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境领域

仪器信息网环境领域专题为您整合环境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境领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境领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境领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境领域话题讨论。

环境领域相关的资讯

  • 生态环境领域行贿从重处罚!
    日前,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此次修改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明确对在生态环境领域行贿,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形“从重处罚”。生态环境为何成为打击行贿犯罪的重点领域,“从重处罚”意味着什么,未审结的相关行贿案件将如何适用新旧规定。与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完善行贿犯罪规定,明确对于在生态环境、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救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从重处罚。广东越启兰律师事务所生态环境合规中心主任卢清彬认为,生态环境与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及教育、医疗均属于公共服务领域,与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将其作为重点犯罪打击领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一方面反映了立法部门对该些领域的重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些领域客观上还存在不少违法犯罪现象,需要加大力度打击。” 卢清彬说。2021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中明确,要坚决查处行贿行为,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司法、生态环保、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帮扶救灾、养老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的要重点查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该类行贿行为扰乱了相关领域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大查处力度,推动解决一些行业的顽瘴痼疾。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杨杰告诉记者,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二)延续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财政金融等严厉打击领域,彰显了对于贿赂行为零容忍的坚定决心。将在对应刑罚档次中从重量刑事实上,在2012年、2016年的相关司法解释中,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的行贿行为在定罪量刑时便有特殊规定,但此次修正案明确生态环境领域行贿 “从重处罚”仍意义重大。卢清彬认为,之前的司法解释中环境保护等领域只是作为起刑点或刑罚档次的衡量因素,在实务中还需结合其他情形综合判断是从重处罚还是从轻发落。例如2016年施行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一般行贿罪的涉案数额须在三万元以上才追究刑事责任,但若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即应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若行贿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且同时又是涉环境保护的,则进一步认定为“情节严重”,对应处以更严厉的刑罚。“不同于此前的司法解释,本次修正案将涉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作为重点查处对象,直接明确对该些领域的犯罪活动应‘从重处罚’,体现了对生态环境领域行贿犯罪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大的处罚力度。”卢清彬说。而“从重处罚”对于刑期的影响,杨杰介绍不同的犯罪情形对应不同的刑罚档次,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后生态环境领域的行贿行为将在对应的刑罚档次中从重量刑。“例如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后,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该行贿行为属于生态环境领域,量刑将会在3年—10年的区间内提升一定幅度。”杨杰介绍,具体提升幅度尚需结合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细化,但从过往办案实践来讲从重量刑的刑期提升范围大约在20%—50%。未审结案件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刑法修正案(十二)中明确,修正案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卢清彬认为,修正案的施行将对相关行贿活动的罪与非罪的认定带来较大的影响,大大压缩有案不立、立后不罚的空间,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对于一些企图进行或正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敲响警钟。同时,通过普法宣传也能对社会公众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大家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而届时未审理结束的生态环境领域行贿犯罪案件,杨杰表示将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进行处理。“由于本次修正案总体上加大了对行贿犯罪的惩处力度,因此对于2024年3月1日之前的犯罪事实,主要适用原来较轻的刑罚,这也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利益。”杨杰说。卢清彬提醒,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还需要全面准确把握本次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意图,真正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犯罪分子,同时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避免矫枉过正、片面执法、武断司法。
  • 生态环境部:推进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了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未来又将取得哪些成果?5月26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海报新闻记者的提问。“监测为服务管理而生,靠技术进步而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立足支撑管理和提升能力,加强科技攻关,推进新技术、新装备在监测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新装备与监测业务得到了有效融合。在自动在线监测领域,空气和水质主要指标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得到了规模化应用,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温室气体、水质重金属等在线监测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增多。在实验室分析领域,高分辨、高通量、非靶向等设备已广泛用于实验室样品分析,AI识别、eDNA测序逐步应用于水生态监测。在应急监测领域,无人机/无人船、便携式GC-MS、便携式傅里叶红外、飞行时间质谱走航等技术也得到充分运用。在卫星遥感监测领域,利用遥感遥测新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监测,构建了天地一体、星地协同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综合分析领域,2022年,为加快信息技术在监测领域运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智慧监测试点工作,在全国优选13个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区域特色、参与意愿较强的省份,按照“国家统一架构、地方负责建设”的工作思路,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监测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灵活感知、提前预警、综合研判、智慧决策的能力,力争早日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监测应用和成果。据悉,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大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小型化监测装备研发与推广力度,加强卫星遥感遥测、便携式现场快速监测、全自动实验室等设备技术验证,促进监测技术与业务的革命性创新,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蒋火华表示,希望通过新技术为监测赋能,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耳朵越来越灵敏,大脑越来越智慧,更好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大气环境领域权威进展报告
    p   2016年5月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2015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大气环境)》图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官平先生与报告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高翔教授共同启动仪式。 /p p   这本报告是一本为大气领域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系统性参考的权威工具书,全面综述和分析评述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管理实践进展,前后历时两年,在梳理和回顾大量科研文献和统计数据基础上凝练而成,内容包括一个综合报告作为总论,以及五个重点子领域的专题报告,即 “大气环境基础研究”、“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大气环境与健康”、“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技术与实践”. /p p   报告执笔人均为大气环境领域资深科学家,编写团队由高翔教授领衔,主要成员包括北京大学邵敏教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研究员、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和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 /p p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气环境治理深刻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内学者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成果,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 /p p   任官平先生指出,学科发展研究及报告编写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项长期和基础性工作,对引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报告编写聚焦于大气环境这一焦点领域,充分结合我国目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界对大气环境学科知识体系不了解等具体需求,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p p   高翔教授表示,“大气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研究及本书出版,让我们对当前的学科研究范围、研究重点、研究手段、学科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当前,大气环境学科研究范围正从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不断向与社会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拓展 研究重点从支撑污染物总量控制逐步向全面支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 研究手段从传统技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的融合发展为大气环境科学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机遇。” /p p   “通过我们的研究,归纳起来,大气环境学科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高翔教授总结说,“一是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因和传输规律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区域性污染的特征和成因,为有效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大气污染健康评估结果为我国促进政府环境健康管理和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供了数据支持。三是初步形成了满足常规监测业务需求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支撑了我国“十二五”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四是多项大气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了突破,支持了各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减少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五是提高了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水平,为解决 PM2.5、O3等多个大气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控制规划。” /p p   另外,高翔教授强调,“在总结学科各方向进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和形势,报告提出了今后5-10年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究方向。即通过深化大气污染的成因机制及其健康影响等基础研究,突破大气污染精细化监测预警、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等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p p   高翔教授对报告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总结,作为导读为读者呈现: /p p   在大气环境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研究者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型等方法对大气环境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大气复合污染的来源研究、大气环境的氧化过程和污染成因以及大气污染的传输输送等。通过研究,初步认清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的状况和特征,解析了大气PM2.5和O3的来源,定量分析了PM2.5及化学组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初步量化了二次细颗粒物和O3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这些研究成果支撑了当前对我国严重雾霾形成的基本认识,认清了京津冀及其他地区雾霾的主要成因是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大气复合污染,气象和污染的共同作用导致区域性雾霾快速地恶化和蔓延。 /p p   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方面,PM2.5、O3、VOCs等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恶臭自动在线监测预警仪器、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设备、大气细粒子与臭氧时空探测激光雷达系统、环境大气中细粒子监测设备等实现了产业化,部分高端科研仪器如气溶胶雷达、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也开始得到应用,初步形成了满足常规监测业务需求的技术体系,支撑了我国“十二五”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 /p p   在大气污染与健康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正在逐步加强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大气污染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理论和成果上均有显著的进步。针对不同的健康效应(急性健康效应、慢性健康效应和干预效应),已初步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结果。大气PM2.5对心肺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甚至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毒性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 大气污染流行病学研究从生态学研究发展到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大气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论证力度也越来越强,对大气污染的人体致病机制认识越来越深入。 /p p   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针对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主要大气污染源,我国正经历从末端污染控制为主向全过程污染治理转变,从单一污染物排放控制向多种污染物系统协同控制转变,从污染物达标排放向深度治理实现超低排放转变,正逐步构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如燃煤电站污染治理已实现多种烟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甚至优于我国燃气发电机组排放限值要求,扭转了传统“燃煤=污染”的观念,推动了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 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已形成满足国四排放标准的成套后处理技术与装备,并在国产柴油车上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有效支撑了全国范围内柴油车国四标准实施。整体上,初步构建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气环保技术装备供应体系,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实施大气环保装备“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支持。 /p p   在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技术与实践方面,在多尺度高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天地空相结合的立体观测、大气污染预报预警与过程分析、大气污染多维效应综合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成本效益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多项技术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建立了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体系,并正在逐步由总量减排向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及风险防控的模式发展。在珠三角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和支撑技术平台 同时SO2和NOX总量减排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以及主要污染物环境基准和健康风险的预研究,支撑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订和国家相关总量减排计划等的实施。此外,我国自主开发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及大气化学模式等广泛应用于国家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多项国家政策、技术文件颁布实施和业务平台运行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典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应用案例已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工业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案例汇编》等,推动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p p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过去5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进一步对比发现国内各主要研究机构的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可以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学科研究已实现显著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落后阶段,仅有部分研究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p p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进入了以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耦合、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以PM2.5和O3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仍呈现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气象条件不利时大气重污染已成新常态,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 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足以全面支撑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亟需构建适合国情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引领防治技术研发的方向,以坚实的科技体系支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大气环境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和挑战包括: /p p   (1)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大气污染排放量的最小化和控制途径的最优化,特别是实现季节性散煤污染的有效治理 /p p   (2)如何加快扭转污染恶化趋势、消除重污染天气,并实现重点区域及全国空气质量的长效改善 /p p   (3)如何实施有效环境监控,提升大气污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及公众健康保障能力 /p p   (4)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支撑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 /p
  • 生态环境部: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等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出席发布会,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最新进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各项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其中,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署,研究制定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等。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3个重点专项,并正式启动2024年指南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等方向重大科技需求征集凝练。2023年以来,建成环境感官应激与健康等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等工程技术中心3个,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等部级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王志斌在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从4个方面对以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安排,分别为:一是加强美丽中国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围绕破解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难题,在理论方法、成因机理、过程路径等方面解决一批基础性重大问题。比如,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开展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全生命周期阻控等理论方法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一步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安全、重大风险识别与人类活动适应机制等。二是强化美丽中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扩绿增汇、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跨区域、多尺度、多介质的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溯源、调控和协同治理等技术攻关,强化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科技支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比如,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聚焦PM2.5和O3协同防控,加强精细化模拟及多污染物近零排放治理技术等研究,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三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项目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重大科技需求凝练,并向中央科技办报送相关科技需求建议书。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部署,加快制定重点专项管理工作方案、管理实施细则,以及2024年度项目指南编制工作方案,做好重点专项承接工作,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四是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科技支撑力量。推进实施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程,培养打造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协调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评估,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建设,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强环境学科建设,打造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王志斌在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有哪些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的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抓好《意见》的实施:一是开展宣传培训。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和特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说清楚、讲明白。同时,我们还将在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开设咨询窗口,及时答疑解惑,推动各地加强信息共享,分享做法和经验。二是出台配套政策。主要有三个层面,在法律方面,积极推动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纳入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强化法律支撑。在规范性文件方面,研究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细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要求。在技术标准方面,围绕建设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结合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示范样板建设等,谋划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三是完善实施机制。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本领域工作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调联动。同时,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意见》配套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总结推广正面典型,曝光反面案例,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地方跟踪评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调整更新和备案、三类单元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对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管控单元以及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其他区域,加强监管执法。将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实施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提问期间,通过王志斌的回答,我们了解到,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据2022年度统计,73家生态工业园区创造了全国7.6%的工业增加值,而COD、氨氮、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占全国工业排放的4.6%、2.9%、0.9%和1.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全国低81%,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81%,优于全国工业园区平均水平。以全过程污染预防为核心,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和区域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降碳,实现源头减量、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和综合利用。人民网记者提问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效,王志斌回答道,2018年生态环境部成立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重点以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为目标,以集成应用为导向,聚焦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水生态完整性评估等六大专题,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驻点城市“一市一策”科技帮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成效显著。一是构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知识库”和“工具箱”。系统诊断长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揭示问题成因及机理;研究建立全时空“诊”、全过程“控”、全方位“治”、全要素“保”的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体系,重点构建了水环境精准溯源和系统治理、水生态调查—评估—修复等技术模式,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科技供给。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智慧决策平台,服务推动沿江省市科学数据共享。二是科技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国家科学决策。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等攻坚战重要任务,开展关键指标内涵判定、期望值确定、监测关键技术和质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支撑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坚持需求导向,开展“风险防范—污染管控—排口管理—水源保障”管理技术研发,全力支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化工园区水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和尾矿库污染防控等攻坚战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团队赴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现场进行问题研判,圆满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的水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三是科技助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地方精准施策。以联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前店后厂”,送科技、解难题。分两批派驻66个驻点专家团队开展水环境形势分析、磷污染来源解析,以及122个水体水生态调查评估等,形成源清单、问题解决方案等700余份,帮扶地方解决治理难题。与2018年相比,驻点城市总磷浓度平均下降约30%,“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重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 科技部成立资源环境领域技术预测工作研究组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成立资源环境领域技术预测工作研究组的通知 国科办社〔2013〕49号   各有关单位:   今年,我部将组织开展技术预测研究工作。为做好资源环境领域相关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资源环境领域技术预测工作研究组,由刘炯天、曲久辉两位院士担任组长,丁一汇、贾金生、李润生、翁端、卞正富为副组长,吕庆田等31人为成员(名单详见附件1)。工作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   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配合本单位专家开展工作,请各位专家统筹协调好工作安排,依据工作方案(详见附件2),做好技术预测研究工作。   附件:1. 资源环境领域技术预测研究组成员名单.doc   2. 略   科技部办公厅   2013年9月23日 资源环境领域技术预测研究组成员名单
  • 2012上半年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实验室建设情况
    2012年1月-2012年7月期间,仪器信息网“资讯”频道“实验室动态”栏目共发布200多条相关新闻,为大家汇集了最新的国内外实验室筹建、实验室科研成果、实验室检测水平等信息。仪器信息网从中整理、统计出“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的重点或投资规模较大的实验室建设情况,以飨读者。   据本网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建设的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检测实验室40余家,并且有多家制造商厂商斥巨资设立研发中心,以下为2012年上半年我国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的实验室建设情况: 实验室名称 新闻发布时间 地点 状态 投资金额 环境领域 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 2012-6-29 西安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2-6-11 广东 筹建中   洁净能源的国家实验室 2012-3-5 大连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2-4-19 广东 筹建中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2-4-11 合肥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2-4-1 沈阳 建成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吉林长白山子站 2012-3-8 吉林 建成   宁波北仑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2012-3-7 宁波 建设中 1.42亿元 能源领域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3-15 北京 建成   厦门市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6-19 厦门 筹建中 1.5亿元 国家天然气检验中心 2012-3-8 四川 建设中 7350万元 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2-5-31 北京 建成   新能源应用技术检测中心 2012-5-4 山东 建成 4500万 北京建材总院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3-9 北京 建成   其他领域 深圳检验检疫局机电实验室 2012-8-6 深圳 建成   浙江电器开关有限公司 2012-7-25 温州 建成 800多万 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2012-7-25 青岛 建设中 10亿 东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2012-7-19 南昌 建成   贵州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7-10 贵州 筹建中   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7-9 哈尔滨 建成 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2-7-8 四川 建成   工程机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12-7-6 长沙 筹建中   中国碳水化合物动物营养研究中心 2012-7-5 四川 建成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 2012-6-25 上海 建成   航金属材料理化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2012-6-25 西安 建成 2亿 水暖行业国家级检测中心 2012-6-18 南安 建成 4千万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2012-6-14 青岛 建设中   国家毛皮及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6-11 河北 建设中 3000万 国家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筹)泰兴实验室 2012-5-31 泰兴 建成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2012-5-30 天津 筹建中   国际级LED检测实验室 2012-5-25 大连 筹建中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5-24 江苏 建成   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 2012-5-11 河南 建设中 9.3亿元 国家级门窗幕墙检测中心 2012-5-11 河北 建设中 21.6亿 激光推进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5-9 北京 建成   中草药日化药理药效研究联合实验室 2012-5-4 广州 建成   国家日用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4-26 杭州 建成   福建名成莱茵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2012-4-17 福建 建成   国家玩具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2-4-16 汕头 筹建中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2012-4-13 北京 建成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 2012-3-30 山东 筹建中2.85亿 天津市金锚集团检测中心 2012-3-2 天津 建成   国家机械装备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2-3-1 台山 建设中 4800万
  • 赛默飞世尔科技提供更多环境领域解决方案
    2009年10月16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世界领先的科学服务商-----赛默飞世尔科技宣布,人们可以登录www.thermo.com/enviro(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GC, GC/MS环境专题网页)免费在线下载更多有关GC/MS 在环境领域检测分析的解决方案,这个网站为下载GC/MS在环境领域应用相关技术资料的一个新渠道。在线资源内容覆盖广泛、使用简单,从使用的耗材、软件、文档等多方面打造高性能Thermo Scientific GC/MS系统,重新定义了传统的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环境专题网页所提供的环境领域解决方案为科研工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参照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方法,使用Thermo Scientific GC/MS进行饮用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所述技术确保迅速完成分析目标,并提供优化方案满足特定需求。这些解决方案对一系列环境中常见化合物的分析都具有较好的性能,无可匹配的精确度,长期的可靠性,同时显著节约成本并提高通量。   目前,网页上所提供的新的在线资源主要包含五种环境分析解决方案。每种分析方案都描述了为适当方法自定义仪器所需的部件,并提供运行该方法的所有电子文件。简明指南说明了相关基本步骤,以设置仪器,运行方法并根据特定的实验室需求,指导用户将Thermo Scientific EnviroLab Forms软件用于每个方法。科研工作者粗略浏览一下,就可以轻松验证他们的每种方法,这样GC/MS操作员可以快速掌握新方法,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变得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度营收达到105亿美元,拥有员工34,000多人,为350,000多家客户提供服务。这些客户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研究院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该公司借助于 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这两个主要品牌,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面临的各种分析方面的挑战。Thermo Scientific 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工作流程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则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卫生保健,科学研究,以及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并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获取更多信息,请登陆:www.thermofisher.com(英文),www.thermo.com.cn (中文)。
  • 光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聚焦固废、微塑料等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协办的为期四天的“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简称iCS2022)”正在召开,2022年7月21日下午会议主题为:光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内容涉及光谱在固废重金属、微塑料、纳米微塑料、大气污染、生活饮用水和土壤等环境领域内的应用,共有7位专家带来精彩分享。近几年,国家也在环境细分领域大气、水质、土壤、固废和新污染物等方面陆续布局新任务,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进程,这也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固废重金属检测方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张培新在报告中总结了现行固废重金属检测的标准和方法,提出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检测固废重金属检测方法,该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都能满足固废重金属检测要求,具操作简单、可现场分析和无损、快速、经济的特点。在新污染物检测方面,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再次强调了微塑料、抗生素、农药、新化学品的识别、检测及监管,以及提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工作。在本次会议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沈小明介绍了目前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的采样、提取、仪器测定技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长江口海岸带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并建立了样品中微塑料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同时对研究区域内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了评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王运庆则是聚焦纳米塑料,介绍了研究团队在SERS标记纳米塑料上所取得的成果,其研究发展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标记的纳米塑料模型粒子,具有信号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具备多元标记能力等优点。借助拉曼光谱检测和成像技术,实时动态研究了纳米塑料在小鼠、斑马鱼、菲律宾蛤仔、白菜等多种模式生物体内的分布、蓄积和代谢行为。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十四五期间强调从PM2.5治理转为PM2.5和O3协同控制,强调凸显VOCs 组分、温室气体等的监测。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陈庆彩在报告中介绍了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和来源鉴定中的应用案例和理论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以及从检测设备的设计和搭建,到数据处理和实际应用整个过程,该项技术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在水质检测方面,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付睿峰详细介绍了可以满足GB/T 5750无机元素测定的ICP-MS和HPLC-ICP-MS在生活饮用水元素分析中的解决方案,包括进样、水质污染应急处置等方面。在土壤环境检测方面,由于今年土壤三普的启动,土壤检测再次成为热点。在本次报告中,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骏飞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国家网土壤重金属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对光谱分析法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吴奋国从提高ICP-OES光学分辨率的角度阐述在土壤、水质等环境样品实际分析中,如何改善分析的检出限、灵敏度、稳定性,如何更加简单、灵活、经济的完善相应标准中规定的分析工作。7月22日为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最后一天,上午和下午会议主题分别为:光谱新技术与新方法和光谱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将有12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 2012年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实验室建设情况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年中,仪器信息网就“资讯”频道“实验室动态”栏目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并发布了“2012上半年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实验室建设情况”资讯,值2013年年初,仪器信息网再次将2012年7-12月期间发布的相关实验室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为大家呈现最新的国内外实验室建设动态。仪器信息网从中整理、统计的信息中发现,“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的重点或投资规模依旧较大,现将有关领域的实验室建设状况分类归纳,以飨读者。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投资建设的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检测实验室近百家,其中投资超亿元的实验室共10家,分别为:北仑环境监测监控中心(1.42亿元) 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98亿元) 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检中心(1亿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30亿元) 锅炉燃烧试验中心(2亿元) 厦门市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亿元) 航金属材料理化检测科技有限公司(2亿元) 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9.3亿元) 国家级门窗幕墙检测中心(21.6亿元)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2.85亿元)。其余多家实验室建设投入也超千万。以下为根据仪器信息网资讯统计的关于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实验室名称 新闻发布时间 地点 状态 投资金额 环境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实验室 2012-12-24 云南 建成   西南检测联盟 2012-12-7 重庆 建成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2-11-19 山东 建成 770万元 大气超级检测站 2012-11-13 广东 建成 7500万 北仑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2012-10-25 北仑 建设中 1.42亿 国家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 2012-10-22 浙江 筹建   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 2012-10-11 北京 建成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 2012-10-11 天津 建设中 3200万元 中山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2012-9-13 中山 建成   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8-31 合肥 建成   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2-8-29 江西 建设中   江西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心 2012-8-28 江西 建成   能源 电能计量检测基地 2012-12-27 天津 建成   国家级天然气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12-24 内蒙古 筹建   重大危险源测控重点实验室 2012-12-18 四川 建成   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12-14 河北 建成 2.98亿 国家石油化工质监中心(安庆) 2012-12-12 安徽 建成   江苏省煤炭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11-9 江苏 筹建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 2012-9-21 广西 建成   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质检中心 2012-9-20 镇江 建成 1亿 准东煤燃烧与沾污特性实验室 2012-9-6 昌吉 建成   浙江省石油化工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2-9-4 浙江 筹建   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 2012-9-3 西安 建成   山东石油助剂类产品及轻烃产品类质检中心 2012-8-31 山东 建成 541万元 国家煤炭检测实验室联盟 2012-8-28 秦皇岛 建成   化工产品 全国葡萄糖酸研究检测技术中心 2012-11-19 胶南 建成   全国衣康酸研究检测技术中心 2012-10-31 胶南 建成   国家化肥质检中心 2012-10-29 临沂 建成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10-23 武汉 建成 8000万元 国家石化产品质检中心(钦州) 2012-9-17 钦州 建成   海洋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2012-12-30 青岛 建设中 30亿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2012-12-27 广州 建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调查实验室 2012-10-31 上海 建成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2-9-14 天津 建成   矿产及其他 国家农作物收割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12-27 佳木斯 建成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12-19 北京 建成   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结构实验室 2012-12-14 沈阳 建成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WAPI)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2-12-10西安 建成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12-7 北京 建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2012-11-28 上海 建成   普研(上海)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2-11-2 上海 建成   国家健身器材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2-11-1 厦门 建成   国家甲壳动物检疫重点实验室 2012-11-1 厦门 建成   广东省质量监督淋浴房检验站 2012-10-26 广东 建成   中国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2012-10-10 洛阳 建成   天津市公安局毒品检验鉴定中心 2012-9-27 天津 建成   安徽省烟草化学省重点实验室 2012-9-24 安徽 筹建   河南省天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9-17 沁阳 建设中 668万元 北斗导航检测中心 2012-9-13 上海 建设中   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2-9-12 天津 建成   新闻出版总署质检中心绿色印刷检测实验室 2012-9-5 北京 建成   宁波高新区检测认证产业园 2012-9-4 宁波 建设中   河北省丝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2012-8-30 河北 建成 1600万元 国家富硒产品质检中心 2012-8-24 恩施 筹建   国家金融设备及零配件质检中心 2012-8-20 温州 建成   锅炉燃烧试验中心 2012-8-8 哈尔滨 建设中 2亿元 国家仓储有害生物检疫重点实验室 2012-8-1 苏州 建成     以下为2012年上半年环境、能源及其他领域实验室建设情况盘点: 实验室名称 新闻发布时间 地点 状态 投资金额 环境领域 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 2012-6-29 西安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2-6-11 广东 筹建中   洁净能源的国家实验室 2012-3-5 大连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2-4-19 广东 筹建中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2-4-11 合肥 建成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2-4-1 沈阳 建成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吉林长白山子站 2012-3-8 吉林 建成   能源领域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3-15 北京 建成   厦门市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6-19 厦门 筹建中 1.5亿元 国家天然气检验中心 2012-3-8 四川 建设中 7350万元 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2-5-31 北京 建成   新能源应用技术检测中心 2012-5-4 山东 建成 4500万 北京建材总院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3-9 北京 建成   其他领域 深圳检验检疫局机电实验室 2012-8-6 深圳 建成   浙江电器开关有限公司 2012-7-25 温州 建成 800多万 东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2012-7-19 南昌 建成   贵州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7-10 贵州 筹建中   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7-9 哈尔滨 建成 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2-7-8 四川 建成   工程机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12-7-6 长沙 筹建中   中国碳水化合物动物营养研究中心 2012-7-5 四川 建成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 2012-6-25 上海 建成   航金属材料理化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2012-6-25 西安 建成 2亿 水暖行业国家级检测中心 2012-6-18 南安 建成 4千万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2012-6-14 青岛 建设中   国家毛皮及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6-11 河北 建设中 3000万 国家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筹)泰兴实验室 2012-5-31 泰兴 建成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2012-5-30 天津 筹建中   国际级LED检测实验室 2012-5-25 大连 筹建中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5-24 江苏 建成   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 2012-5-11 河南 建设中 9.3亿元 国家级门窗幕墙检测中心 2012-5-11 河北 建设中 21.6亿 激光推进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5-9 北京 建成   中草药日化药理药效研究联合实验室 2012-5-4 广州 建成   国家日用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012-4-26 杭州 建成   福建名成莱茵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2012-4-17 福建 建成   国家玩具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2-4-16 汕头 筹建中   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2012-4-13 北京 建成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 2012-3-30 山东 筹建中 2.85亿 天津市金锚集团检测中心 2012-3-2 天津 建成   国家机械装备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2-3-1 台山 建设中 4800万
  • 26位环境相关领域院士全名单(附简历)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d1bec96-0aee-450d-b672-67891cb6ddc7.jpg" title=" 3b4c3dbc4818e84d46b7ca935b9736ac.jpg" alt=" 3b4c3dbc4818e84d46b7ca935b9736ac.jpg" width=" 529" height=" 367" style=" text-indent: 0em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9px height: 367px "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ed0e2296-a157-4cfe-83b9-4eebe7a953d1.jpg" title=" 6373325298108880067784331.jpg" alt=" 637332529810888006778433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d2160c63-7aa3-4d65-b6e8-e9c84ad0b8e1.jpg" title=" 6373325298893489816921811.jpg" alt=" 637332529889348981692181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贺克斌(1962.8.28-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专著6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侯立安(1957.8.24- )环境工程专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2006年毕业于防化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发明协会副理事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23项;出版专著3部,编写国家军用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文清(1954.1.9- )环境监测技术专家。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原籍江苏省徐州市。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5年在希腊克里特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已获42项发明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年“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2011年“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曲久辉,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目前重点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控制、污水及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7)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任洪强(1964.5.3- ),男,环境工程专家,河北省涿州市人,2000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282/SC4)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首任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强化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创新研究,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在国家实施限控达标、提标和再生水资源利用等重大行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件、美国和欧盟等发明专利20余件;承担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40余项,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8)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桥(1957.8.13- ),男,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专家,重庆江津人。1996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兼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任务组(PASTED)数据出版与共享组共同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研究,发展了自主环境遥感监测成套技术,主持建立了国家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并在环境卫星设计、环境遥感定量反演、环境信息模型与系统研发、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推动我国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和环境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第一作者出版学术著作17部、主编图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245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9)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吴丰昌(1964.08.23-),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浙江衢州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加拿大工作8年。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在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环境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创建、业务应用和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发展进程,为提高环境标准制修订和污染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做出重要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担任国家环境基准业务化应用技术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徐祖信(1956.04.12- ),女,环境工程专家,江西省萍乡市人。1988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研究揭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成因和主要问题,充分发挥环境、水力、市政三个学科交叉优势,创新了系统、协同、耦合治理的技术体系。研发城市排水管网和河网耦合控污技术,建立生态流量与环境容量协同调控方法,创新城市管网雨天溢流和农村污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在上海苏州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和联合国津巴布韦水项目咨询专家,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做出突出贡献。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受邀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杨志峰(1963.8.20- )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专委会主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远航(1957.7.9- )大气环境专家。重庆市城口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环境化学,重点研究城市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主持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了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为珠江三角洲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担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研究成果“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在珠江三角洲的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3)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利中(1959.10.19-),环境工程专家,浙江上虞人。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主要从事污染物界面行为调控及其土壤-水有机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揭示了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微观机制,突破了准确预测、调控有机污染物非线性界面行为的科学难题;攻克了有机污染农田及场地土壤协同修复、有机膨润土废水处理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发表SCI论文220篇,出版专著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5项成果获浙江省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2项成果分别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深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4)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鸿亮,中国环境工程专家。辽宁大连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至196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1960年至198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主任、讲师。1980年至1982年任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2002)、科技部97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7),国家计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产业计划环保组组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5)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钱易(女)(1935.12.27- )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累计培养硕士31名,博士47名,他们在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2000年曾被选为富尔布赖特杰出学者访问美国7个城市并作了12次学术演讲,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了著作7种,主要有:“工业性污染的防治”,“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6)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任阵海(1932.11.7)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省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50年代参加战略作物防害工程发现致害诱因。此后从事云雾催化工程,筛选催化剂,实施最早云中催化。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科学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在我国三线建设时期,负责十余座山区及临海基地的选址及环境规划实验,与团队撰写了最早的山区空气污染专著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长期研究实践及调研基础上,团队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研究,应紧迫地提上日程,并认为“环境”是独立发展的学科。负责组织我国首次中尺度区域性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观测、设计建立包括地面监测网多要素同步监测、超低空航测、远红外探测、声雷达布阵等多种先进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以后在多个重要城市地区实施,并用于我国酸沉降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组织发展探测实验技术、研发多普勒声雷达(批量生产),等容气球及其甚高频多普勒多目标跟踪系统,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空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领导支持下倡议组建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参加总体设计建立我国首座大气环境监测专用铁塔,迄今仍为国内高度最高并装配探测技术设备,培养了研究骨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早利用辐射监测资料反演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并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为应对国际争端提供科学依据。创立了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组织卫星资料反演研究,参加沙尘暴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本研究组建立大气环境过程概念,发现大气污染汇聚带,建立三律(累积、输送、清除)方法。同化有关资料构建欧拉场确定地区的污染范围及输送通道。通过研究实践,认为大气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中尺度问题,发展滤波技术揭示中尺度地区性污染特征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7)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汤鸿霄(1931.10.4-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出生于河北徐水。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聚合氧化铝现代生产厂,首创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多次奖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8)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唐孝炎(女),(1932.10.16- )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5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了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证实光化学烟雾在我国存在并发现不同于国外的成因,由此制定的防治措施,使兰州夏季严重的光化学污染显著缓解。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在酸雨输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剂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了主导作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关注的臭氧层保护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环保总局臭氧层保护个人特别金奖;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并作为全球十六位专家之一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文兴(1927- )环境化学家。安徽萧县人,祖籍山东临沂。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山东大学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早年从事催化研究,建立了流动循环法和放射性C14示踪法,得到了一些有机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1976起从事环境化学研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空系统、长光程FTIR光化学烟雾箱;野外观测发现O3浓度随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得到了全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并在东北地面和山上首次发现强酸性降水,查明了来源与成因,推动了我国大气环境立法。近十多年来创建了环境量子化学计算团队和研究新领域,阐明了一系列污染物降解和生成机理,指导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获得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85-)。发表论文27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 3项、三等奖1项等。2014.6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魏复盛(1938.11.9- )生于四川简阳县,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他的研究方向是: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与健康;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 #39 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全兴(1938.12.10- ),江苏常州人。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9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江苏省太湖污染控制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主编以及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南京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环科所副所长、省部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教育部第三、六届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等职。自大学毕业至1985年,师从南开大学何炳林院士,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孔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研制成功系列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有机催化、铀和贵金属提取、药物提取分离、人体血液灌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1985年之后到常州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主要在水污染防治方向从事复合功能等特种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及树脂吸附理论、吸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为工业水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和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以来,针对我国“白色污染”控制的难题,组织团队开展绿色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荣获1964年国家新产品发明三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07、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0余项,通过科技鉴定(或验收)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2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日、英等国专利9项,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2、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彭永臻,1949年2月25日生于哈尔滨,男,汉族,山东省莱州人,污水处理专家。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后留校工作,获该校市政工程硕士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1993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科首席教授、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现任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从事污水处理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工作,围绕着我国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的重大需求,不断地提高研究和应用水平,突破了污水脱氮除磷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控制水平,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技术难题——达一级A排放标准和节能降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96余篇 (其中IF & gt 5.0的90余篇)。以唯一或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63项(其中已转让55项)。出版专著7本,其中3本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也是本领域中的第一部专著。已培养工学博士71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提名奖。2004年、2009年和2012年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先后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任南琪,1959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原籍宜兴市。男,汉族,城市水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3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兼任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委员,国际水协会(IWA)Fellow,教育部环境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从事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改善对策,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废物资源化及能源化理论与技术,环境微生物系统生物学与生态学等方面研究。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例生物制氢中试(1999年)和生产规模试验(2005年),推进了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开发出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集成化处理理论、技术与装备;主持开展了大尺度环境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风险及生态安全研究,组织建立了“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生态功能导向的城市水循环系统4.0及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及技术措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省部级奖1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著作12部,发表论文SCI收录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香港裘磋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马军(1962.7.15- ),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男,汉族,山东省莘县人。水处理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同济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际水协会刊Water Research 副主编,国际水协水厂设计与运行委员会副主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和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等,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培养博士51人,硕士38人,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均排名1);发表SCI论文280篇,获发明专利120项、美国专利6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深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还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推动了我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级发明奖二等2项、三等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三等1项,以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写出学术专著六部,参编教材三部,多年来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为我国给水排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杰(1938.2.27- )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厌氧· 好氧-气浮· 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战略规划研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br/ /p
  • 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关于发布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等4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技术与仪器研制和煤矿乏风瓦斯分离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等4个重点项目已完成论证,现正式发布4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择优确定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   一、申请资格与要求   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请同时报课题申报书和课题预算申报书。项目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10日17时。   课题指南具体要求见附件。   二、咨询方式   联系人: 王 磊 张书军 梁鹏   联系电话:010-58884866,58884867,58884869   Email: wanglei@acca21.org.cn zhshujun@acca21.org.cn liangpeng@acca21.org.cn.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00九年三月六日   点击下载: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申请指南.doc   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申请指南.doc   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技术与仪器研制项目申请指南.doc   煤矿乏风瓦斯分离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申请指南.doc
  • 环境、食品、医药领域相关仪器或将爆发
    “仪采通”作为仪器信息网旗下科学仪器专业采购服务平台,深耕行业20余年,为仪器采购方和仪器厂商架起一座桥梁,促成一笔笔订单。2023年5月,“仪采通”采购咨询量和采购金额同比均有明显增加。其中检测机构类采购需求量上升明显,食品、农产品领域采购需求呈上升态势;52%的采购咨询,在5分钟内就有厂商响应,93%的采购咨询,厂商在24小时内即可响应。检测机构类采购需求增长明显5月份,“仪采通”咨询仪器报价信息3.37万条,商机库有效信息同比增长102%。仪器采购方主要来自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单位。单商机库来源渠道,在“仪采通”中三大类采购单位就产生了价值超1.42亿元的仪器采购咨询,环比增长17%。图1 三大仪器采购方仪器采购货值5月份的采购单位中,工业企业和检测机构仍是采购信息咨询的主体,占比达到74%,相比于4月份,政府机关、高校类单位采购咨询量占比略有增加。图2 5月采购咨询单位性质分布表1 部分采购单位及采购仪器采购仪器采购单位采购仪器采购单位分子互作分析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纳米粒度仪**中医院液质联用(LC-MS)厦门**医药有限公司红外光谱(IR、傅立叶)**纳米所蛋白印迹仪**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导热仪、热导仪**稀土研究院激光粒度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洋监测浮标深圳**检测有限公司流变仪**大学裂纹测深仪**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原子层沉积设备**科技大学荧光显微镜**农垦疾控中心近红外光谱(NIR)**交通大学高温烘箱**省第三地质大队…………………………………………52%采购咨询在5分钟内得到响应75%采购咨询在1小时内(其中52%的在5分钟内),能够收到相关厂商的响应,93%的采购咨询在24小时内,能够收到响应。图3 各采购咨询信息的厂商响应时间统计在仪采通发布采购信息后,给自己充杯咖啡、泡个茶,厂商电话就过来了。仪器专业采购,欢迎使用仪采通。表3 较为重视买家商机咨询的厂商top10较为重视买家商机咨询的厂商top10(点击查看对应展位)1梅特勒托利多6哈希公司(HACH)2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股份公司7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8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9上海佳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5赛默飞色谱与质谱10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该榜单反映的是厂商对商机咨询的买家单位重视程度,欢迎广大采购单位多向以上厂商咨询。从榜单来看,相比4月份,哈希、皖仪、海能、佳航、日立5家仪器厂商对买家商机咨询的重视程度,挤进了top10,希望继续保持。了解了仪采通咨询及仪器信息网合作厂商的响应情况,接下来,我们视角切换下,看看5月份我们所处的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释放了哪些信号。绿色仪器未来可期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各领域在环保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5月份在工信部发布的公开征求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中,强调降碳过程中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标准,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绿色化生产的目的,在工业生产领域,环境类监测仪器,作为监测环境生态各项指标的手段,其生产工艺及运行过程是否环保、绿色,也将成为使用单位采购与否的重要判断依据。在地方上,北京、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贵州、内蒙等地,5月份均在环境生态方面发力,土壤重金属、水质、空气污染监测类仪器或将迎来爆发。各地方的各协会发布了大量关于环境方面的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环境领域,仍然是热门。食品、医药领域动作频频,相关仪器大有作为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议题,5月份国内在农产品、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等方面发力,出台了相关标准及监督抽查实施细则;韩国、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加大了对食品、饮品中农残的限量规定。食药同源,食品方面有动作,医药自然不会落下。国家药典委员会5月份频频出手,在药包材微生物检测、药中真菌毒素测定等方面的指导原则进行了公示,对0400光学分析法、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0502薄层色谱法进行了修订,虽然还是草案阶段,但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国家药监局更是发布了百余项2023年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CNAS-CL02-A00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应用要求》文件也即将进行修订,对医药相关的检测机构也有一定影响,可以多加关注后续情况。专业采购就用“仪采通”懂厂商——深耕行业20余年与国内外超2000家一线品牌生产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懂仪器——规模领先的数据库产品超110万个、覆盖2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5万余篇。懂技术——庞大的专家智库深度合作的各行业资深专家超过10000名,院士近百位。高效选型——特色买家服务八大特色服务,保障高效选型。点击发布采购信息,一键发布多家比对。附:仪采通”简介“仪采通”是仪器信息网倾力打造的科学仪器专业采购服务平台。平台针对科学仪器采购人员专业性不足、选型效率低的痛点问题设计了八大特色服务。选型工具(1)采购信息发布:一键发布采购信息,自动匹配合适厂商,厂商主动联系您。(2)历史成交价查询:真实成交价格在线查询,预算申报有据可依。(3)采购指南、信息订阅:解决方案、选型视频、真实买家仪器使用心得、专业市场研究报告等数万内容,为您的采购保驾护航。(4)实验室配置清单:专为新建实验室买家提供各领域典型实验室仪器配置方案,一站式解决各类仪器配置选型难题。选型服务(5)批量采购专属客服:针对批量采购、个性化需求配置专属1对1采购助理,提供定制化采购方案。(6)采购交流会:通过线上或线下会议的形式,为供需双方搭建集中交流的平台,精准推荐优质厂商,为买家单位降本增效。(7)专家评审及采购咨询:采购需求技术评审,实验室建设、仪器选型咨询指导。(8)大买家专属特权:参与本网活动有优惠,并享有仪器试用、折扣、协助解决售后问题。联系我们:采购咨询热线:4008-279-100(扫描添加仪采通小助手微信)
  • 大气&污染水,光谱技术在环境领域的那点事儿 |3月9日
    2020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新型肺炎、澳大利亚山火、非洲蝗灾,当一系列环境问题爆发后,人类与生态的关系再一次引发公众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他们的工作和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复旦大学张立武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家海副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Energy & Environ. Sci.、Environ. Sci. Technol.等环境领域高影响期刊上。3月9日,HORIBA系列在线讲座第二课,我们有幸邀请到这2位老师,为大家分享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如果你也从事环境方面的工作,那么千万不要错过这次和大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噢~课程结束后,你将掌握:1. 处理水体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研究成果2. 拉曼光谱在环境颗粒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关注公众号“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查看往期文章,即可报名! HORIBA Optical SchoolHORIBA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普及光谱基础知识,旗下的JobinYvon更有着200年的光学、光谱经验,HORIBA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这些经验,为此特创立Optical School(光谱学院)。无论是刚接触光谱的学生,还是希望有所建树的研究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资料及课程。 HORIBA希望通过这种分享方式,使您对光学及光谱技术有更系统、全面的了解,不断提高仪器使用水平,解决应用中的问题,进而提升科研水平,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
  • 环境领域再添新专业!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2〕12号)。中国人民大学新增3个学位授权点,其中2个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据了解,“碳经济”专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用经济手段治理气候与环境,集国民经济管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以及金融学于一体的交叉性经济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我国碳规划与发展、碳产业政策、碳市场与贸易、气候变化谈判、国际关系以及碳管理规划等领域高专业性、高科技性、高层次性的复合型“碳经济”人才,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碳排放管理和碳市场分析预测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获批的“碳经济”专业硕士项目,将通过系统培养学生学习“碳经济”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碳经济”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国家低碳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支撑制定国家碳中和规划与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规划、能源企业发展规划,碳金融资产分析、管理及开发等金融活动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表示,将以“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发挥学校在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面向全球和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完善专业硕士教材、案例库、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咨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碳经济学科。
  • 岛津推出“十二五”环境领域应用方案
    为推进&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2年2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环境监测&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主要制修订任务,制修订约 800 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2~4 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100 项,环境监测规范580 项,环境基础标准与标准制修订规范10 项,管理规范类环境保护标准 100 项。其中,总量控制污染物减排环境保护标准系列,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减排环境保,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标准系列,包括有毒重金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标准。 岛津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 &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经营理念,并与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研究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了环境保护相关的多项工作。 &ldquo 十二五&rdquo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修订期间,岛津公司分析中心先后与中日友好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站、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 上海市普陀区环境监测站、 沈阳市环境监测站等部门合作,在各项环境标准的制定及验证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岛津公司&ldquo 十二五&rdquo 环境领域应用方案》汇编了岛津公司分析中心依据&ldquo 十二五&rdquo 各项环境标准,结合不同的分析仪器(AAS, ICP-AES, UV, TOC, FT-IR, GC, GC-MS, LC, LC-MS, LC-MSMS等)开发的针对重金属,总有机碳(TOC),挥发性有机物(VOC),多环芳烃(PAHs),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塑化剂等环境污染物分析的方法,以帮助更多的客户解决水质、空气和土壤等突出的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 本应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前言 2 环境污染物检测方法解析 3 环境领域应用数据集 重金属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废水中的铅和镉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废水中砷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珠江水中的Ni, Cr和Mn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铅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电池中的铅、镉和汞的含量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土壤中铅和镉的含量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的金属元素 总有机碳 TOC-L和SSM-5000A测定高碳酸盐土壤样品中的TOC TOC总氮附件测量稻田水氮肥残留 TOC总氮附件测定地表水中的总氮含量 TOC-L和POC附件测定高无机碳排放水中的TOC TOC-V和 SSM-5000A测定土壤样品中的TOC 岛津TOC测定废水中的总有机碳 挥发性有机物 P&T - GCMS法测定环境地表水中VOC含量 P&T-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VOC含量 顶空-GCMS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GCMS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GCMS测定土壤中15种挥发性卤代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 PTV-GCMS法分析PAHs MEPS-GCMS法测定雨水中的多环芳烃 MonoTrap-OPTIC-GCMS测定雨水中的多环芳烃 UFLC快速测定16种多环芳烃UFLC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16种多环芳烃 农药残留 MEPS-GCMS法测定河水中农药残留 LCMSMS测定水中的阿特拉津含量 LCMSMS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LCMSMS直接进样法测定环境水中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塑化剂 GCMS测定土壤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LCMSMS杂质延迟法测定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激素 MonoTrapTM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雌激素 LCMSMS测定环境水中的雌激素 抗生素 固相微萃取和液相色谱联用装置测定水样中磺胺类抗生素 LCMSMS测定地表水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 LCMSMS测定环境水中的&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LCMSMS测定环境水中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有机污染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丁基黄原酸 FTIR法测定水中的油类物质 GC-FPD(锡滤光片)测定水中的氯化三丁基锡 GCMS测定土壤中的多氯联苯 GCMS测定水质中五氯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5种醛酮类环境污染物 SPE-LCMS测定环境水样中的PFOA和PFOS LCMSMS快速检测水中的尿素 LCMSMS在线自动稀释快速检测水中的双酚A(BPA) 有关详细内容,敬请向岛津分析中心咨询。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德祥获得美国YSI环境领域产品代理权
    祝贺德祥获得美国YSI环境领域产品代理权 美国YSI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是目前世界上*一家同时掌握水质与流速流量测量技术的集团公司。自1948年成立以来,YSI集团作为国际上领先的水质、流速流量监测仪器制造商,以*的传感器技术为核心,不断推出最先进的水质和流量监测产品、技术和服务,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和高品质的测量仪器和服务。 作为YSI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德祥集团早在2008年8月开始,即成为YSI生命科学领域产品在大中国区的独家代理权;并在2010年取得了YSI环境监控产品包括配套软件和数据搜集平台在香港和澳门的代理权。 德祥集团将全权负责YSI系列产品在该区域的市场及销售、技术及应用支持工作。一如既往地为YSI的广大新老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 美国YSI生命科学领域产品因其高灵敏度的探头和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在生化分析领域享有盛名,在全球知名的食品饮料研发部门、医院、医疗机构、运动训练研究、生物发酵领域看到YSI的足迹。YSI在生物过程监测领域、运动医学、制药、食品饮料领域是值得信赖的代名词。德祥集团作为YSI大中国区的独家总代理,全面销售YSI生命科学领域除1500之外的所有产品。 YSI 2300 STAT PLUS葡萄糖乳酸分析仪 早在1973年,YSI就开发了全球*台全血葡萄糖/乳酸分析仪。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款仪器采用的固化酶电极检测*技术,排除了其他多种测试方法受干扰影响的问题,已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作为*一款双通道血糖血乳酸分析仪,它可以精确检测全血和血浆中的相关指标,包括血清中的葡萄糖,脑髓中的乳酸等。 • 快速(一分钟出结果),自动校准,样品需求量低; • 低成本检测样品 每次检测之后无须更新酶膜,试剂和消耗品的消耗极低; • 全血分析  YSI2300是*一款双道血糖和血乳酸分析仪,无需离心样品; • 操作简单安全 菜单驱动软件可引导操作者进行每一步操作,诊断程序提供技术性分析并修正故障,样品通过试管或注射器传到分析仪,无需采血针; • 分批操作  24位转盘可分批操作。可指定任一批样本,并对编有同一日期和时间的样本进行采样; • 抗干扰  YSI固化酶技术排除了由其他方法带来的干扰; • 测试范围大  血糖:0-900mg/dL、血乳酸:0-30mmol/L,无需稀释样本 YSI 2700 SELECT生化分析仪 YSI 2730无菌监测和控制模块的2700 SELECT系统配备的完美结合可以做到直接从生物反应器中无菌取样,并同时测定相关的重要营养物质或者副产物的含量,从而自动控制是否需要补料。如果需要,YSI 2730无菌监测和控制模块还可以进行灭菌。 • 长期对生产研发进行在线检测,自动控制 • 甚少或无需样品处理,发酵液可直接检测 • 60秒出结果,让你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检测,有助于降低成本 • 使用固定化酶技术,酶素可以多次使用,不会流失,操作成本低 • 对分析物的检测具有专一性,即使在复杂的基质中 • 使用生物传感器技术, 样品可以单个或批量测定,亦可以在线过程监测 • 最多可同时测定两个参数;自动采样 • 可测量以下11个参数:葡萄糖、木糖、乳糖、半乳糖、乳酸盐、蔗糖、谷氨酸盐、谷氨酸、胆碱、甲醇/乙醇、过氧化氢等 YSI 5300A生物性耗氧分析仪 检测细胞生理学和新陈代谢过程中溶解氧含量 YSI 5300A生物性耗氧分析仪是实验室教学和应用研究的理想选择。5300A检测包括呼吸作用,氧化活性和细胞新陈代谢研究中的耗氧量和进程,5300A 采用*的Clark-type polarographic测氧电极浸入磁力搅拌样品箱,在2-15分钟以内显示耗氧量或者进程曲线。该双通道仪器提供同时显示,记录结果和通过RS-232端口输出数据。 YSI 7100 MBS 多参数生化分析系统 YSI 多参数分析系统提供给客户全方位的即时多参数分析,也只有YSI可以给您同时带来葡萄糖、谷氨酸酯和盐、谷酰胺、乳糖、铵以及钾的高质量监测。 特点: • 根据客户需要随时定制系统 • 可升级三传感模块 • 为提高您的产出结果,YSI新推出的多参数生物分析系统提供多参数测量功能,即可以同时测量6个参数。 • 自动取样盘可放置30个样品,自动在线采样,完全不需人手操作,*限度地节约您的时间。 当*个取样盘在检测时,您可以同时准备第二个转盘的样品。 • 目前唯有YSI 以*测量标准测定葡萄糖,谷氨酸盐,谷酰氨,乳酸盐, 铵,钾、蔗糖、甲醇。 • 7100系统可扩展到所有YSI的多任务功能,例如适用于可放置30个样的自动取样盘。选件还可提供在线监测,数据获取软件,信号输出,内置modem,上传数据到互联网等功能。 • 方便的触摸式显示屏和打印机使您迅速得知结果 更多产品详情,敬请访问www.tegent.com.cn 客服热线:4008 822 822 info@tegent.com.cn
  • 【HORIBA学术简讯】生物、环境领域 | 2021年第20期
    “学术简讯”栏目旨在帮助光谱技术使用者时时掌握新发表的科学研究前沿资讯。我们将每周给您推送新增学术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主流期刊Nature index、ACS、RSC、Wiley、Elsevier等。帮助您了解全球范围用户使用 HORIBA 光谱技术的新动态,为您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激发学术灵感。如您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欢迎留言。本周我们推荐5篇前沿学术成果,针对生物、环境领域,涉及荧光光谱、粒度技术。生物环境更多光学光谱文献,欢迎访问Wikispectra 文献库。
  • 做好科研,环境领域分析仪器该如何选型?
    做科研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再找到一台适配性最高的分析仪器,并不容易。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科学的真正和正当的目的就是人类生活要用新发现和新动力来丰富起来。”现实工作中,若要获得更多实用型的科研成果,赋能社会,创造价值,方法与分析手段就必须不断适应环境污染新特点——比如,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含量越来越低,潜在危害越来越大等。"十四五"时期,新污染物的治理与研究成为关注的重点(如微塑料、PFAS、PPCPs等),在我们的技术交流群,便常常收到粉丝提问:微塑料定量,是质谱好,还是光谱好?光谱可以定量检测微塑料吗?我们做人群生物体中的微塑料检测,选TOF质谱吗?课题组准备新污染物暴露组学分析,该采用什么仪器合适?......事实上,2022年以来,国家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决心坚决,新污染物研究工作被提上新高度!各类关于大型科学仪器基金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各家仪器厂商也纷纷发力,在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分析的主流仪器(色谱、质谱、光谱)推出全套选型、应用解决方案。值得一提,随着人类健康与环境污染的有机融合,新污染物+暴露组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何为暴露组学?暴露组学,是指从妊娠开始的贯穿整个人生的环境暴露。包括內源暴露源(炎症 感染 微生物等),外暴露源(污染 辐射 生活习惯 饮食等)。暴露组学具有无目标设计、全景式测定、兼顾内外暴露因素、聚焦生命周期关键窗口等特点,为研究环境污染物暴露对人体健康影响提供了新思路。国内已经开始相关研究的单位有哪些?在新污染物+暴露组学方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均设置相关主题研究方向。以上单位发布的科研成果中,安捷伦色谱、质谱、光谱成为“最多上镜”的分析仪器。在此类分析仪器选型方面,安捷伦科学家又有什么独家建议?除专业技术角度的选型策略外,还要考虑包括不限于,两大方面,六大层次内容: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日常使用需求,结合高新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了满足科研工作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拓展性和通用性等。更多详细内容,关注安捷伦12月6日独家网络直播会议——“年底福利:贴息贷款项目+科技创新扣税项目,分析仪器设备该怎么选?”点链接,免费报名,优先审核: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gilent2022/
  • 中科天融:环境监测领域的优秀品牌
    “100家国产仪器厂商”专题:访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为推动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了解中国国产仪器厂商的实际情况,促进自主创新,向广大用户介绍一批有特点的优秀国产仪器生产厂商,仪器信息网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启动“百家国产仪器厂商访问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走访参观了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天融副总经理郭炜先生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融)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金3000万元。中科天融是六合集团环保与节能产业发展实体下设的专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节能环保监测系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运营服务,致力于为环境保护和能源监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行业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市场份额逐年增大,已经逐渐成长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而烟尘、水污染的在线监测以及污染源的监控平台的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成长迅速。中科天融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烟气、水在线监测系统集成与研究的企业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沉积,目前在产品开发、市场运营、品牌塑造、售后服务、管理等全方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销售收入也从当初的200多万跃升到1个亿。 坚持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始终走在环保监测技术前沿   中科天融与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各研究院以及国内多家著名高校进行技术合作。与北大微电子、美国ES公司共同建立节能环保监测专用芯片的研发工作,与MIT共同开发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工作。与欧、美、日、韩等国际知名环保企业也有广泛的合作。拥有自主专利专有技术十数项,在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科天融独立和合作建立的研究设计和实验平台有:   (1)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仪器检测实验室;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试实验室;   (3)哈工大市政环境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4)哈尔滨工业大学减排与监测联合研究中心;   (5)北京大学化学系联合实验室;   (6)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加工实验室;   (7)北京环科院大气所合作实验室;   (8)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联合实验室;   (9)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联合实验室;   (10)哈尔滨工业大学防控减灾联合实验室。   其中,中科天融与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的 “减排与监测联合研究中心”是2009年成立的,该中心将发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结合中科天融在工程实践的经验,紧紧围绕“减排和环境监测”这一主题,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原创性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推广。 累计销售近2000台/套在线监测设备,市场占有率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中科天融的主导产品包括: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TRII系列产品、水质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OD系列产品、污染源监控软硬件平台、PG-250便携式气体分析仪,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VOC在线监测、氨氮在线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能源及环境决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能源环保监控系统。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TR-600   近年来,中科天融在全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市场营销网络,下设1个分公司、6个区域办事处和10个服务站,在国内有近20个行业或区域代理商。中科天融汇聚了业内优秀的技术研发及商业运作团队,凭借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先进的市场运作,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在全国范围内省级的在线监测设备资格入围或统一招标中,中科天融中标率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已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销售产品近2000台/套,为800多家用户提供运营服务。   中科天融的典型业绩主要有:   2006年独家中标吉林省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入围北京市、山东聊城、烟台市、滨州、临沂、日照市等在线监测项目招标,在山东各地市建立了天融品牌的美誉度;自2006年入围北京项目招标以来,市场分额占全市新增设备的90%以上;   2007年入围国内技术和管理要求最严格的上海市在线监测项目招标;中标全国最大的山西省在线监测项目招标,综合排名第一;入围陕西省在线监测项目招标;   2008年入围黑龙江在线监测项目招标;入围河北省在线监测项目;中标辽宁省在线监测项目招标;中标新疆自治区在线监测项目招标;   2009年入围北京、山西等多个城市在线监测项目并中标。 中科天融装配车间 “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市场容量20多亿,中科天融重心向运营维护发展”   在政策的导向和指引下,短短的几年时间,环保在线监测设备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目前国内各种原理的在线监测设备数量上万台,保有量每年仍以近20%的速度高速增长。   我国环保设备运营管理市场处于“黄金发展期”   在线监测设备多用在污染源排放口,环境恶劣,工况差。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定期进行正确的维护保养,方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监测数据的有效。但由于在线设备维护技术要求高,人员素质要求高,一些上了在线设备的排污企业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设备“瘫痪”现象随处可见。随着“数据执法”、“数据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被环保监管部门所运用,市场对第三方有偿的维护保养、耗材更换、设备维修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线设备的有偿运营管理已用国家法律条文的方式加以明确。   按目前的设备数量与运营维护费用估计,运营市场现有容量有20多亿元。同时通过运营“圈地”后,由运营带动的潜在盈利上百亿,且该数据随着产品保有量的递增而膨胀。目前在线监测行业受政策强力引导和支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高速增长阶段,诸多厂家和企业将精力、财力投放在整合营销当中,经营重心并未向运营维护转移,因此设备运营维护处于宝贵的“黄金发展期”。   中科天融运营商务具有绝对优势   中科天融是国内最早进入在线监测设备运营的专业环保企业,并且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甲级运行资质和水、气污染源监控设备运营资质(正式),是同行业中较早通过三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公司,拥有健全的质量、环境和安全管理体系。 运营服务站   中科天融专门负责项目技术与运营服务的总部运营服务部设置呼叫中心、技术支持、客户服务三个工作小组。拥有技术人员70多人,大多为在线监测领域内的高精人才,形成矩阵式服务架构,以保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并且,中科天融在全国设立了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北区六个办事处,代表公司行使当地技术服务与运营业务职能。   中科天融目前的运营盈利业务主要包括:烟气在线监测系统运营维护、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运营维护、CEMS监控平台维护、CEMS系统升级与改造、运营备件耗材销售与备机租赁业务、运营带动整机销售业务。   目前,中科天融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拥有近2000套设备的成功运营与管理经验,运营覆盖率接近70%。中科天融具备运营了目前绝大多数主流产品的技术实力,除了保障中科天融自有产品的运营以外,运营品牌涵括宇星、聚光、雪迪龙、先河、环科、西克、中绿、泰肯、牡丹、小桥流水等一二线主流品牌,在竞争中具备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   中科天融的典型运营案例主要有:   (1)2006年临沂项目烟气和水质在线监测运营,总计30套;   (2)2006年滨州运营服务站成立,负责辖区内40余套烟气设备的运营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3)2007年聊城办事处成立,负责辖区内70余套水质在线设备的运营维护工作;   (4)2008年潍坊服务站成立,负责包括我公司设备及其他设备厂商监测设备在内的运营维护工作;   (5)在广东、云南还通过与当地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或者客户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对设备进行运营,来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 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与中科天融副总经理郭炜先生(左)合影   中科天融即将被央企中国节能环保投资集团控股,成为中节能属下的环保监测产业骨干二级公司,公司的定位也转变为力争成为环保行业龙头企业,同时也是为政府解决问题的服务型公司。   “中科天融”作为知名环境在线监测仪器生产、安装、供应、服务商,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优秀品牌。   附录1: 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http://www.talroad.com.cn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949/   附录2: 中科天融拥有的自主专利技术 序号 项目内容(专利名称) 授权公告日 备注 1 烟气脱硫的预处理装置 2006.11.08 2025.7.25发明 2 利用锅炉烟气制取七水硫酸镁肥料的方法 2006.11.08 2025.8.1发明 3 烟尘浓度连续监测自动校准装置 2004.11.07 发明专利 4 多参数箱中气路汇流装置 2010.06.02 实用新型 5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中气水分离器、溢流排水装置 2009.07.17 实用新型 6 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中溶液定量装置 2009.08.14 实用新型 7 污水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中溶液测量装置 2009.08.21 实用新型 8 双光程烟尘仪快速开合装置 2009.07.03 实用新型 9 气体浓度测量装置 2009.08.14 实用新型 10 烟尘浓度连续检测激光发射装置 2004.03.10 实用新型 10 烟气采样同心防污隔离器 2003.03.05 实用新型 11 烟气流量温度组合测试装置 2003.03.05 实用新型 12 烟气浓度连续监测采样装置 2003.10.29 实用新型 13 环境综合监控管理系统V1.0 2009.12.30 软件著作权 14 紫外分析仪工作软件V1.0 2009.04.14 软件著作权 15 天融环境监理系统软件V1.0 2007.10.29 软件著作权
  • 院士领衔 共话质谱在环境领域新应用——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大会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于山东省青岛市盛大开幕。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国内质谱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旨在促进发展,提高交流水平,推动质谱技术在各大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来自全国100多个单位的质谱技术与应用专家学者、质谱厂商与用户等近600人,出席了本次盛事。在25日上午进行的大会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赵进才院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以及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王钟伟处长分别做报告。陈洪渊院士主持会议赵进才院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报告题目:质谱方法在发现新污染物中的作用以全氟化合物、溴代阻燃剂、氯化石蜡等为代表的新污染物因其在环境赋存可引起显著的生物毒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同时生态环境部编制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团队在利用质谱发现新污染物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包括识别多类新型污染物,建立了一系列质谱分析新方法,表明质谱技术在新污染物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大家分享了新污染物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思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泓院士报告题目:环境质谱在大气霾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大气污染防控形式严峻,挑战很大。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推进,我国PM2.5污染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臭氧浓度仍居高不下,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成为重点。在此背景下,大气霾化学概念应运而生。大气霾化学,即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多相化学。贺泓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大气霾化学的提出、概念及关键科学问题。并通过多个案例,着重阐述了GC-MS、CIMS、PTR-MS、AMS等环境质谱在大气霾化学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质谱技术在大气污染组分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溯源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大气霾化学研究对质谱的需求。山东师范大学 唐波教授报告题目:质谱检测技术的超灵敏化新策略质谱技术是目前实验室分析鉴定化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但是目前质谱检测技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利用质谱检测不同尺度的目标物,灵敏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和突破。在报告中,唐波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提高质谱检测技术灵敏度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分享总结了在靶向识别单元、信号倍增单元以及高效分离单元等三方面的超灵敏化质谱检测技术的新策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方向研究员报告题目:国产质谱赋能环境保护在全球测量活动中,质谱具有独特地位,是检测物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在环境领域中,质谱也是可以准确定性的最佳测量技术之一。当前,在新污染物鉴别分析、环境在线及应急检测等领域,都对不同品类的质谱技术提出了大量需求。国产质谱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成熟商品化的质谱产品,并在不同的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应用。方向在报告分享了近年来国产质谱取得的里程碑并介绍了广州禾信、谱育、安益谱等代表性国产质谱企业的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 庄乾坤主任报告题目: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当前,质谱仪器已经成为环境化学各研究团队必备的研究工具之一,但是质谱技术与环境化学的交叉还远远不够,基于此,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应运而生。当前,新污染物防控治理、大气雾霾控制的迫切等问题对环境化学学科研究提出了很多需求,同时也对质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不仅分享了当前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同时也分享了近期为环境化学学科在项目资助、评价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王钟伟处长报告题目:山东省基础研究工作介绍王钟伟处长对山东省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省长、书记双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同时省级财政科技经费也在近年大幅增长,2022年经费投入高达145.2亿元。报告分享了,山东省在自然科学基金建设支持、管理改革、人才支持以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上大量工作成果,也揭示了山东省在助力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力度与决心。本届会议为期3天(3月25日-27日),除大会报告环节之外,还设有新型污染物质谱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未知污染物的非靶标分析、质谱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污染物降解机制研究及质谱分析、环境分析中的质谱装置、食品安全中的质谱技术与应用、质谱成像与环境毒理、生命健康与环境等九个分会场报告。会议同期还设置了厂商卫星会和学术墙报展示,以促进我国质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增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将对本次大会进行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 潜心环境领域研究 安捷伦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
    潜心环境领域研究 安捷伦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 不仅是环境分析检测技术的领导者,更是环境测试领域的最佳合作伙伴 2014年11月6日,北京——近日,2014年杭州市大气环境监测工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竞赛”)在杭州市余杭区环境监测站举行。来自杭州环保系统下属的所有监测站点、第三方监测公司和实验室的一百多名分析测试人员报名参加了此次竞赛。为期三天的竞赛中,主办方设置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项测试科目,最终选拔出和表彰了一批表现优秀的技术人才。不同于以往,今年的竞赛中,主办方邀请到了安捷伦科技的参与,并依靠安捷伦为实验操作科目提供的先进仪器和现场技术辅导支持,确保实验操作科目的顺利进行和竞赛结果的公平权威。安捷伦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安捷伦专家的热情、详尽的指导为参赛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也获得了主办方的赞誉。 杭州自古就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色被誉为“人间天堂”,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慕名前往,而打造和保持优美的环境一直是杭州全民上下紧抓不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适应环境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常年不定期地举办类似的职业竞赛成为杭州环保系统采取的有效举措,为的就是考核和提升环境分析检测人员的操作和服务水平。作为环境分析检验领域的领导者,安捷伦一直与杭州环保系统保持紧密合作,为杭州提供优秀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此次也有幸参与到环境检测人才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此次竞赛,安捷伦提供了7890A和7890B两款气相色谱系统作为大气监测的核心分析检测平台。而作为今后工作的“排头兵”,通过竞赛选拔出的人才将促进各站点检测和服务水平的进步,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杭州市环境监测的实力。安捷伦为此次竞赛提供了先进的气相色谱仪器产品和现场技术辅导支持,获得参赛人员和主办方的赞誉 环境一直是安捷伦潜心深入的六大领域之一。依托全球前沿的技术和完整产品线组,安捷伦也打造出多种类的环境分析检测方法和贯穿实验室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全面覆盖环境分析三大介质——水、空气和土壤,持续引领环境应用发展趋势。如今,根据中国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列出的几大主要任务——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监控、预警和新兴污染物监控、以及农村和土壤监控,环境领域衍生出了三大分析类目:目标物定性定量、未知物筛查和应急监测。针对目标物定性定量于未知物筛查两大类目下的多个分析课题,安捷伦借助核心平台——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光谱、消耗品和软件系统,推出了相应的分析检测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灾害和其它事故的频发对现场快速准确分析要求越来越高,应急监测的需求随之而生。安捷伦推出了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相比常规便携装置现场分析结果并不能用于最终定论分析,安捷伦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帮助检测人员在现场完成分析的同时,还可达到与实验室分析相媲美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环境暴露和人体健康是紧密关联的,而这个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多种组学分析,比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毒理学等,安捷伦的全线质谱产品为组学分析提供了全流程解决方案。组学研究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可以借由MPP和Pathway等安捷伦特色的分析软件得到完美的解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实验操作现场的安捷伦7890A和7890B两款气相色谱仪 除了注重结果的准确和权威,安捷伦同样注重检测过程——坚持卓越的产品品质以外,安捷伦也在产品的操作、易用性和产品支持服务方面下功夫。虽然此次竞赛中的7890A和7890B气相色谱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分析检测研究,但是在场的参赛人员却对这两款仪器鲜有接触,缺乏操作经验。而在安捷伦专家的现场指导下操作两款系统后,他们对安捷伦产品的可操作性和检测结果十分满意,也对安捷伦专家的专业性和周到的支持十分认可。 杭州竞赛只是安捷伦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影。随着国家的环境法律和条例不断完善,安捷伦正在积极应对环境新兴应用的需求,联合行业领袖和先进的科研机构共同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帮助用户开发和实施全新环境应用。前不久,安捷伦与中科院环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入合作,联合成立“安捷伦思想领袖奖获得者江桂斌院士实验室”,充分整合生态环境中心的前沿科研实力以及安捷伦的创新科技和设备,深入研究环境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此外,安捷伦今年还参与捐建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新的环保绿色教学楼的建设,以帮助推进该学院在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方面的研究。放眼长远,安捷伦将不仅仅是环境分析检测技术的领导者,更是环境测试领域的最佳合作伙伴。 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市场的领导者,同时也是领先的实验室合作伙伴,致力于与客户共同缔造美好世界。安捷伦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先进的仪器、软件、服务和耗材,产品覆盖整个实验室的工作流程。2013财年,安捷伦的收入达到39亿美元。公司在全球拥有11,000 名员工。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前瞻性陈述 此新闻内容包括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规定的前瞻性陈述,并受由此创建的安全港规则约束。此处的前瞻性陈述包括但不限于:安捷伦的电子测量业务分离的相关信息、未来收入、利润和盈利能力,未来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客户预期。这些前瞻性陈述包括可能导致安捷伦的业绩与管理层当前预期产生巨大差异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客户业务实力不可预见的变化;对当前以及新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不可预见的变化;客户的购买决策和时机,以及我们不能实现由于整合和重组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节省的风险。 此外,安捷伦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安捷伦向证监会提交的文件中详细说明的风险,包括我们最近提交的Form 10-K和Form 10-Q。前瞻性陈述是以对安捷伦管理层的信念和假设以及现有的信息为基础。安捷伦概不承担向公众更新或修改前瞻性陈述的义务。 编者注: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法比尤斯访华推广《世界环境公约》 期待与中国在环保领域加深合作
    p   7月5日,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向中国媒体介绍了近期法方提出的《世界环境公约》草案,期待中法两国继续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并肩合作。 /p p   法比尤斯此次访华主要目的在于推广法国政府提出的的新倡议《世界环境公约》、加深和扩大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共同合作。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法比尤斯介绍,《世界环境公约》由“法学家俱乐部”联合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名法学界人士起草,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公约,旨在通过确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来巩固全球环境治理的框架。该公约致力于确立对自然环境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包括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公民有在健康无污染的环境的生活的权利、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义务。公约还规定了关于程序上的原则,如公众知情及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损害预防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等。 /p p   法比尤斯表示,此次访华成果丰硕,期间他参加了由法中两国宪法学专家共同召开的专业研讨会,并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进行了会晤。法比尤斯回顾了中国政府在推动《巴黎协议》最终达成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指出中法在环保、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向有着共同的意愿和决心。环境问题上,两国在经济和法律层面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他说,希望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连接中国、亚洲、非洲、欧洲的过程中成为绿色的“一带一路”,因为生态发展对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p p   谈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产生的影响,法比尤斯认为,尽管在资金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任何一个国家做出的决定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潮流,而美国各界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反对,其做法也没有得到其它国家的效仿。 /p p   据了解,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在今年9月向联合国提交《世界环境公约》草案,希望能够在联合国大会上由会员国表决通过,生成一份国际性公约,以法律手段保障全球环保行动顺利进行。 /p
  • 多种仪器成为十二五环境监测领域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仪器将迎来怎么样的发展契机?哪些种类的仪器将会大有作为?在2011年6月7-10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11)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部燕中凯主任在会议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仪器信息网编辑对燕中凯先生的报告内容加以摘录,以飨读者。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部 燕中凯主任   环保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国家政策决定环保产业的市场方向与容量。“十一五”到“十二五”,从已发布的相关国家政策来看,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工作重点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从环境介质方面来说,防治重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基础上,将土壤环境也作为重要防治领域;约束性控制指标从两项增加为四项;重金属污染防治成为工作重点,至2015年重点区域Hg、Cd、Cr、Pb、As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比2007年削减15%;汽车排放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氮氧化物重点控制领域之一;VOCs成为继烟尘、SO2、NOX 后大气污染防治的第四类污染物。   总结起来,“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需求和重点领域将围绕两方面展开:   一是围绕“十二五”四个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污染减排的同时,将新增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目标分别是总量削减实现“双八双十”,即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COD)和 二氧化硫(SO2)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8%,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0%。   二是围绕“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将重金属、土壤污染、POPs(持久性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VOCs污染防治、核污染防治等作为污染防治重点领域。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是在对国外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产环境监测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在逐步实现,部分国产环境监测仪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高精尖仪器外,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率,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不断拓展温室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等监测领域,适应我国日益多样化的环境监测需求。   针对以上工作方向,在环境监测领域,将会重点发展以下三大类监测技术与仪器:   (1)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废气中NOX、Hg、VOCs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发展废水中NH3-N、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2)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地表水中有机物、重金属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发展空气中O3、PM2.5、POPs、温室气体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3)应急监测:   发展各项污染因子应急监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现场监测车。
  • 环保互联网打造领域新蓝海 环境监测成最佳入口
    环境监测成最佳入口 环保互联网打造领域新蓝海   在&ldquo 互联网+&rdquo 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是环保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从目前实践经验来看,环境监测体系和生活垃圾回收处理领域将率先成为&ldquo 环保互联网&rdquo 的发力点。   业内普遍认为,将环境要素信息与互联网结合是中国环保领域的一大趋势,通过互联网实现各种环境要素的信息共享、全面整体的呈现环境要素变化情况,进而解决环境问题。为实现上述规划,中国环保领域也已展开多项实践。去年APEC会议前期,环保部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的24个重点地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一阶段督察并取得良好成效,无人机与大数据平台就是此次督察的主要工具。   环境监测板块成环保互联网最佳入口   目前各地环保部门正积极建设环境信息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对雾霾、扬尘、机动车尾气、地下水水位等多项指标的在线监测,推进区域大气环境评估预警、饮用水源风险预估、网络化全过程监管执法等环境管理措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平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月中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六省区市正式搭建机动车排污信息共享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等,尝试突破省区市限制,互传违法违规车辆信息,进行跨区域的机动车超标处罚联合执法。   监测领域互动平台建设大趋势下,多家环境监测企业逐步展开多元监测布局,开展大数据合作业务。其中,监测行业龙头雪迪龙正凭借掌握的大量企业排污基础数据,搭建综合性环保信息化服务平台。今年2月出资200万元设立合资公司北京长能环境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挺进智慧环保领域。同时,公司还在去年中标大同市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一期项目,在项目建设领域拥有先发优势。   聚光科技是另一家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环境监测企业,公司正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遥感技术和专业智能模型,积极打造绿色&ldquo 智慧城市&rdquo 。近期与山东省章丘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推进章丘市&ldquo 智慧环境&rdquo 产业发展,打造全国&ldquo 智慧城市&rdquo 建设样板,共建&ldquo 生态文明&rdquo 城市达成了合作意向。
  • 这些省市给出明确说明: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设备更新来了!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教育教学设备置换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改造、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医疗卫生设备更新升级等等冲上热搜。笔者注意到,除了以上的各个热点之外,《行动方案》还在环保领域进行了相关的布局,比如,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加快完善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优化提升大气、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具体落实到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笔者发现目前不少省市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明,智能化升级、自动化监测成为关键词(不完全统计),值得大家关注:其中,浙江省在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加快环保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全省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省控以上水质和空气自动站智能化升级,老旧实验室大型仪器、水质自动站、空气自动站等设备更新。鼓励重点排污单位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动锅炉等特种设备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改造更新和脱氮设备安装。推进化工园区化工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2027年新建或改扩建化工废水集中处理设(工业污水处理厂)26个(座)。《江苏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强调,加快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实施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到2027年更新提升78个断面监测水站、4500个大气站点、14个省级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江西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要求加快环保设备更新改造:分级分类补齐一批、更新一批、提升一批环境监测、辐射监管、督察执法、环境应急等设备,持续巩固拓展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强制性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企业不达标环保设备淘汰和更新替换,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7年,重点行业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显著提升。《南京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到推动生态环境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实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鼓励重点排污单位更新改造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预计到2027年,全市水泥、焦化企业超低排放设备更新改造基本完成,钢铁、石化行业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产能比例持续提升。《杭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要求:推动全市重点环境监测实验室、省控以上水质和空气自动站智能化改造提升,推动老旧实验室大型仪器、水质自动站、空气自动站等设备更新。鼓励重点排污单位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动锅炉等特种设备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改造更新和脱氮设备安装。《台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加快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实验室科研技术设备改造,推进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2024年完成自动监测站智能运维试点改造1个。鼓励重点排污单位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动锅炉等特种设备在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设施的改造更新,安装脱氮设备确保正常运行。推进化工园区化工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2027年新建或改扩建化工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污水处理厂)6个(座)。《绍兴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指出加快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鼓励重点排污单位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到2027年,完成103个县控以上断面水站设备更新、16个省控断面监测水站智能运维改造。加强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全氟化合物等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物质监测分析能力,依托柯桥区、上虞区纺织印染行业新污染物治理试点,推进新污染物监测实验室和设备建设,到2027年,建成1个以上人工智能环境监测实验室。抓好工业固废源头减量,通过源头替代、生态设计、企业内自行利用等措施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到2027年,建成覆盖全市域范围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加强秸秆焚烧火点监控设备建设,推广秸秆清洁化处理设备,到2027年,建成秸秆焚烧高位瞭望点位441路。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执法领域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更新升级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中符合淘汰标准的设备,到2027年,新增4个大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完成7个省控城市空气监测站智能运维改造。不仅如此,《郑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2024—2027年)》要求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更新迭代,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山东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中也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经费保障;山东、贵州等多省也特别提到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等。未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设备更新值得期待!
  • 2023年,环境监测领域有哪些政策文件需要重点关注?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2023年,《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大批政策文件出台,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持续向好发展。仪器信息网不完全整理了2023年国家出台的部分环境领域重要政策文件,供大家参考。一、大气领域1、《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这是我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顶层设计文件。文件提到: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探索开展甲烷排放监测试点,在重点领域推广甲烷排放源监测。根据我国甲烷排放特征,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下开展甲烷环境浓度监测,逐步建立地面监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不同领域甲烷排放特征规律研究,持续开展资源化利用、高产低排放育种、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强化甲烷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将甲烷排放控制相关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甲烷排放控制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化和产业化,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研发创新项目和重大工程。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2、《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助力完成“十四五”确定的氮氧化物(NOx)和 VOCs 减排任务,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文件提到:各市、县根据大气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管需求,加快配备便携式烟气分析仪、便携式颗粒物分析仪、便携式氨监测仪、林格曼烟度仪、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仪以及相应保障设备,形成系统化现场检查能力。强化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围绕现行法规标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排查整治任务、现场执法检查要点、监测监控技术规范等,系统开展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本地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附: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工作方案3、《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100 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统筹考虑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首批在15个省(自治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共计35个名额。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4、《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这是继2013年“大气十条”之后的第三个国家层面的保卫蓝天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要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开展区域协同治理,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为本次行动计划的重点区域。文件提到: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强数据联网共享。完善沙尘调查监测体系,强化沙源区及沙尘路径区气象、空气质量等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区域城市加强机场、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公路等大气环境监测。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重点区域、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VOCs排放量较高的城市开展光化学监测。重点区域和其他PM2.5未达标城市继续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系列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能力建设。完善空气质量分级预报体系,加强区域预报中心建设。开展亚洲地区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及技术研发。在沙尘路径区开展沙尘源谱监测分析,聚焦北京市进行沙尘源解析,评估各地沙尘量及固沙滞沙成效。提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监测能力,重点区域市县加快配备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仪等装备。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对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文件提到: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环境空气 PM2.5组分、VOCs监测站点及路边交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建设,并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网。各市、县根据大气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管需求,加快配备红外热成像气体泄漏检测仪、手持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仪、便携式紫外烟气分析仪、便携式烟尘分析仪、便携式氨气分析仪、便携式不透光烟度计、林格曼烟度仪、便携式油品和尿素检测仪、油气回收三项检测仪、OBD 诊断仪等装备。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 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二、水领域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文件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海警机构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推进综合监测、协同监测和常态化监测,加强监测数据、执法信息等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共享,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水平。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应当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根据海水动力条件和有关规定,经科学论证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排污口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排污口监测,按照规定开展监控和自动监测。国家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海洋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管理海域的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清理制度,统筹规划建设陆域接收、转运、处理海洋垃圾的设施,明确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事业单位等的海洋垃圾管控区域,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并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公众参与上述活动。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年,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突破,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5年,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水质监测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3项指标,指标阈值见表1.3项指标中任意1项达到值要求即判定为黑臭水体。在农村黑臭水体水质监测要求的监测方法中,规定监测分析方法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用电化学探头法,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技术要求、性能指标等满足《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925-2017);氨氮推荐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透明度和溶解氧指标须采用现场原位测定。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4、《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制定修订水网工程技术标准,健全与水安全保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推进工程建设时同步配套完善监测计量设施。”;并且,要“完善水网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监测站网,加快重要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取排水、河湖空间、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三、土领域1、《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规范(修订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修订版)》。此规程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总体组织与任务要求包括资料收集整理与前期准备、外业调查采样与内业测试化验等具体工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成果汇总与验收等技术规范。本规程适用于土壤三普,也可作为全国或地方性大面积土壤调查或监测工作的参考。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修订版)》四、噪声领域1、《“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2024年底前,其他设区的市级城市完成相应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2025年1月1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统一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评价。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毛玉如介绍,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监测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监测数据的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有3521个,区域声环境监测点位有51046个,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点位有21706个。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五、新污染物领域1、《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意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清单如下:
  • “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征稿
    创刊:1982年(双月刊)主编:罗立强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岩矿测试》于1982年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2020年入编首批《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征稿 同位素分析技术是确定地质事件时代和成岩成矿年龄,示踪成岩成矿物质和污染物来源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地球和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同位素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很大拓展,被普遍应用于地球科学、农业、生态、水利、医学和环境等领域。其中,微区/微量样品Re-Os同位素、U-Pb同位素、Rb-Sr同位素、锂镁铁铜钼硒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已成为国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同时稳定同位素技术逐渐应用于示踪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和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为反映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热点、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岩矿测试》编辑部组织 “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专辑。即日起正式对外征集专辑论文,欢迎学者们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投稿/录用流程:请作者登陆《岩矿测试》网站(http://www.ykcs.ac.cn)进行投稿。投稿时请作者在论文首页标注:“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专辑论文。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21年12月30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E-mail: ykcs@cags.ac.cn电话:010-68999562
  • AB SCIEX液质联用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最新应用研讨会
    环境&mdash &mdash 作为当今世界日趋严峻的一个问题,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成为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 AB SCIEX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质谱科技公司,在环境应用领域有着多年的积淀。通过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提升,作为国际一流技术的代表&mdash &mdash AB SCIEX公司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此,我们将于7月29日上午举办&ldquo 液质联用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rdquo 研讨会。我们隆重邀请到了国际著名环保专家&mdash &mdash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的乐晓春博士与李杏芳博士,介绍LC/MC/MC技术在环保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大家共同探讨环境保护方法。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促进专家学者间的交流,架设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我们竭诚欢迎您的光临,更期待与您的交流与合作。 时间:2010年7月29日 08:30-13:30 地点:翠宫饭店 海淀区知春路76号 86(10)62628888 联系人:凌曦 电话:010-64106608-515/13601300512 传真:010-64107363 会议日程: 8:30 &ndash 9:00 签到 9:00 &ndash 9:15 AB SCIEX与环境保护&mdash &mdash AB SCIEX公司高层领导 9:15 &ndash 10:15 先进的质谱分析技术在饮用水安全及健康研究方面的应用&mdash &mdash 阿尔伯塔大学 李杏芳 博士 10:15 &ndash 10:30 茶歇 10:30 &ndash 11:30 环境中的砷化物及砷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mdash &mdash 阿尔伯塔大学 乐晓春 教授 11:30 &ndash 12:30 AB SCIEX液质联用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mdash &mdash AB SCIEX技术工程师 秦峰 先生 12:30 之后 午餐 演讲嘉宾简介: 乐晓春(X. Chris Le): 乐晓春教授是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国际上著名的环境毒理与健康学和环境分析化学学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化学会理事,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 (Alberta)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教授、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教授、阿尔伯塔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乐晓春教授在DNA 损伤和修复、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和代谢过程、环境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研究领域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在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著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李杏芳: 李杏芳博士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 (Alberta)大学医学院病理和实验医学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化学会、加拿大化学会、美国质谱学会会员。李杏芳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病原体的测定分析、环境污染物及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新型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分析及其健康风险等研究领域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新型饮用水消毒消毒副产物分析技术等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alytical Chemistry、Appl. Environ. Microbio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著名国际刊物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秦峰: 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0-2006年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学习分析化学专业,师从邹汉法研究员,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电色谱和质谱;2006-2009年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读环境分析与毒1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表水和饮用水中污染物的液质联用分析;2009-至今,为AB SCIEX亚太应用支持中心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质谱在环境、临床、药物方面的应用。
  • 盘点|十场会议,解析2023年环境领域热点话题!
    针对2023年环境领域发布的最新标准与政策,最新的检验检测新技术与应用,仪器信息网3i讲堂邀请了上百名行业资深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为大家讲解了最新仪器技术、行业应用、标准政策解读等。现精选8场精品会议汇总,并附回放视频链接,供大家观看学习!同时,也让我们共同期待2024年更多高质量网络会议的召开!!NO.1、第四届 大气监测技术及应用 网络会议“十四五”以来,大气监测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国家规划及相关政策多次明确提到要推进减污和降碳协同监测、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落实数据经济国家战略、强化智慧监测创新应用。随着国家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视,推进相关仪器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力度,提高大气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等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为了进一步探索当前我国大气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10月11日-13日组织召开“第四届大气监测技术及应用”网络会议,将汇集多位来自科研院校、检测单位的出色专家,共同探讨大气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研发应用等。同时,会议旨在搭建互动平台,为同行提供在线学习机会,欢迎您报名参加!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dqjc2023/NO.2、第四届 环境新污染物检测 网络会议随着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开始得到人们重视。该《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线:即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政策标准等;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目前,各省市地区已陆续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新污染物治理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然而,新污染物领域目前仍然存在检测难度大、技术复杂程度高等问题。同时,我国的治理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础薄弱,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求,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和短板,需要着力解决。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7月27-28日举办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届时将邀请领域内相关专家出席,共同就新污染物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交流讨论。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3/NO.3、2023第八届 水质分析技术与应用 网络会议针对水环境问题,加大水质监测,完善监管体系建设是进行水污染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环境治理行动的深入实施,各类水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给水供水方面,《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23)系列标准,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配套检验方法的系列标准;排水方面,各类废污水检测指标与标准不断完善,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毒性、微塑料等均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基于此,为了助力我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6月28-29日举办“第八届水质分析技术”网络研讨会,紧贴最新水环境质量标准、政策,围绕给水和排水两大主题,聚焦饮用水质量检测(解读5750新国标)、地表水水源地监测、智慧供水与排水、污水检测与处理技术等。届时,将邀请水环境领域权威专家出席,深度交流行业热点,共话未来水环境高质量发展之道!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wateranalysis2023/NO.4、第四届 土壤检测技术与应用 网络会议2022年开启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是时隔40年我国再一次对土壤进行的全面“体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要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在两会中,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了要高质量推进土壤环境管理和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以及塑料污染破坏土壤生态系统,亟待治理等相关提案,土壤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为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检测、助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仪器信息网3i讲堂拟于5月9日-10日举办“第四届土壤检测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本次会议将特别邀请多位来自政府检测机构、科研院校以及仪器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土壤检测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等!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oil230509/NO.5、生活饮用水检测技术与新国标解读 网络研讨会生活饮用水保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3年3月17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并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成为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配套检验方法的系列标准。据悉,本次修订大幅增加了高通量的分析方法;扩展了质谱技术的应用范畴;加强了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方法;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制标理念;并充分体现了方法标准的配套性和前瞻性。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8月2-3日举办“生活饮用水新国标解读与检测技术应用“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行业领域内资深专家出席,针对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解读,同时分享色谱/质谱/自动化检测技术等。诚邀参会。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dw2023/NO.6、微塑料检测与分析 网络研讨会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其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自此,微塑料污染开始引发关注。近年,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已经在科研界被广泛证实。一项发表在《聚合物》(Polymers)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科学家首次在人类母乳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存在,这是继在人类血液、肺部、胎盘中发现微塑料颗粒后的又一项发现,该研究一经报道便引起国内多方关注。目前在我国,有关微塑料的相关政策、标准也已在陆续颁布的过程中。比如,在2021 -2022年各省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有多数省份提到要强化微塑料污染管控;而在2022年下半年,各地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所有省份均提到了要强化微塑料污染治理;2023年2月,上海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微塑料上榜。基于此,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将于4月27日-4月28日联合主办“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领域内相关专家出席,共同就微塑料检测与分析进行交流讨论。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NO.7、工业园区智慧化监测 网络研讨会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已逐步形成园区化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工业园区风险和环境污染问题频发,诸如爆炸、泄漏等成为应急管理难题,空气、水质、固废污染等成为工业园区污染监控与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业园区的风险和污染监测可以从风险源监管、园区风险智慧化管控、环境质量、园区企业污染源、污染预警预测等多个维度进行监测,结合近几年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工业园特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3月22日举办“工业园区智慧化监测”网络研讨会,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与机会,届时将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出席,分享相关风险和污染管控规划、监测标准、先进技术与方法等,诚邀出席。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yyqwrjc230322/NO.8、废污水分析检测与监测技术进展 网络研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生活污水水质成分日益复杂,杂质含量波动性增加,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及水质分析检测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废水存在种类繁多、组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其检测分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为了加深环境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对废污水分析检测技术的理解,促进相关科研和技术成果的推广,仪器信息网将于2月15日召开“废污水分析检测与监测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对最新相关标准进行技术解读,并针对废污水水质分析与监测主题,分享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解决方案。回看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ewage230215/2024年仪器信息网3i讲堂将会为大家呈现更多更专业的环境网络会议,共同期待,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欢迎添加环境领域助教微信: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