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技术

仪器信息网海洋技术专题为您整合海洋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技术话题讨论。

海洋技术相关的资讯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10月29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天津成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司长周庆海、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易晓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的成立将有助于提升海洋环境信息保障能力,带动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环境保障业务系统的建设,对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是落实国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目的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提升海洋环境信息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为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海洋新技术和新成果业务化过程中起到 “孵化器”和 “桥梁”的作用,缩短从科技研发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业务保障的周期,增强海洋环境信息保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同时,该实验室为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发展平台,对稳定现有科技人才队伍、拓展人才交流渠道以及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将成为我国海洋环境保障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   该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海洋环境保障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解决海洋环境保障业务发展和能力建设中遇到的关键科技问题。实验室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包括多源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海洋再分析和海洋水文现报与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研究、海洋环境信息在国家海洋安全中的应用研究。为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能力,带动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发展。   该实验室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固定研究人员、流动研究人员、学术秘书等构成。学术委员会由13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筰等知名海洋、气象专家担任委员。   当天,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对实验室的近期和中长期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采购761万元海洋仪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12年海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三)中标公告   招标人名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招标人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   招标代理机构全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招标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14号院9号楼   招 标 编 号 :TC12R9J2   招标公告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定 标 日 期 :2012年11月20日   用 途 :科研   数量和交货期:详见附表   评标委员会成员:张铭、张心平、牛继华、杨新科、魏开华、王晶、李超   中标结果详见附表-中标商名单   联 系 人:孙女士 刘女士   联系电话:010-62192030 中标商名单 包号 采购设备全称 数量 交货期 中标商名称 中标金额 01 数字电子水准仪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天津现代合信科技有限公司 ¥65,000.00 高精度电子天平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直流连续可调电源 2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实验室PH计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02 频谱分析仪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天津恒源精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39,500.00 数字多用表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03 精密空调 1 合同签订后2周内 北京轩辕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15,000.00 通信专用空调 1 合同签订后2周内 04 远距离视频识别、监控系统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北京安拓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85,000.00 05 波浪补偿仪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天津恒源精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57,500.00 回声测深仪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声速剖面仪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06CTD采水系统 1 合同签订后3个月内 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223,300.00 07 GPS接收机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北京苏一光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139,800.00 08 海洋磁力仪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287,000.00 09 ARGO浮标专用温盐深传感器 24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1,087,100.00 10 自容式高精度温盐深测量仪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176,363.00 11 工业级服务器 1 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 投标人不足三家,废标 —— 12 叶绿素传感器 1 合同签订后3个月内 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 ¥49,000.00 13 声学多普勒流速仪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青岛诺泰克测量设备有限公司 ¥94,000.00 14 示波器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北京昊伦恒业科技有限公司 ¥99,300.00 15 水槽造波机 1 合同签订后4个月内 天津市理工科技发展公司 ¥3,400,000.00 16 高精度GIS数据采集器 2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北京天拓博来科技有限公司 ¥170,000.00 17 浅水声学释放器及甲板单元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 ¥220,780.00 18 恒温槽 1 合同签订后2个月内 北京光华启明烽科技有限公司 ¥200,000.00   中标商地址如下:   01包:天津现代合信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华苑产业区物华道2号B座364室   02、05包:天津恒源精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南开华苑产业园区榕苑路4号天发科技园7-1-102   03包:北京轩辕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号国际创业园2号楼   04包:北京安拓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北路9号   06、08、09、10包:劳雷(北京)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市朝外大街乙12号昆泰国际大厦1809室   07包:北京苏一光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海天中心2号楼302室   12、17包: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花园中路11号北京农科大厦B座215室   13包:青岛诺泰克测量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市香港西路65号汇融广场1302   14包:北京昊伦恒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万红路5号   15包:天津市理工科技发展公司-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天津理工大学主校区15-304   16包:北京天拓博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1号硅谷亮城4号楼7层   18包:北京光华启明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8号光华大厦B座3层   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20日
  • 2268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0615-244124060510项目名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一)预算金额:2268.6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详见附件。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合同履行期限:交付时间第一包:合同签订后30天内;第二包合同签订后30天内;第三包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第四包合同签订后30天内。(特殊情况以合同为准)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9月05日 至 2024年09月12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4:00至16: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天津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405 室(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 19 号405 室)方式:现场获取。售价:人民币500元/包,标书售后不退。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增1号        联系方式:岳才健;022-2753695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天津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 19 号 405 室            联系方式:崔玮、王宇婳、田赛超022-27230193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崔玮、王宇婳、田赛超电 话:  022-27230193
  •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20日在京举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全球海洋灾害日趋严重。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运输活动的增加以及海岸带开发和沿海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近20年来,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在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上整体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对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机理以及预警报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保障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灾害预报机构,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及908专项、国家防灾减灾等重大科研专项,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预报和研究队伍。   据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海洋灾害机理、海洋灾害预警报关键技术、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及决策支持等,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固定成员、流动成员和学术秘书等构成。依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不仅能够完善我国风暴潮、海浪、海冰、灾害性海洋生态过程等海洋灾害理论体系、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体系,还能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灾害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依据。   同时,实验室还将充分利用依托单位业务化运行的机制、研究力量和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为国家培养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理念,着重突破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关键技术与难点,将重点实验室建成我国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开放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海洋安全与权益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召开。学术委员将会针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提供决策建议 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性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特定科研任务等提供建议和指导。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谢立安教授担任,巢纪平院士、冯士筰院士、李泽椿院士、袁业立院士等17名国内外顶尖的海洋、气象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会议上委员们对重点实验室的近期及远期研究方向及目标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中国海洋报讯 9月5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召开。该实验室的揭牌意味着我国数字海洋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领导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右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国成(左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司司长秦海(右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左一)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上,陈连增对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5点希望:一是要切实做好数字海洋服务工程立项工作,推动国家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 二是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数字海洋科学和业务体系的建立及海洋信息化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要牢牢把握数字海洋前沿领域,保持实验室在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能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 四是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科研梯队,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数字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五是要重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条件。   据悉,根据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将划分为信息基础框架、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3个阶段。通过国家908专项的实施,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11月1日批准成立了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由何积丰院士、金翔龙院士、潘德炉院士、龚建雅院士等17位国内海洋与信息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解决数字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搭建开放型数字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促进数字海洋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培养人才、提高数字海洋业务保障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9月5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召开。该实验室的揭牌意味着我国数字海洋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领导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右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国成(左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司司长秦海(右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左一)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上,陈连增对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5点希望:一是要切实做好数字海洋服务工程立项工作,推动国家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 二是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数字海洋科学和业务体系的建立及海洋信息化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要牢牢把握数字海洋前沿领域,保持实验室在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能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 四是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科研梯队,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数字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五是要重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条件。   据悉,根据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将划分为信息基础框架、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3个阶段。通过国家908专项的实施,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11月1日批准成立了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由何积丰院士、金翔龙院士、潘德炉院士、龚建雅院士等17位国内海洋与信息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解决数字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搭建开放型数字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促进数字海洋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培养人才、提高数字海洋业务保障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分论坛在青岛开幕
    9月18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发展海洋立体观测,助力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学术和产业资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助力海洋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该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崂山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崂山实验室主任潘克厚表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其重要性尤为显著。加强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装备开发,加快海洋观探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更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首要方向之一。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可以理清海洋观探测技术变革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助力我国海洋观探测水平和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海洋观探测成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走向“并行”“领跑”的示范领域。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主持,吸引了三百余名海洋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国际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到场参会。与会专家将围绕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组网观测、水下潜器、能源、海洋生态、超算等海洋科技热点进行交流分享,共商海洋强国建设大计,为国家海洋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加强海洋仪器技术研发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相关部委获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征求完有关部门的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据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在《规划》中,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6到8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受益的产业包括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九大涉海产业。   此外,《规划》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拟对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其所得税减半征收或免征的优惠。   增加值占比翻番   3月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   这大大超出了十年前制定目标的预期。根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2010年达到5%以上。   “新的《规划》把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会更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   该知情人士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5年,国家会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近年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形成。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已经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试点中来。”该人士称。   也是在4月1日,刘赐贵在上海调研期间会见了上海市市长韩正。韩正说,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制定的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定为不低于15%,高于其GDP增速。   4月6日,刘赐贵在天津调研时亦表示,支持天津市尽快完善《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   辽宁、河北等传统工业大省也不甘寂寞,借打造海洋经济带之际,探索着“蓝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而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则主打海洋旅游业,力争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央和地方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本地区海洋发展的专项规划。为了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从总体上进行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大概有6到8个板块。   惠及九大涉海产业   《规划》还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以及扶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等政策建议。   在3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向本报记者介绍,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若干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其中就包括海洋工程装备。   而在早些时候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刘赐贵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   本报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海洋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拟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港口码头、跨海大桥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或免征。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主要海洋仪器仍然依赖进口,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规划》还将会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必征的税赋可以采取优惠措施,而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上述人士称。
  • 基于海洋放射性核素时空演化体系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
    基于海洋放射性核素时空演化体系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林武辉1,5,杜金秋2,拓飞3,曹少飞4,张翊邦5,祁第1,陈立奇1,余克服5(1. 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厦门 361021;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 11602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北京 100088;4.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太原 030006;5. 广西大学 海洋学院,南宁530004)摘要:本文指出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基石,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并应用于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核心海区——港口区,定量剖析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与现状,有利于评估过去12年以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修复进程中相关修复措施的有效性。之后,本文指出在利用海洋数字孪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对应提出从寻找人类核活动历史的可靠“档案馆”、健全海洋放射性核素的基准/标准限值和探索长期低剂量生物辐射效应与风险三个角度展望未来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核安全评估与管理提供一定借鉴。核安全是核能发展与核技术利用的生命线。自1984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以来,我国已经形成法律、条例、部门规章、标准、导则等不同层次的核安全制度体系[1],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危害。核安全和深海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机组成,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强化……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核安全也应该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1. 新形势下的海洋核安全需求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占地球总水量约97%,是地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2]。然而,20世纪人类大气核试验产生69%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780 PBq)直接沉降进入海洋[3],部分沉降进入陆地环境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通过河流仍在持续不断输入海洋[4, 5];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核素总量的80%最终进入太平洋[6];过去60多年来,英国和法国的乏燃料后处理厂也一直向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排放137Cs、129I、236U等人工放射性核素[7-13]。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已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预计持续30年[14, 15]。海洋数值模拟显示,福岛核污水将通过海洋环流逐步迁移扩散至全球海域,未来也将进入我国海域[16, 17]。此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周边海域日益频繁的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活动也有可能增加海洋核污染风险。2023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首次新增“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因此,海洋核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强烈的社会需求。2. 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天然放射性核素(比如宇生放射性核素14C、原生放射性核素238U等)通过河流、大气沉降和地下水等自然过程,持续不断地进入海洋;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厂、核医学等活动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也持续排入海洋[18]。当今海洋存在几十种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不同核素活度水平从104 Bq/m3到10-5 Bq/m3[19],相差9个数量级。海洋中同一种放射性核素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比如,自20世纪60年代美苏停止大气核试验以来,我国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随着时间总体呈现指数下降趋势[4]。空间上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存在“双峰型”纬向分布特征,即南北半球40°—60°的纬度带存在全球落下灰(Global fallout)活度高值[20]。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英法乏燃料后处理厂运行的影响,北欧海域中90Sr、137Cs、129I、239+240Pu等人工放射性核素均显著高于其它海域[21-23]。海水中90Sr和137Cs的活度随深度增加,总体活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海水中239+240Pu却经常出现次表层峰值现象[24]。精准甄别海洋中人为新增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与含量不仅是异常辐射信号判别与不同人类核活动溯源技术的前提,也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核心。过去十多年来,作者和团队已经围绕海洋中多种介质(海水、沉积物、生物、悬浮颗粒物、大气等)的210Po[25]、210Pb[25]、234Th[26]、238U[27]、226Ra[27]、228Ra[28]、228Th[28]、232Th[27]、40K[27]、90Sr[4]、137Cs[29]、239,240Pu[29]、14C[29]、3H[15]等十多种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从放射性核素的源汇过程及其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的角度长期开展海洋与核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初步构建海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针对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时空演化历史数据,国际上IAEA与日本筑波大学已经建立Marine Radioactivity Information System (MARIS)[30, 31]与Historical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M-Global 2021)[32-34]两个数据库。然而,MARIS和HAM数据库中我国辽阔海域放射性核素的历史资料数据却极度缺乏。我国海洋放射性核素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大气核爆。在20世纪60~90年代期间,卫生部门李树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培泉和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蔡福龙等人开展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研究[35-37];唐森铭和商照荣重点对20世纪中后期我国海域放射性调查进行总结[38]。我国历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积累了部分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滨海核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持续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虽然我国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卫生系统、中国科学院与高校系统、地方政府部门和核电公司等不同机构基于业务管理和科研的需求已经积累一些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历史数据,但数据零散分布于多个不同管辖部门,不仅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海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库,而且缺乏基于时空演化视角的系统分析,不利于数据挖掘、解译、利用和管理。总之,全面构建海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则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基石。中国近海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构建将有助于科学评价我国滨海核电和其它滨海核设施的影响[4]。开阔大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构建可以用于评价其它国家人类核活动(核电站事故、核试验、核材料的海洋倾倒、核潜艇与核动力航母活动等)的影响,并对我国海域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报与预警评估,也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因此,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对于海洋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 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活度与剂量是定量表征放射性核素的独特物理量,不同于元素和同位素的常见表征方式。在海洋核安全评估中,活度浓度和剂量率是重要的定量参数,对应常见单位为Bq/m3(或者Bq/kg)和Gy/h(或者Sv/h)。为此,本文总结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3.1 本底基线法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核能发展与核技术利用的进程中已经产生大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20]。其释放进入地球环境中的长半衰期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239,240Pu、137Cs等)甚至被视为定义“人类世”(继全新世后,人类活动作为重要地质营力所主导的地质新时代)的重要代用指标[20, 29]。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的时空演化体系,准确掌握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历史本底基线水平,是进一步精准甄别人为新增放射性核素和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前提。短半衰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131I、134Cs、106Ru、110mAg等)通常不存在于天然环境本底之中,其定性或者定量的异常检出可以直接指示短期内人为新增的海洋核污染源(比如核事故、核潜艇活动等)。中长半衰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90Sr、137Cs、239,240Pu、129I等)则需要考虑人类核活动的历史排放而残留的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特征后,借鉴人为新增信号和本底噪声处理技术,开展人为新增海洋核污染源的定量甄别。此外,核素活度比值(比如134Cs/137Cs、90Sr/137Cs等)和原子比值(比如129I/127I、240Pu/239Pu等)也常作为核素特征指纹,指示判别不同人类核活动源项。3.2 活度限值法不同放射性核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毒性,比如极毒组的239Pu、高毒组的90Sr、中毒组的137Cs、低毒组的3H等。在海洋核安全评估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等对海洋中不同毒性的放射性核素活度限值做出一些规定[39, 40]。比如,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规定海产品中134+137Cs的活度限值为100 Bq/kg[12]。我国的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14882-94)分别规定了海水和海产品中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我国海洋沉积物尚没有相应放射性核素标准限值规定。鉴于部分地区经常采用海砂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可以参考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的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标准,评估海洋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不同组织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粮农组织)和地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基于科学认识、国情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对相同介质中的同种放射性核素活度限值的规定经常存在一定差异[19, 40]。3.3 剂量限值法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并发射不同能量的α、β、γ粒子。活度可以衡量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素发射的粒子数,剂量则更精细刻画不同类型的粒子所产生的能量沉积和危害。比如,我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公众的年有效剂量为1 mSv。针对海洋生物,欧盟开发的ERICA软件推荐10 μGy/h的剂量率限值作为筛选阈值(screening level)[41]。IAEA、ICRP、美国和加拿大等也推荐不同的剂量率限值(40~400 μGy/h)用以评估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42]。截至目前,我国法规标准尚未涉及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物的剂量限值规定。4. 日本福岛核电站港口区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泄漏大量人工放射性核素进入海洋[6],福岛核污染水也已经启动排入太平洋[14]。这些放射性核素可能通过海洋水文动力驱动下的“随波逐流”和海洋生物洄游驱动下的“搭乘便车”等过程进入我国海域[12]。作为福岛核污水排海的利益攸关方,我国公众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由此引发的海洋核安全问题。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最近的港口区(图1a,1 km范围内)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港口区属于日本领海,其它国家都无法进行采样而获取相关数据。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与现状不仅是世界了解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核污染的重要窗口,而且直接反映日本福岛核电站修复进程与修复措施的有效性。本文聚焦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海区——港口区,系统汇总IAEA的MARIS数据库、日本东电公司(TEPCO)、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和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NRA)等多方的大量数据,全面构建福岛核事故前后海水中137Cs的历史活度曲线(图1b),利用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联合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本底基线法显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的海水137Cs活度从1.3 Bq/m3骤升至1.9×1012 Bq/m3(图1b中红色箭头)。截至2023年9月的最新数据,港口区海水中137Cs活度为5.1×103 Bq/m3,仍然比2011~2015年期间我国海域的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1.05 Bq/m3)高3个数量级。值得警惕的是,2016年以来福岛港口区海水中137Cs活度并没有显著下降趋势,甚至出现多次周期性异常升高事件。活度限值法显示,2016~2023年期间港口区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6943 Bq/m3)高于我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海水137Cs活度限值(700 Bq/m3)。日本监测数据显示港口区的海洋鱼类通过生物富集吸收海水中高浓度的137Cs,进一步导致部分鱼类体内137Cs(1.8×104 Bq/kg)显著超过日本规定的限值标准(100 Bq/kg)[43]。本文基于港口区的海水中137Cs活度数据,利用欧盟开发的ERICA软件开展海洋鱼类的辐射剂量评估。福岛核事故后海水中137Cs峰值活度(1.9×1012 Bq/m3)可以导致游泳鱼类和底栖鱼类的辐射剂量率为2.9×107 μGy/h和3.1×109 μGy/h,均大大超出欧盟推荐的剂量率筛选阈值(10 μGy/h)。2016~2023年期间港口区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6943 Bq/m3)对底栖鱼类产生的剂量率为11.2 μGy/h,也高于欧盟推荐的剂量率筛选阈值(10 μGy/h)。因此,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获得的定量评估结果均显示,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图1 中国海、日本福岛近海、福岛第一核电站港口区等海区的海水137Cs活度历史曲线。中国海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前的福岛近海数据来自MARIS数据库[44],核事故后的福岛近海数据来自NRA[45],核事故后的港口区数据来自TEPCO和METI[46, 47]Fig. 1 Historical 137Cs activity in seawater from the China seas, Fukushima offshore, and the port area nearby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The data of the China seas and the Fukushima offshore before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FNA) was obtained from the MARIS database[44], the data of the Fukushima offshore after the FNA was provided by the NRA[45], and the data of the port area after the FNA was derived from TEPCO and METI[46, 47]5. 总结及展望新形势下的海洋核安全需求极为迫切。本文指出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是海洋核安全研究的基石,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的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并应用于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核心海区——港口区,定量剖析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和现状。然而,面对海洋中核素种类众多、活度差异巨大、时空分布不均、迁移行为各异、生态影响复杂以及危害程度不一等现状难题,海洋核安全的科学评估仍然存在较大挑战性。基于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本文强调融合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展望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图2)
  • 1910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24年海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TC2404GPH项目名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24年海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七)预算金额:1910.99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品目号采购内容(标的)数量预算(万元)是否允许代理商投标简要技术要求11-1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500kHz)19套665允许速度分辨率:≤1mm/s1-2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500kHz带测冰功能)3套114速度分辨率:≤1mm/s1-3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600kHz)5套175速度分辨率:≤1mm/s2——声通讯机19套304允许工作深度:不小于300m3——多参数水质仪8套176允许采样频率:不低于25Hz4——声学释放器7套134允许工作频率:15~35kHz55-1光电复合缆26km248不允许电缆芯数:2芯5-2光电分离舱7套94.99每个接头海缆光损耗:≤0.5dB说明:(1)多品目采购包预算:第1包954万元;第5包342.99万元。(2)多品目采购包核心产品: 第1包:品目1-1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500kHz 第5包:品目5-1光电复合缆*是否允许进口:均否*交货地点:均为合同签订后20日内*交货地点:均为天津市或辽宁省,具体地点甲方指定合同履行期限:详见采购需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9月24日 至 2024年09月30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六层或中招联合招标采购平台http://www.365trade.com.cn方式:现场或登录中招联合招标采购平台http://www.365trade.com.cn售价:¥10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        联系方式:岳才健;022-2753695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6层/9层            联系方式:孙峤 辛佳纯;010-6219203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孙峤 辛佳纯电 话:  010-62192030
  • 海洋技术中心投3200万元建技术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天津南开区加快推进服务业25个重点项目之一、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投资3200万元建设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力争早日促进其技术成果的转化。   该项目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模拟海洋水动力环境的大型水槽类试验室,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研究提供基础和载体,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此实验室为依托打造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将能够对全国海洋监测系统的相关产品进行试验、检定,也可对国内海洋仪器专业生产、海洋高新技术转化、海洋科技技术服务等内容提供支持。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施工稳步推进,仪器设备调试、模拟运行等工作正在展开,《波浪能、潮流能能量转换效率模拟测试研究》《海洋能发电系统综合测试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已相继启动,待实验室建设完成后将投入试验检测,并通过服务平台开展技术转化。
  • 积极推动海洋监测技术与仪器自主研发——访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连生研究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其中,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1996年海洋技术领域纳入863计划以来,我国海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海洋技术领域累计投入国拨经费近28亿元。仅“十一五”期间投入专项经费18.6亿元,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   2010年4月29日-30日,“863计划海洋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暨产品推介对接洽谈会”于青岛市召开。此次会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于连生研究员展示了其研制的海洋监测仪器“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并且于洽谈会上,于连生研究员就“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与国内知名的粒度仪厂商——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500万的技术转让协议。   近日,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于连生研究员,就其科研成果与技术情况、产业转化、市场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于连生研究员 海洋环境监测: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Instrument:于连生研究员,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仪器信息网的采访。请您谈谈海洋环境监测重要意义?   于连生研究员: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起点,海水受热蒸发,水蒸汽升到空中,再被气流带到陆地上来,使陆地上有降水和径流。陆地上有了水,生物才得到发展。海洋对地球上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使气温变化缓和。所以说,海洋环境对陆地环境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首先海洋环境是用表征海洋状况的特征参数来量化,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地理参数,如海域面积、海岸线、水深等;水质参数,如盐度、溶解物、悬浮物等;海洋生物,如鱼虾贝类、海洋植物等;以及海底沉积物的数量、分布等。以上参数在海流、潮汐、风浪、光照的作用下不断的运动变化,海洋环境就是用这些参数及其运动规律来描述。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参数运动变化,海洋生物生生息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是,由于外界因素,例如陆源污染、过度性开采等,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海洋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首先要了解海洋,也就是对海洋环境参数进行监测,这就是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所在。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海洋环境监测与常规的环境检测有何不同?   于连生研究员:海洋环境监测与常规环境检测的不同是由于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造成的。其一,测量的参数不尽相同;其二,测量环境不同;其三,对仪器的要求不同。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具有腐蚀性;海上风浪巨大,破坏性强;海很深,每增加10米水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因此放在水下的仪器要耐高压;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海草和海蛎子,它们都会在仪器上长,我们叫“生物附着”,这些都是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要重点解决的特殊问题。   水中的悬浮颗粒、悬浮泥沙、微藻等是海洋环境参数之一,对它进行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悬浮泥沙的现场测量对研究泥沙运移规律,河口变迁、对航道疏浚、海中构筑物都有重要意义;微藻数量、种类测量对于赤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课题组研制的“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就是测量海洋悬浮颗粒的仪器。 “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利用信息技术,将成熟技术移植到海洋仪器上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在海洋仪器研发方面的经验?   于连生研究员:研制海洋现场仪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国家的海洋泥沙研究在世界上还是处于先进地位的,但理论模型的研究超前于现场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没有现场测量仪器和测量结果,尤其是实时结果对模型的验证,理论是缺乏公信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迫切需要自主研制海洋监测仪器。   在仪器研发过程中,我遵循这样一条原则:研制海洋仪器,技术攻关点或重点关注点放在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上,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地收集有用的成熟技术移植到海洋上,很好地完成了这种移植,也就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仪器研制。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   Instrument:您研制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其性能优势及应用情况如何?   于连生研究员:“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是一种可以放在海水中自动成像的数字显微镜,将这种仪器放在水里,它就会自动地将水中悬浮的颗粒拍下图像,将这些图像传到计算机里,通过分析,给出颗粒的大小、浓度。“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可以自动拍摄悬浮于水中的1微米到100微米的颗粒,基本可以满足平均粒径在30微米到50微米的悬浮泥沙颗粒的测量需求。 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   “光学悬沙粒径谱仪”就是一台可用于水下的数字显微镜,加上专用的颗粒图像分析软件,就构成了可用于水下的颗粒图像分析仪,863立项时主要是针对长江口的悬浮泥沙测量,所以叫“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这种仪器是我们第一个发明的,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仪器国外还未见有关报导。   “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已经在长江口、黄河口、辽河口、大连湾、鲅鱼圈等多个海区获得了大量现场资料,其关键技术已在磨料生产中成功应用,最近又获得了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的支持,目标就是实现产品化,随着近年来数字成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相信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不久就会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Instrument:您研制“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研发过程、及其性能优势如何?   于连生研究员:运用“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就是将实验室的激光粒度仪移植到海水中,是一种可以放在水里测量悬浮颗粒的激光粒度仪。我们主要解决水下密封、防腐、自动工作等问题,而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仪器也就基本做好了。仪器已经过了现场实验和比测,达到了预期目标。这种仪器在国内,我们是第一家,也申请了发明专利。 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编写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的相关情况?   于连生研究员:实际上,《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是针对显微图像法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和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性能检验起草的标准。本标准将为检验该类仪器的性能参数如粒径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双峰分离、分布宽度等参数提供统一方法。因为这两种仪器有其共性,并且都用于现场悬浮颗粒测量,虽然方法不同,但测量参数相同,所以把它们的检验纳入到一个标准中,这样有利于比较。 科研成果产业化:明确“用到哪里、怎么用、用的结果”   Instrument:除“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外,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有哪些?   于连生研究员:以前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声光器件和技术支持,说起来时间不短,如深圳大族激光公司成立最初,激光打标机的关键技术声光Q开关和驱动电源就是我提供的。中国大恒激光公司、桂林星辰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都用过我为他们提供的声光器件和技术指导,包括国外声光器件修理。   Instrument:您认为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于连生研究员:科研与市场脱节,科研院所以争取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为目标的现状是科研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问题所在。   基础科学研究可以自由探索,但已有的成果要转化为产品,就不能自由探索,开拓市场,落实用户是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关键,没有市场的产品是无法生存的。   我觉得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首先要明确用到哪里,怎么用,用的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您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经验?   于连生研究员:自“九五”以来我一直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项目的研究。我觉得海洋仪器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用户是国家,具有公益性特点,这样的仪器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具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这类产品要针对国家需求,提出明确的目标,注重实用结果和得到的结论,就像气象预报,误报率少就是成功;因此国家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具体的目标要求是研制出高水平海洋监测仪器产品的关键,就像航天技术,国家的目标要求十分明确,任务完成的质量就非常容易判断。没有明确目标的探索性阶段要越短越好。 于连生研究员科研团队:“松散的”,但高效的联合体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正在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下一步的科研工作重心?   于连生研究员:我1974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分配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的内容:1、声光技术研究;2、海洋卫星;3、悬浮颗粒测量。   近几年的工作主要是完成863计划支持的“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研制、“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的编写”,并承担了海洋公益性项目“海滨自动观测仪器检测技术与规范子课题-声学测波仪鉴定设备改造”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赤潮灾害发生规律、预警和防治对策研究子课题-全自动显微成像仪赤潮监测技术”的研究,这几项课题目前都在验收过程中。   今后,主要想完成《实验声光学》一书;借助863产业化对接和新的海洋公益性项目的支持,把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的产业化工作做好。   Instrument: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情况?以及您领导的科研团队情况?   于连生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是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的科研团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成员不光有海洋技术中心的在编人员,还有来自工厂的技术能手,来自大学的老师、在读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声光技术及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自“九五”开始,我们承担了5项863计划课题,1项海洋局课题,2项国家科研专项课题。在项目研制的过程中,始终与企业和实验场保持紧密的联系。这种联合扩大了人才空间,有效地集中了经费,避免了许多体制弊病,实践证明效率是高的。  后记   于连生研究员谈到与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关于“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合作时,说,“目前,该转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们和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相信会成功的。”   于连生研究员谈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时,曾说到,一台新的测量仪器,可能还不稳定,不精确,但是可以作为教学实验仪器使用,或可为建立独具特色专业实验室提供很好的途径。而且,于连生研究员不是被动的等待成果的产业化,如其研制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在产业化之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现场应用数据,那么一旦有了机遇,很快就会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采访过程中,给编者印象最深的是贯穿于于连生研究员整个科研工作中的求真、严谨、务实精神。于连生研究员研制的每一项成果均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科研方向,也因此他的科研成果能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并解决海洋监测实际问题。这种定位于实际、定位于解决问题的求真务实科研精神,值得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于连生研究员简介   于连生,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视听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声学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声学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委员;天津激光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声光技术和海洋仪器研制,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曾获中科院青年奖励基金,海洋局、天津市、阜新市有关奖项。取得专利4项。发表论文50余篇。
  • 直播预告 | 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及解决方案
    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对海洋要素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海洋动力监测技术对航海、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而海浪和海流资料的精度又与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观测技术密切相关。2020年6月15日14:00将邀请两位海洋领域专家讲述关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波浪测量的解决方案。01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课程概要: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标准与规程海流、海浪典型调查、监测方式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应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方向 讲师:胡展铭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包括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评估、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化与业务化应用、面向海洋环保灾害监测预警的海底观测网技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专题负责人、多项海洋监测技术规程和教材编写人员、生态环境保部辽河岸基在线监测试验站水文负责人、辽宁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专业技术平台人员。负责国家、省市、地方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02AADI的波浪测量将详细介绍赛莱默分析仪器旗下品牌安德拉(AADI)的三种不同原理的波浪测量方法,简要概述其原理, 比较其相同和差异;展示野外比测数据,介绍其应用。以此介绍完整的三种适用不同应用需要的波浪测量解决方案。这些应用包括海岸研究、海洋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事安全、海洋牧场、海上油气田平台、海上风电、海工建筑和勘测、海洋研究等。讲师:陈占仓赛莱默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商务拓展经理。具有多年水环境野外监测应用支持经验,具有比较丰富的仪器知识和野外监测经验、熟悉地表水和海洋监测市场和应用,能够设计完整的监测方案以系统地解决客户面临的监测需求。
  • 海洋技术交易 1个市10个月5.24亿
    2016年1-10月份,青岛市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4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同比增长120%。8月份以来,海洋技术交易增长态势迅猛,连续三个月单月同比增长分别为449.4%、442.16%和295.57%。  近期,青岛市先后举办东亚海洋高峰论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大型活动与展会,全方位、深聚焦地展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青岛市在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独特优势,显著推动了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开展。青岛市海洋技术交易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涉海类企业技术交易活跃,企业技术输出与高校院所技术输出的成交额基本持平,企业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承接和推进方面逐步发挥主体作用 二是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分中心专业支撑作用明显,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交易活跃,八个分中心已实现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71.05%。  下一步,青岛市将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完善“一总多分”服务体系,显著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断探索和打造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青岛模式”,争创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全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 三亚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3月14日电(记者程范淦)记者今天从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近日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力度。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在水产南繁、热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增养殖、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药物、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地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2009年筹建了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并在鱼类人工繁育、分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收集等领域开展了部分工作。   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是以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为基础,与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共建,目的是建立一个一流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充分发挥我国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我国南海热带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高科技,提升地方科研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水产南繁、海洋养殖、海洋药业、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据悉,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林浩然为特聘专家。
  • 海洋光学与厦大合作开发全新光谱技术
    微型光纤光谱仪的发明者美国海洋光学(英文简称OOI)近日正式与国内领先的海洋研究实验室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简称MEL)成立&ldquo MEL-OOI联合创新实验室&rdquo 。   根据约定,双方将以此实验室为平台,共同研究开发可应用于海洋环境中的全新光谱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将海洋光学的产品及技术团队优势与厦门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优势相结合,促进高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此外,双方还将开展&ldquo 人才培养&rdquo 与&ldquo 学术交流&rdquo 方面的合作。   海洋光学亚太区副总裁孙玲博士表示:&ldquo 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尖端产品,引领市场潮流,持续拓展产品在众多重大领域的广泛应用。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科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此次海洋光学与厦门大学的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将促进中国海洋科技的发展。&rdquo   海洋光学与厦门大学的&ldquo MEL-OOI联合创新实验室&rdquo 是海洋光学在中国大陆成立的第13个联合实验室。在过去的五年里,海洋光学已经先后与广西科技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个)、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2个)、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三十多名来自来全国从事光谱研究的专家,与厦门大学和海洋光学的代表一起参加了6月17日举行的的&ldquo MEL-OOI联合创新实验室&rdquo 揭牌仪式。之后,多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并同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厦门大学副教授马剑博士做了题目为&ldquo 海洋光学产品在原位/走航分析中的应用&rdquo 的精彩报告。报告中,马剑博士深入介绍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洋光学的合作渊源,以及长期以来该实验室采用海洋光学光谱仪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随后,同为厦门大学的黄勇明、林耿锐、朱勇、冯思超分别做了&ldquo 海水中痕量铁的分析方法及船载式仪器的研究和应用&rdquo 、&ldquo 船载式海水固有吸收光学特性测量系统的研制&rdquo 、&ldquo 海水中痕量氨氮测定的两种新方法&rdquo 、&ldquo PAN-金属络合物分子吸收光谱线性模型法同时测定水样中的Mn、Zn、Cu、Ni、Fe&rdquo 的报告。
  • 海洋溢油事件频发 油指纹鉴别技术是时代之需
    溢油事故:超级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1976~2006年,我国沿海平均每4天发生一起溢油事故,其中,溢油量在5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60多起。”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高振会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不断加大、海上石油运输日益繁忙,加之我国未来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油运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海域可能是未来溢油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海上溢油事故正逐渐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   海洋溢油被称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是我国近海经常发生的重要环境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油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发生的频率与风险正日益加大,这给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及人民群众带来了重大损失。   高振会举例说,2002年,一艘装载8万吨原油的马耳他籍“塔斯曼海”轮船在渤海湾发生撞船事故,大量原油泄漏,经过评估,这起事故给我国带来的环境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除此之外,各种地沟油、加油站漏油、发电厂及机修厂漏油也是油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它们直接危害到周围居民的健康。   发展,迫在眉睫   溢油源的确定和损失评估是溢油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越来越迫切。   “海洋溢油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瞬时性,加之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得其损害的对象也十分广泛。但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海洋溢油科研平台,部分基础研究成果零散分布,缺乏有效的海洋溢油快速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给查找肇事者、有效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困难。”高振会告诉记者,面对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逐步开展以溢油监测与鉴别技术、溢油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溢油现场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为重点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工作,从而指导我国海洋溢油环境保护工作。   针对溢油事故频发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巨大损害,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如美国早在1978年就在海岸警备队成立了油品鉴别中心实验室 欧洲的比利时、丹麦、德国、挪威、葡萄牙和英国等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也于1983年在对油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海上溢油鉴定系统,后经过两次修订于1992年被《波恩协议》所接受,作为《波恩协议》内部溢油鉴别的推荐方法。这些机构在溢油方面开展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海洋溢油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在海洋行政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一直落后于这些发达国家。   我国也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2007年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促使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与海洋行政管理的结合。   油指纹鉴别技术是时代之需   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溢油监测与鉴别技术、溢油的生态环境影响、溢油应急处置及生态修复等方向与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了解海洋溢油的特征和规律,准确查明各种溢油来源,对其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作出客观评估,为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体系、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提供技术平台,为我国海洋减灾防灾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室以溢油监测与鉴别技术、溢油的生态环境影响和溢油现场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高振会向记者介绍,这些技术中油指纹鉴别技术至关重要。   该技术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日等国家在70年代相继推出标准方法,北欧标准也在80年代颁布。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溢油鉴别体系,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油指纹库,我国也正在着力建设自己的标准油指纹库。   高振会解释说,所谓的油指纹鉴别就是基于油品指纹的差异性,通过对溢油和可疑溢油源油样的“油指纹”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溢油源的排查和确认。   众所周之,原油是由上千种不同浓度的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不同的信息,如利用色谱获取的组分信息、利用光谱获得的各种光谱特征,这些信息就是反映油品特征的油指纹。   油指纹的差异性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原油的形成和聚集过程中的因素,包括原油生源岩本身的有机质特征、热环境以及原油在地层和油井内的运移 其次,原油通过不同的炼制过程获得的成品油,因为炼制过程不同,不同的需求,以及运输、储存等过程的不同,不同成品油的油指纹不同 最后,油品溢出到环境中后的风化和混合,不同的风化过程、不同的环境背景和环境中其他烃类污染源带来的混合,油指纹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溢油鉴定能力,为海洋行政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了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物理方法等一套国际先进的油指纹库建设体系和多手段逐级鉴定体,承担并完成了油指纹库建设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之处显身手   “在我国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认真梳理、总结多年工作成果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现已完成了国家标准《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的制定。该标准是在行业标准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欧洲溢油鉴别系统》(NT CHEM 001,1991)和美国ASTM相关标准中先进的油指纹鉴别技术,研究石油指纹的化学分析方法、溢油鉴定程序和判定方法,较之前行业标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溢油鉴定流程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高振会高兴地对记者介绍。   高振会进一步补充说,这些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如长岛海域油污染事件鉴定、埕岛海域油污染鉴定、“塔斯曼海”轮溢油鉴定、威海“恒冠36”轮溢油事件鉴定、绥中36-1油田F31井溢油污染鉴定、黄骅滩涂溢油鉴定、黄岛溢油鉴定等几十起溢油事故鉴定中,这些技术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尤其是2006年“长岛海域油污染事件”中,北海分局北海监测中心基于油指纹鉴定技术,排除了多种溢油嫌疑,成功地确定溢油来源,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 青岛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8月22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率领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来青,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调研。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   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听取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管华诗院士关于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历程、建设方案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建议等情况的汇报,并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办主任潘克厚的基建工作汇报。   万钢指出,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批具有较强优势的海洋科技力量,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海洋科技重大任务,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鉴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紧迫需求,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推进工作迫在眉睫,要以“改革、发展、创新”的精神加快推进该项目,以增强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他表示,科技部将全力支持和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全程陪同调研。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导视察朗诚公司并指导工作
    2012年6月9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侯纯扬副主任、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室杜军兰副主任、研究员等一行四人专程赴朗诚公司视察并指导工作。 侯纯扬副主任一行不顾旅途舟车劳顿,一到深圳就前往朗诚公司,认真听取了朗诚公司总经理朱伟胜的工作汇报;朱总向侯副主任介绍了朗诚自主研发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和湿化学分析最新技术;听完汇报,侯副主任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朗诚公司,询问了朗诚公司规模、经营情况等,对朗诚公司所取得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勉励朗诚公司全体员工继续努力、拼搏进取,不断创新观念和产品,为国家海洋技术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侯纯扬副主任还给朗诚公司的工作做了具体的指导,特别是海洋技术中心的一些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希望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朗诚公司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共赢。 朱伟胜总经理表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导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视察朗诚并指导工作,是朗诚全体员工的荣耀,是对朗诚的认可和有力的支持,朗诚公司一定要抓住机会,向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学习,创新出更多的新观念、新产品,使朗诚公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导视察指导朗诚公司
    2012年6月9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侯纯扬副主任、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室杜军兰副主任、研究员等一行四人专程赴朗诚公司视察并指导工作。 侯纯扬副主任一行不顾旅途舟车劳顿,一到深圳就前往朗诚公司,认真听取了朗诚公司总经理朱伟胜的工作汇报;朱总向侯副主任介绍了朗诚自主研发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和湿化学分析最新技术;听完汇报,侯副主任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朗诚公司,询问了朗诚公司规模、经营情况等,对朗诚公司所取得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勉励朗诚公司全体员工继续努力、拼搏进取,不断创新观念和产品,为国家海洋技术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侯纯扬副主任还给朗诚公司的工作做了具体的指导,特别是海洋技术中心的一些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希望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朗诚公司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共赢。 朱伟胜总经理表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导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视察朗诚并指导工作,是朗诚全体员工的荣耀,是对朗诚的认可和有力的支持,朗诚公司一定要抓住机会,向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学习,创新出更多的新观念、新产品,使朗诚公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复盘 | 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及解决方案
    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对海洋要素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海洋动力监测技术对航海、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而海浪和海流资料的精度又与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观测技术密切相关。本期复盘,将由赛莱默业务发展经理陈占仓介绍赛莱默旗下品牌安德拉(AADI)的三种不同原理的波浪测量方法,简要概述其原理, 比较其相同和差异;展示野外比测数据,及完整的三种适用不同应用需要的波浪测量解决方案。这些应用包括海岸研究、海洋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事安全、海洋牧场、海上油气田平台、海上风电、海工建筑和勘测、海洋研究等。
  • 岛津走进上海海洋大学展示最新色质技术
    被誉为&ldquo 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rdquo 的上海海洋大学诞生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水产专业学府。该校经历了漫长、卓越的创业历程,如今的上海海洋大学,已是一所以水产、海洋、食品等特色学科为主,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国家水产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新时代面前,学校围绕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科学研究和合作领域,积极拓展国际交往,为今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前不久,该校为让师生更好地掌握色谱质谱的最新技术,特邀岛津公司在该校开办相关讲座。 始终将最先进的技术及最完善的服务带给用户的岛津公司在2011年9月26日这一天走进了上海海洋大学,为食品学院和生命学院的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以岛津色谱质谱先进技术为重点的专题技术讲座,吸引了大批师生踊跃参与。 讲座正式开始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主任周颖越老师为交流会致开幕词并代表广大师生对岛津公司表示热忱的欢迎和感谢! 周颖越老师为交流会致辞讲话 讲座正式开始后,本讲座的主讲人岛津公司市场部吴国华博士为广大的海洋大学师生做了一场直观,生动的技术演讲。从岛津如何应对食品添加剂问题解决方案,到未知物定性及代谢分析利器-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应用以及岛津多维气相及全二维气质应用方案,他引用大量鲜活的实例和翔实的数据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师生们,并频繁与师生们积极互动,现场反响热烈。 吴国华博士给海洋大学师生讲解食品添加剂应用方案 在讲座中,岛津公司上海地区苏州产品总代理商纳锘仪器孙孝森经理也与海洋大学师生进行了愉快的沟通交流。在海洋大学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新技术讲座圆满结束。 另外,在讲座期间,岛津工程师带领相关技术人员逐一走访了该校岛津仪器用户,走进实验室对每款仪器进行巡检,手把手的传授经验,受到了老师们同学们的热情接待。食品学院吴文惠等老师及仪器使用的各位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期待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 岛津公司&ldquo 一切为了客户&rdquo 的服务理念贯穿了整个走进校园讲座系列活动,为广大师生带来先进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送去了完善,细致的技术服务,今后岛津公司将带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校园,服务于广大师生,敬请期待!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各有关学会、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为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展示海洋生物医药最新科研成果,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由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论坛定于2021年10月27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本届会议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团队之间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开发利用、交流与合作,合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本次论坛,、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一、论坛主题围绕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现状及战略发展方向,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海洋生物基因开发及海洋药物品种创新研制等进行研讨,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重点提出战略发展建议,并将专家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以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二、时间和地点会议时间:2021 年10月27(周三)。 会议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彰化路4号 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海琴厅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 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协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浩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会主席:秦松顾问委员会:张学成,潘克厚、缪锦来、王斌、王克威、张士璀、刘建国、王琦、张忠锋、陈颢。学术委员会:秦松、于广利、牟海津、郑玉新、王斌贵、王晖、王鑫、陶家军、张全斌、张洪博、史大永、马翠萍、杨庆利、周顺、葛保胜、李福利、李宁、李义强、李兆新。四、会议日程议程时间内容会议主持08:00-09:00 会议签到一、开幕式09:00-09:10领导致辞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兆新09:10-09:20领导致辞二、学术报告会09:30-9:55中国海洋大学 于广利教授:《海洋功能糖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福利09:55-10:20青岛大学 郑玉新教授:《海洋与公共卫生》10:20-10:4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斌贵研究员:《深海生物资源药用潜力初探》10:45-11:10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王晖教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1:10-11:35中国海洋大学 牟海津教授:《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11:35-12:00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王鑫教授:《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12:00-13:00 午餐三、学术报告会14:00-14:2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松研究员:《海岸带生物活性物质: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李宁14:25-14:50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陶家军:《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14:50-15:1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全斌研究员:《从海藻化学研究到海洋药物的开发》15:30-15:55山东大学 史大永教授:《卤代海洋候选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李义强15:55-16:2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兆新研究员:《海洋贝类毒素检测及预警技术》16:20-16:4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张洪博研究员:《烟草功能成分代谢调控与生物合成》五、报名方式1. 本次论坛不收取注册费。2. 本次报名采取网上注册报名,具体方式:进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主页进行网上注册报名,网址:http://wmstc.svipmeeting.com/web/zh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六、注意事项1.代表往返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如需安排住宿,请提前与会务组联系。2. 因参会名额有限,凡报名取得参会资格的代表,务必确保如期参会。如因故无法参加,请于报名截止日期前联系会务组,主动取消参会资格。七、会务组 联系人:邢丽红,手机号:18053248327(微信手机同号) 李 宁,手机号:18661782090(微信手机同号) 李义强,手机号:13793207898葛保胜,手机号:13355329183李兆新,手机号:13953288175 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 2021年9月30日
  • 悉心指导,殷切期望,打造创新一代海洋监测技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牟林研究员访问朗
    2013年5月8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牟林不顾劳累,一下飞机便直奔朗诚公司,就朗诚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项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指导工作。朗诚公司总经理朱伟胜、朗诚海洋事业部经理吴迎国及该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一起与牟林研究员进行了技术上的探讨。 朗诚公司总经理朱伟胜向牟林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创新的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浮标的硬件组成、监测数据应用信息平台和本系统目前在我国海域的具体应用情况。听完汇报后,牟林研究员指出,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创新点,在于其本身有多年的湿化学分析技术和丰富的硬件集成经验的积累,注重在线数据的同时与手工监测数据的融合和业务化应用,并提供浮标监测系统的整套运营服务,彻底解决用户后顾之忧;特别是在海洋信息数据安全方面,朗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率先采用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及北斗一代卫星系统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定位和数据传输,杜绝了海洋信息安全隐患。 牟林研究员建议朗诚要适当参加国外海洋技术交流、展会,学习国外其他同行的海洋技术、掌握技术的最新动态和方向,并要加强宣传,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真正将海洋技术事业做大做强。 会议结束后,牟林研究员在朱总的陪同下参观了朗诚公司&ldquo 海洋与环境技术研发中心&rdquo 实验室。
  •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现场   2013年1月13日,“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指出,中科院海洋所在海洋腐蚀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海洋防腐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海洋腐蚀研究和开发工作,以及海洋防腐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海洋腐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海洋腐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海洋防腐蚀能力和水平。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海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希望“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海洋防腐蚀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成果集散地、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的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海洋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中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得到科技部立项,将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攻关,研发集成化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为我国重大海洋工程设施的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组建,将改变单纯的简单室内实验模式,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基地,形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实体,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小试研究成果进行成熟化、孵化、集成、配套化和工程化,以便能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以侯保荣院士为首的海洋腐蚀防护研究团队将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海洋工程腐蚀防护、腐蚀状态监/检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工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同时涵盖海洋大气腐蚀监测及防护技术、海洋生物腐蚀和污损技术、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氢渗、牺牲阳极保护技术在内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揭牌仪式后,侯保荣院士等分别介绍了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相关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科研人员就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技术、氧化聚合型防护技术、钢筋混凝土涂层防护技术进行了现场技术演示,与会代表围绕海洋防腐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 “2008海洋前沿技术论坛”在广州市召开
    7月29-30日,“2008-海洋前沿技术论坛”在广州市召开。本届论坛吸引了国内外100余家涉海单位的600多位海洋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是我国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自“九五”成立以来所组织的涵盖学科门类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海洋前沿技术的研讨会。 本届论坛由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由中山大学承办,历时两天,分为开幕式、特邀报告、分论坛探讨三个单元。本届论坛以“探索海洋科技前沿、倡导原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论坛研讨涵盖“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声学技术、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技术、海洋微生物和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天然产物与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七个技术方向,近180多位专家在论坛进行报告。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的战略地位急剧提升,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利益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实现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必须提高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水平,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实力和应用能力。本届“2008-海洋前沿技术论坛”为国内海洋领域专家和学者搭建一个共同探索国际海洋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交流我国海洋前沿技术进展的平台。举办方同时期望以举办论坛的方式加强我国从事海洋前沿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倡导海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跨越发展。
  • 2008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讨会召开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部署,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食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高效发展,由山东省科技厅、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日照市人民政府主办,日照市科技局承办的“2008山东 (日照 )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讨会”于近日在日照市召开。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作了讲话,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效为致辞,副市长徐清主持了开幕式,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王登启副院长主持了研讨会。 会议围绕海洋食品安全、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进展等当前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研讨,五位专家做了“食品质量安全”、“水产品‘三品’标准与‘水产养殖认证指南’进展”、“出口水产品的现状及对策”、“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即食调理海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的报告。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介绍了当前国家、省海洋科技工作的一些新思路和举措,针对如何加强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发展等作了具体部署。他指出,近期将组织召开全省海洋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推动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即将出台,海洋科技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责任。构建和发展海洋食品安全体系,要从优良苗种培育、健康养殖模式、低毒高效药物、高效饵料、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加强技术集成,发展山东海洋食品生产基地,打造山东海洋食品品牌,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来自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山东省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领导和专家20余人,日照市市直有关部门、海洋食品企业等共12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 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
    近日,受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的委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大连组织召开了&ldquo 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讨会&rdquo ,来自各海区、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海洋管理部门和监测机构的代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以及监测中心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相关单位推荐的9家在线监测设备供应厂商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设备及应用的相关情况,已开展在线监测工作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介绍了在线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与会代表就如何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进行了讨论。   会议一致认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实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和计划单列市在线监测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加强技术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分析和评价方法研发、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的技术水平,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   本次会议是海洋部门首次就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对于充分了解在线监测技术发展情况,进一步规范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不断完善在线监测技术体系,切实提升在线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12月7日,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举行。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建章和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共同为重点实验室揭牌。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院士,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严庆,副所长王蔚国、何晓南,表面事业部主任陈建敏及多位科研骨干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何晓南主持。   崔平在致辞中感谢宁波市科技局对重点试验室的高度重视,同时对重点试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陈建章从国家、浙江省及宁波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角度,阐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高度赞扬了薛群基院士适时提出筹建“宁波市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计划,认为宁波材料所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人才、设备和平台资源,足以支撑并建好该试验室。希望该重点试验室在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布局研究方向,力争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薛群基院士在讲话中指出,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在海洋经济的发展实力比较弱。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形式非常有利于科研方向聚焦在海洋经济方面。重点实验室要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发平台,针对宁波及浙江地区所处的东海区域的环境条件发展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   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试验室主任陈建敏研究员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和远景规划。与会人员针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揭牌仪式后,陈建章等与会人员参观了实验室现有的设备和平台建设情况。   海洋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试验室依托宁波材料所,是宁波市首个面向海洋经济的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紧扣《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打造海洋环境材料服役性能检测与评价平台 海洋防护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平台 海洋防护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转移转化平台 海洋防护材料领域内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将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不断提高在海洋防护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发水平,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面向海洋经济的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将加快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经济强市步伐,推进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9个项目通过验收
    8月23-24日,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海洋生物类重点项目总结验收会,“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等9个项目验收会通过专家组验收。   通过“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工程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的实施,建立了海葵强心肽、重组鲨肝刺激物质类似物、低温脂肪酶等10余种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产品中试规模制备技术 基本完成了重组鲨肝刺激物质类似物等3个基因工程产品的临床前成药性评价研究。   通过“海洋微生物产品的中试研究”重点项目的实施,开展并完成了2个海洋微生物来源抗肿瘤候选药物、2个具有工业和医用价值的海洋微生物酶以及2个新颖海洋微生物来源农用制剂的中试和主要的临床前研究。   通过“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点项目的实施,开发了高效制备海藻寡糖、高活性壳聚糖等生产工艺技术,建成了千吨海洋生物农药生产线 以海藻多糖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了植物空心胶囊,并获得SFDA颁发的生产批文 以海洋功能性壳聚糖为原料研制获得3个医用止血产品。   通过“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开发及集成应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的实施,筛选培育了适于黄河三角洲和苏北滩涂种植的耐盐能源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饲用植物新品种(品系)21个 建立了30种耐盐植物栽培的技术规程,在黄河三角洲及苏北建立8300亩以上示范区。   通过“海洋水产品加工新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的实施,研发了海洋水产品的低温/组合干燥、以低值鱼为原料生产高品质冷冻鱼糜、养殖大黄鱼生物脱脂、低值鱼蛋白酶组合深度水解、参贝类养殖海珍品即食产品的质构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产业化示范生产线11条。   通过“深远海极端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的实施,初步具备了深海浮游微生物的富集采样能力 研发了实验室高压培养系统 获得了一批宝贵的极端酶和多糖资源 初步建立了一套深海未培养微生物环境基因组研究方法。   通过“抗肿瘤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抗心脑血管系统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抗神经系统疾病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三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完成了候选药物971的I期临床研究、D-聚甘酯注射液I期临床重复试验研究、916的Ⅱ期临床研究、注射用海参多糖Ⅲ期临床研究,以及YCP全部临床前研究、抗心律失常候选药物A1998和抗血栓药物GFP的主要临床前研究,已提交K001的III期临床试验计划,推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的研发,但由于海洋新药开发难度大、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等原因,海洋药物研发进度和实验结果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管理经验,专家组成员建议“十二五”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内各课题组间的交流合作,强化牵头单位和牵头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职责,在确保各课题研发任务完成的同时,提升项目层面的系统集成能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