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科研

仪器信息网基因科研专题为您整合基因科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科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科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科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科研话题讨论。

基因科研相关的论坛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今日正在招聘,中科院生物研究所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显微操作技术员,坐标北京,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中科院生物研究所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显微操作技术员[b]职位描述/要求:[/b]职位一:显微操作技术员 工作简介:转基因动物中心实验室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辅助中心之一。中心提供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制备的服务和研究工作。2013年初建立了TALEN和Cas9技术平台,每年制备100余种敲除、点突、定点敲入、条件性敲除等各种类型小鼠模型。为满足课题任务的需求现招聘胚胎显微注射人员,负责原核注射制备转基因和敲除小、大鼠。 应聘条件: 1.生物相关专业的专科或以上学位, 2.有胚胎操作等生殖生物学方面技术经验者优先, 3.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善于与人交流, 4.至少能稳定工作2年以上。 待遇:薪资根据个人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决定,福利待遇按研究所有关规定执行。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8103]查看全部[/url]

  • E-week科研周报速读|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 APP Store,打造“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

    7月24日~7月30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黄维院士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b]莫斯科时间7月26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受邀参加并获颁证书,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阿尔多申(Sergey M. Aldoshin)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卢宁(Valery V. Lunin)院士为其颁发外籍院士证书,并佩戴院士勋章。[b]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撤稿: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b]2017年7月27日下午,《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新闻通气会在科技部召开。这107篇论文的事实情况总体已经核查清楚。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这486人中,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b]美首批基因编辑人类胚胎“浮出水面”[/b]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美国首次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OHSU科学家舒克拉特• 米塔利波夫领导了这次研究,他拒绝对实验结果进行评论,并表示是否公布还没最后决定。但实验组其他科学家证实,他们确实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了编辑。实验组核心成员、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吴军对媒体表示:“据我所知,这是美国首例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b]国际植物学大会发表《植物科学深圳宣言》[/b]7月29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闭幕。《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闭幕式上,通过委员们热烈讨论与全体代表表决,达成了关于植物命名法规、IAPT(国际植物分类学会)设立中国办公室等六项决议。《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提出在7个优先领域制定行动战略,包括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b]清华大学医学院开启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b]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通过专用设施,在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新模式。[b]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APP Store[/b]这项由Helix和Illumina等公司共同开发的技术——DNA应用商店(DNA APP Store)曾经获得MIT Review“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今日(7月25日),Helix宣布它正式上线,可提供20多种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开创基因产业生态的小时代,实现个人基因组一站式消费体验场景。[b]中国科学家1期同发4篇Cell[/b]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Cell杂志同期发表了4篇以中国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Cell一期也就发表十篇研究文章,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非常振奋人心的。[b]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b]经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部门推荐,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刘德培、贺福初、曹雪涛、詹启敏、张伯礼、施一公、魏于全等23名专家组成的。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E-week科研周报速读|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 APP Store,打造“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

    7月24日~7月30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黄维院士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b]莫斯科时间7月26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受邀参加并获颁证书,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阿尔多申(Sergey M. Aldoshin)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卢宁(Valery V. Lunin)院士为其颁发外籍院士证书,并佩戴院士勋章。[b]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撤稿: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b]2017年7月27日下午,《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新闻通气会在科技部召开。这107篇论文的事实情况总体已经核查清楚。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这486人中,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b]美首批基因编辑人类胚胎“浮出水面”[/b]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美国首次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OHSU科学家舒克拉特• 米塔利波夫领导了这次研究,他拒绝对实验结果进行评论,并表示是否公布还没最后决定。但实验组其他科学家证实,他们确实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了编辑。实验组核心成员、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吴军对媒体表示:“据我所知,这是美国首例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b]国际植物学大会发表《植物科学深圳宣言》[/b]7月29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闭幕。《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闭幕式上,通过委员们热烈讨论与全体代表表决,达成了关于植物命名法规、IAPT(国际植物分类学会)设立中国办公室等六项决议。《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提出在7个优先领域制定行动战略,包括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b]清华大学医学院开启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b]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通过专用设施,在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新模式。[b]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APP Store[/b]这项由Helix和Illumina等公司共同开发的技术——DNA应用商店(DNA APP Store)曾经获得MIT Review“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今日(7月25日),Helix宣布它正式上线,可提供20多种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开创基因产业生态的小时代,实现个人基因组一站式消费体验场景。[b]中国科学家1期同发4篇Cell[/b]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Cell杂志同期发表了4篇以中国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Cell一期也就发表十篇研究文章,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非常振奋人心的。[b]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b]经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部门推荐,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刘德培、贺福初、曹雪涛、詹启敏、张伯礼、施一公、魏于全等23名专家组成的。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自己曾经亲自和老美的搞食品研究的专家探讨过,该专家告诉我,其实也有很多的美国人一直在对转基因食品产生质疑,包括在美国相关的转基因食品要进行标识的,但也有科研人士对转基因食品大唱安全赞歌,如方舟子等,因此在这里提出此问题,望大家能提出最新的见解和想法,最好链接上相关报道或者佐证资料。以便版友共享!)

  • 科研周报速读|中国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

    7月3日~7月9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color=#3e3e3e]中国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color][/b][color=#3e3e3e]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经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犬DNA实验室鉴定,该公司培育的比格犬“龙龙”与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犬“苹果”同一认定几率大于99.99%,与“代孕犬”排除亲子关系,这证明了“龙龙”就是“苹果”的克隆犬。“龙龙”成为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体细胞克隆犬,这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color][b]LHCb实验首次发现双粲重子[/b]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LHCb实验组宣布发现双粲重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专门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新闻发布。LHCb国际合作组已将研究论文提交至《物理评论快报》。[b]古线粒体DNA加深对尼安德特人演化认识[/b]一根在德国西南部发现的古人类股骨,被证明携带了大约27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mtDNA)。相关成果7月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它进一步精确了非洲基因流动至尼安德特人的时间。[b]八巨头受聘哈工大,全球遴选生命科学领域年轻“PI”[/b]近日,中国顶尖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了生命科学前沿研究论坛,论坛上对外公布了该校建设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大计划”——该校生命中心特设立科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八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国际声望的知名科学家,开启全球遴选青年“PI”之路。[b]美国2018年科学预算出炉,与特朗普削减成本初衷背道而驰[/b]根据美国众议院支出小组委员会6月28日公布的一项法案,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将略有下降,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金将出现小幅增长。该委员会还负责监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预算,它在很大程度上驳回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多个部门大幅削减的诉求。[b][color=#3e3e3e]FDA[/color][color=#3e3e3e]批准扩大冷却帽DigniCap的使用范围[/color][/b][color=#3E3E3E]7[/color][color=#3E3E3E]月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扩大冷却帽DigniCap的使用范围,DigniCap由此成为被FDA批准的首个供实体瘤癌症患者使用的冷却帽。冷却帽的作用机理是:在患者接受化疗时,冷却其头皮,降低化疗药物到达毛囊细胞的水平。FDA相关负责人Binita Ashar表示:“我们很高兴将这种产品用于实体瘤癌症患者,从而潜在地减少化疗引起的脱发。”[/color][b][color=#333333]2017[/color][color=#333333]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公布,液体活检入选[/color][/b][color=#333333]近日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榜单(Top 10 EmergingTechnologies 2017)出炉。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技术、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的“人工树叶”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入选。此榜单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家委员会联合选出。能否在解决全球重大挑战中发挥作用被视为评选的首要标准。入选的新型技术均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评选委员会同时对入选技术的成熟程度进行评估,以期帮助其在今后3至5年内得到推广。[/color][b][color=#333333]中检院发布《2016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血源筛查用体外诊断试剂[/color][/b][color=#333333]7[/color][color=#333333]月4日,CFDA官网公布了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制定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不断完善 制品质量稳定可控——2016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自我国实施批签发制度以来,批签发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批签发制品的生产规范性较好、质量稳定可控。2016年,签发疫苗3949批、约计6.46亿人份;血液制品4025批,约计5927.80万瓶和血筛试剂836批,约计8.78亿人份。[/color]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新材料可瞬间检测出目标基因

    新华社东京6月13日电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科研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基因检测用新材料,利用这种材料能在几秒钟内检测出极少量血液中的目标基因。 目前基因检测的常用方法是从血液中提取DNA,并对可能含目标基因的DNA片段进行复制,以找出目标基因。但DNA片段的复制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并容易出现误差。 名古屋大学科研人员开发出的新材料由不到1平方毫米的玻璃基板和上面如枞树叶般密布的金属丝组成。只需让一滴血流经这种新材料,DNA链就会分解成碎片,其中含目标基因的片段会和金属丝所含溶液中特定的荧光色素发生反应,从而被检测到。 如果这项新技术能投入实际应用,那么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都能当场检测出原因。另外,作为癌细胞标志物的多个DNA片段以及蛋白质都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检测出来。 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网络杂志《科学报告》上。

  • 【讨论】转基因种子非法流入:食品转基因成分未被标识???

    社会上关于转基因农作物以及食品的争议越来越多,而政府层面对于转基因商业应用尚未有明确的政策。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立法。”一位科技部转基因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有消息称,转基因立法的前期启动工作将由科技部负责。  记者了解到,近期一家国内转基因科研机构已经着手起草建议,准备递交上级主管部门,其主要内容是提出“在中国建立非转基因区。”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转基因标识是焦点  “在转基因立法中,争议最多的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一位参与立法讨论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关转基因立法的问题早在去年11月底,就由有关部门召集专家进行过讨论,“讨论非常激烈,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来定。”  据了解,转基因立法讨论中主要涉及的问题即转基因农作物生产的下游产品是否要标注转基因标识。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商务部一位副司长向记者透露,“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一定要严格标注。”  目前,转基因农产品到底有害还是无害的问题,在社会上的争论非常激烈。反转基因的社会团体、专家与支持转基因的人士观点针锋相对。“因为还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管理,进行标识,以区分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上述人士表示,“一旦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产品混在一起,就难以分开了。”据了解,商务部也是参与转基因立法和管理的部委之一。  而国际最大的转基因公司孟山都则认为,特别标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将使消费者产生歧义。  孟山都中国区王春玲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允许不标或者采取由食品公司自愿决定的原则,美国的管理办法认为,如果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上写着“非转基因食品”或者“不含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实际上隐含着非转基因食品比转基因食品要高级、优越,这是不允许的,因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解。  “很多转基因农作物的下游产品是我们无法测试出来的,比如转基因大豆油,根本没有办法检测出来。所以标识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吉萍向记者透露,“普通消费者早已开始食用转基因食品,比如蛋糕所用的酵母和酶等,都是含有转基因的。而保健品中的维生素E也大都是从转基因作物中提取的。”

  • 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实现丙肝个性化诊疗

    科技日报讯(戴欣郭阳虎)近日,解放军302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针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对患者本身的白介素28B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在国内率先将多色荧光探针技术(PCR)运用于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和评估中。这为快速检测丙肝患者对某种抗病毒药物是否有效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准确选择用药,提升治疗效果。 由于患者身体基因型的不同而导致抗病毒用药使用疗效的差异,一直是广大医师用药的困扰。业界许多专家认为,丙肝患者体内白介素28B基因的分布与抗病毒疗效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掌握其分布有助于更准确的用药选择。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已相继开发了多项针对这一基因位点的检测技术,但由于操作程序复杂、周期长、准确性较差,很难应用推广,给丙肝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302医院的临床检验医学中心毛远丽和王海滨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对上千例丙肝患者基因样本进行分析、检测,成功研制出一套针对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易感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对多组白介素28B的基因进行筛选,通过合成DNA序列探针,构建双色荧光PCR体系,通过对患者的染色体内白介素28B的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从而得出患者本身个别基因突变的位点。运用该方法,一小时即可完成检测,快速准确,能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诊疗依据。 该技术在国内率先将多色荧光探针技术运用于丙肝患者临床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和评估,大大提高了丙肝临床诊治水平,也标志丙肝个性化诊疗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合丙肝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准确选择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治疗持续时间,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的同时减少就医成本。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郭阳虎 2014年01月21日

  • 【分享】美发现高血压相关基因变异

    [center]美发现高血压相关基因变异[/center]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29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与高血压有关的常见基因变异,这将帮助医学研究人员按照个人基因差异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 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论文指出,这个基因名为STK39,位于2号染色体上。该基因能够编码产生一种特定蛋白质,参与调控肾脏排泄盐的过程。STK39基因如果出现变异,人体排泄盐的能力就会下降,患高血压的几率随之增加。 新研究采用了先进的“全基因组关联方法”,分析了542名研究对象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最终成功发现STK39基因变异的影响。这一结果已经得到了几项独立研究的证实。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将改善医学界对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另外也能根据基因更加有效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他们还希望将来能在这个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治疗高血压的新疗法。信息来源:中国医药123网

  • 数千万A轮融资!深耕植物基因研究,伯远生物搭建多组学平台

    近日,综合性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引领者-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远生物”)完成数千万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中力资本、武汉农创基金和百赢基金等投资单位联合投资。[color=#0070c0][b]本次融资主要用于公司科研仪器购买以及多组学平台的搭建。[/b][/color]伯远生物成立于2011年,[b][color=#0070c0]深耕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应用服务13年[/color][/b],在植物遗传转化、基因编辑、规模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沉淀深厚,300多人的科研服务团队长期为6000多家课题组和种业公司提供底层技术服务,近几年在生物产业整体上升的大环境下,每年以50%的速度快速增长。技术和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伯远生物的宗旨是为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靠的技术服务,提高科研成功率和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伯远生物在多种场合明确不做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的竞争者,不会下场去做种业,只做其助力者和支撑者,希望与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一起,推动生物育种的发展,为中国的种业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加速度。2023年公司完成了新总部的装修并成功入驻,为功能基因研究规模化、标准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将为传统的科研速度和效率带来数量级的提升。[b][color=#0070c0]多组学平台的成功搭建,将功能基因研究四个环节“基因克隆-载体构建-功能验证-多组学检测” 形成完整的闭环,可以在半年内批量完成一个博士4到5年的全部工作内容,有望为整个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时代)带来新的科研模式和速度提升![/color][/b][align=center][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202179f7-919a-431e-ab69-3155f84bd701.jpg[/img][/align]此次投资领投方毅达资本表示:伯远生物是国内植物基因编辑和遗传转化科研服务的龙头公司,在科研领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帮助众多科研客户加快了科研产出并收获高价值科研成果。未来伯远生物将持续深耕科研市场,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者的多样化诉求,同时抓住植物生物技术的政策风口,服务产业升级,协助客户打造更强的种质资源和商业化品种。[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中科院自主研发基因测序技术将实现产业化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王怡 2013年10月31日 原标题:我自主研发基因测序技术将实现产业化 科技日报讯(记者王怡)2013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10月29日在青岛举行。在开幕现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合作开发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项目签订投资意向协议,这标志着由中科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测序仪项目即将进入市场转化和产业转化阶段。 基因测序技术,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长期占据着国际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制高点,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和成本急剧降低,该项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和实践领域所应用,形成庞大市场。目前我国市场上所有高通量测序设备和试剂均来源于进口,据估计仅2013年我国在仪器和试剂上的投入就超过20亿元。 “我们的基因组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源于我们最早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工程,但是我们使用的设备一直都依靠国外的进口设备,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我们有义务自主研制开发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卫平说。 在中科院资助下,历时两年半时间完成第二代测序仪研发项目,于2011年实现原理样机和性能验收,部分性能指标超越同类进口产品。其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自主投入完成该项目的工程化和产品化开发,并形成其自主知识产权群,目前已有9个专利获得授权。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仪的产业化发展是我们的第一步,后面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进展,比如在试剂、数据库和后台都能实现国产化。”杨卫平说。

  • 基因检测: “朱莉经验”非四海皆准

    今年5月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依据特定基因检测结果,接受乳腺切除手术,以防乳腺癌变。这一“朱莉效应”如今远播海外,基因检测的热度在国内逐渐升温,以致某地出现根据基因检测评估酒量、烟瘾,甚至是幼童的天赋和未来优势。如此向基因“问卜”与“朱莉经验”挨得上吗?查基因真能助我们料事如神吗?http://www.ibioo.com/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7/23/201831p6klrkntk8m1tb8k.jpg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因此,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基因,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遗传学专业人士游识猷表示,说起基因检测就不能不谈及10年前美国、中国等6国科研人员共同绘制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该图使科研人员对人类基因概况、基因指导合成蛋白质的特点、基因变化与疾病的相关因素,有了“跨越式”了解。但迄今专家能够掌握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基因变异探知方法,与预测实实在在的绝大多数疾病之间还有漫长距离,遑论品评后天性甚强的个性差异。有人把基因组图谱比喻成地图,好像拿着它就能随时知道我们脚下的路通往哪里。其实基因彼此间会相互调控,多种罕见的基因突变会“殊途同归”地引起某种看起来相同的病,某些基因功能会出现后天性可逆转、可遗传的改变,一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环境压力中的表现也会时好时坏。因此,基因的种种实际表达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远比形形色色的检测结果复杂得多。但朱莉所防范的乳腺癌是个特例,它是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的疾病。“朱莉的选择是理智的”,游识猷说,但若要评论这种抉择是否可以复制,就要权衡如此行事的付出与收益。朱莉体内的单个BRCA1基因突变有可能大幅提升患癌几率,只有在发现因果关联与此类同的突变后,才能考虑“防患于未然”的治疗手段。游识猷认为,虽然美国的“我与23对染色体”公司等商业机构已售卖了好几年的个人基因检测报告,但那些结论基本上“仅供娱乐”。它们要么是老生常谈的健康常识,要么模棱两可到只能让被检测者去猜。说到底,知道基因突变容易,了解为何突变及其影响就难了。

  • 【转帖】PLoS ONE:转基因绿藻开发疟疾疫苗

    PLoS ONE:转基因绿藻开发疟疾疫苗疟疾, 转基因, 绿藻, PLoS, 疫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7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从转基因绿藻中提取的淀粉酶,开发出一种疟疾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新疫苗有效。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8.1万人。医学界至今仍未研制出针对这种传染病的有效疫苗,疟原虫对杀虫剂和药物的适应能力却与日俱增。目前,研究疟疾疫苗的主要思路是找到允许疟原虫进入细胞的蛋白质,然后想办法抑制这种蛋白质的活动。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则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们选取几种对疟原虫比较有效的抗原,将其与转基因莱茵衣藻中提取出的一种名为GBSS的淀粉酶进行混合,后者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对抗原形成保护。随后,科研人员将这种混合物注入体内含有疟原虫的实验鼠,结果大多数实验鼠都没有患上疟疾,从而证明了这种新疫苗的有效性。该成果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杂志上。

  • 【分享】十大神奇转基因动物:超级老鼠不知疲倦寿命长

    【分享】十大神奇转基因动物:超级老鼠不知疲倦寿命长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你可曾见过会发光的哺乳动物、不怕猫的老鼠、吐出蜘蛛丝的山羊?这么神奇的动物不可能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他动物的基因注入某种动物的DNA之内,各种神奇古怪的动物变纷纷涌现。科学家创造出所谓的“转基因动物”来研究疾病治疗、制造自然物质和拓展科研领域。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修饰。转基因动物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泌乳量高或抗病性强的动物,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由于前景莫测,转基因物种培植被各国法规严格控制,要求研究者制作出的动物必须具有可证实的科研和医学价值。动物研究本身就充满争议,2009年5月份的美国民意测验显示有43%的民众认为在动物身上进行医学研究“在道义上是不可接受的”。尽管如此,转基因动物涵盖了来自各个动物种群的物种,它们在对抗疾病和改善环境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以下是科学家“制造”出的最神奇、最古怪的10种转基因动物。1、荧光鼠[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5_179855_1607864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7_179856_1607864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21329_179857_1607864_3.jpg[/img]科研人员取白色小鼠3.5天胎龄的囊胚,体外注射8-12个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黑色小鼠胚胎干细胞,其中受精卵的直径为70纳米、注射开口20纳米、注射进去的胚胎干细胞直径也为20纳米。在特制的荧光体视显微镜下看到,阳性小鼠的皮肤、脑部、肺部发出绿色荧光,可观察胚胎干细胞发育走向、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嵌合过程,并提供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动物实验示踪剂的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证据;阴性小鼠不发荧光。在自然光下,阳性小鼠因为是黑、白小鼠的嵌合体,头顶有一团黑毛;正常小鼠则是纯白色。荧光鼠脑细胞的图片传遍世界各地,从“福利客”超市的宣传海报到“自然”杂志的封面。这些五彩斑斓的脑细胞是单个的神经元,鲜艳的色彩帮助科学家将它们区分开来。英国哈佛大学的杰夫-里奇曼为首的科研小组在实验鼠的基因组中导入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使其在紫色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绿色荧光。这种绿色荧光基因对小鼠无害,只起到标记作用。

  • 转基因论争和研发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近来,转基因论争在国内有了新的发展。有媒体刊登署名为柯贝的文章称:中国出现了一股反对转基因的势力。相比于完全不懂生物学、用简单的“人文关怀”来反对转基因的人,一些戴着生物学“帽徽”的所谓专家,他们的欺骗性更大。而文章所点名的两位学者一是在美国的曹明华,一是中科院植物所的蒋高明。这意味着,中国对转基因的争论和研发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转基因论争和研发过程中,有一些原则不得不提出来,因为,这既关乎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事关每个中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总体原则之一是,转基因论争应当就事论事,以事实和科研结果作为依据,完全不必戴帽子、嘲讽、辱骂,甚至恐吓。目前有所谓的“挺转派”(又称“转基利派”)和“反转派”,而且双方都在不同的场合和媒介上为对方扣上了帽子。“反转派”称“挺转派”为“卖***”、“汉奸”,而后者称前者为“反科学势力”、“骗子”等。其实,从问题的实质来看,“挺转派”可能只是激进派,想加速转基因在中国的研发、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和推广的速度。而“反转派”则不过是谨慎派或缓行派,希望在没有明确安全的结论的情况下暂缓把转基因转变为产品,尤其是不能转化为中国人的主粮——水稻、小麦。如果采用扣帽子的方式,甚至一味指责别人无知、不懂装懂或没有资格和水平来评判转基因技术等,是无法说服公众的,更可能降低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就事论事的第二层内容是,无论是主张转基因还是反对转基因都应当客观全面地介绍转基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关于这一问题的全部情况,既要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更要依据“例不十法不立,例不十法不废”的原则。既在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不仅要举出论据和事实,而且这样的论据和事实应当是多个而不是孤例和少数案例,同时要遵循实验结果可重复的原则,更要客观评价对方的观点及对方举出的证据是否真实可信。总体原则之二是,慎言慎行。转基因固然是当代科学前沿技术之一,而且其发展也有可能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提供某种契机。但是,转基因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转基因的宣传,还是成果转化都应当坚持慎行原则。其中的根本要旨是,不能遵循“迄今没有发现转基因有害”来决定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和推广,而应当遵循“保证转基因是安全”的条件来决定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和推广。所以,转基因研发、转化和推广应当由点到面,由辅到主,由浅到深。

  • 【分享】人体肠道菌基因DNA密码被完全破解

    昨天,“欧盟-中国科技周”发布30余项欧洲和中国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的明星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教授带来了人类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消息:人体肠道菌共有300万至500万个基因,其DNA密码已被完全破解。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判断各基因功能,及其在不同疾病扮演的角色。 宏基因组备受关注 如果将地球生命的诞生过程浓缩成一年,人类是“最后一秒”的事,而微生物则出现在“第一秒钟”。因此,要详细理解人体生物学,不仅需要认识人体基因组,更需要对人体微生物宏基因组有很好的了解。 人类总是和环境、身体甚至细胞中存在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人体中微生物的数量是身体细胞数量的十多倍,其基因编码更是人体基因组的100倍。这些复杂、动态的微生物对人体生理、营养和免疫力有重要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理解人体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和本质变化,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挑战;定义这种动态的多样性,为基因组学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领域。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首先聚焦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肠道微生物群。欧盟第七框架协议投入1140万欧元资助了“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我国华大基因是参与者中唯一的非欧盟研究机构,也是国内唯一的入选者。 肠道菌群决定胖瘦? “人体肠道共有1000至2000种微生物,菌群总重量有一两公斤。”王俊说,该项目研究已进入第三年,结果发现,肠道细菌共有300多万个基因,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2万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分属1000多种不同的细菌,每个人肠道中都有其中至少100多种细菌。约40%的细菌可在半数研究对象的肠道中找到。 肠道中许多细菌是有益的,它们帮助人体处理复杂的化合物,还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所有的肠道微生物基因已经被测序完毕,接下来将通过深度测序和各种实验,定义并描述肠道宏基因组功能,确定其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例如,胖人肠道内有些微生物,瘦人体内却无。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肥胖老鼠肠道内的某些菌群,植入瘦老鼠体,瘦老鼠就会胖起来。“生活中,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些人吃点就胖,除了自身基因决定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王俊解释说,如果你爱吃肉,那肚子里的微生物也会爱吃肉,把肉消化完了,就会“吃”肠壁,一方面加强了肠道的通透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肥胖。 同时,研究人员还在研究糖尿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组对照实验显示,糖尿病人的肠道内确实存在两种特有的微生物,“至于这两种微生物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还是糖尿病病程发展的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 基因克隆技术全攻略-让更多的新手迅速走出基因克隆的阴霾

    一直以来都想把自己在基因克隆方面的心得写出来,让更多的刚刚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受益,因为自己刚开始做克隆时也遇到过各种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总结和实践,我的题组现在的基因克隆都是一次到位的,基本不需要重复做。其实我只是一个只有几十万科研经费的小青椒,不过我对科研非常热爱,我喜欢买实验用的各种酶啊,好用的耗材之类的东东超过我对自己的衣服鞋子的热爱,所以我看起来穿的及其普通,可是我的实验花费有点奢华,呵呵,可能像我这样的人不多吧,哈哈,反正无所谓开心就好。下面言归正传(1)是酶切位点的选择。我的实验室有Takara、Promega以及NEB三种公司的常用的酶,这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选择,所以在设计PCR产物的酶切位点之前首先要看看哪两个酶之间是可以进行同时酶切的。因为这三家公司的双酶切表的组合完全不同,最佳的方案是我们能够按照需要去选择合适的酶。有人说这得花很多钱吧,其实不然,Takara几乎每年9月都有一次促销活动,在他们七折的时候我一下买了三千块钱的酶,这一年来有用之不尽的感觉。Promega的酶也非常好用,而且长期五折,我也是常用的酶买了一批放在实验室里。至于NEB的实在是有一点贵的,我一般不批量买了,在NEB买的一般都是不常用的酶,比如FseI、AscI等等。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吆。(2)PCR引物的设计这一点我不想多说,虽然有很多的攻略里面讲到了PCR引物设计的原则等等,大家设计的时候要参考各种原则,我认为不然,因为做过实验的战友都清楚,有的时候很多PCR引物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比如我要扩增一个完整的基因的ORF框,那么它的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部分都要克隆出来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一个碱基,即使起始部位或者终止部位的AT含量很高,高到你难以忍受,那怎么办呢,基本我们没有选择,如果实在是没办法的条件下,只能在PCR引物的5端加入人为设计的碱基而把引物的扩增部分后移或前移来避开难以扩增的部位,我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如果引物序列OK,可以忽略上句话。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引物我们是没得选择的,那么我们只能从PCR扩增条件上下功夫。(3)PCR扩增对于PCR扩增其实不同的基因可能策略不同,我来说几点相同的。首先很多新手会忽略引物的浓度问题,我在最开始做PCR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基因非常容易扩增,所以其实我的条件并不是最佳的,但当时把基因扩出来了我也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我需要在基因的5端加入3个HA标签,这样的PCR引物长度差异很大,一支引物100多bp,一支引物只有30bp,于是当我还有以前的条件时我扩不出任何的基因。当时扩了几次都不成功,各种温度都试过了也不成。于是我静下心来,把PCR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全方位优化,在PCR反应体系中,把引物调整到各种浓度的,把模板调整到各种浓度的,有的加Mg2+,有的加BSA,还使用梯度PCR的条件,试了各种扩增温度的,结果让我很开心,最后我的基因被扩增出来了,而且好亮好亮的那种。记得当时自己高兴地跳了起来。也许这就是科研的魅力吧!在这次试验中我找到了最佳的PCR条件,这是三年前的事了,这个条件让我在三年中屡试不爽,几十个基因的扩增从未失手过。其实体系很简单,50ul体系中buffer 5ul、Mg2+ 1mM、dNTP 0.2mM、引物每支1ul(配成10umol/L浓度)、PCR酶一般是0.5ul、其余部分用水补平,混匀,离心一下,进行PCR扩增。其中引物从公司拿到干粉后我一般用水溶解至100umol/L浓度保存,吸取少量稀释十倍后用于PCR反应,这个浓度是最佳的。所以PCR体系中引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同样的模板的量也很关键,一般我都在10ng-100ng之间,太少或太多都会抑制PCR反应。当然,不同的基因其退火温度差异较大,建议第一次做直接做梯度PCR,设置的温度范围宽些,总会有扩出来的。反正把反应体系加好,把温度控制好应该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这样仍然扩不出来,那就直接调整DNA模版的量吧,其他的因素应该不是原因(当然得保证引物,以及酶的质量得前提下)。(4)PCR产物的酶切,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一般我都是酶切过夜的。因为我认为PCR产物切得尽可能的充分对克隆很重要,毕竟保护性碱基只有几个。(5)质粒的酶切。虽然质粒的酶切很简单但是却很讲究,决定着克隆的成败。质粒提取我一般都用试剂盒,天根的很便宜了,现在好像一盒已经六折,一盒有200个,可以用很久。质粒提取完毕后我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质粒进行定量测定,根据A260的值计算出质粒的量,然后再进行酶切,一般酶切体系60ul,60ul体系中我只切总量1ug的质粒,一次切两管,酶切过夜后切胶回收或者不切胶直接回收,这取决于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之间的距离,十几bp以内我就直接回收了,如果偏大就要切胶回收。(6)连接 连接我采用的是Promega公司的T4 DNA连接酶,它的特点是22度连接三小时以上几款,这样我就可以在上午把质粒片段以及PCR片段回收后马上做连接,连接一个白天,到下午可以做转化了,涂板,过夜培养第二天早上看结果。然后挑克隆(一般我一个基因就挑四个克隆足已)培养一白天,下午稍晚些提质粒,然后马上酶切鉴定,一般酶切鉴定体系中我都做20ul体系,酶用0.5微升就够了(呵呵,该省的就省点吧),酶切一个小时跑胶就可以知道克隆是否成功了。这样从PCR到克隆鉴定完毕,一共三天。不过从我带学生的经验来看,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新手到成功掌握该技术快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引人而异。各位也试试看吧!以上为本人在基因克隆方面的一家之言,难免有疏漏或过于肯定之处,感谢各位战友多提宝贵意见,多多交流,以后我会陆续贴出各种技术的实验心得,欢迎大家相互交流!

  • 转基因的流言与真相

    不久前,俄罗斯宣布取消对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NK603的临时禁令。至此,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关于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传言又算画上了句号。 事实上,自从转基因作物引入种植以来,关于它的各种流言就层出不穷。在日前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活动上,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流言:转基因玉米容易致癌? 真相:实验设计有严重漏洞! 最新的一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流言,来自于去年9月19日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在英国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其长达两年的研究显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该报告对已经在欧盟获准上市的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相关部门反应十分谨慎,决定暂停进口和使用转基因玉米品种NK603. 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展开调查。去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终评估,彻底否定了这种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结论。 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卡昂大学研究人员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都存在严重漏洞,这些问题说明,可接受的科研标准在实验中没有得到遵守。该局要求研究负责人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以增强报告的可信度。但这一要求被塞拉利尼拒绝。 有人指出,实验所用的老鼠类型本身易患癌。 俄罗斯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了安全性评估,结论认为,转基因玉米NK603与其常规品种中的化学组分等同;其中的转基因蛋白既不对人体有毒,也不是过敏源;未发现其具有任何毒性、遗传毒性、致敏性、过敏和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转基因玉米NK603经17个国家核准登记,并在饮食中获准使用,未发现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基于此,俄罗斯已于日前取消了对转基因玉米NK603的临时禁令。 流言:转基因大豆引发过敏? 真相:实验室阶段就已中止! 其实,早在1994年,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流言就已经出现了。 大豆是富含氨基酸的营养食物。但在大豆的氨基酸中缺乏含硫氨基酸。而巴西坚果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基酸的蛋白。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尝试将巴西坚果中的这种蛋白转入大豆中。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对这种大豆过敏,而转入的这种蛋白质可能正是主要过敏源。基于此,先锋种子公司立即停止这项研究计划。 然而,这件事后来被一些人说成"转基因大豆可以引起食物过敏",成为反对转基因的一个主要事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陈茹梅研究员指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用它来做坏事。正因为如此,各个国家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巴西坚果事件",恰恰是转基因技术管理的成功案例。 流言:转基因马铃薯造成消瘦? 真相:单吃淀粉老鼠也受不了! 1998年秋天,苏格兰罗威特研究所的普斯泰博士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轮热潮。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存在失误和缺陷,主要包含六个方面: 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对实验用的大鼠仅仅食用富含淀粉的转基因马铃薯,未补充其它蛋白质以防止饥饿是不适当的; 供实验用的大鼠数量太少,且使用食物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 实验设计差,未进行双盲测定; 统计方法不恰当; 实验结果无一致性。 不久后,普斯泰博士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说法表示道歉。罗威特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流言:抗虫转基因玉米危害帝王蝶? 真相:野外帝王蝶并不吃玉米花粉! 帝王蝶是美国民众十分喜爱的一种野外观赏昆虫。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发表文章称帝王蝶在对抗害虫的同时,也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在实验室中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饲料喂帝王蝶幼虫,死亡率高达44%. 转基因抗虫玉米本来的培育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害虫,帝王蝶作为一种昆虫,吃多了这种玉米花粉会死,其实并不奇怪。问题是,转基因抗虫玉米真的会对帝王蝶产生巨大威胁吗? 美国环境保护局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野外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因为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大量产卵。而事实上,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基因抗虫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而田间帝王蝶的数量很大,并未受到影响。 流言:转基因玉米致精液异常? 真相:纯属张冠李戴子虚乌有! 2010年2月起,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起了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慌。 2010年3月3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进行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而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的说法则确有出处,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等人完成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而研究者根本没有提出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出了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不良习惯的因素。 专家观点 为什么公众 对转基因如此敏感?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支撑我们的粮食、食品需求。而转基因技术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 事实上,我国在推广转基因作物生产方面是十分谨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落后了。比如按照2010年的数据,我们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种植的面积上,只排在世界第六位,这和我们国家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是不相称的。历史的经验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这从我国的大豆生产受到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全面排挤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有些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格外敏感,甚至有着本能的不信任呢?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云龙对此做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转基因技术涉及生物本身甚至人本身的改变,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抵触; 公众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着本能的怀疑和回避; 转基因作物一旦推广,会涉及到每一个人,而且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选择; 转基因技术确实可以用来做坏事,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风险的确存在。如果没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必然会带来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有些人出于狭隘的心理,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少数大国、大垄断公司的专利。但事实上,技术发展属于全人类。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发展上也已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周云龙介绍说,我们国家在转基因技术、产品管理上,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和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管理标准更严格。(转自: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

  • 【转帖】匈牙利将继续禁止转基因食物

    近日,匈牙利政府拒绝了欧盟委员会要求撤消基因改良作物禁令的建议,匈政府表示,目前没有足够的科研证据能够最终确认转基因食物不会对人类构成危害。   作为欧盟27个成员中最大的谷物生产国之一,匈牙利于2005年率先对基因改良农作物和食品实施了禁令,成为东欧第一个禁止基因改良作物的国家。禁令的重点对象是由美国 Monsanto公司生产的MON 810转基因玉米种子,这种玉米从1998年开始获得批准在欧盟境内使用。   欧盟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表示,撤消禁令的提议遭到了多数国家的反对,仅英国、芬兰、瑞典和荷兰投了赞成票。   世界贸易组织曾在2006年底宣布,欧盟国家禁止进口转基因产品的作法“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世贸组织是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的要求,对欧盟有关转基因产品的“实际禁令”进行调查的。在世贸组织的裁决正式公布后,三国立即敦促欧盟修改现行有关转基因产品的法规,使其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

  • 清华“基因组改造”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榜上有名,这一项中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位列今年十大之首的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此外,丹尼索瓦人基因组、让干细胞形成卵子、“好奇”号着陆系统、基因组的精密工程、大脑/机器界面等入选。 “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这已经是清华的科研成果在近三年内第二次上榜《科学》的年度十大。   对基因组特别是高等生物基因组的定点改造,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题。相关技术近年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以TALE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核酸酶)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得基因组改造便捷有效。科学家利用TALEN成功实现了对于斑马鱼、爪蟾、家畜猪,甚至人类细胞的定向改造。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颜宁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合作解析了TALE蛋白与DNA结合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这些蛋白特异识别其靶标基因的分子基础。这一工作今年1月5日发表于《科学》杂志,12月21日入选该杂志的年度十大。2009年,颜宁教授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也曾入选当年的十大。

  • 【转帖】转基因的好处与危害

    转基因的好处与危害   我就在从事转基因作物种子的销售,不过只是棉花。我来谈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好处与危害的看法。    转基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增产,减少农药用量,农民增收节支,改善生态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食用转基因农作物并不会造成人体的变异,那种声称会造成变异的纯属不懂生物学的人胡说。食物进入人体后都是要分解为基本的营养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矿物质、葡萄糖等,所谓的“转基因”肯定也会分解成为核苷酸,根本 不可能造成人体的变异。   食用目前的转Bt农作物中毒也是不太可能的,Bt毒蛋白的毒性只是针对虫子的,对人体没有毒性,Bt毒蛋白甚至可以直接吃,我自己绝对敢吃。   但是,转基因的危害可能也是非常巨大的,难以预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的危害。不会变异,不会中毒并非意味没有危害,最可能的危害在于有些基因表达的物质对部分人群可能会造成过   敏,就像蚕蛹、虾等食物造成过敏一样。问题是如果对蚕蛹、虾过敏可以不吃它们,而对转基因水稻过敏恐怕以后就没有选择的余   地了,因为转基因是会扩散污染的!由于转基因的扩散污染,今天中国实际非转基因的棉花已经寥寥无几了!!   另外,有些基因表达的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是一种反营养物质,可能降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用这种转基因食品可能   造成营养不良。如果今后有些无良的科研人员导入某些基因,也不排除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2、生态灾难。转基因研究实际时间还不长,生命科学中的很多问题还不清楚,很难估计应用后的最终结果。由于转基因作物对某类昆虫的毒杀、抑制,很可能造成生态失衡。打农药只是一时,而转基因作物是长期不间断地释放杀虫物质,很容易诱导昆虫超强的耐药性。事实证明,尽管应用仅有不到10年时间,但由于中国推广的不规范(绝大多数农民根本没有设置目标昆虫避难所,没有落实转基因安全控制措施)目前棉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已大大加强。 3、农民收入反而降低。转基因水稻的应用一定会导致全世界对中国食品安全性空前的质疑,中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下滑。加上昆虫产生的超强耐药性,反而最终增加农药用量,农民收入反而可能因此降低。 所以,没有充分论证前,转基因农作物大规模推广应用是一种急功近利、饮鸩止渴的行为。这种教训在药品上并不鲜见。例如 :治疗妊娠呕吐反应的药物“反应停”(沙利度胺)最早于1956年在原西德上市,临床疗效明显,因此迅速流行于欧洲、亚洲(以日   本为主)、北美、拉丁美洲。到1960年左右,上述国家突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小,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脚支   接连在身体上,其形状酷似“海豹”部分新生儿还伴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动物实   验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这就是著名的“沙利度胺不良反应事件”。    贾士荣所谓“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汽车说”之类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张启发默认未通过安评的转基因水稻悄悄推广,都是缺乏科学道德的表现。

  • 【分享】小麦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一个科研团队8月27日宣布,他们已经解开95%的小麦基因序列。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缓解因全世界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虫害爆发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解开“中国春42系”(chinese spring line 42)品种小麦95%的基因序列。基因组草图已经对外公布,以促进小麦增产以及增强小麦作物对疾病、水患和虫害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 参与这项研究的约翰·英尼斯中心教授迈克·贝文告诉记者,“中国春”不是商品小麦品种,而是被选作研究用的标准实验室品系。 布里斯托尔大学学者基思·爱德华兹说,小麦基因组数量庞大,大约是人类的5倍,解开小麦基因序列对科学家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 由于俄罗斯森林大火、加拿大和巴基斯坦洪灾引发粮食收成危机,全球小麦价格近期大幅上扬。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负责人道格·凯尔说:“最近小麦价格的短期上扬显示出我们的食品体系容易受到震荡和潜在短缺的影响。” 凯尔认为:“支持我们食品安全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现代研究战略来了解如何能够保证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面临气候变化的情况下。”

  • 美大学证实用中国儿童做转基因大米试验

    核心提示:近期,由绿和组织揭发的一起美科研机构利用中国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试验的事件引发关注。日前,美国塔夫茨大学承认进行了该项试验,称该试验是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民众的健康问题,还强调实验获得了中美两国的批准,并得到了涉事儿童家长的同意。

  • 【分享】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导致皮肤衰老基因

    新浪科技讯 7月21日消息 据《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确定了与皮肤衰老有关的关键性基因,这项发现距离青春永驻的梦想变成现实更进一步。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人类染色体组计划(解密人类DNA的国际性努力)收集的数据,发现1500个控制人类多久不长皱纹的基因。  为化妆品巨头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工作的科学家组还认为,他们已经鉴定出8种导致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化妆品业经过数十年研究,并用数十亿英镑资助,不断研发抗衰老乳霜或洗液。在大部分非常昂贵的抗衰老乳霜中,最好的是那些可以消除皱纹或者使皮肤变丰满的乳霜。  但是在过去几年间,科学家开始根据耗资20亿英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现,寻找导致衰老的遗传因素。宝洁公司化妆品部门(P&G Beauty)的首席科学家杰伊特斯曼博士认为,他们现在正朝着逆转衰老的方向顺利前进。他们发现,在人类的20000到25000个基因中,大约有1500个在皮肤衰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特斯曼说:“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可以对衰老过程中发生的数百种遗传变化进行分析。皮肤通过8种不同方法不断衰老,每一种衰老方式都由它自己的基因组控制。无论你是像克利夫理查(Cliff Richard)一样慢慢衰老,还是像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一样长满皱纹,这些都由你的生活方式决定,并由这些基因起着部分作用。”  特斯曼和他的科研组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素就是水合作用,即皮肤收集和保持水分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分子把水分锁在皮肤里。随着皮肤衰老,控制这个过程的基因变得活性越来越小,皮肤锁住的水分也越来越少,因此皮肤开始起皱。特斯曼表示,与皮肤起皱有关的基因达700种之多。  另一种“衰老途径”涉及到胶原蛋白,这是一种构成皮肤的下层结构的蛋白质。衰老过程中,分解胶原蛋白的基因会变的过于活跃,最终导致皮肤上出现更多皱纹。该科研组发现40种可导致胶原蛋白分解的基因。并发现有大约400种基因可导致发炎,另一些基因可影响皮肤对阳光的反应。皮肤对“自由基”的反应,也是导致皮肤衰老的关键。  这些研究人员通过缩小涉及到皮肤衰老的DNA的范围,希望生产出可以对一些基因产生刺激,并对其他基因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和乳霜,以便重现青春容颜。安瑟迪克尔教授在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社会对衰老产生的影响,他说:“老年人跟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对外貌非常在意,她们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非常重要的市场。”  大部分抗皱乳霜根本经不起科学检验。然而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项可靠临床研究显示,博姿No 7修护精华液(Boots No7 Protect and Perfect)确实有效。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使用这种乳霜长达6个月的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皮肤出现了明显改观。这种乳霜显然导致人体生成更多被称作微纤维蛋白-1(Fibrillin-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使皮肤变得更加有弹性。

  • 【转帖】科学家发现贪吃基因 能促进食欲使人发胖

    科学家发现贪吃基因 能促进食欲使人发胖 核心提示:牛津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最新研究证实,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能通过促进食欲使我们发胖。换言之,正是因为人体内携带这种“贪吃基因”,使得我们的节食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减肥经历:无论当初的决心多么坚决,最终还是会屈服于美食的诱惑?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6日的报道,牛津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最新研究证实,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能通过促进食欲使我们发胖。换言之,正是因为人体内携带这种“贪吃基因”,使得我们的节食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这种名为FTO的等位基因最早发现于2007年,它定位在人体第16号染色体上,有分别来自父母的各一个副本。调查显示,多达14%的英国人两个FTO基因副本均出现变异。跟没有变异副本的人相比,他们的肥胖风险增加了70%,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0%。有49%的英国人携带一个FTO基因变异副本,他们患肥胖的可能性跟正常人相比要多30%,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了25%。科研人员认为,FTO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最普遍的基因。  据英国医学会研究理事罗杰·考克斯介绍,这一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仅仅锻炼或节食来对付肥胖并不奏效。科研人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方法“关闭”这种基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减肥反弹问题。  此前研究显示,有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正在努力减肥,但是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最后会直线反弹——大多数人最后比减肥前还要重。英国堪称“最胖”的欧洲国家,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的男女超过了人口总数的70%。肥胖增加了他们罹患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每年也让耗费国民健康保险高达十亿英镑。

  • 世界首张梅花全基因组图谱完成

    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1/B1357710940_small.jpg梅花因其独特的花香,在很多诗词中成为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它的花香到底来自何处呢?我国科学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并构建完成了首张梅花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其研究论文在2012年12月27日《自然—通讯》亮点论文在线发表。我国梅花基因组项目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启翔率领项目组,选取位于梅花起源中心的西藏野生梅花进行基因组测序,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在梅花基因组中显著扩增并且其中12个成员串联重复分布,从而使梅花具有独特的花香;推测梅花基因组中6个串联重复的DAM基因和其上游过多的CBF结合位点是梅花提早解除休眠的关键因子,从而解释“踏雪寻梅”之说。张启翔告诉记者,梅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有助于揭示梅花花期早、花香独特等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基础,有助于挖掘与诸多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揭示梅花花期、抗病调控机制、梅花及相关种属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研究中,项目组还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张启翔说,通过分析梅花的进化发现,梅与苹果发生分化后,并没有出现近期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同时结合已完成的苹果和草莓基因组序列,成功重建了蔷薇科9条原始染色体,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为开展蔷薇科物种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据介绍,该科研成果由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北京林福科源花卉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目前,转录组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已在相关网站对外公开。

  • 特大制售地沟油案追踪:公安部送检样本检出猪基因

    目前,公安部从浙江、山东等地查获的多份可疑“食用油”样本,正在陆续送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检测。昨天,本报记者走进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探访地沟油的检测过程。  在处理室,技术人员将每种油样分别称取两次,标注了相同的编号。“每个油样须同时做两份,两次检测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结果才可信。”  不过,要在上千个油样试管中,搜寻地沟油的踪迹,“最关键是展开四大类核心指标检测”,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副主任张卫民介绍,这四类核心指标分别是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和特定基因组成,如同四面“照妖镜”,由不同实验小组同时工作,任何一分样本在任何一类指标项目中检出异常,“说明含地沟油风险极大”,还须再接受数层复核关,直至确认,最终让地沟油“李鬼”无处遁形。  照妖1 胆固醇  记者在一个实验室看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正在对十几个处理好的油样,进行胆固醇分析。科研人员通过与仪器相连的电脑屏幕,随时监测每个试管中的胆固醇含量,“真正的食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胆固醇或含量极低,如果某份油样中的胆固醇含量高出预设的正常限值,即可高度怀疑该油脂中含有地沟油”。  照妖2 电导率  电导率的检测原理类似。科研人员介绍,正常油脂几乎不导电的,但油脂酸败后产生的各种极性物质可使油脂导电。地沟油由于反复烹炸,成分复杂,掺杂大量金属离子而产生导电性,电导率较高。  照妖3 多环芳烃  致癌物多环芳烃是目前地沟油安全风险中已被证实的最大危害成分。张卫民说,“多环芳烃”这类关键检测指标,是在地沟油检测体系建立过程中,由科研人员查阅相关文献,模拟地沟油生产过程及风险描述后预设的,包括16个具体的指标检测项。但由于在北京地区食用油风险监测中,这些指标均未检出,研究团队还一度怀疑这个指标的设置意义,“直到今年7月底,我们在公安部送检的首批黑窝点缴获的油样中,检出含有地沟油成分和多环芳烃”,才证实了它们的风险相关性”。  照妖4 特定基因组成  最有意思的检测指标,是可疑“食用油”样本中的“特定基因组成”。张卫民介绍,地沟油是多种不同来源的废弃油脂混合而成,往往含动物油脂,因此,科研人员依据分子生物学基因鉴定原理,尝试很多方法,搜寻油样中是否含动物性基因,再对检测出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以判定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动物源性成分。在公安部送检的多份样本中,“我们曾检测到有样本含有猪的基因”。  幕后  科研人员架锅还原地沟油生产  由于一直未找到“地沟油”样本,张卫民回忆,科研人员只好在实验室外支起大锅,从市场买来动物内脏、肥膘,油条、薯条,放在花生油、大豆油等普通植物油中反复烹炸熬炼、搁置,直到油发出酸臭味道;再分离油水,用碱性白土等吸附剂去除杂质,用活性炭除味……试图还原“地沟油”收集、生产的全过程。  在这样反复的模拟过程中,科研人员反复检测、论证,最终在食用植物油国家卫生标准之外,确立了四大类20多项特殊的检测指标,专为搜索“地沟油”影踪。  经过一番提炼,技术人员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地沟油”经过几番处理,再依据现有食用油国标检测,指标上确实是“合格品”。第二,吸附剂等材料较便宜,提炼“地沟油”背后,确实存在暴利。  采写/本报记者魏铭言 摄影/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 【转帖】中国转基因克隆绒山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size=3]近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召开的“转基因克隆绒山羊培育成果通报会”上获悉,不久前,位于鄂托克旗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诞生了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批转基因克隆绒山羊,这标志着中国绒山羊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   这项研究为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由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东军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的指导下取得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此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对绒毛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载体,利用该载体成功转染了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建立起转基因细胞系。再利用转基因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从而获得的转基因绒山羊。   2009年9月至10月,这个研究团队在位于鄂托克旗草原上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开展绒山羊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生产和移植工作。今年2月至3月陆续获得羔羊17只,其中转基因克隆羔羊14只、体细胞克隆羔羊3只。 [/size]

  •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转基因作物能抗虫、增产是骗人的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9月29日在北京召开再论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研讨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航天科技集团、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转基因问题的性质、形势、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习近平主席最近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指示非常重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13亿中国人的吃饭及其安全问题,要靠一大批袁隆平式的中国农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解决。 以下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一辈子就在这个研究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我给大家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农业! 从2004年我就感觉到孟山都在有计划地打入中国。他有几种进入方式,最重要的是人,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抓住人才能解决进入。十年磨一剑,以孟山都为首的跨国集团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基因布局。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国不只是一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农业基地。跨国公司把中国种业纳入全球化战略体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赢得全局性胜利的重要环节。 一是寻求企业合作。要占据中国种业市场,首先必须与大型种子公司合作。上世纪90年代,孟山都公司率先与河北省种子公司、安徽省种子公司合资成立冀岱棉、安岱棉种公司,抗棉铃虫品种引进中国。2001年,孟山都公司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公司,为杂交玉米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杜邦-先锋公司2002年与登海种业成立先锋-登海公司;2006年与敦煌种业成立敦煌-先锋公司。借此跳板,先锋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先玉335玉米在东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和西北地区的布局。 二是开展合作研究。杜邦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作,发挥各自在应用微生物筛选鉴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发掘有效防治重要农作物害虫的目标基因,通过鉴定新型杀虫蛋白基因促进抗虫农作物品种的研发和商业推广。先锋公司将利用分子进化、分子育种以及其他的专利性状改良技术进一步开发目标基因,并应用快速性状整合新工艺,将新性状导入高产新品种中,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2012年10月12日,杜邦先锋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育种、农作物抗病虫害和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研究。跨国公司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机构全部转入中国,把中国作为全球化科研和种业发展基地。 三是聘任高级顾问。上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掀起科研人员留学、进修、合作研究的出国潮,受到国际咨询机构和跨国种业公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资助,陆续回国的学人多数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学会乃至政府机构任职,有的已擢升院士、政协委员或政府官员,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话语权,在社会活动中有一定执行力,甚至能左右媒体的宣传导向。跨国公司通过长期铺垫,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或资助科研项目,或进行合作研究,或聘任为高级顾问,对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顺利建立进入政治、经济、科研决策领域的链条。 四是培养专业人员。杜邦公司在国内重点大学设立“杜邦奖学金”,覆盖全国的十多所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每年投入10万美元,累计受资助大学生已达2000多名。2010年10月,通过中国农业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启动“孟山都奖学金项目”,包括孟山都奖学金、孟山都助学金和孟山都最佳论文奖三大奖项,年度奖励金额人民币30 000元,优先资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特别强调学生立志从事农业生命科学与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或实业。请注意,这些感恩孟山都栽培的硕士博士陆续进入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担任要职。跨国种业公司顺利地完成中国了本土化布阵,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土地种满转基因种子。

  • 我国科学家参与番茄全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今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我国科学家在这项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方协调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和薛勇彪负责第3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和杜永臣负责第1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番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中国科学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标志着我国成为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之一。  8年来,国际协作组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 (33840个)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全世界的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如何把基础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科学家建议,应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这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