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人教授

仪器信息网华人教授专题为您整合华人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人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人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人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人教授话题讨论。

华人教授相关的论坛

  • 【分享】佩恩教授在OFC2010大会上对于光纤发展的回顾讲座

    【分享】佩恩教授在OFC2010大会上对于光纤发展的回顾讲座

    一年一度的世界顶级光通信大会OFC2010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大会特别为高锟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设立研讨会,令参会华人倍感自豪!特提供研讨会上佩恩教授对于光纤发展的历程讲演报告。佩恩教授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领导完成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图中中间为高锟年轻时的工作照,旁边即讲演者佩恩教授。[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140016_218177_1634653_3.jpg[/img]

  • 【讨论】名人做教授!(附:名人教授榜)

    ●2001年2月,牛群被聘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6月,赵本山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2003年11月,主持人水均益担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9月,成龙担任北大影视编导课程的“特座教授”,任期一年。 ●2004年10月,唐国强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4年12月,周星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新片《功夫》时还被聘为人大商学院的兼职教授。 ●2005年1月,张铁林接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聘书。 ●2006年6月30日,曾志伟受聘为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大家发表下意见!~~~~

  • [转帖]“天才”科学家庄小威:34岁的哈佛正教授

    庄小威,1972年生人。1987年,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1年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5年后的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庄小威长得有点像传说中的花木兰,英气逼人。加州六年的水果滋养,给了她好皮肤,分子世界的趣味,让她一点一点绽放出美丽来。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很记得87级少年班的这个女孩子,记得她在2003年10月19日回母校做的那场高质量的报告会,当时她刚拿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  报告的题目有点拗口,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但庄小威的“讲故事”让包括外学科在内的所有听众都听懂了。  如讲到流感病毒侵入生物细胞时,她在台上走来走去,模拟分子运动的情形;她还模仿病毒对细胞说:“I’m here, Take me in。(我在这儿,让我进来)”“but how does the virus get itself in? I’ll tell you…(病毒如何进入呢?我来告诉你)”她带领大家由浅入深、渐入主题。  她还将幽默感注入这个自然界的微小动作:“I think the influenza virus is really smart, and the cell is quite stupid。You know, the virus simply manages to enterotnithe cell, and all the rest work(of the infection) is actually done by the cell itself。(我认为流感病毒相当聪明,而细胞挺笨的。要知道,病毒只想着要进入细胞,而余下所有的感染动作都是由细胞自身完成的。)”   她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尤其实验中拍摄到的分子运动的短片,让同行赞不绝口。一位少年班女生望着自己仰慕的前辈说:“我就想从庄教授这里学习怎样做研究,怎样做好自己的学问。”

  • 【转帖】教授的裸体教育

    2006年9月27日新华网首页社会频道滚动新闻栏目引自扬子晚报消息:江苏技术师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最近一次“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据介绍,9月14日国内首家“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常州揭牌成立,“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编号为05BF035的国家年度课题。2005年9月30日课题立项2006年3月启动,课题资金投入预计103万元,莫教授还做了数万言的开题报告,这次56岁的莫教授为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挑战禁忌的“裸体版”的言传身教颇令人惊诧。   对莫教授的惊天一脱人们褒贬不一,有的说莫教授裸教冲破人性禁区的教育方式颠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要载入史册的,有的说莫教授全裸授课让人害臊是亵渎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本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著名艺术史论家也是本课题的负责人陈醉先生表示“作为教育者来说,主要还是应该是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教会一种具体的技巧”,文化部有关机构的官员对“裸体教学”的“奇思妙想”被赤裸裸搬到教学中也持不赞同的态度。   是否研究人体艺术就得教授脱光腚?我国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917年在上海美专举办的学生毕业成绩展览中陈列人体习作素描曾触发了“裸体模特风波”,刘海粟当时被斥为“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人体模特儿与裸体艺术就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后来的阶级斗争时代,人体都被草绿色蓝色裹的死死的。现在则今非昔比了,喝酒用大碗了搞破**鞋没人管了,裸更是简直成了国人的一剂猛药,比如想出名的秀臀秀乳沟还有下体写真镶镜框展览的,想出书的闹市裸奔,排电影电视的半裸床上戏全**裸**裸替的,让人眼球疲劳和反胃。只是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上**访**告**状的也裸起来,我也不知道裸的作用裸的张力和引力咋就这么大!   莫教授以近耳顺之年也裸教了,他“很激动,完全一副忘我的境界,说着说着就解开了衣带,赤露着身体站在讲台中央的位置”,“此时画室里挤满了三十多人,画室外还围着很多看稀奇的大学生”。从照片上看莫教授果然艺术,长发一束轻披右肩,他老人家光着腚很自豪地说他的“虎背熊腰”也是因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劳动经历而在身体上烙下的“历史印迹”、“可以反映我那个时代的特点”。还说:“我的情绪可以反映在自己的身体上,只要一上火一着急,大腿就会起疙瘩。”看来莫教授身边除了男女学生还立一老头和坐一老太模特,模特木然立或和衣呆坐教授倒先裸了,讲大腿鸡皮疙瘩内裤脱了露阴做甚又不是那东东长了疙瘩,展示虎背熊腰脱光膀子也就够了又何必光腚。   我们不知在场的年轻学子有何心理感受,但消息说莫教授“裸体教学”的过程前后持续近一个小时,面对老师“惊世骇俗”的表现,大多同学表情显得十分惊讶和不自然,有的同学低着头侧耳倾听,有的目光呆滞地仰视,有的同学则尴尬地埋头“专注”着地面。谁也不能说裸体不好,人体美是艺术,许久以来女人也不再是老虎。但是,裸是得分场合的,比如在家可裸在澡堂子在产房都需一丝不挂等。也许莫教授会说这是艺术是科研课题,那么照此说来哪位性学大师,讲性科学课程也就可当着众学子的面做**爱演示了。艺术与低俗的分野的界定,在艺术家和民众不会一样,然而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那么就有一个公序良俗问题。你的艺术如果引起他人的不适,比如教授光腚授课,引起男女学生不适,就是不宜的。记得去年某地的一个中学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吃大便,说是行为艺术。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不是用来光腚或吃大便的,教师用自己出格的教学方式如裸教就是强暴学生的意愿,教育是科学不是杂耍,教师裸教只能是出滑稽剧。教学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违背主流社会的价值准绳和公序良俗,在这一点上人体艺术教学并没有“豁免权”。   当我们赞赏人体的美仑美奂时不能不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还有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娜“人体,最能充分、最真诚、不隐蔽地表现人的情欲和内在的精神面貌(不是一切都可以加上裤衩的)”的话语,这是艺术层面上的对人体的赞美和理解,而并不是裸教。我们知道,在公共场所露阴是不被我们的道德伦理做接受的,也是为法律所禁止。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教室虽然还不能说是车站、广场那样的“公共场所”,但绝不是私人场合,教室实际上是与机关、职场一样是一种特定的一定范围的多人的场所,是有公共的属性的,莫教授不过是打了艺术的招牌的擦边球而已。 据报道莫教授家中楼上楼下挂满他的裸体自画像和艺术创作品,我等俗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按教授的年岁或许该是祖父或外祖父级的了,晚辈份的看了您老的玉体该做何想呢?当然这是教授的家事,与我等无关。莫教授认为“全裸授课”、“这种“阳光教育”,能够避免人因为暗地了解性知识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然而,受众能否与莫教授的思维同拍,更况脱的施与与被裸体“强暴”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而且艺术更需要有廉耻之心。   自上世纪初西方人体艺术输入国门,其内涵和意义就非常复杂,一方面被视为洪水猛兽对以服饰礼仪文明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构成巨大冲击和威胁;另一方面又被看作是反封建反传统的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资料,需要全面的收集、整理、甄别、鉴定,其史实需要建构。莫教授的课题是要理性认识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与现状,开展对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思辨与批判,开掘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崭新角度,这无疑是高尚的,只是光着腚大讲鸡皮疙瘩虎背熊腰面对几十个男女子是否走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题呢?

  •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size=12px][color=#3e3e3e]2019年12月4日,月旭科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b]中科院李昌厚教授[/b]。在月旭科技常务副总任兴发和仪器部同事的陪同下,李教授参观了月旭科技在上海总部的研发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等,李教授对月旭科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非常认可,对月旭自主研发生产的[b]Wisys5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b]进行了充分的肯定。[/color][/size][size=12px]李教授为月旭仪器和应用团队带来了一场题为《HPLC有关问题的探讨》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李教授提到了[b]HPLC研发者和使用者必须认识并重视的有关问题[/b],注重仪器学“光机电算用”的理论和仪器系统研发的重要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参会者受益颇丰。同时,李教授鼓励月旭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的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而奋斗。[/size][align=center][img=,600,44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1352996_9123_932_3.jpg!w690x51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2px]李教授为月旭分享报告[/size][/align][size=12px]正如李教授在报告中所强调的,虽然国产高端仪器与进口高端仪器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常规仪器如HPLC、GC等仪器上,国产并不比进口的差,甚至比进口仪器要好。李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研发新的色谱仪器,赶超国际新先进水平。让我们一起共勉,创造性能卓越的民族仪器。[/size][align=center][size=12px][img=,600,22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2558377_830_932_3.jpg!w560x207.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月旭科技液相产品线[/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img=,600,44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3359501_2891_932_3.jpg!w690x517.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会后合影[/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b][size=15px]附录:李昌厚教授简介[/size][/b][/size][/align][size=12px]李昌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仪器分析室主任、生化仪器研究组组长等职。著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仪器学理论与实践》、《[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书。[/size][size=12px]1992年开始,任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被推选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兼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速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级评审员,《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光谱仪器与分析》副主编等十多个著名艺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ize][size=12px]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研究,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方面、在各类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性能技术指际检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size][size=12px]作为第一完成者,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5项,其中13项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金点子奖1项。[/size]

  • 【转帖】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说到底,还是我们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 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一个月4000多元。他同时算了家庭开销,表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结果,这个家庭小账本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美国的一个小大学当文科助理教授,算和阿忆是同行了。我对这场热闹,有不解:第一,阿忆觉得在北大当教授手头紧,这情有可原。手头紧就赶紧去赚钱,写博客为这点小事发什么牢骚?第二,他发了牢骚,读者自可一笑了之,怎么有那么多人跟着愤怒,乃至形成“风暴”? 我这样的反应,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吧。不过,把外面的“国情”讲讲,说说我惊异的理由,倒是也可能为我们认识这场是非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我感到惊异,是因为无法想像这种事会在美国发生。美国的“国情”是什么呢?一个文科助理教授的年薪,起价就是四五万美元左右。比如我有位朋友是耶鲁博士,在纽约教了几年书,著作也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年薪没有破5万美元。去年纽约公交系统职工大罢工,号称待遇太低,闹得全城瘫痪。当时看报道,地铁司机和其他勤务人员的平均年薪是6万美元左右。当然,我这个朋友是助理教授,属于教授中最低的阶层,公交职工的平均工资,则包括一些资深的职工。当司机的起薪,未必比助理教授高。另外,大学教授有三个月暑假,公交司机则是全年工作。 不过即使如此,教授的寒酸也可窥一斑:5万美元不到的年薪,扣去税和社安保险等,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单也就3000美元。四口之家,在纽约租个便宜的房子,怎么也要1500美元。再加上水电煤气、电视、汽车开销、公交费用等,2000美元就没了。剩下1000美元,就管衣食之需了。在美国生活,有了孩子后汽车是必需品,领失业救济的人都有车。另外,这老兄有车,却无法开车上班。一来老婆孩子要用车,二来他也付不起停车费,只好乘公共交通,这又是几十块的开支。

  • 大学教授演讲

    一个大学教授让人发冷汗的讲演一个大学教授让人发冷汗的讲演 演讲人: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 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时间:2002年x月x日 精彩语录节选: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重的!" "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卖点东西,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 "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玩、就要谈恋爱." "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叁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老板的可不能这样啊!......人才的梯队一定要合理,而不要认为教授就是万能的、博士就是万能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想,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扫地能扫好,也应该受到尊重;打扫厕所能打扫干净,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要提醒的是:在国外可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博士就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老板心疼钱,招了博士要给他高工资,而他能做什么用呢?这是个具体问题." "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日本人就是喜欢美国人,我跟日本人说:你们这个民族爱谁,谁就要向你们扔原子弹.日本人就是喜欢黑人也不喜欢中国人.......我特别对我们的女教授、女同学说:在日本人面前一句日文都不要讲,会也不要讲;日本人一听说你讲英文,特别是看到中国女孩讲英文,腿都要发软,这是真的!" "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都往外跑,最重要的是要让国民自己爱自己国家.......如果我是杭州的市长,我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如果杭州有什么灾难,我就首先把杭州的老百姓安排在香格里拉,让外国人在外面排队!(掌声!)这样,你才会让你的国民爱自己的国家!一个日本的农民跑到峨嵋山去玩,骨头摔断了,你就用中国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发现;名古屋大学的一对中国博士夫妇和孩子误食有毒磨菇,孩子和母亲死了,父亲则是重症肝炎,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的门诊室等了12个小时,也没有一个日本教授来看望!而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友好,以为自己很大度,实际上是被人家耻笑,笑你的无知!你们这个民族贱!我们不能这样!我们的领导人跑到国外去访问,看到有几个人在欢迎他们,就感到挺有面子;而外国来了个什么人物,都是警车开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是自豪还是悲哀?所有这些,对教育工作来讲,都是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经常讲,我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我教育我的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你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子,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的......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的利润以后才会拿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你今天好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我这次到日本刚好谈到悬浮列车──即使何先生在我也要说,这是中国人又在玩高新科技.悬浮列车目前在理论上都还不成熟.日本现在最完善,最经济的就是新干线! 从经济和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 浙大教授发人深思的文章,长了一点,但一定要看!!!!—4

    表面上看你把好不容易赚的钱投了一点,但也许在5年、10年后你就会看到实效,这就是怎样确立一种“高瞻远瞩”的观念。  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的。大家注意:大学教授可以玩这个,但企业家就不能玩这个。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 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的利润以后才会拿 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你今天好 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我 这次到日本刚好谈到悬浮列车──即使何先生在我也要说,这是中国人又在玩高 新科技。悬浮列车目前在理论上都还不成熟。日本现在最完善,最经济的就是新 干线。从经济和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 就越少。日本的住宅还没有声控电灯,而我们已经有了──我们已经走得够快了。  大宇汽车公司的倒闭给我们中国留下最重要的警示是:大宇丢掉了特色。我们的 老板不要包里有了钱就想膨胀,这是极其危险的!这实际上是投机心理在头脑里 作怪。你们就不自信:害怕哪一天吃不上饭,先找个尾巴、抓根救命稻草。这个 心理要解决,为什么不自信?你现在的东西是否在全国属于数得上的特色?这是 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模仿秀很多,但全是没有生命的。如同唱歌能闭得上眼睛听 出这是谁的歌声,这就是特色了。这一点我提醒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一定不能丢 了自己的特色去学别人,如化工的上水管道PPR,浙江省待批的就有33项!嘉兴的老板找我说:给你20万,你帮我上马。我想这还得了,排队的就已经有这么多了。这些都不对,一定要有“特色”这样一个深刻观念。  我讲这些是给大家一些建议。我刚才讲的是机遇,就是我们浙江省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储备后,能不能在教育、科技上掀起一个投资。我只告诉大家:人活在世上,钱固然重要,但钱不是最重要的。高分子学科在全国的13个院士中有7 个是从我们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毕业的。这次我通过省委宣传部同意,准备在浙江大学建立第一座高分子的科技大楼。校长批给我800万,让我去捐300万,我立刻就从海外的华侨、华人那儿捐到了。这次我不是为钱,而是想在世纪来临之际立个丰碑,这也是通过省委宣传部同意的。这一次他们说我把浙大的牌子给卖了,且卖得太便宜了:一个人捐1000元钱就可以刻上名字,刻个墓碑都不值这点钱,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时,在一把椅子后面刻个名字还收5000元钱。这次新大楼修好后要刻个碑或在墙上刻名牌,个人收1000元,单位收5000元。对此,潘校长就很赞成,这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浙江大学,对全国教育的一种支持。这件事现在搞得很热 烈,杭州有好几个企业都是20万、20万的。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钱,我们只需要体现浙江的企业家对浙江人才培养的一种真正的观念上的变化。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把自己的儿子、孙子的名字刻上了,他这么做自有理:“你的名字已经留在浙江大学了,你要努力学习。”我也赞成这样做。  我今天讲的,一个是高分子的介绍,另外是把我对科技、教育、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奉献给大家。主要是跟大学一起交流,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同志、各位企业家、各位领导对我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加强联系,谢谢大家!  郑 强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BS),1988年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0年就读徐僖院士博士生。经导师与学校推荐,被国家教委录取为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培养博士生,1994年12月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获浙大“竺可桢”优秀教师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的资助。

  • 【讨论】那些成为教授的明星们 看谁最实至名归

    说说自己的看法,看看别人的意见欢迎大家踊跃投票发言[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5.jpg[/img]成龙职称] 民航飞行学院荣誉教授 北大特座教授 [点评] 飞行学院当教授,成龙大哥可谓当仁不让,君不见,电影里,龙哥在枪林弹雨中飞来飞去……只是,到了北大,他还想怎么飞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6.jpg[/img]李安职称]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同样,每个明星心中都有一个教授梦。祝福李安教授桃李满天下,同性异性皆双飞~~~[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7.jpg[/img]周星驰[职称]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点评] 哪个敢说星爷的电影不艺术?10年前,很多人都敢说星爷的片子粗俗,10年后,星爷到哪所大学当教授不够格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自然是手到擒来,可是,他到商学院干吗去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8.jpg[/img]唐国强[职称] 南开大学文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点评] 以前是著名的“奶油小生”,自从当了一回诸葛亮,扑扇一摇,那张奶油脸,就写满了棱角分明的坚毅——人老了嘛,再装也嫩不了,索性就做个教授过把瘾![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9.jpg[/img]张铁林[职称]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点评] “皇阿玛”当上了“院长”,让我们尽情地山呼万岁吧!但要请张院长谨记,可不要把娱乐圈的“****”带进大学哦![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0.jpg[/img]牛群[职称] 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合肥炮兵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安徽真成了牛群的第二家乡,虽然蒙城是他的“麦城”(由此败走),但赖好也混上了教授: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是暖人心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1.jpg[/img]曾志伟[职称] 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点评] 除了成龙,曾志伟俨然成了香港娱乐圈里的“二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眼瞅着大哥当上了教授,二哥也不能落于人后——不过,还是要努力哦,争取早日当上北大教授![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2.jpg[/img]李湘[职称]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播音主持系客座教授 [点评] 放眼望去,明星教授都被男性占据了,这回,李湘终于为女明星出了一口鸟气:你们以为胸大就不能当教授啦?!是的,大学生们严重欢迎胸大的女明星教授,尤其是男生![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3.jpg[/img]张国立[职称]受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及教授 [点评]作为娱乐界的大腕,张老师的确是火了一把,重庆大学自然希望借助他的名声也能在高校截火一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4.jpg[/img]濮存昕[职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真心希望我们的“少妇杀手”兼爱心大使把他的爱心在大学校园里传递![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5.jpg[/img]赵本山[职称]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点评]可千万不要存在地域观念,借此在校园内传播自己的二人转,到那时我们的国防官兵们可都就是花拳秀腿了。[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6.jpg[/img]庞龙[职称]受聘沈阳音乐学院现代声乐演唱专业终身教授 [点评]衷心希望能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能够飞起更多的蝴蝶!

  • 潍坊学院副教授被指9篇论文全涉剽窃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吴 金彪字体大小: “9篇论文全部涉嫌抄袭,所谓获奖文章竟然是整段整段剽窃他人的。”近日,潍坊一名读者向本报反映,潍坊学院一名副教授公开发表的9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而被举报者回应,举报人是因利益关系才“胡编乱造”的。13日下午,记者从潍坊学院了解到,举报人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对涉事副教授作出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举报人:别人的论文她换个地名就发表在约记者见面的地方,举报人张女士整理的材料有厚厚的一沓,堆满了桌子,其中就包括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涉嫌剽窃的9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张姓副教授发表的论文大多为系统控制理论方面的文章,专业性比较强,主要发表在《潍坊学院学报》、《微计算机信息》、《山东纺织经济》、《电子质量》等刊物上。很多文章段落与他人先前发表的同类文章“高度一致”,有些段落甚至做到了“一字不差”。核对该副教授在2005年-2009年的9篇文章可以发现,这种“高度一致”现象并非个例,9篇论文几乎每篇都可以找到“原型”。其中5篇为“摘抄”他人单篇论文,4篇论文为“参考”他人多篇文章综合而来。“都是拼凑起来的。更可笑的是,别人发表了一篇关于广东省一座桥闸的文章,她把桥闸名称改成山东的,就发了。人家论文研究的是陕西一家医院的供电设备,她改成山东的,就用了。”举报人张女士说,经过她的检索,目前一共发现了该副教授9篇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我也是从这名副教授的一个获奖证书发现端倪的。当时她好像是因为某篇论文获奖了,我就去检索了一下,结果发现不止获奖论文有问题,其他8篇文章也都涉嫌抄袭,而且相当严重。”举报人张女士说。副教授:举报人因利益关系“胡编乱造”对于张女士的举报,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是何态度?13日下午,潍坊学院的张姓女副教授通过电话对此进行了回应。对于举报人的说法,她表示对方就是“想敲诈”,双方有利益纠纷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举报人“天天到学校闹,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件事,学校很多领导都知道。那么撇开两人的所谓“利益纠葛”,举报人的材料是否属实呢?9篇论文是否涉嫌剽窃?然而对于“剽窃”一说,这名副教授在电话中并不承认,称只是论文“有个别的地方有类似的地方”,记者没必要对此事进行采访。在电话中,记者提出与这名副教授见面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但这名副教授表示,最近学校已经放假,因为这件事她已经十分疲惫,不愿与记者见面。记者询问她任职期间一共发表了几篇文章,她也表示“并没有计算过”。最后这名副教授表示,所谓“剽窃”的事学校已经查过了,记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向学校询问具体情况。“(调查结果)学校知道,你们可以问学校领导。她还在网上发布信息,我还没追究她呢!”这名副教授愤愤地说。学校:已对涉事副教授做降级处分那么对于张女士举报副教授涉嫌抄袭一事,学校到底是怎么认定的?在位于潍坊市东风东街的潍坊学院,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的一位负责人承认,这名副教授确实是系里的老师,目前仍是副教授职称。举报人递交材料后,院系和学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很快就进行了研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也对此事进行了讨论。最后由学校出具了一份处理决定,认为这名副教授确实存在“剽窃行为”,并对这名副教授作出了处罚。13日下午,学校提供了一份处理决定书。这份盖有“潍坊学院监察室”公章的处理决定称“经调查核实,举报所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这名副教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专业技术七级),处分期24个月(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1月1日)。有关该副教授抄袭的论文,不得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岗位聘用与考核、成果评奖、荣誉评选、项目申报等的依据。不过举报人张女士对学校这份处理结果并不满意,她表示,这名副教授非“一般抄袭”,剽窃论文数量多,剽窃情节特别恶劣,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应该重罚,“现在的处罚太轻了。我会继续向上反映。”“七级是副教授职称的最低一级,岗位等级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七级,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了。”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一位负责人说。至于为何没有取消副教授资格,这位负责人表示,涉嫌抄袭的9篇论文都是这名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后发表的,这就是说,这9篇论文不涉及副教授职称评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于这名副教授的处罚决定,不是某个人做出的,而是学校相关部门集体讨论决定的。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五讲】:气-固色谱的魅力

    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本章傅教授介绍了气-固色谱所用固定相的今夕。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09102133.bmp

  • 【转帖】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

    这年头,很多人都在哭 穷。北大新闻学院兼职副教授周忆平(即著名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在北大的工资单 ,他的月工资为四千七百八十六元。阿忆抱怨说,这点工资少得可怜。其实,这份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大学中同级 别的教师的收入。北大毕竟是政府重点扶植的“最高学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北大有充裕的教育经费。而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闻学院,教师待遇更是高出平均水平。阿忆自己也承认,有些“开源”能力比较弱的系科的正教 授,也拿不到此数目的工资。阿忆在北大仅仅是兼职,每周也就两个课时而已。他每天都在天上飞来飞去,穿梭 于各地电视台的演播室里。阿忆究竟花多少的时间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上,只有他的学生知道。这年头,即便是大学 里那些全职的教师,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巴心巴肝地对待学生,更何况只是兼职的阿忆呢?这年头,也没有多少学生 对他们的教授肃然起敬,教授们争先恐后地往钱眼里钻,或争博士点,或拿项目,或到校外兼课,“传道、授业、 解惑”的天职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照我看来,阿忆在北大的工资并不低。但阿忆本人却对自己的工资深表不满 ,因为他有一个迥然不同的参照系。在素有“黄金行业”之称的电视界,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对这点收入根 本不屑一顾。据阿忆说,他在电视台任职,月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八万元以上,他在北京购买的豪宅亦价值数百万,开的是豪华的别克轿车。北大的这点工资,连养车都不够,哪里能让他维持如此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呢?阿忆的哭 穷,迅速得到若干北大著名教授的共鸣。某些北大教授正在蜕变成这个时代最无耻的人。在这些名动天下的教授当 中,有歌颂皇权鄙视民主的海归博士,有受宠若惊出席北韩使馆招待会的金家王朝的粉丝,有说官僚越腐败则经济 越有活力的经济学家。北大已经由一所“常为新的、与黑暗势力作战”的大学,沦为官与商的帮凶和帮忙。北大像 血吸虫一样贪得无厌地耗费着巨额的民脂民膏,却不曾想过自己应当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为深陷于苦难中的同胞做 点什么、说点什么。昔日,我曾经为北大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今天,我却为此而感到深深的耻辱。就在“北大 教授哭穷”成为网民和媒体争议的话题的时候,我却看到另外一则关于一位小学教师的新闻。刘念友,重庆市开 县北斗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开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北斗村是开县郭家镇北斗地区最偏远、最贫穷的 山区,北斗村小学距北斗中心校步行需两个多小时。在当地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背了时都莫到北斗去。” 刘念友却主动申请到这个“鸟都不屙屎的地方”去任教。整个学校就他一名教职工,要教一个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十七名山里娃。这份工作未必比阿忆在北大的工作简单。开学第一天,刘念友的心就被孩子们深深震撼了。“本 以为开学这天,娃儿再穷也要穿得光光鲜鲜的,可他们一个个都像叫花儿。几乎所有孩子都穿着极不合身的衣服,有的衣服是用其他布料接成几截,有的能明显看出是大人的。大多数没有文具盒、文具,有的只带二十块钱来交学 费。”刘念友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二百多元,帮几个学生交清学费。当天放学后,他又匆匆赶回家,从家里仅 存的三百多元中拿出一百五十元,为几个贫困生买文具、买衣服。“总不能眼看自己的学生因为没钱而辍学吧!” 刘念友在北斗村小学全职工作的年收入,还比不上阿忆先生在北大兼职工作的月收入。谁更穷呢?阿忆教授在网 络上高调哭穷,刘念友却如春雨润物默默无声。有人说,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之间,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学识不 同,精英与大众也许就应该有这样大的差异。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不就说过——如果北大教授个个都有了别墅 和豪华轿车,中国就实现了现代化吗?至于刘念友们的命运,那些高傲的教授们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在一对 儿女的眼中,刘念友是一个狠心的爸爸。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父亲并未给他们准备充足的学费。两个孩子在学 校里连吃饱饭的钱都没有,只好在学校的食堂里打工,才换取到可以果腹的食物。 但是,在刘念友教书的班上,在他的学生们眼中,刘老师却是一位“很有钱”的老师。刘老师经常帮助那些家中十分贫穷、缴纳不起学费的孩子 ,甚至连很多孩子的生活费以及生病了买药的钱,都是由刘老师支付的。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从教二十八年,刘念 友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他的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以他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 可能承担这一笔又一笔的费用。那么,刘老师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久而久之,学校里的同事和家人们发 现,刘念友在周末和寒暑假经常“人间蒸发”,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上哪里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北斗村中心校校 长发现,刘念友的耳朵背后全是黑色的煤污。经过一番盘问,他这下才知道了真相:每逢假期,刘念友便到附近的 煤矿下井挖煤,靠挖煤换来的钱资助班上的学生。后来,一位记者跟随刘念友下井,他这样描写刘念友一天的挖 煤生涯:“清晨七时,开县郭家镇麒龙煤矿主井。天还没亮,四十八岁的刘念友便和工友一道背着电瓶、顶着矿灯 ,行进在狭长的主井甬道中。头顶不断淌下的水滴很快将衣服淋湿,空气也越来越差,鼓风机巨大的轰鸣声在井下 回响。二十多分钟后,他们来到距洞口一千五百米处的东大巷掘井口。掘井口空间矮,要猫着身子才能活动,地上 堆满先前凿下的原煤,被水泡得黝亮,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原煤气味和汗味。在昏暗的矿灯照射下,刘 念友麻利地躺在地上,娴熟地用凿子凿着头顶上方的煤层。煤块松动,煤碴掉在净是汗水的脸上,他用手抹了一把 ,再凿。二十分钟左右,他就地休息两分钟,继续。”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承受的。我建 议阿忆教授去亲身体验体验,他就知道自己仅仅靠嘴皮子吃饭实在是太容易了。刘念友却这样干了一年又一年。与 刘念友一起下井挖煤的农民工,都很佩服刘老师的吃苦精神,同时他们也感到十分困惑:“既然他是个老师,是个 文化人,有固定的收入,为什么还要来井下受这份罪,挣这点钱用命来换的钱呢?”然而,正是靠着这笔用生命换 来的钱,刘老师才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刘念友从来没有哭穷,即便他大声哭穷,也不会 像名人阿忆教授那样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刘念友一边在暗无天日、危险重重的井下挖煤,一边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阿忆教授却在心安理得地哭穷,因为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不该只有这 么少的工资,尽管北大副教授的职务只是他的一份兼职,他在电视台的那些肥缺并没有统统辞去。富人总是感到 不足和不满,穷人却自己动手改变现状。刘念友便是鲁迅说称赞的“埋头苦干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我不知 道阿忆在面对刘念友的时候会怎样。想来,这位巧舌如簧的电视人,在公众面前会虚情假意地赞赏刘念友一番,然 后又在背后说,这个时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阿忆说出了许多北大教授的心声,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分配到更 多的利益。北大人已经不再为弱势群体而呐喊,他们只为自己的私利而呼吁。北大不幸地变成了自私自利者的天堂 。一群自私的老师,将一群全国最聪明的学生,教育成了新一代最自私的“精英”。这些年来,北大不断伸手向社 会“要”,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以文化和科学的创造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捍卫来反馈社会。北大教授阿忆和小学 教师刘念友,一个人高居金字塔的顶端,一个人匍匐在金字塔的底部。然而,在我看来,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不 是像周忆平这样学识渊博、口吐莲花、食有鱼出有车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是像刘念友这样默默无闻、春蚕吐丝、肩 起黑暗的闸门的普通公民。[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052101_43609_1844026_3.gif[/img]

  • 【转帖】陈吉德:遇到教授 一定不要轻易肃然起敬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0128057193191513.html?id=191513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0-12 3:20:26 教授的含金量 “教授”的称谓代表着身份,更代表着学识和休养。在如今的很多高校,若不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是很难评上教授职称的,所以“教授”二字总是比较醒目。在政界,有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有别于“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晚上裙子转、夜里骰子转”的贪官污吏之流,便设法弄个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头衔,是谓“红顶教授”;在娱乐圈,有些明星为了显示自己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也设法弄个教授职称,是谓“娱乐教授”。人们如此看重教授,就因为教授的光环确实很诱人。借用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中的台词,就是它可以使“丑的变成美的”(当上教授风光无限),“卑贱变成尊贵”(当上教授感觉高人一等),“老人变成少年”(当上教授心情愉快,感觉年轻许多),“懦夫变成勇士”(当上教授就有胆量、更有资格四处出击)。 然而,同样是教授,其含金量却千差万别。有的教授学富五车;有的教授只会制造文字垃圾;有的教授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激情飞扬,座无虚席;有的教授讲起课来像《围城》中丢了讲稿的方鸿渐一样大麻、梅毒地乱侃一通…… 教授含金量千差万别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是时代差异造成的。仅以博士为例:前些年,博士是时代的宠儿、高校的骄子,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明文规定,只要有博士学位,就可以直升教授职称;而如今,博士毕业必须任两年讲师和5年副教授,才有资格参评教授。同样是博士,以前可以是教授,现在只能是讲师,可想而知,现在的教授含金量比以前要高出多少。 有的是地域差异造成的。有的地方教授评审条件相当高,比如有的省份规定,要在权威刊物甚至一级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要主持国家项目或省部级重点项目并通过鉴定,要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奖,要被列入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如此等等;而有的省份教授评审条件却相当低,甚至出现过靠一本书评上5个教授的笑话;有的省份还提出了“告别讲师”的战略口号。地域差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定编定岗,也就是根据岗位来设置教授名额。这样一来必然产生一种怪现象:在一些高手如云的学校,纵然你达到教授评审资格,但如果没有教授名额,也只能干着急;而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由于有教授名额,尽管条件有些不足,也可能戴上教授的桂冠。 其实,时代和地域差异只是大的因素,在同一时代的同一地域也存在着教授含金量的差别。此时,我突发奇想,既然律师资格证、四六级英语证可以定期举行全国联考,为何不可以就相关学科的教授资格证定期举行全国联考?如果这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必须取得教授资格证才能上岗,多么公平! 前面所说的都是在教授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已经当上教授的人来说,同样存在着含金量差别的问题。有的人评上教授后继续努力,硕果累累。有的人评上教授后以为功成名就,就走出书斋,或者经常来往于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在答辩、评奖等各种场合,成为所谓的“飞天教授”;或者办辅导班、编丛书,成为所谓的“圈钱教授”。有的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甚至“傍”起学生:让学生在发表论文时同时署上自己的大名。多么滑稽! 智力有高低,见识有多寡,毅力有强弱,态度有正误,要求所有教授的含金量完全相同,好比要求五个手指同样长一样不现实;但如果含金量差别过大,好比五个手指有的过长有的过短一样,则不正常了。这就提醒人们,你如果遇到教授,一定不要轻易就肃然起敬,因为你遇到的可能是一位头顶光圈而腹中空空的“草包教授”!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 投稿碰到老教授了

    “在顶空进样方法中,有机物的平衡温度与沸点及蒸汽压间的关系”哪位有这方面的资料?我最近的投稿碰到这样一个审稿建议,自己平时只懂得仪器的实际使用,涉及到的这些理论还真不懂,有点无从下手记得以前投《中国环境监测》的一篇稿子的审稿意见也碰到类似的问题。估计是老教授审的稿,深啊。

  • 【分享】李昌厚教授紫外及原吸著作赠送

    我这里有李昌厚教授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数本,值此新年来临之际,特向陕西境内需要此书的同志们赠送,有需要的同志请跟我联系。向李教授致敬!并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

  • 【分享】台湾教授设计的“气候变暖”海报夺得国际大奖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师范大学视觉设计系副教授林俊良以“Global Warming”(全球气候变暖)海报,得到第八十九届纽约艺术指导协会年度奖(ADC)海报设计类银奖,是台湾地区首次在专业设计大赛夺奖,也平了华人的得奖纪录。 台师大副校长林磐耸指出,纽约ADC与英国D&AD(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奖),素有“设计人的梦”之称。历届获奖者在当代设计领域都占一席之地,是全球设计师注目的设计盛事。而纽约ADC历史最悠久,创立于1920年,且参展件数最多,共两万多件作品参展。 林俊良于5月19日前往美国纽约SVA剧院领奖,前天下午才带着奖座返回岛内,作品会在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各地著名的艺术院校、画廊展出。 得奖海报以两种蓝色加上白色的极简色调,呈现人类就快被海水淹没、只是一息尚存的急迫感,远看是人的侧脸,但浮在水平面上的也是逐渐融化的冰山。 林俊良说,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今攸关环境、生态与人类存续的重要议题,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许多岛屿面临灭顶危机,作品借以呼吁大众关注环境、爱地球。 林俊良表示,很多人设计这类议题会以北极熊为主角,但他想以人的角度出发,在镜中看着自己的侧脸,“再修好看一点”,而设计最难的是海水要淹到脸、鼻子的哪个部分,才能呈现海水上升、人类生存的急迫感,“为了画出这条线想了很久。” 高职毕业的林俊良,读台师大美术系及美术研究所,曾在业界工作十多年,到台师大任教5年。他说,他特别喜欢老子和庄子,因书中的虚、无等概念,和设计追求“极简”有异曲同工之妙。[img=300,363]http://www.vos.com.cn/2010/05/1274880356_1.jpg[/img]

  • 教授、院士 谈 科 研 ppt 讲座集 与大师亲密接触!

    蒲慕明教授:怎样学习做一个好的科学家.ppt 杨雄里院士:科研论文撰写和送审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互动.ppt 汤钊猷院士:科研选题的思路.ppt 顾玉东院士:临床科研思考.ppt 闻玉梅院士:科学研究的魅力.pdf 马兰教授:图表制作及数据分析.pdf 金力教授:How to be a good graduate student 韩珉教授:训练成为独立思考的科学家- 共识与“偏见" 秦伯益院士:社会政治状况与科技发展 (ppt) 马兰教授:科研论文的特点、构思和发表过程(ppt) 陈凯先:基因组时代的创新药物研究ppt [em29]肖宏主任:面向国际的医学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ppt) 丁昇: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ppt 王勇翔:交流-科研的捷径.ppt 鲁白教授:How to Publish Your Papers in the Top Scientific Journals.ppt 许田教授:How to give oral presentations.ppt[em29][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search.asp?sel=admin_name&keywords=chemweb]资料中心可以下载[/url][em29][em17] [em17] [em17] [em17] [em17]

  • 【讨论】2006中国10大生猛教授。

    1. “学术超男”——易中天 在2006年的学术界和出版界,“易中天现象”无疑是道亮丽的风景。由于绘声绘色地将汉朝、三国的历史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一炮而红,并且还有一大帮老中青少人群成为了“易迷”,受到疯狂追捧。借着这股气势,《易中天品三国》以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招标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册首印,版税14%,三年内保证该书发行不低于20万册”的条款中标。假如该书每本25元,版税就是3.5元,55万册的版税就是200万之巨。 不过,易中天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在学术被娱乐化的同时,当然也要顺应娱乐产业的规律,娱乐产业就是要制造明星,就是“赢家通吃”,易中天何错之有? 2. “哭穷教授”——阿忆 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北大副教授,著名主持人阿忆在节目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这本来和北大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网友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他们炮轰阿忆“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转而,网民开始指责其作为教师“整天主持电视节目,做电视节目嘉宾,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阿忆决定反击。他把这些人称为“无脑人”,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向他们列出了自己在北大的收支,结果是“入不敷出”。阿忆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能不能活下去?新浪网将这篇文章顶到头条,标题赫然改成“一位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随后,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高校教师的真实收入。 在目前高校腐败、教育高收费令人深恶痛绝的形势下,阿忆坐拥300万豪宅,但依然“勇敢地”跳出来揭示高校教师收入的另一面而搅起一淌混水,不可不说非常生猛。 3. “弃龙教授”——吴友富 作为炎黄子孙,国人一向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今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的一番“弃龙”高论,却让举世惊诧。吴友富认为,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因此,“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故而,吴教授“大胆”提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也就是说,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 对于中国龙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吴友富教授却敢于从国外人的感受角度提出异议,可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确实有够生猛。

  •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em05]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北大做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中将自己在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1918+1368+1333+167=4786。除公布北大每月给自己的工资,阿忆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为入不敷出。阿忆在博客中称每月能从北大得到的工资太少,“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力挺阿忆,称这绝非哭穷,并说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 我很纳闷!!!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发布通告:200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通告显示:该市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32808元(同期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而阿忆副教授的年收入57432元,超出平均工资1.5万余元(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标准,他已经属于高收入阶层)。如果5万余元的工资收入还不能养活自己,还口口声声说自己穷,那绝大多数的北京人恐怕只有流浪街头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这里,我也不妨将自己的工资一一列出作一个对比,首先申明我是一名副科级公务员领导,工龄15年,1996年通过全国统考拿到中级职称(比副高职称差一档)。我的月工资收入总额:975元,其中职务工资320元,级别工资231元,基础工资230元,工龄工资15元,浮动工资及津贴32元,其他地方性补贴147元。年度总收入12*975=11700元+公务员年终一个月工资奖金975元=12675元,平均每月1056.25元。 我挺满意!!!我也有家有舍,我不认为凭工资我活不下去,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过的。 看看北大副教授阿忆4786的“花消”,我仿佛明白了他怎么活不下去:   每个月有多少“必花钱”要支出去,4786-1400(儿子高三借读费、路费、餐费、学费、杂费、校服费,每天上学往返50公里,放学太晚吃住在同学家)=3386-680(女儿北大幼儿园费)=2706-1000(汽油费)=1706-280(高速路费)=1426-30(校园停车费)=1396-20(办公室上网费)=1376-450(餐费)=926-1425(商品房月供)=? 阿忆副教授的月支出里,原来比大多数老百姓多了些内容,是啊开个私家车“体面”,并且与身份相符,不过要是像我一样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一个月恐怕最多花个几十块钱吧,就算100元整,每月是不是可以节省1000+280+30=1310-100=1210元;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升学环境,不就近入学,花钱去好一点的学校就读,这无可厚非,不过这似乎并不是家庭必须开销的钱,量入为出恐怕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继承的传统吧,这样算来阿忆副教授如果不随波逐流、不跟风,借读费1400元是可以省下不少的就算1000元吧。 1210+1000=2210元,以我看来这省下来的2210元+926元-1425元,他每月应该还有1711元的结余(可以继续其他的预想不到的开支),根本没到哭穷的地步,我想也不是像北大副教授孔庆东所说的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那个状态。 当下中国,高校老师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收入阶层,这是不争得事实,只不过我们的许多高校老师不承认吧了,就像北大的这两位副教授一样。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进行到今天,各种矛盾凸现、各种思潮喷放,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现在许多的中国人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秉持五千年来祖先传承的大度、乐观、融和的精神,看问题、想问题总喜欢与上比、向高里比,“攀富”心理严重,干事爱“面子”、讲排场。如果我们的国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心态问题,是要吃大亏的!!!2006-09-21 [em05] [em05] 风上漂的BLO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9/200609261934_27838_1619149_3.jpg[/img]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四讲】: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前世今生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92103952.bmp

  • 周锦帆教授讲座专场——想听什么你做主!

    作为应用分析化学领域的专家,周锦帆教授本次受仪器信息网论坛邀请将于今年5月开展专场讲座,现将讲座主题公布,大家可以根据各自兴趣多项选择,我们将选择得票最多的主题作为最终的讲座题目,欢迎大家多多参与!

  • 【转帖】中科院院士高鸿教授---西大化学系的领头人

    中科院院士高鸿教授---西大化学系的领头人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高先生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高先生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高先生还为我国科学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在学术界声望高,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构多次聘任他兼各种学术职务。他于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他长期(1981-1992年)担任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高鸿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着无私奉献。

  • 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

    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

    新概念测量理论之科普杂文[align=center]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align][align=center]武汉大学 叶晓明[/align] 前些时带了个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就不公开了,其核心概念是误差导致偏离、发散和离群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重复测量中测量条件的变化规则,而不是因为误差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差的不同类别,误差实际上不存在这种类别之分。 大抵是答辩中不顺,学生回来抱怨:“H教授说测量学理论不可能因为指导老师的几篇sci论文而发生改变,没有遵循现有测量理论的基本概念逻辑本身就不对。”我只能问学生:“你怀疑你论文中的逻辑推理吗?包括那些案例?”学生回答:“当然不,我是很理解这一思想的,但我不能顶他的牛呀!” H教授,你抛开学术理据不谈而当众诋毁我的研究,你这就犯规了。你不懂可以问,怎么问都可以;就理论谈理论,怎么谈都可以。这世界不只有你一人是测量专家,《计量学报》的编辑和专家的学识应该不比你差,《MEASUREMENT》杂志的编辑和专家的学识也应该不比你差,模糊数学国际会议的专家的学识也应该不比你差。你认真读过我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吗?学生的论文本来就是在用案例和逻辑证明现有理论的解释是错的,你却又倒过来以现有理论为基准而断定学生的论文是错的,是谁教给了你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你的思维连正常的逻辑性都不具备,学生根本就不服你,只是不敢当众顶你的牛而已! 是的,H教授,学生不能当众顶你的牛,你确实非常的牛B。但是,H教授,你教育学生就是告诫学生一定要因循守旧吗?我看你发表了不少的论文,你那都是在因循守旧吧?你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吗?你知道什么叫科学创新、理论创新吗?你知道什么叫理论上的开天辟地吗?你都是博导了,还用这样的话去对付学生,是不是显得……?既然所有理论都正确,那还要科学研究干什么? 请别用你因循守旧的经验去教育学生,不能给人带来新思维的启发也就罢了,何必还去压制别人呢? 不白说你,总得让你服气。既然你这么信任现有测量理论的误差分类学说,那么很简单,我现在就给出几种最常见的误差,你来给它归个类吧。我这里把VIM中误差分类的定义和测绘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都粘贴在这里,看看你如何应用这些定义来对它们分类。 以下是国际计量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 Systematic error---component of measurementerror that in replicate measurements remains constant or varies in apredictable manner. Randomerror---component of measurement error that in replicate measurements varies inan unpredictable manner. 以下是测绘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 系统误差---同样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序列中,各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数值、符号保持不变或按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随机误差---同样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序列中,各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符合随机规律的测量误差。[align=center][img=,690,36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80837197995_5165_2101846_3.png!w690x362.jpg[/img][/align] 图1是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周期误差,其误差值是量程的正弦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U形分布。 图2是舍入误差(四舍五入),是一种最常见的误差,其误差值是量程的锯齿函数规律,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矩形分布。 图3是直流电压测量中的交流干扰误差,其误差值是时间的正弦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U形分布。 图4是噪声误差,其误差值是时间的随机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正态分布。 这里四种误差只涉及二个测量条件:量程和时间。前二种误差是量程条件的函数,后二种误差是时间条件的函数。 严格遵循误差分类的概念定义,强调同样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量程和时间二个条件都必须保持不变,那么,四种误差都将保持恒定、只能归类为系统误差,连图2图4所示的舍入误差和噪声误差也都将归类为系统误差,根本不是过去认为的随机误差。你怎么根据定义找出一个随机误差? 如果认为图2的舍入误差随量程变化、遵循矩形分布应该是随机误差,那么图1的周期误差也随量程变化、遵循U形分布凭什么就不是随机误差?如果认为图4的噪声误差随时间变化、遵循正态分布应该是随机误差,那么图3的交流电干扰误差也随时间变化、遵循U形分布凭什么就不是随机误差?你如何用分类定义把它们分别归成不同的类别? 这里只谈了量程和时间二个测量条件,实际的测量条件还有仪器、仪器安置、操作人员、温度湿度等等,包括仪器和仪器内外的所有工作状态都是测量条件。所有测量条件都相同,那误差就不可能变化了,所以误差分类定义中的相同测量条件概念的实质就是对一个误差样本做重复统计,这本身就违背了随机统计的基本准则。 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误差的规律性和随机性完全是因为人观察误差的不同角度,误差实际是规律性和随机性的统一体,用规律性和随机性进行误差分类实际是个盲人摸象哲学。 误差都有规律(确定规律或随机规律),也同时都遵循随机分布(概率分布),根本无法以其是否遵循随机分布来分类。同时,误差也能让测量序列偏离(系统影响)、发散(随机影响)甚至离群(不平衡的随机影响),甚至还有发散偏离并存,发散偏离还有强弱不同,还有完全不影响,这些皆因重复测量中的测量条件的变化规则,就这么一回事。当然,你可能对随之而来的理论解释完全无法想像,那是你的思维局限于传统概念的问题,请尽管放心,一切逻辑解释都是完整的,但今天只能给你讲这么多。 是你先公开诋毁我的研究,我不能不从理论上作出澄清。我明白,有你这种认知的人很多,只是不象你这样公开表达而已,所以我必须尽力书写这些科普文章。 2019 7 2 于武汉大学科学网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0565-1187871.html

  •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人才引进】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新闻中心讯】颜宁 1977年11月生,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同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由于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颜宁在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近5年来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17篇,其中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综述文章于Annual Reviews、Cell,第一作者文章8篇,包括1篇Nature,4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1篇Molecular Cell, 1篇JBC和一篇Cell Cycle。  200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目前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胆固醇代谢通路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析,以及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转自《新清华》1729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7/200807280939_100372_1609228_3.jpg[/img]

  • 日本教授开发出利用微生物回收稀有金属技术

    http://www.cn-ferment.com/file/upload/201308/04/18-13-15-56-1.jpg  资料图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日本《朝日新闻》8月2日报道,日本芝浦工业大学教授山下光雄等人,近日开发出一种利用微生物回收工业废水中蕴含的稀有金属硒的技术。因为收集到的硒将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所以这些技术或将可以进行事业化。  据悉,硒是铜矿石等中少量含有的稀有金属,可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料,也可用来制作玻璃的着色和脱色剂。一旦溶于水中将会有毒性,摄取过量的话也会引起神经障碍等症状。  据报道,山下教授等在提炼硒的工厂附近的污泥中,发现了可将硒酸和亚硒酸转化为硒的微生物。如果在工业废水中培育此种微生物,则可回收78.8%的硒。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