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外投资

仪器信息网海外投资专题为您整合海外投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外投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外投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外投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外投资话题讨论。

海外投资相关的资讯

  •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中海油&rdquo )的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门附近。近来,这座硕大的&ldquo 油桶&rdquo 状公司,牵动着世界经济界人士的目光。 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此批准成就了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最大收购。 不光中海油。2012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局里,中国企业却集体扬帆出海,加紧了&ldquo 走出去&rdquo 的步伐,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从能源、机械、煤矿,到娱乐、汽车、医药等各个领域,四处开花,并购屡屡得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 海外能源并购迎来&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具有标志性意义。15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而言,这笔大单也堪称一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这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最终花落中海油,引发外媒热评,外电将其视为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收购,既契合目前的市场背景,也符合中加双方共同利益。 中海油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称,&ldquo 这表明,此交易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和卡尔加里市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得到了加拿大工业部的认可。同时,中海油也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优秀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rdquo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同样拥有油气资产,因此,中海油的这桩收购案还需得到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虽然还有交易流程要走,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意味着并购已尘埃落定。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无疑对其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收购,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提升一个层次。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分析人士称,一旦通过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墨西哥湾美国能源腹地。同时,这次收购也将助推中海油向全能型的能源企业转型,从海上石油开采,到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 继中海油之后,重磅消息接踵而至。12月12日,中石油以16.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资产,这是中国石油今年最大的一笔海外资源收购。12月18日,中石化以约15亿美元交易价格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项目正式交割。该交易是2012年全球范围内,针对英国油气资产交易金额最大的单笔收购。此次收购首次开拓了中石化在英国北海地区油气业务,也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首次挺进北海油气资源投资开发行列。 这几起狂飙突进式重大收购,使中国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形成新的突破。专家分析称,至少在2013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ldquo 三桶油&rdquo 的收购身影。 世界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界知名人士的丹尼尔· 金,在其最新力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作出如此论断:能源是牵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最重要、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已经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丹尼尔· 金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ldquo 走出去&rdquo 布局解读为&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他分析认为,中国快速和巨大的经济增长导致其能源消费急速攀升,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力度&ldquo 走出去&rdquo ,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ldquo 国家队&rdquo 进行了艰辛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历经19年不懈努力,达到了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宣告了&ldquo 海外大庆&rdquo 的建成。 此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并非一路坦途,历时100天,其中两度延审,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是否允许中国国企的收购激烈争辩。加上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此次出资近200亿美元,代价不菲。 未来,中国能源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战略会一如既往,而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 民企&ldquo 走出去&rdquo 痛并快乐着 当人们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成功而欢欣庆贺时,由此桩并购案透视出的另一个信号或许更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门槛。 《加拿大投资法》规定,资产价值超过3.3亿加元(1加元约合1.01美元)的外国投资案须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给加拿大带来&ldquo 净收益&rdquo 。新规定对此加以修改,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予以分别处理,将需要接受加拿大政府审批的私有企业收购案资产价值放宽至10亿加元,而国有企业收购案需要接受审批的资产标准仍维持在3.3亿加元。 同时,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新规定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拿大政府将只有在&ldquo 特例的情况&rdquo 下才予以批准。种种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实际上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今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再如中海油般大举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 &ldquo 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rdquo 。从加拿大投资新规中可以看出,今后中国央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受限,中国私有企业却将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然而,目前中国私有企业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规模相对有限。对于加拿大政府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私营企业今后是否会出现投资加拿大能源领域的高潮?中国私营企业家作好准备了吗? 显而易见,相比央企在海外能源市场并购的一路高歌,中国私企则冷清许多。&ldquo 一开一收&rdquo 、&ldquo 一冷一热&rdquo 间,可以透视出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尚需目光高远、强体健能。 可以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信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并不乐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中兴、华为据理抗争。 获得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切实体味到在海外并购中&ldquo 痛并快乐着&rdquo 。4月,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成功收购其竞争对手&mdash &mdash 有着&ldquo 大象&rdquo 之称的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跃成为全球泵送行业老大,向跻身世界一流工程机械跨国公司昂首迈步。 但被梁稳根视为&ldquo 第三次创业&rdquo 的三一重工国际化之路充满坎坷。以&ldquo 威胁国家安全&rdquo 为由,奥巴马政府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三一重工被逼无奈,10月,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将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与资金庞大、体积壮硕的国有企业相比,个体单薄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容易成为&ldquo 中国威胁论&rdquo 的被&ldquo 绑架者&rdquo ,海外投资之路屡屡受挫。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冰岛购地申请遭到回绝。从2007年以来,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仅这一起被拒绝。 &ldquo 本意发力北欧旅游地产&rdquo 的黄怒波,没想到他的纯商业举动,却令他深陷舆情漩涡。西方媒体将其举动上纲到&ldquo 北京可能会获得在北大西洋的战略立足点&rdquo 、&ldquo 中国进入北极圈石油开发和航道开发的地缘政治计划&rdquo 。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被无端政治化,黄怒波委屈而无奈。 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浪潮已势不可当。民营企业凭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约44%。 一些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2012年9月,王健林执掌的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收入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的宏愿是,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商海拼搏,始终挺立潮头,王健林入选2012年度经济人物。 一举收购沃尔沃的吉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之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本土化经营、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艰辛探索,不懈跋涉,开拓了市场份额,壮大了企业自身,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民营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如开弓之箭,在一往无前的国际化道路上,痛并快乐着。 &ldquo 走得快&rdquo 更要&ldquo 走得好&rdquo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低迷期,海外不少优质企业市场价值明显降低,许多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在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动力十足,步伐仍会继续加快。 从投资增速看,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ldquo 走得快&rdquo 不意味着&ldquo 走得好&rdquo 。中国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失利。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国际化并购已成常态,失败固然正常,&ldquo 吃一堑、长一智&rdquo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显得殊为可贵。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加大对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此外,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如何转变观念,树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并购理念,尤其关键。 当年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利,中铝董事长熊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剖析、总结中铝海外并购的得与失。他强调,现在的并购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并购方,甚至和联合方都要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只想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并购是很难完成的。 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好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ldquo 走出去&rdquo 所到达的国家地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不少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熊维平以中铝秘鲁项目举例,正式开工建设前,中铝投资近5100万美元,把当地配套社区建好,解决了当地人七八十年没有喝到干净水的问题,下游河流的排污问题也一并得到治理,这个项目在秘鲁顺利地取得环评,并赢得了当地政府、老百姓和舆论的认同。 正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只能说是完成了&ldquo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dquo 。如何走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管理协调之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要走得好而快,还需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扶持,中国企业苦练内功,强体健能,视野高远,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并购大潮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一展身手。
  • 重磅!塞力医疗海外子公司脓毒症检测系统获美国FDA“突破性设备认定”
    近日,塞力医疗集团(股票代码:603716.SH)海外投资子公司—— 分子诊断先驱企业 Inflammatix, Inc.宣布,公司的主导产品  TriVerity™ 急性感染和脓毒症检测系统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授予"突破性设备认定"。编者注:美国FDA自2018年设立“突破性设备”计划,用以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获得“突破性设备”认证的医疗器械将显著缩短其获批上市时间。目前正在开发的 TriVerity™ 检测系统包括 Myrna™ 仪器和 TriVerity™  检测,用于急诊科疑似急性感染或疑似脓毒症的成人患者。TriVerity™  试验旨在提供三个独立的读数,分别反映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重症风险(根据急诊科就诊后七天内对重要器官支持的需求而确定*)。编者注:*  定义为需要机械通气、血管加压或肾脏替代疗法。Inflammatix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Timothy Sweeney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FDA授予TriVerity™ "突破性器械  "称号,这反映出这一新型检测系统有可能帮助医生改善目前的护理标准,通过这一重要的监管里程碑,我们希望TriVerity™  能加速获得FDA的批准,这将使我们能够填补对疑似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快速、准确检测的未满足需求。有数据显示,脓毒症影响全球4,95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30%,而在中国,每年新发脓毒症患者500万人,死亡83万人。脓毒症往往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多家IVD国外巨头纷纷布局脓毒症诊断,包括丹纳赫集团赛沛诊断、西门子诊断、英国牛津纳米孔技术、法国生物梅里埃等,以期通过研发领先的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平台提高脓毒症患者生存率。而塞力医疗集团也正是看重这一领域,早在2021年便通过投资和技术引进实现与Inflammatix的紧密合作,同时TIAC在2022年启动关于靶标和算法的国内适用性验证,截至目前已经在包括上海、安徽、辽宁、湖北、深圳等地开展多中心研究,并且在部分区域联合医疗机构共同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的申报。塞力医疗集团总裁、董事王政先生表示:我谨代表塞力医疗集团,衷心祝贺Inflammatix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mRNA标记的创新分子检测产品TriVerity™距离上市又前进了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塞力医疗创新加速中心团队也顺利完成仪器技术和生产工艺转移等重要里程碑,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检测产品的“中美双报”。这也再次印证了塞力医疗在IVD领域坚定不移的完善上游布局的战略定力,以及为健康中国而创新的企业使命。TriVerity™ 急性感染和脓毒症检测系统是 Inflammatix 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 Myrna™ 仪器和 TriVerity™  检测。TriVerity™ 检测利用整合了29种信使核糖核酸(mRNAs)的组合来  "读取"人体的免疫反应,提供三项评分,便于对美国急诊科的疑似急性感染或脓毒症成人患者进行诊断和预后判断。根据对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医疗保健成本与利用项目(HCUP)数据库的内部分析,Inflammatix  公司估计每年约有2000万名患者因疑似急性感染症状到急诊科就诊。Myrna™ 仪器能在约 30 分钟内对全血或其他类型样本中的多达 64 个 mRNAs 进行从样本到结果的定量分析。虽然第一版 Myrna™  仪器需要标准实验室操作,但公司的研发路线图包括了开发可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豁免(CLIA-waivable)的版本,以实现在床旁(POC)场景的现场部署。Inflammatix公司最近宣布完成 TriVerity™  检测系统的技术开发,并持续推进相应的临床研究,包括TriVerity检测系统获取FDA批准510(k) 所需的 SEPSIS-SHIELD  研究。这项多中心研究已经招募了预计1500名目标患者中的955名,公司预计将于 2024 年完成研究并向 FDA  提交申请。截至目前,TriVerity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纳入了来源于超过50项研究的1万例以上临床样本作为训练集,并经过了相应验证集的性能验证。Inflammatix,  Inc.是一家开创性的分子诊断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正在开发可快速读取患者免疫系统的新型诊断方法,以改善患者护理并减轻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Inflammatix  测试将在该公司的“样本进,结果出”的等温仪器平台上运行,从而在床旁(POC)场景实现精准医疗。目前,公司的投资人包括有专注于突破性技术、素有全球“科技领域”投资之王之称的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专注于科技领域的全球头部风险投资公司Northpond  Ventures、专注于寻求数字医疗、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的风险投资公司Think.Health Ventures、美国对冲基金D1  Capital和斯坦福-StartX基金等。塞力医疗集团早在2021年便以认购D轮融资新增发股份的方式实现对美国Inflammatix公司的海外投资,同时与其签署大中华地区的独家技术许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塞力医疗在上海设立塞力医疗创新中心,实现对所引进的TriVerity™  急性感染和脓毒症检测系统核心产品,包括 Myrna™ 仪器和 TriVerity™ 检测在中国境内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服务。2023年,塞力医疗设在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TIAC(塞力医疗创新加速中心)正式启用。这一集国际领先生物技术孵化、前沿诊断产品及智慧医疗全生命周期创新解决方案于一体的TIAC,主攻Myrna™和TriVerity™在中国的技术引进、本土转化及早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未来,TIAC将为Myrna™  + TriVerity™ 在中国本土产品研发、注册申报及生产按下“加速键”!
  • 环保企业的海外之路是场攻坚战
    在国家支持民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方针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市场的竞争中,从最开始的海外EPC建设到后来的BOT、PPP,再到投资、并购,无不显示着企业们希望走向世界的雄心和决心。  环保行业当然也是如此。随着“一带一路”“环保南南合作”等国家规划和国际趋势的引导和带动,近期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动作频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首创集团对新西兰TPI NZ近50亿元的天价并购。今年以来,又不断有环保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消息公布。  中国环保企业投资海外,包括项目投资和收并购,其风险不言而喻,从图1可以看出,2013-2015年间,几家环保上市公司境内外营收的差值基本在零线附近变化,历年海外营收毛利率高于和低于境内营收毛利率的企业数也大体相当。所以海外市场并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企业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比国内还多得多。     图1 环保上市公司海外营收毛利率与国内营收毛利率差值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政治风险,排第一的当然是政治暴动,安全都没有保证当然就不要提投资收益了。需要注意的就是ISIS和博科圣地组织所在地区及其渗透性区域,主要体现在中东和非洲。图2和图3分别为中东和非洲政治风险地图,主要的高危险区域都集中在这两大板块。    图2 中东地区政治风险地图  图3 非洲地区政治风险地图  在政治风险中,除了政治暴动,还有政府干预以及主权违约。政治干预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比如国有化和土地征用。前两点很容易辨别,而主权违约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尤其如今PPP项目大热,确认投资区域的边界条件、政府资金保障等极为重要。在政府把控力薄弱、经济条件不稳定的国家和区域,政府违约有时不仅仅是政府本身的因素,还涉及当地金融环境恶化、外汇储备不足等。尤其对于环保投资项目来说,项目业主一般为当地政府,那么政府的可偿还能力,以及政府的人员变动,党派纷争都可能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收益、开工日期、运营期限等。  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货币风险,也就是由货币汇率波动而造成的风险,所以投资前需要评估该国货币大规模贬值和外汇管制的风险。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必然涉及到结算货币。在国际项目中一般为美元结算,但不乏一些项目国以各种原因,如资本管制或美元储备短缺等,要求以本国货币结算,而当本国货币又存在汇率不稳定性时,此项目的经济风险将增高。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倾向于此种方式,委内瑞拉尤需引起注意。东非国家由于较低的能源与食品支出,导致货币风险较之前有所降低,但非洲的安哥拉、加纳、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的此项风险在2016年有上升趋势。  商务及法律风险。在企业收购、并购和投资项目中会涉及此项风险。比如在当地设立项目公司的各种程序办理的难易程度、效率高低,以及相关资质都影响着项目的进度。比如在土耳其,外国环保公司如果没有当地的垃圾收购、处理许可和相关资质,是不能参与垃圾处理项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到当地强有力地中介机构,或与当地公司形成JV联合投标。再比如印度市场,它不像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早就实施了西方的一套完整、规范的招投标体系,他们的环保市场需求极大,但管理混乱,不仅没有完善的项目运行体系,连最基本的行业标准也缺乏,但他们却希望直接“拿来主义”,拿美国、欧洲的处理标准来编制标书,可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延标屡见不鲜,这就会让投资企业在技术、商务和人力方面都耗资巨大。  技术风险,一般来说不同国家所用的行业标准都不同,而中国的国标GB在很多地区都得不到认可。比如某大型中资环保企业曾参加东欧某燃煤电厂配套脱硫脱硝项目投标工作,在技术澄清阶段无法回答业主咨询单位提出的,如何监测石灰石浆液池中气泡的消除情况。我方的技术人员惊讶于怎么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问,直接打开看看就好了嘛,而对方的工程师也惊讶于我们竟然只是看一看而没有任何监控设备。如此强烈的对比验证了技术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区域市场风险。国外市场的基础原材料价格、进出口费用、外国人工成本等都是海外项目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都犯了“想当然”的毛病,以为在国内成本上直接加一个系数就万事大吉。比如国内某大型环保公司中标的某中东项目,合同报价是结合国内最贵项目造价乘以系数完成,但等到项目实施才发现其数值和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当地全是沙漠,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都没有,更不要提钢材、水泥等建设项目必须的原材料了,当这些材料都需要进口的时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系数可以包住的。又比如某中资企业的印尼给水项目,由于对当地环境把握不准确导致项目一拖再拖。大家都知道,给水项目的很大工作量在于给水管道的铺设,但印尼是土地私有化国家,政府不可能强制征收土地,那么项目部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业主,而是整个沿线的土地所有者。可想而知项目推进将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之路也是一步步摸索前进,最早起步的一批至今也还不到10年时间,上述风险也只是整个风险体系的凤毛麟角。因此环保企业走海外之路必须做好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准备。
  • 日媒报道:日企大幅增加设备投资额
    据《日本经济新闻》6月23日报道,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2023年度日本全产业设备投资计划额首次突破30万亿日元(约合2100亿美元),达到31.6万亿日元,比上年度实际投资额增长16.9%。报道称,世界性的电动汽车(EV)需求增长使相关领域成为投资热门。在人手短缺的背景下,对人工智能(AI)等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数字领域投资也大幅增长。EV的普及导致对电池原材料、汽车软件等领域的投资增加,而这些在燃油车时代都未引起关注。尽管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但是在半导体短缺逐渐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日本企业正在增加设备投资。如果此种成长投资能够持续,就可以使经济走向就业、工资双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次调查针对日本国内857家上市企业和资本金超1亿日元的企业展开。各企业设备投资计划额自雷曼危机前的2007年度以来,时隔15年再创新高,甚至超过2022年秋季的修订计划额(30万亿日元)。企业面向国内的投资连续两年呈两位数增长。按行业来看,除造纸、房地产和建筑业以外其余都呈正增长。汽车行业和电器行业分别以16.6%和17.3%的增幅领跑,计划投资额也分别达到4.3万亿日元和5万亿日元。丰田计划投资1.86万亿日元,比创17年来新高的上年度进一步增加15.8%。除了向计划2025年开工的美国EV电池工厂追加2900亿日元投资,丰田还将建造研发设施。日产等公司正在顺应需求增加EV产量。松下计划投资7000亿日元,其中约一半都将用于EV电池增产。其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电池工厂预计于2024年度开工,社长楠见雄规表示,如今正是该投的时候,该投就要大胆投。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计划投资额比上年度实际投资额增长7.4%,达到2万亿日元。其中约1万亿日元都将投向数据中心等成长领域,原因是看好其潜在需求。AI普及使全球数据量暴增,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NTT将于2023年度向企业提供其独自研发的生成式AI服务,能够针对金融、医疗等各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是其重要特征,有望改善各公司严重的人手短缺问题。许多行业为了提高效率都开始对数字项目进行投资。报道称,海外投资连续3年呈两位数增长,2023年度同比增幅为22.6%,达到3.8294万亿日元。大金工业看好全球空调产量扩大的趋势,将在波兰、墨西哥等五个地方新设工厂。按地区来看,日本企业对美国的投资超过1万亿日元,增幅达到30.7%,因为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向当地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欧盟的投资增长36.8%,但是对中国的投资减少7.5%。这反映出疫情中供应链断裂和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投资态度的影响。
  • 日联科技投资1.77亿元设立4家子/孙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今年年初,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日联科技”)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工业X射线第一股。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日联科技逆势而上,上半年实现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34.04%,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159.17%。下半年以来,日联科技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对外投资设立4家子/孙公司,投资总金额近1.77亿元人民币。7月1日,日联科技发布《关于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和孙公司的公告》,宣布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10,000万元在无锡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智测投资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500万美元在新加坡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瑞泰(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同时,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500万美元设立全资孙公司(瑞泰(马来西亚)私人有限公司),以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更好地响应海外客户的市场需求。(一)江苏智测投资有限公司(二)瑞泰(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三)瑞泰(马来西亚)私人有限公司9月27日,日联科技发布《关于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公告》,宣布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50万美元在匈牙利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UNICOMP TECHNOLOGY EUROPE Kft),通过该子公司为海外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便于客户进行现场测试、设备评估及商务沟通等相关事项,以全面打开欧洲市场,贴近客户以便于获得潜在机会,在欧洲市场巩固及提升“Unicomp”品牌。(四)UNICOMP TECHNOLOGY EUROPE Kft 关于日联科技 日联科技成立于2009年,主要从事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铸件焊件及材料检测、异物检测等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X射线智能检测解决方案。日联科技在无锡国家高新区自建4万余平米的现代化工厂和研发制造中心,并在深圳、重庆两地建有全资子公司(工厂)。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致力于走向国际,与美洲、欧洲、亚洲等全球多地代理商和分销商合作,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点。
  • 默克消化史上最大并购案 下笔投资伺机而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2340a12e-aadd-43fd-acd7-d2bb293926cf.jpg" title=" Iquh-fyeimqy1311647_副本.jpg" / /p p   “签了合同后怎么管理被收购企业,中国企业往往有对方的国际化管理经验能力比我们更强的误区,这样被动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比较有限,兼并后的管理应该是中资企业更加重视的地方。” /p p   “在资本运作方面,默克生命科学接下来的重点业务是消化史上最大一单并购。目前处于最开始的阶段,需要减债,到2019年才算完成最终收购。所以我们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大的投资动作。”默克生命科学首席执行官吴博达(UditBatra)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寻找投资机会,从行业趋势来看,电子化、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大趋势。” /p p   2015年11月,默克以131亿欧元(170亿美元)完成对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的收购,成为默克集团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也是生命科学行业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这也促成了目前默克整个生命科学业务部的形成规模。 /p p   且伴随着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整合,作为默克集团三大业务之一的生命科学实现了大幅增长,目前占默克集团38%的份额。 /p p   根据默克集团2016年财报,生命科学业务净销售额从2015年的34亿欧元增至57亿欧元,增幅达 68.6% 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大幅上涨93.0%,从2015年的8.56亿欧元增至17亿欧元。 /p p   两年后回看此项收购,一手主导了此次并购的吴博达对记者表示:“并购达到了预期,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也超过了之前的预计。” /p p   全球医药行业巨头们的成长通常伴随着大量并购,如辉瑞、美敦力,都是通过一步步收购、扩充产品线,成就了如今的巨擘。而并购的价值更取决于收购估值和后续整合,近年来,中资不断加速海外投资、并购标的,除了资金,最具挑战的是交易结束后的整合和经营。 /p p   中国企业正在掀起全球并购的热潮。根据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中企跨境并购袖珍指南》,过去五年,中企跨境并购数量年增幅达到33%。2016年,跨境并购交易金额高达2270亿美元,是境外企业在华收购额的6倍。但从近十年交易来看,并购后整合好像并不受中国买家重视,对于大部分交易而言,整合对交易成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因素,包括成交价格。 /p p    strong 三大业务 /strong /p p   同很多德国企业一样,默克历史悠久且为家族企业。默克于1668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建立,至今默克家族仍持有默克集团70.3%股份。目前三大业务领域分别为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高性能材料,2016营收占比分别为45%、38%和17%。 /p p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受益于人口红利、政策加持及市场需求,包括辉瑞、诺华、罗氏、强生、赛诺菲等在内的跨国药企,近年来不断加重在中国的本地化投资,包括默克。 /p p   2016年11月4日,默克宣布总投资1.7亿欧元的南通制药基地正式落成,意味着默克成为首家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生产中国基药目录药品的跨国企业。 /p p   南通制药基地生产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调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产品,包括格华止XR& reg 、优甲乐& reg 、赛治& reg 和康忻& reg 。预计南通基地的产能将在2021年达到每年100亿粒、超过400名员工。 /p p   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在欧洲之外的最大生产基地,也是其为实现在华本地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默克生物制药中国董事总经理何慕麒其时对记者表示,制药生产基地的落成,让默克从一家以进口为主导的公司,转变为立足中国本地化为主导,南通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提高产品的供应能力,“通过本地化生产,物流可以更加顺利,也可消除生产的不确定性,杜绝药品短缺问题。” /p p   默克同时宣布,在南通制药基地附近投资8000万欧元建立生命科学中心,生产高纯度无机盐、细胞培养基质和可直接使用培养基。此项投资同样缘于“未来在项目的执行方面,我们有很多本土需求”。吴博达补充。 /p p   生命科学业务的发展同样伴随着不断“买买买”,过去十年,默克生命科学以两单业内最大的并购,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2010年,默克以700万美金收购美国密理博公司,据吴博达介绍,“这是默克生命科学事业部的起点 之后我们开始关注西格玛奥德里奇,2015年以131亿欧元价格收购,促成了现在的默克整个生命科学业务部。” /p p    strong 并购逻辑 /strong /p p   并购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p p   根据2016年默克财报,生命科学业务再次实现了高于市场水平的6.3%的有机销售增长。“尽管受到轻微的负面汇率影响,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收购带来的63.1%的收购相关增长,仍然对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p p   并购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整合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达1.05亿欧元,高于原来同一时间段计划的9000万欧元。 /p p   “在整合的那一年(2015年),我们是生命科学领域增长最强劲的公司,有机增长达到了6.5%,而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不到4%,利润率是行业内最高的。”吴博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到2018年末,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将达2.8亿欧元。” /p p   吴博达认为,这得益于“一开始战略决策就是对的。当时收购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扩大产品线,在全球有更多布局。”收购后,从产品线、工艺解决方案、分析制剂等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p p   “现在有了电子商务渠道,我们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化学品供应电商,有8000万的网站访问量,每年发货量达到5万。”在中国市场方面,吴博达解释,中国客户在交付方面与欧美仍有所差别,“欧美的交付时间是24-48小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做到。” /p p   而对于并购整合后的运营,曾在麦肯锡任职的吴博达认为主要有两方面:“要有非常清晰的并购条理和逻辑 要注重文化和情感。” /p p   要有很强的战略方向,西格玛奥德里奇被收购后,默克得以扩大产品线能力、客户基础,“这是非常清晰的战略方向,这个逻辑注重KPI、业绩大幅提升。但只占成功的50%不到,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情感,激情并不是虚的东西。” /p p   根据上述麦肯锡发布的并购报告,对于大多数西方企业,并购后整合管理再清晰不过,速度至上,精简人员和职能部门、求协同。而中国人的整合管理则以求稳为上,允许独立运营,聚焦一两个重要领域谋求协同增效,比如研发共享或者放在中国制造以削减成本。 /p p   相比欧美企业,中国企业并购后管理更愿意采取放手策略。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中国企业的整合能力不足,往往缺乏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对整合也没有信心。也正是如此,在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成绩喜忧参半。 /p p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表示,“中国企业跨境兼并收购趋势不可逆转。但签了合同以后怎么管理被收购的企业,这个价值创造带来的利益,往往比前期所做的功能更高,这一点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企业往往有对方的国际化管理经验能力比我们更强的误区,这样被动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比较有限,兼并后的管理应该是中资企业更加重视的地方。” /p p br/ /p
  • 净利润增长901%! 高速增长的华大基因 初露锋芒的国际业务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300676.SZ)发布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资产109.22亿元 公司净资产67.50亿元 公司营业收入26.44亿元,同比增长225.82% 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10.54亿元,同比增长901.68% 每股收益2.65元,业绩规模及盈利能力显著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aa0ecc2-a7cd-4bd9-b8bc-999e494497db.jpg" title=" 净利润增长901%! 高速增长的华大基因 初露锋芒的国际业务.png" alt=" 净利润增长901%! 高速增长的华大基因 初露锋芒的国际业务.png" width=" 600" vspace=" 0" height=" 37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数据来源:华大基因前三季度财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新冠病毒检测需求激增 感染防控业务大幅增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20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公司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实现了大幅增长。华大基因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的需求激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华大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全面加强产品研发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国际营销渠道,并率先就行业前沿产品进行战略布局。公司各项重点研发项目继续平稳推进,产品注册申报取得较大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报告期内,华大基因完成了多项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新冠、甲型流感病毒及乙型流感病毒三联检试剂盒欧盟CE认证。这些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临床医学产品资质结构,有利于拓展海外产品布局,增强行业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稳步推进国际业务布局“三部曲”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20年前三季度,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的需求激增,报告期内,华大稳步推进国际业务布局的三步曲: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试剂盒出口 /strong :华大基因第一时间完成了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产品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相继获得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质及认证,并率先进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应急使用清单,通过快速提升试剂盒的产能,保证公司检测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全力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要,驰援各地抗击新冠疫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综合解决方案输出 /strong :除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外,市场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服务需求量亦大幅度增长。为解决各地区新冠病毒检测通量不足的问题,公司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为落地“火眼”的地区输出检测技术和设备,并为当地实验室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等,“火眼”实验室在全球各地批量建成并高效助力各国疫情防控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海外投资设厂 /strong :为降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培育当地市场,公司率先在海外投资设厂,以非洲为例,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已正式投产,待疫情结束后,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类型的检测试剂。海外投资设厂有助于加快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有利于公司巩固和提升行业市场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从产品到解决方案最终到扎根当地,华大基因在海外的业务根基越发牢固,未来有望在海外形成“裂变式”布局发展,进一步巩固公司龙头地位。 /p
  • 奥林巴斯不太可能迅速被收购
    奥林巴斯(Olympus Corp)应该是一个最容易收购的目标,因为:其具有一个有盈利能力的业务但是股价已经大幅下挫,其管理层正陷入巨大的丑闻,而其资产负债表也需要新鲜的资本。但是在日本情况却有所不同。   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日本主要投资者与奥林巴斯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日本企业对海外收购和敌意收购的厌恶情绪,再加上来自奥林巴斯的17亿美元会计丑闻可能引发的诉讼,将可能决定任何收购奥林巴斯的交易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会计丑闻调查发现奥林巴斯仅有459亿日元的净资产后,这家光学仪器制造商正在寻找来自其竞争对手索尼公司和富士公司的友好性资本合作。   奥林巴斯预计暂时将继续保持上市,来自该公司的银行家大股东的消息称,他们准备等待奥林巴斯自行恢复。这些银行家股东称,资本合作的建议是在于安抚越来越不耐烦的海外投资者。
  • 中国等新兴市场将成为制药巨头们的下个盛宴
    新兴市场医药行业正日益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据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富而德的最新统计,尽管今年全球制药行业并购活动环比大幅下降,但制药企业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却达到了新的高峰。   制药巨头们的下个盛宴:中国等新兴市场   据富而德统计,受经济和市场环境影响,今年迄今,全球制药行业并购的总规模只有1460亿美元,与去年的2250亿美元相比明显下降。但即便是在这样的不利大环境下,制造巨头们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2012年迄今,医药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达到了20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并购交易的14%。与去年的120亿美元相比,这类投资已增长了六成。   中国是新兴市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今年迄今已吸引了68亿美元的医药行业投资,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美国医药行业今年吸引了900亿美元投资。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医药企业也正积极进行海外投资,以跟上世界先进科技和产品,并拓展在中国本地以及其他市场的业务。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增加了79%,从28亿美元猛增至50亿美元。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的公司业务合伙人井友伟律师表示,2011年,全球医药投资曾经历过一股交易热潮而激增至经济衰退前的高水平。到了2012年,由于医药企业需要应对高销量药品的专利权到期以及需要推动创新,不少人曾认为今年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增长将受到限制,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在不少迅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医药行业的投资有显著增长。”   井友伟进一步指出,尽管并购是一种昂贵的扩张手段,但对于现金充裕的药品公司来说,新兴医药市场无疑仍是投资的首选。随着新兴市场越来越富足,诸如肥胖、糖尿病等“富贵病”会日益常见 同时,消费能力的增长以及政府对医疗保健的重视与投资,都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通过较小规模的收购以及在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增长,医药行业正在平稳地转向新兴市场,以抵消困扰欧美的经济阻力。   具体来看,井友伟表示,非处方药、国内仿制药及其生产厂商将成为各类投资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 前三季度净利增长超863% 这家公司成大赢家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近日,华大基因发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预计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6亿元-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8.48%-232.95%;预计前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0000万元-27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62.69%-918.23%。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公告显示,前三季度业绩增涨的主要原因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需求激增,使得华大基因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报告期间,华大基因还推进了国际业务布局三部曲: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试剂盒出口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公司第一时间完成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并相继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质和认证,并率先进入WHO应急使用清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综合解决方案输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为解决各地区新冠病毒检测通量不足的问题,华大基因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为落地“火眼”的地区输出检测技术和设备,并为当地实验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海外投资设厂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为降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培育当地市场,公司率先在海外投资设厂,有助于加快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此外,作为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在此次疫情中也是当之无愧的检测先锋。根据半年报,华大基因营业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218.08%;其中,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29.92亿元,同比增长1230.36%。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流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1760%。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br/ /p p br/ /p
  • 中医药现代化大会签约总额逾70亿元
    11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15个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蓉闭幕。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0余名中医药代表,围绕“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深入研讨了中医药学术、国际合作、产业发展等问题。   开幕式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表示,中医药科技大会已成为国内外共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发展,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最为重要的平台。对于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王伟中表示,应大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有效应用。   本届大会首次设置“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洽谈暨重大科技项目签约仪式”,以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签约仪式上,共有60个项目成功对接,签约总额达73.37亿元,其中投资过亿的项目12个,主要涉及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风险投资等方面。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表示,本届大会区域合作较广,如四川与广东、吉林、西藏等省(区)厅签署了中医药合作框架协议,四川省生物技术协会与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香港)签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这些都将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本届大会签约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包括尼日利亚青蒿素发展有限公司和成都恩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青蒿及复方青蒿素产业的非洲本地化”海外投资项目,美国新药合博公司和中核高通同位素有限公司签约的“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国际合作项目等,充分反映了四川省中医药国际化的进展和生物医药国际交流不断深化的成效。
  • 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趋势
    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趋势(环保居上)趋势一:责任新常态:创造价值慎防后院起火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严守合规底线都将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触及法律红线的“后院起火”应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趋势二:新“紧箍咒”:企业环保压力新高度2015年1月1日起,新环保法正式施行。“按日连续处罚”等一系列规定,都表明了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将明显提高。趋势三:集群责任:园区成为撬动企业履责的新杠杆园区经济在中国不断深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园甚至文化创意园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引导园区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集群效应。趋势四:走出去:中国企业海外责任世界瞩目由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集中在能源、矿产等社会影响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非政府组织对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的监督。趋势五:资本发力:沪港通引进新的投资理念沪港通促使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也必将引入新投资理念。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遵循国际惯例进行环境社会信息披露将成趋势,国内责任投资水平也将顺势提升。趋势六:责任智能化:技术让CSR更“交互”独立的咨询机构、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也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分析。趋势七:“墙倒了”:借力社交平台社交媒体的空前发达让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新媒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融入文字和图片,声音和影像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载体。趋势八:CSR自组织:交流共享与跨界合作2015年, CSR自组织的网络将不断扩大和完善,不同省份、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人自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将会愈加频繁,对国内的公益事业和责任事业来说,都能期待一个资源更优化、信息更通畅、整合更强大的局面出现。趋势九:慈善新动力:公益也要玩转金融国家政策表明将在未来大力鼓励金融资本支持慈善事业及相关创新尝试,为公益金融的发展扫清障碍。趋势十:责任进课堂:CSR教育井喷指日可待各大商学院教育质量的国际认证要求中均不同程度强调MBA项目要融入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国际、国内的商学院已经开始行动。排名前50的MBA项目所属的商学院中,超过84%开设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来源:企业观察报
  • 奥林巴斯确定新总裁人选 现任总裁递交辞呈
    因隐瞒巨额投资亏损引发强烈“地震”的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公司27日宣布了新总裁人选。包括现任总裁高山修一在内的11名现董事会成员当天递交了辞呈。   根据奥林巴斯的一份声明,奥林巴斯现执行主管Hiroyuki Sasa(笹宏行)将出任公司新总裁,定于4月20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后正式就任。日本综合研究所所长、三井住友银行前专务董事Yasuyuki Kimoto(木本泰行)将就任董事长一职。奥林巴斯同时公布了董事会其他9名新成员名单。   为加强董事会的监督管理职能,新董事会成员中的6人属于“外部董事”,即来自与奥林巴斯没有直接商业关系的公司外人士。现总裁高山修一及其他10名现董事会成员均将于临时股东大会后正式卸任。   对于此次任命,据国外媒体周一报道,新人选很有可能在股东投票时遭到海外大股东的反对。Kimoto曾经在三井住友银行任高管,三井住友银行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下属的子公司,也是奥林巴斯的主要债权人。Kimoto目前担任的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智囊团——日本综合研究所(Japan Research Institute)的总裁。   此外奥林巴斯还提名了Hideaki Fujizuka出任董事会成员,Fujizuka曾经出任过东京三菱UFJ银行高管,而该银行业是奥林巴斯的另外一家债权人,同时也是三菱UFJ金融集团的子公司。   这一决定并未能够满足海外股东要求,即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以及外部人才,同时一些奥林巴斯的投资者也担心,公司的债权人可能会利用董事会主席的职位来干扰董事会决定。   奥林巴斯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之一,东南资产管理公司资深分析师兼首席代表乔什舒尔茨(Josh Shores)表示:“我们对这一董事会提名人选名单感到非常失望。”   舒尔茨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我们建议董事会应该完全由新人来出任,并且董事会主席和CEO的职位必需由两个人分别担任,让债权人代表进入董事会是我们完全无法接受的。”   奥林巴斯则强调,该公司由11人组成的新董事会将包括6位来自公司之外的董事,而且现有的董事会成员将都不会进入到下一轮董事会。   美国投资公司Indus Capital曾表示,三井住友银行等债权人可能迫使奥林巴斯展开大规模的股票增发,从而稀释现有股权。此举将会严重影响到股东利益。目前Indus Capital和东南资产管理公司这2家美国公司是奥林巴斯的2个主要海外投资者。   奥林巴斯在过去13年间一直使用欺诈手段隐藏巨额投资亏空,这一行为直到去年10月才被曝光。但Indus Capital和其他少数股东则认为,奥林巴斯无需增发新股依旧可以东山再起。   Sasa曾经出任过奥林巴斯医疗系统公司开发主管和营销主管,奥林巴斯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该公司所经营的医疗设备业务。奥林巴斯在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相比之下,其境况不佳的照相机业务以及所得税资产减记已经拖累了奥林巴斯的收益,使得公司预计在截至到3月31日的财年里净亏损32亿日元(约合3.97亿美元)。   Sasa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我们将会对业务进行重组,通过长期发展医疗设备业务获取利润增长,并且积极解决亏损业务。我们将会对企业的业务组合以及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并且有可能会出售部分业务……我希望让奥林巴斯能够尽快回归健康的财务状态。”   新的管理团队将如何处理股权合作问题也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奥林巴斯一直都在考虑通过股权联盟加强财务实力,目前索尼和富士都是该公司潜在的合作对象。   不过现任总裁高山修一本月重申,任何合作协议都要等到4月的股东大会闭幕之后才能确定。高山修一还曾经表示,该公司也可能会继续独立发展,不借助外界资金的帮助。   Sasa指出,在考虑股权合作之前,该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的经营策略,并强调奥林巴斯的项目团队目前仍在酝酿重组计划。他补充指出尚没有听说有任何其他公司向奥林巴斯主动提出股权合作。   自奥林巴斯前任CEO迈克尔• 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去年揭露了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以来,该公司股价已经下跌了近一半。在周一收盘时,该公司股价又下跌3.3%至1373日元(约合17.03美元)。
  • 匠心屹尧 同心同行——we are伐木累
    北风卷地绿草折,无锡一月飞雪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6年1月21日,中国微波化学和样品前处理领域的领跑者——屹尧科技,在漫天飞雪的无锡梁鸿湿地丽笙度假酒店召开年会,适逢36年最强寒潮来袭,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境遇。屹尧科技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配到售后服务,何尝不是十年磨一剑呢?工匠精神“耐得住一时的寂寞,才守得住一世的繁华”。中国制造正告别廉价劣质并逆袭,中国的海外投资从2006年的几十亿美元已增长至去年的1029亿美元。“没有人在乎商品是中国品牌还是国外品牌,”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商务学院教授赵贤德指出:“它们都是中国制造的,在质量上两者确实没有什么差别。”屹尧科技对于工匠精神的技术追求远远大于对于利润的追求,鼓励员工积极献言献策,技术创新,2015年制造部采用工艺工程师提出的“工位装配”理念,生产效率提高了30%-40%。生产一线的老师傅们都有20年的装配经验,耐得住寂寞,把每颗螺钉安装到正确的位置,数十年如一日的把每颗螺丝拧紧,装好每一台仪器,打造样品前处理行业最优质的产品,这就是屹尧科技孜孜不倦追求的工匠精神。同心同行,共创未来屹尧科技一直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及品质的中国仪器为使命,不断推陈出新,产品从无机到有机,从炫酷设计到智能时代,开拓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新篇章。研发部经理、制造部经理、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技术服务部经理结合各部门职能,群策群力,逐梦屹尧人,同心同行,匠心之屹尧,共创未来,屹尧人加油!We are 伐木累2015年,屹尧科技凝心聚力,各部门各尽其职,销售精英拼搏进取,再创佳绩。凡是在屹尧科技工作满3年的员工,均可享受企业“分红”,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的快乐。2015年有7名员工获得了“五年员工奖”,1名最佳销售奖和1名最佳新人奖。入职一年多的售后助理获得最佳新人奖——只要努力,你就是最出彩的屹尧人! 关于屹尧科技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微波化学”和“样品前处理领域”的领跑者,秉承“让过程更简单,让工作更轻松”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及品质的中国仪器品牌。屹尧科技自2001年推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温压双控微波消解仪以来,一直坚持贴近客户需求、自主创新,满足现代化实验室对样品前处理仪器的智能化、人性化需求,产品线涵盖了微波消解、微波合成、全自动固相萃取和有机样品前处理平台五大领域。更多信息请关注屹尧科技官方网站www.preekem.com
  • 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首位 实现&ldquo 中国梦&rdquo 急需智力保障 中国科学报:拿什么留住你,我的人才!   实现&ldquo 中国梦&rdquo ,离不开大量有着海外求学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在国家大力推行&ldquo 百人计划&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当下,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却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   高端人才为何留不住?海外人才为何不愿&ldquo 凤还巢&rdquo ?中国在引才战略方面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在多名专家的眼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现状固然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过分悲观 然而在完善硬件设施与科研管理体制、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健全人才移民制度等方面,政府尚需更多发力。   人才缘何不归   为什么人才不愿回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胡自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同学2006年硕士毕业后,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年下来,研究成果也算同级中的佼佼者。博士毕业后,这名同学并不打算马上归国,&ldquo 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厉害,我担心自己都养不了家&rdquo 。   他说,如果回国后在大学或研究所找到合适的岗位,可能年薪也不会超过6万~8万元。去掉夫妻俩的生活费、房租和养育孩子的费用,一年下来,估计攒不下3万元人民币。而他如果在美国做博士后,年薪约在3.5万~4万美元之间,精打细算每年差不多能攒下2万美元。   但在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看来,物质待遇的差别并不是人才不愿归国的唯一因素。常年从事人才战略研究的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从硬件方面说,中国的基础设施环境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综合效益也有待提高。   &ldquo 说到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的问题,其实在深层次上,这反映了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软环境问题。我认为,软环境才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rdquo 王辉耀这样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也不人性化。在中国,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拉课题上,产生了许多无用的、应付性的科研成果,导致了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   从教育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课堂所教与实践脱节,高校存在&ldquo 只进不出&rdquo 的用人制度,留学生难以进入高校任职。   &ldquo 在创业环境方面,国内的公平竞争和融资机制还需要完善。另外,我国生态环境堪忧,也成为人才选择定居国外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生活环境较好,对中国人很有吸引力。&rdquo 王辉耀说。   人才流失影响深远   据美国&ldquo 全国科学理事会&rdquo 统计,2006年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国外出生,而这些外国出生者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使中国成为向美国提供科学工程博士的第一大国,而排在第2名的印度,这一数字只有14%。   &ldquo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lsquo 阶梯式&rsquo 的人才外流潮。&rdquo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元介绍,最新一次发生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促成了中国新一轮人才外流高潮。大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到在华拓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或外资企业。   &ldquo 这些人才带走了附加在他们身上的珍贵的知识和技能,对我国科技进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rdquo 王辉耀认为,应重视人才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向记者表示,携带大量资金的人才也纷纷流失海外,带走了大量的资本。海外投资移民使国内资金大规模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主又迁往海外,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造成损害 另外,大批人才流失海外,对我国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将形成一定威胁,不利于我国实现战略转型。&ldquo 年轻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rdquo   &ldquo 凤还巢&rdquo 还需多方合力   王辉耀认为,中国可以从软环境建设、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和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等三个方面遏制人才流失、弥补人才流失带来的危害。   他解释说,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我国仍需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遏制学术腐败和学术垄断,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在人才体制机制完善方面,建议降低人才流动壁垒,使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健全人才移民制度方面,需要通过建立统筹协调的签证制度,出台更为开放的雇佣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制度,签发&ldquo 同胞证&rdquo 或&ldquo 华裔卡&rdquo 等灵活多变的措施,吸引海外人才。   美籍华裔学者、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郭玉贵也认同王辉耀的观点。   他认为,我国的海归政策需要与知识经济时代接轨,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高科技资源的关注,实行普适性的人才制度,&ldquo 我们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海归人才政策,需要通过真正实现民主、自由和法制化的社会来吸引海外人才&rdquo 。
  • 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63家
    记者从11月12日由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外资企业协会举办的&ldquo 2013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论坛&rdquo 上获悉,作为中国内地外资总部机构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9月底,上海已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6家、投资性公司279家、研发中心362家(10月底363家)。上海外资研发中心,除了数量增长,能级也在不断提升,逐步由产品本地化、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到基础性研发、全球研发。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33家,亚太区总部10家,新设投资性公司14家,研发中心11家,其中包括美国默沙东公司地区总部、英国石油地区总部、通用磨坊研发中心、壳牌研发中心等。10月、11月,又有赢创工业集团研发中心、康宁中国研发中心相继启动。   外资研发中心云集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本市各项政策支持。去年,本市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研发中心发展的税收、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转化、通关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今年又发出《2013年度通过享受采购设备税收政策资格认定与复审的外资研发中心名单公告》。据悉,通过资格认定审核企业有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等5家,通过资格复审企业有埃克森美孚亚太研发等5家。   商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外资研发中心的项目成果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投入中国本土市场。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英特尔去年推出的首款手机就是由上海研发中心推出的 沃尔沃(中国)有限公司也透露,沃尔沃首款由本地研发的国产化车型即将上市。
  • 光谷激光公司共同选择进军海外
    国内市场已近红海,布局海外正成为光谷激光企业的共同选择。   继华工系挺进美国市场后,日前,位于光谷的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结激光),已正式落子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加速发力当地市场。   进军海外已是大势所趋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激光器市场可分为三大区域,即美国、欧州和日本,市场份额分别是55%、22%和23%。据冯迅介绍,长期以来,国内激光企业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南美、中东及亚洲地区,欧美市场正成为同行们发力的新板块。   就在不久前,同样是行业大佬,华工激光就与全球著名的自动化控制产品提供商 Honeywell公司签下采购合同,首次将旗下精密激光修调机打入美国市场。   参与全球竞争,光谷的激光企业又走出了一步。   日前,作为湖北省省激光产业三大巨头之一,团结激光最终敲定布局俄罗斯市场的方案。根据规划,在俄合资企业将逐步升级为集销售、加工和研发于一体,并在当地建成加工连锁网络和应用人才培训中心,2016年市场目标为1000万美元。“加工基地已成为激光产业中新崛起的业务板块。”团结激光副总经理冯迅如是说。   按照协议,团结激光将在加工、装备和工艺等领域,与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合作。作为载体,今年,该公司将在叶卡捷琳堡投资控股分公司,注册资金300万美元,主要经营激光设备组装、销售和加工业务,并谋求打造成为俄罗斯激光加工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对此,团结激光副总经理冯迅告诉记者,随着两国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稳固,俄罗斯将会是激光技术重要的海外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才签署了这个合作协议”。此前有消息称,未来一段时间,俄罗斯将会投资数亿元对激光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升级。   加工连锁渐成盈利新利器   “加工基地已成为新崛起的业务板块。”据团结激光方面介绍,目前,海外的加工基地只负责组装、售后和加工等服务环节,研发和生产都在国内,“可随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底,作为在国内率先提出“连锁”概念的企业,团结激光就联合同行发起成立武汉光谷激光加工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激光连锁),先后通过并购、控股和加盟等方式,在国内外建有近50家激光加工连锁机构。   谈及连锁,冯迅坦言,按目前市场行情,一台工业用激光器售价在百万元以上,如果购买,多数中小客户都会觉得是负担,而拥有购买能力的大企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现象。与国内企业购买为主不同,据冯迅介绍,美国和日本均已建成超过5000家激光加工站,且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对此,光谷激光连锁总经理许桂华也表示,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可以预见,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加工技术必将淘汰出局,以激光为主导的新加工技术将取而代之。   据悉,未来3年内,作为激光领域的新业务板块,连锁加工新模式给团结激光贡献的收入将不低于15亿元,“基地数量将扩大到100家”。
  • 我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15%左右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15%左右,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并加速发展态势。在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环保产业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同时,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大跨国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全球环保市场。我国环保企业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必须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环境技术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得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市场变化了战略该怎么调整?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环保企业亟须开拓新市场   当前,国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近10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3%,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县级(含)以上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77.9%,并规划到2015年县县具有无害化处理能力。   可以说,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任务将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环保市场将由工程建设类走向环境服务类。因此,我国已有的环境产品及工程建设能力亟须开拓新的市场,环保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十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20%,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环保技术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炉排炉垃圾焚烧技术已实现国产化,超滤膜水处理技术位居领先,在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处置、垃圾焚烧以及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拥有了门类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所有这些,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一些率先走出去的环保企业展示了竞争实力。北京桑德、北控水务、福建龙净、浙江菲达、杭州新世纪等企业走在了前列,相继获得了多个海外项目订单,凭借其技术、管理和成本等综合优势,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眼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也为我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2008年以来,美国、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和债务危机,各国相继紧缩财政,对环保产业的补贴和投资持续减少,给当地环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跨国大型环保企业由于其国际化集团的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大,部分企业开始将其旗下项目在公开市场出售。   经济震荡导致资产价格降低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为中国环保企业整合产业链、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20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已通过全资子公司获得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的权益。   在哪些国家机会更多?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环境保护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这些国家又处在与中国相当的发展水平,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这其中,中东地区的环保市场很大,尤其是水务市场,这对于发展新型水生产技术和水资源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蕴含着巨大商机。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预计到2030年,阿拉伯世界将缺水171万亿立方米。   首先,当地政府将给予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中东地区各国政府希望大力发展独立发电制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吸引私营部门和外国投资,鼓励研发和引进高新科技等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中东各国对高质量水资源项目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切的程度。以沙特为例,其106个市级行政单位中,只有大约22个有污水管网,其中第二大城市吉达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没有综合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而之前吉达洪水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尤其突出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作为同处亚太的东南亚各国,拥有相当的地缘优势,也是中国开拓对外市场、开展经济互利合作的首选地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首选地之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遇到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目标有共通之处。再加上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东南亚的环保产业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潜力巨大。   东南亚各国的环保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未来包括污水、垃圾等处理与再生利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   以越南为例,目前越南近80%的生产单位和工业区没有废物处理措施,约有94%的城市污水得不到处理,仅有12%的城市垃圾得到处理。越南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并提供相关技术转让,经营活动可以在企业收入所得税、进口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享受优惠。废物处理和再生产以及生产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企业将可以减免收入所得税、增值税、环境税和环保费等。   南亚地区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废水处理行业,对中国公司极其有利。中国企业拥有相关技术,设备制造成本低,且在膜过滤技术、细菌培植研究及曝气设备等领域,相关研发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南亚地区处理科技废物的公司寥寥无几。能源废物处理也包含丰厚商机,尤其是监测及提供节能方案业务。中国企业可考虑和当地公司结盟或开设自己的办事处,又或与邦政府合作,提供解决方案。   南亚环保业机会涌现,全球各地已成立多个洁净能源基金,投资于环保领域。如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印度工业联会将在银行协助下,成立规模2.5亿美元的基金,支援环保科技合作项目。建议中国环保企业可以直接投资于这类基金,或注资个别公司。   拉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交通污染问题与中国相近。中国近些年在发展洁净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拉美国家在交通减排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同样存在气候危机的拉美各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的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较为容易。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拥有价格低廉的优势,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此外,非洲是中国一直以来实施援助、支持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对象,非洲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可以提供极为优惠的政策。   哪些路径有待打通?   要想环保产业国际化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支持政策   必须看到,中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短板。比如,对国际市场的规则不了解、国际化人才的匮乏、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等。因此要保证“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国家在金融、财税、贷款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建议首先实行绿色援助计划,通过与中东、非洲、南美等产油国建立能源—环境战略联盟,实施绿色援助贷款或赠款,支持其建设环境公共设施。安排对外援助时优先考虑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内大型环保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配套的国产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建设环境项目示范工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产品设备或服务在当地的影响力。对于环境行为表现良好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   建议设立环保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设立海外环保投资基金、并购资金、亏损准备金等多种方式,鼓励环保企业海外投资。设立海外环保项目先期投入补贴资金,对先期市场开拓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项目补贴。   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海外环保投资担保机制,以落实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完善环保企业境外税收抵免的适用范围,避免双重征税。政府与鼓励投资国家签订协定时,设立税收抵免条款,保障国内环保企业享受到东道国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高新技术行业,降低企业境外红利抵免限额税率。   在境外资本运作方面,应当鼓励国内环保企业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建议适当降低境内环保企业到境外上市的门槛,简化并规范环保企业境外上市的审批流程,并加强对已境外上市企业的监管。同时,应当鼓励环保企业利用国际经济环境的有利时机,合作、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环保研发和设备制造企业,整合战略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尤其在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案例   桑德:凭技术优势走出国门   2009年7月29日,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桑德)接到沙特阿拉伯Jubail及Yanbu电力、水利公共事业公司辖下的TareeqAl-Matar第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EPC)正式中标通知书,合同总金额将达7亿人民币,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的水务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桑德此次能够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中标,主要得益于较为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合理的报价,以及在承接大型工程方面的经验。2011年5月7日,桑德国际—中技联合体获得了由孟加拉吉大港水务局颁发的吉大港给水项目中标通知书。项目为新建30万吨/日取水工程的土建、15万吨/日的泵站和14.3万吨/日给水厂建设,合同金额约为5000万美元,是桑德国际获得的又一大型国际EPC订单。   北控: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2009年11月11日,中国和马来西亚签署5项谅解备忘录和协议,马来西亚政府与北控签订的污水工程处理服务合作备忘录中,涉及27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投资、建设、运营,总金额约20亿美元。   2011年11月3日,北控水务集团与马来西亚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签定合同,负责建设吉隆坡Pantai第二地下污水处理厂,项目合同金额为25.48亿元。北控进入国际市场走的是“区域发展”的道路,符合集团确立的“集中优势资源打歼灭战”的市场工作方针。   福建龙净:以设备出口带动工程承包   2008年,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净)与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WPCPL项目合同。这是印度KSK集团在钱德拉布尔市投资的首个大型火电投资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规划建设容量为4台135MW机组。   迄今为止,龙净的除尘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巴西、伊朗、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7月29日,龙净和印尼国家电力公司签订印尼加里曼丹2×66MW电厂总包工程合同,负责燃煤发电机设计、制造、测试、输送、安装、预调试、调试、进行性能运行测试及对一些设备提供保证等,合同金额达到11.3亿元人民币,是龙净海外总包工程的首个项目。2012年3月7日,龙净公布关于印度比莱钢铁厂锅炉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标公告,总金额约合3.5亿元人民币。   中国环保市场目前有超过一百家外资企业   国外巨头是怎么进来的?   在中国环保市场上,目前有超过100家外资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有:威立雅、苏伊士、丸红、住友、西门子、GE等。如何借鉴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税收优惠推动两大法国巨头来华   法国拥有两家全球最大的水务公司--威立雅和苏伊士。这两家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市场份额。那么,法国政府是如何支持本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呢?其主要做法有包括海外子公司股息免税、财务合并制、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同时实施风险准备金制度。   案例   威立雅:定位于项目运营商角色   1997年,威立雅水务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经营凌庄水处理厂,并成立天津通用水务公司,从此打开中国市场大门。1998年,威立雅水务与日本合作伙伴丸红合作,获得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水务BOT合同,即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2002年签订了浦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允许一家非官方商业运营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务。此后,威立雅水务又相继获得了北京、深圳、昆明、常州、柳州、兰州、海口和天津的水务服务合同。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在中国共参与了19个城市21个合资项目。   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前期,威立雅水务更多地"扮演"起投资商的角色,其介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建设与运营,由中方绝对控股,如天津凌庄水处理厂项目,天津市环保局控股为77%。另一种是BOT模式,如成都市水处理厂。   如今,威立雅更倾向于做项目运营管理公司。其将项目投资和运营两项职能一分为二,通过与合作伙伴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并安排合作伙伴在项目公司中占大股,分担大部分投资成本,而自身在运营公司中占大股,最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溢价"。以其与光大国际合作的青岛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威立雅仅用55万美元就完成了4280万美元的项目,并获得水务项目56%的收入。   此外,威立雅在中国的投资更注重于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加强公共能力,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首创股份、深水集团、中信泰富、广大环保、上海城投等,这些合作伙伴都有资金实力雄厚、政府背景强的特点。   苏伊士: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苏伊士环境集团(以下简称苏伊士)2009年在华营业收入为8.66亿欧元。多元化、全产业链发展,是苏伊士环境在华长期采用的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苏伊士环境通过子公司得利满进入中国市场。迄今为止,得利满利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在中国设计并建造了190多个水处理厂,包括为市政供水、污水、脱盐水、污泥处理和工业工艺水及污水处理提供从工程设计到调试的服务,也提供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水厂正常工作所需的所有服务(备品配件的提供、设施改造等)。   1985年,苏伊士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共同创立了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法控股),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已在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18个地区拥有24个运营合同。   2007年,苏伊士通过太古升达废料处理公司投资上海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焚烧项目并拥有30年运营权,从而进入固体废物处理行业。设计、建造及管理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内的危险废料焚烧装置,处理能力为6万吨/年,排放指标遵循欧洲标准,同时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苏伊士与上海星火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SCIP)签订合约,为园区提供自来水制水及输配服务,并承担园内工业用水及工业污水处理业务。   日本多种金融手段直接支持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本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通过设立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投资担保制度、便利融资、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支持力度。在环保领域,日本企业很早就瞄准中国市场,并借力政府支持取得了不少进展。   案例   丸红借力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丸红株式会社(简称丸红)是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日企先行者。1998年,丸红与威立雅合作投资了40万吨/天规模的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投资金额是1.06亿美元,合同期18年。   2009年11月,丸红通过收购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权,迈出了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一步。丸红不同于三井和伊藤忠,它们进入国内市场分别与外资水务投资人合作 也不同于日立和住友,分别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丸红选择了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开拓市场。据目前双方透露的信息,丸红看重的是国祯环保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而国祯则看重丸红的资金实力和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能力。   德国企业进入中国有补贴   德国企业向来以技术优势著称于世,其环保技术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德国企业以其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德国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放投资津贴、补助以及优惠贷款,联邦、各州可为企业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提供50%~80%的担保,最高金额可达1000万欧元。   案例   西门子注重技术本土化创新   200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正式进军中国水市场。西门子水处理技术部运营的公司有:西门子水处理公司和2005年合资的西门子(天津)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工业给水、污水处理、高纯水、市政用水和海水淡化等行业有诸多工程案例。如:奥运村饮用水工程、北京北小河6万吨/天市政用水工程、江苏无锡中国最大的膜法饮用水处理项目等,成功完成百余个工程。   在水处理产品方面,西门子通过推行一系列产品本地化大幅增加业务量。比如用于高纯水处理系统的Ionpure连续电去离子模块,是离子交换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目前已经将这种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在2009年~2010年间这一部分的业务增幅达到70%。现在,正推行紫外线(UV)消毒产品的本地化。西门子还与我国16所大学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发适合于中国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水处理产品、解决方案。   此外,西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一体化优势,涉足的业务领域很多,比如,在水处理业务开展之前就已经在钢铁、造纸、石化、电力、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积累了众多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经验。   美国灵活多变支持对外投资   美国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特色是以资本输出中性为原则,并根据对外投资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中,美国是最早实行分类综合限额税收抵免政策的国家,并实行延迟纳税与CFC(受控外国公司)法规,经营性亏损结转等政策。   案例   GE通过并购打造技术航母   近10年来,通用电气公司(GE)开始打造其水处理部门,花费约40亿美元进行5次并购,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纯水处理、循环水处理、锅炉水处理以及工艺生产过程处理供应商,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是GE核心技术,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应用案例,例如无锡梅村污水处理厂、北京清河污水回用项目、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系统和直饮水项目,其中国家体育场的纳滤膜雨洪回用系统是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第一个雨洪综合利用工程。   移动净水设备和技术是GE引进的欧洲成熟技术,目前正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探讨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准备在大型城市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可大规模用于中国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净化。
  •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正当时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15%左右,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并加速发展态势。在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环保产业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同时,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大跨国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全球环保市场。我国环保企业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必须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目前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环境技术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得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市场变化了战略该怎么调整?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环保企业亟须开拓新市场   当前,国内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近10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3%,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县级(含)以上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77.9%,并规划到2015年县县具有无害化处理能力。   可以说,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任务将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环保市场将由工程建设类走向环境服务类。因此,我国已有的环境产品及工程建设能力亟须开拓新的市场,环保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十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20%,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环保技术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炉排炉垃圾焚烧技术已实现国产化,超滤膜水处理技术位居领先,在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处置、垃圾焚烧以及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拥有了门类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所有这些,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一些率先走出去的环保企业展示了竞争实力。北京桑德、北控水务、福建龙净、浙江菲达、杭州新世纪等企业走在了前列,相继获得了多个海外项目订单,凭借其技术、管理和成本等综合优势,相继开拓了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市场,为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眼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也为我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2008年以来,美国、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和债务危机,各国相继紧缩财政,对环保产业的补贴和投资持续减少,给当地环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跨国大型环保企业由于其国际化集团的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大,部分企业开始将其旗下项目在公开市场出售。   经济震荡导致资产价格降低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为中国环保企业整合产业链、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20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已通过全资子公司获得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8.68%的权益。 在哪些国家机会更多?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际环保市场也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据欧盟统计,估计2010年全球环境服务业产值达到6400亿美元,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环境保护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这些国家又处在与中国相当的发展水平,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我国的环保技术特点和产品成本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这其中,中东地区的环保市场很大,尤其是水务市场,这对于发展新型水生产技术和水资源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蕴含着巨大商机。中东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富裕的石油矿藏,但淡水资源奇缺。预计到2030年,阿拉伯世界将缺水171万亿立方米。   首先,当地政府将给予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中东地区各国政府希望大力发展独立发电制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吸引私营部门和外国投资,鼓励研发和引进高新科技等等一系列措施。   此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中东各国对高质量水资源项目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切的程度。以沙特为例,其106个市级行政单位中,只有大约22个有污水管网,其中第二大城市吉达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没有综合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而之前吉达洪水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尤其突出了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作为同处亚太的东南亚各国,拥有相当的地缘优势,也是中国开拓对外市场、开展经济互利合作的首选地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首选地之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遇到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目标有共通之处。再加上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贸合作基础深厚,东南亚的环保产业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潜力巨大。   东南亚各国的环保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未来包括污水、垃圾等处理与再生利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   以越南为例,目前越南近80%的生产单位和工业区没有废物处理措施,约有94%的城市污水得不到处理,仅有12%的城市垃圾得到处理。越南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环保领域并提供相关技术转让,经营活动可以在企业收入所得税、进口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享受优惠。废物处理和再生产以及生产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企业将可以减免收入所得税、增值税、环境税和环保费等。   南亚地区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废水处理行业,对中国公司极其有利。中国企业拥有相关技术,设备制造成本低,且在膜过滤技术、细菌培植研究及曝气设备等领域,相关研发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南亚地区处理科技废物的公司寥寥无几。能源废物处理也包含丰厚商机,尤其是监测及提供节能方案业务。中国企业可考虑和当地公司结盟或开设自己的办事处,又或与邦政府合作,提供解决方案。   南亚环保业机会涌现,全球各地已成立多个洁净能源基金,投资于环保领域。如美国国际开发署与印度工业联会将在银行协助下,成立规模2.5亿美元的基金,支援环保科技合作项目。建议中国环保企业可以直接投资于这类基金,或注资个别公司。   拉美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交通污染问题与中国相近。中国近些年在发展洁净交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拉美国家在交通减排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此外,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同样存在气候危机的拉美各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的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较为容易。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拥有价格低廉的优势,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此外,非洲是中国一直以来实施援助、支持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对象,非洲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可以提供极为优惠的政策。 哪些路径有待打通? 要想环保产业国际化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出台支持政策   必须看到,中国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短板。比如,对国际市场的规则不了解、国际化人才的匮乏、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等。因此要保证&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国家在金融、财税、贷款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建议首先实行绿色援助计划,通过与中东、非洲、南美等产油国建立能源&mdash 环境战略联盟,实施绿色援助贷款或赠款,支持其建设环境公共设施。安排对外援助时优先考虑节能环保项目,重点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内大型环保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配套的国产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建设环境项目示范工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产品设备或服务在当地的影响力。对于环境行为表现良好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   建议设立环保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设立海外环保投资基金、并购资金、亏损准备金等多种方式,鼓励环保企业海外投资。设立海外环保项目先期投入补贴资金,对先期市场开拓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项目补贴。   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海外环保投资担保机制,以落实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完善环保企业境外税收抵免的适用范围,避免双重征税。政府与鼓励投资国家签订协定时,设立税收抵免条款,保障国内环保企业享受到东道国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高新技术行业,降低企业境外红利抵免限额税率。   在境外资本运作方面,应当鼓励国内环保企业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建议适当降低境内环保企业到境外上市的门槛,简化并规范环保企业境外上市的审批流程,并加强对已境外上市企业的监管。同时,应当鼓励环保企业利用国际经济环境的有利时机,合作、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环保研发和设备制造企业,整合战略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尤其在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案例 桑德:凭技术优势走出国门   2009年7月29日,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桑德)接到沙特阿拉伯Jubail 及Yanbu电力、水利公共事业公司辖下的TareeqAl-Matar第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EPC)正式中标通知书,合同总金额将达7亿人民币,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的水务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   桑德此次能够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中标,主要得益于较为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合理的报价,以及在承接大型工程方面的经验。2011年5月7日,桑德国际&mdash 中技联合体获得了由孟加拉吉大港水务局颁发的吉大港给水项目中标通知书。项目为新建30万吨/日取水工程的土建、15万吨/日的泵站和14.3万吨/日给水厂建设,合同金额约为5000万美元,是桑德国际获得的又一大型国际EPC订单。   北控: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2009年11月11日,中国和马来西亚签署5项谅解备忘录和协议,马来西亚政府与北控签订的污水工程处理服务合作备忘录中,涉及27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投资、建设、运营,总金额约20亿美元。   2011年11月3日,北控水务集团与马来西亚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签定合同,负责建设吉隆坡Pantai 第二地下污水处理厂,项目合同金额为25.48亿元。北控进入国际市场走的是&ldquo 区域发展&rdquo 的道路,符合集团确立的&ldquo 集中优势资源打歼灭战&rdquo 的市场工作方针。   福建龙净:以设备出口带动工程承包   2008年,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净)与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WPCPL项目合同。这是印度KSK集团在钱德拉布尔市投资的首个大型火电投资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规划建设容量为4台135MW机组。   迄今为止,龙净的除尘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巴西、伊朗、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7月29日,龙净和印尼国家电力公司签订印尼加里曼丹2× 66MW电厂总包工程合同,负责燃煤发电机设计、制造、测试、输送、安装、预调试、调试、进行性能运行测试及对一些设备提供保证等,合同金额达到11.3亿元人民币,是龙净海外总包工程的首个项目。2012年3月7日,龙净公布关于印度比莱钢铁厂锅炉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标公告,总金额约合3.5亿元人民币。 中国环保市场目前有超过一百家外资企业 国外巨头是怎么进来的?   在中国环保市场上,目前有超过100家外资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有:威立雅、苏伊士、丸红、住友、西门子、GE等。如何借鉴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税收优惠推动两大法国巨头来华   法国拥有两家全球最大的水务公司--威立雅和苏伊士。这两家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市场份额。那么,法国政府是如何支持本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呢?其主要做法有包括海外子公司股息免税、财务合并制、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同时实施风险准备金制度。   案例   威立雅:定位于项目运营商角色   1997年,威立雅水务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经营凌庄水处理厂,并成立天津通用水务公司,从此打开中国市场大门。1998年,威立雅水务与日本合作伙伴丸红合作,获得第一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水务BOT合同,即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2002年签订了浦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允许一家非官方商业运营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务。此后,威立雅水务又相继获得了北京、深圳、昆明、常州、柳州、兰州、海口和天津的水务服务合同。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在中国共参与了19个城市21个合资项目。   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前期,威立雅水务更多地"扮演"起投资商的角色,其介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建设与运营,由中方绝对控股,如天津凌庄水处理厂项目,天津市环保局控股为77%。另一种是BOT模式,如成都市水处理厂。   如今,威立雅更倾向于做项目运营管理公司。其将项目投资和运营两项职能一分为二,通过与合作伙伴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并安排合作伙伴在项目公司中占大股,分担大部分投资成本,而自身在运营公司中占大股,最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溢价"。以其与光大国际合作的青岛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威立雅仅用55万美元就完成了4280万美元的项目,并获得水务项目56%的收入。   此外,威立雅在中国的投资更注重于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加强公共能力,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首创股份、深水集团、中信泰富、广大环保、上海城投等,这些合作伙伴都有资金实力雄厚、政府背景强的特点。   苏伊士: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   苏伊士环境集团(以下简称苏伊士)2009年在华营业收入为8.66亿欧元。多元化、全产业链发展,是苏伊士环境在华长期采用的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苏伊士环境通过子公司得利满进入中国市场。迄今为止,得利满利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在中国设计并建造了190多个水处理厂,包括为市政供水、污水、脱盐水、污泥处理和工业工艺水及污水处理提供从工程设计到调试的服务,也提供水处理设施的运营和水厂正常工作所需的所有服务(备品配件的提供、设施改造等)。   1985年,苏伊士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共同创立了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法控股),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已在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18个地区拥有24个运营合同。   2007年,苏伊士通过太古升达废料处理公司投资上海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焚烧项目并拥有30年运营权,从而进入固体废物处理行业。设计、建造及管理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内的危险废料焚烧装置,处理能力为6万吨/年,排放指标遵循欧洲标准,同时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苏伊士与上海星火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SCIP)签订合约,为园区提供自来水制水及输配服务,并承担园内工业用水及工业污水处理业务。   日本多种金融手段直接支持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本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通过设立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投资担保制度、便利融资、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支持力度。在环保领域,日本企业很早就瞄准中国市场,并借力政府支持取得了不少进展。   案例   丸红借力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丸红株式会社(简称丸红)是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日企先行者。1998年,丸红与威立雅合作投资了40万吨/天规模的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投资金额是1.06亿美元,合同期18年。   2009年11月,丸红通过收购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权,迈出了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一步。丸红不同于三井和伊藤忠,它们进入国内市场分别与外资水务投资人合作;也不同于日立和住友,分别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丸红选择了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开拓市场。据目前双方透露的信息,丸红看重的是国祯环保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而国祯则看重丸红的资金实力和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的能力。   德国企业进入中国有补贴   德国企业向来以技术优势著称于世,其环保技术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德国企业以其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市场,德国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放投资津贴、补助以及优惠贷款,联邦、各州可为企业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提供50%~80%的担保,最高金额可达1000万欧元。 案例 西门子注重技术本土化创新   200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正式进军中国水市场。西门子水处理技术部运营的公司有:西门子水处理公司和2005年合资的西门子(天津)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工业给水、污水处理、高纯水、市政用水和海水淡化等行业有诸多工程案例。如:奥运村饮用水工程、北京北小河6万吨/天市政用水工程、江苏无锡中国最大的膜法饮用水处理项目等,成功完成百余个工程。   在水处理产品方面,西门子通过推行一系列产品本地化大幅增加业务量。比如用于高纯水处理系统的Ionpure连续电去离子模块,是离子交换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目前已经将这种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在2009年~2010年间这一部分的业务增幅达到70%。现在,正推行紫外线(UV)消毒产品的本地化。西门子还与我国16所大学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发适合于中国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水处理产品、解决方案。   此外,西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一体化优势,涉足的业务领域很多,比如,在水处理业务开展之前就已经在钢铁、造纸、石化、电力、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积累了众多的客户资源和丰富经验。   美国灵活多变支持对外投资   美国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特色是以资本输出中性为原则,并根据对外投资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中,美国是最早实行分类综合限额税收抵免政策的国家,并实行延迟纳税与CFC(受控外国公司)法规,经营性亏损结转等政策。   案例   GE通过并购打造技术航母   近10年来,通用电气公司(GE)开始打造其水处理部门,花费约40亿美元进行5次并购,GE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纯水处理、循环水处理、锅炉水处理以及工艺生产过程处理供应商,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是GE核心技术,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应用案例,例如无锡梅村污水处理厂、北京清河污水回用项目、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系统和直饮水项目,其中国家体育场的纳滤膜雨洪回用系统是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第一个雨洪综合利用工程。   移动净水设备和技术是GE引进的欧洲成熟技术,目前正在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探讨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准备在大型城市进行实验,实验成功后可大规模用于中国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净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中国乳业规格最高海外研发中心成立
    荷兰当地时间2月25日,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在荷兰正式成立&mdash &mdash 目前全球排名第12位的伊利集团宣布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mdash &mdash 瓦赫宁根大学,与欧洲&ldquo 食品谷&rdquo 15000多名研发人员一起,共同打造一个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的研发实体。这不仅是中国乳业与海外研发机构达成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之一,更是伊利继去年在新西兰、美国、意大利三度投资后,再次向海外出手。   启动仪式上,伊利集团向到场的上百位欧洲著名学府、研究机构的代表公布了研发中心2014年度的8个研究方向,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JeroenNijland、荷兰瓦赫宁根市市长GeertvanRumund、瓦赫宁根大学董事长AaltDijkhuizen、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等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   在启动仪式的致辞中,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用&ldquo 挑战&rdquo 两个字概括了成立欧洲研发中心的原因。他表示,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乳制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会的过程中,欧洲将成为伊利全球研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据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多年与世界各地院所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伊利希望与欧洲的联系更紧密,也能够更加平台化。&ldquo 我们不仅将与顶尖的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我们还将继续承揽世界级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力邀全球专家加盟我们的研究团队。&rdquo 该负责人透露,该中心将首先在奶牛养殖、乳品研发和食品安全三大重点领域发力。   据介绍,瓦赫宁根大学及研发中心是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科研机构,该校周边聚集了大量国际顶级的食品科研院所,活跃着15000多名食品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是全球食品及营养研究集群所在地,被称为&ldquo 食品硅谷&rdquo 。中国乳企第一次在海外设立智库就选择这里。   &ldquo 在去年三次大规模的资源布局后,这次与瓦大的合作,说明伊利&lsquo 全球织网&rsquo 的战略已经逐渐将重心转向了全球研发。&rdquo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对此评价:此举能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和人才,提升中国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乳企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   据悉,在伊利欧洲研发中心挂牌同期,主办方还举办了中荷乳业高端研讨会。中荷两国专家就食品安全、产业一体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 欧美生物制药企业:危急中求变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增长速度也非常快。生物和制药行业的研发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大型实验室和中小型高技术公司开展。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这两类研发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   中小公司陷入困境,研发投入增长放缓   由于很多实验药物研发失败导致生物技术股票成为风险最大的投资之一。根据Rodman&Renshaw投资银行的报告,2008年一季度,有68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现金不能维持一年,到第三季度,现金不能维持一年的生物技术公司上升为113家。随着金融市场的倒塌和风险投资的放缓,中小生物技术公司将缩减成本,节约资金,以维持更长的时间。生物制药行业中,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将放缓。   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战略收购与兼并的力度   对于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来讲,当前的危机可能不是一个威胁,反而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始。辉瑞和惠氏两个制药公司合并之后,专门建立了一个科学家团队寻找和评估辉瑞公司之外的新技术和处于早期研发的药物,以进行进一步的收购和兼并。罗氏将收购基因科技(Genentech),从而有可能取代辉瑞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并成为制药公司和生物公司合并的典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总裁宣布将削减内部研发投入,增加资金收购中小生物技术公司。   当企业通过收购与兼并实现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研发项目也将合并。因此,在收购兼并浪潮中,整个行业的研发与创新投入有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很多大型制药公司面临主要药物专利失效的问题。市场销售最大的3个药物,即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Plavix、诺华制药的Diovan和辉瑞制药的Lipitor专利即将失效。这3个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欧元。这些公司为保持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很有可能增加研发与创新的投入。但也有证据表明,大型制药公司将减小自己开展研发的投入,而倾向于收购中小公司。所以,危机对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还不清楚。   创新模式面临重大变化   大型跨国公司加快研发体系调整,创新模式面临重大变化,大型实验室将终结,专业团队的网络合作将成新趋势。   早在危机发生前,生物制药行业收益状况不好,投资吸引力减弱。大型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效率成为关注的焦点。研发成本、创新模式受到严重的质疑。过去多年,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不断衰退,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处于不确定之中。生物制药业过去5年的平均收益只有2.1%,而同期标准普尔500的平均收益率为3.9%。市盈率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一半。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其市盈率已低于其他很多行业。   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凸显了以上问题,同时也为大型跨国公司实施商业和创新模式调整提供了机会。大型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更加集中于少数重要领域,建立更小但更加专业的实验室。以辉瑞制药为例,该公司已宣布要将其主要实验室的规模从500~1000名研究人员缩减到200名研究人员左右,总体上要解雇10%的研发人员。在与惠氏合并后,公司的研发将收缩到一些核心领域。辉瑞期望通过调整研发机构加强研发集中度,去除官僚习气,分清内部研发的责任。辉瑞全球研发总裁认为,“大型研发机构效率有问题,缺乏责任感”,传统的药物研发战略造就了官僚体系。   除辉瑞公司之外,多个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也宣布对其研发体系进行调整。葛兰素史克传染病部门经理洪志说,他们正在寻求将生物技术灵魂、企业家精神与大公司的资源结合起来。类似调整不仅发生在大公司。百时美施贵宝研发总裁弗兰西斯?考斯说,中型公司的研发不用担心药物研发部门过于庞大的问题,但是需要改变它的研发文化。西班牙《国家报》(2009年1月21日)称这种调整为大型实验室的终结。   上述调整将导致生物技术行业创新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已经体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人类基因研究的快速发展利益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小型专业化研究团队的紧密合作。经济危机虽然不是生物技术行业创新模式变革的起因,但却加速了变革的进程。   离岸研发外包重要性日益凸显   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方式越来越国际化,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国内外合作伙伴和学术机构的网络化合作使生物制药公司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很好地利用外部的专家资源。当前的危机,通过推动企业重组研发体系,正在加强这一趋势。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研发结构重整,更加倚重于公司外部的战略合作伙伴、学术机构和外部专家网络,实施更加集中、简化的全球合作研发。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科学技术优势资源是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动力,这些优势资源有利于跨国公司提高创新和生产的效率。   企业商业战略的调整使企业更加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技术,如药物发现或技术发展,而将非核心工艺外包给外部专家,以降低成本。因为外包投资已经开始成熟,并为投资带来了回报,将单个技术或者一个研发单元外包的趋势将会继续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前,其中20%的研发外包将转移到亚太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和新加坡是科技研发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 仪器企业如何进军海外市场?日联科技这么做!
    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日联科技”),专注于X射线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产品覆盖工业X射线检测装备和X射线发射源,并于2023年成功登录科创板,成为中国工业X射线第一股。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新能源电池、铸件焊件及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X射线检测市场需求增加。日联科技充分利用在工业X射线检测应用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客户资源,推动国内产品市占率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布局海外。2023年7月,日联科技宣布使用自有资金500万美元在新加坡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同时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500万美元设立全资孙公司,以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更好地响应海外客户的市场需求。2023年9月,日联科技宣布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50万美元在匈牙利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通过子公司为海外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便于客户进行现场测试、设备评估及商务沟通等相关事项,以全面打开欧洲市场,贴近客户以便于获得潜在机会,在欧洲市场巩固及提升“Unicomp”品牌。2024年3月,日联科技宣布使用自有资金15,000万元人民币在无锡市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将围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开展相关业务,形成高端装备领域产业资源、人才发展集聚效应。2024年8月,日联科技宣布对新加坡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350万美元,其中300万美元用于马来西亚孙公司生产经营,50万美元用于设立美国孙公司。随着海外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销售渠道与服务网点不断增多,日联科技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不断提升。2023年度,日联科技实现营收5.87亿元,其海外销售收入占比8.38%,同比增长74.98%。目前,日联科技已在新加坡、匈牙利成立海外子公司,马来西亚首家海外工厂已开业,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建设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日联科技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推动公司全球化布局。
  • 精测电子子公司获3亿战略融资 持续发力半导体检测领域
    在12英寸独立式光学线宽测量设备(OCD)、12英寸全自动电子束晶圆缺陷复查设备(Review SEM)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后,精测电子(300567.SZ)开启了在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领域的新布局,瞄准了明场缺陷检测设备。近日,精测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精积微拟引入新的投资者,与原股东上海精测拟共向上海精积微出资3亿元,以取得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增强业务能力。精测电子表示,此次增资有利于上海精积微获得充裕资金,以开展半导体检测领域相关设备的研发及产品化,有利于公司下一阶段的良性发展。获充裕资金开展相关研发根据精测电子公告内容,此次增资的投资者包括上海装备投、张江燧锋、浦东海望、海宁精海、上海精望,以及公司实控人彭骞,出资金额分别为2500万元、25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5000万元、2500万元。而这些引入的新股东中,多数颇有来头。例如,上海装备投,其股东万业企业、大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占出资比例的19.8%、19.8%、0.99%,实际控制人为朱旭东。张江燧锋的合伙人包括浦东建设、张江高科、上海浦东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科创中心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浦东海望的合伙人包括上海浦东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韦尔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等,韦尔股份100%持有浙江韦尔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本次增资完成后,上海精测持有上海精积微的股权比例由100%变更为21.43%。鉴于上海精望、彭骞已于今年2月11日分别同上海精测签订了《股东表决权委托协议》,同意将其持有的上海精积微股权所对应的表决权、提名权和提案权独家、无偿且不可撤销地委托上海精测行使,因此上海精积微仍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公司。上海精积微设立于2021年5月12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半导体、计算机、显示屏、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检测设备、测试设备科技领域内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据悉,目前在图形晶圆光学明场缺陷检测领域,美国KLA一家独大,占据半壁江山,AMAT 和Hitachi 占比也都超过10%,三家合计市占率达75%。国内前道测试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我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在该领域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本土企业中,中科飞测和上海精测分别在检测设备和测量设备领域实现突破。其中,上海精积微现阶段便主要聚焦明场晶圆有图形缺陷检测设备领域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制造等。据精测电子披露,这类领域技术壁垒、研发周期相对较长,资金需求较大,目前都被海外巨头供应商垄断,从技术面到市场面都具备一定的风险。此次增资公司放弃部分优先认购权引入不同的战略合作方风险共担,有利于其获得充裕资金得以开展半导体检测领域相关设备的研发及产品化,有效降低公司及上海精测的投资风险和资金压力,有利于上海精积微下一阶段的良性发展。日前,精测电子在与投资者互动时指出,目前上海精测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现已形成了膜厚/OCD量测设备、电子束量测设备、泛半导体设备三大产品系列,其半导体检测领域相关主力产品已取得国内一线客户的批量重复订单,其余储备的产品目前正处于研发、认证以及拓展的过程中。已形成半导体检测全领域布局资料显示,精测电子成立于2006年,以模组检测设备起家,2013 年通过收购台湾光达和宏濑光电,产品拓展至AOI、OLED检测等领域,是国内面板检测设备领域覆盖最全的公司之一。2010年,公司进入检测自动化领域,又于2014年进入面板前工程光学领域。2016年11月22日,精测电子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之后开始搭建海外投资平台,进一步走向国际化。2018年,精测电子从平板显示检测领域,正式跨入半导体、新能源行业的测试领域,并迅速迎来新一轮业绩增长。2019年、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5亿元、20.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39%、6.45%。2021年前三季度,精测电子实现营业收入为17.68亿元,同比增长42.98%;归母净利润为1.82亿元,同比增长20.33%。其中,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2亿元,同比增长76.44%;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3.43%。在市场最为关注的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领域,精测电子在202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资料显示,精测电子已基本形成在半导体检测前道、后道全领域的布局。其中,上海精测主要聚焦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领域,现已形成了膜厚/OCD量测设备、电子束量测设备、泛半导体设备三大产品系列。子公司武汉精鸿主要聚焦自动检测设备(ATE)领域(主要产品是存储芯片测试设备),并已实现关键核心产品技术转移、国产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由之前单一老化产品线扩展到了 CP/FT 产品线。精测电子表示,公司2021年7月份出机中芯国际12寸独立式光学线宽测量设备(OCD)与12寸全自动电子束晶圆缺陷复查设备(Review SEM),当前进展非常顺利,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相关业务。目前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快速增长,公司对2022年在半导体领域的市场需求和订单持积极乐观态度。公司还表示,后续将持续加大对半导体及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新业务板块产业布局,将公司发展成为“半导体、显示、新能源行业以测试设备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提供商”。据披露,精测电子去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80%,占营业收入的13.49%。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72亿元、2.88亿元、3.22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有机构指出,精测电子作为国内面板检测产品线最齐全玩家,通过内生外延不断实现业务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逐步形成“显示、半导体、新能源三位一体”业务布局。预计公司在把握国内面板检测设备存量替代市场和OLED 与高世代LCD 增量市场基础上,在半导体和新能源设备上持续实现突破,实现业绩和收入的高增长。
  • 纽迈分析布局海外市场 在加拿大设全资子公司
    p   12月17日,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纽迈分析)发布对外投资的公告。本次对外投资的方式为现金,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 br/ /p p   公告中介绍到,为落实公司的战略规划、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综合竞争力,纽迈分析拟布局海外市场,在加拿大设立全资子公司Hydrobe Cooperation,注册地为加拿大魁北克省,拟定注册资本为5 万加币。 /p p   Hydrobe Cooperation主营业务为:组装、销售纽迈分析生产的核磁共振仪器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代理、销售其他制造厂商生产的核磁共振仪器等进出口业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644b6a3-4b2b-4876-91a9-4493194bd778.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181228125905.jpg" alt=" 微信截图_20181228125905.jpg" / /p p   对于本次投资的目的,公告中称,本次在加拿大投资设立海外子公司,有利于纽迈分析充分开拓国际市场,更好的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有利于公司巩固和提升行业市场地位。 /p
  • 募资2.9亿发力海外,某仪器企业建设马来西亚等基地
    5月30日晚间,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普源精电”)发布《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称,公司拟发行股票不超过1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9亿元,用于马来西亚生产基地项目、西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据了解,普源精电专注于通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前沿技术开发与突破,以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数字示波器、射频类仪器、波形发生器、电源及电子负载、万用表及数据采集器等。普源精电是目前唯一 搭载自主研发数字示波器核心芯片组并成功实现产品产业化的中国企业,在高带宽高集成度示波器模拟前端芯片技术、宽带差分探头放大器芯片技术、高带宽低噪声模拟前端技术等前沿技术方向不断投入研发,持续形成和强化在高端电子测量领域的技术壁垒。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实施募投项目的投资总额为 32,489.63 万元。结合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 29,000.00 万元,具体如下:普源精电表示,当今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公司海外客户对产品供应的生产响应速度和供应安全等综合服务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是德科技等国际巨头,公司在海外供应链布局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次境外工厂的投建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马来西亚作为全球电子产业制造集散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贸易优势,完善海外业务布局,一方面降低因国际贸易政策波动所面临的供应链风险,缩短产品交货周期,提高全球供应体系下的配套能力,持续强化与境外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开发拓展海外客户,积极寻求新的战略合作机会。外销是普源精电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年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 90%以上,仅靠目前苏州生产基地产能已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普源精电拟于马来西亚建设生产基地,建成达产后将具备年产 8 万台数字示波器、射频类仪器等电子测量仪器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外强劲的产品需求环境下,公司投建马来西亚海外生产基地,有利于公司紧握行业发展机 遇,优化产能结构,满足海外市场发展需求。 本次投资的马来西亚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岜六拜工业区,总投资 18,500.54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5,314.08 万元。该项目主要系针对公司现有各类中端及经济型产品的扩产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 8 万台数字示波器、射频类仪器等电子测量仪器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往北美、欧洲等海外地区。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政府及商务部通过将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和加征关税的方式,企图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科学仪器等高科技领域企业的高端化发展进行限制。面对芯片及核心器件严重受制于人、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等不利影响,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陆续启动了一系列自研项目,旨在推进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从而降低对海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及加工水平直接影响普源精电产品的性能,原材料中的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如 IC(集成电路)芯片、高精密电阻等需要使用进口产品,系普源精电主要产品所需重要零部件。报告期内采购原材料中,普源精电进口 FPGA 主要为赛灵思(XILINX)、英特尔(Intel)等美国品牌,进口 ADC、DAC 主要为亚德诺半导体(ADI)、德州仪器(TI)等美国品牌,其中个别类型 IC 芯片受到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对于目前采购的部分高性能 IC 芯片及高精密电阻, 国产可替代的同等性能产品较少。受其市场目前的供应格局影响,目前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进口依赖。西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西安市高新区丝路科学城西安电子谷,规划建设期为 3 年,总投资 13,989.09 万元,主要用于办公楼宇购置及装修、研发设备购置、无形资产购置及研究试验投入等。通过建设西安研发中心,普源精电旨在充分利用西安地区高端科研人才集聚优势,拟通过研发超宽带频谱分析仪射频前端、超宽带耦合器、宽带频率合 成器等微波射频部件及无线通信协议相关课题,突破高频段、超宽带微波射频类仪器部件工艺设计及无线通信协议分析相关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助力公司产品研发升级,提高产品品类的全面性。
  • 从华测10年海外运营,看中小企业国际化道路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近几年,中国的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很多国内检测机构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目前海外市场现状如何? 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机会在哪里? 应该如何走出国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2017年,第九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高峰论坛上,华测副总裁钱峰分享了华测10年海外运营经验,或许能给国内企业带来一些体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im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5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wycimg/1b27958e-c4ff-4e02-bb8d-71fd9f596cf9.jpg" width=" 5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55" border="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为什么要国际化?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其实大多数检测机构是被动的。当机构产值过亿的时候,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国际品牌的客户,当客户提出建设海外工厂时,就会面临被迫国际化的局面。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国际化的利与弊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际化的好处是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过去两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很大,从市值管理来讲,国际化利于市值管理和国际化并购。对于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企业分支机构越多,参与的经济实体越多,受到地域性整合并购的影响越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另外,全球经济投资热点转换频繁。我们一直认为世界工厂要转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而联合国世界投资年报显示,201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投资流入量跌了15%,东南亚跌了20%,巴基斯坦居然上涨了56%,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对外投资大国,2016年又增长了44%。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变化,企业需要根据热点的转换来调整投入,用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全球的投资,降低企业的风险。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华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遇三大挑战,分别是脆弱的利润结构,陌生的投资环境,人民币的外汇管制。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企业国际化势必会带来整个管理架构的重新调整,管理成本会陡然增加几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进入陌生的投资环境,必然需要增加推广费用,降低客单价来融入新的海外市场。此消彼涨,即使国内利润较高的企业,此时的利润结构也变得相当脆弱。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由于人民币是管制货币,国内报送流程复杂、审批周期较长,通常国内流程还没走完,国外就需要交割了,这种体制限制了中资企业对外兼并的步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img title=" QQ截图2017120815325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wycimg/9dbf3248-a759-46fd-9ab8-34795db2c82a.jpg"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1" border="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2017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服务业。业内人士透露,2016年,巴基斯坦投资流入量上升56%,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不无关系。这也为国内机构的国际化指出了方向。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测国际化的历程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img title=" QQ截图2017120817023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wycimg/e6c8dd84-8280-4a1e-b306-e17f8b6d70b2.jpg"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67" border=" 0" /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华测国际化的前五年,在香港、新加坡、英国和美国布了五个点,其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单纯的销售办公室在当地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2013年,华测利用上市募集资金做小规模的并购试水,在英国和新加坡分别并购了一个CE认证机构和一个NDT实验室,与当地资本打交道,众多小股东、当地税收、当地的会计,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最近三年,华测海外运营调整心态,实验室、管理、法律法规慢慢地都走向本土化。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本土化的好成绩。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margin-bottom: 10px "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检测市场还很大,中小企业应该先在国内做好;国际化是必然,首要的是控制风险。 /p p & nbsp /p
  •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201612752931567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e489abc9-8503-4b15-b8e1-3ae8d889ff43.jpg" / /strong /p p   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领导,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18家成员单位、水科院、热科院、农科院等代表,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大北农集团、联想佳沃等企业家共150余人,出席了1月21日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p p   与会者达成了以下共识: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成立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是中国农科院站在国家高度的一项主动作为,切实发挥了农业科技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将有助于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p p   据悉,该中心由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任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吴孔明任副组长。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由16个研究室构成,包括若干创新团队,聚焦海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走出去”、农业信息服务和海外人才培养等四大任务。 /p p   strong  农业科研对外合作集散地 /strong /p p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创新团队,推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进一步巩固农业科技优质外交资源地位,推动农业技术全球化应用和农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 /p p   陈萌山介绍,从长远看,该中心将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对外合作集散地。充分发挥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桥梁作用,有效整合全院国际合作、科技资源,打造世界领先的海外农业创新团队,一体化参与全球竞争,有效拓展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形成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力和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控制力 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逐步形成国内相关研究院所、大学及涉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贸易企业组成的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海外农业创新体系。 /p p   该中心还将成为政策创设智囊团,提出指导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引进来”的参考建议,为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发展和农业部的中心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发挥信息技术服务器的作用,构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农业大数据、农业情报学、农业经济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学科的理论体系 打造农业外交人才库,为国家整体外交和农业科技创新凝聚战略人才,培养适合新时期农业“走出去”的农业科技和外交人才。 /p p    strong 合作方式创新多元 /strong /p p   “根据海外农业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点,积极利用我院已有的多双边、区域合作机制,将海外农业合作新思路融入到现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中。”陈萌山介绍,该中心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海外农业协同创新团队,解决和突破海外农业现实问题和瓶颈难题,推动海外农业深入发展。 /p p   据介绍,该中心和农科院相关专业所是既“有机联系”又“有效区隔”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由信息所牵头、各相关研究所共同参与的海外农业协调机制作用,根据国际合作重点国家、产业、产品的区域布局,共同制定海外农业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研讨,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解决海外农业发展遇到的现实和发展问题 另一方面保障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各自的研究需求。是为“联合集成”的工作模式。 /p p   其次,进行交叉研究。组织院内外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侧重点的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力量,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海外农业联合研究 培植海外农业新兴学科,集中优势团队实现有效学科占位,产出源于研究中心又高于研究中心层面的综合成果。 /p p   再次,实现综合提升。有效整合全院、相关省院(大学)的海外农业科技力量和国际合作资源,创设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搭建分工协作的农业“走出去”工作新格局,创建覆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走出去新模式。 /p p    strong 今年主推15项农业技术 /strong /p p   2016年,该中心将主推15项农业技术。虽然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面向他们的迫切要求,该中心梳理了15项先进实用技术,帮助提升目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其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实际问题。入选技术全部为近年来通过国家及权威部门审定或鉴定的新成果,大部分技术已经应用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p p   同时,该中心还将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统领,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全国农科院系统外事协作网,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对外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p p   记者了解到,海外研究中心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集全球农业数据库平台、农业展望和预警平台、海外农业投资风险分析平台、投资政策研究平台、政策法规平台、农业技术成果资源数据库以及海外农业协同创新平台为一体,搭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p p /p
  • JP摩根年会:全球的中国机会VS中国的全球机会
    美国加州硅谷,风险投资活跃,快速成长的公司很多。即使在湾区,也诞生过许多知名生物科技公司,但总是比不上苹果、脸谱和谷歌等著名IT公司。   不过现在,生物科技产业一扫阴霾,步入前所未有的盛境。无论从投融资、创业、新产品开发、上市、利润等数据看,都获得了惊人的成绩。研发进展捷报频传,企业业绩攀升,IPO盛况空前,VC投资活跃,并购交易频繁。   全球生物医药公司渡过专利悬崖的难关,在过去一年中首次取得年销售1万亿美元的成绩单。FDA批准了41个新药,也是1996年来创纪录的数量。许多研发型的医药公司,尤其是那些充满创新活力的生物技术公司,不断取得研发的重大突破,推高公司股价和市值,也吊起大公司并购的胃口。   作为多年的参会者,笔者在今年的年会上,明显感受到有别于往年的脉动。第33届JP摩根健康产业年度盛会上,众多比往年更乐观的投资者和企业高管,并且明显占主流。无论是在会场报告、私下交流,还是在晚间酒会,他们都喜气洋洋,对未来充满期盼。   风向标   交易狂奔,CEO们交流日程满满   【场记】   在大部分公司CEO报告中,都提到企业正在或将要加大力度进行外部开放式合作,或进行必要的对口收购兼并。这种基调和意愿在过去一年发生的各类交易中已经得到体现。根据路透汤姆社的统计分析,2014年,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更加活跃,有739项签约,涉及金额361亿美元,第四季度尤其火爆。相比过去五年,平均每季度签约155项,2014年每个季度都超过这个平均数字,说明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行情看涨。现在是风头正旺阶段,而且未来还会持续数年。   最励志的案例是吉利德(Gilead)。这家公司的丙肝药销售正旺,而这正是该企业3年前出资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当初让人跌破眼镜的高价交易,如今给公司带来上百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利润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公司市值攀升3~4倍,从而跃居全球最有成长力和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公司。   在与几家公司报告人和CEO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多是事先约定的商务谈判和交流活动。有的企业希望得到后续资金支持,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从参会者所掌控的资金总量看,是天文数字级的。所以,JP摩根会议期间如何利用会议和人气做更好的买卖与合作,是许多CEO都在穿梭奔忙和探索的事务。   会议期间,笔者参加了一些非上市公司的CEO报告会。尽管规模不大,但都很有特色,有的是做基因诊断和分析服务(23andMe),有的是做医疗器械,也有的是做基因测序(BioNano)。当然,也有几家是做特色药研发或孤儿药开发的。这些公司多先后完成多轮融资,有的正在考虑做私募,还有的在考虑被并购。这些信息非常有用,对投资者而言都是机会。   【点评】   交易活跃度增加,自然带来更多现金流动,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研发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交易募集急需的资金。不仅中小企业需要钱,连投资生物科技的VC和PE也在充实&ldquo 军饷&rdquo ,不断募资,并将更多的钱用于有潜力的生物科技研发公司。   在交易方面,有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大药厂为渡过专利悬崖最困难的时期,必须经历公司关停并转、裁员、部门重组、研发重心调整,以及内部动荡和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做新药合作开发与转让的交易。   不过,经历过去几年的消化和折腾,大药厂又开始务实地开展交易和谈判。不出意外的话,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的交易会继续保持活跃,从而对生物科技产业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中国专场,前所未有的投资欲望   【场记】   在这次JP摩根会议上,周三一天在会议酒店的32层,专门为来自中国的公司举办&ldquo 中国专场&rdquo (ChinaForum),这种专场已连续举行了好几年。尽管这几年有几家公司通过私有化退市,但到JP摩根年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还是非常多。   除了几乎每年都到JP摩根会议上做报告的知名企业药明康德、迈瑞等,今年还增加了准备上市的华大基因等国内比较有实力和有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分别向参会来宾们介绍了企业的业务和核心优势,吸引了许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会场有一半的听众是来自欧美等地的境外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他们对投资中国概念兴趣浓厚。   参会的中国企业以及注册的其他中国代表,大多怀有到美国寻找项目、投资、合作开发,甚至参股或控股的意图。这在前几年还不那么明显。笔者在会场上遇到许多来自中国的投资人,甚至有一些是资金实力强大的非医药行业投资人,他们都在关注国外健康产业的投资与合作。   在药明康德的研讨会和几家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的展台,笔者也有意外收获。比如药明康德的企业创投及海外并购做得很出色,不仅管好了公司的存量资产和现金,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市场,增加了业务合作机会。药明康德与国外知名风投合作的模式十分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投资回报。据笔者了解,睿智化学也做了类似的布局和投资。   这是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战略投资与合作的良好开端。已经有国内基金开始考虑与策划海外投资与参股医药研发上市公司,有的甚至考虑对尚未上市的公司进行战略参股。   【点评】   国内机构和投资人正在布局和考虑加大对国外生物科技的投资力度。这种投资兴趣和方向,非常吻合未来行业发展和政策导向的需求。这对中国企业提高研发实力,更多投资创新药物和产品开发,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和市场渗透,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国家鼓励资金出海,另一方面,国外创新成果如此丰富多彩,中国投资人的确不想错失良机。估计会有更多的企业积极与美国公司就合作与转让谈判,也不排除对某些企业进行并购或控股投资。君联资本和复星集团已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案例和业绩的披露曝光,更多的投资机构将涉足海外生物科技投资。   大起底   生物产业爆棚有三重底气,大资金涌入   过去一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无论从销售金额、利润指标、业绩成长及企业帐户的可支配资金,都有明显改观。正因为整体形势好,企业底气足,也愿意在研发、并购、合作开发、技术转让、资产重组和处置上有更多交易。   对投资者和股东而言,一级和二级市场都充满收获&mdash &mdash IPO创历史新高,VC投资力度加大。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连续3年高增长,使得专注于生物科技长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和股民扬眉吐气。正因为业绩好,信心指数高,使得更多资金涌向生物科技领域,也敢于投资更多项目。连传统不关注生物科技的基金和投资者也想参与其中,分享生物科技业的美好未来。   业绩超出预期   尽管过去几年生物医药界面临巨大的专利悬崖冲击,失去不少重磅药的市场独占权,但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大研发力度、合作开发和企业并购,整个行业保持稳健增长。   今年JP摩根会上的CEO们底气十足,信心倍增。介绍公司业绩和展望未来报告者,既有著名的大中型生物技术公司如Gilead、Celgene、Biogen   Idec的老总,也有新上市股价翻若干倍的新兴企业。   再生元(Regeneron)公司的会场迁移,见证了其发展轨迹。公司成立25年,每年都参加JP摩根年会。最初其被安排在三楼的小会场 随着公司上市,逐渐规模做大,今年被安排在更有档次的主会场。JP摩根会议的主会场,通常是二楼的Colony   Room和最大的Grand BallRooom会场,可以容纳最多的听众。   在挤满听众的会场上,CEO们还不无幽默地调侃起分析师所作的预测。有的分析师当初只预测了实际销量四分之一的销售额。当然,由于误判,有的分析师被迫更换工作。CEO们希望分析师们的预测更准确客观,Good Luck!   研发突飞猛进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和诸多新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从几家大药厂近期的临床研发数据和新上市公司的研究进展看,结果非常吸引眼球。在抗肿瘤药开发和治疗手段方面,这几年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在基因检测业务,尤其是新一代测序仪的开发方面,除了Illumina这样的领军企业报告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和结果外,也有像BioNano这样的小公司取得令人鼓舞的研发进展,尤其是在长链基因片段测序及临床诊断应用方面,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随着诊断业大佬罗氏出重金控股Fundation   Medicine,基因检测和个性化诊疗会有新一波的投资与合作热潮。   丙肝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合作并购也颇受关注,与会者对这方面的数据和最新结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是全球性的医疗问题,亚洲市场同样巨大,因而中国企业在丙肝分子诊断和治疗产品的开发上也应积极投入,寻求海外双赢合作。   冷思考   是否低估了热门领域的挑战?   参加今年JP摩根会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行业新一轮的繁荣,会了许多新老朋友,得到许多很新的动态发展和信息,也初略地了解到交易合作对手、投资机构、研发公司和药厂的兴趣和重点,这对生物医药产业运营和投资非常有价值。   4个整天的会场和场外交流,9000多人参加的行业盛会中,400余家公司高管报告了过去一年的成就。多数CEO话里行间透露出满意和成就感,但也有高管并不这样看。他们担心生物科技股已经偏离其合理估值,或许会出现泡沫破裂。   2014年,有110家生物科技企业在美国上市,VC投资金额同比增加29%,FDA批准新药41个,形势一片大好。尤其像Juno药业,去年12月上市时募集3亿美元,上市后股价继续攀升,市值达到45亿美元 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Kite公司市值达30亿美元。   这在以前很少见。在生物科技领域,尚未有产品销售的公司就几十亿美元的市值,是否意味着市场失控,投资者失去理智?   历史上,生物科技是经历过泡沫破灭的,那是在2000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疾病基因和相关诊疗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投资者纷纷&ldquo 以脚投票&rdquo ,引起生物科技股股价大幅下滑、哀声一片,许多公司因此破产倒闭。   在金融风暴期间,生物科技股也受过重创,尤其是小公司,IPO窗口关闭,募集资金困难,导致一些小企业无法生存。   即使在过去一年股市繁荣的时候,也有一些公司因为临床试验结果欠佳导致股价下滑,其中还包括刚上市的股市新秀。比如,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受挫,马上影响到部分公司的股价 AbbVie与Gilead争夺丙肝药市场,以及药品经销商对价格的限制,也导致关联企业的股价波动。   在基因治疗领域,这几年势头正旺,也许正在或将要发生投资过热的现象。美国著名基因治疗专家、宾州大学医学教授James M Wilson表示,他不曾预料到,过去18个月投资会这么火爆,&ldquo 许多公司和投资人低估了这一领域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rdquo 他认定现在有泡沫,基因治疗或许首当其冲。他过去曾有这样的尴尬经历,现在正在帮助RegenXBio公司创业,他希望过去的经验教训能让团队更加务实。   无疑,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更多原创的技术和产品,没有创新就永远被动,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当然,注重创新研发,机会与挑战并存。最重要的还是要整合好资源,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激励团队减少内耗和折腾,提高效率和执行力,并有好的发展计划和策略。资金总是跟着人走,有好的项目、题材和团队,就不愁资金短缺。   那么,生物科技的异常火爆,是否会在今年继续?这是个问题。钱多是好事,但钱太多也容易坏事,希望今年继续稳健而适度地增长,也希望中国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在国际化资本化及跨境合作并购方面继续探路,获得更多机会。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惟有开放式心态,才能做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与业务拓展。
  • 12年7次海外并购 这家国产仪器公司的“野心”有多大
    对科学仪器行业而言,“国产”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纠结”。面对科学仪器行业巨头的市场垄断,国产仪器如何做大做强?如何立足中国,享誉世界?这是一代又一代科学仪器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破局,是很多科学仪器人提到的关键词。那么,国产仪器如何“破局”就是关键之关键了!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快速提升?标杆行业或者单位如何快速培育或者复制?国产市场之“印象”如何快速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仪器公司在面临压力的同时也在寻求“改变”,而通过收购、并购进行产品技术的引进,以及市场拓展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2年期间,国产仪器厂商收购进口品牌的举措已经有20余次。而有这么一家国产仪器公司,先后完成了7次海外并购,成为业界美谈。从法国Froilabo、瑞士Precisa、美国IXRF、英国爱丁堡仪器,到布鲁克GC和SQ两条产品线,再到今年刚刚公布的对Tekmar顶空进样器以及英国Isotopx公司的收购,天美将一个个国际知名品牌或产品线纳入麾下,其布局和魄力让行业为之振奋。特别是英国爱丁堡仪器公司的成功收购和运营更是业界收购的典范,为行业所乐道。  回首看:  第七次海外收购:2021年7月2日,天美集团正式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英国Isotopx 有限公司控股的收购。据悉,这是天美集团继爱丁堡仪器之后收购的第二家英国公司,未来,在天美的投资和持续支持下,Isotopx将在热电离质谱和稀有气体质谱仪领域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借力于天美的营销和分销网络,扩大其全球市场开拓。而天美中国团队也将全力支持Isotopx产品业务在国内的发展。  第六次海外收购:2021年4月15日,天美集团旗下赛里安仪器公司(SCION Instruments)从Teledyne Instruments Inc.收购其旗下Tekmar的顶空进样器产品线及其专利技术。本次收购Tekmar全自动顶空进样系统,不仅完善了天美现有的色谱产品线,提升了Scion品牌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也可以进一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环保等市场的需求。据悉,收购后天美集团将会把Tekmar顶空产品线的生产从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转移至天美旗下Scion生产工厂,转产计划于2021年9月1日前完成。  第五次海外收购:2014年10月9日,天美与布鲁克达成框架协议,拟以1350万美元收购布鲁克气相(GC)及单四极杆气质(GC-SQ-MS)产品线。随后,天美在荷兰成立赛里安(Scion)仪器公司。本次收购,不仅补充了天美的产品线,而且通过中西合璧的方式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提高了国内生产、研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全球的渠道网络。  第四次海外收购:2013年2月22日,天美宣布收购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 (EI)公司66%的股权,收购价格约为190万英镑(合约295万美元);2013年3月,天美再次向独立第三方收购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余下34%股权,代价约130万英镑。完成后,Edinburgh成为天美的全资附属。此次收购,是天美收购历史上最为成功,收益最大的一次。不仅将Edinburgh Instruments的先进技术纳入麾下,而且后续还推出了拉曼光谱仪,成功踏入拉曼光谱行业。  第三次海外收购:2012年3月27日,天美在新加坡交易所申报,与卖方达成协议,收购美国公司IXRF Systems Inc. 56%股权,作价约153万美元。IXRF公司专注于精确的X射线微区痕量元素分析产品,包括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荧光分析(XRF)。特别是在世界上首次将微型X射线管整合到电镜上,利用EDS探测器来接受信号,实现了EDS分析和XRF分析的互补。  第二次海外收购:2012年2月,天美宣布行使认购权,以向Jürg Strub收购瑞士Precisa Gravimetrics AG余下的20%权益连股东贷款,行使认购权之总代价约为142万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为950万元),并由集团内部资源拨付。完成行使认购权后,Precisa 将成为天美全资附属公司。其实之前,在上海精科和天美合资成立“上海精科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天美就为合资公司引入了Precisa技术、现金及部分管理人员。  第一次海外收购:2009年7月,天美以1,950,000欧元成功收购了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温控实验室设备制造商——法国Froilabo公司75%的股权,首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海外收购之先河。此次收购使得天美在获得高端技术的同时,对HCC子公司Froilabo SAS, Frilabor SRL 和 Craponne Tolerie SARL的品牌价值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拓宽欧洲市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科学仪器企业来说,收购、并购并不是新奇的事情,通过收购、并购,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涉猎新的产品线,或增强原有产品线的实力。同时,也借助自身的资源,使被收购方的价值最大化。但是对国产仪器公司来说,通过收购海外品牌来增强自身实力的案例还不太多,而且可以在10多年间先后完成7次海外收购的案例更是少见。天美这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不仅完善了产品线,拓展了海外市场,更是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中西合璧,提升了国产仪器的技术水平,给业界树立了典范。可以说,天美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是向“立足中国,享誉世界的专业科学仪器公司”的战略愿景迈进的坚实脚步。  不仅如此,回首天美“贸、工、技”的蝶变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美用行动践行了国产仪器企业发展探索者的重担。且不说海外并购的“野心”,在业务剥离和重组的布局上也是走出了风采。未来,天美集团将全力开拓天美旗下天美仪拓(TIL)自主品牌产品和市场,而相对应的,上海工厂的整合、自有品牌仪器新品的研发等一系列的举措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相信,有立志做高品质国产仪器的“初心”,以及不断拓展的“野心”,天美的未来值得期待!
  • 神开股份上半年业绩面临冰点:欲拓海外市场
    受困于国际油价低迷、国内客户产品需求量锐减、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神开股份(002278,SZ)正面临着行业寒冬所带来的业绩冰点。  近日,主营研发、制造、销售石油化工仪器装备的神开股份发布了2016半年报,受上述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下降39.0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9.75万元,同比下降176.10%。  8月19日,神开股份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称,公司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相对较高,在国内石油勘探投资持续缩减的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业务国内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大,约占60%~70%。”  净利相比上年同期猛跌  神开股份2016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国际油价年初跌破30美元每桶,创下近十多年来最低价,随后虽缓慢爬升,但仍然处于历史低位。  受国际油价低迷的影响,石油公司资本性支出大幅萎缩,油气田工作量、装备需求及油气服务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身处近期石油行业“薄利时代”,主营研发、销售石油开采装备的神开股份自然也因此受到“薄利”带来的业绩上的重创。  财报显示,神开股份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下降39.03%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769.7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6.10%。  神开股份目前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包括石油钻采设备、石油产品规格分析仪器、测井仪器及工程技术服务。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除测井仪器营业收入1624.29万元,较上年同期微增外,其余三个产品的营业收入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其中石油钻采设备的营业收入更是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7.22%。  此外,受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波及,神开股份预计:今年1~9月,公司的净利润将持续亏损,亏损额将在4600万元—6300万元之间浮动。  正在开拓海外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神开股份正在大力开拓以中东市场为主的海外市场。  8月19日,神开股份在向回应媒体记者采访函中表示,目前公司已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建立业务合作,为其提供有关设备及配件。  神开股份称,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对其相对于欧美设备更具性价比的高端石油钻采设备亦表示了兴趣和意向,公司将积极争取以使公司的高端石油钻采设备及配套正式进入该市场。  不过,媒体记者在神开股份2016年半年报中发现,在主营业务构成情况表中显示,公司境外营业收入6864.94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58.04%,毛利率同比上年减少0.86%。  对于上述情况,神开股份向记者坦言称,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震荡运行,石油公司资本性支出大幅萎缩,使得石油装备制造及服务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今年上半年的合同相比较去年有大幅度的下滑,是造成境外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境外营业收入有所下降,神开股份表示,公司目前的海外业务总体是盈利的,盈利规模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公司海外市场的发展,亦受制于国际石油行业的兴衰。  拟增资旗下3家子公司  在发布报告的同一天,神开股份亦对外宣布拟向旗下3个子公司增资。  按照神开股份公告称,为了拓展国际市场业务的需要,公司拟向旗下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开科技”)增资1700万元,增资完成后神开科技的注册资金为1.13亿元。同时,还将向子公司杭州分和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分别增资2880万元、5000万元,用以拓展市场业务。  神开股份对此表示,公司对3个子公司的增资是基于发展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不单单是为了拓展海外业务。  而对于上述增资神开科技,神开股份认为,本次对神开科技增资是为了增强神开科技资本实力,支持其国际市场业务拓展,促进经营效益提升,提高神开科技的行业竞争力,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  神开股份也在采访函中告诉媒体记者,公司重点是如何在石油行业弱势中求生存、求发展。无论行业形势怎么变化,海外业务的拓展都是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方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