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外并购

仪器信息网海外并购专题为您整合海外并购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外并购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外并购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外并购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外并购话题讨论。

海外并购相关的资讯

  • 上海引进和并购海外技术机构项目指南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09年度企业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并购海外研发机构项目征集指南   为了鼓励本市企业和产学研联合体开展以我为主的对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加快提升本市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开始征集2009年度企业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并购海外研发机构项目。   一、申报条件:   申请单位应为本市企业,且签有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的合同。   二、重点支持领域:   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   三、申请要求和方式:   1、项目研究期限为2011年6月30日。   2、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课题,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3、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5、根据课题制要求、本市申请者可以从“上海科技”网站(http://www.stcsm.gov.cn)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栏目,在线申请填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2009年版),在线打印后连同附件材料报所在单位审核。所在单位应认真审核,如实填写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并在规定时限内送交钦州路100号2号楼2楼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部。所有递交材料应认真审核,保证其真实性。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上海科技”网(www.stcsm.gov.cn),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   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6、申请起始日期2009年3月16日,截止日期为2009年3月30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2份,并同时网上提交。书面材料集中受理时间为2009年3月23日至30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至下午4:0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塑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所有附件请单面复印,单独装订,只需一套与可行性方案一同递交。   书面材料报送地址:钦州路100号2号楼2楼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部   联系人:市科委国际合作处 陆剑锋,电话 23112521,传真 63584450 上海市技术交易所 戴顺,电话 54065211,传真 54065226。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9年3月16日
  •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中海油&rdquo )的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门附近。近来,这座硕大的&ldquo 油桶&rdquo 状公司,牵动着世界经济界人士的目光。 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此批准成就了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最大收购。 不光中海油。2012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局里,中国企业却集体扬帆出海,加紧了&ldquo 走出去&rdquo 的步伐,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从能源、机械、煤矿,到娱乐、汽车、医药等各个领域,四处开花,并购屡屡得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 海外能源并购迎来&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具有标志性意义。15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而言,这笔大单也堪称一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这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最终花落中海油,引发外媒热评,外电将其视为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收购,既契合目前的市场背景,也符合中加双方共同利益。 中海油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称,&ldquo 这表明,此交易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和卡尔加里市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得到了加拿大工业部的认可。同时,中海油也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优秀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rdquo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同样拥有油气资产,因此,中海油的这桩收购案还需得到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虽然还有交易流程要走,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意味着并购已尘埃落定。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无疑对其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收购,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提升一个层次。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分析人士称,一旦通过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墨西哥湾美国能源腹地。同时,这次收购也将助推中海油向全能型的能源企业转型,从海上石油开采,到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 继中海油之后,重磅消息接踵而至。12月12日,中石油以16.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资产,这是中国石油今年最大的一笔海外资源收购。12月18日,中石化以约15亿美元交易价格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项目正式交割。该交易是2012年全球范围内,针对英国油气资产交易金额最大的单笔收购。此次收购首次开拓了中石化在英国北海地区油气业务,也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首次挺进北海油气资源投资开发行列。 这几起狂飙突进式重大收购,使中国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形成新的突破。专家分析称,至少在2013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ldquo 三桶油&rdquo 的收购身影。 世界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界知名人士的丹尼尔· 金,在其最新力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作出如此论断:能源是牵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最重要、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已经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丹尼尔· 金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ldquo 走出去&rdquo 布局解读为&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他分析认为,中国快速和巨大的经济增长导致其能源消费急速攀升,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力度&ldquo 走出去&rdquo ,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ldquo 国家队&rdquo 进行了艰辛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历经19年不懈努力,达到了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宣告了&ldquo 海外大庆&rdquo 的建成。 此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并非一路坦途,历时100天,其中两度延审,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是否允许中国国企的收购激烈争辩。加上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此次出资近200亿美元,代价不菲。 未来,中国能源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战略会一如既往,而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 民企&ldquo 走出去&rdquo 痛并快乐着 当人们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成功而欢欣庆贺时,由此桩并购案透视出的另一个信号或许更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门槛。 《加拿大投资法》规定,资产价值超过3.3亿加元(1加元约合1.01美元)的外国投资案须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给加拿大带来&ldquo 净收益&rdquo 。新规定对此加以修改,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予以分别处理,将需要接受加拿大政府审批的私有企业收购案资产价值放宽至10亿加元,而国有企业收购案需要接受审批的资产标准仍维持在3.3亿加元。 同时,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新规定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拿大政府将只有在&ldquo 特例的情况&rdquo 下才予以批准。种种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实际上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今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再如中海油般大举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 &ldquo 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rdquo 。从加拿大投资新规中可以看出,今后中国央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受限,中国私有企业却将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然而,目前中国私有企业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规模相对有限。对于加拿大政府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私营企业今后是否会出现投资加拿大能源领域的高潮?中国私营企业家作好准备了吗? 显而易见,相比央企在海外能源市场并购的一路高歌,中国私企则冷清许多。&ldquo 一开一收&rdquo 、&ldquo 一冷一热&rdquo 间,可以透视出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尚需目光高远、强体健能。 可以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信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并不乐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中兴、华为据理抗争。 获得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切实体味到在海外并购中&ldquo 痛并快乐着&rdquo 。4月,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成功收购其竞争对手&mdash &mdash 有着&ldquo 大象&rdquo 之称的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跃成为全球泵送行业老大,向跻身世界一流工程机械跨国公司昂首迈步。 但被梁稳根视为&ldquo 第三次创业&rdquo 的三一重工国际化之路充满坎坷。以&ldquo 威胁国家安全&rdquo 为由,奥巴马政府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三一重工被逼无奈,10月,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将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与资金庞大、体积壮硕的国有企业相比,个体单薄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容易成为&ldquo 中国威胁论&rdquo 的被&ldquo 绑架者&rdquo ,海外投资之路屡屡受挫。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冰岛购地申请遭到回绝。从2007年以来,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仅这一起被拒绝。 &ldquo 本意发力北欧旅游地产&rdquo 的黄怒波,没想到他的纯商业举动,却令他深陷舆情漩涡。西方媒体将其举动上纲到&ldquo 北京可能会获得在北大西洋的战略立足点&rdquo 、&ldquo 中国进入北极圈石油开发和航道开发的地缘政治计划&rdquo 。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被无端政治化,黄怒波委屈而无奈。 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浪潮已势不可当。民营企业凭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约44%。 一些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2012年9月,王健林执掌的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收入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的宏愿是,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商海拼搏,始终挺立潮头,王健林入选2012年度经济人物。 一举收购沃尔沃的吉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之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本土化经营、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艰辛探索,不懈跋涉,开拓了市场份额,壮大了企业自身,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民营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如开弓之箭,在一往无前的国际化道路上,痛并快乐着。 &ldquo 走得快&rdquo 更要&ldquo 走得好&rdquo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低迷期,海外不少优质企业市场价值明显降低,许多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在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动力十足,步伐仍会继续加快。 从投资增速看,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ldquo 走得快&rdquo 不意味着&ldquo 走得好&rdquo 。中国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失利。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国际化并购已成常态,失败固然正常,&ldquo 吃一堑、长一智&rdquo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显得殊为可贵。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加大对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此外,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如何转变观念,树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并购理念,尤其关键。 当年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利,中铝董事长熊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剖析、总结中铝海外并购的得与失。他强调,现在的并购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并购方,甚至和联合方都要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只想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并购是很难完成的。 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好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ldquo 走出去&rdquo 所到达的国家地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不少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熊维平以中铝秘鲁项目举例,正式开工建设前,中铝投资近5100万美元,把当地配套社区建好,解决了当地人七八十年没有喝到干净水的问题,下游河流的排污问题也一并得到治理,这个项目在秘鲁顺利地取得环评,并赢得了当地政府、老百姓和舆论的认同。 正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只能说是完成了&ldquo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dquo 。如何走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管理协调之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要走得好而快,还需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扶持,中国企业苦练内功,强体健能,视野高远,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并购大潮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一展身手。
  • 12年7次海外并购 这家国产仪器公司的“野心”有多大
    对科学仪器行业而言,“国产”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纠结”。面对科学仪器行业巨头的市场垄断,国产仪器如何做大做强?如何立足中国,享誉世界?这是一代又一代科学仪器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破局,是很多科学仪器人提到的关键词。那么,国产仪器如何“破局”就是关键之关键了!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快速提升?标杆行业或者单位如何快速培育或者复制?国产市场之“印象”如何快速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仪器公司在面临压力的同时也在寻求“改变”,而通过收购、并购进行产品技术的引进,以及市场拓展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2年期间,国产仪器厂商收购进口品牌的举措已经有20余次。而有这么一家国产仪器公司,先后完成了7次海外并购,成为业界美谈。从法国Froilabo、瑞士Precisa、美国IXRF、英国爱丁堡仪器,到布鲁克GC和SQ两条产品线,再到今年刚刚公布的对Tekmar顶空进样器以及英国Isotopx公司的收购,天美将一个个国际知名品牌或产品线纳入麾下,其布局和魄力让行业为之振奋。特别是英国爱丁堡仪器公司的成功收购和运营更是业界收购的典范,为行业所乐道。  回首看:  第七次海外收购:2021年7月2日,天美集团正式宣布已经完成了对英国Isotopx 有限公司控股的收购。据悉,这是天美集团继爱丁堡仪器之后收购的第二家英国公司,未来,在天美的投资和持续支持下,Isotopx将在热电离质谱和稀有气体质谱仪领域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借力于天美的营销和分销网络,扩大其全球市场开拓。而天美中国团队也将全力支持Isotopx产品业务在国内的发展。  第六次海外收购:2021年4月15日,天美集团旗下赛里安仪器公司(SCION Instruments)从Teledyne Instruments Inc.收购其旗下Tekmar的顶空进样器产品线及其专利技术。本次收购Tekmar全自动顶空进样系统,不仅完善了天美现有的色谱产品线,提升了Scion品牌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也可以进一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环保等市场的需求。据悉,收购后天美集团将会把Tekmar顶空产品线的生产从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转移至天美旗下Scion生产工厂,转产计划于2021年9月1日前完成。  第五次海外收购:2014年10月9日,天美与布鲁克达成框架协议,拟以1350万美元收购布鲁克气相(GC)及单四极杆气质(GC-SQ-MS)产品线。随后,天美在荷兰成立赛里安(Scion)仪器公司。本次收购,不仅补充了天美的产品线,而且通过中西合璧的方式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提高了国内生产、研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全球的渠道网络。  第四次海外收购:2013年2月22日,天美宣布收购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 (EI)公司66%的股权,收购价格约为190万英镑(合约295万美元);2013年3月,天美再次向独立第三方收购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余下34%股权,代价约130万英镑。完成后,Edinburgh成为天美的全资附属。此次收购,是天美收购历史上最为成功,收益最大的一次。不仅将Edinburgh Instruments的先进技术纳入麾下,而且后续还推出了拉曼光谱仪,成功踏入拉曼光谱行业。  第三次海外收购:2012年3月27日,天美在新加坡交易所申报,与卖方达成协议,收购美国公司IXRF Systems Inc. 56%股权,作价约153万美元。IXRF公司专注于精确的X射线微区痕量元素分析产品,包括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荧光分析(XRF)。特别是在世界上首次将微型X射线管整合到电镜上,利用EDS探测器来接受信号,实现了EDS分析和XRF分析的互补。  第二次海外收购:2012年2月,天美宣布行使认购权,以向Jürg Strub收购瑞士Precisa Gravimetrics AG余下的20%权益连股东贷款,行使认购权之总代价约为142万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为950万元),并由集团内部资源拨付。完成行使认购权后,Precisa 将成为天美全资附属公司。其实之前,在上海精科和天美合资成立“上海精科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过程中,天美就为合资公司引入了Precisa技术、现金及部分管理人员。  第一次海外收购:2009年7月,天美以1,950,000欧元成功收购了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温控实验室设备制造商——法国Froilabo公司75%的股权,首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海外收购之先河。此次收购使得天美在获得高端技术的同时,对HCC子公司Froilabo SAS, Frilabor SRL 和 Craponne Tolerie SARL的品牌价值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拓宽欧洲市场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科学仪器企业来说,收购、并购并不是新奇的事情,通过收购、并购,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涉猎新的产品线,或增强原有产品线的实力。同时,也借助自身的资源,使被收购方的价值最大化。但是对国产仪器公司来说,通过收购海外品牌来增强自身实力的案例还不太多,而且可以在10多年间先后完成7次海外收购的案例更是少见。天美这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不仅完善了产品线,拓展了海外市场,更是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中西合璧,提升了国产仪器的技术水平,给业界树立了典范。可以说,天美的每一次海外并购都是向“立足中国,享誉世界的专业科学仪器公司”的战略愿景迈进的坚实脚步。  不仅如此,回首天美“贸、工、技”的蝶变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美用行动践行了国产仪器企业发展探索者的重担。且不说海外并购的“野心”,在业务剥离和重组的布局上也是走出了风采。未来,天美集团将全力开拓天美旗下天美仪拓(TIL)自主品牌产品和市场,而相对应的,上海工厂的整合、自有品牌仪器新品的研发等一系列的举措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相信,有立志做高品质国产仪器的“初心”,以及不断拓展的“野心”,天美的未来值得期待!
  • 生物医药并购再次来袭 政策助推10亿级并购
    医药行业并购高潮迭起,千亿市值龙头主导了第一波,百亿市值企业又掀起了第二浪。   作为九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原本已是并购活动的主战场,近日敲定的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更似一剂催化剂。   记者统计发现,生物医药并购少数是借壳或整体上市,多数是进行产业整合,或夯实主业,或跨界外延,或打通上下游,或海外并购。   生物医药并购&ldquo 第二浪&rdquo 来袭   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296.38亿元并购金额。   近几年来,国内医药市场的重组并购一直&ldquo 高烧&rdquo 不退。   其中以医药商业领域试水最早,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华润医药&ldquo 三国杀&rdquo 的场景热闹非凡。国内医药第一轮整合主要就形成了这3家1000亿元市值级别的医药集团,并基本奠定了竞争格局。   第二轮整合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高潮迭起。   据理财周报统计,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46家公司和296.38亿元并购金额。   5000万元以上并购达到了37单,总金额为179.57亿元,共涉及30个买方上市公司。其中,1亿元以下的医药并购有8单 多数金额范围在1-5亿元,共23单 5-10亿级别并购共2单,买方是复星医药和信邦制药 过10亿的天量级并购4个,分别为天士力14.50亿、鑫富药业17.46亿元、上海莱士18亿元、洪城股份56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这30家&ldquo 大手笔&rdquo 公司主要是100亿元市值级别的地方一级企业&mdash &mdash 市值在100亿以下的多达18家,100-200亿7家,200-500亿4家,500亿以上仅1家。   换言之,新一轮医药并购已换做体量不太大但手握巨资的公司唱主角。   &ldquo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在推动,&lsquo 十二五规划&rsquo 明确将医药产业整合指向&lsquo 强&rsquo 与&lsquo 大&rsquo ,一般中小制药企业难以负担投入大、周期长的医药研发,这就给了行业龙头兼并收购的机会。&rdquo 华南一位长期投资生物医药的私募告诉记者,&ldquo 另一方面,新版GMP要求2013年底强制认证,资金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加大改造投入,这些企业最可能成为并购对象。&rdquo   记者关注到,去年年底,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和工信部等12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已确立了包括医药在内的九大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节奏明显加快,相关案例不下20个。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整个医疗保健类并购交易数目共计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从交易数量来看,医药行业是实施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大行业 从交易金额角度,医药行业属于并购规模较大的行业。   对此,华南某投行人士认为,&ldquo 今年以来,由于IPO暂停以及政策支持,A股市场原本就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和借壳的热潮。接下来这九大行业可以走快速通道,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公司机会更大,并购重组效率也将提高,这很可能促使相关行业加快重组并购的步伐。&rdquo   &ldquo 曲线&rdquo 上市   &ldquo 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记者在对资金量在5000亿元以上的37单医药并购进行梳理时发现,部分并购实为借壳上市或者整体上市。   在这37单并购中,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mdash &mdash 洪城股份就属于借壳。   2013年8月3日,停牌2个月的洪城股份披露重组公告称,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和负债,置入济川药业100%股权。   由此,不振净利持续低迷的洪城股份将转型为药企意图扭转业绩困局,而济川药业则借壳洪城股份实现曲线上市。   事实上,济川药业试图冲刺资本市场已久,无奈并无过硬的拳头品种,缺少持续增长能力,申请IPO的难度较大。到2013年3月份济川药业才完成股份制改造。   然而,通过借壳,这家负债率高达50%、净资产账面价值仅9亿元的公司,评估值高达56亿元,溢价5倍有余。业界评价,即便是济川药业自身IPO,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估值。   对此,深圳的一位投行老总告诉记者,&ldquo 目前存在并购可能性的大都是已经改制的公司,规模中等,需要资金转型升级,但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鑫富药业的并购同样也是借壳案例。   事实上,鑫富药业重组早已迫在眉睫,2010、2011年已经连续两年巨亏,2012年4月26日被&ldquo 披星戴帽&rdquo ,变为*ST鑫富,通过变卖资产当年才勉强&ldquo 扭亏为盈&rdquo ,不过,进入2013年,鑫富药业的业绩持续恶化。   2013年9月12日,鑫富药业发布重组草案称,购买程先锋持有的医药销售公司亿帆生物100%股权以及程先锋等10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亿帆药业100%股权。根据公告,亿帆系拟注入资产预估值高达17.5亿元,其中亿帆生物预估值为14.8亿元,预估增值率高达664.29%,亿帆药业预估值为2.7亿元,预估增值率也达到161.05%。本次交易完成后,程先锋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0%以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发生变更,且构成借壳。   前述华南生物医药私募告诉记者,&ldquo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的实施,今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率会更高,未来更多的公司会涉足重组领域。&rdquo   华北制药实施并购则是为集团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去年10月份华药集团控股股东冀中能源耗资近30亿元包揽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晋身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这被市场解读为是冀中能源对旗下医药资产的整合。11月份,华北制药着手收购原大股东华药集团所持有的华胜公司、金坦公司和南方公司。这3家公司约占华药集团下属医药资产的90%,基本实现华药集团医药资产整体上市。   医药产业整合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主要为做强主业、跨界并购以及海外并购。   事实上,在前述深圳投行老总看来,&ldquo 借壳只是重组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各大产业均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艰巨任务,国家层面出台多项举措加强兼并重组工作,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9大重组重点行业的整合尤其值得梳理。&rdquo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   首先是一批主业明确,希望通过并购来将主业做专做强的医药公司。   例如华润三九在去年以1.33亿元收购山东枣庄中药厂持有的山东三九45%股权,此前已持有山东三九55%的股权。山东三九是华润三九感冒灵重要的北方生产基地,此举被视为华润三九对体系内最为重要的中药业务板块作进一步整合。   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今年7月1日披露,拟18亿收购邦和药业100%股权。而邦和药业的业主就是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重大收购兼并事件逐步增多,如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收购大安制药、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等交易均使得收购方的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上海莱士同样期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增强自己在血液制品行业中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本次交易完成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由目前的355吨增至475吨,一跃跻身血制品龙头。   和夯实主业的医药公司不同,另一些医药企业从横向上做了一些跨界并购,切入新兴产品或领域。   记者研究发现,这些新领域跨度很广,涉及到心脑血管、肺结核、糖尿病、女性重疾及保健、体外诊断,都是相对前沿和先进的方向。   作为心血管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乐普医疗做了两起相关并购,一是较早布局收购主营心脏起搏器的秦明医学,二是在今年6月收购新帅克制药60%股份,挺进心血管药物领域。乐普医药计划在3-5年内形成医疗器械与药品两大产业板块,成为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领先企业。   体外诊断制品也是一大热门领域。相关案例包括新华医药拟募资逾3亿元收购长春博讯75%股权 西陇化工收购新大陆生物75%股权。   另外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则进行纵向布局,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其中,往上游布局,有科伦药业斥资4.62亿科伦药业收购上游生产塑料输液容器用盖的企业君健塑胶、中恒集团收购云南特安呐制药的制药及三七种植业务80%股权、大北农收购天邦生物46.98%股权拓展动物疫苗市场 往下游整合,有信邦制药收购科开医药以求在医药流通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有沃森生物近10倍溢价收购宁波普诺、宁波普诺、莆田圣泰3家医药销售公司。   还有一些医药企业进行的是海外并购。例如海普瑞收购Prometic10.02%股权切入蛋白质技术和生物制药产品研发,海南海药则通过收购中国抗体40%股份进军全球抗体市场。
  • 2020年全球检验检测机构投资并购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并购市场繁荣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检测细分行业较为分散,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充产品线、快速切入新市场,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所在,这一点在国际巨头身上更是显示。从投资市场来看,2019年,海外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8起和14.2亿元。进入2020年,行业投融资再度爆发。从并购市场来看,2019年,检测、检验与认证(TIC)行业共计有124项交易。其中,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49项,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68项。从全球领先检验检测机构并购活动占比情况来看,三大检验检测机构BV、SGS和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合计占比达8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投资规模创新高,投资金额达60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海外检验证行业投资规模来看,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4-2019年,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及投资金额呈波动变化趋势,2017年为近年来行业投融资事件频发年份,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26起和35.44亿元。2019年,海外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8起和14.2亿元。进入2020年,行业投融资再度爆发,截至目前,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26起和59.9亿元,为近年峰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79px height: 2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957fe21-58db-44c8-adce-1bf63f7b4f3b.jpg" title=" 6373638572821322457874368.png" alt=" 6373638572821322457874368.png" width=" 379" height=" 279"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并购市场繁荣,以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和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为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2019年,全球检验检测行业并购事件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是检测、检验与认证(TIC)行业并购活动十分活跃的一年,从全球海外市场并购情况来看,共计有124项交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4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404c77d-cafa-4a2e-a8a7-8b646bfca00f.jpg" title=" 6373638576380394749734067.png" alt=" 6373638576380394749734067.png" width=" 354" height=" 26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海外并购交易事件类别来看,2019年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49项,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68项,私募基金投资7项,占比分别为39.52%、54.84%和5.6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68px height: 2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00d2dca-5840-4bba-b82a-e32befac336e.jpg" title=" 6373638577490071317811988.png" alt=" 6373638577490071317811988.png" width=" 268" height=" 246"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大检测巨头并购市场占比达85%,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领先检验检测机构并购活动占比情况来看,三大检验检测机构BV、SGS和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合计占比达85%。2013-2019年完成的399项并购交易活动中,Eurofins占比为51% 其次为SGS,占比为21% BV占比为13%,排名第三 Intertek占比为5%,排名第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2px height: 21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da13ff8-42bc-49ed-9985-360c057f0fe0.jpg" title=" 6373638578956039594800630.png" alt=" 6373638578956039594800630.png" width=" 252" height=" 215"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具体来看,2019年BV完成3项以上战略性收购,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农产品成长性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支持。2020年上半年,Bureau Veritas暂停了并购活动,并在疫情期间重新评估潜在收购目标。自2020年1月以来,SGS完成了2次收购,收购这些公司的金额为2100万瑞士法郎,这些交易产生的商誉总额达1500万瑞士法郎。2018-2020年部分国际检测巨头并购事件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46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2b09145-ab9a-43f0-b8ed-72fa300731ce.jpg" title=" 6373638580313873409218875.png" alt=" 6373638580313873409218875.png" width=" 346" height=" 337" / /p p br/ /p p br/ /p
  • “两郭”强势入股 天美或被华测并购?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华测检测董事会内部分歧,如今又有了新的剧情。两大创始股东郭冰和郭勇在淡出华测检测之后,最近低调入股了一家同处于第三方检测行业的香港上市公司天美控股。   据天美控股此前发布的公告,郭冰及郭勇以每股2.4港元的价格认购了天美控股3487.5万股股份,占天美控股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3.04%。   一位香港并购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ldquo 华测检测两位创始股东在减持和退出董事会后不久,就大手笔进入同样是检测类的上市企业,不排除进一步增持乃至另建新上市平台的可能。&rdquo   &ldquo 两郭&rdquo 低调入股天美控股   在因董事会分歧而逐步淡出华测检测之后,市场对于两大创始股东郭冰及郭勇下一步的打算并不知晓。然而日前香港上市公司天美控股的一纸公告暴露了两人的行踪。   天美控股10月9日公告,公司与华测检测创始股东郭冰及郭勇分别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郭冰及郭勇以每股2.4港元的价格合计认购了天美控股3487.5万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总数的13.04%,位列第二大股东。   对于郭冰及郭勇此次同时入股,公告中并未说明二人是否为一致行动人。对于认购目的,公告也未详尽说明,只表明认购人认购股份作为投资用途。天美控股董事会认为,此次股权出售扩大了公司的资金基础和股东结构,使公司有能力进一步捕捉到未来随时出现的扩张及并购增长的机会。同日,天美控股便宣布利用此次募集资金,以13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笔海外资产。   三四个月之前,郭冰及郭勇刚刚宣布辞去华测检测的董事职务,至此完全退出华测检测管理层。而早在去年8月,两人对董事会提名的总裁及副总裁人选表示反对之后,就已相继辞去公司常务副总裁和副总裁的职务。随后,两人开始了对公司股票的一连串减持。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自去年8月至今年6月31日,郭冰累计减持10次,共减持2213.44万股,郭勇则5次减持共计1388.67万股。截至今年6月31日,郭冰和郭勇持股比例分别降至15.36%和5.81%,相比开始减持之前,合计减少了9.81%。两人的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ldquo 退出&rdquo 。   上述香港并购分析师对记者表示,&ldquo 两郭&rdquo 此次入股天美控股颇为低调,公告披露信息也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入股同样是从事第三方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且同时进行海外收购,说明投资的目的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多的是看中标的公司业务本身的前景和壳价值,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增持乃至控股的可能。   天美或被华测并购?   目前来看,&ldquo 两郭&rdquo 已逐步淡出华测检测,天美控股是否会作为&ldquo 两郭&rdquo 自己新的上市平台尚无定论。国内一家医疗保健行业的投资经理分析,天美控股本身股本少、股权相对集中,确实具备平台价值,从&ldquo 两郭&rdquo 的行业背景看,继续增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事实上,天美控股的主营业务与华测检测相似,均以生命科学检测为主。年报显示,生命科学检测业务占华测检测去年营收的比例达到35%。前述香港分析师表示,郭冰及郭勇虽然已经退出华测检测董事会和管理层,但仍是有较大话语权的重要股东。因此,考虑到两人仍有华测检测的股东背景,在收购港股同类资产后,自己经营或者再次出售给老东家都有可能。   尽管天美控股在&ldquo 两郭&rdquo 入股后的动作尚不清晰,但华测检测自身的并购动作的确颇为迅猛。长城证券研报统计,华测检测自去年以来,接连收购黑龙江华测检测(食品检测业务)、新加坡PolyDnt(船舶检测业务)和杭州华安检测(特种设备检测),从海外检测行业的发展特性看,外延式并购策略将成为华测检测的重点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华测检测10月14日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疑问时表示,公司与外部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设立了专为公司产业并购服务的并购基金。并购基金将收购或参股符合华测检测发展战略需要的上下游企业,并对并购对象进行培育管理,当并购对象发展成熟时,华测检测有权优先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该基金由于公司的出资额不多,未达到相关信息披露标准。   此外,华测检测董事万峰在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公司以前采用内生的方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更愿意用资本整合的方式把华测的发展做得更好。公司会借鉴国内一些大公司并购的发展思路,未来将会更好地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快并购的步伐。公司五年内不会考虑跨行业并购发展,将集中精力在公司熟悉和擅长的领域。
  • 全球进入并购模式 生物医疗行业最火爆
    今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美国企业并购总额更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市场人士同时也开始审视:企业现金为王的时代是否已过去?疯狂的并购是否已经演变成&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   今年来全球并购交易规模达1.65万亿美元   就在当地时间23日,美国甲骨文公司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酒店行业软件和服务提供商Micros Systems,也完成了该公司近5年来最大的一笔并购。几乎在同时,威斯康星能源公司宣布以57.1亿美元收购Integrys能源集团。   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在同一天内发生多宗并购事件的情况似乎已成为常态。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美国企业积极开展并购。根据数据机构Dealogic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美国企业已敲定的并购规模达到7860亿美元,金额已经大幅超越去年的全年总额,距离2007年的最高纪录也已经不远。此外,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达到1.65万亿美元,仅在第二季度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就高达9520亿美元。   美国对冲基金公司Platinum总裁兰德司曼表示,美国股市累积了不少涨幅,企业善用股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并购一些能帮助自己进一步扩张的企业。此外,美国利率正处于历史低点,低利率代表低借贷成本,也让并购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海外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企业累计并购金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比2013年达到该规模时要早了54天,创下近7年来的最快步伐。彭博数据显示,如果今年剩下的时间里都按照前4个月的速度,今年全球并购总规模可能会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并购规模第二大的年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此前发布调查报告,对全球70个国家1600名高级管理人员调查的结果显示,经济复苏助推市场信心增长,全球逾30%的公司计划在今年进行并购交易,逾70%的受访者预计2014年企业并购数量和交易规模将有同步上升。   科技、生物医疗行业并购最火爆   在国内,投资者已经被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三巨头接二连三的巨额并购搞得眼花缭乱,海外市场也同样如此。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全球TMT(科技、电信、媒体)领域的并购,创下了2006年来的最高值。   研究机构Mergermarket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TMT领域并购规模就高达1740亿美元,这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并购规模比去年大幅增长65%。在全球每五个大型并购案中,TMT行业就占到了三个。和TMT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能源、矿业、公用事业等领域,并购数量出现下跌。   除了TMT领域,生物医疗行业的并购似乎更火爆。据彭博社统计,今年以来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型并购交易比重明显上升。分行业来看,位居主要行业分类首位的是生物医疗行业,并购交易规模达到271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9倍多。就在本月中旬,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宣布以429亿美元的惊人代价并购了柯惠医疗,成为医疗器械领域历史上最大型的并购案。伦敦Pictet资产管理公司健康护理行业分析师布提认为,生物医疗公司逐渐放弃那些增长缓慢的产品转而专注核心产品,并购目的最终还是专注发展优势强项业务。   股市重挫前的&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   此前,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以190亿美元并购WhatsAPP,如此大手笔的决定引起市场热议。上一轮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流动性干涸,当时现金为王是企业的不二之选,但随着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状况好转预期升温,股市持续走强加之企业现金充裕,现金为王的理念似乎已被企业管理者们淡忘。   兰德司曼认为,美股迭创新高代表收购目标的价格并不便宜,意味着当前企业并购的盛况已经有些泡沫化。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表示,价格并非进行并购的企业唯一要考虑的因素,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未来产业趋势的前瞻性及判断力,特别是美国企业看好该国经济前景,也愿意为并购&ldquo 撒钱&rdquo 。   此外,财经媒体MarketWatch专栏作家赫伯特援引哈佛商学院专家的话称,考虑到过去125年间全球出现的5次并购潮,每次都以股市重挫告终,市场投资者开始怀疑今年出现的并购潮就是股市重挫前的&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今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并购都是&ldquo 真交易&rdquo ,因为这些并购并不像2007年那样靠大举举债来完成。
  • IVD产业并购加剧 市场垄断巨头已露“尖尖角”
    p   作为医疗器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外诊断由于其独有的属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A股登录,借助资本的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在上市前,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渠道、推广等等方面。上市后,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并购整合、战略方向的不同使得企业出现了分化,同时融资难度降低,并购则是上市后企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并购的主体和标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海外巨头的并购和合并、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国内企业国内并购。 /p p    strong 海外巨头合并,行业哥斯拉还在成长 /strong /p p   纵观海外IVD巨头,经过一轮自由竞争,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在其细分领域发展到极致后,只靠内生增长发展速度有限,通过产业并购来注入竞争优势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状态。企业的并购主要分为技术产品的并购和市场份额的并购。技术产品的并购,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和降低了研发风险,同时结合初创企业的创新优势和成熟企业的产业化能力而快速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而市场份额的并购主要是以竞争对手为主,通过提升市场份额,拉大和其他竞争对手的距离,使得市场有序化,避免了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企业之间的并购由小企业为主要标的的方式转变为跨国巨头之间的合并。2016年大型的上市企业并购持续成为产业的热点,马太效应的加剧,强者恒强的态势在持续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a31df47-8b37-44d7-92f8-b456ec8514e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65853_副本.jpg" / /p p   其中Abbott、Danaher和Thermo、Labcorp的并购都为上市公司的合并,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引起市场热议。从产业的角度,公司的并购,可以有效的资源配置协同,同时又避免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上市公司的合并,技术产品的并购,产业集中度提升是欧美成熟市场的必然阶段。欧美市场成熟度早于中国,未来中国也必然会出现上市公司的合并。 /p p    strong 海外标的性价比超越国内,海外并购打开蓝海全球市场 /strong /p p   随着A股IPO加速,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不再稀缺,有了资本优势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寻找优秀的产品并购,不断布局和丰富产品线。供小于求,一级市场标的价格水涨船高。同时IPO加速后,对于高毛利的体外诊断行业,越来越多的一级市场标的可以达到上市标准,多种因素导致国内一级市场标的具有一定的估值泡沫。海外优质的标的成为了中国企业聚焦的热点。同时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进入海外的大蓝海市场,中国企业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也许是撬动竞争格局的杠杆,因此海外并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16b4fb8-7c30-4716-a8ca-e4301667a25c.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49_副本.jpg" / /p p    strong 国内渠道加速整合,未来3年是重要窗口期,本质是客户资源的圈地 /strong /p p   国内体外诊断公司,在登录资本市场后,主要并购方向集中在国内销售渠道和产品的并购。由于近几年两票制和营改增等对于渠道的管控加强,2015-2016年并购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渠道的并购。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刚刚起步,短期内性能的差异化不显著,因此对于终端的把控决定了产品的销售。 /p p   因此在2015-2016年度,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快速布局销售网络,通过并购渠道来瓜分市场份额。随着两票制政策的落地,渠道流通的大洗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在药品两票制完善后,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将是下一个要整改的方向。未来体外诊断的配送将快速提高门槛,比如企业规模、销售品类、GSP资格认证等等都对企业的规范性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渠道自身来说,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渠道和代理商倾向于背靠上市公司,用于回避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823a7b3-c8c7-4b41-a788-65aa0ca66f91.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52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注:以上不包含新设立子公司 /span /p p   渠道的收购在短期可以通过客户资源的划分,而快速提高市场份额,预计在2019年完成布局,格局初定,后续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下几点: /p p    strong 1.产品地位: /strong 国内企业对于渠道的收购,无论进口代理还是国产代理都有布局,我们较为看好国产品牌的代理和进口一线品牌的代理。随着降价的压力和国产品牌性能提升,进口品牌竞争力逐渐下降,尤其是二线进口品牌,品牌效应不如一线外企,价格却依然高居不下,将是第一步被替代的产品。国产产品以传统优质品牌为主,利润空间大,产品性能满足临床要求,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品线。在格局稳定后,最终需要回归到医疗产品。并购渠道的企业须有清晰的未来布局,才能在下一轮竞技中脱颖而出,因此渠道的收购只是手段,产品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石。 /p p    strong 2.管理能力: /strong 并购渠道的厂家除了体外诊断行业内的公司,还有部分跨界企业,并购后的管理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路径。由于体外诊断与药品、高值耗材的销售模式有较大差异,因此跨界并购将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渠道间的整合,不同产品线之间的平衡,都将对是企业面对的巨大挑战。 /p p    strong 3.盈利能力: /strong 在圈地运动结束后,盈利能力是最后的胜利。在圈地早期,为了竞争更多的客户资源,以拓展份额为主要目的,必然牺牲产品的利润来达到竞争的目的,格局稳定后,如果依然无法盈利,或者薄利,在降价政策不确定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风险。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依然有空间面对下一轮调整而获得重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b339228-2aaa-402c-8785-9a2595c61cd3.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57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注:以上包含新设立子公司 /span /p p   2016年行业内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行业并购渠道的步伐加快,以并购或者新设渠道的方式,旨在集采趋势下划分客户资源范围。其中润达、迈克、迪安、万孚、美康、塞力斯表现积极。截止到2016年底,国内通过收购或者与渠道核心人员成立新设子公司几乎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预计在2年内格局初定。 /p p   产业的并购,中国企业小试牛刀,相较海外的巨头企业之间的合并,我们认为还有很久的路要走。企业的同质产品的合并,对行业而言,良性竞争能创造出更理性的大环境,企业也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以更笃定的心态继续研发出更多优秀的、低价的产品。 /p p    strong 体外诊断行业高速增长,优质赛道筛选优质标的 /strong /p p   体外诊断作为中国医疗器械中重要的分支,保持高速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区域,2016年中国区增速约为16%,而国产品牌增速已经超过进口品牌的增速以前国产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产品牌,同质化的产品通过渠道和价格竞争,而今,越来越多的体外诊断国产品牌登录资本市场,资金、品牌、人才有了更强的竞争实力,产品性能的提升将以更高的加速度发展,欧美产品发展的长期历程,在中国会加速进展。同时由于政策偏好、医保控费等因素,进口品牌将逐步丢失守地。 /p p   随着分级诊疗的进程,诊断行业先行受益。在分级诊疗基层布局的阶段,行业的增长来源于下游的需求高速增长。优质的诊断上市公司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持续受益。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作者:郑薇 /span /p
  • 聚焦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仪器行业并购活动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而2011年爆发的欧美债务危机将并购活动推向了又一次“高潮”。在一轮轮“并购潮”中,一些熟悉的、知名的品牌渐渐“远去”,如瓦里安、密理博、贝克曼库尔特、戴安等,同时并购也在改变着仪器行业各大公司的“座次”。在C&EN杂志所发表的“2011年全球仪器市场评析”一文中,并购被认为是2011年全球仪器市场的两个关键词之一。那2012年仪器行业并购活动又如何?     经统计,2012年上半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多达43起(详见附录1:“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并购活动依然很活跃,其中Hologic公司37.2亿美元收购美国诊断测试设备供应商Gen-Probe及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丹麦癌症诊断公司Dako成为2012年上半年交易额排名前两位的并购案。   集团“大佬”并购“力度”依然不减   纵观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我们发现集团“大佬”并购力度依然不减,其中赛默飞世尔集团实施了3项并购案,阿美特克集团实施了3项并购案,丹纳赫集团实施了2项并购案,豪迈集团实施了2项并购案。就交易金额而言,赛默飞世尔以11.13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位列于各大集团“大佬”之首。   对于集团“大佬”而言,资本运作是他们的长项,在这些集团内部通常设有相关M&A部门,常年在全球各地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而经济情况的低迷更是为这些“大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业务。当然,集团“大佬”在实施并购,寻找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擅于放弃不盈利甚至亏损业务以及非核心业务,以获得更多的并购资金,例如在2012年上半年,赛默飞世尔科技就决定将其实验室家具业务出售,丹纳赫将其与Cooper Industries PLC合资仪器公司出售,豪迈将其智能现金处理机器制造子公司Volumatic出售等。   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案愈发“火热”   这两年,生命科学领域一直是并购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生命科学公司对经济状况的反应更灵敏,受影响更大 二是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大,据悉高达400亿美元,吸引力巨大。就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而言,我们发现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案愈发“火热”,43起并购案中15起与生命科学与诊断领域有关,而交易额排名第一、二位的都是诊断领域并购案,并且呈现出一大特点——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涉足诊断市场。   此前,分析仪器制造商更多只是涉及生命科学研究市场,而相比于研究市场,更为广阔的是诊断市场。据悉,解剖病理学市场规模122亿美元,年增产率8-10% 分子诊断市场规模45亿美元,年增长率10-15%,因此吸引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涉足。2011年,赛默飞世尔以35亿美元收购瑞典血检系统供应商Phadia,在其财报中新增“专业诊断”部分,开始正式涉足诊断市场,2012年上半年赛默飞世尔又以9.25亿美元收购美国移植诊断公司One Lambda,进一步扩大了该项业务。继赛默飞世尔之后,2011年销售额排名第三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安捷伦也开始涉足诊断市场。2012年上半年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丹麦癌症诊断公司Dako,此后也在其财报中新增“诊断和基因组学业务”部分。此外,Life Tech相关人员表示,“未来几个月陆续实施小的收购,以建立自己的分子诊断业务。”   国内仪器公司走出国门 实施股权并购   相较于国外仪器行业频繁的并购,国内仪器行业并购并不是那么活跃,并购的主体也很有限。2012年上半年天美控股及聚光科技实施了3项并购,可喜的是,继天美控股之后,聚光科技也将并购的触角“伸”出了国门,以393.75万欧元收购荷兰Bohnen Beheeer 75%股权,从而获得了VOCs监测产品制造商Synspec100%股权,自此,聚光科技也成为国内仪器公司实施并购战略最多的公司,此前其并购对象都是国内公司,其曾分别收购了北京吉天、北京英贤、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等,而其中2011年以“1.9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最具影响力。   而天美控股是国外并购的“老手”,在公司董事长劳逸强先生看来,“有特殊技术的中小型公司是天美并购的对象,而天美并购通常先控股7-8成”,这个原则在天美控股的海外并购中也被很好地践行。2012年上半年,天美控股收购了美国纤维仪器及X光仪器制造商IXRF Systems 56%股权 并继2011年收购瑞士天平制造商Precisa80%股权后,今年又收购余下20%股权。自此,天美控股已经完成了3项海外并购,分别是2009年收购法国温控实验设备制造商HCC集团75%股权,以及2012年完成的对Precisa100%股权的收购和收购IXRF Systems 56%股权。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状况并无明显好转迹象,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仪器行业的并购活动预计还将活跃一段时间。 附录1: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 附录2: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拟出售业务一览表
  • 并购/新品/任命 德国劳达大力开拓海外业务
    p   日前,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5)在京召开。会上,仪器信息网采访了德国劳达(LAUDA)公司总裁兼CEO Dr. Gunther Wobser与新任COO Dr. Marc Stricker,请其就德国劳达全球发展战略及中国市场拓展计划进行了介绍。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1A766E39F4C7D119C33DC5901307461& amp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mp autoStart=true& amp width=600& amp height=490& amp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amp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rong  Instrument:Gunther Wobser博士,近年来德国劳达全球发展战略取得了哪些成绩,请您介绍一下? /strong /p p   Gunther Wobser博士:非常高兴可以在这个如此现代化的展馆里参加BCEIA,我喜欢原来的展馆,但新展馆着实令人难忘。同时,我也很高兴可以介绍一下LAUDA集团在全球的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p p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LAUDA的产品系列。 /p p   众所周知,LAUDA是全球领先的恒温设备的生产厂家之一,扩展我们的产品线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例如,一年前,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Noah Precision公司,现在更名为LAUDA Noah。我们现在有了使用半导体制冷的恒温设备,这些产品在诸如半导体制造这样的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应用在其它的行业和实验室中。 /p p   在今年5月德国ACHEMA展会中,我们也展示了一些最新的产品,比如新型LAUDA PRO系列,这个产品将替代现有的Proline系列,我的同事Dr. Marc Stricker一会儿会给大家介绍。我们还展出了另一款非常有意思的产品,我们称之为LAUDA LOOP,是一款体积小适用于实验室的半导体制冷的冷却水循环器。它将服务于例如分析仪器,是一个真正的创新产品,这两个产品都会在明年的年初正式进行市场销售。 /p p   从公司的组织架构来看,我们进一步开拓海外业务,我刚提到了在美国的新变化,还有就是在我们的邻国意大利成立新公司。我们还扩大了在新加坡的团队,招募了新员工。新加坡公司会管理称之为ASEAN(东盟)的业务,这个区域包含有10个国家,含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我们相信这个区域在我们新加坡公司的管理下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p p   我们同时也聘请了一些优秀的管理者,我想借此机会,请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和我一同来的Dr. Marc Stricker。Marc是LAUDA公司的COO,他负责公司的运营,包含物流仓储、生产、研发、IT和质量控制,他已经协助我运行公司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p p   9月1日,我们任命新的全球销售总监,负责LAUDA最大的一个部门,恒温控制产品部门的整体销售工作。他的名字叫Peter Kunze。他在许多公司拥有非常丰富工作经验,比如Eppendorf、西门子医疗系统。他会从9月1日开始管理恒温控制产品部。另外,原销售总监,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超过30年的工作经验的Rainer Hartmann会集中100%的精力放到亚洲的业务开发中来,拓展销售区域,支持中国和日本的业务。 /p p   这是我们最新的一些变化,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拓宽产品线和全球市场本地化支持来巩固在业内的领先地位。 /p p    strong Instrument:Marc Stricker博士,请介绍一下德国劳达中国工厂进一步的发展和规划? /strong /p p   Marc Stricker博士:劳达恒温会继续其从2013年5月成立以来所执行的职责和任务。一开始我们就把提高质量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通过不断地改进,我们可以确认从劳达恒温出厂的产品是符合德国LAUDA标准的优质的产品。将来的计划会是继续强化入门级浸入式冷却器和标准的恒温器的生产,如Alpha产品线。 /p p   我们的重点会放到研发上来,组成很强的研发队伍,有热力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新产品设计,目的是把国内和国际的研发团队进行整合,不同的是劳达恒温的研发队伍在上海。 /p p    strong Instrument:本次BCEIA展会贵公司带来了哪些新产品?又有哪些创新点? /strong /p p   Gunther Wobser博士:我很高兴来介绍一下LAUDA非常成功的产品系列,LAUDA Proline系列新型的X系列。 /p p   我们的设备拥有Command控制器,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这个版本中的远程Command控制器是免费的,这个对于我们的实验室和工业用户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我们在此次的BECIA展会由展出。 /p p   说到新产品,我提到过新型号PRO系列,PRO将会替代Proline系列,它的设计理念是创新性的,我认为,某种意义上改写了恒温控制产品的设计理念,设备具有新型的触摸屏式的command控制器,产品会区分为专门用来做外循环的和内循环的类型,这与通用型的恒温设备的基本设计理念有所不同,我们会根据全球用户的应用来设计我们的产品。 /p p   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新产品,明年年初会开始发货,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非常感谢! /p
  • 2018全球能否迎来生物制药并购大年?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2018年开年不到一个月,全球生物制药行业陆续宣布多项并购交易:Celgene先后以70亿美元和90亿美元收购Impact Biosciences和Juno、Takeda以 6.3亿美元收购TiGenix、Sanofi以116亿美元收购Bioverativ,除此之外还有多项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意向和合作协议。人们不禁要问,在经历了2017年的“平静无波”后,2018年全球能否迎来生物制药并购大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回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b5f77ac-5482-4352-8e20-e056cd8d3cd5.jpg" /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并购交易金额总计约为775亿美元,交易数量为167笔。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均创近5年的历史新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1月Johnson & amp Johnson以300亿美金收购Actelion后,2017年全球范围没有再出现较大的医药并购事件,如果不是第三季度Gilead Sciences以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吸引了业界的注意力,那么2017年全球医药并购就真的可以用“平静无波”来形容。而愿意出资进行大宗并购的收购方,瞄准的多是罕见病及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力公司和产品,这也显示出罕见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仍是全球生物制药聚焦的热点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0c63a0e-6c48-443a-8948-5d7b8bfe62bb.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图1. 2012-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交易公布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e00fdfe-d7c3-4b63-ab1f-8a77db353c0a.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过去一年,全球制药巨头对于并购普遍持观望和审慎的态度,并购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国特朗普政府税收改革的不确定性,使得美国大型制药企业在并购策略和资金上受到限制;英国脱欧和EMA总部迁址也给全球医药市场带来了隐忧和不确定性;生物技术股高估值提高了大规模并购的风险等等,诸多因素都阻碍了2017年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的开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018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趋势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美国税改明朗及政府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支持、某些治疗领域药物研发竞争日益加剧、扩充产品管线以维持盈利意愿强烈以及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的涌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8年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并购大年。另外,由于美国某些政策支持大型制药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大型制药企业也能有大量的海外资金回流,2018年极可能出现超级并购,市场猜测较多的是2017年就数度传出被收购传闻的Bristol-Myers Squibb,潜在买家则可能是Pfizer、Amgen、Novartis、Roche等巨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存在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2018年生物制药并购交易会呈现上升趋势也有可能是因为2017年交易量太低,任何增长都将增加2018年的并购成绩。另外,在2016年暴跌之后,2017年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上涨了18%,高估值带来的交易风险是导致并购交易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2018年潜在收购标的的估值仍处在高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或许也会延续2017年的谨慎态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后还应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进入全球生物制药并购浪潮中。2017年就有中国三胞集团(Sanpower Group)以8.2亿美元收购Dendreon Pharmaceuticals、5家中国投资机构联合以6.05亿美元收购SciClone Pharmaceuticals、复星医药(Fosun Pharma)以11亿美元收购Gland Pharma 74%股权的交易完成交割、上海医药集团(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以12亿美元收购Cardinal Health的中国区业务实体等并购交易,并购海外企业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医药企业实力的逐步增强,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并参与到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中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部分资料及数据来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 M& amp A Firepower Report: Life Sciences Deals and Data, Ernst & amp Young M& amp A:2017 proves snooze-worthy on the acquisition front, EvaluatePharma. /p
  • 2017年全球检测行业并购情况汇总
    p   由于检测细分行业过于分散、业务过于繁杂,不同领域之间的专业跨度也比较大,使得检测企业通过自身技术扩张进入新的领域是一件费成本又费时间的麻烦事。因此,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充产品线、快速切入新市场,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覆盖,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所在,这一点在国际巨头身上更是显示。 /p p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第三方检测公司共进行了186宗收购交易,其中Eurofin27宗、SGS19宗、BV10宗、Exova10宗。 /p p   以SGS为例,2015-2016年共完成了29笔收购、3项战略投资。其中,2015年共发起14项收购、完成了10项、投资金额1.03亿瑞士法郎,收购企业包括:英国领先食品检测咨询服务独立供应商SVALtd,智利领先项目管理、技术质量检验和工程咨询公司SIGA Ingenieriay ConsultoriaS.A.,加拿大制药、营养和化妆品测试服务商Quality Compliance LaboratoriesInc.等。收购战略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在全球更多新市场的足迹,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为集团2015年贡献了达4500万瑞士法郎的营收。2016年更是完成19笔兼并收购以及两项战略投资,并购再创新高。 /p p   其他巨头也不例外,2016年Tü V投资金额达9280万欧元,特别是在测试设备、实验室、IT基础设施和软件等方面 BV并购金额达4260万欧元 Intertek的收购贡献了2.24亿英镑的额外收入,还有Eurofins2016年完成27个收购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国际检测巨头并购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380f91ef-d049-4a9b-9074-d60cd21cff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进入2017年,外资检测机构动作不断,SGS集团在2017年上半年便完成了4项收购。这些收购扩大了集团在农业、食品和生活,消费者和零售,工业领域的服务和足迹,这些收购为集团2017年上半年增加了400万瑞士法郎的收入和100万瑞士法郎的营业收入。 /p p   此外,在财务报表编制后,SGS集团还另外完成2项收购:(1)SGSLeicesterLtd.,UKAS认可的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为英国服装行业进行物理、化学和可燃性测试服务 (2)CentralIllinois GrainInspectionInc.,美国农业部认可机构,主要为谷物产品提供检验服务。 /p p   BV从年初至今完成4项战略性收购,按年度计算收入为1亿欧元,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农产品/智能世界等成长性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p p   2017年上半年Eurofins收购22家企业,相较于2016年上半年的12次收购接近翻番,合并营收共2000万欧元。另外截止到8月,包括DiscoverX和Amatsi交易,Eurofins签署和完成的交易数量已经增加到35个,预计年收入超过3亿欧元。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2017年部分国际检测巨头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d2a48f35-2d6a-4c93-b93a-00c088361e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中国检测行业并购情况 /span /p p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行业第二大市场,然而直到2015年,都还是呈现集中度极低、企业规模极小的混乱竞争状态,超过10亿年收入的机构寥寥无几,走出国门的企业更是没有几家。反观国外,全球第三方检测公司中有50家进行了跨区域经营、76家拥有5条以上的业务线,这其中大部分的扩张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却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p p   直到2016年,“苏交科收购全球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拉开了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并购的帷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2016年国内检测相关并购案例主要有14起,涉及10家公司。其中,单笔交易额最大的是苏交科全资收购美国TestAmerica,成交量达1.37亿美元。 /p p   从并购标的所属国来看,跨境收购是并购热词,苏交科分别收购美国、西班牙的环境检测、工程检测业务 西陇科学也布局海外基因检测领域。未来,着眼海外、走出国门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新常态”,通过并购整合“走出去”实现资源整合、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p p   从并购领域来看,环境检测(环保领域)、基因检测是最热的并购目标,天瑞、苏交科、汉威电子等都将触角伸向了环保领域,基因医疗领域的有华测检测、西陇科学、迪安诊断和仟源医药等公司。 /p p   另外,天瑞仪器、西陇科学、汉威电子属于跨界并购,通过收购将产业链延伸至独立第三方检测领域。分析认为,由于检测认证行业是典型的碎片市场,检测认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各自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政府监管要求,技术和资质门槛使得每个市场相对独立。检测认证机构难以快速复制,无法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快速扩张,采用并购手段快速切入新领域是检测认证行业通行的做法,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非检测企业通过并购进入第三方检测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86508bfd-fb60-4753-8900-e49467b04ddc.jpg" / /p p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研究报告》) /p
  • 2013回顾:仪器行业并购案盘点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已落幕,这一年仪器行业的并购活动开始&ldquo 降温&rdquo 。经仪器信息网(http://www.instrument.com.cn/)统计,2013年仪器行业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48起(详见附录: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相比于2011年69起和2012年的68起分别下降了约30%和28%。而且从交易规模上,除了赛默飞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外,没有上10亿美元的交易案,上亿美元的交易案也仅有7起。   总的来说,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乏善可陈,就连近几年并购非常热门的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也不再活跃。据外媒报道,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经费的削减、大型制药公司研发预算的削减,以及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实施等都影响到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交易活动的活跃度,潜在并购者都在观望。   在全球并购减速的同时,2013年国内本土仪器公司的并购活动却悄然加速。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13年已披露的国内本土仪器公司参与的并购案多达6起,并购总金额约18亿元人民币,无论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仪器信息网,&ldquo 金融资本的进入加快了行业的整合速度。今后几年,国内仪器行业的并购步伐会更大。&rdquo 最近2-3年,多样化融资渠道深入到仪器行业。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仪器公司都相继引入了风险投资,而这都为未来的行业整合奠定了基础。   以今年为例,参与并购的5家国内仪器公司中4家是上市公司,除了聚光科技和天美外,天瑞仪器及先河环保都是上市后首次实施并购,而天瑞仪器以14.79亿元人民币收购宇星科技更是创下了国内仪器行业最大并购案。   今年,国内仪器行业的并购案主要聚焦环保领域。随着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检测相关仪器市场让很多公司&ldquo 热血沸腾&rdquo 。此前,天瑞仪器主要专注于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的研发与制造,XRF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有限。此番,天瑞仪器收购宇星科技后将拓展其业务结构,集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设施运营为一体。收购完成后,天瑞仪器也将和聚光科技成为更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聚光科技则斥资1.6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深电子,进入到水利监测业务领域。聚光科技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公司将构建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水利水务监测系统及服务平台,为公司进入水利水务行业、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城市排水与防涝及智慧城市等市场做战略布局。     先河环保则收购了在线重金属监测仪器供应商CES,此次收购扩大先河环保产品线,有助于巩固先河环保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此外,东西分析收购澳大利亚GBC的并购案也令人关注,这也是国内本土仪器公司首次收购国外通用分析仪器供应商。东西分析创建于1988年,由仪器人李选培、杨开敏创立,2011年底具有海外背景的李晓鸥接任公司负责人。李晓鸥接任后,东西分析明显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此番收购便是东西分析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展望2014,仪器行业整合还将继续,特别是国内本土仪器公司的整合将加速。(撰稿:杨娟) 附录: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 历年并购案盘点:   2012回顾:盘点仪器行业并购案   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评2011年并购案
  • 国务院重磅发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取消审核
    p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很多行业需要整合并购,市场有强烈的需求,这些政策的松绑很有意义,如都能执行,真正的市场化并购将会在中国出现一轮高潮。原来的很多并购是国企间的资产划拨,真正市场化的并购成本大,并购完成后让企业也背上了包袱。非常期待市场化的并购能发展起来,它一能解决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二也能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只挤IPO一条道,通过并购可以达成此目的。期望政策都能落实。 /p p   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主体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要点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缩小审批范围。 /strong /span /p p   取消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事前审核,强化事后问责。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审批(构成借壳上市的除外)。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义务豁免的部分情形,取消审批。地方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转让,下放地方政府审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简化审批程序。 /strong /span /p p   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相关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式审批,避免互为前置条件。实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类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快速审核或豁免审核。简化海外并购的外汇管理,改革外汇登记要求,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国内企业境外收购的事前信息报告确认程序,加快办理相关核准手续。提高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效率。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生产许可、工商登记、资产权属证明等变更手续,从简限时办理。点评:此前证监会曾下地方调研并购问题,PE机构与上市公司反映称,上市公司现金不多,不可能用现金来实行产业并购、资产重组,希望通过定增方式实行,但定增的话,审批过多,流程太长,制约了效率,屡屡因难度大而放弃。此次国务院下发的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发展并购贷款。 /strong /span /p p   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重用资本市场。 /strong /span /p p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各类财务投资主体可以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实施兼并事项,不设发行数量下限,兼并非关联企业不再强制要求作出业绩承诺。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不实施全面要约收购制度。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股份定价机制,增加定价弹性。这显然是针对新三板公司的,换言之,新三板并购的话,会豁免要约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允许实行股份协商定价。 /p p   定向权证是个很新鲜的事物,竟然可用于并购支付手段了!而业绩承诺的取消,恐怕令资本市场无所适从,最终股价怎么走,需要更专业的投资者来判断,或者内幕者才知道股价真正价值了。这点貌似尺度太大了。不过,桌子底下的业绩对赌肯定不会因此消失。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完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政策。 /strong /span /p p   修订完善兼并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政策,降低收购股权(资产)占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资产)的比例限制,扩大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的适用范围。抓紧研究完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落实增值税、营业税等政策。 /strong /span /p p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的,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视同销售而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税务部门要加强跟踪管理,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牵头部门要积极协助财税部门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strong /span /p p   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规模,引导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现有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资金渠道,调整使用范围,帮助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安置职工、转型转产。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安排资金,按照行政职责,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p p   上述税收等措施,将极大地降低并购重组税务成本。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8)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strong /span /p p   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有偿收回企业因兼并重组而退出的土地,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企业安置职工、偿还债务等支出。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工业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收回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以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重新安排工业用地。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9)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 /strong /span /p p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0)引导企业开展跨国并购。 /strong /span /p p   落实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海外并购秩序,加强竞争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积极指导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应对预案,防范债务风险。鼓励外资参与我国企业兼并重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1)消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 /strong /span /p p   清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限制,加强专项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落实跨地区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跨地区利益分享问题,解决跨地区被兼并企业的统计归属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2)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strong /span /p p   向民营资本开放非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难道要对民企实行负面清单)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企业。 /p p   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优势企业不得利用垄断力量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strong /span /p p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p p   总之,此次松绑可谓大块资本之心。 /p p   国务院大尺度放开并购重组的权限,或许是基于如下逻辑: /p p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发债——杠杆率提高——企业风险提高——资金的风险溢价也即利率提高——融资利率进一步提高——由企业风险加总的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危机。 /p p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子上看需要降低债权融资,以股权融资替代之。但是股权的投资者必然要求有退出套现的渠道,让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产业并购来实现企业融资股权化,就可以走出上述融资危险圈。而产业升级转型也因此得以推进与实现。可谓一举多得也。 /p p br/ /p
  • 雪迪龙今年计划营收7.5亿 正寻求并购对象
    10日,雪迪龙举行网上业绩说明会。公司表示,2014年公司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实现净利润增长25%。   当被投资者问到如何克服产能瓶颈时,雪迪龙表示,公司一直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生产安排以具体订单数量为准 同时公司会准备足够的半成品,以加快存货周转。另外,公司南邵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已经封顶,预计今年9月份可投入使用。   雪迪龙表示,今年雪迪龙经营目标为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实现净利润增长率25%。今年公司脱硫脱硝业务将会稳定增长,同时水质监测及空气监测业务将会大幅提高。   2014年,雪迪龙将重点加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智慧环保等业务的投入 积极寻找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商机 充分发掘与拓展现有客户资源,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逐步拓展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检测市场,加大拓展应急检测设备市场 加大对外贸易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雪迪龙还在积极的筛选和考察并购对象,力求寻找到确实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加乘效应的,确实能为股东带来收益的企业,以期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
  • 环境监测企业很忙:三个逻辑看监测行业并购
    “8月底,聚光科技公布拟1.95亿元收购水污染治理工程公司重庆三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60%股权。”——这已是监测企业在本月披露的第四桩并购。  今年以来,一连串的收购案,使环境监测企业消息披露不断。事实上,今年监测企业在环保并购市场的活跃度是空前的。如下图所示,今年截至8月底,4家主要监测企业的并购金额和案例数分别为7亿元和11个。这数字意味着,在只过了一大半的2015年,监测并购金额以及并购案例数都分别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  并购潮兴起为何以下是2012年以来环境监测领域主要几家公司: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的并购动作梳理。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有三个主要的并购逻辑为监测行业并购推波助澜:  第一,掘金水行业。虽然离“水十条”出台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但概念退烧并不意味着政策规划带来的真金白银退烧。水处理行业依然是带动环保行业上行的主要力量,水处理投资标的依然是业内业外企业感兴趣的目标。“水十条”中“地表水、地下水、陆地、海洋污染同时整治的,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严格监管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监督执法机制 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等内容毫无疑问利好水质及污染物监测业务。可以看到,在此利好之下,四家企业最新的并购标的全部和水业有关:两家水质监测仪器企业,两家水处理工程企业。  第二,“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进军环境治理业”已是各大环境监测企业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念叨的战略目标。“公司考虑开展环境治理业务,不排除以并购方式进入相关市场。”“公司力争在外延扩张方面做到产业链纵向或横向的整合,如有合适的有关环境治理的项目,公司会考虑参股或并购。”̷̷直到今年3月聚光科技收购鑫佰利,转型的目标才逐渐开始落地。其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风头渐劲:4月,天瑞仪器收购工业水处理运营企业苏州问鼎环保。8月,聚光科技再次收购三峡环保。至此,此类并购交易金额也已占今年监测企业并购花费的一半以上。此外,在两家还未有此布局的企业中,雪迪龙也多次表示对环境治理业感兴趣。  第三,国际并购获取优质标的。随着国内环保企业标的溢价的节节升高(2014年80多个环保并购案平均溢价率超过300%)小而美的技术型并购标的在国内已十分稀缺。大多交易金额仅为数千万元的海外并购已成为有需求企业的理想选择。在监测领域,参股、控股国外监测仪器企业以获得国际技术、产品、品牌、渠道等资源已成为监测企业的优良传统。从往年的数据看,监测领域的国际并购性价比十足:2700万元控股美国CES之后的2014年,先河环保即已收获2428万元海外营收,占公司总收入5.5%。今年,除天瑞仪器之外的三家监测企业都有对国外企业的股权收购,目标分别为英国质谱仪制造公司Kore、气溶胶颗粒分析仪制造企业Sunset,以及意大利水质在线公司SysteaS.P.A。从交易金额上看,这些国外标的依然不贵。  总结  “气十条”“水十条”,乃至aroundthecorner的“土十条”等环保规划给予监测行业一波接一波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在此动力的作用之下,几大监测企业都取得了让整个环保领域艳羡的业绩。如何借此机遇进行更加长远的布局是监测企业在盛世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借由并购,各大监测企业给出了各自求同存异的答案。宇墨认为,监测领域的并购热还将沿着上述几个方向继续,随着各自发展战略的深入,几大企业也将在并购整合大潮之下更加分化,企业特色将进一步凸显。
  • 并购风潮掀起:仪器仪表行业整合加剧
    据了解,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并购或是被并购,都是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如今各行各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抱团取暖也不失为一条发展之路。下面盘点仪器仪表行业发生过的影响力颇大的企业并购案。霍尼韦尔霍尼韦尔作为全球仪器仪表领军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十分活跃。2016年7月,霍尼韦尔宣布将以15亿美元收购Permira基金旗下供应链及仓储自动化领军企业Intelligrated。Intelligrated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梅森,其在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领域处于业内领先地位。此次收购对于霍尼韦尔来说将完美地补充其行业领先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组合,包括云互联的移动作业人员应用、高性能的数据采集硬件以及其他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技术。同时,Intelligrated也将从此次收购案中受益,借助霍尼韦尔的网络,Intelligrated将扩展至全球近200亿美元的目标市场。同年4月,霍尼韦尔宣布以4.8亿美元完成了对艾克利斯公司的收购。艾克利斯是意大利知名公司,在空气采样烟雾探测领域的处于领导者地位。作为全球吸气式感烟探测器供应商,霍尼韦尔此次并购将对其火警探测器产品起到战略性调整作用。对于艾克利斯来说,加入霍尼韦尔可以极大的帮助公司拓宽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2015年7月,霍尼韦尔布完成对MelroseIndustries公司埃尔斯特部门的收购。埃尔斯特作为一家专业生产智能计量仪表、软件及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霍尼韦尔的业务增长,为其在燃气、电力和水计量领域赢得新的客户,优化产品组合,形成良好的互补。同时,此次收购这也将帮助提升埃尔斯特每项业务的增长和盈利。通用电气2015年11月,通用电气(GE)以136亿美元收购阿尔斯通电力和电网业务的一部分,并创立一个新的运营公司GEAutomation&Controls。阿尔斯通在法国工业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属于法国的国宝级企业。与阿尔斯通紧密合作是GE转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此项新业务将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互联,提供更好、更快、更安全、更可靠的性能。绝大多数原阿尔斯通能源业务将并入通用电气再进行整合,新的阿尔斯通将专注于轨道交通,这对于近年来一直深陷破产危机的阿尔斯通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Endress+Hauser2016年3月,Endress+Hauser(E+H)集团宣布完成对德国耶拿分析仪器公司100%股权的收购。2013年11月,双方开始确定收购事宜并签订了一项选择权协议。耶拿分析仪器是德国最大的分析仪器公司之一,因此收购的耶拿分析仪器将作为独立的业务事业部,独立开展分析仪器和生命科学行业产品生产销售,成为E+H占领分析仪器市场的重要助推器。与此同时,耶拿也可以享受到E+H雄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展开扩展或收购业务,2014年耶拿就完成了对布鲁克ICP-MS产品线的收购。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厚积薄发,中国企业在如今的国际市场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渡,近年来在跨国并购案中频现身影。先河环保2015年5月,先河环保发布公告,先河美国控股公司已于12日与美国SunsetLaboratoryInc司签署意向性收购协议,以660万美元的收购价格收购Sunset的60%股份。Sunset作为全球有机碳与碳元素气溶胶颗粒分析仪的领袖企业,此次收购能够帮助先河环保抢滩布局碳气溶胶分析市场,完善其产品线,助力先河环保进军国际市场。而先河环保在环境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能够帮助Sunset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炬华科技2016年2月,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收购捷克考诺尔集团旗下子公司——Logarex智能电表公司100%股权。2015年炬华科技陆续收购多家企业,扩大其智能电表市场,而此次收购将为炬华科技拓展海外智能表市场奠定基础。而捷克考诺尔集团也将从中受益,加强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据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了解,伴随着工业智能化时代到来,行业内优胜劣汰的竞争法不断上演,企业并购无非是大势所趋,正所谓强强联合,所向披靡。随着行业整合加剧,行业内巨头们规模优势愈加明显,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处境似乎变得更加艰难了,是抱紧大腿还是立志当大腿?靠什么在竞争中赢得未来或将是他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中国稀有金属网
  • 生命科学巨头养成术:不断并购
    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之后,他们背后的“卖水人”——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行情的接力者,在“寒冬”之下备受关注。从2020年至今,A股已有16家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上市,超过过去18年累计的2倍。2021年平均募资额为20.46亿元,是近年资本最活跃的时期。▲生命科学上游企业近年A股IPO数量和平均募资额截止2022年9月,来自招商证券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目前仍是捉襟见肘,国际巨头如丹纳赫、赛默飞世尔雄踞市场多年,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落后就要学习。在拆解全球TOP企业发展路径后,我们发现,虽然起家的方式千种万种,但几乎每一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并购整合,这一核心路径。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30多年里,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了上千起并购,有成功,也有失败,并购俨然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基础商业战略。未来,中国生命科学企业走向全球,除了打磨自身研发功底,并购一定也是必选项之一。那么,研究全球TOP企业的偏好,以及并购整合之道,就显得很有必要。持续活跃的生命科学并购生命科学行业较为特殊,细分赛道众多且每一项壁垒都不低。以生物药生产中的生物反应器为例:生物反应器是一个集机械、流体、控制、生物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长年的技术积累才能研发出成品,而这样的产品,在生命科学领域数不胜数。因此,除了并购或疫情等重大事件影响,几乎引不起排名的太大波澜。▲全球生命科学业务TOP 5企业① 汇率:1欧元=1.0477美元。② 每个企业生命科学业务划分及定义各不相同,以上占比为根据各企业年报测算而来,仅做参考。在全球生命科学巨头之中,业务组成多样,如果只统计生命科学业务,2021年,从营收看:• 赛默飞世尔第一,生命科学业务营收约217亿美元,连续第九年位列榜首。• 丹纳赫第二,生命科学是其一大业务,2021年营收约149.6亿美元,增速高达41%。• 安捷伦第三,79%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2021年营收约50.2亿美元,同比+17%。• 赛多利斯85%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营收34.5亿美元,驱动了整体高增长。对于以上行业巨头来说,排名与并购能力息息相关。• 据Bloomberg中收录的M&A数据,赛默飞世尔进行收购的次数位于可比公司前列,近十年M&A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18%。创造了股价十年十倍的神话。• 丹纳赫更是业内知名的“并购之王”,成立30多年以来,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过去十年市值增长超7倍。• 安捷伦起初剥离于惠普,以半导体业务起家,通过超近30次并购,脱胎换骨为一家生命科学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股票上涨近500%。• 赛多利斯起源于1870年德国的一个精密仪器工作坊,150多年里,从小小的天平产品完成了生命科学龙头集团的转型,不同于同行的频繁出手,赛多利斯近20年的并购仅10起左右,但却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市值十年增长30倍不止。相比之下,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超200%,黄金价格则仅上涨了19%。可见,并购不仅是生命科学企业保持行业地位有效方式,还是撬动股价与市值增长的有力杠杆,因此,才能让生命科学巨头沉迷于此道,并乐此不疲。去年,赛默飞世尔174亿美元收购CRO巨头PPD,吹响疫情之后大额并购的号角。另一方面,随着生物制药领域“低垂的果实”基本已被采摘完毕,将越来越依赖上游提供的高价值解决方案,因此并购在未来的几年里,势必将继续活跃。▲近20年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公司的市销率与标准500市销率对比,来自兴业证券并购、整合、分拆,颠覆赛道步步为营生命科学企业的大力并购,不仅让资本市场认识到该领域的巨大潜力,且明显具有赛道颠覆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虽企业并购动机多样,但无论出于怎样的考量,并购都是围绕“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来进行的,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 并购:抢占新市场高地,获取先进技术、延长自身业务线。• 整合:推动内部整合,依据市场需求,锁定发展方向。• 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适时拆分以保持灵活性。并购:直击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作为头部企业,走在技术前沿是必要法则,而并购是抢占新市场高地的利器。全球巨头向来出手阔绰,从0到1迈向一个新领域,充满不确定,并购龙头公司显然会提高成功率。以赛默飞世尔为例,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主要开发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仪器,在成为生命科学全球TOP 1的路上,部分对细分龙头的并购包括:• 2006年,Thermo Electron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成为试剂耗材头部供应商。• • 2011年,收购戴安,成为色谱行业领先者。• • 2021年,收购PPD,跻身全球CRO行业TOP 5...▲Thermo Fisher股价与重要并购事件,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从上图来看,这些并购充分体现了其资本运作的能力、进入新市场的野心,以及对全球生命科学市场的前瞻力,与赛默飞世尔走向领先的道路息息相关。“老大哥”作业基本是明牌摆在这里,尽管细分龙头“价格不菲”,还是引发众多行业后来者亦步亦趋的学习。• 2021年7月,珀金埃尔默以约52.5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抗体和试剂领导品牌BioLegend。这是珀金埃尔默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 今年8月,赛多利斯宣布收购重组人白蛋白产品和技术的全球领导者Albumedix100%的股份,价格约为4.15亿英镑。整合:完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拼图收购可以高效拓展产品组合,之后该如何在公司内部发挥良好协同效应?这往往跟随行业趋势、企业战略而定。生命科学领域SKU众多,仅作为一个产品提供商,很难拓展市场,因此整合并购所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是目前市场上的一种趋势。• 比如2013年,赛默飞世尔以136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市占率第二的公司 Life Technologies ,后将生命科学业务作为独立业务重点发展,此后,又通过一系列并购优化产品组合、为疫苗、单抗、CGT 等多种疗法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收入占比提升迅速,2021年,其生命科学业务超越实验室产品及服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占比40%),且在不断拉大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丹纳赫更是优秀的“赋能型”整合选手,其业内闻名的DBS方法论(Danaher Business System),致力于将收购标的培养成行业数一数二的王牌选手,实现业绩和估值的攀升。• 今年9月,丹纳赫将2020年收购的Cytiva(前GE Healthcare Life Sciences) 和2015年收购的Pall整合为一家 85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集团(The Biotechnology Group),致力于打造服务生物分子开发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丹纳赫称之为“零头痛”的客户体验。▲丹纳赫DBS示意图,来自:公司公告近几十年,赛多利斯收购的企业也都为一次性工艺袋、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基、色谱、过滤系统等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比如在2020年4月,对丹纳赫部分生命科学部分业务的收购,同样是在补充“拼图”,向着全流程解决方案迈进。▲过去近20年,赛多利斯生物工程解决方案业务占比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第一大业务来自:招商证券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大量收购之后,企业需要明确业务版图,剥离非重点业务,为后续增长铺平道路。这一点,在丹纳赫身上最为明显,从一家信托公司发展到全球生命科学顶级提供商,离不开对无关业务的果断剥离。最近的剥离事件发生在9月15日,丹纳赫宣布将把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分拆成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丹纳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ainer Blair表示,“丹纳赫将成为一个更专注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致力于创新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细管理大师,丹纳赫似乎非常懂得“点到为止”——保持适当规模,将有潜力的业务分拆上市,不仅有利于稳固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也拓宽了融资渠道,去进行下一轮收购,这种故事几乎贯穿在丹纳赫的全部成长阶段。• 2016年,拆分多元化工业成长型企业Fortive,随后以4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分子诊断公司Cepheid。• 2019年,丹纳赫剥离了其牙科业务Envista,之后以214亿美元收购了Cytiva。▲丹纳赫集团目前保有的品牌,来自:丹纳赫官微中国企业:在正确的路上走向远方中国,正在全球生命科学舞台上展露头脚。根据Frost Sullivan测算,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支持产业总规模可达500亿元左右,2024年,可达到约800亿元的市场规模。在从中国走向全球的路途中,毋庸置疑,并购同样是国产崛起的关键方式之一。2015年,国企万润股份亮相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竞技场,以8.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试剂公司MP Bioproducts。2021年,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收购全球知名的专业IVD原材料供应商HyTest(海肽生物),摇身握住行业“命脉”,成为专业原料厂家中数一数二的选手。今年7月,据外媒报道,国药集团考虑收购生命科学工具公司BBI Life Sciences,以增强其DNA合成能力,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当前阶段,国内企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方式多样,采取产品代理、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拓展产品渠道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例如:•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泰坦科技等选择代理之路,引入多个海外知名企业代理产品。• 通过灵活的投资并购策略打造生物制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多宁生物等。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赛默飞世尔的案例告诉我们,并购的“初心”是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切不可追求短期的资本增值,牺牲前途。毕竟只有走在正确的路上,才能到达想要去的远方。赛默飞世尔前身Thermo Electron是全球NO.1的科学仪器公司;2007年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后位居前三;2013年,收购Life Technologies后又重新回到了第一的位置,并且保持至今。▲赛默飞世尔近20年排名变化
  • 从质谱到色谱 雪迪龙并购之路越走越宽
    去年6月,雪迪龙拟以164万英镑(合1566万元人民币)控股英国质谱仪器商KORE,并借此获取了质谱仪的高端技术和生产能力,进入了高端分析仪器领域,力求将进口飞行时间质谱国产化。  仅在半年之后,雪迪龙再次出手,拟以415万欧元(合3000万元人民币)全资收购比利时检测器及色谱仪生产商ORTHODYNE。如同上次收购KORE一样,雪迪龙借此投资获取了尖端的色谱分技术,拓展壮大了雪迪龙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市场。  从质谱到色谱,曾经仅在环保设备领域“深耕细作”的雪迪龙已将收购步伐踏入到了分析仪器领域,大大拓展了该公司在国内环境监测市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前景。同时,伴随着海外企业重要枢纽的不断建立,雪迪龙近年来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为实现其综合布局监测领域战略,仪器信息网编辑相信雪迪龙接下来的并购之路将越走越宽。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
    2021年在政策鼓励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下,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保持高度火热态势,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和交易市场交易节奏放缓,市场回归理性。医药板块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下滑,医疗器械板块的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但交易金额有所回落。2022年上半年由于二级市场估值整体回调,医药板块IPO频频破发,对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各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医药产业: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支持中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部署;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为创新型医疗企业打通了上市通道;2022年下半年医药板块有望企稳回升。2022上半年总体趋势概览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并购交易较2021年下半年依然保持相当的活跃度,披露交易数量达到670宗,但医药与医疗器械之间呈现分化趋势,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40%至132亿美元。中国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总体并购交易数量及金额概览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医药方面,在国家政策持续鼓励医药创新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并购交易保持活跃,上半年交易数量达365笔;但受到医药板块IPO市场疲软、估值调整的影响,主导头部交易的财务投资者参与基石投资、Pre-IPO等大型交易的数量有所减少,导致平均交易规模下降,交易金额环比下跌43%至91亿美元。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202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从2021年下半年的433宗下降至365宗,平均交易规模从3,700万美元大幅下降至2,500万美元;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减少: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仅19笔,占上半年交易总额的40%(2021年下半年为54笔,占比65%);生物制药细分领域受二级市场估值预期调整,中后期投资整体趋于谨慎,导致整体交易数量和平均交易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投资者交易依然保持活跃,交易金额和数量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国内战略交易中传统制药赛道超越生物制药,成为上半年的战略交易投资热点;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国外战略投资者入境交易;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基因技术研发,激酶类小分子靶向肿瘤新药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类标的公司成为热门并购资产。医疗器械方面,2022年上半年医疗器械板块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首次突破300起,创历史新高;受大型交易减少的影响,交易金额下降至41亿美元;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以及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新兴技术领域持续受到投资人关注。2019年至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较2021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持续上升,而平均交易规模回落导致总交易金额减少。头部大型交易较往年明显下降,超1亿美元的大额交易仅有10笔,占总交易披露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共19笔,占比64%);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进一步增长,再创报告期内历史新高;大额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下降约50%;国内战略交易并购数量与金额均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回升,行业内整合趋势明显;医疗器械的海外并购金额持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2022年上半年共披露13笔交易,交易金额达10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体外诊断和影像、耗材等传统器械领域受投资人持续关注,其他诸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数字化精密牙科器械等高新技术赋能的细分领域的交易金额有大幅增长,共披露141笔交易,交易金额10亿美元(2021年下半年共74笔交易,披露金额3.3亿美元)。医药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合计26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28%(2021年下半年:33亿美元,占总比48%);中药引领头部交易,医药零售行业也崭露头角;大型国有和民营药企引领的战略投资在头部交易比重相较去年有所上升。交易类型财务投资者仍然是医药行业最主要的投资人,2022年上半年交易量占整体交易量约70%,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导致交易金额显著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交易数量和金额稳中略降;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保持稳定,国内药企持续在海外寻求优质资产;2022年上半年仅发生一笔入境投资。并购交易金额(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并购交易数量(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创新转型仍是医药行业投资的主旋律,生物医药赛道投融资交易依旧保持火热,但结构性转向更早期的抗体、疫苗、基因技术等新兴前沿领域,大型交易减少,导致整体交易金额下降;传统制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定增在2022年上半年趋于放缓,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均有所减少;医药外包板块受制于生物制药企业研发进度放缓,并购交易持续萎缩;医药流通领域并购整合持续推进导致交易金额逐年上升。国内战略交易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以行业内整合、重组为主,交易数量达89起,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大型交易的减少,平均交易规模小幅下降至3,300万美元。国内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国内战略交易细分赛道传统制药板块引领头部战略交易,交易金额与2021年下半年基本持平;生物制药及基因技术板块大型交易在2021年下半年落地(复星医药6.3亿美元收购安特金、博雅生物3.8亿美元定增),导致交易金额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其他细分赛道积极进行产业链整合,交易金额及数量双双上升。财务投资者交易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新兴赛道的早期融资;受医药板块二级市场估值回调的影响,整体市场估值承压,参与Pre-IPO、基石投资等中后期交易减少,导致2022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数量减少至94宗,交易金额下降至47亿美元,平均交易规模下跌至5,000万美元(对比2021年上半年7,800万美元)。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海外并购交易持续保持高位,总计披露海外并购交易22宗,交易金额14亿美元。其中财务投资者在海外并购交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加速推动国际化布局。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 – 按投资者性质分类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基因技术,小分子靶向药、特异性抗体药物、AI药物研发等具有技术创新性的公司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等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由于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价值兑现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2022年上半年医药板块企业上市难度增加;作为创新药企IPO主战场的科创板和创业板IPO数量共16家,主要包括抗体靶向药物(迈威生物、荣昌生物)、肿瘤创新药(首药控股、海创药业)、CRO(和元生物)等;而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综合影响,境外上市热情明显低于去年,2022年上半年纳斯达克未有企业登陆,港股上市数量也显著下降至3家。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趋势头部交易2022年上半年未出现单宗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型交易。前十大交易的金额合计18.5亿美元,占总体交易金额的44%(2021年下半年前十大交易金额为32.5亿美元,占比48%)。头部交易主要集中于心血管介入和其他医用耗材、体外诊断及光学影像等细分领域,另有睡眠呼吸障碍治疗仪细分赛道中的企业完成SPAC上市交易。交易类型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头部交易,交易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行业整体呈现投资轮次前移趋势,导致平均交易金额下降;国内战略投资者的整合趋势明显,交易金额和数量较2021年下半年均有上升,交易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先进技术,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创历史新高。按交易类型分类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金额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按交易类型医疗器械行业并购交易数量 – 2019年至2022年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细分赛道投资并购交易趋势概览2022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格局更为多元,相比以前年度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外诊断、影像、耗材等传统领域,2022年上半年投资人目光也逐步向其他赛道如数字医疗、手术机器人、牙科器械、睡眠呼吸治疗设备、低温细胞存储设备等前沿技术板块,交易总数创历史期间新高的同时,各细分赛道百花齐放。国内战略投资交易细分领域2022年上半年国内战略交易主要集中在耗材板块,其中头部企业在行业内横向并购交易频发,驱动了耗材领域整体交易金额较2021年下半年大幅上涨183%,达到3.7亿美元;战略投资交易的重点由体外诊断和影像等传统行业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新生儿黄疸便携式治疗仪等新兴领域转移。财务投资者2022年上半年财务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如迈克生物、欧普康视、开立医疗等)的交易仍然活跃,而IPO基石投资及上市前融资等大额交易明显减少,投资人纷纷转向新兴领域早期融资,导致整体交易金额大幅下降;投资领域而言,体外诊断(免疫诊断仪器试剂等新冠利好类产品)、眼科器械、骨科及心血管介入耗材等传统领域是财务投资人的主要投向;其他领域如智能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也成为热门风口。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及金额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海外并购2022年上半年,头部交易中除介入产品、免疫诊断等传统赛道以外,自动注射器及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成为了国内投资者海外并购的热门选择。美国、德国及法国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IPO2022上半年度医疗器械行业共有6家企业上市,覆盖体外诊断、注射器械耗材、人工血液净化设备与病房护理设备等细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科创板上市新规的发布进一步放宽了医疗器械企业IPO的适用条件,为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打通了科创板上市之路。展望受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医药及生命科学行业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利好政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与鼓励,也将促进医药行业长期向好发展。尽管集采政策对医疗器械尤其是部分高值耗材产生影响,但长远来看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有利于行业健康良好发展。预计行业并购投资将继续保持活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医药惠民工程早筛与精准用药:以高通量基因测序、质谱、医学影像、生物信息诊断等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继续推动耳聋、唐氏综合症、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突破。先进医疗装备:加强医疗装备示范应用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依托基地持续跟踪产品技术迭代应用示范,进一步降低诊疗费用。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装备需求,推动先进医疗装备惠及世界人民。2022年2月22日,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药品的审评速度,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并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程序》适用于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器械企业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指引》,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证监会将从核心技术产品范围、阶段性成果、市场空间、技术优势、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给予指导。是否有营收、是否有产品上市或将不再是考核的硬指标。至此打通了所有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之路,将会带来医疗器械企业投融资新浪潮。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如9月出台的美国生物新政投资规划和近期美国CIFUS对生物医药并购的延长审批,或将增加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
  • 2023年度国产仪器企业上市、并购、融资盘点
    近年来,发展高端科学仪器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支持国产仪器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终于迎来了资本青睐的“春天”,专精特新加持,科创板、北交所倾斜,更多首台套问世,国产替代进程加速……2023年,多家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借力上市、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盘活资金链与产业链,谋求新的增长与扩张。国产仪器企业上市篇借力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诸多优秀国产仪器企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政策支持的大环境下,国产仪器企业挂牌上市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共有4家科学仪器相关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1家在海外上市,1家登陆科创板,2家在北交所挂牌。 “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地时间2月9日,上海禾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禾赛科技于2014年创立,是全球自动驾驶及高级辅助驾驶(ADAS)激光雷达的领军企业。2017年-2022年,禾赛科技累计交付超10万台激光雷达,其中在2022年,该公司激光雷达累计交付量超8万台,成为全球激光雷达年度交付冠军。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军企业中科飞测登陆科创板2023年5月19日,中科飞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中科飞测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全部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和多项核心发明专利,攻克了多项设备关键模块自主化开发难题,打破了质量控制设备国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局面。生命科学仪器制造商博迅生物登陆北交所2023年8月17日,上海博迅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一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博迅生物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历时27年,是生命科学实验室仪器领域的首批民营企业。2021年至今,公司参与制定的4项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先后颁布实施,在业界具有较强的技术引领作用。科学仪器零部件商阿为特登陆北交所2023年10月27日,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商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北交所。阿为特长期钻研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技术,掌握了十余项高精密和超高精密机械零件的核心工艺,被工信部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球科学仪器巨头赛默飞连续3年成为阿为特的最大客户。国产仪器企业并购篇近年来,国产仪器企业更多围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强式并购”,或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式并购”。2023年共有4家国产仪器企业实施并购交易,其中1家发起的是国际并购,另有2家发起方是上市企业。精微高博全资收购北京志翔蓝天评价装置技术公司2023年1月,北京精微高博仪器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北京志翔蓝天评价装置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工作,具体包含股份、人员、商务、专利等所有资产。这是继美国Altamira Instruments、德国RUBOLAB GmbH后,精微高博开展的第三次收并购工作,使公司在催化反应研究领域的业务与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是精微高博全球化战略整合发展之路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海能先后投资控股2家公司 丰富产品矩阵2023年2月,海能技术向济南海森分析仪器增资350万元并取得其控制权,济南海森在药物溶出仪产品方面具备技术优势,可与海能在科学仪器行业累积的经验形成协同效应。3月,海能技术拟出资600万元控制天津海胜能光55.06%的股权,后者主营近红外光谱仪,与海能有机元素分析系列产品的湿化学检测方法形成互补,在食品、饲料、烟草、制药、药物检测等应用领域的协同效应显著。纳微科技入股福立仪器 推进平台型产品布局2023年6月7日,纳微科技晚间公告称,公司以1.79亿元现金分两次合计收购福立仪器44.8%股权,并将通过提名和选举方式合计取得福立仪器过半数董事会席位,实现对福立仪器的控制。福立仪器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为用户提供基于色谱分离分析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此笔收购,纳微科技将实现公司产品线从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色谱柱到分析仪器的覆盖。涛烜科学收购美国单细胞筛选平台企业12月7日,上海涛烜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了对美国高通量单细胞筛选平台企业Bioelectronica的收购。涛烜科仪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单细胞、单菌工具开发,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涛烜科学完成了技术收购、中美研发团队的整合、供应链的建立以及产品商业化落地等一系列里程碑事件,掌握了关键技术并享有产品全球权益,可实现产品国产化及进一步迭代开发权限。国产仪器企业融资篇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59家科学仪器相关企业实现了新一轮融资,融资总规模在50亿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早期融资阶段。相比2022年,融资总规模持平,但融资企业的数量增多。可见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资本对科学仪器领域的投资热度不减,但更加理性;国产仪器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加活跃,且更多优质企业获得了融资机会。从仪器种类来看,生命科学仪器仍是最热门的投资赛道,2022年资本扎堆押注临床质谱,2023年资本则涌进基因测序领域,至少10家基因测序仪器企业获得新一轮投资,融资热度最高;分子互作、基因合成等领域的资本关注度也有提升。此外,色谱、光谱、专用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也有不少资本进入。可见,科学仪器领域融资的广度及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国产仪器自主研发能力将显著增强。2023年国内科学仪器相关企业的融资情况
  • 丹纳赫:全球最成功的实业型并购整合公司
    一、公司简介:  Danaher丹纳赫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商及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包括医疗、工业、商业等领域,公司主要有5个业务部门:测试与计量、环境、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工业科技。  Danaher从一家投资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综合管理集团,1986年到2014年底共收购企业400多家。公司营业额从1986年的3亿美金增长到目前的200亿美金,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第149位,总市值高达600多亿美金。2015年期收购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过滤、分离、纯化技术的跨国公司PALL,交易规模高达148亿美金。  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二、傲人的业绩表现  三、并购整合成功的法宝——丹纳赫精益管理体系(Danaher Business System)  在1980年代,Danaher的一个子公司基于Kaizen(来自日语,意思是“不断进步”)的原则发展了一整套的创新管理方式。目前,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DBS处理系统是Danaher公司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公司的基石是Danaher公司商业对策管理系统(DBS)。DBS为所有运营管理人员提供了追求世界一流质量、交货和成本的衡量标准,以及卓越的客户满意度和利润成长的方法。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  四、公司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丹纳赫的初创期,并购模型形成,并成功推出DBS系统  Steven和MitchellRales是四兄弟中的两个,在马里兰洲贝塞斯达长大。在1980年,他们成立了初期的投资引擎,即证券集团控股(Equity Group Holdings),目的是并购具有以下特征的业务:(1)特定利基市场下可理解的业务 (2)能带来现金利润的可预测收入 (3)有企业家精神的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在1981年,他们并购了硕士盾公司(Master Shield),一家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乙烯基壁板制造商。接着,他们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哈得逊的莫霍克橡胶公司,用了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借来的9000万美元。  很快,一家名为DMG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公司引起了多个投资集团的注意,其中包括Rales。DMG自1975年就没有公告它的利润,但是有超过1.3亿美元的税损结转。在1983年,Rales兄弟获得了DMG公开上市交易的控制权,并于次年出售该公司的房地控股。然后,他们把硕士盾公司和莫霍克橡胶公司并入了REIT,通过税收抵免保护制造业的收入。他们还把公司的名字改为Danaher公司。Danaher公司,源于蒙大拿州西部有名的假蝇钓鱼。Danaher河的名字要追溯到凯尔特字根“达纳”,或者“飞流”。  从那时起,两兄弟把最新重组的Danaher公司作为并购的工具。利用数量可观的债务开展一系列友好的或敌意的并购。他们对准低调的工业企业,在Danaher公司成立的前两年又并购了12家公司。早期的并购涵盖了工具、控制装置、精密零部件和塑料等各种制造公司。在这种兼并中,Danaher公司的重点是削减成本和通过剥离表现不佳的资产来支付债务。到1986年,Danaher公司以4.56亿的收入被列入财富500强企业。14家子公司就在那时候被重组成四大业务部:汽车/运输、仪器仪表、精密零部件和挤压产品。  尽管他们成长速度很快,但Danaher公司的并购战略一点也不含糊。正如1986年年度报告的概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为我们所提供的产品中最具创新意识和最低成本的制造商,我们寻求的市场地位是每个产品线都是第一、第二或是非常独特的利基市场。在14家子公司中,至少有12家是市场领导者。Danaher公司认为自己的战略与1980年代中期众多的并购者是不同的:“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把我们与企业并购领域的其它竞争者区分开,那就是我们与企业保持联系,”StevenRales在1986年评论说。无论如何,他继续说,“在长远看来,我们还很年轻。”  1988年左右,Rales兄弟在三个显著的方面转移策略。第一,把注意力放在内部——包括子公司的运作和整个公司实体的运作。Danaher公司的一个部门——皆可博车辆系统的经理们很成功地学习了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不久,Rales兄弟在全公司贯彻这个系统。这变化就如后来某些Danaher公司的经理人形容的“他们对精益生产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喜爱”。对精益生产的喜爱是“改善”广阔的哲学中的首要表现。改善,或者说持续改进,接近于后来大家熟知的DBS——Danaher公司的标志。  2、1990年代,谢尔曼的十年,标准化并购操作手法和机制,对其他品类和领域进行外延扩展,丹纳赫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公司  1990年2月,Danaher公司任命George M. Sherman为总裁和CEO。Sherman在任命时48岁,是受过培训的工程师,也是一位MBA。Sherman加入Danaher公司前是百得公司(Black & Decker)的执行副总裁和电动工具和家居装饰集团的总裁。Sherman是有名的高效领导者。一位分析师评论说,“他是我见过最有能量的CEO,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在百得公司,因为电动工具业务的转机,他广受赞誉。在他任职其间,电动工具业务以两倍于市场的速度增长。在此之前,Sherman还曾任职通用电气公司和爱默生电气公司。  在加盟Danaher公司前,Sherman说过希望“加强战略计划的市场导向,以巩固Danaher公司令人钦佩的市场地位。”此外,他期待投资组合重新定位为更有吸引力、更少周期性的业务。这公司开始“寻找国际机遇,在海外产品销售和选择性并购两方面扩张。”他还开始出让那些为汽车产业生产轮胎、工具和部件的企业,因为Danaher公司既没有品牌特色也没有足够的规模去承受产业的价格压力。除此以外,Danaher公司投资新的“平台”,重新关注企业并购的方法,在生产和分销上都形成规模经济。最初的平台包括环境控制、电子测试仪器和精密电机。最后,Sherman集中在“更少但更大的并购,许多家族企业在差劲的财务下有很好的产品和可观的市场份额。”  1986年,Danaher公司有16家运营公司。到1995年,它有24运营公司,而到了2000年,它拥有51家运营公司。当Danaher公司进入电子测试仪器、水质仪器、食品和制药温压传感器,以及企事业单位硬件时,他们的管理团队“被证明是擅长于将各企业整合到现有的运营中的。”这些并购也巩固了Sherman 1990年推动的公司业务组合的转变。在1985年,86%的收入来自轮胎和橡胶制品 1991年,78%的销售额来自工具和汽车设备。到2001年,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环保、电子测试和运动控制平台。  在Sherman任职期间,Danaher公司的销售额从7.5亿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在Sherman最后五年的领导下,Danaher公司实现了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每年约15%的收入增长。Danaher公司还努力扩大和加深创始人引进的持续改进的经营技术。DBS被认为是公司不断成功的基石。一位分析师在1997年评论说,“Danaher公司内部和并购共同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投资界赞扬了Sherman的领导力,认为Danaher公司在1990到2001年间已经“从中型公司的地位发展为首屈一指的大型产业公司。”  3、2001年至今,丹纳赫的再度腾飞,一跃成为巨头  Danah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Danaher公司,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Danaher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因为丰厚的利润,它的股价持续高于同行。事实上,对于总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产业集团,2007年已经又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他把Danaher公司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Danaher公司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是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在2007年,Danaher公司的投资组合包含六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利基市场业务——一种“在分散的或小的市场上的业务,Danaher公司在这市场中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  五、Danaher的投资组合  在早些年,Danaher公司在选择企业时追求财务目标,根据投资回报率(ROIC)分配资源。从九十年代开始,Culp提出,公司的投资组合转变为“更少更好的业务”,建立基于在有吸引力的市场上有强势地位的领先企业的“平台”,在这平台可以进行额外的并购。Danaher公司在1998年并购福禄克(Fluke),这是一次重大的并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价值。  业务的选择受“市场第一,企业第二”的信念驱动。对此,这家公司遵循巴菲特的名语“当一个行业处在困难条件下,即使遇到一位声名昭著的卓越的经理人,也完全无法改变原来的困境。”Danaher并不是先识别出有潜质的目标然后评估它的市场潜力,而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式,即从市场分析开始到公司评估,再到尽职调查、定价、谈判,最后是整合。  行业是经过一定的合理标准进行筛选的。“首先,市场规模应超过10亿美元。第二,核心市场成长率应至少5%至7%,没有不适当的周期和波动。第三,寻找参与长尾的分散行业,有2500万到1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获得他们的产品而不用必要的管理开销。第四,尽量避免优秀的竞争对手,如丰田或微软。第五,目标领域要有适用DBS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发挥Danaher公司的经营技术。最后,须是以实际的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如金融服务业,就不符合这些原则。总而言之,这套标准有个简单的前提:“我们寻找有规模的市场,而且是我们可以赢的市场。”  根据上面的标准,以目标和现有业务为基础,并购可以分成三类:  新平台  正如分类建议的,一个新平台的并购代表一次重大的扩张,Danaher公司投资组合进入新的市场和产品。切入点可以是大企业的一部分、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或一家私人企业。“建立平台的并购”,2001年度报告上解释道,“引入‘Danaher型’业务,我们的经营技巧和能力可以产生价值。”总结这些平台的重要性时,Culp说:“不在一个已建立的重心上,想通过之后的并购串成一条珍珠链是很困难的。”并购的目标趋向于大并且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上。Danaher公司进入一个属于吸引力市场的平台的实例是最近扩展了一个医疗部门。2006年,这公司已经投资了超过26亿美元进行并购,致力于建立医疗技术平台。现在,这个平台的收入接近总收入的25%,并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协同  “协同”是为了寻找Danaher公司现有业务和新目标之间协同作用的小交易。被并购的企业在管理、组织和分销上被全面整合到核心业务。例如,2004年,Danaher公司以0.5亿美元并购了哈里斯公司(Harris)的各个产品线,把它们协同到电子测试平台上。  邻接  与“协同”不一样,尽管它们与一个特定的平台关联,邻接更多的是在并购之后作为独立的业务。例如,Danaher公司在2004年以1.91亿美元并购木马技术(Trojan Technologies)。虽然木马技术作为环保平台运营的一部分,它的水处理产品占据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在并购后或多或少地作为独立的组织运作。  Danaher公司选择适当目标的时候,乐于并购那些“未必已经具备优秀的领导团队、关键设备、或是极好的基础设施的入门级公司”。唯一选择终止交易的原因是当我们不能确定管理是否能够填补预期的差距。即便Danaher公司没有获得这样一个合适的公司,Culp也相信“由于我们的前期准备,当进入一个新的业务平台时,我们仍然具有战略优势。例如,我们在2004年决定竞标KaVo公司,因为我们已经对牙科市场进行了调查,并且董事会已将之作为2002-2003年的发展目标。”  把小的并购企业纳入现有的平台业务是比进入新业务领域更为普遍的方式。协同并购是运营公司的职责,由(原)企业并购团队通过法律、定价、交易知识技能方面对原企业的运作施加影响。实施这种并购通常涉及到将现有平台上与目标企业的组织和业务进行整合。尽管这会远远高于该公司最终达成的交易,这一业务领域的交易机会每个月都会进行评估。  从头到尾的并购流程揭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并购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判断基准是并购后的模式。正如2011年年度报告所述,“我们审议了所有并购案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我们要求三年内平均的最低收益率要达到税后投资回报率的10%,协同并购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建立平台并购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五年。  六、danaher的组织和人力管理策略  Danaher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距白宫以北六个街区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公司的名字并未标示在大楼前面,甚至也没有列明在楼层指示上。大约有45位员工的办公室装修简约。华盛顿代表处的职能包括财务,会计、法律、税务、资产、人力资源、以及并购交易。  2008年,Danaher公司活跃于不同的业务领域,销售增长超过120亿美元。它拥有45-55个自负盈亏的独立业务单元,分属于三个执行副总裁(EVP)进行管理并向首席执行官(CEO)汇报。Danaher公司喜欢精简的汇报架构(向管理层直接汇报的人数较少),而不像类似Dover和 Illinois工具厂等企业集团那样,当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时,它们就分拆为更多的子系统。Danaher公司始终依赖于把各个较小单位聚合为一个经营实体。  Culp(H.Lawrence Culp, Jr. Danaher CEO兼总裁)每周大概花费半天时间处理对外事务(投资者关系),一天半至两天时间处理战略和并购问题,其余大半周时间用于处理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事务。尽管在过去,他和其他公司高管卓有成效地运营了Danaher公司的一系列业务,但他指出,“如今,我不会直接做出许多经营决策,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与组织和个人真正相关的,以一种发展的方式影响人、以及构建一种对话框架。”  在Danaher公司,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DBS办公室(Danaher Business System,业务管理系统),它由15-20个高官组成,他们不在总部而在业务部门工作。作为业务拓展的角色,他们在DBSO工作的工作时间有限,但是这个职位的最基本要求是他必须是一个高级运营管理人员。例如,DBSO当前的负责人,就是Danaher公司的前任总经理。DBSO的职责是培训Danaher商务系统的管理人员,无论是被Danaher公司并购的公司还是现有的公司。DBSO参与了所有新并购活动中的初期培训和持续改善。尽管DBSO现有业务在多数情况下是服务于企业本身,但有时候,它也会被要求协助特定业务。DBSO刻意保持小规模,因为它并不是为了取代那些希望将DBS的思想和文化根植于己身的直线经理的职权。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由前公司总裁来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管理自己的人员,但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也有人才输送来填补高级的职位。然而从流程上来讲,企业人力资源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新的职位都要从约2000人的企业人才库中筛选,所有重要的职位变动都要经过CEO和人力资源主管的审核。人才的审核是公司运营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Danaher公司认为,在单一业务下可以培养一个部门的专家,但是倾向于在公司内部提拔或者保留管理人员。因此,每年大约四分之三的高级职位由内部人员填补,每年大约有五分之一高级管理人员被提拔到新的位置。被提拔的机会不仅存在于原有的Danaher公司的业务部门,也存在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中。一项任命并没有预先设定时间长短,作为人才的审查过程的一部分,当一个雇员掌握了所需的能力,有达到或超过预期的表现时,公司就会考虑或者计划进一步升迁。高级管理人员被寄望于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并提升自己的团队成员。不过,没有设定目标来裁减表现靠后的员工,而是通过个人的表现和DBS价值观来考核个人的业绩。  这个公司的招聘流程包括一个心理测评以及更具代表性的面试程序。候选人被期望具备有这样的素质“和团队一起共赢,展现个人的谦逊,同时富有创造改变的激情和能量。”从外部招聘的管理人员要通过一个严格的8-12周的熏陶,以了解更多有关DBS的工具和文化。在此期间,新进管理人员集中沉浸式培训,不需要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雇佣的本科生主要来自像伊利诺伊州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样的级别。在MBA的水平(层面),Danaher公司招聘来自于像达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斯坦福大学、IMD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顶级学校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一个员工长期的领导潜力。Danaher公司为新员工提供工作轮换机会,但在早期阶段期望他们能够管理Danaher公司的部分业务,无论是作为生产部门的轮值经理还是作为一个区域销售经理。  公司的并购团队是由交易员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该小组开展了和业务拓展部及战略发展部的广泛合作。业务拓展部门旨在发现和培养其行业内和邻近行业的潜在目标,而战略发展部门则将重心关注在潜在的新平台上。在过去四年中,Danaher公司并购了8-12公司。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并参股。Danaher公司的薪酬在同行业及同类职位上是具有竞争力的,没有统一的Danaher公司的标准化薪酬体系,但高级职务(如总裁及其直接下属)的薪资差异不大。随着资历增加,奖金等于基本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奖金的发放基于业务表现以及员工自身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后者的设定是为了明确具体目标,如在中国的收入增长,或新产品的数量和成功发布,或者培养了多少潜在的总裁候选人。长期股权补偿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高管长期创造财富。鉴于Danaher公司的股价表现,Danaher高管创造的财富确实超过了同业的其他高管。  (数据参考:哈佛商业评论;严海进,特此感谢!)
  • 鼎泰-精锐并购重组 国产厂商纵横南北成合盟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8年7月21日上午,“鼎泰-精锐并购签约仪式暨新公司成立仪式”在武汉洪山宾馆隆重举行。鼎泰(湖北)生化科技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泰公司)总经理储涛及夫人陈宁、济南精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中及夫人徐莉、鼎泰公司海外总裁杜平、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谢伟民、鼎泰公司总工程师王军、财务总监张杰、销售总监朱江涛等嘉宾出席签约仪式。仪器信息网与60多位专家、企业及用户代表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6c3255b-bdb1-4424-81fa-ac139c39f57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2232122_副本.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鼎泰-精锐并购签约仪式暨新公司成立仪式现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c483e4c-d427-43d9-beb7-8378823f5869.jpg" title=" IMG_9049.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鼎泰(湖北)生化科技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涛致辞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ca6a31e-fa42-45e9-84a2-d33d375ddddc.jpg" title=" IMG_9059.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济南精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中致辞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鼎泰生化科技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通用实验室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包括超声波清洗机、全自动石墨消解仪、磁力搅拌器、柱温箱、恒温加热板、真空抽滤泵等。公司于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认定企业,主打的超声波清洗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凭借独特设计和优良性能在众多国产仪器中独树一帜。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济南精锐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高端箱式电阻炉、样品前处理设备、凯氏定氮仪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JK9880系列凯氏定氮仪的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2011年度“BCEIA”金奖、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等荣誉。济南精锐以此为背景,成为《全(半)自动开始定氮仪》国家标准的起草、创建单位之一。公司全系列产品也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E欧盟认证及《双软认证》。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98a92ad-adc3-4914-b72c-bd841543916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155855.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鼎泰-精锐并购签约仪式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63d559c3-4b21-47a5-9336-21a6f235cf4f.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155847.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湖北鼎泰精锐仪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7b1e1edc-fd54-4f6a-8742-d9bd1867d9bb.jpg" title=" IMG_9167.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邢志为鼎泰精锐送上祝福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e4b014c-ff64-45b0-a7ae-e4f45807cc71.jpg" title=" IMG_9177.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谢伟民回顾鼎泰精锐合作渊源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59b0e29-ad2a-40e1-aa3d-355c2e56132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223224.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邢志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授予鼎泰公司会员单位荣誉证书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鼎泰、精锐各自深耕实验室设备市场,产品线既有交叉又能互补。在转型研发制造之前,双方都有过从事仪器贸易的经验。短短三个月内,是什么促使两家有着相似经历的国产仪器厂商闪电“联姻”?并购完成后,双方的业务将如何整合?带着种种疑问,仪器信息网编辑在现场采访了双方高层,揭开两家企业达成合作的来龙去脉。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9e40774-f7ab-49a1-8c64-deb4bf4cf4d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155909.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参与媒体见面会的公司高管及股东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左起:王军、杜平、李中、储涛、谢伟民、张杰、朱江涛)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6eb7c14-2a47-441d-8ab3-f9117e695dd3.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鼎泰-精锐并购重组媒体见面会现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次会面确定并购重组方案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对于本次并购的初衷,鼎泰总经理储涛给出了解答:“首先,鼎泰与精锐均为技术储备型企业,鼎泰自主品牌也是自2013年才开始推向市场,在行业内来说还是一个年轻的品牌。济南精锐产品在技术、性能方面都有较大影响力和行业优势,如:精锐的箱式电阻炉产品、凯氏定氮仪产品,在行业内很有知名度。我们需要像精锐这样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为合作伙伴,共同发力,合力开拓市场。”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其次,鼎泰与精锐的产品结构有其共性的一面,如都有样品前处理产品。但也有差异和互补的一面,比如:鼎泰的“实验室基础产品”与精锐“食品安全检测类产品”。双方互补共存,丰富了鼎泰原有产品线。此外,鼎泰和精锐最开始都是从事贸易,后期转向实业。相似的背景和经历让双方在洽谈过程中沟通顺畅,许多想法不谋而合。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中补充到:“济南精锐近5年投入较大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及现有产品升级改造,其目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合作伙伴完成企业梦。这个梦不是只生产几台仪器,目前以济南精锐的力量无法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来共同筑梦。我与储总交流过程中发现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均将眼光放在长远利益,就选择而言,鼎泰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而且时机正合适。”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据介绍,鼎泰与精锐的并购过程并不复杂,在外界看来甚至有些“草率”。李中与储涛前后见面3次,会谈全过程不过10小时即确定了并购重组方案。双方在方向性、股权结构几乎没有分歧,且一致同意在李中个人股权范围内再引入1名新股东,即:上海一恒公司总经理谢伟民。储涛解释说:“上海一恒是亚洲最大的箱体制造商,谢总的加入对丰富我们的生产管理经验、提升产品品质以及进一步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将有巨大帮助。”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维系双方的新纽带——鼎泰精锐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发布会上,“湖北鼎泰精锐仪器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这家公司由双方并购重组而生,目前拥有“鼎泰恒胜”和“济南精锐”两大品牌,将在业务整合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储涛补充说:“李总是鼎泰精锐的原始创始人之一,未来我们的任何收购案、并购案都将以鼎泰精锐的名义进行。鼎泰精锐将全资控股鼎泰(湖北)生化科技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济南精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和鼎泰精艺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鼎泰精锐总部设立在武汉综合保税区,总部将实行统一市场、统一财务、统一人事管理,保留位于山东和湖北的两个厂区,同时将产品线整合成“通用实验室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和“分析仪器设备”三条产品线。储涛担任鼎泰精锐总裁,李中担任副总裁兼任研发总裁。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中表示:“我在近3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与技术,重组后我的职责是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管理方面的工作,希望我半生积累的经验能帮助重组后的企业研发出更高品质产品更好地服务用户。”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储涛则坚定地说到“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并购案,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例并购案。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一起来做这个市场。我们保留对方的品牌,融合双方文化 同时统一整合市场、财务、人事 优化产品线,共享双方资源,共同经营、维护市场。”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据介绍,鼎泰精锐成立后仍将采取渠道商销售模式,之前从事代理商的经历让公司对代理商有更大的包容和胸襟,将一如既往地给予代理商支持与扶植,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供选择。发布会当天,李中也同步在精锐代理商群内发布《致!济南精锐签约代理商的一封公开信》,阐明观点以期未来更好地合作。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Analytica China上将有新品推出 /span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并购重组后,鼎泰精锐将专注于实验室通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及精锐目前的分析仪器设备。公司在3~5年计划待研发产品项目有9项,在今年11月份的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展上将有2~3款新品推出。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储涛表示:“鼎泰精锐将继续完善济南精锐现有的分析仪器,短期内不会涉足新的分析仪器。主攻方向还是样品前处理设备及实验室通用仪器设备。最大程度降低实验人员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发布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曾任职于戴安、赛默飞,有着20多年科学仪器从业经验的杜平正式加盟鼎泰公司,担任海外总裁一职。杜平表示,多年来国产仪器制造商一直坚持不懈地自主研发和生产创新产品,并且取得长足进步。此次加盟鼎泰精锐,就是希望将多年积累的经验方法用到实处,齐心协力帮助国产仪器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制造尽一份力。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c48dcc7-dd8d-4199-878c-354389b0689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2182909.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鼎泰公司海外总裁杜平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9ececa1-4a01-4b6d-bdfc-00a61d7f07f9.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155825.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全体嘉宾合影留念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0e1cf1a-eabb-4bbe-9281-e680f6b06a86.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 - 副本.jpg" width=" 497" height=" 681"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97px height: 681px "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bd04fc4-7272-4202-991a-85ca14b56fa6.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1.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dd04637-d826-461d-b07b-4991547004dd.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21155904.jpg"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出席本次活动的部分嘉宾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trong  参会的部分企业嘉宾名单(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strong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陈建刚 上海光谱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董逢武 武汉沃德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冯婧 四川翼高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胡必祥 武汉朗玛恒瑞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胡章宏 赛伯乐(北京)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黄泰恒 黑龙江厚德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桂平 广州湾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素娟 江西华科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涛 武汉集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李召春 济南东岱科学器材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刘继成 武汉久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刘坤 武汉泰沃斯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马天斌 哈尔滨天林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毛洛均 武汉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倪晨杰 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唐璘 广州市东南科创科技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王乐 北京华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王懿 武汉辉景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谢伟民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徐琨 上海杰晟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游明华 凯菲亚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张华安 武汉欣泰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张辉健 北京天空升达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除企业嘉宾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邢志,中国仪器仪表协会代理商分会王志勤等专家及用户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p
  • 默克消化史上最大并购案 下笔投资伺机而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2340a12e-aadd-43fd-acd7-d2bb293926cf.jpg" title=" Iquh-fyeimqy1311647_副本.jpg" / /p p   “签了合同后怎么管理被收购企业,中国企业往往有对方的国际化管理经验能力比我们更强的误区,这样被动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比较有限,兼并后的管理应该是中资企业更加重视的地方。” /p p   “在资本运作方面,默克生命科学接下来的重点业务是消化史上最大一单并购。目前处于最开始的阶段,需要减债,到2019年才算完成最终收购。所以我们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做大的投资动作。”默克生命科学首席执行官吴博达(UditBatra)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寻找投资机会,从行业趋势来看,电子化、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大趋势。” /p p   2015年11月,默克以131亿欧元(170亿美元)完成对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的收购,成为默克集团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也是生命科学行业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这也促成了目前默克整个生命科学业务部的形成规模。 /p p   且伴随着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整合,作为默克集团三大业务之一的生命科学实现了大幅增长,目前占默克集团38%的份额。 /p p   根据默克集团2016年财报,生命科学业务净销售额从2015年的34亿欧元增至57亿欧元,增幅达 68.6% 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大幅上涨93.0%,从2015年的8.56亿欧元增至17亿欧元。 /p p   两年后回看此项收购,一手主导了此次并购的吴博达对记者表示:“并购达到了预期,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也超过了之前的预计。” /p p   全球医药行业巨头们的成长通常伴随着大量并购,如辉瑞、美敦力,都是通过一步步收购、扩充产品线,成就了如今的巨擘。而并购的价值更取决于收购估值和后续整合,近年来,中资不断加速海外投资、并购标的,除了资金,最具挑战的是交易结束后的整合和经营。 /p p   中国企业正在掀起全球并购的热潮。根据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中企跨境并购袖珍指南》,过去五年,中企跨境并购数量年增幅达到33%。2016年,跨境并购交易金额高达2270亿美元,是境外企业在华收购额的6倍。但从近十年交易来看,并购后整合好像并不受中国买家重视,对于大部分交易而言,整合对交易成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因素,包括成交价格。 /p p    strong 三大业务 /strong /p p   同很多德国企业一样,默克历史悠久且为家族企业。默克于1668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建立,至今默克家族仍持有默克集团70.3%股份。目前三大业务领域分别为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高性能材料,2016营收占比分别为45%、38%和17%。 /p p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受益于人口红利、政策加持及市场需求,包括辉瑞、诺华、罗氏、强生、赛诺菲等在内的跨国药企,近年来不断加重在中国的本地化投资,包括默克。 /p p   2016年11月4日,默克宣布总投资1.7亿欧元的南通制药基地正式落成,意味着默克成为首家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生产中国基药目录药品的跨国企业。 /p p   南通制药基地生产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调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产品,包括格华止XR& reg 、优甲乐& reg 、赛治& reg 和康忻& reg 。预计南通基地的产能将在2021年达到每年100亿粒、超过400名员工。 /p p   南通制药基地是默克在欧洲之外的最大生产基地,也是其为实现在华本地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默克生物制药中国董事总经理何慕麒其时对记者表示,制药生产基地的落成,让默克从一家以进口为主导的公司,转变为立足中国本地化为主导,南通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提高产品的供应能力,“通过本地化生产,物流可以更加顺利,也可消除生产的不确定性,杜绝药品短缺问题。” /p p   默克同时宣布,在南通制药基地附近投资8000万欧元建立生命科学中心,生产高纯度无机盐、细胞培养基质和可直接使用培养基。此项投资同样缘于“未来在项目的执行方面,我们有很多本土需求”。吴博达补充。 /p p   生命科学业务的发展同样伴随着不断“买买买”,过去十年,默克生命科学以两单业内最大的并购,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2010年,默克以700万美金收购美国密理博公司,据吴博达介绍,“这是默克生命科学事业部的起点 之后我们开始关注西格玛奥德里奇,2015年以131亿欧元价格收购,促成了现在的默克整个生命科学业务部。” /p p    strong 并购逻辑 /strong /p p   并购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p p   根据2016年默克财报,生命科学业务再次实现了高于市场水平的6.3%的有机销售增长。“尽管受到轻微的负面汇率影响,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收购带来的63.1%的收购相关增长,仍然对销售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p p   并购西格玛奥德里奇的整合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达1.05亿欧元,高于原来同一时间段计划的9000万欧元。 /p p   “在整合的那一年(2015年),我们是生命科学领域增长最强劲的公司,有机增长达到了6.5%,而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不到4%,利润率是行业内最高的。”吴博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到2018年末,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将达2.8亿欧元。” /p p   吴博达认为,这得益于“一开始战略决策就是对的。当时收购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扩大产品线,在全球有更多布局。”收购后,从产品线、工艺解决方案、分析制剂等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p p   “现在有了电子商务渠道,我们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化学品供应电商,有8000万的网站访问量,每年发货量达到5万。”在中国市场方面,吴博达解释,中国客户在交付方面与欧美仍有所差别,“欧美的交付时间是24-48小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做到。” /p p   而对于并购整合后的运营,曾在麦肯锡任职的吴博达认为主要有两方面:“要有非常清晰的并购条理和逻辑 要注重文化和情感。” /p p   要有很强的战略方向,西格玛奥德里奇被收购后,默克得以扩大产品线能力、客户基础,“这是非常清晰的战略方向,这个逻辑注重KPI、业绩大幅提升。但只占成功的50%不到,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情感,激情并不是虚的东西。” /p p   根据上述麦肯锡发布的并购报告,对于大多数西方企业,并购后整合管理再清晰不过,速度至上,精简人员和职能部门、求协同。而中国人的整合管理则以求稳为上,允许独立运营,聚焦一两个重要领域谋求协同增效,比如研发共享或者放在中国制造以削减成本。 /p p   相比欧美企业,中国企业并购后管理更愿意采取放手策略。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中国企业的整合能力不足,往往缺乏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对整合也没有信心。也正是如此,在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成绩喜忧参半。 /p p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表示,“中国企业跨境兼并收购趋势不可逆转。但签了合同以后怎么管理被收购的企业,这个价值创造带来的利益,往往比前期所做的功能更高,这一点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企业往往有对方的国际化管理经验能力比我们更强的误区,这样被动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比较有限,兼并后的管理应该是中资企业更加重视的地方。” /p p br/ /p
  • 德运康瑞并购先能生物,聚焦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产品管线
    近日,苏州德运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YNAMIC BIOSYSTEMS,以下简称“德运康瑞”)宣布完成对厦门先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EERNA BIOSCIENCE,以下简称“先能生物”)的并购,在其自主研发的单细胞富集、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产品管线基础上,并入国际领先的空间多组学平台。整合后,德运康瑞将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全链条单细胞测序(单细胞富集、痕量/海量/超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和全链条空间多组学技术(原位捕获空间组、原位杂交、原位测序)的生物技术公司,有望在世界生命科技的最前沿,打造全球领先的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平台型中国企业,并创造前所未有的生物医学价值。空间多组学被Nature杂志列入2022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之一。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高效检测不同细胞间的基因异质性表达,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项强劲技术。近年来,空间组学技术则更进一步,在分析不同细胞亚群的同时保留其空间位置信息,为细胞功能、表型和组织微环境中的位置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如今,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神经、生殖、药物研发等领域,正在引领一波又一波的基础和临床医学技术革命。据悉,在2022年1月的J.P. Morgan医疗健康大会上,单细胞测序全球领导者10x Genomics继2020年推出基于原位捕获技术的Visium空间转录组平台后,宣布即将于2023年推出Xenium原位分析(In Situ Analysis)技术商业化平台,引发巨大的学术关注和商业期待。 本次并购完成后,德运康瑞即拥有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NA原位捕获、原位测序、原位杂交等空间组学技术。原位捕获空间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的技术特点,能用于发掘潜在的基因表达空间异质性;原位测序技术(In Situ Sequencing,ISS)具有中等通量,能实现对数百个基因同时进行检测和分析,达到单细胞甚至亚细胞的分辨率;而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具有最高的分辨率,能够进一步对发现的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地空间定位。先能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柯荣秦教授,201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其作为RNA原位测序技术发明人之一,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In situ sequencing for RNA analysis in preserved cells and tissue. Nature Methods. 2013, 10: 857–860.,该技术当年便入选Nature Methods年度技术值得关注的新方法。博士毕业之后,柯荣秦教授受邀加入位于美国加州的二代测序知名公司Complete Genomics,担任Sr. Scientist,期间作为核心成员深度参与研发新型二代测序和相关分子诊断技术;其发明的基于DNA纳米球的双端测序技术,现为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国产二代测序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柯荣秦博士于2016年获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后归国,在华侨大学医学院任职特聘教授、博导,并于2019年创办先能生物。其最新技术的应用论文作为国内首篇RNA原位测序技术的文章,已发表于2021年11月的Nature Neuroscience (影响因子 24.884)。德运康瑞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杨朝勇教授表示:“在柯教授的领导下,先能生物的原位空间组学技术,历经多年的技术积累与持续创新,已具备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能够与德运康瑞的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形成很好的互补,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最终在临床上为患者带来变革性诊断技术。德运康瑞能够成功携手先能生物,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致力于世界科技前沿的底层技术开发,都以研发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都坚守为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而拼搏奋斗的初心。”柯荣秦教授表示:“很高兴可以联手杨朝勇教授团队,将积累多年的原位空间技术与德运康瑞的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进行强强联合,这将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商业推广上,为双方带来最大的协同价值,并为全球科学家与企业带来‘单细胞多组学+空间多组学’的全链条解决方案。空间多组学技术是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完美结合,整合后双方的研发团队将共同发力与国际同行赛跑,加速推出中国自主研发的原位测序自动化仪器设备和配套试剂盒。”德运康瑞CEO李嘉成表示:“2021年底,先能生物已推出商业化的新一代单分子RNA显色原位杂交(smCISH)试剂盒、单重和多重RNA荧光原位杂交试剂盒产品,以及原位转录组测序服务。其中,高度多重的RNA原位测序技术可以获得亚细胞水平分辨率,具有分析组织面积更大、成本更低、分析时间更短等优势,已成功为众多科研团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服务。除服务科研外,这些产品和技术在药物开发和临床病理转化上也大有潜力。我们会加大对原位测序技术的投入与商业化推广,并计划于两年内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陆续切入海外市场及临床市场。整合后,德运康瑞在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领域拥有‘王炸组合’,将极大提高公司的创新引领与国际竞争优势。“关于德运康瑞苏州德运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dynamic-biosystems.com)是一家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平台型企业,围绕单细胞富集与检测、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技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分析需求,公司聚焦挖掘在肿瘤精准医学、优生优育、以及药物发现领域的巨大潜力,致力于推动精准医疗向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时代迈进,助力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关于先能生物厦门先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seerna.com)是目前国内少数专注于单分子RNA原位检测分析领域的新兴技术平台型企业,公司坚持前沿技术驱动,力图将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和突破应用于基础生物学、转化医学及临床诊断领域中,建立起集产品开发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平台。诚信专注、开拓革新,用心为客户提供高质可靠的产品服务。
  • 环保企业的海外之路是场攻坚战
    在国家支持民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方针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市场的竞争中,从最开始的海外EPC建设到后来的BOT、PPP,再到投资、并购,无不显示着企业们希望走向世界的雄心和决心。  环保行业当然也是如此。随着“一带一路”“环保南南合作”等国家规划和国际趋势的引导和带动,近期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动作频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首创集团对新西兰TPI NZ近50亿元的天价并购。今年以来,又不断有环保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消息公布。  中国环保企业投资海外,包括项目投资和收并购,其风险不言而喻,从图1可以看出,2013-2015年间,几家环保上市公司境内外营收的差值基本在零线附近变化,历年海外营收毛利率高于和低于境内营收毛利率的企业数也大体相当。所以海外市场并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企业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比国内还多得多。     图1 环保上市公司海外营收毛利率与国内营收毛利率差值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政治风险,排第一的当然是政治暴动,安全都没有保证当然就不要提投资收益了。需要注意的就是ISIS和博科圣地组织所在地区及其渗透性区域,主要体现在中东和非洲。图2和图3分别为中东和非洲政治风险地图,主要的高危险区域都集中在这两大板块。    图2 中东地区政治风险地图  图3 非洲地区政治风险地图  在政治风险中,除了政治暴动,还有政府干预以及主权违约。政治干预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比如国有化和土地征用。前两点很容易辨别,而主权违约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尤其如今PPP项目大热,确认投资区域的边界条件、政府资金保障等极为重要。在政府把控力薄弱、经济条件不稳定的国家和区域,政府违约有时不仅仅是政府本身的因素,还涉及当地金融环境恶化、外汇储备不足等。尤其对于环保投资项目来说,项目业主一般为当地政府,那么政府的可偿还能力,以及政府的人员变动,党派纷争都可能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收益、开工日期、运营期限等。  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货币风险,也就是由货币汇率波动而造成的风险,所以投资前需要评估该国货币大规模贬值和外汇管制的风险。在海外投资项目中必然涉及到结算货币。在国际项目中一般为美元结算,但不乏一些项目国以各种原因,如资本管制或美元储备短缺等,要求以本国货币结算,而当本国货币又存在汇率不稳定性时,此项目的经济风险将增高。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倾向于此种方式,委内瑞拉尤需引起注意。东非国家由于较低的能源与食品支出,导致货币风险较之前有所降低,但非洲的安哥拉、加纳、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的此项风险在2016年有上升趋势。  商务及法律风险。在企业收购、并购和投资项目中会涉及此项风险。比如在当地设立项目公司的各种程序办理的难易程度、效率高低,以及相关资质都影响着项目的进度。比如在土耳其,外国环保公司如果没有当地的垃圾收购、处理许可和相关资质,是不能参与垃圾处理项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寻找到当地强有力地中介机构,或与当地公司形成JV联合投标。再比如印度市场,它不像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早就实施了西方的一套完整、规范的招投标体系,他们的环保市场需求极大,但管理混乱,不仅没有完善的项目运行体系,连最基本的行业标准也缺乏,但他们却希望直接“拿来主义”,拿美国、欧洲的处理标准来编制标书,可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延标屡见不鲜,这就会让投资企业在技术、商务和人力方面都耗资巨大。  技术风险,一般来说不同国家所用的行业标准都不同,而中国的国标GB在很多地区都得不到认可。比如某大型中资环保企业曾参加东欧某燃煤电厂配套脱硫脱硝项目投标工作,在技术澄清阶段无法回答业主咨询单位提出的,如何监测石灰石浆液池中气泡的消除情况。我方的技术人员惊讶于怎么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问,直接打开看看就好了嘛,而对方的工程师也惊讶于我们竟然只是看一看而没有任何监控设备。如此强烈的对比验证了技术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区域市场风险。国外市场的基础原材料价格、进出口费用、外国人工成本等都是海外项目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都犯了“想当然”的毛病,以为在国内成本上直接加一个系数就万事大吉。比如国内某大型环保公司中标的某中东项目,合同报价是结合国内最贵项目造价乘以系数完成,但等到项目实施才发现其数值和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当地全是沙漠,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都没有,更不要提钢材、水泥等建设项目必须的原材料了,当这些材料都需要进口的时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系数可以包住的。又比如某中资企业的印尼给水项目,由于对当地环境把握不准确导致项目一拖再拖。大家都知道,给水项目的很大工作量在于给水管道的铺设,但印尼是土地私有化国家,政府不可能强制征收土地,那么项目部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业主,而是整个沿线的土地所有者。可想而知项目推进将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  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之路也是一步步摸索前进,最早起步的一批至今也还不到10年时间,上述风险也只是整个风险体系的凤毛麟角。因此环保企业走海外之路必须做好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准备。
  • “中国制造”收购“瑞士制造”北京桑翌新添海外成员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9月,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收购了瑞士厂商LNI Schmidlin气体发生器产品线,桑翌集团又多了一位海外成员。LNI Schmidlin的气体发生器产品线目前已经并入桑翌旗下优莱博品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2996bda-863b-411a-b214-fabaa8170c5c.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67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67" border=" 0" / /p p   LNI Schmidlin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欧洲领先的气体校准仪、搅拌器、气体发生器和线性系统的生产商,公司还研发、生产和销售空气污染监测设备。其中气体发生器产品线包括:1.针对APM和CEM使用的氢气发生器、零级空气发生器和19英寸机柜氮气发生器。2.针对LC和LCMS使用的氢气发生器、零级空气发生器和氮气发生器。3.低浓度臭氧发生器。 /p p   早在2014年1月,桑翌并购了北京市中亚气体仪器研究所,中亚气体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气体发生器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此次“中国制造”收购“瑞士制造”无疑会为桑翌气体发生器产品的研发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也为桑翌拓宽了欧洲市场。桑翌不断为用户开发研制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为色谱仪和实验室其他仪器提供了较为齐全的气源设备,对分析实验室气源仪器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p
  • 光谷激光公司共同选择进军海外
    国内市场已近红海,布局海外正成为光谷激光企业的共同选择。   继华工系挺进美国市场后,日前,位于光谷的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结激光),已正式落子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加速发力当地市场。   进军海外已是大势所趋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激光器市场可分为三大区域,即美国、欧州和日本,市场份额分别是55%、22%和23%。据冯迅介绍,长期以来,国内激光企业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南美、中东及亚洲地区,欧美市场正成为同行们发力的新板块。   就在不久前,同样是行业大佬,华工激光就与全球著名的自动化控制产品提供商 Honeywell公司签下采购合同,首次将旗下精密激光修调机打入美国市场。   参与全球竞争,光谷的激光企业又走出了一步。   日前,作为湖北省省激光产业三大巨头之一,团结激光最终敲定布局俄罗斯市场的方案。根据规划,在俄合资企业将逐步升级为集销售、加工和研发于一体,并在当地建成加工连锁网络和应用人才培训中心,2016年市场目标为1000万美元。“加工基地已成为激光产业中新崛起的业务板块。”团结激光副总经理冯迅如是说。   按照协议,团结激光将在加工、装备和工艺等领域,与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合作。作为载体,今年,该公司将在叶卡捷琳堡投资控股分公司,注册资金300万美元,主要经营激光设备组装、销售和加工业务,并谋求打造成为俄罗斯激光加工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对此,团结激光副总经理冯迅告诉记者,随着两国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稳固,俄罗斯将会是激光技术重要的海外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才签署了这个合作协议”。此前有消息称,未来一段时间,俄罗斯将会投资数亿元对激光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升级。   加工连锁渐成盈利新利器   “加工基地已成为新崛起的业务板块。”据团结激光方面介绍,目前,海外的加工基地只负责组装、售后和加工等服务环节,研发和生产都在国内,“可随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底,作为在国内率先提出“连锁”概念的企业,团结激光就联合同行发起成立武汉光谷激光加工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激光连锁),先后通过并购、控股和加盟等方式,在国内外建有近50家激光加工连锁机构。   谈及连锁,冯迅坦言,按目前市场行情,一台工业用激光器售价在百万元以上,如果购买,多数中小客户都会觉得是负担,而拥有购买能力的大企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现象。与国内企业购买为主不同,据冯迅介绍,美国和日本均已建成超过5000家激光加工站,且数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对此,光谷激光连锁总经理许桂华也表示,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可以预见,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加工技术必将淘汰出局,以激光为主导的新加工技术将取而代之。   据悉,未来3年内,作为激光领域的新业务板块,连锁加工新模式给团结激光贡献的收入将不低于15亿元,“基地数量将扩大到100家”。
  • 生命科学领域2010年并购回顾及2011年并购展望
    2010年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机会反弹,而几宗大的收购交易预示着并购交易在2011年可能上扬。   2010年并购回顾   随着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许多公司的现金储备增加,并购复苏伴随而来。2010年,规模较大的交易是默克52亿美元收购密理博,Laboratory Corporation9.25亿美元收购Genzyme公司的遗传学测试业务,以及GE Healthcare 5.8亿美元收购Clarient。   此外,近日赛默飞世尔宣布出价21亿美元收购戴安。并且,据说一个大的潜在交易将在2011年发生:贝克曼库尔特正在寻找买家,估计售价达50亿美元。   虽然2010年进行的大多数交易是巩固和加强买家已经较强的市场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买家创造了全新的市场或显著提高了买家原本较小的市场份额。例如,赛默飞世尔在色谱领域已经拥有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液相色谱市场。随着其收购戴安,以及其在今年4月收购的Proxeon公司,赛默飞世尔已经在液相市场上了几个台阶。   在宣布收购戴安时,赛默飞世尔官员表示,目前约一半的赛默飞世尔的质谱仪配备赛默飞世尔的色谱仪被售出,收购戴安后,这个数字将增加。   今年2月,AB Sciex收购Eksigent的液相色谱业务,具体收购金额未透露。而此前,Danaher从LifeTechnologies收购了其质谱业务AB Sciex,进入到一个新的技术空间。   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一个主要厂商Illumina花费1.05亿美元收购PCR仪制造商 Helixis,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而一位业内专家表示,GE Healthcare收购分子诊断和影像公司Clarient表明其可能希望在分子诊断领域再“试”一把,3年前GE Healthcare曾取消了81亿美元收购雅培旗下两家诊断部门的计划。   持有Clarient 26%股份的Gary Kurtzman 说,“GE Healthcare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临床实验室服务业务中,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见他们打算用Clarient 的技术来建立一个新平台。”   跳跃到新的市场   Mizuho投资公司分析师Peter Lawson认为,2010年在诊断领域的并购活动与2009年持平,但是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并购活动却明显回升,如赛默飞世尔、Life Technologies和Illumina近几年来的战略是追求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建立新的市场,如食品检测。   Peter Lawson补充到,虽然在诊断领域的并购交易可能持平,但这些大的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收购战略仍然发挥重大作用。这些企业通常不会购买诊断公司,但他们所进行的收购交易可能影响之后的诊断开发工作。其中一个这样的交易的例子是今年10月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   Lawson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多年来,生命科学公司正在努力摆脱了以试剂为重点的市场定位。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正在扩大其产品组合和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而涉足诊断领域是方法之一,并且各大公司已经开始这样做。”   另一种方法是针对特定的地理位置,如中国和印度,最近几年这两个国家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激增。当赛默飞世尔宣布其打算购买戴安时,赛默飞世尔表示看重戴安在亚太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影响力,该地区的销售额占到戴安总销售额的35%。   Lawson说到,“收购提升了赛默飞世尔目前分销渠道和现有产品的价值。我们希望赛默飞世尔能保持积极的并购策略,并把发展重点放在小规模的收购和对拥有创新技术公司的收购上。”   “如果说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对2009年的并购环境有严重影响,那么缓慢改善的经济情况能使信贷活动重新活跃。” Excel 风险管理公司经理Steven Gullans说到,“现在人们希望在IPO发行后估值上扬之前得到一家有前途的公司。 ”   Gullans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就像所有人都注意,经济正在复苏。这些大公司有大量的现金,正在场边观望,并且现在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   “事实上,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现金状况正在高涨。对整个行业而言,净现金状况也正在改善。”Lawson说,“负债权益比率已接近历史低点。几年来,公司优先考虑节约现金或用现金回购股票,但从2010年开始,重点已经转向收购。”   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正吸引渴望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的潜在购买者的兴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正是相信Ion Torrent芯片测序技术最终将带给实验室和其他机构现在所无法获得的测序技术。   几个星期前,Ion Torrent才发布了个人基因测序仪,并且在合并时,Ion Torrent并没有任何收入。尽管如此,在9月份在投资者会议,Life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Greg Lucier表示, “Ion Torrent的平台将彻底改变整个基因检测市场。”   一些小的测序公司,如GnuBio和DNA Electronics,正在开发自己的下一代测序技术,但他们的系统可能未经测试,离商业化的收购目标还很远。   但是,人们对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兴趣正不断高涨,任何具有互补性技术的公司,如样品制备、数据分析等,都可能吸引潜在买家的注意。   “你如何进行pipeline数据分析和得到数据后你该做什么则是下一代测序技术供应商需要解决的问题。”Gullans说。   他还指出,伴随着J. Craig Venter和其同事首次通过合成基因组的方法控制功能细菌细胞的研究工作而来的是,合成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市场。   虽然大多数合成生物学工作已经转移到研究实验室,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少数交易发生。在夏季,Origene Technologies收购基因合成技术公司Blue Heron。在此之前,Life Technologies 4700万美元收购合成基因公司Geneart的多数股份,一个月后Life Technologies向合成基因组学研发投资1000万美元。   2011年并购展望   随着2011年的到来,Gullans预计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活动将继续增加。Lawson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技术专注的公司如Waters、Gen-Probe及Cepheid可能受益最大。并指出戴安、密理博及可能出售的贝克曼库尔特都被看做是‘热门商品’。市场的过于分散,以及场外不断增加的现金都增加了各公司的收购意愿。”
  • 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评2011年并购案
    编者按   2011年7月,仪器信息网曾制作了“2011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专题,并对发生在2011年上半年的并购案进行了评述。如今2011年即将结束,我们又制作了“2011年下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专题,并且对2011年一整年的并购案进行了分析整理,撰写了《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一文,以飨网友。   近三年来,仪器行业并购案接连不断,从2009年的金融危机到2011年的欧美债务危机,低迷的经济状况为并购孕育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交易价格也更加合适。据本网粗略统计,仅2011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就多达68起,并购活动较2010年普遍上涨,又迎来一次并购高峰。仪器信息网特编辑整理了“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见附录)。   更多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   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在68起并购案中涉及了44家公司,其中PerkinElmer公司以7项并购案成为2011年实施并购案数量最多的公司,超过了一直以并购为主要业务拓展手段的赛默飞世尔科技 安捷伦科技和赛默飞世尔科技则分别以6项和5项并购案数量位居第二和第三。此外,布鲁克、默克密理博、牛津仪器完成了3项并购案,Sigma-Aldrich、豪迈集团、思百吉集团、GE Healthcare、Quest Diagnostics完成了2项并购案。更多的公司成为并购“主角”,并且大公司越来越多地采取并购策略来拓展或增强自己的产品线和技术能力。   从并购的金额来看,2011年仪器行业最大一笔交易是丹纳赫68亿美元并购贝克曼库尔特,虽然该项交易金额并没有超越2006年Thermo收购Fisher的金额,但也是近年来一项排名前五的大交易 第二大交易则是赛默飞世尔35亿美元收购Phadia,而PerkinElmer6亿美元收购Caliper Life Sciences及赛多利斯6800万欧元收购Biohit也算是2011年仪器行业的较大并购案。   生命科学领域成为并购热点   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诊断业务市场规模的日渐壮大,据悉,生命科学领域市场规模高达400亿美元,如此大的“蛋糕”让国外各大仪器“大鳄”将视角对准了该市场,生命科学领域成为2011年并购的热点领域,2011年并购交易额排名前三的交易均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   2011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大幕从2010年底拉开。2010年12月,由于受检测仪器召回事件困扰,贝克曼库尔特放出消息有意出售,此后包括GE、3M、丹纳赫、赛默飞及多家私募基金均爆出有意竞购,最终丹纳赫以68亿美元竞购成功。据统计,全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达22项,占了2011年所有并购案的三分之一。   此外,位列于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数量前三的公司,他们所实施的并购案中生命科学领域也占了主要地位,其中安捷伦有4项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赛默飞有3项,PerkinElmer有3项。   国内仪器行业并购日趋活跃   相较于国外仪器行业频繁的并购,国内仪器行业并购并不是那么活跃,但是近两年来也呈现日趋活跃的趋势,毕竟想要变得强大,整合势在必行。而聚光科技是国内采取并购战略最多的公司,之前其曾分别收购了北京英贤、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等,2011年,聚光科技以1.9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这一大手笔使其成为2011年国内仪器行业最大一项并购案。而以代理商起家的普立泰科历时2年的谈判收购了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生产商北京优兴科仪,丹东奥龙收购了上海试验机厂。   此外,国内仪器公司也得到了国外公司的关注,今年有2项交易是国外公司收购国内公司,分别是美国天地试剂收购安徽龙华精细化工,VWR收购中久科技。   展望2012年,全球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愈演愈烈,多家国外仪器公司都实施了裁员计划,特别是生命科学公司受经济状况影响更加严重,届时并购活动将会更多。 附录: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 撰稿编辑:杨娟   更多并购案详情请见新闻专题:   聚焦2011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聚焦2011年下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