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评工程

仪器信息网环评工程专题为您整合环评工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评工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评工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评工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评工程话题讨论。

环评工程相关的资讯

  • 各方点赞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工作推进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三所)承担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与产业化推广项目》已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推进并落实该项目的具体实施,2018年11月30日,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推进会在京成功召开。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中国电科的领导以及专家组成员、技术验证单位、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生产企业等6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见证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与综合验证项目的推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dccf91-c37f-4ff4-9b44-c63ee95853c3.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推进会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e60b163-bb21-41d4-87ab-e9fbde0778c6.jpg" title=" 2_副本.jpg" alt="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永刚主持推进会 /strong /p p   由中国电科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开展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完成了8家企业10个产品的验评工作,通过验证国产仪器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中声称的技术指标的符合性,以及根据国家/行业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产品标准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计量、测试,并结合市场价格和使用者的主观体验对其整体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旨在提高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的设备性能,宣传和推广国产科学仪器,对接科研院所并形成国产科学仪器采购的公共服务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9adde77-9dd0-4a70-87fe-c11c4fcd5a4d.jpg" title=" 3_副本.jpg" alt="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总经理 刘志刚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总经理刘志刚 /strong 致欢迎词。通过2016年项目的开发与培育,2017年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再到2018年项目的评价与推广,中国电科三所已完成了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工作的专家遴选制度体系建设,完成了国产电子测量企业资源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建设,审议并通过了9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规范和通用评价指标,并在实践检验中形成了完整、准确的基础记录和评价体系。在这期间,中国电科三所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将成为开展新一届验评工作的有力基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5f84a77-63cb-4ebf-80cc-3d41a229e40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204121007_副本.png" alt=" 微信图片_20181204121007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 孙月琴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孙月琴 /strong 对验评背景、取得的成绩及工作设想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项目于2013年首次启动,历经5年的摸索实践,已从最初的分析仪器拓展到物理性能、电子测量、计量及医疗等五个领域。北京市科委秉承“选尖子、选权威、验性能、评体验、出报告、出订单”方针,通过不断地开展工作,已为累计四批42家企业的49款产品提供“验评服务”,发布标准29个,获得专利172项,验评企业的销售额共计增长260%。这背后,项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700万元,工时44960个小时,企业投入设备3000万元,检测机构提供的设备价值1.64亿元,为企业和用户双方架起桥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f92678a-f8e6-4dfe-9bea-c7f7a05e14f2.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经理 闫实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经理闫实 /strong 对2016年和2017年验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8年已验评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中国电科三所在16、17年验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从国产仪器遴选到仪器改进完善的基于验证和综合评价的工作流程,建立了“企业需求库”、“企业资源库”、“专业团队库”,针对被验评仪器特点,编写了验评方案及主观验评和客观验评作业指导书,充分利用专家团队对国产仪器报告进行审议,并根据结论限期企业整改,从而真正实现验评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 /p p   以2016年和2017年承担的仪器验评课题为基础,中国电科三所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研制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在各方面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能力,丰富和完善各种资源数据库和遴选方案,同时研究建立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的标准体系,建立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结果统计分析模型和分级评价机制,实现综合评价结果可视化,并调研国产仪器企业现状,编制电子测量仪器验评总体规划。此外,中国电科三所还计划申报电子测量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数字示波器验证与综合评价规范等行业标准,搭建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门户网站。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验评专家谈希冀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622f2cb-0123-423f-b8ae-50f906114fe7.jpg" title=" 6_副本.jpg" alt="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华 /strong /p p    strong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华 /strong 肯定验评工作的成果,同时从认证认可的角度谈了几点建议:项目可以选择1到2个国产仪器的验评方案为试点,针对仪器的主客观评价的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运用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并细化每个层面涉及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构建验证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数字示波器的评价指数,建立数字示波器分类分级评价机制,把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的质量水平评价工作形成标准,加速推广国产仪器验证评价成果普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7ce64b2-2184-4903-b5ef-d2791c6089ed.jpg" title=" 7_副本.jpg" alt=" 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李崧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李崧 /strong 就在验评项目中主观验评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负责仪器的主观评价,经过两年的不断改进,项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主观评价体系,包括人群选择、感官评价、操作评价、整体及服务评价等。李崧希望在2018年的项目实施中,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也可以在主观评价方面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对仪器的质量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7a70573-08bc-4e8e-9bfc-a5b0057eaed9.jpg" title=" 8_副本.jpg" alt=" 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任 黄攀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任黄攀 /strong 作为验评实验室专家,聚焦承担验评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代表参与实验室发出倡议:验评的参与实验室将不遗余力的做好仪器验评这项工作,用公平、客观的数据反映仪器的真实性能,并为企业的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建议,并积极协助牵头单位和参评企业做好整改和推广工作。愿验评工作向着既定的目标坚持走下去,同时希望验评成果能够向更多实验室推广和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仪器企业谈感受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b7bf6f3-29c1-4f43-b2de-c1a33c33a5ff.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评企业代表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左上:普源精电终端销售总监陈国琦 右上:同光科技 技术首席官 周游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右下:北京大泽 总经理李立嘉 右下:石家庄数英副总经理冯卫 /span /p p   推进会上, strong 普源精电、同光科技、北京大泽、石家庄数英仪器 /strong 4家参评企业的代表各自介绍了参评仪器的情况,并分享了参与验评项目的心得体会。企业反映,缺乏用户信任是国产仪器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验评项目开展的一个初衷就是“打破壁垒”,用权威报告为优质国产仪器做背书。会上,甚至有企业表示愿意“自掏腰包”参与验评,从刚开始的姑且试试到如今的全力支持,验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认同感大幅提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仪器用户谈支持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42c9734-00a5-48b4-96c3-8524d4fe53cf.jpg" title=" 10_副本.jpg" alt=" 1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柴旭津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柴旭津 /strong 作为用户代表提到,希望项目可以针对某一类仪器为试点,对验评工作的流程、指标、评价方式进一步梳理、分析、整合,并通过软件帮助形成评价结果的模型化、可视化,提高用户对验评结果的直观理解和认知度,从而推动验评工作持续扩大、持久开展,为更多更好的国产仪器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6cce8c9-f9f5-4984-9e0c-1e224a34118b.jpg" title=" 11_副本.jpg" alt=" 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王毅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王毅 /strong 也希望,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成果也能走进北大,走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大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优势,让被验评的好仪器“走出去”、“出订单”,真正推动国产化仪器应用于更多领域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1af9812-96f0-412a-95ba-d34852fbbfe1.jpg" title=" 12_副本.jpg" alt=" 1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 杨鹏宇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30d7299-f921-4a45-b703-005ccbfa6488.jpg" title=" 13_副本.jpg" alt=" 1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站长、主任 张伟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98fb77a-47d3-400b-82a6-5e1ebbd42fef.jpg" title=" 14_副本.jpg" alt=" 1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站长、主任梁法国 /strong /p p   在自由发言环节,参会各方代表积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为2018年验评工作献言献策。下午是分组讨论环节,明确了2018年项目的任务、进度和实施要求,专家组审议验评方案并进行专家审定。 /p
  • 201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受理及初评工作结束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受理及立项评审工作通告   今年2月10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申报工作于4月9日截止。6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申报项目254项,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干细胞研究等3个青年科学家专题共申报项目74项。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以及项目申报要求的有关规定,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共3个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初评按研究方向分组聘请同行专家进行网上评审,目前初评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专家综合打分结果排序,6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遴选出114个项目进入复评,纳米研究等3个青年科学家专题遴选出13个项目进入复评。复评将于6月8-12日期间以网络视频方式进行,申报项目在本地进行答辩,答辩地点由地方科技厅(委、局)安排。   初评结果、复评具体安排(各项目答辩时间、答辩要求等)以及未通过初评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反馈和通知申报单位。请申报单位通过申报账号和密码登录网站进行查询,按要求组织相关工作。   今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评审工作预计于7月上旬结束。   特此通告。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 生态环境部强化环评质量监管落实三大主体责任
    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上海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统筹长江口航道资源利用开发和河口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核心阅读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强化对相关行业“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把关的要求,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切实发挥环评制度绿色引领作用。  本报记者 张维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绕开的热点话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中位居首位。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近日指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在近日强调,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强化对相关行业“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把关的要求,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切实发挥环评制度绿色引领作用。  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信息,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  但是如黄润秋所说,当前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还不够高、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明显,盲目上马“两高一低”项目的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做了大量的工作。  指导地方严格准入把关。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将环境质量底线作为硬约束,落实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引导“两高”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同时实施清单化管理。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介绍,生态环境部将1.6万个“两高”项目列入清单管理,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严把准入关口,优化建设方案,防范“未批先建”违法行为。  持续规范审批尺度。刘志全透露,生态环境部正在分批修订相关行业环评审批原则,去年已出台了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等行业环评审批原则,从优化选址、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强化了对相关行业“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把关的要求。  在今年的经济回暖中,环评及其所支持的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生态环境部今年早些时候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并及时谋划推出新的接续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环评的作用尤其不可或缺。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生态环境部积极发挥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国家、地方、外资三个层面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和绿色通道机制作用,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基础上,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保障。  深化改革采取“四个一批”举措  环评审批“三本台账”的作用不可小觑。  正是因为用好了“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完成20个重大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2600多亿元。  刘志全介绍说,生态环境部针对今年纳入台账的818个拟开工项目,分行业召开14次调度会,指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1月至8月,全国共完成环评审批8.09万个,同比增长13.0%,涉及总投资1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  用好“三本台账”,也是生态环境部为更好服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进行的进一步优化环评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在此之外,生态环境部还于近期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在深化环评改革方面,采取“四个一批”改革举措。一是试点推进一批登记表免予办理备案手续;二是试点推广一批报告表“打捆”审批;三是简化一批报告书(表)项目环评内容;四是试点优化完善一批项目环评总量指标审核管理。  《意见》要求严守环境准入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严格依法审批,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对涉“两高一低”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公园”类项目、生态敏感项目、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分别明确环评审批重点。对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栖息地保护、生态调度、环保搬迁等对策措施不落实或落实进度缓慢的,依法实施通报、约谈或限批;区域性、行业性问题突出的,规划环评要求落实不力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的,按要求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坚决清除违法违规从业“土壤”  进一步优化环评管理,离不开对环评质量监管的强化。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两起环评造假案件正式宣判,一起为5月份宣判的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4人获刑;一起为8月宣判的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包括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挂靠”环评工程师等在内的8人获刑。  这其中就有着生态环境部的推动作用,由此也充分彰显出生态环境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的决心。  近年来,在严惩重罚的态势下,环评文件质量持续改善,环评市场进一步激发活力。但刘志全直言不讳地指出,仍有人顶风作案,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环评制度公信力。为此,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以上述案件为鉴、举一反三,必须深刻汲取教训,强化责任落实。首先,环评单位务必严格落实直接责任。“环评单位在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起技术支撑作用,对环评文件内容和结论承担直接责任,在从业中必须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靠提供高质量的环评文件赢得市场,如果有人唯利是图、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刘志全说。  其次,环评工程师务必严格落实重要责任。环评工程师在环评文件编制中作为编制主持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案环评工程师为了蝇头小利抱着侥幸心理“挂靠”其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越过职业道德底线,也越过了法律的底线,对工作、生活、家庭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影响。刘志全强调,所有环评工程师和所有环评从业人员都应当引以为戒,守好环评从业的底线。  再次,建设单位务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设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符合能力建设指南要求的环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对环评文件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审核,切不可因小失大,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同时,环评审批、评估部门和专家必须严格落实把关责任。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通过审批的,一并对审批部门、评估机构及专家予以通报,对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要求依法撤销批复并严格责任追究。  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坚持“严”的基调,坚决惩处环评弄虚作假行为,积极协调地方和公检法等部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落实“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评造假露头就打。坚持防微杜渐,持续强化日常监管,按季度对环评人员从业异常情况开展预警,以环评文件智能复核查重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联合人社部门常态化排查严打“挂靠”等行为,清除违法违规从业的“土壤”。坚持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强化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张维)
  • 环保腐败引出环评利益链 环保部彻查环评机构
    对于某些环境影响评价(下称环评)机构而言,如今正处在一个如履薄冰的时刻。   由环保部牵头组织的检查小组,目前正在各地工作,11月22日之前完成对部分环评机构的现场检查;今年年底之前,环保部还将分批组织对部分环评报告的专项检查。   在环保部发布的2010年环评机构抽查行动的通知中,黑龙江、河北、浙江、广东、海南、四川的24家环评机构被列为现场抽查对象,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的53份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被列为专项检查对象。   环保部表示,将适时公布抽查结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质量差以及存在其他违规行为的评价机构及人员,要予以处罚。   “我们已经掌握一些线索,抽查的大部分机构和报告,一些属于最近没有进行考核,另一些是被人举报了。”环保部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   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一年一度、由国家最高环保行政部门开展的环评抽查行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但揭露的仅是“冰山一角”。整个环评市场的混乱,远非区区行政手段可以解决。   环评“卖方市场”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有30多年历史。尽管有质疑者认为建设项目环评是“治标不治本”,但不可否认,环评体系在调整产业结构、遏制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建设项目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盯上“环评”这块大蛋糕,催生了一条包括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利益交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中,评价机构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今年6月,环保部公布了2009年度环评机构抽查结果:在全国20个省份抽选的75家环评单位中,有30家存在违规行为、工作质量较差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比例高达40%。   一位从事环评审批的人士透露,这些现象在环评行业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环评机构,一年可以完成十年的环评报告;有的干脆瞎编,内容弄虚作假,速度快的一天就可以交货,甚至出现了报告封面和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北京的项目写成上海的情况。”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研究员于敬文则表示,近年来环评报告的质量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仍处在水平参差不齐和鱼龙混杂的状态。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环评市场正常秩序之所以遭到破坏,原因之一是准入门槛太低。“许多编制环评报告的评价人员,甚至对项目所在的行业本身一窍不通。”   难以“脱钩脱利”   环评报告质量不过关,并不完全是环评行业饱受诟病的关键。毕竟,编制环评报告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接受专家审核和环保部门的审批。   “所以问题就在于,那些明明质量不过关的报告是怎么通过审批,或者绕过审批的?”于敬文说。   总体而言,中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2009年3月,环保部出台新规定,上收部分“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两高一资”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权,其他“对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力则适当下发至省级环保部门。   但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方层面,环评审批环节的薄弱已成常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加之监管不力,环评审批为腐败提供了温床和土壤。   一位负责环评审批的人士坦言,暗箱操作,利用行政职权“吃回扣”,项目业主直接行贿审批者的现象从未消失,环保部每年抽查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2007年,杭州爆出建国以来最大一起环保腐败案,涉及90余人。据《南方周末》报道,该市环保系统普遍存在利用环评项目审批权,以20%至40%不等的比例收取环评管理费的现象。   2008年,福建省漳州市环保系统腐败案曝光。其中,10余名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利用审批职权,以指定或变相指定的方式,为环评中介机构招揽业务,从中收受贿赂。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近年来连续有司级干部因为环评腐败而下马。   环保行政机构中存在的寻租行为,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或私利考虑而迫切推动项目建设的做法,在很多情况下使环评报告沦为摆设。   1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环评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情况汇报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部分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影响环评法实施效果,环评承诺兑现难、环境执法软,一些地区规划环评进展缓慢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   当一些业内人士以“一摊烂泥”来形容目前的环评市场时,环保部酝酿的环评机构改革也正在缓慢推进。   就目前而言,除了极少数私营企业具备环评资质,绝大多数环评机构是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或科研院所。其中,以地方环保系统下属的环科院所从事环评工作居多。   2008年,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公开表示,要从改革体制入手,让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彻底脱利”,以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环保机构改革时间表显示,按照环保部最初的设想,全国各省市应有近600家科研事业单位分别于2011年底和2012年底前完成环评体制改革。但讨论了整整两年之后,环评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脱利”的想法仍未成为现实。   在2009年4月的环保部华东地区环评机构改革座谈会上,与会环评机构代表的看法就颇具代表性。会议总结显示,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一致认为,华东地区各家环科院所均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所从事的环评工作与环保审批部门没有利益关系,根本不存在环评机构需要从环科院所中剥离或脱钩的问题。   这些代表还表示,没有环评收入的反哺,环科院所将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最终导致环科院所运行困难和综合性专业人才的流失,服务环保局的能力水平必将大打折扣。而且,倘若环评机构企业化,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很可能出现与项目建设单位挂钩的现象,“有失环评的公平和规范”。   本刊记者了解到,尽管有来自环评机构的反对之声,环保部仍将推行环评改革,并且是明年的重头戏之一。环评改革将从环保部自身开始,率先在其属下的环境规划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这五家事业单位开展“脱钩”试点工作,剥离研究院所下设的环评中心,将环评中心转制为企业。   但环保部环评司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坦言,即使“拿自己开刀”,推进工作仍有相当的困难。“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本质上有相当大的区别,需要协调,我们也很担心,万一改革过快,会丧失大量骨干人才,造成负面影响。”   这位官员说,环评机构改革最大的希望其实被依托于国家层面事业单位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国家计划一天没有出台,我们也只能慢慢试点,慢慢摸索。”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表示,环评机构的力量不足是制约环评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截至今年9月,全国共有1091家具备环评资质的机构,9000多名获得执业资格的环评工程师。而今年全国需要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却有30万多个。   他认为,目前环评市场作为卖方市场,具备资质的“合法”工程师供应远远跟不上各种新建、扩建的项目数量需求。长远来看,不仅很难保证环评质量,还会催生大批实际上不具备合法资质的“挂靠”单位和“挂靠”评价人员。   “很多地方县市,一家环评单位就可形成垄断,负责编制整个地区所有项目的环评报告,人数都跟不上,如何保证质量?”前述官员说。
  • 环保部通报指出30家环评机构涉弄虚作假
    6月23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下称《通报》)。   《通报》显示,作为政府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下称环评)制度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30家出现质量或管理问题,比例高达四成 282份被抽查的环评报告书(表),48份被认定为“质量较差”,比例约为17% 40名环境影响评价专职人员因违规被点名批评。   “这只是冰山一角。”在环评领域工作三年的马云对环保部的做法拍手叫好。据他观察,约有60%的环评机构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内容弄虚作假,管理不规范,违规操作等。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称,被长期诟病的“挂靠”现象仍很普遍。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问题与地方项目环评审核的松散有关。环评机构、审核专家组、地方环保部门,本应对申报项目进行三重把关,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方都很难做到尽职尽责。   可喜的是,呼吁多年的环评改革仍在继续。上述环评师告诉记者,2011年,隶属于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完成环评改革的试点工作,即将研究院下设的环境影响评估中心从研究院剥离。她断言,这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必然改革,全国事业单位性质的环评机构都将变身为企业,通过与政府部门脱钩,来增强环评的独立性。   环评质量存疑   环保部此次抽查,针对的是建设项目环评,并集中在化工、冶金等重污染行业、环评工作复杂程度较高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项目。   从抽查的结果看,建设项目环评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被抽查的282份环评报告书(表)中,48份被认定为“编制质量较差”,占到了被抽查总数的17%。   环评报告书(表)是环评机构的“产品”,也是环保部门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环评制度设计,如果一份环评报告书(表)不被环保部门认可,则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就不具备合法性。   “但有些机构不遵照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等于是‘说一套做一套’。”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更为严重的问题,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评报告书(表)的制作过程。抽查发现,有环评机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规定,将应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编制成环境影响报告表。   报告书与报告表,一字之差,差别甚大。   “报告表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制作起来相对简单,通常几周就可以完成。”山东淄博环评专职人员对记者解释,“但报告书则使用定量的方法,需要使用多种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污染数据,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如果一份报告书被刻意地“降级”为报告表,就意味着该项目环评的难度降低了,所耗费的时间缩短了,环保部门的审核过程也变得简单。相应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被低估了。   除“书变表”外,非环评工程师主持项目、环评工程师超出其登记类别主持项目等违规行为也同时存在。   由于违规情节严重或报告编制质量问题突出,4家环保机构被取消了环评资质。另有26家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被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问题涉及的40名环评专职人员也因“不负责任、对项目情况不熟悉、未亲自踏勘现场、不能把握项目关键环境问题”等问题,被通报批评。   地方审核形同虚设   每一份环评报告书(表),都经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核同意。那么,此次抽查为何还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报告呢?   上述评估中心工作人员拒绝就此详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方环保部门的审核较为松散,已是行业内的基本共识。   我国实行环评分级审批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保部、省级环保部门及地级市环保部门均有审批权限。   “由于环保部审批的项目,一般是国家大项目,所以审批比较严格,但地方项目就不一样了。”一位业内人士坦承。   环评审核,也是行业内俗称的“上会”。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上会”时,共有四方出席,分别是环保部门、审核专家组、环评机构以及项目负责方。   “如果你去过现场,会感觉这一切都是过场。”马云的主要业务区域在山西,接触的多为地方项目。   据他介绍,在经济发展至上的地方,环评机构每接受一个项目,其任务并非“如实评估”,而是“通过审核”,因此谁能尽快、尽好地完成任务,就是受业主欢迎的环评机构。其次,聘请的专家作为智力支持,应是秉承独立、公正原则的第三方。但出于各方压力,不少专家在审核时提出的问题,都是明知故问的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地方环保部门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量,很少会让一个项目在环评上“绊倒”。   通过松散的审核,但环评机构并不能完全放心。因为最严厉的监管手段不是审核,而是环保部的抽查。如在抽查中被发现问题,环评机构和专职人员都会受到相应处罚,严重者会取消环评资质。此次环保部通报批评的问题便是全国抽查的结果。   但是,相较于每年庞大的项目数量,环保部的抽查手段虽然严厉,但所能打击的问题面有限。   “只要不在环保部的抽查中出问题,各方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马云称。   资质改革逼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环评行业可算是利润丰足。且由于时间紧、项目多、空间大,被长期诟病的“挂靠”现象严重。   根据调查,环评行业的“挂靠”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考试取得证书的环评工程师,将自己的证书“挂靠”在一家环评机构,一种是没有环评资质的单位“挂靠”在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从事环评工作。   马云分析,第一种挂靠以低成本解决了环评机构的资质条件问题,但也留下了证书被别人冒名顶替的漏洞。   第二种“挂靠”现象,也长期为业内专家所诟病。   记者了解到,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评机构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比如说政府部门下设机构、有特殊资源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以将无暇顾及的项目转包出去。同时,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便积极“挂靠”到这些机构,以其名义从事环评和出具环评报告书(表),实现“双赢”。   目前,我国一千余家环评机构中,除各级环保部门下设有环科院外,还有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等下属的各类研究院,甚至大学也都设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环评机构。而不具备资质的环评机构数量也颇可观,尽管具体数字无从统计,据马云猜测,“跟正规的数量差不多”。   而现有的监管机制,暂时无法解决此类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环保部正大力推进环评改革,力图让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彻底脱利”,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最大的改革试点,就放在了中国环科院。上述环评师透露,2011年年底前,其下设的评估中心将与研究院脱钩,从事业单位变为企业。   “改革的阻力很大。”这位环评师称。尽管风声传得很早,但2010年已过去一半,改革仍无动静。(
  • 国货崛起,打铁还需自身硬—AA-7090原子吸收国产仪器验评工作圆满结束
    由北京市科委支持、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原北京出入境检疫检验局)组织的第六期“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于今年圆满结束。受疫情影响,现场结题会取消举办。东西分析AA-70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参加了这期验评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AA-7090仪器验评工作主要在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开展。三家实验室对仪器基本性能指标如基线噪声与漂移、检出限、重复性、线性误差、仪器背景校正能力、仪器最小分辨率等和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做出验评。一年多的时间里,AA-7090接受专业团队与实验室的各项考核与验证,将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大家。 验 评 结 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本实验室验评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90在AA-7050的基础上仪器性能进一步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可适用于冶金、石化、 地质、医学、环保、科研、农业(土肥)、疾控、食品、材料科学、商检等。本次验评分别从仪器基本性能指标和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两方面进行了验证,其中仪器基本性能指标验评内容包括仪器的基线噪声与漂移、检出限、重复性、线性误差、仪器背景校正能力、仪器最小分辨率等基本性能指标,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参照《JJG 694-200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采用环境标准样品 BY400039 标准铅和 GBW10025 螺旋藻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进行验证,其仪器重复性、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准确度均可满足实验室检测和科研要求,是重金属分析的首选仪器。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本实验室使用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是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它能够灵敏可靠的测定微量或者痕量元素,是经典的元素分析仪器。近几年国产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国内分析仪器行业的生产研发制造的热点,也是仪器分析行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引起重视。国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解决了元素分析仪器国产化的空白,同时该仪器与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较,在仪器稳定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均符合检定要求,完全满足在砷、镉、钒、铜等有害金属元素 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操作更简单,价格更亲民,是实验室进行元素分析的首选仪器。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本实验室验评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该设备采用横向加热纵向塞曼扣背景技术,用横向加热石墨管技术,加热温度均匀,背景吸收降低,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采用纵向塞曼扣背景技术,没有光能损失,扣背景能力强,对于基体复杂的样品,可以很好的扣除背景。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炉原子化器并联放置,可自由切换。软件界面简单操作,可直接调用经验参数,也可根据向导模式完成参数设置。测试结果稳定、准确。AA-7090塞曼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东西分析第五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横向加热、纵向塞曼技术;可变磁场强度技术;更适用于食品、环境等各领域背景干扰较为严重的复杂基质样品元素含量分析要求。 后 记千里马需伯乐识,好仪器需专家鉴。参加国产仪器验评,这是东西分析人对自己原子吸收产品的自信。东西分析原子吸收产品无论是火焰或石墨炉单一配置还是火焰石墨炉一体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水平佳,与进口产品不分伯仲甚至更佳。打破国外垄断、与国外品牌同台较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最后,呼吁更多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加入到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中来,让国货之光照耀祖国大地!
  • 环保部整治88家环评机构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28日表示,在近期开展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中,对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限期整改、缩减评价范围、通报批评、内部整改等处理意见,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   《经济参考报》获悉,环保部已对存在上述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提出处理意见,被处理的环评机构占被现场抽查的501家环评机构的比例,超过17%。   曾担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处处长的环保部环评专家库专家周毅明直言:“一些环评机构把业务当赚钱工具。”   周毅明说,前几年,环评机构一度发证门槛过低、环评管理过松,尤其是省以下的建设项目环评出现很多问题。这一次的整顿力度之大,历年罕见。   记者查阅《进行内部整改的环评机构名单及相关情况》时发现,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由甲级降为乙级。直属于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上市公司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均被发现项目承接不规范等多个问题。除此以外,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交通运输部环境保中心等多个部委下属 院所,多家央企下属单位都被发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并被点名批评。   这位负责人说,部分环评队伍总体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与新时期的环评管理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量管理体系仍不健全,部分机构未建立两级以上质量审核机制或质量审核流于形式,未落实环评工程师负责制,环评文件签字、用章、用证不够规范,部分机构对合作项目管理不严格,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公参材料等缺失影响了环评过程追溯 二是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尚需提高,部分环评机构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机构环评人员专业素质、处理复杂项目能力不强 三是部分机构借用外单位人员拼凑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与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有较大差距。
  • 环保部对全国千家环评机构专项检查
    中国科技网北京1月28日电 福建PX项目因环评未经批准就擅自开工建设,被环境保护部叫停,这使环评再度引起公众关注。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今日通报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限期整改、缩减评价范围等处理,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   该负责人说,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环评机构1163家,其中甲级机构191家,乙级972家。环保部从2011年8月起,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年以“资质、人员、质量”为重点的环评机构专项执法检查,分为环评机构自查、省级环保部门检查、环保部抽查、复查和总结五个阶段。   该负责人说,检查发现,部分环评队伍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存在不足。表现为质量管理体系仍不健全,未落实环评工程师负责制,环评文件签字、用章、用证不够规范,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公众参与材料等缺失影响了环评过程追溯 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尚需提高,部分机构环评人员专业素质、处理复杂项目能力不强 部分机构借用外单位人员拼凑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与单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有较大差距等。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首个仪器验评工作圆满完成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举行了“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评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开展的首个仪器验评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一致认为验评工作成效显著,同意通过验收。验收现场此次验收的“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评项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以下简称“验评中心”)牵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共同承担完成。项目历时7个月,6家单位分别从仪器基本性能指标、耐用性、工作站的易用性和合规性展开验评,同时选择药品、食品、环境领域不同分析难度的实际样品进行测试,并与相应的进口对标仪器进行了对比。验证评价过程一览此项工作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国产液相色谱仪,促进了相关单位对国产液相色谱仪的深入了解,提升了国产液相色谱仪质量,提高了国产液相色谱仪的市场占有率。会议还听取了专家对科学仪器验评的意见和建议。后续学会将结合专家意见,加快制定科学仪器验证评价标准并推动实施,助力打好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为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关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服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21年开始实施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依托相关单位设立验证评价中心,旨在通过搭建集应用、验评、开发、改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切实促进国产仪器迭代更新、提升性能指标、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已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挂牌成立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验评中心从用户角度出发,联合不同应用领域的权威实验室开展仪器验证评价服务,切实有效的提升国产仪器质量、提高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 环保部通报批评江西三家环评机构
    7月30日,从事了多年环评工作的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因存在多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质量较差以及违规情节较严重,最近被环保部通报批评并取消环评资质,成为今年江西省首个被取消环评资质的环评机构。此外,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西省科学院等两家环评机构也因存在违规行为被点名通报批评。   据悉,最近,环保部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在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中,有30家因出现质量或管理问题遭到环保部通报批评。   在被通报批评的30家环评机构中,江西省三家环评机构位列其中。其中,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环评证甲字第2302号)因存在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对分支机构未实施有效管理 编制的《江西宝华山集团兴国赣兴水泥有限公司4500t/d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环境影响报告书》、《东莞市强顺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环境影响报告表》和《乐平矿务局煤层气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质量较差 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管理不规范 未按时填报年度业绩等原因被环保部取消了环评资质。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322号)因编制的《江西省崇义县煤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较差,被环保部责令限期整改3个月。江西省科学院(国环评证乙字第2317号)因部分项目书面委托合同由其下设机构签订 环境影响评价档案管理不规范,被通报批评。此外,江西省另有4名环评专职人员也因工作质量差遭到环保部的通报批评。
  • 环评资质挂靠成行内公开秘密
    工程未动,环评先行。在建设项目和规划动工之前做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环境的第一道&ldquo 闸门&rdquo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如今&ldquo 闸门&rdquo 开始松动,环评领域出现了&ldquo 有资质的不干活,干活的没资质&rdquo 的挂靠苗头。专家认为,这一现象是环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ldquo 阵痛&rdquo ,只有在改革现行的环评体制小气候,同时形成对排污高压的环保大气候后,这道&ldquo 闸门&rdquo 才能把得严、守得死。   环评市场存乱象   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登记至环评机构或相关机构的环评师有10912人。而截至2014年2月,全国共有环评机构1158家,其中甲级机构192家,乙级机构966家。   &ldquo 环评机构申请资质或由乙级资质升到甲级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环评师来支撑,而一直以来环评师并不富余,便有了挂靠这一说。&rdquo 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丁文章介绍,目前环评资质挂靠可以分为个人的环评师挂靠和建设项目资质挂靠两种&ldquo 个人挂靠环评师资质每年能拿3万至6万元挂靠费 公司挂靠环评机构资质的,需要抽取建设项目费用的30%左右交给环评机构作为管理费。&rdquo   环评资质挂靠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ldquo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一再禁止,这股歪风开始收敛,但还是比较严重。现在是干活的基本没资质,有资质的基本不干活。&rdquo 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负责人向春说。   这可以从被查的环评机构中一窥全豹。据了解,2013年环保部在《关于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人员处理意见的通报》中点名34家环评机构,其中有15家是因为&ldquo 借用外单位人员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rdquo 或&ldquo 环评文件部分章节由协作单位人员主持编制&rdquo 。情况还不仅如此&ldquo 去年底,我们在江苏、湖北两省调查时又发现了120多名公职人员涉嫌把环评师挂靠到53家环评机构中。可见现在挂靠现象有多严重。&rdquo 向春说。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环评挂靠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挂靠行为,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编制和审批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严重扰乱了为环境把关的环评制度,丧失了环评的公信力和有效性,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使通过环评的项目也存有极大的环境隐患。   挂靠是市场化过程的&ldquo 阵痛&rdquo   我国的环评实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细化了基本建设项目环评的范围、内容和程序。在2002年,环评的地位获得空前提高,当年通过的《环评法》不但将环评对象的范围扩大到规划,而且将环评规定为审批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   &ldquo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挂靠是环评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阵痛。&rdquo 山西省环保厅一位工作人员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评工作主要由环保系统的事业单位、高校机构等单位来做。后来民营机构进入环评市场时,环评资质的准入门槛已经比较高了&ldquo 为了有活干,民营机构只能去事业单位&lsquo 挖墙脚&rsquo ,但环评师又不想放弃体制内的身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挂靠现象。&rdquo   在市场化过程中,制度设计上也存有漏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智杰说,比如,2005年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中规定,申请评价资质的机构需要提交相关工作业绩证明&ldquo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尽管后来把&lsquo 业绩&rsquo 的条件放宽,但仍有一些想进入环评市场的机构被逼走上了挂靠的路。&rdquo   同时,环评程序不透明,也让挂靠钻了空子。向春介绍说,按规定,环评单位资质和环评师资质在基本流程走完后会有一个公示期,把名单帖出来接受公众监督。然而,公示的媒介是政府机关网站,访问量难与大众化媒体相比,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公开的环评文件中,往往没有环评工程师、环评审查专家、合同等关键信息,公众不能方便有效地监督环评情况&ldquo 监督不到位,挂靠就不能及时发现&rdquo 。   &ldquo 从环评公司的角度来说,省钱是挂靠的直接动力。&rdquo 太原市一位环评机构负责人分析说,&ldquo 如果是挂个证,我每年花五六万元就够了,但要是聘环评师来正儿八经工作,没有10万请不来。为了省钱,不少环评机构都会用挂靠这一招。&rdquo   多举措把好环评闸门   环评是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挂靠乱象却使得严格把关的环评制度遭遇信任危机。面对环评挂靠乱象,如何才能正本清源,把好这环保的第一道闸门?   &ldquo 相关部门应该改变多年来对甲级环评机构总量控制的思路,增加环评机构、培训环评师,以满足市场需求。&rdquo 丁文章说,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做环评的项目日益增多,环评市场需求非常大,但供给却有限。&ldquo 如果供需平衡了,挂靠现象自然就消失了。&rdquo   上述山西省环保厅人士认为,在技术方面,要避免环评师&lsquo 脚踏两只船&rsquo ,个人信息联网是关键。他分析说,一个人不可能在两个单位同时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只要个人信息实现全国联网,环评师与环评公司之间是不是有挂靠关系便一目了然,这将有效地打击挂靠行为。   向春则认为要发挥公众、环保团体等第三方的监督作用&ldquo 环保部门应建立畅通的信息公开渠道,及时、全面地公开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等内容,给公众参与环评监督提供方便,鼓励公众和第三方专业组织参与监督。&rdquo   同时,要加快推进环评体制市场化改革。据悉,环保部在2013年、2014年两次出台规定,要求现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环评机构要通过体制改革,形成独立企业法人性质的环评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业内人士认为,到2015年,挂靠的环评师将面临最后抉择,要么留在体制内,要么去公司真正地做环评。   更重要的是&ldquo 消除挂靠现象恐怕还要依赖整个环保的大气候。&rdquo 赵智杰说,随着明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环保监管将比以往大大加强,有了&lsquo 史上最严&rsquo 的排污处罚,企业环境违法造成的经营风险加大,将逐渐迫使其主动寻找正规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写科学的环评报告,这样一来,环评挂靠也许会慢慢失去市场。
  • 江西印发环评专家库管理办法 以个人申请方式加入
    11月17日,江西省环保厅印发了《江西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专家的入库基本条件、专家库建设等内容。  在入选专家库的条件方面,江西的《办法》明确提出入选专家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此外,“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资深专家除外)”。  专家库专家采取个人申请、经所在单位认可的方式向厅评估中心提出申请。省环保厅评估中心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  《办法》中明确提到,入选专家库的专家“未经同意,以省环保厅环评专家的身份承担技术审查以外的技术工作与咨询,接受采访和访问以及在公共媒体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应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专家资格,并予以公告。  详细内容如下:江西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中的技术支持作用,保证审查工作的客观、公正、科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评专家,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和要求,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我厅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工作的专业人员。  本办法适用于环评专家从事和参加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技术审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技术审查等活动。  第三条 省级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由省环保厅设立和管理,委托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厅评估中心”)负责评审专家征集、资格筛选、日常管理、评价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 专家库建设  第四条 专家库主要由本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环评机构、管理部门中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人员组成。  专家库应覆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涉及的专业和行业领域,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生态、噪声和振动、固体废物、辐射环境、环境风险、行业专家、环境规划等。  第五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客观、公正、认真、廉洁地履行职责。  (二)熟悉国家和本省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和相关要求。  (三)在本专业、行业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行业的国内外相关情况和动态。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 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  (五)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资深专家除外)。  (六)无违法犯罪、严重违纪以及违反职业道德被解除劳动合同记录。  省、市、县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审批的相关在职人员,不得入选专家库。  第六条 专家库专家采取个人申请、经所在单位认可的方式向厅评估中心提出申请。  第七条 申请入库的专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经所在单位认可同意签章(退休人员除外)的专家申请表   (二)从事专业工作的简历材料   (三)学历(文化)证书及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复印件)   第八条 厅评估中心对入库专家的资格进行初审,符合条件、决定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名单经省厅认可后予以公布。  第九条 厅评估中心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  第三章 专家管理  第十条 专家参与技术审查承担下列义务:  (一)认真对待参加的技术审查工作,提前阅研技术审查工作相关材料,及时提供客观、公正、具体、明确的书面意见,并对所提的书面和口头意见负责。  (二)对于有保密要求的技术审查工作,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向外界泄露工作的情况以及相关材料的内容。  (三)对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技术审查工作,应主动提出回避。  (四)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及时掌握环境保护及环评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动态,主动适应专家业务要求。  (五)接受有关监督、考核和管理。  第十一条 专家参与技术审查享有以下权利:  (一)对有关工作的制度以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  (二)工作中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干预,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可要求在会议专家意见中记录不同意见。  (三)在保证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自愿参与厅评估中心的工作。对不适宜参加的工作有权申明并拒绝参与。  (四)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五)直接向厅评估中心负责人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 专家应遵守以下廉政规定:  (一)专家咨询费用由厅评估中心按规定予以发放。禁止收受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购物卡等。  (二)禁止参加与技术审查有关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组织的营业性娱乐活动和旅游。  (三)禁止在与技术审查有关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四)禁止以个人名义有偿参与所审查的环评文件的编制咨询。  (五)禁止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十三条 专家年度工作评价考核实行扣分制,以年度为周期,年底清零。年度累计扣分达到5分的,暂停其专家评审资格3个月,并在省环保厅网站公布 年度累计扣分达到10分的,暂停其专家评审资格12个月,并予以通报。评价考核工作由厅评估中心负责组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专家扣1分:  1、无正当理由,无故缺席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  2、未按时提交专家评审意见和环评机构考核表。  3、对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考核显失公平、公正。  4、对项目环评文件技术评审把关不严,导致问题项目进入下一环节、造成项目出现重大质量纰漏的。  第十四条 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专家资格,并予以公告:  (一)在承担技术审查工作期间为其他单位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二)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影响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职责的。  (三)未经同意,以省环保厅环评专家的身份承担技术审查以外的技术工作与咨询,接受采访和访问以及在公共媒体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  (四)与建设单位、评价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未主动提出回避的。  (五)泄露在审查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情况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江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6年11月16日印发
  •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七年后再分管环评 曾三掀环评风暴
    谈“环评风暴”:我一向如此,过去多少年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谈从政:有人是为了饭碗,把政治当成一个职业,有人是为了理念,把政治当成事业来做。我属于后者。当为理念而奋斗时,你就会永远充满激情,你就不会在乎得失,你就无所谓压力与挫折。——潘岳8月31日记者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悉,经环保部党组研究,根据需要重新调整部领导分工。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潘岳再次分管环评。潘岳在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任副部级官员已有12年,曾先后掀起数次环评风暴、推动绿色GDP核算,因敢说敢干被称作“个性官员”。曾掀“环评风暴”出生于1960年的潘岳,从2003年3月起担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4年底,潘岳开始分管环境影响评价,并自2005年初到2007年期间,连续掀起了三次“环评风暴”。这期间,有不少财大气粗的大型央企和备受关注的重大项目,前所未有地被环评“问候”。2005年初,原环保总局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叫停了三十多家大型违法违规项目,包括三峡集团未批先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在2005年的松花江事件之后,原环保总局又展开了全国范围的环境风险大排查,给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开出多张罚单和整改通知。2007年,原环保总局又叫停八十多家涉及钢铁、电力、冶金等领域的总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包括给一些地方省委书记力推,但选址却不合理、环境隐患突出的重大项目开出“暂缓受理环评”的通知书。“敢摸老虎屁股”,成为舆论给予潘岳的评价,而潘岳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少壮派“明星官员”。然而,从2008年开始,潘岳不再分管环评。也正是在那一年,环评系统多人因贪腐问题被查。2012年的十八大前夕,环保部与多省签订“部省协议”,在涉及到各省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方面,环保部给予积极配合。力推绿色GDP核算绿色GDP核算也是潘岳十年前曾力推的一项工作。2004年,环保总局决定先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所谓“绿色GDP”指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潘岳当时曾指出,“中国的人口状况、资源状况不允许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对于各级官员的考核必须加入环境保护一项。”而在地方仍然重视经济发展远远大于环境保护的当年,这受到了很多省份的明确反对,试点后不了了之。直到今年,环保部决定重启这一研究,建立绿色GDP2.0核算体系。受命“危难之时”2015年初,中央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巡视问题的时候,重点指出了环评领域存在的“红顶中介”等问题,环保部也开始着力进行环评改革,包括将环保部门下属的环评机构限期“脱钩”,以及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权限等等。这期间,多位环评行业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因为“顶层设计”未理顺,环评原本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红顶”的寻租只是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而已。因此,反腐还并不是全部,环评改革势在必行。只是,整个环评行业在这一时期都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动,尤其是不少环评从业人员的信心受到打击,出现不少人离职的现象。一位刚刚辞职的环评工程师告诉记者,她对这个行业感到很失望,环保部如何调整以重拾环评人的信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在各地依旧是以“G D P”挂帅的形式下,如果环评不妥协,如何才能够“硬起来”?规划环评如何从规划布局的前端介入起作用,项目环评如何对企业行为实现有效的约束,都是接下来必须获得回答的问题。2015年8月2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会议中发言说:目前,规划环评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没有追责机制,“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全国有111个煤矿区的总体规划中,大概45%的规划环评滞后于规划审批,规划环评成果也往往被“选择性”落实。此外,由于项目环评的法律处罚过轻,执行起来也相当困难,一些地方对项目建设把关不严,降低了企业的入园门槛,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规现象比较普遍。上半年环保部开展了全国环保大检查,发现有3万多家企业存在着建设项目违法的问题。因此,陈吉宁表示,接下来环保部门将要推动环评法的修订,加大对未批先建等项目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和刚性约束,明确法律责任和健全追责机制。两天后,潘岳即被宣布再次分管环评。环保部数位官员评价:虽然目前各方面的形势都已不同,但是在环评改革的重大关节点上,环保部再次让曾掀起“环评风暴”的副部长潘岳来分管环评,值得抱以期待。 来源:南方都市报
  • 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聚焦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9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主题为“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出席会议。以下为文字实录: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先通报几项近期工作。一、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作用,制定实施了《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并及时谋划推出新的接续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一是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有力。积极发挥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国家、地方、外资三个层面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和绿色通道机制作用,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基础上,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保障。二是生态环境领域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台账,涉及项目近1万个,已完成投资超过6000亿元。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约3.3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共占全国总产能的76%。三是惠企纾困帮扶效果持续显现。出台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新增首违不罚、无主观过错不予处罚等,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深化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炼形成约2000项重点技术,帮助企业形成污染治理技术解决方案。四是环境政策支持不断强化。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出台相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措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基本建成部、省、市三级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为市场相关方提供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有效引导绿色投资。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五是改革提质增效举措加快落地。推动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制定公布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审批实施规范,推动地方印发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权限划分方案。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抓好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各项具体措施落地见效,推进实施一批新政策新举措,助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二、推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申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等重点任务,合理选择确定本地试点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下面,请刘志全司长介绍情况。持续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刘志全:感谢主持人。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很高兴再次见面交流,我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对大家长期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今年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第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我们一是全力推进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分区管控要求纳入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保护法等4部法律和43部地方法规,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二是印发实施《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研究健全责任、法规、技术、应用、监管、保障等六大体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是积极推动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源头预防作用进一步发挥。四是初步建成国家-省级层面信息平台,组织典型案例宣传,广泛开展培训和帮扶指导,确保制度有效实施。第二,推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都强调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我们积极推进,一是实现排污许可动态“全覆盖”。全国已将352.5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管控水污染物排放口25.7万个、大气污染物排放口107.3万个。二是不断完善排污许可制的“四梁八柱”。研究起草《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加快修订《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研究优化排污许可证(副本),更好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强化排污许可证质量监管。基本完成“双百”检查任务,累计完成33.5万张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23.3万份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建立健全三级核查工作机制,开展排污许可证质量常态化监管,督促完成一批问题整改。四是持续完善排污许可技术规范体系。新发布实施《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二维码标识技术规范》《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噪声》等。第三,进一步优化环评管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服务提升审批效能、以监管守牢环保底线,更好服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加强制度衔接联动,探索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出台“四个一批”改革举措,并严格准入和监管,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出台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民用机场建设工程环评技术导则。二是用好“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针对今年纳入台账的818个拟开工项目,分行业召开14次调度会,指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部完成20个重大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约2600多亿元。1-8月,全国共完成环评审批8.09万个,同比增长13.0%,涉及总投资14.7万亿元,同比增长9.4%。三是强化环评质量监管。相继推动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宣判,十多名环评违法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刑,充分彰显出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的决心。对近期重点工作先介绍到这里。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各位!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答问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请问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刘志全: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部高度重视。在我部全力推进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已经地方党委政府审议发布。实施2年多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参与宏观综合决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建制度、优管理、促应用、强基础,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力争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体系、政策管理体系较为完善,数据共享与应用系统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机制更加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具体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建制度。研究制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关意见,进一步确立制度定位、明确各方责任,部署管控方案制定、更新、应用,加强监督考核等重点任务。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海洋环境保护法、环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法律“硬约束”。二是优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制定、实施应用、监督考核全链条管理,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规定。针对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减污降碳协同、健全源头预防体系、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热点、难点领域开展试点,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建立年度跟踪与五年评估相结合的跟踪评估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地方并督促整改。三是促应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加强国家-省级层面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平台辅助的决策能力,高效服务规划编制和项目招商引资等科学决策。加强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积极开展开发网页端、移动端,共享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成果。四是强基础。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理论和技术体系,适时启动修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指南、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接口规范等技术标准,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深入开展地方宣传交流培训,努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持续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答问二)央视总台记者:请问刘志全司长,您曾在今年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将推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请问这项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将作出怎样的安排?刘志全:谢谢您的提问。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多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在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近年来,我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环境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七部法律均明确了排污许可要求,国务院颁布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我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我部发布了与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相关的161个技术规范,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将350多万个排污企业纳入管理,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切实加强执法监管。下一步,我部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突出排污许可核心制度建设,聚焦“一个核心”、突出“一条主线”、深化“四个创新”、抓好当前六个方面工作,继续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一是聚焦“一个核心”。固定污染源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中之重,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任务必须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突出“一条主线”。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是深化改革的主线,要加强环评、环统、环境税、监测、执法等环境管理制度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融合,统筹推进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四个创新”。一要全面许可、精准服务。将企业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土壤等环境管理要求依法纳入排污许可证,探索与碳减排、重点新污染物管控的衔接路径,落实排污许可多要素、多污染物协同管理。二要深度衔接、协同联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以排放量衔接为重点,实行全口径管理,完成各项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深度衔接、协同,实现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数据统一,提升管理效能。三要“一证”管理、全面履责。引导企业依法领证、按证排污、落实主体责任,推动生态环境部门依规核发、按证监管、实行部门联动协同管理,有序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构建“企业自证守法、政府依证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新型治理体系。四要数字监管、提质增效。推动排污许可数据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优化环境执法技术手段,创新信息化监管方式,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四是近期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要健全排污许可制度体系,组织编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修订《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制定《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持续优化排污许可证(副本)。二要完善排污许可制度体系,组织开展总则、排放量核算方法等一批技术规范制修订。三要推动与环评、环统、环境税、监测、执法等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试点,更好形成合力。四要持续开展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动态更新,确保固定污染源“全覆盖”。五要强化提质增效,开展排污许可证质量常态化审核,加强宣传培训和执法监管。六要进一步提升排污许可信息化水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答问三)中国青年报记者: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是减污降碳的重要举措,请问生态环境部近年来围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采取了哪些举措?刘志全: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首先阐述的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他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指导地方严格准入把关。我部在2021年就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将环境质量底线作为硬约束,落实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引导“两高”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二是实施清单化管理。我部将1.6万个“两高”项目列入清单管理,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严把准入关口,优化建设方案,防范“未批先建”违法行为。三是规范审批尺度。我部正在分批修订相关行业环评审批原则,去年我们出台了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等行业环评审批原则,从优化选址、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强化了对相关企业行业“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把关的要求,切实发挥环评制度绿色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一是继续实施“两高”项目清单化管理。做好对各地“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情况的定期调度,加大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将“两高”项目作为重点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和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抽查,督促落实各项要求。二是继续加强对“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的指导。在去年出台4个行业环评审批原则的基础上,今年正在研究制定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环评审批原则,持续加强对相关行业“两高”项目环评审批工作的指导。三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准入把关,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开展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源项识别、源强核算、减污降碳措施论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鼓励开展绿氢耦合、高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创新性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坚决惩处环评弄虚作假(答问四)华夏时报记者:环评造假影响十分恶劣,近几年来,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强对环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但仍有人顶风作案。请问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哪些监管措施,进一步管住环评造假问题?刘志全: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在严惩重罚的态势下,环评文件质量持续改善,环评市场进一步激发活力。但就像记者朋友刚刚所说的,仍有人顶风作案,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环评制度公信力。为此,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5月份宣判的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4人获刑,不久前宣判的江西展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8人获刑,环评单位的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挂靠”环评工程师等违法犯罪分子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要深刻汲取教训,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强化责任落实。第一,环评单位务必严格落实直接责任。环评单位在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起技术支撑作用,对环评文件内容和结论承担直接责任,在从业中必须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靠提供高质量的环评文件赢得市场,如果有人唯利是图、胆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第二,环评工程师务必严格落实重要责任。环评工程师在环评文件编制中作为编制主持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案环评工程师为了蝇头小利抱着侥幸心理“挂靠”其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越过职业道德底线,也越过了法律的底线,对工作、生活、家庭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影响,所有环评工程师和所有环评从业人员都应当引以为戒,守好环评从业的底线。第三,建设单位务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环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的内容和结论负责,应当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承担主体责任。警示建设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符合能力建设指南要求的环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对环评文件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审核,切不可因小失大,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同时,环评审批、评估部门和专家必须严格落实把关责任。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通过审批的,一并对审批部门、评估机构及专家予以通报,对属于严重质量问题的,要求依法撤销批复并严格责任追究。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一是将坚持“严”的基调,坚决惩处环评弄虚作假,积极协调地方和公检法等部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落实“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评造假露头就打。二是坚持防微杜渐,持续强化日常监管,按季度对环评人员从业异常情况开展预警,以环评文件智能复核查重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联合人社部门常态化排查严打“挂靠”等行为,清除违法违规从业的“土壤”。三是坚持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强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强化环评文件质量监管。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进展显著(答问五)澎湃新闻记者: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已三年,请问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如何支持“双碳”目标?另外想请问,在支持各地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方面,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刘志全:谢谢您的提问。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等工作部署和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温室气体的源头防控作用,组织有关地方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进展。一是总结形成一批典型案例。2021年以来,组织浙江、重庆等9个省(区、市)聚焦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6个重点行业共548个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们收集整理试点案例四十余个,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近期将开展宣传报道,供各地参考借鉴。如山东某钢铁项目通过温室气体环评试点,炼铁、炼钢工序碳排放强度比现有工程大幅下降,分别降低39.1%和47.1%,同时推动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实施后,碳排放量减少约348万吨/年,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初步建立评价方法,探索技术路径。指导试点地区制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技术指南10项,包括综合性指南4项,钢铁、煤化工等重点行业技术指南6项。同时在试点地区结合行业特色,提出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参数和评价基准。如河北省通过摸底调查省内149家钢铁企业碳排放情况,分工序提出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绩效标准值。陕西省采用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相结合的核算方法测算省内21个重点煤化工项目碳排放水平,初步确定了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合成氨产品的碳排放绩效值。三是落实减污降碳措施,推进碳减排。通过环评将减污降碳措施细化至生产设施和工艺层面,如去年批复的内蒙古某煤化工项目从源头减碳(绿氢耦合)、过程减碳(空分机组煤驱改电驱)、末端减碳(实施二氧化碳封存)三方面提出了碳减排措施,共减少原料煤和燃料煤消耗307万吨/年,减少CO2排放631万吨/年,较原来方案减少30%,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浙江省开展了钢铁、化纤、化工、石化、印染、造纸、建材等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和评估了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先进技术,成的减排量;另一方面优化试点园区内部分中小微企业项目总量指标管理,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1吨,氨氮小于0.01吨的,建设单位可免予提交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第三,在加强监管方面。一是要求严守环境准入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严格依法审批,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对涉“两高一低”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公园”类项目、生态敏感项目、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分别明确环评审批重点。二是针对性加强生态影响类项目环评管理。对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项目,煤炭、金属矿等资源开发项目及水利水电项目,分类明确准入和监管的重点,不断提升各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有效性。三是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对区域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栖息地保护、生态调度、环保搬迁等对策措施不落实或落实进度缓慢的,依法实施通报、约谈或限批;区域性、行业性问题突出的,规划环评要求落实不力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的,按要求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四,在提升基层能力方面。部署开展环评审批权限梳理和承接效果评估,确保与基层能力相匹配;用好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加强面向基层的指导帮扶;加强技术评估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各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力量为基层提供评估服务。特别强调,要提升信息化能力,加快实现全国建设项目环评统一申报和审批系统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意见》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加强调度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积累,推动成熟改革经验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答问七)新华社记者: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请问生态环境部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刘友宾:正如您所说,黑土地是一种珍贵的土壤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相关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黑土地生态保护监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把黑土地生态破坏作为重点,查实并公开曝光一些地方违规占用黑土耕地、黑土地保护不力和治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二是扎实开展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支持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四省区开展土壤污染溯源、断源,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突出污染问题。目前,四省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 重磅!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出炉,340位候选人选定39人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及港澳台地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从34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理事会终评的39位候选人,根据《光华工程科技奖管理细则》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投诉受理日期为4月21日至5月5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 北京地铁燕房线工程因环评未过关被叫停
    继公开叫停胶济铁路四线工程、无锡地铁2号线后,环保部17日公布通知称,退回北京轨道交通燕(燕山石化)房(房山区)线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中一条原因是“该规划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环保部相关人士表示,总投资近百亿元的燕房线年内将难以开工。   环保部称,燕房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该工程属《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7年-2015年)调整》中的建设项目,目前该规划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因而工程建设内容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存在不确定因素。其次,燕房线工程线路跨越南水北调饮用水源保护区方案,尚未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意见。公开资料显示,燕房线跨越大石河,而该河为南水北调北京段的32条河流之一。   多位权威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不仅是北京,众多二三线城市甚至将“十三五”“十四五”项目都提前到“十二五”实施。一位要求匿名的部委人士则指出,对地方政府而言,更快开工意味着更低的拆迁成本和改道成本,也意味着在任期内拉动更多的就业和商机。   北京铁路研究所原所长蒋玉琨指出,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非常必要,但许多城市在“一批可(行性)研(究),一批动工”的思路下,工期赶得很紧,难免导致安全容量和环境容量受到影响。蒋玉琨透露“有关部委将在规划和项目审批上有所应对。”但上述部委人士对此并不乐观“即便发改委暂时放慢审批进度,未来一旦放开口子,项目依然会潮水般涌来。”   环保部在最新通知中称,决定退回《北京市轨道交通燕房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负责燕房线的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按要求重新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按规定程序报环保部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我部批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对于上述规划调整问题,上述燕房线负责公司的规划部负责人去年底向媒体透露,由于北京加快地铁建设速度,燕房线、3号线、12号线原定于“十三五”开工建设,现在计划提前至“十二五”期间。   环保部资料显示,北京燕房线工程主线起于燕化产业区南端燕化站,止于主线饶乐府站。线路全长21.3公里,工程总工期27个月,工程总投资约92.5亿元。2010年10月27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研究批复了北京轨道交通燕房线规划方案。   去年底,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对燕房线进行了第一次环评公示,燕房线计划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2013年底建成试通车。但记者获悉,今年9月,燕房线并未如期开工。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燕房线久拖不建,周边涨至万余元的楼盘和新建的大型购物中心将受较大影响。上述环保部人士指出,从9月列出退回环评名单,到今天公布退回环评原因,相关负责公司仍未与环保部联系。“即便他们今天立即联系,也要重新层层审批,直到环保部部务会通过,预计年内走不完全部程序,该项目也就难以开工。”该人士称。 (责任编辑:佟胜良)
  •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
    p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经九个学部及港澳台地区评选委员会的评审,从296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理事会终评的29位候选人,根据《光华工程科技奖管理细则》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4月6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p p   联系人:曾嶷静& nbsp 刘畅 /p p   电话:010-59300194& nbsp & nbsp 59300202 /p p   E-mail:zyj@cae.cn;lch@cae.cn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中国工程院 /p p   & nbsp & nbsp 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p p   邮编:100088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6d96a30-0d66-4460-9e14-1f37e7981530.jpg" title=" QQ截图20180323153810.jpg" / /p
  • 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名单公示
    2012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从10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理事会终评的候选人26位。根据《光华工程科技奖管理细则》的规定,现予公布。投诉受理截止日期2012年3月21日。 工程奖(13名) 姓 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初评学部 张卫华 50 机车车辆动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运载工程 学部 马佳光 70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赵葆常 72 光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李东英 91 冶金技术 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林 民 53 催化化学与化工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胡见义 77 石油地质与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王运敏 56 非能源矿产开发(金属采矿工程)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葛修润 77 岩石力学、岩土与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聂建国 53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刘鸿亮 79 环境工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许健民 67 卫星气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宋湛谦 69 林产化学加工、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农业学部 曹雪涛 47 医学免疫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医药卫生学部 青年奖(13名) 姓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初评学部 李志辉 43 跨流域空气动力学计算与应用研究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夏长亮 43 电机与电器 天津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陈山枝 42 通信与信息系统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吕金虎 37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张福明 44 冶金与材料工程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张立群 42 高分子材料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汤广福 44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张 农 43 采矿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杨庆山 43 结构工程、风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江正强 40 食品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吴明红 43 核技术环保应用 上海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张友军 43 植物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农业学部 黄璐琦 43 中药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医药卫生学部   以上候选人年龄以提名时为准
  • 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
    据中国工程院网站消息: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4年3月3日¬ &mdash 2014年3月18日。 工程奖:(16名) 姓 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李鹤林 76 石油装备与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张柏楠 51 空间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 廖湘科 50 计算机软件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杨知行 67 广播与电视技术 清华大学 江东亮 76 材料科学和工程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刘振亚 6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 裴荣富 89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张宗亮 50 水利水电工程(高土石坝工程及高速水流泄洪建筑物)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王文兴 86 环境科学、环境化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陈联寿 79 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清印 61 水产养殖(育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尹伟伦 68 林学、生物学 北京林业大学 程 京 50 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芯片)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温 浩 56 普通外科学(包虫病防诊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合 52 石油工程技术管理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郑静晨 54 灾害救援医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青年奖:(13名) 姓 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顾根香 44 动力机械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邵新宇 45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彭 扬 40 信息工程 北京邮电大学 张学军 45 光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杨 超 42 化学反应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周福宝 37 安全技术及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朱光有 40 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杨庆山 45 结构工程、风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李俊华 43 大气污染控制 清华大学 潘丙才 37 环境工程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廖 明 45 预防兽医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单宏丽 41 药理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姚 新 38 工商管理 中科院遥感所(中科宇图天下)   联系人:刘 畅 010--59300285   曾嶷静 010--59300194
  • 环评司解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
    生态环境部近日修订发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以下简称《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为全面深入了解《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的主要内容、实施重点,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对《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进行了详细解读。  问:《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修订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200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确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以下简称“2003版导则”)作为环评法配套规章之一,是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之后的第二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行业标准,在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下,规范和指导了我国开发区区域环评。  为适应新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要求,《环评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以下简称《总纲》)均进行了多次修订或修正。同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等对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版导则已不适应当前环境管理方式转变、环境管理要求及园区规划环评需求。为此,生态环境部启动了2003版导则的修订,并更名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以提高导则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为进一步规范、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问:与“2003版导则”相比,《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修订后的《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技术性指导文件,较2003版导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突出特点:  一是《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兼顾技术标准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明确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最基本、最普适的技术规定,突出了对各类产业园区的指导性,对涉及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以重点碳排放行业为主导等类型园区提出了差异化技术要求,强调了导则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准确把握技术标准与法规、政策的关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放管服”改革要求、衔接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规划和项目环评联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共治,新增简化入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议,以及园区环境准入、园区碳减排等技术要求,并将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转化成技术要求,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技术方法。  三是《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精准把控在环评技术导则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定位,纵向上承接《总纲》、“三线一单”要求,横向上与环境要素及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协调,着力解决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传导、协调、衔接等关键问题。完善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促进了各环评导则的协同发力。  问:《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重点修订内容有哪些?  答:修订后《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前言,以及试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等15部分技术内容,与现行导则相比,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应园区环境管理需求,扩大适用范围。鉴于当前产业园区类型繁多,各地管理实际情况各异,比如浙江的产业集聚区、上海和广东的工业地块等均比照园区管理,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修订后的《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扩大了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各类法定园区,即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产业园区;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园区、根据地方规定需要开展规划环评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可参照执行。  二是强调“协同联动”,优化评价技术路径。衔接《总纲》,针对《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承上启下的功能定位,把握“联”的思路,技术流程体现上下传导的架构衔接逻辑,向上衔接“三线一单”对园区的刚性约束,并融合至评价各环节;向下结合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结果,基于区域“三线一单”,细化园区环境准入,对建设项目形成刚性约束和精准指导。评价中通过结果与评价过程的反馈,全程与规划编制部门互动,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及时调整、修正各阶段评价成果,形成闭环,保证评价结论的科学性。为区域、园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系统衔接和协同管理,产业园区规划实施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要求的动态衔接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核心。修订后的《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围绕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目标,按摸清现状、找准问题,预测影响、明确趋势、提出对策,改善质量、跟踪监测、实施保障的技术路径展开。现状调查与评价专题通过调查、评价、溯源,厘清环境质量改善短板。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通过预测新增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明确了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向。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与协同降碳专题从预防和治理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对园区既有环境问题及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基于优化调整后的规划方案,提出资源节约与碳减排、园区环境风险防范对策、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是突出园区特色,新增环境风险评价防控、强化基础设施评价优化等技术要求。对涉及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的园区,按环境风险现状调查、预测与评价、风险防控的技术思路开展环境风险评价防控。重点关注环境风险物质、风险源及风险受体调查,各类突发性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影响,以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响应、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及与区域风险防控体系衔接为核心的环境风险防范对策。  突出污染集中治理基本要求,基础设施关注类型扩展至污水集中处理、固废(含危废)集中处置、中水回用、集中供热(供冷)、余热利用、集中供气(含蒸汽)、供水、供能(含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等设施;调查、分析内容进一步深化,包括基础设施规模、布局、服务范围、处理工艺、处理能力、实际运行效果、达标排放及配套管网建设等;根据环境可行性论证,对可能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或无法满足规划实施需求、难以有效实现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提出选址、规模、建设时序及处理工艺、排污口设置、提标改造、中水回用及配套管网建设等优化调整建议,或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建议。  问:《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如何实现与“三线一单”制度衔接?  答: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2025年要基本建立区域环评制度,现有规划环评需要和区域环评制度有效衔接,完善源头防控体系。修订后的《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将“三线一单”融入各评价技术环节,现状调查与评价、规划分析需结合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等,明确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园区规划的符合性;环境影响识别需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结合环境影响识别确定规划环境目标,并以此作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准;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论证环节,以区域“三线一单”为标尺,综合论证规划合理性,提出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园区环境准入。其中,园区环境准入衔接“三线一单”基本框架系统综合、总结、提炼现状调查评价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细化园区空间管制分区及管控要求,形成的准入要求作为园区开发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问:《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答:根据《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等政策要求,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以园区能源利用为核心,将碳减排融入到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不良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各章节。同时,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碳排放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导则还要求考虑重点碳排放行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的碳减排,调查园区现状碳排放控制水平与行业碳达峰要求的差距和降碳潜力,从资源能源利用管控约束,与区域、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要求的符合性,资源与环境承载状态等方面,论证园区产业定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重点涉碳行业规模的环境合理性。为把好碳源头减排关、构建园区碳减排实施路径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有力推进园区能源低碳化转型和工业绿色发展。  问:《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中如何落实“放管服”要求,指导项目环评简化?  答:根据《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强化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修订后的《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落实环评“放管服”改革精神,将管理要求转化为技术要求,进一步强化宏观层面技术指导,新增了入园建设项目环评的简化要求,规定符合园区环境准入的建设项目环评简化的三种情形为:对不涉及园区保护区域、环境敏感区,且满足重点管控区域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可提出简化选址环境可行性和政策符合性分析,生态环境调查直接引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建议;对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且不新增特征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可提出直接引用符合时效的园区环境质量现状和固定、移动污染源调查结论,简化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的建议;对依托园区供热、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废气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公用设施的建设项目,可提出正常工况环境影响直接引用规划环评结论的建议,为简化项目环评提供了支撑。  问: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的顺利实施?  答:为保障《规划环评导则 产业园区》顺利实施,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宣贯和培训,组织对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划环评编制机构、规划编制机关、相关专家等的培训工作。二是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碳排放评价的技术路径和方法,源头促进园区减污降碳、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好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跟踪监管工作,我部将建立健全规划环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定期调度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及跟踪评价开展、落实情况;同时指导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工作,发现规划环评编制质量问题的,依法依规对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及其委托的规划环评技术机构予以处理。
  • 教育部将评估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4个仪器类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工程中心规范化运行管理,大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拟组织开展2021年工程中心评估。本次评估各项数据采集周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本年度评估领域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参评工程中心74个,分为5个评审组。评估程序分为答辩评审、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三个阶段,具体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评估工作拟于9月底前完成,视疫情情况进行调整。按照评估规则,评估结果中未通过和限期整改的比例不低于10%。评估结果为“未通过”的,不再纳入管理序列;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整改期不超过2年,整改期满未通过检查的不再纳入管理序列;评估结果为“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本次涉及的仪器相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4家,分别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导航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测试及仪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全部7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参评名单及分组情况如下:2021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参评名单及分组情况第一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东南大学2场致发射显示技术福州大学3薄膜光电子技术南开大学4多媒体通信宁波大学5天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移动通信重庆邮电大学7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厦门大学8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苏州大学9光电器件与通信技术天津理工大学10固体器件与集成技术清华大学11专用通信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12新型微波探测技术电子科技大学13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华南理工大学14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南京邮电大学15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天津工业大学16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山东大学17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贵州大学第二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计算机网络技术清华大学3信息网络北京邮电大学4超算工程软件中山大学5微处理器及系统北京大学6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复旦大学7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8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9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浙江大学10国产基础软件国防科技大学11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兰州大学12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吉林大学13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东北大学14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15传感器网络技术东南大学第三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数字家庭中山大学2数字图书馆浙江大学3数据库与商务智能中国人民大学4藏文信息技术西藏大学5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北京建筑大学6数字媒体技术山东大学7数字社区北京工业大学8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北京师范大学9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国家开放大学10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东北师范大学11教育信息技术华中师范大学12数字影视动画创作北京电影学院13广播电视数字化中国传媒大学第四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空间信息技术首都师范大学3高速铁路网络管理北京交通大学4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东华大学5海洋信息技术中国海洋大学6虚拟现实应用北京师范大学7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云南师范大学8数字医学上海交通大学9矿山数字化中国矿业大学10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武汉大学11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合肥工业大学12现代交通管理系统四川大学13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东南大学14企业数字化技术同济大学第五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国防科技大学2导航仪器哈尔滨工程大学3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哈尔滨理工大学4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湖南大学5嵌入式系统集成西北工业大学6嵌入式系统浙江大学7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子科技大学8地球观测与导航北京大学9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10先进航空导航与空管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自动测试及仪器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12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3光学仪器与系统上海理工大学14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大连理工大学15物联网技术应用江南大学
  • 国鼎环科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成果
    国鼎环科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中成功中标,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供了奥地利安东帕公司ZATA电位分析仪,我们将努力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仪器和完善的售后,履行&ldquo 让科研更精确,更轻松&rdquo 的理念。
  • 河北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仪器总原值达10.8亿元
    仪器信息网整理 7月19日,科技部网站消息,“2012年度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会议”于6月26日-30日在石家庄召开,对河北省信息、材料、化学、数理、交叉领域的17个重点实验室和轻纺与医药卫生、能源与交通技术领域的2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17个重点实验室和2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到研究经费总额达16.512亿元,仪器设备总原值达到10.8亿元。   按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工作总体安排,6月26日-30日,河北省科技厅组织18位省内外专家对信息、材料、化学、数理、交叉领域的17个重点实验室和轻纺与医药卫生、能源与交通技术领域的2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评估。   评估组专家对参评单位2010年1月-2012年5月的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建设和运行管理状况等进行了综合考核,认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体水平较高,三年间取得了很多创新性成果。   17个参评重点实验室三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922项,实到研究经费2.7亿元,发表学术论文3093篇,出版专著52部 取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7项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07项,多个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在相关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 实验室固定人员达到670余人,其中优秀中青年人才达到48人,毕业博士生和硕士生2530余人 实验室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达到4.5亿元,各实验室科研用房和办公用房均得到大幅度扩增,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显著提升 实验室承办了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40余次 设置开放性课题81项,有65人在国际和国家学术机构任职,与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   29个参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年来共承担研发项目2698项,实到研究经费13.812亿元,其中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6项、市厅级项目98项、横向和自立项目1999项、合作项目295项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4项 发表论文1339篇,专著45部 获各类专利514项 制定标准51项 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推广应用,为相关企业新增收入123.76亿元,自身收入16.11亿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定人员1496人,流动人员346人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和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15863台(套),原值达到6.3亿元。   专家组对各参评单位进行评估的同时,与参评单位进行了全面交流,并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起到了以评促建的作用。
  • 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设备完成系统集成
    11月13日上午,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建设现场,随着最后一个天线面缓缓吊起并安装到位,子午工程二期标志性设备之一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设备完成系统集成,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项目预计在2023年6月完成系统联调联试,进入试运行阶段,全面投入科学研究。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由313台直径6米的天线构成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由圆环中心100米高的定标塔为整个观测链路提供定标基准,状如一颗巨大的“千眼天珠”。望远镜工作在150MHz-450MHz的射电频段,可以对太阳爆发活动进行成像成谱观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于2019年开工建设,同年四川省政府为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配套的地方项目获批,并开始建设。在项目建设工期紧,进度要求高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在高原环境下拼搏奉献,克服各种困难,使得台站基础配套用房在2020年12月按时竣工,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   由于系统建设规模大、研制难度高,为了充分释放技术风险,项目组创新性地采用了2单元系统研制、16单元验证研制、313单元大系统建设的“三步走”建设方案。2021年8月两单元验证系统建设完成,2021年12月16单元验证系统建设完成。在2单元以及16单元验证系统研制过程中,项目承研方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调各外协单位通过在西安、眉县、合肥、稻城等地开展多轮次的样机研制以及联调联试,排查和解决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并突破了基于中心定标以及单通道多环绝对相位定标相结合的针对大规模地基干涉阵列的系统级高精度实时一致性定标技术,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设备。16单元验证系统在天线单元数量仅有国际同频段观测设备1/3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了系统级高精度实时一致性定标技术,实测针对太阳活动区的观测结果已优于国际同频段太阳观测设备,并获得了高质量针对天鹅座A以及太阳爆发活动的观测结果,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指标得到了验证,大系统建设的技术风险得到了充分释放。   基于“三步走”的建设方案设想,项目组在系统建设初期进行了充分的技术验证和关键技术突破,充分释放了技术风险,为最终313单元大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大系统能够提前保质保量完成系统集成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全面建成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能够实时监测地球空间天气事件的源头——太阳,监测太阳射电耀斑,跟踪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形成、演化和进入行星际的全过程,对子午工程二期探索高时空分辨的日地空间环境动态特征和变化规律起到重要作用,并将在脉冲星搜索等夜天文研究领域和空间科学科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为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校企合作:宁波海尔欣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举行优质就业基地授牌仪式
    在当今时代,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教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2023年12月25日,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举行优质就业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代表朱时勇、环科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敏、学办全体辅导员参加此次合作研讨会。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量子级联(QC Laser-based)激光产品多领域应用服务,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源于清华大学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高灵敏度痕量气体分子光电分析领域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始终将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作为重点工作,积极开拓各种合作机会。宁波海尔欣光电代表朱时勇向学院领导与老师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领域、人才需求和企业愿景等,表达了与南信大环科院在生产研发、人才引进、职能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愿望,并欢迎更多南信大环科院学生进入企业实现人生理想与目标。此次座谈会为学生搭建了人才培养的优良平台,为院企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力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院企共创共建,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资源和专业特长,为实现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创造了新的机遇,将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气体分析领域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
    2021年在政策鼓励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下,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保持高度火热态势,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医药板块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下滑,医疗器械板块的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但交易金额有所回落。2022年上半年由于二级市场估值整体回调,医药板块IPO频频破发,对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各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医药产业: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支持中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部署;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为创新型医疗企业打通了上市通道;2022年下半年医药板块有望企稳回升。2022上半年总体趋势概览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较2021年下半年依然保持相当的活跃度,披露交易数量达到670宗,但医药与医疗器械之间呈现分化趋势,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40%至132亿美元。中国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总体并购交易数量及金额概览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医药方面,在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医药创新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并购交易保持活跃,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65笔;但受到医药板块IPO市场疲软、估值调整的影响,主导头部交易的财务投资者参与基石投资、Pre-IPO等大型交易的数量有所减少,导致平均交易规模下降,交易金额环比下跌43%至91亿美元。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从2021年下半年的433宗下降至365宗,平均交易规模从3,700万美元大幅下降至2,500万美元;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减少: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仅19笔,占上半年交易总额的40%(2021年下半年为54笔,占比65%);生物制药细分领域受二级市场估值预期调整,中后期投资整体趋于谨慎,导致整体交易数量和平均交易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投资者交易依然保持活跃,交易金额和数量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国内战略交易中传统制药赛道超越生物制药,成为上半年的战略交易投资热点;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国外战略投资者入境交易;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基因技术研发,激酶类小分子靶向肿瘤新药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类标的公司成为热门并购资产。医疗器械方面,2022年上半年医疗器械板块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首次突破300起,创历史新高;受大型交易减少的影响,交易金额下降至41亿美元;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以及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新兴技术领域持续受到投资人关注。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较2021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持续上升,而平均交易规模回落导致总交易金额减少。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下降,超1亿美元的大额交易仅有10笔,占总交易披露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共19笔,占比64%);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进一步增长,再创报告期内历史新高;大额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50%;国内战略交易并购数量与金额均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回升,行业内整合趋势明显;医疗器械的海外并购金额持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2022年上半年共披露13笔交易,交易金额达1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体外诊断和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受投资人持续关注,其他诸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高新技术赋能的细分领域的交易金额有大幅增长,共披露141笔交易,交易金额10亿美元(2021年下半年共74笔交易,披露金额3.3亿美元)。医药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合计26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28%(2021年下半年:33亿美元,占总比48%);中药引领头部交易,医药零售行业也崭露头角;大型国有和民营药企引领的战略投资在头部交易比重相较去年有所上升。交易类型财务投资者仍然是医药行业最主要的投资人,2022年上半年交易量占整体交易量约70%,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显著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交易数量和金额稳中略降;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保持稳定,国内药企持续在海外寻求优质资产;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入境投资。并购交易金额(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并购交易数量(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创新转型仍是医药行业投资的主旋律,生物医药赛道投融资交易依旧保持火热,但结构性转向更早期的抗体、疫苗、基因技术等新兴前沿领域,大型交易减少,导致整体交易金额下降;传统制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定增在2022年上半年趋于放缓,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均有所减少;医药外包板块受制于生物制药企业研发进度放缓,并购交易持续萎缩;医药流通领域并购整合持续推进导致交易金额逐年上升。国内战略交易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以行业内整合、重组为主,交易数量达89起,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平均交易规模小幅下降至3,300万美元。国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国内战略交易细分赛道传统制药板块引领头部战略交易,交易金额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生物制药及基因技术板块大型交易在2021年下半年落地(复星医药6.3亿美元收购安特金、博雅生物3.8亿美元定增),导致交易金额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其他细分赛道积极进行产业链整合,交易金额及数量双双上升。财务投资者交易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新兴赛道的早期融资;受医药板块二级市场估值回调的影响,整体市场估值承压,参与Pre-IPO、基石投资等中后期交易减少,导致2022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数量减少至94宗,交易金额下降至47亿美元,平均交易规模下跌至5,000万美元(对比2021年上半年7,800万美元)。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交易持续保持高位,总计披露海外并购交易22宗,交易金额14亿美元。其中财务投资者在海外并购交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加速推动国际化布局。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 – 按投资者性质分类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基因技术,小分子靶向药、特异性抗体药物、AI药物研发等具有技术创新性的公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由于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价值兑现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2022年上半年医药板块企业上市难度增加;作为创新药企IPO主战场的科创板和创业板IPO数量共16家,主要包括抗体靶向药物(迈威生物、荣昌生物)、肿瘤创新药(首药控股、海创药业)、CRO(和元生物)等;而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境外上市热情明显低于去年,2022年上半年纳斯达克未有企业登陆,港股上市数量也显著下降至3家。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未出现单宗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交易。前十大交易的金额合计18.5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为32.5亿美元,占比48%)。头部交易主要集中于心血管介入和其他医用耗材、体外诊断及光学影像等细分领域,另有睡眠呼吸障碍治疗仪细分赛道中的企业完成SPAC上市交易。交易类型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头部交易,交易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行业整体呈现投资轮次前移趋势,导致平均交易金额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的整合趋势明显,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均有上升,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先进技术,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创历史新高。按交易类型分类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按交易类型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格局更为多元,相比以前年度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领域,2022年上半年投资人目光也逐步向其他赛道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牙科器械、睡眠呼吸治疗设备、低温细胞存储设备等前沿技术板块,交易总数创历史期间新高的同时,各细分赛道百花齐放。国内战略投资交易细分领域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主要集中在耗材板块,其中头部企业在行业内横向并购交易频发,驱动了耗材领域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大幅上涨183%,达到3.7亿美元;战略投资交易的重点由体外诊断和影像等传统行业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新生儿黄疸便携式治疗仪等新兴领域转移。财务投资者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如迈克生物、欧普康视、开立医疗等)的交易仍然活跃,而IPO基石投资及上市前融资等大额交易明显减少,投资人纷纷转向新兴领域早期融资,导致整体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投资领域而言,体外诊断(免疫诊断仪器试剂等新冠利好类产品)、眼科器械、骨科及心血管介入耗材等传统领域是财务投资人的主要投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也成为热门风口。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头部交易中除介入产品、免疫诊断等传统赛道以外,自动注射器及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成为了国内投资者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德国及法国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2022上半年度医疗器械行业共有6家企业上市,覆盖体外诊断、注射器械耗材、人工血液净化设备与病房护理设备等细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科创板上市新规的发布进一步放宽了医疗器械企业IPO的适用条件,为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打通了科创板上市之路。展望受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利好政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与鼓励,也将促进医药行业长期向好发展。尽管集采政策对医疗器械尤其是部分高值耗材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有利于行业健康良好发展。预计行业并购投资将继续保持活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医药惠民工程早筛与精准用药:以高通量基因测序、质谱、医学影像、生物信息诊断等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继续推动耳聋、唐氏综合症、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突破。先进医疗装备:加强医疗装备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依托基地持续跟踪产品技术迭代应用示范,进一步降低诊疗费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装备需求,推动先进医疗装备惠及世界人民。2022年2月22日,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速度,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并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程序》适用于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证监会将从核心技术产品范围、阶段性成果、市场空间、技术优势、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给予指导。是否有营收、是否有产品上市或将不再是考核的硬指标。至此打通了所有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之路,将会带来医疗器械企业投融资新浪潮。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如9月出台的美国生物新政投资规划和近期美国CIFUS对生物医药并购的延长审批,或将增加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
  •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临沂
    5月15日,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科技周开幕式上举行授牌仪式。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出席并为该中心授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该中心题名。   近年来,代表新型肥料产业发展重要方向的缓控释肥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发、成果集成和转化速度等方面,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去年12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批复,同意依托山东金正大集团组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列入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组建项目计划。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将根据国内外缓控释肥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家新型肥料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加强缓控释肥的研究,开发潜力大、成本更低、控释效果更好的系列产品及其他新型肥料 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解决行业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难题 集成完整的控释肥研究、生产、测试、应用和评价工程技术体系,带动企业在技术集成基础上进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促进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国化肥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该中心的成立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构建节约型社会、减轻农民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心还将建成全国缓控释肥工程化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开发和示范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和合作交流中心,实现技术、效益、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力争5年内建设成为缓控释肥领域提供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开放服务和技术辐射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推进我国缓控释肥研究、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对话陆朝阳:未来量子计算将是量子物理和光学工程结合的奇幻之旅
    仪器信息网讯 7月26-28日,2023世界光子大会暨第十四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俄罗斯工程院、德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等各国学会机构主办。大会以“光领制造,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光电子行业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近20余场学术会议,八大主题展览,以及第12届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大会(AOPC2023)同期举办,近百位大咖专家聚焦光电子领域的学术与技术的创新碰撞。大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陆朝阳教授表示,如何实现两个、三个光子百分之百的强耦合的逻辑控制门将是下一步国际见证的焦点,需要高精度的微纳加工、光学工程等技术支撑。未来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将是量子物理和光学工程结合的奇幻之旅。以下为现场采访视频:
  • 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亮相第二十届中国环博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4月15-1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IE EXPO 2019第二十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携大气网格化综合监管系统解决方案、大气光化学污染监测解决方案、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解决方案、水质分析仪器、水质监测微型站等系列创新技术成果亮相本次展会,备受观展嘉宾的关注和好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685331e-72d4-4830-84a7-b5b7e96a6a5a.jpg" title=" 32.jpg" alt=" 3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4月15日上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王志华秘书长莅临本展位参观指导,听取了工程技术中心代表对水质、大气监测领域创新成果的介绍。王志华秘书长对中心的技术成果表示赞许,同时鼓励并期待中心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为我国环保行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4月16日下午,在同期举行的2019国家环境保护创新技术路演交流会上,聚光科技大气数据分析工程师王媛以《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主题,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目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的三个基本思路和相关案例:&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巡查溯源,快速见效:采用网格化(微型站+扬尘站)、走航车、激光雷达等监测技术,结合本地驻场专家团队提供的咨询管理服务,进行大气污染源的发现与处理,形势预判与应急,达到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目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抓住重点,突破瓶颈:通过本地源清单编制与颗粒物在线来源解析,识别重点污染源,采取针对性管控,达到重污染应急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目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3)优良达标,持续改善:开展光化学污染综合监测工作,识别臭氧的本地贡献与外来传输,进行臭氧及其前体物的敏感性分析,结合受体模型解析前体物来源,分析臭氧污染成因,为降低臭氧浓度持续改善优良天数占比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次分享综合运用了网格化技术、在线源解析技术、光化学污染综合监测技术,结合人防与技防优势,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关于聚光科技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聚光科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始终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业务涵盖大气、水质和烟气等领域。公司在研发实力、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居行业领先,已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和环保监测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中国在环境与安全检测分析仪器领域重要的创新平台与产业化基地。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