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勘检验

仪器信息网华勘检验专题为您整合华勘检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勘检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勘检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勘检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勘检验话题讨论。

华勘检验相关的资讯

  • 天美公司参加《检验检疫学刊》首届理事会
    2012年8月29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检验检疫学刊》首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宁波召开,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夏亦生副总裁作为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了大会。 《检验检疫学刊》作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我国检验检疫领域的公益性国家级学术期刊。以传播检验检疫科学理论,介绍检测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科研成果,反映我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进展和水平,搭建检验检疫学术平台,推动检验检疫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 该刊理事会理事有包括姚建年院士、庞国芳院士、李新实书记、李莉院长的全国各主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和相关负责人,及多家重点检测检疫设备提供商负责人组成。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是理事会成员。 会议中,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怀林致开幕词,并介绍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ldquo 十二五&rdquo 发展规划;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莉做理事会工作报告,向大家介绍了理事会工作的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代表们在会议中相互交流,并共同前往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参观学习。 公司介绍: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dquo 天美(中国)&rdquo )是天美(控股)有限公司(&ldquo 天美(控股)&rdquo )的全资子公司,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天美(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5个城市均设立办事处,为各地的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天美(控股)是一家从事设计、研发、生产和分销的科学仪器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 和美国IXRF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实验室检测》期刊正式出版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主办的《实验室检测》期刊正式出版,新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专注于实验室检测类的学术期刊。这一变更,标志着我会期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室检测》的应运而生,正是以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市场监管,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服务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战略为使命,以实验室科学发展、诚信建设和质量治理为目标。《实验室检测》立足检验检测科技阵地,以学术交流为主,在前沿探索,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实践,政策宣导等方面,为会员和广大检验检测科技工作者打造学科平台,畅通学术交流,提供科创园地,科学权威地为行业科技进步成果提供发表平台。 聚焦新时代中国理论和实践问题,《实验室检测》期刊编辑部积极开展选题策划,立志刊登高水平文章,占据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理论创新。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引领学术建设的重要窗口。发挥好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中的作用,引领创新,强化担当;要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勇于开拓,服务大局;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引领学科发展;要有问题意识,明确期刊的功能定位。期刊编辑部将坚持“政治第一、质量为王,服务意识、学问至上”的选稿原则,坚持“开门办刊、学术共享”的开放与自信姿态,构建“编、研、教”相结合,切实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期刊的办刊优势与品牌优势。展望未来,使命在肩,《实验室检测》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检验检测领域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 “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年庆祝活动通知(第二轮)
    为庆祝《理化检验》杂志创刊50年,回报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理化检验》杂志的广大作者和读者,进一步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拓宽和强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理化检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与加强行业的理化检验工作,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并充分展示国内外理化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决定于2012年10月28日至31日在上海联合举办“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年庆祝活动。会议期间,还将举行第八届《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编委会换届会议,以及《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委会工作会议,参观“第17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   一、会议安排   1.时间:2012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   2.地点:上 海(具体报到地点在第三轮正式邀请函中确定)。   3.日程安排: 时 间 内 容 10月28日 1.参会人员报到3.物理分册编委会工作会议 2.化学分册编委会换届会议 10月29日 1.开幕式(嘉宾、领导讲话;杂志50年历程回顾) 3.专题学术报告 2.院士主题报告(拟邀主讲:王海舟 院士;周邦新 院士)4.欢迎/颁奖晚宴 10月30日 1.论文交流 3.参观访问 2.行业技术交流 10月31日 参观“第17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   4.欢迎/颁奖晚宴   10月30日1.论文交流 3.参观访问2.行业技术交流   10月31日参观“第17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   4.技术报告及学术交流主题: 化学分会场 物理分会场 ●化学湿法分析 ●质谱分析 ●色谱分析●光谱分析 ●中美常用金属材料标准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分析测试技术论文的撰写 ●材料显微组织和结构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运转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评估与检测 ●氢脆分析及预防 ●常用国内外力学性能试验标准的对比分析   物理分会场还将邀请力学测试、金相检验、失效分析、不确定度评定、标准化及实验室管理与认可等方面知名专家进行现场答疑及技术交流活动,参会人员可就平时检测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试样与专家进行现场交流。   二、会务费   付款方式一:10月20日前支付,人民币800元/人   付款方式二:会议现场支付(只限现金),人民币1000元/人。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银行汇款:   单位名称:上海材料研究所   帐 号:1001232009014409183   开 户 行:工行大柏树支行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上海材料研究所科技期刊事业部编辑部   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99号   邮 编:200437   不论邮汇或信汇均请在汇款单上注明 “50年活动会务费”字样,邮局汇款的请准确注明开票单位名称。   三、报名时间   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31日。根据回执报名情况,发放正式邀请函。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99号 理化检验化学编辑部或物理编辑部   邮 编:200437   联系人:李莎莎(化学),李 玲(物理)   电 话:021-55882970,021-65556775-263(化学)   021-65559079,021-65556775-361(物理)   传 真:021-65544911   邮 箱:hx@mat-test.com(化学),pt@mat-test.com(物理)   上 海 材 料 研 究 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   2012年5月28日   “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年庆祝活动   回 执(可复印)   ★分会场活动选择:□化学分会场 □物理分会场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邮编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电话 传真 Email 是否住宿 □是□否 □是□否 □是□   1. 请将回执传真至:021-65544911 2. 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31日。   注:根据回执报名情况,发放正式邀请函。   单位盖章(或个人签名):
  • “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年庆祝活动通知 (第二轮)
    为庆祝《理化检验》杂志创刊50年,回报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理化检验》杂志的广大作者和读者,进一步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拓宽和强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理化检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与加强行业的理化检验工作,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并充分展示国内外理化测试技术的最新进展,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决定于2012年10月28日至31日在上海联合举办“理化测试学术研讨会”暨《理化检验》创刊50年庆祝活动。会议期间,还将举行第八届《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编委会换届会议,以及《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编委会工作会议,参观“第17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   一、会议安排   1.时间:2012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   2.地点:上 海(具体报到地点在第三轮正式邀请函中确定)。   3.日程安排:   时 间内 容   10月28日1.参会人员报到   3.物理分册编委会工作会议2.化学分册编委会换届会议   10月29日1.开幕式(嘉宾、领导讲话 杂志50年历程回顾)   3.专题学术报告2.院士主题报告(拟邀主讲:王海舟 院士 李鹤林 院士)   4.欢迎/颁奖晚宴   10月30日1.论文交流   3.参观访问2.行业技术交流   10月31日参观“第17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   4.技术报告及学术交流主题:   化学分会场物理分会场   u 化学湿法分析   u 质谱分析   u 色谱分析   u 光谱分析   u 中美常用金属材料标准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   u 分析测试技术论文的撰写u 材料显微组织和结构的研究方法   u 实验室运转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u 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评估与检测   u 氢脆分析及预防   u 常用国内外力学性能试验标准的对比分析   二、会务费   付款方式一:10月20日前支付,人民币800元/人   付款方式二:会议现场支付(只限现金),人民币1000元/人。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银行汇款:   单位名称:上海材料研究所   帐 号:1001232009014409183   开 户 行:工行大柏树支行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上海材料研究所科技期刊事业部编辑部   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99号   邮 编:200437   不论邮汇或信汇均请在汇款单上注明 “50年活动会务费”字样,邮局汇款的请准确注明开票单位名称。   三、报名时间   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31日。根据回执报名情况,发放正式邀请函。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99号 理化检验化学编辑部或物理编辑部   邮 编:200437   联系人:李莎莎(化学),李 玲(物理)   电 话:021-55882970,021-65556775-263(化学)   021-65559079,021-65556775-361(物理)   传 真:021-65544911   邮 箱:hx@mat-test.com(化学),pt@mat-test.com(物理)   上 海 材 料 研 究 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   2012年5月28日
  • 南方医院首个国际期刊正式启动|检验科主任郑磊担任主编
    InterdisciplinaryMEDICINE(IMed)是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与Wiley出版集团联合创办的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致力于报道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手段的医学创新科技成果,旨在为医学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IMed主编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担任,编委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背景的杰出专家学者组成。 8月28日,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以下简称IMed)创刊启动会暨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在广州南方医院成功召开,本次活动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办,出席会议的嘉宾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叔文、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书记王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院长孙剑、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高级顾问庹晓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王志明教授、Wiley出版集团张晓雨博士,徐伟博士、IMed主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等。会议伊始,孙剑副院长作会议开幕式致辞。孙剑副院长从医院发展出发,提出目前医学与多学科交叉合作是促进医院建设的新兴生长点,医院也应把握时机、激流勇进,IMed创刊契合了交叉医学发展的热点和需求。唐本忠院士在致辞中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IMed的创刊是顺势而为,对医学领域科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与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黎孟枫校长代表学校致辞,提出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有组织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正是学校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是时代发展趋势,南方医科大学在经典学科领域的强核实力,更应主动融入学科交叉,继续发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为推动南方医科大学交叉医学的建设发展,学校特聘唐本忠院士为荣誉教授,并在会上举行聘任仪式,由马骊副校长宣读聘任决定,黎孟枫校长为唐本忠院士颁发荣誉教授聘书。同时,南方医院与AIE高等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校院领导及AIE高等研究院代表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唐本忠院士、黎孟枫校长、刘叔文副校长、马骊副校长、王前书记、孙剑副院长、蒋兴宇教授、秦安军教授、王志明教授,庹晓君教授、张晓雨博士以及郑磊主编举行IMed启动拉杆仪式,标志期刊正式创刊。郑磊教授以IMed主编的视角解读了期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对期刊编委团队、筹备情况、发展规划以及预期目标进行了介绍。Wiley出版集团高级出版总监José Oliveira和Wiley中国区代表张晓雨博士致辞表示Wiley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商,在高水平合作期刊的创办和运营有丰富经验,将致力于为合作伙伴IMed提供最佳出版服务,打造定制化的中国和全球营销和推广策略,助力IMed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促进交叉医学领域的交流和发展。IMed荣誉主编王前书记作为编委代表致辞,强调IMed编委团队作为一支志同道合、充满战斗力的团队,将坚定地打造IMed为交叉医学研究高质量学术窗口,最后王前书记对期刊发展进行展望:在短时间内,期刊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提高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世界各地的期刊编委代表录制视频表达了对IMed创刊的祝贺。在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唐本忠院士介绍了团队开发AIE材料运用在医学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蒋兴宇教授报告了团队在微流控方面的研究成果。杨朝勇教授对团队在外泌体高效分离分析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罗阳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智慧检验促进主动健康方面的成果,司徒博教授介绍了南方医院-高等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对其成果《体液细胞AIE染色图谱》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解读。最后IMed主编郑磊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宣布了首届南方交叉医学前沿论坛暨InterdisciplinaryMedicine创刊启动会圆满成功,并表达了对到场嘉宾领导大力支持、大会报告嘉宾精彩分享以及参会成员热情参与的感谢,最后展望与大家携手精心运营IMed期刊,助力期刊健康成长,为推动交叉医学与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作贡献。
  • 2016年《色谱》学术正刊专栏征稿(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食品理化色谱及其联用技术文章)
    p   一、 学术专刊的性质为正刊(专栏)。 /p p   二、 稿件要求:专刊稿件仍然依照正常审稿流程组织外审,具体要求请参照《色谱》投稿须知(2015年)(http://www.chrom-china.com 征稿简则)。 /p p   三、 稿件范围: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食品理化范畴内涉及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应用类、综述类和研究论文类文章。 /p p   四、 投稿方式:为便于沟通和协调,本次专刊委托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方恩华(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为客座主编,具体负责组稿工作。联系方式,手机13860460594 电邮fangeh@xmciq.gov.cn或QQ邮件458950399@qq.com 。 /p p   五、 截稿日期:2016年3月3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色谱》编辑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9月15日 /p p   说明:本次专栏文章免版面费。 /p
  • 2016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公布(附名单)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下达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的通知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  现将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印发你们。请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按照有关工作要求,于2016年12月31日前完成计划的实施。  附件:2016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计划序号 检验检测机构名称 评审类型 地点 所属评审组 备注 1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计量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西安铁道2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唐山铁道3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咸阳铁道4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贵阳华筑工程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贵阳铁道5中铁二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工程试验室复查评审成都铁道6中铁二局集团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成都铁道7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榆次铁道8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检测中心 /安徽铁衡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合肥铁道9中铁八局重庆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重庆铁道10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铁道11中铁八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铁道12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泰安铁道13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天津铁道14中铁十二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太原铁道15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复查评审洛阳铁道16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站复查评审厦门铁道17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太原铁道18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检测实验中心 /青岛铁信力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青岛铁道19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电气试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0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浙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杭州铁道21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深圳铁道22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工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新乡铁道23湖南铁院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长沙铁道24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5中铁丰桥桥梁有限公司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6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程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兰州铁道27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8北京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北京铁道29西安铁路局供电检测所电力试验室复查评审西安铁道30青藏铁路公司供电检测所复查评审青海铁道31上海铁路局供电检测所复查评审上海铁道32郑州铁路局电力中心试验所复查评审郑州铁道33太原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太原铁道34武汉铁路局武汉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武汉铁道35南宁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柳州铁道36济南铁路局电力试验所复查评审济南铁道37中铁检验认证株洲牵引电气设备检验站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株州铁道38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电气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铁道39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站复查评审北京铁道40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复查评审北京铁道41深圳中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试验室/深圳市恒义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复查评审深圳铁道42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低温试验站复查评审齐齐哈尔铁道43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铁道二合一(同时申请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44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新材料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株州铁道二合一45中铁八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电气实验室复查评审成都铁道二合一46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德阳铁道二合一47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 /郑州蓝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郑州铁道二合一48中铁宝鸡轨道电气设备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宝鸡铁道二合一49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铁路车站计算机连锁检验站复查评审上海铁道二合一50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太原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太原国防二合一51核工业天水地质矿产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天水国防52中航工业西北地区环境实验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国防二合一53核工业新疆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国防二合一54中国兵器工业华北金属材料检测与失效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包头国防二合一5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软件评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56中国船舶工业导航产品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天津国防二合一57四川省核工业辐射测试防护院复查评审成都国防二合一58中国船舶工业化学物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邯郸国防二合一59东华计量测试研究院复查评审南昌国防二合一6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复查评审洛阳国防二合一61中核化学计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6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0二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国防二合一63中国船舶工业武汉机电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国防二合一64核工业芜湖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芜湖国防二合一65中国船舶工业上海材料与结构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66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检测试验中心复查评审西宁国防二合一67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咸阳国防二合一68中国船舶工业声学振动仪器检测中心变更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69核工业武威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威国防70中国船舶工业铁电压电陶瓷产品性能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无锡国防二合一71中国船舶工业电工电子设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扬州国防二合一72中国航空工业华东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国防二合一7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宜昌水利74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丹江口水利75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水利76辽宁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沈阳水利77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呼和浩特水利78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郑州水利79湖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水利80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宁水利81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上海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复查评审上海水利82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拉萨水利83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杭州水利84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85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机现场检测站/山西泵站现场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运城水利86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郑州水利87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88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试验中心复查评审宜昌水利二合一89河海大学实验中心复查评审南京水利90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检测中心(河南华水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复查评审郑州水利91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水利92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水利93华东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潍坊水利94中南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水利95华北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复查评审石家庄水利96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心试验室变更评审广州水利97农业部种子及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98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99农业部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0农业部农药应用评价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1农业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2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3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复查评审北京农业104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5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6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7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复查评审天津农业108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复查评审张家口农业109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复查评审石家庄农业110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复查评审石家庄农业111农业部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唐山)复查评审唐山农业112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复查评审呼和浩特农业113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复查评审呼和浩特农业114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5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6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7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8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复查评审长春农业119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0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1农业部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2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复查评审哈尔滨农业123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4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5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6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复查评审上海农业127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复查评审南京农业128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复查评审杭州农业129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舟山)复查评审舟山农业130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复查评审合肥农业131农业部排灌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合肥农业132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福州)复查评审福州农业133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昌)复查评审南昌农业134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昌)复查评审南昌农业135农业部农作物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复查评审济南农业136农业部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复查评审泰安农业137农业部纸及纸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38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复查评审安阳农业139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40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复查评审郑州农业141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复查评审武汉农业142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复查评审长沙农业143农业部剑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湛江农业144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5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6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7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48农业部热带作物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湛江农业149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复查评审广州农业15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复查评审南宁农业151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复查评审南宁农业152农业部热带作物种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儋州农业153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4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5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6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复查评审重庆农业157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贵阳)复查评审贵阳农业158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复查评审昆明农业159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复查评审昆明农业16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1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2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3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4农业部节水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5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6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复查评审西安农业167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复查评审兰州农业168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复查评审兰州农业169农业部枸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银川农业170农业部棉花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2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3农业部棉花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复查评审乌鲁木齐农业174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变更评审南京农业175农业部农产加工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变更评审南京农业176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烟台)变更评审烟台农业17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卫生178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兰州卫生179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复查评审天津卫生180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成都卫生二合一181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昆明卫生二合一182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复查评审北京卫生二合一183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评审西安卫生二合一184国家海洋计量站上海分站复查评审上海海洋185国家海洋计量站广州分站复查评审广州海洋186国家海洋局滨州海洋环境监测站(滨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滨州海洋187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大连海洋188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青岛海洋189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工程院复查评审天津海洋190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烟台海洋191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复查评审上海海洋192广西科学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复查评审南宁海洋193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复查评审青岛海洋194国家海洋局文登海洋环境监测站(文登市海洋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文登海洋195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变更评审太原环保196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哈尔滨环保二合一197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呼和浩特环保198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环保二合一199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变更评审天津环保200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舟山环保201广东省环境监测辐射中心变更评审广州环保二合一202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变更评审上海环保203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西安环保204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变更评审沈阳环保205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变更评审莆田环保206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变更评审南宁环保207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复查评审杭州环保二合一208河南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复查评审郑州环保209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复查评审上海环保二合一210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复查评审成都环保二合一211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复查评审天津环保212西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复查评审拉萨环保21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环保二合一21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复查评审广州环保215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6国家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7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8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19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 /上海鑫鼎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0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1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2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变更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测试中心变更评审济南分析测试 与冶金二合一224国家冶金工业钎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分析测试 与冶金225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226宝钢工程质量监督站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上海分析测试 与冶金227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环境检测中心/冶金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228国家冶金工业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分析测试 与冶金229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物理勘查院测试中心变更评审保定分析测试 与冶金230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1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2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3清华大学结构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234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汉高校235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长沙高校236吉林大学工程装备实验中心复查评审长春高校二合一237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成都高校238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复查评审武汉高校239北京地大宝石检验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0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1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复查评审兰州高校242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查评审北京高校二合一24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复查评审合肥高校244安徽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中心复查评审合肥高校245国土资源部西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西宁国土资源246国土资源部保定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保定国土资源247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石家庄国土资源248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昆明国土资源249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国土资源250国土资源部长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春国土资源251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长沙国土资源252国土资源部华东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南京国土资源253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交通254北京港口劳动安全卫生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交通255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56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固安交通257中通汽车质检鉴定试验所变更评审南京交通258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变更评审广州交通259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道路与材料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60武汉水运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复查评审武汉交通261北京港口机械质量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262湛江港口环保监测站复查评审湛江交通263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复查评审西安交通264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变更评审上海交通265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变更评审天津交通266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远东防火试验中心复查评审上海交通二合一267交通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天津交通二合一268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工程检测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交通二合一269重庆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变更评审重庆交通二合一270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成都监测站复查评审成都供排水水质271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厦门监测站复查评审厦门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2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长沙监测站复查评审长沙供排水水质273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74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呼和浩特监测站复查评审呼和浩特供排水水质275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南京监测站变更评审南京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6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广州监测站变更评审广州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7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温州监测站变更评审温州供排水水质二合一278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郑州监测站复查评审郑州供排水水质279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珠海监测站/珠海市城市排水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80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厦门监测站/厦门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复查评审厦门供排水水质281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珠海监测站/珠海市城市排水监测中心复查评审珠海供排水水质282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天津监测站/天津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变更评审天津供排水水质283信息产业无线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西安信息产业二合一284信息产业部半导体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石家庄信息产业二合一285中国赛宝实验室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变更评审广州信息产业二合一28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变更评审苏州信息产业二合一287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复查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88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89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变更评审北京信息产业二合一290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泰峰通信实验室复查评审上海信息产业291信息产业上海电话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查评审上海信息产业二合一292化学工业气体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复查评审大连化工二合一293化学工业力车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军区锅炉节能监测站复查评审北京节能41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技术监测评价中心复查评审大庆节能41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化节能监测中心复查评审辽阳节能国家认监委办公室2016年3月18日
  • 看检验检测行业如何“破墙兴市”
    &ldquo 动真格了?&rdquo 在上海闸北区质监局近日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当主持人宣布&ldquo 今年区域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整治监督抽查任务将向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开放&rdquo 时,会场一下子不平静起来,20多家企业代表纷纷询问:&ldquo 真的吗?&rdquo &ldquo 什么时候开始?&rdquo &ldquo 涉及哪些项目?&rdquo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全国首家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率先探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聚集和集成发展,破除区域和行业&ldquo 壁垒&rdquo ,打造检验检测产业的&ldquo 自贸区&rdquo 。   &ldquo 资质墙&rdquo 背后的隐忧   随机走入几家检验检测机构,进门不远处,多半会摆放一面&ldquo 资质墙&rdquo ,墙上挂着几十家机构的认证标志。&ldquo 资质墙&rdquo 看起来是&ldquo 荣誉墙&rdquo ,但事实上,一块牌子就意味着一道&ldquo 门槛&rdquo 。同样一套设备、一班人马,往往要过五关、&ldquo 通&rdquo 六将,才能顺利运行。   &ldquo 破墙方能兴市。如今,上海要做的事情,就是下决心打破这堵墙,兴这个市场、这个产业。&rdquo 据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朱明介绍,上海质检工作&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的重要目标,就是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6万多家,普遍规模较小,布局结构分散,不少机构重复检测、结果不互认,&ldquo 小、散、乱&rdquo 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同样是对水的检测,环境、水利、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国土、住建等部门均承担了检测职责,一派典型的&ldquo 九龙治水&rdquo 景象。   一位检测人员向记者&ldquo 吐槽&rdquo :一件长三角生产的防火产品,必须送到中西部某地检测,几十年如此,只因那是某主管部门的&ldquo 指定检测机构&rdquo 。   &ldquo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rdquo 朱明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上海就提出打造全国检测认证高地的目标。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认识,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一大举措。   从&ldquo 产业&rdquo 的角度重新认识   实现&ldquo 产业促进&rdquo 几个字并不容易。公众原先对检验检测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专业技术层面,2009年,上海率先提出从产业层面做大,随后着手研究制定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战略。&ldquo 时至今日,这一产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阶段。&rdquo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马海倩说。   在她看来,检验检测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它产业链条长、横向关联产业多,同时催生检测金融、检测保险(放心保)等全新领域。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检验检测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内外贸发展以及提高社会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产业能够释放的潜能、激发的市场活力也是惊人的。坐落于闸北的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乳品质检站,几年前,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年底彻底改制,被纯民资检测机构浦公全资控股收购,一时间在上海食品检测行业引起轰动。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上海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连续保持近10%的增长率,2013年全市检测认证收入超过14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已基本形成由国资、民营、外资等多元机构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检测体系。   &ldquo 试验田&rdquo 里能种出什么   令朱明欣喜和期待的是,首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从3月18日申报到4月25日正式获批,除去30天的公示期,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据介绍,从今年6月1日起,在上海自贸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告知承诺制将率先落地。该政策成熟后,还将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   &ldquo 如果说自贸区是政策研发基地,落户闸北的示范区就是一块"试验田",我们希望通过集聚效应,凸显这一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充分显现,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探索道路。&rdquo 在朱明看来,首先要改革的是政府管理的思路、模式,包括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系统清理。   &ldquo 中国是检测认证大国,却不是这个领域的强国,目前我国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不尽快优化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不仅难以满足市场要求,而且还有被"洋检测"冲垮的危险。&rdquo 朱明说。   马海倩建议,在闸北这片&ldquo 试验田&rdquo ,当前最迫切的是完善一套适应产业特点的制度框架。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审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税收和统计信息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等。&ldquo 我们的目标是,探索检测认证领域的制度创新、监管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尽快形成一批&ldquo 可复制、可推广&rdquo 的方法,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经验。&rdquo 朱明说。
  • 视频采访:访天津华勘商检总经理张安华
    我要测讯 天津华勘商品检验有限公司原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下属的专门从事岩石矿物检验测试的事业单位,现上级单位为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公司持有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的资质证书,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第三方检验测试机构。   日前,我要测采访了天津华勘商品检验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安华,请他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竞争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 苏州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市场化已尝到甜头”
    还没走进江苏苏州检验检疫局化妆品(食品)检测实验室,隔着玻璃窗,就看到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方便面、薯片、绿茶饮料等。工作人员说:&ldquo 有时候几十批上百批样品一齐涌进来,连地上都摆满了。&rdquo 这里便是实验室样本存放区,乍看上去还以为是家小超市,唯一不同的就是每个&ldquo 商品&rdquo 底下都压着一张检测申请单,化妆品能否顺利进入超市和商场销售,就得看隔壁的高端检测设备能否给出一张权威的&ldquo 准入证明&rdquo 。   天时地利加人和   工作人员介绍,实验室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身为苏州商检局食品和化工实验室,现拥有近3000平方米检测用房,建设有10万级的无菌实验室、细胞和分子实验室,装备有近100台(套)中高端检测仪器,检测业务和检测项目逐年成倍增长,是目前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内唯一的化妆品检测实验室。   古语云:&ldquo 天时地利人和&rdquo ,化妆品(食品)检测实验室可谓占尽先机,位于有着&ldquo 天堂&rdquo 之称的苏州,景色秀丽宜人,上百家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林立,包括欧莱雅、美宝莲、雅诗兰黛等占据国内化妆品市场半壁江山的品牌皆汇聚于此,实验室100余名工作人员的全力合作和市场化管理与运作方式,使得它在国内仅有的几家化妆品实验室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近3年来,实验室以&ldquo 走市场化道路&rdquo 为改革路径,先后取得了多项检测资质,被江苏省财政厅、商务厅批准为&ldquo 江苏省化妆品检测技术服务平台&rdquo ,同时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为&ldquo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检验机构&rdquo ,可承担化妆品行政监管检验和产品的检测任务,今年还被挂牌成为化妆品检测技术研究所。   花样繁多随便检   走进实验室,待检化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除最常见的各类润肤水乳霜之外,还有面膜、精油、香水、彩妆、牙膏等。&ldquo 我们主要做的是内销化妆品检测业务,只要厂家出新的产品,即使仅换了包装,在上柜之前都需要做检测,持有我们的检测报告单方可获准销售,一方面从质检角度保证上市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协助相关企业对所购产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rdquo 该实验室主任朱振华说。   在检测仪器旁边,摆放着很多贴着标签的小玻璃瓶,里面装有无色透明液体,&ldquo 这是化妆品经过萃取之后加入适量溶剂形成的最终检测样本。&rdquo 朱振华讲解道,&ldquo 我们只要将这个样本置于全自动的检测仪器中,就能得到检测结果。只是前期的萃取过程比较复杂,占到了整个工作量的60%。简单的防腐剂检测只需要加入有机溶剂,超声萃取就可,复杂的比如汞、铅等重金属检测则需要加入硝酸、双氧水等进行消解之后,再经过分离、净化、旋转蒸发等环节,才可以得到检测样本。实验室的检测项目涉及化妆品重金属、微生物、性激素、防腐剂、防晒剂等117种安全性评价检测要素。   &ldquo 因为食物与化妆品的检测项目和内容相差不太多,所以这个实验室同时又兼具食品检测的功能。&rdquo 至此,记者才明白为什么化妆品和方便面、薯条都摆在一起了。&ldquo 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我们会联系上一级部门进行复检,如果结果与前相同,则不准许进入市场销售。&rdquo   &ldquo 有时候检测时间会赶得特别紧。你看,这是从新西兰进口的待检鲜牛奶,实验室需要马上进行检测的。&rdquo 朱振华指着旁边小推车里还沾着冰霜的牛奶说,&ldquo 这就需要做到无缝对接,否则就会耽搁正常的销售,因为牛奶只能在0~4℃的环境下保存,保质期仅有19天,所以我们必须赶在四到五天的时间做完检测。&rdquo   强强联合出成效   朱振华介绍,目前实验室除了主要服务于本省之外,还辐射到上海、浙江等华东地区主要化妆品生产区域,甚至横跨祖国的大江南北,北至乌鲁木齐,南到广西柳州,包括渤海经济合作圈和长三角经济合作带等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在市场化发展的导向下,实验室与尚美国际等多家化妆品公司有着广泛的业务合作与往来。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实验室同时涉足化妆品功能性测试的相关业务。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验室实现了项目开发与检测业务的&ldquo 双增长&rdquo ,去年利用市场自身开拓的委托检测业务量就增长了100%之多。&ldquo 在实验室市场化的道路上,我们是已经尝到了甜头。&rdquo 苏州局局长、党组书记汪秋霞如是说。   为了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实验室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多方合作。采用&ldquo 请进来,走出去&rdquo 的方法,邀请专家指导工作、答疑解惑,与其他科研单位强强联合,在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增强了实验室的综合检测能力。   走出实验室,看着大厅墙壁上悬挂的&ldquo 国家级化妆品检测重点实验室&rdquo 、&ldquo 化妆品行政检测机构&rdquo 等多块牌匾,记者感到,正因为有苏州化妆品实验室这样的严格检测和层层把关,作为广大消费者的我们才可能美得开心、美得放心。
  • 检验医学新曙光: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报告提前看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能客观测量并评价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改变或可能发生改变的生化指标,包括小分子、核酸、蛋白质、代谢物等。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生物标志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筛查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了分享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检验医师、医学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和仪器研发专家间学术与技术交流,“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4)中特别开设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外泌体专题”主题会场,邀请14位业内专家将现场分享,就血清、蛋白质糖基化、核酸修饰、外泌体等新型标志物发现以及蛋白质芯片、纳米流式、质谱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展开探讨。立即报名》》》部分报告提前看: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点击报名)康熙雄,白求恩医科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8月-2001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医学导师(2017,8-至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8月-2020年6月);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至今);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速检测和智能家测分会主任委员。自2015年精准医疗理念提出后,生物标记物与精准医疗愈加被人们重视。与传统的医疗方法相比,生物标记物为辅助精准医疗的检测治疗模式,无论是在研发还是治疗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在精准医学时代,检验医师会对哪些生物标志物感兴趣?又将如何发现新的标志物?本次会议中,康熙雄教授将给大家分享《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主题报告。尹航 清华大学教授《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EV research by bridging basic science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点击报名)尹航,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尹航教授现任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主编、Journal of ExtracellularVesicle责任主编、Cell Chemical Biology编委、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资深顾问、中国细胞外囊泡学会顾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重大需求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尹航教授团队在本领域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50篇(引用超2.5万次, H-Index63);科研成果已申请专利20余项(授予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专利十余项),首创的1.1类候选药物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DE临床试验IND批准。尹航教授先后获得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及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称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化学学会大卫罗伯特森杰出药物化学家奖、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格特魯德埃利恩奖、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合作创新奖、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 NIDA 青年化学家奖等多个奖项。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主动分泌、直径为30 ~ 180 nm、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因具有可携带组织特异性信息物质、组织排异性较低,以及易通过血脑屏障等天然优势,在疾病靶向治疗和疾病标志物研发中备受瞩目。201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囊泡(外泌体等)转运机制的3位科学家,使外泌体的研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此后,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兴起,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持续升温。本次会议中,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尹航教授为大家分享细胞外囊泡 (EV) 机制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创新应用。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蛋白质糖基化标志物:实验室走向临床之路》(点击报名)陆豪杰,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进入复旦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定性和定量新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蛋白糖基化修饰一方面丰富了蛋白质具有的功能和信息含义,同时也为疾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标。本次会议中,陆豪杰教授将作《蛋白质糖基化标志物:实验室走向临床之路》报告,为大家介绍蛋白质糖基化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临床挑战,并围绕其课题组在糖基化高通量检测试剂、生信分析的开发研究,以及糖基化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肝脏疾病等疾病的应用展开分享。陶生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通量血清生物标志物发现-从蛋白质芯片到PhIP-Seq》(点击报名)陶生策,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系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系统生物学及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构建了系列特色蛋白质芯片,如全球第一款新冠病毒蛋白质组芯片,第一款肺结核分支杆菌功能蛋白质组芯片等。发展了临近标记技术SPIDER及超通量抗体识别表位解析技术AbMap。已发表以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及PNAS等为代表的科研论文140余篇,总引用6500余次。参与了10部中英文学术专著的编写。获40余项专利授权。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十三五蛋白质机器和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系列经费支持。Proteomics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 (Viral immunology) Associate editor, BMC Bioinformatics Associate editor。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23), 中国防痨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四,2023)。对疾病,尤其是对肿瘤等复杂性疾病的有效诊断迫切地需要高效易用的生物标志物。血清中包含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来源。通过比较健康人和病人在抗体识别能力/反应性上的差异,可有效地发现潜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为了高效地发现血清抗体生物标志物,陶生策团队开发了两套互补的全局性发现平台:高密度蛋白质芯片和PhIP-seq。在这两个平台的基础上,可快速地分析大量的临床血清样本,可针对10000+蛋白质和1000000+肽区分病人和健康对照在抗体反应上的差异,并已针对胃癌、肺癌、新冠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发现了系列血清生物标志物。陈航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员《基于外泌体表观遗传液体活检发现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新生物标志物》(点击报名)陈航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表观遗传测序平台负责人,从事表观遗传研究8年,具有丰富的疾病表观遗传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研发经验;同时是中医药表观遗传技术平台主要发明人,实现中医药的表观遗传分子辩证及用药指导。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6项,其中PCT专利1项;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国家级基础加强项目各1项,项目总经费1200万元;负责完成企业、院校合作项目,总经费超2200万元。进入21世纪,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传统中医实现现代化一直存在两大挑战:1.中医辩证分型缺乏客观的分子标志物,阻碍了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对中医的理解;2.中医药化学成分复杂以及化学物质作用的靶点不明。本报告将分享基于外泌体表观遗传液体活检发现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新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以期推动中医的发展与现代化。为促进检验医师、临床医生、医学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和临床检验仪器研发专家间学术与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将于2024年8月20-22日联合主办“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4),《现代仪器与医疗》为协办单位。以上仅是部分报告嘉宾的分享预告,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会议页面: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LRo
  • 1156万!宁夏大学、阜宁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和黑龙江省第七地质勘查院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采购计划编号: 2024NCZ001281项目编号: SZT2024-NX-SC-ZC-HW-0384项目名称: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部区合建学科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元): 6110000.00最高限价(如有): 6110000.00元采购需求:采购标段标的名称品目名称数量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预算金额(元)备注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部区合建学科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同步热分析仪热学式分析仪器1详见招标公告附件580000原装进口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部区合建学科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高分辨原位红外光谱仪光学式分析仪器1详见招标公告附件900000原装进口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部区合建学科群—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生物型原子力显微镜显微镜1详见招标公告附件4630000原装进口数量合计:3预算合计:6110000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期:合同签订后90工作日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是 否 (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4-05-09 20:00:00 至 2024-05-15 23:59:59 (提供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4: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中国政府采购网;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采购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网方式:电子下载售价:0元 (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 宁夏大学 地 址: 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 联系方式: 0951-206150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 称: 陕西中技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 银川市北京中路瑞银财富中心 B 座 14 楼 联系方式: 0951-5072070 3、项目联系方式 采购人项目联系人: 魏泰邦 电话: 0951-2061502 代理机构项目联系人: 林梓、刘超 电话: 0951-5072070二、项目二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JSZC-320923-JSHM-G2024-0005项目名称: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81.000000万元最高限价(如有):281万元采购需求: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采购项目,主要采购内容为气质联用仪1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1台,自动脂肪测定仪1台、高压灭菌锅1台等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及售后等相关伴随服务。(详细内容见本招标文件第四章)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60日历天内完成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等相关伴随服务,并交付采购人正常运行使用。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不接受联合体 (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5月09日至2024年05月16日,每天上午00:00-12:00,下午12:00-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中国政府采购网、江苏政府采购网、盐城市政府采购网方式:在“中国政府采购网”、“江苏政府采购网”、“盐城市政府采购网”自行免费下载招标文件售价:0.00元(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采购包1单位名称:阜宁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单位地址:阜宁县阜城街道城西路山阳花苑北首联系人:朱宇联系电话:13390723123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单位名称:江苏禾米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单位地址:盐城市阜宁县阜城天津路城南大厦A座一楼108室联系人:徐永联系电话:19848308411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徐永电话:19848308411三、项目三(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230001]SHZC[CS]20240001项目名称:化验分析仪器采购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1,65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化验分析仪器采购):合同包预算金额:1,6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6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10日内供货并安装调试完成(二)获取采购文件时间: 2024年05月09日 至 2024年05月15日 ,每天上午 00:0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23:59:59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公告期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管理平台(http://hljcg.hlj.gov.cn/),选择“交易执行-应标-项目投标”,在“未参与项目”列表中选择需要参与的项目,确认参与后即可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三)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黑龙江省第七地质勘查院地 址:绥化市北林区康庄路57号联系方式:0455-8157932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绥化市政府采购中心地 址:黑龙江省绥化市市本级绥化市北林区康庄北路408号联系方式:0455-7855017(采购文件),0455-7855076(采购过程和结果)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任晓旭(采购文件),项目执行科(采购过程和结果)电 话:0455-7855017(采购文件),0455-7855076(采购过程和结果)
  • 我国基本实现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
    棉花的仪器化检验是依据棉花标准,通过科学的仪器化检验方法,利用规范化的测试手段来鉴定棉花质量的过程。中国的棉花仪器化检验,在&ldquo 七五&rdquo 、&ldquo 八五&rdquo 期间,主要以常规仪器检验单项指标检验为主,这些检验方法检测速度慢,重复性差,效率低,而且测试指标单一,无法满足纺织大国对棉花检验的需求。1980年以来,我国逐渐引进大容量棉纤维快速测试仪(HVI),大大缩小了与国际间纤维品质检测技术的差距。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方案要求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我国的棉花仪器化检验标准和体系,并支持国产大容量棉花测试仪的研发,经过将近10年的时间,我国已基本实现棉花质量的仪器化检验,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棉纤维仪器化检验必须具备恒温恒湿环境条件,为了保证样品测试结果一致性和重复性,仪器要求样品的取样量约在8.5~50克之间。样品量越大,代表性越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越高。棉花试验送检棉样一般要求取样时随机取样、混合均匀,数量在20~50克之间。   与此同时,采用校准棉样,对仪器进行长度、长度均匀度、纤维细度和强度指标校验。采用颜色板来校验颜色。除了校验之外,每隔几个小时在每台仪器上还要测定一些已知值的样品。如果测试值与已知值的偏差超过一定的允许范围,则进行仪器校正。   农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HVI900A开展棉花的仪器化检测,对我国的棉花定期抽检,了解棉花品质。2005年又开始使用国产大容量棉花测试仪XJ120,由于测试抽检棉样取样量少,所以都是用半自动仪器,经过30年的抽检,对我国的棉花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中国主产棉花品种棉纤维的长短、粗细,棉纤维可划分为长绒棉、细绒棉和粗绒棉三大类别。长绒棉根据纤维长短和经济价值又可分为超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细绒棉根据棉纤维的颜色可分为白棉、黄棉和灰棉,而根据棉纤维加工方式又可分为皮辊棉和锯齿棉,皮辊棉和锯齿棉由于加工特性不同,纤维的外观形态、疵点种类、含杂量以及长度、衣分等都有很大差异。根据颜色可分为白棉和彩色棉。   陆地棉原产墨西哥,是世界上种植最多的品种,占99%以上,品质好,产量较高,纤维长度一般在26~32毫米,可纺80支以下纱线;海岛棉原产南美,纤维长度一般在34~50毫米,可纺80~200支高档纱,产量较低,需求量较少;亚洲棉又称中棉,从印度传入中国,纤维短粗,不适宜机器纺织,产量低,国内已无种植;草棉原产于非洲南部,纤维细短,不适宜机器纺织,产量低。细绒棉又称陆地棉,其正常成熟籽棉棉瓣肥大蓬松,纤维柔软有弹性,纤维细而长,目前我国细绒棉长度一般在25~33毫米,纤维比强度在18~37cN/tex(HVICC校准),马克隆值在2.0~6.5,可用于纯纺10~60英支的细纱。长绒棉是指海岛棉和海陆杂交棉,正常成熟籽棉棉瓣稍蓬松,纤维细长柔软,籽皮颜色稍暗,纤维细而长,一般在33毫米以上,强度很高,马克隆值偏细,可用于纯纺60~120英支的高档纱或特种纱。   &ldquo 棉花的质量应满足纱线、织物的质量要求和纺织加工的需要。&rdquo   纱线粗细不同,织成的织物厚薄不同,不同号数纱线纺纱工艺不同,对纤维性能要求也不同,纺织工业对棉花的质量要求也为棉花育种和棉花生产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对细度的要求,细纤维纺细纱,粗纤维纺粗纱,其次要求提高纱线的单纱断裂强力,必须提高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保证棉纤维的长度和成熟度,减小短纤维含量,减少异性纤维和棉花含糖。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经多年联合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产领域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30.9毫米为主,占77.1%;比强度分布在中等档次26.0~28.9cN· tex-1,占44.5%;马克隆值多数分布在4.3~4.9,占49.34%;综合纤维品质有逐年提高趋势。   近些年来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提高了抗虫性能,保证了棉花产量,改善了纤维品质,纤维的长度和强度都有所提高,但马克隆值也相应有所改变,这种变化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ldquo 棉花的仪器化检验,为了解我国棉花品质提供了仪器化保证。&rdquo   农业部棉花检测中心每年测试棉样将近10万份,集中在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没有大容量测试仪器要完成这些测试并及时了解当年的棉花品质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国际依存度较高,而出于战略考虑,棉花原料供给应立足国产。当前,我国中档棉花竞争力较强,能够满足国内纺织工业生产需求,但高、低档棉花仍需进口,作为结构的补充和调剂。   我国逐步开展的大容量仪器化的逐包检验,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信息保证。尤其是陕西长岭纺织机电公司推出的新型国产大容量棉花综合性能测试仪器XJ128的逐步推广,对我国棉花产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可帮助棉花研究部门及时了解棉花品质,提高育种水平,帮助纺织企业合理利用棉花,提高制成品的质量,并有助于我国棉花检验水平的提高,制定适应仪器化检验的相关棉花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
  • 关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企业化和公正性,市场监管总局答复来了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893号建议的答复吕世明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转制为非营利法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您在建议中提出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公正性直接决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是否可信可靠。公正性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第一属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公正性直接影响认证认可检测结果的可信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性强,则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可信度高”,我们高度赞同。公正性是由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其发挥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的必然要求。一、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企业化是改革发展的方向影响公正性的因素比较多,而非营利法人机构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冲动,并不是保证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从国家产业发展定位和国际贸易全球化趋势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企业化是改革发展的方向。(一)从国际看。虽然国际上早期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定义为非营利组织,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逐步转向企业化运营。据了解,目前国际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头部机构绝大部分是企业公司法人,如SGS、欧陆、必维、天祥等机构。美国UL公司从十年前就开始公司化转型,仅在总部保留标准制定部门的非营利属性,其余从事认证检测的部门都已经企业化了。(二)从国内看。一是国家将认证检验检测定位为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重要门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中强调“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 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号)要求“推进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支持、鼓励并购重组,做强做大”。三是与认证检验检测行业一样出具证书证明的其他评定领域,如环评、资产评估、监理等也都是公司化运作。(三)发展现状。1. 认证机构。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认证机构达1007家,按照法人类型分,事业单位48家,社会团体2家,企业957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效认证证书302万余张;获证组织86.72万家。2. 检验检测机构。截至2021年底,我国获得资质认定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已超过5万家,检验检测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近8年我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所占比重由40.60%下降到20.89%。3. 认可机构。截至2021年底,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累计认可各类认证机构216家,认可实验室及相关机构13581家,获认可现行有效认证证书约140万张,认可覆盖范围和认可数量均处于国际领先。随着近年来改革发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活力得到极大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总体运行良好,公正性和规范性得到较大的改善。二、保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性的措施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局秉持“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的工作方针,从严把准入要求、强化机构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保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公正性,具体做法是:(一)严格从业机构的准入关。细化审批要求,将《认证认可条例》中关于公正性的原则要求落地落实,防止公正性流于“形式”和“口号”,把好准入关。在认证检验检测机构准入审批过程中及后续资质符合性核查时,除了硬件条件之外,重点核查申请从业机构以下条件:一是要求从业机构须为独立法人,确保其独立自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二是要求从业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和服务对象存在利益关系,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客观公正性的资助;三是要求从业机构不得从事任何可能对客观公正产生影响的产品开发、营销等活动;四是要求从业机构及其人员,对其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二)严格对从业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1. 明确监管职责。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了分工明确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政监管机制,总局负责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监管工作,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具体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辖区内监管工作。做好总局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上下联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监管格局。2. 做好日常、重点与专项监督相结合。一是日常监管以持续开展从业机构和人员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主要方式,主要通过现场检查、档案检查等工作对机构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总局成立4年以来,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面,每年的抽取概率在30%左右,共抽取770家认证机构进行检查。共计向社会曝光了9家非法机构,查处536家次认证从业机构,撤销19家虚假认证问题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面,累计检查机构6.4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1万起,撤销、注销1043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移送公安司法机关33起违法案件。二是将从事涉及人身健康、国家安全领域的机构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如:强制性认证指定机构和认可机构实施每年100%全覆盖的监督检查。三是对投诉举报、风险监测、事故等情况进行研判,适时确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总局成立4年以来,认证风险预警通告涉及认证机构78家次,向相关认证机构发送风险提示函共计50余份。3. 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信用修复机制,推动构建信用评估机制。将8家严重违法失信的认证机构和3名认证人员纳入认证领域失信“黑名单”,并已全部归集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4. 探索智慧监管,持续推进“认证行政监管系统”、“认证审核签到系统”应用等工作,实现对认证关键环节和风险点的非现场监管,从体制机制上有效遏制认证审核人员不到现场等虚假认证问题。通过多年监管实践表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企业化,并没有影响机构的公正性。三、强化系统监管,确保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公正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认证检测行业风气持续向好,但行业机构规模偏小、能力偏弱,个别机构仍存在买证卖证、出假报告的问题,为维护认证检验检测市场秩序,确保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独立公正地开展工作。我局下一步将着力在如下方面加强工作。(一)完善法规规章建设。我局将结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现状,立足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继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认可机构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订,研究起草《检验检测条例》,让公正性的规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为政策制订和制度实施提供充分的法规依据。(二)完善政策制度建设。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性质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支持认证检验检测机构一体化发展,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三)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统筹组织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开展问题靶向精准的监督检查,提升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四)健全认证风险监测预警追溯机制。不断完善风险信息采集渠道,及时发现、识别、研判检验检测风险,并根据不同风险提出相应预警措施。组织开展风险信息归集、分析研判、风险监测预警以及风险处置、风险追溯等工作。(五)完善信息监管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业机构公开承诺、信息公示和诚信档案建设,完善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做好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异常经营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的归集和信息报送工作,切实规范认证检验检测市场秩序。(六)创新智慧监管。积极推进智慧监管,用好总局的智慧监管平台,加强与部门、跨区域、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互联互动,提升监管的效能和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七)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省、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明确监管职能,加强基层市场监管所认证检测监管人员的配备,大力加强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认证检测监管队伍的培训和培训的覆盖面。衷心感谢您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支持!
  • 推进检验检测数字化进程——“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在慕尼黑生化展普析展位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7月11日,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展。7月12日,在慕尼黑生化展-普析展位举办了“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主办,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承办,活动邀请了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的代表,长三角地区质检院的有关专家,相关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次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我要测视频号以及信立方其他平台全程直播的观看人数总计已超过7000人,观看人次2万次。活动现场研讨会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生飞主持,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Dr. Martin Lechner发表致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红梅,江苏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大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啸虎,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方,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佳,江西赣锋锂业集团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力鸿检验集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国强等分享报告。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 生飞 主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检验检测领域和检测仪器制造领域热门话题,也逐渐成为检测实验室创新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一种趋势。生飞介绍道,目前大家对于检测实验室和检测仪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完全一致,由于应用场景、技术支持条件和方法的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都为检验检测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借鉴。此次研讨会在展会现场举办,搭建了检测机构和仪器厂家直接对接和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在参与研讨的同时,观摩和体验数字实验室,提出意见建议。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交流互动,共同分享、碰撞、合作共赢,加深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认识,共同推进检验检测的数字化发展。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Dr. Martin Lechner 致辞Dr. Martin Lechner表示非常高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成为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发展研讨会的主办方。他表示,检验检测领域目前是重要的高新技术行业,本次研讨会将参展厂商和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搭建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实验室发展,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普析的感谢,并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李红梅《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及应用》从实验室数字化系统与LIMS系统的不同之处讲起,李红梅分享了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对检验检测机构、行政监管部门、企业与公众等的重要意义,并基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国内外检测行业数字化当前的现状与需求,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效,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展望等。报告中她还特别介绍了由普析牵头的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动态多谱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的进展和成果。江苏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大经《实验室智慧化的理论与实践》潘大经认为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服务于实验室自身内部管理,更大的意义在于满足整个经济社会、传统产业供应链环节的需求,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要匹配生产制造环节的需要。从检测机构的角度,他谈到了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并表示检测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实验室自身的条件做起。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啸虎《从华测数字化实践来思考TIC行业数字化转型》曾啸虎从华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数字化建设、华测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实践、对TIC机构数字化的思考等展开分享。他提到数字化不是一蹴而就,也无法通过一次性购买来实现;数字化需要多种要素的加持、自上而下的规划及自下而上地务实地演进;华测在数字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同时,他强调数字化的成长需要全员创新的环境,以及企业开放透明的氛围。他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供大家参考。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振方《关于科学仪器数字化的一点思考》未来在硬件、操作软件上的创新可以为用户创造多少价值?科学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的最佳实现路径是否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向社会化……针对这些思考的问题,张振方分享了海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探索,比如通过提升仪器自动化水平、构建网络版工作站、积极对外合作的数字化实践等。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佳《检测实验室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发展——人机合一、绿色发展》在下半场活动中,刘佳介绍了中粮质量管理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即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网络资源,精准匹配品类检测项目、方法及价格等。同时,他也从企业食品实验室的角度,提出了食品检测方法、LIMS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检测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建议。江西赣锋锂业集团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强《赣锋锂业实验室数字化管理与构想》李强介绍了一方实验室和三方实验室的区别,以及作为一方实验室,赣锋锂业实验室的挑战及愿望、赣锋实验室数字化建设构想等。报告中,他不仅表达了对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提升数据质量与追溯性、降低成本与风险等的数字化实验室的愿景展望,并对实现样品、设备、过程的数字化,搭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检测与管理工具、搭建实验室可视化管理与数据分析工具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力鸿检验集团新技术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大宗产品检测实验室数字化转型需求——以力鸿集团为例》刘国强向大家介绍了力鸿集团的技术成果,分享了力鸿集团实验室数字化实践心得。从实验室数字化需求分析的角度,他探讨了采样方案、解决方案的智慧化应用情况,对合作协同、智能化装备、云与互联网、大数据与区块链4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普析展位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在实验室仪器、检测行业深耕多年,在保证数据安全和保护客户隐私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专业技术掌握,开发出了Dlabs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系统。该产品经过行业专家多次论证,并在多家有代表性的客户端进行了试运行,验证了系统的高效和平稳性。为了向大家展示这套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普析与多家联盟企业在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展出了他们的产品。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仪器信息网主持人进行了普析展位的巡游,普析相关人员为大家介绍了实验室数字化产品,展示了不同展区的仪器设备,包括微生物检测数字化展区、理化检测数字化展区、有机检测数字化展区、无机检测数字化展区、数字化实验室装备生态联盟展区等。仪器信息网 直播主持人(左)普析展位巡游选择数字化,就是选择未来,未来一定是数字化的时代,科学仪器行业也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活动期间,仪器信息网也采访了3位数字联盟伙伴,向大家介绍了数字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互联互通。仪器信息网采访数字联盟伙伴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回看本次活研讨会全程过程:关于普析: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创立于1991年 , 是一家集科学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平谷,产品包括光谱、色谱、质谱、X 射线类分析测试仪器、移动检测车等百余种,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普析”品牌的销售网络和快速服务系统遍布世界,在全球拥有数万家专业客户,深得广大客户认可和信赖。关于益谷:北京益谷检测科学研究院由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 益谷开展与检测科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应用、评估、技术研发;建设科普基地,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承接与检测科学相关的政府委托服务等业务。关于品牌合作伙伴:仪器信息网的品牌合作伙伴项目始于2006年,至今已有17年历史。每年精选30家拥抱数字营销,践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链接仪器及检测上下游产业资源,共同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请访问2023品牌合作伙伴专题,体验全新互动。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https://www.instrument.com.cn/event/2023partner
  • 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正式揭牌
    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揭牌仪式12月4日在京举行。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击环境资源犯罪专项报告精神,按照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公安部鉴定中心联合建立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为依法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更好履行公安机关神圣职责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将坚持科学定位、优势互补、服务实战、协同创新的原则,规划建设支撑公安食药侦部门实战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公安食药环侦查技术工作平台。主要职能包括:为重大疑难案件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专业化的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知识产权等领域案件物证检验鉴定能力,承担或支持重大案件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等任务;协助统筹开展现场勘查、物证提取、检验鉴定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承担食药侦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公安食药侦新技术研究、新装备研发,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食药侦检验检测装备向精准、快捷、便携化发展;加强食药侦技术人才培养,强化与行政部门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全国食药侦刑事技术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和公安部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按照打造食药侦领域检验鉴定“国家队”的要求,高标准建好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推动刑事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重大疑难案件侦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全面提升食药侦检验鉴定能力水平。
  • 各大医院检验科自动化检测需求升温
    眼下,面对独立实验室的竞争,大医院的检测科已感觉到:亟需增强自动化检测方面的业务能力。   “检验科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日益凸显,而临床诊断对检验报告准确性和高效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实验室自动化一直是医院检验科建设的重要目标。”谈到医院检验科作用的时候,西京医院院长刘建中告诉记者。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医院检验科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需要多元化、可靠、有价值的临床检验服务及技术,帮助各科医生为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从而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精确快速的临床检验报告也能帮助患者抓住最佳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病期的生活质量,并可节约患者和社会的医疗开支。   医院实验室自动化可以为检验科进一步提高科室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帮助,从而使检验流程更科学,整体表现更优秀,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可见,实验室自动化已成为众多大型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医院检测水平   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更加需要通过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来扩充能力和提高检测效率。   以西京医院为例,作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医疗服务中心之一,西京医院的高峰日门诊量超万人,为检验科实验室带来每日约6800份的巨大样本量。   西京医院检验科郝晓柯主任指出:“以检验科免疫组为例,标本的离心、开盖、分注和贴标签等前处理程序约占检验工作量的60%,易造成错误率达79%。”   仅仅依靠人工来完成检测工作,检验质量和出报告时间都难以保证。因此,自动化对确保临床医生作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满足门急诊、ICU、病房和手术室等部门对快速检验报告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医院越来越重视自动化检测对检测质量和时间的保障,很多大医院都愿意为此投入更多资金,自动化建设的展开也使大医院能够尽快追赶上独立实验室的脚步。   “样品前、后处理的自动化可大幅减少检验科作业量,患者也就能更快地拿到检测报告,对于一个每天处理6800个以上样品的实验室,输出能力能得到显著改善。”谈到实现自动化的效果时,西京医院院长刘建中如是说,“同时,还能防止混淆患者标本,提高检验质量,尽量减少人员暴露于检测样本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生物安全性,并可合理分配人员,让工作人员远离重复性的人工作业,转而承担实验室更具挑战性的角色。”   人才短板   “直到2006年,罗氏诊断才在中国的医院安装第一台设备,”据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介绍,“10年前我从新加坡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有兴趣做自动化检测的医院很多,但大家认为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由人力去处理这些标本更廉价。后来,医院的规模逐渐增大,发现仅靠人力已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随着这些年的投入,我国医院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医院的自动化检测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刘建中表示:“我国的大医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设备来说,跟国外医院已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有些设备拥有的量要比国外还多,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上。”就目前来看,人才上的差距最明显。   据郝晓柯介绍:“以前医院的科室分为医疗科室和医技科室,检验科大部分都是叫医技科室。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从知识结构上都有一点欠缺。因此,很多医生不愿意去检验科工作。”   因此,强化检验医师制度对于实现自动化检测非常重要。例如协和医院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查房的时候,检验科的检验医师也参加,提高了检验医师的地位,使得很多医学生愿意到检验科工作。   为医院量身定制   现在,不少医院都已进入流水线阶段,不过,仅仅依靠流水线难以帮助实验室持续发展。   “流水线和非在线一定要结合好。单一的流水线无论是哪一个厂家的流水线,都只能应用于自己厂家的设备。”郝晓柯强调,“现在西京医院既有流水线,又有分流式的前处理,这样,我们可以把国际顶尖的检验仪器设备结合起来。用非在线的前处理方式把所有设备结合在一起。”   因此,检验科不仅需要流水线,还需要目标任务自动化,它使各工作站及由这些工作站所产生的数据通过实验室IT解决方案来连接和管理。目标任务自动化贯穿前处理、处理、后处理来实现检测过程完全自动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诊断设备提供商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罗氏诊断亚太区总裁罗兰迪格曼指出:“罗氏在给医院提供设备的同时,还要去跟医院配合,研究每个医院的不同,量身定制适用于每个医院的解决方案。另外,罗氏诊断的检测模块是很灵活的,可以随着医院的发展和规模的发展,相应地增加模块,满足医院的需求。”
  • 我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能力世界第一
    从1月19日结束的全国专业纤检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能力已达到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公证检验的棉花已达2890万吨,比“十五”期间的1366万吨翻了一番多。   仪器化公证检验是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核心措施,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继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控制棉花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以质论价、维护公平交易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介绍,我国棉花质量检验已由人工感官检验逐步转变为仪器化检验,由比例抽检发展为包包检验。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建设,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棉花质量仪器化检测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配置了先进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已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88家,配备大容量棉花快速检测仪(HVI)384台,基本形成了覆盖产棉区的仪器化检测网络。   根据中纤局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有望全面实现经营性棉花的仪器化公证检验,国储棉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效率将大大提高。中纤局还将总结HVI检验结果指导配棉工作的经验,引导纺织企业逐步接受并应用HVI数据,在纺织行业全面推行应用HVI指标自动配棉系统。
  • 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紧急对进口酒等增塑化剂检验
    根据近期国内食品频频出现塑化剂问题的状况,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各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进出口食品生产或经营企业,自发布通知之日起对进出口酒、乳粉、饮料、食用油、肉制品等五类食品实行特别监控措施,每一批货除了按产品标准规定检测外,还必须检测塑化剂,只有未检出或未超标的才允许进出口。
  • 重磅!《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推进检验检测建设
    仪器信息网讯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文末附全文)。《规划》明确将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规划》要点: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规划原文如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安全为先,清洁低碳。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全国一盘棋,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  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  五、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  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六、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一)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二)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  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系。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四)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七、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底线,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制度创新供给,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三)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置技战术和作业规程,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氢能安全风险。  八、组织实施  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  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  (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深入贯彻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支持试点示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五)深入开展宣传引导  开展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六)做好规划督导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成效评估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划实施中期,根据技术进步、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规划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后续任务工作方案。
  • 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打造金桥检验检测集聚区
    首届金桥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天举行,旨在汇聚行业智慧,共谋发展大计,推动打造金桥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品牌高地。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片区之一,金桥片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落地,有力促进了我国检测认证行业发展。金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东胜表示,金桥开发区现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涵盖汽车、电子通信、工程机械、食品、集成电路、环保化工等多个行业,拥有12家国家、市、区级重点实验室。CQC上海分中心、美安康、通敏检测、山南勘测等一批国内外优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落户金桥,形成外资、国有、民营机构集聚高速发展的态势。他进一步表示,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在上海检验检测认证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金桥管理局同金桥集团、金桥股份两个开发平台以及周边街镇一起,加码重点项目招引力度,打通上下游供需对接渠道,放大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打造金桥检验检测集聚区,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活动现场,金桥自动驾驶能力道路场景测试验证指数的发布。该指数是全国首个大型城市核心城区自动驾驶实战能力的综合测试评价指数。它经过对于金桥示范区内交通场景的覆盖度、复杂程度、出现概率、安全等级、测评结果等进行综合评分计算后,形成行业内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金桥示范区开放道路实战能力的评价指数。该指数的发布,将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自动驾驶核心城区实战技术风向标,进一步推动未来车产业在金桥示范区的集聚,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与城市建设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金桥检验检测认证平台(TIC)也举行了对接启动仪式。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力促进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为金桥开发区的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首批入驻金TIC的服务商在现场签约,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也标志着金桥开发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围绕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浦东综合改革优势,打造形成以浦东为原点,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共同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共同支持下,全国首个强制性产品(CCC)认证检测园在金桥挂牌设立,全面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向金桥集聚。目前,金桥已成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通敏检测、中瑞检验等70家国有、民营与外资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金桥集聚高速发展,占近浦东机构总数的1/5,为浦东乃至全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保障。
  • 检验检测机构将“去部门化”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正式发布,除了“接手”质监、工商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职能外,还与商务部、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委联动调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有关专家指出,此次改革将进一步集中监管主体。检验检测机构也将“去部门化”,甚至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   食药总局三定方案整合了原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部分职责,针对食品安全设置了三个监管司,其中一司、二司分别负责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相关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食品安全监管三司的职责描述不够准确,看似跟食品安全监管评估中心的职能重叠,事实上,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职责,而不应该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此前有地方质监人士认为检验检测机构涉及人员庞大,改革难以推进,罗云波就认为这主要看各省的推进力度,不排除有些检测机构会推出社会成为第三方法人。   食药总局三定方案还提出,“整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推进管办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罗云波指,这意味着检验检测体系“去部门化”,将来还将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过去食品检测机构隶属于不同部委,现在都被食药总局收编,将来还将成为第三方独立法人。”
  • 粤西首家棉花检验实验室在湛建成
    检验检疫技术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棉花品质检测工作   4月26日,湛江检验检疫局正式建成粤西首家棉花检验实验室,并已正式开展棉花检验工作,结束了湛江口岸进口棉花送广州进行品质异地检验的历史,它将为粤西地区乃至广西、海南等地纺织业的发展给力。   检验检疫技术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棉花品质检测工作。   湛江是广东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湛江棉纺织业发展迅猛,棉花进口量也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目前,湛江口岸年进口棉花约4万吨,占广东省进口棉花总量的1/3。   湛江检验检疫局召开进口棉花检测工作通报会向政府和企业通报情况   为了促进湛江纺织业和外贸的健康发展,湛江检验检疫局针对以往湛江口岸进口棉花需送广州进行品质检验造成的检验周期长、不合格棉花难实施检验后续监管、异地检验验余样品不能回收使用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等实际问题,该局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共投入315万元建成了面积达120平方米的棉花检验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并配备了先进的HVI大容量棉纤维检测仪和整套模拟昼光分级设备,拥有现行有效的国际通用美棉实物标准,实验室已通过国家CNAS认可。今年3月底,该实验室还与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纺织实验室签订了《棉花检验业务技术支持协议》,双方就棉花品质检验业务在信息共享、科技支持、质量保证和沟通机制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全面提升湛江进口棉花的综合检测实力。   湛江检验检疫局棉花检验实验室的建成,有效保证了湛江口岸进口棉花能检得了、检得快、检得准。目前,湛江进口棉花企业从以往的2个多月缩短为现在的7天内就可拿到检验证书,棉花的口岸通关速度大幅提高,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回收使用约有7 吨的验余样品,企业可节省约20万元的成本开支,为粤西地区乃至广西、海南等地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化矿金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通过审定
    2012年12月27日至30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2012年全国化矿金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审定会”在广东佛山召开。江苏镇江检验检疫局主持制定的《出口煅烧石油焦检验规程》和《进出口橡胶和塑料制品中十溴二苯乙烷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两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通过审定,成为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这两项行业标准由镇江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制定,检验人员结合检测工作实际进行研究和制定,对出口煅后石油焦的采制样、试验方法及检验结果的判断等过程进行规范,制定《出口煅烧石油焦检验规程》,为出口煅烧石油焦检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企业扩大出口提供了便利。   十溴二苯乙烷是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广谱添加型阻燃剂,因其具有溴含量高,热稳定性好,抗紫外线性能佳等优点,且符合欧洲关于二英条例的要求,普遍用于ABS树脂及塑料PVC等。但随着社会发展,全球越来越多的法规开始管控有机卤化物,例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手册》。无卤化材料是近年来特别是电子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十溴二苯乙烷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阻燃剂之一,必将受到严格管控。《进出口橡胶和塑料制品中十溴二苯乙烷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的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体现了质检行业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积极作用。
  • 华盛检测入驻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
    近日,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检测)总部搬迁至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并正式对外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检验检测产业再添新引擎据了解,华盛检测是一家具有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资质、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资质、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甲级资质和桥梁隧道专项检测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城总部。华盛检测供图华盛检测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检测和交通工程检测等领域。华盛检测总经理张雪松表示,企业在大中型桥梁、隧道相关的检测,钢结构、道路检测等相关领域具有行业优势,在企业资质、仪器设备、实操项目经验等方面,华盛检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松。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重庆市仅有6家企业拥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综合甲级资质,华盛检测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至2023年,华盛检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建筑类AAA企业”。企业拥有包括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环刚度试验机、26m工作平台桥梁检测车等多项先进智能检测设备,总投入超过千万元。目前,企业经营项目1000余个,其中包含桥梁及相关类103个、隧道及相关类28个。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郭家沱长江大桥建筑材料的交工验收、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及成桥荷载试验、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同茂隧道定期检查等项目检测工作均由华盛检测承担。搬迁至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后,华盛检测科学城总部办公场地和检测区域达9000平方米,在重庆市同类检测企业中集中面积最大。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检验检测产业加快集聚按照《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加快培育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地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以国家质检基地为核心,集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国家电梯、升降机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国家客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6个国家级质量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能力覆盖相应产业90%以上的产品或参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能效测试等多个项目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技术基础的内涵集成,有效助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质检基地。华盛检测供图据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和检验检测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据悉,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落户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持企业购置和租用重大设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检验检测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按照重庆市检测检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也会朝着横向和纵向进行发展,横向包括开拓水利、铁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检测;纵向包括参与检测仪器设备、软件的研发等。”说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张雪松满怀信心。
  • 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即将召开
    为全面提升检验检疫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务和引领检验检疫事业发展,进一步活跃检验检疫学术氛围,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相关部门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检验检疫科技事业,深入完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打造一个覆盖检验检疫全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和思想理论阵地,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将于2011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   此次会议主题为“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学科发展”,旨在以提高检验检疫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核心,围绕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重大科技研究计划中的问题等进行交流研讨,会议前期共征集到来自全国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部门的论文540篇,评审出在《检验检疫学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100篇,从中评选出优秀论文32篇。   本次会议将于5月18日举行大会开幕式与大会特邀报告会,届时将特邀魏复盛、夏咸柱、张钟华、庞国芳、李怀林、杨维中、敖特根• 巴特尔、贝恩德• 谢佛等8位专家作大会报告 同时,于5月19日设立食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消费品及化学品安全、标准计量特检(综合)五个分会场,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加强全国检验检疫学术交流,提高检验检疫学术水平,促进检验检疫科技进步,推动检验检疫科技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此,诚邀检验检疫战线上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报告会今后将每两年召开一次。
  • 日照获批筹建山东省精品钢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大众网日照10月17日讯 10月14日,山东省质监局下发通知,正式批准山东省精品钢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这是日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批筹建的第四家省级质检中心。   通知要求,日照市质监部门要按照《省级质检中心管理办法(暂行)》、《省级质检中心等级评审标准》等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各项筹建工作。24个月内完成全部筹建工作,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及依法授权。   目前,日照市正积极推进国家碳素结构钢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精品钢质检中心的建设进度,已完成了前期的土地勘探测绘和土地规划等相应工作,土地评估、补偿和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国家精品钢质检中心工程概算投资1亿元,计划依托日照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建设,在现有检验产品和检验项目的基础上,拟开展钢材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分析、无损检测、金相组织检验等检测项目。该精品钢质检中心将依托日照精品钢基地总体建设规划,建设&ldquo 国际一流、国内先进&rdquo 的检测服务平台,以满足山东区域乃至全国钢铁企业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检测需求。
  • 凝聚三地临床检验力量,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第四届京津冀检验医师联盟共同年会在津圆满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17日-19日,由天津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河北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京津冀检验医师联盟共同年会暨生物质谱技术与国际医学参考实验室研讨会” 在天津社会山会议酒店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开放、交流、学习,在临床实验诊断学方面凝聚三地力量,推进京津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产、学、研、用等方面,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大会开幕式现场大会致辞环节会议伊始,由第四届京津冀检验医师联盟共同年会主席——京津冀三地医师协会会长: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崔巍教授、天津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刘树业教授、河北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李永军教授分别致辞。从左至右分别为河北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李永军教授、北京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崔巍教授及天津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刘树业教授。而后,由北京医师协会李宁会长、天津市医师协会华勇会长、河北省医师协会赵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传新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北京医师协会 李宁会长致辞天津市医师协会 华勇会长致辞河北省医师协会 赵凯秘书长致辞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传新教授致辞大会学术报告环节大会学术报告环节由多位资深检验医学专家教授分别带来精彩报告。报告主题:《医教研协同引领检验医学发展》报告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王成斌教授王成彬教授在报告中语重心长地阐述了检验科学应以人才建设促进科研创新、以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学科发展,并给检验医学人提出一些医教研的思考——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是检验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报告主题:《新时代检验医学学科定位与未来发展》报告嘉宾: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传新教授王传新教授在报告中着重强调,我国需要汇聚一流的检验医学人才,打造一流的检验医学学科。他在报告中谈到,目前检验人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数据,随着检验届新技术新方法如质谱、NGS、PCR、流式细胞术等的层出不穷,检验人肩上的担子与责任也越来越重,应尽快掌握这些技术并应用于临床,不仅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至关重要,也与医教研密切相关。他提出检验医学人要树立国家化的发展理念,有国际视野全面实现国际合作,要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融入国际学术组织,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术期刊、国际会议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最后,研发检验检测装备产品,做出中国制造的中国方案对于检验医学的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报告主题:《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报告嘉宾: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尹海芳教授尹海芳教授在报告中充分阐述了外泌体的多功能性研究。外泌体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如对于肿瘤的风险评估、罕见病的诊断,同时外泌体目前也可应用于包括肿瘤、医美、脑部疾病等的治疗。外泌体检测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未来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利用其诊断、治疗、药物载体的功能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并且还有不少全新功能有待科研工作者的继续开发。报告主题:《如何选择能力验证》报告嘉宾: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 王华梁教授(远程会议)王华梁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能力验证的重要性、目的及意义。他详尽的介绍了医学实验室能力验证的类型、实验室如何更好地完成能力验证以及能力验证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全国CD64感染指数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第二期启动仪式大会开幕式期间,安捷伦生物和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组长单位的全国范围二十余家分中心合作共同推动的“全国CD64感染指数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第二期研究启动仪式圆满成功。参与启动仪式的嘉宾有: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刘树业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黄晶教授、山西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张晓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助理研究员朱莉博士、安捷伦生物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陈业以及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中国区临床销售经理廉静宇。据介绍,二期研究将在2021年启动的一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区、人群、年龄范围以及疾病应用上拓展和深入探索,以期最终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为感染及重症感染的准确诊疗、免疫监测提供有力的指标。京津冀检验与临床案例展示活动为京津冀广大青年检验学者搭建了交流专业知识和分享工作经验的平台,促进了检验人员解决检验和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三地专家和参会代表对此次活动的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本次会议不仅提高京津冀三地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学术影响力并使广大会员拓宽学术视野,掌握检验医学的国际国内学术新进展,了解区域医学检验学术位置和努力的方向,为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努力;同时推进基于基因多态性诊断、新型蛋白质及代谢标志物组合诊断技术发展;推动大数据基础的生物信息学建设;加强临床对于新型生物标志物诊断意义的解读能力。展望末来,临床检验的基础与应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困难与挑战。第四届京津冀检验医师联盟共同年会呼吁三地的检验医师同仁们,携手共进,不断拓展、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为研究、开发、使用更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为推动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重磅!32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1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设定了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围绕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行业治理、产业发展、国际合作、基础工作,规划提出了6方面发展目标以及10个量化发展指标。  附件:质检总局等关于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紧贴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大力加强部际合作,紧紧依靠全系统全行业和社会各界,奋力开创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截至2015年末,共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45.8万张,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29亿份。保障质量安全更加有效,强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由2010年的82%提高到2015年的92.5%,将水产品、肉类、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纳入进口注册管理,提升了进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服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加有力,共授权设立了206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批准上海静安、苏州吴中等6地创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浙江制造、深圳标准等产品认证制度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扎实,新增低碳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服务,获证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品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获证产品共节约或替代电能6890.91亿千瓦时,节约水资源1545.17亿吨。推动将有机产业发展状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全国共54家县区获批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植物类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197.5万公顷。建立实施了知识产权、保健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认证,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础地位日益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以评价技术、质量保证技术以及相应的检验检测支撑技术为核心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73项,经费1.04亿元,在节能低碳、信息安全、海上风电、司法鉴定认可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已经成为1.4万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光伏、节能产品认证等被纳入政府采信范围,低碳产品认证被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实现了机制化合作,51家机构加入了国际多边认证互认体系,在与新西兰、韩国、瑞士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有力提升了我国与巴西等国外交外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推动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先后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52部,提升了立法质量,巩固了改革成果。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认证执法监管区域合作机制覆盖到全国90%省区,省级质检部门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覆盖面达到100%。认可制度进一步加强,认可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国内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1类生产性服务业、8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类科技服务业之一,写入有关重点规划和政策文件。到2015年,全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31343家,从业人数99.5万,营业总收入1934.95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初见成效,并涌现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专栏1“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累计增长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79.1145.866.7获认证组织总数(万家)33.15319.9认可证书数(张)529479642670对GDP贡献率(%)0.8850.9470.062创新驱动认证认可国家标准数(项)688921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项)377336产业水平认证机构数(家)17022151检验检测机构数(家)21960311229162治理能力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8292.510.5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7710326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325119国际组织管理层重要任职人数(人)21254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准确研判形势、分析任务,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日益临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政策和市场需求强劲。深化改革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和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亟待解决,使得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可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给产业发展带来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从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监测评估和标准认证体系、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的任务。新一代产业及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产业及新兴市场的形成发展,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带来了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需求,也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全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将是检验检测认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将为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促进贸易便利、增进双边互信、推动国际质量共治带来更大的作为空间 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会显著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创新水平,持续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必将面临众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监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新趋势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以及新的消费趋势和新的增长动力,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如何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仍存在“小、散、弱”现象 认证认可制度供给和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能力建设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动利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跟进服务的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仍以模仿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原始创新有待深化,亟需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的创新成果加以固化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巩固发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国际同行业部分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为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服务发展大局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优势。必须紧贴发展大局,充分体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是引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始终保持中国认证认可制度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原始创新、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发展体系,进一步夯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入新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从业机构的主体作用,强化主体责任。限制政府对从业机构经营决策的干预,切实维护其自主经营权。坚持不懈优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行业发展政策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政策落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我国合格评定水平。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以改革举措推动解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创新思维推动需求侧更加优化,实现两端发力。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需求,着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在国内普遍采信和在国外广泛互认,为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统筹各行业、各部门发展需求,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各部门共同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化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区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优、作用更广 服务结果更加有效,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 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政府、市场及消费者中得到广泛采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创新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原始创新比重,推动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创新取得全面进展。着力打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与产业、政策需求的连接通道,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绿色认证、服务认证等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引领国际同行业发展。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日益完善。进一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监管创新不断推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作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行业营业总收入显著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最具增长潜力和市场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门类之一和特色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国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双边合作机制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多边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国际互认取得显著成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初步形成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保障作用。专栏2“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累计增长指标性质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145.824094.2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张)3.294.41.11预期性认证覆盖率(%)4.14.60.5预期性对GDP贡献率(%)0.9470.960.013预期性创新驱动主导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标准项数(项)405010预期性绿色产品认证服务覆盖领域(个)2108预期性从业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5.460.6预期性产业水平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193530001065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10311815预期性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516413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着力增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大力强化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作用,使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服务质量提升  强化质量基础。以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并为企业品牌建设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森林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优化服务内容,推动认证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面向行业质量提升需求,鼓励引导认证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体系认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覆盖率。面向重点产品,推动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  保障产品安全。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的管理,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向产品标识制度转变,参照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形式,以发布产品认证通用要求为主,辅以适用目录的方式,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合理、边际清晰的认证适用范围表述。强化企业分类管理,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在控制认证实施风险的前提下,推动“自我声明”模式由特殊化需求向制度化安排方向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加大对获证产品市场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指定机构和认证人员监管,提高发证质量。  强化信息安全认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完整统一的信息安全国家认证制度建设,与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检测和认证,进一步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完善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管理和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证评价体系。按照促进产业发展、便利贸易的原则,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扩大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建立信息技术产品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推行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对政府部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支撑。推动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加强国家级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规范。  筑牢进出口食品安全基础。推动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全面注册管理实施,充分发挥进口注册在进口食品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创新境外源头监管手段,探索推行进口商或进口商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编号等产品标识管理。积极推动进口注册信息系统与其它政府监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通关便利化,建立进口食品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模式,推进备案采信企业自我检查声明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认证结果。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培育力度,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中小微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填补生产和生活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建立质检中心。推进艺术品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系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  发挥认可作用。关注多元化服务需求,为政府及行业部门提供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的技术支撑服务,为认可对象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能力证实服务。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认可水平,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保持实验室认可数量稳步增长,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疾病防控、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气象和防雷减灾安全等领域的认可工作。推进医学类实验室认可技术研究,推动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发展,加快完善实验室安全认可,推动形成四级实验室评价体系。持续推动检验机构认可。适应各行业检验活动发展新趋势,深化研究金融、信息安全、交通、司法鉴定等新领域认可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  2.服务供给侧改革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协同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品认证在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成为质量、性能/产品特性的主要评价手段。形成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产品认证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认证机构为主体,国家统一推行、联盟区域认证、机构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并存,采信度高、有效性强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体系,有效改善认证制度(项目)供给结构和质量。重点推动光伏、风电、机器人、无人机、轨道交通、汽车联网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可再生产品和原料认证体系。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充满发展活力、规范有效、服务作用凸显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局面,在5-10年内形成一批社会公信、影响广泛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品牌。  服务绿色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出台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研究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建立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认证机构及企业自愿参加的绿色产品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认证,拓展认证范围,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水利认证,促进水利单位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运行管理能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发展有机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食品增加值和农业质量效益。继续加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建设,加快发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 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提高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论证清真食品认证问题。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追溯体系认证。提升管理水平,用3-5年时间在国内肉类、水产、乳制品等行业企业重点推行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指导出口食品备案企业内销转型,推动出口与内销产品实现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标准生产的要求。以推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应用与认证为主要措施,帮助出口食品企业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出口食品内销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高品质食品内销引导高端消费回流。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创新为先,提高宣传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动服务认证建立与实施。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府采信,调动企业积极性,在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环境服务、知识产权、旅游、商务、体育、教育、中医药以及农村流通等领域加快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吸引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加入,扩大服务认证影响力和公信力。  引导公众消费。主动适应大众消费结构转变的新趋势,加强消费品领域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平台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技术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3.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支持宏观政策实施。在产品、食品、信息安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手段创新,配合相关国家重大政策实施,提供评价手段,提升实施效果。推动认证认可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评价手段和技术支撑。推动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在相关政府优先采购政策中发挥实施保障作用。  服务行政执法监管。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行政执法监管提供公正数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构建信息平台,畅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信息渠道,加强对相应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质量的专项监督抽查。  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第三方评价结果成为公共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大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业务数据、监管数据、风险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工作,推动重点信用数据和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专栏3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1.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聚焦工业强基,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节能汽车、现代农业装备、文物保护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或完善一批认证制度(项目),科学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新增相关国家级质检中心。着力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完善上述领域国家级质检中心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认证认可能力建设,强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应急产品、铁道及轨道交通产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服务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推动认证认可在服务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第三方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知识产权管理、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农村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引导检验检测在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领域跟进服务,加强服务创新。围绕居民和家庭、教育和培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中医药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认证认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显著提高认证认可在生活性服务业的覆盖面。3.绿色发展支撑工程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动在节能量审核、碳排放核查、碳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两型”社会建设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探索引入认证认可手段。4.网络强国建设支撑工程以保障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强网络安全、智能网联、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实现相关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认证制度(项目)的建立。5.农产品食品安全支撑工程加强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质量及覆盖面。探索建立木本食用油质量认证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6.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3-5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指导、支持机构着力发展品牌战略,做好品牌经营和品牌宣传,提升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专栏4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1.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程在严格标准、规范要求、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再增加3-5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2.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管理与质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推进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信息与检验检疫主干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进口食品境外企业质量信息的搜集、研判、处置等信息化管理,构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3.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出口企业(包括基地和果园)备案注册和认证信息,增加出口企业符合“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的自我声明、企业相关产品等信息。向相关商务服务平台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商务服务平台招商和注册备案认证信息的自动校验。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相关方的培训。4.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构建中国大质量服务平台,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引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电商化转型。  (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创新驱动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创新重点,提升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引领。以创新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基点,积极推动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改变不同领域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不均衡状况,加快提升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质量。面向从业机构,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和培训辅导。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从业机构的创新活力,鼓励从业机构进行内部创业机制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创新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制度、服务、管理及营销模式创新。引导资源、经费和项目重点向原始创新倾斜。提高引进技术及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基础上的二次研发和再创新。整合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攻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基本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系统改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创新最为活跃、引领作用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2.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  发挥从业机构作用。强化从业机构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从业机构面向市场和政策需求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新技术和新认证项目,推动从业机构增加创新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指导、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专利、版权、商标等形式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依法自愿转让,实现创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明确界定认证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对认证机构自行研发的认证项目以加注企业名称、商标等方式设立排他性名称加以保护。加强管理、服务创新,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从业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充分激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治理职能。科学制定规划、计划,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将政府投入聚焦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上,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创新导向作用。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建立创新主体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国家认监委统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工作,并负责强制性认证以及基础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公益性认证等制度创新的组织、建立和实施,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负责提出政策需求并协助建立实施相关认证制度,认证机构自行负责本机构市场化认证项目的创新及实施,各级地方认证监管机构负责相关认证制度(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创新型认证项目及技术规范备案,逐步增加新增认证项目中原始创新的比重。探索设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引导基金、建立创新孵化器。  推动创新多元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创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支持以从业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组建认证(创新)联盟,自主研制标准规范,开展联盟认证。推动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创新集群,探索跨区域、跨领域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协同创新活动。加快建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建设。  3.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加快提升供给水平。以改革推动减少现有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中的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创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加大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调整发展重心由技术含量低、服务效果不明显、经济社会需求不迫切的传统认证领域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推动作用明显、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型认证领域。在保障基本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检验检测供给侧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紧贴国家战略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支撑技术攻关,搭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服务评价共性技术,突破服务认证发展瓶颈,构建完善的服务认证创新体系。按照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要求,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纵深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依托行业及地方标准,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发新型认证项目,推动行业、区域质量品牌提升以及特色经济发展。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纵深发展。针对市场差异化需求,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加快攻克快速检测、在线检测、智能检测等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认证评价技术和模式,提升认证活动的智能化、增值化水平。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创新营销模式,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打通检验检测认证走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专栏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1.强化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建设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集中建设2-5家国家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试验基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并推进国家智能制造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2.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和网上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产品质量治理和管控、在线服务等。3.推进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和基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基础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关键认证技术、信息安全基准体系、核心机构技术能力。4.加强国家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攻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认证技术。组织开展碳排放核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体系,研究建立我国的核查通用规范。  (三)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  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着力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放、管、服”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  1.推进准入制度改革  继续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审查要求,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充分保障从业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利和自主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二合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取消的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坚持统一性、开放性、便利性原则,统筹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设,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减少各类资质资格审批,打破地区行业条块分割,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检验检测市场。探索产品认证“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建设,依托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平台,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改革创新举措。继续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审批模式改革。  建立行政审批便捷化渠道。全面公开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流程、结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公正性。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实验室指定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系统。建立完善全国资质认定获证机构信息查询平台,推动社会各界监督。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从业机构信用承诺制度,明确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失信经营应当接受资质处罚的情形、条件和程序,并对从业机构、地方监管部门予以公示告知。基于从业机构诚信经营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动态化、流程化监管惩戒机制,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退出机制的程序性、科学性。将失信联合惩戒记录输入相关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跨部门监督信息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约束机制。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为契机,促进现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体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引导从业机构提升高效优质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新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各项准入制度的导向性作用,力争“十三五”末基本构建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区域行业发展协调、具有较强服务提供能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格局。  2.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事权划分,大力推进监管信息互换、执法互助机制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继续推动区域监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联通地方质检两局的全国执法监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认证执法监管体制,强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突出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职能,加强省级监管机构在认证监管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强化市县两级认证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认证监管行政指导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层级监督。以资质认定制度为依托,加快构建检验检测领域行政监管体系。支持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对接地方综合执法平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加强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新上岗人员培训档案。  加强监管制度创新。强化问题导向,丰富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监管重点向高风险领域及对象转移,实现精准监管。全面推进执法内容、执法程序、结果处置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以依法依规为核心的合规监管。  加强监管手段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探索引入在线监管、全程监管,提升认证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探索在生产、进出口、销售等重点监管环节利用物联网等手段进行跟踪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研究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食品消费品等重点监管对象以及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的全程可追溯。  3.改进部际合作模式  深化“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和各产业部门的要求,重点推动国务院各部门主动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共同实施认证认可制度,充分利用检验检测手段。完善部际联席会议运作机制,进一步充实职责、健全机制,加强宏观协调、强化动态协调、完善日常交流,为共同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高共同实施工作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各部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支持各部门开展相关认证评价活动,改进各部门“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采信机制。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配合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实施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与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提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和技术监管过程中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工作措施,推动政府购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健全行业治理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从业机构主体责任,推动机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在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健全自我承诺制度,建立各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工作规范,完善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过程内部监控机制。  改进认可约束。不断完善认可风险分析及防控机制,强化认可约束措施。进一步改进认可工作,充分发挥认可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作用。加大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专项监督、确认审核等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认可工作警示机制,不断提升认可工作对检验检测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对认可机构的行政监管,提高其履行认可约束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行业自律。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新气象。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鼓励和推动行业自律组织以同行评议、通报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在认证有效性提升及行业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行政指导、监督检查,提升行业自律和认证人员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广开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社会公众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申投诉渠道,完善调查、处置及回复工作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委托第三方调查等方式,收集舆情、调查行业满意程度以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状况。加强行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渠道,推动行政监管与认可信息互联互通、深度结合,探索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中利用认可手段、采信认可结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有效互动。在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等领域试点推行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各职能部门间执法监管联动机制。  完善治理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保障,推动建立认证认可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统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和宏观决策打下科学基础。深入探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行先试。  (四)加快促进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实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桥梁,成为具有知识化、创新性和增值效应,特点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1.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机构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上市。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引导国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向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完善过渡政策。  引导促进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广应用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手段,与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产业发展和贸易便利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持相关各方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测认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通用性合格评定技术共享共用,推动第二方合格评定技术、服务模式创新。规范和促进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构建合格评定市场新业态。  稳步推进公平开放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建设。简政放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推动形成竞争性检验检测认证全国统一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第二方合格评定服务。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引入境外资金和先进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监管,完善退出机制,切实维护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公正性。  2.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转型  推动检验检测和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从提供单一合格评定服务向综合合格评定服务以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逐步提高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等增值服务的比重,并在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规模化发展。鼓励从业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以兼并重组、股权互换、资产置换以及投资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各级各类业务相同、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适度提高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集中度。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意识,鼓励机构实施品牌经营和品牌发展战略,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和推广,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应急救援技术、消防、安防以及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鼓励专业化认证机构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认证标准、技术规范、特定性能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创新,切实提高认证技术的精细化和纵深度。开创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以专项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平台。  3.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协调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检验检测认证公共资源重点向中西部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面向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分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优化地区行业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中小企业、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一站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面向需求并重,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部地区面向优势产业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东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鼓励“一带一路”核心区及相关地区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中亚国家、东盟等经济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将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和服务,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服务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实施互利共赢的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多边合作与互认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  1.开创国际合作互认新局面  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互认的质与量。机制化发展双边合作,扩大双边互认,拓展合作领域区域,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积极参与自贸谈判中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部分的磋商,推动双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与双边经贸合作同步发展。充分发挥IEC合格评定体系、国际认证机构和实验室认可互认体系等国际多边互认体系作用,稳步扩大加入国际多边互认范围,优化多边互认体系国内应用,强化双多边互动。开展国际合作互认评估,加强国际合作目标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互认策略和战略研究。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为试点,务实推动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对认证认可结果的双边互认。  构建大国际合作格局。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沟通联络,谋求国际合作互认的最广泛利益。建立国内从业机构国际合作联络官机制,加强国际组织国内对口工作组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参与主体,支持从业机构自主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高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互认共谋共治共享。  全面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球治理。加强在IEC、ISO等国际组织中的运作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国在IAF、PAC、ILAC、APLAC等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重要管理任职,加大技术层面参与力度,建立完善国内支撑体系。优化国际组织任职管理,加大复合型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确保国际任职的可持续性。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活动。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制修订,逐步实现由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增强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2.加快开放发展  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逐年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覆盖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国别制度研究、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举办“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论坛,鼓励沿线各国从业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体制、技术、能力互信促进结果互认,加大推介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共同推广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优良实践。  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以自由贸易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走出去”战略研究和政策推进。在行政审批、结果互认、认可服务、创新支持等方面,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出口集中区域提供支持。加强部际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联动机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大“走出去”投融资支持措施,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政府援助项目、政府招标项目、亚投行项目等的深度融合,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竞争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  3.深化内地和港澳台合作  加快落实《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各项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宽合作广度,加强合作力度,提升合作水平。积极围绕CEPA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开放措施,制定发布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切实提高合作成效。发挥港澳服务贸易平台优势,助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岸认证认可合作工作组机制,积极促进两岸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认证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间的紧密交流,推进工作组下设各项目组的合作进程,扩展新领域合作。专栏6“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1.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海外网络的既有优势,加强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及规范的推介与输出,加快推进国际互认,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援助力度,推动提升我国合格评定制度体系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推动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产品和金融服务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国家认证认可领域国别研究。以梳理、分析各国认证认可管理架构、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准入要求为研究重点。开展重点业务领域技术研究。以突破区域互认技术瓶颈,构建开放、共赢、共享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探索区域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利共赢发展模式为核心,加快推进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汽车、食品农产品国际认证制度比较研究。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评价技术、许可制度研究。探索研究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认机制。  (六)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1.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改善通用技术能力。立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实际,围绕通用性评价手段和技术,加大认证认可基础技术、区域认证实施等效性评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提升评价技术智能化水平和评价可靠性,为认证认可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支柱作用。  强化应用技术能力。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契合点,主动开展应用评价技术创新工程。以保障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信息、能源安全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在资源环境、信息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电子商务、旅游、养老、金融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攻克一批急需的应用型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认可重大科技成果。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协同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领域完整、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功能协调的新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协调推进检验检疫标准化改革,调整工作领域、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以先进认证认可标准保障技术能力的提升。鼓励用认证认可标准化手段固化和推广认证认可创新成果。力争“十三五”期间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从业机构完成有关行业标准1500-2000项左右,承担国际标准达到50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紧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用先进测量技术保障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提升。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的建设思路,拓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构建起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校准服务的需求。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进“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融合。  突出大数据分析。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进行风险监测和预警,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项决策和推进提供依据。  构建共享化网络。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打通与各相关部门、从业机构的横向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优化云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据铁笼”建设,改进标准化业务组件设计,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倒逼行政审批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力争“十三五”末70%以上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线上服务。规划建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体系,努力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打造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第一门户和行业大数据直接获取的第一入口。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符合国际化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聚焦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共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管理。推进认证人员注册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独立性、公正性和在检验检测认证工作中的中坚作用。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依托“世界认可日”、“全国质量月”、“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有机产品宣传周”等重大主题活动,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宣传、成就展示。巩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渠道,积极探索与网络、移动等新兴媒体的合作,做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宣传载体。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接受舆论监督,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  扩大对外宣传。主动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对重要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沟通和宣传。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境外宣传、推介活动,营造认证认可对外宣传立体化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立法研究和协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法律框架体系。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立法。梳理现行部门规章,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或者废止。利用部际合作和部省/市合作机制,推动在行业、地方管理和立法中引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基金,发挥公共资金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配套政策落实。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从业机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强化重大工程引领  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查研究,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辐射作用,以财政资金保障工程实施,以工程实施带动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推进规划落实,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要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部际合作机制优势,加快制定各领域内的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推动规划实施。各级认证监管机构、认可机构、行业自律组织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并落实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依靠检验检测认证各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实现本规划关于服务发展、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的各项预期性指标和工作任务。国家认监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组织有关方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 检验检测行业的工匠精神
    2023年3月23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高级顾问刘长宽、秘书长邢志、副秘书长吴轶一行走访调研了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食品化学品质量检验所。食品化学品质量检验所研发中心主任刘洋博士、副主任周静博士等接待了测试装备分会一行并介绍了上海市质检院食品化学品质量检验所的发展、业务规模和市场总局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在乳及乳制品领域制定多项标准,主持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参观实验室过程中,邢志秘书长一行对食品化学品质量检验所的周耀斌工作室、刘洋工作室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室的发展历程正说明在检验检测行业领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座谈中,邢志秘书长向刘洋博士介绍了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的工作,学会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测试装备分会承担组织学会成果鉴定、科技奖项申报与初评工作,开展测试装备领域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等工作,参与学会期刊《实验室检测》的编辑。期望能与检验检测行业用户单位加强联系交流,共同推进国产测试装备的发展。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介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简称:上海市质检院,注册商标及英文缩写:SQI)隶属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的,经上海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置的非营利性公益科研类政府实验室,是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市质检院拥有食品、日用消费品、保洁产品、家具、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电器能效与安全、电光源、灯具、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装备等9个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乳及乳制品检测与监控技术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3个行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9个上海市级产品质量检验站,1个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及1个市级标准化创新中心等授权资质;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6838项检验对象的检测、校准能力,涉及11423个标准、规程;每年出具各类检测报告和计量证书40余万份;拥有6个检测基地,配备了国内外各类先进检测仪器设备8538台(套),固定资产总量9.38亿元。单位规模和综合实力在国内省级质检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