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学博士

仪器信息网化学博士专题为您整合化学博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学博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学博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学博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学博士话题讨论。

化学博士相关的资讯

  • 月薪8万?VC/PE投资机构“争抢”化学博士!看完感觉我又行了!
    “你还有化学专业的师兄师弟想转型做VC吗?”吴迪最近经常被HR同事追问着。吴迪去年刚入职一家上海20人左右的VC机构,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方向。2010年,他本科读于国内某知名211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显示材料上市公司担任工程师。在车间待了3年,薪资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动,感觉职业前景有限,吴迪索性离职重新考了母校研究生。2021年,吴迪毕业后四处投递简历。彼时恰逢“双碳政策”提出,国内VC/PE机构纷纷组建团队投新能源赛道。由于专业背景对口及工作经验优势,他成功入职目前这家VC机构担任投资经理,所在的新能源团队依然缺人。“坦白说,我从来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会从事风投,毕竟专业背景相差太大了。”吴迪感叹。这并非个例。随着新能源火爆,曾经被视为“天坑专业”的化学也开始火了,VC/PE机构点名高薪招化学博士、材料博士。“我们新进的投资人基本上都是海外藤校理科海归,专业包括化学、材料、能源等等。”某头部本土创投合伙人坦言,现在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但门槛不低,专业对口的候选人才可能有望撬动他们的校友圈资源。新能源火了|VC/PE争抢化学博士,月薪80K每逢高考选专业,“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就不绝于耳。在大家的印象中,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对口工作,而且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毕业于北京一所985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肖旭,就是因为所学专业可选择的岗位特别少、薪资还很低,最后选择回到老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现实很残酷: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样的硕士毕业生,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可以拿到20k/月,而化学专业每个月却拿不到10k。“化学专业投入周期长,产出低,要在实验室耗很久,可能头发熬白了也不一定有成果。”宋雪告诉投资界。她曾在国内知名211高校攻读博士,后来因为压力太大而退学。后来,宋雪通过自学Java在杭州找到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薪资待遇还不错。曾几何时,化学专业学生要进入VC圈十分罕见。2019年,知乎有这样一个帖子:“本人海外化学类博士毕业,还考过CFA、FRM等相关证书,去国内小型VC做投资经理合适吗?”然而底下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是——不合适。虽然这位网友的最终归属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对于当时的化学生来说,转行做VC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切正在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神话远去,互联网大厂普遍进入“毕业”时代,裁员大刀悬在头顶;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和合成生物等科技赛道火爆,昔日“天坑”专业的学生反而逆袭了。“从2020年以来,我们部门新进的同事几乎清一色都是材料、化学专业出身,相关主管明确要求在招聘时,类似研发、测试这种岗位基本只招上述专业学生。”就职于某电池独角兽的刘伟透露,2021年学院有近300名毕业,其中超过50人去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眼下,新能源电池厂商抢人甚为疯狂。第三方职位搜索引擎职友集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已成为“生化环材”专业学子就业的重要方向——部分生物类、环境类细分专业前往新能源行业的比例在20%以上(行业分布占比前三);而化学类、材料类成为了最热门专业,基本在30%以上;其中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专业比例在40%以上,远超排名第二的行业。此前,华为曾发布公告,将提供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领域有特别建树,并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的天才少年。就连VC/PE也下场争抢化学系学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大投资机构纷纷大举招聘新能源投资经理/总监。投资界获悉,北京一家知名VC机构,今年组建了一个新能源投资团队,竟然整个Team都是化学博士。不久前,国内某知名VC机构委托猎头寻找多位新能源投资总监,base上海,并且开出诱人的待遇:薪资范围50k-80k,22薪。至于候选人的条件,不但明确要求招聘化学专业学生,还需要候选人熟悉电化学领域(电化学电池/燃料电池)。“这两年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投资很火爆,投资机构都会要求候选人要有化学、材料相关学科背景。”一位来自上海的猎头告诉投资界,目前一个兼具化学和产业背景的候选人可能有十几家猎头同时抢,竞争激烈。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一幕。互联网时代远去|化学创始人开始攻占富豪榜回望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涌现了无数富豪新贵,现在江湖变了。我们从2020年的富豪榜开始讲起。这一年,孙飘扬家族打破了原有富豪榜格局。在那年富豪榜的前二十名中,马化腾、丁磊、黄峥、张一鸣等企业家大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位于第11名钟慧娟和第17名的孙飘扬却是两名化学专业的创始人。其中,孙飘扬本科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就读于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妻子钟慧娟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还曾是一位中学化学老师。他们二人各自执掌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恒瑞医药和翰森制药。随后,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强势崛起,我们目睹着互联网时代渐渐远去,新能源造富时代正在来临。梳理202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可以看到此次共有32位来自新能源行业的大佬入选,财富值共计8057亿元,占上榜者总财富值的8.45%。而在这一波新造富浪潮中,冒出了不少化学专业出身的创业者。譬如赣锋锂业集团董事长李良彬。1988年,李良彬从宜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江西锂厂科研所成为一名技术员。1997年,李良彬带着四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同离职,在江西省河下镇建立了第一条10吨的金属锂生产线。因经营理念不合,李良彬创立的赣锋金属锂厂濒临倒闭,于是他独自买下工厂,开始负债经营。2000年,李良彬与赣锋金属锂厂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公司更名为赣锋锂业。用了7年时间,赣锋锂业才回到正轨——2007年,赣锋锂业销售收入达到2个亿,净利润4000多万元;2010年,赣锋锂业成功登陆深交所,并于2018年在香港上市。时至今日,赣锋锂业已直接或间接掌握18项锂源,成为新一代“锂王”,2021年,李良彬以422亿元财富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93位,成为江西首富。还有浙江富阳的新首富、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1964年出生,徐金富本科就读于杭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0年,他创立了天赐材料,靠着卖洗发水、沐浴露等个人生活护理用品的材料起家。而后,化学背景出身的徐金富敏锐察觉到锂电池行业的商机,开始涉足锂电池电解液的研发和生产领域。2011年,天赐材料成功自产了锂电池电解液的灵魂材料——六氟磷酸锂,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2014年,天赐材料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当时市值仅数十亿。随着“六氟磷酸锂”价格走高,天赐材料地位也水涨船高,最新市值超1100亿。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2新财富500富人榜》,徐金富凭借402.2亿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99位,排名浙江杭州富阳地区富豪榜第一位。表面看起来,这些人只是千千万万的化学毕业生中的典型案例,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一窥时代的变迁——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创始人层出不穷;如今,中国产业巨变,更多其他学科背景的人登上历史舞台。从新能源到合成生物|今年,VC追着投化学学霸“我们现在追着投化学学霸。”虽然这是一位VC朋友的调侃,但并不算夸张。成立超90年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是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毕业生分布在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信息等各个行业;而南开大学的化学系毕业生,则活跃在生物医药领域,如君圣泰创始人兼CEO刘利平、君圣泰创始人兼CEO刘利平、药坦药物创始人刘学军、来凯医药创始人、CEO吕向.....他们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还有北大化学系注重与生命和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专业在国际学术界颇具影响力,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前沿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而1946年成立的兰州大学化学系曾是我国最强化学系,在有机化学方向走出数位两院院士… … 不久前,腾讯去昆山投了一个光伏项目——协鑫光电。而协鑫光电的三位创始人范斌、田清勇、白华,都来自清华⼤学化学系。2010年,博士毕业后的范斌回到厦门,找来了清华同学田清勇、白华一起创办了惟华光能即协鑫光电前身,专攻钙钛矿技术。创业初期,由于他们选中的钙钛矿技术过于超前,公司常常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境。直到2016年协鑫集团入股,团队重新出发再次创立了协鑫光电。如今,市场逐渐认可钙钛矿技术,主动来找协鑫光电的投资人也变多了。据了解,协鑫光电此次B轮融资十分火爆,投资机构争抢激烈,最终被腾讯拔得头筹。还有固态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身后同样是一群化学人。2016年,82岁高龄的院士陈立泉和俞会根、李泓一同创办了卫蓝新能源。其中,卫蓝新能源创始人、董事长俞会根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工。而首席科学家李泓也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所、中科院物理所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刚成立的几年,卫蓝新能源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21年,蔚来宣布将在2022年首发150kWh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赛道开始火爆。与此同时,卫蓝新能源引来了华为哈勃、小米、蔚来等一众产业背景投资人。深圳一位参与了某电池独角兽融资的PE合伙人透露,卫蓝新能源估值一度有人开出150亿元人民币。除了新能源,同样的一幕也在另一赛道上演——合成生物。今年4月,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领投了合成生物初创公司——百福安生物完成近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有趣的是,公司科学创始人许建和教授也是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1987年,许建和教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于1995 年获得了华东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还有合成生物第一股——凯赛生物的创始人刘修才,也毕业于化学系。1982年,刘修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土壤化学硕士学位;1989 年,他又拿到了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他回国创办了凯赛生物,专注研究合成生物产业化。2020年8月,凯赛生物登陆科创板,现市值超400亿。“考察一圈你会发现,合成生物领域活跃着很多化学背景的创业者。”北京一位投资人唐震解释道,合成生物虽然是一门集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但化学理论知识是重要基石。“可以说,化学人everywhere!”唐震感叹,现在从医药、生命科学、化妆品到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处处可见。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当苦学多年的化学、材料硕士、博士被疯抢,才会有更多的学子愿意投身这些昔日“冷门”专业。须知道,以这些基础学科为起点的技术科学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堪称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一切才刚刚开始。
  • 化学所张德清所长致开幕辞|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2022年9月24-25日,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简称化学所)召开。本届会议由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主办,化学所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北大化学院)的在站博士后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化学所所长张德清研究员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化学所白春礼院士及中心主任、北大化学院席振峰院士分别做大会报告。化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范青华研究员、化学所副所长王树研究员、北大化学院院长陈兴教授、副院长彭海琳教授、副院长陈继涛教授、化学所人事处处长舒春英研究员、人事处副处长衣冰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心在站博士后陈炜健博士、张泽英博士、张宏博士和马英乔博士分别主持开幕式、大会报告和圆桌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博士后、博士生等200余人以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4万余人次通过视频直播、图片直播参加了本次年会。化学所张德清所长致开幕辞,分享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创办历程,鼓励更多的博士和博士后继续深造。白春礼院士做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科学》的大会报告,他分析了国际能源发展趋势和我国能源领域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革命,提出了能源领域攻关的重点和 “双碳”目标的实现策略。席振峰院士做了题为《氮气的活化与转化》的大会报告,系统分析了工业合成氨技术的优缺点及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氮气不经过氨直接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颠覆性策略,他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感受,鼓励青年科学家面对科学难题,坚定成功信念,勇于迎难而上。北大化学院陈兴院长、化学所张德清所长分别为两位大会报告人颁发“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大会报告”纪念证书。本届年会以 “立足科技前沿,勇担创新使命”为主题,年会设立五个主题分会(纳米催化和绿色化学、软物质组装与功能、分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环境分子、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和两个论坛(BMS优秀博士后答辩及分享交流会和产学研交流论坛)。多位优秀青年学者应邀做学术报告,分享工作经历和科研感悟。会议期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与活跃的学术气氛。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从策划、宣传、筹备到举办,全程均由化学所和北大化学院的在站博士后负责组织,化学所张彬博士为组委会秘书长,期间得到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所、北大化学院及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多家赞助商也为本届会议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本次年会受到了参会嘉宾、老师们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为广大青年学者特别是博士后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合作平台,有力促进了分子科学的繁荣。
  • 云上博论 | 岛津倾情赞助清华-华中大化学博士生论坛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师生相距千里、远离校园,但是对抗疫成功的坚定与对学术的热忱让师生的心又重新凝聚到一起。2020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联合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岛津优秀论文评审会(第589 期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线上以“云上博论”的形式成功举办,旨在为广大博士研究生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争鸣,训练广大博士研究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博士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开幕式上,清华化学系系主任王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朱锦涛教授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副部长张建军分别进行了致辞。 张部长在致辞中提到,2020年恰逢岛津迎来质谱事业50周年庆,半个世纪以来,岛津以推出的首台扇形磁场型质谱为开端不断研发进取,近些年又推出了高分辨质谱LCMS-9030,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等一系列产品。岛津同清华大学合作推出了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系统(CM-MS),可广泛的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识别,细胞定量,细胞代谢等研究领域。疫情之下,岛津一直在行动,2月份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及用于肺炎筛查和诊断的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为疫情防控提供持续支持。另外,岛津也推出了一系列用于疫情防控物资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岛津的MALDI等生命科学的产品也在病毒研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多年来,岛津一直积极参与清华大学博士生论坛,期望通过岛津优秀论文奖这样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在岛津仪器上多开发分析方法,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前沿的信息, 论坛开始后,清华大学化学系李景虹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王得丽教授和清华大学化学系焦丽颖副教授分别发表了题目为《单细胞分析化学》、《贵金属基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电催化剂》及《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合成与器件研究》的特邀报告 随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胡晓慧经理带来了题目为《岛津MALDI-TOF的应用分享》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岛津MALDI-TOF发展史及田中耕一先生在开发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电离方法的贡献,从老年痴呆症血浆生物标志物早期筛查、新冠病毒检测、糖肽分析等方向全面阐述了岛津MALDI-TOF技术的最新应用,详细介绍了岛津MALDI-TOF技术具备微生物鉴定、鉴定时间短、高通量等特点。最后,胡晓慧经理还分享了MALDI-TOF技术在研究单克隆抗体糖肽和羊绒羊毛鉴定两个特色应用。 胡晓慧经理报告结束后,大会进入了本期优秀博士生特邀报告及学生口头报告议程,各类优秀研究论文报告层出不穷,并进行了相应评比。 最后的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奖项结果的公布,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疆鄂宣读了墙报展示获奖名单,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侯艳红经理宣读了口头报告获奖名单,经过一天的会议,高校间的交流不断深入,切实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争鸣,持续培养博士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岛津也将推出更多贴合科研人员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促进分析研究领域发展做出贡献。
  • 化学博士跨界为企业家——科研人的另类选择
    编辑:凌霁玮审核:chen又是一年毕业季,是继续留校还是开始求职成为学生们的选择难题,今年紧缩的就业机会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但无论哪种,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想做的事情,未来总会一步步明朗,我们也终能找到热爱的事情。在新科技、新产品不断更迭的时代,核心技术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力,也给企业研发人员提出许多要求。相比在高校中专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活跃在企业中的研究人员承担着另一种重要使命,那就是拓宽新技术的应用领域,终推动行业进步。安德鲁.惠特利(Andrew Whitley),就是这样一位横跨商业与科学的企业科学家,杜伦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没有继续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反而进入企业,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道路。惠特利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将之投入工业应用,通过这些努力,他也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光谱科学家和一位出色的企业家。相信惠特利的个人发展,能给现在面临选择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如何明确选择、成功跨界的。安德鲁.惠特利(Andrew Whitley)HORIBA 科学仪器事业部美国新泽西销售及业务拓展副总裁。毕业后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获得巨大成功。2018年,惠特利被授予著名的查尔斯.恩曼奖,以褒奖他为拉曼光谱仪的应用和推广作出的不懈努力(查尔斯.曼恩奖成立于2002年,颁发给推动拉曼光谱学应用领域工作的杰出个人,每年仅评选1名获奖者)。不走寻常路的研究者安德鲁.惠特利(Andrew Whitley)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拥有化学学士学位和振动光谱学方面的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兴趣分明且对未来有清晰规划的科研人,他没有选择更容易获得认可的传统科研之路,比如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反而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将基础科学推广到实际工业发展中。惠特利非常关注科学的实践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参与壳牌公司一项关于润滑油粘度性能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课题中,他有机会参与了一家企业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终将大量数据结果转化为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图片来源:互联网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后来被应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的润滑油设计,也开启了他对技术更深层次的认识,就是从那时起,他领悟到技术必须做到一点——简单便捷地给用户提供实际的帮助。关注“反向需求”(从用户角度思考一项研究如何发挥实际作用)也成为他后来一直秉持的理念。尝试新事物是发现乐趣的开始离开校园后,惠特利开启了追求自我的道路,他加入了一家仪器公司,希望能扩展视野并参与到更多研究领域中。在仪器公司工作时,惠特利不满足于做一名编写宣传册的人,他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整套问题解决方案,包括仪器选择和实验方法,如结合客户要求进行仪器推荐,或是在现有仪器上重新开发配件和新应用程序以满足客户独特的需求。“我对整个营销范围都感兴趣,特别是业务开发和产品开发。营销能帮助我们发现市场需求,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作为一个公司,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人们的需求和问题。”惠特利如是说。这份工作是他一次重要的试验,不仅让他确信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帮助科研人更好地进行研究,还点燃了他对市场营销的热情。加入HORIBA变身仪器“重塑师”份工作开启了惠特利的仪器应用之路,为了进入更广阔的平台、寻求更多的机会,他加入了HORIBA。进入HORIBA之后,惠特利仍继续实践着他‘为用户寻找解决方案’的产品开发理念。直到现在,他已身居HORIBA 科学仪器事业部美国新泽西销售及业务拓展副总裁的高位。这个职位并不容易胜任,它需要在位者建立广泛的客户联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机会,还需要很强的协作能力。毫无疑问,惠特利能够挑起这一重担,在学校时累积的科研技能,加上企业中练就的敏锐独到的商业嗅觉,终使他成为杰出的商业科学家代表。图片来源:pixabay尽管已经有所成就,惠特利没有停滞,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HORIBA寻找新机会,他的目标是希望帮助客户尽可能的扩大仪器应用范围,挖掘仪器的多种用途。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惠特利敏锐意识到,市场的真正需求是利用现有技术开发出针对性强的产品。因而近四五年,他一直致力于通用仪器的“重塑”——根据市场需求,改造通用仪器的性能或重新开发软件,使之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应用。HORIBA Aqualog® 荧光光谱仪HORIBA的Aqualog®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qualog® 能通过荧光光谱技术测量水中溶解的有机物,它初在水处理厂进行应用,但惠特利看到了Aqualog® 在葡萄酒行业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果汁和葡萄酒中含有酚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的浓度对饮料的口感颜色及香味至关重要,而Aqualog® 的荧光光谱技术正好可以用于葡萄酒厂的产品成分检测和质量控制。”谈到这类话题,惠特利总是兴致勃勃。现在HORIBA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发Aqualog® 在葡萄酒、水处理和其他许多行业的应用及解决方案。图片来源:pixabay另一个例子是HORIBA的颗粒分析技术——ParticleFinder™ 。在环境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经常会使用拉曼光谱仪来观测微塑料(直径小于等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由废弃塑料产生,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惠特利发现在他们在做表征时,非常希望实现颗粒定位的自动化。于是HORIBA开发了一个叫做ParticleFinder™ 的技术,它可以自动定位塑料颗粒(将这些颗粒移到显微镜激光下进行拉曼分析),对它们进行计数、分析形貌、大小、形状等,终通过颗粒的拉曼光谱分析获知塑料成分。ParticleFinder™ 操作界面这一分析技术还可用于制药行业。在药物输运的研究中,纳米颗粒常作为标记物用于确定药物的去向,而这些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和成分等性质会影响它们在药物中的分散程度,从而影响它们与药物的结合效率。利用拉曼显微镜和ParticleFinder就可以对这些纳米颗粒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表征,帮助制药人员进行药物运输研究。更多机会的发现者如今,拉曼光谱技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法医会用拉曼光谱来检测毒品、爆炸物等物质。因为相比于其他检测手段,拉曼光谱的显著优势在于检测时不需要将被检物质从容器中取出,从而有效避免证物被篡改的问题。药物开发人员也会使用拉曼光谱来控制药物质量。我们知道许多药物分子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却有不同的构型,而不同构型的药物分子在活性和毒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制药公司首先需要找出疗效好副作用低的分子构型用于药物生产,其次在新药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再次检测确保药物分子构型正确。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拉曼光谱技术的帮助。图片来源:Pixabay惠特利坚信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类似的可以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机会,他说“我将继续寻找这些机会,调整我们的仪器和方法,使它们成为这些专业领域的完美选择。”明确的兴趣选择,大胆的尝试创新,敏锐的商业嗅觉,持之以恒地实践和探索......安德鲁.惠特利向我们展示了一名杰出的商业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更为可贵的是,他持久稳固、兴致勃勃的探索与开拓,给一项技术以及应用这项技术的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发展生机。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科研人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懈前行。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喜讯 | 奥谱天成创始人刘鸿飞博士获聘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导读:恭喜我司创始人刘鸿飞博士获聘“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助力中南大学博士生的教学指导工作,贯彻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精神,深入落实导师责任,提升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技术水平。2021年10月8日,中南大学正式公布了2021年春季学期导师聘任通知,我司创始人刘鸿飞博士经过层层遴选,获聘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博士生指导工作。作为湖南人,刘鸿飞博士一直致力于家乡高等院校的科研发展合作,从去年的“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到现在的“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鸿飞博士凭借着自己20年的光谱分析技术,结合企业及市场的应用开发技术,从理论到科研应用,全身心投入到“导师”的工作职责中,知行合一,帮助博士生、研究生快速成长!同时刘鸿飞博士创立的奥谱天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至今,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校有着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奥谱天成在致力于开发国际领 先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和培养光电领域的科研人才。秉承“探物之本末,用心至本真”的企业文化,全力为国家光电领域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心力。
  • 正式通知!第二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
    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将于2022年5月14 - 15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召开。年会由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简称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化学所)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北大化学学院)共同主办。现面向各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博士后、高年级博士生及相关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依托国家研究中心,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组委会坚守初心,创新求变,致力于开创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博士后系列年会,为广大从事分子科学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就分子科学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促进分子科学的发展。会议采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如院士大会报告、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特邀报告、产学研论坛、博士后职业发展圆桌座谈,分会场报告以及墙报等,就分子科学前沿、产学研融合、博士后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旨在营造创新、活跃、包容的博士后学术氛围,引领科学前沿,促进科技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博士后文化。一、会议主题立足科技前沿,勇担创新使命二、组织机构顾问委员会刘忠范院士、李永舫院士、韩布兴院士、李玉良院士、席振峰院士、张锦院士组织委员会秘 书 长:张 彬副秘书长:陈炜健委 员:陈炜健、成波、窦翔宇、冯佳奇、冯雪廷、高水涛、黄笛、贾旺、刘衣铭、马英乔、邵宇、宋楷、王春海、王晓慧、杨一鸣、展裕露、张彬、张宏、张泽英、赵廷璧三、会议日程日程以最终版会议手册为准。四、会议征文1、征文范围A、纳米催化和绿色化学B、软物质组装与功能C、分子材料与器件D、能源与环境化学E、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F、人工智能与交叉前沿2、征文要求(1)论文摘要应围绕会议主题,具有原创性及学术性,模板见会议官网。(2)投稿应经合作导师同意,会议期间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3)口头报告时间限20分钟(含5分钟交流),墙报尺寸为90 cm(宽)120 cm(高)。组委会将统一打印墙报,会议结束前将评选最佳报告奖(含口头和墙报),颁发证书及奖品(金)。(4)论文摘要通过会议官网进行投稿;报告PPT和墙报PPT/TIFF通过邮件发送至官方邮箱postdoc-bms@iccas.ac.cn,命名“方向(ABCDEF)+姓名+口头/墙报”。(5)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5月5日17:00,报告PPT(含口头和墙报)提交截至5月10日17:00。五、注册投稿(1)本次会议名额有限,为确保成功参会,请注册后尽早投稿。(2)访问官网链接https://bms2022.casconf.cn/或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并投稿。六、特别说明(1)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会务费,并免费为与会者统一提供会议用餐和茶歇。往返路费及住宿请自理。会议推荐酒店为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酒店,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会场,可通过电话(010-62752288转70888)或者网上预定。(2)会议响应国家疫情政策,同时给与会者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本次会议名额有限,将按摘要提交时间顺序评选,择优录取。(3)鉴于北京及中科院化学所防控需求,组委会将为与会者采取统一提前报备、现场验核(北京健康宝、行程码)方式进行会议报到程序。京外人员以及返京14天内人员需提供48 h内核酸阴性证明(依照会议期间疫情防控要求进行调整)。七、会议赞助分子科学博士后年会得到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支持,本次会议将为企业提供展示平台,欢迎会议赞助和厂商宣传,目前赞助渠道开通中,详见会议官网。八、联系方式会议咨询张彬 18004421388 binbinz@iccas.ac.cn赞助与投稿陈炜健 18851827376 chenweijian@iccas.ac.cn奖励与食宿宋楷 15501262798 songkai@iccas.ac.cn海报与宣传张泽英 15600030288 zhangzy@iccas.ac.cn通讯及会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00190九、重要日期2022.04.02 会议通知(报名、投稿)2022.05.02海报通知(大会/特邀报告,会议日程)2022.05.05 网站投稿截止(摘要录用通知、口头/墙报通知)2022.05.8 参会及稿件录用通知(摘要、口头/墙报通知、交通住宿预定)2022.05.10报告PPT(含口头和墙报)提交截止2022.05.14~15 会期(会议报到) 欢迎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博士后(含拟进站、在站及新出站)、高年级博士生及相关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 第七批清华大学博士生来金坛基地实践
    6月27日,16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到金坛,他们将在今后6周时间内,在我市10家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这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连续第七年赴金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副市长丁泗、科技局局长王洪祥出席了在樱花大酒店举办的欢迎会。 今年,来我市开展实践活动的博士生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精密仪器、材料科学、工程物理、电子工程等多个专业。 副市长丁泗在欢迎会上表示,清华大学与金坛7年来的合作成果丰硕喜人,清华大学博士生每年来金坛基地实践为本地带来了科技创新的信息、理念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赢。他希望清华学子能够充分利用清华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为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多出成果,各接收单位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交流,增进感情,确保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金坛市科技局 2011年6月28日 金坛市亿通电子有限公司,有两位博士来厂实践。有新产品出世请广大新老客户多多捧场!!!
  • 贝勒医学院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分析化学博士后
    职位一:贝勒医学院 Xiaosong Wang实验室招聘新一代测序数据分析和综合生物信息学博士后   职位发布日期: 2014年6月16日   申请截止日期:Open Until Filled   主要研究内容:Discover driving genetic aberration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breast cancer from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职位描述:   Postdoc position is available at Wang laboratory. The individual will join our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 initiatives aimed at discovering cancer genes and targets from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high-throughput genomics data, and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alyses and bioinformatics tools to analyz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d RNAseq data, as well as to integrate other cancer genomics datasets. The main focus of our projects will be discovering driving genetic aberration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breast cancer from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We are looking for highly motivated applicant who has a strong background and hands-on experience i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   Less than 2 years of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in a related field.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 with additional experience in cancer related research and/or experimental biology.   招聘实验室介绍:   https://www.bcm.edu/research/centers/breast/wanglab/   线上申请:   https://www.medschooljobs.org/applicants/jsp/shared/frameset/Frameset.jsp?time=1403582015748   职位二:贝勒医学院招聘研究助理   职位发布日期: 2014年6月16日   申请截止日期:Open Until Filled   工作职责:   A Research Assistant II position is available at the metabolomics core facility, Alkek Center for Molecular Discovery.   *Sample preparation and extraction of metabolites from various complex biological matrices.   *Unbiased profiling of metabolome by LC-MS/MS GC-MS analysis.   *Quantitation of targeted metabolites by MRM experiments.   *Data analysis using various database tools.   *Pathway mapping by IPA and OCM software programs.   *Run standards and controls, verifying equipment function in order to generate high quality data.   *Basic maintenance and trouble shooting of mass spectrometers and HPLCs.   *Maintain accurate laboratory notebooks and electronic data records.   *Ability to handle multiple projects at once and complete them in a timely manner.   *Follow laboratory safety procedures.   职位要求:   Minimum Education Required: Master' s degree in a basic science or equivalent*.   MS degree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preferred.   Minimum Job Experience Required: One year of related experience.   *NOTE: A Bachelor' s degree and two years of directly related experience is considered equivalent to a Master' s degree.   Experience in sample preparation, small molecule mass spectrometry using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s, developing MRM methods and the data analysis.   The ideal candidate should possess exceptional skills in the application LC/MS and GC/MS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metabolite biomarkers i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samples.   Good understanding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biochemical pathways in relevant disease areas   Excellent communications skills and 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in a team of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required.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 who have hand-on experience on UPLC-MS operation, method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sample preparation, drug metabolism, and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using MS/MS.   Training i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are a plus.   Expertise on working with Agilent triple quadrupoleLC-MS systems is considered a plus.   线上申请:   https://www.medschooljobs.org/applicants/jsp/shared/frameset/Frameset.jsp?time=1403588552097
  • 永新光学博士后工作站获评“2022年度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工作站”
    近日,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22年度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工作站”名单,宁波永新光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获评。博士后工作站情况宁波永新光学博士后工作站于2010年获批建站,2018年升级成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设站以来,共招收进站博士后15名,其中11名博士后完成课题研究,顺利出站。在站的博士后人员共获专利数15个,其中发明专利数13个,实用新型专利数2个;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市级奖励2项;博士后研发项目累计投入金额超1千万,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累计产出金额1亿多。永新光学留站博士后郑驰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重点研发计划《超高分辨活细胞成像显微镜研究与应用》的课题骨干,参与完成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和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以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宁波市高新区重大科技专项C类项目《科研级智能显微测量分析系统》的研发,并顺利结题。永新光学将以获评“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工作站”作为激励与契机,继续引才聚才、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者,为企业的发展和宁波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为宁波打造全球制造创新之都贡献力量。
  • 热烈祝贺陈洪渊院士、王洪学博士当选2017年ACS Fellow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ACS Fellows 简介 /strong /span br/ /p p   ACS Fellows 是美国化学会所设立的极高荣誉,用于认可和表彰会员在科学和专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支持学会工作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4696ab27-451b-4797-9eb7-43db9a4e1f2c.jpg" title=" 1.jpg" / /p p   ACS Fellows 遵循提名推选制,对提名人/组织和被提名人均有严格的规定。选举工作由美国化学会前任理事长所推荐的选举委员会负责,最终由专业与会员关系委员会(P& amp MR)进行任命,同时P& amp MR通过ACS Fellows监督委员会对整个过程予以监督,以保证选举的公平与公正。由于选举标准很高,通常每年只有几十位科学家当选。 /p p   2016年共选举出57位ACS Fellow,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张希院士获此殊荣。 /p p   6月19日美国化学会通过旗下 C& amp EN 杂志公布了2017年新增 ACS Fellow 名单。2017年共有65位科学家当选 ACS Fellow,其中两位科学家来自中国: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洪学博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他们除了在专业领域拥有巨大成就外,也为化学科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来了解陈洪渊院士的卓越建树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74554586-d734-4caf-b7e3-5f226c4c0e7b.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260px height: 333px " width=" 26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3"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之陈洪渊院士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现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长期兼任国家、部、省级科教社会团体和高校学术机构的各种职务,为国家科教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效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专业建树 /strong /span /p p   陈洪渊院士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的科研和教学50多年,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微电极理论和应用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电流的求解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稳态反应-扩散层”概念,解决了电化学基础理论中复杂体系数理方程求解繁琐,或无法求解的困难,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电化学家AJ Bard引用在其所著的《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经典教科书中,影响广泛。阵列微带电极的理论成果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用,纳入总结自1976年提出微电极概念至2000年期间,该技术发展的官方“技术报告”中 开创了在场效应管绝缘栅界面的纳米组装,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粒子桥联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在生命分析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核酸、蛋白质(酶)、辅酶等生物分子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方法 发明的芯片电泳安培法既检测电活性物质又检测非电活性物质,拓宽了芯片实验室的应用范围。迄今,已在Chem. Rev. 、PNAS、Nat. Biomed. Eng.、JACS、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他引25500余次,H-index 81 合著编译书8册,授权专利15项 大会报告400余次 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7, Elsevier)。 /p p   在分析化学学科面临发展瓶颈和严重挑战的年代,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拓宽并开创了新的分析领域 建成创新群体,创建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内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引领国际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6)、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 项 (2001, 2006) 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2004)、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2005)、《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6)等。他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等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制定,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评定 多年担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及重大项目的评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学会贡献 /strong /span /p p   陈洪渊院士是美国化学会现(曾)任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期刊的顾问编委。多次组织和主持了多个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全分析系统(μ-TAS)等方面的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并担任大会的主席、名誉主席,或学术委员会主席。特别是在他任全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期间,为推动中国BCEIA机构与美国PITTCON 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PITTCON会议及其它学术会议和中美学者双边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cd42922-d94c-46d7-8a3c-124a4627c9b7.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王洪学博士 /strong /p p   王洪学博士同时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p p   王博士是国际高分子材料领域富有成就的创新专家和科学家,已经获得了350多项授权国际专利包括116项授权美国专利,在高分子领域国际领先,并发表了130多篇学术论文和国际会议报告。发明的创新产品应用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市场,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又促进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为表彰其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和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王博士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PMSE Fellow)和高分子化学会士(POLY Fellow),是全球工业界首位当选ACS Fellow、PMSE Fellow和POLY Fellow的 “三会士”。 /p p   1991年王博士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雪佛龙化学公司发明和工业化了多个系列的合成材料产品。1994年至2014年在美国金佰利公司中央研究院工作,回国前担任公司战略科学家,领导该跨国公司的环境可持续高分子材料研发,发明和工业化了多项绿色低碳新材料技术,成功地应用于3个“十亿美元级”著名国际品牌的创新产品,获得了终生成就奖、发明奖、最佳论文奖等数十个奖项。王博士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致力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过原始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多种新型材料及绿色化学技术,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及生物基聚合物、高分子改性技术、反应挤出技术、聚合物加工技术、水溶性高分子、纳米结构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p p   王博士自2014年7月加入中国石化以来,围绕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总体目标,确定和建立了高分子改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三个研发方向的技术平台,启动了多个研发项目,开发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产品以支撑中国石化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负责人,王博士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方面协同攻关,开发先进的下一代高功能性新材料,提升中国基础材料工业的技术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历年华人当选 /strong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08ce7d2-d853-4639-aec0-202dd1b35e87.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宋春山教授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br/ /p p  在美国化学会2010年秋季年会上,在美国化学会主席主持的第二届会士(ACS Fellow)颁奖大会上,由于宋春山博士在化学科学和美国化学会的杰出贡献,当选为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Fellow)。 /p p   宋春山博士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能源与矿物工程系燃料学科终身教授,同时还是化学工程系教授和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2月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选为该校杰出教授。 /p p   宋春山教授由于在清洁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的原创性工作而闻名国际学术界。他设计了由萘出发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择形烷基化催化剂,开发了纳米级超高表面积硫化物催化剂水热合成新方法。对于超洁净燃料和燃料电池,设计了在固体表面从烃类燃料中脱除硫的选择吸附新方法,不使用氢气。他的研究组最近发明了由纳米孔基质和功能聚合物组成的分子筐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选择性高。此外,他的研究组还开创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制造合成气的催化转化新工艺,用于液体燃料的低温水蒸气重整的耐硫和抗积炭的多金属催化剂,氧辅助的水汽变换反应的双金属催化剂,煤的低温催化加氢液化,及由煤炭制取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以及合成航空燃料的新研究方向。最近,他又提出了用于低温加氢处理和脱芳烃的耐硫贵金属催化剂新概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db6fe9a-9e37-4c35-8bc4-1298d4233e0e.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周宏才教授 /strong /p p   周宏才教授于200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 amp M大学(导师F. A. Cotton)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导师R. H. Holm)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研究,仅用6年时间即晋升为教授。2008年起加盟美国德克萨斯A& amp M大学;2014年晋升为Davidson科学讲席教授;2015年晋升为Robert A. Welch首席化学家;2016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 /p p   周宏才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论文发表在Nat. Chem.、Nat. Commun.、JACS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论文被引用20000余次;2014和2015连续两年被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为高被引学者;H因子为68。出席邀请报告200余次;撰写专著章节10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57bfd5b-1630-4409-9dc6-7d76de06d898.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张希教授 /strong /p p   美国化学会于2016年7月18日公布了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的选举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当选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在今年当选的57位美国化学会会士中,张希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非美国本土的化学家。 /p p   张希教授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致力于发展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发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组装方法,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担任了美国化学会《Langmuir》杂志副主编,组织了多次中美化学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化学交流与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p
  • 首位!医学博士,尹力任北京市委书记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中共中央决定:蔡奇同志不再兼任北京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尹力同志兼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尹力,男,汉族,1962年8月生,山东临邑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马什克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这也是建国以来,首位医学博士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人物履历:1980.09-1986.07 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学习1986.07-1988.11 山东医科大学卫生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其间:1987.09-1988.06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培训)1988.11-1993.11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社会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卫生经济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11-1994.11 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干部1994.11-1997.04 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副处长1997.04-1999.12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处长1999.12-2003.05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助理巡视员、巡视员(其间:2001.03-2001.06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学习;2002.08-2003.04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3.05-2003.10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正司级)2003.10-2006.07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其间:2004.01-2005.05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执委并当选执委会副主席;2005.03-2006.01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6.07-2008.09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2008.09-2012.02 卫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2009.07-2011.08任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2012.02-2013.04 卫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12.04-2015.08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2013.04-2015.0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2015.03-2015.04 四川省委副书记2015.04-2016.01 四川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2016.01-2016.02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2016.02-2020.11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2020.11-2021.01 福建省委书记2021.01-2022.10 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22.10-2022.11 中央政治局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22.11-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本文来源:新华社、健康界、联合早报等
  • 第十六批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常州亿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实践
    第十六批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常州亿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实践我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今年迎来第十六批清华大学博士生,通过前期对接,他们与我常州亿通达成了实践协议,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他们将在我单位参加社会实践。热烈欢迎常州亿通迎来第十六批清华社会暑期实践生。 我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于环境检测仪器和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制造,每年清华博士生都会研发新产品,我们企业是大的受益者,比如:红外一氧化碳分析仪,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新风量测定仪、紫外臭氧检测仪、激光粉尘测定仪、数据采集仪等等,这些产品很快投入了市场并广泛运用于各环保部门、各环境监测站、大中院校,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相关计量部门的认可,这都要归功于博士们的辛苦付出,我们相信今年博士们将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清华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为我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多出成果,为社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于社会! 热烈欢迎常州亿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迎来第十六批清华社会暑期实践生常州亿通分析仪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PerkinElmr董事会迎来新成员:药学博士Sylvie Grégoire
    PerkinElmer日前宣布药学博士Sylvie Gré goire当选为董事会董事,2015年2月6日生效。   &ldquo 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Sylvie Gré goire成为我们董事会的新成员,&rdquo PerkinElmer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Friel说,&ldquo 她从顶尖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全球领导地位获得的丰富经验,对公司战略方向的监督将起到非常有价值的帮助。&rdquo   近30年的行业经验, Gré goire博士最近担任Shire公司Human Genetic Therapies总裁(7年)。加入Shire之前,她是IDM Pharma(目前是Takeda Pharmaceuticals的子公司)董事会的执行主席。Gré goire博士也曾担任GlycoFi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连同Biogen(现在Biogen Idec Inc .)以及Merck & Co.等公司的领导、管理和临床研究职位。Gré goire博士目前是Galenica Limited的董事会成员,在Cubist Pharmaceuticals董事会也干了五年。
  • 哈佛大学博士后:你不知道的中美科研“潜规则”
    新年了,波士顿下了暴雪,巨冷的天气状况暂时被认定不适合去实验室工作,在家里顺便浏览了下国内的网页,也希望获取一些国内最近科研进展的信息。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或NSF)的申请长跑马上开始,很多国内的科友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事!看到这几年国内科研进程蒸蒸日上,更好!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趋完善的国基资助。然而看到不少网站和科研论坛上,很多人都在描述国基如何黑暗,如何不公平,希望新的一年里国基能有所改变。诚然,国基有些缺点是难免的,就像目前的高考制度、SCI指挥棒等,但是目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所有这些愿望都是好的,但是希望也能看到国基有难处的一面。每年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切这块大蛋糕,不可能用电子天平来称重以保证小数点后几位不出现偏差。   国内基金:总体感觉相对公平   其实,几年前在国内的时候,写过也评审过一些国基,总体感觉还是相对公平的。毕竟对每个人而言都有机会,只要做得不错,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纵观周围的各种朋友,水平高的低的,过几年基本都有一个国基在手,认真干了,做了,拿到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五年过后还没有拿到,就请换个单位吧,毕竟西部空间也很大,地区基金相对好拿一些,与其在东部科研院所当鸡肋,耗青春,还不如去西部发挥自己的能量吃鸡腿。机遇来时,个人、单位、社会都受益,何乐不为。   至于评审,有人大呼本子如何优秀最后挂掉,其实也是运气居多。试想,如果几份都很优秀的本子撞车,肯定有牺牲的,基金委明确一般要求必须有淘汰,必须有优良差,结果就是&ldquo 被&rdquo 选择掉了,即便本来优秀的本子最后也没有批准,这也是&ldquo 死亡之组&rdquo 的结果。这样的生存法则和世界杯小组赛某些组的残酷程度和不公平之处有一拼。但并不能说明本子不够好,创新性不够,出局的球队不见得就比晋级的差。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有关系,明年继续来,世界杯四年一次,国基年年有,只要努力、认真地做了,有一定水准了,没有理由不支持那些优秀分子。如果本来就是混混,何谈下次晋级,何谈明年高中?   通常情况下,第一年支持的那些一般第二年很难再支持了,优秀分子上了第一趟列车,如果你也还算优秀分子的话,没有理由下一班车轮不到啊?所以努力往前&ldquo 站队&rdquo !第二年的概率就大大增多,总不至于每年都撞车吧。   至于大家提的关系如何重要,多少人在走关系,其实不必太揪心。眼光放远一点,多看亮点,不要看那些少数污点,毕竟那些是少数。何况基金委现在压力也很大,国内教师又多,有的人一年提交两三个本子,导致现在本子数量居高不下,每年都在惊人地增长。但是人多的好处是,全国这么大,能认识的人有几个?有的学校一个学院几百位教师,我看本学院的认齐就不错了,而兄弟院校的人更多,能认识几个?现在很多基金申请都一个大方向的送审,认识的熟人毕竟有限,关系要发挥作用基本和买彩票中个小奖的概率差不多。   以我评审过的一些基金来看,没遇到一个很熟的人,有些人听说过,还有一些领导,但是对不起,都和我没有关系,所以评审标准最好把握,一视同仁,大家实力说话,谁也不碍谁的事。即便有些人确实遇到很熟的人,抱团的那种&ldquo 铁哥们&rdquo ,也就是买彩票中奖了的概率,不会影响到大局,别人照顾一下也不算过,毕竟是人的世界,大家会相互往来,任何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杜绝人之间的来往。   但即便这样,现在的趋势仍旧是本子要大致过关,至少要可上可下的那种本身不错的本子,很差的那种,知道也是死猫扶不上树,不会浪费那个精力去支持的。因为即使你通过了,其它专家也会毙掉,即使不是这样,将来完成不了,出些什么问题牵涉到自己也不好。实在碍于面子的,多数会给个&ldquo 中/良&rdquo ,能否中就看其运气了。所谓完全想靠关系的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杜绝,但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这属于科学研究中的低概率事件,继续讨论或咬住这些问题吹毛求疵则完全没有意义,还是切实提高自己最重要。   所以一定要相信,只要做得好,迟早能够得到支持,专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至少有良知、有素质的学者一大把,不可能全国的专家都瞎眼而否认自身的问题。如果你能在本专业的顶级期刊上有几篇文章,我就不相信会不中,灌水扯淡的那种文章就免了,自己做得如何自己其实心里最清楚,在国际上什么水准没有人比自己更明白。也希望科友们不要每次都看到不好的特例,而希望能够多多看到大多数,多看到好的例子。积极向上一点吧,毕竟大家不是比&ldquo 下&rdquo 。   国外基金:黑得让你根本无力声讨   大家在大力声讨国基的时候,我也来说说国外的基金(主要是美国)。说到国内基金如何黑暗的时候,大家都会嚷国外如何好,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国外是巨黑,黑得让你根本无力声讨!本来美国NSF和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率就很低,例如美国NSF就4%左右,不同学科稍微有些区别,对于华人和华裔,这个折扣再打一半,所以大多数华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1-2%的资助率是什么概念?(其实这些人大部分研究水平都很高,因为国外拿到教职本来就非常不容易)本来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但只能是极其优秀的那部分人得到。   其次,美国各种潜规则防不胜防,虽然没有国内那么明目张胆,但有熟人和没熟人那是两个概念,有关系和没关系更是天壤之别。而且这种关系极其隐蔽,让你无法想象,很多普通行贿什么的都没有用,小规模送钱送色都是枉然(所以表面看起来非常清廉,世界的典范啊)。   人都是趋利性的,美国人、欧洲人、黑人都一样。在表面上的公平后,大家基本就在一条起跑线上了,接下来的评审他们更多的是看出身、派系、家族、背景。当然极其优秀的除外。根据这些规则,我们普通青年教师在国内至少没有种族歧视、肤色歧视、文化歧视这些吧。   而且老外表面上特别会装,平时看起来大家关系巨好,但他们最喜欢的事,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背后捅刀子。这是美国人的本性(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的),其实这些才是最可怕的。比方你的姓氏很高级,本身就出身名门,是美国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有多位大牛支持你,不成功才怪。所以,全世界都一样,背景和关系都很重要,在关键人物面前表忠心,慢慢往上爬是连老黑、老印都懂的道理,在全世界都一样。课题组的欧洲人都说,某些人决定一些人的一生,公平与否取决于当事人的人品。崩溃啊!   让我们看看关系问题有多严重,简直是触目惊心。表面看起来美国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大家努力都会上升。是的,你确实有机会,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大资本家的后代付出的会远远比你们少。据统计表明,一百年前的富人和其对应的比例,与现在相比,仍旧是那些家族、那个比例,穷人始终在其原来的位置上,只是社会的进步使得穷人也慢慢成了中产阶级,生活充裕。美国人在美国不是贵族出身要上升都很困难,何况一个少数族裔的华人,他们的关系之大,网络之深,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在美国年轻一点的教授们都很忙,每年写几十个本子,希望能中那么几个。很多教授圣诞的时候在写,元旦的时候也在写,基本上是两周一个本子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室运行啊。大家看到很多教授又是度假又是休闲,这样的人基本是拿到终身教职的,或者已经是某领域的大牛了,多几个基金少几个基金都无所谓,很多大龄院士甚至明知道中不了就干脆不写本子了,又拿着终身教职,所以每天不亦乐乎,生活悠闲,滋味悠哉。但这些毕竟不代表全部,也不是我们目前青年教师所追求的。   都说国内青年教师压力大,论文、基金、评审、开会忙得快累死,总以为国外的青年教师在天堂上生活,殊不知恰恰相反,国外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的那些青年教师压力才是最大的,而且总体而言,面对终身教职的考核压力远远大于国内的青年教师。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国外的青年教师压力都比国内要大,个例除外。至于国内外的中老年教师对比,我觉得至少压力都比较小。这些只是美国基本情况,也不排除个例。   毋庸置疑,新一轮国家基金申请的竞赛又要开始了,希望大家努力申请,不要妄自菲薄,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情,最后总会成功的!相信付出总有回报!   祝福大家!   备注:本文作者为冯晶,是哈佛大学博士后。
  • 网络研讨会‖10月16日,中山大学博导在线讲解电化学阻抗谱相关内容,立即报名!
    10月16日,中山大学博导在线讲解电化学阻抗谱相关内容,立即报名!主题:‍‍‍‍电化学阻抗谱 基本原理、应用与解析‍‍‍‍时间:2022年10月16日(周日)14:00腾讯会议号:983-316-239会议内容:‍‍‍‍‍‍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电化学阻抗谱在电化学测试与分析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电化学阻抗谱在典型体系中的应用电化学阻抗谱解析方法及其实现主讲人:曹发和 博士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开展面向复杂苛刻环境的材料开发、失效机制和服役评价方面的工作,核心是应用具有时间和空间分辨的微区技术(如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和扫描振动电极等)和宏观电化学技术(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噪声等)揭示材料的组织结构、腐蚀反应与环境行为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推动基于化学/电化学反应研究腐蚀行为的范式。 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和《电化学》编委以及《Corrosion Communications》副编辑等。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 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他引超过3500次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5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杰出青年成就奖1次。
  • 已完成7000万美元融资|核医学博士研发MRI
    近日,器械之家获悉,加拿大早期癌症筛查服务提供商Prenuvo已完成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亿元)的A轮融资,此次所获资金将用于公司的人工智能(AI)团队开发新的放射学工具和定制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以扩张其商业版图。据了解,Prenuvo成立于2018年,是使用人工智能(AI)+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的先行者,其在基于10年的临床研究开发了一款先进的全身MRI扫描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对整个身体进行诊断扫描,可以在一小时内检测出第一阶段的实体瘤和500多种其他健康状况。01核医学博士创业Prenuvo成立于2018年,是使用人工智能(AI)+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的先行者。由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的放射科医生和核医学医师Raj Attariwala博士与经验丰富的科技企业家Andrew Lacy联合创立。据悉,这项技术是Raj Attariwala博士,受儿时玩伴Reenu被诊断出患有4期转移性结肠癌,经过一年治疗后去世,但在诊断之前,Reenu多次向医生说出疲倦,但被告知不要担心。受此启发Attariwala博士在想如果她能早点获得所需的信息,她的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便想着开发一个更好,更容易早期发现的扫描技术,之后Prenuvo便由此成立,旨在将 Raj Attariwala 博士在十年研究中开发的先进的全身MRI扫描技术商业化。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对整个身体进行诊断扫描,在一次60分钟的疗程中,Prenuvo能够检测到第1阶段的任何实体瘤和500多种其他医疗状况,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接受治疗,从而在降低整体医疗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好的结果。在成立之初,Prenuvo公司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欲将其服务扩展到全球多个城市,并希望该技术最终能够整合到公共医疗保健系统中。2020 年 11 月 Prenuvo在获得BDC Capital 增长与转型资本部门的180万美元支持,首次进入美国在旧金山湾区开设一家新诊所。完成5亿A轮融资近期,公司宣布由Felicis的领投的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亿元)A轮融资,其他投资者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和Nest创始人Tony Fadell、Lasker奖获得者Dr. Timothy A. Springer;23&Me的首席执行官Anne Wojcicki;Steel Perlot,Eric Schmidt担任主席;企业家Rande Gerber;以及健康投资者、超级名模和女演员Cindy Crawford。定制开发MRI,加速商业化据了解,Prenuvo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40%,且正在迅速扩大规模,目前已经有7家诊所——包括新开的圣莫尼卡和博卡拉顿诊所,并计划明年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和贝塞斯达等城市推出更多诊所。而此次A轮融资所获资金将用于公司的人工智能(AI)团队开发新的放射学工具和定制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以扩张其商业版图。对于此次融资,Prenuvo的创始人兼CEO Andrew Lacy表示:“目前的医疗保健系统是被动的,对许多人来说,健康信息来得太晚了,一旦疾病或病症有了进展,有了症状,治疗起来就更加困难和昂贵。我们的A轮融资是对Prenuvo使命的验证,即在疾病变成危机之前抓住它们,并将我们所知的医疗保健方法转变为以主动健康为根基的方法。”Prenuvo的联合创始人兼放射学家Raj Attariwala博士补充表示:“"典型的体检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发展,缺乏预测能力。我们正在改进技术,期待让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更容易地获得强大的健康洞察力。Prenuvo为患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和控制力,不仅病人可以对他们的健康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而且医生也可以利用能够测量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变化的技术,做出更准确的治疗或监测计划。我们正在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更容易地获得强大的健康洞察力。”聘请谷歌前高管任CCO另外,Prenuvo还在今年7月宣布聘请Doug Sweeny担任首席商务官(cco),负责销售、营销和产品职能。并成为董事会成员,直接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drew Lacy汇报工作。据了解,Doug Sweeny是一位成功的营销和增长主管,在领导消费者和企业对企业全球品牌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加入Prenuvo之前,Doug是One Medical的首席营销官,负责营销,增长,创意,B2B和公关。他领导了One Medical从私营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转型增长,并领导了纽约市和旧金山市长办公室的COVID-19应对措施。Doug SweenyOne Medical是美国知名医疗服务运营商,是一个基于会员制的基层医疗平台,同时具有线下诊所和线上数字平台。于2020年初上市,其股价在疫情期间飙升,但随后大幅回落。今年7月被亚马逊以每股18美元的全现金收购医疗保健提供商One Medical,交易总金额约为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0亿元)。在加入One Medical之前,Doug Sweeny是Google's Nest的营销副总裁,从启动阶段到Google 32亿美元收购和整合,负责领导营销。在加入Nest之前,Doug是Levi's全球营销副总裁。02更快、成本更低的 MRI 扫描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管理的联邦计划"Healthy People"研究发现,预防性健康检查和初级保健咨询可以大大增加预期寿命,特别是在30至49岁的年龄组中,但每年只有8%的美国成年人接受适当的预防保健服务。而将全身核磁共振扫描纳入常规保健,有助于提供一个全面的基础健康状况,以监测随时间而变化的身体状况。诊断性MRI虽然被广泛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成像方式之一,但由于速度慢且价格昂贵,因此通常使用得很晚。由于这种缓慢,使用MRI进行筛查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其诊断质量扫描要么需要3-4小时,要么痛苦且价格昂贵,要么诊所会偷工减料并进行非诊断扫描,导致准确性降低和更多不必要的随访。而Prenuvo向前来体检的人们提供无辐射的全身核磁共振扫描,帮助人们和医生及早发现体检人员的潜在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质量;与传统方法相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智能。其使用尖端软件和专有的AI技术,一次扫描可在一小时内覆盖身体的26个区域和器官。凭借较高的临床诊断质量,它可以筛查和诊断 500 多种疾病,包括第 1 阶段的大多数实体瘤,而成本仅为传统 MRI 筛查的一小部分。并实现了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和控制力,不仅让病人可以对他们的健康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而且能帮助医生测量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变化,以便他们做出更准确的治疗或监测计划。另外,Prenuvo诊所颠覆了传统的成像体验,有着宽敞的扫描舱,并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可以观看电视节目或听音乐放松。此外,诊所配备了训练有素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图像解读,医生可以在Prenuvo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向患者和他们的医生提供检查结果。03未来主要趋势之一近年来,全球MRI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为93亿美元,同比上涨3.33%,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4.4%。预计2030年将达到118.3亿美元。图源:观研天下磁共振成像从市场规模细分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北美地区占比最高,中国市场紧随其后。据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为25.5亿美元,占比27.42%,位列第二。其中美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为28.8亿美元,占比30.97%。从我国市场规模情况来看,据统计,2020年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约为89亿元,同比下降2.20%,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8.0%,增速快于全球。在磁共振发展的道路上,各种技术也不断涌现在临床应用上,如超高场磁共振、无液氦/低液氦磁共振、高密度轻量线圈、人工智能(AI)技术、大孔径磁共振以及磁共振静音技术等。其中在人工智能(AI)领域,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在扫描速度、精准识别、深度学习、辅助诊断、标准化大数据、智能磁体以及减少造影剂剂量等。比如可以精准识别颅脑、脊柱、骨骼、关节、肌肉、脏器等解剖结构,提升诊断效力和准确率。还可以使MR扫描流程简单化,实现从扫描准备到在线后处理整个流程的一键完成,且可建立大数据深度学习基石,不断提高AI的诊断准确率。在磁体方面,可通过独特的AI磁体技术,可灵活感应到磁体腔内的液氦压力变化的情况,并对冷头进行自动控制,实现智能启停。另外,还可以使MR设备都可以作为智能节点连入医疗的全球网络。通过AI互联,人工智能磁共振可以对系统报错、故障数据反馈收集,实现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远程自动完善,对潜在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实现在线智能自我完善。近年来,多家医学影像设备企业也不断入局,比如“GPS”、佳能、联影、东软等等,可以明确的是,AI+磁共振的应用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有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磁共振成像中人工智能技术市场份额高速增长,到2029年将达到81.2亿美金。而Prenuvo是使用人工智能(AI)+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的先行者,其开发的技术可以在一小时内检测出第一阶段的实体瘤和500多种其他健康状况,在“肿瘤早筛”及基础检查方面有着较好的优势。此次完成约5亿融资后,其将用于公司的人工智能(AI)团队开发新的放射学工具和定制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以扩张其商业版图,未来值得期待。
  • 化学博士投身生物学研究 发展先进成像技术揭示生命体运行机制——访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
    生命体是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小到细胞内纳米级分子,大到组织乃至人体,通过研究和解析这些不同水平的生命对象,方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机制、攻克医学难题。这个过程中,成像技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长期致力于成像技术的开发和生物学应用研究,尤其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了孙育杰教授,围绕他如何与成像技术和生物学结缘、当前团队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及对我国超分辨显微镜发展现状的看法进行访谈。孙育杰教授 北京大学受访人简介:孙育杰现为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博雅特聘教授,未来技术学院 • 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NBIC),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得Elsevier Scopus高引青年科学家奖、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基金委杰青基金,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副总工程师。跨专业“结缘”单分子技术 确立发展先进工具回答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范式事实上,从本科到博士,孙育杰的专业一直都不是生物学。本科和硕士阶段,孙育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主修物理化学;后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博士,仍是化学专业,直到博士阶段后期才真正接触生物学。而这一次的接触,却成为了之后所投身事业的开端。也是这个时候,孙育杰开始与单分子技术打交道,当时是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生物样品,这让他感到颇有意思,同时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于是博士毕业后,孙育杰申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职位,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孙育杰回忆最开始转向生物学领域时所面临的困难:“我当时所在的实验室主要是用单分子成像和单分子操纵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这类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既要懂技术,也要懂生物学,还要懂物理化学的原理。其他两个方面同我的背景都很契合,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生物学背景相对薄弱。”于是,在研究初期,孙育杰通过自学,快速恶补所欠缺的生物学知识,后来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终于顺利地开展相关课题,用单分子技术研究和揭示马达蛋白的工作机制。“从这个时候,我也就确定了兴趣点。什么叫兴趣点?就是未来或许研究对象会改变,但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基本不变,这个研究范式就是发展先进的工具来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孙育杰介绍道。以染色质结构和功能为研究主线 用成像技术获得独特发现2011年初,孙育杰回国加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仍延续之前的研究范式,即用单分子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并在实验室里搭建了单分子荧光、单分子定位超分辨、光镊、磁镊等多种单分子技术平台。由于中心挂靠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很多研究生是生物学背景,为了能够因材施教,孙育杰让团队中一部分学生集中做成像技术和探针标记方法的开发,另一部分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用这些技术去开展生物学研究。2013年,孙育杰确定以“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作为主要生物学研究方向。“染色质是我们细胞里的遗传物质,以人的细胞为例,细胞核直径只有10微米,但其中的染色体抻开后总长度却可以达到两米,并且复制、转录、修复和调控都很精准,这是一个很有冲突、很有趣的现象。所以围绕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去发展我们开发的技术以及解答更多生物医学问题就变成了我们的研究主线。”孙育杰介绍道。基因组的紊乱或失调会导致很多疾病,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疾病、解决医学难题非常关键。这项研究自2008年从美国兴起后,很快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热门的研究分支,许多实验室纷纷加入,希望解析出基因组结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谈到基因组研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高通量测序技术。孙育杰却另辟蹊径,用成像技术来研究基因组,这也是团队的最大特色。他认为,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成像技术会获得基因测序技术不能实现的独特发现。“我们也会与做基因测序的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两种技术相互补充以便同时获得成像数据和测序数据,进而更好地回答生物学问题。其实无论是什么技术,能够获得靶点信息、找到解决方案、帮助人们理解疾病,才是重点。”2021年,孙育杰团队用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显微技术(STORM)观察DNA的复制过程,得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和模型,相关成果在PNAS和Genome Biology上发表。这一研究也得到了美国“4D核组学计划”研究团体知名专家的关注和肯定。开发高通量、自动化的超分辨成像技术 用于药物和靶点筛选经过多年发展,孙育杰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不仅在成像技术开发、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研究、相关策略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体应用以及多模态成像探针等方面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实验室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有些博士毕业生已经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此时,孙育杰又开始思考:除了当前的研究内容,还能做哪些更有实际应用价值、更有影响力的技术?在基因组的研究过程中,孙育杰发现,能够动态、高分辨率解析细胞超微结构和变化过程的工具十分紧缺,当前的研究工具并不成熟。于是在2018年,孙育杰对团队的构成作了调整,专门组建了一支小团队来研发基于单分子定位的高通量、自动化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SMLM)。该技术是主流的超分辨成像技术之一,包括随机光重建显微术(STORM)和光激活定位显微术(PALM)。“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技术,它是所有超分辨率成像技术中分辨率最高、最精准、定量能力最强的,却也是成像最慢、最难用的。我们要把这种超分辨成像设备改造成一种快速、高通量、自动化的体系,将来用于靶点筛查与药物筛选。”孙育杰介绍到,“这项技术如何实现筛选功能呢?细胞里的微观结构可以反映病理,观察微观结构需要超分辨成像技术。用药后,我们用这个体系观察这些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判断药物是否产生作用。此外,该体系还可以进行大规模基因敲除,通过观察微观结构的改变筛选靶点。”2020年,孙育杰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项目的合作方有清华大学做微孔阵列的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自动化和图像算法的团队。国产超分辨显微镜发展,瓶颈在于核心部件的工程和工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此后,超分辨成像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全球得以快速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尤其近两年,多家创业公司及传统国产光学仪器企业纷纷推出商业化超分辨光学显微镜,资本界也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整个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孙育杰教授既是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开发者,谈及国产超分辨显微镜的发展,他认为,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超分辨技术再想有百分之百的原理创新已非常困难,所以国内纯粹的原理创新不太多;但从技术推进的角度来说,研究人员都在对已有的原理进行创新发展,对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这方面我国与国际处于并跑水平。对于当前我国超分辨显微镜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孙育杰表示最大的问题是许多核心零部件被“卡脖子”。他讲到:“超分辨显微镜的显微系统和普通显微镜的显微系统很多零部件是不一样的,包括物镜、平移台、相机、光学滤片等,都要求十分精密。成像分辨率越高,成像需求就越特殊,某些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近些年,科学仪器行业的“国产替代”的声音日趋增多,面对这些困难,超分辨显微镜的国产替代之路又有多长?孙育杰认为,大概需要10年,最快5年。同时,他也认为,超分辨显微镜没有必要完全国产化,但要做到不被“卡脖子”。“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公司在生产这些零部件,但他们做出来的产品稳定性还不够好。能不能做到良好的稳定性,涉及到材料和工艺,因此现在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工程和工艺问题。”担任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副总工程师 最看重团队和人才2020年,北京大学作为法人建设单位,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单位共同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孙育杰担任副总工程师。2022年11月,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竣工。该平台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首倡的大科学设施,包括宏观、介观、微观的各种成像设备和全尺度图像整合平台四部分,整个设施共有100多台/套仪器设备。大设施将在今年年底开始试运行,试运行一年后将正式运行。孙育杰讲到:“生物医学成像大设施是给研究者们提供的一站式打破尺度壁垒的成像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然而大设施最宝贵的并不是价值十几亿的仪器设备,而是跨领域的人才团队。成像大设施聚集了精通数学、成像技术、算法、机械、电子等各个学科的人才,经过多年融合、打磨,形成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数学家了解成像,成像专家懂算法,算法工程师也了解生物学……这才是大设施最有价值、最宝贵的财富。”孙育杰团队掠影后记:要了解孙育杰团队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单分子技术的概念。孙育杰从一个长期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单分子技术是一类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分子去测量的技术,有像荧光显微镜这种观察的技术,也有像原子力显微镜这种操纵的技术。我认为单分子是揭示生物学问题内在机制非常强大的一类技术,因为用这个工具一个一个地测分子,再将测得的值合到一起,画一个直方图,就可以同时得到两个结果,集群平均值和具体分布。单分子技术测得的分布可以揭示很多集群实验得不到的额外信息,比如过渡态、罕见发生的事件、一些不同步的体系等。我总说它是下游技术,因为无论是研究发育、遗传,或是其他应用,前面动物、器官、生化等实验都做过了,后面想知道具体机制的时候,单分子技术就能在细胞内或体外用纯化的组分研究相关机制。总体而言,在已有的细胞生物学和生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单分子技术可以证明这个假设,更好地揭示机制。采访中,孙育杰一再强调,无论是开发成像技术还是标记方案,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回答生物学和医学问题,这才是发展这些先进工具的意义。
  • 二十一世纪检验医学发展趋势与展望——北大医学博士赵军
    引言检验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交叉学科,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与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即将开始时就有人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进行预测。时至今日,医学发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这不仅仅源于人类遗传学、细胞医学、分子病学、基因组学及免疫学等独立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得到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极大推动。学科的突破和交叉领域的融合,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尤其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地增加,检验医学的发展一方面遵循着预测的方向,同时,新的境况和机遇也不断挑战和塑造着发展的轨迹。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作为健康和医疗不可或缺的检验医学,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和实现场景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度思考。检验医学的具体应用就是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血液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检验,从而为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和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有些信息的重要以至于别无他法,比如应用于优生优育方面的遗传病检测检验,帮助很多遗传病家系阻断疾病的遗传,减少了家庭悲剧及患者痛苦,也给社会减轻负担。现今,“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在胚胎植入前采用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的筛查或诊断。出生时婴儿的健康质量固然重要,对于生命的长周期而言,健康发育、成长、成熟和衰老同样重要。研究表明,临床医生医疗决策所需的信息中约70%源自医学实验室检查。而实验室检查的实际支出仅占整个医疗卫生支出的1.4%~2.3%。可见,检验医学在社会人群健康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效益。检验医学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覆盖并已经超出生命周期和长度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地检视支撑临床医学的检验医学,对它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场景进行展望,明晰未来并认清路径,把握方向趋势。一、创新技术驱动发展--新技术的突破和检验技术的全覆盖在遗传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得到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当前医学发展到了"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疗"时代。临床在慢性病、代谢疾病、肿瘤的早期预测、诊断与精准治疗,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与治疗,药物选择、罕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对相关检测的迫切需求。检验医学为了满足临床需求,也迫切需要建立基于新的疾病标志物、分子诊断、细胞检测和组合检验指标分析等高新检测技术方法,以辅助临床精准预防、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增加,尤其是进入生理衰老过程后伴随出现的各种疾病,如多基因病、肿瘤、慢性病、代谢疾病和老年疾病等的检测与治疗和监控需求远未满足。在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长的形势下,检验医学领域,特别是与临床一线紧密结合的从业人员、研究员和医学专家要协同合作,对重大临床关切的医学问题和难点进行创新技术攻关。创新技术是从检验医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定义为一种分析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或设备(软件、应用程序和算法),通过其发展阶段,转化为广泛的常规临床实践,或区域适用和实施并有可能增加临床诊断的价值。创新技术的关键属性包括新颖性、相对快速的增长、一致性和显著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成功的创新技术塑造了检验医学的所有阶段,从分析前阶段,到分析阶段,再到分析后阶段。从产生想法到全面实施的过程是复杂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二、拥抱智能化时代--检验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科学给生命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物信息学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和应用过程中不断催化而成长。到了后基因组时期,随着生命科学信息和知识的大量积累,人们对生命复杂性认知加深,伴随着生命科学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促使计算机科学与医学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数据量大,这是不同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汇集后的显著特点。据美国CDC数据,电子健康记录中高达70%的数据来自临床实验,而且70%的医疗决定依赖于每年进行的140亿次实验室检测。可见医学实验室的数据的丰富程度。这些数据中的大多数是以单个数值或分类值以固定格式报告,而患者获得实验室检测的所有结果却是独特的高维数据集:因为每个患者都有多个单独实验室检测的结果,从首诊的结果到多次监测“健康”状态或观察一个或多个疾病过程的数据--包括测试的数量和不同测试结果的相互依赖及多维关系。临床特色的大数据,在没有计算辅助的情况下,普通人力很难解释。为了补偿这种复杂性,医学经常使用数据简化方法或采用评分工具。然而,最优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评估更大的数据集,有可能更准确和自动地预测疾病的灵敏度、诊断和预后。机器学习方法还可以识别出那些没有纳入当前手动评分模型的非常重要的次要变量。因此,机器学习技术不仅只提供了分析大量临床数据库的工具,还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的“隐藏的”诊疗模式。这还是传统意义上检验数据的量。如今,随着基因测序、蛋白质质谱、流式细胞术及多种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进,加之代谢谱、药物组等数据的并入,这类大量复杂、多纬度的巨大数据集,科学解读与应用必须依赖计算机,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才能对这些海量检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基于数据而开发出相应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模型,对大量来源于临床真实世界的多学科数据的再利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生命过程,可以实现对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的全新认识。基于这类大数据的预测和诊断模型,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健康、疾病和治疗的机会,制定疾病精细分层、精准诊疗的策略;也助力检测标志物、治疗药物的快速研发与转化,大大促进健康的预测、早期干预、诊断治疗和预后。三、多学科深度交叉协同--生命科学、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对不同生命形式的深入研究已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命科学:从蓝绿藻生物节律的控制,酵母核仁整合功能的协调,裸鼠免疫功能缺陷的揭示...等等,无不加深了人们对细胞功能的认知,从而促进对人体细胞的理解,进而对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推进。这些进步也融入了其它基础科学的进步,集成并转化为检验医学的应用。可以说,检验医学融合了几乎所有相关科学的进步和贡献,如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都很常见的流式细胞术。分析型流式细胞仪由液流系统、光路检测系统、检测分析系统组成,工作中还需要荧光试剂与待测样品进行生物标记,然后将待测样品制成单细胞悬液,在鞘液的包裹下进入流式细胞仪内的检测区域,细胞在激光的照射下会发生散射和折射,产生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由不同的通道接收,最后,计算机分析系统对接收的不同光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检测结果最后用单参数峰、双参数散点图、三维立体图等来表示。这种基础型的流式细胞仪就融合了免疫化学、光学、流体学、计算机学和精密控制等多门基础科学的原理要素。而临床的需求也加速了流式细胞术进入临床检验并引导临床实践。目前,流式细胞术已经成为血液疾病必不可少的检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血液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多学科交叉协同进行实验室开发检测的探索和研究,是检验医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融合、填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临界点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罕见病的治疗与个体化医疗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单位、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医院或专科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医学中心和实力雄厚的医疗企业,无疑都将在相应领域做出示范和引领作用并最终取得突破。四、以人为中心的高度人性化--可穿戴设备让检测更便捷更及时以人为中心一直是医学的核心。近年来,科学技术到达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也重塑了人类的疾病谱。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虽然不变,但是,医学服务于人的模式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尤其是移动网络和随身设备与现实生活高度融为一体的情况下,促生了健康医疗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以手表型智能设备、穿戴型医疗设备为主,在医疗功能上局限于以血压、心率等一般生理指标的监测,其技术水平和实用性面临市场的考验,而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以构造“终端设备+物联+多参数+人机交互”的发展模式为重心,重点研制用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动态监测、慢病危险分层、并发症预警的网络化人机交互式可穿戴产品。可穿戴设备无创便捷、动态及时和个性私密的特点,便于对被测对象人体原位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长期监测,未来进一步融入多技术多指标提高效率,用于监测健康与疾病的状况,用于健康促进、临床诊断、疾病康复和重症监测领域,从而更加贴近患者和有效,被视为引领21世纪检测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五、人才是掌控趋势的舵手--多学科人才和人才的培养目前,临床或独立检验机构自动化仪器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智能化,解放了检验人员部分的工作压力。由于实验室检测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检验医学生申请者减少等多种因素,临床实验室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故而检验人才培养仍是未来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一环。为提前应对人才短缺,一方面要鼓励高等院校设立检验医学专业,系统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检验人才,同时,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也应为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提供渠道和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鉴于当今的形势,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多学科人才和高端人才。多学科高端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检验医学多学科交叉特性使然,另外一方面,也是检验医学面临更先进、更快速和更复杂的发展需求。高端人才的培养,也要从基础的人才选拨和培养开始,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和知识,多领域的深入洞察和创新思维与整合能力,高端人才培养也只能流落为一句空话。政策支持为检验医学发展提供动力,政府重视医学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等国家级战略计划的实施,也强调了检验人才的培养,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展望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改变了医学的许多方面,包括提高了人们的健康素养,人们对临床检测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更多地将医疗保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希望并在重塑医患关系。展望未来,随着科学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加个性化,蛋白质组全景式定量分析、脂质组学的新发现和空间时间生物学的进展,我们将看到生命科学、检验医学、诊断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亦或融为一体。多学科融合甚至全球性的合作,对于帮助推动实验室新技术的突破、将新产品推向临床并最终定制独特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这个涉及研究到开发、诊断到治疗的完整‘连续体’将改善世界各地每个人的医疗保健。在我国,研究型医院检验科、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和独立实验室将发挥引领检验医学发展方向的作用。总之,许多人预测检验医学将在未来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医学检验的发展,不仅在有效防控出生缺陷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关注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及健康状况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临床提供检测项目选择建议、解读检测结果与局限性、提示可能的诊断及后续检查建议、随访监测频率等咨询服务建议,更好地为临床医生、为患者服务,并且在健康生命的长周期维度,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质量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赵军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后学者北京普生美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医学检验师/高级生物工程师从事健康管理、精准医学、再生与整合医学研究及应用主要参考文献:1.《医学检验概论》(科学出版社.2016.7)冯书营、冯文坡主编.2.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in the nex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Clinica Chimica Acta 495 (2019) 570–589.3. Current Issu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J. Clin. Med. 2022, 11, 634.4. Toolkit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Clin Chem Lab Med 2023 61(12): 2102–2114.5.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Healthcare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Trendsand Need for a Roadmap to Sustainable Implementation. Balkan Med J. 2024-1-16.
  • 退学博士举报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 农业部已进驻调查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公开举报具有“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资质的中国农科院实验室后,魏景亮的名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和“转基因”捆绑。他的举报材料称,他曾就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旗下的实验室,存在大规模“赶作业”式的档案造假问题。随后的舆论风暴,其实都在魏景亮的预料之中。 /p p   一个国家转基因检测实验室被指造假,魏景亮的枪瞄准了实验室,但沿途却在“转基因”的草地里撩起火光。魏景亮所说的“造假”,“假”在哪儿?这场始于实验室,发酵于转基因的事件,将如何收场? /p p   此刻,中国农业科学院退学博士魏景亮的实名举报信还挂在各门户网站的显要位置。数万条评论,举目都是对转基因技术的谩骂。但事实上,从魏景亮4年前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2014年转为硕博连读,转基因,一直与他的专业密切相关。让转基因技术成为靶子,这并非魏景亮的学术立场。他坦承,他最早发帖时所起的标题“爆料: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把“转基因”三个字放进去是经过考虑的。 /p p   魏景亮说:“如果它不是转基因的实验室,是别的实验室,这个爆出来肯定没有多少人关注,也肯定不会出现这些热点的问题。一开始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是有这方面考量的。我做这个事情虽然是会被‘反转’的人利用,我也看到很多反转的人转过去就直接说‘转基因就是有毒有害’。我斗争了很长时间,否则我很早就可以在网上发布了。” /p p   “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这是魏景亮所在实验室最响亮的一个头衔。根据他的举报材料,2015年5月中旬,实验室接到通知,三年一度的转基因检测中心的档案检查将在7月份进行。由于实验室有日常的科研任务,因此转基因检测中心日常工作中需要的所有过程性档案都没有记录,为了通过检查,三年的档案必须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补齐。“造假”一说,由此而来。 /p p   “‘假’是怎么界定的?如果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结果是假的话,这个‘假’有多大危害?” /p p   “我说的‘假’,不是实验造假,而是资质造假。三年一度的国家检查是资质认证,就是判断你有没有资格继续来做这件事。它三年的工作没有做,两个月内集中完成,就是说它本身没有资格,但是它拿这套东西出来向国家假装自己有资格,这是检测资质的造假。” /p p   “据您的朋友、同行,据您的了解,同样的问题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 /p p   “非常大,这个问题一定非常严重。” /p p   “我们能不能简单地界定说,这个问题虽然发生在一个转基因的实验室,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转基因’,而是‘实验室’?” /p p   “对,这个我承认。出问题的肯定是实验室的管理,而不是转基因。只是因为它碰巧是转基因的实验室。” /p p   魏景亮说,自己的诉求很简单,“第一是督促国家解决制度漏洞或者有一些检测中心个人的漏洞,第二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更多关于转基因的知识,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p p   中国农业科学院通报,农业部联合调查组将于今天(20日)进驻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核查工作,魏景亮的第一个诉求实现可期 但他向老百姓科普转基因安全性的愿望,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远。在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教授罗云波看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所谓“造假”的危害,在舆论中已经被过度放大。 /p p   罗云波认为,“帽子戴得很大,叫‘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实际上这个帽子不应该这样戴,它只是‘之一’,农业部至少有四十多个,(它是)众多的中心里,有这种资质的一个,而且是运行得很少的一个中心。消费者一定不要有一种概念说我们所有的食品都是出自于这个检测中心检测出来的结果,不是这样的。它就是因为没有检测的活儿,要无中生有编一些,保持这个中心的存在。” /p p   无论是资质还是知名度,罗云波所在的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都位于全国第一序列里。对于同行实验室涉嫌造假的消息,他坦率回应,并不罕见,“实验室的运行过程中肯定是有问题的,它没有严格按照检测中心的规范来运作。我们在审核上可能也是有一些疏漏。” /p p   但如果举报属实,罗云波也并不认可“造假”的提法。“把黑的说成白的,这叫造假,关乎安全。它根本没做这个实验,就编一些工作来做,这个跟实验数据的造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消费者不要因为这个对转基因的安全产生质疑。” /p p   两个平行的采访中,农业转基因领域的权威之一罗云波和实验室举报者魏景亮达成了某种一致。尽管以“造假”为标题,魏景亮对实验室存在问题的本质,仍然以相当程度的坦率来承认。在他看来,“可以认为这不叫科研造假或者学术造假,但资质造假、认证造假,我认为也是造假的一种。实际上我同意,这件事情没有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因为我们没有接过外来的样品,也没有检测过国家给的重大任务。” /p p   实验室并未产生实际危害,是因为其根本没有承担相应的检测任务。作为科研者,从事不存在的科研工作,无疑是一种讽刺。对此,同行的罗云波是能够理解其动机的,“我估计作为科学家来讲,很多时候他可能认为自己拥有一个国家认可的转基因检测中心或检测实验室比拿钱更重要。” /p p   如果这是实验室负责人的动机,魏景亮的动机又是什么?网上对他的攻击多集中于他经商退学的个人经历,对自己曾经有的问题,他承认,对自己与农科院的不睦,他也承认:“我都退学了,肯定是积累了很多东西,但是我的怨气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吧。我的错误我是承认的,我退学也是接受自己的错误。对于导师犯的错误,我认为他们也应该承担责任。” /p p   魏景亮昔日的实验室就像冬日里一片平静的冰面。巨石砸在冰面正中,砸出一个大窟窿。 /p p   但这个窟窿并不是圆的,整个冰面上都是裂纹和碎落的冰碴。 br/ /p
  • 岛津助力清华化学系博士生学术水平提升
    5月9日,雨中的居庸关三堡清华大学学术基地石门山庄静谧幽美, “201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和博士生以及岛津公司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王训教授、党委书记梁琼麟教授等以及岛津公司中国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岛津公司市场部胡家祥经理、王宏凯经理等出席论坛。近百位清华在校博士生汇聚一堂,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展开了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雨中的居庸关三堡清华大学学术基地石门山庄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以校内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增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争鸣,训练广大博士研究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加集体凝聚力以及加强学风培养与训练。长期关注与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岛津公司自2010年开始,连续六届热忱参与本博士生论坛,为获奖学子提供奖学金,积极与清华大学开展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博士生论坛现场传真 在论坛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教授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指出始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的本论坛,活跃强化了化学系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与交流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术排名大幅跃升,成绩斐然。他在致辞中呼吁在座的博士生们能够多做更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使研究工作有质的提升。在致辞的最后他由衷地感谢岛津公司对清华化学系长期不懈的支持,期待今后双方更多的战略合作。 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教授致辞 随后,岛津公司中国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发表致辞,他在致辞中首先高度评价了岛津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交流,他说,岛津公司是分析仪器的生产厂家,而在应用方面用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技术与应用,岛津与清华化学系合作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在致辞中用岛津公司职员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事例激烈在座的博士生们,并预言在座的博士生中未来定会出现诺贝尔获奖者。这引起了在座师生们会意的笑声。 岛津公司中国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致辞 论坛进入邀请报告环节后,清华大学的焦丽颖和张莹莹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控制合成与性质研究》与《米级碳纳米管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的报告;岛津公司应用工程师董静博士做了题为《多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在复杂样品检测中的应用介绍》的报告。三位女士的精彩报告展示了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就,深深吸引着在座的博士生们,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清华大学焦丽颖教授做报告 清华大学张莹莹教授做报告 岛津公司董静博士做报告 会场内互动热烈 次日,论坛进入了分会报告环节。学子在“无机、分析、物化”与“有机、高分子”两个分会场同时展开了的精彩报告。报告体现出化学系博士生们高水平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工作。每个会场内交流气氛热烈,系里老师们和岛津公司专家在报告会现场进行点评并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分会报告会场传真 论坛通过公正的投票评选,共选出优秀报告20个。杨勇同学的《氮掺杂的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与唐姗同学的《一锅四片段法高效化学合成蛋白质》获得一等奖。张江威、张利静、崔杰铖、杨洋、武金丹、姬少博同学获得二等奖,彭静、王辰、张晓琼、姜文君、王松、王惠、王佳星、李英儒、张凌、吴昊、苏晓军、宋桥同学获得三等奖名。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训教授与党委书记梁琼麟教授为一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岛津公司中国质谱中心负责人滨田尚树部长为二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三等奖获奖同学与颁奖老师合影 与会者合影留念 与会同学关注岛津先进的分析技术与悠久的历史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 岛津微信平台
  • 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当辅警,本人这样说...
    div class=" kong" /div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顶部通栏广告-- /p div class=" tong-ad"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AD_SURVEY_Add_AdPos(" 7005136" ) /script script id=" AD_SURVEY_LOAD_ADSLOT_7005136" type=" text/javascript" charset=" utf-8" src=" https://sspservice.ad-survey.com/pub/match?m=fn& sid=7005136& scn=1& scf=js*html*image*flash*text× tamp=1601384163431" /script /p div id=" ad_survey_ad_slot_7005136" style=" width:660 height:90 margin:0px padding:0px border:0px display:none overflow:hidden position:relative " /div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AD_SURVEY_Add_AdPos(" 7005137" ) /script script id=" AD_SURVEY_LOAD_ADSLOT_7005137" type=" text/javascript" charset=" utf-8" src=" https://sspservice.ad-survey.com/pub/match?m=fn& sid=7005137& scn=1& scf=js*html*image*flash*text× tamp=1601384163519" /script /p div id=" ad_survey_ad_slot_7005137" style=" width:330 height:90 margin:0px padding:0px border:0px display:none overflow:hidden position:relative " /div /div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标题、信息部分 -- /p div class=" t-container" div class=" t-container-title" h3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缪元颖,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的一名辅警,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缪博士。缪元颖不仅是毕业于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的博士,还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医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 。 br/ /h3 /div /div div class=" b-container" div class=" l-container" div class=" l-con clear" article section data-type=" rtext"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 class=" pic-con" img data-alt=" " src=" //rs1.huanqiucdn.cn/dp/api/images/imageDir/4d4bb4864bff96566abf781cbef43c28.png" data-upload-link=" %7B%22cover%22%3A%22%22%2C%22desc%22%3A%22%22%2C%22id%22%3A%224mprzb_445624%22%2C%22size%22%3A29.28%2C%22width%22%3A640%2C%22height%22%3A426%2C%22url%22%3A%22https%3A%2F%2Fm1-1253159997.image.myqcloud.com%2FimageDir%2F4d4bb4864bff96566abf781cbef43c28.png%22%2C%22tags%22%3A%5B%5D%2C%22time%22%3A%22%22%2C%22mime%22%3A%22%22%7D" / /i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缪元颖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自加入高新区分局DNA实验室工作以来,已检验了共1600余件生物检材,参与过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20余起。很多看似复杂的案情,经过他的检验分析,都变得条理清晰、证据充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缪元颖的指导下,高新分局进一步完善了DNA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规范了DNA实验室物证的提取、检验方法,还增加配备了多种不同功能的DNA检验试剂盒,扩大了高新分局法医物证检验范围,提升了检验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高学历博士,缪元颖可以从事收入更可观的工作,但出于对公安工作的一腔热血,还是加入了公安队伍。他说: em data-scene=" strong"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捍卫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e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m data-scene=" strong" 父母均是高校教授 /e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缪元颖出身书香门第,父母均是已退休的高校教授。爷爷缪钺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1981年,缪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缪元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从事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的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 class=" pic-con" img data-alt=" " src=" //rs1.huanqiucdn.cn/dp/api/images/imageDir/ca347b06ac87d176f1c97077919a18c6.png" data-upload-link=" %7B%22cover%22%3A%22%22%2C%22desc%22%3A%22%22%2C%22id%22%3A%22ttie4q_744327%22%2C%22size%22%3A67.37%2C%22width%22%3A1080%2C%22height%22%3A721%2C%22url%22%3A%22https%3A%2F%2Fm1-1253159997.image.myqcloud.com%2FimageDir%2Fca347b06ac87d176f1c97077919a18c6.png%22%2C%22tags%22%3A%5B%5D%2C%22time%22%3A%22%22%2C%22mime%22%3A%22%22%7D" width=" 645" height=" 430" style=" width: 645px height: 430px " / /i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因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当时缪元颖有多种就业方向选择:医院、科研机构、外企、第三方检测机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时高新公安联系我,希望我能去他们的DNA实验室工作,觉得我各方面都很合适。”缪元颖表示, em data-scene=" strong" 在公安从事技术工作,跟一直以来所学是有衔接的,能够发挥所长,会很有成就感。 /e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m data-scene=" strong" 作为专家型人才引进警队 /e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4月,缪元颖正式以警务辅助人员的身份加入成都高新公安分局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这是成都高新公安分局专门引进的专家型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 class=" pic-con" img data-alt=" " src=" //rs1.huanqiucdn.cn/dp/api/images/imageDir/d7f1d885f745cceacaae7db84657ee34.png" data-upload-link=" %7B%22cover%22%3A%22%22%2C%22desc%22%3A%22%22%2C%22id%22%3A%22153hrq_98425%22%2C%22size%22%3A73.07%2C%22width%22%3A1080%2C%22height%22%3A684%2C%22url%22%3A%22https%3A%2F%2Fm1-1253159997.image.myqcloud.com%2FimageDir%2Fd7f1d885f745cceacaae7db84657ee34.png%22%2C%22tags%22%3A%5B%5D%2C%22time%22%3A%22%22%2C%22mime%22%3A%22%22%7D" width=" 658" height=" 417" style=" width: 658px height: 417px " / /i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缪元颖透露:“是出于爱好干这份工作。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次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实实在在的成绩,精神上会很满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m data-scene=" strong" 精于鉴定各类生物检材 /e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缪元颖的“战场”在实验室,一切犯罪记录都躲在肉眼看不见的DNA背后。法医物证检验,作为对刑事案件的侦破起支撑作用的刑事技术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m data-scene=" strong" 为了得到理想的检验结果,少则需要几个小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检材,则需要数天时间。 /em 缪元颖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检案经验、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在业界逐渐赢得口碑。 /p /section /article /div /div /div
  • 【近红外故事】张学博:我与近红外的感情至深至真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015a8b3-9dd0-4d1f-8b78-023eafed803c.jpg" title=" 张学博1_副本.jpg" / /p p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7月,我的导师胡昌勤教授跟我说,让我做近红外光谱用于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方向,并去仪器公司参加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近红外,而刚一接触,我就认为近红外这个方向挺适合我的,里面包括了化学、物理、数学还有信息化的一些东西,内容很丰富,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此后的四年,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一定的药物分析标准方法的训练,并做了大量的光谱扫描、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当时正值国家药品快速检测车项目的全国配备工作启动,我有幸参与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近红外建模、模型加密、仪器验收、技术培训等工作。借着这个项目,我接触到了各地的快检专家,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许多同学都对我颇为羡慕。后来我又数十次向国外来访客人介绍和演示药品快检车和近红外,引起了外国官员和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兴趣。 /p p   在硕博课题研究中,我重点研究了近红外光谱用于药品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除了胡昌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冯艳春师姐的无私帮助,我也做了一些创新性工作。当时近红外用于药品分析,往往是一个品种一个模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不同品种的水分建模光谱放在一起,建立了可以用于7个头孢类品种的水分含量测定通用模型,效果不亚于对单个品种建立的水分模型,后来据此发表了一篇SCI。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做的这方面的工作。博士论文答辩时,还有幸请到了严衍禄教授和袁洪福教授做我的答辩专家,当日正好是严老师的生日,我提前给他预定了一个抹茶蛋糕,严老师非常高兴。毕业之后,我留在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工作,从事药品快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其中重点包括了近红外。 /p p   这些年来,除了辛苦和充实,近红外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份热情,可以说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近红外。比如,当时近红外用于药品快速鉴别的模型除了定性鉴别模型之外,主要是一致性检验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这两种建模技术各有优缺点,都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经过对这两种模型预测失败的众多案例进行逐一分析,我想了一种新的算法,叫做“峰谷相关系数法”,通过抓住光谱中峰和谷的特征,来实现对药品光谱的快速准确鉴别,小规模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比一致性检验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都要准确、稳定。再如,2006年给各地配备快检车时,需要对模型加密,把400多个近红外模型从100多个文件夹里面调入光谱操作软件,然后加密,费时费力。那时候我天天琢磨如何简化这个过程。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所有模型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然后做了一个基于Dos命令的批处理程序,将批量加密后的模型分别复制到不同的文件夹里面,实现了相同的效果,把加密时间从40分钟降低为4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出现人为错误。 /p p   为了做好近红外工作,我还自学了信息化和机械设计。2010年,我想把全国各地400多辆药品快检车的工作模式由单机版变为网络版,从而实现及时的近红外系统升级、计算机自动建模、各地运行情况实时掌握及在线支持等。为此,我跟Oracle、IBM等一些大公司的相关部门经理沟通平台设计问题,但是仍然感觉不太清晰。为此,我报名去清华大学利用周末时间学了近一年的Web应用开发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我对信息化项目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试着设计了“国家药品快检数据库网络平台”。后来,该平台经过多次论证,于2013年启动委托开发,并于2015年基本结束,目前正在推广。也正是由于那一年工作和学习太辛苦,身体免疫力下降,我被诱导了过敏性鼻炎,至今仍是折磨我的主要疾病。此外,我自学了Solidworks和ProE机械设计软件,设计了一套光谱测样附件,用于胶囊、小药片、粉末及颗粒、液体、膏剂等,可以使不同人员测定的光谱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实现了不同人员测定光谱的标准化。 /p p   这十几年来,我们对近红外的研究应用从最初的我们组织建模、各地学习使用,到各地学习建模、全国交流使用,再到现在的计算机自动建模、各地傻瓜式操作,可以说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来研讨,并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近红外以其简单、便捷、无损的特点,在多种药品快检方法中格外引人关注,其使用率也比较高。由于药品的制剂工艺比较稳定,近红外也确实比较适合对药品的快速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总体来讲,在中检院金少鸿老师、胡昌勤老师等的带领下,我们对近红外用于药品快检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应用,工作做的很扎实。 /p p   自2009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三届国际药品快速检测技术论坛,其中近红外无疑是一颗闪耀之星。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数十次的快检研讨和培训会议,包括多次500人的大型会议,其中近红外属于重点内容。我们本着“全国药检是一家”的精神,所做的药品快检项目之大、应用之广,让老外们连连赞叹。记得2011年美国FDA派技术专家来我们实验室现场交流时问我:“你们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做这么多模型、涉及这么多品种?”我说:“我们在全国有一支‘军队’,来共同研究和应用近红外方法”。中国人的人多力量大和组织管理优势,让药品快检技术,尤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p p   回首与近红外走在一起的旅程,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绩,也是一份人生的财富。在这些年与近红外的日子里,我在近红外用于药品快速分析方面学习了大量知识,做了大量工作,除了食药监系统内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很多收获是来自食药系统外的近红外前辈和牛人们的无私分享,他们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常常让我兴奋不已。在人生关键的二十多岁,近红外陪伴着我成长,对我来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以说我与近红外的感情至深至真。 /p p   我认为,做过近红外研究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即使原本不聪明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因为近红外是一种跨界的基础和应用学科,通过深入研究近红外的技术方法,对于理解其他的科学都非常有帮助。不论是现在新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可穿戴设备及各种二级检测方法,甚至是股票研究,都可以用得上近红外的思想。同时,做近红外研究的人也是幸福的人。在各位近红外领头人的带领下,近红外事业红红火火,近红外大家庭也越来越兴旺。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大虾还是菜鸟,都能够得到来自“组织”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近红外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能够让大家聚在一起,可以毫无保留的畅谈技术、展望未来。 /p p   虽然这两年我的工作越来越多,近红外在工作中的比重也小了一些,但是它在我心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有了褚博建立的微信群,我也时常关注着近红外一点一滴的发展和同仁们的动态。我相信,近红外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专心研究近红外,继续感受它的无限魅力。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张学博 /p
  • “新安捷伦”扬帆起航——访安捷伦化学分析事业部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
    美国时间2013年9月17日,安捷伦宣布将公司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其中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及基因组学三大业务成立一家公司,仍然保留&ldquo 安捷伦&rdquo 为公司名,电子测量业务将组成一家新的公司,公司名待定。   在业界各大公司都在并购,扩大规模的时候,安捷伦为何实施拆分?拆分进程如何?拆分后,安捷伦中国战略又会有何变化?   值BCEIA 2013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总裁Mike McMullen先生和安捷伦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Teng Chai Hock(丁再福)博士,安捷伦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市场总监何峻陪同采访。采访中,Mike McMullen先生首次披露了安捷伦此次拆分的原因及进程。 采访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 何峻先生、Mike McMullen先生、笔者、Teng Chai Hock(丁再福)博士   安捷伦拆分 &ldquo 新安捷伦&rdquo 更专注   安捷伦由1999年从惠普拆分而成立,并于当年11月18日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如今十余年过去了,安捷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测试测量领先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2012财年全球收入约70亿美元。自从惠普拆分后,安捷伦的投资者已获得了27%的回报。以上都表明,安捷伦从惠普拆分非常成功。那安捷伦为何又再次实施拆分?   拆分背景:为投资者 更为客户   Mike McMullen说,&ldquo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安捷伦的投资者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乐于投资电子测量业务,一种则希望投资生命科学、疾病诊断和化学分析业务,而两类投资者的评价方式却完全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差异越来越大,安捷伦在市场上的价值也被低估了。安捷伦股价在拆分宣布当天上涨了10%就是最好的证明。此次拆分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及股东的利益考虑。&rdquo   &ldquo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为了客户。电子测量业务往往随着经济周期而上调或下跌,但生命科学、疾病诊断和化学分析业务在历史上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rdquo Mike McMullen说,&ldquo 两部分业务由于变化周期不同而互相影响各自业务增长的投资计划,进而影响到客户,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rdquo   拆分进程:内部调整 对客户没有影响   具体到拆分进程,Mike McMullen表示,&ldquo 真正拆分完成要到2014年12月底,届时安捷伦现有的股东会成为新安捷伦和新成立电子测量公司的股东。这期间,安捷伦主要进行内部的调整,其一要建立两家公司独立的服务机构 其二分拆各种系统,如数据系统等。需要强调的是,拆分完成前,所有工作都是内部进行的,对安捷伦的客户没有任何影响。&rdquo   展望未来,拆分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Mike McMullen认为,&ldquo 相比于过去,新安捷伦更加专注,她将百分百聚焦于生命科学、疾病诊断和化学分析领域,这之于客户是乐见的。就规模而言,新安捷伦仍然是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年销售收入约40亿美元。并且,新安捷伦是一家盈利能力很强的公司,现金流非常充足。对于现金流的使用,我们首先会对新安捷伦现有业务进行投资,当然,我们也在考察外部机会,通过收购为股东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rdquo   &ldquo 对于新安捷伦,我们有两点期望:一是要比竞争对手增长的更快,另一是利润要比业绩增长得更快。期望说来容易,但要实现却任重道远。&rdquo Mike McMullen说,&ldquo 但我们已经做出行动,拆分后,新安捷伦把诊断与基因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整合为生命科学与诊断事业部,在产业链更好地将业务整合,提升我们服务客户的能力。&rdquo   中国区新领导人上任 开拓新业务   2013年,安捷伦中国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5月起,安捷伦大中华区总裁霍丰不再兼任安捷伦化学分析及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一职,公司同时任命Teng Chai Hock(丁再福)博士为安捷伦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任命顾宪进为安捷伦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对此,Mike McMullen表示,&ldquo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也是安捷伦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安捷伦希望中国区领导人也更加专注,带领各自的团队在保持现有优势业务市场领先的同时,不断开拓新业务,发现新的机会。&rdquo   丁再福博士在化学分析行业工作了30余年,加入安捷伦23年。此前他曾担任安捷伦亚太区市场总监,对于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的需求非常了解。Mike McMullen认为,由他来&ldquo 掌舵&rdquo 安捷伦大中华区化学分析业务是最佳选择。   对于丁再福博士而言,加入安捷伦中国团队第一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ldquo 安捷伦一直坚持本土化的管理团队,并希望领导人从安捷伦内部提拔。我的任务就是发展安捷伦中国下一代的领导力,而校园招聘计划是安捷伦未来中国领导力的源泉。&rdquo 丁再福博士说道。   谈及新的业务机会,丁再福博士说,&ldquo 在中国,我们也看到很多市场机遇。第一,安捷伦在收购瓦里安后,拓展了全线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产品线,但安捷伦光谱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不是很高,我们有机会去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第二,原来由于产品限制,安捷伦并不涉足材料科学、材料研究市场,如今,我们拥有整套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可以进入到此类市场。第三,移动检测解决方案是安捷伦新近拓展的新业务,而移动检测在中国拥有很大的市场,我们会深入挖掘,以获得更多业务机会。最后,随着安捷伦产品在中国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也给消耗品、售后服务产品(CrossLab)带来了很多机会。&rdquo   Mike McMullen补充道,&ldquo 疾病诊断也是安捷伦在中国要大力拓展的新业务。2012年,安捷伦收购Dako后进入到疾病诊断领域。如今,新安捷伦通过整合诊断与生命科学业务,将为中国市场带来独特的相关产品。&rdquo   &ldquo 此外,安捷伦在中国还会持续投资。除了将一些创新产品带到中国,我们还将为中国客户量身打造解决方案,并与中国科学家及客户展开更多的合作。2013年10月23日,安捷伦授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lsquo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rsquo ,这是此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未来,我们希望可以资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rdquo Mike McMullen说。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1:个人简历   Mike McMullen 先生   Mike McMullen先生现任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兼化学分析事业部总裁,负责化学分析事业部(Chemical Analysis Group,简称&ldquo CAG&rdquo )全线产品的市场订单,以及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区域产品的开发及收益管理。同时,他还监管化学分析事业部的农业生物科技(AgBio)项目。   McMullen先生于1984年作为金融分析师加入惠普公司。在之后的29年间,他在多个岗位担任要职。在任现职之前,迈克曾长驻日本,在安捷伦与日本合资的横河公司(Yokogawa Analytical Systems)工作,历任财务总监、安捷伦日本公司总经理、以及安捷伦化学分析事业部负责日本、中国和韩国业务的总经理。在整合日本团队在安捷伦亚太地区和化学分析事业部的销售业务方面,McMullen先生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McMullen先生持有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经济学和商业管理学士学位,并在沃顿商学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获得MBA学位。   Teng Chai Hock(丁再福)博士   丁再福博士现任安捷伦科技公司副总裁兼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市场和销售运营,业务领域涵盖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以及售后服务、色谱柱与消耗品等。   丁再福博士于1990年加入惠普公司,在过去的23年里,历任高级现场工程师、不同岗位的管理及高级管理职务。在担任现职务之前,丁博士曾担任多项亚太区管理职务,包括东南亚/越南销售运营经理、亚太渠道项目经理、亚太市场总监、南亚太及韩国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总经理。   丁再福博士拥有英国布拉福德大学化学及控制工程学士学位,并通过英国石油奖学金项目在该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丁博士在加拿大麦克马斯达大学完成其博士后研究项目,并在哈佛大学完成总经理项目。   附录2:安捷伦科技公司   http://www.agilent.com/chem/cn   http://agilent.instrument.com.cn/
  • “听”安捷伦解析、布局新兴市场——访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李林博士
    2012年4月,C&EN杂志在“解析2011年全球仪器市场”一文中屡次提及新兴市场,文章指出新兴市场是2011年全球各大仪器公司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对于安捷伦而言,更是如此,2011年安捷伦收入中17亿美元即总收入的25%来自新兴市场,安捷伦化学分析集团总裁Michael McMullen表示,“新兴市场对于分析仪器市场增长的重要性是安捷伦在2011年的主要经历,而这也伴随我们来到2012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安捷伦内部第一个以“新兴市场”命名的事业部,成立于2007年的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以下简称为:新兴市场事业部)无疑承担着更多的重任与期望。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在安捷伦上海研发制造基地采访了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李林博士,就新兴市场的特点、新兴市场事业部的成绩、特色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李林博士   新兴市场充满“新”商机 安捷伦潜心布局   新兴市场泛指相对成熟或发达市场而言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某一经济体,如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后来兴起的南非、越南、土耳其等。通常我们会认为“新兴市场”就意味着“中低端市场”,如此理解是否准确?安捷伦又是如何开拓新兴市场的?   谈及新兴市场特点,李林博士说到,“通常大家对于新兴市场特点的评价是市场发展比较快,对产品的技术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对价格却比较敏感。但这其实只是对新兴市场理解的一部分,新兴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众多新商机,而这些商机在很多发达国家往往并不存在,例如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及应急事件的移动测量等。”   正因为如此,充满新商机的新兴市场吸引众多仪器公司的关注,安捷伦更将开拓新兴市场作为安捷伦全球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据李博士介绍,“安捷伦开拓新兴市场的战略也是分阶段进行的。以中国为例,二十年前,安捷伦在中国的战略是‘在中国制造,为中国’,这个时期,安捷伦只是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中国做一些组装,但即便如此,这一举动当时对中国市场而言还是很振奋人心 十年前,安捷伦的战略转变为‘在中国设计,为中国市场’,这个时期,安捷伦在中国研发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主要在中国销售,如6820气相色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如今,安捷伦的中国战略升华为‘在中国设计,在中国创新,为全球’,此时期,我们强调不仅在中国研发,在中国制造,并要供应全球,服务全球。”   正是在安捷伦新的中国战略背景下,新兴市场事业部应运而生。新兴市场事业部成立于2007年3月,是安捷伦内部独立运营的实体,隶属于安捷伦化学分析集团下辖的气相集团(注:安捷伦收购瓦里安后,化学分析集团成立了气相集团、光谱集团及消耗品集团三个分集团,气相集团下又设有高端气相、气质联用、微型气相及新兴市场四个事业部),新兴市场事业部设有研发中心、市场部、质量部及产品技术支持部,其中一半以上员工是主要从事研发和技术应用开拓。李林博士说,“新兴市场事业部是具有独立经济经营权的实体,在销售方面,我们并不直接面对终端客户,更多是对安捷伦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团队,公司按照产值、增长率及利润来考核我们的业绩。”   新兴市场事业部从无到有 以“快”应变   新兴市场事业部成立至今已经五年多了,谈及成绩,李林博士表示,“五年,新兴市场事业部从无到有,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并且在过去五年中,我们相继投放市场两款主要产品——7820 GC及5975T LTM车载GC-MS——都很快被全球市场所接受,仅7820 GC的销量就比上一代产品6820 GC翻了6倍以上。此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新兴市场事业部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有何“独到之处”?针对新兴市场,他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新兴市场事业部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研发中心,它是保证不断有新产品推向市场并在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安捷伦化学分析集团在全球有五大研发战略基地,上海基地即新兴市场事业部研发中心则主要研发气相色谱和质谱等产品。上海基地与其他四大研发基地一样都秉承了安捷伦理念和体系,但是因为我们存在于新兴市场——中国,所以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李林博士说到。   “上海基地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以‘快’应变,新兴市场增长很快,同时新兴市场客户也面临很多新的应用,因此我们产品的研发周期要相对较短,否则等产品推出时市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次,坚持本土化,我们研发的产品一定要结合新兴市场发展的特点,满足本土化的应用需求 最后,价格要具有竞争力,新兴市场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我们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要具有竞争力。” 新兴市场事业部推出的5975T LTM车载GC-MS   除此之外,新兴市场事业部下设的市场部也是事业部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李博士表示,“我们市场部的职责是负责新产品研发的全球市场定位和推广及产品全球战略,为此市场部除了研究新兴国家的发展状况外,还要针对新产品研发进行定期的全球市场调研。在如何应用市场调查结果方面,我们也有独特的方式。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从市场上收集反馈意见及需求,然后将意见与需求汇总提炼出精华,再回到市场上去确认,最终确定市场需求,并进入到新产品研发阶段。此外,在研发过程中,我们还会在研发各个阶段,邀请专家、客户对新产品进行评价,随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调整。我想这也是我们五年推出2款产品都被市场所认可的重要原因。”   扩展产品线 应对新兴市场更多需求   “目前,从绝对值上,新兴市场事业部的收入还较小,但是增长速度却很快。特别是在欧美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身处的市场让我们更具竞争力。2012年预计新兴市场事业部收入仍可保持双位数的增长。”李林博士说到。那么,针对如此有增长力的市场,安捷伦总部将给与哪些支持?新兴市场事业部未来又有哪些发展规划?   据李林博士介绍,“新兴市场在安捷伦全球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安捷伦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很大,而我们正好处于新兴市场中,得到了总部更多的支持。例如,受经济环境影响,今年安捷伦其他事业部的研发投入一般都是个位数(指研发占收入的比率),而新兴市场事业部的研发投入却是双位数,而且在增长 在人员方面,总部对于新兴市场事业部增加人员的需求也十分支持。”   对于新兴市场事业部的未来发展规划,李林博士说,“成立至今,我们推向市场的产品主要是跟气相色谱有关的仪器及附件,但当初将事业部命名为‘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就希望不局限于产品的边界,因此我们也在积极扩展产品线。例如,根据新兴市场需求,我们推出与车载GC-MS配套使用的样品前处理仪器 今年5月我们又正式向市场投放了一批电化学产品等。”   “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更多中国战略伙伴合作,在秉承安捷伦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安捷伦的领先技术、市场及渠道,相信会产生更多协同效应。另外,对于安捷伦而言,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李林博士还表示,“随着新兴市场对安捷伦贡献越来越大,我们事业部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充足的解决方案。” 李林博士与团队成员合影   后记:   二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李林博士加入PerkinElmer公司,成为一名高级科学家,由此进入到仪器行业。也是因为这个偶然,李林博士也成为国外仪器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先锋”。   在PerkinElmer工作的十四年中,李林博士历任亚太市场及技术发展总监、中国区首席代表及总经理、热分析事业部高级技术经理及全球市场经理等数个职务,正是这份经历使得李林博士对中国市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07年,受安捷伦之邀,李林博士负责组建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 对于此次选择,李林博士表示,“在PerkinElmer学习和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与经验,我希望找一个更好的平台挑战自己,而新兴市场正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平台。”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1:李林博士个人简介   李林博士现任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新兴市场测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负责领导安捷伦科技上海的化学分析集团的职能团队,其包括市场部,新产品研发部,质量部和产品技术支持部,同时专门负责经营常规中端气相(GC)和移动测量解决方案(Mobile Measurement)全球业务及全球市场的发展。在新兴市场寻求新的化学分析仪器及技术拓展商机和集团业务增长也是他和他的团队的主要集中目标。   在加入安捷伦以前,李林博士担任珀金埃尔默(PKI)中国区事业发展总监。在这个岗位上,他领导了PKI中国公司的战略方针和增长策略,并成立了PKI在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在PKI工作的14年中,李博士先后担任过数个战略发展及技术管理职位,其中包括:亚太市场及技术发展总监 PKI中国区首席代表及总经理 热分析事业部高级技术经理及全球市场经理 市场及技术支持经理 高级科学家等职。   李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聚合物学理学学士,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及金融硕士,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材料科学理学博士。他是材料科学,热分析以及流变学等领域的专家,并曾发表过六十多科技论文和专题应用报告。业余时间,他喜欢旅游,下棋,高尔夫及多项体育运动。   附录2:安捷伦科技公司   http://www.agilent.com/chem/cn   http://agilent.instrument.com.cn/
  • 远离实验室的博士去往何处?
    攻读研究生不一定终生从事科学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在美国已经非常明显,学多人并不是缺乏竞争力被迫离开科学研究领域,那么这些主动离开科学领域的聪明人,科学训练对他们到底能有多少作用?这一问题可能是许多研究生希望了解的信息,今天《自然》杂志对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      当Soroosh Shambayati从有机化学研究领域退出后,他并没有完全离开这个领域,这位化学博士90年代开始成为投资家。Shambayati大学期间就表现出很强的综合能力,他的一个导师甚至说他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天才。博士期间他就同时开展3个项目,一个有机合成,一个理论物理化学和一个生化免疫学。他非常沉稳、善于思考和阅读,阅读范围包括科学哲学、进化生物学和物理学。生物化学家Schreiber知道这家伙太聪明,如果从事科学研究,必定成为科学明星。但是Shambayati最后选择从事金融。现在他是瑞士古根海姆投资公司CEO。   一、从有机化学博士到金融家   Shambayati是无数在学术领域接受训练但转行其他领域的典型代表。根据美国NSF的最新调查,2010年大约1/5的美国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没有继续从事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空间,在美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博士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学术职位并没有同步增加。1973年,大约93%的美国博士从事科学研究,但2010年只有75%。表面上似乎是因为这些聪明的家伙被推出激烈竞争的科学研究领域,其实真实的故事可能并非如此,象Shambayati这种主动离开科学领域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不是因为无能和缺乏竞争力,而是因为有其他追求。如希望挣更多钱、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和能照顾家庭等因素。那么科学研究的培训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最近《自然》杂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选择了其中三个有代表性的进行了介绍,一个是有机化学博士成为成功的金融家,一个是物理学博士成为网站老板,另一个是生理学博士成为家庭主男。   Shambayati生于伊朗,在瑞典上学,在洛杉矶一个大学获得数学和化学学士学位。大学期间他就对科学研究非常着迷,也是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动力,80年代后期他在Stuart Schreiber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这个实验室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合成,也从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这也是Shambayati能同时开展三个方面项目的重要环境条件。   但是科学研究的现实和Shambayati田园梦想发生了冲突,他发现化学合成研究是个慢功夫,并充满了挫折感。他说研究&ldquo 似乎有一种反复撞南墙的感觉&rdquo 。此时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不过他仍按照许多人的习惯去申请大学职位,他成功地获得了多个顶级大学的Offer。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面试期间,Shambayati遇到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朋友,这位朋友对一个助理教授的收入低微表示震惊,并鼓励Shambayati转行到金融领域。对金融一窍不通!谁能给他面试机会?不过高收入是对Shambayati的最大诱惑,这是一个为家庭负责的理想选择。1979年革命期间他父母逃离伊朗,失去家园和一切积蓄。这个朋友将Shambayati介绍给了自己投资银行的老板。这家投资银行被德国银行收购,已成为贸易衍生产品领域的领导者,正在寻找一个象Shambayati这样善于定量分析思考的专家。他接受了这个工资是大学职位许多倍的工作。   金融领域让Shambayati大开眼界,在新兴市场上,每天赔赚几千万美元都是正常现象。他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他的能力进步很快,先后任职于高盛、花旗和雷曼兄弟。   Schreiber从没有认为Shambayati的决定有问题,这个学生是他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并不认为一定继承他的衣钵。Shambayati认为攻读学位对自己从事金融有很大帮助,尤其是风险计算、工作买力和创造能力。   二、从物理学家到网络奇才   有时候离开科学领域属于半推半就。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博士Renata Sarno正在为研究经费不足而苦恼时,国际互联网开始启动,Sarno开始了网络生意,并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最成功的网站。她的导师罗马大学理论物理学家Giorgio Parisi说Sarno非常聪明。她善于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理论物理学研究。1987年Sarno在Parisi实验室完成了数学物理学本科毕业论文,并一直在这里完成博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后职位。她协助建立了一个当时国际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将该计算机用于规范场论中费米子的模拟研究,在Parisi的指导下,她开展蛋白质折叠、神经网络和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   学术生活看上去很适合Sarno,Parisi认为她将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但是在1994年她学术事业遇到麻烦,博士后基金结束,又没有申请到新的基金。作为女性的她,在意大利从事物理学的机会更为稀少。   1993年,欧洲粒子物理学实验室CERN向公众开放万维网,计算机专业背景的Sarno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投身网络世界。3个同事和1万欧元,Sarno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包括第一家提供酒店预定等服务的Venere。Sarno认为,她从事科研的经历让她在解决问题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奠定了基础,是她在网络生意上成功的前提。Parisi对自己的优秀学生离开科学事业表示遗憾,但他为学生的成功骄傲。2008年Venere以2亿欧元价格被出让。   Sarno并没有完全离开学术,卖掉Venere后,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一种罕见遗传性色盲blue-cone monochromacy的研究,因为他自己家庭就存在这个问题。Parisi在光受体微观结构方面协助她,她希望能通过基因治疗达到治愈该疾病的目的。   三、从优秀生理学博士到家庭主男   Eric Pane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情况,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已经31岁,并曾经有过工作经历。他曾经在加洲一所著名小学作老师,这里有许多成功家长们的孩子。为了增加收入,他同时兼职服务员、家教和保姆。他不希望终生做一名小学教师,而且繁重工作让他喘不过气来,逼迫他努力改变现状,于是他重返大学修学生物学,并迷上了鱼类生理学。Pane阅读科学文献时,他注意到Chris Wood的名字,Chris Wood是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生理学家。Pane与Wood联系希望能到他实验室工作,与其他学生大学毕业就开始攻读博士不一样,2010年Pane已经31岁才开始读博士,但是他迅速进入角色,他从事金属镍对鱼的毒性研究,博士期间发表7篇学术论文,成为实验室发表文章最多的学生,他和另外三名一起获得一个工业奖。Wood对Pane有非常高的评价,认为他能获得正式职位。   为了能获得正式职位,他来到美国加州蒙特利海湾热带鱼研究所作博士后,从事海洋酸化相关研究。这时他和妻子Michiko已经有两个男孩,Michiko从事的研究基金管理工作事业上正在上升阶段,他们已经在旧金山湾安了家。Michiko每周工作60个小时,Pane必须解送小孩上学。其他同事都在满世界找大学职位时,为照顾家庭的他只能局限于周围大学找职位。最终他选择在社区大学工作,每周工作2天,主要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他就可以有大量时间照顾家庭。   Pane仍然羡慕读博士期间的高效科研工作和环境,他也尝试在自己负责的班级中营造这种文化氛围。Wood对自己优秀的学生选择的职业道路很吃惊,开始甚至有一些失望,但必须尊重个人的选择。   2012年在一篇科学政策研究论文中,van Balen等试图回答为什么一些科学家离开学术职业,阿姆斯特丹大学Peter van den Besselaar是该研究的负责人,研究比较了21对丹麦学者,这些人早年都有比较好的学术成绩,其中一半后来离开学术职业。研究发现,那些留下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家往往有一位比较有激情的导师、得到同事的协助和学术职位机会更多。Pane离开学术已经10多年,闲暇时他仍念念不忘过去的学术经历,经常怀疑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是一旦到周末,围绕两个孩子的活动又会让他无暇顾及这些烦恼。
  • 川大植物学博士休学做酸菜 学校牵线找风投
    创业博士(右二)酸菜  26岁的安小龙如今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博士一年级学生,一个是创业公司准老板。下学期,安小龙就正式休学去创业,创业项目就是做酸菜。  安小龙是四川大学出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籍管理办法之后,首批申请休学创业的学生。安小龙说,他要做的酸菜与众不同,与传统腌制的酸菜相比,他的酸菜不用盐,但依然可以保证蔬菜的原香。  安小龙的厂建在彭州,合作伙伴拿了一块4亩的地盖厂房,今年3月进入工厂设计阶段,预计到2016年中期可以投入生产。投产后预计每天的产量可以达到10吨,相当于可以供应四川人一天所需要的酸菜总量。  安小龙的项目是新型发酵酸菜,与传统腌制酸菜的方法相比,安小龙的酸菜不用盐,不用添加剂。他说从蔬菜清洗,切割,再到利用特殊的菌液发酵,一到两天时间就可以成熟。然后利用辐照技术,通过伽马射线进行灭菌处理。而取材范围之广,红薯叶,油菜,萝卜缨这些茎叶类蔬菜,似乎在传统酸菜里面不常见的品种,都在安小龙的新型酸菜中出现了。  安小龙说,他与酸菜的缘分由来已久。他是广元剑阁人,当地人家家户户做酸菜都不用盐,跟他做得新型酸菜原理相当。不过,由于家庭作坊采用的是开放式发酵生产,大肠杆菌超标,达不到直接食用的标准。安小龙从上大学开始就在思索,怎么可以把酸菜做得安全可靠,到了读博士的时候,他终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了做酸菜的核心技术。  安小龙说,为了做市场调研,他把成品酸菜包装成小样,交给学校及其附近的快餐店,请他们帮忙反馈意见。“学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可以了解到大家对口味的不同需求。”经过调研发现,云贵川的人对酸菜的接受程度最高。  据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介绍,学校为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川大华西校区建立了创新创业计划园区,安小龙在这里有办公室。安小龙的创业实践将来可以作为博士答辩的加分项目,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部分予以申请。安小龙说,通过学校牵线搭桥,目前也在接触风投,不过还在观望阶段。
  • 东北大学博士生一周内骗取导师10万科研经费,被开除学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东北大学的一份文件引起了网上热议,文件显示该校博士生吴鹏飞利用技术手段私自伪造公章,骗取其导师科研经费费10w+。被发现后,该生本人提交了检讨书并退回所有款项。随后,经研究生院院务会审核决定给予吴鹏飞开除学籍的处分。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f10b099-87a3-4e6f-892f-758d0d064489.jpg"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684px " title=" 1.jpg" width=" 551" height=" 68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9a4fd3d-0757-4838-84a3-9bd4807145f2.jpg" style=" width: 547px height: 761px " title=" 2.jpg" width=" 547" height=" 761" / /p
  • DART离子源让质谱“快”起来——访DART技术发明人Chip Cody博士、IonSense公司总裁兼CEO Brian Musselman博士、ASPEC公司CTO刘春胜博士
    ASMS 2011系列采访之五:美国IonSense公司的直接分析离子源     质谱在食品、环境、生命科学等多个分析检测领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利用质谱分析测试样品,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样品前处理上。对于固体样品及难以处理的样品更是如此。因此,很多科学家在积极开发能够在大气压下直接将样品离子化的分析技术,比如DESI(解吸电喷雾离子化)、DART(实时直接分析)、DBDI(介质阻挡放电离子化)、EESI(萃取电喷雾离子化)、DCBI(解析电晕束离子化)和ASAP(大气压固体分析探针)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DART实时直接分析离子化技术,早在2003年由Chip Cody 博士和Jim Laramee博士(JEOL公司)共同发明,并于2005年由JEOL和IonSense联合将其商品化。同年,该产品获颁PITTCON展会撰稿人金奖和R&D100创新大奖。自2002年Cooks教授提出大气压直接离子化技术以来,DART是迄今为止公认的、商业化最成功的大气压直接离子化技术之一。   在第59届美国质谱学术交流会(ASMS 2011)召开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DART技术发明人Chip Cody博士 (JEOL资深科学家,美国质谱学会ASMS 2009-2011副主席)、IonSens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rian Musselman博士(美国质谱学会ASMS 1993-1995副主席)和IonSense在大中华地区独家代理商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ASPEC)首席技术官刘春胜博士。 Chip Cody博士 Brian Musselman博士 刘春胜博士 DART研发:已经演变至第四代 技术优势凸显   Instrument:请您谈谈DART离子源的研发背景?   Chip Cody博士:2001-2003年,我和Jim Laramee博士在拓展一种有如TEEM (Tunable Energy Electron Monochromator) 的大气压热电子离子化装置的潜在应用时,设计了在大气压条件下电离氮气或氦气来产生电子的方法。当气流进入API-TOF质谱以后,通过对出现的离子信号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来自氦原子的电子激发态物质或氮气振动激发态物质对样品的离子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离子化对离实验室很远的环境中的微量气味,比如对面大楼飘过来的装修用的粘合剂,或来自对面实验室短暂开盖的溶剂瓶中的溶剂如丙酮、乙酸、吡啶、硝酸等非常敏感。同时我们发现其他化合物也可以直接用该装置自表面脱附并离子化。鉴于此离子化方式对多种类型的化合物有效,很显然,该装置和质谱、串联质谱、离子淌度等各类质谱联用将潜能巨大。   随后,这一新型离子源很快被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军队化学与生物响应中心用来检测化学战剂,同时JEOL美国总部实验室也对几百种化合物如化学战剂、药物、代谢物、添加剂、降解产物、氨基酸、肽、寡糖、爆炸物、工业毒物等进行了方法比对分析。2003年初,我们就该项发现申请了专利,并着手将其商品化。2005年,IonSense公司成立,负责DART离子源的生产和销售,Brian Musselman博士担任CEO。在这之前,Brian曾在JEOL美国总部担任质谱产品经理。   Instrument:相对于其他离子源,DART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Chip Cody博士:和液质联用相比,DART具备诸多优势,使质谱分析“更直接、更快速”:   (1)直接分析:DART基本不需要样品制备,样品分析时间很短(几秒钟),满足了现代社会对高通量样品快速分析的需求;   (2)操作简便、节省人力:研究人员仅需要调节DART源的温度和正负极,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优化其他操作参数;   (3)绿色、低碳:分析过程几乎不需要化学溶剂,仅以氮气或氦气等做载气,耗能少,且减少了外来污染源;   (4)可在常压下分析固体、液体、气体样品,或任何形状的样品(比如药片、叶子、粉末、食用油等)。由于DART离子化机理不同于电喷雾等传统方式,基质如蛋白质和盐类对分析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5) DART可以和众多主流质谱厂商(如AB SCIEX,Agilent,Bruker,JEOL,ThermoFisher,Waters等)各种类型的质谱仪如飞行时间、离子阱、四极杆及各类串联质谱联用。   Instrument:请您谈谈IonSense公司DART离子源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Brian Musselman博士:在DART离子源商品化后的最初一两年内,我们出售的仪器是第一代(DART)和第二代(DART ET)产品,在此期间,我们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DART离子源——DART SVP,即在标准电压和常压条件下运行的第三代产品。该产品增加了自动化样品扫描功能,充分实现了几秒钟内的“快速、高通量”的样品扫描分析,大大提高批量样品的瞬时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力。   为方便不同领域的用户使用,我们专门设计了针对各种样品形式的进样模块。例如:   (1)可调节镊柄,用于叶片、药品等单一样品分析;   (2)薄层板支架,用于平面物体(如TLC薄层板)扫描;   (3)三维扫描仪,可在数码控制下,几分钟内完成较大尺寸表面(如纸张、石膏板、包材、96-孔样品板等)的化学分析;   (4)载片器,用于分析各类药片和胶囊;   (5)多重液体分析模块,增加液体样品的分析重现性;   (6)一维X和二维X-Z透过式样品分析模块,用于液体和粉末状样品的重现、高通量分析。   我们的灵感大多来自用户,如载片器最初就是为默克公司的药片分析研制的。我们还和FDA(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合作,研发出针对农残分析的透射DART样品分析模块。   截止至目前,IonSense已经完全拥有DART的知识产权及六项专利技术。 DART离子源针对各种样品的进样模块   今年,在此次展会(ASMS 2011)期间我们又推出了一款更小型化、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和合成药物快速筛选和鉴定的第四代产品——ID CUBE™ 。新一代产品在降低运行成本、简化分析流程、优化操作简便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操作人员只需要将样品点敷在名片大小的OpenSpot样品卡中金属筛网的中央部位,将样品卡插入ID CUBE™ ,样品卡便自动接触内置电路,筛网瞬间升温加热,使样品迅速蒸发并发生DART离子化,在10秒钟内完成分析。 最新一代DART离子源:OpenSpot样品卡(左),ID CUBE™ (右) DART-MS应用:解决许多传统质谱难以解决的问题   Instrument:请谈谈目前DART离子源的总体应用情况?   Chip Cody博士:DART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个领域中广大用户的关注。用户经常带来各种各样的样品让我们尝试分析;相比其他大气压直接离子化技术,我们在实际样品的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DART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液质分析领域,还可以用于解决许多传统质谱难以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著名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对DART离子化机理的研究也十分活跃。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杂志上,用户发表的有关DART的论文在逐年上升。有人统计过有关各种大气压离子化质谱技术的论文数量,其中DART的论文量排在第2位,达200多篇,仅次于DESI。大多数论文涉及DART在工业界的成功应用实例。我们在Google网站开办了DART用户交流群(地址见文后),成员大多为世界各地的DART研究学者和应用科学家,目前成员已经超过几百人,且呈快速、几何级的增长趋势。   目前,全球顶尖的学术研究机构、药厂、第三方实验室、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环保署等300多家机构都在使用DART。   Instrument:请您举例说明一下,DART-MS在快速检测中有哪些应用?   Chip Cody博士:DART最早期的应用开始于化学战剂、爆炸物检测和药物滥用控制,之后其在全球各地的应用百花齐放,涵盖传统的物证分析、药物鉴定、化学化工分析、到新颖的药物研发和食品安全检测等等。最近我们开始研究食品表面的农残测定,这是美国政府在农药筛查与控制方面的一个重要项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物证鉴定中心研究了DART串联高分辨质谱快速筛选500多种农药的方法,旨在快速鉴定蔬菜、水果的多种农药残留。我们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检测方法开发,对促进DART的应用十分重要。今年夏天我们已经拿到了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测试样品,开始了方法学研究。 美国FDA用透射DART模式同时筛查500多种农残   刘春胜博士:DART在日用品检查(如食用油、奶制品、食品包装材料和添加剂等)和建筑材料快速分析方面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两年前,美国太平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DART离子源和TOF质谱应急检测了中、美两国生产的石膏板,样品未经萃取或任何化学前处理,直接放置于DART源和质谱接口处,快速进行石膏板中硫化物及其形态(如硫化氢、S2-、SO2-、SO3-、S2O-、S3-、S4-等)的筛查和确证。他们认为,快速无损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和环境评估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监督保障作用。 自动化X-Z 透射型DART重现定量,在16分钟内完成96个样品的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仅为2.5%   Brian Musselman博士:执法部门或进出口商检系统利用传统的GC/MS或LC/MS方法在抽查商场货架上或集装箱内的保健品和食品时,面对堆积如山的样品量,往往显得非常力不从心。最近我们采用DART-MS,发挥其直接、快速、灵敏的优势,几秒钟从稀释了上百倍的Omega-3深海鱼油样品中检测到标志性化合物,识别产品真伪。例如,在某知名品牌的真品鱼油产品中不仅检测出了EPA、DHA等鱼油活性成分,还测出了鱼油特征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维生素E等成分。而在某商场货架上相当著名的“鱼油”产品中仅含有EPA、DHA、维生素E,却没有鱼油特征的甘油三酯等成分。   Instrument:DART-MS能够解决哪些通用质谱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   Brian Musselman博士:药物生物分析的两个主要瓶颈分别是样品净化和色谱分离。DART与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及自动的X-Z 96-孔进样器进样模块串联,分析生物基质中的药物和代谢物,重现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该自动化DART-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在高通量生物基质中的药物分析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刘春胜博士:某国际知名药物研发中心发现了DART在即时跟踪和确证药物成盐过程中的独特应用,初步数据显示,该方法解决了其他质谱技术如电喷雾等无法解决的难题。此发现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改变制药行业在此领域的技术选择。另外,中药及天然产物方面的专家发现了更灵敏和直观地检测中药活性成分的DART质谱法。传统气质或液质很难分析此类活性成分。尽管其离子化机理尚待进一步证实,DART在帮助实现中药现代化方面必将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Brian Musselman博士:DART-MS也可用于分析非目标性化合物。比如在牛奶检测中,普通仪器能检测出一些已知的添加物,但如果牛奶中掺入其它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检测将变得非常困难(三聚氰胺和奶制品中内源性化合物分子量非常接近),而利用DART-MS结合气相离子反应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活体检测方面,专家们利用DART-MS分析了果蝇的表皮烃类。GC/MS是当前研究果蝇表皮烃类的主要手段,虽然GC/MS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但需要将果蝇放置于致死性的有机溶剂中,无法对其作进一步行为研究。他们用钢制小探针从清醒的果蝇腹部提取样品,进行DART质谱分析,得到了良好的分析结果。   对于一些无法处理的样品,DART-MS优势就更加明显了。例如DART能够满足物证分析、法庭科学和其它应用的需求。美国国会图书馆曾采用DART-MS鉴定了藏书和档案纸中的有机成分。只需用镊子夹取10μg左右的纸张样品,即可获得牛皮纸、化学预热机械纸和石墨浆纸的实时质谱图。   当然,DART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在药物分析、工业材料和塑料制品等产品检查、现场反应检测、环境污染物分析等方面DART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DART质谱法检测爆炸物。原文由 J.M. Nilles, T.R. Connell, S.T. Stokes, H.D. Durst. 发表于 Propellants, Explosives, Pyrotechnics. 00, 1-6, 2010。   Instrument:请谈谈DART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   刘春胜博士:如前所述,自DART发明并商业化生产以来,全球至今已经有近300套设备安装使用。但是该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较晚,最早由国家公安部门物证和理化检验实验室尝试启用。国内学术界自三年前开始偶尔有文章提及或介绍DART技术。但DART真正开始被中国学术界认识和开始接受始于2009年底。华质泰科和IonSense联合在北京和上海举办多场DART质谱学术报告会。此后,华质泰科针对中国用户和市场关注的问题,加大了对这一新颖技术的推广和演示,并在一年内陆续投资成立了8个DART示范合作实验室,供各行业的科学家考核这一新兴技术和设备。市场的反馈令人鼓舞,DART应用潜力初现端倪,尤其在药品食品安全检测、日用消费品质量控制、药物合成与研发、农产品质量检查及药物残留、法检及物证分析、中药及天然产物活性成分鉴定和生产过程控制、临床样品筛检等应用领域,DART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便捷、灵敏、绿色、直接无损、操作简单,适宜行业和地方普及。经过一年多的技术和市场推广,全国已经有近几十家用户着手启用这一先进技术。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等国内顶尖药检机构于去年底至今年初尝试了DART在药品质量控制和筛查中的应用,并发表了研究论文。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采用DART进行原位、快速鉴别不同产地和不同类型的茶叶,并同时发表了利用DART在快速筛查和鉴定中药保健品中的合成降糖药物的应用。某制药企业上海研发中心今年初发表了DART在药物制剂工艺研究中快速、灵敏分析有机盐类的应用报告。该方法解决了传统电喷雾或APCI在离子化过程中不能保留完整药物有机盐分子的难题,首次在制药行业以更快速、更直接和更低成本的方法观察药物有机盐分子的成盐过程。   除此之外,中国药科大学、长春中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农业部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利用DART和普通串联质谱或高分辨质谱联用,研究中药生产和过程控制、人参或其他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化学组成变化、以及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等等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令人兴奋地结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师生在促进该技术的普及和改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完善了应用研究、硬件改进,还初步尝试了对DART离子化机理的剖析。 药检人员利用 DART-MS 进行药品掺假快速筛查和确证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起,当前的应急检测手段还主要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对人员、环境和资源的要求较高,检测周期长,普及率底。随着DART-MS和其他大气压离子化技术的引进和市场验证,以及随着这些技术本身结合市场需求而不断地完善,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大批行业和重点实验室将配置以DART为先导的实时直接分析技术,进行标准研究,实施常规检测。   当然,我们的起步还是较晚,完全消化和熟练使用DART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换一个角度讲,从学术和技术两方面来看,DART引进到国内才只有1-2年时间,我国的科学家就已经做出了很多在国际上颇为领先的发现和行业应用。我个人认为,在整体质谱仪器的研发和使用领域,对大气压离子化(包括DART)的基础研究、技术改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我们与国际水平距离接近,我国的质谱学者有机会在这一领域首先突破,打破国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垄断,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甚至质谱产品。 ASMS 2011期间召开的DART实时直接分析离子化技术研讨会 DART发展趋势:追求更快、更简便、更经济   Instrument:请您展望一下DART离子源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DART离子源在全球的市场推广情况?   Chip Cody博士:在DART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更快的分析速度、更简便的操作和更高的性价比。2009年,IonSense推出了DART SVP,首次利用iPod Touch智能化操作界面,轻松、直观地控制DART参数。和上一代产品相比,DART SVP性价比更高、体积更小,更适用于现场便携分析。而ID CUBE™ ,更精巧、坚实,重现性好,设备价格和运行成本都有所降低。   Brian Musselman博士:当然在仪器研发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仪器的硬件和软件,还有用户的应用需求。IonSense力求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们在中国选择Charles(刘春胜博士)和ASPEC(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销售,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他需要和用户能够顺畅深入的交流,知道用户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这对于我们不断改进仪器性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市场和工业的需求至关重要。   在市场推广方面,在美国,JEOL美国公司是IonSense的DART经销商;在日本,除了JEOL日本以外,我们还和AMR Inc.合作;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大中华地区,我们同ASPEC有很好的合作,此外,在欧洲、印度、韩国等地我们也设有代理商。我们寻找能专注于DART市场推广,且对DART及相关质谱技术有足够了解和掌握的本土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能更好的促进DART离子化技术的成熟发展。 采访现场 撰稿编辑:秦丽娟 审校:刘向东   附录1:Chip Cody博士、Brian Musselman博士、刘春胜博士简介   Chip Cody博士简介   Robert B. "Chip" Cody化学博士,质谱发明家、资深科学家。刚刚获得美国AnaChem’11大奖(其他获得该奖项的知名人士包括大家熟知的质谱界权威如1985 Fred M. McLafferty,1996 James Jorgenson,2003 Catherine Fenselau,2008 Scott A. McLuckey等)。Chip 1976年获得弗吉尼亚州Roanoke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得普渡(Purdue)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Ben S. Freiser 教授,从事傅里叶变换 (FTICR) 质谱的基础研究,研发了时间串联的多级质谱技术(MSn), 发现了简称为 “EIEIO” 的离子-电子碰撞活化的方法,并首次在阱式质谱中观测到激光脱附的离子。此后Cody博士加入尼高力 FTMS 组,研究离子运动和离子激发,开发了双池FTICR质谱的物质辅助的激光解析及应用,于1989年获得Nicolet Fellow 奖。   Cody博士自 1989 加入JEOL 美国总部至今,任质谱产品经理,成功商品化电喷雾和基于trochoidal electron monochromator 源的电子俘获离子源。2003年Cody博士和James A. Laramée 共同发明DART技术,并使之成为首个商品化的质谱开放式空气或大气压离子源。他是美国化学会ACS和美国质谱学会ASMS成员,任2009-2011届ASMS副主席,和ASMS Sanibel 分会及ASMS Asilomar分会委员。   Brian Musselman 博士简介   Brian Musselman :生物化学博士,质谱发明家、质谱工业执行顾问、IonSense总裁及首席运营官。毕业于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Faberge International化学家,CPC Inc. 分析化学家,Michigan 州立大学质谱中心主任。于1987-1995年间,加入JOEL (美国)总部,历任质谱产品部经理,质谱应用部经理,国际市场部高级经理。并于1995-2000年加入PE Biosystems(后称Applied Biosystems, ABI,和Life Technologies, 现为AB SCIEX)任生物质谱部全球市场高级总监。2000年发起成立高科技咨询公司MicroPhage 和SciMarket Strategies。2006-至今为美国IonSense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usselman 博士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Pittcon’97 ESI-TOF质谱发明银奖,IR100’94 台式高分辨GCMate质谱发明奖等大奖。Musselman 博士曾兼职国际知名学术组织美国质谱学会ASMS(1993-1995)副总裁和美国生物分子资源与设施联合会ABRF (2004-2008) 委员。2006年至今担任实验室自动化联合会(ALA)委员。2008年至今担任美国生物分子资源与设施联合会ABRF 财政主席。   刘春胜 博士简介   刘春胜(Charles C Liu),化学博士,质谱研发、制造、市场与应用专家,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所任助研及副研究员,跟随著名药物分析专家周同惠院士,从事药物开发、药物分析、药物代谢研究及兴奋剂检测,参与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执行了第十一届亚运会, 世界女排锦标赛, 全运会等兴奋剂检测任务。后应邀加入惠普(HP),担任质谱市场工程师。1996年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 留学,于2000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师从Norman J. Dovichi 教授,从事液-质联用(LC-MS)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研究,进行仪器设计和在基因组、蛋白质组、单
  • 安捷伦新年“新”计划:聚焦用户、培养人才——访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
    条纹衬衫、红色领带,外搭一件灰色外套,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极具亲和力&mdash &mdash 他就是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Dr. Teng Chai Hock),现执掌安捷伦化学分析集团大中华区的业务。   安捷伦在中国一直坚持选择任用本土高管,但丁再福博士却有些不同&mdash &mdash 调任大中华区之前,他一直负责安捷伦在亚太和东南亚市场的业务。安捷伦之所以选择丁再福博士来掌管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的业务,正是看中丁再福博士在仪器行业30多年的积累、在安捷伦23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市场和用户的深层了解。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丁再福博士   在刚刚过去的2013财年,丁再福博士率领着安捷伦化学分析事业部中国团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13财年,安捷伦在中国市场的化学分析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中国依然是安捷伦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更令人激动的是,与安捷伦全球第一大市场美国相比,中国对于安捷伦总收入的贡献已经与美国相去无几。   优异业绩背后的强劲推动力来自何处?丁再福博士解释道,&ldquo 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疲软,整个全球仪器行业在2013年增长放缓,对于安捷伦而言,中国地区仍然是强大的增长引擎。中国市场的增长主要归功于食品、环境和能源行业的强劲需求,而我们的售后市场,包括化学品、消耗品和服务不仅为客户带来了高水平的支持和体验,也成为安捷伦的增长动力之一。&rdquo   在已经开始的2014财年,安捷伦将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拆分成两家独立上市公司。新安捷伦将成为一家完全专注于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市场的测试测量公司。安捷伦首席执行官邵律文(Bill Sullivan)期望,2014财年,新安捷伦的收入能够达到50亿美元。   作为第一大新兴市场&mdash &mdash 中国的负责人,丁再福博士重任在肩。但丁再福博士对新财年秉持乐观,并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机会还有很多,如食品安全、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市场等,业绩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与此同时,移动检测也是未来市场增长的重要机会之一。丁再福博士认为,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领域,尤其对于没有条件建设实验室的国内偏远地区,移动检测方案是首选。   丁再福博士说,&ldquo 从迈入该项业务领域开始,安捷伦就坚持提供实验室品质检测结果的移动检测方案。安捷伦的方案并非帮助用户筛查,而是现场即可确证,这是我们与其他移动检测方案供应商的最大不同,也是安捷伦的优势。&rdquo 2013年,安捷伦在原有车载气质、微型气相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车载液相及便携红外光谱仪,极大地扩展了移动检测方案的产品线。并且在诸多案例中成功应用,如在国内煤矿安全领域检测可燃气体或危险气体、保障雅安地震灾区的饮用水安全、保障2013年全运会食品安全和爆炸物检测等。   2014年,丁再福博士在其计划表中,将&ldquo 聚焦用户&rdquo 和&ldquo 培养人才&rdquo 列为最为重要的两项工作,他认为用户和人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聚焦用户   &ldquo 用户满意度第一&rdquo 是邵律文提出的战胜竞争对手的三条道路之一。2014年,安捷伦中国区在此方面将是动作频频。丁再福博士介绍道,&ldquo 首先,安捷伦在2014年将会向中国市场推出大量全新产品,让更多中国用户享用到最新技术。&rdquo 2014年1月,安捷伦刚刚发布了新一代79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第二代4200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MP-AES)两款光谱新品,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色谱、质谱等多款新品推出。   &ldquo 其次,安捷伦将继续为中国用户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更高品质的服务。&rdquo 丁再福博士说。安捷伦拥有业界口碑最好的售后服务,但安捷伦永远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是安捷伦对用户的承诺。2013年,安捷伦在中国率先推出7天× 8小时(双休日)技术服务热线,成为业内第一家能够在周末节假日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对此,丁再福博士提到,&ldquo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80%的用户问题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得到解决 同时考虑到中国用户会有周末加班的情况,双休日技术服务热线的推出给用户带来了特别的价值。&rdquo   今年1月初,安捷伦专为中国分析仪器市场打造全新金牌服务,为高通量实验室提供更具优势的服务,全面提升仪器生产力和投资回报率。   此外,丁再福博士还提到,&ldquo 2014年,安捷伦跨品牌服务将可以支持更多品牌供应商、更多型号的产品,而服务所涵盖的仪器种类也将拓展。&rdquo   最后,在聚焦用户方面,安捷伦将增加与用户,特别是行业思想领袖的合作,为中国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全新应用。2013年,安捷伦首次将&ldquo 思想领袖奖&rdquo 授予了中国的行业领袖&mdash &mdash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博士及中科院生物与化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袁钧瑛博士。丁再福博士表示,&ldquo 在与江桂斌博士的合作中,我们将围绕新兴污染物为代表的非目标化合物的筛查展开研究 与袁钧瑛博士合作的内容涉及采用整合生物学的方法深入了解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从而推动严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疾病相关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rdquo 这些合作成果都将即时推荐给安捷伦中国用户。 丁再福博士对安捷伦新财年秉持乐观,充满信心。   培养人才   上任伊始,丁再福博士在多个场合表示,他调任中国区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ldquo 培养中国安捷伦新一代的领导力&rdquo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中国仪器市场,公司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安捷伦发起了关于选拔人才、留住人才的多项举措。   第一项是加强安捷伦中国区人才梯队建设。丁再福博士告诉笔者,&ldquo 每年实施的校园招聘项目&mdash &mdash &lsquo 火炬计划&rsquo ,是安捷伦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一步。&rdquo 2014年安捷伦中国校园招聘&ldquo 火炬计划&rdquo 已经启动,今年招聘的人数将是2013年的两倍,足以见得安捷伦对于&ldquo 火炬计划&rdquo 的重视。对于这些形容为&ldquo 火炬&rdquo 的新生力量,安捷伦会为他们安排长达三个月的集中培训,之后将对他们进行业务考核,帮助他们选定最终合适的岗位。据介绍,有些校园招聘的员工三年之后就被提升成为小团队的主管,五年后已经成为更高一级的经理。   第二项则是从现有员工中发掘安捷伦的&ldquo 领导力&rdquo 。在过去一年中,安捷伦中国已为超过100名员工(包括经理及普通员工)制定了特别的培养计划。其中一项是针对高潜质员工,提供领导力培训 针对新经理,安捷伦特设领导力加速课程,让他们学习更多管理课程和技巧,加速他们的成长。此外,安捷伦全球还有设有&ldquo 下一代领导力培养课程&rdquo ,专为建立下一代领导管理团队而设置。2013年,多位中国经理赴总部参加了这一培训。 采访合影 (左起依次为:丁再福博士,笔者,安捷伦科技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事业部 大中华区市场总监何峻)   丁再福博士说道,&ldquo 综合来讲,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安捷伦针对他们现有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都制定了不同培养计划,其中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为人才带去新的挑战,让人才承担更重要的工作,迅速提高他们的能力。&rdquo   &ldquo 当然,对于外部人才,安捷伦也很关注。安捷伦的理念是找到最适合的人才,无论人才来自何处。&rdquo 丁再福博士补充道。今年,安捷伦将在公司内外发掘大量人才,而发掘的人才专业领域将贯穿于仪器市场整个工作流程,包括销售、市场、售后、应用等。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1:丁再福博士(Teng Chai Hock)个人简历   丁再福博士现任安捷伦科技公司副总裁兼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市场和销售运营,业务领域涵盖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以及售后服务、色谱柱与消耗品等。   丁博士于1990年加入惠普公司,在过去的23年里,历任高级现场工程师、不同岗位的管理及高级管理职务。在担任现职务之前,丁博士曾担任多项亚太区管理职务,包括东南亚/越南销售运营经理、亚太渠道项目经理、亚太市场总监、南亚太及韩国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总经理。   丁博士拥有英国布拉福德大学化学及控制工程学士学位,并通过英国石油奖学金项目在该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丁博士在加拿大麦克马斯达大学完成其博士后研究项目,并在哈佛大学完成总经理项目。   附录2:安捷伦科技公司   http://www.agilent.com/chem/cn   http://agilent.instrument.com.cn/
  • 医学博士研发便携设备:一滴血可诊断数百种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开发出了一种十分强大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它只需一滴血即可诊断数百种疾病。   数字健康革命仍然停滞不前,虽然科技巨头纷纷涉足该领域,诸如Apple Health、Google Fit的产品接连诞生,但在真正的医疗用途上依然没什么进展。Fitbit、Jawbone等可穿戴设备可以测量用户的步数和心率,但不能进行深入诊断诸如生物标记(可作为严重疾病的早期预警)的东西。目前,那些想要准确排查疾病或者检查身体状况的人还是需要到医院去。   尤金· 陈(Eugene Chan)博士和他在DNA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ldquo DMI&rdquo )的同事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他的团队开发的便携式手持设备用一滴血即可准确诊断出数百种疾病。该技术名为rHEALTH,开发时间长达7年,其资助资金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盖茨基金会。周一,该团队又获得了一家机构的认可和注资&mdash &mdash 它成为了诺基亚Sensing XChallenge挑战赛的得胜者之一。   Sensing XChallenge的目标是,加速传感器技术的创新解决医疗保健问题。参赛团队开发的工具旨在让个人可以快速便捷地检测潜在的健康问题,而无需依靠来自大型实验室用仪器的分析。DMI当初是开发rHEALTH来响应NASA太空诊断设备开发挑战赛,它一开始就是便携式的。   &ldquo 过去并没有良好的自主诊断方法,&rdquo 尤金· 陈指出,&ldquo rHEALTH技术拥有高灵敏度和很好的定量能力,能够符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严格标准,同时也面向普通消费者。&rdquo   运作原理   该技术的运作原理是:将一小滴血放入一个小容器,在容器里纳米带和试剂会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之后,整个混合物进入螺旋型微混合器,流经使用强光和散射光的激光器,在短短几分钟内作出诊断。该技术可检测出各种疾病,从流感到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甚至是埃博拉病毒。用户还可以戴上一个生命体征补丁来获得持续的身体读数,如心电图、心率和体温。这些读数会传送到智能手机,或者通过蓝牙连接传到rHEALTH设备上。一款名为CHAS(健康综合评价)的应用可以引导用户逐步完成整个自我诊断过程。   据尤金· 陈称,rHEALTH真正的创新在于,将所有的诊断技术融合到一个手持式设备上。他指出,通过浓缩它的元件使得它们大大小于传统设备,病患进行检查所需的血液量比传统方式要少1500倍。由于rHEALTH最初是为NASA而开发的,它曾在模拟月球和失重条件下进行过测试。&ldquo 它涉及诸多的创新,而我们将它们全都融合到了一款设备上。&rdquo 尤金· 陈说。   目前,rHEALTH可应用于细胞计数、HIV检查、维他命D水平和各种蛋白质标志物的计量。尤金· 陈说,未来的挑战包括:增加更多的测试功能、扩大生产和完成艰苦的rHEALTH商用进程。该公司在制造三种不同的模式:rHEALTH One,将用于转化研究 rHEALTH X,作为临床医生的强力工具 rHEALTH X1,面向消费者。   尤金· 陈称,rHEALTH One在投入研究之前只需要通过机构审查委员会(IRB)的审查,DMI可以在几周内出货给有兴趣的科学家实用。尤金· 陈的团队将会了解它被如何应用于研究环境,以作出改进。   改变生活方式   消费者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获得rHEALTH。与此同时,尤金· 陈及其团队的下一个挑战是准备XPrize Foundation基金会Tricorder XPRIZE奖金达1000万美元的挑战赛。该项比赛的目标在于,打造可检测多达16种不同健康状况的通用型医疗诊断工具。在Sensing XChallenge的11个参赛团队中,只有DMI入围Tricorder的决赛。   尤金· 陈希望,到rHEALTH进入消费市场后,人们会利用该技术来根据该设备的强大医疗数据作出实质性的生活方式改变&mdash &mdash 比使用常见的健康追踪设备更进一步。   &ldquo 看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可穿戴设备,是件很有趣的事情。&rdquo 尤金· 陈说道,&ldquo 很多人将它们看作是玩具或者小玩意。rHEALTH可不是这样的产品,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时候能够注意照顾好自己。&rdquo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