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产业

仪器信息网基因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基因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产业话题讨论。

基因产业相关的论坛

  • 【原创】水稻转基因产业化,你还敢吃吗?

    上一次还在说现在的食用油大都是转基因的原料做出的,都不敢了,今天又看到新闻说转基因水稻也产业化了,还有专家提出“转基因水稻最迟5年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5年后,我们最爱的大米就是转基因的了,你还敢吃吗?转基因水稻,您认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相关链接: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背后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3/139930.html 论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1287&do=blog&id=419960

  • 讨论基因治疗

    本文转自:《医药经济报》 基因药欧洲获准上市 基因产业冷冻十年再热   随着基因治疗药物即将在欧洲获准上市,将会有更多大药企开始关注基因治疗领域的进展和项目合作  西方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有望不久之后在欧洲获准上市。日前欧洲监管机构建议批准由荷兰uniQure公司研制和申报的基因治疗药物Glyber。该药以AAV为载体,向患者体内注入LPL基因,适应症是严格限制脂肪饮食却仍然发生严重或反复胰腺炎发作的脂蛋白脂酶缺乏症(LPLD)。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通常会支持来自药品监管部门的推荐。此前EMA已3次拒绝Glybera的新药上市申请,导致uniQure公司的前身阿姆斯特丹分子治疗公司破产。值得庆幸的是,投资者很有眼光,公司很快完成重组,设立了新的uniQure公司。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坚持到最后,uniQure公司终于等到了好消息。

  • 【讨论】基因药物产业-中国能否崛起?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66.htm]基因治疗[/url]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患镰刀形贫血症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1,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2,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4542.htm]生物制药[/url]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 硅谷聚集基因测序技术新产业

    美国加州的山景城是“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一个与硅芯片相关的潜力大产业正在这里兴起,那就是基因组测序技术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多家大公司的激烈竞争开始的。不过,一家名为“整合基因”(Complete Genomics,CG)的公司不像别的公司一样研发和销售测序仪器,而是为科学家提供外包的测序服务,更绝的是,在这家公司里做测序的,并不是研究人员,而是一排排的机器人。近日,《新科学家》杂志探秘了这家充满科幻意味的公司。前台都是“机器人”走进CG公司,连前台都由计算机终端出任。它会主动向来客问好,询问姓名、身份和来访意图。旁边连接的一台打印机则自动打出访客挂牌。与此同时,一份电子邮件已经发送到内部接应人员的电脑上。这家公司的生产线更像科幻电影里的实验室,昏暗蓝色的房间里到处都是高级仪器,室内温度保持在28℃和相对较高的湿度,几名穿着实验服,带着发罩的工作人员在监视着电脑屏幕,查看着机器人的运作状态。这儿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厂。只是在这里工作的不是人类,而是机器人。在一个大约只有半个网球场大的房间里,“坐着”16台机器人,不间断地进行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工作。去年,它们完成800个人的DNA测序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是后半年做出来的。到了今年,它们已经可以每个月生产出400个人的基因了。CG公司只是目前迅速形成产业的诸多基因组测序公司中的一家,但是它十分独特。公司市场总监图柯特(Jennifer Turcotte)对《新科学家》杂志解释说,通常而言,DNA测序是在一个密封的机器里进行的,但在这家公司的实验室里,机器人却是在一个开放暴露的环境下做基因组测序,这是为了便于维修。实验室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是为了符合测序中出现的生化反应,微弱的蓝光是为了避免荧光探测剂在探测基因代码符号时受到其他频率光波的破坏。这儿所进行的基因组测序,已是目前最新的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称为“DNA纳米球测序技术”。这种新方法是将DNA链放置在一小块硅芯片上进行调节,自我组装成所谓的“纳米球”。这样的测序所需要的试剂更少,得到的数据则更多。技术人员都穿着无尘室服装,因为任何一点灰尘都会干扰测序,除非哪儿出问题了,一般而言这些技术人员不会干预机器人的工作。机器人则会自动添加试剂,操作样本,每个DNA纳米球上携带着70个核苷酸,其排列顺序会通过光信号被拍摄记录下来。费用正在逐步降低这些机器人正在做的工作,是一个浩大庞杂的工程蓝图中的第一步,所有的人类基因组中有着30亿对碱基对,而CG计划将其全部组装出来。这需要非常大的计算量,公司为此也建了一个自动数据中心。不过,这个数据中心设在距离公司大约有20分钟车程的地方那儿的电费更便宜。目前CG公司只针对研究者和制药公司开放,个人还没法购买他们的服务。在这里,每对基因组测序要价9500美元,如果购买1000对以上,则每对价格降为5000美元。这个价格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突飞猛进而急剧下降的,要知道,十年前,第一对人类基因组序列完成时,其价格是以十几亿美元计量的。而科学家现在已经预计几年后,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可能会降到一般人都可能支付得起的程度。基因组测序的流水线完全是由机器人来做的,而职员做什么呢?公司共有185名职员,部分是科研人员,忙于改善公司的测序技术,另一部分则是做市场和联络,与各类客户打交道。基因组测序工程是一项既有非常光明的前途但又异常庞大的科学工程,而自动化则可能成为处理这项工作的最佳工具。基因学家们认为,通过一些基因扫描,是可以找到导致人类易感疾病的一些基因变异,人类基因谱上,有一些常见明显变异,但是就整个遗传问题来看,还有大量的混乱的遗传变异隐藏在DNA双螺旋体中,这些也导致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遗传疾病。如何去捕猎这些神秘莫测的错误基因代码呢?只剩下一个方法,那就是将整个人类基因谱测序,来捕捉一些可能和疾病有关的基因变异。这个方法虽然听上去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不靠谱,但目前一些迹象表明,今后或许基因组序列会成为医疗记录的一部分,或者科学家可以通过家庭的基因组测序来纠正基因错误。比如,去年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胡德(Leroy Hood)及其小组与CG公司进行了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他们对一家四口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是个特殊的家庭,两个孩子都患有两种隐性遗传病米勒综合征和纤毛运动障碍,而父母则完全正常,在分别测出这家人的基因序列后,研究者将父母和子女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验证了米勒综合征这种非常罕见遗传病的致病突变。提供测序外包的服务目前,站在基因组测序产业化起跑线上的企业包括了同样位于加州的生物科学公司Pacific Bio。这个公司创立了首次可以对单个DNA进行测序的仪器。和CG公司一样,目前,这家公司也只向研究者提供服务。有一些大型的、从事基因组测序产业的公司已经将基因组测序做到医院和个人普及的地步了,如研发制造大型测序分析仪器的Illumina公司。这个公司在2008年美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公司评选中,风头甚至盖过了Google。它们提供的产品甚至可以直接给病人使用。而另一位基因创业企业家罗斯伯格(Jonathan Rothberg)甚至发明了可以放在桌子上的基因解码器,可以在2小时之内以很高的精度解读出1000万个基因代码符号。大部分的基因组测序企业都站在一个竞争线上,尽力提高DNA测序的速度,降低费用。而CG公司其实并非和它们是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他们计划组装出所有的人类基因序列,研发也是为此目的而进行。此外,他们并不如其他公司一样开发更高级更小巧的基因组测序仪,而是为科学家提供基因组测序的外包服务,也就是说,研究人员无需购买、安装、培训、运行和维修仪器,而只要将样品交给这家公司,等待结果到来就可以。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但这家公司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样的服务最能让科学家将时间从捣腾仪器设备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放在生物学和假说验证上。从这几年CG公司取得的成绩来看,这种做法确实是有效的。2009年,CG公司宣布其测出了第一个人类基因序列,并移交给美国生物科技信息中心数据库。同一年,他们在《科学》上刊文,发布了三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分析的结果,当时文章还宣布,测序的成本已经可以降到1726美元。这在生物界引起了轰动。到了那一年结束,他们已经做出了50个人的基因序列。此外,他们的名字也随着来自各地的科学家一起多次登上了权威学术杂志。除了去年帮助科学家解开了米勒综合征突变难题给科学界留下难忘的印象之外,美国的罗氏公司还曾经借助CG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例肺癌患者的全基因组比较。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而美国癌症学会也开始和CG公司联手,希望通过其服务比较正常人和癌细胞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解开癌症之谜的第一个贡献就属于这些蓝光照耀下的机器人。

  • 中科院自主研发基因测序技术将实现产业化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王怡 2013年10月31日 原标题:我自主研发基因测序技术将实现产业化 科技日报讯(记者王怡)2013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10月29日在青岛举行。在开幕现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合作开发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项目签订投资意向协议,这标志着由中科院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测序仪项目即将进入市场转化和产业转化阶段。 基因测序技术,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长期占据着国际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制高点,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和成本急剧降低,该项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科研和实践领域所应用,形成庞大市场。目前我国市场上所有高通量测序设备和试剂均来源于进口,据估计仅2013年我国在仪器和试剂上的投入就超过20亿元。 “我们的基因组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源于我们最早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工程,但是我们使用的设备一直都依靠国外的进口设备,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我们有义务自主研制开发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卫平说。 在中科院资助下,历时两年半时间完成第二代测序仪研发项目,于2011年实现原理样机和性能验收,部分性能指标超越同类进口产品。其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自主投入完成该项目的工程化和产品化开发,并形成其自主知识产权群,目前已有9个专利获得授权。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仪的产业化发展是我们的第一步,后面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进展,比如在试剂、数据库和后台都能实现国产化。”杨卫平说。

  • 【讨论】转基因大豆会进军中国的食品产业吗?

    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国内最后非转基因大豆色拉油生产企业被攻破,因为进口转基因进口大豆的价格一路跌至今年年初的每吨2900元,而国产大豆太贵开工就赔钱,企业只好停产。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去年国家先后在东北主产区对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国储价每公斤3.7元。但国储收购数量有限、网点少、尤其是对质量要求高,因此豆农即使通宵达旦地排队,多数大豆也往往因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卖出,只能压价出售。大豆价格也跌至每公斤3.3元左右。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多被外资垄断,凡是含有转基因的食品,似乎都和国外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福临门、金龙鱼等转基因大豆油原料均产自阿根廷和美国。[size=4][color=#DC143C]因为转基因大豆价格便宜,量又大,接下来它会进入食品生产行业吗?比如豆奶粉以及日常豆制品中,因为作为商家来说利润是第一位的。成本低利润差价才能有保证的。[/color][/size]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出 医药研发外包迎机遇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日前表示,我国将大力扶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在即将出台的《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着眼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从支持生物产业合同研发、技术转移、金融投资等角度鼓励行业大规模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同时,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生物服务业率先受益  任志武预计,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总规模可能达到7万亿至10万亿元,而形成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的服务方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步骤。  参与制定《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青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将“过程”和“服务”实现产业化,打造基因产业、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使技术研发的每个阶段也能直接变为产业。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杜冠华表示,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生物服务业的发展,而在生物医药领域,系统全面的服务将促进企业产生新的成果,形成新的企业增长点。  根据《规划》,我国将从五个方面支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合同研发标准与生产、委托制造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拥有优势专业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服务;积极提高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基因测序、分子测试、生物信息等专业服务企业;鼓励生物产业服务外包,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产业成果等。  任志武表示,还将把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来,从而使“十三五”期间的生物产业大规模投资获得坚实支撑。据介绍,生物服务业需要有设施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支撑,而国内医药产业缺少这个基础,所以有些落后。  培育外包产业龙头  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国内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介绍,中国CRO行业新兴且脆弱,起步较印度等国家晚,但科技含量、服务能力等已走在了前面,未来5-10年CRO非常需要国家大力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由CRO公司承担,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2010年全球CRO的市场规模达到约360亿美元,国内CRO业务量超过170亿元人民币,北京、上海两地份额最大,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CRO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有超过500家CRO企业,但是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由于国内医药研发能力较弱,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对新药研发的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加入研发外包领域的上市药企也不断增多。天士力(600535)通过与全球领先CRO公司ICON和PAREXEL签订复方丹参滴丸全球三期临床的合作研究,以推动药品海外认证的顺利开展和实现现代中药的全球化,成为中国药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 刘国锋)

  • 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突破重围

    自人类耕作以来,就在探索有效防除杂草的途径。草甘膦,因能在结构上阻断植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导致杂草和作物死亡,有效控制危害最严重78种杂草中的76种,而占据着农药销售榜的首位。  科学家梦想将抗草甘膦基因导入作物中,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便成为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最具优势的性状之一。  这些特性首先增加了作物的产量。“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采用窄行间距方法,比如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行间距能从76厘米缩小到33厘米或更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介绍说,从1996年以来,美国采用窄行间距方式使大豆增产35%。  此外,种植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在使用除草剂后,对田间作物的残留物无需进行处理,减少了劳动力的数量和力度。据了解,如果每年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1000万亩,平均每亩可减少除草用工3个,每年可减少3000万劳动工作日。同时,因为每亩玉米增产30—50公斤,农民每亩可增收50—100元。  2011年,全球耐除草剂性状的转基因农作物占到总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9%。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美国孟山都等公司在投巨资开展基因研究和开发的同时,申请并获得了上百项与草甘膦抗性相关基因的专利。目前推广的抗草甘膦作物品种中,有69.2%由孟山都研成。  我国每年因杂草引起损失约占粮食总产的10%。但由于抗草甘膦基因长期开发的欠缺,始终没有商业化生产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品种。突出跨国公司的垄断,成为紧迫的使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小组临危受命,与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密切合作,开始了自主创新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之路。  中国科学家采取3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方法:首先利用我国极其丰富的污染环境微生物基因资源优势,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菌株库、功能基因库和分子酶库。另一方面,建立环境基因组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学分析技术、高通量表达筛选技术以及高水平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同时,完善极端污染土壤微生物样品的DNA免培养分离技术及功能基因筛选平台,以及草甘膦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基因表达和功能鉴定的真核筛选系统。  通过努力,结构新颖、功能明确、草甘膦抗性显著的EPSP合成酶基因诞生。这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同时获得了国内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  其中,G2-EPSPS基因作为研究组从免培养技术构建的群落水平DNA库中分离鉴定的第一个抗草甘膦基因,成为草甘膦抗性最强、酶活最高的基因之一。  “经试验,G2-EPSPS基因的结构新颖,在核酸水平上与已见报道的EPSP合成酶编码基因无任何同源性,与孟山都公司专利报道的根癌农杆菌CP4的同源性为24.53%,且不含有专利保护序列和突变位点。在酶学水平上G2-EPSPS基因草甘膦耐受性高于孟山都公司的CP4-EPSPS基因,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型抗草甘膦基因。”林敏强调说。  该小组同时与国内众多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了转G2-EPSPS基因玉米、棉花、油菜、水稻、大豆和小麦等的研发工作。  从2010年开始,经过北京、海南两地连续三代试验,奥瑞金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玉米在田间生产上能稳定耐受使用剂量5倍的草甘膦。模拟农民喷施除草剂的方法后,也发现转基因玉米在能耐8倍的草甘瞵。研究人员在北京、海南两地的两个生长季节,对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受体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除耐草甘膦目标性状以外,其他农艺性状等均与非转基因受体玉米没有差异。  同时,对进入生产性试验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组委托国家认可的两家检测机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分别进行试验。  “2009年迈出了产业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与种业公司签订了基因独家使用和共同推进产业化协议。利用本发明专利所保护的EPSP合成酶基因培育出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进行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于2012年获得农业部批准,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这也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如能在今后两年内获得生物安全评价的安全证书,3—5年内获得品种审定并实现商品化生产,将有利于打破跨国公司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产业上的垄断。”林敏说。

  • 【讨论】进口大豆长驱直入抢占大半江山 专家吁发展转基因大豆对抗

    最近,黑龙江大豆加工产业受进口转基因大豆剧烈冲击,国产豆油、豆粕市场几乎“全军覆没”,转基因产品占据大豆加工产业的大半江山。在一些专家高呼“谁来拯救国产大豆”的同时,另一些专家则提出,发展转基因大豆才是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必由之路。转基因大豆真的能振兴中国大豆产业?如果发展转基因大豆,那么传统的大豆种植户将何去何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调查。困境豆农豆农难享政策实惠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包围”中,国产大豆处于何种境地?5月18日,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给记者罗列了一系列数据,对比了当地一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在2007年和2008年种植大豆的成本和收入情况。从数据中,记者发现,和2007年每亩纯收入349元相比,该农户2008年每亩亏损了11元。土地承包费用提高了,种子贵了,化肥涨了,而大豆单价不涨反跌,再加上单亩产量减少,多重因素影响下,豆农自然难以赚钱。陈彦贵表示,目前国产大豆面临质量、产量双双下滑的困境。究其原因,他分析说:“首先,土地板结严重,分田到户后,大部分农民的土地没有深松、深翻过;其次,大豆种子老化、混杂,年年混种混收,优良种子繁育和推广工作根本无人问津。”提到今年国家的国产大豆收储政策,陈彦贵表示,大多数豆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因为国储收购要求纯粮率必须达到91%以上,对水分、杂质都有明确标准,许多农民种的大豆达不到要求,又没有去杂的电动筛,一旦检验不合格,再拉回来,费工费力还赔钱,谁还往国储库送?所以,很多农民就近卖给经销商,每斤在1.7元左右。经销商把收来的大豆加工处理后再卖给国储库,可拿到每斤1.89元的“高价”。困境市场进口大豆长驱直入5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预警,今年一季度我国大豆累计进口量超过1千万吨,同比增长30.4%,其中黑龙江省同比增幅高达到84.5倍。4月份,我国大豆进口371万吨,同比增长55.2%。目前,转基因大豆豆油占黑龙江市场份额的80%,而豆粕市场90%左右的产品是转基因豆粕。大豆进口数量大增,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储大豆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和进口价格,使大量油厂转向使用成本更低廉的进口大豆。据农业部19日发布的大豆市场监测信息显示,4月,墨西哥湾大豆离岸价40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2735元/吨,比山东地区国产大豆采购价低765元/吨。对此,农业部信息中心大豆油料分析师孟丽表示:“目前我国大豆消费缺口较大,大量进口是必然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唐忠教授指出,如果进口大豆都用种植国产大豆来替代,需要增加1亿多亩的播种面积,我国的土地面积在粮食和大豆之间存在竞争,并没有那么多的土地面积留给大豆。在国产大豆不进反退的困难时刻,进口转基因大豆乘机长驱直入,迅速抢占大豆加工市场的大半江山。困境政策抓紧研究转基因生物技术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央提出今明两年将总共投入628亿元推动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的培育。昨日,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包括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项目,目前国家的态度是密切关注,抓紧研究。”因为大豆不同于棉花,这是关系全国人民食物来源是否安全的问题,所以国家在这方面是非常谨慎的。对于是否可能会进行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推广,该专家说:“不太可能。因为目前没有政策支持,商业化推广是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一致的政策支持的。”虽然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政策尚不明朗,但国家如此大力支持转基因项目的研发,不难看出,对转基因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央层面持肯定和扶持态度。要不要发展转基因大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究竟是该将非转基因大豆这枚传统的 “种子”打磨得更加光鲜亮丽,还是该适时抛出转基因这枚时髦而具争议的“种子”来力挽狂澜?业内人士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非转基因”支持者:国产大豆的蛋白含量更高陈彦贵是国产大豆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虽然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为21%,国产大豆的出油率只有17%,但国产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进口大豆3个百分点,食用大豆还得吃咱自己产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会从黑龙江进口高蛋白大豆。”陈彦贵认为:“这说明只要大豆质量上去了,咱也能出口、也能创汇、也能赚钱。所以我建议政府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扶持和引导农民种植高蛋白大豆。”打“高蛋白”牌,把目前贱卖成白菜的“金子”擦亮了包装出口,卖出“金子”应有的价钱,是黑土地上很多人的希望。“中国有高蛋白大豆的牌子,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放着不发展,为什么要和国外去比‘转基因’?邓亚萍乒乓球打得好,但她能和姚明比篮球吗?”陈彦贵反问。此外,“转基因”的安全性也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陈彦贵说:“目前未出现问题,不代表永远安全,虽然没人能说它到底哪儿不好,但也没人能说它好在哪儿。”陈彦贵建议,增加补贴的大型农机数量,并按土地面积进行分配;加大科研投入,研发优质高蛋白大豆种子;政府支持鼓励引导厂家,生产大豆专用化肥,直接供应给农民;国家收储时按土地面积分配指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区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价值。“转基因”支持者:转基因可大幅度提高产量“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了我们的态度。”18日,中国农科院一位研究转基因大豆的权威专家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这位专家提供的研究资料里,记者看到,以阿根廷为例,从转基因大豆开始推广的1996年到完全普及的2005年,十年间该国大豆单产增长了37.6%,转基因大豆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97亿美元。这位专家认为,发展转基因大豆,不仅是世界大豆生产发展的主流趋势,还是应对进口冲击的有效手段。据测算,到2010年,全国大豆需求量将达到52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6000万吨。按我国现有生产能力估算,2010年的缺口为3500万吨,2020年将超过4000万吨。未来,大豆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由于我国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要满足我国的大豆需求,只能依靠大豆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依靠传统技术,提高单产的进度将非常缓慢,而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优势明显。这位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发展转基因大豆的良好条件。如果转基因大豆在我国推广,每公顷种子成本会比常规品种高百元左右,但可以降低除草成本近千元,还可大大减轻除草剂药害,建立良性循环的耕作栽培体系。总之,通过定点划区生产、规范管理,我国传统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出口市场完全可以得到保护。

  • 基因工程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及产业化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有机体(从微生物直至高等动物)或其组成部分(器官、组织、细胞等)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的一种科学技术体系。 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等5个部分。以重组DNA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创立和发展,为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提供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传统生物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医学等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目前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学、农业及环保等领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仅20余年,但它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方兴未艾。基因工程即重组DNA技术,是指对不同生物的遗传基因,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基因的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世界上第一批重组DNA分子诞生于1972年,次年几种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装入载体后被转入到大肠杆菌中表达,标志着基因工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基因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生物科技的被动状态,使得人们可以克服物种间的遗传障碍,定向培养或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的生命形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蛋白质工程也称“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主要包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了解蛋白质的DNA编码序列、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序列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蛋白质结晶和蛋白质的力学分析、蛋白质的DNA突变改造等过程。蛋白质工程为改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找到了新途径,推动了蛋白质和酶的研究,为工业和医药用蛋白质(包括酶)的实用化开拓了美妙的前景。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工程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采用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对动、植物进行修饰,为人类提供优良品种和保存濒危珍稀物种。细胞工程主要包括体细胞融合、核移植、细胞器摄取和染色体片段重组等。体细胞融合是指两个不同种类的细胞,加上融合剂,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融合成杂交细胞,使来自两个亲本细胞的基因有可能都被表达,从而打破了远缘生物不能杂交的屏障,提供了创造新物种的可能。细胞核移植对动物优良杂交种的无性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克隆技术便是细胞核移植的一个最为典型的应用。细胞器的摄取主要是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摄取。如用白化型原生质体摄取正常的叶绿体,进而发育成正常的绿色植物;用抗药型草履虫的线粒体植入其他草履虫细胞,使后者获得抗药性。染色体片段重组是利用染色体替换来改变生物遗传特性,如利用染色体的易位、缺体等方法,获得新的染色体组合。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新陈代谢催化剂作用的特殊蛋白质,它们可特定地促成某个反应而自身却不参与反应,并具备反应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反应产物污染小、能耗低以及反应易于控制等优点。酶工程即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的产品。酶工程是现代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的交叉技术,它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领域。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的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一种技术系统。当前的医用和农用抗生素绝大部分是发酵的产品,此外发酵工程产品还包括氨基酸、工业用酶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味精、维生素B2等也是发酵工程的产品。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取得符合人们的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质粒和病毒DNA称作载体);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称为受体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DNA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首先,要把所需基因——目的基因从供体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人们把这种限制性内切酶称为“分子剪刀”。这种“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400多种“分子剪刀”,其中许多“分子剪刀”的特定识别切点已被弄清。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DNA分子长链的切割了。由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阿尔伯、史密斯和内森斯共享1978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DNA的分子链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的拼接。1976年,科学在5个实验室里几乎同时发现并提取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从此,DNA连接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只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DNA碎片中加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把“拼接”好的DNA分子运送到受体细胞中去,必须寻找一种分子小、能自由进出细胞,而且在装载了外来的DNA片段后仍能照样复制的运载体。基因的理想运载工具是病毒和噬菌体,病毒不仅在同种生物之间,甚至可以在人和兔培养细菌细胞转移。还有一种理想的载体是质粒。质粒能自由进出细菌细胞,当用“分子剪刀”把它切开,再给它安装上一段外来的DNA片段后,它依然如故地能自我复制。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运载体。有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及运载体,进行基因工程就如可以愿以偿了。把目的基因装在运载体上,运载体将目的基因运到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一般情况下,转化成功率为百万分之一。为此,遗传工程师们创造了低温条件下用氯化钙处理受体细胞和增加重组DNA浓度的办法来提高转化率。采用氯化钙处理后,能增大体细胞的细胞壁透性,从而使杂种DNA分子更容易进入。目的基因的导入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因此,要知道导入是否成功,事先应找到特定的标志。例如我们用一种经过改造的抗四环素质粒PSC100作载体,将一种基因移入自身无抗性的大肠杆菌时,如果基因移入后大肠杆菌不能被四环素杀死,就说明转入获得成功了。  目的基因:所谓目的基因就是我们想要的基因片段,它在生物体内能表达产生所要蛋白产物。生物界的基因有上亿个,多数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取得目的基因的办法是用“分子剪刀”剪切供体DNA分子,把它切成一些比基因略长的片段,然后再从中找出包含所需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到目前为止,人们用这种方法已分离出40种大肠杆菌蛋白质基因、鸡的组蛋白基因等。另一种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是人工合成。随着技术的进步,已有用于自动测定DNA顺序的专门仪器和自动合成DNA仪器。还有一种基因合成方法是模板合成。基因工作指令的传递是按照“DNA-RNA-蛋白质”这一方向进行的,相反的信息传递即由RNA-DNA也存在。基因模板合成法就是先以信使RNA为模板,反向转录出一条DNA单链,再以互补的方式加倍成DNA双链。用这种方法人们已先后合成了家兔、鸭和人的珠蛋白基因、羽毛角蛋白基因等。载体:目的基因片段很难直接转入生物体细胞,而且由于它自身常无DNA复制所需信息,在细胞分裂时不能复制给子细胞,就会丢失,所以人们要把它连在一些能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复制的DNA片段上,这些DNA片段就叫载体。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和病毒。当然载体还有其它作用,如促进目的基因转化、表达等。人们对天然质粒及病毒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如加上耐药性基因片段等,提高基因的转化、筛选、表达效率。限制性内切酶: 在细菌内存在的一类能识别并水解外源DNA限制性内切酶,它具有极好的专一性,能识别DNA上的特定位点,将DNA的两条链都切断,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具有碱基互补单链的末端称为粘性末端。限制性内切酶的生物学功能在于降解外面侵入的DNA而不降解自身细胞的中的DNA,因自身DNA的酶切位点经修饰酶的甲基化修饰而受到保护。限制性内切酶较为稳定,常用的约100多种,并已大多转化为商品。限制性内切酶在分析染色体结构、制作DNA的限制酶图谱、测定较长DNA序列以及基因的分离、基因的体外重组等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酶。

  • 北京、上海发文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 8位行业专家详解研发与生产

    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近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Gene Therapy,CGT)迅速发展,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热门领域。仅在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就有6款,创下历史新高。今年2月,全球首款TIL疗法成功获批上市。该疗法用于治疗PD-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第一枪。近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b]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b]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9月,上海市科委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包含4个方面12条重大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b]旨在增强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和产业发展能级。[/b][color=#656565]为帮助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用户了解相关研究技术与方法,仪器信息网在第五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网络大会上特别设置了“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会场,[b]会议时间为3月28日13:30-17:00[/b],邀请到8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color][align=center][color=#656565][/color][/align][align=center][img=生物制药.png,350,3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9f2d5bd9-6c9e-4bc5-ae23-0571b0955b21.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b]专题日程:[/b][/color][/align][align=center][img=4.jpg,500,2078]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6513c8a-8ddc-49e9-a566-0131e13dc98f.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b]嘉宾简介[/b][/color][/align][color=#4f5862]1、郑彪,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获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硕士及伦敦大学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免疫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任教。随后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为该校病理和免疫系终身教授。在葛兰索史克 (GlaxoSmithKline) 研发中心负责免疫学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强生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ls, Johnson & Johnson) 全球副总裁, 负责亚太地区免疫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包括免疫调节机制、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郑彪博士现任邦耀生物首席执行官。 郑彪教授学术著作丰厚,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顶尖杂志上。在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及贝勒医学院工作期间获得多项重大科研基金,包括美国NIH科研基金、白血病与淋巴瘤协会基金、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美国心脏研究协会基金、美国衰老研究联盟基金等。在药物研发方面,从新药筛选、靶点研究、疾病模型、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新药开发全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在打造小分子药,大分子抗体药,细胞治疗管线均有丰富的经验。[/color][color=#4f5862]2、李玉玲,是浙江健新原力制药有限公司(Innoforce)的共同创始人和总裁。 她还担任过冠科美博(Apollomics)公司工艺开发和生产高级副总裁、AstraZeneca(阿斯利康) 旗下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edImmune的研发总负责人、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 (HGS,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的资深总监,并在Hoffmann-La Roche Inc. (罗氏药业) 公司任职多年。 李玉玲博士对生物药开发和GMP生产的管理实践、生产设施的基础设计以及研发管理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并参与了包括两万升单克隆抗体生产线等多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的设计。在过去三十年中,她参与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产品和小分子药等三十多个生物药物不同临床阶段的CMC工作,, 带领3个生物药成功获得BLA批件, 并为9个上市产品作出贡献。李博士曾撰写并发表40余篇同行评议文章与书本章节,并拥有5项发明专利。 李玉玲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Rising Star Award from the Healthcare Businesswomen Association(医疗保健女企业家协会新星奖)。她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2007-2008 届会长、 董事会和顾问董事 会的成员, 及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李博士还是美华生物医药联盟 (All-CABPA) 的联合发起人和创任会长之一。[/color][color=#4f5862]3、刘月光,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中科院神经所副高级研究员,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近十年致力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建立神经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省部的科研课题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Cell Reports、J. Neurosci、Cell Death & Disease、EBio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21年联合创立纽伦捷生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color][color=#4f5862]4、王建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中科院动物所博士后,生物制药高级工程师。早期从事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下游工艺研发与重组蛋白质产品的开发;现进行工程化外泌体及MSC来源外泌体原液、制剂生产工艺开发和产品质量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组建和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多个重组蛋白、单抗分离纯化生产工艺,并开展相关质量研究,建立重组蛋白药物质量控制体系;进行HEK293/MSC等来源的外泌体细胞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工艺开发,建立工程外化外泌体、MSC来源外泌体质量研究体系。[/color][color=#4f5862]5、刘光华,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具有13年肿瘤生物学研究经验。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目前担任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一职,参与负责了IM19 及IM83 CAR-T细胞药物的细胞工艺及非临床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成功支持IM19 及IM83 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5项临床试验批件。同时,负责了同种异体CAR-T细胞药物平台、全封闭T细胞药物工艺平台以及快速高效CAR-T细胞制备工艺平台的研发。[/color]6、于化龙,理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贝克曼库尔特高级应用专家,熟悉肿瘤免疫、细胞生物学相关前沿进展,Bloki公众号整理分享最新CNS级论文300余篇。[color=#4f5862]7、杨永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专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在细胞治疗公司及仪器公司担任高级产品应用支持,在细胞培养及分析,蛋白表达、检测等产品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流式细胞术相关应用支持多年,现任赛默飞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高内涵系统、流式细胞仪、EVOS显微镜成像系统以及酶标仪等产品线的应用支持工作,多年生命科学领域从业经验可为众多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应用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color][color=#4f5862]8、张怡頔,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现任艾杰尔-飞诺美生物药市场拓展经理,目前主要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管线研发及分析方法的客户业务支持工作,为分析工作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知识和解决方案。在色谱领域7年,与国内制药企业有广泛联系及交流合作。[/color][color=#4f5862]点击链接立即报名参会:[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b]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b][/url][/color][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转基因食物”能否逆袭成功?

    61名院士上书高层,要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指出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不能再迟缓,否则要误国;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顾秀林则语出惊人,称转基因是灭绝人类的邪恶技术;农业部说,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美国食品药监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已经吃了多年的转基因食品;而一项大型调查中90%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著名农学家袁隆平近日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正在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相关研究,并称转基因将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你认为,这是在逆袭吗?能否逆袭成功呢?

  • 【转帖】转基因育种事关我国粮食安全

    人民网(记者 蒋建科 丁洁)诺贝尔奖获得者、“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博士曾说过,如果中国能实现转基因水稻或其他作物产业化,将会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中国尤其如此,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今年7月9日,国务院决定转基因生物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科学》杂志专访时说,我国将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就粮食安全与转基因工程的安全性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大昉研究员。

  • 中药需要转基因么?

    先看新闻——来自中国药材GAP网“转基因”之争在美国 作者:曹明华     我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学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研究的研究生,一个至今在美国已生活了20年的中国人,在中国人传统的主粮——稻米,有可能被“转基因”的时候,不得不谈一点我所目睹和了解的,这些年发生在美国的有关转基因食物产业的争论。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为什么著名生物学家Barry Commoner会说,目前的转基因食物产业所基于的“科学”,是已经过时了的生物学理论?  这位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科学家的意见是:转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产业,最初发展起来时所基于的、对于“基因”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在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一再被证明是“错了的”。  因此,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学原理的指导,目前的转基因食物行业,便成为一门充满风险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实验科学”。  Commoner博士还说:“公众所惧怕的,并不是这门实验科学本身,而是根本性的荒谬——在我们还没能真正弄懂它的原理之前,就让它溜出实验室、进入现实世界中。”  他说得没错,事实上,它不正在溜上我们的餐桌吗?  美国的转基因生物公司在面对政府时,所用的游说词是:“任何事物都有风险,而发展转基因食物的利益要大于风险。”  ——可问题的关键是:谁获利益?谁得风险?  而后来的事实是,美国这些年已将转基因食物尽可能向落后国家“转”移,而美国国内的转基因食物正愈来愈减少——除了动物饲料、生物燃料和工业原料,已趋于将“转基因”只用作极微量的食品添加剂了,就是这样,它还被人避之不及。  但眼下美国政府大概还不想让转基因公司倒闭吧,它巨额的股票还在上市,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还可以为政府带来税收。所以对美国政府来说,这个“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目前还是很微妙的。  但在中国,假如在自己本土将几千年传统的主粮“转基因”了,其“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又会怎样?转基因专家鼓动中国学习美国,他们有没有作过这个简单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等式”的逻辑推导呢?  孟山都之类的生物公司及其鼓吹转基因食物的专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害,长时间后也没有危害,对吃了转基因所生的后代也没有危害……  可他们自己连几年之后,转基因食物研发所基于的重要的生物学原理的变化都未曾料到;对于农作物转基因后,农田里的小害虫转成大害虫也未料到;对于农田里次要的小杂草可以被“转”成农民无法对付的“超级草”,亦未曾预料到——人们何以能相信他们对于消费者未来健康,以及消费者后代健康的预料和担保呢?  预料不到——说明他们对于生命体系的宏观认识缺乏整体、长远、智慧的洞见。这离真正的科学探索的精髓,相去有多远?  “转基因”食物的得天独厚之处是,它所导致的健康危害,比一般的致病因更隐蔽、更深远——因此被“当场捉拿”的机会便大大减少。——这是孟山都之类的生物公司值得庆幸之处;这也是它目前在世界各国一片抗拒声中,还有可能在某些地区大行其道的奥秘之一。  近二三年来,关于转基因食物危害生命体健康的科学研究,已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各国科学家在国际“主流”科学期刊上——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网站——已发表了大量对转基因食物危害健康的研究论文。孟山都公司在四面楚歌声中,已于2008年8月,被迫宣布撤除它整个的转基因牛生长激素部门——从部门管理人员到科技团队,到销售团队……  “但是,这个基因巨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支持它的人这样说。也就是在2008年,它开始种植转基因甜菜(beet),可以制作糖和调味添加剂。  也许的确要感谢我们人所拥有的这一了不起的免疫系统!当它足够强壮时,我们可以指望它有力量抵御所摄入的形形色色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也包括“转基因成分”。但这有两个前提——  前提一:所摄入的量不能太大,必须低于某个“阈值”——这就是少量疫苗可以产生抗体,大量疫毒就会损害肌体的原理。  这也是孟山都这样的“转基因巨人”始终没能“玩成”它的“主粮转基因”这一宏伟目标的原因——因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著名的“三聚氰胺”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例子)。  孟山都到了目前这个地步,除了指望“出口”,就只能指望“甜味添加剂”这样的小打小闹来保证公司的生存了。  它不是没有拼命努力过。就拿美国人的主粮小麦和另一主要食品土豆来说吧,2001年,在全美国的“麦当劳”连锁店拒绝销售Bt转基因土豆所制的法式炸薯条后,才迫使孟山都将转基因“NewLeaf”土豆彻底撤下了市场。  2004年,孟山都不得不宣布撤销它的抗除草剂(Roundup Ready)转基因小麦的商业化种植计划——因为面对主粮小麦,全美国的抵抗太强大了!而且美国的农民也起来抵抗了,还有小麦加工业的组织团体……假如主要是“出口”到别的国家或让动物吃呢,农民还没有那么大的抵抗的动力,因为最初几年种“转基因”,农民可以省力,而且生物公司也会给农民以“优惠”,这就很容易把他们套住……  前提二:要能够有效地抵抗这些“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和转基因成分”,人的免疫系统必须处于健全地行使功能的状态。而对于病人,或人的免疫机能刚好下降时,风险便加大。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医生强烈忠告病人不能吃转基因食品的原因,因为在病人的免疫系统已经薄弱的状况下,转基因食物所可能导致的对人体的侵害便难以抵抗。  孟山都公司2008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甜菜,那么去年和今年,它的衍生物应已加工上市了。在过去几个月里,我特别注意观察了美国各类超市里对糖的供应,发现有一个醒目的金色“标识”明显增加:“100%purecane,contains no beet sugar”(100%纯甘蔗,不含甜菜制的糖)。  ——就连最普通的、并不专卖有机食品的超市里,六个品种的糖中的五个,都有这样的标示。  看到这个孟山都的最新品种——转基因甜菜制的糖在美国国内如此没有市场,我就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又要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来了,而这里,很可能包括我们中国……  最后再来说一下“转基因”理论依据上的问题。  关于“转基因”农作物能高产的神话,是在2009年被美国“忧虑的科学家联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起组织的科学家联盟)戳破的(《Failure to Yield/失败了的增产》)。而最初“转基因食物”行业的研究刚刚兴起时,确实主要是以高产,以尽可能增长效益为目标的。科学家曾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到猪的身上,目的是要制造出极快速生长的猪来,可没料到,所产生的小母猪居然没有肛门。科学家又制作了转基因酵母,目的是增加酿酒产量——但很惊讶地发现:这种酵母中原有的一种自然毒素——可能致癌的因子被意外地提升了40到200倍。这个实验的研究者不由得感叹:“看来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恐惧是有道理的……”他们指出,在这一实验中,还并没有转入任何异类基因,而只是——将酵母自身的基因多转了几个拷贝进去……  不是基因操作可以精确、定向、“一对一”地产生我们想要的效果吗?为什么毫不相干的系统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呢?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生物学家还以为,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和人)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如细菌)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按这一传统的遗传学模型,生物学家曾估算:人体中的蛋白质约有十万个或更多,那么,他们预测在人类DNA中的基因约有十万个。  而在2000年6月26日,整个科学界在震惊中发现:人类基因总共只不到三万个。更令人困惑的是,比人低等得多的杂草却可以有二万六千个基因。那么,大多数基因都不只编码一个蛋白质,有些基因可以产生许多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比如果蝇,它的一个基因可以产生(38016)个不同的蛋白质分子。  在这一更新了的分子生物学模型面前,转基因食物产业的主要根基动摇了!——而转基因食物产业主要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有些转基因专家,在2011年的今天,还在用上世纪80年代对于原核生物所适用的基因学理论来认识真核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人)。他们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固属情有可原,但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则难以让人忽视与原谅。  不妨再想一想:人与杂草间的特性、功能等等有那么巨大的差异,而在基因数量上却并没有呈现出数量级的差异——那么一定是有些什么东西错了。  那是错在我们对于基因的认识,我们错把生命当作机械来处置了。这是一种工匠式的思维。  因篇幅所限,这里暂且省略其他几个重要的、与转基因食物研发有关的生物学原理上的新认识。但这些更新了的生物学原理,令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基因学研究实在还是一门处于“婴儿期”的科学。转基因专家们完全可以关起门来,继续实验,继

  • 【讨论】后基因时代10年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所面临的挑战

    8月2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在人类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区域。这将为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事实上,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迄今,科学家已经相继发现七十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诊断产业已经初现端倪,但十年前人们所基于厚望的“基因药物”、“个体化医疗”尚未实现。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耗资三十亿美元,耗时十余年的伟大科学工程完成之际,人们以为得到了揭开自身生命奥秘的天书,生命科学也划时代的进入了 “后基因组时代”。十年间,一方面,生命科学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人类基因组的后续工作陆续展开;另一方面,基于此的基因药物却迟迟不能问世,基因产业逐渐沦为“泡沫经济”。今年恰逢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十周年,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温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之时所报以种种美好的愿景,回顾十年间生命科学取得伟大成就,分析生命科学当下面临的挑战,或许更能厘清“后基因组时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脉络与走势。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续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结构基因组时代”之后,后正式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即“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首个十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依旧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2002年,启动旨在研究人类染色体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2003年启动旨在鉴定人类基因组功能元件的“基因组功能元件百科全书”(ENCODE)计划,和旨在绘制人类基因组甲基化可变位点图谱的“表观基因组图谱”计划,2008年,启动“千人基因组计划”对27个不同族群,2500人的基因组测序,绘制更为精确的遗传多样性图谱。我国科学家也于2007年,完成首个黄种人“炎黄一号”的基因组测序;于2009年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学”的概念。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解读,借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手段,重点关注人类基因组上SNP位点,先后发现了癌症、糖尿病等七十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除此之外,已经有近四十种的真核生物,和近千种的原核生物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基因组数据呈指数增长,基因图谱解读能力不断加强,生命科学在后基因组时代加速度般的高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经典理论不断修正、甚至颠覆。新生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诞生,这些都促使生命科学由传统的“生物学”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成为引领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前沿学科”。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系统生物学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学。达尔文环游世界,收集物证,他更多的被称为“博物学家”;上世纪,孟德尔利用豌豆、摩尔根利用果蝇探寻遗传规律的时候,生物学研究还停留在宏观性状的描述;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沃森和克里克阐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人们借助限制性内切酶,PCR扩增技术可以任意的扩增、剪切、拼装DNA片段,并形成了规范式的基因工程技术。但此时生命科学的发展,多来自于现代物理学、化学的贡献,生命科学更像是“生命的化学”。直至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及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陆续诞生。这些新兴学科共同构建起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框架。使人类能够从整体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基因、转录、翻译,修饰等)认识“从DNA到蛋白”,“从基因到表型”的发生过程。由此,传统的“生物学”蜕变为“现代生命科学”,为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意义上的生物学,《经济学家》杂志,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定义为生物学2.0(biology 2.0)。更为重要的是,十年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给生命科学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促成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解放”。生物学中关于“基因”的定义,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关于基因调控等基本概念都已经修正,甚至颠覆。分子生物学时代,基因被定义为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人们发现miRNA、siRNA等可以直接影响DNA的转录。此外。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基因的表达不仅仅依赖于DNA序列,环境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基因”的概念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基因”概念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上世纪生物学经典的“中心法则”,表明遗传信息是传递沿着“DNA-RNA-蛋白质”的方向线性进行。但是,如今看来,细胞内部DNA的自身结构,DNA与RNA,DNA与蛋白,基因与环境,这些复杂的关系都会影响表型,遗传信息的传递更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基因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基因、一种酶或一种蛋白”,基因的调控也不能用“乳糖操纵子”那样简单的模型去描述。人们开始将细胞内部复杂的代谢调控网络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因此,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生命科学被公认为 “系统生物学”。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基因药物”、“个人化医疗”尚未未实现十年前,发起“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初动机是,从基因层面找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线索,设计基因药物,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之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对付自身疾病上,将会有革命性的突破”。根据“个人基因组图谱”,借助“基因药物”,通过“个性化医疗”,所有困扰人类的顽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此后十年间,人类基因组完全图谱、单体型图谱相继绘制完成。在人类染色体上已经明确了与表型和疾病相关的众多SNP位点。但是,至今却没有一个基于致病基因的“基因药物”问世;十年前人们所憧憬的“个人化医疗”,也由于个人基因图谱的绘制成本不能被市场接受、基因图谱的解读能力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依旧还是个泡影。十年前被誉为朝阳产业的基因制药行业,如今被经济学家嘲讽为“基因泡沫经济”。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除却十年前过于乐观的估计外,更多的还是应该归于生命科学自身发展不足。现有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解读人类基因组图谱。目前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不能建立基因与疾病的确证关系。目前科学界流行的研究方式是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根据Hapmap计划所发现的人类基因组的SNP位点,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病例与对照的关联,以此,来确定引起复杂性疾病的可能基因,即易感基因。但是,几乎所有已发现的SNP位点都只是轻度增加疾病风险的“易感基因”,大多数疾病与基因之间关联仍然难以明确;而且,人们又发现除了单核苷酸多样性外,还存在着基因拷贝数变异等多种形式的基因组多样性。SNP位点不是人类寻找疾病成因的唯一线索。此外,GWAS研究方法,不基于任何假设,只是依赖于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生物学“先假设,后求证”的实验学精神。今年四月《自然》杂志,曾同时刊发两篇文章“数据第一”,和“假设第一”,对此进行讨论。后基因组时代的未来——个人基因组时代的个性化治疗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如此迅速。即便是柯林斯,这位组织和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要求其对十年后生命科学的发展程度作出准确判断,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柯林斯的预言至少可以体现,目前科学界对生命科学发展方向的主流看法。以下是今年6月,柯林斯在“纪念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十周年”讲座上,关于后基因组未来的预言:“2020年,基于糖尿病、高血压基因靶点设计的基因药物将进入市场;癌症的治疗将更多的借助肿瘤分子图谱技术。基因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的常规方法;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将发生改变;同源重组技术将保证种系间基因治疗的安全性。”“2030年,基于个体基因图谱的个性化医药将得到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将被计算机模型所取代。人类平均寿命将到90岁;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将出现反技术运动。关于人类掌握自身进化的议题,将继续争论。”从柯林斯的预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人基因组图谱”、“基因药物”以及“个性化治疗”这些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研究,依旧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如何解读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促成这一科学成果走向临床应用,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服务,这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未来数十年科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柯林斯将后基因组时代未来十年称之为“个人基因组时代”,并引用《沙之箴言》的名句作为结语。

  • 【讨论】超市里的转基因大米,你会吃吗?(麻烦大家认真看看)

    南方农村报讯:6月28日,知名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将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中国总部告至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原因是后者“出售违法转基因大米”。就在这一纸诉状再次引发国内学者、公众对转基因问题唇枪舌剑之时,从太平洋彼岸传来“美国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因为转基因作物的农田出现了对农药刀枪不入的“超级杂草”和“超级虫害”等问题,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研发正从挑战天然和违背自然的发展思路转变到尊重天然和服从自然的框架中。然而,孟山都、杜邦等公司早已嗅到美国官方态度的微妙变化和民众的抗拒态度,研发的“新一代转基因”大豆即将面市,它们被誉为真正对“环境友好”和“保障健康”的转基因作物,并积极在中国大豆产区做宣传。而目前我国的大豆产业却困难重重,过量的进口已致大豆产业链几乎瘫痪,主产区4000多万农民的生计、数百万加工企业职工就业、2000多个大豆食品加工企业经营都遭遇威胁。但在WTO谈判期间,国内部分专家的“放弃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放弃中国大豆生产”的观点,至今影响着国家政策导向。大豆产业沦陷,国家该有什么样的反思和对策?难道中国大豆产业真的“自救”无望,要引进转基因大豆吗?大豆问题引发无数国民热议。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中国大豆产业困难重重,但仍顽强发展。如果说,中国最具优势的大豆产业不能自强,要人为地放弃,那么小麦、玉米、棉花的命运就更令人担忧!

  • 【转帖】欧盟陷入转基因产品之争

    在近期举行的欧盟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上,是否应该为转基因产品完全敞开进口大门再次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德国农业部长霍斯特-泽霍费尔在会上表示,在对使用转基因产品展开评估前,欧盟应该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德国的立场得到了法国、奥地利、希腊、卢森堡和波兰的支持。这些国家担心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不愿看到欧盟的审批程序过于宽松。 不过,随着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欧盟市场饲料供应趋紧,欧盟其他一些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主张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转基因产品。 欧盟委员会负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委员玛丽安-菲舍尔-伯尔当天警告说,如果欧盟继续抵制以农作物为主的转基因产品进口,限制其种植和使用,将危及欧盟肉类产业的饲料供应,导致肉类价格进一步上涨,并对欧盟整个肉类产业构成打击。

  • 转基因食品有农药残留么?

    转基因作物因为特殊基因的改变抗虫性、抗灾害都是比较显著的,所以某些农药可以少施。有人宣传说未来中国水稻可以打到2000斤每亩,如果这真的是事实的话,那么未来不但粮食问题解决了,而且能源产业也能有突破。真的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啊。应用安全没问题,转基因食品肯定会推广。 群里是否有老师做过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农药残留呢?是否真如传说的无农药风险呢?

  • 【转帖】专家:转基因生物技术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一直不断。生物技术是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农业生物技术已在现代农业中广泛采用。自1996年以来,国内外推广转基因作物种植,到2010年整整走过了15年历程。全球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面积已超过我国耕地总面积,并且成为近年来世界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虽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经历了种种争论,走过了风风雨雨,但是从1996年到2010年,转基因作物面积前所未有地增长了87倍,是现代农业历史上采用速度最快的作物技术。 中国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旨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健全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政策环境与配套设施,培育现代生物农业企业和农业生物产业基地。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共同举办的2011年中美农业生物技术研讨会于6月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美农业生物技术和种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就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分析产业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探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本报将研讨会的精彩内容集纳在此,以飨读者。

  • E-week科研周报速读|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 APP Store,打造“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

    7月24日~7月30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黄维院士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b]莫斯科时间7月26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受邀参加并获颁证书,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阿尔多申(Sergey M. Aldoshin)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卢宁(Valery V. Lunin)院士为其颁发外籍院士证书,并佩戴院士勋章。[b]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撤稿: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b]2017年7月27日下午,《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新闻通气会在科技部召开。这107篇论文的事实情况总体已经核查清楚。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这486人中,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b]美首批基因编辑人类胚胎“浮出水面”[/b]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美国首次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OHSU科学家舒克拉特• 米塔利波夫领导了这次研究,他拒绝对实验结果进行评论,并表示是否公布还没最后决定。但实验组其他科学家证实,他们确实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了编辑。实验组核心成员、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吴军对媒体表示:“据我所知,这是美国首例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b]国际植物学大会发表《植物科学深圳宣言》[/b]7月29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闭幕。《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闭幕式上,通过委员们热烈讨论与全体代表表决,达成了关于植物命名法规、IAPT(国际植物分类学会)设立中国办公室等六项决议。《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提出在7个优先领域制定行动战略,包括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b]清华大学医学院开启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b]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通过专用设施,在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新模式。[b]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APP Store[/b]这项由Helix和Illumina等公司共同开发的技术——DNA应用商店(DNA APP Store)曾经获得MIT Review“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今日(7月25日),Helix宣布它正式上线,可提供20多种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开创基因产业生态的小时代,实现个人基因组一站式消费体验场景。[b]中国科学家1期同发4篇Cell[/b]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Cell杂志同期发表了4篇以中国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Cell一期也就发表十篇研究文章,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非常振奋人心的。[b]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b]经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部门推荐,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刘德培、贺福初、曹雪涛、詹启敏、张伯礼、施一公、魏于全等23名专家组成的。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转帖】找准突破口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创力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专家认为,就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度低、集中度低、市场无序竞争的现状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若找不到新的突破方式就没有出路。“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日本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国内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无序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魏继如是说。就中国范围内来看,“生物技术方面的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不到5%。”魏继刚说。因此,如何提升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原创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及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成为此次论坛关注的重点。[/font]

  • E-week科研周报速读|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 APP Store,打造“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

    7月24日~7月30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黄维院士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b]莫斯科时间7月26日上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颁发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院士受邀参加并获颁证书,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阿尔多申(Sergey M. Aldoshin)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卢宁(Valery V. Lunin)院士为其颁发外籍院士证书,并佩戴院士勋章。[b]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撤稿: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b]2017年7月27日下午,《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新闻通气会在科技部召开。这107篇论文的事实情况总体已经核查清楚。经核查,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系《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1篇系《肿瘤生物学》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的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其他80篇系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这486人中,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b]美首批基因编辑人类胚胎“浮出水面”[/b]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美国首次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OHSU科学家舒克拉特• 米塔利波夫领导了这次研究,他拒绝对实验结果进行评论,并表示是否公布还没最后决定。但实验组其他科学家证实,他们确实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了编辑。实验组核心成员、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的吴军对媒体表示:“据我所知,这是美国首例对人类胚胎开展的基因编辑研究。”[b]国际植物学大会发表《植物科学深圳宣言》[/b]7月29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闭幕。《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闭幕式上,通过委员们热烈讨论与全体代表表决,达成了关于植物命名法规、IAPT(国际植物分类学会)设立中国办公室等六项决议。《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正式发布,提出在7个优先领域制定行动战略,包括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b]清华大学医学院开启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b]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通过专用设施,在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新模式。[b]Illumina子公司推出DNAAPP Store[/b]这项由Helix和Illumina等公司共同开发的技术——DNA应用商店(DNA APP Store)曾经获得MIT Review“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今日(7月25日),Helix宣布它正式上线,可提供20多种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开创基因产业生态的小时代,实现个人基因组一站式消费体验场景。[b]中国科学家1期同发4篇Cell[/b]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Cell杂志同期发表了4篇以中国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通讯单位的研究论文!Cell一期也就发表十篇研究文章,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非常振奋人心的。[b]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b]经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部门推荐,第一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刘德培、贺福初、曹雪涛、詹启敏、张伯礼、施一公、魏于全等23名专家组成的。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产业政策】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 一、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呈现“四快”特征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536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18亿元,增长21.7%;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产值448亿元,增长27.42%。随着国家对生物农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转基因棉花、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其中,全国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超过6100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5%,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增强,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生物能源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近140万吨。生物基材料经济性正不断增强,品种开发多样化,产量迅速增长,已近10万吨。 二是产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世界上第一个、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重大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H5N2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病毒灭活疫苗、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一批动物疫病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农业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水稻新品种“协优107”创水稻单产世界纪录,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杀蝗绿僵菌COMa102、阿维菌素等一批生物农药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技术产业化示范快速推进。若干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始筹建,千吨级以上、以纤维质为原料生产酒精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全球第一套生物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工业化装置(设计能力2万吨/年)在我国建成并开工试生产。 三是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生物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生物制品出口(以出口交货值计)67.78亿元,同比增长30.61%。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品出口154.61亿元,增长43.16%。生物农药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跨国公司向我国的产业转移,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迅速发展。2006年,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从29家快速增加到42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生物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中德签署了生物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贵州以小油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等一批中德合作项目签约。一批中古生物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开始实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美国PATH(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签订了乙型脑炎项目国际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2006-2025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将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省市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初具影响。目前,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有4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园。北京亦庄医药园聚集了80多家医药企业,2006年产业规模占全市生物产业的30%左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聚集了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扬子江、天士力等数十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性研发机构数量不断扩大。深圳初步形成了以一批大企业为龙头的高档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检测仪器及诊断试剂五大产业链。广州科学城聚集了115家生物企业和一批国家级生物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从生物技术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 【讨论】转基因食品能否放心食用?

    【讨论】转基因食品能否放心食用?

    转基因食品能否放心食用?如何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请看记者独家专访——   受访人: [color=blue]危朝安 农业部副部长 旭日干 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color] 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及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 记者:现在,许多转基因产品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请问我们该如何认识转基因技术呢? 旭日干:转基因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它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实现了物种间的基因转移,获得了新的性状,丰富了遗传资源,加快了育种进程,但同时也可能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产生生物安全问题。 记者:看来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请问,我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危朝安:生物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生物技术是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之一,并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作为重大专项。 农业部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积极研究、稳步推进、加强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指导方针,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转基因作物研发进展以及安全评价结果、生产应用前景、市场需求等情况,明确重点,分步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其产业化。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021129_43095_1603372_3.jpg[/img]细心的消费者已开始关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外观新标识,分辨其是不是转基因产品。

  • 北京设立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据相关报道,2023年12月28号,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有限合伙)在昌平设立,注册资本200亿元。据悉,2023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医药基金是四只基金中规模最大,是全市首支设立的基金,重点投向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据报道,2023年1至11月,昌平区新设经营主体37010户,全市排名第一。[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2022细胞产业大会8月深圳,11月武汉,期待您的加入!(官网)

    [b][b][font=&][size=18px]会议咨询:[font=inherit]顾成刚13621995193(微信同号)[/font][/size][/font][/b][font=&][size=18px][color=#404040]2022深圳细胞产业大会[/color][/size][size=18px][color=#404040]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color][/size][size=18px][color=#404040]2022年8月深圳 11月 武汉[/color][/size][/font][font=&][size=18px]深圳会议时间:2022年8月21-22日[size=16px][/size][/size][/font][font=&][size=18px][size=16px]深圳会议地点:深圳湾万丽酒店(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路18号)[/size][/size][/font][font=&][size=18px][size=16px][/size][/size][size=18px][color=#404040][/color][/size][size=18px][color=#404040]同期举办:[/color][/size][size=18px][color=#404040]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技术应用峰会 外泌体技术转化与疾病研讨会[/color][/size][size=18px][color=#404040]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峰会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临床应用峰会[/color][/size][/font][color=#404040]细胞外囊泡前沿与转化峰会[/color][color=#404040][img]https://img-user-qn.hudongba.com/upload/_oss/userarticleimg/202207/28/31658988346866_article3_1579.png?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80[/img][/color][color=#404040]招展联系人:顾先生13621995193(微信Wechat)[/color][size=14px][color=#404040]大会概况:[/color][color=#404040]2022细胞产业大会 2022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将于8月在深圳举办,本次峰会紧密围绕政策规范、监管、工艺与产业化进展、细胞与基因治疗、外泌体临床研究与疾病治疗、外泌体临床检验与肿瘤免疫治疗、细胞外囊泡领域的机制研究、体外诊断及疾病治疗、单细胞多组学、单细胞测序、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溶瘤病毒药物的开发与产业转化、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存储与治疗、肿瘤免疫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实体瘤治疗及药物开发、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等话题,特邀来自国家药品审评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药企、生物治疗、生物技术和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位权威专家与产业先锋进行分享交流及产品展示。组委会竭诚搭建优质对话合作平台,诚邀您八月深圳相聚,共襄盛会![/color][color=#404040]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尤其是以干细胞、免疫细胞为核心的细胞治疗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在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上获得了许多成绩,在未来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细胞治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干细胞、免疫细胞研究的发展。[/color][color=#404040]2009年单细胞测序技术强势问世,发展至今,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经在肿瘤、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点。研究范围也不再只是基因组、转录组学,而扩展到了表观基因组、空间转录组学、代谢组、免疫组、蛋白组谱系。这些“多组学”技术允许研究人员更仔细地观察细胞之间的异质性,更清楚地识别特定细胞及其功能。[/color][color=#404040]细胞与基因治疗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并正在撬动整个制药生态圈。在各种适应症需求的推动下,细胞与基因治疗快速发展,多种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疗法、基于腺相关病毒及慢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相继问世,为复发难治性肿瘤及严重的基因遗传缺陷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随着CAR-T免疫细胞疗法在国际以及国内获批上市,细胞和基因疗法进入了全新的赛道,整个行业进入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快速演进。[/color][color=#404040]2022细胞产业大会 2022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将于8月在深圳举办,本次峰会紧密围绕政策规范、监管、工艺与产业化进展、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存储与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单细胞多组学、单细胞测序、细胞外囊泡分离及检测、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实体瘤治疗及药物开发、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等话题,特邀来自国家药品审评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药企、生物治疗、生物技术和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位权威专家与产业先锋进行分享交流及产品展示。组委会竭诚搭建优质对话合作平台,诚邀您八月深圳相聚,共襄盛会![/color][color=#404040]专题会议[/color][color=#404040]1、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峰会[/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转化应用[/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临床研究[/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临床研究的制剂质量评价[/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与未来[/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与类器官研究[/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干细胞与再生医学[/color][color=#404040]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治疗难治性疾病[/color][color=#404040]新型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color][color=#404040]2、肿瘤免疫治疗产业转化领袖峰会[/color][color=#404040]细胞免疫治疗研发突破与商业化进程[/color][color=#404040]通用型CAR-T细胞免疫治疗[/color][color=#404040]细胞免疫治疗质量控制&产业化[/color][color=#404040]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商业化生产[/color][color=#404040]细胞治疗产品开发与工艺优化[/color][color=#404040]TIL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color][color=#404040]iPSC来源的CAR先天性免疫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中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细胞外囊泡的多组学研究[/color][color=#404040]细胞外囊泡RNA组分解析及其应用[/color][color=#404040]外泌体技术的开发与临床转化[/color][color=#404040]3、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峰会[/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转录组技术致力于大脑发育及神经干细胞调控的研究[/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多组学科学创新前沿及最新技术[/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空间组学的开发与应用进展[/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技术助力精准医学研究[/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组学研究技术在肿瘤免疫与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异质性探究中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单细胞测序结合多组学技术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4、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技术应用峰会[/color][color=#404040]细胞及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与产业转化[/color][color=#404040]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color][color=#404040]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color][color=#404040]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产品的开发[/color][color=#404040]AAV基因治疗药物大规模生产工艺研究及成本控制[/color][color=#404040]基因治疗GMP病毒载体规模化生产[/color][color=#404040]基因工程化外泌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color][color=#404040]溶瘤病毒及RNA疗法[/color][color=#404040]5、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临床应用峰会[/color][color=#404040]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前沿进展[/color][color=#404040]3D类器官培养技术发展及其应用[/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临床医学研究与应用[/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药物筛选与生物制造[/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技术的科研应用和临床转化[/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在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类器官在伴随诊断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和进展[/color][color=#404040]微流控器官芯片在精准医疗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color][color=#404040]* 最终议程以现场为准,发言企业可自行命题[/color][color=#404040]更多嘉宾邀约中,欢迎各单位推荐自荐![/color][color=#404040]* 最终以现场为准[/color][color=#404040]谁将参与[/color][color=#404040]全国各大医院的院长、医院管理者、肿瘤内科、肿瘤外科、生物治疗科、血液科、病理科、辅助生殖科、检验科等各科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及从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研人员、医药企业等;[/color][color=#404040]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技术服务代理商及投资机构、临床医生等;[/color][color=#404040]知名高校的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及生命科学专业、药学专业、医学专业、免疫学专业等;[/color][color=#404040]细胞及肿瘤抗体免疫治疗上游供应商、诊断试剂及设备服务商、技术与设备仪器提供商、IT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等;[/color][color=#404040]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测序、基因检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研发人员等技术人员、研发总监等;[/color][color=#404040]精准医疗方面的机构、企业、细胞存储与治疗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以及CRO、CMO等;[/color][color=#404040]CEO及药厂研发负责人:抗体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免疫细胞治疗及制品开发、溶瘤病毒、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免疫治疗药物、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专家、临床研究人员、从业医师、研究生以及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医疗用品科研人员与厂商等;[/color][color=#404040]政府机构与代表、产业园区、招商局、投资孵化机构、咨询与培训机构、银行、律师、知识产权、证券公司等。[/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img=2021.9嘉宾集竖版.jpg,1047,1177]https://img-user-qn.hudongba.com/upload/_oss/uePasteUpload/202206/2315/1655968748942_2757.jpg?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80[/img][/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六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三天的展览于4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落下帷幕!本次大会集聚60+行业大咖到场分享精彩演讲,现场参观参会人数高达1800多人,共有100多家优质展商和60多家行业媒体列席,呈现出一场学术与产业紧密交融的盛宴。细胞产业大会成熟的“会议+展览”的模式得到了参会嘉宾、参展企业及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img=2021.4嘉宾集竖版.jpg,1047,1266]https://img-user-qn.hudongba.com/upload/_oss/uePasteUpload/202206/2315/1655968747557_2756.jpg?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80[/img][/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七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2021基因与精准诊疗(深圳)高峰论坛/2021肿瘤精准诊疗(深圳)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展览于10月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疫情特殊时期,本次大会采用了“线上(约12万人观看)+线下(600多人参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的,专家们以专业的视角分享行业动态,以战略的眼光探讨产业发展,共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肿瘤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之路![/color][color=#404040]活动预告[/color][color=#404040]2022细胞产业大会[/color][color=#404040]2022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color][color=#404040]时间:2022年8月[/color][color=#404040]地点:深圳[/color][color=#404040]2022细胞产业大会[/color][color=#404040]2022第十届(武汉)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color][color=#404040]时间:2022年11月[/color][color=#404040]地点:武汉[/color][color=#404040]展位及论坛赞助[/color][color=#404040]赞助商及演讲收费标准:[/color][color=#404040]套餐一:2个开放式展位+40分钟演讲+大会电子版会刊封三+资料入袋 RMB 100,000[/color][color=#404040]套餐二:1个开放式展位+30分钟演讲+大会电子版会刊彩页1P RMB 50,000[/color][color=#404040]套餐三:1个开放式展位+20分钟演讲+大会电子版会刊彩页1P RMB 40,000[/color][color=#404040]套餐四:20分钟演讲 RMB 20,000[/color][color=#404040]套餐六:1个开放式展位 RMB 22,800[/color][color=#404040]套餐七:光地展位每平方米 RMB 2,000[/color][color=#404040]听众参会代表收费标准:[/color][color=#404040]2022年8月1日前注册RMB 1,000/人,8月1日后注册RMB 1,200/人(深圳) [/color][color=#404040]2022年11月1日前注册RMB 1,000/人;11月1日后注册RMB 1,200/人(武汉) [/color][color=#404040]团体注册:3人以上可享受9折优惠(深圳、武汉两地均享此政策)[/color][color=#404040]费用包含:会议资料、大会入场资格、授权老师的PPT、午餐、茶歇等。[/color][color=#404040]上海顺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color][color=#404040]联系人:顾先生13621995193(微信Wechat)[/color][color=#404040]邮箱:[/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email]2498299886@qq.com[/email][/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沪松公路1221号星晨大厦801室[/color][/size][size=14px][color=#404040][img]https://img-user-qn.hudongba.com/upload/_oss/userarticleimg/202207/28/11658988287538_article1_1574.png?image/auto-orient,1/quality,q_80[/img][/color][/size][/b][font=仿宋][/font]

  • 我国科学家参与番茄全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今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我国科学家在这项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方协调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和薛勇彪负责第3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和杜永臣负责第1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番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中国科学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标志着我国成为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之一。  8年来,国际协作组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 (33840个)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全世界的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如何把基础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科学家建议,应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这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 求证普通大豆为何不敌转基因大豆

    中国曾是大豆出口大国,但最近10年来,却出现了大豆进口量猛增、国产大豆面积减少、大豆主产区加工企业停工甚至破产等现象。国产大豆面临怎样的困境?国外如何推动大豆出口?我国大豆产业应当如何发展?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豆种植现状如何?  【调查】 价格低、销路差、播种面积逐年缩减,预计今年大豆自给率低于15%  刘清财是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崇德镇民主村的豆农,今年种了30亩大豆。这个面积较往年少了很多,刘清财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大豆价格低、销路不好。“玉米每亩可以收1300—1400斤,湿粮的价格是8角至9角钱一斤,投入大约500元。大豆一亩地可以收260—300斤,价格是2元零几分,投入接近300元一亩。”里外里一算账,种玉米比种大豆每亩要多挣约300元。  据了解,前些年,明水县大豆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40万亩,今年才4万亩,不到高峰时的1/10。“老百姓按照市场规律,大豆种的少”,明水县农委副主任王立春说,玉米销路好、价格高,加上不断采用新技术,增产明显。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近几年黑龙江的大豆播种面积显著缩减,2010年播种面积为6400万亩左右,2011年缩减到5100万亩,2012年估测不到4000万亩。  中国大豆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登高介绍,全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近几年一直呈现缩减趋势,预计今年将下降到1亿亩以下,总产量将低于1000万吨,大豆自给率将低于15%。  大豆进口得多吗?  【调查】 2011年大豆进口量是国产的3倍多,主要为转基因品种  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呈持续上升之势,2011年已达到5263.4万吨,约为国产大豆产量的3.63倍,进口大豆主要是转基因品种。刘登高说:“预计2012年大豆进口量将接近6000万吨。”  为何要进口大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肉禽蛋奶鱼等动物源食品摄取量大幅增加,促进了豆粕饲料加工的扩张。与此同时,豆油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植物油品种,食用消费占总量的85%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国外大豆。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中国对油料的需求很大,如果不进口大豆,中国需要额外增加20%的农田才能满足需求,而这一点基本上办不到。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今年年初在人民网的一次访谈中也举例,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测算,需要4亿多亩土地,接近了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种面积。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段武德表示,转基因大豆与国产大豆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含油率高2到5个百分点,加之可以同时加工有溢价的高蛋白豆粕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转基因大豆因规模化种植,单位生产成本远低于国内;三、转基因大豆表观与整齐度较好,品质易于得到保证。  加工企业境况如何?  【调查】 沿海转基因大豆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主产区大量企业停工或破产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种说法,认为明水县大豆种植面积下滑,与县里没有上规模的大豆精深加工企业有关系。  但王小语不这么认为。王小语说,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对自主大豆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种植大豆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在产区,南方销区没有市场。王小语说,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150家左右,日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油厂有200个。目前粗略估算,开工的油厂也就一成左右,近期略有增加,但也不到二成。  谈到企业,刘登高说,我国的大豆加工业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沿海大豆加工业,第二种是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主产区大豆加工业,第三种是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大豆蛋白及食品加工业。第一种大豆加工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据估计到2013年底仅沿海大豆加工企业的产能将超过1.5亿吨,是国内市场大豆拥有量的两倍以上。第二种企业受沿海大豆加工企业的挤压在走下坡路。第三种企业的产品和国内外食品需求相一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北京等大城市,新型豆制品生产年增长20%以上。  刘登高说,国产大豆在油豆价格上和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提并论甚至同等限价,压制了国产豆油加工发展,在大豆主产区,大量加工企业停工待料或停业破产。  转基因大豆为何能快速推广?  【调查】 美国等国家掌握专利、加大补贴,通过价格杠杆加速推广  我国的进口大豆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刘登高认为,美国将大豆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用补贴支持本国大豆生产,并支持美国粮商到巴西、阿根廷开发土地、种植大豆。“美国对大豆的补贴、倾销,造成了中国大豆与其他农产品价格的扭曲,这是中国大豆产业问题的根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亮主攻方向是世界粮食问题。他认为,美国将转基因大豆作为其重要出口产品,得到政府、育种企业和粮食生产商的追捧,并利用价格杠杆迅速推广。一方面,在政策上,美国依靠政府补贴和信托资金,压低从特定种子价格到田间护理、收获等各环节成本,抬高合约收购价,提升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销售和深加工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等机构实施宽松的事后监管,同时,不含转基因、激素等成分的有机食品价格显著高于一般食品。如此,通过价格杠杆,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  魏亮认为,在转基因大豆推广中,因为可收取高额专利费,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和跨国粮商也扮演着推动的角色。当前转基因大豆商用技术和专利多数掌握在美国及在美国注册的孟山都、杜邦等公司手中。虽然此类公司在专利费收取问题上仍存障碍,但巴西等不少国家已长期按销售额的2%向孟山都公司等缴纳专利费。  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说,截至2012年7月31日,全球共有转基因大豆专利申请1310件,拥有转基因大豆专利较多的国外企业是孟山都(374件)、杜邦/先锋(201件)、MERTEC(82件)、先正达(41件)、巴斯福(25件)、拜耳(22件)等。  国产大豆如何应对?  【调查】 实施播种补贴,发挥本土非转基因、高蛋白食品级大豆优势  在大豆贸易中,定价权是核心。魏亮表示,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大豆主产区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渐次被转基因大豆占领,形成了转基因育种、生产、加工、零售、品牌等全程产业控制。我国大豆市场定价权旁落他人,对外依存度极高,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王小语说,近年来,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急剧缩减,主要原因就是种植大豆效益太低。为使大豆播种面积保持在相对合理区间,建议对豆农实施播种补贴,使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  刘登高建议,学习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护农业的经验,进口农产品的多少要以不危害自主产业为前提。其次,要发挥中国本土大豆的特色优势。中国非转基因大豆蛋白深受欧洲市场欢迎,在世界食品蛋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刘登高说,在国际市场,食品级大豆价格要高于饲料级大豆,一般价格相差30%到50%。在中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优势难以发挥,这是制约中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东北大豆主产区盛行出售食品豆,国内市场食品豆的价格开始与油豆拉开距离,高蛋白含量的种子广受农民欢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刘登高说,目前大豆深加工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应该扶持本国大豆的产业龙头,以高质量深加工产品提高市场地位。来源:人民日报

  •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5月出台

    近日,从第二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传出的消息显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据悉,该规划重点将放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主要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是重点。  天津药物研究院院长汤立达告诉记者,从这几年来看,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风生水起,市场增速高于小分子药物,2010年,全球生物制药的产值达到1380亿美元,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9.2%上升至16.1%,新批准的数量不断增多。其中,发达国家年均增长为6%,新兴市场年均增长16%以上,而中国的这个数字是23.9%。  汤立达同时表示,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在疫苗的升级换代、加快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开发。同时,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亟须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目前我们对血浆的利用率在全球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像前段短缺的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本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造从而增加产量,但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还是只能依靠采集的血浆。另外还需发展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  目前,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对于生物制药的关注程度持续增强。全国各地涌现大批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地级市以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超过100家,号称未来几年生物医药产业园要超过亿元的已经超过8家,同时还有很多跟药品有关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实验室。

  • 生物技术产业基本状况

    一、世界纵览眼中生物技术在制药、环保、食品、基因研究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的应用方向是生物制药产业。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虽然第一个医药生物技术产品问世至今还不到20年,但全世界已有约2.7亿人从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出的药物和疫苗中受益。迄今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已接近100种,还有35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处在最后的临床实验阶段。从1995年到1999年,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通过的新产品就有62种。199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达13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20%;而199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2400亿美元,仅比1997年增长10%。预计2006年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可达240亿美元。由于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因此我们把对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分析放在第三部分“融资”中。1. 盈利状况尽管经过90年代初期的投资振荡,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网络公司一样,绝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仍处于发展阶段,盈利很少甚至亏损。据美国《投资者商业日报》对194家生物技术公司跟踪调查,其中有28家公司在1999年盈利,比1995年增加了近一倍,但盈利公司也只占总数的14%。事实上,在欧美、日本等国2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中,除了Amgen,Genentech等少数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公司能够享受到创收的喜悦外,95%以上的公司仍在亏损的经营状况中挣扎,靠风险投资和股票来支撑。2. 社会约束1998年美国种植了7000万亩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而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却受到冷遇和严格的政策限制。在美国为转基因产品大开绿灯、鼓励产业开发的时候,德国内阁则于2000年10月18日通过了关于生物技术专利的法律草案,对为生物技术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范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允许为与特定功能相关的基因或基因片段的发现申请专利;禁止给人体、基因发现和基因序列的发明颁发专利;禁止克隆人和将人胚胎用于商业目的。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冯阿肯2001年6月9日甚至发出警告说,生物和基因技术的高度发展隐藏着一定危险。有关方面应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加以限制,尤其是必须严格禁止用于武器制造。可见,在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的观念和社会道德准则有着不同的约束。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力量无疑将极大的影响各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3. 开发模式生物技术的开发模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最早的生物技术企业采用的是一种“三八大盖”式的开发模式,最早的几代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公司,无论其从事的是蛋白质、抗体还是小分子开发,都依赖于小规模、个人的实验,依靠的更多的是个人能力、经验和单打独斗。而今天,新一代生物技术公司使用大规模、集成化、程序化的流水线式研究发展模式,可以称作“霰弹枪”式了。1997年国际生物制药规模达到146亿美元,2000年则可能达到200亿美元。 以下是根据世界上1998年世界销售量排队的最畅销的十大生物技术药物(单位:百万美元)。二、欧洲发展迅猛在欧洲,新兴生物技术公司也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出现。1999年,新企业的创建节奏明显加快,比1998年提高15%。到2001年初,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数目已达到1351家,资产总值达178亿欧元,比1998年的107亿欧元增长66%。目前英国暂居于欧洲生物科技企业数量的榜首。德国则是生物科技企业增长最快的国度,近三年来企业数目增加了1.5倍,通过有效的鼓励政策,德国正在努力缩小与英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差距。居于英、德两国之后是法国、瑞典、瑞士、荷兰、芬兰,比利时。以欧洲生物技术的后起之秀德国为例。若以较严谨的基因工程为生物技术产业定义,德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从1980年的只有50家,发展至1990年的100多家;到1995年,又增加到250家;截至2001年4月,已经达到接近500家。德国生物技术公司发展进度近期的欧洲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 企业合并成风。去年,欧洲生物科技界发生了60起合并事件。经过合并,生物科技企业的实力得到壮大,Celltech和Shire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因此而登上了英国的企业100强排行榜。很多迹象表明:未来将有为数众多的企业像剑桥抗体技术公司和牛津糖原料学公司那样成为资产上十亿欧元的巨型生物科技企业。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投资者对生物技术的信心和踊跃投资。2) 与传统企业联姻。在为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兴生物科技企业与传统制药企业走向联合。在欧洲,1998年有146家、1999年有241家生物科技企业走上与传统企业合作的道路。这种类型的联姻有双重的好处,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制药企业研发计划滞后、课题转向难的问题,一方面也为新兴企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和成果转化余地。3) 增加科研投入。人类基因的破译为生物科技领域展现了诱人前景,成为生物科技界最尖端的攻关项目。目前,世界上的四座基因破解研究中心有三座设在美国,一座设在英国。今年3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共享基因资讯的共同声明,更加强了英国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地位。如今,欧洲是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研究基地,但与美国的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三年来,欧洲生物科技类企业的收入增长了数倍,但企业的亏损额却未明显减少,原因是这些企业普遍加强了研发力度,将增加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工作之中。根据调查,目前欧洲有五分之一的生物科技企业拥有流动资本不够维持企业一年的生存。4) 企业走向成熟。两年的衰退期过后,欧洲生物科技股在去年重获增长。不过,历经股市风雨而生存下来的欧洲生物科技企业似乎正在走向成熟,企业显现出更加稳健、更加贴近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原来的单纯注重科研攻关与课题开发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欧洲生物科技企业将目标锁定在新药的开发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