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工产业

仪器信息网化工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化工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工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工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工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工产业话题讨论。

化工产业相关的资讯

  • 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五:生物产业与化工科技相互借力升级
    目前全球所有的顶级化工www.ccin.com.cn企业都在投资生物技术研究,生物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在中国,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能源、环保、食品、材料、纺织、建筑等领域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发展生物产业既依赖化工科技的突破,同时也将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升级。   工业生物技术:   掀起绿色制造革命   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是生物产业中的快速发展领域,也是我国应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及时跟进的新兴行业。提升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技术,打造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传统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是缓解化石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到2020年,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制造将替代化学法的30%~60%。   发展生物产业,需要加强重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传统化学制造业的改造。重点包括开发生物燃料、溶剂、氨基酸与有机酸、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生物材料、生化产品等,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乙醇、乳酸、1,3-丙二醇、1,4-丁二醇、琥珀酸等平台化合物,扩大乙烯、聚乳酸、纤维素等大宗原料化工品和生物材料生产规模,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化技术开发,注重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等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生物合成开发规模。在生物环保领域,应加快推广应用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新工艺、新设备,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   农用生物制品:   变革传统农化产业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大展身手的舞台,特别是农药和化肥领域,发展以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农用生物制品,对于农业发展关系重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药,具有资源来源广、低污染、低残留等优点。推广生物农药是实现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在诊断、制剂工艺、环境监测等环节上还缺乏配套技术,产业体系不健全,应重点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病理、药理、代谢研发,制订生物农药标准规程等,加强生物农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开发技术,开展病毒制剂、真菌制剂、蛋白制剂、壳寡糖制剂等新型生物农药的产业化。   在化肥领域,针对传统化肥肥效快、利用率低的现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化肥产品的使用效果,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产业更新升级。采用生物酶活化剂加入磷肥生成生物酶活化磷肥,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氮的损失,提高磷的利用率和延长肥效,而将金属蛋白酶加入尿素中开发的多肽尿素,也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   生物原药:   扩大规模问鼎高端   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和高端领域的生物原料药产业,我国暴露出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目前生化类原料药主要产品为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类等,很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高。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原料药等高端领域,由于产业研发投入高、成果转化难度大,国内产品还主要以仿制为主。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专利明显偏少,上市的专利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我国生物原药行业必须着力发展以现代前沿科技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品,转变现有生物原药企业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尽快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批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 形成一批有自主技术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突破以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主要产品的重组白蛋白,以及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等生物技术原料药产业。
  • 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23日,“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五大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之一的陕西省榆林市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聚焦化工行业热点,围绕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展开,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升煤化工区域实验室检测水平,促进行业发展。会议邀请到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链企业,如煤基乙醇、煤制烯烃、煤制油以及煤基新材料领军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会。沙龙现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高级经理陈志凌先生致开幕词。陈志凌经理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了欢迎。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和研发,以配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石化和化工用户越来越多的信赖,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石化、煤化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的实验室检测设备方面,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研发、生产质控等多个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我们期待本次沙龙活动能够为化工行业的各位专家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共享合作成果,推动化工分析检测发展!主题报告发表人: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李冬教授发表题目:《中低温煤焦油加工利用的探索和实践》李冬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表达了开发利用中低温煤焦油的重要意义,然后分享了中低温煤焦油开发利用的技术难点以及其团队的解决思路及成果,强调了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该课题推进的重要性,完成了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应用。发表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焦龙教授发表题目:《快速分析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的应用》焦龙教授介绍了石化化工领域常用的快速分析方法,涉及到色谱、光谱等学科,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现状、石化化工领域常见的色谱和光谱标准,同时重点分享了润滑油、航空煤油等最新分析技术,最后对石化化工领域未来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环境化工行业组李言发表题目:《岛津化工热点领域合作和成功大项目》李言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岛津和国内龙头单位在热点领域的合作情况,展示了岛津多年累积的化工项目成功案例。岛津以完善的产品线可以给各细分领域的化工项目提供分析技术支持,为化工产业升级发展做出贡献。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GC产品组李学伟发表题目:《岛津气相新附件及特色检测技术》李学伟先生介绍了近年来岛津气相色谱产品线的发展现状以及围绕石化化工行业需求变化所做的创新工作,同时详细分享了岛津今年推出的一系列附件新品(如高精度气体稀释仪、高压液体进样阀等)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案例,同时也概况性介绍了岛津GC特色技术,如BID-2030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Nexis SCD-2030硫化学发光检测器、cGBS-2030气袋进样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LC产品组 王鑫发表题目:《岛津LC面向化工领域最新方案》王鑫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对液相色谱检测的需求,围绕不同液相系统对柴油、航空燃料、难溶性聚合物、氢能等分析检测提供了岛津特色的应用方案。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陈刚发表题目:《岛津煤化工最新解决方案分享》陈刚博士介绍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新应用,重点结合岛津在煤化工新材料及相关热点分析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享。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业务部PS团队沈宏发表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化工行业的应用》沈宏先生介绍了岛津试验机在化工行业的对应方案:从夹具,软件,接触和非接触引伸计,大伸长空间,高低温试验装置等性能都有非常好的优势。证书颁发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李军波先生为发表专家颁发沙龙活动纪念证书,并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总结。李军波部长表达了很荣幸邀请到化工领域的各位专家莅临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既有化工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成功案例、硬件软件热点方案,尤其是针对化工转型推出的新产品和新应用方案。岛津每一款新品的推出都是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开发的,因此岛津一直持续了解和收集化工转型过程中用户的新需求,希望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为化工行业提供更好的,更全方位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后续岛津希望与各位专家一起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携手共进,行稳致远!后记我国是世界化工大国,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既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也和产业链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相关。国家对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为抓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研发新工艺,新产品,聚力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目标。在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之际,岛津针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出了一系列附件新品,如:DLTR-2030高精度气体稀释仪、LSV-S高压液体进样系统、HTCT-D新中心切割单元和STOV-2030增强型柱阀箱等。在本次沙龙活动的现场,岛津实物展示了部分新品,引发大量关注,成为与会专家的热议话题。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创新分析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17日,“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召开,百余位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现场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其发展也与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不断对化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化工产业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升级转变,同时带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分析检测作为化工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产业各个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岛津历来重视化工行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研发,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化工用户的信赖。每年岛津举办化工论坛,与业内专家学者用户共同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致辞胡家祥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岛津化工论坛,见证了我国能源转型重大战略的实施。如今,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各个研发和质控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此外,岛津积极与该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合作,解决了众多分析难题,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深与用户的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此次岛津化工论坛,既邀请了石化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硬件软件新方案,尤其是针对能源转型推出的新产品、新应用方案,以及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化工论坛的交流,相信彼此间更加了解,为以后展开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胡家祥部长表示,岛津与各位专家用户是同路人、同行人,今天大家汇聚一堂,携手以分析技术助力化工行业蓬勃发展。附件是分析仪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主机的“翅膀”,丰富了仪器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操作便捷性。此次化工论坛上,岛津也隆重推出了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用户需求创新开发的四款气相色谱仪附件新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 国広沖之致辞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中介绍到,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自1957年推出岛津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6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气相色谱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气相色谱分析回归本质,目前岛津气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实验室中,成为分析人员爱用的仪器和得力的助手。中心长国広沖之最后说到,希望此次发布的新品,能够成为大家科研和日常分析工作中的好工具和好帮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致辞李长秀在致辞中回顾了和岛津气相色谱之间的渊源,上学时接触的第一台岛津气相色谱仪GC-9A,其自动化程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是,1998年当时一项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岛津为此无偿做了很多实验,基于此建立的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了众多用户。最后,李长秀对岛津气相色谱附件新品发布表示祝贺,并期待新产品使分析工作更加高效、可靠、便捷。新品揭幕(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长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国広沖之)四款新品此次发布的附件新产品分别是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以此致敬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 电子技术开发部部长 江柏村江柏村部长通过开发者专访视频的形式,从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开发感悟和未来期待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新品开发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了开发出能够让客户敢用、易用和爱用的产品是开发团队的使命。本次新品开发遵照这一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轻易妥协、不放过每个细节,尽最大可能来完善产品设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气相高级产品专员 温焕斌报告题目:以“新”拓新——岛津气相附件新品发布“双碳”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速提高,传统能源/材料格局正快速向石化、煤化、新兴能源、绿色能源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领域有非常多样的、而且特别复杂的样品分析需求。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岛津此次推出的四款气相色谱附件新产品丰富完善了仪器的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的新边界。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与Nexis GC-2030联用,可自动完成不同浓度标气的制备,为有限空间拓展更多可能;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的双观察窗+可视化+照明功能,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色谱柱兼容性提升、体积小、安装灵活,提高方法开发的效率;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大体积柱阀箱和气相色谱形成双重温区,恒温控制和程序升温,独立控温效率提升。温焕斌在分享过程中特别提到,岛津气相色谱的开发理念是要研制出和家电产品相媲美的产品,现在家电产品越来越智能化、稳定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绿色,这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与会者近距离感受新品魅力主题报告本次岛津化工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既有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概况、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解读等综述报告,也有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进展报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和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为了应对石化企业战略转型,石科院从石油炼制、化工、新能源和环保等维度建立了色谱分析平台;并针对当前石化分析难点-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团队建立了多个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报告的最后,李长秀从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石化色谱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松报告题目: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化工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不断出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杂质对质控影响极大,因此新工艺对杂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中,陈松对聚合级烯烃原料杂质的控制指标及相关质量标准、聚烯烃树脂VOC产生原因/溯源/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万华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剖析&核磁模块经理 杨洗报告题目: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经成为解决分析中疑难杂症的特种手段,是日常分析工作中非常依赖的一种测试手段。报告中,杨洗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介绍了在岛津GCMS平台上的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充分体现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价值以及对岛津气质产品的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认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杨孟智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电转换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氢气品质直接影响燃料电池高性能、长周期的运行,而检测技术是准确可靠地获取氢气品质数据的技术基础。报告中,杨孟智介绍了石科院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开发的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分享了目前燃料电池用氢气国标建立的最新进展。岛津187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求科学技术创新。1957年推出岛津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1970年推出岛津第一台GCMS,1978年岛津自制出液相色谱仪,1988年研发出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仪等等。其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助力了石油化工分析技术的开始发展。此次化工论坛,岛津来自分析中心、市场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工程师们分别介绍了色谱、质谱、试验机、信息化等产品技术及最新综合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分析中心 化工应用经理 彭树红报告题目:岛津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信息化产品专员 张武昶报告题目:岛津助力化工实验室信息化转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试验机产品专员 陈颖报告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行业的力学测试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创新中心 应用工程师 汤博崇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质谱产品专员 王子君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与会者合影通过不断的累积和提升,岛津化工论坛致力为化工行业的分析专家搭建了一个氛围热烈、交流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分享合作成果,为推动化工分析检测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创新分析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17日,“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召开,百余位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现场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其发展也与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不断对化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化工产业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升级转变,同时带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分析检测作为化工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产业各个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岛津历来重视化工行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研发,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化工用户的信赖。每年岛津举办化工论坛,与业内专家学者用户共同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致辞胡家祥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岛津化工论坛,见证了我国能源转型重大战略的实施。如今,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各个研发和质控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此外,岛津积极与该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合作,解决了众多分析难题,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深与用户的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此次岛津化工论坛,既邀请了石化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硬件软件新方案,尤其是针对能源转型推出的新产品、新应用方案,以及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化工论坛的交流,相信彼此间更加了解,为以后展开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胡家祥部长表示,岛津与各位专家用户是同路人、同行人,今天大家汇聚一堂,携手以分析技术助力化工行业蓬勃发展。附件是分析仪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主机的“翅膀”,丰富了仪器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操作便捷性。此次化工论坛上,岛津也隆重推出了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用户需求创新开发的四款气相色谱仪附件新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 国広沖之致辞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中介绍到,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自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6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气相色谱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气相色谱分析回归本质,目前岛津气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实验室中,成为分析人员爱用的仪器和得力的助手。中心长国広沖之最后说到,希望此次发布的新品,能够成为大家科研和日常分析工作中的好工具和好帮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致辞李长秀在致辞中回顾了和岛津气相色谱之间的渊源,上学时接触的岛津气相色谱仪GC-9A,其自动化程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是,1998年当时一项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岛津应用中心为此无偿做了很多试验,基于此建立的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了众多用户。最后,李长秀对岛津公司气相色谱附件新品发布表示祝贺,并期待新产品使分析工作更加高效、可靠、便捷。新品揭幕(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长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国広沖之)四款新品此次发布的附件新产品分别是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以此致敬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 电子技术开发部部长 江柏村江柏村部长通过开发者专访视频的形式,从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开发感悟和未来期待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新品开发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了开发出能够让客户敢用、易用和爱用的产品是开发团队的使命。本次新品开发遵照这一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轻易妥协、不放过每个细节,尽最大可能来完善产品设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气相高级产品专员 温焕斌报告题目:以“新”拓新——岛津气相附件新品发布“双碳”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速提高,传统能源/材料格局正快速向石化、煤化、新兴能源、绿色能源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领域有非常多样的、而且特别复杂的样品分析需求。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岛津此次推出的四款气相色谱附件新产品丰富完善了仪器的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的新边界。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与Nexis GC-2030联用,可自动完成不同浓度标气的制备,为有限空间拓展更多可能;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的双观察窗+可视化+照明功能,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色谱柱兼容性提升、体积小、安装灵活,提高方法开发的效率;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大体积柱阀箱和气相色谱形成双重温区,恒温控制和程序升温,独立控温效率提升。温焕斌在分享过程中特别提到,岛津气相色谱的开发理念是要研制出和家电产品相媲美的产品,现在家电产品越来越智能化、稳定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绿色,这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与会者近距离感受新品魅力本次岛津化工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既有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概况、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解读等综述报告,也有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进展报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和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为了应对石化企业战略转型,石科院从石油炼制、化工、新能源和环保等维度建立了色谱分析平台;并针对当前石化分析难点-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团队建立了多个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报告的最后,李长秀从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石化色谱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松报告题目: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化工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不断出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杂质对质控影响极大,因此新工艺对杂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中,陈松对聚合级烯烃原料杂质的控制指标及相关质量标准、聚烯烃树脂VOC产生原因/溯源/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万华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剖析&核磁模块经理 杨洗报告题目: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经成为解决分析中疑难杂症的特种手段,是日常分析工作中非常依赖的一种测试手段。报告中,杨洗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介绍了在岛津GCMS平台上的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充分体现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价值以及对岛津气质产品的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认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杨孟智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电转换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氢气品质直接影响燃料电池高性能、长周期的运行,而检测技术是准确可靠地获取氢气品质数据的技术基础。报告中,杨孟智介绍了石科院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开发的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分享了目前燃料电池用氢气国标建立的最新进展。岛津187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求科学技术创新。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1970年推出GCMS,1978年岛津自制出液相色谱仪,1988年研发出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仪等等。其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助力了石油化工分析技术的开始发展。此次化工论坛,岛津来自分析中心、市场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工程师们分别介绍了色谱、质谱、试验机、信息化等产品技术及岛津最新综合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彭树红报告题目:岛津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张武昶报告题目:岛津助力化工实验室信息化转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陈颖报告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行业的力学测试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创新中心 汤博崇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王子君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与会者合影通过不断的累积和提升,岛津化工论坛致力为化工行业的分析专家搭建了一个氛围热烈、交流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分享合作成果,为推动化工分析检测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 加强十大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
    2009年6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意见》围绕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意见。   一是增强做好重点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加大标准研制力度。今后三年,优先安排十大产业重点领域急需的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化研究项目。围绕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适时调整“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相关内容,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标准的研制 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着力加强安全、健康、检测方法标准的研制 围绕开拓市场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着力加强服务领域、国际贸易相关标准的研制。   三是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工作。将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纳入《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适时编制和落实相关的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更新和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紧密结合重点产业国际贸易发展需求,积极推动重点产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快重点产业采标步伐,推进重点产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争取以我为主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将我国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建立重点产业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和能力,为促进进出口贸易服务。   五是推动重点产业标准的实施工作。根据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在服务业标准化、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等方面开展示范试点,加强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开展重点产业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完善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反馈和收集标准实施情况。采取将重点产业标准纳入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多种手段推动重点产业标准实施,为产业振兴提供支撑和服务。   六是狠抓落实。各有关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树立服务、科学和法治观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标准化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 中国化工产业现状以及前景预测市场研究报告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我国正成为崛起中的化工强国 /strong /p p br/ /p p   我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15年全球产量占比36%,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都已居于世界第一。可是全球化工50强却只有中石化上榜,难免给人以大而不强之感,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龙头企业未来几年也只能达到海外可比公司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但对任何产业而言,大都是强的基础,先有高产量和高营收才能有其后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 /p p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化工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尤其是近几年技术提升速度极快,各个子行业都不断有世界级装置投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先进性都居于全球前列,随着盈利的大幅改善,未来技术升级速度还会更快。同期欧美企业却受制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削减了资本开支,装置不断老化,新产品研发也趋于停滞,对我国的优势大幅削弱。 /p p   目前我国化工已到了可以和欧美全面竞争的临界点,未来10年将会有一批龙头企业实现对海外化工列强的追赶和超越,中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b99f87c-1854-4937-9f14-f0e3ddeaef7e.jpg" title=" 图一.png" style=" width: 495px height: 314px " width=" 495"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14" border=" 0" / /p p br/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从MDI看国产化工的突破 /strong /span /p p br/ /p p   说起我国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市场第一反应无疑是万华化学。 /p p   02年万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MDI生产工艺,实现了巨大的产业突破。但当时万华只有2万吨产能,无论是成本还是质量都远逊于海外企业。 /p p   经过10余年的发展,16年万华MDI产能已达到180万吨,跃居全球第一,成本和工艺能力也居于全球最高水平。 /p p br/ /p p   并且万华还通过投产PO、TDI,完善了整个产业链,成为各类聚醚材料的一体化供应商。在扩充上游原料的同时,公司还不断研发MDI下游更为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如HDI、TPU、改性MDI等等,可以说公司正在成为全球MDI领导性企业。其实万华的成功只是我国化工产业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取得突破的子行业还有很多,以下仅举几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5a58406-4d1b-49b8-8e61-fe16c79ce36e.jpg" title=" 图二.jpg" /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丙烯酸产业链 /strong /span /p p   09年国内最大的丙烯酸企业还是以BASF、台塑为代表的外企在华子公司,其产能也不过16万吨,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p p   但民营的卫星石化在短短5年里,产能就从4万吨产能扩张到48万吨,18年公司还将再投产36万吨丙烯酸,同时上马两套45万吨PDH实现上游原料丙烯的自供。届时不但总产量将赶上BASF,Arkema和Dow,居于全球第一梯队,装置的单套规模和成本控制也将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p p br/ /p p   在丙烯酸最大下游尿不湿用高吸水性树脂(SAP)领域,公司过去5年产能也从3万增加到15万吨。但考虑该产品国内80万吨和国际350万吨的需求规模,目前又主要依靠进口,对应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并且全球现有5大厂商中的三大雅、住友和Bayer都缺乏上游原料丙烯酸配套,相比之下卫星的全产业链优势非常明显。未来5年如果能够复制丙烯酸的赶超经验,跻身全球5大,公司也将成为和BASF并驾齐驱的全球性丙烯酸龙头企业。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a3ad06a-925d-41f1-a960-44adb256ea52.jpg" title=" 图三.p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C4产业链 /strong /span /p p br/ /p p   C4比C3产业链的产品规模要小很多,依然涌现出齐翔腾达这样的优质企业。 /p p br/ /p p   其10年上市时只有4万吨甲乙酮产能,规模在行业内并不突出,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扩建到18万吨产能,占国内70%和全球50%的市场份额,远超当年全球最大企业日本丸善化工。而且公司还依托甲乙酮,新建了20万吨异辛烷、35万吨MTBE、20万吨顺酐和15万吨丁二烯产量,构建起完整的C4下游产业链。 /p p   尤其是丁烷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改变了其传统只来自大炼化副产品的工艺路线,达到全球该领域最高技术水平。而丁二烯又是C4下游体量最大的产品,总量高达15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虽然目前该工艺由于成本偏高还不具备经济性,但是未来随着全球轻质化带来的丁二烯供给不足,如果价格上涨超过新工艺的成本阈值,公司也将有望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 nbsp br/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PTA产业链 /strong /span /p p   12年以前我国作为纺织大国,PTA产能只有2千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0%,而且单套装置小(80万吨左右)、加工费高(700元/吨以上)、全球地位一般。 /p p   但是其后我国PTA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新增产能高达1200万吨,这些新装置无论是单套规模(200万吨)还是最低生产成本(350元/吨)都处于全球最高水平。 /p p   现在我国不但是PTA的产量大国(全球占比70%),也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在整个产业链上呈现了压倒式的竞争优势,海外已经几乎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对手。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在该产业链上还在不断的向上延伸,从最初的纺织到涤纶丝、聚酯,再到近几年的PTA,我国已经相继成为全球霸主。 /p p br/ /p p   未来该产业链的升级已经延伸到最源头的炼油和PX,预计3年后,我国将新增PX产能1660万吨,届时将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0%,一举扭转目前60%依赖进口的窘境,整个产业链也形成了从最上游原油到最终端纺织品的闭环。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我国化工产业赶超是全方位的 /span /strong /p p   除了前文所述,我国在化工各个子行业都呈现了全面赶超的态势,很多企业都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p p   醋酸乙烯行业的皖维高新,玻纤行业的中国巨石,产能都居全球第一位; /p p   氟化工行业的东岳和巨化,分别是全球第二代和第三代制冷剂最大企业; /p p   预涂膜行业的康得新做到了全球第一,并还在进军光学膜领域; /p p   氨纶行业的华峰氨纶和炭黑行业的黑猫股份,都居全球第二位; /p p   钛白粉行业的龙蟒佰利也提升至全球第四位; /p p   复合肥行业的金正大和史丹利、味精行业的阜丰和莲花、维生素行业的兄弟科技和广济药业、橡胶制品行业的三力士和圣奥股份等也都跻身于全球在该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p p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我国全面赶超国际水平的优秀化工企业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属于中国化工的时代正在来临。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兼并收购助力产业腾飞 /strong /span /p p   行文至此,读者恐怕都会感觉到我国化工产业并不弱,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那为何全球化工50强中却难觅我国化工企业身影呢? /p p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化工行业过于分散、优质企业往往都只是在单一领域发展,不像国外发达企业大量通过兼并收购,业务领域横跨多个化工子行业,自然收入和利润规模也都远大于我国企业。 /p p   因此我国化工企业本质上不是大而不强,而是强而不大,单科冠军很多,全能冠军太少。 /p p   但从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周期性行业在发展中后期的产业集中度往往会快速提升,如洛克菲勒化工和卡内基钢铁的成长史中都有大量的兼并收购。而我国产业并购较少的根源还是在于部分国有企业即使竞争力不强,在预算软约束下也难于破产,民企中的落后产能又由于所在地的环保和税收监管不严而具备低成本优势,同样不易退出。可是去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环保严查,关停了大量落后产能,还借助国家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国企的兼并重组,甚至在民企集中的地炼行业也成立了地炼集团,创造性的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 /p p br/ /p p   除了国内并购以外,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也在加快。 /p p   如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浙江龙盛2010年收购全球最大的染料企业德司达,一跃成为新的全球老大, /p p   行业老二闰土也收购了德国的约克夏公司,我国整体染料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 /p p   2011年万华的母公司完成对博苏的收购,建立了在欧洲发展的桥头堡,并在随后几年大幅改善了博苏的经营绩效。 /p p   中国化工集团近两年海外并购也是大手笔频出,先是收购了全球蛋氨酸巨头安迪苏和欧洲老牌轮胎企业倍耐力、再是并购全球农药第七大企业ADAMA,今年又斥资440亿欧元控股了先正达,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转基因种子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跃居全球最大的农业企业。 /p p br/ /p p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向全球化,产能走出去、技术引进来,也将助力我国化工企业获得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4e8b4a-ae85-40e0-b807-bc641d513553.jpg" title=" 图四图五.png" /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我国化工产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纵观过去30年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级的尿素、甲醇、纯碱、氯碱、轮胎起步,逐渐扩展到三烯三苯、MDI、丙烯酸、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中游化工品,最近又开始向更高端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延伸,制造能力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p p   可以说我们每突破一个子行业的技术壁垒,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吸收知识、复制技术,并加以创新,最终凭借着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做到全球第一,进而又以此为依托,继续征服下一个子行业,全产业链推进的态势非常惊人,而其背后体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全产业链配套优势明显& nbsp /span /strong /p p br/ /p p   历史上的中华腹地北接大漠、西邻高原、东南方向都是大海,封闭的格局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我们天然就理解体系,发展任何产业都会采用系统化方式全产业链推进。 /p p   体现在化工行业,就是我国的产业链配套异常完善,实现在从最低端的尿素、甲醇到最高端的新能源、新材料全覆盖,该优势不但冠绝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不多见。这既为下游提供了廉价和充足的原料保障,也为上游提供了海量的市场需求。 /p p   展望未来,我国不多的产业链盲点也在被快速填补,如:过去3年利用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丙烷资源,我国新建了500万吨PDH装置,实现了丙烯自给,其投产速度和规模甚至都超过了更靠近资源的美国同行; /p p   未来我们还将利用美国乙烷出口的契机,大量新建乙烷裂解产能,进一步实现乙烯自给; /p p   另外还将通过新建大炼油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PX高度依赖进口问题,基本填补上我国在上游的最后几个短板。 /p p   如果未来油价涨回至80美元/桶以上,我国特有的各类煤化工技术也有望弯道超车,成为全球上游最具竞争力的工艺。 /p p   另外我们在SAP、PMMA、丁基橡胶、TDI、PC、水性涂料和氯化法钛白粉等中游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并崛起了一批优质的企业。 /p p br/ /p p   下一阶段只要再攻克碳纤维、石墨烯、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工品等几个制高点,就有望彻底打通整个化工产业链,届时综合配套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终端市场容量优势明显 /span /strong /p p   我国人口规模高达14亿,是欧美的4倍、日俄的7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年,还在于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成长。 /p p   沿海发达省份的3-4亿人年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能力并不逊色于欧美。 /p p   内陆省份也在大量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如郑州、重庆等都建成了巨型产业基地,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p p   而且我国政府高端关注民生,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过去5年累计脱贫人数近6千万,未来3年还计划实现剩余7千万人口的全面脱贫。 /p p   另外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百姓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大力推进棚改和公租房,改善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这些举措都使得底层民众也可以分享到改革成果,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 /p p   可以说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我国化工龙头企业哪怕只是做到工艺层面的改良创新,占据国内的领导地位,规模上就很容易做到世界第一。 /p p   从我们近邻日韩的经验看,其化工产业的发展,都是伴随着下游制造业全球占比的提升,毕竟本国产品更容易打进本国制造业的供货体系。 /p p   而我国化工下游的中国制造也在全面崛起,如家电领域的格力美的,工程机械的三一中联,通信领域的中兴华为、电子产品的联想小米,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快速走出国门的高铁、核电和基建。 /p p   另外未来10年,国产汽车、大飞机、芯片和OLED面板等领域也有望突破,出现国际级品牌。未来随着这些国产制造品牌在全球的攻城略地,我国化工产业也将以配套的形式大幅扩张海外市场份额。综合国内外市场的空间,我国在任何单个化工产品上,都可能做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生产体量,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将更为明显。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基础设施配套优势明显 /span /strong /p p   千年以来,我们都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擅于用举国体制推进大项目,历史上就建成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p p   09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海量资金,建成了全球最为高效的运输网络。 /p p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 /p p   高铁总里程2.2万公里,比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还多; /p p   全球最高桥梁的前六名都在中国,跨江大桥已突破百座; /p p   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国占据了7席,最大的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占到全球10%,也是美国所有港口吞吐量的总和。 /p p   如果将中美11年数据进行比较(其后美国不再更新),中国物流费用和周转量为8.4万亿和15.9万亿吨公里,美国为8.1万亿元和9.4万亿吨公里,吨公里成本为0.53元和0.86元,美国是中国的1.62倍。剔除仓储后的吨公里运输成本中美分别为0.28元和0.54元/吨,美国是中国的1.95倍。仅看公路的话,中美的公路物流总量分别是5.1万亿吨公里和4.2万亿吨公里,总费用为2.7万亿元和4万亿元,吨公里成本为0.53元和0.94元,美国是中国的1.79倍。 /p p   11年以后我国还处在基建高峰期,60%以上的高铁都是近5年开通,同期美国却受制于政府开支不足,基础设施日益老化,我国相比美国的优势还在扩大。 /p p   而且美国已经是全球最发达的工业国,如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不单是交通基础设施,在电力和水的供应、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是全方位的领先。 /p p   很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人力成本低于我国,但如果能源不能稳定供应、运输成本过高、产业链缺乏配套导致供货周期缺乏保障,制造业也难于我国竞争。另外我国电商发展领先全球,很多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都被简化,货物周转率大幅提升,企业库存成本显著下降。可以说物流网、能源网、信息网,三网融合正在共同编织起一个高效快捷的中国基础设施体系。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4.政府支持优势明显 /span /strong /p p   历史上我国的产业策略就是重农抑商,严厉打击投机,鼓励民间资本劳动致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通过各种扶植政策鼓励制造业的发展。 /p p   虽然近10年地价涨幅很大,但由于土地国有,即使商业和建设用地屡屡拍出天价地王,工业用地转让仍然维持在很低的价格,两者价差一般在8倍左右,甚至一线城市可以达到16倍之多,这方面的隐形政府补贴金额非常巨大。 /p p   另外优质化工企业一般都可以享受到15%的高新企业优惠税率,其在技术研发和新项目建设上的投入还能获得政府补贴,如万华化学八角项目今年的财政补助就高达12亿元。 /p p   针对化工产业高度依赖配套的特点,国家还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了沿海7大化工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条件,建设了很多地区级的化工产业园。 /p p   通过将上下游集中在一起,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供货周期;集中供热和排污也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并且产业高度集群也有利于副产品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可以说强势有为的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我国化工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3188a73-9c8f-48ab-a709-cba19e0436d2.jpg" style=" " title=" 图八.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ac45f1f-969e-4917-adb0-171e3c065bbb.jpg" style=" " title=" 图七.png" /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工程师红利优势明显& nbsp /span /strong /p p   09年我刚入行在撰写10年的年度策略报告时,查到的两个数据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p p   一是我们每年化工专业毕业生接近40万人,而美国只有3万余人,且很多还是外国留学生; /p p   二是我国化工企业的员工薪酬仅为海外的1/10,这些都保证了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到我国化工产业。 /p p   过去10年,虽然我国新增劳动力下降了40%,但是大学毕业生增长了7倍,科研经费增长了21倍,1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工程师红利已经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支撑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核心竞争力。 /p p   从研发人员看,14年我国为371万,超过欧美,居全球第一; /p p   从研发投入看,15年我国超过1.4万亿,全球占比20%,仅次于美国的28%,但领先于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 /p p   如果未来还能以10%的速度增长,2023年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p p br/ /p p   科技的产出本质上就取决于人才和经费投入,我国人才储量已是全球第一,未来5年投入也将达到全球第一,届时科技增量就有望超过美国,中国制造正转向中国创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66a3118-235f-413b-ac26-a402fba6db12.jpg" title=" 图九.png" / /p p br/ /p p   具体到化工行业,我国化工毕业生人数遥遥领先欧美,过去3年A股全部上市化工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高达27%,总计230亿元,海外化工50强总计虽有1400亿元,是我们的6倍,但增速仅为5%,远低于我国,两者差距正在大幅收窄。 /p p   另外海外研发投入以新产品开发为主,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则主要以吸收引进技术和工艺创新为主,投入产出比要高很多。因此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我们突破。 /p p   曾几何时六氟磷酸锂还可以卖到30万元/吨,随着多氟多等公司研发出同类产品,价格就迅速跌至8万元/吨,我国电解液也从无到有,目前全球占比已超过60%,增速还远高于海外企业。 /p p   除此以外,我国整个锂电产业链都呈现爆发性增长, /p p   正极材料全球占比50%以上,磷酸铁锂居于绝对垄断地位,三元材料虽弱于日韩,也在奋起直追; /p p   负极材料只有中日两个玩家,我们还在不断蚕食日本份额; /p p   唯一的产业盲点隔膜材料,随着星源材质的上市和沧州明珠的高增长,全球占比也快速提升。 /p p   除此以外,鼎龙股份在彩色碳粉、康得新在光学膜和碳纤维、万华在HDI、改性MDI、水性涂料等高端聚氨酯领域都在全方位的突破。 /p p br/ /p p   未来随着我国企业盈利的大幅改善,研发投入还会继续高增长,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回国就业,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未来我们也将不断征服新的技术高地。 /p p br/ /p p br/ /p p   我们自古以来注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纪律强,效率高,工作态度端正,可以组织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来高效协同、集约化生产,这也保证了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并在成本竞争层面罕有对手。 /p p   如果说我国人才上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教育方式过于强调服从而非创新,培养出的人才均值虽高,但方差不大,不利于原创性、突破性的发明,在大的产业变革阶段经常落后于欧美。 /p p   可目前的形势是,基础科学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突破,化工所谓的高端产品也都是几十年前就研发出来的,欧美虽然还居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顶端,但技术进步基本停滞,和我们的差距正在大幅缩小,越来越难保证以绝对优势继续统治全球工业体系。 /p p   而我们则很擅长对现有技术做改良创新,在应用层面并不逊色于西方,只不过由于晚发展了几十年,积累尚显不足,但这些都可以用时间来弥补。按前文数据线性外推,2026年我国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就将超越全部欧美巨头的总和。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打破外企存量的技术垄断,并将其拉至成本竞争这个我们最为擅长的领域。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人口基数优势明显 /strong /span /p p   我们的市场容量和工程师红利优势,归根到底还是植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工业革命后,现代工业越来越复杂,一个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基数成倍增长。工业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工业国的发展潜力、发展速度以及工业升级速度,小国寡民愈发难以参与这种巨头的竞争。 /p p   一次工业革命时,比利时4百万人口就能成为列强,霸主英法德的人口级数也只有2千万左右。到了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强国的人口入门条件已提高至5千万人,霸主级则需要亿级人口支撑。因此二战初期,7千万人口的德国可以1个月内就征服4千万人口的法国,但遇到亿级人口的苏联,即使开局同样摧枯拉朽,但苏军还是有能力在损失近3千万人口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二战的胜利。这背后除了战略战术以外,更多的还是实力使然。人口8千万左右的德国和日本,纵使倾尽全力也无力构建起完整的军工体系,同时称雄于陆军和海军,自然无力与亿级人口的美苏争夺全球霸权。 /p p br/ /p p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苏联加东欧不足3亿的人口规模,面对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在人口上不堪重负,只能将有限的劳动力集中于重工业,无力满足和民生更为相关的轻工业和新技术研发,整个工业难于自我升级,没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和美国主导的近10亿人口的国家集团差距越拉越大,民众对自身体制产生怀疑,最终走向了解体的命运。而美国虽然打赢了冷战,但也无力单独承载日益庞大的产业链体系,制造业不断向海外转移,只保留了部分关键分支,产业空心化明显。 /p p   目前我国已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仅欠缺部分高端制造业,但欧美这部分就业人数预计不超过1亿人,我们只要几千万人口承接就可以满足自给。届时全球将只有我国具备足够量级的高素质人才向第四代工业革命发起全方位的冲锋,并有望成为最先实现突破的国家。再下一个时代的人口阈值预计要到几十亿的规模,超出了任何主权国家的极限,相应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将沿线待发展国家纳入到我们的产业链中,最终实现中国版共同富裕的“天下体系”。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海外化工竞争优势正在削弱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近两年我们在研究海外化工产业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11年以后,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爆发,北美乙烷价格降至不足1000元/吨,是同时期我国石脑油价格的1/7,毛利率高达50%以上,但新增产能却很有限,而且至今都没有顺利达产。 /p p   另外今年制冷剂价格大涨,R32从2万元/吨最高涨至10万元/吨,欧洲最大企业Arkema却在如此暴利的情况下选择了停产,完美错过本轮暴涨。 /p p   上述现象以国内标准衡量无疑难以理解,但凡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这背后其实体现出海外化工有很多结构性问题,其相对我国的竞争优势正在迅速削弱,具体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低端产能退出造成产业配套困难 /strong /span /p p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欧美很多中低端产能都选择了退出。但对于化工这种产业链漫长、上下游配套要求很高的行业来说,局部退出也会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p p   例如随着欧美印染、电解铝等产能逐步关停,烧碱需求大幅萎缩,再叠加我国PVC海量扩产带来的激烈竞争,欧美氯碱行业出现大规模的退出,坐拥廉价页岩气资源的美国厂商都从5家整合为3家,成本最高的欧洲三大企业更是合并为一家,Arkema也在去年底选择了退出该行业。这就造成其下游制冷剂的原料氯气供应中断,氯气又极难储运,没有上游氯碱配套基本上是无法供应,制冷剂最终只能被迫停产。本土制冷剂产能退出又提升了欧洲冰箱、空调的采购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其竞争力。就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大是强的基础,欧美产能虽然看似高端,但丧失了中低端产能的原料配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多米诺骨牌正一块块被推倒。近年来欧美主流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剥离产能,退守至更高端的领域,我国则大举收购,也证明了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6b7c5f8-25ea-4da7-a510-2375e0fbf573.jpg" title=" 图十.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北美产能为何不扩产? /span /strong /p p   页岩气革命后,北美化工坐拥廉价资源和先进技术,理应成为制造业再工业化的急先锋,可结果是只看到企业盈利改善,却没有看到大规模的产能扩张,令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 /p p   其一、美国化工产业已经去工业化接近20年,就业机会不断萎缩,年轻人很少报考和学习该专业,存量人员老化,缺乏新鲜血液,虽然页岩气革命给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会,却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储备去承接。据海外报道,连装置安装过程中的高级焊工缺口都达到了30%,更不用说经验要求更高的操作工; /p p   其二、北美新建产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配套,如港口、管网,铁路等,这在美国无疑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成的; /p p   其三、美国本身是成熟市场,化工品需求增速很慢,大量扩产必然主要面向出口市场,不确定性也很大。因此廉价资源只改善了盈利,并没有带来产能的大幅扩张。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北美资源优势正在削弱 /span /strong /p p   展望未来,随着油价暴跌和廉价气头原料出口,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大幅削弱。等热值油气比11年最高达到10倍,但其后油价被腰斩,气价又翻倍,现在已降至2倍左右。而且随着美国丙烷的大量出口,拉低了全球气价,导致其和美国逐步接轨,甚至有时阶段性还低于美国。 /p p   未来几年美国乙烷和天然气也将大量出口,两者和全球价差有望复制丙烷经验逐渐被填平,美国成本优势还将进一步削弱。 /p p   更为关键的是,近两年我国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成本下降速度很快。例如虽然美国气价和电价都很低,但15年最大PVC企业Olin化工的EBIT Margin也只有9.3%,对应净利率为负,对我国西北煤化工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未来如果成本优势再被削弱,美国近几年刚刚有所复苏的石化产业,恐怕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4.海外成本显著高于我国 /span /strong /p p   近两年我们研究海外公司,最大的感触就是其在同种产品上的成本远超国内企业。 /p p   例如MDI领域,16年巴斯夫、科思创与万华收入非常接近,相差不到10%,但盈利却只有万华的41%和23%,原因就在于前两者的三费高达19%和17%,而万华仅为6.4%。 /p p   丙烯酸领域中由于卫星石化与Arkema收入体量不同,我们仅比较EBITDA Margin,分别是19.3%和11.7%,相差也接近一倍。尤其需要指出的Arkema是将丙烯酸及下游涂料做为溶剂板块统一披露,丙烯酸大体占到该板块收入的一半,涂料业务毛利率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远高于丙烯酸,所以两者的真实盈利差距还要更大。 /p p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只要海外企业没有技术专利保护,单纯在成本竞争层面,我国的优势是碾压式的。而这背后的原理也不难理解,毕竟欧美已经富裕了几代人,整体生活标准和收入标准太高,自然成本控制就很难做到我国的程度。仅以管理费用为例,欧美企业高管动辄就是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年薪,而我国化企高管连上百万人民币年薪的都不多见,两者在成本上如何竞争?除非海外企业肯将其收入降至与我国同等水平,否则在同类产品上的成本竞争就会一直处于劣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925aea6-27a6-4efb-93a8-1b9621d0c649.jpg" style=" " title=" 图十二.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946b354-13e7-43b6-96c3-c0f18799efb1.jpg" style=" " title=" 图十一.png" / /p p br/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海外装置严重老化 /strong /span /p p br/ /p p   近20年海外企业在传统化工领域很少投资,甚至在这几年欧美持续零利率的刺激下,企业也宁可回购股票也不新建产能,03年至今的股票回购金额高达7万亿美元,经济严重脱实向虚,和我国同期的海量产能投放形成了鲜明对比。 /p p   这也造成了海外产能严重老化,竞争力大幅下滑,像BASF路德维希这种圣殿级的产业基地,都是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40年历史,即使当时的设计理念和装置再先进,和以万华八角工业园为代表的中国最新一代产业基地相比,还是渐成落日黄花,甚至前期还屡屡发生铁路桥坍塌、管网爆炸等严重事故,体现出其竞争力的大幅削弱。 /p p   而且海外像这样超期服役的产能还有很多,这就像当年的北洋水师,虽然号称远东第一,船龄却比日舰早了整整一代,同等吨位下的主力舰航速和动力仅是后者的60%和40%,最先进的速射炮数量比竟达到97:0,在与我国09年以后才建成的主体产能竞争时,难免会重蹈甲午海战的败局。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中国化工未来展望 /strong /span /p p   展望未来,欧洲和日本化工产能居于全球成本曲线的最高水平,在电动车、智能手机等新兴下游领域的发展又落后于我国,其擅长的高端精细化工领域也在坐吃山空,技术上不断被我国突破,未来将呈现持续萎缩状态。 /p p   例如欧洲明年就将退出120万吨PVC产能,占比20%,日本未来3年也将关停近2千万吨炼油产能。 /p p   美国虽然依托廉价原料,近两年化工有所起色,但从历史看,任何大国一旦开始去工业化进程,想再重拾工业化都鲜有成功先例,毕竟制造业赚钱太过辛苦,资本一旦习惯了投机的暴利,就很难再“由奢入俭”,更何况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资源即将被全球分享,成本优势正大幅削弱,再次复兴的难度很大。 /p p   相比之下,我国还处在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之中,2010年我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截至15年已达到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总和的67%。如果未来两者增速差还能维持在6%,则2025年我国就将全面超越所有发达国家工业产值总和。化工作为给工业配套的材料行业,其全球占比也应和整体工业产值匹配,达到50%以上。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中国化工未来发展两大方向 /strong /span /p p   我国很多基础大宗品,如三酸两碱等全球占比都超过了50%,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未来上游发展方向无疑要在还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寻找机会。 /p p   其中16年乙烯和PX的当量进口量分别超过1400万吨和1200万吨,金额都在千亿以上,有待通过未来的新建大炼化和乙烷裂解填补。 /p p   虽然大石化技术上比较传统,不为资本市场偏爱,但从海外可比经验看,全球化工50强中除杜邦等极少数企业,大都拥有相当体量的炼化产能,如台塑、雪佛龙等更是以炼化业务为主。 /p p   另外大炼化还提供了三烯三苯等重要石油原料,给了企业相当大的向下延展空间,如陶氏化学、利安德巴塞尔、英力士等都是依托上游炼化成为中游化工产业巨头,因此这个行业是可以产生很多大市值企业的。 /p p   而且我国绝大多数炼化产能都在中石化手中,新进入企业又都是民营PTA巨头,如果能凭借更为高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将PTA行业的发展历程复制在炼化行业,将有望实现市值的重大飞跃。 /p p br/ /p p   除了上游大炼化以外,未来更大的发展方向无疑就是我国尚未攻克的产业短板和新能源、新材料。从历史经验看,我们每突破一个下游应用,都会给上游产业链中的化工企业带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如伴随着显示面板行业京东方的崛起,康得新等电子化学品企业就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p p   未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芯片国产化,与之配套的光刻胶、电子特种气体、封装材料、高纯试剂等行业无疑也会迎来大发展。还有我国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的发展,对碳纤维、聚碳酸酯等高端工程塑料也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p p   另外新材料领域的聚苯硫醚、聚酰亚胺我国都还有待突破,新能源领域的各种锂电池、燃料电池材料等未来也存在着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p 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研发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span /strong /p p   过去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数量型为主,强调成本控制和产业规模,这也成为我们最关注的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这两年的周期性行情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选股逻辑。 /p p   但展望未来,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和发达国家全面比拼品质、比拼研发的阶段。相应这就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以成本控制、产能扩张见长的企业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向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这才是未来最重要的选股逻辑! /p p   我国化工研发人员数量庞大,水平普遍不逊色于欧美,但薪水却只是其几分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做同样的研发,投入远少于发达国家。其实相比大宗化工品原料高度依赖进口油气,我国在研发投放所需人力资本上的禀赋优势无疑更为突出。而且随着近两年的周期反转,很多化工企业盈利都达到几十亿的规模,未来如果能找到好的产业方向,完全有能力大手笔投入研发,积极推进上下游整合,最终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并冲击世界化工50强。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中国版世界化工50强 /strong /span /p p br/ /p p   我国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在钢铁、水泥、家电、汽车、手机等行业的全球50强中,都有大量的中国企业,但化工行业却只有中石化上榜,这既表明了不足,也代表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p p   16年化工50强最后一名是科莱恩,其收入规模为413亿人民币,今年万华化学前三季度收入已近达到389亿元,全年营收大概率就将冲入全球50强。 /p p   并且凭借着今年近百亿的巨额盈利,公司未来有几百亿的投资能力用于新项目建设,营收规模还将继续大幅增长。 /p p   康得新作为国内化工行业市值第二大的企业,一直以3M为对标企业,致力于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在预涂膜、光学膜、柔性材料领域都是国内龙头,并且还在进军裸眼3D、VR显示等新兴领域,集团层面也在大力推进碳纤维项目的商业化,其16年收入为92亿元,净利润近20亿元,过去5年收入和利润的复合增速为43%和81%,如果线性外推,再有4年收入规模就将达到550亿元以上,大概率也将冲入世界50强,如果以利润衡量其超越所需时间还要更短。 /p p   荣盛石化作为我国PTA的龙头企业,未来还将通过新建的浙江石化切入上游炼化领域,19年1期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新增收入将达到上千亿元,届时公司也有望冲入全球50强。 /p p   其实国内正在快速发展的化工企业还有很多,如立志成为全球最大丙烯酸企业并进军乙烷裂解的卫星石化、PTA另三家巨头恒逸石化、恒力石化和桐昆股份,都有望最终进入全球50强俱乐部。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中国化工未来在品牌和创新 /strong /span /p p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看,只要政治稳定,30年必有所成、50年则有大治,70年就将进入盛世。 /p p   从78年改革开放算起,我们已经和平发展了40年,积累了相当的国力,未来配合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程度提升,10年之内就有望在高端制造领域与日本、德国并驾齐驱,中国制造也将成为全球一流制造的代名词。国内化工在现有绝大多数产品上都有望做到全球规模和效益第一,我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p p   20年内如果再依托“一带一路”和军事现代化,构建起人民币主导的全球化金融体系,综合国力将和美国全面接轨,我国制造业也将具备全球性品牌溢价。 /p p   我国下游消费类化工品,如轮胎、涂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品牌,有望复制阿克苏、路博润等50强企业当年向全球品牌输出的成功经验。 /p p   从更长期看,我国将凭借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创新人才集聚,拓展出人类生产力的新边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并推动全球进入下一轮康波繁荣期。 /p
  • 质检总局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工作要点
    今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制订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总体要求的重大举措。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研及其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理应发挥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积极作用。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发挥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就加强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工作做出部署,本文对其中的要点进行摘编。   加大标准研制3个力度   根据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要求,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立足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加大标准研制的工作力度,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水平。   一、突出标准研制工作重点。围绕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适时调整“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相关内容,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标准的研制 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着力加强安全、健康、检测方法标准的研制 围绕开拓市场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着力加强服务领域、国际贸易相关标准的研制。   二、优先安排重点产业急需的标准制修订项目。在今后三年中,大力支持重点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优先将十大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列入年度标准化工作要点,作为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化研究项目等立项依据 并根据重点产业规划实施进展,及时调整标准化工作重点。   三、适时启动标准制修订快速程序和标准快速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标准制修订快速程序和标准快速应急机制,及时满足重点产业的标准化需求。   加强标准化发展3大规划   按照科学、统一、权威的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工作,加快更新和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化战略研究。将十大重点产业标准化纳入《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明确重点产业标准化发展方向,从战略层面推进重点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将十大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分析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完善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做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 加快完善以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研制 按照重点产业区域优化布局,围绕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区域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标准化水平。   三、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发展规划。启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发展规划》、《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抓好《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部分工业领域)标准化发展规划》、《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和《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年-2013年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 做好《2005-2007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工作。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适时编制和落实相关的标准化发展规划。   国际标准化3项工作   紧密结合重点产业国际贸易发展需求,积极推动重点产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加快重点产业采标步伐。对于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尽快采用和转化,优先立项 国家标准复审、修订时,应考虑采用最新版本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鼓励采标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申报制定为国家标准。   二、推进重点产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在国际标准化专家培养、国际国外标准跟踪和比对研究、国际标准化交流活动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争取以我为主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将我国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支持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增加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   三、建立重点产业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密切跟踪我国重点产业产品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等要求的变化,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对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发布预警,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检测方法标准的研制,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和能力,为促进进出口贸易服务。   强化标准实施3个重点   推动重点产业标准的实施工作,增强标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一、组织重点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根据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在服务业标准化、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等方面开展示范试点,加强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引导示范企业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和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二、开展重点产业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完善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反馈和收集标准实施情况。   三、采取多种手段推动重点产业标准实施。推动将重点产业标准纳入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 加强重点产业标准与认证、执法监督等工作之间的联动,通过认证、执法监督等工作推动标准的实施。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统筹资源建设,有针对性地整合、加工有关十大振兴产业的标准文献资源,为产业振兴提供支撑和服务。   狠抓落实树立3个观念   各有关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树立服务观念,强化标准化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服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树立科学观念,加快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确保标准的质量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重点产业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增强标准的有效性。   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贯彻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标准化工作措施,明确重点和着力点,确定工作进度,落实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以务求实效。
  • 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在京签约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c229afa-cec3-4846-b582-162aff1162b9.jpg" title=" 7.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与北京新板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CEO郭春阳代表双方签约。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da9a03f-ff26-4185-bff1-1a48f7dc4696.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与北京新板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CEO郭春阳代表双方签约。 /p p & nbsp & nbsp 7月30日下午,中国化工报社和北京新板资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p p & nbsp & nbsp 据悉,该基金目标规模约为人民币30 亿元。首期基金主要投资对象是化工战略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医药中间体、节能环保等行业中具有IPO预期、或者可能被上市公司收购的优质企业。 /p p br/ /p
  • 我市生物产业成立首个标准化工作组
    【深圳商报讯】(记者 刘金玉)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昨天成立,将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 据悉,生物产业是深圳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乃至全国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会议透露,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作者:刘金玉)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三:新能源推广需化工科技辅佐
    继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之后,新能源产业将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途径降低成本,开发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新型化工材料,提高生物燃料转化技术水平,促成规模化发展。   风能 : 把叶片 “ 做强做大 ”   风力发电成本已经与火力发电接近,是最有希望摆脱政府补贴依赖、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新能源之一。   在风电设备中,叶片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有效捕获风能的关键部件,叶片越大捕风能力也就越强。目前发电装备大型化已成为风力发电的必然趋势,这对叶片材料在成本和性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叶片材料的开发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能够规模生产3MW风机组及与之配套的叶片,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计划在今年下线,而国外已经开始了10兆瓦风电叶片的研发工作,且我国兆瓦级叶片所用的树脂和PVC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风力发电对叶片的长度、寿命、性能、重量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日益提高,开发轻质高强、耐久性好的复合材料已刻不容缓。   在新型复合材料开发方面,采用高性能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替代聚酯树脂作为树脂基体,采用碳纤维替代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提高叶片的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叶片材料的发展趋势。当务之急是突破新型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从原材料、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等各方面深入研究,开展高性能真空灌注环氧树脂体系、环氧结构胶黏剂、高性能叶片保护涂料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耐候性、抗老化性好的环氧树脂,开发可回收利用的热塑性复合材料。   生物燃料:降本降耗看酶催化   在生物燃料开发方面,以木薯、秸秆、农林废弃物、微藻为原料的新一代非粮生物燃料,不仅原料来源广泛,而且极具碳减排潜力。   纤维素乙醇是业界公认的绿色燃料生产技术,但由于提高酶催化效率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导致生产过程的高能耗问题凸显,生产成本较高。现有的纤维素酶比活力较低,因此生产效率低、单位原料用酶量很大,导致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生产成本过高。此外,高效发酵菌株的缺乏也是制约生物质转化燃料产业化的瓶颈,应重点利用基因工程构建能同时高效利用己糖和戊糖的菌种,实现乙醇的高效率转化。纤维素乙醇还存在着预处理工艺复杂、现有原料难以收集和运输等问题。我国应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同时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生物柴油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和可再生性,且运输、存储和使用更加安全,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我国可以重点利用蓖麻油、桐子油等非食用油,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脂肪酶转化效率,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降低微藻制油生产成本,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光伏发电:新材料破局高电价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但是由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发电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短期内与传统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要规模推广光伏发电产业,相关材料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虽然光伏电池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材料研发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传统晶硅电池领域缺乏多晶硅高效低成本清洁生产技术,在砷化镓、碲化镉、硫化镉、铜铟镓硒、纳米晶二氧化钛等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缺乏深入研究。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终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生产成本和光电转换效率的高低。在现有材料的开发工艺上,应该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发展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对熔铸、剖锭及切割等关键技术创新,完善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在新材料的研发上,应积极开发低成本、轻量、柔软性良好的发电层材料,开发高耐久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周边材料,开发单位面积大、吸光性好、电荷传输好的纳米线电池、多层电池、聚光电池等。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二:信息产业携功能材料互动发展
    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以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相关材料产业进入互为促进的快速发展期。   新型平板显示   发光材料托起“明日之星”   从液晶到等离子显示、再到科研界最热门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正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作为平板显示器件,OLED因面板薄、响应快,尤其是可弯曲、折叠,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放在口袋里,而被誉为平板显示的“明日之星”。   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器件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着器件性能及用途,遗憾的是最尖端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近期国外发光材料发展最新动向值得业内关注。譬如,将OLED设备约30%的光提取效率提升是业内公认的难题,而日本科学家已将光提取效率提升至56.9%。该设备发光层材料是一种被称为“CBP”的主体材料,并附加了铱化合物。杜邦公司的第三代OLED有机发光材料突出了长寿命的特点,一款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超过100万小时,相当于持续发光100年 另外一款蓝色发光材料寿命为38000小时,是目前寿命最长的蓝色OLED材料。   目前,OLED技术已由早期的研发阶段过渡到产业化初期阶段,今后发展趋势是中大尺寸产业化。这要求对金属诱导结晶化技术、高性能的底部发光技术、高效真空蒸镀和印刷成膜技术以及薄膜封装技术的开发给予高度关注。   高性能集成电路   SOI材料有望驾驭主流   我国将于2020~2025年迈入集成电路产业强国。这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硅及其微电子配套材料行业是一个挑战。   出于对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大容量信息存储的需要,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主要以硅集成电路为主,随着硅集成电路向大尺寸、窄线宽方向发展,在集成电路尺寸进入100nm以下之后,体硅材料和工艺正接近它们的物理极限。SOI(绝缘体上硅)材料具有电路速度高、高密度、抗辐射、低功耗、耐高温等特点,同时具有简化工艺流程、提高集成密度、减小软误差等优势,将成为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耗问题的关键技术,有望在45nm以下技术中取代体硅技术而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   发展前途被看好的SOI材料主要有注氧隔离的SIMOX材料、硅片键合和反面腐蚀的BESOI材料以及将键合与注入相结合的Smart Cut SOI材料。其中,SIMOX适合制作薄膜全耗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BESOI材料适合制作部分耗尽集成电路,而Smart Cut材料最具发展前景,有望成为今后SOI材料的主流。   集成电路线宽的降低,对硅材料杂质含量,封装技术以及电路制造中所需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及物联网   需信息材料全面跟进   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当前,光电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的瓶颈是光电信号间转换能力滞后和电子线路速度受限制,急需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以及显示材料等多种信息材料的支撑。   为顺应信息技术存储更多、速度更快、关联范围更广的发展趋势,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发展方向是由体材料发展到薄层、超薄层微结构材料,并正向集材料、器件、电路为一体的功能系统集成芯片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有机/无机与生命体复合和纳米结构材料方向发展 材料系统还会由均匀到非均匀、由线性到非线性和由平衡态到非平衡态发展 材料生长制备的控制精度也将向单原子、单分子尺度发展。   从材料体系上看,除硅和硅基材料作为当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在21世纪中叶不会改变之外,化合物半导体微结构材料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质在高速、低功耗、低噪音器件和电路,特别是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光子集成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1.03万亿市场!国家成立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推动行业发展
    2022年11月14日,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各方积极推动下,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2021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到1.03万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30%。体外膜肺氧合机、5.0T磁共振、腔镜手术机器人、伽马射束放射治疗系统等一批高端产品成功研制,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制氧机、CT等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辛国斌表示,标准化工作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标准化助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需求牵引,聚焦临床急需和产业链安全稳定急需,加快研制一批医疗装备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标准。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医疗装备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跨领域协作,加快推进医疗装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网络和数据安全标准化。坚持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促进我国医疗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国际化发展。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主要负责医疗装备领域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信息化和集成、先进制造和服务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由国家药监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四:“ 三箭齐发 ” 壮势节能环保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和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在国家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被提到了首位。节能环保产业涵盖节能、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领域,只有“三箭齐发”才能事半功倍。   高效节能化工科技当先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调研100多种化工产品的应用之后,发现与化学工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每1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可通过化工产品和技术帮助其他行业或消费者实现2~3个单位的减排量,即石化行业除了自身做到节能环保外,还可以帮助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27%,其中墙体材料和门窗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聚氨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连续挤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木塑等材料,不仅能大量代钢、代木,而且还具有节能节材、保护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功能与质量、降低建筑自重、施工便捷等优越性。节能涂料能够将太阳光中95%的热能反射出去。将它涂刷在建筑外墙上,外界面能够有效阻止屋内温度在光照影响下上升,从而降低空调能耗达到节能。   在汽车领域,轮胎滚动阻力减少20%,可实现节油2%~4%,轮胎行驶里程提高35%,每千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克,每辆汽车每年可节省燃油23升。此外,使用塑料减排的二氧化碳是生产塑料制品过程中排放量的两倍。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上使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是这些材料制造过程中排放量的120倍。   自身减排降耗潜力巨大   关于化工行业自身节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70%要通过结构调整,30%需通过技术进步。据了解,通过生产运行过程的精细化操作、能量系统优化、梯级利用和余热综合利用,石化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正连续下降。氧阴极离子膜制烧碱成套技术、轮胎胶料连续混炼节能新工艺、合成氨新型节能变换新工艺等,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为烧碱、橡胶加工、氮肥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单纯进行末端治理并不是控制行业污染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从污染源头着手,并辅以末端治理,即生产全过程都要对污染物进行治理,才是治本之道。纯碱、氮肥、聚氯乙烯、磷肥、硫酸、农药、染料、烧碱、酒精行业已经制订了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将重点推广氨碱厂白泥用于锅炉烟气脱硫技术、连续加压煤气化技术、低汞触媒生产技术配套控氧干馏法回收废触媒中的氯化汞及活性炭的新工艺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技术包括活性焦法烟气脱硫、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回收利用技术、染颜料中间体加氢还原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三相流烧碱蒸发技术等。   此外,磷石膏等排放量大、堆存量大、污染严重的固体废弃物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电厂的烟气脱硫等技术,以及推广秸秆肥料、工业原料、燃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也为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提供了有效支撑。   加紧开发自主环保技术   目前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关键设备能力,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能力,一般工业废水治理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秸秆、木塑、利废节能建材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在奥运会、世博会上得到应用。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硫黄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得到普及推广。   但总体来看,中国环保产业某些领域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发达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争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水处理等与节能环保相关的展览和推广活动中,国外企业唱主角的场面也屡见不鲜。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当前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完成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加快自主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   少数几家已投身甲醇燃料生产领域的企业认为,目前要想加快甲醇燃料产业化步伐,应该成立甲醇燃料产业化示范推广机构,在局部范围内封闭推广甲醇汽油,为以后大范围推广积累经验。据了解,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初开始在公司内部200多辆私家车进行M15和M85甲醇汽油示范试验,下一步将在山东济宁等城市推广,今后的目标是50万吨/年甲醇产能全部生产车用燃料甲醇,依托地方油品销售终端使甲醇燃料走向市场。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指定为甲醇燃料推广首批试点企业,规划3年内建成100万吨/年甲醇燃料生产装置。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一: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远
    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将被重点培育并加快推进。这些新兴产业与化工密切相关,未来有望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化工科技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崛起?新兴产业又将给化工行业带来哪些机会?本版从今天起组织系列报道“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   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带动电池技术和轻量化技术升华。助力新能源汽车业打造一颗强劲的“心脏”,让它的动力更强劲更持久,是相关化工企业的机遇,更是责任。   锂离子电池   关键材料力争国产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其关键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它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技术。据测算,一台纯电动汽车需要40~50千克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约为单个手机电池耗用量的1万倍。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材料需求量很大,但我国多数无法自产。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核心,约占电池成本的40%。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四种——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以及三元材料,其中第一种在我国占主流。不过,从单电池电压来看,磷酸铁锂比钴酸锂等材料低很多,导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电池系统体积很大,大规模运用还需作更多技术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锰酸锂还是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在循环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充放电性能等方面还存在缺陷。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全球近95%的隔膜由日本旭化成、东燃化学及美国Celgard三家公司生产。我国隔膜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其中仅有星源科技、金辉高科、新乡格瑞恩、桂林新时代等几家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国产隔膜在低、中端市场已经大部分替代了进口产品,并有少量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但适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三层结构隔膜和陶瓷/塑料复合膜尚不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   我国有十多家锂离子电解液生产企业,但绝大多数从事溶剂提纯和电解液配制,电解质盐、添加剂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制约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目前,固体和凝胶电解质开始被用作一个特殊的组件,同时发挥电解液和电池隔膜的作用,成为企业的关注热点。   燃料电池   打破质子交换膜瓶颈   燃料电池是目前很多专家认准的方向,不少国际巨头也在该领域发力。由于启动快速、负载响应快,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成为了燃料电池技术的代表,其核心就是那一张膜。   性能优异的原材料产业化是燃料电池产业化的关键。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一直为美国和日本所垄断,国内企业多采用美国杜邦公司产品。科研人员希望研究出增强、自增湿、在中温120℃左右工作的复合质子交换膜。   今年以来喜讯频传,山东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其年产500吨的燃料电池磺酸树脂离子膜生产装置建成投产 武汉理工大学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研究开发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独特制备工艺与树脂末端修饰技术,使复合膜气体渗透性大大降低,质子传导率和耐久性明显提高。   此外,碳载铂催化剂的产业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该催化剂在电极中分为加快阳极燃料氢氧化和加快阴极氧化剂氧气还原两类催化剂。国内许多单位都在研发碳载铂及非铂催化剂,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进展,但离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材料创新   轻量化要求高于传统汽车   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动力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区别很大,需要额外增加200千克的重量。由于电池技术等未能同步发展,行驶里程短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减轻重量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力不足的缺陷,因此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比传统汽车更高的轻量化要求。   轻量化需求拓展了高性能材料发展空间。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塑料,不仅可以满足轻量化要求,还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塑料逐渐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譬如,保险杠等外装件以塑代钢 仪表板、座椅、头枕等对安全、环保、舒适性能的要求较高,内饰件采用可吸收冲击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弹性体和发泡塑料来制造,可减轻碰撞时对人体的伤害 燃油箱、发动机和底盘上的零件等功能结构件则多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甚至特种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耐力板)。   目前,汽车塑料件的发展重点已经向开发结构件、外装件用的增强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树脂材料转移。电池组的框架和结构部件、电池隔膜等对材料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一些公司已经拿出了高性能聚酰胺等候选方案:通过材料革新提升荷电线和连接器负荷,达到功能集成化,以降低下一代逆变器的自重和成本
  • 2018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伟瑞迪受到众多与会人员关注(内附照片)
    5月24日,"2018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珠海召开。本届论坛将重点围绕世界级化工园区的创建,化工园区的绿色、安全、智慧发展,以及传统石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与提质改造展开研讨。伟瑞迪作为大会赞助商参与此次大会。(伟瑞迪赞助“代表证”)(伟瑞迪展台)伟瑞迪作为一家环保企业,身体力行践行环保理念,会上发起小活动—邀请朋友关注我们的官网公众号,查看电子版宣传册,并送出伟瑞迪定制小礼物“圆筒形抽纸”;每一次减少纸质版宣传册发放,我们就保护了一枝风中摇曳的枝丫,每减少100本纸质版宣传册发放,我们就保护了一棵叶稠阴翠的大树。国家对于环保督察力度不断加大,对化工园区自身对于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工作的也更加重视,园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化工园区在污染物监测监管、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等方面均面临着较大的技术压力,伟瑞迪结合实际案例,对污染物的排放监测、园区环保管理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5月24日18点,在“天王星”酒店举行了“2018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颁奖仪式 及晚宴。与会人员对伟瑞迪小礼品尤其喜爱,一位朋友说:“这个好哇,放到车里或桌上,方便、美观;重要的是宣传了环保理念,形式创新新颖,好!”伟瑞迪作为生态环境大数据提供者,以让世界更环保更安全为使命,以客户第一、团队合作、创新、诚信、阳光、敬业为价值观,将持续创新,为我们的绿水青山、碧水蓝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 喜报—东润仪表诚邀您莅临2023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会
    东润仪表诚邀您莅临 2023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会时间:8月1-3日 地点:鄂尔多斯博源豪生酒店关于会议本届会议主题为“低碳、强链、高质量”。会议汇聚煤化工行业、低碳节能领域专家,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煤化工企业及龙头供应商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分析现代煤化工发展趋势,探讨现代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韧性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交流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实践经验。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供应链工作委员会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承办单位:蓝蜜蜂石化行业供应链专家智库展位分布东润仪表A16展位恭候莅临产品简介正压防爆柜 不锈钢保温分析柜 气动伸缩护套 浸入式防腐护套 可伸缩护套 插入式加压护套防爆pH/电导率/酸碱盐变送器更多仪器的详细介绍,可参考下方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083/product.htm 东润产品和服务业务广泛应用于水务、食品医药、环保、轻工、石油化工等行业, 销往全国各省市及自治区,出口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荷兰、挪威、匈牙利、俄罗斯、加拿大、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印度等三十几个国家,深受广大中外用户欢迎。东润仪表始终以“做正人贤士、创民族品牌”为宗旨,以满足用户要求为目标,以“科技领先、合作共赢”为导向,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为广大用户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而奋斗。我们将携水监测领域最新产品 ,超低成本解决方案,高品质的服务, 诚邀您莅临洽谈!
  • 聚光科技参展2017年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并获奖
    我国石油和化工园区建设近些年发展迅速,全国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已有502家,聚集了约1.5万家化工企业,占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总数的51%左右,对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全国化工园区资源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量大、污染治理难度高、安全环保事故依然较多、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园区绿色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对于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治理也逐渐成为地区环境治理的主战场。  2017年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宁波大榭开发区承办。会议是就实现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与城市化进程的和谐发展,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推进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工作,提升化工园区的安全环保水平而应运而生的行业权威论坛。  本次论坛共评出“2017中国化工园区优秀服务商”、“2017中国化工园区20强”以及“2017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等奖项,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凭借绿色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能力,荣获“2017中国化工园区优秀服务商”荣誉称号。论坛盛况  聚光科技绿色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围绕“水气土-测管治-安环能”,打造一体化综合管理与运营能力,为园区政府提供环境智能监测、智慧管理、科学治理的系统化解决思路。尤其在环境监测上,构建了面向烟气VOC监测治理、烟气重金属监测、无组织泄漏检测与修复、雨水监管、污染治理设施工况监管、厂界监测、大气VOC监测、无人机监测的“点、面、区”全方面立体化监测手段,为园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提供支撑。  会上,由聚光科技在江苏如东助力打造的江苏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洋口化学工业园区)荣获“2017中国化工潜力园区10强”。这归功于聚光科技针对如东经济开发区区域环境现状进行的客观分析,围绕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主要特征环境问题,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开发区监控、预警、应急、调控一体化平台,实现点源 VOCs 及恶臭排放在线监控、面源 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服务、区域 VOCs 及恶臭立体监测;建立开发区污染风险预报预警平台和应急防控体系,实现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预测、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响应;建立开发区污染排放源清单,通过特征污染物数据分析,实现污染排放源追踪,靶向治理。参会人员向嘉宾介绍公司及产品情况  聚光科技协助江苏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洋口化学工业园区)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大气环境监控预警网络,建设“点、面、区”三位一体监测监控网络,实时采集污染源、厂界环境、区域敏感点及环境的监测数据、企业治理设施运行数据、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环境监控预警网络;同时,针对园区企业 开展LDAR 检测,聚光科技提供 LDAR 检测信息平台、企业检测点一点一档的建档、每个检测点每年两次的检测和相应的检测设备等。环境事业部副总经理倪勇上台领奖  本次获奖是对聚光科技“智慧园区”建设工作的极大肯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聚光科技在绿色智慧园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服务、投资运营等综合业务能力。聚光科技将继续助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智慧园区。
  • 电化学合成,能否开辟出一条绿色清洁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石油炼化石油炼化可得到日常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抑或是烯烃、芳烃类的化工原料。乙烯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乙烯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乙烯衍生物乙烯的重要衍生物又会有哪些呢?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是广谱、高效的气体杀菌消毒剂,且是生产乙二醇及表面活性剂、乙胺醇溶剂和乙二醇醚溶剂等,被广泛应用于日化、医药、建筑和农药等领域。环氧丙烷下游的主要产品有聚醚多元醇,丙二醇甲醚及碳酸二甲酯、丙二醇醚等,聚醚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的核心原料[1]。电化学合成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院士课题组采用电化学合成法,借助氧化还原介质氯离子,在常温常压下达成电极和乙烯之间的电子交换,将乙烯成功转化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图B)。相对于传统热合成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严苛条件,如高温高压(200-300°C,1~3Mpa),Ag催化乙烯完成环氧乙烷的合成(图A),且生产1吨的环氧乙烷就会同时排放0.9吨的CO2, 文中采用绿色电化学方法实现了零碳排、更温和和更具选择性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合成,有望代替苛刻的热合成法,实现工业化,文章发表在Science上[2]。*图示来自Science原文,侵删一 起 探 索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上,还有哪些中间产物抑或是塑料制品可以通过绿色低碳的电化学方法合成呢?!这值得我们一起来探索。无需自行搭建的反应体系:IKA 已为您备好了专业的电化学合成设备:恒流、恒压;直流、交流分隔反应管(可安置AEM,文中提及的阴离子交换膜)惰性气体保护/引入气体21种电极可选 循环伏安分析方法,探索机理,快速筛选最佳反应体系,如文中的氧化还原介质氯离子CV 图示分隔管丰富电极标准化设备,精准执行您的指令并完美重现,更是为了还您宝贵时间去做深入的知识探索。关于 IKA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分析技术、 工业混合分散技术的市场专家。电化学合成仪、磁力搅拌器、顶置式搅拌器、分散均质机、混匀器、恒温摇床、恒温混匀器、移液器、研磨机、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加热板、加热锅、恒温循环器、粘度计、量热仪、实验室反应釜、生物反应器,发酵罐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 实验室前处理与分析技术的产品线;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分散乳化设备、捏合设备、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IKA 还与著名大学和科学家进行着密切的合作, 支持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技术, 帮助客户获得成功。IKA 成立于1910年,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在美国、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巴西、韩国、英国、波兰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
  • 官方消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需开发液相色谱、结构表征用高端仪器
    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以下统称精细化工)是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关乎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为贯彻国家有关规划重点任务,引导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工信部等九部门特制定并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全文见附件。方案提出,到 2027 年,石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关键产品,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培育 5 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 500 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以上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下游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在推进石化等传统产业延链方面,重点做好烯烃、芳烃的利用,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膜、专用化学品、高性能胶黏剂等。在加快关键产品攻关方面,围绕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需求,提升关键产品供给能力。开发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析检测、结构表征用高端仪器和试剂,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过程控制软件,强化生产配套保障。在农药领域,推动企业使用新技术(定向转化/拆分技术、生物酶催化技术、微通道反应器及管式反应器工艺技术、近红外在线分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新材料(非卤代烃和非芳香烃类溶剂、纳米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 VOCs 排放。附件: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 聚光科技倾情助力2017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化工类)联盟第二次工作会议
    2017年12月7-8日,由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主办,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协办的“2017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化工类)联盟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杭州梅苑宾馆隆重举行。会议汇集联盟工作组、工业与信息化部、典型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围绕“化工类示范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规范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进行了经验分享与研讨”。聚光科技工业园区子事业部总经理倪勇参加会议,并做了题为“打造园区环保管家全产业服务平台”的现场报告。会议现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企业呈现明显集聚态势,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与重要引擎。但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是影响其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成为了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2015年,环保部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加强风险防范,保障环境安全,强化监督考核,强化信息公开,建设园群和谐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使得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聚光科技“园区环保管家服务平台”围绕园区节能、减排、降患的绿色发展目标,从“环境、安全、能源”三大核心管控点入手,提供“监测、管理、治理”一体化服务。为园区全面诊断问题,科学规划方案,落地工程建设,合理规范运营,做政府智慧管理的智囊。近三年来,聚光科技陆续承建了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经济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启东经济开发区、察右前旗天皮山冶金化工园区在内的多个工业园区综合一体化项目,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提升能力。工业园区既要做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又要做环境保护的好样板,聚光科技将担当绿色使命,积极协助政府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共赢。
  • 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工程启动
    1月17日,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开启产业化。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吴学梯、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等参加启动仪式。   核磁共振波谱仪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生产、卫生以及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对核磁共振波谱仪的需求量一直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的核磁共振波谱仪至今仍完全依赖进口。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研究积累,以叶朝晖院士为主要负责任的课题组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兆核磁共振谱仪样机,其技术性能和实验功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商品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水平相当,实现了自主研制的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实现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武汉物数所与金山研究(大连)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科金山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工程,预计今年可实现小批量生产。   吴学梯指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建设,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来国家将加大对科学仪器产业化的支持。希望武汉物数所在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过程中,继续对关键技术进行突破研发,在产品如何转化为商品上狠下功夫,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关新闻: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1月17日,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运作。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500兆赫兹核磁共振波谱仪开始进入市场,这一产品的中国市场不再由外国企业垄断。武汉从此拥有世界上第三家核磁共振波谱仪生产企业,另两家分别在德国、美国。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高端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科研中作用巨大。现在老百姓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等,都能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快速准确检测。它还能通过汗液检测癌细胞分布。目前,我国各检测机构已进口每台价值500多万元的核磁共振波谱仪4000多台。由于其完全依赖进口,设备价格昂贵造成检测费用居高不下,不利于这种高端科学仪器广泛使用,严重制约相关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从2006年开始,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核磁共振波谱仪国家支撑计划。以中科院院士叶朝辉领衔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制出500兆赫兹核磁共振波谱仪,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件。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取得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技术突破后,又积极推进产业化。他们与金山研究(大连)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生产和推广,首批产品已经上市。
  • 化工人的明天在哪里?来自一位化工老师的独特见解!
    1. 什么是化工机(机械)、电(电子)、土(土木)、化(化工)是工科(或者说制造业)的四座山头。千千万万的工科专业都是从这四个山头分化出来的。化工和化学的最大差别,就是化工是服务于实际生产的,化工研究的内容必须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产业的(说白了就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化学反应),而不能像化学过度关注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另外,数学和物理在化工中非常重要,原因就是真正的生产过程除了化学反应本身外,必须有严谨可靠的计算结果作为支撑,而计算的基础就是对于三传一反与数值计算的熟练掌握。我个人是不同意将化工列入“生化环材”里面的。生物和化学是理科,与工程或者产业联系不紧密,所以很难找工业界的工作;环境和材料对应的制造业目前规模太小,因此毕业生就业范围窄。而化工这个产业极大,中国不管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的化工专业毕业生,绝对都能找到本专业的工作,这是“生化环材”目前做不到的。尽管如此,但是化工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先天劣势(化工厂因为其性质必须选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目前化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不高,职工收入低,工作环境恶劣;等等),接下来我会细说。‍2. 国内化工的学术圈现状最近十年,国家为了消除学术界的不透明,采取了类似于高考的“一刀切”办法,就是唯论文论。这个政策就像高考一样有利有弊,但是我个人认为确实是最适合中国过去十年国情的办法(未来还适不适合则另说)。政府用论文来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打分,使得各单位从上而下或主动、或被动的重科研、轻应用(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北化机电学院就博士点被撤销与主管校领导的对话,很有意思:https://wenku.baidu.com/view/f38400ab3c1ec5da51e2708e.html)。化工这个专业也被迫转型,一大批老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应用价值不大、工业界不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这样就造成了研究生、博士读博期间掌握的技能对于日后在工业界找工作并没有价值,而真正工业界需要的技能毕业生却并不具备。另外,不仅是国内,全世界的学术界与工业界脱节严重。我博士做的一个课题,所有的综述(包括影响因子二三十的那些)都说某某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存在一个重大缺陷,急需改进,结果我博士毕业之后和工业界的人一聊天才发现这个问题十几年前就已经解决了,再一细聊发现很多这个领域的研究就是在解决不存在的问题,工业界根本不感兴趣也不需要这些研究。我后来慢慢发现,很多企业的生产工艺根本不会公开,连专利都不申请,都在闷声发大财,而我们这些搞研究的还在傻乎乎的投入大量精力做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国内的很多化工专业其实是名不副实的,顶着化工的名号,专业里却没有多少人在做真正的化工研究,科研也还是在用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是不具备化工相关的技能的。3.国内化工的工业界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化工和我们国家其他的制造业很类似。技术落后,导致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不重视环保、安全、员工健康这些问题。很多化工厂里的装置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建的,根本没有什么三废处理,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设备的安全性也不可靠,反正那个时候也没人管,有人来查的时候把装置停了,应付过去之后再开。这些就产生了很多化工一线生产人员所经历的恶劣的工作环境。另外,国内的化工企业之所以员工收入普遍偏低也是由于工艺落后,利润率高的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几乎都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此外,由于国内化工行业起步晚,起点低,很多技术远远落后国外,并且国内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很多企业觉得科研也毫无意义,还不如直接抄,不仅抄国外,也抄国内同行。这样就造成了大学培养的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博士无用武之地,毕了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纷纷转行。而且国内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护城河”,企业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这就导致了企业对研发非常没有耐心,不会做任何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研究。因此,大部分企业里的科研要不就是抄,要不就是穷举法,只要效果好就行,根本不管背后的科学本质。4.国内化工的未来首先,从未来国内政策的趋势来看,注重环保安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势所趋,这都对化工行业的从业人员很有利。这两年,很多不合规的小厂、私企都因为工艺不达标关停了,新的装置也必须都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环保局常年去工厂蹲点,化工厂的工作条件也改善了一些。另外,国内的很多有也野心的企业也不甘心继续干脏活累活了,都开始大手笔投入研发,这都会为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最近的响水爆炸对化工行业也有一定影响,我个人倾向认为这种事件会有利于未来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改善。黑心企业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降低了成本,使得那些正规企业没有利润空间,最终大家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而利润都进入了黑心企业老板的钱包。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国家一定会加大对化工企业安全、环保、纳税等方面的监管,最终提高化工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工作体验。5. 化工行业的职业规划我对于本专业的学生的建议,就是一定要读研。本科生所学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化工研发所需的基础知识的,因此本科生毕业去找工作多是从事体力劳动,具体一点就是倒班。因此,对于本科生,尤其是名校的本科生,务必要深造,否则一定会被埋没,聪明才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硕士毕业后,才有可能选择用脑力赚钱的职业,包括进设计院,进企业的研发部门。另外,化工的很多领域由于其体系过于复杂,目前科学理论无法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经验变得非常重要。具备这些经验的人,就是所谓的“越老越吃香”的人。但是像很多所谓的“研究”单位,使用的纯粹就是穷举法,这种经验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学习新的知识,另外也要随时考虑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否在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即“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由于本人对于化工产业的了解尚处于入门阶段,因此很抱歉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6.结语我本人之所以愿意继续从事化工行业并且愿意接受目前这点少的可怜的工资,我全就在于我身边有一个靠技术赚钱的真实例子。我爸和我一样,工科(不是化工)的大学老师。他通过给企业当顾问,提供技术咨询,每个月只要花几天或者几通电话的时间,就能拿到本职工作的几倍工资。他也并不是什么长江/杰青/院士之类的大牛,只不过是因为他既懂理论,又了解生产过程,因此能够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对于化工而言,绝对不能整天埋在瓶瓶罐罐的论文里,但也不能只靠经验,对于背后的科学理论一窍不通。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人一生的时间很长,现在热门的行业不代表会热门三十年、四十年,而我们的职业生涯是要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与其盲目的投入时代大潮中,不如静心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像我现在虽然不会劝人读化工,但是我自己确实喜欢这个学科。另外,作为我国发展的“模板”,美国的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是不低的,并不比如今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低多少。因此,如果留在这个行业,就踏踏实实的学知识。化工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是制造业的支柱。
  • 梅兰化工:引领中华民族的化工品牌
    江苏梅兰化工有限公司实现跨越发展:梅兰集团,坐落于古城泰州,其前身泰州电解化工厂始建于1958年,是泰州首家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50年的发展征途,梅兰不断搏击时代的风雨,谱写奋斗的华章,创造发展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企业已从一个小型氯碱化工厂,发展成为多系列、多产品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年利税总额3亿多元。拥有氯碱化工、氢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产品相互配套,市场自我调节,规模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链。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命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成长型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培育企业。   梅兰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1958年4月开始筹建的泰州电解化工厂厂址设在市区体育厂西侧,利用20间旧房作为实验化工产品的场地。同年6月,招收12名职工,安排5位到常州化工厂等单位学习,经过3个月培训回厂后,他们因陋就简,自行设计,上马试制出泰州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化工产品烧碱。   1959年8月,工厂搬迁到扬州路460号,当时那里还是一片农田,只有几十间房屋。工人们用肩扛手抬的方法搬运设备,竖起电杆,第一座电解厂当年即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   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原料供应紧张,产品销售价格连续下滑,企业面临危机。为应对困难,厂领导发起了保厂运动。全厂职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克时艰。通过生产蜡烛,香水等小商品,开展对农服务,为农民轧稻子,轧麦片等方式,努力增加企业收入,最终得以度过困境,保全工厂。   1987年12月,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对内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努力适应发展需要,增加企业活力 92年,兼并市第二胶鞋厂 96年,兼并市热电厂 99年,六氟丙烯产品开发成功,于2005年达到年产2000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异军突起。   2000年,甲烷氯化物研发成功。此后,通过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到2006年,甲烷氯化物达到年产28万吨,成为行业内的排头兵,为企业的有机氟、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2003年,烧碱产量突破10万吨,同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2004年建成年产5万吨的离子膜生产装置 06年,烧碱总产能达30万吨/年,产能规模在江浙地区名列前茅。   2004年,成功开发VCM产品,同年引进俄罗斯有机硅生产技术,并于06年建成投产。2005年,成功开发PVC和F32等产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链。   从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梅兰集团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先后开发实施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如共聚改性氟树脂、甲烷氯化物等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双高一优”工程项目及省重点技改工程项目。梅兰先后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同时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3M、西门子,大金等知名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管理方面,梅兰经过多年积累探索,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梅兰特有的创新文化和改善文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梅兰先后开展了学扬农、学吉化、学济化、学春兰、学亚星、学邯钢、学台塑等活动,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方法。2003年,企业大力推进六西格玛管理,组织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004年12月14日,企业通过召开改善动员大会,大力推进改善提案工作,并将12月14日确定为每年的提案改善日。2005年,企业全面学习和推进台塑的管理经验。同时对规章制度进行制(修)订,以此来规范各项生产工作。2008年,企业对幕僚体系重新进行休整,以进一步适应扁平化管理需要。   梅兰集团的发展,始终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企业活力不断加强,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创造了连续8年保持年均40%的增长速度的奇迹。2004年7月30日,相关方面为推广梅兰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学习梅兰自主创新的精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国企发展与改革暨梅兰现象高层研讨会”。周虎宏在会上作了《梅兰发展之路》的主旨报告,向出席会议的领导汇报了企业在推进内部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使“梅兰现象”在国际、国内同行中引起高度关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2005年11月12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梅兰集团“2004~2005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周虎宏董事长获“2004~2005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虽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梅兰却并未就此止步。面对未来,他们已经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2005年,集团启动了沿江发展计划,并于2006年在高港永安洲征地500亩,建设梅兰长江工业园。启动了现场“三通一平”的基础建设 2007年6月30日,第一套生产装置?D?D年产4万吨新型制冷剂项目动工 2007年12月8日,年产40万吨离子膜碱项目动工。目前,工业园已进入沿江公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   从建厂到现在,梅兰人用半个世纪书写了一个奇迹。展望未来,梅兰人将继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立志再创一个奇迹。因为梅兰人的使命就是“在化工领域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梅兰人相信“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我们都不会放弃追求第一的梦想”。
  •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探索化工行业新未来
    2024年9月11日至13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一场化工行业的盛会——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此次展览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化工技术和设备供应商,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化工装备盛宴。逸云天品牌位于B150展位开幕了!诚挚邀请您莅临参观,共同探索化工行业的新未来。  迎四方来客  逸云天成立于2006年深圳起家,工厂位于深圳宝安,拥有6000多平米的现代化研发设计与生产基地。18年匠心精研,设立高精尖生产、研发基地,专注于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气体分析仪、在线监测预处理系统、VOCs在线监测系统等研发与制造,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严格质量控制,荣获80多项相关专利证书权威资质。  展会亮点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是一个专注于化工装备、技术及服务的综合性展会,吸引了众多化工企业、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参与。B150展位为参展商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绝佳平台,逸云天公司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同时 也为参观者提供了行业发展、技术等交流,从而推动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品牌的提升。  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逸云天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本次展会我们携多种智能检测设备新品亮相展会现场,助力更多客户降本增效,加速科技创新。逸云天始终专注于气体检测领域,是因为这一领域在环保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气体检测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逸云天凭借在气体检测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专业优势,持续推出高标准、高性能的产品。专注这一细分市场,使公司能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保持竞争力,并成为行业的技术标杆。提供气体检测设备一站式解决方案,励志成为世界级的气体检测设备供应商!”  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发展  近年来,各地工业设备更新的主要发力点是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等。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一企一策”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逸云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改革,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行业痛点,大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好产品,深服务!  逸云天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24h全方位售后服务。累计服务50000多家企业,行业涉及制药行业、生物制品、食品、化工、农业、石油、环保,Q质检、商检、药检、疾控中心、血站、环保局、畜牧、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医疗等行业。从需求诊断、方案设计、产品实现到安装调试和服务运维,全方位为客户提供专业、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注重与客户的深度沟通和长期合作,旨在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QQ户满意度,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共同追求长期价值和发展。
  • 中科院化工新材料联盟成立
    p   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现场,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宣读了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发来的批示。 /p p   白春礼代表中科院党组对中科院化工新材料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新材料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对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中科院的若干研究所在此领域有几十年研究工作的积累,创新型成果不断涌现,如何激活这些无形资产,加速推进其转化和产业化是中科院对联盟的期许,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举措,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的实际行动。 /p p   白春礼指出,联盟的成立,将加强战略引领,整合资源,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本链的有效对接与深入联动,为构建完整、高效的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p p   白春礼希望,有关单位要统筹协调、凝心聚力、创新方式,共同建设好联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使更多技术创新成果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科技产业创新集群,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造福人民,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p p   邓麦村、中科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乐斌等为联盟成员单位授牌。当天,国科控股还分别与枣庄市、滕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p p   邓麦村表示,中科院目前已成立了不同行业不同方向的11家联盟,各家联盟运作模式各有不同,他希望化工新材料联盟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盟成员间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机制。 /p p   邓麦村指出,此次国科控股分别与枣庄市、滕州市签署合作协议,是落实中科院与山东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具体行动,是国科控股新时期“联动创新”纲要实施的具体安排,双方以共同发展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合作重点和起点,进而推动全面深入的合作,符合各方实际,符合各方发展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p p   联盟由国科控股负责组织协调,联想控股成员企业联泓新材料有限公司牵头,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其下属单位、产业相关单位组成,重点面向对国家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国科控股将在山东滕州成立中试转化基地,并配套设立专项引导基金。 /p p   联泓新材料董事长兼CEO郑月明透露,通过联盟+平台+基金“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联盟计划在五年内培育一家市值百亿以上的上市公司,形成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骨干企业,长远目标是打造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p p   “联盟的成立很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对通用的中试基地、设立专项基金等模式,它将为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助理赵小龙说到,“这会大大提高我们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效率。” /p p   据了解,中科院是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最具研发创新实力的核心研究机构,下属研究所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前沿技术成果,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转化率不高,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化工新材料联盟应运而生。 /p
  • 大受好评!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亮相上海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
    大受好评!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亮相上海国际化工装备博览会8月25日,第15届上海国际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完美收官。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化工监测方案受到现场客户一致好评!(艾睿光电展位前现场客户与直播间红外热成像仪画面进行互动)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在石化化工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气体泄漏检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缺陷检测、仓储安全等环节,可提供不同的热成像温度监控解决方案。气体泄漏检测厂内生产、存储或运输等过程中存在爆炸性或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风险,而气体往往是不可见的,用传统气体检测方式较难快速定位泄漏位置。艾睿光电气体检测红外热成像仪可快速定位泄漏位置。对于包括VOCs在内的多种气体泄漏的检测或日常巡检,多采用便携式气体检测红外热成像仪来快速分辨气体泄漏方位。故障诊断与预警人工巡检时,需要逐一检查设备,耗时且容易遗漏问题;设备问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如电路故障、热失控、保温层脱落、内衬磨损等;设备需要在运行状态下进行巡检,存在安全隐患。24小时对管线、弯角、阀门、法兰等重点部位,使用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精准全面测温,快速定位故障点。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高效发现设备热缺陷,保障关键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巡检效率,释放人力。锅炉耐火材料、保温层缺陷检测在石化行业中,锅炉是一个重要的设备,主要用于提供热能和蒸汽。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用于监测和诊断锅炉的热态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过热、过冷或局部热点等,有助于预防潜在的安全隐患。可应用于:故障诊断,故障点或磨损部位精准定位;热损失评估,排烟热损失、散热损失。仓储安全应用仓库集中存放着各类物资,一旦失火,损失和影响不可估量。仓库安全不容小觑。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仪可全天时、全天候针对目标场景进行安全检测。全场景覆盖,温度异常、烟火隐患时,及时告警,利用前端声光报警装置加远程监控端,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安全检测。作为红外热成像领军者,艾睿光电拥有多行业、多领域完整的落地解决方案。未来,艾睿光电将不断探索更多新方案,构建更高效、完善、适应性强的红外热成像产业方案,为产业升级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为千行百业全面赋能,是艾睿光电持续性不断的追求。
  • 传化化工与飞纳电镜强强联合
    传化化工是传化事业的起源,坚持以科技创新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现有“传化智联”(002010)[1] 和“新安股份”(600596)两家上市公司、六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家浙江省创新示范企业,产品覆盖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飞纳电镜于 2017 年 5 月 12 日通过浙江传化的验收传化化工是中国系列最全、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专用化学品系统集成商,其应用领域涉及纺织印染、造纸、塑料、皮革、建材、农业、水处理、洗涤、新能源等。传化化工现已涵盖专用化学品、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依托产业链与产业平台的深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专用化学品系统集成商和国内领先的合成材料供应商。产品的创新和公司的进步离不开客户的支持,飞纳电镜永远把客户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公司的主旨是带给客户最佳的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客户的信任。飞纳电镜下的纺织布纤维纺织布联合剂细节高分辨扫描电镜图像;操作简单,维护方便;15 秒抽真空,30 秒成像;高亮度,长寿命 ceb6 灯丝;无需喷金,直接观察不导电材料。——真正满足企业“多,快,好,省”的需求。传化化工坚持以科技创新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在选择仪器方面也践行着此理念,并最终选择了飞纳。飞纳电镜重视科技,重视创新,重视研发,拥有多项专利,例如防震技术。飞纳电镜坚持走台式扫描电镜代替传统钨灯丝扫描电镜的路线,最大功率不超过 300w,为客户节省时间,空间资源,为客户创造最佳的使用体验。
  • 2016新疆石油与化工展10月21日盛大开幕
    p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商会联合主办的2016新疆国际石油与化工技术装备展览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乌鲁木齐)隆重开幕。 /p p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新疆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新疆最具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准东、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石河子、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库尔勒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但是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仍面临着上游开发比重过大,下游精深加工比重小,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配套条件相对落后等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进一步做强做大。近年来,新疆全力推动“三基地一通道”(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设,而石油和化工产业(包括煤化工、盐化工、油气化工等)作为“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因此推动新疆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p p   本次展会吸引了3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展览面积1万多平方米,参展展品涵盖石油和化工上下游相关技术设备,开幕首日即吸引了新疆及新疆周边国家3000多名石油和化工领域的专业观众到会参观交流。在同期举办的论坛上,组委会还邀请到了国内外石油和化工领域的多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参加,参会嘉宾和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延伸新疆石油和化工产业链,消除新疆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新疆石油和化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专业化发展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 /p p br/ /p
  • 浙江领跑化工装置设备更新!四部门联合部署发起《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
    受限于20世纪化工装置的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正文如下:联合部署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当前,我国部分上世纪建设的化工装置设备已运行较长年限,受限于当时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加之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安全间距不足等问题,安全风险隐患叠加并进入集中暴露期。《工作方案》以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安全使用许可的企业为范围,对以上企业中近年来排查确定的老旧装置、压力式液化烃球罐和部分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根据产业政策、安全标准、安全风险等情况明确分类治理要求,实现依法淘汰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中央企业总部精心组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化政策供给,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将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导检查,加强政策宣传,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此前5月31日,浙江省台州市也发布了《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具体方案如下: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推动石化化工产业装置设备升级,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依法依规,统筹安全、排放和能耗标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按强制类和鼓励类两个类别,实施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准入和安全、能耗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装置设备;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老旧装置设备;改造提升一批安全风险较高、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装置设备等“三个一批”措施,提升石化化工产业安全、环保和能效水平,有效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升级。(二)主要目标。2024年,淘汰9套化工装置,退出6套老旧化工装置,淘汰和改造提升517台设备。到2027年,通过标准引领,分类施策,滚动推进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完成强制类装置设备淘汰任务,推动鼓励类装置设备应改尽改。二、工作任务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使用、经营许可的企业和非许可化工、医药企业对照以下要求,落实淘汰、有序退出和改造提升任务。(一)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标准的装置设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按要求完成淘汰:1.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7号)淘汰类的。2.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一批)》(应急厅〔2020〕38号)、《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二批)》(应急厅〔2024〕86号)的。3.未经过正规设计,且未开展安全设计诊断的[未经正规设计是指:装置未经法定资质设计单位设计,企业自行设计安装使用;或设计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超资质级别或超业务范围开展项目设计;或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代替初步(或基础)设计、以初步(或基础)设计代替施工图(或详细)设计等]。4.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满足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 36894)规定的风险基准要求,且无法整改的。5.连续停运5年以上,存在重大隐患且无法整改的。6.装置核心反应器或主要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累计监控使用时间超过3年且无法对缺陷进行处理的。7.对产品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设备和工序,推动企业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计划,将能效改造提升到基准水平以上,不能按期改造的予以淘汰。(二)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装置设备截至2023年底,对于符合下列情况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按照“一装置一策”“一设备一策”,明确退出路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间等,于2029年底前有序退出: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且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2.投产运行25年(含)以上且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3.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属于产业链供应安全保障、社会民生保障需求、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卡脖子”技术等情况,不能按时退出的装置和储罐,应详细说明现状和原因,由企业聘请具有工程设计综合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全面深入的评估,安全风险受控的,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落实,并应持续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监测监控手段,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水平,确保安全运行。(三)改造提升一批在役装置设备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中投产运行20年(含)至30年(不含)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逐一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复核,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安全改造。2.对于已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但使用超过20年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关于年度检查、定期检验和安全评估(合于使用评价)的有关规定。罐区的安全管理应严格执行《化工企业液化烃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AQ 3059-2023)。3.对于投用运行不足30年(不含)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企业应加强年度检查和定期检验,根据检查检验结果进行隐患治理和改造提升。4.按照《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改产业〔2023〕723号)要求,对产品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设备和工序,依据《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乙烯装置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0)、《甲醇、乙二醇和二甲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436)、《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7)、《纯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140)等标准,引导企业应改尽改、应提尽提,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标杆水平。5.依据排放标准,实施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提升。对不能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3)、《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3/310005)等排放标准的,推动企业实施改造提升,将排放稳定达到标准。其他装置设备由企业根据评估情况,参照本方案实施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三、时间安排(一)动员部署(2024年6月)。省级层面完成工作部署,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细化措施,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进行广泛宣传,部署启动相关工作;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装置、设备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滚动推进(2024年7月至2027年9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组织针对每套装置、设备,制定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实施。(三)总结巩固(2027年10月至11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总结经验成果,形成总结报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层面成立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以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为契机,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二)加大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省能源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相关项目审批流程、进入化工园区和有关企业考核政策,激励引导石化化工企业主动实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各地区要融合产业升级、安全环保、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多渠道筹集资金。有关中央企业要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支持做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三)强化督导检查。省级层面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实地督促。各地跟踪督促辖区所有相关企业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对监控运行装置和设备的检查,强化情况通报,及时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企业,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并按季度将工作情况报省应急管理厅。本方案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执行过程中若遇国家政策调整,按照新规定执行。
  • 品质成就全流程 共筑化工新未来
    品质成就全流程 共筑化工新未来— 赛默飞化工分析解决方案园区巡演上海站启动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目标物及杂质含量对生产工艺的优化、产品的品质有着指导性作用;化工原材料、中间体在加工成对应制品过程中的部分添加剂、残存或其他环节引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尤其是化工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和消费者。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向新能源、环保和安全方向,因此对如何通过检测手段保障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与安全、环境保护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赛默飞作为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拥有领先的色谱、质谱和光谱检测技术。化工产品的主成分、杂质分析、产品品质与安全或者环境安全,都可能面对种类复杂的气体、有机物、离子态物质和无机金属分析的多重挑战。我们以保障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品质、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己任,一直走在检测需求的前端,为用户提供化工产品分析一站式全流程解决方案!现赛默飞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巡演活动启动在即,第一场将于11月1日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精彩上演,届时化工领域资深应用专家将与用户一同分享探讨石化领域相关的全流程分析检测解决方案与精彩案例,针对不同样品基质,利用强大的模块化产品为用户提供“交钥匙”工程,保障最准确、快速、简便的方法,为企业展现更高效高品质未来。赛默飞诚邀您的莅临,更多场次敬请留意!详情请点击活动链接:http://info.thermofisher.com/CMD2016_Chemical_Liveshow_Oct?emid=christine.li%40thermofisher.com&cid=CMDChina_Chemical_Liveshow_SH_Oct26_RC_CL_Usermeeting022&wt.mc_id=CMDChina_Chemical_Liveshow_SH_Oct26_RC_CL_Usermeeting022&source1=Email&elqTrackId=6b79d2db8ed0462ab7c14bcc8feeb1af&elq=cfd5dd0b1fd74d6b8dfd4ecaa1d222a0&elqaid=5996&elqat=1&elqCampaignId=2582?source1=TMO-news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