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航天科工

仪器信息网航天科工专题为您整合航天科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航天科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航天科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航天科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航天科工话题讨论。

航天科工相关的资讯

  • 李克强为航天科工“双创”点赞 1.3万台设备仪器云网上线
    “‘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事,大企业也可以搞‘双创’。”在2016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李克强总理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双创”点赞。  总理的一番话使人们对航天科工这个老牌军工企业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曾在人们印象中充满神秘感的企业,如今褪去“高冷”面纱,以开放的姿态走到公众面前,成为“双创”新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  航天科工为何要借助“双创”平台实现转型升级?航天云网能否引领新工业革命方向?在“双创”中如何为年轻人释放创新潜能?围绕这些热点话题,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航天科工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方向明进行了专访。  “双创”:在科技与产业蛮荒地带长出创新之花  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企业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航天科工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的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单位,开创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诸多第一,书写了中国航天的辉煌。  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拉开,军工企业面临着全产业链升级变革的挑战。方向明说,在新的变革面前,航天科工未来如何发展,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是一位学者型领军者,他认为:“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亚于一次新长征。作为一个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创业驱动,这个企业就会慢慢老去。为了企业的新生,必须要创新创业。”  由此,“双创”成为航天科工撬动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正如高红卫所言,“双创”最有可能在科技与产业的“蛮荒地带”开出新科技、新技术、新产品广义生产方式的创新之花。  方向明说,航天科工看好“双创”、拥抱“双创”,航天科工党组班子形成共识,期望借助“双创”活动,激活内部科技与产业创新活力,连接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这也为航天科工打开了面向市场化、开放化、国际化的大门。  航天云网打造工业互联网“双创”新高地  以“双创”为契机,航天科工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创业。航天科工将这看作一次重大历史机遇,绝不能错失。  方向明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中,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在努力争夺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中国势必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道路。  “否则将被众多跨国公司‘纳入’其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条中去,或(只能)按照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苦撑。”  正是基于对互联网时代工业革命发展的洞察,航天科工瞄准“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倾力打造的国内第一个、世界第一批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破茧而出。  方向明说,航天云网就是将“工业制造搬到互联网上来”,依托航天科工雄厚的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从而带动社会万千创业者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据方向明介绍,航天云网平台自2015年6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已汇集25万户注册企业,依托云平台建立了能力与资源共享池,广泛发布专家信息、专利信息和试验资源信息,累计1.3万台(套)设备仪器、数万项专利和专家资源已经上线,创客们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形式多样、脑洞大开的创新创业活动。  在“双创”中加快培养创新型青年领军人才  60后的方向明从企业基层走上集团领导岗位,在年轻人眼里,儒雅平和的方向明是“青年之友”,他愿意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总要找机会“和年轻人聊聊,听听大家的心里话”。  一位年轻女技术人员的话,让方向明记忆犹新:“双创”可以让我既不离开航天,又可忠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说,要通过“双创”发现、培养、历练出一批青年创新型领军人才,从而掌握一批“导致技术换代的原创技术或导致行业重构的颠覆性技术”。  当前,航天云网成为航天青年开展“双创”活动的主平台,先后涌现出2000余个青年“双创”团队和100多项青年“双创”成果。青年已经成为航天科工“双创”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和先锋队。  方向明认为,央企这样的大企业搞“双创”不缺平台、不缺资金,最缺的是具有激励作用的灵活机制。“要通过双创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  方向明认为,如果说自主创新是顶天立地,那么“双创”则是铺天盖地。为给年轻人营造“铺天盖地”的“双创”环境和条件,航天科工推动“在岗创新、在职创业”的新机制,配套出台“三期三池一企业”、青年双创孵化训练营、创客灵活工作作息时间、创投基金管理、创客成长绿色通道等多项工作制度。  让方向明欣慰的是,目前航天科工的创新苗子正茁壮成长。“一个年轻人,吃饭时从勺子凸面受到启发,钻心研究360度摄像头、不断升级,因为热爱,他乐此不疲。”  在方向明看来,通过“双创”平台培养全面、全能型人才更是一大收获。他笑言:“航天青年是高技术领域的顶尖人才,‘理工男’扎堆儿,有的人在管理思维、沟通能力上有所欠缺,而通过一个个‘双创’团队,这些项目带头人不仅要有技术、有创新的思想,同时在实战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资金管理能力以及资源调动能力,更培养洞察力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让青年在‘双创’中加速成长,推动一批年轻领军者快速走上重要的技术和领导岗位,挑起大梁,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 航天科工太赫兹高技术课题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顺利完成了太赫兹高技术课题的年度研究任务,通过了项目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一致好评。该课题填补了国内太赫兹波散射研究的空白,为以后太赫兹波散射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红外光和微波之间、有着独特优点的电磁波段,在通信、雷达、医学成像、安全检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被国外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但由于技术、材料等限制,国内外涉及太赫兹波段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并不多。二院瞄准这一领域,利用自身优势,从2008年开始对太赫兹领域进行研究,终于在近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为后续,该院还将搭建首套太赫兹波安全监测测试系统,为太赫兹在安检等领域的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 航天科工203所研发激光甲烷监测系列产品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研发了激光甲烷监测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城市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为燃气巡检和泄漏检测提供最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内燃气事故多发频发,引起广泛关注。现代城市地下管线密布,使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地下燃气管线作为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因被破坏外损而导致燃气管线泄露、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行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燃气管道关系千家万户生活和生产,燃气泄漏致使相邻地下空间爆炸,是城市无法回避的痛点。如何实现城市燃气管网的实时安全监控,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航天科工203所研发的手持激光甲烷检测仪,可实现甲烷气体的远程遥测,它适用于各类甲烷可能泄露的场所,尤其适合架空管线、狭窄空间、居民厨房等存在燃气泄漏风险,但因距离、障碍物等原因导致巡检人员无法接近的场合。过去都是近距离泵吸式抽样检测,在地下管道封闭空间,抽取采样后通过催化燃烧式探头分析检测。激光甲烷检测仪是无接触的,采用物理性光学检测,检测距离可达150米,检测距离远、速度快、精度高。  激光甲烷遥测云台,可对燃气场站的各种设施进行24小时不间断扫描检测,加大场站的安全监控力度,提高安全管理高度,系统具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使用寿命,能够实现场站的无人值守。激光甲烷遥测云台装设在立杆和墙面上,可对场站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和检测。配备的视频摄像头具有智能分析功能,当视频摄像头检测到火焰、烟雾时会提前报警。  激光甲烷遥测云台可用于调压站场区、化工园区、 锅炉房、矿井中等区域,检测气体只针对于甲烷,不会产生误报和中毒现象。此外,还具有星光级红外夜视系统和定位实时校准等功能。智能激光甲烷遥测云台采取激光束的面式扫描,灵敏度高,由被动监测变为主动式实时在线监测,是原有天然气泄漏监测的重要补充,提高了天然气泄漏隐患自动化防控能力。 目前,203所研发的系列燃气监控设备等系列化产品,在北京、珠海、济南等多个区域,在燃气、石油等行业广泛应用,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航天科工紫外成像漏电检测仪问世
    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获悉,该院207所自主研发的紫外成像漏电检测仪近日正式面世并投入市场。该产品可为高压设备的运行评估和维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紫外成像漏电检测技术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远距离检测高压线路、输电设备状态的新技术,它主要通过检测电力高压设备电场发射的紫外线,发现引起电场异常的设备缺陷,观察放电情况并判断危害。  207所研制的这款紫外漏电检测仪,将紫外和可见光技术结合形成融合图像,可快速发现、精确定位漏电位置。该产品还创造性地搭载无人机平台,适合对远距离、大范围的高压输电线进行空中巡检,在电力系统、高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 航天科工自主研制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
    近日,在技术人员控制、遥测设备的保障下,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自主研发的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走出试验室开始了&ldquo 踏青&rdquo 之行。   众所周知,核电站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现场的强辐射等环境将给人员勘察和处置带来极大困难。针对此种情况,33所自主研制成功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目前已通过性能测试和验收,即将交付客户。   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系统由机器人和控制终端组成。其显著特点是车前带有一对有力的双手&mdash &mdash 机械摆臂,别看个头不大,依靠双手它能翻越比自身高很多的障碍物。配备的高功率密度电机,使其上下楼梯轻松自如。加上360° 旋转的眼睛&mdash &mdash 全景红外摄像机,使&ldquo 小家伙&rdquo 能把远处目标拉近观察,前后行走摄像机作为辅助视觉系统,更使其实现了&ldquo 无死角&rdquo 观看。这多双&ldquo 眼睛&rdquo 捕捉的画面可实时传回至控制终端,操作者即使是远程遥控机器人作业也如同身临其境。控制终端还综合考虑了人机工程和外形美观,使操作者长时间控制机器人也不会觉得疲劳。   后续,33所还将研制强辐射环境下核事故处置机器人,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结构,完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实现机器人半自主导航和失控后自主返回,提升我国在核电机器人装备领域的技术水平。
  • 航天科工与哈工大战略合作 五联合实验室揭牌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天在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将对推动双方长期以来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签署仪式上,航天科工总经理许达哲、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为双方共建的“快速响应飞行器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材料及热防护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五个联合实验室揭牌。   许达哲表示,双方将以战略合作为契机,打通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到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整条价值链,发挥产学研结合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抢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域与制高点,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总装备部领导出席仪式。
  • 航天科工203所自主研发车载云台式激光甲烷遥测系统
    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203所获悉,该所智慧市政研究室自主研发的车载云台式激光甲烷遥测系统目前已正式推向市场。目前,城市燃气管网纵横交错,燃气泄漏检测多以人工巡检为主,检测员采用燃气管网检漏仪进行日常的路面巡检,效率低、工作量大、无法及时检测到燃气泄露。据介绍,203所智慧市政研究室以“提高仪器核心性能,发现更多的泄漏隐患”为设计理念推出该系统,其顶置遥测模块采用先进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检测半径可达到150m。车内控制单元集云台控制、实时导航、视频监控和浓度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结合北斗定位技术和GIS技术,可分析、处理、记录重要巡检信息并实时生成完整的巡检报告并上传,为指挥调度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车载云台式激光甲烷遥测系统具备检测响应快、精度高、范围广、抗气体干扰能力强、维护方便等优点,可以帮助巡检人员对燃气泄漏隐患进行精准排查,全力保障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安全。
  • 海尔航天冰箱再载神十一 与中国航天共腾飞
    继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之后,今天,全球瞩目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以下简称神十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天,实现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这是我国首次模拟未来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方式,同时也是我国首次突破30天在轨驻留,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此次飞行,是继神八、神九、神十之后,再次搭载海尔航天冰箱,为中国航天提供30万米高度、天地全程冷链安全解决方案,助力空间科研和空间探索。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不同,这是一次关于新阶段、新使命、新征程的“旅行”。中国航天事业新阶段:航天工程“三步走”走完两步,空间站即将来临整整60年风雨兼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一步步推进航天“三步走”工程。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建成相关配套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正经历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即将迈向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而今天的天宫二号,就是第二步中的第二个阶段,它对于未来我国建造的空间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此次神十一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重点开展航天医学等8个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是为了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如此推进,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已经不远了。海尔航天合作新使命:从单一的科研冰箱,扩展到整体太空科研生活方案自航天冰箱三载神舟之后,此次搭载,因为任务飞行时间长、参与的空间实验多,对航天冰箱的功能及可靠性、稳定性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更强的可靠性:航天冰箱在交付前的可靠性验证测试时间较之前产品增加了一倍;空间更优化:针对更多的物品存储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了优化;防飘定位更稳定:结合实验需要,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的样本、试剂的防飘定位结构。因此,伴随着载人航天项目的推进,航天冰箱也在不断迭代升级。自2012年,海尔集团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以来,海尔航天冰箱已作为神舟飞船的标准配置,为空间医学、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实验样本、试剂的低温存储支持。而这只是海尔航天合作的第一步,随着航天事业迈入全新阶段,海尔航天合作也将怀揣新使命:下一步,将由目前小容积的冷藏用科研冰箱到大容积、深低温制冷设备;由单台科研冰箱到建立空间站生物样本库;由空间科研到空间生活解决方案扩展,其中包括食品冰箱、空间沐浴系统等,逐步构建海尔太空之家,成就人类太空家园美好未来。海尔生物医疗新征程: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领先的工具和解决方案承担航天冰箱研制任务的海尔生物医疗小微公司,前身是海尔集团低温制冷研究所,2006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诞生中国首台超低温冰箱;建成中华骨髓库100台超低温冰箱示范工程,同时,相继搭载雪龙号、助力南极科考,装载彩虹鱼、协助深渊探秘,装备国家基因库、揭秘生命密码,入驻UK-Biobank、提速欧美生命科学。2010年,通过以超低温冰箱为核心,扩展到样本处理、样本存储、信息化管理、样本应用等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相继建成国家基因库、中国蛋白质库、儿科样本库、内分泌样本库等科研基础平台。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低温制冷行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新的起点,海尔生物医疗正以超低温冰箱切入,通过生物样本库所带动的高端医疗科研用户群,进入深冷存储、自动化存储、基因检测与诊断、细胞治疗、样本大数据应用等生命科学及转化医学上下游产业链,支持中国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为"中华骨髓库"安全储存1260000份全球华人造血干细胞血样为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存储约10000000份人及动植物DNA样本回望十年,是航天冰箱装备自主研制的十年,也是海尔生物医疗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十年。十年自主创新之路,来自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支持,更是在海尔奠基者高瞻远瞩的孕育和殷切谆谆的期望下取得的成绩。此时此刻,海尔生物医疗人无比振奋鼓舞,在新起点,怀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2008年,海尔集团杨绵绵总裁在航天冰箱试验现场指导工作2013年3月,海尔集团轮值总裁梁海山参加海尔与中国空间站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更大、更快,海尔生物医疗,将继续探索、创新,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力量;执着坚守,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迎来自主创新的明天。海尔生物医疗,与中国航天事业共腾飞。
  • 爱派克国际公司参展航空航天技术与设备展览
    北京航空航天展将集中展示中外航空航天技术与设备及其最新成果,注重为业内中小型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服务和创造商机。致力于将展会打造成中外航空航天技术与设备的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以良好的信誉竭诚为中外厂商和科研机构提供&ldquo 一站式&rdquo 展会服务。 &ldquo 2008年中国(北京)国际航空航天技术与设备展览会&rdquo 由北京航空航天学会主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协办由全国十五个省市航空、航天、宇航学会支持 北京企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将于2008年12月3-5日在&ldquo 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rdquo 隆重举行。在相关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为国内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维修企业提供绝佳的贸易和技术平台。 来自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设备供应商将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用户展示最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通过媒体加大对北京航展的宣传力度,热诚邀请行业主管领导、海内外同行、广大用户和专业技术人员光临展会。同时,组委会将在展会现场根据展商的要求举行相关产品推介会,为展商制订&ldquo 配对计划&rdquo ,为各方提供网络和获得寻求合作伙伴的长期协助。 展 览时间:2008年12月3日&mdash 5日(9:00-16:30) 爱派克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参展仪器: (1)无损检测试备 (2)环境可靠性试验箱 公司联系方式: TEL:86-010-59273067 010-59273087 FAX:010-59273057 E-mail:panhb@epco.com.cn WEB: http://www.epco.com.cn
  • 2016东南科仪北京航天展报道
    6月16日,北京航空航天装备展及新材料、新工艺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航天展做为促使全球宇航新材料、新工艺行业最可信赖的顶级贸易洽谈第一展,再展会期间也迎来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观展。航天新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火箭推进剂、耐火涂料、防弹玻璃等航天装备中的新材料应用检测试验上,都使用到了美国博勒飞的粘度计和流变仪进行测量不同剪切转速下的流体粘度,另外也可以配置小量样品适配器等附件,使应用范围更广泛哦! 航天展上,东南科仪作为美国博勒飞粘度计中国独家代理,现场也展示了美国博勒飞DV2T、DV3T、DV3T+CP、CAP2000等多个型号的粘度计和配置等。 现场东南科仪也展示了英国B+S高质量的折光、旋光仪,广泛应用于水质检测、海洋环境、环保、食品饮料、化工及制药等各行业。 东南科仪作为美国博勒飞粘度计;英国B+S折光、旋光仪;日本ALP高压灭菌器;美国爱色丽色差仪;德国宾得恒温恒湿箱等国外知名品牌的中国总代理和一级代理,丰富的产品资源和产品库存,随时欢迎您的光临!
  • 美国航天局电子鼻可测大脑癌细胞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美国航天局用来监测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内某种气体成分的电子鼻,还可以用来检测大脑癌细胞。   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这种名为“Enose”的电子鼻是由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发的,设计目的是用它探测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出现的微量的氨渗漏问题。一个由神经外科、癌症以及航天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利用这种电子鼻研究大脑癌细胞转移时发现,电子鼻能够区分健康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味道”,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准确判定癌细胞群的具体位置,避免其与周围健康细胞发生混淆。   研究小组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州杜阿特医学中心科学家巴巴克卡提卜说,这种仪器是利用高分子膜研制的,这种膜遇到不同物质,电导率就会发生变化。各类细胞的“味道”其实包含了不同物质,通过分析这些物质引起的高分子膜电导率变化,就能分析出这些物质的成分,从而区分出癌细胞。   卡提卜认为,这项刚起步的研究为未来发现和监测大脑癌变及其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东南科仪祝贺海尔生物医疗拥有中国航天冰箱自主技术
    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海尔生物医疗拥有中国航天冰箱自主技术 本报讯 2012年3月21日,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在航天冰箱研发方面展开新的合作。同时,海尔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授予&ldquo 中国航天器专用冰箱唯一提供商&rdquo 的称号。这标志着海尔成为全球首家具备自主研发航天冰箱能力的家电企业,也代表了中国乃至全球家电产业研发的一个新高度。《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第一时间》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此次签约仪式。东南科仪作为海尔的生物医疗仪器的一级代理商,对海尔表示衷心的祝贺。 据了解,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代表海尔集团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旨在共同研发下一代航天冰箱,为后期中国航天事业提供支持。从2006年开始,海尔生物医疗承接了航天冰箱的研发任务,历经5年的不断突破,2011年11月,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航天冰箱搭乘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飞天,经相关机构的监测,冰箱全程运转良好。海尔航天冰箱的诞生填补了中国航天事业在航天冰箱领域的历史空白,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 此次搭载的航天冰箱即4度医用冷储箱,主要用于保存航天员的生理样本,从事航天医学研究之用。面对太空环境以及飞船运行的特殊性,航天冰箱采用半导体制冷技术,实现了重量轻、体积小、抗冲击,抗振动的苛刻技术要求,在能耗方面,比规定能耗降低25%;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白延强表示:&ldquo 作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管理等诸多领域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因此海尔是中国自主研发航天冰箱最好的选择。&rdquo 承担研制任务的海尔生物医疗,前身是海尔集团低温制冷研究所,是海尔集团全球制冷技术核心研发机构,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下,2006年,海尔生物医疗打破国外品牌在超低温制冷领域长达30年技术垄断,诞生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86℃超低温冰箱,完全替代进口品牌。截止目前,海尔超低温冰箱已经为中华骨髓库、华大基因及中国科学院等重点医疗科研单位提供近万台超低温冰箱和样本安全储存服务;2009年3月,海尔超低温冰箱进入美国市场,累计出口美国1000台,通过北美UL实验室严格验证,获得了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上百家专业用户的高度认可;同时,在国家保障妇女儿童健康,计划免疫重大战略推动下,2008年至今,海尔2-8℃疫苗专用保存箱满足断电48小时箱内温度不波动的用户需求,累计为20个省11000家基层卫生防疫机构提供疫苗安全储存服务。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生物医疗正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以航天冰箱的合作研发为契机和突破,为中国低温制冷和生物医疗行业奉献一个中国的自主品牌。 东南科仪&mdash &mdash 实验室检测仪器及工业检测仪器集成供应商 400-113-3003 www.sinoinstrument.com
  • 与先进航空航天几何量计量技术领先接触
    2013年3月27日,行内人士翘首企盼的年度技术盛会“第二届航空航天几何量计量技术交流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如约而至。本次会议旨在快速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制造水平为目标,关注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沿,研讨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着眼计量测试设备的技术改造。   来自全国航空航天几何量计量产学研用领域的权威专家与技术精英130余人,就如何加快各种精密光学测量技术、仪器以及方法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促进军工单位和计量测试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我国几何量计量技术水平,满足产、学、研、用单位的需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月29日,作为本次会议尾声大戏的航空航天开放日活动,在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举行。海克斯康计量作为全球领先的几何量计量产品和计量软件供应商,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加工、装配到最终验收,海克斯康计量在全球范围内协助制造业客户实现零部件的精确测量与控制,完成外形和整体造型的三维分析,从而使设计制造更迅速、过程制造更优化。面向航空工业,海克斯康计量为中国客户提供了贯穿飞机制造每个阶段的测量解决方案,并在全球航空制造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本次航空航天开放日活动,海克斯康充分展示了其在航空发动机、航空零部件、飞机装配、航空数字化测量等领域的领先测量技术,现场技术交流氛围高涨,技术展示区、交流区一度被围的水泄不通。可变高速智能扫描技术、四轴联动、非接触叶片高速扫描、Leica自动化装配方案、航空数字化...海克斯康计量聚焦航空航天的专业化能力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可。     专为航空航天用户而设的技术专场     Leitz 超高精度测量机,配以转台等必要的设施,协助用户高效完成叶轮叶盘类复杂零部件的评价分析。     MMS测量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和存储源自于各客户端的质检报告,并供客户端实时共享测量程序的存储和客户端调动。     ROMER 绝对关节臂非接触解决方案。     复合式影像测量系统,完成榫齿(槽)轮廓度的快速测量。     演示与讲解,传递最新测量技术。     Leica T-Mac 飞机自动装配技术。        欢迎登陆海克斯康官网了解更多资讯,http://www.hexagonmetrology.com.cn
  • 要科学,不要战争 —— HORIBA光栅助力航天事业
    2015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战争已过去这么久,但带给人类的伤害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如果把这些战争资源用于科学研究,人类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Jobin Yvon光谱技术)作为全球少数具有航天级光栅制造能力的厂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与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中国航天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并将全力支持未来的航天项目。 还记得这张萌翻众人的冥王星高清“大头照”吗?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的画面。为了这次邂逅,“新视野”足足等待了九年。形似“短锹”的探测器 “新视野号”是NASA在2006年1月19日发射的一艘探测器,它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外形像一把短锹,其中锹把是它的核电站,锹身是探测器本体,锹身上顶着的大锅则是它的天线。探测器本体为三角形,大小相当于一架钢琴。 HORIBA光栅"Inside" “新视野号”共携带了7台重30千克的科学仪器,其中光学设备有3台。分别是:远程勘测成像仪(LORRI)、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Ralph)、紫外成像光谱仪(Alice),分别拍摄可见光、红外和紫外图片。另外4台仪器分别是:太阳风测量仪(SWAP)、无线电科学实验仪(REX)、能量粒子谱仪(PEPSSI)、学生尘埃计数器(SDC),分别用于测量冥王星附近和表面的太阳风、大气、能量粒子和尘埃。 其中Alice中采用了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Jobin Yvon光谱技术)航天级光栅。下一站,柯伊伯 在完成对冥王星及其卫星的飞越考察后,“新视野号”将在2017~2020年探测柯伊伯带的其它天体。 在经历了10年的太空之旅,HORIBA的航天级光栅依然拥有出色的性能,它将继续伴随“新视野号”遨游太空,并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关注我们HORIBA光谱学院:www.horibaopticalschool.com邮箱:info-sci.cn@horiba.com微信二维码:
  • 常温超导这么火,对航天有什么好处?
    近日,韩国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了世界上首种常温超导材料,引发大众关注。如果无视网络上的种种喧嚣,我们不妨弄清楚3个问题:什么是超导和常温超导?为了获取相关成就,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如果常温超导成真,在航天领域可能具备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神奇背后限制重重  讨论常温超导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超导的概念。所谓“超导”,就是电流能够不受阻碍地流经导体,并产生强大的磁场。超导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其最核心组件是由铌钛合金丝绕制的线圈。  不过,材料想达到超导状态,在传统上需要使用大量液氦和低温制冷机,冷却到零下264摄氏度左右,无疑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包括巨大能耗、液氦的昂贵成本和复杂的结构等。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进步,一些在液氮温区(约零下196摄氏度)甚至更高温区下就能展现超导特性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改良,但距离室内常温还很遥远。  超导研究是20世纪材料学的前沿领域。1908年,液氦制取成功,沸点约为零下269摄氏度,为超导研究奠定了基础条件。1911年,科研人员发现,在液氦环境的极低温度下,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被认为是超导研究的“起点”。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认识到,只要材料温度低于超导临界温度,其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总和就为零,即具有完全抗磁性。这就是超导的检验标准“迈纳斯效应”。  那么低温超导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蕴含在精妙的微观世界中。  经典理论认为,电阻是电子在导线中碰撞、受阻所致。  然而,在超导材料中,电子会结成一对一对的所谓“库珀对”,就像舞蹈一样,迅速避开阻碍,实现电流的零电阻传输。这种奇妙的现象被认为是由材料晶体内部原子的振动引发的,也就是由巴丁、库珀、施瑞弗共同提出的“BCS理论”。  然而,受限于液氦等极低温条件,超导长期难以在大规模工程中广泛应用,也促使科研人员对“高温”超导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986年,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钇钡铜氧化物、铋系材料等在相对较高的液氮温区下仍然能够表现出超导现象。这意味着,可以将获取更简便、成本更低廉的液氮作为超导冷却剂。  这个突破为超导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许多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东方超环”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设施都应用了新型超导电缆,有效降低了制冷系统的功率需求。  但“高温”超导研究当前似乎遇到了“理论滞后于现实”的困境。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其具体原理,基本上停留在假说阶段。例如,一些学者认为,电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新的凝聚态现象等或许是“高温”超导诞生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超导研究领域的所谓“高温”仍然不是大众日常能够体验到的,那么在室温条件下获得超导更是困难重重。  航天应用前景无限  航天是利用速度摆脱星球引力束缚、探索并开发浩瀚太空的伟大事业。而最经典的航天器运载工具就是火箭,一般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速喷流,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将载荷不断加速、抬升,直到飞出大气层。  但现有的火箭大多数是从地面发射架上直接起飞,为了加速飞离空气稠密阻力大的对流层,需要消耗大量燃料,这也意味着火箭会损失许多宝贵的运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发射机构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创新方案,包括飞机挂载火箭空中发射、巨型飞艇和气球提升火箭到高空发射、离心机甩出火箭发射等。  比如,美国飞马座空射火箭在1990年成功入轨,在发射前会被悬挂在经过特别改装的客机机腹下。载机在13000米左右高度以0.8马赫平飞时,火箭被投放,随后点燃第一级固体发动机,加速爬升。  但这些发射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尤其是飞机等平台的运作维护成本不低,运输能力有限,一般只能发射小型火箭,入轨运力不足。例如,飞马座火箭的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仅有200公斤出头,只能投送小型载荷入轨,单位发射成本要高于很多地面发射的大中型火箭,因此飞马座火箭乃至后续的空射火箭规模化应用始终困难重重。  不过,一旦常温超导材料问世并成功实用化,航天发射史有望“翻开全新的一页”。比如,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可以借鉴磁悬浮列车和电磁弹射器的原理,构建起一种新概念航天发射装置,其结构类似于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磁悬浮列车轨道。  届时,在矗立的发射塔上,悬浮线圈负责维持火箭的发射方向,并避免火箭与轨道发生摩擦而产生阻力,加速线圈则为火箭提供强大的起飞推力,帮助它尽快冲出空气稠密的近地高度。当火箭被发射装置充分加速并冲出对流层后,再点燃第一级发动机,继续加速爬升,最终入轨。  相比空中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基本上仅消耗电力,而且由于常温超导材料不需要配备复杂的冷却系统,发射装置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因此有望将更重的载荷送入轨道,单位发射成本也会显著降低,很可能催生出更大的航天器组合体和全新的太空活动形态。  除了航天发射领域外,常温超导材料在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航天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电子设备和敏感仪器采取合适的屏蔽手段,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磁场干扰。常温超导将是磁屏蔽装置的完美材料,只需制成壳体,再将对磁场敏感的仪器设备放入其中,就可以在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磁场屏蔽区域。  此外,常温超导材料如果用于制造导线,替代航天器内部的传统金属导线,不仅有望降低电功耗,还能显著减少热量,从而简化供电和温控系统的设计,助力新型卫星性能更强大、结构更轻巧。  总之,超导技术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人类追寻美好生活、探索未知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科研人员对超导的研究和实验不断深入,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和挑战着物质的极限。而航天作为众多最前沿科技的优先应用领域,未来常温超导也一旦成真,必将在此大放异彩,帮助人类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浩瀚苍穹。
  • 申克美国公司收购美国测试设备公司TDI 拓展航空航天测试领域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b653416-d92e-481c-adba-e809586218e2.jpg" title=" 0.jpg" / /p p   2017年9月28日在美国纽约(美国申克所在地)和马萨诸塞州(TDI所在地)同时宣布:双方达成最终协议,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申克100%收购TDI公司 /strong /span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6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f35084a-24cf-4e9c-a9d1-efde115f2362.jpg" title=" 1.jpg" height=" 26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TDI是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的测试技术的领导者,为全球商用和军用客户提供专有的高速测试解决方案和设备,并得到广泛的认可。美国申克公司是德国申克公司在美国的全资子公司,是平衡技术和振动诊断系统领导者。德国申克公司(申克总部)是全球平衡技术的鼻祖,创建于1881年,德国申克不但在平衡技术上领引全球而且在通用高速测试系统上是绝对领导者。 /p p    strong “这一收购为申克在的航空航天产品生产线增加了巨大的研发、咨询、和测试能力。”美国申克总裁福特曼说。“在一起,TDI和Schenck将通过提供快速、成本效率、无损或破坏性的测试方法,以资本设备的形式或作为一个扩展的工作平台来提高快速发展的航空工业的客户价值。” /strong /p p    strong “我们很高兴成为Schenck和Durr集团的一部分,这将使TDI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价值。我们期待着在高速测试服务和设备领域进一步创新,通过提供更多的能力来帮助我们的客户,进一步帮助他们继续推进他们的产品,”TDI公司总裁伍德福德先生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33d1491-f463-45d9-b0af-26f815aba5ef.jpg" title=" 2.jpg" height=" 287"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i 后排从右到左:TDI公司总裁伍德福德先生(Mr. Woodord),美国申克总裁福特曼先生(Mr..Frodermann),财务顾问谢泼德先生(Mr. Shepard)前排从右到左:TDI公司CFO福尼尔女士(Mrs. Fournier),申克集团CFO施萊格尔女士(Mrs. Schlegel),TDI公司董事长泽尼克森先生(Mr. Sonnichsen ),财务顾问苏莉温女士(Mrs. Sullivan ) /i /p p   在完成交易后,Schenck和TDI作为两个互补的品牌将继续为用户提供他们的现有产品,伍德福德先生保留了他作为TDI总裁的地位,美国申克总裁福特曼先生为监事会成员,德国申克首席执行官(CEO)布朗克先生当选为董事会主席。 /p p   在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中TDI和Schenck拥有很多用户,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申克全资子公司和申克亚太总部,配备了强大销售和售后服务技术团队,相信这种强强联手的并购必将为中国的航空航天用户提供更广泛解决方案和更快速服务。 /p p    a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76, 240)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29/227776.s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关于上海申克 /strong /span /a /p p & nbsp & nbsp & nbsp 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世界著名企业-德国卡尔申克股份公司(Schenck)在华投资100% 的全德资企业,隶属于跨国公司-德国杜尔(Dü rr)集团。作为高新技术型企业,公司在技术上与德国总部保持同步,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申克不仅具备生产能力,同时通过与德国总部的合作研制和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上海已成为杜尔集团和德国申克在亚洲的业务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1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26a83a9-cbb6-4035-81ff-0907aed1fc7b.jpg" title=" 3.jpg" height=" 21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上海申克机械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杜尔集团测量与加工系统的在华业务,公司共有三大事业部,分别是: /p p   ◆ strong 平衡与诊断系统 /strong (BDS):作为全球平衡与诊断系统的领导者,致力于平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各类工业制造商提供平衡及检测设备、平衡服务与咨询业务。 /p p   ◆ strong 杜尔装配产品(DAP) /strong :提供车桥装配与调整、汽车分装与合装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下线检测设备和系统。 /p p   ◆ strong 加注与测试系统(FTS) /strong :为乘用车、商用车、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商以及家电行业制造商提供加注机与测试设备。 /p
  • 海克斯康航空航天航空工业质量在线研讨会
    近些年来,国内航空行业的技术发展迅猛,数字化技术和管理信息化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主题。该讲座将同大家分享当前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航空业主机厂总装、部装、技装及零部件制造环节的先进的数字化检测及装配解决方案,包罗激光跟踪仪、三坐标测量机、关节臂测量机、白光测量机及在机测量系统等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特点。   海克斯康航空航天航空工业质量全面解决方案在线研讨会4月2日举行,邀您参与! 会议地址http://www.hexagonmetrology.com.cn/channel/index-s.aspx
  • 仰望航天员捕捉水微生物那些事儿
    在太空中,一次携带的水资源有限,维持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与生活,依靠汗液、尿液等回收处理,以再生水方式供应。水中的微生物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控制,会直接威胁航天员的健康,甚至会破坏空间站设备、管路,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对空间站水中所含微生物进行在轨采样、检测和预警,对于保证人机系统的安全性,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神十三的航天员们要在太空生活六个月之久,航天员们每个月都要对水进行微生物检测。这次,神十三乘组从太空中给我们传来了一段操作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航天员们在空间站特殊环境下如何进行水样微生物检测吧! 视频转载自《天宫TV》 只看视频,在太空进行微生物检测只需三步,似乎非常简单,但真正做过微生物检测的朋友都知道,即使在地面进行微生物检测,灭菌器、洁净室、隔离器或超净台,以及各种消毒剂和膜过滤系统的操作足以让专业检验人员疲于应付;在空间站中进行微生物检测更是面临着诸多困难,空间站场地和能源受限,未配备无菌环境设施,如何在非无菌条件下开展微生物检测又不被污染?因为失重,水样无法正常流动,甚至气液都不能分离,如何顺利处理水样,捕捉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任务单位之一,泰林生物参与解决空间站水微生物检测的难题,公司充分利用自身20余年微生物检测与控制的经验,面对水样中微生物计数和大肠菌群检测两大任务,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定了以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计数,酶底物法进行大肠菌群检测的技术方案。薄膜过滤法的技术核心是微孔滤膜,实现难点是设计、制造满足特殊使用要求的膜过滤组件。泰林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微孔滤膜已经实现无人化全自动生产,各项性能稳定均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摆脱对进口滤膜的依赖,可快速完成过滤并截留水中的微生物,适用于空间站水中微生物计数。泰林生物微孔滤膜产品只有滤膜还是无法进行水样处理,膜过滤组件整体设计依旧是一道难题。泰林开发团队从公司产品集菌培养器获得灵感,利用全封闭微生物检测技术优势,采用一体化集成创新设计,精密加工,巧妙地省去了琼脂平板以及取膜、贴膜等复杂操作流程,使实验开始操作到完成计数的所有过程都处于封闭条件下,可有效避免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经最终测试验证,一款可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太空专用膜过滤组件成功诞生了。 太空专用膜过滤组件 对于可能引发腹泻甚至更严重症状的大肠菌群,水样中不得检出。常规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而酶底物法只需混合水样和试剂后培养就能快速、准确提供检测结果,非常适合空间站使用,但是当时酶底物法检测试剂几乎被进口垄断。为此泰林自主创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攻关,酶底物法大肠菌群检测试剂完成开发,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了空间站水样大肠菌群定性检测难题,并配套开发了大肠菌群检测系列仪器和耗材,满足相关行业检测的需求。 酶底物法大肠菌群检测系统 在全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泰林人发挥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大胆构思,小心求证,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专家的指导及合作单位的支持下,终于实现了在太空“简简单单”测水样,为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驾护航!作为微生物检测与控制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泰林生物始终以技术创新、技术领先为发展重点,是国内无菌生产环境控制设备、精准医疗装备和工业微生物检验设备制造的领先企业。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菌培养器、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耗材、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无菌隔离系统、水中总有机碳分析仪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与检测,疾病预防与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此外,泰林还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建立工作如:《YY/T1479—2016薄膜过滤器的无菌实验方法》、《T/CBIA005-2019饮料中国微生物的检验(滤膜前处理法)》等标准,不断推动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 泰林生物东洲基地 未来,泰林生物将积极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在生命健康领域继续耕耘,将“服务人类健康,造福天下苍生”的使命从国内、国际延展到茫茫宇宙。
  • MTS、航天希尔中标浙江特科院2022年度第一批设备采购项目
    日前,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第一批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该项目分为七个标项,总预算1449.4万元,采购高精度空气流量测试系统、声发射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等。4月21日,该项目标项一、三、四、五、六、七中标结果出炉,浙江燃创、清诚科技、中科创新等国产品牌以及FLUKE、Waygate、RIZELER、Bruker、LECO、Thermo Fisher等进口品牌分别中标,总中标金额为854.4万元(点击此处查看中标详情);标项二、三因有效供应商不足三家而废标。4月22日,该项目标项二、三重新开启招标,5月16日,该项目重新招标结果公布,MTS、航天希尔两品牌中标,总中标金额为545.36万元,详细标的信息如下:序号标项名称品牌数量单价(万元)规格型号110T低周疲劳试验机(原标项二)MTS2223.18Landmark 370.102阀门振动试验台(6T推力)(原标项三)航天希尔199定制
  • “神九”即将发射 三航天员名单确定
    发射时间: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  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指挥长景海鹏(中)、航天员刘旺(左)、航天员刘洋(右)模拟器进行上升段操作训练   图为日前拍摄的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指挥长景海鹏(中)、航天员刘旺(右)、航天员刘洋(左)模拟器进行上升段操作训练 女航天员刘洋 航天员景海鹏 航天员刘旺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组合体训练 6月13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笑答媒体关于神舟九号任务的提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定于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15日下午,承担“神九”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开始加注推进剂。目前,发射场区及全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航天员飞行乘组心理稳定、状态良好,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15日下午还将举行新闻发布会、“神九”航天员飞行乘组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 我国航天用第二代结构复合材料研究立项
    中国科技网北京1月7日电 未来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用的重型运载火箭直径约为目前我国在用运载火箭的2—3倍,为满足超大型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的高刚度、轻量化、高可靠的要求,未来材料性能和大尺寸构件成型工艺水平必须较现有体系有明显提高。记者今天获悉,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结构复合材料关键材料体系的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月初成功立项,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成果将满足未来航天型号发展需求。   据了解,该项目是在国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下,由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和中科院化学所等单位实施。项目将集中研究相关的材料及超大型轻质结构件制备工艺技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技术等,形成第二代复合材料及构件制造技术规范、方法、标准及数据库,提高材料技术成熟度,满足未来航天型号发展需求,同时牵引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树脂等相关基础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推动第二代复合材料在其他行业的推广和应用。   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一代材料相比,新研制的第二代结构复合材料将促进航天用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的升级换代,性能大幅度提高,且工艺适应性更好,质量稳定性更高,将对我国航天及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 伊利携手中国航天,共建“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
    在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成功返航、中国航天科技取得新突破之际,4月17日,“航天严选 品质领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和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合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伊利集团正式签约成为中国航天太空创想乳制品官方合作伙伴,并宣布启动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等航天科技与文化深度合作系列项目。伊利将携手航天科技就中国航天技术对大健康领域的互促互进、创新应用展开全面布局。后续,国际交流中心将联合集团公司有关单位与伊利集团共建“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围绕空间生物、航天新材料包材、碳卫星牧场监测等领域展开密切的技术研发合作;同时围绕中心注册的“太空创想”文化品牌与伊利品牌开展文化传播、科普公益活动以及跨界产品等合作落地工作。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经济师兼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宏,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于淼、常务副主任冯春萍,我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副总裁刘春喜、创新中心科学研究专家司徒文佑博士等嘉宾出席活动。会上,于登云、张剑秋发表致辞,于淼、刘春喜代表双方签约。于登云表示,此次国际交流中心和伊利集团的合作,着力点将放在航天技术助力乳业发展的领域,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利用空间生物、航天新材料、卫星监测等研究专项将航天技术应用于乳品全产业链。张剑秋表示,伊利集团将努力培育出更多满足极致营养要求和严苛品质标准的健康乳品,并通过“乳业+航天”互补互强的科研合作,助推中国乳业提档升级,助力中国航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会上,伊利集团与中国航天打造的全球首个“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正式揭牌。未来,双方将联合航天有关科研机构在科研探索、技术转化、产品开发等领域全方位紧密协同,努力培育出更多满足极致营养要求和严苛品质标准的健康乳品,推动中国乳业研发正式迈入“太空时代”。4月16日,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以碳卫星牧场监测为例,冯春萍表示,双方合作空间广阔,“未来乳业太空实验室”项目的全面启动,既是航天技术赋能产业应用的有益探索,更是助力国民健康营养升级的重要尝试。发布会现场,空间生物领域专家分享了航天技术特别是空间生物方面取得的科研成就,以及研发成果在国民健康领域贡献的重要力量。据了解,伊利集团与国际交流中心共同启动“未来太空创想计划”后,将打造弘扬航天精神的新型阵地,通过产品创意拓展航天文化传播的创新形式。中国航天“太空创想”将不断扩宽“航天+”理念,开创航天文化创意领域的新局面,更好地承担起航天科技文化大使的角色与使命。
  •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至少发射100个航天器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发射百余航天器,且目前正在研发的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将实现首飞。   去年我国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20颗卫星进入太空,居世界第二。今年迄今已完成17次发射,计划共发射19次。今后几年,我国的航天发射密度将进一步增加。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拥有“神舟”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名牌”产品。根据规划,未来5年,我国将至少发射100个航天器,包括卫星、飞船、探测器等,绝大多数为我国生产、使用,也有小部分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据了解,自1990年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至今,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先后进行30次国际商业发射,运送14个国家和地区的36颗卫星升空,并完成6次搭载服务。
  • “破垄断”教授:研发测试仪器助力航天事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我国陶瓷制作工艺中,软软的陶泥在高温烧制之后,就会变成硬度较高的精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塑料勺炒菜,遇到高温塑料会慢慢变软。这可能是我们对温度会影响材料力学性征最朴素的认知,但是什么类型的材料在什么温度和强度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似乎还一知半解。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重庆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卫国眼里,这些材料力学行为随温度的演化都可以用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在明确温度这一单一变量的状况之下,就可以预测出相关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强度性能,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及核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作出了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创造性提出无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理论模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拓展服役条件的需求愈发强烈,材料在超常条件下的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拿航空航天领域来讲,飞行器在高速运行时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以上,那么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满足这么苛刻的使役需求,以及其力学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科研工作者,也制约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自2005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起,便开始从事超高温极端条件下固体力学行为与强度理论的研究。“那时候,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材料性能和相关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要测试一个材料在什么温度下会发生断裂或者变形,只能靠实验。”李卫国说,实验不仅耗时耗力,最为关键的是成本太高。之后,建立基于物理机理的高温强度理论预测模型成了李卫国最大的课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李卫国搜集整理了各类实验数据,夜以继日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经过不懈努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性能温度相关性建模思想,突破了温度对现有强度理论模型的禁锢,并首次针对超高温陶瓷材料建立了不包含任何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表征模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无拟合参数意味着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列夫· 达维多维奇· 朗道说过:“一个模型的价值随它包含的拟合参数的数目成指数级下降”。李卫国教授提出的模型,不需要任何拟合参数,突破了原有高温理论模型对于拟合参数的需求,大大降低了研究高温力学行为的实验难度,同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自主研发测试仪器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说起全世界的航天事业,总是不能忽略伟大而悲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首次发射,揭开了世界航天史上新的一页。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经过大气层时产生了高达1400摄氏度的热空气,致使机翼出现裂隙,超高温气体进入机体,最终在空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使用的热防护材料正是由陶瓷材料构成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我国对飞行器热防护材料强度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垄断,让我们更加迫切希望在这一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为此,李卫国开始了漫漫“取经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诸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测等领域,材料所经受的超长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可能是高温状态,也可能是极寒温度,可能氧气富足,也可能氧气稀薄。鉴于此,在之前提出的“温度相关性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李卫国研制了一种测试仪器,通过建立三个不同的环境模块,让试件在不同的环境模块间切换,以此来模拟复杂热冲环境对材料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现在,在李卫国团队的努力下,测试版仪器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对设备进行完善改进,希望研制出能够测试各种复杂环境的仪器,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李卫国表示,这一设备的研制,将会广泛应用于对热障材料、环境障涂层的性能检测,相当于为高温材料应用又增加了一道保障。“真金不怕火炼”,经过这样高标准的测试检测能保持原有性能的高温材料,才能经得住现实复杂冲击环境的考验,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提供安全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不仅仅是一名在高温固体力学领域优秀的研究者,同时也是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在平时指导教育学生时,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李老师以身作则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学术研究上,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成为这一领域的全国优秀人才。”2017级在读博士邓勇说,李教授对待科研工作满腔热忱,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这种执着的精神也影响着学生们,全身心地跟随导师投身科研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除了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李卫国还参与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雏鹰计划”,积极启发培养高中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据了解,李卫国已经指导了四期来自南开中学“雏鹰计划”学员,正在准备申报下一期的志愿者导师,在所教授的高中生学员中,有5人参与发表了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卫国认真严谨,开拓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卫国甘为人梯,传道、授业、解惑,为我国科研创新培养人才。他说,自己将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用创造性的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迎接下一项科研挑战。 /p
  • 厉害了教授!——破垄断仪器助飞航天事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我国陶瓷制作工艺中,软软的陶泥在高温烧制之后,就会变成硬度较高的精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塑料勺炒菜,遇到高温塑料会慢慢变软。这可能是我们对温度会影响材料力学性征最朴素的认知,但是什么类型的材料在什么温度和强度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似乎还一知半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重庆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卫国眼里,这些材料力学行为随温度的演化都可以用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在明确温度这一单一变量的状况之下,就可以预测出相关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强度性能,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及核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作出了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造性提出无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理论模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拓展服役条件的需求愈发强烈,材料在超常条件下的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拿航空航天领域来讲,飞行器在高速运行时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以上,那么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满足这么苛刻的使役需求,以及其力学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科研工作者,也制约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自2005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起,便开始从事超高温极端条件下固体力学行为与强度理论的研究。“那时候,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材料性能和相关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要测试一个材料在什么温度下会发生断裂或者变形,只能靠实验。”李卫国说,实验不仅耗时耗力,最为关键的是成本太高。之后,建立基于物理机理的高温强度理论预测模型成了李卫国最大的课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李卫国搜集整理了各类实验数据,夜以继日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经过不懈努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性能温度相关性建模思想,突破了温度对现有强度理论模型的禁锢,并首次针对超高温陶瓷材料建立了不包含任何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表征模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无拟合参数意味着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列夫· 达维多维奇· 朗道说过:“一个模型的价值随它包含的拟合参数的数目成指数级下降”。李卫国教授提出的模型,不需要任何拟合参数,突破了原有高温理论模型对于拟合参数的需求,大大降低了研究高温力学行为的实验难度,同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主研发测试仪器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说起全世界的航天事业,总是不能忽略伟大而悲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首次发射,揭开了世界航天史上新的一页。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经过大气层时产生了高达1400摄氏度的热空气,致使机翼出现裂隙,超高温气体进入机体,最终在空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使用的热防护材料正是由陶瓷材料构成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我国对飞行器热防护材料强度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垄断,让我们更加迫切希望在这一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为此,李卫国开始了漫漫“取经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诸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测等领域,材料所经受的超长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可能是高温状态,也可能是极寒温度,可能氧气富足,也可能氧气稀薄。鉴于此,在之前提出的“温度相关性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李卫国研制了一种测试仪器,通过建立三个不同的环境模块,让试件在不同的环境模块间切换,以此来模拟复杂热冲环境对材料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现在,在李卫国团队的努力下,测试版仪器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对设备进行完善改进,希望研制出能够测试各种复杂环境的仪器,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李卫国表示,这一设备的研制,将会广泛应用于对热障材料、环境障涂层的性能检测,相当于为高温材料应用又增加了一道保障。“真金不怕火炼”,经过这样高标准的测试检测能保持原有性能的高温材料,才能经得住现实复杂冲击环境的考验,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提供安全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不仅仅是一名在高温固体力学领域优秀的研究者,同时也是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在平时指导教育学生时,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老师以身作则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学术研究上,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成为这一领域的全国优秀人才。”2017级在读博士邓勇说,李教授对待科研工作满腔热忱,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这种执着的精神也影响着学生们,全身心地跟随导师投身科研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除了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李卫国还参与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雏鹰计划”,积极启发培养高中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据了解,李卫国已经指导了四期来自南开中学“雏鹰计划”学员,正在准备申报下一期的志愿者导师,在所教授的高中生学员中,有5人参与发表了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卫国认真严谨,开拓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卫国甘为人梯,传道、授业、解惑,为我国科研创新培养人才。他说,自己将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用创造性的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迎接下一项科研挑战。 /p
  • 迎接英雄回家——海尔航天冰箱搭载神十一成功返航
    北京时间11月18日14时07分,搭乘2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下简称神十一)在内蒙古中部草原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圆满完成本次飞行任务,并带回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以及太空搜集的保存在航天冰箱内的尿液、唾液等样本,为下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资源。两位航天员在经历了33天的太空之旅后,顺利完成了从太空“搬家”回归地球的工作任务,确保天宫二号继续安全、稳定运行。神十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意味着我国建成未来空间站的目标又迈向了一大步。从中国航天员中心得到的最新消息,整个在轨运行过程中,海尔航天冰箱各项技术指标正常,安全存储航天员的生理样本,圆满完成此次飞行任务,为航天医学研究提供天地全程冷链的技术保障!以四大核心技术铸就航天品质,用航天科技服务生命科学面对太空环境及飞船运行结构的特殊性,海尔航天冰箱自主研发四大航天技术,圆满完成航天任务,更将航天科技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创造更多“航天冰箱“式的领先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专业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解决方案:第一:轻强结构,强度高、重量轻,全方位安全保障“飞船发射成本高昂,应最大限度减轻航天冰箱重量,节约发射成本”,这是对航天冰箱技术的首要要求。航天冰箱具备高强度结构,可耐受发射过程强烈震动冲击,同时采用航天热电制冷系统紧凑设计,保温层厚度减半,节约外部空间25%,重量比设计限值降低25%。海尔生物医疗,基于航天高强度的安全保障,在实验、科研应用领域中我们创新研发、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速恒定的实验室安全呵护:l智净生物安全柜恒风速专利,全生命周期保证风速恒定,保障人和样本安全首创恒风速专利,终解行业内安全柜久用风速降低难题,实时显示风速和气流是否达标,自动调整风速,全生命周期保障安全柜风速恒定,有效防止因风速不均匀而造成人员感染、样本受污染的隐患。第二:高效节能,是航天需求,更是引领行业节能环保变革飞船运行中,能源来源于太阳能帆板,需要首先保证生命支持、飞船控制系统供应;最大化降低能耗,为飞行任务提供保障是对航天冰箱的第二大技术要求。航天冰箱通过高效控制、高效换热和高效隔热三大高效节能技术,最终实现能耗比设计要求节能25%,其制冷效率比普通冰箱提高50%,为飞行任务节约宝贵空间能源。能源的宝贵不止于空间飞行,地球的节能、环保更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l节能芯超低温冰箱全球首创HC碳氢制冷技术,完全无氟,制冷效率更优,节能环保海尔节能芯超低温冰箱,HC碳氢制冷,完全无氟、臭氧层破坏为零、温室气体排放为零,绿色环保;同时制冷效率提高30%,省电高达一半,创造节能环保绿色生物样本库和绿色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家基因库、UK-Biobank的首选!近日,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的001号节能环保认证。是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的节能超低温冰箱。第三:智能控制,30万米高度天地全程冷链安全通过物联网控制技术的应用,北京航天飞船控制中心可远程开启30万米高空的航天冰箱,天地全程温度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航天员的在轨工作量、从事太空实验,创造便捷、舒适的空间生活。海尔生物医疗,完成超远程的天地物联的同时,实现低温环境全自动智能化存储与管理未来全世界样本存储数量,将在当前十亿的基础上呈几何倍数增长,而目前人工存取、样本信息可追溯性低、低温人身伤害等问题,使生命科学产业处于初级阶段。l全自动样本存储管理系统保证样本安全、人员安全,信息化管理更便捷方案包括自动化液氮罐、自动化冷库,通过机械臂自动存取冻存盒,不再需要打开冰箱或进入内部等繁琐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样本安全性及样本质量、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对人员安全保护更高。通过信息化智能管理,自动审核、盘点,实时监控样本出入库记录,多用户多权限管理,实现全程可记录、可追溯,智能便捷的管理海量样本。第四:恒温蓄冷,超长保温,保障样本无能源下的安全存储飞船在发射、对接及返回阶段都是断电状态,对航天冰箱在恒温蓄冷方面的技术有极高要求,全方位确保天地全程样本安全。航天冰箱通过恒温蓄冷模块的应用,在无电源情况下,实现最长20小时恒温蓄冷,保证航天冰箱从发射到返回全过程温度恒定,保证实验样本安全。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偏远地区,电力资源不足和短缺,通过有效利用太阳能,并结合恒温蓄冷技术,超长保温,保证疫苗等医疗用品的存储安全。l海尔太阳能疫苗冰箱纯太阳能不用电,一次使用,保温时间长达7天超越了通过电力和燃油驱动的传统冰箱,完全利用太阳能工作,无需额外电源,满足用电不稳、不方便地区疫苗的安全存储,保障安全、经济节能;一次供电,保温时间最长可达7天,成为全球冰箱应用领域跨时代的创新产品,已经相继为非洲、拉丁美洲千万儿童的疫苗接种提供恒温存储服务。通过十年创业创新,航天冰箱4大核心技术突破,并应用于低温冷链和生命科学领域,诞生中国最大低温冷链产品群。海尔生物医疗也实现由一个产品到一个方案,再到一个产业的升级跨越,开创中国低温制冷行业第一品牌,支持中国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服务全球生命科学领域。
  •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31日在京逝世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资料图)   北京10月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 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 航天“重器”取名难 中国特色名字受追捧
    图为“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航空航天技术是国之重器,如何为其成果命名,颇受民众关注。近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的外观公布,同时向全球征集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而此前,“玉兔”月球车、“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命名,都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深受民众喜爱。  ● 取名字难度不小  航空航天技术是世界高端科技之一,中国每一次航天技术成果都会受到全世界瞩目。所以,给航天技术成果起一个有内涵的名字,难度不小。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东方红”命名,不仅是因为它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能通过电波将音乐传回地球,更因为那个时代这个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国人民的希冀,传达出了东方雄狮崛起的追求。  37年后,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诞生,标志着航天事业又迈进一大步。这一次为它起名时,人们回到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灵感:最终,它被命名为“嫦娥”。“嫦娥奔月”是一则浪漫的神话,绕月卫星有如此美丽名字打破了普通民众认为航天科技遥不可及的印象。  到了2013年,中国首辆月球车的命名则吸引了更多人参与。通过近350万网友的投票,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一个名称,穿越古今,为网友们津津乐道。  此后,越来越多的航天成果采取了向公众征名的形式,而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则最受多方喜爱。比如去年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就是从万千征名中筛选出来的,以期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  ● 特色名字受追捧  像“玉兔”“悟空”这样富有特色的名称,使原本高深的航天科技成果变得生动可爱了起来。“玉兔号”月球车还开通了微博,引来粉丝超过60万。 “玉兔”会不定期在微博上“卖萌”,发送在月球探测的数据,给网友讲解航天知识。今年7月31日,其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时所发送的一条微博,更是收获了2.5万条回复,网友纷纷表达不舍之情。有网友留言说:“今天看到消息说你服役结束了,满满的难过。辛苦你了,小兔子!今天起,你也是个民族英雄!”  从特色名称到航天成果“人格化”,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航天科技。近日火星探测工程征名启动后,立刻引发网友热议。大家集思广益,希望能再一次为航天成果取一个响亮的名号。在网友的创意中,既有“玄奘”“韩非子”“庄子”这样取自中国古典历史人物的名称,也有“长征”“进取”等象征时代精神的名称。更有“洪荒一号”“风火轮”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创意名称。  从刚启动的火星探测器征名以及此前航天成果的最终命名来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称最受欢迎。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认为,火星探测器网上征名活动,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 征名提升自信心  每次对航天科技成果的命名,实际也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宣介。  邓文卿表示,航天科技发展是硬实力的体现,征名活动则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又将对推广科技实力影响产生正面作用。同时,征名在精神层面还能够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说,为航天科技成果起一个好名字,不仅可以体现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丰富情感,更可以向世界宣介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中国形象。可见,航天成果的命名很有讲究,也很有意义,其本身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又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 高低温试验箱助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p 高低温试验箱提供高温低温等不同的环境,给您提供环境条件的再现性、可重复性、可测控性、排它性、可靠性试验。像航空航天、信息、电子等领域都是不必可少的。 /p p img title=" 高低温箱"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uepic/0d2c33b6-1d21-4ced-8f66-b1b98276ea04.jpg" / /p p 中国航天是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中国航天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我国环试行业高低温试验箱就主要用于测试航天材料在经过极高温或极低温的连续环境下忍受的程度,得以在最短时间内检测材料因热胀冷缩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或物理伤害。 /p p 我司一直专注于可靠性试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凭借多年技术沉淀开发出品质性能更为卓越的高低温试验箱,全方位助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p p br/ /p
  • 为仪器穿“航天服”戴“电暖宝”,微重力环境精确测量加速度
    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调整姿态时会产生微小的加速度,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要想测出这个加速度,并非易事。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成功研制出适应太空测量需要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帮助天舟四号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加速度计作为一种能够精准测量速度变化的仪器,本不是航天的“独门武器”,大到汽车的姿态感应,小到手机的运动传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但33所研制团队专家魏超介绍,随着航天器飞行高度的增加,周围环境的空气将越来越稀薄,最终接近于真空。在微重力环境下,测量航天器姿态调整所产生的细微加速度将十分艰难。“如果在地表重力环境下测量加速度的难度好比观察一个铁球落在地面产生的影响,那么在微重力环境下测量加速度,就相当于观察一根头发落在地面产生的影响。”魏超比喻道。除了精度更高的要求外,复杂的太空环境也会让敏感的加速度计“闹脾气”,温度、压力等条件不合适,都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为此,每一支想要“上天”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温度循环、振动冲击、低气压、离心实验等模拟太空苛刻环境下的实验验证必不可少。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既要穿上一套密不透风的“航天服”保证内部气体不会泄露,又要使用“电暖宝”精准控温,这些设计为其在真空环境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屏障。中国航天科工所属各单位也为天舟四号的安全发射提供了有力支撑。航天江南所属航天电器提供的热控风机成为天舟四号的“中央空调”;二院23所为飞船配套高等级声表面波器件、LC滤波器、扼流圈等产品,在传输系统、通信分系统等关键部位中广泛应用;三院306所研制的真空绝热板应用在飞船“低温锁柜”上,为具有强温度敏感性的关键物资提供隔热保护;航天江南所属群建精密承担飞船精密齿轮传动零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突破了空间环境下大传动比、耐冲击、极端环境适应等关键核心技术,满足空间条件下传动齿轮长寿命、高可靠、高强度、抗冲击、防腐蚀、适应高低温环境的要求;航天精工为飞船提供了成千上万的高性能紧固件,具有高稳定性、高质量、高强度、轻量化等特点。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