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行业

仪器信息网基因行业专题为您整合基因行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行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行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行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行业话题讨论。

基因行业相关的论坛

  • 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内外差距明显

    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内外差距明显此前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一事使得基因检测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基因检测项目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方式。特别是今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后,该技术在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中已得到国家认可。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通过基因检测,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知疾病发生的风险,从而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可以用于疾病的预测,也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导致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肿瘤疾病的辅助诊断。  国际基因检测行业规范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日,全球共有1068家临床机构和670家实验室提供的55125个基因检测项目,涉及4472种相关疾病。  国外基因检测服务开展较早,目前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此外,国外基因检测行业已经相对规范,如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和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等都专门针对高通量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提出要求。  国内基因检测行业规范现状  同国外相比,国内基因检测的项目偏少,目前明确能在临床开展的基因检测项目只有不到200个,检测项目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肿瘤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遗传病诊断,也有些项目可应用于产前诊断、预防性诊断等。  早在2014年之前,我国还未对基因检测行业出台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2014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叫停了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2014年12月,国家卫计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意味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的认可。  在国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较多的基因检测项目为无创产前筛查(NIPT),可开展的检测机构包含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博奥生物、安诺优达等。

  • 转基因检测讨论

    最近武汉检出转基因大米,大家对牛奶及相关行业转基因情况怎么看?

  • 【转帖】生命科学-“基因食物”为害人类?

    一位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说,经过基因改造的马铃薯对实 验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研究并显示以基因工程技术培植的农作物可能有损于人类的健康。  普斯台博士去年对老鼠做了实验,发现喂它们吃经基因改造过的马铃薯后,肝胃等器官确实受损,而受损原因与食物里所含的“外来基因”有关。  普斯台说,他发表这项研究成果后,不久就被迫退休,还受到警告,不准向传媒发表谈话。不过,他现在不怕警告,决定公开全部实验结果,并欢迎其他科学家检验他的实验报告。  有些基因工程专家说,如普斯台研究报告证实无误,会对基因改造食物的相关行业造成重大打击。不过,曼尼拖巴大学的弗礼斯田斯基教授说,即使普斯台研究属实,有关行业也不必反应过度。

  • 央视叫停非转基因广告词:更健康安全属误导

    10月9日,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禁止在广告中宣称非转基因产品更健康、更安全。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如上述规定属实,食用油市场愈演愈烈的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商战预计将告一段落,行业竞争会更加规范。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微博发布的消息对象为其广告代理公司,该文件称:根据农业部向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商请对涉及转基因广告加强管理的函》(农办科函【2014】76号),国家工商总局将加强对非转基因广告的监督审查工作。我中心对于涉及转基因、非转基因的产品广告审查做出如下要求:对我国乃至全球均无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如水稻、花生及其加工品的广告,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对已有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种植的大豆、油菜等产品及其加工品广告,除按规定收取证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转基因效果的词语,如更健康、更安全等误导性广告词。此前鲁花等食用油品牌被媒体报道在食用油包装上标示“非转基因”字样,而事实上,中国花生本身没有转基因品种。此外,还有涉足粮油行业的企业高调宣称产品确保源自大兴安岭生态圈世界黄金纬度产区;确保从选种到销售等全产业链流程管控,所有油品纯物理压榨,玻璃包装;确保100%非转基因、绿色、原生态。而宣称非转基因食用油更健康的企业也屡见不鲜。早在今年6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编印了《理性看待转基因》科普读本,对于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该读本指出:“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均认为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尚未显示转基因食品批准国的广大民众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任何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广泛充分研讨后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结论。”一家粮油企业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一些企业大打非转基因牌,混淆视听,放大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惧,有意将消费者分裂成几个不同的人群;甚至声称支持转基因产品就是汉奸,已经不是科学的态度。另一位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央视的规定如果属实,能够使行业竞争更加规范,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国家是认可的,国家批准的转基因产品并不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东西。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央视的规定往往在行业内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果央视确实按照新的规定审查广告,各地方媒体估计也会效法。如果确有其事,下一步要明确的问题有,央视何时执行新的广告审查规定,已有的广告与新规定不符的,是否需要调整。

  • 许智宏院士: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

    不能笼统地讲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须一个基因一个基因地去讨论,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牛奶、鸡蛋出了问题就否定整个食品行业。1996年,从美国第一批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推出以后,至今已有15年时间,目前还未发现有安全性问题。至今已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2009年全球种植面积已达1.34亿公顷。从作物种类而言,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以大豆为例,目前全世界种植的大豆中约3/4的面积是转基因大豆,美国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转基因大豆的面积已达90%左右。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是否安全,这属于食品安全的范畴;二是对环境是否安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检测来讲,也需要由不同的部门开展工作。首先,对已经研发出来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如新近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都要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试验,测试对人体是否可能有害,是否有过敏反应,还要看其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有变化。其次,是看所试验的特定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比如转的抗虫基因除了杀死害虫以外对有益的昆虫有没有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影响。对老百姓来讲,一般会首先关注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我个人觉得,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对转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听到抗虫基因、毒蛋白,就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其实,抗虫毒蛋白只对部分昆虫有毒,有很强的专一性。就像现在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所产生的抗虫毒蛋白,它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毒性,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毒理试验。这个抗虫毒蛋白并不是从转基因作物才开始使用的,人类知道这个抗虫蛋白已几十年了。所谓“BT”,其实就是一种细菌——苏云金杆菌的缩写。科学家早就发现这种细菌在其芽孢中生产一种可起到抗虫效果的晶体蛋白,以前人们是通过发酵生产把它作为生物防治药物用于农业,拿到田间去喷,但其缺点是很不稳定,一下雨很易被雨水冲刷掉而失效。现在,科学家只是让植物自己生产这种晶体蛋白杀虫。我国现在有40%多的污染源来自农业,主要是使用了太多的农药、化肥。我年轻时曾在棉花地里工作过。当时,每年因农药使用不当或过量导致中毒、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棉花的病虫害很严重,而喷洒农药都是在最热的夏天,而且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要多次喷洒农药。种植抗虫转基因棉花后,不用喷那么多农药,这其实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而转基因的棉花地里也会播种非转基因棉花,或在周围种植其他作物,给昆虫提供繁殖后代的机会,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不利,也只是通过一两个假设的例子推出来的结论,并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依据。现在,人们仍对转基因的基本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所以才会产生种种误解。这只能通过更多的科普宣传,使公众了解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是怎么回事。科学家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用公众明白的语言,增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了解。(作者为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来源:光明日报)

  • 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 四、转基因食品的危害

    。据推测,长期不良效应的发现正如六六六、DDT、PPA等药物的不良效应一样需要一定时间。欧盟国家在2000年6月决定暂停转基因产品的种植和流通,日本曾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但自Losey等人的论文发表后,也将重新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给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中药需要转基因么?

    先看新闻——来自中国药材GAP网“转基因”之争在美国 作者:曹明华     我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学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研究的研究生,一个至今在美国已生活了20年的中国人,在中国人传统的主粮——稻米,有可能被“转基因”的时候,不得不谈一点我所目睹和了解的,这些年发生在美国的有关转基因食物产业的争论。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为什么著名生物学家Barry Commoner会说,目前的转基因食物产业所基于的“科学”,是已经过时了的生物学理论?  这位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科学家的意见是:转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产业,最初发展起来时所基于的、对于“基因”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在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一再被证明是“错了的”。  因此,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学原理的指导,目前的转基因食物行业,便成为一门充满风险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实验科学”。  Commoner博士还说:“公众所惧怕的,并不是这门实验科学本身,而是根本性的荒谬——在我们还没能真正弄懂它的原理之前,就让它溜出实验室、进入现实世界中。”  他说得没错,事实上,它不正在溜上我们的餐桌吗?  美国的转基因生物公司在面对政府时,所用的游说词是:“任何事物都有风险,而发展转基因食物的利益要大于风险。”  ——可问题的关键是:谁获利益?谁得风险?  而后来的事实是,美国这些年已将转基因食物尽可能向落后国家“转”移,而美国国内的转基因食物正愈来愈减少——除了动物饲料、生物燃料和工业原料,已趋于将“转基因”只用作极微量的食品添加剂了,就是这样,它还被人避之不及。  但眼下美国政府大概还不想让转基因公司倒闭吧,它巨额的股票还在上市,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还可以为政府带来税收。所以对美国政府来说,这个“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目前还是很微妙的。  但在中国,假如在自己本土将几千年传统的主粮“转基因”了,其“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又会怎样?转基因专家鼓动中国学习美国,他们有没有作过这个简单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的逻辑推导呢?  孟山都之类的生物公司及其鼓吹转基因食物的专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害,长时间后也没有危害,对吃了转基因所生的后代也没有危害……  可他们自己连几年之后,转基因食物研发所基于的重要的生物学原理的变化都未曾料到;对于农作物转基因后,农田里的小害虫转成大害虫也未料到;对于农田里次要的小杂草可以被“转”成农民无法对付的“超级草”,亦未曾预料到——人们何以能相信他们对于消费者未来健康,以及消费者后代健康的预料和担保呢?  预料不到——说明他们对于生命体系的宏观认识缺乏整体、长远、智慧的洞见。这离真正的科学探索的精髓,相去有多远?  “转基因”食物的得天独厚之处是,它所导致的健康危害,比一般的致病因更隐蔽、更深远——因此被“当场捉拿”的机会便大大减少。——这是孟山都之类的生物公司值得庆幸之处;这也是它目前在世界各国一片抗拒声中,还有可能在某些地区大行其道的奥秘之一。  近二三年来,关于转基因食物危害生命体健康的科学研究,已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各国科学家在国际“主流”科学期刊上——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网站——已发表了大量对转基因食物危害健康的研究论文。孟山都公司在四面楚歌声中,已于2008年8月,被迫宣布撤除它整个的转基因牛生长激素部门——从部门管理人员到科技团队,到销售团队……  “但是,这个基因巨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支持它的人这样说。也就是在2008年,它开始种植转基因甜菜(beet),可以制作糖和调味添加剂。  也许的确要感谢我们人所拥有的这一了不起的免疫系统!当它足够强壮时,我们可以指望它有力量抵御所摄入的形形色色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也包括“转基因成分”。但这有两个前提——  前提一:所摄入的量不能太大,必须低于某个“阈值”——这就是少量疫苗可以产生抗体,大量疫毒就会损害肌体的原理。  这也是孟山都这样的“转基因巨人”始终没能“玩成”它的“主粮转基因”这一宏伟目标的原因——因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著名的“三聚氰胺”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例子)。  孟山都到了目前这个地步,除了指望“出口”,就只能指望“甜味添加剂”这样的小打小闹来保证公司的生存了。  它不是没有拼命努力过。就拿美国人的主粮小麦和另一主要食品土豆来说吧,2001年,在全美国的“麦当劳”连锁店拒绝销售Bt转基因土豆所制的法式炸薯条后,才迫使孟山都将转基因“NewLeaf”土豆彻底撤下了市场。  2004年,孟山都不得不宣布撤销它的抗除草剂(Roundup Ready)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计划——因为面对主粮小麦,全美国的抵抗太强大了!而且美国的农民也起来抵抗了,还有小麦加工业的组织团体……假如主要是“出口”到别的国家或让动物吃呢,农民还没有那么大的抵抗的动力,因为最初几年种“转基因”,农民可以省力,而且生物公司也会给农民以“优惠”,这就很容易把他们套住……  前提二:要能够有效地抵抗这些“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和转基因成分”,人的免疫系统必须处于健全地行使功能的状态。而对于病人,或人的免疫机能刚好下降时,风险便加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医生强烈忠告病人不能吃转基因食品的原因,因为在病人的免疫系统已经薄弱的状况下,转基因食物所可能导致的对人体的侵害便难以抵抗。  孟山都公司2008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甜菜,那么去年和今年,它的衍生物应已加工上市了。在过去几个月里,我特别注意观察了美国各类超市里对糖的供应,发现有一个醒目的金色“标识”明显增加:“100%purecane,contains no beet sugar”(100%纯甘蔗,不含甜菜制的糖)。  ——就连最普通的、并不专卖有机食品的超市里,六个品种的糖中的五个,都有这样的标示。  看到这个孟山都的最新品种——转基因甜菜制的糖在美国国内如此没有市场,我就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又要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来了,而这里,很可能包括我们中国……  最后再来说一下“转基因”理论依据上的问题。  关于“转基因”农作物能高产的神话,是在2009年被美国“忧虑的科学家联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起组织的科学家联盟)戳破的(《Failure to Yield/失败了的增产》)。而最初“转基因食物”行业的研究刚刚兴起时,确实主要是以高产,以尽可能增长效益为目标的。科学家曾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到猪的身上,目的是要制造出极快速生长的猪来,可没料到,所产生的小母猪居然没有肛门。科学家又制作了转基因酵母,目的是增加酿酒产量——但很惊讶地发现:这种酵母中原有的一种自然毒素——可能致癌的因子被意外地提升了40到200倍。这个实验的研究者不由得感叹:“看来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恐惧是有道理的……”他们指出,在这一实验中,还并没有转入任何异类基因,而只是——将酵母自身的基因多转了几个拷贝进去……  不是基因操作可以精确、定向、“一对一”地产生我们想要的效果吗?为什么毫不相干的系统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呢?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生物学家还以为,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和人)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如细菌)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按这一传统的遗传学模型,生物学家曾估算:人体中的蛋白质约有十万个或更多,那么,他们预测在人类DNA中的基因约有十万个。  而在2000年6月26日,整个科学界在震惊中发现:人类基因总共只不到三万个。更令人困惑的是,比人低等得多的杂草却可以有二万六千个基因。那么,大多数基因都不只编码一个蛋白质,有些基因可以产生许多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比如果蝇,它的一个基因可以产生(38016)个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在这一更新了的分子生物学模型面前,转基因食物产业的主要根基动摇了!——而转基因食物产业主要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有些转基因专家,在2011年的今天,还在用上世纪80年代对于原核生物所适用的基因学理论来认识真核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人)。他们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固属情有可原,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则难以让人忽视与原谅。  不妨再想一想:人与杂草间的特性、功能等等有那么巨大的差异,而在基因数量上却并没有呈现出数量级的差异——那么一定是有些什么东西错了。  那是错在我们对于基因的认识,我们错把生命当作机械来处置了。这是一种工匠式的思维。  因篇幅所限,这里暂且省略其他几个重要的、与转基因食物研发有关的生物学原理上的新认识。但这些更新了的生物学原理,令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基因学研究实在还是一门处于“婴儿期”的科学。转基因专家们完全可以关起门来,继续实验,继

  • “十二五”863计划昭示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新投资契机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从整体上看,本次“十二五”和863首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生物医药将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内医药行业将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认为,即将出台的振兴规划高屋建瓴,将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基本面看,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国家鼓励创新,未来将会在基因药物、遗传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研发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这将使我国生物医药加速发展,行业具有一定的中期投资机会。基因重组和单克隆技术或成新宠近年来,我国单克隆抗体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目前部分药物已经上市,部分创新药物即将出炉。我们预计,在“十二五”规划和863项目出台后,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技术将继续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形成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从基因重组的技术上看,我国已经能够做到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具体包括重组、位点特异重组、转座作用等。而我国主要的基因重组技术是基于细胞内或细胞间之间进行交换,并能在新的位置上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等。目前,有代表性的药物有基因重组胰岛素、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等。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在行业资金和项目环境逐步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已经把基因工程与单克隆抗体结合起来,形成威力强大的抗体“生物导弹”。这种单克隆抗体“导弹”具有高度选择性,对癌细胞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的优点。例如我国重点支持的原发性肝癌国家一类新药就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癌病人效果不错。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当中的一次革命,打破了过去只能在体内产生抗体的方法,而成功地在体外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产生抗体,同时繁殖快,可以产生在体内达不到的高滴度和高专一性的水平,标志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文件,目前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有原发性肝癌的单克隆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我们对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业绩总体持谨慎乐观态度。基因检测技术成熟可关注从全球角度看,基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另一大领域是基因芯片和基因诊断。目前我国已经可以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借助专业的检测试剂和基因芯片,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新技术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时代。由于我国在基因诊断试剂和体外试剂方面相对成熟,其投资机会值得关注。数据显示,现在临床诊断试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亿美元的国际市场,年增长率约为5.5%的产业。全世界生产诊断试剂的公司估计在20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的诊断试剂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而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显然大于国际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50亿~60亿元人民币,总的来说,目前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市场广阔的诊断试剂(如免疫试剂中的肝炎、性病和孕检系列,临床生化中的酶类、脂类、肝功、血糖、尿检等系列),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基因检测中的PCR技术系列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2004年,我国诊断试剂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预计2008年~2012年国内临床诊断市场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5%~20%,基因检测试剂子行业值得我们适当关注。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医药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放缓,PMI连续下跌,我们在投资生物医药时应注意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谨慎把握可能出现的机会。

  • 【讨论】转基因大豆会进军中国的食品产业吗?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国内最后非转基因大豆色拉油生产企业被攻破,因为进口转基因进口大豆的价格一路跌至今年年初的每吨2900元,而国产大豆太贵开工就赔钱,企业只好停产。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去年国家先后在东北主产区对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国储价每公斤3.7元。但国储收购数量有限、网点少、尤其是对质量要求高,因此豆农即使通宵达旦地排队,多数大豆也往往因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卖出,只能压价出售。大豆价格也跌至每公斤3.3元左右。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多被外资垄断,凡是含有转基因的食品,似乎都和国外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福临门、金龙鱼等转基因大豆油原料均产自阿根廷和美国。[size=4][color=#DC143C]因为转基因大豆价格便宜,量又大,接下来它会进入食品生产行业吗?比如豆奶粉以及日常豆制品中,因为作为商家来说利润是第一位的。成本低利润差价才能有保证的。[/color][/size]

  • 腾讯WE大会即将召开:基因技术&生物医药成热门看点

    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腾讯WE大会邀请了12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互联网思想家和技术专家,讲述对未来的畅想。从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到外太空旅行探索等多领域的创新和行业趋势,腾讯公司希望通过WE大会,让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站在未来,连接一切,参与一场由新兴产业引导的全球“进化运动”。基因技术推动生物医药跨越发展当下的世界,各种与基因相关的出生缺陷、肿瘤、心脑血管病影响着80%人类的健康和生死,如果我们能以基因技术推进生物医药跨越发展,将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本次WE大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基因科技领军人物、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他所领导的华大基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致力于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推动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的新模式使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成为可能。2013年9月,王俊被美国商业杂志《财富》评为2013年度全球40位40岁以下精英,是该榜单首位上榜的中国科学家。2012年,王俊被英国《自然》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也是路透社2012年度最热门科学人物之一,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讨论】基因药物产业-中国能否崛起?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66.htm]基因治疗[/url]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患镰刀形贫血症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1,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2,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4542.htm]生物制药[/url]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 欧盟批准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说明了什么?

    欧盟批准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GMOs)作物,环保组织和生物技术行业发生了新一轮冲突。赞成转基因作物禁令的环保人士说,这些农作物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检验,少数企业过分控制粮食供应不合适。然而生物公司称,农民应该有自由培育任何他们想要的作物,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养活地球上不断增加的人口,转基因作物是一个安全的方式。自1月13日欧盟表决以来,生物公司与环保人士两方均未胜出。据悉,转基因作物已广泛生长在美洲和亚洲,但在欧洲分歧较大。许多国家如法国和德国反对转基因作物,但英国则表示欢迎。1.掌握了国家资源的政府,都无法裁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2.转基因作物广泛生长在美洲和亚洲,美洲好理解,亚洲指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 【转帖】转基因农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转基因农业到底有什么问题?  袁越  导言  转基因农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还不够好。  正文  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自达尔文,正是他提出了进化论,人类这才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同一个祖先,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但是,人类直到1973年才找到了操纵遗传密码的方法。那一年,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斯坦利柯恩(Stanley Cohen)从一种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染色体上切下一小段DNA片段,把它塞进了大肠杆菌的环形DNA链(Plasmid,质粒)中,让这个“蒙在鼓里”的单细胞生物成为第一个被人类转了基因的物种。  柯恩采用的方法并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借鉴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化学家赫伯特波伊尔(Herbert Boyer)。1978年,波伊尔成功地把人类胰岛素基因转进了大肠杆菌,“骗”它们生产出和真品完全一样的人胰岛素。在此之前,糖尿病人只能使用从牛或者猪身上提取出来的动物胰岛素,效率不高。  自那以后,已经有多种蛋白质药物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被生产了出来,其中包括人干扰素、人类生长激素、红细胞生成素和乙型肝炎疫苗等多种常用药物,都未引起争议。另外,采用转基因方式生产出来的凝乳酶也早就被应用于奶酪的生产,同样也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所以,当转基因农作物问世后遭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弹时,科学家们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欧洲反对转基因农业的第一次浪潮大概是从1999年开始的。”英国牛津大学植物学系教授廉姆多兰(Liam Dolan)对本刊记者说:“早期的反对者都喜欢走极端,而当时的科学界对这股反对转基因的声浪缺乏准备,应答不当,也走了极端,因此那段时间双方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争吵。这种争吵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正常讨论,而是在斗气,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转基因植物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多兰教授担任过数家英国主流媒体的科学顾问,亲自参与过多场电视辩论。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说,第一波转基因辩论的正方大都来自孟山都(Monsanto)公司这样的跨国生物技术巨头,反方则大都来自绿色和平这样的极端环保组织,以及宗教界人士。反方的动机主要来自对新技术的担忧,以及对人类“扮演上帝”的恐惧,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探讨转基因技术的优劣,而是一心要搞垮这个行业。所以,反方经常采取胡搅蛮缠的方式,散布了大量毫无科学根据的谣言,以此来迷惑公众。同样,正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也说过很多不科学的话。比如曾经有个有机农场控告孟山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造成了基因污染,孟山都矢口否认,事实上搞研究的人都知道,基因在野外的扩散是很难避免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基因扩散是一种常见现象,并不可怕,但应该向公众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可怕,而不是含糊其辞。”多兰教授说:“孟山都这么做就会给人抓住把柄,让反方质疑他们的动机,结果适得其反。”  根据多兰教授的观察,欧洲近年来对待转基因农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消费者的态度开始软化,愿意去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好处了。“我记得5年前的《卫报》一提到转基因全都是反对的,但今年开始出现了正面的评论文章。”多兰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如今的电视辩论也发生了变化,参加辩论的双方不再是两个极端的代表,而是出现了很多持有中间立场的辩手,他们承认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大家的分歧是在技术层面,这样的辩论就有营养多了,也容易出现积极的结果。”  可惜的是,由于中国政府去年11月为两种转基因农作物颁发生物安全证书而引发的大辩论似乎又在重复欧洲走过的老路,一方气势汹汹,棍棒满天飞,另一方神神秘秘,迟迟不做回应。老百姓夹在中间,不知该听谁的。  转基因农业的疑问与解惑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反方的立场,不难发现反对转基因农业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其中大部分观点都站不住脚,有些甚至是赤裸裸的谎言。  首先,反方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比如有人认为转基因水稻“虫子都不吃,人哪敢吃?”事实上,这个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转基因抗虫水稻转的是一种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基因,俗称Bt。只有鳞翅目昆虫(比如棉铃虫和玉米螟)的消化系统才会对Bt蛋白质起反应,哺乳动物的肠道内没有相应的受体,不可能中毒。事实上,Bt蛋白作为有机杀虫剂已经被人类使用了50年以上,从来没出过问题。  还有人说Bt蛋白会导致过敏反应,这也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台湾台中荣民医院过敏科主任蔡肇基博士曾经对本刊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当初台湾打算引进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委托蔡医生对Bt蛋白的致敏性进行检查。蔡医生发现Bt蛋白和尘螨表面的一种蛋白质有7个氨基酸顺序是一样的,虽然目前通常认为两种蛋白质必须有8个以上的氨基酸顺序一样才能导致同样的过敏反应,但为了保险起见,台湾有关当局还是决定暂停颁发进口许可证,委托蔡医生进行调查,直到调查结果证明Bt蛋白是安全的,才终于放行。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全世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督体系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因为这个行业太敏感了,一旦出现一次事故,整个行业就要遭殃。相比之下,人们对传统育种、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的警惕性远不如对转基因食品高,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全都出在这些领域。  其次,反方认为转基因农作物会破坏环境,比如造成基因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昆虫灭绝或者产生抗性等等。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证明只要处理得当,这些问题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基因确实有可能扩散,但一来几率很低,二来自然界已经存在这些基因,扩散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生物多样性破坏最大的是农业本身,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产量,减少耕地面积,反而是有益的。为了减少转基因农作物对昆虫的影响,国际上都规定必须在转基因农田里保留一定比例的非转基因“避难所”,所以迄今为止尚无一例昆虫因吃了转基因农作物而产生抗性的案例出现。比如,转Bt棉花在中国北方商业化种植已经超过10年,棉铃虫尚未对Bt蛋白产生抗性。另外,抗虫蛋白其实有很多种,即使针对一种蛋白出现了抗性,只要换一种蛋白就可以了。

  • 【转帖】沃尔玛转基因米两次检测结果不同成迷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半月,但湖南转基因大米风波仍未完全平息。  “昨天接到沃尔玛的电话,说他们准备起诉绿色和平组织中国总部(下称绿色和平)。”3月29日,涉及转基因大米风波的湖南汨罗龙舟米厂老板湛昔辉向记者透露事件的最新进展。  3月15日,绿色和平发布调查报告称在长沙沃尔玛超市检出含有抗虫转基因成分的“猫牙米”,这些米部分来自龙舟米厂。  “问题”大米很快被下架,湖南农业部门随即进行抽样调查,但湖南农业厅随后公布的抽样检测却显示,所有送检的大米和稻谷样本并未检出转基因成分。  “送检的样本中确实没有转基因成分,至于转基因大米到底能不能吃,现在还不好说。”湖南省农业厅转基因办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我们目前并没有要起诉绿色和平的计划。”3月30日,沃尔玛中国总部公关总监李玲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沃尔玛一直在跟零售行业协会和政府进行沟通,希望尽快查清事件,并妥善处理。  为何两次检测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商业化生产和流通并未获得批准的前提下,绿色和平指称的转基因大米究竟来自何处?

  • 【转帖】专家:转基因生物技术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一直不断。生物技术是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农业生物技术已在现代农业中广泛采用。自1996年以来,国内外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到2010年整整走过了15年历程。全球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面积已超过我国耕地总面积,并且成为近年来世界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虽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经历了种种争论,走过了风风雨雨,但是从1996年到2010年,转基因作物面积前所未有地增长了87倍,是现代农业历史上采用速度最快的作物技术。 中国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旨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健全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政策环境与配套设施,培育现代生物农业企业和农业生物产业基地。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共同举办的2011年中美农业生物技术研讨会于6月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美农业生物技术和种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就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分析产业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探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本报将研讨会的精彩内容集纳在此,以飨读者。

  • 转基因产品的身份证——转基因标识

    通过有关数据标明2013年全球转基因转基因作物商业种植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其中,中国种植面积为世界第六,在中国90%以上的棉花为转基因棉花,在美国90%的玉米、棉花以及93%的打斗和98的甜菜%都为转基因作物;在澳大利亚99.5%的棉花与阿根廷100%的大豆都采用了转基因技术,这些数据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的,甚至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随着转基因产品的广泛的投入市场,公众也从对转基因产品的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最后到紧密关注的程度,正是因为转基因产品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所以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很是关心,毕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争议。正因为转基因产品的投入市场,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产品做了一系列的条例,例如在转基因产品的标识标注问题上,欧盟颁布《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要求对成分高于0.9%的转基因植物衍生的食品及饲料必须进行标识,而俄罗斯政府同时也规定,转基因成分超过0.9%的食品都需要做标注,同欧盟的标准一致、美国方面则采取的是商家自愿标识态度,日本也采取了强制标识和自愿标识相结合的方式,而正是因为这些条令才使得民众在购买以及使用转基因产品上得到了选择保证。在今年的的五月份时期中国政府部门发布了新版《食品安全法》的消息,其中有这样一则条令:“所有转基因产品必须打上转基因标识”,这样的好处体现在保证了购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民众在转基因产品的购买上,多了一项选择性。英格尔转基因实验室相信通过关于转基因的广泛应用,各国政府对于转基因方面的条令更加的完善。

  • 【讨论】基因组越大越容易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么?

    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Baylor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期在PloS One上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文章标题为: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该文章解析了基因组大小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基因组越大则更容易找出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区域。在小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大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分得比较散,于是也更容易找到控制基因活性的区域。 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要从基因组上找到功能元件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因此,对小的基因组来说,紧凑的结构给寻找调控区域带领更多的困难,而相对来说大基因组却容易多了。功能元件散落在基因组上,更便于寻找调控区域。大的基因组更便于研究非编码DNA和RNA,对研究基因调控也更为有利。而目前,研究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科学家一直觉得,基因组越小越受欢迎,因为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金钱方面也能更节约成本,测序的费用更低。甚至有科学家说,基因组小则基因排列更紧凑,垃圾DNA也越少。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848]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url]

  • 【讨论】转基因种子非法流入:食品转基因成分未被标识???

    社会上关于转基因农作物以及食品的争议越来越多,而政府层面对于转基因商业应用尚未有明确的政策。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立法。”一位科技部转基因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有消息称,转基因立法的前期启动工作将由科技部负责。  记者了解到,近期一家国内转基因科研机构已经着手起草建议,准备递交上级主管部门,其主要内容是提出“在中国建立非转基因区。”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转基因标识是焦点  “在转基因立法中,争议最多的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一位参与立法讨论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关转基因立法的问题早在去年11月底,就由有关部门召集专家进行过讨论,“讨论非常激烈,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来定。”  据了解,转基因立法讨论中主要涉及的问题即转基因农作物生产的下游产品是否要标注转基因标识。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商务部一位副司长向记者透露,“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一定要严格标注。”  目前,转基因农产品到底有害还是无害的问题,在社会上的争论非常激烈。反转基因的社会团体、专家与支持转基因的人士观点针锋相对。“因为还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管理,进行标识,以区分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上述人士表示,“一旦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产品混在一起,就难以分开了。”据了解,商务部也是参与转基因立法和管理的部委之一。  而国际最大的转基因公司孟山都则认为,特别标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将使消费者产生歧义。  孟山都中国区王春玲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允许不标或者采取由食品公司自愿决定的原则,美国的管理办法认为,如果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上写着“非转基因食品”或者“不含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实际上隐含着非转基因食品比转基因食品要高级、优越,这是不允许的,因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解。  “很多转基因农作物的下游产品是我们无法测试出来的,比如转基因大豆油,根本没有办法检测出来。所以标识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吉萍向记者透露,“普通消费者早已开始食用转基因食品,比如蛋糕所用的酵母和酶等,都是含有转基因的。而保健品中的维生素E也大都是从转基因作物中提取的。”

  • Nature:原基因从头进化产生新基因

    6月24日,Nature杂志在线报道了通过遗传进化,从头产生新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新型蛋白质编码基因可以通过重新组织预先存在的基因或以从头产生的方式出现。通过重新组织预先存在的基因,特别是通过基因重复来重新组织产生新的基因的过程,已经被广泛研究过。相比之下,人类对从头产生基因的进化过程仍然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研究者以往认为所谓的"非基因"序列的翻译将产生微不足道的多肽,而不是具有特定的生物功能的蛋白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因演化模型,根据这一模型,非基因序列广泛的翻译活动可产生过渡性原基因,而功能基因又可从过渡性原基因进化而来。研究者在酿酒酵母菌基因组范围内检测这个模型。在非基因序列中,研究者发现数百个短的物种特异性的开放阅读框(ORF)的翻译活动。根据它们对选择压力的差异性调节反应和通过自然选择保留的印记来看,这些翻译事件似乎提供了某种适应性潜力。与此模型相对应,研究者发现酿酒酵母的ORF正好处于,从非基因序列进化到新的基因这一连续的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位置上。研究者在酿酒酵母的ORF中,确定了约1900个候选原基因。从这样一个宝库中从头产生新基因可能会比从零星的基因重复事件中产生更为普遍。该研究表明,进化作用可利用看似可有可无的序列来产生适应性的功能创新。

  • 【麦当劳转基因饲料】一句承诺,应兑现多长时间才算不食言?

    在英国,麦当劳从2000年底便开始正式宣传他们的非转基因理念,这在当年各大报章上了头条,一时成为极具商业道德的餐饮零售行业典范。麦当劳一直立志重塑的健康食品形象,例如餐厅中所售的牛肉汉堡,可以保证都是100%牛肉。同时,该公司解释说,既然麦当劳宣布不使用有任何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使用转基因饲料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政策延续。在解释为什么不采用转基因食品作为饲料时,当年的麦当劳公司说,英国人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健康有担忧,他们则希望打消消费者的顾虑。于是他们要求所有供应商不使用转基因饲料。当年,麦当劳的鸡肉供应商们主要采用产自巴西的豆质饲料,而这些饲料当时基本为非转基因。而时至今日,德国家禽养殖协会发布了公告,称不再保证养殖中使用非转基因饲料。德国是麦当劳欧洲肉质供应的一个主要供货商。麦当劳随之表态,称不能保证他们的鸡不吃转基因饲料。在给绿色和平组织的书面说明中,麦当劳解释说这是因为“经济上可接受的”非转基因饲料供给不足。然后,在许下“在欧洲市场上避免转基因饲料”的承诺13年之后,麦当劳欧洲公司的“转基因食品”大坝被撕了个豁口。该公司对新浪财经书面确认,从今年4月开始,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麦当劳餐厅出售的鸡肉食品将可能由转基因饲料饲养。这迅疾被坚决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绿色和平组织斥责为“唯利是图”。你认为,一句承诺,兑现多长时间才不算食言呢?一百年?一千年?还是一万年呢?

  • 富鲁达(上海)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正在招聘,基因类产品业务发展经理 ,坐标,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基因类产品业务发展经理 [b]职位描述/要求:[/b]工作职责:拓展Fluidigm基因类产品在中国的业务领域与总部密切合作,促进Fluidigm基因类产品的本土化寻找、发展Fluidigm基因类产品的中国合作伙伴 背景要求:生物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基因检测行业的技术或市场营销经验熟悉PCR, 一、二代测序等基因检测类技术平台英语听说流利[b]公司介绍:[/b] Fluidigm是集成流体通路的创造者及全球领先供应商。Fluidigm的微流体芯片、系统、检测和其他试剂使以前许多情况下不切实际的遗传分析成为可能。为了帮助其客户实现和利用生命科学研究、农业生物技术(或称Ag-Bio)和分子诊断领域的先进成果,Fluidigm提供强大的系统,该系统可提供较高的处理量以及更为简化的工作流程,并同时降低成本。Fluidigm微流体系统通过将巨量的流体元件集成于单一微...[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3860]查看全部[/url]

  • “转基因食品检测”网络主题研讨会即将召开,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转基因食品检测”网络主题研讨会即将召开,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2/201312121727_481810_2507958_3.jpg“转基因食品检测”网络主题研讨会活动时间:2013年12月23日 下午 14:00—16: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8762_2507958_3.gif【活动简介】 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基因组中提取所需要的目的基因,或者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的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  近来,转基因作物(粮食,油品)及食品(饼干,米粉,谷物早餐等)的检测成为检测领域的新热点议题。为使检测领域同行更多地了解、交流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仪器信息网将于12月23日下午举办“转基因食品检测”网络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为大家讲解转基因食品现状及最新检测技术。 报告内容: 1)“粮油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老师:孙长坡 研究员(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院) 1、简要介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概况及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进展; 2、归纳总结我国主要进口转基因粮油产品(转基因油菜、玉米、大豆及其加工 产品)及其品系特征; 3、详细阐述转基因粮油产品(或转基因产品) 检测技术:包括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ELISA技术、侧向 流动试纸条技术)和基 于核酸的检测方法 (PCR技术---定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定性PCR、巣 式PCR等)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4、阐述转基因粮油产品检测相关标准的研究进展; 5、介绍国家粮食局转基因检测实验室的情况和技术服务范围 2)“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检验对策” 报告老师:饶红 老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涉及:PCR,酶联免疫-------------------------------------------------------------------------------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参加及审核人数限制:限制报名人数为200人,审核人数200人。3、报名截止时间:2013年12月23日4、报名参会:http://simg.instrument.com.cn/meeting/images/20100414/baoming.jpg5、参与互动: *参会期间您还可以将有疑问的数据通过上传的形式给老师予以展示,并寻求解答*6、环境配置:只要您有电脑、外加一个耳麦就能参加。建议使用IE浏览器进入会场。7、提问时间:现在就可以在此帖提问啦,截至2013年12月22日8、会议进入:2013年12月23日13:30点就可以进入会议室9、特别说明:报名并通过审核将会收到1 封电子邮件通知函(您已注册培训课程),请注意查收,并按提示进入会议室!为了使您的报名申请顺利通过,请填写完整而正确的信息哦~http://simg.instrument.com.cn/webinar/20110223/images/zb_11.gif注意:由于参会名额有限,如您通过审核,请您珍惜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按时参加会议。如您临时有事无法参会,请您进入报名页面请假。无故不参会将会影响您下一次的参会报名。快来参加吧:我要报名》》》

  • 再谈”转基因“……………………

    报道:125万吨先正达MIR转基因玉米被退运含MIR162转基因成分的玉米及制品仍被退运。6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陆春明公布,不足一年时间内,中国共在125.2万吨进口美国玉米及其制品中检出MIR162转基因成分,并作退运处理。 官方公布,2013年10月,在深圳口岸开始检测到该转基因成分。直至今日,由于MIR162转基因仍未被农业部批准,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仍然被要求“一旦在进境农产品中检出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一律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同样的原因,去年最后两月,国家质检总局先后三次退运美国输华玉米。总量超过72万吨。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326.5万吨。退运量占进口总量比重达22.1%。 当然,这三次的退运占总退运量的比重为57.5%。这使得玉米的进口量也受到影响。2013年中国玉米总进口量同比下降37%。其中,退运量从6万吨增加到54.6万吨,被退的重量逐次增加,涉及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也逐次增多。 对于转基因的态度,中国官方立场历来要求“审慎”。MIR162转基因成分含抗虫基因。由瑞士先正达公司开发。该技术被美国、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批准种植,日本、韩国、欧盟等地已批准进口。 基于审慎,从2010年3月,先正达提交材料申请转基因玉米MIR162入境开始算起,至今已经超过四年。2013年12月,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回应,针对先正达提交的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正在评审。 原因在于,先正达多次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实验数据不是很完整,并存在一些问题”,农业部要求其“补充材料和实验数据”。而2013年11月份的申请,目前正在评审过程中。 不过,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农业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270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也就意味着,先正达将在七八月份得到批准与否的通知。对转基因食品,你怎么看?

  • 北京、上海发文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 8位行业专家详解研发与生产

    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近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Gene Therapy,CGT)迅速发展,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热门领域。仅在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就有6款,创下历史新高。今年2月,全球首款TIL疗法成功获批上市。该疗法用于治疗PD-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第一枪。近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b]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b]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9月,上海市科委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包含4个方面12条重大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b]旨在增强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和产业发展能级。[/b][color=#656565]为帮助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用户了解相关研究技术与方法,仪器信息网在第五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网络大会上特别设置了“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会场,[b]会议时间为3月28日13:30-17:00[/b],邀请到8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color][align=center][color=#656565][/color][/align][align=center][img=生物制药.png,350,3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9f2d5bd9-6c9e-4bc5-ae23-0571b0955b21.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b]专题日程:[/b][/color][/align][align=center][img=4.jpg,500,2078]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6513c8a-8ddc-49e9-a566-0131e13dc98f.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b]嘉宾简介[/b][/color][/align][color=#4f5862]1、郑彪,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获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硕士及伦敦大学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免疫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任教。随后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为该校病理和免疫系终身教授。在葛兰索史克 (GlaxoSmithKline) 研发中心负责免疫学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强生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ls, Johnson & Johnson) 全球副总裁, 负责亚太地区免疫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包括免疫调节机制、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郑彪博士现任邦耀生物首席执行官。 郑彪教授学术著作丰厚,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顶尖杂志上。在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及贝勒医学院工作期间获得多项重大科研基金,包括美国NIH科研基金、白血病与淋巴瘤协会基金、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美国心脏研究协会基金、美国衰老研究联盟基金等。在药物研发方面,从新药筛选、靶点研究、疾病模型、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新药开发全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在打造小分子药,大分子抗体药,细胞治疗管线均有丰富的经验。[/color][color=#4f5862]2、李玉玲,是浙江健新原力制药有限公司(Innoforce)的共同创始人和总裁。 她还担任过冠科美博(Apollomics)公司工艺开发和生产高级副总裁、AstraZeneca(阿斯利康) 旗下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edImmune的研发总负责人、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 (HGS,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的资深总监,并在Hoffmann-La Roche Inc. (罗氏药业) 公司任职多年。 李玉玲博士对生物药开发和GMP生产的管理实践、生产设施的基础设计以及研发管理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并参与了包括两万升单克隆抗体生产线等多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的设计。在过去三十年中,她参与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产品和小分子药等三十多个生物药物不同临床阶段的CMC工作,, 带领3个生物药成功获得BLA批件, 并为9个上市产品作出贡献。李博士曾撰写并发表40余篇同行评议文章与书本章节,并拥有5项发明专利。 李玉玲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Rising Star Award from the Healthcare Businesswomen Association(医疗保健女企业家协会新星奖)。她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2007-2008 届会长、 董事会和顾问董事 会的成员, 及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李博士还是美华生物医药联盟 (All-CABPA) 的联合发起人和创任会长之一。[/color][color=#4f5862]3、刘月光,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中科院神经所副高级研究员,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近十年致力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建立神经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省部的科研课题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Cell Reports、J. Neurosci、Cell Death & Disease、EBio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21年联合创立纽伦捷生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color][color=#4f5862]4、王建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中科院动物所博士后,生物制药高级工程师。早期从事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下游工艺研发与重组蛋白质产品的开发;现进行工程化外泌体及MSC来源外泌体原液、制剂生产工艺开发和产品质量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组建和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多个重组蛋白、单抗分离纯化生产工艺,并开展相关质量研究,建立重组蛋白药物质量控制体系;进行HEK293/MSC等来源的外泌体细胞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工艺开发,建立工程外化外泌体、MSC来源外泌体质量研究体系。[/color][color=#4f5862]5、刘光华,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具有13年肿瘤生物学研究经验。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目前担任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一职,参与负责了IM19 及IM83 CAR-T细胞药物的细胞工艺及非临床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成功支持IM19 及IM83 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5项临床试验批件。同时,负责了同种异体CAR-T细胞药物平台、全封闭T细胞药物工艺平台以及快速高效CAR-T细胞制备工艺平台的研发。[/color]6、于化龙,理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贝克曼库尔特高级应用专家,熟悉肿瘤免疫、细胞生物学相关前沿进展,Bloki公众号整理分享最新CNS级论文300余篇。[color=#4f5862]7、杨永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专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在细胞治疗公司及仪器公司担任高级产品应用支持,在细胞培养及分析,蛋白表达、检测等产品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流式细胞术相关应用支持多年,现任赛默飞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高内涵系统、流式细胞仪、EVOS显微镜成像系统以及酶标仪等产品线的应用支持工作,多年生命科学领域从业经验可为众多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应用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color][color=#4f5862]8、张怡頔,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现任艾杰尔-飞诺美生物药市场拓展经理,目前主要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管线研发及分析方法的客户业务支持工作,为分析工作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知识和解决方案。在色谱领域7年,与国内制药企业有广泛联系及交流合作。[/color][color=#4f5862]点击链接立即报名参会:[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b]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b][/url][/color][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基因组片断分析时间缩短到3分钟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核酸(DNA和RNA)快速扩增技术,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速度大大加快,可在3分钟内将基因组片段扩增10亿倍,迅速识别出病原菌。疾病快速诊断有望很快成为现实。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分析师》杂志上。 PCR技术能让研究人员把一段DNA或RNA复制上百万副本,然后用于基因组测序、基因分析、遗传病诊断、亲子鉴定、法庭鉴定、确定疾病感染等。该过程一般需要1小时到几天时间。然而,快速诊断、应急反应或传染病监控往往要求PCR技术缩短到几分钟。 领导这项研究的工程师雷金纳德·比尔和同事克服酶动力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限制,用多孔材料和绝热薄膜制造出一种设备,实现了极速热循环,能每秒钟加热或制冷45℃,一次热循环不超过2.5秒。比尔特别指出:“这种设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制冷的速度和加热一样快。” 开发出这种设备后,比尔和同事从10种商用酶中选出了2种,这2种酶的链式反应速度非常快,将一些参数略作调整,就能使反应更快。 他们用一种肠杆菌属的细菌测试了新的PCR设备迅速扩增DNA片段的能力,然后用一段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DNA片段演示了设备处理威胁公共健康病毒方面的效果。该设备完成对目标DNA30个周期(10亿倍)的PCR扩增,用时仅为2分18秒。 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实时探测设备。按照他们的设想,将来一台PCR仪器就能完成整个测试,从样本到结果只需10分钟。市场对这种设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除传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研究领域,一台简单实用的实时PCR设备在养殖、农业以及食品加工行业都非常有用,可用来保障食品安全。(记者 常丽君) 总编辑圈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也会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治疗方案也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然而,病来如山倒,为了尽快找到病因,疾病的快速诊断就显得异常重要。而文中提到的技术,可在三分钟内识别病原菌,无疑为很多急症患者的生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科技日报》(2012-8-30 一版)

  • 走出基因论的误区

    走出基因论的误区本文刊于《生物科学进展》1997;(6):16-21。周慕瀛山东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271608摘要基因只是蛋白质分子的规格信息,它远不是物质本身.性状却必然意味着性状物质以及它的四维分布。从规格到实际物质的分布欠缺着有时、空坐标的物质制造活动.可见,基因根本决定不了性状的全过程。基因论的失误起始于孟德尔,延续到摩尔根并直至如今.生命的最大特色是主动性.牢记这一事实既易于走出基因论的误区,也易于找到生物最原发的物质——活素(liven).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化学向人们提供的资料其实已足可揭开生命(遗传)之迷。作者认为:1只有能促建RNA聚合键的Ribozyme以及RNA的其它—些性能可以逾越聚合系列过程中的寡聚障碍形成一个多聚“RNA世界”;2、信息只起源于功能体上,作为储存体的DNA的信息只可能由RNA贮入;3、只有RNA能组建出生物界特有的信息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的复制系统。1. DNA的误区基因论的根本命题是: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在DNA生物里,更可具体为: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当涉及众多性状时就会产生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谁先谁后,谁东谁西,还是大家同时产生而随机乱挤?基因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生物在时空出现的全部性状总和其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生物的一生.就人而言,人一生中每一时相都是个立体,故各性状在立体内就有一个空间坐标的问题,即空间三维分布问题;同时还有个时相问题,所以性状至少有个四维分布问题.但DNA能发出何种活动去决定四维分布呢?颜料齐全后可用来画蝴蝶,但也可以画果蝇。颜料能决定是蝴蝶还是果蝇吗?果蝇何以与蝴蝶有别,与蚊子有别?摩尔根的遗传学说无法说明这些,也无法说明整个个体结构的遗传机制,如身体的背腹、前后的决定,器官位置的安排等等.控制颜料四维分布的是主动的人(画家).那么性状物质四维分布的调控者在哪里?所谓的调控基因或顺式作用元件都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基因论所丢弃的是操作运用DNA的主动要素.把一种生物的基因组DNA理解为电子计算机里的磁盘——贮存有一个生物工程的各种材料制造、结构关系、工程管理直至时空程序的信息,那么基因论丢弃的就是会操作运用这一磁盘并实施工程建造的主动要素——人,各种工程技术人员.2. 陷入误区的轨迹——孟德尔的疏误基因论的失误起源于孟德尔,在他提出孟德尔因子(后来被定名为基因)时,他的结论是:决定豌豆性状的就是这种因子——基因.他没有特别提醒自己或别人:基因可能只是参与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之一.这自然会给人印象:遗传因子(就是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唯一内因.20世纪里盂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并逐步应用于豌豆之外的许多物种,却没有人提请学界注意:孟德尔在逻辑上是不应该排除基因之外的遗传因子存在的可能.因为证实一种因素有作用并不等于其作用是包办性和排他性的,古代人目睹过女人分娩当然证实了女人对孩子形成要负责,但是就此以为孩子就是女人包办造成的(这是母系社会发端基础)却在逻辑上犯了错误.因为虽见到了孩子形成的结果(孕妇腹部隆起及分娩),却对此以前的发端经历(排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等)一概不知,有何根据把女人之外(如男人)的因子排除掉呢?看清基因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即:(1)排除非基因因子的干扰,(2)进行杂交的双亲有等位基因差异.孟德尔只选中豌豆作实验正是因为豌豆客观上可满足上述条件.豌豆杂交中正、反交子代没有差异,这证明正反交形成的两种受精卵在非基因因子方面无差异.在正反交无干扰的背景下反映等位基因差别的性状分离就暴露出来了.同理,要看清非基因因子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即(1)基因机率应均等,(2)杂交双亲有相当明显的非基因因子差异.由于非基因因子的固有特性(它们涉及的是细胞生命因果连续性的程序控制,不像基因那样单个缺陷多数不会危及细胞生存,单个非基因因子缺陷每每导致细胞终止生存),能满足上述条件且能杂种存活的例子就较少,但并非没有.例如:(1)马(F)x驴(M)——骡(mule);驴(F)×马(M)——驴骡(hinny)(2)柳叶菜属:Jena(F)×Munchen(M)杂种植株很高;Munchen(F):×Jena(M)-杂种植株很矮(3)蟾蜍:Bufo comnunis(F)×Bufo vividis(M)——杂种发育良好Bufo vividis(F)×Bufo comnunis(M)——杂种发育不良(4)果蝇:D.W.Willistoni(F)xD.W.Quechna(M)——可育杂种D.W.Quechna(F)×D.W.Willistoni(M)——杂种雄性不育(5)植物中,特别在禾本科里正反交杂种之一出现雄性不育的例子更为多见所有这些例子都不能用豌豆实验的结论来予以解释,其中有些事实(如马驴互交差异)即使在孟德尔时代也是众所周知的,可见无视非基因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事实上都是疏误。3.RNA永远是生命的主角,而蛋白质及DNA则是主角创造的二类工具至今为止,在基因论框架里最激进的观点只是:RNA曾经是最初的遗传物质,但后来则是DNA的信使;或者说生命起源时RNA曾经起过中心作用,曾经有过“RNA世界”,但后来总是不敌DNA,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怀疑过当今DNA的主角地位.

  • 【讨论】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说到转基因食品,不得不提转基因食用植物。目前我国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食用植物: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目前只有花生油不是转基因的。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基本全部是转基因的。猪、牛、鸡饲料是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油是用6号轻汽油浸出的。转基因大米也在悄悄流入市场。你还知道哪些食用植物是转基因的?

  • 转基因水稻受困负面舆论 中国年损失200亿

    近日,云南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所特聘教授顾秀林表示,已经占到中国大豆使用量80%以上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其进口检测审批程序存在缺陷。顾秀林的上述表述再次将“转基因危害”摆在公众面前。“媒体都说转基因食品吃了不好,我们家买油基本上都选非转基因的。”《投资者报》记者日前在家乐福北京某超市随机询问几位食用油的购买者时,一位略显富态的中年妇女表示,“最好别吃大豆油,花生油比较好。”而货架一旁忙碌的促销员则使劲吆喝自己的产品非转基因,营养价值高,记者以顾客身份上前询问,发现该促销人员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非转基因油更安全、健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黎志康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知识知之太少,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解。“就拿大豆油来说,我们食用的主要是油脂,而转基因性状表现为蛋白质,所以原料是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于大豆油来说没有任何区别。”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受困于负面舆论的影响,迟迟不能够商业化。业内人士估算,如果我国不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推广,就相当于每年放弃了200亿元的收入。被妖魔化的转基因食品据了解,反转基因调门最高的是乌有之乡等网站,他们呼吁拒绝“帝国主义转基因食品及种子的入侵”,并将转基因食品的输入视为“一场无硝烟、不流血的生物战争”。这种反对的声浪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已经脱离了科技与产业的范畴。记者发现,顾秀林对于孟山都公司的质疑同样由来已久。一位熟悉她的媒体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耐人寻味的是,作为顾准之女的她却经常活跃在乌有之乡。面对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言论,黎志康教授向记者详细地做了澄清。黎志康认为,首先,对于转基因技术只有真正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少数人懂得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都知之甚少,比如说转基因水稻中导入的BT蛋白,它是仅对于鳞翅目害虫有毒的,进入人的消化器官后,会像普通蛋白一样,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等通过小肠吸收了,而且BT农药作为可以使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生物农药已经被使用多年。其次,各国对转基因的态度不一也被作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证据,尤其是因为欧洲对转基因食品监管得非常严格。黎志康表示,欧洲国家的粮食原本比较富余,转基因作物就显得可有可无,而这种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实际上成为欧洲建立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此外,就是一些环保组织和食品企业的不恰当宣传,比如一些食用油企业打非转基因概念,让老百姓以为更安全,健康,实际上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原料榨出的油根本无区别。绿色和平是知名环保公益组织,其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长期关注转基因议题。他在5月30日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并不反对转基因农作物领域的研究,我们坚决反对的是大规模商用化生产,因为目前转基因食品不能完全排除对人体有害的风险。”对于社会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极端抵制态度和一些夸大其词的谣言,方立锋也并不认可,不过他认为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态度。“我们在欧洲以及中国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群不能接受转基因食品。”为此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份《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每年发布一次,列出乳制品、果汁饮料、休闲食品等多个领域承诺不使用转基因食品原料的企业名单。黎志康在记者提到绿色和平组织时直摇头,强烈表示不愿意看他们的东西。“科技是中性的,我们通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滥用这种技术确实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它。”黎志康表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教授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也强调,“转基因技术如同其他科学,没有绝对安全之说,但是在能检测到和可预测的范围内是安全的。”中国转基因技术已经落后尽管伴随着持续不断的争议,但是,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国际农业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从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经过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推广,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6亿公顷,比2010年增加了8%,大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0%。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由最初的6个增加到29个。其中,美国是绝对的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3%,中国仅排名第六,且主要集中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上。“现在再不重视,将来要吃大亏。”黎志康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他目前并不直接从事转基因领域的研究,但了解转基因技术。他告诉记者,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曾经在转基因作物研究领域吃过大亏。“1994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国,由于没有及时跟进转基因大豆技术,现在严重依赖进口,每年进口大豆5400万吨,80%是转基因大豆,失去了自主定价权。”据了解,目前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国家都采用了转基因大豆,其中美国和阿根廷,97%的面积已经都种了转基因大豆,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投资者报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对于转基因技术态度相当积极。据了解,巴西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连续4年呈现两位数的同比增幅,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2011年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30万公顷,相比2010年增加了20%,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并成为为数不多的自主研发转基因产品进入商业化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让中国政府感到不小的压力。2006年中国政府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种子行业里最大的央企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靠上中化集团这棵大树,曾让外界对于中种集团在最炙手可热的转基因育种领域寄予厚望。“我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做育种的不到100家,绝大多数只能称之为销售公司。”黎志康告诉本报记者,“中种集团可能是国内转基因水稻育种研发能力最强的大型央企。”据了解,中种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于2009年12月获得农业部首次发放的关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当时各方一致认为,转基因水稻商品化种植应该是两三年间的事。然而转基因水稻至今未被许可商业化生产。近日,中种集团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声称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不久之前,中种集团立项投资50多亿元建设国家级种子生命科技中心,采用基因等高技术手段,依靠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育种进程。记者日前联系中种集团战略规划部,询问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进展,工作人员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不过该公职人员表示,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完全得看国家的政策许可,目前他们只是在做研发工作。

  • 转基因后院起火,孟山都表现异常。——再谈“转基因”

    前阵子,法国最高法院宣判法国农业部关于严管或禁止转基因玉米种植的规定是“违反欧盟相关规定”的。就此消息,转基因化工公司十分欢喜,挺转派则更是跃试欢腾。可是,法国农业部官员表示,将收集更多证据支持关于严管或禁止转基因玉米种植的规定;而欧盟则已通过法案,是否种植由各成员国自己决定,即所谓“违反欧盟规定”之规定,已成为过时规定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当时而至今,转基因的“后院”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起火”事件,进一步宣告转基因神话彻底破产。据路透社08月31日报道,美国联邦机构地质部门(USGS)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美国集中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业区域(大约四个州范围)之河流水系和空气中,都发现足够大量的草甘磷转基因农药成分的严重污染。--- 那说明,短期内可能不显示,而长期种植则发生转基因农药成分释放累计而造成生态系统和国土农田的严重危害。美国地质部门(USGS)长期跟踪调查报告是08月29日公布的。报告说:转基因作物种植不但没有减少农药用量,反而大幅增加;譬如,2007年,美国农田的草甘磷除草农药用量为88,000吨,而1992年则为11,000吨;即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该农药用量增加八倍左右。草甘磷农药是孟山都“拳头”产品之一即转基因大豆的主要转基因成分。美国地质部门(USGS)的报告说,目前,只做了关于转基因作物造成国土农田土质危害、河流水系和空气危害的调查报告,其危害对人类健康可能或已经造成什么危害及危害程度,需要继续调查。就此,美国联邦环保部门公告说,他们已经注意到关于转基因作物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危害问题,并做了2012-2015年相关问题的全国调查的规划,即将付诸实施。该规划落实,将可能决定草甘磷农药及其转基因作物能否继续商业化种植上市或是否将受到严格限制。美国联邦环保部门于今年11月底发布的公告说,转基因作物的抗虫除草功能已经严重退化甚至已经消失,已经造成“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的严重危害,如今又出现生态系统严重危害,同时使农业区蒙受足够严重的损失。(注:转基因成分的功能退化或消失,也正是使农药用量不减反增的主要缘故之一)。公告还特别指明,孟山都公司提供的相关分析和监测系统是很不足或很不完善的。

  • 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关键技术

    仪器仪表行业,是自动化领域的关键行业。在过去数年中,随着中国自动化应用环境的不断发展,仪器仪表行业的面貌日新月异,很多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这一行业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这对行业未来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兴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作为传感网(物联网)的基础元件,在今后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新型传感器技术包括固态硅传感器技术、光纤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图像传感器技术、全固态惯性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等。“十二五”将以智能传感器作为重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在这一领域,重点发展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智能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微型化和低功耗技术,以及传感器阵列及多功能、多传感参数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