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础研发

仪器信息网基础研发专题为您整合基础研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础研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础研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础研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础研发话题讨论。

基础研发相关的论坛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超高速离心机”项目正式启动,湘仪牵头!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等科研手段以及方法工具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该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涵盖53种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48种核心关键部件。其中,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中的[b]“超高速离心机”项目[/b]主要是针对病毒、细胞器、核酸、蛋白质、纳米颗粒等物质的分离纯化需求,突破高速高稳定驱动系统设计、高速转头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超速离心机,开发相关软件,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生物制药、纳米材料开发、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近日,[color=#ff0000]“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超高速离心机”项目已经正式启动[/color],该项目由[b]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b](以下简称“湘仪”)牵头,联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程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华捷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共九家单位。[align=center][img=,50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b96e351-de79-4b2e-9d0f-050646e1bff2.jpg[/img][/align][align=center]会议现场[/align]在“超高速离心机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牵头单位湘仪总经理武育荣先生向与会领导与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湘仪离心机公司的基本情况与现阶段科研成果,同时感谢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与帮助。武育荣先生表示:“我们研发团队将密切合作、锐意进取,以最高标准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align=center][img=,500,375]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e968365-6e40-4d6b-b1d5-df20147dc6c8.jpg[/img][/align][align=center]湘仪总经理武育荣先生[/align]湖南省科技厅张登处长和项目首席责任专家韩玉刚老师也分别表达了国家对打破超高速离心机被进口品牌垄断的迫切期望和对项目研发团队寄予的厚望。[align=center][img=,350,26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6518f366-5079-4b9e-98fd-e70e249b9489.jpg[/img][img=,350,26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35bcd5cc-2fe3-4d44-8086-953bfe3e137a.jpg[/img][/align][align=center]湖南省科技厅张登处长(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韩玉刚老师(右)[/align]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戴宏亮教授作了项目实施方案汇报,几位项目课题骨干老师分别就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align=center][img=,50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76d859cc-843c-4aff-b67f-2e30ab2355aa.jpg[/img][/align][align=center]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戴宏亮教授[/align]超高速离心机是十四五下“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重点专项,是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亟待拓展的版图之一。湘仪在诞生之初就满含国家期盼,从上世纪60年代至如今,高速离心机、非典后成立疾控中心的集采离心机、太空离心机湘仪肩负重任而来,以专心专业做好离心机为己任,相信湘仪可以完成此次超高速离心机的研发挑战,为国家基础科研进步和国产仪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color=#0070c0]关于湘仪:[/color]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制造离心机及实验室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离心机已有五十多年,我国超高速冷冻离心机 (55000r/min)和高速冷冻离心机(20000r/min)都诞生于湘仪。湘仪先后通过SGS公司IS09001: 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013485: 2016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和国际CE产品认证。质量体系经历15年的有效运行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湘仪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后与日本托弥 (TOMY) 公司,美国贝克曼 (BECKMAN)公司技术合作使湘仪离心机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际水平。湘仪生产的6*1000ml大容量角转子和6*2400ml超大容量水平转子2009年已通过美国权威机构的寿命测试,超过了美国标准的寿命周期,湘仪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离心机制造家。[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英研发出比闪存快百倍的新型存储器

    据新华社伦敦5月19日电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电阻性记忆体”的新型存储设备,与现在广泛使用的闪存相比,耗电量更低,而存取速度要快上一百倍。 电阻性记忆体的基础是忆阻材料,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在外加电压时其电阻会发生变化,随后即使取消外加电压,它也能“记住”这个电阻值。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存储设备与现有闪存相比更快更节能,是业界近来的研发热点。但以前开发出的这种存储设备只能在高度真空环境中运行。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应用物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可用硅的氧化物制作一种新的忆阻材料,相应存储设备可在常规环境下运行,因此应用价值大大提高。 研究人员安东尼·凯尼恩说,这种新型存储设备的能耗只有闪存的约千分之一,而其存取速度是闪存的一百倍以上。 据介绍,这项成果与科学史上许多发现一样都是源于意外。研究人员最开始是在用硅氧化物制作发光二极管,但在实验过程中出了故障,发现所用材料的电学性质变得不稳定了,检查之后发现它们电阻在变化,原因是已经变成了忆阻材料,于是正好把它们转用于研发新型存储设备。(记者 黄堃)

  • 最近重新学习原子荧光的基础,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最近重新学习原子荧光的基础,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原子荧光在业内被称为国人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国人的骄傲,我也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最近重新学习的时候发现,在原子荧光领域的好多基础知识,理论性的东西,好像都是国外人搞的。个人拙见,大家不要拍我哦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出 医药研发外包迎机遇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日前表示,我国将大力扶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在即将出台的《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专门强调“着眼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从支持生物产业合同研发、技术转移、金融投资等角度鼓励行业大规模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同时,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生物服务业率先受益  任志武预计,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总规模可能达到7万亿至10万亿元,而形成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的服务方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步骤。  参与制定《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青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将“过程”和“服务”实现产业化,打造基因产业、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使技术研发的每个阶段也能直接变为产业。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杜冠华表示,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生物服务业的发展,而在生物医药领域,系统全面的服务将促进企业产生新的成果,形成新的企业增长点。  根据《规划》,我国将从五个方面支持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合同研发标准与生产、委托制造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拥有优势专业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服务;积极提高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育基因测序、分子测试、生物信息等专业服务企业;鼓励生物产业服务外包,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产业成果等。  任志武表示,还将把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来,从而使“十三五”期间的生物产业大规模投资获得坚实支撑。据介绍,生物服务业需要有设施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支撑,而国内医药产业缺少这个基础,所以有些落后。  培育外包产业龙头  目前,国内生物产业以医药产业占比最大,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将因此迎来机遇。国内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介绍,中国CRO行业新兴且脆弱,起步较印度等国家晚,但科技含量、服务能力等已走在了前面,未来5-10年CRO非常需要国家大力支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由CRO公司承担,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2010年全球CRO的市场规模达到约360亿美元,国内CRO业务量超过170亿元人民币,北京、上海两地份额最大,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CRO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有超过500家CRO企业,但是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由于国内医药研发能力较弱,中国的医药研发外包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对新药研发的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扶持,生物医药服务业龙头企业有望出现。  加入研发外包领域的上市药企也不断增多。天士力(600535)通过与全球领先CRO公司ICON和PAREXEL签订复方丹参滴丸全球三期临床的合作研究,以推动药品海外认证的顺利开展和实现现代中药的全球化,成为中国药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 刘国锋)

  • 【分享】新药研发管理综述

    新药研发需要管理提升研发部门定位及工作方式要提高新药研发、推广能力,首先要明确新药研发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新药研发不仅是研发部门的事,也是市场营销、财务、制造、采购等部门的事。各个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新药研发过程中来,通过明确划分职责,实现研发与生产、市场的协同,提升产品研发的效率和效果。在研发部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新药研发的工作方式。新药研发对于企业兴衰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必须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积极介入领导。在代表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意志的项目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具体开展研发工作。新药研发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以下结合新药研发的特点,从新药研发流程和多项目管理两个角度对新药研发项目管理进行探讨。新药研发流程新药研发流程是新药研发项目管理的重要活动,新药研发流程的持续改进是新药研发管理持续改进的基础。新药研发流程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典型流程如图2、图3所示。首先,市场部要提供一份市场发展趋势报告,在拿到这份市场报告后,研发部门展开一系列研究,包括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研究等,通过研究选出若干个研发课题。再对选出的课题进行筛选,判断是否能够自行研发,是就进行概念设计,否则就在市场上寻找同类研究报告。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包括由外部专家进行的学术及市场评估,由生产部进行的生产可行性评估,由市场部进行的市场需求评估,由财务部进行的财务评估。评估通过后,企业高层决策者审批是否立项。

  • 【转帖】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都欠哪些账

    [b][color=#3fa701][size=3]很长时间以来,大部分人士对国产科研仪器的评价为“质量不佳”,殊不知更深次的因素为科研导向的问题!本人特荐吕喆教授文章一篇。[/size][/color][/b]一个国家的科研仪器研发水平,特别是能否研制出原创性的科研仪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潜力。然而,当下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常常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原因何在?盖因“欠账”太多。[b]一欠需求牵引[/b]这种牵引首先应该表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的具体任务对某种仪器的需求上。有了需求,才会有人去研制和生产仪器,如果这些仪器能够占领市场并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人去做。目前牵引拉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科研还远未成为当今世界的领跑者,反而是以跟踪研究居多。这种状态下所用的科研仪器以已经商业化的、有钱就买得到的成熟产品为主。而目前拥有充足经费的采购者们倾向于采购比较现成的进口仪器,似乎除了国防等领域需求的高端仪器,很少有人愿意进行自主研发或采买国产仪器。实际上,真正有望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依靠有自己特点的先进科研仪器,特别需要那些运用到许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的仪器,这样的仪器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买,即使有类似的也需要买回来再升级改造和进行系统集成。显然,如果不重视仪器的研发,在实验手段这个环节上就轻易地输掉了关键的一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直接使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此外,国人惯有的崇洋心理,还造成同档次的国产货无法和进口货平等竞争,这种现象在高端科研仪器方面表现尤其明显。要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有效牵引,一方面,研究工作要超越目前的跟踪模仿阶段的“二流”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平;另一方面,仪器研发水平本身也要上去,帮助大家建立对国产科研仪器的信心。[b]二欠投入和政策[/b]目前我国的仪器研发经费是不足的,而且还很不均衡,因此“钱”必然长期困扰仪器研发工作。我们应该注意到,除了直接投入,目前用在采购仪器上的钱,有一部分实际会间接用到研发上,因为如果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能花比较多的钱用于采购国产的新型科研仪器,就可以使国产科研仪器的创新—研发—销售形成一个顺畅的良性循环,如能让企业乐于投入大笔的经费在研发环节,这样研发和生产的队伍也容易稳定,自然会对创新非常有利。因此,在科研仪器采购的经费安排上,也应有适当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采买国产仪器,虽然这些国产仪器在技术指标上尚不能全面和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但是却在使用、维护和维修方面要比进口仪器便利和便宜得多。此外,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具体的单位甚至课题组,都欠缺一些合理、稳定的针对仪器研发的激励政策。当前的考评和奖励体系中,罕有涉及自主研发仪器的工作量如何换算的内容。这种激励政策的缺失,造成科研人员除非必须或者自己本身痴迷于仪器的改进和研发,否则基本上不会对仪器的自主研发感兴趣。为了搞好原创性的科研仪器研发,项目主管部门应该把仪器自主研发成果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各单位在制定员工考评和奖励制度时,应该明确新仪器开发和改进方面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及相应的奖励规格,这样才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仪器的研发。[b]三欠基础和能人[/b]国产科研仪器研发根基尚浅,基础薄弱。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在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方面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影响到了包括仪器仪表行业在内的整个工业技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常用的基础材料和器件的质量不够好,虽然可凑合着用在普通的民用技术中,但用于高端的研究型仪器,则很难保证其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科学研究的要求;有时虽可以通过“优中选优”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但成本太高很难被产业化大量生产和使用。另一方面的基础薄弱,是指理论基础。目前做仪器研发的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水平方面通常低于那些需要使用仪器做研究的科学家,对一些与仪器研发相关的重要的科学原理没有吃透或掌握不全面,难以对仪器的相关原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因而难以迅速形成新的设计。此外,由于大学的分科教育体制,很多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影响了他们对仪器的研发能力的提升。而做仪器研发,有些能人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基础扎实、立足于科学前沿、对所涉足领域的科学问题非常清楚的一批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人作为设计师,他们要知道目前急需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能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并善于整合资源实现设计。随后,还要有能工巧匠做出好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国产科研仪器。当然,这些能人都不是天生的,需要长时间的仪器研发工作去培养和锻炼,研发团队也需要不断的磨合。[b]四欠核心和深度[/b]我国对科研仪器研发的介入深度不够,经常是浅尝辄止。由于全新原理的原创科研仪器的价值通常不容易迅速被人所认识,因此靠新仪器打开市场赚钱较难。从事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单位更习惯于生产、改进和销售那些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仪器,包括以往市场份额大、口碑好的老型号仪器和对这些老型号仪器做小的改进,通过提高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部分功能、改进外观设计等方式来获得用户青睐。这种小修小改的“研发”远远无法达到原创的级别,只是这样做便于赚钱,所以不少科研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乐此不疲。目前我国很多仪器的核心部件实际是进口国外产品。这种利用产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仪器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虽属正常现象,但其中有一些根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仍自我标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则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际上,科研仪器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难以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更无法在科学界获得良好的口碑。[b]五欠信心和人气[/b]正是由于前面提及的一系列原因,国产仪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往往都缺少足够信心。生产者对原材料和器件没信心,对自己的产品也没信心。销售者在向用户推销时更喜欢炫耀他所卖的仪器里面有哪些部件完全是进口的,仿佛进口的“标签”就是高质量高性能的保证书一样,却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许多使用者也对国产仪器缺乏信心。真正理解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意义,并能够自觉支持和投入这方面工作的人还不多。目前不仅主管领导对仪器研发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在科研队伍中也有很多人不赞同做自主研发,或者即使不反对,也不会积极协助做仪器研发的人。没有一定的人气,这种科研仪器的研发可能会变成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从而影响研发积极性。此外,一件复杂的研究型仪器的研制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通常需要一定规模的团队(甚至是跨单位、跨行业的组合)的合作。这个研发团队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其成员应该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这样才能把仪器的研发工作真正做好。目前,国内包括仪器研发在内的很多科研合作还需要加强。总之,只有补上这些“欠账”,才能指望未来有一些新型的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被研发出来,而以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为基础的原创性领先成果才有可能被做出来。(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本文转自诺贝尔学术资源网

  • 高薪聘请:试剂研发工程师(电化学方向)

    职位:试剂研发工程师工作内容: 1.参与试剂类新品项目市场需求的分析,开发方案的设计,开发计划的制定。 2.负责组织分管试剂类新品开发所需条件的准备、开发试验的执行,以及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3.新品上市的技术支持。 4.试剂研发团队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职位要求: 1.硕士以上学历,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课题为电化学方向。 2.对阳极溶出伏安法、阴极溶出伏安法等有深刻的认识。3.强烈的实验室研发动手能力及工作意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所从事过的研究工作有深刻理解。 4.英语良好,能阅读专业英语文献;计算机操作熟练。 5.具备突出的自我激励能力,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热情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意着请发送简历到:jianjun21st@163.com公司:深圳朗石生物仪器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szlabsun.com联 系 人:黎先生联系电话:0755-26953600地 址:深圳市南山区北环大道面粉公司办公楼三楼东侧北区邮政编码:518057

  • 【资料】华润三九2.5亿扩建创新药研发中心

    [font=Arial]华润三九近日宣布投资2.5亿元,在观澜华润三九医药工业园扩建创新科技中心及新药研发中心两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华润三九拟将总部职能部门搬迁至医药工业园。同时,华润三九将出售公司现有的位于深圳北环大道科技办公大楼的办公场所。[/font][font=Arial]华润三九在公告中指出,为更好地落实公司运营中心管理模式,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并满足新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工艺技术改进的需要,公司将在观澜华润三九医药工业园扩建创新科技中心及新药研发中心两个项目,使公司生产单元、研发中心、营销部门(三九医贸)和职能部门,逐步集中到观澜工业园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全部使用自有资金,计划2010年中开工建设,2011年底竣工交付使用。[/font][font=Arial][/font]

  • 强国大业 :高新纤维研发须多方融合

    经过国内几十年不断探索,以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品种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纤维,已逐渐步入成长期。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光环下,高新技术纤维也面临着同质化现象明显、产品档次较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纤维如何取得技术、应用、市场等多方面的突破,如何建立起健康的、多元化的发展体系,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获得了空前大发展,中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纺织大国。但是,高新技术纤维却难以通过这种模式创造发展奇迹。国内相关人士已经认识到,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和生产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交叉及多项工程技术的高度集成,且没有可借鉴的国外技术,必须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基础工艺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业化研发,使其具备足够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支撑、先进的工业技术保障、严格的工艺和质量管理保证。  工艺路线同质化对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针对这一现状,有关专家指出,与从事传统纤维产品的企业相似,未来高新技术纤维企业也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以实现错位竞争、创造市场,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 药品生产企业新药研发的项目化管理-研发项目管理

    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人新药研发领域,对其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新药研发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对药品生产企业加强研发项目管理、增强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药品生产企业新药研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立项决策不科学、不合理 项目立项是新药研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直接影响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也是每个药品生产企业密切关注的焦点。目前,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对新药研发项目的立项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对国内外医药市场发展动态信息的把握缺乏灵敏性;复方制剂的组方缺乏合理性;剂型的选择依据缺乏可行性;药物作用机制的设计缺乏严密性;基础研究工作缺乏科学性、严肃性;新药类别的判断缺乏准确性等。 1.2项目的范围不明确 确定项目的范围是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最开始就应该进行的一项关键工作。项目范围是指为了成功达到项目的目标所规定要做的内容。正确地确定项目范围可以提高费用、时间、资源估算的准确性,可以确定进度和控制的基准,有助于清楚地分配责任。然而,很多药品生产企业项目范围不明确,这是新药研发项目管理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1.3没有详细的研发进度计划,对新药的研究进程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对新药研发往往没有详细的进度计划,也就无法按计划进行相应的考核。通常只是在进行项目立项决策时,粗略地估算一下时间,提交一个很粗的进度计划就开始进行研发。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项目研究整体进度难以把握,从而使新药研发项目的实际开发时间比预期的时间要长很多,进而导致新药上市时间的延迟,影响投资的回收。另外,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前期研究如标准的制定、剂型的选择或工艺流程的设计,都会影响到新药注册、临床研究乃至今后的生产、销售。因此,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进行全程控制非常必要 1.4文档不完备 研发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原始记录、经验总结等不但关系到新药研发过程的连贯性及新药的注册和上市,而且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很多药品生产企业新药研发项目的文档往往极不规范,只有研发人员本人才能看懂。一旦这个人中途离职,就无人能顺利接手,造成损失和延误。另外,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了药品注册申请的退审制度,如果申报资料不全就要被退审,被退审的品种6个月后才能按照原程序重新申报,所以文档不完备容易导致项目延期。

  • 岛津在中国的研发布局——访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端裕树及其团队

    2014年6月26日,岛津在北京隆重发布四款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GC Smart、LC-16、AA-6880及UV-1780,然而这四款产品并不是由岛津日本总部产品开发部门研发,而是成立仅3年的岛津中国研发中心(Shimadzu China R&D Division,以下简称为:RDC)的“杰作”。  神秘的RDC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其在岛津中国战略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未来又有哪些发展计划?近日,仪器信息网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端裕树博士,以及RDC液相开发部部长逢坂直树、RDC气相开发部部长大宫康二、RDC光谱开发部部长池田英柱。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716175220.jpgRDC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RDC光谱开发部部长池田英柱、RDC气相开发部部长大宫康二、RDC副总经理端裕树、RDC液相开发部部长逢坂直树)  RDC:岛津在全球的首次尝试  RDC成立于2011年1月,现有液相、气相、光谱、环境四个开发组,研发人员约40人。据端裕树介绍,“RDC的模式是岛津在全球的首次尝试,此前仪器开发都由岛津日本总部承担。由于中国市场变化大而快,如果单纯按照其他国家需求开发产品往往很难应对中国市场需求,另中国人口众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正是在此背景下,岛津决定在中国成立RDC。”  与岛津2007年在上海成立的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SRLS)不同,SRLS隶属于岛津基础研究所,主要着眼于未来可能应用到技术的基础研究,而RDC隶属于岛津产品开发事业部,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双方之间也进行合作,SRLS有了产品雏形,RDC负责产品化。  在岛津看来,中国分析仪器市场将呈现与欧美及日本市场一样的发展趋势,以价格、性能适中为特征的中端市场将向中低端及中高端市场两极化发展,而其中的中低端市场便是RDC的目标市场。端裕树表示,“目前,就岛津自己而言,岛津产品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不到20%,RDC的目标是将此占有率提升至30%左右。”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RDC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初期开发人员的招募就是一大挑战。仪器开发需要各类人才,而招来的开发人员中原来就从事分析仪器研发的少,因此需要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培训,这方面花费了较大的力气。而另一个挑战则是了解用户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反映到仪器上。为此,开发前,RDC的开发人员走访了20多家用户单位,并与岛津中国销售部门、市场部门沟通,最终确定仪器规格。” 端裕树说道。  RDC产品:低价格、高性能  成立至今,RDC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五款产品,除上述提及的四款外,还有一款环境产品——在线氨氮分析仪NHN-4210,而这五款产品都秉承这样一个理念“以最低的价格让用户可以享用到高性能的产品”。端裕树表示,“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中低端市场用户对产品低价格、高性能的要求强烈。所以RDC花费很大力气和精力在实现高性能同时严格控制成本。”  以液相为例,逢坂直树介绍道,“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价格便宜、性能好的自动进样器几乎没有。此次推出的SIL-16自动进样器在重现性、交叉污染及进样速度方面都不逊于高端产品,并且SIL-16不仅适用于岛津液相,也适用于其他品牌的液相,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  气相产品也是如此,大宫康二说,“从用户调研看,目前中低端客户基本上还是手动进样,但是随着人工费用增长和对分析准确性要求的提高,他们对于自动进样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因此在GC Smart中,我们配备了自动进样器,但考虑到成本问题,样品数减少至12个。另GC Smart中还搭载了高端气相才有的气体流量监视器(AFM),同样是为了控制成本,GC Smart采用按钮进行流量控制,同时增设了数字显示,方便操作。”  池田英柱介绍了AA-6880的情况,“AA-6880采用了双光束设计,并且在安全性能方面采用高性能阻燃材料,装置初始化和待机状态实施自动漏气检测,安全熄火和停电时自动熄火控制等。另专门设置了满足中国药典的有效性验证,通过软件定期验证等。”  未来:提供针对中国市场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未来发展计划,端裕树表示,“在RDC 2014-2018中期发展计划中,RDC的任务是为中国区业务增长,实施投放符合中国国情的、拥有国际品质的产品。具体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五款产品的巩固与提升,如增加一些配套的装置等;而另一方面则是要针对中国市场问题提供一些独特的产品,我们初步计划涉足现场检测领域,计划研发车载式气相、车载式液相及便携式气质等。”  并且,RDC还计划与中国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基于RDC现有仪器的相关应用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  此外,对于岛津推出中低端产品后是否会对国产产品产生强大冲击,端裕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此系列产品的推出可能会抢走国产厂家的部分用户,特别是对仪器有更高要求的中低端用户。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食品、环境等问题频出,导致人们对质量、安全更加关注,以往以目测观察来检测的项目就可能选择通过仪器分析来实现,这类用户可能就更倾向于选择国产产品。”

  • 德研发出世界首个表面等离激元电路

    科技日报柏林11月26日电 (记者李山)如何在纳米尺寸的集成芯片上实现像操纵电子一样来操控光子是光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家近日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表面等离激元电路,在可能取代“集成电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进展。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多年前就不再提高经典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增加计算能力只能通过应用多个处理器内核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新的策略,这其中使用光子工作的光学转换电路似乎很有前途,因为它们可能适用于量子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这样超快的计算机现在还没有,但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研究如何实现它。 现在,这种光学电路的一个基本步骤已经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贝尔特·赫希特教授和托比亚斯·布里克斯纳教授的团队实现。他们成功将光信号通过天线注入波导管,然后传输至另一端经第二个天线再输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简单的表面等离激元电路。它由一个约200纳米长的天线构成,可以高效捕捉自由光子,并把它转换成等离激元震荡。光天线连接着2根长约3微米、彼此平行的细金线,这样载波可用双定义的模式传播。将来利用该现象可以控制等离激元的运动方向,而这用电子是不可能实现的。 电路中的光子不是自由释放的,而是一定条件下在高导电金属例如金的表面产生的受控光子。在那里,入射光可产生等离激元电子振荡,通过波导管传输到另一个位置后又重新激发出光。这样的表面等离激元行为看起来就像在释放光子一样,不过现在还只能局限在非常小的空间中。 该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成功地在微小结构中进行光信号的传输,天线和波导管尺寸仅为几百纳米,因此这一方法可以集成到当今的微电子中,在这么小的尺寸下人们通常无法处理光子。赫希特说:“它们很难被强行进入狭小的空间。因此,直到现在要将光子技术和常用的芯片技术结合还是很困难。”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新研究还只是在实现完整的光学电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基础,未来等离波导将成为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总编辑圈点 人们用玻璃纤维传递光子,已经几十年了,如果类似的通信办法在集成电路里实现,金属导线将失去根据地,我们也能用上更快却不发热的CPU。但至今科学家没找到合适的技术方案。在毫微之间移动光子,可不像筷子夹鹌鹑蛋那么容易。这次德国人结合了波导管和天线,让光子可在几百纳米的“桥”上畅通不误。虽是一小步,却是向未知方向的迈进。在其启发下,光子电路研发会有更多样化的探索。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李山 2013年11月27日

  • 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研发经理(液相色谱柱研发)职位,坐标苏州市,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研发经理(液相色谱柱研发)[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负责新型液相色谱产品的研发,包括立项,实施,汇报及进度管理;能够独立实施并且带领团队按时完成新产品的研发项目;负责液相色谱填料生产SOP的建立;负责团队成员的管理及绩效考核工作;负责与质检团队和生产团队的协作;完成公司安排的其他任务。职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化学、化工或生物相关专业,5年及以上液相色谱应用、研发及生产相关经验;良好的动手和领导管理能力;较强的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英文读写能力熟练;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如EXCEL、WORD、PPT等)。福利待遇:周末双休,五险一金,餐饮补贴,年终奖,法定节假日,节日礼金,年度体检,高温补贴,生日福利,年度旅游,加班费,定期培训等关于纳谱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液相色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初创型科技公司。公司背景雄厚,发展迅速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阶段。公司重视研发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共同学习成长进步的机会。 团队年轻,工作氛围良好,期待您的加入![b]公司介绍:[/b] 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液相色谱耗材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中外合资企业,由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服务对象主要涉及化工、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和环保等行业领域。纳谱公司的产品是在纳微科技研发生产的国际领先的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和UniCore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微球表面处理和键合封端修饰技术而推出的新一代色谱分离材料产品,性能优异,稳...[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9818]查看全部[/url]

  • 问个基础问题,为啥GFAA软件为啥和LC不一样?做不到吗?

    先说下背景:GFAA 是对信号面积积分,LC是信号积分,和LC差不多。LC 拉线的时候,可以可视化的选择积分的峰面积,而GFAA多数是不可以的。GFAA 检测部分其实就是一个光电检测器, LC 同样的 是把电导信号变成电信号。理论上都是可以用软件后期进行峰处理,然后拉成线性的。而GFAA可能研究的比较深入,研究了很多技术和算法排除了背景干扰。像LC这种仪器是默认背景干扰,而电脑自己选择积分点,然后做出计算的。只要背景干扰是稳定的,怎么不能做到LC IC一样的吗?比较异想天开,可能有很多问题比较基础,希望有研发工程师解释一下。

  • 研发实验室规划

    研发实验室规划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081411_581302_3073762_3.png 最近公司需要建新的研发实验室,主要用于分子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和分子生物学的外包实验,目前功能区规划情况如图。 第一次参与实验室建设,还望给位前辈指教。此外,小弟在功能区规划的过程中还有2个问题不明: 1.标准PCR实验室中的样品制备区的功能是核酸(DNA和RNA)的提取和反应体系制备。但DNA和RNA的提取在普通分子实验室中往往容易互相干扰,为什么在标准PCR实验室的样品制备区不进一步分为DNA制备区和RNA制备区呢? 2.在已经有标准PCR实验室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P2实验室(其中也包含血清的核酸纯化),功能上是否冗余?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

  • 【求助】如何研发一台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最近老板想做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包含以下参数:温度、电导、溶解氧、浊度、pH。有做大坝传感器的基础。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的核心是电极。目前我关心如下几个问题:1.市面上的分析仪电极主要是外购还是自行生产?外购请推荐品牌?自行生产或者委托加工,请推荐厂家。2.温度补偿、盐度补偿等相关公式本人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 上述设备用过很多 就是没做过相关设备研发 谢谢!期待指导 QQ:17543254 电话:13585157989

  • 生物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对疾病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疫苗、细胞因子、活性多肽、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药物被研制出来用于疾病的防治;微生物研究的成果,使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发酵的方法而得到;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还培养成功了多种菌类中草药,使一些名贵的中草药可以用发酵的方法来生产。此外,生物技术的进展也给制药业创造了许多新工艺和新辅料,例如在生物研究中产生的各种层析技术已被用于制药生产;一些重要的提取法或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酶已被用于药物中间体的酶促转化;一些新的生物材料已被用作药物的辅料等。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药物新品种和药物生产的新方法,尤其在新药研发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丰富药物筛选途径 传统的新药筛选途径主要是寻找先导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设计新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学研究中蛋白质高级结构研究的成果可以为靶分子提供三维立体结构,为研究构效关系和设计新化合物提供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动态结合、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时的构象变化以及一整套的研究方法,可以为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和方法。此外,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也为新化合物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建立药物筛选新模型 建立药物筛选新模型是新药研究的关键。近20年来,许多药物作用的受体已被分离、纯化,一些基因的功能及相关调控物质被相继阐明,这就使得药物筛选模型从传统的整体动物、器官和组织水平发展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当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独特的筛选模型是发现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关键和焦点。随着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出现,筛选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数量庞大的化合物活性筛选,大大加速了新药发现的速率。此外,利用转基因等先进技术,可以建立基因缺乏或基因转入的动物或细胞系,将其作为药物研究的病理模型,也将进一步对新药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创建药理、毒理研究新方法 许多药理研究与疾病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而对于人体生理过程的深入了解也为人们进行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带来了新的理念。通过基因结构功能研究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科学地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研究药物的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可以为药理、毒理研究创建新的模型和新的方法。而且,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蛋白质类、核酸类药物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合成药物,因此对药理、毒理、药代等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有新的药理、毒理研究方法与它相适应。 完善药物研制和药物治疗 以往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以群体为基础来设计和研制的,给药剂量也基本上是以年龄和体重为依据来确定的。然而,每一个病人却是一个有着独特基因特征的个体。由于基因变异,许多药物经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甚至相反的作用。所以,了解某些人的基因组成被认为是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药物的关键。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人类遗传密码将被解析,基因结构、功能研究将更深入,必然会找出一些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成为药物研究的新靶点;或以这些基因为基础建立药物筛选的新模型。目前,国外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以基因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酶和RNA分子为基础,依据患者个体状况及基因密码,量身设计定做的针对某些特殊疾病产生更显著疗效的药物,既可加快疾病的痊愈速度,也能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改进药物传输系统 随着药物扩展到肽、蛋白和DNA治疗领域,以往的药物传输方式已显得力不从心。肽、蛋白和DNA是大分子,容易在胃内发生变化,大部分没有进入正常的循环系统,所以,这些生物治疗方法在给药方式上需要创新。生物技术将使药物传输领域在采用聚合技术提高蛋白和肽等大分子的稳定性、增强药物对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提高药物摄取率、降低副作用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并使药物更易服用。 我国药学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有效地组织力量,抓住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重点,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指导新药设计,建立自己的药物筛选新模型,深化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代谢与动力学研究,完善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突出重点项目进行重点部署和重点资助,加快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国产化,力争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分享】我国研发出新型氧传感器及测氧仪

    一种结构新颖、体积小、成本低、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氧传感器及测氧仪,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发成功,日前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新型氧传感器及测氧仪在检测氧度范围和灵敏度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氧的分析测定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工业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氧气传感器的用量也很大,各行业对电化学氧气传感器的需求量基本接近其他各类气体传感器的总和。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各国对有毒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严格立法,各种新型检测机理的气态氧或溶解氧监测装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相适应,新机理、新结构的氧传感器及检测仪器也迅速成为国内外传感器领域的研发热点。 目前,我国电化学氧传感器还存在检测范围窄、灵敏度达不到检测指标、受环境制约较大等瓶颈问题,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引进国外产品。针对这一现状,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科技人员以国家需求和提升氧传感器的核心竞争力为己任,在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同长春大学合作,于2003年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新型氧传感器及测氧仪的研究和开发”。在4年的艰苦拼搏、协力攻关中,他们注重发挥长期从事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研究的技术、人才优势,坚持把应用基础研究和研制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应用与解决关键技术入手,创新性地突破了催化剂、分流控制气体扩散等技术难题。其中,传感器采用电化学三电极半固态设计,结构新颖、无消耗性物质、使用寿命长;采用半固态及纳米级催化剂,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使检测下限达到PPM级水平,进一步扩大了氧传感器的检测范围,解决了气体环境中检测PPM级氧气检测的难题;采用扩散垒分流控制气体扩散技术,拓宽了检测上限,使检测上限达100%;采用Pt-Fe合金技术,不仅改变了催化层结构,而且大幅提高了催化剂活性,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使之更适合实际检测的要求。经吉林省计量产商品质量检验站检测,其量程在500×10-6mol/L的低浓度型、25%的普通浓度型和100%的高浓度型3类氧传感器,其示值误差、重复性、响应时间、零点漂移、跨度漂移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标准要求。 另据介绍,该传感器和测氧仪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响应迅速、性能稳定、回零时间短等优点。经长春市工业锅炉厂、吉林省电力系统环境检测中心站等用户使用后一致反映,其符合工业和环境等领域的检测需求。同时,它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氧气气体传感器的设计理念,为氧气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也为其他多种气体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结核病新药研发出现转机

    科技日报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本报讯 (记者项铮)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马振坤博士日前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近十年来,结核病的新药研发出现了很大的转机。政府组织与个人基金会增加了对结核病新药研发力度,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的出现也对结核病的新药研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目前全球至少有五个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临床前阶段的药物研发项目更多。研发全新的更有效的药物组合已成为可能。 从近期来讲,有两类全新药物:三磷酸腺苷合酶抑制剂(TMC207)与硝基咪唑(PA-824与OPC-67683)类新药已进入晚期临床,可望在近期得到批准上市。这些新药与它们的组合将会对结核病的治疗起到改进作用。治疗结核病的根本性变化将来源于未来的短程全新药物组合。 由于在结核病方面市场与需求的脱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药的研究进展缓慢。现有的一线结核药品已经有了超过40年的历史,并需要6个月以上时间组合用药才能治愈结核病。用药困难及不合理用药导致了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的出现。 据悉, 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于2000年建立,该联盟通过合作伙伴模式建立起了规模最大的结核病新药研发管道。目前该联盟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个三期临床研究, 其目的是将肺结核的现有疗程由6到9个月缩减至4个月。TB联盟已开始进行二期临床研究,目标是用全新的药物组合来同时治疗药敏与耐多药结核病, 并将疗程缩短到三个月以下, 最终实现将治疗方案缩减至2个月以下的目标。除此之外, 该联盟还建立起了近二十个临床前研发项目,其中包括与北京药物研究所、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的合作项目。

  • 开放电子实验室~!~!为您节约研发成本!

    深圳市太极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多年经销进口电子测量仪器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创新人才对中高档仪器的使用需求,开办了本区域首家开放型电子、通讯、微波、网络综合实验室。 经营方式有两种:(1)独立实验室:本区域首家开放型电子实验室,按照您的要求配备所需仪器,酌情收取使用费,将使您的研发、检测费用降至最低。(2)公司同时开展租赁二手电子测试仪器业务,无合约限制,租期越长,优惠越多。 详情请登陆网站:Http://www.tecoo.com或0755-83777077咨询。

  • 国家质量基础NQI一站式服务需要不断完善?!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提出开展全方位“质量体检”服务,为企业“诊断把脉”。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实有市场主体稳定增长,登记在册市场主体共计1.34亿户,其中,企业4200万户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反应快、活力强,但在质量管理方面一直存在标准合规不够、质量管理不严、品牌美誉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建立国家质量基础集聚区,积极推进一个统筹规划,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深化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逐步推进一个共享平台。根据高新区产业特点、企业需要和资源现状,因地制宜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协同服务的流程与机制,探索构建“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生态。试点一个受理窗口。依托现有技术机构、园区、重点企业等建设实体性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窗口,实现统一窗口办理,探索多机构的网上联合受理。试验一揽子服务。在法定资质允许范围内,提供产品研发、采购、生产、供应、售后各环节所需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做好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经营周期的综合服务。争取一个结果通行。统筹协调各层级、各类校准、检测、认证、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合格评定、一个结果、多方互认共享”,最大程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深圳市卓越质量品牌研究院 ?沈斌院长

  • 【转帖】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 如何应对?

    [size=6][b]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 如何应对?[/b][/size]来源:中国医药报   [b]师夷长技以自强——承接跨国药企向中国转移新药研发业务的分析及建议[/b]  国际制药企业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或将其研究业务外包给中国的研发外包企业。本文在分析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模式、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其转移研发业务的实质,并为我国政府、制药企业、投资和研发机构等提出了积极营造适宜的发展政策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充分利用CRO战略合作模式,加速创新药物技术的本土化产业实施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版将分两期刊登此文,望能给相关人士以启示。  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将新药研发业务外包到中国,推动了我国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人才、技术的集中地,也成为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首选地之一。  [b]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b]  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模式多种多样,或是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是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企业等进行合作。但即使是自建研发中心,其定位、目标也都各不相同。  1.自研与合作研发并存  自建研发中心是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近10年来,国际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将其部分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研发中心开展。由于各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同,这些研发中心也各具特色。  化合物及中药提取物活性物质的筛选 进行化合物筛选,是多数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工作,然而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活性化合物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天然药物资源,中国的中药有着几千年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这对世界的新药研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外企开始从中筛选活性物质,这成为近年来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研发业务的新途径。如诺华与上海药物所合作,从中药中筛选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的开发。按照阿斯利康一位负责人的说法就是“把东方的有效成分、化合物挖掘出来,供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他们的药物 从西方把成熟的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移植到中国,开发中国人、亚洲人需要的药物”。  创新药物的开发 将创新药物的前期筛选转移到中国,是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重点。创新药物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科学研究。目前较为先进的药物筛选技术是高通量药物筛选,但其研究周期长、耗费大。这对于人力成本逐渐高涨的西方国家来说,长期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企业负担沉重。以往,国际制药企业对于中国制药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持怀疑态度。现在,随着各大国际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留学的中国人归国创业,国际制药企业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研发能力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中国的人力、原料等资源成本比西方国家廉价很多。因此,国际制药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建研发中心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代表性企业有罗氏、拜耳、强生等。  基础性研究 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差异,疾病相同但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对国际制药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揭示东西方人种的差异以及对于其开发新药或者药品进入亚洲市场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因此,部分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如阿斯利康、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等。  随着各国GLP、GCP的颁布和实施,药物安全性评价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机构超过84家,其中1/3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LP认证。2007年度上述机构对701种药物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2216项,其中在GLP条件下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1156项。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实验动物房、北京大学动物中心、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已通过AAALAC认证,药明康德、上海药物所等单位也正在建设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为国际制药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因此,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也逐渐将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转移到中国开展。  临床研究 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因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其生产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需进行注册管理,为验证其药效与药物安全性,必须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  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因此要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此外,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能够快速招募到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缩短临床研究时间,推进新药产品上市。如我国乙肝、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于开发治疗这些疾病的国际制药公司来说,选择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可以很轻松地征集到合适的病例,而这在美国、欧洲却很难办到。  2.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2007年8月,和黄医药与美国礼来就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签署了合作协议,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的癌症药物靶点。礼来将向和黄医药支付比前一次合同更高的签约金、潜力候选药物定金以及每个重要研发阶段的里程金。和黄医药还将获得由双方合作产生的产品全球销售收入的提成。随后,和黄医药与美国强生、德国默克、宝洁等公司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3.技术、资源共享  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合作期的研究计划已于2004年7月顺利完成,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上述合作的特点是:以中草药中的天然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注重技术转移 提升天然化合物分离速度和质量,知识产权共享 通过国际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双方的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信,合作的深度日益得到加强。

  • 中国新药研发是黎明前的黑暗

    个人认为中国的新药研发现在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我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有很多的国外制药公司在中国做新药研发,这是真正的新药研发,很不同于国内制药公司的研发,同时也培养了国内的本土人才,等到这些在外企做新药研发的人真正学会了怎样做现代化的新药研发后并且他们在管理国内的公司后,中国自己的新药研发就开始了。现在有很多的海turtles回国做新药研发,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他们是未来中国新药研发的主力。国内制药公司的新药研发起点可能不高,但是他们都有共识,新药研发一定要做,但是财力和水平所限,很难有很大的进展。 我认识几个公司的主管研发的头,他们的水平实在是低,其实他们的公司有很好的条件(财力资源等等,这些主管都有很好的收入)。正如大家有共识,研发绝对不是短平快工程,厚积薄发。没有原始积累,不可能做好药物研发。什么是原始积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新药研发做的好的都是医药基础科研做的好的国家,美英国就不要说了,其他国家如Germany,Sweden,swiss等等。这些国家才有好的药物研发。但是医药基础科研不是几年的事情。有关这个问题,我还会在此发一短文。国家的力量是很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投入了很多钱,建立了几个新药研发中心,但是很多高级管理人员的水平是个很大的问题。几年前我去找一个国家级的新药screen中心想做个活性assay,那个领导说要我们提供化学结构给他,真是可笑, 完全让人不能理解。我们也是在早期研发阶段, 化学结构是所有研发者的核心(没有专利前),根本不可能给他。要知道我们只是想用他们的资源进一步了解化合物的活性。后来我们联系国外的CRO做活性是,别人根本不提化学结构的事。(blueskychina,丁香园战友)什么叫真正的研发?百死一生才叫真正的研发,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candidate的尸体上,才能爬起一个NDA,没有抵御高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研发,国家投钱,成功几率大概等于瞎猫碰到死耗子,研发一定是市场带动的,市场需要研发,才有研发 。(刀大杀人多,丁香园战友)现在有很多的海turtles回国做新药研发,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他们是未来中国新药研发的主力。--何以见得???没有发达国家研发的良好环境,海龟也是河龟。对于做出来的东西,我们抱以严格甚至是打击的态度去审视和评价是对的,但是对于刚刚有一些想法或者热情,或者说想来讨论讨论,我觉得更应该以鼓励为主。相反,我在这个版里,看到说到新药研发,几乎第一反应大家都是认为忽悠,或者认为环境这么糟糕,国内条件这么差,不可能做的出来。我们可以去说别人做出来的东西是假的,是忽悠,可是一个宽松的,充满希望的,鼓励大家去做真正新药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我们都希望中国早日能有自己的新药,这就需要有人去吃螃蟹,就需要有人去闯,倒下是很正常的,但总比大家都害怕绝望了,没有人去做好。国内的药物所谓的研发和真正的创新药物研发完全是两回事,看过马儿跑的都没有几个,才会出现CRO跟你要结构式这样的笑话。碰壁、感想肯定是会有的,我们做事的人只能尽量去影响他们,告诉他们真正的素质和过程应该是什么。当然有足够的实力,完全可以都自己去做。我也觉得真正的新药研发应该是企业,是市场导向的,所以国内这些高校,所谓的教授评审委员,也根本没几个懂的。我们也要学会去影响他们。海归还是土鳖我觉得不重要,海归不一定强过土鳖。但是土鳖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自己看低了自己。心态变了自然看海归什么都不顺眼。但是海归的优势,我们必须承认,因为他们是见过马儿怎么跑的,很多时候他们的失败,只是不熟悉国内的所谓国情而已。但是一旦海归和土鳖的优势结合起来了,这种实力是不能小看的。环境的确很重要,可是环境在怎么样也是外因,内因才是占主导地位的。关键是自己有多大的意愿。坚持理想,适应环境才是应该做的。我觉得blueskychina是做了一些事的,有点想说的话,但是又没有说出来。其实不如不说,踏踏实实做事就可以了,做新药就是一个踏踏实实求真的过程。等出了结果,不管是失败的经验也好,还是成功的经验也好,到那时再拿出来讲,总比一开始就被一群旁观者给扁的自己信心都没了的好,其实这里面未必有多少人是知道真正新药是怎么做的。(gooey,丁香园战友)能被别人三言两语吓倒的人,注定也成不了事。其实指望海龟带回来所谓的先进理念,不如期待他们带回来一个好的candidate。advanced concept 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且VC也不太可能给一个advanced concept 砸钱。也许,一个海外拐带来的 candidate 更令投资者期待,离开了那极尽奢华的平台,海龟能适应么?在中国,学者型的 leader 能成事否?是不是最终都要变态成为血腥资本家?(刀大杀人多,丁香园战友)对于更多的刚刚开始或者想做新药研发的人,他们的困惑和他们的讨论,这里应该有一个宽容的环境。我想就算一开始不知道新药研发的惨烈的人,他也会在自己亲自开始了以后体会到,而且没有做足准备,被淘汰掉了那就淘汰掉了。现实和市场会给他们教训和惩罚的。但是在一个学术的论坛里,对于新药研发一片哀声,给很多新来的人看到的都是坏的,都是绝望,我不觉得对激励创新做新药有什么好处。但是,相对于宽松讨论的氛围和给新人以信心,对于在这里做广告的,吹成绩和获奖的,或者哪怕仅仅是介绍成果,我们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以挑刺的话去评论。这样才是对科研负责的态度。指望海龟带回来一个candidate是不现实的。走到candidate阶段,前面target和lead阶段已经做了那么多工作了,新药研发不仅仅是化合物设计和合成,怎会让一个人就这样带回来。即使有带回来的,有也有,要么就是大忽悠,要么就是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并不足够高的分子实体,参考现有的,回避了专利,所以药理、DMPK、毒理、CMC一些列问题都不会很大,但是这样的化合物只能在国内报一报1.1类,当然也很不错了;也许在国内会有不错的市场,却在国际上不会有太大竞争力。而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全球才多少?我们不能这样短视。在中国,高校的单个教授想要做新药,我觉得是开玩笑。新药研究多学科综合的特性,决定了某一个专业的教授,根本不可能兼顾到其他,而以中国高校或者行政体系的死板,如何去协调不同的资源,谁做领军人物?其他人的利益如何保障?青蒿素是怎么来的,那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主义指导,发动了全国的力量,所以才最终没有专利。现在呢?不可能。每个教授都在国家有拿基金,政府的钱让自己做了点东西,假如他专业以外的特性出了问题,他会舍得放弃么?放弃了怎么向基金交差?以后自己又如何再去忽悠钱?而这一特点和新药研发过程中,大量化合物会死掉是完全背离的。所以教授们只会每人都抱着自己的东西吹啊吹啊,吹得越大,政府介入的越多,树榜样,立典型,这是中国新药研发的标杆。OK,这样他就越不可能失败。因为上了贼船的人越来越多,重量级越来越大,谁也不想船翻了。这是做新药么?中国现在的钱不少了,有钱的企业也不少。硬件说实话也过得去,并且硬件平台的提升是不难的。难的是软件,包括人才,规则,素质,视野,等等看不见的东西。这些不是前面50年关着国门搞新药的中国所能知道的。

  • 液相分析方法开发基础知识

    因为公司需要培养新人,要求我对新人进行培训,于是写了一个PPT,内容为HPLC方法开发的基础知识。我想,对于HPLC新手来说,掌握基本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开发方法。最近,发现论坛也有一些版友提出了相关问题,于是我想到把我写的这个PPT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下,希望能帮助新手,同时也希望论坛上的高手指出其中的不足或错误。

  • 国产仪器的出路--核心科技的研发

    可靠的、好口碑的仪器是如何诞生的,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历史的沉积,PDCA的无数次运行国产仪器为何不能与知名国外品牌抗衡的原因所在。核心科技的研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仪器性能,才能获得口碑,千篇一律的抄袭和跟风,没有出路

  • 跨国药企蜂拥到华研发

    文章来源:公司 发布日期 :2006-12-08 文章作者:余德  跨国药企巨头正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11月6日,诺华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中心初期投资达1亿美元,将在2007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是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初期投资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之后又一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据悉,这批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总投资额已超过5亿美元。 诺华公司董事长兼CEO魏思乐博士表示,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初期将专注于传染性疾病引发的癌症研究,其中包括由肝炎病毒引发的肝癌。 国内医药行业的一位资深专家指出,全球性缩减医疗开支的相关政策与专利药近年专利保护期的大规模到期等原因让国际药企巨头不得不加大新药研发并展开错位竞争,而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享受“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它们的研发费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研发专利药已成为企业获利的必由之路。跨国药企急需寻找降低研发成本、迅速发现新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中国开始向世界展现出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名誉所长周海钧研究员表示,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能够使新药临床试验中的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统计数据完善,从而极大地加速试验的进程。 “跨国药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对国内的药企并无冲击性的影响,相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国家药监局一位专家说。 他表示,跨国药企的研发更多的形式是合作研发,诺华用于科研外包业务的费用就占总科研费用20%左右。国内同行在与跨国药企越来越多的合作中,通过承揽一些外包研发业务,可以获得收益并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诺华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将专注于癌症的研究,主要针对由传染性疾病引发的肝和胃肠道的癌症。上述国家药监局专家表示,从这个方面来说,跨国药企研发中心的进入,对于国内药业开发而言,还能够填补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

  • [资料]:新药研发波谷中.光明抬望眼!

    新药研发波谷中.光明抬望眼! 哈哈,希望大家关注,回帖哈 尽管2005年各制药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又创历史新高,达到380亿美元,但其回报却不甚乐观。美国FDA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只有20种新药获准上市,低于2004年的36个,这也是近10年来获批新药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更为罕见的是,辉瑞、礼来、强生等主要制药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药去年竟无一获准上市。 新药产出数量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基因组学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药物靶点的发现上面,而此类工作目前大多仍处在实验室阶段,还很难转化成新药并推向市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制药工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周期的波谷阶段,他们目前的投入将在若干年后得到回报,并生产出一批革命性的新药,而不仅仅是扩大现有药物的应用范围。 同时,FDA和制药企业还都认为,现有的新药审批程序也需要加以改进。FDA医学与科学事务专员Scot tGottlieb博士表示:"目前的药品审批程序的改革速度难以跟上研发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FDA正在谋求加快一些药物的审批进程,如"替代终点"(surrogateendpoints)药物。去年年底,FDA就批准了B ayer公司研发的一种名为Nexavar的替代终点类药物用于肾癌的治疗,它可以使肿瘤缩小但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但是解决药物研发中的问题比发现问题要复杂得多。如在FDA谋求加速药品审批的同时,一些议员和消费者还在呼吁加强对药品的审批力度,以及进行更多的试验研究。 目前新产品产出不足也是许多大型制药企业股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辉瑞为例,其股价2000年7月在达到每股49美元的峰值后就一路走低,目前股价约为24.44美元。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此抱怨FDA,认为他们由于 Vioxx事件而减少了新药审批的数量。Vioxx是Merck公司生产的一种止痛药,由于长期连续服用会增加使用者患心脏病的危险而于2004年退市。FDA在2000年就得到相关研究结果,但因一直没有采取行动要求Merck收回其产品或告诫大夫谨慎使用该药而倍受指责。但是Gottlieb博士表示,FDA对于新药审批的态度并没有外界传言的那样发生了重大改变,2005年审批的新药数量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来自企业申请数量的减少。 A.G.Edwards&Sons公司的分析师AlbertRauch认为:"FDA对去年新药数量的减少并没有责任,许多药物没有通过评审都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问题,如果产品的确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话,FDA是很乐于接受的。"Rauch还说,现在整个制药工业正处在一个发展周期的底部,也许几年以后新药数量就会增加。换句话说,目前复杂的研究项目也许要到5年或者10年以后才会变成真正的商品。另外,虽然生物技术目前非常盛行,但要使人们真正得益于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还要等到若干年后。 尽管如此,我们对于新药研发还是应该抱以乐观的态度,FerghanaPartners公司的Rober tRech表示,如果你真正投身于制药产业,你会发现这里并不缺乏活力,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一定会研究生产出更多好药。 哈哈,希望大家关注,回帖哈引自中国医药

  • 药品研发实验室仪器安装

    公司在装修新的实验室,新订购的仪器也快到位了,以前没有布置过实验室,请问在仪器摆放和安装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呢?我只知道要注意电压、插头,请各位提供宝贵意见。我们是做药品研发的,主要的仪器是压片机,挤出滚圆,包衣机,空压机等,进口设备有一些

  • 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研发经理职位,坐标,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研发经理[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负责新型液相色谱填料的研发,包括立项,实施,汇报及进度管理;负责液相色谱填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计划,工作安排和生产规程的建立和管理;向公司首席技术官汇报;负责团队成员的管理及绩效考核;负责与应用团队和色谱柱生产团队的协作。职位要求:5年以上色谱填料表面修饰的合成经验;在色谱填料的研发和生产有着丰富的第一手经验;业务能力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有带领团队的经验; 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b]公司介绍:[/b] 纳谱分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液相色谱耗材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中外合资企业,由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服务对象主要涉及化工、制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和环保等行业领域。纳谱公司的产品是在纳微科技研发生产的国际领先的UniSil单分散硅胶微球和UniCore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微球表面处理和键合封端修饰技术而推出的新一代色谱分离材料产品,性能优异,稳...[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9818]查看全部[/ur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