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中科大

仪器信息网华中科大专题为您整合华中科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中科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中科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中科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中科大话题讨论。

华中科大相关的资讯

  • 华中科大年减碳4000万吨“黑科技”通过鉴定
    5月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参与的“以空气为载体基于余热蒸发浓缩高盐废水及零排放技术”项目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鉴定。该技术由华中科大张军营团队和天空蓝环保研发的“PM2.5团聚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与青岛达能环保的“以空气为载体利用余热蒸发浓缩技术”组成。一举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细颗粒物(PM2.5)高效脱除和三氧化硫有效控制。在当天进行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经过质询答辩、资料审查、讨论评定等环节的严格审议。11位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华中科大教授张军营估算,全国电厂如能广泛采取该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150万吨。解决煤电老大难问题“脱硫废水零排放”最后一公里作为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如何发挥好燃煤电厂的调峰保障作用,同时兼顾煤炭低碳清洁化利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一直以来,脱硫废水都是燃煤电厂处理难度最大的废水之一,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氯离子,pH值偏酸性、固溶物含量高且具腐蚀性,而最难解决的就是氯离子和腐蚀性问题。为此,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与华中科大等多家单位合作,尝试研发相关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研发团队介绍,通过团聚协同技术,以独有的高低温主烟道蒸发技术、使用钝化剂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成功破解脱硫废水零排放难题。华电电科院检测数据显示,该技术满足不同工况下脱硫废水处理量2立方米/小时,除尘效率提升12.7%以上,实现非碱基三氧化硫脱除,脱除率达38%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该技术的应用,可大幅降低减缓氯离子腐蚀速率,同时使细颗粒物团聚长大,提高除尘效率。此外,还能有效脱除三氧化硫,降低空预器堵塞风险,提高炉效,提高机组负荷的适应性。”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华能集团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汪德良评价,该技术路线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复合药剂可以抑制氯离子,对系统的腐蚀产生了抑制作用。在当前废水零排放技术成为燃煤电厂的“刚需”技术的背景下,脱硫废水零排放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推广价值。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华电集团、湖北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电力集团成功应用,为燃煤电厂末端脱硫废水零排放提供了指导及技术支持。助力煤电“节能改造 灵活性改造”服务双碳战略“发展清洁电力是企业减轻环保压力、保证环保安全,贯彻落实低碳发展既定目标的长期使命。废水零排放课题组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副总经理范青松对项目成果充分肯定。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三氧化硫严重影响着电厂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成为火电企业减碳途中的“绊脚石”。三氧化硫与脱硝系统中的氨生成硫酸氢铵凝结物会造成空预器的腐蚀和堵塞,额外增加机组能耗,尤其不利于调峰机组的运行。“煤电发挥托底调峰保障作用,机组中低负荷运行趋多。此工况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堵塞和腐蚀,因此三氧化硫治理更为迫切。”张军营介绍,“团聚协同多污染物治理技术”突破了单一污染物治理技术屏障,创新“以废治废”环保新思路,在从源头治理PM2.5逃逸难题。同时,还能根据煤电灵活调峰需求,达到不同的三氧化硫脱除率,切断硫酸氢铵形成条件,降低空预器堵塞风险。并降低空预器出口烟气酸露点,提高炉效,突破性解决了一直困扰燃煤电厂空预器堵塞和设备腐蚀的“卡脖子”难题,真正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在煤电调峰升级的背景下,该技术改造灵活、提效可调的优势,一举完成强化减排和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燃煤电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选择和整体解决方案。”张军营表示,此次通过技术鉴定,是该技术继年初被列入《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后,再次得到肯定。如果能在全国广泛推广,将有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 华中科大成功研制国内第二台小动物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PET)是一种大型尖端医疗设备,代表了当前医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技术。昨日从华中科技大学传来消息:在该校PET仪器开发与多模医学成像实验室研制的小动物PET样机上,成像实验获得了高清晰度的图像,标志着该台PET研制成功。   这是我国制成的第二台小动物PET样机,也是国内首台源头创新、自主开发的全数字化平板PET。它实现了该实验室提出的全数字化PET系统和MVT数字化方法、模块化平板PET探测器等诸多原始创新,涉及该实验室授权、公开、申请的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近50件。PET可以对恶性肿瘤、心脏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分期、原发灶搜寻、疗效评估等,从而节省医疗费用,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作为尖端的分子成像设备,其研制涉及核物理、核医学、电子、材料、计算机、机械、自动化、化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高技术门槛,全球目前仅有西门子、通用电气、飞利浦等三家跨国公司能独立研制和生产。PET设备的研发和产业能力,代表着国家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水平。   近几年,小动物PET成为从小动物科学实验推广到对病人临床检查的一种有效工具。西门子公司研制的Inevon小动物PET,是当前全球市场上技术最先进的PET设备之一。而2005年以来,华中科大PET实验室依托生命学院、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协和医院PET中心等进行攻关,仅用5年时间,样机便实现了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能量分辨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西门子的In-evon小动物PET。
  • 华中科大刘世元教授团队发表光学晶圆缺陷检测领域系统综述
    作者:荆淮侨 来源:中国科学报受SCIE期刊《极端制造》极端制造编辑部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世元团队近日在该刊上发表了《10nm及以下技术节点晶圆缺陷光学检测》的综述文章,对过去十年中与光学晶圆缺陷检测技术有关的新兴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回顾。随着智能终端、无线通信与网络基础设施、智能驾驶、云计算、智慧医疗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先进集成电路的关键尺寸进一步微缩至亚10nm尺度,图形化晶圆上制造缺陷的识别、定位和分类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传统明场检测方法虽然是当前晶圆缺陷检测的主流技术,但该方法受制于光学成像分辨率极限和弱散射信号捕获能力极限而变得难以为继,因此亟需探索具有更高成像分辨率和更强缺陷散射信号捕获性能的缺陷检测新方法。据了解,晶圆缺陷光学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包含了缺陷可检测性评估、光学缺陷检测方法、后处理算法等三个方面。其中,缺陷可检测性评估,包含了材料对缺陷可检测性的影响、晶圆缺陷拓扑形貌对缺陷可检测性的影响两个方面。在多样化的光学缺陷检测方法上,目前,晶圆缺陷光学检测系统可根据实际使用的光学检测量进行分类。在后处理算法方面,根据原始检测图像来识别和定位各类缺陷,关键在于确保后处理图像中含缺陷区域的信号强度应明显大于预定义的阈值。在该综述研究中,也总结了代表性晶圆缺陷检测新方法。具体可划分为明/暗场成像、暗场成像与椭偏协同检测、离焦扫描成像、外延衍射相位显微成像、X射线叠层衍射成像、太赫兹波成像缺陷检测、轨道角动量光学显微成像。研究人员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方法的实施流程非常简单。首先,捕获足够的电子束检测图像或晶圆光学检测图像。其次,训练特定的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实现从检测图像中提取有用特征信息的功能。最后,用小样本集测试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表征神经网络置信水平的预定义成本函数决定是否应该重复训练。据介绍,尽管图形化晶圆缺陷光学检测一直是一个长期伴随IC制造发展的工程问题,但通过与纳米光子学、结构光照明、计算成像、定量相位成像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其再次焕发活力。该团队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为了提高缺陷检测灵敏度,需要从检测系统硬件与软件方面协同创新。同时,为了拓展缺陷检测适应性,需要更严谨地研究缺陷与探测光束散射机理。此外,为了改善缺陷检测效率,需要更高效地求解缺陷散射成像问题。除了IC制造之外,上述光学检测方法对光子传感、生物感知、混沌光子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评述,从而阐明晶圆缺陷检测技术的可能发展趋势,将为该领域的新进入者和寻求在跨学科研究中使用该技术的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华中科大机械学院研究员朱金龙、博士后刘佳敏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大教授刘世元以及朱金龙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2631-7990/ac64d7
  • 记者亲测日本福岛核辐射 华中科大造计量仪“震得手麻”
    前日起,《新华社记者“冒死”现场亲测福岛核辐射,日本还能去旅游吗?》的报道,刷爆朋友圈。楚天都市报记者昨日了解到,新华社记者手中的个人辐射计量仪,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谢庆国团队的科研成果。  谢庆国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数字PET”发明人。这款个人辐射计量仪尺寸较小,但灵敏度高,可检测自然环境的微弱辐射变化,并对辐射超阈值实时报警。  本月22日,新华社东京分社记者华义深入福岛核泄漏禁区,测量辐射情况。谢庆国团队的华越轩硕士得知后,与华义取得联系,寄送辐射测量仪器,并提供专业的辐射数据解读和科普知识指导。  23日下午的直播中,华越轩一直在后台紧盯华义手中的个人辐射计量仪。在发生核泄漏的机组附近,华义关闭了报警器,但计量仪对辐射的反应仍“震得手麻”。  测量显示,福岛禁区外围的辐射强度高达0.4μ Sv/h(幅射计量单位),是日本自然本底辐射(日常来自自然环境的辐射)的40倍。在该区域生活一年,累计辐射吸收剂量比国际标准高出3倍多。  华义还在直播中展示了他从22日到23日累计接受的辐射剂量:17.95μ Sv。华越轩说,这一剂量约为自然本底辐射的27倍。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年,累计剂量将达到9.8mSv,超过安全值9倍多。辐射剂量仪出自华中科大  硕士生请缨,助力检测福岛辐射剂量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福岛地震6周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后遗症影响如何?在得知新华社记者将于2月19日赶赴福岛,深入核泄漏禁区用直播的形式探知真相时,谢庆国团队专注于辐射探测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华越轩主动提出,为新华社记者提供仪器与咨询服务。  个人辐射剂量仪可对弱辐射场的细微变化作出快速响应,对辐射超阈值实时报警,帮助用户有效避免非必要的辐射。23日下午3时左右,直播正式开始。看到仪器上显示的数据,华越轩心情沉重:福岛禁区外围的辐射强度依然高达每小时0.4微希沃特,大约是日本其他地方正常环境下辐射剂量的40倍。如在该区域生活一年,累计辐射吸收剂量将比国际标准建议的公众年吸收量高出3倍多。  离核电站越近,辐射数值越高  新华社记者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机组,辐射剂量仪的数值飙升,甚至突破每小时200微希沃特,是在东京一些地方测得的辐射值的四五千倍,仪器发出强烈的报警,震得手发麻。  在直播中,新华社记者两日内在福岛累计接受辐射剂量达17.95微希沃特。华越轩分析,这个辐射剂量约为正常环境下的27倍,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年的平均累计剂量就达9800微希沃特,超过安全值9倍多,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  将建立辐射剂量分布数据库  事实上,这已不是谢庆国团队第一次参与这样的重大国际事件。2013年和2016年,朝鲜分别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谢庆国团队都是第一时间奔赴中朝边境,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实时发布辐射剂量实测数据。  谢庆国团队已派出专业科研人员在日本各地开展一系列的辐射探测工作,将建立相关的辐射剂量分布数据库,为研究应对福岛核泄漏次生危害、防止核辐射对环境及人体产生危害提供技术支持。  这种技术还可用于早期癌症检测  谢庆国团队还将这款辐射剂量仪所基于的“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简称“数字PET”)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全数字PET中,于2015年研制出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机器,或将推动癌症治疗的进步。  2001年以来,华中科大教授谢庆国带领团队致力于全数字化和精准测量的全数字PET研究。基于数字PET技术,谢庆国团队研发出一系列辐射探测产品,使看不见摸不着的辐射变成一个个精准数据,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全数字辐射探测解决方案。  谢庆国团队还将数字PET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全数字PET中,于2015年研制出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机器。这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人体临床全数字PET,有望推动面向癌症早期检测的PET检查向普及化发展。  据该团队介绍,首台人体临床全数字PET机器对病人做全身检查仅需5分钟,耗时仅为传统设备的一半左右,实现了全数字PET检测又快又准,而检测时的辐射量远比X-RAY、CT、MRI小得多。全数字PET一旦进入临床应用,能提升医院服务患者的能力,并且降低PET检查的价格。  据了解,首台临床全数字PET机器将于今年3月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在国内完成100例临床试验后,将接受有关方面对试验情况进行评估。如一切顺利,临床全数字PET将很快进行量产,投入临床使用。
  • 华中科大LIBS团队:LIBS应用及仪器化研究
    p strong   一、华中科技大学LIBS团队风采 /strong /p p   华中科技大学LIBS团队(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LIBS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曾晓雁教授、李祥友教授、郭连波副教授,还包括博士后1人、博硕士研究生36人、工程师2人,已毕业博士7人、硕士19人。团队主要致力于LIBS检测新技术的理论、实验、应用和仪器化研究。重点研究LIBS分析性能的改善新方法、技术和算法,在等离子体光谱增强、物质分类、微区分析及仪器化研究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华中科技大学.jpg" alt=" 华中科技大学.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be900ac-6299-4bc6-901b-ad24eaea11d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华中科技大学LIBS团队合影 /p p   LIBS技术因其能够快速、实时、原位、全元素分析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光谱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谱线干扰、自吸收效应和基体效应等因素一直影响着其定性、定量分析功能,使得LIBS仪器难于实现真正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团队开展了以下方向研究: /p p   (1)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增强、光谱干扰、自吸收和基体效应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改善LIBS定量分析精准度、灵敏度和重复性; /p p   (2)应用研究:致力于推动激光探针快速检测在工业、农业、环保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金属、矿石、土壤、塑料、液体和生物成分的快速检测; /p p   (3)仪器化研究:研究开发系列LIBS仪器设备,开发LIBS光谱分析软件。 /p p strong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最新进展 /strong /p p   自2010年以来,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国内发明授权10余项。与武汉新瑞达激光、攀钢集团、北方重工、首都航天、中科院金属、胜利油田所等单位开展工业应用和仪器化的合作研究。目前,已与武汉新瑞达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出桌面式、移动式、手提式等系列LIBS仪器(图2),自主开发了LIBS仪器一体化控制与分析软件LIBSystem,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多家单位形成应用和销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2. 团队与武汉新瑞达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系列LIBS仪器.jpg" alt=" 图2. 团队与武汉新瑞达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系列LIBS仪器.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2a2de88-1953-4b69-a593-adbb329022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2. 团队与武汉新瑞达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系列LIBS仪器 /p p   团队研制了国际上独有的基于激光诱导荧光辅助LIBS技术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仪器,最小分析线宽达到3 μm,检测极限可达亚ppm量级,单次定量分析时间可控制在5秒以内,常见元素分析相对误差可控制在5%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3. 移动式LIBS仪器在工业现场对大口径厚壁钢管进行检测.jpg" alt=" 图3. 移动式LIBS仪器在工业现场对大口径厚壁钢管进行检测.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4336f66-26f4-4e60-89dd-a39c298159e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3. 移动式LIBS仪器在工业现场对大口径厚壁钢管进行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4. 手提式LIBS仪器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华中赛区一等奖。.jpg" alt=" 图4. 手提式LIBS仪器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华中赛区一等奖。.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410789e-cc20-4155-a2c6-d13747bb039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4. 手提式LIBS仪器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华中赛区一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5. 新型手提式LIBS仪器野外测试.jpg" alt=" 图5. 新型手提式LIBS仪器野外测试.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37d997b-d6e1-400f-bce4-1509e2ebd1e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5. 新型手提式LIBS仪器野外测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6. 已销售的台式LIBS仪器.jpg" alt=" 图6. 已销售的台式LIBS仪器.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a2ae9d7-d74d-4b2c-bba3-3649b4a9f2d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6. 已销售的台式LIBS仪器 /p p br/ /p p br/ /p
  • 华中科大实验室落户龙岗工业区
    21日上午,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特种材料应用开发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孵化器开园典礼在龙岗宝龙工业区举行。   据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院长陈吉红介绍,成立特种材料应用开发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下,集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和各参与共建的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力量,共同打造一个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特种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的产学研平台,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控制,以此掌握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的主动权,引领国内特种材料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龙岗区是深圳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2009年龙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16.8亿元、增加值631.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4.2%及68.5%。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工贸信委有关领导,龙岗区副区长熊小平等相关领导和嘉宾参加了揭牌仪式。
  • 华中科大与武钢共建联合实验室
    8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WISCO)在武汉签署协议,决定依托校方的人才和学科优势,结合武钢的战略发展需求,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内组建“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努力将实验室建成为国内领先的钢铁创新技术研究平台和国内一流的钢铁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将按照共建共管、交叉集聚、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的指导思想,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承接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订 同时面向武钢发展需求,研发在冶金行业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开展武钢适用的技术创新研究。   实验室首批将建设先进材料与技术装备、资源与环境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激光应用技术、信息与控制系统、电力与电气技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等7个研究室。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第一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分别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担任。   李培根和邓崎琳表示,双方这次更深层次的强强战略合作,不只是要建立起一个实验室,更是要探索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其成为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的特区和典范。他们表示,实验室将致力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双方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共同集聚创新要素,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武钢在我国钢铁企业中的龙头优势、最迅即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和敢于创新试验的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信息获取优势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双方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既为武钢的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也为学校培养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更好地转移知识、服务社会,助力行业和区域发展提供又一优质平台。
  • 中科大一附院医生视频解析新冠肺炎CT图像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对于新冠疫情,除了核酸检测外,CT是另一个有效的检测手段且特异性更高。近日,中科大一附院外科医生,医学博士,知乎签约作者Dr.X在其抖音账号上分享一段视频,为大家现身说法,讲解新冠肺炎患者的CT图像特性,以及与正常人、大叶性、小叶性肺炎、恶性肿瘤、良性肿块CT之间的区别。仪器信息网将其整理编辑,以飨读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602DB6C3A4DD4F7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700& height=55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c1472b12-8eb6-428d-8013-b0c67ed36c17.jpg" title=" 中科大一附院医生视频解析新冠肺炎CT图像.jpg" alt=" 中科大一附院医生视频解析新冠肺炎CT图像.jpg" width=" 300" height=" 42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正常人的肺部因为存在着空气,在CT图像上呈现黑色低密度影像,另外白色的支气管走形流畅均匀。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8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2f99e6c-4801-4c6e-b380-86fb0ad12b99.jpg" title=" 中科大一附院医生视频解析新冠肺炎CT图像 (2).jpg" alt=" 中科大一附院医生视频解析新冠肺炎CT图像 (2).jpg" width=" 300" height=" 38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而新冠肺炎患者的CT,在肺部黑色的低密度影像上,会在某些部位出现淡片状的磨玻璃影。这就是病毒性肺炎诊断的一个非常特异性的标准。 /p
  • 中科大将换校长 与北大清华成“化学三掌门”
    万立骏   3月25日晚,《赛先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有关人士处获得确切消息:万立骏将于本周五出任该校新校长,接替已调任科技部副部长的侯建国。   中国科大官网3月25日刊登的《关于召开全校教授干部大会的通知》侧面印证了这一消息。该通知显示会议召开时间是3月27日(星期五)上午11:00,据信这将是宣布万立骏上任的确切时间。   另有消息,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长人选也已经确定,即将宣布。届时,中国五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全部完成换届,人们拭目以待北大、清华、科大、浙大、北航步入新时期有何作为。   值得一提的是,万立骏与此前上任的北京大学新校长林建华、清华大学新校长邱勇同为化学家出身,由此,中国3所顶尖高校校长组成&ldquo 化学三掌门&rdquo 。   现年58岁的万立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公开资料显示,万立骏1996年获得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微博]博士学位,此后3年间先后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1999年成为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目前,他还兼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万立骏是著名化学家,曾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2014年全球&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名单。他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探索了电化学和纳米科学交叉研究新方向,致力于纳米材料在能源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并推动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技术、高性能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北京。   据中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总结,万立骏是约22年来第一次空降的中国科大校长。上一次空降校长为1993年7月,汤洪高被任命为校长。   万立骏也是第一位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中科大校长。在中国科大历任校长中,严济慈为法国国家科学博士 管惟炎为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副博士 滕藤曾在苏联进修(非博士非院士) 谷超豪为莫斯科大学物理&mdash &mdash 数学科学博士 汤洪高曾在牛津进修(非博士非院士) 朱清时与侯建国均有留美经历。   同时,万立骏是中央候补委员,政治地位较高&mdash &mdash 这也是第三次出现由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担任中国科大校长。郭沫若曾出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而汤洪高曾任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其后又替补为中央委员。
  • 中科大STAR组在底夸克偶素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AR组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STAR国际合作组中发挥主导作用,精确测量了超高能原子核对撞中底夸克偶素的产生,并以此为探针研究了对撞产生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该研究成果以“Measurement of sequential Upsilon suppression in Au+Au collisions at 200 GeV with the STAR experiment”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Phys. Rev. Lett. 130, 112301 – Published 14 March 2023)。图1: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底夸克偶素超高能原子核对撞的主要目标是产生一种由夸克和胶子作为组分、强相互作用为主导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研究其特性。人们相信宇宙在大爆炸约百万分之一秒后处于这种形态。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宇宙早期演化规律。底夸克偶素(Upsilon)是由底夸克及其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在超高能原子核碰撞中其产额与强相互作用的德拜屏蔽效应密切相关,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几个理想探针之一。由于它的产生概率非常低,实验测量难度极大,依靠STAR实验原有的探测器难以实现精确测量。针对该物理目标,中国科大STAR组自2005年开始为STAR研制大面积缪子探测器,2011年启动探测器批量制作,2014年完成制作并全部安装至STAR实验中。该探测器在2014年与2016年采集了大量金核-金核对撞数据。中科大STAR组与其他单位合作,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完成了千亿电子伏特对撞能区底夸克偶素基态及其激发态产额的最精确测量,并在该能区首次观测到底夸克偶素“顺次压低”现象(具有不同束缚能的粒子被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熔解”的程度不同)。结果表明这一能区的金核-金核对撞中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且其达到的温度足以熔解底夸克偶素激发态。图2:STAR实验及缪子探测器中科大STAR组孙勇杰副教授等在近十年的探测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物理分析方面,唐泽波教授、查王妹副教授、王鹏飞同学等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该STAR合作组文章的主要作者。王鹏飞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该文章的核心组成部分。STAR是基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STAR实验的大型国际合作组,由来自14个国家71个单位的七百多位科研人员组成。该项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单位资助。
  • 皖仪科技赴中科大苏州软件学院实习生招聘圆满结束
    为配合公司的快速发展,招募到合适的研发人才,人力资源部和皖仪生物的几位同事于6月4日直赴苏州,于苏州高等教育区中科大软件学院展开了实习生招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月5日上午,中科大软件学院明德楼429教室人声鼎沸,同学们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原来这是皖仪公司的宣讲现场。听说合肥皖仪科技公司要来苏州招聘,许多同学异常兴奋,上百位同学慕名赶来。宣讲会后,同学们就很多感兴趣的问题现场提问,人力资源部和研发部的同事一一作了解答。宣讲结束后,同学们依次参加了笔试、面试过程,直到晚上九点结束。   6月6日上午,人力资源部与有意向加盟皖仪的同学举行了简单的签约仪式,宣告了此次苏州之行的招聘工作圆满结束。   我公司与中科大软件学院签订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这标志着我公司贯彻校企合作方针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此次苏州招聘也是《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的第一次实施。同时,公司正积极与科大信院、合工大等一批高校院系共建实习基地,这是公司进行人才引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招聘会入场 招聘会现场 公司人员对到场学生对公司进行介绍 签约仪式
  • 汇聚才俊:中科大凭啥挑战北上广
    近期,中国科技大学陆朝阳教授入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十大“中国科学之星”,被誉为“量子鬼才”,是继2015年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为中国科大带来的又一显著功勋。此外,陈宇翱曾荣获“菲涅尔奖”,秦礼萍荣获欧洲地球化学学会豪特曼斯奖,雷久侯荣获首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等,众多卓越人才铸造了中科大雄厚的师资团队。  人才资源聚集规模、质量和水平在地域上存在一定时空差,多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科大地处中部,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却毫不逊色,吸引了数百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围者投身该校教育科研事业。中科大是如何引来“凤凰筑巢”,取得斐然成绩,还要从其软实力和硬举措方面一探究竟。  科研环境成引力  很多“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之初频繁被问“为什么选择中国科大?”雷久侯说:“源于纯粹的学术环境。”  雷久侯与中国科大结缘是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科大的相同研究领域的访问学者。  一次聊天中,该学者谈起中国科大时说:“科大是所适合安心做研究的好学校”,他建议雷久侯去中国科大从事研究工作。适逢2011年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 计划,雷久侯在递交申请前到科大进行了一次顺访。“一见倾心,中国科大与我在美国的研究环境很像,校园不大,沉静不浮躁。”雷久侯深思熟虑后,毅然选择到中国科大继续自己的科研事业。  学术环境就像树木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必不可缺。据资料显示,海外科研人员在回国与否的选择上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能否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  中国科大果然没有辜负雷久侯的选择。“学术优先”是该校师生内心尊崇的普遍法则 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无障碍的学术合作以及以学术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处处体现着中国科大纯粹的学术环境。  雷久侯从事空间物理研究,对高层大气带电粒子的实地观测需要发射火箭或卫星,实验成本高、难度较大,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研究则是另辟蹊径。仅凭借一己之力,建设实验室的难度颇为艰巨。学科交叉是中国科大之特色,于是,雷久侯与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从事等离子体领域研究的曹金祥教授通力合作,联合建立了中国科大空间等离子体实验装置。如今实验装置已初步建成,并成功获得了一批最新实验结果,并且部分研究结果已在POP、JGR等著名期刊上发表。  而与雷久侯不同的是,毕业于中国科大的袁军华对母校始终存有高度信任。袁军华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后,从哈佛大学回到母校。  还未回国,袁军华就开始购买仪器,筹建自己在科大的实验室。由于“青年千人”计划配套经费落实有时间差,如果等经费完全到位,会浪费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而实验室建设不能等。科大便给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预先“借”钱给他们。袁军华深受触动,“校内办事都很方便,人性化的财务等支持系统,能让刚回国的年轻人摆脱日常繁琐事务,得以将精力全部投入科学研究”。  科大注重青年人才培养,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窦贤康说:“在科大,从来不会按资排辈,始终按照教学和科研成果对教师进行评估和激励。我们会尽最大可能给予‘千人计划’‘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待遇。”  学术文化自激励  六月初举行的中国科大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大化学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吴长征答辩完,校长万立骏院士给予了他很大肯定,可是吴长征“并不领情”,笑言“经不起捧杀”。这件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是中国科大学术文化的打开方式:自由、民主。  大学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学术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术赖以生存下去的文化环境,“低调的奢华”正是坊间对科大文化环境恰到好处的评价。  “小而精”,是张榕京对中国科大的评价,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大院的张榕京,对科大了解甚深。在结束哈佛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她随丈夫袁军华回到科大,并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科大被誉为中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张榕京说:“两者很相像,规模不大,但成果卓著。”袁军华、张榕京夫妇常说,科大小而安静,是个适合做研究的好地方,交通方便,对外沟通交流也完全无障碍。  “不打扰”,是该校自由文化环境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有它内在规律,需要一定时间等待和滋养,硬性考核指标往往会伤害科研人员研究热情。在科大,关于业绩的“硬性考核”有着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即对高层次人才,学校通过学术交流会对他们3—5年的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不作计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面对“柔性考核”会不会让人产生惰性的质疑,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不会,这是来源于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黄方回国的第一年课题组没有一篇学术论文产出,“可是我心里并不慌张,我一直在认真工作,出成绩是迟早的事情。”2011年,他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吴忠庆教授合作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同位素分馏系数工作,很快在交叉学科方向打开了局面,几年来已发表诸多有影响力论文,培养了众多视野广阔的学生。  后勤保障作补充  除了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外,家庭因素也是回国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雷久侯刚到科大,学校为其提供一套新装修的周转房,由于担心装修气味不利于年幼孩子健康成长,他提出换一套老一点、不是新装修过的房子。要求提出第二天,学校就为他解决了这一顾虑。每每提起,他都由衷感叹:“心里很温暖,学校的关心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中国科大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说:“中国科大为引进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后勤保障,不仅为他们提供住房,还为他们子女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教育。”  袁军华夫妇回国那年,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由于自小在美国生活,看不懂也听不懂中文,使其心里产生很大落差,这使袁军华夫妇非常忧虑。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师都很负责,特别为孩子制定了学习计划。语文老师用各种方法让孩子练字、开口说中文 英语老师为了让孩子保持阅读英文原版名著优势,特意给他开了一份超越同龄人英文原著阅读书单。如今孩子已经小学五年级,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褚家如表示:“我们尽可能做好后勤服务,不遗余力地提供全面帮助,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做科研,人才工作才直达人心。”  而对于“青年千人”计划产生的作用,坊间质疑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发挥的作用到底如何?  黄方说:“‘青年千人’带来欧美名校前沿知识和先进理念,扩展了学生视野,增加了海内外交流机会,同时也突破了学科研究方向障碍,增加学校的竞争力。” “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大都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张榕京科研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本科教学,雷久侯更是乐学于教,并表示:“教学相长,我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促使我对原有知识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正面提升过程。”褚家如认为,“青年千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敬业、谦逊,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具有高度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  此外,注重从国外引进人才同时,中国科大也重视“土著”青年教师培养,资助有潜力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保留他们在学校待遇,并提供其在国外研修生活费。而学校批准他们出去的唯一条件,就是他们找的实验室和导师的水平必须是一流的。
  • 李灿院士出任中科大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侯建国院士为李灿院士颁发聘书。   根据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为加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经中科院大化所班子同意,李灿院士受邀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帮助指导学院在战略发展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执行院长为中国科大杨金龙教授)。2009年12月12日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了院长授聘仪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所长、包信和院士及大化所各室学术带头人代表一行14人前往中科大出席了授聘仪式并举行了专场学术报告会,张涛所长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及人才培养情况并做了学术报告。   访问期间,李灿院士主持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务工作会议并参观了太阳能光热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签署协议,在科大设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ICP奖学金” 并就成立“科技英才班”及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事宜达成合作意向。
  • 上海泰坦科技成功协办“中科大第三届研究生化学学术年会”
    2014年4月12日至4月13日,由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科大第三届研究生化学学术年会”圆满结束,上海泰坦科技作为友好单位,成功协办了此次会议。与会领导、嘉宾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科研成果,都属于国内领先的地位,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Adamas-beta(阿达玛斯)、GENERAL-REAGENT(通用试剂)作为全球领先的试剂品牌,无论在口碑还是在用户体验上,已逐渐深入到科大师生们的心中。现场工作人员 此次科大化学年会,上海泰坦科技与区域经销商合肥拜尔迪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通力合作,通过产品展示和品牌影响,让师生们体验到Adamas-beta(阿达玛斯)试剂的高端与魅力。 报告会入口处 上海泰坦科技作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此类学术活动,希望能为中科大的在校科研师生们在化学、生物与材料类等相关学科领域中提供更优质、更贴心、更省心的一站式服务。关注“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享更多精彩信息!微博:探索平台 微信:tansoole
  • 邀请函 | 2019 中科大· 牛津仪器纳米技术论坛
    随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低温超导环境的构建,纳米材料的制备,显微成像分析等各种新设备和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而进一步助推纳米技术的进步,如量子计算、量子传输、低维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中科大和牛津仪器将于今年11月6日在中科大联合举办纳米技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的学术专家和应用科学家共聚一堂,交流纳米技术领域的信息,届时安徽大学的葛炳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杜海峰教授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王鹏飞教授将出席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也将出席本次会议,与各位分享中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时间:2019年11月6日 9:00 -17:00地点: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特种实验楼二楼学术报告厅详细日程在这里你能遇到众多纳米技术研究者和牛津仪器应用专家,彼此分享经验、相互学习… 席位有限,请尽早预定。我们将在名单审核完成后统一发送确认函,请确保您填写资料的准确性。获得确认后,您可免费参加本次活动,并获得进一步详细信息。在线注册:扫描下方二维码
  • 中科大教授谢毅获国际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记者5月2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谢毅荣获2013年度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据悉,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颁奖仪式将于今年8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   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该会于2011年发起设立的一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工程师。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奖委员会根据被提名人在化学基础研究或化工应用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或在化学科学领域展示的突出领导和管理才能,进行综合评定。   谢毅教授1988年获得厦门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科大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她一直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及基于电、声调制的无机功能固体设计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曾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省部级奖3次,并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个人奖励,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现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本次与谢毅教授同获奖项的还有美国化学会前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埃萨莱彻马里斯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伊莲娜蓓莱特斯卡娅教授等9位女化学家、工程师。
  • 中科大与牛津仪器战略合作新动向
    9月22日上午,&ldquo 牛津仪器&mdash 中国科大联合实验室&rdquo 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大楼一楼科技展厅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淑林副校长、牛津仪器公司中国区总裁顾然出席仪式并致 辞。牛津仪器公司纳米科学部、等离子部、原子力显微镜中心等相关负责人,中国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各分中心负责人及研究生院相关人员等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校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主持。 张淑林女士代表学校对牛津仪器公司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公共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建设现状以及学校与牛津仪器的合作渊源等情况。她说,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自建立以来,倡导集约共享理念,全力服务科教事业,为学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国科大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公共实验中心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目前我校已购置了多台牛津仪器公司的高技术设备,这些设 备在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牢固缔结了中国科大与牛津仪器的合作基础。她表示,中国科大与牛津仪器共建设联合实验室是双方迈向深入合 作的更大一步,其合作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牛津仪器公司中国区总裁顾然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双方利用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能建立更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启发,共同借鉴,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提供星星之火。并且,他还提到中国科大人才济济,科学成果丰硕,是其仰慕已久的学术殿堂。他代表牛津仪器特别感谢中国科大给予双方合作交流的宝贵机会。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双方合作搭建了一个有利平台,希望双方能建立更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启发,共同借鉴,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提供星星之火。 随后,张淑林副校长和顾然总裁共同为&ldquo 牛津仪器&mdash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实验室&rdquo 揭牌。参加揭牌仪式的全体成员进行了合影留念。 之后,校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从中国科大概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情况,并对校公共实验中心的支撑、服务功能作了简要说明。牛津仪器大客户部经理李慧介绍了牛津仪器的历史和概括,并对牛津仪器的服务和培训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双方还针对如何保持设备的良好性能、如何发挥设备的更大作用、目前国际上高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均表示未来将在联合实验室建设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揭牌仪式后,双方还进行了座谈交流,鲁非就公共实验中心对学校的支撑、服务功能作了简要说明。牛津仪器大客户部经理李慧对牛津仪器的服务和培训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双方还就如何保持设备的良好性能、如何发挥设备的更大作用、目前国际上高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牛津仪器公司1959年创建于英国牛津,主要生产分析仪器、半导体设备、超导磁体、超低温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牛津仪器公司现已成为科学仪器领域的著名跨国集团公司,拥有分布于英国、美国、芬兰、德国和中国的十几个工厂、数十个分公司和办事处,业务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牛津仪器公司的高技术产品于40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并与中国的科研、教育和工业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今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牛津仪器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举办研讨会及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等共同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 云南大学教授指华中科大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其著作
    殷永林教授拿着自己的著作《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红笔划出为李天华“照搬”的著作的段落 记者高伟/摄   “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天华博士的论文涉嫌抄袭。”11月11日下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殷永林教授一语惊人。殷教授说,李博士这篇论文有近万字符与他2001年出版的著作内容雷同。近年来,学术造假已不是秘密,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为了遏制这股不正之风,殷教授表示要先通过媒体来揭露此事,同时保留进一步采取措施的权利。   偶然上网 云大教授发现著作被抄袭   殷教授所著的这本《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为32开,共11.75印张,2001年5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我有幸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派遣,到印度尼赫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专门研究当代印度经济史。”殷教授说,从1991年起,他就在关注印度经济。在印度一年时间,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尼赫鲁大学完成了此书部分章节的初稿。   1995年底,《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书稿完成,但由于经费原因,此书稿一直未能付梓。直至得到云南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云南大学历史学基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此书才得以面世。殷教授在交付出版社之前,又对书稿一些地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补,把书稿涉及时间延长到2000年。在能获得资料的前提下,都使用了最新最近的统计资料,同时还删减了部分章节。   由于一直在研究印度经济,殷教授对网上公开发表与印度经济有关的文章也比较关注。11月7日,上网阅读资料时,殷教授从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藏的论文库当中,发现一篇名为《制度分析方法与两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文章发表时间为2003年,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李天华。   “读完该文章,我发现有些内容特别熟悉,和自己著作里面的一些章节内容完全雷同。”殷教授说,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应该实事求是,遵守资料来源的客观性。他把该论文下载打印出来与《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进行比对,发现有13处内容雷同,涉嫌抄袭内容近万字符。   随后,殷教授将该论文与自己著作相同的部分用笔标注出来,请云大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一起比对、鉴定。“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标题观点,整段整段抄袭,非常恶劣。”云大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罗江文教授说,李博士的这篇论文4.3.1中工业体制改革整段内容,与殷教授所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第111、112、113、114、115页中的内容雷同,连注解都没变,非常明显。   承认学术不规范 李天华想对原作者致歉   11日晚7点半,记者致电李天华,其电话语音提示关机。次日上午,记者再次致电李天华,刚表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其电话里就出现嘟、嘟、嘟的忙音。记者再次拨打电话,一段铃声之后提示电话正在通话中,再也没人接听。   “我将7年前的论文与殷教授的著作做了比对,论文确实引用了殷教授著作中的文字资料。”15日下午,李天华在电话里承认,论文所引用的部分内容确实存在学术不规范。李天华说,7年前写论文时参考殷教授的著作得到启发,他非常感谢殷教授著作里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只是7年前自己还很年轻,出了失误,导致出现学术不规范,因此也想对殷教授表达自己的歉意。   据了解,李天华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6月调往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2007年担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当年没有发现,发现了肯定会制止。”12日上午,李天华当年的博导夏教授接受采访时说,2003年,他带了7名博士生,李天华是其中一名。当时每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都是近20万字,受条件限制,学生论文引用的内容,如果自己不注明出处,老师很难一一落实。多年没和李天华联系,听闻此事,夏教授说如果其论文真的涉嫌抄袭,这是很不应该的。   12日下午,记者向中南民族大学校办咨询,一名自称姓胡的老师称,经济学院的确有一名李天华老师。根据记者反映的情况,胡老师表示已将此事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如果有处理结果将尽快回复。
  • 华中科大开发出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
    经过十几年努力,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成功开发成形空间为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快速制造装备。   专家表示,这一装备与工艺的开发表明,我国快速制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也是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技术也叫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技术,是一种广泛工业化应用的快速制造技术。其原理是将计算机设计出的复杂零部件分解成若干层平面数据,然后用激光把金属、陶瓷、塑料、砂等粉末材料按平面数据烧结,形成一个平面形状,再通过层层累积叠加,像植物生长般一次性整体成形。   由于这项技术将多维制造变为简单的由下至上的二维叠加,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甚至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加工的奇异结构,如封闭内部空腔、多层嵌套等,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快速制造技术之一。   据了解,从1991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开始快速制造技术研发工作,2002年开发出工作面为0.5米×0.5米的装备,超过了当时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美国3D系统公司 2005年研制出了工作面达1米×1米的装备,远远超过国外同类装备。随后,史玉升研究团队在“大工作面粉床预热温度场均匀控制装置及方法”和“高强度大型激光烧结制件的粉末材料制备及成形工艺”等影响大型复杂制件整体成形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EOS公司最大成形空间0.73米×0.38米和美国3D系统公司0.55米×0.55米的同类产品,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项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解决了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市场响应慢、柔性化差等问题,尤其适合动力装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如空心涡轮叶片、涡轮盘、发动机排气管、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企业一旦拥有此技术,其产品更新换代能力明显改善,竞争力可以显著提高。   据悉,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为我国关键行业核心产品的快速自主开发提供了有力手段。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我国发动机制造商将大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的缸盖砂芯研制周期由传统方法的5个月左右缩短至一周左右。2010年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Airbus)等单位选中,联合承担了欧盟框架七项目,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史玉升教授表示,开发大成形空间的激光快速制造技术与装备是国际先进制造领域的一个竞争方向,也是决定快速制造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的难点之一。他说,快速制造技术最大优势是可以扩大人类的创意空间,加速工业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步伐,但目前国内工业界对其了解不够,其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 尖端纳米科技的互融未来——2019中科大· 牛津仪器纳米技术论坛侧记
    2019年11月6日,“2019 中科大牛津仪器纳米技术论坛”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召开。论坛由牛津仪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联合举办,国内外学术及应用科学家共聚一堂,共同交流了纳米科技前沿成果及相关的检测手段。 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中怀致欢迎辞 2018年,中科大与牛津仪器联合开展了第一届纳米技术论坛,相比于去年,今年的论坛更加聚焦应用,不仅从中科大内部邀请优秀学者作最新科技的演讲,而且从外校也邀请到了著名专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论坛获得了参会嘉宾们的高度赞誉。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Stephen Brennan、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中怀、中科大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副主任周成刚、牛津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鹏出席盛会并致辞。安徽大学葛炳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杜海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鹏飞副研究员做特邀报告,分享了纳米科技结构调制、磁性纳米材料表征,以及纳米材料在生命科学、量子检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牛津仪器的应用科学家也在会上介绍了EDS、EBSD、原子力显微镜、VR/AR光学元件等牛津产品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最新应用方案。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Stephen Brennan谈中英科技合作 周成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高度肯定了本届论坛,认为是牛津仪器搭建的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和牛津仪器的应用科学家们一同探讨最新技术与应用难点。”周成刚说,他表示牛津仪器与中科大合作已久,2014年双方在中科大成立联合实验室,2015年开首次中科大设立“明日之星”奖学金,先后曾有18位中科大优秀学子获奖,本届论坛又有6位新星抱得奖金归。通过这些合作,不仅为牛津仪器赢得了更好的商业口碑,更让双方在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等方面实现了融合互助和共利双赢。 颁发“明日之星”证书 辩证统一中的不可或缺——纳米未来看仪器 科学仪器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王鹏飞研究员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不断迭代、积累、突破、成熟后的成果。而对于纳米科技而言,想要取得突破性的前沿成果,更是离不开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进步。 “例如量子精密测量,就是一个很前沿的仪器研发方向。该技术的载体是金刚石里面的固态点缺陷,可以用其作为空间分辨率非常高的探针,在大气环境下完成对纳米样品的高精度测量。”王鹏飞说。这种技术可以让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向前迈一大步,例如:在生命科学里可以把传统磁共振这种宏观的方法推进到纳米尺度;在材料学领域,可以通过新的磁场表征手段,对纳米级新材料实现结构解析;在信息学领域,可以测量纳米尺度的微波,助力微电子、晶体管的研发。 左至右第一行:周成刚主任(中科大),葛炳辉教授(安徽大学) 第二行:杜海峰教授(中科院),王鹏飞研究员(中科大) 第三行:周宏敏主任(中科大),竺仁博士(牛津仪器) 第三行:眭孟乔博士(牛津仪器),黄承扬博士(牛津仪器) 尖端科学研究都是做前人所未做,经常会有非常特殊的个性化需求,该怎样创新仪器技术,才能直击科学家的痛点呢?周成刚提出,仪器设备厂商与科研院所之间可以大力开展更多有关仪器设备性能改造和提升方面的合作。通过合理的开放共享和联合研究,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特殊特征集成到现有仪器设备上面,进而加速科学仪器的研发升级进程。 现场有奖竟答环节获奖观众 张鹏也表示,牛津仪器不仅是英国的牛津仪器,更是中国的牛津仪器,世界的牛津仪器,本次论坛是公司与中科大合作一个从点到面的里程碑,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以中科大为首的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为中国的科研和工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走向小、远、低、强——牛津仪器未来在中国 近两年,虽然中国制造业普遍增长乏力,但中国仍是牛津仪器业绩最好的市场,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在牛津仪器全球业绩中占比达到约20%。大学和科学院所是牛津仪器的主要增长点,究其原因,牛津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鹏表示,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阶段,而牛津仪器始终专注于尖端科研、技术和产品,因此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维持强势增。 牛津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鹏 纳米科技正是牛津仪器增长迅猛的主要领域和未来布局的重心之一。牛津仪器7大产品部门中,有5个的产品都与纳米科技相关。采访中,张鹏特别分享了牛津仪器未来在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走向小、远、低、强。 走向小:走向微观结构,深耕微纳领域,牛津未来的产品研发和收购战略都将以此为基点展开。针对纳米研究,2019年牛津仪器升级了Aztec Live系统包括透射能谱和软件系统,实现了原位实时表征;此外还升级了可对大样品进行高精度测量的原子力显微镜。 走向远:牛津仪器的相机在中国的天文行业占有绝对优势,最新研发的大视野、高帧频、低读出噪声的sCMOS相机可以应用于太阳研究、轨道碎片追踪、天梯目标研究和系外行星搜寻。 走向低:牛津仪器的设备可以提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设备,能够为量子研究和凝聚态物理提供充分的助益。走向强:牛津仪器在强磁场领域也是世界领先,结合牛津仪器的低温技术,可以高效率制备并表征二维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尤其是现在非常热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除了产品升级换代,走向小、远、低、强之外,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用户服务,张鹏表示,牛津仪器同时在不断升级中国的应用团队,输送更多的工程师去总部培训。现在有些业务线的应用产出率甚至高于了总部。“我们不单单是要销售极致的产品,更多地是为中国科研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帮助客户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张鹏说。 合影留念
  • 中科大科学家发展单神经细胞 质谱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p   近日,国际综合研究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题为《Single-Neuron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etabolism Using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脑资源库熊伟教授研究组与中科大化学学院黄光明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依托电生理膜片钳以及电喷雾离子源技术建立的稳定的单神经元胞内组分取样和质谱组分分析技术,对小鼠海马、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内的数千种化学小分子进行了快速质谱检测,并且可以做到同步采集电生理信号,在单细胞层次上成功地完成了对神经元功能、代谢物组成及其代谢通路的研究。这项研究首次利用化学质谱方法直接无稀释的检测单个神经元中多种神经递质、代谢物、脂质等化学小分子,实现了单个神经元化学成分及代谢物的即时分析,该技术将目前神经细胞成分分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活细胞及单细胞水平,有望在单细胞层次上去研究神经生物学、代谢组学、毒理学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 /p p   大脑中有亿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在细胞形态,突触连结,细胞结构,电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中,其化学分子组成、含量、代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脑内单个神经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质谱分析因为具有高灵敏度,大的线性范围以及高通量分析化学分子的特点,逐渐被用于单细胞的细胞代谢分析。但目前的方法需要使用大量有机试剂对细胞进行处理,无法保持采样时细胞的活性 冗长的处理和分离过程也导致较慢的分析速度,无法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单细胞分析 并缺乏来自同一细胞的电生理信号 最终导致单细胞代谢物的质谱分析无法大规模用于神经细胞的分析。 /p p   此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稳定的单细胞质谱分析技术,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海马、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中的谷氨酰胺、谷氨酸以及GABA等化学小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神经元分类,最后利用该技术成功鉴定单个神经元内谷氨酰胺的代谢路径。这项方法的成熟与普及,必会为后续单个神经元组分分析、神经元分类以及病理状态下单个神经元中组分变化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p p   该项工作由中科大生命学院博士后朱洪影、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邹桂昌、王宁在熊伟教授和黄光明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以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的资助。该工作还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光电离质谱线站的仪器与技术支持。 /p
  • 20类微观表征技术云端碰撞!中科大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4月20日,由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科大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线上成功举办,中科大多位微观分析专家及牛津仪器的应用工程师们依次分享了近扫描电镜、透射电镜、EDS、EBSD、原子力显微镜等近20类主流微观表征技术及在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等热点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为同期重要内容,论坛也进行了明日之星奖学金颁奖仪式,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栏目实时转播了本次论坛。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 何峻 致辞开幕致辞中,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何峻首先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在线各位同仁的参加及对牛津仪器的支持表示感谢。接着,分享了牛津仪器的发展历程,从六十余年前的马丁伍德爵士在英国创建,到发展成为一家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从二十多年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再到业务的飞速发展等。同时,牛津仪器也在不断履行对中国客户的承诺,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在过去一年里,通过加强应用、服务团队,成立专业的维修服务团队等措施大幅提升了对中国用户的支持能力。最后向获得本次“明日之星奖学金”的各位同学表示祝贺,希望籍此为各位同学的学业成功略尽绵薄之力,预祝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取得佳绩。据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办公室主任周宏敏介绍,牛津仪器和中科大已有近八年的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帮助中科大在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牛津仪器2014年在中科大设立“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学金”至今,已有四十多位同学获得奖学金,获奖者涵盖了理化中心、工程与材料中心和微纳中心,去年也覆盖到了生命中心。本年度“明日之星奖学金”,经过评委的严格评审,最终颁发给8位同学,活动现场,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为获奖者进行了颁奖。中科大校公共实验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发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学金证书颁奖仪式后,围绕材料/半导体微观分析技术、生命科学微观分析技术两大主题,10位中科大微观分析专家、牛津仪器应用专家分别分享了精彩报告,近20类主流微观表征技术与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等热点领域应用在云端展开思维碰撞。以下为报告内容摘要,详细精彩内容,点击查看报告回放视频(回放视频即将上传)。材料/半导体微观分析技术系列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工程师孙梅概要分享了原位液体透射电镜技术。技术概要方面主要列举了不同液体池构造基及其优缺点,组装方法。电子束的影响方面,主要介绍了化学成分变化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原位液体电镜刻蚀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采用非原位手段来证明原位结果有效性的相关案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马岚介绍了牛津仪器材料制备与材料表征技术。材料微纳加工制备方面,针对大尺寸样品,牛津仪器相关技术包括晶圆级别刻蚀、气体沉积等设备;针对小尺寸样品,则包括OmniProbe系列纳米操纵手等技术。材料表征方面,则主要分享了成分分析的EDS技术、结构表征的Raman、EBSD、物理性能的AFM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工程师王秀霞分享了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及在微纳米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在目标功能材料的表面进行选择性去除,最终形成所需的特定结构,是微纳加工技术中微纳米图形结构转移的主要方法。报告依次分享了等离子体刻蚀的基本原理、NRFC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与工艺,最后详细展示了等离子体刻蚀相关加工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田杰详细分享了扫描电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电子波长远小于可见光波长,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源,可极大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这成为电镜的理论基础。报告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讲起,通过对比光镜与电镜的比较,讲解了电镜的原理及结构。接着依次介绍了扫描电镜的形貌分析、扫描电镜的能谱应用、扫描电镜的EBSD应用等。生命科学微观分析技术系列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晶体学平台主管朱中良分享了基于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薄膜样品自动测试平台的研制进展。薄膜样品自动测试平台的研制目的主要是基于现有X-射线单晶衍射仪实现生物结构组织晶体种类和晶体取向的分析。报告主要分享了该研制平台的空间匹配、精度、适应性控制程序等技术难点与对应解决方案、研制成果,以及研制测试平台的实际应用案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潘茗茗介绍了牛津仪器弱光检测及三维成像解决方案。牛津仪器旗下Andor拥有全球弱光探测、解析及成像系统制造技术,报告首先介绍了Andor弱光成像与光谱技术、Dragonfly高速显微成像系统、BC43台式共聚焦等产品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接着介绍了WITec生物拉曼快速成像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优势与应用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显微成像平台主管刘振邦介绍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及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必备工具。报告依次分享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接着分别介绍了单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的各自优势及应用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工程师唐培萍介绍了前沿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经典生物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面,报告主要分享了负染色体制样技术、常温超薄切片技术的技术进展及对应技术流程。现代前沿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面,主要分享了时下应用火热的高分辨冷冻电镜技术和冷冻电镜断层成像与关联显微成像技术,并分享了两种技术优势、成像实验流程,以及系列典型应用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分子互作分析平台主管欧惠超分享了基于SPR技术的传感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SPR技术几乎可以检测多有的生物分子,而芯片则是SPR分子互相分析的关键载体。报告从rBSA羧基芯片制备与测试、高亲和力NTA芯片研究、高载量CN5芯片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基于SPR技术的传感芯片的研制及应用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质谱平台主管吴高分享了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适用微量甚至痕量样品的分析。而仪器的日程维护保养对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报告分别针对色谱和质谱常见故障分别进行了解读,并逐一给出解决方案。相关经验包括样品前处理、使用的试剂纯度可以减少仪器发生堵塞几率;时刻观察仪器状态,对故障进行预排,可以极大降低故障率等。
  • 中科大新成果:用于核酸药物递送的LNP规模化制备放大的微流控新策略、新芯片、新技术
    脂质纳米粒(LNP)是一种具有均匀脂质核心的脂质囊泡,广泛用于核酸药物的递送,近年来由于作为新冠病毒mRNA疫苗递送平台的巨大成功而备受关注。近期,围绕LNP从实验室筛选到工业化制备参数不一致和质量控制困难这一行业难题,中科大微纳米工程团队和化学生物学团队提出了LNP规模化制备放大的微流控新策略,发展了新芯片和新技术,并在siRNA递送和动物实验中实现了功能验证。相关研究工作近期已经被Nano Research接收并online发布。LNP制备方法很多,包括脂质体挤出法、薄膜水化法、纳米沉淀法以及微流控法等。近年来,通过微流控技术合成的mRNA 脂质纳米颗粒比传统的合成工艺更具优势,具有批次一致性良好、粒径可控、超低的PDI值、并且包封效果可达90%以上等优点。但是,基于微流控技术合成的LNPs在临床应用上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从早期开发到临床应用的稳健的制备规模放大。目前,制备放大的合成LNPs方法主要分为并行化策略和通道尺寸扩大策略。并行化策略需要复杂系统搭建,并在大规模生产时难以保持LNPs稳定性;通道尺寸扩大策略尽管能够实现稳定的大规模生产,但很难在不同流速下保持一致的粒径和尺寸分布。中科大工程学院褚家如教授团队的李保庆副教授与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田长麟教授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等比例缩放通道尺寸”的可扩展化脂质纳米粒子合成策略。该策略通过在三个维度上等比例缩放惯性微流体混合器,实现了LNPs的可扩展合成。合作团队设计并构建了高效的惯性流体微混合器,通过结合三种惯性流体效应,实现了溶液的在更低流速下的快速混合。接着,将该惯性流体微混合器等比例缩放,通过高精度3D打印以及激光加工制备出不同通道尺寸的芯片,以实现不同通量条件下的LNP筛选与规模化制备的一致性。合作团队基于流体力学的相似性理论并利用无量纲分析开发了一种理论预测方法,通过控制混合时间在不同芯片上保持一致,确保合成的LNPs具有一致的粒径和尺寸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等比缩放的芯片在相同的混合时间下合成的LNPs,具有一致的物理特性,平均粒径偏差不超过5%。合作团队成功合成了包载siRNA的LNPs,并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这些LNPs的相同的基因沉默能力。这一创新性方法为LNPs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将极大加速核酸药物研发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工作7月23日被Nano Research杂志接收,中科大生医部、安徽省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主任田长麟教授和中科大工程学院精密仪器系李保庆副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大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泽森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童海洋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芯片制备及算法均已申请专利保护。笔者了解到,mRNA在给药过程中非常依赖载体,也不可以通过交联和深层修饰来解决给药问题。确保mRNA本身的稳定性具有挑战性,而且由于其化学修饰的空间有限,所以通常必须使用脂质纳米粒 (LNP)作为载体给药系统。一直以来多数LNP产品研发生产仍以国际大药企为主,目前国内众多科研单位也在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微流控设备在LNP制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期待看到此次新芯片、新技术的带来LNPs产能的提高。相关阅读:回放视频合集|核酸药物研发与质控的技术盛宴
  • 仪器实验技术岗:服务科研路上,也需练内功——中科大· 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访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和牛津仪器在中科大联合举办“2020中科大· 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中科大技术专家和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共聚一堂,围绕纳米技术、微观分析展开交流,并分享了微观分析领域的新应用和新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f682bfa7-a4ad-4838-9a78-5f203d0f10ef.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17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诸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仪器技术,更离不开那些科学仪器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论坛期间,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办公室主任周宏敏、中科大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材料测试与分析实验室主任龚明,请其分享了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仪器技术人员服务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始建于2000年,是由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专项经费、科学院专项经费及我校自筹资金共同投入建设而成。中心包含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和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等六个公共实验分中心。中心全职员工近130人,各平台现有分析测试、表征、制备等设备总值超8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与牛津仪器合作,为科研工作搭建仪器技术交流平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周宏敏表示,中科大与牛津仪器的合作由来已久,至2014年,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一年一次共同举办微观分析论坛、牛津仪器资助“明日之星”奖学金、参观实习等,为科研工作搭建仪器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在纳米材料领域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5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cfb2c5cb-a83e-4da0-9e97-34fe86aee51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00" height=" 5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本次论坛上,中科大学术专家与牛津仪器应用专家分享报告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科大的龚明教授、田杰博士、孙梅博士,以及牛津仪器应用专家陈帅博士、刘志文博士、王坤博士、马岚博士等就能谱、EBSD在电镜工作中的应用、牛津仪器纳米分析新进展、微区分析技术之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动态成像、弱光成像及模块化光谱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场发射透射电镜纳米尺度 EDS Mapping的表征技术、如何提高EDS的定性及定量准确性及应用分享以及EBSD采集及数据后处理等内容做了精彩的报告并就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在场师生分享了宝贵经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bd2ac71-5292-426a-9675-e5cf64f3996e.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00" height=" 33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校公共实验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牛津仪器中国区张鹏总经理为在纳米材料领域获得优秀成果的中科大六位博士研究生颁发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学金证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龚明表示,与牛津仪器合作已经超过20年,牛津仪器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在与用户互动、用户技术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有助于帮助大家仪器技术共进,也间接助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定位服务科研,设置有别于科研岗的政策及制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周宏敏表示,公共实验中心作为学校重要的支撑部门,设立技术支撑岗,及定位为服务科研。在此定位下,中心建立了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专职从事分析测试的技术队伍,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别于教师、管理岗位的引进、考核、职称晋升、国内外进修深造等政策和制度。比如,不允许技术人员提出论文署名要求(只可科研者根据付出主动单向给予署名)、不以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指标、以测试工时/口碑等作为考核指标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心的服务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科研支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三方面。 strong 科研支撑 /strong 主要指中心技术人员长期专注于其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较深的理解。同时,其服务对象范围广,在其技术领域可形成既“深”又“广”的知识特性,往往能为科研中某个环节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或参与课题项目,进行联合研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支撑高水平探索研究等。 strong 人才培养 /strong 包括科研技术指导、每年近40门的技术课程及技能培训等,如通过测试服务,在样品准备、测试、数据分析等全过程对学生指导,为有实际科研需求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一定学时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培训等。 strong 社会服务 /strong 主要是在支撑学校科研和教学基础上,对外的计量认证检测、评测中心、资质认证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如何体现自身价值?服务科研路上,也需“练内功”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龚明教授在仪器应用方面,承担公共实验平台上网设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十余台套大型仪器的分析测试工作,分析测试样品逾20000个,服务总机时约25000小时,支持各类基金项目近百个,并攻克了影响透射电镜能谱图像分辨率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等。除了服务科研,龚明在技术研发与前沿研究的支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龚明表示,对于科研服务支撑与获得成果的平衡,是大家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心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支撑学校的科研,那么怎样来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这就需要“练内功”,就是要把自己的操作技术、针对这些技术一些相关的电子学等知识,我们要去学习,要去深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才能跟用户很好的沟通,才能帮他们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因为一些研究者在做科研的时候,他们对表征手段了解的并不深入,他们可能会有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现实的,也有可能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有些想法需要我们去挖掘仪器的一些功能才能实现。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身有这样的功夫,才能够使之匹配,帮助实现他们的一些科学思想,或去验证一些科学现象。这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我们用一些自己的专有的手段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学习,多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畅谈能谱技术:微区分析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能谱技术应用的资深专家,龚明也畅谈了自己对这项技术的看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发展迅速,微区分析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strong ——对于微区分析而言,能谱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能谱能够直观便捷提供全谱的信息,为我们了解材料的结构信息、化学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能谱技术从诞生以来发展也非常快,从最早的铍窗到超薄窗,再到无窗;探测器类型从液氮制冷到现在的电制冷;(有效)晶体面积从几平方毫米到20平方,再到170平方毫米;固体角从圆形再到椭圆形等,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对能谱的分析能力带来很大的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能谱技术的不足 /strong ——能谱虽然是一种全谱技术,但对于氢、氦元素而言,从原理上讲是解决不了的。另外对于一些超轻元素,能谱技术在精度方面还有待提升。而波谱在这两方面表现更好一些,但由于波谱技术效率较慢,使用不便,影响了其更好的推广应用。而随着能谱技术精度的提高,逐渐在应用中替代了波谱的功能,从而使得当下波谱单独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少。如果可以同时结合EDS的快速便捷的全谱元素分析能力,以及波谱高精度高能量分辨率的优势于一体,解决多种复杂样品的检测,就更好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能谱技术的发展 /strong ——首先,在无标样定量分析、在一些算法的优化方面,能谱技术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因为能谱作为一个从半定量到定量的科学仪器手段,必须要与标样相结合,如果能谱将来能发展成为定标定量分析的仪器,就需要建立更大的数据库。另外,在探测的效率、处理器分析能力方面也要提升,因为目前电子探测器技术已经发展很快,出现了单电子接收器、单电子探测器,这直接促成了高通量扫描电镜技术的实现,所以如果能谱技术如果能在采集效率、分析效率方面有相应的提升的话,相信对能谱技术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cc787d37-2e06-418b-b200-3994772b12d8.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span /p p br/ /p
  • 2016华中科仪展初具规模 效果组织深挖潜力
    p   由湖北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省质检协会、省科促会、省色谱学会、市质量协会等联合举办第八届华中武汉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16年11月10-1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包括美国FLIR、美国Cloud-Clone、德国斯派克、德国贺默、德国莱驰、奥林巴斯、北京浩天晖、鼎泰生化、递热爱生物、蓝恒时代、环试检测、环利康试验、辉景科技、天虹环保、海能、上海一恒、常州普天等一大批企业将展出分析测试、生化技术、实验室装备、无损检测、食品安全等最领域前沿技术产品。 /p p   作为华中知名仪器例会,科仪展以其专业专注、学术研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己任。目前2016华中科仪展正在集中人员深挖观众潜力。 /p p   首先仔细研究过往几届观众参观特征,进行细致分类,找出忠实买家群,重新定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针对性邀约。其次综合过往数届高校组团参观联系名单,找出一批死角一对一核实通知,大范围提高高校前来交流采购数量。第三,对湖北省、武汉市的汽车、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等重点发展行业质量品控部门实施突击。通过这些举措,一大批参观单位目前已经进行预登记,例如华中科大、华农、理工大、湖工大、生物工程学院、一批职院、一批生物公司、一批制药公司、一批研究院所和第三方检测单位……。至8月中旬,华中科仪展数万条大型专业观众数据库首次已经核实完毕,2016华中科仪展将在10月出版《参观指南》,详细公布全部展商展品及参观细则,提前与数据库观众进行对接,同时也将发动展商一起邀请专业观众。还将尽快公布技术研讨会议程,深挖买家潜力,全面提升2016华中科仪展品质。 br/ (热线电话:张凯 13971153732 QQ:272265529) /p p br/ /p
  • 2019华中科仪展初具规模 多举措组织参观效果
    p   由武汉海关(原湖北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武汉市无损检测学会、武汉风向标会展服务公司等联合举办第9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暨研讨会将于2019年9月26-28日在武汉· 中国光谷科技中心举办,包括方圆环保、递热爱生物、鼎泰精锐、森塔实验室、奇天基因、法国威尔伯、赛默飞、飞羿、宝运、优普、海能、科艺、国华、东京理化、新仪微波、卢湘仪、科进生物、豫康科教、中科志康、梅宇、江南永新、彼西络、合知行、环楚、纺吉莱博、杰瑞晟欣、沃特澳、安君研、阖家、瑞诚、博斯达、三思纵横、赛维尔、尤尼柯、科晶、莱普特、可成、科赛思、三英、天禹智控、申辰、宝珍阁玛瑙等一大批新老客户已经抢驻本届科仪展,将精心展出分析测试、生化技术、实验室装备、无损检测、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最领域前沿技术产品。 /p p   作为华中知名仪器例会,科仪展以其专业专注、学术研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己任。目前2019华中科仪展正在集中人员深挖观众潜力。具体如下: /p p   首先仔细研究过往几届观众参观特征,进行细致分类,找出忠实买家群,重新定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针对性邀约 其次综合过往数届高校组团参观联系名单,找出一批死角一对一核实通知,大范围提高高校前来交流采购数量 第三,对湖北省、武汉市的汽车/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等重点发展行业质量品控部门实施突击 第四通过各个主办方下文组织 第五向武汉市东湖技术区管委会申请支持,该区属于科教重地、国家级生物基地,遍地是专业观众。 /p p   通过这些举措,一大批参观单位目前已经进行预登记,例如华中科大、华农、理工大、湖工大、生物工程学院、一批职院、一批生物公司、一批制药公司、一批研究院所和第三方检测单位& #8230 & #8230 。至6月中下旬,华中科仪展数万条大型专业观众数据库首次已经核实完毕,2019华中科仪展将在10月出版《参观指南》,详细公布全部展商展品及参观细则,提前与数据库观众进行对接,同时也将发动展商一起邀请专业观众。还将尽快公布技术研讨会议程,深挖买家潜力,全面提升2019华中科仪展品质。(展会咨询:13554308022 段小姐) /p
  • 我司工程师前往中科大安装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
    我司工程师前往中科大安装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Tousimis成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Rockville, 拥有60余年的临界点干燥仪(Critical Point Dryers, CPD)设备制造经验。Tousimis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技术革新,引领着临界点干燥设备行业的发展。其临界点干燥仪因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可靠性高而闻名世界,已在化工、材料、生物、制药,MEMS等领域广泛应用。华纳创新是Tousimis在中国的授权代理和技术服务合作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我司工程师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安装Autosamdri® 931临界点干燥仪,并给研究所相关人员培训使用方法。 Tousimis Autosamdri® 931荣获2012年“今日显微学”创新奖。产品特点: 1.25"/2.5"/3.4"等多种样品室尺寸可选可自定义编写程序专利Stasis程序,可设置CO₂ 置换次数.便于其他较难干燥样品。更精准的程序控制,保证干燥结果可重复性。多种样品架可选,最小处理2µ m样品。LCD触屏控制,全自动操作可用于无尘室,多种默认处理程序,也可自定义并重复使用,慢速充液功能,适用于各种易损样品。快速冷却,1.25”样品室冷却时间小于1min内置SOTER&trade 冷凝器分离乙醇和CO₂ 消除静电。外置吹扫后过滤器便于更换,照明灯便于观察整个干燥过程。专利非机械式吹扫搅拌技术,免维护。保质期两年。 Tousimis干燥仪系列还有A系列,B系列,C系列等多种型号干燥仪,不同型号,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 湖北省众多学会助力2019华中科仪展
    p   日前,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进步促进会等纷纷下达《关于举办2019第9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通知》文件。 /p p   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由目前学会共有单位会员45个,个人会员428人。分布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市县(区)、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学会涉及省内从事从事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研究的科研院所众多,包括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研院、湖北农科院,湖北工大、武汉轻工大、湖北民族学院等十余所单位,学会挂靠华中农业大学食科院。2019华中科仪展得到学会的大力支持,将有效整合食品安全领域资源。 /p p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挂靠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学会主旨促进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高度融合,广泛传播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员包括武大、华中科大、湖工大、理工大、华农、湖大等机械学院众多院长构成。2019华中科仪展得到学会的大力支持,将有效整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设备、无损检测、分析测试领域资源。 /p p   湖北省科技进步促进会则是汇聚高校、环保、建材、冶金、生物等众多科技力量,将直面科研专家。 /p p   主题为“科教重地知名平台 助建国家创新城市”的“2019第9届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即将于9月26-28日在武汉·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召开。 /p p   “华中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乃武汉地区唯一实验室设备类专业展会,已经成功举办8届,成为华中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年度技术交流盛事。(咨询:135 5430 8022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23d0eb27-ed00-4349-9aa7-7beabfdd03a2.jpg" style=" width: 462px height: 649px " title=" 湖北省高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通知1.jpg" width=" 462" height=" 64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b5d1255-1fec-4db9-bdb1-a75b9ffdc6dc.jpg" title=" 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jpg" alt=" 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jpg" width=" 459" height=" 654" style=" width: 459px height: 654px " / /p
  • 中科大团队成功实现“储光”1小时,刷新世界纪录60倍
    光纤中的光子损耗阻碍了量子信息在陆地上的长距离传输分布,由此,量子中继器被提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量子中继器的系统复杂性以及有限的通信距离,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可移动量子存储器和配备量子存储器的卫星,其中长寿命的光学量子存储器是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的关键组件。图1. Eu3+:Y2SiO5 晶体的能图。2015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团队在一阶塞曼效应为零(ZEFOZ)的磁场下,观察到掺铕硅酸钇晶体(Eu3+:Y2SiO5)的核自旋相干寿命长达6小时。迄今为止,在87Rb原子和Pr3+:Y2SiO5晶体中实现的长光存储时间约为1分钟。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刷新了2013年德国团队光存储1分钟的纪录。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1]。图2:实验装置示意图,包含低温恒温器。中科大课题组结合理论预言次实验测定掺铕硅酸钇晶体在ZEFOZ磁场下的完整能结构。研究组结合了原子频率梳(AFC)量子存储方案以及ZEFOZ技术,成功实现了光信号的长寿命存储。为了在ZEFOZ领域实现光存储,了解基态和激发态的能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课题组使用连续波拉曼外差探测(RHD)获得了ZEFOZ中的基态共振信息。实验确定的能结构如图1a所示。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b所示,样品被放在低温恒温器内(温度1.7K),磁场强度被设定为1.28特斯拉。样品放置于低温倾角台上,低温倾角台的倾角精度达到千分之二度。探测和泵浦光在进入低温恒温器之前通过单模光纤(SMF)和光纤准直器(FC)发出。图3. 回波强度与存储时间关系图。实验中光信号先被AFC吸收成为铕离子系综的光学激发,接着被转移为自旋激发,经历一系列自旋保护脉冲操作后,终被读取为光信号,总存储时间长达1小时(见图3)。通过加载相位编码,实验证实在经历了1个小时存储后,光的相位存储保真度高达96.4 ± 2.5%。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强的相干光存储能力以及用于量子态存储的潜力。 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德国attocube公司的attoDRY系列低温恒温器来实现样品在低温条件下的光量子存储。该课题组的工作为基于长寿命固态量子存储器的大规模量子通信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图4:低振动无液氦磁体与恒温器—attoDRY系列,超低振动是提供高分辨率与长时间稳定光谱的关键因素。attoDRY2100+CFM I主要技术特点:+ 应用范围广泛: 量子光学,PL/EL/ Raman等光谱测量+ 变温范围:1.8K - 300K+ 空间分辨率:+ 可进行电学测量,配备标准chip carrier+ 可升到AFM/MFM、PFM、ct-AFM、KPFM、SHPM等功能 参考文献:[1]. Zongquan ZHOU et al, One-hour coherent optical storage in an atomic frequency comb memory , Nature Communications,12,2381 (2021)
  • 专家/领事谈多元合作下之纳米技术发展——2018中科大· 牛津仪器纳米技术论坛侧记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1月21日,“2018 中科大· 牛津仪器纳米技术论坛”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顺利召开。论坛由牛津仪器公司与中国学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携手举办,旨在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集纳米技术学术专家和应用科学家于一堂,共同分享探讨纳米技术前沿与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ed2d116-ab45-48b3-b5e6-9469a807b29f.jpg" title=" 000.jpg" alt=" 000.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2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院士致欢迎词 /span /p p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内容组成多元,除了邀请纳米技术领域知名学术及应用专家分享了纳米技术在无机仿生材料、半导体器件、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进展,及相关的电子显微学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术、EBSD、等离子体刻蚀等最新设备应用技术之外。还邀请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Gareth Taylor先生对中英在科学创新方面的合作及产业战略等进行了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学术/应用专家、驻华领事畅谈多元合作下之科技创新 /strong /span /p p   茶歇间隙,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Gareth Taylor先生谈参加论坛的感受时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多方的合作,在这次论坛上,自己看到了许多合作,通过专家报告中对仪器设备的需求看到了科研用户与牛津仪器的合作,通过专家们纳米前沿技术的分享则看到了中国高校与英国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一些潜在合作等。中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40余年的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中国已成为英国第一大高校交流合作国家,中英建立2亿英镑的联合研究创新基金促进双方研究创新资源的共享等。在长期合作中,英国基础研究更加擅长、中国则在制造业方面更有优势,合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1072779-3a10-42fd-941b-c427dcfe2250.jpg" title=" IMG_8973_副本.jpg" alt=" IMG_897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创新领事Gareth Taylor先生谈中英在科学创新方面的合作 /span /p p   科学仪器行业在中英科技创新合作中有哪些体现?Gareth Taylor表示,相关的合作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石墨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物理学家首次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结合英国石墨烯研究及中国在石墨烯产业化方面的各自优势,在标准合作中,中英双方成立了中英石墨烯标准化合作工作组,并共同向ISO提出石墨烯国际标准提案。而作为行业源头的标准制定,对于科学仪器行业同样十分重要,中英双方也可以开展许多相关优势互补的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31ddf65-5cc6-41f7-9d67-ec702bb6bd8e.jpg" title=" 001.jpg.png" alt=" 001.jpg.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52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4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左至右第一行:Gareth Taylor(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俞书宏教授(中科大),王建波教授(武汉大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第二行:王兵教授(中科大),程光磊教授(中科大),眭孟乔博士(牛津仪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第三行 :孙海定教授(中科大),黄承扬博士(牛津仪器),王鹏飞教授(中科大) /span /p p   关于与客户的合作,牛津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鹏表示,作为纳米材料生产与先进检测设备供应商,牛津仪器专注于高科技领域。进入中国,牛津仪器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大学以及工业界的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涉及的领域包括材料科学、半导体、低温物理、天文、地质、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本次论坛携手合作的中科大,也是牛津仪器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从20余年前牛津仪器第一台产品进入中科大,到2014年在中科大成立联合实验室,到2015年开始在中科大设立奖学金,再到目前18位中科大优秀学生获得设立奖学金。这些合作在为牛津仪器带来了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为中科大的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带来了国际先进的设备、技术与经验,实现双赢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835bc13-7097-4df6-8350-8acba4b63f52.jpg" title=" 002.jpg" alt=" 002.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颁发“明日之星”证书 /span /p p   目前,纳米技术相关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品牌,在此前提下,武汉大学王建波教授认为,仪器商与用户的深入研发合作,应向发展更加迅速和成熟的IT行业借鉴学习。比如微软公司在中国设立有研究院,可以更好的促进与用户之间的深入合作,并推动相关技术的快速转化发展。而在科学仪器行业,地方保护明显,类似IT领域的深入合作较少,尤其在非本土市场。如果这些进口品牌能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相信更深入的研发合作也会水到渠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纳米技术前沿成果离不开创新仪器技术 /span /strong /p p   作为纳米科技领域一线科研专家,王建波认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手段有助于高水平成果的诞生,以电子显微学为例,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曾讲过,透射电镜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是皮米的技术在纳米中的应用,透射电镜给了碳纳米管出生证,也带来纳米时代的热潮。同样再以发展更快速、成熟的IT领域为例,越是科技前沿的领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重视程度越高。随着半导体器件集成度提高,发展进入纳米尺度,在纳米、原子尺度的分析至关重要,先进的IT企业,会比高校院所更早引进高端透射电镜等高端微观表征技术设备。包括英特尔公司目前为止,配置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透射电镜,中国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也配置了远远优于高校院所的高端微观表征仪器设备。 /p p   另外,真正原创性的前沿研究也应该是用自己研发的仪器来实现的,因为商业化产品从时间来讲是相对滞后的,当然这个滞后可以通过仪器公司的不断创新来减小。所以希望中国有更多人投身到不仅做科研,同时还要把相关的科研设备做起来,若可以进一步结合市场产业化就实现了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牛津仪器公司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p p   为了更好地让系统解决方案贴近客户的需求,牛津仪器一直在进行持续的创新。据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亚洲区销售和服务副总裁Jonathan Bryon介绍,为与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共成长,牛津仪器每年有超过8%营收投入到研发中,同时,在市场布局、新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 /p p   在市场布局方面,近来主要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对科研市场的投入逐渐向学生等青年学者倾斜,希望给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让牛津仪器能够参与到他们整个的科研生涯中,从学生时代,直至其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业企业,牛津仪器可以始终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帮助。另一方面,EBSD作为牛津仪器强势技术,一直以来,该技术在学术、高校领域受到关注更多。接下来,牛津仪器将把技术逐渐从学术向工业领域推进,逐渐为工业领域的需求提供支持,相信这也会为牛津仪器开拓另一个很大市场。 /p p   产品创新方面,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全部更新了从能谱到EBSD的整个产品线。以能谱为例,新推出的Ultim Extreme,性能速度比原来提升数倍,甚至一个数量级,可在相同条件下更好更快的应对更有挑战性的样品。而Ultim Max系列能谱,采用独特实时成像功能,可以帮客户用能谱信息来检索样品。而以往大家都只根据电镜图像来找到目标区域,现在则可以实时根据实时刷新的能谱面分布进行快速检索,改变了观察样品的模式。同时,随着能谱性能的提高,SEM上能谱性能也在向TEM上能谱性能靠拢,尤其在空间分辨率方面,将SEM分析的极限又推进了一步。以往一些只能在TEM能谱上实现的表征,现在在SEM能谱上也能实现了。 /p p   售后服务方面,牛津仪器去年引进了Semtinel技术,可以对所有牛津仪器的仪器设备进行远程诊断,这样客户可以预先知道设备状态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作出维修保养的安排。另外还推出了Live-assist在线协助功能,利用虚拟影像VR技术,全球专家可以通过这个软件与客户进行远程的沟通,帮客户远程解决应用及售后问题。该技术应用了影像叠加技术,如英国专家可以将其手的操作影像与客户的动作影像叠加起来,如此来提供一个非常形象的“手把手”支持帮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中国科研市场将是牛津仪器的重中之重 /span /strong /p p   当前,对于中美贸易战对于纳米科技领域的影响,王建波教授认为,目前的影响可能还是潜在的,但后期可能会有更多的升级。比如科学仪器领域,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组成部件可能来自多个国家,除了直接影响,相关的贸易禁运也会不可避免涉及到相关盟友国对中国产品的提供,尤其在尖端领域,进而对我国科学研究造成一定影响。 /p p   而牛津仪器的宗旨是将科学产业化,并最终促进科学本身的发展。Jonathan Bryon表示,“科研市场对牛津仪器非常重要,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多从事材料研究的群体,中国科研市场对于牛津仪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牛津仪器进入中国已经22年,最近15年来,我们非常看重与客户交流、客户培训,在同行业总,我们是最早在每个省开展轮流培训活动,即“大篷车”计划 同时纳米分析部在业内首个招聘博士学历的应用支持专家,为客户做更好的支持,所有这些投入都是为了更好了解客户需求,让客户更好理解我们设备,让设备性能更好发挥出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feb4d2e-2deb-4cb9-b46d-c9bba61b2bec.jpg" title=" 003.jpg" alt=" 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合影留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906bebc-8c28-406a-95b3-784ba47a0fe1.jpg" title=" 004.jpg" alt=" 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会后参观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 /span /p p    strong 附: /strong strong 牛津仪器致力中国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摘要 /strong /p p   2013年,牛津仪器开设“马丁· 伍德爵士中国物理科学奖”。 该奖项颁发给40岁以下的中国物理研究领域顶尖的年轻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四届,共计10位科学家获奖。 /p p   201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 /p p   2015,牛津仪器设立“明日之星”奖学金计划,以奖励在纳米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成果的在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获奖者除了可以获得奖学金之外,还可免费参加牛津仪器公司举办的研讨会,并作为口头报告的候选人 优先获得牛津仪器公司国内及全球的工作和实习机会 对其开放牛津仪器公司在中国的相关应用实验室。“明日之星”设立至今,中科大已有18名学生获奖。 /p p   2016年,在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 /p p   2017年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办显微分析学校,特别针对硕士生开展暑期培训。 /p p   2017年与天津大学建立合作实验室。 /p p   2018年与南京大学签署共建实验室等。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