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产业

仪器信息网基因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基因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产业话题讨论。

基因产业相关的资讯

  • 阅微基因产业化基地及运营总部落户苏州
    10月6日消息,由新三板上市企业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阅微基因”)投建的苏州阅微基因产业化基地暨运营总部项目6日奠基开工,旨在打造以自主基因分析仪为核心技术平台的基因检测生态系统。达产后,有望实现2000万人份以上的基因检测试剂年产销量。苏州阅微基因产业化基地暨运营总部项目位于苏州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用地面积35.31亩,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计划2024年竣工投用。项目产品主要为基因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盒,属高端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领域。项目建成后,产品将覆盖国内2000多家医院,并满足海外用户需求。阅微基因成立于2009年,专注基因检测领域产品研发、生产,是我国基因检测领域领军企业之一。苏州阅微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为阅微基因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公安法医DNA领域知名企业,主要从事多基因联合检测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和类器官智能化系统项目同日签约。前者由苏州阅微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将依托高校公共性创新服务机构资源及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和产业化优势,加速基因检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后者由苏州阅微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与全球类器官领域领跑者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将聚焦类器官模型应用开发和市场开拓,为临床与药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近年来,苏州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集聚了一批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聚集相关企业600余家,产业规模250多亿元,产品涉及体外诊断、生物医用材料和植介入器材、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治疗设备及康复医疗器械等领域。
  • 央视报道我国基因产业最新风向 测序领域再受瞩目
    p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所有涉及基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围绕各种生物基因的研究开发,基因产业应运而生。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备注国家和企业的关注。本文为近日央视关于基因产业的报道,涵盖了医疗领域和农业领域,报道内容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遗传病筛查、癌症筛查到肠道菌群基因检测和农业基因组测序,从产业和科研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基因产业的格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央视再度关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500" height=" 313" title=" 1.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50ec547e-4081-48da-83b8-6e442ef5f19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2015年可谓是基因测序应用的元年。11月14日,央视《财经周刊》栏目报道了无创产检基因检测的相关调查,未来市场规模可破千亿。产前诊断基因检测是目前我国开展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专业。截止10月底,全国109家医疗机构取得了国家卫计委核准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试点资质。这些医疗机构涵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到目前检测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次。 /p p   除了无创产前筛查,今年国家又公布了三个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的方向,确定了又一批临床试点机构,这无疑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发展,然而,很多从事基因测序的公司提前布局核心业务就是为了抢先获得市场先机。 /p p    strong 政策出台速度、密度史无前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378f9d1a-4110-403d-b82e-1531adbe0f0a.jpg" / /strong /p p   2014年6月,国家食药局总监首次批准二代基因测序产品注册证,2014年底国家卫计委公布了第一批7家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包括产前筛查与诊断、遗传病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三个专业。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又批准了109家产前筛查与诊断试点单位,两个月过后,又公布了肿瘤诊断与治疗20家试点单位,至此国家卫计委一共批准了高通量基因测序4个专业临床试点。 /p p    strong 基因测序在国内临床市场得到真正应用,还需研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化产品 /strong /p p   基因测序在我国算处于刚起步阶段,目前整个行业发展面受设备成本高且完全依赖进口等因素制约。面对上万亿的市场规模,这些因素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能尽快得到解决。在北京及深圳的许多企业采访中,负责人表示当前二代基因测序仪器试剂95%都是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技术受制于国外。因此二代测序要真正在国内临床市场上得到应用,还需研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化产品。 /p p   未来随着测序仪和试剂的大量国产化,基因测序的成本也将快速降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实验室负责人秦红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做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大约十万美元,如今做一个人的基因组计划试剂成本可能只要一千美元,未来几年可能还要往下将。” /p p    strong 成本降低,产前筛查、癌症筛查等市场不断扩大 /strong /p p   伴随成本的下降,基因测序市场将不断扩大。在我国每年2000万的新生儿中,先天性智愚残缺儿占4%-6%,这仅仅代表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市场。同时全球癌症病例将呈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上升至2035年的2400万人。此外遗传疾病的市场会更加大,专家表示2015年市场规模将是2013年的两倍。 /p p   对此,一些投资机构也紧盯基因测序这块大蛋糕,他们认为未来基因测序将延伸至更多专业,市场规模将上万亿甚至更大。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表示,“今年为止,单就产筛这个市场就达到150亿元的规模,而且随着二胎政策开放,随着我们对新生儿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下游市场在中国是前途无量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央视报道肠道菌群基因测序最新成果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3.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1f8568d4-2a54-44c0-9e59-cab38f5224b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和各种疾病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科学家开始从我们的肠道菌群里头寻找生命的密码。11月17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科研新知栏目报道了肠道菌群图谱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国智能化养老科技信息研究中心等单位经过2年的攻关,首次完成了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分型研究,第一次绘制出了人体肠道菌群的图谱。 /p p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共有1000多种,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被称为第二基因组,研究人员分别对婴幼儿、中青年、百岁老人以及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等10类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 /p p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杨开平表示,“此次研究是第一次把人的菌群图谱搞出来了,而且把菌群的结构和分型搞出来了。” /p p   世卫组织益生菌协会专家委员会主席Gregor Reid说,“尤其是观察那些长寿老人,他们身上的细菌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特征,说不定我们能够进一步地解开关于人为什么能够长寿的密码。也能够把这样的技术用到造福大家延长大家寿命的这种工作当中去。这项研究重点探索肠道菌群结构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相关性,为菌群失衡制定精准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p p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杨开平对此研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比方说我已经是中年人了,我的菌群要检查的话,有可能接近于百岁老人的,我菌群可能老化了;另一个我的菌群有可能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亚健康。这个图谱出来以后,给医务人员一个工具一种手段,就可以在亚健康阶段调节人的菌群。” /p p    strong 医生提醒 /strong /p p   保护肠道菌群,首先要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够喂饱肠道菌群;酸奶、豆制品等富含益生菌或益生元的食物,也能壮大肠道共生菌群。肠道菌群在与人体长期磨合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生物钟和食谱,起居和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多种疾病。另外,滥用抗生素会将共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农业基因组研究受央视关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453feca9-d674-4391-b6a3-394452f3f2c9.jpg" / /strong /p p   据11月18日【朝闻天下】报道,目前由我国科学家主导或通过国际合作已经完成多种重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初步掌握这些作物遗传基因的初步现状,研究水平已经处在国际前列。 /p p   通俗地讲,基因就是动植物细胞中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农业基因组育种就是找出适合人类的基因,比如色彩和味道等,基因组技术将这部分的基因放大或改良成新的品种。与传统育种将比,基因组育种技术效率更高,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和水产领域。 /p p   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钱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概在2001年的时候完成了水稻的基因组测序,之后小麦、玉米、黄瓜、蔬菜等大概70%到80%重要的作物基因组测序都由我们中国科学家(包括国际合作)牵头完成。” /p p   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主编迈尔斯.阿克斯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个人研究或国际合作研究中做出了顶尖水平的贡献。我认为中国农业基因组科研水平已经代表国际最高水平,中国在个体研究和国际合作中都处于主导地位。” /p p    strong 小结 /strong /p p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不论从价格还是在实践性上,揭晓生物基因组信息都成了可能,同时基因组测序的发展为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p
  • 专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上海发布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六大行动方案
    在11月15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下简称“方案”)正式颁布。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下简称“科经委”)主任李慧对方案进行解读。李慧表示,浦东新区细胞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比肩国际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地标,为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到2025年争取新增创新产品4至5个,其中1至2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培养基本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若干专用科学仪器和关键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新增全产业链上市企业5家以上。据悉,接下来,浦东新区将实施创新领航行动、生态优化行动等六大行动来实现上述目标,具体为:1.创新领航行动。包括连接全球资源,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重点是推动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实现关键原材料及设备工艺,专用仪器等国产化替代,并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国际技术产品,加强海外布局。2.生态优化行动。包括推动平台聚合升级,构筑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产业交流平台等内容,重点是建立P3实验室,统筹全球生物样本库及各类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蓄水池,支持举办各类高规格活动,打造张江细胞和基因国际峰会这一合作交流名片。3.赋能提效行动。包括严审联动机制,支持监管科学研究,加强人仪伦理服务和生化出入境便利化改革。重点是依托国家药品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察长三角审评,构建严审机制。推动纳入有限服务通道,审批等前置服务,提速创新产品上市进程,开展监管科学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支持市场主体以及医院、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与指南,发挥浦东人与资源管理服务站的作用,提高审批备案效率,深化研发用特殊物品出入境便利化改革。4.能级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前瞻布局,加强领军企业引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是优化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投融资平台投新、投早、投小,对引领性、突破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联动产业资源、社会资本、建立概念验证中心。5.产医融合行动。重点是加强医学科技支持,推动示范应用推广。6.空间扩容行动。在空间布局方面,以国家级科教产业平台高度积聚的张江药谷为创新策源核心区,国际医学园为核心承载区,外高桥园为跨境、研发、生产先行区。形成中心辐射、南北联动、一体两翼,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带。在空间保障方面,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将拓展100万平方米物业载体,形成孵化、加速、中试到总部研发产业化的空间接力。在外高桥园区将拓展70万平方米的物业空间,重点打造跨境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高地。在发布会现场,澎湃科技记者采访了浦东新区科经委总经济师凌刚,对方案作进一步解析。方案亮点:四个“最”凌刚表示,本次方案的亮点可以用四个“最”总结:第一,企业数量方面来说集聚了全国最多的相关企业;第二,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拥有最完整的细胞和基因研发产业链;第三,从研发管线的数量来说,目前浦东新区的研发管线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研发管线占中国的三分之一;第四,研发进展最快,目前国内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两款个性化CAR-T细胞治疗产品均来自浦东新区,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复星凯特等产品。“此次制定的行动方案主要目的是加强规划引领,政策供给,服务保障,以此来推动细胞和基因产业在现有基础之上能够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相关业融资,为整个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凌刚说道。凌刚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的赛道非常多,近期浦东新区也在谋划布局新兴赛道,同时,各方对新赛道的理解也有不同,浦东新区认为新赛道指的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市场应用前景已经初步展现的生物医药领域。所以此次方案也会在浦东新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新赛道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凌刚认为该方案还有几个亮点:第一,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供给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将来会有明确的计划,用于指导建设包括外高桥区域在内的两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园区。第二,在产业融合方面,市委市政府在谋划推动建设三大产业高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如何将临床优势转化为研发优势、应用优势,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医疗机构的学科优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非常注重二者的双向联动发展,以此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将来浦东新区在加强产业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将会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以及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举措。最大程度降低制度的滞后性凌刚还向澎湃科技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快速迭代的产业,所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要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30年的重要路径,就是持续不断地优化创新生态。“当然,优化创新生态的要素和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才发展、创新平台搭建等。但是重中之重还是优化相关制度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制度的滞后性,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搭建沟通的桥梁。”凌刚解释道: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都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研究建立,有了规则指南后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因此制度的突破和创新,也是浦东新区科经委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之中,重点着力的方向之一。在此次方案里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联审联动,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希望能够搭建桥梁,让企业界和监管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总体来讲,相较于行业发展,制度规则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希望能及时联系产业各方,共同促进相关规则制度的发展。”凌刚表示。产医融合布局新赛道对于如何促进产业融合,如何积极布局新赛道,凌刚举例道:“比如合成生物学,虽然其产业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浦东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诞生了凯赛生物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企业,目前也正在积极研判是否要将合成生物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还有包括医疗机器人在内的新兴领域,也许目前还未形成实质性突破,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有了新发展,比如大家熟知的脑机接口等。”至于如何促进医学和产业融合,凌刚认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创新产品尽快进入临床,惠及更多百姓。这也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科技产业,也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民生产业,“我们希望创新产品能够在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和科学验证的情况下,快速进入临床,这也是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重点。”“所以总体来看,我认为未来会坚持两个导向,一个是创新导向,包括经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通道的一些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医疗药物创新,一个是临床价值导向,即创新产品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否具有有效性。”据悉,本届张江创新峰会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支持,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市药学会、益诺思、药明康德、毕马威、再鼎医药、美迪西、罗氏、默克、ATLATL飞镖加速器等30余家企业机构联合承办。
  • 基因产业并购“第一案”新进展 *ST天仪调整43亿重组方案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3f6bf153-3c8f-4f84-b4a0-974d8514a817.jpg" title=" 1-1F41GF219320_副本.jpg" / /p p   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曾被业界喻为2016年基因产业并购“第一案”,而在经历了披露重组草案,连续不断地涨停,被深交所问询等风波之后,这份价值43亿元的重组计划的进展也渐渐有了眉目。 /p p   4月16日晚间,*ST天仪发布最新公告称,因重组交易方中,部分有限合伙企业追溯至法人、自然人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合计数量较多,因此转让了贝瑞和康股权,不再参与交易,公司也相应调整了重组方案。 /p p   除交易对象部分变化外,调整后的方案较原方案没有重大变化。公司仍将作价43亿元,发行股份收购知名基因测序公司贝瑞和康100%的股权,同时将公司资产与负债出售给通宇配件。公司股票17日复牌。 /p p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8月底,*ST天仪就已披露了重组框架,拟将其拥有的全部存量业务资产出售给大股东天兴集团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同时拟发行股份购买贝瑞和康全部股权。 /p p   而到了去年的12月份,停牌6个月的*ST天仪推出了重组草案,拟以21.14元/股,发行股份2.03亿股,作价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权。同时,将向其大股东天兴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以2.97亿元价格出售上市公司资产与负债。 /p p   需要注意的是,此举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ST天仪变身为基因测序服务商,而贝瑞和康董事长高扬则将晋升为上市公司新任“掌门”。 /p p   而本次的收购方*ST天仪,其主营业务则为汽车仪表、摩托车仪表和车用零部件。但由于该行业近年来市场表现整体低迷,以及公司的自身经营不善,*ST天仪在2015年、2016年已经分别亏损了1300万元和418.59万元。 /p p   在众多业内投资者看来,待此次重组交易完成后,贝瑞和康将借壳上市,*ST天仪的控股股东及实控人进而变更为贝瑞和康董事长高扬。这对于壳资源稀缺的主板市场来说,其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有业内人士指出,和排队IPO上市相比,借壳上市通常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但也要付出巨额的经济成本。 /p p br/ /p
  • 农业部拟有计划推进转基因产业化
    日前,61名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让转基因食品安全再次引发关注。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下一步农业部将加大科普宣传,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并加快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修订。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目前,我国批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但并不能马上进行商业化种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转基因作物还需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目前,我国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   另外,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安全证书。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罗云波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占领未来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罗云波说,从国际上看,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7亿公顷。截至2012年底,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其中,已有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目前疑虑声得不到充分表达   这不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是一个普通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的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转基因有疑虑的声音得不到充分的表达,挺转基因单方面的势力比较大。目前吃转基因食品最长时间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吃?通过小白鼠等喂养试验不能根本打消掉大家的疑虑,这一代没有风险,下一代有吗?   应该让全社会充分讨论,要让民众自己选择。民众如果选择了吃转基因大米,也需要政府有其他保障,包括要有转基因信息注明。   民众进行自由选择,这是文明社会最起码的原则,而不是单方面说转基因食品没问题,让大家来吃。如果不进行充分讨论和表达,就算推广了,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   ■ 试验   猪“试吃”转基因米试验安全   新京报讯 昨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黄昆仑教授表示,其负责的转BT基因抗虫大米的猪喂养试验已完成,结果显示,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大米对猪具有同样的营养和安全性。   据媒体报道,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做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试验。负责这项试验的学者,中国农业大学转基因大米专家黄昆仑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新京报记者称,该试验名为转BT基因抗虫大米的猪喂养试验。   为什么采用猪做试验?黄昆仑解释,在营养和毒理方面,猪胃肠道消化过程与人极为相似,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变化,而其生理性和杂食性与人的相似性,也有助于营养学的研究。因此,采用猪做试验能更大程度反映出转基因大米对人类食用的安全性。   “试验用猪在90天喂养期间,无中毒或死亡现象,皮毛顺滑,行动灵活,饮食正常,生长发育状况良好。”黄昆仑在邮件中表示。
  • 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科技部于2009年6月2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ldquo 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rdquo 。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客观地分析我国生物基因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基因产业发展战略和战术。   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6月2日在京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志珍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还在蔓延,并已经从虚拟经济延伸到实体经济,发展生物经济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刺激经济的良策。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对于我国生物产业在危机中加快发展,并最终培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王志珍说,基因科技产业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基因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等,被预言为本世纪最富远景的产业之一。我们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独立完成其中1%的基因解析,使我国发展基因产业成本大大降低。虽然我们在很多领域依然落后于国外,但是在基因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有些方面甚至领先,这为我国基因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志珍同时指出,要看到目前我国在基因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对基因科学的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基因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以及行业标准、准入制度方面需要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论坛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客观地分析我国生物基因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基因产业发展战略和战术。   本次论坛由致公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科技部联合主办,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办公室、人民政协报社承办。国家有关部门、基因生物科研单位、生物基因公司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400余人出席会议。   权威解读: · 全国政协王志珍副主席致词 ·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同志演讲 · 陈竺:基因科学促进医学模式转变 ·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演讲 ·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同志演讲 ·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的演讲 ·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的演讲 · 江泽慧主持论坛演讲   专家视点: ·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联合基因集团董事长毛裕民的演讲 ·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秦义龙演讲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宁主任演讲 ·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杨运桂演讲 ·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董事长杨焕明先生演讲 · 生物经济发展的十大趋势 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 · 基于抗体药物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与前景 中国工程院陈志南院士 · 直视基因组学所带动的飞速发展的医药个性化时代 中科院贺林院士 · 人类功能基因组与新药开发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 · 国际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我国的历史性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邵一鸣 · 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思考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黄大昉 · 干细胞基因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韩忠朝 · 微生物基因工程与生物制造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 · 在中国基因检测与个性化治疗的前景分析与相关伦理问题 金力校长 · 肿瘤生物治疗进展 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院士 · 功能基因组学与疾病诊断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 · 发展中国基因产业需要做的一些思考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教授 · 生物技术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北京基因组中心陈润生 · 突出我国优势,加快发展营养健康产业 于小东 · 基因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推动 社科院张永健 · 从医疗改革谈未来健康管理发展趋势 九三学社吴明 · 保护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技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周宇光 · 让公众理解科学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陶金   媒体报道: · 中国有望十月前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 基因产业发展需长线投入 · 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ldquo 十二五&rdquo 科技规划重点 · 中国基因科学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 · 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细则年内将出台 · 专家认为基因产业发展需长线投入战略布局
  • 一图看懂千亿基因测序产业
    p   比尔· 盖茨曾断言:下一个能够超越我的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可想基因产业的爆发潜力有多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产业将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近两年,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迅速,也催生了很多热门公司,各路资金看好基因测序产业。国内,华大基因自去年7月在A股上市后受到资金追捧,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p p   有研究预测,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产业规模将达117亿美元,谁将分得一杯羹?它的产业格局成几何?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请看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0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cb2ad88-06b7-4f44-bb7d-a5fdc721a35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 华大基因投资百亿在武汉建千亿产业园
    在4月28日的签约仪式上,华大基因方面宣布,投资100亿元重点用于五大项目上,力争打造1000亿元产值。投资分两类,一是耗资5亿建立创新平台,每年通过教学,向全国输送4000名基因人才。利用该平台,华大基因还将在武汉建立万万亿次超算中心,用于数据信息分析,发展云计算产业。另外,95亿元是要规划1500亩用地,建立包括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其中,在生物农业方民,发展新的转基因育种、分子育种,并将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合作。   4月28日上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华大基因将在武汉光谷整体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全面打造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产值将达1000亿元。   生物医药方面,该项目将成立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华大药业),直接带动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应用 建立华大高端健康体验中心,提供基于基因组学准确的快速诊断服务。据悉,基因检测已成为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疾病预防和辅助治疗手段,是未来基因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生物农业领域,该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育种中心,完成百种重要农作物育种基地、产能温室、巨型植物分子育种基地、新品种育种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模式动物育种基地和渔业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同时建设高效、安全、规模化的转基因服务平台,成立&ldquo 克隆/干细胞中心&rdquo 进行手工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生物能源领域,该项目将搜集各种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微生物资源,通过基因组测序及信息学分析指导的代谢工程,改良产甲烷系列菌,提高有机物转化效率并降低菌群对环境的依赖性,以生物能源逐步替代以化学炼制为核心的石油经济。   在生物环保领域,该项目将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为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生物技术和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解决村镇污水处理问题 开展城市有机垃圾堆积发酵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   此外,华大基因还将建立教学实践平台,培训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克隆与转基因、临床应用等方向的专业人才,预计每年输出人才数量4000人以上 分步建立千万亿次、万万亿次超算中心,支撑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发展云计算产业服务。   华大基因是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结构研究机构,已建立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大规模测序平台和基于高性能计算的生物信息学平台,拥有上百台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仪,日产出数据300G,位居全球第一。它主要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以推动我国医学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相关新闻:   下一个世界首富将诞生在哪个领域?比尔· 盖茨的答案是:基因。   4月28日上午,武汉东湖宾馆,一场基因战略盛宴拉开:深圳华大基因拟斥资100亿元,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发展基因产业。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但长春宣称,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赢得的最大一笔投资。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介绍,落子武汉后,将打造以核酸平台和蛋白质组平台为基点,以技术体系、教育体系为支撑的基因组教育基地及产业园区。   资料显示,光谷生物城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撑平台总投资为5亿元,用于建立华大基因教学实践平台、核酸平台和蛋白质平台,以及分步建立千万亿次、万万亿次超算中心。而位于九龙产业基地内的华大基因产业规划面积达到1500亩,总投资95亿元,将建成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化基地。   王俊直言,落子武汉,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东湖高新区良好的生物产业环境。目前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已聚集生物企业308家,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和清洁生物技术为主的产业格局。此前,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辉瑞制药已将其研发基地设在武汉光谷生物城。第二,高铁开通令武汉&ldquo 九省通衢&rdquo 优势进一步凸显,武汉到深圳、上海以及未来到北京、成都等均在4小时车程之内。另一重要因素是,武汉有106万大学生、8.5万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优势明显。   但长春称,华大基因武汉项目落户后,仅个体医疗的相关检测服务及产品就将为高新区带来1000亿元的产值,增加税收约100亿元,还将孵化并加速国务院战略规划中生物产业的五大发展方向。   1999年9月9日,随着&ldquo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rdquo 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2007年将总部迁至深圳。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介绍,目前的华大基因立足深圳,是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研究开发中心,今年将拥有上百台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通量测序仪,日产出数据达到300G,位居全球第一。   王俊透露,大手笔投资武汉,主要是为了布局基因产业。目前基因产业应用范围已经大为拓展,其最大优势在于产业化周期相比传统生物产业大为缩短。2000年世界各国联合完成第一个白种人基因组图谱花费了30亿美元,2009年已经降到5000美元,预计到2014年将降至1000美元甚至更低。届时,基于个人基因图谱的个体医疗产业将全面普及。   一个人生了病,通过基因检测就能开出合适药物,如果都能对着自己的基因图谱开药,寿命就大大延长了。   昨日,华大基因与光谷生物城签订协议,将投资100亿元建个产业园,市民要买自己的个人基因图,只要3万。   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有20万人因服药不合理死亡。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说,如果每个人都有了基因图谱,这一现象就能有效遏制。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绘制完毕,人类进入基因时代。2007年,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研发的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测序在深圳完成,中国基因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王俊介绍,去年美国有500多万人接受基因检测,市场收益达30亿美元。在英国,基因检测出现在健康超市,像体检一样普及,&ldquo 而中国市场前景更大。&rdquo   10年前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图谱,要花费30亿美元,3年前费用降到了3000万元,而到去年只要30万元。王俊说,&ldquo 未来三年内,费用就可降到3万元。&rdquo   华大基因投资的这个产业园,谋划打造的产值是达千亿元。届时建成的高档体检中心,将面向社会提供基因快速诊断服务,而整个测序时间只要1天。   名词解释   基因组图谱被誉为&ldquo 人体的第二张解剖图&rdquo ,通过分析人体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获得个人基因组,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为新药物研制以及新医疗方法提供依据。
  • 发改委:加快培育基因检测战略性新兴产业
    p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p p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p p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p p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4.4%,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2.5‰,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p p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p p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p p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 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 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p
  • 基因组技术春天来了 万亿规模产业正在形成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2015年三四月,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先后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共投入600亿元。] /span /p p   何菊虹(化名)41岁时怀上了二胎,在西安一家民营医院产检“唐氏筛查”时,被医生告知“一切正常”,但孩子出生后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患者,一家人的生活从此陷入为孩子康复、治疗的绝望里。 /p p   “如果当时就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样的悲剧就基本不会发生了。”深圳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在朋友圈如此评论。 /p p   何菊虹生下二胎的时间是2008年,而以排查唐氏综合征等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2014年6月30日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走上商业化之路。 /p p   事实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只是基因技术在医疗应用中最先成熟的项目;更多基因测序公司在布局遗传代谢病检测、肿瘤癌症检测;更有一些公司在布局第三代基因编辑项目,用基因技术精准治疗疾病。业内人士预测,一个可能达到万亿市场规模的基因产业正在形成。 /p p   就在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涉及的100个项目中,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位列其中,预示着“基因组学”被列入国家战略,基因组技术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p p    strong 商业化之路 /strong /p p   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38岁的李梅怀了第二个孩子。作为高龄产妇,在产前诊断时她被医生建议直接做羊水穿刺,但鉴于“羊穿”有引起宫缩导致流产的风险,李梅希望能试一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p p   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全国各大医院产科多了很多像李梅这样的产妇。数据显示,全国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9000万左右的家庭中,60%的女性年龄在35岁以上,50%在40岁以上。 /p p   “按照治疗原则,35岁以上的孕妇在产前诊断时我们会建议直接做羊穿,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筛查,比唐氏筛查筛出的缺陷多一些,但现在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仍然不能替代羊穿。”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医生马翠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p p   她说到的无创基因(DNA)产前检测,即在孕妇特定孕周期间抽取其5毫升的外周静脉血,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血浆中的胎儿游离DNA片段进行测序,判断腹中胎儿三对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的风险率,市场价格在1500~2500元之间。 /p p   但在马翠看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以筛查唐氏综合征,但并不能筛查开放性神经管缺陷,比如脊柱裂(畸形)等缺陷 而“羊穿”能检查所有23对染色体的数目异常与结构异常,所以目前羊水穿刺仍然是应用范围更广的产前诊断方式。 /p p   在新华社去年的一则报道中,曾援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董旻岳的话指出,受制于基因数据库,无创DNA属于筛查,而羊水穿刺是诊断,前者无法代替后者。 /p p   尽管无创产前检测存在局限,不过很多高龄孕妇还是愿意选择这种对胎儿可能创伤更小的方式。 /p p   3月18日,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总样本量突破100万例,准确率高达99.9%,突破百万比预计的提前了20天。业内人士推断,“二孩时代”来临,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需求将更高,市场前景将更广。 /p p   在医疗应用领域,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以说是率先经过监管部门审批、进入商业化通道的一项基因测序技术。但是国内基因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在此过程中走得并不平坦,从中或可管窥国内监管部门对基因技术付诸应用的审慎态度。 /p p   2011年12月,华大基因的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获得广东省物价局的批准,可以进入临床。从2012年2月起,这项技术合法进入深圳临床市场,每月都保持15%~20%的产值增长,月收入超过2000万元。 /p p   随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全国9个省市获得临床资质,积累样本量达到10万。 /p p   但无创产前基因技术很快遭遇了国家监管部门的瓶颈。2014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暂停所有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华大基因等测序企业需按照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进行产品注册。 /p p   2014年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于6月30日批准华大基因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即为孕产妇检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疾病风险。 /p p   华大基因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的公司。 /p p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严格监管是必需必要的,否则市场上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可能良莠不齐,泥沙俱下。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了第一批109家医疗机构临床试点名单。由此可见,科技发展和监管促进是互相作用螺旋上升的过程。 /p p   同时,华大基因总裁汪建不止在一个场合呼吁,“如果一个公司的创新满足科学、伦理、技术、合理收费四个条件的话,政策法规就应该跟上。” /p p   经过近5年的市场化之路,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深圳主要三甲医院都实现合作 同时,深圳医保可以负担部分检测费用,这无疑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p p   根据华大基因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覆盖62个国家的2000多家合作医疗机构,其中国内1300多家。 /p p    strong 市场刚起步 /strong /p p   随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商业化之路实现,国内基因测序产业也飞速成长。 /p p   基因组学应用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 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 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受检者。 /p p   长期跟踪基因企业投资的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王海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国内基因检测机构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有自己产品和服务能力,比如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及安诺优达这四家企业。第二类企业只有渠道能力,拓展客户后,送到这几家公司进行基因测序。 /p p   在这四家领先企业做起来之后,基因测序的市场被更多人看好。2014年底到2015年初,又出现几十到一百家新的实验室,只有技术服务能力,可以和医院合作,提供检测结果。 /p p   王海蛟补充说,一些没有进入国家首批试点名单的实验室,通过和合规医院合作,由医院来把关结果,就成了监管的灰色地带。 /p p   “无创基因检测属于打前战的技术,国内基因检测服务商还提供其他检测,比如药物靶向治疗检测、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多种基因检测服务,只是公众了解度不高。”上述业内知情人士称。 /p p   一些基因检测公司以孕前、产前、新生儿、儿童、青少年等完整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来进行产品开发和应用,未来将有更多产品进入商业化。 /p p   王海蛟说,我国正在基因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 /p p   从基因科技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站在起点上,跑得快的最多领跑半步,市场太广阔了,现在就是看谁能跑到终点。 /p p   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新兴技术领域,目前产前筛查、肿瘤是热点,但目前做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某一个疾病,所以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格局还远没有确定。 /p p   贝瑞和康首席运营官(COO)高扬也认为,基因测序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癌症检测是目前最被消费者关注的项目,无创产前测序是第一个落地并商业化的项目,过去几年的市场教育,使得目前这个产业被公众接受并得以发展。 /p p   体检行业也在积极引入基因检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型体检机构不约而同地舍弃了高价的全身检测业务,主攻遗传病以及发病率高的癌症检测。 /p p   碍于技术和成本,以及消费者认知的因素,除产前无创基因检测之外的基因检测,推广起来尚存在难度。 /p p   不过,生命滙医学健康中心创始人陈力曾在“第五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大会”上表示,未来,基因产业目标市场将高达一万亿元人民币。现在是刚刚看得见曙光的时刻,因为整个高通量基因测序才刚刚开始。 /p p    strong 启动“精准医疗” /strong /p p   未来人类将进入“人人基因”的时代,这是很多基因产业内人士抱有的愿景。 /p p   从疾病警示和建立人体大数据角度,从新生儿开始就做基因组测序,后续随着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联解读进步了,数据库可以实时更新,就可以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做出预警。 /p p   “但要在中国推广新生儿基因组测序还需要时间,医生和普通消费者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教育,也有赖于未来基因测序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上述业内人士说。 /p p   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有赖于测序成本的下降以及基因和疾病相关联的遗传学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2006年,新一代测序技术推出,DNA测序成本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降低,每个人基因组的测序成本从2003年的30亿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1000美元,而2015年,市场对于单基因病检测收费在3000元左右,而这一价格有望在未来几年降低至几百元。 /p p   一旦人的基因数据库建立,精准医疗就可能实现。 /p p   2015年可谓是美国的“精准医疗”元年。2015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白宫随后发布了精准医疗计划的相关细节。 /p p   很快地,中国也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力。2015年三四月,科技部和国家卫计委先后召开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共投入600亿元,这对国内基因行业的发展无疑具有推进作用。 /p p   同时,基因行业的发展使得一种新型职业正在兴起——遗传咨询师。所谓遗传咨询是专门收集和解读家族和疾病史,以评估疾病发生或再发的几率。早在1972年,美国就开始了遗传咨询师培训。截至目前,美国共有4000多名经过美国遗传咨询师行会认证的遗传咨询师。在国内,华大基因、迪安诊断等基因行业企业已经率先开始组织培训遗传咨询师。 /p p   随着精准医疗发展,生物智能时代也将开启。华大基因原CEO王俊就进军人工智能领域,2015年10月,王俊创办深圳碳云科技有限公司,其目标是构建生命科学大数据,只有积累海量数据,才会成为未来健康产业的引擎。 /p p    strong 基因编辑的突破 /strong /p p   如果基因技术能够实现疾病提前预测,精准干预之后的技术发展是什么?王海蛟给出的答案是,基因编辑技术。 /p p   去年底,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选出“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荣登榜首。该杂志还指出,中国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以CRISPR/Cas9技术,实现首次编辑人类胚胎DNA,是两大亮点之一。 /p p   被称为“造物主之手”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与以往任何医疗技术不同,可以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改造,从而改变遗传性状。 /p p   当地时间1月4日,曾获比尔盖茨和谷歌风投的基因编辑公司Editasmedicine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创始人均为CRISPR技术发明人。 /p p   王海蛟表示,基因编辑在中国国内还是实验室研究居多,没有走到临床,谈不上监管的问题。美国目前进行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技术仅限于第一、第二代技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还没有相关产品获得监管许可。 /p p   但是,“一旦撕开一个裂缝,技术进步的速度就将远远超过过往。”王海蛟说。 /p p   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企业是否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呢?王海蛟说,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国外基因公司进行布局,未来发展或可期待。 /p
  • 直播链接公布!重磅专家齐聚云端丨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开幕在即!
    齐聚CAR-T第一梯队玩家FDA官员分享监管洞见未来已来,就在眼前;远方不远,已在脚下!一场以细胞\基因为原点,以破解困局为话题的行业盛会,即将启幕!作为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继于旧金山、上海、南京成功举办聚焦细胞基因治疗的国际化论坛,搭建业内优质交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2022年11月20日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即将盛大开幕,邀您相聚云端。# 在内卷狂潮之下的细胞\基因治疗,实现差异化竞争路指何方?# 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期,国际国内政策导向与监管趋势如何走向?# 实现“用得上”、“用得起”,CAR-T商业化之路上的痛点、难点是否有破解之道?本次论坛汇聚行业领军人物、企业精英共话细胞\基因产业发展未来,并围绕“突破内卷,细胞基因治疗差异化竞争路指何方”,“穿越资本热潮与产业创变,GCT商业化落地困局何解”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首次集结国内CAR-T三家拔得头筹拿到药物获批的行业“掌门人”分享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并力邀保险界精英人士就昂贵的治疗与药价,共商解决方案,以提高CAR-T疗法可及性。▶10场主旨演讲▶1场深度对话▶2场圆桌论坛▶2位重磅院士助阵▶3位权威监管代表引领拨云见雾▶30 +行业大咖倾囊分享,临床PI与产业高层对话以研促教,齐谋发展11月20日,与金斯瑞同行,共同演绎细胞\基因治疗巅峰盛会,一起遇见未来,打开中国创新医药的全新局面,冲出重围,找到破局之路,推动细胞/基因产业蓬勃发展!如何观看直播?PC端:点此链接,注册信息,看直播http://brsdh5.brightest.net.cn/jsr2022_pc/live.html 移动端:注册信息,看直播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 event@genscript.com
  • 议程亮点剧透!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邀您共襄盛会
    齐聚CAR-T第一梯队玩家 FDA官员分享监管洞见未来已来,就在眼前;远方不远,已在脚下!CAR-T “横空出世”演绎了诞生即是巅峰的神话,在吸引了生物医药产业几乎所有人目光的同时,这种革命性的肿瘤治疗手段和新药形态也将国内医药行业带入了载入史册的一刻。可以说,CAR-T 是前沿生物技术的“集成者”,但随着产业迭代,它也同所有新兴行业一样面临着重重考验和新的机遇,与全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产业,世界正目睹中国的创新爆发,这需要我们生物医药同道们抱成一团,拧成一股绳,一起去应对。9月27日,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从政策导向、前沿技术、产业创新、资本视角等多维度解析行业热点与痛点,除了大咖云集,大会议程设置亦是亮点,本届论坛将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深度对话等形式展开,带来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盛宴。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那么,今年的论坛又有哪些变化和亮点呢?让我们先睹为快!PART 1 主旨演讲亮点一FDA视角看CAR-T细胞治疗审批政策导向与最新监管趋势全行业都在热议 CAR-T 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向,其中,监管是重要难关。从已获批产品的审批过程回看现有监管框架,如何与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未来更多 CAR-T 产品或适应症的研发及审批是否有望得到提速?对监管框架的哪些调整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临床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中国的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又有哪些借鉴意义?本届大会邀请重量级嘉宾 FDA 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 Peter Marks 博士从顶层思考出发,为大家抽丝破茧分析其中内在逻辑,从更高的站位,看到未来机遇。亮点二突破内卷,生物医药如何才能走上创新发展之路CAR-T 上市带动了创新药“井喷式”发展,也迎来了生物医药的“内卷”狂潮,在产能过剩时代,破卷之道何在?在此行业变革下,监管政策要革新,研发技术要创新,产品升级要更新,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才能让 CAR-T “神药”飞入寻常百姓家。本届大会齐聚 CAR-T 第一梯队玩家共探细胞基因治疗商业化破局之路,邀请行业大咖、明星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领军者分享成功经验,这将是一场共促产业繁荣的饕餮盛宴。PART 2 圆桌讨论亮点一积跬步,致千里—细胞治疗攻克实体肿瘤,还有多远的路要走?CAR-T 细胞这一创新型免疫治疗已被证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显著疗效,而实体瘤一直是横亘在 CAR-T 细胞疗法面前的一大阻碍。CAR-T 治疗实体肿瘤的临床开发瓶颈何在?TIL疗法 /TCR-T/通用型CAR-T/溶瘤病毒与CAR-T联用疗法又有哪些进展和挑战?众多 CAR-T 第一梯队玩家组成“CAR-T 天团”莅临现场,将为大会带来 CAR-T 细胞产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研判和精彩观点,必将对促进细胞基因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亮点二临床医生聚首,从临床终点看CAR-T治疗进展与挑战对于癌症的治疗和攻克,我国的临床专家们从未停止过研究创新的脚步,CAR-T 在临床试验和治疗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和阶段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呢?临床医生们最有发言权,让我们倾听一线临床医生的不同声音,或许能够从另一个视角找到 CAR-T 新的突破口。亮点三“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支付模式创新迫在眉睫国产 CAR-T 药物相继获批,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患者“望药兴叹”。如何通过相关法规和报销政策,鼓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创新的医疗支付方式,使社会资本贡献力量,联合药企与保险公司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是解决当下困境的关键。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了众多保险公司头部领导人,畅谈未来 CAR-T 支付方式可行化策略,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将会带来怎样的风景?未来之路是否会因此变得清晰可见?让我们拭目以待。PART 3 深度对话 从GCT商业实战看创新药破局盈利之路继2021年我国两款 CAR-T 上市以来,如何实现商业化成为了最大挑战。如何降本增效以扩大可触及的人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进一步优化?如何借助全球优势资源推进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及取得商业化成功?能否创造商业“传奇”,最终的盈利之道还需探索。聚光灯下,和细胞基因产业翘楚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摈弃陈词滥调、行业常识,展开激烈的论点交锋、思维碰撞,才是本届论坛的燃点、爆点。向上走的路,注定艰辛;不怕吃苦的人,才会越攀越勇,修成正果。时代的浪花已然到来,那就坚韧的去面对,乘着时代的风云,每一个创新者都在以微小的脚步诠释着盛大。学术的交融,产业的融合,开放通融的医药生态圈需要每一位同仁的努力与坚持,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正在将这个美好画卷打开,我们诚邀您的参与,为细胞基因产业未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月27日,我们相约北京,一起续写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下一个十年。注册通道开启:https://www.wenjuan.com/s/UbuQZjs/#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event@genscript.com
  • 站在风口上的基因测序产业
    医药学界和资本市场多年前就曾预测,基因,这一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学科,未来可能孕育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产业市场。   现在,一个以基因测序为代表的市场已然到达产业突破的临界点。   BBC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3年,整个基因测序市场的规模约为45亿美元,而随着基因技术的飞跃发展,检测技术成本大幅下降,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拓展,到2018年,整个基因测序市场的规模将猛增到1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5%。   互联网行业有一句流行的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现在,基因测序产业就已经走到风口。   技术演变下的"多极化"   近年来,基因科学频频进入大众的视野,但真正了解基因测序技术的人并不多。   通俗而言,基因测序就是给基因做"体检"的技术。   众所周知,基因是由A、T、C、G4个碱基组成的序列片段,正是这4个碱基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而基因测序,就是要分析出各种排列组合,为下一步研究和改造基因打下基础,它将比传统的检测方式更加安全、准确和便宜。   比如,给癌细胞做基因测序,就能知道是其中哪个基因的排列组合出了问题导致正常细胞癌变,从而为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再比如,给准妈妈做基因测序,就能知道腹中宝宝是否有患上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基因,与目前一些常规的检测手段6成左右的精准度相比,基因测序的准确度能高达99%以上。   农业方面也有一些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给水稻做基因测序,分析出抗病能力强的水稻与容易病变的水稻的基因排列组合差异,为水稻杂交选种提供参考,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人工栽培育种。   按照公认说法,到目前为止,这种给基因"体检"的测序技术,以及相应测序仪器设备,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测序技术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桑格(Sanger)测序法 第二代是2005年左右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大规模平行测序的技术 第三代技术刚刚兴起,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或小规模推广阶段。   在三代测序技术中,高通量的第二代是目前的主流技术,其中的从业公司,因为技术问题或市场竞争,目前仅存的,只有Illumina、CompleteGenomics(以下简称CG)以及LifeTechnologies三家主要公司。   在这三家公司中,实力最强的是Illumina。   Illumina组建于1998年,由于发展较早,再加上娴熟的商业手段操作,成功打垮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供应商。   凭借几乎垄断的商业地位,Illumina已开始限制其试剂仪器的使用范围,以保护自己下游应用开发的红利。同时在中国国内,Illumina也在扶持少数下游服务商直接进入服务市场,甚至和自己的测序仪客户竞争,以最大程度控制市场。   第二家公司是LifeTechnologies,2013年被ThermoFisher并购。它的测序技术具有快速(4个小时完成测序)、仪器结构简单、小巧、造价便宜的优点。   不过,由于整个技术设备市场基本被Illumina占有,即使短时间内LifeTechnologies凭借技术特点在市场获得一定优势,但未能形成与Illumina的对等竞争态势。   两大公司之外,还有一个业内人士都觉得神秘的CG公司。如果要定位,CG可以说是二代测序市场的搅局者。正是由于其平台具有比Illumina更高通量和更准确质量的特点,在数年前,曾和Illumina形成制衡并分庭抗礼,带动了测序标准的提高以及测序价格的显著下降。   但是CG毕竟是初创公司,在商业运作、市场渠道等方面远远比不上Illumina。在竞争对手各种市场和法律手段的运作下,商业压力剧增,运营陷入困境。2013年,中国的华大基因利用了这一契机,并购了CG公司。   依靠这起并购,中国获得了和美国一样的比较优势,促使Illumina等跨国企业不得不授权仪器给中国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促进了全球基因产业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同时,基因数据亦属于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如果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存在数据风险隐患,国家发改委也明文规定基因检测是外商禁止投资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看,CG技术国产化也确保了中国基因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前景不容小觑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全球基因测序领域正处于一个快速向应用转化的产业化、民用化发展阶段,这个产业的广阔未来已经毋庸置疑。   目前,在科研、生殖医学、肿瘤个性化、生物大数据等几大主要方向上,基因检测都已在逐步从纯粹的仪器和试剂销售,向公众服务发展。   这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基因测序从业公司的估值,都将随着产业的爆发而水涨船高,ThermoFisher并购LifeTechnologies,并购费用超过百亿美元 罗氏为了收购Illumina,更导致Illumina股票PE达到了100倍以上,市值超过了200亿美元。该领域应用前景受到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   在中国市场,这个行业的市场潜力同样不可小觑。   从市场成熟度、从业人员规模以及接受程度来看,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仪器市场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基本能够同步于美国的步伐,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美国。   一个典型的超越案例是胎儿染色体无创诊断技术,美国还在各种专利纠纷和实验室测试阶(所谓的CLIA实验室阶段),中国已经完成了大规模临床研究,在临床研究论文、该检测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等方面已经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成熟度和产业成熟度。   同时,由于华大基因在全球推出了2000元人民币左右的终端价格(而美国的价格是2000美元),使得该检测在民用领域迅速推广,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各大医院也都逐渐启动了高通量测序用于遗传诊断方面的应用。   不过风险还是存在,目前全球只有前文提到的3家公司完整拥有测序技术核心知识产权。而这3家公司都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其余依靠授权或者自称研发出测序仪的国内公司,在临床应用的技术、成本和商务层面,会受到较大限制。   技术与监管变量   再看具体的市场格局,由于各家公司的技术各有优劣势,谁先在风口上起飞不好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目前已经占据先机的三家公司,Illumina、LifeTechnologies以及华大基因等,肯定是最早起飞的那一批。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谁会飞得更稳更高?   Illumina坐拥市场规模优势,率先享受产业爆发的红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近年以来,Illumina动作频频,高管访华,与贝瑞和康等中国代理商合作,积极争抢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LifeTechnologies虽然没有Illumina所具备的市场规模优势,但正如前文所述,其技术特点使其在某些特定市场具有独到的优势,乘着产业爆发的飓风,势必也会迎来黄金发展机遇。   唯一的变量是CG以及华大基因。当然这种变量不是指起飞与否,作为全球测序服务市场的航母,背靠最大的中国市场,华大基因以及CG的起飞同样板上钉钉。这里的变量,是指飞到最高点的可能性。   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已经被业界所公认。华大基因并购CG后,保留了CG在硅谷的研发团队,并将团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的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共同合作,已经开发出在精度、可重现性和稳定性上提高几个数量级的临床测序技术。   技术之外,更显著的变量来自认知。因为是一项前沿的高新技术,又涉及人类生命健康,所以公众潜意识里会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一直以来,即使是国家监管部门,对于基因测序这项新兴技术和市场的监管,也始终难以着手。   而由于基因测序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市场上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很多没有资质、技术不过关的小公司或体检中心都在开展基因测序业务,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不过,从监管部门的反馈来看,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基因测序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应用演变的趋势,正在计划出台一系列针对设备、试剂和方法的准入机制,比如基因测序的仪器设备和配套试剂必须获得医疗器械准入,从而保证相关检测的安全有效。   在监管难题解决后,市场竞争格局的最终走向也将更加明朗。
  • 基因测序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因测序产业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价格战不可避免,仅靠简单的测序或测序服务已经不是技术高端服务的主战市场,唯有借助政策性支持和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人才,并在遗传资源和分析应用软件上做文章,才能摆脱在别人后面的&ldquo 小打小闹&rdquo 。   与试剂盒检测相比,基因芯片具有用时短、一次性检测样品多等优点,图为研究人员正在演示将处理后的样品点到基因芯片上。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ldquo 不久的将来,或许只需要1000美元便可以进行基因测序。到那时候,每个新生婴儿出生时或许都会像一台新买的电脑一样,附带一张关于其"基因信息说明"的DVD光盘&hellip &hellip &rdquo 上个月初,《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一篇关于基因测序的文章再一次吸引了业内人士的目光。   12 年前,当人类第一张基因组草图被绘制完成之后,各国纷纷采取&ldquo 快马加鞭&rdquo 方式对基因产业进行支持。&ldquo 试图通过基因位点扫描的方式,对比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从而找出与疾病可能相关的易感或突变基因。&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在基因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并不逊色于国外,甚至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正是由于基因测序与民生健康不言而喻的关系,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布局基因测序这一新兴市场,并逐步拓展市场范围。目前,虽然我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仍有机构大胆预测:在中国,基因测序技术将构成千亿元规模的市场。   &ldquo 千亿元市场规模?这似乎像在吹泡泡!&rdquo ?曼哈顿资本执行董事王进有些怀疑。全球DNA测序技术和服务市场目前只有15亿美元,到2015年也只有20亿美元,再以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 公司为例,2011年的业绩只有2000多万美元,其基因测序服务成长大大低于预期,股票跌破发行价。   &ldquo 究其原因,还是市场接受度的问题,测序尽管已日益简化,未来一定能更廉价和平民化,但测序之后,能否作正确解释或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是问题的关键。&rdquo 王进说,这正是基因测序公司不可回避的问题,亦是消费者买单前的最大困惑。   技术上不是问题   去年6月15日,美国《科学&mdash 转化医学》杂志上刊发了一篇基因测序技术在罕见病治疗上的成功应用。&ldquo 这至少说明了基因测序可以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诊断方法。&rdquo 于军告诉记者,基因序列和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不同和变化分析能力是倡导个体化医疗的前提,基因测序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水平驱动着个体化医疗的进程。   采访过程中,于军始终对国内基因测序技术水平持有肯定态度,并不时地用&ldquo 非常成熟&rdquo 的字眼来形容。但是他觉得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组数据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才能更准确地找寻到基因与疾病之间的有力证据。   面对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于军非常乐观:&ldquo 基因测序服务肯定会成为常规化服务,只是时间早晚的事。&rdquo 而这个等待的过程,国内最应该做好基因测序的整体布局。   罗氏公司看中了基因测序的潜力,已于上个月末开价57亿美元欲收购 Illumina公司。但基因测序服务业务达到高潮的时间,在王进看来,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ldquo 虽然我们已经在基因功能研究、蛋白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领域取得不少成就和突破,但在临床应用和疾病诊治预测等方面并未取得令人折服的实质性进展。所以基因测序的全面个性化推广应用,应该在基因功能和基因标记物与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得到药政管理部门的推荐、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认可、保险公司和个人的买单。&rdquo 王进说。   存在解读的困惑   &ldquo 疾病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完全由自身基因决定的,即使没有易感基因,如果生活环境中有辐射或受到化学、药物、污染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可能造成基因的损伤或突变,诱发疾病。&rdquo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扬教授表示,仅凭一次基因检测就得出诊断结论,非常不严谨。   当然,也不能否认基因测序给医疗诊断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大量生物标记物被鉴别和发现,提升了分子诊断在临床应用的地位。   不过,王进提醒,千万不能现在就人为拔高DNA测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的价值。许多SNP和生物标记物的临床指征和科学验证还处于假设和推断状态,有些分子诊断所体现的阳性结果与疾病临床结果还不匹配。因而在医生和患者还未能全面解读分子诊断好处和局限性之前,全面推广应用这些测试仪器和方法并不现实。   如何化解基因测序与数据解读、临床指导之间的鸿沟,也是作为国内基因测序的领军者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面临的挑战。&ldquo 得出基因测序的数据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对数据进行转化和解读才是问题。&rdquo 该研究院新闻发言人杨碧澄博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王进给出的建议是,基因测序机构应该加强与临床医学界合作,需要有系统生物研究,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生物统计的思维、手段和工具,要特别注重吸纳复合型高端人才,开展更多开放式的合作与探索。另外政府和投资界要扶植支持有核心技术的测序服务公司。并与第三方临床检测公司进行合作。   &ldquo 许多基因和生物标记物的鉴别和验证,必须要有临床医生、生物统计学家、系统生物学家以及药理学家的共同协作与努力。&rdquo 王进说,没有大量的临床数据,仅靠发表论文无法推动这方面的产业发展。   价格战不可避免   尽管基因测序技术还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但它的确给人们带来新希望。&ldquo 如果真正实现个体化医疗,还需要基因功能学和靶向药物的研制及发明,以及相关立法与监管的跟进。&rdquo 于军说,这就好比飞机与航空业的关系一样,凭借现在的技术水平,能够制造出飞机,但让它飞上天空,还需要机场、飞行员等各个方面进行配套。   &ldquo 所以,绝对不能依据制造飞机的水平来断定航空业的发展。&rdquo 于军建议,国家应该对基因测序的工作实施准入许可制度,从质量控制、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强监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杨碧澄介绍,&ldquo 十二五&ldquo 期间,华大基因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两方面展开工作,除了在已经明确致病基因的疾病上作深入研究,还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单基因病的测序研究上。   那么,未来国内基因测序产业应该通过何种路径走向世界呢?   王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ldquo 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价格战不可避免,仅靠简单的测序或测序服务已经不是技术高端服务的主战市场,唯有借助政策性支持和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人才,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并在遗传资源和分析应用软件上做文章,才能摆脱在别人后面的"小打小闹"。&rdquo
  • Illumina被列入S&P500指数 中国基因产业蓬勃发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281" title=" 201511131421531867.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c4b932d1-69b2-4df1-921c-d9f57e98b8a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标准普尔500指数英文简写为S& amp P 500 Index,是记录美国500家在美国主要交易所,如纽约证券交易所、Nasdaq交易的上市公司的一个股票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 /p p   11月13日,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美股基因测序龙头Illumina(NASDAQ:ILMN)将在11月18日美股收盘后取代化学/生物试剂生产商Sigma-Aldrich(NASDAQ:SIAL),成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 /p p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Illumina股价周四盘后上涨4.11%,报在161.78美元。 /p p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Illumina股价累计下挫15.79%,大幅跑输大盘,成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无疑将为其低迷的股价注入一针强心剂。 /p p   2007年初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Illumina斥资6亿美元收购了Solexa公司,从而正式迈入基因测序领域。此后其不断通过并购基因相关公司的方式加速基因测序业务的扩张。C& amp EN杂志发表的数据显示,Illumina在新一代基因测序仪市场中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达到71%。 /p p   国内A股市场方面,北陆药业(300016.SZ)参股的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基因业务拓展迅速,目前已超额1500例基因测序病例积累,同时南京世和也在申请临床基因测序试点资格。 /p p   紫鑫药业(002118.SZ)全资孙公司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相关试剂和生物信息系统的研发、相关技术服务及市场开拓等业务。 /p p   达安基因(002030.SZ)是目前国内获批生产无创产前检测(NIPT)基因检测产品的两家企业之一,基因测序仪已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p
  • 注册启动丨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邀您共探细胞/基因治疗商业化破局之路
    伴随着“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首部生物经济顶层设计《“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应势出炉,它不仅将开创性“生物经济”这个新名词带给了大众,也正式开启了生物科技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时代。生物科技企业守正初心、夯实前行,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时代到来了。旨于促进细胞/基因治疗产业进一步融合,打造业内优质交流平台,金斯瑞一直在行动。从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到繁华蓬勃的大上海,再到“六朝古都”文学之都的南京,金斯瑞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也落地有声,从国际视角前瞻细胞基因产业未来,金斯瑞让更多行业参与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图丨2020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盛况:中外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投资人、企业家,包括美国FDA前局长在内的顶级专家们齐聚论坛图丨2020及2021年分别于上海和南京举办GCT主题论坛盛况:9位中外院士领衔,联动产学研资政各界业内专家倾囊相授,齐聚盛会一届论坛,机遇无限。2022年9月金斯瑞再次扬帆起航,将于北京举办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在风起浪涌的生物经济狂澜下,谁能在万亿市场中笑傲江湖?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否由细胞基因来引擎?如何把握细胞基因商业化产业化的绝佳窗口期?在这里,有行业政策与前沿动向的指引,技术交流与投资策略的探讨,还有同道者的相互切磋与指点迷津。本届论坛将聚力线上线下500+行业精英人士,包括国内外监管部门代表、Biotech公司C-Level人物、权威科研工作者、明星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领军者汇聚一堂,分享成功经验,共促产业繁荣,只为细胞基因技术——未来疾病治愈的新希望而来。热点话题一:FDA视角—— CAR-T细胞治疗审批政策与最新监管趋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概说的就是CAR-T的“行路难”了。随着FDA已获批的6款CAR-T上市,细胞免疫治疗再次获得空前发展,但大家的关注点却逐渐从“抗癌神药”过渡到了“产业化瓶颈”,CAR-T治疗商业化如何破局?忽略研发技术难、生产成本高、治疗标准化程度低这些硬性条件不谈,国内的审批程序、监管政策等同样是瓶颈之路上的羁绊。而在美国,FDA指南中已经明确了加速审评审批的程序,包括快速通道,优先审评,加速审批,以及突破性疗法认定等等,都是为了消除瓶颈,推动更多细胞基因疗法问世的关键。纵观全球,监管框架的分歧给细胞基因疗法的开发带来了挑战,那么,从已获批产品的审批过程回看现有的监管框架如何与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未来更多CAR-T产品或适应症的研发及审批是否有望得到提速?对监管框架的哪些调整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临床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中国的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图丨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届时将通过“云直播”形式,隔空带来他的最新解读与专业分析,以FDA视角分享就指南中有关细胞基因疗法的更多观点及个人的监管新思路,洞悉未来国际、国内监管新动向。热点话题二:从GCT商业化实战看创新药破局盈利之路2021年是一个分水岭,国内两款CAR-T产品的上市开启了我国商业化元年,细胞基因疗法不仅从萌芽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也开始逐步向产业化转化。与此同时,来自于研发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商业化、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降本增效以扩大可触及的人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进一步优化?如何借助全球优势资源推进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及取得商业化成功?能否创造商业“传奇”,最终的盈利之道还需探索。“实干出真知”,创新药如何破局盈利之路,还要看“实干家”们怎么看。本届论坛我们特邀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与传奇生物三大企业CEO齐聚首,他们的世纪同台会擦出怎样不一样的火花?又会记录下如何不一样的“传奇”故事?满满的干货+实战经验分享,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尽在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期待您的参与。热点话题三:“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支付模式创新迫在眉睫CAR-T上市除了与之相伴的商业化难题,还有它的“天价药”标签。无论是企业还是医保的角度,CAR-T产品的降价空间都相对有限,如何提升CAR-T产品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有赖于多方携手,共同助力,而创新支付有待探索并成为新希望。如何通过相关法规和报销政策,鼓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创新的医疗支付方式?社会资本贡献力量,联合药企与保险公司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是否可行?从CAR-T已获上市的国家推行医疗支付措施中,是否有迹可循?在本届论坛上你将找到答案,众多保险、投资界精英人士,企业权威人物将现身说法,站在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剖析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蓄势待发,邀您一同探寻答案。细胞基因治疗差异化竞争路指何方?细胞治疗攻克实体肿瘤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资本热潮下GCT商业化落地困境何解?… … 更多你所关心的细胞基因当下热点议题也都是本届论坛的“重磅戏”,金斯瑞希望携手这些优秀企业家、行业精英领袖、科研专家们,共同推动全球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免费注册时间截止到7月31日, 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这个9月,我们与您相约北京,不见不散!注册通道开启:https://www.wenjuan.com/s/UbuQZjs/# 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event@genscript.com
  • CRISPR持续创新突破!把脉细胞基因治疗未来,业内大牛齐聚2024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生命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迎来蓬勃发展,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和想象。特别是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最近涌现的一系列好消息让人应接不暇。日前,全球首款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在英国获得了上市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这是在CRISPR/Cas9这一革命性基因编辑工具发明11年后,我们终于迎来的一项显著成果。它不仅在科研基因编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基因编辑先驱之一,即将在2024年1月份前来旧金山,在金斯瑞全球产业论坛上作主旨演讲的David Liu(刘如谦),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这一批准将对科学、医药和患者都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不仅如此,基因编辑领域近期还有重大突破!CRISPR/Cas9应用的先驱科学家张锋及其团队开发出一款新算法“FLSHclust”,在数十亿个蛋白质序列中发现了188个罕见且以前未知的CRISPR连接基因模块,再次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震动!CRISPR系统展现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次得到验证,预示着CRISPR基因编辑的未来前景广阔。科学家们正以智慧开启这扇大门,而这同样需要业内同仁聚力探索,共谋未来。随着细胞基因领域的不断发展,CRISPR技术将在哪些方面开拓创新?浩荡的资本市场中,如何找准定位,明晰战略规划,成为行业佼佼者?企业要具备怎样的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成功?细胞基因治疗创新还将迎来何种机遇?如何有效、不落窠臼地开拓商业化发展?金斯瑞深谙同业对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关切,这也是我们愿与大家分享的关键信息。多年来,金斯瑞倾心耕耘,不遗余力地为利益攸关各方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产业界与资本界的交流与融合。 在细胞基因治疗迎来颠覆性变革的重要时刻,“2024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再次起航,2024年1月10日,诚邀您重聚美国旧金山,共话细胞基因产业未来。扫描二维码,使用邀请码GS2024,锁定参会名额2024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精心策划的议程,广泛涵盖了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监管政策等多个关键领域。本届论坛汇聚了业内顶尖专家、行业领袖和杰出学者,旨在为与会者提供深刻和全面的专业见解。 在基因编辑板块中,基因编辑的先驱之一,David Liu(刘如谦)将现身论坛,分享他在CRISPR基因编辑方面的见解,探讨CRISPR基因编辑未来之路。 此外,众多基因疗法巨头公司领袖,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开发先驱企业Intellia Therapeutics的首席商务官Derek Hicks,Arbor Biotech首席执行官Devyn Smith,Epic Bio科学创始人Stanley Qi(齐磊),Remedium Bio首席运营官Alex Goraltchouk等聚首论坛一同为大家解锁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创新应用,探索下一代有潜力的基因治疗产品路径。 细胞治疗板块同样引人注目,对于药物创新、定价、商业化探索以及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等复杂问题,传奇生物首席执行官黄颖、阿斯利康肿瘤细胞治疗开发首席科学家Michael Bowen和Capstan Therapeutics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执行副总裁Adrian Bot,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Lekha Mikkilineni等业界巨擘,将共同探讨CAR-T商业化的破局之道,深入挖掘更多潜在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界大佬与产业领袖也将现身论坛,深入探讨和分析细胞基因领域的商业化前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来自Deerfield Management合伙人Konstantinos Aprilakis,礼来亚洲创投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施毅,RA Capital Management高级常务董事Josh Resnick,Flagship Pioneering执行合伙人John Mendlein,ARCH Venture Partners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KeithCrandell,7G BioVentures管理合伙人、创始人Vincent Xiang等,将通过深刻的资本市场洞察和深度分析,有望揭示细胞基因未来商业化道路的新视角和潜在机遇,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引。 未来已来,细胞基因治疗正迎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我们置身于一个能够重新定义医疗方式、拓展治疗边界的关键时刻。让我们激发智慧和能量,共同塑造一个充满希望和治愈力量的未来。更多详情,请查看议程长图:扫描二维码,使用邀请码GS2024,锁定参会名额
  • 全国卫企协将成立“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基因是人类迄今为止惟一尚未被开发的一块宝藏。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产业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露端倪,不少投资者已经嗅出其中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入该行业。但是基因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基因技术临床应用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基因检测机构良莠不齐、医院科室构建有待完善等。   为了促进基因产业的发展,2015年6月30日,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以下简称&ldquo 全国卫企协&rdquo )发布《关于成立&ldquo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的批复》的通知,同意了卫企协成立&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的申请,为国内基因科技企业带来又一重大政策利好。 通知截图   全国卫企协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业务主管并经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行业服务管理职能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组织,成立于1992年10月,现任会长为原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窦熙照。全国卫企协的宗旨是&ldquo 发展卫生产业企业,为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服务。&rdquo   目前,全国卫企协已有&ldquo 医药技术开发专业委员会&rdquo 、&ldquo 妇幼卫生用品产业专业委员会&rdquo 、&ldquo 微创产业技术专业委员会&rdquo 、&ldquo 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rdquo 等20个分支机构,此次新设立的&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反映了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ldquo 火热&rdquo ,也表现了全国卫企协的&ldquo 与时俱进&rdquo 。   新设立的&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将在全国卫企协的总指导下,大力发展基因相关企业,促进基因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化发展。   &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工作重点   虽然&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还在筹备中,但是根据全国卫企协及其分支机构的工作布局和重点,我们可以预测到,&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成立后,将主要推进以下事情:   1、对基因技术开发企业进行专项调研,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与相关部门合作,促进基因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   3、为基因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咨询服务等,帮助企业提高科研生产水平、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知名度   4、在国际和国内组织基因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研讨、学术交流、展览展示等,为基因企业提供研讨、技术论证、交流推广等服务,搭建投融资桥梁   5、组织基因技术相关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宣传、推广先进的健康理念、基因技术和科研成果   6、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为基因行业开展各类人员专业培训与服务,适时举办专业研修班和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   7、与有关媒体和出版机构合作,编辑出版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行业报告、有关书刊和信息资料等。   综上所述,&ldquo 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rdquo 的成立,将为国内基因产业注入一股暖风。这个由全国权威专家、顶级产业机构等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分支管理机构,将团结从事基因产业的团体和个人,构建一个集学术、教育、科研、产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促进我国基因产业的快速和良性发展。
  • 喜讯!全球首个基因抗癌新药"今又生"落地湖北
    “加快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质量研究、临床前研究、加快细胞治疗战略资源库等研究平台建设。” 是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2022年7月20日下午,在武汉杨园国际会议中心,赛诺生(深圳)基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健冠国际生命科技(湖北)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原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世界第一、全国唯一获得国药准字号批件的基因抗肿瘤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在湖北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图片来源 科技生活报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又名今又生,是人类第一代抗肿瘤腺病毒基因治疗产品,由赛诺生(深圳)基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赛诺生(深圳)基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助理蔡玢博士接受采访时说到:“今又生作为就是人类的第一个用于治疗肿瘤的基因药物,诞生于2004年,针对我们人类所有的实体瘤,通过临床的统计,超过90%的有效率。今又生批准上市至今,服务了全球最大的基因治疗人群,现在整个人群超过10万例。” 自上世纪90年代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伊始,针对基因层面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递送载体的渐进式创新层出不穷。基因治疗的蓬勃发展为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更光明的未来。 2022年7月26日,仪器信息网联合Cytiva特别邀请到了多位在国内开展基因治疗基础研究和核酸药物研发的科学家,与您分享他们的新发现、新进展,欢迎报名,免费参加! 【点击图片,即可报名免费参会】
  • 基因测序热状下的冷思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6月30日批准了华大基因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由此,禁锢了5个月的国内测序市场再次打开,一时间业界焦点纷纷投向基因测序领域。一时间各类医药行业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纷纷密切关注该行业进展。&ldquo 基因测序热&rdquo 成了当下医疗行业热点。在这一片基因测序热像之中,基因测序行业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国内测序行业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1. 基因测序行业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疾病与基因关系尚不明确   目前从应用的角度来说,科学家只确定了极少数的基因位点与极少疾病的确切关系,也就是说真正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基因检测并不多。要想真正用基因来诊病,还需要时间。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国亮也认为:&ldquo 如何解读基因测序数据从而判断某人得某种病的概率,现在是一个科学研究热点。大家公认,更多的疾病是基因和我们的环境(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仅依靠基因组测序,是难以判断这些疾病的概率的。所以,我们现在要积累测序以及病人的数据,在达到一定的数据量后,对基因组的重组、小片段DNA序列的缺失或插入等进行分析,并与病人的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相关联,从而得出测序数据与疾病之间的关系。&rdquo   1.2 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不同基因检测公司检测报告大相径庭   《纽约时报》网站记者基拉· 贝克奥夫在《纽约时报》网站上发表文章称,她分别在23andMe、Genetic Testing Laboratories和PathwayGenomics这3家知名基因测试公司接受了基因分析服务,而结果却令她大吃一惊:每家的测试结果大相径庭。   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由于没有行业标准,各企业根据自建的数据库确定相应检测位点,所得的检测结果就会不一样。缺乏行业标准,也是基因检测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3 基因测序就像一把双刃剑   基因测序如果运用不得法,它也有消极的一面。若全基因测序普及,含有基因缺陷的个人基因信息流通时被保险公司或雇主拿到,可能会在购买保险或就业时受到歧视。同时,如果人一出生就作全基因检测,然后被告知患某些重大疾病概率非常高,那么他一直背负着宿命论的压力,也许会失去人生意义。   4. 薄弱的基因产业链上游   1990年,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历时十年,于2003年最终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该计划完成之后,基因组医学的迅猛发展,一批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被揭示而后迅速用于了疾病的风险评估、预防、诊断和治疗,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颠覆的作用。   通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融入了全球基因产业链。一条基因测序的产业链条也同时成形:上游基因测序仪研发制造、中游基因检测服务、下游医疗临床应用,其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上游研发制造,目前主要为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所掌握。中国的基因测序行业目前主要靠试剂和服务作为主要收入,而在仪器上,进口产品占绝大部分的市场,Illumina和LifeTechnologies两家公司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由于产品研发周期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大,在技术上国内厂商还是比较依赖和国外先进公司合作。这好比研发计算机却始终无法突破芯片的核心技术。目前,除了华大基因通过并购美国测序仪研发公司Complete Genomics (CG)获取部分相关技术外,中科院基因所与紫鑫药业则尝试自主研发,但目前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5. 所开展疾病基因测序项目有待拓展   高通量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国内外很多公司纷纷试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化。但是国内公司商业模式主要拼的是硬件,比拼测序仪的数量。目前,华大基因所拥有137台测序仪,位居全球之首。可是,国内的临床测序公司开展的项目却非常的少,大部分都挤在无创产前诊断领域,靠拼硬件,拼价格来争取空间。而在美国的一些公司,比如Sequenom, Sequenta, Foundation Medicine等等临床测序公司,他们的特点不是靠硬件投入来获取市场发言权,而是靠做内容,提供独特的临床价值。所开展的不仅包括产前检测,还包括癌症检测、个体化用药等方面。而这些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人用硬件投入来说事,有多少台测序仪器并不重要,用这些仪器来干什么才是重要的。   目前,国内仅华大基因的两种型号基因检测设备通过审批。与此同时,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有产品在中国进行直接申报。这种模式走的是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所需耗费的时间较长。   能否在外资公司获准进入国内直接开展基因检测服务之前突破上游技术瓶颈,拥有国内企业自己的测序平台,是本土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国内企业加强上游测序平台的研发能力,并确保进一步下游检测服务市场的领导地位,还需要把基因检测从产前向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等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同时完善相关的行业政策。否则等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的外资企业进来,本土企业难免会沦为低水平的代工企业。   结语   基因测序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仍然是一个模糊概念,加上最近几年基因测序市场的混乱发展,部分企业、媒体对基因测序的效果盲目夸大或者错误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同时,我国基因产业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能否在规范发展,合理引导,使其成为我国一个优势产业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基因测序行业进行规范,不能只看到其优势,而忽略了其存在问题。只有根据其技术特点和国内发展状况,合理运用、发展,才能使该行业在我国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做出有益的贡献。
  • “基因测序应用做得越好,搞仪器研发的人压力越大”
    1998年,在全球科学家还致力于描绘人类基因图谱之时,美国科学家克莱格· 凡特就创办了一家名为塞雷拉基因组(Celera Genomics)的私立公司,开展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且不允许他人自由发布或无偿使用其数据。但在2000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所有人类基因组数据不允许专利保护,且必须对所有研究者公开,塞雷拉不得不将数据公开,大量后续商业计划就此无疾而终。 此后,由于基因技术产业化市场没有全面爆发,基因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随着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走出科学研究,基因组测序进入&ldquo 千$&rdquo 时代,基因测序产业化应用市场开始成熟,基因测序产业似乎正在迎来它的第二个&ldquo 春天&rdquo 。 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ldquo 基因产业与女性健康论坛&rdquo 上透露出的信息看,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规模筛查、无创产前诊断、体外受精植入前筛查/诊断等与妇女健康生殖密切相关的领域已成为我国基因测序和诊断的主要市场之一。基因测序产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本次论坛上,笔者发现不少证券公司的医药行业分析员们也应邀到场。而在其他与科学仪器/技术相关的会议、论坛上,这是很少看到的景象。 应当说,我国已经成为基因测序产业的大国,测序产业规模已经走在国际的前列。但是,我国在测序技术产品方面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难怪有专家在会上感叹,&ldquo 国内基因测序应用做得越好,搞仪器研发的人的压力也就越大&rdquo 。 不过,纵观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历史看,确实有很吊诡的地方。第一代基因测序时代的霸主已走进历史。而二代基因测序的先行者则基本退出了当前的竞争,将目光投向了第三代测序技术。所以究竟谁能执第三代测序技术/市场的牛耳真的很难说。那么,中国自己的基因测序产品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呢?从目前国内基因测序产品的发展现状看,机遇与困难并存。而此次论坛的目的也是借女性健康为切入点,研讨国际基因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因产业的发展策略。(主编当班)
  • 重磅嘉宾抢先看!国际FDA视角高瞻远瞩+国内“CAR-T天团”论道,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邀您共话产业未来
    齐聚CAR-T第一梯队玩家 FDA官员分享监管洞见未来已来,就在眼前;远方不远,已在脚下!一年一度的医保目录调整牵动着每一家药企的心,在今年9月份的调整中,国内第二款已上市CAR-T“入围”新医保形式审查名单引来了关注。从2021年首款CAR-T无缘医保到如今第二款CAR-T继续迎难而上,在这场“创新药医保大混战”中能否胜出似乎已不再重要,它释放出的重要信号正在提醒着细胞/基因行业,商业化可及并非易事,CAR-T在中国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商业化之路上还会有哪些阻碍?未来细胞基因产业的风向将会朝向哪里?显然,细胞/基因治疗时代的格局已经充分打开,当下最是需要为行业赋能发声,拨云见雾的关键意见领袖指点迷津,他们奋斗在一线的经验教训是把真知灼见转化为硬招实招的关键,他们所站的高度才会有独特的视角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未来,共谋发展,是细胞/基因商业化走的更远更坚实的后盾。细胞/基因行业参与者如何携手共进,续写行业下一个十年?作为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金斯瑞生物科技相继于旧金山、上海、南京成功举办聚焦细胞基因治疗的国际化论坛,搭建业内优质交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2022年11月20日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将再次起航,聚焦前沿热点趋势议题,500+行业大咖亲临现场,重磅院士与权威监管引领拨云见雾,临床PI与产业高层对话以研促教,齐谋发展。 现在,多位重磅嘉宾已就位,就在这个十一月,金斯瑞诚邀您相聚北京,共襄盛会!论坛官网: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 (genscript.com.cn)1、FDA旗下CBER负责人Peter Marks博士从国际FDA视角解析当下CAR-T政策导向与监管趋势到底是什么妨碍着细胞/基因疗法的创新、开发和可及呢?除了生产工艺、实验设计等硬件外,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与全球监管趋同,也是横亘在细胞/基因疗法实现商业化之路上的一道坎儿。本届论坛特邀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他有着丰富的FDA从业经验,并期待细胞/基因疗法产品的监管变革能够为促进细胞基因领域蓬勃发展蓄力,让这些能够挽救生命的疗法早日问世,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Peter Marks博士敏锐的洞察力与睿智的新思路,将为大家打开细胞基因领域关于监管的新格局,从FDA视角新动向剖析解读国际监管策略与变革可能性,让研发企业能够实时获得最新资讯与前沿动态,将有助于加速细胞基因疗法的开发与落地。图丨Peter Marks博士, 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2、CAR-T“三巨头”世纪同台,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传奇生物深度对话:从GCT商业化实战看创新药破局盈利之路CAR-T上市在开启我国商业化元年的同时,似乎也注定了创新药行业的整体遇冷。商业化如何才能扩大可触及的人群,始终是悬在创新药头上的一把利剑,探索医保与商保的坎坷历程,以及如何达到可及性的进一步优化,都是CAR-T是否还能走上破局之路,能否再开创一个商业“传奇”的关键,这需要行业领导者们的高瞻远瞩!如今,GCT领域三家拔得头筹拿到药物获批的CAR-T巨头将现身本届论坛,传奇生物CEO黄颖博士,复星凯特CEO黄海,药明巨诺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怡平有着丰富GCT实战经验的“行业巨擘”们正在摩拳擦掌,三位巨头的首次“世纪同台”将会擦出怎样不同的火花?这里不仅有他们“心路历程”的倾情分享,更有行业前瞻性未来的思考与预言,值得期待。当然,关于“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创新支付模式的探索在所难免,本届论坛特邀药明巨诺首席商务官、高级副总裁吴琼,众安健康险副总经理、暖哇VP莫子皓,思派健康总经理钟能聪等产业界高层领导,保险界精英,参与讨论如何通过相关法规和报销政策,鼓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创新的医疗支付方式,使社会资本贡献力量,联合药企与保险公司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是解决当下困境的关键。3、重磅院士+临床PI+产业高层,共话产业未来剖析当前CAR-T进展与挑战及实体瘤之路还有多远? 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稳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与引领,还需要行业前沿技术的交流与投资策略的探讨。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临床医生最有发言权,CAR-T在临床试验和治疗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和阶段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本届论坛特设临床医生圆桌讨论:从临床终点看CAR-T治疗进展与挑战,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唐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韩为东教授等临床PI人物从临床视角为我们探索CAR-T新的突破口。而另一边,CAR-T攻克实体瘤这个难啃的骨头,如今有了怎样的进展?CAR-T治疗实体肿瘤的临床开发瓶颈何在?TIL疗法 /TCR-T/通用型CAR-T/溶瘤病毒与CAR-T联用疗法又有哪些进展和挑战?本届论坛特设圆桌讨论:积跬步,致千里—细胞治疗攻克实体肿瘤,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特邀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博士,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杨林博士,艺妙神州联合创始人&CTO齐菲菲博士,上海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雅容博士等产业高层,共同探索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未来之路。大风起兮云飞扬,当生物经济的“大风”起时,生物创新药将是一朵怎样飞扬的“云”?神州大地的上空,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灿烂图景?本届论坛特设8场主旨演讲,3场圆桌讨论,1场深度对话,500+行业大咖思想碰撞,内容精彩纷呈,交流形式多样化,一场行业饕餮盛宴即将开启。11月20日,北京,只等你来。现场席位有限,先到先得,扫码报名!更多会议信息,请关注论坛官网论坛官网: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 (gen s cript.com.cn) 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 event@genscript.com更多精彩将持续为您更新,敬请期待
  • 赛多利斯百得参加第三届DNA和基因组活动周
    会议介绍 中国西安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将于4月25到28日首次在陕西西安举行,10位诺贝尔奖得主、10家世界500强企业高管、1500位外国专家将齐聚古城,共论世界基因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中国西安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主题为&ldquo 生物大产业的里程碑&rdquo 。它由6个关于基因产业发展的专业性国际会议、专业展览和经贸科技交流活动组成,活动议题重点聚焦在基因工程、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及生物多样性等前沿领域,期间将举行100余场专题讨论,1000多个专业科技报告,包括诺奖大师讲坛、诺奖大师校园行、高端外国专家座谈会、生物产业发展论坛、六大平行国际基因产业关联会议、项目对接会和商务洽谈、生物技术产品和仪器设备展示、西安市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重点投资项目洽谈会等。 赛多利斯百得即将参加本次展会。 展位号:29 欢迎各界人士莅临赛多利斯百得的展位参观和指导!
  • 汪建对话郭台铭,华大基因为何让富士康生产测序仪?
    p   基因产业是生物科技的中坚力量,以基因检测为核心的多种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渗透于整个“生老病死”过程中。但是,中国基因测序的仪器和耗材供应商基本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数外资企业的技术、专利垄断。国内的基因测序企业多以第三方测序服务供应商的模式布局中下游,测序实验室是中国基因市场的主要增长份额。如何提升基因产业的制造能力、市场竞争力?是本土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 br/ /p p   3月2日,一篇题为“富士康将为华大基因批量生产仪器设备”的文章引起行业内人关注。一个是“基因测序巨头”,一个是“芯片工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要“抱团合作”了,这将给中国基因产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p p   strong  两位大佬对话:谈“测序巨头”和“芯片工厂”的合作 /strong /p p   3月1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向媒体记者透露,富士康已与华大基因达成战略合作。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更进一步称:“华大基因若干仪器设备和产品,将交由富士康批量生产,例如去年年底刚通过生产许可的BGISEQ-50小型台式基因测序仪。” /p p   两大巨头的合作其实早有苗头。根据华大基因官网信息,今年2月19日,郭台铭曾率富士康旗下各大次集团领导、台湾大学台成干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唐季禄等一行到访华大基因,与汪建积极探讨了开展合作的可能和模式。郭台铭希望,富士康的硬件制造、自动化等技术能够帮助华大基因进一步降低成本,加速实现精准医疗全民时代来临。 /p p   谈及此次合作,郭台铭强调重在“互补”。“对话”期间,汪建提出一个大目标:让全球的出生缺陷在几年之内都享受到基因的正确的测序 让所有的肿瘤病人享受到精准医疗。如何实现大目标?他表示:“要携手全球各界力量,形成一个全球行动,向疾病宣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1d22433e-c3f5-4e77-9ed4-57025cff0d7c.jpg" title=" 20170302170207850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来源于华大官网) /p p   strong  两家企业的软实力:BGISEQ-50、8K /strong /p p   被汪建点名的“BGISEQ-50”是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一款高通量测序仪,于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首次发布,有着“更专注、更小巧、更精简”特色。 /p p   据悉,BGISEQ-50适用于无创产前筛查、植入前胚胎染色体筛查、染色体异常检测、未知病原体快速检测等临床应用以及RNA表达谱测序等科研领域。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华大智造执行总裁牟峰表示:“BGISEQ-50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测序技术和能力,将加速推动以基因科技为支撑的生命数字化建设。” /p p   对此与富士康的合作,汪建说:“有了BGISEQ-50,将来人人都可以很轻松地知道自己的基因。未来,这个基因测序仪我们至少需要几十万台,其市场规模不会小于手机。” /p p   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够吸引华大基因,除了其代工的口碑之外,还包括它的“8K影像技术”在基因研究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潜力。 /p p   何为“8K影像技术”?它是指数字影像的清晰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数字影像分辨率为1920× 1080,是全高清标准(2K)。而“8K”则是指在现有的全高清基础之上将分辨率提高了16倍。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到更为细微的影像数据,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医疗目的。 /p p   “8K影像技术” 是人工智能学习的根本科技。“现在,AI(人工智能)无法在医疗领域大面积使用,就是缺乏细致入微的影像数据,AI无法形成深度学习。”汪建解释道。 /p p    strong 行业人点评:测序仪工业化量产的新尝试? /strong /p p   在过去,中国制造业水平偏低导致国产化测序仪器很难达到欧美同类水平。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国内的测序服务业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测序成本甚至会高于国外服务商的市场报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 /p p   基于此,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认识到:基因产业的竞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上游设备”和“技术优化”的竞争。我国的基因产业要想在世界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必须加强上游设备、中游产品、下游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将基因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大健康领域。 /p p   对于这一跨行业合作,记者采访了前赛默飞全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他对此表示:“测序仪要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工业化量产,得保证产品的批内跟批间的均一性。依靠华大自身来克服生产质控的难关并不容易。富士康虽然没有做过测序仪,但在生产的质控管理应该有很好的经验。上游生产的稳定性提高也有助于降低下游市场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成本。富士康的8k技术不知道跟测序仪有什么关系,倒是华大测序仪的sCMOS的图像采集和传输的速度不知是否可以提高。”另外,他认为:“长远来说,富士康在中国有接近百万名员工,双方合作紧密的话,这些员工本身就可以使用华大的测序产品或参与到测序项目中去,这种价值链上的变革无疑节约了华大的获客成本。” /p p   若干年后回看华大基因和富士康的合作,或许为改写我国基因测序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
  • 基因技术突破引爆全球“跨界”创业潮
    p   近年来,基因测序在全球掀起了一场革命,重塑着疾病筛查与预防、癌症治疗、医药研发、医疗保险等医疗领域版图,对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公民福祉而言意义重大。受信息技术推动,基因遗传数据的解读与利用迸发出新的活力,引发医药与IT巨头跨界联手布局,国内也出现了基因产业链的创业浪潮。但受制于技术和管理的局限,基因技术在研发、应用方面遇到重重阻力。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大基因科研力度,改进对新技术的监管模式,鼓励行业健康发展。 /p p    strong 技术突破引爆产业变革 全球巨头争相跨界布局 /strong /p p   2013年,美国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在基因测序后获知自己罹患乳腺癌风险较高,进行了乳房切除手术。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因在癌症防治方面的作用。 /p p   人类基因组蕴涵着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已将基因组科学作为生物产业重点领域。2014年,韩国政府启动耗资5.4亿美元的后基因组计划,推动新型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2015年,美国政府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2016年将投入2.15亿美元支持基因技术的创新。 /p p   基因技术也在产业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基因产业链包括测序仪器生产、测序服务提供、数据分析处理、衍生行业等。仅就基因测序市场而言,美国咨询公司BBC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2018年达到117亿美元。考虑医疗服务、保险等相关行业,市场潜力更大。 /p p   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黎浩表示,基因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测序技术的突破和大数据工具的运用。一方面,基因测序成本降低,为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到2003年完成,解读了人类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耗费30亿美元。而如今,检测时间只需1天,成本也在1000美元以内。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个人基因测序产品售价从2006年的999美金降低至如今的99美金。如今公司估值已达11亿美元。 /p p   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工具加强了基因信息的解读能力。如果将基因数据比喻为人类的密码,那么获得密码远远不够,只有破解密码,基因数据才体现价值。黎浩告诉记者,数据分析恰恰是产业链最难突破的壁垒,其难点在于数据量有限、分析能力有限以及分析成本高企。正因为如此,IT(信息技术)与BT(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诸多IT公司都在涉足基因信息的云存储与智能解读。 /p p   谷歌于2015年开启了基因组的云存储服务,将单人基因组数据从100GB压缩至1GB,费用从25美元降至25美分。亚马逊投身基因信息分析的云存储平台建设,英特尔致力于云技术以及相关芯片技术开发。IBM、微软也在开发支持基因数据分析利用的云平台。 /p p   2015年,基因组数据公司GenomeNext利用亚马逊云计算技术与英特尔设计的处理器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每天处理1000份人类基因组数据。今年初,美国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发布了一款基于IBM人工智能技术的糖尿病管理APP,当用户血糖值低于警戒值会对用户发出警示。警戒线设置正是基于对600名患者的基因数据分析。 /p p    strong 生育、肿瘤成应用热点 基因大数据孕育创业热潮 /strong /p p   在国内,从政策到产业,基因技术都获得了支持与发展。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部署“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将在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的DNA样本和多种表现型数据采集,针对一些重要慢性病遗传信号开展患病风险和治疗反应的预防和干预研究。 /p p   在监管方面,基因检测技术仍处于试点阶段。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3月底发出《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2015年1月,国家公布了产前筛查与诊断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4月公布了肿瘤诊断与治疗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单位,表明了政府发展精准医疗的决心。 /p p   在医疗行业,基因技术目前已经在以下多个领域应用,对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公民福祉而言意义重大。 /p p   首先,用于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我国出生缺陷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占全世界出生缺陷儿童的1/5,而产前胎儿疾病筛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前此类筛查需要孕妇做羊水穿刺,有流产风险。而现在,采集孕妇血液样本提取游离DNA就可以判断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 /p p   有机构统计,近三年来我国至少有20万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目前,相关基因检测已贯穿婚前、孕前、产前、新生儿等整个生育过程。 /p p   其次,用于肿瘤精准治疗。肿瘤的发病与基因突变有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肿瘤基因检测已从需要手术的组织活检升级为血液检测的液体活检,对病患的创伤大大减少,精确度也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已批准多家肿瘤诊断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单位。 /p p   从事肿瘤基因检测多年的北京吉因加科技创始人易鑫表示,基因信息的解读对于肿瘤预警、辅助诊断、用药指导意义重大。如用于治疗癌症的靶向药是针对基因靶点开发,病人用药前了解基因信息才知是否适合用药。 /p p   第三,用于复杂疾病治疗。科学研究已表明,自闭症、心律失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痴呆、肝病及罕见病等多种疾病都与遗传因素相关,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引用基因检测作为疾病治疗、药品研发的参考。 /p p   除了上述三点,更值得期待的是,基因大数据的应用将带动大健康产业以及衍生行业的变革。因为目前人类对于基因的理解还非常初步,要做到对遗传信息的真正破译,需要大规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同时需要强大的IT系统处理数据、从中找到规律。在这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都处于起步阶段。 /p p   如今,多家中国企业已经布局基因技术。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其服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一大批创业公司也在基因领域寻求机遇。碳云科技、基因猫、吉因加、观世健康科技、23魔方等公司纷纷出现,覆盖基因产业的不同环节。如吉因加致力于在肿瘤的防治中引入基因技术,观世主攻面向大众的基因检测精准医疗服务。 /p p   中国企业也在IT与BT技术的融合浪潮中寻找机遇。英特尔、华大基因、阿里云于2015年合作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定位精准医疗应用云平台。华大基因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因组学的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碳云智能科技公司则试图打造专业的健康数据收集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分析并应用生命大数据。 /p p   strong  基因技术应用面临多重挑战 研发与监管创新需齐头并进 /strong /p p   全球医药巨头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中国临床市场战略总监柴映爽撰文表示,我国基因技术应用面临着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 /p p   在技术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发达国家同样需要应对的,包括数据不够全面,无法得出有效结论 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对于标准值和偏离值都是“自说自话”,公信力有限 基因技术很大程度上只能解读、诊断、引导用药,却难以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基于上述原因,基因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仍然狭窄。 /p p   此外,多位受访者还强调,虽然中国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相关的测序仪器制造、临床、医药研发等领域,仍严重落后发达国家。 /p p   除了技术挑战,我国基因技术应用也面临认知以及医疗体制方面的障碍。 /p p   首先,社会认知程度不高。易鑫表示,基因测序仍是小众选择,许多患者、医生、政策部门并不了解基因测序知识。 /p p   其次,与临床脱节,甚至冲突。对大部分医院而言,基因检测仍是游离于医院体系之外的患者自主选择。观世(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吴岢告诉记者,在肿瘤治疗领域,靶向药是针对基因靶点的用药,严格来说病人用药之前需参考基因测序结果再判断用药。但由于基因测序仍不普及,是游离于医院体系的自主选择,也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许多医院不能给患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基因检测和解读,有的医生甚至盲目排斥基因检测,以至于有助于精准用药的基因检测在临床中不能得到推广。 /p p   第三,监管体制滞后。肿瘤基因测序需要测量多个基因点位,但现有的监管办法是逐一批准可测点位,客观上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实际探索。行业内有这样一个比喻——理想的模式是监管“餐馆”而非对每一道“菜”进行检测。 /p p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虽然基因技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国不能停止研发与临床应用的步伐,应积极抢占这一科研高地。 /p p   首先,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支持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全面建立应对国际竞争的真正实力。 /p p   其次,在医疗体制方面,应尽快将基因测序无缝连接到医疗体系中去,与病历、医保结合,逐步地改变医生和病人的诊治参与方式。可以从试点单位进行局部探索。 /p p   多位专家还建议,可借鉴美国多元监管模式支持新技术研发。在美国,基因检测监管分为三类——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项目、修改FDA批准的项目,以及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监管模式(LDT)。LDT模式下,只要是有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执照的实验室,其产品和技术服务就可以合法进入临床。中国也可以建立类似监管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能加速新技术应用。 /p p   业内人士表示,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关乎民生、公共政策,也决定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在IT与BT产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具有测序技术强、人口基数大、样本多、治疗需求旺盛的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引领我国的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新的突破。 /p
  • 重磅发布:《2017年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图谱》
    p   6月30日,在第二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的基因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火石创造发布了《2017年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图谱》。 br/ /p p   在火石创造发布的报告中,中国基因测序应用领域的演进趋势将是: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推动中国基因测序产业从疾病早筛、伴随诊断往辅助诊断、疾病确诊不断延伸 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基因测序技术在疾病早筛领域的应用 同时由于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精准用药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基因测序技术在药物伴随诊断方面的发展。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基因测序市场潜在发展空间巨大 /strong /span /p p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标准。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遗传疾病诊断、肿瘤早期诊断与预防以及生育健康等广阔领域。在临床需求的推动下,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快速发展到第四代。随着技术的迭代加速,测序通量显著提高,测序成本也呈指数式降低。目前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依然是第二代测序仪,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通量高、成本较低以及测序准确度较高的特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8e09afe-7ee8-4daf-998a-030c50cd9d86.jpg" title=" 1.jpg" width=" 600" height=" 27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历程 /strong /p p   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有增无减,从2002年的1086.5万人发病到2010年发病人数已经增加到1303.4万人,预计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人数将达到1650.5万人,2050年将有2702.2万人发病,1750.3万人死亡。 /p p   而基因测序可用于肿瘤及先天缺陷疾病的筛查,以尽早预防从而降低患者患病的概率,并指导肿瘤等疾病的精准治疗,以大幅减少治疗费用。火石创造认为预计到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87.0亿美元,2022年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迅速上升至300.0亿美元左右。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国家正引领全球基因测序快速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959fd8d-e2c3-44b3-9531-447a0b49e324.jpg" title=" 2.jpg" width=" 600" height=" 28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从产业发展倒逼政策改革,到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strong /p p   中国作为HGP计划参与国之一,是亚洲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在2014年前基本处于放任发展状态,各类企业自我成长,市场需求巨大但无序。自2014年起,我国先后发布了13条与之相关的关键性国家政策,经历了从产业发展倒逼政策改革,到以政策 引导产业发展的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42e31a38-ddef-4161-a0d7-5aaf746dfbdc.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基因测序行业13条关键性国家政策 /strong /p p   2014年2月,CFDA与国家卫计委联合叫停,规定所有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CFDA审批注册,并经卫计委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 /p p   直到2015年,政策逐渐转暖。我国陆续审批108家医疗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NIPT)临床试点 审批通过13家医疗机构开通高通量基因测序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PGD)临床应用试点 通过了13家医院和7家第三方检验中心作为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专业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 /p p   期间,CFDA相聚批准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和康的二代基因测序诊断NIPT产品上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链划分 /strong /span /p p   源于政策红利,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也在2015年迅速扩大,从2012年的1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5年的30亿元人民币。火石创造预计2020年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复合增长率20%。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3024fb61-24e3-4a82-8486-b7dd3734d922.jpg" title=" 4.jpg" / /p p   根据火石创造发布的图谱,将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链分为基础研究、上游设备端、中游测序服务端、基因大数据服务和下游应用端。其中基础研究主要有药物基因组学、医学基础研究、生物学基础研究、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 上游主要是测序设备、耗材及试剂的研发(分别为11家和25家) 中游按照疾病诊断的流程分为疾病预防与早筛(111家)、辅助疾病诊断(31家)和药物伴随诊断(67家) 大数据服务(36家)包括基因大数据存储、分析和解读等 下游应用端主要为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企、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个人消费者。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1ce3cb0-0f5d-4ae8-a279-4a5654285ea0.jpg" title=" 5.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上游寡头垄断,国产化任重道远 /strong /span /p p   从产业链整体上看,产业链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是整个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短期国外寡头垄断格局将持续,国外公司进入国内的渠道多为与国内领军者合作。整个上游呈现的特点主要是: /p p   1、行业集中度高,高技术壁垒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p p   2、发挥高壁垒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 /p p   3、并购盛行,龙头企业全方位布局核心技术 /p p   4、试剂耗材提供绝大部分利润,但试剂耗材封闭性国产化难度较大 /p p   5、三代、四代测序仪是未来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短期内二代测序仪依然是主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中游应用增长占据行业最大市场 /strong /span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e24936a9-4080-4afe-98d0-1311b4fcfde7.jpg" title=" 6.jpg" / /p p   与上游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情况不同,中游技术壁垒较低,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低,是目前基因测序产业链中增速最快的领域。其应用场景贯穿疾病早期筛查、疾病辅助诊断、疾病伴随诊断全流程,并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疾病确诊。 /p p   其中生殖健康领域是基因测序技术目前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婚前孕前检测、胚胎移植筛查、无创产前诊断、新生儿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其中无创产前筛查(NIPT)更是最成熟的市场之一。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共同占有NIPT现有市场90%以上份额,但目前NIPT市场渗透率尚在10%左右,仍有大量的市场空间。经历过野蛮生长、政策收紧、政策规范发展阶段的NIPT行业,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现今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85598c7-9926-4f63-b2ab-97fc4d31e20d.jpg" title=" 7.jpg" width=" 600" height=" 33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7px " / /p p   另外,药物伴随诊断将有望成为基因检测第二个成熟的应用。我们都知道III期临床试验的失败是药物获批的最大障碍,其总体成功率只有28%,而在生物标志物指导的试验中,成功率则达到62%。因此,伴随诊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中国基因测序在伴随诊断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伴随诊断、精准用药伴随诊断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f0cdb9f3-e3bc-4e6c-950c-3200b02b38bb.jpg" title=" 8.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基因大数据——精准医疗的基础 /strong /span /p p   基因组数据是国家战略资源,是精准医疗的基础。在过去8年中,基因组数据每5个月就翻一番。而基因测序服务商在测序服务中涉及到大量临床样本的基因组信息,这些信息的积累、基因组信息的深度挖掘对于未来个性化医疗的实现具有重大价值。 /p p   存储能力、计算能力的提升为基因大数据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目前许多国内实验室和中小测序行业面临存储及传输难题,而现有基因测序公司与云计算公司合作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华大基因与阿里合作的BGI online。 /p p   火石创造的报告指出未来基因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数据存储计算云端化、自动化。临床样本获取能力+大数据处理解读能力将是基因大数据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94e362e-f261-4688-91f1-27b03ac3a56c.jpg" title=" 9.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资本助力国内基因测序行业 /strong /span /p p   随着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基因测序公司在国内成立。据火石创造统计,截至2016年底,已有233家公司从事基因测序相关服务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江浙一带。广东地区主要以华大基因、瀚海基因、燃石医学等为代表。贝瑞和康、安诺优达、泛生子等则在北京扎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f42d3726-89e5-431c-abba-b262a444eb54.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基因测序公司地图分布图 /strong /p p   火石创造基于其融资数据库扫描了230多家基因测序领域的公司,统计得出,迄今为止,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共披露融资次数180次,其中明确披露具体融资金额的有147笔,未明确披露金额的有33笔。融资总金额达155.3亿元人民币,其中单笔融资金额超过亿元人民币的有32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e17f135a-8dc1-4fa6-a21d-4e36fa0d3847.jpg" title=" 11.jpg" width=" 600" height=" 25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1px " / /p p   统计各年的融资数量和金额不难发现,2015年和2016年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资本最活跃,分别明确披露融资53笔(42.1亿元人民币)和59笔(68.6亿元人民币)。按照融资轮次统计显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融资多发生在B轮之前,以A轮为主要阶段。其中产业链中下游融资最为活跃,集中在布局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伴随诊断和基因大数据领域的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8edf4c8-1910-4890-be4b-e3d09f935608.jpg" title=" 12.jpg" width=" 600" height=" 34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41px " / /p p   在这份《2017年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图谱》中,火石创造认为中国基因测序应用领域的演进趋势将是: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推动中国基因测序产业从疾病早筛、伴随诊断往辅助诊断、疾病确诊不断延伸 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基因测序技术在疾病早筛领域的应用 同时由于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精准用药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基因测序技术在药物伴随诊断方面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0982958-3744-4047-a1d1-61dbdb11cc1c.jpg" title=" 13.jpg" width=" 600" height=" 33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7px " / /p
  • 华大基因发布整体解决方案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
    p   2016年5月27日,华大基因初夏发布会在武汉光谷召开,会上发布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这是全球测序技术领域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测序技术的源头创新和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突破及引领。同时,华大基因在发布会上宣称,将在武汉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基因测序集群。 /p p   据了解,BGISEQ-500是由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具备精准、简易、快速、灵活、经济等特点,单项应用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完成,针对个人基因组检测精度可达99。99%。为了解决大多数科研用户日益增长的测序需求与现有的测序瓶颈之间的矛盾,华大基因基于BGISEQ-500提出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 。BGISEQ-500n针对不同的测序应用需求,通过对n台BGISEQ-500的优化配置,构建灵活的大、中、小型测序平台,力求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高效、最便捷的一体化测序解决方案。 /p p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8年来,RNA-Seq价格下降了99%,数据提升了400%。 /p p   “10年前,你可能想象不到会有苹果这样的智能手机。3年后,说不定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基因数据。”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介绍说,以RNA-Seq为例,8年前进行一次测序的费用为10万元,而今天只需999元,基因测序已然进入了百元时代。基于华大自主知识产权的BGISEQ-500n对中国来说是大国重器。 /p p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表示,华大基因此次发布的BGISEQ-500n彰显了华大基因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设备,推进基因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基因测序正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p
  • 我国首个基因库落户华大基因
    我国首个国家级基因库6月17日在深圳华大基因建立,将成为生物产业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基地。生物技术的突破将催生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正改变人类的生活。   生物技术要自主创新   国务院提出2020年前将生物产业培育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ldquo 中国将把握新形势,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rdquo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表示,今后5&mdash 10年将以突破生物领域重大技术为核心,促进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创新药物发展,提高现代中药发展水平 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发展,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产品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促进生物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   对于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未来,张晓强说,&ldquo 我们具有人才资源、科技研发、产业体系、生物资源等优势,将采取措施强化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生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dquo   &ldquo 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企业,国务院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振兴企业发展有一系列措施。&rdquo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说,首先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生物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促进生物产业的集聚发展,特别要促进和国外的资本合作 推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产业进入市场,加大财税金融的支持。   &ldquo 玉米作为新燃料是传统的技术,我们现在有10%的燃料是玉米制造的乙醇。新的转化技术包括生物科技酶、生物发电、发热方面的新技术,把玉米分解出来,可以使乙醇产量增加,生产纤维素原料以及减少温室气体。第二代技术在定向种植农业作物上有改进,软枝草成为具有前景的下一代原料作物。&rdquo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组织工业与环境部执行董事Matthew Carr在论坛上说。   深圳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深圳是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也是深圳市政府扶持的四大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早在2009年,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要把深圳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ldquo 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是生物产业领域,包括干细胞、基因研究等。&rdquo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表示,该市将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和深圳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再建立若干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开放的实验室,这需要企业、创业投资、金融机构、研究院和医院的合作。   深圳市在坪山新区规划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在深圳湾高新区以研发为重点,光明新区以产业化为重点,南山区以医疗器械产业为重点,盐田区以基因产业为重点,龙岗区以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布局建设产业集聚区。   唐杰称,从今年开始,深圳将继续安排5亿元的专项资金,组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重大项目专项,生物产业的企业可以联合发债。   《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深圳将实现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领域,加快新型疫苗、创新药物、诊断试剂产业发展,推进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组织工程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培育生物育种及海洋生物产业,增强新型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优势。
  • 未来90%疾病不用去医院 但中国基因测序业三大痛点待突破
    p   近期,“基因界腾讯”华大基因的上市,成为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法国凯辉基金执行总监杨海鼎解读道:“华大上市给投资者一个信号,基因测序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产业。” /p p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3/4j/201708011429559600.jpg" width=" 500" height=" 300" / /center p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重构市场新格局 /p p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基因测序的发展市场十分广阔。从疾病发病率趋势看,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人数约为43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80万人)。麦肯锡咨询指出,从实现时间和疗法本身的潜力角度,癌症的测序应用将会是最大的市场。 /p p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上游长期被国外公司所主导,我国基因测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几乎采用同一个套路,即引进国外的基因测序仪,用于开发中下游的应用。这样便导致了测序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成本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阻力,也直接导致基因测序的普及速度缓慢。 /p p   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发生重大的格局变革。自2006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成功研发),测序仪技术的突破使得测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测序市场的繁荣。国际著名投资咨询机构BCC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 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oe/201708011430239681.jpg" width=" 580" height=" 314" / /center p   未来90%以上的病将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 /p p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基因技术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颠覆。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过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并且会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症。但在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的定位下,可以有预防和预知的功效。比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被检测出遗传了产生突变的癌症基因,便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 /p p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据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p p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将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k/su/201708011430557124.jpg" width=" 580" height=" 371" / /center p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竞争优势明显 /p p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据了解,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包括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与2016年底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挂牌的18家基因企业)。 /p p   2015年,在基因产业有数量众多的公司成立,并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等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各路“玩家”的出现表明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p p   总体来看,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而华大基因这次的上市成为了国内基因行业首家非借壳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一大事件。 /p p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这些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贴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r/te/201708011431145206.jpg" width=" 499" height=" 299" / /center p   三大行业痛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p p   目前,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的发展阶段,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p p   首先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出现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竞争、服务混乱。 /p p   比如,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以临床试验的形式为个人开展诸如癌症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服务。这样长期便逐渐形成了产业的“灰色地带”,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p p   其次是技术资质的认可。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p p   这样使得一些相关产业智能将焦点放在科研方面。而随着测序仪的不断更迭,科研服务类开始出现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华大基因为例,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因素,华大近三年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p p   再次,中国基因测序企业受测序仪器上游供应商的钳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设备供应,被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基因测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二代测序仪器主要由美国公司提供。测序仪的垄断,使所处于中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不仅失去测序服务的自主定价权,还会受到供应威胁。 /p p   为摆脱上游供应商的钳制,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尝试。华大并购了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业内人士分析:“CG的读长太短,目前的测序仪还是Illumina的更优一些。短期内中国想要生产出自主研发的、比Illumina技术更好的测序仪还比较困难”。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n/if/201708011431392436.jpg" width=" 500" height=" 313" / /center p   未来基因测序将基于大数据应用来发展 /p p   从产业格局来看,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认为: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资机构看重公司的全盘战略,没有长期竞争力与固定价值观的公司,可能就会消失。基于基因测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应用,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p p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基因市场。如誉衡基因和京东合作开展基因健康业务 IBM、Intel、阿里、华为等也纷纷将基因大数据作为云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p p   从市场应用来看,虽然如今国内应用市场仍以二代测序仪为主,三代测序仪在科研机构少量使用。但未来一定是属于三代测序仪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这一领域上游的测序仪机器会变小。比如英国的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发出了一种平板大小的台式测序仪PromethION,已经上市的便携式测序仪MinlON,更是只有U盘大小。 /p p   与此同时,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过去的B2B模式到现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着基因行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而随着目前AI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提升与结合,未来关于基因测序技术也会有更多精准的算法不断涌现,相信为全民服务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 /p
  • 议程公布丨“CAR-T天团”聚力论“道”,五大看点曝光!邀您共赴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
    齐聚CAR-T第一梯队玩家 FDA官员分享监管洞见未来已来,就在眼前;远方不远,已在脚下!随着国内首款 CAR-T 上市,属于我们的生物医药时代被正式唤醒!仿佛站在2022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生物医药时代美好蓝图,明朗可期。而 CAR-T 作为新生代的代表,绝对是生物医药里一股清流,也注定是生物医药风起时,逆行的风骨。“一针就能消除癌细胞”、“抗癌神药”、“120万天价”,尽管各种标签标也始终无法标榜 CAR-T 在生物医药的地位,它是打破传统治疗方式缔造癌症治愈神话的“先锋者”,它的诞生似乎就天生自带“革命”光环。可关于 CAR-T,无论是普通大众、临床医生还是产业界、投资界,喝彩与唱衰轮班上阵,关于 CAR-T 的未来与发展亟需行业各界一起把脉,共同描绘细胞基因治疗时代的宏伟蓝图。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将于11月30日在北京举办。关于 CAR-T 产业化困局难点,论坛特设 CAR-T 众多精彩议题,从发展与挑战、国内外政策机遇、创新商业化等多维度切入。届时,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传奇生物等 CAR-T 第一梯队重量级嘉宾“聚首”与临床医生、药企、政府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头部领导人等展开一场细胞新药产业化破局之路的深度探讨,一场绝对的行业饕餮盛宴即将拉开帷幕。议程已公布,让我们一睹大会的五大精彩看点!看点一“CAR-T 天团”齐聚首,从 GCT 商业化实战看创新药破局盈利之路价值百万,疗效极佳,足以使 CAR-T治疗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焦点。可尽管CAR-T 不负众望,仅上市一周年就捷报频,给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但作为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后也同样面临商业化的挑战。如何降本增效扩大可触及的人群?如何借助全球优势资源推进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及取得商业化成功?CAR-T 未来之路依然迷茫。复星凯特 CEO 黄海,药明巨诺 CEO、联合创始人李怡平,传奇生物 CEO 黄颖, GCT 领域三家拔得头筹拿到药物获批的行业巨头将现身本届论坛,他们的首次“聚首”将展开怎样的一番深度对话?CAR-T 能否创造商业“传奇”,最终的盈利之道还需“行业巨擘”们思维碰撞来探索新的破局出路。看点二“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创新支付模式迫在眉睫探索能够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的方法,是提升 CAR-T 产品可及性,实现商业化之路的重中之重。据两家已获批上市的相关负责人在媒体的公开表示,目前近40省市惠民保、50余项商业险均将 CAR-T 细胞治疗纳入保障,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81家,药企也在积极布局跟多商业保险的合作。而这次,他们又有了怎样的进展与规划?本届论坛不仅邀请到了两家企业的 CEO,还有药明巨诺首席商务官兼高级副总裁吴琼,众安健康险副总经理、暖哇VP 莫子皓,思派健康总经理钟能聪等保险行业精英人士,共同探讨“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如何通过相关法规和报销政策,鼓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创新的医疗支付方式?社会资本贡献力量,联合药企与保险公司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是否可行?从 CAR-T 已获上市的国家推行医疗支付措施中,是否有迹可循?在这里,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突破 CAR-T 商业化瓶颈的新出路。看点三与国际接轨,中国药监审评审批创新进展及成果细胞基因治疗的发展离不开监管政策的扶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进一步规范、促进了生物药的发展。我国正处于药品监管体系改革的“窗口期”,融入国际化,创新药临床研发是重要的切入点,而这一过程需要监管部门与医药企业的配合与协调。监管机构、工业界和学术机构的持续不断地良好互动,以更好地涵养创新药研发生态,才能最终服务于药品创新。未来药品审评工作,如何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政府和医药企业的合作日益紧密,医药研发领域将有哪些新发展?届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首席评审员,将为大家详解中国药监审批审评改革进展,以及监管成果的科学转化情况,捕捉医药研发领域新机遇,为中国新药创新全球化献计献策。看点四 FDA 视角看 CAR-T 细胞治疗审批政策导向与最新监管趋势审评与监管制度的“变革时代”终于要来了,这也是创新药想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从已获批的6款 CAR-T 来回看现有监管框架,如何才能与细胞基因治疗产品发展现状相适应?未来更多 CAR-T 产品或适应症的研发及审批是否有望得到提速?对监管框架的哪些调整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临床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中国的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又有哪些借鉴意义?FDA 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 Peter Marks 博士,将站在 FDA 视角谈监管新思路,期待监管变革带来的巨大颠覆,细胞基因治疗的春天终于要来了。看点五重磅院士和临床专家,分享研究与临床实践前沿随着“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生物经济时代正式开场,中国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们正在一起驶向生物医药的星辰大海。大风起兮云飞扬,当生物经济的“大风”起时,生物创新药是一朵怎样飞扬的“云”?神州大地的上空,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灿烂图景?本届论坛特设前沿细胞基因领域热点议题,邀请多位重磅院士和众多临床专家分享研究与临床实践前沿,剖析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与机遇挑战,在这里,你将收获行业精英们的真知灼见,洞悉细胞基因产业未来发展。回首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聚力500+行业精英人士,包括国内外监管部门代表、Biotech公司C-Level人物、权威科研工作者、明星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领军者汇聚一堂,分享成功经验,为助力细胞基因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期待思维火花的碰撞,能够照亮行业前行的道路,我们也期待全球病患能够在生物医药创新之下,早日实现“用得上”,“用得起”。“在这里,细胞时代风云之下,看中国创新热土谁主沉浮。 在这里,收获前沿优质资源,将领袖精英们的智慧收入囊中。 在这里,预判细胞治疗的下一个风向标,你也将成为行业未来美好蓝图的编织者。”11月30日,我们相约北京,一起续写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下一个十年。注册通道开启:https://www.wenjuan.com/s/UbuQZjs/# 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 event@genscript.com 更多精彩将持续为您更新,敬请期待更多内容请见会议官网:https://qa-sap-cn.genscript.com/gct-forum-2022.htm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