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患癌风险

仪器信息网患癌风险专题为您整合患癌风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患癌风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患癌风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患癌风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患癌风险话题讨论。

患癌风险相关的资讯

  •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团队研究发现:双酚S暴露或增加患癌风险
    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的科学研究有新发现。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教授蔡宗苇教授带领团队公布最新科研成果:双酚S暴露,会使乳腺肿瘤增大,为罹患乳癌带来风险。通过蔡教授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牙膏中存在的三氯生成分会损伤肠道,成为引发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元凶。蔡宗苇教授表示:“在工业生产中,双酚A被较少研究的化学物质双酚S所取代。由于我们的研究显示,双酚S或与乳腺肿瘤增生有潜在关联,故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了解这种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长远而言,业界或需寻找较为安全的双酚A和双酚S替代品。决策者也应就使用双酚S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划。”众所周知,双酚A是一种过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婴儿水壶、食物及饮料容器及餐具的塑化剂,以及打印收据的感热纸中做显色剂等,由于被证实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调、代谢疾病及乳癌风险增加有关,近年来,工业界较多改用双酚S作为替代品。双酚S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业化学物质接替双酚A的双酚S是否对人体健康安全、无害?对于令广大女性谈及色变的乳癌,暴露的双酚S是否对其产生、恶化也会带来影响?科学界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1月18日,蔡宗苇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基于双酚S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双酚S同样会有令乳腺肿瘤增生及增加患癌风险。不同剂量的双酚S(BPS)暴露,与乳腺肿瘤增生和恶化相关。蔡宗苇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上介绍双酚S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团队将人的乳腺癌细胞移植至三组小鼠身上进行试验,在对小鼠乳腺肿瘤造模后,第一组(BPS-10组别)小鼠每天被注入较低剂量的每公斤体重10微克双酚S,为期8周;第二组(BPS-100组别)小鼠每天被注入较高剂量的每公斤体重100微克双酚S;剩余属于对照组的小鼠则被注入橄榄油。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观察双酚S对乳腺肿瘤的影响经过八周的实验,BPS-10组别小鼠的肿瘤平均体积和重量,分别多对照组13倍和11倍,而BPS-100组别小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则多对照组4倍和4.5倍。实验结果显示,双酚S会增加肿瘤体积及重量。研究团队随后分析了三组小鼠乳腺肿瘤的坏死区和癌细胞聚集区,他们观察到两组被注入双酚S的小鼠,其肿瘤体积增加的同时,与肿瘤增生和恶化有关的细胞排列和分布也出现了变化。BPS-10和BPS-100组别的坏死区的平均面积,分别占肿瘤的54.7%和11.5%。低剂量双酚S加快肿瘤生长,高剂量双酚S或最终令肿瘤恶化。实验证明双酚S暴露会引发乳腺肿瘤增生及恶化实验证明双酚S暴露会增加乳癌风险蔡教授介绍说,在团队的研究实验过程中识别出六个调节肿瘤生长的脂质生物标志物以及十二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包括与乳腺肿瘤增生和恶化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在脂质分布研究中,团队推断出有双酚S暴露,调节肿瘤生长的脂质的代谢会受到干扰。脂质和蛋白质标志物的发现有望日后应用于乳腺的分析检测。此次双酚S研究团队除了香港浸会大学的科学家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已刊登于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2年1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通讯》刊发了题为“Microbial enzymes induce colitis by reactivating triclosan in the mouse gastrointestinal tract”的文章,揭示了一种应用于牙膏、化妆品、瑜伽垫以及其他运动服装中具有抗菌功能的添加剂三氯生,会造成肠道损伤,从而引发肠道炎症疾病。该项研究同样由蔡教授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美国马赛诸塞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学者们共同进行。研究人员将特定的肠道微生物酶,特别是肠道微生物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蛋白与三氯生连接,并表明这些酶驱动三氯生在肠道中制造严重破坏。在知道哪些细菌蛋白是罪魁祸首后,研究小组利用一种微生物靶向抑制剂来阻断肠道中的三氯生作用。在小鼠中阻断这一过程可防止结肠损伤和结肠炎的症状。该研究为越来越多的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的人群提供了治疗的新线索。基于三氯生和相关化合物可能造成肠道损伤,学者们建议应该重新考虑三氯生应用的安全性,并需要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物质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最新证据:高水平维生素D或能降低患癌风险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维生素D可由皮肤被阳光照射产生,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钙水平,从而使骨骼、牙齿和肌肉保持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可能对其他慢性疾病(包括某些癌症)有好处;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欧洲或美国人群中进行的,来自亚洲人群的证据非常有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维生素D的浓度和代谢会因种族而异,因此,弄清楚在非白种人人群(non-Caucasian populations)中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效果非常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个设在日本的国际研究小组开始评估,是否维生素D与“总癌症风险以及特定部位癌症的风险”有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这项题为“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otal and site specific cancers in Japanese population: large case-cohort study within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 cohort”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JPHC) Study这一项目的数据。 strong 该调查共涉及了33,736名年龄在40岁到69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参与者。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研究开始时,参与者们提供了关于病史、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详细信息,并被采集了血液样本用以测量维生素D水平。随后,他们平均被监测了16年,期间,新发了3,301例癌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调整了几个已知的癌症风险因素后,如年龄、体重(BMI)、身体活动水平、吸烟、酒精摄入量和饮食因素,研究人员发现, strong 在男性和女性中,较高水平的维生素D都与总体癌症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 of overall cancer)降低(约20%)有关。此外,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还与肝癌相对风险降低30-50%有关,且这种相关性在男性中更加明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同时,研究人员注意到,没有一种被调查的癌症表现出,与“较高维生素D水平有关” 的患癌风险增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了这一研究的 strong 一些局限性 /strong ,如被调查的特定器官癌症的数量相对较少。此外,虽然他们调整了几个已知的风险因素,但不能排除“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可能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总结来说, strong 作者们认为,他们的发现支持了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某些癌症这一理论,但或许存在一个上限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维生素D用于癌症预防的最佳浓度。 /strong /p
  • 咖啡因能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
    此前有研究表明,咖啡因能够抑制名为ATR的蛋白酶。在新研究中,拉特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培育了ATR蛋白酶被抑制的基因改造小鼠。暴露于紫外线环境后,基因改造小鼠出现皮肤肿瘤的时间比普通小鼠晚3周;在紫外线环境中19周之后,出现肿瘤的基因改造小鼠比普通小鼠少69%,出现浸润性肿瘤的基因改造小鼠也仅为后者的四分之一。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研究人员表示,咖啡因具有防止紫外线破坏的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咖啡因抑制ATR蛋白酶后,进一步促进DNA因紫外线照射受损的细胞的凋亡,降低了受损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的风险。研究人员表示,适度摄入咖啡因或许可以预防皮肤癌。此外,由于咖啡因还能直接吸收紫外线,它还可以作为防晒剂使用。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ELISA 检测试剂盒 Huma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ELISA Kit 96T/48T 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or receptors alpha,PPAR-α ELISA Kit 96T/48T 人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Visceral adipose-specific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 ELISA Kit 96T/48T 人α1微球蛋白(α1-MG)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α1-microglobulin,α1-MG ELISA Kit 96T/48T 人抗神经母细胞瘤抗体(NB-Ab)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anti-neuroblastoma-antibody,NB-Ab ELISA Kit 96T/48T 人抗钙蛋白酶抑素抗体(ACAST-DⅣ)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C-terminal domain Ⅳ,ACAST-DⅣ ELISA Kit 96T/48T 人抗细胞膜DNA抗体(cmDNA)ELISA 检测试剂盒Human anti-cell membrane DNA antibody,cmDNA ELISA Kit 96T/48T 人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21(CR2/sCD21)ELISA 检测试剂盒 Human 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1,sCD21 ELISA Kit 96T/48T
  • 多款车型被查出致癌物超标 存在致癌风险
    “十一”黄金假期,“墙里墙外”的感叹又萦绕耳畔。无车者羡慕有车族的方便快捷,有车族却羡慕无车者的健康之旅。出游高峰期,车内空气质量和内饰材料的安全性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11款主流车型存在致癌风险   日前,某网站公布的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让人大跌眼镜。报告显示: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长安、上海通用、华晨等企业“榜上有名”。该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此次检测选取了市场上在售的32个品牌、44款车型作为检测对象,主要检测汽车内与人体接触的汽车座椅、头枕、方向盘等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报告显示,11款主流车型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超标。其中,长安悦翔、天津一汽威志、内饰多环芳烃含量超过10mg/kg 长安铃木SX4、上海通用雪佛兰爱唯欧、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上汽荣威350、华晨骏捷、昌河铃木北斗星、三菱欧蓝德、现代新胜达内饰多环芳烃含量在5-10mg/kg之间,超过儿童接触限值的25倍以上,对儿童身体健康会造成伤害,对成人有一定致癌风险。   专家介绍: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是指含有一个苯环以上的芳香化合物,产生于工业生产、有机物热解或不完全燃烧,是强致癌物质,可通过接触导致人体致癌。在目前已知的500多种致癌物中,有200多种和多环芳烃有关,已成为癌症的代名词。   缺乏硬约束,致癌物屡禁不止   据了解,我国于2012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   但是《指南》并没有配套的法律和执行细则,更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办法和手段。车内空气和内饰存在致癌风险,但是新车依旧上路,成为消费者健康的隐形杀手。虽然消费者屡次投诉,但是车企却是置若罔闻。   近期,由奔驰车主自发建立的“奔驰C系车内异味维权”QQ群内,因同样问题而聚在一起商讨对策的车主已经达到240多人,他们普遍反映,异味来自座椅皮革和地垫,天气越潮湿闷热,气味越大。无独有偶,也是在近期,长沙车友聂先生购买比亚迪F3新车不到半月就疑因车内有害气体中毒入院。当事人委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对他的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比较,车内除了氨达标外,另外四大指标甲醛(超标2倍)、苯(超标1倍)、甲苯(超标5倍)、二甲苯(超标3倍)、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4倍)均严重超标。聂先生与相关方数次协商无果,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比亚迪长沙4S店告上公堂。   评论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强制性约束标准的缺失。仅仅一个《指南》,对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选择何种材料与配件,采用何种工艺,无须过多考虑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和车主维权意识的增强,出台有力的监管政策以加强对车内空气和内饰的检测,制定具有硬约束力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以配合《指南》的执行,切实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车内环境,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另外,专家还建议,要加强对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的建设。消费者遇到汽车损害健康的问题时,维权难的另一原因是国内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相应的技术设备。缺乏权威鉴定,消费者大多时候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 23andMe癌症风险基因检测获FDA审批
    p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有史以来第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癌症风险基因检测项目。此次审批后,23andMe公司可以向其客户推销癌症风险检测项目,主要针对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风险相关特定变异基因的监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395f188-1f06-4680-b611-aee1aa99c91f.jpg" title=" NewsDataAction.jpeg" / /p p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过审批的基因检测项目并不是一款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使用的基因筛查测试。主要检测包括德系犹太人血统患者中最常见的BRCA1和BRCA2基因三种变异。在这类群中,40个人就有1人拥有这三种基因变体中的一种,这将导致妇女在70岁前患乳腺癌的风险为45%-85%。 /p p   美国FDA体外诊断和放射卫生办公室主任DonaldSt.Pierr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测试为某些可能患乳房、卵巢癌或前列腺癌风险的人群提供了必要的提醒,而且这些人此前可能不会进行基因筛查,此次批准使得DTC基因检测的可用性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该基因检测也发布了相关警告。尽管在此测试中检测到BRCA突变确实表明患相关肿瘤的风险增加,但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携带这三种突变中的一种,并且增加个体肿瘤风险的其他更多种类的BRCA突变并不会被项目检测到。患者不应该认为该测试可以专业的筛查癌症或咨询遗传,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因素对癌症风险的影响。” /p p   23andMe表示,新近和现有的客户可以在购买服务后的未来几周内访问详细的基因检测报告。该报告还将包含教学信息,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和读懂报告,并掌握正确使用报告的方法。 /p p   23andMe创始人AnneWojcick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23andMe的新报告不可以诊断癌症,也不能排除癌症发生的可能性。它并没有完全覆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的数千种BRCA1和BRCA2变体的检测,此外也无法判断与遗传性癌症相关的其他基因变体或环境生活方式等非遗传因素的影响,建议消费者不要单独使用该项目来做出医疗决定。在采取任何医疗行动之前,应在医疗机构确认结果。23andMe出具的BRCA1/BRCA2报告不会对每个人都有所帮助,但我们已经知道从这些信息中有客户到了切实的益处。” /p p   2017年,全球领先的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宣布已完成2.5亿美元E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EuclideanCapital、AltimeterCapital和WallenbergFoundation等跟投。这笔融资将用于扩张其治疗团队,并投资于其众包遗传研究平台(有世上最大的DNA样本存储库)。2017年4月,23andMe获得FDA批准,成为第一家被批准提供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能针对消费者因遗传导致的帕金森、迟发性阿兹海默病、乳糜泻、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早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因子XI缺乏症、戈谢病1型等10种疾病作出预测。 /p p   此次通过审批的肿瘤基因检测项目是该公司个人基因组服务(PGS)的一部分,该服务需要客户提供唾液样本。试验报告将描述女性是否存在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男性是否患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的潜在风险增加。但是公司并没有发布关于该项目的具体上市日期或价格信息。 /p p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运用分子层面的治疗,人类开始有办法对受损或者变异的基因进行修复,让原先我们觉得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都变得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解决,为医学发展打开了新窗口。相应地,精准医疗也成为了投资的一个巨大风口。除了23andMe外,近来国内的基因测序企业都备受资本青睐。像药明明码、优迅医学、23魔方、美因生物都在近期获得了巨额投资,基因检测公司以创新基因技术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中实现了大爆发。 /p
  • 《细胞》发表史上最全癌症遗传风险图谱
    p   由西安交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陕西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嘉寅团队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贝勒医学院、梅奥临床医学院等13家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历时近三年合作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癌症遗传风险图谱,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 /p p   该研究基于33种常见癌症类型、共计1万多名肿瘤患者的多组学大数据,全面应用了目前最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手段,优化设计了面向多组学的数据处理流程,累计分析了超过14.6亿个候选基因变异,首次系统性报道了871个罕见易感/疑似易感变异和拷贝数变异,且较大比例地存在与基因表达异常、丧失异质性等体细胞突变的耦合。这些结果为下游研究特别是遗传变异分类和检测奠定了基础。同时,大数据分析明确展示了不同癌症类型的一些病例具有共同或类似癌症遗传风险的关键证据,这些共性模式及其与体细胞突变的相互作用能够为异癌同治提供临床辅助决策依据。 /p p   现代肿瘤学研究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肿瘤患者的内因和外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内因主要是癌症遗传风险。基于多组学大数据,挖掘癌症遗传风险,不仅是肿瘤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方向,而且能够广泛应用于肿瘤风险筛查、肿瘤分子预警、肿瘤精准体检和早诊。而基于大数据绘制癌症遗传风险图谱是癌症遗传风险图谱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风险图谱是临床辅助决策的重要基线之一。 /p p & nbsp & nbsp 论文题目:Pathogenic Germline Variants in 10,389 Adult Cancers /p
  • 可口可乐旗下健怡可乐被指存致癌风险
    美国消费者倡导组织&mdash &mdash 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SPI)近日发表公开信,呼吁格莱美获得者、美国女歌手泰勒· 斯威夫特停止为健怡可乐代言。而理由是,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健怡可乐(diet coke)中含有人工甜味剂&mdash &mdash 阿斯巴甜(aspartame)。这种添加剂在经过实验后被发现,对动物具有致癌性。   今晨,这封公开信的执笔人、美国公益科学中心主任迈克尔· F· 雅各布森先生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些人的角度来看,健怡可乐的确比一般可乐&ldquo 健康&rdquo ,但可能有着令他最为担心的危害&mdash &mdash 致癌。   公开喊话   别&ldquo 忽悠&rdquo 粉丝痛饮   目前美国公益科学中心已经向斯威夫特致以公开信,信中称相对于普通的可乐而言,健怡可乐的确更不易让人患上糖尿病、心脏病和肥胖病。但这种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饮品,却可能让人患上其他的严重疾病。   这封公开信指出:&ldquo 你(斯威夫特)代言的产品,在你数以百万计的粉丝面前具有非常大的分量,我很欣赏你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特别是你对一些与癌症相关的慈善机构的支持&rdquo 。&ldquo 不过你的代言却让更多的人开始喝健怡可乐,或让他们喝得更频繁,所以你的代言很可能让你的粉丝患上癌症。即使这个风险较小,但我们还是觉得你不应该拿自己的名字、形象、声誉去代言任何一款会增加患癌几率的产品。&rdquo   据该组织介绍,斯威夫特从2013年1月开始担任健怡可乐的形象大使,当时在youtube上有她的推广视频。而在视频中,她还让粉丝给健怡可乐的Facebook页面点&ldquo 赞&rdquo 。而在2014年10月,健怡可乐推出由斯威夫特和几十只小猫主演的一个广告,斯威夫特还把这个广告链接分享给自己的社交网络Twitter上的粉丝,而她的Twitter粉丝数量为5000万。据社交媒体市场调研公司的统计,在这些粉丝中,有三分之一是16岁或16岁以下的年轻人。   对话笔者 为什么呼吁停止代言?   雅各布森告诉本报记者,斯威夫特是一名非常棒的歌手,她拥有非常多的粉丝。但是因为为健怡可乐代言,她也成了阿斯巴甜的最大&ldquo 消费推手&rdquo 。   雅各布森表示,现在的名人可以自由地赞同任何一个东西,但像斯威夫特这样拥有高知名度的明星,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标准来&ldquo 适度挑剔&rdquo 一下代言的产品。她们不应该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代言那些垃圾食品。这对其粉丝,尤其是孩子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阿斯巴甜能够致癌?   雅各布森说,阿斯巴甜是由两种氨基酸和甲醇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制成。虽然这种添加剂通过了美国卫生部的允许,但现有的实验结果还是证明,阿斯巴甜会使实验用的老鼠患上癌症。   而现在科学界普遍赞同的是,如果一种化学添加剂会使动物致癌,那它很可能会对人类有相似的作用。   都有哪些&ldquo 致病&rdquo 证据?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项独立的测试证明了阿斯巴甜的危害性。雅各布森说,去年,5名美国科学家研究了阿斯巴甜对于大老鼠和小老鼠的影响。   而在研究后发现,阿斯巴甜能让大老鼠们患上淋巴瘤、白血病、肾肿瘤和乳腺癌。而许多进行实验的小老鼠,则患上了肝癌和肺癌。   &ldquo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一切很可能会在人类身上发生。&rdquo 雅各布森说,不过,目前研究尚未发现何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受这个添加剂影响。   它还在哪些产品中存在?   在美国,很多的软饮料里都含有这种人造甜味剂。除了健怡可乐之外,较为著名的还有百事可乐公司的轻怡可乐。   雅各布森说,现在,饮用健怡可乐可能是全世界人最容易接触阿斯巴甜的方式。   已显现出了怎样的影响?   雅各布森最后告诉记者,现在对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而言,肥胖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过度饮用可乐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普通可乐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人们应尽量少饮用可乐。   目前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已经敦促企业应该不向食品中添加阿斯巴甜,也建议消费者不要饮用健怡可乐。但要让消费者真正远离含有阿斯巴甜的饮品,雅各布森认为卫生部门应该禁止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阿斯巴甜。   追访专家   人工合成添加剂   特殊人群不能食用   阿斯巴甜,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造甜味剂。因其甜味高和热量低,主要添加于饮料、维他命含片或口香糖中代替糖的使用。   今天上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谷传玲告诉法晚记者,阿斯巴甜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添加剂,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这也很可能是致病的罪魁祸首。   谷传玲提醒,只要是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就算本身足够安全,但因为是人工合成,过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因为阿斯巴甜在消化后会产生苯丙氨酸,所以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食用阿斯巴甜,因为这样会造成患者体内苯丙氨酸无法代谢,从而导致疾病。
  • 免费基因检测乳腺癌风险 建立中国女性特有的基因图谱
    p    strong 我国正研究女性乳腺癌基因图谱 /strong /p p   唾液取样进行基因检测,可发现自己有无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结合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评估乳腺癌风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女性肿瘤预防基金正与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合作,为全国万名女性免费测试与乳腺癌发生最为相关的基因突变点,希望建立中国女性特有的乳腺癌基因图谱。 /p p    strong 易感基因突变更易患乳腺癌 /strong /p p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愈演愈烈,数据显示,全球每18秒就有一位女性被确诊为乳腺癌。而在中国,近十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37%,乳腺癌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中死亡率最高、增长最快的癌症。 /p p   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两种直接与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易感基因,简称为BRCA1和BRCA2。BRCA1和BRCA2有害突变可以通过父亲或母亲遗传下来。父母一方携带突变,任一子女都有50%的可能性遗传突变。在整体人群中,女性一生患乳腺癌的风险为12%,而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的患癌风险高出5~6倍以上,携带BRCA2比例为4倍以上。 /p p   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发生这些基因突变呢?吐口水就可检测出来。专家介绍,只需采集2毫升的唾液细胞,就可以对BRCA1、BRCA2这两个基因进行多达1.6万个位点的全长检测,获得准确度99.95%以上的检测结果。 /p p   而这样的基因检测和我们常见的乳腺癌体检又是什么关系呢? /p p   根据美国NCCN肿瘤临床指引,普通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一年一次的乳腺钼靶检查,而检测出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则完全不一样,从25岁开始就要进行乳腺核磁共振或者钼靶,到30岁开始每年进行钼靶+核磁共振联合检查。 /p p   近日成立的乳腺癌防治联盟提出了“精准预防”的四部曲:第一是基因检测,准确解析遗传风险;二是评估问卷,全面测评生活和环境风险包括家族因素、过往病史、药物因素、饮食因素等;三是体检建议,根据基因检测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给出个性化的影像检查和专科检查建议 四是健康指导,由专科医生给出日常生活健康指导。 /p p    strong 建立万名女性参与的基因图谱 /strong /p p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女性肿瘤预防基金主任沈天宇介绍,该基金正牵头开展中国女性特有的乳腺癌基因图谱科研项目。项目将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展开,这些医院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包括东北、西北、华南、华中、东南沿线,计划收集万名女性的基因检测样本,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样本研究,最后得到整个中国女性特有的基因图谱完善计划。项目预计两到三年完成,参与的女性都可免费进行基因检测。 /p
  • 核苷类似物可降低HBV相关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11月14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调查了核苷类似物的使用和乙肝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肝切除后复发风险。   对HBV相关肝癌肝脏切除后的病人来说,肿瘤复发是主要问题。   中国台湾的Chun-Ying Wu医生和同事研究了核苷类似物的使用和HBV相关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风险。   研究者对2003年和2010年之间台湾省内(病例)进行队列/群组研究。资料来自于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   在近期被诊断为肝细胞癌的100938例患者中,研究小组选取了2003至2010年之间4569例进行了根治性肝切除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小组研究成果主要比较了未使用和使用核苷类似物的病人第一次肿瘤复发风险。   研究小组发现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有更高的肝硬化的发病率。但其肝细胞癌复发风险和整体死亡(率)较低。   研究小组总结道:&ldquo 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后,使用核苷类似物与更低的肝细胞癌复发风险相关。&rdquo
  • 美国公布十大有害添加剂 大多存致癌风险
    美国公布十大有害添加剂 大多存在致癌风险 主要用于饮料当中   薯片、蛋糕、甜饮料中都可能含有害添加剂   据《生命时报》报道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近日公布了一份食品添加剂名单,里面列举的项目多达3000种,虽然大部分是安全的,但美国《男性健康》杂志在总结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列出了其中危害最大的十种添加剂。   蔗糖聚酯 一种人造脂肪,热量为零,被广泛用于炸薯条和甜品中。研究发现,长时间食用蔗糖聚酯可能干扰人体对重要营养素——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而这些营养成分可让你远离心脏病、前列腺癌等疾病。此外,它还会导致肥胖和腹泻。   焦糖色素 存在于可乐、咖啡等饮料以及调味酱、蛋糕。如果它是直接由糖加热获得,危害并不大。但如果制造过程中添加了氨,就会产生致癌物质。   糖精 属于人工甜味剂,存在于饮料、果冻等食品中。研究早就发现,糖精能促使老鼠患上膀胱癌,2008年的一份研究也指出,糖精替代糖,也容易导致肥胖。我国规定,婴儿食品不允许添加糖精。   溴酸钾 在烘烤过程中,它可以帮助面包膨胀,也可用于面粉制作中。不过研究发现,它会使小白鼠患上前列腺癌和肾癌。2005年7月1日,中国已全面禁止溴酸钾在面粉中使用。   BHA和BHT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分别是抗氧化剂和防腐剂。BHA有潜在的致癌性,BHT的危险小一些,不过动物实验也发现它能致癌。奇怪的是,两种化学物质并不是食品制造必不可少的,多数情况下,它们完全可以用维生素E代替。通常BHA用于油脂食品和富脂食品中,其与BHT配合使用,可延长鲤鱼、鸡肉和冷冻熏肉食品的保质期。   氢化植物油 氢化脂肪属于反式脂肪,哈佛大学的研究称,美国每年因食用反式脂肪导致的心脏病发作案例多达7000件。反式脂肪的使用非常广泛,如面包、蛋糕、饼干、薯条及咖啡伴侣、奶昔等。   亚硫酸盐 这是一种能够保持食物光鲜如初的防腐剂,最多用于酒类行业中。但有些人,特别是哮喘患者一接触就会诱发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过敏的人要慎用。   偶氮甲酰胺 经常用于泡沫塑料的生产,食品制造中,多用作发泡剂,改善面团的弹性、韧性。通过对47项研究的总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可能诱发哮喘症状,并建议人们摄入得越少越好。   角叉菜胶 从海藻中提取的乳化剂和增稠剂,可用于果冻、软糖、冰激凌和乳品中。动物实验表明,它和癌症、结肠问题及溃疡有关,至于是否危害人体尚不确定。   硫酸铵 这种无机盐通常用于培育酵母,也添加于庄稼肥料中,用作食品添加剂时,多为面团调节剂。虽然动物实验表明它没有致癌性,但也有研究发现,它会刺激人的眼睛和皮肤。
  • 【汇健科技】革新肺结节风险管理——AI驱动精准医疗
    【早筛难题】在国内,肺癌一直是死亡率和发病率均位居第一位(不论男女)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筛查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判断肺部结节的性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更是难以确定其良性还是恶性。这就使得许多病例被延误诊断或过度治疗。【AI创新】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汇健科技推出了一款极具突破性意义的产品——肺结节多模态良恶性鉴别(LungSeer)。该产品通过机器学习创新地整合了CT影像特征和血清蛋白片段组学,建立了多模态联合诊断模型(图1),可减少98%的良性结节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手术、避免91%的早期恶性结节被延误治疗。有利于辅助临床诊疗决策,助力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图1 汇健科技肺结节多模态联合诊断(LungSeer)流程:第一步,肺结节关键特征AI分析;第二步,高恶性概率肺结节蛋白片段组学联合分析其中,第一步的肺结节关键特征AI分析,依托于汇健科技肺结节恶性风险人工智能预测系统(LungGPT,图2),这个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海量CT数据的学习,AI系统能够识别出肺部结节的关键特征,并且利用高度优化的集成模型,准确预测肺结节的恶性风险。该系统现已限时对外开放,欢迎免费体验!图2 汇健科技肺结节恶性风险人工智能预测系统(LungGPT)【LungGPT优势与价值】1. 准确性:AI系统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的风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2. 个性化:根据每位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建议;恶性概率≥15%的受检者推荐进一步进行“血清蛋白片段组学检测”,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3. 便捷性:只需上传CT报告照片或手机截屏,无需手动输入参数,即可轻松获取预测结果。4. 全免费:为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服务,让更多人受益。【结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医疗健康领域将会迎来更多类似的革新。汇健科技将继续致力于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惠及大众的产品和服务。【LungGPT免费预测入口】方式一:“汇健科技”公众号 → 服务中心 → 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方式二: 点击链接 https://spn.well-healthcare.com
  • 美国俄亥俄州火车脱轨致氯乙烯泄漏,致癌风险引担忧
    北京时间2月13日,#美俄亥俄州氯乙烯泄漏致居民撤离#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当地时间2月3日,据外媒报道,一列运载危险化学物质氯乙烯的诺福克南方列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后引发火灾。海外社交媒体推特上当地居民拍摄的画面显示,事故现场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据悉,大火从3日21时延续到次日早上。图片来源:推特2月3日,俄亥俄州的应急部门紧急疏散了事发当地周围的数千居民离开东巴勒斯坦城。2月8日,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均表示,在事故区域和周边居民区所采集的数百个空气样本中的毒素水平低于危险标准。俄亥俄州的应急部门已于2月8日表示,疏散的居民可以安全返回城镇。不过,有专家对当地环境表示担忧,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氯乙烯的量并不少,且已进入水中或土壤,这将导致氯乙烯的持续释放。发生了什么?据报道,出事货运列车有超100节车厢,约50节车厢在俄亥俄州东部邻近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东巴勒斯坦城脱轨。涉事列车共有20节车厢装载有毒物质,其中一半脱轨,包括5节运载压缩氯乙烯的车厢。除此之外,泄漏的物质还包括丙烯酸丁酯和少量无害的润滑油。图片来源:推特公开资料显示,丙烯酸丁酯是一种透明无色液体,带有强烈的水果气味,可用于制造塑料和油漆。可以吸入、摄入或通过皮肤吸收。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它会刺激眼睛、皮肤和肺部,并可能导致呼吸急促,反复接触会导致肺损伤。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环境健康科学副教授Richard Peltier说,虽然丙烯酸丁酯很容易与水混合,并会在环境中快速移动,但它对人体的毒性并不是特别大。令人担忧的是氯乙烯。这是一种危险物质,在室温下为无色易燃气体,工业上大量用作生产PVC塑料的单体。氯乙烯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定为致癌物质,长期吸入氯乙烯“可能与脑癌、肺癌和一些血癌有关”。氯乙烯燃烧时可产生光气和氯化氢等有毒气体。光气可致人呕吐和呼吸困难,在最急性接触中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据ABC报道,当地的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和预期释放流量划定了不同等级的受影响区域,留在红色区域内的人群将面临“重大死亡风险”,身处黄色区域者则会面临“严重伤害风险,包括皮肤灼伤和严重肺部损伤”。黑线代表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的整体受关注区域。图片来源:报道截图据报道,2月3日当天,俄亥俄州的应急部门紧急疏散了事发当地周围1英里的数千居民离开东巴勒斯坦城。不过,据报道,俄亥俄州的应急部门已于2月8日表示,疏散的居民可以安全返回城镇。据悉,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已成立专责小组调查事故原因。联邦调查人员表示,列车工作人员在事发前不久收到了有关车轴机械故障的警报。官方称环境读数正常,当地居民担心长期风险据报道,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均表示,在事故区域和周边居民区所采集的数百个空气样本中的毒素水平低于危险标准。美国环境保护署代表James Justice在8日的简报会上表示,“我们在社区中记录的所有读数都处于正常浓度范围,几乎所有社区都是这样。”尽管如此,在8日的疏散令解除后,许多当地居民并未重返家园。一些居民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出现头痛等身体不适,并表示虽然爆炸风险已经不存在,但他们担心环境官员才刚刚开始评估的长期风险。图片来源:推特据CNN报道,当地相关部门仍在继续监测环境中是否存在使人患病的化学物质,并建立了一个系统可以即时查看相关数据。当地卫生部门将对居民的水井进行检测,以确保饮用水安全。俄亥俄州环保局紧急响应办公室表示,现场的清理和监控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外媒报道称,爆炸所带来的“强致癌物”在这两天内或已随雨水蔓延,污染了周边大量土地,空气、水。根据当地居民拍摄的照片显示,包括鸡、狗和狐狸在内的大量动物死亡。埃默里大学罗林斯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授Dana Barr说,氯乙烯不稳定,其在环境中的寿命非常短,但现在的问题是氯乙烯的量并不少且已进入水中或土壤,这将导致氯乙烯持续释放。“如果一个区域中存在极少量的氯乙烯,它最多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蒸发掉。但问题是,氯乙烯不仅仅是少量的,且现在很可能会持续释放氯乙烯气体,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可能会更加关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Barr说道。与此同时,据报道,当地居民已提起联邦诉讼,试图要求诺福克南方公司为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居民设置健康监测系统,并且要求铁路运营商为列车脱轨30英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支付医疗检查和相关护理费用,并承担将来的损害赔偿。
  • 食品钠超标 致儿童患病风险增加
    原标题:美国研究:大量儿童食品钠含量严重超标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市场上面向学步儿童的包装食品和零食类产品,普遍存在钠含量超标的问题,这会增加他们日后罹患高血压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指出,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人患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据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人员称,市场面向学步儿童的食品当中,有75%钠含量严重超标,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市场上针对4至12个月的婴儿食品,钠含量则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对美国市场上销售的1100多种儿童食品进行了检测。这些食品都是预包装、熟食类婴幼儿食品,如奶酪、意大利肉酱面、批萨、鸡肉或蔬菜等,可以在微波炉内加热后即食的产品,而不是冷藏食品。   研究人员提醒家长,在为儿童购买熟食和零食时,要注意阅读商品标签上的说明,注意其中的钠含量。
  • 基因组检测让乳腺癌患者术后无需化疗
    p   美欧多国研究人员日前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基因组测试可以识别出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低,术后无需化疗。这一方法可用来预测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为医生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br/ /p p   欧洲9国近6700名乳腺癌早期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名为MammaPrint的方法来检测被切除肿瘤样本的标志性基因,分析癌症复发风险。研究人员还用肿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常规指标评估了患者的临床风险。临床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在手术后还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有严重毒副作用。 /p p   研究人员筛查出1550名临床风险较高但基因组风险较低的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术后接受化疗,另一组术后放弃化疗。术后5年,研究人员发现,约95%没有接受化疗的患者依然活着,5年生存率仅比接受化疗的患者低1.5%,也没有发生距离原发肿瘤较远部位的转移。 /p p   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临床风险较高、基因组风险较低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放弃术后化疗是安全可行的。 /p p   报告主要作者、MammaPrint基因组检测方法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劳拉· 范· 特费勒说,这是第一次通过随机试验证明,基因组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就是否化疗做出明智的选择,这项研究结果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p p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癌症。美国癌症学会估计,2012年全球范围有近170万新增乳腺癌病例,占女性所有新增癌症病例的四分之一。 /p p br/ /p
  • 乳腺癌8年数据 基因测序受患者青睐
    p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成本不断降低,活跃在市场上的乳腺癌基因测序产品也越来越多。然而,患者对乳腺癌BRCA测序持何态度?BRCA基因测序是否对患者的治疗决策有影响?2016年2月11日,《JAMA Oncology》杂志报道了年轻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检测的调查报告,经调查发现,近年来乳腺癌年轻患者接受BRCA检测的概率在不断增加。 /p p   被诊断有乳腺癌的年轻女性通常被建议进行BRCA检测,但测试结果对医疗决定和患者的影响却有很大的未知。为了描述乳腺癌年轻患者的BRCA检测情况,评估遗传风险以及判断基因信息对治疗决定的影响,研究人员对11个学术社区医疗中心的897名4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指标为BRCA检测的使用频率及趋势、如何利用基因信息对BRCA突变检测为阳性及阴性的女性进行治疗决策。 /p p   大约有87%(780名)的女性在乳腺癌诊断一年后接受了BRCA检测。从2006年至2013年,BRCA检测率持续上升,2006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39名女性中有30名接受了BRCA检测(76.9%),2007年接受BRCA检测的比例略有降低,为70.2%,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BRCA检测的频率持续上升,2012年和2013年BRCA的检测率分别为96.6%和95.3%。在未接受BRCA检测的女性中,31.6%的患者病史中未涉及突变话题,然而有43%的患者考虑将来接受BRCA检测。 /p p   在831名女性中,其中248名(29.8%)担心遗传风险信息会对手术治疗决策有影响,在这些女性中,86.4%的突变携带者和51.2%的非突变携带者选择了双侧乳房切除术 很少有女性担心系统性治疗决策受遗传风险的影响。 /p p   作者最后得出结论:BRCA1和BRCA2突变检测在乳腺癌年轻患者中不断增加。鉴于对遗传风险影响手术决策的担忧,应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进行指导并提供基因检测。 /p
  • 研究发现:晚于这个时间吃早餐,患糖尿病风险较高
    众所周知,早餐是人一天中比较重要的一餐。此前的研究表明,早餐可以让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是,几点吃早餐最合适,很多人并不清楚。近日,一项发表在202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上的研究表明:在8:30之前开始吃早餐的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均较低,这或许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对一万多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进食时间间隔短的人,胰岛素抵抗水平高。而在早上8:30之前吃早餐的人,体内胰岛素抵抗水平普遍偏低。科学家表示,不管人们是否禁食,如果他们在早上8:30之前吃第一顿饭,其胰岛素抵抗水平就会降低。这表明较早时间吃早餐,总体上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更多益处。科学家建议,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特别注意早餐时间,还应该注重营养。比如全谷物搭配一些蔬菜、肉类,饮料可以选择牛奶或咖啡。
  • 基因测序揭示乳腺癌患者是否复发
    p    strong 乳腺癌复发病例有不同的基因图谱 /strong /p p   虽然大多数乳腺癌可治愈,但有20%左右的病例会复发。日前,剑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乳腺癌组织的基因检测,揭示了乳腺癌复发的遗传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复发病例有不同的基因图谱,并建议研制靶向乳腺癌复发驱动基因的药物。 /p p   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Wellcome Trust Sanger 研究所临床肿瘤学家Lucy Yates博士引领,Yates博士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复发性肿瘤与非复发性肿瘤的驱动差异,该差异可能与乳腺癌复发有关。” /p p   本研究给存在乳腺癌复发风险的患者带来新希望。此外,根据新发现的乳腺癌复发驱动基因研制靶向药物,被诊断为高风险复发的患者可采用此类药物来预防疾病复发。该研究结果将在2015年的欧洲癌症大会(ECC)公布,但具体数据已在ECC新闻发布会上公布。 /p p   该研究比较了836个患者乳腺组织的基因组成,其中161名患者被确诊复发或转移。研究人员表示无论从复发乳腺癌样本数量角度还是从基因测序的广度,该研究是目前最大且最全面的研究,其关注与乳腺癌有关的365个基因。 /p p   研究人员进行了驱动突变大搜索,并根据已有的数据对每个突变进行变异注释。使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来比较每个复发病例的驱动基因,并使用Benjamini–Hochberg来校正多重检测。对66个样本进行了多重检测,这些样本包括所有的局部或远处复发性样本以及21例原发肿瘤样本。 /p p   Yates博士表示,与非复发性乳腺癌相比,复发性乳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较少见。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发现的差异反应了导致乳腺癌复发的遗传差异。 /p p   来自纽约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Jorge Reis-Filho博士说,这项研究强调了原发性乳腺癌与复发性及转移性乳腺癌的遗传突变差异,为治疗决策提供新思路。然而,Reis-Filho博士提醒说,不同患者不同转移部位的突变差异程度还有待确定。我们仍需要探讨是否可以借此分析单个或多个转移部位。 /p p   瑞典哥德堡萨霍琳斯加大学附属医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in Gothenburg Sweden),欧洲癌症组织科学执行官Peter Naredi博士说,该研究对精准医疗非常重要,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应该将癌症复发当一种新事物来看待,并谨慎选择正确的方法治疗复发性肿瘤。 /p p    strong 乳腺癌中的JAK抑制剂 /strong /p p   研究人员发现在癌症复发晚期的复发性/转移性乳腺样本中,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在早期样本中并未发现。在后期突变中,研究人员发现了JAK2 和 STAT3两个基因抑制肿瘤活性的有力证据,这两个基因有相同的信号通路。 /p p   Yates博士说,在一些乳腺癌病例中,信号通路的中断有利于癌症患者的生存。有趣的是,在一些癌症中JAK2基因的过度表达驱动肿瘤的恶化而不是抑制其活性。JAK酶(JAK1与JAK2)参与血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这些酶的异常调节被认为是骨髓纤维变性的驱动者。第一个JAK抑制剂ruxolitinib(络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于2011年获批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 /p p   Yates博士及其同事注意到,增强JAK-STAT信号在乳腺癌干细胞的发展和癌细胞的存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证据似乎表明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对治疗有利。这些研究发现将JAK抑制剂带到临床试验并促进乳腺癌的临床发展。然而,Yates博士表示,在本次研究表明,在一个癌症团体中,抑制这个通路可能会有相反的结果,这需要进一步调查。 /p
  • 重磅:FDA批准首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癌症风险基因检测
    p title=" " align=" " style=" color: rgb(62, 62, 62) font-family: " width=" 500" p=" " src=" /Uploads/2018-03-07/5a9f387f03e32.jpg" height=" 309" alt=" " img=" " span=" " span style=" line-height: 2 " /span /p p   2018年3月6日,个人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获得FDA有史以来第一个针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癌症风险基因检测授权。该测试仅报告超过1,000个已知BRCA突变中的3个,阴性结果时不排除个体携带其他突变的患癌风险。 /p p   获批产品情况: /p p   strong  样本类型: /strong 唾液 /p p    strong 检测位点: /strong BRCA1基因中的185delAG、5382insC、BRCA2基因中的6174delT变异 /p p    strong 适用癌种: /strong 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 /p p    strong 提示信息: /strong 这三个变异在德系犹太人女性中最为常见(发生率约2%,在其他种族人群中发生率为0%至0.1%),但并不代表一般人群中常见的BRCA1 / BRCA2突变,即大多数增加个体风险的BRCA突变未被该测试涵盖。 /p p   FDA原文如下: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oday authorized the Personal Genome Service Genetic Health Risk (GHR) Report for BRCA1/BRCA2 (Selected Variants). It is the first direct-to-consumer (DTC) test to report on three specific BRCA1/BRCA2 breast cancer gene mutations that are most common in people of Ashkenazi (Eastern European) Jewish descent. These three mutations, however, are not the most common BRCA1/BRCA2 mutation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test analyzes DNA collected from a self-collected saliva sample, and the report describes if a woman is at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nd if a man is at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breast cancer or may be at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prostate cancer. The test only detects three out of more than 1,000 known BRCA mutations. This means a negative result does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an individual carries other BRCA mutations that increase cancer risk.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is te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certain individuals who may be at increased breast, ovarian or prostate cancer risk and who might not otherwise get genetic screening, and is a step forward in the availability of DTC genetic tests. But it has a lot of caveats,” said Donald St. Pierre, acting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In Vitro Diagnostic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in the FDA’s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 “While the detection of a BRCA mutation on this test does indicate an increased risk,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Americans carry one of these three mutations and most BRCA mutations that increase an individual’s risk are not detected by this test. The test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seeing your doctor for cancer screenings or counseling on genetic and lifestyle factors that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cancer risk.”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Consumers an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not use the test results to determine any treatments, including anti-hormone therapies and prophylactic removal of the breasts or ovaries. Such decisions require confirmatory testing and genetic counseling. The test also does not provide information on a person’s overall risk of developing any type of cancer. The use of the test carries significant risks if individuals use the test results without consulting a physician or genetic counselor.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three BRCA1/BRCA2 hereditary mutations detected by the test are present in about 2 percent of Ashkenazi Jewish women, according to a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tudy, but rarely occur (0 percent to 0.1 percent) in other ethnic populations. All individuals, whether they are of Ashkenazi Jewish descent or not, may have other mutations in BRCA1 or BRCA2 genes, or other cancer-related gene mutations that are not detected by this test. For this reason, a negative test result could still mean that a person has an increased risk of cancer due to gene mutations. Additionally, most cases of cancer are not caused by hereditary gene mutations but are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a wide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smoking, obesity, hormone use and other lifestyle issues. For all of these reasons, it is important for patients to consult thei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who can help them understand how these factors impact their individual cancer risk and what they can do to modify that risk.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FDA’s review of the test determined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the company provided sufficient data to show that the test is accurate (i.e., can correctly identify the three genetic variants in saliva samples), and can provide reproducible results. The company submitted data on user comprehension studies, using representative GHR test reports, that showed instructions and reports were generally easy to follow and understood by a consumer. The test report provides information describing what the results might mean, how to interpret results and whe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ults may be found.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FDA reviewed data for the test through the de novo premarket review pathway, a regulatory pathway for novel, low-to-moderate-risk devices that are not 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to an already legally marketed device. Along with this authorization, the FDA is establishing criteria, called special controls, which set forth the agency’s expectations in assuring the test’s accuracy, reproducibility, clinical performance and labeling. These special controls, when met along with general controls, provide reasonable assurance of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for this test.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FDA granted the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to 23andMe.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The FDA, an agency within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rotects the public health by assuring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security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drugs, vaccines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and medical devices. The agency als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our nation’s food supply, cosmetics, dietary supplements, products that give off electronic radiation, and for regulating tobacco products. /span /p p title=" " align=" " style=" color: rgb(62, 62, 62) font-family: " width=" 500" p=" " src=" /Uploads/2018-03-07/5a9f387f03e32.jpg" height=" 309" alt=" " img=" "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36, 136, 136) line-height: 2 font-size: 14px " /span /p
  • 麦当劳重金属超标9倍 存致皮肤癌风险
    台北县昨日公布快餐业油炸油第二波检验报告,抽查4家业者的7家分店,知名快餐业者麦当劳和连锁比萨的永和中正店等,都验出重金属“砷”,超出标准高达9到11倍!显示这些炸油确实有害健康,除了勒令改善,也将移送卫生局,最高罚30万。“砷”这种致癌物质,怎么会超标这么多,连毒物科专家都感到不解 但能够确定的是,除了重金属之外,7家店(包括肯德基)的炸油,还全部验出另一种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动物实验证实致癌),消保官表示,丙烯酰胺对人体有害,将与相关单位研究,是否做出相关规范。   声音   修法禁用滤油粉   “所有抽验的油品均含丙烯酰胺,台湾虽未订定含量标准,但可能致癌,使用滤油粉只是造成清洁假象,不能阻止油品劣化及产生致癌物,将建请‘中央’修法订定丙烯酰胺含量标准及禁止使用滤油粉。”——台北县法制局长陈坤荣   台麦当劳查出重金属超标9倍   台北县府法制局昨天邀集快餐业,公布上个月21日、27日连续2次抽检快餐业者油品及面包含防腐剂结果,麦当劳、达美乐炸油验出重金属砷,县府不排除开罚。另外,麦当劳土城金城店、中央店、永和中正店及达美乐永和市中正店、拿坡里土城中央店、肯德基土城金城店、永和中正店的油品都验出丙烯酰胺。业者则当场出示其他检验证明自清,并要求复验。   其中,油品含酸价中,麦当劳土城中央店最高,达23.88mgKOH/g,麦当劳土城金城店、中央店除面包被检出丙酸(防腐剂),还分别验出含砷0.923PPM、1.038PPM 连锁比萨的达美乐永和中正店也验出砷1.105PPM,远超过0.1ppm以下的台湾标准值9倍以上。   面对县府令人震惊的检验结果,麦当劳出示送验报告自清,麦当劳公关部协理曹昌杰表示,每天以试纸抽验油品并公布结果,也曾自行抽样送SGS(台湾检验科技公司)检测,都没有验出含重金属砷。   不过,曹昌杰说,自行送验没有验出砷,却验出有微量铜,可能与存放油品的环境有关,而这并不影响食品安全。麦当劳将要求县府复检自清外,也决定汉堡面包不再添加防腐剂,保鲜期将由原先6天减为3天。   重金属“砷” 有致皮肤癌等风险   与会的消基会秘书长吴家诚表示,砷不可以出现在油品跟食物中,因其可能引发乌脚病、末稍神经的迫害,本身还有致皮肤癌等潜在性风险。   台北县法制局长陈坤荣表示,所有抽验的油品均含丙烯酰胺,台湾虽未订定含量标准,但可能致癌,使用滤油粉只是造成清洁假象,不能阻止油品劣化及产生致癌物,将建请修法订定丙烯酰胺含量标准及禁止使用滤油粉。   他说,麦当劳若对抽验结果有疑义,可在15天内提出复检申请。麦当劳及达美乐等业者代表当场都表示将会要求复检。   师大化学系教授吴家诚:“我很想知道这油从哪来,它炸了哪些东西,当然,砷(重金属)这东西,不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油里面。”   原本猜测可能是油炸鱼类食品,因此才跑出毒性较低的有机砷,没想到,验出来的竟然都是致癌的无机砷,而且数据高到连毒物专家都傻眼,快餐龙头这回又有两家分店上榜,赶紧出示自行送验的报告,希望降低伤害。   抽查7店 全都被验出丙烯酰胺   而且,抽查4家业者,7家分店全都被验出丙烯酰胺,12.4到22.4ppb不等,虽然数据相对很低,但在动物实验也证实致癌,这种只要是淀粉类经过高温油炸,就容易产生。虽然台湾并未对丙烯酰胺做严格规定,但消保官认为丙烯酰胺对于人体还是有害,会建议相关单位,研究一下是否要做出相关规范。   报告显示,快餐业者用油已经产生有害健康物质,最高可以罚到30万,而且再这样炸下去可不行,消保官要求,除了每天2次试纸检验油品,每个炸锅只能炸一种食物,并且停止使用滤油粉,快餐业者也只能乖乖配合,挽救重伤的业绩。   他说,麦当劳若对抽验结果有疑义,可在15天内提出复检申请。麦当劳及达美乐等业者代表当场都表示将会要求复检。   名词解释   ■无机砷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80年将无机砷正式确认为人类致癌物。在自然界中,砷多以无机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火成岩和沉积岩中。工业与矿产开发排放的含砷废水和废弃物及农业中使用的含砷杀虫剂、除草剂,也是砷来源之一。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易产生丙烯酰胺。2002年4月,瑞典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食物中率先检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 博纳艾杰尔获1900万风险投资
    近日,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签署股权合作协议,将获1900万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   “十一五”期间,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中的重要任务“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制”。通过与北京大学合作,博纳艾杰尔公司获得了液相色谱仪核心材料——硅胶填料和高聚物填料制备的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色谱填料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色谱柱产品,在三聚氰胺、双酚A和食品添加剂检测以及药典验证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Venusil AQ C18液相色谱柱,已被欧洲药典收录,成为第一个进入欧洲药典的中国品牌色谱柱。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合作,将会在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 PM2.5伤大脑?空气污染物增加患老年痴呆症风险
    墨西哥蒙大拿大学(Universities of Montana)研究人员联合其他研究所的学者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Alzheimer' s Disease发表了一篇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携带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 &epsilon 4等位基因的儿童如果暴露在空气污染物之下(包括PM2.5),出现认知记忆方面的减退,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APOE&epsilon 4等位基因是最常见的阿兹海默症遗传风险基因。不过空气污染物与阿兹海默症之间的关系的却很少有人注意。而墨西哥城是一个快速发展伴随严重环境污染的城市,800万城市生活的儿童都不得不每天暴露在PM2.5超标的环境中。为了评估APOE&epsilon 4健康儿童在认知,嗅觉和代谢性脑指数方面是否受到空气污染物影响,研究人员对50个生活在墨西哥城市的13.4± 4.8岁携带APOE&epsilon 3或者APOE&epsilon 4的孩子进行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评分和气味鉴别实验,同时用质子磁共振测量海马,脑桥,额叶顶叶白质的脑代谢产物。如预测一样,携带APOE&epsilon 4的孩子右额叶白质的关键代谢产物比例比APOE&epsilon 3的儿童要少,对肥皂的臭味鉴别困难,言语和智商平分低于平均分,并且显现出短期记忆和对关注的显著递减。   研究人员认为是持续暴露于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的认知不佳,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代谢的改变。居住在严重污染的城市,APOE&epsilon 4的综合影响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化的加速。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暴露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现行标准已经被证实与神经炎症和神经病理学相关。在美国,有2亿人居住在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物超标的环境中。而且已经有证据显示颗粒污染物与因中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明显关系。而生活在像墨西哥大城市儿童的相关的健康问题更多。   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证明APOE&epsilon 4和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能影响儿童的大脑,或许将来能提供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预防前所未有的新提示。
  • 除草剂的“半壁江山”草甘膦已被排除致癌风险,特此通告!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核心评估组、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残留专家组召开联合会议并发布简报[1]称,经重新评估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报告指出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除草剂,已在大量生物体上进行了多种遗传毒性测试。  证据表明采用与人类膳食暴露最相关的口服途径摄取的草甘膦及其产品剂量最高可达2000毫克/千克体重,这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遗传毒性效应研究没有关联性。  在对一些小鼠和大鼠致癌性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会议认为草甘膦对大鼠没有致癌作用,但不排除高剂量对小鼠致癌的可能性。  在缺乏啮齿动物与人类相关剂量致癌潜力分析以及哺乳动物口服测试数据的情况下,综合流行病学证据,会议认为从环境暴露到饮食摄入草甘膦都不太可能对人类产生致癌风险。  草甘膦是1971年由孟山都公司开发的广谱除草剂,随着转基因抗除草剂农作物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草甘膦变得更加流行,目前占据除草剂产品的半壁江山。  草甘膦是否致癌的争论一直存在,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称孟山都抗农达除草剂中所含草甘膦成分“可能致癌”的决议引起热议。    同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及成员国完成了对草甘膦的重新评估称,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1] JOINT FAO/WHO MEETING ON PESTICIDE RESIDUES.http://www.who.int/foodsafety/jmprsummary2016.pdf?ua=1
  • 长期使用含双酚A食品容器可能有致癌风险
    连日来,一则消息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名12岁女童,因为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而患上癌症。因为塑料瓶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制成,含有化学物质双酚A,使用一次是安全的,但反复多次使用10个月后,就会释放出致癌物。   今年3月,欧洲食品安全局召开欧盟成员国专家关于双酚A的高峰论坛。与会专家指出,在过去10年中,许多研究都表明长期接触双酚A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包括与出生缺陷、癌症和早熟等一系列健康问题都存在着潜在的关系,并呼吁禁止在食品容器中添加双酚A。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双酚A是添加在聚碳酸酯材料制作的矿泉水瓶、太空杯、餐具、水壶和婴儿奶瓶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可以让塑料产品变得无色透明、耐用、防摔。双酚A是全球产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之一,每年生产220多万吨,90%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体内可检测到它的残留。很多研究机构已通过实验证明,人若长期使用含有双酚A的食品容器,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乳腺癌、糖尿病及心脏、肝脏等器官的病变。双酚A这种化学物质可能会溶解成液体,并融入容器中的食物和水中,造成人类健康隐患。   2006年,美国卫生机构在一次全国营养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的尿液中含有较高含量的双酚A,它们大部分来自塑料制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一项有关双酚A的最新研究结论显示,即便少量的双酚A也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实验中,接触到双酚A的老鼠身上出现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征兆。而这项研究结论是在长达18个月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约500个实验室的动物实验报告得出的。   董金狮教授分析说,双酚A对人体的危害就像吸烟一样,是长期积累产生的必然结果。过去人们忽视了它的危害,是因为科学家仅进行过动物实验,动物能不能等同于人体存在很大争议。这种化学物质非常稳定,一旦被人体摄入,很难分解,会遗传给后代,而且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于不同个体来说,它的影响也不一样,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它的危害。   2009年7月3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食品安全加强法案,规定如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不能提出确切证据证明食品和饮料包装中的双酚A不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美国将禁止在食品包装和容器中使用双酚A。迄今,美国已有7个州通过禁止在食品包装或容器中使用双酚A的法案,只是在食品包装或容器的类别上存在差异。欧盟各国已逐渐在食品包装和容器中禁止使用双酚A,加拿大已经禁止生产含有双酚A的塑料奶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矿泉水、可口可乐、雪碧、果汁饮料等各种塑料瓶外形美观、携带方便、坚固耐用,很多家庭经常利用这些塑料瓶盛散装食用油、酱油、醋、芝麻酱、味精等食品,有些人经常使用塑料杯盛滚烫的开水,有些人外出时习惯使用塑料瓶盛热水,还有些人习惯使用塑料瓶存放芝麻、红豆、绿豆等杂粮。“由于在现实生活无法避免使用含有双酚A的食品包装,但应尽量降低使用频率。”董金狮表示,人们应尽量少使用位于容器底部回收标志为数字“1”和“7”的塑料容器,包括矿泉水瓶、可乐瓶、雪碧瓶、太空杯、奶瓶等产品,因为这些食品容器大多含有双酚A。长期反复使用塑料容器,即使没有加热,但有毒有害物质还是有可能析出,溶入到存放的食品中。塑料制品最好一次性使用,尤其应避免使用这类容器给食品和饮料加热。居民家庭存放食用油、调味品等食品,最好选用陶瓷、玻璃容器。人们喝水最好选用瓷杯或玻璃杯。
  • 国家药监局:疫情防控类医疗器械等9类产品为风险隐患排查重点
    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10月19日,国家药监局在山西太原召开第二次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会议。对下一步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要求抓重点产品,将疫情防控类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等9大类产品作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重点。会议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业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都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议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提升监管自觉性和敏锐性,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保安全底线与促质量高线的关系。二要抓住监管工作重点。抓重点产品,将疫情防控类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监督抽检不合格企业、不良事件监测提示可能存在风险企业、投诉举报频发的产品和企业、创新医疗器械及附条件审批相关企业、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生产9大类产品作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抓重点企业,按照分类分级管理方式,对检查、抽检、监测、投诉举报等发现问题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三要落实监管责任。 采取培训、调度、约谈等多种方式提升相关人员守法意识、合规意识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同时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必要时可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四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各省(区、市)药监局要做实做细风险会商工作,同时综合利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行政告诫、责任约谈等监管手段,督促相关要求落实到位。五要充分应用风险隐患排查结果。开展风险隐患“回头看”工作,对排查出的风险进行系统深入地归纳、分析、梳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六要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检查与稽查工作的衔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工作,并与其他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联合查办机制以及调查处理的反馈机制。
  • 这家仪器公司北交所暂缓审议,被问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在今日召开的北交所2022年第19次审议会议上,基康仪器(830879)暂缓审议。参加基康仪器审核的上市委委员为侯定海、宣雷、王海涛、唐周俊、徐长俄。基康仪器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去年营收、净利增速均超20%。公司拟公开发行募资约8455万元,用于智能监测终端产能扩大项目等。审议意见:1. 请发行人进一步明确与美国基康关于商标、商号权属及其使用范围相关权利义务约定情况,是否存在被撤销、宣告无效、诉讼等法律风险。请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2.请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结合北京岩土、纽英斯股权转让资金流、公司运营情况等进一步核查北京岩土、纽英斯股权转让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等其他利益安排,是否与发行人存在实质关联关系,是否影响关联方认定及其信息披露,并发表意见。审议会议提出问询的主要问题:1. 关于美国基康。请发行人结合与美国基康签订的《独家代理授权》、《股权转让协议》具体约定等,进一步说明:(1)基康有限股权转让的对价是否包含商标、商号,发行人可继续自由使用该等知识产权及继续申请新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描述是否恰当、依据是否充分;商标、商号归属权未签订书面协议的原因,未来能否签订书面协议;发行人商标、商号是否存在被撤销、宣告无效、诉讼等法律风险并结合上述事宜,说明发行人对美国基康是否存在重大依赖。(2)发行人既作为美国基康中国独家代理商、又自研并销售同类商品且发行人也存在通过北京岩石对外销售产品的商业合理性,发行人自身产品技术路线与美国基康的差异与区别,是否存在对美国基康产品的仿制,美国基康对发行人自产产品竞争力及业绩持续性影响,是否对美国基康存在重大依赖,是否存在纠纷或者潜在纠纷,重大事项提示及风险提示是否充分。(3)美国基康是否对发行人自产产品(包括使用基康商标产品、未贴牌销售给同行业公司产品、使用发行人注册的其他商标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行限制,若存在限制,限制的具体形式、责任划分及对发行人未来经营规划及销售区域的影响,是否充分进行了风险提示。(4)北京岩土向发行人采购未贴牌产品并对外出口、发行人注册新商标等经营活动是否违反或变相违反与美国基康间的独家代理期间,不得代理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等约定,是否存在法律纠纷或潜在纠纷。请发行人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核查并请说明核查手段和核查方法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2. 关于关联方。根据申请文件,北京岩土系公司董事、监事的近亲属通过纽英斯曾实际持股的公司,2019年7月不再持有股权。纽英斯原系基康仪器董事、监事的近亲属设立公司,后为规范化发展,实现在新三板挂牌,原股东于2013年将所持全部股权转让。报告期内发行人向北京岩土销售产品,同时存在少量采购,纽英斯为发行人外协加工供应商,且发行人财务部副经理罗军持有纽英斯15%股权。(1)根据申请文件,2010年1月英国岩土仪器有限公司与纽英斯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英国岩土仪器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北京岩土50%的股权以4.5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纽英斯,但由于北京岩土工作人员的疏忽,加之英国岩土仪器有限公司自2012年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内部人员变动,缺少相关人员配合北京岩土完成工商变更程序,因此上述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延直至2016年4月22日完成。请发行人结合北京岩土上述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工商变更、纽英斯股权转让、北京岩土实际运营等实际情况,说明直至2016年才完成相关工商变更登记的原因及其商业合理性。(2)根据申请文件,2013年纽英斯股权受让方支付的纽英斯股权转让款并未包含纽英斯持有的北京岩土的股权价值、纽英斯的发起人(除於道远)与纽英斯口头约定,由其代为持有北京岩土的部分股权;2019年5月1日,纽英斯与李丛峰、范建华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纽英斯将其持有的北京岩土50%股权分别转让给李丛峰、范建华。请发行人说明上述“未包含北京纽英斯持有的北京岩土的股权价值”披露是否准确,是否有相关合同依据,相关受让方是否存在争议或者潜在争议;请发行人说明2019年股权转让价款的支付情况及其最终资金明细,上述北京岩土一直存在代持安排且系口头约定并直至2019年转让的原因及其商业合理性。(3)请发行人结合上述情况,说明纽英斯、北京岩土上述安排是否违反了美国基康的相关授权或者对发行人的相关限制,是否导致和美国基康的纠纷或潜在纠纷。(4)请发行人结合纽英斯的相关股权变更历史,进一步说明罗军取得股权的相关过程、罗军持股的合理性、真实性,是否存在代持、委托持股或者其他相关安排;请发行人进一步说明发行人与纽英斯交易的真实性及必要性;结合北京岩土、纽英斯历史沿革、股权变更、业务经营情况、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相关人员资金核查、收益分配及涉及举报情况,进一步说明发行人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其近亲属是否存在委托他人代持北京岩土、纽英斯股权情况,北京岩土、纽英斯是否对发行人构成重大依赖,北京岩土、纽英斯是否实质构成发行人关联方,是否存在通过上述方式变相实现关联关系非关联化的行为,并请说明发行人报告期内上述相关各方的关联方及关联交易金额认定及披露是否真实、准确。请发行人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核查,并请详细说明核查手段和核查方法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3.关于收入确认。(1)请发行结合申报期内适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的主要项目等,进一步说明:1)适用时段法确认收入的金额、比例、影响、原因及合理性,履约进度确定的方法、难度及合理性,与时点法确认收入的差异与区别,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要求。2)是否按里程碑确认收入,履约进度与结算进度是否一致,一致或不致的金额、比例、原因及合理性。3)中介对履约进度合理性核查的方法、手段、范围、比例、结论及合理性。请保荐人、申报会计师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2)报告期内,发行人“贵州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地灾隐患监测点设备采购2018年度(第三期)”采用时点法进行收入确认,分别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度确认收入807.39万元、302.40万元、0.45万元。请发行人说明:1)上述事项认定为合同变更的理由和依据,是否针对合同变更签订了新的合同或补充合同。2)分年度安装、调试完成并能够独立发挥作用的设备进行验收的时点,各年度调试完成的设备实际投入使用的时间,各个设备的试运营期间是否保持一致。请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和申报会计师核查并发表意见。基康仪器:深耕智能监测传感行业去年营收净利增速均超20%2021年6月,基康仪器进入辅导期,并于12月7日通过辅导验收。之后公司于12月10日向北交所报送了申报材料,于12月15日获受理。2022年1月13日公司收到第一轮问询函,于3月7日完成回复,3月18日收到第二轮问询函,并于4月21日完成回复。挖贝研究院资料显示,基康仪器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据介绍,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取得4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公司产品广泛应用在国内譬如三峡、白鹤滩、乌东德、南水北调、小浪底、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技术方面,公司汇集了振弦式传感器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业绩方面,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2.04%,净利润为5039万元,同比增长24.35%。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300万股(含本数,不含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募资约8455万元,用于智能监测终端产能扩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每天一杯含糖饮料,心脏病风险增加42%
    近年来,全球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含糖饮料高消费会导致肥胖以及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8.4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含糖饮料,含糖饮料的消费也被认为是全球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JAHA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the California Teachers Stud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每一口饮料都在要你的命。与很少喝含糖饮料的参与者相比,每天饮用一杯237克含糖果汁饮料,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2%,每天一杯含糖瓶装饮料,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卒中风险增加21%。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106178名平均年龄在52岁的女性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所有人都没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病史。含糖饮料分为3种:含能量软饮料、含糖瓶装饮料、含糖果汁饮料。将饮用频率分为很少或从不、每周小于1份,每周大于1份至每天小于1份、每天大于1份。其中,一份含糖瓶装饮料或含糖果汁约为237克,一份含能量饮料约为355克。总的来讲,在所有参与者中,4.3%是含糖瓶装饮料的日常消费者,0.4%是含糖果汁饮料的日常消费者,3.1%是热量软饮料的日常消费者。在平均20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8848例心血管事件、2677例心肌梗死、2889例血管重建手术和5258例卒中事件。在调整了风险因素后,研究发现,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来讲,与很少饮用含糖饮料的参与者相比,每天饮用含糖饮料的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19%,首次血管重建手术风险增加26%,卒中风险增加21%。对含糖饮料分类研究发现,与很少饮用含糖饮料的参与者相比,每天饮用超过1份含糖果汁饮料(237克)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2%,每天饮用超过1份含热量软饮料(355克)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3%。不同类型的含糖饮料与CVD关系研究人员表示,含糖饮料可能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例如,糖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和胰岛素浓度,进而增加食欲并导致肥胖,而这一系列事件可以影响代谢和心血管疾病。此外,血液中过多的糖与氧化应激和炎症、胰岛素抵抗、不健康的胆固醇谱和2型糖尿病有关,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缓慢变窄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强调,由于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并没有表明因果关系。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女性每天从食物或饮料中摄入的总糖分应限制在25克以下,男性每天的摄入量应少于38克。但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除此之外,含糖饮料还会增加癌风险。2019年7月,法国第十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顶级医学期刊" BMJ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ugary drink consumptionand risk of cancer:results from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每天饮用100ml含糖饮料会导致患癌整体概率增加18%,患乳腺癌概率增加23%,含糖饮料的摄入与总体患癌风险呈正相关,果汁也不例外。2022年6月,哈佛医学院、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营养学会旗舰年会》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分析了含糖饮料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表明,与从不喝含糖饮料或每月喝少于3杯的人相比(每杯355ml),每天喝1杯或更多含糖饮料的女性,患肝癌的风险高78%。而用水、无糖咖啡、茶代替含糖饮料可以显著降低患肝癌的风险。综上,含糖饮料是很多疾病的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这一切都表明,含糖饮料没有营养价值,会导致超重和肥胖以及一些相关的慢性疾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1/JAHA.119.014883https://doi.org/10.1136/bmj.l2408
  • Nature Genetics重磅|中国研究团队发现鼻咽癌高风险EBV变异亚型
    p style="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它与鼻咽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就包括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但EBV病毒基因变异在NPC病程发展及其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尚不清楚。来自中山大学、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通过对270个EBV分离株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和关联分析,成功鉴定BALF2基因上的两个非同义突变SNP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相关,与83%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人群有关,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于2019年6月17日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42"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4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1"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620094717.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1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微信图片_2019062009471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c70be6e-b209-4619-8b19-f58af5cab939.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值得一提的是, Agena MassARRAY核酸质谱技术作为验证性技术参与了该项研究,在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验证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重要SNP扩大样品验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吧。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一、EVB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验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作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70个EBV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不同的技术对测序结果及变异calling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Agena MassARRAY与WGS结果的一致性最高,达99.9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72" title=" 转载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72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转载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0311ad5d-f4a2-49c1-a1e0-3585a0f2b807.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二、SNP与鼻咽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作者从270个分离株中选取了203株(Case :156,Control:47)来自鼻咽癌高发区的广东、广西两地的病人及健康对照,通过multi-SNP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3个具有显著差异的SNP位点,分别为162215C& gt A,SNP162476T& gt C和SNP163364C& gt T,并通用MassARRAY在扩大样品中进行验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1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3"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c8bfc6b-acfa-4df8-8595-63d5527c608e.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结果展示:通过 EBV变异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的3个与鼻咽癌高风险相关SN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9942c0d2-fd43-4ac4-8962-9f5b0ec7e915.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这些鼻咽癌高危型EBV毒株的发现对减少NPC的发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华南地区的NPC高发区,通过检测这些EBV高危亚型能够更早识别出高危个体,以便有针对性地尽早实施常规临床监测,尽早发现鼻咽癌,通过开发针对高危EBV突变体毒株的疫苗,有望在华南地区大大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p
  • 卵巢癌精准治疗,基因检测先行——中国首个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数据公布
    今年10月29日,中国首个大样本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数据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IGCS(国际妇癌协会)双年会上发布,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11月11日,在由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阿斯利康和华大基因协办的“中国首个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数据公布”媒体发布会上,该研究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指出:“中国首个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数据的公布,为学界提供了首个可靠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患者人群BRCA突变状况的数据,为进一步在中国卵巢癌患者中制定精准治疗方案、确立BRCA检测共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BRCA一旦突变,卵巢癌发病风险将大幅增加 卵巢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资料,我国每年卵巢癌新发病例数约为5.21万人,死亡病例数约为2.25万人,死亡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卵巢癌发病隐匿,且缺乏有效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措施,约70%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存在肿瘤的广泛播散和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30-40%左右。 研究发现BRCA突变与卵巢癌的发生关系密切,BRCA1和BRCA2均为抑癌基因,在调节细胞复制、DNA损伤修复、细胞正常生长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BRCA发生突变,就丧失了抑制肿瘤发生的功能,导致癌细胞大量繁殖。研究发现,一般人群的卵巢癌终生发病风险约为1%,而BRCA1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可高达40%,BRCA2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发病风险可升高至11-18%。因此BRCA检测不仅能成为卵巢癌早期筛查的重要参考数据,对卵巢癌患者后期用药也极具临床指导意义。 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茱莉就曾因检测出BRCA1突变而预防性切除了双侧卵巢及输卵管以预防卵巢癌,一时间BRCA检测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BRCA检测:简单方便告知患癌风险BRCA1/2都是典型的抑癌基因,其突变可能出现于基因的各个区域,仅仅检测这两个基因的某几个变异,不仅不能全面解析患癌风险,反而会有大范围漏检的可能,因此传统的测量单个位点的一代测序不适用于检测BRCA突变。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每个人都有各类基因变异,但其中大多都是无害的,所以检测机构不仅要找到基因变异,更要有可靠的数据库和遗传解读能力,后者决定了每个找到的基因变异能否被正确地判定为有害还是无害。 大众在选择基因检测机构时首先要看准资质。一般而言,三甲医院进行的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相对可靠,但是三甲医院中能开展该检测项目的比较稀少,目前国内进行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的多为第三方临床检验中心。2015年3月27日,国家首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确定,全国仅5家第三方临检机构获得该试点资格,包括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和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6年4月对44家做肿瘤基因测序的实验室(包括医院和基因检测公司)进行了考试,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天津华大医学检验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等都获得了满分。美国病理学会(CAP)的2016年上半年BRCA基因检测能力验证项目结果表示,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的结果全部合格,满分通过,也标志着华大基因在BRCA1/2基因检测项目的检测流程、信息分析和临床解读整个环节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均达到了国际标准。 28.45%的中国卵巢癌患者存在BRCA突变 近二十余年,国外很多文献报道过卵巢癌患者中BRCA突变的比例大致在5-29%,但来自亚洲的数据很少,尤其是在中国,由于BRCA检测并不是一项常规检测项目,因此尚无此方面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数据。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共同完成的中国首个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共纳入82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采用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准确的二代测序方法进行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发现我国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率为28.45%,其中BRCA1突变率为20.82%,BRCA2突变率为7.63%。该研究牵头人,吴小华教授指出:“此项研究证实:中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卵巢癌患者都存在BRCA突变,彻底颠覆了我国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率较低的传统观念;同时,研究还发现BRCA突变不仅局限于有卵巢癌家族史的患者或者是某一病理类型,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国将BRCA检测作为所有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常规检测之一,该检测对于进一步制定和评估治疗方案必不可少。” 推广BRCA突变检测,助力卵巢癌精准治疗 对卵巢癌患者进行BRCA突变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预后的判断、化疗方案的选择、家族遗传史患者亲属的风险评估,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特点来选取更精准的治疗方案。由于BRCA突变检测对实验室设备和检测人员技能要求很高,目前该检测并没有普及,即使是一些大医院都不能进行该项检测。临床多中心研究中的BRCA1/2基因检测,由华大基因提供。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能开展BRCA基因检测。 在媒体沟通会上,吴小华教授总结道:“此次中国首个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的成功发布,要感谢阿斯利康和华大基因的大力协助。目前,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是妇科肿瘤医生面临的严峻考验,我相信通过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对新药的不断研发,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最终将惠及卵巢癌患者,为她们争取更多宝贵的、高质量的生存时间,绽放生命的精彩。”
  • 加拿大研究认为:重感冒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据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7月20日新闻通报,该校研究人员宣布,重感冒加倍晚年罹患帕金森病的可能,而35%幼年时得过麻疹的人,老年时一般不会出现帕金森症状。 上述研究结论是UBC的&ldquo 人口、公共健康及太平洋帕金森研究中心&rdquo 基于对BC省403位帕金森患者和405位健康人士调查后得出。对于手持震动工具职业人士,如建筑工人,也开展了调查,结论是患帕金森病的概率减少33%,剧烈震动工具操作者患病比例稍高。该研究的主持人表示,该研究只是建立了一些统计关系,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帕金森症是老年神经系统紊乱,表现为动作迟缓、颤抖、僵硬,可能会失去平衡。目前,帕金森症尚无法治疗,部分原因是其肇因未明。开展这种流行病的研究是一种辛苦的工作,但对于确定病源机理,确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有重要意义。上述研究的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运动紊乱(Movement Disorders)》和《美洲流行病(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学术期刊网络版上。 以上信息有HASUC整理摘录,HASUC主营:真空干燥箱、烘箱、电子防潮箱、鼓风干燥箱、培养箱、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干燥柜、电炉、马弗炉、电阻炉、二氧化碳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隔水式培养箱、低温培养箱、BOD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光照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人工气候箱、 恒温干燥箱、防潮箱、高温烤箱、低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高低温箱、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交变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恒温恒湿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培养箱、氮气柜、干燥箱、恒温箱、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盐雾腐蚀试验箱、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两三厢冷热冲击试验箱、精密曲线编程旋转烘箱、远红外线干燥箱、防爆干燥箱、精密烘箱、真空测漏箱、人工气候箱、光照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干培两用箱、超净工作台、真空脱泡箱等。
  • 丙烯酰胺致癌风险 引欧洲监管机构关注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电 (记者张晓茹)某些食物高温油炸或烘烤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存在致癌危险。欧洲食品安全局近日发布一份丙烯酰胺研究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将来一旦审议通过,它将成为欧盟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决策参考。   这份草案由欧洲食品安全局下属的食物链有毒物质研究专家委员会起草。该委员会主席戴安娜· 本福德博士解释说,吃到嘴里的丙烯酰胺进入消化道,然后流向各个器官,并广泛进行新陈代谢。环氧丙酰胺就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也是动物研究中导致基因突变和肿瘤的可能原因。   此外,该委员会还认为丙烯酰胺可能对神经系统、出生前后发育及男性生殖造成不利影响。不过,就目前饮食中摄入的丙烯酰胺水平来看,这些影响还不足以构成实质性威胁。   从7月1日起,欧盟国家的科学工作者或其他有兴趣的各方均可就这一草案在线提交评论,截止日期为今年9月15日,草案最晚于明年6月结束审议。届时,欧洲食品安全局将为欧盟决策者及各国决策者提供科学建议,比如是否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减少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在饮食习惯和家庭烹饪方式方面是否应做出某些改变。   淀粉等食物在高温油炸等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生成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mdash &mdash 类黑精。咖啡、炸薯片、饼干、酥皮面包以及一些婴儿食品等可能含有丙烯酰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