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础研究

仪器信息网基础研究专题为您整合基础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础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础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础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础研究话题讨论。

基础研究相关的资讯

  • 李克强: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p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p p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p p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 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p p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p
  • 李灿院士:建议设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20760a6-beb0-4753-8bf7-183bbb6149b4.jpg" title=" 2018-03-12_224355.jpg" width=" 500" height=" 33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6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 /p p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然而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和选拔“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的现象。 /p p   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p p   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p p   strong  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strong /p p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90年代初成立以来,激励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极大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但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足也暴露出来。 /p p   李灿委员认为,目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 /p p   “比如很多做应用基础研究的学者,为了完成评价体系的论文数量要求,也会拿一些文章出来。”李灿委员表示。 /p p   “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另一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不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针对重大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做研究,长线的去坚持。” /p p   “不可否认,论文是需要的,但完全依靠这一个指标,就会在实践中略显偏颇。”李灿委员指出:“其实除了论文之外,应用基础研究学者的优秀专利,或者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成效,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p p   李灿委员认为:“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具有导向作用,以论文为核心就会导致一些年轻工作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有去攻克基础课学里的难题,又没有解决应用科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p p    strong 建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 /strong /p p   “我国学术界往往混淆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将基础科学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放在一起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研究均‘一刀切’,以论文和论文影响因子为主要判据,这就使一些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和人才队伍受到严重影响。评审工作简单化,缺乏对研究工作本身的判断,弱化了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 /p p   最近中办、国办也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p p   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两项基金各有侧重,使得人才和成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p
  • 加强基础研究,从“评人”和“投钱”入手
    p   “我国的基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改革。”在6日的科技界联组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委员争取到了一个主题发言的机会,他要说说他最关注的基础研究。他的发言很快受到不少委员的当场“点赞”。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委员也发言表示,“进一步加强由政府主导、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 /p p   这几天,科技界的小组讨论中,“基础研究”一直都是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让委员们“激动”和“期待”。 /p p    strong 人才评价,从评“帽子”转为评“创新” /strong /p p   “在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帽子’人才满天飞、原始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在朱日祥看来,基础研究面临的众多问题中,人才评价体系是最亟待解决的。 /p p   更让他着急的是,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反而因为“双一流”带来的高校人才抢夺战而愈演愈烈。他表示,为了评上“双一流”,高校都在抢夺“帽子人才”,挖人的看重数量,被挖的看重待遇,这种乱象蔓延十分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 /p p   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正是被频繁提及的“帽子”。朱日祥提出,这些种类繁多的“帽子工程”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学风,不利于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p p   朱日祥认为,为了营造长效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以科学贡献量为核心的人才考核。他说,基础研究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可能性,更要鼓励青年人才大胆探索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靠大跃进,让优秀青年人才享受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探索过程才是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把帽子品牌转向创新品牌。 /p p    strong 资金投入,从政府为主转为多元化 /strong /p p   基础研究的投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这让科学家们很振奋,但这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一直是不少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p p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研究投入多、周期长、回报慢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和个人都望而却步。朱日祥表示,下一步应该加入一些资金投入的解决途径,比如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民族创新的能力。 /p p   也有委员表示,这个问题可以学习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毕竟像盖茨基金会在癌症研究领域投入巨资的案例,曾经广为传播。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也参加了当日的联组会,他表示,基础研究投入的问题,相关政策很快就会出台。下一步科技部将和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投入机制,与此同时,还将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相关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基金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 /p p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许多基础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顽疾”都提出了解决方案。这让吴季对基础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他也表示,在强调自发性兴趣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强调有组织的大型项目。吴季建议,加强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他希望,政府部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如果要实现科技强国,必须有科技前沿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大多是长线的。 /p p br/ /p
  •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方向发布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基函〔2010〕2号 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将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2010年度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973计划”专栏下载)。   2010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0年2月下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3月8日8:00至3月22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按照工作安排,2010年遴选立项的项目将于2011年启动。2010年拟结题项目的承担人员可以参加2010项目申报。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 58881073 58881557 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附件: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二O一O年一月十九日   附:与仪器直接相关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重要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前景较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 基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 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 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例如: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理论、计算和前沿数学问题,支撑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数学研究,新概念高增益、高效率自由电子激光重大基础研究,超强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新效应、新机理的研究,分子电子学的基础与应用探索研究,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和应用,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等。   蛋白质研究   1.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分子机制   围绕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基本过程,重点研究它们发生的普遍规律和调控机制,以及它们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和凋亡、细胞异常增殖、细胞自噬、个体发育分化、个体衰老及疾病发生等的关系。   2.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信号转导   针对某种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重点开展生物大分子复杂网络的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开发整合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网络、代谢网络和信号转导网络的计算生物学方法。   3.重要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研究与能量转换和膜转运相关蛋白质、受体蛋白及通道蛋白,以及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神经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及调控机制,同时关注上述蛋白质及复合物三维结构与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过程的关系。   4.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针对重要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动态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阐明其中重要功能蛋白质群(组)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   基于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合作的中欧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修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规模化筛选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甲基化等修饰蛋白质及相关酶,发现并发展系列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委托重点基地)   5.代谢调控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研究机体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重要生命现象和重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阐明代谢调控的重要途径和调控网络,揭示代谢调控相关蛋白与重要生物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寻找代谢相关疾病的分子靶标。   6.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发展蛋白质结构测定、功能分析、组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蛋白质特异标记和高时空分辨的在体动态研究、蛋白质定量检测、核酸适配体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关注合成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   7.蛋白质及配体分子大规模制备和高容量公共资源库的建设   大规模、系统性地收集、制备和建立若干重要物种(含人类)的全长cDNA库、蛋白质库、抗体库,建立与之相关的多糖、多肽、核酸、天然及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等蛋白质配体分子公共资源库。   8.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的蛋白质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同步辐射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系统 基于高亮度光源的微小晶体的结构测定技术 探索高效的蛋白质结晶和晶体衍射质量改善的新技术方法 核磁共振、顺磁共振、小角散射和计算生物学相结合的结构解析和动力学研究技术等,完成一批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纳米研究   1.纳米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围绕重要应用,开展基本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微观结构特征与奇异特性关系、性能调控的研究,设计、制备新型纳米材料,探索其潜在应用 研究具有特定性能的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大尺寸、高有序度的自组织生长机理和关键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自组装结构。   2.纳米碳材料及宏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围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碳材料,发展可控、宏量和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发展宏观材料的结构可控和低成本纳米化技术,研究此类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稳定性,探索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   3.新型纳米制备技术和表征方法   探索可重复、低成本的新型绿色纳米制备原理方法、关键技术 发展有特色的高精度纳米加工与可控组装技术 发展基于新原理纳米表征技术和测试方法。   4.纳米技术标准和标准物质   重点开展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检测、计量技术的国际与国内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 纳米检测用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制与批量制备 发展纳米检测技术的量值溯源方法,并开展比对测量、纳米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5.碳基器件和电路及新型纳米传感器件   探索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碳基纳米器件和电路 研究应用目标明确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选择性纳米传感器、光电探测器 发展重点疾病早期检测的纳米生物器件、植入式微纳传感器件等。   6.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检测技术   研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过程与行为,发现生物效应 在分子、细胞等层面上研究纳米材料对生物作用的机理及安全性 发展应用目标明确的基于新原理的生物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功能修复材料。   7.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能的纳米材料与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纳米结构与技术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新方法和原理,发展基于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的节能新技术,推进纳米技术及材料在新型能源转换与存储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8.低成本、高效率净水纳米材料与技术   针对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发展具有高吸附效率的净水纳米材料,研究吸附和脱附过程机理及宏量制备技术 发展成本低、性能稳定、寿命长并无次生污染的实用净水纳米技术。
  • 2012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达498亿元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hellip &hellip 近一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的成果频出。基础研究投入大、耗时长,许多成果还不能立即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上升明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巨大进步。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经过多年积累,中国科技逐步从跟随者转变为并行者,在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作为基础研究成果标志性的指标,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连续4年居世界第二位,且引用率也有大幅增长,一些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在世界科学论坛上中国的话语权逐年提高。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相继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实施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重大科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等等。形成了自由探索和国家目标相结合的基础研究计划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学科体系愈发完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更多重视,形成了较为合理、多层次的科研和学科布局。物理、数学、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获得更多资助,各学科整体水平进步较大,部分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在注重学科布局的同时,也注重基础科研设施的建设,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增长。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经费快速增长,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在2012年已经达到498.8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22.6%。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等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骨干基地,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也注重从海外吸引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   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引领作用。我国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各项重大工程的巨大成功,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领域取得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能源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深海、深地、深空的认识不断深化,则为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 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意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重大使命,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贡献高校力量。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和范式变革,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就意味着新的可能性。高校既要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立足科学前沿、发现新的重大问题,也要鼓励支持他们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从重大应用研究中凝练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效能。二是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石,是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的基础载体。既要给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更多支持,深耕细作、倾心浇灌,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孵化新兴前沿学科,也要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构筑学科发展新优势。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对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建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聚焦科研范式变革超前部署,大力推进工具软件迭代、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标准建构和高端仪器装备研制等基础性研究,加大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检测分析平台等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创新生态的孕育滋养。要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和制度环境,打通创新链条、集聚创新要素,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大胆创新攻难关。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我们要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大力宣传新涌现的先进典型,引导科技工作者涵养卓越自主的胆气、寂寞深究的静气、团结协作的大气,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弘扬优良学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科研活动。要着力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摒弃简单量化的评价模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完善长周期评价制度,加强对长期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研究基地的稳定支持,形成鼓励潜心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基础研究往往面临着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的问题,营造宽容宽松的研究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对基础研究的多元投入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通过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打通人才旋转门、成立科创母基金等,实现难题共答、平台共建、资源共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培养造就基础研究拔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拔尖人才是基础研究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最核心的基础支撑、最强劲的驱动力量。高校在培育人才、集聚英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为国家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拔尖人才,让更多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竞相涌现。一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周期长,须花大气力完善招生培养联动、本硕博贯通的全周期全链条培养体系。近年来,复旦大学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沃土,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等,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有效提升了自主培养拔尖人才的能力。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超常规、长链条的基础研究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对有潜质学生早发现早培育,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努力汇聚天下英才。坚持引育并举,广泛延揽战略人才和青年英才,围绕顶尖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团队。抓住国际人才转移“窗口期”,提高精准荐才引才能力,千方百计引进全球优秀人才。同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根据人才发展不同阶段需要和个性化需要,全周期、全方位培育人才,落实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
  • 中国新批123个基础研究项目 拟投入32亿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九日电 中国科学技术部十九日在北京召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二00九年项目实施会宣布,二00九年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八个领域,共批准八十四个项目立项,并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批准三十九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总投入预计三十二亿元人民币。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说,作为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旗舰”计划,今年九七三计划项目立项具有“强化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基础研究”、“针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部署”、“针对国际科学前沿问题进行重点安排”、“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协调衔接”等特点,旨在进一步解决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升中国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二00九年新立项的九七三计划项目包括“暗物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航空航天用高性能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件制造的基础研究”、“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重离子治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包括“免疫相关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学研究”、“基于分子和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新型纳米复合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的关键基础研究”等。   当天的项目实施会上,中国科技部还向项目首席科学家代表颁发聘书,并要求首席科学家在其领衔的项目团队内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把培养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放在重要位置。
  • 浙江亿元资助基础研究
    记者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浙江省新近专门为基础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旨在提升原始创新、培育青年科学家、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等。据了解,此举在地方政府中尚属首例。   记者1月8日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解到,2012年浙江省拟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进行基础研究。   根据《浙江省基础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五项计划:原始创新提升计划、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合作研究促进计划、卓越管理推进计划和重点方向引领计划。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鲁文革说,五项计划中,原始创新是重中之重。鼓励原始创新,就需要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稳定支持,鼓励潜心研究,积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   据介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创立于1988年,目前已累计资助科研人员近5万人次,2011年财政投入达8000万元。
  • 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幅达16.9%
    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27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有关情况。王志刚在会上表示,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王志刚指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到712.93万人,是2015年的1.3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研发经费已占全国总额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体 技术合同及成交额占全国总额的91.5%,是技术输出的主体。  王志刚表示,中国涌现出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20万家。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同近42万项,合同金额达到940亿元人民币。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亦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成为全球高质量科技论文第二大贡献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学等12个学科,中国高水平学术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两位。  许倞指出,中国持续推进建设了五百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优化调整形成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些科研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引导有优势的地区创新发展方面,王志刚表示,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创新高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9家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50%,创造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2%,人均劳动生产力是全社会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3。
  • 2021我国基础研究研发投入比首超6%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9%,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了6%。”昨天上午举行的2021中国生物材料大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介绍。“当前,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高瑞平说,这一领域,发达国家的投入比重在15%左右。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创新研究范式,完善评估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式变革需与时俱进。内容上,从静态平均向动态结构转化、从局部现象向系统行为分析。方法上,从定性分析到定量预测、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研究范畴上,则从追求细节拓展为尺度关联、从层次分科发展为探索共性。科学研究的评估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为例,2020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交叉科学部,组织拟订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及资助政策,并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同时,原创探索计划今年资助近4.9亿元,不断优化双盲评审、预申请、评审结果反馈及答复等机制,发掘并资助具有颠覆性、非共识等特征的原创思想。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将引导更多评审专家不断积累信誉,构建良好的评审环境,提高公正性。目前,通讯评审专家人工智能辅助指派系统建设已经全面推进,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手段,综合考虑专业领域、回避要求、利益冲突因等等因素,实现评审专家与申请书的高效准确匹配。记者 彭德倩
  • 中国散裂中子源:“国之重器”支撑基础研究
    11月28日一大早,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研究员李晓就走进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办公室,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李晓2005年进入高能所攻读研究生,2010年博士毕业留所工作。2014年初,他来到东莞松山湖,参与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中,见证着这个“大国重器”的建设和运行。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运行效率达到97%;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通过聚焦“四个面向”,中国散裂中子源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科技前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贡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能够为我国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谋划建设散裂中子源,并于2011年在东莞开工建设。李晓目前在高能所东莞研究部加速器技术部工作,研究领域是“粒子加速器”的高频技术。“粒子加速器”是利用电磁场将带电粒子加速至高能量的装置,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意义重大。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自然会遇到不少“拦路虎”。遇到瓶颈之时,李晓和团队都会想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中的一些人和事——70多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和生为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长期在北京和东莞两地奔波。面对技术封锁,陈和生掷地有声——“回国自己干”“国家急需这样的大科学装置,我们不管怎么辛苦,都要坚持”。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在东莞一扎就是16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科技事业……中国散裂中子源历经多年的设计与预制研究,在工程建设尤其是关键技术攻关中,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验收,成为我国首台、世界第4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一举填补了我国在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新起点,再出发。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准备升级工程,未来的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覆盖广大用户各方面的研究领域,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设备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近日,国内首台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中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李晓团队经过近10年预研,从基础材料和基本工艺着手,在国产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载腔的研制上取得重大成果,其中磁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比目前国际上公开报道的最高性能指标提高约30%。“作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这个世界最前沿或是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要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最前沿的竞争里面去。”李晓说。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拥有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7岁,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已担任系统负责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陈延伟说:“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了科技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自觉,久久为功,扎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 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影响明显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和快速增长的支持下,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等传统分析化学三级学科研究中保持了已有的优势,还在纳米分析、微纳流控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以及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等分析化学热点和前沿领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据统计,我国2007-2011年五年间发表在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ACS刊物)上的论文已达704篇,是上一个五年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247篇)的近3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学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如果从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看,美国学者近五年在该刊物上的单篇论文平均引用率为12.03,而我国学者发表论文的单篇平均引用率达到17.92,表明我国学者分析化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受关注程度正在快速升高。更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分析化学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13年3月1日起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被美国ACS聘为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被聘为Analytical Chemistry编委(2013年1月1日起),彻底改变了2012年前该刊没有来自中国编委的现状,一次从美国以外的一个国家同时聘请这么多专家担任副主编、编委,这在美国化学会刊物中尚属首次。   国际同行对我国学者的研究也给与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我国学者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在中-日-韩分析化学会议、中-加分析化学会议的基础上,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支持下,201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中-美分析化学会议,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ooks教授承办,美国NSF分析化学负责人Kelsey D.Cook、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Murry和多数副主编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我国分析化学学者15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达成了两个重要共识,一是中-美分析化学家之间的高水平交流对国际分析化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这种交流应该形成一种2年一次的固定形式 另一个是美国学者普遍认识到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应该有中国学者参与。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美分析化学双边会议上,Analytical Chemistry新任主编Sweedler教授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还顺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北京蛋白质研究中心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充分肯定了近几年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在分析仪器装置原始创新研究方面我国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更加注重青年学者的培养,重视原创性工作,使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 2012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将达324.5亿元
    3月5日,《科学》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科学又一个丰收年》(Another Bumper Year for Chinese Science)的文章,关注了温家宝总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对科研投入的部分。   文章引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称,2012年中央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达2285.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12.4%。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324.5亿元,同比增长26% 对985和211工程的投入增长24%。   基础研究经费将分配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具体如何分配,需等到“两会”之后。
  • 基金委“十二五”将推进仪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3月23日在京举行。在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以《突出战略导向营造创新环境 不断开创科学基金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工作报告 孙家广副主任作《关于制定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朱道本主任作了监督委员会工作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綦成元司长、财政部教科文司赵路司长到会并讲话。全委会委员出席会议,监督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同志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总结2010年的工作,研究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工作思路和今年主要任务。   陈宜瑜主任在总结2010年的工作时指出:2010年,科学基金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统筹部署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资助格局,科学评审约11.9万份各类申请,择优资助了各类项目26580项,金额约96.53亿元,全面完成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在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完成了项目受理、评审和资助工作   在项目资助方面,面上项目资助13030项,金额45亿余元。重点项目资助436项,金额约9.7亿元。重大项目资助14项,金额1.4亿元 重大研究计划资助444项,金额约4.86亿元。各类联合基金资助195项,金额近1.68亿元。   在人才资助方面,一是持续扩大后备人才资助规模。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350项,比上年增长37.36%。二是稳步推进西部和少数民族等地区人才发展。地区科学基金资助1326项,比上年增长43.82%。三是促进创新拔尖人才成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适度提高资助规模,2010年资助198人,金额 3.88亿元。四是着力培育创新团队,2010年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9个。五是重视女性科学家培养工作。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评审政策,促进了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在推进国际(地区)合作方面,基金委与美国国立卫生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盟研究总司、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拓展。与境外机构共同资助的合作研究计划超过20个,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2010年国际合作资助经费2.89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80人,促进中外青年学者合作交流。   二、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探索性地开展了绩效管理的国际评估工作。   国际评估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财政部大力支持。系统整理了科学基金25年资助管理数据资料,组织征集了资助成果和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的评估案例555个,为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评估专家针对科学基金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社会影响等开展了全面评估。   三、在筹划未来发展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   加强研究集成,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合作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依托单位、地方科技厅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专家咨询,提请两院院士大会对研究报告进行咨询,组织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对规划进行审议,科学遴选了优先发展领域。   在谈到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设想时,陈主任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中央财政投入科学基金达到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以上,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在扎实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突出以下要点:   1、全面启动实施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战略引导、统筹发展、完善机制、激励创新的总体思路。要牢牢把握发展目标,统筹实施原始创新、创新人才、开放合作、创新环境和卓越管理战略。要明确战略任务和专题部署,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序推进、逐步落实资助创新研究、培育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重点工作。   2、发扬改革精神,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建设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将以创新资助管理为抓手,大力营造着眼长远、稳定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保障科学家安心、专心、潜心开展科学研究。一是科学调整资助模式。要防止和克服因“多头申请”等牵扯科研精力的现象,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创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将面上项目执行期从3年延长到4年,重点项目执行期从4年延长到5年,单项平均强度分别由2010年的34.7万元和221万元提高到60万元和300万元。二是重视变革性研究。逐步建立针对风险高、创新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特殊评审机制,鼓励大胆探索。三是切实为科学家“减负”。要推进集约、简约、节约型管理,集成管理事项、统筹安排评审,优化管理程序、提供便捷服务,节省管理成本、勤俭办事办会,让科学家从疲于评审、忙于被评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3、着眼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推进创新研究。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推进学科发展。突出更加侧重前沿,加强重点部署。推进仪器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筹划联合资助工作,有效发挥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积极落实开放合作战略,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网络。   4、立足国家人才工作全局切实培育创新人才。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要坚持促进基础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大青年基金资助力度,将单项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25万元,继续扩大资助规模,为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积极扶植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人才成长,将地区科学基金单项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5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要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杰出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5、以绩效国际评估为契机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机制。加强评估报告系统分析,不断深化对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基金管理创新规律的认识,探索通过整体评估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建设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推动实现“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   会议还提供了《关于2010年科学基金预算与资助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预算与资助工作报告》供全委会委员审议。
  •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制图:蔡华伟   每当我国科学家在某个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论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研究有啥实际用处?能治疗肿瘤还是能多打粮食?   类似的声音还有许多: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能少搞点玄妙的基础研究、多搞些实用的技术研发?中国的基础研究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一项成果获得诺贝尔奖?&hellip &hellip   针对不少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连续报道&ldquo 四问基础研究&rdquo ,诚请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   &mdash &mdash 编者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mdash &mdash 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后来的电动机和无线通信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大类科研活动中,基础研究既不像应用研究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那样具有实用价值。   &ldquo 但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源头和根基,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rdquo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告诉记者,&ldquo 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所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都是依赖于基础研究创造的重大发现。&rdquo   &ldquo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没有今天的电和无线通信。&rdquo 徐旭东举例说: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据此在1831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在法拉第电磁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把数学方法引入这一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预言得到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实验证实 1895年,意大利电气工程师马可尼据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无线电报系统,人类由此进入无线电通讯时代。   &ldquo 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 没有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就不会有今天的疫苗。&rdquo 徐旭东说,&ldquo 基础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包括科学家本人的想象。&rdquo   &ldquo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rdquo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以色列,世界上所有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都非常强 反过来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很好、技术创新很差。&ldquo 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基础研究相当于地基 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 即使勉强盖起来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楼。&rdquo   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捷径   如果没有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就不可能有震惊世界的&ldquo 两弹一星&rdquo   施一公有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等三个院士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ldquo 清华大学教授&rdquo 这一个。&ldquo 我回到清华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事研究、培养学生。&rdquo   &ldquo 说到人才的重要性,&lsquo 两弹一星&rsquo 是最好的例子。&rdquo 施一公说,如果当初没有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邓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回国效力,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仍然引以为豪的&ldquo 两弹一星&rdquo 。&ldquo 在&lsquo 两弹一星&rsquo 元勋中,大部分科学家在国外留学时都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回国后他们服从国家需求,转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他们研制&lsquo 两弹一星&rsquo 所凭借的,正是在国外跟从导师做研究时所接受的严格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rdquo   施一公认为,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方式。   不搞基础研究的教授不是照样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吗?   &ldquo 当然可以,但层次可能很不一样。&rdquo 施一公说,从事基础研究需要接触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运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与只接受旧知识、旧方法的学生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ldquo 基础研究最能培养年轻人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rdquo   &ldquo 基础研究的第二个直接产出就是人才。&rdquo 徐旭东说,学生们在基础研究中接触了前沿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先进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独立工作后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既可以继续从事基础研究,也可以转入下游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ldquo 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培养出的各类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就很难实现。&rdquo   基础研究是孕育科学精神的摇篮   如果多数民众具备理性、求真、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就不会有&ldquo 大师&rdquo 闹剧和PX恐慌   在科学家看来,基础研究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培养了创新人才,还孕育了不容忽视的科学精神。   &ldquo 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验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rdquo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认为,科学精神不仅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也是现代公民成熟的重要标志。&ldquo 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不仅关乎科学自身,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rdquo   &ldquo 求真、理性、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是培养杰出科学家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就很难成为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的发源地。&rdquo 徐旭东说,&ldquo 当科学精神渗入民众的思想、内化成他们的行为,所带给整个国家的滋养将远远超出科学领域。&rdquo   近年来频繁上演的张悟本、李一、王林等&ldquo 大师&rdquo 闹剧,以及沸沸扬扬的PX困局和转基因口水战,让很多外国友人大跌眼镜。王晓东和徐旭东认为,如果多数公众具备理性、求真、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些现象。&ldquo 你不懂不要紧,可以去查寻、求证。什么事情都可以讨论,但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像小孩子吵架,不顾事实、不讲道理。&rdquo 王晓东说。   &ldquo 令人担心的不仅是科学精神缺乏,还有科学信仰危机。&rdquo 徐旭东说,在许多事关科学的事件中,许多人不相信科学家的解释,却对非专业人士的话信奉有加。&ldquo 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很弱、缺少科学大家,怎能让民众建立对科学的信仰?如果我国的基础研究非常强,科学家像明星大腕那样受人推崇,情形会完全不一样。&rdquo   在乘凉的同时也要种树   如果中国在科学上做不出像样的贡献,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怎么让别人尊重你?   &ldquo 评判基础研究的价值,必须要有整体观、大局观,不能只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尺子。&rdquo 王晓东说,&ldquo 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野,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它不仅极大推动了科学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也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dquo   回顾科学发展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ldquo 地球是宇宙中心&rdquo 的错误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ldquo 神创论&rdquo 和物种不变说,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细胞学说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ldquo 基础研究所获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发现,不仅可以直接拉动本国的技术研发,也让一个国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极大提高了本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显著提升这个国家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rdquo 徐旭东说,&ldquo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必须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怎么让人家尊敬你?&rdquo   &ldquo 搞基础研究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也应该有&lsquo 自己栽树、别人乘凉&rsquo 的广阔胸襟,不能只管乘凉、不愿栽树。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该在基础研究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时候了。&rdquo 王晓东说。
  •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解读
    一、《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十二五”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只有扎实搞好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才能建立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只有在能源、资源、材料、生物、地球、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避免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是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按照《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部署,特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求真探源、人才为本,发展基地、营造环境,双力驱动、重点突破”的方针,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战略部署 瞄准科学前沿,鼓励自由探索,冲击世界科学难题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基地和世界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引领作用,显著提升我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十二五”基础研究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知识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研条件和环境大幅改善,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具体目标包括: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若干重要科学前沿的科学难题,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基地,提升科技基础性工作的支撑能力,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和团队,不断提高科研产出质量等。   四、《专项规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部署了哪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包括7个方面:   一是学科发展布局。系统规划了19个学科在“十二五”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二是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8个重点方向。继续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方向加强部署。   三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综合交叉等8个领域,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四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专项,继续在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干细胞、全球变化和磁约束核聚变能等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强化部署。   五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体系等基础研究基地建设。   六是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注重科学考察和调查,志书、典籍、图集的编研和标准规范的研制,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七是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规模适度、整体水平素质较高、人员配置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五、“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如何部署?   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综合交叉等重点领域部署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加强化科学目标导向、更加注重优秀团队建设、更加注重青年科学家的培养,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六、“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专项有哪些考虑?   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强化部署纳米研究、量子调控研究、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全球变化研究六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专项,努力冲击世界难题,力争取得系列突破,显著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制高点。   七、“十二五”期间在基础研究创新基地方面有哪些重点部署?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将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和“共建共享”思路指导下,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规范和完善管理措施,进一步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坚持综合统筹、科学布局、现有设施高效利用和新建设施并重相结合、设施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的布局,新建一批野外台站和综合研究中心,注重在海洋、极地等区域加强部署。建立野外台站稳定经费支持机制,加大支持野外台站进行科学研究、开放运行、设备更新等。   八、“十二五”期间科技基础性工作有哪些重要部署?   重点开展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与专项调查,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支持科技资料整编与科学典籍、志书和图集的编研 支持标准物质与科学规范研制 支持有关对公益性行业部门重要工作、有关重点领域和学科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其他科技基础性工作 继续推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深入发展,加强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机制建设,提升对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九、“十二五”期间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有哪些重点部署?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形成基础研究人才区域布局和人才流动的合理机制。通过实施相关人才计划,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十、为保障《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主要包含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 二是深化计划管理改革,强调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协调 三是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四是保持基础研究投入较快增长,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五是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 六是推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发展,充分调动行业、部门和地方开展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 北化院成立基础研究所,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
    3月20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基础研究所正式成立。该研究所将聚焦化工材料领域前沿基础科学和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发展模拟计算和AI机器学习技术方法,加快解决催化科学和高分子材料共性问题,着力提升原创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助力化工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所的成立,是落实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提出的“直属研究院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探索设立基础研究中心”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北化院承担起提升基础研究效能,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集团公司化工新材料领域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重要一步。据了解,北化院作为中石化集团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持续关注培育新领域、发展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课题攻关,培养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上百人。北化院表示,将积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研领域布局和学科建设,加速高质量科研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专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打造化工新材料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锚定把基础研究所打造成为全国化工材料领域“排头兵”的总目标,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基石作用,为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北京将认定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
    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北京市将持续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从多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今年将认定首批30家左右市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北京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加。2022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为470.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1.4%,占全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3.3%。去年,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国际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北京涌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端端认为,北京重视交叉学科发展,以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发展,围绕基础研究开展科学布局,已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和医学工程等重要民生需求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直接服务社会发展。”领先行动还将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推动实现超过50%的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今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鼓励打破学科边界和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持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产出重大原创科研成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基础研究创新协作机制,并将认定首批30家左右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优势,北京市还将依托大科学设施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持续推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将探索分类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总结科研经费“包干制”成效,引导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并鼓励概念验证平台对接高校院所,助力基础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
  • 科技部司长: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玩转基础研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近日发布,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中特别提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让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理事长吴玲很是振奋,“《意见》不仅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做出部署,也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那么,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如何?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路向何方?怎样激活企业投身基础科学研究的新动能?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创新先行& nbsp 有成绩也有烦恼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7年9月,科技部对已通过验收的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吴玲所在的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开始接受为期5年的“评估大考”。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其意在发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导向作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吴玲告诉记者,成立于2012年的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依托联盟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个体制机制完全创新的公共研发平台上,企业以项目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以研发人员和设备的使用权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先进技术标准研制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时,她也并不避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长中的烦恼”,“首先,发展过程中缺乏国家和部委政策层面的稳定支持和资金层面的可持续投入。其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布局。”她解释说,民营企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等特别是依托产业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很小。对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变革而带来的新兴产业来说,创新主体弱小,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尤其需要依托产业联盟、产业链条上优秀企业共同投入的联合研发模式。更为深层次的是,对于大企业来说,目前实验室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完善自身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前瞻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不足。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体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环境待优化四方面的问题。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面向行业& nbsp 尚存三大难题待解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意见》强调,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而现实中,国内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天然断电”却是常态。基础研究成果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然而,当企业进入行业技术前沿领域后,要解决卡脖子难题,又必须沉下心从源头创新,攻关行业共性问题。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有三大难题待解。”吴玲坦言,一是缺乏可操作且开放共享的研发和中试平台,无法实现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缺乏行业共性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链和创新体系,目前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的机制不成熟,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创新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人才支撑还不够,无法聚集战略性、引领性的全球创新资源。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以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为例,该产业不仅涉及基础材料和芯片技术,还涉及光、电、热、化学、装备等领域,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然而,我国现阶段半导体照明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究机构力量分散,没有统筹协调的机制,无法围绕产业链打通技术链,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而支撑产业发展。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创新机制& nbsp 推动各主体对接融通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通过应用研究衔接原始创新与产业化,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意见》在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中强调的部分。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意见》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打造成为融通创新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转制科研院所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较低。”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透露,随着《意见》发布实施,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除继续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外,2030年的重大项目实施将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并且引导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那么,哪些具体举措将助力企业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为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意见》提出了多个创新举措。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比如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科学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撑组建人才团队国际化、投入模式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研发、中试、应用各环节贯通的创新体系,激发基础研究的需求和活力。”在吴玲看来,《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尤为重要,在政策、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将使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创新体系和环境建设上成为重要力量。 /p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出台 预算达3.7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应对全球变化19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8年立项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现予公示。   社会各界如对该批项目的预算有重大异议,请在2010年7月14日前以书面形式反馈至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并请同时通过电子邮件与我司联系。   电子邮箱:shaoh@most.cn, 联系电话:010-58881633   附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安排情况汇总表》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二○一○年七月六日
  • 科技部征集2011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
    关于征集2011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的函 国科基函〔2010〕21号 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2011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重要科学前沿、制造与工程科学等9个领域部署重大项目 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全球变化研究、干细胞研究等6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也将继续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部署。   为做好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的立项工作,请围绕落实《规划纲要》,针对国家发展需要,提出你部门、行业对基础研究的重大战略需求方向,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为了保证项目的质量,从2011年开始,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以后,才能参加新的项目申报。   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建议格式见附件,其中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不超过300字,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不超过300字。   请你们严格把关,于2010年11月7日前以正式函件形式将重大战略需求方向报至我司,同时通过邮件提交电子版,逾期将不再受理。   联系人:张彦雪 傅小锋   电 话:58881557 58881553   传 真:58881589   E-mail: zhangyx@most.cn fuxf@most.cn   附件:1.2011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建议表 2.XX部(委、局)2011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一览表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二O一O年十月二十日
  • 王贻芳院士:要大力加强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结构失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仅分别占4%和8%。”23日,在2021未来青年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透露一组数据并呼吁,要大力加强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 王贻芳表示,基础研究能带来重大发现,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发展,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体现的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国内曾生产过小光电倍增管,后被日本滨松垄断。为了满足江门中微子实验“世界最高探测效率”要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兵器北方夜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联合体,研制20英寸光电倍增管。经过6年努力,国产光电倍增管成功达到要求,并实现批量生产。王贻芳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合作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但是,由于产业偏重实用主义和解决短期问题,导致企业的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原创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而企业研究力量薄弱,又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王贻芳认为,应当大力加强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 王贻芳提出,企业可以内部设立基础研究机构,支持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所的联合研究,或支持大学教授开展独立专题研究,或是成立公益基金奖励有贡献的研究人员等。他表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第三次分配将起重要作用,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是最佳方式之一,“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需要有人去开拓支持方式、操作方法、政策支持等”。 王贻芳建议设立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私人基金会,引入更加国际化的规范评审机制和操作方式,弥补政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不足,在项目内容和支持方式上更加灵活、敏锐。他认为,社会力量可以选择一些社会影响力大、成果可能会比较突出、国内人力基础较强但设备基础薄弱的领域,支持建设一些关键设备和核心研究单位。
  •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重点资助这两类基础研究
    p   12月13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未来,科学基金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两类基础研究进行重点资助。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在会上表示,科学基金作为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五类之一,是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科学基金将以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基础为核心,以新的视角分类推进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体现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和具有地区或行业特点的基础研究,通过促进基础研究达到“三个并行”来服务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p p   杨卫强调,2017年,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前瞻布局,加强指南引导作用,通过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集中优势力量挑战前沿科学问题。 /p p   同时,科学基金将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适度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强度、统筹各类青年人才项目资助政策、稳定支持冷门学科、濒危学科等特殊学科人才等。在促进交叉融合研究方面,科学基金将加强与中科院等部门、国家电网等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 加强与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科技委等部门的战略合作,共同支持国家安全需求基础科学研究 科学中心项目将继续实施。此外,推进“放管服落”改革也是未来科学基金管理的重点工作。 /p p   据悉,基金委成立30年来,科学基金资源总量显著增长、资助格局不断优化、资助机制持续创新、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基金文化健康发展、产出数量与质量同步攀升,成绩显著,有效支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p
  • 赛默飞支持中国癌症基础研究发展
    ——赛默飞与清华大学邓海腾教授签订全球科研合作伙伴协议 2014年1月16日,北京 —— 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于1月15日宣布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教授签署了全球科研合作伙伴协议。双方将就“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癌症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与研究。全球科研合作伙伴-授权书授予仪式该合作是赛默飞全球科研合作伙伴项目的重点之一。期间,赛默飞将为邓海腾教授提供蛋白质组学相关的试剂、耗材、及其质谱技术的支持,包括赛默飞10-plex串联质谱标记试剂,轨道阱质谱仪,Q Exactive 和Orbitrap Fusion等技术。配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科研团队,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赛默飞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发展。此次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海腾教授的合作正是我们践行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在全球科研合作伙伴授权仪式上,赛默飞分析技术集团首席科学官良科灵(Klaus Lindpaintner)说道,“我们与邓海腾教授将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鉴定及肿瘤标志物等研究领域共享技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追踪和研究肿瘤组织发现一系列与肿瘤诊断、预后及化疗耐药性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推动我们目前癌症基础研究的发展。”赛默飞分析技术集团首席科学官良科灵讲话“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我国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基地之一,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知名的生物科学家,产生出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邓海腾教授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赛默飞拥有世界一流的质谱设备仪器和耗材,并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和服务能力。我坚信此次合作必定会推进我国肿瘤诊断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并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的成果推向临床应用,造福于广大癌症患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邓海腾教授讲话赛默飞、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合影赛默飞全球科研合作伙伴项目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目前在中国已经全面启动,每年将会为签订此项目的科学家或机构提供高达25000美元的项目基金。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13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超过25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5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400 名经过培训认证的、具有专业资格的工程师提供售后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 www.thermofisher.cn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   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现将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1)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申报要求(见附件2)及2011年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973计划”专栏下载)。   2011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1年3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3月15日8:00至3月30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3,58881072,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附件: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 自动化所获国家自然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公布,自动化所杨鑫副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小动物在体自发荧光断层分子影像仪器设备”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资助,资助经费为160万元,这是自1998年此类专项设立以来我所获得的第一个专项,该项目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所在科学仪器研制方面的影响。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旨在促进基础研究里面的科学仪器和科学仪器里面的基础科学问题。该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所急需的重要科学仪器的创新性研制或改进,重点资助对前沿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为验证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光学分子影像设备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高图像分辨率,能够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杨鑫副研究员在光学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方面,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在成像方法、关键技术和生物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与积累。此次承担的专项项目,旨在研制一套小动物在体荧光分子影像设备,重点解决复杂生物体非匀质特性带来的挑战性难题 实现生物体在体、连续成像与定量、精确分析处理及可视化 为肿瘤研究和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亟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满足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对分子影像设备的迫切需求。
  • 科技部征集2012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
    关于征集2012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的函   国科基函〔2011〕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任务部署,2012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健康科学、材料科学、制造与工程科学、综合交叉科学、重大科学前沿等9个领域部署重大项目 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6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继续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部署。   “十二五” 期间,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部署将遵循三个“更加”的改革发展思路,即: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加强化科学目标导向、更加注重优秀团队建设,集中优势力量,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做好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年项目立项工作,请针对国家发展需要,提出基础研究的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建议(格式见附件),作为研究制定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重要参考。   请你们严格把关,于2011年11月7日前以正式函件形式将重大战略需求方向报至我司,同时提交电子版,逾期将不再受理。   联系人:张彦雪 傅小锋   电 话:010-58881557 58881511   传 真:010-58881559   E-mail: zdxmc@most.cn dkxc@most.cn   附件:2012年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建议表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二O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 科技部: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联合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p   科技部官网近期发布《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提出将 strong 探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在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围绕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科研攻关的重大任务需求,加快部署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形成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安排,围绕媒体融合、超声医学、组分中药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方向,新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同时, strong 完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对接机制,共同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财政资金资助论文发表,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打击论文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开展清理学术“黑中介”的清网工作。 /strong /p p   具体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strong /p p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19年9月11日至11月25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对科技部党组开展了常规巡视。2020年1月3日,中央巡视组向科技部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p p    strong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 /strong /p p   科技部党组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最坚定的政治立场、最坚决的政治态度、最过硬的政治作风,坚决扛起巡视整改政治责任,把巡视整改的成效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作为检验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的标尺,扎实做好整改部署,加强工作调度推进,强化整改督促检查,立行立改、持续整改,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p p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p p   1月3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向科技部党组反馈意见的当天,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立即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部署落实巡视反馈意见和整改要求。1月9日,科技部党组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研究整改措施。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召开后,科技部党组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赵乐际同志在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整改措施。5月15日,科技部党组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结合巡视反馈意见认真对照检查,主动认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把巡视反馈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强化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党组成员自身责任。通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技部党组进一步深化了对巡视反馈意见的认识,强化了巡视整改的紧迫感责任感,夯实了抓好巡视整改任务落实的思想基础。 /p p   (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加强巡视整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部署。 /p p   科技部党组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巡视整改工作,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整改负首责,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按照分工承担分管领域的整改责任,带领分管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任务,确保整改成效。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对照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指出的4个方面58项具体问题表现,研究制定了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任务台账,确保“全覆盖、无遗漏”,逐条提出整改“硬措施”,逐项明确时间进度、牵头部领导和主责司局,形成165项具体整改措施的成果形式。把巡视整改与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有机结合,与上轮巡视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有机结合,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完善制度有机结合,靶向治疗与固本强基相结合,坚决克服整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又形成“长久立”的机制,全面、系统推进整改。对照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反馈的问题、巡视工作专项检查反馈的问题,分别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统筹实施、一体落实。 /p p   (三)压实整改主体责任,扎实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巡视整改摆在当前科技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党组会、专题办公会、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书面报告等多种方式每周调度整改进展,对整改思路进行深入研讨、明确方向,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对策,对重点任务进行督促提醒、强化责任。在整改过程中,部党组及时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巡视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汇报整改思路和工作进展,自觉接受监督,主动争取指导。 /p p   党组书记发挥表率作用、以上率下,重大任务带头抓,难点堵点直接抓,进度时效具体抓,从部署到协调再到督办全链条各环节不留死角,并要求党组成员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牵头抓好分管领域的巡视整改任务。党组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以推进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听取分管单位整改任务落实情况汇报,指导各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推进整改工作,对需要跨部门协调的整改任务主动带队上门沟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科技部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发送督办单、电话催办、实地调研、现场核查等方式,强化对巡视整改的督查督办,每周报送整改台账,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 /p p   (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切实履行监督责任,督促科技部党组抓好巡视整改。 /p p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督促巡视整改部署要求,坚决履行巡视整改监督职责,在抓好自身整改的同时,督促科技部党组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加强对巡视整改的靠前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着力推动在抓整改落实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实现了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有机结合、同向发力。及时向科技部党组传达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纪委关于巡视整改的最新部署要求,提高巡视整改思想认识。督促科技部党组制定巡视整改工作方案,逐条核对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促科技部党组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与科技部每位党组成员谈话谈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就推进落实巡视整改与科技部党组开展专题会商,审慎研究专题会商意见,指出23个具体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建议,并向科技部党组发出监督建议函,督促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巡视整改监督机制,定期听取巡视整改工作总体进展情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就巡视整改重点问题专门调研约谈科技部党组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先后4次召开巡视整改督促会、调研会,现场点评进展,指出差距和不足,提出明确要求,督促责任落实。指导科技部党组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的要求等制度,深化巡视整改成果运用。 /p p   (五)以巡视整改促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科研攻关进展检验巡视整改成效。 /p 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调整组织领导方式、转入“战时”工作状态。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科技部牵头会同12个部门成立科研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目标,瞄准一线防控救治的紧迫需求,成立疫苗研发、药物研发、检测试剂等10个重点工作专班,明确5大主攻方向,形成有效的应急攻关机制。启动实施100多个科研攻关应急项目,取得一批务实管用的科研成果,成为巡视整改阶段性成果的一大亮点。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满足国内大量检测需要,同时为世界各国抗疫提供支持。通过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研发进展走在世界前列。迅速筛选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并组织开展病毒溯源。召开16次主题新闻发布会,积极向社会发布权威、专业、科学的防疫信息。 /p p   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科技部党组研究建立了统筹推进疫情期间工作的组织机制,党组书记负总责,设立3个工作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巡视整改和日常业务、监督检查,确保巡视整改等各项重大任务有序推进。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实施九项行动,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科技支撑。 /p p   通过巡视整改,科技部党组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强化了“两个维护”的责任,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领会,增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导谋划科技工作、制定政策举措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履行职责使命、担当作为的水平,强化了大局意识,主动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工作,更好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勇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重任,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机关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重要批示上,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部党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凝聚力,坚决贯彻落实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淬炼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在组织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中,有的同志从除夕就开始连续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彰显了巡视整改激发的责任担当。 /p p    strong 二、坚持刀刃向内,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 /strong /p p   截至目前,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工作方案确定的165项具体整改任务的成果形式,应完成的104项,已基本完成 年底前应完成的33项,均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需要持续推进的28项,都在按计划进行。 /p p   (一)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履行职责使命的能力。 /p p   1.针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够系统扎实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从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制度保障着手,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调度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组集体学习研究,党组成员会前认真准备,会上充分研讨、凝聚共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今年已专题集体学习30余次。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办理责任、要求、流程,突出党组主责和党组书记首责,实化细化落实举措,加强督办和过程管理,把办理过程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落实重大任务的过程。 /p p   2.针对科技工作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围绕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理顺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持续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制度体系,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新机制。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紧扣关键科学问题,凝练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2020年度项目。按照新的项目形成机制和管理要求,研究制定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对项目的总体共性要求、组织实施各方职责以及主要管理程序进行制度安排。按照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要求,组织开展“十三五”首批结题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 /p p   3.针对全局意识不够强、协调不够有力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强化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提高政治站位、视野格局,站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发挥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作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积极研判和谋划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主动向党中央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设计、基地平台布局等方面,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履行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管科技日报社职责,推动形成协同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4月23日,召开党组会专题听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日报社关于中央巡视整改工作进展的汇报。完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对接机制,共同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科技部党组代管科技日报社的职责,重点加强科技日报社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贯穿科技日报社发展布局的全过程,结合巡视整改推动解决长期制约科技日报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p p   4.针对统筹规划基础研究不够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4月29日,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从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项目管理改革等5个方面提出重点举措。探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在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围绕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科研攻关的重大任务需求,加快部署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形成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安排,围绕媒体融合、超声医学、组分中药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方向,新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5.针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学风建设不够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重要契机,采取正向宣传引导与严肃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作风学风建设力度。2月14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以科技部等六部门名义向社会发布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五倡导”,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勇立新功,引导科技界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2月17日,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规范财政资金资助论文发表,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2月18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打出高校破除“唯论文”的“组合拳”。以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为重点,查处并公开了一批违背科研诚信的案件处理结果。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打击论文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开展清理学术“黑中介”的清网工作。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系列丛书,包括“爱国”“创新”“求实”等6册,现已出版《科学家精神· 爱国篇》,详尽记述了32位科学家生动感人的爱国事迹。在《科技日报》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对40余位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进行了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良好环境。 /p p   6.针对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着力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优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组织开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试点,努力消除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组织开展科研人员状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科研人员对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政策的诉求,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关政策落实举措。持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在权力下放的同时,着力解决政策不衔接、不便利等难题。 /p p   (二)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狠抓战略部署落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p p   1.针对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强化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一岗双责”意识,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部署、落实责任等方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党组书记亲自抓党建,主持召开专题党组会研究党建工作,审议党建工作要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系统部署。制定《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2020年度科学技术部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任务分工》,对党组书记、党组成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作出制度规定和具体安排。制定《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谈心谈话工作的规定(试行)》,建立党组书记与下级党组织“一把手”谈话机制。将科技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调整为科技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突出部党组主体责任,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强化对下一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 /p p   2.针对防范廉政风险不够到位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强化对直属机关纪委的领导,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组书记定期听取直属机关纪委关于问题线索处置的汇报,对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坚决查处各类腐败问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加强对项目评审、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等权力集中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廉政监督。以“严守纪律规矩,创建模范机关”为主题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召开科技部2020年警示教育大会,党组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明确要求,以案为鉴、以案示警。 /p p   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先后2次主持召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全体委员会议,4次召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会,研究解决直属机关纪委监督执纪弱化问题。统筹使用部系统各党委、党支部纪检干部,增强监督执纪力量。制定直属机关纪委加强对基层纪委领导的办法、直属机关纪委执纪审查工作流程等,持续健全纪检工作制度。多次组织召开纪检干部学习会议,抽调纪检干部参与执纪审查和内部巡视,为纪检干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创造更多机会。 /p p   以政治监督为导向大力提升内部巡视质量,着力完善巡视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科技部巡视队伍建设,为科技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调整科技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建立巡视工作人员库,作为组建巡视组的人员“蓄水池”。修订印发《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巡视工作办法》,完善政治巡视的工作规范和任务内容,对照“四个落实”,结合“三定”职能,加强对科技部所属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的检查。 /p p   3.针对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制定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的工作举措,明确提出在疫情防控、科技扶贫、重大调研、监督检查等方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求。持续巩固完善部系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措施,把为科研人员减负作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力争取得让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满意的整改成效。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全面梳理与科研一线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定向清理和专项整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2.0”)。制定科技工作重大专题调研工作方案,对党组成员多到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地区调研实践形成机制性安排。将政策制定过程中征求和吸纳一线意见作为规范性文件审查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保障政策制定和落实有效反映科研一线声音。 /p p   (三)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p p   1.针对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党组坚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集体领导制度,严格执行党组工作规则,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进一步提高党组民主决策的效率,以上率下、形成合力。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高质量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开门见山讲不足,实事求是点问题,真正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p p   2.针对选人用人工作不够规范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干部管理和队伍建设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细化整改措施。调整优化副局级领导职位综合评价指标,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干事谋发展”导向,进一步突出对担当作为情况的评价。印发《关于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总体思路、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及抓好落实的工作要求。面向长远对部系统干部队伍梯队结构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优秀青年干部表现,形成部系统优秀青年干部储备库。加强干部人事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今年已召开人事工作通气会及印发书面通报材料20余次,推动人事工作公开透明,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p p   3.针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抓好个人事项报告工作。严肃处理个别领导干部瞒报个人有关事项的问题。深入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2020年个人有关事项集中填报工作通知部署,分级组织开展39场集中培训,600多名报告对象参加,层层压实责任,认真学习相关法规,要求按规定做好填报工作和审核工作。全面梳理近三年科技部系统各单位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结果如实报告率情况并进行通报,要求如实报告率较低的单位认真反思、查找原因、切实整改。结合人事通气会等方式,通报科技部个别干部因瞒报或漏报影响提拔任用、职级晋升的案例,切实加大警示力度。 /p p   (四)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坚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大力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p p   1.针对落实党建责任意识不够强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党建抓不好、业务上不去”的理念,增强做好机关党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到“一个带头”,践行“三个表率”。修订《科技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更好发挥党建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党组书记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于7月1日以“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为主题向全体党员、干部讲党课。强化对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党组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党组加强对直属机关党委的领导,带领机关党委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研究党建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落实党建责任工作部署、任务细化、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全流程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党建责任落实。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机关党务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轮训。 /p p   2.针对机关党建存在薄弱环节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自觉对标对表,着力解决机关党建“淡化、弱化、虚化、软化”问题,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研究制定关于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活动,部领导带头为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组织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文件选编》,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领会政治机关的深刻内涵。制定关于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做好巡视整改任务中党建突出问题整改等工作的通知》,对基层党组织“过筛子”,将查找出的“灯下黑”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台账进行集中整治。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一支部一策”的方式大力建设“四强”支部。组织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和评比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强化对青年党员的理论武装,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专题学习,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引导青年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 /p p   3.针对事业单位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着力从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入手,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领导。指导5家设党委的事业单位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三重一大”经党委会决策规范化。指导设党支部的事业单位制定加强党的领导工作方案,突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 /p p   4.针对有的学会协会党建工作存在盲区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立行立改,对所属各学会协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及时补足短板。疫情防控期间,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先后2次为学会协会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决策部署。直属机关党委、学会协会所在党委分别派人全程参加学会协会党支部学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会协会主题教育。在统筹巡视整改和疫情防控工作中,重点加强对学会协会党建工作的领导,健全责任体系,进一步提高学会协会党支部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加强对学会协会的管理,强化学会协会党建在科技部系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纳入科技部党建工作整体布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强党建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指导督促相关社团、基金会开展章程修订工作,完善党建相关内容。 /p p   (五)统筹推进巡视、审计指出的问题整改,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后半篇文章”。 /p p   1.针对借用人员较上次巡视整改后不减反增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科技部党组在深入摸底、分析成因基础上,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借用人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全面暂停机关和事业单位新借用人员审批,清理期间原则上到期人员一律不得续借,确保借用人员只出不进、数量只减不增。印发《科技部机关和事业单位借用人员管理办法》,从严要求统筹管理部系统各单位借用人员,构建加强借用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 /p p   2.针对审计指出的行业协会违规收费问题的整改情况。 /p p   已对有关情况进行核查,研究形成处理意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要求各社团、基金会提高认识,引以为戒,强化自身管理。督促委托管理单位加强监管指导,做好对重要事项的审核把关。 /p p    strong 三、强化成果运用,持续推进整改,以巡视整改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strong /p p   目前,科技部党组巡视整改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些整改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制定出台的制度文件还需要在落地见效上下更大功夫,整改成效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下一步,科技部党组将推动巡视整改不断向纵深发展,把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把巡视整改期间形成的优良作风保持好、把巡视整改的工作方法运用好、把持续整改的任务完成好,扎实推动科技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p p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p p   继续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学习主线,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理论学习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进一步落实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深入研讨上下更大功夫,加强融会贯通。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思想内涵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工作,开展系统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意图,为科技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精准到位落实落地。 /p p   (二)把政治机关的旗帜高高举起,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又快又好落实。 /p p   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调度工作进展,研究推进举措,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和办理机制,形成办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标准流程,实现贯彻落实工作又快又好。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完善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p p   (三)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带动科技工作全面提升。 /p p   推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举措落实,加快形成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快制定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能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投入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以“啃硬骨头”的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引进机制和有效载体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制度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民生领域的科技攻关,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 /p p   (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加强党组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部党组民主决策的效率,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部党组带头贯彻执行党章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扎实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层层压实基层党组织书记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领导,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加强学会协会党建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大格局,与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检查。自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政治监督和业务指导,强化直属机关纪委执纪审查能力建设,严肃惩治科技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聚焦科研管理体制弊端和问题,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科研管理权力运行机制。坚持政治监督定位,用好巡视“利剑”,推动内部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p p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方式:010-58881800 邮政信箱: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科技部机关党委 电子邮箱:jgdw_dw@most.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5日 /p p br/ /p
  • 30万/项!基金委试点资助博士生开展基础研究项目
    2023年12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通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于 2023 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资助强度为 30 万元/项,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试点实施期间,资助期限为 2 年或 3 年,申请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应尽可能确保在校期覆盖项目执行期,以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据了解,2023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形成设立青年学生项目的初步构想。6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带队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进行调研,与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科研人员、学生及管理人员代表围绕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支持开展深入交流。7月,正式启动青年学生(优秀本科生)项目,组织试点高校推荐申请。8月,组织会议评审择优遴选。12月,试点开展对博士生的直接资助。通知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关于开展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推荐工作的通知(节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于2023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采用“推荐+评审”制,由部分科研实力雄厚且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的依托单位按名额择优推荐,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进行遴选。具体事宜如下。一、项目定位博士生项目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为其踏上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二、推荐条件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研作风;2.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3.研有余力,能高质量完成在校学习研究任务,已具备一定研究基础;4.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能够独立提出明确的研究方向且具有较强创新性,具备独立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能力;5.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没有其他渠道经费资助。推荐申请的博士生应当经过导师同意。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不得推荐作为申请人。三、资助期限及强度试点实施期间,资助期限为2年或3年,申请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应尽可能确保在校期覆盖项目执行期,以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在项目结题前,如果负责人已博士毕业且继续在境内依托单位工作,可将项目变更至新的依托单位;如果负责人已博士毕业但不在境内依托单位工作,应当及时终止。项目资助强度为30万元/项。为赋予申请人充足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其将更多时间用于科学研究,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申请人无需编制预算,可在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费使用(原则上劳务支出不能超过30%),鼓励开展国际交流研究及合作,具体要求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各依托单位制定的包于制实施细则。四、申请及评审流程依托单位应根据申请条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公平公正地开展推荐工作。获得推荐的博士研究生应独立开展文献调研,提出研究方向并凝练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独立撰写申请书。研究内容应为博士论文以外的新研究方向,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有实质性拓展延伸。不得直接照搬照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或其他已批准科研项目相关内容。申请时应当提供导师同意其申请项目的证明材料并作为申请书附件上传。对于提交申请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进行初审,主要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和申请材料的规范性、完整性,符合条件且材料规范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条件或材料不规范的不予受理。对于经初审受理的项目,通过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个阶段择优遴选,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组织。评审会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程序审议批准。五、管理方式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填写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鼓励项目负责人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结题时应撰写结题报告、编制项目资助经费决算,取得成果的应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设计、规划、管理。要养成依法依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导师应在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意见,与博士研究生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为项目研究顺利开展提供良好条件。依托单位应为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和保障,应为承担该项目的博士研究生开通科研经费账户。对于承担博士生项目且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的博士研究生,应在评奖评优中予以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审查年度进展报告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在资助期内为项目负责人提供参加多种高层次学术交流的机会;在项目结题时组织同一批会议评审专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结题审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2023年12月1日
  • 纳米制造基础研究集成项目资助1500万/项
    纳米制造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指南发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ldquo 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rdquo 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集成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3.前期承担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并且所提研究方向与此次集成项目主要资助方向一致 对没有承担过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根据集成方向研究需要,也将遴选少量项目参与集成。   正在博士后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不限项。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通告和项目指南,不符合通告和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根据计划安排,本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只接收集成项目申请。   3.集成项目申请需经专家评审、论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每个集成项目的经费平均资助强度为1500万/项,资助期限为4年。2013年度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ldquo 2014年1月-2017年12月&rdquo 。   4.每个集成项目的依托单位与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3个 集成项目的参与者必须是重大研究计划的实际贡献者,主要参与者不超过9人。   5.申请人可根据拟解决的具体基础科学问题,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探索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经费预算。   6.集成项目应体现重大研究计划&ldquo 创新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rdquo 的研究特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申请书内容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在集成方向相关领域近期取得的主要进展   (2)拟开展的与集成方向相关的研究内容   (3)为实现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的需要,申请人应承诺在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实验平台上的共享   (4)为避免重复资助,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ldquo 研究基础&rdquo 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关联与侧重。   7.本重大研究计划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ldquo 重大研究计划&rdquo ,亚类说明选择&ldquo 集成项目&rdquo ,附注说明选择&ldquo 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rdquo , 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书写)不准确或未选择(书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3)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本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报送日期为2013年8月19-23日16时。由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书(联系电话:010-62328591)。   9.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8月23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1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报送申请材料时,报送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应通过ISIS系统对申请书逐项确认。   (4)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报送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ldquo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rdquo 。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10.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每年将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汇报项目的研究进展。   附件: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集成项目指南   原文请见:关于发布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指南的通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