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大医学

仪器信息网华大医学专题为您整合华大医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大医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大医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大医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大医学话题讨论。

华大医学相关的资讯

  • 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 解读华大医学的“生与死”
    2014年8月15日,华大基因发布&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旨在通过采集大量人群的基因组等数据,绘制出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基线数据库,最终实现肿瘤的早期预防。   &ldquo 数据库建成后,人们只需抽取5毫升血即可精准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癌症或者处于哪一阶段。&rdquo 华大集团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ldquo 华大医学&rdquo )执行总裁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既往的数据表明,80%的早期癌症可以治愈。关键是发现得要早。&rdquo   如果说肿瘤意味着&ldquo 死&rdquo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一系列基因检测则意味着&ldquo 生&rdquo ,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华大医学的战略目标始终定位于人类的生与死:以经济、简便的方式,通过多组学研究成果,大幅降低出生缺陷和提高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效果。   目前,华大医学可以开展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并于2014年6月30日获得食药监总局批准合法开展检测业务,8月12日,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基因检测领域的第二张国家级准入门票。   据尹烨预测,人类的&ldquo 生死&rdquo 市场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据悉,华大医学计划在国内上市。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根据华大基因集团的研究结果及产业化进程判断,人类已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思维方式均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华大医学瞄准四项肿瘤检测   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   王女士庆幸自己参加了华大基因的&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检测显示,她处于乳腺癌早期阶段,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术后基本治愈。   不仅限于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癌症,事实上,华大医学可以筛查所有肿瘤,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肿瘤从本质上是基因突变所致,以往是根据解剖学部位简单划分,而随着技术发展和认识进步,从分子角度分类更加合理。&rdquo   华大医学&ldquo 生死&rdquo 战略中的&ldquo 死&rdquo 即定位于肿瘤、重大疾病、各种原因的猝死等,既包括早期筛查又包括中晚期个体化用药等辅助治疗,并以早期筛查、治疗为主,因为目前的医学技术很难治愈中晚期疾病。   基因检测对肿瘤和其他重大疾病的筛查远胜于传统检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称,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早期肿瘤的蛛丝马迹,&ldquo 当产生5%或者更少的肿瘤细胞时就可以找到,一定会早于医院保卫你的健康。&rdquo 汪建说。   据悉,华大医学希望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特别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乳腺癌妇女四癌,因为此四癌的筛查技术,费用、保险模式等方面已无障碍。   华大医学的&ldquo 生&rdquo 战略针对准父母、孕产妇、新生儿及儿童的一系列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致力于大幅降低人类的出生缺陷。   华大基因通过对以往的数万例检测数据统计显示:每一个人平均隐性携带10-30个遗传缺陷基因位点,其中不乏严重的罕见疾病位点。故尹烨建议,准备怀孕的父母最好做一次全面的遗传病基因检测,提前知道孩子患有遗传性疾病的概率,以便早做准备。   以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为例,它与父母的基因有关,中国两广、海南尤为高发。广东省的地贫基因携带者占该省总人口的11%,每年约诞生1万名地贫患儿,其中约1000名是重症患儿,广西省部分地区的地贫携带率更是高达25%。   类似于地中海贫血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8000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目前,华大医学可以检测的遗传病有1508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水平,掌握病例10000多人。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已在华大医学推出,其中单基因病一次即可检测上百种。   华大医学的目标是消除遗传缺陷,&ldquo 过去人类通过疫苗和抗生素消灭了诸如天花等疾病,未来需要加上基因技术&rdquo ,尹烨认为,这一目标并不难实现,以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人测算,如果把成本降到人均500元,100亿就可消除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罕见病。   但华大医学并非单纯以利润为导向,据尹烨介绍,初期以公益的形式铺开,后期希望以众筹模式筹集资金,一个名为&ldquo 同病相联&rdquo 的罕见病网站即将由华大医学在本月上线。&ldquo 当患者达到一定数量时,华大医学将进行统一检测、治疗,并出面与药厂、器械厂谈判,以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最高科技的服务。&rdquo 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华大医学的&ldquo 家底&rdquo   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虽然华大医学正式成立仅4年,但却经历了从1999年至今的研发积累。以单基因病为例,研发七八年,真正产业化仅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母公司华大基因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9日,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诞生,华大医学的研发后盾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数据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之一。   执掌华大医学的尹烨入职华大基因已有12年之久,学历背景包括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公共卫生和基因组研究,年前刚从华大基因总部调职华大医学,2003年,曾签署&ldquo 生死状&rdquo 并身先士卒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   目前,华大医学手握两张国家级基因检测入场券,一张来自食药监总局的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另一张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开展个体化治疗业务,同时也在积极申请卫计委试点,并已在京、津、汉、沪、穗等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临床检验中心11座(包括在建),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   由于面对广大消费者,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增长迅速,&ldquo 如果不考虑国家监管部门叫停因素,收入可达到10亿规模。&rdquo   由于&ldquo 生死&rdquo 需求庞大,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将迅速增长。据尹烨粗略测算,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肿瘤患者几千万,由此带来的高危人群至少乘以4或5,所以仅中国市场即达到数亿人的服务量。而据汪建测算,遗传与出生缺陷、代谢和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任何一个分支的市场容量就可在2020年达到千亿。   然而,上述测算还未包括国际市场,据尹烨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业务占到华大医学20%-30%,由于国外市场的政策和监管机制较为灵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   目前,华大医学员工数量1600人,岗位分配为&ldquo 三三三&rdquo 模式,即研发、交付(检测)、营销团队各占1/3,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支撑这一切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及解读能力。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测序仪公司CG,获得多项核心专利,并由此获得药监局审批,截至目前,华大基因拥有测序仪200多台,位居世界第一。据尹烨介绍,未来华大基因将在CG测序仪的基础上开发出不同通量和适用性的测序仪。&ldquo 华大基因也会陆续推出更多的测序试剂和测序仪产品,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要。&rdquo   基因测序只是检测疾病的第一步,解读才是关键,这是体现基因机构的差距重要指标。&ldquo 同一个样本可以以多低的成本、做多少项目的检测、是否具有足够的大数据积累以辅助解读是基因机构能力差距的表现。&rdquo 尹烨说,&ldquo 在中国,民营基因公司的水平已跑到国家队前面了,甚至在全球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rdquo   华大医学的推广模式多种多样,但目前以公立医院、医疗机构为主,尹烨希望今后可以扩宽渠道,百花齐放,包括OTO、代理等。&ldquo 核心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rdquo   在尹烨看来,国际市场的推广更加容易,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国外市场的监管体系比中国相对完善和尊重市场机制。&rdquo 据悉,在推广的同时,华大医学主要工作任务为积累数据,积累渠道,建立合作,建立智库。   据悉,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不过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基因类公司只能选择国内上市。   华大的大健康产业链   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在汪建看来,人类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已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事实上,未来华大医学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于生与死,目前多种检测及干预手段已在华大基因公司内部尝试。   如为汪建本人特制的肠道益生菌,是根据其个体化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而来,汪建常称自己是试验用的小白鼠,而在外人看来,他是最先受益的快乐健康小白鼠。   华大基因的每个员工均享受各类干细胞存储的待遇,身体健康时取下上臂一小块组织,存储于冷冻设施中,待到患病时,可以制造出干细胞以提高挽救生命的可能性。汪建称:&ldquo 我的细胞存储后,高山速降、滑雪、登珠峰,我啥悬的事儿都敢干。&rdquo   在华大基因集团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其研发出的成果首先让员工受益,其次是广大消费者,最后才是投资者。汪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如果华大基因的5000多员工出现出生缺陷、晚于医院知道自己患了重大疾病,就是华大基因的最大耻辱。&rdquo   从长期走势来看,华大基因集团关注人类的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其研发和产业思路是,首先挖掘自己的需求,再以科学手段做到极致。据悉,华大医学、华大健康等子公司的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而在人类之外,华大基因早已谋划了更大的局。   如华大农业目前正在进行高产水稻、小米的杂交种植,克隆猪、杂交羊、杂交石斑鱼等已完成交付投产,华大酸奶、益生菌等一系列保健产品早已供员工使用 华大制造除生产高通量测序仪外,目前已深入移动医疗领域,现已在内部推出诸多云健康的软硬件产品等。   然而,华大基因管理层普遍认为,生物经济的步伐仍然受制于监管政策及大众普及程度。   &ldquo 与改变监管模式相比,我更看好用户崛起,越来越年轻的消费者已经不太会受传统观点与思维的束缚,这必将推动监管模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变。&rdquo 尹烨说。
  •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及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p   2018年1月1日,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p p   2017年,我国医疗领域群星闪耀、成果颇多。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此次评选活动希望评选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健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年度医学进展和医学新闻人物。 /p p   经过对2017年度中国医学领域内重大科技进展、突破性的临床发现或应用,以及对医疗行业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进行信息梳理、网络平台展示、征求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了“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础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发现病毒免疫逃逸与复制新途径 /strong /p p   2017年10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诱导产生的lncRNA能够通过调控宿主细胞代谢状态,以反馈方式促进病毒免疫逃逸和病毒复制。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细胞代谢和病毒感染之间的新调控网络,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p p strong   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strong /p p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团队等联合开展研究,围绕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失衡、结构功能改变以及相关调控机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电偶联特性。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证据,并且为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治疗靶向。 /p p   strong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 /strong /p p   暨南大学叶文才团队、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团队的联合研究,对6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明确了上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还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p p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创新三萜皂苷类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 /p p    strong 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成立 /strong /p p   2017年9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有关单位,依托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以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创新资源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努力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p p    strong 揭示传统中药苏木作用新靶点 /strong /p p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屠鹏飞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IMPDH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同时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今后以IMPDH2蛋白为靶点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临床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生物人工肝有望实现产业化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惠利健团队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短时间代替肝脏功能,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 /p p   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嘉定区建成,产品预计三到五年内投放市场。 /p p    strong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建立与推广 /strong /p p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团队,在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基础上,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开始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的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团队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标本,并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p p    strong 成功研制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设备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团队研制成功我国超声微泡造影成像首套实验系统和首台原型样机,推出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和灌注参量成像产品设备,形成两个系列共14个型号的产品设备,产品设备已获得国际行业认证。除主要用于疾病的常规造影临床应用以外,进一步用于肿瘤检测、心血管疾病、早期小肿瘤定性分级检测与边界确定,以及其他临床诊断和前沿科学研究。 /p p   strong  红斑狼疮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strong /p p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陆前进团队、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历经19年共同攻关,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术,突破了现有的诊断瓶颈,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水平。 /p p   strong  研究并建立推广新型戊肝病毒检测技术 /strong /p p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自1996年开始从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并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攻关。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HEV4型和兔HEV,并围绕着这两个新型HEV开展了病毒结构、致病性、传播因素、流行特点、动物模型以及诊断技术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p p   (获奖进展排序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 /strong /p p   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018d9d4-03b3-4cd3-b97f-8053ef89ae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蒋立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p p   蒋立新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大规模人群调查工作。2017年10月,《柳叶刀》刊发了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研究表明,我国35岁~75岁人群中约1/3为高血压患者,但仅有6%得到控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的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两项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我国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各项政策的细化和深化提供了靶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56122a4-98e3-49f2-a09c-cd850259db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乔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p p   乔杰在一线工作30年,制定了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改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妊娠成功率,并首次解析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网络。4月,乔杰领导北医三院与北大团队联合揭示了人类胚胎期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成果发表于《细胞》。该项研究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靶标。 /p p   2017年,乔杰获“何梁何利奖”“2017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9cabb60-7f5d-4ba5-9c6a-5ab169dac4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夏宁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p p   夏宁邵在疫苗、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领导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国外的宫颈癌疫苗,开辟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新途径。他累计获得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戊肝诊断试剂成为国际金标准,他研制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成为艾滋诊断试剂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 /p p   2017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夏宁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11a92d-b530-49a1-bd71-2a2aef70d9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姚玉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学三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p p   姚玉峰自上世纪80年代成为眼科医生后,就致力于角膜疾病的研究与临床。2017年,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几个世纪难题。这一成就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 /p p   2017年,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b985dff-7dc0-4d5b-b25d-f74c4130ea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廖新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曾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p p   2004年,廖新波履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廖新波是最早开设博客、微博的官员之一。他以“医生波子哥”的身份写了两千多篇篇博客,实名微博近2万条。他关注医疗政策和热点话题,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观点犀利恳切。他的博客访问量约1700万,新浪微博粉丝363.5万。 /p p   在互联网上实名发言的官员中,廖新波因率直发言被评为“最出位”官员。树立了新时代敢于亮剑、敢为人先的官员形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08306b2-cb3c-41a1-b21f-eadbfb1722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玉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 /p p   2006~2016年,刘玉村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强调医院发展必须“先文化后经济”。北大医院有一块铜牌,上面是刘玉村书写的一封信:尊敬的来者,无论您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该受到礼遇。他说,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理当具备的态度。 /p p   2016年,刘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颁奖词中说,“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已成为中国医师培养的领袖,更是国家的典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cf50d5-054a-4b15-9001-5c8247f478a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骆抗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 /p p   从医66年,骆抗先从未发生医患纠纷,几乎没休过一次假。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自掏腰包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不仅如此,骆抗先还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开通博客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周更新文章。目前,博客访问量已超过1300万人次,骆抗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 /p p   骆抗先说,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此生圆满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27c3597-b81a-4f7a-b435-4797c90d2c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根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 /p p   1989年至今,徐根保已做了28年“麻风医生”,他也是这家康复中心唯一一个坚持15年以上的人。该康复中心最高峰时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龄73岁,徐根保陪伴了老人们的最后时光。 /p p   几十年来,徐根保带领团队跑遍了江西省60多个市县,筛查群众7万余次,累计会诊治疗4000余名麻风病人,提高了基层麻风病诊疗水平,减少了麻风病肢残的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f3cfc2a-7926-484d-a73d-70c6149caed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海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p p   2001年,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至今已完成15000多例手术,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7年来,基金会,深入中西部地区,义诊4000余名脊柱病患者,培训150 余名基层医生,其中数十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p p   2017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播映了刘海鹰发起倡导的公益救助活动宣传片,世界窗口看中国公益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036a499-3d09-4080-8612-20957659d1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 何义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何义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治医师。 /p p   2016年,缪中荣与爱好漫画的何义舟结缘,共同为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创作内容。缪中荣书写文稿故事,何义舟将文字转化成漫画,将生涩的医学知识可视化。公号阅读量长期居健康科普公号前三甲,目前粉丝突破3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破200万。截止2017年11月,“10万+”文章数量共计30余篇。 /p p   2017年,“小大夫漫画”获得“今日头条金处方奖”。 /p p   (获奖人排名不分先后) /p p & nbsp /p
  • 呼吁测序专家等四大精英 共同推进大诊断医学发展
    p   大数据与精准医疗已成为当今健康产业的热门话题,组学和大数据是当前决定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医疗数字化的过程中,医院成了大数据产生的重要来源,病历、影像、远程医疗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使得医疗行业遇到了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在第二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学术峰会上北京天坛医院的康熙雄教授以“互联网、大数据、大诊断”为题,从医学和诊断学的角度来阐述临床医学和大数据的关系,同时还介绍当前医学面临的困境,呼吁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推荐我国医学的发展。 /p p    strong 大诊断技术平台出现新格局:诊断的发展变成了人体信息采集的发展 /strong /p p   几千年前我们祖先主要靠人体身上的感觉器官来诊断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采集人体信息技术平台,诊断技术进入了循证医学时代,再随着技术平台的迅速膨胀,人类进入了精密医学和精准诊断的时代。 /p p   如今大诊断技术平台处在转变期,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及人类需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前诊断涉及的只有患者,如今诊断还涉及到健康人群,从胚胎的形成到生老病死全过程都覆盖了对人体信息采集的需求。如今诊断的发展变成了人体信息采集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诊断市场正在发生改变,兴起了新的格局。新格局的关键互联网,如何将产生的大量数据应用到健康产业是当今非常大的社会需求和人类需求。 /p p    strong 诊断方向升级,产生海量数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281"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0ad7c388-bafa-451b-bbdb-c748f9c5c9c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从感官诊断到精密诊断,最大的差异是人体信息采集量的增加。人体信息大数据主要来自个体组学指纹。个体组学指纹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数据,包括核酸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型组学等。 /p p   随着诊断技术平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非分子信息,比如物理信息、量子信息等。同时技术的叠加也产生了新的数据,如分子影像学技术将生化和分子数据穿插到影像学数据中,因此当今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建立参考数据库来供理解、平衡与比对,从而得到能反映身体状况的信息数据。 /p p   如今诊断体系不仅包含体内和体外的诊断,还包含动态和移动的诊断,同时基因组学的诊断也越来越广泛,微观和宏观的影像诊断体系也在快速发展。其中宏观诊断包括脑CT检查等,微观诊断包括对细胞细微分子体系的了解,同时表型信息和环境对突变的影响等信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庞大的临床数据。另外近年来新兴的传感器引导人体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设备等)也进一步使临床数据更复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单点测定、不间断测定、定时测定和需要时测定等24小时动态测定,体征参数为生化、生理及影像综合数据,功能形式上升为检测、筛查、诊断、治疗和干预。因此如今的技术平台是全程监测人体24小时的动态变化,升级后的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 /p p    strong 浩瀚的大数据,医生消化不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33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c063e3ea-c606-4362-a1f7-c0a41488f08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如今随着数据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功能基因预测体系。人类信息采集平台产生的数据犹如浩瀚的大海,医生能否将这些海量的数据应用起来是眼前最大的瓶颈。医院对内和对外的网络体系很重要。院外远程医疗和院内信息化的发展很关键,如入院记录系统、体外诊断结果输入、检查数据报告(如影像学报告等)和术后数据等这些大数据使临床医生消化不良,因此我们希望这些数据以反映人体健康信息的数据到达临床医生手上,让医生可迅速掌握并应用必要信息。 /p p    strong 呼吁四大精英:农业等信息技术人员转向医学信息、遗传医学专家、测序专家、统计学专家 /strong /p p   功能基因组数据是海量的,但医生只需要功能基因的应用信息,医生和信息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因此我们呼吁农业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人员转向医学,与我们共同推进医学的发展。 /p p   如今人体诊断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诊断只针对疾病,疾病医学主要包括症状、体征、检体检验和影像的综合诊断,也叫分子分型个体化医疗。升级后的诊断行业注重人体信息数据采集体系的发展,包括体内体外数据的采集。体内数据包括症状、体征、检体检验,还包括影像数据,体外数据采集包括疾病诊断、健康评价、传统标记物的检测、现场快速监测及组学健康评价上的质谱、功能基因表达分析等。 /p p   虽然诊断体系在不断发展,但很多医生都遵循原有的体系探讨医疗,因而新的医学体系让医生面临很大的困境。一些筛查和测序等产品何时才能有效应用到临床上,这涉及到政策、体制以及科学问题。 /p p   国家脑血管中心在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单基因疾病组学中心。为了推动单基因疾病组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呼吁遗传医学专家、测序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在全国专门从事遗传疾病的医生非常少,特别是儿科领域、罕见病领域的遗传专家医生特别少,因此如今呼声较高的是遗传医学专家,同时我们还需要测序专家、统计学专家。 /p p    strong 医疗市场对独立实验室的需求庞大 /strong /p p   体外诊断从传统医学概念发展到了新兴独立实验室。基因临床独立实验室需求很庞大,但人员从哪里来?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近年来临床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p p   个体化医疗是用庞大的个体化信息数据来建立相关的未来医疗,但患者和智能医生如何联系,如何采集人类信息,如何交流才能达到疾病诊治目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面临很多困难。因而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从慢性疾病的管理角度,我们都需要建立国家网络体系,从康复和护理角度,我们需要建立信息共参体系。 /p
  • 高端设备与服务为分子医学创客搭建大“舞台”
    p   “依托平台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联合研究院2015年在天津建立了首家生物医药类专业众创空间——TjAb众创空间。经过一年的运营,通过创新的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及成果转化的特色基地。”11月10日,科技部调研团走进TjAb众创空间时,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投资发展部副部长王鹏博士介绍说。 /p p   据悉,今年8月,科技部印发《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并公布首批17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由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运营的“分子医学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TjAb众创空间)”成功入围,这也是天津市唯一入选的众创空间。 /p p   strong  硬件实验设备全面开放 /strong /p p   一说众创空间,似乎跳出的词组大多都是咖啡、电脑、机器人。如果现在你还这么想,那就实在太low了。如今,那些诞生在实验室和“试管”里的神奇物种,也成为了创业项目。 /p p   在TjAb众创空间里,化学试剂、仪器试管、科研设备??整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静静地摆在公共实验室中,上千万元的超级设备创业者可24小时免费使用 研究院大型质谱实验室,以成本价给创客提供服务 再加上种子基金与技术指导,无疑为分子医学创业者搭建了一个人生创业的大“舞台”。 /p p   根据科技部《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的要求,专业化众创空间要具有四方面突出特征。包括拥有创新源头+资源共享基础好水平高+产业整合能力强+孵化服务质量高。 /p p   拥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硬件条件是TjAb众创空间依托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最大的开放优势。现有工位30余个,实验位80余个,配备专业仪器设备120余台/套。 /p p   王鹏博士向记者介绍说,该众创空间的做法是,将原先研究院中只针对体系内员工开放的专业生物医药实验设备,面向更广泛的创业者开放。其中一部分公共实验设备,创业者使用前只需要递交一份使用申请,就可以自行、免费使用 另一部分精密、专业的设备则由研究院的实验员代为完成,创业者只需要提供想法即可。“这样设备共享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创业者获得专业的实验结果,还可以减轻财务负担,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p p    strong “好点子”加速变成“金果子” /strong /p p   如果说联合研究院是一个巨型生物医药孵化器的话,那么TjAb众创空间则更像是这个孵化器运行之前的创业苗圃,既是补充又是延伸。 /p p   “与其他众创空间不同,这里的项目都是科技创新含金量极高的课题。”王鹏博士透露,利用自身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开展相关项目的孵化和加速服务,该众创空间内的项目正在快速发展成长,“好点子”正在加速变成“金果子”。 /p p   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弓形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引起了不少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该项目就来自于TjAb众创空间的艾堪生物。 /p p   据悉,弓形虫是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猪、牛、犬等均能够感染,其宿主可达200多种,但世界至今未开发出预防弓形虫的疫苗。该项目着重研究并阐明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出弓形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针对该疫苗配套开发出了新的免疫佐剂以及弓形虫检测试剂盒。该一类创新药可用于预防人、犬、猪、牛、羊等大部分哺乳动物弓形虫疫病的传染,填补了人用、兽用弓形虫疫苗的世界空白。 /p p   “落户新区TjAb众创空间之前,我们先后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十余个生物医药创业园区。最终选择来到滨海新区的原因,除了看上这里过硬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人才团队,还有这里系统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和服务模式。”艾堪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创始人侯峰博士说。 /p p   他认为,滨海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聚集于此,为产业的发展升级孕育了巨大的机会。如今,侯峰的公司已经获得了500万人民币的融资,实现了从“创客”到“创业者”的转变。 /p p   侯峰团队只是TjAb众创空间发展的缩影之一。在这里,还有不少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 /p p    strong “孵化梦想”引来“百鸟朝凤” /strong /p p   问及留学德国15年的常子嵩博士为什么想回国创业?为什么选择了TjAb众创空间?“我是被王鹏忽悠回来的。”学者气极浓的常子嵩笑着对记者说,来天津时王鹏接待了他。一家咖啡厅,一下午的侃侃而谈,让常子嵩对未来的规划跃然纸上。有适合创业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做后盾,有众创空间做研究平台,有各种实验设备可租赁使用,有可以进行合作探讨的相关企业,还有近在咫尺的南开大学、科技大学、中医药大学三家高等学府输送高素质人才??看到这些地利人和,常子嵩异常坚定:“我们就选这里了!” /p p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TjAb众创空间的创业标语:“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这四行大字恰恰也是一个创客或是一个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需要经历的过程。 /p p   王鹏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普遍意义上都强调众创是让创客们或者创客和导师等外部资源凑在一起搞创业,这只能算众字下面的两个人凑一起。大家往往忽略了众创空间经营者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众创空间经营者只有发自内心的融入进去,跟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编外合伙人,把自己努力打造成为上面的那个人字了,这才成为众创,不然就成了从创了。” /p p   联合研究院之所以有“百鸟朝凤”般的吸引力,得益于其自身拥有诸多的“独门秘笈”。王鹏介绍,联合研究院创新构建了“重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产业化”的孵化转化全链条模式。众创空间作为创业苗圃,吸引拥有好项目的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依托联合研究院作为孵化器和加速器,为项目发展顺利、市场前景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统、完善的孵化培育服务,助推其发展壮大,并最终在滨海新区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2015年底,联合研究院共引进项目330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90家。 /p p   据悉,联合研究院二期工程将要建成。 /p p & nbsp /p
  • 《时代》杂志评出2012年十大医学突破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各领域年度“十大”排名已于近日陆续出炉,医学领域“十大”突破也深入人心。涵盖了生命基础研究、艾滋病与癌症治疗突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青少年健康等多方面公众关心的热点。   1.“垃圾DNA”才是掌控者   人体基因组中98%是没有编码的基因,以往它们被当作无用的“垃圾”。如今,人们发现这些被忽视的“垃圾”更有大用处。事实上,它们才是真正地基因掌控者和新陈代谢开关!它们调节着基因何时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怎样高效生产出不同的蛋白质。没有它们,基因就像是一堆连不成句子的杂乱单词。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新发现的生物信息宝库,以期找到能控制、甚至治愈某些疾病的基因开关。   2.人体微生物有“大作为”   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最近,研究人员刚刚完成了“人体微生组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旨在最广泛地了解人体内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大部分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比如帮人们消化食物,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但是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体内微生物在许多慢性疾病和症状中,如炎症、肥胖等也起了关键作用。它们非但不是令人讨厌的闯入者,甚至还能帮我们攻克某些最难解决的健康难题。   3.抗HIV药“包揽全程”   “特鲁瓦达”(Truvada)已经成为抗艾滋病(HIV)的强大武器,它结合了两种抗病毒药物。而现在,它进一步成为第一款预防健康人群感染HIV的药物。经过基础性实验显示,未感染的人使用该药能降低其感染HIV的风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扩大了Truvada的许可范围,可能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也能使用该药。研究显示,高风险的男同性恋者及其HIV阳性伴侣,使用该药物后感染风险降低了42%到75%。   不过也有人担心,该药可能会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增加,公共卫生专家则欢迎这种抗艾滋病的新方式——从第一步开始预防感染发生。   4.身体部分“实验室制造”   气管和肾脏或肝脏不同,并不属于常规的移植器官之列。但通过干细胞技术,也能给需要的病人培养出自己的气管。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就用合成微纤维和从病人骨髓采集的干细胞,制作了一幅人造气管,并成功地连接了病人的鼻子、口腔和肺部,病人的气管因癌症而破坏。在首次病例中,一位死者捐献了气管,为一位西班牙妇女的干细胞提供了生长支架。而在最新进展中,科学家用生物工程母体来培养细胞。   这项技术代表了再生医学的未来,在此所有类型的干细胞,包括来自病人自己的皮肤细胞,都能作为生长任意类型细胞或组织的基础,供病人替换或修复。   5.逆转自闭症有了“新希望”   研究者称,早期行为疗法能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模式恢复正常。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通过参与“早期起动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ESDM)项目,其大脑在处理人脸及其他物体时有了改变。这对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该模式包括大量与儿童有关的社交和语言活动。通常,自闭症儿童在观看无生命物体如玩具的图像时,其大脑比看到人物图像更活跃,但经过两年的ESDM治疗后,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并接近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但经过良好培训的老师也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   6.DNA分析“破冰”乳腺癌   乳腺癌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由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导致。但研究人员通过对乳腺肿瘤的最新DNA分析,发现乳腺癌可能比原来所想的略微简单。   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对数十种癌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在510个乳腺肿瘤样本中发现了3万个突变,但这些突变都可归入4个主要的亚型。其中一个亚型显示出与卵巢癌有着紧密联系,意味着治疗后者方法也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治疗 另一种亚型解释了患有HER-2受体肿瘤的女性对某些药物,如赫赛汀(Herceptin)的个体疗效差异。这些成果将改变医生治疗乳腺癌的方式,有时候甚至是生存和不治之症的区别。   7.新生儿DNA诊断“提速”   50个小时,这就是目前破译和解读一个新生儿基因组所需要的时间,而过去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对重病婴儿来说,两天时间就是生死之别。这种快速基因组分析技术还结合了一种新软件,与3500种已知儿童疾病遗传缺陷相连,让医生能迅速决策用何种方法来拯救婴儿生命。   在每年进入新生儿加护病房的婴儿中,大约30%患有遗传疾病。今后,对他们进行基因组测序有可能成为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   8.“解码”儿童肿瘤基因   近几年来,小儿癌症生存率已经提高到了80%到90%,不过这其中大部分要归功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和放疗等。   医生希望“小儿癌症基因组计划”能成为新的治疗标靶的“富源”。该项目为期3年,耗资6500万美元,旨在对主要的小儿癌症进行测序。理解了癌症的基因驱动机制,就有望揭示不同类型癌症之间的共同路径,使医生能在治疗各种肿瘤中互相借鉴,或开发出全新药物抑制生长异常的细胞。未来的癌症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9.人造小鼠卵细胞   干细胞已经创造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生物医学奇迹:治疗糖尿病、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等。但即使对干细胞而言,要再生生命的最基本成分——卵子和精子,也是巨大的挑战。   日本科学家用了两种来自小鼠的干细胞,一种采自刚发育几天的胚胎,另一种来自重新编程的成年小鼠皮肤细胞,成功创造了有活力的卵细胞,然后使这些来自干细胞的卵细胞成功受精,并发育成了健康的幼鼠,而这些幼鼠的干细胞经测试也有再生能力。该成果代表了一项突破,有望为患不育症的人类夫妇提供新疗法。   10.病毒“消灭”青春痘   有时候,“以毒攻毒”是个好方法,如今医生也开始用这一方法来对付青春痘了。他们用一种比较“柔和”的病毒来对抗引发皮肤斑疹的细菌。事实上,这种病毒在皮肤的毛孔深处早已存在,它们具有感染细菌细胞的能力,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其转变成“病毒制造厂”,提高病毒数量,然后就等着细菌自行毁灭。   研究人员称,你可以涂含有病毒的药膏,或更简单地涂含有病毒所产生的杀菌剂的药膏,两种方法都能为青少年带来清爽的皮肤。
  • 《时代》评出2011年十大医学突破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近日《时代》杂志网站发布了2011年的十大医学突破评选结果。这些研究涵盖了从干细胞克隆研究到对抗疟疾和艾滋病的广泛医学分支领域,纪录着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人类在了解自身奥秘和对抗最可怕疾病的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1 运用克隆技术制造干细胞 运用克隆技术制造干细胞   这并非人体克隆,但已经非常接近了。科学家们报告他们利用“体细胞核转移”(SCNT),即当年克隆出小羊“多利”的相同技术,在人体细胞上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用一个成熟体细胞,如皮肤细胞中的DNA加以代替。随后卵细胞将开始分裂,如果一切顺利,最终它将产生一个和提供成熟体细胞的动物个体拥有完全相同遗传基因的克隆体。   在一项发布于10月份的最新研究报告中,纽约干细胞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们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将成年人的细胞DNA与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进行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替换。最初对人体细胞进行的“体细胞核转移”(SCNT)尝试失败了,但是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适当保留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似乎将有助于帮助细胞顺利分裂并进而产生干细胞。不过这种干细胞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干细胞,因为很显然其内部还含有来自卵细胞的保留下来的染色体。接下来科学家们将要尝试抑制那些多余染色体的作用或者干脆从干细胞中剔除它们。   这项研究是很有前景的,因为它将有望获得干细胞,这将有朝一日帮助人类最终治愈脊椎神经损伤或者帕金森病。   2 制成第一种疟疾疫苗   制成第一种疟疾疫苗   疟疾每年在全球感染数以百万计的儿童,现在人类终于有了一种对抗它的利器——第一种针对疟疾的疫苗今年已经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儿童中试验成功。结果显示这种新型疫苗能将疟疾感染率降低一半左右,考虑到这是人类开发的第一种此类疫苗,这一成果已经相当不易。   这项政府和民间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的大型医学项目由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公司,PATH疟疾疫苗研发倡议组织以及盖茨-梅琳达慈善基金会共同参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1处地点为当地儿童接种疫苗。结果显示,这种名为RTS,S的抗疟疾疫苗对年龄在5~17个月的婴儿的有效率约为56%,他们在接种后的一年内没有受到疟疾的感染。这种疫苗对于防止出现严重感染案例的有效性也达到了约47%。   但是目前的试验是不全面的。研究人员们正在计划继续对年龄在6~12周的婴儿展开跟踪调查,他们此次也进行了疫苗接种。这些婴儿是这一疫苗开发的主要目标人群,一旦确证这种疫苗的有效性,它将被立即投入大规模的公共健康工作中。所有年龄段的接种儿童都将在未来三年内被进行跟踪调查,以了解疫苗对他们身体的保护可以持续多久 研究人员们还在这一过程中收集有关疫苗对婴儿使用安全性方面的相关数据。这项实验涵盖15460名儿童,计划将于2014年完成。   尽管目前看来初步的实验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是卫生官员们必须判断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去坚决遏止在这一地区肆虐的这种可怕疾病。因为相比较而言,一般儿童感染,如针对麻疹和轮状病毒(导致儿童腹泻致死的病原体)的疫苗有效性能够达到70%,甚至超过90%。  3 找到抵御艾滋病侵袭的新途径   找到抵御艾滋病侵袭的新途径   由于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的研制成功,人类在对抗艾滋病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展。这种药物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让身体保持健康并降低HIV人际传染的可能性。而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这种药物不但能帮助病人对抗艾滋病,它还能帮助未受感染的健康人预防HIV病毒的感染。   2011年,医学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两项突破,首先是发现健康的异性恋人群如果每天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Truvada,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一项美国华盛顿大学领导的研究对4758对异性恋伴侣展开跟踪调查,这些伴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中的一名是艾滋病感染阳性,而另一名则是健康人。在测试进行3年后,结果显示相对安慰剂参照组,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让感染的发生几率降低超过73%。另一项有1200名健康的,性生活活跃的成年人参与的研究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结果显示Truvada对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抑制率约为63%。   这些结果显示,适当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将能有效遏制在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的艾滋病发展势头。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公众还很难获得足够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足量充分地药物供应,相信将可以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效遏制住艾滋病的蔓延趋势。   4 新的饮食营养均衡指导方案   新的饮食营养均衡指导方案   每隔5年,美国联邦农业部以及健康与人类服务部都会按照惯例发布一份《美国人饮食指导意见》(DGA)。2011年的版本于1月份发布,这份意见呼吁美国人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并建议减少食盐,糖和脂肪的添加,并注意保持卡路里的摄入和消耗平衡。报告鼓励人们多吃蔬菜和植物性食品,以及海产品。同时它还建议民众采纳联邦政府提出的适量运动建议,即每名成年人每周应保证大约150分钟的适度运动。   指导中建议美国的中年人士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2300毫克。但是这一建议值立即遭到了美国心脏病联合会的指责,他们建议所有的美国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最好低于1500毫克,以便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发生的风险。   6月份,联邦政府还照例发布了根据最新指导意见制作的居民饮食指导方案:“我的餐盘”。这张颜色鲜艳的餐盘中放置着政府建议民众遵循的科学饮食配比方案。整个餐盘被分成了4等份,分别放置水果,蔬菜,谷类和蛋白质类食物,用这样一份简单明了的餐盘图画替代了之前的“食品金字塔”图示方案。尽管金字塔示意图同样是科学严谨的,但是不够直观易懂,而此番推出的“我的餐盘”则一目了然:餐盘的一半被水果和蔬菜占据,另外一般则是谷物类食品和肉类等提供人体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政府健康部门的官员们希望这样简单明了的“餐盘”将帮助引导美国民众逐渐采纳更加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   5 在实验室中培育人体身体器官   在实验室中培育人体身体器官   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在实验室中人工培育可用于移植的人体器官,并且这一项目已经开始取得切实的进展。2011年3月份,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安东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博士成功制造出了人的尿道。   人体的尿道是负责体内尿液运输的管道。由于疾病,它可能会被损坏或者变窄。为了重建一个尿道,阿塔拉博士首先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了一个管状支架,随后将病人本身的膀胱细胞移植上去,让它们沿着支架生长。当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器官”时,阿塔拉博士将其植入回病人体内。令人惊叹的是,这根体外培育的尿道真的开始正常工作了!   不过在目前的阶段,这种技术的花费太过昂贵,因而还无法为大部分患者提供服务。其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费用高达5000美元。但是它对于再生医学而言无疑将是一个福音。   6 细菌和结肠癌之间的神秘关联   细菌和结肠癌之间的神秘关联   结肠癌是由细菌引发的吗?2011年10月份,两个研究小组发布了几乎相同的报告,指出一种名为“梭杆菌”(Fusobacteria)的细菌很不寻常,它们平常很少出现在人体肠道内,但是研究发现它们在结肠癌细胞中却异常活跃,并且似乎显示它们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将健康的结肠组织和癌变组织进行对比,科学家们注意到这种细菌明显地集中并活跃于癌变细胞中,在一部分样本中,这种差异甚至达到了上百倍。   这是人们首次开始注意到这种细菌与癌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但在此前,医学界已经留意到这种细菌似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存在关联。   7 新型减肥药   新型减肥药   如果说在减肥领域有永恒真理的话,那就是:世上没有神奇减肥药能一下子让你减肥成功。至少,现在还没有。   不过,今年一种名为“Qnexa”的实验性药物显示它能让服用者在大约1年的时间内降低10%的体重。这种药物其实是两种现有药物的配制品,即减肥药物“芬特明”和抗癫痫药物“托吡酯”的混合物。这种混合药剂主要通过两方面入手来对抗肥胖问题,首先其中的芬特明成分是安非他明,即苯丙胺的近似药物,这实际上是一种兴奋剂,尽管其长期使用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明确,但是它的确能抑制人体的饥饿感 而另一方面,托吡酯作为一种对抗医学上对抗癫痫的药物,能够帮助平衡人体大脑内的神经电信号联系,这同样能抑制人的食欲。   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的血压水平也出现改善迹象,血糖和胆固醇含量同样如此。这都将降低他们发生心脏疾病的风险。不过医生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确认这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少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日前就拒绝了这种新药的上市请求,而要求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安全数据,尤其是在心脏病和婴儿出生缺陷方面的潜在风险。   2011年出现的另一种可能有希望的减肥药物是美国休斯顿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在癌症研究中制成的一种注射药剂,它能在一个月内让患者体重下降11%。   8 狗能嗅出肺癌   狗能嗅出肺癌   人类长久以来最好的伙伴——狗,看来也即将变成医生们最好的助手。众所周知,狗拥有极度灵敏的嗅觉,但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狗的嗅觉甚至敏锐到能够从人的呼吸中嗅出此人是否患有癌症。德国研究人员花费9个月时间对狗加以训练,让它们尝试区分取自肺癌患者的呼气样本和健康人的呼气样本。结果测试显示,一只狗能够对100份样本中的71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可以准确地从混合的样本群中找出93%的健康样本。   那么狗是通过什么来识别癌症的呢?科学家们认为狗是通过辨别人的呼吸气体中的某种极微量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获知癌症信息的,当我们的身体内部发生癌变时,这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将发生变化。未来我们或许将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呼气成分来筛选癌症患者,但是目前还无法确认这一点。一名研究者幽默地说:“很不幸的是,狗狗们不能说话,没办法告诉我们它们究竟是通过哪一种生物化学技术探查到癌症的存在的!”   9 利用唾液分析鉴定死者年龄   利用唾液分析鉴定死者年龄   尽管现代科技提供了先进的法医学手段,但是人们却仍然无法准确判定一名死者在死亡时的具体年龄。DNA似乎并没有办法给出死者的年龄信息。   但是今年的情况似乎开始有了转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们对唾液开展研究,他们发现对唾液遗传成分的分析或许将能够帮助法医获得死者去世时的年龄信息。   研究人员搜集唾液样本,并对其中DNA上所发生的外因变化进行观察。所谓的外因变化就是指由于外界因素对DNA造成的影响痕迹,如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压力状况,晒日光的时间,接触致癌物质甚至有毒物质的程度等等。这些“暴露”经历并不会导致DNA本身发生变化,但是它们都会在染色体表面留下痕迹,影响基因的开启和关闭。在染色体的某些特定位置上,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痕迹会呈现几乎像是年轮般的叠加或削减,这一特征将有望帮助专家以误差不超过5年的精度判断死者的年龄。   但是也别指望这种唾液检查能很快应用于罪案现场调查。科学家们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这一理论。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破案选择的检验手段。   10 验血可以预测心脏病和癌症风险   验血可以预测心脏病和癌症风险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今年8月份报告称只要进行一次简单的验血,医生们或许就能够判断哪个人最有可能死于心脏病或癌症。这是一项历时12年,对超过2000名志愿者进行的研究。他们发现人体内拥有较高水平组织蛋白酶S的人比那些体内这种酶的水平较低的人死亡的概率要高得多。这种催化酶的作用是帮助分解某些蛋白质,当人们体内存在心脏疾病或癌症时,其在体内的含量会出现上升,这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研究人员们得出结论,体内这种酶的含量水平较高的人群将拥有更高的心脏病或癌症风险。组织蛋白酶S在脂肪组织中含量也较高,这和人们通常认识中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的说法是相符合的。   目前科学家们还无法搞清这种酶究竟是如何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早期起作用的,不过各大制药公司可不会坐等结果,他们现在已经开足马力,全力试图找出抑制这种酶的方法了。
  • 华粤行-2012第五届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大会
    2012年12月2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大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设置五大分会,涉及领域有全球干细胞的前景展望、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干细胞和组织发育、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等众多方面。近400多名各国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参会交流。本次大会可谓是一场国际生物医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盛宴。 各国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共同参加晚宴,庆祝大会顺利召开 华粤行作为参展商向广大与会科研工作者展示了三件有利的科研利器: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JuLI荧光细胞监测仪和ADAM全自动细胞计数与分析仪。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 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iP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之后,干细胞\iPS等相关研究和应用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华粤行细胞生物学团队一直致力于细胞-动物全套解决方案,期待能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助力科研进展和临床转化。
  • 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通知
    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暨2013国际衰老生物学和衰老性疾病研讨会   大会时间:2013年10月10-13日   会议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7月30日   会议优惠注册截止日期:2013年7月30日   大会地点: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苑宾馆   大会语言为英文   大会宗旨:进一步加强各国在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医学和衰老生物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快速发展。   主办单位:杭州市政府、杭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协会   承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   协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   大会主题:   1、脑退行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   3、癌症生物学   4、消化、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5、呼吸系统疾病及肺衰老   6、骨髓与血液疾病   7、病毒感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   8、细胞治疗与干细胞生物学   9、中药及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   10、流行病学、公共健康与健康管理。   特邀报告人: No. 姓名 单位 1 David Adams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2 David Anderson 墨尔本伯纳特研究所 3 Greg Anderson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4 Perry Bartlett 昆士兰脑研究所 5 Michael Berndt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6 Richard Boyd 蒙纳士大学免疫及干细胞实验室 7 Judith Clements 昆士兰科技大学 8 Qihan Dong 悉尼大学 9 Greg Dusting 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 10 Matthias Ernst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11 Roger Evens 蒙纳士大学 12 David Finkelstein 墨尔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院 13 Eric Gilson 里昂高等师范学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14 Tom Gonda 癌症、免疫学和代谢药物研究所 15 Peter Gunning 新南威尔士大学 16 Adrian Herington 昆士兰科技大学 17 David Huang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18 Evan Ingley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19 Fang-Xu Jiang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20 David Jans 蒙纳士大学 21 LevonKhachigian 新南威尔士大学 22 Rajiv Khanna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3 KumKumKhanna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4 Martin Lavin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5 Han-Woong Lee 延世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26 Peter Leedman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27 Peter Little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28 Kate Loveland 蒙纳士大学医学院 29 Xia Lou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 30 Barry Marshall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 31 Christina Mitchell 蒙纳士大学医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32 Grant Morahan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33 Judy MY Wong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34Hilda Pickett 儿童医学研究所 35 Susan Prescott 儿科和儿童健康学校 36 Andrew Roberts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37 Rob Saint 墨尔本大学 38 Peter Schofield 新南威尔士大学 39 Ian Smith 蒙纳士大学 40 Wayne Tilley 阿得雷德大学 41 Shaofang Wang 澳大利亚Chemcentre 42 Xueying W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 43 Wang Zhaoqi Leibniz衰老研究所 44 Bryan Williams 蒙纳士大学医学院 45 Steve Wilton 神经肌肉和神经系统紊乱中心 46 Jianping Wu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 47 曹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48 陈畅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9 陈晨 昆士兰大学 50 陈丰原 中南大学 51 陈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52 陈香美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53 陈小章 香港中文大学 54 陈雁 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55 陈晔光 清华大学 56 程涛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 57 丛羽生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58 丁长海 Tasmania大学、蒙纳士大学 59 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60 范汉东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61 冯新华 浙江大学 62 郭清 杭州师范大学 63 何琪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 64 贺福初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65 贺林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66 鞠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67 柯未名 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 68 柯杨 北京大学 69 黎健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70 李碧波 克利夫兰州立大学 71 李春光 西悉尼大学 72 李林 上海生科院73 刘峰 中南大学 74 刘海燕 苏州大学 75 刘建平 北京大学 76 刘俊平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77 刘林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 78 刘平生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79 罗建红 浙江大学 80 马大龙 北京大学 81 孟安明 清华大学 82 倪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83 聂广军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84 欧汝冲 Baker心脏研究所 85 裴钢 同济大学 86 秦晓群 中南大学 87 饶子和 清华大学 88 沈月全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9 史丽云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 90 宋保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91 田小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92 童坦君 北京大学医学部 93 王炳辉 蒙纳士大学 94 王福俤 浙江大学 95 王晗 苏州大学 96 王红阳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97 王林发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98 王明荣 协和医科大学 99 王文恭 北京大学 100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 101 吴国瑞 阳明大学 102 吴励 清华大学 103 吴缅 中国科技大学 104 肖智雄 四川大学 105 徐大为 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 106 徐家科 西澳大学 107 徐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108 许大康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109 许宏球 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 110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 111 杨磊 杭州师范大学 112叶纪明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113 尹玉新 北大基础医学院 114 俞迪 蒙纳士大学 115 詹启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 116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117 张运 山东大学 118 周金秋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19 周中军 香港大学 120 朱大海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121 朱宏建 墨尔本大学 122 朱学良 上海生命科学院   持续更新   议程: 2013.10.10 星期四 12:00-23:00 注册(参观杭州未来科技城) 18:00-21:00 欢迎晚宴 2013.10.11 星期五 8:40-9:00 开幕式(主会场)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一(主会场) 诺贝尔奖获得者Barry Marshall教授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二(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00 大会分会报告 脑疾病(1)(一号分会场) 心血管疾病(1)(二号分会场) 病毒性疾病(三号分会场) 消化、代谢与内分泌疾病(四号分会场)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1)(五号分会场) 15:00-15:20 茶歇 15:20-17:30 大会分会报告 脑疾病(2)(一号分会场) 心血管疾病(2)(二号分会场) 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三号分会场) 肥胖与糖尿病(四号分会场)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2)(五号分会场) 18:00-20:00 市政府招待晚宴2013.10.12 星期六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三(主会场)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四(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00 大会分会报告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3)(一号分会场) 免疫相关疾病(1)(二号分会场) 信号转导的机制(三号分会场) 离子和细胞器的动态平衡(四号分会场) 流行病学、公共健康与健康管理(五号分会场) 15:00-15:20 茶歇 15:20-17:30 大会分会报告 骨髓与血液疾病(一号分会场) 免疫相关疾病(2)(二号分会场) 癌症(1)(三号分会场) 干细胞(1)(四号分会场) 澳大利亚和中国间的国际合作(五号分会场) 18:00-20:00 大会晚宴 2013.10.13 星期日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五(主会场)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六(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30 大会分会报告 激素、生长因子、类固醇(一号分会场) 新技术与手段(二号分会场) 癌症(2)(三号分会场) 干细胞(2)(四号分会场) 中医学、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五号分会场) 15:30-16:00 茶歇 16:00-17:30 闭幕式(主会场)18:00-21:00 晚宴 2013.10.14 星期一 全天 参观杭州未来科技城、西湖博览会   大会注册:   请参会人员在线提交注册文件至邮箱:ACBRC2013@hznu.edu.cn   邮件主题格式:ACBRC注册+姓名+单位   邮件请附以下内容(见附件1):   1. 大会注册表   2. 汇款凭证扫描件   3. 大会论文   4. 有效学生证件扫描件。   注册费用: 2013年7月30日(含30日)之前注册 中方普通代表:1500元人民币 中方学生代表:800元人民币 外籍普通代表:490美元 外籍学生代表:290美元 特邀报告嘉宾:800人民币或150美元 2013年7月30日之后注册 中方普通代表:2000元人民币 中方学生代表:1100元人民币 外籍普通代表:690美元 外籍学生代表:390美元特邀报告嘉宾:1600人民币或300美元 团体注册 每五人减免其中一人注册费   费用说明:   ①注册费包含餐费(午餐、晚餐、会议茶歇)、材料费、会务费等,住宿自行安排(如需入住大会酒店,请详细填写注册表中的相关内容。由于大会酒店房间有限,会务组将按预定先后顺序安排。费用报到时自行支付)。   ②会议安排墙报交流区,选择&ldquo 墙报交流&rdquo 的会员,请按照90cm x 120cm(宽x高)的标准进行制作。   ③会议提供50个学生交通补贴名额,分别为中方和外方学生代表提供1500元和4000元人民币的交通补贴,并且免除住宿费。欲申请该项补贴的学生代表请提交论文摘要,会务组将选取最为优异的50名学生予以资助。   付款方式:   1. 银行汇款   人民币账户:   收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开户银行:浙江省杭州市中国交通银行下沙支行   银行账号:331065950018000482533   美元账户:   收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   银行账号:331065950146300000896   2. 会场现金支付(人民币)   大会卫星会议   1、脑疾病研讨会,2013年10月14-15日,北京   2、心血管疾病研讨会,2013年10月14-15日,济南   联系方式:   电话:86-571-28865725   邮箱:ACBRC2013@hznu.edu.cn   secretariat@acabs.org.au   会议网址:http://ageing.hznu.edu.cn   http://www.acabs.org.au   大会地址:   浙江西苑宾馆   文一西路1008号   Telephone: 86-400-6464-888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大咖云集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d40ceef9-a0ba-4170-b4ee-c6520bdd734c.jpg" title=" 2018816886783_big.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简称2018全国检验医学大会) 将于 strong 2018年9月5-8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 /strong 。这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举办的大规模检验学界学术会议,也将是2018年度我国检验医学的一次盛会。9月6日上午的大会更是请到了国内外多位学界大咖进行精彩演讲,不容错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c5e3465-18d9-4b28-8a80-b4e5cc7a3964.jpg" title=" 1534600153(1).jpg" / /p p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strong strong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国家代谢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丹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Journal of Diabetes主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宁光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在内分泌肿瘤与糖尿病诊治及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Science、JAMA、Nat Cell Biol、JACC、Nat Med等SCI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排名第一)。宁光教授获评2017年度树兰医学奖,2014年度中国医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International Endocrinologist Award及以色列糖尿病学会与以色列卫生部共同授予的Lifetime Award in Diabetes。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报告题目:新技术促进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发展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医学的突破性的进展往往来源于相关学科的进步。例如光学的进步X射线的发现,促成X光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至今影像学已成为我们诊断甚或治疗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相关领域,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IT技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泛组学(pan omics),使得我们有更高效和准确及快速的研究及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可能性。如何能更好规划和实施相关技术在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c37d1fb5-eabc-47f9-9ac7-d158064c1a28.jpg" title=" 1.webp.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尚红,教授,博士生导师 /strong strong ,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一院院长、检验科主任、国家卫计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等职 /strong 。尚红教授系统阐述了我国艾滋病流行新特点及疾病转归关键因素;建立了国人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值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在Nature、Lancet Infect Dis、Clin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百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等多项奖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题目:HIV核酸检测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HIV核酸检测是重要的HIV感染辅助诊断手段。HIV核酸检测分为定性检测及定量检测。定性检测主要用于婴儿感染早期诊断、HIV-1 感染补充试验及急性期和晚期感染者的诊断及耐药性监测。定量检测主要用于治疗效果监测、病程监控及预测,也可用于辅助诊断。2015年新版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增加HIV核酸试验作为诊断HIV感染的补充试验。来自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数据表明,HIV核酸检测对于常规血清学筛查、确证试验的疑难样本,发挥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能有效减少窗口期感染者的漏检。HIV耐药性基因型检测可用于传播耐药监测及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耐药发生情况的检测。常规耐药检测的基因数据还可用艾滋病传播链的监测。除了上述临床常规开展的核酸检测外,HIV潜伏感染储存库检测主要用于评价抗病毒治疗后储存库缩小情况,可预测停药后病毒反弹的情况,对于探索HIV感染治愈策略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实验室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db59ebd0-335b-447c-a1c5-e7b23b9e4e43.jpg" title=" 2.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Bennett Michael, 美国AACC前主席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Michael J. Bennett教授在生化遗传学领域有3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主要从事采用分离技术和质谱技术进行疾病代谢性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方法学建立工作。其研究室首次鉴定到新生儿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生物标志物,开创了新生儿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的先河。其临床实验室负责对费城儿童医院筛查阳性的新生儿进行确诊,同时负责对疑似遗传代谢病的患者进行实验室评估,尤其是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的评估。他与许多代谢及代谢疾病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其合作研究过的某些遗传缺陷目前尚未在整个人群中进行筛选,但有望成为下一代筛查项目。青少年神经元蜡样质褐质沉积病(Juvenile batten disease)是一种严重的尚无法治疗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实验室对该病的病理生理进行了长达30年的研究,确定了CLN3蛋白在该病中作为棕榈酰化蛋白去饱和酶的作用,并将继续研究CLN3的这一新功能及其代谢途径,此外,还确定了未来可能进行治疗干预的靶点。他坚信,跨学科合作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并希望发挥他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面的专长与全球范围内的代谢领域研究者合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报告题目:通过新生儿代谢病筛查挽救儿童生命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苯丙酮尿症的早期诊断,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关于苯丙氨酸代谢紊乱的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早则预后好。对于遗传代谢病,筛查原则是:该病在人群中较为普遍从而值得筛查;该病是可治疗的;该病诊断成本不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需要纳入筛查范围。20世纪80年代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现以及串联质谱作为诊断工具的出现使得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能够在单个干血点中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以此筛查50多种疾病。某些纳入筛查的遗传代谢病并不符合最初的筛查原则,因为这些疾病非常罕见而且治疗方法未完全建立,尽管治疗方法未确定,但最近的数据表明这些疾病具有较好的预后。新生儿筛查的症状前诊断也是确定发病率的一种很好方法,并已被用于某些特定人群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诊断。本报告将讨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报告某些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我还将重点关注亚种人群中较常见的遗传疾病以及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临床干预的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cb02fd2-7224-4686-be9a-57c54d1aad34.jpg" title=" 3.webp.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解立新,博士研究生导 /strong strong 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全国委员兼危重症学组组长;中国急救与灾难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学会肺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strong ;专业方向:呼吸危重症、感染;获得包括国家十三五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在研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 累计影响因子160余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报告题目:血流感染诊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血流感染是ICU相关感染的首要原因,也是导致危重症患者病情恶化乃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是血管内置管继发感染,主要治病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近些年来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明显增多趋势,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非发酵菌如鲍曼不动杆菌等。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是血培养阳性比例明显偏低,存在着大量的漏诊现象,血培养阳性率甚至不到10%,明显低于国外30%左右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诸多,包括临床大夫不能按照指南要求及时留取双份标本,不能及时送检,也与附诊检验科室和临床沟通和交流不够,最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相关病原学诊断还主要停留在培养技术这个层面,有关核酸二代测序技术、质谱技术等虽然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但是都存在时效性不够,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临床提出快速建议。有关病原学特征性生物标记物目前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期待能够有新的突破,为临床及时救治患者服务。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9月6日上午 /strong ,让我们相约 strong 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大连星海广场)M层多功能厅 /strong ,聆听大师们最前沿的精彩报告! /p
  • 科技部:国家投入12亿经费支持生物医学5大重点专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b63017c-186b-4a10-af7d-2697a2b0c77b.jpg" / /p p   近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14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其中包括了“精准医学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生物医学领域的5大专项,累计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strong /p p   本专项按照多学科结合、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鼓励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部署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典型示范4大研究任务,以及涉及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典型示范等的医用级原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和规范研究、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3项重点任务。2018年将继续围绕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典型示范4大研究任务部署12个方向,拟支持19个项目,国拨经费约为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a7bf1aa-b59a-47c8-a4b9-2038180968e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strong /p p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和2017年立项情况,2018年拟部署其中的20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24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2.3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启动任务包括先进医学成像、先进治疗、诊疗一体化、可靠性与工程化和生物学效应评估等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新型专科超声成像系统等重大装备研发,新服务模式解决方案研究,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等。同时根据前期部署情况,对未部署完成的医学影像设备可靠性与工程化技术、医用电子仪器评价等方向补充部署,加强对新的成像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新型服务模式解决方案等方向部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adf841e-d42d-489d-9cc2-b28cb71bee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strong /p p   2018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34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3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f3fabdb-8799-481e-8e8f-92cff7af03c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 /strong /p p   2016-2017年,专项启动两批项目立项,涉及“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育龄人口队列和出生人口队列,开展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出生缺陷、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3个重点任务。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2018年继续在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防治技术研发2个重点任务中的4个研究方向部署项目,拟支持项目4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9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b37603c-6b69-4f72-99e8-e4058f4d4e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strong /p p   2018年启动的项目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3个主要任务,拟启动5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21731b9-ebd8-425f-898b-fede0b0cd30c.jpg" / /p
  • 大咖开讲,领航前行 | 多组学研究与精zhun医学创新应用研讨会
    大咖开讲,领航前行 | 多组学研究与精zhun医学创新应用研讨会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以蛋白质组为代表的生命组学,为疾病的早期发现、良恶性诊断、分型和个性化用药、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提供了更精确、更可靠的信息,使精zhun医学更加精zhun。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蛋白质组学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精zhun医学研究领域陆续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具有广泛的医学应用价值。 由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zhun医学,势必带来精确诊断与精zhun治疗统一的第三代医学革ming。 Orbitrap作为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金标准,凭借其卓越的分辨率、灵敏度、多项创新技术等“硬实力”,平均每小时就有1.3篇SCI文章发表,助力着精zhun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赛默飞 联合 中科新生命 举办“多组学研究与精zhun医学创新应用研讨会”,特邀国内外多位领域内专家分享前沿的学术进展,包括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以及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 学科盛宴,共聚云端,不容错过。 多组学研究与精zhun医学创新应用研讨会时间: 2021年4月8日、4月15日嘉宾介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陶纬国 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主席 (2017-2019)。 从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开发以及在研究疾病机理方面的应用。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建立和发展新的质谱技术用于多种疾病体系中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的蛋白质组,尤其是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研究,以期发现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的体液活检标志物,并提供治疗的新靶点,主要包括: ① 开发稳定提取细胞外囊泡的材料和仪器; ② 开发和优化细胞外囊泡中蛋白定性和定量的质谱分析方法; ③ 细胞外囊泡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 基于课题组新建立和发展的质谱技术,能够揭示传统生物学研究手段无法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和生理调控机制,帮助深入研究疾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动态检测以及新的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陶纬国教授目前已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50多篇。 研究成果已获9项授权美国及国际专利,其中3项专利已经产业化。 获得“普渡大学特聘杰出学者”、“普渡大学学者突出产业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职业发展奖(NSF-CAREER)”等重要奖项。汤海旭 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格兰特桑顿学者、数据科学学术项目主任。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加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5年升任教授。 2007年获NSF职业奖,2009年荣获印第安纳大学you秀青年教师奖。 在生物信息学中的算法和统计研究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拥有丰富的经验。 以通讯作者或第yi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丁琛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北京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蛋白质组领域的核心团队成员,蛋白质组学协会委员、青年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表型组学分会秘书长,Springer Nature旗下《Phenomics》杂志执行主编。 近5年以第yi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Molecular Ce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刘鹏飞 博士中科新生命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理学博士; 多年组学数据开发和分析经验; 曾参与医院多项合作项目,包括基于ctDNA序列突变信息挖掘潜在的癌症突变生物标志物,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突变信息挖掘与疾病关联的关键突变位点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发表多篇SCI论文。李子青 教授西湖大学西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与创新中心教授。 IEEE Fellow,国际知名专家,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Research Lead,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zi深研究员,负责多项国家项目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子青教授带领西湖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与创新中心(Center for AI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AIRI),开展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和AI交叉学科领域(智能传感器、生物信息学)。嘉宾介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Valdemir Melechco Carvalho巴西圣保罗大学Ph.D. in Bio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At Fleury Group, one of the largest health organizations in Brazil, leads a team focused on appl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and chromatography on clinical analysis. He is also professor at the Clinical and Toxicology Sciences graduate program at th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高友鹤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90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MD), 1997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博士(PhD)。 1997-2001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讲师。 2001年起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任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教授。 2014年12月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曾获全国you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guo家级人选。 现任中国生化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常务理事等。 《Urine》杂志创始主编。严峻 博士中科新生命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13年加入中科新生命。 曾参与国自然、“十一五”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等科技项目。 在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的技术与应用方面,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超过8年的技术支持与产品开发工作经历。 现主要负责重点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与推广工作。黄敏 博士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现任赛默飞生命科学质谱高级应用工程师,负责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相关的质谱技术开发与应用支持。
  • 甲流可能是医学界“世纪大丑闻”
    这是真的吗?全球几十亿人真的会被几个卖药的玩弄于股掌之中?   正当全球为抗击甲型H1N1流感取得阶段性成功而击掌相庆之时,突然爆出了甲流可能是医学界“世纪大丑闻”的惊人言论。   一个代表欧盟的声音说,那是西方医药巨头为了发大财,把本来平常不过的温和流感妖魔化,人为地炒作成一场人类大浩劫,让全球陷于一片恐慌之中,大多数政府不得不乖乖购买没啥效用的疫苗。爱算账的西方媒体称,大药企从中赚了数十亿欧元。   这是真的吗?全球几十亿人真的会被几个卖药的玩弄于股掌之中?不会是《货币战争》看多了就事事背后都要揪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那双黑手吧?   世界卫生组织18日召开执行委员会会议,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届时会向34名委员报告疫情最新形势,并接受组织成员们的问询。   或许,本次会议能正本清源,给世界一个清晰的答案,或许,这个人人想知道的答案隐藏在更深处的利益链条当中。   欧盟官员质疑疫情程度   “在我们眼前,其实只有温和的流感和一场造假的疫情。”沃尔夫冈沃达格的那双蓝色眼睛中喷射出熊熊怒火,似乎可以焚烧掉他认为的所有谎言。他将矛头直指西方制药企业,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援引他的话说,一些药企为赚取巨额利润,通过各种手段影响世卫组织决策,夸大甲型H1N1流感疫情危害程度。   沃达格何许人也?他的头衔包括医生、流行病学家、肺病专家、环境医药专家,但最关键的一个是欧洲委员会议会下属卫生委员会主席。这个身份令他一言九鼎、掷地有声,他的一言一行近来成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从2009年4月份墨西哥传出甲流报道后,他就对有关数字产生了怀疑。   沃达格发现,之所以一上来甲流就被看得很严重,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在去年5月份修正了对“流行病”的定义有关。新定义将“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大规模超过平均水平的致命流行病”这一关键限定词取消了,结果夸大了事实。   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人口对这一病毒有抗体。然而各国都恰恰将这个人群列为首要接种疫苗的对象。如果这批人有抗体的话,那么流行病的说法就很有可能不成立。   事实上并没有出现预言中的“世纪大流行病”。有数据显示,甲流的死亡率甚至还不到季节性流感死亡率的1/10。   为了打响牟利的如意算盘,沃达格说,制药公司曾安排自己人到世卫组织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机构,这些人最终促使世界卫生组织降低“甲流疫情大暴发”定义的门槛。   很多迹象显示,制药公司就像石油公司、军工公司一样,在西方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集团,他们能够左右一国政府的卫生政策走向,甚至左右国际卫生组织的政策制定。   科克伦国际协作组织流行病专家汤姆杰弗逊点名批评说,世卫流感战略咨询工作组顾问、英国教授戴维索尔兹伯里拿了制药公司的钱并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英国《每日邮报》披露,英国政府流感顾问罗伊安德森爵士在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里担任年薪高达11.6万英镑的高级职务。
  • 赛默飞携四大解决方案亮相2013全国检验医学大会
    中国上海,2013年5月10日 &mdash &mdash 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携四大医疗解决方案&mdash &mdash 感染控制、转化医学、过敏检测以及生物样本库,亮相于西安举行的2013全国检验医学大会。期间,赛默飞不仅彰显了在医疗检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行业专知,更通过&ldquo 赛默飞卫星会&rdquo 加强了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领先地位。本届大会由中华医学会鼎力支持,是中华医学检验分会和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委员共同举办的最大规模检验医学学术盛会。 本次会议内容涵盖了临床检验、感控防治、实验室管理等多项医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共吸引了超过120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参观者。作为全球医疗检验领域的领军人物,赛默飞此次以&ldquo 医疗流程解决方案与服务&rdquo 为主题,着重展示了其感染控制解决方案、转化医学解决方案、过敏检测解决方案以及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为参观者们创造了一个了解赛默飞产品,学习医疗经验的良好平台。此外,赛默飞在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主题为感染控制的卫星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迎春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王雪教授,以及来自赛默飞的医疗产品与服务中国区商务总监张江立先生,分别介绍了医学界感染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微生物和PCT检测的应用,以及赛默飞在医疗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和提供中国客户更好服务的最新战略。 赛默飞专业诊断集团亚太区副总裁马里欧先生表示:&ldquo 在全球市场,赛默飞始终走在医疗检验领域的最前沿,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安全、更优质的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同样致力于为本地客户带来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效医疗解决方案,力求促使中国医疗检验领域迈向新的台阶。未来,赛默飞将继续扩大在中国医疗市场的投入,以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产品服务于检验医学领域,推进中国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rdquo 感染控制解决方案:赛默飞的感染控制方案涵盖了生物标志物B.R.A.M.S PCT 检测以及传承了原来Oxoid,Remel 和TREK 三个著名微生物品牌,为广大用户提供完整的微生物检测产品,涵盖了样本采集、细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以及病毒检测,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不同的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手工检测模式或全自动化检测方案,无论是手工鉴定板条,还是Sensititre 自动鉴定与药敏检测,都体现了准确、快速、安全之检测原则。 转化医学解决方案:当今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鸿沟,推动&ldquo 从实验台到床边&rdquo 的过渡,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造福病患,造福人类。赛默飞提供全系列的转化医学解决方案,包括生物标记物发现平台、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分子/ 细胞技术平台、 病理研究技术平台、 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 免疫学实验室技术平台和实验室信息管理与自动化方案,整合先进的细胞筛选工作站、蛋白质定量分析、核酸提取、质谱色谱等仪器和丰富的试剂及抗体,给您快捷便利的一体化服务。 过敏检测解决方案:凭借全球领先的抗原包被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赛默飞研发出系列免疫功能检测系统,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基于检测系统的敏感性与准确性,赛默飞过敏检测解决方案被誉为体外过敏原检测的&ldquo 金标准&rdquo ,具有高产出、高自动化的特点。其过敏原检测平台拥有超过600种常规过敏原和80种组分过敏原。 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从样本制备、样本标记、入库冻存到信息管理,赛默飞致力于助力客户建立高质量、标准化、信息化的生物样本库,包括临床诊疗技术研究、药物靶点研发、健康(预测、预防)研究与产业化。同时,赛默飞也是全球唯一能够涵盖样本库所需设备、耗材、软件、服务的厂商。目前,赛默飞全球低温设备中存储有超过 20 亿份样本,能够满足客户从研究到临床、从生产到治疗的各种细胞培养需求。 更多详情,请查看赛默飞临床转化医学专题页面 http://www.thermo.com.cn/ctm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13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trade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赛默飞中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超过23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5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维修服务中心,在全国有超过400名经过培训认证的、具有专业资格的工程师提供售后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www.thermofisher.cn
  • 2021年十大医学创新 | 哪些医疗创新将会影响世界?
    p 近日,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宣布了2021年十大医学创新,为其“2020年医疗创新峰会”划上圆满的句号。事实上,每年在医疗创新峰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克利夫兰诊所都会公布下一年可能会影响世界的医疗创新名单,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18年。 /p div class=" wrap" div class=" container" div class=" home clearfix" div class=" wrap-left pull-left" div class=" article" div class=" main_info" p 今年,一种针对血液疾病的新兴基因疗法、用于囊性纤维化的新型药物、愈加繁荣的远程医疗等10项医疗创新荣登榜单。按照预期的重要性,以下为2021年十大医学创新名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1. 血红蛋白病的基因治疗 /span /strong /p p 血红蛋白病是一种会影响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或产生的遗传性疾病,而血红蛋白分子扮演着在血液中输送氧气的重要作用。最常见的血红蛋白病包括镰状细胞病和地中海贫血,每年累及全球33万名儿童和超10万名镰状细胞病患者。最新研究带来了一种实验性基因疗法,能够让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具有制造功能性血红蛋白分子的潜在能力,防止相关并发症。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2. 原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新药 /strong /span /p p 多发性硬化症(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免疫系统会攻击覆盖神经纤维的脂肪保护性髓鞘,从而导致大脑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通讯问题,导致其脱髓鞘的自身免疫病。其中约15%的MS患者患有原发性进行性疾病。罗氏制药研发的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是FDA批准的一种新的具有新靶标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也是目前首个及唯一针对原发性进展期MS患者的治疗药物。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3. 智能手机连接的起搏器设备 /span /strong /p p 传统上,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的远程监控是通过床边控制台进行的,并将有关数据传输给医生。由于很多人对这种设备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因此远程监控的依从性不佳。而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连的起搏器设备能够无缝进入患者生活,进行安全而直接的通讯,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追踪患者的情况。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4. 囊性纤维化的新药 /strong /span /p p 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遗传性外分泌腺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和呼吸系统。这种疾病是由有缺陷的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剂(CFTR)蛋白引起的,而一类被称为CFTR调节剂的药物可纠正蛋白质的作用,但此前开发的药物仅对部分人有效。 /p p 2019年10月,FDA批准了Vertex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组合疗法Trikafta,这种CFTR调节剂和氯通道开放剂的固定剂量联合药物可缓解具有最常见CF基因突变(F508 del)的患者病情,这类突变预计占总患者人数的90%。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5. 通用丙型肝炎治疗 /strong /span /p p 丙型肝炎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列为“无声的流行病”,发现该疾病的三位科学家不久前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的健康问题。但由于没有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患者只能使用药物治疗,问题在于许多药物要么存在明显副作用,要么仅对部分患者有效。 /p p 2016年,首款丙肝药物Epclusa获批上市,大大改善了丙型肝炎的治疗。该药物可有效抑制在丙肝病毒RNA复制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覆盖六种基因型丙型肝炎,有效率超过90%。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6. Bubble CPAP提高早产儿的肺功能 /strong /span /p p 早产儿通常需要包括特殊护理。对于那些患有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的婴儿,医生通常会在机械通气期间给其服用表面活性剂,但是这会使早产儿遭受长期肺部损害,并导致慢性肺部疾病的发展。 /p p 婴儿正压呼吸治疗系统(b-CPAP)是一种非侵入性通气策略,能够向新生儿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帮助他们在呼气期间保持肺部容积,可在长期使用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早产儿的身体创伤并刺激肺部生长。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7. 创新实践和新政策催增远程医疗服务 /strong /span /p p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远程医疗得到广泛的应用。得益于创新实践和政策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虚拟护理模式和远程医疗得以实现,医疗服务的速度加快,同时医疗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安全得到保障。这些变化为远程医疗打开了闸门,推动远程医疗的进一步拓宽其道路。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8. 真空诱导的子宫填塞器用于产后出血 /strong /span /p p 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后的可怕并发症,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具有危险副作用的药物,经历长期不适的手术,甚至是在紧急情况下切除子宫、失去生育能力。大约1%到5%的分娩孕妇可能面临产后出血的情况。 /p p 此前,使用气囊设备压缩出血部位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干预,不过最新的由真空诱导的子宫压塞器利用宫内产生的负压使出血腔塌陷,比球囊压迫更具生理性,为应对产后并发症提供了另一种微创手段,可以惠及更多患者。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9.前列腺癌的PARP抑制剂 /strong /span /p p 前列腺癌是常见的一种男性癌症,大约有九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将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理抑制剂PARP抑制剂,可以阻止肿瘤细胞修复受损的DNA,从而增加肿瘤细胞死亡,尤其是那些有修复机制缺陷的肿瘤。两种在女性癌症中展现出疗效的PARP抑制剂Rucaparib和Olaparib,已被证明可以延迟男性前列腺癌的进展,并在今年5月被批准用于前列腺癌。 /p p span style=" color:#cc0000 " strong 10. 预防偏头痛的免疫药 /strong /span /p p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使用诸如血压药物、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液等多功能药物来预防偏头痛,但由于不是专门针对偏头痛的药物,因此这些手段疗效欠佳。 /p p 2018年,一种预防偏头痛的新药物问世,通过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分子的活性而发挥作用,该分子在偏头痛期间会突增。2020年2月,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预防偏头痛的静脉用药eptinezumabVyepti(eptinezumab-jjmr),用于成人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这些新药正在帮助无数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p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 “精准医学”有望写入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
    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ldquo 精准医学&rdquo 得到政府高层重视,批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ldquo 精准医学&rdquo 有望写入国家&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规划。此外,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3月底公布了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卫计委指出,通过试点做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验证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和管理水平。   拟入&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规划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近日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精准医学计划。国家层面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和讨论,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应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   &ldquo 很多科学家提出,精准医疗可以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制度环境。&rdquo 秦怀金表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希望,将精准医学发展计划列为国家&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中的一项。   精准医学系统整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致力于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促进疾病防治的策略、路径、方法,实现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群体健康效益。2015年,美国提出开展&ldquo 精准医疗计划&rdquo ,让这一名词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肿瘤检测市场先行   短期来看,个性化医疗相关技术和产品对相关公司的收入贡献有限,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未来增量可观。   目前,国家卫计委允许怀孕12周以上的高危产妇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无创产前筛查。以这一项检查为例,我国每年新生儿数量约1600万,按10%的市场渗透率,3500元/人次计算,市场空间约56亿元/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继续下行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考虑到每年三四百万的癌症发病人数,基因测序的应用空间更加巨大。根据《世界癌症报告》统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   业内人士表示,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ldquo 症&rdquo 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ldquo 同病异治&rdquo 或&ldquo 异病同治&rdquo ,精准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趋势。目前国内多家基因公司进入肿瘤检测市场,争夺这块大蛋糕。   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国家卫计委此前仅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该业务,三者皆为政府背景,开展进度缓慢。3月底国家卫计委公布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后,部分公司加快布局,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公司目标客户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
  • 全球独立医学实验室四强争霸 Quest及LabCorp发展历程大起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d73821e-d2e5-48b2-8113-a607cb8c6351.jpg" / /p p   独立医学实验室虽起源于美国,但在医疗保障更为健全的欧洲和日本同样发展良好。根据Quest、Labcorp、Labco和BML四个龙头公司的年报推测美欧日独立实验室市场市场规模已分别达200亿美元、145亿美元和100亿美元,渗透率约为38%、50%和67%。(引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本文对将对美国最大的两家独立医学实验室Quest及LabCorp进行介绍。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Quest Diagnostics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59360a5-b02b-4724-bbcb-cd300c3e4076.jpg" / /span /p p   Quest Diagnostics是美国排名前二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也是是着名的生化医疗器材测试商,业务范围涵盖大部分的美国地区以及印度、英国、巴西和墨西哥。除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治疗资讯的临床实验服务,对于疾病和健康状况作诊断、监视和治疗。公司还涉及其他领域,包括制造和销售诊断试剂盒、POCT 产品,提供临床前研究检测服务,为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服务等。 /p p   自1967年成立之初至今,奎斯特诊疗经历多次并购重组,于1996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目前为美国第二大独立医学实验室近三年销售额分别达到74.3、74.9、75.2亿美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Quest发展之路 /strong /span /p p   1967年,奎斯特诊疗Quest Diagnostics的前身Metropolitan Pathology Laboratory, Inc.成立 /p p   1969年,更名为MetPath, Inc. /p p   1982年,MetPath被Corning Glass Works收购,并更名为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 /p p   1997年,Quest Diagnostics从Corning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p p   1997年,奎斯特诊疗收购Branford, CT-based Diagnostic Medical Laboratory, Inc. (DML)的临床实验室部门 /p p   1999年,Quest Diagnostics收购SmithKline Beecham Clinical Laboratories,包括后者与CompuNet Clinical Laboratory的合资公司,GlaxoSmithKline仍然持有Quest Diagnostic的大部分股权 /p p   2000年,奎斯特诊疗开始6Sigma项目 /p p   2001年,奎斯特诊疗完成对俄亥俄州公司健康科技公司MedPlus, Inc. (NASDAQ: MEDP)的收购,并开始收购之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2d3fb5-6f12-4c2b-92b2-d4035badf90f.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LabCorp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afe900b-db17-4411-81e0-a296941408e6.jpg" / /span /p p   美国实验室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oldings(NYSE:LH)创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北卡罗莱纳州伯灵顿,是一家独立的临床实验室,也是美国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 /p p   除了覆盖美国本土,LabCorp还在比利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开展业务。除了常规的临床检测之外,公司还提供高精尖检测服务包括癌症、HIV 基因型和表型及基因诊断等。主要客户包括医生、医院、管理保健组织、政府机构、雇主、制药公司和其他独立的临床实验室。目前为美国第一大独立医学实验室近三年销售额分别达到60.1、86.8、96.4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af0b999-64f8-498a-ba17-9a83a49a0496.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LabCorp发展之路 /strong /span /p p   --并购与投资支撑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p p   1971年,美国实验室的前身之一: 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创立,当时只是露华浓保健集团的血液和病理实验室,由前碧迪公司高管Michael E. Lillig带领 /p p   1988年, 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登陆纳斯达克,露华浓在接下来的6年间始终持有24%股份 1991年,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由纳斯达克OTC转板到纽交所开始交易 /p p   1994年3月8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Inc.更名为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Holdings Inc. 同年MacAndrews & amp Forbes Holdings Inc.收购了露华浓持有的24%的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股权 /p p   1994年5月4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收购Allied Clinical Laboratories, Inc. (前NASDAQ代码:ACLB) /p p   1995年4月28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Holdings Inc.与罗氏生物医学实验室公司Roche Biomedical Laboratories合并,并更名为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oldings /p p   2001年12月,美国实验室成为万基遗传Myriad Genetics, Inc. (NASDAQ: MYGN)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癌症预测、测试产品的独家代理商 /p p   2006年11月,收购肾结石诊断机构Litholink Corporation,并从2006年开始通过大量投资与并购不断丰富公司业务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a273688-4693-473a-af27-ebfee090506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c8c8e97-1be8-4037-baec-7825ba620187.jpg" / /p p & nbsp /p
  • 晶泰科技与港大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建立合作
    科技海内外卓越的科研和商业团队密切合作,将我们的科学发现推向市场。”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温书豪博士表示:“港大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汇集了来自顶尖机构的杰出研究者,拥有独特且令人瞩目的技术资产。我们的团队常年专注于推进科研成果向惠及全人类健康的产品转化,也坚信香港将在全球生物技术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晶泰科技希望更多地与 ABIC 这样香港本土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充分激发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协同效应,为社会与行业创造价值。”
  •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关于印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医学科技工作发展,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总后勤部卫生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战略目标   五、重点任务   (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四)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   (五)强化保健康复,服务全民健康   (六)关注公共卫生,构筑安全屏障   (七)推动健康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八)完善条件平台,支撑医学发展   六、保障措施   医学科技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疾病防控挑战艰巨。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结核、艾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来,老龄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频发,呼吸、消化等常见病、多发病仍然困扰着广大公众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危害对健康的影响加重,职业病和地方病高发,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面对诸多挑战,现有医学认识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重大疾病包括常见多发病仍然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和诊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长。   健康是人类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健康需求的主要特点是起点低、总量大,居民整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随着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人们越来越重视防病治病,拉动了医疗服务业以及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伴随着广大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家庭医疗、康复保健、个人健康等产品逐步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现代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医学科技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解除病痛,更要满足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三)科技创新高度活跃。   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促进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体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 医学影像、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微创手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靶向药物治疗、无创检测、实时监测、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疾病防治手段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进步 传统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趋紧密,中西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突出特色 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医学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医学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医学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已经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问题,而是包含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医学科技进入了多视角、全方位研究的整体医学的时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求,加强医学研究资源的共享集成,推动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紧密衔接,加快建立整体协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为龙头的健康产业,是支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医学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在技术驱动和需求拉动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健康产业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日本已确定“生物产业立国”的战略目标,我国也将生物医药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我国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还以仿制药为主,大中型、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标准等诸多挑战。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是当前我国支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降低公众医疗负担的紧迫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需求。   (六)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医疗与健康关系着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各国政府均着力发展医学科技,以解决重要疾病防治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水平的提升成为衡量和评价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众多国家已经启动健康战略并正在实施,医学科研投入经费比重日益加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经费约占美国非国防领域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达到312亿美元,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英国计划在10年内向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研发投入150亿英镑。无论是投入经费总量还是科技经费的比例,我国医学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大医学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的引领作用和中医药的原创优势,突出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着力实施自主创新、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加强转化和系统整合五项战略,重点解决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的重大瓶颈问题,切实加强医学科技发展组织模式的优化,大幅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为构建普惠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口安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基本原则   (一)自主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是医学研究的“资源”大国但并不是“创新”大国,解决疾病和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医学科技的创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临床医学资源丰富以及中医药理论方法的原创优势,将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整体布局,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研究衔接部署,加快建立更为完善、更具效率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前移。   立足预防,增进健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疾病防控整体形势不利的局面。要重点发展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识别技术,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大幅度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为预防为主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发展健康状态辨识技术、健康管理及亚健康状态干预技术,重视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从“治已病”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   (三)重心下移。   以农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疾病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医学科技研究的不仅要发展适于大城市、大医院需要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要关注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新型整合医疗服务模式,有效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转化。   医学科技的根本落脚点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时间,尽快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方法、方案或指南并应用到临床实践,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   (五)系统整合。   医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有效的系统整合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研究模式,严重制约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要加强医学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促进全社会医学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要注重学科领域整合,以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 要重视对研究力量整合,促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动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 要重视研究资源整合,加快临床研究协同网络平台及相关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 要重视医疗服务模式的优化整合,加快推进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技术发展,优化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协同医疗、整合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系统高效利用。   四、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针对公众健康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统筹部署,凝聚优势力量,优化组织模式,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初步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具有开放联合、机制创新、集成攻关等特征的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一批综合防控及规范化、个体化诊疗的新方案,推广一批适宜社区、农村基层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有效提升疾病的防诊治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防控能力,为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时期医学科技发展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医学发展向健康促进转变 二是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 三是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 四是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   (二)技术目标。   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在若干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优势 重点开发30-50项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诊疗技术,在若干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早诊率和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医疗负担 研发50-80项适宜农村、社区基层的疾病诊疗技术、健康促进技术及创新产品,并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   (三)能力目标。   建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患、呼吸系统疾病、出生缺陷等30-50个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构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8-10个专科/专病协同研究网络 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攻关的新机制,医学科技的发展模式、资助策略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初步转变,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五、重点任务   (一)发展前沿技术,引领医学发展。   把握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导,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的转化,努力在国际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引领医学科技发展。   发展重点:   1.“组学”技术。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结构基因组等各类组学技术,加快新一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样品分析技术、微量样品提取和放大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等发展,促进组学技术在疾病防控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2.系统生物学技术。发展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技术,研发高通量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与文本挖掘技术,建设支持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疾病致病相关性分析、表观基因组和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大型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平台。   3.纳米医学技术。研究纳米医学材料、药物靶向传递的纳米载体、纳米生物器件、纳米诊断试剂等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 开展纳米医学产品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等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技术,以及分离鉴定、扩增、识别、植入人体、免疫排斥等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 研究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构建及保存等再生医学关键技术。   5.医学工程技术。发展新型电磁功能检测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医学成像技术、分子生物医学诊断技术、医用植入/介入体技术,基于多模态融合影像介导的个体化手术规划、导航、定位技术等,以及将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的中医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   (二)重视基础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研究和阐明生命过程本质,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深入揭示传统医学对生命和疾病认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力争在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防治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发展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防、诊、治的基础研究,阐明病因和病情转归规律,研究发病过程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   2.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研究传染病流行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   3.个体发育的基础研究。研究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个体发育和再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分裂、迁移、凋亡等生命现象的机制,发育的时程性调控机制,利用模式生物和动物模型重演与验证个体遗传发育机制,婴幼儿智力发育和体质生理机能发展的分子机制等。   4.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研究衰老的控制机理及分子调控机制 衰老与代谢异常和生物节律的关系 生殖衰老与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的基础研究 衰老与心脏病、肿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的关系。   5.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基础研究。研究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脑信息表达与脑式信息处理系统,人脑与计算机对话等。   6.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研究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对人类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明确相关因素的早期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等,发展环境相关疾病的预警体系。   7.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研究生殖及其调控规律 避孕药、导向药物、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系统、抗早早孕药和止孕药等基础研究 免疫避孕的基础研究 出生缺陷的基础研究等。   8.灾害医学的基础研究。针对地震、台风、洪灾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放射性污染和武装冲突等人为伤害,开展创伤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以及机体对外伤的病理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 灾害引起的精神应激机制及防治基础研究 急救医学技能和设备的基础研究等。   9.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开展藏象、气血、津液、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中药道地性和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研究 开展方剂组成、组分、成分、配伍及配比的深化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结合临床深化传统经方的基础研究 开展经络基础理论、经络功能相关理论及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 开展中医病证与理法方药的基础研究。   10.其他。新药创制相关基础研究 营养、肥胖、生活方式等所致疾病的机理和防治研究 医药健康相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概念的基础研究等。   (三)加强预防研究,降低患病风险。   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综合分析生物、环境、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发展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测预警及综合干预技术,加快推进健康测量和健康管理等技术研究,使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窗口前移,实现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与发生率。   发展重点:   1.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等重点疾病大型队列和基于社区人群的大型队列,系统监测我国重点疾病发生率和疾病谱的变化情况,探索疾病的病因及流行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2.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研究。重点研究环境化学污染物健康危害监控和现场检测技术 空气和水污染评价技术 气候变化对健康危害的影响 食品药品安全的现场检测和高通量检测方法 粉尘、放射性物质、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技术 地方高发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等。   3.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研究。重点加强慢病监测预警及管理,遗传易感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等研究,加快发展高通量、快速、灵敏、特异、经济的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技术,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能力。   4.疾病早期干预技术研究。加强营养、环境、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高危因素综合干预和新的防治措施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和优化重点疾病三级预防方案,促进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不同区域的推广和应用。   5.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研究,综合开展孕前、孕产期和婴幼儿期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化完善适合中国人群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整体技术方案 加强安全、高效、易用的避孕节育新技术、不孕不育防治新技术等研究,建立计划生育技术评价平台,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6. 健康测量及健康管理技术。重点发展健康数据采集、个体健康评估、急重和慢性病人监测等技术,开展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调控技术等研究 加快构建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和个人健康服务平台。   7. 亚健康评价与干预研究。开展我国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亚健康状态参考诊断标准,进行亚健康分型分类 研究亚健康发生发展规律 综合利用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进行亚健康干预策略研究,防止亚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发展。   (四)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   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血液病、传染病以及口腔、耳鼻喉、眼、皮肤等各科疾病以及罕见病,突出临床医学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优势,优化临床研究模式,大力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及建立区域医疗服务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发展重点:   1.新型诊疗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影像诊断、生物治疗、微创治疗、介入治疗、物理治疗等新型诊疗技术研究,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方法,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   2.适宜技术研究。面向农村和社区,研究筛选一批适合基层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中医、计生和数字化医疗技术,并建立有效的推广应用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化诊疗方案研究。以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建立科学评价医疗技术的体系和方法,研究规范化诊疗方案及诊疗路径,为疾病分级分类救治提供科学依据,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4.个体化诊疗技术研究。发展个体化诊疗技术,建立重点疾病的分子分型标准,根据个体差异研究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发挥中医个体化诊疗的传统优势,加强方法学研究和临床评价,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和水平。   5.数字化医疗技术研究。以医疗信息标准化为基础,重点发展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电子病历、临床信息决策支持、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与监控等技术,加强数据集成、信息集成、知识集成和服务集成,促进不同层级医院的整合服务和区域协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助推医改实施。   6.中医药(民族医药)诊疗技术研究。加强名老中医和民族医的学术传承、经验整理以及中医(民族医)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保藏、文献挖掘 强化中医临床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中医(民族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临床研究,提高诊疗效果 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适宜技术的研究和筛选,促进推广应用。   (五)强化保健康复,服务全民健康。   围绕保健康复需求,重点突破老龄人口保健的健康、养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残疾人及慢性病康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开展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研究,服务于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发展重点:   1.老年人保健。加强老年人群健康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老年重要器官功能维护方法与技术,老年人健康监测及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老年人临终关怀技术支持,老年人适用的康复辅具等研究与推广 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老年医学研究。   2.妇女儿童保健。开展妇女生殖保健监测研究,以及乳腺癌、宫颈癌、生殖系统感染等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防治技术推广研究,预防和减少妇女常见多发病 加强新生儿窒息、儿童肺炎、腹泻等婴幼儿重症疾病的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加强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加强儿童营养缺乏的监测与干预技术研究。   3.残疾人及慢病患者康复。采用运动、视觉、交流等功能代偿技术提升残疾人康复水平,在加强急性治疗与控制期康复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慢性病恢复期康复治疗能力,中医康复作用机制及适宜技术推广。   4.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系统筛选和整理健康知识和防病技术,重点发展疾病防治普及技术、健康生活数字化传播和普及技术、科学合理用药普及技术等,建立全民健康网站,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的转变。   (六)关注公共卫生,构筑安全屏障。   加强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完善科技应急机制,提升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 有效应对重大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和生物安全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高防控和应急能力,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发展重点:   1.传染病防控。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开展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显著提升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和综合防控能力 同时,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热带病、寄生虫病、手足口病等其他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   2.医学应急救援。完善医学应急救援链,加强技术储备,建立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处置体系,重视对灾后幸存人员的心理评估和干预研究,提高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处置和创伤救治水平。   3.战创伤救治。开展军事医学特色的武器损伤防治、战伤救治,野战输血、训练伤防治等研究 开展交通事故伤的救治对策研究 开发新型紧急救治器械。   4.公共t食品药品监管局、教育部 人口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 自然科学基金会 总后勤部卫生部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 国产流式进入高端制造平台——谱康医学副总经理何伟华
    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FCM)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利用流式细胞仪完成的细胞分析新技本。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国产流式细胞仪最早研制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受到当时科技发展和国内生产力的限制,而没有商业化的产品问世。直至2010年左右,国产流式细胞仪厂商开始雨后春笋般成立。并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发展,国产流式细胞仪不仅从性能上能够和国外仪器比肩,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此同时,国产流式配套试剂的发展也呈现一片火热的局面。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及时了解国产流式细胞仪前沿技术进展、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邀杭州谱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伟华先生就国产质谱流式、国产全光谱流式仪器技术的研发进展、应用与市场分析展开分享。 本期嘉宾:何伟华 谱康医学 副总经理何伟华先生有在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部,BD生命科学部,illumina等外企多年工作经验,从事过销售,售前技术,全国高级技术经理,临床应用经理等工作。也有国内创业公司销售高管经历。仪器信息网:谱康医学目前主推的流式细胞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技术特点,与同类型进口品牌相比核心竞争优势如何?何伟华:目前谱康医学主推的流式细胞仪产品有光谱流式和质谱流式。针对光谱流式技术,谱康医学创新的研制了多激光公用整形光路、全光谱同时采集、阵列传感器高速采集等业界先进技术和Cyto Pysual强大流式分析工作站,最多可以配置5激光,赋予SFLO3&5前所未有的强大荧光激发能力、丰富的荧光采集能力和高维数据同时处理能力;配合高精度注射泵进样和无脉动鞘流系统所带来的高稳定样品聚焦能力,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和稳定性。全光谱采集系统配合Cyto Pysual流式分析工作站,辅以强大的软件算法,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或聚类分析,从根本上避免荧光光谱重叠所导致的补偿问题,可为研究者提供多达40色多参数分析。针对质谱流式技术,谱康医学全新推出的新一代高端台式MSFLO质谱流式细胞仪,该产品是基于十余年技术积累的全国产的质谱流式细胞仪,实现自激式全固态ICP射频源、90°离轴离子光学、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高效四极杆射频电源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立志于解决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在细胞分析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为细胞及其功能分析全方位解决方案,全面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直至今年(2022年),MSFLO核心技术共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与同类型进口品牌相比核心竞争优势有以下三点:第一、能更好的满足中国客户需求,谱康医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质谱流式和全光谱流式,不仅可以针对各种疾病诊断提供细胞分析的新手段,极大的促进科研、临床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抗原、细胞内DNA、RNA含量等研究,在疾病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单细胞水平测;第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谱康医学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所有零配件最大程度实现国内采购,避免进口配件价格高,采购周期长等问题,全面提升国产高端生命科学设备为使命,秉承“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产品供应。谱康医学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防止“卡脖子”。产品链、供应链、服务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仪器信息网:请介绍谱康医学流式细胞产品研发历程中里程碑事件。何伟华: 对于光谱流式,谱康医学依托于聚光科技,拥有基于原子发射光谱技术,激光诱导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光谱成像技术等光谱平台,在光谱领域已深耕十余载,从2014年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分析仪开发与应用(项目号2014YQ470377)立项推出第一代台式、便携、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到基于CCD探测器的M5000系列全谱火花直读光谱仪,到2021年全面进军生命科学领域,发布自主研发的基于全光谱解析技术的高端的SFLO系列流式细胞仪,并在202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动医用流式细胞研发 (2022YFC2406300)’重点研发专项的支持。该产品是基于十余年技术积累的全国产的全光谱流式细胞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立志于解决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在细胞分析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为细胞及其功能分析全方位解决方案,全面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直至今年(2023年),SFLO系列流式细胞仪核心技术共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未来流式市场潜力巨大,谱康医学SFLO系列全光谱流式细胞仪,将持续创新,革新技术,在细胞分析领域发光发热,打破国外仪器厂商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长期垄断。对于质谱流式,谱康医学全新推出的新一代高端台式MSFLO质谱流式细胞仪,基于用户需求,从无到有,从追随到引领。谱康医学依托于聚光科技,在质谱领域已深耕十余载,从2011年质谱重仪项目(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JIYU2011YQ060100)立项,到2013年推出第一代产品MS 9000型ICP-MS,2015年根据用户反馈改进推出EXPEC 7000型ICP-MS ,2016年再次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自激式全固态ICP射频源研制及产业化2016YFF0100206)支持,在固态自激式射频电源研制基础上,推出全新一代EXPEC 7200型ICP-MS,2020年发布国内首台EXPEC 7350型三重四极杆ICP-MS,打破国外仪器厂商在高端质谱领域的长期垄断。并在2022年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流式质谱细胞分析技术(2022C03037)’重点研发专项的支持。2020年谱康医学成立,全面进军生命科学领域,发布自主研发的基于ICP-Q-TOF的高端台式质谱流式细胞仪MSFLO,该产品是基于十余年技术积累的全国产的质谱流式细胞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立志于解决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在细胞分析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为细胞及其功能分析全方位解决方案,全面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直至今年(2023年),MSFLO核心技术共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未来质谱流式市场潜力巨大,谱康医学MSFLO质谱流式细胞仪,将持续创新,革新技术,在细胞分析领域发光发热。仪器信息网:谱康医学流式细胞仪相关产品主要应用哪些领域的哪些实验环节?满足了哪些用户的痛点需求?何伟华:谱康医学的全光谱SFLO和质谱流式MSFLO两款设备都是流式领域的高端设备,其定位是流式多蛋白标记分析。光谱流式大大拓展了传统光学流式荧光素使用范围,使很多发射光谱接近的荧光素可以同时使用,降低多色配色的难度,大大拓展客户荧光素的使用范围,所以全光谱流式能够使客户在不改变使用传统流式的基础上,使细胞标记更多的颜色,提升细胞分析的精度。可在多色免疫分析,肿瘤微环境解析,白血病免疫分型,Car-T全流程监控,淋巴细胞精细分析等科研和临床领域提升客户的使用效率。尤其是我们SFLO系统预计在今年Q3拿到NMPA注册证,这对于谱康医学全光谱流式全面进入临床市场会有巨大推动。质谱流式细胞仪在光谱流式没有问世之前,是细胞多标记分析的最佳选择,现阶段虽然有光谱流式技术,但是质谱流式仍然是“最干净的流式细胞仪”,采用重金属标记,ICP-TOF-MS技术分析,没有任何荧光素的干扰和细胞背景噪音,所以在超多标记细胞分析领域和细胞表面和胞内同时检测时,仍有其技术优势。仪器信息网:请评价下光谱流式、质谱流式、成像流式、流式荧光技术等不同流式技术检测应用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未来流式技术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何伟华:在流式众多产品中,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传统荧光流式、光谱流式、质谱流式、成像流式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传统光学流式,其仍是流式金标准,比如BD公司在上世纪90年推出的Calibur是被众多流式客户奉为最为经典的流式细胞仪,但任何一项技术和产品都会发展,尤其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领域。随着传统光学流式面临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出现了使用瓶颈,所以后续出现了质谱流式,使用质谱技术来做流式的实验,这大大拓展了多标记的检测能力,但是质谱流式存在的分析速度慢,试剂不能和传统流式兼容,没有FSC和SSC等问题也限制了质谱流式的进一步发展。在质谱流式出现的同时,开始有图像流式,除了荧光信息外,增加了细胞图像信息,这样提升了细胞分析精度,可以精准定位荧光在细胞中位置表达,但其存在图像像素相对较低,存储数据量过大等问题。一直到全光谱流式技术出现,全光谱流式产品兼顾传统光学流式的特点,比如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试剂通用,同时又有其特点,比如荧光补偿小,荧光选择范围大,这些特点也加速了全光谱流式的市场认可度,但全光谱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荧光解析,这样的准确度尤其在骨髓这样的复杂样本多色检测中还需进一步提升,当然随着流式试剂厂家新产品的推出,也在提升全光谱流式应用范围,近期还出现的量子点荧光素,也就是窄宽度荧光素产品,会大大提升全光谱流式使用准确度。当然整个流式技术还是不断在发展的,比如全光谱的图像流式,微流控流式,流式的POCT产品,小颗粒流式,流式大数据AI智能分析等不同方向流式产品会不断丰富整个流式产品线,未来流式也会呈现百花齐发的局面。仪器信息网:国产流式企业在核心零部件、试剂耗材、自动化样本处理、技术人才等产业链上下游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主要是哪些?何伟华: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检测在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 白血病与实体肿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检测各种类型人体免疫细胞如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NK 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和功能变化,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状态、分析病 理变化,对疾病的早期筛查、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精准医学与个体化医学的深入发展,对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更多同时检测通道,满足单细胞高维度分析;2)全自动化的细胞样品前处理,提高临床样本检测通量与分析准确度;3)机器学习数据算法,实现人工智能细胞亚群自动分 群与临床统计分析。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传统荧光流式细胞仪,通过滤光片进行分 光、利用光电倍增管采集信号实现荧光检测;2)质谱流式细胞仪,将细胞流式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结合,通过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对标记稳定同位素检测,实现理论上大于100通道同时检测。3)全光谱流式细胞仪,通过光栅或棱镜分光、利用阵列传感器采集信号再通过数据处理光谱解析,实现全光谱荧光多通道检测;目前,国内外市场三种技术的流式细胞仪并存,但更多的公司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集中在全光谱流式与质谱流式,因为它们代表了高端流式细胞仪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光谱流式技术还在上升期,能掌握全光谱技术的厂家少之又少,这是未来流式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于国内厂商,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把握的好,有望在流式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光谱流式技术,实现高端市场的瓜分。流式细胞仪原本是为科研市场而生,样本前处理步骤复杂,检测过程繁琐,后端样本分析难度大,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高。市场上,血球、生化、化学发光等常规检验项目的市场正在逐渐饱和,流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正处于早期,还有巨大的机会等待挖掘。尤其是2017年,国家为促进行业发展将一批抗体试剂的注册要求从三类变为一类,注册成本大大降低,极大释放了流式技术企业投入临床市场的热情。在流式自动化上,需要在临床针对流式技术前处理环节繁琐问题,开发自动化流式产品,实现仪器试剂一体化,通过自动样本处理、自动检测,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拓宽应用场景。并且在后端样本分析环节,实现软件自动分析、自动质控。自动化、智能化、常规化,以及流式技术中无法常规检测的指标与细胞周期、代谢和结构组分等相结合起来,未来的应用场景几乎是无限的,也是企业未来的机遇所在。仪器信息网:请谈谈过去几年在相对垄断的市场中,国产流式企业是如何破局并发展壮大的?期间有哪些利于国产流式企业发展的政策等有利因素。何伟华:目前流式还是BD,贝克曼,安捷伦,Cytek等外资品牌占据着国内流式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流式目前主要定位低端分析领域,所以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破局是给所有国产厂商出的一道难题。因为BD,贝克曼等已经有超过50年流式研发和生产经验,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超越的,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谱康医学依靠聚光科技在质谱,光谱,色谱长时间技术积累下开发高端的全光谱和质谱流式,希望在高端流式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当然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内功,就是打磨优质产品。同时还需要我们自身做好市场宣传,完善的售后服务,更多研发人员的投入,保持开放合作心态等。当然也希望国内客户能给国产品牌相对的容忍度,而不是急于求成。目前政府也加强了对国产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在国内采购中,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优先支持国产设备,这些政策也加速了国产流式的发展。站在谱康医学层面,直接进入流式高端市场,希望在高端流式能够有国产设备的一席之地。仪器信息网:国内流式细胞仪市场已经从从导入期进入快速增长期,请介绍当前全球以及国内流式细胞仪市场规模及现状。过去三年最强劲的市场需求来自哪些领域?何伟华:从我们搜集的流式招标信息来看,在疫情比较重的22年,流式招标采购量超过21年,同时看到21年招标相对于20年,也是增加的,所以整个国内流式市场,是持续增长的。当前来看还是外企占据主要份额,尤其是分选流式领域,全部是外资品牌占据,当然国产设备厂家也在迎头赶上。在这疫情三年内,流式在临床免疫检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少临床试剂厂家在这三年中业务还在持续增加。同时流式在企业端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尤其在免疫治疗全流程监控中流式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仪器信息网:请您谈谈未来中国流式细胞仪、试剂耗材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哪些应用领域会被市场看好?何伟华:未来中国流式细胞仪的趋势应该会从低端产品走向高端制造,尤其是多激光多色高端产品。国产流式厂家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流式研发和生产经验。而且国内会有更多创业公司涉及到流式领域,比如微流控流式,图像流式等。在流式领域试剂和耗材端,国内已经有数家试剂厂家,这些试剂厂家开始进行独立细胞株生产能力,这些也会降低对外资品牌的依赖。在未来流式应用市场,多色是一个趋势,比如三年疫情,让更多人看到免疫监控的重要性,因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影响到整个免疫系统变化,所以可以预判的,整体免疫监控是流式未来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当然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负责而完美的系统,需要全面理解,未来光谱流式多色分析会起到更多的帮助;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的肿瘤微环境也涉及到了多标记检测,也是多色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还有随着精准治疗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6色TBNK检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未来多色的TBNK精细分型也是重要应用。还有就是白血病免疫分型,白血病亚型很多,需要多色检测,传统流式需要多管分析,检测难度大,光谱流式可以在1-2管内实现传统流式检测效果,提升检测效率。此外,流式仪器的小型化是一个潜在市场需求,即能够实现POCT的功能,在医院临床提升流式的使用效率;在临床领域非裂红流式检测,提升检测效果;基于每种类型细胞都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我认为流式光学最终发展,应该是实现无荧光标记。仪器信息网:请分享谱康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否会有海外市场拓展计划以及融资上市规划?何伟华:首先谱康医学来源于聚光科技的技术优势,优先聚焦在设备研发生产,但谱康医学不仅仅是做流式的厂家,谱康医学会聚焦在细胞领域的高端设备提供商,流式只是其中一条产品线,同时其细胞产品在科研和临床两个领域都会涉及。随着本公司产品的日渐成熟,光谱流式和质谱流式作为高端流式,除了要得到国内客户认可外,在科研领域也要得到国外使用者认可,谱康医学也会积极的“走出去”,我们已经联系了海外的渠道,为谱康医学海外市场提前布局;谱康医学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未来也会寻求融资,希望未来有机会进行IPO。编辑:刘立东KOL点击参与主题征稿活动↓为帮助广大实验室用户及时了解国产流式细胞仪前沿技术进展、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此约稿。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专栏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公众号 3i生仪社 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开通白名单),word图文投稿邮箱:liuld@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683372576(同微信)点击下图进入专栏
  • 基因技术或引发个性化医学革命
    现状   多家基因测序企业&ldquo 追赶&rdquo 申报   7月初,拿到医疗器械&ldquo 准生证&rdquo 的华大基因在京启动&ldquo 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rdquo 计划,宣布两款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的基因测序仪BGISEQ-1000和BGISEQ-100,将通过与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第三方检测等形式,在临床大规模推广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服务。   此前,和华大基因比肩竞争的国内其他基因测序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拿出自家的技术核心款基因测序仪,&ldquo 追赶&rdquo 向国家食药总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   7月22日,贝瑞和康与美国Illumina公司正式宣布合作,选择使用Illumina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作为贝瑞和康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提交临床检测项目的注册申请的核心技术平台,在中国提供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临床检测业务。&ldquo 叫停令&rdquo 前,在&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临床服务领域,贝瑞和康的市场份额,紧随华大基因。   同期,贝瑞和康还高调宣布其自主研发的&ldquo 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rdquo 技术,称利用特定的引物和独特的扩增方法,能够将血浆中游离的碎片化目标DNA悉数捕捉、富集,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实现单基因病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7月底,另一家成立只有两年的基因测序企业&mdash &mdash 安诺优达CEO梁峻彬也向媒体表示,已就公司拥有的基因测序测序仪、试剂盒及配套软件向国家食药总局申报医疗器械注册 同时,也在携核心技术申请由国家卫计委审批的临床研究试点。安诺优达和贝瑞和康都位于北京,也是基因组技术出身的三家公司之一。   经过两年的发展,向来低调的安诺优达已获得两轮融资,目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10%。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安诺优达的定位,除无创产前外,还力图在试管婴儿、不孕不育等生育服务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等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   上个月,国家食药总局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也已就其生产的基因测序仪产品提出了注册申请。   对于合规申报医疗器械注册的其他基因测序仪产品,国家食药总局也将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的要求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前景   基因技术或引发个性化医学革命   从PCR,到基因芯片,到近10年来崛起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可谓一边探索性地建立规则,一边又飞跃崛起式地打破规则。   生物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由于基因与人体生老病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未来10-20年,可能会出现一场个性化医学的革命。&ldquo 这种革命不仅包括疾病的风险监测、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还有助于更多靶向药物的开发,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那种药&rdquo ,基因检测业内人士吴彬介绍,基因技术很早就被寄予厚望,从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但人们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早期。   &ldquo 基因测序只是健康服务的第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解读与针对性治疗。&rdquo 安诺优达CEO梁峻彬如是理解基因测序带给医疗界的颠覆作用。   深圳市市长许勤还曾公开提出,基因科技不仅是大科学、大数据、大产业,还要有大健康,要让科学发展能够惠及民生,深圳将利用基因检测诊断技术,在未来几年内有效地控制21三体、18三体综合征等一系列致残、致疾等重大的遗传性疾病,就像当年消灭天花和血吸虫病一样。
  • 中国医学科学院拟采购一大批仪器设备
    2011年5月13日,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11年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标,欲采购高压制备层析系统等一大批仪器设备,详情请见下:   1、 招标编号:CEIECZB03-11LZ036   2、 采购人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3、 采购人联系方式:lujie0306@sina.com   4、采购代理机构名称: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5、政府采购项目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11年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6、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7、资金来源: 财政资金   8、采购货物名称及数量:共3包,投标人只可针对整包货物投标,不得只投一包中的部分货物。本项目经财政审批,可以接受进口产品投标。 包号 设备名称 采购数量(台/套) 第01包 高压制备层析系统 3 中压快速制备液相仪 1 强制对流干燥箱 2 温度梯度恒温培养箱 2 全自动智能化厌氧培养系统 1 全自动培养基制备及平板制备系统 1 正置多功能显微镜及成像系统 1 PCR仪 2 小型全自动旋转蒸发系统 1 超低温冰箱 2 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 1 超低温冷冻保藏系统 1 微透析系统 1 中压色谱系统 1 薄层色谱扫描仪 1 薄层色谱分析采集系统 1 第02包 口鼻式感染吸入系统 1 离心式核酸蛋白样品制备工作站 2 五合一多功能酶标仪 1 细胞活率分析计数仪 1 智能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 1 荧光倒置显微镜 1 非接触式全自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 1 高通量微量细胞分析系统 1 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 1 自动细胞计数仪 2 显微弱荧光成像系统 1 微孔板荧光检测仪 1 全波长紫外分光光度仪 2 微生物发酵产物微量高效快速分析系统 1 全自动纯化系统 1 第03包 多功能低温晶体培养箱 1 活细胞显微观察及图像采集工作站 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2 正置宏观体式显微镜系统1 1 正置宏观体式显微镜系统2 1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1 膜片钳光电图像系统 1 果蝇培养箱 1 倒置显微镜 2 落地式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 2 大容量冷冻干燥机 1 双向电泳系统 1 石蜡包埋机 1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2 聚合物分析检测系统 1 生物安全柜 3   9、招标文件出售价格:根据投标人所投包数,每包售价人民币500元,标书售后不退。若邮购,需另付邮寄费人民币50元。若汇款购买标书,请在汇款附言栏内写明标号和所投包号。将汇款底单传真至我公司,注明:投标单位名称,所投标号、包号、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并及时联系我公司确认。   10、购买招标文件时间:2011年5月13日起至2011年 6月1日止,   每天9:00-11:30 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11、标书发售地点: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西单办公楼 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北一巷1号 403室   12、投标截止时间:2011年 6月2日上午9:00(北京时间)   13、开标时间:2011年6月2日上午9:00(北京时间)   14、开标地点: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北师大办公楼 6楼会议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院内(北师大加油站北面院内)   15、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15.1 按照招标公告的规定,在招标代理机构登记备案,获得招标文件。   15.2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要求。   15.3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16、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需携带以下文件材料到招标代理机构查验,经审查合格后方可购买本项目招标文件:   1.具有有效年检的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2.最近近三个月的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复印件加盖公章)   17、评标方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   18、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吕震 杨硕   电  话:010-66077305 66059134 传  真:010-66023548   电子信箱: lvzhen@moe.edu.cn   联系地址: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北一巷1号   邮政编码:100032   19、招标代理机构银行信息:   开户名: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金融中心支行   帐 号:810721880708091001   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2011年5月13日
  • 帝肯上海和威士达联合参展2011全国检验医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以下简称2011全国检验医学大会)于2011年5月24-27日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检验医学界的一次盛会。帝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与其医院领域最佳合作伙伴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联合参加此次会议, 并在大会上设立展台,重点展示了瑞士帝肯(Tecan)全自动酶免工作站Freedom EVOlyzer® 系列产品中最大机型Freedom EVOlyzer-2 200 ,和Tecan检测产品Infinite® F50酶标仪及HydroFlexTM洗板机。与此同时,还展示了用于艾滋病诊断、自身抗体检测以及过敏源筛选的全自动蛋白印迹仪ProfiBlotTM48 展台上威士达员工风采 Freedom EVOlyzer® 全自动酶免工作站是瑞士帝肯(Tecan)公司专业研制的酶免分析一体机,为微孔板ELISA自动化实验提供专业化、一气呵成的实验平台,并提供高效、可靠和精确的实验结果。Freedom EVOlyzer® 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满足当今诊断实验室不断变化的需求。它既适用于样本量少但检测项目多的小型实验室,也适用于从事高通量筛选大量样本,但实验项目相对固定的实验室。Freedom EVOlyzer® 兼具高通量和灵活性的要求,其开放的平台,使ELISA实验所有的通用步骤自动化,包括样本分配、样本预稀释、移液、孵育、洗涤、判读及实验结果的自动生成,所有这些自动化操作既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性。 Freedom EVOlyzer-2 200 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作为帝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医院领域的最佳合作伙伴,已在全国各大医院全面推广该产品,目前FreedomEVOlyzer® 安装数量近200余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ELISA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着人工无法替代的作用。 威士达员工在讨论Tecan自动化产品 欲知更多信息,请联系: 帝肯(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苑路88号德国中心1号楼621-622室 邮编:201203 电话:021-28986333 /010-85117823,传真:021-28986844 / 010-85118461 www.tecan.com 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92/ 威士达医疗有限公司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毕升路299弄第一上海中心6号楼602室 邮编:200124 电话:(021)50808822 传真:(021)50807811 热线:8008205006 www.vastec.com.cn vastec@vastec.com.cn
  • 2022年拉斯克奖揭晓!港大卢煜明教授获临床医学研究奖
    2022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三位在生理以及病理方面发现了细胞基质以及细胞粘附的关键介质整合素(Integrins)的科学家。Richard O. Hyn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和Erkki Ruoslahti (Sanford Burnham Prebys, La Jolla)独立地鉴定出一种细胞表面相关蛋白,该蛋白有助于将细胞粘附到周围的物质上,即细胞外基质(ECM)。然后,研究人员捕获了这种蛋白质与之结合的受体。在看似无关的研究中,Timothy A. Springer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Harvard Medical School) 发现了跨膜蛋白,这些蛋白是免疫细胞与其靶标相互作用的能力的基础。这些最初不同的研究路线在研究人员意识到这类蛋白质(现在称为整合素)属于同一分子家族后迅速汇聚并延展。该分子家族成员在胚胎和完全形成的生物体中一系列重要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治疗无数疾病提供了干预点。2022拉斯克公共服务奖被授予Lauren Gardner(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旨在表彰其创建的Covid-19仪表板(免费公开网站),该仪表板为实时传播权威公共卫生数据设定了新标准。通过推出这一全球Covid-19监测工具,她提供了有关新发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访问和可靠的信息,从而填补了国际公共卫生系统中的空白,并建立了一个效仿模式。这一开创性资源为政策制定者和个人在错误信息的泥沼中开辟了一条道路。2022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Yuk Ming Dennis Lo),旨在表彰他在母体血液中发现了胎儿DNA,从而开发了针对唐氏综合症的无创产前检测。通过这项工作,Lo引发了一场医学革命,使数百万妇女免于接受增加流产风险的手术,其医疗影响正在远离染色体畸变的舞台上回荡。Lo推动的进步和临床应用还包括Rh因子评估和创新,有望在癌症、移植等领域发挥作用。血浆游离DNA技术带来的医学突破每年,美国约有1/800的婴儿出生时患有唐氏综合症。这种情况是由于21号染色体的额外拷贝,羊膜穿刺术和绒毛膜取样等测试,可准确地判断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但这些方法需要对胎儿组织进行侵入性取样。孕妇的年龄与唐氏综合征婴儿的发生几率密切相关。30岁后,生育唐氏综合征婴儿的几率呈指数增长,因此如何更方便地对那些怀唐氏综合症婴儿风险低的女性进行筛查显得非常重要,无创产前DNA技术由于没有侵入性,因此大有用武之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就梦想着从孕妇血液中获取胎儿细胞,从而在不影响妊娠的情况下,对胎儿的基因组成进行初步了解。上世纪80年代,卢煜明当时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他就对这方面感兴趣。1996年,在一项研究中,卢煜明在血浆中发现了肿瘤DNA,他认为,胎儿与肿瘤有相似之处,如果癌症能够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那么胎儿也可以。1998年,卢煜明检测了Rh阴性孕妇的胎儿DNA。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诊断由单基因缺陷、囊性纤维化和β地中海贫血引起的其他疾病。此后,他还设计了一种胎儿携带额外的21号染色体方案,结果大获成功,其准确率非常高,该方法后来同样应用于13-三体以及18-三体综合症的无创DNA检测上。2011年,这项工作在唐氏综合症中的商业应用达到了顶峰。世界各地迅速接受了这项技术,并得到了专业机构的认可,目前,60多个国家采用了这一技术,2018年已经进行了1000万次测试。该技术主要用于21-三体、18-三体以及13-三体和性染色体的异常筛查。目前,卢煜明以及其他学者也在探索细胞中游离的DNA在癌症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移植领域的应用。这是因为当人体组织坏死时,DNA会泄漏,来自捐献器官的DNA能反应排斥反应,因此无创游离DNA技术应用前景广阔。简而言之,卢煜明这一系列的工作,不仅使数百万妇女及其胎儿的产前检查更加安全,他的工作还为其他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奠定了基础。
  • 精准医学或将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p   精准医学将有可能作为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未来的“十四五”规划。这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首席科学家詹启敏在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上透露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f506ff36-382b-4300-b4d0-5f715dedb12c.jpg" title=" 詹启敏.png" alt=" 詹启敏.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首席科学家詹启敏??图片由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供图 /span br/ /p p   詹启敏作为国内精准医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一直以来都为精准医学在国内的应用而呼吁努力。在此次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精准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上,詹启敏认为,倡导精准医学,首先就要求有大量的分析数据,分子医学、分子影像、分子诊断、人工智能等很快进入临床医学领域,医学将会展开另外一副全新的图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项目获批启动 /span /strong /p p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 /p p   詹启敏介绍:“其实早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就有相关精准医学的研究。”但2015年开始,精准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始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p p   在现阶段,精准医学最容易实现突破的,詹启敏认为还是在肿瘤领域,“一方面肿瘤造成的社会问题比较大,另外依托医学影像技术,解决肿瘤比较容易取得成果。” /p p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恶性肿瘤的新发病是每年430万例,每年死亡280万例。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中国仅40%,美国达到66%,而日本为72%,欧洲有些国家高达80%。 /p p   不过,精准医学的发展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尤其是分子影像等诊断技术的进步,将为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准确的信息。 /p p   今年7月,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建设项目正式获批启动,计划在5年时间内,建成全球首套14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这一科研重器的投入使用,将极大提高我国精准医学的水平。 /p p   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总工程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任秋实介绍:“国家在肿瘤标志物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可以说是很超前的。但是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无法精准探究它的来源以及变化情况。这些问题必须要靠精准的医学影像来回答。”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医学影像设备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span /strong /p 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发展精准医学的过程中,大型医学影像设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高地。 /p p   医疗领域对于影像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詹启敏表示:“如果医院把CT和核磁拿掉,治疗方案都没法做,所有手术都没法完成。今天的影像学主要还是解决占位性病变的问题,未来的影像学将面临功能的改变。随着观察到的东西越来越精细,我们必将能够探究更多未知的领域。” /p p   正在建设中的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项目中,除了14T超高场磁共振设备,北大“扁鹊一号”全人体PET-CT也是一大利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彭旗宇博士介绍:“过去传统PET-CT覆盖范围较小,要实现全人体扫描只能分段。‘扁鹊一号’全人体PET-CT覆盖范围提高到2米,并可以快速成像,对全身疾病治疗有巨大帮助。” /p p   “扁鹊一号”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样机,2022年基本达到各项功能的完善。目前西门子、飞利浦等世界巨头也在积极开发这一设备。和14T超高场磁共振设备一样,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竞争正在进行。 /p
  • 成都安恒达携手岛津走进川北医学院药学院
    日前,成都安恒达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岛津公司走进川北医学院药学院,举办了岛津液相色/质谱前沿技术交流会。交流会由药学院周春阳院长主持,来自该院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3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川北医学院药学院现拥有药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药学本科专业1个,四川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乙级)1个(药理学),并获得副高职称独立评审资格。学院有:药理学教研室、药剂学与药物分析教研室、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教研室、临床药学教研室4个教研室,以及一个教学实验平台——药学实验中心,并依托药物研究所为主要科研实验平台。其中药学实验中心面积约400平米,药物研究所面积约700平米,拥有液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凝胶电泳成像系统等精密仪器设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厅局级课题15项,发表文章88篇(其中SCI 9篇)。 交流会现场 本次交流会由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崔巍先生主讲,主题为岛津药物分析液相技术应用,重点讲述药物有机杂质分析中的LC/LCMS相关技术,包含:UHPLC技术、应用系统与软件、制备纯化技术、SFC技术、二维液相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及应用。师生们对上述前沿技术深感兴趣,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和崔巍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报名倒计时1周】P4个体化医学60+殿堂级专家&议程大曝光,构筑万亿基因检测市场护城河!
    p   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主要由多组学技术研究、免疫治疗的精准应用、以及庞大的生物医 /p p   学大数据与各类新型生物标志物等前沿探索构成。对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进行创新改变,这无疑将是医学发展的一场变革。 /p p   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和上海商图信息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和深圳市生物信息云计算产业促进会支持的P4 China 2019国际精准医疗论坛,将在12月13-14日深圳富临大酒店,聚集60 位大家讲演,30 家业内领先服务及产品供应商,700 位行业与会人员。大会由主旨论坛+3 大专题分论坛组成,贯穿肿瘤全周期精准研究与产业最新动向,让您一次包揽全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69px height: 89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af8c6e2-778f-4f91-ba5f-14d4c480d190.jpg" title=" 01-主旨论坛.jpg" width=" 469" height=" 89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4e9ba65-bc8b-4a85-ba76-152d87974815.jpg" title=" 02-多组学与医学转化研究论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56976ed-623f-4eaa-a749-87b6cd64390d.jpg" title=" 03-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论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33px height: 180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881d36e-825a-4806-9411-3ba2ab4f5d06.jpg" title=" 04-精准诊断产业技术开发论坛.jpg" width=" 333" height=" 1806" / /p p   把握国际精准医疗政策法规及实施进展 /p p   追踪多组学与医学转化研究动态 /p p   解析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最新应用 /p p   探索精准诊断产业前沿开发技术 /p p   4th P4 China 国际精准医疗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p p   扫码进入报名通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6a3b0be-4af3-4820-a9d9-a7913e8e3ebb.jpg" title=" 1212.png" alt=" 1212.png" / /p p   咨询组委会: /p p   电话:18017939885 /p p   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 /p p   大会网站:www.P4China.com /p p   部分优秀参会单位列举: /p p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厦门市长庚医院 | 十堰市太和医院 | 东莞康华医院 | 南京市第一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 长海医院 | 河南省人民医院 | 浙江省肿瘤医院 | 湘雅医院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8230 & #8230 /p p   世和基因 | 思勤医疗 | 诺辉健康 | 浚惠生物 | 海普洛斯 | 凡迪生物 | 思路迪 | 国盛医学 | 伯豪生物 | Agena BioscienceBionano Genomics | 安可济 | 博奥生物 | 奥明基因 | 泛亚医学检验所 | 方恩医药 | 百济神州 | 华大基因 | 先声诊断 |杭州微策生物 | 裕策生物 | 诺禾致源 | 明码生物 | 微基因 | 碳云智能 | 艾吉析科技 |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 | 上海顿慧医疗科技 | 济凡生物科技 | 北京磐谷创投 | 浙江宝基股权投资 | 杭州华得森生物 | 臻和(北京)科技 | 福建和瑞基因科技 | 克睿基因 | 新绎控股 | 日立诊断 | 南京中大细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 北京雅康博生物科技 & #8230 & #8230 /p p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 浙江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苏州大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温州医科大学 | 复旦大学 & #8230 & #8230 /p p br/ /p
  • 助力转化医学研究,珀金埃尔默推出系列网络大咖说
    转化医学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旨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即“从实验室到病房”,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 珀金埃尔默转化医学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拥有从分子、细胞、小动物到组织切片水平的影像和检测技术平台,提供转化医学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绝大多数产品代表着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国内也拥有广大的用户群。 珀金埃尔默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为助力转化医学研究,我们特意邀请十几位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科学家,介绍他们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快来看下都有哪些主题吧:主题预计时间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技术在药物发现及细胞替代治疗上的应用5月30日抗肿瘤药物临床前评价6月13日Disease Modeling in the Era of Organoids6月20日液闪技术在蛋白质功能研究中的应用6月27日人源化小鼠助力肿瘤免疫药物研发7月18日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研究最新进展9月19日使用Alpha技术研究RNA甲基化“橡皮擦” (ALKBH5)10月24日研究蛋白相互作用就是这么简单11月7日细胞成像分析前沿应用案例心得分享11月28日原来药物研发还可以这样做——基于表型筛选的药物研发11月脑靶向载体递送系统12月19日注:每期具体时间以届时微信推送为准是不是等不及要来参加?快来一睹首期安排 讲座题目: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技术在药物发现及细胞替代治疗上的应用讲座时间:2019年5月30日14:00-15:00主 讲 人:范靖 博士(霍德生物CEO)讲座形式:网络讲座,手机或PC即可参与(会议链接和如下报名链接相同) 内容简介:背景设置:分享技术如何改变领域 - CNS背景,介绍人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点:描述Hopstem神经分化技术的优势 - 以及重点产品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总结:展望未来 - 介绍下游产品的应用和其他扩展 即刻报名
  •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共建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协议,旨在推进新型质谱技术的应用 协议核心是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2009年4月15日,米尔福德,马萨诸塞州, 沃特世公司(WAT:NYSE) 宣布和英国沃里克郡考文垂华威大学共同签署了合作研究协议,支持新型质谱技术包括沃特世SYNAPT 高分辨(HDMSTM)质谱仪的发展、开发和应用。该项合作协议为科学家们借助生物医学质谱仪为研究项目获得更有意义的影响铺平了道路,该项影响已由经同行评论的刊物、国际会议中的报告以及顶尖学术项目证实。   该项合作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在华威大学内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是质谱技术研究进展的中心。该中心将为全球的科学家们提供资源以在生命科学领取内使用基于LC/MS的尖端技术。   “我相信这种在被公认的技术领导者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合作,为众多令人振奋的新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华威大学生物医学系教授James Scrivens说道,“我期待着能作为团队一分子,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华威大学已连续位列顶尖研究型大学名单,并拥有在生物医学质谱方面历史性的记录,”沃特世公司质谱营运部副总裁Brian Smith说道,“然而,该项协议不是仅基于盛誉,它是建立在与华威大学,尤其是James Scrivens教授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沃特世期待着通过互利研究,将这种关系带到下一个水平上,同时借助尖端的基于质谱研究的战略,为生命科学家们提供世界级的学术资源。”   关于质谱技术的更多信息,沃特世近期已出版了MS质谱入门书,内含现代质谱的实践描述,哪些人使用质谱仪,各种质谱类型,质谱数据准确和分辨率的重要性,以及质谱词汇表。   (http://www.waters.com/waters/nav.htm?cid=10073244)   关于华威大学   在众多英国大学中,华威大学是其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一所成功的学院。尽管华威大学是相对年轻的大学,但如今它已是英国名列前茅的大学之一,在研究和教学上以及创新方面享有广泛被认可的盛誉,其与商业界及制造业企业也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在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的研究评估测试中,华威大学位列全英第七名,得分为4星(世界领先)或3星(国际优秀)的大学性研究占到了65%。   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   沃特世公司(NYSE:WAT)为基于实验室机构创造商业优势条件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实际可持续的创新使其在很多领域都能取得重大的研究进步,比如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等。   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等领先分离科学的联合,沃特世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全球的客户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平台。   沃特世2008年年收入为15.8亿美元,拥有5000名员工。它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操作方法
  • 流式大咖说|从信息角度看未来十年的流式发展——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赵精晶博士
    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话题:#3i流式大咖说# (点击查看),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临床、生物技术企业等流式技术研发、应用专家分享技术心得和经验,方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了解相关技术应用进展、学习仪器使用方法。本期,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赵精晶博士为我们分享从信息角度看未来十年的流式发展。敢问路在何方?——从信息角度看未来十年的流式发展,即2023 SPIE西部光电会后小思作者:赵精晶 博士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PIE西部光电会议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光学会议,涉及光学各个领取,其中也包括流式研究。从2019年开始,每年我会有一或两个口头或邀请报告,今年也是我第二年作为流式相关领域分会场的主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光学会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横向对比其他细胞分析领域并理解未来流式的发展方向。不才就抛砖引玉,从信息维度的角度浅析一下流式的发展。流式的源头在于高通量,这也是流式与所有其他单细胞分析手段相比的最大优势。有了高通量,才能构建出有效的统计数据集合。在高通量的基础上,流式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增加信息容量。这里的信息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分子种类,空间信息和多组学信息。• 并行检测不同分子信息的数量主要由激光数目和荧光通道数量决定。在过去二十余年,光谱流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极大提高了单次检测分子的数量。可以预计,未来如果不能研发出窄波段荧光试剂或拓展近红外光谱检测范围,则意味着当下流式已达到了分子并行定量检测能力的极限。• 空间信息即影像流式是最近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其充分融合了显微镜的分子影像能力和流式的高通量检测能力,能够高效地提供‘分子影像’金标准。该领域的知名课题组包括, Keisuke Goda课题组,Kevin K. Tsia课题组, Sadao Ota课题组、Yu-Hwa Lo课题组, Eric Diebold团队等。相关公司或产品包括BD S8、ImageStream、DeepCell、Attune、ThinkCyte、CYBO等。目前,影像流式的系统和图像重构过程较为复杂,因而限制了分子并行检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用于败血症早诊的仪器Cytovale。该仪器基于影像流式技术(源于Dino Di Carlo实验室),展现了影像流式对解决现有血液病难题的巨大潜力。• 多组学是正在萌芽的发展方向。将流式从现有的以膜蛋白检测为主向各类生物微粒的多组学跨越。这一过程的实现,首先需要保持流式高通量检测的优势,同时需要通过影像和试剂开发拓展对不同特性生物微粒准确识别和并行检测的能力,并辅以合适的样品自动化处理流程。目前,相关公司有Berkeley Lights、Partillion Bioscience等。可以预测,液体活检、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都将极大受益于高通量的多组学检测。个人认为流式发展的底层逻辑包括三点:一是降低获取高质量、多维度生物微粒数据的成本;二是有效地将多维数据转化为具有明确生物和医学意义的低维数据;三是适应于明确的应用需求。————————————————————————————【关于作者】赵精晶博士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赵精晶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尤政院士课题组,现为斯坦福医学院结构生物学系博士后,从事高内涵影像光谱流式细胞仪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皮肤癌与脑成像)研究。于2021年荣获ISAC发明家称号,致力于便携式流式细胞仪的研发,愿景是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提供专业的流式检测,实现分子级别的免疫、癌症、血液随身检测。并为cytometry part a注册审稿人,isac innovation council成员,cyto 2023会议执委会委员。 (本文编辑:刘立东)——————————————————————【相关推荐】流式大咖说|流式分选样本制备——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高级工程师原丽华博士流式大咖说|流式分选应用中喷嘴的选择——上海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任晓越流式大咖说|全光谱流式十问十答——中科蓝华生物医药谢简明、亢中奎流式大咖说|量化成像分析流式在水生生物研究中应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汪艳流式大咖说|FSC与SSC在流式细胞术中的应用——西南医院马清华副研究员流式大咖说|流式检测中最易忽视的时间参数——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技师 徐晓雪 流式大咖说|技术干货|如何去黏连?流式新手绕不开的数据处理难题 流式大咖说|流式细胞技术平台发展与使用心得分享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 俞珺璟博士流式大咖说|流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抗体区别流式大咖说|流式荧光技术检测与化学发光技术检测那些事儿即日本网特别开设专栏【流式极客谈】,面向国内外各流式细胞仪厂商技术、研发、市场等资深专家入驻投稿,将为投稿者个人或单位成立KOL主页。欢迎踊跃投稿,分享流式细胞仪技术干货文章!【行业首发征稿】若您有生命科学、医药、临床等行业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管理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分享,欢迎自荐或引荐投稿联系人:刘编辑word图文/视频投稿邮箱:liuld @instrument.com.cn
  • 重磅!历经十年打磨,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瑞金医院正式启用!
    div class=" pl-10 pr-10 View-div" div class=" view-content t-35 news-view clearfix"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作为两个五年规划、十年打磨的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式落成。这是继上海光源大设施、上海蛋白质中心后,第三家落户上海的国家级大设施,也是目前我国在生物医疗领域的第一家国家级大设施,将直接面向事关人群健康的重大关键健康问题发起科学冲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5abfd2d.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228"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十二五”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期间优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先安排的十六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本次启动仪式标志着“国之重器”——转化医学大设施据此正式从全面建设阶段昂首迈入引领医疗行业、全速发展的阶段,在为国内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开启持久、开放、多元的转化医学“黄金时代”。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近十年,伴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医学创新转化”(简言之,医学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造福人群健康的具体成果)备受关注。2011年,我国血液学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致信建议:在我国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于国民健康。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该建议被采纳,多方精诚联动,由此正式拉开我国转化医学建设的帷幕。我国在上海、四川成都、北京协和、解放军总医院、陕西西安布局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区域的转化医学研究支撑网络。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按照先行先试原则于2013年立项,2016年启动全面建设,如今终于掀开面纱。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7bcece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转化大楼同日启用,启用仪式上,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介绍,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楼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5.4万平方米,是当今国内首个集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科学设施,将针对我国重大疾病诊疗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在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研究相关发病机理和规律,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搭建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的科学设施,开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再回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医学研究。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据了解,该国家级大设施采取“双基地”模式——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由闵行基地与瑞金基地两部分组成,瑞金基地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瑞金医院内。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落户于交大闵行校区和瑞金医院的上海设施,是上海交通大学与瑞金医院整合学术资源和医疗资源,共同建设的国内生命医学领域第一个综合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交通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闵行基地和瑞金基地的“双基地”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主动参与或主导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合作,打造转化医学研究合作高端平台。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刘登峰专员认为,转化医学大设施项目的启用,将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给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实现“文、理、工、医融汇,政、产、学、研、用”合力的创新智造平台,医院不仅为科研产品转化提供应用场景,也为转化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源动力,应当建设好、运营好、发展好转化医学大设施,发挥其作为国家级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桥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启动仪式后,科学家们共同为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中国临床创新合作中心揭牌,并举行“转化医学奖”“陈家伦许曼音教育基金”颁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代表瑞金医院与上药集团、复星集团、信达等七家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完成合作签约,医院和企业的合作将使得双方在技术领域的集群优势进行充分融合,通过在未来开展紧密合作,以转化医学技术研发为核心板块,重点发力,进一步提升双方在医疗行业的领先优势。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的学术代表作,同期举办的转化医学论坛邀请到了Ronni Gamzu和Gary D.Hammer等知名科学家,由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主任陈赛娟院士领衔,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重大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及肿瘤创新治疗与药物研发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转化医学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回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的建设过程,从2013年7月立项,2016年3月开工,再从2019年初闵行基地试运行,到2020年12月瑞金转化大楼启用,标志着首个国家级转化医学大设施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该大设施的建设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得到其他4家转化医学大设施联盟单位的热情襄助。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交通大学和瑞金医院通力合作、携手共建,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设经验,并在跨学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科学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介绍,将依托上海医疗、多学科优势,利用社区健康网络和医联网信息资源,通过搭建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的科学设施,开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再回到临床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转化医学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d04eb36.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监察专员刘登峰、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张国辉参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通过视频连线对启用仪式表示由衷祝贺,并对大设施的未来发展给予深切期盼。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转化大楼重磅看点掀开神秘面纱: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病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b097f8f8-87b8-4f09-9e33-6db16e3b2978.jpg" title=" 5fdda0001fd2f.jpg" alt=" 5fdda0001fd2f.jpg"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001fd2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转化医学大设施内共设300张临床研究床位,所有床位通过智能设备及信息化技术组成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集群,每个床单元具备自动感知,临床研究数据自主集采功能。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50间万级层流研究性病房,单体研究机构临研床位规模世界第一。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人体数字化能量代谢监测平台(代谢仓群)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51fa660-a9ee-4369-8811-d805fdd28e28.jpg" title=" 5fdda01e293df.jpg" alt=" 5fdda01e293df.jpg"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1e293d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最高可模拟1万米海拨生存环境,模拟舱可调节温度、湿度、噪音等多重复杂环境,由此采集人体生命体征与心理、行为之变全世界首家人体数字化能量代谢监测平台,由多达8台代谢仓(单体研究机构数量全世界第一)组成代谢仓群,其中环境模拟代谢仓可模拟低压低氧等人类生存极端情况,对人体在静息、日常、运动等各种状态进行精确的能量代谢监测。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自动化临床生物样本库+百万人数据库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3c83174.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ec367eb6-90fd-42e5-852f-85c881693faf.jpg" title=" 5fdda03c83174.jpg" alt=" 5fdda03c83174.jpg"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全世界首家实现全气动传输、深低温存储、可扩展的生物样本自动化存储运送体系。通过转化医学大楼内的气动物流体系,将大气动(大楼)与小气动(样本库)结合,临床生物样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实验室与样本库之间实现自动化传输、存取和整理,做到“让样本飞”的远程智能化。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生物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c073564-1b2c-4658-aff9-b58b89011c11.jpg" title=" 5fdda059c7729.jpg" alt=" 5fdda059c77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59c7729.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现有研究设施作为配套,与转化医学大设施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合力打造转化医学公共服务能力。现有高通量测序平台、药筛平台、质谱平台等科学研究平台,一加一大于二,将转化医学服务空间延伸至5.4万平方之外 /span /div !--文章标签 -- div class=" copy-right t-10 clearfix border-t border-b news_bgs_qrcode" div id=" prcode_code" /div /div div id=" comment_div" class=" pt-20 t-50" div class=" comment" div id=" comment-box" class=" comment_box_comment" /div /div /div /div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