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大基因

仪器信息网华大基因专题为您整合华大基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大基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大基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大基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大基因话题讨论。

华大基因相关的资讯

  • 华大基因:占据全球40%的基因测序份额
    日前公布的201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上,奖金高达100万元的&ldquo 市长奖&rdquo 拟颁给一个37岁的年轻人 去年底,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他又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个年轻人,就是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   他所在的深圳华大基因,没有享受到任何财政拨款,却坐上了《自然》杂志评出的中国科研机构第六把&ldquo 交椅&rdquo 通过市场化之路获得了年逾10亿元的营收,并于去年底引来近14亿元的风险投资。从几个科学家自掏腰包艰难起步,如何在短短十几年发展成拥有4000名员工的大型科研机构?极少获得体制内的&ldquo 关照&rdquo ,华大基因为何能不断壮大,直至占据全球40%的基因测序份额?   &mdash &mdash 编者   研究制高点   参与&ldquo 生命天书&rdquo 计划,基因科学是一个&ldquo 超级金矿&rdquo   据说,华大基因董事长兼总裁汪建是一个&ldquo 玩世不恭&rdquo 的人,喜欢不按常理出牌,比如和员工一样坐在格子间里办公,却美其名曰&ldquo 我的办公室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室。&rdquo   这样一个看似不严肃的人,却从事着一项严肃的事业&mdash &mdash 基因。   2000年6月26日,美英日德法中等6国同时宣布,号称&ldquo 生命天书&rdquo 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其中1%由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一起,并称为20世纪全球三大科学计划,从美国归来的汪建就跟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一起参与了这1%。   &ldquo 实际上,他们是擅自&lsquo 代表中国&rsquo 参与这个计划的。&rdquo 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朱岩梅透露,他们看到了基因科学作为21世纪最前沿科学的广阔前景,回国后参与创建中科院基因组中心,并极力游说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参与。&ldquo 可能当时国内科研资金比较紧缺,很多专家对国外最新的科研动向也缺乏了解,他们的提议没有得到官方支持。&rdquo   1%得来不易。1998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几乎已被瓜分完毕,最迟加入计划的德国只分到约2%。为了重要的1%,杨焕明、汪建等毅然与体制&ldquo 分手&rdquo ,凑了3000万元于1999年9月9日在北京创办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北方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任务。   时间紧迫,杨焕明与同事们铆足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mdash &mdash 通过网络递交的一个测序片断,其误差率仅为百万分之六,创造了世界纪录 每天测序量达到200万对碱基,中国的基因组测序能力被证明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日本。   为什么这么拼?汪建的回答很明确,基因科学在国内前景无限,今后应用领域遍及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工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尚未完全被开掘的&ldquo 超级金矿&rdquo 。   对于国家而言,杨焕明认为意义更加重大。&ldquo 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中国平等分享该计划所建立的所有技术、资源和数据,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意义重大且深远。&rdquo 而华大基因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正因为占据了基因研究的制高点。   市场制高点   在传统科研体制撕开口子,产学研自成体系   2007年6月21日,华大基因南下深圳,成立了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一家纯粹的民营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在传统的以国家为主导的科研体制中撕开了一道口子,产学研自成体系。   也正是从南下开始,华大基因真正进入了产业化经营。成就这种产业化的,一是生物技术及其相关应用产业的发展,二是科学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发展。   朱岩梅说,基因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前景正在不断显现,&ldquo 比如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药企、农业企业等,它们对某一些种类的基因测序有需求,但成本很高,需要外包出去。华大基因能低成本提供基因测序服务,从而占据市场的制高点。&rdquo 目前,全球20家最大的药企,有19家在跟华大合作 华大基因一年完成7万多例唐氏儿检测,仅此一项,就创造了上亿元的收入。   在王俊看来,科学研究从最早的实验研究到假设驱动的理论研究,再随着IT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范式,即数据驱动的时代。&ldquo 过去都是小数据,现在拼的是大数据。数据运算才是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rdquo   现在的华大基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实现了用工业化的组织方法实现大数据采集。华大基因拥有1000多人的测序科研人员队伍,平均年龄24岁 2010年,华大采购了128台全球领先的&ldquo illumina&rdquo 基因测序仪,搭建了国内唯一的大测序平台。   朱岩梅表示,现在华大基因贯穿了产学研链条,合作伙伴包括55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机构单位,团队扩张至4000人,收入从2009年的3.43亿元,增至2012年的11.05亿元。其中,政府科研项目收入占10%,海外收入占30%&mdash 40%,国内其他的科研合作占20%&mdash 30%,临床收入占10%&mdash 20%。另外还募集到近14亿元的风险投资。   未来制高点   花4年建立中国人基因库,推动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的新模式   2008年11月,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在《自然》杂志发表,测序数据总量达到1177亿碱基对,基因组平均测序深度达到36倍,有效覆盖率高达99.97%,变异监测精度达99.9%。破解又一个人类&ldquo 生命天书&rdquo ,让此前还籍籍无名的华大基因一炮打响。   约14亿人,每人30亿个基本元素,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基因数据库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但华大基因还是启动了。&ldquo 抽取了千人,花了1个亿,做了4年,详细比较了中国人与已有数据的白种人基因组在序列上的差异。&rdquo 汪建说,其科学发现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人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治疗方式,推动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的新发展模式。   2013年7月12日,华大基因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等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成功鉴定出一系列与自闭症相关的遗传突变和风险基因。该研究成果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上发表,为探索自闭症病理机制迈出了关键一步。   朱岩梅表示,未来医学革命的方向应该就是&ldquo 个体化&rdquo 。每个人一出生,就应该有自己的基因身份证,一旦生了病,根据其基因信息进行准确治疗。&ldquo 华大要做的就是检测出哪里出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人工干预基因进行预防或治疗。&rdquo   2013年3月,华大基因宣布完成对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补上了其在基因检测设备方面的短板,打通了基因检测的整个产业链。   汪建给华大基因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ldquo 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100亿,医学服务能到1000亿,人人服务能到1万亿。&rdquo 所谓人人服务,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基因信息。目前,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已下降到数千元,但加上分析成本,大概要10万元。根据华大预计,在5年内可降到1000美元,未来可能只需要花费几百元。
  • 解密华大基因“方程式”
    2014年10月16日,在中意科技创新周活动中,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医学和意大利BioscienceGenomics签署为期5年的框架协议,授权后者使用华大基因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已经取得专利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平台。截至目前,华大基因的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这种以技术输出方式&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中国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华大基因过去的总部位于北京,原本隶属中国科学院。2007年,&ldquo 单飞&rdquo 至一千多公里以外的深圳。   落户深圳仅5年,华大基因就成为全球基因测序领域的&ldquo 航母&rdquo ,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   2012年,华大基因与美国测序设备制造商Illumina的大手笔交易,以及2013年对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Genomics的并购,使得华大基因在全球的知名度迅速得到提升。相关领域的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全球医疗、生物、农业等领域的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先后到访。&ldquo 他们定期会来这里看看又有什么新进展。&rdquo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突破口   美国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时,正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汪建感觉有了机会。1999年,他与杨焕明、于军、刘斯奇等人创办了华大基因。用不到1年的时间,承担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ldquo 中国部分&rdquo 。   &ldquo 别小看这1%,它让华大基因拿到了进入全球基因科研领域核心圈子的入场券。&rdquo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ldquo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些领域人家不带你玩。你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这决定着我们能做什么,怎么做。&rdquo   受限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中国的生物科技一直处于系统性落后状态,与世界最高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短期内想要从正面突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消息是,最近几年,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浪潮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变革着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   在基因科技领域,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典型案例是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仪。基因测序技术在新型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带动下,测序时间和成本大幅下降,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   这为苦寻突破口的汪建和华大基因带来了转机。他选择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边界开展创新研发,即以标准化且廉价的基因测序服务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创新。   2010年初,华大基因投入15亿美元,从美国Illumina公司手中购得128台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器。这次战略性交易为华大基因变身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以及之后对外技术输出打下坚实的根基。   2013年底,华大基因又向产业链上游发力,收购了Illumina的竞争对手美国完整基因公司。这一收购弥补了华大基因在基因检测设备方面的短板,让其升级为一家基因解决方案业务领域的全产业链、全球化公司。   而且,如果华大基因整合美国完整基因成功,将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价格下降带来划时代的影响。双方提出的百万人基因组测序的前提之一,正是测序成本急剧下降。   汪建表示,华大基因走的这条路径,其实是将工业革命的模式和优势,转移到生物科技领域。同时,又将生物科技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工业革命的进程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反传统   这种发展路径或许可以理解为汪建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汪建只喜欢员工称呼他为汪老师而非汪总,公司里没人穿西装,不许系领带 没有任何人拥有单独的办公室,汪建坐在和普通员工一样的工位里 一个女员工剃了光头来上班,他当即给予奖励。   华大基因的研发项目同样&ldquo 毫无章法&rdquo 。部门之间没有边界,所有员工在一个大平台上工作,谁对另外一个项目感兴趣,可直接申请加入。17岁加入华大基因的高二学生赵柏闻,用半天时间解决了人类基因组项目的一个数学难题后,征服了汪建,没过多久就成为带领数百人团队的项目组长。   在这种&ldquo 无章法&rdquo 的治理理念影响下,华大基因的组织架构也变得极为&ldquo 古怪&rdquo 。整个华大基因集团体系中,既有华大基因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又有华大科技、华大健康、华大农业、华大医学这样的子公司,更有华大基因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   汪建自嘲,这样的华大基因看起来有些&ldquo 四不像&rdquo 。不过,这种&ldquo 四不像&rdquo 的组织架构,也是华大基因产学研资一体运作模式的基础:华大基因学院既具备招收本科生、硕士生的资格,用以培养人才,又具有中长期战略性科研和孵化器功能。一旦项目成熟,马上连人带技术转给产业公司,而产业公司则完全是商业运作,公司产生的收入回流到华大基因体系最顶层,然后向其他各个实体进行资源分配。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汪建和华大基因的种种做法不仅是全新的,甚至有些标新立异。但在汪建看来,华大基因身处最为前沿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要跟上技术变化的步伐做颠覆式创新,就必须要营造这样一个反传统的创新氛围,从解放思想和行为做起 打破传统企业架构和文化条条框框的藩篱,让所有人自由,为创新预热,为摆脱物质生产、工业经济的模式和发展思路束缚做好充分准备。   汪建说:&ldquo 华大基因引入工业模式打造出全球基因测序领域的"航母"后,必须用反工业化的思维,实现全球化创新发展战略。否则,只会陷入工业时代的漩涡里不能自拔。&rdquo
  • 华大基因或借壳A股上市
    p   2014年被当作深圳创新样板的两家企业,在2015年6月双双迎来了“借壳上市”的传闻。一家是被称为无人机界的“苹果”——大疆创新 另一家是被称为基因测序界的“富士康”——华大基因。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height=" 265"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3/hn/201506231120225592.jpg" width=" 515" / /p p   大疆创新将借壳山西某上市公司的传闻遭到否认并指称假新闻之后,华大基因或将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合并,放弃港股改投A股的消息,则因华大基因公关部的缄默显得“可能性极大”。 /p p   “深圳式创新”贯穿了整个2014年,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光启科学作为其中样本被翻来覆去提及,成为最热门的创新企业代表。而其中,创业历史最长的华大基因,因其特殊的出身和发展、因“没上大学就做研究”的大量年轻人而略显神秘的企业文化,被视为中国式创新的代表。 /p p   从北京南下深圳,从拒绝资本到拥抱资本,从海外上市到回归A股,从理想主义到投身商业,华大基因演绎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创新故事。 /p p   “深深宝还是深圳惠城?”随着A股不断的惊涛骇浪,“华大基因即将买壳上市”的传闻再度达到巅峰,与不久前仍然“神秘”的形象不同,目前深圳每个谈论股票的聚会上,人们都在预测华大基因的最后选择,有人甚至根据数个条件计算出华大基因可能购买的壳公司不过10家。“干脆都买下来持有到停牌,这可是能涨十倍的股啊。” /p p   曾被分析师预测“整体上市市值将超过腾讯”的华大基因,5月底确认放弃海外上市,转投A股。在此前的5月19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刚刚带队参观华大基因。 /p p   6月8日,华大基因全资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自行生产的首批“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亮相—在今年1月举行的第33届JP摩根健康投融资大会上,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曾表示,该测序仪准确率之高“让人不敢相信”。密集放出的消息使人们相信,华大基因上市箭在弦上。 /p p   “你们明天派人审核完了,我后天就加入(上市)。”2015年2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深交所楼里的喊话明确而有力,用迫不及待来形容亦不为过。 /p p   这与四年前截然相反,“华大基因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而不是公司。”2011年,一直被认为“匪气”很重的汪建如是说。彼时汪强调,即便再赚钱,科学研究依旧是第一位。 /p p   数年来,华大基因经历了自觉或被迫的大规模商业化,在资本的介入和政策的扶持下迅速长成庞然大物。在一场接一场“大跃进”式的融资和成长中,华大基因的商业化遭遇政策、资本和竞争对手的挑战,道路并不平坦。 /p p   但汪建始终在四处传播他的梦想:让人人都能活到100岁、管理癌症甚至攻克癌症。“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应该关掉95%,这是我马上想做的事情。”汪建在一次演讲上说。 /p p   至于钱,汪建始终强调自己“会要饭”、“能忽悠来钱”、“擅长打肿脸充胖子”。对于钱的工具化和不在乎的姿态,是他和华大基因极力希望外界接纳的理想主义形象的一部分。 /p p   马兴瑞在5月19日参观时说,华大基因目前正处在产业化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将提供针对性服务,助推华大基因在农业、海洋产业、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p p   作为一个多次登顶雪山的登山者,汪建在一次次的“不得已”当中,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他的梦想。子公司对超级测序仪的推出,让他有希望摆脱对上游测序仪生产商的依赖。 /p p   记者多次就上市、创新等问题联系华大基因方面,但华大基因表示“暂时不接受财经媒体采访”。 /p p    strong 先后拥抱资本 /strong /p p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都未能分清这个容身于深圳盐田区一个旧鞋厂中的“机构”,到底是科研机构、国有公司还是民营公司,甚至连资本方也如此。 /p p   但过去数年,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工厂”在资本和公众面前越来越清晰,资本的参与,将华大基因催熟为现在的模样。 /p p   2012年12月,为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华大基因的大门首次被资本敲开。强势的汪建终于搭理资本,过程却让资本方痛苦不堪。 /p p   当时的汪建叫价33亿元估值,此外,华大基因刚开始提出的投资时间也让投资机构望而却步。“华大基因提出希望机构能够在6-10年持续地投入,而不是3年内就IPO,据了解,没有一家机构同意。”一名接近华大基因的人士透露。当时,投资机构不答应投资这么长时间,而华大基因眼看已经接近2012年底,收购CG的计划已逼近,出于资金快速到账的需要,汪建最终妥协。 /p p   很多与华大基因有过接触的投资机构均表示,“华大基因很强势”。据悉,当时信心满满的华大基因要求和投资机构签订双向对赌协议,而这对于国内的投资机构来说并不普遍。 /p p   谈判的结果是,华大基因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深创投的投资额为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胆小”。投资机构显然冲着上市而去,当时的华大基因即被预计将在2015年上市—并且政府强烈希望它在A股上市。 /p p   最终签订的协议直接对华大科技2013、2014年度的净利润确定了数额,若不能达到规定利润,则需要出让一定股份给投资人。2013年,投资机构对于华大基因业绩完成情况、规范化治理都很满意—尽管有华大基因内部人士向记者称,“2013年的收入透支了2014年的”。 /p p   据公开报道,另一子公司华大医学的投资机构前后共有三批。2014年的第一批投资者包括深创投、苏州软银天维创投、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成都光控西部创投、北京荣之联(002642,股吧)科技、深圳盛桥新领域投资、深圳红土生物创投、上海景林景麒投资等8家机构。2014年5月16日,第二批投资机构入驻,分别为上海腾希投资、深圳华弘资本、深圳南海成长创赢投资、中金佳成(天津)医疗投资等共4家。紧接着,又有包括松禾创投,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深圳有孚创投等7家机构进行了投资,此外,深圳创投等也再一次进行了跟投。 /p p   除了钱,投资人最初还被要求配置与投资额相当的业务量,即带着业务投资。而汪建曾称,投资人的话语权与占股比例并非一致,“我们可以规定,投资人的话语权只占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10、1/20。” /p p   strong  对赌压力下的“改革” /strong /p p   如此自信和强势的姿态,随着2014年的一纸禁令而急转直下。2014年2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 /p p   此前,作为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之一的基因测序,已经开展了数年。尽管2014年7月,卫生部批准华大基因的两个基因检测仪恢复使用,使华大基因成为国内首批获批的基因检测公司,但4个多月的业务影响,已使华大基因完成对赌协议承诺颇有压力。“到后期华大基因显得很吃力。”一位华大基因前员工向记者表示。 /p p   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并准备2015年上市,华大基因在2014年后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不少原先在华大科技的部门,在架构调整后,都移到了总部,因为不赚钱。被留在华大科技的都是赚钱的部门。”前述华大基因前员工表示。 /p p   架构调整还让华大基因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项目划分部门,并且每个部门要完成一个确定的利润额。目前,华大基因内部有100多个小组,每个组长直接对高层负责,高层则仅有八个人。“受伤最大的是中层管理层,多年闯过来的管理者,被高层下了死命令,每年要赚多少万,而且只能管十几个人的部门”。 /p p   这对华大基因的内部管理也形成了挑战,据华大基因内部人士称,华大基因一直将“科研做得很好的人,技术很牛的人,拉去做管理”,却一直没有聘请数量足够的专业管理人士。此前亦有资本方将架构调整前的华大基因评价为“架构复杂、管理混乱”。 /p p   在外部,华大基因也削减对于代理商的需求。2014年12月22日,华大基因在官网推出“‘爱in家’基因指导生育健康服务”,并称之为“采用轻松便捷的O2O方式开展的健康服务”。华大医学也密集开设各类“基因大讲堂”活动,总裁常常亲自上阵讲授助理团队制作的PPT。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汪建曾下令取消全部代理商,最终的折中方案是提高门槛、严格准入。“医疗领域具有双向垄断(特性),直接教育百姓的效果更好。”华大医学总裁尹烨的书架上如今摆满O2O营销书籍,并被称为“科普CEO”。 /p p   一般而言,医药、器械行业的潜规则为“4倍空间”,即终端价格与生产厂家销售给代理商的价格是4倍关系,差价被代理商、科室、医院按比例分配,历经多年而形成所谓潜规则。但华大基因将代理商价格与终端价格的差距缩减为2倍左右,即提高代理商拿货价格并降低终端价格。 /p p   更重要、也更众所周知的调整是,汪建原本打算将华大科技上市,后来的计划却将华大医学也一并上市,原因是华大科技盈利能力有限。流传于华大基因内部的说法是,“华大基因想要科技多赚钱,因为科技是家里大姐姐,没嫁出去的时候就要赚钱给弟弟妹妹。但现在科技赚的钱不够多,所以把华大医学绑在一起上市。” /p p   汪建曾向媒体坦陈,他理解商业化和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我们过于商业化,会看不到未来,”他表示,“但如果我们只考虑未来,也不合适”。这样的双重任务,要求他必须既有梦想,同时又要成为商业战略家,在基础研究和更迅猛的商业化之间实现平衡。 /p p   华大基因在2014年一度已聘请投行准备前往海外上市,但2014年底,上市消息被确认回到A股。快速上市也许能够解开华大基因的资本套索,像此前的每一次一样,让它转危为安。 /p
  • 贝瑞和康VS华大基因,基因检测谁更强?
    p   近日,华大基因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拟深交所正式上市,加上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上市,A股市场将迎来真正的基因检测龙头企业。两家公司谁更强?通过披露的业务内容,一起来探寻基因检测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p p    strong 公司的发展历史 /strong /p p    strong 华大基因 /strong /p p   公司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背景是生物科学领域的基因组研究已经兴起并且大热,基于各类生物的基因组研究都在推进,1990年开始由美国等发达多家共同展开了为期15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基因早期主要从事为科研机构提供基因测序服务。在2002年,公司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单体型图的部分计划。2007年以来开始成立医学部门,推进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随后公司不断扩大基因组研究的合作领域,并增加基因测序的产能。现在国内科研测序与产前无创基因诊断的市场份额领先。华大基因业务现在已经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余名员工。 /p p    strong 贝瑞和康 /strong /p p   公司成立于 2010 年,比华大基因晚了差不多10年,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无创DNA 产前检测、染色体疾病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等。公司拥有近1,000 多名员工, 2015 年营业收入 4.46 亿元,净利润4,374.81 万元 2016 年营业收入 9.22 亿,净利润 1.58 亿元。 /p p    strong 公司业务对比 /strong /p p    strong 华大基因业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af68f473-1144-4b8e-b57a-45cfeaf39089.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 /p p   华大基因在业务内容方面披露更加详细,华大基因的业务分类主要包括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生育健康类服务也就是已经在医院成熟应用的产前无创基因检测(NIPT)。从业务增速来看,近两年复合增速达到61%,增长非常快。这一类业务中占比最大的检测项目是针对21-三体综合征的筛查,也即是唐筛。华大现在成熟的检测服务项目有7种。这些服务将逐渐成为中高端医疗的增值服务,同时随着检测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生育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将覆盖更多的罕见基因缺陷,用于孕前阶段优生优育服务。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该检测由于检测准确度大大高于传统生化诊断方法,因此替代只是时间问题。试想,有更好的方法能避免检测中存在的误差,价格还贵不了多少,患者自己选择的意愿也是显而易见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c84813a3-b163-4cc5-b721-31ac7150e7da.jpg" title=" 2.jpg" / /p p   基础科研类服务归纳起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基因测序服务,这是华大基因早期的业务主线。第二个部分上升到生物信息的分析,海量的数据现在仍然是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最大难题,挖掘生物信息密码的工作是大多数机构测序以后的目的。对于不同客户的需求,华大基因可以匹配不同的分析内容,包括数据下机质控、数据组装、比对、基因注释等标准分析,以及各种高级分析。华大基因已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软件,如 SOAPdenovo、SOAPsnp、 SOAPtrans、 SOAPfuse 等。公司还推出了BGI Online作为基因数据的分析平台。第三个部分是定制化的组学研究方案。这一块业务近两年是明显下滑的。原因也很好解释,主要是二代测序业务已经成熟,能够购买测序设备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并且很多企业的人才都起源于华大基因。针对科研服务的测序数据质量要求与临床医学仍有差距,因此这一块容易在有限的需求空间下被杀成红海。 /p p   复杂疾病检测服务也具有看点,该业务板块最近两年能保持17%的复合增长速度。该业务随着未来整个医疗资源对重大疾病的倾斜,基因检测服务将有效干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现代医学已经有明确的研究数据支持对精神疾病,恶性遗传性肿瘤进行基因突变的区分,能够显著提高不同药物针对相关重大疾病的疗效,及时控制疾病进程。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未来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诊断将和治疗药品同等重要,现在已经有高血压,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在使用基因检测指导治疗。 /p p   药物研发类服务,相关业务类似是研发CRO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的基因测序与分析平台帮助医药企业进行药品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对病人进行特征提取和分型,增加基因筛查之后能够提高药品的研发成功率。例如创业企业索元生物就希望借助基因特征对患者进行筛选来再开发一些花费巨资研发并宣告三期失败的化合物。 /p p    strong 贝瑞和康的业务 /strong /p p   贝瑞和康通过服务模式和产品模式为各级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医疗机构提供医学产品及服务 为科研院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提供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基础科研服务。从业务内容上看,与华大基因没有显著区别。贝瑞和康未透露科研服务的占比,但是由于华大基因成立时间更早,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黄埔军校,其积累的科研地位无法撼动。因此科研服务和一些偏研究阶段临床基因检测服务规模理应更大。不过从业务盈利效率来看,单人产出贝瑞和康的优势明显。不得不说科研服务的盈利能力还是与成熟的无创产前诊断业务差别较大,毕竟具备特殊检测需求的科研服务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所以从公司收入增速来看,贝瑞的年营业额复合增速也达到了60%以上(66%)与华大基因的第一主营增速一致。 /p p   贝瑞成立时间更晚,成立以后更加关注的是基因检测应用领域,而不是科研领域。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去两者官方网站上去了解一下企业宣传,很明显的是华大在凸显其科研底蕴,但是贝瑞和康的网站上更多是对无创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贝瑞将具体的服务品牌化,主要品牌为“贝比安”“科诺安”“科孕安”“昂科益”。这些检测项目公司归纳起来就是遗传学和肿瘤学两个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4ed5c615-ff27-4364-9700-4911278b9d84.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贝瑞和康资产评估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acfef535-826b-41a4-bca2-c7e82e0db27a.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贝瑞和康重组评估报告 /p p   由于是借壳上市,贝瑞和康签了业绩对赌协议,2017-2019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是22,840 万元、30,920 万元、 40,450 万元。结合2016年1.58亿的净利润,未来三年扣非净利润年复合增速目标不低于30%。根据公司的判断,行业快速增长确定性还是比较高的。 /p p    strong 资产规模与储备 /strong /p p strong   对比两个公司资产规模 /strong /p p   根据最近2016年的审计报告,贝瑞和康总资产12.2亿,其中净资产10.7亿,账面现金有1.8亿。华大基因2016年合并报表总资产42.3亿,净资产34.5亿,账面现金有7.5亿。从资产角度看两者的差别还是很明显,华大基因的资产规模是贝瑞和康的3倍左右。 /p p    strong 研发储备 /strong /p p   华大基因2014 年至 2016 年,发行人研发费用分别为 1.31 亿元、 1.02 亿元和 1.7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11.54%、 7.72%和 10.33%,略高于8%左右的行业平均水平。贝瑞和康2014-2016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45万,3800万,4858万,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51%,8.52%,5.27%,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出储备项目来看,华大基因非常丰富,目前共有28个项目,其中包括了基于ctDNA技术的癌症检测试剂盒项目。 /p p   华大基因部分储备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a83c4f1d-b7d0-4e44-b8a5-90de505f2f79.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来源:华大基因招股说明书 /p p   贝瑞和康的储备项目则明显单薄了许多,基本上就是为现有检测业务提供优化。毕竟技术储备比华大少了10年,而且研发投入也不在一个水平段,可以理解,优化已有产品线,降低运营成本是非常务实的做法。上市以后有望借助再融资平台募集更多项目资金,加大新产品业务的开发力度。 /p p    strong 人员结构与产出 /strong /p p   华大基因现有员工2585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占比9.63%,研发人员占比17.33%。贝瑞和康现有员工1124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占比22.42%,研发人员占比7.3%。对比两者人均产值来看,华大2016年人均产值为65.8万,贝瑞和康人均产值为82万。相比依赖人工服务的迪安诊断(2015年人均产值46.8万)和泰格医疗(2015年人均产值51.87万)而言,基因检测服务具备更高的产值输出。 /p p    strong 总结 /strong /p p   从经营效率来看,贝瑞和康的商业化导向更有优势。但是从储备和远期业务扩展方面,华大基因在国内基因测序的绝对龙头地位还是稳固的。不过由于华大基因是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为自己培养了很多对手,早期很多华大核心骨干纷纷另立门户,也包括贝瑞和康(新财富媒体统计到的华大系创业企业多大17家)。在基因检测行业一直存在行业壁垒不够高的争议,事实上各个创业公司都在利用测序为前提去寻找各自特色业务的突破口。相信等这两家企业都完成上市工作以后,整个基因检测行业情况将被市场了解得更加清楚。基因检测的兴起也将提供更多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 /p p br/ /p
  • 华大基因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华大基因3月22日宣布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EarthMicrobiomeProject(简称&ldquo EMP&rdquo ),将负责EMP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   EMP将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者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旨在全方位、系统性地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参与该项目的主要单位有华大基因(BGI)、阿拉贡国立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劳伦斯· 伯克利国立实验室和美国基因能源联合研究所。   据介绍,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   华大基因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ldquo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如此重要的研究项目。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我们相信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出价值和力量&rdquo 。   据悉,今年6月13日至15日,华大基因将联合EMP联盟在深圳共同举办第一届EMP大会。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华大基因将与来自各地的学者分享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及相关生态、健康、医学、工业、农业等各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及应用前景。
  • 深圳华大基因1.18亿美元收购美国基因排序公司
    北京时间9月17日晚间消息,美国基因排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 Inc(GNOM)周一宣布,已同意接受世界最大基因排序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BGI-Shenzhen)价值1.1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其长达三个月的战略评估进程由此宣告结束。   华大基因提出的每股3.15美元的收购报价较Complete Genomics股票上周五收盘价溢价18%。   Complete Genomics表示,预计此项交易将于明年年初完成,在交易完成后,该公司还将获得华大基因提供的至多3000万美元的过渡融资。   由于面临Life Technologies(LIFE)与Illumina Inc(ILMN)等规模较大的对手的竞争,加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削减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Complete Genomics与Pacific Biosciences(PACB)等规模较小的基因排序公司正面临困境。今年6月,这家总部位于加州Mountain View的公司宣布正在探索战略选择,包括出售公司的可能性,并计划裁员55人,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大约20%,以削减成本。   Complete Genomics表示,与华大基因的交易已获得其董事会的一致批准。交易完成后,该公司将继续作为一项独立业务运营,并将保留其在加州的总部。   花旗在此项交易中担任华大基因的财务顾问,Jefferies & Co担任Complete Genomics的顾问。
  • 华大基因基因测序产品获批 抢百亿市场先机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挂出通知,批准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等的医疗器械注册。华大基因成为&ldquo 首个吃螃蟹者&rdquo ,上述两个基因测序仪均是华大基因在国内注册的基因检测平台。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   基因测序为近年来兴起的新鲜事物,知名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都曾进行过基因测序,但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卫计委在官网上挂出了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上使用的通知。   北大纵横 医药 合伙人史立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基因测序虽然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由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体质不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国内缺乏足够多和有力的临床数据支撑,监管部门对基因测序产品审批一直持谨慎态度,而在未获审批情况下,基因测序却早开始匆忙市场化,造成市场混乱和监管部门的紧急叫停。   记者注意到,此次获批的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应用范围被严格限定为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 孕妇 外周血血浆中的游离基因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疾病 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和辅助诊断。   史立臣表示,此次华大基因首先获批不仅抢夺了市场先机,更重要的是作为首个获批者,华大基因在行业 标准 方面有更大发言权,其他同类公司肯定会继续跟进。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现在平均每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费用约3000元,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假如将来每次检测费用降到1500元,按照我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母亲测算,市场容量在30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华大基因外,上市公司达安基因申请注册的测序平台位DA8600未在批准之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达安基因证券部时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其测序平台仍在注册过程中。   借助基因测序概念,按照90日以来的涨幅计算,截至昨日,千山药机涨幅超90%,达安基因涨幅超过50%,紫鑫药业涨幅也接近30%。
  • Illumina控告华大基因试剂套装侵权 华大基因:未使用
    p   8月31日,香港政府开始面向全体市民实行免费且自愿的新冠病毒检测。近期,华大基因旗下的六家公司(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华大基因医疗设备有限公司、MGI International Sales Co. Limited、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及华大基因健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被英国公司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控告至香港高等法院。 /p p   起诉书显示,原告认为被告侵犯了其名为“Modified nucleotides for Polynucleotide Sequencing”(用于多核苷酸测序的修饰核苷酸)的香港标准技术专利(编号HK1253509)。 /p p   原告要求法庭颁下禁制令,禁止被告及其旗下任何公司及员工侵犯、授权他人侵犯该专利,或抄袭相似的设计 并要求法庭禁止被告制造涉及上述专利的多款高通量测序试剂套装,不准被告擅自将试剂套装推出市场,并禁止被告销售、进口、贮存、供应及推广有关套装。 /p p   此外,被告须在命令颁布后7日内将任何侵权的宣传产品下架,以及在14日内将侵权产品交出并由原告销毁。被告亦须向原告交代曾购买或表示有兴趣购买上述侵权产品的买家名单,和向被告提供涉案侵权产品相关人士,以及已获利益等资料,并就原告的损失作出赔偿。 /p p   香港高等法院本周四(20日)将开庭处理原告的临时禁制令申请。 /p p   华大基因在港开设的华升诊断中心接受港媒问询,并发布声明作出回应,强调华升诊断中心在香港参与的所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均未使用Illumina与华大基因有关诉讼中涉及到的任何试剂及设备。声明还指出,由于专利诉讼已交由律师团队跟进,华大基因将不作评论。 /p p   华大智造8月17日发表声明称: /p p   针对Illumina对我司在香港发起的专利诉讼,我们内部正在组织核查,具体影响尚待评估。 /p p   其滥用专利诉讼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市场垄断地位、打压行业发展的惯用手段,我们坚决反制,已在美国加州和特拉华州分别对其发起专利诉讼。 /p p   凭借在核心技术端的源头式专利布局,华大智造始终以“给世界多一个选择的权利”为初心,将继续为全球客户提供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p p   strong  背景资料: /strong /p p   Illumina Cambridge Limited,登记地址在英国,是一家主要提供基因研究、医疗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 /p p   华升诊断中心是由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与华大基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港合资注册的公司,主要业务是为香港特区提供医学实验室检测服务,目前已经为香港市民提供超过10万次检测。 /p p   据相关报道,华升诊断中心此前已经在香港开设有一间检测实验室,最近又在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内搭建完成16个临时气膜“火眼实验室”,将为香港市民提供公共卫生事件检测,以识别无症状感染者。这些临时的实验室每天可进行大约10万次的单管测试,它将使华升诊断中心的总检测能力由每日3万次增加至每日13万次,使其成为香港拥有高检测能力的检测实验室之一。 /p p br/ /p
  • 华大基因完成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
    近日,华大基因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已经成功完成对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   华大基因以现金收购要约形式以每股3.15美元购得Complete公司所有流通股股权,并完成简化式兼并。Complete将作为华大基因的全资子公司进行运营,同时在多种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华大基因总裁王俊表示,Complete拥有完整和精准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期待双方共同协作来促进创新生物技术、医疗保健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不断进步。
  • 华大基因新总部选址惹争议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深圳华大基因又被推至风口浪尖。这一次,不是某个重要科研成果,而是有关其在深圳将要建设的新总部项目。   据了解,华大基因新总部选址在大梅沙盐坝高速以北,去年2月已开始环评、收集公众意见。因涉及生态用地变更,一些居民担心项目存在生物污染,破坏大梅沙环境,早已就此提出反对意见。   本月19日,深圳市人居环境网发布《华大基因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公示期截止2014年1月2日。再次引发居民强烈关注,因大家担心项目在公示后动工,3000多名居民联名签署反对意见递至市人居委。   居民质疑的核心是什么?到底该总部项目具体有何用途,是否存在污染?华大基因如何看待居民的疑问?记者昨日采访了华大基因相关当事人、市民代表和律师。   实验室安全性高于一般医院化验室   &ldquo 项目将成为未来华大全球总部,为避免引起大家担心,将不做活体实验,也没有转基因实验。&rdquo 对于居民质疑和媒体质疑,昨日,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尹烨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他介绍说,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新总部实验室,其实比普通的医疗垃圾还安全,实验室将不做活体实验,仅做各类动植物和人类来源的DNA样本,更没有SARS、禽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操作,安全性高于一般医院化验室。   据他介绍,未来华大中心项目是作为华大的全球总部,华大中心项目内实验室不做转基因,华大的转基因实验室在大鹏的创新研究院。   实验室废弃物标准与国外相同   记者采访一位熟知情况的市民获悉,华大基因项目离成坑村仅隔一条高速,与上游供应大梅沙片区的上坪水厂,距离分别不足100米,因此实验室废弃物、废水是否对周边环境有影响,是他们关注的最核心问题。   对此,尹烨表示,在深圳的废弃物执行标准与国外完全相同。是委托给专业的医疗垃圾处理公司来处理。据介绍,华大实验室废渣主要是一些手套、刀片、离心管、移液枪头、采血管、培养皿等,经实验室废物灭菌锅高温高压处理后,先存在专门的医疗装置中,然后定期统一交给深圳市医疗废物处理部门处理。   尹烨表示,实验室废水量很少,经过高压蒸汽灭菌罐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同时,总部还设置20立方米的实验室废水事故池,实验室废水事故池设置在实验室废水处理设施出水口处,当所有的高压蒸汽灭菌罐发生故障时,将实验室废水引入实验室废水事故池。 如果发生洪水,则提前关闭废水事故池。   &ldquo 事实上,我们在费城、哥本哈根等世界各地都建有实验室,执行的也是相同标准。&rdquo   他表示,华大在盐田有7年时间,在当地的实验室项目已开展了多年。三年内,华大还将对梅沙出生的所有宝宝,提供免费的唐氏筛查、新生儿代谢物检测和耳聋基因筛查。   建成后将增加数万平米绿地   有居民在微博中指出,新项目的建成将减少该片区绿化面积10%,而将地块功能由&ldquo 生态科研及旅游度假&rdquo 变为&ldquo 一类工业用地&rdquo ,他们担心基因实验室对旅游业、餐饮业等产生影响。   昨日华大基因回应本报称,生态线的调整不是华大基因来决定的,而是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划定。而绿地方面,尹烨表示,现在该地块是个沙土填埋场,由废旧建筑材料填埋而成,与大家的猜想相反,项目的建成,反而将增加数万平米的绿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一类工业用地是我国土地政策中按照用途区分的一类,是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的用地。   &ldquo 地块用途本身也说明了我们不可能做会污染的东西。我们的员工食堂就在实验室之下。&rdquo   据他介绍,还是希望先沟通,等大家对项目理解和同意后再建设。   律师称应定期公示对环境的影响   广东瑞嘉律师事务所主任梁桂群律师表示,大梅沙属于环海旅游区,10万余平方米的基因工厂选址在这里,从民法上而言,如果对大家的安全产生潜在的安全威胁,居民有权利提出质疑或诉讼。与此同时,由于基因项目本身的评测有一定难度,企业和政府有义务进行充分解释。   他表示,这种影响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解释义务,但现在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华大基因应该有解释义务,详细说明什么会产生污染,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污染,对所有的可能排污情况、工业废料处理等,每周或每月定期严格进行公示,否则人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将来没有按照公示的标准项目和程序执行,就具有&ldquo 欺骗公众&rdquo 的嫌疑和故意,如果由于疏于排污管理,对海滨环境、植物、人产生影响,企业负责人将有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 继华大基因后 又一基因巨头冲刺资本市场
    8月29日晚间,停牌两个半月的天兴仪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拟将其目前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存量业务资产出售给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时,向贝瑞和康全体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贝瑞和康 100%股权。  这意味着,基因界的另一巨头、“华小”公司贝瑞和康将借道天兴仪表登录资本市场,“本次资产重组构成关联交易,同时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  资料显示,天兴仪表主要从事汽车、摩托车部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及销售,控股股东为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为确保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工作有序进行,“公司拟继续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及申请继续停牌”。  贝瑞和康则是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  近几年,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据BBC RESERCH统计,该市场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  基因组学应用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 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 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受检者。  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位于中下游第一方阵的企业包括四家: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其余较为知名的企业包括安诺优达、诺禾致源、凡迪生物、百迈克等。  值得注意的是,贝瑞和康在无创产前检测市场和华大基因几乎两分天下,其创始人、董事长高扬,董事蔡大庆、股东和检测报告审核人任媛媛,之前分别担任华大基因的健康事业部总经理、CFO、常规测序部门经理。  去年,华大基因已披露IPO冲刺创业板。
  • 华大基因与美国Arcadia公司合作水稻基因测序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1800419674,211209723& amp fm=21& amp gp=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7f4b7abe-711d-4f45-a6aa-6e4d1169d219.jpg" / /p p   美国农业技术公司Arcadia Biosciences 于12月8日宣布,已经与华大基因合作来创建一个水稻基因资源库,以促进粮食作物研究和开发。 /p p   根据协议,深圳华大基因和Arcadia将共同创建、测序和特征化数百万的新水稻基因等位基因,专注于5000个高密度基因组变异的专利型籼稻品种。 /p p   华大基因将确定这些品种的基因组DNA序列,并且免费提供在线分析数据。华大基因将通过中国国家基因库保存水稻种子,同时给研究人员分配水稻类型,以换取用户在线获得他们的研究成果。 /p p   Arcadia将保留该水稻研发合作项目中任何结果的权利,包括水稻发育性状的氮利用效率和耐盐性。 /p p   合作的其他条款尚未披露。 /p p   Arcadia总裁兼CEO Eric Rey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结果的共享有可能加快水稻品种发展,并最终扩展到其他关键粮食作物。我们经济高效地连接全球主要的遗传学研究基地,主要原因是,面对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他们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支持全球粮食安全。”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 关于Arcadia Biosciences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   Arcadia Biosciences是一家农业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加州戴维斯,专注于开发可造福环境和增进人类健康的农产品。Arcadia的农艺性状,包括氮利用效率、水利用效率、耐盐性、耐热性和除草剂耐受性等,都旨在让农业生产更经济高效且更健康环保。Arcadia的营养技术和产品带来了生产成本较低却更健康的成分和天然食物。公司被MIT技术评论提名为50家最智能公司之一。 /span /p
  • 华大基因旗下两公司预计明年上市
    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7月9日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称,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科技计划明年在香港上市,华大医学预计明年在深圳上市,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产前基因检测市场将成倍增长   今年9月9日即将迎来15岁&ldquo 生日&rdquo 的华大基因最近喜事连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公布消息称,于6月30日批准华大基因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ldquo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rdquo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9日称,华大基因两款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获得CFDA批准,对我国基因组学和产业发展而言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使得先进技术可以在有效监管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老百姓和医疗卫生事业。   &ldquo 我们近期将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价格从两三千元降至一千七八,未来3年左右将降至千元以内。&rdquo 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告诉记者,华大基因测序仪和检测试剂盒获批后,将继续技术研发,力争降低检测价格以便让更多百姓接受并可承担得起费用,预计需求市场也会成倍增长,将会对今年的营收产生正向推动。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至2014年2月国家两部委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检测服务前,华大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做了约31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其中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4300余例。据朱岩梅介绍,中国每年约有1800万新生儿,不仅高龄孕妇生育唐氏综合征宝宝的概率较高,年轻孕妇生育唐氏综合征宝宝的案例也不断出现,华大基因将继续降低产前基因检测价格,让更多家庭可以远离出生缺陷。   她总结说,过去15年科技推动基因产业发展,如今,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基因领域已经走向了产业和民生,从单向科技推动到科技推动加上需求拉动。基因测序最广为人知的是针对唐氏综合征筛查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华大基因计划通过该项目的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基因检测。   &ldquo 华大基因的愿景是&lsquo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rsquo ,但基因科技还需要科普,我们希望市民使用过一次华大基因的产品,就能终生享用。&rdquo 朱岩梅表示,针对唐氏综合征筛查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华大基因的第一个临床应用项目,希望孕妇在生育孩子之后能成为华大基因终生用户,接受华大基因新生儿检测、妇女HPV检测等方面的服务。   获批将加快华大海外推广步伐   在全球范围内,华大基因的合作伙伴在快速增加,3个多月以前,合作国家只有30多个,如今已快速增加到50多个国家。朱岩梅称,华大基因成为CFDA批准的首个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将有利于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海外的推广,合作伙伴预计还将大幅增加。   据悉,华大基因已经与全球科学家一起合作,深入研究了全球7000多种单基因病中的2000多种。在西班牙,华大基因已经可以一次提供600个疾病的检测。尽管华大基因目前获得批准的仅有两款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不过,华大基因计划在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支持和创新环境下加快新产品注册的推进速度。   据华大基因内部人士透露,华大目前在跟卫计委积极推动另外一种国际通行的模式,除了有CFDA许可审批,还将尝试申请成为试点单位,即按照欧美临床实验室方式,对新的检测服务使用临床实验室许可形式。如果这种新的模式可以推行,那么更多的临床检测就可以更快地推进。   记者还了解到,华大基因获CFDA批准注册的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医疗器械中,测序仪和检测试剂盒都在武汉生产,不过今后有计划转移至深圳生产。朱岩梅表示,深圳有很好的产业氛围,也有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和领导人才,希望在深圳生产检测试剂盒能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2013年,华大基因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ldquo CG&rdquo ),CG让华大基因有了自己的&ldquo 军工厂&rdquo 。朱岩梅称,CG技术国产化让华大基因真正实现了成本可控,面对即将&ldquo 爆发&rdquo 的基因测序市场,华大基因可以大规模生产各种测序仪器,今年、明年会有一系列适应不同需求的仪器推出,成本、速度等都会符合下游应用和科研人员的需求,而且大型仪器输出同样数据量的成本将远低于同类机构。
  • 解密华大基因“生死”产业链
    深圳大鹏湾,两座相对而立的小山丘正被逐步塑造为梯田状的现代化写字楼与科研基地,两年后,这里会有华大基因承接的国家基因库项目。距此10分钟车程的华大水产产业园区,正在进行水产品的产业孵化、育种和养殖。其中其培育的杂交石斑鱼可重达数十斤。这是华大基因将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运用到中国农业的动植物养殖、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繁育的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是华大基因对25种栽培水稻和24种野生水稻进行了基因测序和分析。科学家一共找到162个与优良性状相关的基因,其可以用于培育具备抗旱、抗病虫、产量提高和营养价值增加等改良性状的品种。而在此之前,袁隆平院士曾亲自命名的&ldquo 巨穗稻&rdquo ,大穗大粒,一个稻穗能长出近千粒稻谷,最高亩产已超900公斤,约相当于普通稻穗的1.5倍。但它的缺点是在海南、华南等温度较高的地区,容易出现掉粒现象,表现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缺点减产20%以上。华大基因正在利用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改良其性状,使其产量更稳定、减少病虫害,可应用于更广泛的地区。 尽管华大基因在农业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但其实华大基因更为人所熟悉的是它在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上的成果。从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到2003年破译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到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相比主流科研单位,华大基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实现了用工业化的组织方法来实现大数据采集。 尤其是在2015年投入使用的国家基因库,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库,由华大基因组建及运营,预计2015底可存储3,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目标是未来在基因信息的容量和数据质量全面超越国际三大基因数据库(美国NCBI, 英国EBI, 日本DDBJ)。 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认为,人类已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思维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他非常强调,商业模式在华大基因是&ldquo 高大上&rdquo 的反义词,华大基因从诞生开始就是直奔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只要华大基因的科技能真正造福各国人民,(各国)人民币就不会少。 汪建的短期目标是两到三年内在理论上解决人人都能无病无痛活到100岁的技术问题;稍微长远一点的目标是解决动植物的基因组分析,优选育种造就高效养殖模式;他甚至设想,未来可以用基因技术塑造一个能量守恒、生态循环的空间供人类生活,只需要50立方米就能形成立体农业循环空间,解决除社交以外,一个人一生所有吃喝拉撒住的生活需求&mdash &mdash 这是华大基因正在和航天科研中心合作的一个新型太空舱的设想。 12年前,汪建曾经被确诊为冠心病,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但受不了约束的汪建,决定锻炼身体&ldquo 保卫自己&rdquo 。跑步、登山、骑自行车之外,汪建还给自己做了基因检测,发现了包括心脑血管及猝死相关基因、肿瘤易感基因、老年痴呆基因、药物敏感基因等等,于是他开始针对自己的基因数据对冠心病精准用药,定期监测体内生态平衡状况,再通过饮食调节。用他的话说:&ldquo 我今天的状态是,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因为我知道我有冠心病的致病基因,那就得有出现心梗的准备,把我的干细胞存好放那儿。这样高山速降、滑雪、登珠峰,我啥悬的事儿都敢干。&rdquo 汪建认为自己战胜冠心病的例子,就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典型代表。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还在母亲腹中孕育时,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是否患有遗传性出生缺陷,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而引发未来患病的风险,应该怎么预防,如何做好监测,出现什么先兆是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在过去数百年,真正延长寿命50%的技术是抗生素和疫苗,而到了今天,生物技术将可以解决遗传病和肿瘤问题,而技术很简单,只要抽5毫升血进行基因检测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在2012年之前,华大基因的服务主要是科研服务,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华大基因与医院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其中以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各类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为主。在过去两年里,华大基因利用包括Complete Genomics (CG)和Ion Proton在内的测序系统,在52个国家的1300多家医疗机构共完成近32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准确率达到99%以上。其中检出唐氏综合征T21阳性2190例、T18阳性686例、T13阳性240例,另有性染色体异常807例。此外,在西班牙,华大基因已可以提供600种孕前疾病的检测。华大基因一年的数据产生量就高达20PB,是真正的大数据行业。&ldquo 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大数据平台,大计算和分析能力。&rdquo 此外,华大基因已经在中国开展了100万妇女的宫颈癌筛查,发现了10万例早期病变,都基本治愈,其中仅广东鹤山的1万多例筛查中,就发现了20多种用常 规筛查无法检验出的病变症状。而在产前筛查领域,华大基因也相信随着样本量逐渐增至100万例以上,当政府和医疗机构、用户看到其准确率的数字,无创产前 基因检测很可能让羊水穿刺成为历史。按照汪建的说法,他希望华大基因在中国全面控制女性肿瘤患病率与每年2000万新生儿的遗传出生缺陷上起到推动作用。 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则表示,控制肿瘤与出生缺陷,需要三个条件:成本可控,拥有可及的大数据样本,制度准入。在中国,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巨大 的数据源,而基因数据几何级上升,伴随了测定成本的下降。加上华大基因去年收购了美国测序技术公司CG以及开展临床检测服务,已经满足了前两个条件。因为 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宝贵的主场优势,中国市场成为华大基因全球发展的根基之地。但前提是,中国对基因检测这一前沿科技的政策创新需更加灵活,成为这个战略 产业的助力,而非阻力。 如果说过去华大基因的收入主要来自其旗下华大科技对全球科研机构、药企等专业领域的服务,那么自2012年成立的华大医学则所图更大,它希望将人类的&ldquo 生 与死&rdquo 全过程均纳入产业链中,也即以经济、简便的方式,通过多组学研究成果,大幅降低出生缺陷和提高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效果。 另外,华大基因近期还将开设&ldquo 同病相联&rdquo 网站,打造一个让罕见病患者与华大基因、大型医疗机构直接对接的平台。当患者达到一定数量时,华大基因可以为罕见 病患者提供统一检测、治疗,并出面与药厂、器械厂谈判,以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最高科技的服务。而治疗费用,也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解决。 罕见病往往是遗传疾病,也就是病人的某些或某个基因出现了少见的突变。朱岩梅表示,治疗罕见病的过程中,其实也等于为各种遗传病积累致病基因样本数据,找到更好的对症治疗方法。 目前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华大基因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中1500多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临床诊断水平。目前治疗罕见病的方法主要有三 种,即对症支持治疗、酶替代治疗(即持续注射国外研制的生物制剂)和骨髓移植。但前两种方法通常资源有限且费用昂贵。而由于目前中国骨髓库中的人类白细胞 抗原(HLA)分型数据多数是低分辨的,不能确保供者和患者的HLA在基因水平上真正匹配,患者往往需要和多个低分辨匹配的志愿者逐一进行高分辨复核还不 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供者。华大基因自2008年起应用自主研发的HLA高分辨基因分型技术推动中华骨髓库高分辨入库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快速、直接、可靠 的检索数据。 目前华大基因所开展的基因科技助力罕见病计划包括地中海贫血、鱼鳞病、粘多糖病等罕见疾病。 汪建给华大基因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ldquo 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rdquo
  • 华大基因(BGI)确认已获20亿元融资
    华大基因有关人士近日对财新记者确认,其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医学)已经融资20亿元人民币。这是继2012年底华大基因接受光大控股、红杉资本等创投机构13.98亿元融资后的又一次大额融资。   华大医学的母公司&ldquo 华大基因&rdquo ,其实体是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华大基因在2010年成立了华大医学,起初的名称是深圳华大基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华大基因持股95%。至2014年3月,华大基因持有华大医学100%股权。   据华大基因方面的消息,华大医学此次出让了其20%股份,公司估值100亿元,投资方为&ldquo 国内几大投资机构&rdquo 。   五月初,就有行业内了解华大医学的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华大医学已经融资20亿,但华大医学及其母公司华大基因除上述表示之外,始终没有透露更多的消息。   华大基因在2012年曾出让旗下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华大科技)42%的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   财新记者6月9日检索的工商信息显示,5月12日,华大基因将华大医学32%股份转让给了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下称华大投资),其合伙人为华大基因员工。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俊和另一位华大基因前身的创始人杨焕明分别持股57.07%和20.59%。   5月14日,华大医学引入了8家投资机构 5月16日,投资人增加到12家。华大基因和华大投资持股比例降至93.8644%。   华大基因有关人士表示,华大医学的融资目前暂时未体现着工商资料中。   今年年初,曾传来华大基因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的消息。《彭博商业周刊》有关报道曾透露,拟上市的是其子公司华大科技,计划通过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募集大约4亿美元的资金,且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已受聘安排这笔 IPO 。华大基因有关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有关上市事宜仍在进行过程中。   财务信息模糊   华大医学的业务集中于医学检测领域。当前已经投放市场的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检测。   华大医学的财务状况始终不为外界所知。根据《创业家》在2013年的报道,华大医学&ldquo 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rdquo 。但华大医学拒绝透露其营收和利润数据,也拒绝核实上述报道中的数字。   华大医学有关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在2014年2月无创产前检测被叫停之前,其在中国大陆总共完成了约21万例无创产前检测。   华大医学开展的无创产前检测业务在各地的终端价格和给予医疗机构的分成并不一致,但如果按终端价格3000元计算,自从2011年年底开展无创产前检测业务,华大医学的在中国大陆的终端销售额约为6.3亿元。2013年,华大医学的无创产前检测服务在中国大陆的终端销售额约为4.6亿元。   华大基因出让华大科技获得的融资主要用于收购美国的测序仪生产商CG(Complete Genomics)和维持其后续的运营,并未投入华大医学等板块。   面临市场变局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两部门发出禁令,要求已经开展的无创产前检测&ldquo 必须立即停止&rdquo 。   禁令之前,华大医学拥有1000人左右的规模。显然,华大医学面临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因禁令停止无创产前检测服务之后,&ldquo 几乎没有营收,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最近在裁员。&rdquo 华大医学称。   但业界和投资者都对无创产前检测的前景持乐观看法,认为这项技术本身的优势和强烈的市场需求终将推动政策放开。按照每年1000万例,单价1500元计算,中国大陆的无创产前检测服务的市场容量可达每年150亿元。   但竞争也日趋激烈。&ldquo 二月禁令&rdquo 出台后,各大测序服务提供商都开始了&ldquo 两手准备&rdquo ,一边申报临床试点,一边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ldquo 国产化&rdquo ,谋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在中国市场尽快获批。   当前,全球市场上测序仪最主要的提供商美国Illumina公司和Life Technologies公司,都已经通过和中国的临床应用公司合作,向食药总局申请了注册。   Illumina公司选择与华大医学的竞争对手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贝瑞和康)合作。贝瑞和康在中国大陆占据大致与华大医学相当的市场份额。5月,贝瑞和康宣布将和Illumina联手,在中国生产新型测序仪,并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   华大基因申请注册的测序仪是BGISEQ1000(基于CG的测序平台)和BGISEQ1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   华大基因收购的CG测序平台本是实验室平台,对实验室环境要求苛刻,而且难以小型化。且早前的定位是人全基因组测序,并不适用于无创产前检测。这意味着华大基因必须将CG测序仪改造成体积小,易操作,性能稳定的仪器,并部署到医院。此举难度很大。
  • 华大基因商用检测被叫停
    9月6日,华大基因总部内,华大基因总裁汪建出席交流活动时透露其商用检测项目被叫停。   总部位于盐田的华大基因所从事的基因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科学,它已经在商业化运作,和上十万孕妇产生联系。这些孕妇在医院被抽取血样,接受了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看胎儿是否存在有&ldquo 唐氏综合征&rdquo 等因基因问题引发的先天缺陷,以便及时作出终止妊娠的决定。   不过,《南方周末》今年4月披露,有举报信直指华大基因进口未经注册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在深圳部分医院进行产前优生优育筛查服务,已经违背现行法律。报道还披露,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未获主管部门批准,也意味着检测质量无人监管,存在风险。   上周五,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汪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药监部门目前已经两次下文叫停华大基因的相关检测业务。目前,华大基因仍在一些地区获得地方政府的批准先行先试。汪建还表示,华大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为是新生事物,不能用现行政策法规来看待。   叫停   药监局调查并叫停商用检测   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知名的基因研究机构,目前在全国多个城市有分支机构,并设立多个海外中心。2007年,华大基因将总部迁至深圳盐田。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汪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华大基因是一家企业,而是产学研为一体,华大基因目前与国科大联合办学,每年都有培养硕士博士的计划。   华大基因的履历战绩辉煌,包括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ldquo 中国部分&rdquo (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以及抗SA RS研究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上周五一次公开活动中,汪建就以&ldquo 基因如何造福生活&rdquo 为题告诉在座人士,基因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已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华大基因提供的宣传页显示,华大基因正在从事遗传性肿瘤筛查基因检测、心源性猝死基因检测、老年性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检测、遗传病携带者基因检测等一系列检测,通过为每一个客户分析个性化基因图谱,提示疾病风险,指导个性化用药等。不过,受政策法规限制,前述这些项目并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无法进行商用。   除了上述个性化基因检测,华大基因在深圳以及天津、湖北等地开展了大规模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虽然也在被叫停之列,不过仍在正常运转。华大基因官网今年6月披露的消息显示,在深圳,接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深圳市生育保险参保孕妇还可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3家市属试点医院刷社保卡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400元。   华大基因公司新闻发言人杨碧澄也向南都记者确认,因为进口设备注册问题,国家药监局已经两次下文叫停华大基因从事的相关商业检测,对华大基因新业务的拓展产生影响,但是原有的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的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则仍在进行中。   涉及到设备问题是何问题?今年4月《南方周末》曾进行过披露。报道称,2012年4月,一封举报信经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已并入新的国家食药总局,下称国家药监局)层层批转至深圳市药监局。举报信称,华大基因进口未经注册的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在深圳部分医院进行产前优生优育筛查服务。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副主任曹国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凡是用于人体诊断的仪器和试剂都要报该局批准,产前筛查也不例外,&ldquo 进口的也要审批,除非不用于临床,只用于科学研究&rdquo 。   深圳药监局调查发现,华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国宜曼达(Illum ina)公司生产的H iseq2000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华大基因未能提供该设备及试剂的相关医疗器械或药品注册证明文件。该局随即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华大基因立即停止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依法向国家药监局申报注册,并提交书面报告。   症结   进口测序设备和试剂无法申报注册   不过,华大基因使用的这些进口设备即便申报注册也无法获得批准。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三处处长安娟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进口医疗器械在国内应用于临床,在原产国必须上市,在美国需要通过FD A的510(k)认证。所谓510(k),是向FD A递交的上市前申请文件,目的是证明申请上市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健介绍,美国FD A一般规定每个体外诊断项目的临床试验至少是检测100例阳性标本,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做针对唐氏综合征的产前诊断,就需要在孕妇群体中检测到100个唐氏胎儿。然而,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平均值为1/1000,检测到100个阳性标本就至少要做10万例临床。   目前,全美所有机构的临床检测样本也仅在10万例左右。此外,进行临床验证的试剂也需要预先生产试用以验证其重复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该项技术在美国应用于临床。&ldquo 我们是通过参比实验室(CLIA )途径进入临床的,这不受FD A限制。&rdquo 美国Sequenom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高级总监M arc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CLIA政策之下,政府对这些认证的实验室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而且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相应的执照。&ldquo 如果这两项合格,实验室就可以合法收费并提供自己验证过的临床服务。&rdquo 韩健说。但&ldquo 我们国家就是产品注册,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参比实验室政策。&rdquo 安娟娟说。   正是得益于参比实验室政策,Sequenom公司2011年底率先在美国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商业化,一年内完成了六万余例检测。目前,全美共有四家机构可提供这项检测。   现状   产前基因检测业务未停止   据原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以全国年出生数1600万计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其中,胎儿染色体异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之一,约占全部活产胎儿的1/500。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基因检测技术,这些胎儿染色体异常所引发的出生缺陷将能有效避免。但前述政策法规显示,现阶段由于进口设备和试剂无法完成在国内注册,基因检测商用将遥遥无期。面对这样的困境,汪建上周五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回应了相关问题。   据汪建介绍,国家药监局两次下文叫停,深圳市政府对华大比较重视,居中进行协调,由于产前检测在多地已经铺开,涉及到民生问题,这方面的业务并没有停止。   对于华大基因商用检测项目为何迟迟不能获得国家层面的肯定,汪建称,基因技术确实有争议,但也与中国多年来只重视追赶性的技术有关。另外,基因检测是新业态,会对老业态产生冲突,一些既有领域会受到影响,推进过程中肯定会有阻力。汪建认为,国家不仅仅需要鼓励科技工作者创新,还需要政策法规为科技创新护航。华大目前遭遇的尴尬是,创新有了,但是没有政策法规护航。目前华大能在深圳之外的湖北和天津有所作为,主要因为这些地方批准华大先行试点。但在一些其他区域,由于国家主管部门没有首肯,当地政府也没有批准试点。   未来   通过收购外企拟实现设备国产化   据汪建介绍,目前一些设备注册问题已有望解决。华大已收购一家美国公司,该公司从事相关设备和试剂制造。以后相关设备就不是进口设备,而是变成华大自行生产的设备,他们现在也在着手相关设备申报。此外,目前国家卫生部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由专家出具一个专家意见,看是否批准基因检测。不过,专家是否会出具对华大有利的意见,他则表示疑虑。
  • 华大智造IPO恢复进行 集团兄弟华大基因化解疑虑
    测序仪是整个基因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基因领域具有极强技术壁垒的产品。在基因检测上游领域,测序仪及其耗材垄断了测序行业绝大部分利润。我国测序产业长期被海外企业卡脖子,全球测序巨头Illumina 以接近90%的市场份额常年稳坐基因测序市场头把交椅,牢牢把握行业话语权。2016年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成立,垄断格局开始出现松动。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和集团的大力扶持下,华大智造取得飞速发展。当前华大智造是唯一一家能与Illumina 相抗衡的自主基因测序仪研发企业。实体经济加上资本融资的双重推动,可以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如何借助资本力量实现飞跃发展呢?2020年12月,华大智造申请科创板上市,计划募集资金25.28亿元,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上交所受理其上市申请。2021年6月30日,上交所以华大智造上市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过期需补充提交为由,中止华大智造发行上市。与此同时上交所中止对华大智造上市审核。2021年8月19日,时隔两月,上交所恢复华大智造科创板IPO发行上市审核。华大智造本质上是从原华大集团“剥离”出的专注做测序仪研发的公司,公司第一大股东华大智造控股有限的实控人汪健先生也是兄弟公司华大基因第一大股东,华大基因的实控人,且公司有多位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均出自华大集团管理与技术精英。近期,华大基因发布《关于因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下关联方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信息披露需要相应披露相关明细经营信息的公告》,补充披露公司向华大智造采购设备试剂后的使用及销售情况,还补充披露了华大基因公司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具体内容、产品类别和主要利润来源、“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及毛利情况、对外销售的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中自产或采购自华大智造的情况、关联采购智造产品库存情况,为近期正在办理IPO上市手续的兄弟企业华大智造化解疑虑。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与疫情相关业务的采购情况华大基因公司开展与疫情相关的精准医学相关业务需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及试剂耗材,其中,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荧光定量 PCR 仪等;试剂耗材包括试剂盒、样本处理试剂及咽拭子、吸头等耗材。其来源包括向第三方供应商采购、向华大智造智造、以及公司自产。“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收入及毛利情况2020 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公司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该业务毛利也主要来源公司自产专用试剂,占整体毛利比例在59%以上。在“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中,华大智造的防疫相关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系该整体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司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既可和华大智造的自动化设备和耗材搭配使用,也可和其他供应商的自动化设备和耗材搭配使用。公告显示,华大基因公司在开展“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中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新冠病毒检测的专用试剂销售,综合解决方案中包含的荧光定量 PCR 仪、自动化仪器设备和通用试剂均为外购。而华大智造开展实验室自动化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于自研自产的自动化仪器设备和通用试剂的生产销售,且华大智造不具备研发生产新冠病毒检测专用试剂的能力。因此,公司开展“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和华大智造防疫相关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存在实质性差异。对外销售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中自产或采购自华大智造的情况华大基因公司在对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前,会向华大智造或其他测序仪生产商(如Life Technologies)采购整机基因测序仪及配套测序试剂,或采购基因测序仪相关核心部件和核心材料后自行组装。2018 年至2020 年,华大基因公司以整体方案模式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或解决方案中,通过OEM 生产或采购自华大智造的产品数量明细情况如下:公司关联采购智造产品库存情况2018 年至2020 年,公司关联采购余额占期末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29.69%、59.29%和 19.38%,其中主要为测序仪结存,大部分有在手订单作为支撑。公司关联采购的试剂均有一定的有效期,在期后基本用于生产消耗。华大基因在2018 年至2020 年向华大智造关联采购测序仪、实验室自动化设备、测序仪配套试剂的具体情况华大基因公司每年会预测客户及市场年度需求,结合公司不同地区生产能力,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采购和配置。同时由于所处行业特点,为了保证客户交付质量和时间,公司会每年考虑为新开拓客户以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形式就近提供新的生产交付能力。公司在2018 年至2020 年向华大智造关联采购测序仪、实验室自动化设备、测序仪配套试剂的具体情况2018 年至2020 年,公司向华大智造采购测序仪后,累计自用444 台、累计以整体方案模式提供给医疗机构等客户182 台。公司向华大智造采购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后,累计自用 126 台、累计以整体方案模式提供给医疗机构等客户 196台。公司向华大智造关联采购测序仪配套试剂金额分别为 15,277.72 万元、15,810.49 万元和17,956.43 万元,其中2018 年采购金额增长77.97%,与同期采购测试仪数量相匹配;2019 年和2020 年,公司采购测序仪配套试剂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公司传统基因测序服务业务收入增长相匹配。华大基因公司向华大智造采购后自用,主要用于其传统基因测序服务业务,即:①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③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④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公司向华大智造采购后以整体方案模式提供给客户,主要用于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华大基因公司从华大智造采购的测序仪、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在2018 年至2019 年以自用为主。2020 年,新冠疫情中公司为客户提供新冠核酸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由此加大采购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提供给客户。公告原文请点击此处
  • 华大基因上市在即 测序巨头的转型令人期待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b7b2bb4-2aea-4d10-829c-ffb733796875.jpg" title=" 20170622131533779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已将其重心从服务研究人员转移到了基因组测序的医学应用上。Daniele Mattioli/Anzenberger/eyevine /span /p p   中国的基因组学巨头华大基因曾是基础科学DNA测序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现在,华大基因上市在即,标志着这家公司即将完成主攻生殖健康等生物医学业务的重大转型。 /p p   IPO招股说明书透露,受竞争对手挤压和测序成本骤降影响,华大基因已将关注点转向在中国日益扩大的医疗市场中更有利可图的业务,比如产前基因检测。中国政府计划投资上百亿元来促进精准医学发展,利用测得的海量基因组和其它医疗数据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华大基因的转变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 /p p   经过多年的准备,华大基因创业板上市已于5月底获批。公司目前正在完善IPO细节,预计将于1个月内首发上市,拟募资人民币17亿元。 /p p   作为中国首家即将上市的基因组公司,华大基因将会成为中国精准医学市场的先锋。据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00亿元。“上市对于华大基因和这一行业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华大基因前员工,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的现任首席执行官李瑞强说。诺禾致源是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李瑞强希望诺禾致源也能实现上市。 /p p    strong 营收转变 /strong /p p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原名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工作——1%的基因组测序。这一成就虽然规模不大,但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p p   在之后的十年中,华大基因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包括对水稻、大熊猫、黄瓜、一个古人类样本和1000多种肠道细菌的基因组测序。2010年,华大基因采购了128台全球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机器,一夜之间成为了业内最高产的公司。 /p p   华大基因曾被誉为基因组工厂。基于华大基因测序成果的研究数量从每年屈指可数的几项跃升到了每年几百项。全世界的科学家付费使用这些基因组数据,并将华大基因的科学家列为共同作者,以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认可。 /p p   不过,该数字已经触顶,今年还可能出现下滑。据招股书显示,2014-2016年,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营收下降了逾2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4年的40%降至目前的不到20%。生育健康类服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高,达55%(参见“聚焦健康”)。复杂疾病(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服务占2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02fc657-fb90-400f-a554-747c153e1482.jpg" title=" 2017062213193349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ource: BGI IPO prospectus /span /p p   公司正处于上市缄默期,因此没有就其运营情况做出评论。但根据招股书的说法,公司削减基础科研类服务的原因是测序机价格下降,研究机构得以自行购置设施。 /p p   不过,李瑞强表示,尽管部分机构正在尝试自建设施,但第三方基础科研类服务的市场仍在增长。“维护一个小规模测序实验室既缺乏效率,也不划算,”他说,“在中国,这类实验室大多都已经决定中断自己的平台运行,将测序外包给集中式测序中心。” /p p   尽管如此,科研测序领域已经今非昔比。根据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在公司发展早期,能轻松赚钱的项目更多,比如测序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全基因组。这些都是利润率较高的大项目。但现在,项目越来越小,利润也越来越少。来自诺禾致源等公司的竞争也在加剧——诺禾致源声称拥有全球最大的测序产能。 /p p    strong 产前检测 /strong /p p   “这种转变看起来是受市场驱动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者Dorret Boomsma说,她曾在对荷兰双胞胎的研究中使用过华大基因的测序数据。“显然,人们现在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获得大规模研究测序所需的设施,或者在更近的机构获得测序服务。” /p p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加州的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但未能在该公司的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先进测序仪,这也影响了华大基因在科研领域保持优势的能力。2015年,曾领导开展多个研究项目的首席执行官王俊离职创业,这也令华大基因遭受了一定打击。 /p p   然而,由于中产阶级日渐壮大、健康医疗体系不断扩张,加之国家对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视,中国的临床测序市场正在繁荣发展。2016年3月,华大基因的非侵入式产前检测产品的销售突破100万例。NIFTY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来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 /p p   2016年,中国二胎政策落地,提高了NIFTY的目标客户的生育率:接近40岁,被认为存在高染色体异常风险的女性。根据中信证券的一项分析,华大基因占中国产前筛查市场的近50%,将排名第二的公司远远甩在后面。 /p p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所得用于改进生育和癌症诊断相关技术,并增加针对其它疾病的测序诊断服务。公司还计划扩大基因咨询服务,建立云计算平台来为精准医学处理基因组数据。今年早些时候,华大基因与台湾富士康公司达成了量产测序仪的协议,华大基因计划将这些测序仪销往全国的医院。 /p p   其它测序公司将会密切关注华大基因在这一新生市场的表现。“我们不知道投资人有多大兴趣。这个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但是增长很快,具有巨大的潜力,”李瑞强说。 /p
  • 排队11个月:华大基因上市未卜
    2015年底,华大基因子公司华大医学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年底提交IPO文件开始在创业板排队。  这一年比往年都来得漫长,其布局的各个细分领域竞争白热化,公司最主要的三个业务板块生育健康服务、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都遭到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而上市,还没有明确日期。  11月5日,华大基因发布了新的基因测序平台BGISEQ-50,背后隐藏着其扩张基层市场的决心。此时,距离其华大股份排队上市公布招股书11个月。  测序仪背后的战略  华大基因初创时,处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下游,提供基因测序仪和试剂的行业上游市场绝大部分被美国的illumina占据 。除供应测序仪外,游应用商必须购买仪器运行所需的耗材和试剂,基本上不具有议价能力。  2010年,公司购买了128台Il-lumina测序仪,之后,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上涨。  2013年,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下称CG)。通过CG,华大基因得到了测序仪的专利知识产权。这对于华大基因而言意义重大,从此开始自我研发之路。  “2012年起供应商把我们当对手,到2013年不给我们修老机器,不卖新机器,试剂又提价,我们日子很难受。”汪建曾对记者表示。  华大基因官网显示,目前华大基因测序平台目前仍以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为主。此外,还拥有罗氏454测序平台、Life公司的Ion Tor-rent测序平台及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ABI3730XL测序平台。  华大加紧测序仪的研发,2015年推出了BGISEQ-500,本月推出了最新的BGISEQ-50。 BGISEQ-50是一款小巧的台式基因测序仪,华大股份研发中心副总监金鑫对记者表示,BGISEQ-500的售价在百万量级,BGISEQ-50的售价还没公布,大概会在几十万上下。华大基因测序仪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健曾介绍,BGISEQ-50在10小时可自动完成样本加载和测序,意味着速度更快。  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岩梅对经济观察报称,这一设备更适合进入基层市场,它的发布将帮助华大基因在无创产前检测方面实现更多地区全覆盖。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在黔西南、豫北等省市实现了地区全覆盖,在武汉、天津、深圳等地拥有大面积市场。  这契合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华大2015年提交的IPO文件显示,2015年上半年生育健康类服务销售额为 2.4亿元,占总收入的42.98%,且从2012年开始就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应地,华大基因的科研服务在不断下降。华大基因CEO尹烨对记者解释,因为科研服务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经费,测序的通量上升成本在下降,而生育健康服务有个认知过程,样本量在不断上升。  传统的产前诊断技术以羊膜穿刺和绒毛取样两种最为常用,这些侵入性检测方式存在感染、流产的风险。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研究组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胎儿通过与母体的代谢交换,会释放游离DNA和RNA至母亲的血浆之中。此后,华大基因推出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这项技术只需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即可利用测序方法分析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包括所有染色体数目异常方面的疾病)的风险率。这一技术被认为是基因测序行业最直观的变现通道。相比测DNA上的位点,测DNA的条数对技术要求不高,BGISEQ-50能够满足需求。  华大的策略是面向城市的同时,也面向农村和小城镇。朱岩梅称,在中西部的小城市、乡镇,华大基因与政府合作,加入政府民生工程,以政府补贴、民众自付的组合方式推行生育健康服务,如无创产前检测、新生儿耳聋检测等,价格大都在一千以下。比如售价为八百元,政府补贴四百元,民众自费四百元的形式推广。  市场争夺战  在华大基因占比最大的三块业务:生育健康服务、科研服务和复杂疾病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无创产前检测领域,华大基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贝瑞和康,其在2016年8月份要借壳天兴仪表登陆资本市场。  两家采取不同的市场打法。贝瑞和康的市场模式是IVD模式,是将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测序仪和试剂提供给医疗机构,由后者服务终端消费者。华大基因则自己设立实验室并购置仪器、试剂,通过各种渠道如医院、网络、代理等收到检测者的样本,再将检测结果和后续服务反馈给消费者。  贝瑞和康最初由曾任Illumina的亚太区高通量测序部门负责人周代星创立,测序仪方面使用与illumi-na 共同研发的NextSeq CN500(中国专供)测序仪,操作时间为7个小时,一次最多可以检测96个样品。  华创证券研报九月份研报称,按照无创产前检测(NIPT)渗透率20%,单次检测费用2000 元计算,存量市场大概有64 亿,另有一部分由于二胎效应带来的增量市场目前还没有准确统计。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 通量灵活,适应于大型及中型医院。据相关行业统计,其测序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耗材在国内市占率居第一,约为70% 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 为巨型测序仪,主要应用于实验室,而BEISEQ-100 通量较低,市占率约为20%。  据华大基因招股书,生育健康服务综合毛利率约为50%,2015年上半年生育健康类服务销售额为2.4亿元,贝瑞和康方面表示在上市静默期不便透露数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称,不完全统计是,华大基因占据市场份额50%-60%,贝瑞占市场份额 20%-30%,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双方平分天下,基本都认可无创产前领域这两家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两名位置。  不仅是贝瑞和康,在生育服务中华大基因的对手还有达安基因和博奥生物,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在科研服务市场方面,诺禾致源与华大基因在争夺市场份额。诺禾致源总裁助理黄河龙称,诺禾致源已经成为全亚洲通量最大的测序中心,包括两套illumina hiseq  X-10平台,目前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2015年销售回款达到3.5亿,每年的营收成倍增长。华大基因基础科研类服务2015年上半年营收1.77亿元,2014年营收4.45亿元。  诺禾致源创始人李瑞强曾为华大科技总裁,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等多个层面有丰富的经验。11月17日,记者向诺禾致源确认,其获得来自投资方为招银国际、国投创新、方和资本总数为五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诺禾致源总裁助理黄河龙称,其正在积极准备IPO谋求上市。  复杂疾病服务方面,华大面临的竞争者更为分散。约印创投创始人郑玉芬称,华大基因业务大而全,而新涌现的创业公司在细分领域更专注,比如泛生子强项是脑癌、消化道肿瘤,燃石医学专注于肺癌等。  融资压力  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对推动行业发展是好事。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于军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国家对基因测序没有一个准确的归类,科研经费有限桎梏科研发展,目前基因测序可测的位点还太少,这个产业还有较大可挖掘空间。  一个广泛传播的来自BBC Re-search的统计称,预计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  记者采访的原北京基因所人士和证券分析师多认为,如果华大基因能够上市,将促进行业发展。问题是,华大基因何时能成功上市?  2015年12月11日,华大基因向证监会递送了公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上市主体是华大医学,华大科技成为华大股份的子公司。彼时证监会处于审核状态的深交所创业IPO企业数量为253家。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官茅矛在今年4月曾公开向媒体表示,华大基因上市大致的时间表为“今年年底前”。  目前华大基因在证监会的审核状态是已受理,华大基因方面称“股份公司的上市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启动IPO之前,华大从投资机构、银行、政府补贴多方取得融资。  2012年上海云锋等股东的投资2.1亿元 2013年华大科技接受远创基因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机构3.9亿元投资款 2014年公司收到6.81亿元投资款,子公司华大科技收到一亿元投资款 2015年上半年公司收到和玉高林15亿元投资款。《时代周报》的报道曾称,华大在搬到深圳后,国开行亦曾给华大基因一笔15亿贷款。  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的筹资带来大量现金流,2015年1-6月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亿元。但经营和投资带来的现金压力不容小觑,同样在2015年上半年,华大基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98亿元。  在多方已经向华大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对投资回报的期待是可预见的。对现在的华大而言,IPO的时间和成功后的估值情况最为外界关心。毕竟这个行业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光景。基因测序已经取代互联网医疗,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竞逐的热土,2016年5月至今就有海普洛斯、天昊基因、和壹基因、鹍远基因、爱基因等相继获得大额融资。  但有投资人对记者称,虽然长期来看基因行业有投资价值,但目前市场泡沫太高,最早可能在半年内破灭,他们认为等到市场冷静下来,才是投资进入的好时机。
  • 华大基因OpGen联手合作 探寻“完美”全基因组序列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GI)与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的独家供应机构OpGen公司共同宣布,双方将致力于推广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在人类和动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组装中的应用。   华大基因和OpGen公司已经成功地合作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现有的序列中&ldquo 漏洞&rdquo 的填补工作。双方的研发团队将继续合作完成更多人类及动物全基因组序列。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可以花费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多有效的数据,但是,测序获得的基因组中仍然有许多无法定位和无法鉴别的基因序列存在。OpGen公司的光学图谱技术与新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高效、精确地将组装的基因组序列定位到染色体上,获得高质量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华大基因拥有一流的测序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每年可完成千万个基因组序列。在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该合作项目将会为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提供一个卓越的平台。   OpGen公司开发的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不依赖序列信息,可以快速生成基于单个DNA分子的高分辨率、有序、全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如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菌株分类,全基因组序列组装等。   华大基因研发部门的副总裁徐讯说:&ldquo 通过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与新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我们可以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参考基因组序列。这将有助于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更加精确且有针对性的基因组学研究。此外,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改进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组装结果,在人类元基因组研究领域有巨大潜力,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疾病研究的发展和应用。&rdquo   OpGen公司的执行总裁道格· 怀特(Doug White)说:&ldquo 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华大基因一起合作,实现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以外领域的应用。我们相信,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与新一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将为完成复杂的大基因组的全基因组序列带来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的降低这些基因组学项目的总体研究经费和时间。&rdquo
  • 华大基因二代基因测序“秒揪”颅内感染源
    p   如果不是那场突发脑炎,22岁的唐山万航国际船务代理公司菲律宾籍船员Vicoy可能永远想不到会和二代基因测序发生关系。 /p p   当时Vicoy在船上工作,6月2日发现自己左侧胳膊和腿没了力气,还头疼。 /p p   3日,他被送往曹妃甸区医院。治疗数天,Vicoy左侧肢体瘫痪症状加重,又开始发热。8日,他被转到唐山市的三甲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管床医师毛文静是Vicoy的主治医生。她记得,刚来医院时,他左侧肢体几乎完全瘫痪,双侧瞳孔不等大。 /p p   腰穿之后,医生看到了呈微黄色的脑脊液。“这绝对有问题。” Vicoy脑脊液白细胞含量高,但糖含量低。“我们初步判断这是脑膜炎引发脑组织坏死,但脑炎性质不是很确定。”9日,凭着临床经验,医生给Vicoy使用了抗结核药物治疗。 /p p   但是,还不能确诊。 /p p   医生用常规方法检测结核菌,始终没找到。“涂片染色、细菌培养,都没用。”始作俑者一直身份不明。病人病情稳定了下来,可是依然发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斌教授知道,重症颅内感染病情凶险,如果迟迟无法对症治疗,病人将有生命危险。 /p p   得搬救兵。6月12日,刘斌联系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关鸿志。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协和医院神经科从2014年起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脑脊液二代测序,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关鸿志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p p   “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我们在国际上都领先。”8月27日,关鸿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p p   二代测序是一种新型核酸测序手段,它为高通量测序,可以同时测定几百万甚至上亿条DNA或RNA序列,大大加快了全基因组测序的速度,也使无靶向的病原体广泛筛查成为可能。传统检查技术,是怀疑什么查什么,一种一种试 二代测序技术,则是“一锅端”,它既“广”,也“快”。 /p p   关鸿志建议,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试试。6月22日下午,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统筹人员李媛收到了Vicoy的脑脊液样本。二代测序技术会检测出这份脑脊液样本中所有核酸序列,之后与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而确定感染病原体。一般来说,它需要48小时。这一例,华大基因做了加急处理。23日晚上,检测报告出炉。 /p p   脑脊液中检出了结核分支杆菌,病人患的确实是结核性脑膜炎。 /p p   至此,让Vicoy发热头疼的“元凶”才终于露面。院方紧急加强抗结核治疗。强化治疗两三天后,Vicoy的发热症状减轻。 /p p   其实,超过一半的中枢神经感染病例都无法明确找出病因,通用方法是进行经验性治疗。“作为一种分子诊断手段,基因检测为确定中枢神经感染病原体提供了精准结果,非常有意义。”关鸿志说。 /p p   不过,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还需不断完善,做到本地化。关鸿志举例道,在我国猪绦虫和曼氏裂头蚴是较常见的神经中枢系统寄生虫感染类型,但是目前尚没有这两种寄生虫的全基因组数据。在获得其全基因组数据前,只能将已知的部分基因序列加入数据库中用于比对,这可能会降低检测的敏感度。 /p p   “而且,光测没用,还要会‘分析’。不然数据只是数据,它躺在那,没用。”关鸿志表示,提高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水平,也是助推技术临床转化的关键。 /p p   7月中旬,Vicoy出院。这场中国看病旅程,终于有惊无险,平稳结束。 /p
  • 华大基因发布整体解决方案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
    p   2016年5月27日,华大基因初夏发布会在武汉光谷召开,会上发布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这是全球测序技术领域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测序技术的源头创新和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突破及引领。同时,华大基因在发布会上宣称,将在武汉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基因测序集群。 /p p   据了解,BGISEQ-500是由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具备精准、简易、快速、灵活、经济等特点,单项应用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完成,针对个人基因组检测精度可达99。99%。为了解决大多数科研用户日益增长的测序需求与现有的测序瓶颈之间的矛盾,华大基因基于BGISEQ-500提出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 。BGISEQ-500n针对不同的测序应用需求,通过对n台BGISEQ-500的优化配置,构建灵活的大、中、小型测序平台,力求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高效、最便捷的一体化测序解决方案。 /p p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8年来,RNA-Seq价格下降了99%,数据提升了400%。 /p p   “10年前,你可能想象不到会有苹果这样的智能手机。3年后,说不定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基因数据。”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介绍说,以RNA-Seq为例,8年前进行一次测序的费用为10万元,而今天只需999元,基因测序已然进入了百元时代。基于华大自主知识产权的BGISEQ-500n对中国来说是大国重器。 /p p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表示,华大基因此次发布的BGISEQ-500n彰显了华大基因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设备,推进基因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基因测序正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p
  • 华大基因加盟“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ldquo 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联盟(G10KCOS)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启动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一期计划。该计划将依托华大基因先进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平台、前沿的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对101种脊椎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其遗传密码。   &ldquo 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拟绘制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图谱,建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10000种脊椎动物的遗传信息数据库,研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进化的机制,为生命科学和全球动物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基础资源。该计划现有来自全球的43个研究机构和68位科学家参与其中。   据介绍,全球已公布的正在测序的脊椎动物物种已达120种。华大基因与G10KCOS的各物种的研究委员会(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选择并启动了101种新物种的测序工作。筛选这些物种所依据的重要因素包括物种的特殊进化地位及其系统发育的多样性、是否具有与人类有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特性、该物种研究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是否可以得到高质量样品等。华大基因将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101种脊椎动物进行测序,并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   华大基因与G10KCOS将共同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提供便于数据浏览的信息平台并促进与基因组学相关各物种的研究。完成对全球221种脊椎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将成为向破译1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宏伟目标迈出的第一步,该项目列表中的物种也将随着收集到的新物种材料及获得的资金支持而不断更新。科学家们将对计划列表中新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高效的组装、注释和分析,并于全基因组序列完成后的18个月内在线公布相关数据。华大基因与G10KCOS欢迎全球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启动更多有价值的新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一起实现这个伟大的计划。
  • 华大基因基因检测新突破!PTseq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上市
    8月末,华大基因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推出了一款名为“PTseqTM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靶向高通量基因检测”的产品,重新定义病原测序产品的应用方向,将重点放在呼吸系统感染的核心需求上,积极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发展。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原组成复杂多样,约50%的患者很难明确病原体。因此,进行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尽早确定目标病原并进行针对性用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因此,华大基因积极研发基因检测产品,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精准诊断。华大基因基因检测推出的这款产品利用了国产自主测序平台、专利引物设计系统以及独有的污染校正算法,基于tNGS技术进行检测。它不仅具备了测序技术的广谱性优势,还兼具了多重PCR技术的高灵敏度优势,同时也具备了检测性能与高性价比。其检测范围涵盖了268种靶标,包括227种病原微生物、30种耐药基因和11种毒力基因。它不仅能够覆盖95%以上的呼吸道感染常见核心病原体,还可以进行重点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鉴定。华大基因基因检测产品能够全方位地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风险,助力呼吸道感染的精准诊疗。此外,华大基因基因检测产品具有高性价比、省时省力的特点,聚焦患者核心需求,可以一步到位进行DNA病原体+RNA病原体检测,价格远低于mNGS检测技术。从收到合格样本到报告出具,整个检测流程只需不到18小时。基于华大基因mNGS产品PMseq®十年检测积累的大数据,这款华大基因基因检测产品采用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技术,使其在有效性和性价比之间取得了平衡,提升精准防控感染的技术可及性,为更多呼吸道感染患者精准诊疗提供另一种选择,普惠大众。这款产品将成为华大基因病原微生物检测产品体系的有力补充,推动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发展。一直以来,华大基因基因检测利用先进的测序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和经济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产品。通过提供准确的病原检测结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华大基因基因检测产品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帮助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应对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该产品的发布,为未来的感染性疾病诊疗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据悉拟来港上市,但上市时间未定,集资约4亿美元(约31.2亿港元),上市保荐人为花旗及大摩。   根据深圳华大基因科技的公司网站显示,公司成立於1999年,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如提供一站式基因组测序。自成以来,先後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 SARS 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以下为创业家报道解密华大基因:从&ldquo 土匪&rdquo 到&ldquo 教父&rdquo 看看这个数十亿美金的公司是如何炼成的?   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ldquo 代表&rdquo 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ldquo 人人服务&rdquo 这个大市场。自称&ldquo 土匪&rdquo 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2013年3月18日,他领导的深圳华大基因(下称华大)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买走&ldquo 可口可乐秘方&rdquo 。   汪建毫不掩饰收购后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ldquo 我为各国人民服务,各国&lsquo 人民币&rsquo 会自动为我服务。&rdquo   收购CG像一场赌博。 &ldquo 别人说你一个穷人也冒充投资人,但这个穷人&lsquo 忽悠&rsquo 到钱了。&rdquo 汪建告诉《创业家》。   不喜欢守规矩的汪建,令红杉中国沈南鹏等投资人又爱又恨。&ldquo 华大已经是中国最牛的生物技术公司,但它仍然像一个早期公司,未来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rdquo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称。   汪建一向&ldquo 胆大妄为&rdquo 。这位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20多年前,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到了1999年,杨焕明和汪建等伙伴创立华大,并自作主张地宣布&ldquo 代表&rdquo 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他们还自己搞起水稻基因组测序等大项目。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很长时间汪建没找到爆发机会,直到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他迅速判断出它的价值。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南下深圳。它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2010年,华大利用国开行数亿贷款,增添100多台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如今,它在商业上开始得到认可,汪建得以从容地讲述华大&ldquo 四部曲&rdquo ,仿佛那是与生俱来。他一边渲染对管理的不屑,一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公司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他远没有听起来、看上去那么忘乎所以。&ldquo 我们就是一群土匪。&rdquo 汪说。   在批评者看来,华大不过是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ldquo 测序工厂&rdquo ,相当于&ldquo 生物界的富士康&rdquo ,而汪建是狂妄之人 在赞誉者眼中,华大足以名列全球创新公司50强,是&ldquo 生物界的谷歌&rdquo ,而汪建可谓不世出的科技创业家。   华大究竟是怎样一家机构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又是怎样一群人   前史   汪建他们&ldquo 擅自&rdquo 代表中国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汪建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ldquo 想干大事情&rdquo 的人。他们推崇关于两弹一星的一句话: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   1999年7月,华大在北京顺义空港创立,初衷是为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国会1990年批准该计划,拟在15年内投入30亿美元,测定和分析一个人的全部基因。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ldquo 天赐良机&rdquo :基因领域将会像号召上山下乡的口号所称&mdash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直到1997年,已回国创办GBI公司的汪建才找到志同道合者: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以及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于军(后留在中科院体系,不再介入华大事务)和德州大学的刘斯奇。他们决定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上台称中国愿承担其中的1%。事实上,他并未获得中国政府授权。看起来就像是一次&ldquo 造反&rdquo ,政府后来为什么会同意被代表不得而知。中国政府最终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江泽民的接见。批评者称这是&ldquo 绑架政府&rdquo 。六部委轮番查账。按照华大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朱岩梅的说法,汪建个人被查出花了两万多元,大多是参加各种会议的机票和住宿费,其中有不少来自每晚一两百元的旅馆。   无论是否&ldquo 绑架&rdquo ,华大成立之初对政府的依赖显而易见。1999年除夕,参加基因组计划尚未得到任何支持,汪建的挫折感很深:&ldquo 国家不认,厂家不认,没人理我。&rdquo 他排解郁闷的方法与众不同:开车从北京出发,一直向西,10个小时后到达1000多公里外的乌海。他说服一家打烊的小店老板给自己弄了饭。&ldquo 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rdquo 汪对《创业家》说,&ldquo 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rdquo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ldquo 要饭&rdquo 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杨焕明的家乡在浙江,当地政府提供了支持。公司里贴满&ldquo 精忠报国&rdquo 的标语。汪&ldquo 诳&rdquo 大家说日本将在&ldquo 9.18&rdquo 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以此激励年轻人加班加点。作为一个鼓动者,汪的手段是否高明暂且不论,效果明显。由于浙江当地政府换届等原因,华大得到的支持没有想象的多。水稻基因组项目据说花费2亿多,华大欠下一屁股债。但汪建认为这一项目意义重大:它由华大独立完成,为华大带来了&ldquo 国际影响&rdquo 。   2003年,SARS带来灾难的同时没忘给汪建他们一个机会。华大迅速破译四株 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杨、汪团队获得胡锦涛的接见。该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2006年,新一代测序仪的出现再次让汪建激动起来: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任职于英国Solexa公司(后被Illumina收购)的周代星找到汪建推销这种测序仪。汪显得迫不及待:第一台机器由于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决定再采购5台。   朱岩梅说,汪建敏锐地看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认定整个行业将迎来巨变,中科院却不可能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2007年,杨焕明评上中科院院士。也是在这一年,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在华大,内部事务实际由汪建负责。   杨、汪等人一只脚在体制内,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 一只脚在体制外,是华大负责人。他们解释说,基因测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编制容纳不了那么多人。2008年年初,杨焕明被中科院免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职务,和汪建一样只剩下华大身份。&ldquo 公私同行&rdquo 的华大前史就此结束。   争议却未平息。2012年10月下旬,王俊回母校北大参加一个论坛,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公开批评华大。几天后,饶毅在科学网博客撰文称杨焕明领导的研究所和华大好像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华大迁往深圳后很多财产跟着走了,&ldquo 公私同行&rdquo 得利的是华大创始人和持股人。当年以冒领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大旗,华大才能在中国要钱要地皮,有资源买仪器、招兵买马。   汪建表示南下深圳时接受了审计,抱怨批评者应该到华大实地看一看。而《创业家》希望杨焕明讲述华大创业历程时,杨表示自己时间不凑巧,婉言谢绝。汪建现在宣称成立华大是&ldquo 直奔科学&rdquo 。科普作家方舟子记述他2000年11月访问华大的见闻:汪向方出示了一份两页半的&ldquo 中国人基因多态性计划&rdquo 申请书草稿&mdash 要求政府拨款8亿元,充满&ldquo 为了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再次请缨&rdquo 之类的豪言壮语。至于&ldquo 预防外国敌对势力制造针对中国人种的基因武器&rdquo ,方认为系无稽之谈&mdash 有趣的是,2012年华大收购CG时,美国一些反对收购的人士也拿&ldquo 基因武器&rdquo 来说事,而华大已不再使用这种宏大的说法。   爆发   &ldquo 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rdquo 汪建说。   在深圳,汪选中盐田区一家旧鞋厂落脚。华大当然没有忘记谋求政府支持,几年下来,深圳市政府提供的经费累计近亿元。   2007年4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事业单位。&ldquo 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rdquo 汪建说。他们沿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英文缩写BGI。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汪建就想,要&ldquo 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rdquo   当年10月,华大宣布完成绘制&ldquo 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rdquo 。汪建与深圳市政府打赌说&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华大要在《科学》、《自然》几本顶尖刊物发50篇论文,结果去年超额完成。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华大随着新机器的到来迅速扩张,到2012年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因此被一些人称作&ldquo 测序工厂&rdquo 。   汪建对这一称呼并不反感,而且自嘲是&ldquo 科技民工&rdquo 。&ldquo 把工业发展模式搬到生物经济上来,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他们(指国内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不是科学,最根本的一个争议就在这儿。&rdquo   2009年至2012年,华大的营收分别为3.43亿、10.37亿、12.63亿和11.05亿元。不过,汪建意识到科研测序服务的未来增长可能会比较平稳,而且,一个几万元的单子,客户也可能提出个性化要求,很难做到产品标准化。2012年年中,汪建提出放缓科研测序服务,讨论的结果是,暂不放缓,毕竟这是主要现金流来源。   在商业上,汪建更看重产前检测、宫颈癌筛查等健康服务。目前,对于唐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筛查测出的高危孕妇,确诊需采用羊膜穿刺及绒毛取样,提取胎儿DNA,操作复杂,而且可能使少数孕妇流产。华大从2010年12月起,与北京市妇产医院、301医院合作尝试无创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每次收费约一两千元。在新浪微博上,一些做过无创检测的孕妇公开表示支持这种新技术。但检测不久之后被叫停&mdash 它没有得到药监局和卫生部批准。   &ldquo 国家药监局的人答复说,这种新的东西没有申报途径。&rdquo 华大健康业务前负责人王威博士说。她称药监局后来组织调研,觉得不该一棍子打死,这等于默许 卫生部也做过调研,结论是需要部委间协调。   汪不会放弃自己看准的机会。进不了北京,再回深圳,三次答辩后华大在当地拿到准生证。2012年,华大无创检测业务进入湖北、天津等地,当地亦有高官欣赏华大。&ldquo 我们也非常狡猾,这里不行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漂流。&rdquo 截至2013年3月初,华大完成近1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ldquo 我们走到前面去不叫违法,叫无法。科学已经证实是对的,就可以用了。&rdquo 汪建说。今年年初,他参与与国务院领导的座谈时,趁机&ldquo 告&rdquo 了有关部门一状。   尽管只在少数城市有试点,华大健康业务已显现出爆发力,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汪建希望2013年仍然有数倍增长,最好在收入上超过科研测序服务。一位投资人说,当初华大对这块业务估值100亿,他们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ldquo 未来是完全可能的&rdquo 。《创业家》采访汪建当天,碰上泰国一家著名公立医院访问华大并签约,打算引进其健康服务。   汪建给华大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ldquo 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rdquo   所谓人人服务,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基因信息。目前,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到数千元,但加上分析成本,大概要10万元。   在科研测序和健康服务方面,华大的竞争者均已出现,其中有不少是前华大员工。2011年成立的贝瑞和康已得到君联资本投资,其创始人正是曾经卖给华大测序仪的周代星,华大骨干之一高扬被他拉来一起创业。对于前华大人创建的公司,华大人称之为&ldquo 华小&rdquo 。高扬认为&ldquo 华大是愿意培养年轻人的&rdquo 。他在一些高校及研究所见到,即便对于一些老旧机器,学生也不准接触或只能有限接触,而华大从不对年轻人设限。   像高扬一样离开华大的人不少。有被腾讯连窝端的IT团队,也有加入清华大学的片区主管。为了稳定团队,2013年春节后华大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汪建和员工们一样在格子间办公,而且一直租房住,他对员工承诺&ldquo 哪天你们还没有住房,我有好住房,你们把我杀了就完了&rdquo 。   融资   几个月时间,华大融资14亿元,投资机构包括光大创投、云锋基金、红杉资本。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十三陵附近一个私人农庄,聚集着数十位来自深创投、红杉资本、弘毅投资、摩根斯坦利等投资机构的重要人物。农庄女主人是今典集团张宝全的夫人王秋杨,与华大基因总裁汪建一起登过山。   创立10余年,华大从未接受过风投。汪建认为很多投资人听不懂他说的话,还想控制他。现在,他急于筹到十余亿人民币,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并准备后续的运营费用。   汪开始面对追问。&ldquo 你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rdquo &ldquo 你们不是发论文的吗&rdquo &ldquo 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rdquo   万科董事长王石出来为汪解围。王也是汪建的山友,他不仅免费给华大做顾问,还将万科创始团队成员黄胜全推荐到华大。   &ldquo 老汪早就做过企业&hellip &hellip &rdquo 王石说。湖南人汪建初中未毕业便上山下乡,9年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湘雅医学院,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硕士 1988年赴美,先后在德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做研究,1994年回国创办GBI公司,做乙肝诊断试剂,1996年与杨焕明准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熟悉汪建的人说,GBI赚了不少钱,但汪一度被排挤,这使得他后来非常看重控制权。   汪的耐性比王石差。他说自己甚至拍了桌子。&ldquo 你是让别人给你投钱,&rdquo 王石劝他,&ldquo 你这样别人怎么投&rdquo   &ldquo 别人&rdquo 还是有兴趣。兴趣很大。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团队负责人陈鹏辉是生物医药行业出身,在近半年时间里对华大做了各种各样的尽职调查。红杉资本沈南鹏多次带队到访华大,董事总经理杜莹专程跑到美国波士顿调查华大在客户和同行当中的口碑。&ldquo 我们从怀疑到投资,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rdquo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   这一过程中,一些印象据说得到更新。比如,华大不是一家商业型公司,拿了政府不少钱,没什么盈利能力。投资人调查则发现其年盈利达两亿元,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已不大。比如,华大构架复杂、管理混乱。投资人则发现华大在基因测序(测定生物DNA序列,破解基因密码,这些信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均有可能应用)各个应用都成立了子公司。   &ldquo 这个公司虽然有点乱,但已经搭好构架,随时可以爆发。&rdquo 一位投资人说。   汪有十足的底气。&ldquo 谈判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rdquo 汪建说,&ldquo 你要觉得你牛,跟李英睿比一比呀我们最著名的王俊同志还不用拿出来,就把他们吓住了。&rdquo 26岁的李英睿是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大科技)CEO,19岁时北大没毕业进了华大,在《科学》《自然》多次发表论文 王俊36岁,是华大CEO,被《自然》评为全球科学界2012年度十大人物,汪最近将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一职也交给了他。   华大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有业内人士表示:&ldquo 华大的优势是年轻,劣势是太年轻。&rdquo   汪的本意是拉风投一起收购CG,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是产前诊断、宫颈癌筛查等医学服务。但投资人最终选择了面向科研机构、制药公司的基因测序服务。这是华大最主要的现金流来源,年收入超10亿元,半数来自国外。与此同时,投资人希望保留今后入股华大健康业务的优先权。当然,他们心知肚明,华大拿到钱以后,首先要干的事情是收购CG。&ldquo 直到融资结束,我们都没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rdquo 华大投资总监熊力说。   2012年12月,华大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的深创投只投了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ldquo 胆小&rdquo 。另有弘毅投资等选择放弃。华大科技新的董事会中,华大占5席,风投占4席。但汪说:&ldquo 你不要管我运作。什么叫规范公司我能够把它做好了就是规范,我不守那些规矩。&rdquo   一位投资人谈及华大未来的风险时说,他们最欣赏和最担心的都是汪建:&ldquo 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过程,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对老汪又爱又恨,他绝对是华大的精神领袖。还有一句玩笑话,华大最大的风险就是老汪,我们怕他出昏招。&rdquo   收购   竞争对手说,华大基因拿走了&ldquo 可口可乐秘方&rdquo 。   按照汪建的说法,他们做出收购美国纳斯达CG的决定只用了5分钟。&ldquo 重大决策从来没超过5分钟。我们什么时候正儿八经开过会&rdquo   2012年6月,华大CEO王俊收到CG交易顾问的邮件,邀请参与收购竞价。在驱车前往深圳东郊华大农业基地的途中,汪建与王俊决定收购。   除了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批,完成并购以及后续经营投入,至少需要10亿元。华大账上根本没那么多钱。   汪势在必得。比起当年未经允许就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钱是小问题。作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在产业链中下游优势明显,却受制于上游。华大最重要的资产,那100多台测序仪,即来自美国Illumina公司。CG位于硅谷山景城,既有测序服务,也有自己的测序仪,只是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汪希望借助这个&ldquo 兵工厂&rdquo 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条,大幅度降低基因测序价格。如果汪所说&ldquo 5分钟&rdquo 没有夸张,只能说明他对此早有深思熟虑。汪并非一般的&ldquo 土匪&rdquo 。   当年9月17日,华大与CG签署并购协议,华大将为对方提供3000万美元过桥贷款。如果无法通过美国政府审批,这笔钱很可能有去无回。&ldquo OK,不就是两个亿(人民币)嘛,就准备交学费。你老这么计算,人家不跟你玩。&rdquo 汪说。&ldquo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rdquo   与汪建事后的传奇化描述不同,并购的执行者们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华大几乎掏光家底,而融资谈判尚在进行之中。尽管如此,华大还是请了一流的交易顾问、律所和公关公司。王俊说,这花掉不少钱,但并购得按国际规则办事,该花钱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交易顾问花旗建议报价每股3.75美元,华大财务部门建议3美元。王俊的估测被最终采用:3.15美元。这个报价刚好高出竞争对手一点点。&ldquo 王俊在这儿掰指头一算,三块一毛五。&rdquo 汪建说。&ldquo 几个小家伙问我,我说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也不知道。这个事儿都是冥冥之中的,哪用那么认真你找对象都是算好的吗&rdquo   &ldquo 这是一种心理博弈。首先这个公司值多少然后你的竞争对手会出多少我后来想这个事,还真是挺沾沾自喜了一下。&rdquo 王俊说。   此前销售过100多台测序仪给华大的Illumina,担心华大收购CG后威胁自己的地位,试图阻击这宗收购。一方面,它曾出价3.30美元表示想收购。
  • 华大基因计划将基因改造猪作为宠物出售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noimg/ed3b0628-f5c4-4ce2-8136-057d5c1d84cd.jpg" title=" 宠物猪.png" width=" 500" height=" 31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16px " / /p p   华大基因计划将一种基因经过编辑的迷你猪作为宠物出售。研究人员修改了负责生长的DNA,使得猪的体重只能长到14到20公斤。基因改造猪原计划是为研究目的而培育的,但华大基因现在表示计划将其出售。 /p p   研究人员对这种转基因猪也十分感兴趣。 University of Adelaide的研究员Hannah Brow博士说,体型更小能快速繁殖的猪可被用于遗传测试,用于研究疾病模型。 /p
  • 厉害了!富士康将为华大基因批量生产基因测序仪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编者按:科学仪器生产一直自称“多品种,小批量”,虽然“代工”在行业里也是平常事,但或许最大胆的人也没有想到,科学仪器代工会和“代工巨头”富士康联系到一起。近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向媒体记者透露:富士康已经与华大基因达成战略合作,代工基因测序仪。在中国智造的引领下,中国的科学仪器生产“进化”的边界在哪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80px height: 32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1431d7f7-ab16-4e96-b34e-e9b9b8854c18.jpg" title=" 0.jpg" hspace=" 0" height=" 320" border=" 0" width=" 480" vspace=" 0" / /p p   曾被称为“代工巨头”的富士康,正在给人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如今富士康不但可以代工电子产品,还能代工高端的基因测序仪。 /p p   3月1日在广州,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向媒体记者透露:富士康已经与华大基因达成战略合作。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更进一步称:华大基因若干仪器设备和产品,将交由富士康批量生产。 /p p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并负责组建中国国家级综合基因库。这一机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基因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 /p p   汪建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去年年底刚通过生产许可的BGISEQ-50小型台式基因测序仪,就会让富士康生产。 /p p   “这个设备我们至少要几十万台。有了这个基因测序仪,将来人人都可以很轻松地知道自己的基因,这个市场规模不会小于手机。”汪建说。 /p p   富士康吸引华大基因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代工的口碑。汪建介绍说,与富士康的战略合作,还包括8K技术在基因研究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p p   8K指的是数字影像的清晰度。目前主流的数字影像为全高清(2K)标准,分辨率为1920× 1080 虽然市面上4K液晶电视已不罕见,但鲜有合适的片源能够充分展现其优势。而8K意味着其清晰度是2K的16倍。 /p p   富士康已经开始在8K技术上发力。2016年底,郭台铭宣布将在广州增城打造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总投资额为610亿元人民币。 /p p   8K技术对精准医疗至关重要。3月1日,郭台铭让工作人员对媒体记者现场演示:用一根依靠肉眼几乎完全看不见的细线,将一个仙人球切割下一部分。这一操作在8K摄像头下完成,同步放大在8K屏幕上——在屏幕上,这根细线清晰可见。郭台铭介绍说:这根细线的实际用途是用于日本精密医疗手术。 /p p   3月1日正是上述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的动土奠基日。作为这一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出席了仪式。华大基因还将和富士康共同在广州增城打造“富士康科技小镇”——在汪建和郭台铭共同的描述中,这里未来不仅仅是IT基地,也是健康基地、科技基地。 /p
  • 华大基因将“猪坚强”变为“猪小小”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1b41031c-1669-4ed1-99f9-986394a814b0.jpg" title=" 20150924100042cf78f_55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94d1bcb4-d68e-4067-86b1-5858cfcb9471.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01509241000459e597_55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作人员抱着宠物猪 /p p   还记得汶川地震中奇迹般存活了38天的“猪坚强”吗?它的后代变成宠物猪了!在2015年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及生物展上,来自华大基因的宠物猪格外受到欢迎。据悉,华大基因通过破坏细胞生长激素信号通道的方式,从 “猪坚强”身上提取细胞克隆,经过两代的繁殖后,形成了永远只能长到30斤的迷你猪。 /p p   它的祖宗“猪坚强”,曾在汶川废墟下活36天。如今,8岁的猪坚强还活着。每天吃饭睡觉散步,可滋润了。 /p p   迷你猪昨天正式亮相华大基因展台,现面向市场开始预订,售价为1万元/只,引来不少参观市民围观和询问表示有意愿购买,但目前还未形成付款的正式订单。 /p p   据华大方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魏强介绍,华大基因从2011年开始研究该领域,本次是首次将宠物猪面世并看看市场反应。根据人类生物科技实验载体的逻辑来看,最为基础的是老鼠,其次到狗、猴子,但由于伦理方面的问题猴子之类都很少涉及。“华大基因一直希望通过一些生物研究,为人类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而猪的基因本身与人体的十分类似,鉴于狗和猴子之间。” /p p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奇迹般存活了38天的“猪坚强”,建川博物馆希望能将其长期保留下来,但由于猪的体型会变大而且寿命只有10-15年,所以华大基因开始研究如何将“猪坚强”基因保留下来。 /p p    strong 它怎么变身的? /strong /p p   据华大基因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缩小体型,技术人员提取了“猪坚强”身上的成纤维细胞,然后通过对其生长激素的信号通道进行破坏以改变其基因形态,俗称基因修饰。被修饰后的基因再被放入细胞中培养,最终形成了体型控制在30斤左右的克隆一代。随后的繁殖,由常规交配产生。由于该被修饰的基因随着公猪遗传,所以在后期繁殖中那些雄性猪能保持较小体型,而雌性的则要被淘汰掉。 /p p   此次展出的两只小萌猪,就是通过上述方式诞生的。与之同批的,还有另外4只小猪。华大基因魏强介绍,如果这些宠物猪仍想保持较小体型,需要与同种物种和类型的宠物猪才能实现。该宠物猪体重将不超过30斤,可以存活10-15年。 /p p   现在该宠物猪已经开始接受预订,市场定价1万元一只,可免费赠送3个月的饲料。如果猪生病了,研究团队还可提供一个月的免费保健。 /p p br/ /p
  • 华大基因捐赠百例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公益
    p   在今年的2月29日来临之际,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华大基因 /span /a 也发起了以“爱不罕见,我们同并相联”为主题的罕见病公益活动。为了帮助罕见病患者查找病因,或通过遗传咨询指导健康生育,华大基因将于活动期间利用“华大基因罕见病公益基金”及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本次公益活动将征集100位罕见遗传病患者,每位患者拥有2个家属的Sanger验证免费名额,总共将至少有300人获得免费的基因检测或遗传咨询服务。 /p p   华大股份CEO尹烨指出,每一年在中国超过1600万新生儿当中,有5.6%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出生缺陷儿,这就意味着每一年中国会新增上百万可能有各种各样出生缺陷的儿童。尹烨表示:“我个人和我的团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日趋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来帮助罕见病群体。疾病是罕见的,但我相信关爱是常在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尽一份力,我们就能够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让这些罕见病的家庭,让这些罕见病的患儿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一个帮助、救治。” /p p   华大股份首席产品官彭智宇强调,华大基因以科技公益造福百姓为自己社会责任。几年来,先后为超过500名的遗传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为超过1000名重型地贫的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今年,华大基因将继续启动公益活动,为100名的遗传病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通过公益带动更多社会的爱心。 /p p    strong 100例基因检测免费申请渠道 /strong /p p   2月29日(或每年二月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确立于2008年,旨在提高大众对罕见疾病的认识,呼吁社会为罕见病的疾病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罕见病人的关爱等予以大力支持。2009年开始,国际罕见病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罕见病组织先后举办各种以关爱罕见病同胞为主题的公益活动,“罕见病”以及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孤儿药”等字眼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p p   罕见病(Rare Disease),是指发病率低、相对罕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害生命。目前全球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达20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罕见病中约有80%为遗传性疾病。 /p p   作为基因行业的从业者,华大人深知罕见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鉴于约80%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疾病,因此借助基因科技对其进行预防是十分可行的。此外,公众或许不了解罕见病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无法确诊、缺医少药、药价昂贵、或无药可用是罕见病群体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华大人一直在努力。 /p p   华大基因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能让罕见病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罕见病人得到社会、政府的关爱和支持,让罕见病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得到重视,当然,华大基因也将利用本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继续加强和推进罕见病在遗传领域的研究,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更多福祉。 /p
  • 华大基因获16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专利授权
    近日,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FTY)获得欧洲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斯诺文尼亚、匈牙利、瑞典、土耳其、瑞士、意大利,法国、丹麦、德国、捷克、波兰、罗马尼亚15个成员国生效。此次授权由中日韩美欧五大局中审查最严谨的欧洲专利局授予,也是中国大陆首个在欧洲获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专利。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向华大基因发出&ldquo 授予专利权通知书&rdquo ,意味着此专利在海内外共16个国家同步获批。这是华大基因继成为全球首家CFDA批准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注册机构后,获得的来自世界对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认可。   截止2014年8月,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华大医学&rdquo )已在全球范围内为近40万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FTY)服务。而此次授权的发明专利在核心算法和检测范围上都进行了提升。该专利是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ldquo 胎儿遗传异常的无创性检测技术&rdquo ,通过对来自孕妇的血液样品进行DNA测序来无创性检测胎儿遗传异常。其所涉及的核心算法,首次提供了对于染色体GC含量差异而造成的偏差结果的校正方法,成为大数据精准检测的又一有力支撑,为全球孕妈妈提供更加准确和安心的检测。此外,该发明专利除了用于传统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包括21-三体即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18-三体即爱德华氏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13-三体即帕陶氏综合征Patau Syndrome)的检测外,还给出了用于检测包括性染色体病症例如XO,XXX,XXY,XYY等胎儿非整倍体的综合方法。这套&ldquo 胎儿遗传异常的无创性检测&rdquo 独特的检测方法,保证了检测结果的高度准确性的同时,也引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转化应用在原有三体检测基础上向性染色体疾病等更广泛产前检测范围进一步发展。   华大医学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领导者,一直致力于基因组学技术转化应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目前共已发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相关学术文章30余篇,相关专利申请72件,遍布亚美欧三大洲等10几个国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FTY)产品自推广至今,已与覆盖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新加坡、以色列、捷克、土耳其、泰国、中国等52个国家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检测样本量已近40万例(截止2014年8月),其准确率超过99.9%。 近日在原有获批CFDA资质的21-三体(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和13-三体(帕陶氏综合征Patau Syndrome)检测产品基础上,华大医学免费在线推出3种染色体缺失/重复综合征检测结果。无需增加采血量,不增加检测费用,让用户享受更高灵敏度、更高准确性、更全面的检测。   此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FTY)专利获得多国授权,意味着无创产前检测在更广检测范围及更高检测准度的新突破。华大医学将继续致力于新技术研发,新发明突破,做到基因检测服务于民,基因科技造福于民,以引领无创基因测序产业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于华大医学   华大医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经济、简便的方式,将全球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检测领域,以期大幅降低出生缺陷和提高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效果,并开发出一系列基于多组学技术(含高通量测序、高灵敏质谱、诊断大数据分析等自主核心技术)的检测服务,形成了贯穿生命孕育、出生、发育、成长等全过程的全时全景的产品图谱,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FTY)更是其重要的产品之一。   关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FTY)   NIFTY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到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率,该检测技术与传统产前筛查羊水穿刺0.5%的危险相比,其风险率只有万分之一。截止2014年8月,华大医学开展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覆盖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新加坡、以色列、捷克、土耳其、泰国、中国等52个国家的2000多家医院或单位,检测样本量已近40万例,其准确率超过99.9%。该技术适用于血清学筛查显示高危的孕妇 胎儿为试管婴儿、习惯性流产等&ldquo 珍贵儿&rdquo 的孕妇 有穿刺禁忌症等,不宜进行或不愿进行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等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及错过血清学筛查机会的孕妇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