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行业产值

仪器信息网行业产值专题为您整合行业产值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行业产值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行业产值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行业产值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行业产值话题讨论。

行业产值相关的资讯

  • 2015年仪器仪表行业产值将达万亿
    2012年我国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也是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   据报道,上半年全国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同比增长都超过一成,但增速下滑、利润趋薄。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28日接受专访时表示:机械工业今明两年要做过紧日子的准备,结构调整、创新升级时不我待。   在这种形势下,慧聪机械工业网整理后台7月搜索数据,对7月机械行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关注度进行调查报告:    2012年7月机械行业产品市场消费者关注度调查报告   由上图可见,“机械行业”产品搜索量占据市场大部分,数据达65%,其次,“仪器仪表”稍稍领先其他产品搜索量,数据达13%。再有是“机械及行业设备”、“机床”和“轴承”搜索数据分别是9%、7%和6%。   《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出口超过300亿美元,其中本国企业的出口额占50%以上,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贸易逆差开始下降 积极培育长三角、重庆以及环渤海三个产业集聚地,形成3-5个超百亿的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过百。   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包括检修仪、电阻表、分析仪、测试仪、校验仪等。广义来说,仪器仪表也可具有自动控制、报警、信号传递和数据处理等功能,例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中的气动调节仪表,和电动调节仪表,以及集散型仪表控制系统也皆属于仪器仪表。
  • 2011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工业总产值6153亿元
    “虽然去年的产销好于预期,但疲软态势已经出现,”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说,2011年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快于产销,经营状况趋紧。。   产销好于预期   尽管有着诸多不利因素,但2011年,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依然取得了较快发展的良好业绩,其中,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也再创新高。   对此,奚家成分析说,去年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经济也进入调整期,而行业发展之所以总体能好于预期,主要由于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并得益于国家“十二五”规划启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积极促进内需等一系列政策。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53亿元,同比增长26.86% 销售产值5976亿元,同比增长26.59% 产销率达到97.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89亿元,同比增长24.98% 利润总额531亿元,同比增长23.75%。   奚家成介绍说,去年仪器仪表行业的整体走势较好,全年实际值高于年初预测,但月度产销同比增幅从9月份开始波动下行,增速减弱迹象已经出现。   与此同时,分行业及大宗产品的态势也有了变化,且地区发展速度变化明显,京津沪等“老基地”的优势地位下降,而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新秀”地位上升。   自去年九、十月份起,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订单明显下降,而一般企业更早就出现了类似状况。“由于此前营运情况较好,目前重点骨干企业运行基本正常,尚未显现困难迹象。”奚家成表示。   去年以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科学仪器等对全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的分行业,增长率开始下降 而占比较小的勘探仪器、气象仪器等却有所增长 同时,煤气表等大宗产品也在下降。   由于项目减少,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行业去年下半年增速下滑,几乎以全年最低增幅结束 而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全年基本处于低位运行态势,产销增幅远远落后于全行业。   经营状况趋紧   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的利润超常增长宣告结束,利润增幅开始回归常态。   据介绍,去年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快于产销,经营状况趋紧。由于前两年应对金融危机等的政策措施逐步淡出,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财务费用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仪器仪表行业的利润同比增幅自年初39.9%的高点下降,最终回归至与产销增幅同步的区域。   经济数据也开始转弱。其中利息、财务费用、库存、应收、税金、主营成本等同比上升均高于利润增幅 亏损额和亏损企业数上升 应收大幅增长,收款质量下降也开始成为突出问题。   如实验分析仪器行业的利润出现负增长 电工仪表、供应用仪表、光学仪器应收增幅超过了30% 工业自动化行业存货增幅超过30%等。“下半年利润增幅快速回落应予重视。”奚家成提醒说。   而经过多年发展,该行业的产品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主营收入利润率也同步提高,去年达到9.02%的历史高位。特别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行业的主营收入利润率超过了10%。   与此同时,仪器仪表行业的进出口增幅双降,逆差继续上升,达到173亿美元,再创新高。   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因此2011年行业进出口同比增幅均一路波折向下。去年仪器仪表行业进口36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比上年增幅下降33.3%,是本世纪以来的最大降幅 出口1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幅下降19.8%。   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15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了19.88%。“9~12月,出口交货值连续4月超100亿元,这说明我们的需求和竞争力未明显降低。”奚家成分析说。   其中,进口量大的仍是工业自动化装置、实验分析仪器、医疗仪器、电子仪器等中高端产品 供应用仪表、衡器、测绘仪器已成“顺差”分行业 在大宗出口产品中,电度表、水表价升量增 煤气表量价双降 出现了DCS等中高端产品出口上升等新亮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成绩显著。   奚家成举例说,如自主知识产权控制系统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和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档现场仪表进入国内外重要装备,国际标准制订取得新进展 电度表一代技术转换的完成,色质联用等中高档科学仪器取得进展,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等。   据悉,在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中,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散型控制系统已使用超过30台,而在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中,也已有3台投入运行,迫使国外的控制系统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报价低于国产系统。   在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国产控制系统在1000万吨/年的炼油装置中已得到应用,并已获得15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订单 45万吨/年合成氨及80万吨/年尿素全套装置国产控制系统已投入运行。   国产智能压力/差压变送器的技术指标和生产规模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且在国家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据悉,科氏力质量流量计在中石化的销量已经超过E+H、科隆等国外企业产品,名列第二。多声道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在长距离输气管道工程中的应用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同时,为供暖节能服务的城镇供暖监测管理控制系统和热量表产业已经兴起,生产企业已经过百。2011年热量计量仪表已批量生产,部分企业已达到年产30万台的水平。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利润占比继续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三资”企业2009、2010年产销占比急剧下降为32.6%、31.2%,2011年进一步下降,利润占比从最高的59.12%降为31.25%。   “‘三资’企业复苏慢、增长乏力,既有中资企业技术进步快、竞争力增强、发展迅速等积极因素,也有投资意愿不强、政策和市场环境不佳等原因。”奚家成分析说。   同时,上市融资以及合资合作、联合重组继续推进。2011年又有8家仪器仪表企业上市,其中深圳1家,上海2家,创业板5家。   本土企业同国内外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港上市公司中国自动化控股吴忠仪表、和利时收购新加坡CONCORD公司、聚光科技收购北京吉天、中航电测收购上海耀华称重系统有限公司、三川股份控股甬岭水表,以及日本崛场与北京汇博隆合资、上海自仪股份与法国泰雷兹国际合资等案例。
  • 不间断电源行业2013产值73亿 呈逐年增长态势
    不间断电源是能提供持续、稳定、不间断电能供应的电力电子设备。它以逆变器、整流器为主要组成部分,以电池为储能装置,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备用电源以防止重要设备因电能中断而遭受损失,并且可改善电能质量,使设备免受高低电压、突波、杂讯、频率不稳及电磁的干扰,满足用户对于电能质量的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不间断电源(UPS)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调查显示,国内UPS生产企业众多,规模较大。截至2012年有近3000家,按企业的销售规模统计,销售规模在500万-2500万元的UPS企业数量最多,有1380多家,而销售规模超过1亿的企业最少,仅十几家。2013年UPS企业实现产值73.12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按工作方式分,UPS分为三种:在线式、互动式和后备式。其中主流位置的是在线式UPS,这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偏向于选购功能最为完善的在线式UPS 后备式的市场份额为8.50%,互动式保持在10.70%的市场份额。2013年各类细分产品的产值分别为59.08亿元、7.82亿元和6.22亿元。   从UPS的国内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国内UPS市场销售额逐年增长。2009年为57亿元,2010年达到64亿元,2013年约为80亿元,同比增长6.67%。   图表:2008-2013年UPS销售额走势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以上UPS的分类,2013年在线式、互动式和后备式UPS的销量分别达到64.64亿元、8.56亿元、6.80亿元。
  • 2012年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行业产值达35亿美元
    日前,美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BISWorld发布了《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研究报告》。   在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可供应通用型和专业型分析仪器,应用领域则包括教育、医疗保健和食品生产部门等。得益于这些应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也一直焕发出蓬勃生机。据IBISWorld调查,在过去5年内,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收入的年增长率为15.7%,2012年行业产值已攀升至35亿美元。   2012年,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前四甲占据了行业收入的39.2%,这表明行业水平不高。实验室仪器及设备产品的多样性允许大量的小厂家进入该行业,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创新,许多小企业只能生产低质量的产品,因此该行业高度依赖于进口高端产品。而这种高端市场的盈利能力吸引了更多的国外公司企业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在未来几年,由于中国政府将继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实验室仪器及设备产品的主要市场,因此,中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制造行业收入增长预计将持续强劲与稳定。(编译:刘玉兰)
  • 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接近万亿元
    根据《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左右,并且在关键技术方面,有6大问题需要重点解决。   《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左右 出口超过300亿美元,其中本国企业的出口额占50%以上,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贸易逆差开始下降 积极培育长三角、重庆以及环渤海三个产业集聚地,形成3-5个超百亿的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过百。   尚普咨询机械行业分析师指出:2011年-2012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关键技术方面,将重点解决6大问题。   一是:新兴传感器技术作为传感网的基础元件,在今后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将以智能传感器作为重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在这一领域,重点发展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智能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微型化和低功耗技术,以及传感器阵列及多功能、多传感参数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   二是:功能安全技术及安全仪表是国际上最近发展的新技术,目的是防止工业设施产生异常事故,以致危及人身与设备的安全。   三是功能安全技术及安全仪表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我国高中档检测设备与国外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精密加工和特殊工艺技术的差距。当前的重点着重发展精密加工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   五是:分析仪器功能部件及应用技术提高仪器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开发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谱图和数据库。   六是:具有自校准、自检测、自诊断、自适应功能智能化技术。   七是:当前应重点发展不同生产厂商控制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集成技术 大型项目的自动化设备主供应商应具备的项目策划、设计、组织、采购、验收、调试等项目管理技术。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将主要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的需求,加快发展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及传感器三大重点。
  • 2010年8月化学农药制造行业产值同比有所下降
    2010年8月份止,化学农药制造企业为826家,本年当月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为11148981元,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为97052391元,累计总产值同比增长20.77%,上年当月新产品产值为788292元,本年累计新产品产值为7837791元,累计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2.6%,本年当月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为11016796元,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93534270元,本年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63%,本年当月出口交货值为1234462元,累计出口交货为14153790元,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42%。
  • 专利到期有机遇 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达十万亿
    随着全球大批“重磅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我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日前于武汉举行的国际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论坛上,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达到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   会上,200多位来自北美洲、澳洲、欧洲等海外地区及国内的嘉宾围绕我国医药产业动向与趋势、新药研发的政策法规与现状、生物产业转移与资本运作等生物医药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部长、现任北京大学资深研究员的邵颖在论坛上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平均增速为16.4%。未来十年,平均增速将达到23.6%。他预计,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发展计划的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内,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正是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包括葛兰素史克、辉瑞、诺华等在内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我国已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后制定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政策,力争在“十二五 ”期间发展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 生物经济成新增长点 2014中国生物行业产值达3.16万亿
    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占GDP的比重达到4.63%  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产业聚集区。在生物技术的支撑下,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2015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于7月23日在天津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4年生物产业产值达3.16万亿元。  生命科学论文发表量和生物技术专利获得量均居世界第二  科技部部长万钢23日在天津开幕的2015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介绍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葡萄糖转运蛋白晶体结构,治疗T细胞淋巴瘤新药西达本胺上市,人工角膜“艾欣瞳”投产,生命科学论文发表量和生物技术专利获得量均居世界第二。  万钢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中国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深度融入生物技术全球创新网络。”万钢强调说,中国政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同时鼓励国外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生物技术创新成果的国际间转移转化。  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市场火热,中国制药多而散  2014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并购重组总额达22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融资本已成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肥料和生物育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医疗科技服务新业态。  中国工程院桑国卫院士则表示指出:我国制药企业约4700多家,多而散,销售额和利润率低,研发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医药创新的层次主要处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阶段,仿制药达96%,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产品垄断 在产研联盟上缺乏有效机制体制和运作实体。
  • 湖南环保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近日从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大会上获悉,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湖南省共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1255家,环保产业总产值达3259.3亿元。根据我国《“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环保“湘军”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积极参加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湖南国际绿色发展博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展等专业展会,向全球市场展示环保“湘军”在多个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据初步摸底,2023年,全省环保产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与此同时,环保“湘军”上市融资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有A股上市环保企业6家,居中部省份前列;一家环保企业计划年内挂牌上市,50多家环保企业纳入湖南上市后备资源库。从2013年产值过千亿元、2017年产值超2000亿元,到目前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全省环保产业逐步形成了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环保产业体系。“环保‘湘军’将瞄准市场需求,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年至5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省环保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待审 产值达3.6万亿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近日对记者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等待国务院最后的讨论,待讨论通过后公布。《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十二五”期末将翻番,相关产业将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期。   2015年产值将达3.6万亿   李宏表示,《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达3.6万亿,较2011年产值1.5万亿增长一倍以上。而根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将是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了解,在“十一五”规划中,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专项,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而在新的生物产业规划中,除了对原有的扶持专项延续和拓展外,还会加强对于创新类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等创新类制药领域的扶持力度,上述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府扶持基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诊断试剂行业增速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提倡早诊断早发现疾病的趋势下,疫苗行业有望获得较快发展。而基因工程药物由于拥有多项化学药物难以替代的特点,特别是重组蛋白药物克服了生物源性提取蛋白药物杂质多、质量控制不稳定的缺点,未来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政策措施力挺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李宏指出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在目前正在加速的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和日趋严格的控制卫生费用增长趋势下,“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生物产业产值继续翻一番面临许多挑战。   卫生部医疗监管服务司司长张宗久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不但降低了治愈效果,也带来了大量不合理卫生费用支出,未来要继续严格不合理用药的治理。有分析师表示,上述许多领域都和生物产业直接相关,未来生物产业如何应对变局仍需企业思考。   据悉,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委出台了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和蛋白药物与疫苗专项等措施,支持相关领域研发,但由于申报项目要求必须完成三期临床检验,因此目前满足要求的项目国内并不多。“未来应思考出台更多有效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李宏表示。
  • 到2025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由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既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四级调研员王帅在论坛上说,回望新时代十年,我国以每年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达到96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培育。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80年的7.5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9600亿元,提高了约1280倍;1990年到2022年的30多年间,企业数量增长5.2倍,从业人员增长6.3倍,人均产值增长近40倍。《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产值在全行业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大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除此之外,还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王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型服务的供给。
  •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十年产值将达千亿
    3月24日,北京同仁堂、康美药业等一批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亦庄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基地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这个年产值50亿元、汇聚了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紫竹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的基地,到2020年将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并肩负起打造“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的历史重任,成为京南地区产业升级的引擎。   连续增长50% 年产值达50亿元   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同仁堂中药前处理基地,将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和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投产后将形成年药材前处理500万公斤、精制饮片100万公斤,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效益。投资3亿元的康美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则要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物流基地,推进饮片行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形成,预计新增产值5亿元。四环科宝投资4亿元的生物制剂项目则是自主研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高标准生物制剂产品,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据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总经理赵晓晨介绍,近年来,基地各项指标都取得了高速增长,2008年、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4.4%、57% 目前基地已经入驻6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   “仅3月24日开工的北京同仁堂、北京四环科宝、康美(北京)药业三项工程,投产后新增的工业产值预计就可达近20亿元。”赵晓晨表示,“医药产业有特殊性,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几年,随着前几年众多项目前期准备的完成,今年基地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赵晓晨预计,企业产值至少会增长20%以上。   基地内的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参松养心胶囊”等3个自主研发的产品投产后,今年将实现收入7亿元,且目前公司以40%的平均增速迅猛发展。另一家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年销售额预计达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到44亿元。   基地成为京南制造业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是首都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当天的奠基仪式上,市委常委赵凤桐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的机遇,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8666.2亿元,增长了119倍。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尤其是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产业有如此高的增长势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京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了”,赵晓晨说,目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城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我们基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载体,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亦庄大兴资源整合,基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中关村先试先行政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如果再能依托亦庄的优惠政策和产业上的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已经被中关村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要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打造生命科学城   赵晓晨介绍说,中关村生命科学城的建设构想是在北京后奥运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北京在后奥运时代,作为生物医药基地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赵晓晨说。去年,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带动中的突出作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计划投入628亿元培育生物产业。   去年,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签署了融资协议,通过合作,科学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亿元15年期的项目信用贷款,用于新城三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中关村生命科学城是由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二期加上目前正在开发的三期土地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聚集区。生命科学新城北靠南六环、东依京开高速,地铁4号线从腹地穿过,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生命科学新城拥有14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北京市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专业用地,这为科学新城在资源集聚上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生命科学城已经汇聚了中国生物制品检验鉴定所、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创新项目和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以岭药业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赵晓晨说:“同时,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也将由生命科学新城承担。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辐射北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 上海经济“半年报”出炉,集成电路产值增19.2%
    7月19日,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出炉。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45.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3亿元,同比增长11.3%;第二产业增加值5132.4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74.56亿元,增长5.8%。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先导产业发挥引领作用。上半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10.14亿元,同比下降0.9%。从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3%;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9%。上半年,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其中,集成电路增长19.2%。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全市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和服务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1%、20.7%、16.6%和13.4%。
  • 永川力争到2025年智能检测装备产业达200亿产值
    2024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30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永川力争到2025年,智能检测装备产业达到200亿级产值规模。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作主旨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办公室秘书长李利利,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传感与网络中心副主任赵艳领分别就《关于智能检测装备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及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及《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进行报告解读。智能检测装备标准符合性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第一批)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5家纳入目录的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分别进行推介。5位来自央企、行业龙头、高校院所的负责人和专家围绕“发展智能检测新质生产力”议题在圆桌论坛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在本次大会上,永川区对外正式发布,将重点培育智能检测装备产业,打造以智能检测装备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汇聚产业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优秀企业与人才来川投资兴业。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在会上表示,永川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入落实国家规划、重庆行动计划,以智能检测装备产业为支撑,深化“四链融合”,强化区域协作,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诚邀各位专家和企业家朋友来永创新创造、投资兴业,共享机遇、共赢发展。下一步,永川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化与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合作,按照“五个一”的工作思路,积极谋划打造以智能检测装备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永川智能检测装备产业达到200亿级产值规模。
  • 中国新兴仪表城花落温州 年产值160多亿元
    10月2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们专程来温,为温州荣任“中国新兴仪表城”授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温州的仪表产业具有产业集聚度较高、规模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基本符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关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认定的相关要求,决定授予温州市“中国新兴仪表城”称号,有效期五年。   我市仪表产业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民营经济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仪表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涵盖电工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汽车仪表、教学专用仪器仪表和医用仪器仪表等门类主导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仪表工业已成为我市区域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   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初步统计,去年我市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163.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2家。在当天举行的授牌大会上,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授予南翔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行业龙头企业,龙飞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行业骨干企业。
  • 重庆仪器仪表产业力争4年内产值破百亿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曾到重庆调研,他认为,中国的仪器仪表产业虽然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企业分布散、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局面仍然存在,影响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   以重庆市仪器仪表产业的龙头老大四联集团为例,虽然近年来该集团一直保持了行业竞争优势,但是发展中的企业始终面临“做不大”的烦恼:截至去年,集团在仪器仪表方面的产值仅有近40亿元。   重庆市提出培育“2+10”战略性新兴产业,仪器仪表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四联集团计划,用4年时间做强做大仪器仪表产业,力争2015 年仪器仪表方面产值接近100亿元 推动重庆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   打造国内重要智能仪器仪表基地   “‘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转型,给仪器仪表行业带来利好。”市经信委有关人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   他分析,随着重庆市进入工业化中期,机电制造业的地位相对上升,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向着与仪器控制紧密结合的中高端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将长期提升对测控装备的需求,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前景光明。   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抢抓机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优势,四联集团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首先,开拓节能环保、核电、船用仪表等新市场领域,大力推广变频器在节能市场的应用。其次,争取在控制系统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从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逐渐延伸到其它测量和控制领域,早日进入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4年,四联集团将力争打造6—8个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名的拳头产品,包括压力变送器、流量计、调节阀、电动执行机构、分析仪器、温度仪表、超声波物位计等,争取压力变送器、流量计、执行器成为世界级产品 通过巩固和扩大行业领先优势,造就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旗舰。   不仅如此,重庆市计划依托四联集团等企业,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中心,创建国家智能仪表工程中心,突破新型传感、新型人机界面、高可靠性、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争取2015年全市仪器仪表产业产值超过 100亿元。   校企合作破解人才需求瓶颈   业内人士介绍,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的“人才荒”现象也日益突出。   中国测试仪器学会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对我国相关行业进行调查发现,人才匮乏及大量流失成为测试仪器行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严重障碍,国有企业尤其如此。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新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中,机械与仪表类专业名列需求榜首,需求量远超第二位营销类专业。这表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由于高端精英人才严重短缺,市场甚至出现百万年薪难觅仪器仪表行业高端人才的奇特局面。   重庆如何破解人才需求瓶颈?   校企合作,成为仪器仪表产业突围的关键。为了加快人才储备,四联集团旗下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与合肥工业大学联手,成立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川仪自动化仪表技术研究中心,希望通过拓展双方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搭建坚实的平台。此外,重庆市将在“十二五” 期间创建国家智能仪表产学研战略联盟,解决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去年正式启动新型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去年10月立项开展“全国工业自动化人才认证培训” (IAAT)项目。“IAAT”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工业自动化人才为目标,将为我国的工业控制自动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 东莞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
    中国计量协会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委员会揭牌成立。通讯员供图 由中国计量协会主办,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协办的中国计量协会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大会19日至20日在东莞市举行。据大会介绍,东莞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  据介绍,该委员会是中国计量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由东莞市电子测量仪器龙头企业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秘书处单位,联合国内电子测量仪器相关企业、科研院校及计量技术机构等3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  该委员会旨在凝聚相关专家学者、技术机构和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打造一个全国电子测量仪器学术与科研交流的资源平台,优化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规范行业秩序,推动完善精密仪器仪表产业相关技术和标准,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助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  据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介绍,2024年东莞市将建设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纳入今年的市政府一号文,持续完善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企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全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  同时大力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引导企业提升计量管理能力,培育了优利德、维峰电子、高端精密等一批在行业内领先的龙头企业。此外还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27项,有效期内建立在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583项,主持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5项,均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位。
  • 浙江省2021年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1395亿元
    3月14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主动公开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达1395.10亿元,同比变化15.5%。原文如下: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活动相关数据2021年,全省科技系统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指标快速增长,三大科创高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我省“十四五”开新局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一、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2698.26亿元(上年同期全省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为2032.35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1-9月分别低23.7、9.7、6.3个百分点,但高于2020年12.5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金华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以55.2%的增速,位列各设区市第一;舟山、衢州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增速均超过40%,分别增长48.2%、45.4%。绍兴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全省最高,达3.4%;杭州、温州、金华次之,均超过3%。表1.1 各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情况序号各市2021年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亿元)增速(%)占营业收入比重(%)1杭州630.6624.93.262宁波503.0028.12.233温州194.5923.83.174嘉兴388.5128.62.795湖州160.3236.02.516绍兴259.4532.03.357金华188.9455.23.118衢州66.5245.42.509舟山52.3748.22.3910台州186.1632.92.9011丽水52.5531.72.73全省2698.2630.52.75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68.58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规上工业高1.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1-9月分别低24.3、8.8、3.8个百分点,但高于2020年4.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2.6%,比2020年提高3.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利税分别同比增长23.3 %、23.8 %、27.4 %、18.2%,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1、1.1、2.9、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2285.02亿元,同比增长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4.7%。分市看,金华高新增加值同比增长28.2%,比当地规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引领全省高新产业增长。除温州、绍兴、衢州、台州外,其余设区市高新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当地规上工业,其中舟山高于规上工业8.6个百分点,引领作用明显。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利税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30.7%、34.1%;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势较为强劲,但利税增速均低于产值增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税增速达47.7%,远高于其他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发展态势较好,总产值同比增长24.5%、利税增长2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最小,产值增速高达29.7 %,利税增速则下降4.6%;汽车制造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窄,产值增长11.6%、利税则同比下降12.4%。表2.1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主要指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2021年2021年产值亿元55814.1892781.67同比变化(%)23.322.3销售产值亿元54593.6091190.85同比变化(%)23.822.8增加值亿元12668.5820248.07同比变化(%)14.012.9出口交货值亿元11114.8515272.63同比变化(%)27.424.5新产品产值亿元31134.6837823.59同比变化(%)29.730.5新产品产值率%55.840.8同比变化(百分点)0.41.7研发费用亿元2285.022698.26同比变化(%)27.230.5利税亿元6615.779782.24同比变化(%)18.217.9利润亿元5149.486788.66同比变化(%)20.821.0注:2014年开始,统计局不再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数据。表2.2 各市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情况序号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2021年(亿元)同比变化(%)2021年(亿元)同比变化(%)1杭州2827.7413.14100.110.62宁波2861.4712.64865.011.93温州853.778.91319.610.14嘉兴1756.5414.92594.514.05湖州772.5914.51245.613.36绍兴1118.9513.81934.115.87金华738.5528.21198.321.38衢州278.5812.411丽水168.8517.9
  • 厦门:上半年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增势较好,产值增长12.3%
    据厦门统计消息,今年以来,厦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3.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和4.9%。工业生产稳步运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上半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比去年同期提高14.0个百分点。行业增长面超八成。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电子、电气机械、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6.8%、14.6%和40.7%,合计拉动规上工业4.4个百分点。现代化产业集群成势见效。从产业看,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增势较好,产值增长12.3%;机械装备在航空维修制造强劲带动下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值增长13.1%;“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建设成效显现,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3.1%。从产品看,液晶显示模组、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1.0倍、87.3%、25.6%、10.0%和9.1%。
  • 总产值9600亿元,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设备制造在业企业达1.3万家
    “截至2022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环保设备制造在业企业约1.3万家,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总产值9600亿元。在机械工业169个细分领域中,排名第12位。”8月15日,在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高质量环保装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上,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透露。他表示,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市场双重推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平均10%以上高速增长,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实现全覆盖王亦宁表示,在环境保护“三大战役”推动下,环保装备行业苦练内功,针对国家鼓励发的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需求,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密切配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壁垒,一大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并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批量大型成套装备供给能力,满足了国内市场环保治理领域主要需求。例如,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燃煤电厂已全面实现超低排放装备国产化,以钢铁为代表的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国产技术装备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污染治理领域,主要技术装备已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基本需求,城镇污水净化技术装备也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国内厂家已能生产日处理量千吨以上的超大型垃圾焚烧炉,与之配套的生物质发电和尾气处理成套装备也实现自给自足。与此同时,环保装备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也相应大幅度提升。王亦宁指出,在大气污染、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主要领域已建成完备的制造体系,2011年以来发布的四版《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所列500种重大技术装备,已全部进入应用推广阶段,实现了重大环保装备全覆盖。大型企业产值占全行业近一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的同时,产业格局也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环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王亦宁告诉记者,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所属的96个央企中,已有47个进入环保产业。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加了40多个。大型企业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例已接近5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一批绿色制造,规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应运而生。据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8月,环保装备共有绿色制造企业28家,规范企业327家,《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装备目录》支撑单位167家,单项冠军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6家。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以优势中小民营企业为集群的产业格局已初具规模。降碳、扩绿既是传统环保装备的“短板”,也是“机遇”“不过,长期以来,环保装备发展的技术主攻方向是治污达标,对节约集约、资源循环利用重视不够,许多装备虽能满足严苛的环保排放要求,但耗能、耗材、资源浪费和衍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却遭遇到技术瓶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减污降碳’变为‘降碳减污’,而降碳、扩绿既是传统环保装备的‘短板’,也是‘机遇’。”王亦宁表示。据了解,近几年,全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下一步,新能源产业产生的退役电池、退役光伏组件、退役风电等新兴固废的处理和利用市场所需技术装备都是巨量的,而其带来的对技术装备制约瓶颈也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新的要求。”王亦宁指出。8月1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风电、光伏设备全流程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基本成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更加健全,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与退役规模有效匹配,标准规范更加完善,风电、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如果说传统环保装备以达标排放为核心要求,那么,新兴固废在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因此,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装备,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王亦宁表示。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去年以来,环保装备行业困难加剧,全行业普遍出现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投入减少、需求萎缩,人才流失、预期减弱的现象。王亦宁认为,究其原因,除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原因外,传统污染治理市场接近饱和,环保装备行业自身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有关,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课题。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在产品调整和产业调整窗口期,补短板、扩长板,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争取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政策支持。同事,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机衔接,在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在产品供给上,着力开发高效低耗的绿色产品,在污染物处理处置过程中,要着眼综合利用,提高废物利用价值,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 2012年浙江省仪器仪表总产值245亿出口38亿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增大。全行业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稳增长、稳中求进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上下共同努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保持了全年平稳发展。   根据61家样本企业统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24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产品销售收入223.28亿元,增长8.15%,利税总额33.87亿元,增长14.97%,利润23.40亿元,增长13.95%,出口交货值38.35亿元,增长26.83%,经济效益指标增幅大于产销指标增幅,与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相比,产销低于全国平均增幅18%有不小差距,出口高于全国平均增长13.96%水平。   小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各小行业中,光学仪器和电能表发展态势较好,自动化仪表和其他类仪表较差,企业中,产品销售收入有二位数增长的22家,负增长的有23家,利润二位数增长的25家,负增长的22家。运行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企业,一般都是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创新驱动能力较强,产业化成果较好,因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舜宇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飚升,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4.8亿元和40.44亿元,增长60.45%和43.88%,利税和利润分别达到5.8亿元和4.6亿元,增长37.1%和51.34亿元,出口16.22亿元,增长30.14%。经济总量、经济效益和出口均居全行业首位,也为全国少有。   通过这几年发展,企业规模和集中度也有了提高,在61家样本企业中:   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6家:   舜宇集团44.80 正泰仪表15.13   中控科技32.87 杭州和利时11.94   华立仪表22.70 杭州海兴10.81   产品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6家:   舜宇集团40.44 正泰仪表13.77   中控科技23.97 杭州海兴12.68   华立仪表20.92 杭州和利时11.21   利税总额超亿元企业9家:   舜宇集团5.80 杭州炬华2.06   杭州海兴4.28 聚光科技1.72   中控科技3.63 华立仪表1.65   杭州和利时3.17 天信集团1.26 正泰仪表2.12   利润超亿元企业8家:   舜宇集团4.60 正泰仪表1.51   杭州海兴3.28 聚光科技1.36   中控科技2.66 杭州炬华1.35   杭州和利时2.65 华立仪表1.02   出口交货值超亿元企业7家:   舜宇集团16.22 中控科技1.87   杭州海兴6.14 宁波水表1.66   华立仪表2.75 宁波东海1.12 宁波永新1.98   注:宁波三星电气未报统计,未计算在内。
  • 我国数控机床领域新增产值超700亿元
    p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56项,立项国家及行业标准407项,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2951项??记者26日从科技部会同工信部召开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数控机床专项”)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数控机床专项实施8年来硕果累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在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了突破,新增产值约706亿元,先后为核电、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和新型战机、运载火箭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制造装备。 /p p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和专项技术总师卢秉恒院士介绍,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作母机”,其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卢秉恒表示,通过专项8年的引领和带动,形成了涵盖航空航天、汽车、机床等重点领域的十大标志性成果。 /p p   高档数控机床水平持续提升,国产装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自主提出的“五轴联动机床精度的S形试件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委会审定,实现了我国在高档数控机床检测领域标准零的突破。高档数控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关键功能部件实现批量配套。高档数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 /p p   罗俊杰和卢秉恒表示,下一步数控机床专项将围绕机床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持续聚焦于航空航天、汽车两大重点服务领域,衔接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新需求,着力补齐重大装备短板,推动制造业战略性转型升级。 /p p & nbsp /p
  • 十二五新材料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
    记者从正在哈尔滨举行的新材料国际展览会上了解到,工信部已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并对该文本进行了初步介绍和解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产品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据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在本届新材料国际展览会上的解析,工信部已完成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立起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据高云虎介绍,首先,目标是到2015年我国新材料总产值达2万亿元,实现年均增长率超过25%,同时还要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达到5%。国家将大力支持并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其次,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的综合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第三,加大我国新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第四,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根据该文本,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品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新材料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先导产业”之一,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因此,在工信部已经完成的《规划》文本中,明确了九大措施推动新材料的发展。  首先,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把握行业运行动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其次,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及时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培育幼稚产业。开展新材料企业及产品认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免征新材料关键设备、仪器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制定新材料“首批次”税收优惠的财政奖励等风险补偿政策,重点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  再次,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研究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的项目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支持政策,在国家政策性银行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鼓励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第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围绕材料换代升级,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第五,培育优势核心企业。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企业。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打造一批新材料“小巨人”企业。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第六,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立足自主技术,健全新材料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和认证机制。加快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加强新材料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建立重要新材料专利联盟。加快建立新材料检测认证平台,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第七,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充分利用我国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优化配置军民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经济建设转化,促进军民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优势新材料企业积极参与军工新材料配套,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寓军于民。建立军民人才交流与技术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市场化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第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稀土、稀有金属、稀贵金属、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保护,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加大短缺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增加资源供给。  第九,深化国际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展人才交流与国际培训,引进国外人才队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新材料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并购国外新材料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参加国际技术联盟,申请国外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
  • 产值过亿 山东一海洋仪器研究所破解成果转化之困
    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之困”   大量宝贵的科技成果不能实现产业化,似乎已成为一道世纪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仅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有着霄壤之别。   在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极为明显。然而,青岛的海洋科技成果同样面临转化之困。   当前,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的蓝色经济战略,正在万众期待下全面展开,而从海洋高端技术迈向海洋高端产业,无异于从一座巍峨耸峙的高峰迈向另一座,假如没有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能力牵线搭桥,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   青岛市打造 “中国蓝色硅谷”,正是要强力突破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   让产业化基地星火燎原   蓝天碧海之间,工厂式大棚鳞次栉比,一个个项目区井然有序,其中的中国海洋大学项目区正在进行中华鲟、半滑舌鳎等鱼类工厂化养殖 黄海水产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项目区正在进行中国对虾健康种苗的选育和繁育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项目区正在进行大菱鲆、大西洋牙鲆、日本对虾、海参等苗种繁育与养殖生产 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市一家企业合作建设的基地水产饲料车间,正在进行优质饲料的加工生产……这是记者在全国规模最大、建设档次一流的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看到的景象。   “在这里,各大科研院所在管华诗、雷霁霖、赵法箴、唐启升等院士的带领下,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海洋种质研究项目和国家海洋领域重点课题的研发,先后进行了大批海洋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截至目前,已引进开发新品种11个、新技术12项,累计培育鱼虾贝类优良苗种180亿单位,生产优质渔用饲料 23000吨,辐射区养殖面积达到80000余亩,带动育苗企业200余家,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全面促进了青岛乃至全国海水养殖和育苗的产业化进程。”即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经济师黄绪艳说。   在海水综合利用领域,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公司等20多家国家级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使该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果大批涌现。去年,全市海水综合利用产值达到34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三番。预计到2015年,青岛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而随着“蓝色硅谷”战略的深入实施,像水产种苗、海水综合利用这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将在青岛市成星火燎原之势。   市发改委副主任、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表示,青岛市在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过程中,将确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实施重大推进工程,加快海洋高科技研发、高技术人才、高科技产业和服务机构聚集,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特别是要加快海洋技术成果孵化区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区的建设,把青岛打造成为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据记者了解,在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确立的“一区一园”总体布局中,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区是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功能区之一。   “作为蓝色硅谷的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培育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区将重点规划建设崂山生物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国家通信产业园、青岛创业园、青岛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利用现有基础,强化资源融合,集中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器及产业项目,提升全市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任振刚说。   搭建平台促进成果产业化   青岛不缺海洋科技高端人才,青岛也不缺海洋科技尖端成果,历年来斩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 “墙内开花墙外香”,实现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中,只有20%在本地,80%都跑到外地实现产业化。   在青岛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国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科研机构,这些年来在海洋农业、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科技成果颇多建树,可是其中大部分成果却是拿到外地转化。据该所科研与开发管理处王子峰博士介绍,截至目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已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共建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与天津海发珍品实业公司建立半滑舌鳎、石斑鱼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生产基地,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共同实施白刺参规模化苗种繁育项目,与日照企业成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青岛的海洋科技成果拿到外地转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没有足够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二是没有足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而当前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将在平台建设与引进培育重点项目和企业上做足文章,会从根本上改变青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薄弱的现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说。   据了解,青岛市目前正围绕蓝色硅谷的打造,全力营建海洋科技成果的孵化与产业化平台,聚合海洋科技领域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同时,以这一平台为依托,在投融资模式、区域科技创新模式、开放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引导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全面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刘孟德告诉记者,该所正在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基地、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海洋仪器装备制造是建设蓝色硅谷的有力支撑,目前,我们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已成功地将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海洋仪器先进成果拿到青岛转化 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组成的创新联盟,则通过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模式合力发展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如今,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海洋监测设备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借助蓝色硅谷战略,我们还将在青岛高新区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产业化基地。”   在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崂山科技城,青岛市一家企业研制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关键设备,在研发上取得了四项中国第一,突破了9项重大关键技术,目前已具备年产100套的能力。“去年,崂山区围绕这一项目顺势启动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今年一期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将达500套,在全球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崂山区发改局一位负责人说。   据悉,青岛市将按照“蓝色硅谷”战略规划,在海洋药物、海水淡化、海洋水产育种育苗、深海研发、海洋高端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制以及服务深海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国家级平台,并以这些平台为基础,以重点科研基础项目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为带动,推动全市海洋科技成果大规模迈向产业化。
  • 上海市检测及认证产业年产值过百亿
    6月9日,全球就将迎来第5个“世界认可日”,今年我国认可日主题为 “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在上海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看来,“信任”与“发展”恰是上海市质监部门立足“十二五”发展的核心要素。黄小路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认证认可事业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上海将建设全国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保障民生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检测认证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门类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据介绍,上海市已成为国内认证认可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基上海形成了国有和民营检测机构为主,高校、外资机构为辅的市场化多元体系。市质监局会同市统计局的调查统计显示,上海现有获得计量认证的实验室638家,包括41家国家质检中心和66家市级产品质检站,各类认证机构及其分支机构74家、认证咨询机构38家。目前上海检测及认证产业从业人员已突破5万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并逐年递增。   然而,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检验检测行业的瓶颈也浮出水面。黄小路坦言,许多检测机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服务和引导支撑不够。而检测机构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共享不足,也造成一些行业检测机构的重复设置。目前上海市年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检测机构占到38.8%,而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级的只有一成左右。   “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转型,构建市场的信任与合作是第一步。”黄小路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建设集检测、科研、标准制修订、技术服务和科技中介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让技术和资源有优势的企业借平台拓展新的服务产品,而中小企业也能获得更便捷和更优惠的服务。上海能济电气有限公司由于缺少高精尖的检测设备,核心产品“HID电子镇流器”技术参数一直无法调校到最优,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对接后,个别技术指标提升了30%以上,节约了巨额的设备投入,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据悉,到十二五期末,上海市将建立10个行业检测服务平台,覆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污染监测等民生领域。为鼓励检测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上海市还在全国率先将检测企业纳入到上海名牌服务业的推荐范围。   同时,上海市还将规范检测认证市场秩序,加强对检测认证机构的监管。据了解,一些检验机构超范围开展检验,出具的检验报告不规范,还有些认证机构为了经济效益只要出费用就给审核发证。据透露,质监部门自去年就着手 《上海市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的立法研究并向市政府提交立项申请,办法将进一步明确检验机构的设立程序和检验行为规范,检验机构不得超范围出具报告,检验机构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增扩检验场所,如果经质监部门能力验证不合格,相关检验资质将被暂停。   黄小路强调,认证认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大分类,将全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检测行业尤其要转变以往“朝南坐”的作风,在大飞机、风电设备等领域,上海市检测机构已开始主动跨前一步。激光跟踪仪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密测量的先进装备,按照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的质保体系要求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在飞机的制造环节中投入使用,市计测院突破以往服务模式,提前和商飞公司进行沟通,对激光跟踪仪加班加点进行检验验收,还主动在大飞机项目的装备设计、组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上全程跟踪,为项目的技术安全提供了保障。双方还合作编写用于大飞机项目的《激光准直系统校准规范》,继而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
  • 工信部推进水土气等领域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2020年产值将达到万亿元
    p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培育十家百亿元规模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并且在2016年全行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的基础上,争取到2020年行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大气、水、土壤等领域污染防治装备制造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p p   10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2016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200亿元。《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十家百亿元规模龙头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预计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p p   记者注意到,这意味着,2017年~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有望增加3800亿元,相对于2012年~2016年的快速发展,其年均增幅将进一步增大。 /p p   未来4年产值将增长3800亿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的产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p p   工信部介绍,近年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实现产值6200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p p   当前环保装备制造业正在从高速增长向持续稳定增长的新阶段过渡,传统领域市场趋于饱和,新兴领域市场逐步拓展。但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当前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p p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p p   为此,《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同时,《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每个重点领域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 /p p   这意味着,2017年至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将接近1000亿元。 /p p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环保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随着环保执法、环境监管的加严,市场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 /p p   “前几年由于环境执法不严,导致了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动力不足,其市场需求未得到有效释放,接下来环保加严的信号已非常明确。”马军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点发展水、气污染防治装备 /span /strong /p p   《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发展的重点方向,具体包括: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 /p p   从重点领域来看,《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以及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效供给的双目标,聚焦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对环保装备提出的新要求,涉及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八个重点发展领域。 /p p   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领域,包括重点研发PM2.5和臭氧主要前体物联合脱除、三氧化硫、重金属、二噁英处理等趋势性、前瞻性技术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领域,包括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及工业及畜禽养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高浓度难降解污水治理应用示范。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领域,包括开展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示范。 /p p   同时,为了保障《指导意见》的推进实施,工信部要求,积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装备制造业。 /p p   马军认为,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将会对环保装备的应用与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放开环境治理市场,形成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让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更具有活力。 /p
  • 计量学院食品快检仪器与试纸实现2.15亿元产值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hellip &hellip 近年来,各类&ldquo 毒物&rdquo 频现,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有没有准确、快速、便捷的检测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远离这些有毒有害食品呢?   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俞晓平教授及团队通过近7年的研究,成功研制出自动中空纤维膜微萃取仪、多残留快速检测试纸条和试剂盒等40余种产品,打破了该类产品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近日,这项名为《农产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成果,荣获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度&ldquo 科技兴检奖&rdquo 一等奖。   几毛钱的试纸供家庭使用 检测更灵敏更便捷   &ldquo 我们之前常用的色谱、光谱、质谱等仪器确证技术,检测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耗时长、费用大、要求高。&rdquo 俞晓平教授介绍说,传统的检测方法大都是粗放式的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   2011年的&ldquo 瘦肉精事件&rdquo ,险些拖垮我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其关键原因,就是无法实现生猪原料的全面、准确、快速检测。   项目组最早投入的就是瘦肉精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他们研制出了多种&beta &mdash 兴奋剂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使生猪逐头检测成为可能,并且陆续应用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和世博会,从源头上控制了进入奥运村的食物的安全性,保证运动员不会因为食用猪肉等食物而误摄入兴奋剂。   如今,项目组已经与双汇集团签订了快速检测试纸条和试剂盒的专供协议,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和现场检测肉类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科研人员的攻关努力下,原来需要一台40&mdash 50万元的专业精密仪器才能进行的检测,如今一张几毛钱的试纸条就能轻松搞定 原来需要用溶剂萃取,经化学反应,一到两天后再与标准曲线比对的复杂过程,现在几分钟就能出结果 原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的检测,现在普通人就能轻松看懂。   这种更简单、更便捷、更快速的检测方法未来也能走入普通家庭。&ldquo 如果老百姓对自己买来的蔬菜等食品不放心,自己切个小片,放到试纸条上检测就能得到结果。&rdquo 俞教授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项目为食品安全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得人们对国产鲜奶及奶制品的安全失去信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   项目组研制了三聚氰胺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试纸条,并与蒙牛、伊利等大型奶业企业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有效保障了相关产品的安全。   致病微生物污染是餐饮业中产生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项目组研制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LAMP 检测试剂盒,可帮助快速分析和确定污染源,从源头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状态。   &ldquo 像前段时间在某小学爆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知道水中的病毒核酸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核酸序列,研发出相对应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后就可以检测这项指标了。&rdquo   据俞教授透露,近年来关注度颇高的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也正在研发中。该项目未来还可以应用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例如外来入侵物种的检测,保护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等。   项目已实现产值2.15亿元   多残留检测用人工抗体制备、中空纤维膜筛选和制备、新型标记技术开发、可视化和可溯源的环介导等温扩增&hellip &hellip 一个个关键技术被突破。与此同时,整个农产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向前推动。   据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近三年累计生产销售各类试剂盒2万多盒、试纸条2000余万条、检测仪器1000多台(套),累计产值2.15亿元,新增利润4304万元,并逐年递增。   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中中标,已应用于双汇、雨润、伊利与新希望等10余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监测。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ldquo 高校科研人员单方面提供研发的产品,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就不愿尝试生产新产品。&rdquo 这样既无法保证被检验品的安全,也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与研发团队合作的迪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的年销售额达到了4800万人民币,按照合同,其利润的10%作为研发经费,支持团队不断地研发更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的教授也在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监督生产运作。   &ldquo 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rdquo 俞教授说。现在看来,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ldquo 产&mdash 学&mdash 研&rdquo 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 产值500万 表面缺陷检测系统公司获风投青睐
    进入赤霄科技,墙上几个大字格外吸引眼球,&ldquo 专注一件事 表面缺陷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设备&rdquo 。这家专注于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在经历近2年的投入研发后,终于获得回报,公司研发的产品由于性价比高,受到市场推崇,王暾终于舒了口气。2011年,王暾放弃留美读博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国创业,这样的决定曾遭受了不少亲朋好友的反对。   &ldquo 当时根本没有人理解我。&rdquo 王暾回忆。在老师眼里,王暾留美读博再适合不过,由于他放弃这样值得珍惜的机会,以至于恩师&ldquo 反目&rdquo ,&ldquo 你放弃读博的话,就不用回国见我了。&rdquo 每每回想起这样的场景,除了无奈之外,王暾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样把项目做好。   2009年,针对众多企业的技术需求,王暾建立了一个技术交易平台。&ldquo 我建立这个技术平台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所有学技术的人员能在这个技术平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rdquo 王暾介绍。   技术平台的建设难度远超过王暾的想象,资金来源成了平台建设难以逾越的鸿沟。经历了1年多的摸索后,王暾决定先放弃技术平台的建设转向技术开发。   2012年,杭州赤霄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历了近两年的研发,无纺布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等3款产品相继面世。2014年上半年,赤霄科技系统设备销售额达到300万,一举扭转只投入,无产出的局面,公司逆转亏损开始盈利。2014年一整年,赤霄科技的年产值预计将达到500余万。   据赤霄科技的王经理介绍,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研发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公司也是屈指可数,能在这一行业立足,靠的是技术。   另一方面,赤霄科技在产品的价格上也占足了优势。王暾介绍,德国的同类产品,售价高达80万,而赤霄的同款产品售价20万,更容易被国内的中小企业接受。   由于产品市场效益良好,赤霄科技成了一些风投公司的香馍馍,&ldquo 未来两年,公司会进行融资,并扩大生产。当然,把公司发展成上市公司是我的目标。&rdquo 王暾笑着说。
  • 2020年“土十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
    p   在4月21日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称,对于天津和河北两起渗坑事件,环保部正在组织全国土壤问题详查。土壤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谓事关国计民生。然而近年来土壤污染事件频发,为土壤修复敲响了警钟,也带来了市场繁荣的机遇。 /p p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存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等问题。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p p   鉴于土壤生态的严峻性以及土壤修复的迫切性,有人预言,土壤修复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风口”。实际上,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尚不成熟。资料显示,中国的土壤修复产业起步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期间进入导入期,2015年开始爆发式增长,整体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足百亿。 /p p   资料显示,2006-2009年间,中国土壤修复项目增长缓慢,每年项目总数不超过20个。2010年起,项目数量增长至20-60个/年,2014年起土壤修复项目显著增长,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项目超过100个,土壤修复合同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从2007年到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合同额从2.05亿元上升到21.28亿元,累计约为99亿元。 /p p   到2020年,预计“土十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此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土十条”还将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2.7万亿元,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 /p p   整体来看,据测算,中国“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容量为724.5亿元,其中,耕地修复150亿元,场地修复488亿元,矿山修复86.5亿元。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投资价值点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通过房地产带动污染场地修复、农业用地修复以及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其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具备较好的盈利模式,而农业用地修复以及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盈利模式尚不明确,较为依赖财政资金。 /p p   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工作由政府主导,每年维持在50亿元的市场空间。“土十条”出台后,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平均每年将在土壤修复行业投资5000亿。从50亿到5000亿,这意味着,土壤修复市场的拐点已经来临。业界预计,“土十条”中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远超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市场,接近10万亿元存量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有效市场规模。 /p p   一个刚起步的土壤修复市场,犹如一张巨大的白纸,谁的行动快一些,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谁就可能最先在“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画卷,占得土壤修复的市场先机。我们期待有条件的企业,重视土壤修复研究,做好技术准备,进军土壤修复市场的步子,不妨迈得更大些、更快些,勇闯这个“风口”,在土壤修复的大市场中,闯出一片新的发展天地。 /p
  • 贵州“新政”: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2100亿元
    近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年总产值3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21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收入1000亿元,电信业务年收入400亿元。《规划》明确了主要任务:做强三个基础产业,建设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做强数字新基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做强三个基础产业,建设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能级,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显示设备、智能终端制造、高性能服务器以及计算机、汽车电子等产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年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大力发展片式微波元件、智能机电组件、智能控制组件、新型连接器、继电器、接触器等新型智能电子元器件,以振华集团、航天电器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领域的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培育发展电子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轻量化材料、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材料。发展OLED蓝宝石衬底、无线充电材料、散热膜等显示材料。推动关键环节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高性能全谱系LTCC/MLCC介质材料、高纯金属及合金溅射靶材等半导体材料。探索发展柔性材料、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激光晶体等前沿材料。培育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发展锂离子电池。支持宁德时代、贵阳比亚迪、贵航新能源等企业发展数码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产业,探索发展石墨烯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积极构建从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到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构建“碳达峰、碳中和”配套高质量发展示范产业链。发展新型显示设备。支持发展液晶显示屏和集成显示模组、4K/8K、VR/AR超高清显示屏、高精密光学镜头、电源驱动系统、3D玻璃盖板、音视频线缆等显示设备及配套产品发展,支持发展量子点显示、柔性OLED显示、无屏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大力发展新型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灯泡、智能音响、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推动中大尺寸液晶电视、裸眼3D电视、超高清视频电视等整机产品扩产上量。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积极推进浪潮服务器、鲲鹏服务器创新升级,大力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扩展性的下一代云计算服务器及配套产业,推进国产化服务器、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发展。发展汽车电子。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发展车载通信系统、汽车控制系统等新型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积极发展MCU、高精度视觉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集成电路、零部件,支持研发5G网络通信、WIFI通信、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车载终端设备。培育发展高端前沿的电子制造产业。发展集成电路。支持振华集团、雅光电子等企业发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封装测试产业,探索发展人工智能芯片、5G移动通信射频一体化芯片、北斗导航芯片、智能传感芯片、LED芯片、车规级SOC汽车电子芯片等。探索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积极发展碳化硅(SiC)单晶、氮化镓(GaN)晶体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及功率器件,拓展面向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产品、5G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加速第三代半导体射频和功率器件等对传统硅器件的替代。发展北斗终端设备。围绕国家北斗数据中心贵州分中心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重点开发高精度测绘终端、授时终端、导航终端、指挥终端等终端产品。 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产业。发展算力服务。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瞄准全国算力资源需求缺口,积极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算力需求,加强云算力服务、人工智能算力、区块链算力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建设面向全国的“东数西算”算力基地。发展软件开发和设计产业。发展基础软件。支持基于鲲鹏、飞腾等芯片架构的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和应用,着力提高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防护等核心基础软件性能。支持易鲸捷推动操作系统、中间件、定制化软件、金融一体机等软硬件围绕国产数据库开展迁移适配。积极推进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演进和量子信息基础软件,积极推动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工业软件。发展工业实时数据库,及面向离散型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工业软件产品,探索发展汽车电子、通信产品、家电产品等嵌入式软件。发展应用软件。面向金融、建筑、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加快突破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建筑信息建模和建筑防火模拟、智慧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办公等应用软件。 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 打造三个主导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大尺寸液晶、超高清视频电视和智能屏等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做大智能器件、传感器件、敏感元件、印制电路板等产业,支持振华集团、航天电器等加快发展。 打造数字企业矩阵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及优质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瞪羚”企业。围绕大数据赋能“四化”,培育一批融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开展互利合作,聚焦产业优势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精耕细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融通创新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