家材料环境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低碳检测评价工程中心、国家食品添加剂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该院承担的深圳市光伏产品检测工程实验室已经获批建设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深圳)正在筹建 工业生物检测实验室和华南电网确定的深圳唯一电动汽车充电桩检测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 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在低碳评价、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取得初步成绩。近期,市检测院更是捷报频传,该院负责筹建的“广东省质量监督食品检验站(深圳)”和“广东省质量监督家具检验站(深圳)”获批成立 “国家高新技术计量站”顺利通过计量授权考核和监督检查。   此外,市检测院还不断强化检测关联资源整合与共享,正积极协调争取深圳区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大学参与公共检测平台的建设,与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联盟结成伙伴关系,实现检测机构与优势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以及典型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服务,给力“深圳质量”。   创造“深圳质量”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一纲领性方针成为推进检测工作、实现新发展的标杆。李翔表示,在质量意识空前高涨的今天,市检测院只有不断强化技术支撑能力,服务自主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为创造“深圳质量”、建设民生幸福做出积极贡献,也才能不愧于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 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 提高食品安全等测试水平
    国务院7日发布《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加快转化和应用,填补新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空白。加快航空航天、海洋监测、交通运输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提高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突发事故的检测报警、环境和气候监测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水平,增强快速检测能力。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国发〔2013〕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3年3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计 量 发 展 规 划(2013-2020年)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全面提升计量整体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计量发展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量传溯源①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全国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专用、新型、实用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计量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逐步完善 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计量测量能力居于世界前列。但是,计量工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国家新一代计量基准持续研究能力不足 量子计量基准相关研究尚处于攻坚阶段,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迟缓,部分领域量传溯源能力仍存在空白 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监管手段不完备,计量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计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计量技术革命将对各领域的测量精度产生深远影响 生命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技术等快速发展,带来巨大计量测试需求 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然灾害有效防御等领域的量传溯源体系空白需尽快填补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等,需要不断提高计量检测能力。夯实计量基础、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整体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基础建设、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前沿和应用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统筹规划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发展,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加强计量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夯实计量技术基础 加快计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带动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以及企业科研等相关测试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满足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对计量测试技术的需求。   ——统筹兼顾,服务发展。统筹社会计量资源,合理布局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基础建设 统筹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计量技术研究,兼顾区域、领域、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完善法制,依法监管。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计量监管手段,推进公正执法 完善计量行政监管方式,推进规范执法 强化计量法制理念,推进文明执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计量科技基础更加坚实,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学技术领域:建立一批国家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攻克前沿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测试技术,为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手段。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服务和保障能力。研制一批新型的标准物质② ,保证重点领域检测、监测数据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建设一批符合新领域发展要求的计量实验室,推动创新实验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法制监管领域: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量监管体系,建立民生计量、能源资源计量、安全计量等重点领域长效监管机制。诚信计量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诚信计量意识普遍增强。   经济社会领域: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备,测试技术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在食品安全、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覆盖范围。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等初步建立,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普遍提升。   专栏1 计量发展量化目标   1.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修订   2.国家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数量增长100%,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品种增加100%   4.国家计量基准实现国际等效比例达到85%以上   5.得到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400项以上,其中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   7.全国范围内引导并培育10万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8.实现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   三、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   (四)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   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应对国际单位制中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重大技术革命,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改造和提升国家计量基标准能力和水平。   专栏2 计量科技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1.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量技术研究   2.量子基准核心量子器件研究   3.基于铯钟、光钟的新一代时间频率基准研究   4.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研究   5.生物计量基准研究   6.超快光学、太赫兹精密测量技术以及单光子测量技术研究   7.新一代基于原子尺度的纳米计量技术研究   8.新材料计量测试技术及复杂环境下材料微纳结构测量技术研究   9.经济安全、生物安全、医疗安全、能源资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领域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10.高频天线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11.智能和互联式测量、嵌入式和普及式测量技术研究等。   (五)加强标准物质研究和研制。   开展基础前沿标准物质研究,扩大国家标准物质覆盖面,填补国家标准物质体系的缺项和不足。加强标准物质定值、分离纯化、制备、保存等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提高技术指标。加快标准物质研制,提高质量和数量,满足食品安全、生物、环保等领域和新兴产业检测技术配套和支撑需求。完善标准物质量传溯源体系,保证检测、监测数据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专栏3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和研制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   1.食品安全领域,重点方向:食品中有机化学品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中营养成分、食品中元素及形态、食品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食品中生化计量技术、物化特性及电离辐射计量技术、食品安全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   2.临床检验领域,重点方向: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相关标准物质的定值、制备、稳定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高等级标准物质研制   3.生物领域,重点方向:基因核酸标准物质,蛋白质、脂质和毒素标准物质,微生物标准物质,生物工程多糖标准物质等标准物质的研制以及相关前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4.环保领域,重点方向:有机物标准物质,土壤、温室气体、烟道排放气体、交通工具尾气等检测用标准物质的研制及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5.材料科学领域,重点方向:石油、煤炭和生物燃料理化性质方面的标准物质,工业产品、工业原材料中有害物质检测用标准物质,接触角、表面张力等界面特性方面标准物质,纳米薄膜厚度、薄膜表面成分、材料微观结构、碳基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性量值方面的标准物质的研制及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六)加强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加快转化和应用,填补新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空白。加快航空航天、海洋监测、交通运输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提高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突发事故的检测报警、环境和气候监测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水平,增强快速检测能力。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七)加强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研究。   加强与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相关的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加强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量值测量范围扩展、测量准确度提高等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领域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和在线测量等相关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加强计量对能源资源的投入产出、流通过程中的统计与测量,以及对贸易、税收、阶梯电价等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式和模式研究。   (八)推进计量科技创新。   大力推动计量科技与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学科布局。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技术难题专项合作研究。改善对环境控制和设施配套有较高要求并与先进测量、高精密测量相适应的超高、超宽和洁净实验条件以及计量科技创新实验环境。构建以计量前沿科研为主体、计量科研创新发展为手段、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宗旨的“检学研”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体系。   (九)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应用型计量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加快计量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开展计量科研成果展示、科研人员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或共同开发等,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   (十)积极参与计量国际比对。   积极参加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增加作为主导实验室组织计量国际比对的数量,提高我国量值的国际等效性。加强对计量国际比对各环节管理,为参与和组织计量国际比对提供便利。积极参与国际同行评审,加快校准测量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计量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一)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   及时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满足量传溯源及计量执法需要。加大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力度。加强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管理,促进计量技术规范协调统一。增强实质性参与制修订国际建议③的能力,推动我国量值与国际量值等效一致。   四、加强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   (十二)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服务与保障能力。   统筹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科学规划量传溯源体系。加速提升时间频率等关键量和温室气体、水、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对象量传溯源能力。加快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填补量传溯源体系空白。全面提升各级计量技术机构量传溯源能力。根据需要合理配置计量标准,做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量传溯源工作,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专栏4 国家量值传递能力提升   1.国家计量基标准保存单位的能力提升:加快国家计量基标准建立,加大国家计量基标准改造力度,加强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完善实验基础条件,提升国家计量量传溯源源头的计量基标准水平和量传溯源能力   2.各大区计量测试中心能力提升:建立大区级别计量标准,完善实验基础条件,重点开展量传溯源计量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研究等,提升各大区量传溯源能力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计量站)能力提升: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开展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等,满足海洋、农(林)业、气象、水利、地震、电力、通讯、铁路交通等部门(专业)发展需求   4.省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开展实用型计量技术研究和计量测试工作,全面提升量传溯源服务能力,适应各省(区、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5.地(市)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完善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   6.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完善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领域发展需要   7.企(事)业计量能力提升:建立企(事)业内部量传溯源所需的计量标准,加强对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的管理,采用先进的计量器具和检测仪器设备,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十三)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   以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为主体,以量传溯源体系为基本架构,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加强大型计量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营造开放、共享的计量研究实验环境。加强科技文献数据、计量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数据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强化平台(基地)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科研成果、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信息。   (十四)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整合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开发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研究服务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技术,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专栏5 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重点领域   1.节能环保产业:为高效节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新技术发展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等服务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服务   3.生物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产业、生物制造产业等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技术服务   4.高端装备制造业:为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等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服务   5.新能源产业:为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服务   6.新材料产业:为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检定、校准及测试服务   7.其他重点产业。   (十五)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   整合区域内现有计量技术机构、专业计量站、部门计量技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计量技术能力,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加强计量技术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开展计量检测等活动,提升现代计量测试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专栏6 区域发展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重点   1.西部地区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根据西部地区战略发展定位,重点提高服务电力、天然气、煤炭、森林、矿山等能源资源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服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高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   2.中部地区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根据中部地区战略发展定位,围绕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提升服务农业、煤炭、电力、交通运输业等计量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服务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资源深度开发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3.东部地区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根据东部地区发展战略定位,围绕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重点提升服务信息产业、核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太阳能光伏与半导体光源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4.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建设:根据东北地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围绕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重点提升服务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十六)构建国家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   完善与能源资源计量相关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能源资源监管和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城市能源资源计量建设示范,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交流及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促进节能减排。开展计量检测、能效计量比对等节能服务活动,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增效。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构建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   (十七)加强企业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建设。   依据测量管理体系有关标准和国际建议要求,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制度,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加强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大宗物料交接、产品质量检验以及企业间的计量技术合作提供检测服务。生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要求的计量实验室和计量控制中心,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合理配置计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实现生产全过程有效监控。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新建企业、新上项目等,要把计量检测能力建设作为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其他基础建设一起设计、一起施工、一起投入使用。   (十八)增强国防建设服务保障能力。   (十九)加强国际计量交流合作。   建立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计量技术交流合作,促进我国量值国际等效,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扩大计量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参与重要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范围,满足“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的发展需求。   五、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二十)加强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监管体制和机制。全面梳理相关法规规章,形成统一、协调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强化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司法鉴定、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计量器具监管。制修订能效标识监管、过度包装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法规或规章,推动相关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二十一)加强计量监管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计量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保证全国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加强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完善计量器具制造许可、型式批准、强制检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提高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用简便、快速、有效的计量执法装备充实执法一线,完善计量监管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对计量检定技术机构监管,规范检定行为。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档案。完善部门计量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社会监督作用。   (二十二)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在服务业领域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计量教育,树立诚信计量理念。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培养自律意识,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加强计量技术机构诚信建设,增强计量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实施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建立诚信计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和计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二十三)强化民生计量监管。   加强对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计量监管。在服务业领域推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合格公示制度,依法接受社会监督。强化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制造、销售和使用中的监管,促进标准物质规范使用。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监管,改革完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监管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计量专项整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十四)强化能源资源计量监管。   加强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强制检定的监管。开展能源资源计量审查、能效对标计量诊断等活动,培育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强化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的主体责任,引导用能单位合理配备和正确使用能源资源计量器具,建立能源资源计量管理体系,
  • 海克斯康计量在苏州举办品牌再造暨发展策略新闻发布会
    2012年9月25日,海克斯康计量在苏州召开&ldquo 海克斯康计量品牌再造暨发展策略新闻发布会&rdquo ,并同时举行了海克斯康计量苏州先进方案中心迁址及开放日活动,苏州区域客户与全国工业媒体记者共200余人应邀出席了该活动。 发布会由海克斯康计量青岛市场策划总监廖鲁女士主持,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周亮先生致欢迎辞,海克斯康计量集团营销传播总监Anne Willimann女士发言。 Anne Willimann女士介绍说,海克斯康计量集团全新的公司品牌战略包括全新的公司标志和品牌策略。通过该策略的执行,将使得海克斯康计量与其母公司&ldquo 海克斯康&rdquo 的实力和优势实现更好协同 &mdash 海克斯康是全球领先的规划、测量和可视化技术供应商。作为品牌再造的一部分,海克斯康计量重新定位了其品牌策略,将&ldquo 海克斯康计量&rdquo 作为计量市场上的主要品牌,同时保留标志性的产品品牌。通过提升海克斯康计量的品牌知名度,公司将促进新的发展机遇,其全球化的客户群将充分共享海克斯康计量作为一个公司、拥有完整的计量和检测产品线而得到的收益。 会上,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周亮先生为与会者精彩的诠释了在人口爆炸式增长、资源消耗不断增长这一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协助汽车、航空、能源、医疗、电子等行业提高品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避免浪费,并展现了海克斯康计量未来的技术发展。周总介绍说,海克斯康计量是业界最早进驻中国市场且最早开始中国本地化制造的精密计量设备供应商,已经扎根中国40余年,在这40余年的时间里,一路伴随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在工业领域共同成就了彼此,获得了业界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就公司新的市场定位,周亮先生介绍,基于海克斯康计量的承诺&ldquo 致力于帮助客户塑造今天,超越变化,将明天的问题解决于今天&rdquo ,我们的品牌再造策略准确而坚定的描述出我们未来的市场定位&mdash &mdash 我们不仅仅提供&ldquo 优质产品的单一销售&rdquo ,更为用户提供&ldquo 全面的计量解决方案&rdquo ,从&ldquo 单纯的设备、系统供应商&rdquo 成为能与客户共发展的&ldquo 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rdquo 。 周亮先生重点阐述了海克斯康计量未来发展的的核心竞争力 &ndash 也称为&ldquo 5S&rdquo 。除了不断拓展与提升现有测量产品线,海克斯康计量未来将重点投入在一流的专业服务(Services)、广泛而贴合用户需求的软件(Software)、尖端技术的高精度传感器(Sensor)、面向各行业领域的专业团队(Sectors)。这样,通过服务、硬件、传感器、软件的组合,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而定制的解决方案,通过在不同领域组建的专家团队,能够准确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客户带来超越本行业、超越本地区的全球化创新思维,从而帮助客户塑造变化。 &ldquo 5S是海克斯康计量不变的核心承诺,是我们的DNA和我们业务单元的真正优势。&rdquo Anne Willimann女士这样形容海克斯康计量的5S,&ldquo 通过今天我们苏州先进计量方案中心开放日活动,相信大家能够&ldquo 窥一斑而知全豹&rdquo ,看出的我们5S竞争力所在!&rdquo 周亮总裁补充说。 座落在苏州工业园的海克斯康苏州先进计量技术解决方案中心是海克斯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的14个方案中心之一,拥有1300平方米的规模,该中心的设立是为了更快速的响应苏州地区的服务需求、提供紧密贴近该地区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由此进一步提升海克斯康计量的客户化服务能力。开放日当天,现场观众除了体验最新设施,还参加了海克斯康计量举办的汽车、电子和模具方面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案研讨会。开放日活动安排紧凑,内容专业、精致,加上全新的形象展示,获得与会客户的广泛认可。 基于在计量领域近200年的行业资历,新的品牌策略彰显出海克斯康计量在全球主要关键行业的技术领导地位。 ------------------------------------------------------------------------------------------------------------------------------- 关于海克斯康计量 海克斯康计量为工业计量提供了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能源和医疗等领域。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加工、装配和最终验收,我们为用户提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操作测量信息。 凭借遍布全球的20多个测量产品制造基地、70个提供技术服务与方案展示的精密计量中心,以及分布于五大洲的100多个分销合作伙伴所组成的网络,确保客户完全掌控其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更多信息,请访问www.hexagonmetrology.com.cn 。 海克斯康计量隶属于海克斯康(Nordic exchange: HEXA B www.hexagon.com)。海克斯康是全球领先的规划、测量和可视化技术供应商,协助客户规划、测量和定位对象,实现数据的优化处理与展现。更多信息,请访问www.hexagon.com。
  •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全面开启加快计量发展新征程
    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全面开启加快计量发展新征程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部长级) 秦宜智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也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计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计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计量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计量事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机遇,深入实施《规划》,加快计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计量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刻认识加快计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计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计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抓好《规划》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加快计量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九大确立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聂荣臻元帅曾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门捷列夫也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都是以计量测试技术的突破为前提。计量精度的每一次提高,都给相关领域的测量、科学仪器的进步以及技术创新以极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60年代以来,“秒”“米”的重新定义,带动卫星导航、信息技术、精密制造、太空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2018年开始的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将引领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发现新物质、新原理、新方法和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造了条件。加快计量发展有助于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计量发展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量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计量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计量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工农业产品和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高低。随着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计量将越来越直接地嵌入现代产业体系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实现实时在线精准测量和最佳控制,保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计量发展,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计量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计量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撑。钱学森同志曾经讲,“没有计量工作的现代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监管领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在绿色低碳领域,计量是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技术保障,是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标尺”;在环保、气象、地震、水利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研发和精准计量器具的使用,影响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有效监管;在生命健康领域,测量传感技术使智慧医疗、智能穿戴更多走进和服务人民群众,核酸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发和测温仪器助力疫情防控;在对外开放领域,计量互认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工具,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技术语言”。加快计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化计量体系,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强化社会治理,服务改善民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计量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规划》对我国计量发展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计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在总结我国计量发展实践经验、把握世界计量发展趋势、统筹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要从更宽视野、更深层次理解把握,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协同推进,增强贯彻《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一)坚持党对计量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建设现代化计量体系的根本政治保证。从颁布实施《计量法》到制定印发计量发展规划,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到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对计量事业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悉心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计量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计量发展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为新时代计量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证。落实《规划》,必须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计量发展的正确方向,把计量事业深度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规划》实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全面推动计量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计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计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社会,计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穿衣、饮食、住房、交通、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护佑生命健康,到冬奥会赛场冰层温度检测、兴奋剂精准测试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撑保障,离不开衡器、加油机、充电桩、水电气热表、血压计、体温计等常用计量器具。《规划》对计量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民生计量监督管理作出部署,提出实施健康领域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和计量惠民工程,体现了计量工作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价值追求。落实《规划》,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着力解决好民生计量的“堵点”“盲点”,使人民群众从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计量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国际单位制全面量子化变革,计量基础技术孕育重大突破,量值传递扁平化、计量数字化加速演进,量值传递和溯源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把计量关键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自主安全可控。当前,我国一些新兴领域计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极值量、动态量、综合量以及复杂环境下精密测量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划》对计量基础研究、计量能力建设作出重点部署,体现了实现高水平计量自立自强的发展要求。落实《规划》,要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加强计量研发布局,强化计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转型,切实把提高计量科技水平作为硬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坚持全面深化计量改革。改革创新是计量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计量“放管服”改革,计量领域行政许可从9项压减至3项,全面停征计量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计量发展活力,但是计量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计量资源分布不平衡、计量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规划》提出,计量发展要坚持改革引领,坚持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思路,推动计量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计量改革离不开基层的探索创新,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发挥首创精神,趟出符合实践要求的计量改革发展新路子,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共同推动计量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落实全面推进计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支撑保障、法制监督等方面的11项计量发展主要指标。《规划》还描绘了到2035年计量发展远景目标,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我们要咬定目标、勇毅前行,采取务实有力的举措,把《规划》确定的目标实现,把《规划》部署的任务完成。  (一)强化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攻克重大计量科学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确保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实施国家“量子度量衡”计划,强化与市场主体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先进计量基础设施,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要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二)强化计量应用,为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是计量工作的使命所依、责任所在。《规划》提出,要更加突出计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规划》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聚焦服务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全面提升计量测试服务品质能级,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实施健康领域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  (三)强化计量能力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  计量能力是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规划》着眼于计量体系自主安全可控,明确部署计量能力建设10项重点任务。《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推动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大力提升计量基准能力水平,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力度,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计量体系,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计量监管体系,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计量监管关系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计量全不全、准不准直接影响市场公平贸易、生态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健康、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等百姓民生。《规划》对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落实《规划》提出的计量监管任务,要加快推动《计量法》和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各方计量溯源性意识,建立完善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  量值定义世界,精准改变未来。市场监管总局作为统一管理计量工作的职责部门、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牵头单位,将携手社会各界一道,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评估问效,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如期实现,努力为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
  • 解读《广州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政策文件解读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针对《广州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解读如下。一、制定背景和依据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后发布的第二份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计量事业发展的重视。十八大以来,我市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计量基础建设、计量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计量科研成果丰硕,计量监管改革持续深化,计量整体能力和水平处于华南区域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和计量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之间的矛盾突显。尤其是面对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国际计量格局变革中抓住机遇,主动布局,思危机、育新机,开创计量工作新格局,是当前我市计量事业发展的重点。2022年12月3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计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粤办函〔2022〕351号),对广东省计量事业发展做出了部署。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计量发展规划的指导精神,夯实计量基础建设,加快构建广州市先进测量体系,结合广州市计量工作实际,经市政府同意,以市市场监管局名义印发《实施意见》至各区和市有关单位。二、主要内容(一)总体框架《实施意见》正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区域发展布局,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提出2021—2035年期间计量发展重点任务,第六部分明确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二)主要目标《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市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专业领域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计量科技水平与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符合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重点提出科技创新平台、计量标准数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6项指标。(三)重点任务1.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包括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和关键共性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优化计量科技创新生态。2.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包括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服务国产高端仪器发展、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国土空间计量保障能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服务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3.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包括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推进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加强计量交流合作。4.提升计量监管效能。包括完善地方计量法规制度体系、推动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执法协作、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四)保障措施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明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学科和文化建设、加强协调联动、狠抓工作落实等工作措施。三、主要特点(一)贯彻落实国家计量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广州区域特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根本,结合《广东省计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有关内容,坚持从广州计量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我市各领域发展规划相关内容,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入分析我市计量事业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前沿计量科技有待突破、部分领域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存在空白、计量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计量监管思路和模式有待创新、计量多元共治亟需加强等,瞄准短板,精准发力,对我市计量事业发展作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展望。(三)坚持计量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定位。围绕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计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加强计量保障能力,把满足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作为计量工作的出发点,深入改革创新,通过标准化、数字化、集约化建设,解决计量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问题。
  • 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服务高端仪器 培育国仪品牌
    1月28日,国务院发布《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推动计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指出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三是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任务二中提到:要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加强高精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提升计量基准、标准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率。加强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原子重力仪等高端通用仪器设备研制,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规划》全文如下: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1779项,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成为全球有能力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8个国家之一。计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计量意识日益增强,计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18年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全面采用物理常数定义,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将予重构,由此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领域量值传递溯源能力还存在空白,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有待突破,计量监管思路和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计量社会共治亟需加强。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支撑,提升国家整体计量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计量顶层制度设计,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加大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薄弱环节技术研究,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思路,推动计量制度改革,提升计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需求牵引、供给提升。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重大民生需求,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提升计量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培育计量新业态、发展计量新模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加强政府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培育计量校准、测试等高技术服务业,规范各类市场计量行为,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协同融合、开放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格局。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开放合作,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强量子计量、量值传递扁平化和计量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建立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建设一批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计量科研团队和计量专家队伍,确保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计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用计量测试设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推动计量法和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社会各方计量溯源性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展望到2035年,国家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三、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四)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实施“量子度量衡”计划,重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突破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形成核心器件研制能力。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计量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等理论研究。(五)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国际单位制建设,推行国际公认的数字校准证书。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建设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加强计量数据统计、分析和利用,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领域培育一批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建设国家标准参考数据库。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六)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解决综合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建立扁平化场景高适应性的量值溯源体系。研究数字化模拟测量、工业物联、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计量等关键技术。加强国家标准物质在制备、定值、保存、溯源评价及量值传递应用新模式等方面的全寿命周期、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加快推进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七)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快开展量热技术、数字化模拟测量技术、工况环境监测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研究,开展计量软件功能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攻克高端计量测试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和技术。建立有利于计量新技术、新方法向产业转移的服务平台。(八)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强化国家级科研机构导向作用,发挥综合性、行业性科研院所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先进计量基础设施,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计量优势资源力量,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四、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九)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标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联盟,搭建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研究建立国家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加强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十)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加强高精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提升计量基准、标准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率。加强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原子重力仪等高端通用仪器设备研制,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十一)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计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加强产品型号总计量师系统建设。推动航空装备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装备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研究建立空间计量技术体系,提升空间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和航天装备质量控制水平,补齐关键、特色参数指标计量测试能力短板。开展海上卫星导航设备、海洋装备测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海洋装备数字化测量能力。健全海洋立体观测、生态预警、深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计量保障体系。(十二)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加强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发用于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的参考数据集。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形成各领域通用的人工智能计量体系框架、接口与方法、标准规范。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建立适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的智能水平评价标准和计量测试平台,提升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计量测试能力。(十三)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针对工业先进制造,加快基于协调世界时(UTC)的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技术、时空敏感网络、传感器动态校准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以量值为核心,提升数字终端产品、智能终端产品计量溯源能力。开展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物联网感知装备质量水平,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十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在城市和园区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水文水资源和环境计量中心,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市场。(十五)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康复理疗设备、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地质和海洋灾害、地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的计量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研制生产和监督管理。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交通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十六)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面向我国铁路、公路和水路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智慧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对交通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智慧交通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领域相关计量测试技术、测试方法研究,研制相关测试设备。加强船舶和港口领域计量保障,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强智能汽车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五、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七)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发展和数字化、扁平化量值传递溯源新要求,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计量基准、标准建设,填补应用领域的量值传递空白,确保体系完整、有效运行。以技术能力水平为主要标准,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开放、灵活的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优化量值溯源网络,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竞争性量值溯源技术服务。(十八)提升计量基准能力水平。推动国家计量基准与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增强国家计量基准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国家计量基准全链条管理机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为基础,建立原子时标基准、能量天平法质量基准和热力学温度基准等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实施国家计量基准强基工程,强化量值源头能力供给,全面提升国家最高测量能力。(十九)推进计量标准建设。改革计量标准体系架构,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现实需求,建立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国家计量标准,加快推进各级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建立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推动对制造过程的实时在线测量和最佳控制。(二十)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建立完善以国家基准物质、国家标准物质和工作标准物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标准物质体系。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自然资源、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标准物质不确定度水平。探索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制度,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全寿命周期的监管能力。(二十一)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整合国家计量技术机构、区域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地方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大力推动国家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通过组织开展重大测量原理、方法前沿技术攻关,建立量子计量基准并保持国际等效,提供一流的量值溯源和测量服务,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计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自主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二十二)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层次计量领军人才。吸收引进国际计量人才,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团队。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建设计量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模式,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建立国际组织计量人才库和国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国际计量交流合作。(二十三)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计量投入,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化对工业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鼓励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健全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二十四)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建立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计量发展统筹机制,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建设,研究建立区域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积极发挥区域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作用,完善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强化区域计量科技创新合作,开展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优化区域计量发展互助机制,加大计量技术指导帮扶、计量项目援建力度,缩小区域计量发展差距,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二十五)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质量基础支撑服务。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相互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以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性要求。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在关键领域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二十六)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计量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修订。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计量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加快计量双多边互认进程。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和知识传播,规划和实施一批重点计量援助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测量能力。积极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证书互认制度,不断扩大互认范围,增加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七)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际先进计量立法经验,推动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补充完善计量校准、标准时间、产业计量、计量数据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推动相关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动态调整国家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完善部门行业专用计量器具目录制定规则。加强国家、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建立完善以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为主体、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为补充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立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标准建设协调机制,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和效果评估。积极采用国际计量规范,提升我国计量技术规范的国际化水平。(二十八)推动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推动对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等进行综合计量评价。健全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国家级计量比对中心。加强标准物质监管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九)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对涉农物资的计量监管,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三十)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器具智能化、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与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智慧工厂建设。(三十一)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加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可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可信、服务透明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三十二)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三十三)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法制计量新格局。借鉴国际校准测量能力互认制度,探索建立中国校准测量能力承认制度。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七、
  • 辽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根据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省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就该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建议,为促进辽宁计量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为尽快推动政策出台,积极推进工作落实,请于2023年4月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反馈。(请在邮件主题上注明“《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联系电话:(024)96315-1-3315电子邮箱:lnsjlcgy@163.com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充分发挥计量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推动辽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践行“六个必须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履行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努力构建技术先进、高效精准、管理现代的先进测量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以新担当新作为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计量基础能力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协同升级、稳步提升,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计量科技新突破,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建设高水平计量科学研究机构,新建10个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培育20个计量科技创新团队,研制50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计量服务新突破,保障效能日益增强。筹划建设5个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碳计量中心、先进测量实验室等技术平台,服务先进制造业企业1000家以上,引导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生产企业50家以上。计量基础新突破,支撑体系更加坚实。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3600项,制修订地方计量技术规范100项,强制检定项目省级及以下建标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计量监督新突破,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引导培育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8000家以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计量文化和科普工作,建设10个“计量文化科普基地”。到2035年,全省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领域测量技术取得突破,高水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全面建立,计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趋于完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二、持续推进计量科技创新发展(三)加快计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辽宁区域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挥省级、沈阳、大连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主导作用,对标国家级、大区级标准,适当超前建设支撑和保障科技创新的高水平计量基础设施。重点围绕大空间高准确度声学、超长度、超大口径高准确度流量、高准确度大质量等领域培育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先进测量实验室。补齐高水平计量基础设施环境场地短板,建立东北大区计量科技创新和集成测量服务溯源基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各市人民政府,沈抚示范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市人民政府、沈抚示范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四)加强关键测量技术攻关面向沈大“双核”引领全域创新、核心技术攻坚战、辽宁实验室等重点方向和重大平台,开展先进测量能力提升行动。加强计量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参与“量子度量衡”计划,积极推进量子技术应用。探索开展先进测试技术攻关,在长度、热学、力学、时间频率、电磁、声学、光学等专业多参量、动态量、微观量、极端量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跨专业、高精度、复杂量测量能力供给。对科技成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评定鉴定的量值保证能力开展核查评价,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一体化量传溯源保障能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五)促进测量创新协同发展针对重点优势产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中“卡脖子”测量难题,联合开展复杂环境测量、数字化模拟测量、纳米测量、量热技术、能源及存储计量技术研究,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前瞻性测量测试服务。积极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互认证书制度,先行推广计量测试技术评价,加快国际国内衔接。鼓励企业参与跟踪量子传感等技术研究,抢先应用技术成果占领制高点,推动高端仪器仪表研制与应用,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组建大连仪器仪表制造、丹东特色仪器装备制造、沈阳测试测量服务一体化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助力仪器仪表产业高水平发展。(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六)突破新型量传溯源技术面对量值传递扁平化、计量数字化转型要求,深入开展嵌入式测量、多参数测量、智能测量、标准物质等共性计量技术研究,积极解决我省重点领域在极端极限条件、复杂应用场合、在线实时、远程校准等方面的测量需要。加快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技术和标准研究,逐步推进全省计量技术服务方式从手动到自动、从现场到远程、从单一量到多参数耦合、从静态计量到动态测量、从计量器具向测量系统转变。全面应用国家计量数据管理平台,加快推广数字证书系统升级和实际应用。探索建立公共服务等领域计量数据应用基地,开展计量数据采集管理、统计分析、应用共享,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厅、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七)塑造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省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由检测型向科研型转变,强化项目、人才、平台和资金等资源高效配置。加速整合社会计量资源,鼓励具有专业优势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设立地方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鼓励联合申报科研攻关项目,落实计量、标准、质量、知识产权融合联动的成果转化机制。(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知识产权局、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三、大力拓展重点领域计量应用(八)升级先进制造计量基础体系实施计量能力提升工程。面向3个万亿级基地、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量传溯源需求,健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制度,在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机器人、航空装备、重大装备等领域培育国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加强计量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推动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九)提升“老字号”计量供给水平实施“老字号”计量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汽车、数控机床、输变电装备、燃气轮机、压缩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重点提升新型信息交互、复杂参数测量、方位感知测量、测量数据及分析应用等测量技术能力水平,开展声学传感器、多分量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高端零部件计量特性研究,促进“老字号”产业技术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十)强化“原字号”计量服务效能实施“原字号”计量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石化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冶金产业精深加工,有色金属、菱镁产业升级,补齐产业关键参数计量测试能力短板。开展正压环道、温压一体流量装置、固体密度计等关键计量标准、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提供远程流量校准和现场智能互认溯源、阻燃防雷特种材料、金属材料多标准(ISO-ASTM-JIS-GB)校准检测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计量融合协同服务效能,促进“原字号”延链强链补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十一)提高“新字号”计量保障能力实施“新字号”计量基础提升行动。瞄准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开展标准微小力值、大规模芯片测试机、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介入高电压等关键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加快绝对法振动测量装置、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高端放射治疗设备等测试方法研制和推广使用,加强航空、海洋装备计量保证体系和产品型号总计量师系统建设。优化计量服务应用技术能力,赋予“新字号”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十二)赋能数字辽宁建设发展推动企业建设动态测量数据信息库,开展研发、生产、试验、使用过程测量数据分析研究,加快测量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探索数字计量跨界融合应用,建设数字计量基础实验设施和公用数据统计分析应用平台。发挥计量在北斗卫星系统授时、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规模组网建设、云平台技术、数字医学影像、远程数字控制、非接触测量、数字证书等领域创新驱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领域能耗、电磁辐射、数据流量、远程时频传递等关键参数校准方法研究和设备研制,为产业经济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产业化提供计量支撑。(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十三)引领绿色低碳目标实现培育国家级、省级能源、环境资源计量中心,建立双碳计量溯源实验室,开展煤电、石化、冶金等领域污染物排放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应用。构建风能、太阳能、氢能绿色新能源产业链计量体系,完善新型电力、水资源、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领域贸易计量综合保障能力和规范体系。持续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全面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管理体系,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大力培育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基地,创新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模式。(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十四)保障公共服务与安全加快医疗器械、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药剂、可穿戴设备、康复理疗设备、营养保健食品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能力。加强供电、供水、供暖、供气等普惠性、公益性行业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测试评价。开展地质、气象、海洋灾害、地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领域计量器具研制和监管技术研究,完善安全防护计量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灾害防御计量保障水平。(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水利厅、省药监局、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十五)筑牢交通运输计量基础提升交通计量技术基础能力,加快自动驾驶测量、交通安全监管检测、机动车环保监测、交通动态计重、冷链物流、可移动实验室、轨道专用设备、汽车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聚焦航运、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的计量需求,研究建立交通专用计量标准装置、测量设备、技术规范,增强交通运输行业计量测试服务保障能力,助力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发展。(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全面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十六)构建新型量传溯源体系开展全省计量战略发展研究。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法制监管需求,结合辽宁计量体制机制特殊性和多样性实际,构建定位清晰、职责明确、作用差异、保障充足的全省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各地区加大量值传递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优势资源参与融入,有序规范市场化量值溯源服务,实现量传溯源资源共用共享。(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十七)优化计量标准能力建设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省级计量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强碳排放、粮食安全、先进制造、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医药卫生、节能环保、水土监测、民生保障等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省、市级强制检定项目建标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速计量标准升级改造和研发创新,构建链条清晰、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十八)拓展标准物质研制应用领域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石油化工、特种气体、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制攻关,建设土壤等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大力推广国产标准物质应用,积极推动高端标准物质产品国产替代。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实行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制度。(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十九)强化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保障实施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工程。省级计量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全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布局,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推动差异化、专业化发展。省级和有条件的市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应用型计量科学技术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计量管理技术,开展前瞻性、定制化、个性化测量服务。市、县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强化法制计量工作,全面落实强制检定职责,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益性计量服务。(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二十)促进计量服务市场发展壮大实施计量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引导计量技术机构大力发展计量测试、计量评价、比对验证等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重点领域先进测量“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测量标兵,打造国内一流、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影响力大的辽宁计量测试品牌。探索建立测量服务业主体技术能力和信用第三方评价制度,鼓励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测量服务规范化发展。支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在完成法定任务前提下,充分发挥服务效能,向社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技术服务。(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十一)培养先进计量人才队伍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加大先进测量创新人才培育,加强国家级专业技术委员和评审员培养,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团队,依法表彰奖励计量科研成绩突出单位和人才。落实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强化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考核和规范管理。健全全省计量人才专家库,鼓励技术机构和企业增加计量专业人员岗位设置。建设计量技能实训基地,开展专业人员实务培训,举办计量技能大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和传帮结对。(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二十二)提高企业计量能力水平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提高企业计量基础保障和创新能力,强化测量管理体系建设,支持计量检测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与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广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深入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拓展服务企业有效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级专业技术组织入辽设点设站,落实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税务局)(二十三)加强计量文化学科建设开展计量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建好国家级、省级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推动辽宁计量馆开放应用。弘扬“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价值观念,积极选树计量工作先进典型。加强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设立计量相关专业。(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二十四)推动东北大区计量协调发展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战略,发挥东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用,完善区域量传溯源体系,提升区域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强化东北地区计量科技合作,推进计量能力提升和测量结果互认。优化区域计量发展互助机制,加大计量技术指导帮扶、计量项目援建力度,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二十五)拓展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与应用示范创新,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全流程、全体系技术服务。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技术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以精准计量推动数据和方法科学验证。(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五、显着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六)完善计量监管制度贯彻落实《计量法》及相关法规规章,适时修订《辽宁省计量监督条例》。积极参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建立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度,鼓励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计量技术规范,持续提高计量技术规范供给质量。加强计量风险防控,落实市场主体计量合法合规主体责任。(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司法厅)(二十七)创新计量监管方式加强计量监管技术研究,探索全要素、全流程计量监管模式。创新开展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计量技术机构、执业注册计量师三合一监督检查。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行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做好智能电能表状态评价、更换试点及推广应用,推动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等综合计量评价。创新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计量比对中心。(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二十八)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成效落实计量惠民工程,提高民用四表、公共交通、医疗健康、乡村振兴等领域强制检定能力,明确全省强制检定建设标准要求,压实地方政府保障强制检定主体责任。培育建设朝阳等加油机民生计量监管保障基地,提升全省民生计量监管水平。推广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持续开展集贸市场、眼镜制配场所、加油站、餐饮场所、商超市场、定量包装商品等重点民生领域专项监督检查。(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二十九)构建社会诚信计量体系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完善“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诚信计量体系,在商业、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推行定量包装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制度,鼓励采用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建设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三十)加强计量执法工作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计量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加大计量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依法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违法行为,严厉惩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报告等违法行为。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六、保障措施(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计量工作全过程,健全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国家计量政策政令畅通。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制定落实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三十二)提供工作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的支持保障,加强计量基础设施、计量科研、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强制检定、计量数据、专业技术人员等国家战略资源能力建设。各地区要制定具体措施,完善计量基础设施、运行经费、专业人员保障机制,将公益性计量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应依法向社会提供经营性计量服务。各相关部门要促进科技、产业、财政、人才等政策协同,大力支持计量科研项目和计量技术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测量技术、设施研发和应用服务,加强计量重要科研创新人才引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局)(三十三)扩大科普宣传推动计量宣传通俗化、制度化,以“世界计量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为重点,大力宣传计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计量科普进校园、进医院、进社区等活动,面向社会普及计量知识和计量文化,不断提升计量工作社会影响力。(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三十四)狠抓工作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本《实施意见》主要目标任务纳入本级政府质量考核,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贯彻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解读材料一、起草背景和过程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质量强国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全面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发〔2021〕37号,以下简称《规划》),按照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规划》要求,结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先后4次征求各市、省(中)直有关单位及专家意见建议,反馈意见全部采纳,征求并采纳了市场监管总局意见建议。《实施意见》通过了局内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二、起草过程中的主要考虑一是注重吃透《规划》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我省计量基础设施水平、机构体制现状、产业测试能力实际,重点围绕省级承接的28项任务、7项计划和7个载体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由国家统筹实施的2项任务和1项计划按照要求做好配合和落实,确保《规划》部署要求落实落地,力争实现计量科技创新能力新突破,服务保障效能新突破,基础支撑体系新突破,监督管理体制新突破。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含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其中,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15.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指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的机构。16.计量技术规范:是统一全国计量量值、实施计量法制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是为了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规定了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法制计量控制要求、检定条件、检定方法和检定周期、判定方法等内容。17.标准物质:是指一种已经确定了具有一个或多个足够均匀的特性值的物质或材料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属于计量标准的范畴。18.强制检定:是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内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定点定期检定。
  • 简析制约中国计量仪器仪表发展三大因素
    中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产品依赖国外进口较多,其稳定性可靠性还有所欠缺,消除制约是中国仪器仪表发展的目标。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除日本之外的第二大计量仪器仪表生产国。中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总的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产品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总线化等发展方向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但是不同因素还制约着计量仪器表行业发展。尚普咨询电子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中国计量仪器发展现状大致为种类齐全、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产品档次低。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诸多的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   而制约中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当今信息时代,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若稍微放慢发展速度,就会被远远抛在后面。但中国的计量仪器仪表产业水平发展滞缓,大型和高档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许多急需的专用仪器还是空白,中低档产品保证质量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滞缓,是制约中国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二、中国计量仪器虽然技术指标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差距不算很大,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计量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可信程度。三、计量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了四大客观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赋税过重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发展计量产品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 三缺少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的采购政策。四、中国基础产业能力差。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能力和信誉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   计量仪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的国际仪器仪表厂商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厂或代理商开发中国市场。因此,中国需要形成完善的对策来发展本国的企业。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改善可研体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言与管理模式,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 《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发挥计量对仪器仪表产业的基础保障作用,服务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现就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指导意见》出台背景是什么?   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国防建设的“战斗力”、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了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等一系列要求。为进一步发挥计量对仪器仪表产业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出台《指导意见》。   二、当前,仪器仪表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是国产品牌认可度低,高端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形成细分门类基本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但仍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特征,产品种类集中在量大面广的通用型中低端产品。国产高端仪器仪表产品整体严重缺失,已成为行业明显短板。   二是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关键装备“卡脖子”问题依旧突出。我国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芯片、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仍然存在,急需加强自主创新。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滞后,基础研究成果不足。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不足、共性工艺缺失等已成为行业公认的问题,需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科研攻关,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是仪器仪表计量检测能力亟待提升,计量意识有待加强。大多数仪器仪表中小企业对计量的认识仍然仅停留在传统的计量器具管理层面,甚至以取得计量证书为主要目的,对工业制造过程的计量需求关注不多,用计量方法和计量技术解决产品研发和质量问题的办法不多,不利于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测量能力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仪器仪表,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研制一批新型仪器仪表用标准物质,制修订一批仪器仪表计量技术规范,助力打造一批仪器仪表国产品牌,加快推进计量基标准和仪器仪表的国产化。   到2035年,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涌现一批具有领先测量水平和研发设计能力的仪器仪表创新企业。   四、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一是加快仪器仪表产业计量短板攻关。完善自主可控的量值保证体系。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推进实现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加大仪器仪表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应用。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突破一批影响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发一批通用和专用仪器仪表,培育一批高端仪器仪表先进制造企业,提升高端仪器仪表计量供给能力。   二是激发仪器仪表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在测量领域的优势,运用先进测量技术,提高仪器仪表可靠性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质量可追溯等能力。助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实施仪器仪表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助力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仪器仪表特色产业。   三是健全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基础能力。健全仪器仪表产业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研究基于量子化的量传溯源新技术和新方法,满足仪器仪表溯源新需求。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量值溯源领域的应用,推动实现仪器仪表量值溯源的自动化和自主化。完善仪器仪表产业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提升仪器仪表产业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的国际化水平。加快研究建立可满足仪器仪表产业应用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加强仪器仪表产业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引导仪器仪表企业改善试验检测设施条件,支持计量技术机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技术研发与工程验证平台。   四是培育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发展生态。建立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仪器仪表计量服务综合体,创新计量服务理念,打造集科研生产、检定校准、试验检测、咨询评价等为一体的产业计量测试一揽子协同服务平台。发挥国家和地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产业联盟的协同作用,打造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仪器仪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协同创新。营造成果转化应用环境。促进计量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的建立,实现仪器仪表企业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鼓励计量技术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仪器仪表企业的仪器设备、测试平台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平台间试验数据、检测结果的互认。   五是完善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政策体系。鼓励有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在重点领域设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中心,开展仪器仪表的关键计量指标、可靠性、稳定性、测量功能等综合评价,提升国产仪器仪表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优化计量政策环境。深化计量仪器仪表法制监督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对重点计量仪器仪表实行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强制检定新型监管措施。加快计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育一批仪器仪表产业的计量工匠,引导计量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向仪器仪表产业领域聚集。  五、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有哪些?   一是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计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围绕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仪器仪表领域计量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财政、科技、人才等政策合力,推动解决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各主体互动协调,形成跨行业与区域的产业技术基础资源集聚,促进国产仪器仪表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优势,为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由计量科学家、仪器仪表行业专家、仪器仪表研发设计专家等组成的仪器仪表产业计量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未来测量技术与先进仪器发展趋势的前瞻性、规律性研究指导,为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应对技术变革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研发与制造的财政投入或金融支持,加大先进仪器仪表首台(套)补助、计量仪器仪表重大专项和科研后补助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金或风险投资基金对高端仪器仪表的研发投入,鼓励掌握核心计量技术的仪器仪表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申请建设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机构,加强对测量关键技术、验证方法、核心算法以及实验数据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不断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并支持仪器仪表骨干企业走出去,建立计量研发中心和计量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仪器仪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国际化的计量研发中心和计量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仪器仪表产业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国外企业在华设立计量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计量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 池州筹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
    近年来池州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对计量检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记者从池州市计量所了解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获池州市发改委立项,目前筹建工作正稳步推进。该项目建成后,将破解我市半导体设备“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问题,助力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图片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半导体产业作为池州市八大新兴产业之首,目前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效益日益显现,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全产业链体系进一步完善。”据该所负责人介绍,池州半导体产业着力构建以池州经开区为核心,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高新区、青阳经开区为支撑的“一核三弧”空间布局,形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测测试、材料装备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分立器件、封装测试居全省前列,半导体涂层再生、光伏芯片模组等领域特色明显。2022年池州市半导体产业基地规上在统企业5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10家,基地产值178.1亿元,同比增长31.6%。以IC设计、分立器件制造、封装测试为基础,以新型显示、5G应用等终端产业为拓展的“3+2”特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然而,随着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量测试问题不断浮出水面,产业研发和生产所需要的测量仪器、检测设备计量测试需求得不到正常有效的满足,给产品的研发、升级带来困扰。由部分龙头企业单独解决“测得出、测得快、测得准”的问题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池州市计量所对产业中游的分立器件、芯片封装测试、传感器以及下游新型显示、5G应用等企业在用的计量器具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企业在量值溯源时只能寻求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测试时效性、经济性都得不到良好保障。目前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我省还属空白,建设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成为半导体产业基地以及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期盼。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工作。去年9月,池州市出台了《池州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开展产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开展半导体产业计量研究工作,筹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同年12月30日,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市发改委立项,由市财政解决490万元资金,首批200万元目前已顺利到位。“该中心获市发改委立项后,市市场监管局立即启动筹建工作,成立了工作专班,并赴马鞍山、芜湖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市计量所负责人介绍,企业需求前期调研工作已完成,共发放需求调查表30余份,对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计量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总结出电磁、微观长度、成分分析、小力值等四大类共性需求。目前,正根据申报书需要,联合科研合作单位对半导体企业的科研需求进行再调研,建设“接地气”、能真正解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科研项目,预计5月底完成申报书撰写。然后由市政府发函至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筹。池州市计量所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池州市计量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谋划建设好安徽省半导体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让计量测试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创新力量。
  • 无锡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计量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主题活动
    为进一步构建服务中小企业长效机制,加强计量供给能力,营造良好计量服务环境,9月22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无锡市计量测试院举办了“计量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主题活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处处长陈扬、副处长耿敬鹏,新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海鹏、质量与标准计量处处长高武波,无锡市计量测试院副院长许丰、严海东,市区2级计量条线相关工作人员、技术骨干,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董事长杨渊斌和园区部分传感器、仪器仪表企业负责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无锡市计量测试院副院长严海东主持。活动现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处处长陈扬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处委托,向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颁发了“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牌匾。园区负责人杨渊斌表示,将以此次获批认定全省首批仪器仪表产业园为契机,不断完善仪器仪表相关行业的举措,加快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光子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借助传感器推动仪器仪表产业升级,塑造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的新优势。市计量测试院副院长许丰介绍了计量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活动方案和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公益服务活动。他表示,市计量院将以更专业的计量服务,进一步加强行业“产、学、研、用”的交流与探讨,促进跨区域产业合作共赢,助力产业发展。智驰华芯(无锡)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和无锡咏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交流发言中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了衷心感谢,盛赞市计量测试院在其产品研发和关键参数测量领域提供的专业、高效服务。本次“计量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主题活动不仅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品质检测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更对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活动最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处处长陈扬提出,希望市计量测试院以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依托,搭建四位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质量基础建设,加大计量技术服务力度,助力传感仪器仪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希望仪器仪表产业园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推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中贡献新力量,谱写新篇章。
  • 南京: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进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意见》,近日,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促进我市计量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6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不断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机制等3个方面发展目标。一是不断提升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力争申请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先进测量实验室”1个、参与共建1~2个,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3项等,以期在先进测试技术、高端仪器核心算法、核心控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二是持续增强计量服务保障能力。力争标准物质研发达到500项以上,参与制修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40~50项,申报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计量)2~3个等,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计量服务保障能力。三是不断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机制。力争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不低于95%,每年引导培育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不低于1000家等,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实现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以下几点:1. 突破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开展时间频率、力学、化学等计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2.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探索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3. 立足南京市仪器设备制造优势,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设计、核心器件、核心控制等技术研究,支撑南京市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加强高精度计量标准自主研发应用,推进关键计量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国产化进程,推动仪器仪表等精密测量产业园区建设。4. 积极培育各领域“专精特新”测试平台,围绕南京产业测试需求,筹建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5.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鼓励申报计量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展望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加强先进测量能力建设,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效精准测量的迫切需求,为国家新一代测量体系的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 产业计量体系再添翼,服务高精尖产业新发展——北京批准新建2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新建2家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其中,依托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设北京市航空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依托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建设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聚焦航空、有色金属领域新材料计量测试需求,聚力研究开发计量测试新技术、新能力,推动本领域计量测试标准应用,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航空材料产业是工业制造能力的基础,“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航空材料测量参数种类多、数量大,要求数据准、精度高,直接影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从事航空先进材料研制与应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具备200余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建有“超高温测量校准装置”“真空检定校准装置”等重要检测能力和计量数据应用平台,专业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突出,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先进航空材料产业发展计量测试需求,建立健全航空材料产业参数量值溯源体系,研发航空材料产业计量测试技术与装备,为航空材料应用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保驾护航,更好服务航空材料产业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不可或缺,在国民经济、现代工业、日常生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成本高、更新迭代快,测量精度要求高。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具备该领域千余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牵头制定有色金属行业计量校准规范40余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重点开展计量测试技术创新,整合产业计量测试资源,建设基础共性和特色优势计量测试能力,推动计量测试标准规范应用,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为有色金属新材料自主可控和前沿技术突破提供重要支撑,有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中央在京和北京市单位已在航空航天、卫星导航、智能电网、原子能、先进钢铁材料、石墨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领域建有国家级或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支撑和服务,夯实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基础。市市场监管局将通过加强建设产业计量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计量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让计量测试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创新力。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以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计量测试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 计量标准对药物和诊断试剂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所李红梅研究员
    计量是研究测量的科学,是科学和工程技术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计量科学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工业发展水平。11月,在南京召开的“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与质控—测量与标准,质量与安全国际研讨会”(简称 “TD-MSQS研讨会”),仪器信息网专访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所长李红梅研究员,就我国药物和诊断试剂计量工作与相关产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李红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所所长/研究员从实现高纯试剂的进口替代 到支撑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李红梅早期从有机小分子的计量研究做起,在高纯有机溶剂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年代,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的支撑计划任务,支撑了一批国产企业的高纯试剂进口替代。她介绍说:“这是先前数十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此次联合攻关,满足重点需求的高纯试剂问题解决了,超痕量精确测量的基础就有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试剂难题解决后,李红梅团队研究方向逐步推向与国民健康密切相关的临床诊断试剂和大分子生物药物。李红梅讲到 :“药物和诊断试剂计量标准对于国民健康意义十分重大。诊断试剂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要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有效,需用标准物质作为标尺,给临床诊断试剂赋值。”我国的临床领域计量标准研究和国际比对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现行国际标准明确规定体外诊断试剂(IVD)量值溯源路径,通过标准物质或参考方法,最终溯源至SI基本单位。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诊断试剂大量依赖于进口,存在被垄断的情况,而原材料的进口依赖使其研发生产成为“卡脖子”的事情。在此背景下,李红梅团队依托于国家质量技术专项,与多家诊断试剂上市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合作,她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批中国诊断试剂行业的龙头企业,让计量技术落地于企业的产品并支撑产业发展。”我国生物药物计量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只有不足10年的时间。对此,李红梅解释道,“这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先前以仿制药为主,生物药的创新研发也是相对较晚的,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生物制药行业迅猛发展,生物药物的合成、工艺过程控制和改进是核心技术,而计量表征就像高清眼睛,可以看到更精确、更真实的物质及其特征信息,以实现精准的过程控制和工艺改进。因此,计量研究急需持续加大投入,通过计量标准来支撑生物药物研发。”关于计量研究与生物医药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李红梅举例2008年美国的肝素事件:因在肝素药物生产中采用了一种比较劣质的原材料,导致产物中出现相应的杂质,而这类杂质的含量很低,大约在千分之一左右,但却使药物产生较大副作用,最终导致几十甚至上百人死亡。肝素事件直接促使美国药典对限量标准要求的提升,而更加严格和精确的计量标准的产生,反过来又可以指导药物研发,这是计量标准和药物研发相互支撑的典型案例。“这样的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痕量杂质质量控制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在药物研发中十分关键。通过精准计量和计量标准,去提升产品研发的质量,实现精准工艺控制,从而提升药物研发的产业竞争力,这是基本的手段。在单抗类药物、多肽类药物等研究领域我们有更多类似案例。”李红梅讲到。大分子药物计量三大挑战: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基质复杂针对生物医药领域,团队目前重点开展多糖、多肽和单抗三大类生物药的计量研究。由于相关计量研究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短,大分子药物的计量技术还存在诸多挑战。首先,因生物药分子量大,定性和定量分析复杂,所以其杂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一大挑战。例如C肽的杂质分析,肽类物质的分子量并不算很大,但相较于小分子药,其杂质研究也十分复杂。目前,团队研制的C肽纯度标准物质中共有63个杂质,要确认单个杂质对药品的功效是否有影响,首先要一一定性和定量每一个杂质。C肽是直链,没有糖基和二硫键,而许多更大的蛋白分子在键合方式上更加复杂,如二硫键、磷酸化、糖基化等,这些复杂结构在解析过程中不稳定,真实的位点也会有变动,这些问题使得在揭示大分子物质结构变化和功效活性关系时增加了技术挑战。例如,通过质谱仪器分析时得到的信息量很大,其中可能产生较多的赝信号,因此,保证分析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支撑产业发展,这是第二大挑战。第三是复杂基质和痕量分析带来的技术挑战。生命科学研究,许多大分子是在血清、全血或尿液基质中,这些基质特性十分复杂,给目标物的分析带来难度;此外,目标物在基质中往往是痕量的,这又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正如李红梅讲到:“以前我们1年可以完成1-2个小分子的计量,现在我们可以实现3-5年完成一个单抗、C肽等大分子的标准物质和计量技术的研究,这速度已经比较快了。为应对目前大分子药物计量分析中的技术挑战,中国计量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加大了投入,同时对团队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立联盟 促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计量难点为了更加高效的解决IVD和生物药物产业发展中的计量测试难点和痛点,在今年的TD-MSQS研讨会开幕式上,成立了“全国药物及诊断试剂产业计量测试联盟”,30家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诊断试剂企业等作为首批单位在会议开幕式上签署入盟协议。李红梅讲道:“联盟成立属于顺势而为,源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在前期良好合作的铺垫下最终成立。”企业早期多是求生存,接下来是扩大规模,再然后是要做大做强。制药和IVD企业通常发展到第二阶段就有了十分明确的行业和产品标准的需求,而要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则要求在标准建立时与国际接轨,以便在国际平台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此,产业发展需求就对联盟成立产生推动力。李红梅介绍道:“目前联盟还没有对外广泛征集会员,但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加入进来。现在我国IVD龙头企业在几十亿规模的比较多,我们需要打造一批百亿规模的世界级龙头企业。”谈到联盟成立后的运作机制,李红梅介绍到,“我们计划将一批国内有较强生产、服务能力以及明确计量需求的单位,同具有高端计量技术能力和前沿研发技术团队联合,以持续稳定的合作机制,形成紧密合作“大团队”,把原来量值传递较长的纵向链条模式进行扁平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前沿科技和计量标准研究对接产业化,保持与产业需求同步,这样形成有产品就有标准支撑的格局,最终可快速推进产品和产业发展。”她还表示:“未来,我们还会持续组织每两年一次的国际会议,以跟踪国际最新动态,参与更多国际标准的制定,让更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将我国企业推向国际大平台。”联盟成立后记:采访是在李红梅主持间隙进行的,作为组织该国际会议的秘书长,李红梅被称为“全场最忙的人”。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计量就像空气一样,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连,但往往又不被人们注意。从关键技术攻克到推进国际合作,李红梅的奔波,无非是希望中国的计量科学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发展。采访中,李红梅谈到,对于我们举办的国际研讨会,许多国际专家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对第一届会议的不以为然转为对第三届会议大力支持。有一位重量级外国专家因同期有另一个大型国际组织会议,特别向李红梅说明:“请务必协调好时间,我一定要参加你们的会议。”我问:“您觉得是什么让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变?”李红梅回答:“一方面,这是在IVD和生物药物的巨大跨界交流,全球很少有的同时聚集了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平台,国际专家可利用该平台进行良好互动,充分讨论,所以他们特别珍惜这样的平台;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显著进步,他们期待中国将来为国际临床化学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做出更多重要贡献。”
  • 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提起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南省计量院)近几年的发展,用"神速"表述可谓是恰如其分。一走进该院,"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招牌就映入记者的眼帘,投资1300万元建成的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从设备到环境全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当记者听到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计量院新建的试验发展基地介绍时,又被河南省计量院跨越发展的目标所震撼:占地6.67万平方米的试验园区,以水系和一横两纵道路自然区分为生产试验区、科研办公区和生活保障区。无论走在哪条路上都有绿水相随,每一栋建筑都有绿水相邻,成为河南省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高精尖计量技术项目聚集的试验基地。目前,作为该院重点项目的3M法电波暗室工程和标物中心、医学中心主体已进入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   河南省计量院是河南省依法设置的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社会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是河南省最高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近年来,该院围绕河南省质监局提出的"服务、发展、和谐、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提升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坚持"科学建院、民主建院、依法建院、以德建院"的方针,确立了"以精湛的技术保证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提升专业形象"的服务理念,要求员工不仅要以技术树品牌,而且要以服务树品牌,要把服务的品牌做大做强。4年来,该院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各类检测仪器、设备,拥有恒温实验室面积5000㎡、控温实验室面积7088㎡、办公面积1865㎡。预算外收入也从2004年的1700万元上升至2008年的4550多万元,翻了一番多,在中西部省级院所中排名第一。   引进人才提高服务能力   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河南省首家通过验收的国家质检中心。为保证其人才的需要,河南省计量院坚持自我培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原则,两年间,共引进博士1名、硕士5名,先后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检测机构学习、培训达16人次,并与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7人、博士3人、硕士12人。   "以人为本,人才强检"是河南省计量院用人的一贯方针。为培育、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该院先后建立了首席专家和优秀青年专家制度、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制度等。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和科研中心,每年投入发展基金100万元,用来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4年来,该院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14名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本科生来院工作,并同西北工业大学联办硕士研究生班,现有3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读。目前,该院有博士3人、硕士35人、在读研究生28人、大学本科毕业生8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29人、中级职称52人、初级职称56人。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次,有效促进了科研创新和检测能力的快速提升。   精湛技术保证服务质量   以精湛的技术保证服务质量是河南省计量院服务理念的核心内容。2008年5月,该院顺利通过实验室认可监督及扩项、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认可及计量认证/审查认可"三合一"现场评审。2008年7月3日,以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依托筹建的国家水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并于7月12日顺利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专家评审组的验收,是河南省首家通过验收的国家质检中心,也是目前水表行业唯一的国家质检中心,具备对水表、流量计、热能表3大类9个品种的综合检验能力。2009年7月25日,通过国家认监委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计量认证现场评审,该院又新扩项80个校准项目、12个检测项目。   河南省计量院建有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电离辐射、化学等10大类195项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目前,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可开展校准项目392项、检测项目72项 通过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授权考核,授权检定项目362项、检测/校准项目392项,具备了对41项76种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进行量值传递的能力 具有电磁兼容试验、环境条件试验及对10大类86种计量器具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以及开展电能表、衡器、水表、煤气表的型式评价资格,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授权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该院还建设有国家农业工程测试技术中心、河南省计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计量学重点实验室等。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测方法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独创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有30多项。该院以不到河南省质监系统1%的人数,获得超过全省系统53%的科研成果。   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以优质的服务提升专业形象"是河南省计量院服务理念的重要内涵。为了提供优质的服务,该院"思路一变天地宽"。以前,检测计量器具要从基层单位生产线上拆下计量器具,长途运输到该院,待检测完毕,再由基层单位来取走,目前,已改变为上门服务。5年来,该院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购置检测车辆26台,大力推行技术上门服务,有效地完成了对全省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计量控制,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该院提出   "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的理念,并制定和完善了以《客户意见反馈卡》为主要形式的监督机制。该院动态汽车衡计量研究所承担全省公路计重收费系统的检定工作,为了减少对公路运输的影响,他们避开行车高峰开展工作。如黄河大桥收费站白天车流量大,他们就从午夜零点到凌晨4点工作。医学和电离辐射计量研究所承担着全省大型放射性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为了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他们通常在夜间开展检定。   为缩短检定时间,为客户节约更多的时间,国家规定计量检定的时间为20个工作日。该院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加紧完成了新一轮技术改造后,于去年3月果断提出并向用户承诺,计量检定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大大缩短了用户送检时间,为客户应对市场变化,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考虑到成本投入的问题,以前对一些送检量较少的器具采取的是分批检定的方式,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一些急用的和路途较远的客户,目前该院采取随送随检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全省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计量控制和监督,该院还专门成立了市场营销中心,负责开拓检测市场,拓展检测领域,加大对外交流和技术服务力度,特别是加强了与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和该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工业企业已达200多家,其中河南省100强企业70多家。   免费量值传递延伸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河南省计量院计量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市、县级技术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如何增强全省质监系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领头羊作用,帮助和扶持市、县技术机构规范、平衡发展,一直是该院领导班子思考的重大课题。他们率先提出了对系统内基层技术机构开展免费量值传递服务的举措。免费量值传递服务是河南省量值传递工作的一大突破,也是在全国首家提出和实行的。这一举措的提出很快得到了河南省质监局党组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顺利批准实施。目前,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共为系统内基层技术机构节约经费47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送检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3年来,通过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技术、改进服务质量,河南省计量院共为河南省18个市、110个县级检测中心、5000多家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提供了量值溯源和技术服务,累计组织计量标准考核1232项,为334家(次)企业994个品种完成型式评价试验,为281家(次)企业853个品种完成计量性能试验,为324家(次)企业1133个品种完成生产条件考核。同时还完成了对全国116家(次)水表生产企业、25家电能表生产企业的国抽和全省电能表、燃气表、称重衡器、计算机等生产企业的定期监督检查任务,为全省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路辉煌一路歌。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河南省计量院赢得了荣誉,铸造出一流的检测品牌。2005年以来,该院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先进集体",荣获河南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被河南省直工委表彰为"五好党组织",被河南省质监局党委评为"五好标兵党组织"、"五好党总支标兵"、"五好标兵党委"等。该院化学所先后荣获河南省"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院团支部获省直"红旗团支部"称号 汽车衡所被省直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岗"、"河南省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院党委电磁兼容所荣获2008年"省直青年文明号"称号。   充满生机的河南省计量院正在阔步前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