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患癌风险

仪器信息网患癌风险专题为您整合患癌风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患癌风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患癌风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患癌风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患癌风险话题讨论。

患癌风险相关的论坛

  • 腰细患癌症的风险小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认为,腰部脂肪堆积过多会增加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有报告称,腰围每增加1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专家建议,中国女性腰围应控制在80厘米以内,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

  • 常喝咖啡降低患头颈癌风险???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常喝速溶咖啡可降低患头颈癌的风险。  头颈癌包括口腔癌、鼻癌、鼻窦癌、唾液腺癌及淋巴癌等。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癌症、生物标志与预防》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国际头颈癌联合会提供的9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常喝咖啡的人患口腔癌和咽喉癌的几率要比不常喝咖啡的人低39%。如果每天喝4杯以上的咖啡,这一效果会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解释说,咖啡中所含的抗氧化物等多种化学物质可能是其有抗癌效果的原因之一,但要了解其具体的抗癌机制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此前美国和英国的研究曾显示,常喝咖啡可降低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瘤和脑瘤等患病风险。

  • 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显著降低患肠癌风险

    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显著降低患肠癌风险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pirin)可显著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能把因为遗传因素引发的结肠直肠癌风险降低60%。  这项研究开始于1999年,共有800多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每天服用600毫克阿司匹林,服药时间至少持续两年,另一组则服安慰剂,作为对照。  参与者多是一种名为林奇综合症(Lynch Syndrome)的患者,林奇综合症患者体内负责修复细胞的基因发生缺陷,会导致结肠直肠癌和其他癌症。  该综合症的发生率为千分之一,大约3%至5%的肠癌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在2007年首次检查时,两个组的肠癌发生率没有差别。但是,到2010年,情况改变了。在参照组里,有34人患了肠癌,阿司匹林小组只有19例,癌症发生率减少了44%。  医生又对其中60%确定服用阿司匹林或安慰剂超过两年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在服用安慰剂组的250人中,肠癌发病率是23%。阿司匹林组的258人中则只有10%,减少了63%。两个小组出现肠胃出血或溃疡等副作用的比例差不多。  领导该研究的伯恩教授说,这项研究揭示的是阿司匹林在防癌方面的长期效果,这种效果在短期内不一定显现,需要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好处。  他也提醒说,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容易导致胃溃疡等,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总的来说,有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病而患癌风险较高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应是利大于弊。

  •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降卵巢癌风险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新研究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把女性罹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强调,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把这个结论作为临床建议推荐。 早期卵巢癌可成功治疗,但早期卵巢癌症状与消化系统疾病和膀胱疾病类似,因此卵巢癌常常到晚期才被发现。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指出,晚期卵巢癌治疗选择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预防措施对控制卵巢癌问题至关重要。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的效果,之前研究显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罹患结肠直肠癌、黑色素瘤等癌症的风险,因而他们开展了迄今最大型的研究来评估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约8000名卵巢癌患者和近1.2万名未罹患卵巢癌女性的数据,这些人中有18%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结果发现,与每周服用阿司匹林不到一次的女性相比,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 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布里顿·特拉贝特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但这一结果不应影响当前的临床实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探索这种潜在防癌药物的风险与益处的平衡。”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2月13日

  • 【转帖】砷污染增加胎儿出生后患癌风险

    【转帖】砷污染增加胎儿出生后患癌风险

    为研究污染物对胎儿的影响开辟了新方法[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1/200711281515_71202_1631012_3.jpg[/img]图片说明:研究人员采集婴儿指甲样本以测定砷水平。 (图片来源:Chulabhorn Research Institute)   美国和泰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孕妇饮用被砷(Arsenic)污染的水会改变胎儿某几种基因的活性水平,这会增加他们后来一生中患癌症的风险。这一发现再次提醒人们,特别是孕妇,谨防饮用水被砷污染。相关论文11月23日发表于《PLoS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   砷污染水源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主要来自自然沉积和工业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砷含量标准为不超过0.01毫克/升,但在有些地区,比如孟加拉国,饮用水砷含量远远高于这一安全标准。过高的砷含量会导致一系列疾病,近来有研究表明,孕妇饮用被砷污染的水会增加胎儿出生后患癌症的风险,但其中的机制并没有弄清。   在最新的研究中,由泰国朱拉蓬研究所(Chulabhorn Research Institute)的环境毒物学家Panida Navasumrit领导的研究小组重点关注了泰国Ron Pibul地区的水源情况。该区域由于矿业的影响,饮用水砷含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0倍之高。研究人员采集了该地区新生儿和其母亲的血液和指甲样本,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Leona Samson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曼谷地区11个新生儿(这些新生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未饮用被砷污染的水)样本的比较,Samson发现,有11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这两种新生儿中存在显著不同。   Samson表示,这些基因在细胞生长、凋亡及炎症中都发挥着作用。虽然尚不清楚砷导致癌症的具体机制,不过由于慢性炎症与胃癌有关,所以有可能是砷诱导的炎症反应在其中起了作用。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与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的毒物学家Michael Waalkes说,此次发现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胎儿的影响开辟了潜在的新方法。他同时表示,基因的“预言”能力是微弱的,而且由于此次实验的特定设计,我们并不能说其它的污染物就不是问题。(科学网 梅进/编译)   (《PLoS遗传学》(PLoS Genetics),3(11):e207,Panida Navasumrit,Leona D. Samson)

  • 【转帖】美研究人员发现两项乳腺癌风险因素

    美国梅奥诊所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拥有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NCI)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对2666名年龄在18至85岁患有良性乳腺病的妇女进行了超过13年的追踪调查,其间共有172名妇女患上乳腺癌。结果发现,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是诱发乳腺癌的两项独立风险因素。与拥有非致密型乳腺以及乳腺小叶完全退化的妇女相比,同时具有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两项风险因素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显著提高。据介绍,致密型乳腺是指乳房拥有较多的胸腺组织和导管,而脂肪含量较少,这意味着癌细胞将有更多发展和隐藏区域;乳腺小叶退化是乳腺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萎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在此前一项研究中发现,乳腺癌变通常发生在乳腺小叶,如果乳腺小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将会降低。

  • 每天喝茶水超70℃,容易增加食道癌风险,真的假的?

    伊朗研究人员在2009年曾发表研究指出,每天喝一杯热茶,容易增加食道癌风险。而且,当茶水水温介于65℃~69℃时,食道癌发生风险会翻倍,一旦茶水的水温超过70℃,食道癌发生率会增加8倍。若茶水倒出后2分钟内就喝完,罹患食道癌的风险会比等4分钟后再喝上升5倍左右。而另有研究发现,喝茶时,茶水温度介于56℃~60℃,对健康较为有利。唉,也不知道真的假的,都是些什么研究人员?

  • 【讨论】多吃水果蔬菜不会降低癌症风险?

    【讨论】多吃水果蔬菜不会降低癌症风险?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4/201104071803_287625_2185349_3.jpg对过去10年针对超过100万人进行的研究进行总结后,有科学家认为,食用大量果蔬不会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相比而言,保持合理体重、戒烟戒酒更有 防癌作用。不过,有其他科研机构认为,这个综述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新颖的东西,吃果蔬确实对预防某些特定癌症有效果,尽管证据不是特别明显。

  • 谷物摄入与胃癌风险存在相关联

    谷物摄入与胃癌风险存在显著关联。调查显示,大量食用全谷物(小米、玉米、高粱、燕麦和荞麦等)可将胃癌风险降低13%,大量食用精制谷物(精米白面)会使胃癌风险增加36%。

  • 【资料】常吃精制谷类易患肾癌?

    一般认为饮食结构和罹患肾细胞癌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具体哪种食物会增加患病风险尚存争议。意大利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精制谷类食品,特别是面包,将使肾细胞癌的患病风险相应升高。 这项研究刊登在10月刊的《国际癌症杂志》上。意大利米兰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就病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比较了767名肾细胞癌患者被确诊前2年的饮食习惯和1543名肾功能紊乱患者的饮食习惯,后者未患肾细胞癌。 他们对比同一食物食用量最多和最少病人的身体状况后发现,大量食用面包使患肾细胞癌风险提高94%,而这一比例在多食用意大利面和大米的人群中为29%。与此相反,多食用禽类和蔬菜则能使肾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26%和35%。 科学家表示,该研究证明,适量食用谷类食物和大量食用蔬菜可能对降低肾细胞癌的患病风险有一定作用。

  • 【分享】过度CT增加患癌风险 儿童和年轻女性最易受影响

    “医生,给我照个脑CT吧,看看有没有脑梗塞。”“医生,给我做个心脏CT吧”,在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经常会有患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多数患者认为,照CT没有痛苦,而且是无创检查。但CT真的对身体无损伤吗?   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侯晓平主任医师指出,CT“照”多了,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CT检查实际上是一种X线检查,CT的辐射属于电离辐射,过多的电离辐射对人体有致癌的危险。电离辐射可以破坏人体细胞中DNA的结构,一些被破坏的DNA可以修复,但破坏太多、破坏严重的DNA就不能修复了。这样,基因就会发生变化,产生癌细胞、发生癌症。  近期的《医学论坛报》提供了一组数字:每年自然环境对个人的辐射量约是3mSv(毫希伏),而1次腹部、脊柱或全身CT的辐射量约为10mSv,是自然环境下3年的辐射总量;1次胸部CT相当于1个人2年多接受的辐射量,头部、心脏CT的辐射剂量小一些,一次也有2mSv。多次重复CT检查,辐射剂量和相应危害可以累加,癌症的发生率就可能增加。  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是儿童和年轻女性;在人体脏器中,肺最容易受到损害;在年轻女性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是乳腺。

  • 日吃一香肠患肠癌率增两成

    肠癌是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的癌症之一。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最新研究发现,食用加工肉制品将大大提高人们患肠癌的风险。如果人们每天食用一根香肠或三片熏肉,患肠癌几率将增加20%。医学专家因此呼吁人们提高防癌意识,选择合理饮食及健康生活方式。   结论 少吃加工肉类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提醒人们,每天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量不宜超过50克,否则人们患肠癌的风险将增加20%。英国《每日邮报》3月31日援引基金会医学顾问马丁怀斯曼的话报道,专家已有确切证据证明,食用加工肉制品与患癌有密切联系。  加工肉制品由腌、熏、晒、烤或添加化学防腐剂等方式制成,包括火腿、熏肉、香肠、热狗等。肉制品加工过程会产生几种致癌物质,其中包括亚硝基化合物。怀斯曼说:“当人们面对熏肉、火腿或香肠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一点儿也不吃。”  危害 肠癌成第二大“杀手”  研究显示,英国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肠癌,每年死于肠癌的人达1.6万。因此,肠癌成为继肺癌之后威胁英国人健康的第二大“杀手”。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把4月定为“关注肠癌月”。活动于4月1日拉开序幕。英国政府已开始推行肠癌检查计划,每隔一年为60岁以上的肠癌高发人群提供检查。医学专家则认为,防范肠癌的有效办法是少吃加工肉制品。  建议 多食用鱼类豆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医学专家发现,如果人们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合理饮食、不吸烟、不酗酒等,癌症发病率可能降低50%。  基金会提醒人们每周摄入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色肉类熟食的总量最好控制在500克以内,并尽量购买含脂量低的瘦肉。低脂的鱼类和含蛋白质丰富的豆类可以作为红肉的替代物。人们还可以用鸡肉或鱼肉取代熏肉和香肠。经常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也可以有效降低患癌风险。除注意饮食外,人们还应该经常运动、防止肥胖,并减少酒精摄入量。假如人们要饮酒,男性最好控制在每天2个单位,女性最好控制在每天1个单位。1个单位指半品脱(约0.286升)啤酒或一小杯葡萄酒。  链接  妻子心理决定抗癌效果  美国癌症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当夫妻两人中有一人身患癌症时,无论患癌者是否为丈夫,他的健康状况都会受到妻子心理状况的直接影响。  这一研究由癌症学会下属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英美博士(音译)主导撰写,发表在最新一期《行为医学纪事》上。研究者对168对夫妇开展研究。每对夫妇中都有一人在研究开始大约两年前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或乳腺癌。  研究人员发现,癌症病人自身的心理压力大不大是决定其生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大体上,癌症病人和配偶的忧虑程度类似,相互间的影响并不大。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女性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压力程度与其丈夫的身体健康有联系,前列腺癌病人的妻子所承受心理压力程度也会影响患者健康程度。

  • 【资料】食用果糖过多会增加患高血压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显示,经常食用富含果糖的食品和饮料可能会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  此前的研究显示,目前美国人果糖的摄入量比20年前增加了30%,这导致美国肥胖症患者日益增多。但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果糖摄入量与高血压是否存在联系。  美国丹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肾脏学会年会上报告说,他们选择了4528名没有高血压病史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摄取果糖的情况。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每天果糖摄入量超过74克(相当于喝两杯半含糖饮料),会大大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与过多食用富含果糖的食品有明显关联,他们表示,今后还将对如何通过降低果糖摄入量来降低高血压进行研究。

  • 【转帖】反复煎炸油和地沟油一样坏 将增加患癌风险

    反复煎炸油和“地沟油”一样坏  做菜剩下的油不要再加热,只能凉拌、做馅  最近,关于“地沟油”的报道让人们对食用油的安全无比关注,人们也再次怀疑在外就餐的安全性。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过,反复煎炸的油危害甚至猛如“地沟油”。  说到地沟油,人们都深恶痛绝,觉得肮脏恶心。其实地沟油的危害并不在于“脏”,而是“多次加热”和“氧化”。   反复煎炸油的最大危害也是多次加热。研究发现,吃这种多次加热的油,会增加患很多疾病的危险,比如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胆囊炎、胃病、肥胖,甚至可能增加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西班牙的一项对1226个家庭的研究还发现,油反复加热的次数越多,家庭成员得高血压的危险就越大。  在外就餐是摄入反复煎炸油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节约成本,很少有餐厅会做一个油炸菜后就把一锅油扔掉,而是会一次次地把油倒出之后再放回锅中,继续用于过油和炒菜。小摊小贩的油炸食品肯定安全性不高,大餐厅的也要提高警惕。大家吃水煮鱼的时候还记得吗?油总是多少有些稠,吃起来有点腻口,这就是反复加热氧化的结果。因此,在餐厅吃到有些黏的油时,就应该当心。  我们在自己家里也会有反复用油的情况:炸完鱼后把剩下的油倒回容器中,下次接着炒菜或油炸。有的人把猪油熬出来放在冰箱里,下次炒菜的时候舀一点;还有的人甚至把好几次煎炒烹炸的油,混合在一起,留着下次再用。这样的油,与地沟油的危害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因为家里的油不会经过精炼和过滤,油中还含有很多食物残渣,会引入更多的致癌物或疑似致癌物。  家里用油怎样才健康呢?首先,做菜要清淡少油,避免过油、煎炸等破坏营养又增加脂肪的吃法,让家里根本就没有煎炸后的余油。第二,合理利用煎炸余油。煎炸后剩下的油要放在密闭容器中。下次使用一定不能加热,只能用于凉拌、做馅等温度较低的烹调。第三,不要把几次用剩下的油混在一起,这样危害更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table=100%][tr][td=1,1,65%] [/td][td=1,1,35%]作者:[/td][/tr][tr][td] [/td][td]文章来源:生命时报[/td][/tr][/table]

  • 科学家首次证实烟草导致化学变化可增加患癌基因活性

    香烟留给你的绝对不止衣服和指甲上的呛人气味。一项新的研究找到了有力证据,表明烟草的使用能够在化学上改变和影响那些已知可以增加罹患癌症风险的基因的活性。这项研究或许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工具,用以评估吸烟人群的癌症风险。  脱氧核糖核酸(DNA)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能够影响基因功能的化合物可以与我们的遗传物质结合,从而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这些所谓的后天修饰能够影响各种各样的特征,例如肥胖和性取向。科学家甚至已经确定了吸烟人群基因的特定表观遗传模式。然而,由于没有发现修改后的基因与癌症任何直接联系,因此科学家并不清楚这些化学变化是否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风险。  在发表于《人类分子遗传学》杂志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374名个体的血细胞后生特征,这些人都参与了一项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EPIC是一项目的在于搞清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与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发病率之间联系的大型研究。其中有一半受试者在第一次加入这项研究的5到7年后患上了结肠癌或乳腺癌,而另一半受试者则依然保持健康。  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人类遗传学家James Flanagan率领的这一研究团队,在那些作为“烟民”的研究受试者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后生足迹”。与那些从未吸烟的人相比,这些人在其DNA的20个不同区域中具有更少的被称为甲基组的化学标记,后者是后生变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当研究人员将这项分析延伸到暴露在烟草烟雾下的一组单独病人和小鼠后,他们将后天修饰的范围缩小到之前被认为与癌症有微弱联系的4个基因的几个位点上。Flanagan 指出,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增加这几种基因的活性。他说,尚不清楚为什么增加这些基因的活性能够导致癌症,但未曾患癌症的人通常不携带这些修饰。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Robert Philibert指出,这项研究第一次在一种癌症基因的后天修饰与罹患这种疾病的风险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海德尔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家Lutz Breitling强调:“据我所知,之前还没有一项全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从最初的发现到重复实验证据。”  这项研究可能为评估吸烟人群的癌症风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Flanagan表示:“之前有关吸烟的研究经常会要求人们填写问卷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误差。”他说,新的研究使医生们只需简单对人们的DNA进行后生分析便将量化一个人的患癌风险成为了可能。  来源:中国科学报

  • 【分享】研究称贝伐单抗导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

    [center]研究称贝伐单抗导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center]一项新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一种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新一代抗癌药物贝伐单抗(商品名Avastin),可能会导致患者腿部或肺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 此项研究由美国纽约Stony Brook大学的Shobha Rani Nalluri博士及其同事完成,其结果发表在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JAMA,2008,300(19):2277-2285)。 贝伐单抗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类抗肿瘤药,它能阻止和延缓新生血管的生成,阻碍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由于贝伐单抗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以及对许多类型的实体瘤,如结肠直肠癌、肾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种新一代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是癌症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因素,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抗癌药均能够明显增加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往的一些临床研究显示,贝伐单抗也有增加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倾向,但是由于这些研究涉及的病例数较少,所以一直都无法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为此,Stony Brook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目前已完成的共纳入7956名不同类型晚期实体瘤患者的1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以期解开贝伐单抗是否会导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这一谜团。 最终,此项研究的结果显示: 1. 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11.9%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血栓栓塞,其中有6.3%属于严重的具有临床意义的静脉血栓栓塞。 2. 与未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相对增加33%。 3. 与未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出现各种类型静脉血栓栓塞的总风险以及出现严重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均有明显增加。 4. 大剂量(5mg/kg/wk)和小剂量(2.5mg/kg/wk)贝伐单抗治疗,均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增加。 5. 贝伐单抗导致各类型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高低与癌症种类有关。 6. 各类癌症患者应用贝伐单抗后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排序为:结肠直肠癌(19.1%),NSCLC(14.9%),乳腺癌(7.3%)和肾癌(3.0%)。 研究者得出最终结论,认为贝伐单抗可使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增加,这种风险不仅来自于严重程度较低的静脉血栓栓塞,而且还来自于更为严重的具有临床意义的静脉血栓栓塞。研究者同时认为,此项研究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和患者进一步认清贝伐单抗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虽然临床医生和患者无须因此而停止使用贝伐单抗,但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的血栓形成症状保持更高的警惕性。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 【转帖】美国抗艾滋药物获重大突破 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44%

    据美国《商业周刊》11月23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最大的艾滋病药物生产商吉利德科学公司生产的一款常规药片Truvada,有助于防止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男性感染HIV,终结艾滋病已经不再是梦想。分析人士指出,该种药片将为该公司年增收10亿美元。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44%研究人员此次追踪了秘鲁、厄瓜多尔、南非、巴西、泰国以及美国等六个国家2499名艾滋病检测呈阴性的男子,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67岁不等。参加测试者需要服用14个月的抗艾滋病药物,每个月可以获得避孕套、性安全咨询服务、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测试。研究显示,2004年开始作为抑制已经感染艾滋病患者病毒蔓延的药物,Truvada能够将HIV的风险降低44%。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Gladstone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院副教授罗伯特·格兰特说,那些经常服用Truvada药物的人,其新感染HIV的几率可以降低达73%。而91%的新感染者血液中没有这种药物成分。此次研究是过去14个月中第三次针对HIV的预防试验,大大增加了人类击败艾滋病的希望。此前,尽管医学界已经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但是截至目前仍然未能开发出一种有效的疫苗。另外,还有八项研究正在评估这种药物的安全性和药效,以及这种药物是否适合异性恋者和吸毒者用以预防艾滋病。

  • 二甲双胍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

    新华社华盛顿12月4日电 (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的研究显示,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能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 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研究人员比较了61名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和178名未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的数据。他们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7%,而对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7%。如剔除身高体重指数、癌症严重程度、化疗方式、手术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对照组患者要高4倍。 相关研究报告本周发表在美国《癌症》杂志网络版上。研究负责人桑吉夫·库马尔表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由于研究中有很多因素不可控,二甲双胍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仍不能下定论。库马尔表示,卵巢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癌症,找到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方式非常迫切,他们的研究可望为二甲双胍应用于卵巢癌治疗临床研究铺平道路。 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长期用药安全记录的药品。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肺部和乳腺肿瘤的生长,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

  • 【讨论】中国疾控中心推广铁强化酱油 被指加大致癌风险

    在碘盐遇到“信任危机”的时候,却不难发现,现在的市场上,被称为“XX强化”的调味品越来越多,而我们在超市里最常见的,就是“铁强化酱油”。  “铁酱油”布货渠道扩大  昨日,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启动了“铁强化酱油”项目二期,自2004年陆续在北京、贵州、河北、广东等9省份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后,项目二期工程,将进一步扩大“铁强化酱油”的布货渠道,让更多的城市和农村,能够买到铁强化酱油。  但是对于铁强化酱油的安全性,在营养专家内部,也存在争论。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在上个月参加的一次研讨会上,就对铁强化食品提出了质疑。  铁强化酱油是在酱油中添加高吸收的铁剂钠铁EDTA,但是鲍善芬认为,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也就是说,它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导致体内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同时,鲍善芬认为,有研究报道,血液中的铁含量越高,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就越高,应该通过调节饮食来达到补铁的目的。  专家称食用铁酱油不存危险  昨日,面对诸多疑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则说,钠铁EDTA是被中国和国际认可的铁强化剂,吸收率高,是安全的,而中国人即使每天食用铁酱油,也不会存在补铁过量的危险。  按照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的数据,中国居民贫血率平均为20.1%:2岁以内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的贫血率分别为31.1%、29.1%和19.9%,而陈君石说,中国缺铁人群或为平均贫血率的两倍,即40%左右。  而中疾控食品强化办则希望,通过铁强化酱油项目,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中国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 观点交锋  目前针对铁酱油的争论有哪些?依靠铁酱油能达到控制缺铁性贫血的目的吗?铁强化食品,是否会带来一场补铁过量的风险?记者采访了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中国疾控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和全球改善营养联盟董事陈春明。  焦点1 是否有实验证明添加钠铁安全  【反方】  鲍善芬:EDTA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可以在体内络合二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铜等,也就是说,它会干扰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而导致体内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有上海的儿科专家就曾说,为什么吃了铁强化酱油的小孩身高比较矮?就是EDTA的络合作用,干扰了锌的吸收。我想问:有没有做过钠铁EDTA的长期毒性研究?  【正方】  陈君石:钠铁EDTA在国际上讲,是一种营养强化剂,最大的优点是吸收率高,我们曾经用稳定同位素做了人的实验,它比硫酸亚铁的吸收率高了一倍多。  在安全性上,做了很多动物实验,(用量)比人吃进去的要高了好几百倍,(证明是安全的)。在我国,钠铁EDTA是按照食品添加剂系统来管理,包括各领域专家一起评审,卫生部才批准的。  另外,在国际上,经过了世卫组织的严格评审。  焦点2 铁酱油是否会引起补铁过量  【反方】  鲍善芬:现在把钠铁EDTA作为原料添加到酱油、面粉、饼干等里,来“改善中国人的营养健康”,称为是“强化食品”。这种没有严密的监管,到处添加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很可能使消费者铁元素摄入过多,而导致慢性中毒,尤其是儿童。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补铁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有研究报道,血液中的铁含量越高,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就越高。受中风的伤害较一般人更严重。  【正方】  陈春明:不贫血的人吃会不会有问题?我们在一个省做婴幼儿补铁改善,每天给予婴幼儿5毫克(钠铁EDTA),在18个月的补充中,原来不贫血的人,他的血色素还是在正常范围内。  陈君石:酱油是有制限性的,不能像饮料一样喝,吃多了太咸,按国家标准,每人每天吃铁酱油,会补充3—4毫克铁。在不需要时,可代谢出去。所以成年男子食用铁酱油不用害怕。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增加眼病风险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8日电 (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18日公布报告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使患老年性黄斑变性这种眼病的风险提高一倍。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参与一项眼部研究的近5000名成年人的数据。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的年龄在43岁至86岁之间。他们报告日常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并每5年做一次眼部检查。在20年的研究时间里,629人新诊断出患老年性黄斑变性。 研究人员分析结果并校正其他因素后发现,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不到1%,而服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的人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会上升一倍。 研究报告19日将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尽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绝对风险不是很高,但由于美国约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日常服用阿司匹林,这一发现仍应引起关注。 老年性黄斑变性指眼部黄斑区的衰老性改变,多发于45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 不少欧美国家的医生常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服用一片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前有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患肠癌风险。

  • “马赛克疫苗”问世 艾滋病感染风险或降低90%

    (原标题 含多种基因的“马赛克疫苗” 问世可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降低约90%)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4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24日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拼接多种基因的“马赛克疫苗”。动物试验显示,该疫苗可使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降低约90%。这一研究成果有可能为人类“防艾”带来新希望。 目前,艾滋病病毒表现出的快速进化能力与多样性让科学家头疼不已。“马赛克疫苗”也被称作“镶嵌疫苗”,是以分析大量病毒基因序列以及人体免疫反应为基础,利用人工设计优化基因序列制造出的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更广泛的免疫保护反应,覆盖所有常见的艾滋病病毒亚型。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艾滋病病毒的3种主要蛋白Env、Gag与Pol开发出“马赛克疫苗”。在给恒河猴接种该疫苗后,研究人员又用致病性最强的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模拟自然感染先后6次攻击它们,以检验疫苗效果。 试验结束时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接种疫苗的12只恒河猴在病毒连续6次攻击后只剩3只健康无恙,但计算表明,与未接种疫苗的12只恒河猴(3次攻击后全部感染)相比,“马赛克疫苗”对恒河猴的保护作用高达87%至90%。 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刘锦彦博士对新华社记者说:“这就意味着如果人类也接种‘马赛克疫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有可能也会降低约90%。” 研究人员特别指出,此前艾滋病疫苗试验多针对致病性较弱的病毒,而他们试验的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最强。此外,试验中所使用的攻击剂量是人类通过性途径感染艾滋病时接触病毒量的100倍。 刘锦彦表示,这项研究为开发新型艾滋病疫苗指出了新方向,也说明研制出全球通用型疫苗确实很有可能。鉴于该疫苗在临床前动物试验中表现出的高保护性,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在美国与非洲同时进行临床试验。

  • 哈佛研究:咖啡可降低抑郁症与自杀风险

    据外媒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咖啡可以抵御皮肤癌,阿兹海默症(Alzheimer),降低心脏衰竭机率和犯糖尿病的风险,甚至可以降低抑郁症与自杀风险。 据报道,哈佛研究人员对20万人进行了长达16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两到四杯爪哇(java)咖啡的人比那些不喝咖啡或者只喝无咖啡因咖啡的人,以及每天喝咖啡少于两杯的人更不容易自杀。 调查人员还发现咖啡中的咖啡因分子降低了将近50%的自杀风险。而2011年的调查则发现与那些不喝咖啡的女性相较,喝咖啡的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下降了15%.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咖啡因其实具有温和的抗抑郁效果,可以调整体内类似于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水平。 然而咖啡的也有其负面效应,例如会限制创造力,导致失眠和打破睡眠周期等。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咖啡致癌,现在又有“降低抑郁与自杀风险”的功效。看来一种食品,也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看待。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1.gif又或者能致癌的咖啡,添加了其他的物质(或者是工艺、原材料带入),还是哈佛的研究用的咖啡和一般的不一样?

  • 什么是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风险可接受水平是指环境风险受体对其可能遭受的损失和危害客观上的接受能力或主观上愿意接受的程度,即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蕴含两层含义:一是环境风险受体(包括以人为客体的风险承受者和受风险影响的生态系统)对风险所带来危害客观上的承受能力;二是人们作为风险的承受者对某种环境风险主观的接受意愿。对于污染场地中的致癌污染物和非致癌污染物分别采用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效应可接受危害熵值来表征。[/color][/size][/font]

  • 这几种下酒菜竟是男人患癌的“元凶”

    http://easyread.ph.126.net/gk6KTSOtLI1csNf_-anfpg==/7916772891547150938.jpg喝酒吃菜是一个不变的定律,酒杯旁配满喜欢的下酒菜,让人更加有食欲。但是下酒菜可不是随便搭配的,如何预防癌症也在这下酒菜中可以看出来,喝酒后吃什么好呢?男士们在平时喝酒的时候,吃的东西和酒精作用后对身体好吗?几乎所有的男士们在喝酒的时候,都不会端着酒杯只喝酒,大家都会选择一些下酒菜,可是男士们,你们真的会选择下酒菜吗?几种菜不宜做下酒菜一、腊肠和咸肉很多人喜欢吃咸肉或者腊肉,尤其是在喝酒的时候来上一份,认为这样的搭配简直就是完美!酒虽然喝起来滋味绵长,但喝得过多,就会暗藏着健康隐患。而熏制的腊肠和腌制的咸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当酒和这两种食物溶解在一起时,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就会加大。二、烤肉烤串很多人都喜欢在路边摊,边吃烧烤边喝酒,觉得这样特别过瘾,但是,吃烤串搭配啤酒行吗?答案是:坚决不行的。大家不知道,这种吃法对身体的害处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多数食物经过长时间的烧烤营养成分和蛋白质就会流失了,还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而酒精会扩张消化道的血管,也会破坏胃黏膜,这时食用的烤串很容易就被吸收,人体患癌的几率就会增加。这哪里是健康生活小常识,这分明是关系到身体健康的大道理啊!三、凉粉凉皮很多人喝酒时喜欢吃粉条、凉皮或凉粉,认为酸辣爽滑的凉粉和凉皮是非常好的下酒菜。其实,这个爱好和习惯是错误的,也是有损身体健康的。专家提醒我们,喝酒后不宜吃凉粉。因为加工凉粉或凉皮时,会加入大量的明矾,而明矾又起着收敛的作用。喝酒时再吃这类食物,就会减缓血液循环的速度,并延长酒精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对身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矾和酒精都需要肝脏来排毒,这两种食物搭配在一起就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这个健康生活小常识,对于经常喝酒的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生鱼刺身有些人喜欢吃生鱼刺身、醉虾等生冷海鲜,认为这是上好的下酒菜。海鲜能生吃吗?专家一语中的:这是对身体有害的食用方法。因为这些生冷海鲜中,含有大量的硫胺素酶,它会破坏维生素B1。这些生冷海鲜中的硫胺素酶只有在加热60度时才能失去作用。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要是喝酒时大量食用这些生冷海鲜,维生素B1的缺乏就会更加严重。五、胡萝卜因其所含的胡萝卜素与酒精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会生成有毒物质,危害健康。不宜下酒原因1、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它能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并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使致癌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2、酒精能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促使致癌物发生作用。3、酒精还能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致癌物的活化。因此,喝酒最好要适量。另外,烧烤食品致癌性大小与食入量有关,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多于100克。

  • 癌症晚期患者服用多种维生素会阻碍治疗

    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警告癌症晚期患者服用多种维生素会阻碍治疗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华凌 中国科技网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9日报道,“癌症晚期患者服用含有抗氧化剂的多种维生素片,会阻碍自身的治疗。”这是因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荣获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沃森教授近日发出的警告。 长期以来,含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和E的营养补充品,一直是癌症领域辩论的话题。一些研究认为,它们可以产生适度的防癌效果。而现在沃森教授说,这种药片可能弊大于利。他在研究论文中声称,这些营养补充品会产生高水平的抗氧化剂,使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罢工”,从而成为无法治愈晚期癌症的原因之一。 在健康人群中,抗氧化剂可以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们主要攻击破坏DNA的分子“自由基”。但是,很多癌症治疗中是使用自由基来杀死肿瘤细胞的,这就意味着抗氧化剂会阻止自由基的有益作为。 一直专注于了解和治疗癌症的沃森教授说,一些有意识的人会通过食用抗氧化的营养补充剂来预防癌症,而最近的数据强烈暗示,许多晚期癌症的不可治疗正是由于摄入过多抗氧化剂引起的。现在已到了开始认真询问抗氧化剂的使用是否不再起到防癌作用的时候了。蓝莓的口感好,是最好的高抗氧化剂,但不是因为多吃它就会减少癌症的发生。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尼克·琼斯教授说:“我们从许多大型的、研究中了解到,抗氧化补充剂远远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有效抗击癌症的战士,其对于健康的人预防癌症似乎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略微增加患癌的风险。” 英国皇家药学会药剂师和癌症顾问史蒂夫·威廉姆森补充说:“很多人可能在治疗癌症过程中有用抗氧化剂帮助抗癌的想法。我总是建议那些进行化疗的患者不要摄入抗氧化剂,以免抵消疗效。” 该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生物学》杂志上。(华凌) 《科技日报》(2013-01-10 二版)

  • 什么是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风险可接受水平是指环境风险受体对其可能遭受的损失和危害客观上的接受能力或主观上愿意接受的程度,即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蕴含两层含义:一是环境风险受体(包括以人为客体的风险承受者和受风险影响的生态系统)对风险所带来危害客观上的承受能力;二是人们作为风险的承受者对某种环境风险主观的接受意愿。对于污染场地中的致癌污染物和非致癌污染物分别采用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效应可接受危害熵值来表征。[/color][/size][/font]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3年上海市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 (沪环执法〔2023〕94号)

    各区生态环境局,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市环境执法总队、市辐射安全中心、市固化管理中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新井煤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坍塌事故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及市安委办《关于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切实加强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刻吸取近期各地连续发生的爆炸、火灾事故的教训,结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现将开展2023年本市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安全及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生态环境部和市委、市政府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的要求,统筹抓好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牢固树立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工作、重要时段节点安全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等为抓手,全面排查整治事故隐患,精准发现和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重点内容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市安委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设备设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及市安委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刻吸取近期事故教训切实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通知》要求,在2022年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常态化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企业环保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危险废物领域安全隐患排查、辐射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一)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和环保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环境风险预防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意识;指导督促企业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实问题隐患整改工作。高度关注环保设备设施、废弃物处置的安全问题,紧盯有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粉尘治理、蓄热式焚烧炉等5类重点环保设备设施的企业,通过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各方责任,制定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有关保障,指导督促企业开展环保设备设施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有力提升企业在环保治理过程中的安全管控能力,切实推动环保治理与安全生产的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不被突破。(二)持续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一是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回头看”工作。以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点单位、废弃危化品重点监管单位、豁免利用处置单位以及涉及副产物产生的单位为重点,结合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工作,开展危险废物环境安全排查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检查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中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发现的新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并督促企业按时推进整改,依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二是加强危险废物贮存环节管控。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等新标准新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体系,根据危险废物属性进行分类合规贮存,并张贴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识别标识,防止超期、超量或违规贮存。三是强化特殊危险废物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对易燃易爆、排出有毒气体、废弃危险化学品等特殊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环节管理,对定性不明、属性存疑的物料应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并根据鉴别结论落实相应的管理要求,完善危险废物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三)加强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结合辐射监管年度工作要点,加强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严格落实γ射线移动探伤首次作业的监督检查和执法监测,对发现的重要问题及重大隐患开展“回头看”,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消除辐射安全隐患。(四)开展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根据《关于做好2023-2024年上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函》(沪环函〔2023〕40号)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每季度对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遥感卫片核查,将疑似风险点位推送至相关区生态环境局进行初步核查;经初步核查并复核确认的问题点位,要求相关责任部门立行整改,整改结果及时报送市生态环境局;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问题点位,相关线索移交市环境执法总队立案查处。相关区生态环境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2023年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企业名录》内风险企业开展现场检查,高风险企业每月至少检查1次,中、低风险企业每季度检查1次。相关区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巡查工作,巩固工业企业关闭清拆整治成效,发现工业企业(含仓储)“回潮”问题的,应立即开展整治。应急(临时)取水口启用期间,相关区生态环境局每周至少对辖区范围内应急(临时)取水口上下游各1公里、河道岸线向两侧(黄浦江下游及个别跨界河道重点为取水口一侧)纵深100米陆域开展一次巡查检查,重点关注周边是否有违法排污、倾倒固体废弃物等现象。三、工作安排本年度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自方案印发之日起实施,至12月31日结束。(一)细化工作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刻汲取全国其他地方和本市各类安全事故教训,聚焦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和本市“78条”具体措施等,围绕“两个根本”要求,紧密结合大调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明确重点内容,细化任务措施,确保隐患排查工作落地落实。(二)全面开展排查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管理责任,持续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及危险废物、辐射、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等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对于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要分级建立台账清单,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先急后缓的工作原则。(三)抓好问题整改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各项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期限、逐条对账销号,切实整改到位。对检查发现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坚决要求其停工停产,并督促其整改到位。四、实施方式(一)优化检查方式采取企业自查、各区检查和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各区生态环境局(包括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以下同)要督促企业按照规定的内容开展自查,并将自查情况全面、客观、准确地向生态环境部门报送。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执法机构应当结合实际,开展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要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二)运用多种手段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可以审核与其相关的审批、许可及其日常监督执法等材料,企业报送的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污染治理整改方案和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环境台账等材料,以及其他涉及企业环境风险和环保设施项目安全风险隐患的材料。同时用好自动监控数据、厂界报警装置、无人机、走航监测、红外成像设备、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科学、快速、精准地发现违法行为和风险隐患。(三)加强部门联动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与应急、交通等监管部门的联动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在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过程中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应依照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处罚权限的部门予以处罚。五、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压紧压实监管责任,高度重视突发环境应急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将排查工作作为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建立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按要求按阶段及时报送隐患排查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总结归纳排查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治成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专业力量深入现场严督细查,真正找准制约安全生产的问题和症结,真正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要提高大检查精准性、有效性,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真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水平。要把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与大走访大调研相衔接,周密部署、深入推进,对重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建立清单,根据档案台账分级分类精准治理,压实责任、集中攻坚,对薄弱地区、部位和环节要严盯死守,严防漏管失控。(三)加强应急响应,推动常态长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排查情况,全方位做好应急监测处置力量、装备的准备工作,科学、有力、迅速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故。要进一步做好值班值守工作,提高重要紧急情况报告能力。要加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做好汛期、台风、冰冻、咸潮等极端天气灾害预警工作,督促指导相关企业加强重点部位巡视检查,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常态长效。(四)按时报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专人,及时上报相关工作情况。环境风险隐患和环保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高风险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处;水源地及应急(临时)取水口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情况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水处。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执法处 钱文戎电 话:23116961 13916627843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 李健电 话:23117304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处 金峰电 话:23115708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水处 苏平如电 话:23117404[align=right]上海市生态环境局[/align][align=right]2023年6月13日[/align]PDF附件: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pdf.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306/16/105100161562029.pdf]094.pdf[/url]

  • 【分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称使用手机增加致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5月31日称,使用手机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可能增加人类患癌症的几率”,这一声明受到了无线通信行业组织的激烈反驳。由此,使用无线通信设备是否会诱发脑瘤的老争论再次升温。  使用无线通信设备对于人体影响的科学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微波加热现象对人体组织的危害。使用过微波炉的人会注意到,当特定的电磁波辐射到含有水分的食品上时,食物温度将上升。部分科学家怀疑,在使用手机时,辐射出的电磁波会加热人体组织,并造成伤害。  二是非加热情况下电磁波的伤害。对此,科学家曾做过的具体研究又分两种。首先是电磁波可能引起血管收缩。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学家塞内里乌斯发现,细胞内的水分子带有极弱的电性,并由此构成了细胞之间的引力。这种引力通常极为微弱,但在手机电磁场的影响下会急剧增强。塞内里乌斯推测,这种变化足以引起人体血管收缩,并造成伤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