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行动指南

仪器信息网行动指南专题为您整合行动指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行动指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行动指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行动指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行动指南话题讨论。

行动指南相关的资讯

  • 总理部署《中国制造2025》 20多部委通力落实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20多个国务院部委参与。而该领导小组编制的“1+X”规划体系,“1”是指《中国制造2025》,“X”则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编制‘1+X’规划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凝聚行业共识,汇集社会资源,围绕重点、破解难点,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这位负责人说。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最早进入民众视野,源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当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在此后的多次会议、活动中,总理也不断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加油、“站台”。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李克强曾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总理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站台”,更在部署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但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而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考察时,总理勉励工人们要弘扬“工匠精神”,“要用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事实上,本次《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中,其中一个专项行动指南,就是重在“夯实质量基础”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指南。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11个配套实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李克强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批示中强调,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他在一次基层考察中热情鼓励广东深圳大族激光公司负责人和工人们:“‘中国制造2025’大有希望,要在你们手上大放光芒!”
  • 2017年1-7月仪器仪表行业政策法规大盘点!
    p   在“十二五”期间,仪器仪表行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鼓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这一趋势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2017年已过半,在过去的半年中,有许多涉及仪器仪表行业的政策文件发布,在行业内掀起一片波澜。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2017年1-7月已发布或即将发布的、与仪器仪表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 /p p    /p center img alt=" 2017年1-7月仪器仪表行业政策法规大盘点!" src=" http://images.ofweek.com/Upload/News/2017-07/24/nick/1500860123111079817.jpg" width=" 360" height=" 259" / /center p /p p br/ /p p & nbsp /p p   《“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审核通过 /p p   近日,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p p   会议认为,为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必须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工作。 /p p   充分认识VOCs污染防治重要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要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充分认识VOCs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谋划、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p p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制修订VOCs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加快制定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自动监测系统、便携式监测仪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建立健全涉VOCs工业行业排污许可证相关技术规范及监督管理要求,加快排污许可证核发。开展治理科技攻关,将VOCs排放纳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p p   《2017年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出炉 /p p   2017年7月4日,为进一步做好2017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共环境监测总站制定了《2017年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据《文件》显示,我国有13792个土壤环境监测点,各地的监测站数量不同,其中,湖南和甘肃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其土壤环境监测点达到1000多个。文件还规定了各个环境监测站在检测土壤环境时的工作方式等。 /p p br/ /p p   《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拟修订 /p p   6月22日,《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二审。这是我国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最高法律法规,对于整治下游水污染乱象意义重大。 /p p   新法中规定环保部将统一规划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水环境监测的管理。随着新法的实施,国控水质监测站点有望持续增加,未来可能形成水质监测数据平台,利好水质监测企业。 /p p   另外,从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重心来看,此前一直以城市污水处理为主的模式可能要发生转变了。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发展滞后,农村水污染物排放量维持高位,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量超过50%,且处理率普遍较低,与城镇污水接近90%的处理率形成强烈反差。 /p p   《十三五海洋领域创新规划》发布 /p p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旨在进一步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p p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开展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深海通用配套技术、深远海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等研究,开展1000米~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形成3个~5个国际前沿优势技术方向、10个以上核心装备系列产品 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以及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连续观测重点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原型系统 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形成1500米~3000米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 研制精确勘探和钻采试验技术与装备,形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能力等。 /p p   《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获批 /p p   2017年5月,《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获工信部部长办公会正式审议通过。 /p p   该行动指南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就是传感器的智能化,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确定了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和集成电路工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及以市场应用为主导的政策扶持原则。 /p p   按规划,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形成较大产业规模、较完善的产业生态、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国际先进企业。 /p p   此外,指南还确立四大任务:一是补齐设计、制造关键环节短板,推动基于MEMS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设计研发 二是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 三是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四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信部下一步将推动落实相关工作,包括加快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 /p p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 /p p   2017年1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指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全社会用电量预期为6.8万亿至7.2万亿千瓦时。 /p p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效智能,着力优化能源系统 节约低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多元发展,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创新驱动,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公平效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互利共赢,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惠民利民,实现能源共享发展。& nbsp /p
  • 上海发布201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指南 快检技术在列
    p   近日,上海市科委发布的201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指南中显示,农业领域征集范围涵盖5个专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育种技术、植物工厂智能控制技术、食品安全与营养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 br/ /p p   依据指南内容,征集的5个专题执行期限均为2020年12月31日。在申报要求中对项目责任人进行了明确要求:项目责任人承担上海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进行申报。 /p p   此次征集的专题“食品安全与营养技术”中设计食品安全方面快检技术,研究目的包括卡法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等。该专题研究目标定为建立农作物镰刀菌等真菌毒素污染快速联合检测技术、菊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形成可商业化的检测试剂盒。开发10种以上婴幼儿全营养膳食类食品,建成规模化生产示范线,研究内容包括开展小麦、西甜瓜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常见真菌毒素污染定量快速联合检测技术,以及菊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并进行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研究。完善婴幼儿食品全营养数据库,开展适口性好的婴幼儿全营养膳食类食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研究。 /p p   此外,专题“种质创新与新品种育种技术”也涉及到基因检测技术,该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开展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和遗传变异检测,抗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等。此外,“农业生物技术”专题中也提及检测技术和标准化研究的内容。 /p p   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发布上海市201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产学研医合作领域项目指南的通知 /strong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 quot 十三五& quot 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1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产学研医合作领域项目指南。 /p p   一、征集范围 /p p   专题1、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 /p p   研究目标:完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新药证书 完成创新药物的Ⅳ期临床试验和新适应症研究 完成三类以上已上市重大品种的临床再评价研究。 /p p   研究内容:开展PD-1、GLP-1等创新药物的Ⅲ、Ⅳ期临床试验、新适应症,以及新药大样本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研究 开展已上市重大产品奥佑静等的临床疗效再评价研究。 /p p   执行期限: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p p   专题2、中药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 /p p   研究目标:建立胆宁片整体性、科学性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成产品出口加拿大的药品境外生产场地认证(FSRN) 完成芪骨胶囊上市后大样本临床再评价研究,为临床准确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p p   研究内容:在诠释产品核心功效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开展胆宁片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完善质量标准,满足产品出口需求 开展芪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其降低骨折风险的有效性以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p p   执行期限: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p p   专题3: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示范应用和再评价研究 /p p   研究目标:完成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示范应用和再评价。 /p p   研究内容:针对已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3类医疗器械产品,开展临床示范应用研究或临床再评价研究,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方案。 /p p   执行期限: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p p   专题4:智慧即时检测医学平台临床示范应用研究 /p p   研究目标:建成基于互联网+小型智慧即时检测医学平台。 /p p   研究内容:利用大数据、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互联网+小型智慧即时检测设备医学平台的临床示范应用研究,验证设备和平台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质量可靠性。 /p p   执行期限: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p p   专题5: 儿童X线数字影像系统的临床示范应用研究 /p p   研究目标:完成儿童X线数字影像系统(DR)的临床示范应用研究。 /p p   研究内容:基于国产低剂量智能平板探测器的核心技术,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医用X线影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研究,根据临床示范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系统,提升产品的性能。 /p p   执行期限: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本市企业牵头,联合多家医院共同申报(专题2除外)。申报单位需提交临床批件、新药证书或产品注册证,以及正式合作协议等附件材料。 /p p   配套要求: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与申请专项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2:1。 /p p   二、申报要求 /p p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p p   2、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进行申报。 /p p   3、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不含涉密内容 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p p   4、项目责任人在填报可行性方案时,必须在“二、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栏目中首先说明项目研究是否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内国际合作,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出境,还需说明是否已经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批准。 /p p   三、申报者权利 /p p   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等书面材料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采纳。 /p p   四、申报方式 /p p   1、本指南公开发布。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进入“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网上填报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在线打印书面材料(非由申报系统在线打印的书面材料,或书面材料与网上填报材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p p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17年9月4日9:00,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21日16:30。市科委办事大厅集中接收书面材料时间为2017年9月18日至2017年9月22日,每个工作日9:00-16:30。逾期送达的,不予受理。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p p   市科委办事大厅地址:徐汇区钦州路100号1号楼。 /p p   办事大厅不接收以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书面材料。 /p p   3、网上填报备注: /p p   (1)登陆“中国上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 /p p   (2)网上政务大厅—审批事项—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图片链接进入申报页面: /p p   -【账户注册】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 /p p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 /p p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p p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p p   五、其它说明 /p p   本指南经评审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验收时一并提交《科技报告》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 /p p   六、咨询电话 /p p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p p   技术支持:62129099-2257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8月25日 /p p br/ /p
  • 上海市发布2022“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近日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指南。一、项目征集范围专题一、科学仪器研制开发研究目标:围绕本市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高端科学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与部件研制攻关,提升上海科学仪器原创性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内容:(1)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制。面向科学前沿,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聚焦对探索自然规律、突破科学原理、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的研制。重点关注:应用于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环境保护、材料分析等领域的科研仪器。(2)面向应用的科学仪器开发。以关键共性技术和部件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的仪器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技术及产品。重点关注:中高端质谱仪器、高端光片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样品前处理仪等。执行期限: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方向非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50万元。申报主体资质条件:研究内容(1)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内容(2)为企业。专题二、化学试剂研制开发研究目标:面向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材料检测等应用领域,配套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化学试剂。研究内容:针对仪器分析用配套试剂、专用特种试剂和标准物质,开展合成技术、提纯及质量控制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执行期限: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方向非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申报主体资质条件:企业。专题三、仪器共享配套操作与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目标:提升大型科学仪器操作应用的技术水平,形成仪器共享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研究内容:针对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3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开展有关测试、实验、应用方法研究,拓展仪器的应用功能。执行期限:2024年5月31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方向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10万元。二、项目申报要求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1.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2. 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3. 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伦理准则,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4. 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5. 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6.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7. 申报主体为企业的,要求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专项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8. 同一法人单位限报3项,每位项目责任人限报1项。三、项目申报方式1. 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2. 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2年4月8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2年4月26日16:30。四、项目评审方式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五、立项公示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六、咨询电话服务热线:021-12345、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 上海市科委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近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了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项目的申报指南。本次征集的专题共有三个,分别为生物/化学新药研发、中药创新与传承、医疗器械与装备开发。其中,生物、化学新药研发专题的方向可以为药物新靶点/新机制研究、候选新药临床前研究和新药临床研究;中药创新与传承的方向为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医疗器械与装备开发的方向则为II类及以上医疗器械实验室样机/样品的开发、II类及以上医疗器械工程化样机/样品研制和II类及以上医疗器械的注册临床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医疗器械与装备开发方向将重点支持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或高通量自动化检测产品。具体内容如下:关于发布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科技支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pdf
  • 上海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小巨人项目申报指南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大批具有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启动实施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小巨人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范围支持对象:面向2019年1月1日前工商注册的,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有效期内),符合科技信用管理要求的本市非上市企业。分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与科技小巨人企业两类予以支持。执行期限: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经费额度:1.非定额资助。2.市级财政资金采取后补助支持方式,立项企业先行投入资金开展与创新能力提升直接相关的工作;在取得成果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后,按照不超过实施周期内相关研发支出20%的比例给予资助,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资助额度不超过150万元/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家。项目实施周期内,立项企业享受技术研发、科技金融、全球化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上市培育等方面相关的科技服务。各区按照《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实施办法》(沪科规〔2021〕12号)有关要求给予配套资助。申报主体要求:1.申请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主要条件:1)上年末企业研发人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制造类不低于10%,软件或科技服务类不低于30%;2)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3)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3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4)申请前三年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或累计获得股权融资超过5000万元(或等值外币);5)企业有良好的经营管理团队,健全的财务制度,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灵活的激励机制。2.申请科技小巨人企业主要条件:1)上年末企业研发人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制造类不低于20%,软件或科技服务类不低于50%;2)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3)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1亿元至10亿元之间;4)申请前三年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或累计获得股权融资超过8000万元(或等值外币);5)企业应有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实验室、测试平台等)、研发计划及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含引进)、创新激励等运作机制和较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有良好的经营管理团队,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二、申报要求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2.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伦理准则,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5.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6.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7.区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区产业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内的申报单位进行在线审核,将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汇总后向市里推荐。三、申报方式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2年8月3日16:30。四、评审方式采用第一轮通讯评审、第二轮见面会评审方式。五、立项公示上海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六、咨询电话服务热线:021-12345、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2022年7月7日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申请书.docx
  • 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近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规划》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前期积极参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工作,系统凝练食品药品安全科技需求,加强与科技部的沟通协调,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内容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为未来五年的食品药品安全科技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规划》强调,要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强化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在药品质量安全方面,《规划》指出,要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水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基础,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要求,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三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 通知!上海发布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集成电路领域基础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2024年9月1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集成电路领域基础研究项目申报指南。征集范围涵盖先进光刻、未来芯片、先进器件与材料、面向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应用、先进EDA工具5个专题,30个方向。一、征集范围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集成电路领域基础研究项目申报指南专题方向经费额度先进光刻面向稳定高功率极紫外光源生成的加速器参数自优化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先进光刻极紫外光源光束稳定性监测与调节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先进光刻极紫外光刻胶二次电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光刻BEUV光源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光刻基于多场调控的深紫外超分辨光刻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光刻高分辨共聚物的精准合成与自组装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光刻高分辨周期性共聚物微相分离退火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先进光刻柱状相共聚物分离膜的分离机制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基于低维材料的存算一体电路和芯片设计方法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未来芯片存算融合的大模型训推一体架构与芯片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基于AI的三维空间计算处理器系统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三维铁电畴壁存储器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未来芯片边缘光计算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高精度光子高速张量卷积计算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未来芯片神经形态学光信息存储和处理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超宽带光电子调制与接收机理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未来芯片高速无损光交换架构与动态重构机制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未来芯片薄膜铌酸锂非线性光子学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未来芯片硅基二维材料异质集成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器件与材料二维材料低缺陷大面积生长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先进器件与材料铪基薄膜极化机制和k值提升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300万元先进器件与材料钙钛矿氧化物高介电常数材料与工艺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器件与材料基于ALD工艺的铪基铁电材料表征与器件性能提升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面向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应用面向集成电路前道量检测成像的语义分割大模型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面向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应用面向先进硅基器件的人工智能建模及参数优化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面向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应用面向导向自组装工艺的大语言模型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EDA工具面向2.5D/3D集成的先进封装材料及器件宽频段、宽温区表征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EDA工具三维集成芯片布局布线EDA算法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EDA工具面向2.5D+3D集成的电磁-热-应力多物理仿真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先进EDA工具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集成电路设计优化研究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1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100万元二、申报要求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2.对于申请人在以往市级财政资金或其他机构(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5.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技伦理准则。拟开展的科技活动应进行科技伦理风险评估,涉及科技部《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国科发监〔2023〕167号)第二条所列范围科技活动的,应按要求进行科技伦理审查并提供相应的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材料。6.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7.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8.各研究方向同一单位限报1项。三、申报方式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s://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4年9月27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4年10月21日16:30。四、评审方式采用第一轮通讯评审、第二轮见面会评审方式。五、咨询电话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点击查看详情原文
  • 科技部牵头 《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启动编制
    p   28日,由科技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共16部委组成的《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意味着《纲要》正式步入编制阶段。 /p p   科技部部长万钢担任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詹启敏担任主任,共由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的25位院士在内的32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周琪担任《纲要》编制组组长。 /p p   “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步入战略机遇期。”万钢说,为强化生物技术发展,“十二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该领域投入累计达到602.65亿元。经过长期的储备和积累,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科研水平大幅提高,产业方面,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 /p p   万钢表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当前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态势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发展还存在着自主原创性成果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技术转化效率低,产业化发展能力不足,生物战略资源保护和利用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层设计。 /p p   万钢要求,《纲要》编制要凸显国家战略意志,中长期布局,超前部署谋划,引领跨越发展。同时,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开放融合发展。 /p p   为确保《纲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行动指南,《纲要》编制将重点聚焦4个方面。一是科学研判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二是深入分析比较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 三是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创新的客观需求 四是科学分析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确定我国未来主攻方向。 /p
  • 张江实验室:打造充满活力科创“试验田”
    p   2月14日,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的张江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在沪召开第二次会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张江实验室管委会主任白春礼,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江实验室管委会主任应勇出席并讲话。 /p p   会议审议了张江实验室组织构架、人员选聘等议题,总结2018年工作并部署2019年工作任务。 /p p   张江实验室主任王曦介绍,2018年张江实验室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光源等光子科学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初步成型,上海光源建成以来独立开展以及与合作单位共同取得的6项成果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成果,光源二期工程正式进入调试出束阶段,“羲和激光”项目完成白玉兰工程验收 布局类脑、微电子、生命科学等重大研究方向,“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和“微电子研究院”顺利组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一批国内外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加盟张江实验室 各项运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争取获批成为首批国家实验室奠定坚实基础。 /p p   白春礼指出,过去一年,张江实验室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体现了“上海速度”,进展令人振奋。张江实验室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全力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力争早日获批成为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将进一步支持张江实验室进行体制机制探索,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试验田”,进一步加大对张江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与上海市一道保证其高效运行,尽快建立有效的国家实验室管理体系,招聘全球顶级科学家加盟,产生有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希望张江实验室继续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加强学科领域交叉统筹规划布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并注重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国际技术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影响力。全面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加强理论武装,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筑牢思想根基。 /p p   应勇表示,张江实验室依托院市共建机制,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张江实验室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着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更好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要聚焦科技重大项目和任务攻关,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突破。要加快大科学设施的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形成重大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既要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也要瞄准产业科技前沿,聚力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是赋予实验室充分的自主权,进一步探索新型管理运行体制。要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希望中科院继续在上海布局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张江实验室建设,上海将继续做好配套服务保障工作。 /p p   据悉,张江实验室于2017年9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打造“率先行动”计划升级版与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紧密结合、形成战略联动的重要举措。 /p p   会议由上海市副市长吴清主持,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以及中科院和上海市相关部门及高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p p br/ /p
  • 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一、征集范围专题一、前沿/颠覆性技术  方向1、颠覆性技术  研究目标:对标碳中和世界前瞻技术进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碳中和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包括新型能源、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及相关科学理论研究等,为未来碳中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引,支撑本市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  限项规则:每个单位限报不超过2项。  方向2、前沿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温和条件下的空气直接碳捕集、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化学品合成、可再生能源驱动下的燃料合成,形成一系列碳中和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完成相关技术验证。  研究内容:(1)空气直接碳捕集关键技术研究;(2)人工光合作用关键技术研究;(3)可再生合成燃料关键技术研究。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方向1、CCUS技术  研究目标:建立集成性CCU技术新路线,实现二氧化碳脱除、转化率均高于95%的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单程转化率≥30%,产物选择性≥90%;实现碳捕集综合能耗小于2.3GJ/tCO2,降低CCUS实施成本,完成新型CCUS技术路线验证并在燃煤电厂开展万吨级示范。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三、新型能源技术  方向1、可再生能源技术  研究目标:支撑城市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实现既有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性能提升20%以上;建成热电综合利用效率提升20%以上的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完成光伏消纳率100%的净能耗高层建筑柔性直流配用电系统示范;建成5000m2以上可储热轻质柔性光伏建筑幕墙示范。  研究内容:(1)既有光伏电站智能评估与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分光谱式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3)高层建筑光伏柔性直流用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4)新型光伏建筑幕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2、氢能技术  研究目标:推动氢能的多场景应用,建成与光伏发电、工业余热利用相耦合的200kW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系统;研制产氢量不低于2000Nm3/h和功率不低于10MW的电解制氢装备;实现低成本储氢载体规模化制氢应用示范;研发百千瓦级低成本、高效率非贵金属催化剂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实现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应用示范;实现35MPa车用加氢站液驱增压压缩系统样机国产化;形成富氢燃料低速机设计方案和关键部件原理样件,支撑大型船舶动力系统零碳排放。  研究内容:(1)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高效大功率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3)大规模低成本氢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4)基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可再生能源PEM制氢加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5)液驱增压压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6)船用零碳富氢燃料低速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6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3、低碳综合能源系统  研究目标:推进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建设,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和诊断;形成面向全市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技术体系,完成钢铁等重点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能效综合平台示范;研制基于超级电容的高安全性、高比能量、可自助充电的储能装置,实现智能分布式移动储能示范。  研究内容:(1)数字全息城市能源互联网态势感知与高效运维技术研究及应用;(2)工业园区低碳转型与能效提升数字化技术研究及应用;(3)智能网联分布式移动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4、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铂(铂载量≤0.15g/kW)催化剂、超薄金属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国产化批量生产,完成燃料电池电堆集成及验证;实现300kW燃料电池电堆测试设备国产化;完成300kW燃料电池供能系统在园区内建筑楼宇、数据中心等的应用。  研究内容:(1)高功率、长寿命、低成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堆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2)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电堆测试技术与设备研发;(3)园区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四、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  方向1、钢铁/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  研究目标:强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与钢铁、化工生产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生产流程再造,实现深度减排;实现大宗化工产品和化工聚合材料的规模化生物制造生产及精细化学品生物合成,促进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   研究内容:(1)钢铁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2)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3)合成生物学制备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2、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  研究目标:提升生活垃圾焚烧的智能精细化管控水平,提高焚烧稳定性和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干垃圾高效智能化转运、调配和精细分选,形成废旧塑料高值利用规模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沼渣的低碳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产品价值;提高湿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废气废水排放;提高填埋气品质和高效收集能力,减少填埋气资源化能耗;形成废旧汽车智能化精细拆解和分离成套技术,实现典型零部件的充分回收与精准再制造,增强废旧汽车高效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拆解全过程污染排放。  研究内容:(1)生活垃圾智能高效焚烧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干垃圾智能转运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3)沼渣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湿垃圾高效清洁低碳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5)垃圾填埋气提质增产高效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6)废旧汽车智能拆解和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6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3、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碳氢比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外部碳源零添加,提高污水污泥高值化利用率;围绕本市工业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碳排放的不同特点,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本地化核算技术方法,形成碳排放核算和减污降碳技术体系;实现给水厂污泥免脱水固化改良和再生填料制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过程能耗,推进再生产品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1)城市污水处理温室气体减排耦合碳资源高值回收技术研究与示范;(2)城乡梯度污水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给水厂污泥低碳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二、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  1.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 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  3. 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伦理准则,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4. 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  5. 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  6.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三、申报方式  1. 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按提示完成“上海科技”用户账号绑定,再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 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1年7月1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1年7月20日16:30。四、评审方式  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五、立项公示  上海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六、咨询电话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1年6月23日
  • 政治法制策略三方面入手 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面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和讨论,环保队伍应当重点在讲政治﹑讲法治、讲策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提升政策法规执行落实的力度、强化解决问题的韧度,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政治法制策略三方面入手 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山东省临沂市的治污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结合社会各界对临沂治污讨论情况和当前环保队伍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突出及普遍性问题,笔者认为,环保队伍要重点在讲政治、讲法治、讲策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提升政策法规执行落实的力度、强化解决问题的韧度,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澄清模糊认识,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一要讲政治,搞清楚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从本质上讲,环保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环境保护是一项捍卫人民群众权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艰巨任务。党、国家、人民把这一光荣使命赋予环保队伍,如果放纵、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那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就是渎职、犯罪。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拿着人民的“血汗钱”不为群众谋福利,这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讲不通。环保队伍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结合本职岗位,不断加深对环保工作本质和内涵的理解、把握,增强对环保工作政治严肃性的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排除各种干扰,强化职责、使命、宗旨意识和增强政治敏感性。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答不答应作为行动指南,把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自觉投身到这项为国效力、为民谋利的光荣使命中来。    二要讲法治,清楚自己手中有什么武器,搞清楚手中装备的性能和威力,提升对环保政策、法规理解掌握的精准度和贯彻﹑落实﹑执行的力度。当前,基层环保队伍不敢、不会、不愿运用法规解决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强,依据法规解决问题还没真正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方法。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正规化程度,还弱化了工作开展的力度和决心,致使部分同志工作起来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因此,环保队伍要充分认清法律法规对环保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大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法治观念,在适用准确度和执行力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依据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讲策略,清楚环保工作的阶段特征及内在的本质规律,强化环保工作开展的韧度。当前环保工作可以说是压力和阻力并存,各种矛盾、问题和利益错综复杂。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及认可度,部门间配合协调的顺畅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保队伍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在巨大的压力、强大的阻力面前,一些同志要么选择离开、放弃,要么满腹怨言和牢骚。这些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我们要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矛盾和问题,不能过于消极悲观,要认识到很多问题的存在是环保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问题的产生、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要把它们当作提升自我的磨刀石和查找工作不足的镜子,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另外,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做好关、拆、罚、治的同时,要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延展性,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善后工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环保工作的大后方。只有用真心才能换真心。没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环保工作将举步维艰。总之,工作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能盲目蛮干,要在学习、实践、锻炼中培养、塑造、树立新时期环保队伍“有胸襟、讲奉献、敢担当”的人格形象。(来源:中国环境报)
  • 沙钢研究院院长,著名的钢铁专家Toshihiki Emi教授访谈
    笔者按: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沙钢堪称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产量和规模已经和宝钢,首钢等知名大钢业一样位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前列。 英斯特朗公司目前已经为沙钢的理化中心和研究院提供了超过20台包括电子万能,液压万能,落锤冲击,硬度计等全系列的材料试验设备。 2009年在中国钢铁行业和广大企业面临内忧外患之际, 以沙钢为代表的民营钢铁企业所体现的以质量为核心,以长远发展为思路的经营态度和全球测试领头雁美国英斯特朗公司的所倡导的&ldquo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世界水平的服务从而使得我们的用户获得拥有产品的最佳体验&rdquo 的使命不谋而合。英斯特朗产品所体现的综合优势已经得到了沙钢人的高度认可,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会真正体会到优秀的材料检测设备所带来的价值! 以下是沙钢研究院院长,著名的钢铁专家Toshihiki Emi教授访谈。 人物背景:Toshihiki Emi教授,曾担任日本JFE钢铁公司董事和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在国际钢铁相关领域内,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多次获得ISIJ,AIST(前ISS-AIME)和瑞典皇家工学院颁发的奖项。 笔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沙钢钢铁研究院吗? Emi教授:在中国,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构建有钢铁研究院,但是这是中国第一次由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开发建立研究院。沙钢钢铁研究院的研发项目主要以服务沙钢集团为主,同时服务其它钢铁企业,包括江苏省境内的民营钢企和国有钢企。 笔者:截至目前,您取得了哪些成功? Emi教授:研究院还处在成长阶段。我们在三年前开始组建,并且只花了2年时间用于土建、设备配备和人员招聘。所以我们只运营了一年,主要进行了员工培训。然而,我们已经开发了相当多的新材料。 沙钢钢铁研究院已经安装了大量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设备;静态和动态测试机架,硬度计,冲击试验机和测试附件。此视频片段演示了他们材料试验机的大量性能。 笔者:您们已经安装了英斯特朗、Statec, Wilson和Dynatup测试设备作为您们的材料测试设备吗?您们为何作出此选择? Emi教授:英斯特朗提供的测试设备是非常的集成和易于使用。而且我们特别欣赏他们的售后服务支持。 笔者:您的研究结果是否有一些与最新的测试流程开发有关呢? Emi教授:我肯定您一定赞同我们研发很多是保密的。但是我可以说一些研发项目是需要有创新应用的测试方法和程序。例如,我们正在研究一种新技术,对现有面积进行力学性能测试,例如裂纹扩展位移测试。 沙钢钢铁研究院有两个既定目标;为沙钢及江苏省钢铁企业研发高级钢材及其冶炼方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焦炭和铁的消耗量。 笔者:中央政府已经要求钢铁企业降低全国钢铁产量和淘汰旧设备。您对此倡议有何想法? Emi教授: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改变方向。这将帮助我们降低全球变暖趋势和原材料的浪费状况。这是一个正确的行动指南。 笔者:沙钢研究院的一个既定目标是降低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您准备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些什么? Emi教授:大部分的能量消耗和废气排放都在钢铁工业的上游-烧结。我们降低煤炭的消耗量以减少废气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经在此范围内开展工作。 笔者:中国生产的产品和材料,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有差别。目前此状况在钢铁行业被克服了吗?沙钢钢铁研究院在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会起到什么作用? Emi教授:总的来说,对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产品之间的差别仍然比别的工业发达国家来得大。标准化的努力仍在继续-先进的生产和测试设备,改善了的日常维护,提高了的自动控制,和提高了的运营。流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是研究院的重要工作,来提高生产车间的标准化水平。 笔者:Emi博士,非常感谢您。
  • 人民日报: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
    p   历史总在浓墨重彩中掀开新篇章。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社会演进、中华文明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的全局高度和历史站位,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希望的春天。 /p p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牢牢抓住宝贵历史机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有强大科技。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迫切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p p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哪一项都离不开创新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p p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贯彻落实好五大重点任务。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大重点任务,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两院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我国科技大师的荟萃之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努力把握科技革命新方向。作为党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引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p p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上的光荣。有多大担当,才能有多大的事业 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的成就。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p p /p
  • 全运会进行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已就绪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9月14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部部长,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宁带队,对十四运会定点接待酒店食品安全进行专项督导检查。这是十四运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确保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药品的一个缩影。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 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部(简称保障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督导检查,构建起了严密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网络系统,凝聚成全省一体的保障力量。保障部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农业农村厅等九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部长、驻会副部长分别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宁,副局长姜敏担任。他们统筹规划、实地察看、科学研判、督导检查,提出了从食材养殖、生产、仓储、运输,到接待酒店设施准备、关键点监管的全方位、全链条、全系统的保障措施,并作出了周密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保障合力建机制。加强与省民宗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九个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联席会议,确保筹办工作与组委会安排部署同频共振;印发《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部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协调推进各项保障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监管、检测、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定制度。形成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总体方案》《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方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指导意见》《接待酒店、集体用餐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等10多项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为各市区执委会和各项目竞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指导各市区执委会、各项目竞委会分别制定分类保障措施和工作细则,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立模式。确定“省运动员食品总仓+各市其他食材属地保障”分类分级保障模式。分类保障:对运动员实施“食品安全+食源性兴奋剂防控”双重保障;对残特奥会参赛运动员,由宝鸡实施属地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对赛会所有重要宾客、裁判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志愿者等实施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分级保障:设立运动员食品总仓,对进行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的猪牛羊、禽类、蛋奶、水产品、香料调料及其制品等五类专供运动员食材,实行五统一闭环管理。各地设立专用库房,由各执(竞)委会确立保障模式,守住其他食材安全底线。以点带面,统筹全区域、全流程监管高标准建设运动员食品总仓,明确运动员食品总仓运营团队,制定总仓保障方案,优化总仓运管流程,把住食材检验检测关口,实施运输全程监管。制定《运动员食品总仓保障方案》《运动员食品总仓设立要求》《运动员食品总仓安全闭合管理流程》《总仓疫情防控实施方案》等规范;先后开展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20次、培训13次、召开各类会议75次;实现了品种和批次检测两个100%全覆盖,落实食源性兴奋剂“头头检测”“批批检测”要求;实现了总仓至全运村、各接待酒店“点对点”直接配送。发挥信息化监管作用,开发了全运食安APP,对五类食材从生产到加工,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养殖基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可视化实时监管。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关口,对确定的14家养殖企业(基地)、加工企业作为运动员食材供应商,实行严格监管。对养殖基地,实施24小时全程驻场监管、周质量控制检查和随机督查。对加工企业,按照《加强专供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运动员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实施驻厂监管,规范企业食材采购、贮存、生产和配送过程。对配餐企业,按照《集体用餐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通知》《接待酒店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通知》,规范用餐保障。强化含兴奋剂药品管控,统一印制的含兴奋剂药品专柜标识、宣传海报,在零售药店、涉药单位张贴宣传;与药品经营企业签订《十四运会期间规范经营承诺书》,通过“陕药通”系统,实名登记含兴奋剂药品购买人员信息;规范零售药店含兴奋剂药品销售行为,督促药店建立含兴奋剂药品目录、设置专柜、加贴标识、安装摄像头等。开展药品安全风险排查。强化督导检查,稳步推进筹备工作保障部坚持挂图作战,截至目前,挂图作战系统中的5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51项三级指标、38项四级指标已全部完成。开展业务培训,录制时长500余分钟视频课件9辑,累计培训监管和从业人员2.7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制定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接待酒店、全运村、比赛场馆分别开展十四运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省级应急演练3次,各市级单位结合实际也都组织了应急演练,检验处置能力,提升保障水平。抽调各成员单位骨干力量,由保障部领导带队对13个市区执(竞)委会测试赛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张小宁表示,十四运会开幕在即,保障部全体人员和数千名食品药品保障人员坚守岗位,持续推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统筹协调总仓运管工作,做好应急问题处理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为“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护航。(供稿:陕西省市场监管局)
  • 四川印发“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10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发展方向
    重点领域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生物医药、资源环保、科技服务、技改升级、数字经济10个领域,提出46个优先发展方向重点任务提出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制造强省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培育等7大重点任务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6000家,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国家级及省级高新区达到35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9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8%……近日,《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这份规划,就是一份行动指南。”在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长轶看来,《规划》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哪些领域?优先发展哪些方向?有什么重点任务?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看目标方向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8%到2025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能增效,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是《规划》明确的“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细化具体发展目标。《规划》从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产业规模等5个方面提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研发机构达到4000个;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瞪羚企业达到400家;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国家级及省级新区达到3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9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8%。这些具体指标是如何制定的?参与《规划》撰写的赵长轶告诉记者:“这些指标的确定经过了专家组的反复测算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既参考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过去发展的具体指标实现情况,也结合了当前国内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实现目标,我们有基础也有条件。”在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秦小林看来,这几年,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四川,涌现了歼20、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成果,四川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大飞机关键部件、静脉麻醉新药等创新产品200余个,这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看举措支持明确10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发展方向目标已定,如何做是关键。《规划》从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4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规划》根据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生物医药、资源环保、科技服务、技改升级、数字经济10个领域,提出46个优先发展方向,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主要是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结合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的10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发展方向。”赵长轶表示,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重点领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补短板、锻长板。“这些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突出了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色。”秦小林表示,比如排在10大重点领域之首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迈上万亿元台阶,是我省首个万亿级产业,产业体系已涵盖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多个方面;我省是清洁能源大省,已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在绿色低碳领域也将大有可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秦小林认为,优势在于我省聚集了一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不足在于缺乏技术顶尖的龙头企业,以及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比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还存在亟须突破的瓶颈。在重点区域方面,《规划》提出,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国省级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形成重点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思路,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区域创新布局。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规划》还提出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制造强省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培育等7大重点任务。通过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实施一批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规划》还从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人才支撑、深化开放合作、营造良好环境4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赵长轶表示,这些保障措施只是提出了基本思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政策,提高精准性,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 上海市2016"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指南发布
    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规划,推进上海科学仪器领域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本指南。  一、征集范围  专题一、科学仪器研制开发  研究目标:重点支持具有原始创新和替代进口的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攻克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皮实耐用"和功能丰富的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提升上海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研究内容:(1)主要支持:原创新药、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基因蛋白组学、生物质能源、太赫兹等领域的分析测试仪器,通过仪器原始创新,研制包括原理研究、仪器软硬件开发、工程化设计等内容,形成与战略项目建设、基础前沿研究相配套的科学仪器产品,为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条件支撑。(2)高端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主要支持:对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加强前期预研,重点关注高性能色谱、光谱、质谱和自动化样品前处理等科学仪器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  执行期限: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每个项目不超过150万元。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专题二、仪器共享配套操作与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提升大型科学仪器操作应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和共享水平,充分发挥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科学仪器,开展有关测试、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仪器的应用功能,形成一批更有利于仪器对外共享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提高科学仪器的使用深度和应用水平,并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执行期限: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每个项目10万元。  二、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申报。  3、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不含涉密内容 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4、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涉及知识产权实施许可或知识产权转让的须提供相关复印件等材料。  5、申报主体为企业的,要求企业自筹经费与市级财政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医疗器械及生产设备、机械装备以及平台建设等,不属于专题一的支持方向。  6、专题二针对30万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对外共享服务开展配套研究工作,支持专职仪器操作应用人员、实验人员开展有关测试、实验方法研究工作,不支持围绕科学仪器开展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科研工作。  三、申报者权利  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等书面材料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采纳。  四、申报方式  1、本指南公开发布。申请人通过"上海科技"网站(www.stcsm.gov.cn)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网上填报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在线打印书面材料(非由申报系统在线打印的书面材料,或书面材料与网上填报材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16年8月15日9:00,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1日16:30。市科委办事大厅集中接收书面材料时间为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每个工作日9:00~16:30。逾期送达的,不予受理。  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市科委办事大厅地址:徐汇区钦州路100号1号楼。  办事大厅不接收以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书面材料。  3、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上海科技"网(http://www.stcsm.gov.cn/)   (2)首页-分类服务-科研计划项目-点击"B01可行性方案填报"图标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机构、责任人、密码等信息)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机构名称、责任人、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五、其它说明  本指南经评审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验收时一并提交《科技报告》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  六、咨询与投诉  指南内容咨询:23112518,54065075  投诉电话: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附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6年8月5日
  • 上海发布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战略科研试剂领域项目指南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3c03ccb-174c-4662-b3f8-8574f220b008.jpg" /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 /p p strong   一、征集范围 /strong /p p strong   战略科研试剂研究与开发 /strong /p p strong   方向1、新药开发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面向新药开发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型药用手性化合物试剂,实现高分离度、高纯度的产品化开发和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通过不对称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等手段,制备出高分离度、高纯度的萜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手性彻块化合物等,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方向2、医用仿生材料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针对医用仿生膜的研究和合成,开发一系列关键试剂,实现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制备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合适泡孔结构、细胞相亲性和低生物排斥性的医用仿生膜材料用科研试剂,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方向3、生命科学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面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一系列成本低、生物活性高、无游离活性成分的血清类生物生化试剂,实现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利用蛋白分离、抗体制备、免疫纯化等技术手段,解决传统血清产品中部分杂质难以清除的问题,提高血清的纯度与活性,开发高品质血清产品的制备工艺,建立高级别血清产品的质量标准。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二、申报要求 /strong /p p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p p   2、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申报。 /p p   3、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不含涉密内容 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p p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等书面材料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 /p p   5、申请承接全部研发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优先支持拥有市场影响力的试剂品牌与电商平台的企业或机构。 /p p   6、申请单个研究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项目成果必须要形成实物产品与品牌以对接市场,无品牌及相关市场能力的,可以与有相应条件的企业或机构联合申报。 /p p   7、要求企业自筹专项经费与市级财政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 /p p strong   三、申报方式 /strong /p p   1、本指南公开发布。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进入“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网上填报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在线打印书面材料(非由申报系统在线打印的书面材料,或书面材料与网上填报材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p p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9日9:00,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26日16:30。市科委办事大厅集中接收书面材料时间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每个工作日9:00-16:30。逾期送达的,不予受理。 /p p   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p p   市科委办事大厅地址:徐汇区钦州路100号1号楼。 /p p   办事大厅不接收以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书面材料。 /p p   3、网上填报备注: /p p   (1)登陆“中国上海”网站(www.shanghai.gov.cn) /p p   (2)网上政务大厅—审批事项—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图片链接进入申报页面: /p p   -【账户注册】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 /p p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 /p p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p p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p p strong   四、其它说明 /strong /p p   本指南经评审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验收时一并提交《科技报告》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 /p p   strong  五、咨询电话 /strong /p p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p p   技术支持:62129099-2257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9日 /p p /p
  • 年终盘点:各行各业齐减碳!你的领域上榜了吗?
    若盘点2022年环境领域的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等双碳相关词汇一定榜上有名。时间进入2022年末,多个省份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详情:十余省份公布碳达峰方案,中国减碳版图初显)。此外,聚焦到各个具体的行业,也有减碳相关技术指南、政策规范陆续发布。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控碳、减碳等措施落实到多个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出切实贡献。明确目标,更要授之于渔。有关各行各业的减碳行动指导方案,仪器信息网摘录部分要点如下: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发布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建材行业发展目标,科学做好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根据《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2022年11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目前,全国水泥熟料生产企业1200多家,水泥熟料生产线近1700条,生产能力约18.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1100多家,水泥熟料生产线约1585条,生产能力约18.2亿吨,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约占35%,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约占40%。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截至2020年底,水泥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24%。按照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的目标,约有5亿吨的水泥熟料生产能力需要改造提升。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熟料生产过程,其中碳酸盐分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碳排放总量的60%;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排放总量的35%;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排放总量的5%。目前水泥行业的燃料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水泥生产所消耗能源的85%左右。对照碳排放产生环节和影响因素,节能降碳技术包括低能耗烧成、高效粉磨、智能化、燃料类及原料类替代等,这些技术目前均较为成熟,分别具有不同的节能降碳潜力,可作为指导水泥企业进行碳减排优化改造实施的行动指南。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确保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方案》指出:要建立健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研究制定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等核算核查类标准,低碳产品、企业、园区等评价类标准,低碳工艺流程等技术类标准,监测方法、设备等监测监控类标准,推动建立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基于绿证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准、制度和标识体系。此外,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钢铁行业是重点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钢铁行业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点行业之一,在生态环境多目标治理的要求下,钢铁行业要突破困难和挑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1.15%,颗粒物排放总量下降15.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3.89%。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超低排放改造带来的环境效益更加明显。2019年—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5000万吨钢铁产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使得污染物外部传输减少约30%。《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重点任务有:(1)深度调整产业结构。(2)深入推进节能降碳。(3)积极推行绿色制造。(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6)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此外,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中,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焦化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网站2022年8月发布《焦化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提出,焦化行业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25年焦化废水产生量减少30%,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产生量分别减少20%;能源管控中心普及率到达50%以上;全流程信息化管控系统应用达到50%以上,智能制造在焦化行业有所突破;以及重点区域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节能降耗效率水平等措施。《方案》提出,据统计,截止到 2021 年底,全国在产企业 351 家,冶金焦产能 5.37 亿吨,半焦(兰炭)产能1.10 亿吨,合计 6.47 亿吨。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焦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21 年焦炭产量 4.64 亿吨,占世界焦炭产量的 68%以上,出口焦炭 645 万吨。《方案》提出了焦化行业四大减排路径:一是减少焦炭产能、产量。随着废钢消费量明显增加、氢冶金技术广泛应用,钢铁及相关行业焦炭需求会减少,焦炭产量将逐步下降。二是焦化生产自身减排。首先,焦化企业要在生产经营全流程、全方位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不断提升焦化工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在焦化智能生产过程的应用步伐;健全完善能效评估及能源管控体系,提升能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其次,利用低碳燃料炼焦;研发富氧燃烧技术;逐步推广分布式光伏及清洁能源的应用;再次,实现再生资源的协同处置。三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研发支撑低碳冶金的新焦化产品,实现碳减排。首先,开发富氢高炉所需高强度高反应性焦炭,实现能源原材料替代;其次,实施工艺改造,向氢冶金(气基直接还原、富氢高炉)规模化供应低成本、低碳富氢还原气或氢气,向化工行业提供合成气,向新能源行业提供高纯氢气。四是推进碳捕集与利用。积极推进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CCU)的产业化、规模化,钢化联产固炭技术的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发布2022年6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了团体标准《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CAEPI 49—2022),这项标准通过对国内246个污水处理厂近4年的运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优化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建立了在不同进水水质、处理规模、工艺、排放标准等情况下,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低碳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接近600亿吨,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三大温室气体占到碳排放总量的97.9%,分别占比为74.4%、17.3%和6.2%。这些气体的排放主要涉及4个大行业门类:能源利用(烧煤、燃油、发电等)、农林畜牧、工业生产、废物处置,分别占比为73.2%、18.4%、5.2%、3.2%。占比3.2%的废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虽然占比小,但依靠改变技术路线、改变运行模式,辅以适当的低碳改造,即可减少碳排放,相比其他行业,减碳效益更大。”污水处理过程消耗的电能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5%—1%。这部分间接排放约占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左右,因此,降低污水处理电耗是实现低碳运行的重要手段。《规范》主要从3个方面指导污水处理厂开展碳减排核算,开展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首先,规范污水处理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规范》明确了污水处理过程中N2O、CH4、化石燃料燃烧、电力消耗、热耗与物耗所产生的排放量,进而帮助水务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碳排放总量及其构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策略与措施。其次,《规范》规定了碳排放评价方法。《规范》充分考虑污水处理过程的差异性,提出归一化的碳排放评价方法与评价流程。各运营单位可以利用总氮去除率修正系数、处理规模修正系数等对自身碳排放量或碳排放强度进行修正,便于同行业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各运营单位也可以明确自身碳排放情况在全行业所处的水平。最后,《规范》提出了污水处理过程低碳化的实现路径。《规范》提出四大类12项低碳行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提升泵与曝气风机等重点用能设备改造、生物系统优化运行与药剂精准投加、进行清洁能源回收与利用项目建设、实施监测与核算等方法逐步降低生产过程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运行目标。
  • “创新100”实验室常用设备厂商名单:45家已参与
    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为筛选和扶持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正式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希望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调研、走访,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助力国产仪器中小厂商腾飞发展。  项目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超过180家优质国产仪器企业积极参与,对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地的超过100家仪器厂商进行了走访报道,组织超过十余期资源对接活动,筛选出科学仪器行业的“潜力选手”,将为国产仪器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截止目前,已有45家实验室常用设备企业踊跃参与“创新100”活动,名单如下:参与“创新100”活动的46家实验室常用设备企业(按照报名时间先后排序)序号企业名称主营产品公司地址1蚂蚁科仪 研磨仪北京2微思行均质器北京3长流仪器 冷却水循环机北京4祥鹄科技 微波化学仪器北京5格瑞德曼 研磨仪北京6语瓶仪器 洗瓶机天津7东方天净 研磨仪天津8上海煜志 箱式炉、马弗炉上海9曼森生物 无人化生物实验室产品上海10苏州中析移液工作站苏州11洛阳特耐高温仪器洛阳12四川优普 纯水机成都13杜伯特 洗瓶机成都14青岛贞正固相微萃取青岛15新锐科技 均质器深圳16格丹纳 消解仪、定氮仪广州17四川卓越 纯水机成都18欧世盛泵、检测器北京19哈迈科技 固相萃取仪、耗材宁波20易普易达 纯水机南京21安简科技 氢气发生器北京22锐思捷 纯水系统厦门23瑞绅葆 压片机、研磨机上海24富勒姆洗瓶机青岛25天津中环 实验电炉天津26上海析维 氮气发生器上海27杭州佑宁 恒温混匀仪杭州28耐优生物 全自动液体工作平台上海29旭鑫盛科 研磨仪北京30英都斯特恒温箱、冷冻箱无锡31奥美泰克 液体处理工作站北京32樱泰科通风柜北京33上海岩征 智能高压反应釜上海34广州得泰 氮吹浓缩仪广州35广州智达 自动取样设备广州36芷昂仪器 超纯水系统上海37天星科仪 天平打印机北京38上海世平 恒温摇床摇瓶机上海39唐氏康宁 水处理设备成都40华仪行半导体材料表面处理仪器北京41方需科技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上海42富睿捷 冷冻干燥机杭州43伊睦流体 平流泵上海44君勒铂 通风柜上海45骏德仪器 冻干机济南  为延续“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精神,筛选和服务更多国产科学仪器潜力企业,“创新100”于2021年继续进行。以下重点介绍2021年新申报“创新100”的实验室常用设备企业:  天星科仪  北京天星科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产品包括:天平打印机、实验室仪器打印机、进样瓶清洗机、光照稳定性试验仪、电化学类分析仪器。公司拥有出口权,部分产品已取得德国TUV认证机构颁发的CE证书,并符合欧盟RoHS法规。天星科仪的主打产品天平打印机出口多个国家,并与多家知名仪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其长期供应商。  上海世平  2004年的金秋,在美丽的上海奉贤诞生了上海世平这一品牌,以“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shiping)为名,专注于摇床的研发制造,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创立至今,上海世平为客户提供各类震荡培养解决方案,现有员工30多人,生产用房3000平方米,2020年国内实现销售额2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元。2021年上半年,上海世平实现了同比20%的有力增长,下半年有两款新产品已经投放市场。  唐氏康宁  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公司。“艾柯”为公司旗下自主品牌。公司主要业务涵盖了水处理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主要核心产品有:工业纯水、超纯水系列 实验室用纯水机、超纯水机系列 实验室反渗透超纯水机系列 水处理系统系列 智能超纯水系统系列 纯水供水系统等产品。  华仪行  华仪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聚焦于半导体材料表面处理与无机样品前处理领域,品类涵盖等离子清洗机、紫外臭氧清洗机、匀胶机、烤胶机和亚沸酸蒸清洗器、真空赶酸系统、酸纯化器、智能消解仪、恒温电热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华仪行在国内发展了2000多家客户。  方需科技  方需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超声波行业及相关实验室仪器的应用开发与生产,服务于生命科学、医疗、化工、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方需科技始终以“为需方创造科技, 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公司的行动指南,除上海总部以外,还在苏州、杭州、广州、大连、武汉等地设立了相应的技术服务机构,争做科学仪器领域里独树一帜的“旗舰店”。  富睿捷  杭州富睿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真空冷冻干燥系统(冻干机)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富睿捷智慧化真空冷冻干燥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FTFDS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用户可在云端获取数据并进行存储,避免数据丢失,也可对冷冻干燥机进行远程控制及实时监控。降低了仪器夜间或者无人值守运行时出现的故障所导致的样品损坏等问题。  伊睦流体  伊睦流体科技成立于2020年6月,坐落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EMO坚持以智能装备研发应用带动化学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提升 目前上市的智能高端平流泵,智能平行反应器,模块化微通道反应器等为化学实验及工艺生产提升50%以上运行效率及安全保障。  君勒铂  君勒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开发和制造高端实验室通风设备,“重新定义兼备性能和安全的实验室保护设备”是公司创始之初既定的目标和宗旨。公司管理层具有多年实验室设备的从业经验,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用户对实验室通风设备的需求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来一系列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骏德仪器  济南骏德仪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冷冻干燥机等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2019年8月,公司自主研发的FD-503箱式冻干机,成功上市,为公司的发展开启了新的里程碑。2020年新申请专利1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并拥有多项科研成果。  诚邀具备实力、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扫码申报“创新100”: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  邮箱:C100@instrument.com.cn  电话:010-51654077-8129  联系人:韦编辑  更多活动详情,敬请关注“创新100”专题: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huangxin100-2021
  • 上海市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集范围如下  专题一、前沿颠覆性技术  方向1. 颠覆性研究  研究目标:对标碳中和国际前瞻技术进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碳中和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围绕新型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开展相关科学理论和基础研究,为未来碳中和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引。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限项规则:每个单位限报不超过2个项目。  方向2. 前沿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实现基于前沿技术的传统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形成一系列碳中和领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完成相关技术验证。  研究内容:(1)钢铁化工等领域极致能效技术;(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技术;(3)基于合成生物学的低碳技术。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二、能源系统  方向1. 可再生能源  研究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研制出16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样机;形成经济可靠的深远海风电场接入系统规划与优化运行方案;实现具有太阳跟踪功能的太阳能复合发电系统示范应用,系统综合效率比光伏发电高20%以上。  研究内容:(1)大功率漂浮式海上风机关键部件研发与应用;(2)大规模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太阳能高效光热复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氢能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大容量储氢设备,并建立规模化氢储运应用示范;开发出车用氢气发动机样机,实现有效热效率≥44%,NOx等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要求;实现90MPa及以上等级隔膜压缩机国产化开发,并完成样机验证;实现国产化燃料电池汽车八大核心零部件系统级和整车级验证,整车完成公告目录并实现销售。  研究内容:(1)大规模氢储运技术和关键设备研究与应用;(2)车用氢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关键零部件设计优化及燃烧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高参数隔膜压缩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基于国产化核心材料和部件的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方向3. 储能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峰值功率3MW的大功率飞轮电机转子一体机储能装置;形成智能高安全的分布式储能与基于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的数字孪生系统,建立分布式储能电站储备一体化示范;形成适应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需求的新型储能系统,建立涵盖新基建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绿色低碳和净零排放的示范。  研究内容:(1)大功率飞轮储能高速单极整流发电机及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新型低碳智慧化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基于新基建等新型负荷优化的高效储能和全周期能效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三、建筑交通行业及区域示范  方向1. 建筑减碳  研究目标:建立传统桩基与地埋式换热器相结合的新型能源桩技术体系,实现单栋建筑减碳能力提升20%;形成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技术体系,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和超低能耗运行;实现民用建筑全寿命周期近零能耗,引领民用建筑零碳化技术发展;形成低碳建筑土木施工技术体系,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  研究目标:(1)滨海软土地区传统桩基换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大型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设计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零碳民用建筑全寿命周期能碳双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4)适应双碳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型式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交通减碳  研究目标:形成城市近零碳出行技术体系,建设近零碳交通先行先试区;搭建上海市交通碳排放计算平台,实现城市交通碳减排;构建轨交车站全场景碳排放控制技术体系,提升城市轨交能效。  研究内容:(1)基于碳普惠的近零碳交通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城市交通深度减碳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面向“零碳城轨”的轨道交通车站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3. 船舶与航运  研究目标:形成船舶涂装工艺污染治理与节能降碳耦合技术体系,实现无组织和有组织废气排放融合治理系统的低碳化重塑,污染控制和治理过程减碳不低于30%,并在本市开展应用;研制出风力助推转子智能测控系统,并在千吨级样船上完成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船舶涂装工艺低碳化重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船用风力助推转子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方向4. 区域综合示范  研究目标:建立基于碳中和的城市规划设计与验证平台,实现城市环境碳调控;形成大型园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测和碳调控技术体系,实现园区近零碳运行;构建街区尺度综合低碳调控系统,在中心城区开展近零碳示范。  研究内容:(1)双碳背景下超大型城市环境动态响应设计研究及示范;(2)大型园区全生命周期碳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城市中心高密度街区近零碳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四、负碳能力提升技术  方向1. 生态系统碳汇增强技术  研究目标:形成高碳汇植物筛选和群落营建、绿林地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共性关键技术体系,提高绿林地增汇和稳定碳库能力;形成林木废弃物零能耗炭化、高值转化及产物多元化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万吨级生物质的能源增值利用,开展林地的土壤改良协同固碳示范;构建农田健康生态系统,实现农田关键生物类群复壮与土壤增碳提质等多功能耦合与协同提升,并开展不小于100亩示范。  研究内容:(1)城市绿林地增汇减排稳库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林木废弃物高值转化耦合能源增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3)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土壤增碳提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碳捕集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结合多级低品位热能梯级利用,实现燃煤电厂锅炉烟气高效二氧化碳捕集和制甲醇,二氧化碳总转化率高于99%、产物选择性高于99%、每吨产物综合能耗小于15GJ,并在本市开展万吨级示范;实现可处理二氧化碳浓度5%-90%工况、捕集率不低于98%、捕集材料再生效率大于95%、成本不高于200元/tCO2、能耗不高于2GJ/tCO2的钢铁或石化行业烟气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和高附加值利用,并在本市开展万吨级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耦合梯级用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典型行业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高附加值利用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五、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  研究目标:建立基于碳卫星和地面监测数据的本市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估算体系并完成燃煤发电企业示范,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天地一体化二氧化碳监测体系;研制机载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样机,对比验证星地二氧化碳探测数据,校正星载系统偏差,实现长三角等区域星载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浓度高精度测量。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排放估算体系构建耦合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机载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及星地对比验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中废塑料、废织物、废复合包装料、废木类等的低碳高值化利用,提出本市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再生-利用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打通工程泥浆、市政污泥、河道疏浚底泥等城市废弃泥浆制备低强度高弹模工程回填材料的技术路径并形成配套装备,实现本市城市废弃泥浆的大体量消纳;构建污水污泥新型低碳高效处理、低品位余热高效利用、碳氮磷资源高效转化关键技术体系,建立药剂近零、泥水零排、臭气超净、能源自给的本市污水厂绿色运营模式;提出本市供水行业节水减碳协同技术路径,实现自来水厂的高效节水、二氧化碳增效投放、非常规水资源深度利用,实现供水行业节水减碳。  研究内容:(1)低价值可回收物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城市废弃泥浆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污水污泥协同减污降碳关键技术与示范;(4)供水行业节水减碳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七、崇明碳中和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目标:实现秸秆组分高比例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基化学品、燃料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的一体化生物精炼,并在崇明开展日处理量2吨以上的示范;实现二氧化碳植物高效捕获、高质炭化、土壤长效封存的人工强化,显著提升盐碱地土壤长效碳封存能力并在崇明开展示范;实现河口湿地适生高固碳盐沼植物的选育、生境精细识别、生态友好采割与高值化利用,改良湿地土壤、促进植被快速恢复,提升河口湿地碳埋藏能力;评估崇明区碳平衡状态现状并识别碳中和潜力,提高典型产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增汇能力,建成碳中和综合智能响应体系。  研究内容:(1)秸秆生物精炼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植物捕获强化调控与土壤长效封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河口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4)崇明区碳中和状态评估和智能响应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确定2024年重点任务
    1月23日至24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生态环境领域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时隔五年再次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向深入,在深刻把握“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中坚定历史自信、深化规律认识、锚定前进方向、扛牢政治责任,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会议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要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认真履职尽责、狠抓工作落实,当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要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首要任务,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环境、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牢牢把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这个根本方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下足绣花功夫,找准主攻方向,按客观规律采取治标治本措施,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坚决纠治简单化、“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重要法宝,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增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牢牢把握干部这个决定性因素,着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能力本领,持续强化作风建设,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会议认为,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同时,顶住气象条件极为不利等多重压力,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定改善。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阐释,组织开展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促进稳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二是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大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四是持续巩固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管控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五是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落实重大改革举措,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创新,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和执法效能,强化资金保障,开展全民行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会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清醒认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推进。现阶段,要聚焦“十四五”时期和到2027年目标任务,拓展和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持续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要以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以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为导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为突破口,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坚持激励约束并重为原则,增强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会议强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会议确定,2024年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推动建立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研究制定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分层次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二是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深入推进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动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全国碳交易市场,强化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四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力度。加强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五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推动建立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核动力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监督和环境监管,强化重点核设施退役治理工作。六是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和风险防范。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七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八是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领域国际对话合作。会上,天津市、黑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广东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山西省、浙江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作书面交流。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主持开幕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廖西元,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保同,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部分老领导、老干部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代表,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及有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部机关各部门正处级(含)以上干部列席会议。
  •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要求,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实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会同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各成员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3月2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2023年健康中国行动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持续推动实施各项行动,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一)召开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会议。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二)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三)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专项行动工作组年度工作评价。(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四)建设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贯彻落实《全媒体健康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深入推动健康科普规范化。(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二、制订印发政策文件(一)发布《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二)推动出台《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体育总局牵头负责)(三)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和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持续推进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教育部牵头负责)(五)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印发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研究起草系列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基础标准。(生态环境部牵头负责)制定《环境卫生工作规范》《消毒工作规范》。(国家疾控局牵头负责)(六)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5年)》《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生殖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3-2025年)》《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八)印发《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国家疾控局牵头负责)(九)编制《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动态管理办法》。(海关总署牵头负责)三、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一)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典型经验案例征集工作。(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二)坚持关口前移,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继续开展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等健康科普,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宣讲员队伍建设。(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五)以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为载体,结合卫生健康节日纪念日,持续推进健康科普行动。开展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健康专项等活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六)部署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举办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会,实施“新时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体育总局牵头负责)(八)组织做好2023年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和控烟干预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九)巩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建设成果,倡导无烟家庭建设,举办无烟赛事。(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全国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严厉打击通过互联网销售烟草制品(含电子烟和类烟产品)和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违法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烟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部署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水平,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民政部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等部门单位参与)(十二)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完成2022年全国居民环境健康风险监测报告,绘制全国环境健康风险分布态势。(生态环境部、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开展气候康养资源评估及气象服务,推动健康医疗气象数据信息共享。(中国气象局牵头负责)(十四)组织开展孕产妇和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健康管理和诊治要点培训,指导制定孕产妇和儿童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问与答,开展妇幼健康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并推广。(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十五)开展第一批国家级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认证。推进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市、区、旗)创建,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评估。(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十六)持续开展健康学校建设,增强学校健康促进能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教育部牵头负责)(十七)举办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交流。持续部署推进各地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自护教育、心理咨询,持续开展中高考减压、青春自护、健康守护行动。(共青团中央牵头负责)(十九)继续深入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做好第七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残联牵头,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单位参与)(二十)开展2023年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深入推进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做好提出《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公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建议,向社会征求意见。普及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持续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和“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等专项行动,推动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管理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持续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的实施。(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推进医防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二十五)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心血管、脑病、肿瘤、神志病、肺病、内分泌、康复等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专科专病,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专科临床疗效。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六)持续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各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推动实现健康中国行动指标。继续维持高水平儿童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加强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部门联防联控。(国家疾控局牵头负责)(二十七)深入开展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打造家庭健康服务中心,推动家庭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国计生协牵头负责)四、组织开展特色活动(一)举办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家庭专场活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负责)(二)继续深入开展“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活动,加强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寻找最美救护员”“世界急救日”“第七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等活动,弘扬“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社会文明风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科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单位参与)(三)开展“全民营养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系列合理膳食主题宣教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广电总局、中国科协等部门单位参与)(四)继续组织开展“健康城市健康体重”等主题活动,营造肥胖防控良好氛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全国妇联等部门单位参与)(五)组织开展全国高血压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慢阻肺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广电总局等部门单位参与)(六)开展第36个世界无烟日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七)持续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广场舞、群众歌咏等,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负责)(八)组织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全国“敬老月”等系列宣传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九)进一步深化“健康中国母亲行动”,持续开展“关爱女性健康中国行”活动。(全国妇联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单位参与)(十)继续开展“好家风健康行”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举办2023年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国计生协牵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妇联等部门单位参与)(十一)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深化开展“青春爱运动,健康强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全方位促进青少年体育健身。(共青团中央牵头负责)
  • 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公告
    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是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大气污染物优化减排方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我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包括大气一次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类分级、排放系数与活动水平数据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清单的应用与评估等内容。《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从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颗粒物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大小两个方面分别提供污染源分级技术方法,包括污染源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模型选取、目标区域VOCs成份谱测试与收集、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评估、污染源分级指数计算等内容。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按照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选择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使用本地实测与调查数据。在试行过程中,请将发现的问题及修正的参数数据等及时反馈我部。同时,各地应加强针对性监测检测、调查统计工作,注重数据积累 增强科学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清单编制的精准度,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pdf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pdf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pdf   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pdf
  • 青岛“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详解) 发展十大创新中心
    11月17日下午,青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十三五”青岛市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端资源集聚、高端服务提升、高端产业培育和高效体制改革,为实现我市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目标提供行动指南。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市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作用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强市。  具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84%提高到3.2%,全社会研发活动人员总量达到73000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3件提高到25件,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由339件提高到1000件以上   蓝高新产业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1%提高到46%,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   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000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由89亿元提高到200亿元   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达到100家以上,建成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各类创业载体数量达到300家,孵化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  为实现核心目标,我市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部署上,将重点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具体实施增强创新源头供给、培育新兴产业策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创新布局、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提升创新治理能力等八大战略任务。(记者 王娉)  解读:  《“十三五”青岛市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四个十”重点任务  今天,我市发布《“十三五”青岛市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青岛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绪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的制定是为了对接国家战略,争取在海洋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抢先布局。同时要彰显城市特色,围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优化创新体系,突出科技供给,发挥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部署上,将重点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靶向产业发展的十大创新中心  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是围绕我市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做出的布局谋篇,重点围绕海洋、高速列车、橡胶材料与装备、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科学仪器设备、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领域和方向,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其中,青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将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深海与海工装备、蓝色粮仓等海洋科技创新分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建设“三平台、两中心、一基地”,即面向行业基础共性前沿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高速列车技术与产品研发平台,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 面向全球的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合作、转移与辐射中心,设施先进的国际化轨道交通装备检测认证中心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这两个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正式启动。  着眼未来产业的十大创新中心  着眼未来,聚焦国际前沿科技,我市还重点围绕脑科学、量子信息、纳米技术与材料、深空深海探测、氢能与燃料电池、再生医学、无人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超高速管道交通等领域和方向,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未来产业。  其中,脑科学科技创新中心将重点开展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综合症等脑疾病机理研究与早期诊断和干预手段研发,支持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类脑器件与系统、脑功能联接图谱等技术研究,实现类脑器件、芯片和类脑机器人等类脑智能软硬件系统的突破。该项目已经正式落户蓝谷。  政府引导建立投资基金达到百亿元  我市将强化科技服务,重点打造研发创新、新型孵化、国家海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投融资、检验检测、科技基础资源、科技智库、数字科普网络、产业集群等十大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实施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众创空间建设、科技惠民、科技金融、技术转移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大数据、知识产权强市等十大科技创新工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到2020年,我市政府引导资金规模将达到20-30亿元,引导建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达到100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科技信贷资金达到100亿元。  基本形成“三核一带一区”发展空间  聚焦未来5到10年可能产生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打造我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新优势,《规划》首次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三核一带一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 “三核”指由蓝色硅谷核心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和西海岸新区组成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一带”指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滨海一线延伸到李沧区的滨海创新创业带 “一区”指从城阳和胶州一直向北延伸到即墨、平度、莱西的北部科技创新拓展区。  统筹区域创新布局,我市将增强创新源头供给,培育新兴产业策源,部署智能机器人、3D打印、石墨烯等20多个重点专项,突破300多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150多个创新平台载体,孵化和培育200多家骨干企业。
  • 指南出炉!上海市2021年度科学仪器领域项目即将开始申报啦(内附申报指南)
    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指南。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2021年8月18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2021年9月6日16:30  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可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请注意时间节点,准备申报吧!申报指南详见  一 征集范围  专题一、科学仪器与设施部件研制开发  研究目标:  围绕本市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高端科学仪器和大科学设施的开发和应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与部件研制攻关,提升上海科学仪器和大科学设施原创性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内容:  (1)原创性科研仪器和大科学设施核心部件研制。面向科学前沿,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聚焦对探索自然规律、突破科学原理、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大科学设施核心部件的研制。重点关注:本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新基建相关设施配套高端仪器部件,应用于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科研仪器。  (2)面向应用的科学仪器开发。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的仪器开发、应用开发、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技术及产品。重点关注:中高端色谱仪器、高端光片显微镜等。  执行期限:  2024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  本方向非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50万元。  申报主体资质条件:  研究内容(1)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内容(2)为企业。  专题二、化学试剂研制开发  研究目标:  面向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材料检测等应用领域,配套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化学试剂。  研究内容:  针对仪器分析用配套试剂、专用特种试剂和标准物质,开展合成技术、提纯及质量控制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  执行期限:  2024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  本方向非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  申报主体资质条件:  企业。  专题三、仪器共享配套操作与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提升大型科学仪器操作应用的技术水平,形成仪器共享的操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  研究内容:  针对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3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开展有关测试、实验、应用方法研究,拓展仪器的应用功能。  执行期限:  2023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  本方向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10万元。  二 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  1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 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  3 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申报。  4 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5 申请资助经费预算须真实合理,并符合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关规定。  6 受聘于申报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但不得同时以境内、境外两种身份负责或参与各类项目,申请时须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  7 申报主体为企业的,要求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专项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  8 多家单位联合申报时,应在申报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涉及知识产权实施许可或知识产权转让的须提供相关复印件等材料。  9 同一单位申报项目不得超过3项。  三 申报方式  1 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按提示完成“上海科技”用户账号绑定,再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 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2021年8月18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1年9月6日16:30。  四 评审方式  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  五 立项公示  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  六 咨询电话  服务热线:  021-12345  8008205114(座机)  4008205114(手机)
  • 贵州启动“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
    近日,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财政厅启动了&ldquo 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rdquo ,该&ldquo 行动计划&rdquo 是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财政厅面向&ldquo 四个一体化&rdquo 、&ldquo 五个一百、&rdquo 、&ldquo 五张名片&rdquo 调整原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方向,重点用于支持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行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行动三大具体行动,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的。   科研机构按&ldquo 三大平台&rdquo 具体内容,重点围绕产业需求,联合企业与高校建立技术研发、转移等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依托成果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组建和培养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3年行动的实施,达到科研机构创新方向基本明确、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基本形成、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提升,以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取得成效为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服务企业行动及具体办法。   申报项目的单位应严格按照《关于启动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黔科通[2013]108号)、《贵州省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及《2014年度科研机构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组织申报。
  • 仪器选型指南 | 安东帕助力仪器设备更新升级
    安东帕助力仪器更新升级仪器选—— 以旧换新政策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通知。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文中提到“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更明确指出“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安东帕选型指南安东帕作为世界知名精密仪器供应商,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政策,在实验室通用仪器、材料表征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多种仪器组合,满足各种实验需求,助力实验室设备升级更新。
  • 基金委发布2022年度“双碳”专项项目指南
    9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发布2022年度“双碳”专项项目指南,即《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和《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冻土区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具有潜在的正反馈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冻土区碳循环的基础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基于《“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资助开展中国典型冻土区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满足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一、总体科学目标通过研究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揭示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阐明我国冻土区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准确评估我国冻土生态系统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二、核心科学问题阐明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揭示冻土区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探索稳定冻土区土壤碳库的技术原理及控制策略。三、拟资助研究方向以青藏高原和东北大兴安岭等典型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土壤碳组分的储量及其变化特征,活动层与冻土层不同土壤碳组分的形成、转化与稳定机制,以及不同土壤碳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等。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6-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均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03”。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环境与生态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321。(四)其他注意事项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人群健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医学板块设立“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本专项聚焦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通过阐释双碳行动计划与健康的互馈关系,评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健康收益和职业及环境健康暴露风险,开发预测、预警技术,为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一、总体科学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将极大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产业的发展将带来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变。减排增汇技术路径选择应以最小人群健康风险、最大人群健康收益为前提。在“双碳计划”及“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项目拟聚焦双碳技术的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群健康的互馈关系。基于双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进程,研究新产业、新材料、新工艺对重点职业人群和重点区域普通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开发人群健康预警、预测及医学干预策略和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健康保障。二、核心科学问题(一)减排增汇重要产业的新技术和新物质的健康风险预测和评估。(二)双碳计划实施人群环境污染物暴露及健康效应动态变化。(三)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毒作用模式和风险预测预警。三、拟资助研究方向(一)能源捕获和储能产业中新材料和新产业的职业健康风险针对能源捕获和储存产业链中新型职业暴露和健康效应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光伏系统的电池、高效储能新材料以及永磁体和重稀土等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风险。表征重点职业人群暴露特征,揭示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和发生机制;筛选和确证暴露和健康效应生物标志,进行健康风险预警;建立高效准确毒性测试方法,对新型职业和环境污染物暴露健康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评估。(二)双碳产业重点区域人群新型污染物暴露和早期健康效应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选择新型产业重点区域的普通人群,对新型污染物暴露负荷及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与全国范围历史性代表性人群数据的时序分析,阐述新型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损害效应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双碳路径下的人群暴露负荷变化与健康效应关系,指导基于健康收益的适宜双碳路径。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1000~1500万元。方向(一)拟资助200-300万元/项 2~3项,50-60万元/项 5~8项;方向(二)拟资助200-300万元/项2~3项。200-30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50-6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3. 本年度已获资助强度200万元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2. 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10月18日16时。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经费预算,并需要在项目摘要的第一句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H30”,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5)本专项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8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联系电话:010-62328962。(四)其它注意事项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 全球冠状病毒(COVID-19)行动
    我们密切关注在此多变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以帮助防止COVID-19的传播,减轻其影响。我们最为重视的是我们同事、客户、合作伙伴及所服务社区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关心着遭受病毒直接影响的人以及所爱的人。 在未来的不确定时期内,我们仍将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继续解决社区中的水和资源管理挑战。赛莱默已在所有主要工作场所启动业务连续性计划,我们的运营部门正在努力减少COVID-19可能导致的任何中断。我们的所有主要业务均在运行中。一些小型工作场所和办公室已基于当地政府或公共卫生当局的指导,实施关闭。 我们的所有工作地点均在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其他相关卫生机构提供的最新指南。以下是我们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我们已限制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旅行。近期前往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高度关注的国家的任何人员均需隔离14天。• 我们正与供应基地开展密切系统地合作,以确保其落实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行动。包括与物理组件和服务供应商(包括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商)合作。• 鉴于这一大流行病的影响正在对载货能力造成压力,并有可能会增加入境口岸的处理时间,因此我们正在努力解决中短期内对物流和交付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可能出现中断,则我们将立即为客户提供指导。我们已启动赛莱默的大流行病风险缓解计划,该计划包括(以及许多其他方案):• 实施上述旅行限制,同时提供指导以尽量减少面对面会议和聚集• 建立国家/地区事故响应团队,经常开会以确保敏捷响应。• 在所有主要工作场所启动业务连续性计划-为员工安全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控制措施,并避免对我们的供应链和业务造成不必要中断。• 实施广泛的远程工作政策。我们鼓励所有有条件的同事远程工作。• 为员工提供有效感染控制的指导,包括社交距离。• 为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物资(口罩或其他个人防护设备、消毒剂等),以遵循感染控制方案。在许多地区,我们还在员工家中为其提供类似用品。• 立即响应以解决任何潜在的工作场所污染事件,包括消毒和适当的居家工作与隔离方案。• 通过赛莱默水印计划,我们已捐赠水技术设备以支持多个地点的临时医院建设工作,并且我们的员工自愿在所处社区中分享WASH教育和其他个人卫生最佳实践做法。水行业特定的有用信息可从以下来源获取:WHO:应对COVID-19的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废物管理AWWA:冠状病毒和水水环境联合会:COVID-19的水资源专家指南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如果您对赛莱默的工作有任何疑问,请通过COVID-19@xyleminc.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定期更新我们的行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