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境技术

仪器信息网环境技术专题为您整合环境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境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境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境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境技术话题讨论。

环境技术相关的资讯

  • 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p   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聚焦在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上,从技术层面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替代2008版大气导则。 /p p   修订后的导则参考国际先进的大气质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以及我国相关环境质量标准、技术导则规范进行优化和调整,改进了评价等级判定方法、简化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内容和三级评价项目的评价内容,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和评价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系统和规范的规定,增加了达标区和不达标区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改进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大大提高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对建设项目和规划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p p   修订后的导则同时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推广实施,规范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衔接的管理要求。 /p
  • 环境监测技术对于环境保护发挥重大作用
    当前,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经济步伐的发展脚步逐渐变得缓慢下来,因此,解决环境因素的问题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然而,环境监测正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分析手段,它从监测结果的科学性、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及应急技术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于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为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的脚步逐渐变得缓慢下来,因此,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但是,环境监测正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分析的一种手段,环境监测不 仅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还是作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更是环境决策的重要的技术依据。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讲清环境质量的现状、改变的趋势以及原因,讲 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形成技术支撑,为环境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环境保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改善环境监测现状的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第一,环境监测指标落后。当前,由于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项目与环境现状还不完全适应。一方面环境监测项 目缺少针对性,在较轻的污染项目上进行了重复监测。另一方面,漏测能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对于污染指标应该增加,却迟迟没有增加。发达的国家已经控制 了有毒特征的污染物,但在我国来讲,还在以非特异性指标作为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例如一些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非甲烷总烃等。第二,环境监测频 次偏低。由于受到受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限制,所以,对于当今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频次偏低,在得出的结果上,不够完整,所以根本就不能够准确的反 映出实际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使环境管理不管是在环境质量评价上、还是在企业排污行为判定等方面上,都处于被动的管理现象。第三,环境监测要素偏少。当前,我国只是对于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开展例行监测,对土壤、底泥、固体废弃物、大气颗粒物、生物体等很多环境要素当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监测,都没有达到系统监测的目标,缺少对区域环境总体质量的把握。 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 当前,由于我们国家的应急监测技术还不完善,对于一些突发的污染事故,按照现在的标准监测方法来讲针对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不太合适,分析成本高。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系统在不管在配置上、还是在应急仪器或设备上,都落后与发达国家,且大多应急仪器的使用方法都不是标准方法,部分监测数据只能做一些定性或半定量的使用。 改善环境监测现状的对策 通过科学监测,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第一,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按照我国各地区受到的不同污染,然后根据污染源产生的不同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在 选择监测的对象上要以最大危害、呈现频率最高的污染物作为选测检测的对象,把长期以来没有检测出或是标准值以下的项目删减掉,在指标控制上要用单项、特征 性控制指标取代综合性控制指标,对于污染物的分析要加以强化,这样,得出的监测结果会更加真实的反映环境状况。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对于多见的污染 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要加以重视研究,同时,还要强化空气、水、污染源的联网与数据共 享,这样才能完全的掌握不同的污染物的动态现象以及变化的趋势。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在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加和并不简 单,共存在一起会发生协同或颉颃作用。但是在生态环境中,对于有些生物出现在化学中的反应,可以作为评价评价生物受害与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物 理、化学方法监测的基础上,在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中我们还要把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归为期内,通过采用生物毒理学的检测方法,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进而反映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针对一些水域,生物监测是最好的一种监测手段。我们要快速的发展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然后运用 生物体的反应为污染物的存在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提供有关的信息。 加强突发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技术研究。第一,分清应急监测工作重点。在环境污染开始形成的时候,要确定是哪一种污染物,然后对于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判 断,切记,要快速分析结果,对于污染突发事故的动态变化马上进行处理。在污染事故处理平息后,要通过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取证查出原因,这时,我们不要重视时 间,要看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质量保证和控制。第二,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在应急监测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现场快速分析。应急仪器中的流动监测 车,要在实行应急监测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建立标准的应急监测方法制度,以提高在现场用到的时候对于报出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环境检测技术是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并且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还要充分的认识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的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解决对策,相信,环境监测技术对于环境保护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
  • 生态环境部:推进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了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未来又将取得哪些成果?5月26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海报新闻记者的提问。“监测为服务管理而生,靠技术进步而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立足支撑管理和提升能力,加强科技攻关,推进新技术、新装备在监测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新装备与监测业务得到了有效融合。在自动在线监测领域,空气和水质主要指标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得到了规模化应用,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温室气体、水质重金属等在线监测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增多。在实验室分析领域,高分辨、高通量、非靶向等设备已广泛用于实验室样品分析,AI识别、eDNA测序逐步应用于水生态监测。在应急监测领域,无人机/无人船、便携式GC-MS、便携式傅里叶红外、飞行时间质谱走航等技术也得到充分运用。在卫星遥感监测领域,利用遥感遥测新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监测,构建了天地一体、星地协同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综合分析领域,2022年,为加快信息技术在监测领域运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智慧监测试点工作,在全国优选13个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区域特色、参与意愿较强的省份,按照“国家统一架构、地方负责建设”的工作思路,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监测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灵活感知、提前预警、综合研判、智慧决策的能力,力争早日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监测应用和成果。据悉,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大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小型化监测装备研发与推广力度,加强卫星遥感遥测、便携式现场快速监测、全自动实验室等设备技术验证,促进监测技术与业务的革命性创新,实现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更快速。蒋火华表示,希望通过新技术为监测赋能,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明亮,耳朵越来越灵敏,大脑越来越智慧,更好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中国环境质谱大会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于山东省青岛市盛大开幕。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国内质谱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旨在促进发展,提高交流水平,推动质谱技术在各大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大疫三年后,中国质谱人再度聚首,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质谱技术与应用专家学者、质谱厂商与用户等近600人,在众多参会人群的热情支持下,本次会议将成为质谱领域本年度最重要的行业盛事之一。中国环境质谱大会现场本届会议为期3天(3月25日-27日),邀请11个大会报告并开设主题为新型污染物质谱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未知污染物的非靶标分析、质谱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污染物降解机制研究及质谱分析、环境分析中的质谱装置、食品安全中的质谱技术与应用、质谱成像与环境毒理、生命健康与环境的九个分会场报告。会议同期还设置了厂商卫星会和学术墙报展示,以促进我国质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增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将对本次大会进行系列报道。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院士、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葛为砚一级巡视员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秘书长谢孟峡主持。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方向 理事长山东科技大学 罗公利 党委书记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江桂斌 院士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葛为砚 一级巡视员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 谢孟峡 秘书长开幕式后是大会报告环节,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王钟伟处长等重量级专家将分享前沿成果。大会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化学所赵进才院士主持。更多详实内容,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从会场发回的报道。此外,本次会议还得到盛瀚、安捷伦、布鲁克、岛津、赛默飞、SCIEX、Waters、中科新生命、WILEY、TransMIT、英盛生物、楷来科技、禾信、中科科仪、维科托、安益谱、Peak、阿尔塔科技、百趣生物、LGC等30余家质谱相关设备、服务、耗材厂商的鼎力支持,并在会议期间展示了他们的最新技术及产品。墙报展示区展商掠影
  • 泛测环境CEO管祖光博士应邀参加环境科学学会技术年会
    以“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环境科学学会技术年会于2017年10月20日-22日在福建省厦门市隆重召开。国家环保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福建省副省长杨贤金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与环保人士等约20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CEO管祖光博士经过严格的筛选,作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代表应邀参加此次年会的青年科学家专场论坛。论坛的对话交流过程中,管祖光博士首先介绍了个人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创业的背景和设想。泛测环境公司是由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和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团队组成,以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痛点和市场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发挥自身科技创新的优势,旨在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来收集最广泛的环境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开创性地提出城市大气污染“CT”机的概念,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经过两年的努力,泛测环境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遍及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新疆等省,近30个城市和地区,通过与当地的一线环境工作者的交流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我们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特邀的点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对管祖光博士及其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 虽然我们的团队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欣喜离目标更近一步,但是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整治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而且不同地方的环境污染情况也不一样,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是个攻坚战也是个持久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我们一边踏踏实实,学以致用,一边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发展新的攻坚武器。管祖光博士在展望未来提到,环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结合,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泛测环境希望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一起携手,通过用物联网技术不断收集精准的环境大数据的“喂养”和对环境科学专家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我们相信大气污染治理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指日可待。
  • 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挂牌成立
    5月13日,浙江省辐射站“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揭牌仪式由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章晨主持,环保部核安全司司长刘华、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施利民、环保厅徐震厅长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刘华司长指出,浙江省辐射站加挂“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是我国环保系统、核安全监管系统的一件大事,是省部合作的重要成果,对我国核能和核技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新挂牌的“技术中心”在环护部和浙江省厅的领导下,牢固树立核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高于一切的理念,作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技术标杆和技术龙头,带领全国各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立足精湛技术、立足激励机制、立足专业人才,下大力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大胆创新,奋发图强,为保障辐射环境监测与核能、核技术同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浙江省辐射站站长杨斌代表辐射站全体职工作了表态发言。环保部核安全司周士荣副司长、巢哲雄处长,省编办虞文森处长,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吴玉琛、虞选凌、卢春中、副巡视员王以淼、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章斐龙,各处室、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省辐射站全体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挂牌仪式现场  挂牌仪式现场
  • 石化行业环境分析检测技术
    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由于其生产工艺多属高温、高压,大多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此,石油化工行业的监测至关重要。基于此,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大咖围绕石化行业环境分析检测技术展开报告。部分报告预告如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综合业务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宋钊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企业环境监测管理技术要求与风险》点击报名宋钊,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综合业务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空气和废气监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政策法规研究工作。主承二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生态环境标准,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20篇,授权专利5项,著作权2项。报告摘要:主要介绍环境监测相关管理要求,自行监测技术与质控要求,以及形势与风险分析。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郭宏山报告题目:《双碳目标下石化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点击报名郭宏山,教授级高工,现工作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长期从事于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研发、清洁生产、环评、标准等工作。具有30多年石化污水处理技术研发经历,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中石化技术发明奖2项、前瞻基础技术奖1项、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核心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近五年主持“十二五”国家水专项、纤维乙醇废水处理、城市中水回用、炼油及乙烯废碱液湿式氧化处理、石化污水提标改造、煤化工综合污水治理及近零排放等重点项目。报告摘要:结合“双碳”目标下石化行业的转型发展和产业布局要求,分析了石化行业污水处理现状和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污水深度提标排放、资源化及高比例回用、零排放”三个阶段的目标指标、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李相贤报告题目:《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的石化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点击报名李相贤,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激光与红外光谱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开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双碳目标下温室气体立体监测和工业燃烧过程高温气体遥测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总理基金)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课题、中科院战略先导“美丽中国”专项子任务、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主持研发的工业园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设备在20多个省市得到了广泛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报告摘要:介绍本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来,研究团队在一系列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的支持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率先建立了覆盖400多种组分的污染气体超高分辨率红外光谱数据库;攻克了复杂背景、多干扰因子条件下的光谱定性识别与精准解析技术,开发了商业化的在线分析软件;研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干涉仪模块,开发了开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气体分析仪、抽取式VOCs多组分气体分析仪、便携式VOCs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傅里叶红外VOCs多组分遥测成像系统、车载VOCs排放通量遥测系统等一系列基于FTIR技术的VOCs监测设备,实现了恶劣工业环境条件下的多组分定量在线分析,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监测范围,检测下限,测量组分,反演精度,尤其是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研究团队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尤其是在石化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推广经理 陈智报告题目:《“嵌入式水厂”助力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点击报名陈智,苏伊士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推广经理,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曾就职于国内大型石化设计院,参与过多个石化行业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工作,熟悉水与废水的物化及生化处理技术,对苏伊士在工业领域的水处理技术及综合解决方案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报告摘要:分析当前化工行业污水处理面临的挑战,讲述如何打造“嵌入式污水厂”助力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介绍“嵌入式污水处理厂” 国内应用案例。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为促进石油、化工企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推动分析检测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给石油化工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5月31日-6月1日举行第七届石油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会议,力争把最新的政府决策、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最新的技术进展与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会议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trochemical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3年6月1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6、赞助联系人:周老师(微信号:nulizuoxiegang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单细胞技术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应用|含肿瘤微环境会议预告
    肿瘤异质性对癌症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显著影响。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的癌症类型,在预测预后和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及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不同癌症类型的单细胞分析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详细信息在多种癌症类型之间共享。目前,自从发现检查点抑制剂以来,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非细胞成分(血管、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等)和细胞成分(T细胞、髓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成。尽管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也强调免疫相关途径和计算方法,并已应用于预测免疫细胞成分,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时间的精确表征。传统的批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信号均来自不同细胞,掩盖了特定细胞类型和状态的识别。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已被用于探索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特征,但其产量相对较低。流式细胞术能够分析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图谱;然而,这些方法需要事先选择感兴趣的抗体。随着细胞分离和测序技术的突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能够在单次运行中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细胞进行无偏好的全基因组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被用于分析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学,用于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诊断、治疗和预测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方面显示出了潜力。与传统方法相比,scRNA-seq可用于识别新的细胞类型和相应的细胞状态,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1.介绍了scRNA-seq的原理,并比较了不同的测序方法。2.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新的细胞类型、持续的过渡状态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通讯网络找到了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总结出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应用scRNA-seq后发现的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组成的新型细胞簇。4.提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耗尽的T细胞的发生机制,以及中断这一过程的可能靶点。5.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的干预治疗进行了总结。几十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定量分析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预测患者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并有望在癌症的精确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最后,作者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些未来方向,并认为通过scRNA-seq对这些方向进行辅助。相关会议预告:8.30召开,点击报名scRNA-seq在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scRNA-seq技术进展scRNA-seq程序主要包括单细胞的分离和提取、cDNA合成、核酸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批量测序相比,scRNA-seq单个细胞中的RNA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扩增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单细胞文库构建过程,以产生足够的cDNA用于测序。单细胞分离和捕获是scRNA-seq在不同方法中的基本程序。目前单细胞分离和捕获的常用方法。这些程序分为四大类:激光捕获微切割、油滴包裹技术、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和微流控微孔技术。scRNA-seq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降低成本并增加细胞产量,使scRNA-seq成为研究单个细胞转录组的标准工具。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传统上被归类为基质细胞,因为它们在构建细胞外基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作者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分泌丰富的促炎和抗炎因子来重塑免疫微环境。细胞毒性CD8+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随后消除它们,是免疫微环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依赖于CD4+T Th1细胞。其他CD4+T细胞,包括Th2细胞和Th17细胞,也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剧肿瘤进展。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由M2巨噬细胞组成,通过产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存活和血管生成。DC对于T细胞的抗原呈递至关重要,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维持增殖和分泌调节因子,可分为炎症性CAF和肌纤维母细胞CAF。炎症性CAF具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而肌纤维母细胞CAF高度表达收缩蛋白,成纤维细胞对免疫微环境起相互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募集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也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持抗肿瘤免疫。除了分泌抗体,B细胞还通过产生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研究表明,B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并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B细胞也是最近引入的三级淋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B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与各种肿瘤的生存和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先前的研究强调了细胞成分在时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的鉴定常基于有限的细胞标记,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个体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是探索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功能所必需的。为了理解细胞进化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有必要应用scRNA-seq观察每个细胞的转录动态。利用scRNA-seq探索免疫微环境的新发现聚类和注释对于解释scRNA-seq数据探索至关重要。根据细胞相似性对数据进行划分,挑战在于在不提供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估计固有的簇数或密度。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来揭示细胞的分层结构,这也与细胞本体相一致。给定聚类方法产生的数据划分结果,需要细胞类型注释来提供生物学意义。注释的主要挑战是确定每个聚类中存在多少细胞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当前未发现的细胞类型。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常首先识别每个聚类的标记基因,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和文献对其进行注释。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将免疫细胞分类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描述了免疫细胞的常规亚型。利用scRNA-seq发现的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图2)。人和小鼠样本的scRNA-seq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抗原呈递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抗原提呈CAFs独特地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基因,包括激活CD4+T细胞的CD74。在结直肠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抗原提呈CAFs亚群。乳腺癌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scRNA-seq进一步鉴定了血管CAF、基质CAF、发育CAF和循环CAF。血管CAF、基质CAF和发育CAF似乎起源于固有成纤维细胞和恶性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时的血管周围位置。循环CAF是血管CAF群体中增殖的部分。在其他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血管CAF和基质CAF,它们在患者乳腺肿瘤样本中是保守的,并且发现它们会增加乳腺癌症细胞的转移。提高CAF的分辨率为开发精确靶向CAF的药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另一项关于乳腺癌症的scRNA-seq研究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五类:共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以及相互或仅表达相同基因的GITR和其他调节性T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预后的患者具有不同比例的调节性T细胞簇,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靶点。免疫微环境对T细胞和髓细胞进行了更详细的泛癌研究,发现存在颗粒酶K+T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T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转录因子7+CD8+T细胞,ficolin 1+常规DC2、分泌性磷酸蛋白1+TAM,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叶酸受体β+TAMs。基于scRNA-seq数据,免疫微环境还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scRNA-seq鉴定了以前未识别的细胞类型,包括主要表达检查点标记LAG3而不是程序性死亡-1或CTLA-4的CD8+T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癌中发现浸润耗尽的CD8+T细胞和具有高表达layilin的记忆T细胞的克隆富集,这些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因为CD8+T细胞是参与消除恶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大肠癌CXC基序趋化因子的scRNA-seq鉴定配体BHLHE40+Th1样细胞与干扰素-γ调节转录因子BHLHE40。在不稳定肿瘤中,这些细胞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良好的反应,可能会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树突状细胞对于呈递抗原以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胃癌的scRNA-seq揭示了一个新的树突状细胞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CL)22、CCL17、CCL19和白细胞介素-32,它们参与T细胞的募集。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还鉴定了除了常规细胞标记物之外还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树突状细胞簇。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于催化色氨酸消耗和犬尿氨酸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至关重要,这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此外,通过scRNA-seq鉴定了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树突状细胞,并且似乎是经典树突状细胞族的成熟形式。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DC可以迁移到淋巴结,并高度表达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这些表达特异性标记物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簇的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用scRNA-seq在肺腺癌中发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特征基因,包括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CD81、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受体和载脂蛋白E。此外,乳腺癌症的scRNA-seq表明,除了M2型基因如CD163、跨膜4域A6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外,血管生成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受体和IL-8也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这些新的基因特征图谱与患者生存相关,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肿瘤样本scRNA-seq显示,一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SPP1、巨噬细胞清除剂受体MARCO和MHC II类基因的高表达。MARCO和SPP1是巨噬细胞激活中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而MHC II类基因与促炎功能有关。其他scRNA-seq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经常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特征。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活化与传统的M1/M2极化不一致。图2:利用scRNA-seq揭示免疫微环境中的新的免疫亚群单细胞数据揭示免疫细胞进化大多数免疫细胞都处于细胞发育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发育轨迹的瞬态状态,而不是分化良好的细胞的离散状态。借助scRNA-seq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分化细胞的特征、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拟时序分析。轨迹描述了细胞的发育过程,其特征是基因表达的级联变化。分支点代表细胞分化的显著差异。各种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已被用于构建轨迹,包括Monocle3、DTFLOW、DPT、SCORPIUS和TSCAN,这些方法已在单独的综述中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代表了免疫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类型,这里主要关注这两种细胞类型。scRNA-seq显示,TAMs经常共表达M1基因,包括TNF-α和M2基因,如IL-10,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和状态与其抗肿瘤作用直接相关。拟时序轨迹分析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连续转换。转录因子IRF2、IRF7、IRF9、STAT2和IRF8似乎在决定TAMs分化中很重要,并可作为表观遗传学靶点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产生促炎和抗肿瘤的微环境。使用环境刺激和抗原T细胞受体(TCR)刺激测定T细胞表型。不同状态的细胞之间TCR库的重叠,即TCR共享,也可用于研究T细胞的进化。结合scRNA-seq和TCR追踪在结直肠癌中发现20个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黑色素瘤肿瘤的耗竭T细胞中发现了28个基因的耗竭特征,包括TIGIT、TNFRSF9/4-1BB和CD27,并且在大多数肿瘤的高耗竭细胞中也被发现上调。另一项关于T细胞的研究进一步鉴定了CD8+T细胞中的其他耗竭标记物,如LAYN、普列可底物蛋白同源物样结构域家族A成员1和突触体相关蛋白47。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T细胞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激活和终末分化(衰竭)状态(图3)。已经进行了额外的研究来研究耗尽的T细胞的进化和逆转T细胞耗尽的潜在靶点。scRNA-seq与TCR分析相结合表明,功能失调的衰竭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在时间上与发育有关。因此,研究集中在CD8+T细胞从效应细胞到衰竭T细胞的过渡过程。scRNA-seq鉴定出两个CD8+T细胞簇为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先耗尽的T细胞。在肺腺癌中,预先耗尽与耗尽的T细胞比率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因此,在耗尽前中断预先耗尽的T细胞可能对癌症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恶性细胞的进化在免疫细胞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转移性肺腺癌的轨迹分支不同于向纤毛细胞和肺泡型细胞的正常分化。受恶性细胞进化的影响,正常的骨髓细胞群体被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新型树突状细胞取代。T细胞也被发现会衰竭,从而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同样,另一项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症细胞来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症细胞亚簇,其中构建了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预后显著恶化。图3:肿瘤相关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化过程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免疫微环境上的细胞通讯与肿瘤进展有关。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类型,对于构建免疫微环境和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scRNA-seq是在细胞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研究未发现的细胞相互作用变得可行。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scRNA-seq数据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iTALK、CellTalker和CellPhoneDB。这些工具利用了已知配体-受体对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其中,CellTalker利用差异表达的基因,而CellPhoneDB包括配体和受体的亚基结构。其他工具,如NicheNet,也考虑了受体细胞下游通路的变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恶性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障碍,从而相互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恶性细胞的进化,形成恶性循环(图4)。发现TAMs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双调节蛋白配体受体对与恶性细胞相互作用。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AREG的调节导致抗炎TAMs的招募。同时,基于scRNA-seq,发现了一种EGFR相关的反馈回路可促进胰腺腺鳞癌的进展。来源于TAMs的抑瘤素M也与其在恶性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以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素受体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配体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R-反应蛋白3的相互作用,发现CAF与胃癌细胞之间的通信,这些配体调节干细胞。此外,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揭示了TIGIT与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恶性细胞中的相应配体PVR和LGALS9,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胰腺癌症进展。因此,基于单细胞数据探索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治疗靶点,以打破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除了恶性细胞外,scRNA-seq和随后的分析还预测了免疫细胞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这表现出相反的功能(图3)。例如,研究发现TAM降低了CXCL12-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和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鼻咽癌细胞毒性T细胞和Tregs之间的CD86-CTLA-4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加重癌症进展。此外,CAFs通过分泌CXCL12募集Tregs,并通过periostin与M2巨噬细胞相关。图4: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基于scRNA-seq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临床应用和潜在靶点几十年来,临床实践中一直采用时间的量化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对治疗的反应。利用免疫组化分析的免疫评分,量化肿瘤中的原位免疫细胞浸润。与传统的免疫评分相比,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免疫细胞分辨率。已经鉴定出与预后相关的新的免疫细胞簇。例如,在早期复发的肝细胞癌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低细胞毒性先天性样CD8+T细胞表型。这些T细胞过表达KLRB1,同时下调共刺激和耗竭相关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CD28、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因子、TIGIT、CTLA-4和HAVCR2。这种T细胞簇的浸润与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此外,基于scRNA-seq的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计算在预测模型中。基于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以预测肺腺癌的复发。将八个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和患者的临床信息相结合,获得了0.841的受试者-操作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除了预后预测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独特的细胞相互作用也与免疫疗法的反应有关。scRNA-seq分析发现,抗PD-1治疗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细胞-细胞通信网络,有可能预测患者对抗PD-1疗法的反应。因此,在scRNA-seq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利用scRNA-seq在精准医学中具有启发性,例如帮助靶向治疗克服耐药性。例如,医生在使用替比法尼治疗的非CR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的scRNA-seq。在治疗后的PDX中发现PD-L1的上调,并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选择了用PD-L1抑制剂进行额外治疗。随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单药耐药性肿瘤中,通过scRNA-seq鉴定了新的免疫亚型。用抗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TAMs不能减少胆管癌的肿瘤进展。scRNAs-eq鉴定了表达APOE的粒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的补偿富集,其介导T细胞抑制。TAMs和粒细胞性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重抑制与抗CSF1R和抗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G治疗联合增强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果小鼠模型,这在临床实践中很有前景。除了治疗耐药肿瘤外,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应用也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新靶点。T细胞是免疫微环境中去除恶性细胞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耗尽的CD8+T细胞会导致不利的预后。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抑制检查点外,scRNA-seq还鉴定了高表达内皮前体蛋白、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内皮素受体B型的耗尽CD8+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潜在靶点。髓细胞是免疫微环境招募免疫细胞所必需的。通过scRNA-seq鉴定TREM2/APOE/补体组分1,q亚组分阳性巨噬细胞浸润为透明细胞肾癌复发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证实,小鼠中靶向TREM2的抗体与缺乏MRC1+和CX3CR1+巨噬细胞以及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髓系簇的扩增有关,这促进了T细胞反应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细胞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作治疗靶点。肝内胆管癌的scRNA-seq揭示了血管CAFs与肝内胆管细胞之间的串扰。血管CAFs分泌的IL-6诱导Cajal间质细胞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增强恶性肿瘤。因此,IL-6信号在Cajal间质细胞的中断变得非常有趣。表1总结了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表1: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scRNA-seq可以绘制全面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各种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和通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助力临床研究。作为突破性的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整体样本二代测序。单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和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可以代替或补充分子、细胞和组织病理检测的现有技术,也可以用于新兴的细胞治疗。
  • “2021世界环境日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联展”征稿通知
    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202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生态系统恢复(Ecosystem Restoration)”。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2021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届时,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这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功不可没。为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网计划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制作主题为“2021世界环境日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联展”的专题,现向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发出征稿邀约,稿件内容以“贵司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工作、贵司的仪器设备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为主,或者贵司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照片也可。 文章/照片投递方式: 请将电子稿件/照片用E-mail附件的形式传至:lixl@instrument.com.cn,需注明“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字样,并写明公司名称; 活动截止日期:2021年6月4日; 期待你的参与!
  • 揭牌仪式!暨南大学环境学院-SCIEX(中国)联合实验室,推动液质技术在环境前沿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2021年10月19日,暨南大学环境学院-SCIEX(中国)环境暴露组学联合实验室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双方本着聚力共赢的理念,将进行更为紧密和深入的战略合作,借助联合实验室平台将SCIEX最新的质谱技术应用在环境暴露组学和新污染物监测领域,一起推动液质技术在环境前沿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更好的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谱写中国质谱环境监测技术的新篇章。揭牌仪式上全体人员合影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14年,目前拥有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健康、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多个研究方向和团队,至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获批总经费1.58亿元;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中国大学学科软科排名26。近年来,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支撑下,形成多学科交叉、极具特色的环境健康研究团队,为阐明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提供基础数据与解决方案。  SCIEX在质谱技术领域拥有超过50年的创新经验,从1981年成功推出第一台SCIEX的商业化三重四极杆质谱系统开始,一直致力于通过深度的客户合作,提供最新的质谱技术来满足日益多样的科研和检测需求,帮助客户保护和改善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开发突破性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出席揭牌仪式的嘉宾有暨南大学科技处白德发副处长、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陈达教授;SCIEX中国区总经理桑小亮先生、应用支持总监郭立海先生、售后服务资深经理黄舜斌先生、南区销售经理黄曌先生。此外,来自环境领域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亲临现场,见证揭牌仪式。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陈达教授(左)与SCIEX中国区总经理桑小亮先生(右)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合作双方领导发表重要致辞!  暨南大学科技处白德发副处长在仪式上指出,当前国家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南大学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跟行业企业,尤其是一些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合作。希望此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能够形成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化的长效的产学研的合作的机制。其次,希望双方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能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发挥学校和企业市场的资源和优势,紧密结合,真正的推动技术发展。最后,学校科技处也将积极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全力以赴的支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陈达教授指出,环境健康研究离不开对于人群暴露的精细表征,需要基于质谱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对复杂环境暴露下的健康风险进行高通量、高灵敏度的表征及预测,这是成立环境暴露组学联合实验室的初衷和推动力。该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去结合双方的优势,能够把环境暴露组学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往前推动,建立一个著名企业跟高校联合研究联合发展的示范。  SCIEX中国区总经理桑小亮先生致辞中谈到,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造福人类、惠及子孙的重要事情。很高兴能看到SCIEX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应用到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新污染物监测等环境领域,解锁技术瓶颈、帮助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SCIEX在质谱技术领域拥有51年的创新经验,最近2年发布的7500/7600/Echo MS 更是彰显了迅捷、超越、非凡的创新理念。希望借助联合实验室平台将SCIEX最新的质谱技术应用在环境暴露组学和新污染物监测领域,一起推动液质技术在环境研究和前沿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更好的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揭牌仪式后,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杜兵主任、SCIEX中国应用支持主管赵祥龙分别就《新的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环境行为及健康效应研究》、《支撑新污染物调查的靶向/非靶向监测》、《非凡创新-SCIEX最新质谱技术应用》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技术分享。  随后,与会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度座谈交流。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方法验证通用技术指南》等4项技术文件
    为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申请资质认定以及有关专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开展的方法验证活动,确保方法验证过程科学合理,评价尺度客观一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方法验证通用技术指南》《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化学分析方法验证技术规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技术规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物理分析方法验证技术规定》等4项技术文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考执行。本次发布的4项技术文件从方法验证的总体要求、基本条件确认、方法性能指标验证、实际监测、方法验证报告的编制、方法验证结果的应用等6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的方法验证活动做了统一规定。其中《通用技术指南》为总则,从通用层面上提出方法验证活动开展的原则、要求及主要内容,3项《技术规定》在操作层面上分别对化学、生物、物理三类监测方法的验证工作如何开展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该系列技术文件的发布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又一举措,统一了监测机构初次使用监测方法时所开展验证工作的技术要求,保证资质认定评审中能力确认标准的一致性,为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总站近期将出版《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方法验证实例》一书,更好的支持该系列技术文件的使用。 1-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方法验证通过技术指南.pdf 2-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化学监测方法验证技术规定.pdf 3-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生物监测方法验证技术规定.pdf 4-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物理监测方法验证技术规定.pdf 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方法验证通用技术指南》等4项技术文件的通知.pdf
  • 皖仪科技受邀参加EMIF2021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论坛,共话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为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交流,提升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由山东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EMIF2021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论坛”于2021年10月14日-15日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仪器厂商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皖仪科技展台会议邀请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环境行业标准制定及修订参与专家、高校和研究所环境领域教授等相关人员出席会议并作精彩讲座。会议围绕环境行业中噪声监测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新技术、环境检测未来自动化新技术、污染源监测技术、土壤重金属前处理新技术等技术问题展开讨论。 会上,皖仪科技市场部主管就《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在环境水质中的应用》作主题报告,分享了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新技术整套解决方案。皖仪科技在本次会议期间展出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吸引了大批专家、老师前来参观了解。皖仪现场工作人员认真为各位老师解疑释惑,对皖仪科技的各类产品逐一进行介绍,皖仪科技实验室分析仪器产品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皖仪科技市场部主管作《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在环境水质中的应用》主题报告皖仪科技展台现场未来,皖仪科技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深入践行“品质皖仪、服务皖仪”的企业精神,进一步实现替代进口,打造一个在分析检测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
  • 202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公示!这些技术风头正劲
    日前,根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202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已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该名单共公布一等奖10项,二等奖45项,科普类奖1项。其中,多项申报项目涉及污染监测与管控。涉及土壤监测的上榜项目有: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申报的《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关键技术》,暨南大学申报的《典型新污染物污染农田土壤安全李勇关键技术与应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农药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过程精准识别及风险管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涉及大气监测的上榜项目有: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申报的《基于大数据融合的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物实时排放清单研究及应用》,山东大学申报的《基于观测的精细化箱模型关键技术研发与大气二次污染防治应用》,杭州春来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柴油车污染排放动态精准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完整名单如下:
  • 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亮相“第二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暨成果展”
    2018年8月3日-5日,由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暨成果展”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环保监测领域的“领跑者”,携水质监测超级站、水质监测微型站、大气网络化综合监管系统、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大气光化学环境监测等系列代表性创新技术成果亮相本届展会,备受观展嘉宾关注与好评。  8月4日上午,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莅临中心展位参观指导,听取了中心代表对水质、大气监测领域创新成果及工程化产业化实施经验的介绍。黄部长对中心的技术成果及产业化水平表示赞许,同时鼓励并期待中心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为全国提供绿色发展模式的技术示范和经验借鉴。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展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参观监测仪器中心展台  在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大气污染监测创新技术”分会场上,工程技术中心大气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师马玉芳做了名为《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和光化学污染监测技术》报告分享。 大气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师马玉芳作主题报告  马玉芳工程师针对当前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治理现状,详细阐述了中心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面开拓创新成果与转化应用经验。她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中心自主研发的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OCEC-100大气碳质组分分析仪、WAGA-100大气水溶性离子成分在线分析仪以及基于PMF模型的在线源解析软件和PSAS-1000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系统。PSAS-1000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系统已落户南开大学并使用,为我国颗粒物来源分析和治理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数据支撑。
  •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立项《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鲁环促会发[2023]9号)相关规定,我会组织专家审议通过了《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技术规范 数据元》两项团体标准的立项,现予以公告。请各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严把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制订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相关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联系人:邵丽 联系方式:19853152919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关于 《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技术规范 数据元》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jpg
  • 2012年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暨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检测技术研讨会
    2012年10月30日,我所何春雷、于令义、曲中华、李靖、石霜等领导带领崂应相关技术人员在青岛蓝海大酒店参加了由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主办、青岛计量测试所承办、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协办的《2012年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暨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检测技术研讨会》。会中讨论了环境空气PM2.5颗粒物的检测方法及相关标准。 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崂应,对崂应的产品做了详细的了解,北京的专家对崂应的产品以及生产、研发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 环境监测高峰论坛暨第五届环境技术及仪器交流会召开
    2013年8月2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主办,杭州弋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承办的国际环境监测(检测)技术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环境监测技术及仪器应用交流会,作为第24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3)的同期会议之一,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在此次会议上就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做了致辞,魏复盛院士指出,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及管理体系都需要达到现代化,其中,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将逐渐实现等多种环境监测技术组成的立体的,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   中科院安微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刘文清做了题为《中国大气监测技术的进展及趋势》的报告,刘文清介绍说,单一技术无法满足环境污染物监测的多种需求,进一步发展特殊技术,或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才能满足我国在环境污染物及环境变化监测方面的需求,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在机载、星载监测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及在电厂污染排放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事业部总工程师叶华俊做了题为《环境中重金属监测综合解决方案》的报告,报告对重金属监测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总结,集中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标准制定的XRF技术在大气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与实验室分析方法的比对等,包括在在线重金属监测、离线重金属监测、CEMS现场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应用市场经理洪靖做了题为《GE环境监测采样同步方案》的报告,主要对各种GE旗下Whatman滤膜的技术特性、不同滤膜的应用要点及问题、Whatman各类滤膜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了讲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室首席专家白志鹏做了题为《气溶胶监测相关技术研究》的报告,对PM2.5采样及检测原理、气溶胶自动监测现有6种主要技术方法的特性、PM2.5监测由于温度等的影响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当前PM2.5监测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讲解。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气相色谱产品线技术支持那顺作了题为《安捷伦公司空气监测解决方案》的报告,报告主要针对目前各地环境监测工作中问题较大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方面的国内外标准、采样技术及方法、实验室及现场分析方法等做了讲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施汉昌教授做了题为《生物传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发展》的报告,讲解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技术原理、背景与意义,生物功能材料的特点,生物传感技术在检测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展望:生物传感技术将有可能实现对单目标/多目标的检测,缩小到能集成在电极上用于小型仪器设备,而未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可能不仅用于环境水质监测,也能用于食品等方面的检测。   力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唐宏朝做了题为《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与预警体系建设》的报告,介绍了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和预警流程、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在山东临沂、福建紫金山等地的环境事故中的应急实例。   西克麦哈克仪器有限公司首席总工方培基做了题为《重金属在线监测技术》的报告,报告主要针对汞监测,提出了全程高温下的塞曼原子吸收检测方法及仪器。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董亮做了题为《各环境介质中新型有机污染物前处理技术特点及难点解析》的报告,报告讲解了环境有机物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技术,特别对各种前处理技术的技术特点及难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哈希公司应用技术工程师张博做了题为《蓝色卫士水质综合预警系统》的报告,报告中的&ldquo 蓝色卫士&rdquo 为用于水质预警系统的一种多维矢量指纹识别系统,与常规水质监测系统相比,其原理及设计、应用上存在不少区别。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郭平做了题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运用》的报告,报告结合重庆市以往的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案例,对环境应急监测方法及要点、应急监测设备等做了介绍。   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工程师廖启丰做了题为《在线质谱技术在大气快速污染源解析/锁定中的应用》,介绍了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相对于传统污染物采集及检测方法在污染物分析、污染源解析等方面的优势。
  •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授牌成立
    3月31日,从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授牌成立,这标志着环保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合肥。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开始建设,2011年10月通过环保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验收。实验室针对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瞄准世界环境监测技术制高点,以解决我国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成份、环境应急事故等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技术问题为目标,促使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并积极发展解决我国先进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示范中的理论、方法和标准。   在实验室建设期间,其建设依托单位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行业公益专项等100多项国家级项目,同时为国家重大环境工程和地方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如开展了北京奥运空气质量立体综合观测研究,并完成了奥运期间重点污染源以及污染物跨区域输送的立体综合监测 开展了上海世博园区及周边空气监测与评估工作 为我国环境监测高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支撑和开放运行平台,研发的系列监测技术与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并积极开展了先进技术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 盘点闯入环境领域的新技术—ACCSI2017环境监测/检测新技术及其热点应用论坛
    p   经济下行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各公司往往会在众多行业中寻求有增长潜力的方向来转型。随着国家对环境事业的重视,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其中环境监测行业规模虽小,但是增长率和利润率却很可观,故而吸引了大量公司的积极参与。 /p p   但是要想在环境监测/检测这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取得成功,除了资本和管理,技术才是真正的王道。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面对市场上出现的新需求,能否快速推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面对快速发展的细分行业以及原有品牌的竞争,能否推出差异化的产品?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对于自己的现有产品,能否持续改进以更好的迎合客户的需求? /span /p p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一个厂商是否能在环境监测/检测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分一杯羹。 /p p   为搜罗环境领域出现的新技术,给现在以及未来可能的行业参与者提供启示,给环境领域的用户更多可选方案,仪器信息网将在2017年4月25日举办“环境监测/检测新技术及其热点应用论坛”,敬请您的光临! /p p   活动时间:2017年4月25日上午09:00-12:00 /p p   活动地点: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 /p p   参会对象:仪器研发人员、企业产品战略负责人、仪器用户等 /p p   会议规模:150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ACCSI 2017年会介绍 /strong /span /p p   2017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7,简称ACCSI2017)”,将于2017年4月24--25日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隆重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7/news.html"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0ea7989e-abb1-4665-ba60-30a5b92e65d1.jpg" title=" 年会.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7/news.html" 点击图片查看ACCSI 2017专题网站 /a /p p   ACCSI2017首次走进历史名城南京,得到了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同时得到南京新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的鼎力支持。ACCSI2017将借助年会十年的品牌积淀,发挥南京的区位优势,吸引众多来自“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高端人士与会。 /p p   ACCSI2017继续以研究产业现状、追踪发展趋势、促进行业交流为宗旨,以独特视角发挥产业大会优势,通过高端演讲、主题报告、行业大数据发布、高层对话等环节,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探索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环境、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市场机会,为科学仪器行业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蓝本。同时,将探讨科学仪器企业在资本运作,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热点话题。为广大行业人士搭建一个高端交流平台。 /p p   会议赞助:010-51654077-8023 /p p   参会报名:010-51654077-8055 /p p   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38 /p p   Email:accsi@instrument.com.cn /p
  • 我司协助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功举办2017全国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研讨会
    2017年6月15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等主办,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年全国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会议由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会长主持,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领导的致辞下拉开帷幕,为期两天。来自全国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环境监管部门管理者、企业单位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等参加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特邀专家有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王伯光教授、钟汉举教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会长吕小明教授、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刘锐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自发研究员、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华俊博士、南京科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沈学勇经理等十余位来自国内大气监测细分领域的知名专家。我司总经理万学平先生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邀请,做了题为《激光雷达质量控制与应用展望》的学术报告,重点阐述我国激光雷达的历史演革,目前正在从单波长、固定、垂直监测向多波长多通道、移动车载走航、3D扫描监测方向发展,指出激光雷达在支撑我国环境监测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雷达产品系统质量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优化数据反演流程,进一步提升激光雷达数据产品对环境监测的分析和预警预报模式同化过程中的作用。此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环境监测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共计260余人参会交流并进行了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者深入分析当前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交流研讨我国环境监测与预警新技术和新工艺,研讨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和装备。
  • 环境监测总站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手工对比核查等两项技术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与持续改进,落实《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保障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质量,总站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技术规定(试行)》和《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技术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转发辖区内的相关监测站。   附件1:《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技术规定(试行)》   附件2:《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技术规定(试行)》   2014年12月2日
  •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木质玩具》等两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发布
    关于发布《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木质玩具》等两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现批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木质玩具》等两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木质玩具(HJ 566-2010)   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喷墨墨水(HJ 567-2010)   以上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特此公告。    二○一○年三月十日
  • 聚焦新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年会之环境监测会场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8月4日,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各分会场热闹开场。据了解,此次年会共设36个分会场,5个论坛,4个研修班,其中仅以环境监测为主题的分会场就有三个,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技术与应用分会场”、“大气污染监测创新技术分会场”、“扬尘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分会场”。仪器信息网编辑聆听了“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技术与应用分会场”报告,精选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b735a9e-aa2d-4162-8766-26d0187df486.jpg" title=" IMG_86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982c361-75e6-400d-982b-4fcd9ba72bf2.jpg" title=" IMG_8598.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副站长 /strong /p 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副站长致辞并主持上午论坛,在致辞中表示,我国要抓紧水气土监测能力建设,并做好质量控制,希望各方同仁共同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p p    strong 遥感监测逐渐成为环境常规监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ce6006e5-7842-442e-935f-0e5d58c7a8fc.jpg" title=" 遥感监测.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刘建国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左上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张兵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右上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张建辉( /strong strong 右下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 /strong strong 陈辉( /strong strong 左下 /strong strong )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国、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张兵、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张建辉、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工程师陈辉等专家从卫星遥感、高空遥测(无人机或超级站)和激光雷达等方面介绍了遥测技术及其应用。我国目前已发射四颗大气环境卫星,后续还有15台卫星建设的计划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拥有10余套无人机 刘建国团队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了17台激光雷达组成的立体监测网,大量、系统的遥感设备为我国环境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 /p p   目前,遥感监测可用于大气、水体以及生态监测。在大气遥感领域,目前可监测灰霾及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污染气体、温室气体、散乱污企业、环保设施工况、挥发性有机物等。水环境遥感监测可用于水质遥感监测(水华、叶绿素、悬浮物、水温、透明度等)、黑臭水体、流域生态、近岸海域、温排水、污染物偷排、污染应急监测等。生态遥感可用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生态、跨界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源、环境风险源排查、规模垃圾等监测。 /p p   虽然已有很多应用,但是需要研究的技术更多,主要集中在光谱技术开发、遥感数据建模和分析、分析结果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等领域,尤其是如何开发更多更有效的光谱仪器来得到更多污染信息。 /p p    strong 环境评价体系有很大完善空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8f4a54f-ed05-48bc-bb70-af60cb86b69d.jpg" title=" IMG_8645.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 /strong /p p   我国目前环境评价体系主要以物理参数、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有时候这些指标不足以反应整体问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国家水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经验和我国目前评价体系的不足。美国2016年河流损伤因子前三为病原体、泥沙沉积和营养盐因子,而我国很少关注病原体,泥沙沉积关注度也并不大。欧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包括景观条件、自然干扰、水文/地形、生态过程、化学物理指标、生物情况等内容,而且不仅关注现状,还关注变化情况。而我国幅员辽阔,常规监测因子的五类划分并不能完全正确评价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水质情况。 /p p   值得欣慰的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将以长江为试点,建立我国新的水环境生态评价体系。 /span /p p    strong 实验室分析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4dd5544-b988-4ea1-9f80-aa6253539824.jpg" title=" 实验室.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郑明辉(左上)、黄业茹(右上)、刘倩(右中)、宋丹(左下)、吴海龙(右下) br/ /strong /p p   在整体环境监测领域,实验室分析技术是历史最久、技术最多、分析最全面的,但仍有很多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中。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业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龙峰教授代表宋丹、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吴海龙等为大家带来了不少新技术。 /p p   针对我国POPs履约需求,郑明辉介绍了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检测短链氯化石蜡的技术。在VOCs和臭氧前体物检测领域,黄业茹介绍了GC多维切割技术和FID/MS双检测器同时检测C2-C4化合物和醛酮类化合物。在颗粒物源解析领域,黄业茹介绍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仪区分不同来源颗粒物并计算其比例的技术。MALDI-TOF是一种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的高通量质谱,刘倩通过对进样探针的改进从而实现高通量检测小分子污染物,主要通过对碳纳米材料的形态改变、掺杂、表面修饰等工作使其具有萃取、富集、选择性吸收小分子污染物的能力,从而成为一种进样探针,目前成功用于分析短链氯化石蜡等污染物。宋丹介绍了一种利用荧光免疫反应和倏逝波原理检测水中污染物的仪器,目前可检测微囊藻毒素、雌二醇、双酚A、汞等污染物质。吴海龙针对目前环境分析需要大量繁琐前处理以减少干扰信号的弊端,提出以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方法代替前处理,通过化学高维校正提高信号分析能力,以简化分析,实现快速、同时、精准定量分析。 /p p    strong 总站人员分享管理经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d691ebd-b1b3-47f6-9096-81c78ad4e1b9.jpg" title=" 环境监测总站.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传忠(左上)、夏新(右上)、吴宇欣(右中)、康晓风(左下)、滕曼(右下) br/ /strong /p p   除技术交流外,此次会议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多位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管理经验。 /p p   监测管理室主任陈传忠针对环境监测领域采购过程中低价冲标、虚假响应、履约不力、违规操作等问题,从样品测试、招标环节尽量公开、当面交流、合同条款约束等方面介绍了采购经验。夏新研究员分享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建设中的质量管理经验,包括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纳入同一个体系、采样终端解决野外作业的质管难题、信息标准化强化过程控制和规范管理、以监管促进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双提高。党办主任吴宇欣介绍了总站购买第三方服务时,总站、地方站和服务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应急室研究员康晓风介绍了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工作基础、技术难点以及建设方案,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我国将发布新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并配套方法指南和多项便携式仪器用于应急监测的标准。 /span 质管室高级工程师滕曼介绍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2011年开始的21轮能力考核(验证)的情况及结果,建议使用基体标准物质进行质控。 /p
  • 生态环境部征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意见
    p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了《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p p   指南规定了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内容,适用于指导城市及区域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与来源解析工作。指南规定了基于模型和观测的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技术方法,详情见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关于征求《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strong /span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增强环境空气臭氧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印送给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18年7月13日前反馈我部。 /p p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吴丰成 陈胜 /p p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p p   邮政编码:100035 /p p   电话:(010)66556641/66556209 /p p   传真:(010)66556206 /p p   电子邮箱:chen.sheng@mep.gov.cn /p p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p p   2.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8/ueattachment/16c4901a-fb22-4da8-8632-013dd20712cb.pd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pdf /span /a /p p   3.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8/ueattachment/5a1715ff-ff68-481a-8f39-77fd17c53826.pd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7月3日 /p p strong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strong /p p   1.机关各部门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p p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5.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p p   6.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p p   7.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p p   8.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p p   9.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p p   10.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p p   11.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p p   12.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 /p p   13.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p p   14.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p p   15.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p p   16.国家环境保护大气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 /p p   1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p p   1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p p   19.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p p   20.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p p   2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p p   22.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p p   23.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p p   24.华北电力大学 /p p   25.北京林业大学 /p p   26.暨南大学 /p p   27.华南理工大学 /p p   28.复旦大学 /p p   29.山东大学 /p p   30.中山大学 /p p   31.南京大学 /p p   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p p br/ /p
  • 泽铭环境亮相第二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交流会
    时值环境监测成为热点,泽铭环境携全新的监测仪器奔赴深圳市,参加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届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交流会暨第十三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本次活动,我们以设置展览、会议报告和发表论文的形式介绍公司独特的基于太阳能供电的微型化水质自动监测技术。12月6日上午9:00,会议开始。深圳市政府领导、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等人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对于本次学术交流会寄予期望,也谈及了环境监测四十年的经验与展望,并为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颁发了“2018年度环境监测青年科技人才获奖证书”。同日下午,我司应用工程师陈雷向入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我司独特的微型化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该技术紧扣当前热点,以太阳能为能源,以高度集成的传感器和微流体分析为手段,能够准确高效地对水质进行监测和预警,具有投资小,占地少(0.5平米),监测参数全,不用市电和自来水,试剂消耗和废液排放少,维护频次低等优点,引起了很多专家和代表的注意。报告结束后,有许多人来到我司展台就微型化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哨兵)进行技术交流,希望有机会合作。在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中,国内很多技术专家及同行来到我司展台,对我司展示的HQ-600系列微型在线营养盐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全自动油分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司技术人员一一为其详细介绍并赠送仪器资料,整个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 莱伯泰科助力“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环境同位素技术分会”胜利召开
    2022年7月25-29日,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创新环境科学,低碳环保健康”为主题,以“创新、参与、合作、前瞻”为宗旨,围绕环境化学众多领域设置了58个分会场,共计1000多个报告,对环境科学与相关科学的进展进行深入探讨。本届大会约有4000多位人员注册参会,有16位院士出席大会。通过此次会议交流,将大大提升我国环境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为国家目标服务的能力。在第41分会场--环境同位素技术分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同位素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环境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同位素分会的创会“元老”,莱伯泰科继续助力我国的环境同位素技术发展,带来了题为《The Sercon Cryoflex:痕量气体富集和激光剥蚀技术在稳定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多功能气体净化富集装置在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分析中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对激光剥蚀-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讲解,报告受到了与会学员的高度关注。Sercon CryoFlex- HS2022 IRMS稳定同位素比质谱系统的优势1、HS2022稳定同位素比质谱采用全不锈钢和金属垫圈结构的质谱飞行管,确保高真空度,最小化本底;2、离子源采用高稳定性、长寿命镀钍灯丝;3、真正的差动泵真空系统,真空度低至1×10-9mbar,确保离子传输效率;4、离子源配备额外真空泵,保证离子化效率,减少副反应;5、卓越的灵敏度及联机精度;6、CryoFlex痕量气体富集净化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集转化炉和冷阱与一体,无需额外管路连接,可轻松完成痕量气体的净化富集;7、CryoFlex可配置1500℃高温的裂解炉,用于CH4中H的转化;8、自动进样器可适配 6 /12/30/60 /125/ 250 mL等多种规格的样品瓶;9、CryoFlex也可作为多功能接口与多种外设(如TOC、LA)联机使用。
  • 崂应助力衢州市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培训班
    2021年5月24日,由衢州市计量检测协会主办的《生态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培训班》盛大召开,共有约百名来自衢州市的环境检测机构技术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崂应作为此次会议师资和仪器的独家赞助厂商,全程为会议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此次会议主要以分享环境空气质量及废气采样技术为主,除了集中理论培训外,还有工厂实况条件下现场采样技术操作演练。在实操课中实施分组教学,通过分组协作、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崂应此次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出了高度集成一体化的崂应3012H-D型便携式大流量低浓度烟尘/气测试仪(21款)、主机体积缩小约75%的崂应7003型油气回收多参数检测仪(20款)、支持无线传输功能的超小型崂应3012H-C型自动烟尘/气测试仪等多款创新科技产品,无论是实用性还是便携性都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令现场的参会人员赞不绝口。 此次衢州市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骨干汇聚一堂,共同交流环境空气质量及废气采样技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 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南京举办生态环境类检验检测技能大赛
    2024年度南京市职工技能竞赛生态环境类检验检测技能大赛决赛4月2日举行,来自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的20支环境监测队伍,在决赛中一决高下。图为决赛现场2024年度南京市职工技能竞赛生态环境类检验检测技能大赛,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大赛紧扣当前生态环境管理的重点方向,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综合能力素质,将污染源监测和硫化物的测定设为决赛的比拼项目。各参赛队伍按照技能竞赛要求,快速完成非甲烷总烃的现场演示,以及硫化物的盲样考核。图为决赛现场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获悉,本次大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0名,获奖选手将参照新颁布的《南京市职工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授予相关荣誉并颁发证书。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选手将被授予 “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十佳能手”荣誉称号,竞赛第11至20名选手将被授予 “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优秀选手”荣誉称号。图为决赛现场生态环境类检验检测机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此次技能竞赛不仅为生态环境类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技术人员搭建了展示精湛技能的平台,也是业务技术水平及综合技能的一次练兵,并锚定美丽南京建设目标,持续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实际行动展现南京生态环保铁军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 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名单公示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了2013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共63项。   根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目已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为体现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监督,现将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予以公示,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及其内容持有异议的,应采取书面形式,写明提出异议的事实依据、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地址(含邮政编码)等,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提出异议。我办将按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的有关规定对异议内容进行核实、查证,对持异议者身份予以保护。匿名异议将不予受理。对逾期未提出异议的项目,视为无异议予以确认。对无异议的项目或虽有异议但查证后该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条件的,予以奖励。   附件: 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获奖等级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一等奖 1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陈吉宁、李天威、任景明、金凤君、刘 毅、李 巍、刘 洋、黄沈发、韩保新、李彦武、王亚男、高 晶、李小敏、段飞舟、刘小丽 2 中国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基地、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 鲍晓峰、李昆生、陆红雨、丁 焰、龙 军、岳 欣、刘双喜、李 凯、解淑霞、艾 毅、尹 航、杜建波、纪 亮、葛蕴珊、王鸣宇 3 苏州河底泥污染评价、疏浚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 林卫青、付融冰、刘立坤、卢士强、朱南文、孙远军、邵一平、陈义中、余 江、顾珏蓉、矫吉珍、艾丽丽、朱永青、杨漪帆、刘 芳 4 军事装备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 张 统、万 全、李志颖、侯军祥、杜 博、董春宏、王守中、谢思桃、钟 铖、刘士锐、方小军、侯瑞琴、马 文、王开颜、朱安娜 5 生活垃圾分质资源化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席北斗、岳东北、张 益、李鸣晓、霍守亮、姜永海、文一波、于家伊、祝超伟、聂永丰、何小松、苏 婧、诸 毅、贾 璇、王世平 6 固定式汽柴一体化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康 宇、丁 焰、王子磊、洪顺坤、张玉钧、尹 航、虞 统、李宏斌、卓邦远、赵 越、季海波、胡 峰、奚宏生、王 永、张士巧 二等奖 1 东莞运河水环境修复技术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宋乾武、王之晖、代晋国、温志良、吴 琪、李 志、白 璐、赵秀芹、刘 飚 2 电石渣石膏法烟气脱硫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浙江天蓝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吴忠标、莫建松、官宝红、程常杰、王海强、夏纯洁、盛海强、徐卫平、倪伟敏 3 功能化多孔纳米吸附材料及其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同济大学 李风亭、张冰如、吴一楠、王洪涛、徐 冉、乔俊莲、滕敏敏 4 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郑丙辉、金相灿、谢 平、高俊峰、王圣瑞、王雨春、王丽婧、姜 霞、贺 彬 5 基于水平流复氧与生物膜联合的景观水直接净化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佳业佳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年跃刚、黄建军、宋英伟、闫海红、殷 勤、聂志丹、雪 梅、刘玮静、刘晓燕 6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无锡正一生源科技有限公司、卢龙县环境保护局、茌平县环境保护局 李捍东、李 玲、田自强、周志祥、李 霁、刘秀华、王建涛、李宝田、赵 宁 7 基于人核受体超家族监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新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子健、马 梅、饶凯锋、李 剑、李 娜 8 纯聚四氟乙烯覆膜滤料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 黄斌香、黄 磊、陈观福寿、陆妹华、苏韵芳 9 反应器式生物传感器BOD快速测定新方法及仪器研制 清华大学、北京清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同和涂装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王建龙、王业耀、胡 俊、陈 灿、冯叶成、李俊峰、赵 璇、章一心、普利锋 10 高效袋除尘在水泥窑头除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之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 健、穆璐莹、吴 刚、施 勇、杨 飞、张金栋、周永安、于光明、徐祖文 11 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前置库技术研究及应用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 张毅敏、张龙江、唐晓燕、田 猛、高月香、席北斗、刘 超、胡孟春、张永春 1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和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薛达元、高吉喜、李迪强、徐海根、马克平、张惠远、杨庆文、吕世海、武建勇 13 工业锅炉烟气尿素SCR脱硝技术装备 北京市顺义大龙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东南大学、北京西山新干线除尘脱硫设备有限公司 高洪瑞、徐海涛、马瑞彬、魏春旺、沈 凯、周 友、张凤全、周长城、侯蔚然 14 硫酸和制药行业典型难处理废水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中南民族大学、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武汉森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杜冬云、孙 杰、王 勇、杨文斌、段小六、曹龙文、叶恒朋 15 固体废弃物立式旋转热解气化焚烧技术与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刘玉山、聂永丰、鲍海明 16 烧结机烟气湿式镁法脱硫及副产物资源化技术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朱 彤、宋宝华、王中原、周 欣、何文双、王昕竑、赵文峰、于 方、李玲密 17 沿海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 冰、吴海锁、王 水、周家艳、曲常胜、宛文博、黄夏银、高 鸣、田 颖 18 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关键技术创新、装备产业化及区域解决方案示范 清华大学、浙江环兴机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王凯军、邵 凯、俞其林、汪翠萍、高志永、李彩斌、俞林明、郑明月、王立宁 19 辫带式水处理填料 河北益康针棉织有限公司 苏亿位、赵二军、冯振秀 20 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西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李发生、颜增光、杜 平、曹云者、杜晓明、周友亚、郭观林、李丽和、许端平 21 华南典型流域水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许振成、李 远、曾凡棠、林 奎、曾 东、王振兴、赵学敏、虢清伟、丘锦荣 22 高浊度矿井水井下高效过滤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张春晖、何绪文、秦 强、章丽萍、王春荣、王建兵、于 妍、罗 宏、彭应登 23 半干旱风沙区牧草植被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持技术研发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工业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吕永康、何秀院、何 敏、王 锐、黄俊发 24 河南省燃煤机组二氧化硫减排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南阳天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朱莉娜、董雪峰、王 晓、周晓湘、汪永威、刘全山、马建伟、周新利、蓝晓村 25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关键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任 勇、田春秀、李丽平、冯相昭、陈洪波、杨宏伟、尚宏博、冯升波、郑 艳 26 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付 强、李国刚、高丽荣、吕怡兵、滕 曼、胡冠九、罗财红、杨三明、杨婧 三等奖 1 污泥机械脱水化学改性成套技术与应用 武汉大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侯浩波、周 旻、蔡俊雄、孙 琪、张维昊 2 淡水池塘养殖污染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刘兴国、徐 皓、谢 骏、张根玉、吴 凡 3油田压裂废液综合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 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周立辉、朱国君、冀忠伦、任小荣、蒋继辉 4 北京市噪声污染防治战略研究与规划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张 斌、户文成、宋瑞祥、魏志勇、王世强 5 三峡工程175m试验性蓄水对重庆库区支流饮水安全影响研究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尹忠武、张 惠、柯学莎、刘 琰、付 青 6 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陈 帆、赵欣丰、耿海清、詹存卫、孙大东 7 微生物除臭技术与设备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南方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建军、许玫英、孙国萍、郑理慎、陈志平 8 带独立调湿减温塔的半干式烟气净化装置 杭州新世纪能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王 柯、张星群、方 涛、任少清、裘晓云 9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工艺应用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华南理工大学 汪晓军、陈思莉、顾晓扬、简 磊、万小芳 10 集约化水产养殖废水生物生态处理与循环利用成套技术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何连生、蒋进元、张列宇、张清靖、潘远来 11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张广胜、邹雄伟、文立群、武军贤、童设华 12 固定污染源烟气湿度测量质控方法和连续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杨 凯、王 强、周 刚、刘德允、钟 琪 13 基于多参数监测的电力节能减排优化管控系统 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省能源局、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杜贵和、李晓斌、陈 实、杜晓峰、奚振乾 14 新型废酸焙烧再生系统与应用研究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张启富、王海林、杨 绿、张振林、邱光习 15 基于污染减排的37项环境标志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刘尊文、曹 磊、陈轶群、冯 晶、柳若安 16 基于净化处理技术的六氟化硫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研究及推广应用 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杜晓峰、苏镇西、祁 炯、李 睿、卢 林 17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关键技术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大学 李俊生、胡理乐、张风春、朴世龙、马 剑 18 南方现代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翁伯琦、王义祥、林代炎、廖建华、应朝阳 19 油田含油污水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东营福斯特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蔺爱国、张贵才、李 彬、杨建刚、孙剑珍 20 绿色油田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设计院) 邓 皓、刘光全、满春志、孟凡彬、周红英 21 工业园区水污染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刘伟京、涂 勇、张 龙、徐 军、白永刚 22 珠江口生境演化特征与污染防控技术及应用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开明、陈中颖、姜国强、黄小平、郑政伟 23 南京市灰霾天气成因、对策与预警技术研究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大学、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中心 包洪新、许建华、魏玉香、傅 寅、刘 铁 24 电磁环境监控与应对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陈 昊、赵 阳、邱晓晖、王千龙、颜 伟 25 高耗能行业污染减排自愿协议制度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葛察忠、段显明、龙 凤、董战峰、余福茂 26 中美可持续城市清洁水源研究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卢学强、张 涛、邓小文、马建立、陈 红 27 ± 800kV直流工程电磁环境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陆家榆、鞠 勇、郭 剑、杨 勇、韩 辉 28 第16届广州亚运会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技术和保障措施研究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曾燕君、董天明、琚 鸿、王宇骏、伦伟明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周学双、童 莉、张 波、戴永立、郑韶青30 隧道废气一体式净化处理装置 江苏瑞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杜 峰、鲁 钢、张村峰 31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产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示范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 刘尊文、卢宝荣、陈 莎、曹 磊、岳文淙
  • 国家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9月22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对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评审。验收专家组委员会一致认为,该实验室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预期建设目标,达到了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验收条件和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殷福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英俭,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文清等出席了验收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参加了验收会。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环境保护总部与依托合肥研究院联合建立的环境光学监测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基地。实验室于2007年10月开始筹建,主要承担环境光学应用基础研究,定量监测新方法研究和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系统集成研究,先进环境监测技术规程和标准的编制任务,并对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国家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以潘德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听取了关于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总结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审阅了有关实验室验收材料,实地考察了该实验室,并与实验室领导和科研骨干进行了座谈。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室完成了组织机构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的环境光学近侧技术创新团队 实验室基本建设完成,自主研制建立了基于多种光谱学技术的地基、移动、机载和星载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平台,具备了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创新研发的能力 实验室在环境光学应用基础、定量监测新方法、环境监测高新技术系统集成和先进环境监测技术规程和标准等四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 实验室研发的环境监测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全国环境监测领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促进重点实验室更好地建设和发展,验收委员会专家组建议,在现有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申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会场 专家组考察实验室 专家组审查资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