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人教授

仪器信息网华人教授专题为您整合华人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人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人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人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人教授话题讨论。

华人教授相关的资讯

  • 破钱学森纪录:张锋成MIT史上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
    据美国《侨报》报道,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宣布晋升五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年仅34岁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张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晋升为终身教授,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张锋如今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据了解,张锋于1982年10月22日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1994年随家人移民到美国,读高中时开始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于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张锋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系统功能与疾病。他在自然微生物CRISPR系统用于真核细胞(包括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发方面做出了最前沿的探索。通过CRISPR及其他方法,张锋深入研究了基因和遗传机制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紊乱方面。  张锋于2011年加入MIT,同时在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脑与认知科学部门,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他的实验室开发出创新性CRISPR/Cas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编辑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引起国际关注,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众多荣誉。  2014年,张锋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2015年获得“年度波士顿人”提名,2016年三月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
  • 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据沃尔夫奖(Wolf Prize)官方网站消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华人科学家邓青云(Ching W. Tang)教授荣获刚刚颁发的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与他一同分享这一荣誉及10万美元奖金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Stuart A. Rice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Krzysztof Matyjaszewski。三人的获奖理由是“在化学合成及属性领域所作的深入、创造性的贡献,以及对于有机材料的理解”。据悉,邓青云教授是第一位荣获沃尔夫化学奖的华人。   邓青云教授   始创于1976年的沃尔夫奖是国际最高学术大奖之一,由以色列的沃尔夫基金会颁发,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物理、艺术6个领域授奖。   除化学奖外,2011年沃尔夫奖还颁发了农业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艺术奖。获奖者分别为——   农业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Harris A. Lewin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James R. Cook。   医学奖: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和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的Rudolf Jaenisch。   物理学奖: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Maximilian Haider、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的Harald Rose和德国尤利西研究中心的Knut Urban。
  • 华人教授攻研癌症业绩显著 获赠百万实验室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援引NZ华新社报道,今年12月,惠灵顿华人教授Swee Tan将搬入价值100万纽币的实验室,致力完成他所研究的癌症治疗课题。   英文媒体stuff报道,新西兰科学家和整形外科医生的领军人物,华人教授Swee Tan,曾发现了毛细血管瘤(草莓胎记)的治愈方法,震惊了医学界。由于在行业内有杰出表现,他获赠了一间价值100万纽币的实验室,而这也被他视作最好的&ldquo 圣诞礼物&rdquo 。过去15年中,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惠灵顿各大高校和医院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其中奥塔哥大学、梅西大学和Hutt医院等地的实验室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新获赠的426平方米的实验室,将是Swee Tan教授创办Gillies McIndoe研究所的第一间综合性&ldquo 一站式&rdquo 实验室。实验室内设有总价达100万纽币的装备,其中包括一台价值60万纽币、能够3D光学成像的共聚焦显微镜。Swee Tan表示,这将更促使他们加快脚步,更快完成治愈癌症的目标。我们认为癌症研究的未来,是需要找出病症的本源,就像我们攻克毛细血管瘤一样。毛细血管瘤是由干细胞引起的,这些细胞都配备了&ldquo 自毁机制&rdquo ,它们可以杀死自己。Swee Tan还表示,在毛细血管瘤治愈方法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始寻找癌症的治愈方法,我相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一定能攻克。   Swee Tan教授,是新西兰再生医学界的佼佼者,他研究课题是如何在实验室里培植红细胞,而不再需要人体捐赠。   据悉,Swee Tan获赠的价值100万纽币的实验室是,David Anderson夫妇于1994年在惠灵顿逝世时,他们委托Guardian Trust将自己的遗产捐献于医学研究事业的捐款。
  • 突发!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华人教授在美被捕
    1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官网消息显示,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  根据上述文件,陈刚(Gang Chen)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帕帕拉多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和固态太阳能热能转换中心主任。大约从2013年开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美国联邦机构授予的1900多万美元的资助。  美国司法部文件显示,自2012年以来,陈刚在中国担任了多项职务,通过提供建议和专业知识,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并获得经济补偿。自2013年以来,他据称接受了大约2900万美元的外国资金,包括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1900万美元。  美国司法部文件还显示,至少从2017年到2019年,陈刚在中国担任多个顾问职务,他还申请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拨款,以资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与中国的关系。此外,陈刚在2018年的纳税申报单中没有向美国国税局披露,他在中国有一个超过1万美元的银行账户。  陈刚,美籍华人,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国际传热学的领军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 。1980年陈刚考入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87年在华中工学院动力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 2004年担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陈刚的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量转换,主要包括微米和纳米尺度能量转换与传输机理的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 。
  • 沃特世积极参与“第九届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
    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主办,中美华人化学教授联谊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的&ldquo 第九届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rdquo (The 9th Sino-US Chemistry Professors Conference)于2013年7月12-14日在成都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近500名知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并就目前化学学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本次会议主题是&ldquo 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dquo ,内容涵盖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新药发现,超分子和材料化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来自化学领域的国际、国内专家和学者参会并作了精彩报告,报告分别从化学生物学与药物设计、有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科学三个方向阐述了当今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内领先的研究,给了所有研究者更开阔的思路。 本次国内外的交流会议不仅是一次推动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化学领域发展的良好契机,更给热心关注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学等的单位和个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的平台,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在化学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沃特世(Waters® )公司十分注重化学领域的创新技术开发,在这次会上向与会的各位专家介绍了今年新推出的 &ldquo 超高效聚合物色谱(ACQUITY APCTM)&rdquo ,这在聚合物分析领域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引起现场很多老师的关注和兴趣。此外,针对一些合成反应,ASAP大气压固体分析探头也是很好的选择,一些专家也表示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希望共同在化工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 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2年沃特世公司拥有18.4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 Waters、ACQUITY APC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 喜讯:华人教授鲍哲南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晚在巴黎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每一位获奖者都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去推动女性对科学做出贡献,她们证明人类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男性,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女性能够在研究、行政、教学以及所有科学学科领域都自主独立工作。”  鲍哲南长期致力于研究柔性电子,2015年她被《自然》杂志评为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说,这一奖项是为表彰她在开发人造皮肤领域做出的贡献。她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感知压力并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也许有一天会帮助用假肢生活的人获得真实触感。  鲍哲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希望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人类”,理想的人造皮肤既需要开发触觉、温度传感等功能,也面临着现有材料局限的挑战,目前已开发出部分电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但模拟人类复杂的触觉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她说接下来将利用有灵敏传感性能的人造皮肤开发血压测量仪器,中期开发是计划应用于机器人让其更加灵敏,长远目标则是开发可穿戴电子器件,并帮助利用假肢生活的人们获得触感等。  她告诉记者,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跨学科合作和研究,“目前中国科研发展速度飞快,正迎来大突破时期,希望中国科学家进行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实现更多突破”。  其他荣获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学者分别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有机化学专家尼雯哈沙卜、澳大利亚量子计算专家米歇尔西蒙斯、瑞士材料科学专家尼古拉斯波尔丁和智利天体物理学家玛丽亚特雷莎鲁伊斯。  此外,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凭借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其他14名学者一起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龙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她和所在团队致力于碳能源转化中的催化剂研发,对解决目前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她表示:“目前中国的科研平台不断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获得世界级科研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奖项最初评选只限于生命科学领域,2003年起扩展至基础科学领域。
  • 诺奖风向标揭晓,华人陈志坚教授获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
    北京时间9月19日21时,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2024年拉斯克奖揭晓。华人科学家陈志坚教授因发现DNA感受器cGAS及其激活的cGAS-STING信号通路,揭示了细胞如何识别错误位置的DNA,而获得2024年拉斯克基础研究奖。获奖理由:表彰他发现能感知自身和外源DNA的cGAS酶。陈志坚早在2019年就获得了科学突破奖,如今梅开二度,再次获得国际顶尖的医学奖。陈志坚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教授简介:陈志坚,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攻读博士,在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继续博士后研究。曾在工业界百特医疗保健公司和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等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目前他还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今年的临床医学奖授予发现GLP-1治疗肥胖的三位学者。
  • R. Graham Cooks教授荣获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0年1月10日,普渡大学R. Graham Cooks教授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Cooks教授在分析化学领域学术斐然,对串联质谱、原位电离、质谱小型化等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发表文章1100余篇,h-index过百,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Cooks教授与中国学者合作已40 年。Cooks教授培养的138位博士生和78位博士后中,有49位来自中国(33位博士,16位博士后),接纳过上百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们中多人现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工作。Cooks教授与中国分析化学界,及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院等单位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近年来,通过与清华大学、清谱科技、清华启迪和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上海松江)的合作,Cooks教授积极推动了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国际合作。R. Graham Cooks 教授获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是中国设立的五大科技奖项中唯一一项授予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的奖项。
  • 磷酸化蛋白,液体活检全新维度——访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主席陶纬国教授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回顾2017年,基于质谱的临床研究有一项突破性发现。普渡大学陶纬国教授团队在2017年3月2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从人体血液中发现2400多种磷酸化蛋白。该发现首次证明了磷酸化蛋白可以作为基于液体活检的疾病标志物,能用于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更早、更精准的非侵入性诊断,为 “液体活检”提供了全新的检测维度。近日,仪器信息网专访了陶纬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1a903c-0479-4776-9e2a-5b5c719f76f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普渡大学 陶纬国教授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磷酸化蛋白突破性发现 /strong /span /p p   通过液体活检来诊断肿瘤和癌症等疾病一直是临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但是二者都有局限性:由于CTC在血清中的浓度非常低,取少量血液对其检测难度很大 癌症有很多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不一定会显现出来,因此基于ctDNA进行的液体活检的诊断结果只能预测患病的概率,并不能确诊。 /p p   蛋白质磷酸化是调节和控制蛋白质活力和功能的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机制,同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众多肿瘤致病机理中,当前学术界对蛋白质磷酸化机理的研究最为清楚,80%-90%的癌症都跟蛋白质磷酸化有关。因此,许多抗肿瘤药物的研制都着眼于磷酸化蛋白。理论上,磷酸化蛋白作为相关基因突变的表达,在临床上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更明确的诊断。但是,有关基于液体活检的磷酸化蛋白研究还很少。此前,有个别报道在血液中发现几十种磷酸化蛋白,均是高丰度蛋白,生物学意义不大。“原因就是磷酸化蛋白一旦从细胞进入血液中就被肝脏分泌的磷酸酶水解了。”陶纬国解释说,“所以虽然磷酸化蛋白跟癌症关系非常密切,但人们无法对其进行检测。” /p p   陶纬国团队是如何从人体血液中检测到大量磷酸化蛋白的呢?这要从三年前的一篇文献报道说起,当时陶纬国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外泌体和微囊的结构,“当我看到类似于纳米微粒的外泌体、微囊结构时,我认为可能会有磷酸化蛋白被包裹在外泌体中,然后进入血液。如果真是这样,被外泌体包裹的磷酸化蛋白可能会避免被血液中的磷酸酶水解。”于是陶纬国团队对血液中的外泌体、微囊进行了超速离心分离、提取,然后用质谱进行检测。一周以后,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从中发现了几千个磷酸化蛋白。这个突破性的发现使得临床科学家们今后可以在1毫升血浆里找到几千个磷酸化的位点,并从中筛选出不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之后,陶纬国团队对乳腺癌病人血清中的磷酸化蛋白做了研究,发现乳腺癌病人体内的磷酸化蛋白与其病症密切相关。 /p p   那么,磷酸化蛋白液体活检何时能够应用临床呢?陶纬国回答说:“虽然现在还不好断言,但我认为3-5年内都有可能。”他进一步解释,随着质谱技术的显著提升,一些原来检测不到的生物标志物现在能够检测了,后面的工作主要是考察重复性有多好,假阳性有多低。 /p p   谈及未来的工作,陶纬国表示,一方面会继续做乳腺癌的磷酸化蛋白生物标志物确认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会做其他疾病磷酸化蛋白生物标志物找筛的工作,“还有很多其它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也都是蛋白磷酸化有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质谱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的思考 /strong /span /p p   陶纬国教授做蛋白组学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用到的研究工具主要是质谱。在攻读博士期间,陶纬国师从普渡大学著名质谱专家Graham Cooks教授。博士毕业后,陶纬国加入了西雅图系统生物研究所,在Leroy Hood教授(自动DNA测序仪发明人)和Ruedi Aebersold教授(著名蛋白质组学专家)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从那时起,陶纬国就开始了他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检测的研究,“重回普渡教书以后,我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怎么去提高磷酸化蛋白分析手段来开展的。质谱在我的工作扮演着中心角色,包括方法开发,蛋白生物标志物早筛,全靠质谱来做。”首先是早筛,用质谱(Orbitrap)筛选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磷酸化蛋白) 然后对病人的样本进行检测,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 最后,分析统计学上有意义的、跟病人相关的磷酸化蛋白。 /p p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质谱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有几个重要的技术突破。首先,80年代末90年代初, ESI和MALDI的出现,使质谱能够用于分析生物样品 第二,近十几年来,高分辨质谱的飞跃发展,大大提升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效率。“我读博士后时(2002年),很多仪器还是低分辨的,生物样品还是挺难做的,做完一个磷酸化的蛋白,单是数据库检索就要三天,而且,相对来说,得到的数据假阳性高。现在的高分辨质谱解谱很容易,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够了,假阳性也降低很多。”此外,陶纬国还说到,“UPLC与质谱的结合在技术上是很大的进步,使色谱的分离效率赶上了质谱的速度,现在一个小时能检测到几千个蛋白,非常快。” /p p   同时,陶纬国也指出了目前利用质谱来检测生物大分子的难点。第一,生物样品基体复杂。“像我们实验室做磷酸化蛋白,它本身丰度就很低,假如样本不经过任何分离的话,谱图上将会只能看到高丰度蛋白。”第二,质谱检测假阳性比较高。“其实还是需要统计学算法方面的开发,来解决假阳性率高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很多质谱开发者在做的工作。” /p p   现如今质谱产品更新迭代非常快,对于质谱工作者来说,是好,也是坏。“新产品的确扫描速度更快了,精度更高。但是,也给质谱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像我们这种使用高分辨大仪器的,没有那么多钱换来换去。可是如果你想要紧跟前沿,这些新仪器又十分必要。”陶纬国说,这是目前质谱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两难境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整合临床大数据 /strong /span /p p   2017年,陶纬国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被东南大学引进回国。谈及回国的初衷,陶纬国表示,国内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病人样本,这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之一。此外,国内对于高分辨质谱等大型仪器的投入力度也更大,有助于前沿研究的开展。谈到选择东南大学的原因,陶纬国说到:“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有转化医学,有生物,然后又有工程,包括产业化,比较适合我。” /p p   现在国内,整合医学大数据来服务大健康的概念很热,“在全国,包括南京,都已经有相关工作在开展”。从临床检测这个角度来说,陶纬国希望找到办法来整合DNA检测,microRNA检测,磷酸化蛋白检测几个维度的数据,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临床诊断结果。“比如检测一个肿瘤,通过对DNA、mRNA、磷酸化蛋白、糖基检测多维度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会越来越多,结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算法,检测结果会越来越精准。 我回来能赶上这个机会也是不容易。”陶纬国如是说到。 /p p   目前,医学大数据的采集方式主要为第二代、第三代测序。“但是,质谱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儿。”陶纬国指出,“比如乳腺癌,基因突变仅仅代表一种患病的可能性,但是到底有没有癌症还是要通过蛋白检测来确定,所以用质谱来检测蛋白的存在、活性、功能,比基因层面更可靠。所以,质谱检测肯定会慢慢跟上来。” /p p   陶纬国在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新实验室是电子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自己的工作重心,陶纬国表示,现在是过渡时期,未来会逐步将重心转至国内。“国内实验室刚刚开始,看起来前途光明。”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热衷学界公益事务 出任CASMS主席 /strong /span /p p   作为质谱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专家,陶纬国于2017年6月份当选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主席。该学会汇聚了众多顶尖的华人质谱学者,已经成为质谱学界重要的华人力量。在一年一度的“美国质谱年会(ASMS)”期间举行“北美华人质谱学术会议”已经成为CASMS的传统。据陶纬国介绍,CASMS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注册人数在800人左右,覆盖了北美地区绝大部分优秀的华人质谱学者。ASMS每年参会人数6000-7000人,相当一部分是华人,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在美国,有很多华人学者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匹配的影响力和威望。” 陶纬国说,“我们学会的宗旨就是提升华人质谱学者在世界质谱领域的影响力。当然, 中国本身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p p   CASMS的另一个宗旨是促进世界华人质谱界的互相交流。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是全世界华人的质谱盛会,汇聚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北美地区的质谱学者,CASMS是该会议4个主办方之一。2016年,CASMS主办了第六届“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这是该会议首次在美国召开,恰逢该会议召开十周年。“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促进了两岸三地华人质谱学者的交流合作。我的亲身体会是通过这个会议结识了很多优秀学者,而在此前很多同仁相互间是不认识的。” /p p   未来,除了重要的线下会议组织工作,陶纬国希望通过加强线上日常交流,来使学会内部联系更为紧密。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后记: /strong 临床质谱技术被认为是医学诊断的下一个“基因测序”,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质谱用于临床检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重现性好的优点,可在临床多个领域对传统诊断方法学进行替代。陶纬国教授团队的磷酸化蛋白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临床质谱应用的含金量。基于该研究,临床科学家们将会找到更多可靠的疾病标志物,从而实现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李博 /p
  • 华人科学家张首晟获“欧洲物理奖”
    华沙时间9月1日,“欧洲物理奖”在波兰华沙颁奖,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首晟获此殊荣;由其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或将带来芯片革命。   因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预言和实验观测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张首晟与4位欧美科学家共同荣获2010年“欧洲物理奖”,他也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科学家。而在此前的2010年7月,张首晟还因在拓扑绝缘体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德国“古登堡研究奖”。   “欧洲物理奖”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奖项,由欧洲物理学会颁发。   张首晟表示,作为一项国际级大奖,今年的“欧洲物理奖”授予5位研究“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科学家,表明这一领域已经引起国际主流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具有风向标意义。   上世纪60年代,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而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定律见证了人类信息技术前进的步伐。但是,随着晶体管越小越密集,发热问题也就越突出,晶体管电路已逐渐接近性能极限。业界普遍认为,摩尔定律的有效期只能再延续10年左右。   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将其基于芯片业未来提出的新构想——通过控制电子的自旋运动来降低能耗——在理论上完成了预言。2007年,这一理论预言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证实。同年,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张首晟形象地介绍,电子是电流的载体,它除了负有电荷以外还具有一种自旋性质,就如同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地球本身也在自转一样。   在运动过程中,电子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就如同要走过一个杂乱无章的迪斯科舞场,电子无规则地跳舞,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碰撞就会耗散热量。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找到了一个新的规律,即电子自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电子以新的姿势非常有序地舞蹈,从而使能量耗散很低。张首晟说:“利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有可能研制出新一代的电脑,延长摩尔定律的生命。”   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下,芯片中的电子能够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正反方向地分开运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一理论预言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科学家发现在很多不同的材料中都能实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2008年,张首晟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方忠研究小组合作发现了一种三维新材料。2009年底,张首晟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理论与实验上的紧密合作,2009年底成功地制备出高质量的薄膜材料,其世界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公认。   虽然“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研究成果离真正投入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这种新奇的物理现象有可能给未来的信息革命带来重大影响,电脑甚至量子计算都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张首晟说:“科学界和工业界已达成共识,信息革命下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把‘信息高速公路’建到芯片的层次。这已经是全世界范围的一个大趋势。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化开发,对科学界和信息产业界来说,都将是一次大洗牌的机会。”   张首晟认为,任何一个自主创新和重大突破,一定要抓住重新洗牌的时机。希望国家有计划地大力投入,作好战略布局,瞄准这一理论预言展开更广泛的探索,加快研究步伐,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他认为,中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领域的突破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对中国的基础研究和产业界的自主创新都将是十分难得的。   张首晟1980年从上海复旦大学赴德国留学,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1992年获全球华人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获IBM研究部杰出创新奖。1999年张首晟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 HUPO大奖揭晓!华人科学家黄超兰教授荣获“临床转化蛋白质组学科学奖”
    2024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大会即将于10月20日至24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作为全球蛋白质领域最顶尖的学术交流平台,HUPO大会将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更以其权威奖项表彰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日前,HUPO官方揭晓了本届大会的五大奖项(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Proteomics Sciences Award、Discovery in Proteomic Sciences Award、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Proteomic Sciences Award、Rising Star AwardAward、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获奖者。其中最为瞩目的“临床转化蛋白质组学科学奖”授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教授。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黄超兰教授在蛋白质组学及临床转化领域深耕多年、不懈探索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她所引领的科研创新与实践转化成果的国际赞誉。HUPO大会主席Jennifer Van Eyk特向黄超兰教授致以诚挚的祝贺,并强调“临床转化蛋白质组学科学奖”的授予是基于全球范围内27位杰出评委的一致认同与投票支持,这深刻体现了国际专家群体对黄超兰教授在蛋白质组学临床转化领域内所展现出的卓越贡献与非凡成就的高度肯定。黄超兰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身兼昱言科技董事长及CEO,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科研功底,成功推动了蛋白质组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重大跨越。在半个多月前,基于临床大队列研究筛选的特异性靶点Target-X,进一步自主研发的ADC药物FS001更是赢得了国际制药巨头益普生的青睐,双方达成高达10.3亿美金的全球独家授权协议。这一里程碑式的合作彰显了蛋白质组学临床转化的巨大潜力,为全球新药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更多ADC药物FS001详情内容点击下方图片↓)奖项将在2024年HUPO大会上于德国德累斯顿当地时间10月23日 (星期三) 16:45的颁奖典礼和闭幕会议上颁发,在此,我们向黄超兰教授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2024 HUPO大会其他奖项的获奖人表示衷心的祝贺。HUPO大会是一场学术的盛宴,也是全球蛋白质组学领域创新与合作的新起点。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即将到来的HUPO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能够继续碰撞思想火花,携手推动蛋白质组学领域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共同开创人类健康的新篇章!编辑视角:黄超兰教授及其团队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不懈探索。 她们利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临床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发现了多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蛋白质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所开发的ADC药物FS001,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成果也为其他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
  • 他们是这样评价超级女神颜宁教授的......
    p   3月31日晚,世界因你美丽-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绚丽揭幕,在科学研究领域,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赵忠贤,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以及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摘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p p   其中美女教授颜宁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看看颁奖典礼上大家对他的评价吧!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颜宁于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莱芜,2011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12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4年12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2月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10月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6年6月,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颜宁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span /p p    strong 陈旭:颜宁教授与“7”结缘 成功在于勤奋努力 /strong /p p   陈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我特别高兴。一个是今天获奖者有很多是清华的教授校友,颜宁更是我们清华杰出的校友,知名的教授,对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当然说这些,我觉得还不足以表达颜宁她的神秘之处,我告诉大家,我发现颜宁她和数字“7”很有缘分。 /p p   胡一虎:“7”?为什么? /p p   陈旭:为什么,如果从孔子的高徒颜回算起,她是颜氏第77代,她告诉我应该叫颜世宁,属世字辈,她是1977年出生,当然不应该透露这个颜教授的年龄,她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宿舍是117房间,她是200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是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她今年正好回学校任教满十年,培养了7名博士毕业生,作为通讯作者她发表了7篇高水平的论文,她现在每周上7节课。 /p p   胡一虎:等一下,刚刚是巧合吗?我刚刚发现一个“7”,你是我们舞台上第“7”位获奖者。幸运女神。 /p p   陈旭: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颜宁有今天的成就不是靠她的运气,也不是靠她的缘分,靠的是勤奋和努力,我衷心地祝贺颜宁,也真诚地祝福颜宁,世界因你而美丽。 /p p   strong  胡一虎:颜宁教授让科学不再高冷 而是温情满人间 /strong /p p   胡一虎:为什么关注颜宁教授?他们起了一个绰号,她是超级女神,她到底神在哪里?第一这个神我们做不出来,她是学术女神。学术女神神在哪里?她最厉害的就是她能教,她能写,能带兵,教学科研两手抓,有颜值,有智慧,走路有风,有霸气,神不神?你看看,很神。但是我觉得坦白讲这个神感受不到了。因为,学术这一块我是门外汉。但她是让我真正感动的神,她是一个变形女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她变形在哪里呢?她能够让非常高深专业的科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科学。她能够让学生们走进幻想世界,让学生们走进孙悟空的世界,变大变小,72变,走进细胞里面小小的幻想世界去了解人生。我相信很多科学家会分享她这样的小故事,每天早上一个人走进生物试验室的时候,她除了专注关心她所研究的标本之外,也会跟旁边正在清扫的保洁问声好。她改变了我对科学家的看法,原来科学不再是高大上,高高冷冷的,而是温情满人间,谢谢你。 /p p   strong  颜宁答:想要一鸣惊人 背后肯定离不开勤奋 /strong /p p   刘颂阳(香港《明报》助理执行总编辑》:我的普通话比较普通。我想问你一下,因为我在很多的报道看到,你在不同的场合说你是一个科学家,你不太愿意,不太喜欢别人说你是一个女科学家。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什么性别之分,我十分同意。但我也听过你有另外一个称呼,你的学生们称你是学术女神。 /p p   颜宁:我的学生这样可能是被我带坏了,我说的话其实是开玩笑的,结果今天就是,您刚刚一说起学术女神,我觉得我就是浑身在那颤栗的感觉,这个意思怎么听着不太对劲。我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与其说女神,不如说女神经,我们比较自在,想怎么样怎么样,你有时候看起来说她怎么那么任性,还不如说女神经更像我的性格。 /p p   黄橙子:我看网上的介绍觉得您是一个,在学术方面很好强,而且有活力,您觉得这些都对您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吗? /p p   颜宁:是的,我自己现在感觉,做科学研究,其实如果你说你可以不劳而获,一鸣惊人什么,你说没有吗?可能有,但是背后肯定离不开你的勤奋,就这个时候你确实是需要非常严谨的去思考,它可以让你叫做废寝忘食,这些我都是经历过的。但另一方面,走心了之后它突然有灵光乍现的感觉。我在给我学生开组会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在当学生的时候做的实验,那里面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但就是做出来了。当你还没有走到那的时候,你觉得不可能。这种性格蛮适合做科研的。 /p p strong   颜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 构建横向华人世界 /strong /p p   胡一虎:女士们先生们,有请2016-2017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获得者,敢想敢做的清华大学的教授颜宁。她敢想敢做,看她今天怎么敢? /p p   颜宁:谢谢,后台问了我一个非常简短的采访,问我这个奖什么感受,我第一反应是诧异。他们为什么选了我,是因为我在开讲的时候,反而是撒贝宁看起来比较英姿飒爽,后来想肯定不是这么回事。我看到最爱的陈老师这一番各种各样巧合说出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点想要泪目的感觉。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师长,有我的学生,我最爱的代表都在这里了。我今天感到非常温暖,非常感动,所以谢谢你们。真的是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是直接的。大家知道我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所以这是第一反应。我还看到了前面一个亮闪闪的,我知道这是我的辅导员。 /p p   第二巧,没有一个数字是编造出来的,刚才还说车的尾号是“7”,尾号4个“7”。所以,我跟“7”很有缘。刚刚这些数字我在想,今天站在这里说完数字,不妨说一说汉字,今天晚上关键词如果选一个字是什么字?华人的华。对不对?清华的华,清华园的华,当然这是一个繁体华出现在屏幕上,如果一个简体怎么写,一人一个匕首,一横一竖。这个话在清华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所说,视频前半段展示出来了。我们在清华,我们有人,我们有良好的条件,有美好的平台可以做纵深的工作,做顶天立地的工作我感到非常幸福,这个华我认为非常了不起。今天在这样一个更大舞台上变成华人,变成中华,我们有人,有才智,有非常好的硬件条件,经济发展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每个人站在这里,做顶天立地的工作。 /p p   我们在一起,可以构建出一个横向的华人的世界,在地球线上,再进一步托举起这个单人,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p /p 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本人整理于凤凰卫视 /p p /p /p
  • 谢晓亮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7日,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谢晓亮,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此前,谢晓亮曾于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院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组成,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士,代表了这三个领域的最高荣誉。此前华人学者钱煦是唯一一位华人三院院士。谢晓亮此次成为美国“两院院士”,在华人学者中亦属少有。  目前,谢晓亮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目前美国国家医学院共拥有1947名院士,146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主席Victor Dzau表示,“新当选的院士在美国以及全球的医疗健康领域拥有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应对健康挑战以及为人类的健康、科学以及医疗服务”。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北大化学系世家,他父亲谢有畅教授与母亲杨骏英教授皆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他在北大附小和北大附中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获得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学位,1999年成为哈佛大学的正教授,近年来兼任北京大学教授。  谢晓亮教授在单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光学成像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位接近谢晓亮的北大学者表示,“谢晓亮当选美国医学院院士,我很高兴,因为这主要是他最近在国内做的工作,特别是单细胞测序方面的医学应用,得到了很重要的结果和承认,加上之前他的成像方面的工作,在医学成像上,开始有了应用。”  在谢晓亮众多出色的科研工作中,2012年,其在美国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单细胞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技术(MALBAC),使得单细胞精准测序变得可能,引人关注。两年之后,谢晓亮与汤富酬、乔杰等学者,将MALBAC技术应用于临床,2014年9月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的单基因遗传病筛查试管婴儿在北大三院诞生,成为当年国内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MALBAC技术从提出到实践,仅仅只有两年时间,让我国产前诊断技术方面,赢得了国际声誉。  2015年,谢晓亮因此项重要发现以及之前的科研成就与斯坦福大学教授Karl Deisseroth共同分享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得者。
  • 著名科学家张首晟、赵忠贤、颜宁等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奖
    p   31日晚,由凤凰卫视发起、海内外多家华文媒体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建筑师贝聿铭获得终身成就奖,电影导演、影视演员成龙获得特别致敬奖。 /p p   贝聿铭是1983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p p   即将于4月迎来百岁寿辰的贝聿铭,由于年事已高不便前往北京,由其侄贝念骐代领奖项,而他则于此前在美国家中接受了组委会的颁奖。他表示,我离开中国几十年了,感谢大家还记得我,我的体内始终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建筑无国界,也给世界带来美丽。能够获得这个奖,是我100岁最好的生日礼物。 /p p   成龙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特别致敬奖。主办方表示,2016年11月13日,中国影视演员成龙在美国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演员。从影56年来,成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与传播者,也是西方观众心中最鲜明的中国印记之一。 /p p   在公共事务领域,有“微博女王”之称的影视演员姚晨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奖项,她是中国唯一一位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连续五年自费探访难民,曾赴菲律宾、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地与难民见面,并将自己的经历通过媒体及微博分享,在难民议题上为华语世界带来新的理解。 /p p   在科学研究领域,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赵忠贤,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以及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摘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p p   航天员景海鹏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这是他第三次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感到无比骄傲。中国至今已有11名航天员飞上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已迈上新的高度,我们要感谢一代代航天人的贡献。航天人不会辜负全球华人的希望,未来将把华人的梦想带到更高更远的太空。 /p p   在体育竞技领域,“拳王”邹市明、中国乒乓球队获奖 文化艺术领域,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奖。 /p p   本届“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由凤凰卫视、凤凰网发起,北京青年报、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联合主办。自2007年首届举办以来,华人盛典向每一年度在世界科学研究、公共事务、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里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华人致敬。 /p
  •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2019年12月4日,月旭科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中科院李昌厚教授。在月旭科技常务副总任兴发和仪器部同事的陪同下,李教授参观了月旭科技在上海总部的研发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等,李教授对月旭科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非常认可,对月旭自主研发生产的Wisys5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李教授为月旭仪器和应用团队带来了一场题为《HPLC有关问题的探讨》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李教授提到了HPLC研发者和使用者必须认识并重视的有关问题,注重仪器学“光机电算用”的理论和仪器系统研发的重要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参会者受益颇丰。同时,李教授鼓励月旭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的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而奋斗。李教授为月旭分享报告正如李教授在报告中所强调的,虽然国产高端仪器与进口高端仪器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常规仪器如HPLC、GC等仪器上,国产并不比进口的差,甚至比进口仪器要好。李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研发新的色谱仪器,赶超国际新先进水平。让我们一起共勉,创造性能卓越的民族仪器。月旭科技液相产品线会后合影附录:李昌厚教授简介李昌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仪器分析室主任、生化仪器研究组组长等职。著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仪器学理论与实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书。1992年开始,任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被推选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兼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速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ji评审员,《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光谱仪器与分析》副主编等十多个著ming艺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研究,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方面、在各类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性能技术指际检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作为第yi完成者,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5项,其中13项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作为第yi获奖人,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金点子奖1项。
  • 沉痛悼念霍启升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285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f23c5678-9777-463e-a140-7e54fe5a1461.jpg" title=" 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28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霍启升教授 /strong /p p   霍启升,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美籍华人霍启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28日上午11时11分在美国华盛顿州逝世,享年55岁。 /p p   霍启升教授长期致力于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无机介孔材料领域的先驱之一。在介孔材料的新结构、新组成、新合成体系、新合成途径、多级有序控制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开创性成果,尤其提出了被广泛认可的“广义协同自组装”合成机理。 /p p   霍启升教授与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2012年,在霍教授的牵头下,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麦克仪器联合实验室挂牌仪式暨“颗粒与粉体气体吸附表征技术”技术讲座在吉林大学隆重举行。2013年,由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与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麦克仪器用户学术交流会暨材料吸附性能学术研讨会也在吉林大学盛大召开。美国麦克仪器公司由衷感谢霍启升教授对麦克仪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厚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99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b9b3e8d7-7e7d-4c34-922f-76c9094c87b6.jpg" title=" 2.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39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霍启升教授与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良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2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4931601-4bb7-426e-8b78-af8a2eb2bbae.jpg" title=" 3.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朝化学人,一生化学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天堂里没有病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愿霍老师一路走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天堂安息! /p
  • 中国四极质谱开拓者查良镇教授去世
    2022年12月24日,中国四极质谱学科开拓者、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去世,享年85岁。  查良镇,1937年7月出生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他从事真空科学、质谱学研究超过六十年, 取得过多项科研成果。  近四十年来,主要致力于二次离子质谱(SIMS)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科的一位开拓者,也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的倡议者和创办者。查良镇教授还积极推进与国际二次离子质谱学领域的深入交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二次离子质谱标准制定的开拓者。  1954年查良镇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8年下半年,查良镇提前留校任教。  查良镇参加校摩托车队训练照  1964年,查良镇负责设计的质谱探漏仪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1961年开始,查良镇、申功运带领学生薛祖庆、戴平湖等,与沈阳教学仪器厂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制氦质谱探漏仪,即利用磁质谱分析的方法探测真空系统的微小漏孔,这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是当时最高的,是电子、航天、核技术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1963年11月研制成功生产样机,命名为“6104型质谱探漏仪”。1964 年2月, “6104型质谱探漏仪”通过了教育部鉴定 6104型质谱探漏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灵敏度达到了单极磁偏转型质谱探漏仪的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6月1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1400多项全国工业新产品授奖,6104型质谱探漏仪获得一等奖。1964 年8月6日,研究成果载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发明记录(当时还未设发明奖)。1965 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了6104型质谱探漏仪的科研报告。  1962—1966 年,查良镇、薛祖庆、申功运等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合作研制成功ZhL-01型四极质谱计,采用白金丝的玻璃型标准漏孔校准。1964年,仪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全国仪器展览会,成为世界最小的分压强质谱仪。  80年代初,查良镇率领真空教研组与沈阳教学仪器厂合作,研制四极杆二次离子质谱仪(Q-SIMS),并于198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TOF-SIMS是具有广泛探测性、高分辨率、极灵敏的表面分析技术,采用一次离子轰击、激发固体样品表面,溅射产生微量的二次离子,根据二次离子因不同质荷比而飞行至探测器的时间差异来测定离子质量,并据此探测样本的成分和结构,可精确测定样品表面元素的构成,应用十分广泛。  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启动,研制地质科学领域专用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探测单粒宇宙尘中宇宙成因核的丰度特征,旨在突破宇宙尘探测领域。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敦一负责,已经退休的查良镇受邀参加其中,这一项目成为近十年他所承担的最重要工作。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二次离子质谱专业委员会的专家,鉴于目前国际上普遍在使用的质量分辨定义存在的不足,查良镇在2012年ISO二次离子质谱委员会上提议,重新定义质量分辨,并修改相关术语。这一提议得到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的认可,并在2013年受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的委托,组织中国专家团队进行立项研究。通过查良镇及其领导的专家团队的努力和出色的工作,2017年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对该项目正式立项,制定一个国际标准:Surface chemical analysis —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ass resolution(表面化学分析 二次离子质谱 质量分辨的测定方法)。  查良镇荣获了两项质谱相关终身成就奖:2005年全球华人二次离子质谱学及相关领域研讨会在台湾新竹成功举行,他获得“全球华人二次离子质谱终身成就奖”。2018年10月8-12日,第七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在苏州举行,他被授予“中国二次离子质谱终身成就奖”。  2018年,查良镇教授荣获终身成就奖项  资料主要来自:心系质谱科学 铸就红专精神 — 访清华电子系查良镇教授 | 校友专访
  • 中科大教授谢毅获国际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记者5月2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谢毅荣获2013年度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据悉,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颁奖仪式将于今年8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   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该会于2011年发起设立的一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工程师。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奖委员会根据被提名人在化学基础研究或化工应用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或在化学科学领域展示的突出领导和管理才能,进行综合评定。   谢毅教授1988年获得厦门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科大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她一直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及基于电、声调制的无机功能固体设计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曾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省部级奖3次,并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个人奖励,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现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本次与谢毅教授同获奖项的还有美国化学会前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埃萨莱彻马里斯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伊莲娜蓓莱特斯卡娅教授等9位女化学家、工程师。
  • 武汉大学教授交工本费获假冒世界级“特等奖”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新学期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该校一教授获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特等奖。记者调查发现,世界“特等奖”评选乃“假冒”活动。 参加缘由:规格比较高 去年秋,临近退休的戴武堂教授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聘到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任职,并受聘为管理学院院长。 据了解,戴武堂从1985年开始涉足港澳台经济研究。历经近10年研究探索,1994年出版了26万字的《港澳台经济比较》一书,首印1500册。该书1996年曾获国家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去年底,戴教授收到一封征集评选“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的通知。3日,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也会收到类似的评奖通知,“一般都不会去理会”。但这次他觉得“规格还比较高”,就参加了。 澄清事实:证书交了点工本费 记者在戴武堂提供的评选通知上看到,世界管理科学研究院是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由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美国认定协会认证,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山谷大道东4301号。 前不久,戴教授收到从北京邮寄过来的获奖证书。上面写到:“《港澳台经济比较》荣获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特等奖’”。证书的三家落款单位分别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 对于这次评选是否收费,戴明确表示“没有收费,也没有奖金”。但证书是邮寄的,象征性地收了点“工本费”。 记者调查:防止上当受骗 记者4日就此事致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接听电话的沙老师说,民间机构评奖很多都是骗人的,“我们无权干涉,这种事该工商管的就由工商去管,该公安管的就由公安管。” 记者5日登录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网站看到,该社与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共同发布的声明中说,“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评奖活动与他们无关。 声明还称,世界管理研究学院学术委员会采取欺骗的办法,擅印文头,套印虚假公章,广泛邮寄资料,举办所谓的“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经典”入编活动,“敬请留意防止上当受骗”。
  • 上海中国科学院李昌厚教授莅临禾信参观访问
    2013年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李昌厚教授莅临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参观访问,并带来了一场题为《现代分析仪器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的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李昌厚教授参观禾信公司  李昌厚教授参观了禾信公司的的研发、生产基地,技术人员向客人介绍了禾信公司自主生产研发的在环境大气、水体监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在线质谱系列产品,对禾信公司国产高端质谱产业化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作为目前大气PM2.5在线动态污染源解析的高效、可靠手段,给李昌厚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科学院李昌厚教授做报告 报告现场  参观过后,李昌厚教授作了《现代分析仪器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专题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内、国外分析仪器行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重视仪器学理论的必要性。同时,李昌厚教授还建议到:必须坚决打破“迷信进口”的误区,掌握评价仪器的方法,多学习仪器学理论及有关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抓住机遇、大胆创新。附录1 李昌厚简介  李昌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仪器分析室主任、生化仪器研究组组长等职。1992年开始,任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目前被推选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兼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速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级评审员,《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光谱仪器与分析》副主编等十多个著名艺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研究,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方面、在各类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性能技术指际检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作为第一完成者,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5项,其中13项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金点子奖1项。附录2:关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禾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集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4000万元,场地6000平方米。  通过多年努力,掌握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电喷雾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真空紫外光电离源、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大气压差分真空接口、膜进样以及质谱专用高速数据采集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核心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全套装配工艺 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国内率先实现质谱仪器产品自主正向开发。产品研发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以及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  禾信公司向环境监测、气象、工业生产、医药等领域提供商品化质谱仪器以及技术服务。近年来,质谱仪器销售额连创新高实现数量级增长,入选2012年中国优秀创业投资项目。2012年实现首台质谱仪器出口美国。
  • 质谱大师R. Graham Cooks教授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完整名单请点击:最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国际著名分析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院士,普渡大学R. Graham Cooks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59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386ec968-b87d-4193-8c9f-de48c7a1d183.jpg" width=" 400" height=" 595" border=" 0" vspace=" 0" title=" " alt="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Cooks教授是国家著名分析化学家,也是国内外知名的质谱大师,对串联质谱、原位电离、质谱小型化等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于1985年获得了质谱学领域的最高荣誉Thomson奖,并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 /span 到目前为止,R. Graham Cooks已经指导了138位博士生及78位博士后,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是ISI检索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Cooks教授就开始和中国学者合作,迄今已有40年。在Cooks教授培养的学子中,有49位来自中国(33位博士,16位博士后),同时,他也接纳过上百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们中许多人目前都活跃在中国分析化学领域,为中国分析化学以及质谱相关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多年来,Cooks教授也与中国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包括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院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5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仪器信息网也曾在数年前专访Cooks教授,相关新闻: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307/075137.shtml" target=" _blank" 对话质谱大师R.Graham Cooks教授——访美国普渡大学R.Graham Cooks教授。 /a /span /p
  • 燕大教授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月8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北京揭晓,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福成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经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与港澳台地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最终产生41名获奖人,其中成就奖1人、特别贡献奖1个群体、工程科技奖39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福成长期从事钢铁物理冶金领域研究工作,在奥氏体钢和贝氏体钢的成分设计、热加工工艺优化及组织性能调控以及铁路辙叉、轴承、耐磨钢等多种关键零部件全流程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应用到我国提速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大功率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大型轧机设备制造、大型港口运输等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50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1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光华工程科技奖”是由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和台湾实业家尹衍梁、杜俊元、陈由豪等人于1996年捐资设立,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由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管理的奖项。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这也是中国社会力量设立的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截至今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共评选了十三届,已有机械、运载、信息、电子、化工、医药、卫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学科的304位科学家与1个团体获奖。 /p p br/ /p
  • 著名质谱专家王融教授加盟品生医疗担任首席科学家
    近日,品生医疗正式宣布,海归科学家、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终身教授、全球知名多组学专家王融教授加入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将全面负责品生医疗在质谱与多组学领域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致力于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推动品生医疗继续深耕创新生物标志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品生医疗首席科学家王融教授  王融教授是全球著名的多组学专家,在该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研究与临床转化经验。1982年,王融教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由此开启了他的质谱生涯。其后,王融教授赴美留学,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在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在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获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终身教授,兼任结构和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的他在2016年12月正式回国,后任职华大基因质谱首席技术官。  王融教授深耕质谱与多组学前沿研究数十年,创新研究硕果累累,享誉国际,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Genetics、Neuron、JBC、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被引用23,000余次(h-index 68)。  王融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多组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王融教授重点在心脑血管病、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病领域进行多组学的研究及转化工作。基于其卓越的学术成果,王融教授一直是美国健康卫生院(NIH),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RGC)和中国科技部(973项目)的评审专家。  当前,全球已经掀起多组学研究浪潮。以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能够展现病理表现背后的分子变化,从整体上揭示生物体功能,带来解答生命问题的新思路,通过质谱平台向多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发力,已经是临床质谱新途径。特别是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慢病的早诊早筛上,质谱多组学正在展现潜力。  对于此次新的职业转型,王融教授表示:“多年来,我一直在高校从事质谱与组学的基础研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高端技术转化为老百姓可用、易用的临床应用。品生医疗在多组学研究、质谱硬件、检测试剂和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均有完善布局,尤其在组学研究领域,品生医疗拥有多年积累,其临床研究及转化成果领跑同行。在硬件领域,品生医疗也是唯一一家参研‘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国产质谱研发的企业。瞄准国际前沿技术、聚焦民生健康问题、追求卓越、敢为人先,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气质都深深吸引着我。我也希望贡献一份力量,未来与品生医疗一起,推动组学技术快速转化为临床可用的精准诊疗产品,真正实现品生医疗企业愿景——让每个人都受益于精准诊疗。”  品生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成晓亮博士表示:“热烈欢迎王融教授加入品生医疗。王融教授是全球顶尖的质谱及多组学研究科学家,其在多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上的科学精神、丰富经验与卓越领导力将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推进多组学创新应用的临床转化。在品生医疗国际化战略拓展的重要发展节点,相信王融教授的加入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助力,打造更多的造福民生健康的应用,进一步践行‘让生命更有品质’的企业使命。”仪器信息网曾专访过王融教授,详情请点击:(王融:让质谱技术服务于民生)
  • 记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一门六院士 半门皆教师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500" height=" 307"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0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660735d-c91f-4bdd-8e84-315ea13a55f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钱易教授与同学们谈治学、谈为人。(资料图片)清华大学新闻网发 /strong /p p   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p p strong   “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strong /p p strong   ——钱易 /strong /p p   “不要叫我院士,请叫我老师。因为做老师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时,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易总是摆摆手,拒绝这些“高帽”。她最中意的还是那顶名为“老师”的帽子,并且已经戴了近六十载。 /p p   钱易是天生的师者。有一次,她给青年学生作演讲,主持人准备椅子,她拒绝了。讲了一个多小时,主持人怕她身体吃不消,就搬来凳子。有人提问,她又会不自觉站起身来回答。 /p p   讲台上的钱易一头华发,身着浅素色绸衫,金丝边眼镜后的双眸充满睿智和笑意。 /p p   从青丝到白发,她是几代清华人的记忆。如今已81岁的她,仍然躬耕于三尺讲台,瘦小身材,却被尊称为“大先生”。 /p p    strong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strong /p p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钱易家世煊赫,国学大师钱穆是她的父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是她的堂兄。 /p p   钱易说自己更看重后半句。“我父亲、母亲是老师。两位叔父、两位姨妈和两位舅父都是老师。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加上配偶,一共10人,九个半是老师(注:钱易的先生在研究院工作,是博士生导师,用钱易的话来说算‘半个老师’)。下一代里又有6个当老师的……” /p p   小时候,钱易家住在有十几户人的苏州大院,“邻居们知道母亲是教师,就把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送到我家上晚自习,母亲在身边来回走动,给每一个孩子辅导功课”。日子清苦,但母亲的教师形象却在钱易内心生根发芽。 /p p   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开始了教师生涯。从教近60年,如今已81岁的她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很多人不解,钱易的回答简单朴素:“教师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 /p p   上世纪90年代,接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钱易深感有责任在国内传播该理念。回清华后,她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1998年开出了这门课。这门课后来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因选课人数太多,从一年开设一次改为两次。 /p p   学院担心钱易的身体,派三位教师和她一起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有年轻老师与我一起上课,我就放心了。”钱易说,“我要保证万一以后真的讲不动了,这门课也永远不会停开。” /p p   已经毕业的环境学院2013级本科生林楚佩对4年前上过的这门课印象深刻:“这门课是我们学院的必修课,也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学科领域的引导课。通过这门课,我第一次明白‘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这10个字所背负的使命。” /p p    strong “后生可慰”是最大的幸福 /strong /p p   站在讲台上的钱易在一代代清华人的青春记忆中留影。 /p p   钱易曾说:“中国老说‘后生可畏’,用‘敬畏’的‘畏’是肯定年轻人的成绩。但我更愿意说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因为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p p   近60年来,钱易带过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们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扎根环境专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环保最前线默默奉献。 /p p   平易谦和的形象背后,钱易有一份对于学术严肃性的坚持。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没有全程参与的研究,学生论文在发表时一律不署自己的名。后来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至少有一篇与导师共同署名的文章发表,她才勉强同意署名一篇。 /p p   修改论文、指导实验、开公选课,对于学生的事,钱易总是亲力亲为。钱易关怀学生,更叮嘱学生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她从不直言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的责任已渗透进一言一行中。她常说:“国内的舞台太大,需要的人太多了,兴趣爱好要跟着国家的需要……岗位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努力。” /p p   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都尽心尽力扶持帮助。她希望尽快搭建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让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为此,无论讲课还是编制教材,钱易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 /p p    strong 愿为环保吐尽丝 /strong /p p   “我们做环境事业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虽然可能一生中都没有办法看到目标实现,依旧不改初心。”对于钱易来说,讲台和环保是两件她愿意毕生奉献的事业。 /p p   钱易长期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在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倡导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p p   近20年来,她致力于倡导和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最早倡导和研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学者之一,在参与国家环境立法、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p p   不久前,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钱易出任中心主任。年事已高,干吗还自己找事做?“钱老师像一只春蚕,愿为环保事业吐尽丝。”她的学生这样回答。 /p p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谈起研究中心的课题,钱易神采奕奕,“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工科、理科、文科和艺术学科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贡献力量。” /p
  • 刘虎威教授: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质谱学术交流平台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访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过去多年,中国的各种质谱学术交流会议每年都要举办多次,比较分散,各一级学会下的质谱专业委员会独立运作,缺乏一个团结统一的学术交流平台。而随着质谱行业从业人数的增多,迫切需要中国质谱学术会议的统一,以提高中国质谱的学术水平,促进中国质谱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p p   2018年11月23-26日,新一届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将在广州举办。此次大会联合了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的力量,反映出中国质谱步入新时代。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请他谈谈如何将“中国质谱学术大会”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3b8f65c-7eb3-44ec-b8f6-e0c5717354ec.jpg" title=" 刘虎威.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国质谱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strong /span /p p   中国的质谱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经过近70年的发展,队伍规模已扩展至上万人,学术研究水平也基本与国际同步。在刘虎威看来,队伍搭建好,水平上来了,中国质谱发展具有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化。他表示:“中国质谱要走出去,就要跟国外交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同时要把国际学术牛人请进来与我们交流。” /p p   近几年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家举办的质谱学术交流会上,常能看到中国学者受邀出席的身影。不论是即将在台北召开的世界华人质谱会,还是在圣地亚哥举办的第66届美国质谱年会 (ASMS 2018 ),中国的质谱学者都在积极参与。刘虎威表示:“通过交流,可以展示中国质谱的真实水平,扩大中国质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学者正逐渐从华人质谱交流圈,向亚洲、欧美的学术界迈进。” /p p   在中国质谱学会,张新荣和刘虎威共同负责国际交流工作。除了走出国门开展交流,中国质谱团队近年也组织了多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质谱大会。2014年,第5届亚洲与大洋洲质谱会议(AOMSC)在北京大学召开,赞助企业和参会人数均创新高,被认为是历届AOMSC中水平最高的一次。此外,中国质谱学会还在积极申请国际质谱大会(IMSC)的主办权,力争在中国举办这一个国际会议。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中国质谱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SMS在美洲,IMSC在欧洲,中国质谱大会在亚洲” /strong /span /p p   尽管中国对外的质谱学术交流正火热开展,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都有自己的质谱大会,而中国却少了可与之相媲美的质谱交流平台。刘虎威说到:“下一步就是要把中国的质谱大会,办成像美国ASMS那样的规模,ASMS在美洲,IMSC在欧洲,我们希望把‘中国质谱大会’办成亚洲最大。” /p p   2016年在西宁,中国质谱学会第十届理事会选举成立时,刘虎威就曾表示:“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所想的就是为中国质谱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把中国质谱的团队整合起来,把基础打好。”利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把中国质谱学会发展成一级学会,把中国质谱大会打造成ASMS这样的学术盛会,这应该是中国质谱工作者的共同愿景。 /p p   当前临床质谱方兴未艾,许多三甲医院的检验科设立质谱中心,中国质谱学会顺势而为,专门成立临床质谱专委会。中国质谱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质谱学会也将汇聚全国质谱同仁的力量,把中国质谱学术大会打造成国家级的质谱学术交流平台,并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1月23日开幕的中国质谱学术大会上,我们将有望一睹中国质谱事业新风采。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合作媒体,届时将带来精彩报道,敬请期待。 /span /p
  • 美国“钓鱼执法” 诱捕天大精仪学院教授(图)
    年轻的天津大学教授张浩没有想到,当他欣然应邀赴美参加一次科技会议时,已经中了美国警方&ldquo 钓鱼执法&rdquo 的圈套:16日他一到洛杉矶国际机场就以&ldquo 经济间谍&rdquo 等罪名被警方逮捕。19日,美国司法部公布了对包括张浩等3名天大教授在内的6名中国人的起诉书,指控他们窃取美国高科技商业机密以帮助&ldquo 中国的大学以及受政府控制的企业&rdquo 。   20日,《环球时报》记者赶赴遭美方起诉的3名教授所在的天大精仪学院,发现学院的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展开,校方告诉《环球时报》,目前正在就相关情况进行核实,&ldquo 预计未来学校会有一个公开回应&rdquo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对有关事态严重关切,正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中国政府将会确保中国公民在中美人员交往中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ldquo 此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一种对华情绪,&rdquo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20日对《环球时报》说,&ldquo 那就是对于中国经济和技术快速赶超的恐慌。&rdquo   A 张浩出庭表现坦然   美国司法部这份长达32页的起诉书指控张浩等6人涉嫌经济间谍罪等32项罪名。除张浩在洛杉矶被捕外,其他5人目前应在中国,美方已对他们发出国际通缉。   起诉书称,张浩(36岁)和庞慰(35岁)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相遇,专业都是声学技术研究,由美国国防部提供资助。在2006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庞慰被科罗拉多州的安华高科技公司聘为工程师,张浩则去了马萨诸塞州的思佳讯通信技术公司,两人分别从这两个公司窃取商业信息。   据称,他们窃取的是薄膜体声波谐振(FBAR)技术,可以让手机和其他通信器材过滤无线电信号改善通话质量。除商业用途外,FBAR技术还用于军事和国防领域。   起诉书称,早在2006年,庞慰就给中国有关部门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讨论利用盗取的美国商业机密在中国设立FBAR技术生产基地,他在邮件中还称,该技术仅在手机市场每年的价值就达10亿美元。   2009年春天,张浩和庞慰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国成为天津大学的教授,获得中国政府支持在开曼群岛成立一家空壳公司,并&ldquo 利用盗取的美国技术&rdquo 在天津经济开发区成立了诺思微系统有限公司,从商业和军事实体那里获取FBAR的订单。美国安华高科技公司高管2011年去中国开会时,参观了诺思微系统的新实验室,认为&ldquo 技术是从安华盗用的&rdquo ,他当场与庞慰等人对质,但对方否认偷窃任何技术。   与张浩和庞慰同时被指控的还有其他另外4位中国公民,分别为陈津平,41岁,天大教授、诺思微系统董事会成员 张惠穗(音),34岁,庞慰和张浩在南加州大学的校友 周崇(音),26岁,天大研究生、诺思微系统设计工程师 赵刚(音),39岁,诺思微系统总经理。   美媒称,如罪名成立,6人将面临至少15年刑期及高额经济罚款。   张浩18日在洛杉矶首次出庭受审。据当地媒体报道,&ldquo 张浩在法庭上表现坦然,不时向坐在旁听席上的太太传递鼓励的眼神。&rdquo 张浩的律师邓洪表示,此案&ldquo 完全是(双方)的知识产权之争&rdquo 。当《环球时报》记者20日与邓洪联系时,他表示目前不能透露案情,也不作评论。   B 记者探访天大精仪学院   《环球时报》记者20日早上拨通了陈津平教授的办公室电话,他回复称&ldquo 我们正在商量这个事&rdquo 。   当天下午,《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天津大学东门附近的精仪学院,发现学院的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展开。记者很快在墙壁上张贴的一张&ldquo 学院师资队伍&rdquo 介绍中发现了张浩和庞慰的名字,他们被列在&ldquo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dquo 一栏。一位负责行政工作的老师得知记者的身份后,表示此事一切会由学校宣传部来统一回应。当记者问到庞慰的现况时,这名老师透露说,&ldquo 庞慰老师应该还在正常工作。&rdquo   从天大&ldquo 2014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导师团&rdquo 材料中,记者找到了庞慰和张浩的名字,两人研究方向均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介绍中称,庞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入选美国名人录,2014年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已公开美国发明专利10项,已公开中国发明专利20项。张浩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在南加州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和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2009年回国加入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天大精仪学院在过去几年选聘了好几位年轻博导,张浩、庞慰是其中著名的两位&ldquo 78后&rdquo 博导。天津大学校方领导曾对媒体说,两人尽管没有教学经验,但在以项目为背景的博士生教学中,他们的团队合作经验和合作精神给他们加了分。   C 美国屡炒&ldquo 中国间谍威胁&rdquo   《纽约时报》19日称,这次的起诉是自美国去年正式指控5名中国军方人员实施&ldquo 黑客攻击&rdquo 以来的最大动作。美国方面对这次案件的处理显得很高调。国务院发言人拉特克19日称,美国政府对&ldquo 经济间谍活动&rdquo 非常重视。他告诉《华盛顿邮报》记者,&ldquo 此案显示了美国致力于保护美国公司的商业机密和公司的业务信息不被盗窃。这是美国的重要议题。&rdquo 加州联邦北区检察官哈格称:&ldquo 这起案件显示,美国硅谷开发的敏感技术,仍然易受外国政府支持的有协调的和复杂的技术盗窃。&rdquo 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旧金山分部负责此案调查的特工约翰逊表示,起诉书显示&ldquo 外国机构利用在美国活动的个人,有系统和不遗余力地获取和掠夺敏感及昂贵的美国技术&hellip &hellip FBI将全力根除置美国公司于全球市场不利地位的个人间谍活动。&rdquo   国际舆论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随之悲观。路透社称,这是近几年来美国第三次指控中国的经济间谍活动,最近中美外交活动气氛紧张,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中国,&ldquo 而他的行程同样因美国对中国在南海行动的焦虑而黯然失色&rdquo 。《纽约时报》称,在一段时期里,这些指控使得中美之间有关减少网络攻击的讨论处于&ldquo 停滞状态&rdquo ,而美国司法部官员不久前还坚称,这种状态是让中国&ldquo 付出更高代价&rdquo 的最好办法。报道认为,这个案件说明中美关系面对&ldquo 棘手时刻&rdquo 。在本案中,嫌疑人并没和黑客活动挂钩,但却受到&ldquo 密谋从事经济间谍活动&rdquo 的指控,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罪名。   BBC报道说,在奥巴马总统的推动下,美国近年来对间谍案的调查及起诉力度大为加强,美国司法部提出的经济间谍诉讼案件比一年前增加了逾30%。而在2013年以来提出的此类起诉中,&ldquo 有超过一半的案件与中国有关。&rdquo   &ldquo 如今美国普遍认为自己国家只有两种公司:一种是遭到中国黑客攻击的公司,另一种是遭到中国黑客攻击而浑然不觉的公司&rdquo 。英国《金融时报》20日不无调侃地说道,&ldquo 显然经济间谍活动已经触及中美关系的核心&rdquo 。   D &ldquo 谈判时的小筹码&rdquo   美国天津同乡联谊会理事长、洛杉矶华人论坛主席温桂芃20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很多在美国留学和工作过的中国科技人才选择回国创业,这是个人发展的选择,美国媒体动辄就以&ldquo 间谍&rdquo 这个字眼作为话题,是不合适的。   洛杉矶时事评论员袁卓坚对《环球时报》说,出现这类案子本身没什么奇怪。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针对日本某些企业个人以与美国大学合作的方式获取技术信息,美国政府也曾严打,但那时美国媒体的报道并非像现在针对中国这样铺天盖地。不过他表示,在6月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举行的背景下,这起案件&ldquo 也就是谈判时的小筹码,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rdquo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法专家薛磊2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仍在中国的5名被起诉者目前只要不去美国或跟美国签署有引渡协议的第三国,问题就不大。尽管美国给5人发出国际通缉令,但中美都是国际刑警组织的成员国,国际刑警组织只是个协调性组织,没有执法权。   &ldquo 美国的司法权在中国无效,发出刑事指控的目的是吓唬中国人&rdquo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高艳东20日这样对《环球时报》说。不过他表示,对于已经被逮捕的张浩来说,如果他被定罪,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薛磊对《环球时报》说,美国司法部的指控很模糊,听起来更像是民事商业案件。而被告人在美国公司工作期间获得了个人成长,也为企业提供了价值,如果之后牵涉技术泄密问题,应该是和美国公司之间的事。美国司法部现在大肆造势,单方面霸道提出指控,已经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
  • 于吉红院士、迟力峰教授获2017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p   当地时间2017年7月9日晚,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第46届学术大会暨第49届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巴西圣保罗世贸中心举行,会上颁发了2017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Award),全球12位女性科学家获奖, strong 我国女科学家于吉红院士(吉林大学)和迟力峰教授(苏州大学)喜获殊荣。 /strong /p p   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于2011年发起设立的一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工程师。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接受个人申请,需由3位知名学者独立提名并推荐获奖人。评奖委员会根据世界范围内的被提名人在化学基础研究或化工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或在化学科学领域展示的突出领导和管理才能,进行最终评选。 /p p   迟力峰教授应邀赴圣保罗参加IUPAC大会,在开幕式上接受IUPAC主席Natalia Tarasova颁奖,随后并做精彩学术报告,与世界化学同行分享了个人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工作冲突,于吉红教授遗憾未能亲自到会领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08adee5-46ad-472f-91e0-755e99887cd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1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UPAC主席Natalia Tarasova为迟力峰教授颁奖 /p p    strong 于吉红 教授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e311394-7147-47f3-811a-dcf8f2527b5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28_副本.jpg" / /p p   于吉红教授于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起留校任教。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现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研究。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授权专利20余项 主编著作4部、合作出版著作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 quot (2010),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p p   strong  迟力峰 教授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7c63a6d-73e8-49dd-ba8e-53e7891de05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34_副本.jpg" / /p p   迟力峰教授,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于德国Goetti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3年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和BASF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取得教授资格,2004年起任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2003年至2011年任吉林大学超分子材料与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2012年至今任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界面组装及纳米表征。迄今,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1999年获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出青年B类)。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2年加盟苏州大学FUNSOM研究院任特聘教授。 /p p   恭喜两位女科学家获此殊荣,用她们的汗水和智慧证明:女人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撑起半边天,她们聪明睿智、不让须眉,热爱科学、善于创造,以高尚的人格和突出的贡献赢得了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是所有女性的骄傲。 /p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换届
    p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是一个成立于2008年的非营利学术组织。10年来,在第一任主席杨彦博博士(2008-2012,BioPharmaDev公司创办人)、第二任主席叶茂春博士(2012-2014,MilliporeSigma公司色谱产品研发主管)、第三任主席江涛博士(2014-2016,马林克罗特院士),以及第四任主席骆初平博士(2016-2018,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公司资深研究员)的带领及所有会员卓有成效的努力下,CACA为在北美从事色谱分析工作的华人学者和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联系交流的平台,也为在美创业的华人公司提供了一个产品展示的平台,得到业界的认可。 /p p   目前,CACA拥有1000余名会员,工作领域涵盖食品、制药、环境检测、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检测等多个行业,会员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北美地区。由于会员所在地域较为分散,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Pittcon和两年一度的HPLC国际会议期间组织相关活动以及网上学术交流。据最新消息,CACA新一届委员会将于HPLC 2018正式上任。 /p p   新一届委员会中,张翔教授任主席,何翊教授任秘书长,陈武博士任财务总监。另外,下一届的当选主席为翁乃栋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183" title=" 张翔.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18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noimg/6a971d8f-22f5-47cf-a3af-7c3cd86dd36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ACA主席 张翔教授 /strong /p p   张翔教授,先后于中国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及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加入普渡大学,在Fred E. Regnier教授的实验室工作。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Beyond Genomics公司,从事疾病生物标志物相关的生物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平台的开发工作。2004年,回到普渡大学,在Bindley生物科学中心担任计算生命科学和信息学的主管以及研究助理教授。2008年,加入路易斯维尔大学化学系。目前是路易斯维尔大学化学系和药理系教授,University Scholar 和CREAM研究中心主任。张翔教授的研究重点是高通量生物分析方法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开发及应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03" title=" 翁乃栋.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0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noimg/3d892e33-2f25-48d7-b54b-a8379f5a4a9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ACA当选主席 翁乃栋博士 /strong /p p   翁乃栋博士,杨森制药公司(強生)美国东海岸生物分析化学和药代动力学部门负责人。他的团队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药物及代谢产物,生物标记物、蛋白/多肽、新型药物偶联物和独特配方的新型色质联用定量生物分析。他参与主编了生物分析方面的书籍“消除瓶颈:高效生物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实践与应用”(2014)以及”液质联用分析体内生物标志物” (2017)。翁博士是国际分析杂志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Wiley) 的北美主编。他还是两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以及多种会议组委会成员,曾担任2013 CPSA上海和2015 CPSA美国大会主席。他还担任了多家生物分析等期刊的审稿人,此外,还积极参与职业发展研讨会在ASMS和Pittcon均做过相关演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203" title=" 何.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20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noimg/e72c91fd-1e8c-4fdc-90ac-5882c4f4418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ACA秘书长 何翊教授 /strong /p p   何翊教授,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应用化学和环境化学工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学习分析化学。2004年在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生院完成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的学习。2004年秋季加入约翰· 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担任化学助理教授,2016年被提升为正教授。2012-2013年期间, 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担任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新型样品制备技术的开发,微萃取及其在法庭科学和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法庭痕量证据的多元素指纹图谱解析 法庭样品中微量有毒元素的调查跟踪(砷、镉和铅)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150" height=" 190" title=" WuChen-1.jpg" style=" width: 150px height: 19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4692ee8-8abb-40ad-901f-d3f3928781b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ACA财务总监 陈武博士 /strong /p p   陈武博士,先后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起任职于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柱研发专家,主要负责高效液相色谱柱填料的研发工作,并有多项专利。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更多有关CACA的活动,请阅读以下新闻: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125/238927.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 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暨优秀学生奖揭晓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125/238926.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Pittcon 2018 同期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活动公告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405/216325.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大洋彼岸推动色谱技术发展的华人学者——访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主席骆初平博士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309/214444.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云集色谱大咖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在美举行交流晚宴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307/214253.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在美成功举办“职业发展论坛” /span /a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a title=" "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301/213891.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青年科学家奖揭晓 /span /a /p
  • 大洋彼岸推动色谱技术发展的华人学者——访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主席骆初平博士
    p   提起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这个名字,可能国内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但自2008年成立至今,这个位于美国的即将“十岁”的华人组织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色谱专业成员,而且队伍仍在继续扩大之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成立的初衷与目标为何?现任主席骆初平博士有哪些色谱领域的经历?近期CACA还将有哪些发展目标?与国内色谱学界之间合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编辑于近日采访了2016年7月上任的新一届CACA主席骆初平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4a71b25c-c39f-4237-a5a6-35ebc8cd54e3.jpg" title=" DSC0061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主席骆初平博士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色谱方面的职业经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从“使用者”到“制造者”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边学边干”的历程。 /p p   色谱科学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却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 具体来说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谱、超临界色谱等等。高效液相色谱如果依据固定相分类可分为反相色谱和正相色谱等 而根据分离原理又可分为离子交换色谱、体积排除色谱、分配色谱、吸附色谱和亲和色谱等等。 /p p   如同所有化学专业的同仁和学生一样,我最初接触色谱技术是在大学本科时期。而第一次将色谱应用于科研是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大学就读硕士期间,当时的指导老师陈汉文教授从加拿大寄回了一些纸色谱,用于有机膦化合物的分离。第一次从事高效液相色谱和柱色谱方面的研究工作则是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当时黄春晖院士课题组开始关于富勒烯的研究工作,而我则负责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分析方面的工作。当时曾经装置了约1.5米高的柱色谱用于富勒烯的分离,同时与孙亦梁教授合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于富勒烯及其衍生物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乔治城大学期间,我开始独自操作色谱仪器并开始“介质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的研究。当时需要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并进行分离分析工作,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这些都为我后来成为色谱技术“制造者”这一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 p   在加入赛分(美国)公司后,我开始从事并主管色谱填料的研发与生产工作,涉及到了离子交换色谱柱、体积排除色谱柱、反相色谱柱、正相色谱柱以及固相萃取等的研发。而期间参加的会议、展会以及对用户的走访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和知识。嗣后在Waters公司工作的五年期间,我又对超临界色谱及萃取技术、薄层色谱与柱色谱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公司则主要负责基于核壳硅胶(core-shell)的新型色谱填料的研发工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北美华人色谱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学会成立的背景与目的?目前规模如何?成员都来自哪些应用领域?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是一个成立于2008年的非营利学术组织,学会的所有成员均为无报酬的志愿者。日常管理由现任主席、前任主席、候任主席、秘书、财务及网络管理等人员主持。下设八个委员会,包括会员管理、视频讲座及会议、评奖、公共关系等。每个委员会的工作均向管理团队汇报,管理团队则向由18名成员组成的执委会汇报。执委会目前有大学教授4人、自主创业的4人、来自美国FDA和自然科学基金(NSF)各1人,其余则均为各大制药企业、色谱仪器与产品公司的资深研究人员。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的赞助。 /p p   如前所述,CACA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为在美从事色谱分析工作的华人学者、留学生提供一个联系交流的平台,也为在美创业的华人公司提供一个产品展示的平台。成立九年来,经过第一任主席杨彦博博士(2008 -2012, BioPharmaDev公司创办人)、第二任主席叶茂春博士(2012-2014,MilliporeSigma公司色谱产品研发主管)和第三任主席江涛博士(2014-2016,马林克罗特院士)三人卓有成效的努力,CACA创会的宗旨更为具体地落到实处:我们为CACA会员提供了一个职业培训和社交机会的平台 以评奖方式奖励了从事色谱科研工作的年轻科学家及青年学生 以视频讲座和视频会议的方式促进了色谱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另外还为CACA会员提供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相互之间及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 /p p   目前,北美华人色谱学会拥有1100余名会员,工作领域涵盖食品、制药、环境检测、体育等多个行业。CACA会员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北美地区。由于会员所在地域较为分散,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Pittcon会议和两年一度的HPLC会议组织相关活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您是从什么时间,基于什么原因出任CACA主席的?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都会举办哪些学术活动?在您任CACA主席的这几年时间,有哪些工作设想与计划?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我的任期是从2016年7月开始的。自2008年北美华人色谱学会成立伊始,我就一直在为学会的发展壮大而努力,能够有机会为自己的同胞服务可以说是我出任学会主席的原因。目前学会的学术活动主要是通过视频讲座和视频会议进行的。视频会议主要以各类色谱的应用为主题,例如亲水作用色谱(HILIC)的发展史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等。 /p p   本界学会的工作目标包括加强视频讲座和系列视频讲座的开展 加强职业培训和帮助会员特别是留学生的就业 促进会员间的合作 尽量促进与中国大陆从事色谱工作的学者、团体及公司的合作 并通过以上工作来吸纳新会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当前在北美,色谱学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国内色谱学的研究水平与西方相比是否有差距?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色谱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析化学学科,其研究热点与不同行业对分析和分离的需求密切相关。以制药产业为例,制药产业可以说是目前推动色谱技术发展的最大的原动力之一。制药产业对降低成本、高速高效分析的要求促进了UHPLC仪器的发展,也促进了Core-Shell固定相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超临界色谱技术的更新换代 而更小粒径的次微米固定相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受制于仪器及装柱设备及筛板等硬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分析对象的变化,例如愈来愈多的极性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要求色谱固定相从以往的反相为主向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向亲水性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方面转化。而对微量样品进行分析的需求则促进了毛细管色谱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目前,应用色谱技术捕获各种疾病标志物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p p   对于国内与西方的色谱学的研究方面,我个人认为不是“差距”而是“差别”。我曾经走访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实验室,以及上海、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天津、石家庄等十几所政府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印象最深的是国内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不比国外的差,一些实力强的实验室的仪器甚至要好于很多国外实验室。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海归及本土培养的色谱技术专家也弥补了曾经的断层。但是,如前所述,色谱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如果制药产业还是以小分子药物为主,很难想象有多少动力去发展生物大分子分析分离的技术。 /p p   如果说有差距,根据我个人走访国内30多家制药企业实验室的经历,就是制药产业色谱仪器操作人员的平均专业水平上的差别。但这些是可以通过培训进行弥补的,例如仪器信息网等组织的各类培训及讲座就是很好的方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与中国国内的色谱学术界有哪些交流与合作?这些是出于什么目的?未来的合作会有哪些重点方向?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自成立伊始,除了得到了北美色谱界的大力支持外,就已经得到了国内分析化学,特别是色谱科学方面的著名教授们的大力支持。张玉奎院士一直是我们学会的执委会成员之一,江桂斌院士、陈洪渊院士、许国旺教授、关亚风教授、储晓刚教授、邹汉法教授、邓玉林教授、张丽华教授和刘虎威教授等都从不同方面给予了支持。 /p p   同时北美华人色谱学会还与业界的仪器信息网等进行了一系列合作,例如去年就与仪器信息网共同举办了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icc2016/"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第一届色谱网络会议iCC 2016 (iConference on Chromatography) /span /strong /a 。 /p p   此外,北美华人色谱学会还得到了国内企业的赞助,包括北京的莱伯泰克和迪马, 天津的博纳艾杰尔,苏州的纳微和赛分, 上海的安谱和月旭等等。特别是北京的莱伯泰克公司和天津的博纳艾杰尔公司多年来一直都在支持学会的发展。 /p p   可以说,没有国内色谱界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没有国内企业的慷慨解囊,北美华人色谱学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作为回报,我们希望继续与国内学术界和业界加强合作,能够把我们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与国内的同仁分享,共同促进色谱技术的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仪器信息网:据悉CACA每年都会评选的“青年科学家”也面向国内的色谱学者开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strong 骆初平: /strong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的宗旨之一是促进色谱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与成立伊始相比,北美华人色谱学会的会员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局限于地处北美的华人,而是包括了国内、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地的华人,更有一些非华人的成员,例如著名的亲水性色谱专家安迪· 阿尔伯特博士就一直是北美华人色谱学会的执委会成员之一。所以,“CACA青年科学家奖”也向国内的色谱学者开放。目前我们正在接受2018年度“CACA青年科学家奖”的申请,请符合条件的青年科学家可尽早报名(http://www.ca-ca.org/index.php/award)。除“CACA青年科学家奖”外,“CACA优秀学生奖”也面向国内的研究生开放,今年的获奖者之一就是南京大学的别子俊女士。该奖项目前也正在接受2018年度候选人申请,请符合条件的研究生也可尽早报名(http://www.ca-ca.org/index.php/award)。 /p p    strong 采访后记: /strong /p p   早年出国深造的骆初平,虽然工作单位换了几次,身份也由色谱“使用者”转换为色谱“制造者”,但从北美华人色谱学会成立至今,他却从没有改变“服务同胞、壮大学会”的初衷。无论是线上的技术交流讲座、还是线下的“职业发展论坛”、“交流晚宴”,包括每年“青年科学家奖”及“优秀学生奖”的设立与评选,这些对于需要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庭的人来说,付出的时间与心血都不言而喻,但骆初平博士却已经坚持了近十年。学术交流、促进就业,北美华人色谱学会影响的不仅仅是留美学者和学生,还通过实地走访、网络会议等多种交流形式积极参与到国内“色谱圈”内。相信在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众多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CACA还将继续发展壮大,海内外色谱学者日益深入的交流也将在未来继续推动色谱技术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辑:王明煜) /p
  • 汇集华人质谱专家 带来国际前沿成果——iCMS2021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专场精彩剧透
    仪器信息网讯 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Chines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是1981年在纽约市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全球华人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目前拥有一千多名会员。为了给来自世界各地来参会的华人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十二届质谱网络会议(iCMS2021)联合了北美华人质谱学会共同策划了CASMS专场,共邀请到耶鲁大学医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麦吉尔大学、美国Entos Ai制药、安进生物制药等五位资深专家将分享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的相关学术报告。点击下方链接,即刻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s2021/ 专场报告日程 报告嘉宾一览报告题目:新型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技术及其生物学应用报告人:耶鲁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刘延盛 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Ruedi Aebersold博士的实验室完成了6.5年的博士后培训。2017年12月,他加入了耶鲁大学癌症生物学研究所和药理学学院。他在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致力于高通量数据独立采集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开发及应用。刘博士共发表论文56篇,总被引4700次。刘博士获得了2021年的美国质谱学会颁发的研究奖。报告题目:高通量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研究最新进展报告人: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授 吴思吴博士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James E. Bruce教授。她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与Ljiljiana Paša-Tolić和Richard D. Smith博士学习了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博士后研究。后来,她在巴特尔西北毒理学研究所(Battelle Toxicology Northwest)担任研究科学家,并在太平洋国家毒物研究所(PNNL)担任高级科学家。目前,她是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的副教授。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开发和应用高通量定量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技术来解决重要的临床和生物学问题。报告题目:浅谈基于Echo-MS技术的药物发现应用领域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展望报告人:美国Entos Ai 制药分析研发副总裁 张辉张辉博士刚刚过渡到他作为副总裁的新角色。Entos AI 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小分子药物发现的生物技术公司。在此之前,张辉博士在辉瑞公司的药物发现部门担任过各种职务,并在过去 14 年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张博士的工作重点是支持靶标识别、化合物优化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在早期药物发现设置中使用各种质谱方法。近期张博士及其团队与 Sciex & Labcyte 的同事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声波分配技术和开放孔隙取样界面的新型MS平台,该平台已于2020年商业化。报告题目:从基于 LC-MS 的全球代谢组学到系统生物学研究 报告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副教授 夏建国夏博士在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5年加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2019 年获得麦吉尔校长颁发的杰出新兴研究人员奖。夏博士自 2020 年起成为麦吉尔大学的副教授。夏博士的研究兴趣集中于探索创新和实用的方法来解决代谢组学和多组学相关的大数据挑战。夏博士团队开发了许多实用的工具,例如用于综合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的 MetaboAnalyst 平台。报告题目:生物转化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和监管研究报告人:美国安进生物制药科技公司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系主任 马曙光马曙光博士现任安进公司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系主任。此前,他是基因泰克公司和先灵葆雅(现默克公司)的高级首席科学家。 马博士在普渡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接受生物质谱学博士后培训。马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开发基于 LC/MS 的新型代谢物检测技术以及外源生物转化和生物活化的研究。点击链接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s202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