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静默

仪器信息网基因静默专题为您整合基因静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静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静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静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静默话题讨论。

基因静默相关的资讯

  • 柳州相关部门被指得知镉污染事件后静默数天
    ——广西:阻击镉污染!   评论员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龙年的第一期《新闻1+1》。   我想这一个龙年,全国的新闻人士很早从年的气氛当中结束了,这不仅仅因为职业的问题,还在于从初二、初三开始广西柳江的水污染的事件就一下子让新闻人那种职业性迅速被调起来,因此很难就再继续过着梦幻一般的这样的年。   其实相计较起来,比新闻人更早地结束这个年的感觉的,还得说是柳州人,因为他们更切实感受到这种水污染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威胁。因此一开始,我们先要从一个地理开始学起,那就是柳州市,广西的柳州市,我们看一下背后的大屏幕,这就是一个广西柳州这座城市的照片,挺漂亮。首先它有一个别称叫“龙城”,很有意思,今年是龙年,它大街小巷有很多与龙有关的名字。   另外,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壶城,水壶的壶,大家仔细看这张照片,它整个被水环抱着,然后中间那一块特别像一个水壶的壶身,然后跟外面连接的桥就像壶嘴,在空中看的时候,这种水壶的感觉就更加明确,但是非常让人有点难过的是,在这个龙年刚刚到来的时候,这个被称为水壶一般的壶城开始对水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江水中上游被严重污染了,一场柳江保卫战已经在春节的时候打响了。   解说:   柳州这座因为水而秀的城市,这个春节假期却因水而忧。“对于所有参战的人员来说,春节的爆竹声早已化作保卫柳江的“隆隆炮声”,过年的万家灯火,也弥漫着与以往不同的特殊年味。”   今天的《柳州日报》用这样的词句形容着这个城市十多天的经历,它是否安全了备受关注。   字幕提示:   2012年1月30日新闻   画面解说:   超标倍数趋势图显示,从龙江三角村监测点到糯米滩电站监测点,长达100公里的龙江河河水镉浓度都在国家标准临界值5倍以上。专家预计,按目前的水流速度,未来十至十五天,柳江中的镉浓度将达到峰值。   解说:   1月18号广西河池市通报发生金属污染事件,龙江河水质受到镉的污染,而龙江是汇入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被污染河水一旦汇入柳江,将直接威胁柳州市350余万市民的饮用水安全,而从26号开始,龙江与榕江交叉口处出现污染,由此污染物进入柳江系统,如何迎接这可能的威胁,柳州做好准备了吗。   为了消减上游来水的镉浓度,向污染的水里投放混凝药物,综合水中的镉并使之沉淀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距离柳州市区60公里的糯米滩水电站是柳州唯一一个,也是最佳的混凝药物投入点。   糯米滩水电站应急指挥部 汤振国:   因为可以利用电站的水轮机搅拌作用,让我们投放的药品混合得更加均匀。地理位置在龙江河从河池出来以后进入柳州市范围,应该只有这一个水电站,所以不在这里投其它地方就更加困难。   解说:   镉浓度在5倍以下,水流量每秒150立方米,那么25公斤一袋的药品就要投放150袋,在投放现场记者看到4个用来搅拌聚合氯化铝的药剂池,而搅拌工作则是由身穿防护服的柳州消防队员来完成。   柳州消防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 聂会群:   24小时不间断地投放,每分钟的投放量要根据专家提供的水具,来写在对面的黑板上,目前每分钟投放1.8袋,这个数据是根据流量来确定的,前期我们的投放量是每分钟3到4袋,今天有所下降。   解说:   而在上游的河池市,今天340名武警官兵继续在龙江河中下游的叶茂、洛东、三岔等六个投放点继续投放综合物,广西柳州市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发布消息称,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被截断。根据专家估算,龙江河段超标金属镉经过稀释,沉降吸附后,已降解60%左右。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自治区副主席 自治区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指挥长 林念修:   请老百姓放心,现在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采取有利措施,不会影响水质,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柳州市的老百姓饮水安全,请大家放心。也不会影响到下游,也请下游城市放心。   解说:   目前,龙江镉污染的污染物已经进入柳州市饮水水源保护地,但情况尚在控制范围内,根据今天早上检测的数据,柳州河西水厂上游16公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镉浓度均达标。柳州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一旦镉污染超出可控范围值将启用备用水源。   白岩松:   就在今天晚上的七点多钟,当地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我们的记者也参加了,一会儿就会连线他给您带来最新的消息,不过在连线他之前的时候,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此时此刻这种危机的形势,我们来看一下。   在河池市宜州最早发现了死鱼,在1月15号的时候,然后现在在糯米滩的水电站,也就是奔柳州去的过程当中,这一块要打一个非常非常艰巨的阻击战,为什么呢?如果不能在这儿把长达百公里的污染江团给撤离阻止住,甚至给它综合了,不至于产生这么大的污染,那么过了糯米滩的水电站,接下来离柳州市只有56公里,而且几乎是一马平川想阻拦它就很难了,那么对柳州市的老百姓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在认清这样一个形势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感觉早柳州市的老百姓显然这个春节是无法过好的,因为从除夕开始的时候,别人在发拜年短信,他们已经在发包括一些猜测或者有人说是一种谣言,大家已经开始恐慌起来。23号、24号都开始去抢购矿泉水,甚至是一买就是十箱,一般的地方初一的时候超市恐怕都是关门的,但是柳州就非常的繁忙。   另外有一点让我们会感到一点点的不解,就是这个消息最早1月15号传出来了,18号的时候通知了柳州,但是在过年那几天除夕、初一的时候,恰恰是有关方面的信息一个静默期,我不知道是不是考虑让老百姓过一个年,其实在突如其来的生态环保的事件当中的时候,就像一个考试,如果你不能过关的话,最好不要过年,因为反正大家年也过不好,还有可能贻误战机。   好了,这是一种感受,不过我们更关注的是今天晚上最新的新闻发布会又带来哪些信息,是否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连线参加了新闻发布会的本台记者满熠。   满熠你好。   本台记者 满熠:   岩松你好。   白岩松:   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人和包括你估计最关心的都是此时的保卫战是不是打到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步,水质可以得到保障了吗?   满熠:   是的岩松,我从刚刚结束的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情况通缉会上了解到,经过十多天的努力,广西在龙江河段设的六处处置工作面,通过运用投放碱水和聚合氯化铝调控龙江各梯级的电站下泻的流量,减少污染物并且是控制污染物下移的速度,在龙江、榕江汇合口设置临时导流坝等这些有效措施,来稀释和消减水体的镉污染物。目前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经从最初的80倍降到现在的25倍左右。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经明显的下降了,镉污染事件现在态势完全处在一个控制当中。柳江的水质仍然处在达标的状态。   白岩松:   但是事态还在发展当中,即使降到了25倍,我估计很多不了解这方面化学知识的人,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不会去有心思了解它,最关心的是柳州市老百姓的用水安全现在以及将来是否都可以得到保障?   满熠:   是的,目前这个污染超标峰值是位置洛东水电站的附近,距离柳州河西水厂取水口是120公里,这些污染水体是经过洛东电站、三岔电站、糯米滩电站交锋之后浓度会越来越低,就是逐渐降低,专家预计按照目前的流速,十多天之后柳江中的镉的度将会达到一个峰值,根据今天和30号16点柳州最新的水情,西门涯处这个镉的浓度是0.014毫克每升,是超标1.8倍,而柳州市最后一道防线河西水厂镉浓度经过这么多的处理之后是0.004毫米每升,可以说是柳江饮用水源水质现在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而此外,柳州市已经准备了日供8万吨地下水饮用水源,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已经对这些备用水源进行水质的监测,确保备用水源的水质安全。   目前能够实现大部分的污染负荷是拦截在了龙江河段内,不会影响柳江段正常的取水,可以确保柳州正常的供水安全,并且对柳州市下游不会产生影响。   白岩松:   满熠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关注,究竟这个原因在查找的过程当中,事态的最新发展比如说有关责任人等等是否在这个新闻发布会有所跟公众进行交流?   满熠:   是的,今天也有一个最新的消息,也是首次公布,事件发生之后,现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已经是责令流域内涉重金属企业立即停产、排查整顿,监测情况表明现在污染源已经被切断了,广西环保厅调集全区的环境监察人员会同地方政府对河池市所有涉重金属企业开展了地毯式排查,确保不出现新的污染,那么目前已经对涉嫌违法排污的金城江红全(音)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七名相关责任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的责任调查已经全面开展了。   白岩松:   好,满熠一会儿还有情况要向你沟通,之后保持我们连线的畅通。   接下来我们就要关注,刚才记者跟我们报告的时候您发现了没有,在抓七个相关的嫌疑人的时候是有关企业,有企业等,不是哪一个,而是似乎好几个,那么这个原因到底该如何给我们更加的清晰的答案呢,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呢,来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在河池市设下五道防线,投放点又新增加两处,大量的石灰粉和聚合氯化铝被投放,河池市市长何辛幸说,下游镉浓度的数据已非常敏感,河池已进入关键的决战阶段,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水中超标的镉含量。   画面提示:   2012年1月30日新闻   画面主持人:   镉是一种银白色的软金属,长期过量接触会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肾损害,症状以急性肠胃炎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镉可以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轻度的可以完全康复,重度患者治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解说:   镉,一种普通人些陌生的名字,制造了这次污染事件,而它究竟从何而来,从事件的开始就引人关注。   画面提示:   2012年1月20日新闻   画面主持人:   宜州市的位置往上游有一个拉浪水电站,在本月15号的时候出现了死鱼的现象,调查就发现水当中的重金属镉超标,一度超过了国家标准的80倍,影响到了下游的水源地的安全。   解说:   尽管昨天龙江拉浪水库镉含量已经达到国家标准,这说明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经被截断。   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副指挥长 甘景林:   截断就是说我们在那个地方没有新增污染源产生了,宜州拉浪的断面,那边已经达标了,从前方传来的消息是达标了,它低于国家的0.005这个标准了。   解说:   自从事发之后,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天,人们在关注着危机的化解,也在期待着污染源的寻找,最新消息已经基本确认。   画面提示:   2012年1月30日新闻   画面解说:   据了解,本次污染事件是由于企业违规造成的,为此司法已介入这次污染事件的调查,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责令停产整顿,切断污染源,最大限度减少对下游的影响。目前河池市七家涉重企业已停产整顿,11家企业被整改或关停取缔。   解说:   经过不断筛查,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被列为重点污染源嫌疑企业之一,警方已经进入调查。   林念修   我们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启动了问责程序,现在已经在开展工作,(事件)相关责任人我们已经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目前初步看还是个企业行为,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调查,将来查到是谁的责任我们就追究谁的责任,绝不姑息。   解说:   昨晚,河池市副市长李文刚说,目前河池各投放点的聚合氯化铝仅能保障30号的用量,31号便会出现紧张局面,烧碱能保障2至3天的用量,再往后也将出现紧张的局面。目前河池方面已向自治区汇报,请求帮助解决治污物质紧张的难题,考验还在进行之中。   白岩松:   从15号的时候发现死鱼到现在已经半个月时间了,这一个污染的事件我们在以前的新闻当中也见过,但是这一次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也就是半个月的时间了,到底污染源是哪家企业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明确说法,那么针对这一点接下来我们还要连线今天参见了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满熠,满熠你好。   满熠:   岩松你好。   白岩松:   因为在之前的时候,我们一直都知道,有一家企业是非常大的嫌疑,但是不排除其他的企业也参与到这次的污染事件当中,刚才你说了,在新闻发布会上,抓了相关的七个有关企业的嫌疑人,会不会抓错了还是抓的都是对的,确定这些家都是污染企业?   满熠:   是这样的,今天从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今天就只公布了这家企业,其实在河池那方面我在到河池之后,也跟河池环保部门的一个局长了解到,由于河池市它的地形比较特殊,是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所以它这些矿山有部分是,他们这些企业部分是在山体里,就是四周都是山,有可能这些物质是通过一些地下的渠道融入到水当中。现在我也是从河池指挥部了解到,现在河池市的饮用水系也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是以地下河水为主,还有其他的一些水系,所以河池市是不直接饮用龙江水,直接饮用龙江水的主要是宜州市的两个村屯,他们是德胜镇光下屯和拉仁屯的51户220名村名,从16号开始河池市政府就已经给他们送水,一天103桶大概是9.86吨,而且村屯的所有水井现在已经全部启用了,沿岸的群众现在的生活还是不受影响的。   白岩松:   好,谢谢,满熠给我们带来的报道。   其实在满熠刚才的第一段落的介绍当中,大家也听得出来,当地的复杂的地形是最后去探测究竟是哪一家企业是肇事者的时候呢,也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其实有关专家到现场之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来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   国家环境保护部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 许振成:   一个是地质地貌上它有溶洞,广西这个地方它有地下河和地下溶洞,有地下溶洞离河几公里、十几公里,水落到地下去从地下河过来这就很难判断。   第二是企业比较分散。   第三也存在着一些非法的企业,或者是双方堆起来非法的堆场,检测肯定有,只不过我们检测是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检测,这事情比较复杂。   白岩松:   我能够听清楚是什么样的意思,因为这个地形是非常非常的复杂,但是不管是记者的说法,还是刚才我们专家的说法,其实都没有深深地说服我,为什么呢?恰恰是在他们的叙述当中我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出完事之后想要探清谁的原因都如此的复杂,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对企业的环保来进行监管,应该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由此类推,既然在日常对这样的相关企业进行监管都非常的艰难,而且它们可以通过地下溶洞、地下河等等的方式去污染水源,那么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这个类型的工业,我持深深地怀疑态度。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这个污染事件。   解说:   从1月22号至1月28号,柳州市政府热线工作人员统计,共接到电话3956个,除了有122个是咨询焰火晚会的电话外,其余大多与水有关。对于柳州300多万市民来说,这个春节假期因为污染事件而变得特殊。但据媒体报道,1月23号大年初一,柳州市开始出现各种版本的当地饮用水水源被污染的消息,人们手机短信里除了拜年之外,每天也都会收到水情的实时信息。   柳州市民李柳露:   就是怕这水有毒,对身体有影响,现在天天电视和手机,我们的手机和电视天天都有水质的检测数据预报发表出来,放心多了。   记者:   手机发布的数据您看得懂代表什么吗?   李柳露:   看得懂,国家标准是(每升水镉含量)0.005(毫克),现在我们柳州的水质都是(每升水镉含量)0.004(毫克)范围之内。   解说:   在李阿姨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先前储备的矿泉水,李阿姨说经历了之前的紧张焦虑,随着政府实时公开应急处理后的水情情况后,他们就放心多了,现在一家人煮饭、洗菜用的全都是自来水。   李柳露:   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恐慌,现在是没有(紧张)。   解说:   柳江保卫战这是很多媒体在报道这次镉污染事件时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语,而应对着污染考验的同时,如何平复市民内心的惶恐,也同样是条不可忽视的战线。   微博、官方网站、手机短信、小区提示都在安抚着这个城市。   画面提示:   2012年1月29日新闻   画面解说:   为保证居民能够安全用水,柳州已将原柳州铁路局的供水系统和柳州市供水系统连接起来,并正在积极寻找更多的地下水源,同时还加强了市场调控,目前各超市水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解说:   记者来到柳州一家规模较大的超市看到,一些市民正在成箱的购买矿泉水。   记者:   阿姨,我看柳州公布的数据显示,到达水龙头里面出来的水是安全的,这个消息您知道吗?   柳州市民 李女士:   安全是安全,这是政府控制放心水,喝也可以喝,但是(担心)小孩子,(还)不敢给他喝(才买水),(小孩)他体质弱,大人随便喝。   广西联华超市总经理 林秋国:   前两天都在100多吨左右,但今天就比较稳定,估计在70到80吨左右,比昨天就下降行很多。   白岩松:   在柳州的信息公开当中就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他跟市民去说,只要是从自来水笼头里流出来的水,你就可以放心使用,这其实是一种承诺,在这个水污染事件发生之后,相临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河池市一个是柳州市,河池市更多的被批评,而柳州市更多的被表扬,因为后者非常积极和高频率在跟市民进行沟通,其实非常好理解,河池市是“肇事者”,而柳州市是受害者,就有一肚子的委屈,它没有什么压力,它敢于去表达。针对河池市的沉默现在它的官方网站依然没有这方面的消息,这一个让大家很疑惑,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政府的很多政务微博在没事的时候发的频率非常频,而且很亲切很亲和,但是真出事的时候往往沉默,或者说频率变得非常慢,其实我们要的就是在出了事之后能更加透明的跟公众去交代,其实针对这个事件王攀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好,当结尾吧。“一旦环保事件出来了再去应对,哪怕再完美,都没法得分,因此公众最希望政府能够未雨绸缪。”   是的,其他的城市我们此时此刻应该做一些什么呢,让百姓更加安心呢?
  • 排队11个月:华大基因上市未卜
    2015年底,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医学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年底提交IPO文件开始在创业板排队。  这一年比往年都来得漫长,其布局的各个细分领域竞争白热化,公司最主要的三个业务板块生育健康服务、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都遭到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而上市,还没有明确日期。  11月5日,华大基因发布了新的基因测序平台BGISEQ-50,背后隐藏着其扩张基层市场的决心。此时,距离其华大股份排队上市公布招股书11个月。  测序仪背后的战略  华大基因初创时,处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下游,提供基因测序仪和试剂的行业上游市场绝大部分被美国的illumina占据 。除供应测序仪外,游应用商必须购买仪器运行所需的耗材和试剂,基本上不具有议价能力。  2010年,公司购买了128台Il-lumina测序仪,之后,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上涨。  2013年,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下称CG)。通过CG,华大基因得到了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这对于华大基因而言意义重大,从此开始自我研发之路。  “2012年起供应商把我们当对手,到2013年不给我们修老机器,不卖新机器,试剂又提价,我们日子很难受。”汪建曾对记者表示。  华大基因官网显示,目前华大基因测序平台目前仍以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为主。此外,还拥有罗氏454测序平台、Life公司的Ion Tor-rent测序平台及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ABI3730XL测序平台。  华大加紧测序仪的研发,2015年推出了BGISEQ-500,本月推出了最新的BGISEQ-50。 BGISEQ-50是一款小巧的台式基因测序仪,华大股份研发中心副总监金鑫对记者表示,BGISEQ-500的售价在百万量级,BGISEQ-50的售价还没公布,大概会在几十万上下。华大基因测序仪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健曾介绍,BGISEQ-50在10小时可自动完成样本加载和测序,意味着速度更快。  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岩梅对经济观察报称,这一设备更适合进入基层市场,它的发布将帮助华大基因在无创产前检测方面实现更多地区全覆盖。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在黔西南、豫北等省市实现了地区全覆盖,在武汉、天津、深圳等地拥有大面积市场。  这契合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华大2015年提交的IPO文件显示,2015年上半年生育健康类服务销售额为 2.4亿元,占总收入的42.98%,且从2012年开始就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应地,华大基因的科研服务在不断下降。华大基因CEO尹烨对记者解释,因为科研服务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经费,测序的通量上升成本在下降,而生育健康服务有个认知过程,样本量在不断上升。  传统的产前诊断技术以羊膜穿刺和绒毛取样两种最为常用,这些侵入性检测方式存在感染、流产的风险。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研究组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胎儿通过与母体的代谢交换,会释放游离DNA和RNA至母亲的血浆之中。此后,华大基因推出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这项技术只需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即可利用测序方法分析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包括所有染色体数目异常方面的疾病)的风险率。这一技术被认为是基因测序行业最直观的变现通道。相比测DNA上的位点,测DNA的条数对技术要求不高,BGISEQ-50能够满足需求。  华大的策略是面向城市的同时,也面向农村和小城镇。朱岩梅称,在中西部的小城市、乡镇,华大基因与政府合作,加入政府民生工程,以政府补贴、民众自付的组合方式推行生育健康服务,如无创产前检测、新生儿耳聋检测等,价格大都在一千以下。比如售价为八百元,政府补贴四百元,民众自费四百元的形式推广。  市场争夺战  在华大基因占比最大的三块业务:生育健康服务、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无创产前检测领域,华大基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贝瑞和康,其在2016年8月份要借壳天兴仪表登陆资本市场。  两家采取不同的市场打法。贝瑞和康的市场模式是IVD模式,是将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测序仪和试剂提供给医疗机构,由后者服务终端消费者。华大基因则自己设立实验室并购置仪器、试剂,通过各种渠道如医院、网络、代理等收到检测者的样本,再将检测结果和后续服务反馈给消费者。  贝瑞和康最初由曾任Illumina的亚太区高通量测序部门负责人周代星创立,测序仪方面使用与illumi-na 共同研发的NextSeq CN500(中国专供)测序仪,操作时间为7个小时,一次最多可以检测96个样品。  华创证券研报九月份研报称,按照无创产前检测(NIPT)渗透率20%,单次检测费用2000 元计算,存量市场大概有64 亿,另有一部分由于二胎效应带来的增量市场目前还没有准确统计。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 通量灵活,适应于大型及中型医院。据相关行业统计,其测序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耗材在国内市占率居第一,约为70% 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 为巨型测序仪,主要应用于实验室,而BEISEQ-100 通量较低,市占率约为20%。  据华大基因招股书,生育健康服务综合毛利率约为50%,2015年上半年生育健康类服务销售额为2.4亿元,贝瑞和康方面表示在上市静默期不便透露数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称,不完全统计是,华大基因占据市场份额50%-60%,贝瑞占市场份额 20%-30%,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平分天下,基本都认可无创产前领域这两家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两名位置。  不仅是贝瑞和康,在生育服务中华大基因的对手还有达安基因和博奥生物,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在科研服务市场方面,诺禾致源与华大基因在争夺市场份额。诺禾致源总裁助理黄河龙称,诺禾致源已经成为全亚洲通量最大的测序中心,包括两套illumina hiseq  X-10平台,目前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2015年销售回款达到3.5亿,每年的营收成倍增长。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2015年上半年营收1.77亿元,2014年营收4.45亿元。  诺禾致源创始人李瑞强曾为华大科技总裁,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等多个层面有丰富的经验。11月17日,记者向诺禾致源确认,其获得来自投资方为招银国际、国投创新、方和资本总数为五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诺禾致源总裁助理黄河龙称,其正在积极准备IPO谋求上市。  复杂疾病服务方面,华大面临的竞争者更为分散。约印创投创始人郑玉芬称,华大基因业务大而全,而新涌现的创业公司在细分领域更专注,比如泛生子强项是脑癌、消化道肿瘤,燃石医学专注于肺癌等。  融资压力  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对推动行业发展是好事。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于军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国家对基因测序没有一个准确的归类,科研经费有限桎梏科研发展,目前基因测序可测的位点还太少,这个产业还有较大可挖掘空间。  一个广泛传播的来自BBC Re-search的统计称,预计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  记者采访的原北京基因所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多认为,如果华大基因能够上市,将促进行业发展。问题是,华大基因何时能成功上市?  2015年12月11日,华大基因向证监会递送了公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上市主体是华大医学,华大科技成为华大股份的子公司。彼时证监会处于审核状态的深交所创业IPO企业数量为253家。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官茅矛在今年4月曾公开向媒体表示,华大基因上市大致的时间表为“今年年底前”。  目前华大基因在证监会的审核状态是已受理,华大基因方面称“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启动IPO之前,华大从投资机构、银行、政府补贴多方取得融资。  2012年上海云锋等股东的投资2.1亿元 2013年华大科技接受远创基因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机构3.9亿元投资款 2014年公司收到6.81亿元投资款,子公司华大科技收到一亿元投资款 2015年上半年公司收到和玉高林15亿元投资款。《时代周报》的报道曾称,华大在搬到深圳后,国开行亦曾给华大基因一笔15亿贷款。  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的筹资带来大量现金流,2015年1-6月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亿元。但经营和投资带来的现金压力不容小觑,同样在201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98亿元。  在多方已经向华大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对投资回报的期待是可预见的。对现在的华大而言,IPO的时间和成功后的估值情况最为外界关心。毕竟这个行业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光景。基因测序已经取代互联网医疗,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竞逐的热土,2016年5月至今就有海普洛斯、天昊基因、和壹基因、鹍远基因、爱基因等相继获得大额融资。  但有投资人对记者称,虽然长期来看基因行业有投资价值,但目前市场泡沫太高,最早可能在半年内破灭,他们认为等到市场冷静下来,才是投资进入的好时机。
  • 保生产 为抗疫贡献珀金埃尔默力量 ——记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抗疫故事
    年初以来,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席卷全国,它所引发的新一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致使多地陷入紧急防控状态。3月,上海封控管理;4月,苏州多地静默……一场抗疫阻击战就此打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面对疫情,也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克服艰辛,默默坚守、奉献担当,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美“逆行”。身处本轮疫情旋涡中的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就在重重困难之中,千方百计坚持运行至今。运用有限的资源,在保障生产、服务客户的同时,积极投身抗疫大局。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连线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与多位负责人对话,看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怎样的太仓抗疫故事。祝林 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总经理(左上)章申峰 珀金埃尔默独立实验室主任(一排中)胡星海 太仓基地免疫研发高级经理(右上)曹佳飞 太仓基地试剂生产运营助理总监(左下)何晓婷 太仓基地对外公共关系事务部高级经理(右下)抗疫不停工 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是这家跨国仪器巨头在亚太地区的“超级工厂”,承担生产、研发以及医学检验等多项职能。基地集中了诊断、生命科学及化学分析类众多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及研发,不仅在国内有大量客户,也供应着全球多地市场。3月,由于周边地区疫情影响,太仓本地的防疫局势越发严峻,太仓基地也逐渐感受到货运物流受限所带来的压力。祝林提到,在3月中旬,基地就在物流还畅通时,未雨绸缪进行了原物料补充;而对于从国外进口的物料,公司也将运输和清关等从上海转移到了北京;这些措施为接下来太仓基地生产得以进行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4月,符合要求能进入太仓基地工作的员工越来越少,一个员工要做多人工作的情况开始普遍起来。而随着4月10日太仓全城静默,基地面临着全面停工停产的局面。何晓婷表示,太仓基地生产的诊断产品作为紧急医疗物资供应着大量医院、医学实验室、血站等机构的临床检验部门,特别是用于新冠检测的核酸提取试剂是当下抗疫最急需的物资之一;同时基地的医学检验所也承担着太仓当地新冠核酸检验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基地经过多轮沟通,前后共有4批员工分批次封闭驻厂工作,而最长的一呆就是近1个月。十分之一的人让工厂运行起来太仓基地作为生产场所,生活居住条件无疑是十分艰苦的。“我们基本把所有的办公室都让出来了,大家在里面打地铺。”从生活物资到一日三餐,基地也想尽办法进行保障。封闭驻厂的生活对于员工来说,不仅是生活上的困难,还有精神上的压力。基地也安排了多位部门负责人驻厂,一方面协调基地内外工作,另一方面也和封闭驻厂的员工多沟通,多打气。“我们还组织了很多活动,如在五一期间,让整个珀金埃尔默中国区的领导录制视频给大家加油打气,还安排家属连线,组织唱歌、健身等活动,让大家身心得到一些放松。”在多位参与了驻厂的部门负责人中,就有太仓基地试剂生产运营助理总监曹佳飞。从第二批派驻进场开始,他在太仓基地呆了24天。他坦言,一开始驻厂还充满了新鲜感,但是随着驻厂时间拉长,摆在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每个人都是考验。整个太仓基地,在正常情况下,有300-400人工作,而在疫情期间,只有几十个人上班;这十分之一左右的人员如何让整个工厂运行起来、保证核心工作顺利完成,是个大学问。“我们有很多紧急的订单需要生产发出,这种时候,无论是研发、生产、物流、仓储、行政,乃至于保安、保洁人员都要一起动起来。”4月25号,工厂收到一个紧急订单,要向临床和血站客户发大约12,000盒试剂。“这需要我们首先按照订单将货物从仓库挑选出来,再分选到存放试剂的冷链箱中,最后还要把冷链箱搬到冷链车中发出去。”但驻厂的仓库物流人员只剩下了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动员了整个工厂所有可能的力量,10个人,一起从早上的10:00开始拣货打包,下午5:30左右搬运上车,晚上10:00还在一箱一箱地往货车上搬。“那天还下着雨,等到所有试剂顺利发走,所有人都精疲力尽,只能坐在地上。”保供组合拳 全力保障每一批交付自3月初上海疫情开始以来,试剂、耗材等产品的进口清关和国内物流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珀金埃尔默诊断部门肩负着为众多医疗机构提供检测试剂的使命,试剂断供会对医疗检测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太仓工厂在疫情初期对原材料进行了提前准备,使得生产没有受到物流的掣肘,但是产品如何走出去成了个难题。曹佳飞提到,面对客户的急切需求,珀金埃尔默紧急调动资源,太仓工厂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物流小组,成员包括物流和仓储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一方面不断协调内外部需求,另一方面也对市面上所有能够提供物流运力的供应商资源进行整合,制定了多个应急预案;在响应各地防疫政策的前提下,多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保供组合拳”。珀金埃尔默采用了专车发货的形式,开辟了配送专线,点对点送到终端客户手中。另外,我们还开辟了中间仓库,将一部分货物先转移到暂时不受疫情影响的其他城市。这样当一些紧急订单来临的时候,可以通过中间仓库及时分销给客户。“通过这套组合拳,我们确保了给客户终端的交付不受影响。可以自豪地说,在这段时间,我们没有任何客户的临床检测因为产品交付问题而受到影响。”40万人次核酸报告与留在昆山卡口的汽车在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除了生产研发部门之外,还拥有一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即苏州珀金埃尔默医学检验所。在新冠疫情来临之际,医学检验所响应号召,投入了大量人力、精力进行新冠核酸检测,为太仓市的防疫工作做出了贡献。医学检验所主任章申峰表示,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实验室共产出了近40万人份新冠检测报告。他回忆说,在收到太仓全城静默的消息后,他凌晨召集几个负责人连夜开会,布置了第二天来实验室驻守的人员名单。而在之后3周时间里,实验室的驻厂团队非常辛苦,为了确保核酸当天采样当天出结果的要求,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除了大量的新冠检测工作之外,实验室还有大量其他检测工作,如新生儿筛查、遗传病筛查等,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检验样本。临床检验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检测结果的及时与否可能对病情治疗等产生全然不同的影响。在肆虐的疫情下,太仓与昆山交接的高速出入口相继被封控管理,物流受阻给医学检验所的业务带来极大的挑战。不过,在整个太仓基地及物流团队的协助下,实验室制定了紧急物流应对方案;并积极协调部分样品分流到珀金埃尔默位于成都的实验室检测,确保检测报告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交付。不仅公司层面积极想办法应对,每一位员工也在尽全力工作。何晓婷分享了一个故事,检验所样本主要通过快递冷链来运输,由于快递停运,上海及周边的快递在昆山仓库堆积如山。在昆山、太仓封闭前夕,为了让已经寄出的样品能够及时检验,负责检验所货运的两位员工一早驱车前往昆山顺丰仓库,自己动手在几十万件快递中寻找样品;废寝忘食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仓库关闭,他们又带着找到的样品,开车往太仓实验室赶,却被卡在昆山和太仓之间的卡口。“当时卡口前排着长长的车队,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停车步行将样品一点点、一次次运过来,但是那辆汽车就只能留在昆山了。”研发不停 居家自测抗原试剂盒将上市位于太仓基地的研发团队,也是珀金埃尔默全球范围内的一支金牌团队。早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时,太仓的研发团队就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争分夺秒投入到了新冠试剂的开发工作中,并于疫情早期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先后获得了CE认证、FDA及WHO的紧急使用授权,同时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的关于全球获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性能对比研究中,以0.009copies/μL最低检测限(LoD)的显著优势排名全球第一,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金牌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冠病毒也在不断的变异,他们也在积极应对。太仓基地免疫研发高级经理胡星海表示,太仓团队一直在积极开展新冠相关研发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变异株检测研究、配合疫苗接种效果评价的新冠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的开发,以及居家自测抗原试剂盒的开发等。本轮疫情下,太仓的研发团队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员工复工、研发原材料的采购发货物流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研发团队的8名员工是第一批驻厂的主力军,确保了团队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的家用抗原检测试剂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胡星海表示,目前产品已经完成了前期研发并通过了注册检查,正在抓紧完成临床申报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当下与未来 三项新措施以减低疫情波动带来的影响5月4日,太仓发布了企业复工复产的新政策,这对于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虽然企业和员工要严格遵守‘点对点’闭环管理,而且上海和苏州的同事还暂时无法到厂办公,但是整体情况正在逐渐好转。之前驻厂的员工也能回家了。”何晓婷提到,5月5日复工当天,太仓工厂共有126位员工进入工厂,之后会有更多的员工复工,但是,摆在大家眼前的任务也不轻松。 “人手紧缺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对资源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在一些更加紧急的项目上重新进行资源分配。”曹佳飞算了一笔“账”,以试剂运营团队为例,一共近百人的大团队,四月份,基本上只有20多个驻厂员工,人力只有平时的20%左右,只能满足一些紧急的任务和订单。点对点复工之后,人员大概能恢复到70%左右,整个团队不仅要完成五月份的任务,还要想办法把四月份的进度追回来。“我们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不光是复工之后的生产销售计划,更重要的是探讨一些新的措施来减低未来疫情波动所带来的一些影响。”首先,进一步提升需求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在销售以及市场等前端将需求提前,这样整个供应链可以做好更充足的准备,预留相应的库存,避免紧急情况下,出现货物断供的风险。第二,进一步优化整个物流资源,除了公司现有合作的物流供应商之外,寻找一些运力更强大、风险处理能力更高的物流供应商,以更多选择来助力整个货物运输。第三,关于终端分销的模式,后续需要做进一步的预案,包括在其他城市建立中间周转库,在核心经销商处预留一些库存来保障终端分销的安全等。
  • 基因测序:千亿规模的低价竞争之忧
    与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基因测序市场快速扩大,《福布斯》杂志甚至预测其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   具体到中国,&ldquo 在两三年以前,国内做高通量测序的公司,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现在国内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公司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对于火热的基因测序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却冷静地向本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如今的低价竞争现状及其背后隐忧。   &ldquo 隐形&rdquo 的千亿产业规模   就在上月初,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继&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之后的又一重大新闻:国际科学界宣布&ldquo DNA元素百科全书&rdquo (简称ENCODE)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都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可是与业界的热切关注相比,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普通民众却大都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对生活的影响&ldquo 不怎么了解&rdquo ,当记者提出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时,很多被访者都感到夸张。   &ldquo 现在iPhone手机随处可见,你要说它市场巨大我很认同,可我没发现基因测序有什么实际应用。&rdquo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近年发生的本· 拉登被击毙以及德国曾出现致命的大肠杆菌疫情时,他都表示关注过这两个热点事件。   实际上,对于拉登身份的确定以及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控制,基因测序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测序技术,帮助美军确定死者即为拉登本人以及锁定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正在应用于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当上述被访者了解到测序技术的更多应用实例之后,也认为&ldquo 千亿规模也许并不夸张&rdquo 。   企业抢占地盘   实际上,基因测序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   当2005年突破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入市场之时,业界为了区别于第一代技术而将其称为&ldquo 下一代测序技术&rdquo 而不是&ldquo 第二代测序技术&rdquo ,因为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还遥不可及,但仅仅4年之后,新一代技术便横空出世。   相比普通民众,嗅觉灵敏的基因测序专业人士早已瞄准这一巨大市场,并展开了激烈争夺。   &ldquo 华大基因这样规模大的企业自然要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rdquo 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上个月,本土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第三代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集聚市场。   &ldquo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于去争夺相对空白的领域和那些处在夹缝的市场。&rdquo 任鲁风指出。   诺赛基因是国内这两年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型基因测序企业之一。因具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和科研经验的优势,诺赛基因一直以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项目为主,近些年也正在更多地面向公众服务,其中包括利用测序技术判断儿童在哪方面更有天分。   &ldquo 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市场业务都吃掉,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rdquo 任鲁风说,&ldquo 还有一类小公司就专注于这些小型业务,服务于几家医院,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然后把样品送到相对大一点的公司,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然后将结果跟之前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再把结果反馈给客户。&rdquo   价格战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诺赛基因总经理李秉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本土基因测序行业不少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   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平曾对记者表示:&ldquo 中国市场有个不好的地方,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比如我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基因测序,那么多公司在做,导致我们的价格比在美国还便宜。&rdquo   即便是对于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规模第一的华大基因,尽管近些年扩张迅速,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依然令人担忧。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对Complete Genomics的并购,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却表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用巨资购买一个亏损的公司,并购以后如果不能展示强力的盈利结果,股价维持很不容易。   在测序价格单方面持续降低的背后,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在2011年中国的测序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测序仪设备的购置,而大部分将消耗在测序试剂上。   对此,任鲁风指出,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诺赛基因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rdquo   而实际上,我国测序服务公司设备和试剂过分依赖进口的隐忧,反而是忙于&ldquo 打价格战&rdquo 的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 北京基因测序仪共享市场分析 赛默飞竟然险胜Illumina!
    测序技术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技术,如物理领域的纳米技术和激光技术,化学领域的荧光标记核苷酸技术,生化领域的毛细管先用分析技术和信息领域的高密度芯片技术,并将他们融为一体,形成了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强力工具。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得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基因测序在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其在家庭和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的应用落地持续发展推进。NGS关键技术在国外企业手中 国产企业艰难发力自2010年开始,中国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中位同比增速达40%。据估计,2020年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近140亿元。考虑到国内人口数量带来的巨大红利,基因测序产业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基因测序仪是基因检测产业链上游仪器平台,对仪器设备研发企业来说,实际创造大量利润的却是与设备配套的耗材和试剂。垄断测序仪与配套试剂耗材的企业具有“绝对话语权”。2014年Illumina试剂提价,曾导致华大基因利润急速下滑,年底其净利润增长率为-79.3%,可见上游设备生厂商对中游服务提供商的影响力之巨大。与其余仪器设备不同,由于研发技术门槛较高,上游基因测序仪厂家数量很少。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的 NGS 基因测序仪不足 8000 台,分布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Illumina 公司的 HiSeq 2000、Genome Analyser 2x、MiSeq 和 NextSeq 等测序平台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83.9%;赛默飞的 SOLiD、Ion Torrent 和 Ion Proton 等测序平台市场份额占到 9.9%;Roche 公司的 454 平台市场份额占比 5.3%。Illumina 和 Thermo Fisher 设备占比超过 90%,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已形成垄断。近年来,国产企业开始发力基因测序上游,涉足基因测序仪器研发。出现诸如华大智造、真迈生物、中科紫鑫、塞纳生物、齐碳科技等几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产基因测序仪企业。其中华大智造无疑是佼佼者。华大智造DNBSEQ-T7基因测序仪(原名MGISEQ-T7) 国产华大基因在2013年反向收购美国测序上市公司CG,之后设立华大智造专注国产基因测序仪研发。近几年华大智造发展迅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据华大智造,公司占据了中国二代测序(NGS)35%的市场份额。但下游应用企业平台迁移成本巨大,目前国产二代测序厂商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二代测序辉煌十载 三代测序引领未来DNA测序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Sanger提出了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学酶解法,第一代测序技术诞生。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开发出全球第一台商业化边合成边测序测序仪,第二代测序仪诞生,由此拉开了基因产业发展的序幕。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台单分子测序仪,标志第三代测序技术来临。尽管三代测序未来前景可期,当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基石依然还是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单分子实时测序和纳米孔测序这两种技术在当下长读长测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SMRT 和纳米孔测序技术分别于 2011 年和 2014 年商业化发布,目前 SMRT 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为 Pacific Biosciences,纳米孔测序技术则由牛津纳米孔领衔,中国的齐碳科技也于 2020 年 9 月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纳米孔测序仪 QNome-9604。赛默飞、Illumina势均力敌 Miseq系列为最大赢家进入21世纪,基因测序技术已经进入遍地开花的阶段,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接踵而至,而基因测序仪也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仪器工具。根据全国大型共享科学仪器平台显示,全国有近600台基因测序仪可供共享借用。其中北京、上海成为共享数量最多的地区,超共享基因测序仪总量三成。仪器信息网对北京地区的共享基因测序仪用户单位、仪器型号及学科领域进行了分析。测序仪应用学科领域分布共享测序仪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也包括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亦有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等政府部门。其中测序仪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占比最高,为41.2%,其次是医学领域,占比为27.1%。此外还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法医等基因测序科研和典型应用领域。共享测序仪品牌分布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地区所有共享基因测序仪品牌中,赛默飞占比略超测序巨头Illumina,以41.9%的占比险胜位居第一。Illumina以39.5%的占比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早年生产的SOLiD 4、Ion Torrent、3500XL、Ion PGM等成为测序仪的经典机型,在应用市场颇受用户认可。共享测序仪型号分布共享基因测序仪型号近30种,多为二代测序,一代测序也有部分。共享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型号分别为MiSeq、Hiseq 2000、3130XL、PyroMark、3500、Ion Torrent、GeXP、3500XL、3730和NextSeq 500。M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在共享单位中使用量最多,能占到15.5%,用目前一句潮流的话来说,Illumina的M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是YYDS(永远的神)。MiSeq采用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于2018年正式在中国发布,也是Illumina唯二拥有的NMPA测序仪产品之一。单个仪器上整合了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的新一代测序仪,每次运行能产生超过1 Gb的数据,且占地面积仅为2平方英尺。具有革命性的流程和准确性,这让它成为快速且经济高效的遗传分析的理想平台。Hiseq2000是Illumina于2010年推出的二代测序仪。其测序原理与Genome Analyzer II测序系统相似,仍采用可逆终止法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基因组DNA的随机片断附着到光学透明的表面,这些DNA片断通过延长和桥梁扩增,形成了具有数以亿计cluster的Flowcell,每个cluster具有约1000拷贝的相同DNA模板,然后用4种末端被封闭的不同荧光标记的碱基进行边合成边测序。这种新方法确保了高精确度和真实的一个碱基接一个碱基的测序,排除了序列方面的特殊错误,能够测序同聚物和重复序列。Hiseq 2500是Hiseq 2000的升级版。3130xL-3730xL是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 早年发布的一代基因测序仪产品。采用桑格-毛细管电泳测序法,具有高读长,准确度一次性达标率高,能很好处理重复序列和多聚序列。但其通量低,样品制备成本高,使之难以做大量的平行测序。其余型号不再作一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共享的基因测序仪采购年份较久远,甚至有2002年采购并启用的仪器设备,所以以上数据不能代表现今测序市场的份额占比,结果仅供读者参考。附:基因测序仪专场
  • 基因测序大规模产业化瓶颈或在“十三五”被打破
    p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报告了中国科研人员发明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评论,尽管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 br/ /p p   近年来,基因编辑在全球的热度日趋高涨。究其原因在于人类许多疾病源于基因缺陷,且罕有甚至没有相关药物治疗。而基因编辑作为精准医疗子部分可以通过改变人类胚胎的基因,修复其中的致病部分,并且这一“优质基因”可以得到遗传。而且基金编辑在基因治疗、基础研究、药物制备、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频危动物救助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主要包括科研、制药和动植物产品生产等几大领域,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p p   3月8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了《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中明确,在基因测序子领域,“中国版百万基因组计划”百万级自然人群队列给出2020 年明确时间点,直接打开基因测序放量空间。4月份美股Celator股价18天上涨10倍,领涨纳斯达克之下叠加四月市场风险偏好系统性回升之下,精准医疗-基因编辑板块成为市场最强主题。 /p p   而对于近期由魏则西事件引申出的“细胞疗法”,投资者需要做到做基础的概念鉴别,两者虽然同属精准医疗,但是本质上是存在巨大差别的。长盛电子信息主题灵活配置基金经理也表示,有些精准医疗技术还不成熟,投资风险性很大。目前反而体外诊断服务、基因测序、靶向药物仿制等相关公司更值得关注,也更被看好。 /p p   华泰证券研究认为,精准用药及基因测序大规模产业化瓶颈或在“十三五”被打破,精准医疗有望开始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 同时考虑到,2016年精准医疗将面临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诸多催化的“大合唱”,继续建议关注精准医疗主题。而结合“精准医疗国家指南”,更认为,短期看,精准医疗之中基因测序及精准用药这两个子领域将获得实质收益。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原标题: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理论与实践均获重大突破 专家看好机会】 /p p br/ /p
  •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预测【组图】
    p   strong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 /strong /p p   随着测序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显著上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在这一领域做出前瞻式布局:鼓励高端测序仪的研发和商业化、建立配套的生物信息计算平台、推进基因组领域的科学研发和临床转化。 /p p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仪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4.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8.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初步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33亿美元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1:2007-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b86747411da1ba50" height=" 354" width=" 512" / /center p   strong  2017年全球基因测序仪竞争格局 /strong /p p   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Illumina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制造商,占到全球84%的市场,2016年Illumina一共发布了两款新产品,分别是下一代(NGS)靶向测序系统 MiniSeq,和新一代肿瘤测序解决方案TruSightTumor17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2:全球基因测序仪竞争格局(单位:%)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291edaa5003ae8c3" height=" 372" width=" 406" / /center p   具体到测序仪型号,Illumina的HiSeq 2000 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测序仪,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3:全球第二代测序仪(按仪器型号)市场格局(单位:%)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f869514306749dd6" height=" 382" width=" 477" / /center p   综观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测序仪的开发模式主要是自主研发和外延并购两种。在发展初期,技术不成熟,企业多以自主研发为主 市场发展成熟后企业间并购逐渐增加,如2006年Illumina收购Solexa、2007年Roche收购454 Life Sciences、2010年 Life Technologies 收购Ion Torrent 等。 /p p   正是由于这种发展模式,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初期出现多强争霸的局面,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优秀产品的不断壮大以及重大并购事件的发生,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短期内Illumina 等公司的行业垄断地位难以被打破,其它公司也难以进入测序仪市场参与竞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4:全球测序仪领先企业并购历程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1d810cd043fc5f7e" height=" 221" width=" 341" / /center p   strong  中国基因测序仪研发上市模式 /strong /p p   反观国内,由于全球市场长期被国外几家大的测序仪生产商所垄断,并且采取与国内领军者合作的模式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企业很难进入这一领域,比如 Illumina为了防止任何一家下游企业壮大,通过与多家公司(比如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合作的策略垄断市场,从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同时又通过下游企业的代理和市场推广来培养市场。 /p p   因此,我国的测序企业要想进入测序仪市场,突围的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并购国外的测序仪生产企业,在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推出自主品牌的测序仪,比如华大基因(300676)并购Complete Genomics后相继推出了BGISEQ-100、BGISEQ-1000、BGISEQ-500几款仪器 二是采用自主研发模式,通常适用于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比如华因康基因、紫鑫药业(002118)、瀚海基因等。然而,无论是并购还是自主研发的测序仪,与市场上主流的测序仪相比还是存在诸如性能差、成本高等弊端。 /p p   因此,与国外知名测序仪生产企业合作,在其测序仪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具有特殊用途的自主品牌的测序仪是突围的最佳模式,比如达安基因(002030)、贝瑞和康、博奥生物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5:国内测序仪研发模式与上市情况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thsi.cn/img/dbf4533714d0b6cd" height=" 353" width=" 510" / /center p   strong  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前景预测 /strong /p p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总结,未来上游测序仪的发展,预计会有如下特征: /p p   1、根据Frost& amp Sullivan调查说明,测序成本、测序质量、读取长度、通量大小等依然是选购测序仪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Illumina的核心技术“桥式PCR产生DNA簇”以及“可逆末端终止反应”受到专利保护,中短期内依旧由国外测序仪巨头垄断,其形成的技术壁垒较长时间内难以被打破,国产测序仪的发展还需时日。 /p p   2、测序仪市场增长放缓,Markets& amp Markets预测,虽然测序仪复合增长率为15.4%,但是由于测序服务以及测序数据分析更加快速的发展,测序仪增长率仍低于整个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率。 /p p   3、随着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如果其能提高测序准确率及测序通量,未来测序仪市场中三代测序仪的需求还是值得期待。 /p p   保守估计,到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将达到106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表6:2016-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前景预测(单位:亿美元) /p center img alt=" 20180503-ae5dfac6ff2bdc5d" src=" http://u.thsi.cn/fileupload/data/Input/2018/cc8a30fdf928928712cddf7ee0733bd1.jpg" height=" 319" width=" 499" / /center
  • 上海净信组织研磨机应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上海净信Tissuelyser-24全自动样品组织研磨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农学家丁颖教授创办的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及1956年成立的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直属科研机构,成立于2012年,主要开展农业生物物种资源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农业生物转基因研究,提供农业生物基因鉴评、保存及信息共享等服务,负责院中心实验室管理。 为更好的完成研究任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购买了上海净信Tissuelyser-24全自动样品组织研磨机,使得转基因材料的检测方面更加有效,帮助中心老师加快研究进度。 上海净信的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处理与手工液氮研磨处理后提取 FT 的 DNA、RNA 在浓度、纯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成对检验 P0.05) 。但手工研磨有较大的样本损失率,对于DNA提取浓度较低的样品来说,自动研磨仪可以做到样品0损失,在DNA提取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且手工处理的过程复杂、易交叉污染,操作所用时间等方面均不及上海净信的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因此自动研磨仪对于DNA提取工作相对于手工研磨处理有很大优势。 上海净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一家生产水平式组织研磨机,垂直式组织研磨机,三维一体式组织研磨机具有全系列生产线的生产厂家。同时还给多家国外品牌及国内企业提供OEM,贴牌代加工服务
  • 净信携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出席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
    第十七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于2016年8月19日-22日在福州中庚喜来登酒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遗传学会承办,充分展示植物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推动我国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届大会邀请了国内外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知名科学家做学术报告。上海净信荣幸获邀出席本届大会,为广大的植物科研领域专家展示样品处理方法——全自动样品快速研磨仪,得到会上科研工作者们的认可与赞赏。 上海净信依靠稳定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严谨的工作作风,率先推出的"JXFSTPRP"以及“Tissuelyser”系列研磨机等产品,先后在中科院、农科院、医科院等高等研究院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而被广泛采用。 净信——做中国人自己的研磨仪!
  • 基因测序行业:竞争不足 仪器厂家琢磨用户真实需求的用心不够
    这几年离开外企投身创业,算是在基因行业继续躬身入局,乐在其中,但也比较繁忙,今日偶做一些小的感想,草草记录:1. 好的公司一定有某种独特性。如果一个公司,能在市场里看到5家公司长得跟它都差不多,那这个公司或者说它目前的商业模式基本没前途;2. 入院是个趋势,但入院不代表就能成功。事实上医院可以让多家都入院,然后你们各显神通,继续内卷,而且单个检测的收入还得下降;3. 大部分公司目前的营销模式都是受制于仪器平台本身的特点,没法改变,所以都差不多。而仪器的厂家在竞争不足时,不会过于琢磨用户的真正需求。核心问题是:需求存在,然而既往仪器平台的解决方案不对;4. 前几年NGS仪器厂家竞争不激烈,未来几年竞争有望加剧,同时厂家为了业绩也得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各家的试剂价格会继续降低,对基因行业公司是个利好;5. 遗传咨询师可能会逐步为AI所取代。因为这个职业是因NGS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员少,工资高,反而迫使各家公司都在不断去寻找其他方式来替代这个岗位;6. 很多基因行业公司在商业行为上试图把自己变成药厂,广招医药代表,大笔投入市场花费。由于大多数NGS检测仍然是患者自费且次数有限,因此他们的脑门上都贴着“入不敷出”四个大字;7. 目前来看mNGS也可能会像前几年肿瘤NGS那样因同质化而陷入苦战,还好厂家不算多;8. WES(全外显子组测序)很可能会加速变成一个大时代中的过渡产品。要不用Panel,要不用WGS,未来可以关注超高深度WGS(Ultradeep WGS)的应用新机会;9. 能生存的时候,把钱用到改进技术和做透现有客户上,而不是用到商业扩张上。中国很多公司只吃定几家医院就能生存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自己体会;10. 十年前销售代表去医院说我是搞基因测序的,医生首先问你:“什么是基因测序?”现在销售去医院说我是干基因测序的,医生首先问你:“你和其他公司有什么区别?”所以第一批跑出来的都是商业上推进快的公司,而现在能跑出来的一定是有差异化的公司;11. 同质化竞争,需要把客户教育的越来越懂。因为有些公司是靠言过其实的PR及单纯的低价来营销的,因此在客户不懂时可以抢到市场,然而对懂行客户往往无效。因此,对于这种竞争,重点就是持续教育核心客户,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懂;12. 在稳定的市场努力寻找创新,在动荡的市场就要专注提升效率。为什么呢?动荡的市场一旦受到新规发布、政策变化等外力冲击,急于创新的公司都容易输掉竞争。PCR——稳定的市场;NGS——动荡的市场;13. 第三方临检的困局在于其出路还是靠压低成本以获得医院的市场。这决定了它的商业利益驱动,从而可能会影响监管不足时的道德操守。如果政策加以改变,除了降低成本,还能开辟靠优质服务取胜的方向,则临检所就可能提高自身要求。但这一点即使在美国也还难以做到;14. 政府在政策上破局,可以带动创新的市场和商业,NIPT就是如此。如果要选下一个引爆的市场,其实还是应该优先考虑带来人口素质提高、保障社会劳动力、与人口基数大相关这样的市场;15. 基因测序作为诊疗工具的话,对患者也要有一定的可理解性,因为诊疗过程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的。然而患者较医生更加不容易理解基因,他能理解的是他自身的症状体验,但基因到症状体验中间这个连接的桥梁目前是缺失的;16. 不要以为缔结了协议,别人就会自然帮你做好销售。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怎么销售好东西,就更不可能指望别人来帮你销售好。你根本无法管理这种销售关系上的配合;17. 很多基因公司开始往医院送一体机,让人想起前几年互联网医疗公司,他们使医生办公室抽屉里多出来一堆型号各异、现已无人问津的手机;18. 还是祝愿所有的基因行业的创业公司都能继续发展。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身体力行,在为这个行业带来改变,推动人们进入更好的时代,冷暖自知,不应当被嘲笑,值得尊重与敬佩。
  • 仪器公司三季度业绩大狂欢:赛默飞狂揽85亿美元,华大基因净增901%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近日,各仪器公司纷纷公布第三季度财报。仪器信息网特整理各公司Q3财报汇总情况,持续更新如下: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安捷伦Q3净利润2亿美金 核心营收同比下降3.1%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安捷伦科技公司截至2020年7月31日的第三季度营收为12.6亿美元,与2019年第三季度相比下降1%,核心收入下降3.1%。其中,安捷伦的诊断和基因组集团(DGG)第三季度收入为2.41亿美元,同比下降8%(核心收入下降8%)。DGG的营业利润率为17.2%。安捷伦生命科学和应用市场集团(LSAG)第三季度的收入为5.57亿美元,同比增长2%(核心业务同比下降4%)。LSAG的营业利润率为22.6%。(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819/557148.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84, 141, 212) " 点击阅读更多 /span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84, 141, 212) " 赛多利斯2020前三季度收入、收益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赛多利斯前9个月的收入和收益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几乎所有产品系列都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在前九个月中,赛多利斯集团销售收入增长了25.2%,达到16.80亿欧元,报道收入增长了23.9%。收购业务为集团前九个月的销售增长贡献了约6个百分点,包括从丹纳赫2020年4月底收购的业务以及2019年12月收购Biological Industries的多数股权。新冠疫情造成的各种影响净效果达到了6个百分点。 订单接收量的增长甚至超过销售额,增长了37.8%(报告为:增长36.3%),达到19.565亿欧元,新冠疫情效应占了大约10个百分点。(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8/563197.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赛默飞Q3业绩大涨 新冠相关收入20亿美元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截至9月26日的第三季度,赛默飞世尔科技的收入为85.2亿美元,高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62.7亿美元,超过了分析师平均预期的76.5亿美元。内部收入增长了34%,超过了公司先前估计的24%,汇率影响和收购均使收入增长了1%。其中,分析仪器业务部门收入从去年的13.6亿美元下降2%至13.4亿美元,有机增长3%。Williamson表示,收入比上一季度增长了20%,色谱和质谱业务在本季度恢复了增长。 /span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2/562574.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丹纳赫Q3收入增长35% 新冠订单超10亿美元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丹纳赫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生命科学部门收入增长72%,诊断学部门增长18%。在截至10月2日的三个月中,丹纳赫总收入达到了58.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3.8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55.1亿美元的预期。 /span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3/562696.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49, 133, 155) " span style="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点击阅读更多 /span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84, 141, 212) " Qiagen第三季度表现强劲 初步收入增长26%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Qiagen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净销售额按实际汇率计算增长了26%,按固定汇率(CER)计算也增长了26%,从2019年同期的3.827亿美元增长至4.81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827亿美元。Qiagen曾在7月份预测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将增长16%至21%。(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4/561815.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20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沃特世Q3财报出炉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沃特世公布了其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报。2020年第三季度,沃特世销售额为5.94亿美元,与2019年的5.77亿美元相比增长3%,外币折算使得本季度销售增长了约1%。其中,第三季度中国地区的销售额为约1.16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约4%。(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8/563163.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天瑞仪器公布三季报 第三季净利暴增555.33%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近日,天瑞仪器(股票代码:300165)发布三季度财报。公告显示,天瑞仪器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35,636,616.27元,同比增长14.98%,但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总体收入541,694,348.22元,同比减少8.46%。第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暴增,同比增长555.33%,公司前三季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751,988.84元,同比增加13.08%。(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8/563146.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净利润增长104.31%!海尔生物医疗前三季度业绩持续增长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海尔生物医疗前三季度展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 nbsp 98,145 万元,同比增长& nbsp 34.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亿,同比增长104.31%。其中,生物样本库场景(含第三方实验室产品业务)收入增幅 26.72%,药品及试剂安全场景收入增幅 14.00%,疫苗安全场景收入增幅& nbsp 132.70%,血液安全场景收入增幅 9.14%。(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9/563314.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净利润增长901%! 华大基因高速增长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300676.SZ)发布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资产109.22亿元 公司净资产67.50亿元 公司营业收入26.44亿元,同比增长225.82% 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10.54亿元,同比增长901.68% 每股收益2.65元,业绩规模及盈利能力显著增长。(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9/563290.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class=" F24 Fw L40 G2"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34, 34, 34) line-height: 40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24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 珀金埃尔默Q3诊断增长93% 新冠收入近3亿美元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近日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增长36%达9.64亿美元,有机收入增长了34%。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 珀金埃尔默的净收入在2020年第三季度猛增至1.767亿美元,即每股1.57美元,而去年同期为5860万美元,即每股0.52美元。 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2.09美元,超过了华尔街预期的1.50美元。研发支出从上年度的4540万美元增长10%至5010万美元。(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30/563480.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49, 133, 155) " strong 点击阅读更多 /strong /span /a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持续更新中。。。。。。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p p br/ /p
  • 赛默飞与水母基因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共推基因检测产业发展
    2018年10月30日,北京——近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北京水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母基因)在赛默飞北京新办公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达成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基因检测领域进行广泛的深入合作,促进中国大众基因检测的研究与应用,从而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协议,水母基因将基于赛默飞的领先技术,建立专注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创新示范中心,并针对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检测技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等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同时,基于赛默飞Applied Biosystems基因芯片分析系统(GeneTitan™ ),水母基因将结合使用Ion Torrent二代测序技术平台,不断研发和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服务产品。在此次合作中,赛默飞将直接对接水母基因研发部门的技术团队,通过深入了解本市场需求,助力水母基因的产品开发,精准研发并快速推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基因检测产品。赛默飞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葛士柏(Marc Casper)及赛默飞中国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与水母基因CEO 王小康&首席科学家 赵南博士赛默飞大中华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表示:“精准医疗是赛默飞近年来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我们十分希望能借助自身在该领域的优势,加速中国本土精准医疗领域的研究以及应用,履行我们‘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谈到此次合作,水母基因创始人兼CEO王小康先生表示:“科研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水母基因面向未来,不断投入来夯实自己的研发实力,看齐医疗标准,给大众提供更加专业严谨、快速高效的服务。水母基因此次与赛默飞建立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引进Ion GeneStudio™ S5 Plus 测序仪平台实现国产化,对于大健康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应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双方也将在中国市场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双赢合作再谱新篇章!”签约活动当天,赛默飞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葛士柏(Marc Casper)及中国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同时为北京新办公室启用仪式剪彩。此次北京新办公室的启用也将为赛默飞中国本土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赛默飞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进一步深化其本土化的战略,助力中国在医疗健康、制药与生物制药、环境监测以及食品安全等众多重点行业的转型和发展,进一步践行其“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的使命。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2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45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4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北京水母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前瞻性的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及健康数据,水母基因专注于提供以个人基因组检测为中心的生命健康管理服务。水母基因自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多组学实验室,是中国国家地理和赛默飞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水母基因既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也与多家健康险公司、体检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医院等深度合作,来检测并解析基因、微生物、体检、临床等生命数据,辅以独有的在多维场景下的生命教练指导,为大众创造更活力、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成就独一无二的乐活生命。水母基因已为逾15余万人提供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曾荣获过“2017德勤-亦庄明日之星”、“界面-2017 年度极具未来感互联网公司”、“亿欧2018中国大健康AI创新企业20强”等多项荣誉。如需获取更多信息,敬请访问水母基因官网:www.somur.com媒体垂询:赛默飞世尔科技高赫公共关系经理电子邮件:Sura.gao@thermofisher.com电话:(86-21) 6865 4588-2695公关公司爱德曼国际公关艾云飞电子邮件:Levin.ai@edelman.com电话:(86-21) 6193 7536
  • 赛默飞与克睿基因携手共建基因编辑研发中心并合作开发液体活检市场
    2018年2月1日,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实验室产品和服务与苏州克睿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基因编辑研发中心并合作开发液体活检市场。双方的战略合作旨在有机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共同推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医疗、诊断等领域的产业化及商业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在细胞中精准识别特定DNA序列并制造双链断裂,从而实现定向基因改造,特异性调控细胞功能。相比上一代的TALEN及锌指核酸酶等技术,CRISPR系统具有高效、快速、简单易用等特点。因此自2013年张锋教授与丛乐博士成功利用CRISPR/Cas9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基因组编辑,便立即获得了学术界、工业界及资本界的高度关注。在2015年由国际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中,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位居榜首。随着对CRISPR系统的工程改造以及基于应用场景的持续优化,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新药开发、畜牧、育种、科研等多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克睿基因首席运营官李秋实博士表示:"在十亿级的基因组中精准识别二十个碱基序列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基因定向改造能力,赋予了CRISPR系统无限的应用潜力。通过对CRISPR系统及其应用方法的优化,克睿基因建立了国际顶尖的医疗级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平台以及多条独特的医疗及诊断产品管线。与赛默飞世尔一流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液体活检市场资源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原创性应用的开发及商业化速度。"赛默飞实验室产品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谢英女士评价说:"克睿基因是国内外最有前途的基因编辑公司并将此技术造福于人类,赛默飞非常愿意全力支持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赛默飞世尔与克睿基因的强强联手,定能在共同推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医疗、诊断等领域的产业化及商业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
  • 默克投资加入结构基因组联盟
    默克公司今天宣布,将投资750万加元(约合600万美元)加入结构基因组联盟。   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投资所支持的研究项目是为开发分子探针以研究基因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应用探针将扩充和加深对多个疾病领域,特别是癌症和炎症性疾病领域生物学机制的理解   默克和结构基因组联盟表示,支持项目聚焦于竞争前期研发化学探针。   结构基因组联盟的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为了推动新药靶点到私人企业这一药物研发计划。学术机构的合作研究者利用知识,技术和工具来发现和描述这些靶点。   结构基因组联盟由艾伯维(AbbVie),拜耳(Bayer),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加拿大创新基金会(the Canada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加拿大礼来(Eli Lilly Canada),加拿大基因组中心(Genome Canada),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杨森(Janssen),加拿大默克(Merck Canada),诺华(Novartis),安大略研究与创新部(the Ontario Ministry of Research & Innovation),辉瑞(Pfizer),武田(Takeda)和维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联合资助。(仪器信息网译)
  • 默克携手金斯瑞加速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生物制药的研发速度 默克为金瑞斯提供全方位的产品、服务和培训,助力其平台建设默克工艺解决方案副总裁兼亚太区负责人贝努瓦(Benoit Opsomer)先生致辞德国达姆施塔特,2019年3月19日——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宣布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斯瑞”)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专注于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的战略联盟。“生产高质量的质粒和病毒载体是细胞和基因治疗商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默克执行董事会成员、生命科学首席执行官吴博达(Udit Batra)表示,“默克是全球最大的病毒载体制造商之一,这项合作将使金斯瑞获得我们在基因和细胞治疗生产方面近30年的经验支持。“默克工艺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经理王慕阳女士致辞 金斯瑞生物药事业部运营副总裁汪东亮也展望了此次合作的乐观前景,他表示:“对于这次战略合作,我们感到非常振奋。金斯瑞通过与默克强强联合所打造的cGMP生产平台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和海外客户,加快药物研发的商业化进程。” 金斯瑞生物药事业部运营副总裁汪东亮先生致辞双方就加速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达成了联盟。金斯瑞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南京的领先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在中国建立符合全球标准的质粒和病毒生产服务平台。默克将为金斯瑞提供全面的产品、培训和咨询服务,涵盖从实验室开发到大规模GMP生产环节中的工艺设计、厂房设施概念设计到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等各个方面。默克是为数不多的几家拥有工业化生产病毒载体工艺的制造商之一。为支持个性化的治疗产品的研制,基因往往需要通过病毒载体被输送到免疫细胞中,如默克生产的病毒载体。作为一家病毒载体代工生产服务商和生物工艺设备及耗材制造商,默克能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整体服务。 中国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对于细胞基因治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了默克为中国企业输出相关专业技术经验的重要推动力。根据clinicaltrials.gov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基因修饰细胞疗法临床试验的开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今,中国有130多家企业正在研发细胞和基因疗法,范围从CAR-T/TCR-T、AAV到溶瘤病毒1。此外,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中国企业共已提交了28项细胞与基因治疗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2,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已获批准进行临床试验。默克计划为金斯瑞提供全方位的工艺产品、服务和员工培训,支持其构建世界一流的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平台,从而加快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产业化进程。 关于默克工艺解决方案默克工艺解决方案是默克生命科学三大事业部之一,致力于为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商业化生产所需全系列工具,已成为预过滤、无菌过滤、除病毒过滤、超滤、层析纯化、一次性生产、培养基、生物反应器、缓冲液、药用原辅料、工程技术及验证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默克工艺解决方案的成功源于对高质量产品、先进监管技术的不懈追求以及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其需求的精神。 关于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斯瑞是中国领先的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 ,拥有基因合成、多肽合成、抗体开发、蛋白表达等生物试剂定制平台和一站式生物药研发平台。金斯瑞拥有一站式抗体药开发解决方案,涵盖抗体药发现(杂交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全人源技术、双特异抗体技术)、抗体工程(人源化、成药性评价与优化、亲和力成熟)等抗体药发现服务。金斯瑞的细胞治疗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IND申报资料撰写,临床样本生产和商业化生产。生产工艺的开发控制确保了合规性,记录真实完整确保可追溯性,所有的试验偏差都被严格研究及记录。金斯瑞始终以“提供最好的质量给客户,为客户的利益服务”为理念,致力于帮助客户缩短生物创新药进入临床的时间,并显著降低客户研发的成本,加速医药转化,共建健康未来,助力2025医药行业“中国制造”。
  • 赛默飞与生工生物达成战略合作,赋能基因科学创新服务
    近日,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中国知名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供应商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工生物)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时双方共同揭幕了以生命科学产业“基因科学平台+技术服务”为定位的“赛默飞-生工基因科学联合示范实验室”。本次合作旨在依托赛默飞在生命科学领域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优势,结合生工生物先进产业运营优势,建立基因科学研发共享创新平台,提升基因科学平台领域的服务能力,共创生命科学技术的新生态。 聚势共进,赋能共赢签约仪式在赛默飞中国客户体验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合作签署,基于双方高层多次交流互访,在助力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发展方面达成了共识,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在共享实验室平台、测序应用开拓、技术培训交流活动等方面共同提升基因科学平台领域的服务能力,共创生命科学技术的新生态。来自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的领导,以及生工生物的部分投资方:德福资本、CPE源峰、国开科创、Novo Holdings和凯联资本,作为受邀嘉宾,共同参与了本次盛会。战略合作签约现场现场嘉宾(从左至右):宋海波,黄靖欧,王珞珈,谭斯其,Kim Caple,Chris Cowen「基因科学平台+技术服务」打造基因科学联合示范实验室此外,双方共同揭幕了以生命科学产业「基因科学平台+技术服务」为定位的「赛默飞-生工基因科学联合示范实验室」。依托赛默飞业内领先的基因科学解决方案,提供基因测序平台设备、耗材及服务,提升基因科学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加大实验室人才培训,并始终为生工生物提供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服务。强强联手志同道合,引领本土创新发展过去四十年,Sanger测序作为DNA测序“金标准”技术,从质粒测序、mRNA疫苗生产到流行病毒检测,我们共同见证基因科学持续创新应用。作为赋能科技进步的全球领导者,赛默飞始终关注国内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并持续推进本土化发展战略。我们将持续把最前沿的科学和应用技术带给客户,推动中国本土生命科学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通过提供诊断以及研发制造各类突破性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携手合作伙伴,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生工生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即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以Sanger测序为主的基因测序、检测和分析服务。到如今,已建成测序网点二十余所,服务网络遍及全国主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诊断企业。生工生物与赛默飞在此领域合作由来已久,高质量数据的生成,依赖于经过验证的工作流程。我们坚持选择赛默飞提供的基因测序平台设备、配套试剂及维护保养,致力于提供高标准、可靠的测序结果。此次合作将结合赛默飞领先的平台技术和生工生物在服务端的应用技术经验和本土化优势,共同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命科学事业尽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共建示范实验室,我们也更期待在除基因测序之外的基因科学相关的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赛默飞建立更深入和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合成生物学是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持续转化、先进技术不断成熟的推动下,合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未来在医药、农业、新材料、新能源、食品等领域都有望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且帮助实现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基因合成和基因测序广泛运用于合成生物学的方方面面,是底层工具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坚定地支持两家生命科学企业强强联手,能够通过本次合作将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带给全球的合作伙伴,推进合成生物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圆桌对话,探讨行业未来趋势合成生物学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宽,底层的基因合成与基因测序技术已打通,技术开拓资本赋能,合成生物学未来可期。借助此次活动,赛默飞、生工生物及投资界翘楚,共同讨论了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关键技术、产业规划、资本应用等内容,探讨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合成生物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赛默飞全球基因科学业务商务副总裁Chris Cowen先生认为基因设计是合成生物学发展必需技术,也是创建底盘细胞的核心技术手段,赛默飞毛细管电泳基因分析(CE)平台凭借Sanger测序和多重荧光片段分析功能,可进行碱基序列确认、基因编辑效率验证及细胞系鉴定等应用。赛默飞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底层技术,助力下游合成生物学应用爆发,为中国合成生物学实现弯道超车保驾护航! 对于现在或未来在合成生物学上的布局,生工生物CEO王珞珈女士表示首先利用现有的成熟平台,扩大中国市场的布局,并利用自动和信息化来进行流程改进。其次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技术突破,如对难度测序,尤其是用于基因治疗如AAV的ITR,mRNA的PloyA等进行技术攻坚;同时针对IVD和生物医药的工业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从合规性、生产环境要求和批次间质量差异等方面进行提升;最后,生工生物也在探索一些新技术应用,比如此次和赛默飞合作,在高通量基因合成、酶促法合成和新的基因测序技术上进行提前布局和技术研发。赛默飞中国区基因科学事业部商务副总裁谭斯其先生表示赛默飞作为生命科学产业链的头部公司,通过提供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分析仪器、试剂为合成生物学企业赋能。未来赛默飞将依托全球领先的技术资源,继续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来,甚至把先进的仪器和试剂带到中国生产,深入实践“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战略。 后疫情时代,在中国生命科学行业的未来发展展望上,德福资本董事黄靖欧女士表示,创新是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永恒驱动力,中国政府对此也有高度认识。尽管疫情对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但从积极面看,中国基础建设有大幅度完善,实验室人员的技术也得到飞速提升,公众认知更是得以普及,在修复了疫情的影响后,工业发展会上一个台阶。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周丽新表示在生命科学领域,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离不开以核酸-蛋白为主导的核心密码,而基因合成和测序的能力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无论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与否,这个前进的动力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合成生物学之所以成为投资热点,对于未来趋势和发展上,Novo Holdings合伙人兼中国区负责人何泳翔先生表示借助于国家的政策,广阔的市场,特别在传统发酵和化工领域的全方位优势,中国会有更多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出现,很多传统企业也在不断进行转型。我们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加大投资,相信很多中国企业会未来成为合成生物行业的标杆。
  • 共建检验中心被叫停 圣湘生物“试剂+仪器”模式合规待考
    p   近年来,多个省市出台政策叫停“设备+制剂”的捆绑销售,不得借口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购买试剂耗材附带赠予以及租借、企业免费投放、变相采购相关企业的试剂、耗材等。 /p p   然而,记者注意到,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圣湘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于3月16日获上交所问询。其招股书显示,圣湘生物已经形成“技术+试剂+仪器+服务”的产业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分子诊断产品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合作共建项目拓展稳定新客户。 /p p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圣湘生物2019年的第五大客户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曾试图与其共建检验中心的招标项目被叫停。对于招标项目终止的原因,2020年4月23日,张家界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在开展区域性医学检验中心项目过程中有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的情况,并且已通过了招投标程序。但在调查时,还没有正式实施,违法行为不成立,为此,该局向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下达了“行政指导意见书”,要求停止实施,医院也接受了其建议。 /p p   2019年6月,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湖南鑫卫医药电子商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卫医药”)官网显示,此次招标项目因故终止。 /p p   对于外界的质疑,4月22日,圣湘生物方面委托的公关公司向记者表示,目前处于静默期,不便回应。 /p p    strong 共建检验中心叫停 /strong /p p   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的第五大客户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的销售金额为660.95万元,占圣湘生物销售总额比例的1.81%。 /p p   实际上,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与圣湘生物之间的合作不止于此。早在2019年1月31日,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委托招标代理机构鑫卫医药,发布《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区域性医学检验中心合作共建项目》招标文件。 /p p   记者调查发现,2019年2月至3月,在问政湖南官网上,有多篇文章举报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区域性医学检验中心合作共建项目涉嫌违规招标。 /p p   举报人提及,招标文件存在多处内容涉嫌违规违法。不仅对“圣湘生物”设置特定加分条款,且假借“合作共建招标”名义行设备投放、试剂与耗材捆绑销售之实。上述人士补充,按目前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年试剂采购量5300多万元,依照逐年递增规律累计6年将捆绑销售试剂耗材达4亿~5亿元。 /p p   据招标文件显示,“服务商负责提供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设施、设备、试剂及耗材。医院只负责支付试剂、耗材费用。在合作期间,设备的所有权归服务商,我院享有使用权。项目运行期间的试剂和耗材由服务商提供,我院支付货款。” /p p   对于举报信息,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2月在问政湖南平台回复,已将其中涉嫌不正当竞争的问题,依照相关法律和程序规定,转交张家界市市场监管局调查处理。 /p p   2020年4月23日,记者从张家界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曾对此回复,特殊贡献分值占比非常低,无直接决定贡献者中标概率,根本不存在决定中标倾向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共建项目,按照医改试点项目可以适当给予有贡献的企业支持。此外,对于捆绑试剂耗材销售的事宜,医院则认为是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议合作,资源共享,属于鼓励推广的医改试点项目。 /p p   然而,经调查,张家界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4月28日对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下发了行政指导意见书,其理由为公立医院在设备投放、捆绑耗材销售等行为涉嫌商业贿赂,具有明显的反竞争性,规劝医院不得按原本制定的招投标书中的方案执行,否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p p   由此,这场“自导自演”招标闹剧被叫停。 /p p   2019年6月17日,鑫卫医药官网显示,接到招标人的通知,本次招标项目因故终止,重新招标等事宜将会另行通知。2020年4月22日,当记者问及鑫卫医药是否重新招标、因何故终止时,负责此项目的工作人员则表示,“项目已经终止了。至于原因,事情已经过去很久,记不清楚了。” /p p   事实上,早在招标事宜开始之前,就有媒体报道出双方有意共建检验中心。当中提及,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将联手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成一个高标准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圣湘生物将会为医院检验科提供整套的医学检验集约化系统解决方案,含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血液质量控制、公共服务项目等,其内容与招标事宜信息存在相似性。 /p p    strong “试剂加仪器”联动 /strong /p p   圣湘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自主创新基因技术为核心,集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于一体的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p p   招股书显示,圣湘生物已经形成“技术+试剂+仪器+服务”的产业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分子诊断产品和服务,还可以通过合作共建项目拓展稳定新客户。 /p p   对于“试剂+仪器”的联动销售模式,圣湘生物直言,公司在主要采用一般销售模式销售试剂、仪器的同时,部分采用联动销售模式进行销售,这是国内体外诊断行业普遍采用的业务模式。 /p p   具体来说,公司在销售核酸分子诊断产品过程中,向有需求的客户投放检验仪器供其使用。通过试剂和仪器的一体化,公司可以更好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联动销售模式下,公司主要通过后续试剂销售收回仪器成本和赚取利润。 /p p   然而,这一盈利模式被外界直指并不合规。近年来,国家及各地相关部门相继发布禁止医院假借租赁、捐赠、投放设备等形式,接受捆绑销售耗材和配套设备销售的文件。其中,北京明确规定,要严管医疗设备的捐赠、投放、租赁,严禁捆绑销售等变相采购耗材试剂的行为,以及防止耗材采购价格过高,防止高值耗材滥用。 /p p   招股书显示,圣湘生物共有三大业务,分别为试剂、仪器和检测服务,其中试剂的业务收入逐年飙升,已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分别为1.27亿元、1.99亿元、2.52亿元,分别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57.96%、66.81%、70.17%。 /p p   而其仪器类产品主要为全自动核酸检测反应体系构建系列、POCT移动分子诊断系统系列以及荧光PCR检测分析软件。仪器类的主营收入2017~2019年分别为0.60亿元、0.67亿元、0.72亿元,分别占比为27.41%、22.48%、19.94%。 /p p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圣湘生物机器(仪器)设备原值合计0.78亿元,其中投放设备原值0.46亿元,原值5万元以上生产研发设备合计0.18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圣湘生物对外投放设备315台,由此引发外界对于发行人资产质量情况的关注。 /p p    strong 期间费用居高 /strong /p p   值得注意的是,与圣湘生物的经营业绩一同增长,还有期间费用以及公司的业务招待费用。 /p p   2017年至2019年,圣湘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4亿元、3.03亿元、3.6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65.33万元、676.21万元、3947.85万元。2019年,圣湘生物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83.82%。 /p p   在其业绩中,政府部门的扶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为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2017~2019年,圣湘生物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754.71万元、521.12万元和1146.64万元。 /p p   尽管目前圣湘生物的经营业绩良好,但公司存在未弥补亏损的风险,截至2019年末,圣湘生物的未分配利润为-2823.43万元。 /p p   此外,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公司的期间费用分别为1.41亿元、1.64亿元、1.98亿元,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增长较快。销售费用的增长主要在于公司销售规模快速增长,营销与技术服务人员增加,销售人员的工资和营销推广等相关支出同步增长。 /p p   记者进一步发现,在其销售构成中,2017~2019年,圣湘生物的业务招待费用分别为541.38万元、1140.19万元、1266.48万元,所占比例分别为7.74%、11.48%、10.29%。 /p p   对比同行业公司来看,2018年收入处于同一水平的同行业公司的业务招待费则处于300万~500万元。2019年圣湘生物销售人员业务招待费平均为5.86万元/人,也远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平均费用2万元。 /p p br/ /p
  • 赛默飞与佰美基因达成精准医疗战略合作
    p   2017年6月14日,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与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拉开在精准医疗领域全面合作的序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825fe3d-e902-4dfb-8beb-784d112a5bad.jpg" title=" 201706141230149750_副本.jpg" / /p p   莅临本次签约仪式的双方嘉宾有:赛默飞全球临床测序部门总裁Joydeep Goswami先生、赛默飞中国区基因分析业务副总裁张焱女士、赛默飞中国区基因分析业务销售总监张郁先生、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超教授、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莉博士、体外诊断试剂研发总监戴鹏高教授、研发总监王会娟博士和遗传事业部总监颜桦博士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9d55fcd-40df-46a2-aa02-5df660f08a2d.jpg" title=" 201706141230277062_副本.jpg" / /p p   签约仪式上,赛默飞和国微中心/佰美基因代表分别致辞。此次战略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强强联合,在精准医疗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此次合作将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形势。 /p p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8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5,000名员工。公司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赛默飞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环境及医疗保健等垂直市场。 /p p   佰美基因(证券代码838600)是致力于精准医疗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医学检验、司法鉴定和食品检测资质,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药物代谢酶CYP450酶体外功能研究系统,精准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立足西安,已辐射全国。佰美基因与西北大学共建的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全国三大基因检测工程技术中心之一。 /p
  • 赛默飞发布两款基因测序新品
    测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下一代测序(NGS)技术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方式。自实现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以来(项目前后耗时十年时间,投入30亿美元),随着技术的发展,测序所需的费用和时间大幅度降低,NGS的发展为临床诊断开启了新的窗口。  北美时间9月1日,赛默飞发布了两款最新的NGS系统Ion S5 和Ion S5XL,旨在提供更加简捷的靶向测序流程,并于今日举行了Ion S5和Ion S5XL高通量测序系统发布大会。  在测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on S5和Ion S5XL高通量测序系统将给NGS市场的发展带来哪些变革?该系统对当前中国医疗的发展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生物探索记者采访了赛默飞生命科学产品和服务下一代测序产品经理於莉。 赛默飞生命科学产品和服务下一代测序产品经理於莉  生物探索:请您详细介绍一下Ion S5和Ion S5XL高通量测序系统?  於莉:Ion S5 XL系统提供了一套高度简化的靶向测序流程,从DNA样品输入到数据解析的完整过程中手工操作不到45分钟。同时也是唯一一款同时兼容靶向测序、小基因组、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的台式测序仪。基于二代半导体测序技术和最新的Ion Hi-Q化学试剂,Ion S5系统具有更快的运行速度、简化的靶向测序流程以及精准的高质量数据这三大特点。  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运用大规模并行半导体传感器专利技术,直接对DNA复制过程中生成的氢离子进行实时检测。无需复杂的光路系统,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利用天然核苷酸反应,实现高精度的变异捕获、极其均一的覆盖度以及高度的检测灵敏度来探测低频变异。  相比市场上其他基于光学检测技术的测序平台,IonS5系统可帮助希望引入二代测序技术的实验室降低初期投入成本。Ion Torrent半导体芯片中高密度的微孔阵列提供了数百万个单独的微反应器,集成的流体通路引导反应试剂流经传感器阵列。这种流体通路、微型机械加工与半导体技术的独特组合,能够将遗传信息(DNA)直接转换为数码信息(DNA序列),进而快速解决研究人员的研究应用领域的各种生物学问题。  生物探索:Ion S5和Ion S5XL系统与以往的高通量测序系统相比有何优势?  於莉:我们可以用5个以“S”开头的英文词组来慨括S5/S5XL 测序系统的优势:  (1)Simple-最简捷的靶向测序流程,从DNA样品输入到数据解析的完整过程中手工操作不到45分钟。自动化程度高。  (2)Scalability- 灵活的通量选择。目前,每一台Ion S5与Ion S5 XL系统都支持三种不同类型的芯片520(1-2Gb),530(6-8Gb),540(10-15Gb),这一灵活性还意味着只需选择符合实验通量或应用需求的芯片,而无需将样品分批处理,以求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Speed-最快的测序速度。与其他基于光学原理的测序仪不同,Ion S5系统采用半导体测序技术,无需使用复杂的光学元件或带标记的核苷酸,是唯一一款运行时间短至2.5小时的台式二代测序平台,从DNA样品输入到获取数据的完整流程仅需24小时即可完成。  (4)Small Sample Input-微量样本输入。通过Ion AmpliSeq技术,只需使用1-10ng的DNA或RNA来制备文库,就能对少量或降解的样品中复杂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和探索。  (5)Streamlined Data Analysis-流畅的数据分析流程。Ion S5 和 S5XL内置Torrent Suite和Ion Reporter软件,可监控、跟踪、分析每次运行,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检测、存储、注释和解读,还可根据需要选择现场分析或远程分析。  生物探索:Ion S5和Ion S5XL高通量测序系统的可应用领域有哪些?偏向临床还是科研?  於莉: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样,Ion S5/S5XL 高通量测序系统是快速靶向测序台式测序仪,结合Ion Ampliseq panel的多功能设计方案,可以检测体细胞突变或生殖细胞突变。强大的设计可以包含SNV、Indel、CNV 和Fusion mutation同时在一次运行中全部检测。目前已有针对肿瘤,遗传病,传染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试剂盒。客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定制panel。这里面包括和人相关的疾病panel,或者是针对有参考序列的其他物种的各种基因型panel。所以Ampliseq技术和S5/S5XL系统的整合,这不仅为广阔的临床检测领域带来多种选择,也同时兼顾科研用户的多样需求。除了靶向测序以外,小基因组de novo测序,微生物分型测序,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也是S5/S5XL平台上得到高质量验证的应用类型。  生物探索:请您预测一下该系统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以及中国是否有基于Ion S5和Ion S5XL的本土化产品?  於莉:我们对该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因为基于前面提到的5“S”的设计真正的满足了本土用户对新技术的各项要求。这些全新的更新势必让Ion S5与Ion S5XL系统具有业界领先的出色速度和性价比,能够为用户提供最简捷的从DNA到数据的完整靶向测序流程,帮助您从繁复的实验室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更为关键的科研问题上。基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生物探索:该系统未来还有哪些改进空间?  於莉:当前的系统,无论是Ion PGM/Proton,还是Ion S5/S5XL 都是依据市场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产品。满足当下各个应用领域对二代测序的要求,无论是从操作流程、测序速度,还是数据质量等各个方面。这种快速的发展趋势势必延续下去,赛默飞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公司,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优异的领先技术,会紧跟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产品。  生物探索:在您看来,该技术平台对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有何帮助?  於莉:其实现在我们的测序平台已经深入到国际和国内的精准医疗领域。比如说我们推出的Oncomine肿瘤系列检测试剂盒,已经成功地在PGM 平台得到验证。这项技术设计的panel靶向实体瘤相关联的肿瘤药物和已经发布的临床证据,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注释。设计方案只需要非常少量样本 (2-3 FFPE slides) 和即使低质量 FFPE 样本,包括细针穿刺和细针活检样本。该项技术已经被在美国被选择应用于NCI Match Trial参与各项临床试验。在中国,基于Oncomine产品的准确定位,也被国内各大生物医药巨头如达安,诺禾致源,金域等应用于肿瘤精准医疗。这项技术目前也完全兼容S5/S5XL 系统,未来将会为我们中国的患者带来更加先进的医疗检测方案。  结语:Ion Torrent 系统在发布后的前4年时间里,已经被多篇论文引用。King Faisal专家医院遗传学研究中心的主任Brian Meyer博士表示,具有简单操作流程的Ion S5平台令Ion Torrent技术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对研究人员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 惊喜!Cell:沉默“垃圾”基因,阻止肿瘤生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ee0a08a-6a80-49d2-a59e-fe63466cafe8.jpg" / /p p   12月14日,《Cell》期刊最新发表一篇题为“Oncogenic Role of THOR, a Conserved Cancer/Testis Long Non-coding RNA”的文章揭示了一个长非编码RNA——THOR,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是却对癌细胞有“直接影响”。科学家们最新发现,沉默THOR,可以阻止肿瘤扩增。 /p p    strong “垃圾”DNA /strong /p p   人类基因组约含有超30亿个DNA碱基对,组成约2-2.5万个基因,只占据不到2%的基因组序列,剩余的近99%的DNA都位于非编码区,曾被认为是“垃圾序列”(没有实际作用),被称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因为了解甚少)。 /p p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垃圾”DNA被证实并不“垃圾”。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非编码基因虽然不表达蛋白质,但是会生成非编码RNA——含有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一系列由超200个核苷酸构成的长非编码RNA(lncRNA)。 /p p    strong 找到高度保守的“暗物质” /strong /p p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长非编码RNA,且证实它在斑马鱼、小鼠和人类中都是一样的。考虑到在不同物种间发现“保守”的RNA很罕见,研究团队猜测:它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p p   研究人员将这一非编码RNA命名为“Testis-associated Highly-conserved Oncogenic long non-coding RNA”(THOR)。 /p p strong   THOR在癌细胞中高度表达 /strong /p p   文章作者、密歇根大学的病理学教授Arul Chinnaiyan曾带领团队筛选了数千种潜在的lncRNAs,试图绘制暗物质的图景。最终他们选定THOR有两个原因:首先,THOR高度保守 其次,THOR在睾丸组织中高度表达。 /p p   而且,在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在内的一些癌症中,THOR表达量异常高。当沉默该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会减缓。对于健康细胞而言,缺乏THOR并不会受影响。这意味着,THOR只对癌细胞有影响。 /p p strong   沉默THOR,抑制细胞增殖 /strong /p p   在进一步的试验中,研究团队发现,THOR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相互作用,后者被认为有助于维持RNA稳定。当沉默THOR后,IGFBPs活性会被抑制。这意味着,如果扰乱THOR,RNA稳定性会受到威胁,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当THOR过度表达,细胞生长速度会加快。 /p p   研究人员认为,THOR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新靶点,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健康细胞。 /p p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p p   Silencing & #39 junk& #39 gene could halt tumor growth /p p /p
  • 默克公司推进基于基因编辑的药物研发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德国默克公司Merck KGaA目前已进一步推进基于基因编辑的药物研发,该公司与Vertex Pharmaceuticals已达成独家研发许可协议。Vertex的许可协议是Merck KGaA针对药物开发进行基因编辑的最新尝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加强其在DNA损伤和修复以及免疫肿瘤学领域的现有肿瘤学研发管线,Merck KGaA& nbsp 于2017年以2.3亿美元的价格从Vertex获得了许可的四种化合物中的两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Vertex 目前已获得两款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抑制剂和另外一种临床前化合物的研发许可,在基因编辑领域用于六种遗传疾病适应症,Merck KGaA透露说它们没有包括癌症。目前该许可协议的价值尚未公布。最新的许可协议加深了Vertex在基因编辑药物开发方面的影响力,已知涵盖了M9831(原VX-984)和另外一种临床前化合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M9831和临床前化合物现在是Merck KGaA DNA损伤应答(DDR)抑制剂产品组合的一部分。M9831于去年完成I期临床试验(NCT02644278),这是一项首次人体研究,旨在评估该药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化疗联合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Merck KGaA近日表示正在研究四种DDR分子,包括两种ATR抑制剂,一种ATM抑制剂和一种研究小分子DNA-PK。已知DNA-PK可以潜在地增强许多常用的DNA损伤剂如放疗和化疗的功效。还可以起到增强CRISPR / 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的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Merck KGaA的执行委员会成员Belé nGarij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迅速推进在肿瘤学方面领先的DDR产品组合,并很高兴通过增强CRISPR / 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看到DNA-PK在遗传疾病中的潜在益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Merd KGaA生命科学业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Udit Batra博士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我们共同提出了使用我们的CRISPR-Cas9技术来开发更具代表性的啮齿动物模型的想法。这促成了这笔交易。这将有助于我们应用技术开发改进的毒理学研究,以便通过诊所更快地获得越来越多的药物。这是对我们基因编辑能力的肯定。随着其他Cas系统的出现,Merck KGaA的技术将适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他还通过CRISPR-Cas9阐述了Merck KGaA在基因编辑方面的重点领域。它们包括开发更具体的切割和替换基因组相关部分的方法,同时避免脱靶效应 开发更接近模拟人体细胞的更好细胞系进行体外毒理学研究,例如,使用基因编辑修饰Madin-Darby犬肾(MDCK)细胞,看起来更像人类肠道,或增强生物生产。 /p
  • 珀金埃尔默将收购基因检测公司Signature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消息,健康科学公司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PKI)表示,将收购Signature Genomic Laboratories,以加强其基因检测服务。   此项交易预计将于下个月完成,其财务条款未予透露。   珀金埃尔默表示,此项收购将有助于扩大其在分子诊断市场的地位,并加强其癌症诊断服务。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 弗莱尔(Robert Friel)表示:&ldquo Signature为诊断传统基因检测不易发现的疾病带来了非常强大的互补性资产。&rdquo   Signature总部位于华盛顿州的Spokane,拥有大约120名员工。   珀金埃尔默目前拥有大约8500名员工,并在150多个国家拥有客户。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收购了与丹纳赫(DHR)的一家合资公司的剩余50%的股份。
  • 基因编辑先驱杜德纳给“基因魔剪”安“刹车”:避免伤及无辜
    p   受热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并非完美,它犹如一辆没有刹车装置的汽车,可能失控伤及无辜,即产生脱靶效应——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基因片段。从去年12月开始,科学家们争先恐后地开启为CRISPR安上“刹车”的研究,他们试图从自然界,找出这个“刹车”。 /p p   美国生物学家、最先提出CRISPR-Cas9可以进行基因编辑的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Doudna)也是其中的一员。当地时间8月24日,她与同事的相关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细胞》(Cell)杂志,揭示了两个可以为CRISPR的基因编辑画上停止键的蛋白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这两个抑制蛋白具有广谱性,也就是说可以适用不同的CRISPR系统。 /p p   CRISPR系统应用于基因编辑,是科学家从细菌身上取得的“经”。为了对付“杀手”噬菌体,细菌的免疫系统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出CRISPR系统。一旦有噬菌体入侵细菌,细菌的免疫系统会抓取一段噬菌体的DNA作为备份。等到下一次噬菌体再次来袭,细菌就可以根据备份,做出识别。识别成功时,细菌的Cas9蛋白会切断噬菌体的DNA。这套系统为人类所用时,可以高效地对目标基因进行切割、添入等编辑。由于其高效,在业界有“基因魔剪”之称。 /p p   尽管CRISPR系统被广泛验证其有效性,成为全球各大生物实验室的宠儿,也有一些人体临床试验已经开展。但CRISPR的脱靶性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一旦CRISPR系统进入工作模式,科学家们此前一直没有办法干预其过程,只能任其操作至自然结束,其中可能会发生错误编辑非目标基因的情况,带来安全性隐患。 /p p   可喜的是,科学家们发现,求生的本能同样让噬菌体想出对策,进化出了针对细菌CRISPR系统的抑制蛋白,用来逃避细菌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些抑制蛋白被称为ACR蛋白。 /p p   杜德纳与同事此次研究的AcrIIC1 和AcrIIC3便是其中两种。 /p p   AcrIIC1 和AcrIIC3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对付难缠的CRISPR系统呢?杜德纳和同事发现,当AcrIIC1和Cas9蛋白相遇时,AcrIIC1会紧紧结合Cas9用来抓取DNA的位置,从而使得Cas9无法捣乱。打个比方,这相当于给Cas9这把锋利的剪刀套上了外壳,无法再做出“剪”的行为。 /p p   不仅如此,AcrIIC1可以抑制多种Cas9蛋白,具有广谱性。 /p p   相比之下,AcrIIC3能发挥作用的范围要小,只能抑制一种Cas9蛋白。而且,和AcrIIC1不同,AcrIIC3不结合Cas9蛋白,而是将两个Cas9蛋白拉拢在一起,改变它们的结构,从而使得Cas9对DNA无计可施。 /p p   值得一提的是,杜德纳并不是第一个发现 CRISPR系统“关闭开关”的人。 /p p   在2016年12月,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自然界隐藏的这类“关闭开关”。但当时,科学家们还不清楚,这些抑制蛋白是如何发挥“关闭开关”作用的。 /p p   数个月后,来自不同国家的两个科研小组先后通过解析蛋白结构是什么样的,来揭示抑制蛋白防守CRISPR系统的机制。其中就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的课题组。但他们所解析的和杜德纳此次解析的都为不同种类的抑制蛋白。 /p p   不久的将来,科学家或许就能找到最合适的“关闭开关”,不由CRISPR系统任性,为其安全性“保驾护航”。 /p p /p
  • 南方周末:基因测序的灰色江湖
    如果不是医生的建议,27岁的李若不会去体验风靡当下的高科技检测技术&mdash &mdash 基因测序。   2014年5月,一次例行体检中,李若发现自己患乳腺疾病的风险较高。为进一步确定,医生建议她做一次肿瘤易感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通过对被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既可诊断疾病,亦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使用某些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   一个熟知的例子是,2013年,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根据基因测序结果选择手术切除双侧乳腺以降低患乳腺癌风险。在中国,更为大众熟知的应用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术。   &ldquo 基因测序是疾病鉴定的金标准,而癌症的发生和抑癌基因、致癌基因等多种因素相关。&rdquo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诊断副教授郭奕斌解释。   几乎没有犹豫,李若就接受了检测,她被抽了5毫升静脉血,放入最精妙的仪器解读。30亿个碱基对是她的遗传密码。如文字校对一样,测序仪器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是否有&ldquo 拼写错误&rdquo 。   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所做的这项检测当时已被政府叫停了。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卫计委)一纸叫停了临床基因测序,原因是相关产品和技术并没有通过审批便在市场上流通开来。未经审批就做诊疗,算是非法行医,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但这并未浇灭人们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两个月后,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制造商Illumina的掌门人杰伊· 福莱特雷(Jay Flatley)先生就急匆匆跑来中国,并高调表示:&ldquo 我十分看好中国基因测序市场。&rdquo   四个月后的2014年6月30日,食药总局批准了二代基因测序产品上市。其中,华大基因的两款测序仪和试剂盒通过审批。   &ldquo 为什么包子给张三而不给李四?&rdquo   从叫停到有限放开,中间仅仅相隔4个多月。相比之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首个二代基因测序产品的审批花了11个月。   &ldquo 这是食药总局在规范市场。&rdquo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评价,但他也曾发表文章质疑总局审批速度过快,过程涉嫌违规。   争议焦点便是华大基因拿到审批的测序仪器和试剂产品都不是在国内生产的。我国规定凡进口设备必须通过原生产国审批,而这几款仪器和产品至今没有得到美国FDA审批。   国内机构也一直在进行国产测序仪的开发。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正式亮相。   但目前,国内的基因检测公司,全都采购了国外的仪器和数据库。   &ldquo 包子好吃,这个是没有争议的,现在争议的是为什么给张三包子吃而不给李四?&rdquo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   华东某大学教授则认为,&ldquo 这是目前中国科技界纠纷最大的一桩案子。&rdquo 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是国内整个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的龙头老大。该机构曾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ldquo 中国部分&rdquo 等多项国际科研任务。   &ldquo 生物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堵是堵不住的。如果完全放开,就会形成井喷的需求。&rdquo 中山大学临床检验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振宇很理解政府这种放开。   在食药总局叫停到放开基因测序之间,卫计委亦于2014年3月下发试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通知,但对申报条件进行了一定限制。据悉,上百家机构踊跃申报,但业内估计最终获批的将不到10家。   政府的谨慎是有理由的。和中国一样,2013年11月26日,FDA叫停了谷歌参与投资的23andMe公司的基因测序服务,引起了轩然大波。   FDA在其网站上公布的一封警告信称,这家公司违反了联邦法律,只有获得FDA批准的医学测试才被允许做出此类声明,由于该仪器的错误判断可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发生。   &ldquo FDA相信基因测序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但是,这必须要在FDA的监督下,以确保它们的安全和有效性。&rdquo FDA体外诊断器械评价和安全办公室主任阿尔贝托· 古铁雷斯(Alberto Gutierrez)博士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中如此说道。   无所不能的检测功能   在政府信号发出之前,这一严肃医疗行为就已经悄然走上商业化道路。一些机构打起了擦边球,原本只能用于科研的检测现在却直接接收客户的血样,自己检测或送去相关检验机构。   据了解,中国只放开了三家机构的临床检验资质,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其他机构只用于科研项目。   李若的血液由医院以科研的名义送去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这家全国规模最大的检验机构为国内30个省份的13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   在这类机构通常是,病人到医院做检查,医生或护士会告知病人现在有外包的基因测序服务可以做,由病人自愿选择。   一些没有检测能力的基因公司,则会把样品送去较大的检验机构。一方负责推广,一方负责检验。银河基因、基因检测网、北京利普康基因检测网都是如此送检的。   银河基因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会把样品送到国家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由他们给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ldquo 检测乳腺癌、子宫癌等易感基因,准确率可以达到99.9%&rdquo 。   另一类接受基因测序的机构则是高级的体检中心,譬如美年大健康。关于食药总局的禁令,基因测序机构自有解读:&ldquo 国家叫停的,只是临床诊疗服务,我们做的是健康咨询报告,跟那个没有关系。&rdquo   还有一些更匪夷所思的项目。一些自称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的公司,在网页上列出形形色色的检测项目:酒精代谢能力检测、天赋基因检测、气质基因检测,甚至贴心打包出&ldquo 高管套餐&rdquo 、&ldquo 白领套餐&rdquo 。这类检测手续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将自己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或者头发放到采样盒中,快递给检测公司,检测公司会在数日后提供解读报告。   一家公司的客服小姐甚至如是诱惑南方周末记者:您想一下,现在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每个月都要几千块钱,您花一两千给孩子做个天赋基因检测,就知道孩子擅长干嘛了,可以省下好多钱呢!   &ldquo 定价纯是周瑜打黄盖&rdquo   之所以众多公司削尖脑袋挤入基因测序市场,更多源于市场监管不完善,定价不统一,市场潜力巨大。   几年前,就有分析师估计,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超千亿。目前聚集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有几十家公司。最出名的便是华大基因,它被西方媒体称为&ldquo 基因工厂&rdquo 。   按卫计委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如果一半的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测序,仅&ldquo 唐筛(唐氏综合征筛查)&rdquo 一项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0亿~150亿元/年。   而基因相关疾病的诊断市场空间更大。目前,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八千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   &ldquo 中国每年新发的肿瘤病人有好几百万,患病后都需要基因诊断。&rdquo 安诺优达的CEO梁峻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基因测序的竞争大幕才刚刚拉开。不管是原来研究技术的,还是资本圈,都很关注这个新兴行业。   然而,基因测序不在卫生行政部门准入的医疗技术项目之列,物价部门也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以李若为例,她为检测20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花了5980元。   在未被叫停之前,慈铭体检公司北京奥亚医院的&ldquo 基因检测&rdquo 体检套餐价高达76000元,检测68项基因的价格为34000元。   博泰基因公司则罗列了1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21种肿瘤易感基因单项检测项目,甚至还有3项儿童天赋基因测试。收费高的近万元,低的几百元,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一项收费4800元。北京利普康基因检测网给出的全项基因检测,也近三万元。   &ldquo (基因测序)的价格和成本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定价纯是周瑜打黄盖。&rdquo 前述业内人士评价道。   没有基因测序解读能力?   相比昂贵的检测价格,更让消费者费解的是检测结果,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   整整30天,李若等到了测序结果。但却令她坐立难安&mdash &mdash &ldquo TP53基因杂合性突变&rdquo 。TP53属于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这一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脑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但检验机构的解读却让她一头雾水。&ldquo 根据1~3文献表明,这与乳腺癌风险有显著相关性 根据4~6文献,这一变异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无明显相关性。&rdquo 因此,广州金域检测中心给出的结论是&ldquo 该突变的临床意义不统一&rdquo 。   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检验机构人员坦陈无法做进一步解答,也无法给出建议,而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们意见也不一,甚至有医生告诉她癌症只是早晚问题。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解云涛主任医师则完全否定了检测结果。&ldquo 这个位点不能说明是突变,只能说是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中心完全是胡乱做。&rdquo   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成了目前最大的难题,这也是众多科学家不愿意推进其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ldquo 预防性测序还是有争议的,只有少部分基因和肿瘤的关系非常明确。更多易感基因在肿瘤发病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并不清楚。&rdquo 梁峻彬说,他们公司更多地把业务放在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上。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家基因测序机构的测序平台、分析方法、数据库都不一样,这也对最终解读形成障碍。&ldquo 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可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rdquo 北京一基因企业的总经理说。   &ldquo 在产前唐筛上,美国一般要测出3000万条序列才能下结论,而国内很少有能做过1000万条的。&rdquo 任鲁风说,&ldquo 数据量越低,可能错误率越高。&rdquo   任鲁风指出,(国内检测机构)相互之间都没有参照和评估,各家是各家的。&ldquo 策略是我最多给出风险值,不会确诊。如果真出了问题,有的机构会给检测的人保险赔偿。&rdquo   谁拥有你的基因?   &ldquo 基因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标志,如果有人告诉你或者你的家人基因突变了,你可能会坐立不安。&rdquo 美国的遗传咨询师Bonnie LeRoy会对每一个向她咨询是否需要做测序的人提醒。但这种提醒,在中国几乎没有。   &ldquo 当基因检测公司业务拓展到疾病检测,潜在的利弊都可能会被放大。现在或许还没到健康人去测序的阶段。&rdquo 哈佛医学院副教授、个体化遗传基因测序中心副主任罗伯特· 格林(Robert Green)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虽然罗伯特· 格林领导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但他一直非常谨慎推荐临床使用基因测序,认为现在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基因测序的利弊还有相当多的猜测,但数据很少。在他看来,大多基因检测根据变异结果,提供风险评估。但评估并不会改变个人既定的风险类别,也不会改变相应的医疗建议。   另外,检测结果可能增加大众的心理压力,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行为。&ldquo 迄今为止,很少有证据表明健康行为和健康结果因此(基因测序)提高了。传统遗传学从业者的可贵品质之一是细心的解释和指导,但在现在的基因测序服务中很难想象。&rdquo 罗伯特· 格林说。   南方周末记者以怀疑自己有家族遗传病的风险为由向数十家医疗或体检机构咨询时,对方无一不强调检测能力的专业性,但对可能引起的心理恐慌及解读能力只字不提。   在行业规范相对较高的美国,摆在遗传学家和伦理学家面前的是:医生应该从患者基因中检测何种信息、多少信息应该被告知其家庭,以及谁应该拥有和控制数据。   &ldquo 我强烈建议父母抵制给孩子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除非是经过正式的医学评定,对测试的实用性和限制进行评估后,才可以进行。&rdquo 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遗传学首席专家Louanne Hudgins告诫父母们。   &ldquo 等你知道了你的基因信息或者别人的,你是否会用基因配对来寻找配偶?等富豪的基因突变被子女知道了,他们会不会提前为财产争得头破血流?老板知道了有基因缺陷的员工,会不会想要辞退?&rdquo 朱振宇用了一连串的反问。   针对基因信息的保密,美国有很多措施,甚至有些州在出台基因保密法案。但在中国,基因测序的结果都保留在各家医疗机构里,没有成体系的规范。   &ldquo 我们的信息到处泄露,孕妇一进医院,手机号就被卖出去了。&rdquo 朱振宇并不相信基因测序机构能够守密。   寻求规范之道   显然,在基因测序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之前,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行业规范化是先决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只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规范基因企业的产品注册,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机械的办法,没有考虑基因组医学和基因测序发展的特征和现状。   目前有两种途径可以成为正规的基因测序机构。一是以医疗器械的报批程序,通过食药总局的审批。二是申报成为卫计委批准的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这被业内视为一条以产品为主线,一条以应用为主线。   华大基因两款测序仪和试剂盒通过审批后,正在申报更多的基因测序试点和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 其他机构也跃跃欲试。其中,贝瑞和康与Illumina联手生产的新型测序仪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 达安基因则与美国LifeTechnologies进行战略合作,以他们的Ion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 安诺优达则积极申报卫计委的试点单位。   据任鲁风介绍,美国大量的基因测序单位不是通过FDA审批,而是用一项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来规范。目前,美国有近25万个CLIA实验室由另外一个政府机构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管理。FDA只管产品,CMS监管服务质量。   &ldquo 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吸收最好的技术力量,再聚集专家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rdquo 任鲁风一直呼吁行业标准化,建议学习美国的CLIA模式。他和所在团队也承担了卫计委关于测序技术在个体化医学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答。而李若仍在寻找更多的医生来解读测序结果的意义,担心着罹患癌症的风险。&ldquo 如果早知道没法解读,我宁愿不知道这个结果。&rdquo
  • 莫把基因检测当“算命先生”——精准医疗研讨会
    精准医疗是医学界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可是何为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否存在泡沫,作为精准医疗入口的基因检测又该如何发展?12月10日,一场由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2030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四川大学步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韩晟教授等共同探讨我国精准医疗的未来发展。  精准医学是否存在泡沫  自从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浪潮已经席卷全球。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600亿元。  然而大热的精准医学也迎来质疑之声。今年9月,两篇发表在《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将精准医疗推上审判台。文章指出,“精准策略没有给大多数肿瘤病人带来好处,肿瘤的精准治疗仅仅是一个待证明的假说”,在肿瘤治疗方面,精准医疗的前景并不乐观,并且在缺少有益证据的情况下相关概念炒作被兜售给病人。虽然有不少病人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找到解释肿瘤恶变的相关突变,但因为能用的药物有限,最后受益的病人非常之少(约1.5%)。这一观点在国内医疗界引起极大争论。  在12月10日的这场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上,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指出,精准医学浪潮虽然席卷全国,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还不太清楚精准医学真正的内容是什么。精准医学必须利用人体遗传信息的异常,利用这种异常来指导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任何离开遗传医学谈精准医学就是傍大款”。  吴一龙指出,基因测序是精准医学的基础,从肺癌的治疗历史来看,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药物研发速度,也推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基因测序给肿瘤治疗带来的益处也明显可见。数据显示,如果携带驱动基因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病人的生存中位数可以达到3.49年,比没有靶向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年多,比没有驱动基因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1.5年。精准治疗也使 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基因检测面向大众为时过早  根据艾瑞发布《全球基因检测行业投研报告》显示,全球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全球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为7.9亿美元,到2014年市场规模为54.5亿美元,预计2018年全球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将超过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  基因检测服务和上游基因检测耗材和试剂是带动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基因检测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测序成本的下降,将提高基因检测服务的渗透率,进而推动市场发展。  不过,吴一龙认为,基因检测要面向大众,进入常规体检还为时尚早。在研讨会上,主持人现场调查在座嘉宾和媒体是否做过基因检测,无人举手。吴一龙对此表示欣慰。“我们现在做的基因检测跟我们的遗传体检只是一个概念,比如说体检告诉你,你可能得癌症的机会是3%,你怎么去理解?告诉你得癌症的机会是20%,你怎么理解?50%你又怎么理解?”吴一龙指出,在医学上,用概率来判断,甚至像朱莉那样做预防性切除,是现在伦理学上最为反对的,“我坚决反对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来当算命先生。”  基因检测不仅向大众推广还不够成熟,在临床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一龙认为,必须要考虑到基因检测出来,有没有药物可以做治疗。“如果没有办法做治疗,你检测出来又有什么用呢?肺癌已经发现十个基因可以导致癌症,而这十个基因里面大概有四五个基因是可以找到药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检测出来,如果你说能够检测500个基因,但是只有一个有用,那检测那400多个干什么呢?”吴一龙强调,基因检测要因时因地,同时还要顾及伦理问题,这才是医生应该对基因检测的态度。  基因检测市场过热亟待规范  基因检测市场的火热,也带来一些乱象,其中步子迈得太大被多名专家诟病。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指出,现在有一个炒作过度的观点,认为所有肿瘤病人做了基因检测都能找到靶点,用上靶向药物,他对此持怀疑态度。冯继锋认为,基因检测应该要考虑病人的支付能力和药物的可持续性,有的病人会根据基因检测盲目放弃现有一些明确的、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去选择一些没有得到证实的治疗方法,这种极端不应该出现。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科主任邵建永教授指出,国内基因检测与国际相比,热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目前一方面缺乏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导致基因检测成本太高,不能惠及更多患者 一方面,基因检测被神秘化、超前化,把科研工作临床化,导致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而在临床应用规范方面,基因检测也仍有很大空间。  对于目前一些基因检测的第三方平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林冬梅教授认为,基因检测涉及测前标本的质控、肿瘤成分的质控、对后续数据差异的调校等等,三甲医院在涉及诊断时,可以结合病理、临床、影像等多方面信息,但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如何保证质量把控是一个问题。  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也指出,基因检测市场需要更加理性化,不能把仍在科研的技术推到临床与市场上。多位专家指出,应该正视基因检测产业混乱现状,建立成熟的行业规范。  基因检测能否实现医保买单  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提出,经济因素成为限制基因检测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昂贵的价格,基因检测大多被医保支付体系拒之门外,令经济能力一般的患者难以享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益处。  基因检测能否纳入医保体系?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韩晟教授指出,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两万元左右,其中医疗保健占了7%左右,也就是说年人均医疗支出大概是1165元。而当前肿瘤靶向治疗费日均最高就可达3045元,是年均医疗支出的2.6倍。从社会风险共担机制来看,精准医学是否值得确实值得探讨。不过,韩晟指出,一种新的卫生技术是否值得,要从直接成本、直接医疗成本、间接成本以及相应的延伸出来的与人相关的隐性成本等多角度来分析。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研究显示,接受基因检测和不接受基因检测相比较,前者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每增加一个患者生命年需要花费的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反而是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  韩晟认为,医保遴选一种药物或者遴选一种技术,第一条就是临床必须性,第二是要安全有效,第三是质量可控,第四是价格合理。“现在前三个门槛并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价格是不是可负担。“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医保之后能不能为我们省钱,目前这方面的数据很欠缺,无法展示 因为没有相关的基因检测,那么我们在靶向治疗上会造成多少浪费 。”此外,这一技术能够带来多大的患者健康改善,能够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也需要依赖未来相关研究和资料积累。韩晟认为,未来或借助价格谈判机制,让基因检测降价,实现医保支付的目的。  而从企业来说,基因检测有无降价的空间呢?燃石医学首席运营官揣少坤认为,从国内外差距来看,foundation medicine的一个组织检测费用大概是3000美元,仅仅就检测费用来讲,目前中国比国外便宜。“未来降价空间也是有的,企业非常期待着规模效应,也就是当基因检测这个工具真正到处落地开花的时候,一定会摊薄包括渠道、运营和研发。”  多位专家对基因检测的前景非常看好。不过,吴一龙指出,一定要防治精准医疗碎片化,精准医疗是系统工程,离开诊断、离开临床医生验证,永远不能称之为精准医疗。
  •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二):基因测序的误区和瓶颈
    基因测序无疑是未来看好的技术之一,但其真实价值几何?什么样的创业项目不值得投资?什么样的技术才有护城河?什么样的应用方向才可能正确?基因测序的前景还有哪些瓶颈?作为基因测序领域的资深从业者,Life Technologies(现为Thermo Fisher收购)公司全国临床与科研事业部销售总监、Thermo Fisher公司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写了一系列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继第一篇文章《基因测序市场格局介绍》之后,以下为柴映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二、基因测序的误区和瓶颈  1.水晶球只是童话——风险评估预测为何不靠谱  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好奇一直存在,基因测序可否用来做患病风险评估,成为一个预测未来的水晶球?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反正人生都是在各种概率中前行。但实际上能用于指导实践还是有很多疑问。首先要确定个体基因测序的结果是否偏离了正常人群,就要有一个统一、科学、标准的数据库,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大部分公司的做法是自己构建数据库,加入临床上确认的和科研上研究比较多的一些突变位点,受检者测序后和这个数据库进行比对,看看有没有出现这些突变。然后根据这些突变发生的情况,给出一个患病的百分比概率。但是,问题在于:1)这个数据库是否可靠,很难证明。有相关性也不代表就是因果 2)已明确和临床疾病有关的突变实际上是相当少的,很多突变即使有了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发病 3)除了遗传病(如罕见病)以外,大部分疾病是多基因相关,并且和后天环境也很有关系,单靠基因测序并不能够完全模拟发病的所有相关因素 4)这个百分比概率是用什么软件模型算出来的,软件是否靠谱,很难说。即便说个体的患病风险比正常人群高了5个百分点,是否说该个体就有更高的患病可能,很值得商榷,对临床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概率并不能用于进入临床诊疗标准。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几乎每一家公司测出来的疾病风险都不同。目前的风险评估预测,除了影响心情以外,没什么实际意义。  至于一些什么儿童性格基因和天赋基因商业检测,更加荒唐。学术界至今没有公认哪个基因跟天赋有必然联系,拿着一些发表的探索性研究文章,就说是业界证实的结果,忽悠行业外的老百姓赚钱,既不科学,也不道德。  2. 是否应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从科研角度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就不是了。除了遗传病以外,目前很多基因和疾病的关系都只是“可能”,还没有定论,即便是BRCA1,也只能说近乎“公认”跟遗传性的乳腺癌有关。一堆解释不清的测序结果,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没有意义,病人却因此要承担更高的检测成本,未来不会得到卫生政策部门的赞同。检测某肿瘤,是否一定要测一大群基因?和肿瘤的关系都明确相关吗?这些基因对该肿瘤的诊治意义有多大?临床诊断指标,“多”不重要,“明确”才最重要,有多个明确相关指标,则是好上加好,利于综合判断,而做多少检测,还要从临床实际判断出发。这就好像你发烧咳嗽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除了给你验血常规以外,又给你查生化全套,又给你查SARS病毒,又让你去做包括PET CT在内的所有影像学检查看看是不是癌症,末了再来个骨髓穿刺查白血病,因为癌症和白血病也可能引起发热,会不会有人接受呢?具体工作中,医生还是会结合病人主诉、流行病学资料、病人经济能力、生活行为、前期治疗观察等因素,确定首选检查手段,根据经验分步进行鉴别诊断。所以,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目前给临床带来的无所适从要多于指导意义。更不用说应该测多少倍的深度,这方面连个标准都没有。各种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跟大量的重要临床数据(如肿瘤大小,家族史,药物使用,其他诊断数据)没有足够关联,因此未来也不一定有用。  医生的诊疗,会包括通行的标准诊疗和标准流程之外的探索性诊疗两部分。后者是医学进步的动力,但在当前中国的医患环境下越来越少。尽管如此,对于标准诊疗无解的病人,医生会尝试非常规的诊疗寻找突破,这种极端情况下全基因组测序是有一定价值的。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的例子,无法确诊或治愈的病例,通过测全基因组后发现了某个突变,根据该基因突变对应的蛋白质功能和表观性状,最终得到确诊或是找到了某种对应的药物(用于其他疾病的或是还没上市的)。但是也有测了全基因组什么办法也没找到的,比如说乔布斯同志。这种诊疗不能成为目前医疗的主体,因为不确定性太多,它没有办法替代现行的医疗模式。  3. 任重而道远——生物信息学的瓶颈  高通量测序是通过把提取的样品DNA打成小片段,在机器上进行大量平行测序,然后将读取的序列信息拼接成完整序列,和参考序列进行比对,这里需要很多的生物信息学工作。因此,在拼接的过程中难免有算法误差,另外打碎DNA片段的实验步骤也有重复性的问题。由于突变位点不是每一次测序都能测到,因此需要测很多次,有时候甚至测到上千次,这也是高通量测序会产生海量数据的原因。测到目标区域的平均次数称为测序深度,如测100次就称为100×(倍)的测序深度,专业一点来说是测到的碱基总量除以基因组碱基数量的的大小。患者得到的数据,到底是30×还是100×还是2000×测序来的,一般人不知道。而测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出的突变,是真实存在还是测序产生的误差,也见仁见智。目前来说,到底要测多少倍才算比较准,都是按照业界通行的理解来进行的,在临床应用上尚没有法定的标准,也给如何统一各家公司自己的数据库出了个难题。如果这个数据库要用于治疗目的,那么是在什么临床环境下测的数据,也很少有人提及。  另一个是海量数据带来的计算机存储问题。人类基因组3.2个G,测50倍的通量就要160G,光数据存储一个小硬盘就用掉了,想发展大数据,搞云计算来比对,以现在的网络传递起来还是很慢的。做科研还好,但在临床上,基因组数据带来的效果还不足以无视这些额外产生的计算机集群负担,有点像互联网之初要用Modem等待漫长的滴答音后才能接通Internet一样,影响了公众对互联网的接受度。这方面的瓶颈也许要等到新的技术出现才会突破,如新的图形存储格式,新的算法,新的通信协议,等等。或是新的测序技术出现将现有的生物信息学过程彻底抛弃。  目前的生物信息学解读主要还是侧重于测序结果的解读,随着HTML5协议的出现,可视化的基因组学浏览器已经有了很多发展,界面更加直观,也减轻了很多后台服务器的负荷,但是还是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并没有完全发展到临床信息的解读,因为这个同时需要很深的临床专业知识。仅仅是基因测序的结果拿给临床医生看,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看得懂,在临床的应用程度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医生如何向病人解释他为何根据基因测序结果要采取某种临床干预。大多数临床医生更希望把基因测序作为一种标准化操作工具,而非了解该工具本身。而目前基因测序的数据结果到临床医生工作中的直观指导,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基因组数据无法被医生搜索、共享和理解。临床客户的两个基本诉求:“安全”和“标准”,基因测序尚不能实现。数据格式标准不能统一,临床指征与基因检测结果关系的专业数据库的缺失,使得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上受到生物信息学的很大束缚。  4. 肿瘤基因测序难以大范围推广  肿瘤的基因测序是当下的一个热点。由于肿瘤和基因组有一定的关系,使得行业外产生了很高的期望值。但它有两方面的主要瓶颈:临床机理和临床操作。目前市场上肿瘤基因测序有肿瘤的靶向治疗指导和肿瘤的易感性基因检测。肿瘤的易感性基因检测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严格来说没有临床价值,因为肿瘤与基因关系的基础理论仍然不足,可临床确认为高度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基因几乎没有,单是“肿瘤易感性基因”这个有因果意味的定义就很有问题,作为肿瘤的大面积常规筛查说服力有限,即便做了,基因结果和肿瘤的确切关系也根本说不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肿瘤易感性基因检测不是一个合理的方向。肿瘤的的家族史倒是跟遗传有关,但像遗传性乳腺癌检测与其说是肿瘤基因检测,不如说是广义的遗传病基因检测更好解释些。相对而言,用于靶向用药指导的意义比较明确,但这个市场会被定量PCR和常规一代测序分走一些,另外人种和地域可能会影响对同一基因的突变位点的选择,没有标准。现在的靶向药物类别不多,进入标准指南的就是肺癌的EGFR和ALK基因,转移性结直肠癌的kras基因,和黑色素瘤的braf基因检测,其他的基因靶点检测都属于医院自行开展,测算市场刚性需求时比较容易有水分。一个与学术无关的现象是,即便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该药物可能无效,病人若没有其他选择,还是可能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使用该药物,使得基因检测的意义可有可无,导致医生做基因检测的动力下降或动机改变。  在临床操作层面,目前肿瘤基因测序没有专门的收费标准,基本上都是套用按位点做基因测试的收费标准来的,各省物价,一个位点在250-600元不等,这个价格对高通量基因测序来说不合算,但由于高通量测序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次性测很多位点,因此一般来说是按照多个位点进行收费,限于病人经济承受能力,一般市场收费在4000-8000元不等。这方面该测多少位点,收费怎么计算,还缺少相关的政策。另外,肿瘤基因检测临床实施并不方便(血液肿瘤除外),区别正常突变和肿瘤基因突变对人员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由于肿瘤的基因组不稳定,常产生耐药突变,作为疗效检测的话,需对肿瘤病人多次肿瘤部位取样活检,无疑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操作难度。而且,是否要同时取癌旁正常组织一同测序,这部分收费是否要病人承担,政策上都没有定论。  最近液体活检受到重视,是指在外周血中寻找脱落或凋亡释放的肿瘤细胞DNA(ctDNA)进行基因测序。这种取样方式大大好于组织取样,长远来说可能适合癌症复发的早期检测,但距离临床应用还比较遥远。循环肿瘤细胞DNA是不完整的DNA碎片,需要大量基因测序,大量的生物计算拼接,误差不好控制。还有怎样确保减少假阳性,和肿瘤目前的TNM分期如何对应,这些技术问题都需要时间。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ctDNA结果提示肿瘤,但病人去做了PET-CT也没有发现病灶,病人该怎么办。相对而言,寻找循环肿瘤细胞(CTC)辅助以基因测序验证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方案。CTC可以得到完整的肿瘤基因组,作为诊断指标在临床上也容易界定,不过如何保证CTC的捕获效率,目前没有最理想的方法。  总之,肿瘤的机理过于复杂,基因测序和实施临床干预还不能顺利对接,操作层面和政策层面还有很多困难,远非理想的应用状态。从远景来说,随着靶向药物的开发和肿瘤免疫的进展,基因检测的需求长期存在。但目前还受制于大数据如何积累,如何搜集标准标本,如何建立大分析平台,短期内无法解决。一部分临床需要的基因检测用更简单便宜的PCR或FISH即可解决问题,并不需要高通量测序。当下很多人热衷于用科研思路去解决临床问题,但医疗不同于科研,必须考虑很多的社会人文因素。而肿瘤这样一个热点市场,作为一个公司要长期生存的话单纯依赖这方面业务需要谨慎。等到这些瓶颈解决有希望盈利的时候可能又出现新的替代技术了,这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但技术路线变化可能性非常大的市场。  4.最大的瓶颈—全社会的认知和现行医疗体制  医学本身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科学,基因科学更加小众。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的社会认识程度还不高。大部分患者、医生、政策部门、投资人,都不是很了解基因测序的知识。普通老百姓很难说清楚基因是怎么回事,有些人还以为遗传病就是精神病,大量临床医生对基因测序的理论基础也很难理解,何况这个技术还在不断更新。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基因测序在未被充分检验之前就投入了医疗这个高度监管行业的应用,某种程度上讲是危险的,对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的误读误用,会影响其本身健康发展,损害它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所需要成长的空间,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全社会还需要更多参与到基因科技的普及中。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信息量的大增,今天患者越来越参与到对他们自身诊疗的决策过程中,知识程度的不对称和诊疗话语权的分配无法协调,也是今天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传统医疗体制正在变化的时代,基因测序若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实施,会被拔苗助长,最终和体制不能结合而失去发展。基因测序用于临床干预来说很多结果还很模糊,又不能带来健康行为的根本改变,相关的法规也还缺失。临床诊疗过程需要的是基因测序的临床解读而非技术解读,但目前实施医疗的主体——医院和临床医生,对这一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之外的技术还需要学习,而基因测序的检测提供者只提供技术,临床应用责任因为缺乏相应法律保护而没有承担主体,这一体制瓶颈约束了基因测序的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为了解决基因测序结果到临床应用的连接问题,2015年成立了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开始了遗传咨询师的定期培训班,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但如何应用于医疗实践,还缺少合理的制度支持。如何对临床标本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描述、评估和溯源,是当下医疗体制的瓶颈。生老病死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在相应的瓶颈没有突破之前,基因测序只适合少部分地用于医疗实践,绝不适合在全社会推广应用。  未完待续,精彩内容请关注后续系列报道: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三):什么才是护城河?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四):对未来的预测和建议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柴映爽,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学士和国家CDC病毒所基因工程学硕士。曾在欧美制药公司工作,2004年初进入Life Technologies 的前身Applied Biosystems公司工作至今,见证了十年来中国基因科学和分子诊断的飞速发展。个人兴趣在于研究基因科学的最新成就,致力于推动成熟的基因科学成果进入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并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患者能够受益于最新的分子诊断技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作者所供职机构无关。
  • 基因测序:治癌的故事 资本涌入 还不是投资泡沫
    截至2016年9月,共有32家精准医疗公司完成融资,其中A轮20家、B轮11家、C轮1家 共有9家公司得到亿元以上的融资。这当中绝大部分是基因测序公司,缺乏核心技术与较好的营业模式。围绕着基因测序是否存在“泡沫”,近期在业界掀起激烈讨论。  基因测序领域是否真的已经过热?  分享投资享投就投投资经理张耀洋对基因测序领域有深刻理解,他将在以下分享中回答几个关键问题:  基因测序是什么?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基因测序行业是否过热?  近几年,尽管国家卫计委和CFDA对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市场加强了监管,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和机构从事基因检测相关业务。以下是网上统计的部分现有的基因检测服务机构:  华大基因、博奥生物、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碳云智能、世和基因、泛生子、吉因加、百迈客生物、圣谷同创、康普森、嘉宝仁和、源宜基因、博淼生物、圣庭集团、中美泰和、斯克尔基因、华牛生物、微旋基因、安诺优达、基云惠康、爱普益、麦基诺基因、量化健康、诺赛基因、毅新兴业、博恒生物、百麦华康、华生恒业、路思达、鑫诺美迪、中科紫鑫、海克维尔、瑞德百奥、英木和、溯源精微、华弈生物、奥维森、布斯坦、信诺佰世、银河基因、华诺时代、药明康德、云健康、派森诺生物、晶能生物、美吉生物、宝腾生物、凡迪生物、佰真生物、南方基因、烈冰科技、生工生物、鼎晶生物、锐翌基因、欧易生物、翰宇生物、泛亚基因、尤尼曼、联合基因、吉玛生物、康成生物、赛安生物、吉凯基因、上海敏芯、阿趣生物、博苑生物、丰核信息、生咨生物、英拜生物、凌科生物、泉脉生物、卓立生物、达迈生物、基因科技、基龙生物、源奇生物、赛优生物、湘雅医学检验所、希匹吉生物、吉凯基因、百世嘉、派航生物、思路迪、锐翌生物、惠研生物、嘉因生物、允英医疗、虹舜生物、捷易生物、祥音生物、伯豪生物、千年基因、博大威康、易基因、海普洛斯、瀚海基因、裕策生物、蓝图基因、普元科技、早知道科技、英马诺生物、恒创基因、瑞奥康晨、华因康、达安基因、拓普基因、基准医疗、锐博生物、燃石科技、基迪奥生物、永诺生物、坤图生物、美格生物、金域检验、瑞科基因、赛哲生物、洪祥生物、贝达药业、谷禾生物、浙江天科、中翰金诺、杭州英睿、壹基金、然钠生物、晶佰生物、联川生物、奥拓生物、艾迪康医学、迪安诊断、博圣生物、菲沙基因、康圣环球、贝纳基因、生命之美、数桥科技、锦奥生物、大众源生、帕诺米克生物、金唯智生物、贝斯派生物、天昊生物、苏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Qiagen、赛业生物、中宜金大、亿康基因、所罗门兄弟医学、迪康金诺、广而生物、苏博生物、锐创生物、健海生物、盘古基因、天津生物芯片、国信凯尔、先导药物̷̷  基因测序,或称DNA测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测定DNA上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的排列方式。这里说基因测序主要是为了区分两个概念,基因检测和基因测序。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搞混。  基因检测包括:PCR,FISH,芯片技术,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检测的一种。基因测序目前主要有一代测序 (Sanger测序)、二代测序 (illumina/Life Tech)、三代测序 (单分子测序)等。  PCR、FISH和芯片技术,主要是通过已知序列去调查特定确定的片段序列或位点的有或无,重点在“检”,而基因测序技术是把基因序列上的核苷酸一个一个的测出来,重点在“测”。相比较而言,基因测序的精准度最高,随着基因测序的成本下降,最终测序技术将取代前三种技术。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二代测序,即NGS。  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仪器制造已经被illumina、life tech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中上游的试剂盒产品大部分并不具备技术壁垒,所以主要的机会都在中下游的服务应用。  基因测序应用的分类  基因测序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另一部分可以归为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应用。  (一)非人类基因组应用包括:科学研究、农业应用、环境污染监测等。  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应用主要包括:遗传育种、食品及药材鉴定。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微生物测序。这部分业务多来自政府的政策性投入。  (二)与人类基因组及健康疾病相关的应用主要包括:司法鉴定、消费级应用、医疗级应用三大类。精准医疗中的基因测序属于这里的医疗级应用。  1、司法鉴定  司法鉴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政府法务部门的刚需,这是一块稳定的市场,且高毛利,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司法鉴定对基因检测技术要求相对于消费和医疗级应用并不高,壁垒在于政府渠道并与政府部门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类型的公司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2、消费级应用  消费级应用的测序公司在市场上有一些,主要涉及人类的一些个性特征性基因检测如天赋基因,酒精耐受,家族起源分析等,再就是根据相关基因营养学提供保健、健身、体重控制等保健服务,还有基于相关基因的易感或慢性疾病预防。由于目前这些检测主要的依据来自于科学研究文献,但相关知识、数据积累不够,检测分析结果跟事实并没有百分百的对应关系,参考意义有限,因此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购买有非常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非刚性需求。  个人消费端市场目前比较混乱,没有形成规范。其中,早期开展的普通人个人基因组疾病风险预测,目前被FDA归为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停止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公司开展相关的业务,表明了FDA对疾病风险预测业务的严谨态度。  这类公司中,代表性的如google旗下的23andMe。  消费级的应用,目前的问题在于产品不成熟和需求的不确定。这种类型的公司,如果盈利模式单单只是通过对消费者提供这种服务,很难实现盈利,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知识的积累,基因与环境作用的机理的发现,在保健市场和疾病防治、慢病防治领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美国保健品市场在 100-300亿美元,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在保健品服务市场上,以基因检测作为保健养生的前导服务,与传统保健服务相结合,可以对保健服务进行优化。  另外,如果这种公司,在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级服务的同时,跟消费者签订协议,要求可以将其的基因组检测结果免费用于科学研究用途,那么,这类公司就会变为数据公司,后面的估值逻辑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例如23andMe公司,这几年通过在网上销售个人基因检测服务,已经收集了超过一百万例标本数据,当然这个过程是烧了不少钱的。这一百多万例人的基因组标本是个宝库,很多药厂、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都可能是潜在的服务客户。  如23andMe与Genentech公司合作,就向其提供部分数据库,以帮助其对3000多名帕金森患者做全基因组测序,以进行后续的相关治疗药物研发。  ▲23andMe的产品资料  3、医疗级应用  医疗级应用是基因测序行业的主要应用发展方向,也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以及咨询机构的测算,未来其在基因测序所有应用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最终将超过70%。  目前,医疗级应用主要有:生殖健康 (NIPT、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遗传性疾病检测、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基因组学及新药研发、体检及疾病筛查、医学基础研究、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肿瘤诊断及治疗等。医疗级应用的基因测序技术,是精准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的热点。  这些应用,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的检测,一类是探索性的检测。  验证性的检测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依据和对疾病诊断的标准,如生殖健康领域的NIPT检测,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检测SOP,主要针对13、 18、21号染色体的三体检查,这类公司对技术团队的要求不高,因此市场以营销和普及为导向,尽管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由于没有竞争壁垒,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再投资的价值。  而带有探索性的复杂的检测,例如肿瘤诊断及治疗,需要高通量测序,检测出的突变结果可能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探索和研究,对团队技术要求高。  ▲NIPT检测  以市场规模最大的肿瘤检测方向为例: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在所有这些应用中,目前针对人类第一大杀手疾病——肿瘤的基因测序将会占比最高,市场需求最大。  关于国内的肿瘤测序市场规模方面,可以做个简单的测算,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300万人左右,且发病率呈上涨趋势。每个病人的诊疗花费大约在10万,整个市场规模大约在3000亿,而根据医疗过程中,药、检、诊所占的比例,肿瘤的基因诊断市场规模可达百亿级别。  肿瘤本身是一种基因病,肿瘤细胞的基因在不断的发生突变,肿瘤组织是动态变化的,每个时期所检测出来的基因组可能都有发生变化,目前相关的知识和数据均处在摸索和积累阶段,仍然需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投入。  关于肿瘤的NGS基因检测,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体瘤的突变基因组panel测序,一类是外周血的ctDNA检测。ctDNA是液体活检的一部分,液体活检还包括CTC和外泌体的检测。  开发实体瘤NGS panel的代表公司有Foundation Medicine (FMI),该公司的主要产品 FoundationOne检测31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和28个基因内含子的重排区,其检测方法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但正如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病理专家指出,实体瘤NGS panel只是测量实体肿瘤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不能追踪到肿瘤发生的全过程,人体内肿瘤的状态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如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癌症患者,如果仅仅取某个部位的癌组织,并不能反应患者的整体情况,但对所有癌组织都取样又不好操作。并且,实体瘤组织活检的相对滞后性对患者的治疗也不利。  ▲FoundationOne的主要检测项目  ctDNA的监测则只需要外周血标本,可以实时开展。外周血中的ctDNA的含量与肿瘤负荷及肿瘤进展相关,通过NGS对ctDNA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变化。  ▲ctDNA检测  ctDNA另一个应用是肿瘤的早期筛查。最新的研究证明ctDNA在肿瘤早期已存在于外周血中,如果开发出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先导指标,较影像学及其他检测更早的发现肿瘤的发生。  另外,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ctDNA也能较好的监测肿瘤的复发及状态变化,对残留的微病灶进行 (MDR)进行监控。  ctDNA的检测相对于实体瘤的NGS panel检测要求更高一些。较早进入ctDNA检测领域的代表公司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的PGDx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获得了无细胞DNA分析的许可,目前其在ctDNA领域有多项领先技术。    ▲PGDx公司的ctDNA检测产品:PlasmaSELECT 64  目前,Illumina、塞默飞、FMI等公司均在研发ctDNA检测。如Illumina公司在2015年投资4000万美元的Grail 公司,据FastCompany报道,近期有望完成一笔17亿美元的融资该公司计划,以在英国开展涉及50万人的大型ctDNA临床试验,目的正是为了划定正常人的ctDNA基线,从而开发设计出肿瘤早筛产品。  行业里什么公司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实际上,基因测序服务并非大家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测序,这只是其中的一步。整个过程实际上包括: 样本处理(提取、建库及捕获),上机测序,架构算法及数据处理,医学注释对应解读及问题解决。  在这四个步骤中,除了上机测序只需要买illumina等公司的测序仪直接测,没有什么壁垒之外,其他三个步骤各公司之间差异大,均可形成壁垒。  以肿瘤的ctDNA检测为例,因为血液中的ctDNA含量低,捕获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罗氏旗下的NimbleGen在2014 年发布的CAPP-seq技术,以及约翰霍普金斯PGDx的Bert教授发明的Safe-SeqS技术,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前市场上做ctDNA的公司基本都是采用这两种技术。另外,贝瑞和康的cSMART捕获技术仅用于NIPT,还没有应用于肿瘤的文献及报道。上面两种技术虽然已经公开报道,但是每个公司的实验室掌握情况可能并不相同。 据我们调研的一家公司,他们在做ctDNA检测时,捕获技术的实验摸索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分子实验团队的要求比较高。  架构算法方面,虽然有传统的开源算法可以模仿,但这些算法最开始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准确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专业的生物信息团队进行优化提升。因为在测序的医疗应用方面,精准的要求是首要的,即患者基因有什么样的变化,数据必须百分百的准确得到。从测序仪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后期经过基因组的比对,数据的过滤筛选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基因组上的变异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基因数据分析和解读也是基因测序服务的关键环节。  最后是医学注释和解读,拿到了准确的患者基因情况,需要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研究进展,对患者的基因情况进行医学解读,这就对医学解读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既懂得生物信息学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来完成工作。因为目前对肿瘤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中,因此,这部分工作还带有一定的探索性,除了对既有的知识的认知,还需要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发现新的突变和药物靶点。  另外,标本数据的积累,数据库的构建也十分重要,这需要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协作来完成,对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类公司通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并且都在不断的收集数据。  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投资市场上的稀缺标的  因此,一家完善的医疗类基因测序公司,至少包括完整的分子实验团队、生物信息团队和医学解读团队。按照这个能力的标准要求,实际上,国内市场上的能有这样水平的基因测序公司不超过十家,即使是卫计委发放试点牌照的一些LDT试点单位也未必能做到。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标准是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组织的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室间质评,符合一定标准的实验室参与评比,由卫计委打分给出最终的评判结果。  基因测序重点在诊,而对于患者而言,诊断之后,重点在治。因此,行业内一些优秀的公司,除了在肿瘤DNA的测序上不断改进升级,也像 23andMe一样,向下游的疾病治疗进行延伸,与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展治疗方法的研发和药物的研发,如细胞免疫治疗、靶向药物研发。  除了肿瘤之外,遗传性疾病的NGS检测,植入前胚胎遗传诊断,目前行业增速也非常快。在药物基因组学、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领域,NGS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应用  最后回到开头,基因测序是否过热?根据上面的分析,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广泛,行业内的公司并非全部都扎堆在精准医疗的诊断领域,并且实际上,高水平的医疗级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仍然是稀缺标的。  前段时间,礼来公司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药物Solanezumab倒在了三期临床,上十亿美金的研发打了水漂。 在医疗行业中,相比起制药来说,基因测序行业的沉没成本要小得多。再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钱多而优质资产少,这种现象并非医疗领域独有。  因此,目前资本在优质的基因测序公司的投入上,仍然是不够的。
  • 赛默飞与锦斯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共建基因治疗联合基地推动行业发展
    2019年5月15日,上海——今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上海锦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斯生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此次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共建基因治疗联合基地,依托赛默飞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产品、技术以及一体化服务的优势,共同推动基因治疗在中国的产业化及商业化发展。近年来,伴随着病毒载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崛起,基因治疗热度渐升。2017年,两款CAR-T产品的问世更是让基因治疗在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因治疗目前仍然面临从小规模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挑战。此次战略合作,赛默飞将为锦斯生物提供全方位的病毒载体产业化技术产品支持,从实验室开发到大规模GMP生产,为锦斯生物GMP 生产基地配置赛默飞基因治疗集成式解决方案。通过配备赛默飞先进技术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和药物检测分析平台,到实验室设备仪器和配套试剂耗材,全面帮助锦斯生物在中国建立符合全球标准的病毒载体大规模制造和服务平台。此外,赛默飞还将为锦斯生物带来运营系统优化等一系列商业解决方案,帮助其打造精益运营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锦斯生物各个部门的流程效率和资产利用率、降低采购库存成本,实现产能优化以及物料补给优化。此次双方还将依托于共同建立的“基因治疗联合基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渠道,积极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以及合作,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和国际法规的创新性生产工艺流程,进一步推动基因治疗的本土研发和创新,加速中国基因治疗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助于基因治疗这样的新兴医学技术真正普惠大众。”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先生表示:“从研发到生产,赛默飞专注于基因治疗的每一个环节。秉持着‘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们期待与锦斯生物的‘强强联手’,通过提供创新技术和集成式解决方案,推动基因治疗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助力建设‘健康中国’。”锦斯生物公共事务总监张华先生指出:“此次非常荣幸与赛默飞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有着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合作愿望。锦斯生物具有深厚的病毒载体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积累,借助赛默飞的生物制药工艺集成式解决方案,以及培养基优化和生物安全分析检测服务的经验,有助于共同应对病毒载体工艺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速国内基因治疗技术的产业化。”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4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7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锦斯生物锦斯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溶瘤病毒和基因治疗产品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核心技术团队在相关领域拥有二十多年国际领先的专业经验,建设了符合BSL-2及GMP要求的溶瘤病毒和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研发生产平台,可同时进行多品种/多任务的病毒载体产品的中试工艺研发及生产,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产品,并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曾负责研发出世界第一个溶瘤病毒药物: 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并完成产业化生产。锦斯生物专注于包括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慢病毒等各种重组病毒载体的GMP中试生产及质量控制。可以为客户提供最为齐备的溶瘤病毒及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的工艺研发生产及质控的CDMO服务,旨在通过高性价比、高效率的服务帮助客户缩短新药研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公司的使命是:为人类健康, 做最好的基因治疗产品。目前,已经有国内外的多家创新研发公司与锦斯生物合作,利用锦斯生物的技术平台研发生产用于临床试验的病毒载体产品。
  • 基因检测产业规模达200亿美元
    华大基因拟上市的消息,再度引发A股市场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热情与兴趣。基因检测行业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但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政府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亿美元左右。分析人士称,2015年基因测序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A股相关概念值得关注。   自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次实现人类基因组的全测序以后,遗传学(基因的研究)和基因组学(基因组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过去十年中,基因分析已经从学术界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逐步发展为推动临床诊断技术历史性革新的关键力量和新一代个性化药物研发的决速步骤。   2014年初,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公司在J.P. Morgan 医药健康投资年会上宣布,借助其最新开发的测序平台HiSeq X Ten,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降到$1000以下,此项技术的突破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这让基因组测序大面积进入学术研究,药物研发,临床诊断以及个性化医疗领域成为可能。   $1000的全基因组测序引起了美国和欧洲医药行业的轰动,随后的四个月里,高校科研机构,药企巨头们,器械大佬们,政策方,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CRO甚至多家IT公司都纷纷在战略上有所举动,通过合作,加盟和并购的方式,试图开展或加深在基因检测领域的布局。我们认为基因检测,尤其是二代基因测序技术颠覆整个医药行业的时机已经到来。   朝阳产业欣欣向荣 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   据了解,国内公司基因检测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2014年2月中国食药监总局(CFDA)与国家卫计委叫停基因检测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向CFDA申报批文的阶段,短期对这些公司的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行业长期发展有潜力。   根据Illumina的测算,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有200亿美元左右。其中,肿瘤学120亿美元、生命科学50亿美元(包括生命科学工具、复杂病症,农业基因以及影响因子和宏基因组)、生育和基因健康20亿美元(孕妇和新生儿童的检测,以及基因健康)、其他应用10亿美元。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表示,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基因测序机构蜂拥而至,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他判断,2015年基因测序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安基因首席科学家邓杏飞介绍,基因测序的市场空间2011年约为8.42亿美元,预计今后市场份额将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长,2016年可达到每年23.43亿美元左右。   相关产业链及对应A股公司:   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中间为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对象为医院,药企,科研机构和病人本身。目前测序仪和核心试剂相关技术为外企垄断,国内企业多为检测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的环节:   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国内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上游仪器和试剂供应商依赖严重,绝大部分国内公司不具备自行研发测序仪和核心试剂的能力,因此能否与上游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共盈关系变得非常重要。境外市场,Illumina和Life Tech两家仪器供应商已开始通过并购等方式向下游延伸,与下游服务型企业形成直接竞争 境内市场目前暂无这类动向,考虑到外资企业在服务领域并不具备优势,短期内国内基因检测公司仍可与外资仪器供应商共赢。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基因于2012年收购了Complete Genomics,后者为一家基因测序仪开发公司,望借此逐步摆脱对Illumina的依赖。   临床检测资质的获取:CFDA年初叫停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随后打开试点申报标志着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化,在技术平台和需求都已具备在的情况下,能否尽早拿到资质成为能否领跑国内测序服务行业的关键之一。   疾病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测序服务类企业来说,测序结果的解读是业务流程中最大的壁垒,数据解读的准确度和样本量直接相关,是否拥有企业自身的疾病基因组数据库,能否积累足够的样本量,构建自己的IT平台提高解读准确度是拉开测序服务企业差距的关键之一。   销售模式,医院的覆盖:基因测序服务和临床关系紧密,如产前筛查,癌症筛查,叫停前国内公司样本来源主要由医院相应科室提供,相应的专科医院更被称为&ldquo 兵家必争之地&rdquo 。伴侣检测方面,药企靶向药和检测公司伴侣检测合作推广的模式在国外已有先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构建与医院,体检公司,独立实验室,药企等的合作关系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   国内相关公司:   上游:国内包括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美国测序公司CG,测序仪命名为BGISEQ,目前正向CFDA申请注册)、贝瑞和康(与Illumina联手生产测序仪)、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合作的IonProton测序平台目前已获得国家受理号)、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自主研发测序平台)。   中游:国内尚未相应的自主研发药物上市   下游:国内的标的主要迪安诊断(300244)和达安基因(002030)。
  • 深度解读“大规模基因测序与个性化医疗”
    7月29日,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情报研究中心主办的《产业技术情报》第12期发布会在京召开。产业技术情报发布会是“科技创新与创业早期项目信息服务平台”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发挥科技情报“跟踪前沿科技,支持决策参考”的重要作用,促进个人对科技信息的了解,提升团体或企业创新的能力。一年来,平台共举办了产业技术情报发布会共11期,受到科研、创业、企业和媒体等各方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本期发布会主要围绕着“低聚糖医药应用”和“大规模基因测序与个性化医疗”两大主题展开,来自学界和企业的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此次发布活动。  其中关于“大规模基因测序与个性化医疗”,由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情报研究中心的陈芳为该技术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解读。  “基因测序的商业化应用已经拉开序幕,国内相关企业将基因测序的服务应用于产前筛查、肿瘤预测、遗传疾病预测、个性化医疗等众多领域。”陈芳介绍说,在我国目前的基因测序市场中,仅产前基因检测市场就能达到七百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国际上大规模基因测序的技术研发,最早的专利申请可溯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主要依据仍是Sanger的测序理论,并且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酝酿。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关于基因测序技术的专利申请开始快速增长,并在2001年前后达到异常明显的峰值。  “中国的情况与国际有所不同。”据陈芳介绍,首先中国在起始年代上远远落后于国际的专利技术的申请。2000年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关于基因测序的专利申请。在2001年前后,随着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的完成,开始有相关专利的申请。  2008年后,中国的相关专利开始快速增长,是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开始初具规模,逐渐形成强大的研发实力。特别是近两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有超过国外申请的趋势。  在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上,通过对该领域的国际论文进行国家地区分析,从国家分布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技术来源最多的是美国,占到了60%,远超其他国家,是该领域的强大的技术产出国家。在总数上,除美国之外,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加拿大、欧盟、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和法国。“中国占有11%左右的比例,主要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的。”陈芳说。  此外,从大规模基因测序研究领域的机构分布来看,在前20位机构中,美国共有15家机构,法国有2家,中国、德国、冰岛分别有1家。从机构的分布中可以看出,美国具有明显优势,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基因泰克公司、加州大学、华大基因、美国HYSEQ公司、美国ZYMOGENETICS公司。“中国的华大基因后来居上,目前位居第三位。”陈芳说。  在国内基因测序行业,除华大基因外,其他的前五位机构分别是广州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  陈芳表示,在专利数量排名的前二十个机构中,依然以研究院所和大学所占比例最大,公司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