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人学者

仪器信息网华人学者专题为您整合华人学者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人学者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人学者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人学者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人学者话题讨论。

华人学者相关的论坛

  • 【资讯】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开幕 550名华人质谱学者汇聚一堂

    [b]仪器信息网讯[/b] 2010年7月30日,由中国质谱学会、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台湾质谱学会及台湾质谱学会主办,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办的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华人质谱大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区及国家的550多位质谱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盛会。仪器信息网作为会议合作媒体也参加了此次质谱界盛会。[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437223.jpg[/img][/align][align=center]  大会开幕式现场[/align]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font=Verdana]倪嘉缵[/font]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邹泉清研究员、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淑莹研究员、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美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研究员、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香港质谱学会原理事长蔡宗苇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志强研究员主持。[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03586.jpg[/img][/align][align=center]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志强研究员主持开幕式[/align][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029468.jpg[/img][/align][align=center]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致欢迎辞[/align]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代表此次会议主办方致欢迎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质谱学者相聚长春,共探讨质谱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在致辞中,李金英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质谱学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并对此次会议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表示此次会议呈现三多,其一,提交论文多,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30多篇,其中有机质谱论文多达60%,反映了近年来有机质谱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二,参会人数多,本次会议共有国内外代表550余人参加,其中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质谱学者40余人 其三,精彩报告多,本次会议共安排了80多个报告,40余名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质谱学者将悉数登场报,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最后,李金英研究员感谢本次会议的赞助商并预祝本次大会成功。[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135878.jpg[/img][/align][align=center]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淑莹研究员致欢迎辞[/align][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241110.jpg[/img][/align][align=center]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邹泉清研究员致欢迎辞[/align]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淑莹研究员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邹泉清研究员分别代表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欢迎所有参会代表。作为此次大会的承办方,两位表示很高兴能提供一个平台,为世界华人质谱研究者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推进华人质谱研究的进步,并且力争在生活等各方面为代表提供便利,并且预祝此次大会成功。[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924226.jpg[/img][/align][align=center]仪器厂商展台一角[/align][align=center][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7/2010730141412579.jpg[/img][/align][align=center]参会代表合影[/align]  本次会议同期还将有2场大会报告、3场分会报告、多个质谱厂商的新品发布活动及仪器展览等,仪器信息网将在未来几天陆续报道,敬请关注!链接:[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00730/045742.shtml[/url]

  • 中国化学十大牛人 学者必看

    中国化学十大牛人中国化学十大牛人 (转载自两全其美)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人感觉以下10人在化学领域年富力强,所作工作都属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见谅。加之不同研究领域不好作出比较,本人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所发文章,及其引用次数,排在后面的几位尽管还不是院士,所发IF5.0的paper基本也都有30篇左右, 国内同一水平的学者应该还可以找出一些,但要明显高出这10人的恐怕没有几位。纯属一家之言,还望各位大仙指正! 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 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 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 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 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 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 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 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 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 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 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 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 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 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建设新闻】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

    [align=center]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b] 1月29日[/b],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在沈阳自动化所对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由8名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清华大学张钹院士。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王静副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吴根副处长、中科院计划财务局潘峰副局长和侯宏飞副处长等出席验收会并讲话。[/align][align=left]  验收会由吴根主持。沈阳自动化所王越超所长代表依托单位致欢迎辞。吴根就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建设验收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越超的建设报告和沈阳自动化所科技处处长李令奇代表依托单位介绍的支持和管理情况,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交流,现场考察了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科研进展及工作氛围等建设运行情况。[/align][align=left]  专家组经认真讨论后认为,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发展具有感知、思维和动作能力的先进机器人系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机器人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定位明确,优势和特色明显。建设期内,实验室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了中科院纳米操作方法与应用研究创新团队;按建设计划完成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移动机器人、飞行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救灾救援机器人、纳米操作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运行与开放情况良好;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align][align=left]  经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各项要求,同意通过验收。---摘自《中华中控网》[/align]

  • 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

    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

    [color=#444444] 近日,有两名中国科学家接连在美国“出事”,且均发生在从美国辞职之后。2018年2月15日,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专家席宁在密歇根州立大学附近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诈骗罪逮捕。2月22日,美国司法部网站消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实验室(AOML)的海洋学家王春在因接受中国薪金而获刑。[/color][color=#444444] [color=#444444]事实上,华裔学者在美国涉案的事件并不鲜见,甚至在近年来屡屡发生,从当时震惊美国的“李文和间谍案”到“麦大志间谍案”再到“天大张浩被美国钓鱼执法”,结果几乎都是不了了之。下面一起来细数这些年被美国政府指控的华人科学家们:[/color][/color][color=#444444][color=#444444] 文章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28/240805.shtml]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url][/b][/color][/color][align=cente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28/240805.shtml][img=,200,93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11131468468_6237_3047599_3.jpg!w424x1972.jpg[/img][/url][/align]

  • 【资料】看后有何感想----日本学者:中国不配做我们的对手,中国没有资格!

    日本学者:中国不配做我们的对手,中国没有资格!(博讯2007年1月07日) [本文作者系日本著名学者“小林次郎”,原文照录,只是其中的几个错别字随手给他改正了过来,不一一列举。本人不完全认同这位日本学者的观点,但是,作为中国学者,本人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位日本人所感受到的自豪感。张耀杰点评于2007年1月7日。] 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学习中文的,因为这样可以阅读原版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我也喜欢读台湾南怀谨先生的书,尤其是《大学微言》对中国的历史分析非常独到高深。 我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到中国,当时北京的生活水平非常低,让我想起父辈描述的日本十九世纪末的情况。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因为消费水平极低,而且有利于我开展研究工作。我到过中国的全部省份,甚至包括一些偏僻的边远山区,这样我可以全面多视点地了解中国,我相信我比大多数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情况。我的汉语水平非常优秀,我的中国话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加拿大华人阮次山说得好,他带一点“加拿大口音”。 日本人喜欢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旅游观光,一方面是开阔视野,一方面是收集我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哪里有日本需要的市场和资源,哪些是日本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哪些是日本需要关注的科技和前沿领域。这种意识深深埋在日本人的血液中,不需要政府教育,因为每一个国民在第一次吮吸祖国母亲的乳汁后就深深地把对国家的爱植入内心。 我知道中国人对日本的“情绪”比较激烈,这些人的反应越激烈越说明他们的无奈。没有国家精英的领导,人再多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一点也不担心中国人的情绪问题,我在中国通常受到非常礼貌的接待,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非常客气地对待我,因为我来自日本——一个强大、富足的国家。日本一点也不担心中国,因为中国本身存在的问题非常非常多。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不平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入学率很高,但在中国其它地方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学生考600分可能上一般的学校,如果在北京或者上海等地,考500分就能进入好的大学,人人生而平等的教育权利都是如此,其他还有什么能让日本担心的呢?这样中国人就自然地被分为三六九等,彼此之间自动产生隔阂,产生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偏见,人们如果住在受益的地区就会洋洋得意,但大多数地区的人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目前中国一直没有改变教育不平等的趋势,因为这样官员和富裕阶层可以搭乘特殊区域人民的“教育优惠”列车,这类人的子女通常都能进入北京上海这样的享受优惠的特定城市。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劣胜优汰,而不是优胜劣汰。中国的官员非常聪明,这样人民也无法具体指责某一个人。 历史上中国就有地域和乡土情结,中国曾经出现过战国七雄和五代十国的局面,所以中国人怀有深深的祖籍情结。中国实行了五十多年的户口制度,把中国分为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社会,更加深了中国人之间的割痕,社会因此失去凝聚力。所以日本不会担心中国,中国没有资格做日本的对手,我一直相信中国会自己把自己打倒。日本民族是非常优秀的民族,我们的一草一木都是金子,我们的每一位国民都是日本的生命,无论科学家,教师,政府人员,还是企业家,每一个日本国民都会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的信息,每一个人都以生为日本人而自豪,即便像秘鲁总统藤森这样的一国之尊,也以能成为日本人而感到骄傲。日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是67%,但我们不会砍自己的一棵树,也不会开采自己的任何矿藏,我们的邻居中国会把大量的廉价优质的木材和矿藏卖给日本,因此我们的木头筷子和碗做得非常精致,当作艺术品一般来加工。我们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大和民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有能力和日本一搏。

  • BBRC影响因子下滑是因为中国学者灌水?(转)

    最近看到丁香园有一个热帖,题目是“被中国灌水大军拖累的BBRC:目前中国人在该杂志累计发表3019篇,影响因子逐年下滑,惨不忍睹。”似乎有图有真相为据,虽然有人反对这种对中国学者横加指责的说法,但更多的人似乎非常认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这里只从三个方面看看这种说法是丝毫没有根据的。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3/13/153414tmhtfk285ah8ffmn.jpg一、BBRC不是中国学者的偏好杂志中国学者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平均为10—15%,在BBRC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16.6 %,而中国学者发表的所有论著在国际上占12.6%,这个数据说明,BBRC虽然是中国学者相对热衷发表的杂志,但并不是特别突出。再看看日本和韩国学者的情况,如日本是BBRC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27.3%,而在全部论文,日本只有7%。而韩国学者发表论文也达到11.9%,相对全部论文数量只有3.6%。这些数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中国学者在BBRC发表论文的相对数量并不高。二、中国学者在BBRC发表论文数量相对逐年降低从2007年后中国学者发表SCI论著数量年度变化情况,其中2012年 358篇、2011年282篇、2010年322篇、2009年315篇、2008年275篇、2007年317篇。显然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每年增加10%以上,但在BBRC上发表论文并没有相应增加,除2012年以外,2007年以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且2012年的论文在杂志影响因子尚没有计算,把该杂志上的影响因子归罪到中国学者,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三,中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并不低[/font

  • 求助:我是色谱的初学者

    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是色谱的初学者,我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能不能给我一个专家的电话,我想直接和您打电话咨询,可以吗?谢谢。

  • 【转帖】色谱初学者必读

    色谱初学者必读[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9281]色谱初学者必读[/url][color=#DC143C]请大家使用感谢就可以了不用再回帖[/color]

  • 国内学者为什么要发表SCI论文

    SCI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一种常见交流方式已被西方学者所认同,而作为中国的学者也要一样像西方学者那样发表SCI论文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学者为什么要发表SCI论文,有没有那个必要性?  如果说到爱国我比谁都爱国,但是知识是无国界的,作为中国学者当然可以用我们的文字来表现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是为了更好的将自己的SCI论文推广出去,发表SCI论文还是很有必要性的,原因就是虽然汉语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在那放着呢,所以相对来说英文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性更强,更容易被接受,使用英文也可以更好地推广中文,因为这些SCI论文是中国学者做的所以不相冲突。  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每一次中国的崛起都没有离开过科学的进步,而近代史的屈辱估计国人还是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段满清的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我想中国早已站在了世界舞台的最顶端,中国有先知先觉的学者现在都已经意识到,科学要想进步就离不开学术间的交流,所以发表SCI论文,是一种进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意识,所以我们应该与世界看起,才能站的更高走的更远,当我们强大到一定程度估计我们就可以不再发表SCI论文了。 本文源自:莱博医学

  • 求助一些初学者的学习资料

    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刚接触到色谱,想深入学习一下,有没有推荐的色谱书籍或者电子版也行,现场使用的在线色谱分析仪

  • 【求助】请问各位学者

    我的一种糕点配方面粉25斤 水 7斤 糖 1斤酵母盐少许小料包:淀粉 麦曲 单甘脂 碳酸氢钠 磷酸盐 明矾(无水)酒石酸 维生素C 食用硫酸钙 碳酸钙 活性钙 食用钙 酶素 酶制剂 大豆磷脂 香兰素 甜蜜素(糖精钠) --共125克成品200~300度烘烤,请问各位学者这个过程会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 看看2014年那些最热门的中国学者吧

    中国的论文数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其中大部分论文的质量却是“呵呵,你懂的“。不过在最近汤森路透关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亦称为高被引科研人员)的调研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中国学者的身影,而且数量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增长,而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也是“亦有荣焉”。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最热门的中国学者,还有他们所在的科研单位吧!盘点2014年最热门中国学者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04/135602.shtml中国科研机构在全球的影响力分析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03/135573.shtml

  • 看看2014年那些最热门的中国学者吧

    中国的论文数量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其中大部分论文的质量却是“呵呵,你懂的“。不过在最近汤森路透关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亦称为高被引科研人员)的调研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中国学者的身影,而且数量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增长,而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也是“亦有荣焉”。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最热门的中国学者,还有他们所在的科研单位吧!盘点2014年最热门中国学者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04/135602.shtml中国科研机构在全球的影响力分析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03/135573.shtml

  • 红外分析初学者求助!

    初学者求助我在做好KBr空白片后,扫描背景,在片上面涂上液体树脂(样品),再用热风吹干,用以前面扫描的KBr空片作背景,为什么总在3424cm-1那地方出现一个约T%=4%左右的以较钝的锋,请问那个峰是水峰不呢?还是缔合羟基峰.若是水峰,这水是从哪里带进去的?盼各位高手解答.[em61]

  •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031105_352149_2019107_3.jpg施一公(左)与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建华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贺会上交谈 何姣/摄  作者:王丹红  近日,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第五届年会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博士和本次会议组委会成员鲁白、饶毅共同向北京的部分新闻记者介绍本次大会的情况。施一公说:“我相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华人生物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施一公说:“我可以先用3个数据从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美国科学院有1900多位院士,其中1100多位院士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第二,美国最大的工业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美国民间投资最多的工业也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资助科学研究的预算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2006年度的预算就有280亿美元。”  施一公认为,华人生物学家将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说:“我们将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实施25年的庆祝会。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提出并创立了CUSBEA项目,在1982年至1989年期间,该项目共派出420多位学生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如今,近200位CUSBEA学子在美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华人生物学家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人有2500多位,而这一数字在1997年时还不到100,10年间涨了25倍,说明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是如此的兴旺发达。”  据介绍,为表彰吴瑞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中的领导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Christopher Tang )博士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年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该协会在华人生物学家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为此,“吴瑞协会”2004年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许多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袁钧英教授,HHMI研究员许田教授、韩珉教授,西北大学饶毅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施洋教授,杜克大学王晓凡教授等等都是它的成员。  施一公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使命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搭建海外与中国生命科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鲁白指出:“我们的协会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些生物学家从大陆出去、在西方取得研究成果,他们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在努力和国内的科学家一道,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饶毅认为,做科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他却发现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大约只有15%愿意今后做科学。他说:“现在好多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是为了让父母或老师高兴,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目标了,这非常令人担心。”  施一公说:“我个人认为,这次的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都是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工作,会议有80多个专题学术报告,范围很广,报告人中还有非常优秀的女生物学家。希望记者们有机会采访这些优秀的生物学家,请她们讲述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她们,从而鼓励更多的年轻学生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

  • 【原创】给大家介绍一个好的化学论坛

    给大家推荐一个化学论坛,化学吧--华人学术之家该论坛是由海外留学生们建立的主要涉及化学领域各学科的(有机、无机、物化、分析和生化)的专业论坛,上面有最新的化学进展以及比较优秀的华人化学家的介绍,书籍中心更是有近5000本化学书籍共享。链接:http://chem8.org/bbs/?fromuid=24655

  • 中国内地研究者相比日本陶瓷学者的多元背景

    艺术评论:相比日本陶瓷学者的多元背景,你怎么看中国内地研究者的情况?谢明良:这些类别中国都存在,有点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学者只关注中国。可能因为研究材料非常丰富,自己这一块都做不完了,或许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没有必要再去看别人。事实上,中国自成一个体系,你不去看别人也可以,但有点可惜。因为你没有看到别人,很难回过头来评估自己的位置,使之更为准确。所以他只做自己这一块,比较缺少亚洲视野。亚洲视野可以给你更健康的眼睛来评估自己的专业。虽说中国是个核心,可是中国历史都是有交往的,你不了解唐代时候的波斯,就没有办法评估唐代很多器形的成因。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包括波斯和中国的关系,可是还有很多面向,比如和东南亚的关系、和韩国的关系,甚至不止受到日本和韩国的影响。因为中国陶瓷传播方面的一些现象,可以反思中国陶瓷,我们搞不太懂的,到底可能是什么用途或者怎么样,礼失求诸野,看看他国是否可以帮助自己。另外一个方面,大陆很大一部分是考古学者,挖出(陶瓷)以后就写报告,报告写久了就成为这方面专家了,但研究深度容易停留在报告层次上。我们观察到一个特色,除了上海、北京比较重要的学者,在大陆很多学者只关心自己省里的东西。有的省考古所研究员,对自己的东西非常熟悉,但对其他省份的陶瓷就没有兴趣。我觉得这不是很健康的状况。但是大陆有一个好处,人很多,一人做一点,就可以把我们淹死了。

  • 【分享】分享一个化学论坛

    化学吧--华人学术论坛http://chem8.org/bbs/?fromuid=12735上面有许多资源,包括文献、原版书籍、学习笔记和心得,强烈推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